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提升方法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工业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愈显重要,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工业产业的稳步增长,自然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的技术性人才。工业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形势对于我国的技工学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要接受挑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面对摆在现在技工学校全体老师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工业企业管理是技工学校工科类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其通过讲解企业发展中的经营、生产、质量控制等环节的管理和资产、成本、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控制,使学生对工业企业的管理有个全局性的了解,为日后学生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后,了解、配合企业的管理,乃至进入企业的管理层奠定了基础。 一、工业企业管理课程设置 与技工学校其他工科类课程相比,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最大的特征就是其浓厚的文科色彩。工业企业管理从工业企业的概念讲起,对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质量控制管理等工业企业管理的主要知识进行讲解,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抽象的学习。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穿插在机械类等工科类专业学生以实操性为主的课程安排中,正好起到很好的润滑和调剂作用,令技校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元化,更趋文理并重。 这门课程与大多数文科类院校的管理课程相比,自有其特有的优势。技校与其他文科类院校相比,其特有的硬件条件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实践动手、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工业企业管理因其面向的是理工科类的学生,其内容比起一般的管理课程,更多地涉及质量统计分析、生产计划编制、技术经济分析等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能将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优势发挥到最佳。 二、工业企业管理的教学现状 1.教材与企业实践脱节 实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试金石,特别是工业企业管理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才能有效地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转化为技校学生必备的一项工作技能。但现在大多数技工学校对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定位并不准确,将其作为一门理论性、方法性的课程,课后的联系也多以课堂讨论、简答题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性强、生涩难懂的概念。 2.教师授课方式单一 在学校中进行工业企业管理授课的老师大多没有工业企业工作的背景,他们大多是从师范类院校出来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教学大纲简单地备课便能满足各种课程教学的要求,却缺少专业课程所必需的从业经验,在授课的时候,教师照本宣科也就不难理解了。 3.教材内容抽象,学生不好理解 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涉及工业企业管理,虽然内容较为基础、简单,但是里面还是涉及较多生涩难懂的现代工业管理的专有名词。技校学生不仅学习能力不如一般高中学生,而且技工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工业化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之前从来未接触过工业机械等内容。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就会比一般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但课程有教学进度的安排,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学生还没有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进度就已经进行了一大半了。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匹配,大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1.教材的选用、课程的编排引入企业决策机制 技工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都将输入到企业,企业作为日后技校毕业生的接收方,应该有义务,也更加有权利提前介入技校的人才培养。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编排环节加入企业的需要,根据工业市场日新月异的环境,提出自己相应的要求,让学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大对技校教育的关注,校企双方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双方可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由企业给以实习场地、设备等硬件的支持,由企业参与学校教材的选用……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可使学校的教学与日后企业的工作时间更加对口,缩短学生踏入企业的适应期。 2.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授课教师的选任,技校可以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指派有经验的员工为在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学校在聘请教师的时候,也可将具有工业企业工作经验作为聘用的条件之一。从企业中聘用的教师可能在授课技巧上不如师范院校出来的教师,但是对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解比较透彻,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将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没有相关企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我们建议学校与企业合作,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到“老师先于学生顶岗”。老师必须对顶岗遇到的问题提前知晓,方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习,更好地教授课本中涉及的实践知识。 3.丰富授课形式,重视顶岗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适应时间长的问题,教师可通过丰富授课形式的方式来解决。随着多媒体教学环境在国内的普及,教师有了更加多样的渠道给学生授课。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因其天然的理工科属性,与生产等实践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可以通过PPT动画演示、视频现场教学等方式现场模拟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授课内容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把传统课本中抽象的内容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另外,教师应善用技工学校特有的实践基地等硬件设备。实践基地是学校为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而建设的模拟生产现场的设施。企业若承担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将能使其更加贴近真实的生产现场,对于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生产,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若学校没有条件建设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生产企业进行参观,让学生对生产线有概括的认识。 高级技术人才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持续动力,在高等教育饱和甚至泛滥的今天,职业技术教育将是我国教育新的 增长点。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作为技校学生非管理类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甚至于对培养成职业技术人才进入企业后担任管理层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把产业的结构调整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和产业间互动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表明,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涉及行业之多、波及企业数量之广前所未有。目前,河南正处于产业革命进行中的攻坚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本轮产业革命的中坚力量,本土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水平滞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此大背景下,需要企业积极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保障本轮产业革命能够按照计划平稳、有序地实施完成。 一、河南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综述 产业革命在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路径的形成等一系列会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剧烈、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产业间的趋同发展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革命的发生通常最先是以工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般都是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而先进制造业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制造业企业使用。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第一时间接收外部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产品信息,反馈给设计研发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功耗等方面进行实时改进,将信息传输给生产线,实现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 2.自动化: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线大多采用自动生产机器人来辅助人力生产,生产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航天等领域,生产自动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解决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智能化:以智能机床和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占据了制造企业厂房的重要位置,随着这些设备在生产当中的大规模普及,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取得更高的收益。 4.柔性化: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实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小批量精准生产,为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可以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高效流畅的供应链体系,达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5.生态化: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由于采用了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设备,降低了长时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做到了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制造业阶段,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河南仅有宇通客车、许继电器两家企业入围。 (二)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的产业革命使原有在产业内部发展的下属子产业由于获得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使现有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显着改变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830.52亿元,2014年已经增加到了6687.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7%,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81%,2014年上升到了51.59%,增加了0.78个百分点。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生物医药、3D打印、光伏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更加丰富了现有产业的组成,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往历次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外部整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水平滞后、效率低下等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能够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立足。本文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三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 相对于产业间频繁的互动发展,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流程、管理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加之保密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运行相对外界仍然是封闭的,依然是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即使是有亲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也仅限于较浅层面的交流,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效率低下,阻碍了共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间互动发展的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别是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带来的阻隔问题,嵌入式组织结构可以是事业部、职能部门甚至是整个管理层的嵌入模式的多种方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实现一个企业直接地对合作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管、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与生产企业母体进行对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磨合,实现高效的生产。目前,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联系紧密的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领域,今后还会逐步向更多的产业推进,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自适应式柔性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从企业的经营方面出发,对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柔性化改革,实现各部门对企业整体战略调整的自动适应。以事业部为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 雷德?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按产品、地区、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的领导下,拥有完全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事业部已经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但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传统的事业部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业部一成不变的规模和流程客观上阻碍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灵活应变的生产方式,事业部制也急需像先进制造业一样采用柔性化的管理体系。柔性事业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自动适应整体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与管理层实现同步发展,自身的战略调整甚至还可以反向引导管理层进行相应的调整,产生促使管理层进行调整的“外溢改革效应”,企业整体互动发展,以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柔性事业部与先进制造业在形态、路径和机理等方面高度相似,已率先应用到了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今后还会扩张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设计虽然较之前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各事业部内部由于有自己的职能部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体系运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他事业部的协调性下降,甚至对领导层的指令的执行力也有所下降,企业内部体系松散,整体性和凝聚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事业部这种形态的结构性缺陷,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缺少根据将各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与领导层之间衔接起来的纽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部门间的协调性,而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业务流程从最高级别的董事会开始,将分属各事业部当中的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营销部门通过流程指令串联起来,并严格按照从最初战略的制定到最终产品的销售这一流程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涵盖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而同时也将公司级流程、部门级流程和岗位级流程串联起来,由于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部门已经通过流程紧密的联接在一起,事业部之间的协调也顺理成章地通畅了,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无谓损耗,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价值。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开始采用,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先进的管控体系。 三、意义与启示 新一轮产业革命由于涉及行业和地区范围较广,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较高,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对现有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本轮的产业革命,急需管理体系的革新。本文中的三种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探索,对河南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备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河南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河南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河南目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尽快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度,使企业早日实现管理创新。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是推动企业规范管理基础工作,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保障机械工业“三大战役”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活动。管理基础工作是任何一个企业开办和运行的起码条件,因此,该项活动就其内容而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企业要在行业统一目标要求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认真自查,找出差距,制订措施,限期整改达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各级机械工业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全行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职能。为此,特制定《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简称《规范化》)。 一、目标 “九五”期间,所有机械企业都要使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和巩固,全面达到《规范化》要求的内容(简称“达标”),其中,在实施“三大战役”中创立1000种名牌产品的企业、500家质量信得过“明星”企业、100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巨人”企业、300家建立起具有较强开发能力技术中心的企业,以及已获得国家一级、二级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称号的企业应提前达到要求:一年见效,两年完善、三年巩固。 二、要求 (一)标准化工作 1.正式生产的产品必须有按规定程序批准并适合用户需要的产品标准,及与产品标准相适应的有关基础标准,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标准;主要产品的包装、储运标准;产品的工艺、工装标准;安全、卫生、环保标准;检验和测试标准等,并认真贯彻执行。 2.制定了生产、技术、质量、设备、物资、能源、经营、财务等各项管理标准、职能处(科)室的工作标准和各类人员的工作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 (二)计量工作 1.达到三级以上计量合格。 2.有合理的计量检测点、网络图,计量器具配备齐全。 3.计量器具综合配备率达到100%。其精度以适合为限。 4.计量标准器具的周检率及其合格率达到100%。 (三)定额工作 1.建立健全了劳动、物资、能源消耗、资金、费用、设备等各类定额体系,主导产品定额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执行率达到100%。 2.定额实行归口管理,定额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台帐齐全,有定额执行情况的分析改进措施,完成情况良好。 (四)信息工作 1.建立了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传递、存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能及时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2.各类信息,包括原始记录、台帐、统计报表、计划指令、档案等信息齐全、准确、及时。 3.有信息、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逐步实行信息工作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五)基本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了各项基本规章制度,包括: 企业领导制度: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企业,制定了三个条例的实施细则;实行《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建立了规范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领导制度。 管理工作制度:经营决策、计划、生产、技术、质量、物资、财务、设备、动力、劳动人事、销售服务、思想政治工作、 生活福利事业等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经济责任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职权清楚,企业的方针、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车间和班组;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惩合理,使职工的劳动所得与劳动成果相挂钩。 2.规章制度具有严肃性、权威性,有保证贯彻执行的可行措施和考核办法,并能适时修订、充实和完善。 (六)职工教育 1.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2.对全体职工进行了本专业应知应会和安全教育,并达到岗位技术(业务)要求。 3.新职工进厂先培训、后上岗,特殊工种和关键岗位的操作人员必须取得操作合格证书。 (七)班组建设 1.建立健全了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班组管理制度,形成班组建设管理体系。 2.加强班组的思想、文化、业务建设,有班组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措施。 3.班组实行民主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充分发挥职工加强班组建设的积极性。 (八)现场管理 1.“工艺突破口”工作达到了五条标志: ①建立健全了统一、有效的工艺管理体系。 ②有一套充分调动工艺人员积极性的办法。 ③完善工艺文件和规章制度,严格考核办法,严格执行了“三按”(按图样、工艺、标准)和“三定”(定人、机、工种)。 ④建立起文明生产秩序。 ⑤消除因工艺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事故,建立起正常的工艺工作秩序,使产品质量基本稳定并有所提高。 2.现场管理工作落实了六项基本要求: ①治理现场环境,实行“定置管理”,改变生产现场“脏、乱、差”的状况,做到人流、物流运转有序、畅通,现场环境整洁,建立起文明生产秩序。 ②在“工艺突破口”工作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产品技术和经济生产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达到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③以生产现场组织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为目标,不断优化生产劳动组织,合理进行劳动分工,消除各种无效劳动和时间浪费,做到生产指挥灵,劳动效率高,安全均衡生产。 ④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劳动及消耗定额、计量检测、统计台帐等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制度化、标准化,并严格考核,保证信息流及时、准确、畅通。 ⑤完善管理保证体系,把质量、工艺、消耗、生产、设备、财务、安全等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协调,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对投入产出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现场管理的运行效能。 ⑥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双增双节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技术过硬、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 三、实施原则 (一)企业自主实施与行业管理部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二)各项管理基础工作要求的目标尽量采取量化的原则。 (三)无假冒伪劣产品,无重大人身、安全、设备和质量事故,无严重违犯财经纪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应作为管理基础工作规范达标的基本条件。 (四)达标监督检查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从严要求、保证质量,注重实效、不走过场,不给企业增加负担。 四、工作程序 (一)企业按照《规范化》要求的内容和目标,对照检查,找出薄弱环节,制订措施,认真整改,限期达标。自查一般一年进行一次,并将自查结果书面上报企业的行业管理部门。自查达标的企业向行业管理部门申报达标结果;未达标的企业要上报自查情况、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整改措施和达标期限。 (二)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国家试点机械企业集团在收到企业的申报书后,要组织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组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组,选择一定比例的企业进行抽查。其中:对创立1000种名牌产品的企业、500家质量信得过“明星”企业、100家“巨人”企业、300家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以及已经获得国家一级、二级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称号的企业,要进行认真细致的逐一检查。对未达标企业要进行帮助、教育和督促,以及有关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措施等报部政策法规体改司企管处。 (三)部政策法规体改司企管处组织有关司局和专家组成“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委员会”,对各省市厅(局)的评价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并进行必要的抽查,在进一步审核后,通报检查结果。 五、组织领导 (一)按照“分级组织,分类领导”的原则,机械工业部负责全行业《规范化》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其职责是: 1.组织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对全行业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基础工作知识的培训; 2.组织“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委员会”,对全行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具体工作委托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进行; 3.组织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机械工业部经济管理研究院及各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咨询、诊断活动,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4.根据《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对全行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适时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5.在全行业推广企业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的经验,同时对因忽视管理基础工作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进行曝光,以引起全行业的警觉; 6.根据管理基础工作规范达标情况,在全行业的评优、试点等工作中提出对有关企业的推荐或否决意见。 (二)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机械行业管理部门或国家计划单列机械企业集团在机械工业部的统一指导下,负责推动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和组织对企业的评价,其职责是: 1.负责组织本地区(集团)中小型企业厂级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有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2.负责组织本地区(集团)管理基础工作评价组,对企业进行抽(检)查,并将抽(检)查结果上报机械工业部; 3.根据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对本地区管理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4.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地区(集团)企业进行管理基础工作咨询和诊断活动,尤其对于后进企业应加强指导、督促和帮助; 5.及时总结、汇报本地区(集团)开展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根据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情况, 对有关企业的评优、试点等工作提出推荐或否决意见; 7.可以委托中介组织具体从事有关工作,以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六、本办法由机械工业部政策法规体改司负责解释。 七、本办法自1997年起实施。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障碍因素分析 1.文化因素。企业管理者及员工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既从这种文化中吸取养分,又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和束缚,其主导意识、价值观、行为模式,无不透出这种特定文化的底蕴,其创新目标、创新行为也必然受到这种特定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创新成果也受其约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抑制现代创新意识的理念。 2.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有比较规范健全的基础管理是管理创新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企业要么规模太小,老板包揽一切;或者是民营企业,管理比较灵活,但家族制特征明显;要么是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总公司到子公司、生产厂、车间、班组,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科室主任、科员,至少都有四五层组织机构,其严重的官僚化倾向,不仅迟滞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速度,而且容易造成信息流动过程中的严重流失与失真,给企业决策与管理带来严重的隐患。 3.员工的阻力。由于创新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因而也会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员工的阻力。因为他们担心失去现有的地位、收入、权势、个人便利或其他看重的福利。 4.企业外部因素。管理创新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首先,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样的管理需要,然后才谈得上管理创新。其次,生产力水平状况对企业创新主体的创新素质、能力的发挥也有约束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约束着创新条件的具备程度。 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1.建立优秀的工业企业文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融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管理创新,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新模式。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含量和职工的整体素质。 2.强化基础管理。企业管理创新是对现有管理基础的继承和发展。要把握企业明天发展的主动权,首先要抓住今天。事实上,建立和完善以前应该完善而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如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企业本身来说,也是管理创新。 3.建设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时代,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客观要求企业和个人持续不断地及时更新知识。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把企业建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 4.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内外部环境,这种环境不但要营造出一种适合创新的氛围,激活企业上下的创新意识,而且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产品、技术、经济领域的创新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进行创新。企业管理的创新蕴含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企业综合自己的内外部环境,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属于企业自身的网络平台,力求管理更合理、更科学,走出一条独特的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战略成本会计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本文在参照前人对战略成本会计及战略成本会计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某某公司成本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战略成本会计的目的与作用,并针对其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及发展方向,以提高工业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以求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成本会计工业企业管理经济 一、新工业环境对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与制造业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新工业环境。面对企业新工业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1)产品成本的计算不准确。因为在新工业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工业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工业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很难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2)传统的成本会计,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而在新工业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使废品损失进一步扩大。 二、工业企业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 (一)推进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会计工作中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并能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对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成本、分析成本,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二)保留成本会计的职能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事实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企业也应当把激励制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 (三)完善战略成本会计的组织 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三、工业企业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案例分析 (一)企业概况 某某公司是国外某集团在中国持续发展的重点新投资项目。项目一期总投资3000万美金,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引进德国dieffenbacher等公司最先进的年产22万立方米的高强度环保型刨花板生产设备和技术,项目竣工投产后,结束了广东没有连续压机生产高强度环保型刨花板的历史,改变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生产基地长期进口刨花板的状况。 (二)成本会计体系的现状 虽然公司成本管理系统已呈现出良好的开端,但目前的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进行的,没有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加强管理。由此引起一系列问题:(1)由于公司总部采用以传统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只涵盖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使得成本分析领域相对狭隘,不能将产品成本看成一个系统过程进行规划,不利于公司成本控制。(2)公司为应对市场竞争,采取薄利多销政策,使近年来的生产任务大幅度增加,致使成本核算的工作量成倍上升,加之公司对财务人员定编人数少,使成本核算质量难以保证。 (三)公司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 战略成本会计作为企业战略管理情况下的成本管理信息体系,有两个分体系:成本会计信息体系和营运控制信息体系。这两个分体系的目标是服务、产品和其他管理者感兴趣的目的物作价以及计划和控制,这两个成本体系的输出满足于制定决策。首先对于外部的财务报告,成本会计体系分配产品成本以确定仓储价值和售出产品成本。这样,根据财务会计准则确定产品成本可能导致低估或看高估单个产品的成本。对于财务报告中的仓储价值和售出产品成本,这种低估和高估是在合理的准确范围内。其次营运控制信息体系是成本管理信息体系的子体系,主要提供管理者和其它与计划和控制有关活动执行情况的准确及时的反馈信息。营运控制关注应该执行的活动及其执行情况,重点是改进和找到改进执行活动的途径。 (四)公司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应用效果 采用战略成本会计系统模型后成本计算法考虑成本动因,并以此为基础分配制造费用,因而,它能较客观、合理地反映高新技术环境下各种产品的成本。比如在传统成本法下完全无法得到的各作业单位和各产品消耗作业的信息却可以在成本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公司从而可以分析在那些亏本的产品型号中,究竟是哪些作业的使用偏多,进而探讨减少使用这些作业的可能。再比如与传统成本法相比较成本较高的某些产品,可以看出其主要的消耗在材料处理和整备两项作业上,这样公司就可以考虑今后如何改善工艺,减少此类产品存该两项的消耗,从而减少产品成本。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成本会计论文 一、各部门成本会计核算职责 (一)行政部门 在通常的情况下,对工业企业行政部门进行考核的最重要的尺度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受成本的影响。因此,行政部门应当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对技术进行改革、降低成本,具体落实,总结出成本增减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从而进行工作上的奖惩。除此之外,行政部门还必须熟悉支出,掌握趋势,从而强化管理,为降低经费的开支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生产部门 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工厂和车间等,这些都是产品的生产第一线,最了解产品产生所需的消耗,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可以说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因此,生产管理部门应该关心自己的材料和生产费用。 (三)基层生产单位 对于基层生产单位而言,其主要包括工段、班组,最直接的就是消耗材料和人工费。班组是成本考核的主要对象,会计必须向其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和数据。 (四)内部员工 主要包括财务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在现代市场体制环境条件下,人员配置及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关系到成本核算体系运行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员工应当关心其生产与具体的消耗,这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五)其他相关的会计分支 工业企业财会人员,应当向成本会计提供企业资产方面的信息内容,这对于后者成本核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中就应当提供成品的生产成本等相关资料,以编制财务会计的相关报告。 二、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工业企业成本会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体现在具体的工作细节当中。 (一)在账户设置当中 生产成本的每笔支出都会有明确记录。制造费用也是如此。主要包括基层工作部门的支出。但在支出之前,要经过完整的程序审核。比如在车间,首先要通过专门账户对具体费用进行核算,然后根据成本制定分配费用,打入到制定账户当中。如果是辅助的生产车间,则不需要该环节,直接打入账户。因为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所以程序也会随之改变。 (二)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中 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中,重要性原则得到了很大的体现。费用的分配有很多方式,包括顺序分配、直接分配等。 1.顺序分配 顾名思义,该方法是按照顺序来分配的。通常按照收益情况。先把收益比较少的费用进行支配,最后分配收益最大的费用。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辅助生产的内部提供的产品影响大小来进行计算。收益大的影响大,反之亦然。只计算影响大的而忽略影响小的,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计算程序,但是,因为各企业实际情况不尽相同,这种方法不可能适用所有企业。所以在使用时,要有所选择。该方法比较适用产品和劳务差距明显的辅助生产车间,而不明显的不太适用。 2.直接分配 直接分配指的是辅助生产车间的支出与使用经费。当中主要包括辅助车间配给其他单位的相关费用,车间内部生产经费,当中最重要的是工作人员的工资。该方法的计算比较简单,但是在精确度方面有欠缺。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辅助生产车间互相提供较少产品和服务的工业企业。因为生产的成本占比重少,所以对于最后统计的结果影响小。另外,这种方法可以使生产费用的分配简化。 3.计划成本的分配 计划成本的分配方法是指以为生产车间供给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等为依据,计算生产费用分配。在将产品投入生产前,成本会计将对生产的成本做出统计、预测,但在投入到生产后,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会使得之前预测有偏差,但二者差距影响不大,根据重要性原则,这样可以减少成本和管理费用。 三、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成本管理的方法还相对比较落后,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不规范、不合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多数工业企业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不规范问题,缺乏科学性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一些复杂数据的核算无能为力。究其原因在于,工业企业报账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而且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通常是工业企业原出纳人员,而非真正的财务管理人员,所以对于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缺乏深入的认知,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分配选择标准不适当。因此在报账过程中,难以准确填写相关资金的开支、来源以及具体的属性。实践中,对于为数不少的现代工业企业而言,通常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管理都是和企业的其他部门相互独立的,这造成其对多数企业的内部业务、工作项目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开支,成本控制无法统一标准,资源浪费严重。因此严重影响了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准确性,导致会计账务处理不当。 (二)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因此很多工业企业均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会计成本管理缺乏正确的认知,有的企业领导层和员工成本会计意识淡薄,认为成本核算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并无关系,导致管理力度不够,很多企业没有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无据可依,随机性很强;有的虽然建立了成本核算制度,但不够健全,可操作性差,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仅限于对企业材料成本出入的简单核算,没未涉及与成本核算密切相关的企业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环节,这样就无法发挥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作用,严重削弱了成本核算的应用价值。 (三)在操作中,没有确立严格的监督体系 企业成本核算不仅是生产成本的核算,还包括企业的开发、设计和售后等环节的成本核算。目前多数企业只注重核算的结果,忽视了核算过程和核算内容成本,从而导致对成本核算监督缺乏力度。由于监督系统的缺失,管理者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由于受制于管理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忽略企业整体利益,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进行,严重影响现代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信息数据的准确度,缺乏客观公正性,尽而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全面提升成本会计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可知,现代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形式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实践中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观念转变,明确外部环境 工业企业应该认真学习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新模式、新技术以及新理念和工艺条件,并且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不断加快思想观念层面的有效转变,对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加强重视,加大投入,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制度、积极落实责任机制,以此来保障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工业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瞬息万变的形势,使得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在做好内部成本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强化对企业外部相关信息内容的有效关注,以避免因对政策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决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在制定了发展任务之后,要将其和市场的大环境进行比较,抓住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制定的成本目标出现问题之后,要及时的根据市场环境作出调整,对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案进行全面的考察。 (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比皆是,并且日益恶化。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会误导企业的决策者,以至于对企业的发展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改变部分管理者的不良工作作风,教导企业的管理者客观地看待企业经营的成果。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是较为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它已不再是某一个层面、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足够重视、正视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深挖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成因和影响因素。 (三)提高收款的速度和成功率 工业企业要制定新的成本管理的方案,把企业的订单数据进行分解,变成多个子订单。这样每个订单都可以分配到具体个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积极性,确保工作完成。同时,要塑造完美的企业形象,建立品牌效应,提高自身信誉,使企业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就可以收回账款。同时,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也可以负营运,也就是在没有进行产品销售之前就取得账款,使企业缩减资金的成本。 (四)通过逆向拉动模式,降低企业库存成本 所谓逆向拉动,即适时制,根据订单数据信息实施各项生产活动。这一方式的本质是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中心,以此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确保生产的每个工序都可以以根据标准完成。这是一种系统的生产,可以保证各个环节相互联系,降低存货现象的发生几率。实践中可以看到,针对当前工业企业库存成本问题,建议采用逆向拉动的方式,来有效减低工业企业的库存成本,以确保工业企业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成本的控制理念 成本管理的传统方式是通过企业的节约来缩减成本,过度地重视节约,使得很多必要的开支也要缩减,这样会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企业应该正确地掌握花钱和省钱的关系,努力研究成本和收益关系,制定出更有利于企业效应的控制方案。在现代工业企业运行实践中,应当全面掌握和了解,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成本会计核算、成本管理新理念、新模式以及新技术工艺,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在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以及成本会计管理实践中。尤其是现代工业企业高管人员,应当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投入管理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核算、管理方面的针对性机制,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六)采用作业成本法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很广泛,指的是将直接与间接成本都计算在成本的费用中。其中,直接成本包括各种原材料,而间接成本以及广告代言费等。把这些当做产品的消耗作业,范围较广,可以使得成本的核算结果更加精确。所以,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也应该得到推广。与此同时,该方法也存在问题。涉及范围较广,将会使得工作量变大,从而加大了实施成本,导致很多企业不愿使用这种方法。所以,使用这种方法要兼顾成本和效益,谨慎判断该方法是否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益,因此该方法并不适用所有企业。我国的经济目前还是粗放型的,企业原材料的成本所占的比重大,因此,要加大成本控制。在一些高科技的企业当中,所需材料的费用更加昂贵,产品的种类多,还要支出技术人员等人的工资。这些企业就适合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核算。既可以降低生产的成本,又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那些不适合该方法的企业,不能够盲目地使用该方法,否则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企业的领导阶层进行积极地配合。因为这项工作比较庞大,涉及到各个部门,如果领导不支持,该工作无法完成。同时,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并且提高意识,将本部门的成本信息如实地反馈,配合会计工作,保障作业成本法顺利实施。除此之外,还应该转变传统的理念,采用科学方法解决企业的问题。最后,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因为一个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员工素质。如果每个员工都有节约成本的意识,就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的浪费,是企业最终获益,这是该方法的精髓所在。 五、总结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成本核算,是会计在众多的经济活动中应掌握的一种重要的会计技术。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有效降低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库存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应用的有效周转,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总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随着现代工业企业对会计核算重要性的不断重视,本文主要对当前国内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做了详细探讨。首先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对象进行了界定,并且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在最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求提高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水平,促进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崔钟月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建设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不断提高,会计逐渐从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的财务会计通过编制报表的形式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的数据,主要是对外的,而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向内部的,但是目前关于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并没有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因此,构建一套适用于工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将试着从经营决策报告、业绩评价报告和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三方面建立适合于工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关键词: 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决策;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财务会计理念正在逐渐转变。目前在经济“新常态”,会计正在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2013-2015年财政部连续发文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管理会计是什么?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发文《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进一步说明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尚无统一的认识,更有人误以为财务会计报告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一种。很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但事实上这是完全不同的,基于财务会计所形成的财务报表不能称为管理会计报告,只有基于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所做的报告才能称之为管理会计报告。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与原则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 1、有助于公司战略的实现。在日常管理会计的活动中,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刘瑞温继锦需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将此融入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中,并进一步将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从下而上的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公司的总战略目标。2、提升组织运营效率。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同才能进展,所以在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各部门的有限沟通、配合,既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又可以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重新实现资源的有限配置,正如中国中医所讲,通则不痛,提升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效率,可以有效提升整个组织的运行效率。3、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管理会计正在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编制,可以使更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组织好管理会计工作将有助于公司提高效益的目标,并且在管理会计工作中通过对先进思想的运用,比如平衡计分卡等,让企业不仅仅注重财务业绩的提升,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非财务业绩,事实上非财务指标对企业来说是非常至关重要的。4、为企业的业绩评价提供参考。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划分责任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责任中心的划分,责任中心可将分配过来的任务指标继续向下分解,直至最小执行单元,这样,形成了各个层级的绩效考核依据。再加上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可以提高工人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原则 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内部的报告,在企业战略目标、绩效评价实现的总目标下,工业企业在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时,应坚持以下3个原则:1、相关性原则。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服务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因此在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制时,应该做到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管理者的经营决策等。由于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因此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并且会计准则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实现管理会计的编制的初衷。2、及时性原则。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在经济中的介入,商业信息瞬息万变,企业管理者有效的管理依赖于迅速的决策,所以支持决策的信息也必须是快速及时的,失去时效性的决策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不仅无法支持公司的管理需求,有时候更是一种误导。3、明晰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虽然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但是为了实现其报告的目标,在编制报告时应该做到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进行理解和应用。在内容上、格式上、书写上都应该符合这些要求,否则就失去了报告的意义。 三、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框架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工业企业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应当包括经营决策报告、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如表1所示。 (一)经营决策报告体系 1、生产决策信息。企业进行生产时,不是盲目的进行生产,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在进行决策时,肯定会用到财务会计的数据,但绝不是简单的利用,而是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进行利用。工业企业的生产决策主要包括品种决策,生产组织决策等。品种决策又包括生产何种新产品决策,亏损产品决策等。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生产何种新产品决策是指当企业有剩余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又是有限的,如果企业同时又有多种产品可供选择,那么企业不能随意的进行生产,要选择使得企业贡献毛益最大的产品安排生产。亏损产品决策就是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来决策对于财务会计认为亏损的产品是否应该停产或者是转产其他产品等。2、产品价格决策信息。对于工业企业来讲,要想持续经营,利润的获取是一个必经的途径,当企业安排生产之后,如何获取最大的利润,定价成为企业一个很重的决策。可以参考市场上的一些定价方法,但又不能完全效仿,因此管理者应该在工作中利用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定价,可以使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法,有成本加成定价法、损溢平衡定价法、特殊订货定价,也可使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如利用价格弹性定价法。3、投资决策信息。经营决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投资决策,投资又分为内部和外部投资,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内部投资,也就是长期资产的投资。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投资就是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固定资产经济寿命决策。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也就是固定资产是否需要更新的决策,也就是说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采用新设备呢,站在企业角度,是一个成本的考虑,因此就需要核算不同的方法下成本的多少。固定资产经济寿命决策也就是决策最佳的使用年限,因为在后期,随着设备的陈旧,维修费、燃油费等随之会增加,因此要找到一个最合理的淘汰旧设备的时间。最终的目标是在使用期最佳的年份内设备总成本最低,也就是经济寿命。 (二)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体系 所谓全面预算是对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各项经济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所作的总体预测。全面预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经营预算,进一步又细分为销售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等。第二方面是财务预算,进一步展开为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全面预算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通过定量化的计划安排,最终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管理者的目标,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在目前条件下,企业要实现利润,必须进行“以销定产”,因此,全面预算首先要做的是销售预算,其次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与管理费用预算。最后再进行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这样就会对企业的整体运行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三)业绩评价报告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活动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是企业的生存之道。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指标对员工进行评价,已经过时,企业应该结合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业绩考核,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励员工,从而让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业绩评价报告体系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和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财务业绩评价主要可以通过净资产回报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来实现;非财务业绩评价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供应商管理改善等保障。确定各项具体指标之后,再分别设置不同的权重,使之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指标体系。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应用 工业企业必须做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且明确自身优势,进一步应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报告方法实现内部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的较晚,加上管理者意识的淡薄,管理会计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会计机构不健全。工业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会计各方面的建设,加强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并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使管理会计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刘瑞 温继锦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农村工业企业管理 内容提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我国农村工业的一般发展规律。研究证明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工业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四个发展阶段,“单一的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配套的企业群”和“拥有巨大企业集团的企业群”。随着企业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企业本身以及企业与市场的联系。然而对于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由复数企业的存在和活动所形成的外部环境,虽然它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本论文拟将讨论有限空间范围内一个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之间,配套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与影响,并对我国加入WTO以后如何发展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工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国际化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成功地实行了二十多年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许多原来属于国家制定的计划逐步地为企业内部的计划所取代。什么是企业?企业是经济体系中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单位,是管理和协调要素提供者活动的持续的经营组织。企业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的,在许多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自从AdamSmith出版了《国富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起企业的经济性质和它在市场体系中的作用。AdamSmith提出了,“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改善,以及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提高,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AdamSmith/1776年)。KarlMarx在《资本论》中研究了企业内部“协作”的生产效益,他提出了“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KarlMarx/1975年)。Coase注意到了资源在企业内部配置与市场内配置之间的差异。他认为之所以需要通过企业来组织生产是因为,“市场的运行要花费成本,通过成立一个为组织、允许某一个权利(企业家)指导资源配置,可以节省某些成本。”(Coase/1937年)。Williamson把市场与企业看作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两种不同形式,“对于这两种形式的选择是受到节约交易各方间的交易成本的行为所支配的”。(Williamson/1975年)。Richardson提出,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一某种形式协调,当这类活动“应该被唯一地控制并可以融入一个严密的计划中去时,所采取的协调方式是指令”,这类活动“应该被合并;也就是说,共同由一个组织(企业)来执行。”(Richardson/1972年)。Teece提出了“多产品企业”的经济学理论。当一个专业化企业拥有过剩资源,当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因素导致需求长期下降时,“追逐利润的企业将选择多产品分散化”的方案。(Teece/1982)。 许多经济学家把企业看作是“市场关系海洋中的有计划协调的岛屿”(Richardson/1972年),以往的很多这类研究都集中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方面。然而,对于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由复数企业的存在和活动所形成的外部环境,虽然对于企业本身是至关重要,却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本论文拟将讨论的是,在一地区内一个产业的形成过程中,生产同类产品的复数的企业之间,以及同配套企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与作用。本研究把我国农村工业企业作为研究的对象,理由是世界上很少有一个经济部门如同我国的农村工业,奇迹般地在短短的十数年内,在那些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地区生长出几十个产值在数亿以上,拥有几十到百个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企业集团。我国的农村工业用十数年的时间做了发达国家需要用近百年完成的工作。因此,研究我国的农村工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单一的企业 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重庆等农村工业发展较好的沿海和内地省市,都可以发现有部分产业在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如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湖州市织里镇的童装产业,江苏省丹阳市的眼镜制造产业和重庆市的摩托车产业。从上述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地区的产业的起始点必定是有一家企业首先成立。我们称这类在一地区首先出现的企业为“单一的企业”。这里“一地区”的范围可以是一个自然或者行政村,也可以是一个乡镇。这里提到的“企业”既可以是较大规模的企业,也可以是被称为“个体户”的小企业。第一家企业可以看作是“孤立的企业”。所谓“孤立”就是指在这一地区的范围内不存在其他的生产同类产品或者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同样也意味着这一地区没有第二个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同它竞争。然而当这一地区冒出了另外一家,或者数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时候,“单一企业”的“伊甸乐园”生涯就结束了。 为什么单一企业会出现的呢?这同“过剩资源”有关。Penrose认为,在“任何时点上,都有着某些生产资源闲置。企业用这些资源提供的服务来寻找生产机会。”(Penrose/1959年)。生产资源包括固定资本、流通资本、劳动力。我们周围一般都存在一些可以用于生产产品的资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富裕劳动力,有土地和其他的资源。对于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所要求的资源配置不同。生产一些简单的产品,如服装、另配件等,所要求的资源配置非常低。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很多人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凑合起最低的配置。 建立一个企业,哪怕是最小的两人合作形式的个体户,除了拥有或者有能力凑起最低生产资源配置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同产品生产有关的知识,包括产品生产技术以及同产品有关的市场信息。Alchian和Demstz认为建立一个企业的条件之一是雇主(企业家)需要“获取关于投入品生产性绩效的更好的信息”。“雇主不仅决定各个投入品生产什么,并且还分析哪些异质投入品结合到一起会更有效率。”(Alchian Demstz/1972年)。除了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以外,企业外部同产品市场有关的信息同样也至关重要。企业家或者合伙人首先需要知道他的产品卖到什么地方去,卖出去以后是否可以获利。敢于冒风险也是单一企业能够建立起来的重要条件。因为在建立企业和决定产品以前,企业的发起人面对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他是否能够收入回他以及合伙人的投入,在产品出售以前的把握是非常小的。 然而政策导向也对企业能否建立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除了中央的政策以外,各个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本地政策。同时,由于地方利益的存在,地方政府也有可能对中央的指令做一些有利于本地区的解释,或者对一些现象故意视而不见。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民营企业可以在一些地区较早地发展起来。(胡定寰/1999、2000和2001年调查)[1]。 三、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 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指大量的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一地区内集中。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工业部门并不少见。如织里镇集中了一千多家大大小小童装厂和个体户。(胡调查1999年)。柳市镇在1983年时生产低压电器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000多家,生产人员5万多人,销售人员也近了10,000多人(柳市镇志/1999年)。丹阳市司徒镇的眼镜生产企业群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对个体企业的控制政策的放松,许多掌握了眼镜生产技术的工人纷纷在自己家里开厂,高峰时期全镇眼镜厂企业达350多家”(胡调查/1999)。 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在单一的企业在一地区的大量复制(Copy),起因于单一企业所掌握知识(包括管理、生产技术和市场知识)的传播。Teece研究过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他提出:“组织(企业)知识的另一个特征是,在一个重要的程度上,它常常是可以转移的。”“就管理才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对于使用设备和其他生产技能来说,也是如此。”(Teece/1982年)。企业知识传播的速度同所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壁垒成反比。生产设备投资越高,生产技术的难度越大,企业知识就越是不容易被其他人所利用。事实上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大部分产品非常简单,技术壁垒很低,所以企业知识是很容易被周围的邻居所掌握的。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质和商业的不发达性,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意识超过对他人的防范,加上村落内长期形成的亲属、亲戚和友情的存在,一项不太复杂的生产技术很快就会在一地区内转播开。因此,当邻居们看到他们中的一家办起企业,并能够盈利的时候,开始纷纷模仿,从而,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然而,它的前提是:(1)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2)有足够大的生产资料供应源;(3)没有受到政府或者其他人的干扰;(4)有勤奋和敢冒风险的民风。 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中提到了“质量变化”问题,数量的变化会导致质量的变化。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单一企业的大量复制品,它们生产同类的产品,但是二者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相异的。首先身处于企业群中的企业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更大,更加直接。这就促使它们的所有者,企业家,为了免于被淘汰出局而做出各种努力,包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 除了所提到的激励因素以外,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一地区的集中也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是信息优势。各个企业在寻求各类信息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企业之间的交流,或者对其他企业的观察,使它们付出较小的“交易成本”获得比其他地区更多的信息量。形成技术优势。同一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企业采用更有效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这些知识由于企业的集中,很快在企业之间得到传播。降低了物流成本,包括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的成本。企业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原材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有关的市场信息,几家企业联合起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也可以节省物流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的技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形成以后,劳动力可以在各企业之间流动,由于大家采用基本相同的生产工艺,无形中培养出一大群熟练工人。 四、配套的企业群 “配套的企业群”指的是在同一地区内集合大量的生产某一种产品的企业,以及提供配套的零配件、生产设备和各类服务企业所组成的企业群。为了对配套的企业群有更加形象的认识,下面摘要了笔者的“关于湖州市织里镇童装产业调研报告”: “历史上的织里镇是江南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妇女精于手工。由于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剩余,该地区的农户有农闲时外出做小买卖的习俗。从70年初开始织里镇家家户户从事床上缝纫品的生产,妇女在家生产,男子外出销售。80年代中期织里人改为生产童装。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全镇童装的年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件套。 织里镇童装产业起始于家庭式作坊。最初有个别妇女在家中生产童装,丈夫外出销售,获益比较好以后,周围的邻居、亲戚和朋友纷纷模仿,迅速地使得童装生产在整个地区蔓延开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投入童装生产中去。织里镇生产童装的“作坊”(我们认为作坊这词在这里比工厂更加精确)的规模都很小,平均在雇工人数在15人以下,有30台以上缝纫机的作坊算大规模了。随着织里童装的出名,大批的外地商人也开始来织里购买童装。随着市场交易数量的增加,原有的服装交易批发市场容纳不了交易摊位,逐年增加批发市场。2000年织里镇的童装批发市场已经发展到了8个。 织里镇童装配套产业开始逐步得到完善。镇上除了1000多家童装生产作坊以外,还有布料批发市场,童装辅料批发市场,绣花作坊,印花作坊,童装样品商店,专业的童装设计和电脑制版商店,包装材料作坊,缝纫机销售商店,缝纫机维修门市部们,童装的打包和托运部门等。这些配套作坊和企业也将近有1000多家。此外,织里镇还拥有两个劳动市场,不同等级的饭摊,酒楼,旅店和两座三星级的宾馆。在织里镇的童装生产作坊无论是购买材料、生产设备、招聘工人、销售产品、还是向全国任何一地区发货,由于配套产业齐全,都不需要走出总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织里镇一步。”(胡定寰/2000年调查)。 配套的企业群是在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群中间发展和延伸出来的。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群在创造“集体力”的同时,也产生出大量需求,这类需求包括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产品销售、以及配套的生活、娱乐设施和各类的生产与非生产性的服务。受到大量需求牵动,满足这些需求的新企业和产业逐渐地在这一地区形成和出现,形成了的配套企业群。延伸的企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是朝着主导产业的上游部门,如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方向发展;零一类是朝着主导产业下游部门,如对主导产品的进一步深加工、营销以及专业市场的方向发展。 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AdamSmith在研究了制针厂的劳动分工以后,提出了:“只要引入劳动分工,在任何企业中,劳动生产力都能相应提高。”(AdamSmith/1776)。KarlMarx指出,同一个资本内部“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是集体力。”(KarlMarx/1975年)。 在一地区范围内生产主导产品企业与提供零配件、生产设备和各类服务的企业之间也会逐渐地形成一种分工和协作的关系。这同前面引证的,由AdamSmith、KarlMarx提出的分工和协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提出的分工和协作是存在于独立企业与独立企业之间,属于企业外部分工和协作,AdamSmith和KarlMarx研究的是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如下面所论证的,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同样也能够在提高个体企业生产力的同时,在一地区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同一地区内企业之间分工和协作的形成,使各企业有可能把资金、技术集中在生产少数的,擅长制造产品上,从而更加容易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专业化程度越高,技术就越精,生产速度就越快。企业外部的分工和协作通过“看不见得手”来协调的。企业在长时间交易过程中不难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形成相对稳定买卖关系,逐渐地把自己的生产计划同对方供需能力协调起来。 市场交易需要交易成本。Coase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说:“使用价格机制(市场)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是发现有关价格的成本。”“为市场上进行的每一笔交易谈判和达成一份独立合同的成本也必须考虑在内”。(Coase/1937年)。然而Coase并没考虑交易成本的数量关系。两企业之间一年只达成一次合同的交易费用显然高于每周签订一次合同的成本。相隔几千公里距离的两企业之间达成协议的交易成本无疑比间隔两公里距离的高。这也属于配套企业群在同一地区内集中的优点。Williamson提出了形成交易成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市场交易的两个企业由于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一方为了获得对方同等的信息量的费用是非常高的。”(Williamson/1975年)。虽然一家企业企图获得交易对方所掌握的信息需要投入,然而,如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非常之近,交易又非常频繁,那么信息的获得费用显然要低一点。 此外,配套企业群在同一地区内集中的有利点同时还包括:(1)减少购买原料、零配件、生产设备和服务的流通费用;(2)减少由于购买不良零配件所引起的各类损失。需求方很容易对供给方的生产过程进行检验,在发现不良产品时,需求方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补救;(3)减少企业备用零部件,原材料等的库存。企业为了保持其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特别防止停工待料等意外而造成的停工待料损失,需要备有库房,存放部分备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产生了仓储成本(包括库房租金、电力、动力和搬运原材料、零部件进出仓库时所需的劳动费用)。供需双方间隔的距离愈远,运输过程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愈大,所需的仓储数量就愈多,成本也就越高。(4)有利于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开发除了企业本身需要做工作以外,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原材料、零配件和设备供货部门的配合。在一地区形成配套企业群集中以后,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可以在周围大量的配套产业企业群中找到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的配套原材料、零部件和生产设备,获得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技术服务和支持。(5)更加容易获得各种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才;(6)有利于促进整个地区服务性配套设施的建立与完善 五、拥有巨大企业集团的企业群 进入配套企业群阶段后,巨大的生产力同有限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苛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和企业分化。部分具备一定优势的企业无论在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都显著地超过了其他企业。从而资金、技术、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市场份额不断地向这部分企业“集中”和“集聚”。这类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通过分离、收买和兼并等手段把周围的企业逐步地归并到自己旄下,组成以该企业为核心的,大批下属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它们逐渐变成了,Chandler称之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的”“现代企业。”(Chandler/1977年)。这些企业雇佣了数十甚至数百名中高层经理来监督数以十计和百计的雇佣了几十个或成百上千个工人工作的事业部门或者子公司。这类企业每年的营业额都以数亿元来计算的。 随着若干个大企业集团的出现,这一地区内的企业按照规模、从属与被从属的关系可以区分集团公司、下属公司和相对独立企业三类。集团公司指的是由阶层的职业经理管理的,拥有和控制着一大批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和半控股公司的巨大企业。下属公司指的是在生产、资金、人事管理、销售和信息上受到集团公司不同程度控制的企业。相对独立企业指的是名义上的独立法人,然而,它们在产品的交易关系方面往往脱离不了对集团公司的依存。从企业规模上来区分,集团公司的规模是庞大的,下属公司的规模是中等的,而相对独立公司的规模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为什么会出现现代化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Chandler在研究了1790年以来近200年的的美国企业发展史之后,提出了它们出现的原因是由于需要协调大规模生产、流通以及信息处理。(Chandler/1977年)。在日本从事企业集团理论研究的学者中间,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学派,(1)交易成本论学派;(2)株式会社论学派;(3)管理机构学派和(4)现代企业集团学派。交易成本论学派提出,需要企业集团是因为“企业一方面可以节省利用市场的交易费用,同时又需要避免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今井、伊丹和小池/1982年)。株式会社学派从控股和支配的角度研究企业集团形成的动机和原因(坂本和下谷/1987年)。管理机构学派提出了,企业集团化化反而使得管理权由集中变为分散,提高管理人员的主动积极性和企业经济效益。“因为子公司同事业部制一样,管理人员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益。”管理机构学派讨论的对象是从集团总公司内部分离出来的子公司。(土屋/1966年)。现代企业集团学派认为日本企业集团的出现可以归因于“现代的技术革新”,“产业构造的变化”和“企业构造的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坂本和下谷/1987年)。 20世纪90年代起,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工业中间形成了企业集团,温州市的低压电器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温州市志/1999年)。企业集团化是企业经济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的趋势。随着农村工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没有相应的市场营销体系与之配套,导致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产品积压、利润下降,许多企业面临破产。这时“看的见得手”来组织分散的企业,用计划生产来取代“由市场组织的生产”的需要产生了。企业集团就是由于这种需要的促进,在配套产业企业群的基础上形成了。Alchian Demstz提出,“资源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合作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力,这导致促进对合作的经济组织的需求。”(Alchian Demstz/1972年)。 从组织结构上分析,我国农村工业部门的企业集团可以划分为“系列企业集团”,“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大类型。 “系列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图如同金字塔一般。金字塔的塔尖部分是集团总公司,总公司的下一层由总公司的直属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建立长期合同供货管理的企业组成。在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下面也有它们的下属企业。这种企业层与层之间的联系可以往下延伸到若干个层次(胡定寰/2002年)。“系列企业集团”主要适应于产品相对技术含量较高,需要比较多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行业。 “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是以组织产品销售为目的形成的企业集团。同“系列企业集团”相比,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约束比较疏松,有的仅仅存在产品来料和来样订单加工的关系。集团成员企业采用同一个品牌和销售网络。为了获得这样的权限,成员企业必须向集团总公司缴纳一定的成员费用,或者以很低的价格把产品交付给集团总公司代销。“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一般在生产工艺、流程比较简单,然而,产品更新的速度很快,需要较高的产品设计技术和大力度的市场营销和促销手段的行业。 在一地区范围内出现若干个相互竞争的企业集团的作用在于,(1)在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下加强了集团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合作企业之间的协作,减少不确定因素和节约交易成本;(2)可以提高产品市场的开发力度和效率,企业集团可以拿出较多的资金来事营销活动,打造品牌和建立各类销售网络;(3)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集团公司可以在集团范围内进行质量管理,除了制定零配件和成品质量标准,对每一生产阶段进行检测以外,还有力量对下属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4)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企业集团可以组织产品和零部生产件企业共同完成新产品的开发方案,以及图纸设计、生产工艺、试产等一系列工作;(5)有利于向银行和社会融资,一般情况下大企业集团的信用度高于中小企业;(6)有利于吸引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7)有利于开拓产品的国际市场和(8)有利于开拓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朝着多角化的方向发展。 六、集团企业势力向外扩张与转移 在一地区形成若干个企业集团企业群后,企业集团的巨大生产力同这一地区的物质基础的矛盾逐渐地显示出来了。首先是产品物流管理成本上升。在大规模生产同产品主产地分离的状况下,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和市场对产品反馈信息需要大量的投入,一般的情况是主管人员不到现场,掌握不到市场的真实情况。第二点是运输成本过高,产品的长距离运输除了费用外,还有沿途征收的大量的关卡费用以及风险保证金等。第三点是新产品开发成本过高。开发一件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需要大量技术人才集合,农村地区不容易集聚大量的优秀技术人才,而向条件较好的大都市招聘优秀技术人才的成本太大。第四点是难以打造信誉度较高的品牌。在消费者意识中往往会把优质产品同产品的产地联系起来,因此,位于知名度不高的农村地区的企业集团在打造品牌的投入效应是“功倍事半”。第五点是不利于集团公司扩大对外交往,农村地区远离政治和金融中心,为上层管理人员的交往和攻关活动代来了不便。第六点是产品出口受到某种政策的限制,如有些国家限制汽车和摩托车的整车进口,或者对它们加以高额的保护性关税等等。 针对上述的这些矛盾,企业集团采取的对策有:(1)企业集团的部分机能外移;(2)企业集团指挥总部外移;(3)企业集团总部和部分下属企业外移;(4)整个企业集团外移。企业集团的部分机能外移是指企业集团内部分职能机构或者下属企业搬迁到其他的地区去。如集团公司把部分产品生产线搬迁到主要的销售市场,这样做法一方面可以节省成品的部分运输费用,特别对于精密度高和易损的产品来说可以减少长途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对产品造成的损伤。同产品生产线外移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销售部门和产品的设计部门搬迁到信息更加丰富,人才更加集中的地区。前者的作用是更好地利用市场信息,后者的作用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设计新产品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利用所在地区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单位与院校。企业集团指挥总部主要外移作为政治、金融中心的地区,其作用在于集团公司可以更容易获得同重大决策有关的信息。企业集团总部和部分下属企业外移的情况往往发生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地受到原所在地区资源、信息和政策方面的制约。然而整个企业集团外移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此外,在集团公司产品出口受到主要出口国贸易限制时,也有可能导致在国外安置部分生产流水线的做法。 七、结论 事实表明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公共投资和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受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各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相当之好,如浙江省的温州市,而有些地区即使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成效甚微。甚至个别的原来效益很好,看上去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从一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以后,很快就遇到众多的事先无法想像的困难。本研究发现了一个事实,也即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而这环境正是在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外部环境的生成是一个进化过程,当一地区从单一的企业阶段,经过生产同一种产品企业群,配套产品企业群到达有企业集团的企业群时,它们就由一个低级向更高级阶段进化。一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越高,可以提供给企业的积极因素就越多。因此,如果我们发展一地区的农村工业,就必须注意到为它们创造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谈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新趋势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使得工业企业正常的运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所以说,如果要使企业的发展跟上市场的变化,那么对工业企业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企业如何增强自己的信息化,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信息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当中,就曾经提出过现在的工业企业应当做到信息化和工业化交融,只有这样,工业企业才能真正变得强大。这也是第一次把信息化的地位标榜地如此之高,它的发展迎来了光明的前景[1]。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交融是各个工业企业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减少能源损耗、加强市场的竞争力、减低环境污染的重要一环。 1企业管理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现存的管理与市场的整体大环境不协调,甚至完全不匹配,内部人员之间沟通不当,造成上面下达的命令难以很好地贯彻实施,在管理方面大家都各干各的事,很多信息没能达到及时的共通,很多人员是完全浪费了的,也多增加了很多产品和人工的成本费用,这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工作效率总的来说也是非常低~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习惯在有问题发生以后才开始计算损失,而没有在事前做好明显的风险规避工作,不能主动管理。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让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当中变成新的趋势。 2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架构和其应用的平台 企业的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把整体的生产、产品运营、资金来往、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等等一系列事物全部通过计算机实现,以生成新的信息系统,从而各个部门的人都能更轻松更直接地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信息,提高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率,让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而想要做好信息化工作,企业必须建立以下几个平台:ERP、MES以及信息的运营和维护平台。这三个平台如果顺利建成并且有效运作的话,那么工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会非常容易了!(1)ERP,它指的是基于基础的信息技术,通过系统性的管理思想来为公司的管理层和普通工作人员提出更好的运营手段的平台。它包含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思维,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最重要的功能是对一个企业的人员、资产等所有资源进行深度优化,从而让各个部门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它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管理的好工具,将电脑技术融进思想当中。这个平台的核心所在就是管理整个企业的供销,具体表现在:对供销产业链进行系统性地管理、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同步、在生产前进行总体的计划以及在过程当中的把控。(2)MES,指的是执行管理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枢纽,它是更好实现制造生产战略化和便携化的技术平台。它可以为所有的用户提供一个体验感更棒的整体环境,企业也能因此降低生产运营的成本,能保证输出的产品质量更高。这个MES平台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各行各业都用得到,无论是那些只生产单一的大产品的企业还是那些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它都能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如果说你的MES系统是很精良的,那么它可以在产品生产、质量检测、故障修复等环节发挥作用,使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能看到最统一的信息数据库,协调工作,提高运行的效率。(3)信息运营和维护平台,是每个企业自己设立的计算机系统,有了它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 3创新工业企业管理的具体方式 (1)建设企业的优异氛围,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今的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基于目前中国整体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于外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管理[3]。建设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全新管理模式,弘扬自己的企业精神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素养。(2)加强自身的企业基本管理。所谓管理创新,其实就是对现在基础的发扬和继承,要想企业发展得好,现在的每一步都很关键。其实,很多基础的管理是以前就应该建立和完善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成,比如说一些规章制度。(3)组织大家系统性学习。现在这个时代是信息的时代,知识在其中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自身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企业应当组织员工进行系统的学习。(4)建立企业员工的奖励机制。氛围对于企业的管理创新非常重要,很多员工对工作懈怠就是因为企业没有一种激励机制,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4工业企业进行信息化的好处 (1)可以增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及时性,让企业管理变得更加科学;(2)可以让企业的生产运作更加直接便捷,提高企业办事的处理能力;(3)加强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达到最大化的利用,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管理运作效率。 5结语 当今,工业企业逐渐跟随潮流走向信息化的道路,是现在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它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中站得更稳。所以,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跟上潮流,走向信息化。 作者:常建忠 单位:启东尤希路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扶持发展规模工业企业管理意见 一、积极扶持和培育小企业进规模 (一)帮助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拓宽融资渠道,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扶持市场销路好、发展潜力大、缺少发展资金的小企业,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更快地发展壮大。 (二)奖励新进入的规模企业。1、每年对新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3年内从规模工业企业统计范围内退出后再次进入的,不予奖励),用于企业加强和完善统计工作。2、对新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工业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新增部分,前两年给予企业奖励,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三)规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申报条件和程序。 申报条件:①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②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③有专(兼)职统计工作人员,并能按要求及时提供企业的各种统计报表;④会计核算规范,依法申报纳税。 申报程序:①镇(场)对拟申报工业企业进行初审;②县统计局、县经委进行复审,复审要深入企业调查,认真核实申报材料,复审合格后,报县政府分管负责人审核,经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向市统计局申报。 二、加大对规模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对符合条件的规模工业企业实行奖励机制。 为鼓励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做强做大,以年数据为基准,从年起,对当年纳税额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2%以上(含2%),且不低于上年纳税额的企业(已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除外),根据当年度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分三个层次分别给予奖励。 1、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亿元以内,同比增加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1万元;同比增加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2万元。 2、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至5亿元,同比增加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3万元;同比增加1亿元以上的企业,奖励4万元。 3、主营业务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同比增加1亿元以上的企业,奖励5万元。 主营业务实现税收高于500万元以上的按《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暨推动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发〔〕16号)文件有关税收奖励政策落实。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1、规模工业企业建设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推荐享受财政资金对项目建设的补助和贴息资金的支持。 2、新纳入的规模工业企业,环保部门按最低标准收取企业排污费。 3、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期,优先保障规模工业企业用电。 4、引导、鼓励和帮助规模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对符合入园条件,要求进入园区的规模工业企业予以优先安置,并享受《入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优惠政策。 5、优先将规模工业企业列入银企合作推荐名单,协调解决其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6、优先帮助规模工业企业解决发展用地问题,对成长型的规模工业企业优先向工业功能区、产业聚集区和两条省道集中,土地出让金的缴纳参照《入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7、按照企业的经营规模、实收资本、财政税收、社会贡献等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十大年度经济人物”和“十大创业明星”评选活动。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规模工业企业培育和扶持工作由县工业经济和全民创业领导小组负责,县经委和县统计局做好日常协调和服务工作。各镇(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做好规模工业企业的培育、扶持工作。 (二)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县统计局要加强对规模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各镇(场)经济信息服务站负责本辖区内规模工业企业的统计报表报送工作,并指导企业做好统计报表的填报。 (三)加强跟踪考核工作。县政府将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数列入年度工业经济目标任务考核内容,并将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每新增1家规模工业企业,由县财政给予县经委、县统计局及相关镇(场)各1000元奖励,专项用于全民创业及工业经济工作经费补助。 四、本实施意见由县经济委员会负责解释。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把产业的结构调整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和产业间互动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表明,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涉及行业之多、波及企业数量之广前所未有。目前,河南正处于产业革命进行中的攻坚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本轮产业革命的中坚力量,本土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水平滞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此大背景下,需要企业积极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保障本轮产业革命能够按照计划平稳、有序地实施完成。 一、河南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综述 产业革命在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路径的形成等一系列会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剧烈、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产业间的趋同发展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革命的发生通常最先是以工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般都是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而先进制造业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制造业企业使用。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第一时间接收外部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产品信息,反馈给设计研发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功耗等方面进行实时改进,将信息传输给生产线,实现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 2.自动化: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线大多采用自动生产机器人来辅助人力生产,生产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航天等领域,生产自动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解决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智能化:以智能机床和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占据了制造企业厂房的重要位置,随着这些设备在生产当中的大规模普及,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取得更高的收益。 4.柔性化: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实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小批量精准生产,为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可以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高效流畅的供应链体系,达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5.生态化: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由于采用了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设备,降低了长时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做到了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制造业阶段,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河南仅有宇通客车、许继电器两家企业入围。 (二)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的产业革命使原有在产业内部发展的下属子产业由于获得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使现有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显著改变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830.52亿元,2014年已经增加到了6687.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7%,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81%,2014年上升到了51.59%,增加了0.78个百分点。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生物医药、3D打印、光伏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更加丰富了现有产业的组成,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往历次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外部整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水平滞后、效率低下等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能够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立足。本文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三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 相对于产业间频繁的互动发展,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流程、管理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加之保密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运行相对外界仍然是封闭的,依然是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即使是有亲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也仅限于较浅层面的交流,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效率低下,阻碍了共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间互动发展的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别是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带来的阻隔问题,嵌入式组织结构可以是事业部、职能部门甚至是整个管理层的嵌入模式的多种方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实现一个企业直接地对合作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管、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与生产企业母体进行对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磨合,实现高效的生产。目前,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联系紧密的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领域,今后还会逐步向更多的产业推进,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自适应式柔性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从企业的经营方面出发,对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柔性化改革,实现各部门对企业整体战略调整的自动适应。以事业部为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按产品、地区、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的领导下,拥有完全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事业部已经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但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传统的事业部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业部一成不变的规模和流程客观上阻碍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灵活应变的生产方式,事业部制也急需像先进制造业一样采用柔性化的管理体系。柔性事业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自动适应整体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与管理层实现同步发展,自身的战略调整甚至还可以反向引导管理层进行相应的调整,产生促使管理层进行调整的“外溢改革效应”,企业整体互动发展,以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柔性事业部与先进制造业在形态、路径和机理等方面高度相似,已率先应用到了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今后还会扩张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设计虽然较之前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各事业部内部由于有自己的职能部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体系运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他事业部的协调性下降,甚至对领导层的指令的执行力也有所下降,企业内部体系松散,整体性和凝聚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事业部这种形态的结构性缺陷,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缺少根据将各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与领导层之间衔接起来的纽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部门间的协调性,而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业务流程从最高级别的董事会开始,将分属各事业部当中的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营销部门通过流程指令串联起来,并严格按照从最初战略的制定到最终产品的销售这一流程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涵盖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而同时也将公司级流程、部门级流程和岗位级流程串联起来,由于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部门已经通过流程紧密的联接在一起,事业部之间的协调也顺理成章地通畅了,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无谓损耗,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价值。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开始采用,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先进的管控体系。 三、意义与启示 新一轮产业革命由于涉及行业和地区范围较广,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较高,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对现有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本轮的产业革命,急需管理体系的革新。本文中的三种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探索,对河南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备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河南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河南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河南目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尽快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度,使企业早日实现管理创新。 作者:袁博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烟草工业企业管理论文 一、设备维保模式管理 1.优化设备保养模式,保证设备维护到位 (1)固化设备保养模式。坚持例保、“进站式”和“日轮保”相结合的三级保养模式,固化周期、保证时间、明确分工,保证设备维保到位。(2)明确标准。将各级保养的部位、标准及周期录入装备信息化系统,并在系统中进行实施记录。(3)关注细节。对工作中需要关注的细节,形成固化文字内容,做到学习、执行到位,如规定了:GDX2包装机胶盒洗刷注意事项、关于机台加注卷烟胶注意事项、关于自动排除压缩空气中冷凝水的注意事项、关于停产时关闭卷烟机和咀棒接收机总电源的注意事项、机台收尾特别注意事项及卷接包车间设备收尾保养标准等。 2.严格设备“日轮保”管理,保证“日轮保”效果 (1)有序进行设备“日轮保”规定不动摇。在无设备调试任务情况下,每周六由维修工段长按顺序确定下一周设备“日轮保”计划,报生产管理部和设备管理部审批后在车间公示。“日轮保”计划只有在其他机组出现预计维修时间>4h故障、经过车间同意后方可提前执行,同时该机组本轮“日轮保”计划取消,原“日轮保”计划日期向后顺延执行。(2)做细“日轮保”设备问题收集。“日轮保”机组问题收集有3种途径:第一种是机组进行“日轮保”前,各班操作人员在装备信息化系统中填写“设备异常问题报告”提交系统。第二种是设备点检员将点检异常需转入维修的异常报告转入装备信息化系统中。第三种是装备信息化系统管理员把车间备件库收集的由承包机台维修工、工段长、质量协调员等编写的维修计划作为异常报告提交系统。(3)“日轮保”设备维修部位详细分工,明确职责。在“日轮保”工作开始前,轮保组人员首先打开装备信息化系统,对计划轮保设备的异常报告进行全部统计、查看,按照固定分工内容处理设备问题,做到分工明确、协作有序。(4)严格“日轮保”维修工业绩考核。“日轮保”维修工绩效考核按照《卷接包车间设备“日轮保”管理办法》执行月度百分制,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结果以正向激励为主,在设备管理部月度考核中兑现。(5)利用“日轮保”实施设备点检计划,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日轮保”设备停机的时间和周期是进行设备点检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该时间,实施设备的专业点检计划,做实点检工作,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 3.设备“日轮保”工作形成闭环管理 为了确保设备“日轮保”效果,卷接包车间对轮保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建立起涵盖故障处理追溯机制的设备“日轮保”新模式。(1)逐点排查。每天“日轮保”验收时对设备各部位逐点进行检查,将设备完好、液气泄漏、表面积尘、性能缺失及维修质量全部纳入检查范围,经过细致摸排,对设备所有部位和功能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检查。(2)逐项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当时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需登记备案,由相关人员限期整改。(3)追踪验证。结合EAM系统数据,对上次轮保时需要整改的问题进行追踪验证,未处理的问题要查明原因,统计备案以便下次追踪验证,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止。通过持续轮保,逐步消除设备性能瓶颈,确保设备维持良好运行状态。 4.强化责任意识,做实预防性维修 (1)严格以承包维修设备的绩效为主线,与日常生产应急维修相关联,实行设备的全方位管理,使车间所有设备均有跟班管理人,实时关注设备运行状况,做好设备状态监控。(2)实施设备三级点检,完善设备状态监控。 二、设备状态监控管理 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的设备状态监控体系,持续提升设备预知性维修水平,逐步实现设备状态可控目标。 1.项目实施的主要原则 (1)实用原则。确定监控点准确实用,能够对重点设备关键部位状态和安全稳定运行进行有效监控。(2)三级点检有效结合原则。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及精密点检相互依托,形成涵盖全范围的状态监控模式。日常倾向工艺质量控制;专业点检注重设备运行状况和安全运行;精密点检则重点关注需要通过专业手段进行监控的控制点。(3)准确评价设备状态原则。对各监控点在整个设备中的影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科学评估被监控设备的工作状况。(4)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在建立相关技术标准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确立设备状态监控目标与任务同时,建立一套保证工作效果的管理体系评价机制与业绩考评机制。(5)持续优化改进原则。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改进和创新监测手段、标准维护、数据分析应用及队伍建设。 2.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关键点 (1)准确确定研究对象。这里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是指设备状态监控的点检点、点检人、点检方法、点检标准等内容。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按照当前设备“日轮保”对设备部位分工原则,两个轮保组的维修工对设备组成分部分解体研究,根据各自掌握的维修经验列出所负责部位三级点检的“五定”要求。将收集到的内容整理后进行公示,让所有维修工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设备主任、点检管理员、点检组长、机型技术组长、机型点检员论证后确定研究对象,这个阶段关键是尽可能准确确定研究对象。(2)以事实为依据,不断优化“五定”内容。准确写实设备运行状况,严格要求跟班维修工对设备出现维修时间10min以上的故障,在设备维修记录中如实准确记录,保证研究对象研究的基础数据真实。专职点检员在研究过程中对设备维修记录进行分析,每天对所有故障进行分析,确认故障与研究对象是否有关,如果有关根据情况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相关的数据进行修改,对设备点检标准不断进行深化、细化、优化,初步开始建立设备状况评价标准并对其准确性验证。不断优化“五定”内容。(3)状态监控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采用“故障反追踪法”把状态监控管理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是在设备出现应急维修后,对维修部位的故障原因与状态监控工作关联,确定是应监控而未监控,还是监控过程中点检工作未做实,前者,继续监控确定是否增加研究对象,后者,追究相关人员工作执行不到位责任。 三、设备工艺质量监控管理 完善卷包设备工艺质量控制系统点检制度,确保“金叶制造”产品工艺质量监控无死角。卷包设备质量控制系统点检网格化,确保设备质量监控持续有效。第一,由电气维修工对卷包设备质量控制点进行周点检的专业化点检,从专业角度检查设备质量检测是否有效。第二,每班由操作工使用特制质量缺陷样品对质量检测系统进行验证,让操作人员验证设备质量检测系统是否可靠。第三,对品牌更换、设备日轮保维修后的特殊时段由操作工对质量检测系统再次进行验证,做到质控无漏点。第四,班中质量管理人员巡视机台质量缺陷产品剔除数据,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及早发现质量失控问题。第五,严控工艺指标验证。对品牌更换、设备日轮保维修后的特殊时段,严格检查卷烟机排出梗的梗中含丝量和烟支的丝中含梗量,保证两者均在工艺制度控制范围内。 作者:吴军伟单位:河南中烟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职校工业企业管理课材教学的探索 工业企业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和教育的综合性工作。职校培养的工业企业管理人才既有别于偏重理论的技术人才,也有别于未经培训的人员,因此,提高《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切实的掌握到管理知识,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都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工业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须结合当前职校生的基础状况,既注意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又局限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中筛选出所需的知识,剔除部分脱离实际和难度太大的内容,充实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改革的新构想,把新知识和新工艺等吸纳到教学内容中来。例如:在讲解“销售管理”这节时,可将“业务销售”和“网络销售”等引入到现代型销售管理的教学内容中,并及时向学生灌输“传销”和“变相传销”对企业、社会和家人的危害,使学生要学习认请是与非,提高学生辨别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走上社会后提供知识后盾。 二、科学设计教学模式 《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较高,讲授内容面比较宽,细节内容也比较多。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自学,多看参考书,结合实际案例,把生产运作与管理信息系统领域方面的最新发展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笔者在设计课程教学环节时,就实行“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模式,先引入学生到企业和实训车间进行参观,由学生针对某项运作模式和某项管理方式提出问题,再回到课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回到实训车间用知识去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最后回到课堂上,写出总结报告。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管理运行过程及管理职能,从而建立了初步的企业管理意识。 三、培养学习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惰性较大,得过且过,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内不作笔记,课后不复习,考试总想作弊。针对以上现状,教师要提高《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授课时,要尊重目前职校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客观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实际,适当降低教材理论难度,增强实用性和操作性,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自身因素寻找获取学习成功的突破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常识,适当提出一些在生产实训课可能会遇到问题,例如:安全生产中的安全操作规程、职业病的预防等等,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同时,在配套的《习题册》中,教师要改变只出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等传统的练习办法,而多引用案例分析题和操作训练题,让学生加深对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判断和理解,从而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重视实习教学 《工业企业管理》的课程顶岗实习教学中,要合理采用现场教学,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管理等过程接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生产现场参观,实地讲解,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和“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可以了解到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与工作方式,有效地检验了所学习知识。将企业管理理论课搬到企业的现场讲,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在《工业企业管理》的授课中,只有学与用相结合,在理论课程中适当地穿插实习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懂学会。例如:在讲授“企业经营方式”这部分内容时,可增加相关项目的市场调查活动,在讲授“模块管理和网络管理”这节时,可插入相关论点的案例讨论等等。教学中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主,培养学生的职业和管理能力。 总体来说,《工业企业管理》的课程教学,是培养很快能适应企业管理工作的高质量管理人才,因此,要科学安排内容,真正做到必须、够用为度;授课中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应用,对于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探索先进教学模式,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企划方案 为切实加强我市工业气体生产经营的布局管理,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气体行业的健康有序安全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新一轮富阳市工业气体生产经营企业布局管理方案。 一、布局现状 工业气体通指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溶解乙炔气以及为特殊用途而配制的混合气体等。我市工业气体行业以深冷空气分离、低温液体充装、溶解乙炔气生产企业和经营站(门市部)等经营企业组成。工业气体作为国民经济领域和相关制造业不可缺少的配套产品,应用于冶金、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电子等领域。同时,工业气体被灌装于容器(钢瓶)供运输、仓储和使用,许多气体易燃易爆,为甲类危险化学品。 目前,我市共有工业气体生产企业三家。其中:杭州贝斯特气体有限公司规模最大,品种最多,主要产品是工业氧气、医用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液态氧氮、混合气。杭州三泰工业气体设备有限公司单一生产乙炔气。富阳特种气体有限公司生产氩气、碳三气,二氧化碳。xx的工业结构主要是造纸、通讯电缆行业为主,整个工业经济领域气体的需求量不大,但也不可缺少。 三、管理措施 1.全市停止新增工业气体生产企业,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新增的,由企业提出申请和理由,乡镇(街道)或企业主管部门签具意见,经市安监局审查后报市政府同意。 2.凡气体经营布局规划已满额的地区,在未出现停业或关闭企业之前,停止审批经营企业。凡规划未满额尚可新增经营企业的地区,在严格准入条件的前提下,按谁先申请谁先审批的原则,申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气体经营企业布点满额后停止审批经营企业。 3.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共同做好工业气体生产、经营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市发改局负责按本方案做好工业气体生产经营企业的立项工作。市安监局负责全市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负责本方案的实施;负责工业气体生产企业申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定点批准书》的初审和申报工作;负责经营单位申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初审、申报和换发证工作;负责组织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评价、安全生产许可、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考核工作;负责组织工业气体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有关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市质监局负责按照《产品质量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对设备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生产经营技术操作规程,严格实行气瓶固定充装制度,推行气瓶标识管理,做好自有气瓶、托管气瓶普查建档管理工作,对质量上以次充好、数量上缺斤少两、气瓶不检或过期瓶超期瓶使用,收购改装销售废旧气瓶等违规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以规范气体生产、经营行为。 市公安局负责工业气体的公共安全管理,负责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的消防设计审查和验收工作,负责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市交通局负责工业气体公路、水路运输单位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对工业气体运输安全实施监督,负责工业气体运输单位、驾驶人员、船员、装卸人员和押运人员的资质认定。工商富阳分局负责依据有关部门的批准、许可文件,核发和年审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营业执照,负责监督管理危险化学品市场经营活动。市各有关部门应根据不同职责和权限,相互沟通,配合协作,协助做好本方案实施工作,严格规范生产、经营秩序,监督生产、经营行为,引导发展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气体生产、经营装备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促进气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标准化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工业企业绩效改善和理论创新的需要,工业企业管理标准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下文主要介绍了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工业企业的管理现状,同时介绍了标准化管理的理论方面的内容,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给出了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现状、研究三个方面的分析。旨在改善我国的工业企业管理现状,应用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我国工业企业的管理革新,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的管理体系的进步。 [关键词]标准化;工业管理;应用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社会各行各业的努力,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更是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劳。早期我国的经济基本上都是由第一产业支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业国家,随着第二产业的兴起,工业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如何才能让我国的工业企业走出今天的牢圈,重新踏上前进之路继续发展呢?这就要从工业企业的管理问题说起了,实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更能帮助工业企业进一步发展。 1、 工业企业管理现状 我国的工业企业相较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并且发展的状况也不是非常理想,而且现在的管理体系也并没有非常成熟,所以我国的工业企业急需要按照标准化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发展较好、实力较强的工业企业对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他们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注意收集同类产品的先进标准,甚至有些工业企业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是标准的制定者。另一方面,大部分工业企业受条件限制,无力采用或因为成本问题不愿采用国家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甚至部分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几乎都未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之中。处于标准前沿的小部分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超强竞争力会使其发展的越来越好,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也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完善,但是发展状况不佳的大部分企业由于其发展状况不好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发展,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优秀的更优秀而落后的更落后。 2、标准化管理理论综述 2、1 标准化内涵 标准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在经济领域中的延续,标准又是一个国家实施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对保护民族工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当代,企业标准化已成为工业生产的必要基础,企业标准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基础。提升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以企业为主体,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1]。由此可见,工业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按照国际和国家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先机,才能保证企业的未来。 2、2 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的制定以及实行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建立自愿性标准体系,明确法律对标准的引用关系;政府对标准化活动的支持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可代表标准利益各方的标准化管理机构;营造标准商品管理的运行机制,健全标准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化教育和培训,提高社会标准化意识。从内而外的培养标准化意识,并将标准化切实的实行在日常的工作当中。 3、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分析 3、1 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内涵分析 有很多企业在运作时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并不能着眼于大面看到管理的重要性,有多少企业是由于疏于管理而最终销声匿迹。管理是人类组织生产劳动的重要活动,伴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合作的日趋增强,管理在人类生产劳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按照我国标准化管理专家李春田曾对管理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标准化使管理经验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标准的权威性为管理树立权威,标准化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2]。同时,他还提出了标准化对于管理的作用:显著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绩效;有利于管理体制改革和组织结构调整方案的落实;能有效促进制度建设和依法行政;能够有效进行知识管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一个企业能否屹立不倒,主要取决于其管理体系,一个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帮助这个企业在竞争与运作中显示出超乎于他人的竞争力。 3、2 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分析 最早把项目管理所涉及的知识形成体系的是美国国防部和NASA,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项目管理专业协会及其知识体系开始正式形成并获得快速发展,到90年代为止,几个主要的项目管理专业协会及知识体系开始形成,包括: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英国的项目管理协会;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澳大利亚项目管理协会。但是我国的项目管理方面起步比较晚,只有集合众企业共同的力量才能在处于落后的条件下奋起直追,形成属于适合我们自己的有特色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良好的管理体系是一个企业能够正常运作的前提,也是这个企业能够长期存在的基础,所以建立一个适合的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研究设计 工业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设计有效管理工业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最终提高项目管理绩效。按照对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内涵界定,要实现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企业需要选择、建立并实施能够适应自身特点和项目需求的相应管理标准,从而形成自身有竞争力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设计步骤主要有八个:识别需求、定义目标、标准参照、总结经验、形成体系、组织学习、执行标准、修订标准。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设计是我国专家在外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工业企业自身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前些年我国工业企业的管理办法,运用动态标准化管理思想而提出的一个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型。这个模型具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当前社会现状、以及符合我国特色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能够帮助改善我国的工业企业的管理现状并加强其竞争力。 4、结语 上文主要通过对工业企业管理现状的不足开始分析,介绍了标准化管理的原理以及意义,并对现阶段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设计更加全面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工业企业的绩效的提升和理论的创新。上文从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现状、和具体的研究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现阶段工业企业的管理弊端以及落实标准化管理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给出了一套较为具体详细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普及的进程。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从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策略与工业企业管理创新途径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重要性;创新 一、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企业的主旋律,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奠基石。创新是现代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前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环境愈发复杂,工业企业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创新管理方式,把创新理念深入工业企业管理各环节,彰显企业的核心优势,加强企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企业潜力,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适应新时展要求,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 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以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1、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就是在企业现有的有限资源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企业资源进行配置,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目标,而通过管理创新能够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大大减少了资源消耗系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并且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使企业能够在进行创新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例如,通过优化创新生产组织可以提高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而通过进行企业战略创新和安排,可以提高企业的长远利益,由此可见,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和管理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是重技术轻管理。由于技术的投入使用的效果能够快速地呈现出来,因此,企业在技术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先进技术引进工作,企图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其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年我国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面临破产的企业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进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的根基稳固,保证企业能够在不断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行管理创新是企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便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创新就是企业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不积极进行管理创新,那么企业就会由于失去了核心竞争力而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制度、管理观念、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和完善一个有效的竞争机制,进而使企业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4、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企业家阶层的形成是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效果的直接体现,企业家阶层的产生不仅使得企业的资源配置在专家的管理之下能够更加充分地被利用,而且能够使企业将管理权从企业的所有权中分离出来,使得企业能够在创新管理之下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地发展。从企业的角度上说,在企业创新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家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站在企业家的角度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跟他们个人的发展紧紧相连,因此,为了企业和自身的发展,企业家必定会想方设法进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1、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 民主管理的思想、人才第一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时间和信息是现代经营重要资源的思想、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现代经营的思想的建立是工业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企业中领导者们需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改革观念和经济战略观念等。 2、建设合理化的管理组织 企业的管理者们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一些情况,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为目的,依据集权以及分权相结合,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让员工按照职责明确分工,统一灵活的指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合理的设定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建立高效率的管理制度,完善企业以责任制为中心的严格的,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能够健康、有效的进行下去。 3、采用科学化管理方法 在企业中,要积极的总结原来企业中所实施的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推动先进的、有效的管理办法。例如目标管理、决策技术、市场预测、优选法、ABC管理方法、滚动计划、价值工程、统筹法、线性规划等。把成功的管理办法进行汇合,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办法,并且要先在企业的一些部门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出一个新的管理办法。 4、提倡管理人员专业化 企业的管理人才是一个工业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在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是一个重要的保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的成功,需要有大量的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清晰的头脑、开阔的视野以及丰富的经验的人才。 四、工业企业管理创新途径 1、组织结构创新 当前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为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创新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进行管理创新。当前,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首先,要将企业的组织结构小型化,具体说来就是要将企业这个大的组织结构分成许多个小的结构,由各个结构分别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组织管理,相互分工合作,促进企业工作的高效性;其次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当前,为了避免企业出现官僚式管理而导致管理的低效率,许多企业在组织结构的创新上选择管理层次比较简单的扁平结构;最后一种是组织节后的有机化或柔性化,就是根据生命有机体的原理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建立起一个类似生命有机体的有机化组织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组织结构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不被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机制淘汰。 2、管理模式创新 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创新管理时,要建立起一个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在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当中,不能单纯地依靠企业制度来约束员工,还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智慧和潜力,有奖励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才能使员工更加用心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力量。 3、技术创新 技术是企业的主要生产力,技术创新也是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企业的发展当中,企业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在发展中一定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对企业现有的技术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主动的地位。 4、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助力,企业要做好管理创新工作,就必须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进行创新活动的策划,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创新型人才,挖掘和发现企业内部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他们进行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企业除了要发现和挖掘内部创新型人才,还要注意引进大量创新型人才,寻找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推力,使企业在不断地管理创新中充满活力,进而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创新管理是企业的灵魂,对工业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创新绩效能够培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化发挥员工个人潜力,促进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显著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因此,在工业企业创新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企业软环境、硬性投入、创新新管理方式选择以及创新绩效分析,从而促进工业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对创新农村工业企业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工业企业不仅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面临着一系列经营困境,亟须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人本管理模式与技术管理模式两个方面着手,探讨了农村工业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农村工业企业 管理模式 创新 一、农村工业企业实施人本管理模式 (一)农村工业企业的人才困境 一是低薪资与低人才素质无限循环。农村工业企业薪资水平普遍较低,难以引进人才或留住人才,导致所聘用的人才素质偏低,加上多数农村工业企业不愿培育员工,人才素质无法继续提升,倘若转职也难以寻求高薪资工作,形成低薪资与低素质无限循环,同时也把优质人才往城市地区推。二是农村工业企业青年人才招聘极为困难。相较于城市,我国农村工业企业面临青年人才招聘极为困难。在我国经济大环境的背景下,我国高等人才多往城市求职,农村工业企业难以招聘专业技术与管理的青年人才,仅用较低薪资招聘剩余人才,恶性循环的结果造成人才水平长期无法提升,薪资水平也处于平均以下。 (二)农村工业企业人才工作的强化措施 第一,制度层面的优化。一是加强县级政府的角色。加强县级政府在农村工业企业服务和经费统筹的角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帮助解决农村工业企业投入不足和员工工资较低的情况。二是改变人才管理体制。农村工业企业必须端正人才管理方向,转变人才观念,并且不断深化农村工业企业综合改革。三是结合农业、科学,进行农村工业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农村工业企业除了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外,还需要全面改革现有农村工业企业人才管理模式,确保员工能够结合地区状况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四是争取各级政府支持。积极获取各级政府支持是促进农村工业企业人才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有效途径,还应提升员工工资和促进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提高员工质量和待遇。提升员工专业素质是农村工业企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程。农村工业企业员工质量极有需要提升和改善,以便于农村工业企业人才改革和未来发展。提升员工待遇是改善员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战略。虽然当前并不存在拖欠员工工资情况,但是至今农村工业企业员工待遇仍然十分微薄,工作条件差而且工作艰辛。政府需要积极鼓励大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业企业工作和加强农村工业企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以确保员工专业地位和素质的提升。 第三,推动战略联盟,提升员工专业化水平。采用战略联盟,可使农村工业企业在相互支援下发挥更好效能。适当的战略联盟对减少人才物力浪费、拓展人才视野、促进员工能力提升、提供学习机会及强化农村工业企业竞争力均有帮助。员工专业素质是农村工业企业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战略联盟由不同特色、专长的农村工业企业交流,对促进员工专业成长与发展颇有助益。就农村工业企业员工而言,容易受到地理位置不利及团体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能积极有效参加在职进修提升专业素养。通过战略联盟建构优质学习社群,是提升员工专业成长的有力渠道。 二、农村工业企业实施系统化技术管理模式 (一)重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在农村工业企业经营中不断地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部分农村工业企业产品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以及以吃原料、吃资源为主的高耗能、污染重的粗加工和初加工等问题,因此必须要下大力气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并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核心,要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并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二)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 农村工业企业应当采用WCPA架构的企业管理循环。企业管理循环中,将评估注重的三大方面,化为六大管理元素:情境、规划、投入、过程、产出与成果。并借助这六个元素回应许多在企业管理上的问题,包括:企业的选择与定位;怎么样的规划能符合企业设立目的;需要哪些资源来进行企业管理;如何利用资源进行管理,以达成农村工业企业的管理目标;在投入资源进行管理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与管理结果是否符合原来的规划目标。这些问题和企业管理元素的连动,该架构说明了六大元素的企图与其所希望能回应的议题,也列出了企业管理元素评估的项目与关注的焦点。以情境元素为例,不仅需要回应农村工业企业现在的特质与定位,还需要评估农村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威胁、易受损的程度及其具有的代表性等问项。 (三)重视对生产设施的安全管理工作 农村工业企业设施维护管理的实施步骤,一般应从简易的检查开始依序实施(遭遇紧急状况时除外),分为检查、安全检测、维修等三阶段进行。一是检查阶段。本阶段主要由维护主管单位执行。本阶段目的在于早期发觉问题,大概地掌握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而判断有无实施进一步检测及维修处理的必要性。检查作业依其实施的内容、时机与频率等,可分为平时检查、定期检查及临时检查等三类。二是安全检测阶段。本阶段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详细掌握检查阶段所发现的问题情形,除判定处理对策的必要性及紧急性外,并可获取维修设计与施工所需的资料。安全检测可分为标准检测与详细检测两个主要阶段,标准检测是在检查阶段判断有进一步调查的需要时,所进行的正规检测,标准检测的方法系以较简易的检测机械器材来实施;详细检测系于进行标准检测后,仍无法确切取得维护管理所需的充分资料时实施,主要在取得修复设计所需的详细资料,详细检测的方法是以较精密的检测仪器以进行安全检测。三是维修阶段。本阶段的目的在于对问题可能引致的功能性损害进行妥当处理。维修处理对策依检测后的安全评估结果加以决定,可分为四类:加强监测、限制使用、维护补强、改建或重建。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我国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一、制约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因素 1.国际经济贸易。从世界现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一发展状况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形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容我们乐观,所以一定要改进经济发展模式。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现象。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使我国经济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规避世界经济贸易中带来的风险。 3.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持续性。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持续性是全世界各个国家一直关注的重要方面,如果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没有一条持续性的道路就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1.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就不可能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地明显,经济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不能分开的,而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国际贸易的增长。 2.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想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位置,同时这样也能够促进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加强科技创新,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才能发展,而且也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趋势 1.跨国企业的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企业迅速地发展起来,而这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在上世纪末,跨国企业的发展就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趋势,跨国企业的贸易总量在整个世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跨国企业来看,其中制造成品的跨国企业在众多的跨国企业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占有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而利用技术进行贸易的跨国企业也是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佼佼者,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都是从这些跨国企业中出现的。从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全局来看,跨国企业在世界中所占有的生产总值即将达到一半,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与此同时,跨国企业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2.贸易自由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地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增强。自从上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合作也越来越增强,这就在一些方面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不仅仅是在技术,还包括第三产业的一些贸易。 3.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贸易形式,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从联合国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得知,电子商务在一年中所创造的利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这也就说明电子商务等新形式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将会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四、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措施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自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窘迫,因此,我国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增强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2.积极响应世界贸易组织的条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些条约要切实坚持和实施,坚决抵制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免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创造有利的环境。 3.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政府要对我国的一些企业进行指导,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客观环境,同时还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走一条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4.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从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形势中我们不难看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一定要加强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创造一定的客观环境,从而使电子商务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的道路。 5.鼓励我国企业朝着跨国企业发展。跨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积极地鼓励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朝着跨国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这样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才能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石雪晴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环境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及雾霾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国际贸易生态化被提出,生态化贸易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科学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及贸易活动中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提高对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加强生态化建设,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原本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国际贸易,以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环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往国际贸易活动以盈利为活动中心,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阻碍,没有自然资源做为基础,经济将无法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必须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生存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发展策略。目前国际贸易法已开始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生态保护及生态化贸易意识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不断,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条约开始对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从生态保护到资源保护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限制,保障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的《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协议中都对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声明和规定,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做出了限制,有效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步伐。 二、我国贸易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中与国际贸易间存在的矛盾 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来实现在各个国家区域之间资源与金融贸易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来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资源可以在全球各个国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建立起生态化意识,采取相关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化发展及可持续化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现今的国际贸易中,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使得很多国际的经济和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家之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我国,我国是资源出口大国,但我国实际自消耗资源量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即出于保护本土资源的目的,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很多发达国家虽然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但多数资源来自进口,本土资源并没有过度的开发,而是储藏了起来。我国正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国,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过度开采本土资源而出口国外的现象,资源的过分开发,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想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才是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的出口已经远远大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应,我国必须形成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国际贸易生态化不仅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主流,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尊重生态环境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将生态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当中,生态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经济与生态化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对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境严格监管想要有效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适当的监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完善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法律监督控制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制定相关规则,对国际贸易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害产品的流通控制,对有害物质进行严肃打击处理。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建设目的。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大对企业控制和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适当控制资源开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短缺国,很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采,那么未来,子孙后代难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控制资源开采势在必行,过度的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适当控制资源开采,降低资源出口量。 四、结束语 随着各国对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问题的重视,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绩,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控制出口量,制定相关制度和法规必不可少。国际贸易生态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中的必然趋势。 作者:朱涛涛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影响下的对外贸易论文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一)新兴经济力量发展迅速世界经济中三个主要的力量是美国、日本、欧洲,这三个部分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左右,进入21世纪后,其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发达经济体由于在最初经济发展阶段起点比较高,因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口老龄化、经济空心化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这些原因造成其经济一直处于低缓的状态,想要发展就需要外在因素刺激。但是,相对世界上其他的新兴力量,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根据相关统计研究表明,十年后,两者之间的经济力量将相对持平。 (二)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展缓慢当代世界贸易已经逐渐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但是同样还存在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对立的情况。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针对两者之间的问题组织了多次的贸易谈判,但是由于多方国家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达到一致,致使贸易谈判一直处于僵局。虽然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一直处于僵局,但是贸易自由化、全球化并没有停止。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仍就对服务贸易、技术转让、农业问题等问题组织谈判,进一步协调各个国家的立场,寻求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 (三)双边、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活跃实现贸易自由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实行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从英国和法国签订的科博登条约开始。随着全球经济转型,近些年,在多边贸易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各国提高对外贸易合作的主要途径就成了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双边区域经济组织,诸如,欧洲、亚太以及北美成立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组织、南美的安第斯共同市场等。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加大。2011年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额居世界第一,进口额居世界第二。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应该制定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一)提高出口贸易结构和方式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对外贸易方式,并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出口贸易也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竞争力低、出口市场单一等。因此,国家需要对出口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将对外贸易从数量取胜转变为质量技术取胜;对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税收上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等。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仅体现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水平和竞争力,而且还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呈整体滞后的情况,竞争力较低。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新兴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提高服务产业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主要可以提高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加强人力、财力以及技术投入,制定服务贸易综合发展战略措施,为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打破相关领域的垄断模式,提高竞争力,并且逐步完善服务贸易立法以及贸易管理机构。二是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传统的服务业应该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劳动人员素质,促进自身服务能力的提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电信行业。电信行业主要的提升方式就是对外投资,实行跨国运营。二是保险、咨询服务等行业。这类行业在改善服务质量以及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时,主要应该结合国家政策,通过联合、兼并的模式进行行业重组,扩大自身发展规模,避免和禁止恶性竞争,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三是计算机以及信息服务行业。该行业应该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发展优势,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服务水平。 (三)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影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我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该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以及充分考虑和分析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下国际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趋势,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目前,我国应该对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利润的传统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提升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作者:陈曦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分析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近年来出现的国贸专业“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但并非绝对量上的就业难,更突出的表现是结构性失业问题,这种结构性失业问题主要是指区域流向和行业分布的不合理,而影响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就业区域选择。通过对我国各高校国贸生进行调查,对其区域选择偏好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现状,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特征 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首先是联系各个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让其填写纸质问卷,最后回收调查问卷,并将调查问卷结果输入电脑,分析数据。调查内容中包括所属学校、愿意去几线城市就业,家里是否会安排工作等。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很多同学对工作的要求不低,比如想在外企、私企工作的占很大一部分,很多对工资的要求也不低于两千等,这都将影响就业区域的选择。这也可以解释在调查中,为什么很多国贸专业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去一线城市就业,很少有选择回到家乡或者去西北较落后地区。从此次调查的结果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具有显著特点:首先从全国来看,学生就业区域选择不均衡,整体呈现一线发达城市偏多,二、三线城市其次,乡镇最少。其次,从特定区域来看,各个大的区域内部省区之间流动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向区域内的大城市、发达省份集中流动的趋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加上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这种差异也在逐步缩小。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毕业生流入东部地区的速度正在放缓,而进入西部等国家政策区域的毕业生人数增长明显。 三、影响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具体因素 (一)个人因素大学生自身是就业区域选择的主体,作为主体,其思想直接影响就业区域的选择,个人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至关重要。 1.国贸专业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就目前的形势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变得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这也影响到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时,变得越来越功利。在挑选就业区域时,大多数学生都会将福利待遇,工资水平等作为首要标准。而针对自身的评价时,也多是以待遇高低、收入多少、个人升迁前景以及工作地位等作为主要评价内容。从这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不太成熟,缺乏远见,享乐观念严重以及缺乏积极上进的态度。在选择择业的目标上,多数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高薪水、高层次的工作,这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短期性。 2.在就业时,多数企业会选择能力强的毕业生,所以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择业很重要。但是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只能通过在校成绩、社会实践等来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人数众多,竞争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更是达到了白热化。所以各企业对大学生的标准逐渐提高,通过这点也可以看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对就业流向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在我国,家庭观念较重,这也代表着家庭意愿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意愿以及大学生的职业观念。一些家庭受传统观念影响,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找到一份社会地位高,薪资水平高的工作,偏重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对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才引进以及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配置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当大学生毕业时,没有社会经验,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此时的家庭支持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偏好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得到家里的支持,不仅经济上会有一定的帮助,心理上也会得到满足,这对于正处于过渡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家庭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 (三)社会因素就业观念、地区的基本状况、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以及各地的教育水平都属于社会因素,这些因素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但是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社会因素影响着各个地区用人单位的招收标准,家庭观念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所以说,社会因素间接的影响了国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偏好。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特有的国情,都将间接的影响国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比如我国文化中传统的等级观念,将城市划分为成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等。这样也是将像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定于为高级就业区域。而且会对那些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就读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找工作。 四、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策略 (一)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收入水平、国家政策、社会保障体制、生活水平以及户籍档案管理体制都是影响欠发达地区就业吸引力的因素。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应该加快城市自身的经济建设,制定符合当前情况的就业政策,发挥自身长处,极力改善自身劣势,从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入手,提高环境质量,提高该地区的生活总体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和谐舒适的社会环境,这样才会吸纳更多的人才,提高自身的就业吸引力。这对地区以后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机会区域的经济构造、类型以及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公司制度、以及整体条件都将影响该地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前景。所以政府应该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从社会的角度看,用人单位应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每个职位都有上升空间,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首先,欠发达地区应该提高本地区的就业机会,加快完善经济结构,将经济类型转换为更高级的类型,增加本地人才需求的层次,从而扩大大学生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空间。利用国家的相关战略政策,开展更多的国家重点项项目,这样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其次,加强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环境,这样也会缓解大学生毕业的过渡期,使其更快的融入工作中,加快人才的培养。(三)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效应首先,政府应大力倡导正确的就业观,帮助欠发达地区确立正确的社会就业观,并将其进行实践;其次,大学生所在的学校以及家庭,应该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最后,应该大力宣传欠发达地区的优势,让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欠发达地区的机会以及发展前景。 五、结论 本文是以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为例,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问题。分析出特征,并根据特征分析影响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比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最后根据因素提出一些针对当前形势的相关建议,如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机会等。就业难可以说是毕业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上较为突出的问题,该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各地区人才的配置,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是具有共性的,很多问题不仅只出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中,而是一个共性的问题,针对国贸专业学生就业难提出的一些建议也可以引申到其他的大学生中。 作者:钱佰慧赵桂燕邵瑾王美玲张爽姜鸿杰祝爽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环境法定位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关系,国际条约、公约中有关环境与贸易关系的规定,环境问题对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的相应法律对策等。 关键词:国际投资与贸易,环境法律问题,环保标准,绿色壁垒 1引言 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就投资与贸易领域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环境指标都正在变成一个影响产品竞争力和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也非常关注环境问题,将乌拉圭回合后的下一个回合确定为讨论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绿色回合”。因此,有必要对环境与国际投资、贸易的关系及有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2环境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关系 21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积极、有利的影响在于:(1)、通过技术贸易带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结构调整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2)要求取消补贴,可以减少那些有害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的数量。消极、不利的影响在于:(1)、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而刺激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形成新的环境压力;(2)、在现行条件下,自由贸易制度同样存在忽视环境损失的“市场失灵”问题。 22环保标准对产品竞争力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影响 各国生产力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重要程度、环保资金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参差不齐。而环保标准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都会产生影响。可以说,各国间环保标准的不一致,会使那些投资于环境管理严格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受到削弱,从而使工业迁移到那些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出现“生态殖民”。而在发达国家,产品制造商往往要求所在国的政府对来自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征收“污染倾销税”、“绿色关税”等,以消除因环保标准的差异给产品竞争力带来的不同影响。 23环境标准与非关锐贸易壁垒在逐步降低、直到取消多边贸易中的关税壁垒的情况下,具有合法身份的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一种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武器。从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规定看,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活动余地明显减少,“自愿出口限制”等灰色区域措施将被限制使用。因此,今后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将更多地使用环境保护名义,通过设定种种环境等方面的障碍即“绿色壁垒”,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形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3国际条约和公约有关环境与贸易的规定 31国际环境条约、公约中的贸易条款 为了控制跨国界的污染转移,保护候鸟、鱼、海洋动物以及濒危物种,控制危险产品和物质的危害,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公约规定了贸易条款,把贸易措施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1)、规定许可证基础上的进出口。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如果确认为是濒临灭亡物种的贸易,应全面禁止;对于有可能面临灭亡威胁的物种,除非这些物种的贸易受到严格控制,应该在科学和管理当局批准承认的出口许可证的基础上准许出口,同时规定进口国只能在出口国政府颁发许可证的前提下才允许进口。 (2)、禁止或限制进出口。如《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危险物品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不仅要求缔约国限制或禁止与其它缔约国之间的贸易,还要求限制或禁止与其它非缔约国间的贸易。 32关贸总协定(GATT)中的环境条款 GATT第20条允许国家采取“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以及在与国内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结合的情况下,采取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乌拉圭回合《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任何国家可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上,该规定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 4环境问题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 41环保标准差异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在投资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标准已相当严格,在这些国家或地区被限制或淘汰的重污染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种转嫁污染的行为又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更趋恶化,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受到不利影响。我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也存在上述现象,而目前在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过程中缺乏对环境因素的适当考虑,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没有得到严格的实施。 42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以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为根据,以保护人体健康、环境与资源为表面目的,涉及与保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产品,因而具有合法性、隐蔽性、广泛性等特点。就实施效果而言,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环保标准和相应的限制措施绝大多数对来自环保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不利。 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实践看,常见的绿色非关税壁垒主要有下述几种形式:(1)单边主义,即一国对其内部及外部的商务活动单方面制定法律、标准,并加以实施。(2)境外裁决权,即某一项法案,它有权对发生在本国之外的活动加以裁决。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金枪鱼-海豚事件。(3)国家环境管制法律法规,即根据GATT第20条的规定,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与健康”的环境措施。(4)多边环境措施,即有些国家利用国家间缔结的环境条约、公约的某些条款建立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市场是香港、日本、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等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口进口标准,大都包含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严格的标准,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如果这些国家、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将贸易与环境紧密挂钩,将使我国在产品出口范围、出口速度上遭受打击。在产品结构方面,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而初级产品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这对以初级产口出口为主的我国显然不利。面对这一国际性趋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就对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而言,由于绿色壁垒的制定涉及从产品生产、销售到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制造商、出口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必须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从而使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影响到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对策和建议 51完善环境法律和强化环境执法 应当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特别是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专项法规,促进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发展,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外商投资项目中的实施力度,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污染转嫁对我国进行“生态侵略”。 52利用双边或多边贸易体系中的非歧视原则,抵制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如果发达国家或地区根据其环保标准对我国产品在当地的销售采取歧视性做法,我国一方面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相互给予非歧视待遇和国民待遇的规定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公约中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照顾的规定,向有关国家提出抗辩,力争通过磋商、谈判解决此类贸易纠纷,同时也可以向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申诉;另一方面可依据《对外贸易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反报复措施,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超级秘书网 53尽早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并从法律上完善有关制度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已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4加强国际立法合作 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现在和将来环境与贸易所进行的讨论和谈判,表明我国在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上的立场,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地位。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中网络经济作用 摘要:在当前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这些科技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这就使得当今社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这些高新网络类技术,不管是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抑或企业的实际生产。网络的应用不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条件,而且还大大促进了各项经济发展和建设。在当前社会,网络相关的经济模式已逐步成为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1世纪属于信息特征的世纪,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在将来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结合目前的网络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发现网络经济已经大大地影响了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本文将就目前的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国际经济贸易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展开一定的研究及分析。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研究;国际贸易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模式的进程不断加强,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也不断兴起,网络科技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这就为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或者是企业的实际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样也为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使得国际经济贸易逐步表现出一些新型的特点。在这种条件下,开展对于网络特征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的分析研究具有主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网络经济的定义和特点,同时指出了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变化现象,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相关方面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也逐步兴起,其属于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条件下,可以说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涉及范围较广,除了一些通过利用网络科学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改造以及宣传的部分传统产业,也涉及到那些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为媒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所以说,网络经济没有独立地存在于传统经济模式之外,也不是一种“虚拟”形式的经济模式,而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支撑的现代高级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模式。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现代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大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通过应用网络来进行商业活动,从而诞生了网络经济。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的许多企业都已经逐步开始借助网络来开展诸如资源整合、产品销售以及企业管理及生产等活动。 二、网络经济的意义 网络经济不仅改变了目前的传统经济模式,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管理理念。随着目前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几乎已经实现了全球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信息资源变成了一种能够实现“无国界共享、传播以及扩散”的共享资源,这就说明网络经济已经为新型的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的时代特征是生产经济逐步过渡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所以能够预见在未来网络经济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除了对全球经济的引领,网络经济还改变了我们的实际生活,例如交易方式以及支付方式受其影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商务活动可以便捷地借助网络就能迅速完成,大大地降低了商务活动对商务环境的依赖性,大大地降低了商业限制,明显提高了企业的利润,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模式改革,同时还明显地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总之,网络经济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1.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正面影响 (1)网络经济明显降低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成本。对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模式,一般的交易过程开展要按照比较繁复的程序,这就明显延长了实际的交易时间,从而提高了成本;但是网络经济可以让人们通过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就实现了交易双方的操作,大大地降低了实际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凸显了综合效益; (2)网络经济可以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这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要通过灵活的经营来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这样就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网络经济能够让企业借助互联网及时地了解客户需求,这种营销方式拉近了交易双方的关系; (3)网络经济的发展大大地打开了国际市场,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强度明显提高,使得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方便,同时获得了强大的经济效益; (4)网络经济信息的及时性可以使得产品的宣传变得更有竞争优势,另外目前的网络支付方式也促使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2.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负面影响 (1)网络经济明显加大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当前的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但是其一些弊端问题也不断暴露,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相应的支付风险也明显提升,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风险性提高; (2)目前涉及到网络经济的犯罪行为也逐年增加,这表明了目前基于网络经济下,国际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3)网络经济明显导致国际经济贸易的物流弊端逐渐暴露,物流属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基础,而目前我国的物流体系没有发展完善,极大地影响了贸易开展的速度以及质量等,不能充分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需要; (4)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尽管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等不断发展,但是具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缺乏,无法满足目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强,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不断兴起,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我国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水平。 作者:张晓腾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一些教育教学方式也在改变,传统的高职院校的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技术性的人才,使得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经济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只会越来越高,所以针对现代国家经济贸易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经济从业人员已然成为现代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了。加快对高职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学模式观念的转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了。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体系;探索 一、前言 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行业的不断改革,促使现代企业对参与经济活动的从业人员的要求日益严格,为了适应企业的这些要求,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体系的建设与探索,寻找一条符合现在经济发展趋势的培养道路,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很强的高素质从业人才。现在的企业要求相应的经济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越来越高的专业素养,所以需要对高职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案例的教学,培养出能够从事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人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步开始了对高职院校中的一些教育教学的实践体系进行改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漏洞。 二、目前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缺乏积极性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专业,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的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模式仍旧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学生实训实践的能力培养的并不是很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按部就班讲授课本知识,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导致学生上课只是一味的记笔记,一点也不思考,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讲的内容,一点也没有自己动脑思考或者动手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只强调了“教”,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国际经济贸易教学是一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学科,采用传统的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经济专业一般理论的知识都比较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比较多,课程会相对其他的课程更加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经成为现在高职院校关于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的关键。2、教师实务操作能力弱,缺乏实践与理论结合由于高职院校中教师的整体水平一般可能比较弱,大多数从事经济教学的老师很可能才刚刚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在高职院校当了老师,缺乏社会经验,相应的实践能力也相对比较弱,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现在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直接从一些经济类的高校毕业的毕业生,虽然学历高,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很好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但他们缺乏具体的关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实务工作的经验,有一部分知识仅限于纸上谈兵,给学生的理论知识介绍的非常清楚,但关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却不能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学生在面对实际的企业工作环境,对相关的经济知识没有深入的了解,缺乏实践调查,当老师的阅历或实践能力不足时,将直接导致老师在课堂上教学中缺乏实际素材,使得学生听课兴趣不是很浓厚。3、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实训实践流于形式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学科,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起来。任何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都是比较高的,但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都比较弱,大多数的高职学校只安排关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老师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很少安排相关的模拟实习实训;其次,由于实习基地比较少,一些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相关的公司的实训机会比较少,实习单位难找,有时候实习时间和求职时间会发生冲突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实习仅仅流于形式,实习效果较差,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4、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国际经济贸易作为一门概念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理论概念在许多课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交叉,这样可能会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国际贸易课程中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对学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常常讲过的知识重复灌输给学生,老师讲的内容经常只是涉及皮毛,对于专业内在的理论知识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与探索,学生学习的都是被动式的,老师教学的重复,让学生失去了对相应课程的学习兴趣,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对所有的关于经济学的课程都提不起上课的兴趣,学生上课仅仅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应付教师的点名,没有实际的学到知识。这些问题不仅存在在国际经济贸易相关专业,许多学校中设置的其他课程专业都存在相应不合理的问题,课程重复,老师和学生精力也会重复消耗。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中的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针对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 三、高职院校关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1、教学方式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相关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进行上课过程中不应该照本宣科,而是尝试通过一些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具体的案例,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进对相关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教师应当将相关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更新的内容及时收录到课堂学习中,一般国际经济的发展都是比较迅速的,经济趋势与格局的变化是日新月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前沿的国际经济贸易的知识理论,保持国际经济贸易学科的先进性。2、提高教师实务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强了,相应的会传授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和经验。鼓励相关的经济专业的教师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地去一些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师评职称的标准。学校与企业公司积极的进行合作,可以选派教师去企业公司实习、学习,接触并收集真实的经济案例素材,将公司中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新知识新理论应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定期让教师去更好的学校进修,到相关的公司实习,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的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教师实际实践能力的提升,方便更好更快速的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需求。3、将校外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虽然有的高职学校会有经济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训实践活动,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学校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仅仅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际的参加到相应的实践工作中,大多数都是应付差事。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实践活动室,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际操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同时,学校应当将社会实践落于实处,积极与经济专业相关的单位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可以为这些单位提供财务咨询和学员培训,让学生接触并感受实际的经济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4、合理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对教学是非常关键的,教材对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求学校及时更新修订教材内容,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材建设作为一项专门的科研计划,组织教师研究讨论教材的更新内容。同时,应当鼓励和支持将经济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结合起来,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门特别庞大的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也非常多。因此,必须保证相应国际经济贸易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将以前因为重复设置课程的时间节约下来,让学生接触更广更宽的经济学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总结 现代高职院校中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经济从业人员已经成为各个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标准。学校应当紧跟经济时展潮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经济人才。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的有效对接,通过实践,让学生提早接触相关经济人员工作的环境,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经济从业人员的目标,加强对国际经济贸易教学实训实践建设工作的探索。 作者:申琦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与英语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文化逐渐交融,目前社会上的很多企业和部门都对员工的英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国际经济贸易行业,用人单位逐渐需要求职者拥有专业化的英语水平,这就为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与英语教学的有机契合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有机契合;探讨分析 一、英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他所接触到的知识层面越来越广,所接触到的人的素养和水平也是越来越高,而英语则是这部分高端人才所普遍具备的一项技能,只有把英语熟练掌握,才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工作中熟练与各国人进行交流,才能够不断开拓自身的视野,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是“成人、成功、成才”,因此,教育者们必须要把英语教学搞好,不断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很多高校之中,英语教学并没有满足学生们未来的职业需要,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一些英语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为此,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不但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最为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而且需要让他们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词汇,从而拥有一定的行业英语能力,综合提升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大学英语教学是为未来的专业发展进行铺垫,从而让学生们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1.教材内容脱节。在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英语教材的涉猎是相当广泛的,包含了极其丰富多样的主题,例如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校园学习、电影书籍和情感交流等等,这些话题能够大大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升英语文学素养,素材的来源也是有章可循的,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英美经典报刊和经典小说等等,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选择国际商务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商务和贸易的方方面面,例如市场营销、网上销售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等等,虽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是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性还是有些脱节。 2.教学观念比较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的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教学的发展,教师们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语应用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在英语文化方面,学生应当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具备相当大的词汇量,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方面,学生们应当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现代国际商务的发展状况,并立足这些实际的状况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商务英语能力。 3.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大学英语教师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师交流比较少,在日常的大学教学活动中,两者分别具有自己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因而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能够把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因而也就不能够具有优秀的专业英语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有效契合 1.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契合的概念。“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大学英语与专业课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从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入手进行相关的英语知识培养,因而具有现实可行性。步入大学后,学生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英语文化基础,教师们可以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选取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讲授,从而巩固学生们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应当灵活设置英语基础知识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从而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教学目标的契合。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优秀英语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等等,从而保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教学目标为以国际贸易为背景,为学生们打造专业化的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国际经贸的语言特点,从而让其在业务洽谈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用词合适,语言精美。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要求都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进行渗透和结合,从而打造出具备专业化英语知识的人才。 3.教学内容的契合。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英语课堂开展的基础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们要慎重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让教材既符合英语教学要求,也要符合专业化课程要求。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大学体验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等教材,这些教材的综合性比较强,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是比较符合教育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过于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这种按部就班的上课方法并不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等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从学生们的专业出发,尽量采用一些接近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文词汇,例如,在讲解notonly,butalso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例:themainfactorforthesuccessoftoyotaisnotonlyitscustomerfocus,butal-soitsproduct.丰田公司的成功既归功于顾客至上的理念,也归功于完美的产品。 4.教学方法的契合。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的契合也包含有教学方法的契合,教师们应当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多个角度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简单的讲授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们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方向,需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教学原则,而且可以采取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例如,在文章slowdown,youmovetoofast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文章的内容,提出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whatcanpeopledotohaveagoodwork-lifebalance?当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之后,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充分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缓解心中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某个学生扮演CEO,另一个学生扮演记者,然后让记者用英语采访CEO关于公司现今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未来的发展思路等等,这就实现了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需要注重英语的交际性,又需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从而让学生们进行英语基础文化和英语职业文化的综合发展,“专业+英语”的发展理念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们应当不断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作者:刘昊爽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摘要:WTO以及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发展,让电子商务在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就是高新技术发展的代表,这种生命力推动了世界的经济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让贸易变得更加快速、交易成本越发低廉。因此,文章就国际经济贸易中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再结合目前具体情况谈谈电子商务未来的利用对策,旨在希望未来国际经济贸易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电子商务;信息技术 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同时,电子商务也就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各企业的外贸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健全、完善的环境。不仅如此,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来达到减少成本、打开市场的目的,这对企业内部的完善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早已将电子商务当成了对外出口的重要形式。因此,对电子商务的深入了解迫在眉睫。 1电子商务的意义与特点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以信息网络作为手段,将商品交换作为核心的商务活动。而现在电子商务泛指全球各地区较为广泛的商贸活动,现在的因特网网络环境极为开放,在浏览器或是服务器下买卖双方就可以进行互不见面的商贸活动。这种商业运营模式也被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定义。电子商务分成B2B、ABC、C2C、B2C、B2M、B2A、M2C、C2A、O2O等几种。其中B2B(商家与商家)、B2C(商家与顾客)、C2C(顾客与顾客)三种形式最为常见。 1.1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网络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程序是最重要的构成,这些技术也为电子商务中的支付、交易以及谈判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1.2虚拟化的空间 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交易的基础是一个固定的空间,在这个现实的空间内进行交易和谈判。可是在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是依靠数字信息进行交流和沟通,只要二者有网络就行,不用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场所。1.3全球化的市场国际互联网的特点就是无障碍通行与均等化的接入,这一特点也让地球上的各国人民都可以进行沟通,也真正地完成了全球化的市场。 2电子商务为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1)提高交易效率,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在传统的商务贸易往来中,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层层把控,中间的繁琐交易就会让贸易的成本大大增加。就以美国的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会在中国进行加工,然后以2元的FreeOnBoard经过运输以及关税、经销商之后,售价就会变成10元,而中国的加工商也只是赚取其中0.35元的利润。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后,就成为了物质贸易,变成了企业与个人或者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可能出现的贸易中间费用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进而将国际间的贸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的效率却反而提高了。(2)将新形态贸易催生出来。电子商务所衍生出来的弹性企业,其根本核心就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将企业成本进行转置,从企业的内外部分将财务和信息进行调用,再根据客户的一切要求将订单完成。企业对于这种经营方式的运用,可以让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变得非常灵活和方便。早在2011年之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技术变得更加成熟,也正因为这,才让经济贸易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互联网中主动营销的模式也改变了过去电子商务单一、僵硬的营销套路,让营销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新模式被运用到了电子商务营销中,比如客户体验、用户体验、客户互动等。而通信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也让国际间对贸易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及时。(3)国际化大市场逐渐形成。电子商务的一大特点就是没有国籍间的限制,这也让国际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正是电子商务的出现,让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的全球化,特别是跨大洋和大洲的经济,也变得十分便利。根据相关的统计说明,2015年中美货物贸易达4416亿美元,同比上升3.7%。双边贸易的不断增长也证明了两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这也正是因为电子商务高效能、成本低而带来的机会。 2.2不利影响 (1)贸易风险增多。我国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网络经济犯罪这一新型的犯罪模式得以出现,这也让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支付、交易环节出现了更多的质量与技术风险。互联网安全方面出现的危害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比如,一旦网站的信息被窃取,就会出现社会工程学的攻击,进而导致贸易金额被转移或者交易失效等情况;第二,对企业信誉方面造成的危害。因为不管是交易失效还是金额被转移,都会对企业造成信誉上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讲,要比经济损失更加严重。(2)物流体系落后的缺点被日益暴露。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少不了物流体系的支撑,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但是二者的双向选择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因为我国的电子商务呈现一种急速上涨的状态,这就会让物流产业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势必会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绊脚石。不仅如此,专业人才的缺乏也会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这些种种因素,都和二者没有战略性合作有很大的关系。(3)相关法律政策出现新缺口。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比如香港、新加坡、欧美地区等,都会结合各地区的自身经济以及对电子商务的需求而制定相关的法规与政策。但是在我国境内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口,对于传统贸易的约束法规与政策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电子商务的制约,不仅会造成较强的制约性,还不被电商所适用。在电子商务对的贸易往来中,超链接、域名以及电子签名的侵权都会造成很多问题,这也是需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解决的问题。在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政府部门、金融服务业与商品流通方面的统一配合,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3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有效方法 在现代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信息时代打开商务活动大门的一块试金石。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未来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的企业想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政府的大力扶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将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脉络处理清晰,及时加以各方面的调整和落实,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其中。 3.1政府的大力支持 (1)有利环境的营造。首先,政府要将各职能部门人员的电子政务水平加以提高,给电子商务能够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相关部门还要制定一些引导和鼓励政策,让企业能够享受一个优质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仅如此,如果国家在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滞后性和差距,那么国家就应该进行一个统筹的干预,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环节进行一一规划,将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部都利用起来,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快速发展。(2)电子商务软硬件的快速建设。对于电子商务软件的建立,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尽快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要求,且完成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和确立。在我国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状态下,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就会显得有些吃力,不能很好地应对电子商务的新情况与新发展,需要被大力改进;而在进行书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中,也要根据电子商务的具体虚拟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正。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时,必须将现代化信息作为最基本的保证,这就需要国家对网络基础的设施建设变得更加便捷和先进,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电子商务发展中对于信息沟通的满足。这两方面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3)对人才的需求。电子商务想要持续发展,就不能缺少商务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也有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已经被开设,可是也还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过于低水平和分散的教育,无法让电子商务得到质的发展,对于培养的质量还需要大力提高。国家就应该进行一个合理的指导、投入和规划,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计划加以完善,进而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更加新鲜的血液。 3.2企业应积极融入到电子商务发展当中 (1)提高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识。有一些发展起步较晚的企业,在经营模式上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就更别说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了。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对电子商务的正确认识也是商业领域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要想真正进入到国际中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2)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决定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所以,企业必须从落实基础设施方面开始入手,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供。然后就是对企业理念的信息化建设,在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时,也要根据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整改,这样才能在世界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站稳脚跟。另外,在新的技术环境发展下,对于信息的反馈是否及时,对决策能否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一旦反馈体系的结构不完整,就有可能造成决策上的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对组织系统高度重视和严格管理,实行监督机制、追踪监测以及反馈机制等任务,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工作,对工作进度做到及时反馈。(3)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各国企业如果想要真正的融入到电子商务市场,就必须要对网络加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让潜在或现存的贸易往来伙伴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的理念以及文化。而各企业能够做的就是在内部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本企业的各种信息以及收集合作贸易伙伴的信息。不仅如此,企业也要格外注重知识产权以及网络安全的管理意识,要在法律的保护下保障本企业的网络安全以及各项合法权益,对企业网络安全方面的建设也不能小觑。企业要做到的是在保证电子商务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避开其他方面存在的负面影响。 4结语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为国际间各企业带来了广阔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众多的挑战。利用不好也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所以国际各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应该做到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在电子商务和优秀的信息管理相结合的情况下,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打好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为我国网络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不仅如此,电子商务更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贡献一份巨大的力量。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前言: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网络经济形态诞生并实现了迅速发展,基于电子商务下网络经济给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基于此,世界各国逐渐提高了对这一全新经济形态的重视程度。但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是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样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实现对这一影响的客观且全面分析,以确保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稳健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 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实现了贸易成本的有效降低。基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式下,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繁复的程序进行,这在无形之中就延长了交易时间,提升了成本;但是,基于网络经济下,采用电子商务平台能够直接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进而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中间费用,提升了贸易的综合效益;第二,能够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进而生成了全新的贸易形式。基于当前的买方市场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需要以灵活的组织形式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通过个性化定制等来创新营销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进而为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基于网络经济下则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组织形式的创新,进而以崭新的营销方式来第一时间了解客户需求并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第三,通过网络媒介促使全球市场进行完善。基于传统国际贸易形式下,各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虽然实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基于网络经济的崛起,促使整个国际市场被完善打开,国与国间的合作力度明显增强,这是基于电子商务模式下,整个进出口贸易在网络市场上变得更为快捷且方便,同时性价比相对较高,进而以强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各国,同时网络信息的及时性能够促使产品的宣传更加具有竞争优势,加上网络交易下支付方式的便捷化也促使国际贸易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具体为:首先,加大了贸易风险。主要是指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所存在的弊端不断凸显,在实际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相应的支付风险逐渐提升,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风险性加大。同时,网络经济犯罪行为逐年攀升,这也意味着当前基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其次,物流发展的弊端逐渐凸显。基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形式需要以物流为基础,而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贸易进行的速度与质量等,但目前国内物流体系尚未发展成熟,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之需;最后,人才缺口的不断增大与国际贸易发展之需间的矛盾凸显。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的规模等不断扩大,相应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但是,具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较少。 二、基于网络经济形态下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稳健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加大网络经济的发展力度 要想在当前网络经济时代下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就需要以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打造,进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实力,并要注重向低碳环保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同时要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适当的干预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综合效益。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网络经济的发展,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实力,就需要加大对网络经济的宣传力度,实现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经济形态进行的深入发展。 (二)净化网络发展环境,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当前网络经济发展下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针对网络环境实现进一步的优化,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同时要加大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针对当前我国物流系统的不健全之处进行有效的完善,确保网络经济形态下的国际贸易能够实现交易质量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而针对当前我国网络建设情况,要进一步提高网络的覆盖率与传输率,为确保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三)在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经济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并提升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落实现代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其次,要针对当前行业发展下人才匮乏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与高校的合作等来提升行业人才的质量,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经济时代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网络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而在明确积极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所存在的消极影响实现有针对性的解决,以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稳步前行奠定基础。 作者:卢熹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启发与措施 1电子商务的内涵与特点 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关于电子商务的统一定义,接受度较广的一个定义是1997年在巴黎世界电子商务会议上做出的界定,即电子商务是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交易主体利用网络手段,以数字信息流通的方式完成包括谈判、交易、金融及其他项目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商务活动。与一般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1依靠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软件程序、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构成,为电子商务将谈判、交易与支付等虚拟化创造了条件。 1.2空间虚拟化 传统商务活动要在现实世界的固定空间进行谈判和交易,而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各交易主体则以数字信息流的方式进行沟通,双方只要接入网络即可,不必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场所。 1.3市场全球化 国际互联网的均等化接入和无障碍通行,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沟通,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也规避了传统商务活动中要面临的国界限制,真正实现了市场的全球化。 2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十分明显,具体包括: 2.1降低国际贸易成本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降低经济活动成本。电子商务可以减少单证的处理费用、实现实时电子化支付,缩短交易时间;买卖双方无需再通过中介联系,减少交易费用;第二,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电子商务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与传统的书面广告、传真、电话等相比,其成本非常低廉。信息获得成本的降低间接地减少了经济活动主体的经营成本,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 2.2提高交易效率 通过采用网格技术,员工可以跨系统、跨平台获得所需资源,在短时间内解决复杂的问题;在公司的市场分析或财务分析当中,利用网格技术提供的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能力来加速数据的访问、提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管理者决策所需的信息;将贸易中的商业报表、单据、凭证标准化,使商业单证能在网上实现瞬间传递和自动处理,使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无须人员干预,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2.3全天候业务运作 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间优势。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当中,从商品的选择到交易的达成再到最后消费者获得商品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实体店铺的经营有时间限制,而电子商务可以提供二十四小时的服务,企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信息,进行交易。 2.4交易透明化 互联网上有充足的供求信息,且公开、透明,从而能够大幅度降低传统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使买卖双方更易于比较价格,而且客户询盘、合同洽谈、产品确认、货款回收等全部的交易过程都在电子屏幕上进行,也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3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3.1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3.1.1促进国际分工,使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经济全球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口优势产品来交换劣势产品,从而促进国际分工。电子商务使供求双方直接接触和洽谈,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并且极大的缩短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使国际分工向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减轻了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1.2增加商业机会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信息更加透明化,从而促使价格下降,国际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创造很多新的贸易形势,如网上授课、电子杂志、信息交换等。此外,传统的电子商务通过有形的货物运输完成交易,电子商务则对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在其基础上实施电子支付、电子资讯等辅助手段,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进一步发展。 3.1.3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 大型企业往往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经济来获得成本优势,从而使中小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在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而在电子商务中,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将发挥巨大的优势。中小企业结构灵活,内部信息传递速度快,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及时的做出反应,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与大型企业竞争变成可能。中小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联系客户,充分掌握市场动态,满足并创造需求,从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3.1.4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电子商务中,管理方式向网络化进行发展。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贸易,使市场机制得以有效发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它打破了传统贸易物流单项运作的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信息为核心,以物流为依托,以上流为主题的新的管理模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式商贸服务,所有的对外交易活动全部在网上完成,实现了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管理。 3.2存在的问题 3.2.1缺乏安全机制 能否在虚拟网络中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首先,电脑黑客的侵袭会导致重要信息的丢失,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虽然我国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排除隐患,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其次,电子商务对交易费用的支付和结算手段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电子化水平显然还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银行网之间相对比较封闭,安全性差,企业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存在一定的风险;最后,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可能会导致买方付了钱却拿不到货或卖方交付了货物却收不回货款的情况及网络诈骗行为。 3.2.2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电子商务的实施不匹配 我国的外贸企业还处在经验管理的阶段,经营决策主要依据经验,信息管理处在较低水平,信息系统建立不够完善,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电子工作档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库,缺乏对信息的获取、筛选、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从而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力不从心。 3.2.3缺乏政策法规的有效制约 美国、欧洲、新加坡、香港等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了相应的电子商务法规,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电子商务创造了新的贸易形式,约束传统贸易的法律法规对其并不完全适用,甚至可能还会冲突,如电子签名、电子欺诈、域名权和超链接侵权等问题,都需要依据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并制定与之相符的规章制度。这需要信息产业、流通行业和金融业共同配合以及政府权威部门统一协调,才能解决。 3.2.4人才短缺 人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电子商务所需要人才不仅仅要懂得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还要懂得金融、管理和商务知识。目前,在我国,这样的人才相当缺乏,这方面的学科建设和教育也相对落后。 3.2.5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是指电子商务发展借以发展的平台,如网络、通信设施及信息技术水平等。与发达国家密如蛛网的信息高速公路比较而言,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薄弱,电脑普及、网络建设方面也比较缓慢和滞后“。信息贫困化”被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瓶颈,没有形成全国性的金融网络、网络规划不合理、网速慢、电子化水平低等因素很可能导致我国丧失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4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的策略 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开展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潮流甚至说是必然趋势,对于促进企业走出国门,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乃至促进一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既需要政府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又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准确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脉络,及时采取应对之策,更好地融入进去。 4.1政府要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4.1.1营造电子商务环境,统筹规划电子商务的发展 政府首先要在职能部门提高电子政务水平,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还需要政府制定的一定政策鼓励与引导,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同时,作为一个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的国家,需要国家统筹规划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发展,利用有限的资源,科学规划,尽速发展起来。 4.1.2推进电子商务软硬件建设 电子商务发展的软件建设就是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要求建立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我国在市场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可能难以适应新发展、新情况,需要改进;在现实世界中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也需要适应电子商务的虚拟环境进行修正。更为基础的是,电子商务的开展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做保障,应该加快建设更先进、更便捷的国家网络基础设施,满足电子商务信息沟通的需要。这二者在电子商务开展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不可偏废。 4.1.3培养电子商务发展所需人才 电子商务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知识的人才去实施。虽然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是还处于分散、低水平的培养阶段,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国家应该通过高等教育管理在规划、指导、投入等方面给与支持,加速高水平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2企业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积极融入进去 4.2.1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改革企业管理 我国的企业一般起步较晚,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在经营模式上还没有形成对电子商务的正确认识。需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社会商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认识到其对于企业参与世界竞争,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作用,按照这一要求对不符合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企业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等进行改革,提升自身素质。 4.2.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开展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企业首先要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投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其次,最根本的是要在理念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与工作过程中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改革,在参与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竞争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占得先机。 4.2.3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络 企业要想融入世界电子商务市场,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使潜在的贸易伙伴接触、认识、了解企业。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专责企业信息与搜集贸易伙伴信息的部门。同时,要提高网络安全与知识产权意识,利用法律法规维护企业在网络世界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网络安全建设,在发挥国际互联网络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规避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教学革新思索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外贸模拟软件操作实验。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验室主要通过外贸模拟软件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教学,其中主要包括出口模拟操作系统(TMT)和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世格软件)。这些外贸模拟软件都是以一笔完整的出口贸易操作为主导,依托模拟实习平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在进出口业务流程中扮演不同当事人,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上,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或单独设课。课内实践是以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老师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室运用外贸模拟软件相对应地进行综合性和验证性的实践操作。单独设课的实践教学通常是利用一周或二周内相对固定的课时,学生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通过老师精讲指导,学生多做,让每个学生在外贸模拟软件进出口业务流程中轮流扮演不同的业务角色,相互协作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课堂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方式较为灵活,老师通过收集最新的外贸业务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将案例所涵盖的外贸知识理解透彻。一些有过外贸从业经验的老师可以把自己在外贸业务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例如有过单证员工作经验的老师可以用真实的外贸单证作为案例蓝本,从信用证初审、单据的缮制和单据结算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掌握审证制单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单证的质量及各项条款的正确性。 二、目前大多数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得当。重理论、轻实践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特点和弊端。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大部分时间用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直到大四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应用方面的学习。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由于近几年来各个学校的扩招,使得学校新增加的实习设备及场地等硬件设施赶不上学生增加的速度,最终导致很多学校的实习设备及实验场地等硬件设施仍显不足。 3.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院校并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配备。许多老师有些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缺乏专业基础知识。有些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们在专业理论方面基础扎实,但缺乏教学经验,更缺乏真实贸易岗位的实践经历,所以在讲授实践课的时候有时连自己都力不从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4.学生实践意识薄弱。尽管近年来学校的实训基地以及实验室都制定了各自的管理办法,但由于缺乏系统性且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使得学生在模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严格的、系统的和科学的考核办法。很多学生没有压力,从而放松了对实践课的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实践效果肯定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完善课程体系,科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要培养介于职业型和研究之间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应用型为主的高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强实践、善实务、工艺、能创新”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能力、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贸易政与规则的领悟能力和对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为此,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指导方针,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与就业相结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际贸易人才的职资格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需要实时调整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通过整与修订培养方案,科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达到突出实教学地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预期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全面、系统,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具体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将国际贸易实务的课堂教学与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实训相结合。实务教学侧重对学生单项基础技能的培养,模拟实验室实训侧重对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其次将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习相结合。以校内模拟实训为主,同时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校外实习检验校内模拟实训的效果。再次将解决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模拟问题与解决国际贸易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实践教学应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把一些国际贸易的热点问题交由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此提高他们解决国际贸易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将操作技能训练与分析能力的提高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他们的推理、判断、分析、归纳等能力,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3.改革实践课程的测评方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实践课程改革应实施“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制度,即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系统的技术操作训练和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这种实战演习性的操作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他们的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因此,实践课程的成绩测评应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职业资格考试结果综合起来进行考核。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技术壁垒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探索 一、技术壁垒的特点 由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有关规定可知,各个成员国为了合法目标可以采取技术性壁垒,但是又坚决反对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目的技术性壁垒,其特征如下:①广泛性:技术壁垒充斥在从产品研发到生产过程、从有形产品到无形产品,的各个环节中。②合法性:技术贸易壁垒大多以国内、国际公开立法的形式存在。③双重性:技术壁垒一方面有其合法性,那就是真正为了实现规定的合法目标可以采取合法的壁垒;但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技术、经济优势,以技术贸易壁垒为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④隐蔽性:发达国家凭借高科技手段对进口商品进行检验,使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间接保护了本国企业。⑤灵活性:由于技术贸易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具体实施和操作时很容易被发达国家用来对外国产品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标准。⑥争议性:各国采取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厂家难以适应。尽管要求采取技术性壁垒尽量减少对贸易的影响,但一旦技术性壁垒产生了影响之后,其程度比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要大得多,而且易产生连锁反应,即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另一个国家,甚至全球。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壁垒最终以贸易障碍的面目得以出现,使原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变成了阻碍国际贸易正常运行的手段。 二、我国受技术壁垒损害的主要原因 1.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于美、日、欧盟这三个技术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据统计,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不得不直接面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威胁。 2.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落后。我国技术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混乱,使企业出口不畅。 3.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没有认识到TBT的重要性,不注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一味的强调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优势,这必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技术壁垒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采取的措施 1.技术壁垒的发展趋势。①从自愿性措施向强制性法规转变,技术壁垒的影响范围日趋广泛。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商品都面临技术壁垒的限制,其影响范围已从有形商品的生产和贸易领域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以及投资。②实施技术壁垒的波及和仿效影响日益明显。目前,技术壁垒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往往从个别产业扩展到相关行业,甚至多个行业,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多个国家,甚至全球。③技术壁垒同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集成。发达国家实施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多地以知识产权为支撑,或直接以知识产权构筑技术壁垒,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④技术壁垒的技术含量将不断升级。由于科技进步、检测设备、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各国采用的技术壁垒的技术含量不断升级,对进口产品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已从规定个别限量指标发展成规定名目繁多的限制或禁止指标体系。⑤技术壁垒措施越来越隐蔽化。目前首个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标准,就把贸易保护的实现转到劳工标准、保护人类健康、维护人类和社会责任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⑥信息技术壁垒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贸易电子化、无纸化将是当今电子信息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强行要求以电子数据交换方式进行贸易。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诸多特点,不同的利益主体将使用不同形式的技术壁垒,这会使当前技术壁垒变得更加广泛化、频繁化、复杂化和尖锐化,这也将成为未来的一个总趋势。 2.我国应对技术壁垒所应采取的措施。①加强我国技术法规体系建设。技术标准即国际贸易中的游戏规则,谁控制技术标准,谁就控制了国际贸易。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了20多部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的法律,已有强制性国家标准2500多项,强制性行业标准3000多项,还有部分地方标准。但跟国外的先进技术法规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政府应加快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设。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国际认证。首先,进一步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与国际接轨。其次,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争取主动权。应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及重大的技术变化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针对由标准差异引起的TBT开展双边标准协调工作,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创造条件。③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要建立数据库、信息网,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新动态,为企业服务。④企业应强化标准意识,培育创新能力。首先,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突破技术壁垒的先决条件。其次,企业应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要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并建立质量监督机制,树立“以质取胜”的绿色出口贸易战略。⑤企业要掌握WTO规则,了解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程序。中国企业由于不通晓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而屡遭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的许多企业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不太了解,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往往会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且许多技术壁垒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而特别设置的,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了解国外实施技术壁垒的一般程序,掌握应对技术壁垒的方法,以期尽可能的维护自身利益是十分重要的。今天,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标准化已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项目,企业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实行标准化生产,势必不能紧跟全球化的脚步,最终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技术贸易壁垒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加速技术创新,扬长补短就能适应时代的潮流。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开始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并且发展趋势不断地进行转变。如今,世界经济发展多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了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我国开始发展对外贸易,提倡转变出口形式。对此,就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的选择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战略目标;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体开始走向全球发展趋势,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等。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象征着我国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在参与全球贸易自由化上,我国首先需要全面认识到贸易自由化的作用、成本,进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一)新经济力量发展迅速,发达经济体发展缓慢 世界经济发展中,美国、日本、欧洲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据经济力量的70%。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平均增长速度为2.5%,在20世纪后十年,平均增长为3.5%。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2.2%,在后十年,经济增长为2%。20世界90年代,日本一直处于萧条发展中。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较高,但经济体空心、人口老龄化、供不应求等,造成经济发展逐渐缓慢。而一些新经济体发展尤为迅速。金砖国经济总量占G7经济总量的35%,在十年后,预计两种经济总量几乎相近。2015年,我国GDP总量在6万亿美元,俄罗斯在1.8万亿美元。 (二)贸易经济不均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总体贸易增长不断提升,在2000年达到高峰,贸易总额在64560美元,增长12.5%。但是受“9•11事件”影响,世界贸易额开始逐渐降低,在2001年贸易额增长率出现负值情况。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提升,各国开始复苏,世界贸易逐渐增长。2015年,世界贸易额高达182750亿美元。 (三)多边贸易谈判发展较慢 自由贸易与保护自由一直是世界贸易的两大主体,处于对立关系。20世界90年代,世界贸易发展失衡,美国经济超过日本、亚洲等经济发展,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逐渐增加,于是,各国开始投入市场竞争中。20世纪初,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贸易发展受到冲击,新贸易保护开始走向市场发展中。世贸组织成立后,开始进行多变贸易谈判,到20世纪后期,贸易谈判困难重重。世界贸易组织实行多哈回合谈判,这也是最为困难的一次谈判,其中农产品市场准入上出现较大意见,谈判期限被打破。多变贸易谈判尽管缓慢,但是自由化与全球化没有被打破。现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将在农业产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发展上开始进一步谈判,进行综合调整进而达成一致想法。(四)双边、区域自由贸易发展贸易自由化中,双边、区域经济合作是其两种主要方法。二战后,欧洲区域合作得到了发展。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在近几年,多边贸易谈判进展不顺利,加快了贸易自由化发展。现阶段,多数国家都成为了区域经济组织。欧洲、亚太、北美等成为最大经济组织;亚洲、南美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区域经济组织;苏联的解题、东欧剧变,各国家开始转向区域经济合作。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也提升了自由化的发展脚步,对外贸易逐渐增加,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在很早以前,我国最主要战略目标是:进口代替出口导向融合外贸目标;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开始坚持科学发展观战略目标,提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自由贸易方针。如今,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发展迅速,2015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8418亿美元,同比提升22.5%,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二,其中出口19983亿美元,占据世界第一;进口1843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逐渐成为当之无愧的对外贸易大国。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为了跟上世界发展形式,制定了与我国发展相吻合的对外贸易战略目标,主动加入到全球贸易自由化中,进而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强化我国对外贸易实力。 (一)转变出口贸易结构 如果从政策方针上而言,我国贸易战略偏向于出口导向,兵器俄出口贸易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出口产品主要为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出口形势缺少多样化,竞争力较低。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开始不断进行出口转变,着重发展重要出口部门技术,调整对外贸易提升形式,由数量提升转变为质量提升;在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商进行税收倾斜;在外资引进方面,着重发展技术外溢较大项目,进而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发展。 (二)出口贸易 一直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以出口为导向,也是我国经济占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口贸易在推动竞争、出口发展、市场需求上具有重要贡献。所以,在进口贸易战略目标上,我国主要考量技术的提升和国家经济安全。根据现阶段我国出口发展情况看,需要加大重视程度,转变进口结构,健全进口税收制度,引进先进技术,推动资源进口的多样化发展,提升资源安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战略性贸易 如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高技术行业发展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大重视程度。高技术行业的发展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相关联。现阶段,尽管整体实力较弱,但还是有一些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在高技术研究上我国保有一定实力,也是我国战略贸易政策的新发展方向。例如,在PCT国际专利申请中,华为、中兴表现显著,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处于前端。华为公司曾经以173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在世界企业排名中位居首位,而后连续四年稳居前列;中兴则以2826件的申请量超过松下电器,恒伟世界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冠军,华为则排在第二名。 三、结语 总而言之,顺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动参加到全球化发展中,抓住贸易发展的主体形式,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和贸易结构的调整,打入国际市场,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融合,寻求合作。同时,主动加入到国际谈判中,加入到国际贸规则的构建,降低贸易风险,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作者:王弥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摘要: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下,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不断发展壮大,竞争能力日益增强,作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应继续发展创新,通过更新理念,注重发挥品牌效应,加强人才引进以及塑造先进的管理文化,有效提升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时刻保持发展活力,不断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关键字:国际经济贸易;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局势下,国际经济贸易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中国,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根据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来看,国际贸易还是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可是要想提升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从现今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的企业只有提高自己的产业水平,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广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大放光彩。基于此,当我国加入WTO之后,这又推动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因为世贸组织出台了许多推动发展的政策,例如贫富国家的歧视性降低、经济透明度加强、阻碍贸易发展的条件取消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各个世贸成员国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民营企业的崛起,在国际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说在2012年的国贸500强企业交流会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会长刘匡元指出,中国除了对外贸易进行500强排名,还要补充一个排名,那就是中国民营企业进口500强的排名,因此不再对中国民营企业进口总额前100家企业排名。这样更加彰显出中国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视,除此之外,还说明了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所以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国际经济贸易中企业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一)拥有创新型的管理体制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来讲,主要做好该企业的管理及经营工作,而且应该采用不同形式的管理手段。不但要有人文关怀式的管理模式、友情形式的管理形式,还应该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只有灵活的管理办法,才能使企业在拥有自己独特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平稳有序的运营。 (二)研发新技术,制造自己的专利成果 企业要想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度,就必须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说研发新技术并且制造出自己的专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础,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这样以来企业才有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迅速占领市场,同时新技术的研发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快生产速度、加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也使企业形成独特且高效的运营模式。 (三)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提高企业综合文化 品牌实力代表着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度,在国际贸易中品牌文化就能让企业焕发光彩,拥有生命力。由于目前国际贸易的竞争日益严重,同类产品以多种形式呈现,而且消费者的需求差异也是越来越大,这样以来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企业发展体制来运营企业,那么该企业将会迅速淘汰。只有企业打造出有实力的品牌,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品牌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根,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企业文化水平,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给员工带来工作热情,只有增强员工们的团队意识,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提高创新意识,加强企业竞争力 不管企业在我国市场,或者是国际市场之上,它都占据着首要位置,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经济格局来看,由于国际舞台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我国企业应该发挥好市场经济的主导优势,要从企业思想认识上改变,不断创新企业的发展思想。摒弃传统的生产理念,根据企业目前面临的市场体制来对企业发展理念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一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变,而是抓住企业的发展机遇进行创新。这一种挑战及自信主要还是来自于企业的综合实力,可是企业的综合实力还是归于企业的平稳发展及其企业的科技研发与创新。由于目前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样以来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会遇到许多挑战,同时也将会出现许多新颖的事物流入中国市场,当各个企业对待这些新兴事物时,企业领导应该取长补短,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新文化,发现对自身企业有利的事物要为己所用。所以,企业的创新不但能够让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例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最近几年里,中石化保持着我国对外贸易500强中的第一名,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企业的不断创新。换种角度来讲,如果中石化没有对企业进行创新,那么中石化拿什么在国际贸易中竞争,怎样战胜其它竞争者。所以讲,企业要从思想认识上进行改变,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 (二)打造自己的品牌,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的竞争 品牌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命运,它不但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有利地位的体现,也是企业向外界展示自己最好凭证,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提升自己的品牌实力,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每一种企业品牌都具备其应有的特色,从而可以把这些产品同别的同类产品区别开,现在许多消费者都喜欢购买品牌实力较强的产品,因为他们始终认为该产品的质量最好,所以品牌实力给消费者带来了鉴别产品的依据,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当企业想在国际贸易中立足,还是要重点打造该企业的品牌文化,就拿广为人知的鞋类品牌来讲,例如Vuitton、Dior、Pra-da、Versace、Louis、Chane、等,对于这些知名品牌来讲,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产品价格也是比别的鞋子高了好几倍,对于质量而言,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所以,当一个企业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时,要把该产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引入到其品牌中,从而让消费者觉得,企业的品牌不单单是企业的象征,而且还将是一份诚信。如中石化,其公司对于企业的品牌非常重视,对其品牌的维护力度也非常大,从整个的商标管理,再到商标的注册、使用、保护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工作,这些可以看出中石化对其品牌保护力度有多大。 (三)招聘高素质人才,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度 对于我国企业来讲,想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并且安稳发展,第一,企业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且对这些高素质人才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使得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不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着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从而使得企业的团队建设更上一层楼。其一,要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改变企业领导及其管理层人员的思想认识,从而使得企业从决策层到操作层进行全面的改进。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的领军人物,是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的先行军,同时也是企业各种制度制定的参与者,所以企业领导层的培训尤为重要,也是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有利地位的基本点,同时还是为了培养出我国优秀企业家的重要途径。其二,还应该提高企业人才培养速度,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且专业知识极强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让他们在企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以便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得应有的地位。基于此,高素质人才还将为企业带来新的企业文化,这样以来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可以实现用先进管理体系来管理高素质员工,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也为更多的消费者带来更为人性化的产品及其售后服务,因此也就促使企业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实力。 (四)融入科学的管理形式,提高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具有符合自身发展的理念,这样以来在世界舞台上也发挥出了切实的优点,如果要想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那么企业的文化水平还是值得重视的。当我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时,我国企业要向世界展示我们具有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所以以此来巩固我国企业在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便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度。首先,一个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企业文化,那么就必须先从企业管理文化做起,因为企业管理文化为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企业自身要明白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再结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状况来借鉴国外企业的管理方法,从而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其次,企业文化的提升还是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涌入,因此企业要制定出严格的人才录用制度及其企业人员管理制度,这样以来可以激发起大家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的投身于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去。更有利的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增强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度,不仅只是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更重要的要从企业自身的需求出发,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完善。从而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这样以来为我国民营企业在世界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而奠定了基础,以此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侯斌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给经济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网络经济时代下,国际经济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降低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成本,提高了效率,给全球化贸易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电子技术和网络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网络兴起和飞速发展的二十多年中,电子商务以因特网技术作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从90年代,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额才几十亿美元,到2014年,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亿美元。到如今,我们对电子商务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客观地认识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的便捷,另一方面,要规避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国际经济贸易的稳健性。 一、网络经济概要 网络经济,是基于高新技术,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的要素配置,以互联网为载体,整合相关的经济资源,达到推动“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及技术与商业”间结合的目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型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由三大块组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对于网络经济而言,不只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带动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还包括以高新技术作为推广、改革及宣传手段所受益的传统产业。网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给经济模式和管理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且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影响下,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基本实现了无国界对接,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网络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中间环节才能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因此贸易的成本在无形中提高了很多倍。如一件成本为18美元的上衣,加上运输、关税和各中间商销售环节后,价格至少能翻五六倍。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通过B2B或者B2C方式,直接从企业对企业及企业到个人的方式将商品传递到终端消费者手中,因此节省了商品流传的中间过程所需的费用,从而达到降低国际经济贸易成本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2.有利于贸易全球化的形成 首先,网络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贸易对于地域和商务环境的依赖,逐步形成了全球化的贸易市场。其次,网络给广告宣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传统的广告宣传已经成为过去时,降低了贸易的成本。最后,电子货币的使用力度也在逐渐加大,贸易全球化正在缓慢地形成和完善。 3.网络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服务贸易提供了便利 除了能有效地降低我国服务贸易的成本与提高贸易效率外,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石,我国的商业贸易不能只局限于传统企业如大型工业、物流及旅游等服务的应用中,还要结合网络时代的优势,开辟网络采购、销售、移动电子商务等多种创新的商业贸易方式,促进我国的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2]。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作用 网络经济在有效地提高国际经济贸易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增加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离不开网络,因此网络的安全程度严重制约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而网络黑客的入侵、商品提供方式、付款的信用、技术及质量等都会有一定的风险,还需要面临经济犯罪的威胁。近些年,互联网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带来了一些隐患。 2.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暴露了我国的劣势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极大地依赖于物流体系。但是与国外先进、完善的物流相比,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而且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未能形成物流一体化,因此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此外,电子商务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拥有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商务贸易理论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商务贸易的准确性及高效性,但是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匮乏很严重,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不良影响[3]。 三、结语 在网络经济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增加网络的安全程度,尽量避免互联网犯罪等事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从物流下手,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规范。最后,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竞争力。 作者:李娜 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策略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电子商务是一种给予互联网的一种经济运用模式,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平台来发展经济,其经济发展形式众多,以B2B、B2C、C2C三种为主。电子商务发展引领潮流,是经济的一次蜕变,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就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如今,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变得更为频繁,国际贸易额度在逐渐增长。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转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式,借助电子商务即可实现选择目标产品、协商、下单、付款等工作,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电子化,也能促进国际交流,利于国家打开国际市场,进而刺激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实现贸易开展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国际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可透过电子平台实现贸易伙伴的有效寻找,物色更为适合的合作伙伴是每个企业发展最为关注的话题。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若想寻求优质的伙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子商务解决了这项问题,可在短暂的时间内即可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投入,不会受到空间与时间上的控制。国内的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专属网站,将企业的相关产品上传至网络之中,通过电子平台实现对企业的宣传与推广,能让全球看到,能够吸引相应的客户前来,利于合作的开展。此外,贸易双方就贸易问题的洽谈、协商等都是通过电子沟通的方式,当然,支付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针对游有形与无形商品的交易都遵循电子商务的运行标准,实现国际贸易的电子交易。 (二)利于拓宽企业的国际贸易市场 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2.3万亿元,增长21.3%,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渗透率年度首次突破10%[1]。电子商务是一种主流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能让企业将原有的贸易壁垒打破,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能为企业进军国际社会提供诸多的优势,增强企业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利于国际贸易额度的全面提升。 (三)实现国际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与计算机平台之上的,是在网络环境中设定多个虚拟的企业[2],以充分发挥个体外贸企业无法完成的任务与业务,电子商务环境中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且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外贸水平也在逐渐提升,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开展国际贸易,其不会受到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都能实现贸易的有效运行。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已经呈现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若想将电子商务更好的应用到国际经济贸易之中,其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需要人才去执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当前我国的重要目标。因此,外贸企业应与高校进行合作,开展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将电子商务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企业与高校签订人才订单,能加强高校的重视程度,利于电商人才的培养。此外,电商人才的应用,应充分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形式,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人才岗位的安排,在上岗前应接受严格的评估、测试和培训,专业人员不仅仅要具备电商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与国际贸易知识,利于电商平台的维护与国际贸易的开展,是实现电子商务有效利用、国际贸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优化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 为了保护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安全应用,应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如税收问题、电子商务信息不对称现象、电子商务欺诈等现象,都应在法律条文中进行明确的列举,应及时总结以往电子商务中可能出现的威胁与风险,将其写入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文件之中。同时,由于开展国家贸易,涉及到一定的税收问题,应根据两国的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协商,并严格对国际贸易市场进行合理的规范。 (三)积极发展国际门户网站 通过对现代外贸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了解到外贸工作的开展都是借助相应的外贸网站进行产品信息的有效推广,通过相关的网站平台上传产品的图片、描述、关键词等,能实现对产品更为具体、直接的展现,并未客户提供相应的价格参考区间,一般情况下,国内的外贸网站是汉英两种语言模式,利于为外国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同时,企业应借助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诸多优势,充分发挥其高度的互动性营销模式,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主张为客户提供主动服务,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以扩大影响力,进而拓宽国际门户,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同时,外贸企业应将网上调研、网上沟通与客户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统筹企业资源,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提供条件[4]。 (四)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电子商务经济的开展,尤其是国际贸易额度的不断提升,其对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很高。电子商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国际贸易的交易与支付问题,若系统安全维护与保护不当,会导致信息化系统出现漏洞,交易的安全性受限,国际贸易的相关数据、信息面临被窥探的威胁。针对当前问题,应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强调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国际电子商务经济的运行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与加密处理,保证国际贸易的机密性,维持相对安全、稳定的交易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已经成为21世纪话题的引领者,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宽,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更为深远。为了将电子商务更好的融入到国际贸易发展之中,应注重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优化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制度,积极发展国际门户网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平台,让中国经济走向国际,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提升,进而扩大影响力。 作者:杨思怡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摘要】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已经连续几年成为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因此,我国也随着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但是,目前的全球经济市场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渐加大以及以服务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思考如何制定准确的对外贸易战略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和实施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主的对外贸易模式。本文着重讨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性选择等主要内容并希望以此来使得自身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战略选择 一、引言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强势发展使得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它的影子。这一点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自从有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都可以进行经济往来和资金往来,这就是目前为什么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成果是各个国家在相关的规定下实行相对自由的贸易往来,跨国之间的资金投资和资金融通等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往来活动。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经济领域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当中,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形式。世界各国如果想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来并实现资源的更加优化的配置的话就必须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世界各国带来的发展的福音。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贸易的活动也与日俱增,由此产生的贸易顺差也是稳步积累并使得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中的贸易自由化步伐加快。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并且在近10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在经济总量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是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所以,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必须认识到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处。在参与全球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全球性的自由对外贸易带来的利润和成本。争取在整个对外贸易的活动中能利用这个契机实现更多的经济利润,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注意将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规模扩大以带来更长远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实现长期的经济利益。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要注意整个过程中的对外贸易的安全。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经济市场,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要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做到逐步转向以服务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尽早实现贸易多边化等内容。要做到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接轨才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一直稳步发展。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稳步发展 根据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取而代之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的强劲。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目前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相关的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的逐渐吻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近10年以来都是以每年10%左右的增长率来实现着我国的GDP的增长。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光是我们国家,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势头也是稳步向前。相对于这一点来说的话,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相对比较缓慢。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在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之前就已经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阶段。在后期的经济建设中,由于在同一时期内他么的起点较我们来说相对较高因此难以实现跟以前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性的对外贸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道路相对曲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全球性对外贸易中的运用以来,世界各国的对外的贸易发展速度得到了稳步提升同时带来的世界贸易的总量也逐年增长。从上世纪到2000年这短短的将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贸易的发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世界贸易总额在2000年这一年间就达到64560亿美元,增长率为12.5%。但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上的任何大事件都会对世界贸易产生致命的打击和绝处逢生的鼓励。例如美国在2001年出现的恐怖袭击事件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而在那一年,世界贸易的总量与前面相比也的确有下滑的趋势和结果。在世界性事件的影响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世界贸易又逐步恢复到以往的水平并出现上升的势头。在2004年结束的时候,世界贸易的总量又达到以一个全所未有的制高点。这一年的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对国际贸易影响巨大的一个事件应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这一事件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体现着经济危机为全球性世界贸易带来的损失。虽然经济危机的在世界各国的努力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其留下的余波式的影响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完全停止。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对外贸易也在2010年左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所以,根据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道路是非常曲折的,这种曲折取决于当前的世界经济的整体环境。然而,全球性的经济氛围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也就注定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三)多变贸易进程的缓慢 要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跟经济市场的市场化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实现了贸易自由化才会使得世界各国在世界贸易的活动中都能享有同等的权利,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实现各个国家的资源优化配置。所以说,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自由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努力的方向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存在着自由贸易的说法也就自然存在着贸易保护。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存在着贸易保护就会阻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但是其存在也是有一定的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加强,当时的超级大国美国经济发展领先于日本、西欧,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其经济份额在国际市场中占到了最大的比例,因此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强势。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各国争夺市场的斗争越来越加剧。最后就造成了护主义兴起,损害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为了对世界贸易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以及监督管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就形成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个负责对世界各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实行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当这个机构成立以后,其责任除了解决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以及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外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组织新多边贸易谈判。由于各个国家对贸易市场的竞争等导致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贸易冲突的加剧使贸易谈判面临诸多困难。虽然有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个全球性的监督和管理机构的努力,但是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进展缓慢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成果。但是这并不难否定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存在以及世界各国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需求的加剧使得贸易自由化和贸易全球化一直都是各个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在以前多边谈判中涉及的困难问题诸如:农业问题、农产品、非农产品、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转让、贸易便利化等问题进行进一步谈判。目的是协调各成员国的立场,寻求各国一致同意的解决办法并最终实现实际贸易一体化和自由贸易。 (四)服务贸易的崛起 目前的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同传统的强调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不同。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第三产业例如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发展。在全球性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也面临着同样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全球经济贸易向服务业的发展势头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具体的特点就是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关于服务贸易组成部分问题上,运输与旅游所占比重较大,这两者在所有的服务贸易的总量中可以占到60%左右的比例。在2010年的时候,关于服务贸易了相关的统计数字。其具体内容是: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量36950亿美元,其中运输服务出口7850亿美元,占总量的比重为23.2%;旅游服务出口9400亿美元。虽然世纪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已经转向了以服务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且其发展的速度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但是服务贸易的发展中也存在着问题于缺陷。具体的内容表现如下: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看的话,不同的国家以及国家的不同区域的贸易增长速度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亚洲、独联体、非洲、拉丁美洲增长较快,北美、欧洲增长较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经济贸易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是还是西方发到国家在国际经济市场中占到了主导地位。通讯、银行、保险、电信等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中附加价值较高的部门。在这些新兴服务贸易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仍是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三、我国对外贸易战略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以及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活动的频繁度的提高使得我国的贸易自由化的速度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实施也使得我国的贸易体制得到了相应的改革和逐步完善。带来的成果就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化的贸易进程的加快。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总量的加大以及贸易自由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面临着如何选择贸易战略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混合外贸战略。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即90年代初期的时候,国家经济部门提出商品贸易与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加入WTO之后,我国面临的就是如何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和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2010年在现在的这几年间,我国对外贸易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2011年的时候,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仅次于美国。目前我国在对外贸易的战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适合当前形势的具体的对外贸易战略的创新与选择的问题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和创新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 四、对外贸易战略的实施方式 我国目前是一个贸易顺差极大的国家,这意味着我国的出口的贸易总额基本上占到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的总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的进口的缺失。虽然我国是一个极大的贸易顺差国,但是我国的出口主要依靠的是低价的劳动力的出口以及中国制造的出口。对于先进的核心技术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类的出口是微乎其微的。出口顺差的形成也主要是依靠国内的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形成的。而且对于中国制造类的出口不仅没有为我国带来高额的利润还使得我国耗费了原材料以及环境污染作为代价。因此,要真正实现我国的出口顺差的话要逐步形成以核心技术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出口模式,这样才会为我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真正的优势。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应该以反面的思考方式来面对我国的出口的外贸战略的选择。即我姑应该逐步重视进口的对外贸易。我国之所以存在出口占到了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这一局面,我们应该思考的是:难道我国的消费者真的是对于国外的商品没有需求而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其中涉及到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问题以及消费意识和消费手段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通过刺激消费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同时促进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商品的需求也同样会带来经济的增长。这里的进口不仅仅指的是产品的进口,也包括原材料、知识和技术以及人员等的进口等方面。而且进口还可以增强我国同世界各个交流的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国民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掌握其他国家产品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有才会有学习和竞争才会使自身的发展得到提升。我们应该明白进口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安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进口在可以进一步满足国内的市场从而引进先进的消费理念以及促进出口的发展等作用。因此,进口战略应考虑发挥进口促进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应提高对进口的重视程度。第二个重要的战略的选择就是要明确我国的优缺点。我国的主要缺点就是核心技术还依赖于进口,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失,而此类产业的发展涉及国家整体工业体系的完善,因此,对这类产业应加以保护。以美国为例,他们国家的有点就在于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上,这种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能使自己在国际经济贸易中通过小的成本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自己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所以我国需要的就是培养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努力培养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只要有了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才会使得我国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五、总结虽然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在近几年来都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但是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上还需要我们付出相应的努力才会逐步实现我国的贸易的自由化以及合理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在战略的选择上要注意加强进口以及注重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切实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自由化。
煤矿管理论文:谈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摘要:由建国初的人背肩扛到有简单的机电设备再到高档普采及综合机械化采煤,使我国的煤炭生产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安全生产大大改观,不管是人工结合简单的机械化生产,还是现代化的综合机械化生产,抓好机电管理工作,对于保证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煤矿机电;问题;对策 从井上到井下,从采掘到辅助,一台设备完好率达不到要求,就有可能不同程度的引起各种事故的发生,甚至造成全矿毁灭性的重大损失。针对于地方煤矿机电管理,我们只有认真抓好机电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每台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设备的完好率,上水平,达标准,才能保证煤矿的正常生产,以确保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性为中心,扎实地搞好管理工作,保证矿井机电设备可靠、高效、安全地运行。 一、地方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两种职能:机电管理和机电生产。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2.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没有专职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3.设备管理不到位。 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还不到位。 4.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未能定期防腐。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等。 5.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 一些地方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管理不能指导生产,以政带技的现象相当普遍。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一些仪器仪表老化而且不全,测试手段和方法落后等。 6.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过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时有发生。设备故障率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 7.机电培训走过场。 尽管地方煤矿的机电培训工作年年进行,但由于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抽象理论讲解,职工无法在实践中应用。未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不到目的。 8.资金不足。 地方煤矿受资金制约,普遍存在设备数量不足、备品备件数量有限的现象。机电职工待遇相对偏低,一些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员纷纷跳槽,致使机电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 二、改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的对策 1.重视管理,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矿井领导重视机电管理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 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从技术、经济、组织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工程技术人员、职工组织到管理活动中来,学习先进矿井机电管理的经验,制定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2.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形式、体系结构都要因地制宜、因矿而异,不能采用一个模式,但应相对稳定。对于井型较大、基础工作比较扎实的矿井,设置机电管理科,负责全矿机电技术、设备管理、机电工作调度,对全矿机电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井型小、生产环节简单、设备拥有量少的矿井,机电管理科和机电工区可以合二为一,有利于减人提效。 3.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地方煤矿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 4.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 5.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落实规章制度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目前急需重点落实的规章制度是: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度;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检查、维修、质量验收制度;机电事故管理、设备现场管理、技术管理、综合平衡、班组经济核算等制度。 6.计划管理,综合平衡。 计划管理是机电管理的核心。编制机电工作计划,一般应根据机电设备的技术状态、矿井生产计划、企业财力和物力、机电施工技术力量、技术条件手段、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求等进行编制并及时有力地正确协调平衡是计划顺利实施不可缺少的手段。 7.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强化技术管理。 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职责、职权和专业班组职责挂钩,是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强化技术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①严格技术文件的审批制度,分级负责,层层把关。②重视积累技术资料和科技情报的检索工作,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③做好设备的运转、检查、保养、检修、事故等记录资料的分析整理,妥善 保管,存档备查。 8.突出机电管理重点。 ①安全可靠性。②井下供电和提升运输2个系统。③操作、维护、修理3个环节。抓好这三方面,矿井的生产秩序也就基本保持正常。 9.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 业务技术培训是机电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受培训的人员,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学习当前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方式、方法必须做到学用一致,教材、教员、教室落实到位,因人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如技术职称评定,结合企业经济能力提高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等。 10.明确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认真考评机电工作质量。 矿井机电管理的总目标是使设备安全经济合理运转,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使设备综合效率最高。每个矿井都要根据设备维修质量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技术条件、领导重视机电工作的程度,制定具体的奋斗目标,逐步达到最高目标。 总之,提高地方煤矿的机电管理水平,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煤矿管理论文:论煤矿安全事故与矿山监察安全管理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采煤国之一,煤矿多,分布地域宽,涉及面广,就业人员多,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难度。近年来,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拉动以及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的战略地位的影响!煤炭产量激增,未来仍将处在高位增长阶段,而与此同时,煤矿安全事故也频发不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经常见诸中小型乡镇煤矿的矿难,现在却开始向国有大矿蔓延,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国内外产生恶劣影响。本文就我国近年来国有大矿事故频发的根源作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超能力生产与设备老化 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9.56 亿吨,但其中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只有12 亿吨,其余将近8 亿吨的煤炭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年我国原煤产量可能按近22亿吨,没有安全保障的煤炭产量将会更高。什么是有安全保障的煤矿生产能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的《全国国有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调研报告》将此定义为:一是生产具有合法性,证照齐全;二是安全管理体系完整有效;三是矿井生产系统协调、合理;四是矿井灾害防治系统健全,安全技术措施完备;五是应急救援体系完整有效。按照此标准,许多国有煤矿在某些方面都难以达标。 当前,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受行情看好与高额利润刺激,煤炭行业超设计能力生产与频繁“扩能改造”现象成风,许多煤矿纷纷挑战生产能力的“极限”,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加速煤炭资源枯竭,更成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祸首”。 据统计,在全国27 个产煤省区中,有20 个省区超产,其中19 个省区超产1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50%。据国务院安委会煤矿安全检查组对某省四大煤业集团进行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显示,这些煤炭企业 年超产情祝十分严重,最多的超产达800 万吨,最少的超产也达400 万吨以上,而在这些企业的 年生产计划中仍表现出了相当严重的超产倾向,这都将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超能力生产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严重的超通风能力生产。据某煤业集团提供的资料,该集团目前所属的四个矿井都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情祝,超产范围在20%~32%。在当前煤炭如此紧俏的形势下,全国其他煤炭集团所属矿井平均超通风能力也基本在20%左右。然而,由于我国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差,95%以上都是井下开采,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按近一半,因此煤矿通风能力是安全生产的前提,对此国家早就提出“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方针。如果煤炭生产企业将通风能力置于不顾,势必给安全生产埋下极大隐患。 谈到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让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其中诸多历史的深层次原因。自上世纪80 年代初起,由于国家实行“有水快流”政策,小煤矿滥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煤炭生产逐渐出现供大于求局面而到了1993 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煤炭市场则呈现萧条景象。加之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到1998 年煤炭市场陷入历史最低潮。20 多年来,煤炭工业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但十几万煤矿工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目前,1/4 的矿井通风压力偏大或通风困难,只有60%的国有煤矿建有集中监测监控系统,国有煤矿高瓦斯矿井只有60%建立了瓦斯抽放系统,而且主要是原国有重点煤矿。1/3 的煤矿存在防尘设施不足、老化的问题,部分国有煤矿机电设备超期服役。根据对某省四大矿业集团的调查,其主要设备超期服役率高达40%,其中上世纪50 年代的设备占30%,机电固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5。各地煤矿的防灾减灾能力很难令人满意。近年来,国家在煤炭的安全生产上不论从财力物力人力上,都下了大功大,使了大力气。 年到 年国有煤矿安全资金投入总计124.14 亿元,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没有满足产量猛增的需要。 (二)安全管理与监督不到位 长期以来,原国家劳动部一直是国家职业安全监察的执法主体。1998 年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再履行这一管理职能,煤矿安全监察及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交由国家经贸委新设立的安全生产局承担。由于煤矿事故频发,1999 年12 月30 日,国务院批准了《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履行全国煤矿行业安全监察职能。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基础上成立,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归国家经贸委管理,但涉及煤矿安全监察方面的工作,仍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名义实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体制不变,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 在安监局成立后的4 年时间里,煤矿安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基本格局确定,但在实践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如何把国家监察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安全监察执法的权威性,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等诸多问题。一位从事煤矿安全工作的资深人士评论说,“管生产的管安全,把己经与国际按轨的由劳动部门作为第二方进行监督的安全生产体制,改得反而缺乏第二方监督了,大批安全工作者无奈离去或者改行”。而直接主管安全监察工作的地方政府也设有类似机构,主要监管地方国有煤矿、或者私有的小煤矿。然而,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地方机构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对这些属于当地政府税收来源的煤矿企业,地方政府的“保护情结”依然严重,很难真正起到第二方监督的作用,直接关系中国煤矿职业安全的第二方监管还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三)煤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煤炭人才紧缺是矿难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煤炭行业技术人才多年流失,缺乏补充,各地煤矿 人力资源青黄不接,处于“断档”状态。这不仅制约了煤炭产能提高,还严重影响到煤矿安全生产,使煤矿陷入“扩产一事故一减产”的怪圈,成为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瓶颈”。某省一位安全监察局局长说,几乎每一起矿难的背后都可以找到煤矿人才缺乏的身影。大部分煤矿事故都与井下没有专职技术员、矿工不懂安全规程违规操作有关。国家总局副局长王显政在通报辽宁阜新“2·14”特大瓦斯事故调查处理结果时指出,这起事故的直按原因就是由于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煤矿人才紧缺直接导致安全生产无人落实。煤矿采区技术员在处理突发事件、确保井下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以前每个采区一般有2~3 名技术员,但现在很多煤矿采区没有了技术员,仅有的几个懂安全、通风和机电的,都集中到生产科去了。没有专业的技术员,生产方案拿不出来,安全措施制定不了,制定了也落实不上去,有重大危险源无法识别,有效的安全装置不会使用,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就发生了。比如,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安全生产投入,很多煤矿都装上了“瓦斯报警断电仪”,这本来可以有效减少瓦斯爆炸事故,可是由于没有技术人员及时调试,这些昂贵的仪器就像聋子的耳朵一样形同虚设。不仅如此,煤矿人才紧缺还使得产能难以提高。由于基层矿井没有技术员,很多原来由技术员把关的采掘方案都交给了总工程师,不少工程由于人手紧缺,造成采掘接替脱节,不得不中途停工。关于煤矿人才紧缺的原因,恐怕是众所周知的。上个世纪90 年代煤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煤炭行业艰苦、高危,煤校招生困难,不得不压缩甚至取消煤炭类专业。 目前,全国煤炭行业原有的10 余所煤炭专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政策由包分配改为双向选择后,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改名换姓,脱去了“煤炭”、“矿业”的外衣,其煤炭类专业的学生比例由原来的70%下降到不足10%,造成全国煤炭企业采矿、机电、通风等专业人才只出难进,普遍出现了技术人才紧缺问题,有的煤矿甚至十几年没进过一个大学生而陷入“人才断档危机”。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主要能源,国家应站在维护能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煤矿人才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加大对煤炭产业扶持力度,增强煤炭产业竞争力、吸引力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培养模式,使更多的学生就读煤炭专业、就业煤炭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煤炭生产与安全的瓶颈问题,才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然,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造成矿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当前煤炭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治理煤矿事故要多管齐下,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矿难的发生。 二:煤矿监察健全制度安全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五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应当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有效纠正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实行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这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进监察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方针,所以,探讨如何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是搞好安全监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根本出路。 我们进行安全监察的目的,在于依照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及时发现和消除现场的事故隐患,保证煤矿实现安全生产。但是,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在现场,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自身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因此,必须着力于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挖掘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内部潜力。这是因为,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搞好安全生产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那么,任何外部的监督检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安全监察,促进安全管理是我们作好监察工作的新课题。 2 煤矿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通过我们的安全监察发现,国有重点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比较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相对来说,安全管理水平比较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比较低下,安全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煤矿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大多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型管理水平上,难以适应现在安全形势的发展;与国有重点煤矿相比,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在安全管理方面,是比较原始的,一些乡镇煤矿甚至没有起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制度上,有的甚至是空白,在装备上有的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生产水平上,在职工的素质方面,大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非常低,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相当落后。试想,处于这样的煤矿企业管理水平,如果煤矿的安全执法监察不与企业的安全管理相结合,单纯的安全执法力度再大,也无法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 对于煤矿安全来说,煤矿安全监察与煤矿企业的关系,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关键的因素在于煤矿企业本身。这是因为:一是煤矿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贯穿于煤矿一切生产活动之中,所以说日常的安全管理决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才会有提高;二是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在于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煤矿是否有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完全依靠外部的监督,自身没有安全的自律意识,是不会搞好安全生产的;三是煤矿生产的主体是煤矿职工,因此职工是否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成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实质是同井下现场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违章现象作斗争,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四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也是最为基础的是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完善,管理层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只有企业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领导层具有较高的安全管理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五是现场的装备水平也对煤矿安全生产 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煤矿安全监察不仅可在现场及时地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制约煤矿的违法行为,而且要通过行政执法,依靠法律手段,强制性地促使煤矿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管理机构,加强考核,加大对煤矿的安全投入,提高煤矿的装备水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所以说煤矿安全监察作为外因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根本性的好转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安全监察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严格监督监察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落实党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的责任制度,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制度和所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它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使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在现场得到正确答案,它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是煤矿的专业部门和个人根据部门和个人专业的范围,在制度上确保专业范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如果部门业务保安做得好,每一个人在岗位上都能够按章作业,每一个专业都能够得到安全生产,那么全矿也就做到安全生产了;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是落实“预防为主”的重要基础工作,它要求每一个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生产现场的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各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制定措施,落实时间、资金、人员、责任,限期整改,并进行验收,使事故隐患真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事故责任追究制是发生事故后对事故责任者根据责任的大小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它促使煤矿管理者增强责任心,使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投入和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等都对煤矿安全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必须作为重点进行安全监察。 (2)监督监察现场生产情况。煤矿安全管理的结果反映到现场,就是现场是否具有较好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安全设施,职工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一句话,现场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场。当然在现场的安全监察过程中,会发现事故隐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法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3)监察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安全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和诸多专业的正确配合。在生产的过程中,每个方面,每个过程,每个专业,每项工作和每个人、每个部门有缺陷或有漏洞,都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安全因素。当前由于一些煤矿企业盲目的追求改革,减少机构,裁减了一些必要的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如有的煤矿将企业的内部监察机构裁减了,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内部制约机制,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没有技术科、安全科、调度室等一些煤矿必须具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机构,这样就造成了煤矿安全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使煤矿的安全管理无法正常进行,现场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时刻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这是煤矿最大的事故隐患。 煤矿管理论文:煤矿机械液压问题维修与管理 1液压设备常见的故障及其成因 1.1泄漏故障 泄漏是井下液压机械系统最常见的故障,主要是由于液体在液压元件和管路中流动时产生压力差及各元件存在间隙或者恶劣工况条件引起的。液压系统一旦发生泄漏将会引起系统压力无法建立的重大问题.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是阀的表面几何精度不够,阀的同心度不够引起的,此时应对阀进行研磨或更换。如果铸造的零件有砂眼、气孔、裂缝,密封件老化或损坏,都应予以更换;若是由于相对运动产生表面严重磨损情况的,应研磨修复或更换,油管接头松动的,应拧紧并检查是否扣坏。 1.2液压系统不能供油 当液压系统发生不能供油故障时,应尽快找出故障部位,加以维修。如若检查发现油箱油位过低,可能是有泄漏,要及时查找油箱泄漏处并修补,随后加油到规定位置;也有可能是吸油管路堵塞造成的,要检查吸油管路及滤油器,并排除阻管路堵塞物;如果是油液粘度过高的问题,必须排空油箱,更换低粘度油;单向泵转向错误也会造成无法供油,应进行更改线序进行换向;若泵内有渣尘,应拆泵进行清洗排渣,泵元件严重磨损或损坏,此时应更换泵元件或更换泵。 1.3系统没有压力和系统过热的故障 如若液压系统没有压力,应先对照液压系统不能供油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处理。系统没有压力主要是安全阀的原因,若是安全阀的误动作,应检查压力调定值并进行调整,如安全阀弹簧失效,则需更换弹簧。由于存在杂质使得阀不能打开的,拆开并清洗;若存在阀漏油现象,要查找出失效的密封,更换或修理,液压系统也会出现压力正常而在某处却没有压力的状况,当液压系统出现此故障时,可能是管路、小孑L或节流阀被脏物堵塞或漏损严重,此时应检查压力和油流情况。如果出现液压系统过热故障时,可能是安全阀压力调定值不适或有故障,应检查调定值并进行调整;如是泵磨损造成的内部漏油,则检查泵的内部漏油情况并进行更换。泵修理后安装太紧,则要拆开并重新组装;要检查油的粘度是否合适,不可过高或过低。 1.4工件机构运动不稳定 当液压系统工件机构运动不稳定时,表现为逐渐减慢,突然增快及跳动等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润滑不良,摩擦阻力增大引起的,此时应改善润滑条件,清除脏物;也可能是油泵吸空,空气进入系统所致,此时应检查油位,油位不能过低,并检查密封的完好性。若是压力脉动较大或系统压力过低,不足以克服外阻力的,要检查溢流阀的调定值是否符合要求,中国新技术新产品不符合要求的应进行调整。如出现油中杂质堆积在节流通道壁上,或节流阀内外泄漏使之不稳定的。此时应检查节流阀,并进行清洗或修理。 1.5牵引力不足故障 液压系统牵引力太小的主要原因是主油路压力低。应检查是否漏油,如漏油则拧紧接头更换密封件或管件;主泵或马达泄漏过大,可更换马达或主泵;如果是冷却不良产生的油温过高,可调整冷却水量和水压至额定值;若是安全阀调定值低,可重新调定;若补油量不足,则可能是辅助泵泄漏量大,需更换新的辅助泵。 1.6噪音故障 如果是机械系统的振动引起的故障,要检查螺丝和联轴节;也可能是空气进人,出现气穴,要检查油位和密封装置并排气,如果泵体内有空气,要排除泵内空气;油流发生漩涡的情况,要减少流道的弯曲和截面变化。若油面过低,考虑吸油管堵塞或阻力太大等,要按规定加足油液,疏通进油管,清洗滤油器,紧固进油段联接螺丝。如若油粘度大,则要使用合适型号的油;泵和电机不同心,重新调整使其同心。 2煤矿液压设备故障的排除和维护 液压系统故障的现象各种各样,产生故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具体的实际检修过程中,要根据工作经验具体地判断出故障的部位,然后按着检修程序进行修理。在诊断时先要搞清楚故障的基本现象或特征,再根据液压系统的构造和原理,深入细致地思考和具体分析有可能产生故障的部位和原因,按系统分段进行检查诊断,检查时可采用先查两头,后检中间,逐步逼近的方法,最后作出正确的诊断。首先,任何故障在发生前总有预兆,所以首先要到现场问操作者,询问设备出现故障前后的工作状态及异常现象,产生故障的部位和故障现象,故障的症状以及故障是突然发生的,还是逐步出现的,同时还要了解过去发生的类似现象的处理情况,通过仔细询问,可以充分了解故障发生的来龙去脉,在未搞清楚上述情况之前,切不可盲目拆卸。其次,要对液压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仔细地查看,观察故障现象,查找故障部位,查看泄漏情况,全面掌握液压系统的外在现象,为故障的分析诊断提供正确、直接的依据。同时,要诊断液压系统的异常声响,并确定产生异常声响的部位,仔细检查该部位零部件构造和运行机理,再根据思考和分析,推断出引起故障的原因和具体部位。此外,可用手触摸有关零部件的表面,直接感受到零部件的温度、振动及磨损等情况。通过一些有效的试验及先进的检测手段来进一步证实初步的诊断是否正确。比如,通过维修人员亲自操纵设备,试验故障产生的部位,体会故障的症状或通过更换某一个零部件利用排除法来试验故障部位等。 3煤矿液压设备的有效管理途径和方法 煤矿液压设备的有效管理,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液压设备中的科技含量、自动化程度、施工性能越来越高,对机械管理员、操作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采取各种培训方式不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机械的结构、原理、性能,掌握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学习、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操作,具有良好技术水平的人员。 3.2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设备管理的前提保障,设备管理涉及施工的各个环节建立机构、专人负责,重分发挥各个岗位人员的积极性,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责任到人。独立行使设备管理职能,减少管理中间环节,能够更加行之有效的贯彻、执行各项设备管理规定,落实各项设备管理制度,提高设备管理、使用、保养和维修工作效率,确保液压机械设备始终处于性能良好的技术状态。 机械操作人员通过考试和考核竞争上岗,实行岗位、技能、工作定额工资制,引入设备使用与保养的激励机制,必将极大地促进设备操作人员管好、用好、保养好煤矿液压设备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的良好性能。煤矿液压设备的安全管理,首先要以人为本,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不因机械操作失误伤人或造成人为机械事故。另外还要抓好设备的安全,严格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和机械使用制度,严禁机械操作人员违章作业、带病作业和野蛮操作,杜绝因为操作不当造成机械损害。 煤矿管理论文:煤矿井下开采中的采面顶板管理分析 摘 要:煤矿井下开采中的采面顶板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矿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采面顶板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上亡占煤矿各种灾害引起人员伤亡总数的2/5左右,因此,如何加强煤矿井下开采中的采面顶板管理工作,尽可能降低人员伤亡率,成为多年来煤矿开采安全管理探讨的热点。文章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采面顶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提高顶板安全管理的途径,以期对煤矿井下开采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井下;采面顶板;安全管理问题;途径 由于煤矿井下开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开采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给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而作为引发矿难事故原因之一的采面顶板安全管理工作是煤矿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采面顶板事故一旦发生,不仅给矿井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威胁到大量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煤矿井下开采中的采面顶板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保证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还能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井下采面顶板管理工作的概述 由于采煤工作面随着开采工作的推进,采面顶板的状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即采面顶板的状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为其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采面顶板的安全管理常常通过现场控制,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通常在采面顶板发生事故之前会有一定的预兆,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才导致事故的产生。根据经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事前预兆来判断事故的发生率,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人员的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 1.1 采面顶板的预兆 ①要注意当顶板发生断裂时往往会发出比较清脆的响声,而岩层和老顶分离断裂则会发出较为沉闷的声音,一旦人工顶板有碎石和煤渣持续掉落,则说明冒顶事故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应该及时撤离或采取补救措施。 ②要分辨地质构造造成的顶面裂缝,通常可在裂缝中镶入楔子,以检验是否由地质构造引起采面顶板裂缝。 ③通过击打法来判断顶板发生的脱离现象。 1.2 支护的变化 通常在发生采面顶板事故前,支柱或支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如果单体液压支柱的损坏程度明显要比平常大,这就说明大型的采面顶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3 煤层壁的变化 一般来说,在采面顶板等大型事故发生前,矿井的压力将会突然增大,开采的煤层煤质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变得柔软,使得在开采时更容易、更省力,这就意味着采面顶板事故将要发生。 在进行煤矿井下开采中采面顶板的管理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上述事故发生的预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或撤离,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2 采面顶板事故原因的分析 由于矿井下的开采环境复杂,受限于开采空间,造成采面顶板事故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2.1 客观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煤矿区原本地质结构引起的,如在开采过程中遇到断层等地质因素,其中地质的破碎带下的采面顶板事故最容易发生,这方面只能不断的提高预测预报技术,尽可能的避免开采此类地质结构的煤层。 2.2 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这主要与管理制度和开采人员的工艺技能,安全意识、处理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有关,导致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解决问题,而监督检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恪尽职守导致检查制度缺乏执行力,也是导致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的选择合适的支护,大大降低了支护对采面板顶的支撑作用。此外,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不按照既定的规范顺序进行开采,对岩层的爆破方法不科学等也会导致采面顶板事故的发生。 3 加强煤矿井下开采中采面顶板管理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开采工作人员的工艺技术 煤矿企业要对开采人员定期培训,对培训合格的人员才能上岗工作,并将其纳入到考核机制,督促工作人员不断的进行自我提高,培养其自我学习的能力,对施工工序、施工工艺按照既定的标准规范操作,可以设置树立榜样,评选优秀员工等奖惩方法来激励施工人员。 3.2 加深工作人员对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 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是保证井下安全作业的关键环节: ①要求在每次作业后,管理人员都要对现场的整体情况进行一次排查了解,并做好记录,以便交接班的班组能够全面的了解现场的情况,节省工作时间,也为突发状况提供可靠地信息支持。 ②要求井下开采人员要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认真的完成每一道工序,保证开采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此外,管理人员还要对支护质量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处理,确保开采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3.3 合理的选择支护方式 合理、科学的选择支护方式是进行采面顶板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常在选择支护时需要考虑支护在工作时的阻力和支撑力,要根据开采工作的实际高度、顶板的变化幅度和工作面在控顶距离内顶板的沉降来确定支护形式。此外还应该考虑到煤层的储藏的结构以及防滑防倒等因素。其次,巷道支护的确定。通常需要根据整个采面顶板的稳定程度来确定开采通道的支护方式,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可以有效的保护采面顶部不会往下串矸石。 3.4 对地质构造带进行特殊支护 ①提高地质预测预报的技术,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对煤矿的地质构造带进行全面的掌握,充分了解地质状况,做好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 ②要求加强现场管理,在预知的可能出现事故的地质构造带做好防护措施,现场工作人员应当注意开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事故,并且要求安管人员全程参与到现场管理当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此外,还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保证逃生通道的畅通。 煤矿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分析 [提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煤矿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产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煤矿生产工作当中安全管理有着很大的作用,它是促进煤矿产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这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其主要是由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不够全面和系统,缺少事故发生之前预测能力以及防范效率。本文对煤矿安全管理进行介绍,分析当前国内煤矿安全管理现状以及安全管理体制,最后对煤矿安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并且也采取了很多重要的举措,这样能够促进我国煤矿事业的稳定、长久发展。尽管煤矿产业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但是在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仍然会有很多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煤矿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想促进煤矿产业发展,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就需要加强对生产安全的管理,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目前煤矿安全管理现状 (一)安全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目前,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相对比较严重的便是安全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安全管理体制并不够完善,并且对安全管理体制也不够重视,从而使安全管理体制发挥不出真正的价值,不能有效地处理生产、安全以及效益的关系。对于煤矿企业的领导人来说,如果不重视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会对煤矿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观念都比较落后,并且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善,这就严重地导致煤矿安全管理机制满足不了实际生产过程,两者严重的脱节,从而阻碍了煤矿产业的发展。 (二)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煤矿生产中还存在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首先,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在日常生产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安全检查办法,只根据管理和监督工作人员自身经验进行工作,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据自身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如果一个煤矿企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检查方法,那对于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以及财产都是很大的威胁。其次,从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角度来说,如果缺少比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就不会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工作,并且也没有标准可依照,再加上管理力度的不够,这就不能有效地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国家采取重要措施之前,煤矿必须意识到安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要加强落实和实施安全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保证我国煤矿企业能够稳定、长久地发展下去。 二、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一)煤矿安全监察化。对煤矿安全生产建设过程进行系统的监察便是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在煤矿安全监察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煤矿产业的特殊性,同时还要考虑环境以及生产条件的变化情况。煤矿生产过程中,工作地点具有移动性,并且作业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煤矿安全监察中,一定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安全监察工作方式。监察工作方式包括很多种,例如日常监察、定期监察以及重点监察等。煤矿安全监察内容也有很多,其中包括检查制度、检查安全设施、检查思想等,同时还要对该煤矿企业进行调查,查看其企业资质以及生产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安全管理法律化。目前,我国非常重视法律运用,这也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评价标准。煤矿安全管理法律化包括很多内容,如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等。近几年我国对煤矿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标准进行了改进和调整,从而让其更好地为我国依法治矿提供依据,严格控制煤矿企业工作程序。虽然我国一些煤矿企业还没有完全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煤矿企业仍有明显的改善,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取得成效,其主要就是因为执法力度不够,并且煤矿守法意识不强。 (三)煤矿保险责任化。首先,根据保险公司的相应保险条款,要设计好相关投保企业以及承包保险公司的责任,同时要激发煤矿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并且当煤矿安全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从而高效、安全地完成工作;其次,煤矿生产企业不要因为进行了保险,就不重视安全状况,只在乎企业获取的经济效益,这会严重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综上所述,整个过程就是煤矿保险责任化的内容和宗旨。我国要引用不同种的保险形式,单一的社会强制保险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于煤矿企业来说,仅仅引入社会强制保险是不够的,必须要增加一些和税收相似的支出。从收取保险费用机构的角度来说,在加强煤矿生产企业安全监督以及技术改进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强的经济动力。 三、建立煤矿安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是需要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煤矿产业是我国一次能源核心,要想促进我国煤矿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保障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同时煤矿安全生产形式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稳定。当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不仅会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到煤矿企业的形象,甚至会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我国非常重视煤矿产业的安全性。近几年,由于工作的不到位,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尽管我国的煤产量相对于其他国家高出很多,但是因事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世界煤矿安全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所以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受到世界的关注。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仅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形象,还会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建立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是解决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首先,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能够规范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生产行为,同时还能控制监管行为,最主要的是完善煤炭安全管理体制,能够提高煤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安全生产的意识,并且能够有效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仅能够规范煤炭企业的经营行为以及工作流程,还能帮助煤矿企业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他们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煤矿企业的自身发展,还能提高我国煤矿产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煤矿管理论文: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程序的闭环管理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于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煤矿开采规模急剧扩大。但是,煤矿矿井系统极为复杂,这就导致其安全影响因素控制难度大,其中瓦斯爆炸作为一项高发、危险性大的事故类型,如何做好事前预控极为重要。该文主要针对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程序的闭环管理做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煤矿采掘工作面 瓦斯评价程序 闭环管理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直至2014年,其煤炭总量达到了40亿吨,因此做好煤炭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半数矿井为瓦斯矿井,这也就使得瓦斯爆炸事故成为煤矿开采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做好瓦斯地质预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十分必要。 1 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爆炸灾害分析 在煤矿矿井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五种灾害分别为火灾、水灾、瓦斯、煤尘以及顶板。其中,瓦斯爆炸主要发生在煤矿采掘工作中,这是因为煤矿采掘工作面出口风流呈现为直角拐弯的形式,因此上隅角存在涡流,瓦斯无法被带走,从而积存在采空区中;此外,若是采煤机截槽中、截盘附近以及机壳与工作面煤壁间通风不够畅通,则十分容易导致瓦斯局部积存。在此情况下,煤矿采掘过程中一旦因为爆破或是摩擦出现火花,则极易导致瓦斯爆炸[1]。 一旦煤矿采掘工作面出现瓦斯爆炸事故,则会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其高速向外冲击的过程中必然会伤害到井下设备和井下工作人员。同时,瓦斯爆炸事故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还会降低井下氧气含量,对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得其他的采掘工作面无法正常工作。总而言之,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爆炸灾害危害极大,应做好其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现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程序的闭环管理。 2 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程序的闭环管理 在煤矿安全安全闭环管理中,其重要内容即为采掘工作面的“三项评价”:瓦斯、水害以及顶板支护状态的定期评价。下文主要探讨了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程序的闭环管理[2]。 2.1 瓦斯评价程序的组织架构 瓦斯评价程序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主要是矿长、各系统矿长以及业务部门的领导,要求领导小组中必须有通风科,主要负责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等工作;(2)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的组成人员主要是矿长、副矿长,主要负责瓦斯防治评价的考核工作。 2.2 瓦斯评价程序的闭环管理 2.2.1 瓦斯评价资料收集 每月召开相应的瓦斯评价会议,其中业务部门做好会议中所确定的技术措施的落实工作,同时配合通风科进行采掘作业面通风基础条件、瓦斯地质以及通风系统等等相关资料,从而为下一次的瓦斯评价会议提供完整有效的资料依据;安全监察科做好落实情况的监督工作。 2.2.2 瓦斯评价效果检验 针对业务部门所完成的资料收集工作,通风科应对其做相应的统计、分析,并与评价要求相比较,最终编制好本月《回采工作面瓦斯防治评价效果检验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回采工作面隐患的辨析、各项安全措施的评价、校验。要求相关部门根据报告进行相应的整改,提高自身安全防护水平。 2.2.3 瓦斯防治专业小组评价 通风科通报完毕后,专业小组应重点做好下一个瓦斯防治评价工作的部署。(1)专业小组根据本月报告进行讨论,充分了解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实现下一个月瓦斯防治评价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应根据各煤矿企业具体的管理办法,做好评价人员的工作考核、打分。(2)业务部门参与评价的工作人员,应充分掌握本月所收集的资料以及评价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下个月组长隐患辨识、防治。评价人员责任制度应严格遵循“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3)专业小组的组长应带领所有的组员,对于已经讨论出的下个月瓦斯隐患辨识、防治措施进行逐条确定,从而形成系统的安全技术措施。针对部分无法达成共识的措施,组长则应对其进行汇总,在瓦斯评价会审会议上进行讨论[3]。(4)专业小组组长将经由讨论后所形成的报告以及评价人员工作考核评分表格上交通风科。 2.2.4 瓦斯评价资料会审 在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为了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在每月的固定时间开展矿瓦斯评价集体会审工作,从而进一步明确瓦斯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分工、监督、考核以及奖惩等方面的内容。在整个会议过程中,要求严格遵循“集体讨论”原则,每个回采工作面组成一个小组,由小组组长进行隐患辨识和防治措施的汇报工作,会议进行统一讨论,确保每一条措施科学、合理。 对于会议中通过的瓦斯隐患辨识和防治措施,应严格按照“谁评价(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做好下一步的落实工作;同时,各部门工作需做好职责分工,确保评价工作有序、有质地进行,最终实现整个矿井生产安全。 2.2.5 煤矿企业瓦斯评价意见落实 煤矿企业评审意见下发后,应由通风科各负责人进行审阅,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改进条例,及时联系个业务部门做好整改工作。 2.2.6 瓦斯评价工作考核管理 瓦斯评价工作考核管理小组主要由业务部门的技术骨干所组成,其主要是通过百分考核制,对各个评价人员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考核,其具体标准如下所示:(1)通风程序??20′;(2)评价纪律??10′;(3)评价可靠、准确性??40′;(4)公司批复意见的有效落实??30′。瓦斯评价工作考核管理工作的落实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评价人员工作,并通过相应的奖惩措施,提高其工作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评价工作质量,以达到超前防范事故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瓦斯事故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灾害形式,其直接威胁到煤矿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对此,在进行煤矿安全生产时,必须重视瓦斯安全隐患的提前预报,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上文中通过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及其闭环管理,确保了瓦斯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治措施的科学合理性,从而有效杜绝了瓦斯超限等问题的出现,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煤矿管理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管理策略研究 摘 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煤矿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但是由于煤矿生产环境复杂,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故障,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必须对其进行维修和管理,而如何做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管理、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运行已成为当前煤矿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策略;绿色维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煤矿行业迅速发展,煤矿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煤矿机电设备的种类和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机电设备使用性能、使用效率以及使用寿命与煤矿生产的出炭量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关系着煤矿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这就对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瞻观现阶段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现状,在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从源头上消除设备故障,严重影响了煤矿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分析目前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积极探究有关管理策略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1 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随着煤矿生产方式的转变,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大多数大型还是一部分中小型煤矿企业都相继建立起了相应维修技术管理制度,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组织管理机构,一些企业还逐渐引进设备故障检修和状态检修技术,以此来加强维修技术管理,实现机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仍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即事后维修、状态检修、定期检修、改进维修,加上受到技术、人员、资金、环境等方面的限制,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有待完善,比如目前仍然有很多企业实行的是以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很多工作人员将设备维修工作中心放在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上,而忽视了企业整体对市场的适应力;煤矿企业与机电设备厂家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对设备的设计、加工、使用、保存、维修管理工作相对独立,致使无法将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生产企业,延长了设备维修时间,严重影响了设备原有使用性能;定期检修和事后维修方式是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维修的主要方式,定期检修能够保证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但是由于设备运行条件在不断变化,这种检修方式可能会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事后维修则是在故障发生后进行的维修工作,由于不确定性较强,所以造成的后果也不可预知;监控系统覆盖率较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无法及时获取设备故障信息,不利于做出切实有效的故障处理对策,从而影响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 2 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策略 2.1 建立健全维修体系 当前,煤矿企业大都摒弃了单一的维修方式,而是根据设备运行状况、故障特征通过选择最为科学、最为合适的维修手段开展机电设备维修工作的。煤矿机电设备种类繁多,适应环境、场合和条件不同,设备运行规律和故障类型不同,不同机电设备故障维修方式也不同,所以维修成本、生产效益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基于此,应当建立健全维修体系,针对同一个设备要制定不同维修方案,这样以来才能保证故障的及时排除,才能提高维修效率和维修质量。建立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机构,设立专门机电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对机电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和维护,完善维修技术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分配煤矿生产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落实奖惩机制、考核机制和责任机制,将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人员,有效提升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水平。 2.2 改进维修技术管理方式 在煤矿机电设备实际运行中,应加强对设备使用过程和维修过程的管理,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对于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不仅要从设备自身出发,还应重视人员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加大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或自主学习方式提升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其安全意识以及对机电设备巡回检查、日常维护、定期检修的意识;根据设备日常检查、技术测定、运转状况、设备特征、设备使用性能、运行环境特点等组织设备管理和维修编制工作,制定详细的检修计划,进而形成科学、全面的维修技术管理方式,保证机电设备 的正常运行和煤矿生产的有序开展。另外,积极推行绿色维修方式,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环境保护为目的,将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率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产品保持或恢复原有性能状态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不仅要使煤矿机电设备处于良好性能状态,还应最大限度降低设备从维修到报废过程中有害物、废弃物的排放,以实现煤矿企业环保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2.3 推进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煤矿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煤矿机电设备使用类型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发展,那么机电设备维修信息也必然量大、繁杂,传统管理手段无法实现对维修信息的高质、高效处理。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则为做好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提供了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推进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维修技术管理工作的可执行性、准确性与效率性。 2.4 强化对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力度 煤矿机电设备在设计、制作工艺、材料、装配调整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从这几方面强化对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力度,依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对机电设备进行优化,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质量,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首先,在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中引入绿色管理和和绿色维修理念,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目标,实现煤矿的无污染生产,争取以最少的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其次,采用先进技术加大机电设备相关零部件、装置、局部结构等的技术改造力度。再次,加大资金投入,尽量引进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机电设备,简化设备操作程序,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和管理一体化。 3 结束语 总之,煤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煤矿企业更高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对煤矿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给予高度重视,正确认识维修技术管理的存在问题,深入研究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和管理方法,改进当前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提升其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推行绿色维修方式,强化对设备的改造和更新,保证煤矿生产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促使煤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最大化。 煤矿管理论文: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实践及趋势探析 【摘要】一般大型能源公司中煤矿采用的都是以“科技兴矿”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开发新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并创建新的科技体系。随着科技创新型矿井逐渐开发和建设,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水平也要随之一同发展。本文对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并且提出可行可靠的建议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科技管理;运行机制 一、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般煤矿科技创新管理所采用的指导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条件下,探索并发现新一套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思路,同时尽最大的限度使用,改进配置企业中物资资源的不足,发掘新人力,实行科技创新管理的新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些指导思想下,还要坚持科技兴矿为宗旨,以市场上对煤矿的需求为引导者,激励人才为主要核心,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开发和管理、研发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创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一个煤矿企业是以科技兴矿为主要方针,同时引进发达的的科学技术,培育创新管理新文化,从而创建新型矿井。也正因为如此才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经济效益和提高矿井之间的竞争力。要想使科技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服务,首先要保证人才的利用和资金的投入,还要为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以便培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引进先技术设备能有效的保证生产安全,能使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使煤矿的生产能力提高,为矿井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二、煤矿科技创新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1 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 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解决在矿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力,和高新技术一同发展,引进了先进的理论技术,使科技创新管理水平能够得以发展。此外,煤矿企业还结合了自身研发的科技成果,因此,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将科技创新转化成为了生产力,使得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 2.2 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根据科学统计,煤矿的技术人员占全职工总数的比例是少之又少,仅仅不到10%,远远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值,所以导致科技人员缺乏,出现“机关学校普遍增多,生产线人缺少”的现象。此外,由于许多科技人员技术不达标,缺少好技术和素质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在劳动上的分布不合理,结构失衡,学的用不上,用的不能掌握得现象。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有很多煤矿企业中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还只是局限于人事管理,而人事管理只是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并不能带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人才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方面。因此,煤矿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2.3 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管理 一般在科技创新资料和档案里所指的都是煤矿企业科学技术的资源,它是科技成果的载体,在企业生产和建设活动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生产和建设的前提。而当前煤矿企业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重视不够,导致了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从而影响工作进程。 与其他企业相比,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周期长,在时间上不固定,涉及的范围也比其他企业广,但是收集时的难度却比较大。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首先要求管理人员要对工艺流程和技术状况有了解,此外为了避免产生遗漏和错误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的。由于煤矿企业在生产中有特殊性,生产中的科技资料和档案也是处在一个变化的动态中,导致在管理资料和档案的时候工作量大且繁琐,如果不能及时归档,会导致资料档案不完全不准确。煤矿信息化在近几年虽然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科技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却跟不上进度,也阻碍了资料档案高效的利用。 三、煤矿科技创新的走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技术、全球化、人才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强,在此情况下,要想保持煤矿自身的优势,必须发展科技,增强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1、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要体现规范化、现代化和高效化。说的是要发展机制创新来加强科技创新。还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工作制度,优化资源,以便提高自助研发的创新能力。 2、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加快生产力转化速度。 3、对多种经营实行结构的调整,使得能够促进多种经营技术水平的提高 。根据煤矿企业经营的部署,要积极开展与煤矿有关的新技术和相关材料,还要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同时,开发新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规范对项目的管理,完善竞争中的激励机制,提高煤矿企业的竞争力和开发创新力。要做好这些,首先要有足够的开发基金,同时规划好资金的分配和资金管理,以便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证。在开发资金的同时还要改进质量,不断增加新品种,加强对项目管理一确保质量和水平。三要对科技成果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估,以此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强化用人机制,使工作人员使用新机制,保证能更好的发挥创新技术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对科技人员按劳分配,在住房、工作调动方面给予优惠,形成尊重爱护人才的好气氛。 四、对科技管理发展动向的探析 4.1 对科技创新建立长远的规划 什么事都是事先要有准备,才能得到成功,不然只能是失败,对于煤矿企业,也是如此,要想更好的使科技创新为矿井生产,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长远规划。煤矿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生产状况和装备情况,为矿井提出长期规划,为煤矿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将煤矿企业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百战不殆。 4.2 建立专项的科技资金,改善激励机制 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离不开激励机制,它虽然不全是对资金的奖励,但却是以资金奖励为主要方向。煤矿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科技资金,研究合理完善的一种奖励制度,同时发现有效益、有价值的科技资金并加以奖励。煤矿企业不仅要对技术人员有科技资金奖励,还要鼓舞全体工作人员举办科技创新活动,以便能够创建好的科技创新气氛,并提高煤矿争产中的科技含量,另外以奖励资金维护科技创新管理,能对生产经营的局面有改善,而当生产经营有好的效益资金奖励也会随之增加。 4.3 通过培养专业的人才来提高员工素质 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应该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进程,加强引进现代煤矿企业的技术、管理方法、创建培训体系还要提高员工的技术。在培养员工科学技术的时候,还要能够掌握国内外煤矿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以便能在竞争中获胜,还能为煤矿企业未来的发展做贡献。实际行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技创新的成果归功于实际行动。煤矿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着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只有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科技和生产力紧密结合,发现问题并排除问题,才能让科技创新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生产服务,为煤矿企业提高效益。 4.4 规定资料档案的管理 煤矿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同时要提高对资料档案管理的重视,提高员工对资料档案管理的认识,将资料档单规划到煤矿企业工作中。加强对档案资料资金方面的投资,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工作效益加快。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化,也可以加快信息化的进程。 结语 煤矿的科技创新需要以先进技术作为基础保障,此外,科技创新管理还涉及煤矿企业中的各个方面,它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程。另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还要本着高效安全的方针,不断完善创新技术,加强激励机制,强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完善资料档案的管理,提高煤矿生产中的技术,加强煤矿的竞争力,使科技创新能为煤矿企业的生产提供便利条件,实现科技兴矿的目的。 煤矿管理论文:论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施工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目前,煤矿企业的施工和项目管理体制越来越完善,各方面制度也不断健全越来越现代化,一个精细化的管理用在煤矿的各施工中必然会对煤矿的发展和各方面效益大有裨益。本文就煤矿企业的施工来谈谈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精细化 管理 煤矿企业施工 重要意义 0 引言 煤矿企业的两根坚强支柱是:技术+管理,只有技术没有一个好的管理不行,只有管理没有好的一个技术支撑也不行,技术和管理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给煤矿创造好的更大的效益,在煤矿的施工中更是足以证明。当前煤矿的科学技术进步飞快,相关的煤矿管理却有缺陷或是不完善,下面就结合实际来谈谈精细化管理在煤矿各土建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1 当前煤矿企业的施工管理模式分析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得有规律有纪律,对于煤矿企业的施工管理来说更应如此,一,煤矿施工的环境较为特殊;二,煤矿企业的施工作业人员水平层次差别较大,因此在煤矿企业的施工管理中更应引进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如今的各煤矿企业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制定很重要,但是得不到有力的执行也是零,要把制度的制定贯彻到执行中,制定者和管理者带头遵循和践行以为榜样。煤矿行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工程管理人员就显得尤为的突出和重要,由此工程管理人员也一直很缺乏,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现状,亟待环节,在高校培养煤矿企业施工管理人才的同时,作为煤矿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在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的煤矿企业施工管理人才。煤矿施工企业在加大的引进的同时加大自己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精细化管理所需求的人才。纵观目前的煤矿企业施工管理,没有达到一个最佳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有: ①没有从根本的内部抓起,没有很好的贯彻学习的制度,在煤矿企业施工内部的管理上,在创建精细化管理时没能很好的创建一个适合学习的工作环境,不能在工地需要时及时出现,没能很好的解决工地的需求,没能定期的定量的安排管理人员学习精细化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最新研究进展。 ②不能精细化很好贯彻执行的原因之二是不能很好的明确责任,不能做到分工明确。作为管理人员应做到事无巨细,应对每一天的工作进度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协调分配并及时做好台账的记录。 ③要严格执行领导跟班制度,合理协调安排领导的巡视,应做到每班都有人跟随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一线的问题,把问题处理在一线,保证煤矿精细化管理服务于煤矿施工的实实在在。 2 千方百计利用精细化管理确保煤矿企业施工的进度 无进度无效益,无效益就不能体现精细化管理的好处。煤矿企业的施工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工程进度缓慢或是停止,这对企业的效益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进度,体现精细化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做到以下: ①一用一备,准备两套施工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影响施工进度,并时常的定期的检查设备的完好情况。 ②充足的施工人员,对于掘进、打钻、检测等配备人员严格按要求来,对于关键的节点施工的人员力量配备要多做考虑,关键时刻节点的施工可以增加人员力量。 ③及时上报施工一线的情况和数据给管理决策人员,以便及时的改进变更施工方法和设计,做到动态施工和动态设计,已达到最佳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3 煤矿精细化管理关键环节控制要点 凡事都得有原则,作为施工管理人员要严格做到“对事不对人、对人不对事”,不能搞裙带关系,从各个小处、细节方面的管理做起来搞好工程施工的质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步骤:一,精细化施工管理的前期阶段;二,精细化施工管理的中间阶段;三,精细化管理的后期阶段。作为一个煤矿施工管理人员,考虑到煤矿施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做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全程的全面的把关、控制和改进。 3.1 煤矿施工工程费用的控制 开源节流,多举措控制煤矿施工的成本投入,节省开支。工程费用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最终效益,对于隐蔽性工程更要加大监管,严防腐败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对于煤矿施工这样危险性就大为增加,管理的效益一旦出现不安全隐患也就无效益可言。对于关键节点的施工和隐蔽性工程施工以及高投入的施工要全程记录,严防偷工减料,同时加大审计。 3 .2 主动积极协调,管理全方位 作为煤矿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与相关部门协调,搞好关系,全方位的掌控整个施工,做到每一步都了如指掌。做好管理者的同时时刻意识自己是服务者的身份,一切为了施工,全心全意搞好精细化施工。 3.3 执行力落到实处是精细化管理的根本 要想将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执行力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到:①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培训制度、严格的遵循合同要求,按要求办事;严格的办事流程,按合同约定的先后来办。先签合同后办事,该完善的报批及时报批,不留拖累工程进度的隐患;严格的台账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分配到人,大家集体的搞好安全,作为管理人员,有人管安全时严格听从,安全管理人员不在时,就要及时充当安全管理人员的角色。②规范作业、样板引路,实行施工操作标准化、质量标准化,高起点高标准,把每一项施工都当做标准施工样板来做。③作为一个出色的煤矿施工管理者应该清楚的了解每一个项目的重点是什么,什么地方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如岩巷掘进时,前方什么岩性采取什么施工方式和支护方式,遇到断层该采取哪些措施,要不要增加特别的施工工具和措施。如此才能做到精细化,践行精细化,享精细化之果。 4 小结 ①精细化管理是体现煤矿企业施工水平的最好证明。中国从入世以后,信息革命和科技革命发展更为顺猛,煤矿国有企业更应顺应时代潮流,紧随国家产业政策步伐,加大对国有煤矿企业施工管理的改革,大力度的宣传推荐精细化管理的践行,进行管理的体制改革,并在改革中融合再创新。推进精细化管理就是推进煤矿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精细化管理时人本化管理的重要思想体现。新时期的煤矿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更要注重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②不论什么样的管理都是以人为群体来操作执行的,所以在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全程中要始终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煤矿企业施工中的管理,唯一同时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就是人,所以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就是为了确定人在管理中的主要地位。作为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拥有“人人管事,事事人管”的思想,不扯皮、不踢皮球,积极主动的充实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大家庭中去。 ③煤矿企业施工的精细化管理是由制度、管理人员和考核组成,根本是制度,关键是管理人员,精细化的结果好坏是考核。只有根本这一基础打的好也就是管理的制度制定的好,才能后续工作开展的好,再好的制度,管理人员不领悟不践行和不施行都是零,制度制定的好,管理人员管理的好,可是没有一个好的严格的独立的考核,还是不能有效约束制度和管理人员的最佳精细化体现。 煤矿管理论文:论煤矿开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 煤矿开采的事故发生率高、从业危险性高、要求劳动强度高。因此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开采的根本、效益的保障。本文就煤矿安全管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要性加以探讨分析。 关键词: 煤矿开采;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管理 0 引言 煤矿安全管理是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安全工作及一系列法制、组织、技术、措施和管理工作,从专业角度包括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生产建设中的动态安全管理及安全信息化工作。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部门召开多次会议,下达一系列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文件,事实表明这些理论上的工作是起不了太多效果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实践操作到每一个具体企业,每一个煤矿职工身上。 1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分析 煤矿开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的实行和强化,煤矿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然整观我国煤矿安全状况,灾害事故仍旧频繁发生,如瓦斯煤尘爆炸、透水事故、冲击地压和顶板灾害事故。我国煤矿95%属于地下作业,地质条件复杂,我国开采装备的不良、科技水平低、自然灾害以及诸多主观原因等因素,是造成了我国当前煤矿安全状况差的现象。随着近年对煤矿的深度及强度上的开采加大,更多的重大动力灾害也随着开采条件的加剧复杂性而日渐频繁。 目前,我国乡镇煤矿安全事故最高,国有地方煤矿次之, 国有重点煤矿最低的特点,这种形势是由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以下问题导致的:①当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察、监督方式方面的不足。比如:现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人员配置远远不够,监察方式无法实现危险源的动态系统监控,以及大量煤矿事故企业对上面隐瞒不报。②安全观念、煤矿开采生产技术(特别是安全管理技术方面)比较落后,保护意识不强。比如,目前还有1/3以上的乡镇煤矿还采用落后工艺式生产煤炭,使得资源浪费且安全系数低。③缺乏安全科技人才,对职工合理的现场管理及科学的安全指导的不善,增加了煤矿事故机率。④安全投入未合理落实,缺乏安全人才培训与储备。 2 煤矿安全管理的任务、意义与作用 安全管理是指对相关安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进行,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第一要素。煤矿的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的根本所在,是职工的效益保障,是煤矿发展的基本前提,其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各种危险,加以分析后,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控制或消除,其目的是保护广大职工的安全与健康,避免各种损失,防止伤亡事故发生,促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 2.1 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 安全管理的缺失或失误,能致使人与物的不安全情况、环境的不安全,这一连串的因素往往也是国内外发生重大事故的基本原因,可见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杜绝煤矿开采过程中伤亡事故,必然从安全管理上加以控制,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方面进行优化,以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水平,以此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 2.2 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基本保证 经过长期安全生产实践工作经验和教训中,科学总结为十六个字“安全第一、生产第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增强广大职工的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防御能力,提高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落实,实施对各种事故的防止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切实保障煤矿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 2.3 加强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的重要前提 搞好安全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保证,安全管理涉及在煤矿开采中对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的利用。安全技术措施 需要科学的决策,包括对尘、火、易爆品、水等的防范处理;劳动卫生包括对尘毒、噪声、有害气体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危害的防范。煤矿灾害防治水平的提高要改善煤矿的劳动条件,组织安全技术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并在开采先进设备,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是确保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改善和经济效益提升得到体现的根本。 3 煤矿安全管理常用的方法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对对环境因素的研究、安全措施的思考、安全隐患等措施的解决技巧,归为安全管理方法。基于安全管理中安全工作的重要与复杂的特殊性,可以采用是一些基本方法,但必须随着社会和企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进步。常用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包括:安全检查法、安全目标管理法、系统工程管理法、煤矿系统安全预测法、煤矿系统安全评价法。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为前两种方法。安全检查,又称安全生产检查,是管理技术中一种很实用方法。包括查现场、查隐患、查领导、查制度、查管理、查思想六查。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特点,通过检查与整改相结合、自查与互查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来促进安全管理应用于煤矿企业中。 安全目标管理是一种指导性的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是实施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性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的目的和集中要求所在。通过工作任务的明确转化,既重视人的作用,又强调工作成果,提高了系统功能,达到降低事故发生率;通过定目标、定方针、排日程、自觉行动与严格检查,实现安全目标值,保障搞好企业安全生产这目的重要策略。 以上两种为煤矿管理中的两种主要方法。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工程的研究内容多、范围广的特点,也需要用到系统工程管理法、煤矿系统安全预测法和煤矿系统安全评价法,从安全痢疾专业技术、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及人的安全行为方面,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事故制定预防对策等,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实现系统安全化,从而达到最佳安全生产效益。 4 结论 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原理就是研究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自然条件、物的状态、人的行为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与煤矿开采的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实现煤矿安全开采及煤矿职工安全与健康的重要保障。对于煤矿开采的安全管理需要把安全预防落到实处,安全管理必然务实,安全开采要强化细节管理,警惕不良习惯灾难,安全工作需要强化闭环管理,但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从业职工的自觉、自律的学习安全常识、增加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自觉遵章守纪,才能保障煤矿安全管理各环节的安全开采。 煤矿管理论文:做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十分重要。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真正落实在煤矿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进而达到“我会安全”的境界。 [关键词]煤矿 安全生产 思考 一、全面建设是基础 班组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运用职工班前安全活动、标准化岗位和班组建设、安全技能竞赛活动、亲情教育、“三不伤害”等传统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培养全体职工的良好安全心态,强化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提高安全技能,从而达到充分利用人的安全意识指导安全行为,用安全行为有效控制生产事故。 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系统安全评价、全面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责任制体系、严格执行“三同时”、安全例会制、安全工作定期汇报制、检查制、奖惩制、岗位责任制等行之有效的传统安全文化管理手段,促进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意识与管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强化事故隐患的排查与整改,加大安全投入,避免违章指挥,全面控制各种原因引发的事故。 作业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对营造煤矿安全氛围,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提升煤矿形象,现场事故多发点、危险点、危害点控制和尘、毒、烟三防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张贴安全标语;悬挂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等安全标志;制作事故警示牌等传统安全文化建设手段。 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建设。采取举办安全宣传墙报、安全生产信息;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竞赛活动、安全演讲比赛;组织事故报告会、安全文艺活动、事故祭日、安全贺年活动;实施安全宣传的“三个一工程”(一场晚会、一幅标语、一块墙报);青年职工的“六个一工程”(查一个事故隐患、提一条安全建议、创一条安全警句、讲一件事故教训、当一周安全监督员、献一笔安全经费)等传统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深入开展煤矿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建设。 二、“以人为本”是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本理念是创建煤矿安全文化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以提高劳动者安全素质为主要任务。煤矿作业现场点多线长,环境复杂,只有集中力量采取“多点打击”的战术手段,“全歼”安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各种薄弱环节,才能有效发挥安全文化的整体效益。因此,应着眼与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健全和优化“进入”、“退出”机制,对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低劣的职工予以及时“退出”,优胜劣汰。围绕提升安全理念、职工素质和安全思想境界,不断强化“人本建设”。如在职工中实行岗位作业标准化考核制度,由班(组)长、安检员和验收员三人负责,做到一天一考核,一天一打分,一天一公布,并与当日的计件工资挂钩。通过“关口”前移,实现安全管理对象全员化、形式多样化、效果跟踪化,最终确保人的本质安全化。 坚持理念先导。心态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人本思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只有心态安全,才会有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 追求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但为什么还存在“三违”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呢?关键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比如说,少数煤矿管理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安全管理的行为导向上,迫使或诱发本单位职工拼任务、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再比如,“我要安全”本来应是职工的内在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错误观念不破除,正确安全理念不树立,安全文化建设就是竹篮打水。 发挥亲情的感染作用。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是“我说你听”,不是大道理满堂灌,就是家长式的训斥。解决安全教育入心入脑的问题,一定要注重情感投入,“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如采取为职工过生日、送警句、交心谈心等亲情教育法,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向职工宣传安全思想;并真诚邀请职工家属参加到安全共保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亲情的感染作用,筑牢安全第二道防线。 三、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保障 塑造煤矿安全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心理工作,需要煤矿有意识 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需要煤矿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作保障,把煤矿安全文化所确立的价值观长期地、全面地体现在煤矿的一切经济活动和员工行为之中,并得到更深的宣传推广。 积极创造切实可行的煤矿安全文化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煤矿安全文化是需要设计和管理的,它重在实践。因此,煤矿安全文化一旦定格,就必须积极创造适应自身特点的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确保其融入到煤矿的经营管理中。煤矿在创建安全文化时,要与经营管理相结合,不可孤立地做文化。所以,安全文化建设需要煤矿不断改革创新,完善运行机制,推行科学管理;加强职工的安全文化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造就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积极开展民主管理活动,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监督与考核,建设一个煤矿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 利用制度进行强化。要巩固和发展无形的煤矿安全价值观,不能单纯停留在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叫在口上,还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把它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及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中,进行强势推进。使职工从事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能够感受到煤矿安全文化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只有把制度建设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并有意识地结合于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让职工把那些约束行为的制度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真正从思想上接受企业倡导的安全价值理念,煤矿安全文化才有恒久的活力。 极鼓励正确行为。煤矿安全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当职工的正确行为受到鼓励以后,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成为习惯稳定下来,并逐渐渗透到职工的深层观念之中。不仅如此,对正确的行为进行鼓励,让职工感到我们的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把煤矿安全文化的塑造更多地落实在行动上,也给其他职工树立了实际的仿效榜样,从而产生模仿效应。因此,对符合煤矿安全价值标准的行为不断给予鼓励和强化,是巩固煤矿安全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四、管理者以身作则是前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煤矿决策者和管理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牢固树立“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意识,在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上“多看一眼、多防一步、多查一处、多支一招”,煤矿安全文化的创建才有生命力。 煤矿负责人以身作则、积极倡导。煤矿领导者在工作实践中要积极宣传安全文化,身体力行,让职工看到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什么样的准则和规范从事工作。反之,领导不去倡导和身体力行,煤矿安全文化在职工中就不会得到强化,就难以变成全员共享的文化。久而久之,只能游离于安全文化价值观规范体系之外,陷入空谈,经过精心设计的积极的煤矿安全文化也会逐渐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中去。 必须努力提高管理者素质。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方法是有直接联系。过去,管理者抓“三违”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加经济处罚。尤其是个别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职工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对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经济处罚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为了增强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潜移默化改变人的习惯性违章行为。 煤矿管理论文:煤矿企业精细管理模式初探 【摘要】 煤矿企业的精细管理是一种经营理念,是创造价值和消除浪费,而煤矿企业精细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山西阳泉国阳新能新景公司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先进的煤矿企业精细管理模式——“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即全面预算管理、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和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 【关键词】 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管理; 全员目标成本管理; 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 市场竞争的加剧迫切要求煤矿企业生产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应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煤矿企业的精细管理是一种经营理念,是创造价值和消除浪费,而煤矿企业精细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资金管理,资金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精细生产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营运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是组织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生产,最大限度创造价值的管理活动。山西阳泉国阳新能新景公司自1996年大力实施全员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以来,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先进的煤矿企业精细管理模式——“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即全面预算管理、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和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 起步经营抓源头,用预算管理把握方向;经营过程抓方法,用多种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办法管形式、管效果;经营创新抓机制,用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拟市场、价值管理、损益核算。十几年的实践证明“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是传统管理的延伸。它有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本质特征,它有多层面反映约束管理者、操作者岗位经营情况的作用,它有激励员工自觉双增双节的潜能。综观其管理内涵、运作方法、产生效果等,的确是一个可以借鉴推广的成功精细经营管理模式。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基础 全面预算管理是被广泛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其管理方法的核心是按预算办事,有目的做事,从一开始就做到心中有数,要办什么事、标准有多高、需花多少钱、钱从哪里来,这些问题都要明确;然后按预算执行。打有准备之仗、办有计划之事、走程序化管理之路。简言之就是凭预算做事,通过预算管理,实现人、财、物等每项支出的精打细算;通过预算管理从容完成各项任务,从而做到管理预算化,量入为出精细化,有的放矢效益最大化。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公司构建了较为全面的预算管理平台,主要做法是:预算管源头,以全面预算管理来宏观把握经营走势,以全面预算管理来分步控制成本费用,使每项工作置于全面预算管理之中。年初,以成本费用预算、销售收入预算、专项资金管理预算把整个经营盘子编制出来,同时将所有的成本费用支出、各种专项资金投入落实到分管单位及人员;然后按成本费用、专项资金管理程序与规定依次发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实事求是编制预算;坚持宏观把握微观控制落实预算;坚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激励员工完成预算。 二、全员目标成本管理是方法 (一)抓现场成本管理 煤矿企业要持之以恒地抓现场成本管理,不断修订材料定置化及管理标准,坚持常年累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地检查,建立静态与动态检查的书面反馈制度,奖罚分明,狠抓现场管理细节,使标尺永远高于实际。有人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有人说煤矿企业、煤矿井下作业材料使用有什么可管理的。而实际上煤矿企业应将井上、井下材料定置化管理看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管理就会有明显的实效性与实用性。管理的意图就是要向材料定置化管理要效益、要安全、要和谐、要形象,做到材料存放“码见角、堆见形、立要直、放要正”;材料管理实现“标识、标志、编码、定置化”;让所有施工队组所管辖的井上、井下现场成本管理责任区域内实现“新材料零浪费、旧材料零丢弃、现场零无序、视野无杂物”,从而打造一流的煤炭生产作业现场。 (二)抓标识、标志、编码管理 对标识、标志、编码管理要做到常抓不懈,煤矿企业要在追求管理效果方面看得远、想得远。21世纪人类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将是时代管理的最高境界。煤矿生产属内脏式作业,管理者渴望掌握更多的现场情况。标识、标志、编码管理能满足这一要求,并能被广大员工自觉接受。标识、标志、编码管理能使找问题异常简单、分责任异常清楚。煤矿企业还要注重原始数据的记录与管理,要设置详细记录每一天每个班的工作量、完成工作量的负责人、材料消耗情况的台账,这为落实工作质量、作业消耗提供了严谨的历史记载,也为以后追溯工程质量提供了证据,从而提高了员工干工作的责任心;还要设置详细记录每一天每个班作业消耗的动态流水账,要求详细记录领入、发出、结余,它的主要作用一是反映材料的管理使用情况;二是便于管理人员掌握材料消耗信息;三是了解监督材料管理的历史情况。 (三)抓磁卡管理、经纬线管理 1.煤矿企业要设立内部银行推行磁卡结算,要结合煤矿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应设置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成本费用的计划管理与控制。负责对内部银行所有开户单位进行资金管理控制,办理各种计划外的费用批增,以及部分重点工程的跟踪管理。发挥内部控制职能,对超计划费用进行通报反映。实施严格的磁卡管理,通过磁卡对下一级单位的资金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循序渐进地抓星级攀升管理,每年按攀升或降级进行表彰与处罚,此项基层管理活动,考核指标切实可行,对提高管理与经营实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运作公平公正,很受基层单位欢迎。 2.煤矿企业要泾渭分明地抓“经纬线管理”。所谓“经纬线管理”就是把原先至上而下的逐级管理作为经线用指标串起来,同时把生产、通风、机电、财务、供应、劳资等横向职能管理作为纬线与之交织,形成一张完整的网,使整个煤矿企业任何一个点位的经营管理活动都能连接在一起。之所以用“经纬线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上级管理单位往往看不到全貌,只知道该用什么,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调整。而职能管理单位就能够综观自己的余缺,合理地进行调剂。所以,以“经线”自控与以“纬线”调控相结合的经纬线管理法,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在上述一系列全员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引导下,煤矿企业牢牢地把经营过程人性化,所以说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管理,而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形式与要求的程序化过程管理。 三、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是目标 煤矿企业要认真抓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更新观念,模拟市场,大胆实践价值管理,执行岗位损益核算。岗位好懂,价值难定,准确衡量一个岗位的价值含量确实不易。如何把岗位和价值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员工看到自身在企业的价值非常关键。 (一)明确岗位价值责任体 岗位价值责任体是指构成完整的成本消耗单元的主体,广义上讲它是能够单独进行计划管理、定额管理、责任管理、指标考核管理的一个实体。狭义上讲它既可以是一个实体单位,也可以是一个能单独落实考核责任的小组(工段),又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工作岗位,还可以是承担某项成本指标管理的职能单位或职能人员。传统的岗位责任制是把岗位工作内容、工作量明确下来,按百分制形式进行考核,以考核分来确定奖罚。而岗位价值责任体精细管理,一方面是扩展了岗位责任的内涵,即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同时必须考虑完成岗位经营指标,把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经营捆在了一起;另一方面是整合了岗位概念,把一个或几个岗位的集合看作是岗位价值责任体,突出了岗位的共同作业性、可控性与可精细化管理性;再一方面是确立了岗位作业的经营性。煤矿企业在抓岗位经营中,把具体落实岗位经营指标摆在了重要位置,经营指标到岗位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对逐个岗位的核算与考核上,让岗位经营的结果直接影响员工的工资。因此,员工把岗位消耗看得比以前重了,岗位经营成为员工上岗作业中认真考虑的内容,它与任务、安全一样受到了同步关注。 (二)制定内部市场化运行管理办法,建立较为完整的消耗定额 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完成内部商品与服务的有价交换问题。能否认真执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关键是能否执行严格的索酬与索赔。为了确保内部市场化机制的正常运作,煤矿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为了适应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核算的要求,煤矿企业应根据历史数据与管理经验制定较为完整的消耗定额。 (三)实施覆盖煤矿企业的岗位价值核算管理 原先煤矿企业员工认为,到岗上班,能不能创造价值、创造多少价值与己无关,因为,上岗作业是按领导安排办,只要遵守时间、不懈怠工作就可以了,至于完成多少工作量,是内部作业环境与外部作业条件决定的。而执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之后,员工懂得了自己的岗位是有价值形态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岗位,必须创造相应的生产价值或服务价值、管理价值,否则,就会出现负价值现象,负价值集合是肯定无法长期生存的。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事,于是员工悟出了因人而易、同岗不同效的差异,主观能动性会改变作业效果的重要意义。煤矿企业的岗位价值计量工作要求所有部门执行成本核算,最高一级管理部门通过汇算基层所有部门的基础数据编制整体的成本报表,实现成本指标的闭合管理。 (四)确定切实可行的财务补贴与利润分配办法 根据工作地点的实际情况通过财务补贴的方法对定额的特殊情况进行修订,根据修订后的利润或亏损进行分配利润或弥补亏损,从而形成煤矿企业自上而下的考核激励机制。岗位价值管理的落脚点是岗位价值增值,若把煤矿企业看作是一个大岗位,几千员工上岗工作看作是小岗位,岗位大小之分只是岗位集合的大小问题,而不是价值大小的比较问题。管理层岗位、操作层岗位的价值含量不同,但都既是岗位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量的消耗者,只有岗位创造价值大于消耗价值才能实现岗位价值增值。而标志岗位价值增值的唯一标准是完成岗位价值考核指标。 (五)抓关键点运作岗位价值精细管理 在煤矿企业产销两旺的大好形势下,往往追求增产的积极性高于抓内部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追求大上产量时,经营工作一般会放在从属位置,这给推广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煤矿企业一定要遵循关键重点岗位控制原则,力求精细管理把握大方向,做到以点带面,以关键岗位为龙头进行管理拓展。任何工作都是始于足下,行在过程,只有抓住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和效果。煤矿企业应本着确立基础、狠抓过程、看重效果的原则,认真抓住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过程控制,不仅把眼光盯在指标分解、考核上,而且把精力投在实际操作上。追求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完成问题,而且有企业的管理状况、员工生产作业环境、安全、和谐、文明、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等,这些全部需要经济的支撑。正是有了运转灵活、方法全面、能调动上下两个积极性的经营管理体系的支撑,企业才会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有着令人深思与遐想的空间,全面系统地做到位,决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做一分就会有一分的收获。“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在煤矿企业连续多年来的实践应用,对实现产能提升、成本控制、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煤矿企业实现了核算基础、经营方法、经营理念、经营组织结构的创新,从实践中总结出运作“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的五种经营理念是为事事都算账、人人都管事的全员经营理念;编码、标识、标志精准精益经营理念;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的自我经营理念;全面预算、全员成本、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三全”经营理念;损失成本费用、经营收入,追溯到岗到人的责任经营理念。正是这五种运作理念,使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效果的完满结合。 全面预算管理、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构成的“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突出了一个全字,抓住了一个管字,落实了一个细节控制,将经营管理的应用方法、应用范围、应用目标全部涵盖了进去,使经营管理工作有秩序、有节奏、有目的地理性运作,良性循环。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三者各占其位,互相铺垫,发挥各自的管理作用。从实际运行情况看,这一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很严谨的管理思想,是较为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精细生产成本管理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每个员工及其岗位的安排原则是必须增值,消除一切不增值的岗位。精细生产成本就是及时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最终达到包括市场营销在内的各方面最好的结果。所以精细生产成本管理模式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能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文化。这种理念和文化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由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精细生产模式,由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模式,二者在互动中得到转化就把握住了企业生存的要点——市场要求的成本竞争力,就能实现企业增利、员工增收的目标。 煤矿管理论文:加强对煤矿生产活动的安全监察促进煤矿安全管理 论文关键词:煤矿监察 健全制度 安全管理 论文摘要:通过对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关系的分析 ,论述了煤矿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对其进行监督监察的必要性 1 问题的提出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五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应当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有效纠正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实行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这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进监察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方针,所以,探讨如何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是搞好安全监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根本出路。 我们进行安全监察的目的,在于依照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及时发现和消除现场的事故隐患,保证煤矿实现安全生产。但是,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在现场,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自身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因此,必须着力于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挖掘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内部潜力。这是因为,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搞好安全生产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那么,任何外部的监督检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安全监察,促进安全管理是我们作好监察工作的新课题。 2 煤矿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通过我们的安全监察发现,国有重点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比较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相对来说,安全管理水平比较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比较低下,安全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煤矿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大多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型管理水平上,难以适应现在安全形势的发展;与国有重点煤矿相比,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在安全管理方面,是比较原始的,一些乡镇煤矿甚至没有起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制度上,有的甚至是空白,在装备上有的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生产水平上,在职工的素质方面,大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非常低,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相当落后。试想,处于这样的煤矿企业管理水平,如果煤矿的安全执法监察不与企业的安全管理相结合,单纯的安全执法力度再大,也无法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 对于煤矿安全来说,煤矿安全监察与煤矿企业的关系,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关键的因素在于煤矿企业本身。这是因为:一是煤矿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贯穿于煤矿一切生产活动之中,所以说日常的安全管理决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才会有提高;二是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在于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煤矿是否有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完全依靠外部的监督,自身没有安全的自律意识,是不会搞好安全生产的;三是煤矿生产的主体是煤矿职工,因此职工是否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成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实质是同井下现场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违章现象作斗争,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四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也是最为基础的是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完善,管理层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只有企业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领导层具有较高的安全管理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五是现场的装备水平也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煤矿安全监察不仅可在现场及时地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制约煤矿的违法行为,而且要通过行政执法,依靠法律手段,强制性地促使煤矿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管理机构,加强考核,加大对煤矿的安全投入,提高煤矿的装备水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所以说煤矿安全监察作为外因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根本性的好转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安全监察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严格监督监察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落实党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的责任制度,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制度和所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它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使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在现场得到正确答案,它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是煤矿的专业部门和个人根据部门和个人专业的范围,在制度上确保专业范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如果部门业务保安做得好,每一个人在岗位上都能够按章作业,每一个专业都能够得到安全生产,那么全矿也就做到安全生产了;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是落实“预防为主”的重要基础工作,它要求每一个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生产现场的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各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制定措施,落实时间、资金、人员、责任,限期整改,并进行验收,使事故隐患真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事故责任追究制是发生事故后对事故责任者根据责任的大小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它促使煤矿管理者增强责任心,使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投入和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等都对煤矿安全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必须作为重点进行安全监察。 (2)监督监察现场生产情况。煤矿安全管理的结果反映到现场,就是现场是否具有较好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安全设施,职工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一句话,现场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场。当然在现场的安全监察过程中,会发现事故隐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法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3)监察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安全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和诸多专业的正确配合。在生产的过程中,每个方面,每个过程,每个专业,每项工作和每个人、每个部门有缺陷或有漏洞,都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安全因素。当前由于一些煤矿企业盲目的追求改革,减少机构,裁减了一些必要的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如有的煤矿将企业的内部监察机构裁减了,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内部制约机制,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没有技术科、安全科、调度室等一些煤矿必须具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机构,这样就造成了煤矿安全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使煤矿的安全管理无法正常进行,现场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时刻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这是煤矿最大的事故隐患。 煤矿管理论文:论煤矿班组安全管理 摘 要: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是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重要内容,而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搞好班组安全管理必须切实解决班组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落实好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才能真正切实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根据多年对煤矿各类班组长的培训经验,总结出煤矿班级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煤矿班组;安全;管理;对策 1 制定高透明度、科学的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导、维护安全管理、安全作业的依据,经多年调研,认为,搞好煤矿班组安全管理必须认真解决下列问题:制度应具有较强的透明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安全生产。目前煤矿企业班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班组长个人说了算,管理独断专行,班组制度说变就变,说改就改,既影响了班组长的管理权威性,又伤害了安全制度的连续执行。更有甚者,有些班组的制度对上一套,对下又是一套,对一些特殊员工又是一套,长久以往,严重破坏了安全管理的中心地位,打击了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导致消极怠工等现象发生。故此,班组管理制度透明度越高,也就不会存在特殊员工。越有利于制度执行,越有利于职工参与安全管理意识的提高。而制定高透明的制度并保证其可执行,可操作的关键:一是区队等各级领导的参与及支持,二是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班组长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 2 坚持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的全员化、全过程化 班组全员安全培训教育是搞好班组安全管理的基础。班组的安全培训教育应针对本班组生产实际和职工的作业安全需求,采取集中与分散、班前会、专业会、脱产送培等多种形式,分析典型经验或事故案例,对要害岗位、特种作业人员、新上岗或换岗人员进行经常性安全业务和操作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职工自保、互保和联保责任意识。提高处理和防范事故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避免和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目前,煤矿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其表现现象首先是班组长参加脱产培训人员少、次数少,有的甚至没有参加过一次安全培训,主要原因一是煤矿企业认识不足,认为班组长作为班组核心,生产骨干脱产后会影响生产,二是个别班组长只顾眼前利益,认为脱产培训期间收入降低而派人冒名顶替培训,甘冒违章违法风险。班组长不参加安全脱产培训,不仅不利于班组长本身业务能力提高,也挫伤了职工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对班组安全管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是不按需送培职工,对核心岗位人员、生产骨干成员不愿送培,针对强制性安全培训应付差事,搞专业培训户,班组内甚至有人长期参加各类学习班。至于不脱产的安全教育培训,如专业学习会,安全每周活动日制更无庸谈及,班前会讲安全也是一句“注意安全”了事。以上种种,不及时纠正,不及时提高,搞好班组安全管理就是一句空话。 3 严格细致落实班组安全管理措施 从严从细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是搞好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班组首先要严格贯彻规章制度,执行好各种安全奖罚措施,做到铁面无私,平等对待。有的班组,在落实安全措施上,对外一套,应付检查一套,对上级一套,而对下、对内、不检查又是一套,注重面子活,不讲实际效果,措施落实成为空中楼阁,好看摸不着。例如,对某些安全隐患的处理落实上,有的班组、制度措施落实常常是说起来严肃无情,做起来感情至上,先看面子,先看人情,制度落实因人而异,例如安全奖罚制度。有的班组、制度只有布置,而无落实的反馈与监督,制度落实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例如,班组“文明生产”此项规定。总之,制度不从严从细落实,就会危及制度、措施的严肃性、权威性。长此下来,班组安全管理也就随风而逝。 4 经常注意班组安全检查 注重班组安全检查是搞好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班组要经常性自查互查、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对生产现场各类隐患进行及时查处和治理,纠正违规违法行为,堵塞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制定严密的监护措施,彻底消除事故隐患,以促进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各级执法人员、群监网员、青监岗员、班组长要切实负起责任,经常性、不定期地深入生产现场监督查处各类隐患和问题,确保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运作。班组安全检查的主要问题也即是某些班组长们的“经验”是如何应付上级单位和部门的安全生产检查,他们摸清了检查规律,例如月检、季检、年检,检查前大搞突击,班组安全台帐补得整整齐齐,各种隐患整改完毕,工作场所干净整齐,生产停工准备迎接检查。其实,这种自以为聪明的做法既不利于检查,又不利于整改。给班组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不利。要真正达到安全检查的目的,班组安全生产应该“检查前后一个样,有无领导一个样”,纠正应付检查的思想,同时搞好互查、自查,让安全检查成为班组安全管理的检察员。 5 建立科学的班组安全体系 班组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体系和严密的安全管理网络;加强对各种设备设施的全方面管理和班组生产方式施工的全过程管理,加大安全管理的投入,提高班组生产中安全防护的科学含量。就煤矿生产而言,各种安全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全,各种安全设施不可谓不多,如何组合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班组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煤矿人员面临的而且应引起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笔者认为,义马煤业集团的“班组长职能转变”这一制度值得借鉴。 班组是企业中最小的生产单位,在班组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安全”格局,营造浓厚的“人人事事保安全”、“向管理要安全”、“向管理要效益”的安全文化氛围,切实解决好目前煤矿班组安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充分调动、激发每个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对搞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提高煤炭企业效益、维护煤炭企业经营环境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6 抓重点,创特色,全面推动班组安全管理 一是搞好班组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的一切生产任务都要在班组完成,各项规章制度都要靠班组落实,把班组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现场,是企业把整个安全生产目标转化为实施运作的有效途径。搞好现场安全管理,必须把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即人、机、料、法、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勤检查等手段搞好班组的现场安全管理,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二是进一步深化安全文化建设在班组的推广,促进安全工作持续改进。要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等安全理念为广大职工所接受和认可,形成制度文化。重点是将其具体化,以进一步落实到班组,落实到职工的生产和生活中去,形成职工的自觉行为。为此,应把安全文化和制度建设相结合,从职工的仪容仪表、日常行为、作业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制定并推广操作性、实用性强的安全行为标准,抓好人的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养成。 三是班组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安全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安全影响一切”的安全理念,按照“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要求,以“人员无失误、系统无缺陷、设备无故障、管理无漏洞”为目标,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生产向安全让路,以安全促生产。 四是建立完善班前提示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小结安全制度,规范班前会制度,完善班组安全活动日制度、班组技能培训制度、班前安全宣誓等管理制度,抓重做好现场安全交接班、安全隐患排查以及登记编号、整改、巡查、验收等工作。特别是建立职工“三违”档案。对“三违”建立档案,依据违章时间、地点、原因、人员,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进行教育。 五是完善班组安全互保(联保)标准,实行动态联保,切实落实安全互保(联保)制度。强化互保(联保)对子认真履行互保、联保职责。工作中互保(联保)对子之间要对对方人员的安全负责,做到互相提醒、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互相监督、互相检查、互相保证。班组各互保对象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在作业过程中要实行联保。在工作中发现互保对象以外的人员有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因素,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时,要及时提醒纠正。 煤矿管理论文:浅谈煤矿企业管理中的成本管理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市场逐渐的开放,企业的在管理,在理念上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尤其是在成本管理上,管理的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在煤矿企业中,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是提升煤矿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但从实际情况看,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煤矿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在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合理的规范成本管理是加快我国煤矿企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二、煤矿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其在成本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成本管理的理念陈旧。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开放,企业的经济发展不断与国际接轨。然而,我国在企业的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管理理念。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煤矿企业领域,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进而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是片面的对成本进行管理,对部分的项目,存在人为臆断的控制管理。虽然,在成本上降低了成本输出,但却疏于对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煤矿企业的事故频发。这种重“表面”,而忽视“实质”的管理理念,严重制约着煤矿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同时陈旧的管理理念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输出。 (二)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我国煤矿企业,在实际的成本管理中,缺乏合理的成本管理机制,进而使得煤矿成本管理领域的混乱局面。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管理项目不全面或漏算的情况出现。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对成本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审核、复查等机制,这就更加使得管理秩序的混乱。在管理报表的形成中,过于的追求低成本的输出,而忽视了管理中的实际约束。使得成本管理的数据价值不高,也就是说,当今的煤矿企业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含有太多的“水分”。企业基于这种管理数据,是很难以得到本质性的发展。反而,会造成企业在重大决策上存上出现严重的方向性问题。 (三)缺乏合理的成本预算。煤矿企业在成本预算的环节中,缺乏合理的成本预算。煤矿企业在成本的预算阶段,对于预算的项目费用不够明确和具体。而且在预算的过程中,缺乏全面性。进而使得预算的结果与实际的预算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预算的过程中,对于关键领域的预算,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查。 (四)我国煤矿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成本运营形式,严重制约着成本管理的创新性发展,也就是说,当今的煤矿企业的管理目标过于的短浅,缺乏有效的管理眼光。因此,现在的煤矿企业过于的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同时由于注重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所以,这种成本利益化的管理模式,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建设,使得我国的煤矿安全事故过于的频发。 (五)煤矿企业的管理方式过于呆板。我国的煤矿企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成本管理的方式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数据平台的单一化就是其关键性的问题。并且管理的过程中,数据的处理平台也比较的落后,在对于复杂的成本预算时,平台的运行效率不高。而且,在一些小型的煤矿中,甚至缺乏真正意义上成本管理,进而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煤矿企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成本管理模式就存在较大的缺陷。 (六)管理人才的缺乏。我国煤矿的成本管理,在管理层就缺乏合理的管理人才,而且现在很多的煤矿成本的管理者,往往是凭经验对成本进行管理。这就使得我国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有力的基础支撑,也就是出现形式大于本质的问题出现。因此,我国的煤矿企业在成本管理上,管理的形式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合理的管理人才。 三、加强煤矿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优化管理机制。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要求企业要有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的机制,进而更加规范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避免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管理误差。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合理化管理的流程,尤其是过于冗长、陈旧的管理模式要逐渐的运用新的管理机制来代替,进而可以加速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建设。 (二)优化管理的方式。传统的人工的成本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煤矿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优化自己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便于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而且基于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呀,可以很好的实现管理数据的资源共享,进而使得管理的流程更加的科学化。这种现代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实质性的便捷。 (三)加强成本预算。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成本的预算,可以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然而,实际的成本预算过于的粗糙,没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因此,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成本的预算,同时可以预算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审核。因此,在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成本预算这个环节。而且要规范好成本预算这个环节。 (四)加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立。我国煤矿行业的管理人才比较的缺乏,有爱是对于成本管理的人才。因此,在实际的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加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样可以为成本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我国的煤矿企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成本管理的有效性是其发展的关键。然而,我国煤矿企业在实际的成本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进而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建立,是加速煤矿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安全生产论文: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 1、要加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力度构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一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责任。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加大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投入,改善安全设施,更新安全技术设备。二是明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凡是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部门,都要把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本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三是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对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协调、解决。四是明确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2、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安全生产涵盖社会方方面面,只有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才能有效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要提高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的意识,有关部门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强化对他们的学习教育。各单位、企业要把对职工的安全学习列入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开展监察,督促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 3、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是保障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安全生产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工作,各级政府必须把安全生产工作摆上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制定政策,加强对安全监察机构的建设,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在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只靠政府部门显然不行,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和行业组织的作用,成立由各行各业组成的安全协会组织,制定行业安全规则,在行业内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对那些工艺落后,安全条件差的企业进行淘汰。 4、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劳动保障。要在社会建立覆盖全社会劳动的保障体系,要引导所有生产经营单位都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部门也要制定适应于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险办法,降低门坎,让劳动者享有一个基本的工伤保险待遇。 安全生产论文:实施安全精细化管理促进安全生产(煤矿)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管理者的尽心尽责, 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更需要资金、技术的支撑和法律法规的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涉及到方方面面,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上的缺陷,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四大因素,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断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安全管理是一项基础工作,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和机制去加以约束和激励,并在生产实际中加以落实,并严格兑现。下面就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员工作业行为的规范以及加强现场安全管理,谈谈我们的一点看法。通过不断实践,我们认为:安全管理的精细化离不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员工作业行为的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现场监督检查的经常化和具体化来实现。 一、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的宪章,是企业的治本之策,也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性,同时,更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可以很好地形成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性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真正实现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从下到上一级对一级负责。 按照“安全、安定、提升企业素质,全力打造平安 、和谐 、精益毛郢”的工作思路,制定全年的安全目标管理规划。制定了安全管理精细化实施细则,分别就安全风险抵押金及联保责任、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安全质量考核、“三违”的定性和管理。停止作业牌管理等共七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成为全年安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强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科区联席会议制度、班前会责任确认制度、关于加强干部工作作风的管理规定、科(区)长、书记记分考核制度、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制度,作为五项制度并严格考核,提高全员的安全质量责任意识。不定期的对地面,井下单位进行抽查,并每月进行通报。真正从源头上确保“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有严谨、规范的制度来约束。相反,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必将在安全管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和不足,定会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上半年,全矿井下消灭了重伤以上事故,轻伤1人次,安全形势较为稳定。 二、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提高矿井质量标准化水平,大力夯实安全基础工作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当然离不开有严格的检查验收标准、具体的目标管理、完善的考核办法等等。但是,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规范员工现场作业行为,增强员工质量标准化意识尤为重要。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使每个职工做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增强三个能力,即有计划地抓好文化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职工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技能的能力;坚持课堂教育、现场教育相结合,抓好安全基础知识、三大规程、安全技术和典型经验的学习培训,使井下职工人人熟记安全知识,精通安全技术、做到准确判别和预测现场安全隐患,提高自我防护和互保能力;切实抓好质量标准、岗位作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贯彻培训,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提高职工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的能力。真正把安全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了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载体,在生产一、二线单位利用班前会、周六安全学习日时间,开展“每日一题”、“每周一案例”、“每月一考核”、“每季一评比”的“四个一”活动,严格考核,检查制度。对取得优胜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为打造一支“精一、会二、通三”的员工队伍奠定基础。 强化现场安全质量管理,消除临时、突击达标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思想,以井下环境治理为突破口,提高员工按章操作的自觉性。合理优化、量化施工工艺流程,在采掘区队现场悬挂作业流程图板,每一道工序都有具体的规定说明,每一道工序都有规定的时间段并可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进行调整,真正做到细化、量化、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精细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有章可循、有量可计、有质可考。 在井下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专业实施“亮点”工程培育,采煤可以是两巷、工作面车窝大棚管理等,掘进可以是头面七条线管理,斜巷设施等;机电、运输可以是系统、管线吊挂,硐室设施等;通风可以是风筒管理、通风设施等。通过实施,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矿质量标准化水平。 相反,如果我们不重视提高职工操作水平,不重视规范职工作业行为,不重视增强职工安全质量责任意识,有的职工就会持有经验主义、侥幸心理,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将给安全生产带来各种不安定的因素,最终酿成各种事故。 三、强化现场监督检查,促进安全管理精细化工作深入实施 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现场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干部现场跟班,跟班的时间、汇报的地点均作了明确规定。跟班干部与工人同上同下、跟班到点,做到及时发现并处理现场出现的安全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大动态检查力度,不定期对井下各生产系统、采掘头面进行动态抽查,查出的问题及时联系到责任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另一方面,安监处与劳动人事部门联合对干部现场跟班、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情况进行检查,与矿工会一起组织职工代表井下巡视安全。另外,安监处还充分利用休息日时间,组织大班 安监人员对井下出煤系统进行突击检查,对“三违”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使“三违”和事故均有了明显下降。 为真正实现“控制全过程,班班达标准”,强化班组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牢固树立“事故是可防可控”的观点,在采掘区队开展班评估验收整治活动。通过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提高区队现场管理水平,强化现场跟班区队长的安全质量意识,本文来自中国美术高考站网真正实现在现场消灭安全质量事故,在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重点对现场交接班验收及现场存在的隐患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对收集上来的评估表,对照安监员小班监察记录,大班监察记录,井口信息卡进行综合、评定,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 加强小班安全巡回检查工作,严格控制生产全过程。为此,专门印制了《安监处精细化实施标准》小册子,要求每一个安监员认真学习,熟练掌握,严格对照标准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督检查职责。《实施标准》分别就安监员的首要标准、应知应会、各专业必查项目及要求、基本行为、工作责任、工作程序、评价考核等七个方面的具体标准进行了规范。另外,小班安监员每班下井随身携带本专业检查表,对沿途及头面的安全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落实整改,现场不能马上整改的及时反馈,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限期进行整改,并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做到隐患闭合管理。同时,实行走动式管理,对小班安监员现场交接班、每班三汇报等时间、地点都作了具体规定。 通过对现场管理定量规定和全过程监控,使我矿的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总之,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是煤矿最大的政治,是职工最大的福利。安全工作是煤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抓好煤矿各项工作的前提,我们只有进一步完善管理、做到以人为本,细化、量化各项安全指标,并认真进行落实实施,才能更好地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论文:浅谈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尽管有人淡化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其实,不知不觉中,工程技术人员已经为安全生产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为安全生产负起了很大的责任。如图纸自审、会审、主要原材料的检验、测(计)量仪器和仪表的年度报检(审)、开(停)工报告的报批、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特别是其中安全技术措施如模板支撑设计、设备吊装方案、深坑坑壁支护等)、网络进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各种安全技术交底、工程质量验收等等,哪一项工作都和安全管理工作有着千丝万屡的关系。 其实,从本质上讲,技术工作和安全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工程技术工作的全过程中都含有安全工作。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的质量。当产品(半成品)质量缺陷小的时候,就表现为不合格产品(半成品)或出现质量事故,当产品(半成品)质量缺陷增大或累积迭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质变为安全隐患,甚至酿成安全事故。 20__年9月,南京电视台演播中心工程在浇筑混凝土屋盖时,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模板支撑系统整体坍塌事故,这起事故造成了6人死亡、1人重伤、33人轻伤的严重后果。这次事故已经给我们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敲响了警钟。大家都知道,混凝土浇筑用模板施工,必需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支撑加固的设计计算。但是在很多施工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为了省事,往往没有真正进行详细的计算,而是根据经验进行指导施工。甚至有的工地完全是由架子工自己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施工。而另一方面,现在的许多施工企业都已经完全转变为管理型企业,工人大部分都是临时雇用,工人的技术素质参差不齐。这样就造成了施工安全技术的严重脱节,如此酿成事故早在情理之中了。 从施工企业现有的管理体制上来看,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也不可能施工现场每个专业的施工、每道施工工序都完全介入和监督;从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范围上来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同安全管理业务有完全的融合性。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和安全生产有着不可推卸的联系和责任。 一、优化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方案 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条件、材料机具劳力的供应情况,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出最经济、最安全的施工方案,编制便于指导施工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和合理的进度计划。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施工中应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和掌握现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施工方案和生产工艺,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对于比较特殊的施工部位(工艺),如模板支撑加固、吊装施工、深坑支护以及采用新的施工工艺等,必须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分析和论证,制定出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加强检查和验收力度,确保技术上可行、安全上有保障。 二、加强对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力度 作为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并结合现场实际,及时调整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在各道工序进行质量验收时,安全质量一定要摆在首位。因为没有安全,就无法保证正常的生产,更不要谈质量和效益。很多技术人员在检查验收时,往往会偏重于有关技术质量指标的检查,因为业主和监理最关心的正是这些方面。而作为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其实更需要注重的恰恰是验收标准中的牢固性、稳定性等安全要求部分。在工序交接时,应明确各个工序的工作职责,要在检查确认的基础上进行对接,在中间交接表上也可考虑增加安全施工交接一项,必要时工序交接也可邀请安全管理人员参加。要做到“上不清、下不接”。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十倍”规律:如果上道工序产品质量的缺陷的处理费用为“1”的话,那么等到下一个工序完成时,相应缺陷所须的处理费用就为“10”,依次类推,到再下一道工序完成时,所须的处理费用将达到“100”。并由此兴起了“零缺陷”产品运动。如果我们对每道工序工作在安全方面也这样严格实施的话,我想安全事故必定会大大降低。 三、认真组织专业性安全检查和不定期的特种检查 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种设备、特殊场所和特殊施工工序,除安全管理部门的综合性检查外,应组织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性安全检查。检查前应明确检点、检查手段和检查方法。如对电气焊、起重、运输车辆、压力容器、易燃易爆场所、高空作业场所、深坑施工场所和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等,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和验收。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以确保安全生产。 总之,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直接组织生产、检查生产质量的重要环节,一定要时刻要牢记安全,结合现场实际,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生产,控制质量和安全,杜绝违章指挥、消除违章作业,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安全生产论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我矿安全生产 矿安监处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之根,发展之本。近几年来,随着井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安全生产长周期也不断提高。通过实践证明,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对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促进职工安全思维、安全行为、安全价值观的养成,对推动职工自觉的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加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升煤矿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塑造煤矿企业的良好外部形象,是增强煤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个安全管理工作一团糟的煤矿企业,生存必然是困难的,当然就谈不上发展了。因此,只有抓好安全生产,才能发展先进生产力,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来,才能推动煤矿企业的全面发展。那么,煤矿企业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才能使企业不断的进步。在煤矿企业深化改革发展过程中,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文化素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证。就如何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提几点看法: 一、安全文化建设要以安全生产为目的 安全生产状况反映了一个企业的文明程度。实现我矿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既要依靠必要的物质基础,更要赖于提高全矿职工的安全素质。一季度我矿共发生人身事故5起,非伤亡事故13起,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教训也是沉痛的。我矿井下机械化水平很高,为什么还会发生事故呢?通过分析查找原因,就是因为有一些人安全意识不高,有麻痹思想,认为条件好,机械化水平高,只追求生产效益,忽视了安全思想意识教育,没有充分的利用好班前会和周一的安全例会等活动。因此在很好的条件下,发生了事故。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并要充分运用教育培训等手段,普及安全哲理,安全知识和技能。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造就人、约束人的目的,致力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水平,通过增强安全意识,理顺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才能促进我矿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创出好的经济效益。 二、安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在生产的诸要素中,劳动者是第一可宝贵的因素,人的安全意识如何和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具体工作上,我们的职工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多年的培养,经过几年或几十年在井下的实践工作,有良好的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掌握了大量的科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煤矿企业的中坚力量,如果我们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好,发生了人身事故,即使不亡、不残,也必然会使其内心深处留下难以抹去的可怕记忆,这不仅会影响本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安全工作抓的严,抓的细,抓的实,抓的好,职工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就一定能增长爱岗敬业意识,就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的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只有“以人为本”启发、引导、强化职工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增强防范意识,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才能做到自主保安,遵守纪律,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 三、安全文化建设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建设安全文化,需要在企业进行安全生产观念、安全生产职责、安全技术、安全法律及法规的教育,要加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培训,因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与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紧密结合。因此,一方面要健全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安全文化建设要树立新观念,安全文化建设要面向广大职工,要充分利用班前会或脱产学习时间,着眼于新形势下,安全工作创新的教育,把法规、制度要及时宣传到职工中去,使职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干的,什么是不应该干的。其次,安全文化建设要突出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人文关怀,唤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广泛关注,为安全生产提供思想保证。要通过向广大职工宣传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灌输安全生产基础知识。进行安全生产文化教育,下功夫在全矿职工范围内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氛围,从而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 我矿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要把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维护好、落实好,必须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没有安全作保证,职工队伍就难以稳定,就不能形成发展的动力,没有安全保证,设备就难以创造出应有的效能,企业就会降低信誉,就必然会失去发展的后劲,企业就没有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抓好安全文化建设这个基础教育,使职工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的方针落到实处,为企业竞争树立牢固的安全文化意识。 安全生产论文:分析某污水总承包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论文关键词:污水治理 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隐患 技术措施 论文摘要:本工程采用总承包模式施工,主要目的是对城市某区域污水进行治理,承包人利用某市水污染源调查成果作为工作底图,进行排水管网检测、清障、修补测、修复、设计及改造,完善管网以提高污水管网服务能力。由于需要对排水管网进行检测、修复和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排水管道内存在有毒有害气体,交通干道的车辆对施工产生干扰等安全隐患,因此本项目的开展一定要注意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为加强项目的安全管理,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对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组织、监督、检查;项目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项目安全员、各专业组长等。本项目实行安全生产三级管理,即;一级管理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二级管理由专职安全员负责,三级管理由班组长负责。按照本单位安全生产规定要求,落实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自做好本岗位的安全工作。本项目在开工前,由项目经理部编制实施性安全技术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施工安全。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由经理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详细安全技术交底,凡参加安全技术交底的人员要履行签字手续,并保存资料。项目经理部专职安全员对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好记录。 项目经理作为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整个项目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定期向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项目安全生产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项目专职安全员协助项目经理做好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负责项目的日常安全巡视检查,并定期向项目经理汇报检查结果,监督安全隐患整改情况,做好安全检查整改记录。物探、测量、建设施工、内业各专业负责人负责各自专业的安全工作。各作业组长对本班组安全负责,保证按照各单位的《安全管理手册》要求、业主的安全规定以及测区所在地政府的安全规定进行施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应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公司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坚持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杜绝一切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项目施工前的安全准备工作和安全技术措施 该工程有涉及范围广,存在不安全因素多,因在施工前需要做好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编写测区技术设计书、技术交底、仪器检验等准备工作。同样,项目安全工作也必须做好施工前的安全准备,包括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制定项目安全技术措施、做好安全技术交底以及安全教育培训等安全基础工作,配备齐全安全防护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也是施工前的安全准备工作之一。安全教育培训包括对临时雇用人员的教育培训。参考以往项目的安全工作经验,通过对本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危害因素的综合分析,针对该项目情况制定安全技术措施。 1、保护工程附近建筑物和财产的安全 各项维修工程进场施工前,使用探测仪器或与产权部门沟通了解查明施工区域及影响范围内的管线、水利设施、道路、铁路、河道、树木、光缆及其他设施情况,施工时采取必要的有效的保护。在靠近上述公用设施处进行开挖、拆除作业时,事先通知当地有关产权管理部门,在产权部门的代表在场时进行作业。 2、在挖方及拆除作业时,采取支撑、沉陷位移监测、加密支护等防护措施,以防塌方造成对附近建筑物和财产的损害。 3、作业时间超过半小时、一个月以下,在机动车或非机动车上的养护维修施工应按照有关规定,施工采用半通透式围栏进行连续围蔽,设置明显的交通警示牌及导向标志,路口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夜间张挂警示红灯。 4、如遇交通流量高峰,做好协助交警疏导交通的工作。 5、如遇紧急抢险抢修,必须在出现险情的现场设立抢险警示标志,并按要求进行现场围闭,并做好行人、行车的疏导、劝解工作。 6、遇到特殊气候条件影响时,应做好防台风、防洪工作,制定完整的防备措施计划,并在三防机构统一指挥下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7、管理人员一律佩证上岗,佩证内容有姓名、职务和本人相片,安全员的佩证为红色以示醒目。 8、建立安全小组,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克服不安全因素和隐患。所有安全措施中使用的标志牌包括:警告与危险标志、安全与控制标志、指路标志与标准的道路标志。所有的标志的尺寸、颜色、文字与架设地点,均应经监理工程师认可。 9、安全事故的处理,在发生危害本单位人自己安全或公众安全事故时,本单位有关人员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并立即报告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在监理工程师视察了事故现场并提出处理意见后,本单位有关人员应按照监理工程师批示消除事故产生的危害和影响,查明事故责任及原因并恢复作业。 三、管线探测作业危险源(点)辨识与防范措施 1、交通道路上作业。存在危险因素有测站周围未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测站设于机动车道上,正确的防范措施交通道路上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摆放警示标 志,施工人员必须穿反光衣、戴反光帽;非特殊需要禁止测站设于交通道路上,特殊情况需有人指挥。 2、井下作业。在单人作业,没进行氧气浓度和有毒气体检测,没戴防护用品时,很容易引发窒息、中毒等事故,因此在下井作业时工作人员必须按井下探测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每天出测前都要交代井下作业要求;打开井盖未做保护,下井未带安全,无人看护,未及时将井盖复位时,很容易引发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正确防范措施应打开的检测井必须有人看管或加防护,作业完成后及时将井盖复位,下井必须戴安全帽,井口做好防护。 3、高压电线电缆附近。存在危险因素有工具或身体与线缆距离超过安全标准,碰到电缆破损处,使用金属插钎,正确防范措施应工具或身体与线缆保持安全距离,注意电缆破损处,杜绝使用金属插钎探。 4、易燃气体、液体管道。存在危险因素有违章使用电法作业,违章用火或吸烟,正确防范措施应加强机械班组人员监督教育,严禁在可燃气等易燃、易爆管道上充电、进行直接法或充电作业,严禁对电力线缆、光缆及塑料管道使用钎探。 四、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 1、检查安全制度和责任制落实的情况 管网巡查检测与施工建设,这两项工作的作业环境多变,在交通道路上施工的情况较多,安全隐患也较大。贯彻落实安全制度、履行安全职责是此阶段贯彻始终的工作,前面提到的安全制度和岗位职责不能光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是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落实和执行。落实的情况如何,需要通过全面认真地进行安全检查予以检验。安全检查应做到:公司定期、不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督导;项目每月开展一、二次安全生产检查,班组每周开展一次安全生产检查,做到隐患及早发现,及时整改;各级检查及整改措施要有记录。 2、通过具体的安全措施保证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 1)作业人员,必须熟悉工作岗位的安全保护规定,外业施工中,穿戴安全警示服和号帽,作业地点设置醒目警示牌,遵守交通规则。 2)进入深井、人防工程应先进行通风和含氧量、有害及可燃气体的浓度测定试验并做好防护措施。 3)作业人员配绝缘、防砸、防穿刺鞋、手套及其他防护工具。 4)夜间作业时,应配备照明设备,打开窨井时,在井口应有安全照明设施,并设警示灯和警示桩等标志。 5)工作中按操作规定施工,注意对管线的保护。 6)为保证安全、文明施工,当遇到特别的作业条件时(如天气恶劣、交通堵塞)外业应调整施工安排,防止发生事故。 7)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时,要立即将受伤人员送到附近医院急救,保护好现场,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五、高度重视安全培训教育安全培训教育 项目人员(含临时用工)安全培训教育率必须达到100%,教育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公司安全制度、岗位安全职责、管线探测工程施工特点及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辨识和事故预防措施、同行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掌握上,尤其是对临时用工要突出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严格监督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 做好安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用品的准备,是项目开工前安全准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配备合格并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用品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项目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切不能图省钱,不配或不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用品,因小失大,造成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论文:安全生产信息开发的两个问题 摘 要 认为信息开发要面向关键的技术问题提供相关信息和分析建议,要加强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信息资源的建议和应用。要加强安全网站的建设。 关键词 安全生产信息 信息资源开发 1 信息化的核心是开发信息资源 信息化有6个要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其中,信息资源处于核心位置。 信息资源开发要面向生产、面向企业、紧密结合国家安全生产建设、经营管理中提出的关键技术问题,及时、准确地提供国内外有关信息和分析建议。信息资源的开发要按照市场化要求,打破部门、单位分割和封闭的状况,开门合作办信息,建立信息采集、加工与的完整机制,要建立多层次的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形成多种形式的信息采编队伍,建立和保持与国际劳动安全及职防信息机构的交流合作关系,要形成多层次的信息加工体系,通过电子刊物、光盘产品及网上等形式提供服务。 要加强安全生产办公信息、业务信息、决策信息、基础服务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遵循“统筹规划、分层管理”原则,按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开发建设数据中心,满足对安全生产管理、科技、经济和决策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要建设一批安全生产行业性基础数据库,如煤炭、化工、冶金和建材企业的技术参数信息库,安全生产设备产品信息库,安全装备供货厂商数据库等,为信息加工、分析、预测提供基础数据。 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网站是信息交流和的重要形式,网站建设应服务于国家各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经营的需要,注重网站建设的市场定位和公众形象,建设好安全生产宣传网站,跟踪各行业安全生产的改革动向,加大反映经济信息力度,增加网站各类栏目,发挥数据库的作用,丰富上网信息内容,塑造各行业、各企业安全生产的良好形象。同时还要建立为系统服务的商业性网站,促进和完善安全生产商务网站的市场化运作。 加入WTO打破了关税壁垒对我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限制,但是非关税的因素随时发挥着制约作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者人身安全、产品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等安全问题需要生产者高度重视。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改变目前安全生产状况和彻底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使我国安全生产面貌产生质的飞跃。 2 科技信息工作者是利用安全信息的主力军 信息的利用包括整个信息生命周期,即信息的识别、获得、组织、数字化、公布、访问、传播、保存和归档等,这正是科技信息服务的广阔用武之地。当前,因特网的内容建设问题突出,网上资源无限制膨胀正在恶化网上信息环境。网上精品的成长率远远低于次品的膨胀率,精品正在被次品淹没,寻找精品的成本直线上升,资源的组织成本也不断攀升。科技信息服务工作者是加工信息内容的行家里手,他们在长期整理和组织科技信息的实践中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信息服务从来就是信息服务业的中坚力量,同时与网络服务其他领域具有天然的兼容性和互补性,因此在网络服务市场里具有宽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商机。随着因特网上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结合,科技信息服务应面向全社会,全方位地开放它的服务范围,调整和扩大原来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要利用原来宏观战略研究、决策支持、情报分析等优势,在网络咨询顾问等新型信息服务领域中发挥中坚作用。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通过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结合或融合,围绕信息资源开发的中心任务,从提供信息向提供知识转移而重新设计和运作,将为自己的重建和改革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 安全生产论文:展OSH体系认证提高安全生产科学管理水平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上海石洞口煤气制气有限公司开展OSH体系认证所做的工作及其成效。 我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它集城市煤气生产、石油液化气、氯乙烯、轻油等油品贮运和经营销售服务。于1993年和 1997年先后投入生产经营,系上海市重点防火单位。 公司领导根据企业易燃易爆及煤气连续性生产特点,在做好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安全和健康时,参照了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广泛地开展OSHM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它应用了系统安全的思想为基础,从企业的总体出发,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事故的预防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意外事故的工伤率和发病率下降,企业达到最佳安全卫生状态。于是在2月公司向国家OSHMS中心申请体系认证。 1 开展安全性评价 公司领导为了使体系认证工作做到扎实,在体系认证启动前,先进行工艺流程和生产装置安全性评价(以下简称安评), 把“安评”工作的核心内容“危险辨识、危险评价、危险控制计划”作为实施体系认证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公司在国家石油与化工建设项目劳动安全予评价中心的老师指导下,将公司划分为生产运行、储存运输、公用工程、生产辅助、厂区布置和作业环境、工业卫生、消防和综合管理等8个系统,把石油液化气球罐区、危险品码头、轻油贮槽区、轻油制气装置四个主体部分作为公司重点危险源进行‘安评”。通过确立危害辨别和危险评价等建立了46份共 600条危险因素安全检查表,并用ICI 蒙德危险指数法计算,确定这些危险因素发生的频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搞清了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对OSH可能产生的影响,制订了预防危险、控制风险和危机控制计划,使公司领导和广大职工把握了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为有效实施体系认证打下基础。 2 OSH体系建立 OSH体系的策划。主要是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危险辨别、危险评价、控制计划(在第一部分),以及方针目标与管理方案和体系文件。为实施管理体系做好启动准备。 (1)落实组织,明确职责 为加强OSHMS认证工作,公司成立了以经理(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由各部门(车间)负责人参加的OSH体系认证领导小组,由管理者代表(生产副经理)负责的由安保部、办公室部门组建的日常工作机构。工作组结合公司实际,根据体系认证的“计划、实施、监测、评审”等四个阶段的工作要求,拟订了15项工作分步实施计划,逐项分解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对职能部门在体系运行中还制订了监督、检查、考核条例,运用经济扛杆,来激励广大干部为确保体系的正常运行而自觉做好贯标工作。 (2)制定方针,明确目标 职业安全卫生方针目标是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宗旨和方向,公司经理根据企业生产性质,及法律法规的要求,亲自了“安全第一扎根人心,安全责任落实到位,安全管理不留死角,安全生产万无一失”安全卫生方针和“职工伤亡、火灾爆炸、设备有责、泄漏中毒、行车有责事故为零”的五个零目标及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实现公司提出五项安全工作持续改进的承诺。充分体现了公司领导对职业安全卫生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决心。 (3)全员培训,转变观念 推行OSH体系管理,首先是新旧思想理念的碰撞,观念的转变需要系统的培训。为此,我们对中层以上干部及内审员重点学习标准中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认识到OSHMS中危险源是管理核心;法律法规使体系持续改进;组织机构是实施体系的必要前提;目标和管理方案是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实施运行是控制风险的关键步骤;监测是体系运行重要保障。通过培训和考试,形成了一批实施OSHMS领导力量。对基层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培训的重点是同自身工作相关程序文件的要素和作业指导书,培养他们自觉执行体系文件的好习惯。公司工会还将江总书记对安全工作重要批示及公司职业安全卫生方针、目标内容,以广告标语牌形式醒目竖立在办公大楼旁进行 宣传和展示,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培训、教育,使公司领导和广大职工明白了在体系认证过程中,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收到了明辨是非的成效。 3 OSH体系文件的编制 OSHMS文件是组织实施OSH管理和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的法规性文件,也是OSHMS审核和认证的主要依据。为此,公司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1)结合实际,建立体系文件。因为 OSHMS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编写体系文件时,凡是OSHMS需用到ISO9002策度和检查记录表格的,我们就直接将 ISO9002体系文件引用到 OSHMS文件中去,逐步做到“二个标准、一个体系”,实行全面管理。 (2)优化组合、编制体系文件。OSHMS是由 17个管理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优化组合和裂解重组为15个要素,按照简化、明了、完整,将要素内容转化为企业安全活动的具体行为。 (3)在体系文件编写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为此,我们到市标准情报部门收集了国家有关安全卫生方面法律、法规 52项,安全技术标准 130个,下发给部门和车间相关法律、法规33项,技术标准 40个,并将它充实到安全生产制度内容,强化了体系文件的法治力度。同时还按法律法规要求,编写了从劳动保护的“安全帽使用和管理规定”到现场作业的“设备大修安全管理规定”和防火管理“消防栓、消防池维护保养制度”等29项规定,修改了“外来施工人员人厂安全教育制度”等23项制度,还健全和完善了86份各类安全检查表。使安全管理工作从人治变为法治,确保体系文件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4)集中优势力量,编制手册和程序。我们集中熟悉生产工艺。和安全技术的管理骨干参与文件编写,编写的程序文件都经过集体讨论和要素相关部门去反复征求意见,通过三次较大幅度的修改,使文件与标准在符合性和相互之间接口衔接保持一致。还对动火作业等重要操作票证,编制了工作程序流程图,增加程序文件的可操作性。 4 OSH体系实施运行 OSHMS标准的实施运行,主要检验OSH体系文件符合性和有效性,确保体系持续、正常有效地运行。我们做了两个方面工作。 (1)为了使OSH体系做到扎实有效实施运行。公司经理亲自和颁布了OSHMS文件,还要求各部门、车间要以五个到位:文件发放到位、学习理解到位、运行实施到位、检查监督到位、规范记录到位,来做好OSHMS实施运行。生产副经理一管理者代表则提出要充分认识OSHMS“运行的复杂性、操作的艰难性、审核的科学性”,他在全体员工中反复强调要确立“重在贯彻文件,实在体系运行、贵在消除隐患”的正确思想,使体系运行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2)抓好持续培训和具体指导来推进体系运行。我们一方面将OSHMS标准的基础内容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汇编成百题辅导材料,分三批发给基层管理人员和岗位工人学习,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要适应新建立OSHMS的运行,就必须掌握涉及到各自岗位的操作标准,并按标准正确操作;另一方面,由管理者代表率领贯标工作组深人要素责任部门,同车间领导和有关人员一起学习程序文件,对不明确和不切合部门实际等问题,予以当场修正和解决,使他们能很好地掌握体系要素的和具体要求,从而减少了工作上随意性。 5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是为了验证和评价公司在OSH工作的计划,以及方针目标实现和运行情况。为了有效实施内部安全审核,我们在审核过程中做到三个结合:①公司审核与部门自我审核相结合,②集中审核与专业审核相结合,③定期审核与专题审核相结合,不仅促使部门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改善工作机制,而且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如整改有困难,由管理者代表组织有关部r协调解决,如技术部提出关键设备运行要进行状态监测,公司经理当场拍板决定投入资金5万元,购买红外线测震测温仪11台,使关键设备事先做好事故的预防预测工作。这样就较快地消除内审中发现的安全卫生不合格项,并为管理评审创造了有利条件。 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对OSH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全面评审,是实现OSHMS持续改进的保证。为此,经理亲自检查和评价体系现状和适合性。①对OSHMS在实现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对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评价;②公司在体系内审中审查出的问题做出处理结果,判断内审的有效性。③对体系文件在执行中意见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找出OSH体系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完善,使其适合于变化后环境,为体系认证响准备。 通过公司职工近五个月的努力,于去年十二月七日经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中心对公司实施OSHMS情况进行现场审核验证合格,成为国内城市煤气行业首家获证单位。 6 OSH体系认证的收获和体会 由于公司领导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抓好OSHMS工作深化和完善,坚持在内容、措施、责任上一一落实,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煤气生产任务比去年增长6.4%,液化气、氯乙烯储运1万多吨。安全生产从 1993年至今实现了七年无事故目标。特别是对OSHMS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OSHMS的实施,使大家认识到要规范公司安全卫生管理,不仅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体系文件,而且还要不断制定和落实风险削减措施,使安全生产确实做到预防为主。如去年11月初公司停产检修项目25个,在时问紧、任务重情况下,技术部、生产和检修车问仍能按设备检修(施工)管理规定,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按项目管理等级进行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及预分析的结果,编制施工安全预案,经技术部、安全部门审核通过后组织职工反复讨论和严格实施,并每天安排现场抽查施工过程安全预案实施情况,由于大家在大修中坚持“按照规定做,沿着程序走”科学工作原则,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发生大小工伤和设备事故。同时还把一些不符合现代安全管理习惯做法改进,使“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得到进一步落实,初步建立健全的OSH管理体系。并进入良好运作轨道,为公司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安全生产论文:浅谈新时期安全生产管理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优劣,尤其是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管理工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际谈谈安全管理的肤浅认识。 每一、抓安全生产管理,就必须首先强化职工安全意识。 要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除进行必要的正常的安全教育外,还必须营造一种警钟长鸣的氛围。首先在全局范围内建立强有力的严密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做到安全生产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形成党政工团一齐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专职人员具体抓,横到边、纵到底的上下左右都配合的管理体系。其次,还要大力开展“抓活动”,“开好会”,落实“三个不”的安全生产系列活动。 抓活动,就是要抓好每年开展的“交通安全百日赛”、“安全行车万里行”、“全国安全生产月”、“黄河车辆专项整治”、“安全演讲”、“安全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以活动的开展带动全年安全工作,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 开好会,就是坚持开好“月、季、年”会,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专题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联系会,年初召开好安全生产工作动员会与年终召开好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会,部署全年安全生产与总结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内容,分析安全生产中的不利因素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落实“三个不”,就是制定出“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所伤害”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在生产第一线首先必须仔细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制度是否落实到位。其二、作业人员身体素质、精神状态是否胜任工作。其三、在作业中该设专人监护时必须设专人监护,随时提醒作业人员严格执行《安规》,严格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 第二、抓安全生产管理,就必须对职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与考核。 要充分利用时间,经常组织他们学习掌握常用的安全知识,吃透《安规》的内容。要设置两道关卡,一是严把新上岗工作人员的《安规》知识关,严格实施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与考核,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与安全操作技能。二是严把持证上岗关,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验证,无证不能上岗,持证上岗率必须达到百分之百。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与考核,还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第三、抓安全生产管理,就必须做到超前预防。 为做到安全无事故,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分析安全形势,找出防范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开展检查。检查时要从严从细入手,深挖细查,不留死角,避免走马观花。以“宁听职工骂,不听职工哭”的原则,严厉查处违章行为,对于可查可不查的要坚决查处,对查出的安全隐患与事故苗头要做到跟踪整改,对有严重的违章事件坚持上挂下联,上至主管领导,下至班组成员,一追到底,决不迁就。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突出其“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工作主题。但是,事故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安全工作只要我们做到超前预防,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象黄河防汛一样“只准水不来,不准我不备”。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积极的预防思想,常抓不懈,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第四、抓安全生产管理还应注重安全生产工作方法 (1)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众所周知,“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如果一个单位的安全秩序良好,生产就能顺利进行,经济就能不断发展。反之如果安全生产管理混乱,安全措施不力,事故频繁发生,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生产环境,给人以安全感、自豪感。试想,没有安全保障的单位,生产要想得到较快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安全工作做好了,生产发展才会有保障,才能突出其安全生产的最基础的地位所在。(2)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3)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安全管理体系中两个不可缺少系统,安全生产是由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共同努力完成的,不论哪个体系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要不断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的长效机机制。(4)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斗争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超前预防,减少和消灭事故。(5)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或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 。如防汛专用车辆与防汛专用设备均为如此,确保设备安全。 第五、结论 安全生产是单位的头等大事,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应做的事情很多。当前,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遵循科学规律,着力从管理体制、制度、责任、教育培训等方面入手,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办法与途径,开辟未来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天地。 安全生产论文:论煤矿安全生产投入与经济效益关系 安全生产与实现经济增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实现安全生产是人类最大的、也是永恒的主题。随着世界安全运动的兴起,人人渴望安全,国家治理安全,人类呼唤安全,世界需要安全,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对安全讨论之多,对安全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那么安全与经济效益到底是一种什么的关系呢? 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我们煤矿企业,由于煤炭行业开采的特殊环境对人的自由度的限制,较之其他行业大的多。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时时刻刻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煤炭行业的职工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简单的劳动技能和闭塞的社会视野,又制约着安全生产开采科学开采,所以说,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更为重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安全而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这也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事故发生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会不为提高效益而努力。实践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投入的增加,安全意识的增强,安全生产有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着提高。因此,如何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煤矿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要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有足够的提高,应当时时刻刻把我们的生命,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工作,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生产理念,更体现了安全的重要性。当然,作为一个企业只讲安全,不追求经济效益是不切合实际的,应该说,安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弥补的,它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在现代化的生产建设中,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社会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益。 在煤矿企业,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来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使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生产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崇尚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式和正确的安全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的生产秩序的现代化员工队伍。 其次,要从安全经济学角度看待安全投入。 谈到安全投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安全投入不应该是企业的负担,它所产生的决不是简单的成本增加。但是,就其本质,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不象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的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做好了,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能有保证,从而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狠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比如,阜新孙家湾矿难,承德暖儿河事故,陕西陈家山矿难等等,都充分证明这一点。我矿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了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购置了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完善了安全设施,加大了安全培训力度,壮大安全监察队伍。因此,杜绝了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连续运转。所以,安全投入并不是单纯的支出,只是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这就是安全投入的特殊性。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安全投入,从哲学的角度看,在任何一对矛盾的事故间都可找到最佳平衡点,从经济学角度看,安全投入并非越来越好。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如果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变成无所谓的损失浪费,甚至可能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正常的安全投入都应该在安全的失稳点与安全的保障点之间,超过安全保障点的安全投入可能就是盲目的投入,得到的效果,必然会适得其反,不但会增加安全管理的难度,还有可能真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按全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盲目生产,从根本上不能消除事故的发生,将直接影响安全工作,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对安全的投入应该有预算,力争使用合理的安全投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用监督检查等手段对企业安全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另外,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力度,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力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最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安全投入的作用,减少事故经济损失。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安全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状态。 企业的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安全生产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我们绝不能为一时的眼前利益去铤而走险,而是应该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安全生产论文:钻探施工中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探究 安全工作是钻井机台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产施工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的加强和完善技术安全措施,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之人人知晓,时时注意。只有保证安全,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创造经济效益。 随着地质钻探事业的迅速发展,新设备、新机具不断增加,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这对提高钻进效率,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熟悉掌握钻探施工中生产安全技术,减少钻探施工中人身事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造成人身事故的原因分析及种类 在施工过程中多数出现的重伤和死亡事故,都是因为违反地质勘探工作安全技术规定造成的。为加强机台各方面的安全管理,勘探施工单位还专门设有安全生产科,以保证抓好安全,促进生产。尽管这样,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人身事故,只有把所有发生人身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方能预防杜绝人身事故的发生,根据野外钻机施工安全检查,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六种: 1.1为节约开支施工中使用不宜再用的升降设备和工具,这是最常碰到的违章现象。有些机台为途便宜使用已淘汰失去工作能力的钻机。自行设计加工塔架,购买不合格的材料。 还有购买处理旧的钻铤、钻杆。最后导致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例如:提钻过程中,在把立根提起放到垫叉上时卷扬钢丝绳夹楔在提升游动滑车的侧面和辊轴之间,为了设法取出钢丝绳和放下滑车,钻工把钢丝绳紧绑在天车上,在用卷扬机继续解脱钢绳和滑车时钢丝绳被拉断,下落的滑车、缓冲器及提引器砸伤了机台工人。平时在工作中忽视安全技术规定,对钻塔、设备,滑车系统不注意检查。违反这些规定就成为产生人身事故的愿因。 1.2司钻人员在操作钻机时,精力不集中,当有钻工还在设备旁干活,或者钻工在不停钻的情况下丈量立轴余尺,防护设施不健全等出现的隐患。 1.3机台个别工人对个人防护用品轻视,不使用安全带,护目镜,不戴安全帽,以致发生不幸事故,如从钻塔上摔下来、头部砸伤、被下落物击伤、金属块伤害眼睛等。在一些深井机台曾发生过提钻中把立根放在立根盘上时,立根向右边偏倾,钻工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进行扶定时从高空的地方掉下来。 1.4在设备和机件运转状态下进行修理或润滑,招致严重后果的人身事故,这些都是违章操作。 2加强机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工作主要分为三大块,而重中最重的是安全生产工作,应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抓安全生产工作上来。 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过去的一些规章制度进行充实和完善,认真落实值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特殊工作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有关人员安全培训制度等。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狠抓整改落实。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必须提出整改措施,千万不能放松督查。 三是突出重点项目和重要场所的安全生产。 四是逐步向安全生产行业管理过渡。 3抓好机台生产管理工作,确保施工安全进行 针对机台发生的一些问题,必须搞好施工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这是生产施工过程中保证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一定要高度重视。所以为搞好机台安全生产管理,建立以下规章制度必不可少:3.1建立钻机生产岗位责任制;3.2生产岗位交接班制度;3.3机电设备的班、周、月、维护保养制度;3.4事故分析汇报制度;3.5专业会议;3.6钻机生产分析会议。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钻探工作中违反安全技术规定是一些领导和执行人员不重视劳动保护和安全技术问题的结果。对设备和器具的使用状况未能及时进行检查,存在着对个人劳保用品忽视使用的情况,在使用电气设备和在输电线保护地带内施工常常违反安全技术规定。所以在完成对事故分析和预防治理的基础上,只有各级领导重视,经常性地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督促,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警示,使钻探职工能够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地质钻探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施工单位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安全生产论文: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技术提高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摘要】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进行了界定,简单回顾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阐述了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地位,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技术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提高中小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小企业安全人机工程技术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 1.中小企业简介 我国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以上,据统计,1997年我国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占1.5,产值占39.6,工业增加值占43.9,资本金合计占51.2,产品销售收入占42.9,利税总额占60.8;与此相对应,中小企业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数量占98.5,产值占60.4,工业增加值占56.1,资本金合计占53.1,产品销售收入占57.1,利税总额占39.2。中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另一部引擎越来越成为共识。 1.1.我国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标准 我国企业规模的界定标准,建国以来历经四次调整。五十年代,企业规模的界定主要以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来划分。1962年,我国企业规模的界定指标调整为按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划分。1978年和1988年两度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规定,凡产品单一的行业,能以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按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划分;凡产品品种繁多,难以按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划分标准,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我们现在实施的仍然是1988年的界定标准,该标准规定:(1)凡生产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一般以生产能力的大小作为界定参照系,例如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钢在10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企业,10万——1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1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煤炭开采企业,年产原煤50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企业,200——5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20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汽车制造厂,年产汽车5万辆以上的为大型企业,0.5——5万辆的为中型企业,0.5万辆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此外,炼油厂、手表厂、水泥厂等也都是以产品的年产量为标准进行规模界定:(2)对有些习惯以生产设备数量的多少来界定企业规模的仍按生产设备数量为参照系,例如发电厂的装机容量在25万千瓦以上的为大型企业,2.5——25万千瓦的为中型企业,2.5万千瓦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棉纺织厂的纱锭在10万锭以上的为大型企业,5——10万锭的为中型企业,5万锭以下的为小企业;(3)对产品、设备比较复杂的企业,以固定资产原值数量为参照系进行界定,例如通用设备制造厂,固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800——3000万元的为中型企业,8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目前对企业的规模的划分中还习惯用“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即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上部分与大型企业组成“大中型企业”,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下部分与小型企业组成“中小型企业”。 1.2.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可以获得的统计资料的限制,无法直接把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数量化。但可以以迂回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分可以划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大部分,而从非国有经济的规模构成看,按我们现在的企业规模分类标准,只有1731家大企业,其余都属中小企业。同时,非国有中小企业又是整个中小企业群体中最具活力、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以它为代表更可以反映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用关于非国有经济的统计数据来推断验证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贡献。 从1978——1995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0.83,其中国有经济贡献率为9.54,集体经济为13.5,其他经济成分为55.89,1996年全国GDP增长了9.7,国有企业仅增长6.1,其他非国有经济增长14.2;1996年我国全部社会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只增长2.8,集体经济增长17.7,其他经济增长33.9;从工业产值的创造看,1996年国有经济产值减少2859亿,非国有经济增加10560亿,不仅弥补了国有经济的下降部分,也使工业总产值维持了7700亿的上升,成为新增产值的唯一贡献者。 中小企业数量多,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每个企业雇佣的人员有限,但作为总体,其就业容纳能力相当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的贡献更为明显。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重要渠道。1983年国有经济提供的就业机会还占将近六成的比重,到1997年,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对就业的贡献正好对调了位置,国有占四成,非国有占六成。 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存在形式的非国有经济通过多种要素组合方式,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特别是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发展我国经济。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投资者,投资力量的加强是带动改革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总投资额的变化看,国有经济的比重由1980年的81.89下降到1997年的52.49,虽然仍维持半数以上,但 非国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经过十几年的追赶,投资力量已经基本与国有经济持平。由于单一所有制形式被突破,在国有经济身旁逐步发展壮大的非国有经济使国有经济的弊端凸显,推进了国有经济改革的进程。 非国有经济在实力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78年,非国有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度仅为13.02,到1995年己达到28.85。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较早、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大,以福建省为例,1994年工商税收的50.5由非国有经济提供。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依靠科技创新获取高额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重要的利税贡献者。“中关村”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之一,中小企业是中关村实验区的主角,如果将中关村的企业按规模大小分为三个世界,联想、四通和方正组成第一世界,1996年创利税3.42亿元,46家中型企业组成第二世界,1996年创利税15.96亿元,其余的4000多家小企业构成第三世界,1996年创利税4.47亿元,可见中小企业作为整体对国家和地方财政带来的贡献远大于大型企业。 2.我国中小企业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是发展最迅猛的经济力量,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中小企业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和安全技术落后,事故隐患多,作业环境差,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相对也最为严重。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但会限制中小企业向高层次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煤矿是我国伤亡事故最为严重的行业,据国家煤炭工业局初步测算,全国煤矿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年约在70起左右,平均5天发生一起。1996年,我国当年产煤13.74亿吨,死亡10,015人。而美国每年生产标准煤9.6亿吨,死亡38人;俄罗斯产煤2.6亿吨,死亡172人;印度产煤2.9亿吨,死亡137人。与其相比,我国百万吨死亡率高出十几倍。此外,死亡事故损失每年也约在15亿元左右;全国煤矿尘肺病患者达12.1万人,医疗费用每年约为12亿元。而中小煤矿(主要是乡镇办或私人办)则更为严重,重(特)大事故频率高,死伤人数多,职业危害也十分严重。在1998年10月1日至12月17日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我国连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20起,死亡504人,这其中几乎都发生在中小煤矿,当时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国内外的震动和广泛关注。在全国7.3万个乡镇煤矿中,无证煤矿有2.2万个(约占30),未实现“五消灭”(即消灭独眼井、自然通风、井下明火照明、明火放炮和明刀闸开关)的矿井有4.7万个(约占64.5)。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导致乡镇小煤矿恶性事故频频发生。乡镇小煤矿的原煤产量已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近50左右,而事故死亡人数则占到全国煤炭行业总死亡人数的3/4以上,其百万吨原煤死亡率为地方国营煤矿的2~3倍,是统配煤矿的10倍以上,尤其是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和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更是远远高于地方国营和统配煤矿。仅以1995年为例,乡镇小煤矿全年共发生3人以上的重大伤亡事故418起,死亡2,493人,分别占全国煤炭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9和74。 乡镇小煤矿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从业人数多,且大部分职工长时间在含有高浓度的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工作,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是粉尘(煤尘和岩尘)和噪声,加之缺乏基本的防护措施,因此乡镇小煤矿的职业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尘肺,表现在发病工龄短,发病年龄小,病程发展快,发病率高。 对乡镇煤矿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30个县选择代表性的乡镇煤矿,测定不同采煤和煤层掘进面的煤尘浓度以及岩层掘进面的岩尘浓度,在93个测定点中,仅有23个测定点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占测定点总数的25,可见乡镇煤矿作业环境中的粉尘危害十分严重。对北京等15个省(市)30个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27个乡镇小煤矿作业点中,岩尘、煤尘、噪声三种作业环境的不合格率平均为82。我国现有乡镇煤矿职工200万人以上,按有害环境作业从业人数占现有从业人员总数的86.6计算,有约173万以上的工人暴露在煤尘、岩尘和噪声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危害环境之中工作。 中小型非煤矿的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与煤矿一样严重,岩石落顶、井下水患、高温热害、职业中毒、尘肺病等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同类大型矿山企业。近年来,非煤矿的一次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中几乎都发生在中小型矿山,在江西某地的小金矿中,尘肺病的患病率高达50;在另一个仅开采十几年的小金矿中矽肺患病率竟高达90以上,除矿主外几乎无一人幸免于难! 在国内外建筑业都是事故多发的行业,我国建筑行业工伤事故发生频率很高,居非矿山企业首位,占35左右,但事故主要还是发生在中小企业,估计每年在建筑业死亡3,000人的事故中,70以上是发生在乡镇建筑企业。目前我国中小型建筑企业大约有80万个左右,从业人数近1,600万,其中还不包括大量的流动工。有的中小型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施工机械设备陈旧、简陋,大多为手工作业,未经过最基本的安全培训,违章操作、冒险施工屡见不鲜,事故隐患十分突出,工伤亡率很高。这种状况不但威胁建筑工人的生命与健康,而且由于工艺水平低下,施工质量不良,还经常造成建筑质量事故,导致人员伤亡,震惊中外的重庆彩虹桥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小化工在中小企业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职业危害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江苏省对1,700户生产有毒有害化学品,如苯及其衍生物和氯等的乡镇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28的调查企业不能满足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乡镇化工也涉及到易燃、易爆物品,它们经常导致重大事故和大量人员伤亡,例如1996年6月26日,天津市郊某乡镇企业发生一起化学品爆炸事故,造成19人死亡、14人受重伤的恶性事故。 有些小化工企业人员由于缺乏基本的安全卫生知识,竟然在不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大量使用剧毒、强烈致癌的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例如有一化工加工企业竟把氯甲醚这种强致肺癌化学品作为有机溶剂的一项新技术来利用。 在其它各类中小企业,如机械、建材、钢铁和运输等行业的情况也大体相近。例如石棉制品的生产,尤其是青石棉不但可以导致石棉肺 frac34;尘肺的一种类型,还可以引起肺癌与间皮癌这两种恶性肿瘤,是世界公认的强致癌物,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已明令严禁使用,但在我国东部的江浙地区和西南的滇川等地竟把它作为致富门路来发展,使小石棉纺织作坊遍地开花,危害极其严重。 由于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报告与统计分析系统,并且在事实上还存在着多头统计的弊病,而官方对统计数字未按企业规模进行过分析,也未对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按行业分类进行过事故统计,所以要了解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工伤事故现状极为困难。根据劳动部所公布的全国职 业事故的统计,每年乡镇企业总死亡人数近万人,占职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一半。据劳动部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的死亡率约为千分之一,比国有企业高出4到5倍,情况十分严重。 从另一方面看,在已经统计上来的伤亡数据中,往往出现死亡人数多于重伤人数的不符合实际的现象,而从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方面得到的信息是,我国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小企业的事故统计,由于管理队伍弱,管理手段不利,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政绩,对事故统计进行行政干预,所以存在事故不报、隐瞒、私下处理的情况。因此,我国现有的职业伤亡事故统计并不全面,事故统计资料还不能客观地反映我国的职业安全现状。 3.在中小企业积极推广人机工程学技术 工业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改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安全现状,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只以安全为核心的做法。作为一个生产企业,首要任务是生产,一切改革和进步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安全工作同样也是这样。经验还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有效的改进措施都需要高额的经济投入。实际上,在中小企业进行的非常有效的改革措施中,大多数都是低成本的,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改善劳动条件,减少职业危害,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这又进一步地减少了生产成本(因事故造成停工损耗工时,设备损害,职工伤害和疾病的治疗和赔偿),职工因企业效益提高而自身收入增加,因工作更加安全、舒适而对工作更加满意,使企业更有吸引力,进而形成一个健康的企业氛围,推进社会进步。 我国中小企业事故多发,安全状况差的原因很多,从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上分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安全管理水平低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后,急需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企业安全卫生形势严峻的状况。 工业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在中小企业中进行以人机工程学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最有效的措施。人机工程学被人们称为90年代和新世纪的科学。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人们注意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人机工程学在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以安全、高产、高质量为目的的先导性研究领域中,人机工程学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工作中的人为研究重点,通过设计使工作与人相适应,在保护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它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人机工程学的技术方法是在不需要企业做很大成本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劳动管理、作业状态、生产工具和提供劳动保护技术来提高安全卫生技术水平。由于人机工程学所具有的投资低、见效快、易推广和技术创新前景广阔等优势,十分适合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对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来说,人机工程学是新的技术领域,而在中小企业几乎是一个空白。为使人机工程学的先进技术在我国中小企业逐步得以引进、推广、普及和应用,首先应制定周密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类人机工程学技术需求调查分析,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技术现状的技术指南和逐渐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里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安全技术水平现状,在安全生产中主要技术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1)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安全技术落后的现状,急需对具有共性与综合性的安全生产技术问题给予技术指导。其产出形式是: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指南。该指南可分为综合指南和各类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南。指南中给出在现阶段生产发展水平条件下如何采用科学、简便、有效的安全技术预防伤亡事故,控制职业危害,该指南也可以作为小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的大纲。 (2)在中小企业中广泛推广人机工程学的技术方法,减轻工人负荷,改善人机环境,使工人从劳累、危险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设计出不同行业、不同工作方式的人机工程学方案及相应的工具与设备,以最低廉的投入,最科学的方法,争取获得最佳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改变因设备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就难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这样一个过时的观念,使人机工效学这项最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得到发展。 工业发达国家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正逐步扩大与完善,在工作场所、机器和工具以及工作的设计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实践证明,人机工程学对解决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已经开展过一些研究,但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改善中小型工业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几乎还是个空白。在1997年出版的《工业安全卫生基本数据手册》中,可以查到的唯一的关于安全手用辅助工具的介绍只有5种,使用在机械行业。可以说,在我国,人机工程学应用在发展生产、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潜力非常巨大,但是还远远未被发掘出来,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研究与应用人机工程学必须注重以下原则:以发展国家社会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为方针,以国家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为目的,以投资少、涉及面广、见效快的项目为重点,以实用、简单、灵活的方法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各层次的技术人才为长远之计,以标准化为努力方向。 具体讲,人机工程学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应以作业现场人机工程改进方案为基础,包括从人机工程角度设计的手动工具、推车、材料装卸技巧、工作台布置、工作场所的福利设施和小组工作方式,此外,还有由胜任的专家和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人员开发的人机工程方面在生产的实际应用,并把在基层进行的成功的现场改进措施在同行业中推广。可以预见,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系统,如在中小煤矿集中地区,采用高瓦斯矿井区域治理计划,从科学管理入手,提高事故多发地区、多发行业的规划、监测、治理、信息交流和紧急救援的能力。为使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可建设若干类型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模范实验小区,对实验区内的中小企业实施区域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在工作中注意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在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展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开展以人机工程学应用为重要技术手段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应用研究试点,主要针对企业中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劳动条件恶劣的工艺过程、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方法,应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通过设计和改造,使之达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生产的本质安全性和预防事 故发生的目的。 值得提出的是,由于中小企业地域分散,类型各异,技术水平低,而且财力、物力也较弱,很难单独进行较综合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很难对安全生产新技术预研和试用投入很大力量,这就需国家科技部门和地方政府能给予较大的指导与支持。只有保证了一定的科技投入强度之后,才可能促动中小企业的安全科技真正的有一个大的飞跃。(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20__,10) 安全生产论文:行政管理革新促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是公共安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安全生产监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施行以来,我国安全生产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推动安全发展、施行依法治安、实现依法兴安、转变经济结构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目前,涉及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部门规章已有100多件,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完善,约有几百件之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安全生产依法行政工作,制定和健全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基本实现了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职责依法确立,机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安全保障能力日益增强,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明显好转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非常艰巨。 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制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现有的安全生产立法,是体制转型时期的安全生产立法。安全监管体制几经变化,立、改、废等立法活动频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稳定性较差,法律、法规及规章之间衔接不够、内容有重复交叉现象。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应急性、临时性较多,尚未全面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法制建设机制,无形中降低了法规质量及其适用性,缺乏法律体系的整体设计和完整性。二是执行法律不严问题比较突出。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方面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理解和把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精神不全面、不到位,导致宽严不一、主客体偏差,“重实体轻程序”、超过法定时限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用“下位法”顶替“上位法”,使法律的规制作用降低;另一方面,该制订规范性文件的不按程序制订,怕麻烦、图省事,甚至用上级指导性文件、一般性文件作为法律法规加以运用,主次颠倒、本末倒置。三是行政执法工作任务艰巨。一方面责任意识淡薄,工作不严作风不实。少数安全监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树立“安全第一”法治意识,工作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各项规章制度更多是写在纸上,挂在口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责任意识淡薄。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即便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也有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责令整改,没有对整改情况跟踪监督,更没有采取果断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执法不严、执法不到位、执法违法甚至徇私枉法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执法监察和事故调查处理中,违反规定滥用行政裁量权,对该处罚的不处罚或处罚过轻、该移交刑事司法的用行政处罚,或妨碍事故调查处理和不执行事故处理决定的行为;个别具有行政许可审批权的监管人员在审查行政许可、颁发许可征以及前置审批过程中违规收取企业或安全中介机构的好处或费用,接受企业提供的财物或宴请等违法违纪行为,从而放松发证条件,乱发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或在培训考核发证方面把关不严,存在乱发证、乱收费现象;干预插手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监督执法、中介活动等行为;违反统一市场原则和国家或省规定,擅自设置准入门槛或搞地方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虽不带普遍性,但有代表性。四是法制素养有待提高。一些安全监管部门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解决安全生产工作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的能力不强,有些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依法办事的水平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公众利益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实,安全生产领域法纪松弛由来已久,社会上对安全生产执法工作也有一些批评,认为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这种情况,固然与全社会安全法制意识较为淡漠,现行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某些法律条文较为宽松等有关,但根本上还是执法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存在不到位现象,特别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法制意识欠缺,需要继续解决好工作不实、执法不严等问题。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素复杂。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又处在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矛盾凸显、隐患增多、事故易发以及从业人员整体法制意识较差的特殊时期,严格实施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依法行政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为此,安全生产依法行政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生产中心工作,着力创新法制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第一,进一步创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要求,进一步完善坚持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有效实现形式。倡导安全生产阳光法治、法治惠民的准则,继续探索建立与国情和艰巨繁重安全监管任务相适应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实现“三个切实”: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实到监管监察全过程;切实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切实把“预防为主、加强监管、落实责任”实施到安全生产每一个环节。坚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拓宽诉求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调解机制,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全生产问题,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第二,切实 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建立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用法治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国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伤亡事故显着增加,立法也进一步加快,并由单一的安全生产立法逐步过渡到综合性的、适用范围广泛的职业安全健康立法。美国于1970年颁布了《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日本于1972年颁布了《劳动安全健康法》,英国于1974年10月、1975年1月和4月分三批颁布了《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其后德国、加拿大等国也分别制定并颁布了职业安全健康法律。研究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安全生产立法和执法监察,是国家干预的基本途径,对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等,都可以对安全生产起到积极作用。2006年3月27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法制建设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加紧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因此,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等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调结构、保民生、保稳定”为核心、提高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水平为中心、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为手段、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宣教工作为基础、推进依法科学决策为重要任务、加强劳动者尤其是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为基点,在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扩大安全生产立法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监管监察对象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的基础上,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第三,在法律贯彻执行上要动真从严。“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普遍的违法行为一旦得不到纠正和惩处,则可能导致法不责众的后果,使法律形同虚设。2006年1月23日,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根本靠法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紧修改完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安全执法工作,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彻底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依法治安、依法监管、法治兴安的理念。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争做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建设的表率,依法办事、依法决策,并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人员要牢记职权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的法制原则,依法办事,把“预防事故、拯救生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天大的责任,时刻把人民利益装在心中,把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安全稳定作为执法的唯一目标,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执行的监督检查,建立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正确处理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做到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预防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要注重把握安全生产依法行政的内涵和要求,自觉防止偏差,尤其要防止和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以及监管不力、执法不到位问题。同时要继续强化内部层级监督,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工作。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公正透明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安全生产知情权。 第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和责任倒查机制。一方面,要切实增强制度供给能力,不断完善法定职责与实际安全监管力量相匹配的履职方式,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不得作出影响监管对象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凡是通过教育能够达到执法目的的,要慎用或者不用强制和处罚手段。同时要根据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原则,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程序规则,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对各方反映强烈的拟决策事项,要按照隶属关系,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另一方面,要健全决策后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执行情况后评估制度,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定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决策实施情况,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其次,对于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行政责任。对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导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单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等,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直至行政首长的责任,督促和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尤其对出现违法、违纪执法行为,以及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的失职渎职及贪赃枉法等问题,要严格依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行政监察法》、《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规定,从严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维护法律权威、强化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第五,进一步增强综合治理的能力。首先,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物的管理机制。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立足于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执法行为的制约和监督,切实抓好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关键要素,实现安全发展。其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安全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服务“三个体系”,切实做好加大公共安全投入、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企业安全责任三个层面的工作。再次,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引领作用,拓展宣传方式,扩大覆盖面,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加强对当事人依法维权的宣传教育,引导当事人依法表达诉求,预防和减少缠访缠诉现象。 最后,要全面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分析当前安全生产行政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基本任务和重点工作,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依法行政。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精神,高度重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 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安全生产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维护安全生产领域的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和科学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安全生产论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例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出台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了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了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严格了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等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与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各类安全事故高发,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所致,而人为原因与管理又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不仅涉及到企业,而且还延伸到各级政府及管理职能部门。因此,这些问题无疑与安全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企业安全生产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一直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伤亡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居高不下。据统计资料分析,最近几年,全国各类事故每年死亡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每年死亡人数15000人以上。形势严峻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职业危害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约有50多万个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达2500万人以上。以粉尘危害为例,目前全国尘肺病患者约1万人。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有些企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甚至放弃安全生产管理,致使一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薄弱,规章制度松驰,有的企业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存在大量事故隐患。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仅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欠帐就高达40多亿元。从业人员在这样没有安全生产保障又十分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作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 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者说是企业法人代表,行政一把手)对安全生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企业主要负责人思想上并不重视安全生产,主要表现有:一是部分企业老板“要自己的钱,不要别人的命”,违法生产经营或者知法犯法,导致事故不断,死伤众多;二是有些企业由于产品对路,适应市场的需要,效益较好,再加上多年没有发生大的事故,对安全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安全无关紧要;三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安全生产不重视,工作不到位,熟视无睹,疏于监管,组织的安全大检查,走马观花。如每年年终组织的安全责任考核验收,可操作性差,流于形式,容易给企业负责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安全管理就这么简单,不用创新与投入,就能获得地方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负责人往往只要经济效益和“票子”忽视甚至不要安全生产,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没有意识到它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需要进一步落实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的作用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负责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它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织保证。但是,很多企业并未按照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对有关管理人员按照规定进行培训。我们都知道,安全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同时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另外,企业机构合并、人员裁减,企业安全管理部门首当其冲,导致安全管理人员流失严重。 3、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缺乏安全生产保障 企业安排适当资金,用于改善安全设施,更新安全技术装备、器材、仪器、仪表以及其他安全生产投入,对于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达到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要求非常重要。目前,部分企业建设项目未执行“三同时”审批制度,未进行安全评价和安全论证,留下事故隐患;没有按规定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有的企业采用比价采购的办法,降低成本,导致采购的劳保用品质量低劣;没有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从业人员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无法获得医疗救治、职业康复和经济补偿,有的企业出了工伤事故不进行工伤鉴定,不享受工伤待遇,更严重的是造成工伤或疑似职业病就解除劳动合同。很多企业缺乏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设备、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直到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使用的是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安全条件极差,粉尘、噪音超标严重,通风不符合要求,照明很差或不足,从业人员在这样没有安全生产保障的条件下作业,导致了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居高不下。 4、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我国劳动者文化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受教育阶段缺乏安全培训,参加工作又缺乏安全教育,并且大部分劳动者还是考虑如何赚钱养家糊口的问题,希望多挣一些钱来改善家庭的经济生活而忽视了平安即是福的简单道理。另外,生产安全事故(包括职业病)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发生在进城的民工身上,他们 从农村的环境一下转换到陌生的工业环境,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有些民工(特别是生产忙时招来的季节工)未经培训就上岗,甚至从事一些特种作业或者危险作业,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违章作业,如工业气瓶在无防震圈、防护帽的情况下,猛摔猛碰,野蛮操作;车工操作时违章戴手套,不戴防护眼镜比比皆是;更严重的是无证人员从事行车、叉车、喷漆、电焊、电工等特种作业。二是很多劳动者缺乏安全知识和意识,认为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没有必要,往往不按规定佩戴或者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由此引发的人身伤亡和职业病时有发生。5、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应负的责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保证其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安全责任制是安全部门的事,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与其他部门和人员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企业对安全工作“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事故再要”的现象,不出事故,安全部门提出的安全问题也被忙碌的生产所冲淡,引不起领导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及时修订,检查时拿出的规章制度都是十几前计划经济时代制订的,早已不适应现在企业发展的需要了。有的企业事故隐患整改不力,每次检查时提出的问题,不能认真进行整改,又没有制订有效防范措施,导致事故不断发生。很多企业对外进行承包或租凭,而部分承包单位和个人又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相应的资质。如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有毒有害作业人员无安全防护用品,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 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全方位、全员和全过程做好工作。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安全工作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由传统的安全管理向需求管理上转变,由落后的“事后调查”向“超前预防”管理转变。 1、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 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其原因大多是因为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技术规程、规范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如生产经营活动的作业场所不符合保证安全生产规定,设备、设施、工具、器材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缺陷,未按规定配备安全防护用品,未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职工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劳动组织不合理,管理人员违章指挥,职工违章冒险作业等。因此,企业应通过广播、报刊和网站等各种舆论工具,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宣传力度,然后通过执法检查,抓好其各条款的落实工作,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后,进行调查时,才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2、加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必须要由企业“一把手”挂帅领导,统筹协调,负全面责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依法履行自己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职责,做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可以安排副职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需要了解、熟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积极参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培训班,做到依法持证上岗。通过培训,让各级领导干部逐步掌握要求设置的安全技术规程,提高安全素质,杜绝违章指挥,并在企业安全生产决策和投入中表现出决断能力,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其工作效率。另外,对普通职工进行有效的安全生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狠抓班组安全建设、三级安全教育、岗位变换教育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教育,坚持全员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3、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设备设施本质安全性 我国已建立了安全生产的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必须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要设立专门的帐户或者科目,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挪用安全生产投入资金,并且要定期召开有关安全生产的的会议,听取有关职能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汇报,对反映的安全问题,认真组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企业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管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对超过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企业必须及时更新。在工伤事故中,因为设备本身不安全导致的工伤事故不在少数,应定期对设备的传动部分、各种安全装置进行检修。购买新设备时,必须同时购买与其配套的安全防护装置,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要做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企业要经常组织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或者事故隐患,指定专人负责,并在人、财、物上予以保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4、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职工的劳动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而劳动环境的好坏,是导致伤亡发生与否的因素之一,改善劳动条件,不但可以减少伤亡事故,大大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增加企业凝聚力,从而增加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甚至国际劳工标准的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使劳动者健康、舒适、愉悦地工作,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构筑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桥梁 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许多工作,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需要由具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很多企业缺少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希望能从社会上的有关中介机构聘请到所需要的专业人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服务;而有些企业配备安全生产专门机构和人员会造成经济不合理,可以与中介机构签订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合同的形式,由中介机构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同时,政府也可以组织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或者企业安全专家进行安全检查或诊断,掌握企业安全管理状况。 6、认真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活动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其管理思想机制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其管理思想最能体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又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企业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达到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的目的,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消除国际贸易壁垒和改善我国企业在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的国际形象。 安全生产是一项艰巨、长期、复杂的工作,“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不能有麻痹思想,企业要警钟长鸣,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力争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状况的根本好转,保障人民更好、更快地建设和实现“安全小康”社会。 安全生产论文:实施系数制考核制度——强化内在安全生产管理的治本之策 【摘 要】 安全生产管理科学有其建立背景和发展历程。对传统的、以外动力为主的管理模式,经长期实践和反思后,笔者主张改变动力方向,在管理上发挥内在动力的作用,并根据人产生内驱力的功利心理原理,创意地提出系数制的科学考核制度,利用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规律,激发、引导人有目的的进取行为,增强其良好动机推动力和对不良倾向的抵制力,从根本上调动、激励企业和职工搞好生产的积极性,使管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 内在管理 系数制 按分奖罚 1 引 言 近十年来,企业运作已进入市场经济,一些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实行了强化手段。对出事故或没搞好生产的职工采取扣奖、重罚、调离等强硬手段,其结果是企业安全生产上不去,事故仍不时发生。少数职工违章违纪,工效低、吃大锅饭的顽症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究其原因,安全生产管理有个用力方向、用力着重点的大学问,很值得反思。 哲学的基本原理指出:从内因和外因作用看,内因是根本的、能时刻起作用的原动力之本,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是内动力之源。然而,现实工作的思维方式、管理理论、工作方法、手段及人力、物力的使用,却忽视了内因的动力作用。长期以来,企业管理着重在外因即干部对职工的管理制度上下功夫,“管”、“卡”甚至“压”的成分不少,而欠缺从内因上推行明智有效的激励政策,致使职工自律安全和搞好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没有从根本上调动起来。 其实,靠干部管、卡、督促检查手段等是一类“隔靴搔痒”的外在做法,是“浇叶不浇根”的传统的、低效率的控制手段。如单靠这些手段管好现代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显得单薄了,特别是对现代大工业高速、高能、高温、高压的设备和工艺,瞬息万变的安全运作与控制必须采用全新的安全管理方法。 历史经验值得借鉴,例如,解放后中国的农业生产,尽管干部们费力不小仍一直落后,但在实行家庭承包制这一明智的激励政策后,却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实际上,采用外在管理法是靠外因来管内因,而后来突破了外因管理上的局限性,党中央突出内因制定了政策,实行了家庭承包制,调动起亿万农民内因积极性,一个政策就使困扰中国的粮食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改革以来,企业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行明智的内在激励政策已势在必然。笔者认为,在各行业制定和实施一种称为系数制的制度,定能在干部、职工内因深层引发强劲震动,从根本上广泛调动和激励其工作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定期将其在工作上的功过得失累计加减成一个系数分,按分数高低,分配活工资、奖金、择优上岗、提升、分房、记功、福利待遇和处分等,并法定成章按年月累积,沿袭下去,最好直至退休。 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看,建立科学的评定制度很重要、很迫切。进大学要有考分,才能使学生勤奋,如没考分制,就会出现懒散状态。同样,制定系数制考核、打分的办法,能使干部、职工的表现、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定量地反映出来,并直接影响到物质利益和荣誉,于好于差者都会产生很大的推力和压力,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环境,并实现“要我做好”为“我要做好”的转变。特别是实施系数制能抓住当前减员增效的机遇并与下岗相结合,按分数说话,再辅以必要的外在管理手段,能有效地解决安全生产经营难题,使大局明显改观。 系数制因工作不同而异。有的可搞安全系数制,有的可以从产值、效益、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综合建立生产经营系数制。制定和实施系数制,以安全系数制为例,示明了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其他工作可参照此法制定。 2 安全系数制度的基本做法 1) 参照八大项内容定期计算,对每个职工的安全成绩评定出一个安全系数分。 八大项目内容是: ①安全年限长短的得分。 (累计+或-分) ②日常执行标准化作业的规范综合得分。 (以当次评分为据) ③技术考核成绩。 (以当次考分为据) ④发生事故或者违章的件数和大小。 (在基数分中累计一分) ⑤防止责任事故及苗头的件数、大小。 (累计+分) ⑥工作质量综合得分。(以当次评分为据) ⑦举报违章、违纪的件数和大小。 (累计+分) ⑧其他有关安全内容得分。 (累计+分) 系数得分可以超过1 计算公式:(1项 2项 3项 4项 5项-6项 7 项 8项)×1‰=系数得分 2) 按系数分的高低,给予择优上岗、提升、分配活工资、奖金、分房、记功和福利待遇等,并法定成章,按年月累积,沿袭下去,最好直至退休。 3) 对系数总评分或第4项违章扣分后,基数分低于限界分数的职工,被停发一切奖金,下岗,严重者按劳动法和合同制规定给予除名或留职察看处分。 4) 对于第4项,只在基数分中扣。每年全体员工固定补充加一次分,用以补充扣的基数分,超出的部分与基数累加不封顶,以提高系数总得分。但当年基数分被扣低于限界分,同样按规定处罚。基数分每年为300分;补充加分按各工种不同而不同,一般每年为30分。 5) 对于第1项,每安全一年加10分;不足200分的预支加够200分,用于提高系数总得分得到物质分配,但必须是工龄不足20年,又没出过事故的员工,以后扣回。20年以上安全年的员工在200分基础上累加。 6) 对发生事故者,在第1、4项中扣分,标准按实际情况制定;以往的一次性处罚依然进行。第1、4项的扣分标准为:出一般事故扣50分;出险性事故扣100分;出大事故扣150分;出重大事故扣200分以上。 (八大项目有不同的小项目和得分标准,应按各个工种实际,研究权衡后再设立制定,特别是要测算按评分标准对奖的是否奖得高兴,罚的是否罚得疼痛,不痛不痒会影响效果。同时要易于操作。实施时要做好宣传,让大家明白系数制对切身利益的影响所在。为了使实施能稳定进行,开始可先只评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调整评分方法后,再结合物质利益分配实施,并力所能及地由粗渐细进行) 3 安全系数制的作用分析 1) 能对惯常违章者起到警醒棒喝作用。因为一出差错就会影响很长时间,甚至是一辈子的事,有吃不消、兜着走的后果,而不是象以前,难受一阵,以后又跟别人一样,没事了。 2) 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得多、得少、上岗、下岗甚至,解除劳动合同有据可查,数字说话,避免凭印象办事并增强了结论的科学权威力度,使人心服而后畏。 3) 鞭策职工上进的光荣榜。系数分寄托着人一生的精神和物质追求,不仅是每月收入的依据,更是衡量人的能力高低和一生对企业功过大小的尺子。能明显地用数据反映出来,分数高时是人们处身立世的脸面和荣誉,分数低时就象一块黑招牌。这些到老时,更会有不同的意义,一生功过被人们评说,因而会被多数人看重。 4) 约束落后职工行为的“紧箍咒”。在这里也可以将系数制比喻是约束落后行为的“紧箍咒”,在漫长的日子里,只要你落后你就受损失,就难受。同时,系数制象一副治根的中药,能在漫长的日子里,不断调养人们的安全意识。 5) 能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管理是一个繁杂的庞大运作系统,各子系统和要素时刻在相互作用,而任何要素都可在瞬间对安全大局构成致命的灾难。系数制通过有效的计分参照,对人们日常具体工作进行约束和激励,从而增强关键环节上的控制力度。 6) 能激发人们预防事故,主动查隐患,举报违章的积极性。 7) 使有功者一辈子受奖。以往对防止事故的有功者,仅一次奖励就打发了,防止事故的甜头并不明显。实行系数制后,就能提高系数得分,使其一直受益(产生物质利益),因而能激发人们从被动防止事故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并防止事故。 8) 使出事故者一辈子受罚。以往出事者受罚顶多痛恨一年半载后,就放松自己,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事故。实行系数制后,就会使出事故者长痛下去,短痛易忍,长痛难捱,因而能强有力地制止胆大妄为者。 9) 能鼓励出过事故的人立功。出事故者为了求回正常的物质分配,争回面子,回到正常的系数分水平,就有个压力压他要比别人更要注意安全,更要找机会防止事故和举报违章事件,这样才能加分;同时对没出过事故的其他人,为了提高系数分以便得到更多的利益和防止一旦出事故扣分,也会去寻找机会防止事故和举报违章。这就会在群众中树立正气,使大家处于相互监督之下,造成人人抓安全、查隐患、揭违章的局面,并遍及各个领域和角落。这些互控效果,单靠干部盯管是绝不可能达到的。 10) 能促进职工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提高队伍整体安全素质,还能减轻干部的工作量并缓冲与群众的矛盾,也不会因更换领导人而使安全工作出现波动。而且系数制的实施,是直接从内因本源抓起,因此,比传统管理更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实施系数制,有人会认为打分工作量很大,但细致分析后,此种担心会自行消除。凡事都要相对而言。实施系数制能减少许多低效率的外在管理工作,变成用电脑进行核算。虽然要统计的数据也不少,但有一、两个专业人员,就能胜任上千人单位的日常统计工作。同时,一个单位可选关键和重要的工种实施,工作量便减少了大半。分析安全系数制八项评分内容可看出:第1、3项可以半年统计一次,这有现成数字可查。第5项和第7项每个月里并不会很多。第8项在开始时可粗略进行。只有第2、4、6项统计量会多一些,但其实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半年或一个季度评分一次,届时召集班组长以上干部,对每个职工评分。职工的表现,干部们心里会有数,因此,分可以很快评出来。如果召集职工(10人以上)采取不记名对全体同志互相评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得出的分和干部们评的分综合,则更能服人,更可减轻干部的正面压力,更能使大家处于相互监督的大环境里,这是经过笔者多次实践倍尝甜头的很好做法。 实施系数制时,可先粗放一些,在完成了由外在管理为主向内在自我约束为主的管理模式过渡后,整个企业情况将大为改观,那时再进一步细化评分将会更有成效。 安全生产论文: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安全生产管理新体制 管理新体制 安全生产已成为制约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能源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也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经济较快发展的制约瓶颈。而安全生产又是煤炭企业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抢险排险困难重重,一般具有毁灭性和不可逆性,往往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和经济损失无法挽回,导致生产经营企业瘫痪,短时期内很难恢复生产。由此可以看到,安全生产搞不好势必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在煤炭企业发展中确实具有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的属性。 对于安全生产的深刻理解 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有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深刻背景,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多年来积累沉淀的大量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因此,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危态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自觉把安全生产置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和落实。坚持始终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研究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力度,树立安全生产工作长期艰苦攻坚的思想。社会在发展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的逐渐富足,伴随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客观上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跟上时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从长期以来排查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局限中跳出来,把安全生产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层面,科学应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调动社会各种资源,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现阶段,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发挥好理念先导作用。 心态安全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人本思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追求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可是为什么在一些单位“三违”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比如说,一些企业盲目追求效益,迫使或诱发本单位职工拼设备、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又比如,上级组织安全大检查是帮助下级查出隐患,预防事故,这本是好事,可下级往往百般应付,恐怕查出什么问题,查出问题便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比如,“我要安全”本来应是职工本能的内在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瓢泼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如果上述错误观念不破除,正确的安全理念不树立,那么,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建设就永远是一座空中楼阁。 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 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位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认真地确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营造“人人关注安全”良好氛围,必须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环境。通过电视、报刊、板报、标语、读本等媒体和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攻势,做到寓教于乐,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知识广为传播,潜移默化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培养人的安全心态。 发挥好亲情感染作用。 从理论上讲,促使全员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适应了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内在需求,从主观上讲职工是愿意接受的。但是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不是大道理满堂灌,就是家长式的训斥。要解决安全问题入心入脑的问题,还应注重情感投入,可采用亲情教育法,如在会议室设立“全家福”牌板,把每个家庭对亲人的安全企盼写在照片的下面,时时提醒职工牢记亲人的嘱托;如为职工过生日,送警句,恳谈会,兄弟交心等方法,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向职工宣传安全思想;再就是开展安全共保活动,基层单位定期向职工家属发出安全承诺书,号召家属发挥好安全第二道防线作用,真诚邀请家属参加到安全共保活动中来。 发挥好管理规范作用。 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方法是有直接联系的。过去、理者抓“三违”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和经济加处罚。不可否认,批评和罚款能使违章职工的思想受到触动,但仅仅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三违”现象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个别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职工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对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经济处罚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为了增强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如在基层单位会议室设置“不规范行为警示台”,让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者站到台上,将违章经过及危害说清楚,促使其自我反思,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企业管理人员要发挥示范作用,当生产条件达不到安全、危害员工健康时,不得盲目指挥、违章指挥。尤其当威胁到员工生命安全时,要把保障员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此外,要为员工创造 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地去工作。 落实制度“严”字当头。 人即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出事故的受害者,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从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艰难性,可以看到父母之心难违;从失去亲人悲痛的难忍性,可以看到交织之情亦难违;从党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性,我们深知党心民心更不可违。因此,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每一个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企业搞好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作为基本出发点,看待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对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极其重要。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抓好制度的教育和落实,使广大员工懂得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是经过多少人的鲜血和生命及沉痛教训写成的,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运做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家人和儿女的情感。教育员工自觉用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自觉执行规章制度变成大家的自觉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要狠抓一个“严”字,要“严”当头,要严制度、严标准,严明劳动纪律。各单位都要按照矿《安全管理办法》和有关标准的要求,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对那些日常违章人员,在对其作到教育的基础上,利用暴光、经济重罚等措施,督促本人增强安全意识和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坚持好各级管理人员现场值班制度,如不能做到,不论涉及到谁,都按规定进行考核及处罚,从而增强各级管理人员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还要着眼于一个“全”字。 综合治理,总体推进,要求各级领导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值班、顶岗和一线指挥都要即使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想为安全生产所想,急为安全生产所急,积极为生产一线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优质活动,从而在全矿的范围内形成安全工作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促进矿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稳步发展。 安全生产论文:煤矿安全生产中计算机的运用 文章重点从人员精确定位。瓦斯气体检测等安全生产监测系统、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计算机煤矿安全生产自动检测系统几个方面对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展开论述。 开发科学、高效的煤矿安全生产检查系统,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做好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进行精确定位、对井下瓦斯状况进行精密测度。(1)计算机对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精确位置检测技术分析“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复杂,是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地区。一旦井下作业发生安全事故,其最大的原则就是保证人员在第一时间升井或组织自救,将伤亡数量降至最低。”[2]实现这一目标,对井下人工作人员的数量及其所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开展安全营救的重要参考标准。计算机对井下工作人员精确定位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流程如下:工作原理:在矿井下布设网关以及参考节点,(需要指出的是:所布设的这些网关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布设好节点之后,需要再进一步设定一些位置已经固定的参考节点,通过该方法以保证每一个移动的节点都处于多个参考节点的射频信号范围之内。对井下工作人员精确定位技术通过利用集中定位的方法,能够将人员具体位置、数量、活动情况等详细信息及时发送到地面,为开展营救赢得时间、提高效率。(2)计算机对井下瓦斯气体监测检查技术分析煤矿井下瓦斯气体浓度直接关系到矿工工作环境、甚至是矿工的生命安全。基于计算机对于井下瓦斯气体检测技术是充分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计算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瓦斯浓度的检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这项技术的逐步成熟,更加显示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此项技术主要涵盖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计算机网络监测应用系统。工作原理:通过计算机监测技术实现对瓦斯气体浓度实时监测,将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及时传输,通过远程服务器的高性能处理器对检测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进一步处理,通过无线电传播技术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一线员工,为现场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参考。计算机对井下瓦斯气体监测检查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长距离的传输、高可靠的性能、低消耗的功率,能适应煤矿井下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由于该项技术对计算机传感器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设计与应用该项技术时,要在网络节点的硬件设计上实现低功耗、确保工作稳定性,并按照节点的特征对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裁减、实施功能优化措施,在占有最小CPU的基础上实现对节点的全面控制。 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该项技术工作原理是: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由计算机底层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实际生产过程实施调度、监控,以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对煤矿井下管理者及员工的工作效能、规章制度执行状况、采煤质量、井下运输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绩效汇报;再次,对煤矿生产中各个环节的设备设施状况进行有效监控,为实现设备安全运转提供有效保障。通过计算机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不难发现,该项技术具有强大的实际应用功能,具体体现在:(1)对煤矿生产管理者、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周密检测,实现对事故隐患的实现预警与排查;(2)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调度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实现在第一时间排查安全隐患、启动应急处理机制;(3)对煤矿生产设备工作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测,通过建立设备电子档案的管理办法,详细记录设备运转状况;(4)对煤矿生产计划实施有效管理,实现生产过程全环节的持续性计划管理监测。 计算机煤矿安全生产自动检测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最大,本身具有科学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大,目前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构成该项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及其主要功能:中心站点、井下分站、传感器集群、通信接口的终端设施。(1)在整个系统中,中心站点始终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发挥着全程操控的作用;(2)井下分站作为中心站点的子站点,分布于煤矿生产的各个区域和各个工作流程,主要任务是收集相关信息,并将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中心站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煤矿生产区域广泛、作业环境复杂,需要对子站点的自动智能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目前这一技术还有很大的欠缺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同时,井下分站要充分发挥灵活、智能的优势,当出现故障时可以实现即时查修、及时调整;(3)在整个系统中,传感器处于系统的神经感应地位,主要功能是将各项信息实现无干扰化、高质量化传递。传感器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对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整个系统中的造价也相对较高。 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1)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信息孤岛"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供应商相对较多,应用系统繁多,型号、性能很不规范;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有效联动,就需要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而现实是,一些信息不能共享,系统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2)重建设、轻维护现象依然严重。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及时维护,避免出现各种隐患,毕竟煤炭生产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一旦计算机检测系统自身出现故障,为整个煤炭生产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要对煤炭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计算机检测设备进行 经常性检修,要有相应的制度、相应的人员进行专门维护。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煤炭安全生产过程中,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加快计算机与煤矿安全生产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力度,才能充分实现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安全生产服务,实现煤矿生产安全化、人性化、效益化。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项目开发中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是企业管理中房屋的主题。目前,许多施工企业都在深度项目开发,深度多元化发展,对项目开发单位而言,工程成本的控制需要从建设期的决策阶段、设计、施工阶段全过程来进行控制,此文仅就施工阶段开发单位工程成本的控制作一阐述。 1 制定严密的合同条款 随着我国加入WTO,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是建设单位的首选课题。在国际惯例中,业主常常聘请有经验的咨询公司编制严密的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对承包商的制约条款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防止施工单位上场后以工期紧、场地狭小、品牌型号不明确等为借口,进行各种各样的索赔。如施工单位常常会在工程的后期以工期紧为理由,要求增加工程费用,如果合同中预告了合同报价充分考虑了工期因素,不论采取何种赶工措施均不再调整报价的条款,就能有效地杜绝费用的增长;于内墙如设备安装预算,不同的品牌型号价格出入很大,如果办公室模糊很容易千万施工过程中“偷梁换柱”,影响工程质量和寿命,损害开发商的信誉,造成不良后果。利用好“严密合同条款”这一条,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提前的预计,在这一点上需要多学习国外成熟的经验及合同条款。 2 结合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控制工程成本 做为开发单位的预算合同人员应做到“三多”,即“多看、多问、多思考”。“多看”,就要多看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工艺流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施工中常见的基坑全断面锚喷支护,由于受周围建筑物基础情况及治水、地质等开挖实际情况的不确定因素影响,难免有些地方需要加强锚护,同时有些地方也要减少锚筋,甚至在距离坑底一定调试内或毗邻建筑物的局部地方不用锚喷,对于加强锚护部分施工单位自然会提出补偿,但对于减少锚筋及不用锚喷的部分就需要建设单位的细心观察和监督,以便以确凿的证据和充分的理由榔头工程量。“多问”就是对于预算中不常遇到的较边缘的工程问题,或是对自己经验不充分的问题不匆忙作定论,要向现场的工程师进行咨询。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市政工程,由于行业的垄断,大多数的造价人员很少遇到这类预算,因此这类问题就更需要多问。如在一次室外消防管道的预算中,就曾遇到了防滑卡箍使用数量问题,如果按定额常规用量参考值(0.338个/m)去测算,全小区2000m管张,共需用676个防滑卡箍,而实际上只在变径、变高、管线拐弯处使用,全小区共使用16个,两项相差560个,以每个228元计算,仅防滑卡箍一项避免的直接费损失就高达10多万元。“多思考”,不可不论定额仍是目前建设市场确定造价的主要依据,但也应客观地认识到定额不可能囊括市场,由于新工艺、新材料地不断涌现,工程现场的特殊情况都使得子目组价、项目组价仍为目前造价中不可避免的工作。如在外电源工程中,施工单位往往习惯以地下人孔检查井每座多少元报价、防水硅胶以每平方米多少元报价,究竟每座实际有多少土方量,有多少砌筑量,有多少混凝土量,能不能组价到施工单位的报价水平,防水硅胶具体用量及操作工艺是什么,能不能组价到每平方米报价,都需要造价人员去推敲、思考。 3 做好市场材料及市场工艺价格的,建立寻价体系 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圬工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显然材料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头戏。项目开发过程中,建设单位为控制成本及确保材料质量,对某些材料均会采用甲方指定或限价方式。首先,企业应系统关注机构公布的价格,与社会咨询机构保持联系。建立起企业自身的价格信息网络,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准确地把握不同地区及不同规格的材料、半成品的价格信息,保证工作人员可随时随地地调用及监督,做到资源共享。需强调一点,政府公布的价格是市场的平均价,详细的价格管理远不能简单停留在这一深度,要进一步利用长期与商家建立起的经济往来关系和社会公开渠道,寻找物美价廉的产品;其次,控制材料的采购单价,企业还应把握大势,在系统价格的基础上,定期绘制主要材料时间——价格曲线图。 分析材料的周期变化规律,结合技术曲线的分析及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委托人的通货膨胀或通货收缩状态,研究判断不同地区、不同材料的短期及中斯走向,在参照价格信息的基础上,增加理性分析的因素,把握材料的走向趋势,将其分析成果应用在开发生产中。 4 建议采用工程量清单形式确定工程造价 工程量清单是指按照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的要求与规定,依据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结合现行预算定额子目分项要求,将拟建招标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按工程部位、性质或构件分部分项,并计算实物工程量,列成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供投标单位受苦填写单价的一种工程量计价方法。目前市场上常用形式是将脚手架使用费、遇、模板使用费等非实体性消耗费用,以及企业管理费、利润和此部分的税金列于开办费中,一般开办费为总价包干不变,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只包含了实体性消耗中的直接费及其税金,此部分价款随工程量的培养而变化。采用工程量清单的形式,对建设单位而言,首先工程单价易与市场价进行竞争性比较,挤掉单价中的水份,堵住漏洞;其次可控制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价款的增加,变更培养的工程量,只能引起实体性消耗中的直接费及其税金部分的变化,非实体性消耗费用及企业管理费、利润及此部分的税金,仍保持原有水平。总之,采用工程量清单对于建设单位来说是一项既易于操作,又利于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5 做好反索赔工作 近几年来有关索赔的文章随处可见,而反索赔的文章却不多,许多建设单位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应对施工单位的索赔,而常常忽视了反索赔条款的应用。施工单位由于措施不当,延误了承诺的工期;交叉作业中,一方因现场清单不及时防碍了另一方正常的工作程序,或因泼水等情况损坏了工程成品;使用了非业主指定的新产品等待,对此建设单位均可进行反索赔。做好反索赔工作,需要有充分有力的证据,并利用监理的作用,保存好现场工程图片和现场稠人广众等原始资料。 6 结束语 以上从5个方面谈了施工阶段项目开发的成本控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以有侧重,不可有忽视。对于成本管理这个大课题,远不止这些内容能够囊括,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之不断完善成熟。总之,开发单位的预算合同人员要做到统观全局,对建材市场走向做到心中有数,对定额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为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辅平道路,注入实力。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方法 所谓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施工项目实施中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目前,施工企业要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求时机,敢于竞争,以自身的优势占领大市场中的一席之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所以,提高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项目成本的降低,必须执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1.成本控制的原则 1.1 收支对比的原则。 每发生一笔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都要查一查有无相对应的预算收入,是否支大于收。在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核算和月度成本核算中,也要仔细地进行实际成本与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以便从中探索成本节超的原因,纠正项目成本的不利偏差,提高项目成本的降低水平。如2002年,在山东境内国道206线公路施工中,由于我单位参加社会工程施工,没有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虽从各环节进行了努力,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抓住要害,经核算对比分析,经济效益不理想。 1.2 全面控制的原则。 即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和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到项目组织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当然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施工项目成本的高低需要施工人员的群策群力共同关心。工程项目确定以后,自施工准备开始,到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的保修期结束,其中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轨道。国道206线公路施工从工程管理角度上讲,虽然每次开会要求各个职能部门、各施工队和班组,人人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工种之间相互配合支持,能节约的尽量节约,尽量降低施工项目的成本,提高工程施工的利润,但这只流于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实际施工控制中去,造成工程施工经济效益不好。 1.3 以施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原则。 就是重点放在施工过程阶段,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制是施工过程阶段的成本控制作准备的,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盈亏已基本成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纠正为时已晚。因此,施工过程阶段成本控制的好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高低具有关键的作用。国道206线虽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措施缺乏力度,检查落实措施也不及时,直接造成整段工程经济效益不乐观。 1.4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是贯彻执行计划的一种方法,它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逐一加以分解,提出进一步的具体要求,并分别落实到执行计划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在开工前的施工准备阶段,对整个工程施工都要认真细致地作出计划,对各职能部门、施工队及班组进行施工目标的安排落实,让参加施工的每位管理人员及生产者都做到心中有数,生产有目标,施工的整个过程有计划。 1.5 节约的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主要的基本原则。一是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对施工过程中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了限制和监督;二是提高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制止可能在施工中发生的一切浪费。不管是什么形式结构的工程项目施工,要想提高经济效益,节约人工、物力、财力的消耗是重中之重,关键的关键,也是成本控制的核心。我们单位已有三十多年的施工历程,总结出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从各方面加强管理和节约。比如2003年梁山县东平湖围堤八里湾排灌闸工程施工,在保证按时完成施工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压缩施工人员,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费的支出;材料损耗控制到最低限度,料物的收支掌握平衡,财务专职管理人员按旬和月进行资金收支分析,出现偏差及时调整,尽量控制收大于支的最佳状态,所以有效降低了项目成本。 1.6 例外管理原则。 不经常出现的问题称之“例外”问题,水利工程称之为不可预见的问题。例如在工程施工中,本来材料价格是在计划和成本控制之中,但材料价格突然猛涨,超过了物价上涨指数,资金发生了失控现象等等。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采用科学系统的成本预测方法加以解决,根据市场随时变化的行情进行分析研究,在材料价格未暴涨之前把工程所需物料尽可能多进一些,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7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要使成本控制方法真正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施工队和生产班组都负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责任,从而形成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另外,各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还应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能自主决定费用的开支。最后,项目经理还要对各部门、各作业队及各班组进行定期的成本检查和考评,并与工资分配紧密挂钩,实行有奖有罚。只有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是名实相符的项目成本控制,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2.项目成本控制 2.1 材料控制 实践证明,施工所用的原材料费用占整个项目成本中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0%~70%,所以,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在施工准备阶段按预算工程量及配合比先做出各种材料的用料计划,并把原材料的消耗率降到最低点。进料时选派可靠并富有经验的收料人进行把关,收料人不仅严把质量关,而且还严把进料数量关。当然说收料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运料车辆也不统一,有汽运、拖拉机运、机动三轮车运,有的运料人总想在收料的数量上粘点光或玩弄虚方等。针对这些不利工程成本降低的因素,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即对他们首先进行批评教育;二是对不听劝阻的车主采取取缔拉料资格;三是安排专人在工地附近监视,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处理,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在堆放料物的地方,为防止施工现场的车辆碾压入土造成材料浪费,采取了放料场地洒水压实的办法。为防止材料被盗,安排了专职警卫人员日夜值班。为了降低材料价格,首先在进料前安排专人到有关料源场地调查了解行情,然后对料源价格、质量、道路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价格最低、运距最短,道路及场地最好的定为用料的料源,以节约材料的成本。另外,为提高模板及零部件利用率,我们定时发动管理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义务大回收活动,把工程所用的料物根据工程进展顺序分类搬运并摆放整齐,以提高料物的使用和周转率;不用的料物回收到指定地点,避免影响场地的整洁,这样,为降低材料的成本起到积极的作用。 2.2 人工费控制 在工程施工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首先尽量控制施工人员的数量,尽量选择多面手的生产人员,提高生产效率,避免生产人员窝工怠工现象;二是采用多招用熟练的临时工,少用正式职工的办法。因为职工的工资+施工补助+夜班津贴+星期天加班等费用总和大于临时工支出的种费用,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项措施;三是执行本单位制定的奖罚制度,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励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对完成任务好、工作积极主动并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实行大会表扬和奖励,并记入人事档案,作为以后考核、晋级的依据。对工作不负责任完不成任务的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给予经济处罚;四是尽量减少管理人员,实行一人多岗多职,通过给他们压担子加负荷,以提高管理及生产工效来控制成本。 2.3 机械台班费控制 在施工中对工程所用的机械,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机械进场根据工程施工的计划安排及施工项目的先后顺序,用时提前3天进场,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能,增加机械的运转率,减少机械的闲置,这样对施工场地也好安排。同时,根据实际工程进展情况尽量减少机械的台数,提高机械的利用率,以节约机械调迁费和使用费;二是实行机械租赁制,这样做的好处是租施工机械费用低,买机械支出费用高,这种办法既实用又经济;三是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尽量用当地的网电作施工电源,不用发电机组发电(但发电机组必须进场,以防电网停电供备用),因为自发电的成本比网电的电费高;四是对各种机械的操作人员在开工前进行短期的培训,使之更加熟练、规范的操作。防止降低机械的利用率。同时在施工准备阶段要求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人员维修并保养好机械,易损件提前备好,施工中能始终保持机械的完好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的效能。 此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通过在本工程实践,证明是对的,可行的,不仅降低了项目成本,而且提高了单位的经济效益。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浅议施工企业项目阶段的成本控制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价格竞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企业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即规划、设计、招投标阶段;第二阶段为施工阶段;第三阶段为竣工验收后的成本分析与考核阶段。从项目规划开始到竣工验收后的成本核算(对施工企业而言:即从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1.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下面仅就施工企业单项工程项目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三方面引以阐述。 一、加强项目合同的管理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与招投标管理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它是有效控制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资金投入的法律性文件。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30%的施工企业中标后,施工合同与甲方签订后,此“合同”只是以文件形式转给资料管理员,而没有配备现场的合同管理人员,以配合项目经理根据合同的有关规定.在承包商内部对原有的工作程序进行修改而避免习惯性和随意性等错误的发生。如图纸登记、下发程序;变更实施程序;分包进度付款和现场签证程序;材料、设备、工程检查验收程序等,最终使得施工合同管理与招、投标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严重脱节。因此在开工前要加强合同的管理。 二、结合现场实际施工工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通过施工组织方案和各方面的专项目方案,有效的选择成本是项目管理的一个要点。比如加强现场工程量计价签证人员对造价管理控制意识。现场业主代表对现场现场签证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有造价管理控制意识并对签证工作既负责任也认真.经方面核实后再签证,这样稚的内容与实际相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现场计价签证人员来说,对定额费用组成要相当的了解。如果现场签证人员不了解定额费用组成.对定额中的各项费用项目的概念混淆不清,有些签证把材料按市场价签证并列入直接费,这是不允许的。 对设计缺乏有效约束。有的图纸节点设计不够详细,做法说明不够全面,设计过于粗糙,局部用料计算不合理,设计环节经济控制深度不够,难以进行多方案论证。设计管理力度不够,存在大量先施工,后出联系单现象.资料中反映设计人员仅作签名,无相关意见。另外,设计过分考虑了建筑物整体外观形式的美观,未考虑整个工程的节能情况.因此给签证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施工单位提出许多问题,只考虑用料越来越好,未考虑成本核算。现场签证日期与实际不符。当遇到问题时,双方是121头商定而不及时签证,事后才突击补办签证手续,这就违背了“任何预算定额材料指导价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规定。现场管理人员对企业项目成本的控制是相当重要和必需的。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市政排水项目工程建设成本控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加快了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因此在进行市政项目建设时要强化成本控制,优化资源利用,提高项目的投入产出比。文章分析了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以及市政排水项目设计的相关内容,阐述了排水项目建设成本的控制原则,并总结了改善市政排水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意见。 关键词:市政排水工程;成本控制;全面控制;成本最小化;目标责任管理 1 市政排水设计项目及其成本控制 市政工程主要是指城镇公共设施,具备公共服务的属性,是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为城镇人民生产生活所提供的必要活动条件的设施、设备等。而作为市政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市政排水项目,主要包括土石方工程、道路工程、桥涵护岸工程、隧道工程、市政管网工程、地铁工程、钢筋工程、拆除工程、路灯工程等九个类别。 市政建设项目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项目方案的设计和施工图的设计两个阶段,项目管理也主要围绕这两个阶段进行。其中项目方案的设计得到的是方案报建文本,而施工图的设计得到的是施工图蓝图,方案设计阶段在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流程可由图1所示: 图1 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流程 方案设计阶段可分为方案招标与方案定案两个阶段,在方案的设计阶段需要有力的执行组织架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设计规划部门、营销部门以及策划部门等。在方案设计阶段,各个子部门应密切协调配合,力使决策做到及时和科学,保证方案设计过程的顺利 实施。 市政排水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设计施工单位加强设计施工管理,加强对项目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实时地监管、调整、指导并及时纠正项目中产生的误差,在保证项目符合预期目标的前提下,控制总成本使其保持在项目预算范围之内。市政排水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包括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通常情况下,市政排水项目的成本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主体结构的形式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和一些其他因素。市政排水项目主要有泵站、排水管道、污水处理厂以及地下工程等几个组成部分,其中地下工程最为主要,市政排水项目的分类如图2所示: 图2 市政排水项目的分类 2 排水项目建设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2.1 全面控制 全面控制原则的实质内涵在于从全方位和全过程两个角度来展开建设成本的控制,是在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内从费用支出的各个方面进行成本控制。由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包括项目投标到项目中标,具体建设实施时期以及最终的验收交工)都涉及到建设费用的支出,方方面面都需要成本控制的思想来组织建设施工。其中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做好项目的前期整体预算工作,在中标双方签订项目合同之后,要及时制定成本预算计划,采取人员经济激励措施并规划合理的施工方案,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建设成本消耗实施切实的管控。项目完工后,要做好项目施工各项费用的结算以及合同规定款项的追加工作,并分析核算项目中建设消耗,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角度实现对项目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 2.2 成本最小化 提高建设单位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人、财、物三个方面优化并减少费用开支,做到项目成本的最小化,这也是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要做到项目成本的最小化,需要从预防、执行和管理三个方面贯彻落实建设费用的使用范围、使用标准以及费用财务支付的相关规定,进行成本最小化控制。 成本预防需要提前做好成本的开支计划,保证每笔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从提高预算收入和降低成本费用两个方面来降低项目的建设费用,按照预算收入合理地确定支出费用,及时核算成本,发现和反馈项目进行中造成费用超支的原因,改进项目建设费用的管理方式。 2.3 目标责任管理 目标责任管理原则作为项目管理工作的一种常用方法,这个过程包括从项目目标的确定到目标分解,然后到项目任务的具体分配,责任人贯彻执行,到实施结果的评价考核,反馈评价结果,更新成本目标。项目建设的成本控制应遵循目标责任管理的原则,根据成本控制的目标,按照预算、 执行、考核这一操作流程,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对项目成本的动态控制。 3 加强市政排水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市政排水工程的成本控制观念 实现对市政排水工程成本管理的全面控制,首先应加强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理念,在确定好市政排水工程以后我们要对工程进行分析,对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成本支出实施有效的控制;其次是加大对施工人员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宣传教育,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灌输成本控制思想,强化他们的成本意识,树立他们的责任心,切实提高每个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经济意识,将成本控制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强化成本管理与控制,拓展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仅是企业某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将对成本管理与控制延伸到企业的设计、采购等多个部门,打造市政排水工程成本管理多部门协同的整体格局。 3.2 建立完善的市政排水工程成本控制制度 首先建立相关体制,完善招投标环节的法律规范化,做好招投标前期的调研工作,加强对招投标环节的监督力度,严肃处理违法乱纪行为,节约投标费用;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制度,要把责、权、利三者有力地结合起来,做到奖惩分明,这将有助于调动项目实施的积极性,缩短工期或提高工程质量,因此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是激励各部门工作,同时也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方式。 3.3 采用先进的市政排水工程成本管理手段 市政排水工程施工项目主管部门、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要密切关注领会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施工技术信息以及施工设备和材料的价格行情,加强与同行业相关技术施工人员的信息技术交流和学习,引入先进的工程成本管理经验,吸取工程管理经验,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3.4 优化市政排水工程的资源配置 首先制定合理的工作奖惩制度,提高操作工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增强辅助工人及勤杂人员的匹配程度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劳动力;其次是加强对材料费用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材料消耗及材料管理费用;最后是加强市政排水工程的机械费管理。随着社会对提高工程项目技术含量以及加快施工进度的需要,工程中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机械费在工程费用中的比重也随之提高,因此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完善市政排水工程的机械费管理,可以大大加快施工进度,同时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3.5 实行动态的市政排水工程成本机制 对工程实行动态监控,是指对工程造价的各个阶段实行动态的管理,首先是加强对企业生产材料的控制,施工材料价格受市场因素影响,其价格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对于工程施工材料我们应实行动态的成本控制管理方式;其次就是加强对工程后期管理的动态控制,实现对工程的全方位监控以及工程整体的成本管理;最后是要及时掌握施工市场动态,通过动态监控及时了解市场的发展方向。 4 结语 加强在工程设计阶段对项目工程预算的控制集中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是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对已计划而将实施的工程项目的控制,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需要摒弃重施工而轻设计的观念,在项目设计阶段加强成本预算和控制,提高企业管理和控制成本的能力,实现项目收益费用比的最大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浅谈路桥工程施工项目造价的成本控制措施 摘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是取得良好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实践经验,详细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特点及主要控制措施,并进行了具体总结 关键词:工程造价;造价管理;成本控制;控制措施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指运用科学原理和经济法规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造价确定与控制、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它体现在投资决策、设计、发包、施工和预结算各个阶段,是对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综合反映,是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性工作。程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施工周期,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质期结束。笔者曾参与多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控制与管理,现就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 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把控制成本的观念渗透到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技术、方法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之内。 (1)运用目标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目标,成本是按单位工程施工图测算,并根据预期目标确定的,工程利润按公式:利润=工程造价-目标成本-税金。 在确定每个单位工程的最低利润额后将项目目标进行公开招标,用合同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2)在纵向上实行四级承包,项目经理按核定利润(中标利润)与公司施工部门签订包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班)组;各施工队(班)组以定额工日为依据,对施工小组(人员)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3)在横向上,项目经理以公司法人委托人的身份与公司内、外部生产、施工、经营单位签订构件预制件、配件加工、材料采购、外包工程等经济合同,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范项目经理部与相关单位的责任,紧紧围绕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开展管理工作。加强基础管理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加强基础管理,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4)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有专人负责和明确管理职能分工;技术上要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选择;经济上要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成本的奖励措施等;合同措施主要是收集、整理设计变更、工程签证、费用索赔、决算书发文等。 二、建立严密有效的项目成本内控体系。 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3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项目部及造价编制人员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第二个层次是在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实行各职能部门签认制,专业岗位应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算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 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由公司直接领导并独立审计项目部的审计小组。审计小组通过内部常规稽核、项目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手段,对项目部实施成本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3个层次构筑的成本控制体系对项目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项目部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造价管理人员合理确定机械台班定额,把单车、单机核算落实到机型和操作者个人,做到事前测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争取超额完成台班定额工作量,同时,注意控制机械设备的维护成本。 (1)控制人工费成本和现场经费 一方面抓好人员编制,定岗定员,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要精干、高效、尽量缩小中标人工费与实际工资标准的差距。另一方面注意间接费用的控制,保持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特别控制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低额耗品的耗用等杂项开支。 (2)项目总工期与总成本的关系 工程活动的成本与它的持续时间的关系: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延长或缩短,成本会相应的变化。这样不同的安排,就会有不同的总工期,就会有不同的总成本,由此引起项目总工期和总成本之间复杂的关系。 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要精确地绘制曲线是不可能的,这由于工期压缩可选择的方案较多,而方案的组合更不计其数。可以设计几套方案,如模板方案、设备方案、组织方案,以得到工期与成本关系的几个点,可以大致确定工期与成本的关系走向。 四、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施工阶段应在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条件下,加强成本控制。施工阶段是一个经由投入资源和条件的成本控制进而对施工工程及各环节进行材料、人工、机械的控制,直至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品的质量检验全过程的控制。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项目成本的有效手段,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项目成本的观念渗透到各项施工措施之中。 (1)编制目标责任成本和目标责任预算 工程中标后开工之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应指导项目部确定工程的目标责任成本,项目部应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编制控制计划。在中标额的基础上调整预算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即从中标额中减掉间接费用、利润等项目;在确定预算成本中的税金时,如果其数额高于或低于向业主收取的数额,要按实际应交数予以调整;现场经费中的临时设施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先将中标价中的临时设施费减掉,再将施工现场实际产生的费用计入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项目部成本的最高限额,严防突破。根据本工程的合同承诺、工程所处环境、人才机的配备及市场发展 趋势分别控制定出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及数量比较大的材料单价控制表,并制定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责任预算。项目部以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实物量为基础,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形成各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为以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项目经理对各工长签订以考核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组,各施工队组以企业 定额为依据,对施工小组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2)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的控制 在人工费控制上实耗工日数不得超过定额工日数,并结合实际发放工资与定额工资的情况对各工种直接费用进行控制。为防止“窝工”,项目部很有必要培养、配备一批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便于调节各工序人数松紧情况,这样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节约人工费用,材料控制上应着重把好价格关和数量关,实行材料台账管理。材料采购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或直接从厂家进货,拉大与预算价的降幅,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实现工程项目的低成本目标控制。 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对控制工程造价,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三要素法在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本文从工程建设项目的目标、动态成本控制与进度节点控制环节入手,深入探讨了以上三要素控制法则在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中的有效应用,对营造建设项目的良好控制环境,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的规范、持续发展与经济建设效益的全面提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字】三要素;建设项目;成本控制 1 前言 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工期较长、中间进度结算款项工作复杂、繁琐等特点,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笔者科学的从影响建设项目成本的三类核心要素进行细化分析,即目标成本要素、动态成本要素及进度节点要素。目标成本要素主要指工程项目在建设初期,依据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与类别、规模,在遵循以往项目类似经济指标及行业科学经济数据的前提下,综合考量建筑市场的各类变化因素,从而为建设项目制定科学的造价指标,是工程项目成本的重要事前控制阶段。动态成本要素主要指在项目工程建设进程中必然包含一些不可确定且不可避免的动态变化因素,这些因素会令项目的造价成本有所增加。进度节点要素主要指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进程当中,进行到某一关键部位时,可以履行支付相应款金额,即进度款的具体节点,在一项工程建设项目中可以包含多个进度节点。 2 目标成本的科学控制 目标成本标准是关乎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一项成功的项目成本控制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目标成本作开始铺垫,倘若目标成本标定过高,就无法实现成本控制的真正意义,而目标成本定位过低又不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会令整个工程项目的合理销售利润目标无法完善实现。因此要实现准确的成本目标控制首要的任务便是我们应充分熟悉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固有特征。在工程项目开展初期,整个项目的概况、轮廓无法呈现清晰、特征也不十分明确,且项目的有关资料与数据也十分缺乏,一般仅包括项目的基本地址、占地面积是多少、项目种类如何以及相应的建筑、道路与绿化面积等资料数据。仅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目标成本的准确制定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建设初期我们应尽可能多的搜集项目的相关综合资料,与之相类似的经济指标资料,例如该建设单位在过去承担过的项目案例,同行业中其他兄弟单位完成的工程案例、政府相关造价部门公布的各项经济指标等。完成经验数据的搜集工作后,我们应深入实地的展开现场调查,对项目建设周期内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情况、对项目造价产生的影响程度等级进行合理的预测评估,并依据综合的市场情况经验指标调整,完成目标成本的科学制定工作,在后续的项目建设环节中,都要依据目标成本的科学标准检验造价控制的合理性。 2.1 初步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控制 在工程设计方案出台后,我们依据方案图纸进行工程造价的概要计算,倘若造价金额高于目标成本,我们应对设计方案进行细化调整,依据行业内与之相似的工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掘设计方案中的不足之处、不经济环节所在,设计单位则依据此项展开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优化改进。例如一栋高层住宅其类似工程的钢筋用量一般为每平方米40千克,倘若设计方案的用量为每平方米50千克,那么我们则有必要对其设计方案的钢筋用量进行适度缩减。 2.2 施工图设计与施工阶段的目标成本控制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我们应对其图纸预算进行有效的控制,做到对各个分项工程的造价均细化分析,并逐一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依据类似工程的相关指标哪个工程分项的指标过高,就对哪个部位进行设计优化。同时在合同签订环节,一字之差均有可能令工程造价出现很大的差异波动因此对合同的编制审查应不留下任何漏洞,不为成本索赔提供借口,不给施工单位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应充分认识到合同编制严谨性与签订准确的重要性。在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我们控制的主要重点便是设计变更与施工签证,在成本控制中我们应尽量减少设计阶段的变更并严格履行施工签证制度,对不可避免的变更应对其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多方论证,寻求经济适用的变更方案。同时我们还应对变更及签证的各环节流程与其资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杜绝虚假变更、签证资料引发的工程造价增加;做到及时审查,避免超过最佳审查期限到隐蔽工程阶段完全被覆盖后则无法进行现场取证的不良现象发生。对于专项施工的相关组织方案我们应重点审查,以确保其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例如基坑的支护施工、土方开挖项目施工等。 2.3 竣工结算阶段的目标成本控制 在工程竣工阶段我们应依据合同规定条款科学开展结算工作,对与合同原则相矛盾的费用产生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应依据相应结算数据编制各类指标报表,并清晰涵盖材料消耗、机械使用、工程进度等指标量,各个子项目的工程造价指标数据等,使之成为工程概算、造价估算及目标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该阶段是工程造价成果累积的重点环节,我们不应到了工程收尾阶段就放松警惕、忽视该阶段的重要性,造成许多真实、优良经验成果的无从累积。 3 动态成本的优化控制 动态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辅助环节,当工程建设项目较为复杂、牵涉较多环节时,动态成本便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而其控制关键就在于对这些必然产生的动态成本进行合理优化,尽量控制莫须有动态成本的发生。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均有可能产生动态成本,因此我们应对其事件缘由考察清晰、细化论证,挖掘可消除该事件的合理方式,倘若无法消除也应探寻优化该事件的方式,从而有效的降低动态成本总量,使之缩减至最低。待结算工作全部完成后我们还应有效总结该项工程项目的动态成本到底增加或降低了多少、引发的原因如何,从而在全面的总结中对后续的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依据。 4 进度节点的合理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阶段控制可有效杜绝超付预付款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可激励施工人员提升工作效率,令工程项目提早完工,不产生延误工期的现象。对工程项目阶段款进行支付的方式有很多类别,主要包含依据工程量按实际计算,并用单价套取原理进行工程单价的定额支付;履行单价包干制,按实际工程量计算支付;履行总价包干制度,依据形象进度进行比例支付;按进度节点法进行合理支付。第一种支付方式具有滞后性控制支付的不良弊端,而第二种方式在经过实践后我们也发现虽然有效简化了支付方式,然而对于工程量的计算控制却难度较大,令工程人员在短期内无法逐项核实。第三种支付方式则在比例控制的问题上有较大难度,容易出现双方互相扯皮,无法准确控制成本的不良现象。由此不难看出只有进度节点的控制支付方式最为合理,其有效解决了以上所有方式的不良矛盾,我们可在合同中约定将工程划分为若干节点、每个节点的支付金额为多少,从而履行依据合同的点对点支付,这样双方在支付金额与支付时间上均不会起任何争执,且工程总价涵盖于合同造价的范围中,令施工建设单位会主动加快施工进度。在该阶段我们应控制的重点便是对节点的合理定位,因此我们应依据综合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合理描述节点位置,从而达到对施工建设成本与工期的双重优势控制目标。 5 结语 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且复杂的重要任务,其成本控制的是否有效、科学直接影响到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健康运行发展,因此基于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建设工期均较长,且需要在中间环节进行支付进度款项的复杂特征,我们应深入探索,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结算成本到底在什么价位比较合理,是否其进度款存在超付现象,从而有效的实现合理控制成本的科学目标。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浅探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流程及成本控制 摘要:建筑施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正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强化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也越来越受到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视。本文根据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流程及成本控制所涉足环节以及内容和特点,提出成本管理的流程及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并归纳项目成本控制的几种措施。 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1.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流程 1.1成本预测 建筑行业施工项目的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成本预测对提升成本计划的优化性和可操作性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1.1.1预测人工费:主要是工程施工期间当地工人的工资水平以及社会劳务市场的行情,并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预测项目所需要的人工费用。 1.1.2预测材料费:材料费用占建安费的比重比较大,所以,能够科学、精细、到位地预测工程的材料费是成本预测环节中的关键。主要是对建筑施工所需要的主材、辅材及其它材料进行分析,并逐一根据项目定额中材料损耗量及工程经验数值,综合性预测建筑项目所需要材料的损耗量以确定材料预使用量,之后,再全面考虑材料的市场价格以及运输、保管、储存等环节方面的费用。 1.1.3预测机械使用费:预测此方面费用不能只立足于投标书中的有关数据,一定要从项目施工的实际状况出发,测算出实际将要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预测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以及需要重新购置的机械设备的费用。 1.2成本控制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对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涉及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的具体控制过程,本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科学、规范、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显著减少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 1.3成本核算 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主要有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个方面。财务核算主要是指施工项目的财务人员通过会计业务在财务帐上反映出的核算;统计核算主要是指施工项目的业务人员通过统计方式在统计报表上反映出的核算;业务核算主要是指施工项目的业务人员通过填写各种票据进行核算。 2.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 2.1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2.1.1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建筑施工项目的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该环节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从而确保做到人人肩膀有压力、人人身上有职责。该环节的全过程控制就是要求成本控制工作必须随着建筑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而连续进行,确保做到不能疏漏,也不能一时紧一时松,应该始终确保施工项目成本处于有效、规范、科学的控制之中。 2.1.2成本最低化原则 实施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各项成本管理的措施,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从而确保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必须注重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既要通过各种措施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渠道,又要真正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范的流程来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2.1.3动态控制原则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成本控制更应该强调项目的动态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时施工准备阶段时,其成本控制就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从而为施工项目的今后成本控制作打下良好基层;建筑施工项目竣工阶段时的成本控制已基本没有实质性意义,因为成本盈亏都已经成为定局,就是再纠正也无力回天了。 2.2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2.2.1组织措施 建筑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第一责任人的项目经理,应该多层面、全方位地统筹协调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必须第一时间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工程技术部则应该在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程任务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采取科学手段、先进技术,不断降低工程成本;财务部应该及时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度资金。总之,所有部门和班组都应该尽力尽职,强化组织措施,努力为增收节支作出贡献。 2.2.2技术措施 在技术层面做好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重点要抓好以下方面:(1)注重遴选科学、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正确遴选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只有优化的施工方案,才能确保达到提升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的目的(2)注重遴选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科学合理寻低消耗、高效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技术措施。(3)注重把好质量关。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杜绝返工,有效缩短验收时间,从而有效节省费用开支并降低成本。 2.2.3经济措施 重点要抓好以下方面:(1)强化人工费控制管理。通过不断改善人力资料管理,切实降低窝工浪费;采取更加硬性的奖惩制度,激发劳动力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切实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2)强化材料费控制管理。注重改善施工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不断节约相关采购费用,有效降低上述各个环节的损耗;科学规划堆置现场材料,从而不断避免二次搬运;严格制定并贯彻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3)强化机械费控制管理。注重科学选配和优化利用建筑施工机械设备,抓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工作,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不断减少机械使用费用。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关于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加剧,工程的单价越来越低,如何才能提高建设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的成本控制是当前管理人员的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作者通过对目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就如何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引言 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指在项目成本在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预防、发现和纠正偏差从而把各项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预定目标之内,以达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目的。 1、目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1.1 当前项目成本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项目部实行项目转型后实行了“五项费用包干”、“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以及“承包指标倒扣”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管理,项目部在施工生产和队伍素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只顾生产任务的完成,成本意识淡薄,把成本管理看作可有可无。近两年来在抓项目部达标升级,企业考核项目部的指标时,都重点放在生产任务完成上,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行为。 1.2 项目部亏损的原因分析 项目部作为建筑产品的直接生产者,既有按照合同和施工图纸、规范自行组织施工的权力,即对施工组织的安排,人员的调配,材料、部分设备的采购、保管、使用、消耗,安全、质量的管理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同时也受发包单位、设计单位、企业以及其他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单位的影响和制约。另外,地质和气候的变化、设计的变更等客观因素也会对项目部的施工产生重大影响,而上述所有因素均会影响到项目部的成本支出。 1.2.1主观原因使成本失去控制 所谓主观原因,是指项目部可以自行支配而没有任何外部影响就可以控制的成本支出因素,如上面所述的项目部因具有施工自主权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⑴没有严格执行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或者根本没有成本控制的总目标。绝大部分亏损的项目部,根本没有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有的虽有但却没有严格执行,因而使项目部的成本处于失控状态。 ⑵材料、配件的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出库、消耗制度不健全。在亏损的项目部中,购买材料、配件无计划的现象比比皆是,采购数量的多少全在于项目经理甚至于材料员,其结果必然导致材料的积压、超支。另外由于项目部难以掌握相对合理的价格信息,也不计算采购材料的资金成本,从而使项目部购买了大量高价材料。一些项目部没有收发制度,购买的材料无人验收,更无实物帐,因而就谈不上保管和出库。特别是砂石料、砖瓦等地材,有的项目部自始至终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以购代耗;严重的甚至用虚假的材料发票报销。项目部不按定额发料,施工人员要多少给多少,致使多发的材料不是浪费扔在工地,就是被工地的人员偷偷卖掉,许多可以回收的废料更无人管理。 ⑶承包措施不配套。项目部对内部队伍的承包没有相应配套的管理措施,实行承包后漏洞百出,致使成本超支。比如,有的承包方案规定完成多少任务发多少工资,但对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使用、维修没有明确要求,形成包工不包料、包盈不包亏,有的承包方案虽然合理,但计价不及时,或者不能按照承包方案进行兑现,使承包无法进行下去。 ⑷分包工程存在漏洞。项目部对劳务分包队伍,包工不包料,导致多拨工程款;或分包工程价格不合理;或大量使用分包队伍,导致超拨款、分包队伍欠款等现象不断发生;或让多个外部单位挂靠,导致所有的善后费用全部由被挂靠的项目部承担。 ⑸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亏损严重的项目部,几乎全部存在比较严重质量问题,从而导致返工、修复、推倒重来等重复施工的现象发生,加大了工程成本。比如在桥梁施工中,存在基础下沉、桥墩歪斜等现象。 ⑹施工设备利用率不高。一些项目部对所承担的工程心中无数,为保证施工不间断,盲目购置或从其他项目调入大量设备备用,甚至购入一些本项目不需要的设备,从而造成设备长期停用。 ⑺施工安排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不能合理地配置人力、材料、设备等资源,导致窝工浪费;部分工序的施工安排不合理,能够一步完成的,实际进行了二次、三次才完成,从而造成返工等等。 ⑻安全事故较多。在亏损的项目部中,多数项目部均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安全事故,轻伤影响员工上班,重伤既影响员工上班,又需要开支医疗费,同时还可能使员工的体质和技能下降,降低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死亡事故既造成巨额抚恤费用支出,直接增大成本支出,又可能影响员工情绪,降低生产效率。 1.2.2 客观因素的影响是项目部总成本增加的一个方面 所谓客观因素,是指项目部自身无法控制而又必须发生或必然出现的事情或现象,如承包单位、设计单位、企业在合同条款之外对项目部施工发出的有关指令,地质和气候的变化,设计的变更等。因这些因素的出现而支出的成本,是项目部不可控制的客观费用。 1.3 遏制项目部亏损的对策 为遏制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工程项目亏损,按照责任明确的要求,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应当以项目部能否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分别采取措施,对项目部能够控制的费用,由项目部进行控制;而项目部无法控制的成本或亏损,则应由企业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2、如何进行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2.1 分割工程成本,优化项目资源配置 项目资源配置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的方法及程度,对于当前许多国有控股的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工程成本构成基本上是分包成本和施工队成本,而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源泉在于控制分包成本,施工队成本往往很难创造经济效益。二者的构成比例如何,项目成本如何划分,这是关系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问题。 2.2 制定成本计划,实行成本动态控制 在完成分包成本和责任成本分割并初步确定了两部分成本后,要制定出总成本计划,总成本计划除涵盖分包成本和责任成本外,还要考虑项目的现场经费、上级管理费、税金等因素。总成本计划分为两部分: ①项目不可控成本:指税金、上级管理费等项目管理层无法主观控制的部分; ②项目可控成本:总成本计划中除了不可控成本以外的全部成本,如分包成本、责任成本、现场经费等。 可控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可控成本计划是在项目开工前的施工时间、施工条件、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制定的,随着工程的进展,必然会发生如施工方案改进、工程量改变、地材价格上涨等因素变化,因此对于成本计划要进行适时调整,以保证成本计划的指导性和控制性,在调整的同时要注意分析各不同因素变化对原成本计划造成的影响程度。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施工技术部门的主动性,根据施工条件的变化优化施工方案,进一步减小施工成本。 2.3 进行成本分析,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施工结束后,要根据总成本计划和可控成本计划与最终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成本分析可采用图表等多种形式,不但要对比分析总成本,还要对工序成本进行分析,而且以工序分析为主,得出工序成本升高或降低的原因。 ①首先分析出因施工条件、施工方案、材料价格变动引起的工序单价的变动,同时收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工序成本资料; ②其次对比主观确定成本部分的工序单价,分析得出因制定方法不合理而导致的偏高或偏低的工序单价,同时积累书面资料,供日后制定同类项目成本计划时使用; ③收集分包单位资料,并对分包商进行评价,拟定《合格分包商名录》,供日后类似项目选择分包商和制定分包成本时使用; ④汇总分包成本及责任成本数据,经过分析筛选,供企业投标报价时参考。 3、结束语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适用方面需要灵活运用,实际操作应因地制宜,不同的工程规模,不同的建筑企业,不同的管理体制都有差别,但不管怎样都是建筑企业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而作为企业只有不断深化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突出成本管理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严格成本否决,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形势,摆脱困境,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浅议施工企业项目阶段的成本控制 论文关键词:施工项目 成本控制 市场经济 价格竞争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价格竞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企业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 耗费的总和。成本管理 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 每个方面,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即规划、设计、招投标阶段;第二阶段为施工阶段 ;第 三阶段 为竣工验收后的成本 分析与考核阶段 。从项 目规 划开始到竣工验 收后的成本核算 (对施工企业而言 :即从 中标签约开始 到施工准 备 、现场施 工 、直至竣 工验 收1.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 的完整工作过程来 说 ,其内容一般包括 :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下 面仅 就施 工企 业单 项工程项 目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三方面 引以阐述。 一 、加强项目合同的管理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与招投标 管理有着密切 的内部联 系 .它是有效控制施工进度 、施 工质量 、施工资金投入 的法律 性文件。然而在实 际调查 中发现 ,有 30%的施工企业 中标后,施工 合同 与甲方签订后,此“合同”只是以文件形式转给资料管理员 ,而没有配备现场的合同管理人员,以配合项 目经理根据合 同的有关规定 .在承包商内部对原有的工作程序进行修改而避免习惯性和随意性等错误的发生。如图纸登记、下发程序;变更实施程序;分包进度付款和现场签证 程序;材 料 、设 备 、工 程检 查验 收程 序等 ,最终使得施工合同管理与招 、投标管 理在实施过程 中严 重脱节 。因此在开工前要加强合同的管理。 二、结合现场实际施工工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通过施工组织 方案和各方面的专项 目方案 ,有 效 的选择成 本是项 目管理 的一个要 点。比如加强现场工程量计价签证人 员对造价管理控制 意识 。现场业主代表对现场现场签证要引起 足够的重视和有造价管理控制意识并对签证工 作既负责任也认 真 .经方面核实后再签证,这样稚的内容与实际相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现场计价签证人员来 说 ,对定额 费用组 成要相 当的 了解 。如果现场签证人员不 了解 定额费用组成 .对定额 中的各项费用 项目的概念 混淆不清 ,有些签 证把材料 按市场 价签证 并列 入直接费,这是不允许 的。 对设计缺乏有效约束 。有 的图纸节点设计 不够详细 ,做法说明不够全面 ,设计过 于粗糙 ,局部用料计算不合 理 ,设 计环节经 济控制深度不够 ,难 以进行 多方 案论证。设计管理力度不够 ,存在大量 先施工,后出联 系单现象 .资料 中反 映设计人员仅作签名 ,无相关 意见。另外 ,设 计过分考虑了建筑 物整体 外观形式的美观 ,未考虑整个工程 的节 能情况 .因此 给签证工 作带来 很大 的麻烦 .施工单位 提出许多问题 ,只考虑用料越来越好 ,未考虑成本核算 。现场签证 日期与实际不符。当遇到问题时,双方是 121头商定而不及时签证 ,事后才突击补办签证手续 ,这就违背了“任何预算定额材料指导价都是有时间限制 ”的规定。现场管理人 员对企业项 目成本的控 制是相当重要和必需 的。 三、机械及材料采购的控制 机械方面尽理减少施 工中所消耗 的机 械台班量 .通过全理施工组织、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时,加强现场设备 的维修 、保养 工作 ,降低大修 、经常性修理 等各 项费用 的开 支 ,避免不正 当使用 造成机械设 备 的闲置 :加 强租赁设备 计划的管 理 .充分利 用社会 闲置机械 资源 .从不 同角度 降低机械 台班价格 。从经济 的角度管制工 程成 本还包括对参与成本控制 的部 门和个人 给予奖励的措施 。 首先是坚持按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 :其次是改进施工 技术.推广 使用降低料耗 的各种新技术 、新工艺 、新材料 。再就是对工程进行功 能分析 ,对材料进 行性 能分析 ,力求用低价材料代替高价材料,加强周转料管理,延长周转次数等。其次是对材料价格进 行控制 :主要是 由采购部 门在采购 中加 以控制 。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 ,在保质保量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抖 ,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 方式,以降低运 输成本:再就是要考虑奖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 ,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四、做好施工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控制 施工预算,又称承包预算,是公司按照施工定额编制,有企业定额 的公 司按 照企业定额编制 .它将作 民项 目部 的控制 限额 。项目总必须把各种费用的发生控制在该预算内。计划成本,是根据指导施工的各项计划汇总形成的成本,是事前和事中对施工实际成本的估算和控制指标。在编制过程中应强调不突破施工预算,如果实际情况无法达到 ,那 么最终严格 控制在 中标预算 以内。否则 工程肯定会亏损 。实际成本 ,是实际消耗的汇集 ,代表 实际消耗水平 。在实 际成 本发生过程 中,要时时和计划成本作对 比,用计划成本 考核实际发生成本 。实际成本发 生后要及时 纪录,保证成本资料的全面、完整、真实。 五、施工项目成本分析考核 施工项目成本分析是根据成 本计划对施 工过程 中实际 消耗进行 技术经济 指标对 比,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改进施工方法管理手段 。 由于工程项目干变万化 .很少雷同。因此成本分析应 以分部分项目工程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对于工程项目影 响成本的可变程度.作出影响程度大小的分析。这样,在工程项目未开始时,可以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确定影响因素的种类与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历史数据 找出其成本 的变动程度 ,可 以比较准确地估计 出工程成本,不但使成本计划编制有 了很好的依据 ,对 于工程招投标工作也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 。 在工程施工中 ,项目管理人员还要按月或按进度进行工程成本分析,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同时,按进度进行分析工作为工程的工期成 本摊销可以按实际进度确认工程总成本费用的耗用程度,对项目的总成本目标有比较明确的估计,并且随着进度的开展,一步步地接近实际总成本。 在工程项目成本分析时,项目管理人员首先在确定劳务费基础上,与实际中发生的奖励与惩罚 费用相结合,再与计划人工费用相比较,把人工费按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后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了人工费对比分析差异。在材料使用中主要考察周转材料和主要材料的费用,分析费用变动的原因,从而对项目管理工作做出分析与评价。 成本分析的另一个重点是对采用新工艺先进施工方法的评价.通过成本分析,对项目管理人员计算出降低的成本,并通过这一手段找出可以持续操作的固定流程,将新工艺优化后固定为生产工艺流程,在优化新工艺成本后,找出稳定的工艺成本耗费,以充实基础资料。 结束语 为了获取正当的经济利益.企业成本管理作为最有效的手段必然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强化和发展,在施工项目管理中.项目成本管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也日趋提高强化,要想让建筑企业有发展,就要搞好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共同努力,搞好成本管理,实现建筑企业的发展。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军队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 【摘要】 军工建设项目,应把握成本控制的内在规律,抓住决策、设计、招标、竣工决算等阶段的关键环节,力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优化资源,实现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关键词】 军队工程 项目 成本控制 随着军队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军事变革的需要,军队基本建设任务大幅增加,工程建设项目任务紧迫、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加强军队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值得研究探讨。 一、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概念 成本控制(cost control)是指在整个经营过程即成本形成过程中,对每项成本形成的具体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发现偏差,及时纠正,使每项具体的和全部费用及资源消耗限制在最佳范围内。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是在满足项目既定的质量和进度目标的前提下,从投资决策、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等全过程中,把工程项目发生的实际费用控制在成本目标范围内,力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军队基本建设工程,包括战备工程由于具有建设投资大、施工周期长、变化因素多、涉及面广等特点。所以,其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管理过程,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控制体系,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 二、军队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应重点抓好的工作 1、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 决策阶段对项目的技术、经济、工程成本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成本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成本的程度最高,即达到80%-90%。因此,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成本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项目成本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 投资估算是决策性依据,是研究、分析建设项目的军事效果和经济效果的重要凭证。估算就作为设计任务下达的投资限额,对补充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工程规模和项目内容上真实反映设计意图。主要工艺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力求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所以,工程造价人员从建设方案的优选开始,渗透到设计的全过程中去。按照工程成本管理的原则,合理预测投资估算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变化,因此对造价的控制应根据军队基本建设长远规划及项目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而不应该将造价控制孤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项目有准确的把握和定位,进行最适合的投资决策。 2、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处理技术与军事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是保证建设项目质量和控制建设项目造价的关键阶段。通常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具体程序是:专题调研—设计任务书—方案设计—图纸会审。在此阶段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和实行限额设计来达到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设计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很小,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序却很大。搞好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的关键,重施工、轻设计的观念必须克服。因此,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总平面设计、建筑的空间平面设计等进行分析比较,在选择设计方案时,应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 3、招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1)采用招标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单位。进行公开招投标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最有效办法,特别是对于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往往投标单位会根据建设单位的政治效益、军事效益及社会效益以低于常规造价的价格报标,同时,尽量使更多的总承包商和材料供应商入围,并确立数据库以便比较筛选。 (2)合同要严密。签订规范、细致、严密的合同文本,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又一重点。根据国际惯例,聘请有经验的咨询公司编制严密的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对承包商的制约条款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防止欺诈和不必要的索赔。 (3)提高工程变更的预见性。工程管理人员和造价人员应密切配合,严格控制洽商变更的发生,但由于工程项目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变更。一般从成本控制角度考虑可将工程变更分为重大变更、重要变更和一般变更三类。对于大的洽商变更,必须事先做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充分利用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技术资源,并就其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做出评价,综合各方意见后最后确定是否实施该洽商变更。 4、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最终依据,也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 (1)核对合同条款。只有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验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并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主材价格和优惠条款等。 (2)检查隐蔽验收记录。对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验收签证进行检查,手续完整,工程量与竣工图一致,方可列入结算。 (3)落实设计变更洽商。只有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的变更洽商才能列入结算。 (4)按图核实工程数量。招投标工程按工程量清单发包的,需逐一核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然后对工程量清单以外的部分按合同约定的结算办法与要求进行结算。 (5)严格执行定额单价。除包干部分外,结算单价应按合同约定或招投标规定的计价定额与计价原则执行,对定额单价中没有的项目应按相近定额进行分析换算,或提出人工,机械、材料计价依据,编制补充单价。 (6)注意各项费用计取。建安工程的收费标准应按合同要求或项目建设期间与计价定额配套使用的建安工程费用定额及有关规定执行。 (7)要求有关单位参与把关。除建设单位外,监理、设计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员应大力支持,参与把关。 三、结论 成本控制是反对“秋后算账”和“死后验尸”的做法,提倡预先控制和过程控制。军队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一般都要经过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和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才能控制好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议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几点作法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则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来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资料。现今市场竞争激烈,其实质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财务控制力的较量。对施工企业来说,工程项目是成本核算控制中心,归根结底利润是靠项目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来实现的。可见一个工程项目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成本控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效益。工程合同一经签定合同的总造价就基本确定,合同成本是效益的决定因素,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利润空间才能越来越大,企业才能越来越强。 项目成本控制要求必须执行统一的成本开支范围、成本费用列支标准、项目责任成本限额、合理的管理措施,并严格准确及时地控制和核算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分析资料,与责任成本进行对比,定期对项目经济责任承包指标进行考核,以便改善施工过程中的经营管理,真正起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当今形势下,在加强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控制问题上,个人认为应从以下环节进行落实: 一、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的管理 工程项目的责任成本其实质就是项目利润为零的工程造价。施工中如果显示有盈利,说明项目管理控制得好,利润越多说明项目管理控制越到位;相反说明项目管理越差。由此可见项目部必须对责任成本按责任进行分解。现结合项目的施工方式看,应从以下三个环节展开。第一部分是项目部自行施工的工作量;第二部分是项目部的现场管理费用开支;第三部分就是外部协作队伍完成的分包工作量。 第一,项目部开支的现场管理费用,应根据项目部的人员构成、车辆、办公环境等实际情况编制计划,制定标准进行总额控制。 第二,项目部自行施工的工作量,应按分步分项工程,按工、料、机、直接费编制支出计划,按月核对检查分析。最重要抓好材料费的管理与控制。在工程项目成本中,材料费占总成本比例为60%左右,它主要包括所消耗的主、辅材料、构配件,周转材料的摊销和租赁费用,因此材料费用的控制直接影响项目总成本,对经营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物资采购和材料管理部门,应该编制材料需求计划。根据施工预算编制材料总需求量,严格按照技术部门提报的材料单进行物资采购,对工程项目所需的物资材料招标采购,做到货比三家,在保证“阳光采购”的前提下,落实项目的目标成本;材料员根据每周(每月)的施工进度计划及上月节余材料量,编制下周(下月)材料用量计划、用款计划及材料进场计划。材料的供应数量不能超过目标成本所列示数量;若实际用量与计划用量有差异时,及时查找分析原因调整计划。材料质量必须保证工工程质量的要求; 加强材料管理,建立领料、用料制度,防止失窃浪费现象。 第三,对外协队伍分包工程,要科学、合理地签定分包合同、确定分包工程单价,严格把好合同签定关。其承包单价是关键,必须认真测算,招标确定,同时要承包工程数量,结算时进行总量控制,健全外协队伍结算台账。 二、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及监督 项目中标后应将责任成本进行分解,明确成本管理的目标和标准,执行得好坏,不能等到完工后算账再说,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检查和分析的力度,及时与责任成本对比,找出差异,采取措施,保证责任成本目标的实现。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求项目部定期报送财务报表,除按正常的会计报表格式报送有关报表外,还要按照责任成本分解,分别按工、料、机报送数量对比执行情况报表,并对发生差异查找原因做出分析和说明。二是上级财务部门定期对项目部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其内容为: 1.材料消耗情况 (1)采购是否按计划,防止领导和业务人员盲目购入材料造成积压,应由施工技术部门按照图纸向物资采购部门提供材料采购计划; (2)出入库手续是否健全,库存与实物是否一致,防止领用手续不严,造成库存材料账面数不实。另外外包队伍调料一定让对方签认并与其定期进行对账; (3)赊欠材料是否及时入账,防止因资金紧张,大量赊欠材料,不办理入库手续而直接送现场使用,造成成本不实。 2.分包工程结算情况 分包工程的结算价格,实为分包工程的实际成本,因此,要检查分包工程结算手续是否齐全,有无多付,超付情况发生。计量必须经外协队伍合同签订人签字认可,末次结算要注明,防止引起数量纠纷。及时办理分包结算手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收入与成本一致。 三、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项目法施工是施工企业乃至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项目工程的规范发展极其重要,因此,必须规范项目法施工,加强成本管理,促进项目法施工的正常运行。 1.项目准备期要做好成本的事前控制 在项目法施工的前期要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根据工程项目要求,分析其功能要求,利用价值工程技术,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提出各种施工方案,从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对比评价,确定最佳施工方案。对招投标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提高其精确度,特别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中,更便于宏观控标价。从而既保证了投标的中标率,又可以尽量保证各专业工程的成本及合理利润。 实践证明,通过建立分包商,材料商资料库来选择合适的分包商和材料商,这对节约成本是非常有效的。选择技术力量好,经济实力强且有丰富现场管理经验,有熟练工种的专业性质强的分包商;选择产品要求质量好,供货时间能保证,信誉好的材料商供货,确保工程顺利实现。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采用招标形式选择,达到货比三家优中选优,化解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 2.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 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不断调整,切实控制项目成本,把降低工程成本的理念渗透到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随施工进度项目部要单独列账做好事中成本核算,定期或逐月分析各分部分项成本执行情况,查明成本节、超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修正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编写成本分析盈亏报告,以便使项目经理掌握工程成本情况,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工程竣工时的成本超支。 由于各种原因对建设单位提出的工期提前或设计变更,致使工程施工不能按正常安排流水作业及成本的科学管理,针对此情况,项目部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及时进行项目核算,向建设单位提出由赶工或设计变更所增加的工程预算; (2)通过洽商报告单位或技术核定单等书面形式办理有关手续,作为工程决算的资料; (3)按新工期和设计要求重新调整施工作业,不能因此而忽视效益,尽量做到不利条件下的合理节约。 ①加强材料费用的成本控制 材料费用在项目成本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控制材料费对于项目法施工中项目成本的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材料在预算——计划——采购——运输——签收——保管——领料——使用——监督——回收各个环节的责任制。 首先,应当根据定额和施工进度编制材料计划,并确定好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如果进场太早,就会早付款给材料商,可能增加材料的二次搬运费和保管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增加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不但影响成本,还可能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用。其次,切实执行限额领料制度。严格实行限额领料。最后,把好材料领料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材料的损耗由于品种,数量,铺设的位置不同,其损耗也不一样,材料订货时仅仅是按图纸计算的理论数量和根据定额或经验确定的损耗率。为了降低损耗,项目经理应组织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分包商确定一个合理损耗率,由其包干使用,节约双方分成,超额扣工程款,这样让每一个分包商或施工人员在材料用量上都与其经济利益挂钩,必须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 ②加强对人工费用的控制,避免浪费 首先,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要加强施工组织,均衡生产,缩短工期,节省人工费;加强质量管理,避免返工,杜绝人工费的损失。其次,规定各项人工费的计算方法。项目人工费分定额内用工和定额外用工,定额内人工费实际发生的工程量乘单价得出,对于它的管理并不困难,控制非定额用工才是控制人工费支出的重点。一般方法是将非定额用工按一定的比例包含在定额用工中,包干到施工班组。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大致上说,结构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5%左右,装修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10%左右。在人工费控制中比较准确地掌握各类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并严加控制是很重要的。 ③合理核定承包基数 对外签订合同的价格,反映的是项目的经营水平,由于每一项目均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确定了项目班子后,项目经理应组织其班子中的造价工程师,技术人员等对投标中每一分部分项,根据定额,已签材料合同,分包合同,管理人员的配制,大型机械的台班数及进出场时间,各种材料的损耗率及管理费等资料,尤其是注意投标时的错漏项目,按合同和规范可能发生费用的项目和其它不可预见费用,详细列出每一分部的成本,然后汇总成项目的总成本,作为双方签订内部成本承包合同的依据。 ④健全成本管理机制,完善各项程序 ⑤项目内部要建立起成本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种规章制度要完善,能够适应日常成本管理工作,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对于相应责任人的处罚与追究也应该跟上。同时,成本管理工作程序制订完善,各业务部门应加强联系。随着成本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各单位已经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加强各方面的检查,共同促进成本管理。项目各业务部门之间要加强必要的联系,协调统一工作计划,理顺管理思路。 四、完工后的成本考核 项目完工后,应对项目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实际工作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发生,前一个项目尚未完工,一部分人员,机构已经转入了另一个项目。熟悉了解情况的人已经调走,清算,要钱,结算外协队伍工程量的留守人员力量单薄,责任不明确,也难以达到业主及后期工作的要求,造成完工后账目亏损。因此,必须落实项目责任,基本稳定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真正做到完工一个,清理一个,考核一个,奖惩一个。在一些实际问题处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项目工程总收入,应以甲方签认的工程价款结算为准。核对与甲方往来,对应收工程款必须与甲方核对一致并签认。 第二,各种材料,要求做到工完料清,没有库存。对没有用完的材料,由项目部作价处理,损益列入项目成本。 第三,分包工程,按合同逐一清算,弄清各合同完成总价,已经支付的工程款、尚需偿还的工程款作到心中有数,若出现超付现象必需查明原因,落实责任。 第四,清理各种往来款项。内部人员借款及备用金,必须及时清理。外部单位往来,能清算的清算,实在不能清算的,签认余额后落实责任人员清理。 通过以上四点措施,基本能做到项目成本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做出正确评价,按合同兑现奖惩。 成本管理是企业的大事,涉及到各项工作,各类人员,企业兴则我荣。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体会,但我想如果按照以上思路去执行,一定会有所收获。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一、引言 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快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项目成本控制是增加企业利润,扩大社会积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建筑企业应更加重视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目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项目管理人员成本控制意识淡薄;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材料管理制度不健全;间接费控制不力;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混乱。为遏制因以上各种问题对工程项目的影响,按照责任明确的要求,成本控制应当以能否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分别采取措施,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1. 组织措施 完善高效的组织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保障,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分工合理的、责权利明确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企业应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层作为成本控制中心的功能和机制。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由工程技术、物资结构、试验测量、质量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等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成本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经理部的成本管理、指导和考核,进行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制定成本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与对策,同时制定成本控制管理办法及奖惩办法等。 (2)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在项目部建立一个成本控制量化责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按内部各岗位和作业层进行成本目标分解,明确各管理人员和作业层的成本责任、权限及相互关系。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惩戒措施,通过责权利相结合,使责任人积极有效地承担成本控制的责任和风险。 2.技术措施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需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1)进行经济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经济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编制施工预算文件,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保证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能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施工组织设计要根据工程的建筑特点和施工条件等,考虑工期与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选择施工方案,合理布置施工现场;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不断提高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注意竣工收尾,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在工程中要随时收集实际发生的成本数据和施工形象进度,掌握市场信息,及时提出改善施工或变更施工组织设计,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安排施工,克服和避免盲目突击赶工现象,消除赶工造成工程成本激增的情况。 (2)加强技术质量管理。主要是研究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机器及其他技术革新措施,制定并贯彻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提供经济效果,加强施工过程的技术质量检验制度,提高工程质量,贯彻“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质量方针,避免返工损失。 3.经济措施 (1)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工程全部费用的65%~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主要要做好材料用量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的工作来严格控制材料费。在材料用量方面:坚持按定额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等。在材料价格方面:在保质保量前提下,择优购料;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存货成本。 (2)人工费的控制。人工费一般占工程全部费用的10%左右,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加强定额用工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执行劳动定额,实行合理的工资和奖励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3)机械费的控制。根据工程的需要,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做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工作,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从而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机械使用费。同时还可以考虑通过设备租赁等方式来降低机械使用费。 (4)间接费及其他直接费控制。主要是精减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实行定额管理,制定费用分项分部门的定额指标,有计划地控制各项费用开支,对各项费用进行相应的审批制度。 4.管理措施 (1)积极采用降低成本的管理新技术。如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等,其中价值工程是寻求降低成本途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加强合同管理和索赔管理。合同管理和索赔管理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管理人员应保证在施工过程严格按照项目合同进行执行,收集保存施工中与合同有关的资料,必要时可根据合同及相关资料要求索赔,确保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损失,从法律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束语 项目成本控制体现了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为衡量项目管理绩效的客观标尺。因此,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必须树立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加强项目的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项目开发中的成本控制具体环节与步骤 目前国内许多施工企业还存在忽略项目开发阶段成本控制,成本目标制定不严谨、测算不精确,责任不明确,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成本和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这是影响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合理确定成本目标,建立真实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并对项目进行全过程成本控制。本文主要阐述了项目开发时的成本控制的具体环节与步骤,为施工企业进行全过程地成本控制提供了参考。 1 做好成本预测,确定项目目标成本 一项工程中标后,就会进入施工准备阶段,此时的首要工作就是搜集各项信息,对项目的成本进行预测,确定目标成本。需要搜集的资料包括投标文件中的技术标书、经济标书、图纸会审、招标答疑纪要,当时的人工及材料市场单价,关于项目周边交通情况、水电管道布置情况等信息。 1.1 对工程直接费用成本进行预测 工程直接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其他直接费用。 (1)人工费。对于人工费,首先要了解当前建筑市场的劳务行情及工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考虑赶工因素,确定人工单价,与预算工程量相乘,预测人工费支出额。 (2)材料费。材料费在项目成本中所占比重可高达80%,应作为重点准确把握。要逐项分析各项主材、辅材、地材的供应地点、运输方式、购买价、采保费及装卸费,确定其市场单价。对于定额中材料规格与实际用材不符的,要确定其材料价差及材料用量差异。如对于实际采用的水泥砂浆配合比与定额规定不同,先计算出其材料用量差异,然后以施工预算中的实物量为依据,参照材料消耗标准以及材料市场单价,计算出材料的预测成本。 (3)机械费。机械设备方面应优先考虑使用本公司自有的机械设备。如果公司使用的机械大部分为外租,那么在确定了机械租赁单价之后,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提供的机械设备的种类、台数、使用时间,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与设备租赁单价相乘,即可得出设备租赁成本。对于设备用电成本,可根据设备总耗电量与用电单价相乘得出,而机械设备的耗油成本可以根据设备的总耗油量与柴油单价相乘得出。 1.2 对现场临时设施成本进行预测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拟定的现场所需施工管理人员及二线人员数量、最高峰工人入场人数和平均工人驻场人数、大宗材料的数量及堆放地点、工期长短等因素,确定临时设施的面积、生活用水用电设施的数量,与土建单方造价及水、电单价相乘,即可初步估算出临设成本。 1.3 对现场管理费用进行预测 除上述两项费用开支以外,现场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交通费、文明设施费、检验试验费等因无定额可循,可根据以往工程施工中包干控制的历史数据预测开支数。 1.4 对风险成本进行预测 工程施工进行当中必须要考虑到一些不可预见因素,预测其风险成本。造成成本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项目所在地的物价上涨、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及特殊施工方案等,如事先对风险估计不足,则会给成本目标带来很大的负担。风险成本准确预测的关键是要熟悉工程施工方案,了解工程特点,掌握特殊施工工艺的方法,对项目所在地的周边环境及当时的物价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2 项目施工中的成本控制 2.1 加强施工组织。控制工程直接成本 工程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直接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直接费。按照“量、价”分离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控制。 2.1.1材料成本控制 (1)大宗材料招标采购。公司每年对大宗的材料,如钢筋、砼、模板等材料实行招标采购,从采购上降低成本,转移材料涨价的风险。年度采购每种材料一般选择2—3家信誉良好、资金雄厚的供应商或厂家来供应材料。同时注重运费控制,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并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2)切实执行限额领料及奖罚制度。施工班组严格实行限额领料,凡超额使用的材料,由班组自负费用,节约的由项目部与施工班组五五分成,从而提高施工班组节约材料的意识。要对施工班组交底,让其掌握节约材料的方法,如钢筋的使用,能使用短料的地方尽量使用短料,而不要将原材料截断;将短料通过对焊接长后使用,减少废品率。另外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坚持余料回收。 (3)周转材料及料具的管理。周转材料即在工程中重复使用的材料,如模板、木枋。周转材料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投入量越小,对降低成本所起的作用越大。因此,对周转材料的管理,就是要力求其投入量少,重复使用次数多。 (4)辅助材料的包干使用。工程中辅助材料很多,如管理不善会造成材料的极大浪费。辅助材料的管理,一般采用包干的方法,如扎丝、铁钉采用将材料包含在人工单价中的方法,适当提高人工单价,让施工班组包干使用。 2.1.2 人工费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项目组建后,由公司配合项目采取招标的方式在公司内部承包分包劳务的单位中择优选择1-2家信誉良好、价格低廉的劳务承包商。也就是说,人工费的单价是通过招标来确定的。项目人工费分定额内用工和非定额内用工。定额人工费按实际发生的工程量乘单价得出,这并不困难。 控制非定额用工才是控制人工费支出的重点,一般方法是将非定额用工按一定的比例包含在定额用工中,包干到施工班组。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大致上说,结构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5%左右,装修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10%左右。在人工费控制中较准确地掌握各类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并严加控制是很重要的。 2.1.3 机械费控制 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利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保证机械的正常满负荷运转。 2.2 加强项目管理,控制工程间接成本 工程间接成本主要发生在项目管理开支、质量效益流失、工期效益流失、分包商反索赔损失。控制工程间接成本的唯一办法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临时设施费。 临时设施以满足使用为目标,尽可能地使用废旧料及能周转重复使用的材料。 (2)项目管理费用。 根据工程的规模及工期的长短,从满足管理效果和效率要求出发,合理地配备项目管理人员。一支高效、精干的项目管理队伍是实现整个项目成本目标的组织保证。 (3)分包工程。 有些作为总包的施工单位,由于其施工的资质有限和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需要,会将诸如桩基础、弱电、消防、栏杆、门窗、幕墙、石材等部分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专业施工资质的企业施工。分包工程因总包单位仅投入管理费用,因此分包的赢利是企业赢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包工程一般可在项目投标时和分包单位签订协议,由分包单位报价,中标后由分包单位施工,总包单位按分包工程总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用,或企业中标后再通过招标选定分包单位。 (4)质量。 工程质量与项目成本息息相关,分项工程的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精度越高,越能节约材料和人工。譬如,天棚面如平整度很高,可以不用抹灰,而通过刮腻子的方法一样能达到使用要求,还能加大使用空间,节省费用。又如外墙的垂直度是在结构施工过程中最难控制的工序,如外墙偏差过大,为保证外墙的垂直度,在装修过程中就必须加大抹灰的厚度,从而浪费材料及人工,并加大外墙荷载,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分项工程的优良率越高,投入维修或返修的费用就越低。因此,施工质量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点。 (5)工期。 项目施工中。如能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提前完工,将节省大笔的机械及周转料具的租赁费及项目的管理费,从而降低成本。因此,项目成本管理一定要围绕着减少资源费用来进行工期的优化。 (6)施工技术。 技术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技术的提高或新技术的采用,必然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和节省材料,从而节约成本。在项目成本管理中。要十分注重和发挥技术对于降低成本的重要作用。如在钢筋的连接中采用电渣压力焊接就是节省材料、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另一项有利于降低项目成本的技术经济的方法就是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来提高工效,缩短工期,这是项目常采用的。 上述六个方面是构成施工项目工程间接成本产生的重要因素。人员的精简可以产生高的效率,有先进的施工技术支持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原材料的损耗率、提高质量的优质率,缩短工期,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质保金的开支。项目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原则。 3 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这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阶段。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与最后阶段的工程决算编制完整正确与否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由中标价加上各种变更及签证费用(包括索赔)形成最终结算额。在编制决算时不能遗漏每一张联系单。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项目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摘要] 本文认为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当前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并对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项目成本控制 企业 经济效益 措施 成本控制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重要保障, 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把成本控制贯穿到整个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去。根据本人近几年来对我们贵州省路桥工程总公司的调查,针对当前企业如何借助项目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谈谈对几点看法。 一、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家就是做两件事,一是营销,二是削减成本,其他都可以不做”。处于相同市场环境中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成本的较量。低成本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资金的节约、盈利空间的增大,还能够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成本控制绝对不仅仅是单纯的压缩成本,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让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掌握公司的成本构架、盈利情况和决策的正确方向,成为企业内部决策的关键支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总之,企业每个管理者、每个员工都要有成本控制意识, 花公家的钱要像花自己的钱那样节省, 就能对成本进行较好地控制。 二、加强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结合我们贵州桥梁工程总公司几年来的承担的工程项目来分析,我认为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应采取如下措施: ⒈加强事先控制的措施。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项目开始前,应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必须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可行性。项目成本管理制度一旦建立,必须按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或部门任何领导或任何人首先要以身做责。但是制定制度时一定要详细具体,包括数量、质量、费用、责任大小、职责范围、奖罚办法、工期、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制度建立越严密越详细越能保证项目进行过程中不出现漏洞,避免建设过程中预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发生而带来的后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具体的操作人员来讲能够有章可循,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才能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二是对项目成本费用的进行预测与计划。项目开工前必须作科学的分析论证,预测出完整项目所需要的总成本额,以此作为进行计划成本控制与目标考核的依据。对每一个项目的开展,都应当有精心的预测,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失误。项目部人员应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供应商,制定好该项目的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在建设中严格审批,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三是控制主要材料成本支出。一方面,在数量上,首先把住材料进场关,防止备料过程中材料数量亏吨现象。其次还要避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材料数量的损失浪费现象和料场保管过程中的流失现象,如果控制好材料运行中这“三个环节”完全可以保证材料数量避免亏吨现象。另一方面,在价格上,防止价格偏高现象。首先要了解市场价格以及产地、质量、厂家实力信誉情况,做到货比多家,以最低的价格选购同样数量的材料,既保证质量又达到成本价最低。 ⒉加强事中控制(程控制)的措施。应做到:一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统计分析的管理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施工方案、改进施工工艺、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克服质量通病,用杜绝质量事故、不停工、不返工来有效节约成本。安全是获取效益的保证。首先安全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项目安全管理必须要及时进行危害辨识,确定项目中安全管理重点部位,加大安全设施投入,落实管理责任和保证措施,同时项目安全主管经理和安全员要深入施工现场,确保万无一失。三是加强检查监督工作。要随时检查制定的规章制度落实和执行情况,与每道工序工艺和技术规范操作情况,控制好管理人员手中的权力,各负其责,检查监督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处理,做到信息反馈及时。 ⒊加强事后控制的措施。进行事后分析是下一个循环事前控制科学预测的开始,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继续。在坚持每个项目都实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检查、分析、修正、补充,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标。这些措施包括:一是进行成本费用分析。成本费用分析要以施工管理强弱、技术管理高低、材料费用节超、人工费用多少、机械使用费用大小、其他直接费支出情况、管理费用增减、预算收入余缺等为切入点。成本费用分析内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常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偏差原因,提出挖潜措施,改进成本管理工作,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开展项目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考核。必须落实项目责任,做到完工一个、清理一个、考核一个、奖惩一个。 三、加强企业成本控制要建立制度保证 在企业项目控制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制度保证。要做到:一是员工应强化成本观念, 树立起“人人当家理财, 处处精打细算”的良好风气;二是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令行禁止, 切切实实贯彻目标成本责任制;三是要根据成本费用的不同特点, 制定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四是要抓住考核这一关键环节, 严格质量考核, 贯彻质量否决权原则, 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加大成本管理。五是建立成本分析制度和成本汇报制度, 使成本分析日益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并使好的成本控制方法能在公司范围得到广泛使用。六是科学地处理好奖罚关系, 制订灵活分配办法, 使成本控制与员工个人利益紧密相联, 提高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积极性。 总之,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就是最大限度获取效益,以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应通过上述措施,加强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合理合法地拓宽增效途径,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项目成本控制论文: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项目是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获利空间越来越小,施工企业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把成本控制目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文章结合施工项目的实际,就成本管理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施工成本;全面成本管理;目标责任成本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树立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外,重点应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而市场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具体表现在项目管理能力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即工程项目的赢利能力。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部要以最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把各项成本支出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内,为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减支增效,将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 一、成本控制的目的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施工项目的成本目标,有企业下达或内部承包合同规定的,也有项目自行制定的。项目经理部应以成本目标为依据,结合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制订明细而又具体的成本计划,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的实施性文件。这种成本计划,应该包括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资源消耗水平,以及每一项技术组织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节约数量金额,既可指导项目管理人员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又可作为企业对项目成本检查考核的依据。 由于项目管理是一次性行为,它的管理对象只有一个工程项目,且将随着项目建设的完成而结束其历史使命。因此,为了确保项目成本必盈不亏,成本控制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做好。 从上述观点来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然而项目成本的降低,除了控制成本支出以外,还必须增加工程预算收入。因为,只有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节约支出,才能提高施工项目成本的降低水平。 二、成本管理问题 一旦项目目标确定,如何控制成本、节约支出,让每一项支出均控制在测算目标范围之内就成为项目成本管理者的首要任务。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终,项目从实施的开始,就须制定降低成本的具体目标和方法,从而有计划有措施地控制支出。经验表明,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很多,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人工费;(2)材料费;(3)机械使用费;(4)临时设施费;(5)项目管理费用;(6)分包工程;(7)质量(施工质量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点);(8)工期;(9)施工技术等。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成本最低化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二)全面成本控制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项目、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做到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如果竣工了再来讲成本核算,由于盈亏已基本成定局,即使发生纠差也为时过晚。 (三)动态控制及目标管理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在项目实施之前,项目要设定一个期望值,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越具体越好,落实到各部门、班组甚至个人,适时对目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成本控制置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四)开源与节流相结合 降低项目成本,需要增加收入,又要节约支出。因此,在成本控制中,应当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每发生一笔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都要查一查有无与其相对应的预算收入,是否支大于收,进行实际成本与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以便掌握成本节超的原因,纠正不利偏差,提高项目成本的降低水平。 (五)责权利相结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各部门、各班组有权有义务对各自工作范围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形成整个项目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公司及项目部对成本控制好的部门、班组、人员进行奖励,差的要进行处罚。只有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三、施工前的成本控制 (一)投标报价阶段 1.招标文件 在此阶段,项目经理、造价部门人员应积极参与,要充分熟悉并理解整个招标文件的内容,查找业主招标文件的错误、漏洞,为工程技巧报价提供依据,为今后工程实施中索赔做好准备。通过参与投标全过程,使有关人员对该工程成本有个大概的了解,对哪些地方赢利、哪些地方可能亏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工程预算成本 投标工程成本的预测,通常是根据施工图算出的工作量或业主提供的工程量按相应定额进行组价,材料价按市场询价,得出施工工程基本直接费。在此基础上,根据技术部门提出的技术措施,如围护、标化、临设、机械配备等算出工程措施费。同时根据该工程的规模,计算出现场管理、资金成本、上级公司管理费、税金等,求得承接该工程的全部直接支出,得出工程预算成本,以此作为公司投标报价的最低报价。 (二)中标后开工前的成本控制 开工前,项目经理部要认真研究招标文件、投标答疑及合同等资料。了解本工程的实际条件与以往施工的项目不同之处,有针对性地做好施工预算,为编制目标成本提供依据。 1.目标责任成本 目标责任成本按中标预算扣除间接费、总包管理费、税金、节约率等得出项目预算成本。为了使控制成本有具体目标,把预算成本分解为人、材、机,特别是量大的材料,如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等,数量价格都分解成表格,如不涉及经济秘密,把这些数据公布出来,这是工程成本最高限,不能突破。施工过程中,采购材料、发料、各工种人工工日数、机械费都应当控制在该预算成本数内,不得突破。 2.施工期间的索赔工作 目前有一种说法“中标靠低价,赚钱靠索赔”,充分反映索赔在施工中的重要性。索赔不是项目经理、造价人员等几个人的工作,而是所有项目管理人员结合经济、技术,相互配合、认真研究,共同参与的工作。索赔也不只是在工程竣工结算时才能做的工作,而是从工程中标、签订合同,直到竣工结算贯穿施工全过程的一项工作。索赔准备会议由项目经理、核算人员、技术施工人员参加,收集招标文件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找出施工图纸中的疏漏、错误、不明、不详、不符合实际、各专业之间相互冲突等问题,这些都是索赔依据。同时对本工程今后施工中可能要亏损的子项目,提出令人信服的可靠依据,建议业主修改做法,或提出其他可行的意见,以弥补损失。 四、施工中的成本控制 (一)加强施工组织。控制工程直接成本 工程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直接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直接费。按照“量、价”分离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控制。 1.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费占建筑工程的造价比例一般在60%左右,降低材料费用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最重要的途径。做好材料的管理,主要的方法有: (1)大宗材料招标采购。公司每年对大宗的材料,如钢筋、砼、模板等材料实行招标采购,从采购上降低成本,转移材料涨价的风险。年度采购每种材料一般选择2—3家信誉良好、资金雄厚的供应商或厂家来供应材料。同时注重运费控制,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并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2)切实执行限额领料及奖罚制度。施工班组严格实行限额领料,凡超额使用的材料,由班组自负费用,节约的由项目部与施工班组五五分成,从而提高施工班组节约材料的意识。要对施工班组交底,让其掌握节约材料的方法,如钢筋的使用,能使用短料的地方尽量使用短料,而不要将原材料截断;将短料通过对焊接长后使用,减少废品率。另外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3)周转材料及料具的管理。周转材料即在工程中重复使用的材料,如模板、木枋。周转材料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投入量越小,对降低成本所起的作用越大。因此,对周转材料的管理,就是要力求其投入量少,重复使用次数多。例如。对模板的管理就要求做到:一要在施工前通过对模板放样,将每一块模板用在最适合的部位,并将模板编号,将下一层的模板用在上层相同的部位。二要避免将大板改小、小板改无。三要经常保养、刷油,避免雨淋变形而降低模板的刚度。周转料具一般按件(吨)每月租赁使用,主要是用于脚手架的钢管、扣件或门字架,要求配置合理,避免积压或数量不够影响工期。 (4)辅助材料的包干使用。工程中辅助材料很多,如管理不善会造成材料的极大浪费。辅助材料的管理,一般采用包干的方法,如扎丝、铁钉采用将材料包含在人工单价中的方法,适当提高人工单价,让施工班组包干使用。 2.人工费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项目组建后,由公司配合项目采取招标的方式在公司内部承包分包劳务的单位中择优选择1-2家信誉良好、价格低廉的劳务承包商。也就是说,人工费的单价是通过招标来确定的。项目人工费分定额内用工和非定额内用工。定额人工费按实际发生的工程量乘单价得出,这并不困难。控制非定额用工才是控制人工费支出的重点,一般方法是将非定额用工按一定的比例包含在定额用工中,包干到施工班组。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大致上说,结构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5%左右,装修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在10%左右。在人工费控制中较准确地掌握各类工程的非定额用工比例并严加控制是很重要的。另外,控制人工费的支出还要十分注重避免返工及重复用工的发生。 3.机械费控制 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利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保证机械的正常满负荷运转。 (二)加强项目管理,控制工程间接成本 工程间接成本主要发生在项目管理开支、质量效益流失、工期效益流失、分包商反索赔损失。控制工程间接成本的唯一办法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临时设施费 临时设施以满足使用为目标,尽可能地使用废旧料及能周转重复使用的材料。 2.项目管理费用 根据工程的规模及工期的长短,从满足管理效果和效率要求出发,合理地配备项目管理人员。一支高效、精干的项目管理队伍是实现整个项目成本目标的组织保证。 3.分包工程 有些作为总包的施工单位,由于其施工的资质有限和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需要,会将诸如桩基础、弱电、消防、栏杆、门窗、幕墙、石材等部分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专业施工资质的企业施工。分包工程因总包单位仅投入管理费用,因此分包的赢利是企业赢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包工程一般可在项目投标时和分包单位签订协议,由分包单位报价,中标后由分包单位施工,总包单位按分包工程总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用,或企业中标后再通过招标选定分包单位。 4.质量 工程质量与项目成本息息相关,分项工程的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精度越高,越能节约材料和人工。譬如,天棚面如平整度很高,可以不用抹灰,而通过刮腻子的方法一样能达到使用要求,还能加大使用空间,节省费用。又如外墙的垂直度是在结构施工过程中最难控制的工序,如外墙偏差过大,为保证外墙的垂直度,在装修过程中就必须加大抹灰的厚度,从而浪费材料及人工,并加大外墙荷载,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分项工程的优良率越高,投入维修或返修的费用就越低。因此,施工质量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点。 5.工期 项目施工中。如能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提前完工,将节省大笔的机械及周转料具的租赁费及项目的管理费,从而降低成本。因此,项目成本管理一定要围绕着减少资源费用来进行工期的优化。 6.施工技术 技术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技术的提高或新技术的采用,必然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和节省材料,从而节约成本。在项目成本管理中,要十分注重和发挥技术对于降低成本的重要作用。如在钢筋的连接中采用电渣压力焊接就是节省材料、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另一项有利于降低项目成本的技术经济的方法就是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来提高工效,缩短工期,这是项目常采用的。 7,索赔的管理 项目从合同履约之初,根据合同,就要加强对业主的索赔,注重索赔证据的收集及确认工作,勤办理签证,经常向业主发索赔的函件并及时催促确认。通过索赔来维护企业权益,提高项目的收入。在高度重视对业主的索赔的同时,要增强自身履行合同的意识,防止业主反索赔。 上述七个方面是构成施工项目工程间接成本产生的重要因素。人员的精简可以产生高的效率,有先进的施工技术支持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原材料的损耗率、提高质量的优质率,缩短工期,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质保金的开支。项目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降低管理人员的费用。特别应控制的是项目部的招待费,要根据工作制定出招待标准,从内部做起,严格控制。 (三)强化月度成本分析管理 要做好月度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正确计算月度成本,分析月度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对于一般的成本差异,要在充分注意不利差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不利差异产生的原因,以防对后续作业成本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盈亏比例异常的现象,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尽快加以纠正。 (四)实行责任成本核算 在月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行责任成本核算。也就是利用原有会计核算的资料,重新按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归集成本费用,每月结算一次,并与责任成本进行对比。 要定期检查成本控制责、权、利的落实情况(一般为每月一次)。发现成本差异偏高或偏低时,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纠正差异。如有因责、权、利不到位而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应针对原因,调整有关各方的关系,使成本控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五)检查合同履约情况 要经常检查对外经济合同的履约情况,为顺利施工提供物质保证。如遇拖期或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根据合同规定向对方索赔;对缺乏履约能力的单位,要采取断然措施,即中止合同,并另找可靠的合作单位,以免影响施工,造成经济损失。 五、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这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阶段。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与最后阶段的工程决算编制完整正确与否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由中标价加上各种变更及签证费用(包括索赔)形成最终结算额。在编制决算时不能遗漏每一张联系单。平时要把联系单当成支票、现金那样重点保管,有些分包的决算应与专业分包单位核对后,再纳入总包决算。最终向业主提供决算前,项目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次成本分析,决算数是否大于财务成本,决算上的材料数量、价格与实际耗用量、采购价是否基本吻合。发现问题,要查明原因,确保取得足额的结算收入。 六、结语 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有的项目都要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关键是要把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全员和全过程,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获取最大利润的保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铁路论文: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论文 1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1必要性 随着我国铁路系统改制的完成,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铁路运行周期更加紧密,这样一来就会给铁路工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运输速度的提升、运行周期的缩短,导致工务人员的检修、维修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难度也会提升。基于国内外工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可知:传统的铁路工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工具,实现工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工务信息的科学分析与传递。而所有的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铁路工务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铁路工务工程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务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既要负责铁路沿线设备的安全、铁路基础设施的检测,还要负责铁路安全隐含的维修与上报。铁路工务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输,如果在铁路工务中出现了检修不及时的现象,就会导致铁路在运行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铁路工务所消耗的费用要占到整个铁路运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铁路维修则几乎占到整个铁路工务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延长铁路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对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铁路工务的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铁路工务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铁路的维修与保养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保证铁路工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降低铁路建设与运营成本,实现铁路的安全运输、提高其经济效益。 2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原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发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包含了铁道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其主要采用Mapstreme作为GIS作为平台,其已经在我国很多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北京铁路局采用的“北京铁路局工务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主要由工务设备地理信息、工务防洪地理信息查询以及工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构成。其主要利用GeoGraphicsGis软件和DB2大型数据库对铁路的地形、切面、配线图等病害进行查询、分析、管理等;上海铁路局利用的“沪宁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搜索铁路地形以及图像的功能,实现对铁路分段信息的查询,以及播放相关铁路活动图像的功能。但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①工务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铁路工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必须要求铁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不高,虽然铁路工务工程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工务工程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管理者还是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他们对工务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没有将这些单独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工务工程信息的共享。②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以GIS为基础,其对工务设备的技术状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其只能反映静态的技术,而不能提供具有动态化、主观性的数据情况,比如在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能将直观的相关数据反馈出来,不利于铁路便利快捷的维修。③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辨别。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率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的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辨别,结果导致大型机械设备做出的结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导致因为大型设备而进行质量检测所造成的隐患遗漏,信息系统不能辨别。 3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铁路部门对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以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铁路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此构建铁路工务工程数字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3.1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结构设计 为统一管理与分析铁路工务工程信息,需要将铁路工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以此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处理,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是将铁路工务设备的各种数据进行录入、管理以及打印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3.2系统模块功能和处理过程设计 3.2.1线路地理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存储和管理线路地理信息数据资料,可以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该方面的数据资料,为工务设备、病害等的定位提供依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和输入输出操作。 3.2.2工务设备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工务设备的各种属性信息,如桥梁、隧道、钢轨、路基等设备信息以及曲线、坡度等的信息。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设备的基础信息和统计信息,是工务部门技改、维修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输出到或者输出到打印机。 3.2.3线路秋检资料模块 主要功能是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线路秋检信息,包括正线、站线、道盆等的秋检资料,使养护维修人员能更好更方便的了解线路情况,线路病害等问题,并据此制定线路养护维修计划。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4铁路动检资料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线路的各级超限资料和动检数据,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超限类型、超限等级等指标,从而制定应对措施和维修计划。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5轨道质量状态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轨道质量指数(TQI)资料、TQI综合统计信息和钢轨磨耗信息。为各级工务管理部门对轨道质量状态的宏观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支持养护维修人员编制维修计划,指导轨道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3.2.6轨道质量状态汇总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保存轨道不平顺公里小结数据、TGM综合统计数据、钢轨检测区段汇总数据,提供综合反映轨道质量好坏的指标,工务管理部门可以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维修方案,指导相关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7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 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高速铁路工务设备各种维修规则、维修计划、工务设备维修情况等数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8线路养护维修机械信息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各种养路机械作业情况、机械的定期检查情况、制定的机械维修计划等。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4铁路工务工程应用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加快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 一是稳扎稳打,做好信息拓展优化。要求宏观布局,思维意识超前,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整个信息系统建立的核心。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指对于铁路工务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到使用(包含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全面规划。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使用。要使工程建设的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之间的频繁和复杂的信息交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认真贯彻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把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作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统筹加快推进。以市场化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坚持植根现场,自下而上,广泛发掘,开放推广,鼓励参建单位自主创新,广泛开展工程实践。 4.2规范管理工作,加快信息管理建设和应用 一是在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过程中,要配套工作,分步进行,坚决执行实施—培训—应用推进这一工作程序,发挥建设单位的领导作用,合理调控考察施工、监理等部门单位的工作,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二是建设单位核心地位的应用发挥,推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把握工作的进程,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在内部建设施工中总结经验,带头实现系统的全覆盖。建设单位是整个铁路工程工作的核心,保证建设单位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加快整个工程进度。 4.3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中心、云技术、物联网等正在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同时以BIM技术为代表的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一些传统的思维模式。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一定不能受传统思维的禁锢,应充分地把社会先进的信息化处理手段运用到铁路建设工程上来,不断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先进的铁路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4.4对系统运营进行专业的维护,确保系统正常有效的工作 对系统的运营进行长期不间断的维护,才能保证系统准确高效地工作,尤其是在施工前线的信息系统,系统运行的环境比较复杂,更需要专业的系统维护队伍来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要建立维护工作的框架,通过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权威的维护机构,加强维护队伍的建设,规范信息化系统运营的维护管理系统。对系统的维护类似于产品的售后,但又有所不同,对系统的维护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持续有效工作。 坐着:李建华 单位: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原平分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信号机检修课程改革论文 1研究目的 1.1为铁路输送合格的电务工作人员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面向铁路,为铁路运输系统各个技术部门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也主要是面向全国18个铁路局(公司)的各个技术领域,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主要为铁路运输系统电务维护部门培养信号工作人员。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铁路运输电务维护部门的工作要求,让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一定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能够使学生在短期内适应铁路运输电务维护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氛围。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本身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否全部或者大部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否愿意并且真正学习到教师教授的所有知识,这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方面,但是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教师所教转化为自己所有,那么着两者之间就又是相互矛盾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高职学生,那么如何将学生从发呆、玩手机或者睡觉之中解脱出来,去踏实的学习教师所讲就是每一名专业教师必须去研究探索的问题。教学改革的最初目的也应该在此,就是改变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的喜爱的方式去教学。当学生们心甘情愿的放下手机、不再对老师讲的内容昏昏欲睡,那么教学改革的目的应该就基本达到了。当学生能够充满激情的去学习每一节课教师所教,教师和学生之间达到了一定的和谐程度,那么教师就不用再为了组织课堂教学而发愁了。 1.3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笔者认为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情感交流。如果一个学生喜爱一名教师,那么他对这名教师所讲的课程也会感兴趣,反之,如果一名教师没有得到学生的肯定,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也应该不甚乐观。在高等职业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名教师的教学改革水平也是衡量一名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具备坚实的专业能力,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为铁路输送人才,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教师自身。 2研究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在上一学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戴世宏教授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在讲座中,戴教授系统的介绍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意义与方法,使笔者收获颇丰。为这一年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思考,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效果验证理论,使笔者教学改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1课程标准的确定。 课程标准简单来说是一门的课程的大纲,在课程标准中应确立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教学目标以记忆性内容为主,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如要进行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改变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手段就需要革新,教学目标就要从传统的知识目标变为能力技能目标,考核方式也要向多元化发展。 2.2课程的整体设计。 在本轮教学改革中,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详细的整合,形成“一个目标,两条主线”的教学线索。一个目标:是指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改革主要突出能力目标的培养,最终的能力目标就是能够对信号机进行维护和简单的故障处理。这一目标其实还包括了信号机的识别等相关的简单能力目标,这是说在单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小目标都是为了这一个最终目标的服务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指信号机的识别与维护,另一条则是指信号机的设置。前者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后者则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3单元课程设计。 一门课程包含数量不等的学时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整门课程按照教学内容或认知结构的不同分成多个教学单元,将每个教学单元进行合理的设计,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考虑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通过教学和练习能够让学生练就某种专业技能,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手段,尽可能贴近铁路电务工作实际,如果有信号机设备,尽可能利用实景教学,若没有实际设备则尽可能使用图片或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直观上了解自己所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内容为载体的讲授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使用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先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和练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专业技能。 2.4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就是“一纸定江山”,学生在考试前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突击背题,就可以通过考试甚至获取较高的分数,通过期末考试试卷决定一门课程的成绩,这是极不客观公正的考核方式,在课程改革中如果不改革考核方式,那么过程的改革将失去意义。针对《信号机检修》课程,制定如下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学生成绩由学习过程成绩、实作考核成绩和记忆性考核成绩组成。过程考核包括教师教学过程监测考核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两部分。教学过程监测占比较少量的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成绩综合给出,大约为总成绩的10%左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是在期中进行,考核方式是一张试卷,但是试卷内容不包括记忆内容考核,均为主观题目,题目内容包括信号机的设置等内容,题目没有统一答案,符合信号机设置原则均可获得相应分数,此项考核约占总成绩的10%左右。期末考核包括实践技能考核和记忆能力考核。其中,记忆能力考核为机考,事先将已经做好的题库写入计算机,学生在考试时直接进行机考即可,考试完毕即可知晓自己的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不需要教师阅卷,又增加了公平性,基本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此项内容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左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那么教学改革的目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那么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期末考试就要包括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本门课程名为《信号机检修》,那么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要能够对信号机进行检修,期末考核的实践技能考核部分就要考核学生对信号机的点灯参数进行测试,对信号机的故障进行处理,教师根据学生是否按照铁路电务维修标准操作进行评分,此过程要全程录像,以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此项内容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考核方式的改革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一条线,使得教学改革不会虎头蛇尾。 3结论 此次课程改革是自开始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以来最深入彻底的一次教学改革,跟以往喊口号式的改革不同,是真正将学到过的理论纳入到教学实践当中,虽然只是系级的课程改革课题,但是从教师自身的感觉来说,教学过程是令人享受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欣慰的,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总结时,感觉自己是有发言权的,不再像以前的教学总结,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课程改革的确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能够改善目前全国大学生客观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课堂状态,对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自信培养有很大益处,还能让学生从手机和发呆中解脱出来,真正学到一些技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为以后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科体系的课程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 作者:白玉娟 单位: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论文:铁路物流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1物流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物流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行业,我国每年在物流运输、物流包装、物流储存等方面的损失高达700亿元。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物流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傅冬兰、任蓉等从物流风险与保险的角度探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Fearne、欧阳明慧、岳文彤等分别探讨了食品供应链、冷链物流、农业物流中的风险,提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刘永胜、王燕等探讨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机制,建立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指标和模型;Giaglis等认为高效率的路线规划系统能够有效地实施物流风险管理;云虹等围绕物流风险成本识别与计量展开研究,提出物流风险成本概念框架,建立物流风险成本计量模型。以上成果对物流风险的进一步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供应链整体安全的角度出发,依据ISO28000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探讨铁路企业物流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等问题。 2ISO28000与铁路物流风险问题 ISO28000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应运输和物流行业对共同安全管理标准的需求而制定的管理规范。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身、货物、信息、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最终目标是改进供应链的全面安全,适用于任何参与本地、国内和国际供应链业务的组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说,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着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供应链环境下,铁路物流企业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连接点。铁路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同时,其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对供应链中企业的有效运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其风险管理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因此,对铁路物流的风险管理应立足于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需求,不仅对铁路企业自身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样也要将可能对供应链伙伴及供应链整体运作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纳入铁路物流风险管理当中。对于铁路物流企业而言,ISO28000管理体系规范首次为操作或依赖供应链中某一环节的组织提供了安全管理的框架,能够帮助铁路物流企业系统地识别和审核安全风险,并实施控制和减轻安全风险,从而管理供应链潜在的安全威胁,减少对其下游供应链作业者的安全影响,提升铁路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运作的能力。 3铁路物流风险识别 3.1风险识别的范围 根据ISO28000系列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应考虑八个方面:①客观失效的威胁和风险,如功能失效、伴随发生的损害、恶意的破坏行为、恐怖主义行为或犯罪行为;②作业的威胁和风险,包括安全控制,人为因素以及其他影响组织绩效、状况或安全性的活动;③自然环境事件可能导致安全设施和设备失效的风险,如暴雨、洪水等;④组织控制范围以外的风险,如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服务失效;⑤利益相关方的威胁和风险,如未能满足法规要求、对名誉或品牌的影响;⑥安全设备的设计和安装风险,包括更换,维修保养等;⑦信息、数据管理及沟通风险,包括对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威胁以及数据篡改和丢失等;⑧对运行持续性的某种威胁。 3.2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位置 ISO28000标准对于潜在安全漏洞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归纳和建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货物在被装于一个运输单元、托盘或以其他方式以备运输之前,所在的制造、加工或处理的场所;②备运货物在运输前,所在的储存或包装场所;③货物被运输过程中所处的场所;④货物从运输工具装上或卸下的场所;⑤货物保管权交接的场所;⑥与正在运输的货物有关的文档或信息被处理、生成或访问的场所;⑦用于多式联运的内陆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等。 3.3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 根据铁路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以及ISO28000系列标准的指导,建立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模型。模型表示,针对ISO28000提出的每一种与供应链安全有关的风险类型,企业应根据其发生的具体位置,逐一分析和识别可能发生的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例如,当“信息、数据管理和沟通的风险”发生在“铁路货物到发交接车间”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数据丢失导致的无法交付、单据误审导致的错误交付等;当“客观失效的威胁与风险”发生在“铁路仓库和堆场”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仓库漏雨导致货物不能完整交付、仓库大门防盗系统失灵导致货物失窃等。该风险识别模型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了一个依据ISO28000标准系统地识别风险的方法。其中的安全风险类型涵盖了来自于供应链内、外的可能的安全威胁。铁路企业对其所有的物流活动若都能按照标准要求分析安全威胁情景,则可以将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系统地识别出来。 4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评估 根据ISO28000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对之前识别出的安全威胁情景逐一评估其后果及可能性。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等级后果包括:一定规模的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重大损失;大面积生态系统在多方面的彻底毁灭等重大环境影响。中等级后果包括:失去生命;需要修理的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损害;生态系统某部分的长期破坏。低等级后果包括:人员受伤,但没有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最小损害;一些环境破坏等。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出现的可能性也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当安全措施能够对后果的发生提供实质性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低。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提供中等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中。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只能提供较小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高。根据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级别和发生可能性,对安全威胁情景进行逐一评价并讨论采取相应措施。当后果和可能性的级别都比较高时,意味着目前的安全措施不足以防范风险,因此应制定额外的对策;当后果和可能性其中之一较高,另一个较低时,应将其作为潜在安全事故考虑;当后果和可能性级别都比较低时,意味着当前的安全措施可以防范风险,只需对运作情况进行正常记录。在风险评估过程中,ISO28000还提出了一种绩效审查表,以便于企业自身、供应链伙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当前的安全措施进行评价和审查。安全绩效审查表根据企业的风险评估需求量身定做。例如,对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安全措施,设计其安全绩效审查项目。安全绩效审查表“项目”栏中列出了能够有效规避相应安全风险或减轻安全风险后果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引导铁路物流企业逐步改善其安全管理水平。企业还可以根据这些措施对降低安全风险及其后果的重要性大小,对这些措施的重要性赋权值,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量化评分,进而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等评价方法对其安全管理水平进行量化评价。 5结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纷纷涌入。铁路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公路、水路等运输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的挑战。物流风险问题给铁路物流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安全信用水平以及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推进铁路货运改革。但不容忽视的是,铁路物流的作业过程和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装卸、搬运等作业基本靠人力完成,管理工作中存在大量人治的行为。这些行为在给企业自身造成安全隐患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通过引入ISO28000系列标准,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一整套安全管理规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作业流程的标准化控制,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ISO28000也适用于第二方或第三方单位对铁路物流企业实施评估和审核,提高供应链伙伴对铁路物流企业的信任度,提升铁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嵇莉莉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论文:铁路运输全面预算管理论文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中的作用分析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涵义 关于全面预算管理起源于上世纪初期,主要就是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控制得到加强的一种管理手段,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对市场风险的低于能力,进而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在经过了不断发展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了具有现代化特色的管理模式,最为本质的就是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分解以及实施和控制实现的管理过程。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作用分析 在铁路运输企业方面进行全面预算的管理实施,是建立铁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要求,也是对铁路企业协调管理的内在需求。在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对市场的发展要求得到满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能够对基层站段以及班组和铁路局等方面的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从而更好的满足铁路以及和谐发展的需求。对现代的铁路运输管理的基础性的管理制度的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 二、当前铁路运输企业的预算管理现状与解决措施 (一)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首先就是预算的机构在设置方面的不足,虽然在预算管理委员会方面已经成立但在实际的履行效果不是很好,没能够在系统目标上明确确立及检查等,在财务管理工作的投入方面不是很充足。预算管理组织缺乏相对稳定全面预算管理队伍。另外就是在预算目标上还有着缺陷,在铁路运输企业对年度预算以及发展的规划两者的衔接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使得预算的目标和企业的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不相协调。在预算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对预算的编制方面比较的单一,从而导致对企业的资金监控不能有效进行。在预算的审核方便不规范,缺乏完整的预算监控体系,缺乏规范操作的标准,预算的结果没有进行考核,在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方面还没有得到完善。最后就是在信息现代化的水平还不够,这样就对全面预算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解决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及成本控制的措施 在针对以上的相关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对其全面预算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方面首先要能够对预算成本的目标制定要合理,成本预算只有在和实际相符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得以实现,才能够促使各个责任后主体进行对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进行改善。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相关的财政部门要能够将成本目标进行分解,逐个的实现。要能够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成本控制当中,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来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盈利进行实现,从而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另外,要能够对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强化。首先就是在全面预算的编制流程方面进行强化,对其要能够严格的按照资本预算以及筹资预算等进行实施。在后财务预算的流程要能够按照各预算执行的单位承担的经济业务类型的责任权限进行实施。其次就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要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要能够将全面预算的可控性进行充分的发挥,在执行的责任体系的建设上要进行完善,对单位以及部门的责任要能够明确,在实时监控方面也要进行加强。最后就是要能够在铁路行业高度集中以及管理的模式下,通过对先进的技术进行应用,以及对固化编制的流程以及减少人为控制预算的编制模型进行适时设计,能够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以及前瞻性。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指标方面也要能够得到完善,不同的预算责任的主体由于在权责的不同所以就会有着不同的目标以及责任。在考核指标方面主要可以分为预算编制以及执行过程和调整、执行结果这几个类型,其中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执行结果。所以在对人员考核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铁路局的全面预算管理指标进行,还要能够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也是对成本控制进行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综合考评而对指标体系的建设要能够客观科学的得以体现。同时,还要能够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各项的考核办法,在全面预算完成的情况以及审计情况的依据下,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要能够与各单位的奖惩得到有效的联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进行优化要能够多层面多角度的进行,由于在总体上的基础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在这一方面要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在经验上多做总结,从而创造出适合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策略。 作者:酒琳 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土地房产管理所 铁路大中修施工计划管理论文 1铁路大中修计划制定的重要性分析 1.1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由于我国铁路交通系统承担了经济建设的大部分能源输送需求以及满足近些年来不断增长的客运量运输要求,铁路线路设备长期处于满负荷运行甚至是超负荷运行。铁路线路设备的日常维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设备的疲劳程度,安全风险逐渐增加。此时就需要制定中长期维修计划并进行施工,通过封闭路段来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以保障封闭铁路线能够及时得到修复,提高铁路运输的能力,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1.2大中修计划制定实施能够有效弥补日常维修工作的不足 铁路的维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日常的维护工作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足,即使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进行线路的封闭来及时维修,导致了线路设备问题进一步发展,给正常的铁路运输带来了较大程度上的风险。为了满足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能源的需求,我国主要的能源输送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线路设备超期服役以及过载运输等问题,单靠日常的维护工作已经不可能有效解决。为了弥补日常维护工作的不足,就需要相应地制定大中修计划并且根据计划进行实施和管理,保证整条铁路线能够处在正常运转状态中。大中修计划的制定以及施工计划的管理是目前铁路管理部门采取的主要维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铁路运输维修工作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中修计划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维修管理流程没有按照规范执行 大中修在制定实施过程中由于采取了封闭维修的方式导致了工作人员在维修以及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标准来执行,出现了违规操作以及不按流程进行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中修以及施工计划的执行,对维修的效果和质量无法做到有效的保障。同时没有按照规范执行,也为实际的施工计划实施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整体工作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铁路的维修和正常运转的需求,需要重点关注。 2.2人员维修技能较低,影响了施工进度 由于铁路的大中修需要众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维修工作,虽然机械化维修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维修人员技能水平低的不足,然而由于工作量巨大,还是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大量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人工操作。由于工作人员总体的维修技能参差不齐,导致了维修的质量和水平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影响了总体的进度,降低了施工管理所能取得的维修效果,维修工作需要重复进行的现象。 3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管理 3.1年度施工计划制定管理 铁路线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来进行年度维修计划的制定工作,同时对维修计划进行施工的制定以及管理工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铁路枢纽采取的年度维修计划制定实施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份,在上一年就需要针对维修的部分和内容进行制定工作,以保证时间上的科学合理以及施工计划安排能够符合实际铁路运输的需求。 3.2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管理 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弥补时间跨度过长导致铁路线路设备出现较为明显的安全问题从而影响铁路整体的运输计划。通常在每个月的中旬将维修的部位和内容以及施工计划上报给上级部门审批,得到批准后以铁路局的名义下发到各个铁路部门。月度计划具有实效性、周期性以及偶然性等特点,因此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固定的时间,需要根据铁路的实际运输情况以及路线设备的疲劳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4推动大中修计划以及施工计划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施工维修计划制定后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设备使用的规范,杜绝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设备使用风险以及人身安全风险,保证整个施工维修管理能够处在有序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对现场的安全施工标准和规范进行严格的审查,防止违规操作的发生,为取得良好的维修效果打下坚实的保障基础。 4.2科学安排、周密布置 大机施工作业牵扯面广、涉及单位多,在没有固定的经验模式可鉴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内外部之间的联系,保证工作的有序规范运行。每次施工前一天,由现场指挥所和施工管理人员对次日施工线路进行全面调查后,从人员、进度、安全、质量等角度考虑,科学合理地确定次日的施工计划,利用每天交班会进行安排、布置。当日清筛地段于次日进行捣固作业之前,撤掉轨下全部木垫片,整正扣件和胶垫位置,更换失效扣件,进行站螺丝涂油,并全面拧紧扣件,防止维修部位受到外力因素导致变形的状况发生。 5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路线设备的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铁路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其在制定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参照铁路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在不影响铁路运输的情况下提高维修的质量和效果,推动铁路维修事业向前稳步发展。 作者:刘峰 公超 陈文义 单位:济南工务机械段清筛三车间 铁路论文: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论文 1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政企不分 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属于政企合一的部门,也正是因为如此,铁路物资管理部门既有权利行使政权,例如颁发相关的政策、文件等;同时其还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这就极有可能使得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由于过分追求利益,而滥用职权从而谋取一己私利,因此物资管理这方面就会被忽视。铁路部门政企合一的特殊性,使得铁路部门政企不分,将牟利摆在首位而减少对铁路物资的管理工作。 1.2重采购、轻管理 由于市场上有关铁路供电段的物资较为丰富,铁路部门在物资的采购缺少经验导致在选择上无从下手。加上因为市场监管存在的漏洞产生的大量伪劣假冒产品,其仍流动于市场之间,这就会造成铁路物资部门购买的物资质量不能的都保证。物资管理部门之所以会重采购而轻管理,这是因为采购物资是一项可以获取利益的工作,很多铁路部门的人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滥用权力。 1.3管理基础薄弱 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这是由于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缺少明确的定位,进而对物资管理这方面的重视力度也不够。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实务无利益可图,许多从事物资管理的人员都不愿意去浪费精力对物资进行管理,这也就造成了铁路供电段物资无人管理的局面。再加上铁路的物资管理,包括设备以及材料的管理,在管理方面的工作较为繁琐,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二是从事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的工作人员,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对于管理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辅助。 2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措施 2.1电子商务的物资购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部门也应与时俱进,对物资采购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所谓的电子商务就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讯技术为基础,进而在因特网上完成交易和买卖的整个过程。铁路部门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在网络上选择物资设备或是材料,进而完成物资的购买,物流的配送以及安全付款等流程。网上交易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加快铁路供电段物资的购买速度,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物资的质量可以得到保障。铁路部门也可以选择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站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铁路部门宣传自己,同时也可以将购买物资的相关信息到网上,实行招标。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物资购买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能获取比较合适的价格,这有利于减少企业的开支。 2.2加强供电段现场的物资管理 2.2.1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 铁路供电段设备管理是铁路物资管理的子系统之一,其对于铁路现场物资的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就要做好其分支的细小工作。例如设备需求的计划设定、设备购买计划的设定、设备招标、设备合同的管理、设备的监督制造、设备的入库检验、设备的仓库管理等。这一系列都属于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内容,而且每一个流程都需要专门的人来进行管理。并且设备的管理要实行责任到人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设备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也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2.2.2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 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管理是铁路物资管理的另一个子系统,对于铁路物资现场的管理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内容与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内容大致相同,包括了材料的需求设定、材料购买计划的设定、材料的招标、材料合同的管理、材料的入库检验、材料的仓库管理等。对于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或是设备的管理,对于铁路物资的管理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需要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以及材料的管理,将大大促进铁路物资管理力度的提高。 2.3完善物资管理机制 2.3.1规范物资采购行为 要想加强铁路物资的管理力度,首先要规范物资的采购行为。我们知道物资采购不当,很可能造成权力的滥用和物资的剩余。对于铁路物资采购的行为,铁路部门应当严格进行规范。所有的物资应最终归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的管理,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对物资管理应做到公开公正。各级业务部门以及领导应该遵守自己的职责,对物资的价格、质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物资管理的部门应将最新的管理理论应用在实际的物资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物资的科学管理。物资的购买还要做到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没有管理资格的人员或是部门没有权利进行越级管理,但是具有提出建议的权利。 2.3.2强化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 如果要实现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的强化,在进行物资管理人员管理观念提高的同时也需要其素质提高。首先物资管理人员需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做到管理理念与时代相接轨;同时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物资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于素质较高的人员可以引入到物资管理部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的水平;除此之外,物资的采购工作需要做到责任到人,这样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负责人,从某种角度上看,这对于物资质量也是很好的保障。 2.3.3应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成果 除了上述的管理办法外,还需要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成果。市场经济的发展,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提高铁路供电段物资现场管理的水平,加大对先进管理成果的应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应用较为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这一方面有助于可以物资管理时间的缩短,另一方面有助于物资管理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物资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应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3总结 通过本文对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的研究,我们对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目前我国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为了更大程度上提高对铁路供电段物资的使用效率,本文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管理、铁路供电段设备、铁路供电段材料以及完善物资管理机制。这些措施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对铁路供电段物资的管理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营环境,铁路部门应格外重视供电段现场物资的管理研究。 作者:邱会 单位:郑州铁路局郑州供电段 铁路论文:铁路企业廉政文化论文 1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铁路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际列车、快速列车、重载铁路、高速铁路的发展,中国铁路成为引领世界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发展方向的作用。由于铁路网遍布全国,铁路新线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在物资采购、招标投标、工程建设、车皮管理、运输领域等环节存在滋生腐败、权钱交易的风险。铁路企业要和谐快速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铁路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2)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行风、路风建设的现实需要 铁路企业作为公众关注度较高的行业,铁路职工的一言一行代表着铁路企业的良好形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客货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对铁路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铁路企业一定要加强铁路职工的廉政文化教育,杜绝“以票谋私、以车谋私、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旅客货主的监督,把旅客货主的意见看做铁路服务质量的“晴雨表”和“温度计”,牢固树立“路风就是形象,路风就是效益”的服务理念。铁路企业要树立良好的行风路风,迫切需要加强铁路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2开拓创新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 当前,铁路企业对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廉政文化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廉政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有的党员认为自己无权无位,不会产生腐败,廉政文化教育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己无关;有的职工对廉政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认识模糊,认为那是机关部门的事情,与基层一线不沾边,与职工没有多大关系。由于认识上的理解偏差,铁路企业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廉政文化教育的对象不全面、不普及,廉政文化教育的形式不活泼、不新颖,廉政文化教育的氛围不浓厚、不热烈,以至于铁路企业开展的廉政文化建设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铁路企业廉政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 要开拓创新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充分利用铁路现有的庞大的众多的铁路车站、列车、高铁、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微信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一切有效载体,让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得到启迪。要积极拓展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市场,延伸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触角,整合各种有利有用的社会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样化的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格局,营造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欣欣向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对促进铁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主体责任制度 铁路企业领导班子要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管党的要求,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铁路企业基层党委要切实把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委主要负责人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必须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铁路企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不抓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严重失职、抓不好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2)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监督责任制度 铁路企业基层单位纪委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根据铁路总公司纪委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向党委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建议;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反腐败组织协调作用,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各项工作;协助党委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党委要支持纪委深入落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要求,集中精力严党纪、抓监督、反腐败。 3)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责任考核制度 对开展企业廉政文化建设重视程度高、工作有创新、实际效果好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那些不履行责任、完不成任务的或因疏于教育而导致单位问题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必要时进行通报批评;严格按照廉政文化责任制考核制度,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领导不负责、落实不到位的进行考核,追究相关人员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先、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有效破解“抓长效”的问题。通过廉政文化奖惩激励制度,激发铁路企业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持续、长久、有效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4总结 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铁路企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开创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为铁路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守仁 单位:太原铁路局大同站 铁路论文:铁路建设工程投资管理论文 1投资“三超”现象严重,投资计划失控现象普遍 所谓投资“三超”现象,指的是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甬台温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铁道部于2004年批复投资估算总额为155.3亿元,其中静态投资149.8亿元,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5.2亿元,铺底流动资金0.3亿元;铁道部于2005年批复初步设计概算总额为162.84亿元,其中静态投资157.3亿元(站前工程概算总额为141.98亿元),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5.2亿元,铺底流动资金0.34亿元;站前工程投资检算总额为149.26亿元,较初步设计批复站前概算总额超7.27亿元;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配套工程正在建设,结算价尚未出来,但目前已至少发生I类变更达100多项,据预计竣工决算总额高达270多亿元,其中静态投资达260多亿元,建设期贷款利息达10多亿元。虽然预计的竣工决算静态投资较初步设计概算增加高达100多亿元,但施工单位还是叫苦不迭,各施工单位还是亏损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建设条件不具备(如,征地拆迁、跨路、跨河手续尚未与地方谈妥甚至根本就未协商;“三边”工程等)施工时及停工待料筹款造成的人员、设备窝工引起的固定支出增加及“三边”工程引起的废弃工程增加和环保费用、地质条件变化引起的费用增加、地材水电价格成几何级上涨、II类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加等尚未预计在竣工决算价格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多方利益均受损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概算未一次性打足,造成了参与建设的各方工作被动的局面。笔者敢断言若是本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批复为270多亿元,则会造成参与的建设各方均赢的格局。据统计大部分铁路项目均有超概算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国家决策部门以及经办的项目咨询单位及建设单位,设计周期短致设计深度不够造成的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建设过程中随意扩大建筑规模和提高建筑标准或其它不可告人的因素,此文不予以详细分析。 2招标控制价控制不力,招标控制价不能反映实际造价水平 在铁路建设项目中,招标控制价往往是以设计单位的设计概算为依据,在设计概算的基础上下降一定百分比就成了招标控制价。一是招标控制价的水平就依赖于设计概算的水平,而设计概算又由于设计深度不够和设计概算编制精度不够及国家决策部门掺杂的主观意见等原因不能反映实际的造价水平;二是招标控制价未合理反映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措施费;三是招标控制价不能反映合同管理的水平,未反映合同风险程度。因此,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招标控制价往往不能反映市场行情,不利于推动市场竞争,使建设管理单位不能准确选择施工队伍。 3铁路建设施工合同文本不规范,合同风险分配严重失衡 建设单位根据供需不均衡,存在买方市场的现象,铁路建设施工合同文本未根据国家九部委颁发的《建设工程标准施工合同》(范本)起草、签定,一是规定施工承包方基本上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建设方除了支付工程款义务外,均为权利条款,简直成了霸王条款,成了“以包代管”。工程实施过程中,凭借施工承包单位力量无法完成的任务,可建设方积极性不高,管理被动,造成工程项目实施效率低下、施工成本费用大额增加的不良现象;二是建设项目完全不具备签订固定总承包价的任何合同条件,建设方凭借买方市场的优势,强行施工承包单位签订,导致施工单位成本缺口巨大(成本缺口的主要原因笔者已在2009年第1~2期《工程经济》杂志发表的《浅谈在建沿海铁路工程造价缺口的主要原因》中已论述),参与建设各方负债现象严重、欠付职工、民工工资现象普遍,扰乱了建筑市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及造成了社会不和谐等不良现象。 4建设程序不规范,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与整个项目实施相脱节 工程投资全过程管理就是确保铁路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的,对工程建设从可研开始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投产、决算等整个过程。根据建设程序,我国工程投资控制也是相应分阶段计价与控制,即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决算阶段。铁路建设工程的多次计价与建设程序是对应关系,各计价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前者制约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可能是由于铁路项目的特殊性,使一部分项目没有按规定进行批准及勘察设计等工作就匆忙上马,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属典型的多边工程,如甬台温铁路于2005年10月要求施工单位开工,但不具备《建筑法》规定的开工条件(没施工图纸、没地施工、没拆迁等),施工单位只好按建设单位要求履行合同,带足劳力、机具设备跑步进场,到现场根本无法施工,只好根据设计草图见缝施工,致使施工区域不连续,施工单位窝工较长且路地关系矛盾突出,增加施工单位协调难度和大额费用。因甬台温铁路尚未办理任何用地手续,致使路地矛盾激化,于2006年10月,浙江省发改委等6部门对甬台温铁路联合下发要求停建整改的通知,要求“暂定建设,限期整改,履行完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复工”。因为审批手续不全,导致征地、拆迁难,费用高,防洪及海事、跨高速公路施工协调难度大,并使建设投资增加。 5铁路建设工程变更程序执行不规范,索赔制度严厉 由于甬台温铁路项目匆忙上马,设计周期短,设计前期工作很不充分,跨路、地下管线等调查不细,设计不符合现场实际;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无法周密考虑,导致存在的量差、漏项较多,产生的变更较多,某些施工措施明显与现场不符或根本无法实施。现场实施过程中,只好对设计的差、错、漏项目按《变更设计管理办法》规定办理I类变更。按《变更设计管理办法》规定“先批准,后变更;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但甬台温铁路已通车,至今还有涉及金额高达10多亿元的I类变更文件堆在铁道部尚未批复,致使施工单位资金营运困难,带资、垫资、负债施工,违反建筑法律法规。再就是铁路项目基本上为政府投资项目,为了单方面保护投资者利益,单方面规避投资者风险,铁路项目实施严格的工程合同管理,对承包单位提出的索赔采取了严厉的管制,使得承包单位提出的索赔要求很难取得成功,工程造价不能反映施工实际,不利于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 6清单计价不规范,“量价”未分离 铁路项目近期推出工程量清单招标与计价,但实际仍采用定额招标与计价。前面已提及了招标控制价就是建立在定额计价模式下编制确定的。铁路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实际上就是由“综合概算表”改头换面来的,非常粗略,如,框架特大桥,清单工程量仅为桥面平方米,比概算指标还粗。再说工程量清单尚未制订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只有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尚不完善,不能指导工程量清单的报价与计价工作,铁路项目业主往往还是采用定额计价模式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变更项目不采用变更工程量乘以中标清单单价,还是套用定额计取费用,完全背离了合同单价,不按合同办理,影响了施工单位的今后投标报价编制的积极性,失去了投标报价讲究技巧性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时代,再根据这种“量价合一”的定额来确定造价,使造价不具有差异性而不能体现造价优势,不仅不利于竞争,而且造价也不能完全体现市场化的水平。再说,采用定额计价模式,会由于定额的修订跟不上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导致定额水平不能符合实际,使造价控制无法与市场的发展同步。如,现在的客运专线项目,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没有修编定额,仍采用在普通线路施工基础上测算的定额,导致各项目的成本缺口较大,由此反映出客运专线工程造价的确定存在一定问题。 7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的铁路工程投资管理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投资方及参建各方的积极性,不利于铁路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地深化改革,严格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清单计价模式,采用标准合同文本,采用标准化管理办法,通过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防止索赔与开展反索赔,形成与国内建筑市场(建筑、公路领域)及国际市场接轨的工程造价管理新体制。 作者:陈洪军 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基层站段物资管理论文 1系统开发 1.1设计理念 针对铁路检修车间物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实现物资的全过程控制设计,将物资管理延伸到生产班组,将班组用料纳入监督,实现物资从采购到使用的全过程控制,形成物资管理的闭环。 1.2确定系统控制的流程 一是检修车间各班组到材料科领料时,管库员查询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如果该班组有所领物资的库存,则拒绝发料,没有则按正常手续办理发料;二是材料科进行发料作业后,信息中心将发料单导出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导入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形成班组的库存料;三是物资上车使用时,班组物资管理人员要根据用料情况输入所用车号,以及具体的品名、数量,系统根据输入信息自动核减班组库存料数量;四是班组库存料不足时,由班组提报用料计划报送材料科;五是材料科计划员接到计划,应首先查询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查询该班组是否缺料。如果缺料,结合材料科库存情况编制物资申请计划,组织采购。 1.3系统模块 1.3.1检修物资领取模块。利用“铁路基层站段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导出功能,将相关数据导出至“检修物资管理系统”,保持两者数据一致且同步。 1.3.2系统登录人员信息维护模块。利用目前已在全段统一建立的“人员基础信息库”,共享相关数据。 1.3.3机车信息维护模块。利用目前在全段统一建立的“地勤系统”机车信息数据,共享相关数据。 1.3.4检修物资输入模块。检修人员输入时,输入相关配件名称的拼音简码,以及检修日期、机型、机车号、检修物资种类选择、检修物资消耗数量等信息。 1.3.5数据校验模块。对检修人员输入数据进行严格的逻辑校验,有效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1.3.6数据查询模块。按相关功能需求,提供可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各种条件下的扩充查询功能。 1.3.7数据输出模块。按相关功能需求,提供可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可扩充的数据输出功能,生成各种报单和账表。 1.3.8数据分析模块。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条件实现物耗相关数据分析功能,满足各管理部门利用该系统及时掌握不同机型、不同修程检修成本使用情况,用于指导检修配件的发放管理及盘查检修配件的合理库存。 1.3.9配件索赔模块。由技术科负责,依据和谐机车各制造、二年检厂与原铁道部签订的购车合同规定,建立和谐型机车重要部件索赔库数据(阈值)。并纳入到索赔控制程序中,实现自动鉴定索赔配件。 2系统的应用 2.1进料环节的应用 材料员在编制物资申请计划时,要参照“检修物资管理系统”,结合材料科库存、车间班组库存、机车修车等信息,全面、准确地编制物资申请计划。在保证物资供应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民用料零库存、机车配件小批量采购、加强零小配件的采购,达到减少物资库存、提高物资周转率的效果。 2.2发料环节的应用 材料科收到班组用料请领单后,管库员先进入“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查看班组物资库存情况,若班组库存能够满足其需要,则拒绝发料。不能满足时,将其转为发料单,检查物资品名及数量,待班组实地领料时进行实物核对。同时,发料信息实时进入班组库存信息,确保班组库存信息和实物同步。 2.3用料环节的应用 班组录入用料记录时,需分3步操作:一是选择用料机车及其修程。在修机车车号及修程纳入一个下拉菜单,操作人员通过点选即可完成用料机车及其修程的选择;二是录入用料品名;三是输入所用数量。基层站段车间物资管理员通过“用料输入”模块,直接查询各班组库存配件情况,随时掌握机车配件在什么时间用在哪一台机车上及用了多少。 2.4调料环节的应用 部分综合性物资集中由综合组请领,其他班组使用时,进行班组间调料,提高物资使用的效率,缓解班组的资金压力。 2.5索赔环节的应用 由技术科负责,依据和谐机车各制造、二年检厂与原铁道部签订的购车合同规定,建立和谐型机车重要部件索赔库数据(阈值)。将依此文件中设定的应索赔范围内40种主要部件及对应的质量保证期限(走行公里或运用时间)规定(阈值)纳入到索赔控制程序中。系统根据索赔条件自动进行筛选,符合索赔条件的物资由技术科与相关大厂联系、尽快将赔付良好的配件送达机务段。索赔配件到段后,由技术科通知材料科、检修车间及专业工程师(三方)对索赔回配件进行开箱检验、验收,并及时将索赔情况输入到“检修物资管理系统”,使索赔配件实现从“随机性”、“糊涂账”到“及时性”、“明白账”的转变。 3效果分析 3.1提高了物资采购效率,减少了物资在库的积压 实行“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前,因为对班组存料和具体用料情况不掌握,所以材料员只是把保证物资的及时供应当做工作重心来抓,班组报什么材料科进什么。“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投入运用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材料员经常查看班组物资的领用情况,及时掌握物资上车和班组备料的库存情况,有甄别性、选择性地去完成物资的供应,避免了物资沉淀在个别班组,提高了物资和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 3.2促进物资部门合理发料,减少浪费 物资部门根据“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可以对各机型各修程的台次进行检索分析,准确掌握各机型各修程的物资消耗,对重复领料或不按需领料的班组坚决说“NO”。例如,材料科在一次发料时发现,三门峡西行修组领用油脂,但该行修组的业务无需领用油脂,随即通知三门峡西整备油房不得向其发放油脂,杜绝了班组随意领料的现象。 3.3物资计划准确率显著提高 铁路物资计划是物资管理的首要环节,计划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站段的成本控制。运行“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后,材料员能够掌握详实而具体的资料,结合库存情况、车间班组库存、机车更新改造情况及物资消耗规律全面、准确地编制物资申请计划,大大提高了物资采购的科学性,为准确编制物资采购预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4加强了物资的动态管理,让库存物资动起来活起来 例如,一次由财务、物资、检修车间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各班组库存配件进行盘查时,发现制动组库存列车管等配件较多,因列车管是橡胶制品,存在使用有效期,于是就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合理调配到所需班组使用,有效防止了该配件过期失效,充分利用了物资的使用价值。 3.5及时发现配件的质量问题,加大了索赔的力度 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材料科与检修车间实行了无缝对接,材料员随时可以查看检修用料的支出情况,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发现物资的质量问题,从而促进物资的索赔工作。例如,2012年,计划员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发现6K机车闸瓦季度更换量较以往增加很多,后经数据分析和与技术部门的联合调研,发现闸瓦普遍存在气泡和夹渣现象,材料科派出专人到厂家,督促厂家针对问题进行整改,提高闸瓦质量,同时,还索赔回相同数量的闸瓦。不但对机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还节省了生产成本。 4总结 “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是铁路基层站段在物资管理上的一种延伸,是将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车间班组,通过将班组用料纳入系统监督,实现了物资从采购到上车使用的全过程控制,为做到科学进料、合理发料,降低支出、节约成本做出了贡献。 作者:马宁 单位:郑州铁路局洛阳机务段 铁路论文: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一、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理念淡薄思想观念陈旧。 大部分的铁路施工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的完成情况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却忽视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其实没有有效的管理,铁路施工项目就很难在统一的管理下有序的进行。铁路施工企业长期以铁路建设为生,垄断性的行业性质深入企业思想,致使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足,企业也因此实行粗放式的经营,精细化经营管理的程度很低,使经济效益一直得到不到有效的提高。 2.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 健全的制度是一切工作有序展开的基础,没有有效监督的工作都无法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制度是行为的标尺,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也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大部分的铁路施工企业其管理制度单一,没有对成本控制、材料预算、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内容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制度监督体系,管理权力的集中也导致决策管理得不到监督,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损失。 3.项目核算不严谨。 许多铁路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核算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长期将成本挂在存货项目中,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利润指标没有完成,成本结转不及时或者建设方的工程款结算不积极等。有些超出合同范围的工程项目结算发生在工程结束之后,导致建设方对该部分工程的核实结算一拖再拖,成本在存货项目中无法进行正常的资金流动。成本滞留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企业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项目核算制度,导致工程完工后无法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项目资金核算,滞留成本不断累积。 4.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高。 施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要求铁路施工企业对经营手段、人才培养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都进行现代化的综合管理。当前许多铁路施工企业的经营理念在思想、组织上仍存在许多差异,片面的追求产值和效率,在以经济效益为管理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在管理组织上人员机构杂乱无序,外包工得不到有效管理,在进行市场预测与项目决策时管理效率低下。从管理手段上来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尤其是在施工预算以及材料运输时,还是依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提高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1.提高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 提高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级领导彻底改变观念,向日常管理要效益,对企业的计划、决策、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激励员工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只有做到以点带面,才能逐渐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系。 2.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有效监督。 铁路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就需要使经营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次,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可以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的监控监督,加大过程控制力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避免权力过度集中,需要对重大事项交由全体会议决定研究。 3.建立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项目部的运营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铁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加强完善整个项目部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促使项目管理人员积极实现预期利润,对未能实现利润计划的项目管理人员给予扣减工资减少福利的惩罚。项目部的盈利状况还要与项目领导的年薪挂钩,真正做到惩罚分明。对项目经理的考核尤其重要,考核机制不到位必然导致有效管理的缺席,因此,铁路施工企业要根据项目部的实际运行情况制订合理的措施,开源节流,有奖有罚,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4.提高项目核算的风险意识。 施工企业经济指标的实现需要依靠项目资金的及时结算,因此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就需要项目部加强项目核算的管理,提高项目结算人员的风险意识,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项目核算组织,明确各个责任人,划分管理级别,实现岗位职责的分工明确。其次,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保证项目核算的真实完整。 三、创新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强烈要求深化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中铁系统下的铁路施工企业,需要以当前的机制转换为契机,紧紧围绕“企业创新、结构调整、提升效益、创立品牌”为根本目标,改革经营管理制度,在改革中求突破,努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1.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路决定企业的发展出路,因此铁路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项目开发方式,优化人事资源配制,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铁路市场趋势,面对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战略,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企业的主要业务做精,附属产业做大。 2.管理体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铁路施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重要。铁路施工企业要正确定位企业和项目之间的关系,确定企业本身的主导地位,将工程项目交由项目部管理,具体的施工作业交给现场的施工队伍,合理看待三个主体之间的层次关系。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的决策都主导着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管理层对整个项目更是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企业本身规章制度实现对企业整体的管理。项目管理层直接指挥着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和人员组织,并对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3.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方法创新的前提是推进信息技术在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对经营计划、工程质量、项目成本、人力资源等的信息化管理,将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各项应用报表的使用等基础工作纳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并在此基础上,推进财务审计和监督的线上运行,对企业内部和工程项目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四、结语 针对当前形势下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管理者充分发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指导地位,针对当前铁路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通过考核业绩评价体系来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项目核算风险的防范意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郑红喜 单位:通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客运施工企业档案管理论文 1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和档案管理特点 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与一般的铁路工程建设,有着明显的区别。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对于施工企业资质要求严格,建设技术难度大,工作接口繁杂且数量庞大。如果按照普通铁路建设施工,不仅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对铁路客运专线未来的管理维护,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会增加铁路客运专线的管理难度,提高客运专线的维护成本。所以,在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要求,以及未来运行维护的相关特点,完成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在施工过程中,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应用适宜的管理体系,保证铁路客运专线施工的质量。加强铁路客运专线施工质量的管理,建立健全好铁路施工项目的档案管理,是一条重要手段。根据我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项目建设从设计筹划到竣工验收,所有的相关资料都要进行收集、整理,最后经过挑选、审核、补充等程序,将资料保存归档。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来讲,参与建设的单位数量多,工程建设周期长,相关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国家都有严格要求。在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实施中,会产生大量的文档资料,做好这些文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因为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涉及广泛,参与单位和人员数目庞大,持久复杂的建设过程,会产生内容繁杂、联系紧密的文档资料,造就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所产生的项目档案来源分散、内容广泛、资料价值大等特点。所以,在铁路客运工程最终的竣工验收中,项目档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铁路客运专线未来的运行发展中,项目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凭证和依据。同时,如果铁路客运专线,在未来要进行扩建改造,项目档案也是必须的技术资料之一。因此,铁路客运专线的项目档案的收集管理,需要相关施工企业认真负责的完成,保证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档案的质量。收集、整理和保存好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档案,不仅对建设企业未来的发展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对于铁路客运专线管理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2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档案资料的收集,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因为建设单位所负责的具体项目不同,参与时间存在差异,相关资料的的标准规范并不统一。项目档案整理不规范,甚至会出现有关资料缺失的现象。这给项目档案的整理工作,带来了包括资料收集分散、收集的资料与相关工程的建设实施脱节,资料难以归纳整理等直接影响。铁路客运专线项目的档案管理,还存在档案制度不够健全,档案管理工作滞后于项目工程建设。虽然,我国铁路管理部门对铁路工程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定了制度标准,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前老旧的制度标准,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铁路工程建设。一些铁路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企业自己的工程档案管理部门,在铁路工程的项目建设中,也没有将项目档案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企业建设项目中去,严重影响了企业建设工程与项目档案的进度同步。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施工档案进行管理,造成档案收集管理缺失,等到项目竣工的时候,才对项目施工档案进行突击补充。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保证,难以在铁路工程后续的维护建设中,发挥作用。 3加强铁路客运专线施工企业项目档案管理的措施 要加强施工企业项目档案管理,首先要从思想上,对项目档案重视起来。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改变员工对于项目档案不重视的看法。施工企业要在项目实施建设初期,就要开始筹建专门的档案收集管理部门,如项目资料室。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为以后的归档做准备。利用好企业内部档案管理部门的资源,将以往工程结束后“赶”档案现状,转变为工程前期介入对档案进行收集管理的过程,避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突击补充档案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企业内部,对于档案的收集管理,施工企业要投人相关的办公设备,要安排专人对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进行负责。在档案的收集管理中,根据项目档案的来源,做好项目档案的归类整理,明确好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企业负责人要对项目档案的收集编制的进度,有一定了解。对重要的项目档案,要做好备份工作。在项目档案完成之后,及时移交给对应接收档案管理部门,保证档案安全。施工企业的项目档案,内容繁杂,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按照档案归纳的相关规范,做好档案条目的细化工作,便于后续的查验利用。因为铁路建设周期长,如果一直等到铁路建设完成之后,才开始对铁路建设所产生的各种文档进行整理归档,工作量巨大,而且也容易出现差错。所以,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中所产生的项目文档,可以按照一个个分项目进行整理归档。当一个分项目建设完工之后,对其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不仅容易发现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项目档案的建设质量,也能大大提供竣工验收时,对项目档案验收的效率。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的持续深入,旅游、物流等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我国道路运输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对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发展,是一次重要机遇。这个机遇,对于任何施工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想要抓住这次机遇,就必须重视好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保证工程项目按时验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王秋红 单位:中铁一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一、《管理条例》出台的背景 (一)铁路企业科学发展需要法律规范 随着铁路企业不断发展,中国铁路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截止2013年底止,中国高铁通车里程为11152km。铁路企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安全、快速、便捷的出行需求,同时带来了铁路安全施工、维护、信息技术等技术难题,对铁路企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想破解这些难题的就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过去的《安保条例》并未对高铁建设、技术、安全等进行规定,不能满足高铁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铁路建设施工,如何进一步提高铁路安全系数,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多样化,这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运用法律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铁路企业健康长久发展。因此,《管理条例》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铁路实际工作需要法律规范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近年来,《安保条例》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铁路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点到点的铁路运输的要求变为多元的运输需求,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是供给与需求被满足的客观过程。因此,我们发现《安保条例》对铁路线路与营运安全保护不足,对铁路建设、设备质量规定不明等问题日渐突出,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铁路运输发展的新形势。可见,这就需要一部操作性强的法律来严格把控铁路建设发展诸多环节中容易凸显的问题,为铁路发展保驾护航,因此《管理条例》应运而生。 二、《管理条例》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责任主体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政企分开必然带来权职责的分离,形成了权、职、责相统一。此次的《管理条例》取消了《安保条例》中设定的部分行政许可项目,如: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审批,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认定,铁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资质许可,铁路危险货物托运人资质许可,超限、超长、超重、集重货物承运审批等。《管理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明确了进行行政处罚的主体:铁路监管机构也就是国家铁路总局和7个铁路监管分局等部门;同时,作为企业,各个铁路局会以市场主体,即法人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活动之中,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权利义务。此外,《管理条例》进一步规定了社会公众的权利义务等。 (二)关于规范质量安全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安全是铁路的饭碗工程,机车在线路上运行离不开安全。《管理条例》共八章108条,其中涉及安全字眼169处之多,可见,安全在《管理条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从划分的章节来看,安全包括了铁路建设质量安全、铁路专用设备质量安全、铁路线路安全、铁路运营安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此次《管理条例》增加了关于铁路建设质量安全的一章,增加了召回、许可、认可制度等,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从保障安全主体划分来看,明确提出与铁路安全相关的主体。一方面包含了铁路施工建设者,铁路运营维护者,另一方面包括了乘车旅客、货主、利益相关人等;再次从管理维护安全行为上划分,《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家机关、铁路企业和乘客、货主以及利益相关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尺度。可见,此次《管理条例》与之前的《安保条例》相比,突出了重者恒重的安全理念,为铁路安全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三)关于规定公众义务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保障铁路安全不是铁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而是社会公众合力作为的结果。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铁路企业担当起安全的责任,而且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广大旅客、货主和铁路运输参与人的通力合作。此次《管理条例》保留修改了有些《安保条例》中关于铁路运输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列车内吸烟、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对干扰铁路运用指挥调度无线电频率的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明确了违反《管理条例》行为的责任。同时出台了《违反<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增强了《管理条例》的约束力。 三、落实《管理条例》规范行为安全 (一)质量安全意识先导 行为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行为。意识是人们关于客观行为在脑海里的反应,正确的安全意识反映出安全的行为方式。《管理条例》中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提高铁路专业技术岗位和主要行车工种岗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纵观整部《管理条例》,我们知道,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要了解静态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动态的铁路营运安全管理,规范铁路安全行为,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纠纷矛盾,树立法律意识,规范市场行为。近年来,郑州局以“安全大检查”、“安全大家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使职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恰恰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二)研判风险树牢安全 树牢安全的重点就是要研判风险,关键是要明析研判风险、树牢安全的思路。从整体来看,《管理条例》是以安全风险管理的辩证思维为基础,找出安全风险点,提出安全风险存在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明确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最底线,强调了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相结合,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形成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辩证思维模式,确保铁力安全畅通。近年来,郑州局树立“安全大如天”的理念,结合《管理条例》的具体规定,一方面从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理论出发,找出安全风险点,例如设备质量、工程建设、运营安全等风险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从辩证思维出发,在遵循安全风险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摆正影响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因素大于风险因素,把控安全风险,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管理条例》为研判安全风险提供了思路,为铁路通常有序的运营、树牢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规范行为和谐出行 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按照一定规则、准则而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规范行为是和谐出行的基础,和谐出行是规范行为的目标。近几年,铁路部门一面为了解决群众买票难的问题,优化售票方式,实行网上售票,铁路部门为了遏制不法份子倒卖车票,相继出台了实名制购票、实名制退票等一系列措施,同时,郑州局实行送票上门、开通“双微”平台等服务措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另一方面,铁路企业将《管理条例》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精心组织旅客乘降、规范铁路运输企业服务人员的行为,为旅客出行打造了更加温馨、和谐的出行环境。和谐出行不仅仅是铁路企业或政府单方面事情,也需要铁路运输的参与者的配合,共同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的规定,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出行的环境。 作者:李宁 单位:郑州铁路局党校基本理论教研室 铁路论文: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1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 1.1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的做好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施工人员必须从制度、方案等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现场管理制度,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另一方面,施工人员必须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准确的施工方案,选择好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 1.2工程技术管理 施工技术是铁路工程开展的关键内容。工程技术管理主要包括技术的培训、方案的筛选和设计的变更。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施工图纸进行深入研究,弄清设计图纸中存在的细节问题,熟悉每个控制点的工作进程,确保现场工作准确进行。 1.3施工设备管理 铁路工程施工中,所需的设备种类全,数量多,必须加强管理。为了减少设备的闲置,提高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样,就能进一步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并能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做到及时有效地检修,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 1.4施工材料管理 为了确保铁路工程施工有效进展,必须确保材料的有效供应,为此,必须根据施工进度的变化及时调整人财物的分配,同时做到施工过程中不断进行材料的储备,做到各种施工材料的统一管理和科学合理配置。 2铁路施工工程的特点 铁路工程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多变,给整个施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必须结合铁路施工工程的具体特点,妥善安排施工工作。 2.1工作的复杂性 铁路是在土地上建造的,所以决定了铁路施工具有复杂性,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生产施工具有较大流动性,导致整个施工工作工程量大,也加剧了铁路施工的难度。 2.2施工机构的多样性 铁路工程根据具体的设计来开展,而建造铁路的每个工程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采取相应的办法,通常情况下各个工程具有不跳的结构,造成铁路施工工程机构的多样性。那么,在铁路施工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施工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 2.3施工任务的艰巨性 在我国,铁路线路少则几百公里,多则数千公里,整个施工规模浩大,建设周期较长,这就决定了施工工作具有艰巨性。规模大,就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建设周期较长,就需要考虑每个工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2.4施工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铁路施工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所以,施工工程不能持续进行。而且,必须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而且遇到雨雪天气,施工进程就会中断。例如,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就充分考虑了冻土因素,根据冻土的特性采取具体方法,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确保了工程质量。因此,在铁路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避免因自然条件的影响对施工工作造成阻碍。 3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 “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是铁路施工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就会造成现场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施工的进程,阻碍铁路工程的有序发展。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设备管理不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不足 使用生产设备的过程中,很多操作人员对设备性能不熟悉,而且保养意识不强,设备的利用率和功能被大大降低。在技术方面,很多人员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经验不足。随着时代的推移,原来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加上各项工作没有落实到人,严重影响了铁路工程施工的进程。 3.2工程事故频发,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铁路工程对于安全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铁路安全事故依然频繁发生。2011年10月29日兰渝铁路施工车辆翻车事故发生,遇难人数高达24人,成为近几年较大的铁路安全事故之一,也为铁路安全施工敲响了警钟。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安全制度条例不完善造成的。 3.3材料供应不足,影响施工进程 在材料供应方面,部分工作人员不能根据施工需求合理配备必需材料,而且有时候材料价格波动起伏,工作人员不能根据市场变动及时做出调整,就造成了成本的增加。材料供应不足,质量不高,不仅不能满足铁路施工的需求,影响铁路施工进程,而且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强化施工管理认识,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在铁路工程施工建设中,传统的施工管理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必须强化施工企业的管理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责任意识,改进管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出现。 4.2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 现代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加快管理体系的创新。结合铁路工程的特点,亟需建立健全铁路施工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健全,防止问题的发生,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根据铁路施工特点对现场管理进行系统的测评,了解铁路施工的进程。 4.3培养技术人员,加强设备管理 作为铁路工程的施工人员,必须掌握最新技术,对施工图纸内容进行深入了解。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促进他们掌握最新工程技术,同时做好技术交流,让员工掌握新本领,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另外,在施工中必须合理安排机械设备,既保证没有设备闲置,又要保证现有设备满足工程需要,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4强化进度管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更是关乎企业长远发展。在铁路施工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工程质量,造成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为了避免此事情的发生,必须对铁路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跟进,对各个阶段的内容和时间等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5结语 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不仅影响力铁路行业的发展,还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因此必须结合现代铁路施工的特点,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铁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朱明杰 单位:中铁二十一局电务电化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项目合同管理论文 1铁路项目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未能做到全员、全过程动态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工作是全体参建人员共同的职责,管理合同的前提是对合同内容的掌握,遗憾的是许多参建人员并不了解合同内容,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合同外的事项并不能敏感地察觉,遇到可以索赔的事项并不能及时主张权益。合同管理应是全过程的管理,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更侧重合同的签订环节,缺少对合同履行情况的实时监控,没有发挥合同应有的作用。 1.2合同管理脱节 一般情况下,在施工单位内部负责铁路工程投标工作的人员与工程实施人员是相对独立的,即一部分人员专门负责投标,中标后由另一批人负责实施。由于人员的更换,常常会造成投标阶段与实施阶段工作衔接不到位,这种现象对合同管理工作的影响尤为明显。 1.3对总价承包合同的解读不够透彻 铁路工程中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的总价承包合同内容冗杂,涉及的点多面广,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对合同条款的解读不够透彻。比如负责征地拆迁的人员对合同内与合同外的征拆内容划分不清;对于总承包风险费,哪些费用能纳入哪些费用不能纳入认定不清等等。 1.4缺乏严格按照合同办事的精神和勇气,合同条款形同虚设 铁路工程中协作单位违约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合同中设有违约条款,但很少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执行,特别是当协作单位工期违约时,很少追究其违约责任,这不但助长了协作单位的不良风气,而且增加了项目的潜在风险。铁路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违约的情况也时常存在,按规定当工程进度款支付严重不到位时,施工单位有权采取停工措施,但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很少这样做。虽然合同中规定了纠纷解决措施,但当纠纷真的发生时,施工单位很少按合同规定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利益。 1.5施工单位内部合同示范文本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合同示范文本,施工单位也大力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但在施工单位内部合同示范文本的体系还不够健全。由于施工单位缺少相关的合同示范文本,在与这类单位签订合同时往往采用对方提供的合同文本,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这是极其不利的。 2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建筑市场大环境向建设单位倾斜 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许多施工单位为了承揽到工程项目,明知合同中存在不利于自己的条款,也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这种现象在自身经营出现困难的施工单位尤其明显。在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中建设单位处于强势地位,特别是在铁路项目中,许多施工单位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对铁路项目产生深深的依赖,为了维护和建设单位的良好关系、为了日后能顺利中标其他铁路项目,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往往缺少通过仲裁或诉讼途径维权的勇气。 2.2用人机制不健全 在合同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所用之人与所在岗位不匹配。合同管理是一项对人员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但实际上从事合同管理工作的人员往往不具备相关能力。 2.3工作中更注重工程进度,向管理要效益变成了口号 如今施工单位都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在行动上落实地还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决策者往往更注重工程进度,在进度面前其他工作都可以让步,在这种思想引领下,虽然项目部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但这些制度和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经常疏于对细节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变成了口号。 2.4“软件”储备与“硬件”扩张不匹配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谋求生存,施工单位纷纷延伸自己的业务范围,将触角伸向新的建设领域。此举的本意是扩张业务版图、壮大企业实力,但有些企业盲目扩张,不了解新领域的环境和规则,没有针对新的环境作相应的准备,这样难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 3完善合同管理工作的措施 3.1将管理落到实处 管理既是项目平稳运行的前提,也是项目取得效益的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要把工作重心放到管理上来,真正把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3.2完善合同管理机制 首先要完善用人机制,任命掌握合同相关知识、熟悉合同管理流程、具备合同操作技能的人员从事合同管理工作,此外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合同管理人员还应对工程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完善培训机制,一是要适时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培训,确保业务能力跟得上、思想认识不松懈;二是合同管理人员要对项目参建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合同意识、解读合同条款、解答合同疑惑。再次要完善奖惩机制,合同管理工作应实行岗位责任制,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奖励,对于存在明显过失的人员要予以惩罚。要坚决杜绝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现象发生。 3.3做好合同交底工作 一是投标人员要向实施人员交底,投标人员应将投标阶段采取的策略、相关数据取值的考虑、施工组织及其他情况向实施人员进行说明;二是合同管理人员要向全体参建人员交底,介绍合同内容、明确合同范围,将责任分解到部门并指定负责人。 3.4建立信息平台 施工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单位内部使用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包含各类合同范本、信誉良好的协作单位及物资供应商等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实现单位内部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平台曝光一些信誉不佳的协作单位及物资供应商,起到预警作用。 3.5立足本职,做好工程建设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主张权益的前提是把自身的工作做好,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与建设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取得建设单位的同情和理解,这样获得额外补偿的机会才更大。 4结束语 在建设工程中,合同是确立各方关系的纽带,也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纲领,更是规范各方行为的准绳。对于铁路施工单位而言,在纷繁复杂的不确定因素面前,一定要管理好合同、利用好合同,把合同视作“圣经”,充分发挥合同的作用。 作者:郗云彪 单位: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论文 1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现状 1.1铁路工程项目现状 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周期紧、质量要求高、成本控制严、专业性强、责任重大,因此,采购的物资品种与其他类工程项目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物资种类需求较多。一般铁路工程项目采购物资大概有700多种,涉及2000多个规格,如果遇到特殊的施工情况,还需要其他特殊物资品种。同时,因工程质量要求高,部分物资除了必须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外,一些重要指标还须满足铁路行业标准。目前,铁路工程项目单个标段标的额巨大,经常达到十几亿元、几十亿元,因此,对于占整个工程造价50%左右份额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铁路施工企业要实现合理的经济效益,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尤为关键。铁路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和加强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提高物资采购效率,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资金,降低施工成本,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2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模式 铁路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模式仍执行原铁道部印发的《铁路建设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铁建设『2012216号文)的规定,建设单位采购的物资称为甲供物资,承包方采购的物资称为自购物资,管理办法对甲供物资和自购物资类别进行了详细划分。自购物资的采购范围较以往扩大了很多,对进入工程实体的物资几乎都交由施工企业自行采购。采购物资范围的重新划分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施工企业的采购权限增大了,很多物资可以自主进行招标采购,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优质的产品和诚信的供应商;另一方面施工企业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风险也增大了,物资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也要由施工企业自己承担。铁路施工企业根据原铁道部《铁路建设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物资管理办法,要求所有铁路项目的主要物资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并对采购物资的范围和权限进行细分。钢材、水泥、钢绞线、粉煤灰、外加剂、矿渣粉、土工材料等大宗物资以公司总部的名义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地材、二三项材料、辅料等物资由项目经理部进行招标采购。 1.3物资采购定标模式 目前,铁路项目的定标模式均为低价中标,即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价格最低的为中标人。当然,从控制施工成本的角度出发,采购低价物资无疑是降低成本最好的方式。但是,低价中标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供应商采取不平衡报价方式,对单个包件物资进行拆分报价,部分高部分低,整体价格综合后总价较低;或者是两家单位联合,采取不平衡报价方式分别中标。二是供应商以低价的方式中标,但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正常履约,部分不良供应商甚至采取供应劣质物资以次充好,例如供应“瘦身”钢筋、更换钢筋吊牌、更换材质书等。低价中标的结果,一是供应商价格低导致无利或亏损,供货积极性不高,或供应劣质材料。二是虽然签订了总价较低的合同,但因报价的不平衡性,实际操作下来反而是采购高价物资。因此,低价中标从表面上看是给施工企业降低了采购成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影响整体施工工期,带来了施工成本的增加。 2影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 2.1物资采购招标计划不准确、不严谨 大宗物资是以铁路施工企业总部的名义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但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项目经理部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因为他们更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所在地资源的分布、物资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的走势及潜在供应商资质等因素。实际情况是,很多项目部物资人员到达一个新项目后,在短时间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当地资源的分布、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关系、供应商的情况等。铁路项目存在进场后建设单位要求抓紧开工和施工企业抢进度,以及施工图纸不能完全到位等情况,为赶进度而抓紧进行物资招标,因此,项目物资人员只能凭仅有的部分施工图纸和以往的施工经验提报物资的采购计划,差错漏的情况在所难免。计划的不准确、不严谨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因招标物资的规格型号不全、技术参数不明确、数量不准确、交货期及交货地点不清楚,供应商就会在投标过程中钻空子,采取非常规的手段获取中标资格后,在供应过程中对描述不清、或未提及的物资采取拖延、耍赖等方式,漫天要价,项目部由于施工急需和政策原因不能自行采购,只能与供应商通过谈判方式签订补充协议,导致物资价格大幅提高。二是因招标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不准确,供应商在实际供应过程中不能严格兑现合同,若供应商有利润还好说,若供应商出现亏损,很容易引起供应商提出索赔或法律诉讼的情况。三是因招标物资规格型号、数量不准确,在实际供应过程中容易造成不常用物资的积压。 2.2规章制度健全,但在执行中走样 有些施工企业关于项目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健全,对于物资的采购管理、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限额发料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大宗物资,比如钢材、水泥、钢绞线等能够做到公开挂网招标,严格按照招标采购程序规范操作,对地材、二三项材料及辅料等物资,因物资金额较小,项目部出于考虑与地方关系的融洽等因素,很少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采购,一般是采取邀请或询价采购,邀请当地供应商或熟悉的供应商参与投标和报价,评审过程不透明,签订的合同也不报上级单位审批。项目现场供应和管理工作混乱,各项规章制度仅仅是停留在墙上而已,计划提报随意性大,经常采取电话形式通知发货,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资料。没有按照规定设置库房或料场,没有对进场物资进行抽检,没有按照规定对物资进行分类整齐堆放,没有按照物资消耗定额进行发放等。 2.3采购与技术部门沟通不充分 物资部门作为物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物资的组织、供应,掌握施工进度和各项物资的使用情况,根据施工组织的进度安排,做好各项物资收、发、存的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物资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物资供应工作不流畅。主要表现为技术部门主要考虑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对物资管理整个工作流程的认识,很多技术人员的惯性思维是工程今天需要什么物资,供应商就应该今天或在最短时间内将物资送到工地,对物资的生产、组织、物流、资金等整体情况缺乏了解。物资部门没能及时掌握施工进度安排和物资的使用计划,采购工作安排不到位,导致急用物资供应不到位而临时采购,不常用物资积压库房,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 2.4降本意识薄弱,凭经验办事 目前,很多项目物资人员只是把采购当作例行工作来完成,没有对项目所在地资源分布、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关系、供应商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工作是施工企业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贡献。再加上内部管理制度、个人观念、采购流程和设计上的一些因素,导致企业采购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绩效。物资采购人员不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核对,凭经验提报采购计划,造成物资的积压和短缺,出现停工待料影响工期的情况。在物资到达现场后,凭经验判断物资的型号、数量和质量,疏于检验,导致不合格的物资进入工程实体中,造成返工,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增加了项目施工成本。 2.5工作流于形式,忽视限额发料 物资的消耗对工程成本影响非常大,限额发料工作是现场物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的手段。物资人员应该根据工程量清单、物资消耗定额、施工组织安排做好分阶段的物资使用计划,并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部物资人员不能严格执行限额发料制度,对各分部或作业队提报的计划不做认真的分析和审核,仅仅停留在统计汇总层面。只要各分部或作业队提报物资计划,并不按照工程实际进度认真核实,计划提报多少就通知供应商供应多少,不对物资的总量进行把关,造成物资的浪费,增加成本。很多项目的部分工程是以总价包干的方式分包出去的,但主材由合同单位提供,若疏于控制限额发料工作,一方面会导致分包单位超出预算总量使用物资,加大了项目自身的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将导致分包单位拿到多余的物资后在当地以低价的方式销售,势必扰乱当地市场价格,引起生产厂家的不满,甚至出现对簿公堂的情况。 3控制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对策 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作为铁路施工企业全面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促进企业施工生产、节约物资消耗、降低施工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提及的影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应通过规范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达到降低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作用。 3.1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的审核 项目物资部门与技术部门应加强联动,确保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性。技术部门应根据施工图纸进行认真核对,包括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等重要资料,不能出现大的偏差。核对完成后提供详细的《物资需求情况表》,物资部门根据《物资需求情况表》制定详细的总体物资采购计划,该计划可以作为招标采购的依据。在总体物资采购计划下,根据施工工期的进度安排、具体工程量、物资消耗定额、内部任务的划分对总计划进行分解,制定详细的各分类工程量对应的物资需求计划,以及各分部年度需求计划、月度需求计划。总体采购计划、各分部年度和月度需求计划须明确各类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交货地点、交货时间、交货方式等,交由技术部门复核,总工程师审核,审核无误后交由项目经理审批。经过对各分类工程量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分解,加上各部门的交叉审核、复核,计划的准确性得以更大的保障。 3.2制定切实可行的价格调整机制 对于钢材、水泥,由于需求量大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而且市场价格的波动也较大,因此可采取结算价格浮动调整的方式。对于二三项材料和其他物资,由于需求量相对较小且市场价格波动不大,因此可采取在一定时间段内固定价格结算的方式。对价格波动较大的物资实行结算价格浮动调整的方式,可以形成供需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商有稳定合理的利润,能够保质保量及时供应物资,不会出现停工待料和供应劣质材料的情况。以水泥采购为例,可利用《数字水泥网》,该网站对每个大中城市每周公布1次市场价格,比较贴近实际的市场成交价格。可以选择开标前一个月公布的项目所在城市水泥所有价格的算术平均价作为基准价,供应当月公布的项目所在城市水泥的所有价格的算术平均价作为比较价,结算单价=合同单价+(比较价-基准价)。根据水泥自身的价值和价格波动频繁与幅度,可以考虑采取正负值10~20元/t价格不做调整,但也要根据项目所在地水泥的资源情况而定。 3.3规范招标工作,加强合同审批制度 大宗物资的采购必须实行公开挂网招标方式,不能采取化整为零或其他原因规避招标。招标文件条款必须明确,不能设置带倾向性的条款,对交货方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价格调整模式、结算方式、产品的技术要求等影响报价的重要因素必须明确,不能产生歧义。为防止投标人围标、串标、不平衡报价、低价中标后不履约等情况,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经评委会认定属实的将扣取投标保证金或列入供应商黑名单目录,对签约后不履行的招标人有权扣取履约保证金,并选择其他供应商。招标文件应提交相关部门评审,对提出的意见建议沟通完善后开始实施。公开开标和评审工作应在监督部门的全程监督下完成,确保开标工作合法有效和评委能够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独立开展工作。地材及二三项材料必须按照上级单位的要求采取公开或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项目物资人员应对招标物资做充分的市场调查,掌握资源分布情况、市场价格情况、供应商资质情况等。对于招标计划、招标方案、招标文件等资料,必须报上级单位审查或备案,由上级单位派员参与评标工作。对于采取邀请招标的物资,一定要选择有实力、有资质、信誉良好的投标人参与,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进行,杜绝暗箱操作和个人决断。大宗物资的合同签订工作由公司总部进行评审,地材及二三项材料应先由项目部组织合同评审,物资、技术、财务、合同、总工程师、分管领导和项目经理签署意见,报上级单位审核同意后签订合同。 3.4强化物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 物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项目部日常的自查,二是上级单位的不定期检查。日常的自查主要是检查物资采购招标行为是否规范,合同签订是否按照规定执行,合同的执行情况是否正常和可控,计划的提报是否准确,现场管理是否规范,物资的堆码是否整齐并建有明显的标识牌,仓储管理中账卡物是否相符,限额发料工作是否可控,内业资料是否完备等。由于项目物资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容易滋生惰性,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疏于执行,一切按自己的惯性方式开展工作。因此,上级物资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项目进行检查,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各项工作是否规范运行。同时,上级物资管理部门应对公司物资管理工作新的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进行宣贯,让基层单位人员及时掌握公司物资管理工作的动态,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检查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形成常态化检查,对项目部物资人员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势必在某些关键环节上不敢违规操作。常态化的检查,可以将问题暴露出来及时加以改进,不至于积重难返,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的情况,对单位和个人都造成损失。 3.5有效加强限额发料工作 限额发料在现场物资管理中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控制物资使用,不至于出现物资超额使用,能够对施工总成本进行控制。指标下放到各分部后,各分部必须按照指标进行物资的领用,以有效地控制物资浪费现象,以及防止各分部超额领用物资后挪用和倒卖。若对限额发料工作不加强管理,任由各分部想用多少就领多少,按整个工程造价物资占50%左右的份额计算,即便是超额1‰都是非常大的数额,对项目整体的盈利影响非常大。物资部门根据各分部以及分工程量计算的物资年度需求计划和月度需求计划,建立各类物资的需求台账。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工程量变更或其他情况,导致物资需求发生变化的,应及时更新台账。各分部根据施工需要进行物资的领取,物资的领取须要求各分部物资、技术人员及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对领取的物资当天必须登记入账,做到日清月结。每月底对各分部实际使用情况与台账进行对比,对出现的偏差应要求各分部说明原因。若实际消耗数量与计划数量不符合,且不能说明原因的,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查实。 3.6建立物资供应应急保障机制 在物资供应过程中,由于供应商资金、资源,以及生产厂家设备检查、检修,或者道路运输中断和限行,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物资不能及时送达施工现场。作为项目物资人员,应有未雨绸缪的意识,认真考虑各类不可控因素,防患于未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应急保障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比如:钢材、水泥等大宗物资,在招标时应考虑选择两家或以上的供应商和生产厂。物资人员在供应过程中要多观察、勤思考,及时掌握天气、道路或其他非人为因素,与供应商加强沟通,掌握工厂生产、检修情况。根据掌握的信息,结合施工进度、物资需求和库存情况,调整物资供应计划,加大现场库存,或要求供应商加大库存量。 4结语 当然,在应急保障预案中,对资金的到位情况也应该做详细的分析,结合项目资金情况和施工进度安排,合理安排项目物资供应工作。在项目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应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不能采取只供货不付款的方式,此举会引发很多的后续问题和矛盾。供应商垫资肯定会存在资金成本,很多项目物资人员惯性的思维认为供应商垫资天经地义,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在2009、2010年铁路建设资金紧张期间,供应商因资金问题与施工方对簿公堂的事情层出不穷。作为供应商,采取法律途径解决资金问题也是迫不得已,但问题的出现是因为项目物资人员在问题出现的初期没有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问题和矛盾不断地积累放大,最终爆发。 作者:刘军 单位:中铁二局集团物资有限公司
网络营销论文:房地产企业的网络营销之路 一、房地产顾客购买行为的特殊性 房地产作为商品具有其特殊性,如位置固定、生产周期长、非标准化、对环境和区位的要求程度高、价值高额等,并且房地产商品的价格比较高,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时都会进行较多的理性思考,因此房地产作为商品是一种理性商品。消费者在购买这种商品时会采取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为。一般来说购房者在购买房地产这种商品时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确认需求水平,制定购房预算。购房者一般都有自己的目标商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和负担水平,在考虑可获得的各类贷款和借款等因素的基础上,来估算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确定可能购买的房屋类型。 2、收集房地产商品信息。购房者一般在确定了购房意向以后,就将着手开始收集房地产商品信息。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获得:一是媒体广告,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等;二是亲友介绍;三是开发商或商邮寄发送的宣传资料;四是现场售楼处的资料及现场周边的广告;五是房地产交易会;六是通过互联网检索;七是通过其他渠道。 3、进行实地调查。购房者在选定了几个目标后,进行实地调查,以比较各个项目之间的优劣,以及房地产的各种资料,如产权情况、环境情况、物业情况、价格情况、配套设施、交通情况、户型、面积、工期、建筑质量、装修情况、朝向、通风、采光等因素。 4、签订认购书、房屋购买或租赁合同。购房者在确定了最终的购买目标后,将进入购房的实质操作过程。在此阶段,购房者要交付定金,提供自己的资信和收入证明,交付首期款,并办理金融贷款。 5、入住并体验。签订合同以后,开发商应严格地按照合同规定,按期提供房地产商品,购房者也会按期入住,在入住期间,购房者会对自己以前的决定进行验证,他会拿自己的居住感受跟供应商的说法相对照,这是整个购买过程的延续。 在这些过程中房地产提供商就可以在一定的环节和阶段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例如在市场调查、广告传播、营销组织管理、营销效果评价等过程,从而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改进传统营销的不足之处,并且将那些适合在网络上进行的一些管理过程和交易过程通过网络来进行,可以缩短交易过程、减少交易手续,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二、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基本过程 房地产企业为了更好的应对其所面对的顾客的特殊性,就应该引入网络营销的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其顾客提供商品。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一)做好基础工作 为了很好的将网络优势与房地产营销过程结合起来,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1、建立企业局域网络应用系统,实现公司内部信息交流网络化。具体来讲,是建立公司自己的网站、主页及项目信息库,开发企业的MIS系统,实现公司内部的信息共享。 2、积极应用现有网络技术平台的现有服务,如各个ICP服商和ISP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如各个房地产网站和综合型网站。由于他们具有各种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能力,能够发挥聚集效应,使得房地产企业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同等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一个网站上就可以查到更多的房地产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信息检索的全面性,降低搜索的时间。 (二)制定网络营销总体战略 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战略时应考虑:网络营销目标;网络营销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预算;网络营销方案的设计及执行;反馈信息的管理;保持企业网上形象的一致性等。一般而言,房地产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来确定合适的网络营销目标,网络营销目标制定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所定的目标来确定网络营销预算,在营销部门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或协调人员来进行营销信息的控制和客户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网络营销计划。网络营销计划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行网络营销对本企业意味着什么;二是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网络营销;三是企业如何进行网络营销。一个企业在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后,就可以着手进行网络营销战略计划的制定,以及组织和实施等工作了。 首先,要制定好市场营销总体战略,企业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具有一般媒体调查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网络在市场调研方面具有信息的及时性和共享性,便捷和成本低,样本容量大等特点。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其基本过程与原来的市场调研并无多大的差别,同样也具有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的确定,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结果整理分析,形成调查结果等过程。与传统的调查方法不同的是,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可以将调查问卷设计成电子表格的形式,由网页的浏览者或访问客户填写后提交,自动地存储在计算机的数据库里,调查结果直接存入电脑,免除了传统的调查问卷的人工输入数据的处理过程。而通过编写好一定的程序或利用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即可以自动的进行有效问卷的筛选,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调查结果。由于调查过程采取在线的方式,甚至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省却了大量的人工 劳动,调查成本大大降低。 其次,要制定好市场营销总体战略,企业还必须确定目标客户。在目标客户的定位问题上,运用网络提供的针对性强、筛选速度快、能够判断被调查者的来源地等技术手段可以迅速地应对市场的变化,甚至可以将市场细分到更小。针对某个特定年龄、某个特定社会阶层、某个特定职业、某个特定区域甚至某个特定家庭提供个性化极强的房地产产品。例如,专门针对22-27岁量身定做的单身公寓、针对广告人、自由职业者等设计的办公居住和二为一的单套居室住宅。 (三)确定网络营销基本策略 在具体的营销策略上,房地产企业也可以从网络技术上发现巨大的能量。 1.网页宣传策略 房地产企业或房地产项目的网页,可以涵盖项目书的全部内容,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介绍项目的情况。一个完整的网页应该包括文字介绍、图片、声像等内容,具有信息检索、信息拷贝下载、信息在线打印、提问、转发、下载有关法律合同文书、在线预订等功能。例如:在介绍项目的网页中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某个房间一天24小时的光线变化情况,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可以360度地展示项目周边的实际情况。可以说,网页技术可以弥补纸媒介的不足,能够更加逼真的显示项目的真实情况,并且所提供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2.网络公关策略 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开展网络公共关系:一是建立企业自己的平台或应用现有的网络平台企业消息;二是设立专门的制度,由专人负责网络公关,或拓展现有的公关人员的业务内容;三是利用网络无地域限制的特点,与各个门户综合型知名站点、房地产网站、新闻媒体、网络社区开展信息互换、共享服务;四是建立反馈意见处理制度,在了解顾客评价的基础上,改进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五是不定期的举行网络活动,激发访问者参与的积极性。 3.网络广告策略 房地产企业的网络广告策略首先要明确企业网络广告的标。不同的目标对应的广告策略、广告设计和广告预算都不一样。其次,要确定广告的互动程度,即广告设计成是单向还是双向交流,一般而言,网络广告大部分为双向交流。最后要确定广告的形式和整体方式,企业常用的网络广告形式有网页、专业销售网、旗帜广告(Banner)、视觉广告(View)、三维动态广告、文字链接和电子邮件等。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网络广告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可实现多种交流功能,例如查找、咨询、提出意见等,其针对性大大高于一般的传统媒体。同时,网络广告还具有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网络广告的成本低,效率高,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可以影响到每一个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 三、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好处 网络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中信息的“推送”(Push)方式,而提供了一种“牵引”(Pull)方式,网络上的消费者既可以是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发送者,营销信息针对的消费者可以有很大的主动权,可以自主决定在什么时候浏览、到哪个网页去浏览、浏览什么内容的信息。另外,消费者如果对互联网上的房地产广告感兴趣,可以点击相关的内容,得到更加详细的资料,这样营销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房地产企业利用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可以获得如下的好处: 1.节省营销活动的费用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如果采取建立互联网上的WEB站点方式,其成本主要包括设立站点的成本、网络服务器软硬件费用、网络使用费和日常维护费用(包括网页的设计和维护费用),这些与开设专门房地产销售店面的昂贵的租金、装饰费用等相比显得很不起眼。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的房地产网络信息服务商(ICP),或利用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租赁网页空间,则成本更为低廉,同时房地产企业在互联网上从事有关房地产营销活动,参与服务商提供的各种营销工具,也将大幅度降低房地产广告信息制作和成本。 2.提供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以网络为媒体的专事营销服务的计算机系统能实现24小时服务,3W(WORLD WIDE WEB)站点能够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知疲倦地持续工作,随时响应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消费者的要求,这给平时白日工作繁忙的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下班以后在家里连接互联网络,浏览房地产网站内容,了解房地产信息,选择自己需要的房地产。 3.消费者可以互动地参与营销活动 在精心设计的网络站点上,消费者可以方便地把自己的意见及时反馈给营销者,可以在网页上留言,可以填写网页上的市场调查表格,进行购买要求登记。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在网页上得到他所需要的详细资料,同时,营销者也可以收到各个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相应地调整网上的营销行为,使网上的营销活动更有效。这种沟通是双向交互式的,在给予消费者有关房地产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回收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 4.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全面介绍房地产项目 与昙花一现的电视广告片段、小篇幅的报刊广告相比,房地产的网上营销可以做到立体式的全景信息展示,能更加充分生动地表现房地产的特质,作到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现在互联网的软件技术能集现有各种媒体的功能于一体,利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形式来传递信息,甚至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让消费者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自己所选房屋的大小、光线明暗、周围环境等。因此,精心构思和设计的3W站点会给每一位访问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激发每一个潜在的购房者的购买欲。 5.网络营销突破房地产营销的地域界限 由于房地产为不动产,具有地域的固定性,因此传统的房地产营销活动一般在房屋所在地进行,而今后商品房的出售,特别是高档别墅的出售,往往打破了地区的界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房销售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些地区和某些部门,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把自己建造的各类商品房让全国各地的,甚至境外的购房者都知道,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这种远程信息传递形式。通过详细地介绍商品房设计方案、装饰材料、设施功能、交通环境、价格、付款、购买方式等内容,到营销房地产的目的,及时连通国际市场,让原本地区性极强的房地产营销活动的空间拓展到全球范围,突破房地产营销活动的地域界限。这一点尤其有利于开发档次高、目光远大、营销定位目标高的房地产企业 四、房地产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可能遇到的障碍 前面已经分析了网络营销的基本过程以及优点,下面将对目前房地产网络营销和网络交易中存在的一些障碍加以分析。 1、安全障碍 网络交易安全是制约着网络营销和网络交易发展的最大障碍。网络营销的安全障碍主要来源于网络的安全漏洞。网络技术最初设计时采用的是开放性的设计标准,所采用的TCP/IP协议最初是建立在可信环境之中,在局部范围内应用的,而后来的全球化推广却忽略了这一点,造成对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不足,形成了安全隐患。虽然后来人们采用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但是效果甚微。 网络营销要在解决安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数据完整性,交易的不可抵赖性以及身份的可确认性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网络交易活动的顺利完成。 2、交易制度和交易政策上的障碍 目前关于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法规,在理论上还落后于实践。一些网络交易的税费收取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需要尽快制订出一个符合网络营销发展规律的管理办法。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网络营销的管理、安全、保密、认证等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网络营销的发展。 3、法律障碍 世界各国至今还没有制订出 有关互联网方面的完备的法律。传统上的贸易合同都采用书面合同的方式签订,或通过手写签名和印章来辨别。但在网络营销活动中,电子货币、电子签名会使与有形合同相关的法律很难再适用于网络交易,因此,网络合同的权利、义务和法律效力尚待进一步明确。 4、基础设施障碍 网络营销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企业网络化、商业网络化、金融电子化、以及政府电子化等。在大规模的商业网络、金融网络和政府网络形成之前,网络营销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快慢,影响着网络营销发展的步伐。 5、网络支付障碍 目前,国内的银行业务虽然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但是在用户的利润分享和资源的使用调配等问题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方法。通常是一个消费者同时拥有各大银行的信用卡,却无法统一使用,本来应该是很方便的信用卡,反而不是很方便;而且国内的各个银行的网络应用平台与世界其他国家银行的不统一,更加不利于银行之间业务的互联。 6、消费习惯障碍 网络交易不直观,气味、光、风景等无法亲身体验。尤其是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然是实地消费,这种多年来的消费习惯和购物心理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无法逆转。培养和建立新的消费方式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7、信用障碍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与此有关的法律法规也未制订。个人信用难于评估,而且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使网上交易的成功充满了疑问。此外,企业之间的信用体系也不完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机制也不健全。 五、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的理想模式 在上述问题解决后,房地产企业就可以采用B2C的网络营销模式来开展网上营销业务,办理网络交易。房地产企业实施B2C网络营销的完全模式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营销模式 图中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1、消费者在房地产网站(企业自建或房地产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查询房地产品信息。比较后,发出购买请求,并通过网络银行在线支付首付款。 2、网站把消费者支付信息发送到电子货币网关上加以验证。 3、网站在验证后向消费者发送支付首付款确认信息。 4、由支付网关将支付信息发送到房地产企业开户行。 5、企业开户行接到信息后向发卡行发出确认请求。 6、发卡行转帐到企业开户行。 7、消费者将必要的资料及贷款请求发送到提供房地产按揭贷款的银行。 8、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对资料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做出答复。 9、消费者将该答复信息反馈到网站,由网站将信息传递给房地产企业。 10、直接将该信息传递给房地产企业。 11、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到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交易手续。 12、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产权登记证书。 13、房地产企业将产权证书信息传递给提供按揭的银行。 14、按揭银行根据收到的证书及有关资料,向企业开户行转帐。 以上是理想的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流程,消费者可以完全的通过网络,以在线的方式完成交易。在目前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存在有网络安全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消费习惯、网络信用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距离这样的理想状态还很遥远。特别是我国消费者比较喜欢亲身体验,拥有“眼见为实”的消费习惯,使得房地产在线销售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可以积极的探索传统的房地产业务中哪些部分是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的,从而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房地产品的生产和交易。 总之,网络营销在我国任重而道远,房地产商品网络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尤其复杂而艰辛。但是我们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很久。现在,企业就应积极的调整经营思路,探索那些可以适合在网络上开展的业务;同时,政府要积极地加快相应的立法工作,建立统一的标准,促进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浅议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战略 摘要:笔者结合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及互联网技术,论述了网络营销的方式,并就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战略 1.网络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1.1覆盖区域非常广泛 传统的市场营销往往受到地域限制,很多好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局限在生产地周围的市场,无法被更多的人了解并购买。国际互联网无国界与区域的限制,因此,网络营销轻而易举就打破了地域限制,是一种极其开放的、覆盖范围极其广泛的营销活动。企业的产品推广可以通过网络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络用户终端,吸引其注意,从而扩大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挖掘出更多的潜在顾客。这样,企业的市场就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市场。 1.2传达信息非常迅捷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要将新的产品信息或企业新的动向等传达给消费者往往要经过比较繁琐的程序,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时效性会差一些。而网络营销在传达信息方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地将需要传达给顾客的信息及时地让顾客了解到。比如,在2007年购买基金的热潮中,基金公司就是有效地利用了互联网,将各种信息及时给受众,使受众在第一时问内对相关情况有所掌握,从而指导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1.3能够与顾客有效互动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顾客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企业产品的地位。企业得到的顾客反馈不足,与顾客互动性较差。网络传播不同于纸质媒介或是音频视频传播,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就是信息沟通的双向性。网络营销中,既有企业而向顾客的信息传播,又有顾客对企业的信息反馈。这样的双向沟通无疑会使顾客加深对企业产品的了解程度,同时也使企业更有效地掌握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营销“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目标。 1.4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中,产品从生产到宣传包装再到市场流通,其中环节较多,附加的成本也就较大。 相比较,网络营销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通过网络营销,商品交易得以直接进行,交易环节大为减少,交易成本随之降低。例如某些网上卖书的网站,不用在全国各地租场地,不用大量的人力实地卖书,其图书就卖到了全国各地。这其中场地费、人力费以及相关损耗费大为降低。而且,读者不用出门,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在家就可购得所需书籍。这对于读者来说,既省去了出门选书的时间和路费,还可享受到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无外乎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网上购书。 1.5提出个性化生产需求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的营销产品往往是大规模生产的同类产品,用以满足一个相对顾客群体的需要,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网络营销使企业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通过网络,顾客可以把对产品的要求及时告知企业,然后再通过网络向企业下订单,企业再根据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比如戴尔电脑公司就是由顾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网上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电脑配置,然后公司根据顾客所需,安装电脑并送货上门。 2.网络营销的几种方式 2.1利用网站营销 这是网络营销最基本的方式。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宣传自己的优势产品,形成网上品牌。企业的网页在制作上要能够吸引人,内容应时时更新,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可为顾客提供与产品相关的小知识等,丰富网上内容。同时,开设专门的与顾客互动的版面,更好地倾听来自顾客的声音,还可以与其他网站做友情链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2.2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信息浩如烟海,访问者要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常要依靠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网络站点推广工具。企业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搜索引擎上注册排名靠前的关键字。这样,访问者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就会比较容易看到该企业的相关信息。企业的网站建设得再好,若没有好的引擎把访问者引进去,该企业网站的点击率必然会受到影响。 2.3利用电子邮件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成为很多单位和个人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电子邮件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因而,很多企业已经把电子邮件作为营销的一个手段。企业在出售产品时,可以在客户资料栏中留下客户的电子邮件,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把新产品的介绍发给顾客,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对顾客作回访,从而有效地与顾客沟通。比如,有一家生产家电的企业,定期向顾客发送有关产品的信息,在节日的时候还会通过邮件给顾客发送问候。时间久了,顾客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这家企业产生情感依赖,从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2.4利用博客营销 博客是一种新的网络传递工具,企业可以试着用博客来进行营销,博客具有自主性、共享性等特点。企业的博客内容应以知识性、引导性为主,同时将顾客的反馈在博客上。另外,企业可以利用他人的博客为本企业宣传。比如,可以在本行业专家的博客上附加自己企业和产品的信息等。 3.网络营销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网站维护跟不上顾客需要 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但由于观念及人才等原因,网站后续建设及维护跟不上。打开网站,仅仅有企业的介绍,内容过于单调,没有新闻版块,没有与顾客互动的版块,没有相关链接,顾客能得到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这样的网站对于营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对策: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由专业的人才负责网络维护,时时更新内容,并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接收顾客网上订单和网上购买的工作。 3.2受众群体层次不够广泛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还无法在全体人群中得到普及。最明显的表现是中青年上网者居多,老年人上网者居少;城市人群上网者居多,农村人群上网者居少。也就是说,上网比例较大的人群集中在城市里的中青年中。因此,企业在行网络营销时一定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特征。 对策:企业在布署网络营销战略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果企业的生产产品是老年人的保健品或农用产品,就不适合在网络营销上大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营销只是一种很不重要的附属营销手段,企业仍应以适合本企业的传统营销为主,待互联网进一步普及之后,再逐步加大网络营销力度。 3.3网上购物顾客支付比较难 目前,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有:邮局汇款、开设网上银行、货到付款等。由于种种原因,邮局汇款仍然是主要支付手段。对于顾客来说,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顾客的购买成本,容易让顾客产生抵触心理,对于企业的营销会有不利影响。 对策: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建让顾客感觉更为方便的支付方式。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银行的电子化发展。企业可与银行加强合作,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找出便捷而有效的支付方式。 3.4顾客疑虑心理较重 俗话说眼见为实,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通常会有疑虑心理,这个产品真的像介绍的一样好吗?把钱汇出后能不能按时收到货呢?种种顾虑使得消费者还是愿意亲临商场购买,图个心里踏实。 对策:企业首先要通过传统营销方式建立企业的品牌形象,通常名牌企业更容易让人相信,从而可以 减轻顾客的疑虑心理。 其次,企业在网上宣传介绍产品时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让顾客产生不符合事实的过高期望值,期望值越高越容易失望。一次失望就会影响到下一次的购买。再次,及时做好网上订单的处理工作,企业内应该有专人来负责处理网上交易这方面的工作,接到订单后不能耽搁,货发出后要及时与顾客联系。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企业一方面要创新营销理念,积极发展网络营销;另一方面,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进行,以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网络营销论文: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商店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网络营销的关键在于网上商店是否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为此本文拟从顾客价值的角度,构建了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具体的网络营销策略。 关键词:顾客价值;网络营销;理论框架;策略 据艾瑞咨询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4610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75.3%,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8亿人,占互联网民规模的32.9%。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蕴含着巨大商机,网上商店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构建完善的网络营销体系,怎样采用有针对性的网络营销策略使网店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话题。由于网络营销弱化了地域、时间的局限性,更加注重于顾客需求个性的回归。因此本文拟以顾客价值为重心来研究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策略。 一、顾客价值 根据伍德罗夫的顾客价值理论,顾客价值是顾客感知到的对产品属性、属性偏好以及使用后可能对顾客目标的实现起阻碍或促进作用的结果的评价。基于此理论,伍德罗夫提出了目前延用比较多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伍德罗夫顾客价值层次模型 根据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可将网上商店的顾客价值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商品属性价值、商品结果价值和商品目标价值。其中商品属性层次包括商品的具体形式、质量等;结果层次是顾客使用商品的效果,包括正负两种效果;目标层次是顾客价值的最顶层,包括使用者的核心价值、目的和目标,是顾客使用的最终结果。 二、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理论框架 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理论框架,包括网络营销的内容、功能和目标。营销要素不仅包括4P,同时根据网络营销的特点增加了过程营销、商品展示等。营销策略框架的核心是顾客价值,外层是各要素的营销策略,多层模型中各子功能模块界定了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过程。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投资配置应重视开发新顾客和维系老顾客,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宗旨。同时,建立起畅通的营销实施反馈、评估机制,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营销系统,切实提升网上商店的综合竞争力。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 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理论框架图 三、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上商店产品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网上商店产品营销首先应根据顾客需求,对于商品质量进行保证。据2011年艾瑞咨询《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70.6%的潜在用户不在网上下单的原因是担心商品的品质。顾客在网购商品后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商品质量上,观察使用效果是否预期一致,能否满足他最终的购买意图,并以此来判断以后是否会重复购买。因此,商品品质是网上商店产品营销的关键。同时由于网上商店众多,网上搜索功能极为简便,使得同质产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要让顾客体验到更高的使用价值,就要有独特的网上商店品牌风格,塑造个性的网上商店形象,以传递商品的价值和理念。此外,由于网购商品都必须通过物流才能到达顾客手中,物流环节的服务给予顾客的体验也十分重要。目前仅有一部分实力雄厚的网上商店能够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大部分的网上商店都依赖于第三方物流。此时,商品的外包装就显得格外重要,商品的保护性外包装必须强化,以确保商品能完好的到达顾客手中。 (二)网上商店价格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价格策略就是要求网上商店运用各种调研手段及销售经验,尽可能的搜集同类商品的顾客认知价值,从而为制定顾客认可的商品价格提供客观依据。据2011年艾瑞咨询《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51.8%的顾客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是比实体店便宜。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网店售价与实体店的售价进行比较,会给顾客超值的购买感受。通过随机抽样商品进行网络搜索调查发现,同一商品中,销售量最大的往往不是标价最低的,销售量大的商品其售价往往比最低标价略高一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虽然低价促销策略仍然有非常良好的市场效果,但并不是唯一有效的竞争手段,网上商店无需片面的追求最低销售价格。 (三)网上商店过程营销策略。网络通讯的发展为网上商店与顾客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网上购物过程中,顾客由于不能亲自看到商品实物,会对产品的细节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因此网上商店销售人员与顾客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销售人员正确的引导能够帮助顾客建立合理的购买预期,并协助顾客购买到最符合自身购买意图的商品,从而产生较高的顾客价值。同时网上商店提供的“商品评价”、“分享”等功能,也为顾客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前期顾客购买商品后的评价往往是新顾客进行购买的重要判断标准,因此,网上商店也要注重对于顾客互动环节的引导,鼓励顾客进行较详细的商品评价,及时处理一些负面评价,维护顾客之间积极正面的互动。 (四)网上商店人员营销策略。网络购物虽然是顾客对着电脑进行购物,但网上商店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网上商店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在线销售人员。网上交易虽然突破了时间限制,但根据艾瑞咨询的监测数据表明,顾客网购时间基本集中在9∶00至22∶00之间,10∶00与20∶30左右是一天中的两个购物高峰时段。网上商店可以根据自身的销售规模在以上时间段内合理配备在线销售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咨询需要,并协助顾客顺利完成购买过程。同时,由于销售人员直接与顾客产生互动,销售人员的素质与精神面貌也非常重要,网上商店要重视对于销售人员的“人本管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与服务意识,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与顾客进行沟通,展现店铺的销售文化。 (五)网上商店关系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旨在从顾客角度出发,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以吸引顾客进行重复购买。因此,网上商店维系与顾客的良好关系非常关键。除了通过销售人员的服务有效满足顾客的购买需求外,还要配备相应的售后人员,来处理顾客购买后期问题,解决顾客抱怨,进行售后补救。顾客抱怨往往产生于商品缺陷或商品与购买期望不符。网上商店可以通过善待顾客抱怨,分析原因,进行及时补救。这样,不仅留住了顾客,还能让顾客对网上商店产生更高的信任感。反之,如果对顾客抱怨置之不理,或者推卸责任,就可能会永久的失去顾客。网上商店还可以利用相应软件工具建立客户关系数据库,对重要顾客进行必要的信息完善,在能力范围内,给重要或全部顾客以一对一的销售服务。客户关系的维护能有效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大量的回头客不仅能为店铺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顾客的信任也是一笔无形的商业财富,有利于店铺的可持续发展。 (六)网上商店商品展示。由于网络购物过程中,顾客无法亲身体验商品,因此商品的页面展示就是顾客了解商品细节的主要途径。在商品展示的页面,网上商店需要提供图文并茂的商品介绍,同时提供该商品细节的关键数据和合理的购买建议,以供顾客参考。在进行商品介绍时,不宜进行过度的商品美化,以免顾客产生过高的购买预期,以至进入商品使用情境时,无法达成顾客满意。除了商品展示页面,为了配合品牌建设,满足 顾客购买的个性化需求,网上商店同样有必要对店铺页面进行个性化的装饰,以突显店铺个性,与顾客潜在的审美需求产生共鸣,使其对店铺产生认同感,以达成愉悦的购物体验。同时,如果网上商店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就有必要对商品进行科学的分类陈列。合理的商品分类能够便于顾客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如果寻找过程困难,顾客往往会选择离开店铺,重新回到网络平台进行搜索。 由此可见,适宜的商品展示不仅方便顾客深入地了解商品,同时还能传递网上商店的特色和文化,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网络营销论文:谈博客营销在企业网络营销中的作用管窥 论文关键词: 博客营销 网络舆论 搜索引擎 论文摘要: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博客(BLOG)提供了一个迅速成长的成熟环境。而企业在网络营销业务中的博客营销则是一种基于包括思想、体验等表现形式的个人知识资源及它的网络信息传递形式。这种网络营销工具已在企业网络营销业务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0引言 博客营销是通过博客网站或博客论坛接触博客作者和浏览者,利用作者个人的兴趣和生活体验等传播商品信息的营销活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博客这种虚拟社区的特性,对特定博客的受众进行“人际传播”,并运用博客开展事件营销和公关活动,以引起受众高参与度。 1博客营销的主要特点 由于博客营销的目标相对精确,而且营销成本低廉,所以博客营销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 1.1 细分程度高,广告定向准确博客是个人网上出版物,因而每一博客都有其不同的受众群,其读者往往也是一群特定的人,细分程度远超其他形式的媒体。细分程度越高,广告的定向性就越准。 1.2 互动传播性强,信任程度高,口碑效应好博客在广告营销环节中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既是媒体又是人,既是广播式的传播渠道又是受众群体,能够很好地把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放大传播效应。 1.3 影响力大,引导网络舆论潮流实践证明,博客作为高端人群所形成的评论意见影响面和影响力度越来越大,博客渐渐成为了网民们的“意见领袖”,引导着网民舆论潮流,对企业品牌造成巨大影响。 2博客营销对企业网络营销的价值和作用 2.1 博客可为企业直接带来潜在用户博客内容在托管网站上,如新浪网属下的博客频道(//.cn/)等,这些网站往往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吸引大量潜在用户浏览,达到向潜在用户传递营销信息的目的,这是博客营销最直接的价值表现。 2.2 博客营销可大大降低网站推广费用通过博客的方式,在博客内容中适当加入企业网站的信息,达到网站推广的目的,这样的“博客推广”成本极低,降低了一般付费推广的费用,同时在不增加网站推广费用的情况下,公司网站访问量大大提升。 2.3 博客文章内容使用户可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多渠道信息传递是网络营销取得成效的保证,通过博客文章,可以增加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发现企业信息的机会,这里所谓搜索引擎的可见性,也就是让尽可能多的网页被主流搜索引擎收录,并且当用户利用相关关键词检索时,这些网页出现的位置和摘要信息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从而达到利用搜索引擎推广网站目的。 2.4 博客文章可方便地增加企业网站的链接数量获得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是一种常用的网站推广方式,但是当一个企业网站知名度不高且访问量较低时,往往很难找到有价值的网站给自己链接,通过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为本公司的网站做链接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拥有博客的资格增加了网站链接主动性和灵活性,这不仅可为网站带来新的访问量,也提高了其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因为一些主要搜索引擎把一个网站被其他网站链接的数量和质量也作为计算其排名的因素之一。 2.5 博客是建立权威网站品牌效应的理想途径之一作为个人博客,如果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自己的BLOG。如果他坚持不懈的博客下去,他所营造的信息资源将为其带来可观的访问量,在这些信息资源中,也包括收集的各种有价值的文章、网站链接、实用工具等,这些资源为自己持续不断地写作更多的文章提高很好的帮助,即可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资源的积累实际上并不需要多少投入,但回报却非常可观。对企业博客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坚持对某一领域的深度研究,并加强和用户多层面的交流,对于获得用户的认可和品牌忠诚创造了捷径。 3如何提高企业博客营销平台的访问量 3.1 访问量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内容企业博客只有向目标受众提供充分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引起受众的深度参与,进而收藏公司博客。 3.2 站点的定位定位不清很难吸引固定的用户群,甚至因此妨碍已经到来的用户。为了营销的最终效果,有时放弃部分不合适的用户是必要的,例如,某博客定位于向高端消费群体产品信息,即使引起了低端用户的充分关注,也不能为此改变初衷。 3.3 保持适当的更新频率更新频率不可太频繁,也不应该很久都不更新。更新频率和博客性质相关,如果是评论,1天或者2天1篇是不错的频率,很多朋友都喜欢每天看到新内容。 3.4 吸引读者回复和交互质疑和分享是引发讨论最好的方式,朋友们都很真诚,愿意贡献出自己所学。此外,还可设计隐含话题,或是用一下故意发表有争议的意见,但在没有很大把握的情况下,保持真诚至关重要。 3.5 搜索引擎优化在博客服务提供商限定之下,还是可以进行搜索引擎优化的。首先,可以在文章中使用较热的关键字,还可以增加站点内在的链接。如果企业使用的是独立的博客服务器,那么能做的就更多了,静态化页面,优化博客内部的结构,都是有效的方法。 3.6 广加链接广泛的使用友情链接和交换链接,交换链接越多,企业博客就越容易被访问。而且,企业博客与客户与受众的链接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互联网中的重要性,链接越多,站点就越重要。所以,作为正在进行网络营销业务的企业,认识到博客营销的价值和作用,并利用好博客营销,对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网络营销 [摘要]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步伐的加快,社会跨入了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规则、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利用网络营销系统整合企业营销资源,提高营销效率,提供灵活、主动的网络营销系统是现在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研究,针对我国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网络 网络营销系统 一、网络营销的定义 网络营销的产生是随着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新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新的营销形式,简单地讲:网络销是指利用Internet等电子手段进行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指企业借助机网络、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即用计算机通信系统和在线网络,进行产品设计、制定价格、促销和分销的一列活动,它是有效地识别和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以达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方式。 二、我国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系统存在的问题 1.支付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支付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究认证阶段,网络交易成了“网上订货,网下付款”的四不像交易方式,极大影响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这对于提高网络营销系统的效益和水平是不利的。从技术上讲,网络营销系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保密等:而由于Internet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和流动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着种种危险,如网络泄密、网络欺诈等。企业害怕出现商业泄密,以及虚假购物,而消费者则担心虚假交货、货不符实等情况的发生。网上支付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网上交易的信任度,制约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 2.网络营销系统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问题 大多数企业极为看重网络营销系统与订单处理、库存与供应链管理及结算等原有业务系统的集成。但现行网络营销系统解决方案,大多采取了独立的应用系统模式,无法实现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有机集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企业之所以忽视了网络营销系统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依然是由于缺乏对网络营销系统全面的认识,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营销工具,独立于企业其他系统,没有注意到网络营销涉及的范围很广,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是网络营销系统有效运作的基础。 3.营销沟通问题 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广告为主要方式的大众营销沟通发展到今,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已经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在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由于沟通不顺畅是导致用户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这是典型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承诺的沟通失败、用户期望的沟通失败和用户教育的沟通失败。企业在多次尝试多种网络营销手段时,经常发现不完全奏效。 三、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构建 1.网络营销系统框架 网络营销系统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品牌管理子系统、营销沟通子系统、网上销售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从总体上说,整个网络营销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接口信息处理层、事务逻辑层、支持层。 接口信息处理层是网络营销系统获取或输出信息的接口,可划分为数据接口和用户接口。事务逻辑层是执行网络营销系统基本功能的各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包含若干业务,这些业务可构成业务层,业务层之间是有顺序的。支持层是指网络营销系统所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及应用支撑软件平台、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平台等,是保证整个网络营销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 2.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功能结构设置 (1)品牌管理子系统。品牌管理子系统完成宣传介绍品牌的功能,通过企业介绍、产品介绍,以及服务规范、品牌宣传,使顾客充分了解企业产品及服务、企业现有政策和活动,使得顾客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培养顾客的信任感、认知感。企业利用此系统达到宣传企业形象、树立名牌产品的意图,并通过详细的企业品牌目录、产品目录和品牌策划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 (2)营销沟通子系统。互联网最大特点是可以进行双向沟通,设置营销沟通子系统,主要是企业通过选择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把广泛的、迅速和连续的信息传达给顾客,促使用户从认知阶段逐步过度到感知阶段,最后推向准备购买的行为阶段。建立顾客自由参与讨论的虚拟社区,顾客发表对主题的看法,系统通过引导、发起顾客对企业的讨论,了解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的看法,更好地深入消费者心理,研究市场和消费者行为,也吸引顾客对系统的参与性,留住顾客。 (3)网上销售子系统。网上销售子系统满足用户网上交易(物品为标准产成品)的需求,系统设置订单处理、支付处理、物流处理和售后服务等功能模块。 (4)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实现对客户销售、市场、支持和服务的全面管理。该模块能够实现对客户基本数据的记录和跟踪、对客户订单的流程追踪、对客户市场的划分和趋势研究、对客户服务数据的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和在线联机分析以提供决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脚]。并将客户信息进行 统计分析、分类,提供不同的顾客以相应的服务。在此系统中还对顾客的意见进行反馈,给顾客以即时的信息,形成良好的互动。 (5)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通过一套定量化和定性化的指标体系,对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从各个方面(包括营销理念、网站访问量、顾客服务等)进行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进行评价,掌握企业网络营销的运行状况,了解企业网络营销的运行效果,为企业的网络营销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网站效果绩效评价:网站效果指标主要包括网站设计、网站性能、网站推广、网站流量。网络营销效率绩效评价:反映企业网络营销系统中人、财、物、信息的利用效率。其主要指标有销售效率、分销效率和广告效果三类指标。网络营销效益绩效评价:网络营销效益评价反映了企业网络营销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力、服务水平、公众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营销效益类指标包括竞争效果指标、服务效果指标、公众效果指标和财务绩效指标。 (6)数据库及支撑平台。网络营销系统的数据库及支撑平台主要是为各子系统提供一个性能良好、使用可靠、开放的和易于扩充的支撑环境。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新一代企业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企业对数据库软件的新要求使得数据库分布式应用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结论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正以其成本低、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形象生动、可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显示出传统营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网络营销将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锐利武器。网络营销的特点决定它在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经营方式,以及营销手段等方面对传统营销方式产生了冲击。但这并不是说,网络营销完全取代传统营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本文分析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应该具备功能,设计了该系统的五大功能模块和系统框架。 网络营销论文:分析服装电子商务中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产品策略 一.一“网络原创品牌”的什物产品策略 跟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糊口水素日益提高,对于于物资以及精神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在晋升,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出现多元化。跟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心理的进1步加深,产品将被更深层次的细分。“网络原创品牌”的商家不但要出产出适销对于路的产品,同时还要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塑造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培育出虔诚度较高的目标消费群,以保证企业不乱、延续的销售量。传统营销模式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归纳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减退期4个阶段。“网络原创品牌”商家若要维持延续的生命力,必需源源不断地更新产品或者服务,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任何1种新产品的开发对于“网络原创品牌”都拥有其显明的周期性,企业依据不同产品、不同阶段适时地做出策略调剂,以匡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一.二“网络原创品牌”的服务产品策略 服装网络市场的日益饱以及,传统品牌线上销售的竞争加重,“网络原创品牌”市场占有率难度加大,这驱动“网络原创品牌”努力调剂其服务产品策略,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树立富有吸引力的企业文化,以培育企业的潜伏消费群体,提高顾客的虔诚度,保证其销量延续、不乱的增长[二]。优良的网络服务产品策略主要从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3方面着手。“网络原创品牌”售前服务是指企业把新开发的,详细,能够代表优良的企业文化的产品信息通过互联网推行给网络目标消费者。如服装产品的作风、号型、购物指南等等。售中服务则主要包含消费者发生购买念头后,协助消费者完成订购、付款等相干流程的服务。售后服务是指商家针对于消费者收到货品后的1系列行动,如对于所购买产品不满意,可协助消费者在规定时间内退、换货。针对于消费者在施行购买行动进程中存在的疑难,商家客服人员通过专用的实时聊天工具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就消费者提出的疑难解答,以匡助消费者消除疑虑完成订购。当订购完成后,消费者可以应用发生的订购单了解货品即时状况。“网络原创品牌”企业在网络营销流动中不但应注重产品策略以及服务策略,还应当注重对于网站信息的保护,建设优良的购物环境。网络营销流动中,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理念是企业胜利施行网络营销流动的症结因素。只有保证了以上两条基本前提,才能让顾客的虔诚度成为“网络原创品牌”可延续发展的首要保障。网络营销的虚拟销售环境与传统的营销流动相比存在更多的不肯定性。如干扰信息对于顾客判别力的影响等因素,只有靠企业加强施行信息产品策略,才能较好的保护顾客的虔诚度。展开网络营销流动时,应遵循顾客对于产品、服务、信息、形象和环境的满意度原则。只有以此为网络营销流动的基础,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提高企业的顾客虔诚度,从而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保证企业的销售量。 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网站销售策略 品牌网站是其展开营销流动的平台,是提供产品服务的载体。胜利的“网络原创品牌”网站触及市场、采购、销售和客户服务等内容,不单是宣扬的平台,更是综合性的门户,利便商家、顾客、合作火伴接洽,实现网络营销流动的各项基本职能。 二.一网站购物指点 购物指点对于每一款出售的产品都会附上详细介绍,顾客可以看见产品的平面效果图、模特试衣图、产品搭配效果图,及产品示用意等。顾客可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购买。 二.二实时对于谈服务 顾客通过购物指点的阅读,对于产品还存有疑虑,可以通过阿里旺旺等在线对于话软件与客服进行实时沟通,讯问产品的详细信息。 二.三完美的售后服务 顾客可通过“网络原创品牌”网站提供的售后链接,表达对于本次购物的真实感受。即货品评价包含什物与描写的相符度、服务质量评价、物流评价等。如果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产品不满意,也可通过售后链接申请退换货[四]。 三“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渠道管理策略 三.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功能“网络原创品牌”的网络营销渠道以互联网作为支持,其完美的线上销售渠道主要有依照货品交易的前后顺序顺次为定货、结算和物流配送3大功能。定货系统通过店铺网站给消费者提供货 品信息;同时,也能借此及时了解到顾客的需求,以到达供求平衡。商家公道地整合网络营销渠道,加强供应链管理完美定货系统,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库存,节制运营本钱以到达利益最大化。顾客对于所选商品进行付款时,可采取的主要结算方式有“支付宝”、网银、信誉卡以及快捷支付等。通过店铺网页胜利订购并且完成结算后,店家主要是以快递的情势将商品配送给购买者。 三.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特色 “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主要特色为:1、减少产品从出产商到顾客的中间环节,缩减了销售本钱;2、单1化的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更加完美;3、配送简单化,产品由仓库直接发至顾客手中;4、依据顾客订购量进行出产,减少库存积存。 三.三“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建设 “网络原创品牌”在建设该企业的销售渠道时,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设计销售渠道,充沛斟酌网络消费环境中“虚”的特色,营建出让消费者易于接受的网络销售环境;其次,简化网络定货系统,减少消费者定货进程中的繁琐环节,保证店铺定货系统的易操纵性以及产品信息转达的准确性;再次,“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应当设置多种结算方式供消费者自行选择。同时,还应保证结算系统的安全性及保密性,防止结算进程中的风险;最后,与安全可靠的物流公司合作是建设便捷、有效地配送系统最直接的保障。 四“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 公道地施行促销策略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首要手腕之1,企业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促销策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应当加强与出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制订出适合的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五]。 四.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促销的主要情势 “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在进行网络促销流动时,必需保证其促销策略是切实可行的。“网络原创品牌”施行的BtoC营销模式事实上是商家对于个人的1种个性化销售,所以选择出适合的、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是网络营销流动获得胜利的症结。网络促销的情势1般可以分为拉销、推销以及链销等3大类。 四.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促销的主要策略 在传统的促销流动中,促销分直接促销以及间接促销。直接促销包含了推销员、售货员及销售服务;间接促销包含广告、销售增进以及公共瓜葛。促销策略主要包含了网络广告、站点推行、瓜葛营销和销售增进4个大类。 四.三公道地施行网络促销策略 商家在做出促销决策以前首先应分析其促销流动的目标消费群,才能保证促销流动能够行之有效。商家所选择的促销对于象应当是成心愿在网络市场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和潜伏消费群体。设计公道的促销组合对于商家极其首要,1般以网络广告促销以及网络站点促销为主。企业根据广告促销以及站点促销两种方式的特色结合本身产品的优势以及特征,依据该企业产品的实际市场情况、促销对于象的情况,公道组合,取长补短,到达最好的促销效果。商家在展开促销流动前,首先应制订出适合的预算方案,相对于于传统的促销流动来说,网络促销属于1种新型的促销模式,促销产品的价格等因素都需要企业不断的试探,在实践中比较、学习、总结经验。促销流动到达了必定阶段以后,商家应该针对于已经执行的促销流动进行评价,衡量此次促销流动是不是已经到达预期成效。及时对于促销进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这些数据包含企业站点走访人次、点击次数及千人广告本钱等。“网络原创品牌”商家适时地对于正在展开的促销流动进行有效地衡量,能够确保企业促销流动的顺利进行,当其偏离预期效果时,应依据实际情况对于其进行适量地调剂,确保整个促销流动的连续性与成效性。 五结语 “网络原创品牌”务必继续维持其线上的销售市场,保留原本的顾客资源,发展潜伏的消费群体,不断完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旨在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晋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丰厚的品牌文化以及企业内涵,为线下营销渠道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期待“网络原创品牌”在新型营销渠道中取得有效的出路,丰厚我国服装产业的营销模式,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进1步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形势下网络营销方式改革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电子商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较之于传统经济的优越性越发显着,其应用规律与模式也逐渐被我们熟悉和运用。网络营销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营销模式造成颠覆性的冲击,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逐渐成熟,网络营销模式的改革创新也势在必行,二者相得益彰。 1电子商务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当事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等[1]。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它所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下实现的贸易过程的电子化,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非纯粹技术问题。电子只是手段,商务才是根本。网络经济有着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与模式,电子商务也体现出了自身强大的优势: 1.1 经营成本低 电子商务是提供给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一个平台,它的高效率低成本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网上商店不需要传统商务中那么多的营业员,不需要实体的店铺,并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提高销售量和企业的知名度。企业所有商品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有了快捷的信息反馈可以实现零库存,没有店面租金成本和商品库存就可以最大化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开支。 1.2为客户提供便利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消费和服务,传统商务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框框被打破。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虚拟的全球化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企业可以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经营。客户不再像以往那样因为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能在一个区域内购物或者选择交易伙伴,甚至只能在有限的几家商场内购物。当把这些实务转移到互联网之后,过去需要大费周折才能获得的服务现在很方便地就能得到。例如网上转账和支付、寻找购买不常用的稀有商品、查询货物的收发情况、利用搜索引擎货比三家等,都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迅速地完成。电子商务提供的客户服务使消费者和企业都能从中受益。 1.3支付手段安全性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安全电子交易协议标准来保证的。对于客户而言,这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随着安全套接层SSL协议和安全电子交易SET标准的推出,以及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机制、签名机制、分布式安全管理、防火墙等技术的应用使网上支付手段在高度电子化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 1.4高度集成性 电子商务中采用了大量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新技术。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实现对事务处理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它能规范处理事务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处理为一个整体,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效率。例如在收到客户订单后,服务器可自动汇集客户信息到数据库中,并对订单和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寻找突破点,引导新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即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商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自身工作,减少流通环节,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使得双方均可获得最新数据,加强彼此间合作,提高服务质量。 2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对传统贸易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信息社会的网络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网络营销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发展带来了营销观念的变革。 2.1网上销售迅猛发展 企业将商品和服务用多媒体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给全球消费者浏览和选购,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在线经营的方式。顾客虽然无法实现亲临现场的购买体验,但是通过商品的图像、文字、技术指标等参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购买与否,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这种消费模式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我国网络市场规模以2008年的1218.8万国家注册域名量傲视全球。 2.2网络营销应用提速 网络购物是互联网作为网民实用性工具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整体网购环境的改善,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目前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339万人,经济发达城市的网购普及率更高。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2010年上半年,大部分网络应用在网民中更加普及,各类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2]。 2.3网络安全技术更加成熟 目前,信息认证技术、信息加密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正趋于成熟,这将有助于提高网络系统在产品销售方面的安全与效率。随着电子现金、电子钱包、智能卡、借记卡、电子支票等支付工具的安全推行,网络消费者以前所担心的网络支付的安全问题迎刃而解。CA认证体系的引入,使支付手段在高度电子化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使得信用度大大提高,也增强了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力。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也使得网上购物拥有无限前景。 2.4消费者决策理性化 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产品,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参与到产品的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产品的个性化服务要求不断提高。个性化服务在改善顾客关系、培养顾客忠诚度以及促进网上销售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个性化服务是实现网站商业利润的关键,是电子商务成功的秘诀。但在过于分散的个性化服务也会增了服务成本和管理的复杂程度。个性化服务受个人信息保护的制约,不可能要求顾客提供非常全面的个人资料,否则会引起抵触情绪,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是有限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个性化服务都有价值,个性化服务不应强调形式,服务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3网络营销模式的创新 从上述网络营销模式和理论的发展来看,网络营销强化了企业与用户的互动性。网络营销不再是单一的企业制定和执行的业务活动,而是有消费者参与的营销活动,从而使网络营销更容易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 特征。专业化趋势。网络营销最主要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和体验,真正的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迈进,企业网络营销的竞争将以吸引、维持顾客群和经营顾客关系为主要目标[3]。 3.1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公司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精准营销是以Web2.0为技术背景而产生和运作的。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热门概念之一,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精准营销通过新的网络技术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把营销信息制作成消费者“想要的信息”并传达给目标消费者。2005年菲力普?科特勒最早提出了精准营销的概念。其本质特征在于强调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客户提供恰当的广告信息。 3.2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是根据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习惯,采用付费形式或者技术手段,是网页在关键词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引导用户点击,从而达到品牌展示和促进销售的目的。搜索引擎营销模式通常采用免费登录分类目录、搜索引擎优化、收费登录分类目录、关键词广告、关键词竞价排名等方式来争取消费者的忠诚。随着我国搜索引擎运营商逐步开放API数据,第三方公司将开发大量搜索引擎营销技术工具,广告主可以在本地系统中完成统计、分析、修改等管理功能。随着搜索引擎用户的不断增长,搜索引擎将逐渐成为细分覆盖最高的媒体。虽然还是有企业把网络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和传统营销在经营思想上分开处理,但是无论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在关注网络营销和搜索引擎营销,他们积极与技术先进的第三方公司合作,完善他们的搜索引擎营销服务体系,共同驱动未来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 3.3博客营销 博客营销就是利用博客展开网络营销,是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开展博客营销的基础问题是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掌握、学习和有效利用,并通过对知识的传播达到营销信息传递的目的。博客营销可以直接带来潜在客户、降低网站推广费用,为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提供了机会,方便地增加企业网站的连接数量,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对读者行为进行研究。博客在我们的广告营销环节中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既是媒体又是人,既是广播式的传播渠道,又是受众群体,能够很好地把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通过博客与博客之间的网状联系扩散开去,放大传播效应。 3.4许可E-mail营销 许可E-mail营销是在用户事先许可的前提下,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目标用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许可E-mail营销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在我国各个企业在利用E-mail营销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存在很大的误区。E-mail营销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品牌形象、产品推广、网站推广、顾客关系等多方面。E-mail营销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减少垃圾邮件的影响,提升企业E-mail营销营销的专业化程度。 4结语 网络营销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进行精心策划,而网络营销模式的选择是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充分地调研,用科学的方法高效、系统、有目的地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从而能够有效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适合企业的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研究 1、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 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专业、专1。就是指集中全体的资源以及气力重点打造专业性的网络商品销售信息平台,主要是以本身行业为发展特点,对于某1类商品行业重点做全面的钻研,例如鞋子、衣服、电器等。②深刻、深层次。这1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其主要的特色之1,拥有至关独特的专业性质。它是在专业销售的基础之上再更为深层次的钻研。由于专业、专1是垂直型网站做好发展的条件前提,而深层次的进1步发展是为了能够晋升产品的服务品质以及提高商业盈利。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影响下,不少的企业以及网站都开始与1些知名品牌的出产商进行沟通与合作,不但可以化解渠道商的利益冲突,更可以不断的扩展产品线与产品系列,以便更好的完美交易平台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并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商品交易支付方式。图(一)为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示用意。 2、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利用现状 从二0一一年的时候,我国的电子商务逐步开始了高速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模式。许多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相干企业借此机遇患上到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像国内1些比较知名的网购企业:京东商城,凡客诚品,梦芭莎,唯品会等网上商城,都吸收了大量的资本融资,发展速度极快,几近带动整个垂直B二C商务行业的集体升温。然而,因为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模式平台在面对于泛博消费群体的时候,拥有相对于的服务狭隘性,所以就致使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对于技术的开发程度请求不是很高,这也使患上不少商家以及企业在技术本钱上的投入远远比那些综合类、平台型的B二C网站少良多。①垂直型的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市场拥有狭隘性、不乱性这类狭隘性是相对于而言的,由于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平台自身面对于的就是1个相对于单1的产品市场。就以凡客为例,其主营衣饰服装类的产品服务,所以它的消费者群体也拥有相对于的单1性,通俗点说,消费者就是为了这1类产品才来你的网站进行购物。所以说垂直型B二C是1个相对于狭隘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站平台。 正由于如斯,现在愈来愈遭到综合型B二C商务模式的冲击以及要挟,但因为自身就有好的1面,所以泛博的消费群体及其消费念头在选择上面仍是很明智的,这类好的方面就是提到的不乱性。不乱性表现在消费者群体的不乱性,市场的不乱性,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在保护消费者瓜葛以及管理方面拥有不乱性,同时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进程中的商品价格相比较综合型拥有必定的价格优势。②垂直型B二C商务网络营销具有庞大的客户群体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产品服务,必然会累积庞大的消费群体,尽管在网络营销进程中会大量的流失部份客户,然而,靠着垂直型B二C平台本身的优势以及特色,提高销售及服务质量,不断的去知足消费者的需求,将会争夺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可是,当前许多垂直型企业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需要改良以及立异。③物流管理体系不够成熟这也是因为我国当前的物流现状抉择的,尽管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无比快,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然而,因为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许多物流产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尤其是在互联网电子商业模式高速发展的大环境违景下,缺少高效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以及物流体系,这也就直接的影响到了垂直型B二C的物流进程。 由于以及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1样,他们都有1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流配送。物流配送更是垂直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的1个极为首要的环节,因为我国的物流体制不够健全,物流速度常常很慢,就会有可能致使顾客的物品在运输进程中造成破坏。简单的举个例子:101黄金周的时候,网上购物交易量显明增添,造成许多电商企业的物流公司呈现爆仓现象,就会造成货物配送速度无比迟缓,严重的影响着消费者的情绪以及购物心境,最后成为制约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④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模式中的本钱优势不管是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仍是现代的电子商务模式,其网络营销的最大特色以及优势就是低本钱。也就是说,垂直型B二C商家以及企业可以不受空间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货物以及商品,均可以放在B二C网络营销平台上供顾客进行选择。像咱们最熟识的全世界最大的商品零售商沃尔玛,它就至关拥有本钱优势,然而在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平台上,其本钱价格远远的低于现实糊口中的沃尔玛。跟着互联网客户对于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的走访量激增,那末企业的边际本钱将会出现不断降落的趋势,从而让企业的利润空间到达最大化。⑤发展进程中缺少立异我国目前的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缺少相应的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的立异,基本上还停留在对于国外1些先进的电子商务经营管理模式的模仿水平上,就国内许多的电子商务模式而言,多数都是对于国外先进的商务模式的移植。比如国内的1个典型代表,“易趣网”。易趣网站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模仿国外的eBay,像铛铛网也是对于国外的先进商务管理模式进行的移植。 3、发展以及立异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 ①口碑营销跟着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不断剧烈化,同时互联网与消费群体的糊口各方面之间的瓜葛更为深刻、更为亲密,所以,在这类情况下,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应当更为重视互联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互相瓜葛。与实际糊口中1样,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每一1个商家、企业的形象、信用、口碑是无比首要的。也就是进行口碑营销。口碑营销体现在:商家的信用、商品的质量、服务态度的优劣等多方面。所以,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商家以及企业应当在“专”以及“深”的基础之上,更为的重视产品的服务质量,以便在竞争剧烈的市场环境下为自己营建1个优良的口碑。②加强商品供应链的管理1般情况下,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企业商家更为重视商品的本钱价格,通常都是以低价的方式来到达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尽管应用低价格的营销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占领1部份市场份额,然而要想到达终究的网络营销目标是不现实的。由于低本钱、低价格的网络营销战略其实不安全,1旦遇到“资本寒冬”,这类低价格网络营销策略完整没有“抗寒”的能力。 所以,为了不这1问题,就必需正确的处理好商品本钱与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所以,在垂直型B二C商务营销模式中结合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不但不是退步,更是1种进步,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很好的增进品牌建设。③树立专业的仓储以及物流体系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物流配送是1个首要的中间环节,可以说物流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群体对于垂直B二C商家的印象。树立健全仓储以及物流管理体系最症结的就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就是指在商品供应链的管理以及总体服务功能方面,知足物流组织以及物流管理所需要的1些功能以及作用。在垂直B二C商务平台中,像1些大型的、有必定范围的产品出产企业应当树立并健全企业本身的仓储以及物流体系。这样不但可以 大幅度的降低商品的本钱和运作本钱,而且在产品以及服务上构成有竞争优势的范围效应。④立异运营以及营销模式前面也提到了,我国的许多电子商务模式几近都是从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中移植过来的,缺少立异意识。由于我国在电子商务网站领域的立异能力比较弱,正由于如斯,更应当加强立异建设。应当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具体情况,让电子商务模式与消费市场紧密联络在1起,只有实现电子商务模式的技术立异,才能够充沛施展其优胜性。当前,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运营模式包含两个方面:平台型B二C;独立性B二C。 4、总结 全文主要针对于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进行的钻研以及论述,共分为了3大部份进行探讨以及分析:①对于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②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以及利用现状。③关于如何更好的实现以及施展垂直B二C营销模式的价值,提出了1些建议。 网络营销论文: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营销的模式和优势 网络技术的发展令传播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互联网驱动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多种媒体之间通过互动和互融,逐渐形成了开放式的连锁链条,这样的媒介生态对于营销来说也是颠覆性的,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呈现出新的活力。 1 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有其区别于传统媒体营销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多点对多点的模式 网络传播颠覆了传统媒体中一点对多点的单向度传播,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这种模式下的营销更加注重受众接受,注重受众的接受体验。正因如此,营销也由广播变为“窄播”,针对受众的需求,通过双重互动,为其量身打造适合其个性的服务。 1.2 点播模式 点播模式的发展是适应受众对内容需求而诞生的。这种模式有效地为客户呈现更多的传播内容,提升用户的黏度。 1.3 时空超越性 网络媒体超越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在时空上更具灵活性,而且内容承载量更多,传播途径更广更便捷,传播范围更大。这保证网络营销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更好地深入到人们需求之中。 1.4 双向互动模式 互动形式网络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网络营销中,可以通过诸多社交手段实现双向互动,促进信息的收集,保障信息的及时精准反馈。另外,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不仅可以传播文字和图片,而且还能传播视频和声音,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交互性和趣味性,增加了营销看点。 2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模式 2.1 社交媒体营销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的趋势十分明显。在微博和微信上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商业号和营销账号,他们就是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在这个平台上,受众也通过转发点赞等行为积极地参与到营销中来,相对应的则可能在营销中获得一定收益,这样受众又成了生产者,既能够有所收益,又促进了品牌的营销。 2.2 搜索营销 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举足轻重,虽然现在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搜索引擎的春天已经过去了,但是搜索引擎在营销上仍然占据很大份额。通过搜索可以快速搜索到需要的信息,而在搜索引擎中的排位和关键词,则是营销的重点。企业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大数据信息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增加产品浏览量,或者寻找合作对象,使得自己的产品迅速成为耳熟能详的品牌。同时还能够进行持续的营销方案优化,不断根据市场情况的改变来调整营销策略,这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的常备手段。 2.3 视觉化营销 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突破3个亿,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网络上观看视频,特别是年轻人,有部分已经不再开电视,电视不仅收视率下降,开机率都在下降。因此通过网络视频进行营销是很好的营销策略,既能自由发挥,又成本低廉。而且最重要的是网络视频具有社交互动的功能,能够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很多消费者会通过分享行为来进行无意识的营销,有些甚至干脆就把广告拍成很有创意的小短片,其广告形式更加灵活多变。 3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的优势 3.1 减少企业的营销成本 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它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营销的整体花费。以往企业进行传统营销需要实物作为载体,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网络营销则减少了这一花费,新媒体营销则把这项花费降到最低。新媒体时代企业甚至不需要自己再搭建官方网站,只需要在已有的成熟的社交媒体上注册一个账号,通过免费开放平台不断地进行信息推送和资源共享,通过有质量的内容聚拢人气,吸引消费者。例如,在微博上建立加V账号,在豆瓣建立专属小站,在QQ上建立自己的品牌粉丝群,在微信上建立自己的公共号,而这些营销都是免费的。 这些成熟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虽然成本低廉,但是需要内容的支撑,可谓是真正的内容为王。只要传播的内容有创意或者对受众来说有价值,就有受众帮你进行继续传播。最重要的是,这些成本消耗只是在信息的一瞬间就完成了,剩下的传播成本都是由受众自己来承担的,这样就把受众变成了新一级别的传播者,这种传播效应呈指数级增长。从理论上来说,这条传播链能够无限延伸,呈现出爆炸式和病毒式的传播效果。 多点对多点的模式所造成的指数级传播是传统媒体所不能相比的,其传播效果也令人惊讶。这正是互联网营销的媒体,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就像六度空间理论一样,一个人认识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这样的传播速度是以往所有媒体都无法做到的。在当今金融危机的余威下,使用这种经济便捷的营销手段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2 提升广告创意含量 在新媒体传播中,数据库营销、病毒营销、互动体验、口碑传播、精准营销、事件营销等新型营销手段和广告模式变换花样出现。这其中的要点就在于创意,一个好的创意能够让新媒体营销发挥出一个广告公司的力量。一但有了好的创意,那么再通过有理有据的营销,积极促进受众参与和反馈,营销效果将大大增加。 创意是营销内容的关键,但创意的应用需要好的平台和人才。互联网上的信息爆炸一方面令信息冗杂,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也为新媒体营销注入了更多的元素,只要能够创造性地整合这些元素和信息,就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创意经济的真意,因此创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中最关键的环节。 3.3 自主选择和有效互动 在新媒体产生如此巨大影响之前,营销主要是一对多的硬性单向度营销。网络营销使得消费者与企业的沟通更加流畅,互动效果明显,对企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具有显着成效。在网络营销中,更需要确定目标用户,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引导其进行自主选择,并在互动和口碑中获得品牌价值,使其品牌价值融合于口碑之中,变成传播源头进行扩散,使得营销效果倍增,这就是病毒式的营销。 但是,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导致信息泛滥,人们无法辨别冗杂信息,决策成本不断提高,因此,简单的传播内容已经不适合网络营销的需求,应该让受众积极参与到营销规划之中来,变成营销病毒的宿主,与其一起完成整个营销过程。通过受众的参与,企业收集更多用户信息,实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让占据主导地位的消费者感受到自己私人化、精细化的需求已经被满足。这样的自主选择和有效互动能够有效提升营销效果。 3.4 链接用户,企业和用户共享利益 新媒体平台能够引导其中的用户参与营销过程,成为产品和品牌的传播者和营造者。因此,一旦企业与用户链接到一起,使得企业和用户实现利益共享,则营销效果会翻倍。 例如,APPLE公司的线上商城就是这样的例子。苹果公司的APP软件语言是开源的,苹果公司允许用户上传自己写的APP,但是APP需要由线上商城统一进行管理,其销售和下载都能够为作者分得一定的利益,而苹果公司的线上商店既丰富了品种,也获得了比例分成。这就是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双赢。根据2014年苹果线上商城的数据,目前苹果线上商城中经过官方认证允许下载的APP已经超过30多万,下载次数超过15.9亿次。就这样,苹果 靠开源软件的开发赚得不少利润。 企业为用户提供营销平台和营销推广,而用户则创造产品和内容,二者通力合作,实现利益共享。这种模式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多样性的前提下,还提升了用户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苹果用户如此忠诚如此具有用户黏度的原因。最终,在用户的病毒式传播中,为其提供平台的企业成为了最大受惠者。只要能管理好一个平台,让平台良性运转,就能够聚集人气。新媒体的用户也乐于接受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给用户带来的参与感和荣誉感令传播呈指数级传递,甚至成为展现个性、实现自我的平台。可以说,企业在进行传播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大方地对用户的参与和贡献进行付费,这种物质激励将能够更好地提升营销效果。 4 结语 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令人目不暇接,昨天还火热的一个新媒体产品可能今天就已经被新的产品所代替。新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渗透是方方面面的,每个人都逃不过互联网这张大网,新媒体在给平民提供展示自己舞台的同时,也赋予大众更多的自由权利,这深刻地改变了用户的思维习惯。相信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成长,信息传播和网络营销将会更上一层楼。 网络营销论文:对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冷思考 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触网的主要目的是试图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平台,扭转传统的售房方式,应用互联网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色,促使房地产商品能够快速、有效地知足消费者的需求。实际上就是以网络营销接替传统的销售方式。但“中城房网”,“搜房网”等大型房地产网站展开的网上房拍、网上房展等流动的收效却微不足道,因而咱们不能不对于此作1番沉着思考。 1、我国现实国情难以支撑网上交易 中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很难说不是鉴戒美国的经验。但是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至关程度上与美国是不可比的。我国的人均CDP只有A百美元,而美国则高达3万美元;中国并未完整脱离工业时期,而美国已经到达后工业时期的顶峰……种种差异使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的现时状态其实不类似,因此咱们不可能使网络经济在中国的定位与美国相同。 此外,不管是从互联网的普及状态以及发展电子商务所必需的信息系统、支付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看,目前网络经济在中国其实不具备发生显明效果的基础。据二000年七月二七日 CNNIC(中国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讲演显示:截止到二000年六月 三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 一六九0万,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约为 二五八万,拨号上网用户人数约为 一一七六万, 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约为二五六万,尽管上网用户总人数每一年以近乎一00%的速度高增长,但就 一六九0万的上网用户而言,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一.三%,如斯低的比例如何能够支撑电子商务的发展? 而且据CNNIC的统计讲演,上网用户中 一八-二四岁的网民占四六.七七%,而一八-二四岁的这个阶层在消费上是1个无比不成熟的群体,特别对于于房地产商品,这1用户群根本不具备消费能力。 因而,不管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大环境仍是从现时网络普及率及用户层次的小环境来看,房地产网络管销在现阶段都难以施展作用。 2、网上支付难题,安全隐患难以解除 房地产商品销售环节的网络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价款的支付问题。目前我国加入互联网,设立网上银行的金融机构还很少,还不能知足网上交易支付的需要,而且就现有的网上银行而言,因为社会信誉体系还不够完美,使用者的数量还很少。至关1部份的消费者即便有心网上购买,也因无力解决支付问题而作罢。另外一方面,各商业银行的金融电子化采用了各自为政的方针,造成目前技术不统1的凌乱局面。最先推出网上支付业务的招商银行采取的是SSL标准,而中国银行采取的则是更加高档的SET标准。这类缺少长远计划的行动使网上金融的总体服务效力比较低下,并终究侵害到消费者的利益。这无疑在至关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展开。 另外,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问题是房地产商品网络销售推动的又1障碍。因为房地产商品价值量大的特色,网上交易1旦成立,就会发生大额资金的流转,但因为我国现阶段网上银行的支付体系其实不完美,尚无树立网上支付工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管理体系,不能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调和。因而用于网上支付的信誉卡。电子支票、智能卡等工具的信息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不能保证支付的安全性。安全的网上交易系统必需拥有1个安全可靠的通讯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同时必需保证交易数据库服务器的绝对于安全,避免网络黑客闯入窃取信息人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状态来看,解决这1系列问题还需要至关1段时间。 3、网上交易的合法权益不能患上到保障 因为房地产商品固定性的特色,房地产商品交易实际上就是有关权属瓜葛的活动转移。因此做为普通消费者对于于所购的房产的权力归属问题是至关看重的,特别在我国的住房按揭市场构成以后,这1表现尤为凸起。但网上交易自身的不可见性以及因为交易双方相隔较远而发生的交易双方身份的不肯定性使患上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网上交易发生的有关权力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正式出台有关网上交易规则的法律、法规。尽管合同法中规定电子合同与书面合同拥有平等的法律效率,但其中的许多枝节问题还有待进1步明确。此外,网上交易所带来的税费的收取问题也没有肯定的标准。这样看来,网上购房其实不能真正到达消费者购买“放心房”的请求。 4、房地产商品的独特性难以发展网络营销 因为产品自身的特性,房地产销售的网络化将带有自己显明的营运特征。首先,它必需具有相对于于其它产品较高的技术支撑,比如高宽带的连接普及,语言通讯以及视频传输的流畅自若。由于房地产不似书本或者电脑,有标准的模式以及统1的评判尺度,它是1件扑朔迷离的产品,对于它的表达将更为难题。而房地产网络销售的展开又必需树立在详实描写的基础上,使消费者能够充沛了解所购房产的位置、环境等系列状态。即便是同1环境,同1栋大楼的两个单元,房屋的地点1样,建材1样,房型面积也1样,但它们的朝向、楼层可能不同,视线景观也可能不平等等。这些抉择着消费者终究购买与否的“细微”差异,常常是繁杂的,即便用常规的手腕也难以表达,更不用说通过网络加以形象描写了。同时,现在的网络,不用说即时的在线交谈与什物图像的传输,即使简单的王维影像的制作以及输送也不很便捷。 另外,房地产是1件高价值的商品,它常常是1个人,1个家庭积蓄几年,10几年,乃至几10年的劳动所患上才能购买的。因而,几近所有的购买者在抉择购房以前,总有1个漫长的比较选择的进程,他们不可能仅仅依托网络,将大笔的款项托咐给小小的鼠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感性理念有关,尽管网络的大信息量以及快捷的特色能够将购买者的选择进程简洁化,效力化,然而购买者对于房地产的现场感受以及感性决定则是网络自身没法取代的。要在短时代内扭转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决非易事。 网络营销论文:对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之探究 摘 要:新形势下,因为旅游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一定的优势,网络营销已成为当前旅游企业营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我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论述了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企业 网络营销 企业战略联盟 所谓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将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引入各类高科技营销手段,其目的在于传播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推介本企业的各类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的交易,进而助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实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网络用户了解旅游信息之需求,切实增加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吸引力,进而扩大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或者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还可运用网络的可记忆性功能,从网络用户中获得客户的相关信息与需求,以便于合理地调整本企业的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同时还可依据网络用户之要求,为其量身定制旅游类产品,以求实现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同时还可减少各类中间环节,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实现降低成本之目的。 1.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 一是成本经济。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能够从多个方面切实降低交易的成本。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信息成本,让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便捷和大范围传输,以切实降低时空成本,而且还能减少费支出。买、卖双方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商务交流,不需要中介参与其中,从而减少了旅游交易的各个环节,减少了交易所需的费用。同时,旅游企业通过网络开展产品的介绍与宣传,从而节约了运用传统方式制作广告与分发印刷品等所产生的大量费用,同时还不需要雇用专职销售人员,能够极大地降低销售方面的费用支出。二是信息高效。实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之后,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信息的交换,并且跨越时空进行交易,让任何一家旅游企业均能全天候、全方位地展示营销方面的信息,从而提升旅游信息的传播成效。网络所具有的多媒体功能还能让旅游企业网络营销集中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传播形式,创设出虚拟化的环境,更加立体化地传播各类旅游信息。借助于网络,旅游企业还能储存与分析各种市场信息,向客户所传送信息精确度也大大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媒体。同时,网络信息的传输速度非常快,即便双方进行的是跨国交易,也能够在同一时间开展交流,直至成交。三是双向沟通。旅游客户可以通过网络积极主动地和旅游企业销售人员进行交流,了解自身最为感兴趣的产品以及服务,并且提出相应的反馈意见。旅游企业应当在和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细微差别,将其进行细分,以求正确地得出客户相应的需求,传送更为准确的广告信息,推出让消费者群体更加满意的旅游产品。这种营销沟通形式,能够让沟通的过程更富有效率,也使沟通的结果更让人满意,其结果肯定是旅游客户与旅游企业实现双赢。 2.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水平总体上依然比较低,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依然处在起步阶段。通过分析,笔者觉得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旅游企业的网络竞争意识不够强。体现在一些旅游企业对于旅游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没有清醒的认识。当前,依然有大量旅游企业并不关注网络营销工作,还是死守着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方式停滞不前。二是网络营销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存在着网络资源的浪费现象。如今,大量旅游企业网站只是将网络看作是介绍本企业以及常规旅游路线的一种工具,只是把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放到了网络中,并没有依据网络营销的特性质来开发与设计新的旅游产品。如此一来,非但导致旅游营销的效果相当有限,而且还浪费了一种非常好的获取客户信息,进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方式。三旅游企业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匮乏。企业中拥有不仅懂得旅游知识和营销知识,而且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旅游类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现实中,符合以上要求的高素质网络信息技术人才极为匮乏。 3.加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对策 3.1致力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发展的空间已经渗透到网络之中。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营销也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网络营销是一种新型企业营销方式,目前已经逐渐发挥出其所具有的良好商 业价值。网络已经为旅游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向旅游客户介绍自身产品以及服务的良好载体。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之中,企业所具有的社会关系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运用传统的营销方式来传递信息,不仅速度较慢,而且时效性也差。旅游企业在开展了网络营销之后,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营销的成本,而且效果还要好于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手段。这是因 为网络营销的对象面向的是全世界客户,而且还不存在时间之限制。同时,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还能在效果上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做到精确化。例如,可以检测出当天共有多少人浏览了本企业网站,这些人分别是在哪里上网的,他们在网站上浏览最多的是哪些页面。这样一来,企业工作人员还可对其中具有意向的客户实施长期跟踪式回访等。运用以上精确化检测方式,企业还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旅游产品推广费用的价值和回报等。而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方式就难以达到这种精确程度。所以,旅游企业应当切实树立起良好的营销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网络营销,更好地运用网络方式来推广本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3.2全面应用现代网络营销手段 在提高对网络营销认识程度的同时,旅游企业还应当使用先进的网络营销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整合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信息资源,持续提升本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的占有份额,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此,企业应当精心建设本公司网站,在技术的层面上应当着力解决网站内容、技术手段、宣传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网站内容安排上,应当全面考虑网站的访问者或者潜在客户所具有的需求。立足于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信息,从而切实树立起较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增加企业对于潜在客户的亲和力。同时,要积极运用网络所具有的交互式特点,更加积极地和客户进行交流,认真回答客户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个性化要求,从而实现争取客源之目的。二是在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上应当运用好视频技术与色彩技术等手段,把自 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旅游接待设施等比较直观和动态地展现在广大客户或潜在客户眼前,从而切实增加旅游企业所具有的吸引力。在设计与制作企业网页之时,应当更加巧妙和恰如其分地应用好各类色彩,不断增加企业网站的美感,让浏览者能够更加地感觉到赏心悦目,从而提升本企业网站所具有的吸引力。三是要很好地运用搜索引擎和旅游行业网站实施宣传与推广,从而让更多的客户能够了解到本企业,从而优先选择本企业推出的产品与服务。 3.3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网络营销人才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科技含量更加高,专业要求上更加严格,从事本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旅游行业要依据本行业之特点,结合企业自身需求,更好地承担起此项工作,这就需要拥有不仅懂得营销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且又要精通旅游业相关知识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有收集、整理与分析各类信息之能力,而且还应当具有十分强烈的服务、沟通、协调能力。从当前来说,这一类人才的数量并不多,所以,旅游企业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人才招聘、在职培训以及远程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提高网络营销人才的业务能力以及服务成效。 3.4运用网络健全完善企业战略联盟 鉴于网络具有良好的跨时空性,因此,旅游企业可以能够地实现跨地区经营,而不必只考虑到某一个具体的客源地市场。同时,这一特性也能很好地节约企业进行市场扩张的各项成本,这是由于企业不需要在每个客源地市场中建立起相应的分支机构,也不需要再开展大量的宣传。同时,因为网络具有链接功能,所以,浏览者在每个网站中选购产品与服务之时还可通过点击网站中的超链接以登陆其他网站或者选择与其配套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而实现各家旅游企业利益的共享,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在不同旅游企业之间设立企业联盟的可行性。 3.5健全完善现有的网络营销法律体系 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护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的安全性。为此,一是要抓紧制定落实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范网络欺诈以及不讲求商业道德的相应行为,保障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能够实现良性发展。二是要制定涉及网络交易安全的规范,运用加密技术、ID认证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以确保交易过程的信息传递能够确保安全与合法,并且防止信息为第三方所非法利用,切实保护企业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为不断发展的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与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怎样应对好这一重要挑战,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是每一家旅游企业管理者都一定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发展网络营销是每一家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能够将旅游网络营销切实做大做强,就一定要将旅游网站建立完善起来,并且从专业化角度来整合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层次的全方位服务,唯有如此,旅游企业才能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钟小东(1973-),男,籍贯:海南万宁人,职称:讲师, 学位:学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酒店管理。 网络营销论文:企业网络营销危机避免的对策 一、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对企业来说,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营销为例,在200多年前,企业要想把产品卖给更多人,必须飘洋过海长途跋涉;100多年前在电气化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只需用一个电话就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到各个地方。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①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或者部分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国际互联网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纷纷挤占这一科技制高点,并将之视为未来竞争手段的主要武器。在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但是现在我国企业信息化意识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企业信息化工作在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正在形成巨大的潜力。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二、网络营销的风险分析 1.安全风险。对于这种以计算机为平台的虚拟交易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安全将成为制约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安全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人为的也有系统自身缺陷造成的,其中主要包括:信息传输风险、数据交换风险、信息确认风险、交易者身份不确定风险。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企业在网络技术不成熟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手段不稳定,而给交易双方带来的风险。在我国,网络发展水平不高、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安全性不高,这些都导致一切技术上的不稳定,从而造成上述混乱情况,技术原因形成的风险对网络营销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网络营销发展中的主要障碍,这是因为网络营销是以信用为发展基础的,即交易双方相互信任,信守诺言。买方假设卖方的商品合格没有缺陷,卖方假设买方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双方都会履行交易时达成的承诺。但在目前“假冒伪劣盛行,欠债不还有理”这样一种缺乏信任的经营环境中,如果没有任何信用保证,网络营销是难以开展的。信用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 4.法律风险。互联网是跨地域、国界的全球性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无法向现实空间那样规定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传统的地域管辖方法难以施展于网络空间 5.物权转移风险。物权转移中的风险是买卖双方都应十分注意防范的一种风险。尤其是在网络营销中,物权转移过程中的风险更大,更加应该提防和警惕。如款到无货或货到无款、无保障的定金交易等,都将加大买卖双方的风险。 6.产品识别风险。网络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传递手段。当双方捕捉自己所需要的目标产品信息时,都会很高兴,但往往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而造成了潜在着的产品识别风险。 三、网络营销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强化企业制度建设以规避网络营销中的风险 1.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权责范围,规范员工行为,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2.风险控制制度。为企业在风险决策、交易管理、危机应急等状况下提供规范的处理方法和操作机制。 3.监督制度。通过严格的监督监管,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效用。 4.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预防机制的建立,虽然需要企业先期投入一定资本,但是完善的预防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风险,避免网络营销风险给企业带来现实的损失。 5.企业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部门。企业应建立专业的网络营销部门而不是将网络营销与普通的营销合并在一起因为网络营销不同于普通的营销,它自己具备一系列的独立机制和方法。 (二)政府在网络营销风险规避中的作为 1.政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防范网络营销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网络的运行速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与安全。同时,要尽量降低网络的使用费用,普及电脑及网络知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网络营销,以扩大网络营销的覆盖范围。 2.加强对网络营销的信用认证。加强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最大程度的降低网络营销风险。 3.完善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货物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健全法制,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运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 4.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网络营销要适应市场全球化的新形势,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加强信息安全研究是我国发展网络营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5.国家应设立网络监管部门。国家设立专门的权威认证中心,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合格者颁发证书并在网上公布。同时,为企业提供信用保障,或由保险公司设立专门的信用保险,尽可能把信用风险降低,促进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浅析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了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也给企业的营销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变革的新型营销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方式,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显现出更为广泛性、实时性、经济性、交互性等特点。 目前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上网用户人数总量比较大但普及程度并不高,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现状也不太令人乐观。通过比较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网络营销规模、企业拥有网站数量等一系列问题,发现我国网络营销总体水平还较低,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和主要问题如下: 一、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 网络营销属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活动。企业网络营销的开展,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障碍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包括企业在认识、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障碍。 1.认识方面的障碍 这是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最大的障碍。目前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过分神化,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可以说,这两种对网络营销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有着巨大的危害。 2.管理方面的障碍 当前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在内部管理的三个层次: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属于被动反应型,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管理者制定新的措施,却很少考虑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问题。导致管理制度呆板僵化,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 3.人才方面的障碍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目前,国内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与国际企业相比,都极其匮乏。 二、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具体问题 1.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的通信业虽经连续十余年的大发展,尤其是通信网的建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奠定了网络基础,但这与流通网络化的未来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区,在网络营销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企业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而我国企业恰恰缺少既懂技术又熟悉营销业务流程的综合性人才。一来大多数企业只会用人,而没有培养人的观念,二来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3.安全、方便的网络支付机制欠缺 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支付就离不开银行信用卡方式。目前,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尚不成熟,虽然银行卡在线支付已在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实现,但我国银行的电子化水平普遍不高,安全性又差,银行网络之间相对封闭,尚不能承担起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的任务,无法在网上实现交易的全过程。因此,目前在网络安全支付方面存在的技术和观念问题是网络营销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障碍。 网络营销是新世纪市场营销的必由之路,它给广大企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鉴于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应采取如下对策: (1)树立正确的网络营销观念。坚决摒弃原有的几种不正确认识,结合企业自身行业及产品特点,结合企业文化,结合企业营销管理模式,树立符合企业需求的网络营销观念。 (2)加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网络营销活动的对象是网络用户,所以网络用户的数量也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Internet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很多。上网人数的多少受到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资费高低的制约,而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费用受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产品,改善目前的网络环境。 (3)加强网络营销立法与监督。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商品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进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在网络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 (4)培养网络营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引发的一系列商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网络营销需要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网络营销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电脑、互联网,还要精通金融贸易、物资经营管理,并且要将这几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对口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网络营销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营销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产物,网络营销正是在与传统营销的结合和相互促进中使其日益成熟。我国政府和企业要各司其职,认真研究对策,从不同方面促进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在营销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实时性等特点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的网络营销新方式、新策略,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营销论文: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网络营销的探索 摘要:网络信息时期的到来,给企业营销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彻底扭转了咱们对于传统企业营销所持有的某些旧观念以及旧模式,不管是在出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遭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现阶段,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首要组成部份,咱们颇有必要对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做进1步的钻研。 症结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发生于二0世纪九0年代,发展于二0世纪末至今。网络营销发生以及发展的违景主要有3个方面,即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消费者价值观扭转、剧烈的商业竞争。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法子以及理念,通过1系列魅力网络营销策动,制订以及施行营销流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以及组织交易流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1个组成部份,是为实现企业整体或者者部份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腕营建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流动。 网络营销概念的同义词包含:网上营销、互联网营销、在线营销、网路行销、口碑营销、网络事件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微博营销等。这些辞汇说的都是同1个意思,笼统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腕展开的营销流动。 一、展开网络营销违景 “王婆卖瓜”的观点在现在日益剧烈的商业竞争中愈来愈患上以承认。对于于众多的商家来讲,更多的顾客了解公司的产品就象征着企业将取得更多的利润。而互联网所带来的但愿就是,网络具备了1种能够将个人电脑变为每一位居民的广告亭的潜力。 在我国,互联网营销的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据统计二00七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范围达一0六.一亿元人民币,并预测到二0一一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范围将到达三七0亿元人民币(《二 00七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讲演》,iresearch)。尽管,并无比传统广告主要媒体(电视、报纸、杂志、播送)的费用高,但从其高速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愈来愈多的企业正在使用网络营销。促使企业在互联网展开网络营销的缘由有良多。(一)许多电视观众迁移到互联网。大多年青以及收入较高的群体休闲时间更愿意上网而非看电视,这类发展趋势还将继续,尤其是跟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利用。(二)企业没法对于电视以及印刷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价,节目收视率等1些数据对于于了解广告效果而言只是1种猜测。而互联网可以通过1系列的软件利用,反馈更多的信息给商家。(三)网络营销本钱较传统方式廉价,而且情势更丰厚以及个性化。如:可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集为1体,面向特定群体或者个体进行互动式交换等。由此说明现代企业应将网络营销视为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1个首要的组成部份。 二、网络营销方式——企业门户网站 企业网站是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的1个门户,是企业网络营销流动的首要组成部份。在企业网页上输入企业需要向消费者宣扬的信息,这是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因为企业网站容量不受限制,产品资讯、图片……企业任何想要给客户的资料均可以放在企业网站内。同时,作为企业文化延伸的方式,企业也能够通过企业网站,向员工以及客户灌输企业的经营理念,打造企业形象。企业还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为客户、采购商、供应商等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并可以以及他们获得沟通,及时患上知客户的需求,展开有特点的网络促销流动为客户提供更切合的服务。 三、电子商务企业网络营销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传统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愈来愈注重,而企业网络营销更是为众多企业所运用,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有几种法子:网站建设、供求信息、E-mail营销、搜寻引擎营销、博客营销、网络广告、通用网址、企业黄页、域名注册与虚拟主机、短信平台等。 据钻研,网站建设、供求信息、E-mail营销等法子都是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营销法子,将近七0%的企业建设过企业网站,六0.九%的企业过供求信息,也有五一.三%的企业采取过E-mail营销法子;网络广告、企业黄页、搜寻引擎营销法子也逐步普遍成为企业的营销法子。对于于有必定范围的传统企业来讲,搜寻引擎营销以及登陆电子商务平台是收益较高的电子商务法子,1些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等都执行搜寻引擎优化与搜寻引擎营销。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多或者少地针对于Google、Baidu、Yahoo搜寻引擎执行优化,试图通过企业网络营销,潜移默化终究消费者,可以说SEM是无比有效的直销情势,因此搜寻引擎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其缘由有2个,1是Google、Baidu以及Yahoo3个搜寻引擎占搜寻市场的九二%以上,其中百度盘踞六二.一%,Google占二五.三%,yahoo占四.八%;2是搜寻引擎已经经成为第2大网络任务,据调查,七九%的用户上网时使用搜寻引擎,这1数据仅次于电子邮件使用,九三%的网民采取电子邮件功能。SEM中还有1首要行动,就是竞价排名Baidu以及Yahoo都展开这1业务。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新的专利产品的推出,借助搜寻引擎来营销还是企业上佳的选择。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可操作性解析 有价值的信息于企业来讲无异于财富,电子商务时期,企业可以在阿里巴巴或者其它网站上利便快捷地发掘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包含专利、新产品、竞争企业国内外资讯、政策划向、管理前沿等,这些信息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但是,如果企业内部信息保密工作做的不好,就颇有可能泄漏商业秘要,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有时这类风险对于于企业来讲是致命的。电子商务竞争惨烈,众多企业登陆阿里巴巴,同行的企业就成为了“冤家”,网络生存者永久会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以及物流快、售后服务好的企业,于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白热化,对于企业文化、理念、管理、产品等提出更高的需要,企业从此告别暴利时期。由于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物流,全世界市场已经经客观上融为1体,商业竞争也从区域转到全世界,在剧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优越劣汰已经经成为必然。 企业在经营进程中,承当着巨大的技术风险,电子商务环境前提下,这类风险更为凸起。阿里巴巴上的所有会员可以执行网上支付,尽管利便了企业与消费者,但企业不能不增添安全方面的投入,他们要购买防火墙、杀毒软件、通过CA安全认证、防备钓渔网站,以防范可能的技术风险。事实上,阿里巴巴在网站上就安全问题专门开拓了专栏、并与杀毒厂家合作,预会员同享安全技术,同时推行安全证书来保证企业与个人在交易进程中规避网络上的风险。 阿里巴巴将所有会员纳入诚信管理,企业视诚信度以及好评为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也不为过。给人好评或者差评不只是负责任的问题,你必需客观地评价你的合作者,否则你的合作者可能带着证据来投诉你。诚信度以及好评率较高对于于企业不利于1笔无形资产。而诚信度以及好评率较低对于于企业就是负债,有时可能致企业于死地,显然,消费者不愿与信用差的企业合作。 五、结论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展开,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做好 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网络营销流动已经经是企业展开营销业务的发展趋势。但其实不等于网络营销能够完整取代传统营销。因为互联网笼盖的群体、消费者的购物方式、消费观念等各种缘由,使患上网络营销不能够完整取代传统营销,应与传统营销相辅相成,互相增进,构成相符企业特点的整体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论文:网络营销策略和方法在淘宝店铺经营中的运用 淘宝网是一个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是企业可利用的一种重要的现代信息网络资源。现在,在淘宝平台开设店铺已成为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开店过程中,除了掌握必备的技术、熟悉淘宝规则之外,更应懂得相应的经济和商务原理。若想店铺开设成功,还应熟悉市场运作的方法与技巧。 淘宝店铺经营目的就是能在淘宝这个大平台上销售产品,而在此之前则要经历产品开发与选取,市场与目标客户分析,组合产品与定价,网络平台选择,产品宣传与推广等这样一个过程。各个环境联系紧密,缺一不可。本文所举例是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淘宝网取得成功的过程,海伶山珍官方淘宝店将其家乡的土特产销往了全国各地,其个人也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获得了多项荣誉。接下来是对海伶山珍官方淘宝店的运营及其产品销售过程中采取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思,并认真体会,举一反三。 一、产品开发与选取(项目选择/产品策略) 产品开发与选取是淘宝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对产品成功设计来源于精准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前应认真系统地对消费者进行分析:网购者都是什么人?他们需要什么?我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并让他们产生购买的欲望?此外还需要了解消费者的以下情况:(1)消费者特点;(2)消费者的购买习惯;(3)消费者的购买类型。在此基础上用心设计自己的产品。以农产品为例:要突出特色,以质量取胜,宁可少卖,不可贱卖。 海伶山珍市场策略设计:市场细分:食品中的土特产,土特产中的青川野生土特产。目标市场:对生活品质和食品质量有着比较高要求的人。市场定位: “野生”和“只卖山里人的货”。 产品和项目的选取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和方向选定了,其他环节工作才能事半功倍,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 二、产品定价 常见的网络营销定价策略有低价定价策略,个性化定制生产定价策略,使用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拍卖定价策略等。针对不同情况和产品,可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如新品为打开市场,刚开始可采用付邮试用的方式;而对于一些稀有珍贵的农产品,则可采用高价甚至拍卖定价的方法。 短裙竹荪这一产品采取的是高价定价策略。能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由短裙竹荪其中一个天然属性决定:物以稀为贵;(2)海伶山珍给店铺注册,走品牌化道路,拉高了竞争门槛,避免店铺陷入同质化、价格战的混战中。(3)赵海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如开通博客,把每次进山取货的照片一一拍下来,把进山取货的经历和图片放到博客中,同时也放在店铺的首页和宝贝详情页。获取了大量的关注,也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和信任。网络营销过程中,对产品的定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要紧紧围绕产品的定位,结合目标市场的特点,对比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特征及价格,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三、渠道设计 渠道的两个重要指标里面,一个是宽度:同一层次中间商的数量,通常指终端零售商的数量;另一个是长度:产品流通经过的中间环节的数量,通常分为直接渠道(直销)和间接渠道两类。 淘宝渠道设计可长可短,短的比如像工厂店,长的有批发或者零售等;在宽度上也可设计为密集、独家或介于二者之间。 再比如农产品,在渠道设计时就可以考虑是独家销售还是可以找其他店铺?是否应结合其他平台?如微信平台等。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网络营销渠道包括:(1)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2)青川海伶山珍-淘宝网;(3)青川海伶山珍的官方微博;(4)青川海伶山珍的微博_腾讯微博;(5)青川海伶山珍的空间;(6)海伶山珍微信公众平台。 网络营销渠道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是否能够方便的找到商家,是否能够方便的浏览、询问与购买,谁能最大的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和良好的体验,谁才能最终抓住消费者。 四、产品促销、推广 到这里,我们采取一个倒推的方式: 先看四种活动:(1)包邮;(2)赠送礼品;(3)捆绑销售;(4)付邮试用。这是常见的四种淘宝店铺活动方式,属于销售促进,又叫营业推广,用于提高转化率,提高成交量。 这种活动的前提是得有人进到店铺,人不来,成交无从谈起。问题是,人如何来?这就是网络营销中解决潜在顾客看得见,找得到的问题。靠的就是推广,引流。 海伶山珍开始推广只能靠亲朋好友的推荐和在外青川人的搜索购买,一点点地积累客户。在还不是特别熟悉淘宝运营和推广的时候,海伶山珍靠主要还是老顾客的口碑传播。“买过我们店铺产品的顾客,基本都会再来买。”据赵海伶介绍,店铺的回头率相当高。 网络营销推广常用的方法或工具有:供求平台,分类广告,邮件列表,社区营销,搜索引擎,病毒营销,网络广告等。而引流常用到站内(淘宝)搜索,微博(已被淘宝收购),微信朋友圈等。 各类工具和方法侧重点不同,效果各异,且难易程度有较大差异,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辨别和使用,争取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为商家带来更多的效益。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管窥计算机科学技术 1计算机科学技术现状 1.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人们不用出门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国内外新闻、天气预报资讯、股市行情、世界地图、收发电子邮件、检索信息等;不用逛街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中的购物网站买到喜欢的东西;通过计算机可以与相隔较远的朋友在线聊天、视频聊天等,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友谊;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订购飞机票、火车票等,节省排队时间;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在线授课,更及时、更方便;动漫工作者可以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制作动漫;政府机关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建立城市网站,及时了解市民反映的问题,通过计算机与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在线交流;很多企业使用计算机来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代替传统的人工处理,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科学技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工作和学习。 1.2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集成电路、微电子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计算机能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个体需要进行改装、更新,对于有更高需求的用户可以专门定做计算机,用户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选择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掌上电脑和平板电脑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其他特殊领域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智能化家用电器和智能手机,家庭式网络分布系统代替了传统的单机操作系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1.3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和纳米技术 微处理器能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性能,缩小传统处理器芯片中的晶体管线宽和尺寸。利用光刻技术,波长更短的曝光光源经过掩膜的曝光,将晶体管在硅片上制作的更精巧,将晶体管导线制作的更细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运算速度更快,体积更微型,操作更智能,传统的电子元件不能适应计算机的发展。纳米技术是一种用分子射程物质和单个原子的毫微技术,可以研究0.1~100纳米范围内的材料应用和性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利用纳米技术,可以使计算机尺寸变小,解决运算速度和集成度的问题。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 现如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人们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数学家和计算机学家们不断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下面从DNA生物计算机、光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三方面来探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2.1DNA生物计算机DNA生物计算机用生物蛋白质芯片代替传统的半导体硅芯片。1994年,美国科学家阿德勒曼率先提出关于生物计算机的设想。在计算机运算数据时,将生物DNA碱基序列作为信息编码载体,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控制酶,改变DNA碱基序列,从而反映信息,处理数据。这一设想增加了计算机操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物理操作性质,拓宽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了解视野。DNA生物计算机元件密度比大脑神经元的密度高100万倍,信息数据的传递速度也比人脑思维快100万倍,生物计算机的蛋白质芯片存储量是传统计算机的10亿倍。2001年,以色列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DNA生物计算机,体积较小,仅有一滴水的体积。2013年,英国生物信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使用DNA碱基序列对文学家莎士比亚154首作品的音乐文件格式和相关照片进行编制,增加了储存密度,使储存密度达到2.2PB/克(1024TB=1PB),提高了人们对信息储存的认识,这一重大突破使生物计算机的设想有望成为现实。 2.2光信号和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是一种由光子信号进行信息处理、信息存储、逻辑操作和数字运算的新型计算机。集成光路是光子计算机的基本构成部件,包括核镜、透镜和激光器。光子计算机和传统计算机相比较,有以下几点好处: (1)光计算机的光子互联芯片集成密度更高。在高密度下,光子可以不受量子效应的影响,在自由空间将光子互联,就能提高芯片的集成密度。 (2)光子没有质量,不受介质干扰,可以在各种介质和真空中传播。 (3)光自身不带电荷,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自由空间中相互交叉传播,传播时各自不发生干扰。 (4)光子在导线中的传播速度更快,是电子传播速度的1000倍,光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传统计算机更快。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家提出光计算机的设想,即利用光速完成计算机运算和储存等工作。与芯片计算机相比较,光子计算机可以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1896年,戴维•米勒首先研制出光开关,体型较小。1990年,贝尔实验室的光计算机工作计划正式开启。根据元器件的不同,光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全光学型计算机和光电混合型计算机。全光学型计算机比光电混合型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还可以对手势、图形、语言等进行合成和识别。贝尔实验室已经成功研制出光电混合型计算机,采用的是混合型元器件。研发制作全光学型计算机的重要工作就是研制晶体管,这种晶体管与现存的光学“晶体管”不同,它能用一条光线控制另一条光线。现存的光学“晶体管”体积较大较笨拙,满足不了全光学型计算机的研发要求。 2.3量子理论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将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作为计算机CPU和内存,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在同一时间内能处于不同位置,根据这一特性可以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精确度,提高处理数据的运算速度,有利于数据储存。量子计算机处理信息时的基本数据单元是量子比特,取代了传统的“1”和“0”,具有极强的运算能力,运算速度比传统计算机快10亿倍。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成功实现了同时对多个量子比特进行操作,为制造量子计算机提供了可能。相信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下,量子计算机会成为现实。 3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从1946年到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计算机物理元器件、集成电路、外存储器等都有较大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存储容量大、运算处理能力强、运算速度快、性价比高、计算数据精准、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网络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势必会朝着高性能、环保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冯昌林 单位:广西钦州商贸学校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发展 1设计导航结构 第一,网络结构,网络结构的不足就是对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难以查找,当然,这种情况是在用户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内容不了解为前提的。该结构各方面的内容并不突出,例如:可以按照网络结构的形式,来安排学习讨论主题或者大学课程表等等。第二,顺序结构,顺序结构的次序排列可以按照字母顺序、年代、类型等进行综合组织,该结构为最简单的组织结构。 2、设计主页 内容教师教学的主页不仅要包括教师的如教学成果、教学经历、简介、等教师个人基本信息,还需要包括如复习题、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等一系列教学资料。人们可以尽量将想象力发挥出来,并将其有机结合,在通过完整的布局、组合后,排布设计景象。在页面上安排需要放置的模块。为了避免画面过于复杂,细节太过与堆砌,应醒目链接设计、页面结构及其内容。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应将每相内容类目以及内容进行分类、列出。通常的情况下,电子邮件地址、图像、标语徽号、名称、标题等是页面所需要具备的元素。第一印象很重要,因此,主页页面的设计应具有吸引力,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另外在主页标示中,将办公的电话号码、通讯地址等信息列出,还需列出版权资料,以简短的版权声明即可。 3、设计页面 在进行页面的设计时,应在页面框架、页面尺寸、视觉平滑、整体布局等因素上下功夫,设计网页时须考虑页面的简洁与清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通过页面框架、页面尺寸、视觉平滑、整体布局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 3.1页面框架 网页框架可分割浏览器视窗,其为一种较为特殊的HTML网页。每一个区域可将不同网页显示出来,页面多框架能够清晰地组织内容。例如主框架、内容、标题就是组成框架网页的三个部分。 3.2页面尺寸 一般情况下,文档内容与页面的尺寸有着必然的联系。通常应尽量减少滚动条的使用,在单独的页面内限定内容。在编辑网页时,定位表格大小不得使用绝对参数,而应使用百分比的相对定位。使用不同的分辨率对设计的页面进行分别观察,正常的情况应为在不同分辨率下,都能够正常显示出网页。 3.3视觉平衡 通常情况下,紫黄、蓝黑、黑灰白、蓝白、黑白等色彩的组合能够使版面看上去较为醒目、提神。而在设计主页色彩时不应超过三种颜色的搭配。为了使用户在视觉上能够获得感官平衡,因此,应有效搭配色彩来在内容链接、文本图片媒体形式上控制视觉平衡。在字号、风格、字体等属性上,同一层级页面的风格应保持一致。背景颜色应避免使用较深的颜色,通常建议选择淡色、白色等色泽柔和的颜色来进行设计。 3.4整体布局 在整体布局中,所有的内容不能都放在一个页面中,应避免页面过于单一,可将多层信息组织起来,并通过明了、简单的目录进行分类、归类。避免使用户点过更多的页面才获得需要的内容。可采用分层、表格等方法或手段来整齐排版各种媒体元素,而不要过于花俏点缀版面,还应避免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图片。 4、处理多媒体素 材处理音视频、编辑动画、制作flash小动画、处理图片等都属于多媒体的处理。通过网页图片具有强调或突出多媒体、动画、图片、文本等功能。在网页的文本标题、主体部分获得确定后,为了助于用户搜索和阅读,文本应采用左定位对齐的方式,并统一字体及其大小和风格。为了使主页更具有魅力,达到吸引用户的目的,主页上通常需要有美观的字体、新颖的画面、醒目的图像等。 作者:刘颖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综述 1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计算机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最近今年计算机技术最明显的发展就是网络化和向各个领域的深度渗透。报纸、书刊的电子化,网络电视的普及,计算机的视频聊天功能,远程教学功能以及医学上的远程诊断功能,网络购物以及机票、火车票的预订等都已深入人心,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各种电子设备也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起来,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并且各个计算机设备互联的带宽也越来越高,其本身所具有的高效性、及时性和合理性的特点同样逐步的显现出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计算机科学开始迈入了云计算时代。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生物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以脱氧核糖核酸为基础的分子生物计算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已经有科学家使用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简易的数据计算和存储操作。他们采用以蛋白质分子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芯片作为集成电路板,该集成电路板比现有最小的最精致的电子元件结构还要小很多。因为蛋白质分子自身便具有立体的结构,所以它的集成密度要比使用轨迹制成的集成电路高约五个数量级,另外它本身就具有并行处理的能力,所以它的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还要快近万倍,而能量消耗却是普通计算机能耗的十亿分之一。最大的优点就是当出现故障时,它们可以进行自我修复,与人的身体相连,由组织细胞提供所需能量,真正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2.2光子计算机 所谓光子计算机,就是以光信号为基础进行逻辑运算的一种未来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激光器、集成光路和透镜等,与普通的计算机相比,所用的电子由于不带电荷,没有静止质量,所以不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速度更快,消耗能量更低,而计算能力与电子计算机相比有了指数倍的增长。而且光存储的储量是现在计算机普通存储的几万倍,随着光存储、光集成器、光互连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光子计算机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道路已经不远。 2.3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具有类似于人类大脑,当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出现故障时,原始数据则会自动绕过出错的部分,继续进行计算。量子计算机这种低功耗、高速度的优良特性,使得计算机向着更加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3总结 计算机由最早的28吨缩小到现在的2千克,由造价进50万美元到现在2000元的售价,从每秒5000次运算到每秒上亿次运算,在这60多年里,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种新高度,现在已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影响. 作者:李思远 单位:易安信软件公司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教育思考 一、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育的辅助作用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现代化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标志,而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如何使21世纪的主人更好地适应“地球变小了”的时代,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等问题就放在教育者的面前。让他们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近十年,全球信息总量呈爆炸性增长,世界将进入新一个千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使全球实现资源、信息的互享共用,“地球村”的概念已不是理论的存在。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逐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将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电子计算机的多方面应用带给人们一个信息量大,打破区域界限的新知识、新信息、开阔眼界的学习与交流的崭新天地。它的应用会使青少年能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应用电子计算机对青少年进行教学辅导、科普知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是一种现代“学习”的趋势。有人认为,计算机能同时地去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扮演着老师和学生,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以下的作用,我们能从计算机里学到很多的东西,我们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内容很丰富地吸纳知识,并且进行操作,计算机作为终端工具同时也是使用工具。计算机在做辅导者的时候是可以进行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也可以作为被动的一方,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他们的作业,还可以来检查自己的作业质量;当计算机是被当作工具的时候,学生们使用数据库里的资料都是很方便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今天,它在教育上的贡献是越来越重要了。计算机当学习的工具的时候是很有实际作用的,帮助学生获得,储存,还有交流的整个过程,计算机的这些功用都是通过一些软件来得到实现的。计算机里都会能安装很多的软件的,我们会使用到的有数据库处理的软件,文字处理的软件,绘图用的软件,都是很有用的软件。除了这些日常用的软件还有一些是专业用的软件,比如动画制作用的软件,计算机的编程用的程序语言,还有用来制作多媒体的软件;学习领域的软件也是有的,在通过选配了一些很不一样的装置以后,可以用来给学生提供很有效的帮助,一起来组成一个实用的组件,学生们可以选择来掌控实验要设定地条件,要测量的数据和实验得出的结果。计算机教学的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进行实时地学习上的辅助,辅助可以通过图像,文字和声音各种形式的传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 二、计算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管理作用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要想有很好的效果就要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们对我们整个的教学的程序上所做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统一地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整个教学程序进行管理是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测,还有要对班级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在一般的课堂里,这些工作都是由班主任来做的,这些事其实是非常繁琐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师对学生们进行更能互相理解的交流和辅导,也影响了老师发挥其创造性地一面。计算机的很多的软件其实都能对计算机管理整个教学系统起到帮扶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在管理的教学上,计算机的集成系统能够计算和检测各种软件,还可以在管理的时候给老师腾出时间和空间来辅导更多的学生学习。 (二)远程教育的开发 计算机教育离不开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教育是在通信技术的作用基础上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计算机的之间的相互性和网络的广泛分布的情况都是综合性的体现,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是能够使人们得到广泛地远程教育的机会。整个世界现在都已经对教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现代的远程教育都是一个受到很多关注的项目,许多的科技创新人员和教育研究的人才都把这个远程教育当作了重点的研究的对象。和传统的电视教学的区别是,现在的远程教学是拥有实时性的能进行交流的一个程序,学生能够根据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和声音进行多种信息的转换,每一个学生在随便一个地方的任意时间都能够学习各种自己想学习的知识,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的进度的。 三、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学的贡献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用计算机来制造出学生掌控这个能发现很多新信息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们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里可以看到的一个大的趋势。像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们都能够很快地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在探索的领域里得出正确的假设和实验的结果。这种模式是把学生的自知的能力摆在了首位,充分地发展了学生进行复杂思维的能力。教师们也会使用到信息技术来给学生进行组织和解释一些用普通教学方式难以传达的知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是很能帮助计算机学习的人得到很多现在社会所产生的有用的新信息。多媒体是在开发电子技术的时候针对信息传达的环节能进行更好地交流而开发的一项技术,它具有提供与学生进行无障碍的了解并且参与到学生中去的能力,制造出把学生当作中心的学习计算机的环境。 (二)电脑的职能性辅导 根据教育科学家的预测,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机器人时代里,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里也会有智能的辅助学习的程序。学生们能从这些智能的辅导者那里得到学业问题的专业解答,学生能从它们那里学到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的科学思想。这些程序是能够帮助我们学生认识到在系统中能被专家进行辅导的这样一种学习条件。信息技术的进步,并且在计算机教育上的使用,是用来使我们的教育发生向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我们教育部的专家们把计算机当作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安排在义务教育里面,与物理,化学同样性质的科学性课程。学习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能够对其他学科产生辅助作用。 总而言之,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把我们的学生培育成为一个个真正地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并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我们要把高新科技推广到教育科学上来,并且能进一步地应用在企业的新技术的开发和得到普遍的应用,推动着整个社会地向前发展。在这场技术革命的风暴中,生产领域突飞猛进的行业是计算机行业。社会生产也需要我们能够培养出可以接受新兴科学技术的知识人才出来,从计算机教育的广泛实施可以看出,我们的拥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也就越有利于社会的生产。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运用 一、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育的辅助作用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现代化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标志,而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如何使21世纪的主人更好地适应“地球变小了”的时代,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等问题就放在教育者的面前。让他们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近十年,全球信息总量呈爆炸性增长,世界将进入新一个千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使全球实现资源、信息的互享共用,“地球村”的概念已不是理论的存在。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逐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将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电子计算机的多方面应用带给人们一个信息量大,打破区域界限的新知识、新信息、开阔眼界的学习与交流的崭新天地。它的应用会使青少年能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应用电子计算机对青少年进行教学辅导、科普知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是一种现代“学习”的趋势。 有人认为,计算机能同时地去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扮演着老师和学生,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以下的作用,我们能从计算机里学到很多的东西,我们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内容很丰富地吸纳知识,并且进行操作,计算机作为终端工具同时也是使用工具。计算机在做辅导者的时候是可以进行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也可以作为被动的一方,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他们的作业,还可以来检查自己的作业质量;当计算机是被当作工具的时候,学生们使用数据库里的资料都是很方便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今天,它在教育上的贡献是越来越重要了。 计算机当学习的工具的时候是很有实际作用的,帮助学生获得,储存,还有交流的整个过程,计算机的这些功用都是通过一些软件来得到实现的。计算机里都会能安装很多的软件的,我们会使用到的有数据库处理的软件,文字处理的软件,绘图用的软件,都是很有用的软件。除了这些日常用的软件还有一些是专业用的软件,比如动画制作用的软件,计算机的编程用的程序语言,还有用来制作多媒体的软件;学习领域的软件也是有的,在通过选配了一些很不一样的装置以后,可以用来给学生提供很有效的帮助,一起来组成一个实用的组件,学生们可以选择来掌控实验要设定地条件,要测量的数据和实验得出的结果。计算机教学的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进行实时地学习上的辅助,辅助可以通过图像,文字和声音各种形式的传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 二、计算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管理作用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要想有很好的效果就要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们对我们整个的教学的程序上所做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统一地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整个教学程序进行管理是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测,还有要对班级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在一般的课堂里,这些工作都是由班主任来做的,这些事其实是非常繁琐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师对学生们进行更能互相理解的交流和辅导,也影响了老师发挥其创造性地一面。计算机的很多的软件其实都能对计算机管理整个教学系统起到帮扶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在管理的教学上,计算机的集成系统能够计算和检测各种软件,还可以在管理的时候给老师腾出时间和空间来辅导更多的学生学习。 (二)远程教育的开发 计算机教育离不开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教育是在通信技术的作用基础上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计算机的之间的相互性和网络的广泛分布的情况都是综合性的体现,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是能够使人们得到广泛地远程教育的机会。整个世界现在都已经对教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现代的远程教育都是一个受到很多关注的项目,许多的科技创新人员和教育研究的人才都把这个远程教育当作了重点的研究的对象。和传统的电视教学的区别是,现在的远程教学是拥有实时性的能进行交流的一个程序,学生能够根据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和声音进行多种信息的转换,每一个学生在随便一个地方的任意时间都能够学习各种自己想学习的知识,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的进度的。 三、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学的贡献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用计算机来制造出学生掌控这个能发现很多新信息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们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里可以看到的一个大的趋势。像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们都能够很快地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在探索的领域里得出正确的假设和实验的结果。这种模式是把学生的自知的能力摆在了首位,充分地发展了学生进行复杂思维的能力。教师们也会使用到信息技术来给学生进行组织和解释一些用普通教学方式难以传达的知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是很能帮助计算机学习的人得到很多现在社会所产生的有用的新信息。多媒体是在开发电子技术的时候针对信息传达的环节能进行更好地交流而开发的一项技术,它具有提供与学生进行无障碍的了解并且参与到学生中去的能力,制造出把学生当作中心的学习计算机的环境。 (二)电脑的职能性辅导 根据教育科学家的预测,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机器人时代里,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里也会有智能的辅助学习的程序。学生们能从这些智能的辅导者那里得到学业问题的专业解答,学生能从它们那里学到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的科学思想。这些程序是能够帮助我们学生认识到在系统中能被专家进行辅导的这样一种学习条件。信息技术的进步,并且在计算机教育上的使用,是用来使我们的教育发生向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我们教育部的专家们把计算机当作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安排在义务教育里面,与物理,化学同样性质的科学性课程。学习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能够对其他学科产生辅助作用。 总而言之,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把我们的学生培育成为一个个真正地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并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我们要把高新科技推广到教育科学上来,并且能进一步地应用在企业的新技术的开发和得到普遍的应用,推动着整个社会地向前发展。在这场技术革命的风暴中,生产领域突飞猛进的行业是计算机行业。社会生产也需要我们能够培养出可以接受新兴科学技术的知识人才出来,从计算机教育的广泛实施可以看出,我们的拥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也就越有利于社会的生产。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对机械制造的影响 摘要:21世纪中国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了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传统的经济模式必须要加以创新,使其具有时代特性,服务于现代化的市场需要。机械制造的成果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有效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一步优化机械制造产业,将绿色健康发展的理念深入融合,创造智能化时代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绿色理念背景下,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对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影响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绿色理念;计算机;科学技术;机械制造;智能化 绿色经济理念背景下,机械制造主要是指利用清洁能源、材料,采用高效节能的制造方法及机器,充分重复回收制造材料,尽可能的减少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垃圾,避免污染排放。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被得到广泛重视,机械智能化逐渐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是现如今科学研究的重要抓手,因此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绿色制造理念,发展机械智能化十分关键。 1我国绿色理念下机械制造的发展现状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机械制造业在现今经济发展宏图中已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节能环保理念的重视,发展绿色机械制造逐渐成为当今制造业的新方向。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外部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通过自身程序进行演算,达到智能自动化,实现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有利于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相比其他先进国家或地区,我国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制造技术手段较为落后,以致严重阻碍了我国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的质量及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绿色制造工作开展相对较晚,技术理念不完全成熟,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尽管近年来我国开始颁发许多相关法律法规,来严格要求、规范现代机械制造产业,要求减少污染排放,实现资源高效化,但由于过去节能环保意识淡薄,机械制造过于粗糙,技术方法相对落后,许多机械材料得不到有效利用,以致出现了低利用、高排放的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为缓解生态危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打造绿色和谐的生活家园,在进行机械制造时,必须要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同时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创造机械智能化时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我国机械制造的发展现状,开展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态势。要积极转变传统机械制造产业结构,站在机械制造、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智能四方面,充分考虑问题,尽可能的实现低能、高效、减排、无公害、无污染、智能的发展目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这不仅对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十分关键,也对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绿色理念及计算机技术对机械制造智能化的影响 2.1绿色理念下的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 (1)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清洁无污染。机械制造在绿色理念的背景下,使每个产品从开发到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坚持节能环保的发展观念,在制造材料的选材上,机械制造在完成智能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满足产品性能,还是在环境保护方面,绿色制造都采用无公害、可循环、利用率高的材料,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当今制造行业所采用的一些现代化材料,已经取代了传统材料,像烧结空心制品、加气混凝土制品、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材料等,这些都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加以循环利用,进行结构优化,使其功能及性能更加满足机械智能化的要求,确保机械制造智能化能够安全、持久的健康发展下去。(2)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可拆卸性强。基于绿色理念的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具有很强的可拆卸性,此性能的优点是通过定时监测产品性能,对相应产品进行有规律的拆卸,拆卸成若干部分,并逐一对这些部分进行检查、调整、修补、维护,淘汰掉坏旧的、耗能、低效的组件,更换成新型、性价比高的组件,并按原结构重新组装,保障在不破坏其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完善产品性能,使其更加高效、智能化,减少污染。(3)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实用性更强。在绿色环保理念的贯彻下,现代机械制造采用新型的高端复合型材料,无论是材料的质量还是性能,都有了很大进步,再通过先进的加工与合成技术等,智能化机械制造产品的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越来越强,人们对绿色制造产品的接受性强、满意度高,这对智能化产品走向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2.2计算机科学技术下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 (1)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制造工艺更复杂。现今机械制造正在朝着工艺复杂多元化发展,旨在通过高新技术将制造生产的中间环节缩短,减少生产材料、资源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加工时间,加大制造工艺的多样性。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依赖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计算机内设的应用程序,将虚拟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提前模拟机械制造途径,预设机械制造产品,再通过不断改进,进而可以实现简化制造途径,缩短制造时间,减少在生产中间环节人员制造的失误,提高智能化产品工艺的复杂性及精确性。例如,数控机床在进行智能化加工时,通过计算机的辅助程序,机械可以实现自动换刀、旋转转台、加压固定等环节,不仅能够在机械表面进行加工合成,还能深入到产品的各层面,对多工序、多层次进行复合加工。(2)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自动化更强。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机械智能化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可以整合多种数据,在特定程序的指导下,无需人员动手就可以实现内部工艺制作的转换,其自动化技术的提高,极大提高了产品制造的效率,在质量及数量两方面,自动化技术都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某些危险性高、难度性大的工作可以由自动化机械来完成,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危险伤害,同时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将人工智能与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借助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加工处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时效性、现实性更符合时展的要求。(3)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更加精确高效。传统的机械制造过于粗糙,技术相对落后,效能相对较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提供了高效、精确的制造技术手段,通过采用精密、微型仪器,对工件进行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复合,极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纳米材料作为当前精密加工的首要材料之一,在纳米电子学的指导下,纳米材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磨加工、科学测量、微型组件等重大制造环节中,极大促进了智能化产品的精细化高效发展。同时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当前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的柔性更强,无论是设备的柔性还是员工的柔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制造生产系统在加工组装过程中的适应力更强,便于生产流程的顺利开展、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3实现机械制造智能化的注意事项 (1)设计理念要绿色合理。新时代背景下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同样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也必须要响应新时代的号召,顺应国策,从生产到最终应用都要贯彻落实。在进行机械制造设计时,要本着科学合理、节能减排、无公害的战略思想,在维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降低能源的消耗,开发新能源,进而设计出绿色制造产品。(2)制造材料要绿色、性价比高。在绿色设计的理念基础下,机械制造的智能化要想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要严格把控制造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好坏在最初就决定着机械制造的成功与否,机械制造的智能化要求着材料在使用性能、生命周期、回收利用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性价比。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在选材时,只考虑产品的使用性能,而对其绿色、安全问题关注较少,当代制造业要确保使用绿色清洁对环境无污染的材料,将机械制造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循环利用现有资源,并及时淘汰坏、旧、污染大、性价比低的材料,进而实现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机械制造智能化水平的目标。(3)实时监测。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的重要助手,其自动化水平的发展极大的减少了中间环节人力、物力的失误。值注意的是计算机程序需要不断编程更新,机械制造业要想全面推广智能化发展,就要在制造过程中形成一套实时监测系统及风险防范系统,定时定点对计算机程序、产品组件、制造工艺进行修检、维护,并在时代信息的不断更新下,及时对应用程序进行改编,降低操作风险,保障机械制造运行的准确性、高效性。(4)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使得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工作的实施都依赖于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人员操作相对减少。但是无论机械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有多高,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人性化工作,在一些关键环节,例如机械制造过程中材料的选择、程序的设定、产品的监测等环节,都必须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把关处理。因此,机械制造业在大力发展机械智能化、自动化的同时,要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要求其掌握绿色发展的理念,熟练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这样才有利于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 4结语 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产业支柱,实现现代智能化是当今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原理,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将绿色健康发展理念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转变制造途径,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升级,降低成本支出,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在紧跟世界潮流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属于我国的独特的现代智能化、绿色机械制造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者:王龙飞 单位:德州市第一中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设计与实现 摘要: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设计和开发必须要进行网站分析,它是开发设计的重要基础,关系到整个网站的运行。首先进行网站分析,并据此进行网站建设规划和整体设计,结合网站的设计原则,确定网站的具体设计方案,把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实现技术。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设计;实现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中有了更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但还要注意其设计和实现,而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设计实现的基础就是进行网站规划。因此,要明确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建设目的,进行网站的总体设计规划。 1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规划 1.1建设目的 在进行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规划时,要先明确网站的建设目的,如果设计的网站专业性比较强,设计人员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经验,通过沟通了解网站的建设目的。网站设计中要把握其运行的应用程序和现有系统的连接等,进行网站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这是设计每个网站都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网站建设还要考虑客户的美术需求,结合网站的总体形象、特点、意义等进行,确定网站最终的形式、外观和内容等[1]。在确定了网站的建设目的后要确定其客户群体,并根据确定的客户群体、需求和兴趣,设计网站内容,留住目标客户。同时要继续细化其目标,对网站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确定,再进行其核心内容、信息、服务、应用程序等的整体设计。通过网站内容大纲的审核批准,形成网站设计的报告。 1.2网站整体规划 要建一个网站先要设置其空间和域名,让网站有放置的空间,保证其存在的意义。在选择域名慎重,尽量选择通用的域名,类似.com等,这样更容易被别人记忆,而且域名要和其内容有联系,突出网站的主题。在网站建设好后要有其自身的放置空间,这个空间是虚拟的。其次就要进行网站的规划设计,要先确定具体的建设网站,结合其建设目的,准备网站建设需要的素材,比如图片、资料等。最后就可以着手进行网站建设,在正式建设时要建设其前台和后台,前台主要是进行客户接待,因此,其页面必须要保持整洁性,简明扼要,来访客户一点进网站就明白网站的主要内容,而且页面设置要有趣味性,更好地吸引客户。后台的建设需要编写程序,根据客户的需求编写其感兴趣的程序。随着前台和后台的建设完成,一个网站雏形就基本形成了,再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后期宣传,网站就可以直接推入市场,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2]。 1.3个性化服务 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设计中,资料收集是工作开展的基础,通过资料收集网站系统才可以完成顾客访问行为的分析,提高有针对性的服务。随着收集资料的增加,网站设计才更加科学,资料价值也更高,顾客关系的收益也容易得到优化,使得提供的服务呈现渐进和个性化的发展。渐进的个性化服务主要是对外在数据和内在资料的一种收集,其中外在数据是进行顾客信息的获取,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调查、注册等资料进行,而内在资料中获取的数据来自后端收集,方便进行客户类型、浏览途径等内容的收集[3]。在收集资料时,要先明确具体目标,再确定服务的策略,最后确定运用的计算机科学技术。 2网站设计原则 在进行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设计时,要先明确其建设目标和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介绍,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计划。而且网页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方案主题,保证其设计方案的创意性,进行网站整体风格和特色的定位。在设计网站版式时,要注重网页的编排布局,处理好不同页面间的关系,提高其视觉表现效果,保证网页设计形式和内容的统一[4]。在进行网站设计时要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表现网页内容时结合客户端的传输速度进行设计,使得其结构清晰,便于进行使用。在网站设计时,要注意其反馈和订购程序,保证其方便快捷,让客户可以快速地获取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进行网站的测试和改进,及时发现网站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加快其内容更新和沟通,可以根据用户的用意进行分类和归纳,并注重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 3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实现 3.1选择服务器 计算机通常都有Web的服务器程序设置,将其和浏览器连接起来进行文件请求,服务器就会自动进行文件处理和发送,并标明文件的查看类型。Web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存储信息,并直接对脚本和程序进行运行,表单和搜索引擎中都有这一服务器的使用。在很多类型的计算机中都有Web服务器的运用,比如PC、UNIX网络等,高速线路可以实现其与因特网的连接[5]。网络站点有两种服务方式:自己建立网站和外购整体网络服务,虚拟主机和服务器托管这两种服务都属于外购整体网络提供的服务,在投资时要考虑其资金问题。 3.2建设准备 (1)申请IP地址和域名。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IP地址申请需要分级进行,而分配IP地址编号的机构是IANA,要结合IANA的需求进行IP地址的分配,其中地区级的IR负责的是一个地区的登记注册服务。目前的地区级IP有ARIN,RIPE和APNIC3种,其中亚太地区的IP地址管理是APNIC,中国用户属于这一管理方式,在IP地址获取时有3种途径:(1)通过向APNIC申请成为会员,通过缴纳年费获取IP地址;(2)根据APNIC会员的ISP提供的网络接入服务获取;(3)加入IP地址分配联盟,向APNIC申请IP地址[6]。在互联网上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有自己的域名,它是单位在因特网上的一种标识,是IP地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进入互联网的标志,可以有效地保护单位的形象和无形资产。其中域名包括国际域名、国内域名、中文域名、网络实名、通用网址等内容。(2)网络建设。计算机的硬件设备有服务器、工作站、网络设备等内容,其中服务器的选型在网站的信息容量、服务类别、点击量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选择的服务器和工作站平台都是为了提高其性能,因此必须逐个进行建立。网络建设性能的部件系统有很多,比如CPU、主板、RAM存储器、硬盘驱动器、视频监视器、I/0部件等。(3)服务种类和软件选择。计算机提供的服务有很多种类,包括Web服务、E—mai1服务、Newsgroup、FTP等等,在选择时要结合不同服务的信息流量、处理能力、通信带宽容量等进行考虑。UNIX和WindowsNT有都具备Web平台所有的优点,而且UNIX平台还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其可伸缩性、可扩展性都比较好,可以提供Web服务,也拥有成熟的第三方技术,但应用费用高,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控。相比较而言WindowsNT平台更适合进行网站设计,而且NT的操作系统非常稳定。Web服务器不同其功能就存在差别,在选择时要注意其建立和管理,了解需要的安全程序。在进行动态内容和响应用户的输入时,用户和服务器间的交互需要依靠CGI脚本进行,而CGI脚本要具备CGI环境变量能力,支持服务器的嵌入部件,在HTML文件中进行特殊命令。在进行Web服务器选择时,要考虑服务器的日志文件归档能力,根据CERN/NCSA公共日志式生成日志文件。同时要进行服务器配置,网站访问不能直接通过域名和IP地址进行,如果用户使用自己的ID和地址进行访问,就要进行数据访问配置。根据不同客户端的IP地址提供具有差别的根目录,保证嵌入部件可以运用在服务器中,在运行中CGI脚本要和CGI环境变量结合起来,连接内在数据库以此来进行目录浏览和远程服务管理[7]。(4)信息采集整理。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实现必须要进行信息采集和整理,在开始规划时要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发展方向、重点服务项目等,根据其目的进行建设。现在很多网站缺乏特色,这与其前期工作准备有很大关系,没有在网站方向、信息收集、整理等工作中贯彻网站的建设目的。而且在开发过程中,信息管理不到位,具体落实起来困难比较大,在信息类型和来源确定时就存在困难,信息收集、转换和更新问题也要及时解决,信息生成的目录结构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灵活性,实现文本间的超文本链接,保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5)后台支持。现在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建设大多都没有重视数据库的作用,在数据库中页面的设计通常都是运用静态文件的方式展现。如果依然得不到数据库的有力支持,网站的信息更新就不够准确及时。只有将后台数据库运用进来,分离网站页面的布局设计和内容形式,加快网站中信息的维护和更新。现在很多数据库公司都有内核支持接口,提供网络连接的不同解决方案,其特点和适用条件也各有不同,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应用环境确定实际运用的方案。 4结语 从计算机科学的产生到现在的发展,其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并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重要影响和改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加快了信息共享,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服务。因此,要推动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设计和实现,就要进行网站的规划和总体建设,了解其建设的目的,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推动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站的实现。 作者:阿曼古丽•帕孜拉 单位:喀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的作用 摘要: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给教学活动、教育成果、师生关系等都带来益处。本文通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在计算机教育中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并通过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对比,总结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当中的实际应用方式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应用 1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好处 1.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教学。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教育,首要的好处就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学生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和地点,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方便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坐在课堂里听老师上课,而且一节课只能听一次,要是错过了或是想再听一次都是不可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存储课堂内容并能随时随地播放,学生不用再根据课程时间来决定自己的日程安排,而是反过来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弹性地调节学习时间,喜欢白天学习还是晚上学习都有自己决定。对于漏听或者是尚未听懂的课程,也可以很方便的重复收听。 1.2方便学生和老师沟通,促进师生交流。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生和老师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交流和讨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同时,利用计算机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师生之间教和学的固定身份,实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直接表达想法和提问。互动一直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和老师主要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来交流,虽然这种交流方式的效率较高,但是受到的条件限制也很多,例如老师是否有时间解答学生的疑惑,学生是否能当面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师生只要在线即可,不要求一定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免去了当面交谈的心理压力,学生也可以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助于他们想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勇敢地进行表达。师生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取得效果准备了条件。 1.3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存储大量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接触名校和名师的机会,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促进了教育公平。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老师授课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而优秀的老师和学校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少数的学生才能获得。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老师和学生都能获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样的教学内容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知识背景图、纪录短片等,不但学生可以因此获得更好的教育,老师也可以借此来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4节约用纸,教学方式更加环保。采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实现资源存储、共享的电子化,能够减少大量的教育用质量,是一种更为低碳、环保的教学方式。首先,计算机技术代替了课本和考卷,从源头上就减少了对纸资源的浪费;其次,学生做作业、老师改作业也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在节约纸张的同时还减少了笔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最后,电子形式的教学资料可以反复使用而不发生损坏,在保证资料完整性的同时也实现了重复利用。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实际应用表现 2.1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教学活动不仅包括授课,还包括教学管理,老师除了要解答学生的课程问题,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但是,由于教育资源是有限制的,一个老师往往要教导多个学生以至于无暇顾及学生成绩之外的教育。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好处是让教学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有序,方便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通常,老师会以班级为单位来建立学生的档案,内容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平时成绩和最终成绩等。利用这些档案,老师可以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就可以采用打分的方式,也可以同时包括文字描述的内容。通过相应的软件,老师还可以方便、快捷地计算学生的成绩和名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如果有学生出现了异常情况也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反馈。 2.2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实现包括预习、听课、讨论、作业等学习所涉及到的全部环节。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老师上传的讲课提纲或课件,提前预习。在听课的时候,也可以专心在老师的讲解上而不是忙于记笔记。其次,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学习内容,及时交流心得体会、解决问题。最后,学生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作业并提交。同时,所有的作业都会被计算机记录下来,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浏览和复习。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学习,更符合新一代学生的生活习惯。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快捷地搜索和下载资料,还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料与别人分享。告别了听完就结束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对学习内容多次进行巩固和复习。另外,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还可以赋予学习更多乐趣,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学习知识。 2.3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师授课。一直以来,备课和改正作业一直都是教师工作中较为繁琐,又占有很大分量的内容。为了降低工作强度,有些老师会选择将备好的讲义反复使用,或者是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忙批改作业。有利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辅助,老师备课的工作量有所降低,更改讲义也更为方便。老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批改作业,大大提升了批改和正确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授课、答疑,或者是给与学生评价和反馈等。这样既可以指导教师本身带领的学生,也可以指导各地远程学习。教师通过计算机教学,不用在站立在讲台前大声讲课、书写板书,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都有所助益。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得到开放共享,对所有的求学者都有帮助。 3总结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大量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造福了求学者。技术简化了繁杂的教务管理和教师工作,提升了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塑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作者:周钰辉 唐博汇 凌跃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谈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各领域带来了便利和好处。本文主要针对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对计算机的发展做出深度的研究并找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信息时代;计算机发展;技术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也是十分的广泛,计算机具有广泛性、智能性、实用性的发展特性,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性,扩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保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1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世界第一台由美军方制定的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台计算机采用17840根电子管,长80英尺,宽8英尺,重28T,功率消耗为170kW,特点为体积大、功耗大、速度慢、可靠性差、价格昂贵。技术方面使用的机器语言跟汇编语言来编辑程序。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晶体管为主要的元件,高级语言和编译程序的程序更加高级。特点是体积比一代变小、功耗也降低、可靠性也提高了、速度提高。并开始运用到工业控制领域。第3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年)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半导体的快速崛起与发展,集成电路也因此被制造出来,特点是速度比一代和二代更快,体积更小了,可靠性也提高,价格也没之前昂贵了,并开始应用到文字的处理和图像处理的领域中去。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至今)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积更加的小,速度也加快了、容量更大了。采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开创了计算机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应用逐步向人们生活进步,在生活、工作、学习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从一开始的第一代计算机到现在的第四代计算机,从一开始到后面的家喻户晓,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智能性,极度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为人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无限的贡献,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软件应用、硬件应用、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等,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现在计算机在教育、办公、经济管理等应用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明显的提高了人们做事的效率。例如,将应用运用到办公系统中,无纸化办公不再是柯南一梦,防止了纸张的不必要浪费,保护了树木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办公效率,人们只要将资料储存在计算机里,方便使用与快捷传送,有效提升人们的做事效率。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特性 2.1广泛性 现在人人会使用计算机,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问题都会想到使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比如,在网上购物,不出家门竟知天下事,收集资料,图片与文字的编辑等,无一步体现出计算机的广泛性。 2.2实用性 计算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比如在线交流,使用编程控制机械的生产。 2.3智能性 计算机越来越智能化,不仅由台式计算机,更有便携式笔记本,更加轻薄方便,利于办公。 2.4网络化 互联网将计算机串联在一起,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QQ、微信、微博进行交流与资源共享,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捷化。 3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 3.1科学研究的方面 第一代计算机就是由美军定制用来进行计算弹道而研制成的,所以科学计算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和、数值计算、自动控制、翻译等。数值计算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容量大和连续运算的能力,解决人们无法算出的科学问题,例如:地震的预测、天气预报、火箭发射的时间与轨迹等都需要由计算机来进行高快速的运算。 3.2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领域的应用 在电子机械产业的迅速发展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广泛性使得电子控制产业的功能强大。生产率提高,计算机的发展对控制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控制技术这个方面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起步比较晚,计算机的技术又处在发展中的阶段,计算机进行精确的数据检测对控制着科技的完成,计算机技术的快运算会迅速的将数据系统进行分析和判断判断,并发出指令控制系统自行操作。这样自动控制的操作理念既节约了人们的劳作的时间和人们的劳动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产品的合格率,满足生产中的所以需求。 3.3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 在交通运输业应用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其次还有位置地理信息,座位预订及交通系统的智能化。GPS主要就是用于追踪、道路的查询、紧急救助和跟踪系统等;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是将计算机的技术、网络通信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为一体并用于交通运输业的应用;坐席预订就是为人们提供方便,比如,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购买火车票、飞机票、船票等,购票的效率提高了,劳动力的成本业减少了;位置地理信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在集成系统和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下,分析数据,提供相对于的信息需求。 4总结 在人们生活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各种应用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改革,发展的同时业不断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做出巨大的贡献,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占有重要的位置。计人们的生活水平被计算机所改变,人们的社会文明也被计算机的发展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发展的迅速,我国必须健全对计算机管理体系的管理,必须重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质量,深入改革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理论,广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会有更多的发展,是无尽的,多方面的,创新的,开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它成为体现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子盟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 摘要:自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高端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加大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探索发现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状况的探究,来给读者描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前景 1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研究学家们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探索上从来没有停止过步伐,在刚开始的研究时,没有资金、技术的支持,没前进一步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将获得的经验积累起来,渐渐流传到后世,给日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计算机科技诞生伊始,需要庞大的主机来进行相关的运行。所以那时一般是有雄厚基金实力的单位来应用这门技术,一般是以国家为单位。比如在二战之中,就有一些国家将这门技术应用到战争中去,通过计算机精准的计算能力,设置攻击的范围与里程,来对敌军实施精确的打击。战争结束后,这门技术渐渐被应用到生活中去,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提高与外界的竞争能力,很多公司开始投入资金去研究这门技术,并对职工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运用这门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投入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研究突飞猛进,计算机的体积不断减小,处理工作的能力却在稳步提升。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小型的个人计算机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计算机,并学会了怎样去使用它,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计算机之所以会在社会公众中获得快速的普及,主要因为它有着其它工具难以比拟的优势:首先,在过去,对于珍贵的时刻人们只能通过镜头来记录,之后再借助录影机,胶卷等媒介来保存下来,这中间不仅要经历多段操作,而且保存的不是很清晰。但是计算机技术诞生之后,能对这些我们想保存的时刻进行快速储存,并且保证了原画的清晰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开销,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本质上是由人类编写的程序而组成的,所以它在处理各项事务时都可以进行精准的操作,不会与人类一样出现失误,并且运行速度快,而且不知疲劳,可以不断运行。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目前的发展状况 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种种优点,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成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这门技术的一些弊端也会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对这门技术进行一个全面的审视,吸收保留它先进的部分,对有问题的就予以剔除,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看到,计算机科学技术无论是在维护国家安全,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还是在为普通人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有计算机科学技术,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了。而且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与它相关的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显而易见,这门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高度发展的经济要求着人类社会工作效率的提高,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就相当于一个跳板,掌握这门技术,人类可以以更快的节奏去完成各项工作,这样一来,生产效率自然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社会上现在对于专业人才的需要已不是那么旺盛,更需要的是具有开阔眼界,全方位了解世界的人才,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则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类似人才,因为计算机网络涵盖了整个世界的学习资源,所以公众能在上面充分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宽自己的眼界,这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帮助。每一门新技术的发展都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如今的一些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已经不需要时时刻刻去工作现场进行工作,只需要在计算机上将自己的任务完成,然后发送过去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对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3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地步,所以计算机科学技术未来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做出了很多的调整,很多新兴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逐渐地应用到人类社会中去了,比如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对人体的某些排列作出研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计算机技术,除此之外还有量子计算机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的去了解物理学的相关知识,理解原子、分子的运动轨迹,对现代物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于光子计算机技术,众所周知,光速是非常快的,所以把这门技术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上,能够大幅度提升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帮助人类更好的处理各项事务。诸如这些新技术还有许多,这都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的方向。 4结论 信息时代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或多或少的借助这门技术去进行自己的工作,管理自己的生活,正是因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的发展才会显得秩序井然,每个融入在这个社会的人都受着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它帮助人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它将各种各样的知识分享出来供人取阅。在以后的发展中,计算机技术依然会凭借其优势为人类社会建立更多的便利,推动社会的进步。 作者:邱燮 王宗仁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对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推动 引言 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企业、消费者及一系列市场主体等的行为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对经济发展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的重视,开展科学针对的人才培养、政策扶植、产业发展,实现计算机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服务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概述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均开展了一系列的改进,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际内容予以充分明确,有利于人们尽可能认识其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包括:(1)总体技术,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相关技术,该项技术属于编辑计算机程序的核心;相关管理技术,该项技术是对计算机系统开展管理、控制的重要方法,可防止系统出现相关问题,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有序运行。(2)与计算机零件相关的技术,主要指的是制作计算机等设备一系列零件的技术,并对各种零件开展装置。(3)计算机科学技术中计算机等设备的管理技术,诸如管理信息、存储信息等,以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便利。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1.计算机科学技术促进经济不断增长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产业得以发展而成,依托信息的传播、共享,进而推动经济不断增长,主要表现于:(1)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一大批高校相继投入到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行列中,大量企业开始引入先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展生产,一方面改善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一方面减少了员工生产劳动量,降低了人力投入成本,进而推动了经济的不断增长。(2)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传播、共享变得越来越迅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考验,各式各样信息的不断利用,可有效缓解经济增长产生的巨大压力,进而推动了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2.计算机科学技术转变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管理是企业要想实现自身发展所极为关键的一环,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企业管理系统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得到推广,且不断推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主要表现于:(1)一些企业中,依托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展自动化的管理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企业开展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管理系统可自动化地开展流程的管理、提醒,有效缓解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进而改善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效率。(2)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在开展企业管理期间,因员工数量庞大,使得企业管理人员通常要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以管理层管理信息为例,以往重视要花费相对长的周期方可为各层级员工所知悉,依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企业管理系统运行下,可使各级员工于尽可能短地时间内掌握企业管理项目变更等信息,进而为企业管理者开展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便利。3.计算机科学技术强化商业活动安全性对于传统商业活动而言,受时间、地域束缚,使得双方均难以有效评定相互信誉状况,进而使得商业活动产生相应的风险;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商业活动安全性则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于:(1)商业活动交易双方可实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得到对方的信誉评价,还可结合大量合作者对其评价,已对其信誉状况展开综合评定,进而可强化商业活动中的安全性,减少商业交易风险。(2)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商业信息在快速传输的同时,还可对其采用安全的信息加密技术,使信息仅限于为发送者、接收者所获得,进而确保商业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促进商业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全面社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1.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企业要紧随时展,融入进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中。因而,企业应当强化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习、引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生产环节逐步开展专研、总结,基于他人先进发展经验,寻求切实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强化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依托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手段,强化员工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及业务操作水平,确保员工可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服务。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积极与高校科研部门进行沟通往来,真正意义上达成企业内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使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2.强化企业内部计算机应用水平对于众多企业而言,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习、掌握方面依旧较为单一,难以在实践应用中举一反三,进而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不良影响。鉴于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统一性原则,确保生产者、客户在应用软件管理应用方面基于统一性原则指导,形成共识,从而使员工为客户提供更到位的服务。此外,在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展应用过程中,企业应当尽可能确保计算机应用系统、使用过程的简单化,唯有如此,方可更有利于客户、生产商充分参与进商业活动进来,推动企业自身进步,为经济发展奠定有利基础。3.推动我国计算机人才发展战略实施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推动作用,应当强化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我国应当自基础培养着手,强化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普及,提高对高校计算机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高校计算机学科。结合当前高校双一流工程,推动更庞大的高校计算机学科队伍发展成全球高水平学科,引领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迈入新的发展阶层。除此之外,开展好职业教育工作,确保我国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可培养出紧随时展、满足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实现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为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式各样高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内涵,全面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强化企业内部计算机应用水平”、“推动我国计算机人才发展战略实施”等,积极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作者:完德尖措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此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当中的各种方面,尤其针对于教育领域来说,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现如今在我国各个学校当中,都已经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并且我国很多城市,也逐渐的加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立足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应用,以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此期望为我国后期在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应用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具体应用;分析概述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到来,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是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而对于我国教育的领域来说更是如此,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整个计算机教育当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而在我国之前的教育当中,也由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的转变为计算机教育方式,这种有效的替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整体的教育效率水平。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整个计算机教育当中具体有着哪些作用,下文将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1有效的帮助相关的教师来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 计算机,在我国各个学校的日常实际应用当中,主要是体现着简洁、高校等特点。并且,在实际运用到教师以及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当中,对于在校的众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些琐碎问题,而利用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是以及远远不满足于现在时代所对其提出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处管理方式,不仅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还不能够很好的对在校学生的一些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进行很好的监控以及了解。而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原来传统教学管理方式上的一些漏洞。例如:学校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上,通常来讲,都是由老师先布置之后,学生在根据布置的内容进行完成,最后在由课代表或是相关的人员统一收上之后,在交给教师来进行批阅,而在教师批阅之后在发放回去。而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去管理学生日常作业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好的省掉一些繁琐的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在网络通知平台上布置学生的作业,很好的免去了学生以及老师在布置作业上的环节,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作业以及发作业当中的浪费的时间精力。 2很好的方便了学生日常的学习 而很好的方便了学生日常的学习,其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网络自身不受到来自时间、空间等方面限制的特点,并且计算机网络自身还具有非常良好的快速查阅、上传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以及方便了各个学生对于学习的各种要求。与此同时,合理有效的利用好计算机等相关科学技术的搜索功能,就能够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此外,对于网络上庞大丰富资源,也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会提高学习的兴趣,而在学习兴趣的趋势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型。此外,还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是有着差异化的,所以,在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就可以很好的打破之间的差异化的,使其灵活的调整整个教学实践,教师还可以将与本堂课与之相关的视频发送给学生观看,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内容的掌握能力。 3有效的丰富教学的资源,同时还能够 节约教育的资金成本在合理的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讲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很好的丰富广大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看到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整个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计算机在拥有非常庞大的资源时,自身还具有节约资源的这一良好特点。如果,在我们把原来的教科书,逐渐的变为电子稿的形式,并且将学生在日常考试的当中所用到的一些笔试换成为机考,这些不仅能够节省掉大量的纸张资源,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因为这些资源所投入的人、物、资金等方面的开销。而从学生学习的内容上来将,在有效的降低整个资本成本的同时,不仅没有减少原来的一些学习内容,反而是将基于原来教学内容上在使得变的丰富多样。并且,由于计算机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使用,所以它还具有随地随时使用的能力,而当学生在进行朗读以及背诵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好的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资源的搜索,而不光是对于音频上还是对于相关的视频上甚至一些动漫上,都是能够很好的帮助广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本枯燥、乏味、单一的朗诵课堂变得更加具有乐趣性。 4结论 只有真正的加强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运用,就能够很好的推动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进步。 作者:田雅菲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分析 摘要:经济社会日渐发展促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人们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对策作了分析,为促进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对策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促使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还直接的影响到教育、生活等等。实际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二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对实际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合体,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互融合并且相互支撑,这就为开展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和数据支撑。 1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对策 1.1重视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控制工作 操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直接的影响到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效果,操作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开展各项工作,进而不断提升实际工作质量。在进行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中,需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构建更加完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严格遵循各项规定,提升管理工作有效性。此外,还可以利用防护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以及加密技术等来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以及安全控制工作,尽可能避免遭受不法侵害或者是黑客攻击,利用软件更新工作以及软件升级工作,更加及时有效修补漏洞,进而为设备综合性能提供有效保障。 1.2重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 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创新力度以及技术攻关工作,为了能够促进技术更好发展以及更好进步,通过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有利于提升综合性能,体现其发展优势,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提供更为优质服务。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具有密切联系,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推动力,信息技术则是为计算机技术发展提供动力,对社会、科技、经济等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促使应用范围日渐扩大,目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这就需要重视改进工作,拓宽实际应用范围,提升应用广泛性。例如,信息技术日渐发展促使通讯行业不断进步,3G、4G、5G等层出不穷,随着人们对通讯需求日渐增加促使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1.3有效推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智能化发展 利用创新性结构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重要作用,提升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技术有效性。利用智能化技术能够体现出人脑部分性工作,输入程序之后就能够有效开展个性操作,进而不断改进以及完善信息技术。从高端科技领域角度分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呈现出智能化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时间,对提升实际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同时也存在着潜在性网络安全问题。专业化计算机技术工作人员舒朗非常多,但是利用自身专业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也逐渐增多,特别是机构和机构之间或者是国家和国家之间,一些计算机技术工作人员对网路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重视网络安全修复工作,避免出现信息泄露,同时还需要做好黑客攻击危害预防工作,避免出现不可挽回损失。 1.4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来更新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 经济社会日渐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就使得人们对于新事物以及新技术探索欲望逐渐加重,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社会生产发展特点来更新信息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有效推动社会经济日渐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点,信息技术对国际交流以及国内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重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以及完善工作,进而为企业事业单位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结束语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具有非常密切关联,合理应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利用综合性改进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及时,提升综合性能,对人们生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者:罗婷 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对计算机教育的意义 摘要: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计算机的使用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为我们介绍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实际性应用,并且展望了在计算机教育的未来发展中,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 1计算机科学技术对计算机教育中的意义 现在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千家万户,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借助计算机。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是一种辅助工具,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需要的素材。第二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机是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技术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2.1帮助教师日常的教学管理 一提到计算机,我们首先想到的形容词就是简洁、高效。针对于教师日常的教学管理,如果只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那么不仅效率低,而且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影响教师的管理工作。但是,如果在管理活动中,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不仅效率会提高,而且效果也会很好。举个例子,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之后,学生完成,然后课代表把学生完成的作业收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批改,然后再发回到学生的手里。然而,如果利用计算机对学生的日常作业进行管理,就不会这么繁琐。教师直接在网上把作业通知给学生,学生完成作业够直接发给老师,老师批改以后再发给学生就可以了。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在传统的考试中,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时候,得把所有的学生分派在很多个考场,每个考场安排几十个学生,还有至少安排两个教师进行监场,而且,一场老师至少要维持两个小时,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我们开发一种考试软件,利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测试,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监考,这样,教师的工作只是批改学生的试卷,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2方便学生日常学习 计算机网络超越了时空的枷锁。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快速地搜寻到我们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上传文件,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网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这些资源可以发现更多的知识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上的丰富的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层面的知识。当上课的时候,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话题就会更广泛,不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除此之外,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她们的学习进度也不一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讲一遍,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吸收不了,但是,计算机就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教师可以把需要讲授的只是制成视频发给每个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时间就不会限定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对于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她们可以多看几遍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视频中还可以为学生拓宽知识面,而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可能就不会为学生拓宽课外知识。 2.3帮助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节约教育资本 在计算机教育中,融入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这样就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文字和图片,还可以看到一些视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计算机促进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资源,还可以节约资源。如果我们可以把我们所用的各种资料都变成电子稿,学生不再是笔试考试,而是机考,学生不再在纸上做作业,而是以word,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成本降低了,但是学习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丰富了。而且计算机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在任何时间使用。如果学生想要学习一些朗诵的知识,就可以在计算机上搜索一些名家的朗诵视频,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可以增加学生对朗诵的理解,使朗诵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计算机科学技术对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 3.1积极创新 现在,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创新,在计算机教育中更是如此,只有创新,计算机教育才能够取得长久的发展。要想进行创新,就必须立足于实际生活,这样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所以也要求具有更高的创新精神。 3.2规范教师对计算机教育的使用 在计算机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课堂,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针对于学生在计算机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在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认知 我们总说,计算机就是一把双刃剑,计算机教育也一样,在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诸多方便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计算机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让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与教材结合在一起。 4结束语 现在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在计算机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多元化,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为学生展示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只有计算机工作者能够始终抱有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才能够使计算机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我们相信,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教育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发展前途。 作者:李光宇 单位: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 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以其便捷性、高可拓展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分析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给出了其具体的应用方式和一些思路,为进一步提升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范围和效果做出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教育;应用研究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作用 1)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在高等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大课堂(多个班级一起上课,同时每堂课以两个课时计算)的形式进行展开,因此,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多,而以传统的板书或者讲述的形式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展开,抽象性较强,不易于理解和提升课堂质量。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的展示工作进行事先的准备,再加之计算机技术在资源展示和存储方面的优势,教师可以方便的利用U盘等移动设备进行资料的备份转移;另外,教学资源的获取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拓展,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共享,也大量节约了教学内容输入的时间。总之,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节约课堂时间,适应高等教育大课堂的需求。2)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计算机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这是传统的文字课堂所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展示,例如在工业材料成型教学展示的时候,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动画或flash视频的方式可以极其方便的描述其具体的成型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还能通过网络将世界范围的公开教学资源引入到当前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对比教学技法、学科建设水平以及学生反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3)计算机技术丰富了教学形式。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形式方面将传统意义的文字形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而视频、声音、动画都成为常见的应用方式;除了理论教学方面的形式改变,利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在实验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工程类专业,行业内为节省实验器材的开支以及提升实验的质量,可以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仿真软件上进行具体实验的模拟,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上进行实验内容以及各类实验器材的熟悉,在掌握了必备的实验技能以后可以高效、高质量、高标准的进行后续的真实器材的实验展开。与此同时,在教学环节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于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技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4)计算机技术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学生可以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学习习惯的学习形式,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方面的加强,尤其是针对计算机类的学生,互联网中有着丰富的技术类的视频资源,该类视频资源通常是业界从业多年具有较高的行业技术能力和经验的工作人员录制的,学生可以以此快速了解行业中对于各类技术的具体应用,及时发现自身技术方面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将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内容灵活的嵌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影像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1)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现。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首先就是改变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展开,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应用方式,关于多媒体内容的应用,一方面,在配套教材中出版商往往会提供相应的教学课件,利用现有的课件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能够节约教师输入多媒体内容的时间,另一方面,为结合高校自身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科特点,教师将一些具有学科特点的内容引用到多媒体环境中,进一步的契合了特色学科发展要求,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总之,多媒体展示作为高等教育中最常见、最通用的计算机应用形式,应继续加以拓展,进一步提升其应用范围和适用效果。2)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拓展高效资源传播的范围。教学资源的分享也是高校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精品课程的视频分享,精品课程往往是高校实力突出以及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内容,进行精品课程的视频分享能够有效的延伸高校对外提供的教学服务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便的获取到该类资源;其二,表现为文件服务器的构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技术资源可以放置在高校的文件服务器(FTP)上,一方面丰富了高校自身的资源丰富度,另一方面,对外也提供了资源供应能力,如常见Apache技术映像,RedHatOS在国内高校的服务器上的光盘镜像。3)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育,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计算机技术能够将一些前沿的技术带入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来,因此,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育外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以Android技术学习的为例,谷歌公司在互联网中提供了第一手的开发学习文档,通过阅读相关文档,学生能够掌握最为前沿的开发技术以及操作技能。另外,通过不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学生能够探索出符合自身学习规律的学习习惯,进而收获高效的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有着关键的作用。4)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拓宽师生、生生交流渠道。除了上述方面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有效的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渠道,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决定了教师有限的引导作用,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往往更为关键,当前流行的信息交流平台如BBS应用、微信平台的搭建能够改变传统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做到信息及时有效的沟通,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除去传统的多媒体演示、资源共享以外,还能有效的拓展师生交流渠道,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自主性的学习。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必然会带给高等教育更多的便利,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高强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电气一体化论文:探究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要点 【摘要】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重点,细致的阐述了一体化设备和管道安装的工作要点以及设备调试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 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具有便捷性高和运行内存小的优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生产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早已无法满足企业的日常生产要求,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因此而产生。各生产企业在对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进行使用时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安装设备上而不是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企业对设备进行维护虽然对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有很大帮助,但是要想利用设备进行安全生产,必须要科学的对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进行安装。下文是设备安装工作应着重注意的内容。 1 一体化设备安装的事前准备活动 相关负责人员只有在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才能对一体化设备进行安装,万全的准备不仅可以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而且能够降低设备对后续工作质量的影响。安装人员在进行准备活动时,第一步要先确认设备的设计说明书和图纸以及技术性说明的内容,保证接下来要进行的工作与设备的安装要求相符合。第二步,由于一体化设备必须要经过运输才能到达购买单位手中,设备的质量经常会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受到破坏,所以工作人员在设备达到后要立即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无损。 (1)放线就位调平。首先,安装者必须要对设备轴线和基准线的位置进行核对,不准确的基准线位置会降低设备的安装质量,工作人员必须要准确的划定基准线和轴线的位置。其次,要想完全消除基准线划定工作的误差,参与划定工作的员工在必须要在确定基准线位置后对位置的准确性进行复检,通过复检工作找到测定的偏差。 (2)安装地脚螺栓。地脚螺栓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体化设备的稳定性,而且能够降低设备发生移动的几率。工作人员必须要合理的设计地脚螺栓的长度并保证实际使用的螺栓与设计相符合,增强地脚螺栓的作用,提高设备的稳定性。设计者除了要以一体化设备安装图中的相关规定作为依据对螺栓的长度进行设计外还可以使用一下公式确定地脚螺栓的长度。L=15D+S+(5~10)其中L是地脚螺栓的长度,D是其直径,S是基座、螺母以及铁垫高度的总和。其测量单位均为mm。另外,工作人员应在埋放误差低于1%的条件下垂直的对地脚螺栓进行埋放,如果中心距误差超过了螺栓直径的10%,地脚螺栓的固定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2 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过程 2.1 装配找正 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工作需要在找正设备装配完成后进行,提高设备安装工作的质量。设备装配的找正标准是生产设备的企业规定的零点,只有严格执行此工作标准才能提高基配点的准确性。另外,工作人员必须要在相关文件上标注出设备基配点的基本信息,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2.2 装置的放松 螺栓在一体化机械运作中有着重要地位,一旦螺栓受到外界冲击机械设备的运行就会出现故障。如果设备在一个稳定性较差的环境中运行,螺栓在强烈的冲击下出现松动,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可能会因此被降低。 2.3 键的连接装配 键是机械设备的一个重要零件,具有连接多个轴的作用,在键的作用下经过连接的两个轴更加灵活。一旦键的装配工作出现了问题,两个轴之间的连接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轴向力无法通过轴传递出去。所以,要想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人员在对键进行装配时一定要多加小心,保证键的装配质量,防止轴的连接出现质量问题。紧连接和松连接以及一般连接是键最主要的连接方式,工作人员必须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开展工作,检查键的连接是否符合规定。工作人员在对键的连接工作进行检查时主要检查键槽和轴心线是否对称,键的直线度是否符合规定,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上报。 2.4 安装滑动轴承 滑动轴承作为一体化机械设备的核心零件,能够将设备上的所有转轮连接在一起,因此是在一体化设备的日常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滑动轴承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转动,但是滑动摩擦力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轴承的运动,所以要想提高滑动轴承运动环境的在稳定性,工作人员必须要将润滑油均匀的涂抹在轴承表面。如果轴承在缺少润滑油的环境中运行,不仅加大因为摩擦而产生的噪声,而且还会减损滑动轴承的寿命。 3 管道的安装 施工人员除了需要对一体化设备进行安装外,设备管道的安装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设备管道的安装工作必须要在最后进行,成败在此一举。如果管道的安装工作出了问题,前面所有的工作将功亏一篑,所以技术人员必须要重点注意此项工作的质量。管道的质量如何受其材料好坏影响,材料购买人员在选择施工材料时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价格次之”的原则,在源头上保证管道的质量。另外,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会影响管道安装的质量,技术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安装的管道质量比较高。企业要尽量雇佣技能水平比较高的技工参与管道安装工作,促使最终安装的管道能够满足设备的要求。工作人员要以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图纸为依据对安装方式进行选择,卡套方式和扩口方式都可以保证管道的安装质量,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保证安装质量。 4 设备的试运行 设备安装完成后不能立即投入使用,只有经过试运行检查合格的机器才可以进一步的参与到生产工作中去。一般地,我们主要利用单机空负荷和成套空负荷以及带负荷等试运转方式对设备的安装效果进行检验。试运行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设备真实的工作效率并做出记录。工作人员必须要在试运行工作开始前检查设备的各个零件,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作出处理,消除试运行工作的安全隐患。工作人员要做好设备运行条件和操作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等各个部分的检查工作,保证设备质量,为试运行工作创造一个正常、安全的环境。 5 如何优化一体化技术 (一)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构建机电一体化安装体系 各个企业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对企业理念进行创新,利用新型的机械和电气安装思维开展工作,才能保证一体化设备的质量,促使其应用率得到提高。 (二)更新人才库,提升人才专业技术水平 专业培训机构的缺失致使我国各企业的设备安装工作中的问题层出不穷。要想解决这一现状,各企业必须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促使更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 6 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工作由不同的步骤组成,每个步骤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旦有任何步骤的工作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设备可能无法正常运行,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会对操作者和使用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基于此,施工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工作,通过自身专业知识和高质量材料的配合,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 电气一体化论文:在数字化新形态背景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初探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开发环节,归纳总结了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效果。为我国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态;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纸质材料为基础的传统出版业,正受到数字出版技术的强烈冲击。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单一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因此,在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开发数字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已成为必然趋势。 1 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国外数字化教材的快速发展趋势 国外数字化教材的应用和发展进程比国内快速很多。第一,国外熟悉互联网的年轻新生代逐渐步入各类学校,同时,国外数字化教材的整体技术得到了持续改进。第二,国外的版权保护状况较好,民众普遍具备知识产权的理念。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出版商在21世纪纷纷进入数字化教材的发行领域。目前数字化教材主要有以下形式:一种是出版商和阅读器电子公司合作。例如,皮尔森教育集团的Addison Wesley公司已向芝加哥的go Reader公司提供了134种共13500本数学、计算机、经济等学类的大学教材。另一种是在线出版的学习模式。例如,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与Wize Up合作出版的数字化网络教材,学习者可以登录相关的Web网站阅读或下载相关图书。还有一种是在提供数字化教材的同时,配套相关的延伸服务。例如,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不但提供在线自学评估课程,还提供了相关课件。 1.2 国内数字化教材发展现状 国内大部分出版的教材都配有各种形式的数字版教材和教辅,但一般都采用光盘形式。国内也尝试过特定文件类型的数字化教材与阅读器集成的数字化图书,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薄弱,很难将这种形式的数字化教材商业化。国内也在学习国外发展在线学习出版模式。例如,北京一百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上百家教材出版社合作,将英语教材放到“100e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制作出语音课本,让学习者进行付费在线学习。还有以在线学习为基础,延伸多媒体教材与在线教学辅助的模式。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自2006年起,着手搭建对外汉语教学资源与服务平台、作者客户互动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网上营销平台。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具体环节如下: 2.1 内容、资源一体化设计 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应具备传统教材的全部特点与功能,但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还要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为教学案例、习题试题库、视频操作、动画演示等提供明晰的导航。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在传统教材编写方案的基础上,内容应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学中做、 做中学、学做一体”的要求,表现形式应生动、活泼、新颖。同时,通过新颖的版式设计、教材边白设计,做好资源标注,还可以利用关联技术和手段,帮助学习者将纸质教材的内容与对应的数字资源联系起来。 2.2 相关资源同步建设 数字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不能脱离音频、视频、文本、动画、图片等相关资源的同步建设和持续更新,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处理与加工。 2.3 科学的资源标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支撑,应符合教学规律,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应对相关数字资源的名称、类型等进行科学标注,以便归类和检索,还要进行有效的关联。 2.4 关联路径需通畅 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关联路径一定要畅通,这关系到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当下主要关注与线上资源、线下资源、二维码资源的关联。 3 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效果 目前,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开发的新形态教材,特别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被全国众多职业院校采用并广受好评。实践证明,通过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的开发,可达到以下效果: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教材可以非常方便地在教学过程中调用相关教学资源,方便学习者对查找和利用网上资源,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2)弥补纸质教材不足,保证教学时效性。纸质教材的内容相对固定,再版周期一般是3-5年,在制度、准则、技术等出现变化时,纸质教材的内容不能实时反映,从而影响教学的开展,严重的还会产生误导。而数字化资源则可以及时更新,以弥补纸质教材的不足。 (3)避免纸质教材太厚,降低印制成本。通过关联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在拓展纸质教材内容的同时,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将部分内容从纸质教材移至在线资源,减少纸质教材印张数,以降低生产成本,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避免纸质教材单一学习方式,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开发 “纸质教材+数字化资源”的新形态教材已成为必然趋势,丰富的在线课程数字化资源,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还能通过自测、答疑等方式实现互动学习。 4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开发数字资源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已经是形式所趋,我国也正在大力发展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出版,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跟上时展的步伐。 电气一体化论文:配电电气系统中的运维一体化管理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配电电气系统中运维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以往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提出了建立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全过程,最后就管理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配电;电气系统;运维一体化;管理措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用电总量的不断提升,配电网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传统的运维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大力促进配电电气系统中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缺陷,使各项工作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性,促进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 配电电气系统中运维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1 主要策略 在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过程中,设备的操作要和维护同步进行,从而使操作和监视形成一体化管理,还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设备的故障率。除此之外,配电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问题,能够及时科学的进行解决。由于操作设备的能力不断加强,停送电的时间也会相应的缩短,提高电网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极大的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 1.2 管理范围 配电运维一体化的管理范围需要参考相关的电力法律法规,尤其是在一些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遵循电气企业规定的安全操作方法和程序,不能够擅自进行改动。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大力贯彻并执行安全生产标准。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参与部门一般包括运检部门、调控中心以及营销部门。 1.3 管理目标 首先,要对各个部门的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并优化重组,这样能够提高电力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质量和实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其次,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物质,加快培养一大批复合型的电力人才,尽可能满足一岗多用的要求,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促进配电电气系统的运维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实现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也就是说从配电设备开始投入运行就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维护机制,每个设备都要建立运行和维护档案。加强日常的检修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运行故障,能够降低影响范围和经济损失。在配电检修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人力资源和财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降低成本[1]。 2 配电电气系统中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2.1 制定分期目标 一般来说,运维一体化管理是需要逐步进行的,可以将管理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第一,近期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在当前运行维护工作的基础上,将普通带电测试、设备简单维护、易损易耗件更换等专业化程度不高且安全风险较小,经过短期培训就能够掌握该技术的维护性检修工作纳入到运维站的工作职责里面。第二,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实现之后,需要进一步拓展配电电气系统运维一体化管理的范围,可以把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带电测试、专业巡检以及设备消缺等不需要停电进行维护的工作逐渐纳入到运维一体化的管理范围之内。第三,远期目标。远期目标是在前两个目标都已经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到两年之内,将变电运行和维护实现高度的专业化融合,运维人员要全面掌握运行以及维护等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各项装备配置需要到位,最终实现配电电气系统运维管理一体化的目标[2]。 2.2 明确维护职责 根据现有的维护范围,合理划分各个部门的配电运维职责和界限。主要职责包括:相关责任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倒闸操作、工作票签发、故障抢修以及工程管理。采用统一协调的方式加强对操作班组和运行班组的管理,提高对现有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人员配置,最终的目标是将现有的两个班组合并为运维班组。 2.3 加强对运维人员的培训管理 运维班组建立完成之后,要开始对配电运维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处理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还得注重提供其工作责任性和对自身工作职能的认识程度。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也就是说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按期进行,比如以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为培训周期,这样可以帮助运维人员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并根据配电系统运行的需要,制定培训内容,提升整体运维班组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 2.4 进行反馈分析和相关的完善工作 定期举行运维一体化工作会议,各个部门的人员将配电电气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进行讨论分析,每个问题都要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对于讨论结果进行存档,方面以后随时可以调用,这样能够极大的提升实时问题的解决效率。同时,还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优化,进一步完善运维一体化管理系统[3]。 3 运维一体化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运维一体化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是操作班组和运行班组之间的业务具有较大差异性。两者比较起来,操作班组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但相对来说,综合性知识能力就比较弱,相对的,运行班组虽然综合性知识能力强,但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足。运维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是要求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要具备非常全面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满足不同的工作需求,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对运维工作人员培养的时间和精力。首先,要加强对运维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实践,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满足运维一体化管理的需求。其次,制定绩效薪酬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性和业务能力,这是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关键。因为采用该制度,能够缓解因为工作量和工作风险增大而给运维人员带来的心理压力。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实行能够大幅度的提升配电电气系统中的运行检修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帮助电力企业节省成本,进一步增加其经济收益,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电气一体化论文:电子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的主阵地,主要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面对电子电气类企业技术人员的紧缺和富裕劳动者双重矛盾的不断突显,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该文从职业教育实际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在电子电气教学中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进行了充分论证,并结合实践证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电子电气;教学探索 电子电气专业是介绍设备构造、介绍基本工作原理,分析电气工作特性,传授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方法和素养的学科。因此,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实用、科学、高效为基础,从特定教学任务中开发教学项目,通过任务逻辑建构教学内容,从教学任务的准备、教学、总结到教学效果的认定与测评,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才能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就业率,达到企业满意、社会认同的良好效果。 一、电子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电子电气主要包括电器组成、工作原理和维修等专业知识,涉及内容多而枯燥,理解难度较大。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物理基础差,部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想消极、不感兴趣,而且课后看书很少,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课程设计很重要。 (一)课程设计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实施与评价等突出学生主体,加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在电子电气教学中,教师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融于专业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二)课程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教师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制定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在学习中体验理论,在工作中掌握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例如,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要结合本课程相关的章节内容,将知识点划为模块,提出典型任务。在上课时,教师要采用现代教学媒体,以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等现代教学手段,将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在实训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操作,相互协助、讨论,对学生不明确的内容进行现场指导。在评价中,教师要通过学生自评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电子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触类旁通。通常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竞赛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教学场所要求 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多媒体设备及实物、实训设备、工具等,配备电气试验台、实教板、电路板以及各种检测和拆装工具。 (二)教学时间安排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师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后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实践训练,直到整个过程结束、评价完成后方可进行第二个教学模块。 (三)教学实例 《起动机控制电路》教学计划:教师讲解汽车起动机控制电路时,先讲起动机控制电路的组成,用视频显示汽车发动机起动系的电路图,结合起动系的实物以及连接电路实物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了解汽车起动系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和各部件的功能。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否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标准。尤其是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及职业精神。 (一)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有显著提高 在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中,参赛学生都取得优异成绩。在先后5次比赛中,共有41名学生参加10个项目的比赛,其中32名学生获得全部比赛项目的一二三名,远远超过平行班级平均成绩,同时3次获得集体奖。同时,二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到极大提高,分别达到了68%和72%。学生个人对岗位及待遇较为满意,也得到用工企业的肯定。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 有两名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两本,并主持省级教育科研课题两项,1项现已结题,1项正在研究中。1名教师在全市教学能力大比拼中荣获一等奖。3名教师在省级、国家级期刊公开5篇,引用次数较高,受到有关学者和专家的一致认可。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专业理论功底不断加强,实践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有了提升。 总之,电子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紧迫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高效、科学的教学体系任重而道远,既要有理论知识扎实、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又要拓宽与用工企业的合作力度,建设更多的实习实践基地,同时,还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专业模拟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只要团结协作,不断创新发展,学校将会培养更多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电气一体化论文:关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在电子电气专业中的应用 摘 要:该文从课题组的目标任务出发,在查阅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结合课题组在临泽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五步”教学新模式和注重“六”原则的学生评价体系,同时对课程的研发提出了三个阶段、三个步骤、四个环节和三个转换的“3343”模式,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克服三种不适应和形成“T”型知识结构的策略。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成果 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技术学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的讨论颇为热烈,从不同侧重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但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和办学水平、师资、学生来源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全部采用“拿来主义”,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灵活选用,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经济社会建设者和服务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在电子电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3月23至2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指出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占有很大比重,通过职业教育,广大青年可以实现人生理想,经济社会的快速化和市场化要求培养更多优秀的知识兼技能通用型人才,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合二为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急需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同时实现“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放缓,就业难度的增加,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问题有招生生源不足,就业率低,社会服务能力有限,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当前职业教育满意度低。同时,国家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从基础设施、经费保障、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了更多扶持措施。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现实出发,开拓创新,寻求一条加快职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路子。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为了有更加充分的事实依据和可靠的数据,从中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结论,本文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对研究的问题分类分别罗列,制作统计表,由课题组对同类职业学校、企业进行调查。 (二)问卷法 本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征求了许多一线教师的意见。为增强问卷调查的可操作性,在问卷中主要以客观性试题为主,同时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科学性,也设置了少部分开放性问题,采用Excel和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文献法 课题组主要通过查阅近期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献资料,了解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程度,增加知识和能力,拓宽思维视野。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概念的内涵,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教材体系的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及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近年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在电气电力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改革实践的经验,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教师综合能力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为一体化的教学法。根据研究成果,不断实践、完善、总结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构建电子电气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四、研究成果 经过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得出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结论。 (一)为构建电子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法,提出了“五步”教学新模式 具体来讲,该教学模式的步骤如下:(1)专业理论知识;(2)实验训练;(3)创新课题、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4)实习、实践和社会调查;(5)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教师课题成果发表或出版。五个层次的教学环节,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具有完整性和实效性,能够实现电子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二)为构建电子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法,提出了培养克服三种不适应和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双师型”教师 要求教师克服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受知识面的影响、受实践太少的影响三种不适应。能力培养则指既能教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或技能训练,理论知识广、专业知识深的“T”型知识结构。 (三)为构建电子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法,提出了“3343”课程开发模式 具体包括三个阶段、三个步骤、四个环节和三个转换: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课程开发;专业技术课程开发、改革公共基础课程拓展、系统构建保障体系;头脑风暴、分析开发、探讨确认、决策计划;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四)为构建电子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法,提出了注重六原则的学生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以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为基础。在评价过程中,坚持目标性、过程性、全面性、多元性、因材施评和主体能动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融前瞻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为一体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不可一蹴而就。只有在实践中完善,完善中创新,不断总结、交流,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之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电气一体化论文:浅谈火力发电厂电气―热控一体化控制技术 摘 要:随着大型、特大型火电厂不断出现、单元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加及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要求火电厂要具备自动化的信息系统,所以,一些发电公司将数字化电厂的理念提了出来。数字化电厂目标的实现需要电厂自动化化设计为其提供保障,在火电厂中的电气与热控这两个自动化专业中,二者是不能独立发展的。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规划电厂的自动化系统,实现电气-热控一体化。本文主要对设计的方案进行探讨,并对相应的技术进行分析,为电厂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智能电网;电气-热控一体化;构架 1、智能电网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高速双向通信、集成的网络基础上,通过先进的设备技术、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及控制方法建立起来的智能电网,实现了电网的安全、可靠、高效及经济性能,智能电网主要包含激励、自愈和包容用户、提供用户需求及抵御攻击、允许各种形式的发电设备的接入等特点,为电力市场的开启及优化资产的配置起到了有效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呈现出信息化、数字化、互动化及自动化的特征,其中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在其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六个环节:发电、输电、变电、配电、调度及用电,实现了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电力企业要想搞笑的发展,发电厂的信息化及自动化水平的必须也不断发展。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火力发电布局,其允许各种类型的新能源的使用,智能电网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数字化电厂的发展,对火力发电厂的控制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环保理念的提出,智能电网建设也将促进节能调度和绿色发电技术的发展。 2、火电厂现有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2.1电气、热控专业的分离 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发电厂自动化建设需要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协调,现在热控自动化与电气自动化都独立的发展,导致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不高,部分功能出现重复建设的浪费,自动化系统的整体优势也被局限,如图1所示: 图1 火力发电厂自动化现状 信息化的建设与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没有有效的结合,与生产管理相脱节,电厂的整体效益得不到最大的发挥,这也就导致了电厂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缺乏精益化的管理,给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智能电网的发展不相适应。 2.2电气自动化 在装置功能及其性能方面,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的进步较大,但是各部门只对于自己相关的领域不断进行自动化建设,对与自己没有关系的环节缺乏建设的力度。电气自动化包括的环节较多,涵盖了ECS、NCS、电量计费、故障录波、保护装置、厂用电管理及自动装置等,对于这些环节缺乏统一的管理,在信息的集成、控制等方面达不到要求,最简单的电能平衡实现起来都较困难,导致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不高,电气自动化系统也没有与热控系统在信息共享方面形成统一,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3热控自动化 近几年,热控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较快,但主机的控制范围没有较大的变化,在辅助车间控制系统方面的变化最大,由以往分散的控制变成相对集中的控制。随着火力发电厂的发展,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应用逐渐扩大,设备对信息的收集范围和深度都得到了扩大,在设备状态分析环节,提供了装置状态数据。在DCS中,逐步纳入了耗差分析系统及机组性能计算系统,为管理人员及运行人员提供了参考数据,系统的配置也变得简单,数据的可信性增加。随着机组经济运行和电网调峰的需求,各发电公司逐步对机组优化控制进行推广,在DCS系统中,机组优化控制功能也逐渐融入。热控自动化系统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主厂房DCS控制与辅助车间控制没有统一,依然相互独立,如图2所示。没有形成较好的信息互通,在信息共享方面尚未完善,对数字化电厂的建设十分不利。 图2主机与辅助车间热控控制系统 2.4电厂信息部门对电气、热控自动化的业务界限不明确 由于对电厂信息化及自动化各自的业务范畴没有明确,导致部分工作出现重复或者管理方面的真空。自动化建设没有真正的服务于信息化建设,造成电厂的信息化发展缓慢,数据精确度较低;对电厂生产过程及生产管理方面,信息化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导致盲目的从自动化系统中提取大量的数据,造成系统信息的不稳定。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信息人员及自动化人员要考虑全局,构建数字化电厂的蓝图,防止出现管理真空或业务重复的现场,这样就不至于使大量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效果。此外,电气、热控自动化在业务需求方面,其流程还不够完善,需要进行重组,这样信息化及自动化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3、电气、热控控制一体化技术的实现 3.1火电厂自动化建设规范及标准的制定 目前,火电厂的自动化发展还较为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相关的管理层及权威部门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对这一现状进行调研,综合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与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一套适合火电厂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规范及标准,对一体化的实现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将火电厂自动化系统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提高火电厂的经济运行,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电气-热控自动化一体化控制方向 为了应对电力市场及智能电网的发展,火电厂自动化水平就要提高,火电厂必须抛弃传统的电力自动化系统与热控自动化系统分离的模式,从全局出发,将火电厂的整体控制水平不断提升。这就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监测系统与各独立系统一体化的实现;电气、热控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实现;热控主机、辅助车间一体化控制的实现;电气-热控自动化系统过程信号的处理等。 3.3电气-热控控制一体化实现方案 要实现一体化控制,需要将拓扑结构的网络控制器设计及数据库管理进行升级完善,以解决电气、热控两个专业之间的差异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概念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控制层、厂级管理层、控制管理层几个部分,并留有电厂MIS与到调度的接口,该方案主要根据电气与热控两个专业自身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对电气与热控的设备状态及信号进行处理。控制层主要是为了满足各电厂控制的需求,由各种控制器与相应的电源装置及通信装置组成,实现了对基本功能的控制,使现场总线设备的信号及通信分离开来。控制管理层主要功能是对个工程师站、历史站及操作员站等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在该控制层的控制管理主要针对大部分高级控制机设备故障的诊断及分析。厂级管理层主要负责机组之间的控制与管理,提供给外系统所需的信息及数据。新方案在成本的控制、设备运行效率、数据的共享、经济效益的提高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是值得去推广的技术。 结束语 电气、热控一体化控制系统的构建,使NCS功能、ECS功能、现场总线设备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独立控制的局面,实现了控制系统对全厂信息、数据的共享,有效的提高了火力发电厂的运营效益及管理水平,为数字化电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气一体化论文: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常态下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以及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一体化教学 技工院校 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以及应用性,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操作提高自己的技能。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校生就业岗位大多是从基础装配工作做起,为此,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新常态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常态下的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此,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确立专业职业岗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体现在:电气设备的组装、运行、维修、调试以及电气产品的开发等;机械与电气联合制造产品的装配、运行、维修、调试等,比如数控机床电气设备。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一体化教学模式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同一课时内,由一名或者两名老师共同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理论与实践交替学习,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1.优化课程,使课程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是非常抽象,理论性强。技工院校学生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有必要优化课程,使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践。PLC、触摸屏、电磁阀、汽缸等都具有比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可以以项目为单元安排一体化教学。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供水灌溉控制系统,学生可以将PLC、触摸屏、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马达等设备设计成一个供水灌溉控制系统。这种一体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以及为企业生产提供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教师队伍一体化 教师队伍的一体化,要求教师更多是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能有效传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指导。教师要能够有效组织教学,比传统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能够有效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学过程一体化 在进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项目设计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项目的选择要体现应用性,具有典型意义,否则会失去“项目”的意义与价值,项目的确立需要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共同开发课程。 教学过程一体化指的是把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基地中。在一体化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即理论与实践关系,建立工学结合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处理好学生学与做的关系。 四、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岗位剖析 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面向的岗位主要是电气维修、自动化仪表安装与调试等。技能证书主要是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电气工程师等。 2.培养目标 知识结构:一定的文化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文化等;电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 AutoCAD、PLC、供配电系统维护等。 能力结构: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自学能力,会运用一些电工电子测试工具,会运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简单电气自动化工程图,会对简单电气工程系统进行设计、调试与维护。 3.考核评价一体化 建立多元化评价系统,具体方案:在每个项目完成后,由指导老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评价学生完成项目的优劣,并且把项目评价结果告诉学生,该项目过程评价的分值所占的比例最大,另外发挥笔试以及平时表现作为考核评价的辅助作用。这种一体化考核评价是一种以过程操作考核为主,平时表现以及笔试为辅的考核评价体系。 4.毕业设计过程的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过程,突出强调了学习技能,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为此,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联系。技工院校应该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不仅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贯彻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实施一体化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产学研发展。 五、小结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一体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归纳,丰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探讨出适应技工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促进技工院校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 电气一体化论文: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以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为例,介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重点说明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确定任务、组织实施、改进项目考核模式。 关键词: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技工院校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大多技工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授课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组织,理论课老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点,实践指导老师教会学生职业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隔,教学效果并不好,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以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为例,介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技工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该门课程实践性强,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可以了解典型电气控制电路原理,学会组装与调试电气控制系统。特别要提及的是,该门课程的内容比较多,知识涵盖面比较广,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非常吃力,最终影响教学效果。采用理实一体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低压器相关理论知识点时,可以现场提供一个实物,让学生自己观察实物的形状、结构组成、铭牌信息等,采用这样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能够将枯燥难学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感观加深印象。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 1.确定任务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应用于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时,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可以将项目分为三大模块,即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在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模块中,常用低压电器包括电气开关、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教学目标是能够说出常用低压电器的类别、性能、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电路中符号表达方式等。 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模块,这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具体教学内容、学习目标、课时分配安排如下。 (1)教学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正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会安装与调试常见控制线路。课时安排:理论教学2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2)教学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连续正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会安装与调试自锁控制线路。课时安排: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3)教学内容:两地控制点动连续混合正转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设计电路图,会安装与调试元件。课时安排:理论教学2课时,实践教学2课时。 (4)教学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 学习目标:安装与调试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课时安排:理论教学2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5)教学内容:顺序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正确安装两台电动机顺序。课时安排: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6)教学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安装与调试降压启动控制电路。课时安排: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7)教学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制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安装与调试反接抽动控制线路。课时安排: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模块中,主要学习内容为CA6140型车床、M7120磨床、Z3040摇臂钻床、X62W型卧式铣床、T68卧式镗床的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与检修。 2.组织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确定后,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平均每组安排三四人。分组的时候,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操作能力强弱者搭配安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缺乏主动性,依赖性比较强,一般要等到老师示范后才会动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打破过去实行的“组长化”,即在汇报小组成果时,不再固定于组长汇报,而是采用抽签制,小组内人人都有可能被抽选汇报小组成果。在有一定的压力下,学生就不会再有等靠的心态,都会主动参与到小组任务中,这样学生中每位成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项目考核模式的改进 传统教学考核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考核方法忽视了实践教学,纯粹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后,建议在课程考核中量化实训成绩,比如平时成绩占30%,课程设计实训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这种考核模式中,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积极性、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还包括在项目任务中的动手能力与合作情况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 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要点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和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就要求相应的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也需要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本文就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要点展开讨论,帮助提高相关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安装;技术要点 电气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机械电气一体化技术有了迅速发展。相应的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也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领域之一,为了提高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质量,更好地满足当前人们对机械电气一体化安装质量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就机械设备安装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以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要点展开以下探讨。 1机械设备安装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机械设备安装技术经历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我国在机械设备安装技术领域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安装技术。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传统的机械设备安装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的。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因此具有相当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相应的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 2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 2.1安装准备 对于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高质量的安装离不开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只有做好准备,才能保证之后的安装工作顺利有效。安装准备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施工条件的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施工设计文件以及相关技术文件,对机械电气设备的安装来说,理论规范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些科学的理论支持下,安装才能正常进行。 (2)检查设备:设备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有损耗和损坏,所以在安装前必须要对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机器设备处于正常安全的安装状态。 (3)合格的施工人员: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必须由具有专业技能的施工人员进行,因此安装前必须考核施工人员,只有合格的施工人员才能进行设备的安装。 2.2安装阶段技术要点 (1)放线就位调平。在安装前,应先核准安装时的轴线位置和基准线等,保证每台设备对应的位置的基准线都有准确的划定。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是设备找正、调平的关键。可以减小水平方向上的误差,确保安装前的精准度。 (2)安装地脚螺栓。地脚螺栓能够使设备牢固,不会轻易发生异动。是设备的重要部件,因此是安装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部件。安装时应该注意规范,保证其精确度。机械安装图中有规定的,则地脚螺栓的长度应该符合安装图中规定。如果没规定,则根据公式L=15D+S+(5~10)进行确定。式中L是地脚螺栓长度,D是直径,S是基座、螺母及铁垫高度的总和,计算单位是mm。在埋设地脚螺栓时应尽量保证垂直埋设,偏差小于1%,中心距的偏差要控制在直径的10%~15%。 只有正确的安装地脚螺栓,才能保证固定设备不随意移动,为后续安装打好基础。 (3)机械设备装配。 安装过程中的设备装配是对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进行的整体组装,与生产厂家的设备装配有很多区别。在装配过程中应该注意,装配人员应该在装配前对设备的零部件和组合件的尺寸、精度等进行严格的检查,避免出现尺寸、精度不匹配的情况。另外,厂家在设备上安装好的零部件是不可以随意拆卸和改动的。 a.装配找正。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正常工作,必须需要正确的进行找正。为了使基配点更精确,应把厂家的零点作为设备找正工作的主要标准。施工人员应使用测量法准确标出基配点位置及高度。 b.放松装置。放松装置主要针对螺栓连接。螺栓是设备中重要部分,保证了设备的稳定性。在一般情况下,设备工作环境比较稳定,可以承受小的震动,这时的螺栓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如果工作环境变的不稳定,螺栓承受较大的震动,会使螺栓有一定的损坏。所以,应该在螺栓处安装放松装置,减小损害。 c.键连接装配。轴与轴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键连接来实现的,键连接能完成轴与轴上零件间的轴向固定和转动。技术合格的键连接装配,能很好实现轴向固定和传递轴向力,而不合格的键连接装配则会产生严重影响。键连接分为较松键连接,一般键连接,和较紧键连接。在进行键连接前,必须对其直线度、键槽对轴心的对称度和平行度等进行严格的检查,以保证键连接无错误。 d.滑动轴承的安装。滑动轴承的主要作用是在滑动摩擦下减少摩擦,保证工作平稳、可靠、减少噪声影响等。轴承表面被液体润滑包裹,滑动表面被液体分开,减少了摩擦和损耗,还能减少振动,增强对冲击负荷的承受能力。设备运转部位,安装滑动轴承,保证了机械有效运转。安装过程中,也要保证轴颈可以在轴承孔内灵活转动,防止卡死。除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油路畅通,同时做好防止润滑油泄露的工作。 (4)管道安装。 做好准备工作和其他设备安装后,要进行管道安装。这是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要求最严格的一部分,所以在选择材料、技术和人员上都有将强的要求,需要十分谨慎。一定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过硬,必须有足够娴熟的技术和经验,才能进行此步工作。另外,管道的材质和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质量过硬的管道才能满足管道安装的要求。由于管道安装有不同安装方式:扩口式、卡套式等,不管使用哪种方式都必须符合安装设计图的要求,严格按规范进行安装操作。 2.3试运行阶段。 进行试运转之前,必须对机械电气设备进行检查和验收,保证设备在安装技术上达到规章规范的标准,重点关注运行时的条件、内容、操作系统、控制系统、液压系统、气动系统和加热系统等,只有这些都符合标准时方可进行试运行。 对设备的试运行包括三个阶段:单机空负荷试运转、成套空负荷试运转和负荷试运转,通过无负荷和有负荷的测试来确定机械电气设备是否具备工作能力。 3结束语 由上可知,机械电气一体化的安装过程每一步都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保证施工质量,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者要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拓展思维,对机械电气一体化的安装技术不断创新,使得安装质量得到有力保障。 电气一体化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工作在职业岗位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必须构建一个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已经渐渐不能适应和满足需要,为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探索一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 电气自动化 职业岗位 教学模式 早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河南、山东、江苏等7省市的索尼、西门子、新飞电器、宇通客车、济钢集团、开封火电厂、广州索尼等27家企业进行现场调查,调研分析表明,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产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应用与运作,如高新电气设备的维修人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操作与维护人员、高新技术控制设备的操作人员等高技能的操作人员,大中型企业的厂级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等。 1 “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基本认识 “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 (3)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仿企业架构管理模式搭建班级管理模式,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4)处理好三个不同层面的关系 学校:理论与实践(搭建工学结合模式平台)。 教师:教与学(教师指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学与做(以做为主,做中学,学中做)。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教学中,将课堂设在实训室,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2.1 以岗位和职业资格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 (1)岗位分析 从事岗位:电气维修、自动化仪表及系统安装与调试、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调试、高低压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变配电室值班等。 技能证书:电气工程师、维修电工、电工上岗证、电气设备安装工、单片机工程师等。 (2)专业定位 服务面向:制造业、流程工业、电力行业、新兴产业等。 就业部门:机械制造公司、自动化仪表公司、自动化系统公司、电气安装公司、电器设备公司、电力公司 就业岗位:电工维修、电机拖动系统设计与检修、自动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单片机系统设计与调试、高低压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变配电室值班等。 岗位证书: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电气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等。 (6)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足够专业知识,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3.2 依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 (1)知识结构及标准 ①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会运用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②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③掌握电路、数电技术、模电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④掌握AutoCAD电气工程制图、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PLC应用系统设计与安装、成套电气控制柜总装等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及标准 ①具有获取本专业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自学能力;②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及电子测试仪器仪表;③会熟练使用AutoCAD绘制并识读机械零件图及电气工程图;④能胜任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⑤能胜任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改造等工作等。 (3)素质结构及标准 ①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②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③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④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4)专业技能及认证 本专业毕业生在获得一种对就业有实际帮助的国家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外,还须获取本学院自己组织的本专业的精湛技能证书。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关键时期,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可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容易,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够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电气一体化论文:DCS构架下电厂电气一体化设计及其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为了生产的高效性与安全性,进行了一系列基于自动化与一体化的改建。在这个过程中电厂生产区域具有高温、高压等特定,对于一体化自动控制更是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若干种构建模式中,DCS构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对于其构建原理以及构建环节建设已经有了系统的研究,这对于后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本文以电厂电气一体化设计为主要的研究目标,总结其利用DCS构架的构建过程,并对近些年DCS构架下的一体化设计与技术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电厂一体化设计与实际施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也能够为后续的电厂技术改造提供方向选择的依据。 【关键词】DCS构架 电厂电气一体化 设计思路 技术发展 1 引言 DCS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它能够同时完成相关设备的数据采集、处理与控制,并对一定设定范围内的数据进行保存与调取。适应于各种一体化建设体系的设计与施工。同时,由于其对于设备的支持强度相对较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电厂的生产环节对于自动化体系要求相对较高。一方面电厂生产环境相对恶劣,具有高温、高电压、高噪音、高辐射等恶劣的生产环境;另一方面电厂的生产需要根据电能负载对锅炉以及发电机等主要生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进料保障等体系来保障其生产的连续性与顺畅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厂的控制一体化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针对DCS的应用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应用模式,国内外学者也针对其具体的应用与体系构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我国电气一体化建设的针对性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以电厂电气一体化设计为目标,对其中的DCS构架发展现状与技术革新进行阐述,并对电厂电气整体的一体化设计提供思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类似的项目建设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2 DCS构架简介 所谓的DCS是指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国内的一体化建设体系中又被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与传统的计算机控制方式相比是一种更为新型的控制体系。传统的计算机控制模式是采用单一计算机对全部的电气设备进行统筹管理的模式来进行,而此种方式不仅增加了计算机的负载,更是由于其控制模块之间的通道堵塞而使得控制效果尤其是人机互动效果有了显著的降低,对于大型厂区与设备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构建不利。而应用多电脑分布控制的模式很难做到不同部分的数据联通、共享与同步。DCS构架的产生正是为了弥补这个问题。为了很好的对一体化建设进行支持,DCS采用了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在统一的系统内来完成分散的控制流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一级机的人机交互来达到对设定参数的控制,比如炉内温度、发电机负载、除尘设备运行等;而二级机则为具体的控制单元则根据一级机的指令讯号进行自动化操作,如当人机互动对于炉内温度进行提升操作时,一级机的指令仅为炉内温度提升(数控讯号)而二级机则更具预设的终端对不同的设备进行预控操作,包括进煤量的增加、进氧量的增加、出烟口扩大、除尘设备功率提升等。通过上述体系的构建能够将统一的工作分解为具体的设备管理,进而降低了计算机的负载,能够更为有效的完成相应的设备控制。 3 电厂电气一体化体系构建 所谓电厂电气一体化设计主要是实现电厂整个运营周期内的数字一体化建设,并通过数字一体化体系达到对电厂进行监控、与控制的目的。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分为自动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等两个层面。其中信息化建设为自动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并为后续的电厂运营提供数据依据与决策辅助;而控制自动化则是电厂一体化建设的核心,通过对于电气控制一体化的构建来实现对于电厂各个生产环节的集中与远程控制,提高控制效率与生产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分为如下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是指通过传感器对相应的生产与运营数据进行采集,此阶段通过电厂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包括炉内数据采集、辅助设备数据采集以及运营参数采集的若干个部分。通过数据采集能够为后续的运行监控以及具体的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是基于DCS构架中的核心部分,通过数据采集模块收集的各类信息在统一的计算机平台内进行支持与处理,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主要分为数据处理以及虚拟电厂的可视化处理两个部分。所谓的数据处理是通过基础的信息收集来计算或者评估相应的可视化数据的过程。一般是由计算机后台来独立完成的。通过相关函数以及参数的设定来计算出合规的数据体系。如利用进口处氧含量以及出口处氧含量来评估炉内的燃烧效率;或者计算二氧化硫去除效率等。另一方面则是基于人机互动目的的可视化模拟电厂的数据分析过程。利用软件预设等方式对电厂的可操作部分进行模拟,构建出3D的模拟电厂环境,并根据不同的控制节点对其进行系统的数据整合,来方便人机互动式的可视化程度与操作便利度。 数据存储模块:存储模块是指在数据处置后需要对操作过程以及操作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其中操作步骤以及运营数据的保存更为重要。在具体的实现环节中主要通过独立数据库或者计算机终端的方式对一定时间内的相关数据进行保存。通过此种方式解决数据调用与控制一体化系统的冲突。 数据控制模块:主要是指通过人机互动平台来实现对一级机内参数的控制,并通过通讯系统达到一级机对二级机以及其他下级机的控制,最终达到对设备控制的目的。 其他辅助模块:除了上述的模块建设之外,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包括电气弱电支持、无线通讯支持等辅助模块,这个可以根据电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取。 4 DCS构架技术发展研究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电厂电气一体化是保障电厂正常运行,安全生产的关键要素。而在整体的一体化建设过程中DCS系统的技术开发与发展对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现阶段DCS技术发展进行总结。从现有的研究现状来看,其发展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结构变化的发展。传统DCS是采用单一的上级机对下级机的讯号传输来实现人机互动的,而下级机则是通过与相关设备的继电联系来实现对特定设备进行控制的。而此种构建模式对于通讯质量以及设备运行的可靠度由较高的要求,即当下级机出现设备故障时,上级机则无法对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阶段DCS采用了网状连接的方式来进行,即在下级机水平内构件备机的模式来应对下级机的设备故障,同时采用多台下级机对于有限设备进行共同管理的方式来保障的系统构建的合规性与有效性; 第二,安全体系的发展。电厂系统是一种对于安全性要求相对较高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信息外泄或者控制源漏洞则会对电厂的运营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避免此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电厂采用非联网的方式对DCS进行构建;另一方面也采用了核心部件加密加壳的方式来予以保护,尤其是对于虚拟电厂等人机互动的可控制核心的保护进行升级改造,通过限定通讯IP、限定通讯位点等方式来提高其安全性。 第三,对控制一体化进行构建。DCS除了传统的一体化建设之外,还对于区域内的无线控制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接口,尤其是数据查询等单项的传输通道可以采用开放式接入的模式来进行。此种技术升级方便了电厂的相关员工对于设备进行现场检修的便捷度,在现场则可以通过开放式端口来实现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施监控,进而提高了设备的维护效率,也方便其在具体问题层面上的判断。 第四,对于变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变频器作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功率变换部件,以提供高性能变压变频可控的交流电源的特点,前些年在火电厂小型电机(如给粉枧、凝泵)等控制上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变频调速不但在调速范围和精度,动态响应速度,低速转动力矩,工作效率,方便使用方面表现出优越性,更重要的是节能效果在经济及社会效益上产生的显著效应,因此继一些中小型电机上普遍应用后,近年来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扩展到一些高压电机的控制上试用,如送、引风机和给水泵电机转数的控制等。 5 结语 DCS构架是构建电厂电气一体化的核心。本文以电厂电气一体化为研究目标对其具体的一体化建设过程与模块构建体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找到了基于DCS一体化建设系统的优越性以及基本过程。并结合现阶段DCS构架技术的发展对其先进技术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体系建设以及现有体系升级改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电气一体化论文:浅谈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摘 要:一体化教学改革是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技工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技工学校教育的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重点阐述了实现该专业电工基础理论实训一体化课改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改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技校来说,学生的基础薄弱,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然无法得到好的效果。因此,各个技工院校都在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地开发实用性、有价值的课程。这些课程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任务为载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探究性学习能力强,可以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是把学生的上课地点从教室挪到了实验室,先是讲一大堆的理论,然后老师做示范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再模仿老师做一遍,没有掌握的,教师会再做一次示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以后的工作中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而真正的一体化教学,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和训练,指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现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在传统教学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两者分段实施,在教学上各成体系。理论课程在教室里完成,理论教师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学习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而实训课程在实训室完成,实训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学生虽能动手操作,但对理论知识了解甚少,而且专业理论课程和相应的实训课程并不在同一时段。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统筹,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积极推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在一体化设备及场地开展实训活动的教学模式,以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训练,以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先要开发教材。学校组织教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编写了具有本专业特色并适用于电工技能工作室的一体化校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电工技能工作室配备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采用任务引领、角色扮演法、演示法、卡片张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做好组织、引导、协调工作。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还必须具备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场地,可以尝试开发电工技能工作室,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而且融入企业现场管理的诸多因素,将工作室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实作区、理论教学区、物料管理区、讨论区、信息检索区。 实作区:可以在原电力拖动实验室的基础上,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改扩建而成。实作区共设实作小组10个,每个小组配备电动机实训工具2套,实训操作电路板及元器件2套,可供4至6人完成操作与试车。 信息检索区:根据一体化教学要求,在实作区新建信息检索区。主要由与一体化教学相关的文字资料组成,包括各类专业教材、参考资料、学术期刊等,可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查阅,也可供学生深入研究。 理论教学区:可设理论教学教室一间,供10个教学小组完成教学,期中每个小组配备桌牌一套,由组员自行令名并写上小组座右铭,以此共勉。教学区还可配备多媒体教学用具与白板一块,用于教学和优秀作品展示。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过程在相应区域内学习和工作,体验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电工技能工作室多媒体主控台的设计非常实用,该主控台除了控制工作室内各工作岛及其他教学设备电源外,还备有视频网络系统,教师可随时监控工作室内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备使用异常情况。另外,多媒体主控台的VGA切换器课也可方便切换投影不同电脑设备的画面,在展示环节的应用十分便捷。在电工技能工作室,可开展“照明电路安装与线路敷设”“动力系统电路安装与线路敷设”“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装调与维修”“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装调与维修”“机床电气线路安装、测绘、运行与维修”等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子任务的教学活动。针对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这门课,学校选取了“家庭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教室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公共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工厂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户外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等典型工作任务。 授课过程中,每次上课,教师都会引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学生接到任务以后,分组讨论怎样完成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提出问题,思考“怎样做和为什么做”,再通过查阅、收集咨询区资料来解决相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还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团队意识。最后的评价打分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此外,企业7S管理制度在一体化课堂中的融入,让学生提前体验了现代企业的工作氛围,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一体化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发展为主动学习,课堂的主体也由老师变成了学生。学生真正体验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学效果显著。 电气一体化论文:浅谈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要点 【摘要】作者在本文当中主要结合自身多年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作经验,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实际环境和背景,对该技术在我国企业当中应用的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企业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机械电器 一体化 设备安装 安装技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机械电器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是一项较为先进的机电技术之一,其能够极大的方便企业对新购置设备、更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从而节约了企业用于设备安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的成本和时间。我国企业面临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市场,在这一市场当中取得优势地位,不仅要在资源、渠道上取得优势,而且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战略来对企业的采购、加工、生产和销售环节进行成本管理,以便使企业能够在较低成本下实现规模经济,以维持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经营。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已经被我国较多的企业所熟知和应用。但是,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由于资金较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从而对该项先进技术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基于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在本文当中将结合自身多年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作经验,结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环境和背景,对该技术在我国企业当中应用的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企业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对策和建议。 二、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的技术要点分析 (一)设备安装的准备阶段的分析 在进行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之前,首先应当做好如下的准备工作,以方便整个工程能够顺利进行:(1)对整个安装环境进行仔细评估,并准备好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所需要的说明书,以及其他与该安装过程有联系的技术类文件;(2)在安装之前准备阶段,应当注意对整机安装所需部件、材料等进行盘点,以判断是否在运输、装卸等过程当中有缺失、损坏等情况。 (二)设备安装阶段技术要点的分析 在进行准备阶段的工作之后,就可以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对整个设备进行安装了。具体需要进行的步骤和流程如下列示: 1.放线就位和调平。在进行安装工作时,应当对安装时所需要安装轴线的基本位置进行计算,并且对计算得出的基准线进行反复的核准和审查,以便能够有效的确保在进行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时将整机的每个组成机械安装到位。 2.安装地脚螺栓。地脚螺栓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证已经确定了基本位置的机械电气装置能够更加牢固和稳定的固定在需要安装的位置。在使用地脚螺栓时应当考虑使用螺栓的长度、硬度和材料,以便在进行实际安装时能够快速达到稳固的目的。 3.机械设备的配置。在对机械设备进行装备时,要注意采用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的设备组装与生产厂商的组装方式有所不同。该技术指导下的安装是对整体机械设备的安装,其不仅要考虑每台机械的先后顺序、维修频率、相互之间的功能作用,并且还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整机的体积,节约企业整机安装空间。其中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装配正确;放置轻松;链链接的装配;滑动轴承的安装与调试;对齿轮和滑到的整体和安装等。 4.管道的安装。经过上述三个步骤的安装之后,还需要对整个机械之间链接管道进行安装。管道的安装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应当注意管道安装的正确度;对于管道与机械链接点应当配备熟练工程师进行焊接,以防止管道内气体或液体的泄露;严格按照管道安装规范对管道进行安装和调试。 (三)设备安装后试运行阶段的分析 对安装后的设备进行调试,一般需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单机的空负荷试运转;第二,整机的空负荷试运转;第三,整机的高负荷试运转。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对整个机械电气的安装提出准备的运行后判断和评定,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正,以减少实际运行过程中给生产线、加工线带来的停工损失。 三、对我国企业优化使用该技术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构建机电一体化安装体系 为了更好的提升机电一体化安装技术在各个企业当中的普及和应用。我国企业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扭转传统机械、电气安装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开拓企业机电一体化安装技术,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技术水平。 (二)更新人才库,提升人才专业技术水平 我国现有机械电气安装企业并不缺乏单一电气或机械安装的技术人员,但是对于整机安装确是缺乏有关培训机制的,从而致使该领域形成了较大的人才缺口。为此,我国企业应当积极的组织行业优秀人才进行机械电气一体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提升其整机设计技能、整机放置技能、管道安装技能等,从而不断促进该技术在我国企业当中的广泛应用。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大大减少了企业日常用于设备安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耗费的成本和时间,从而有利于企业增加竞争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作者在本文中将设备安装氛围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安装阶段和安装后调试阶段)介绍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的技术要点,并对该技术在企业当中的应用和推广提出了两点建议:(1)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构建机电一体化安装体系;(2)更新人才库,提升人才专业技术水平。谨此希望能够提升该项技术在我国企业当中的应用范围,不断加深企业自动化生产经营的理念,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整体利润,增加企业的价值和声誉。 电气一体化论文:《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是学生考取中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通过对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定义以及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途径、意义进行了探索和实施,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实施;教学评价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快速吸收知识、快速掌握技能、快速成才,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探索一体化教学的背景 在职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通常由于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的缺乏,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互不干涉。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的理论、实操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 二、探究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强调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以模块为基础的经验性知识培养。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课程以模块的形式组织,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材教案的一体化、教学组织过程的一体化。因此,一体化模块教学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解决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重复教学问题,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习理论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三、《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我校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现有电工电子实训教室多间,包括:家电维修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PLC自动化控制实训室、维修电工考核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实训室基本上可完成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电力拖动等课程的实训教学要求,同时也可为教师从事科研开发提供一定的场所和设备。 (二)《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1.制订实训课程实施方案 我校面对生源素质越来越差的窘况,必须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依据,适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又提高其创新能力。如在实训课程任务时,主要以电工中、高级考证的理论与实践项目为依据,让学生缩短学时,增强其技能为目的,突出维修电工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2.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 在电力拖动实训教室实训设备齐全,同时配有白板用以理论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边对电气控制电路进行介绍,一边展示实物,供学生熟悉电器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一体化教学使教学与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促进了一体化教学的有序开展: (1)小组合作 实训内容均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辅导。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技能”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 (2)任务驱动 按所要学习内容选取课题,然后将课题所学新知识、新技能蕴含在若干个具体任务中,不断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形成良性循环。在《电机与电气控制》实训课程中采用任务引领教学中,以课题为主线,进行了课题设计以及任务设计。 3.重视教学评价 重视过程评价,通过课堂的表现、实训情况、操作技能的表现,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给予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减轻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负担。 四、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意义 通过一体化教学,不仅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激发,因操作而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的成效是显著的,也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空间。 电气一体化论文: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云南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阐述了在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下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考与认识,并结合课程改革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实施中对制度建立、课程设置、配套教材、师资队伍、实训环境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 电气自动化 理实一体化 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强调在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要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就是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有机组合的教学,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师生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这样的教学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因而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职业技术的教学。云南技师学院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对“理实一体化”开展了若干实践。 一、传统的技师教学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技师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两者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这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组织形式有许多弊端。 一是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大部分理论课教师不会教实操课程,不知实操课涉及哪些理论知识,仅仅根据学科逻辑体系和个人经验组织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所讲授的理论在实操中用不到或已经陈旧过时,而一些实操中必需的理论学生却没有学到或学得不深不透。受技师学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和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水平的限制,脱离实践的理论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也就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二是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师院校的学生学习动力最主要来源于实习操作或是实践应用,即学习兴趣具有明显职业倾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离使学生不清楚理论的应用价值,造成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动力不足。失去理论的实践教学,只能变成简单重复练习,单调枯燥,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 三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企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 现代生产活动要求技术人才不仅能操作机器,还应该懂得生产原理,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理论基础。脱离理论的实践,把学生变成只会重复操作的“机器”,使学生不能有效改进生产工艺和适应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能力,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建立健全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制度体系 健全的教学制度体系,是学校、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学生实现自我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键。对这方面的工作,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其一,积极制定与电气自动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制度管理规章,结合专业特征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切实改善和调整教学的目标、方案和制度,为开展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首先强调“以生为本”,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的能力。 其二,建立健全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保证对教师开展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综合成绩去考核教师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并且以此去实现教师绩效考核。这一套综合考核体系不但涉及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且还对学生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表现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其三,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但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训练来挖掘。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规律,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寻求创新;通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养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电气自动化创新活动,对在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以实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2.设置模块化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已大大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很多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现以技师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将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可分三大模块: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 例如,“交直流调速控制系统”每天安排6节课(其中理论课2节,实训课4节),4至6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在教学方式上,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采用在实习教室授理论、边授理论边让学生动手操练的方法上课,或在短时间(几十分钟至几节课)理论课后即让学生进入实训,即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结合。如,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模块又分为转速负反馈、电压负反馈、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转速负反馈等小模块,每讲授完一个小模块后立即进行动手操作;讲授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模块后,也进行实际操作。 这种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3.编写理实一体化配套教材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技师院校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可以说,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应依据教学大纲及国家技能鉴定的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编写。具体如下: (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摒弃“繁难偏旧”的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强技能训练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 (2)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 (3)遵从技师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 4.开展好校内实训活动 虽然让学生走入生产一线现场,接受企业一线的技术和设备,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对于技师学院来说,企业实习时间跟学校理论知识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集中安排的企业实习不能帮助学生及时应用、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效果。基于上述认识,可以通过校内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帮助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及时地投入到电气自动化工作现场进行实践,也可以及时接触电气自动化所需要的器具,让课堂上的内容及时地深刻地渗透到学生们的头脑之中,从而为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校内实训基地可分为电气自动化实训室、设备实训室、主体实训室、基础实训室等等。在每个实训室中都摆设有电气自动化工作现场应有的工艺实体,从而让学生更生动、具体地接触电气自动化工作实际操作过程。 5.建设理论、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提高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中,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要从教师的专业技能出发,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要求教师兼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否则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气自动化人才。为了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必须对教师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教学要求,更多时间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同时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倾向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还应定期不定期地对教学教师展开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让更多的电气自动化教师具有专业技能,获得相关的高等级技能证书。再者,技师学院在对校内教师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校外电气自动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一线技术人员授课,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和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 在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途径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发展、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在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再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进入企业挂职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实践能力,掌握新工艺、新知识、新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教师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总之,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校、学生、教师以及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尤其需要学校在课程建设(包括教材编写)、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摘 要:为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出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思路,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从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训练式教学、校企合作双元教学以及课程学习达标检验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实施模式。提出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持续改进课程体系的流程模型。最后提出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措施,以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实施模式 0 引 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学位种类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2015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1:1。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主线,“智慧、高效、安全、环保”成为主题,各种新型设施、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并得到应用,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推进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突破传统培养方式,建立一套更具有工程实践特点,满足国家特殊人才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从行业人才需求、学生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培养符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先产生于美国,并以美国最为成熟和最有影响。按照美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界定,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完成在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内开展实践所必须的理论性学习,获得高于学士学位水平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形式,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计划与全日制的基本相同,要求研究生每学期至少完成2门课程,对于课程学习一般采取注册制和学分制,每学期注册1次,注册后至少要修满3个学分,1个学分约为15~16个学时[1]。在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出现了修课式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注重与工业相结合,通过修读课程而获得硕士学位。 总体来看,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学习和研究的实践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强调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衔接,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相对较高。其次,国外大学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课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再次,由于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一些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此外,随着全球化发展浪潮,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分度不高;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的比重较低,职业导向性不足;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职业能力标准缺乏衔接[2]。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措施。张兰[3]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对形成实践能力要素的培养,要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市场机制的导向及导师的作用等。徐巍华[4]提出建立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体系,并在控制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陈志祥[5]提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姚王信[6]提出基于生源差异的课程设置模式。马健生[7]总结了北京师范大学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实践和经验。刘国福[8]以微弱信号检测课程建设为例总结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浙江大学[9]以学科文化为核心,将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2.1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分析 首先,基于我国“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以及全球化发展格局,分析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以及经济新形态(互联网+、工业4.0)对交通运输行业结构性变革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特点。比如调研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设施、设备、技术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新动向;采用座谈、问卷调查、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了解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程建设等岗位规范、职责和技能。 其次,调研本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发现其成长内驱力;按照研究生自我成长的意愿,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 然后,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逻辑,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规范,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专业硕士研究生必备的素养和职业能力,归纳梳理形成满足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建立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匹配矩阵(如表1所示)。 2.2 课程体系设计 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等方面进行分类,按照定制化培养思路,研究如何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等课程模块,体现服务行业特殊需求的特色。此外,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模块,打造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互换”为基础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3 课程体系实施模式研究 一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突出职业认证、企业实践,培养职业能力,规划建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资源平台(包括实用教材、开放性实验和案例库)。二是采用训练式教学方法,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螺旋互动转化机制。优化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和工程实践内容所占比例,建立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结构化配置关系;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以及项目演练等手段,使课堂教学项目化、情景化,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三是引入校企双元教学模式,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用企业商学院资源,在企业学习内容注重企业业务流程、交通运输设施设备运用、物流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等。四是建立综合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认证、企业顶岗评价等在内的课程学习达标检验体系。课程体系实施模式如图2所示。 2.4 持续改进 建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检验课程体系实施效果提供评价依据。对课程实施过程持续跟踪,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效果评价。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流程改善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型。具体做法如图3所示。 3 保障措施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要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培养质量。 首先,高校内部各部门应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制度、流程,创新服务形式、内容和手段,逐步建立服务主动推送机制,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协作共同体。其次,高校应整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合理配置,主动融入企业价值链条,以项目研发、技术培训以及人才输送等多元合作形式,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再次,为了培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研究与设计能力,高校应利用好企业这个大课堂,采用工读结合方式,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最后,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和教育认证理念,创新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并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创业意识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课程认证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探索通过课程认证的新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在界定课程认证的概念与操作流程基础上,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课程作业及考核方式5个方面对课程认证的要求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认证;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专业课程教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推进“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规范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进行专业课程认证的新模式。 专业课程认证是保障卓越工程师班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宗旨在于充分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交通运输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认证指教师依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参与由学校教务处或者二级学院组织的课程认证过程,认证结果达到或高于相应标准即视为课程认证通过。 一、专业课程认证流程 每年度符合任课条件的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目录,提出相应课程教学申请,并提交课程教学初次认证相关材料。如果目录中的某些课程此次无人申请,则本年度不纳入改革范围,下一年度继续在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遴选教师;如果某些课程仅有一人申请,则该申请教师将结合专家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如果某些课程有多名教师同时申请,则首先由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对申请的多名教师进行协调,协调成功将由申请教师共同组建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协调不成功则根据初次认证结果选择认证最优的教师承担本年度该课程教学。 本年度课程结束,任课教师须提交课程教学目标评价材料,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课程下一年度教师人选。如果评价结果为“合格”,则教师获得该课程长期教学资格;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少,则教师在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中须结合评价意见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多或评价结果为“不合格”,则教师失去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资格,该课程将重新出现在下一年度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供教师申请选择。具体教学管理流程见图1。 二、课程认证内容 1.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驱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产学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行项目式、问题式、研讨式、辩论式和换位式等方法改革,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 2.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前学科、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围绕学生和社会需求,突破现有教材体系,采用“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可来源于最新教材、期刊杂志、专业网站等。 3.师资安排。鼓励采用“多主讲教师”制,可根据课程专题内容合理安排多名主讲教师,各门课程应聘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主讲,并逐步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梯队。有条件的课程可根据需要聘任1名企业主讲教师,以专题的形式讲授课程相关应用与发展情况。 4.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具有探索性大作业,如调研报告、论文、设计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5.考核方式。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改变单一笔试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努力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核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从“注重掌握知识”向“注重发展能力”的转变。课程成绩应由学生出勤、随堂测验、实验、大作业、期末考试等部分成绩组成,明确各部分比重,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总成绩的40%。 三、课程认证目录 根据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确定现代综合运输系统、机械工程概论、批判性思维、汽车构造理论与原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学、交通枢纽与场站、交通运输商务、交通与能源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为认证目录,各课程具体情况见下表1。 四、结束语 结合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要求,提出通过课程认证的新模式有效促进课程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观点,明确了专业课程认证的概念及认证流程,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课程作业、考核方式5个维度研究了课程认证的核心内容。建立了适合课程认证的课程名称目录,为开展课程认证提供参考借鉴。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和今后10年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任务。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交通运输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人才培养;校企联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推行卓越计划的目的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和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将社会、市场、企业的需求压力转化成高等教育汽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是很重要的课题。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在专业改革建设过程中,应率先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造就一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二、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满足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虽然设置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但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相似性大,没有很好地突出交通运输专业的特色,尤其是体现交通运输特色的物流工程方向和交通运输工程方向的主干课程薄弱;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学方法上仍然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不足;三是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交通运输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汽车驾驶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其他实践环节,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原有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以车辆使用与维修为主线,而与运输组织、交通规划相适应的实验与实习则很少,以现代高科技汽车产品为主的实验、实习也较少;四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缺失。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均实行四年制本科在校学习,虽然有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但实习过程与就业相脱节,校内实训教学环节没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建立试验室投入较少;五是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所有高校工科专业的任职教师将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我校交通运输专业还缺乏这样的“双师型”教师。 三、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施“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者对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1.确定科学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应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对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人才的大力需求,围绕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及现代管理技术、汽车服务技术的基本要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管理技术、具备汽车服务、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保险理赔、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汽车生产与流通企业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以及汽车检测维修、汽车贸易、车辆保险等行业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设置系统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的交通运输卓越工程人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以下三方面:(1)注重交通运输领域工程素质培养。基础教育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要突出工程师素养的培育,如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工程师的基本品质;在交通运输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之下,进一步拓宽学科的知识范围,加强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列课程,使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具有必备的自然科学和相应学科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形成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师应具备的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素质。(2)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着重突出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和综合实践类教学环节。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涵盖交通运输主要技术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前沿,了解和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集成技术以及物流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能从事汽车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度和监测维修、物流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工作,从而培养交通运输复合型工程人才。(3)注重工程研究能力培养。开设文献检索、课题综述、专题讲座以及研究方法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倡导探索,强化实践;实践环节加强企业实习,使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并实施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使学生具备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潜质,切实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建交通运输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封闭的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向企业和社会开放。根据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现实情况,可采取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和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1)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一是创建校企双导师“2+2”模式。在交通运输专业进行两年的学科基础教育,由学科建立的专业导师进行学业的规划和指导;进入大三后,实施校企教师联合指导的模式,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由企业导师指导,要求学生有不少于1年的企业学习实践。二是创建校企“3+1”订单式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为企业输送迫切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2)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在交通运输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立基于问题式、探索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协作式学习等。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专题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研究性实验报告等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入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与课题研究和科研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效实施的质量保障,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1)通过校企合作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其培育目标和社会需求决定了教师既要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二是有计划地选派在职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定期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使教师深入生产实际,增强其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并使教师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聘请企业合作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校兼职,担任学校的专业课或实践教学工作。(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采取企业独资或与企业合资等方式为学校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解决实验室设备陈旧、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学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或每年向投资企业交纳一定的费用,同时企业也可在这些地方安排合理的经营项目。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省级以及市级政府的产学研基金,利用该项基金购置一批研究项目所需的设备,这些设备将成为实验室、实训室设备的一部分。(3)通过校企合作推行校外实践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和生产现场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保障。学生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并选择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由学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实现综合毕业实践与就业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完成实践教学,也大大减轻了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压力,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交通运输工程行业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对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以及成长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探讨了交通运输工 一、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以及成长机制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潜在的特征和外在的特征两个方面。其中潜在的特征是指难以用外部具体指标量化衡量与评判的特征,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讲,是指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热情、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多方面内在品质。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潜在的特征,才可能转化和表现出外在特征。创新型人才的外在特征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学习到的创新知识、所掌握的创新方法以及通过这些知识和方法所取得的创新性的成果。创新型人才具有的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了潜在的创新素质、创新热情和创新思维,才能学习到创新的知识、掌握创新方法,做出创新业绩,反过来讲,凡是表现出外在创新特征的人,必然具备潜在的创新素质,同时外在的创新业绩也会反过来激发和加强其潜在的创新素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拓展思路,勇于创新。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传授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坚持将实践课程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始终[1]。比如,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将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协同创新实践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还要建立长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社会各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立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制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关注创新型人才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国内各高等院校一般都设有相应的交通系或者交通学院来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招生与培养。由于各个院校的历史背景不同,优势与特色也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各个院校在二级学科和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会不同。国外高校的学科划分一般没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也很少设有交通运输系,交通运输工程人才通常在土木工程或者环境工程院系中培养[2]。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战略上向交通运输倾斜,逐渐加大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因此,当时需要大量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社会需求,国内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并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但是,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要求,这就对当前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高校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素质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3]。 三、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复杂的、交叉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1.培养理念的创新。培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工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对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应该革新培养理念。 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系统分析及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合作、新产品及新系统的开发需求。“COID”教育理念是世界上最新的工科教育研究成果,它的研究载体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强调理论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与学、教育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和谐统一。在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当积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尝试性地将“COID”教育理念引进到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之中[4]。 2.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比较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师生互动,与此同时培养计划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贯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实践教学包括多个方面,具体的可以从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开始训练,然后在毕业设计和社会实习环节重点加强。 应该尝试创新型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是度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和考核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此外,考试还是质量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和产品系统的构建能力是重要方面,所以应该考虑将这两方面设置到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各门课程的性质不同,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从技能、知识、协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实结、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遵守学校制度的情况等,以专业知识点的考核为重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进行全面考核,由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多方评价。 专业设置要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创新,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要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规律和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不断淘汰或改造传统专业,设置更多的新型专业,培养满足现代交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因此,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注意观察学科发展动向,跟随行业发展趋势,同时应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面借鉴学习国外的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国外交通运输工程课程体系设置有如下特点:(1)课程内容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和数学建模的培训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学习。(2)课程设计注重增强学科间的交叉,学生课程学习中应根据学科交叉的需要,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学科的课程。交通运输工程属于工科类学科,我国高校普遍将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按照普遍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设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忽略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交叉的经济类和社会科学类等课程的设置[5]。(3)加强对学术类讲座和专业知识研讨会的重视程度。国外的高校将这些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定期安排相关的学术报告,邀请行业内学科或技术带头人到学校授课,使学生了解到交通运输行业学科的最新动态。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体系改革,国内的院校要根据交通类学科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实时更新前沿知识和创新方法,定期安排学术论坛或者学术讲座以便让学生紧跟世界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兴趣,开发创新潜力。 3.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这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应将综合实践能力列入学生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课外活动,例如建立学科兴趣小组、成立交通类社团、举办趣味学科知识竞赛和专业知识能力创新大赛,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养成独立思考和终生学习的习惯。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与企业建立对口的创新实习基地,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创新。常规的人才培养评价的重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高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对于学生创新型能力的评价,也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并行,避免常规的用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尺。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察和能力评价,建立以培养过程为载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结合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创新成果等进行综合考核,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单位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的、综合性的监控和评价体系,保证课程授课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面对着新的挑战,国家与行业不仅需要能够解决本行业基本问题的技术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和其他行业交叉相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不拘泥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模式,要打开思路,放远目光,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引入国际最新的工程教育培养理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侧重于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满足产业需求的问题,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系统工程学课程建设中,分析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的难点,提出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CDIO;应用型本科;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仍然大多仍侧重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忽略了系统工程学的具体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往往在学完系统工程学后仍然不能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考虑专业问题。 1 系统工程学教学难点 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教学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具体的系统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系统工程技术,如系统分析、系统预测及系统评价等;课程设计则是综合利用所学系统工程方法解决交通运输具体问题。 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诸多原理的学习以及模型的计算(如层次分析法、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等)对学生来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虽然相对具体,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但这两部分内容在传统设置中往往比较零散,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而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实践体系,因此学生虽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识点,但无法构建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完整全局体系,从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总会呈现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学问题。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合称,且将其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是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系统的思想培养人才。CDIO模式打破学科、专业、文理之间的限制,在教学工程中首先统一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工程师的目标与技能,界定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实现对行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 (2)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CDIO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将培养目标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 (3)以产业需求为基准。CDIO模式要求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项目实施中。CDIO模式中所运用的项目均来源于行业产业,因此是不断满足产业变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案 (1) 基于项目的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系统工程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方法往往按照课本顺序依次讲解,教师以实践案例为基本时间轴,依次讲解实践案例所用到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具体技术。例如,通过针对公交车服务质量评价实践案例的讲解,重点依次讲解公交系统与要素、公交系统分析、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公交系统评价等知识点。理论教学中所讲解的实践案例均来源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学生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运用。每5人一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项目,要求每组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对课堂所讲到的知识点进行验证及运用。 (2) 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同样采取分组形式,为各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各组之间互不相同。系统工程学实验目前共6学时,均为验证型实验,要求所有学生独立完成。而课程设计中,为每组分配的项目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项目,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内部合作完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学生通过内部协调,获得各自不同的具体分工,完成1-2个知识点,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内容综合成课程设计报告。 (3) 成绩评定 依据CDIO思想,将系统工程学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阶段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者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分别为2:3:5。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以及实验成绩;阶段考共有2次,分别通过项目的形式,随堂让学生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提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适当地计算。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利用系统工程学方法论解决具体问题时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 4 结论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深刻理解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具体项目实施也有了贯穿全周期的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具体项目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适应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能快速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因此CDIO模式可以在应用型本科中工程教育类课程中进一步作推广。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研究 摘要:基于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规划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构建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企业实习体系,并对该体系的特色和近年来建设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卓越人才培养 一、引言 同济大学在卓越人才培养规划中强调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教育的传统特色,构建以“三大联盟与三线联动”为核心,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以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与技术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该专业实践性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运输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交通运输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未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者,学生们必须提前掌握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自觉形成最佳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通过组织学生到铁路运输企业实习,让企业直接对未来所需人才进行引导,将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运输管理人才更容易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能够“适销对路”。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必备知识,实践环节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够锻炼学生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更是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好的“模拟练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培养和锻炼出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专业传统企业实习存在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本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只有两周,一周在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另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实习效果和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1.在企业实习时间短,对企业生产实践了解少。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企业实习仅占用两周的时间,且其中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这样的安排显然不能使学生对企业生产实践有全面、细致而深入的了解,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快速,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近年来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大批新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运输的规划与管理。通过企业实习能让学生了解与学习新技术的运用,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3.校企联合培养不足。改革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学生只去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一个部门实习,实习面窄,实习岗位过少,上海铁路局的其他部门未能有效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需结合交通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此为依托进行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构建 (一)交通运输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卓越实习要以运输生产环境作为支撑,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是开展实习工作的保证。上海铁路局是教育部确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建。由上海铁路局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专家组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指导委员会,审核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工作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以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选取了铁路编组站、高铁客运站、高铁客运段、调度所四个单位作为校企实习开展的对象。系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上海铁路局人事处共同确定了南翔编组站、虹桥高铁站、上海客运段、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作为实习基地。上海铁路局在每个实习单位都指派了实习组织领导、兼职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同时,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了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基地,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二)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构成 根据本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对企业专业实习教学体系进行拓展。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的特点及主要专业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是一个有机体系,其中包括: 1.校内实训部分。校内实训包括列车接发实训、Railsys实训等综合型实训,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完成电话闭塞法、半自动闭塞法、自动站间闭塞法的实操学习,并学习利用Railsys运行图软件编制及管理运行图。校内实训为后续开展企业实习做好过渡准备。 2.企业实习部分。企业实习内容包括两大板块:铁路运输企业实习和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前者是主体,在总计六周的实习时间中占4~5周。 (1)铁路部分:对于铁路运输管理工程人才,需要对车流汇集、列车生成、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清晰了解,通过生产实习可以把交通运输专业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系统集成,因此在铁路运输企业实习中设置了多个实习项目。 ①铁路编组站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南翔编组站。学生主要了解编组站运输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输岗位职责,熟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关于编组站技术作业的有关规定,学生在跟班实习中需要系统了解编组站到、解、编、发各个生产环节的作业内容和流程等。 ②铁路调度所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学生主要了解上海铁路局管辖范围、上海铁路局调度所生产组织系统及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对行调、货调、机调等调度员岗位跟班实习,了解调度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实习岗位的计划内容、编制办法。 ③铁路货运中心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货运中心北郊站和杨浦站。学生主要了解货运调度室内车站调度员和货运调度员的岗位职责,铁路货运改革后综合服务窗口办理货运作业的流程,以及货运员的岗位职责。 ④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实习地点为高铁列车。实习以跟车、跟班实习的形式开展,学生重点了解高铁动车内主要设备设施、高铁列车动车组营业规章、乘务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高铁列车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内容,完成高铁列车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⑤高铁车站客运服务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虹桥站。实习以参观结合形式开展,学生主要了解上海虹桥高铁站服务设施布局、客流到达及出发特点、站内中转、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过程中的流线组织,掌握高铁客运站客运组织内容、岗位设置及岗位责任。 (2)地铁部分。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则主要依托上海地铁调度所OCC以参观、模拟、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将系统了解地铁生产组织系统架构、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重点关注地铁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预案要点及地铁施工作业管理规定及流程。 (三)实习保障体系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保障体系。每次企业实习前学院教务主管领导都亲自做实习动员,院办领导安排好后勤工作,系领导部署实习计划并安排带班教师,带班教师都能够做到认真负责、按时参加。上海铁路局和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均成立了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程指导实习工作,各一线实习单位均成立了工作小组具体与实习带队老师对接,双方畅通联络、紧密协作。应该说整个实习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都是非常出色的。 “安全第一”是运输实习的首要原则,每个实习单位在同学到来的第一天都组织了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有规章学习还要进行安全防护能力训练、这为确保现场实习安全、有序提供了重要保障。 运输管理工程系为了保障实习有序,精细编制了教师值班表,确保每日都有教师在现场。学院安排了接送车辆,保障每日在铁路现场交接班后规定窗口时间准确到达,以减小对铁路现场工作的影响。铁路局则安排了站内短驳车辆,安全快速地将学生送达站内各实习岗位。至今,交通运输专业已有3届同学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参加了企业实习,实习全程未发生一例安全事件,同学经过现场观摩、实践、听讲较好地完成实纲任务并全部通过实习答辩,实习内容逐年拓展、深化,实习组织工作获得了参与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特色和实施效果 运输管理工程系将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抓,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及其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多方面的建设,为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实施效果。 1.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特出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让学生通过现场实习、调研,分析总结相关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企业生产实习内容组织创新,实习对毕业设计选题支撑效果凸显。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实习内容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铁路实习项目关联紧密。首先,实习让学生系统地观摩了铁路运输设备的全貌,特别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速列车装备和集各类先进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调度指挥中心让同学增强了专业自豪感。第二,先编组站和货运站,后调度所的实习安排使学生对铁路既有线车流汇集、列车生成、到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了清晰了解,有利于学生把所学专业课程知识串连起来,为来年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和高铁车站实习安排紧凑让学生系统了解高铁客运“站、车”服务之间的接口关系,对旅客出行全程服务质量的影响要素有了亲身体会。第四,铁路调度所与地铁调度所OCC实习紧凑安排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对比了铁路和地铁行车环境、调度信息系统和调度职责的差异,也让学生对未来的论文选题乃至毕业择业有了感性和理性支撑。 3.形成了双导师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了专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实行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双轨制,聘任了一批企业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精心设计了企业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与教学指导书,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铁路局兼职导师结合实习进度组织了多次分专题讲席,学生获得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 4.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推动本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交通运输专业改革后的企业实习,为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系统了解铁路运输专业现场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提升了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毕业后去铁路局和地铁公司就业的人数。 5.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以工程实践为驱动的企业实习计划得到了上海铁路局企业高管和同行业专家的支持,同济大学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与建议,逐步打开思维、活学活用专业理论,用人单位上海铁路局对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了肯定。 五、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的企业实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在理论教学上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各个课程间更加协调,也为实践环节打下良好基础。实践环节不断增加企业实习的单位和内容,力求符合交通运输专业本行业生产工作的实际,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企业实习工作扎实开展,继往开来,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实习工作还将谋求更大的创新,为交通运输卓越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毕业设计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仅是能够保证教学效果,也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但目前这一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指导教师本身。首先分析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问题产生原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一些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工程教育认证将“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更多突出“培养质量”,故教育部自2006年起启动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以来,其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认可[1]。目前很多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都在积极申请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以使专业办学质量得到提升。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标准为“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2,3]。这与工程教育认证所给出的标准相同,即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初衷也就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然而,近年来毕业设计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于指导教师本身所造成。因为这个环节不同于理论授课,理论授课面对的经常是超过60个人的教学班级,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无法及时掌握。但毕业设计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经常是一对一沟通、交流,只要指导教师能够在每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认真辅导,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那么如何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从而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使交通运输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交通运输专业办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指导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设计的现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给学生出个题目,完成过程就是在学校各种规章的要求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催促和检查,进入最后阶段重点要求学生一定要格式正确,至于内容和完成质量则不是非常重视。很多情况下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原因出现毕业设计环节存在“前松后紧”现象。在开始阶段学生为了就业、考研或其他原因不能集中精力做毕业设计,且指导教师也未能及时地进行督促和检查;后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学生才紧张起来赶任务,但由于时间紧,且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毕业设计草草收场,其质量很难不能保证。在答辩阶段,很多答辩小组的老师为了同事之间的面子或其他主观因素对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出的问题也非常简单,没有深度。总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指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表现不够不严肃。这些都是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所造成。 2.毕业设计选题本身存在问题。①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现在很多选题都要考虑如何应对日后进行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为更简单地应对检查和评估,很多院校都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格式进行了硬性规定,比如:试卷的内容按照统一格式、毕业设计按照统一格式等,很少考虑学科差别。就像每年毕业设计检查时注重检查论文的格式,而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较少涉及。为应付各种检查,某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为方便只出一些东拼西凑就可完成的综述性题目。那些真正付出很多,进行认真撰写的毕业设计却仅仅因为一些格式的不正确而必须重新修改或装订,从而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种冷水泼头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说这些格式检查不应该,而是更应该在保证毕业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这些。那么如何要求内容呢?只有从评价指标中来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做到。②毕业设计选题缺少新颖性和可行性。现在很多指导教师都会采取一些以前选题,尽管很多高校也允许选择一些非更新选题,其初衷是希望新一届的学生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将这个题目完成得更加合理和完善,比如我校每年就允许有40%的非更新选题出现。但学生的实际结果却是和往年的成果一般无二,鲜有创新;这样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毕业设计中的恶性循环,质量很难保证。还有一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题目过大,带来的好处是学生查找资料相当方便,因为很多资料都会与该选题相关;但是哪些是重点,该怎么写,作为本科生心理未必就清楚。所以让其良好地完成这些题目也就勉为其难。③毕业设计选题数量不够多。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一名指导教师指导10人以上学生做毕业设计并非新鲜事情。很多指导教师不能给出足够多的题目,只能出现多人共做一题的事情,加之指导教师不能在学生内容不雷同方面做出有效的规定和区分,从而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更是存在。上述现象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言过其实,但必须承认,部分指导教师并未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从思想上产生了麻痹、糊弄,答辩结束就算了事的认识。尤其是在扩招后,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时,上述现象就有了存在的借口。但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到来,指导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我们根据自身指导毕业设计的亲身体会和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的认识,从选题、组织、撰写、答辩四个阶段共19个指标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由表1可知,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组织阶段。只要指导教师在这两个阶段工作到位,剩下就是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一个好的选题和进度合理、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再加上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和良好沟通,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就绝非难事,那么顺利通过答辩更是水到渠成。在选题阶段,很多高校都采取由该学科的专家或者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选题评审委员会对选题进行审核或指导教师汇报、答辩的形式决定选题是否通过。在选题阶段的8个指标中,有些指标应该一票否决,比如不符合大纲要求;多人共做一题,而指导教师又不能保证内容不雷同;选题难度过大;选题工作量过小。有些指标要有一定制约措施才可通过。比如选题若为非更新题,则该选题学生的成果若和以前成果一般无二或区别不大,则学生的成绩最多为及格或者不及格,从而就要求指导教师在给出该选题时一定要在任务书中给学生的要求和以前有较大变化,而且在撰写过程中时刻加强对该学生的检查和督促;所以指导教师在决定是否采用以前的题目时也会认真考虑。若选题为综述题,则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一定要在结构或思路上有所创新,如果内容仅仅是多篇资料的东拼西凑,则在评定该生成绩时应着重考虑。这些制约措施的目的是使指导教师尽量少用非更新题和少出综述题,多出一些有一定创新性和与工程相结合的且工作量和难度适中的题目,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最后环节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组织阶段给出的三个指标可以说是指标“指导教师对选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细化,也是在论文开始之前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再次进行一次保证。设计撰写阶段的五个指标主要是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行的考核。这些指标应该由被指导的学生或者相关同学进行反馈。设计答辩阶段的三个指标主要是对答辩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应该有答辩委员会和参加答辩的学生共同掌握。 四、结论 交通运输专业为迎接工程教育认证,在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较以前使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尽管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家之言,是建立在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情况与毕业设计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但本文的部分指标可以为其他高校或专业在评价毕业设计质量时提供参考。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摘 要]依托行业、立足区域,服务地方,推进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加强校企融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示范作用将起到深远的意义。基于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的探索对于进一步明确基地的运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校企协同创新的构建将提供可操作的依据。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依据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形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交通运输行业,紧密加强校企合作,为工程一线或企业输送培养具有较强高级技术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运用开发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一定技术管理水平的专门人才。着重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工程实践应用问题。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大学生学习期间与企业结合,了解企业岗位工作特点,掌握企业工作流程,进而实现在校期间接近工程,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养成工程意识[1]。本文依托黑龙江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探索总结,进而依托实践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开发能力,使之成为共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基地,达到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科技进步,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贡献。 1、基地的建设思路 (一)总体思路 建立深层次、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打造出符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依托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环境,通过学生创新活动资助、贫困学生资助等项目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依托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以及技术服务,并有义务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2-3]。 (二)合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企业选择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坚持人才培养为主,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以及工程能力训练,合作中采用如下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培训急需人才。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来学院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二、基地的建设任务 根据黑龙建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需求,借助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契机,结合黑龙江龙运集团的运营业务,借助双方合作基础,建立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力争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我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建设的基本任务有: (一)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实践教学理念,依托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出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行业实践教学特色。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和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逐步建立 “一条主线、四层次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培养素质与提高学生岗位实践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分别是:专业基础技术应用实践、专业技术应用实践、岗前实践。具体内涵见表1: (三) 改革原有的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它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建立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真正从传授知识转化到能力培养。 (1)除教学大纲上已明文规定独立的实践课程外,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修订教学计划,重点解决实践课及实践学时的安排与设置问题,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实践内容重复、实践方法简单的问题。 (2)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逐步建立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报告批改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3)修订和完善各门课程对实践课的教学要求,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进而实施实践教学目标管理,最终形成教师为全面培养而教,学生为全面发展而学。 (4)建立和完善实践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实践基地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5)逐步施行实践教学及实践技术成果奖励制度。为了鼓励教师能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训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促使实践技术研究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不断增强实训教学工作活力。 (四)逐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二是从实践教育基地生产、科研第一线聘请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实践教学。以此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双方共同建立和投入进行道路运输资格证、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为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提供支持。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均为紧缺人才行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就业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提前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状况,更快进入岗位角色。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及新产品推介等工作;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生产任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为解决企业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提供支撑平台。 三、基地的运行管理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正常运转和规范化管理,确保实现建设目标,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促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全面规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也要制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具体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职责、企业的职责、实践教育基地协议签订、组织与管理、实践教育基地指导教师选聘、检查与评估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制度的规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如:校外实训中心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实训现场纪律、实训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训守则等。通过完善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管理办法。探索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安排的时间、环节、各环节的任务和要求,规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中期检查等环节的工作。 四、结论 通过“黑龙江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重点建设内容,将基地建设成集教学、专业基础实践、专业技术应用实践、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也在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可利用实践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为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方面的资源保障,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使相关专业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依托基地通过不断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设计产品,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让老师和部分学生参与进去,逐步推行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新模式,学生和老师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分析 摘要:三峡工程对外交通工程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三峡主体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永久性工程,它直接为三峡工程服务,在三峡工程整个十七年中发挥交通大动脉的作用;从长远来讲,它对沟通三峡地区交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措施。 关键词:对外运输;交通条件;运输方案 1施工运输任务与特点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m,坝顶高程185m,需混泥土总方量2820万m3。在三峡工程17年施工期间,需从外地运进各种物资材料设备4025万t,其中:商品材料1350万t,砂石料2675万t(天然砂石料1093万t,人工砂料1582万t)。高峰年运输量424.5万t(商品材料160.4万t,人工砂石料264.1万t)。并有直接施工的人员交通1971.0万次,高峰期每月达6000人次。客运估计每月单程3000人,往返6000人,总客运量1971万人次。 在1350万t商品材料中,重大件运输量总计约4万t,其中:200t以上水轮发电机重大部件和变压器2.32万t,超限界(宽高5.1m以上)的金属结构大件1.68万t,铁路、公路均不能承运,所以只能水运。 2工程修建前的交通条件 宜昌的水运、公路、航空设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葛洲坝枢纽工程建设时已经形成交通网络: 2.1公路 宜昌至三峡工地约40km为崇山峻岭地段,交通设施简陋。 在左岸仅有一条葛洲坝至陡山沱三级公路,全线翻山越岭总长29km,标准很低。 从陡山沱至坝址下游的乐天溪距离3.2km,原为5至6m宽的乡村道路,1986年开始改扩建为路面宽12m,路基宽14m的超二级公路。并在乐天溪河口架设了一座钢筋混泥土大桥。乐天溪桥桥西至左岸电站厂房长9km,区域为三峡工程工区。右岸无现成道路。 三峡工程准备工程开工以来,进三峡的机械设备和大批量各类物资,绝大部分都是从险峻陡峭的宜莲公路拉进去的。时任总理李鹏1994年12月14日在坝址中堡岛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后,宜莲公路承受的运输压力迅速增大,日均通车高达 3000多辆,堵车严重,交通事故频繁。短短的40km路段,原本2小时内抵达却因赛车或交通事故延续半天甚至一天。 2.2铁路 国家铁路干线已通至宜昌,并经葛洲坝工区外缘延伸到小溪塔和官庄。 2.3水运 水路十分便利,三峡工程水运条件优越,长江水运上通重庆,下达武汉和上海。葛洲坝至三峡坝下杨家湾航程34km,为葛洲坝库区的深水航道,航道宽度在200m以上,石排湾最小弯道半径500多m,可通万吨船队。 3对外交通运输方案 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是指宜昌至坝址的交通运输方案。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施工任务艰巨,工期紧迫,设备器材多,运输量大,为此,对外交通方案是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如期建成提前受益的关键问题。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施工队伍技术装备条件,多年来反复比较过多种方案: 3.1八十年代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国内国外大中型水电工程施工都以铁路运输、三峡地区水运条件优越等因素,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外交通运输方案研究报告》和“加拿大扬子江联合企业(CYJV)审查对外交通运输方案结论”等讨论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中,分别提出了铁路为主,辅以公路和水路方案,或公路为主,辅以水路方案,或水路为主,辅以公路运输方案,三个方案长期争论难以定案; 3.2九十年代 问题出现了转机,在我国出现了封闭式高速公路,从根本转变公路运输的形象,使水电工程开始重视公路运输。 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又进行了大量方案设计论证工作,集中为:公路为主,辅以水运或铁路为主,辅以公路和水路运输两个运输方案。赞成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专题研究报告》的结论:公路为主的铁路为主的两个方案作为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多可满足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的要求。但两者在建设条件和运营条件及经济比较等方面差别是明显的。公路为主方案总费用比铁路为主方案总费用省4.4亿元;施工工期公路比铁路短1.5年,能更好适应加快三峡工程建设提前发电的需要;铁路为主方案多一条铁路,多一个运输渠道,但总的年运输能力比不上高等级公路的通过能力;公路为主方案运营条件好,但与长远结合,铁路专用线三峡工程竣工后,用途不大。因此,不赞成铁路为辅以公路和水路的方案,建议采用以公路为主,辅以水运的方案。 3.3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决策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特别是认真听取了三峡工程施工重大技术方案专家座谈会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的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专题审查会,“建议采用公路为主方案,并尽快实施”的意见。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在1993年3月11日最后决策,“采用高等级公路为主,辅以水路的运输方案,并付诸实施”。 4对外交通方案的实施 以公路为主、水路为辅的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包括:专用公路一条,在坝区与江峡大道相接,至宜昌市沙河与汉宜高速公路相接。起始点从宜昌夜明珠开始,至大坝工地止;专用港口两个,在大坝下游右岸修建杨家湾专用港口,在左岸修建坝河口重件码头;跨江桥一座,在船闸引航道段横跨长江修建西陵长江大桥。这四个部分的工程在坝区贯通一气,便能将水路两路的物资已及时有序地运到工地。 4.1三峡专用公路设计 根据对外交通运输方案要求;专用公路将承担三峡工程施工期运输总量达2652.3万t,占总运量的65.9%,并负责90%以上的客运任务,公路运输的最大年运输量为426万t。专用公路全线总长28.66km,设计标准为为4车道山岭重丘准一级全封闭汽车专用公路。桥梁的设计荷载为汽车-36级,验算荷载为2000KN平板车组。设计交通量9000车次/昼夜和900车次/h。 专用公路设计中大量采用新设计、新工艺,它的设计和施工代表了当时的国内的先进水平。 黄柏河特大桥和下牢溪大桥( 100m),结构形成基本相同,主跨均采用上承式倒悬链无铰钢管混泥土供,净跨160m,净失高32m。两桥设计新颖,采用9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同类型桥梁中属全国之冠。 莲沱特大桥主桥采用38+114+38 m中承式钢管混泥土连续拱,竖转合拢,用全桥通预应钢索平衡水平推力,构思独特,造型优美。钢管拱表面防腐采用热喷铝长效复合涂层。 乐天溪特大桥预应力采用无粘结工艺,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采用冷挤压接头。全线桥面铺装采用C50钢纤维混泥土,全线T梁采用部分预应力理论设计。 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设计施工。木鱼槽隧道,仙人溪2号隧道选用射流风机,诱导式纵向通风。隧道照明采用高压钠灯、新光源、新灯具、发光效率高、透雾能力强。隧道内设工业摄像机构成闭路电视系统,隧道外设中央控制室,可实时接收洞内的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器组成的火灾报警系统。 4.2三峡专用公路施工 三峡专用公路沿途跨许多溪涧,穿过很长的不良地质段,其中桥梁隧道总长11千米,约占公路总长的40%。由于沿路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造成施工难度很大,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桥梁、隧道多。全线有特大桥4座(黄柏河特大桥、下牢溪特大桥、连托特大桥、乐天溪特大桥),总长1297.8米;另有大桥7座,总长1276.54米;中桥23座,总长1218,34米。双管隧道5座,以单管计算,总长14634.29米。其中仙人溪一号隧道为短隧道;仙人溪二号隧道为长隧道;渣盐山隧道为中隧道;天柱山隧道为长隧道;木鱼槽审于带为特长隧道,是目前国内高等级公路中最长的隧道。这些隧道主要集中在仙人溪至莲沱范围内,隧道一个接着一个,构成公路中西游的隧道群;且与桥梁项链,出洞即过桥,过桥又进洞,洞桥相接,密集很大;最长的木鱼槽隧道出口与天柱山隧道进口仅相距30多米。 第二个特点是桥梁设计新颖,多彩多姿。莲沱特大桥在桥梁建筑上的学名叫“中承式钢管混泥土拱桥”,两个墩台之间的主跨有114米。它位于西陵峡左岸支流――磨刀溪入江处,桥身造型像一只桔红色的彩蝶展翅飞舞。黄柏河特大桥和下牢溪特大桥是“上承式钢管混泥土拱桥”,主跨度均为160米,这两座拱桥位于三游洞风景区附近,宛如一对孪生银龙,飞跨在百丈绝壁之上,十分壮美。这3座拱桥主跨结构都是钢管内灌注混泥土。钢管、混泥土这两种材料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的潜力。全线桥面及部分路面采用钢纤维混泥土新型路面结构。这些桥梁创造了许多目前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 第三个特点是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地质方面,天柱山隧道和渣盐山隧道都要通过100多米厚的古滑坡堆体。莲沱特大桥基础要进行软地基处理。乐天溪特大桥要通过流沙层施工。在公路沿线外观上有5个高;高开挖边坡(60多米),高边坡防护(47米),高填方(46米),高挡墙(23米),高柱墩(59米)。 尽管这3个特点都不利于施工,但由于公路的设计与施工能适应各种地形地质条件,因此,施工部门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在1996年10月实现了通车。原来从宜昌市区到三峡工地约40km的公路,通常行车需1.5小时,开通专用公路后仅需30到40分钟就可以到达。这条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建成的公路,因施工特点突出而更有特色,已成为西陵峡山地上一道十分壮观的人文风景线。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部集中整治水运工程围标串标 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印发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围标串标问题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从即日起至2016年底,对水运建设工程围标串标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和专项打击,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建立预防和治理围标串标的长效机制。 据了解,围标串标行为表现形式复杂,除投标人外,还涉及招标人、招标机构、评标专家等单位和人员,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一是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投标,一般由一个投标人或法人同时借用多家企业资质投标,有的组成相对固定的投标联盟相互陪标,有的通过与投标人谈判购买投标权进行围标等;二是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串通投标,一般为招标人通过预设资格条件、透露招标信息等提高投标人中标概率;三是投标人与评标专家之间串通投标,一般为投标人买通评标专家,评标时通过倾向性评分或对其他投标人废标,谋取中标;四是投标人与招标机构串通投标,一般为招标机构为投标人预设资质资格条件、透露招标信息等。 《通知》明确,有以上行为的,按《招标投标法》第五十条、五十二条、五十三条、五十六条,以及《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七十一条、七十二条、八十一条的相关规定,从严处理。按企业信用评价规则相关规定,投标人与招标人或其他投标人串通投标的,其信用等级直接定为D级。 根据《通知》,集中整治将分为四个阶段:今年8月底前,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通过座谈调研,形成符合本地实际与特点的细化方案与举措;9―12月,相关单位应进行自我排查,依法处理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2016年1―9月,交通运输部将根据各省、部属单位的检查整改报告进行实地督导抽查,并对治理工作情况进行通报;10―12月,将评估治理工作成效,总结推广各地有效做法和经验,健全规章制度,建立预防和治理围标串标的长效机制。 《通知》提出,要改革招投标相关制度。改进资格审查方式,工程建设项目宜采用资格后审方式;采取资格预审的项目,尽可能采用合格制;采用双信封形式密封投标文件,使得投标人无法确定能够通过“商务文件和技术文件”评审的投标人名单,难以形成围标串标利益团体;探索招标标段随机分配的新方式,提高投标人围标串标难度和成本;鼓励采用电子招标投标,通过企业专业电子账号管理,预防从业企业出借借用资质围标串标;要求评标委员会对是否存在围标串标行为进行专门评审,并在评标报告中明示。 《通知》强调,要通过罚款、取消资质资格、追究刑事责任等方式,依法从严对围标串标企业和人员进行处罚;要公开围标串标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录,及时调整信用等级,加强信用引导和行业自律;要推行对资格审查、开标以及评标全过程录音录像“三记录”的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及时曝光典型违法违规案件和涉案单位、人员。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与实验室建设方案研讨 [摘 要]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具体项目设计内容,阐述了实验室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建设方案。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1 引 言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具备现代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于交通运输决策、规划、建设、组织、指挥、运作、维护及管理的需求。 与一般工程专业一样,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而鉴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其中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设一个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实验平台,层次结构分明,系统功能合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管理与运作,方便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能以焕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实际需求及发展方向。 2 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 交通运输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了多种运输方式和多个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工程还涵盖了智能交通系统(ITS),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也在交叉融合中迅速发展。 鉴于交通运输工程的广泛性,每个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目标及研究重点,策划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的一般化或同质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和具体的专业课程紧密配合,又要满足系统化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战训练,更加深入地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2.1 基础认知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即通过一系列演示性实验,结合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初步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 理论验证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即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理论,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操作应用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三阶段,即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引入成套的、系统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软硬件,运用真实的作业流程和数据,开设操作型和应用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各组流程及作业方法。 2.4 设计研究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四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入设计型项目和研究性课题,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提出或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其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 3 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验项目的设计 构建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涵盖的实验教学项目,应以已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依据;同时根据本高校的专业重点,系统策划实验内容,以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的实验教学方案。以东南大学为例,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采用“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工程为重点、物流工程为延伸、汽车运用工程为补充,以培育具备客货运输与物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能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决策以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其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的名称及类型见表1。其中,旅客运输的培养重点是道路运输体系,货物运输则结合物流学和国际贸易,侧重于道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系统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围绕上述目标,面对若干具体专业课程,本实验教学体系的结构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3.1 客运管理模拟实验 该类实验项目的开展以道路运输体系为主,内容包括城际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通过eBus客运管理系统和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运用,认识和体会城际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平台的系统功能、运营计划、调度、报表管理、数据分析、终端远程管理、票务管理、车队管理、结算管理、参数配置等环节。 3.2 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 运用本实验室配套的货物运输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多方位的实验项目,内容包括:集装箱码头管理、堆场管理、货物海运业务、船代业务、电子口岸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该平台,模拟国际货运系统的各项作业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实验室还具备SQL SERVER、ACCESS等开发平台,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货运及物流系统的功能定位、设计,并最终完成所需的软件开发项目。 3.3 物流和供应链实验 现代物流工程是货物运输业务的延伸。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南大学努力培养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本科生的就业面,本实验室设立了适应于相关专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的一系列实验项目,包括认识实验演示、系统流程分析、物流理论验证、物流系统设计等环节。应用Arena、AutoMod、LOGWARE、CAD、MatLab软件,学生可进行物流系统的分析、验证和设计。 3.4 载运工具运用类实验 本校交通运输专业,载运工具的运用以汽车教学实验为主。实验室配备有实验车辆、模拟驾驶仪、侧滑台、灯光仪、尾气分析仪、震动与噪声检测系统等设施,可进行相关课程实验、SRTP实验和本科生学科竞赛等实验项目。 4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方案 研究型大学的交通运输实验室,既应围绕现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而构建,又要具备高层次、多样化、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实验室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同时,能为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项目提供条件,为师生提供有利于知识沟通和学术交流的优良环境。实验室建设的工作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围绕目标,服务教学 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要紧紧围绕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要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项目,布局清晰合理,主导方向明确。例如,以载运工具运用和汽车构造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重点建设汽车实验教学平台,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检测诊断、汽车运用等;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则以铁路机车设备、信号设备和铁路运输组织为重点。 4.2 实验系统软硬件配置均衡,设施功能适宜 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系统既需要配备合理的硬件设施,进行相关的演示、操作、研究、功能设计等项目,也需要构建配套的软件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局域网络,便于进行流程仿真、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实验环节。 4.3 确保实验室设施的维护保养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必须在注重建设的同时,注重设备、设施及其软件的维护保养。应对现有的实验设施,建立合理的使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操作,制定并实施维护保养计划。实验室每年应能得到一定的经费,用于设备的维护、保养。 4.4 实验室设施的定期升级 结合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应定期升级,以便能跟上科技及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时俱进,持续为学生提供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需求的实验教学条件,实现实验室的高层次、创新性进步。 4.5 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 现代的实验室,应实践开放化管理,“服务于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提供实验室的实力”,通过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与运作,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构建工作,根据本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和结构,近几年来,陆续建设了客运管理模拟实验室、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室、汽车运行性能检测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汽车构造实验室(共建),且日臻完善。同时,本实验室又配置了认识实验演示区,包括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模型、综合物流园区模型、立体仓库和堆垛设备、自动化分拣线(共建)等。学生在参观认识实验演示区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原理、操作、使用,可增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实验室结构和功能见表2。 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实验条件还相对薄弱,实验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充实实验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开展设计研究性实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 结 语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所探讨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实验室的结构和具体功能及实验室建设的构想。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论文: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特点与步骤 摘要:交通问题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以及经济发展之中重要问题,做好交通运输业的规划,可以促使交通运满足人们对于交通业的需求,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特点以及相关步骤。 关键词:交通运输;规划;特点;步骤 引言 我国的公路建设项目,特别是公路建设项目的交通量分析预测多采用“四阶段”预测,该法以机动车出行起讫点调查为基础,包括交通量的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选择和交通量分配四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以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公路网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并通过一定的模型预测项目影响区域内交通的产生、分布及其在路网上的分配。 1、交通量的概述 交通量是交通运输的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有了交通量这个概念对于交通工程的规划就有了科学的变量进行操作,所以这里要讲一下交通量。交通量一般可以分为,正常趋势的交通量,转移的交通量和诱增的交通量。正常趋势的交通量就是在包括低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以及铁路上,交通量按照固有的发展的规律,自然的增长的一种自然增长的状态。转移交通量就是在新的道路或路线的投人使用后,对交通量会造成的影响,即向新道路或新路线转移的交通量的数额,就是转移的交通量。诱增的交通量则是在原有道路或路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进后道路或设施得到改善,速度增快,很多就向这些道路和路线转移,这一部分就是诱增的交通量。后面两种诱增的交通量和转移的交通量十分相似,容易混淆,一个是在原有道路上进行改进,而另一个则是进行新道路的修建,两者的区别就在这。 2、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相关问题 2.1、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使交通运输系统得以改善并且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科学分配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首要目标,在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一定要从国家、地区和城市所具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运输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除此之外,对于交通运输系统当前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应加以考虑。以下是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所应满足的条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应该与社会、人口、经济以及国防等种种方面的运输需要相适应,所制定的交通运输规划不能脱离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要对交通运输整个系统及其子系统所具有的技术要点以及环境需求等进行综合考虑,使其所拥有的运输效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一定要重视对其运输能力的提升,这样交通运输系统才能获取更高的效益;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对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运用,进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发展方案;尤为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进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时,一定要使其达到整体上的协调,网络同各个枢纽系统一定要得到合理的衔接以及优化,使多种运输方式均能够取得有效发展。 2.2、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所包含的内容 以下是交通运输规划所具有的具体内容:建设数据、建设资料等的建档工作;对环境现实情况所做的调查分析工作;对交通运输系统相关政策、规划原则以及方向的确立工作;对交通运输体制以及当前财政状况的分析、预测工作;对运输组织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手段来进行改善,提出科学的交通运输系统方案;对于供给短缺项目所进行的分析评估工作。 2.3、规划的特点 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是建立、维护和营运一个系统,它能高效率、经济和安全地适应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交通运输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随着经济(生产)、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原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不断增加或改善现有交通运输系统的设施,提高其服务水平,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否则,便会由于交通运输能力或效率的滞后而制约经济(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工程设施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因而,需要较早地预计到交通运输系统对交通运输需求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处,及早提出规划方案,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增添或改善工程设施,使之不出现交通运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阻滞情况。建设交通运输设施的投资量都很大。它们对土地使用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开发或发展将会有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妥善的计划和安排,将不仅会造成投资的浪费,而且会带来直接(建设者和使用者方面)和间接(社会其他方面)的经济损失,以及其他不利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而规划便是为交通运输设施准备计划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提出经济合理地扩充交通运输设施的容量(通过能力)和提高其服务水平的方案,以适应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进行交通运输工程规划,首先要对现有交通运输系统及其相应设施的现状,他们的性能、状况、服务水平及其对交通运输需求的满足程度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又要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有恰当的预估。因而,规划工作是一个有组织地、合理地采集和分析有关交通运输系统及其各项设施各方面数据和信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把交通运输系统和设施的现状同当前和未来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系统或有关设施当前和未来的新建和改善或改建的需要,并把可筹集到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分配给交通运输系统中最需要、最薄弱或改善效果最佳的方案或工程上。 3、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步骤 综合上面总结的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特点,笔者对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步骤进行了一下探讨,认为规划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3.1、收集整理数据 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数据,这里的数据包括对现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和设施的现状的分析数据,以及对现在的交通运输现状的分析数据等等,然后将这些数据整理起来以备后面进行深人地分析。因此这第一步的收集整理工作就是整个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工作的原点和重点,是为后面整个规划工作的一步步展开做基础的。 3.2、分析数据确定目标 在完成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之后,就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诊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分析统计工具得出分析结果。根据分析出来的现在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来确定这个要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解决的现在的交通运输的问题是什么。 3.3、分析工程的可行性 分析工程的可行性主要是要结合目前规划人员手里所掌握的建设交通运输工程的资料来进行,要结合这个工程的资金多少和规模大小,以及这个工程建成后所能提供的服务性能和水平是怎样的。这个工作是要综合来考虑的要平衡工程建设前的资金等方面的准备和工程建成后的效益水平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3.4、分析社会和经济要求 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水平的要求,使建设工程尽量能够满足现在以及短期未来内的供给分析供给是指交通运输系统的物理实体(包括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所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供给分析即是分析所能提供的服务性能和服务水平。上述第一步所采集到的系统现状数据,为供给分析提供输入和分析基础,而第二步所提出的存在问题报告以及所制定的目的和政策,为供给分析指出分析的重点。供给分析是规划工作的一个技术分析阶段,为规划过程的后续步骤提供输入和分析工具。需求分析和需求预测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建立交通运输需求同产生这一需求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交通运输服务之间的关系模型,以便利用所建立的关系模型来预测对未来交通运输的需求。方案制定、分析和评价针对所存在的不足和所设定的目标,提出3~5个改善方案供分析比较后选择。会和经济对于交通的要求。 4、结语 科学对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工程进行规划,对提高我国交通事业的质量和解决交通事业中的问题有很大帮助。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使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送更加快捷通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生活和经济质量的提高。所以说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是函待交通运输部门的人员认真对待的问题。只有将交通运输的工程规划好,才能促进整个交通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公司管理论文:物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规划 人才在新世纪对于任何企业组织的发展壮大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我国的民营私有企业,在没有国有企业的资源、财力、物力等优势的基础上,人才的重要性就越发突出。根据的调查我国的民营私有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除了市场因素以外,自身的种种缺陷也导致企业不能很好的经营下去,不是不能存活下去,就是不能做强做大,其中人才资源的匮乏和人才利用的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比较著名的民营私有企业如万向集团、新希望集团、国美电器等都是将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高的战略层次。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让我现在离开微软,只要让我带走100个人,我一年内能建立第二家微软公司”,可见对于一个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办公室、固定资产、厂房、设备而是能给企业创造未来的人才。 贵公司成立至今已发展多年,在福州市有众多的物业管理楼盘,那么我想问,我们的公司处于福州乃至整个福建省同行之中排名第几?公司的现状能让您和您的员工们满意吗?我们现在是不是很完备没有任何问题?我们未来要不要做强做大? 如果对于现状大家都不满意有没有想过问题出在哪里?找到解决的方法了吗?如果公司还有不完备的地方,我们意识到了吗?想不想解决?如果想做强做大,我们的战略规划制定了吗?有找到适合的人去开始执行了吗? 基于以上,如果我们确实有不满意,确实想解决问题,确实要使自身更完备,确实要做强做大,那就不能不重视人才,不能不重视人力资源部的建设管理。人力资源部可能解决不了上面的全部问题,但是它可以为公司找到能解决上面问题的人才。 人才是一个公司发展的决定因素,因为任何的战略计划最终要落实的人去执行,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做,那么我们的所有的想法、战略计划都是一纸空文,都仅是想法而已。人力资源部是发现、培养、选拔人才的部门,如果一个公司不重视人力资源部,或者人力资源部不能够实现它的职能和职责,那么人资部门就不可能为公司提供有效的人才,近而影响公司的发展。所以决定公司发展成败的是人才,是人才的创造力和执行力。而人才又是通过人力资源部来进行选拔和培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企业对于人资部门的建设投入大量精力的原因所在。 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如果我能有幸成为贵公司的人资部负责人,我将对人资工作做如下模块化规划: 一、招聘 在这个模块,就是为公司选拔人才,选拔优秀的人才,无论层次高低都是公司发展所需。 人资部门根据公司自身的发展和人员现状,对公司的用人情况做出计划,人资部作为计划制定和执行的主要部门应作的工作有: 1、了解公司的发展,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做好人才招募工作 2、了解人才市场情况,针对本行业特点,建立多种人才招聘渠道 3、了解公司现有人员能力和工作匹配度,为人员晋升、淘汰和流失所产生的职位空缺准备后备人员 4、帮助公司各部门要做好本部门的用人计划,人资部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发展大计做出全年的招聘计划,并以一定的时间周期(月、季、半年)做出一定的调整。 公司的发展,第一步就是选对适合的人才,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正确的经营策略再由适合的人去执行,才能达到制定策略所预想的目标。 二、培训 培训是针对全体公司人员的培训,上至总经理下至最普通的基层人员的全体人员,而不是仅仅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培训工作分两部分进行: 1、入职培训,即新员工培训,主要是让新加盟公司的人员,对于本行业、本公司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让其接受我们的行业我们的公司,这样他才能真心的投入到我们的事业当中。 2、在职培训,即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提升的培训,随着企业的发展每个员工也应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发展,在其自身努力的基础上,企业也要为其提供相应的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给功勋卓著的人员良好的培训也是对其的一种嘉奖,对比物质奖励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良好的培训可以将有潜力的人才培养成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可以将我们现有的人才提升的更高的层次,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梯队建设及企业发展做更好的服务。 三、薪酬绩效福利 薪酬绩效福利是企业人资工作的重点,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按对公司的贡献大小制定相应的工资标准。我认为我们的薪酬绩效福利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基本工资:由基本底薪(日工资出勤天数)﹢职能给(岗位工资)﹢工龄工资(随着在公司服务年限的增加递增) 2、绩效奖金:包括月度奖金、季度奖金、半年奖金及年终奖金等,根据岗位的工作重要性和工作业绩态度等制定详尽的绩效考核方案,并结合行内标准制定相应的奖金标准。 3、福利:包括面向全体员工的国家强制的社保、公司给予的过节费、生日费、消暑费等,给予部分资深员工的带薪年假、补助旅游、公费考察等在这部分我们应遵循合理的基本工资,具有激励性诱惑性的奖金以及人性化体贴的福利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这物质利益杠杆来激发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薪酬体系是一个企业非常敏感的话题,这个体系制度一旦建立必须要严格执行,不能轻易废止改动。并在员工中间强调薪酬保密制度,不得互相探听他人薪酬更不得泄露给竞争对手。具体的薪资标准要结合公司实际和行业特点进行制定,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从现有的薪资制度过度到新的薪资制度过程中实现平稳对接,避免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四、员工关系 首先,我们要建立完备的用人体系从入职到离职我们要有完备的标准、流程和程序,这样也是体现我们公司正规化的一种方式,包括与每名员工签署 劳动合同,让其有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公司也可以规范每名员工的行为,对其有种约束,以避免人员的异常流动。 其次,我们要建立健全我们的规章制度和各种规范流程,只有我们具备了这些必须的制度体系后,才能对于公司的发展有一定的规范和监督,去约束员工的行为,使之不背离公司的发展目标行事。 第三,对于公司现有的每个人员,我们应为其制定一个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之清楚他在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他对公司的信心,增加员工的稳定性。 第四,在日常工作中适时实地的了解员工的 心态、思想并及时为其解决工作中的疑惑和困扰,避免因误会或沟通不畅而产生的彼此不信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因为在一个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中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每名员工的工作能量。 第五,要加强团队建设,我们的每个部门就是一个团队,从而组成我们企业这个巨大的团队。我们在推行精英领导的同时,更要强调团队精神,因为只有发挥整个团队的能量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我们预期的目标。当一个部门、一个公司具有了团队精神,就能做到无往不利,无坚不摧。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强调团队精神和团队建设。 通过员工关系功能的实现,加强企业与员工个人的对话沟通,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增强员工的从业稳定性,避免人员的频繁或过度流失。稳定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基。因此员工关系工作在人资模块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机构编制 1、完善公司的组织机构编制,制定符合公司现状和适应未来发展的机构设置和岗位编制。做到定岗定编,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清晰公司的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和各部门间的关系与工作配合方式,使公司的工作职能和效率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2、建立跨部门职能小组会议,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用以研讨公司的发展大计及日常工作中的部门间需配合解决的问题。以此解决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于公司发展建设的问题,避免部门间互相扯皮,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六、新老员工关系处理 各个公司在内部都会出现新老员工关系处理方面的问题。老员工认为自己为公司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新员工未参与创业,就能领取和自己相当的工资或者领导自己,因此对于新员工在心理上会有轻视的想法,认为新员工什么都不懂,就是来抢夺他们岗位的。而新员工认为老员工倚老卖老,知识陈旧,不思进取实际对于公司发展已经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了,于是形成了公司内部两个对立的非正式组织,从而在工作上互相牵制,形成了阻力,影响了公司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效率。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明确两点: 1、公司的老员工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老员工的存在是企业发展的经历者和见证人,他们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和很高的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也是企业发展中稳定的人力资源,对于能力强的老员工企业可以给予更高的职位,而因为自身能力所限不能提升的可以给予适当的荣誉岗位,和更好的福利待遇。 2、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和强进动力,能提供老员工不能给予的新的理念和想法,是企业不能不重视的发展资本。 如上,对于企业中存在的新老员工矛盾问题,公司管理层不能不高度关注,通过公司完善的岗位设置、合理的薪酬体系、竞争的晋升制度及人性的员工关系工作,相信可以处理好新老员工的关系,借助新人的冲劲创新和老人的忠诚稳重一定可以使公司的发展更加美好! 七、对各物业点的指导 作为公司加物业点管理的模式,公司的人资部还肩负着为各物业点人员管理、发展规划进行监督指导的作用,包括物业点的建立所需的人资部门支援工作,贯彻执行公司统一的制度规范,结合不同物业点的特点对于其在人资工作上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等。 公司管理论文:浅谈现代公司经济建设发展过程合同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公司依法经营决策问题必将更加突出。合同是公司从事经济活动中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可能会产生纠纷的根源。公司经营活动是风险与利益共存的活动,利益越大,风险也越大。在日常的经济交往中极易陷入不法分子设置的合同陷阱中,公司就可能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公司中的合同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内容,搞好合同管理,是维护公司合法权益的最基本的要求与行径之路。 【关键词】: 合同管理 合同法 公司 法律法规 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法律表现形式,现代公司的经济往来中各方主体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去履行其权利义务的。合同管理已成为目前现代公司法律管理制度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我们不仅要重视合同的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的管理,更要重视合同生效履约期间出现情况变化及时对合同的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的管理活动①。能否实施有效管理把好合同关,是现化公司经营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如何推进公司合同业务管理工作,不断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遵循法制制度的保障,谈谈几点看法。 现代公司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同管理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滞后 一是当今大多数企业公司从计划经济时期走过来的,不少公司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与管理方式以及法律管理制度都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虽然从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国营转向民营,市场竞争迫使广大从业人员开始接触合同,引入合同意识与管理,因当时的合同是很不规范的,也没有什么示范文本,合同的内容过于简单和粗糙,甚至有漏洞,并引发出了不少的沉痛教训。辛辛苦苦赢得的利润,到头来由于合同上的漏洞,一场官司输掉甚至赔上了老本,作为公司的领导人深感合同的重要和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相比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现在公司的合同管理完善得多了,可以说基本到位,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影响,至今在合同与合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少问题。 二是不少从业人员对市场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的关系缺乏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与合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市场是靠合同运作的,市场主体各方都是靠合同去履行其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合同的成立必须以市场为前提。没有市场谈不上什么合同。合同是市场的产物,是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些业内人士不了解这种必然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只顾到市场承揽任务,却不去签订合同或者草率签订,结果遇上纠纷就没有协商与调解的依据,或者依据不足②。另外对合同与合同管理的关系缺乏认识,这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合同产生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多数是由于急于签成合同而过于草率,往往合同生效这一阶段倍受到高度重视,但不重视合同履行是实现权利与义务的过程,因此,合同管理上的问题大多数产生在中期和后期履行阶段。 三是合同法律滞后和我们的合同法律意识滞后。因为计划经济年代不需要合同,也就不需要合同法了。从1999年3月才制定了统一的合同法,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十年的市场经济进程中,我们所处的合同法律环境是不完善的。我们的从业人员的对合同法律意识更为滞后,最明显的表现是不认识合同与合同法律的关系,订立和履行合同往往离开合同法律,想怎么写、怎么签就怎么写、就怎么签,缺乏依法订立和履行的法律意识,造成不少失误和损失。合同法律是合同订立和履行全过程的法律依据,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任何离开合同法律所签订的合同都是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四是缺乏一套严谨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管理未能体现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要求。从合同的洽谈、签订、履行、变更到中止或终止、解除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应该用制度规定下来。在签订合同时往往普遍缺少对对方资信深入调查了解,没有严格审查对方的法人营业执照或自然人身份证、法人授权委托书。甚至很多一些公司都没有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致使合同原件丢失或仅保存一些复印件,一旦合法权益被损害便无法主张自己的权利。另外对公司职员的相关授权不明也是容易引发纠纷的原因之一。有的公司没有明确职员的管理职责制度和授权制度,甚至还超出公司自己的权利范围对外签订合同或一般员工未经授权擅自对外签订合同,管理制度乱套无规范可言,在司法实务中对证据认定规则以及民事责任归属确认都有较明确规定,而这些规定对这些未经授权员工和公司超出权利范围所订立的合同所致的结果往往是相当不利。到目前为止公司的合同管理,虽说基本上有章可循但不能说没有空白与死角,由于有以上几点存在问题和加上旧习势力的影响,有章不循的现象还不时出现。 (二)合同文本不规范、条款过于简单、模糊以及文字不严谨。一些合同的条款过于简单,仅约定几条意见简单地归结为一小段话,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它们的意思不同,所表达的法律效力也有所差别,另外,合同条款约定的意思不明确、不具体。如:合同约定买卖供货,以合同法解决争议,由违约者承担违约责任等。虽然从理论上而言合同的成立仅要主体和标的就可以成立,但是标的物数量与质量如果不明确和产品瑕疵很容易产生纠纷。例:“以合同法解决合同争议,由违约者承担违约责任”这样的条款等于没有约定。合同法规定了在合同发生争议时采取协商、调解、仲裁和起诉四种解决争议的方法,在合同条款中应尽量明确是采取那种解决争议的方法,同时更要明确当事人对于违约责任约定的定金罚则、违约金、赔偿损失等。另外,有的合同签订地点不详细很不明确。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合同纠纷可以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的法院管辖,同时《合同法》又规定: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原告住所地、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合同标的物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因此,合同当事人应明确、具体地约定合同纠纷管辖法院,否则是无效约定。 合同文字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的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需要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作载体。可以说,合同讲究咬文嚼字。合同条款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常见漏掉的往往是违约责任。有些合同只讲好话,不讲丑话;只讲正面的,不讲反面的,不懂得签合同应当“先小人后君子”的诀窍,一旦发生违约,在合同中看不到违约如何处理的条款。 (三)合同的主体资格问题 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合格的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根据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法人的分支机构需由法人的授权委托书才可以享有对外签订合同的资格,同时作为法人职能内部科室是无权对外签订合同的。现实中一些公司的什么分部、办事处、销售科等职能科室或分支机构经常代表法人对外签订合同。更有一些公司的销售员工直接代表法人对外签订合同,既无法人授权委托书,又无身份证明,一旦发生纠纷责任很难明确。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虽然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两种能力,但不是合同当事人,即当事人错位,也是合同主体不当;二是虽然是合同当事人,但却不具有上述两种能力,同样也是合同主体不当③。 (四)主从合同关系不明确和违反法律法规签订无效合同 主合同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从合同是指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才能成立的合同,如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没有主合同的从合同是没有根据的合同,是“无源之水”,而“无源之水”是不存在的 《合同法》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目前公司与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有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实质也是无效合同④。 (五)合同的生效与履行问题 合同的生效不同于合同成立,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应采用书面合同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有些合同约定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但是合同上面仅有签字或盖章,而有的到底是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的人来签字加盖单位公章都不是很清楚。另外一些合同无明确合同的履行期限,这就很容易给合同安全埋下了隐患。 在履约过程中发生合同变更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不少负责履约的公司管理人员缺乏这种及时变更的意识,结果导致了损失。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实现。 另外,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函,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是履约的一种手段,也是一方主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可惜这一点往往被忽视,结果受到惩罚。履约过程中的鉴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有些公司的管理人员对此并不重视,当发生纠纷时,也因无法举证而败诉。有些应当追究的却过了诉讼时效,但当起诉时才发现已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无法挽回损失。超过了诉讼时效等于放弃债权主张,等于权利人放弃了胜诉权。《合同法》赋予了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应当行使的权利没有行使,但大多数公司不会行使⑤。应当重视证据(资料)的法律效力的而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不是所有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的。有效的证据,应当是原件的、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未超过期限的,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只是废纸一张。 二、公司合同管理中的建议与对策 合同管理的好坏直接体现一个公司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今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增强业务培训、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全员合同管理意识、加强合同档案、专用章和专人负责管理以及合同履约过程控制意识才能提升合同管理水平,降低公司项目管理成本,是取得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的防范合同管理风险,减少潜在的合同管理可能引起的经济损失,结合上述合同管理方面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公司在合同管理中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全面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坚持每年选送人员参加公司组织的合同业务培训和法律事务培训,加强合同管理部门对公司合同经办人,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组织学习《合同法》和公司有关合同管理办法、规定,包括他们的思想水平、法制水平、文字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对每份合同的实际草拟、签订、修改,以例施教,提高合同经办人的业务水平,从而保证了合同的签订质量,较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从法律角度对合同管理的风险点进行严格审查和控制。建议公司内部设立法务部门或者合同管理岗位,对公司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责。具体包括对格式化合同文本的订立,合同条款的检查,违约责任的合理设定,其他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等。法务部门或者合同管理岗位从合同的项目论证开始,监督、检查并指导当事人资信调查,合同谈判、文本起草、修改、签约、履行或变更解除、纠纷处理等合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预防合同纠纷的发生,减少合同纠纷中公司的损失,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加强合同管理档案和合同专用章管理,构建合同业务库与专人管理 合同档案管理是公司档案管理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合同档案应由公司设专人管理,或由合同章管理人员监管,并建立起严格的审核、登记制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凡经公司加盖了合同专用章的合同或其他文书都必须在公司备案或登记,绝不能再出现找不到合同等其他漏洞的出现。 (四)、抓好履约检查环节与违约纠纷处理 合同管理人员必须经常了解对合同履约和管理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检查,通过定期检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反映出合同履约中的一般性问题,显示出妨碍合同履行的重大问题,以及产生争议或出现纠纷的现象或隐患等,提出解决的办法或提出解决的请求,制订防范风险的对策,通过整改使合同顺利履约得到落实。在合同履约过程中一旦发生违约情形,公司要区别情况,及时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积极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减少经济损失⑥⑦。 由此可见,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方方面面都应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开展。成功的公司合同管理,是把合同的权利义务按职能分工分解到各部门,由各部门去履行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权利义务。只有这样、合同管理才能真正到位,履行责任才能真正落实。 公司管理论文: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需考虑公司外部环境 毫无疑问,表现最好的公司都关注那些能够给消费者和股东带来最大价值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公司里的每一个部门都是靠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价值增值,人力资源部门也不例外。 在密歇根大学Ross商学院人力资源领导力战略学院商业和领导力中心教授韦恩·布罗克邦科(Wayne Brockbank)看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战略的制定需要对外部商业现实有很深入的理解。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价值创造的界定则有赖于公司内外部的主要股东。韦恩同时还是密歇根大学董事会成员之一。 在任何组织中,一个明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战略一定与市场需求以及公司整体的战略相联系。在韦恩教授看来,无论是为了增加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公司利润收益,还是达到财务盈亏的底线,凡希望实现和增加价值的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对哪些努力会提升人力资源部门的价值与哪些做法会削弱和降低部门价值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例如,通用电气公司(CE)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被其他公司广泛的研究和学习,主要原因在于它和整个公司的商业战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韦恩教授认为,CE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人很好地理解了将人力资源实践和商业成功联系起来的重要性,实现了从更加传统的由内到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到外部环境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模式的转变。 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是在关注公司内部消费者,即公司雇员管理方法的创新,当然,这确实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很重要的对象,但在创新管理方法让内部雇员满意之外,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仔细研究和关注企业外部消费者,因此,把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关注作为检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一项指标和标准非常重要,这终将成为决定公司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 韦恩教授在他的教学活动和出版物中对此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看法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列举了一些能够为消费者、投资者、管理者和雇员创造价值的资源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结论集中在他和戴夫,乌尔里希(Dave Ulrich)合着的《价值主张:助力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实现与组织外部环境的整合》。 在书中,韦恩和戴夫总结了六个关键的步骤。一是确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组织单元和推广范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准备在整个公司推广,还是在一个区域性的分公司,亦或是一个部门?二是掌握公司所处的商业环境中市场活动的一些普遍的潮流和趋势,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三是了解竞争对手公司的优势资源,研究、分析采取何种方法能让公司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四是精确地界定企业文化理念,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理念代表着组织内部共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让消费者和股东接受公司文化理念是公司走向成功一项重要因素。五是将企业文化理念运用到人力资源实践当巾,重点是要关注那些能够提供最大价值,但仍未和竞争优势相联系的部分。六是制定一套清晰的、行之有效的可执行、可落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韦恩教授提醒每一位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清楚知道的一件事情是:没有放之天下而皆准的真理,一套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一家公司是成功的,但在另一家公司也许就没那么有效了,任何战略都要与公司现实的目标——盈利和创收相联系,只有这样战略才能创造价值。 过去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那些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然后编成一个课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一边听课、学理论,一边模仿成功案例。然而今后,人力资源管理如果真正想要在商业活动这个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需要在制定管理战略时充分考虑股东和消费者的利益。 公司管理论文:公司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大面积普及,企业信息化管理也在逐步深入,作为我国重点支柱的煤炭工业的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展开,很多大型煤矿和中型煤矿企业都进行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建立,将企业当前拥有的资源很好的整合在了一起,以业务过程为中心进行应用系统的集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让业务环节之间的相应速度更快,不断的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经逐步的成为了很多企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为了切实将企业物资管理业务理顺,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平,使数据高度共享,信息及时反馈,便于领导正确的决策,本文简要概述了煤矿企业物资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介绍了大屯公司物资供应信息化的设计与实现,最后总结了开发应用物资信息系统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及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大屯公司信息系统;物资管理;效益 一、大屯公司概述 大屯公司位于江苏、山东两省交界的微山湖畔,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煤炭工业质量奖、煤炭行业科技进步十佳企业、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公司等荣誉称号;整体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煤矿物资管理是煤炭企业产、供、销三大支柱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及时按质按量的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通过最少的物资储备来保证供货状态能够最佳,避免出现缺料和物资挤压的情况,确保组织供应的合理性,确保企业能够正常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要确保各厂(矿)生产以及设备维修时需要的相关物质能够供应正常,必须通过物质信息化管理来严格管理采购、供应以及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的速度,并详细的统计分析获得的信息,找到生产物质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不断的提高企业物资管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而帮助公司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开发大屯公司物资供应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现在信息已经成为了资本、土地以及劳动力之后的一个重要资源。谁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并合理利用这些信息,便能够在竞争中领先,从而获得更多的优势。在煤矿中,物资供应部门是企业和生产单位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能够给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物质保证。供应部门的作用非常重要,进行物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给单位生产提供生产资料方面的保证。就微观而言,进行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更好的进行物资的流转,生产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高,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了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就宏观而言,其符合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社会化生产周期有了明显的缩短。大屯公司物资供应处作为集团公司物资供应管理的主管部门,这个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计划、组织、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物质储备、采购以及使用的部门。切实做好物质供应管理,提高物资采购和使用的科学性,对企业更好的进步发展、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更好的周转资金、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利润都非常重要。进行大屯公司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本身便是资本运营管理方面的突破,能够将优势资源真正的盘活,这种资源的整合对矿区物资管理水平的贡献是以往任何一种管理手段的变革所无法比拟的。通过网络能够将矿区内部分散以及比较独立的资源虚拟成为一个比较大的仓库,能够通过信息系统来共享相关的资源,这样能够改变以前重复储备的情况,改善物资积压的情况,可为广泛物资配送规范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设备与软件的更新,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原有老系统硬件严重老化、存储容量较小、运算速度较慢、各种软件、硬件接口复杂,系统功能相对简单,数据资料共享能力较差。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效率极其低下,不利于今后现代化的物资管理。因此,我们必须要开发具有符合大屯公司自己特色的先进的物资贸易管理信息系统。 三、大屯公司物资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功能模块 (一)信息系统设计 1.信息系统设计的主要思想 建立符合矿区物资供应系统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实现内部业务管理一体化,逐步建立与供应商信息互通的协作关系,整合上下游信息资源,统筹“信息、物资与资金”管理。 2.信息系统设计的目标 信息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以计划为龙头的采购管理体系,导入先进的ERP管理思想,有机的整合从计划、订单、收货验收、入库、发票到结算全过程的管理。建立运行高效的业务联动运行机制,使每个业务流程环环相扣。建立完善的供应商档案,实时采集供应商的历史交易记录,引入供应链思想。运用合格供方评定机制,合理的选择供应商,对技术通用的物资实行网上招标采购、比价采购、定点采购。建立统一垂直的库存管理体系,使两级库存统一调配,通过供应商信息互通的协作关系,实现“物资超市”的管理思路,充分利用经济批量法采购,优化平衡库存结构,降低采购费用,加速资金周转率。依据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需要,建立物资管理业务数据高度集成系统,做到业务数据和财务工作无缝链接。建立管理者通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整个业务运作状况的监控,整合业务协调、有序运行。支持集中采购管理模式,强化物资采购的集中管理控制。按照“采购与定价相分离、合同草签与审签相分离、进货与验收仓储相分离”的原则,支持采购运作线、价格运作线、合同审签运作线、质量验收运作线、财务运作线五线分离原则。支持招标、议价、询价、内部、定点等采购方式的价格管理,制订采购基准 价格,关联合格供应商及限价管理,控制采购订单的执行。规范、协同、优化企业采购业务处理流程,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配置适于企业的各种不同业务类型的采购业务流程和审批工作流,支持企业采购业务流程的变化。支持对库存管理提供相关预警信息和控制。支持各厂矿、公司材料成本分析、单项工程核算。具备完善、严密的权限管理体系。支持定制化和开放化的查询功能及报表功能。 3.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架 全矿区涉及到物资采购、供应、仓储及物资监督管理的部门。首先由各物资需用单位的供应(配件、设备)部门分别按车间、区队向信息系统内录入物资需用计划,汇总、平衡利库后生成本单位物资需求计划。由供应处专职计划管理人员汇总需用单位的物资需求计划,按照供应处采购业务的划分,向各采购部门发送矿区物资需求计划(年度、月度、临时)。各采购部门接到上述信息后,进行库存平衡,确定采购方式(招标、议价、比价、定点、内部产品)生成采购计划(包括供应商名称、物资品种、采购方式等)。供应处分管领导审批采购计划后,业务部门根据审批的采购计划,按照年初确定的合格供应商及不同的采购方式(招标、议标、比价、定点、内部市场)确定采购定单。并向供应商发送。物资进入仓库前,仓库验收组及保管员按到货通知单(或定单)验收入库,并在信息系统内确认。采购部门接到由保管员签字的收货通知单(含需用单位仓库)及供货发票,根据仓库确认的收货信息记录,在信息系统内确认,并同时冲暂估。各需用单位根据物资计划申请量结合总库库存,在信息系统上自动下载提货清单锁定库存,合理安排运输工具到总库提货。总库按照提货清单发货后,进行信息系统确认,自动生成随货同行清单一式三份(提货人、出门条、保管员自留各一份)由提货人签字。需用单位按随货同行清单进入信息系统确认。 (二)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1.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大屯公司物资信息系统主要设置了十个功能模块。依次是:基础数据管理、供应商管理、计划管理、采购管理、采购限价管理、采购定单管理、合同管理、验收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基础数据管理主要提供了:维护物资编码信息、权限、口令、角色划分的维护、维护计划价格、审核计划价格、设置安全库存、设置供应单位信息。供应商管理模块的能够给供应商的供货价格、质量、负债能力、按期供货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因素的综合评价打分功能,给采购招标以及供应商思维评价提供统一的标准。通过分析相关的数据,能够帮助业务人员进行最佳采购策略功能的制定。计划管理主要分成下面两种,分别是正常计划以及临时计划。其中前者可以分为:年度物资使用计划、年度物资需求计划、月度物资使用计划及月度物资需求计划。采购管理按照大屯公司“关于物资集中采购“的文件要求,共设计了五种采购方式,即:招标采购、议价采购、比价采购、定点采购、内部采购。公司物资采购部门依据月度物资采购计划和年度物资采购计划。并可对系统自动生成的采购申请进行增加和删除。采购限价管理主要提供由管理部门制定物资采购最高限价及查询等功能,本功能控制了整个物资的采购价格,对于招标和议价采购的物资限价,由系统在招标和议价过程完成后,系统自动写入限价库,作为采购定制物资采购单价格的依据。对于比价采购、定点采购和内部采购等方式,全部由管理人员按照大屯公司价格管理规定审查后,录入本系统,作为物资采购的最高限价。本功能能够提供所有已采购过的物资及供货价格的历史记录,为每年公司物资采购部门对供应厂商的综合考评提供参考依据。采购定单管理主要是提供从物资采购计划到物资采购申请,通过各种采购方式的选择和限价的管理及控制,最终形成的,由供应商供货的物资明细、供货价格及供货时间的一种契约。根据采购定单的自动生成合同文本,并提供合同的变更、撤消、修改、查询、送审、审批、统计等功能。验收管理提供了全集团公司物资到货验收的方式,入库管理的主要功能如下:库存初始化、办理物资入库、其他入库单、库存月结转及各种查询功能。出库管理功能提供了物资的有计划领料、无计划领料等功能。 2.系统的设计实现保证 大屯公司物资供应信息系统应用于物资采购、供应及监督管理等部门,由于各应用单位分布在整个矿区,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分散,所以在整个系统设计上我们采取了集中式数据管理的方式,利用了整个大屯公司已经建设好的矿区网络高速信息系统连接至各二级单位,通过各二级单位的局域网连接至各供应部门的用户,在公司物资管理部门建设整个物资管理系统的数据中心。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到物资管理部门的数据流量大,处理事务繁多,而且各个用户相对比较分散。在应用程序的设计上我们遵循了国际上通用的三层结构系统模型。该结构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具有软件更为灵活、程序开发更为高效、重负载下性能更好、系统安全性更强等优点。整个系统从网络的拓扑结构,软件的体系结构到具体硬件设备的选型,防火墙的配置,系统软件的选型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等各个方面都充分地考虑了系统的安全,从多方位、多角度保证未来系统是一个可以进行交互式关键业务处理的系统。统一接受来自于前台的实时数据处理请求,并均衡分配给各应用服务器。在本系统的设计上我们采用防火墙方式实现物资系统数据中心的网络安全。整个物资系统数据中心服务器独立设计,采用独立的交换机将整个物资系统服务器组成物资系统数据中心服务器组。与矿区网络不直接相联,中间采用高性能防火墙进行隔离。防火墙是一个跨接多个物理网段的报文转发设备,因此它如同一个关守一样,可以对所有流经它的流量进行各种各样最直接的操作处理,如转发通过、各层报头检查修改、各层报文内容检查修改、链路带宽资源管理、流量统计、访问日志记录、协议转换等,可实现在线网络管理和监控。 四、信息系统应用达到的效果 这套系统不仅仅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了全面的供应商信息管理体系,还强化了计划与考核的合理性,关联性建立了统一垂直的大库存信息管理体系,统一物料编码标准化管理,实现了信息共享、关联控制、强化了管理力度,因此,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1.大屯公司物资供应每年平均采购额大,储备资金占用也较大。使用本信息系统,通过库存管理的优化,及时分析了库存的储备情况,减少了储备资金的占用。 2.通过信息系统的使用,取消了帐簿、凭证式单据的使用,数据资料得到保管、不易丢失,实现无纸化办公,在管理费开支上有了一定的节约。信息传递方便、快捷,需求单位对总仓库的物资储备状况在网上一目了然,实现了集中安排运输工具进行配载,在人员和使用车辆往返公司的费用上有了一定的节约。 3.该系统帮助我们建立和储存大量的基础信息,如物资档案、供应商档案、价格档案、历年物资消耗信息等,以提高物资计划准确性、及时性,消除物资积压、减少库存、降低成本。 4.业务人员不用每天忙于开单事务,可安排主要精力调研市场行情,分析储备结构,深入一线征求意见和建议,解决具体问题。 5.该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矿区物资供应管理工作达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集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网络使全矿区的物资管理工作都在管理中心的适时监控中,对物资管理办法是否得到很好的执行,矿区的储备结构是否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 6.该系统完善了供应商的管理,实现网上价格监督,公正、公平、公开的实施采购,在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抑制暗箱操作,消除不正之风上有一定成效。 7.该系统可促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为实现企业流程再造创造有利条件。 8.该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在促进各级管理人员解放思想,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转变粗放的经营观念,为矿区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屯公司物资管理对煤炭企业的生产供应和销售都是非常重要的,其目标主要是根据需要及时的提供生产需要的相关物质,通过最小物资储备来满足供货的实际需要,避免出现物资积压以及缺料的情况,对供应进行合理的组织,做好资金周转工作,从而确保生产活动能够正常的进行。而想要确保每个厂矿的设备维修以及生产运营的物资能够满足需要,便必须将物资信息化运营进去,通过管理来做好物质采购、供应以及使用等每个环节,不断的降低生产所需要的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的速度,做好信息统计方面的工作,及时的找到生产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从而给物质供应管理决策更好的进行奠定信息基础,不断的提高物资供应管理决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司管理论文:对基金管理公司营销策略的认识与思考 自2000年9月以来,华安创新、南方稳健康成长以及华厦成长开放式基金相继推出,我国基金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营销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可以说,基金业正处于一个最需要营销而又最缺乏营销匠时代。本文试图以传统的营销理论运用到新兴的基金行业中,并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经验,对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传统营销理论认为,营销策略(marketing strategy)包含三大要素:(1)目标市场;(2)定位;(3)营销组合。即在制订营销策略时,我们首先要通过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选择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target market),然后针对目标市场潜在顾客的心理,创造出一个属于品牌本身的独特位置,创造出一个属于品牌本身的独特位置,亦即定位(Makreting Positioning),最后,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定位的差异,发展出适当的营销组合,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发挥最大的营销效果,达成营销目标。以下我们就分三部分,结合当前基金市场的情况,来探论基金管理公司的营销策略。 一、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 制订营销策略的第一步就是市场细分。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充分了解投资者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的特点,选择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细分市场,为该市场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基金产品和服务。反思前几只开放式基金的发行,我们认为,基金管理公司停留在一种朴素的销售观念、没有对个人投资者进行细分是基金营销不力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开放式基金的潜在个人投资者,其行为特征、需求特点、影响购买决策的变量都是有差异的,如果不加区别、拉长战线,只能是无的放矢、广种薄收。外对开放式基金的潜在个人客户群体,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细分变量加以归类:比如,依据投资特征,我们可以把个人投资者分为投资意识强的股民群体、投资意识薄弱的大众群体;依据家庭年收入,分为中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依据经常接触的金融机构,分为证券营业部群体、银行储户群体,等等。 以上只是对基金市场个人投资群体的大略划分,接下来还应该根据产品的特征或者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对市场进一步细分,细分的变量包括:地理因素(地区,城市)、人口因素(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教育背景等)、心理因素(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行为因素(投资的时机、追求的利益、投资频率、品牌忠诚度、知晓程度、对基金产品服务的态度)等等。 我们还应认识到,没有任何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能够为所有的细分市场服务,根据公司资源、市场地位和竞争策略,进入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一个或个细分市场,即选定其为目标市场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必然选择。开放式基金的目标市场的界定,我们可以分短期来看。由于国内长期投资理念并未得到个人投资者的广泛认同,而机构投资者则比较容易接受开放式基金——这在前三只开放式基金的认购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因此,在短期内,我们在个人投资者市场,尤其是投资意识薄弱的大众投资者上开发能力有限,不宣作为主要目标市场(Primar Target)。但是,短内最显著的目标市场并不一定就是产品销售最有潜力的目标市场。考虑到积极认购前三只开放式基金的保险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只是因为目前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投资于此,以后定向募集、委托理财如果行到法规允许,它们的资金肯定会往这条路上走。相反,个人投资者这块市场的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因此,短期内我们要把中高收入个人投资者群体作为除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之外的主要目标市场(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同时,大众投资者应作为次要目标市场(Secondary target),并逐步发展为开放式基金的主要目标市场。 二、定位 定位策略是基金管理公司在竞争中决胜的关键之一。在定位的过程中,基金管理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目前的开放式基金市场上,本公司的开放式基金是怎样的定位?市场上的竞争者又是如何定位?广告策略是否能够配合营销定位?基金管理公司需要分析:投资者对当前市场的认识,确定投资者需要何种价值,而且这些价值不能从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对手中获得;市场中存在哪些没有满足的需求,而基金管理公司本身是可以提供这些需求的。通过以上分析,基金管理公司可以系统地识别和塑造自身的差异化优势,成功地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市场利基(Market Niche)。 基金管理公司的定位策略包括对基金产品的定位和对公司本身的市场定位。就产品定位而言,我们必须将自身的开放式基金产品的固有的特性、独特的优点、竞争优势和目标市场的特征、需求等结合起来考虑。比如,针对目标市场对基金产品业绩的需求,投资业绩记录良好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将自己的开放式基金定位于“提供良好的业绩”;针对目标市场对降低投资风险度的需求,投资稳健、规范运作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定位于“稳健性”;针对目标市场对增值服务的需求,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定位于“提供附加性服务”;针对目标市场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定位于“提供卓越的选择性”。总之,我们可以在包括基金产品形象和与投资者沟通方式等方面寻求产品的差异化,并力求把这些差异定位到目标市场客户的必目中,转化为产品的持续性竞争优势。 就市场定位而言,基金管理公司在市场中可“扮演”的角色通常是四类:市场领导者(Market Leader)、追随者(Market Follower)、挑战者(Market Challenger)和补缺者(Marker Nicher)。市场定位是由客户对市场的认知而决定的,但是,基金管理公司的营销人员可以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影响客户对产品和市场的认知,创造更强烈的产品形象,从而建立和更改本公司的市场定位。 在当前的开放式基金市场上,华安基金管理公司作为第一家开放式基金的试点单位,在公同前已经树立起了“行业开拓者”的专业形象,为其定位于市场领导者奠定了基础。先发优势带来了明显的知名度优势和信赖度优势,华安创新的发行曾在全国13个销售城市引起轰动,众多网点甚至出现了投资者连夜队等待领取预约号的情况。为继续保有来之不易的地位,华安基金管理公司采用的策略是不断地创新,比如在进入全国开放的申购赎回当日,推出“养老投资计划”服务项目,以吸引投资者。此即应用了“最佳的防御策略即是攻击”的原理,以不断创新来提高其竞争的有效性和对客户的价值。 众多随后已经或将要推出开放式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Runnerups),即可以采用“追随者”的市场定位,也可以采用“挑战者”的市场定位。比如,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几乎是在华安热销开放式基金的同时,推出了自 己的“南方稳健成长证券投资基金”,采用紧密跟随的策略(Following closely),强调“我也是”的营销诉求,以期分享先进入者的投资收益。其他基金管理公司,还可以采用选择性地跟随策略(Following selectively),即在某些方面紧跟领导者,而有些方面则依自己的方式行事。定位于选择性的市场追随者,成功的关键不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而是在市场细分化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市场全面作战策略,即集中营销战力于主要目标市场,以达到与市场领导者相同甚至更高的获利力。 当然,有的基金管理公司如果在产品创新和营销渠道等方面有重要的突破,它也可以改变角色,成为市场挑战者,在产品设计、品牌管理、广告造势、营销渠道巩固与强化等方面,设计一套整体营销策略,正面攻击市场领导者的弱点,最终超过其市场占有率。 三、基金管理公司的营销组合策略 在基金管理公司确定了自身所服务的细分市场和针对细介市场寻找到公司和产品的定位后,接着就是如何针对细介市场制定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了。 1.产品(Product)策略 包括基金产品的设计开发、基金品牌的管理和基金产品线的延伸。 投资者需求的变化、国家政策法规以及证券市场的变动都会给基金产品的创新提供机会。基金产品的构思来源可以分为两类:理念导向型(ConceptOriented)和营销导向型(Markehng Oriented),理念导向型构思来自于投资决策成员、基金经理等专业人士,他们通过前瞻性地分析,判断市场走势并从中寻找可以形成投资品种的机会。营销导向型构思来自于市场拓展人员、分销机构和客户服务人员,他们在与基金持有人的长期交往中深入了解投资者需求,从而针对客户需求特点提出产品构思。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客观上由于市场投资品种的局限性,主观上由于对投资者的分类和投资需求的界定还没有具体展开,因此,理念导向型的基金产品构思还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开放式基金的推广和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的建立和逐步成熟,从投资者需求角度出发形成产品构思将在基金产品开发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在两方面着手准备,对内是组建有市场销售人员等组成的产品开发小组,健全市场部门、投资部门和研究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扩大公司内部新产品开发的构思源;对外是广开思路,与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结成战略联盟,共享产品开发研究平台,通过学习金融同业的经验,从中获取基金行业新产品的构思源泉和新的目标市场。 基金产品的特性是易模仿性,因此,当基金产品进入相对成熟期,在市场中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产品的差异性也就不那么突出了,此时就要通过基金的品牌管理以达到稳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基金的品牌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业绩、个性和能见度。业绩是建立品牌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做好本职工作”,给投资者较高的投资回报,同时,还要引导投资者在评价基金业绩时与基金的类型、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结合起来,比如,教育投资者限定在同类型基金之间进行业绩比较,而不是在不同类型基金之间进行比较(套用流行在西方基金界的比喻:桔子与苹果是不好比的)。个性也是基金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基金品牌时,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根据基金产品类别和价值定位定义创新性的品牌个性,并在促销活动的各个环节彰显这一个性。基金管理公司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财经公关公司把握市场的“脉搏”,与投资者保持良好沟通,建立并维护自己特有的品牌形象。保持基金产品和服务的能见度是建立品牌的第三个要素。这并不仅仅意味着广告,而是包括了基金管理公司与客户交流的一切方式,通过宣传和分销(确立实际购买时的能见度),形成基金产品在市场上的整体可见度。 在不断积累产品构思库(Idea CenIer)的同时。基金管理公司必须考虑设计自身的产品线框架,作为指导某个类型基金和单个基金具体设计的纲要。新产品的设计应当服从公司整体基金产品线的构造要求。必须能够对公司目前已有产品进行有效的扩张,或者弥补产品线的空白,或者对已有的市场客户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比如,在基金管理公司搭建了开放式基金平台之后,就可以面向大众投资者开发债券基金、保本基金等新的基金品种,向同一目标市场营销新的产品。 2.定价(Price)策略 在基金产品营销组合中,如何在客户可接受的价格范围(Price range)中,制定出一个对公司最有利、最切合公司目标与政策的价格,是营销人员面临的又一挑战。在前几只开放式基金的定价策略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基金管理公司往往侧重于“成本导向”,未能综合其他营销组合变数做整体考虑,以致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如需求强度、客户认知度与心理感受等等。尽管基金管理公司强调开放式基金的收费合理、符合国际惯例,但是。投资者更倾向于拿开放式基金的交易费率和国内封闭式基金相比,得出的结论自然对前者不利。同时,我国开放式基金费率结构上也还存在许多待完善的地方,突出表现在没有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的安排以及没有针对不同的投资者设计不同的费率结构,这些都值得我们重视和探讨。 投资者需求是定价策略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开放式基金投资者所能接受的心理价位较低,可以相应在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费中设立后收费(BaCk-end),而适当降低前收费(Front-end),根据凯恩斯的投资偏好理论,人们更看重现在而容易忽视未来,前低后补的申购费用产生的“低费幻觉”有利于鼓励投资者购买基金。同时,为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基金,还可以设计随持有期递减的赎回费。另外,不同投资者对费率结构的偏好是不同的,有的投资者或许喜欢偏高的前收费,有的喜欢偏高的后收费,有的不喜欢收取申购佣金,但能容忍每年较高的营运费用,为此,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在同一只开放式基金内设计不同的收费结(multi-class fund),比如,设计A、B、C三类不同的收费方式,A类采用随申购金额递减的前收费方式,B类采用随持期递减的后收费方式,C类不收申购费用,但将管理费的费率提高。建议在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到在定阶段后,可以推出此种方式,以适应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基金管理公司在制定定价策略时,还要综合考虑公司整体战略目标、产品成本、竞争者、产品生命周期和品牌形象、政策与市场环境等因素,最后拟订基金产品的价格。必须注意的是,基金管理公司的产品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视竞争压力及营销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定价,并把价格真正地当作完成营销组合策略的一种工具。比如,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在市场上新的开放式基金出现后,调低南方稳健成长的日常申购费率,就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所采取的及时反应。 3.渠道(place)策略 在美国。金融产品50%的运作成本来源于渠道成本。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渠道的选择、维护、管理和调整在金融产品营销中的重要性。对于我国基金行业而言,由于投资者对基金产品尤其是开放式基金还比较陌生,而相应的金融中介机构并未建立起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充分利用代销渠道以加强与投资者的直接接触,是基金管理公司必然的选择。 在我国,大众投资群体仍主要以银行储蓄为主要金融资产,而开放式基金的产品特点与储蓄存款又具有相对的类似性,选择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开放式基金的代销渠道。可以有利于争取银行储户这一 细分市场。但是,在前三只开放式基金发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是为基金的销售提供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客户群,但是受限于现有营销体系、激励政策和专业知识,销售方式还停留在被动销售上,相应的为投资者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几乎未得到开展,这就直接影响了大众投资群体的投资热情。实际上,渠道所提供的投资建议、服务质量给予投资者的心理感觉在其购买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投资者购买基金时,能够得到面对面的指导将可能会增强其购买的欲望。为此,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加强与代销银行的合作,通过对银行员工的持续培训、合作组织客户推介会以及代销手续费的合理分配,增强银行渠道代销的积极性,提高银行员工的营销能力。 基金管理公司在适当的时候还应当引进新的渠道,弥补现有渠道的价值定位的不足。比如,针对投资意识较强的老股民群体。利用券商网点销售基金将是争取这类客户的有效手段。况且,相比商业银行,券商网点拥有更多的专业投资咨询人员,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针对机构投资者、中高收入阶层这样的目标客户,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建立具备专业素质的直销队伍,辅以直邮、电话销售、呼叫中心以及基于Internet平台的直销网络,直达特定服务群体。此外,基金管理公司在与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发展战略联盟关系时,“互为营销渠道”也应当成为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各自的渠道在各自的目标市场上相互交叉销售产品。充分运用合作伙伴的客户优势、专业服务优势,构建在这些分销领域其他基金管理公司难以获得的竞争力。 随着基金产品营销渠道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宽,基金管理公司对各种渠道必须进行有效管理,组成一个功能互补、效益最大化的渠道网络。服务各个不同的细介市场。覆盖市场空白,尽可能地扩大销售量。为此,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渠道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他必须对各类现有及潜在基金营销渠道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能够据此作出正确的渠道选择决策,以及对各类渠道进行效益评估、解决可能的渠道冲突和竞争、适时调整渠道结构等等。从而实现对银行、券商、保险等渠道全面综合、灵活互动的管理。 4.促销(Promotion)策略 除了以上三种营销策略,基金管理公司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和手段,包括广告、公关、销售促进、人员推销等等,使投资者在多元化的信息包围中,更好地识别和了解基金产品和服务。 在前两只开放式基金发行期间,我们看到广告媒体的选择成为影响其发行的一个因素。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发行公告以及代销银行的广告等都只是在几家证券报上刊登,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广告媒体和目标市场之间存在冲突。因为,证券类报刊的读者群以股市上的投资者为主,投资意识不强的大众投资者阅读此类专业报刊的并不多。仅仅在证券类报刊上刊登招募书、公告等,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工商银行销售南方稳健成长基金的广告在个人销售期最后两天开始在多家大众媒体上刊出,这说明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在后期才醒悟到他们在媒体选择上存在偏差。华夏成长基金发行时,刚采取了专业性媒体与大众媒体并重的策略。在《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等地方性媒体上作了整版的软性广告,有效地向目标客户传递了有关的信息。 广告的方式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发行公告、业务规则等作为证监会指定的法定信息披露方式,内容真实准确,但是,从广告的角度来看,由于该类信息采用的标准格式和相对较长的篇幅,更适用于专业人士和极度理性人群,不足以激发大众投资者的购买欲望。一条有效的基金产品广告讯息,必须能够强调出本基金产品的最大优点,赋予基金产品一个特殊的个性或形象,使客户能将它和其他的基金产品区分开来。为此,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利用一些配以图案设计的报刊广告、海报及媒体软性广告,以较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有关的信息及知识更加具体、感性,这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除了广告之外,基金管理公司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促销手段,与投资者进行全方位、广泛、持续的交流沟通。比如,以推介会、报刊或网上路演等方式组织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访谈,通过基金经理的“现身说法”,帮助投资者增进对基金公司投资理念和经营思路的理解,判断基金将来的成长潜力。实际上,在国外,基金经理的职责之一就是与投资者面对面的交流。 美国"9·11"事件后,富达投资基金著名的Peter Lynch就向投资者发表了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回顾了美国所经历的9次衰退,指出“市场每一次都重新站立起来了,而这一次,情形并不比其中的任何一次严重。”极大地鼓舞了投资人的信心。反观国内的基金经理,则主要专注于投资管理,在投资者教育方面的工作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存在可改进的地方。 随着市场上的基金产品越来越多,基金管理公司投在促销上的支出会持续增加。在美国,1996年基金行业用于品牌推广的支出高达2.6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6%。并且为了使有限的广告资源发挥最大的效果,大的基金管理公司通常都请最顶级的专业机构作他们的营销传播。我国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时间短,对广告传媒领域又比较陌生,与优秀的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后者可以从“财经十市场十传媒”的角度针对基金公司及其独有的优势提炼传播要素,拟定促销策略,选择最合适的促销工具。建立最优促销组合,从而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基金管理公司明确了自身的目标市场和定位、针对目标市场制定了系统的营销策略组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营销策略就能够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基金管理公司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市场上的营销高手。营销策略的成功还必须依赖于基金管理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营销体系和营销人员素质。其中,职责清晰的组织机构是市场营销活动的载体,上下贯通的营销体系是市场营销功能发挥的先决条件,专业、敬业的市场营销队伍是决定基金管理公司营销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勤练内功,包括理顺营销机制,梳理营销工作流程,加强营销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并在市场上不断积累营销经验,寻求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等四大策略因素的配合和协调。进而与客户建立起坚实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决胜市场的“致命武器”。 公司管理论文:投资管理公司内部控制与措施 1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监督对内部控制有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情况。一些投资管理公司通过内审部门进行监督,这样以来,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属于同一个团体,不能有效的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监督机制应该具备独立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就难以保证其公平性,对企业的发展不利。 2加强投资管理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2.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日常业务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及特殊业务管理,只有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管理质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而影响,一些投资管理公司存在着制度执行率低、责权不统一等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给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执行依据,然后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坚持相互制约、有效性、独立性这三项原则,其中相互制约原则是指企业内的各部门要明确责任、互相监督,有效性原则是采用合理的手段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独立性原则是保持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依据这三项原则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强风险管理工作 投资管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企业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性管理。首先,企业要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让他们学习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评估等相关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其次,要制定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企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各部门相互合作、相互监督,进一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2.3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构的建设 企业要有条不紊的运营,首先要优化内部管理机构,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公司内部,高层管理人员负责经营决策,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发起者。企业内部控制直接关系着经营决策的准确性,一些企业只注重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而忽略了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这样以来,容易导致财务风险,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会计管理人员在做好财务控制工作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让其他人能够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使财务控制工作有效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风险日益加剧,为了降低竞争风险,企业必须要优化内部管理机构,保证企业管理质量,不断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投资管理公司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企业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为了保证投资管理公司的有效运行,降低投资管理公司的财务风险,需要我们加强监督力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而使其更好的为其它公司服务。 公司管理论文:才谈新形势下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颁布与实施。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逐步迈向稳定的发展阶段。既然房地产行业的热量已经冷却下来了,房地产企业就要在市场环境的改变下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以及管理方式,使企业的发展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经营与管理体制。整合所有的资源,制定稳定的发展计划完成平稳的过渡。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经营;管理;发展战略 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成为了国内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国家的对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从最初的鼓励到了现在的调控。使得房地产行业的泡沫没有继续膨胀下去。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到来之前应该调整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下面我们就关于在新的形式下的房地产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1 新形势下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经营与发展进行大力的整顿与调控,使得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履步维艰、面临着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显而易见,房地产公司的经营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和研究。 1.1 国家的调控政策给房地产公司的经营带来的问题。 1.1.1 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转变。由于国家对于房地产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使得原来房地产的“销售热”、“抢购潮”、“投资热”等等现象只能让公司的经营者深深回忆了。房地产公司与购买者的主导地位发生了转换。市场上的观望状态持续延期,投资者也开始理智的选择躲避风头或者转而投资其他行业。 1.1.2 融资环境的转变。以前的房地产公司的融资渠道多为银行贷款,或者是抵押贷款。如今国家大力限制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金额,提高了放款的门槛。使得房地产公司在融资方面需要重新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1.1.3 市场对于房地产的产品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房地产在经营中占有主导地位,公司的经营重点主要放在了快速建设和促进销售上。忽略了产品的多样化经营和精品化经营。如今房地产公司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在产品的多样化和精品化上多下点功夫。 1.2 公司的内部经营为应对新的市场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1.2.1 公司经营结构的调整。在房地产公司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房地产为使资金快速回笼或者是尽快的扩大经营成果往往是选择快速的买地进行开发、然后大力的销售。开发、销售是房地产公司经营的两大板块。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房地产公司也将加大在管理、经营和服务上的关注度。 1.2.2 公司需要对资金链进行严格控制。房地产公司的经营有其显着的特点。在资金的运用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项目运作或者是周转,甚至于积压。因此严格的控制资金链是公司经营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银行贷款的严格监管使得融资变得相对艰难。政府土地交易政策的转变又加大了资金的运转量。无不对公司资金链的正常运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2.3公司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房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成果,也给房地产公司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现代化经营与管理体制是保障公司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就对房地产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加大会计电算化的建设以及成本核算的能力,优质高效的设计团队,优质的服务团队和管理团队等等都需要房地产公司加快建设速度和加大力度。 2 关于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一些措施和方案。 鉴于以上我们对于房地产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公司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与探讨,为了更好的经营发展企业和发展国民经济。我们应该作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与方案为它们的发展进行努力。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加强公司的人才培养与招揽,建立公司的经营体制。 人才是公司经营发展的根本,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以及复合型的人才等等都是目前处于转型期的房地产公司所迫切需要的。注重于对人才的培养和招揽是公司为长久的发展战略的实现以及建立全面的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作出基本的铺垫作用。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的房地产公司的经营模式逐渐的向多元化、复杂化进行转变。因此建立健全的经营体制是符合公司的发展需要的。公司的经营也应该为了规避风险和扩大利益进行多元化的转变。 2.2 加强成本核算的能力和开发多方面的融资渠道。 房地产竞争的激烈化势必影响房地产的经营成果与经营成本,房地产公司应该加强经营成本核算的能力,很好的控制公司的财务运营状况。使得企业在成本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以求在竞争中的绝对优势。银行缩紧银根,对于房地产的开发和销售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中离不开融资,这就需要经营者在融资渠道的开辟上多动头脑,不能一味的追求资金的快速回笼毕竟这不符合房地产的正常运营状态的。比如说在开发中多采用合作的形式,有效地减少开发占用资金,扩大与基金、信托等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2.3 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合理有效的规避风险。 房地产公司发展二十年来,多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但是如今骤然面临市场经济的控制,必须要在管理上多下功夫,不然各种风险都将对房地产企业形成致命的打击。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无疑是降低和规避风险最好的措施,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今的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分工经营部门体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都是加强公司内部管理的有效措施和主要途径。通过成本核算和质量控制有效的规避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工程开发和资本运作带来的资金风险和质量风险等等。 2.4 做好对市场动态的把握,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生产产品以及差异化生产战略的运用。 由于前期房地产的火热经营状态,使得许多人都想从中分得一块利益。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纷纷建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今的好前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使得原本还不算厉害的竞争问题也日益突出。房地产企业就是生产房产产品经营房产产品的经营企业。房产作为商品和其他的商品一样也需要市场的选择或者淘汰。想要取得竞争的优势就需要把握市场的动态,去探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根据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细分。这些是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只有做好这些才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最终目的。 2.5 整合资源,合理有效的运用资源。 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也是对各种资源经营与管理的过程,房地产企业更是大量的资源进行运作的过程。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资源运作有着运转周期长、运转的数量大等等特点。决定了资源的管理也是房地产公司需要高度关注的经营问题之一。前期的房地产经营形式较好,突然间的降温必定使得众多的房地产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商品积压,也就是商品房闲置积压的状况。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就是资源的占用,对于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链运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因为贷款的问题跨期越长损失也就越多。购买的土地闲置也是房地产企业的资源占用的一种常见现象。所以,对于现有资源进行全面得的整合,在以后的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也是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工作。 总结 本文主要对于房地产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与进步的一些有效的建议与措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与分析。旨在为房地产企业的稳定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并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房地产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工作中来。为房地产公司及国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公司管理论文:证券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绩效问题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国内证券公司的实力已日渐增强。但是目前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业务结构还比较单一,对于以交易通道服务为主的经纪业务依赖还比较大,经纪业务收入和利润占了公司收入和利润的70%以上。如何全面推进证券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变革,需要积极探索证券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证券公司及营业部往-财富管理方向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绩效;薪酬管理;合规性 一、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绩效 一方面,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员工通过参与设定自己的工作目标而具有自我实现的感觉;促使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达到一致和统一。另一方面,通过自上而下地分解目标,避免团队与员工目标偏离企业战备目标。一年中多次地评估与奖惩,实现企业对目标的监控实施,保证工作目标的按时完成。上述两方面都提高了企业或团队的管理 绩效,保证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沟通效率 绩效管理改变了以往纯粹的自上而下命令和检查的做法,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定期就其工作行为与行沟通、评判、反馈、辅导,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职业能培训、开发,对其职业发展进行辅导与激励,客观上为管理管理者之间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提高了效率。 3.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必要依据 通过绩效管理、实施绩效考核,为企业员工的管理决策退、晋升、转岗、降职等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也解决了培训、薪酬、职业规划等问题,使其行之有据,这也是绩效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环节的原因所在。 二、证券类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现状 1.绩效管理未体现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思想已被大多数现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接受和遵循,但证券类公司在对基层人员的薪资管理方面却往往存在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1)大多数证券公司在新员工(主要是证券经纪人)入职前实习期内,未给实习员工以任何经济上的补助(含奖金,交通补助、饭补等),但对于任何一名实习员工,衣食住行都是他们的基本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在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且社会关系也处于初步积累阶段,在公司不给予任何补助的情况下,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开发当中,必然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 (2)员工人职门槛设置过高,不符合人本管理的理念。许多证券公司要求员工在入职前必须开发到一定数量和金额的有效客户,而这个门槛设置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很难跨越,无形中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度和参与度,他们无法真正地融入到公司整个团队的市场开发业务当中。 2.考核体系不尽完善 (1)考核指标设置不当。当前证券公司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存在3种做法:一是绩效考核指标过粗,过于泛化,与被考核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不大;二是绩效考核指标过细、过全,看起来很科学、很合理,但执行起来很困难;三是盲目追求量化,只考核能量化的指标,不能量化的指标则被当作不重要的指标被取消掉。 (2)主体不明确。许多证券公司在开展绩效考核时声势浩大,要求所有的员工之间互相打分,然后算出一个平均分,似乎这样的评价才算得上科学和客观公正,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评价员工的业绩,将其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但这样做不能对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并进一步开发员工的潜能,不能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总体评价。 三、提升证券类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建议 1.提升绩效管理理念 高层管理者应该从战略高度来考虑如何借助绩效管理来提升整个公司的绩效水平,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公司要使绩效管理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把有关人的各项决定即:岗位安排、薪酬、职位升降、员工解职等都看成是企业的控制手段,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也为员工营造一种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氛围。 2.明确营业部用人策略 国信证券的“雏鹰计划”,为营业部人员招聘培养提供了许多借鉴方法。证券公司要找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用人策略?那就是要找符合未来需要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也就是需要严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以质取胜!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一些证券公司在营业部人才招聘培养方面也有许多自己的创新实践,例如兴业证券从2003年开始的金牛计划,为公司总部和经纪业务培养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在公司总部的系统招聘选拔的同时,还需要营业部根据公司财富管理转型的要求,通过有效招聘,招到所需要的人才。 3.实现差别化的员工薪酬绩效政策 为了保持营业部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的收入水平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要考虑在进一步提高人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营业部员工的底薪,尤其是新人和优秀投资顾问的固定薪资水平。同时,考虑目前佣金率下滑和营业部投资顾问提成比例采取逐年低减的方式,拟根据投资顾问的工作年限,逐年上调底薪标准。同时考虑适当降低提成在员工收入中的比重,增加员工绩效统筹发放额度,上述需要根据市场整体水平和公司的承受能力,经过测算来具体加以确定。 4.完善证券营业部绩效考核方法 根据公司财富管理转型要求,进一步明确营业部各类人员的工作要求及业绩标准,为了进一步适应公司二次转型需要,在前中台人员考核中,在强调新增资产的同时,增加资产保值增值、产品化率等相关指标,在后台人员考核中增加服务态度考核。同时根据《关于加强证券经纪业务管理的规定》:“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业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激励,不应简单与客户开户数、客户交易量挂钩,应当将被考核人员行为的合规性、服务的适当性、客户投诉的情况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应当以书面保存。” 公司管理论文:公司客户服务部驻外人员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金鹏通信实业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事业的发展,加强客户服务部渠道系统的自律和科学化管理,规范外派人员的工作行为,广州金鹏通信实业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部(以下简称客服部)在《广州金鹏通信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条例》和《广州金鹏通信实业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部外派人员管理规范》的基础上特制定“外派人员管理办法”第二条本章程适用于所有客服部的外派人员,包括在当地招聘从事金鹏通信实业有限公司客户服务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客服部将会依据外派人员对本章程所规定的职责的完成情况,按《广州金鹏通信实业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部外派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对外派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并为渠道优化做相应而适当的岗位调整。 二、外派人员岗位职责 第一条售后网络的规划、维护及优化。 第二条协调运营商、商、授权站点以及厂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条收集、反馈市场信息,包括产品质量跟踪、竞争对手市场运作情况等信息。 第四条指导培训站点运作、备件运作、技术支持等。 第五条处理投诉,在恶性事件投诉中能应付危机事件。 三、外派人员具体工作指导 (一)、工作态度方面 1、外派人员是金鹏公司为了更好地开展当地客户服务工作而设立的人员安排,其职责是代表客户服务部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金鹏小灵通售后客户服务的相关工作。外派人员是金鹏公司为了更好地进行当地客户服务工作而设立的人员安排,其职责是代表客户服务部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金鹏终端产品售后客户服务的相关工作,代表着金鹏公司的形象。外派人员任何的言行举止将和公司的形象息息相关。因此,外派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得做出任何如工作散漫、不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消极抵触公司下达的工作任务、从事与本公司利益冲突的兼职等等这些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或散播如抱怨等这类有损公司利益的言论。 2、外派人员必须对各地市的站点运作状况保持良好的监督管理,外派人员的通讯工具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周一至周日8:00-24:00),必须保持畅通。便于站点有重要信息时能迅速反馈给外派,而公司有任何指示也同样可以及时传达。避免因信息反馈不畅通而导致重大事件的发生或错过了最佳处理时间。 3、外派人员都远离总部在全国各地开展着我公司的售后工作,而公司对外派人员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外派工作周报表。工作周报是外派人员具体工作内容和安排计划的体现。为了让总部对外派的工作计划做一定的合理性指导,每一位外派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填写工作周报,并要求每周一中午1点前以邮件或传真的方式上报给渠道工程师并抄送渠道经理,渠道会按照外派人员的工作报表给予适当的指导并监督。 4、由于外派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公司在多方面给予适当的补助。外派人员在每月规定的时间内将上月差旅补助方面的单据邮寄回公司报销。因公司财务有规定的时间受理报销事宜,因此,外派人员必须在我部门规定的次月10号前将上月相关报销凭证及时寄回。另外,外派人员提交的差旅费报销必须是经过总部批示产生的差旅费用,如发现外派有做假行为,将在报销和考核中给予处罚。 (二)、授权站运作管理方面 1、授权站代表着金鹏企业进行当地售后服务工作,直接决定着客户对金鹏公司的形象,而服务态度是客户服务中的重要一环。通常许多服务投诉是由于用户对授权站的服务态度不满意而产生的,因此,授权站的服务态度管理和培训将直接影响到我公司的售后质量,外派人员应该以给予高度的重视。适当地周期性对授权站点的服务态度进行了解,培训。 2、维修工单是总部和授权站之间进行劳务费结算的重要依据。外派人员必须指导好服务站正确规范填写并及时邮寄,以便减少回访和核算时的工作量,提高结算工作效率。同时,应该周期性对站点对劳务费结算进行沟通,教育站点别做假,确保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如发现站点有做假行为,应当搜集站点有效证据并向公司举报,并对该站进行一定的教育。 3、授权服务站正常的运作过程中,应当申请适量的备机备件而不能通过私自向局方借用销售机器做为售后周转,更不能未经过公司允许私自拆机(包括拆销售机/备用机/故障机)以获得维修备件。如果出现上诉事实,外派人员应及时上报给渠道工程师。授权站不得将无申请备件返厂,外派人员也应该周期性地对授权站进行备件培训。 (三)、关系处理方面 1、与运营商间的关系:由于小灵通销售市场的特殊性,外派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与之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随时了解运营商对本司售后服务的评价以及要求,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和反馈信息。 2、与授权点的关系:处理好与授权站之间的关系,是开展当地客服工作的关键。外派人员必须协调好与授权站的关系,使授权站与外派人员的沟通渠道保持畅通和及时。避免授权站因无法与外派人员联系或没有协调好而导致售后问题的产生。 3、与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售后的工作是为销售服务的,因此,外派人员的工作与市场销售息息相关。外派人员必须经常与当地的销售人员保持密切的沟通,每周从销售人员处获得必要的销售信息,这些信息是客服部制定服务网络的分布,申请备件的数量以及机型的故障率等重要的依据。 同时这些信息也要提供给当地的销售人员制定必要的改进措施。 (四)、推广支持方面 授权站的维修质量直接关系到金鹏企业的声誉。外派人员必须和客服技术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取得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支持,有计划地对授权站的维修人员实施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当地授权站的维修技术水平,确保维修质量。避免由于外派人员的技术支持不到位而导致授权站产生有关技术问题的投诉。 (五)、信息反馈方面 1、质量问题反馈:外派人员对质量问题的反馈应及时到位,以免造成售后工作被动。 2、相关信息反馈:外派经理负责区域的授权站如有相关信息变更或外派人员本身通讯信息方面有所变更,应及时通知渠道负责人。以免信息反馈不及时而造成公司的损失。 3、局方故障机库存信息反馈:外派人员应在每月工作月报表中上报所负责地区的局方故障机库存数量,避免造成大量积压。避免因外派人员没有及时上报该地区的这类故障机库存信息而滞后了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导致公司承受更大的损失。 (六)、突发事件处理方面 如果出现有关投诉涉及到技术监督局、消协以及新闻媒体等影响重大的部门,外派人员必须本着维护金鹏企业形象为宗旨,采取主动,积极跟进,及时汇报的方法,对事件全程跟踪,将解决方案落实到位。避免因工作方面的疏漏令本公司的产品出现在技术监督局、消协以及新闻媒体等曝光的事件。 (七)、业绩体现方面 1、备机管控 备用机是决定公司售后投入成本大小的一项重要因素。外派应该自觉适量地申请备用机来解决问题,并迅速周转这些备用机以达到更高效的利用,同时,要注意租用期限,及时归还。 2、负责区域换新量控制 各区域换新问题也是决定公司售后投入成本大小的另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各区域外派人员应对各站点的运作保持监控状态,适当适量地对其进行指导,减少因站点运作不规范售后服务没及时到位解决问题而出现的换新问题。 三、外派人员岗位优化调动规定 为了平衡好外派和总部的人员需求,合理分配劳动力,避免出现某些地方人手盈余而另一些岗位则人员紧缺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各岗位的工作效率,外派人员岗位优化调动将根据地域情况和销售情况分配人员数目。另外,为了更有效保持外派人员的对工作岗位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外派人员的科学化管理,外派人员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外派在同一区域任职过久、外派月度考核分数低于60分或其他原因而不适合在原区域继续留任,总部将考虑将其调离原负责区域。 (一)、以上规定的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外派在某地区任职未满半年,无重大失误岗位不调整;每个季度根据外派绩效考核平均分进行一次季度排名,排名结果作为调岗的依据。 2)、全国区域性岗位调整每半年进行一次;每月外派绩效考核得分低于60分者,相应做岗位调整;同一地区任期满一年者,原则上都要进行区域调整。 3)、销量较多的地区由一个外派和渠道助理重点管理;销量适中的地区由一个外派人员进行管理;若干个销量较小的地区由一个外派统一管理。 (二)、具体内容如下: 1.以上规定适用对象:所有外派人员 2.外派人员的划分(包括一站通): 一类—外派客户经理员 二类—外派备件管理员 三类—外派技术人员 3.地区划分原则: 一类地区—销量达20万或该地区销售机器10万以上且所销售主要为高故障率机型的地区 二类地区—销量介于10~20万之间的地区 三类地区—销量少于10万的地区 4.外派分配原则: 一类地区—由一个外派人员管理,同时,渠道助理重点协助 二类地区—由一个外派人员管理 三类地区—由一个外派人员管理多个相邻的三类地区 注:建立了一站通的区域,因为一站通的职能已经大部分取代了外派的日常工作,所以,外派人员的分配按三类地区原则分配。 5.外派人员定期岗位轮换周期:每半年1次 在以上规定的执行过程中,外派人员岗位调整中的工作交接必须严格按“外派调动或离职工作交接规定”执行! 公司管理论文:公司产品承揽评审生产交货及出入库管理制度 1、产品承揽 (1)公司所有生产产品均由销售部销售。 (2)产品销售时,1吨以下可不签合同。1吨(含1吨)以上必须签销售合同。销售合同经销售经理审核批准后到经理处盖合同章。 (3)所有订货合同均需填写《承揽评审记录表》。空白表格存放于销售部。业务员接订货通知后,按规定格式准确填写,字迹工整清晰,填写完毕后报销售部经理签字(若销售部经理不在由销售办主任代签)后,交销售办主任评审。 如业务员外出不在公司,由销售部经理填写,如业务员及销售部经理均不在公司,可由销售办主任代其填写,但业务员必须在回公司24小时内主动找营销办主任复核签字,逾期视为认可,否则出现一切责任由业务员承担。不填写承揽评审记录表,不予安排生产计划。 营销办主任接《承揽评审记录表》评审后及时将生产计划下达到生产部,由生产部当日评审入库时间,而后,营销办主任依据生产计划将填写了计划号及入库时间的《承揽评审记录表》,一联返销售部经理或业务员,二联留底,三联交生产部。 2、合同的评审 (1)合同评审按《合同评审控制程序》进行。 (2)合同评审结束至交货前,相关业务员可到生产车间、仓库了解自己的产品生产、入库情况,在必要时可向营销办主任提出书面建议,营销办主任根据情况全权及时与相关生产车间调整处理。 (3)营销办主任下达生产计划二联至生产部,三联至成品仓库,并由生产部评审人员及成品库保管员在计划存根联签字接收。 (4)因客户要求,营销部下达生产计划后确需补签合同时由相关业务员写出书面申请,找营销部经理签字,总经理签字后加盖合同公章,此书面申请存营销部经理处。 (5)成品合同评审规定 ①生产部合同评审员对生产部产品准时交货负责。因而生产部合同评审员必须时刻高度关注各车间生产进度,准确掌握各生产车间工序实际生产状况,灵活准确地安排转序和交货时间,严禁固定地按天数累加生产数量来确定交货日期,如遇用户要货特别急这一特殊情况,由销售部经理找生产部经理及生产部合同评审员给予特别评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②如发生意外设备故障,由生产部经理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交货期,仍保证不了的,生产部经理需与销售部经理协调推迟交货期,由销售部经理在《推迟交货申请表》上签字同意,并交营销办主任更改交货期。 (6)成品入库规定 ①按计划每批次成品包装结束后,包装车间主任必须立即与装车人员联系办理转序入库。装车人员必须保证当日办理入库。装车人员对同一天多批次入库的产品,应与包装车间主任及营销部主任主动沟通,按照缓急安排入库,对必须在当日下班前入库,否则就会造成误交货的产品,包装车间主任应该与装车人员提前协调,妥善安排。 ②入库成品必须带有产品标识和合格证,顾客需要产品质量证明书的,还应附带产品质量证明书一起入库。 3、合同的更改 (1)合同的更改按《合同评审控制程序》办理,由营销部经理与生产部经理沟通后填写《合同变更记录》并签字确认,由生产部拟订好修订合同,由生产部合同评审员以书面形式提交营销办主任,并将评审结果协调营销部经理及业务员联系客户确认,经客户确认后重新修订合同。 (2)对于交货期变更的,由生产部书面通知营销办主任,将变更信息以书面形式传递到相关承接人员,确保其知道已变更的信息。 4、产品入库发货程序 (1)成品库保管员对生产部入库的成品按照生产计划中下达的规格、数量(支数)入库并挂好标识(所售客户名称及规格),保证帐物相符,以免混淆。 (2)成品库保管员对入库后产品的包装完好负责,对入库时包装破损的拒绝入库。 (3)对于客户要求单件计量的产品,产品入库时,入库人员应出具每件产品的明细表,成品库保管员根据明细表,核实明细表中累计的重量并抽查与单件产品填写的重量是否一致并清点此批产品的数量(件数),核实无误后,办理产品入库手续,并当场清点所入件数是否和明细表一致,如有意外,暂停办理入库手续,查明后再办,车间及其他计量人员要认真计量每一产品的重量(客户反馈有重量不足或其他错误时,分别由打包计量人员及相关责任人承担一切责任),杜绝因重量不足影响我公司信誉的现象。 (4)成品销售时,由销售部经理或业务员陪同顾客到仓库提货。成品库保管员按用户所要的规格发货过磅,提货人或业务员监磅以示数量认可。发货单一式四联,一联存根、二联财务、三联营销部、四联顾客。业务员在发货单存根联签名,为顾客送货情况,业务员必须让承运人在发货单存根联“承运人”一栏处签名,并注明“承运数量准确”字样,以示承运数量准确。仓库保管在第二联应注明此批产品何时下达生产计划,何日何时入库,然后由发货人持第二联到销售部经理处签好出厂价,并由销售部经理签下计划日产品订价,加工费及标明商家符号〇,厂家符号〇。如销售部经理不在,应找营销办主任代签,假若以上二人都不在应找总经理签发后到财务部开具发票,然后由发货人持发票或出门证到仓库交给成品库保管员,保管员在出门证处签字,以示发货数量准确。如客户需要出具发货清单时,由成品库保管员给予逐项填写并随货同行。 公司管理论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对策 “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核心、最具有挑战性的因素,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近年来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核心,倡导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的文化理念,大力营造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并以此引领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员工认真工作,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企业打造员工能够发挥个人才智的平台,保障员工权益和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最终做到企业和员工实现双赢。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公司自上而下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企业人才流失、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难以回避,亟需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下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个人工作经历提出一些浅见,请各位领导和同事批评指正。 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专业人员缺乏。7月31日召开的公司基层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上,张忠惠总经理在主题讲话中专门提到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公司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一是公司新成立项目部在定岗定员选拔专业人员时,难度很大,关键岗位人员迟迟难以到位,往往需要项目部领导利用个人以往工作关系“招兵买马”;二是公司人力资源公司专业人员储备不足,新项目成立后专业人员调配捉襟见肘,甚至一名预算员、技术员和测量工,都需要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亲自过问;三是专业人员缺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质检、测量和计经等专业,基层单位办公室、党群、物资、劳资专业同样存在人员缺乏问题,基层单位时有管理人员随意转岗的现象。 2、员工技能达不到岗位工作要求。在日常交流中,发现不少基层单位领导在员工日常管理中有一些共同的感慨和体会,即有不少下属员文秘杂烩网工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一个人的工作有时需要两个以上的人员来完成,同时不少员工技能和能力比较单一,能搞内务的对外协调沟通差,业务能力尚可却管理水平不足,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写不了。复合型员工普遍缺乏,成为目前基层单位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3、专业岗位人员收入与市场行情有一定差距。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专业人员的流动加剧,逐渐形成了专业人员的市场价值,其高低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近年来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成熟的技术、预算等专业人员在市场上谋得一份工作没有较大困难。公司受电建市场大环境、上级政策和自身决策影响,在发展中存在基层单位发展不均衡、相同岗位收入不同的问题。有些基层单位专业人员收入与市场行情有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专业人员的心态。 4、收入分配不能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业绩论薪酬”是公司一直倡导的收入分配模式,但在实际执行中有一定难度和问题。一是基层单位存在冗员,兼顾公平往往成为国企特色的平均主义;二是公司实施定岗定薪,岗位一旦确定,收入即基本确定。但如何评价在岗人员是否称职,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和管理手本文来源:文秘站 //段;三是公司对基层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审批制度,岗位绩效工资最高封顶,往往能罚不能奖,同时具体操作也比较繁琐,真正执行绩效考核的基层单位极少;四是职务成为提高个人收入的主要途径。职务上升,岗位提高,收入自然而然的增加。专业人员调动时,能否提升职务成为专业人员个人考虑的首要因素。 5、新分配大中专学生整体素质有下滑趋势。近年来公司招聘的大中专学生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相比,整体素质有逐渐下滑的趋势,分析原因,一是大中专院校扩招,入学门槛低,同等学历情况下,整体素质下降;二是公司为适应市场人才快速流动现状和不同岗位需求,有目的的招聘中低学历的学生;三是大中专学生就业难是目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国有企业肩负较多的社会职能,稳定员工队伍,解决员工子女就业也是公司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企业生存发展中需要协调处理好一定的社会和行业关系。因此,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分配到公司,岗位难以安排,个人也需要重新学习,对公司引进大中专学生的初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6、专业人员流失严重。受建筑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环境和员工个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公司专业人员流失比较严重,涉及行政、生产、计经、技术、质量、测量等多个专业,按照专业分析,技术和预算人员最为突出。按照工作年限和身份分析,工作5年以内,人事制的大中专学生流失最为普遍。按照所在单位分析,一级项目部和原冠名队问题突出。 7、待岗期间专业人员管理存在盲区。分析近年来大中专学生和专业人员流失的原因,有个人主观因素,但与管理使用不当也有很大关系。公司一级项目部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在项目收尾期间,员工待岗分流现象普遍存在,而项目部为临时性机构,项目结束,机构即解散,对所属人员无法承担后续管理责任,而人力资源公司从权限、职能和经济上,又无法与项目部实现及时衔接、跟踪管理,形成管理盲区,造成重点专业人员长期待岗,加剧流失。 8、冠名队技术人员管理不到位。冠名队是公司20__年后推行的施工队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也锻炼了一批人才。但实施中,对技术骨干的管理存在不足。一是技术骨干兼职多而杂,专业工作精力受到影响;二是与其它基层单位比,冠名队技术员缺乏企业归属感;三是公司在冠名队技术人员的管理上有疏漏,造成冠名队一旦有大的变动或是没有项目,技术员很容易流失。随着公司对冠名队体制的调整,这个问题目前应当有所好转。 二、当前条件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以上问题涵盖了员工招聘、职业规划、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测评、定岗定薪、绩效考核、员工内部调配、人事、行政管理制度修订和员工离职、辞职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解决的对策主要有: 第一,严把专业岗位入口关,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岗位入口关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一是招聘大中专学生时,努力把握好就读专业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关系(员工子女就业专业可适度放宽),为将来的职业规划打好基础;二是对新分配大中专学生,根据其专业、个人意愿、综合素质,安排好见习期岗位,通过实习期考察,确定其专业岗位;三是专业岗位管理权、使用权分离。在公司各专业范围内,由公司专业部门配合人力公司,对专业人员实施准入管理,基层单位只有在专业人员范围内选人的权力,杜绝员工随意转岗和基层单位随意调配,加强岗位专业管理;四是根据员工个人综合能力,由人力资源公司和基层单位帮助员工进行基本的职业规划,使员工明确个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发展方向。 第二,加强员工工作能力测评和考核档案管理,强化岗位学习教育,规范员工管理任用。 员工工作过程中的考核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员工工作态度是否端正,是否称职,岗位应当升还是降,是否具备兼岗能力,学习能力强弱与否都可通过考核得出基本结论,并能针对考核中发现的薄弱环节确定员工在职培训教育方向。同时,也是确定专业骨干和人才,进行重点管理的关键途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员工工作过程考评。 一是由人力资源公司统管,公司机关和各基层单位配合实施,对公司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定期(一季度或半年)进行工作考评和岗位能力测评,建立管理档案。具体可对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由其上级、下级、平级同事进行打分和讲评,并可以延伸至员工责任心、业绩和其它综合能力评价。最终使每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期间,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岗位,都有一份工作能力、业绩和综合素质考评分析类的档案材料。为干部选拔,重要岗位人员任用和员工职业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二是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岗位学习教育,提高在职教育成效。对自愿转岗和有多掌握岗位技能需求的员工及时培训,培养一专多能型员工,拓展员工从业岗位;对业务能力不适应岗位需求的及时进行培训,或者修正职业规划进行转岗前培训;有对业务相近的岗位人员针对性的进行多业务轮训,培养一专多能型员工;三是规范员工管理和任用。员工专业管理实施准入制度管理,人力资源公司对公司各专业人员进行登记备案(包括兼岗能力)。未登记备案专业员工转岗、兼岗要经过公司该专业部门考试和同意方能转岗、兼岗。基层单位只有在专业人员库中选则的权力,不得随意调配员工岗位,并杜绝员工随意转岗现象,加强岗位专业管理。公司近年来逐步将基层单位干部任免权下放,加大了基层权力,但也有一些不足。应对拟提拔管理人员的业务工作时间、任职经历予以明确要求,适当增加时间限制,需要特殊破格提拔的由公司审批。以增强干部任免的严肃性,防止干部任免的随意性和过多过滥的情况。 第三,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激励,适度灵活管理模式。 一是对各级管理机构特别是一线项目部,严格执行定岗定员、竞争上岗制度。其中,定员是关键。在定岗定级时就严格把关,用岗位等级区别工作能力,拉开收入差距;二是加强工作能力测评,强化过程考核。努力做到岗位能升能降,职务能上能下,把业务素质优良、责任心强的员工安置在重点工作岗位上;三是重点岗位的骨干收入与市场适度接轨,减小该岗位收入与市场价值的差距。目前公司专业人员缺乏,基层骨干基本都提职或由基层领导考虑提高了收入。但也有业务能力强、所处岗位关键,两个以上骨干存在竞争的情况,由于提职名额有限,所以必须考虑保证其收入与市场同类型岗位差距不能差异过大,以减少人才流失隐患;四是严格控制工资总额,灵活基层单位内部绩效工资使用。绩效工资的正确使用,是奖勤罚懒,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项目利润率下滑的情况下,部分项目部各类奖励减少,用好、用活绩效工资尤其重要。建议公司在严格控制工资总额的前提下,在绩效工资的份额(普通科员绩效工资数仅300元)和使用方式上积极探索如何灵活管理和使用。使基层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平均主义和鞭打快牛的现象,使多劳者多得;五是加强项目待岗期间专业人员的管理工作。项目部员工在工程收尾期分批放假待岗的情况无法避免。关键是对重要业务的骨干人员采取专门措施,缩短重点岗位人员待岗休息时间,增加待岗期间收入,有条件应及时调动到其它项目,尽可能杜绝待岗。 第四,顺应人才流动的市场环境,理顺员工出口关。 人才流动是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下的大趋势,如同水利工程,一味堵、挡,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如何加强引导疏通。一是在企业内部实施人才考评选拔机制,及时发现人才,并加以重用,以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减少骨干员工外流;二是在调离企业对员工个人发展明显有利的情况下,应做好礼送员工工作,不人为设置障碍,使员工在离开时对企业怀有感激和留恋之情,同时加强与员工离企后的联系,使其成为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信息员和观察哨;三是对既想享受市场的高收入、又想依靠公司解决个人养老问题的员工,严格执行公司管理制度,该收取在外从业管理费的及时收取,该解除合同的解除合同。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司从上到下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正确的管理方针和制度,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疏漏,才能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干的更加出色,真正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文化建设打好基础,为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和长盛不衰保驾护航。 公司管理论文:加强物业管理公司税收征管的思考 随着近年来房地产的快速发展,物业公司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物业公司本身的特点,其税收问题也应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科就本次检查中的物业公司存在的不同情况作一行业分析。 物业公司的物业管理是指对已建成并交付使用的房屋及配套设施、场地等业主公用财产进行综合管理的活动。因此物业管理企业的收入主要由物业管理收入、物业经营收入和物业大修收入组成,其中物业管理收入是其中主要项目。 因为物也公司的收费标准是建立在提供相关服务基础上,因此,业主与物业部门常因服务纠纷而发生欠缴物业费情况。由于物业费需要缴纳营业税,于是一些物业公司就按照实际收到的物业费缴纳营业税。而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收入,这无疑是错误的。 无论是《企业会计准则》还是《企业会计制度》都规定了“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这一原则,同时,财政部对物业管理企业营业收入的确认也有规定“企业与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双方签订付款合同或协议的,应当根据合同或者协议所规定的付款日期确认为营业收入的实现。”由此可见,作为物业公司的主要收入——物业费收入,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及相关规定,在物业合同规定的付款到期日确认营业收入实现。但很多物业管理公司对于收入是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即只有实际收到物业费才计入收入,而费用却往往是采用“权责发生制”记账。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计算不准确,少缴税款。 另外,有些物业公司将业主委员会或产权人提供的房屋进行出租,这部分收入属于“物业经营收入”,该收入除需缴纳营业税外,还需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等。但一些物业公司将此类收入归入到物业管理收入中,只缴纳了营业税,而少缴了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等。 所以,税务机关在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辅导或检查时,应首先掌握物业公司的收费标准和物业管理收费面积,以此来计算出物业公司应收物业费的数额,再以此为基础来核查受检单位收入核算是否准确。对于物业管理对象尤其是业主共用部位(如会馆、写字间大堂等部位),检查人员应现场考察和审核,以判断有无出租行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税收政策宣传力度和检查力度,以保证各项税款应收尽收。
交通运输工程毕业论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摘 要:为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出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思路,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从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训练式教学、校企合作双元教学以及课程学习达标检验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实施模式。提出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持续改进课程体系的流程模型。最后提出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措施,以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实施模式 0 引 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学位种类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2015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1:1。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主线,“智慧、高效、安全、环保”成为主题,各种新型设施、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并得到应用,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推进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突破传统培养方式,建立一套更具有工程实践特点,满足国家特殊人才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从行业人才需求、学生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培养符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先产生于美国,并以美国最为成熟和最有影响。按照美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界定,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完成在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内开展实践所必须的理论性学习,获得高于学士学位水平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形式,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计划与全日制的基本相同,要求研究生每学期至少完成2门课程,对于课程学习一般采取注册制和学分制,每学期注册1次,注册后至少要修满3个学分,1个学分约为15~16个学时[1]。在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出现了修课式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注重与工业相结合,通过修读课程而获得硕士学位。 总体来看,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学习和研究的实践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强调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衔接,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相对较高。其次,国外大学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课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再次,由于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一些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此外,随着全球化发展浪潮,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分度不高;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的比重较低,职业导向性不足;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职业能力标准缺乏衔接[2]。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措施。张兰[3]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对形成实践能力要素的培养,要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市场机制的导向及导师的作用等。徐巍华[4]提出建立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体系,并在控制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陈志祥[5]提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姚王信[6]提出基于生源差异的课程设置模式。马健生[7]总结了北京师范大学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实践和经验。刘国福[8]以微弱信号检测课程建设为例总结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浙江大学[9]以学科文化为核心,将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2.1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分析 首先,基于我国“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以及全球化发展格局,分析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以及经济新形态(互联网+、工业4.0)对交通运输行业结构性变革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特点。比如调研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设施、设备、技术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新动向;采用座谈、问卷调查、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了解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程建设等岗位规范、职责和技能。 其次,调研本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发现其成长内驱力;按照研究生自我成长的意愿,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 然后,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逻辑,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规范,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专业硕士研究生必备的素养和职业能力,归纳梳理形成满足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建立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匹配矩阵(如表1所示)。 2.2 课程体系设计 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等方面进行分类,按照定制化培养思路,研究如何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等课程模块,体现服务行业特殊需求的特色。此外,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模块,打造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互换”为基础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3 课程体系实施模式研究 一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突出职业认证、企业实践,培养职业能力,规划建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资源平台(包括实用教材、开放性实验和案例库)。二是采用训练式教学方法,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螺旋互动转化机制。优化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和工程实践内容所占比例,建立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结构化配置关系;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以及项目演练等手段,使课堂教学项目化、情景化,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三是引入校企双元教学模式,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用企业商学院资源,在企业学习内容注重企业业务流程、交通运输设施设备运用、物流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等。四是建立综合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认证、企业顶岗评价等在内的课程学习达标检验体系。课程体系实施模式如图2所示。 2.4 持续改进 建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检验课程体系实施效果提供评价依据。对课程实施过程持续跟踪,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效果评价。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流程改善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型。具体做法如图3所示。 3 保障措施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要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培养质量。 首先,高校内部各部门应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制度、流程,创新服务形式、内容和手段,逐步建立服务主动推送机制,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协作共同体。其次,高校应整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合理配置,主动融入企业价值链条,以项目研发、技术培训以及人才输送等多元合作形式,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再次,为了培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研究与设计能力,高校应利用好企业这个大课堂,采用工读结合方式,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最后,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和教育认证理念,创新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并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创业意识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交通运输工程毕业论文: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课程认证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探索通过课程认证的新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在界定课程认证的概念与操作流程基础上,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课程作业及考核方式5个方面对课程认证的要求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认证;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专业课程教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推进“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规范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进行专业课程认证的新模式。 专业课程认证是保障卓越工程师班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宗旨在于充分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交通运输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认证指教师依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参与由学校教务处或者二级学院组织的课程认证过程,认证结果达到或高于相应标准即视为课程认证通过。 一、专业课程认证流程 每年度符合任课条件的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目录,提出相应课程教学申请,并提交课程教学初次认证相关材料。如果目录中的某些课程此次无人申请,则本年度不纳入改革范围,下一年度继续在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遴选教师;如果某些课程仅有一人申请,则该申请教师将结合专家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如果某些课程有多名教师同时申请,则首先由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对申请的多名教师进行协调,协调成功将由申请教师共同组建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协调不成功则根据初次认证结果选择认证最优的教师承担本年度该课程教学。 本年度课程结束,任课教师须提交课程教学目标评价材料,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课程下一年度教师人选。如果评价结果为“合格”,则教师获得该课程长期教学资格;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少,则教师在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中须结合评价意见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多或评价结果为“不合格”,则教师失去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资格,该课程将重新出现在下一年度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供教师申请选择。具体教学管理流程见图1。 二、课程认证内容 1.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驱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产学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行项目式、问题式、研讨式、辩论式和换位式等方法改革,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 2.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前学科、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围绕学生和社会需求,突破现有教材体系,采用“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可来源于最新教材、期刊杂志、专业网站等。 3.师资安排。鼓励采用“多主讲教师”制,可根据课程专题内容合理安排多名主讲教师,各门课程应聘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主讲,并逐步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梯队。有条件的课程可根据需要聘任1名企业主讲教师,以专题的形式讲授课程相关应用与发展情况。 4.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具有探索性大作业,如调研报告、论文、设计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5.考核方式。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改变单一笔试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努力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核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从“注重掌握知识”向“注重发展能力”的转变。课程成绩应由学生出勤、随堂测验、实验、大作业、期末考试等部分成绩组成,明确各部分比重,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总成绩的40%。 三、课程认证目录 根据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确定现代综合运输系统、机械工程概论、批判性思维、汽车构造理论与原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学、交通枢纽与场站、交通运输商务、交通与能源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为认证目录,各课程具体情况见下表1。 四、结束语 结合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要求,提出通过课程认证的新模式有效促进课程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观点,明确了专业课程认证的概念及认证流程,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课程作业、考核方式5个维度研究了课程认证的核心内容。建立了适合课程认证的课程名称目录,为开展课程认证提供参考借鉴。 交通运输工程毕业论文: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和今后10年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任务。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交通运输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人才培养;校企联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推行卓越计划的目的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和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将社会、市场、企业的需求压力转化成高等教育汽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是很重要的课题。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在专业改革建设过程中,应率先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造就一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二、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满足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虽然设置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但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相似性大,没有很好地突出交通运输专业的特色,尤其是体现交通运输特色的物流工程方向和交通运输工程方向的主干课程薄弱;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学方法上仍然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不足;三是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交通运输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汽车驾驶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其他实践环节,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原有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以车辆使用与维修为主线,而与运输组织、交通规划相适应的实验与实习则很少,以现代高科技汽车产品为主的实验、实习也较少;四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缺失。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均实行四年制本科在校学习,虽然有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但实习过程与就业相脱节,校内实训教学环节没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建立试验室投入较少;五是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所有高校工科专业的任职教师将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我校交通运输专业还缺乏这样的“双师型”教师。 三、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施“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者对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1.确定科学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应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对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人才的大力需求,围绕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及现代管理技术、汽车服务技术的基本要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管理技术、具备汽车服务、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保险理赔、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汽车生产与流通企业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以及汽车检测维修、汽车贸易、车辆保险等行业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设置系统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的交通运输卓越工程人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以下三方面:(1)注重交通运输领域工程素质培养。基础教育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要突出工程师素养的培育,如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工程师的基本品质;在交通运输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之下,进一步拓宽学科的知识范围,加强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列课程,使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具有必备的自然科学和相应学科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形成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师应具备的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素质。(2)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着重突出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和综合实践类教学环节。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涵盖交通运输主要技术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前沿,了解和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集成技术以及物流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能从事汽车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度和监测维修、物流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工作,从而培养交通运输复合型工程人才。(3)注重工程研究能力培养。开设文献检索、课题综述、专题讲座以及研究方法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倡导探索,强化实践;实践环节加强企业实习,使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并实施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使学生具备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潜质,切实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建交通运输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封闭的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向企业和社会开放。根据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现实情况,可采取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和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1)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一是创建校企双导师“2+2”模式。在交通运输专业进行两年的学科基础教育,由学科建立的专业导师进行学业的规划和指导;进入大三后,实施校企教师联合指导的模式,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由企业导师指导,要求学生有不少于1年的企业学习实践。二是创建校企“3+1”订单式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为企业输送迫切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2)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在交通运输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立基于问题式、探索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协作式学习等。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专题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研究性实验报告等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入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与课题研究和科研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效实施的质量保障,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1)通过校企合作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其培育目标和社会需求决定了教师既要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二是有计划地选派在职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定期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使教师深入生产实际,增强其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并使教师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聘请企业合作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校兼职,担任学校的专业课或实践教学工作。(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采取企业独资或与企业合资等方式为学校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解决实验室设备陈旧、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学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或每年向投资企业交纳一定的费用,同时企业也可在这些地方安排合理的经营项目。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省级以及市级政府的产学研基金,利用该项基金购置一批研究项目所需的设备,这些设备将成为实验室、实训室设备的一部分。(3)通过校企合作推行校外实践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和生产现场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保障。学生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并选择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由学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实现综合毕业实践与就业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完成实践教学,也大大减轻了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压力,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交通运输工程毕业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交通运输工程行业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对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以及成长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探讨了交通运输工 一、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以及成长机制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潜在的特征和外在的特征两个方面。其中潜在的特征是指难以用外部具体指标量化衡量与评判的特征,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讲,是指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热情、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多方面内在品质。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潜在的特征,才可能转化和表现出外在特征。创新型人才的外在特征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学习到的创新知识、所掌握的创新方法以及通过这些知识和方法所取得的创新性的成果。创新型人才具有的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了潜在的创新素质、创新热情和创新思维,才能学习到创新的知识、掌握创新方法,做出创新业绩,反过来讲,凡是表现出外在创新特征的人,必然具备潜在的创新素质,同时外在的创新业绩也会反过来激发和加强其潜在的创新素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拓展思路,勇于创新。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传授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坚持将实践课程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始终[1]。比如,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将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协同创新实践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还要建立长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社会各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立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制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关注创新型人才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国内各高等院校一般都设有相应的交通系或者交通学院来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招生与培养。由于各个院校的历史背景不同,优势与特色也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各个院校在二级学科和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会不同。国外高校的学科划分一般没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也很少设有交通运输系,交通运输工程人才通常在土木工程或者环境工程院系中培养[2]。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战略上向交通运输倾斜,逐渐加大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因此,当时需要大量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社会需求,国内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并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但是,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要求,这就对当前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高校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素质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3]。 三、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复杂的、交叉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1.培养理念的创新。培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工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对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应该革新培养理念。 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系统分析及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合作、新产品及新系统的开发需求。“COID”教育理念是世界上最新的工科教育研究成果,它的研究载体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强调理论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与学、教育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和谐统一。在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当积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尝试性地将“COID”教育理念引进到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之中[4]。 2.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比较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师生互动,与此同时培养计划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贯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实践教学包括多个方面,具体的可以从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开始训练,然后在毕业设计和社会实习环节重点加强。 应该尝试创新型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是度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和考核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此外,考试还是质量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和产品系统的构建能力是重要方面,所以应该考虑将这两方面设置到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各门课程的性质不同,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从技能、知识、协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实结、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遵守学校制度的情况等,以专业知识点的考核为重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进行全面考核,由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多方评价。 专业设置要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创新,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要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规律和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不断淘汰或改造传统专业,设置更多的新型专业,培养满足现代交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因此,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注意观察学科发展动向,跟随行业发展趋势,同时应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面借鉴学习国外的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国外交通运输工程课程体系设置有如下特点:(1)课程内容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和数学建模的培训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学习。(2)课程设计注重增强学科间的交叉,学生课程学习中应根据学科交叉的需要,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学科的课程。交通运输工程属于工科类学科,我国高校普遍将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按照普遍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设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忽略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交叉的经济类和社会科学类等课程的设置[5]。(3)加强对学术类讲座和专业知识研讨会的重视程度。国外的高校将这些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定期安排相关的学术报告,邀请行业内学科或技术带头人到学校授课,使学生了解到交通运输行业学科的最新动态。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体系改革,国内的院校要根据交通类学科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实时更新前沿知识和创新方法,定期安排学术论坛或者学术讲座以便让学生紧跟世界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兴趣,开发创新潜力。 3.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这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应将综合实践能力列入学生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课外活动,例如建立学科兴趣小组、成立交通类社团、举办趣味学科知识竞赛和专业知识能力创新大赛,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养成独立思考和终生学习的习惯。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与企业建立对口的创新实习基地,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创新。常规的人才培养评价的重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高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对于学生创新型能力的评价,也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并行,避免常规的用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尺。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察和能力评价,建立以培养过程为载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结合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创新成果等进行综合考核,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单位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的、综合性的监控和评价体系,保证课程授课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面对着新的挑战,国家与行业不仅需要能够解决本行业基本问题的技术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和其他行业交叉相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不拘泥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模式,要打开思路,放远目光,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引入国际最新的工程教育培养理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交通运输工程毕业论文: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侧重于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满足产业需求的问题,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系统工程学课程建设中,分析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的难点,提出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CDIO;应用型本科;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仍然大多仍侧重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忽略了系统工程学的具体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往往在学完系统工程学后仍然不能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考虑专业问题。 1 系统工程学教学难点 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教学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具体的系统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系统工程技术,如系统分析、系统预测及系统评价等;课程设计则是综合利用所学系统工程方法解决交通运输具体问题。 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诸多原理的学习以及模型的计算(如层次分析法、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等)对学生来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虽然相对具体,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但这两部分内容在传统设置中往往比较零散,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而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实践体系,因此学生虽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识点,但无法构建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完整全局体系,从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总会呈现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学问题。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合称,且将其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是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系统的思想培养人才。CDIO模式打破学科、专业、文理之间的限制,在教学工程中首先统一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工程师的目标与技能,界定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实现对行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 (2)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CDIO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将培养目标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 (3)以产业需求为基准。CDIO模式要求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项目实施中。CDIO模式中所运用的项目均来源于行业产业,因此是不断满足产业变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案 (1) 基于项目的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系统工程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方法往往按照课本顺序依次讲解,教师以实践案例为基本时间轴,依次讲解实践案例所用到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具体技术。例如,通过针对公交车服务质量评价实践案例的讲解,重点依次讲解公交系统与要素、公交系统分析、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公交系统评价等知识点。理论教学中所讲解的实践案例均来源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学生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运用。每5人一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项目,要求每组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对课堂所讲到的知识点进行验证及运用。 (2) 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同样采取分组形式,为各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各组之间互不相同。系统工程学实验目前共6学时,均为验证型实验,要求所有学生独立完成。而课程设计中,为每组分配的项目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项目,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内部合作完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学生通过内部协调,获得各自不同的具体分工,完成1-2个知识点,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内容综合成课程设计报告。 (3) 成绩评定 依据CDIO思想,将系统工程学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阶段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者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分别为2:3:5。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以及实验成绩;阶段考共有2次,分别通过项目的形式,随堂让学生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提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适当地计算。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利用系统工程学方法论解决具体问题时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 4 结论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深刻理解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具体项目实施也有了贯穿全周期的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具体项目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适应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能快速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因此CDIO模式可以在应用型本科中工程教育类课程中进一步作推广。 作者简介 包旭(1982-),男,汉族,副教授,博士,淮阴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毕业论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研究 摘要:基于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规划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构建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企业实习体系,并对该体系的特色和近年来建设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卓越人才培养 一、引言 同济大学在卓越人才培养规划中强调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教育的传统特色,构建以“三大联盟与三线联动”为核心,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以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与技术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该专业实践性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运输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交通运输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未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者,学生们必须提前掌握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自觉形成最佳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通过组织学生到铁路运输企业实习,让企业直接对未来所需人才进行引导,将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运输管理人才更容易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能够“适销对路”。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必备知识,实践环节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够锻炼学生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更是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好的“模拟练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培养和锻炼出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专业传统企业实习存在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本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只有两周,一周在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另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实习效果和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1.在企业实习时间短,对企业生产实践了解少。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企业实习仅占用两周的时间,且其中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这样的安排显然不能使学生对企业生产实践有全面、细致而深入的了解,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快速,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近年来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大批新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运输的规划与管理。通过企业实习能让学生了解与学习新技术的运用,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3.校企联合培养不足。改革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学生只去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一个部门实习,实习面窄,实习岗位过少,上海铁路局的其他部门未能有效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需结合交通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此为依托进行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构建 (一)交通运输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卓越实习要以运输生产环境作为支撑,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是开展实习工作的保证。上海铁路局是教育部确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建。由上海铁路局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专家组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指导委员会,审核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工作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以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选取了铁路编组站、高铁客运站、高铁客运段、调度所四个单位作为校企实习开展的对象。系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上海铁路局人事处共同确定了南翔编组站、虹桥高铁站、上海客运段、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作为实习基地。上海铁路局在每个实习单位都指派了实习组织领导、兼职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同时,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了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基地,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二)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构成 根据本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对企业专业实习教学体系进行拓展。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的特点及主要专业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是一个有机体系,其中包括: 1.校内实训部分。校内实训包括列车接发实训、Railsys实训等综合型实训,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完成电话闭塞法、半自动闭塞法、自动站间闭塞法的实操学习,并学习利用Railsys运行图软件编制及管理运行图。校内实训为后续开展企业实习做好过渡准备。 2.企业实习部分。企业实习内容包括两大板块:铁路运输企业实习和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前者是主体,在总计六周的实习时间中占4~5周。 (1)铁路部分:对于铁路运输管理工程人才,需要对车流汇集、列车生成、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清晰了解,通过生产实习可以把交通运输专业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系统集成,因此在铁路运输企业实习中设置了多个实习项目。 ①铁路编组站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南翔编组站。学生主要了解编组站运输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输岗位职责,熟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关于编组站技术作业的有关规定,学生在跟班实习中需要系统了解编组站到、解、编、发各个生产环节的作业内容和流程等。 ②铁路调度所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学生主要了解上海铁路局管辖范围、上海铁路局调度所生产组织系统及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对行调、货调、机调等调度员岗位跟班实习,了解调度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实习岗位的计划内容、编制办法。 ③铁路货运中心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货运中心北郊站和杨浦站。学生主要了解货运调度室内车站调度员和货运调度员的岗位职责,铁路货运改革后综合服务窗口办理货运作业的流程,以及货运员的岗位职责。 ④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实习地点为高铁列车。实习以跟车、跟班实习的形式开展,学生重点了解高铁动车内主要设备设施、高铁列车动车组营业规章、乘务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高铁列车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内容,完成高铁列车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⑤高铁车站客运服务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虹桥站。实习以参观结合形式开展,学生主要了解上海虹桥高铁站服务设施布局、客流到达及出发特点、站内中转、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过程中的流线组织,掌握高铁客运站客运组织内容、岗位设置及岗位责任。 (2)地铁部分。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则主要依托上海地铁调度所OCC以参观、模拟、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将系统了解地铁生产组织系统架构、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重点关注地铁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预案要点及地铁施工作业管理规定及流程。 (三)实习保障体系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保障体系。每次企业实习前学院教务主管领导都亲自做实习动员,院办领导安排好后勤工作,系领导部署实习计划并安排带班教师,带班教师都能够做到认真负责、按时参加。上海铁路局和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均成立了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程指导实习工作,各一线实习单位均成立了工作小组具体与实习带队老师对接,双方畅通联络、紧密协作。应该说整个实习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都是非常出色的。 “安全第一”是运输实习的首要原则,每个实习单位在同学到来的第一天都组织了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有规章学习还要进行安全防护能力训练、这为确保现场实习安全、有序提供了重要保障。 运输管理工程系为了保障实习有序,精细编制了教师值班表,确保每日都有教师在现场。学院安排了接送车辆,保障每日在铁路现场交接班后规定窗口时间准确到达,以减小对铁路现场工作的影响。铁路局则安排了站内短驳车辆,安全快速地将学生送达站内各实习岗位。至今,交通运输专业已有3届同学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参加了企业实习,实习全程未发生一例安全事件,同学经过现场观摩、实践、听讲较好地完成实纲任务并全部通过实习答辩,实习内容逐年拓展、深化,实习组织工作获得了参与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特色和实施效果 运输管理工程系将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抓,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及其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多方面的建设,为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实施效果。 1.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特出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让学生通过现场实习、调研,分析总结相关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企业生产实习内容组织创新,实习对毕业设计选题支撑效果凸显。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实习内容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铁路实习项目关联紧密。首先,实习让学生系统地观摩了铁路运输设备的全貌,特别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速列车装备和集各类先进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调度指挥中心让同学增强了专业自豪感。第二,先编组站和货运站,后调度所的实习安排使学生对铁路既有线车流汇集、列车生成、到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了清晰了解,有利于学生把所学专业课程知识串连起来,为来年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和高铁车站实习安排紧凑让学生系统了解高铁客运“站、车”服务之间的接口关系,对旅客出行全程服务质量的影响要素有了亲身体会。第四,铁路调度所与地铁调度所OCC实习紧凑安排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对比了铁路和地铁行车环境、调度信息系统和调度职责的差异,也让学生对未来的论文选题乃至毕业择业有了感性和理性支撑。 3.形成了双导师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了专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实行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双轨制,聘任了一批企业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精心设计了企业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与教学指导书,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铁路局兼职导师结合实习进度组织了多次分专题讲席,学生获得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 4.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推动本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交通运输专业改革后的企业实习,为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系统了解铁路运输专业现场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提升了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毕业后去铁路局和地铁公司就业的人数。 5.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以工程实践为驱动的企业实习计划得到了上海铁路局企业高管和同行业专家的支持,同济大学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与建议,逐步打开思维、活学活用专业理论,用人单位上海铁路局对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了肯定。 五、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的企业实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在理论教学上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各个课程间更加协调,也为实践环节打下良好基础。实践环节不断增加企业实习的单位和内容,力求符合交通运输专业本行业生产工作的实际,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企业实习工作扎实开展,继往开来,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实习工作还将谋求更大的创新,为交通运输卓越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交通运输工程毕业论文: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毕业设计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仅是能够保证教学效果,也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但目前这一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指导教师本身。首先分析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问题产生原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一些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工程教育认证将“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更多突出“培养质量”,故教育部自2006年起启动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以来,其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认可[1]。目前很多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都在积极申请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以使专业办学质量得到提升。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标准为“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2,3]。这与工程教育认证所给出的标准相同,即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初衷也就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然而,近年来毕业设计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于指导教师本身所造成。因为这个环节不同于理论授课,理论授课面对的经常是超过60个人的教学班级,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无法及时掌握。但毕业设计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经常是一对一沟通、交流,只要指导教师能够在每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认真辅导,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那么如何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从而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使交通运输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交通运输专业办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指导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设计的现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给学生出个题目,完成过程就是在学校各种规章的要求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催促和检查,进入最后阶段重点要求学生一定要格式正确,至于内容和完成质量则不是非常重视。很多情况下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原因出现毕业设计环节存在“前松后紧”现象。在开始阶段学生为了就业、考研或其他原因不能集中精力做毕业设计,且指导教师也未能及时地进行督促和检查;后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学生才紧张起来赶任务,但由于时间紧,且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毕业设计草草收场,其质量很难不能保证。在答辩阶段,很多答辩小组的老师为了同事之间的面子或其他主观因素对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出的问题也非常简单,没有深度。总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指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表现不够不严肃。这些都是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所造成。 2.毕业设计选题本身存在问题。①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现在很多选题都要考虑如何应对日后进行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为更简单地应对检查和评估,很多院校都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格式进行了硬性规定,比如:试卷的内容按照统一格式、毕业设计按照统一格式等,很少考虑学科差别。就像每年毕业设计检查时注重检查论文的格式,而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较少涉及。为应付各种检查,某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为方便只出一些东拼西凑就可完成的综述性题目。那些真正付出很多,进行认真撰写的毕业设计却仅仅因为一些格式的不正确而必须重新修改或装订,从而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种冷水泼头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说这些格式检查不应该,而是更应该在保证毕业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这些。那么如何要求内容呢?只有从评价指标中来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做到。②毕业设计选题缺少新颖性和可行性。现在很多指导教师都会采取一些以前选题,尽管很多高校也允许选择一些非更新选题,其初衷是希望新一届的学生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将这个题目完成得更加合理和完善,比如我校每年就允许有40%的非更新选题出现。但学生的实际结果却是和往年的成果一般无二,鲜有创新;这样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毕业设计中的恶性循环,质量很难保证。还有一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题目过大,带来的好处是学生查找资料相当方便,因为很多资料都会与该选题相关;但是哪些是重点,该怎么写,作为本科生心理未必就清楚。所以让其良好地完成这些题目也就勉为其难。③毕业设计选题数量不够多。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一名指导教师指导10人以上学生做毕业设计并非新鲜事情。很多指导教师不能给出足够多的题目,只能出现多人共做一题的事情,加之指导教师不能在学生内容不雷同方面做出有效的规定和区分,从而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更是存在。上述现象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言过其实,但必须承认,部分指导教师并未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从思想上产生了麻痹、糊弄,答辩结束就算了事的认识。尤其是在扩招后,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时,上述现象就有了存在的借口。但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到来,指导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我们根据自身指导毕业设计的亲身体会和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的认识,从选题、组织、撰写、答辩四个阶段共19个指标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由表1可知,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组织阶段。只要指导教师在这两个阶段工作到位,剩下就是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一个好的选题和进度合理、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再加上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和良好沟通,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就绝非难事,那么顺利通过答辩更是水到渠成。在选题阶段,很多高校都采取由该学科的专家或者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选题评审委员会对选题进行审核或指导教师汇报、答辩的形式决定选题是否通过。在选题阶段的8个指标中,有些指标应该一票否决,比如不符合大纲要求;多人共做一题,而指导教师又不能保证内容不雷同;选题难度过大;选题工作量过小。有些指标要有一定制约措施才可通过。比如选题若为非更新题,则该选题学生的成果若和以前成果一般无二或区别不大,则学生的成绩最多为及格或者不及格,从而就要求指导教师在给出该选题时一定要在任务书中给学生的要求和以前有较大变化,而且在撰写过程中时刻加强对该学生的检查和督促;所以指导教师在决定是否采用以前的题目时也会认真考虑。若选题为综述题,则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一定要在结构或思路上有所创新,如果内容仅仅是多篇资料的东拼西凑,则在评定该生成绩时应着重考虑。这些制约措施的目的是使指导教师尽量少用非更新题和少出综述题,多出一些有一定创新性和与工程相结合的且工作量和难度适中的题目,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最后环节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组织阶段给出的三个指标可以说是指标“指导教师对选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细化,也是在论文开始之前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再次进行一次保证。设计撰写阶段的五个指标主要是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行的考核。这些指标应该由被指导的学生或者相关同学进行反馈。设计答辩阶段的三个指标主要是对答辩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应该有答辩委员会和参加答辩的学生共同掌握。 四、结论 交通运输专业为迎接工程教育认证,在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较以前使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尽管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家之言,是建立在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情况与毕业设计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但本文的部分指标可以为其他高校或专业在评价毕业设计质量时提供参考。 交通运输工程毕业论文: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摘 要]依托行业、立足区域,服务地方,推进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加强校企融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示范作用将起到深远的意义。基于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的探索对于进一步明确基地的运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校企协同创新的构建将提供可操作的依据。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依据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形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交通运输行业,紧密加强校企合作,为工程一线或企业输送培养具有较强高级技术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运用开发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一定技术管理水平的专门人才。着重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工程实践应用问题。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大学生学习期间与企业结合,了解企业岗位工作特点,掌握企业工作流程,进而实现在校期间接近工程,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养成工程意识[1]。本文依托黑龙江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探索总结,进而依托实践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开发能力,使之成为共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基地,达到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科技进步,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贡献。 1、基地的建设思路 (一)总体思路 建立深层次、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打造出符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依托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环境,通过学生创新活动资助、贫困学生资助等项目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依托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以及技术服务,并有义务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2-3]。 (二)合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企业选择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坚持人才培养为主,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以及工程能力训练,合作中采用如下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培训急需人才。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来学院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二、基地的建设任务 根据黑龙建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需求,借助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契机,结合黑龙江龙运集团的运营业务,借助双方合作基础,建立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力争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我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建设的基本任务有: (一)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实践教学理念,依托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出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行业实践教学特色。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和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逐步建立 “一条主线、四层次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培养素质与提高学生岗位实践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分别是:专业基础技术应用实践、专业技术应用实践、岗前实践。具体内涵见表1: (三) 改革原有的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它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建立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真正从传授知识转化到能力培养。 (1)除教学大纲上已明文规定独立的实践课程外,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修订教学计划,重点解决实践课及实践学时的安排与设置问题,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实践内容重复、实践方法简单的问题。 (2)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逐步建立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报告批改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3)修订和完善各门课程对实践课的教学要求,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进而实施实践教学目标管理,最终形成教师为全面培养而教,学生为全面发展而学。 (4)建立和完善实践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实践基地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5)逐步施行实践教学及实践技术成果奖励制度。为了鼓励教师能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训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促使实践技术研究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不断增强实训教学工作活力。 (四)逐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二是从实践教育基地生产、科研第一线聘请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实践教学。以此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双方共同建立和投入进行道路运输资格证、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为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提供支持。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均为紧缺人才行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就业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提前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状况,更快进入岗位角色。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及新产品推介等工作;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生产任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为解决企业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提供支撑平台。 三、基地的运行管理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正常运转和规范化管理,确保实现建设目标,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促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全面规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也要制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具体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职责、企业的职责、实践教育基地协议签订、组织与管理、实践教育基地指导教师选聘、检查与评估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制度的规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如:校外实训中心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实训现场纪律、实训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训守则等。通过完善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管理办法。探索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安排的时间、环节、各环节的任务和要求,规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中期检查等环节的工作。 四、结论 通过“黑龙江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重点建设内容,将基地建设成集教学、专业基础实践、专业技术应用实践、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也在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可利用实践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为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方面的资源保障,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使相关专业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依托基地通过不断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设计产品,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让老师和部分学生参与进去,逐步推行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新模式,学生和老师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交通运输工程毕业论文: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分析 摘要:三峡工程对外交通工程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三峡主体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永久性工程,它直接为三峡工程服务,在三峡工程整个十七年中发挥交通大动脉的作用;从长远来讲,它对沟通三峡地区交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措施。 关键词:对外运输;交通条件;运输方案 1施工运输任务与特点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m,坝顶高程185m,需混泥土总方量2820万m3。在三峡工程17年施工期间,需从外地运进各种物资材料设备4025万t,其中:商品材料1350万t,砂石料2675万t(天然砂石料1093万t,人工砂料1582万t)。高峰年运输量424.5万t(商品材料160.4万t,人工砂石料264.1万t)。并有直接施工的人员交通1971.0万次,高峰期每月达6000人次。客运估计每月单程3000人,往返6000人,总客运量1971万人次。 在1350万t商品材料中,重大件运输量总计约4万t,其中:200t以上水轮发电机重大部件和变压器2.32万t,超限界(宽高5.1m以上)的金属结构大件1.68万t,铁路、公路均不能承运,所以只能水运。 2工程修建前的交通条件 宜昌的水运、公路、航空设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葛洲坝枢纽工程建设时已经形成交通网络: 2.1公路 宜昌至三峡工地约40km为崇山峻岭地段,交通设施简陋。 在左岸仅有一条葛洲坝至陡山沱三级公路,全线翻山越岭总长29km,标准很低。 从陡山沱至坝址下游的乐天溪距离3.2km,原为5至6m宽的乡村道路,1986年开始改扩建为路面宽12m,路基宽14m的超二级公路。并在乐天溪河口架设了一座钢筋混泥土大桥。乐天溪桥桥西至左岸电站厂房长9km,区域为三峡工程工区。右岸无现成道路。 三峡工程准备工程开工以来,进三峡的机械设备和大批量各类物资,绝大部分都是从险峻陡峭的宜莲公路拉进去的。时任总理李鹏1994年12月14日在坝址中堡岛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后,宜莲公路承受的运输压力迅速增大,日均通车高达 3000多辆,堵车严重,交通事故频繁。短短的40km路段,原本2小时内抵达却因赛车或交通事故延续半天甚至一天。 2.2铁路 国家铁路干线已通至宜昌,并经葛洲坝工区外缘延伸到小溪塔和官庄。 2.3水运 水路十分便利,三峡工程水运条件优越,长江水运上通重庆,下达武汉和上海。葛洲坝至三峡坝下杨家湾航程34km,为葛洲坝库区的深水航道,航道宽度在200m以上,石排湾最小弯道半径500多m,可通万吨船队。 3对外交通运输方案 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是指宜昌至坝址的交通运输方案。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施工任务艰巨,工期紧迫,设备器材多,运输量大,为此,对外交通方案是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如期建成提前受益的关键问题。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施工队伍技术装备条件,多年来反复比较过多种方案: 3.1八十年代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国内国外大中型水电工程施工都以铁路运输、三峡地区水运条件优越等因素,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外交通运输方案研究报告》和“加拿大扬子江联合企业(CYJV)审查对外交通运输方案结论”等讨论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中,分别提出了铁路为主,辅以公路和水路方案,或公路为主,辅以水路方案,或水路为主,辅以公路运输方案,三个方案长期争论难以定案; 3.2九十年代 问题出现了转机,在我国出现了封闭式高速公路,从根本转变公路运输的形象,使水电工程开始重视公路运输。 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又进行了大量方案设计论证工作,集中为:公路为主,辅以水运或铁路为主,辅以公路和水路运输两个运输方案。赞成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专题研究报告》的结论:公路为主的铁路为主的两个方案作为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多可满足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的要求。但两者在建设条件和运营条件及经济比较等方面差别是明显的。公路为主方案总费用比铁路为主方案总费用省4.4亿元;施工工期公路比铁路短1.5年,能更好适应加快三峡工程建设提前发电的需要;铁路为主方案多一条铁路,多一个运输渠道,但总的年运输能力比不上高等级公路的通过能力;公路为主方案运营条件好,但与长远结合,铁路专用线三峡工程竣工后,用途不大。因此,不赞成铁路为辅以公路和水路的方案,建议采用以公路为主,辅以水运的方案。 3.3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决策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特别是认真听取了三峡工程施工重大技术方案专家座谈会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的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专题审查会,“建议采用公路为主方案,并尽快实施”的意见。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在1993年3月11日最后决策,“采用高等级公路为主,辅以水路的运输方案,并付诸实施”。 4对外交通方案的实施 以公路为主、水路为辅的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包括:专用公路一条,在坝区与江峡大道相接,至宜昌市沙河与汉宜高速公路相接。起始点从宜昌夜明珠开始,至大坝工地止;专用港口两个,在大坝下游右岸修建杨家湾专用港口,在左岸修建坝河口重件码头;跨江桥一座,在船闸引航道段横跨长江修建西陵长江大桥。这四个部分的工程在坝区贯通一气,便能将水路两路的物资已及时有序地运到工地。 4.1三峡专用公路设计 根据对外交通运输方案要求;专用公路将承担三峡工程施工期运输总量达2652.3万t,占总运量的65.9%,并负责90%以上的客运任务,公路运输的最大年运输量为426万t。专用公路全线总长28.66km,设计标准为为4车道山岭重丘准一级全封闭汽车专用公路。桥梁的设计荷载为汽车-36级,验算荷载为2000KN平板车组。设计交通量9000车次/昼夜和900车次/h。 专用公路设计中大量采用新设计、新工艺,它的设计和施工代表了当时的国内的先进水平。 黄柏河特大桥和下牢溪大桥( 100m),结构形成基本相同,主跨均采用上承式倒悬链无铰钢管混泥土供,净跨160m,净失高32m。两桥设计新颖,采用9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同类型桥梁中属全国之冠。 莲沱特大桥主桥采用38+114+38 m中承式钢管混泥土连续拱,竖转合拢,用全桥通预应钢索平衡水平推力,构思独特,造型优美。钢管拱表面防腐采用热喷铝长效复合涂层。 乐天溪特大桥预应力采用无粘结工艺,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采用冷挤压接头。全线桥面铺装采用C50钢纤维混泥土,全线T梁采用部分预应力理论设计。 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设计施工。木鱼槽隧道,仙人溪2号隧道选用射流风机,诱导式纵向通风。隧道照明采用高压钠灯、新光源、新灯具、发光效率高、透雾能力强。隧道内设工业摄像机构成闭路电视系统,隧道外设中央控制室,可实时接收洞内的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器组成的火灾报警系统。 4.2三峡专用公路施工 三峡专用公路沿途跨许多溪涧,穿过很长的不良地质段,其中桥梁隧道总长11千米,约占公路总长的40%。由于沿路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造成施工难度很大,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桥梁、隧道多。全线有特大桥4座(黄柏河特大桥、下牢溪特大桥、连托特大桥、乐天溪特大桥),总长1297.8米;另有大桥7座,总长1276.54米;中桥23座,总长1218,34米。双管隧道5座,以单管计算,总长14634.29米。其中仙人溪一号隧道为短隧道;仙人溪二号隧道为长隧道;渣盐山隧道为中隧道;天柱山隧道为长隧道;木鱼槽审于带为特长隧道,是目前国内高等级公路中最长的隧道。这些隧道主要集中在仙人溪至莲沱范围内,隧道一个接着一个,构成公路中西游的隧道群;且与桥梁项链,出洞即过桥,过桥又进洞,洞桥相接,密集很大;最长的木鱼槽隧道出口与天柱山隧道进口仅相距30多米。 第二个特点是桥梁设计新颖,多彩多姿。莲沱特大桥在桥梁建筑上的学名叫“中承式钢管混泥土拱桥”,两个墩台之间的主跨有114米。它位于西陵峡左岸支流――磨刀溪入江处,桥身造型像一只桔红色的彩蝶展翅飞舞。黄柏河特大桥和下牢溪特大桥是“上承式钢管混泥土拱桥”,主跨度均为160米,这两座拱桥位于三游洞风景区附近,宛如一对孪生银龙,飞跨在百丈绝壁之上,十分壮美。这3座拱桥主跨结构都是钢管内灌注混泥土。钢管、混泥土这两种材料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的潜力。全线桥面及部分路面采用钢纤维混泥土新型路面结构。这些桥梁创造了许多目前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 第三个特点是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地质方面,天柱山隧道和渣盐山隧道都要通过100多米厚的古滑坡堆体。莲沱特大桥基础要进行软地基处理。乐天溪特大桥要通过流沙层施工。在公路沿线外观上有5个高;高开挖边坡(60多米),高边坡防护(47米),高填方(46米),高挡墙(23米),高柱墩(59米)。 尽管这3个特点都不利于施工,但由于公路的设计与施工能适应各种地形地质条件,因此,施工部门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在1996年10月实现了通车。原来从宜昌市区到三峡工地约40km的公路,通常行车需1.5小时,开通专用公路后仅需30到40分钟就可以到达。这条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建成的公路,因施工特点突出而更有特色,已成为西陵峡山地上一道十分壮观的人文风景线。 交通运输工程毕业论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与实验室建设方案研讨 [摘 要]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具体项目设计内容,阐述了实验室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建设方案。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1 引 言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具备现代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于交通运输决策、规划、建设、组织、指挥、运作、维护及管理的需求。 与一般工程专业一样,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而鉴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其中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设一个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实验平台,层次结构分明,系统功能合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管理与运作,方便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能以焕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实际需求及发展方向。 2 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 交通运输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了多种运输方式和多个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工程还涵盖了智能交通系统(ITS),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也在交叉融合中迅速发展。 鉴于交通运输工程的广泛性,每个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目标及研究重点,策划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的一般化或同质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和具体的专业课程紧密配合,又要满足系统化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战训练,更加深入地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2.1 基础认知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即通过一系列演示性实验,结合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初步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 理论验证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即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理论,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操作应用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三阶段,即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引入成套的、系统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软硬件,运用真实的作业流程和数据,开设操作型和应用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各组流程及作业方法。 2.4 设计研究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四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入设计型项目和研究性课题,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提出或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其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 3 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验项目的设计 构建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涵盖的实验教学项目,应以已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依据;同时根据本高校的专业重点,系统策划实验内容,以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的实验教学方案。以东南大学为例,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采用“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工程为重点、物流工程为延伸、汽车运用工程为补充,以培育具备客货运输与物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能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决策以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其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的名称及类型见表1。其中,旅客运输的培养重点是道路运输体系,货物运输则结合物流学和国际贸易,侧重于道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系统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围绕上述目标,面对若干具体专业课程,本实验教学体系的结构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3.1 客运管理模拟实验 该类实验项目的开展以道路运输体系为主,内容包括城际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通过eBus客运管理系统和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运用,认识和体会城际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平台的系统功能、运营计划、调度、报表管理、数据分析、终端远程管理、票务管理、车队管理、结算管理、参数配置等环节。 3.2 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 运用本实验室配套的货物运输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多方位的实验项目,内容包括:集装箱码头管理、堆场管理、货物海运业务、船代业务、电子口岸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该平台,模拟国际货运系统的各项作业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实验室还具备SQL SERVER、ACCESS等开发平台,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货运及物流系统的功能定位、设计,并最终完成所需的软件开发项目。 3.3 物流和供应链实验 现代物流工程是货物运输业务的延伸。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南大学努力培养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本科生的就业面,本实验室设立了适应于相关专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的一系列实验项目,包括认识实验演示、系统流程分析、物流理论验证、物流系统设计等环节。应用Arena、AutoMod、LOGWARE、CAD、MatLab软件,学生可进行物流系统的分析、验证和设计。 3.4 载运工具运用类实验 本校交通运输专业,载运工具的运用以汽车教学实验为主。实验室配备有实验车辆、模拟驾驶仪、侧滑台、灯光仪、尾气分析仪、震动与噪声检测系统等设施,可进行相关课程实验、SRTP实验和本科生学科竞赛等实验项目。 4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方案 研究型大学的交通运输实验室,既应围绕现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而构建,又要具备高层次、多样化、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实验室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同时,能为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项目提供条件,为师生提供有利于知识沟通和学术交流的优良环境。实验室建设的工作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围绕目标,服务教学 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要紧紧围绕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要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项目,布局清晰合理,主导方向明确。例如,以载运工具运用和汽车构造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重点建设汽车实验教学平台,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检测诊断、汽车运用等;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则以铁路机车设备、信号设备和铁路运输组织为重点。 4.2 实验系统软硬件配置均衡,设施功能适宜 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系统既需要配备合理的硬件设施,进行相关的演示、操作、研究、功能设计等项目,也需要构建配套的软件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局域网络,便于进行流程仿真、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实验环节。 4.3 确保实验室设施的维护保养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必须在注重建设的同时,注重设备、设施及其软件的维护保养。应对现有的实验设施,建立合理的使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操作,制定并实施维护保养计划。实验室每年应能得到一定的经费,用于设备的维护、保养。 4.4 实验室设施的定期升级 结合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应定期升级,以便能跟上科技及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时俱进,持续为学生提供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需求的实验教学条件,实现实验室的高层次、创新性进步。 4.5 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 现代的实验室,应实践开放化管理,“服务于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提供实验室的实力”,通过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与运作,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构建工作,根据本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和结构,近几年来,陆续建设了客运管理模拟实验室、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室、汽车运行性能检测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汽车构造实验室(共建),且日臻完善。同时,本实验室又配置了认识实验演示区,包括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模型、综合物流园区模型、立体仓库和堆垛设备、自动化分拣线(共建)等。学生在参观认识实验演示区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原理、操作、使用,可增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实验室结构和功能见表2。 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实验条件还相对薄弱,实验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充实实验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开展设计研究性实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 结 语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所探讨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实验室的结构和具体功能及实验室建设的构想。 交通运输工程毕业论文: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特点与步骤 摘要:交通问题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以及经济发展之中重要问题,做好交通运输业的规划,可以促使交通运满足人们对于交通业的需求,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特点以及相关步骤。 关键词:交通运输;规划;特点;步骤 引言 我国的公路建设项目,特别是公路建设项目的交通量分析预测多采用“四阶段”预测,该法以机动车出行起讫点调查为基础,包括交通量的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选择和交通量分配四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以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公路网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并通过一定的模型预测项目影响区域内交通的产生、分布及其在路网上的分配。 1、交通量的概述 交通量是交通运输的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有了交通量这个概念对于交通工程的规划就有了科学的变量进行操作,所以这里要讲一下交通量。交通量一般可以分为,正常趋势的交通量,转移的交通量和诱增的交通量。正常趋势的交通量就是在包括低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以及铁路上,交通量按照固有的发展的规律,自然的增长的一种自然增长的状态。转移交通量就是在新的道路或路线的投人使用后,对交通量会造成的影响,即向新道路或新路线转移的交通量的数额,就是转移的交通量。诱增的交通量则是在原有道路或路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进后道路或设施得到改善,速度增快,很多就向这些道路和路线转移,这一部分就是诱增的交通量。后面两种诱增的交通量和转移的交通量十分相似,容易混淆,一个是在原有道路上进行改进,而另一个则是进行新道路的修建,两者的区别就在这。 2、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相关问题 2.1、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使交通运输系统得以改善并且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科学分配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首要目标,在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一定要从国家、地区和城市所具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运输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除此之外,对于交通运输系统当前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应加以考虑。以下是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所应满足的条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应该与社会、人口、经济以及国防等种种方面的运输需要相适应,所制定的交通运输规划不能脱离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要对交通运输整个系统及其子系统所具有的技术要点以及环境需求等进行综合考虑,使其所拥有的运输效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一定要重视对其运输能力的提升,这样交通运输系统才能获取更高的效益;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对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运用,进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发展方案;尤为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进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时,一定要使其达到整体上的协调,网络同各个枢纽系统一定要得到合理的衔接以及优化,使多种运输方式均能够取得有效发展。 2.2、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所包含的内容 以下是交通运输规划所具有的具体内容:建设数据、建设资料等的建档工作;对环境现实情况所做的调查分析工作;对交通运输系统相关政策、规划原则以及方向的确立工作;对交通运输体制以及当前财政状况的分析、预测工作;对运输组织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手段来进行改善,提出科学的交通运输系统方案;对于供给短缺项目所进行的分析评估工作。 2.3、规划的特点 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是建立、维护和营运一个系统,它能高效率、经济和安全地适应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交通运输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随着经济(生产)、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原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不断增加或改善现有交通运输系统的设施,提高其服务水平,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否则,便会由于交通运输能力或效率的滞后而制约经济(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工程设施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因而,需要较早地预计到交通运输系统对交通运输需求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处,及早提出规划方案,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增添或改善工程设施,使之不出现交通运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阻滞情况。建设交通运输设施的投资量都很大。它们对土地使用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开发或发展将会有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妥善的计划和安排,将不仅会造成投资的浪费,而且会带来直接(建设者和使用者方面)和间接(社会其他方面)的经济损失,以及其他不利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而规划便是为交通运输设施准备计划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提出经济合理地扩充交通运输设施的容量(通过能力)和提高其服务水平的方案,以适应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进行交通运输工程规划,首先要对现有交通运输系统及其相应设施的现状,他们的性能、状况、服务水平及其对交通运输需求的满足程度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又要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有恰当的预估。因而,规划工作是一个有组织地、合理地采集和分析有关交通运输系统及其各项设施各方面数据和信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把交通运输系统和设施的现状同当前和未来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系统或有关设施当前和未来的新建和改善或改建的需要,并把可筹集到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分配给交通运输系统中最需要、最薄弱或改善效果最佳的方案或工程上。 3、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步骤 综合上面总结的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特点,笔者对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步骤进行了一下探讨,认为规划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3.1、收集整理数据 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数据,这里的数据包括对现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和设施的现状的分析数据,以及对现在的交通运输现状的分析数据等等,然后将这些数据整理起来以备后面进行深人地分析。因此这第一步的收集整理工作就是整个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工作的原点和重点,是为后面整个规划工作的一步步展开做基础的。 3.2、分析数据确定目标 在完成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之后,就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诊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分析统计工具得出分析结果。根据分析出来的现在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来确定这个要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解决的现在的交通运输的问题是什么。 3.3、分析工程的可行性 分析工程的可行性主要是要结合目前规划人员手里所掌握的建设交通运输工程的资料来进行,要结合这个工程的资金多少和规模大小,以及这个工程建成后所能提供的服务性能和水平是怎样的。这个工作是要综合来考虑的要平衡工程建设前的资金等方面的准备和工程建成后的效益水平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3.4、分析社会和经济要求 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水平的要求,使建设工程尽量能够满足现在以及短期未来内的供给分析供给是指交通运输系统的物理实体(包括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所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供给分析即是分析所能提供的服务性能和服务水平。上述第一步所采集到的系统现状数据,为供给分析提供输入和分析基础,而第二步所提出的存在问题报告以及所制定的目的和政策,为供给分析指出分析的重点。供给分析是规划工作的一个技术分析阶段,为规划过程的后续步骤提供输入和分析工具。需求分析和需求预测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建立交通运输需求同产生这一需求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交通运输服务之间的关系模型,以便利用所建立的关系模型来预测对未来交通运输的需求。方案制定、分析和评价针对所存在的不足和所设定的目标,提出3~5个改善方案供分析比较后选择。会和经济对于交通的要求。 4、结语 科学对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工程进行规划,对提高我国交通事业的质量和解决交通事业中的问题有很大帮助。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使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送更加快捷通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生活和经济质量的提高。所以说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是函待交通运输部门的人员认真对待的问题。只有将交通运输的工程规划好,才能促进整个交通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摘 要:为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出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思路,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从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训练式教学、校企合作双元教学以及课程学习达标检验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实施模式。提出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持续改进课程体系的流程模型。最后提出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措施,以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实施模式 0 引 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学位种类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2015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1:1。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主线,“智慧、高效、安全、环保”成为主题,各种新型设施、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并得到应用,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推进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突破传统培养方式,建立一套更具有工程实践特点,满足国家特殊人才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从行业人才需求、学生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培养符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先产生于美国,并以美国最为成熟和最有影响。按照美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界定,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完成在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内开展实践所必须的理论性学习,获得高于学士学位水平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形式,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计划与全日制的基本相同,要求研究生每学期至少完成2门课程,对于课程学习一般采取注册制和学分制,每学期注册1次,注册后至少要修满3个学分,1个学分约为15~16个学时[1]。在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出现了修课式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注重与工业相结合,通过修读课程而获得硕士学位。 总体来看,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学习和研究的实践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强调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衔接,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相对较高。其次,国外大学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课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再次,由于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一些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此外,随着全球化发展浪潮,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分度不高;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的比重较低,职业导向性不足;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职业能力标准缺乏衔接[2]。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措施。张兰[3]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对形成实践能力要素的培养,要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市场机制的导向及导师的作用等。徐巍华[4]提出建立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体系,并在控制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陈志祥[5]提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姚王信[6]提出基于生源差异的课程设置模式。马健生[7]总结了北京师范大学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实践和经验。刘国福[8]以微弱信号检测课程建设为例总结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浙江大学[9]以学科文化为核心,将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2.1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分析 首先,基于我国“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以及全球化发展格局,分析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以及经济新形态(互联网+、工业4.0)对交通运输行业结构性变革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特点。比如调研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设施、设备、技术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新动向;采用座谈、问卷调查、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了解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程建设等岗位规范、职责和技能。 其次,调研本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发现其成长内驱力;按照研究生自我成长的意愿,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 然后,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逻辑,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规范,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专业硕士研究生必备的素养和职业能力,归纳梳理形成满足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建立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匹配矩阵(如表1所示)。 2.2 课程体系设计 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等方面进行分类,按照定制化培养思路,研究如何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等课程模块,体现服务行业特殊需求的特色。此外,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模块,打造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互换”为基础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3 课程体系实施模式研究 一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突出职业认证、企业实践,培养职业能力,规划建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资源平台(包括实用教材、开放性实验和案例库)。二是采用训练式教学方法,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螺旋互动转化机制。优化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和工程实践内容所占比例,建立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结构化配置关系;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以及项目演练等手段,使课堂教学项目化、情景化,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三是引入校企双元教学模式,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用企业商学院资源,在企业学习内容注重企业业务流程、交通运输设施设备运用、物流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等。四是建立综合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认证、企业顶岗评价等在内的课程学习达标检验体系。课程体系实施模式如图2所示。 2.4 持续改进 建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检验课程体系实施效果提供评价依据。对课程实施过程持续跟踪,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效果评价。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流程改善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型。具体做法如图3所示。 3 保障措施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要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培养质量。 首先,高校内部各部门应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制度、流程,创新服务形式、内容和手段,逐步建立服务主动推送机制,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协作共同体。其次,高校应整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合理配置,主动融入企业价值链条,以项目研发、技术培训以及人才输送等多元合作形式,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再次,为了培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研究与设计能力,高校应利用好企业这个大课堂,采用工读结合方式,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最后,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和教育认证理念,创新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并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创业意识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课程认证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探索通过课程认证的新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在界定课程认证的概念与操作流程基础上,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课程作业及考核方式5个方面对课程认证的要求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认证;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专业课程教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推进“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规范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进行专业课程认证的新模式。 专业课程认证是保障卓越工程师班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宗旨在于充分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交通运输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认证指教师依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参与由学校教务处或者二级学院组织的课程认证过程,认证结果达到或高于相应标准即视为课程认证通过。 一、专业课程认证流程 每年度符合任课条件的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目录,提出相应课程教学申请,并提交课程教学初次认证相关材料。如果目录中的某些课程此次无人申请,则本年度不纳入改革范围,下一年度继续在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遴选教师;如果某些课程仅有一人申请,则该申请教师将结合专家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如果某些课程有多名教师同时申请,则首先由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对申请的多名教师进行协调,协调成功将由申请教师共同组建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协调不成功则根据初次认证结果选择认证最优的教师承担本年度该课程教学。 本年度课程结束,任课教师须提交课程教学目标评价材料,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课程下一年度教师人选。如果评价结果为“合格”,则教师获得该课程长期教学资格;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少,则教师在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中须结合评价意见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多或评价结果为“不合格”,则教师失去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资格,该课程将重新出现在下一年度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供教师申请选择。具体教学管理流程见图1。 二、课程认证内容 1.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驱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产学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行项目式、问题式、研讨式、辩论式和换位式等方法改革,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 2.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前学科、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围绕学生和社会需求,突破现有教材体系,采用“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可来源于最新教材、期刊杂志、专业网站等。 3.师资安排。鼓励采用“多主讲教师”制,可根据课程专题内容合理安排多名主讲教师,各门课程应聘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主讲,并逐步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梯队。有条件的课程可根据需要聘任1名企业主讲教师,以专题的形式讲授课程相关应用与发展情况。 4.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具有探索性大作业,如调研报告、论文、设计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5.考核方式。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改变单一笔试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努力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核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从“注重掌握知识”向“注重发展能力”的转变。课程成绩应由学生出勤、随堂测验、实验、大作业、期末考试等部分成绩组成,明确各部分比重,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总成绩的40%。 三、课程认证目录 根据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确定现代综合运输系统、机械工程概论、批判性思维、汽车构造理论与原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学、交通枢纽与场站、交通运输商务、交通与能源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为认证目录,各课程具体情况见下表1。 四、结束语 结合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要求,提出通过课程认证的新模式有效促进课程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观点,明确了专业课程认证的概念及认证流程,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课程作业、考核方式5个维度研究了课程认证的核心内容。建立了适合课程认证的课程名称目录,为开展课程认证提供参考借鉴。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和今后10年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任务。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交通运输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人才培养;校企联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推行卓越计划的目的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和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将社会、市场、企业的需求压力转化成高等教育汽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是很重要的课题。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在专业改革建设过程中,应率先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造就一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二、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满足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虽然设置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但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相似性大,没有很好地突出交通运输专业的特色,尤其是体现交通运输特色的物流工程方向和交通运输工程方向的主干课程薄弱;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学方法上仍然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不足;三是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交通运输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汽车驾驶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其他实践环节,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原有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以车辆使用与维修为主线,而与运输组织、交通规划相适应的实验与实习则很少,以现代高科技汽车产品为主的实验、实习也较少;四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缺失。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均实行四年制本科在校学习,虽然有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但实习过程与就业相脱节,校内实训教学环节没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建立试验室投入较少;五是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所有高校工科专业的任职教师将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我校交通运输专业还缺乏这样的“双师型”教师。 三、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施“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者对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1.确定科学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应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对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人才的大力需求,围绕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及现代管理技术、汽车服务技术的基本要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管理技术、具备汽车服务、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保险理赔、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汽车生产与流通企业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以及汽车检测维修、汽车贸易、车辆保险等行业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设置系统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的交通运输卓越工程人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以下三方面:(1)注重交通运输领域工程素质培养。基础教育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要突出工程师素养的培育,如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工程师的基本品质;在交通运输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之下,进一步拓宽学科的知识范围,加强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列课程,使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具有必备的自然科学和相应学科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形成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师应具备的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素质。(2)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着重突出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和综合实践类教学环节。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涵盖交通运输主要技术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前沿,了解和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集成技术以及物流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能从事汽车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度和监测维修、物流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工作,从而培养交通运输复合型工程人才。(3)注重工程研究能力培养。开设文献检索、课题综述、专题讲座以及研究方法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倡导探索,强化实践;实践环节加强企业实习,使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并实施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使学生具备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潜质,切实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建交通运输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封闭的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向企业和社会开放。根据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现实情况,可采取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和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1)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一是创建校企双导师“2+2”模式。在交通运输专业进行两年的学科基础教育,由学科建立的专业导师进行学业的规划和指导;进入大三后,实施校企教师联合指导的模式,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由企业导师指导,要求学生有不少于1年的企业学习实践。二是创建校企“3+1”订单式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为企业输送迫切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2)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在交通运输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立基于问题式、探索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协作式学习等。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专题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研究性实验报告等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入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与课题研究和科研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效实施的质量保障,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1)通过校企合作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其培育目标和社会需求决定了教师既要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二是有计划地选派在职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定期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使教师深入生产实际,增强其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并使教师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聘请企业合作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校兼职,担任学校的专业课或实践教学工作。(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采取企业独资或与企业合资等方式为学校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解决实验室设备陈旧、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学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或每年向投资企业交纳一定的费用,同时企业也可在这些地方安排合理的经营项目。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省级以及市级政府的产学研基金,利用该项基金购置一批研究项目所需的设备,这些设备将成为实验室、实训室设备的一部分。(3)通过校企合作推行校外实践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和生产现场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保障。学生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并选择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由学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实现综合毕业实践与就业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完成实践教学,也大大减轻了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压力,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交通运输工程行业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对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以及成长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探讨了交通运输工 一、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以及成长机制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潜在的特征和外在的特征两个方面。其中潜在的特征是指难以用外部具体指标量化衡量与评判的特征,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讲,是指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热情、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多方面内在品质。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潜在的特征,才可能转化和表现出外在特征。创新型人才的外在特征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学习到的创新知识、所掌握的创新方法以及通过这些知识和方法所取得的创新性的成果。创新型人才具有的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了潜在的创新素质、创新热情和创新思维,才能学习到创新的知识、掌握创新方法,做出创新业绩,反过来讲,凡是表现出外在创新特征的人,必然具备潜在的创新素质,同时外在的创新业绩也会反过来激发和加强其潜在的创新素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拓展思路,勇于创新。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传授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坚持将实践课程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始终[1]。比如,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将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协同创新实践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还要建立长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社会各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立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制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关注创新型人才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国内各高等院校一般都设有相应的交通系或者交通学院来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招生与培养。由于各个院校的历史背景不同,优势与特色也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各个院校在二级学科和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会不同。国外高校的学科划分一般没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也很少设有交通运输系,交通运输工程人才通常在土木工程或者环境工程院系中培养[2]。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战略上向交通运输倾斜,逐渐加大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因此,当时需要大量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社会需求,国内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并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但是,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要求,这就对当前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高校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素质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3]。 三、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复杂的、交叉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1.培养理念的创新。培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工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对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应该革新培养理念。 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系统分析及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合作、新产品及新系统的开发需求。“COID”教育理念是世界上最新的工科教育研究成果,它的研究载体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强调理论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与学、教育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和谐统一。在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当积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尝试性地将“COID”教育理念引进到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之中[4]。 2.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比较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师生互动,与此同时培养计划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贯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实践教学包括多个方面,具体的可以从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开始训练,然后在毕业设计和社会实习环节重点加强。 应该尝试创新型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是度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和考核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此外,考试还是质量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和产品系统的构建能力是重要方面,所以应该考虑将这两方面设置到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各门课程的性质不同,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从技能、知识、协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实结、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遵守学校制度的情况等,以专业知识点的考核为重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进行全面考核,由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多方评价。 专业设置要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创新,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要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规律和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不断淘汰或改造传统专业,设置更多的新型专业,培养满足现代交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因此,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注意观察学科发展动向,跟随行业发展趋势,同时应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面借鉴学习国外的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国外交通运输工程课程体系设置有如下特点:(1)课程内容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和数学建模的培训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学习。(2)课程设计注重增强学科间的交叉,学生课程学习中应根据学科交叉的需要,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学科的课程。交通运输工程属于工科类学科,我国高校普遍将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按照普遍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设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忽略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交叉的经济类和社会科学类等课程的设置[5]。(3)加强对学术类讲座和专业知识研讨会的重视程度。国外的高校将这些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定期安排相关的学术报告,邀请行业内学科或技术带头人到学校授课,使学生了解到交通运输行业学科的最新动态。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体系改革,国内的院校要根据交通类学科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实时更新前沿知识和创新方法,定期安排学术论坛或者学术讲座以便让学生紧跟世界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兴趣,开发创新潜力。 3.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这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应将综合实践能力列入学生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课外活动,例如建立学科兴趣小组、成立交通类社团、举办趣味学科知识竞赛和专业知识能力创新大赛,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养成独立思考和终生学习的习惯。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与企业建立对口的创新实习基地,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创新。常规的人才培养评价的重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高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对于学生创新型能力的评价,也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并行,避免常规的用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尺。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察和能力评价,建立以培养过程为载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结合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创新成果等进行综合考核,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单位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的、综合性的监控和评价体系,保证课程授课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面对着新的挑战,国家与行业不仅需要能够解决本行业基本问题的技术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和其他行业交叉相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不拘泥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模式,要打开思路,放远目光,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引入国际最新的工程教育培养理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侧重于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满足产业需求的问题,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系统工程学课程建设中,分析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的难点,提出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CDIO;应用型本科;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仍然大多仍侧重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忽略了系统工程学的具体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往往在学完系统工程学后仍然不能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考虑专业问题。 1 系统工程学教学难点 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教学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具体的系统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系统工程技术,如系统分析、系统预测及系统评价等;课程设计则是综合利用所学系统工程方法解决交通运输具体问题。 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诸多原理的学习以及模型的计算(如层次分析法、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等)对学生来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虽然相对具体,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但这两部分内容在传统设置中往往比较零散,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而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实践体系,因此学生虽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识点,但无法构建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完整全局体系,从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总会呈现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学问题。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合称,且将其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是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系统的思想培养人才。CDIO模式打破学科、专业、文理之间的限制,在教学工程中首先统一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工程师的目标与技能,界定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实现对行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 (2)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CDIO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将培养目标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 (3)以产业需求为基准。CDIO模式要求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项目实施中。CDIO模式中所运用的项目均来源于行业产业,因此是不断满足产业变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案 (1) 基于项目的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系统工程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方法往往按照课本顺序依次讲解,教师以实践案例为基本时间轴,依次讲解实践案例所用到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具体技术。例如,通过针对公交车服务质量评价实践案例的讲解,重点依次讲解公交系统与要素、公交系统分析、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公交系统评价等知识点。理论教学中所讲解的实践案例均来源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学生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运用。每5人一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项目,要求每组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对课堂所讲到的知识点进行验证及运用。 (2) 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同样采取分组形式,为各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各组之间互不相同。系统工程学实验目前共6学时,均为验证型实验,要求所有学生独立完成。而课程设计中,为每组分配的项目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项目,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内部合作完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学生通过内部协调,获得各自不同的具体分工,完成1-2个知识点,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内容综合成课程设计报告。 (3) 成绩评定 依据CDIO思想,将系统工程学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阶段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者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分别为2:3:5。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以及实验成绩;阶段考共有2次,分别通过项目的形式,随堂让学生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提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适当地计算。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利用系统工程学方法论解决具体问题时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 4 结论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深刻理解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具体项目实施也有了贯穿全周期的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具体项目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适应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能快速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因此CDIO模式可以在应用型本科中工程教育类课程中进一步作推广。 作者简介 包旭(1982-),男,汉族,副教授,博士,淮阴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研究 摘要:基于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规划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构建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企业实习体系,并对该体系的特色和近年来建设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卓越人才培养 一、引言 同济大学在卓越人才培养规划中强调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教育的传统特色,构建以“三大联盟与三线联动”为核心,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以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与技术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该专业实践性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运输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交通运输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未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者,学生们必须提前掌握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自觉形成最佳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通过组织学生到铁路运输企业实习,让企业直接对未来所需人才进行引导,将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运输管理人才更容易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能够“适销对路”。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必备知识,实践环节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够锻炼学生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更是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好的“模拟练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培养和锻炼出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专业传统企业实习存在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本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只有两周,一周在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另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实习效果和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1.在企业实习时间短,对企业生产实践了解少。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企业实习仅占用两周的时间,且其中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这样的安排显然不能使学生对企业生产实践有全面、细致而深入的了解,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快速,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近年来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大批新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运输的规划与管理。通过企业实习能让学生了解与学习新技术的运用,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3.校企联合培养不足。改革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学生只去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一个部门实习,实习面窄,实习岗位过少,上海铁路局的其他部门未能有效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需结合交通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此为依托进行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构建 (一)交通运输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卓越实习要以运输生产环境作为支撑,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是开展实习工作的保证。上海铁路局是教育部确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建。由上海铁路局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专家组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指导委员会,审核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工作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以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选取了铁路编组站、高铁客运站、高铁客运段、调度所四个单位作为校企实习开展的对象。系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上海铁路局人事处共同确定了南翔编组站、虹桥高铁站、上海客运段、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作为实习基地。上海铁路局在每个实习单位都指派了实习组织领导、兼职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同时,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了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基地,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二)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构成 根据本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对企业专业实习教学体系进行拓展。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的特点及主要专业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是一个有机体系,其中包括: 1.校内实训部分。校内实训包括列车接发实训、Railsys实训等综合型实训,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完成电话闭塞法、半自动闭塞法、自动站间闭塞法的实操学习,并学习利用Railsys运行图软件编制及管理运行图。校内实训为后续开展企业实习做好过渡准备。 2.企业实习部分。企业实习内容包括两大板块:铁路运输企业实习和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前者是主体,在总计六周的实习时间中占4~5周。 (1)铁路部分:对于铁路运输管理工程人才,需要对车流汇集、列车生成、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清晰了解,通过生产实习可以把交通运输专业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系统集成,因此在铁路运输企业实习中设置了多个实习项目。 ①铁路编组站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南翔编组站。学生主要了解编组站运输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输岗位职责,熟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关于编组站技术作业的有关规定,学生在跟班实习中需要系统了解编组站到、解、编、发各个生产环节的作业内容和流程等。 ②铁路调度所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学生主要了解上海铁路局管辖范围、上海铁路局调度所生产组织系统及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对行调、货调、机调等调度员岗位跟班实习,了解调度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实习岗位的计划内容、编制办法。 ③铁路货运中心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货运中心北郊站和杨浦站。学生主要了解货运调度室内车站调度员和货运调度员的岗位职责,铁路货运改革后综合服务窗口办理货运作业的流程,以及货运员的岗位职责。 ④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实习地点为高铁列车。实习以跟车、跟班实习的形式开展,学生重点了解高铁动车内主要设备设施、高铁列车动车组营业规章、乘务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高铁列车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内容,完成高铁列车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⑤高铁车站客运服务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虹桥站。实习以参观结合形式开展,学生主要了解上海虹桥高铁站服务设施布局、客流到达及出发特点、站内中转、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过程中的流线组织,掌握高铁客运站客运组织内容、岗位设置及岗位责任。 (2)地铁部分。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则主要依托上海地铁调度所OCC以参观、模拟、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将系统了解地铁生产组织系统架构、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重点关注地铁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预案要点及地铁施工作业管理规定及流程。 (三)实习保障体系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保障体系。每次企业实习前学院教务主管领导都亲自做实习动员,院办领导安排好后勤工作,系领导部署实习计划并安排带班教师,带班教师都能够做到认真负责、按时参加。上海铁路局和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均成立了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程指导实习工作,各一线实习单位均成立了工作小组具体与实习带队老师对接,双方畅通联络、紧密协作。应该说整个实习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都是非常出色的。 “安全第一”是运输实习的首要原则,每个实习单位在同学到来的第一天都组织了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有规章学习还要进行安全防护能力训练、这为确保现场实习安全、有序提供了重要保障。 运输管理工程系为了保障实习有序,精细编制了教师值班表,确保每日都有教师在现场。学院安排了接送车辆,保障每日在铁路现场交接班后规定窗口时间准确到达,以减小对铁路现场工作的影响。铁路局则安排了站内短驳车辆,安全快速地将学生送达站内各实习岗位。至今,交通运输专业已有3届同学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参加了企业实习,实习全程未发生一例安全事件,同学经过现场观摩、实践、听讲较好地完成实纲任务并全部通过实习答辩,实习内容逐年拓展、深化,实习组织工作获得了参与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特色和实施效果 运输管理工程系将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抓,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及其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多方面的建设,为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实施效果。 1.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特出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让学生通过现场实习、调研,分析总结相关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企业生产实习内容组织创新,实习对毕业设计选题支撑效果凸显。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实习内容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铁路实习项目关联紧密。首先,实习让学生系统地观摩了铁路运输设备的全貌,特别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速列车装备和集各类先进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调度指挥中心让同学增强了专业自豪感。第二,先编组站和货运站,后调度所的实习安排使学生对铁路既有线车流汇集、列车生成、到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了清晰了解,有利于学生把所学专业课程知识串连起来,为来年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和高铁车站实习安排紧凑让学生系统了解高铁客运“站、车”服务之间的接口关系,对旅客出行全程服务质量的影响要素有了亲身体会。第四,铁路调度所与地铁调度所OCC实习紧凑安排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对比了铁路和地铁行车环境、调度信息系统和调度职责的差异,也让学生对未来的论文选题乃至毕业择业有了感性和理性支撑。 3.形成了双导师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了专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实行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双轨制,聘任了一批企业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精心设计了企业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与教学指导书,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铁路局兼职导师结合实习进度组织了多次分专题讲席,学生获得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 4.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推动本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交通运输专业改革后的企业实习,为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系统了解铁路运输专业现场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提升了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毕业后去铁路局和地铁公司就业的人数。 5.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以工程实践为驱动的企业实习计划得到了上海铁路局企业高管和同行业专家的支持,同济大学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与建议,逐步打开思维、活学活用专业理论,用人单位上海铁路局对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了肯定。 五、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的企业实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在理论教学上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各个课程间更加协调,也为实践环节打下良好基础。实践环节不断增加企业实习的单位和内容,力求符合交通运输专业本行业生产工作的实际,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企业实习工作扎实开展,继往开来,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实习工作还将谋求更大的创新,为交通运输卓越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毕业设计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仅是能够保证教学效果,也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但目前这一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指导教师本身。首先分析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问题产生原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一些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工程教育认证将“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更多突出“培养质量”,故教育部自2006年起启动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以来,其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认可[1]。目前很多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都在积极申请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以使专业办学质量得到提升。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标准为“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2,3]。这与工程教育认证所给出的标准相同,即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初衷也就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然而,近年来毕业设计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于指导教师本身所造成。因为这个环节不同于理论授课,理论授课面对的经常是超过60个人的教学班级,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无法及时掌握。但毕业设计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经常是一对一沟通、交流,只要指导教师能够在每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认真辅导,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那么如何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从而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使交通运输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交通运输专业办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指导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设计的现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给学生出个题目,完成过程就是在学校各种规章的要求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催促和检查,进入最后阶段重点要求学生一定要格式正确,至于内容和完成质量则不是非常重视。很多情况下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原因出现毕业设计环节存在“前松后紧”现象。在开始阶段学生为了就业、考研或其他原因不能集中精力做毕业设计,且指导教师也未能及时地进行督促和检查;后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学生才紧张起来赶任务,但由于时间紧,且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毕业设计草草收场,其质量很难不能保证。在答辩阶段,很多答辩小组的老师为了同事之间的面子或其他主观因素对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出的问题也非常简单,没有深度。总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指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表现不够不严肃。这些都是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所造成。 2.毕业设计选题本身存在问题。①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现在很多选题都要考虑如何应对日后进行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为更简单地应对检查和评估,很多院校都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格式进行了硬性规定,比如:试卷的内容按照统一格式、毕业设计按照统一格式等,很少考虑学科差别。就像每年毕业设计检查时注重检查论文的格式,而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较少涉及。为应付各种检查,某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为方便只出一些东拼西凑就可完成的综述性题目。那些真正付出很多,进行认真撰写的毕业设计却仅仅因为一些格式的不正确而必须重新修改或装订,从而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种冷水泼头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说这些格式检查不应该,而是更应该在保证毕业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这些。那么如何要求内容呢?只有从评价指标中来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做到。②毕业设计选题缺少新颖性和可行性。现在很多指导教师都会采取一些以前选题,尽管很多高校也允许选择一些非更新选题,其初衷是希望新一届的学生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将这个题目完成得更加合理和完善,比如我校每年就允许有40%的非更新选题出现。但学生的实际结果却是和往年的成果一般无二,鲜有创新;这样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毕业设计中的恶性循环,质量很难保证。还有一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题目过大,带来的好处是学生查找资料相当方便,因为很多资料都会与该选题相关;但是哪些是重点,该怎么写,作为本科生心理未必就清楚。所以让其良好地完成这些题目也就勉为其难。③毕业设计选题数量不够多。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一名指导教师指导10人以上学生做毕业设计并非新鲜事情。很多指导教师不能给出足够多的题目,只能出现多人共做一题的事情,加之指导教师不能在学生内容不雷同方面做出有效的规定和区分,从而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更是存在。上述现象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言过其实,但必须承认,部分指导教师并未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从思想上产生了麻痹、糊弄,答辩结束就算了事的认识。尤其是在扩招后,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时,上述现象就有了存在的借口。但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到来,指导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我们根据自身指导毕业设计的亲身体会和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的认识,从选题、组织、撰写、答辩四个阶段共19个指标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由表1可知,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组织阶段。只要指导教师在这两个阶段工作到位,剩下就是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一个好的选题和进度合理、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再加上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和良好沟通,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就绝非难事,那么顺利通过答辩更是水到渠成。在选题阶段,很多高校都采取由该学科的专家或者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选题评审委员会对选题进行审核或指导教师汇报、答辩的形式决定选题是否通过。在选题阶段的8个指标中,有些指标应该一票否决,比如不符合大纲要求;多人共做一题,而指导教师又不能保证内容不雷同;选题难度过大;选题工作量过小。有些指标要有一定制约措施才可通过。比如选题若为非更新题,则该选题学生的成果若和以前成果一般无二或区别不大,则学生的成绩最多为及格或者不及格,从而就要求指导教师在给出该选题时一定要在任务书中给学生的要求和以前有较大变化,而且在撰写过程中时刻加强对该学生的检查和督促;所以指导教师在决定是否采用以前的题目时也会认真考虑。若选题为综述题,则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一定要在结构或思路上有所创新,如果内容仅仅是多篇资料的东拼西凑,则在评定该生成绩时应着重考虑。这些制约措施的目的是使指导教师尽量少用非更新题和少出综述题,多出一些有一定创新性和与工程相结合的且工作量和难度适中的题目,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最后环节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组织阶段给出的三个指标可以说是指标“指导教师对选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细化,也是在论文开始之前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再次进行一次保证。设计撰写阶段的五个指标主要是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行的考核。这些指标应该由被指导的学生或者相关同学进行反馈。设计答辩阶段的三个指标主要是对答辩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应该有答辩委员会和参加答辩的学生共同掌握。 四、结论 交通运输专业为迎接工程教育认证,在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较以前使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尽管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家之言,是建立在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情况与毕业设计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但本文的部分指标可以为其他高校或专业在评价毕业设计质量时提供参考。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摘 要]依托行业、立足区域,服务地方,推进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加强校企融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示范作用将起到深远的意义。基于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的探索对于进一步明确基地的运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校企协同创新的构建将提供可操作的依据。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依据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形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交通运输行业,紧密加强校企合作,为工程一线或企业输送培养具有较强高级技术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运用开发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一定技术管理水平的专门人才。着重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工程实践应用问题。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大学生学习期间与企业结合,了解企业岗位工作特点,掌握企业工作流程,进而实现在校期间接近工程,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养成工程意识[1]。本文依托黑龙江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探索总结,进而依托实践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开发能力,使之成为共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基地,达到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科技进步,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贡献。 1、基地的建设思路 (一)总体思路 建立深层次、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打造出符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依托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环境,通过学生创新活动资助、贫困学生资助等项目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依托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以及技术服务,并有义务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2-3]。 (二)合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企业选择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坚持人才培养为主,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以及工程能力训练,合作中采用如下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培训急需人才。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来学院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二、基地的建设任务 根据黑龙建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需求,借助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契机,结合黑龙江龙运集团的运营业务,借助双方合作基础,建立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力争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我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建设的基本任务有: (一)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实践教学理念,依托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出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行业实践教学特色。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和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逐步建立 “一条主线、四层次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培养素质与提高学生岗位实践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分别是:专业基础技术应用实践、专业技术应用实践、岗前实践。具体内涵见表1: (三) 改革原有的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它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建立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真正从传授知识转化到能力培养。 (1)除教学大纲上已明文规定独立的实践课程外,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修订教学计划,重点解决实践课及实践学时的安排与设置问题,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实践内容重复、实践方法简单的问题。 (2)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逐步建立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报告批改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3)修订和完善各门课程对实践课的教学要求,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进而实施实践教学目标管理,最终形成教师为全面培养而教,学生为全面发展而学。 (4)建立和完善实践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实践基地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5)逐步施行实践教学及实践技术成果奖励制度。为了鼓励教师能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训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促使实践技术研究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不断增强实训教学工作活力。 (四)逐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二是从实践教育基地生产、科研第一线聘请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实践教学。以此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双方共同建立和投入进行道路运输资格证、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为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提供支持。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均为紧缺人才行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就业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提前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状况,更快进入岗位角色。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及新产品推介等工作;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生产任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为解决企业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提供支撑平台。 三、基地的运行管理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正常运转和规范化管理,确保实现建设目标,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促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全面规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也要制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具体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职责、企业的职责、实践教育基地协议签订、组织与管理、实践教育基地指导教师选聘、检查与评估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制度的规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如:校外实训中心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实训现场纪律、实训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训守则等。通过完善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管理办法。探索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安排的时间、环节、各环节的任务和要求,规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中期检查等环节的工作。 四、结论 通过“黑龙江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重点建设内容,将基地建设成集教学、专业基础实践、专业技术应用实践、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也在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可利用实践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为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方面的资源保障,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使相关专业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依托基地通过不断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设计产品,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让老师和部分学生参与进去,逐步推行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新模式,学生和老师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分析 摘要:三峡工程对外交通工程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三峡主体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永久性工程,它直接为三峡工程服务,在三峡工程整个十七年中发挥交通大动脉的作用;从长远来讲,它对沟通三峡地区交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措施。 关键词:对外运输;交通条件;运输方案 1施工运输任务与特点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m,坝顶高程185m,需混泥土总方量2820万m3。在三峡工程17年施工期间,需从外地运进各种物资材料设备4025万t,其中:商品材料1350万t,砂石料2675万t(天然砂石料1093万t,人工砂料1582万t)。高峰年运输量424.5万t(商品材料160.4万t,人工砂石料264.1万t)。并有直接施工的人员交通1971.0万次,高峰期每月达6000人次。客运估计每月单程3000人,往返6000人,总客运量1971万人次。 在1350万t商品材料中,重大件运输量总计约4万t,其中:200t以上水轮发电机重大部件和变压器2.32万t,超限界(宽高5.1m以上)的金属结构大件1.68万t,铁路、公路均不能承运,所以只能水运。 2工程修建前的交通条件 宜昌的水运、公路、航空设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葛洲坝枢纽工程建设时已经形成交通网络: 2.1公路 宜昌至三峡工地约40km为崇山峻岭地段,交通设施简陋。 在左岸仅有一条葛洲坝至陡山沱三级公路,全线翻山越岭总长29km,标准很低。 从陡山沱至坝址下游的乐天溪距离3.2km,原为5至6m宽的乡村道路,1986年开始改扩建为路面宽12m,路基宽14m的超二级公路。并在乐天溪河口架设了一座钢筋混泥土大桥。乐天溪桥桥西至左岸电站厂房长9km,区域为三峡工程工区。右岸无现成道路。 三峡工程准备工程开工以来,进三峡的机械设备和大批量各类物资,绝大部分都是从险峻陡峭的宜莲公路拉进去的。时任总理李鹏1994年12月14日在坝址中堡岛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后,宜莲公路承受的运输压力迅速增大,日均通车高达 3000多辆,堵车严重,交通事故频繁。短短的40km路段,原本2小时内抵达却因赛车或交通事故延续半天甚至一天。 2.2铁路 国家铁路干线已通至宜昌,并经葛洲坝工区外缘延伸到小溪塔和官庄。 2.3水运 水路十分便利,三峡工程水运条件优越,长江水运上通重庆,下达武汉和上海。葛洲坝至三峡坝下杨家湾航程34km,为葛洲坝库区的深水航道,航道宽度在200m以上,石排湾最小弯道半径500多m,可通万吨船队。 3对外交通运输方案 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是指宜昌至坝址的交通运输方案。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施工任务艰巨,工期紧迫,设备器材多,运输量大,为此,对外交通方案是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如期建成提前受益的关键问题。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施工队伍技术装备条件,多年来反复比较过多种方案: 3.1八十年代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国内国外大中型水电工程施工都以铁路运输、三峡地区水运条件优越等因素,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外交通运输方案研究报告》和“加拿大扬子江联合企业(CYJV)审查对外交通运输方案结论”等讨论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中,分别提出了铁路为主,辅以公路和水路方案,或公路为主,辅以水路方案,或水路为主,辅以公路运输方案,三个方案长期争论难以定案; 3.2九十年代 问题出现了转机,在我国出现了封闭式高速公路,从根本转变公路运输的形象,使水电工程开始重视公路运输。 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又进行了大量方案设计论证工作,集中为:公路为主,辅以水运或铁路为主,辅以公路和水路运输两个运输方案。赞成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专题研究报告》的结论:公路为主的铁路为主的两个方案作为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多可满足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的要求。但两者在建设条件和运营条件及经济比较等方面差别是明显的。公路为主方案总费用比铁路为主方案总费用省4.4亿元;施工工期公路比铁路短1.5年,能更好适应加快三峡工程建设提前发电的需要;铁路为主方案多一条铁路,多一个运输渠道,但总的年运输能力比不上高等级公路的通过能力;公路为主方案运营条件好,但与长远结合,铁路专用线三峡工程竣工后,用途不大。因此,不赞成铁路为辅以公路和水路的方案,建议采用以公路为主,辅以水运的方案。 3.3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决策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特别是认真听取了三峡工程施工重大技术方案专家座谈会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的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专题审查会,“建议采用公路为主方案,并尽快实施”的意见。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在1993年3月11日最后决策,“采用高等级公路为主,辅以水路的运输方案,并付诸实施”。 4对外交通方案的实施 以公路为主、水路为辅的三峡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包括:专用公路一条,在坝区与江峡大道相接,至宜昌市沙河与汉宜高速公路相接。起始点从宜昌夜明珠开始,至大坝工地止;专用港口两个,在大坝下游右岸修建杨家湾专用港口,在左岸修建坝河口重件码头;跨江桥一座,在船闸引航道段横跨长江修建西陵长江大桥。这四个部分的工程在坝区贯通一气,便能将水路两路的物资已及时有序地运到工地。 4.1三峡专用公路设计 根据对外交通运输方案要求;专用公路将承担三峡工程施工期运输总量达2652.3万t,占总运量的65.9%,并负责90%以上的客运任务,公路运输的最大年运输量为426万t。专用公路全线总长28.66km,设计标准为为4车道山岭重丘准一级全封闭汽车专用公路。桥梁的设计荷载为汽车-36级,验算荷载为2000KN平板车组。设计交通量9000车次/昼夜和900车次/h。 专用公路设计中大量采用新设计、新工艺,它的设计和施工代表了当时的国内的先进水平。 黄柏河特大桥和下牢溪大桥( 100m),结构形成基本相同,主跨均采用上承式倒悬链无铰钢管混泥土供,净跨160m,净失高32m。两桥设计新颖,采用9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同类型桥梁中属全国之冠。 莲沱特大桥主桥采用38+114+38 m中承式钢管混泥土连续拱,竖转合拢,用全桥通预应钢索平衡水平推力,构思独特,造型优美。钢管拱表面防腐采用热喷铝长效复合涂层。 乐天溪特大桥预应力采用无粘结工艺,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采用冷挤压接头。全线桥面铺装采用C50钢纤维混泥土,全线T梁采用部分预应力理论设计。 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设计施工。木鱼槽隧道,仙人溪2号隧道选用射流风机,诱导式纵向通风。隧道照明采用高压钠灯、新光源、新灯具、发光效率高、透雾能力强。隧道内设工业摄像机构成闭路电视系统,隧道外设中央控制室,可实时接收洞内的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器组成的火灾报警系统。 4.2三峡专用公路施工 三峡专用公路沿途跨许多溪涧,穿过很长的不良地质段,其中桥梁隧道总长11千米,约占公路总长的40%。由于沿路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造成施工难度很大,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桥梁、隧道多。全线有特大桥4座(黄柏河特大桥、下牢溪特大桥、连托特大桥、乐天溪特大桥),总长1297.8米;另有大桥7座,总长1276.54米;中桥23座,总长1218,34米。双管隧道5座,以单管计算,总长14634.29米。其中仙人溪一号隧道为短隧道;仙人溪二号隧道为长隧道;渣盐山隧道为中隧道;天柱山隧道为长隧道;木鱼槽审于带为特长隧道,是目前国内高等级公路中最长的隧道。这些隧道主要集中在仙人溪至莲沱范围内,隧道一个接着一个,构成公路中西游的隧道群;且与桥梁项链,出洞即过桥,过桥又进洞,洞桥相接,密集很大;最长的木鱼槽隧道出口与天柱山隧道进口仅相距30多米。 第二个特点是桥梁设计新颖,多彩多姿。莲沱特大桥在桥梁建筑上的学名叫“中承式钢管混泥土拱桥”,两个墩台之间的主跨有114米。它位于西陵峡左岸支流――磨刀溪入江处,桥身造型像一只桔红色的彩蝶展翅飞舞。黄柏河特大桥和下牢溪特大桥是“上承式钢管混泥土拱桥”,主跨度均为160米,这两座拱桥位于三游洞风景区附近,宛如一对孪生银龙,飞跨在百丈绝壁之上,十分壮美。这3座拱桥主跨结构都是钢管内灌注混泥土。钢管、混泥土这两种材料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的潜力。全线桥面及部分路面采用钢纤维混泥土新型路面结构。这些桥梁创造了许多目前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 第三个特点是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地质方面,天柱山隧道和渣盐山隧道都要通过100多米厚的古滑坡堆体。莲沱特大桥基础要进行软地基处理。乐天溪特大桥要通过流沙层施工。在公路沿线外观上有5个高;高开挖边坡(60多米),高边坡防护(47米),高填方(46米),高挡墙(23米),高柱墩(59米)。 尽管这3个特点都不利于施工,但由于公路的设计与施工能适应各种地形地质条件,因此,施工部门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在1996年10月实现了通车。原来从宜昌市区到三峡工地约40km的公路,通常行车需1.5小时,开通专用公路后仅需30到40分钟就可以到达。这条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建成的公路,因施工特点突出而更有特色,已成为西陵峡山地上一道十分壮观的人文风景线。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交通运输部集中整治水运工程围标串标 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印发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围标串标问题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从即日起至2016年底,对水运建设工程围标串标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和专项打击,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建立预防和治理围标串标的长效机制。 据了解,围标串标行为表现形式复杂,除投标人外,还涉及招标人、招标机构、评标专家等单位和人员,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一是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投标,一般由一个投标人或法人同时借用多家企业资质投标,有的组成相对固定的投标联盟相互陪标,有的通过与投标人谈判购买投标权进行围标等;二是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串通投标,一般为招标人通过预设资格条件、透露招标信息等提高投标人中标概率;三是投标人与评标专家之间串通投标,一般为投标人买通评标专家,评标时通过倾向性评分或对其他投标人废标,谋取中标;四是投标人与招标机构串通投标,一般为招标机构为投标人预设资质资格条件、透露招标信息等。 《通知》明确,有以上行为的,按《招标投标法》第五十条、五十二条、五十三条、五十六条,以及《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七十一条、七十二条、八十一条的相关规定,从严处理。按企业信用评价规则相关规定,投标人与招标人或其他投标人串通投标的,其信用等级直接定为D级。 根据《通知》,集中整治将分为四个阶段:今年8月底前,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通过座谈调研,形成符合本地实际与特点的细化方案与举措;9―12月,相关单位应进行自我排查,依法处理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2016年1―9月,交通运输部将根据各省、部属单位的检查整改报告进行实地督导抽查,并对治理工作情况进行通报;10―12月,将评估治理工作成效,总结推广各地有效做法和经验,健全规章制度,建立预防和治理围标串标的长效机制。 《通知》提出,要改革招投标相关制度。改进资格审查方式,工程建设项目宜采用资格后审方式;采取资格预审的项目,尽可能采用合格制;采用双信封形式密封投标文件,使得投标人无法确定能够通过“商务文件和技术文件”评审的投标人名单,难以形成围标串标利益团体;探索招标标段随机分配的新方式,提高投标人围标串标难度和成本;鼓励采用电子招标投标,通过企业专业电子账号管理,预防从业企业出借借用资质围标串标;要求评标委员会对是否存在围标串标行为进行专门评审,并在评标报告中明示。 《通知》强调,要通过罚款、取消资质资格、追究刑事责任等方式,依法从严对围标串标企业和人员进行处罚;要公开围标串标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录,及时调整信用等级,加强信用引导和行业自律;要推行对资格审查、开标以及评标全过程录音录像“三记录”的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及时曝光典型违法违规案件和涉案单位、人员。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与实验室建设方案研讨 [摘 要]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具体项目设计内容,阐述了实验室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建设方案。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1 引 言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具备现代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于交通运输决策、规划、建设、组织、指挥、运作、维护及管理的需求。 与一般工程专业一样,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而鉴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其中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设一个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实验平台,层次结构分明,系统功能合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管理与运作,方便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能以焕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实际需求及发展方向。 2 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 交通运输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了多种运输方式和多个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工程还涵盖了智能交通系统(ITS),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也在交叉融合中迅速发展。 鉴于交通运输工程的广泛性,每个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目标及研究重点,策划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的一般化或同质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和具体的专业课程紧密配合,又要满足系统化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战训练,更加深入地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2.1 基础认知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即通过一系列演示性实验,结合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初步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 理论验证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即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理论,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操作应用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三阶段,即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引入成套的、系统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软硬件,运用真实的作业流程和数据,开设操作型和应用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各组流程及作业方法。 2.4 设计研究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四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入设计型项目和研究性课题,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提出或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其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 3 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验项目的设计 构建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涵盖的实验教学项目,应以已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依据;同时根据本高校的专业重点,系统策划实验内容,以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的实验教学方案。以东南大学为例,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采用“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工程为重点、物流工程为延伸、汽车运用工程为补充,以培育具备客货运输与物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能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决策以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其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的名称及类型见表1。其中,旅客运输的培养重点是道路运输体系,货物运输则结合物流学和国际贸易,侧重于道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系统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围绕上述目标,面对若干具体专业课程,本实验教学体系的结构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3.1 客运管理模拟实验 该类实验项目的开展以道路运输体系为主,内容包括城际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通过eBus客运管理系统和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运用,认识和体会城际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平台的系统功能、运营计划、调度、报表管理、数据分析、终端远程管理、票务管理、车队管理、结算管理、参数配置等环节。 3.2 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 运用本实验室配套的货物运输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多方位的实验项目,内容包括:集装箱码头管理、堆场管理、货物海运业务、船代业务、电子口岸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该平台,模拟国际货运系统的各项作业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实验室还具备SQL SERVER、ACCESS等开发平台,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货运及物流系统的功能定位、设计,并最终完成所需的软件开发项目。 3.3 物流和供应链实验 现代物流工程是货物运输业务的延伸。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南大学努力培养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本科生的就业面,本实验室设立了适应于相关专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的一系列实验项目,包括认识实验演示、系统流程分析、物流理论验证、物流系统设计等环节。应用Arena、AutoMod、LOGWARE、CAD、MatLab软件,学生可进行物流系统的分析、验证和设计。 3.4 载运工具运用类实验 本校交通运输专业,载运工具的运用以汽车教学实验为主。实验室配备有实验车辆、模拟驾驶仪、侧滑台、灯光仪、尾气分析仪、震动与噪声检测系统等设施,可进行相关课程实验、SRTP实验和本科生学科竞赛等实验项目。 研究型大学的交通运输实验室,既应围绕现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而构建,又要具备高层次、多样化、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实验室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同时,能为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项目提供条件,为师生提供有利于知识沟通和学术交流的优良环境。实验室建设的工作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围绕目标,服务教学 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要紧紧围绕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要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项目,布局清晰合理,主导方向明确。例如,以载运工具运用和汽车构造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重点建设汽车实验教学平台,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检测诊断、汽车运用等;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则以铁路机车设备、信号设备和铁路运输组织为重点。 4.2 实验系统软硬件配置均衡,设施功能适宜 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系统既需要配备合理的硬件设施,进行相关的演示、操作、研究、功能设计等项目,也需要构建配套的软件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局域网络,便于进行流程仿真、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实验环节。 4.3 确保实验室设施的维护保养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必须在注重建设的同时,注重设备、设施及其软件的维护保养。应对现有的实验设施,建立合理的使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操作,制定并实施维护保养计划。实验室每年应能得到一定的经费,用于设备的维护、保养。 4.4 实验室设施的定期升级 结合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应定期升级,以便能跟上科技及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时俱进,持续为学生提供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需求的实验教学条件,实现实验室的高层次、创新性进步。 4.5 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 现代的实验室,应实践开放化管理,“服务于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提供实验室的实力”,通过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与运作,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构建工作,根据本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和结构,近几年来,陆续建设了客运管理模拟实验室、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室、汽车运行性能检测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汽车构造实验室(共建),且日臻完善。同时,本实验室又配置了认识实验演示区,包括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模型、综合物流园区模型、立体仓库和堆垛设备、自动化分拣线(共建)等。学生在参观认识实验演示区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原理、操作、使用,可增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实验室结构和功能见表2。 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实验条件还相对薄弱,实验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充实实验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开展设计研究性实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 结 语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所探讨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实验室的结构和具体功能及实验室建设的构想。 交通运输工程论文: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特点与步骤 摘要:交通问题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以及经济发展之中重要问题,做好交通运输业的规划,可以促使交通运满足人们对于交通业的需求,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特点以及相关步骤。 关键词:交通运输;规划;特点;步骤 引言 我国的公路建设项目,特别是公路建设项目的交通量分析预测多采用“四阶段”预测,该法以机动车出行起讫点调查为基础,包括交通量的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选择和交通量分配四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以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公路网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并通过一定的模型预测项目影响区域内交通的产生、分布及其在路网上的分配。 1、交通量的概述 交通量是交通运输的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有了交通量这个概念对于交通工程的规划就有了科学的变量进行操作,所以这里要讲一下交通量。交通量一般可以分为,正常趋势的交通量,转移的交通量和诱增的交通量。正常趋势的交通量就是在包括低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以及铁路上,交通量按照固有的发展的规律,自然的增长的一种自然增长的状态。转移交通量就是在新的道路或路线的投人使用后,对交通量会造成的影响,即向新道路或新路线转移的交通量的数额,就是转移的交通量。诱增的交通量则是在原有道路或路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进后道路或设施得到改善,速度增快,很多就向这些道路和路线转移,这一部分就是诱增的交通量。后面两种诱增的交通量和转移的交通量十分相似,容易混淆,一个是在原有道路上进行改进,而另一个则是进行新道路的修建,两者的区别就在这。 2、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相关问题 2.1、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使交通运输系统得以改善并且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科学分配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首要目标,在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一定要从国家、地区和城市所具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运输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除此之外,对于交通运输系统当前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应加以考虑。以下是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所应满足的条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应该与社会、人口、经济以及国防等种种方面的运输需要相适应,所制定的交通运输规划不能脱离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要对交通运输整个系统及其子系统所具有的技术要点以及环境需求等进行综合考虑,使其所拥有的运输效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时一定要重视对其运输能力的提升,这样交通运输系统才能获取更高的效益;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对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运用,进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发展方案;尤为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进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时,一定要使其达到整体上的协调,网络同各个枢纽系统一定要得到合理的衔接以及优化,使多种运输方式均能够取得有效发展。 2.2、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所包含的内容 以下是交通运输规划所具有的具体内容:建设数据、建设资料等的建档工作;对环境现实情况所做的调查分析工作;对交通运输系统相关政策、规划原则以及方向的确立工作;对交通运输体制以及当前财政状况的分析、预测工作;对运输组织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手段来进行改善,提出科学的交通运输系统方案;对于供给短缺项目所进行的分析评估工作。 2.3、规划的特点 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是建立、维护和营运一个系统,它能高效率、经济和安全地适应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交通运输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随着经济(生产)、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原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不断增加或改善现有交通运输系统的设施,提高其服务水平,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否则,便会由于交通运输能力或效率的滞后而制约经济(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工程设施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因而,需要较早地预计到交通运输系统对交通运输需求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处,及早提出规划方案,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增添或改善工程设施,使之不出现交通运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阻滞情况。建设交通运输设施的投资量都很大。它们对土地使用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开发或发展将会有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妥善的计划和安排,将不仅会造成投资的浪费,而且会带来直接(建设者和使用者方面)和间接(社会其他方面)的经济损失,以及其他不利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而规划便是为交通运输设施准备计划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提出经济合理地扩充交通运输设施的容量(通过能力)和提高其服务水平的方案,以适应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进行交通运输工程规划,首先要对现有交通运输系统及其相应设施的现状,他们的性能、状况、服务水平及其对交通运输需求的满足程度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又要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有恰当的预估。因而,规划工作是一个有组织地、合理地采集和分析有关交通运输系统及其各项设施各方面数据和信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把交通运输系统和设施的现状同当前和未来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系统或有关设施当前和未来的新建和改善或改建的需要,并把可筹集到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分配给交通运输系统中最需要、最薄弱或改善效果最佳的方案或工程上。 3、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步骤 综合上面总结的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特点,笔者对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步骤进行了一下探讨,认为规划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3.1、收集整理数据 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数据,这里的数据包括对现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和设施的现状的分析数据,以及对现在的交通运输现状的分析数据等等,然后将这些数据整理起来以备后面进行深人地分析。因此这第一步的收集整理工作就是整个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工作的原点和重点,是为后面整个规划工作的一步步展开做基础的。 3.2、分析数据确定目标 在完成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之后,就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诊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分析统计工具得出分析结果。根据分析出来的现在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来确定这个要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解决的现在的交通运输的问题是什么。 3.3、分析工程的可行性 分析工程的可行性主要是要结合目前规划人员手里所掌握的建设交通运输工程的资料来进行,要结合这个工程的资金多少和规模大小,以及这个工程建成后所能提供的服务性能和水平是怎样的。这个工作是要综合来考虑的要平衡工程建设前的资金等方面的准备和工程建成后的效益水平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3.4、分析社会和经济要求 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水平的要求,使建设工程尽量能够满足现在以及短期未来内的供给分析供给是指交通运输系统的物理实体(包括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所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供给分析即是分析所能提供的服务性能和服务水平。上述第一步所采集到的系统现状数据,为供给分析提供输入和分析基础,而第二步所提出的存在问题报告以及所制定的目的和政策,为供给分析指出分析的重点。供给分析是规划工作的一个技术分析阶段,为规划过程的后续步骤提供输入和分析工具。需求分析和需求预测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建立交通运输需求同产生这一需求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交通运输服务之间的关系模型,以便利用所建立的关系模型来预测对未来交通运输的需求。方案制定、分析和评价针对所存在的不足和所设定的目标,提出3~5个改善方案供分析比较后选择。会和经济对于交通的要求。 4、结语 科学对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工程进行规划,对提高我国交通事业的质量和解决交通事业中的问题有很大帮助。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使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送更加快捷通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生活和经济质量的提高。所以说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是函待交通运输部门的人员认真对待的问题。只有将交通运输的工程规划好,才能促进整个交通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论文 一、什么是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 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就是供应商在产品的增值、服务和各类信息方面为客户提供的一体化商务活动的行为。优质的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不仅能够协调好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减少整个流程中的工作量,降低成本,而且能够保证企业的销售利润,在竞争的风险中站稳脚跟。 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 1.市场的需求影响着物流活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市场是在经济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之一,所以,建立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体系首先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再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同来制定适合于该企业的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体系。另外,在供应链的整个操作流程中,还有一些环节需要特殊处理,例如采购、制造、销售等等。只有充分协调好各个环节,每个部门分工合作,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市场的销售量,将销售渠道流通化,开创一种新型的销售方式。 2.技术水平在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水平是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技术也是物流系统运行的保障与基础。在整个物流管理中需要依靠信息的支撑,而技术则能够驱使信息通道更加完善、更加畅通。信息系统在整个物流管理中及时观察市场动向的重任,它能够及时向企业提供有效可靠的消息,以便企业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与对策。这样不仅使得企业在整个经营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降低仓库里的货品积压率。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减少了企业所承担的风险。 3.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作用。在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体系中,外包销售的环节是很重要的,而这就牵扯到第三方的物流。事实上,第三方物流的利用,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模式更加灵活轻便。因为第三方物流可以根据企业的供应链物流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并迅速的做出反应,将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在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体系中,第三方物流起到了协调的作用,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与整改,同时,第三方物流也为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三、当前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的现状 1.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虽然出现于传统的物流管理之后,但其包含了传统的物流管理。在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并不能简单地用时间作轴。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除了包含传统的物流管理外,还含有管理中的知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在企业的正常管理中,物流是基于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前提下运行的,但物流又是整个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也是联系各个因素的关键环节,物流保证了商品的运输与供应,是市场运转中不可或缺的后援军。 2.物流管理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到今天,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共同组成了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而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又分别主要是销售物流与实物分销。人们在对物流的不断需求中,逐渐对物流提出了安全与效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物流的保管与运输上。在企业的运作中,物流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企业需要高效的运转,需要依赖于物流的高效率与低错误率。在商品的供应阶段,企业需要物流运输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确保商品能够及时供应。另外,在销售阶段,有些商品需要通过物流的方式交到顾客的手中,这样就需要保证物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物流管理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至关重要。 3.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的重要性。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人们所追求的、所消费的、所使用的商品也各有不同,市场趋于个性化,导致了企业在运行中,需要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并准确做出经营转变的决策。在企业的各种决策中,将物流的管理发展成供应链一体化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在市场的竞争中,企业应该变被动为主动,运用供应链一体化的模式,以生产经营为销售主导,并对整个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全面的跟踪与管理。企业只有推行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才能避免市场的巨大冲击,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屹立不倒,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四、供应链一体化的作用 众所周知,要想保证商品流通的及时准确,物流企业的高效运转是必不可少的。要想保证物流的高效运转,关键是企业完备的基础设施。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需要管理者准确地对市场的现状做出判断分析,并及时调节自身的战略措施,以优质的产品与贴心的服务来回馈市场。另外,物流企业还需要吸取各家所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虚心学习国外企业管理的观念与措施,加强自身的企业综合实力,用强大的企业实力去迎接各种挑战。 五、如何构建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 1.树立服务意识,建立信息化管理。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也需要基于信息交互的平台上。以往传统的物流管理仅仅局限于将货物送到顾客手中,属于单纯的货物传递活动,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则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利用便利的信息渠道,即时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做出相应适当的调整,以灵活高效的服务赢得市场。 2.物流管理环节的整合。以往传统的物流管理存在分工不明确、散漫无章法、只以利润为目的等等问题,而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则需要高度的集成化,将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并由企业集成化管理,形成一种跨界式的物流模式,将物流环节简单化,便捷化,以此来适应快节奏的市场需求。 3.信息共享是实现的关键。信息的交互是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建设一条畅通及时的信息通道,以准确判断市场的正确走向与风险趋势,来及时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做出调整与应对。另外,信息的采集还应该包括产业链中的产品的信息、物流的信息、库存的信息以及销售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应该掌握在企业管理者的手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部署。 六、结语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实行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是必然的趋势,这种新型的物流管理模式更加的科学与灵活,能够将企业在市场中的销售地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且能够以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在市场中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作者:谢喜珍单位: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管窥供应链管理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一、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概述 1.物流管理概述 在社会的生产过程中,物流管理可以根据物流企业发展的规律,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在遵循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物流活动,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各项开支,提高物流管理的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是一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不仅包括传统的物流管理过程,还包括物料转化过程,因此,很多人认为供应链管理即是物流管理。 2.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过程,包括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的管理。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追求企业内经营最优化,将各部门的物流管理与生产管理相结合。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不同,供应链管理主要通过物流管理市场的联盟,提高物流管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有效降低成本,为物流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理论上来说,供应链管理可以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价值,使供应链内各成员的经济效益都能够得到提高。现阶段,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物流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各物流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物流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到供应链中,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紧密、持续的战略联盟,提升供应链的总体经济效益。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须优化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使供应链内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实现紧密合作。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组织流、工作流的集成度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组织流、工作流是物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下,这些工作内容都是间断的,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企业,可以协调好各环节的关系,提高提高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组织流、工作流的集成度,使供应链内各企业能够实现协调运作,有效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是一种拉动式的管理模式,在充分尊重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对消费者的反馈进行快速、高效的反应,有效提升的物流管理的快速响应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供应链内部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并能够快速、及时处理相关信息,提高了物流管理的精准性和敏捷性,为供应链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提高顾客满意度 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企业可以在尊重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为顾客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4.降低库存成本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下,对物流管理的各环节实行逐级管理,将物流管理的过程细化,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供应链管理与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供应链管理通过JIT生产和零库存制度,可以更高效地管理企业库存,更准确地预计市场需求规模,根据市场需求规模安排合理的库存量,实现精细化管理,避免资源的浪费。此外,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可以实现各企业库存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尽量减小库存量,有效降低库存成本,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的发展策略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体系,需要各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优化生产和服务过程,以更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具体说来,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发展策略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1.建立合理、规范、科学的物流配送网络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配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只有建立合理、规范、科学的物流配送网络,才能够加快配送中心的配送速度,满足顾客的需要。具体说来,建立合理、规范、科学的物流配送网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要加快配送中心的建设。企业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下统一发展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发展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避免造成浪费。企业可以合理利用现有的运输和仓储设施,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建,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优化企业的流通结构,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与水平;二是要加强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为企业打造科学、规范、系统的网络中心信息系统,提高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企业,要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等技术进行及时更新,积极引进与开发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现阶段,较为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即EDI技术;二是RF技术,它有RFID和RF系统构成;三是条形码技术;四是电子订货技术,即EOS技术;五是销售时点技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企业要充分利用上述信息技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3.运用第三方物流的形式,优化物流管理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管理形态,在很多物流企业中得到了运用与推广。第三方物流是指在物流管理中除需方和供方之外的其他物流企业,由这些企业为需方提供服务的一种物流形态。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合理选择第三方物流,通过第三方物流的高效率运作,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供方就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方物流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二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提高市场应变的速度;四是提高服务质量;五是加快服务和产品的市场投放速度。 四、结语 供应链管理可以将分散的物流管理企业整合为一个稳定、紧密、持久的战略联盟,整合与优化供应链内部的各种资源,有效提升物流管理企业的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已在物流管理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在沃尔玛、台湾雀巢、家乐福等大型企业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物流的成效性与实效性,为企业节省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作者:冯光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物流管理供应链整合 如果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就能在强大的竞争环境中保证市场优势。 电子商务(e-business)正在改变工业化时代企业客户管理、采购、定价及衡量内部运作的模式。消费者开始要求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最低价格和最快速度获得产品。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企业不得不调整客户服务驱动的物流运作流程,实施与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等)协同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作为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基础,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为企业实现现代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平台。 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企业运作中,物流被看成是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相联系的能力。一个企业的物流,其目的在于帮助按最低的总成本创造客户价值。物流作业可分成三个领域:配送、制造和采购。这三个领域的结合使在特定位置和地点、供应源和客户之间进行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运输的综合管理成为可能。企业通过存货的移动(存货流)使物流过程增值。 物流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快速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产品质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 快速反应关系到企业能否及时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的能力。信息技术提高了在尽可能的最短时间内完成物流作业,并尽快交付所需存货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把物流作业的重点从根据预测和对存货储备的预期,转移到从装运到装运方式对客户需求作出迅速反应上来。 最小变异就是尽可能控制任何会破坏物流系统表现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客户收到订货的时间被延迟、制造中发生意想不到的损坏、货物交付到不正确的地点等。传统解决变异的方法是建立安全储备存货或使用高成本的溢价运输。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积极的物流控制成为可能。 最低库存的目标是减少资产负担和提高相关的周转速度。存货可用性的高周转率意味着分布在存货上的资金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因此,保持最低库存就是要把存货减少到与客户服务目标相一致的最低水平。 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是运输。一般来说,运输规模越大及需要运输的距离越长,每单位的运输成本就越低。这就需要有创新的规划,把小批量的装运聚集成集中的、具有较大批量的整合运输。 由于物流作业必须在任何时间、跨越广阔的地域来进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被强化,因为绝大多数物流作业是在监督者的视野之外进行的。由于不正确的装运或运输中的损坏导致重做客户订货所花的费用,远比第一次就正确地履行所花费的费用多。因此,物流是发展和维持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改善的主要组成部分。 某些对产品生命周期有严格需求的行业,回收已流向客户的超值存货将构成物流作业成本的重要部分。如果不仔细审视逆向的物流需求,就无法制订良好的物流策略。因而,产品生命周期支持也是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供应链的概念 企业物流活动的核心是要向内外顾客提供及时且精确的产品递送。因此,客户服务质量是发展物流战略的关键要素。 决定客户服务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企业业务领域,是被称为“配送或营销的渠道”的结构。渠道是企业的竞技场,其间是一个自由市场体系,承担着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的交换。它是一个企业最终成败的业务战场。 优越的渠道结构能够带来竞争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大量企业把各种能力综合起来进行渠道安排。企业只有通过渠道范围内和其业务伙伴的合作,市场营销和物流的成功配送才能得到充分满足。所以,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对供应链安排是十分重要的。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合作信念之上的,即它能够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使整体物流效率得到提高。供应链管理使渠道安排从一个松散地联结着的独立企业的群体,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合作力量。在本质上,它是从每一个独立参与者进行存货控制,变为一种渠道整合和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背后动机是增加渠道的竞争力。 传统渠道中配置的大量存货构成了极大的风险。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可以排除或减少与存货投机相关的风险。 扩展的erp系统 企业的资源贯穿于企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中,包括人、财、物及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资源。从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看,和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及客户也是erp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erp系统,侧重于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将各业务环节贯穿起来实现内部效率的最大化。例如,以往财务和销售部门间通过手工单据传递业务信息,到月底财务再将单据录入系统结帐。 使用了erp系统,所有信息可以实时地在业务部门间传递,保证了企业在任何时间点都是一个整合的实体在运作,为采购、库存、生产、成本及变异的监控提供了坚实高效的基础。 现代的erp系统,又可理解为eerp系统(extendederp,扩展erp系统),它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同时,也注重对企业外部资源,如供应商、客户和营运商的协调管理。它更加符合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即更合作和提高渠道的效率。 传统的erp系统主要包含财务及成本管理、人事管理、采购库存管理、生产计划及管理、销售分销管理、服务管理等。eerp系统则在此基础上扩展出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跨企业物流网络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选择eerp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系统的集成性。包括对企业内部业务(产、供、销、财务、人事)的完整整合能力以及对供应链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如物流网络规划、运输管理、客户及营销管理。 ·技术的先进性,具有开放、与流行电子商务平台集成的能力。这对帮助企业实现真正意义的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 ·理念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如应用的个性化、全方位协同商务等。 ·系统的可延伸性。即系统所涵盖的丰富的业务情景以便企业可以在未来随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业务流程,而不需重复大量的it投入。 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与工业化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互联网为全球企业供应链提高运作效率、扩大商业机会和加强企业间协作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手段——电子商务平台。如果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如供应商、、承运商等,将提高其生产、采购及交货计划的准确性,从而能在快速应对市场的同时,提高对客户销售及服务承诺的准确性,使企业在强大的竞争环境中,由于客户满意度高而保证市场优势。 如果说高速和低成本与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e-chain)就是对未来的展望。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eerp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 当然,对于要实施电子化供应链的企业来说,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使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技术尚在发展阶段,这意味着还需要几年趋于成熟的时间。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也要经过渐进和不断改进的过程来利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各种机会。这里,最大风险就是保持不变。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而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是为实现商品价值,使物质实体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活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它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表现出集成化优势,进一步带来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更加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使企业创造更大收益成为可能。本文首先阐述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并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物流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论一汽大众供应链的物流管理问题 摘要:随着汽车行业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汽车供应链物流的好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完美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协调生产和运输之间的关系,协调和分配资源的利用,加强企业整体的运作,降低企业供应的生产成本。所以,本文针对一汽-大众公司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对提高供应链物流管理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希望也能为我国的其他汽车制造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问题;对策 供应链物流的有效管理是在要求公司员工之间彼此协调合作,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之间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不同是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精准高效的生产模式要求企业要舍弃不必要的程序,使生产系统的运作模式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在物流系统中精准高效的思想就是要尽量减少浪费,消除不能获得增值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物流供应链系统的工作效率,获得高效的物流运作模式。 一、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管理现状 1.一汽-大众简介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1991年2月6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吉林长春,2004年12月,二厂正式进行轿车的生产。目前,我国共有四个一汽-大众的工厂,其中长春有一厂和二厂,三厂和四厂分别在四川成都和广东佛山。截止到目前为止,公司员工已经达到近三万人,上游的供应商多达四百多家,下游的经销商也有六百多家,可以说规模非常巨大。近几年,一汽-大众公司打破了国内多项汽车史上的记录,汽车销量遥遥领先,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声誉享誉国内外,成为我国著名的汽车品牌之一。 2.库存管理现状 制造业企业为了保证生产进度以及销售额,建立仓库存储是很必要的,这可以有效保证物资和生产原料的及时供应,协助企业有效的进行产品生产和组装。而库存的多少会对企业生产成本和利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汽车产业,对库存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就是对资金的合理分配和管理控制。而合适库存的是要通过保证性物资存储的多少来衡量的,这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办法。要对上一季度或者生产周期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作为下一生产周期的的参考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找到一个最适合的库存数量,这也是一汽-大众公司一直所践行的标准,影响着采购部门的工作。但是,事实上保障性物资的多少很难掌控,太多会积压资金,降低资金流通速度,太少又会无法保证生产数量,影响生产进度,对销售造成影响。因此采购部门的职责就是制定合适的库存计划,使它既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也不会阻碍过多资金的流通,使它始终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3.物流配送现状 首先,为了满足汽车公司物流和生产的需要,一般上下游的供应链都会选择在吉林长春设置存储中心,因为这里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方便运输和节省物流费用,也对一汽-大众公司制定物流措施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上下游各个企业之间彼此协调合作共同发展。其次,公司为了减少整个汽车生产、装配、和销售过程中的物流费用,很早就开始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将很多业务外包给了其他物流公司。由于公司的管理部门建立了健全的物资库存网络信息中心,才使得JIT供货制度完美的实施和发展。最后,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积极的使用和改进JIT配送机制,主要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库存,降低生产成本,避免产生资源浪费,保证资金最大限度的流通,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4.物流信息网络现状 一汽-大众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内部数据资料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这种物流信息网络的设立可以使企业随时查看生产进度,了解生产计划的完成程度,库存数据以及未完成的工作量,也可以根据庞大的数据和销售反馈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消费者未来的消费需求,通过不同供应链系统的数据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一汽-大众公司生产的汽车种类繁多,根据目标群众的不同,涉及到不同车型、不同配置以及不同价格的汽车。因此对汽车的零部件需求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这时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很好的避免生产受到成本增加、库存剩余过多以及效率减弱等因素的影响。一汽-大众公司自从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后,很快就将它设成为公司的核心系统,使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决策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样的,也使汽车订单处理效率更加高效快捷,很好的控制了零部件的生产和储存数量,使企业决策更正确,生产计划更科学,生产质量稳定提高,企业利润稳步增加,公司效益成果显著。这种系统也能帮助决策者随时了解市场动态,及时应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和需求,增加企业知名度,提高竞争软实力,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最终成功占领市场。 二、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库存部门零部件存在短缺或盈余现象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由于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需求,一汽-大众公司会有专门负责采购的的部门进行汽车零部件的采买,在采购之前会有相应的工作人员经过市场调查之后制定出详细的购买计划,再经过价格比对等选择合适的购买商。若由于其他一些不可控制或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使某种车型的需求突然增加,在这之前公司又没有较多的库存,就要进行突发性采购。若一些零部件长期在生产线旁不进行使用或投入生产,也会造成暂时性的库存积压。由于市场需求的不平稳,部分车型会出现不定期的剩余或短缺,从而迫使生产商改变原定的生产计划,造成零部件的剩余或短缺,使库存暂时无法维持平衡。这种现象产生有时是不可控制的,不能完全归咎于采购部门,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具有时滞性造成的,所以还要完善和加强市场信息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完善生产计划。另外,公司生产部门的监管不到位,也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还需要监管人员能够及时进行监督和信息确认,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2.物流配送管理不善 物流配送管理不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同一地区的供应商之间并没有实现集成化运输,一般都是采用单次配送,每次的配送的数量较小,频率较高,造成物流运输成本的增加,在存有大量库存的同时又使得配送费用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这些费用最终都会算在汽车的采购成本中。第二,由于系统录入信息不及时,导致有些零部件已经运送甚至投入使用了,还没有相关的信息显示。第三,也会经常出现供应商的物流车辆短时间内同时到达仓库门口进行装卸货物造成交通拥堵,人手不够,或者长时间没有配送车辆,人员闲置的情况,配送时间不平衡,无法准确对接。第四,对于补货问题,缺乏制定较好的补货计划,不能及时应对突发需求,配送车辆缺乏监督。 3.物流信息传递系统低效率 首先,一汽-大众公司的物流信息系统考虑不够周全,只考虑了影响公司内部的供应链物流情况的因素,却未能将一些影响公司物流配送或者竞争力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放入考虑范围内。而这些因素恰恰又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会严重影响公司物流的发展。公司将采购、生产、配送、销售等基本工作太过于独立化,没有考虑彼此之间的有效衔接关系,没有形成完善的供应系统。其次,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使信息的收集发生阻碍,不够全面和完整。同时企业和各个供应商之间不能很好的相互协调和沟通,都只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或目标而不去积极的配合其他部门,影响工作效率。再次,物流系统不够完善,相关技术仍有待改进和提高。企业内部无法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不能对有效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无法使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目前我国大部分商品和汽车零部件信息的收集都是通过扫描条形码完成的,这需要工作人员手动进行零部件的扫描和信息录入,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劳动成本和物流成本的同时,失误率也大大增加了,若出现条形码破损或丢失造成数据无法扫描,就会使数据丢失,破坏了信息的完整性。 三、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管理问题的对策 1.优化库存管理方法 为了能够帮助一汽大众公司优化库存管理,本文认为一汽大众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可以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一汽-大众公司根据自己制定的生产计划,提供一个严密的库存计划,可以让供应商进行库存管理,让上级的供应商直接对接下一级的供应商,让他们根据生产计划自行决定供应的数量,通过这种分权的方式,不仅省去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省去不必要的麻烦,也能将职责留给供应商。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联合库存控制。由于库存管理是要在信息充分对称和各部门之间充分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所以,针对整体库存问题,公司可以实行彼此合作,共担风险,共承利润的联合库存政策。也就是要整个供应链条的上下游之间都密切合作,针对库存问题共同进行商讨和协商,充分发挥各个部分的优势,考虑每个环节的企业发展和利益,制定一个公平的,有效的库存策略。有效避免了之前由于缺乏整体性而出现考虑不周的缺陷。 2.建立集成化运输流程 目前,一汽-大众公司主要存在的物流方面的问题就是货物配送过于分散,系统信息不健全,装卸货时间不能有效对接,运输成本较高以及运输车辆缺乏监管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可以筛选出合适的运输公司,合适的公司就是要负责任,服务质量较高,事故率和失误率较低等优点,能够制定合理的配送路线,及时有效的将所需商品运到目的地,并将货物完好的卸下来,保证商品的完整性,不会出现丢失、破损的现象。这种集中配送的方式也能减低运送成本,也给企业减轻工作负担。其次,由于运输的高效性,还可以使企业减少库存计划,节约储存成本。 3.提升信息管理技术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和健全公司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技术方面,公司可以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投资建立研发机构,通过实习培训、留学深造等途径,增加员工技能,为公司服务。也可以通过高薪挖掘高技术性人才或者购买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系统为公司服务。另一方面,在保证信息系统完善高效的运作环境下,有计划的增加信息收集覆盖面积,拓宽业务范围,例如二手车市场。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及时更改企业目标,推进企业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汽车制造业的物流需求正随着汽车及其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而迅速变大,我国汽车制造业也正在越来越深入地伴随着汽车物流业迅猛发展。健全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是要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彼此合作,互相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本文通过对一汽-大众公司供应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且根据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对一汽-大众公司的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作者:孙红朋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供应链和物流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引入供应链系统,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能起到助推作用。如何在供应链系统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这是企业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本文概括了供应链系统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 0.前言 在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供应链和物流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引入供应链系统,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能起到助推作用。如何在供应链系统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这是企业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1.供应链系统概述 1985年,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内涵延伸、系统发展而形成供应链理论思想。所谓供应链,就是企业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到客户终端的全部流通过程以及供需网络。通常而言,供应链的组成包括多个要素,主要有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产品批发商、产品零售商以及终端消费者等。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供应链不仅仅是一条物料链,同时也是一条资金链、信息链和增值链。在供应链系统中,每个节点之间的供应关系都离不开物流系统。从某种角度而言,物流系统维持着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根据供应链的概念可以推测出供应链系统就是供应链中的业务关系及其流程的集成,具体涵盖供应链的业务流程、管理元素和网络结构等。一般来说,供应链系统具有以下一系列基本特点: 1.1整体性 供应链系统以企业整体为核心目标,自身就具有比较激烈的竞争模式,与传统的分销模式相比,供应链系统具有显而易见的整体性特点,供应链每个节点上的企业一起构建成一个较大的集体,他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2复杂性 供应链每个节点上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其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大多数个体企业而言,供应链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3动态性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策略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与时俱进,顺应时展潮流,企业需要对处在供应链上的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毋庸置疑,在供应链节点上,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们也是其他供应链上的个体成分,通过反复的交叉关系所组建的体系,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具有动态性,也使企业的管理难度不断提高。 2.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水平还不够高,明显受限于管理技术的制约,因而运行效率不尽如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2.1企业物流管理理念不够先进 如今,我国很多企业的物流活动还没有对采购、仓储、运输等一系列职能采取整合优化的做法,各项分工还不够健全,依旧停留于供销一体化和和仓储、运输“一条龙”的传统经营模式上,这就导致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活动难以跟上时展的潮流,难以获得最大化的物流管理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对物流活动有着个性化需求,比如产品质量保证要求、发货速度要求、退换货周期要求等,但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在物流服务方面对资源采取平均分配原则,导致不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2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技术亟待完善 作为保障物流服务的“硬件”基础,先进的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信息化技术也是确保良好物流服务的技术基础。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没有引进适应市场发展的先进设施,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物流的现代化发展。另外,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也不够先进,这制约了企业物流信息实现快速、准确的流动。毫无疑问,在供应链系统下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离不开物流信息的实时流动。但由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导致很多物流信息传递不够到位,进而降低了供应链系统中节点企业的物流运作质量,甚至有可能减弱供应链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2.3缺少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21世纪的竞争终究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拥有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无异于如虎添翼。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我国企业迫切需要精通进出口贸易、采购、电子商务等业务的高素质人才。但由于我国物流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设置的物流课程还难以跟上市场的发展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存在技能单一、视野狭隘等弊端,难以满足企业的物流管理需求,进而影响了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管理的效率。 2.4整个管理流程不够稳定 在我国,供应链系统刚刚起步,其节点上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产品批发商、产品零售商以及终端消费者等主体的关系还不够稳定,企业之间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就造成供应链系统下的整个物流管理流程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信息流动容易受到制约。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会存在的各种风险,严重时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濒临崩溃。 3.优化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提高对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已经离不开物流管理。为了获得长远生存与发展,企业应该解放思想,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活动,对其予以高度重视,要将物流管理列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对其进行周密规划。企业必须意识到,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重视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和信息维持正常发展。另外,企业还要有意识地与供应链系统中的其他节点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构建战略联盟,成为长期合作的物流战略伙伴,将供应链整体性优势发挥到极致,形成最大化的市场竞争力。 3.2创新物流服务战略 首先,企业要对物流服务内容进行创新。一是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服务内容,提供多元化的物流增值服务,围绕客户需求,实现物流服务项目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比如可以提供便利性服务项目、成本降低服务项目和快速反应服务项目等,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专业的服务体现企业的物流特色,才能赢得客户的满意度。二是企业要积极探索管理服务,毫无疑问,要想真正完成物流功能,还需要企业能参与到客户的物流管理中,这样才能将一系列物流功能无缝对接在一起,企业要尝试创新客户物流业务流程、创新供应管理、创新客户服务等,尽量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方案,使客户体会到真正的便捷性。三是企业要尝试探索资金流、信息流的物流服务,因为物流管理活动离不开物流信息,所以企业必须依赖准确的信息流来对客户物流流程进行实时跟踪和控制,同时还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整合实物物流服务、信息流物流服务和资金流物流服务,以此形成协同效应。其次,企业还要对物流服务形式进行创新,要紧密结合客户需求,严格操作物流管理的运作方式,与客户建构良好的沟通渠道,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这样有助于产生和谐的协同机制,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3.3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 进入新世纪之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供应链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物流管理活动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系统有机整合。鉴于当前的发展情况,企业可以引入的信息技术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数据仓库,这是一个面向主题的,包括各种历史数据的数据集合,它将供应链系统的所有数据集成在一起,并将当前的物流活动业务信息抽离出来,保证物流任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其实,数据仓库并不是一个单一产品,而是由软硬件技术构建的信息环境,其将各种数据库凝结为一个统一的目标数据仓库,使使用者能从异构数据源中抽取、转换所需要的数据,这样能使物流管理活动的各种信息一目了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二是数据挖掘,这是一种从大型数据库中提取潜在信息的技术,旨在帮助数据使用者发现数据之间隐藏的联系,发掘被忽略的要素,这些信息对预测物流管理活动、制定物流决策至关重要,数据挖掘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统计分析等相关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物流决策。三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这是以超大规模数据库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多维化分析,构建多维数据模型的技术,可以使企业实现物流管理活动多维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挖掘潜在问题,从而调整物流管理活动的方向,提高管理效率。 3.4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提高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水平,关键要靠人才。首先,企业要大力培养内部的物流管理人才,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主动提升工作技能和业务能力。其次,企业要为内部物流管理人才提供培训,或者派遣骨干人才外出学习,接受深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再次,政府要对物流人才加强培养力度,支持我国高等院校优化物流管理课程设置,企业也要主动与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使学生参与到供应链企业的物流管理实践中,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结束语 总之,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供应链管理水平和物流管理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革新了物流管理的模式,在供应链系统下优化物流管理至关重要。供应链管理思想使企业能够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关乎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企业要对物流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格局。 作者:祁隽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探析 摘要:在新时期,企业不仅要依靠内部的纵向管理,还要加强横向管理,与同行企业进行友好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成为利益同盟,实现共同发展。基于这种背景,供应链一体化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供应链一体化对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企业物流管理也是如此。本文重点研究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企业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紧密和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高等速度在世界各国之间传播。自从我国加入了WTO,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在我国,我国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进行竞争,利用有限的资源,还要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能仅仅依靠单打独斗,这样是难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换言之,企业不仅要依靠内部的纵向管理,还要加强横向管理,与同行企业进行友好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成为利益同盟,实现共同发展。基于这种背景,供应链一体化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供应链一体化对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企业物流管理也是如此。本文重点研究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供应链一体化和物流管理概述 不管哪个国家,要想使经济建设获得稳定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物流。所谓物流,就是为了满足产品最终端的要求而实施的从产地向消费地移动的所有活动,旨在转移商品,将其顺利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使企业获得利润,使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现代物流的范畴更加广泛,不仅仅指商品流通,还包括人才、信息、资金等相关要素在内,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网络。另外,企业从购买原材料开始,一直到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物流活动始终贯穿始终。由此可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物流。目前,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些年来,由于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跨国公司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开放,面对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使得我们迈入了供应链一体化的时代。一个企业从生产产品开始,一直到销售环节,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其中的各个环节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供应链。其中,物流对产品供应链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三、供应链一体化对物流管理形成的影响 供应链一体化将企业所有活动联结在一起,其对物流管理也形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升物流管理效率。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必须第一时间响应市场需求,保持敏锐的感受力,这样才能使企业物流活动降低运行成本,防范资源浪费和闲置。实现供应链一体化之后,企业通过上下游的各种信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制定精细、灵活的物流管理标准,进而加快物流管理速度,使产品在最短时间内送至消费者手中。 2.使物流管理体系更加顺畅。供应链一体化着眼于最终的需求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实施各种物流活动。企业建立的产品供应保障系统,与上下游市场企业供应链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物流活动必须兼顾到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制造、采购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建起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品供求关系越来越强烈,上下游企业必须通过资源和要素交换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然后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供应链一体化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更加顺畅,上下游企业密切交流市场需求信息,使物流活动更叫高效地开展。 3督促企业提升物流服务质量。要想促使供应链一体化更加顺畅的开展,企业必须重塑服务理念,在各个环节都提升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比如在采购原材料环节,企业,企业要与材料供应商打好关系,选择优质供应商,才能降低采购成本,避免资金浪费。同时,供应链一体化的实施还要求企业在物流管理各个环节提升技术含量,这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供应链一体化就是高科技的产物,物流管理是供应链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必然要增加技术含量,方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四、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加强物流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背景下,物流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要处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相关要素,其管理特点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渠道关系变得更加战略化,有关联的企业处于同一个战盟中,再加上科学技术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更加明显,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商不断崛起,企业物流活动必须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方能提升管理水平。具体而言,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加强物流管理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整合物流体系。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一体化最大的价值就是高速度和高效率,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将产品送到最终客户端手中。物流管理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对当前的物流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搞清楚当前物流管理活动的所有节点和细节,并对各个节点和细节自身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和权衡。物流管理质量与这些节点的速度、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哪个节点出现了纰漏,很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活动,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节点越多越好,或者说节点越少越好,节点的数量与其自身作用与价值的发挥程度息息相关,只有让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匹配值实现最大化,才能使整个供应链顺利运转。企业对物流管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删减一些没有必要的节点,对一些多余环节进行简化,还要重塑业务流程,从而使整个物流体系变得更加透明和清晰,使物流管理节奏更加有规律,进而提升物流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企业还要对物流管理中的关键性节点进行确定,对其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保障整个物流体系能高效运转,而且层次分明。 2.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背景下,虽然每个企业的物流信息都非常重要,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对物流管理活动影响最大,价值最大的信息依旧是终端信息。企业必须了解终端消费者的信息,这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的质量。就终端消费者的信息而言,虽然获得他们的信息在当前技术背景下已经不是非常困难,但是对整个物流体系而言,终端消费者的信息是各方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想提升物流管理质量,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而要加强信息共享与交互,就要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社交工具及时交换信息,提高信息交流质量,使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能及时知晓彼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另外,我们都知道现代物流信息绝不仅仅只是物流商品信息,还包括企业物流能力、服务水平、物流信誉等项目。比如以市场上最普通的商品物流为例,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某种商品后,都需要物流公司将该产品送到自己手中,这个运输过程一般要经历一天以上的时间。如果消费者要想知道自己商品的在途情况,就要通过快递单号查询物流信息,这个信息对消费者而言十分关键,要提升消费者对这种物流信息的满意度,就必须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利用GPS、GIS、GPS、蓝牙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等先进的物流追踪技术,使消费者及时了解自己产品的运输情况,进而提升对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满意度。 3.培养供应链人才。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活动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从事物流管理活动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提升物流管理活动质量,企业要加大供应链人才培养,为这项活动注入新的活力。首先,企业要加强人才需求规划。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感受到“长期人才规划”已经不太适应当前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鉴于此,企业要制定更加便捷的短期规划人才需求方案,要结合对风险的系统评估来明确即时需求策略,使企业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拔出能在短期内上岗的人才。其次,企业要加强人才盘点,根据各岗位所承担的职责,明确各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并将各岗位的任职条件向全体员工公开,以便每一个员工能够及时了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自己今后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岗位。再通过各种渠道公开招聘信息,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招聘网站等,让所有愿意参加应聘的人员报名登记,然后对所有报名应聘的人员,从任职资格要求的学历、专业(技术)等级、工作经历、年龄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审查,以确定符合应聘条件的人员。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技术,还要掌握供应链知识,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处理各项物流活动。 五、结语 供应链一体化是时代的产物,旨在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传统企业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通常离客户比较远,无法及时把握客户的需求,而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能使客户管理内涵得到拓展,所有物流活动在一条供应链中展开,使客户的需求能得到及时响应,使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物流服务。总之,在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实施物流管理是大势所趋,使得企业不断探索,以此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朱立地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物流管理改进研究 摘要:目前,物流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改进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是现代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而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为企业物流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说,供应链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主战场,处于供应链下的企业通过改进物流管理就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化物流管理以及降低物流成本一直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目标之一。传统意义上的物流管理指的是企业内部的仓储和运输,而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物流管理则包括了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商品的生产再到运输至客户手中等所有环节。 一、供应链与企业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 供应链是指连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以及原料采购、产品制作加工、运输、分销等所以环节的网络链条。供应链能够给参与其中的所有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供应链需要围绕核心企业来形成链条关系,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节点,处于相互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当前,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的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以信息集成技术为支撑,处于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基本上能够实现无缝对接,物流功能得到大幅度增强,商品以及信息得以在供应链条中快速传递,使得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企业联系更为紧密,甚至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二)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指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一系列管理。物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物流活动的协调与配合,最大程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二、当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存在滞后性 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一些企业还保留着传统的物流管理理念,采用的是产供销一体化和仓储、运输一条龙的方式,物流活动没有融入整个供应链中,主要还是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所有的物流活动都在企业内部完成,在就无法有效利用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优势,没有充分整合采购、仓储与配送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物流管理的负担。尤其是在今天,客户对于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如果不能及时满足顾客个性化、便捷化的物流需求,就会严重影响到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此外,如果企业物流管理单独由物流部门合作也会导致企业对物流服务情况不了解,无法有效协调产品生产与发货需求,很可能导致货物供应不足或仓库严重挤压的现象。 (二)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共享的缺失 企业内部物流是指企业内部所进行原材料的内部供应、产品生产包装以及成品入库等一系列物流活动。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缺失首先表现在产品包装到成品入库环节。当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对物理管理部门下达出货计划后,然后物流部门需要核对发货信息,将发货信息发送给仓库管理部门,再对发货产品的成品库数量进行核算。如果成品库数量足够多时,就可以执行发货程序。如果成库数量不能满足发货数量时,物流部门就需要等待成品库产品数量足够时才能进行发货。在实际生产管理中,为了避免挤压产品,企业每天发货产品的数量就不一定足够,这就导致物流部门因为成品库产品数量不够而无法进行发货,给物流安排装车也造成影响,导致装箱成本增加。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物理信息共享的缺失,物流部门接到的信息往往都比较滞后,难以对货物入库时间进行准确把握,仓库管理部门也只能够掌握成品库的在库状态,不能预测货物入库时间,使得物流管理部门不好把握发货等待的时间,有时是发货产品即将入库的情形下提前进行半装发货,增加了物流成本。 (三)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不确定性 在供应链下企业物流管理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放大,每一个节点上的供应商、生产商以及客户所面临的物流管理风险变大,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不确定性很明显,这就企业物流管理带了极大的压力。 (四)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的紧缺 整个供应链下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不足。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管理需要具备电子商务、采购、贸易甚至外语等多门技术的阶段物流管理人才。缺乏优秀的物流人才,然而很多企业忽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发展。 三、基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物流管理改进建议 (一)创新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应该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依托供应链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物流服务。首先,树立物流增值服务理念。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物流管理,积极与其他企业形成物流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供应链的优势,彼此互惠互利,进而提高客户物流满意度,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次,建立高效运作的物流管理系统。企业应该积极参与物流管理,将各个物流环节有效的衔接起来,优化物流管理程序,从供应链的视角去制定物流管理方案。最后,创新物流服务方式。企业需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网络渠道与客户建立有效的物流信息沟通,形成与客户互动交易的局面,进而发挥出信息在物流管理中的协同效应。 (二)优化企业内外部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 为了解决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共享缺失以及交流障碍问题,企业需要及时引入新的供应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外部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再者,如果能实现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的有效共享,物流部门能够实时掌握货物入库的时间、在库状态以及发货信息,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发货量,优先安排成品库数量充足的货物装车,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引入先进的供应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还有助于实现每一个节点的信息交互,降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不确定性,及时做好物流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此外,积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促进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融合,也能够在很大程度提高供应链物流管理效率。 (三)加大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物流管理人才是供应链物流管理改进的关键,企业物流管理要想紧跟时展,就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一方面,企业应该与高校、咨询公司等合作,加大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完善物流人才竞争机制,促进更多物流管理人才加强自我学习,提高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能力。 作者:贾连利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汽车经济与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汽车行业在经济和科技的支持下得到突飞猛进的变化发展。当前汽车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以其超长的产业链,和与人民群众关联程度极高的生产活动,在降低国内就业压力,拉动消费水平从而带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物流行业作为新时代下新崛起的产业,带动许多行业的转型升级,帮助各大行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所以,面对当前市场激烈的竞争,将汽车行业与物流管理进一步结合是时展的必然。因此,对汽车经济与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概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经济; 供应链; 物流管理; 新动态 一、当前汽车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汽车经济的增长率很大程度上由人民群众决定,是由人民群众所掌控的,这是因为带动汽车经济变化增长的因素是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购买汽车的欲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汽车的需求量也大幅度上涨,这使得汽车以及周边行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钢铁、冶金等基础性行业,也离不开科学技术行业为其注入更多的创新思路,可以说汽车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工业的发展,并对科学技术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着科学技术行业的前行。除此之外,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在不知不觉间拉动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人民群众对于出行的要求。但也正是如此导致时下汽车行业市场趋近饱和,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对于选购的汽车要求愈发提高,从汽车的性能、质量、价格到汽车的外观、排量、环保性以及汽车的送配流程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不同于以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汽车行业经济的发展与供应链物流管理进行进一步密切地联系,以迎接汽车行业经济的再一次辉煌,已经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供应链物流管理 1.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物流管理,是指以供应链核心产品或者核心业务为中心的物流管理体系,核心思想是“系统”思维观和“流”思维观,对供应链中一切活动以整体最优为目标。行业运用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结合供应链的特点,综合各种物流手段,从而达到既能保证供应链运行所需的物资,又使供应链的总物流费用最小、整体效益最高。其实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协调配合,从行业核心效益的整体出发,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非核心的利益,合理进行策划、设计调整物流渠道,从而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最终实现统筹兼顾,优化配置资金、技术等资源。供应链物流管理是在现代科技的条件下发展出来的。连接各个行业实现各个行业利益的最大化的最佳措施。 2.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缺点 首先,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就需要供求双方协作配合,但是一般来说供求双方都会针对自身的利益出发,从而产生双方的利益冲突。同时,各产品的物流渠道不止一条,所涉及的主体不止一个,甚至包括一个企业之间的不同部门,一旦协调不好就会导致物流不畅通。这些问题都会给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实现带来麻烦。其次,进行物流活动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需要跟随多变的市场,随时进行调研知晓人民群众的需求,然后制定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市场号召,这为供应链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离不开信息的支持,需要将封闭的信息转变为信息广泛共享,需要更多的信息支持和优化运转。这也令行业的工作量更大、难度提高。 三、汽车经济与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新动态 1.汽车经济与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新动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全球化愈发渗透,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汽车行业经济方面就是将网络采购的范围由某个区域拓展到整个世界范围之内,将更多、更好的资源团结到汽车行业发展的周围。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将供、产、销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联系到一起,构成一个供应链系统,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使得销售慢慢地走向了电子商务时代。同时,站在行业核心立场上、以更优质的服务统一组织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活动,配合行业进行运作,满足行业的需求。除此之外,汽车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还建立起信息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实现相互之间更及时有效地得到对自身发展最有利的信息。 2.汽车经济中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应用 当代的汽车经济中供应链物流管理得到了更多的应用,除了一直使用的条形码技术之外,还有仿真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仿真技术就是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汽车行业,将供、产、销等环节更真实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提供更到位更细致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解答消费者的疑问,并在消费者下单后进行更有效的规划,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装配配送的任务。除此之外,存储技术的应用,添加了动态的存储技术,实现了汽车行业内部时间的极大节约。当前,国家愈发重视汽车行业的发展,希望以汽车行业积极有效、科学稳定的发展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以汽车行业要明确国内外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家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广泛地采用并完善汽车行业经济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以此最终实现汽车行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作者:李茜 单位: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创新分析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而物流产业链的迅猛发展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成为了一种规划性的物流体系,它不仅让物流的运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就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创新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物流管理的创新能为企业的发展以及竞争力方面提供有利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运营不仅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并不断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而且越来越多的物流逐渐向市场化过渡。在物流业发展的今天,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情况下,物流业的创新与发展显得非常的重要,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方法对物流加以良好的管理成为我国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在物流业发展的初期,由于行业还未形成一个整体,人们对此也没有更深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业的发展有了本质的改变,物流从个体向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此时也就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1]。当然,供应链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也与商业运作有很紧密的联系,它是由许多的企业组成的,如果仅靠一家企业的力量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也无法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发展远见。供应链管理主要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时将企业的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的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相互的联系,同时也相互影响,从而促进了企业的良好发展,减少了企业运营的成本。而物流主要指货物的运输活动,主要是动态的货物流动管理,包括货物的运输、分配、仓储、搬运、库存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货物制造前期的采购、厂内生产、销售、退货、废弃物回收等一系列的物流活动。这些方面都是构成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与要素[2]。 二、供应链环境下促进物流创新的途径 在供应链管理发展情况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首先,能够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减少了企业采购方面的成本,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其次,还能节约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让交易的周期不断的缩小;此外,还解决了企业的库存问题,货物都是订单式生产,在信息化时代,企业没有货物积压的风险,也降低了企业的货物储存量[3]。供应链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优势,也为物流的创新提供了途径。 1.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面。 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依然是企业最本质、核心的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最主要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首先要求企业的领导人转变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事物的发展,同时也要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即将经济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与供应链联系,改变企业旧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同时要加强企业人员的素质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其次,企业要促进供应商的发展管理。供应商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企业要在战略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促进供应商的发展成长,只有供应商在认识理念方面有成长,并且有共同的发展认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物流供应链的更好发展。 2.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向。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并且企业的竞争环境已经上升为国际化平台的竞争。如今,在供应链管理中,虽然企业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但在这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核心业务依然存在竞争,因而,为了让物流管理供应链能够平稳的发展,需要企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增强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竞争。 三、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的创新 1.企业物流组织方面的创新管理。 首先,在企业物流组织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物流组织逐渐由职业转化为一体化,将企业各个环节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比如:企业的采购、运输、搬运等都需要放在一个组织中,从而提高运行的速度和效率。其次,在物流管理中,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水平组织结构,这一物流创新主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确定的,企业的发展主要以客户为中心,因此,需要以客户群体为中心建立物流发展管理,提升组织结构水平,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第三,还要将物流管理与市场结合,根据市场之间的竞争从中建立与物流有关的战略联盟,让物流供应链之间也结成联盟,从整体提高竞争力。 2.企业物流管理技术方面的创新管理。 物流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与使用的设备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企业供应链管理软件和物流管理软件两大方面,但在每一个大方面下还有细小的技术需要创新管理,比如:对于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和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方面,需要进行针对自动化立体仓库、配送调度方面的优化管理、物流中心综合程度的提升、智能交通和专用车辆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先进的装卸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管理,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物流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四、结束语 物流业的发展与壮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下,物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有了良好的发展,从个体发展走向了团队合作发展。目前,物流业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仍在不断的创新,希望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能够促进物流管理创新的发展,从而推动供应链整体经济的发展。 作者:秦俭 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研讨 供应链系统在企业物流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作为一个战略性手段,供应链系统确保了一些企业能够迅速而稳定地发展,这归功于完善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供应链含义与特点分析 (一)供应链含义分析 供应链其实是一种供需网络,各种产品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供需网络,这个网络涉及到了生产商、批发商以及消费者等等,这样来看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网络式的物流体系。各个企业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节点,而节点之间又是相互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供应链不仅实现了连接供应商与用户的纽带作用,也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增值[1]。 (二)供应链特征分析 多个企业采用节点方式组成节,因此也就出现了模式与类型多样的企业,供应链结构也就比较复杂,这是供应链的复杂性。第二个特点是系统性,供应链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状供需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互相联系彼此相依。系统有共同的任务与目标,各个要素以竞争或者是合作形式完成这个目标,改变了传统的采购、制造等活动分离的模式。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也是其他供应链的构成部分,企业在运行时是动态变化与相互交叉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运行机制,更好地迎接挑战与解决问题。 二、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不足之处 (一)企业物流管理观念陈旧 虽然我国物流管理取得较大发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来分析其观念问题。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仍旧是传统产品供应销售方式,只是单纯地在企业内部实施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的职能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利于企业进行系统合理分工,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与作用。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物流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应该积极改变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与理念,提升企业物流服务效果。 (二)企业物流设施设备落后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物流设备都是比较落后的,没有将信息化技术充分地运用到其中,物流管理的服务效率也不能提高,物流设备较为落后陈旧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物流发展的需要。与物流设备陈旧落后相对应的就是物流管理规范缺少,企业在物品储运过程中不能实现整体管理与运转,物流管理自动化水平偏低[2]。 (三)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缺少 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我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交流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深入与广泛,现在物流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很强素质的人才,更加需要具备很强外语能力的人才。但是我国现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比较落后的,无法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物流管理体系要求的人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三、改进供应链系统中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改变陈旧落后的物流管理理念 企业物流管理要想真正地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就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特点,计划制定出合适的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方案。改进改善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水平,还要在思想观念上改变,现代性的企业应该逐渐地改变企业经营方式,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思想理念,重点关注物流服务内容创新、拓展服务类型等的服务理念。物流服务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实物服务方面,还应该给客户提供特色信息服务,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自己一套专业与特色的服务方式与理念,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企业物流管理 现在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信息网络技术也可以应用到企业中去,实现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企业在开展信息流服务工作时,应该以实物物流为基础,从而做到物流服务体系的完善,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要与客户结成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拓宽物流服务渠道。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日益成熟并且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上充当着重要角色,这种电子贸易方式充分地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在一起,以顾客需求作为导向,紧密地将供应链系统中的节点联系起来,有效地提升了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效率,又吸引了新客户加入,拓展了物流服务新项目[3]。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借助使用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力量,更换物流服务设施设备,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三)培养企业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物流企业要想实现创新管理等最终依靠的还是专业物流管理人士,这些人才成为了物流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多种物流管理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必须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符合企业物流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积极履行优胜略汰人才选拔原则,给表现优秀人才提供好的工作机会。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鼓励其积极进行进修,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物流管理方面知识与技术经验,根据我国物流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些有管理才能与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四、结语 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是我国企业发展道路,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经验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企业发展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出企业面临的物流管理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改进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首先要改变思想理念,将以往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摈弃,认识到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更新物流管理与服务的思想观念,最大程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多种物流管理阿人才,做好人才储备支持工作。 作者:程娟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电商系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对策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主要有: 1、库存管理。通过实行合理的库存管理策略,可以缩短产品的周转时间,避免缺货,同时也能减少库存资金占用,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2、订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供应商、订单、订购合同的高效管理,减少了供应链中订购环节的失误。 3、配销管理。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针对实物库存、运输车队、配销需求等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保证其准确性和高效性。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是一项传统的物流管理活动,包括接收货物环节的货物编码、验收、储存等活动和货物分拣、配送、发货等活动。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目前,物流行业仍然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熟悉供应链管理和运作的人才,积极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其次,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的革新,必须彻底打破各企业之间存在的隔阂,从整体的目标出发,对各个子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将组织的物流职能部门和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使用的对等职能的物流部分进行合并或无缝连接,以便将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和外部供应商和顾客,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成化系统。 2、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调整。传统物流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运输管理混乱、运输成本高昂、客户满意度不高、市场灵活性差等问题,这样的模式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的收益微少。因此,物流企业必须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取消多余的层次,实现整个架构的简洁明晰,从而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 3、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环境下,对于企业的数据采集、分析、传输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这样一个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上,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都能及时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消费者也能及时查询业务的相关信息,方便企业与客户沟通,利用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供应链的运作流程,使客户满意最终的产品或服务。本文围绕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内涵,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及功能,并讨论了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通过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等手段,保证供应链的高效合理运作,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费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作者:易琦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供应链论文:物流管理供应链模型分析 一、相关概念研究 (一)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指物料或商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移动。美国物流管理学会(CouncliofLogisticsManagement,CLM)1998年对物流(Logistics)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中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的功能有:运输功能、存储功能、装卸功能、包装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管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对商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产出点到消费点的合理、有效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物流管理的任务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可以概括成R7(RightCost、RightTime、RightPlace、RightCondition、RightQuality、RightProduct、RightCustomer)。即以适当的成本,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条件,将良好的质量、合适的产品送到适合的顾客手中。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中的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内涵是企业通过计划运输、生产、存储、分销、服务等活动和电子商务的手段,把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分销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连接起来所构成最有效的供、产、销网络系统,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整个系统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效益。网络中节点除物理连接外,还有通过因特网的连接表达了相应合作的企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协调与合作关系。特别是随着企业协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这个供应链网络可能会包括世界各国众多的供应商、厂家和销售商,从而构成了一个从供应到服务的大型全球供应链网络。 二、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 从上述关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可知供应链管理涵盖了企业经营中从原料起点至消费终端的所有商业环节。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随着物流管理的发展而提出和逐步获得完善的,但是发展至今,物流管理己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部分。因此,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它们都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组成的,都是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自我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证,都是跨越企业、部门甚至是国别的,等等。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因此,它最关键的是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简单的连接。库存则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变化的缓冲手段。 2.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和实物分销之外,供应链管理还包括: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的关系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与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供应链管理不但涵盖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全部内容,而且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解决物流管理问题。 3.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核心竞争能力)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把企业中非核心业务交给合作企业来完成。而现代物流管理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调配、成品的销售到包装物等废弃物品的回收以及退货所产生的物流活动的有效性。 4.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模型,因此,它可以利用信息共享(透明性)、服务支持(协作性)、并行工程(同步性)、群体决策(集智性)、柔性与敏捷性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企业的流程再造。 5.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具有自己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还有自己的理论模型、设计原则以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它是比现代物流涉及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 6.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去达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整个供应链上的交易成本最低。而现代工业物流管理是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达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优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任务仍然是管理库存和运输。 三、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过程模型研究 (一)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过程模型 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环境的改变,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有许多不同点。传统的物流模型如图1所示。传统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纵向一体化,供需信息不稳定,缺乏合作,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都是逐级传递的,资源和信息利用率低,无法共享,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对市场反应速度慢,从而导致需求信息严重扭曲。其次,分析一下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过程模型。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模型以信息共享为平台,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流量大大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等不是逐级传递的,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Intenet/Intranet或是EDI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市场信息等信息,信息的共享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信息共享,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模型主要内容 基于供应链进行的物流管理主要有运输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顾客响应管理、物流渠道管理和网络设计。 (1)运输管理:运输是物流作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原材料和货物都要通过运输来实现空间上的转移,正确的进行运输管理可以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绩效,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运输管理主要包括对运输方式和运输承运人的选择;规划路线和计划运输设备的使用时间;从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使车辆和人员的使用效率最高;设计合理的运输网络并进行优化等工作,在运输管理中要用到的信息技术,如GPS、GIS、电子商务、运输分析技术(如试错方法、精确方法、迭代方法和组合方法)等。 (2)库存管理:面对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供应链中不同企业之间的不协调、不确定问题,企业往往通过设置库存来缓和矛盾。在供应链中,存在需求放大效应,即牛鞭效应,这种现象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供应链中库存的波动,所以,好的库存管理模式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能否很好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库存管理策略有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VendorManagedInventory,VMI):这种管理思想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是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思想;联合库存管理策略(JointManagementInventory,JMI):联合库存管理策略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是为了解决供应链体系中的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而提出的,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多级库存优化:联合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单级局部优化管理模式,而多级库存优化则是全局性的库存管理优化模式,强调供应链资源的全局优化;工作流管理:工作流管理是针对企业战略性库存决策问题提出的库存管理策略,这种策略认为库存是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无缝连接的结果,库存管理本质上不是针对物料的管理,而是针对企业业务过程的调整来解决库存问题。这种库存策略强调了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与协调。 (3)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中,采购管理模式是用户需求订单驱动制造订单的产生,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的产生,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降低整体库存水平;在供应链中采购管理由传统的采购控制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化,在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基础上,具体的作法包括采购方向供应方提供质量管理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参与供应方的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协调供应商资源,改善供应商网络的层次结构等;采购管理用的一般策略是准时采购策略,基本思路是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其目的就是通过持续改进来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准时采购策略模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 (4)顾客响应:在激烈的竞争中,顾客的选择余地变得越来越大,如何改善与客户的界面关系,将客户整合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成为提高客户响应和客户满意的关键,一般做法是通过在销售终端采集顾客的直接消费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整理客户需求的特点,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系统在供应链各个企业共享,从而使供应链的各个企业能够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和行为。同时,客户与供应链间的交互能力变强,客户可以将自己的需求直接通过网络方便地传递给供应链系统,同时有可能实时地掌握产品的进度情况,这样把客户整合到了产品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来了,整个供应链的客户响应度和提供产品的客户满意度都大大提高了。 (5)物流渠道:物流渠道是指供应链系统物品运送的途径和方式。物流渠道的合理性和运送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合的物流管理系统中,物流渠道管理与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客户服务是密切相关的。要进行物流渠道设计,在战略性考虑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分析,优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包括制造工厂、分销中心、仓库等)的位置和数量,使物流系统优化,获得较低的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其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用户成本和用户响应度的综合最优。 (6)网络设计: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的核心就是供应链设施决策,包括生产、存储或运输相关设施的区位及每样设备的容量和功能,它包括设施功能,即每一项设施有何作用,在每一设施中将进行哪些作业流程;设施区位是设施如何布局;容量配置,是每一设施应服务于哪些市场,每一设施由哪些供给源供货。 四、基于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的意义 (一)资源共享 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事业部和企业外部各个企业在经验、设备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上各自优势共享,相互弥补资源的不足,形成企业一体化的和社会化的网络化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本部门和本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埋没成本,另一方面又可节约企业在弱势资源方面的新投入,降低转置成本,而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用于培育和维持核心力量,以获得整体的竞争优势。 (二)形成核心竞争力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合理运用是企业取得效益的主要支撑,而这些新东西的运用常常受到自身能力、投入不足、信息不完全、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制约而存在很大的风险。供应链横向一体化的企业根据各自的核心力量进行分工,承担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任务,在适当的时候利用适当的资源完成应用、开发和总结。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担,降低了每个项目的经营风险,使竞争具有差异化,完成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快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降低冗余库存,降低运作成本 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基于共同利益(如为了赢得某一市场机遇)形成无缝连接,企业间通过信任机制、共享在库资源等,就可以建立可靠的连续JIT库存补充,实现低库存水平,大大降低冗余库存。物流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大大降低运作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包括原来个体企业的市场搜寻成本、讨价还价成本、拟定和监督合同成本等。最终使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最小化。 (四)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目前公司流行的项目承包、个人股权投资等外部整合策略以及企业自身的扩展都是通过巨大的投入、扩充企业边界和市场内部化来进行的,这往往出现由于组织膨胀而带来的“大企业”病:规模扩大、管理层次增加、协调成本上升、使企业的行政效率低下、决策缓慢、根本无法做到物流管理的合理化,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做出灵活反应,反而直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供应链纵向一体化管理的每个企业着重发展自己的核心力量,而且核心力量之间是通过网状结构而不是科层结构来维系的、不涉及组织的膨胀,因而可有效避免“大企业病”的出现。 (五)实现供应链系统的组成单位之间自主经营协调运行 供应链上各企业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将自己的非核心业务(而是其他企业的核心业务)转移给链上的其他企业,同时也与供应链上的其他零部件供应商和产品分销商共同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低成本状态下的协调运行。应该说明的是,从传统的管理思想出发,上述目标相互之间呈现出互斥性,但只要供应链物流的基本工作流程得到改进,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消除重复与浪费,缩减工作人员,减少客观抱怨,提高客户忠诚度,降低库存总水平,减少总成本支出。
农业经济论文: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由于我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对循环农业经济中的科技研发力量还不够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整体来看,农业技术水平低下直接影响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循环农业经济建设跟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对农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了解不够,消费者对农产品有害物质的含量等问题知晓,在对农产品的选购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判断能力,导致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市场指导。当前我国的农民素质水平普遍不够高,懂技能却无文化限制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对农民文化、技能培训是实现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因素。我国财政政策制度建设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循环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另外,在税收政策上还存在缺陷,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对引导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 1、循环型农业的内涵。现代农业发展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系统的多级有效利用,对农业废物的产生能够实现清洁污染或尽可能少的污染,从而最大限度的将农业经济活动纳入的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循环型农业可以实现在不同农业产业之间充分结合生态系统的保护,构建灵活多变的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农业的优质、高效、低耗、生态等特点。在循环型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从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利用,废物的排放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从而实现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能量实现高效的利用。能量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动力,在循环型农业发展中,实现对能量的有效利用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在循环农业中,提高科学的调整农业系统的种植结构,引入高科技来实现农业生产系统中能量的充分利用,尽力挖掘自然能量来提高农业系统的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第二,对营养实现高效的利用。营养作为能量的载体,它是农业系统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循环型农业对营养的高效利用是农业生产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所以,通过配置合理的农业生产环节,以减少营养的流失或浪费,促进营养的多重利用和循环是确保农业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部分。第三,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是实现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建立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来实现对农业中水的利用和循环使用,以减少水的污染和排放,因此对水的处理后再利用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关键环节。第四,对环境排放得到零污染。在循环农业生产中,确保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系统等各个环节的零排放、零污染,是实现农业资源完全利用的关键,也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关键。 2、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应的实际需要,也是实现应对国内外农产品竞争的迫切需要。因此,从农业结构调整中,不仅要对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生产要素等结构进行调整,还要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市场结构以及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来实现对我国农业结构的全面、战略性调整。因此,加强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农业和农村现状,还有考虑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局。 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与思路 1、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宣传力度,为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宣传车等形式来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好处和意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观念的普及和转变。引导社会公众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新的发展观、新的消费观建设,促进农业循环经济与市场的结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倡导绿色消费,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一次性消费,为维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努力。 2、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循环农业经济法规深入人心,加强法律的宣传力度,增强人民对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认识,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严厉查处,确保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稳定推进。如《食品安全法》、《绿色农业生产管理办法》、《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3、加强对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加强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是首要问题。人才是发展的源泉,制定循环农业发展人才培养规划,力争短时期内实现农业人才的快速提高,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与推广力度,完善农业科技投入与管理体制,促进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不仅要财力给予支持,还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加以引导,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参与到农业科技投入工作中,将我国农业发展推向市场化的道路上来,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作用,以改善政府投入有限的现状。 4、加强对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政府作为政策的引导者,要率先为农业企业建立一个产业集群发展平台,以增强企业间的信任与承诺。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集聚园区,以园区建设为发展载体,制定农副产品集中加工、生产、 销售、运输等发展规划,结合各地区域优势和产业化布局,建立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在一个共同产业平台上高效循环利用,实现对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并建立了相应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企业相互依存,实现低成本和资源互补,为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生产的发展与扩张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 5、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农村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使得农民从文化素质能力方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采用多种培训形式,针对农业生产上的技能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实用技能推广工程,让农民从农业生产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此来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比如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牛、羊、鸡、猪等养殖业技能培训班,对蔬菜、苗木等经济农业的种植技能培训等,同时,通过制定相关的人才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鼓励城市下岗职工深入农村,通过再就业来服务农业,鼓励离退休农业科技人员,发挥余热服务农村,不仅从人力和智力方面为农村提供了新的科技力量,也促进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以适应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6、加强对农业财税体系的完善。继续加大对我国农业财税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的农业财税管理体系,切实为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营造完善的财税环境。比如在对农业环境收取污染税问题,从根源上明确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不是农产品本身,而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的产品不符合农业安全质量标准,致使农药残留过多等问题,为此,加大对农业生产企业的课税,从严治理。在农村财政方面要不断创新机制,加大对农村农业的补贴标准和政策倾斜,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财税制度的新政策和成果。运用适当的财政、税务、补助等经济杠杆来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的转移,如加大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规划,加大对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机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技能培训等,落实国家对农业、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机制,促进农村个人、集体和国家多方面、多渠道来共建相互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的制度体系和金融环境。 总之,加强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结构体系的认识,不断调整相关产业的发展结构,加强对相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不仅是落实农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鼓励和引导多种经济向农业农村的转移,开展农业生态建设规划和技能的推广和应用,加快我国绿色经济的建设步伐,进而推动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论文:经济学分支介绍——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 等。 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宏观方面主要强调富国安民,必须“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和减轻农民的租税负担;在微观方面主要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改良农业技术,并精心管理。阐述这些思想的代表着作有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和《吕氏春秋》、后魏时的《齐民要术》等。 欧洲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大体上和中国古代相类似。其代表着作有罗马时代大加图的《论农业》和瓦罗的《论农业》等。但是农业经济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十八世纪中期,在英国首先出现了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专门着作,主要是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产生的状况进行描述,以及对农业中大生产的优越性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合问题进行分析,其代表着作有英国的《农业经济》等。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出现了用抽象方法研究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的农业经济学着作,这把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向理论概括方面大大推进了一步,其代表作有屠能的《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转向研究农业经营形态问题,注重探讨农业生产经营的合理集约度和合理的部门结构。 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趋于活跃,它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农场主如何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利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农产品运销和农业金融问题的研究。 3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加深,农业日益陷于市场剧烈波动的威胁之中,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又着重向农产品的市场预测,以及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与调节方法方面发展。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更强调定量分析,除了更加广泛运用统计方法外,又进一步运用了数学模型的方法。 农业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逐渐分解为许多分支学科的趋势。50年代以来,农业经济学已逐渐分解为农场管理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产运销学、农业金融学、土地经济学、农工商联合企业管理学、农业政策学等更加专门的学科。 在中国,由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要解决的农业经济问题日益复杂和深入具体,农业经济学也正在分解为许多专门的分支学科。二十世纪80年代正在形成和建立的有农业经营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产贸易与价格,农村金融学,农业生产布局与区划,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业生态经济学,畜牧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渔业经济学等。 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思路 一、云南省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的具体思路 云南省农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可表述为“两个调整,一个外向型”。“两个调整”包括了“调优”和调“高”,即优化农业经济生产结构,建构布局合理、比重协调的农业经济产业格局;提升科技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让云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转化为能够被商品化的特色农产品;通过提升云南农业经济的投入产出率增加农民实际收入。“一个外向型”即努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增加云南省农产品在东南亚、南亚的市场份额,同时寻求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地区农业经济合作,进一步增强云南省农产品在东南亚、南亚市场的竞争力。 (一)云南省粮食作物结构的优化思路 云南省总体上粮食还不能完全自给,每年约5%的粮食需求尚需要从外省调拨,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耕地被占用以及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云南省的粮食供给日益趋紧,因此应以保证粮食生产能够基本满足全省需要为立足点,确保播种面积稳定,确保粮食总量保持适度增长;同时应进一步对云南省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进一步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且产品品质较差的粮食种类的种植规模,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那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以及名特优杂粮的种植规模和种植水平。 (二)云南省经济作物结构的优化思路 突出云南省经济作物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积极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经济作物,努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 1.水果:云南具有很多种水果种植所需的优越的自然气候以及土壤条件,并且水果种类多、品种全,价格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为云南名特优水果的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外向型的水果种植、生产与加工是未来云南省水果产业发展的重要思路。 2.茶叶:到2020年,在茶叶的生产结构中,应进一步下调绿茶的生产比例,同时上调红茶、普洱茶的生产比例,使绿茶在茶叶总产量中的比例降低至40%以下,而红茶、普洱茶的比例达到60%以上,同时加快名优茶叶的发展步伐,推进茶叶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以茶叶文化的推广为推手提高云南省茶叶的产品文化附加值。 3.食用菌:扩大珍稀食用菌类的种植比例,推动食用菌的深加工,建立起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的食用菌品牌。同时可考虑在周边适宜种植食用菌的国家推广食用菌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开拓海外市场,使云南食用菌的种植、加工、销售实现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 4.蔬菜:鉴于国内外市场对新鲜蔬菜、速冻蔬菜、脱水蔬菜以及无公害蔬菜的巨大需求,加之云南省在蔬菜种植和加工中具有的显着的比较优势,应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珍稀野生蔬菜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蔬菜种类。 5.花卉:“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做好花卉产业的生产区域布局,扩大花卉种植规模,推进在花卉品种开发方面的技术研发;发挥云南省“植物王国”的禀赋优势,收集和利用珍贵的野生花卉资源,发展特色花卉,使花卉产业发展成为云南省特色农业经济的新亮点。 (三)云南省畜牧业结构的优化思路 全面推进云南省畜牧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优化畜牧产品的品种结构,推进云南省畜牧产品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发展更具特色与竞争力的特色畜牧业,例如饲养腾冲雪鸡、中甸尼西鸡、版纳茶花鸡等“原生态”禽品种;开发龙陵黄山羊、玉岭黑山羊、文山高峰牛等地方畜牧优良品种,扩大珍稀禽兽的人工饲养繁殖。 (四)云南省林业结构的优化思路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应坚持林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到2020年争取森林覆盖率达到70%。同时搞好林产工业建设,调整人造板的板种结构,积极开发新型、节材的新板种,着重发展复合结构微粒、定向结构刨花板等。 (五)云南省水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 云南省水产业的发展重点为积极推进全国高原淡水鱼养殖加工基地建设,发展以抗浪鱼、金线鲃、大头鲤、滇池高背鲫等为代表的土着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争取到2020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200万亩,水产品总量达60万吨,渔业产值达6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 二、云南省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的两项重点 (一)进一步推进云南省龙头企业发展 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的问题集中反映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资源稀缺严重,融资困难仍旧是制约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二是大部分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加工水平仍旧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能力依旧较弱;三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滞后,种植与加工矛盾日益突出。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加以财政和金融支持。 1.拓宽财政贴息资金的使用面。当前,财政贴息资金主要的用途在于农业基本建设以及固定资产项目贷款,而农业龙头企业的项目一旦建成投产,更多的资金需求来自于原料收购,因此建议财政资金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为云南省龙头企业提供所需的资金融通服务。 2.出台政府配套担保补贴政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对省级以上农业龙头贷款的担保进行补贴,降低其贷款担保成本;并考虑筹建由多个龙头企业投资入股的担保公司,以银行核定的放大倍数为限,为龙头企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融资担保。 3.完善金融部门相关制度,对农业龙头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建议省级金融机构按现行的信贷规章制度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信用评级;贷款定价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给予一定的优惠贷款利率;允许各地州的金融分支机构根据本地区情况,创新适应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产品。 4.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可考虑通过对银行发放的农业产业化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有效降低银行支农信贷风险;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部门给予一定额度的税赋减免;对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 (二)进一步推进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 1.加强基础建设,建设完善的农业 综合信息门户网站。以云南农业信息网作做为云南省信息化建设的龙头,构建功能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同时加强州(市)级信息平台以及县级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农业信息化建设适应全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之需要。 2.全面推进“数字乡村”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步伐。确保这些惠农工程得以高质量完成;继续推进“三电合一工程”以及“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发展成就。 3.按照“整体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信息资源整合。通过推进设备、技术以及信息资源在各级农业部门的整合力度,实现设备、技术、资源、人才和信息共享。 4.充分利用云南省已搭建的农业网络平台,打造上下联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体系,并使之成为推进云南省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三、云南省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的其他措施建议 (一)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在“公司+农户”模式具体的实践中暴露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联性不强,难以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等问题。因此,推进云南农业经营的产业化步伐,构建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而将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变为利益共同体是云南省未来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必然选择。 (二)建立有效的农业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云南省的各州县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协调,解决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时常发生的项目选择盲目性问题以及生产规模化程度底、经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对乡、县级政府的改革,规范农业市场行为,形成有效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全程服务并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三)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保障机制 云南省各州市应因地制宜,鼓励和引导省、市两级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风险保障基金等措施防御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企业或者农户带来的损失。 (四)努力开拓云南农副名优特产品的国际市场 将云南省的优质农业资源开发与全方位拓展农业品国外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外向型农业使农业种植与生产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并让具有潜力、富有优势、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经营项目从多种化的经营模式中走出来,升级发展成为重点农业发展项目。同时可通过与外省知名企业以及国外厂商共同经营的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龙头企业。还可将这类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展到东南亚、南亚地区,推动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规模化和效益化。 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种业发展需求 1良种更新更换对辽宁省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共进行了8次全省规模的品种更新更换,使良种覆盖率由1952年的4.7%提高到2007年的95.9%。每次更新更换都使全省农作物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统计资料表明,57年间,我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952年的423万hm2,减少到近年的322万hm2,减少了23.9%,而粮食作物总产量却由1952年的544.4万t,增长到2006年的1974.3万t,提高了2.63倍。可见粮食总产量的提高得益于粮食单产的提高。辽宁省粮食作物产量由1286kg/hm2上升到5676kg/hm2,提高了3.42倍。其中玉米产量由2150kg/hm2提高到6587kg/hm2,提高了2.06倍;水稻产量由2337kg/hm2提高到7769kg/hm2,提高了2.32倍,良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2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省农作物品种的育种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良种的丰产潜力大幅度提高,这是我省粮食作物产量提高的最直接因素。以玉米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省玉米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丹玉6号平均产量7031kg/hm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照品种丹玉13号平均产量8058kg/hm2;20世纪90年代对照品种沈单7号、掖单13号,平均产量8522kg/hm2;2000年以后,对照品种有丹玉26号、沈单16号、丹玉39号,平均产量提高到9446kg/hm2。各阶段对照品种单位面积产量的递增率分别为12.8%、5.4%、9.8%,同期全省玉米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的递增率为15.5%、7.5%、11.8%。可见对照品种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趋势与全省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 3种子质量提高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 品种纯度是优良种子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品种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品种的丰产潜力。试验表明,在种子净度、发芽率和含水量三项指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玉米品种纯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增产粮食242kg/hm2。所以提高农作物良种供给率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优粮工程项目实施以来,我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种子管理部门、农业科研育种单位及种子企业,将品种的防杂保纯和提高农作物良种供给率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抓,使我省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主要农作物良种供给率明显提高。以玉米为例,2003年全省玉米良种供给率为25.5%,2005年提高到38.0%,项目区良种供给率达到45.0%以上。 4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对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贡献 4.1促进了种子商品化程度全面提高 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省种子商品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种子质量检测能力的提高。目前,全省杂交玉米、水稻、大豆种子的商品率已分别达到100%、72.9%、40.9%。商品种子质量也得到较大提升。以玉米种子为例,2005年,全省玉米种子监督抽检样品合格率达到93.5%,比“八五”期末的38.3%提高了55.2个百分点,比“九五”期末的71.4%提高22.1个百分点,超出全国平均样品合格率6个百分点;全省良种供给率2005年比2003年提高了12.5%,如果按平均增产粮食242kg/hm2计算,两年全省可增产玉米0.59亿kg,增加社会效益1.18亿元。 4.2促进了品种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了我省优良新品种的推广速度。目前,我省农作物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已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10年缩短为5~7年。2004年以来,全省共审定(备案)29种农作物353个品种,其中玉米东单60、华单208、丹玉39号、铁单19,水稻辽粳294、丹粳9号、盐丰47,大豆铁丰31号,蔬菜沈椒系列、番茄L-402、合作90系列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名特优品种,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农业部向全国推介的28个玉米、水稻、大豆主导品种中,我省审定通过的东单60、丹玉39号、辽星9号、铁丰31等品种榜上有名。 4.3促进了我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良种繁育基地分布在各作物的主要产区,通过发挥以点带面的展示、示范作用,大大加快了我省农作物良种推广步伐,增产增收效果显着。2004~2005年,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累计推广面积499万hm2,良种更新更换面积459万hm2,累计增产粮食17.74亿kg,增加社会效益20.8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93.44元。其中21个优良工程项目区良种累计推广面积374万hm2,良种更新更换面积341万hm2,累计增产粮食12.14亿kg,增加社会效益14.2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63.93元。因此,农作物品种更新更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种子质量提高对辽宁省粮食产量增长有着重要贡献,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促进了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品种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农业经济论文:谈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一、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增加了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但是整体的现状依然是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农田水利设施、耕地质量、农村环境保护等问题都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无法进一步提升的瓶颈。这几年,国家在“三农”上的投入是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对农机具购置实行补贴政策,有的地方还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至于鼓励农民和内外资企业投资现代农业更是引起相当多地方政府的重视,这些是好的一面。然而,今年在山东、云南、贵州等地频频发生的旱灾,又再给我们敲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警钟。灌溉用水、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农村的发展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偏低,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健全,种种因素到加大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的难度。 二、农业从业者劳动素质低下 随着我国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人才是发展的第一战略,但是,在农业经济中,由于人们的偏见以及看问题的不全面性,很多人觉得农业是不需要技术的,在决定报考专业的时候也不愿意进入农业,是实则不然,农业是有大量人才缺口的。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需要专业性的农业专家,但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从事农业的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人也寥寥无几。整体的情况就是农业从业者素质低下,这在低碳经济时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极为不利的,大大的减缓了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步伐。 三、改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减少环境污染 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逐渐步入的低碳经济时期要求企业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要树立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还要建立起低碳经济的生产结构,真正的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科学发展和低碳高效的基础之上,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缓解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我国所追求的GDP应该是绿色的GDP而不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探索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低碳的生产结构,使资源能够有效配置,有效发挥其作用,尽可能的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例如,例如,新农开发集团公司在企业内部树立了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建立起低碳的生产结构,尽可能的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为企业高速发展寻求了有效的道路,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实施综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其发展水平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十多亿人口并且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对我们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从现在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要使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就必须要走循环化的、有机化的、科技化的、综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正确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全方面的增加农业生产收入,在为人们提供产品的同时,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回收资源再生产率的目标,并形成低碳经济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三)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培训教育,提高其素质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不高引起的,人是主导其他事物的主观印象,只有人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跟上了,才能够彻底的改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我国要想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就必须组织有知识、有技术、专业素质能力强的团队,定期的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进行知识、技术的教育培训,并对他们表现良好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对新开发出的技术工具、新研究出的产品等方面的给予农业劳动者们进行培训教育。例如,隆平高科有限公司定期的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进行知识、技术的教育培训,并对他们表现良好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四、结论 在低碳时期下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使我国变富强的必经之路,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的项目工程,是一个艰巨的长期性过程。我们必须要根据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发展水平低下等问题加以解决,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走一条循环化、有机化、科技化、综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为我国实现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打下夯实的基础。 农业经济论文: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摘要: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势在必行。然而如何操作,才符合国际国内实际,是理论工作者,尤其是实际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环境分析,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问题研究,提出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可操作性问题,即筹建农业项目筹备库、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及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采取农科教结合,采取科教兴村等。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是“九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现仅就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环境、特点、难点、重点问题,可操作性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与同行砌磋。 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环境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对“十年动乱”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①,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②,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在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 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1、特点: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高潮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全国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据统计位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1997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9%,而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为15.1%,浙江省为13.7%,山东省为18.6%。③ 2、难点: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重点: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 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 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 成果,从可操 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 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 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 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 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 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项目库可做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方案,项目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达产后的效益 估算,项目承担单位等 。有了项目库可向社会招商引资,也可向主管部门争取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也可向社会项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誉度。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 为河南郑州金水区制定的158个项目的区一级项目储备库(包括文本、软盘和光盘)目前已到海南、深圳、广州、上海以及日本、韩国引进了项目和资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协议、契约、合同、参股、投资、入社等,发展合作 社、专业协会、股份公司和法人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 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是关键。据研究,培育龙头企业 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因企制宜原则;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三是利益共沾原则。 选择龙头企业有三条标准: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 良好的科研、生产、推广体系的企业;三是开展企业公共关系,即能与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有三条:一是龙头 企业与基地乡(镇)村(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机制;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价格(保护价)运行机制;三是基地与农户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机制,可采取奖 金、补贴、资助的方式再分配给农民一部分利益。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技术落后局限,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可从农村社会最基层细胞 村级单位搞起,即科教兴村。 在全国部署科教兴村试点时,抓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做好规划方案,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普级实用科学技术,建立主导产业, 要以村带乡、带县、带省,促时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化。 据不完全 统计,截止到1999年9月,全国已有5个省、18个乡、1251个村有计划、 有步骤开展科教兴村的试点工作。在迈向小康村目标的过程中,达到“生产好、生活好、环境好”的标准。《农民日报》在1999年9月报道:“科教兴村3年富民百万”,累计增收15.1亿元,参加试点的农民平均增加收入100-500元。科教兴村中,有2400名科技人员走村串户,为农村培训技术150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4800多项,建立主导产业120多项。北京上庄乡以中国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实施科教兴村,大学教授不仅为该乡规划并实施翠湖水乡的“青、少年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而且开展遥控航模,水生植物园、昆虫标本、鲜花干制等多项技术,以旅游业项目为切入点,带动了全乡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总而言之,如能在广大农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 局限,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限,突破农业技术落后的局限,重点 搞好农业项目储备库,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开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 科教兴村,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会顺理成章、事半功倍。 农业经济论文:国际农业经济技术交流趋势 1多方引进整合转化 7年来,协会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日本、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韩国等国的葡萄、甜杏、苹果、梨、草莓、有机肥料等农业新特优品种资源10余批50多个新品种,如亚美尼亚甜杏、甜柿、甜石榴、无花果;日本甜柿、有籽、无籽葡萄、多色宿根草樱花、长山芋和块状白山药;韩国的优质、早熟香梨;美国的黑薯、无籽葡萄、李子、西梅;缅甸的观叶薯;格鲁吉亚的纯黄色香味无籽葡萄、罗马尼亚的极早熟无核葡萄;保加利亚的错季草莓;台湾省的PE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美国、法国的优种火鸡;法国的瘦肉型种猪;荷兰的锦带花、蓝草坪草;非洲的驼鸟等。这些资源不仅大都可以直接利用,而且还是杂交利用、整合创新的宝贵资源。通过石家庄的中心基地和在全省创办的60多处农业引智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基地,近几年来所引进的多批良种资源和多项先进实用技术转化率都在9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2走出国门喜结硕果 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农业要“走出去”的战略部署,面对当前世界性粮食危机和粮价上涨,协会积极开展农业“出国创业”,努力为我国、我省的粮食安全和对外交流合作做贡献。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以非洲为目标,以杂交谷为突破口开展工作。2008年5月协会组织河北部分农业专家和企业家共12人首先到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进行了农业合作项目考察,并与埃塞农业部签订了杂交谷子试种合作协议。试种期间,协会通过埃塞农业部,一直关注谷子生长情况,经常进行了解沟通。应埃塞农业部邀请,2008年10月,协会组织相关人员,第二次赴埃塞对试种情况进行实地检验调查。经双方专家现场观察测试,虽然对方试种过程中管理措施与我方要求有一定差距,但亩产仍达到了300公斤以上,比当地主栽谷类作物苔麸、手指谷增产2倍以上,增产效果十分显着。这大大增强了双方进一步大规模合作的信心。新华社以“我国高产杂交谷子在非洲试种成功意义重大”为题,进行了重要报道。并得到了温总理等中央首长的高度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杂交谷子给予了充分认可和赞扬,多次到张家口进行实地考察,并在中国建立了世界杂交谷子培训中心,今年10月商务部已经举办了第一次杂交谷子非洲培训班。杂交谷子走进非洲已经引起了政府及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专门到埃塞俄比亚采访杂交谷子,并于10月3日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杂交谷子在埃塞种植情况。杂交谷子已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9个非洲国家试种成功,推广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引进了更多重视。2011年7月,协会又组织农业考察团赴南非和纳米比亚进行考察,并取得矿产、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等多个合作意向,目前合作正在推进当中。协会也将继续为中非友好合作做出最大贡献。 3苹果“开心”果农增收 为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协会组织人员赴日本学习农业栽培、养殖污水处理;赴波兰考察并签订派遣研修生合作意向;邀请韩国专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经验指导、亚美尼亚专家进行甜杏栽培指导、俄罗斯专家进行草莓种植技术指导、日本专家进行苹果、梨、长山药管理和甘薯加工等技术指导。积极为我省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最值得一提的是富士苹果的开心形修剪技术推广。协会推广这项技术已经长达4个年头。河北省是个苹果大省,总面积达470多万亩,过去由于受以多取胜思想的影响,造成果园“三密”现象,即:每亩棵数栽的密、每棵枝条留的密,每枝果子结的密。树龄7年的成年树就已封行郁闭,不通风透光,结果性状变差。从2007年接触到日本富士苹果开心形修剪技术开始,搞了多年外事工作的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胡志斌就意识到,日本富士苹果高光效开心形修剪技术改主干封闭形为主干开心形树形,控制亩株数、结果枝数和每枝结果量,使树体通风透光,是解决河北省富士苹果园郁闭的最佳举措,这既是一项先进技术的推广,也是转变果农落后观念的一种良方。2007年初,协会第一次邀请日本果树专家小野隆司来平山县进行指导,当专家讲解了开心形技术的主要要点,并指出要将现存的结果树枝逐年修剪达到开心形时,大部分果农将信将疑,觉得把已经结果的树枝去掉,那不是减产吗,都不敢按专家要求操作。专家通过翻译向大家说明开心形修剪的好处,但老百姓还是不舍得剪,经沟通,平山一坡苹果园的霍法祥同意专家在他的果园挑选部分示范树,亲自进行修剪示范。到了第二年结果时,经专家修剪的果树产量高、果形好、个头大、果色好,且产量并不降低多少,但卖果时原来只能卖1-2元的苹果,现在由于档次大大提升,竟卖到了5元。老百姓最看重的就是实际效果,第二年专家再次来指导,一坡示范园里围满了前来学习修剪技术的果农。2007年至今的5年里,协会又多次邀请中国国家友谊奖获得者、日本资深苹果专家末永武雄前来,每年指导也由一次变为最少两次。在修剪果树和疏花疏果的关键时期,对果农的技术进行指导和改进,接受培训的果农累计已达几千人次。开心形苹果修剪示范园也从平山县扩展到了井陉县、邢台县、临城县等地,面积已达上万亩,每年可为果农增收1~2倍。最早接受这项技术的平山一坡苹果园目前已经成为国家苹果标准园,获得国际有机认证和多项荣誉。协会多年来的技术和管理引进,为全省农业转型,起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外交流工作只是协会服务中的一部分,河北省农业产业协会将继续努力,使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为河北的富民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农业经济论文:天工开物与古代农业经济的关联 鸦片战争前的耕地面积又要比康熙末、雍正初耕地面积增加近266万顷,约增加了27%。[4]这些增加的耕地,主要是乾隆以后开垦山区及边区的成绩,同时内地传统农业区的耕地也增加了不少。总之,《天工开物》中的先进农业技术对清时期耕地面积的增加,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3.《天工开物》问世后,明清之际出现了生产工具的改革,《天工开物?锄镈》中也有介绍:“凡质地生物,用锄镈之属,熟铁煅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键,即成钢劲。每锹,锄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多则过刚二折。”[6]正是由于《天工开物》这些方法的推广使得铁农具大大改进,这些先进农具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向前发展,为粮食作物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 《天工开物》中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人巧聪明”,掌握了“物理制服”的道理,用砒霜老拌种子或蘸秧根,以防鼠害和病虫害。“晋地菽,麦比用[拌]种,且驱田种黄鼠害;宁绍郡稻必用蘸根,则丰收也”。[5]“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5]用砒霜做农药,是《天工开物》首先记录的我国农业技术的一大发明,它对于预防害虫,保证粮食产量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天工开物》还列举了芝麻饼、棉子饼等七种水稻肥料。在《稻宜》一节中,说到“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凡禽兽骨。)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土脉坚紧者,宜耕陇,叠块压薪而烧之,填坟松土不宜也。”书中还记载“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石灰淹苗足。”[5]这是因地制宜、因土施肥的事例。“土性带冷浆者”[7]就是冷浸田或冷浆田,一般都是山区洼地,水土温度比较低,属酸性土壤。骨灰蘸秧根,是施磷肥,符合酸性土的需要。石灰淹苗足,是利用石灰中和土壤的酸性以改良土壤。这些技术都对水稻增产有重要的作用。(二)耕作种植技巧《稻工》中记载,“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塑稿化烂,敌粪力一部。”说明了怎么保护土壤肥力。“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杠悬耜,相背相望而起土。两人竟日仅敌一扭之力。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6]教你当牛力缺乏时如何使用更好的耕作工具。又比如《稻工》里还介绍水稻新叶长出来后,可以籽田(俗称挞禾)。主要是为了除去田里的稗草、苦菜等杂草,保证水稻顺利成长。而《稻灾》篇中介绍了一些耕作中可能遇到的灾害,最主要是预防水稻耕作中出现的六大灾害。关于第一灾的预防就是将曝晒后的种子凉后放入仓库,否则会影响来来年禾苗和稻穗。而关于第二灾的预防,主要是播种时要等风势稳定后播种。第三灾的预防,就是要防止谷物成熟后被鸟雀啄食。秧苗必须压根防止遇到风雨天秧苗的成活率,这是要预防的第四灾。稻子抽穗后必须要注意防虫,这可以防止第五灾。为了防止第六灾,稻子成熟的时候要及时清理稻田腐烂的木头。这些都是《稻灾》篇记载的耕作种植技巧,为农作物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天工开物》对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有独到见解,对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构造和使用,制成产品所需要的农业原料的品种、产地、用量和生产加工的整个过程,都做了翔实的纪录,这对手工业生产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天工开物》对明清及后世农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明崇祯十年刊行的《天工开物》初刻本问世后,得到了迅速传播,尤其清朝初年统治者在镇压了南方的抗清活动,巩固了在全国范围的统治后,也进而提倡恢复并发展一度遭到战争破坏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这使《天工开物》有机会在清初传播,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两次大型的官修书中,《古今图书集成》和《授时通考》都把《天工开物》大量收录其中,这说明在《天工开物》问世后一百多年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第一,《天工开物》出现,农具改进速度的加快,同时耕作制度也逐渐科学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江西粮食增产就是典型。明中叶以后,江西也是一个着名“产米素饶之区”,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西征收的漕粮数额为七十六万余石,约占全国漕粮额的80%。并且由于当时生产技术和条件适应了山区的发展,清前期闽广移民大量进入江西,开始了一系列开垦定居山区的活动,既扩大了耕地面积,又增加了粮食产量,于是就有了江西粮食不断外运的事例。比如乾隆八年三月,江西就曾拨仓谷40万石,碾米20万石运往扬州赈灾。乾隆十三年六月,又碾米10万石运送江苏,做平粜之用;乾隆二十七年,浙江粮食歉收,又拨谷20万石,碾米10万石协济等[8]。证明了清初江西粮食特别是水稻产量大大提高,与《天工开物》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恰当运用是有很大关系的。第二,《天工开物》还介绍了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例如蓝靛业的发展,《天工开物》中的《章施》篇详细介绍了蓝靛和它的制作方法。《天工开物》中的《甘嗜》篇有详细介绍甘蔗种植技巧以及甘蔗的各种制成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天工开物》巨大而有深远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农业科技知识在推动农业经济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对后人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有很大的促进和借鉴意义。第三,《天工开物》介绍了手工业和工商业一些科学技术知识,不仅促进了二者发展,还通过它们反哺了农业,这样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现象,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的发展。该书记载的古代先进农业科技中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这和当下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中很多发现和总结使得古老的科学技术得到保存,其中宋应星独创性的总结性巨作,集历代以来先进的耕作制度,生产工具,种植技术等各方面于一身,加上当时的明末经济迅速发展,有条件运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不但丰富发展了当代生态农业耕作理念及技术,也为研究和宣传《天工开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所以说《天工开物》不仅功在当代,更利在千秋,它无愧于“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纵观古今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传统的生态思想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明能延续和繁荣到现在,传统农业功不可没。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其生态农业的实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总理所说:“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9]所以《天工开物》更加难能可贵,因为它不仅推动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其生态农业的思想精华也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农业经济论文:论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立法 一、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传统尝试较早,但是现代意义的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探索阶段,发展还不很成熟。各地根据不同的地理特点和区位优势尝试了不同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河南省是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较早的省份,早在2005年,河南省引发了第一批《关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了20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7年又开始第二批试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重点行业和区域节能减排以及促进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但是,河南省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和推进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为主,系统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不多。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农业资源产权不清、缺乏合理的农业资源价格体系、农产品质检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愿望不强等均是目前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各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循环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主要包括:《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建筑节能条例》等,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有关循环经济基本制度、原则、激励措施及标准的相关配套文件。中原经济区有关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主要有河南省关于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如《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的通知》、《河南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河南省节能监察办法》、《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办法》以及周边省份的相关地方立法等。虽然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均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但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却很缺乏,相关立法大多没有明确规定。如作为循环经济领域基本法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定非常原则,在相关配套实施细则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就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在有关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方面,也大多集中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专项立法还很缺乏,并且还存在地方立法无法统一的情况,亟须出台适用于整个中原经济区各个省份的统一法律法规。 二、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完善对策 首先,应加快出台有关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基本专项立法,为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法律框架。国外区域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立法先行是区域资源开发成功的关键,然而我国目前尚未颁布关于区域开发的基本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依据仍然停留在规划层面,尚没有专项立法的支撑。当务之急是出台统一的《区域开发促进法》,明确开发与建设中的基本法律问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高层次的立法支撑。虽然现在我国区域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之前的区域划分大多以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兼顾区域协调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已经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适应和协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区域发展的主题思想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这种理念和指导思想从中原经济区规划纲要中可见一斑。所以,在区域开发立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在条件成熟时,应出台《中原经济区开发促进法》,对中原经济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做出明确规定,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提供统一的法律依据。为解决中原经济区所辖区域立法机关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问题,关键是要尽快构建一套有利于法制统一的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保障中原经济区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完善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法律。鉴于目前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不完善,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有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为增强《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可操作性,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应实施细则,对区域发展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问题进行细化,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此外,由于中原经济区的特殊区位特点,应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有针对性地出台有关该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由于目前关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地方立法之间并不完全统一,如何出台适用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循环经济立法非常关键。再次,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作出修改和完善。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专项立法的支撑,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合。应及时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修订,避免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现象,尽快形成有关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 农业经济论文:论近代江西农业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 [内容提要]江西近代农业经济转型极不顺利,近代化的进程十分缓慢。它既落后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邻省,也落后于湖南、安徽、湖北等内陆邻省。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江西近代农业经济转型遭到了一系列因素的阻碍,从而导致其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不充分。这些阻碍因素,有些是江西特有的,正是这种因素造成了江西农业经济顺利实现近代化的特殊困难;而有些则是江西和其他省份都具有的,这些普遍具有的阻碍近代化的因素同江西近代的特殊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江西经济近代化的反作用力。正是这种反作用力严重阻碍了江西农业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近代江西;经济转型;制约因素 列宁曾经指出:在近代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二个重要关键,一是直接生产者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一是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笔者在分析近代江西农业经济转型时,依据列宁的这一论断,从纵向上把近代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发展层次,即农业自然经济、农业商品经济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以把握江西近代农业经济转型特点。从这一视角看,近代江西农业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因此,本文在分析近代江西农业经济转型制约因素时,着重分析近代江西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纵观江西历史,江西社会经济,在唐宋以后直到清前期,在全国各省中一直处于较领先地位,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江西商人凭借着江西本地商品如大米、茶、夏布、纸产、瓷器等活跃在全国各地,甚至出现了“无江西商人不成商场的局面”。①据史料记载:“江西商人,遍布于长江上游各省……且恒操金融之枢”,“西邦之 名,震耀一时,江西在全国内商业之盛与同时之山西相颉颃”,②从事商业经营者人“数何止数十万人”,每年为江西积累资金“殆将近千万元”。③然而进入近代以后,江西的这种优势却逐渐丧失了,变得相对落后,到民国年间,“江西在外之商人,几全归破产”,省内“各种产业均呈急速衰弱与崩溃之势”。④从此江西的经济一蹶不振,解放后变成了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落后的省份。 江西社会经济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由盛转衰的局面,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打断了江西自古以来呈优势发展的经济发展进程。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开放九江为通商口岸,从此江西的门户正式被外国列强打开。1860年,英国轮船首驶长江,强行划定九江城外的龙开河东段为其租界,继之,法、俄、日等国也纷至沓来,在九江设立租界,取得了在九江通商,在江西内地贸易的特权。不久他们又控制了九江海关,“海关的人员全部为欧洲人”,并且“完全不受省政府管辖”。⑤在税率上推行有害于本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值百抽二点五的子口税,并严格规定纳税之后“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则”。⑥而江西本地商品则要交纳为数几倍的数额,如茶叶出口仅厘金一项就达“每百两约抽二十五两”,⑦这就大大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还直接在江西设厂制造,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在九江开办航运公司,其后英国在九江的太古,怡和两洋行也分别建立了九江码头,俄国人在九江先后建立了“新太”和“顺丰”两个砖茶厂。⑧就这样,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江西开始了以掠夺农产原料、开辟商品市场为目的的经济侵略活动。由于他们手中掌握了政治、经济特权,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技术,在这场商品经济的竞争中击败江西的商品经济是注定的。不久江西各地市场就“洋货充斥”,江西本地商品的销售市场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竞争中,江西原有工商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纷纷破产。 别的不说,仅就古代以来江西一向负有盛名,销路广大的三个名牌产品:夏布、茶叶和纸张的命运就可以略见一斑。由于外货入侵,这些商品日益变得滞销,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纷纷破产失业。 铅山和石城是近代江西造纸业的两个中心地区,但到了光绪年间,铅山“纸张一项,从前洋纸未行时,每年可售银四、五十万两……近年洋纸盛行,不免滞销亏折……近因洋纸盛行,售价不满十万。”⑨石城县乡村居民:“向以造纸为业,纸料尚称洁白,未停科以前广销,出口不下百万元,近来洋纸盛行,销路既滞,歇业者十居八、九。”⑩以此推算近代江西造纸业,由于受到外国纸张竞争的打击,商品成交额比过去减少了至少是3/4,纸厂关门者占十分之八九,这是造纸业的情况。义宁州是江西著名的产茶区,据《江西农工商矿记略》记载,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茶叶价格、市场都被俄国人控制,义宁州茶业“任其抑勒,亏折不少,行销既滞,山户自益疲弊”。⑾以至“宁州茶实本六十两,今只售三十四、五两”。⑿正是由于茶农破产,茶商亏折,使近代江西茶业生产十分萧条。九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茶市之一,往日茶业生产十分兴隆,但是由于茶业的市场和价格都被外国资本主义所垄断,对生产者和茶商来说,经营是极不利的,他们每个季度的损失“估计有一百万两”。⒀以至光绪十九年出现了“刻下九江街市已无一人从苦茗中求生计者,茶市之衰大可知也”⒁的荒凉景象。夏布的产销也现出了同样的情况,据宣统3年正月28日《时报》记载“江西布业分大布、夏布两种,销售国内各行省,权利甚厚,亦赣省出产之大宗,乃自洋布、洋纱盛行,非但各省销路顿窒,即赣省本地人,亦竞购外货。布业一落千丈,纷纷亏蚀收歇,而染织坊亦受此影响,去岁秋冬两季即停,因之失业工人,不知凡几”。 稻谷历来是江西的大宗商品,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江西,唐宋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近代以来,由于洋米、洋麦的倾销,粮食价格被外国资本主义垄断,造成了“谷贱伤农”的结果,大大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上太平天国革命的冲击,近代江西的粮食仓库“缺谷自数百石至一万余石不等。”⒂同治年间“南昌所属丰城及饶州鄱阳诸县储粮仓库,仓舍荡然”。⒃光绪年间江西“各属米价骤贵至四、五两有奇,饶、广以东并无米可购”。⒄到民国年间甚至出现了大量地从国外进口粮食的情况。⒅ 除此之外,其他行业的情况也差不多,比如史料记载说:“江西近年洋糖、洋油盛行内地,致油、糖各行诸多亏本歇业……油糖二宗、因此大为减色。”⒆ 从江西近代对外贸易来看⒇:江西近代进出口贸易都有发展,农村中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化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表面看来江西近代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从实质上来看,这种发展是畸形的和注定要短命的。因为第一,这种发展完全是殖民性质的发展。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出口商品几乎全是农产初级商品,进口的大都是工业制品。真正发达的商品经济产品应该是高层次、多加工的商品,而不是初级原料。这种发展完全是因为帝国主义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所引起的,而且完全服从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需要的,和国内市场的关系不大,不是以国内工业发展和发达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因而其发展是畸形的。作为一种经济走向了这样一条道路,其破产是必然的。第二,帝国主义利用特权和经济上的优势,操纵农产商品的价格,垄断商品市场,采用不等价交换的方式,高价出售工业品,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并且不断扩大这种剪刀差。如以1913年为基期,进口和出口的物价指数都为100,那么到了1921年至1925年,进口物价指数上升为153,增加了1/2以上,出口物价上升为133,只增加了1/3。[21]从近代江西商品市场的来看,也完全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支配,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景气与否,直接影响着江西农产商品贸易的增减,从而直接影响江西近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固有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市场有时一定会出现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丧失国内市场,缺乏社会分工基础的单纯以出卖原料为主的近代江西商品经济就只有破产了。江西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正是走着这样一条由畸形发展到彻底破产的道路。经过同治、光绪年间的畸形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江西商品经济全面崩溃。其表现主要有三:首先,到民国年间江西农村各种产业都出现了急速衰落与崩溃的趋势。如纸业生产就有不但“绝迹于省外市场,即在本省市场亦不能立足”[22]的趋势。其次,是出口数量飞速下降,江西近代十几种主要出口的商品数量全都减少半数以上。比如稻谷出口,光绪年间是100多万担,至民国二十九年降为29万担。[23]同时“洋米、洋麦输入激增”。第三,是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商品生产者纷纷破产。所以从发展的全过程看,外资入侵最终导致了江西近代商品经济的破产。 综上所述,明清以来呈优势发展的江西工商业的发展,是在外资入侵前面碰了壁,而且碰得焦头烂额,临近破产的边缘,此后一直处于严重落后的状态。 二、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江西后,封建势力虽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各国侵入江西的目的只是为了攫取利润,他们并不是来解放中国人民,也不是来改良江西的经济、发展江西经济,他们不但没有帮助中国肃清封建余孽,而是利用、通过中国的封建势力来剥削中国人民。因此,鸦片战争后,江西虽然进入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但是社会内部仍然完整地保留了封建制度,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丝毫没有受到触动。江西近代农村土地占有情况,依然是地主占有土地。据史料记载,大约占农户总数3%的地主占有50%以上的江西耕地,而占70%以上的贫雇农没有土地或少有土地,[24]不得不去接受地主的地租剥削。就是农民仅有的一点土地,地主也想方设法加以兼并。据民国年间的调查,[25]全省平均100户自耕农即有21.3%户要出典土地。这一时期江的地租剥削率也是很重的,“平均每县为百分之五十”。[26]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由于近代江西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因此近代江西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首先,本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要求集中使用土地,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但是近代江西的地主,在兼并了大量的土地以后,不是进行大规模生产和进行专业化的农业经营,而是把集中的土地全部或绝大部分分割成小块,分散地租给农民耕种,只管收取苛重的地租。[27]从农民这一方面来说,由于地租剥削是高额的,使得农民生活十分困难,无力多租土地,也使农民怕高额地租剥削,不敢多租土地。至于江西的富农,在近代除少数外,大多数经营方法是雇少量的短工,来经营他们自己不多的土地。[28]他们主要利用自己的土地和使用自己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并不去向地主租进更多的土地,有时甚至把自己的土地出租一部分租给佃农耕种。所以无论从地主、富农、还是农民三方面来说都不可能扩大农业商品生产的经营规模,造成了近代江西农业经营规模极其狭小的局面。据《申报年鉴》记载,江西近代农场面积98%在30亩以下。[29]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的地主、富农经济就不可能发展起来,相反小农经营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这跟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所要求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向允许土地可以自由买卖,长期以来土地兼并的情况十分严重。土地越集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就越多,对于佃租的要求也就越强烈,结果造成了高额的地租剥削,加上繁重的赋税,使农民的生活贫困化。据民国年间的调查:“江西农民,平均起来,每年的收入总共是三十六元五角,其中主要支出有三项,一项是赋税共二元零四分,二是保持衣、食、住、行最低标准生活费用共二十八元,三是农田耕作成本费包括田租共十八元,加起来每年支出是四十八元零四分”,那么其年终结算是:36.5-48.04=-11.54(元)。调查者的结论是:近代江西农民连“最低之生活费都不能保持”,不要说婚丧嫁娶、天灾人祸,就是正常年份“亦势非求之负债,不足以苟延残喘也”。[30]上述资料说明近代江西农民,如果单靠租种一点土地,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补求的办法是同时经营家庭手工业,因而家庭手工业便成了近代江西农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所以近代江西农村“农副结合”特别是“耕织结合”特别紧密。诸多的史料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如《同治·新喻县志》记载说:“布……女工之羡,亦所补农之不足也。”[31]又有史料记载说:“夏布为江西最普遍之家庭手工业……一般农户视为重要副业,农夫植麻,女织为缕。”[32]地主剥削愈残酷,农民生活愈贫困,这种小农业与小手工业的结合就愈紧密。我们知道,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以打破自然关系为前提的。由于江西近代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引起的自然经济出奇的坚固,使商品经济的发展很难有所突破。 在农民生活贫穷化和自然经济关系异常坚固的情况下,近代广大江西农村商品购买力很低。1881年一个外国人描写了江西一个普通农户的情况,他写说:“一个普通农民的生产工具……全都是些很粗糙的东西,他和他的家庭成员就用这些东西耕种着一英亩或半英亩的土地,他们就靠这些东西过生活,没有其他。他们几乎没有见过银元,年关节余时就买一点很可怜的奢侈品一一一点猪肉、一点海带或咸鱼作为下饭的珍品,这就是他们最大奢望了……家庭妇女,把棉花纺织成布,他们的衣服要穿到破烂为止,而这种家织的布又非常耐穿,一件衣服,经过补缀。可以穿上三、四年”。[33]史料表明, 作为消费者,农民无力向市场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处于“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经济关系中的农民,也没有必要向市场购买商品,结果是市场萎缩,在市场萎缩了的情况下,商品经济自然就发展不起来。 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农民,长期不和商品市场发生关系,与广宽的外界没有任何联系,这不仅使商品经济很难打进农村,而且反过来会造成抵触商品经济,轻视信息的价值观念,最终导致全省性的闭关自守。近代江西农村存在着严重的抵触商品经济的情况。如赣州府一般农民以“不事商贾”为光荣,[34]九江府“民风、尚农业,罕事工商……无见异迁物之民”,[35]饶州府“俗重农”,[36]广信府“粟、麦、耕畜之产足以自给,出境商贩……殊少”。[37]虽然这里有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却也明显是封建土地关系造成的必然结果。这样由于江西广大农村的生活必需品“不仰给于外,亦不能灌输于外”,[38]造成了封闭式的经济环境。当时几个邻近的自然村就形成了一个自产自足的生产、流通单位,每个农户就是这个单位中的一个细胞,他们除了通过狭隘的农村集市进行互通有无的使用价值交换外,与外界完全隔绝,村与村之间形成隔阻,导致地区间的自给自足,最终导致了全省性的闭关,这是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 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所引起的“男耕女织”的紧密结合,以及农民生活的贫穷化,严重阻碍了社会分工发展。农民的贫穷使农村商品主要生产者缺乏改进生产技术的能力,又使农村商品生产内部进一步的社会分工成为不可能,因为贫困的农民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另一方面“耕织结合”使手工业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影响了近代手工业的独立发展,使手工业不易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影响了手工业内部的再分工,使江西的手工业发展错过了手工工场这一发展阶段,影响了手工业向大工业方向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分工持续扩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发达的社会分工,也就没有不同行业之间的繁荣发达的商品交换。 其三,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地阻碍了江西农村的商业资本的积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高额地租不仅可以给地主增殖财富,而且以土地偷不走、抢不走,不要冒任何风险,这远比经营工商业可靠。加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在社会上形成了“以本保末”的价值观念,集中于地主、官僚、商人手中的大量资金,最终又流向了土地,用于“求田问舍”了,不仅地租收入没有转向工商业,就是工商业本身的利润也几乎全部被购买土地、房产吸收去了,完全脱离了商业的范围。 近代江西地主、商人利用手中的资金兼并土地的重要方式是将资金和粮食转化为高利贷,用更有效的手段取得土地。高利贷的利息一般都很高,地主、商人往往向自耕农或小块土地持有者放高利贷,然后“指田为质”,“以田为当”、“最后乘借债人一时还不起本息之际,把土地据为已有”。高利贷在江西农村十分盛行,商人们“必不欲将其资本于时局阽危之秋,作此等冒险之贸易”,[39]他们想方设法“坫天时雨阳之不及,即拥其所有,冀一岁获二岁之值”。[40]因此近代“江西所属,向有殷实之户,于青黄不接之时,将余谷听农民质押”,[41]结果商业方面“富于资本者既不欲冒险,而愿意冒险者或窘于资本”。[42]大量的资金流向土地和转化为高利贷是导致近代江西农村商业资本奇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田赋、厘金特重 还在元末农民起义之时陈友谅在江西建立了“汉”政权,因为军饷需要,曾经临时“加南昌、瑞州、袁州民赋三倍”。[43]明统一全国后,为了讨好明王朝,瑞州人黎伯安等以陈友谅征赋税之册献给明政府,明朝以此为据,确定了江西每年上交国家的田赋税额,并且以后“遂为常额,终明世未有改焉”。清初沿用明制,以后仍然“至今相沿”。[44]据光绪《江西通志》记载的数目推算,赋额总数比以前增加了83.3%。[45]由于这样一个历史的错误,使江西一走向近代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田赋包袱,地丁银和漕粮的负担比任何省都繁重。加上严重的违例浮征,到同治年间据刘坤一奏报,江西的丁漕数额“倍于湖南、湖北”。[46]清政府在光绪年间也不得不承认江西的田赋征收“远出他省……民生之困,由于征收丁漕浮数太甚也”。由于农业税太重,远远超出了江西广大农村所能承受的能力,所以近代江西出现了长年累月拖欠丁漕的现象,据统计平均每年都有“四、五十万两”。[47]为了完成这些拖欠之数,只好采取下列二个办法,一是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据同治七年户部对江西违例加征丁漕的揭露,江西额征地丁银一两,收银一两五、六钱至一两七、八钱不等,[48]远远高出其他省份。办法之二是动用省县各级库藏。“有由各上司派捐应用者,有各属自行分年捐摊归款者”。每年每县“官为暗赔,或需银万余两,或需数千两”。[49]其结果造成近代江西,不仅民间“民力拮据”,[50]而且官府库藏也是“异常支绌”,[51]官民俱无分文。 税收中的另一大头是厘金。史料记载“江西厘金之重,尤甲于天下”。[52]江西厘金征收时间早,在1853年就已开始征收;税率重,按清政府规定是逢百抽一,而江西一开始就征收10%的厘金税。从征收对象来说,一切东西只要进入流通领域,在江西都要征税。从厘卡的处数看,即使在几次裁减后的1880年江西仍存大卡64处,小卡94处,远远多过其他邻省。江西厘金款额收数很大,但没有一文用在本省的经济建设上,江西厘金收数每年平均在100万两左右,占全国各省厘税收入的10%以上,但是厘税所得用于军费的占去了30万两以上,上交中央户部等款占35万左右,其他用费占30多万两,用于本省的包括行政费用在内不到1%。[53] 由于江西近代田赋、厘税征收特别繁重,使得江西近代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时候,既不能从民间收集资本,也不可能得到地方库藏官款的支持,近代商品经济、新式工商业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资金来源乏缺,导致近代江西工商业资本奇缺。 江西近代各县,几乎找不到“富商大贾”,都是一些小商小贩。这类史料到处可见,如分宜县:“该县惟宜种麻,出产以夏布为大宗,获利亦厚,惟无富商大贾,往彼收买,其零星小贩,运往各处销售者,尚觉往来不绝。”[54]再如萍乡县:“城乡小贸居多,间有资本稍饶者,并非本地商民。”[55]赣州府“郡邑列肄而居者皆远乡大贾,乡人业微业,利微利,以役手足供口腹而已……异乡作客赣人绝少。”[56]吉水县也是“邑内并无大商巨贾”。[57]可见商业资本是何等的缺乏,这反过来又严重阻碍着近代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 首先,资金的缺乏,使江西工商业生产的技术不能得到改进,生产成本高,丧失竞争能力。比如制茶业由于资金缺乏不能集资办茶业公司,使产、供、销配套,而零星的生产“此处一二株,披处二三株,及摘者卖于制者,制者变卖于转运者,转运者复卖于洋商,故其费多,而其价自亦较昂”。[58]制糖业也是这样,由于资金不足,不能更新技术和设备,只能“株守成法,出糖既少,费蔗又多,制法不精,售价更贱,因循不改,转使洋糖充斥内地”。[59]没有发达的商品生产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商品,商品经济当然也就发展不起来。第二,由于缺乏资金,生产和经营的主动权只好让给别人。比如茶业的生产和经营,江西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江西本地“茶盖中华,价甲天下”,[60]在国内外名气不小。每年都有大量的江西名茶运销海内外,九江因此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三大茶市之一。但是由于资金短缺,九江商界经常出现“银根吃紧”的局面。每当此时,九江茶业生产就会出现“茶庄收闭者不少”的现象。[61]这样外国、外省商人就可以利用他们手中雄厚的资本,喧宾夺主,垄断江西的茶业生意。仅俄国人在九江通商后就先后开办了三个砖茶厂,1882年上海、广东等地商人也在九江组成了“宁茶振植公司”。[62]不久外国和外省的商人,不仅控制了江西的茶业生产,而且逐渐控制了江西的茶市,剥削江西广大的茶农,牟取暴利。第三,资金的缺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新式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进程。在光绪年间,清政府曾倡导发展新式的农业经营,进行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全国很多地方都办得卓有成效,如张蹇在江苏兴办的“通海垦牧公司”。[63]江西这时也花了很大精和财力,在各县兴办农牧公司,试种经济作物,数量在100个以上,但是大部分都是由于集不齐股或者是后期缺乏资金支撑而关闭。[64]比如光绪二十九年清江县兴办“种植畜牧公司”的情况就是这样,当地有官荒地约300亩,由禀生邹钦爵作为公司的组建人,准备集股3000元,每股以30元计。从正月到六月,虽然政府不厌其烦地劝励,给予种种的优惠政策,但六个月集股总共“才一百二十元”。用这仅有的几个钱,公司开垦了一半面积的荒地,种上桑、麻等经济作物,但不久就由于“集股不多,资金不敷”,到十二月公司只得以“股少难以推广”而关门。[65]第四,资金严重缺乏,也影响了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交通事业的建设。南浔铁路是江西境内第一条铁路,按筹建人之一蒋家骏的初衷是不想借外债的,甚至设想力争在国内由江西本地人购得半数以上的股票。为此他“力劝殷富绅商,分认股分,务期有巨款”,[66]但是结果没有达到目的,最后由于“江西近年库藏异常支绌,能否由官代筹,事关巨款”,使他着实感到在资金方面,江西省本地官民承担不起,只好在全国各省中分别招股,并不得不先后三次向日本借巨额贷款。铁路主权就这样被迫操纵于日本人之手。也正是由于资金缺乏,不能一下子买齐材料,南浔铁路只好建建停停,前后10年才完成施工任务。 诚然,近代中国其他省份同样缺乏资金,但其田赋、厘税征收没有江西那么重,上交的比例也没有江西大,在兴办近代工商业的时候多少能从地方财政或民间得到一些资金,而江西则官民俱五分文,工商业资本特别缺乏。没有资金,发展商品经济当然就寸步难行。 四、文化教育落后 随着近代商品经济和新式工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要求造就大批适应这一发展的人才。人才的出现,一靠教育的培养,二靠文化环境的熏陶。从文化环境来看,沿海各邻省,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通商口岸开辟以来,西方商人云集,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为沿海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先进经验,并对沿海的工商人才起了示范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各省建交起了良好的公共设施,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不但对本地的人才具有凝聚作用,对全国各地工商人才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因而全国很多地方的工商能人,荟萃沿海省份。洋备运动以后,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引进西方科技的同时,各邻省的近代教育,也办得颇有成效。湖南、湖北的近代教育虽然没有沿海邻省兴办得那么早,但却后来居上,办得卓有成效。像湖南既有时务学堂那样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而闻名中国的学堂,也有为适应形势,专门培养商品经济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如醴陵瓷业公司所办的职业学校,[67]它的毕业生支撑着公司,把它从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化企业,到1906年这个公司的产品就超过了景德镇的王牌陶瓷,在南京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头奖。湖北的近代教育发展更快,仅张之洞在武汉就先后举办了湖北方言商务学堂、湖北算术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铁路学堂等十几所有名的专业性新式学堂。[68]所有的学堂都设有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课程,既有基础科学如物理、化学、地质学、数学等,也有专业性的科学如造船、采矿、工艺制造等,还开有商业、法律、外交、管理等社会科学。 通过兴办教育,邻省培养了一大批商品经济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华衡芳、徐寿、容宏、郑观应、杨度等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由一大批这样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形成了近代江浙商团、武汉商会、广东商会,他们活跃在各邻省的工商界,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造就了一个相对比较尊重人才,知人善用的社会文化环境。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冲破了封建儒教崇尚“义理”、“轻视末技”的传统思想束缚,开始投身于各种工商事业。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江苏的张蹇,他既是状元,又是一个大企业家和新式教育家,他的经济和教育活动,为江浙一带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反观江西,近代社会文化背景,始终还是由落后、保守的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直到光绪年间,江西知识分子仍然视儒家经典为至上,以“不事商贾”为光荣。期间,光绪帝诏令各省广兴新式学堂,江西护理巡抚翁曾桂曾想设“算学堂”。但是江西知识分子把西学“目为不急之务”,经过“鼓励多方”,仍很少有人愿意入学,结果学堂没有办成,翁只能发出:“江省守旧人多,开化难于他省矣”的感叹。[69]江西知识分子不仅不愿意学习西学,而且极力反对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人。这一点从近代江西激烈的反洋斗争中就可以看到。江西并不是传教士活动最严重的省份,却成为反洋教斗争即所谓“教案”最突出的地区,教案发生的次数多,规模大,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甚者一月之中平均一日发生六起教案,如1900年和1902年。[70]清政府的谕旨也说:“江西民情强悍,民教久不和”,[71]“教案迭出,而江西为尤甚”。[72]近代江教案最多,从反面说明了近代江西的文化思想最保守、最落后。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江西兴办近代教育的步履非常艰难,以教授西学为内容的新式学堂在江西迟迟不能出现。直到1901年8月清政府颁兴学诏书:“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堂”。[73]至此,江西才不得不设立新式学堂。 文化、教育落后,使近代江西严重缺乏商品经济人才,这必然要影响到近代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大吃没有人才之亏。以瓷器生产为例,本来江西景德镇是瓷都,拥有大批技术精良的瓷工。可是由于近代江西不重视教育,以致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出现了“老匠良工散之殆尽,配制颜料多半失传,新匠不惟技艺远逊前人,即人数亦较前减少,凡有一技之长之匠,但已募人官窑,物以少而见珍……”。[74]而湖南的醴陵瓷业公司由于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开办了“瓷业职业学校”,靠着它的毕业生终于在竞争中击败了景德镇的王牌瓷器。由于教育跟不上,江西商品生产大都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销路不广。花大力气建立的几个公司,由于缺乏适当的经营管理人才,大都寿命不长。如袁州矿务公司“因经理不得其人,采挖亏折资本……先后停办,撤消公司”。[75]在商业方面,由于不懂经营,江西甚至出现“常虑有钱无生意可做”[76]的局面,人才的缺乏同样也影响到了江西交通事业的建设。德寿任江西巡抚期间,也曾考虑到“路矿两项,为今日要务,宜认真讲求,赶紧开办,以拓利源,而杜凯觎,未便置诸缓图,坐失良机”。他曾想筑一条“连接汉口,经江西、直达广州的铁路”,准备向朝廷奏请贷款,并委派候补知县张曾治等组织人员,勘查好了路线。但当准备动手筑路时,访遍省内人才,竟发现“江省现无熟悉此项工程之员,亦无承任集股建筑之商,拟请稍缓”。[77]这虽然说明德寿的平庸无能,但同样也反映了江西近代人才奇缺。一缓就是几十年,直到1997年这条铁路才建起来,人才的缺乏给江西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失。 从世界大形势看,早在十七八世纪,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了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代表时代新潮流的资本主义体系。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已经表明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都必须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78]面对着旧的经济秩序已被冲垮,传统农业已日益破产的严峻形势,是选择新的生产方式迅速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筑铁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新的商品经济秩序呢?还是留连忘返于往日的“鱼米之乡”,依旧故我地搞老一套?这是决定命运的选择。考察整个近代江西,对外资入侵的反映在主观上显得十分迟缓和被动,走的是后一条道路。而邻省象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邻省对外资入侵的反映相对比江西早,也比较积极主动。这种主动性和捷足先登,对这些省份近代及以后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正是这点才拉开了近代及以后江西与邻省经济发展的距离。 从洋务派在各省建立近代工业,引进外国机器进行近代化生产,到两湖维新派在湖广倡导资本主义改良,到革命派在广东、湖北、江浙一带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充分展示了邻省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在江西周围逐渐形成了几个中国高技术区。邻省建立了薄弱的工业基础,培养了大批工商人才,形成了活跃的商品经济空气。而整个近代,江西一向沉寂无闻,除了不断地爆发反洋教斗争和农民起义之外,近代资本主义化好像从来没有同江西发生过关系。 以上就是江西和邻省在接受新生产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别,然而还不止于此,在邻省建设近代企业的过程中,江西充当了邻省“嫁衣 裳”的角色。自己拿出了很大一部分钱,给邻省发展经济,建设近代工矿、交通事业,这样就更把自己与邻省的距离拉大了。 为了支持各省搞军事工业,江西每年要拨“银三十万两给中央支用”。[79]19世纪90年代修筑铁路成了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早期修建一些铁路所需经费,除向外国借款外,相当一部分款项都是由各个没有建设项目的省份协济。江西大约每年要拿五万两银子“协济”各省办铁路。[80]轮船招商局成立时,江西也慷慨地拿出了一大批资金“协济”。江西的资金本来就不多,再无偿地拿出这一部分,资金就更少了,这不能不影响到江西近代工业的建设。九江是江西近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地方,像样的工业建设项目,第一个是南浔铁路的修建,由于资金缺乏,十几年才建成;第二个是1920年动工兴建,到1926年才生产的“九江九兴纱厂”,生产不到两年就因缺乏资金支撑,负债累累,而面临破产倒闭。[81] 另一方面,江西近代工业发展缓慢使江西广大市场,不仅成了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的市场,而且也成了邻省工业制品的销售市场。这样江西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由于工业不发达,与别人交换的商品只能是农产品原料。农产品是初级产品,价格十分低廉,工业品是高级产品,价格昂贵。往往极廉价的农产原料经过简单的加工,又运到江西来卖就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值,其结果是别人发财,自己受损。商品经济本来是可以赚钱的,可是江西由于没有工业作后盾,生意越做,相对来说本省就越穷。等到江西开始意识到要办工业的时候,处境就已相当困难了,首先是资金缺乏,再加上市场已被占领,就只能落后于邻省了。 可见,江西在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之时,丧失了时机,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当规模与近代社会经济转型有密切联系的工矿、交通事业,从而使江西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丧失了可靠的基础,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 六、地理环境封闭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条件对于经济的发展,是经常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马克思说过:“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82]对于商品经济来说,自然条件不仅影响到商品的质量、形式,还会影响到商品的流通和成本。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那些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成本低的地区生产的商品,必然会向生产成本高的地区流动,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地理分工。近代中国各地区的生产也开始了生产的地理大分工。那么分工根据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温和的气候是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83]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可供航行的河流、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土特产等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工业发达的先决条件。按照这个理论,江西土肥水美可以有繁荣发达的封建农业,但不见得商品经济一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是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矿、物产品。这样进入近代后,整个中国地理条件好的省份可以发展工商业,成为发展工商经济的主角,条件不好的省份只能保持传统农业。 考察江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封闭性。江西深居内陆。信息难得,既没有沿海邻省那样走上海洋的可能,也不像两湖那样地处中国中心,是四方交会之所。 明清时期,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之所以能走在全国各省前列,得益于当时广州是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江西处于对外贸易的交通要道上。但是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五口通商口岸的开辟,对外贸易的中心从广州转至上海,使原来江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完全丧失。大量的进出口商品不再是经江西到广州,而是从四面八方涌向上海。同近代化的海运和铁路运输相比,江西梅岭通道显得太原始了,适应不了新的商品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江西的商品流通随之急剧衰退:“向之冲途,今为迂道。”[84]直接造成的后果便是商品经济迅速萎缩。据史料记载,五口通商以后,江西“商货锐减,赣江沿岸码头逐渐冷落”。[85]樟树、吴城等过去繁荣的商业市镇过往贸易“减少十之八、九”。[86]原来以赣州、吉安、抚州等市镇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繁荣的广大江西南部地区,经济迅速衰退,以至后来赣南变成了全省著名的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穷山区”。 进入近代以后,在自然经济瓦解的时候,由于江西的地理环境的不利,生产的地理大分工,不自觉地把江西划为传统的农业区域。而江西的邻省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工商业得以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近代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带,由于有江西等地的米谷接济作后盾,“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87]而种棉者“则十之七、八”。[88]福建的果树、烟草种植“田既去七、八”;[89]苏州“无论丰歉,江广、安徽之客米来售者岁不下数百万石,良田槽坊酤于市,土庶酿于家,本地所产,耗于酒者大半故也”。[90]据陈支平同志的研究,整个近代江西每年都要运销几千万石粮食到东南沿海地区。[91]这就使得东南沿海省份有可能让出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和土地从事各种工商业活动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而江西为了生产这些粮食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土地,局限于单纯的粮食生产,使江西和邻省在社会分工方面拉开了距离。邻省迅速从农业中分离出劳动力从事工商和其他,而江西大部劳动力只得从事粮食生产。 到清光绪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和邻省生产的地理分工,基本上趋于固定,江西省的粮食已成为东南沿海地区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东南沿海各地区所生产的各种商品诸如棉布、蔗糖、果品等亦成为江西人民生活必需品。清代一位名叫魏禧的人士曾经指出:如果江西的粮食无法运出销售的话,那么江西与东南沿海各省之间,势必造成“一方粟死,一方金死”的“交困”[92]局面。结果邻省成了近展工商经济的主角,而江西则只能依旧搞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了。 总之,由于江西的交通阻塞,运输不便,信息不灵,不便于搞商品经济,在近代的生产地理分工中不自觉地选择了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的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和自然环境的封闭性结合,更造成了恶劣的后果。它割裂了江西同外界的联系,使江西永远停留在小农业生产阶段,带来的后遗症是不愿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了落后,培养了懒惰精神,严重束缚了近代江西社会和经济的顺利转型。 七、地方政府保守无能 除了上述以外,阻碍江西近代社会经济顺利转型主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无能,方针政策保守。 近代中国曾经有过二次发展经济的机会,一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二是甲午战争以后到清末的和新政时期。在这两个时期,清政府迫于形势,曾力倡发展城乡工商业,以求富国强兵。机会是平等的,但能否抓住机会,对各省来说,则要看地方政府的主观努力。如果这个地方政府是一个稳定有力,积极开明的地方政府,对内能积极主动,实行开明政策,推动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对外能取得必要的权力,如争得中央贷款,取得必要的原料和市场等,那么它相对地就能抓住时机,在近代整个中国普遍落后的情况下,相对地把本省的经济发展推进一步。否则既没有一个有力的地方政府,又实行保守政策,对新式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不给予保护和支持,反而处处卡壳,这样只能失却发展经济的好时机。 相对江西来说,在这二次机会中,各邻省政府较有力、较开明,当时封疆大吏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张之洞、丁宝桢、陈宝箴等,恰在此时任职于各邻省。在洋务运动期间他们先后从中央奏请得巨额官款,在各邻省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在他们的带领下,各邻省涌现了一大批力倡导发展工商,致力于近代实业的官、商大员,如盛宣怀、张蹇、徐润、杨度等。由这些人组成的地方政府,在邻省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湖北张之洞认为中国商业不振的原因就在于:“但有征商之政,而少护商之法”。[93]因此他在自己的权限之内采取了一系列振兴商务的措施,如创设汉口商务公所,陈列湖北各县生产的农副产品及手工制品,邀请中外商人参观,以广其销路,开拓利源。他还设立了商务局以鼓舞联络商情,创办商报,倡导别立公司,与洋商合办企业制造土货,严禁税卡、厘卡留难勒索等,使湖北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从1895年到1905年的十年间,汉口对内对外贸易总额增加了一倍,[94]成为全国性原料和农产品的集散地和转运站之一。湖南巡抚陈宝箴从1895年到1898年也推行了一系列奖励工商业的政策,提倡公私办企业、办商会及农会等,他还亲自奏请筹建了一个矿务局,一个化工公司和一间兵工厂。[95]巡抚大人的身体力行,无疑起了榜样作用。这时湖南各县、乡镇企业迅速出现,1895年仅火柴厂就在安化、益阳、桂阳三地办了三个。[96]1896年仅矿业就开办了平江黄洞金矿,新化锡矿山锑矿,益阳板溪锑矿等十几处,出产的产品“多运销外地,颇有声誉……获得了一定的发展。”[97]以致连平时极力反对未业的儒学大师王先谦也私人投资于平江金矿,并在长沙等地开设了众多的商店。[98],其他各省也同样在大刀阔斧地办工商业。虽然他们的这些努力对整个近代中国来说影响不大,但对于发展各邻省的工商业经济,仍然起了一定的作用。到20世纪初,江浙等邻省就成为中国“商品最为发达的地区”。[99] 相比之下,江西省级政府则显得十分软弱无能,顽固保守。既无像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那样有威望的封疆大吏,能为本省的经济建设争得必要的权力,又无像陈宝箴、张之洞那样开明创新的巡抚大员,为本省的商品经济发展开辟道路。赣籍京官到同治以后“垂三十年,江西无三品京官”。[100]申请不到巨额官款,本省原本又穷,所以邻省能办洋务,江西却无条件。作为一省之长,江西巡抚近代70年替换了30人,平均任职才二年。[101]省级领导班子结构长期处于不稳定之中,新的巡抚刚熟悉情况却又被调走,不可能对江西的经济发展有长远的、一贯到底的规划。所以即使是像刘坤一、沈葆桢那样有名气的洋务官员,由于任职时间太短,他们在任江西巡抚期间也并没有任何创新。沈葆桢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刘坤一奔波于防旱救灾,此外的二十几位巡抚,除少数外,多是一些极端保守,碌碌无为之辈,像毓科、德寿、李兴锐、胡延干等十几位巡抚,他们要么是享乐及时的昏臣,要么是镇压人民的刽子手,要么是苛征暴敛的奴才。江西近展经济的二次机会就丧失在这些人手中。通查光绪年间的奏折,江西巡抚的奏事,除了有关镇压会党和如何征收税收外,几乎没有一人通盘考虑过如何适应全国的形势,发展江西工商业。光绪八年邻省工商业正在蓬勃发展,这时江西地方政府却向光绪上奏反对江西发展工商经济,认为江西的田赋漕粮“历朝重视……实为国计之根,而大小可为缓急之序……”田赋漕粮应摆在第一位,应该“合官民为之”,其他诸如办企业,发展工商业只不过是“其小而缓者”,只要“鸠民力治之”[102]就可以了。光绪皇帝接奏后“详加批阅”,认为可行,从此就定下了江西近展经济的基调。对江西近代社会转型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有害、保守的策略方针。为了推行这个方针,以后江西各届巡抚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如何更多地征收地丁漕粮上。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田地荒芜,民生凋蔽。为了巩固统治,从19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在农村搞了一次延续了30多年的全国规模的减赋运动,目的是想使农民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在这场减赋运动中,湖南每年平均约减浮收160余万千文,湖北每年近50余万两,安徽为120到130万千文,浙江为230万千文,江苏平均每年比以前减轻26.8%。[103]而江西虽然在1856年即拟减赋,但地方官“并未真正实行”,1862年制定永久性章程时,反而比以前的税率,平均每石加征一两五钱,每年加征100多万两。[104]可见,在推行减赋这一政策时,江西农村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许多。 与邻省政府相反,江西的地方官员对办理近代工商业缺乏热情。即使在和新政高潮时期,尽管清政府一再强调地方政府要大力提倡办企业,发展工商,可是江西的地方官员仍是无动于衷,不仅较大的企业官府一个都没办,连民间私人开办的小企业也不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支持,反而想方设法置之于死地,处处加以限制。例如江西矿务公司章程规定:[105]领取执照后十二个月之内“逾期限未开办者,即行注销,先开办后申请者,概不准开”。袁州郡出产土磺硝,一向无人开采,光绪二十八年易炳勋等集资开了三处磺矿,由于不合章程,先后被迫停办。[106]后来陈永龄等设立“同兴公司”开采磺矿,官局又极力排挤,以致“存贷甚多,销路不行,只得拱手让给官府”。[107]南昌商人梁基,在光绪年间想开设“生利公司”,煎熬樟脑,前后四 年四次申报执照,省政府都以“跨占数郡”为理由“批斥未准”。[108]他们的考虑是:“士民之煎熬者,势必自行销售,不特无可稽查,税务废业,且恐通贼济匪,其患不堪设想”。[109]政府明文规定“禁止商民别立公司”。[110]并在各地“稽查缉私”,[111]一发现私人开矿或办公司即“拘案查办”,可见政策是何等的保守。 新政时期由于中央一再催促,江西在兴办近代工商业方面也不得不作些举动,兴办了一些企业、公司。但邻省办企业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而江西办工厂的目的是:“多设一艺所,即地方少无数游民”。[112]而且江西兴办的都是小规模的工艺所,重点兴办的是罪犯习艺所,占这一时期兴办各种工厂、企业数的一半以上,[113]成为这一时期江西办工商的主流。实际上近代江西工商业的发展道路是朝着劳改工厂的方向发展的。别省用人才,而江西却用罪犯,用有限的资金,来兴办无助于经济发展的习艺所,是没有前途的。结果到光绪末年,各县的习艺所皆告:“经费支出”、“技艺不精”,先后一个个关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可惜的是错过了一次发展经济的好机会。 地方政府软弱无能,顽固保守,既不能为近代江西工商业发展争得必要的权力,给予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又处处轻视商品经济,限制它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近代江西社会经济的转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江西近代化进程发展缓慢的最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近代江西近代社会转型不顺利是上述七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打断了江西原有工商业经济的呈优势的正常发展,使它发展缓慢成为可能,为其他六个不利因素发挥作用提供了前提。但是外资入侵这只是江西近代社会缓慢的外部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导致江西近代社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还是近代江西社会内部的原因。 地方政府的保守无能是导致江西近代社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进入近代以后,江西地方政府推行保守政策,造成了江西文化、教育落后,没有建立新工业,田赋、厘金征收特别繁重等后果,也使得江西的封闭性的地理环境得不到改变,其保护封建经济的政策,当然更使江西的封建势力更加强大,从而加大了近代江西由传统到近代转型的阻力。由此可见.其他几个制约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地方政府的保守无能带来的结果。 没有建立新式近代工业基础,文化教育落后,田赋、厘金征收繁重,既是保守政策的内容,也是保守政策造成的直接后果。反过来没有新式工业和近代化的文化教育,当然也就不能冲破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也就不能改变近代江西交通落后的面貌。 封建的生产关系,从众多的方面束缚了江西近代经济的发展,它限制了商品生产的规模、市场购买力,束缚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也导致了商业资本的奇缺,使得近代工业不能在江西出现。而自然经济带来的小农思想,也是近代教育在江西不能发展的重要原因。它导致了自然经济的坚固性,使人们不必要与外界交通,缺乏打出去的精神,因而江西的封闭性地理环境永远得不到改变。二者结合起来既保护了落后意识,又养成了懒惰陋习,反映到地方官员上,就是政策的保守和无能。 农业经济论文:论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摘 要 “三农”问题是当前应研究的重要课题,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一定的农村社会结构中进行。阐述了现存的农村社会结构是如何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提出了个人观点。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村社会结构 农业经济发展 1 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农村社会中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关系,可以具体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关系。一是“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二是“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三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国农村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核心内容。在如何推进本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是制约着一定区(县)域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处于怎样的结构状态时,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形成,才是起促进作用的呢?反之,则必然会起阻碍作用呢? 经济学界认为,农村中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应该是农户、而不应该是县、乡政府。从一般意义上讲,也不应该是村干部。因此,可以认为,在“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三者关系中,“农户”自主决定自己各种农业生产资源投向的权力越大,这种三者关系的状态就越“好”,就越有利于农村中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反之,“农户”自主决定其资源投向的权力越小,三者关系就越处在“不好”的状态。 “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等等旨在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也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社会关系中新的序列,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与“农户”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是当前农村中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甚至是区域专业化的发展状况关联性更为紧密的内容。那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这些经营模式中,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怎样的状况时,对本区(县)域中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呢? 如果农户获得了自主决定其资源投向的权力,但目前这种分散、以小农方式经营是不可能面对市场需求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经济学界认为,“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是当前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农户只有加入到“经济合作组织”中、加入到“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的生产关系中,农户的生产才可能是适合市场需要的。加入到上述的生产关系中是农户与市场对接的必然路径。但问题是,加入到上述生产关系中去的农户,与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或者与经济合作组织之间,必须能够形成一种以双方认同的、受法律保护的契约为基础的相互关系。否则,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获得能够持续的物质利益。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收益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分配机制问题。一般地说,分配机制越是基于双方的认同,双方关系的整合性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收益,这也表明这种社会结构处在“好”的状态。 可以说,当前农村中这种关系如果不能实现整合,那么农户即使获得“自主决定其农业资源投向的权力”也不可能产生明显意义。而究竟应该如何促进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这种具有基本整合性的相互关系,则是当前非常需要研究的问题。 “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农村社会中的第三种关系。当前在许多农户的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是依赖以往的经验“靠天收”,没有多少常规农业技术的支持,更不用说高新农业技术的支持。而农村中的农业技术人员,由于当前农技推广体制的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技术资源闲置,导致农村中一方面是农户迫切需要技术,而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人员或转行干别的事情,或做起了涉农的生意,无人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这种状况是当前导致农户的种植、养殖结构难以进行合理调整,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都难以提高,因而收入也难以增加的重要原因。即使当前正在广泛兴起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中,“农户”仍然是独立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单位。因此,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是否能构成稳定的技术服务与被服务相互关系,对每一个农户的农业生产是否能够真正增收,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并且,由于农户缺乏技术支持而产生的农产品品质不高,又会导致农户与龙头公司、与示范基地、与合作组织之间关系的矛盾,严重的可能引发社会冲突。从宏观上看,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家关于农业种植结构区域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也只会是纸上谈兵。那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农村中的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处在怎样的状态才是“好”的结构状态,才可能顺利推进本区(县)域中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实现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呢? 从农业经济学角度看,当前我国的农业必须是技术、信息推动型农业,农业技术支持必须成为每一个农户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必须形成稳定的服务和被服务关系。形成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市场化途径,也可以探索由非市场化途径逐步过度到市场化途径。非市场化途径指通过政府支持途径为农户提供基础性、常规性农业技术的支持。养成农户依赖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习惯。对于部分农户的高新农业技术支持则主要以市场化途径解决。但就目前农村中广大农户的情况看,政府投入是启动农业技术支持机制的关键。农业的技术投入必须成为一种国家的制度创新,而不能仅仅依靠市场选择和农民自身。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政府通过各级财政渠道对农业技术支持问题进行投入,也并没有解决这样一些必须考虑的问题,即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如何形成和谐、稳定、能持续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看,通过设置适当的“权利——义务”系统,均衡双方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力”,使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的“权益”都能够基本得以实现,是贯彻始终的关键问题。那么,究竟会形成怎样的关系模式?我认为,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制度创新才能回答的内容。当前,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观察一些在对于农户进行农业技术支持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农村的具体做法,总结并推进有效的制度创新方式。 基于上述三种关系序列都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因此,概括起来讲,关于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作如下解释:一定的区(县)域中农村社会结构的状况(三种关系的整合程度),制约着该区(县)域中既有的农业经济资源(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的配置方式,制约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组织方式可能产生的效率和效益,因而制约着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形成合理调整的程度。具体地说,当农村社会结构越是处在“好的”状况时,该区(县)域中各种农业经济资源越可能形成比较能够适应市场要求的有效的配置的情况,从而使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都能得以健康、迅速地发展。反之,如果农村社会结构处在“不好”的状况,则该农村社区中各种农业经济资源就不太可能形成适应市场要求的配置,并且还会阻碍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健康发展。 2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县、乡、村与农户的关系问题。当前的现实情况是,计划体制时期形成的忽略广大农户利益的价值取向,在仍未得到明显改变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支撑下,依然主导着县、乡、村干部的行为方式。资源配置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集中在县、乡、村干部手中。相当数量乡、村都存在“角色错位”或“角色混乱”的情况。其结果导致沿用计划体制下行政命令的办法推动本社区的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用行政手段强行搞集资、搞摊派,办政企不分、财务约束软化、效率低下的企业, 强迫农民接受劣质服务,随意收回或调动农民承包的土地等等现象大量存在。 而另一方面,自农业经济体制转型以来,随着市场机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逐步渗透,培育了广大农户作为独立市场经营主体、要求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但由于当前农村“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户在农村社区中的“权利——义务”实际上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普通农户的经济行为经常受到来自乡镇、村干部行政权力的干预。这就使得经济体制转型所要求的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权向市场经营主体分散的局面一直难以实现。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就是还土地于农民,充分调动农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通过农村经济体制转型,政府退出对农业经济的直接计划指令和计划调节,让市场来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资源。 那么,农户怎样才能获得自主支配其农业生产资源的权力呢?我们认为,必须通过削弱县、乡行政和村干部直接指挥农户经济行动的权力。或者说,必须赋予农户有能力不服从县、乡、村直接经济干预的法定的权利。重新调整县、乡、村、农户之间相互关系的“权利——义务”系统,是整合县、乡、村与农户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保证普通农户真正获得自主支配其农业资源权力的必要途径。 总之,从当前我国农村中县、乡、村、农户关系看,农村社会结构中仍然存在着阻碍农业生产资源实现合理、有效配置的问题。 农业经济论文:清代山区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困境:以赣南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以赣南山区为例,综合考察了清代山区农业经济转型的历史局限与历史困境,并分析指出:以经济作物种植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虽然预示着农业经济开始出现转型,但这种“依赖型”和“生计型”农业商品经济,不仅没有引起清代赣南山区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反而依附于并加强了自给自足的稻作自然经济;由于受山多田少、自然灾害和生态破坏,以及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等生态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制约。一直占绝对主体地位的山区稻作经济不仅停留在糊口的发展水平上,而且还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境。如何克服和摆脱这些困境,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清代;赣南;山区农业经济;转型;困境 一、前言 明中叶以来,尤其是到了清代,中国南方山区的农业经济出现了一个引入注目的重要变化,即山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与加工,其产品大批地输入国内市场,农业经济显示出商品化的发展趋势。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意味着明清时代的中国山区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同时也预示着山区传统农业经济出现了结构转型的征兆。过去有关的研究,也正是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发展史及山区开发史的角度,对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在明清时代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这一历史地位以及明清山区经济的总体发展水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肯定①。不过,从明清时代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包括农户的生计结构)来看,我们却注意到,不仅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受到地理及市场等因素的制约而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结构性局限,而且山区传统稻作农业经济也一直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内在困境。因此,从总体上全面而具体地考察和评估明清时代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对于山区农业经济转型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山区农业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文即以清代山区商品经济相对活跃的赣南为具体事例,依据赣南各县②地方志及其他有关资料,对清代赣南山区商品经济作物种植和生产的区域性特点、山区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它所面临的内在困境作一综合的考察和分析,以期阐明商品性农业生产在清代赣南山区传统农业经济中的历史地位以及赣南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艰难进程及其问题所在,希望对正确认识和理解近现代及今日赣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和出路,提供一个历史的启示和参考。 二、山区商品经济作物生产的特点与局限 从总体上看,地处赣江最上游的赣南山区,直到明代仍然是个非常传统的稻作农业生产区,当地居民一直保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生产形态,即以种植水稻等谷物为主要生计,极少从事工商业活动,如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一《风俗》载曰:兴国“民鲜商贩,惟务农业,风俗俭约”;瑞金“民性悍勇,疾病丧葬多崇巫佛,……民务耕而不商”;龙南“民惟力耕,不知贩负,轻生好斗,勇悍相角,婚姻鲜礼,丧葬衰资”;石城“男耕稼,不商贾,女麻矣,不蚕桑”。不过,在明中叶以来江南等地城市手工业和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国内市场逐步形成的背景下,赣南山区农业生产的某些领域开始出现了商品化的苗头和发展趋势,这个苗头大概是从明后期蓝靛的种植加工开始的。明末清初以来,伴随着闽粤移民的大规模移垦以及新作物品种的广泛传播,赣南山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无论是作物种类还是种植面积,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大概到清中期,赣南山区逐步形成了以烟草、糖蔗、蓝靛、?麻(其加工产品为夏布)、油茶(俗名木梓、茶子,其成品为茶油、木油)、油桐(其成品为桐油)、杉木等为主的经济作物区或经济林区,其产品大批地输入国内市场③。客观地说,这种以经济作物种植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赣南山区原先单一的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结构,使当地山区农业经济获得较全面的发展④。也可以说,这是清代赣南山区农业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迹象和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清代赣南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因其所具有的区域性特点而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结构性局限,其对于山区农业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和意义也就非常有限。大致说来,清代赣南山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加工具有以下基本的地区性特点,并表现出相应的历史局限性。 其一,清代赣南山区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首先是由福建和广东等外地流民(即所谓的“闽粤流寓”)积极的移垦活动推动的,这是一种商业性的农业开发,具有资源掠夺和财富转移的性质和特点。明末清初以来,不少闽粤流寓(尤其是福建人)在赣南山区租佃山场或田土,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据康熙《兴国县志》卷一《舆地志·土产》记载,清初战乱之后,闽粤流寓利用该县荒地种植蓝靛和?麻,如言:“兴国土满人稀,东北多旷地,闽粤流寓耕之,种蓝栽?,亦多获利,而土著弗业焉。”或租来山场种植油茶,如乾隆《兴国县志》卷七《志地·物产》载曰:“兴之山阜向植杉木,安徽客贩多采焉。木去地仍,闽粤流民侨居,赁土遍种茶子。”在于都、南康两县,福建人种植糖蔗的活动相当活跃,如康熙《于都县志》卷一《舆地志·物产》载曰:“(于都)濒江数处,一望深青,种之(糖蔗)者皆闽人。”又康熙《南康县志》卷三《舆地志·土产》记载:“南康近产糖蔗,岁煎糖可若千万石,……糖蔗悉系闽人赁土耕种。”烟草的种植也是福建人在赣南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如康熙五十二年(1713)《赣州府志》的编者指出:“(赣州府)山邑地瘠而民拙,奇淫珍玩之好,服物之需,皆不及他郡,所恃惟谷菽而已,故力耕者众。近多闽广侨户,栽烟牟利,颇夺南亩之膏。”⑤闽粤流寓种植经济作物的活动,固然地推动了赣南山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当地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当地经济整体发展的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占用了粮田,影响了粮食的生产与供给(详见下文的论述)。更重要的是,闽粤流寓租赁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活动,实际上追求的是短期的经济效益,他们获得收益之后就离土而去.这就使赣南的资源和财富大量外移,必然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康熙年间“宁都三魏”之一的魏礼(1629—1695)即指出:“(宁都)下三乡佃耕者悉属闽人,大都建宁、宁化之人十七八,上杭、连城居其二三,皆近在百余里山僻之产。……夫下乡闽佃,先代相仍,久者耕一主之田至子孙十余世,近者五六世、三四世,率皆致厚资,立田宅于其祖里,彼然后召顶耕者,又获重价顶与之而后归。……故闽佃尝赤贫赁耕,往往驯致富饶。或挈家返本贯,或即本庄轮奂其居,役财自雄,比比而是。”⑥相比之下,赣南本地乡民从经济作物种植中所获得的收益则非常之少,大部分的收益被闽粤种植者和外地商人瓜分而去,如康熙《于都县志》卷一《舆地志·物产》云:“(于都)濒江数处,一望深青,种之(糖蔗)者皆闽人,乘载而去者皆西北、江南巨商大贾,计其交易,每岁裹镪不下万金,于(都)人曾不得利纤忽焉。”可见,闽粤流寓种植经济作物的移垦活动,对于推动清代赣南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有限度的。 其二,赣南山区生产的经济作物产品,当地乡民本身的消费以及本地市场的需求都十分小,绝大多数是供应给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等外部市场的,如蓝靛、?麻、夏布、茶油、桐油、杉木、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产品,作为重要的手工业原料或生活用品,每年都有许多外地商人携带巨资前来赣南收购,贩运到江南、西北、福建等外省区,例如:(一)蓝靛:早在明后期,赣南的蓝靛就向外地输出,如天启《赣州府志》卷三《舆地志·土产》记载,西北商人每年前来赣州府收购城郊农民种植加工的蓝靛,而且交易相当可观:“(赣州)城南人种蓝作?眨?鞅贝蠹炙暌恢裂粗鄱?拢?萑似氖称淅?!?二)?麻与夏布:在清前期,石城、宁都等城乡各地都种植?麻,并加工生产成夏布,每年大批地贩运出口到江南等地,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石城县志》卷一《舆地志·物产》载曰:“宁都、石城以?麻为夏布。宁都制者尤佳,石(城)布虽不及宁(都)细密,近数十年来,城乡织,岁出口十万匹居哉!外贸遍吴越亳州间,子母相权,女红之利普矣。”宁都的一些农村墟市,夏布的交易特别集中。每当夏布上市季节,各地商贾云集其间,收购夏布,贩运而去,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十二《土产志》记载:“夏布,州俗无不缉麻之家,缉成名为绩,……夏布墟则安福乡之会同集、仁义乡之固厚集、怀德乡之璜溪集,在城则军山集,每月集期,土人及四方商贾如云,总计城乡所出夏布,除家用外,大约每年可卖银数十万两,女红之利,不为不普。”兴国县的情况亦大体相同,如道光《兴国县志》卷十二《土产》载曰:“绩?丝织之成布曰夏布,土俗呼为春布。……衣锦乡、宝成乡各墟市皆卖夏布,夏秋间每值集期,土人及四方商贾云集交易。”这些都显示,外地商人在赣南城乡收购贩运夏布的活动相当活跃。(三)茶油、桐油:茶子、桐树是赣南山区传统的经济作物,种植非常普遍,茶油和桐油的产量及质量都非常可观。除了家用之外,其大部分向外省输出,如乾隆《赣州府志》卷二《地理志·物产》载曰:“茶油、桐油,各邑有之。……楚蜀亦出桐油,而不及赣之胶粘清亮,可人漆也。茶、桐二油,惟赣产佳,每岁贾人贩之他省不可胜计,故两关之舟载运者络绎不绝。”(四)杉木:清代赣南山区是杉木的重要产地和输出地,各县杉木大部分通过赣江水路辗转贩运到省城南昌及江南各地,如龙南县向江南等地输出的山货就是以杉木为大宗,雍正四年(1726)龙南县举人曾捷宗说:“(龙南)四乡之地,多山麓而少平原,故山多而田少。……山之所产者,有松、杉、木梓,松惟资於薪蒸,木油亦少出境,惟杉木自数十年来种植愈广,每岁之为材者可得数十万株,土人转运江南,颇得厚利。”⑦兴国县亦盛产杉木,安徽商贩前来采运而去,乾隆《兴国县志》卷七《志地·物产》载曰:“兴之山阜向植杉木,安徽客贩多采焉。”(五)烟草与糖蔗:如前所述,在清代的赣南,烟草和甘蔗这两种经济作物,先是主要由福建人佃种,后来本地农户也普遍种植,形成相当的规模;加工生产出来的成品,即成为外地商人采运的两项大宗商品。如烟草,为福建商人争相采购,乾隆《赣州府志》卷二《地理志·物产》如是记载:“蔫即烟草,一日食菸,一曰淡巴菰,种传自福建,赣属邑遍植之,甚者改良田为蔫畲,致妨谷收,以获厚利,闽贾争夹资觅取。”在种烟大县兴国县,每年秋成季节都有邻近的吉安商人前来收购烟草,道光《兴国县志》卷十二《土产》载曰:“兴邑种烟甚广,以县北五里亭所产为最,秋后吉(安)郡商贩踵至。”而颇具生产规模的糖蔗及其成品砂糖,则吸引西北及江南的巨商大贾前来采运,如于都县的糖蔗,“乘载而去者皆西北、江南巨商大贾,计其交易,每岁裹镪不下万金”⑧。这种情况在赣南甚为普遍,如乾隆《赣州府志》卷二《地理志·物产》载曰:“甘蔗,赣州各邑皆产,而赣县、于都、信丰最多。……蔗本味脆而甘,榨取汁熬之成糖,即红糖也,一曰砂糖,西北巨商舟载交易,其利数倍。”以上表明,清代赣南山区商品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与加工生产,基本上是由江南、西北等外部市场的需求而带动或引起的,其产品的输出亦主要依赖外地商人的集市收购和长途贩运来达致,而这种状况显然与明中后期以来江南等发达地区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内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商人及商业资本的活跃密切相关⑨。因此可以说,依赖于江南等外部市场和外地商人的带动而形成发展的赣南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是一种“依赖型”农业商品经济⑩。 清代赣南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在依赖于外部市场的同时,也必然受到外部市场和外地商人及商业资本的制约,具体地说,外部市场需求的消长以及外地商人的投机行为,对当地种植户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在盛产烟草的瑞金县,每当烟草收获季节,烟商往往利用种烟户急于出售烟草以换取生计的心理,压低烟草收购价格,种烟户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忍受烟商的盘剥而贱价售出烟草。康熙年间,瑞金士绅谢重拔即指出:“夫种烟者胼手胝足,劳固倍于稼穑,而工食资用,其费亦倍于稼穑。及当收采之时,富商巨贾乘其急,而以贱价售之,未见烟之利能浮于谷,此种烟之人己不能收种烟之利矣。”⑾在南安府大庾县,商人则利用高利贷盘剥蔗农,如乾隆年间知县余光璧所言:“(糖蔗)每岁至冬乃收,贫民急不能待,多借贷奸贾,名曰糖钱,利重而价廉,利归他人,害贻自己。”⑿赣南山区杉木的运销状况也深受外部木材市场变化的影响,例如会昌县出产的杉木,据同治《会昌县志》卷十一《风俗志》载,“康熙雍正间尚有运至金陵以售者,近年木客不过贩及省垣青山而止”。外部市场的萎缩,直接限制了杉木的运销范围。总之,“依赖型”的清代赣南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由于深受外部市场和外地商人的制约,其本身的发展及其对赣南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计改善的作用,实际上都是非常有限的。 第三个特点就是,在清代赣南乡村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加工,基本上是在一家一户内进行,是一种家庭生产经济;尽管文献记载给人的印象,这种生产活动非常普遍,但它并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的规模。而且它在农产家庭的整个生计结构中也只是一种“副业”,旨在补充生计的不足。在家庭支出窘困或年成不佳的情形下,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早在明万历年间,赣民苦于“辽饷”的加派,只得靠栽种蓝靛和兰花来维持生计,其情形如万历四十四年(1616)赣州知府金汝嘉指出:“夫赣民之不聊生也久矣,一番加派,仅以栽蓝种花供赋糊口。此举(加派)若行,惟有卖男鬻女,此为苦乎?”⒀而在清代瑞金县,由于“田少山多,民资种烟为活,……故偶有偏灾,民无饥色”⒁。在南康县,乡民则利用水稻不宜的高地旱土或沙坝土种植甘蔗和花生,以弥补家计的不足,如乾隆《南康县志》卷二《风俗志·物产》载曰:“二物(糖蔗和花生)所种,总在高阜、水不常得或沙土不受水之地,非五谷所宜,乃种之,以此补稼穑之不及。”凡此种种,皆说明商品经济作物的生产不过是山区小农赖以维持生计的一种“副业”经济而已。而且,农户从这种“副业”中所获得的收益也是非常有限的,如在南安府,乡民种植甘蔗的收益,与种植谷物相比,并没有增加几多,甚至还得不偿失,如乾隆年间大庾知县余光璧分析指出:“盖糖蔗一种三四年不易本,初年薄收仅供工本食用,次年大熟始得倍收,三年四年则递减而歉矣,合计利比五谷多得无几。……再更两三种,未有不破家者,故迩来铲除尽绝。”⒂再从产品交易的情况来看,尽管前引各方志资料记载显示,赣南各地农村墟市每年经济作物产品的总交易额相当可观,但不难想象,对于个体农户来说,这种交易都是零散的,交易收入在家庭生计也只是补充性的。因此可以认为,清代赣南山区经济作物的生产,是一种“副业型”或“生计型”的农业商品经济⒃。 综合以上特点来看,以经济作物种植与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商品性农业生产,虽然在明末清初以来的赣南山区比较普遍,并在总体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同时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局限。由于闽粤流寓的佃耕经营所造成的财富外移、外部市场和外地商人的制约、以及只是作为补充性“副业”的特点,这种商品性农业生产并没有引起赣南农业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和农户生计的有效改善⒄。从总体上看,清代赣南的农业生产及乡民家户经济实际上仍然停留在维持基本生计的水平上。 三、糊口水平的农业生产 在赣南这样一个内地山区,就其农村经济的基本结构而言,自给自足的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一直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农民的生计主要是耕种谷物。天启《赣州府志》卷七《食货志》论曰:“(赣州府)户口田赋登耗盈绌实相率,总赣里籍民数,不及邻封一钜邑,奈何以奥区上毛目之?盖地旷人稀,生理鲜少,惟赣为然。且人多乡土恋,不肯逐末,终岁株守田庐间,视穰俭为忻戚,以故素无羡财,廪无陈粟,罄一岁之人,得完一切之赋,不啻幸矣。”这种情况在明代是如此,到清代也没有根本的改变,如康熙《赣州府志》的编者张尚瑗曰:“(赣州府)山邑地瘠而民拙,奇淫珍玩之好,服物之需,皆不及他郡,所恃惟谷菽而已,故力耕者众。”⒅这就是说,山区居民主要是力耕谷物,以满足糊口和维持日常生计。同一时期,瑞金乡绅谢聘对该县生计状况亦有大体相同的分析,如云:“夫瑞之为邑,山多而不毛,田少而土瘠,有城市而无乡镇。土著之民耕读之余并无别业,地利所产稻谷之外并无他物。”⒆虽然在清代前期,各种经济作物已经开始在赣南推广种植,不过如前所述,这时期主要是闽粤流寓在从事这一经济活动,“而土著弗业焉”⒇。如张尚瑗与谢聘所说,清代赣南土著居民的生计主要是力耕为农,而别无他业;应该说,这是比较接近当时事实状况的分析和认识。相同的情形又如康熙《新修会昌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载曰:“会昌去郡颇远,界连闽广,山谷蒙?,民于耕稼之外,更无别业。” 即使在后来,虽然经济作物的种植普及到大多数的土著农户家庭,但是这种商品性农业生产,一方面如前所述,对于农户家庭生计来说,只是一种补充性的副业,农户从中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即便在农村经济总量中,这方面的经济收益也只占很小的比重,例如在龙南县,稻作在整个经济收成中占七成,而山区商品性土产只占三成,试见雍正龙南籍举人曾捷宗的分析:“四乡之地,多山麓而少平原,故山多而田少。……所出之谷仅足一岁之食,歉则望信丰以下之籴,丰亦虞粤东诸邑之运搬。山之所产者,有松、杉、木梓,……通计一邑之地产,龙南之田凡一千六百六十有余顷,田之利什之七,山之利什之三焉。”[21] 事实上,如前引明代嘉靖《赣州府志》卷一《风俗》所记载,赣民风俗素来务农,不善商业。清代以来,赣南山区这种“多农少商”、“务本力田”的生计模式仍没有多大变动,如乾隆《定南厅志》卷五《风俗》载曰:“民惟力耕,无商贾之聚、贸迁之息,勤於治生而疏於致富。”即便少许从商的富者,其积累的财富又大多“求田问舍”,用于购置田产,结果反而加强了稻作生产的自然经济,如在会昌县: 民性素拙,不善治生,兼之旧土是安,惮作远客,故资舟车以行其货者甚寡,如杉木为邑所产,康熙雍正间尚有运至金陵以售者,近年木客不过贩及省垣青山而止。?东引盐销售於瑞金、宁都、石城、于都、兴国,俱从本邑上游顺流泛舟,然贩售者邑人仅十之二,闽粤之客十有八。居货之卖只米饭酒?海物杂色豆腐等铺,即开钱铺者亦属寥寥。至一切丝绢布帛药物诸类取息稍重,无非他郡异省之人列肆,而居邑之人谢不敏焉。推原其故,贫者身无资本,束手无策;富者积金至万,惟求田问舍,食租衣税是计。[22] 直到民国时期,赣南乡民经济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普通乡民中偶有商贩者亦只是小本经营,要么就是做点小手艺活,以补充家庭收入。南康县的情况大致可以说明这一状况,民国二十五年《南康县志》卷六《社会·风俗》载曰:“南康人安土重迁,多业农少商,商率小本经营,藉图生活,非冀致富,略富之家反不轻易为商,以故无大富之家,亦罕赤贫之户。农隙或出为肩挑负贩。人民国后,兵戎迭兴,捐税繁重,农村久濒破产。工多木匠泥水匠缝衣匠,往往佣工於大庾南雄信丰赣县等地,工资微薄,仰事俯畜,甚为困难。” 总体而言,在清代乃至民国时期,赣南农村经济基本上维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虽然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和商品性农业生产已经出现,但并没有引起农业经济结构的深层次变革,停留在糊口和维持生存水平上的稻作农业生产,在整个农村经济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不仅如此,它还时常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内在困境。 四、农村经济的困境 在特定的山区地理生态环境中和传统的农业技术条件下,由于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地矛盾关系日益紧张,清代赣南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逐步陷入困境之中。这具体地体现在生产条件的恶化和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等方面。 首先,以山多田少为特征的山区生态环境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生计条件。赣南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其地形构成,山地丘陵占八成,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占二成,这就造成赣南地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的农业生产环境,如康熙《赣州府志》的编者张尚瑗指出:“至考其(赣州府)十二邑之所产,陵阜荦确,瘠硗已甚,视中土之平原陆海,东南之薮泽神皋,未可同日语。盖江右为泽国,而赣独为山国,山异於泽,而险僻之山又异於沃衍之山,不待言而晰也。”[23]在平原田土有限的情况下,乡村居民只得在山地间垦田种作,所以赣南山区的农业土地多是山田、梯田(俗称排田),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石城县志》卷一《舆地志·坊乡里图》记载:“统(石城)上下游七里计之,为村二百有余,而聚落未成者不与,乡村不为不广。然环境皆山,坟衍无几高,原则山麓兼半,低湿则深坑属之,谓之八山二田也。可第民勤於力作,沿山多成梯田,俗呼排田。其无圳泉可溉者锄垦以勤,陆种树植,以备材用。”这种山田、梯田,灌溉条件差,土质瘠薄,产量极低,且经常没有保证。靠着这种生产条件,山区居民即便日夜勤苦,亦仅仅维持糊口的生活而已,如乾隆《长宁县志》卷三《志政·风俗》载曰:“邑处万山,山无生息,所恃以谋生者,止此山罅之田,故从事南亩者,披星带(戴)月,无地不垦,无山不种,无待劝也。地之所出,仅足敷食指。” 这种土地条件下的山区农业生产,也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一遇水灾旱灾,庄稼尽毁,山民流离失所也就势必难免,诚如康熙《兴国县志》编者所论:“赣居古扬州地,于田为下下,赋亦下下,而兴国视十一邑田亩尤其下焉,田在万山中,非若上游平原旷衍阡陌之相连也,一年止收一季,土硗获俭,竭一岁之人仅足供一岁之赋,一遇水旱则家无余粟,其能免于辗转流离乎?”[24]在瑞金县,遭遇水旱灾害的情况似乎非常严重,或山洪爆发冲毁田土,或数月不雨枯死庄稼,乡民常常颗粒无收,如康熙年间,瑞金绅士杨兆赡说:“自洪水为灾,连年荒歉。每当春夏,淫雨浃旬,山溪暴涨;田为冲破不能培补者,不下数万亩。田既失,租赋不能减。今岁气象颇称丰年,其实止得半收,不能无望于秋艺。自夏徂秋,不雨已经两月,田尽荒芜,不得种植。其种植者,今俱槁死,百不获一。”[25]由此可见,清代赣南山区的农业生产因为深受山多田少和水旱灾害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而显得极其脆弱。 其次,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也给农j业生产的维持与发展带来严重的障碍。明末清初以来,由于闽粤移民大规模的进入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赣南山区进入大开发的历史阶段[26]。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乡民(包括闽粤移民)对山区的不当开垦,往往导致山地水土的严重流失,其结果造成水利沟渠的淤塞和田园的壅没毁坏,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遭到直接的破坏。如在宁都县,自清初起,乡民采伐草皮和开采矿物的活动就对当地水利和农田造成严重的破坏,宁都“易堂九子”邱维屏(1614—1679)曾经指出: 宁都穿陕缘麓而为山田,山溪崩射,高於畎亩,因陂而泽之,以水其田。苟废弛不修,则土病干,而岁收失十之三四,是诚司民牧者所宜知也。顾常考之宁都,平川漫流,溪谷诸水沿堤岸为陂,是必川流不改,然后可以因高下之势,以尽力沟涂浍洫之间。……今溪涧湮塞,川流非旧。揆厥所以,良由近数十年土人铲草皮、开偏圳,又掘山冶铁,矿砂入溪,水利先坏,田庐即从而继之,是尤司民牧者所宜知也。……盖山无草木,?t泥沙乘雨势拥入田中,势不得不开偏圳以遏山上之暴雨,自偏圳既开。山泉日益枯竭,田之肥者日瘠。惟铲草皮之风既除,则偏圳可以尽去,而溪沙亦且日减,向时壅没之田可以渐次挑复矣。[27] 另外,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往往引起土地利用的不当,而造成水土的破坏,如有不少乡民常在山地间开垦种植烟草等经济作物,这就容易使山土松动,每逢大雨,山土随水流冲刷而下,结果不仅使水土严重流失,还壅塞河川,大坏水利,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十二《土产志》指出: “州治多种山烟,山土锄松,大雨时沙土随水下,不无河满之患,山烟在所宜禁!” 山区水土的保持和水利的维护,是赣南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那么对于水土流失和水利破坏这一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清代赣南的地方官员并不是没有认识的,乾隆十三年(1748)大庾县知县余光璧即曾经就该县的农田水利问题严肃地指出: 庾邑山田坐食在山之水,故水未出山,涓滴不弃;水既入江,涓滴不取。以田皆高排,资陂圳,不资江河也。民愚无识,傍溪之山,迩来开垦,不遗尺寸,山无草木,难受雨淋。土既松动,不敌水力,一经大雨,沙泥俱下,流及大江,尚犹斗水升泥。近山溪涧沙壅,知必不免,在圳或加挑浚,在陂任听填塞,沙多而水蓄自少,泥平而水流易竭,田曷赖焉?况水失故道,更多冲激横决之虞,此其害在数十年之后,今虽与之言,必不见信也。[28] 在余光璧看来,山区水土的流失和农田水利的破坏,主要是因为当地农民的愚昧无知和对山地的盲目开垦而造成的。其实,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他们垦种山地,首先考虑的是维持生计的问题,而不是生态的长效问题。从历史来看,清代以来,由于山多田少和人口的不断增长[29],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农民的生计和日用也越愈困难,应该说,这是造成当地农业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不管怎么样,以上邱维屏及余光璧的分析,代表性地说明了生态环境破坏对清代赣南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严重损害。而综合地看,无论是农民的生计问题还是地方官员或士绅所考虑的生态问题,实际上都构成清代赣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局。 再次,清代赣南农村经济的困境集中地体现在粮食的生产与供给问题上。清代的赣南地区一向被认为是粮食(大米)的重要生产地和输出地[30],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以本地粮食供给的有余为基础,而是以牺牲本地粮食的供给为代价的。因此,严格地说,清代赣南在总体上并不是真正的余粮区。这个问题早在明后期就已经显露出来,如天启《赣州府志》卷三《舆地志·土产》所论: 赣亡他产,颇饶稻谷,自豫章吴会,咸仰给焉。两关转谷之舟,日络绎不绝,即俭岁亦橹声相闻。盖齐民不善治生,所恃赡一切费者,终岁之入耳,故日食之余,则尽以出粜,鲜有盖藏者。且田土强半邻壤占籍,土著无几,公庾之积又未能陈陈相因足支二三年,如南昌临吉诸郡告急,时时输两关,粟济之下流固甚便。假令赣人饥,谁其输之粟耶?越岭?t路为艰,溯河则水为逆。往戊子已丑(指万历16、17年)之间,道瑾相望,其故可知已。闭粜之禁,它郡率藉为口实,然空所有以饱人腹而坐困以待毙,是自尽之术也。乡邻同室之斗,救之宁无分缓急乎? 这里表明,明后期赣南的粮食生产虽然勉强有余,但实际储备不足,自给能力十分脆弱。 人清以来,赣南的粮食供给开始出现紧张局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或占用了大量粮田,或破坏了粮田土质,结果妨碍了粮食的生产。如乾隆《赣州府志》卷二《地理志·物产》载曰:“赣屑邑遍植之(烟草),甚者改良田为蔫(即指烟草)畲,致妨谷收。”粮食生产减少了,自然影响到粮食供应的紧张与粮价的上涨,如乾隆十六年《安远县志》卷一《舆地志·物产》所论:“烟草质性宜肥,最耗土膏。栽之者必择腴田,而浇沃之安邑,万山线田,腴田无多,何堪以烟而废稼?且田亩有定,产谷亦有定,既去十余桶之烟田,复籴十二桶之租税,虽霜镰方毕,谷价已腾,何论次年青黄不接,又何论金饥水毁、年岁歉收耶?”因为影响到粮食的歉收,一些士大夫或地方官纷纷反对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以致引起争论[31]。另一方面,清初以来人口的不断增长,相应地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和消耗,结果导致粮食供不应求;在荒歉年份,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往往得依赖外地粮食的籴人来缓解,如乾隆十四年《长宁县志》卷三《志政·风俗》载曰:“(长宁)地之所出,仅足敷食指。今户口益稠,倘遇歉薄,则仰给於他处甚,仅司牧之虑。”又如在龙南县,“四乡之地,多山麓而少平原,故山多而田少。……所出之谷仅足一岁之食,歉则望信丰以下之籴,丰亦虞粤东诸邑之运搬”[32]。以上两方面同时说明,清代赣南的粮食生产与供给存在着紧张和严重不足的问题。虽然明末清初以来,番薯、玉米等美洲高产粮食作物已经在赣南山区广泛传播和普遍种植,但它们作为杂粮,亦只能在饥荒或青黄不接时起暂时的替代作用[33],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山区谷物生产与供给长期不足的局面。在遭遇水旱灾害和年成不佳的情形下,清代赣南的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危机,甚至引起地方动荡,如乾隆八年(1743),在南安府的大庾、崇义、上犹、南康以及赣州府的城郊、赣县等地,由于粮食供给紧张而发生“奸民”“聚众抢米”的骚乱事件,其影响震动清朝最高统治者[34]。 五、结 语 明清时代山区商品性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很容易造成一种表面的印象,即这时期的山区农业经济有了长足进展,其结构也呈现出商品化的转型趋势。本文对赣南山区的考察和分析却表明,至少在清代赣南山区,以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加工及其产品的大量输出为主要内容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在本质上仍然属于黄宗智所说的“依赖型”和“生计型”商品经济[35],它作为农民维持家庭生计的补充性副业,不仅没有导致赣南农业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反而依附于并加强了自给自足的稻作自然经济。从总体上看,由于受山多田少、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生态破坏,以及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等生态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制约,清代赣南山区的农业经济,不仅停留在糊口的生产水平上,而且还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境。事实上,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发挥山区优势,彻底改变赣南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生产落后、市场狭隘的传统格局,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因为直到今天,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仍然还在探索之中[36]。 顺便还要指出,清代赣南山区农业发展的这些历史困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因为在清代,它们都带人到或影响到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持续的大规模的佃农抗租运动;直到近现代的土地革命运动,实际上也都与这些社会经济问题直接相关[37]。 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发展的四化要求与政府策略 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扩大耕地面积和经营规模,大量使用机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农业企业,并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聚集、装备,积累投入,调整存量,优化资源,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这是个农业逐渐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推进农业规模经济,实现农业四化。 农业四化中产业化是基础、市场化是途径、标准化是条件、国际化是目的,而结构调整是实现四化的手段。随着农业四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经营集约化已是大趋势。小生产永远没有出路。必需扩大家庭经营规模,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化,从而逐步实现标准化,就可获得规模效益,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推动国际化进程。 首先,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加速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土地使用权的流动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进行产业化生产的渠道和前提,但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土地承包“稳”与土地使用权“动”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产业化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企业进入农业,第一步主要是进入农业产前、产后的经营性服务领域,而不是直接的农业生产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企业带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向农户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市场信息,购销农产品,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第二步才是大面积租赁农户的承包地从事农业直接生产领域的经营。 目前中国农村企业及中介组织的现状是,传统的中介组织供销社负重运行,市场化改造不够。新生的中介组织数量短缺,且运行和发展面临制度环境障碍。中介组织发育滞后,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快农业组织的创新,加强对家庭经营的改造,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在政策上对企业和农户提供指导;对有关参与主体加强综合协调服务,形成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体系建设;加快现代产业组织形式在农业中的引进。 农业产业化基于不同地区和农户要区别对待,东部沿海地区在于实现企业的升级;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在于扶持合作社和企业的发展;西部在于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消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障碍。 农业企业化属于个量微观经济,农业产业化属于总量宏观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企业形成专业分工,把竞争优势和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作为行为依据,推进订单农业,着眼于农业产业链,增强创新能力,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农业企业特别要把加强农业产前支持、产后开发,作为增强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前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综合发展和应用水平;产后重点进行农产品包装、分级、营销、品牌管理。 其次,外连市场内育产业联合体,促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用法人组织形式招商引资、开拓国内外市场,是发展农业企业的一般模式和必然趋势。农业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自己的生产方向,并通过协议购销、合同收购或股份合作生产等方式,与农户结成合理稳定的协作利益关系,把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 农业企业为农民提供优良种子、种畜、种禽以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农户成为企业的具体生产单位,如此既使企业获得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料来源,又以利益调动农民按合同种养的积极性。 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需要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市场风险,即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这需要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由少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化发展;由原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发展;由窄市场单元化向宽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销售网络,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动植物产品卫生水平是保障人民生活、实现生产目的以及确保出口获得利的基础。为此,要尽快提高动植物检疫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与动植物检疫体制。应依法加强对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标准化程序,切实控制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离子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 标准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规程,使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标准可循;要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监测监督,健全监督、监测体系,完善质量检测中心、化验中心;科技示范基地园区要起示范作用,推进标准化生产。 第四,培养人才开拓市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培养农业标准化、市场化的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农业国际化的基础。应尽快造就培养通外语、懂技术、善营销的高素质队伍,并逐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按照国际市场标准组织生产,为农业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结合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深加工程度,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使农产品不仅具有成本优势,同时也具有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全面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围绕基地建设坚持不懈地招商引资、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良种。引导资金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社会服务等项目。在提高与国外中小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引进大客商、大项目、大资金,带动农业国际化。 农产品科技含量是农业企业角逐国内外市场的基础,要以农业高科技基地示范园区为载体,引进、开发、推广在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农业新品种,引进无污染、高科技含量、投资回报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农业高新优良品种,大力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传统的农业发展战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参与国际竞争进程的新形势。中国农业应该选择竞争性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从自给自足型农业向市场竞争型农业转变,从增产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与资本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 农业经济在当前发展的内在四化要求,需要政府深化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大引导扶持力度。首先,政府要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生产和流通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处理贸易纠纷;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限制敏感农产品过度进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扶持和培育农业基地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其次,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的职能,清理和调整不符合WTO规则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业法规体系,借鉴和利用有关国际农业法规保护和支持中国农业的发展。 第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购销市场化进程,重点抓好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第四,引导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联合体,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 第五,调整农业补贴方向和支持结构,加大对农业科研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绿箱政策”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育种科研支持基金;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调整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结构,引导农民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建立粮食安全生产、储备体系,保护中西部主产区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保护农民的利益;加快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政府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加快职能转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运作机制;强化服务职能,尊重企业和农户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政府跨区域、按产业体系管理农村经济的方式。执行政府管理职能的中央银行,要引导金融企业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加快改革农村信用社,发展合作金融,健全农业信用担保机制,减少农村资金外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用途资金的再贷款规模。 农业经济论文: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二元经济结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将逐渐向一元过渡。现代的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在实现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农业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解决农业的根本出路无疑归结到农民身上。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多重二元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探讨性意见。 关键字:二元经济、人力资本、农业剩余劳动力 一. “二元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二元经济”最初是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经济的一种单纯的描述。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刻画了后起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成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门工资稍高,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就更多了。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消失了。刘易斯模型包含了以下两种含义:(1)认为现代城市部门的资本积累能带来固定比例的劳动力就业的增长,意味着不存在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越快,创造的就业机会增长也越;(2)认为农业只是工业化中的一个消极部门,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联。这两点大大地削弱了该模型的现实意义并且也是后人对其批判的主要依据。 拉尼斯、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因此,他们把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第二阶段工业部门吸收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劳动力。此时,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正值,他们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导致农业部门的萎缩,从而农业向工业提供的剩余减少,农产品供给短缺,使工农业产品间的贸易条件转而有利于农业,工业部门工资开始上涨。第三阶段是经济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农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和工业工资都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农业与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完全取决于边际生产力的变动。经过改进后的模型更准确反映了二元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自然演进过程。 二. 我国二元结构的演变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建国以来我国二元结构的历史演变 建国初期,受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建立起现代工业,并进而实现经济的起飞与现代化,必须要有最初始的资本积累。而在建国初期我们经济水平极其低下,主要是自然、半自然经济为主体,资金严重匮乏。在这种经济基础上,唯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用剥夺农业剩余的办法来实现工业化。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通过这种不等价交换的原始积累方式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从200多亿元起步,迅速积累起了5000亿元左右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保持了较高速的经济增长率。然而,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从而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加突出。二元结构强度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为4.09倍,而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却高达6.08倍。 2.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效果并不显著,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刚性,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进程迟缓,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另外,国家对农业的土地所有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比如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农民耕地,并未能给与足够的赔偿,这也在一定程度成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第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我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仅有的可耕地不可能完全吸收农村劳动力。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并不稳定,刺激农村经济效力不强。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农村工业,有上边分析,农村工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就是通过进城打工。由于农民身上所蕴含的人力资本不高造成农民进城打工的就业渠道非常有限。其次,我国城乡户籍制度对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有一定限制。再则,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深化”的局面,资本对劳动力产生了替代。 第四,城市化进程缓慢。一般来说,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与工业化水平。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为37924万人,城市化率为30.4%,世界平均水平为45%发达国家为75%,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能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的聚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特别是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世界第三产业占CDP的比重约50%,而我国只有32%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第三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劳动能力强,并且第三产业中的大量服务业的增长对刺激经济增长起到较强作用,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达到1.78。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下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固了二元结构的刚性。 三. 农业经济发展与摆脱二元结构 农民问题,曾经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现在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尽管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和发动,并且20多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呈现出刚性。人们已经认识到,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现代化进程。立足于我国国情,要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 制度变迁。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的。在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中,价格标准是市场的唯一指标,然而价格指标要想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规则之上的。这种规则我们一般称之为制度安排。价格机制的顺利运行是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安排的。二元结构的消除并不能像刘易斯所设想的那样通过工业化、城市化,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排空。从上边的分析我们看出,我国二元结构具有一定的刚性,在我国要想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关键的一环就是培植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制度产权安排。只有在合理制度安排下,才会产生相应的激励。首先,在土地产权安排上,应给予农民更大的空间,切实考虑农民的利益。其次,可以激励农民建立一定的经济组织。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各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需要。通过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市场信息,更有计划地协作生产。 第二, 农村人力资本的培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农村人力资本的匮乏是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在人力资本的培育上,首先,通过农村教育投资。当前农村教育普遍落后,农村教育资金匮乏,政府在农村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服务保障上应该有所作为。通过教育促使农民掌握足够的信息,更好地融入社会。农村经济落后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化水平低。信息鸿沟导致城乡信息知晓权差异,强化了农民收入的贫困。信息的贫困造就了农民就业的贫困。因为农民无论种什么、种多少、如何种、如何卖以及是否外出打工、打什么工都离不开信息。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使农民无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的信息资源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给社会。这就必然使得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均受到严重影响,从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其次,通过建立并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之间不仅通过户籍隔离制度造成身份上的不同,而且由于身份上的不同更产生了基本的生存权利上的差别。城市居民可以享受生活的最低保障,失业伤亡保险等等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民相反却不拥有这种权利。改善农民的社会福利,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育,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有重大意义。 以上两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由于市场经济不能自动的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所以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推进正式制度创新,使农业问题切实、合理地得到解决。 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发展与税收制度改革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政府应确定适度的农业税收负担、合理调整税种结构。在借鉴国外涉农税收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对农业的影响,并力图寻求税收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 税收 农业经济 制度创新 一、税收与农业经济的相关分析 对于农业,税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直接针对农民征收的税种,也包括间接征税影响到农民的税种。因此,发挥税收促进农业经济的作用,一是在税制设计上,只对有直接收入并达到起征点的人征收;坚持有交易发生才征税的原则。这样对于交易行为较少、收入较低的农民群体,税收负担较低或为零。二是在税收的灵活性上,发挥税收优惠等特殊手段的激励机制,对于农业及农村乡镇企业,税种设计上要少税、低税或应设计优惠条款,以激励农业发展。 二、借鉴国外财税支农经验 (一) 财政支农资金的高支出和高补贴 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国2001年的农业补贴为3000多亿美元,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占农户收入的比重达31%,其中,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为20%左右,欧盟为35%,日本、挪威、瑞士、韩国等高达60%以上。①西方很多发达国家财税支农政策已形成规模且系统化、规范化,如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导致大量农民破产以后,就制定了以保障农民收入为目标的财政支农政策并逐渐调整完善,形成了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出口补贴,农业贷款低息,农村社会保障,低收入补助等一套完整的财政高支出、高补贴的政策,后又转为实行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呈上升趋势,1999年在原来基础上增加60亿美元的农业支出,并逐年增加。2002年美国又决定在未来10年内增加农业补贴1900亿美元。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对农业的支持方面,不仅不规范、不系统,且力度远远不够。据测算,目前我国对农业综合支持水平只占到GDP的2%,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几乎为零,而许多发达国家对本国农业的支持水平很高,美国农业综合支持水平(占GDP)为9.5%,欧盟为25%,日本为41%,加拿大15%,墨西哥34%.②因此,针对我国“三农”现状,政府应提高农业的补贴水平和资金总量,同时逐步建立完善的支农政策体系。 (二)涉农税制的规范系统及对农业的优惠 西方国家的涉农税制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也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没有设立对于农业单独征收的税种,而是在完整的税收体系中,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来均衡农业与非农业的税收负担,体现政府的支农思想。 1.涉农商品税制方面。许多国家在商品税制设计中,视农产品为一般商品,也一样征收商品税,不同之处在于把农产品作为商品中的一个特殊税目在征收上给予优惠。如美国具体征税方式由各州决定,农产品纳税环节一般都定在零售环节,农产品不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农场主无须申报纳税。加拿大的商品税由多个税种组成,涉及农业产品的有许多优惠措施,对许多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投入品免税,对初级农业产品实行零税率,对农业用地出售实行免税等;法国的增值税规定,对农业生产所需购买的机器、肥料、种子等所负担税款可做进项扣除,法国增值税基本税率17.6%,对一些农产品按7%税率征收,对某些特定农产品销售给予免税。 2.涉农所得税制方面。一般都包括在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中,对农业所得根据农业生产基本特征和农民收入来源特性计算,税率也较优惠。如美国个人所得税对农业有三项优惠:农业生产者可采用现金收付记账方式延迟缴税时间,农民可充分利用货币时间价值;采用较低税率;申报税款可按3年净收入平均数申报。加拿大将农产品视为企业和个人的销售项目,允许有“扣除项目”,并且税率低于一般非农业企业。法国,农林业所得指纯收益所得,还要考虑家庭及家庭人口,并在税率上有一定优惠。 3.涉农财产税制方面。各国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农用土地税,但基于本国税制设置的习惯和要求,有的把对农业用地纳入土地税,有的直接纳入财产税。美国就是将土地征税纳入财产税中,征税时根据土地用途确定价值,对农业土地是按照当前用途估价,大大降低农业用地的财产税额;加拿大也是将土地征税纳入财产税之中,对农业用土地根据地区发达程度规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同时对农业财产采用优惠估价标准,一方面全面降低农业税负,另一方面对落后地区更有低税率照顾;德国征收土地税,但专门将土地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和建筑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以每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物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课征。 三、改革我国现行农业税收制度 从近几年农业各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来看,取消农业税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不太大,国家有能力承担,因此逐步取消农业税制、减轻农民负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为了体现税收公平、效率的原则,建立对全社会有效调节的税收体系,在取消农业税时,建议构建“产品+收益”双重调节的涉农税制,即设立农产品增值税、农业收益所得税双重调节的农业税制。 (一)农产品增值税 取消农业各税,对农产品征收增值税,其原理和依据与我国现行增值税相同,以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扣除法定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后(包括种子、肥料、水电费、人工费、生产设备折旧等必要生产性支出)为增值额征收。这种允许扣除必要生产性支出的征税方式,一则对贫穷、低收入者是一种公平和照顾:如果没有增值,税负为零,有增值才纳税;二则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在设计农产品增值税法定扣除项目时,除直接的经营成本外,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农民承受的价格负担即农民出售农产品时低于其价值,购买工业品时高于其价值的利益牺牲部分,即农产品剪刀差。二是农民承担的间接税负担,农民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作为生产者要承担农产品销售的增值税,作为消费者要负担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所含的增值税,因此,对农产品增值税的设计应比照西方经验,在扣除项目和税率上对农产品给予宽扣除额、低税率的优惠照顾。开征农产品增值税,其实不必另设税种,只须扩大现行增值税,即把我国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延伸到农业即可。 (二)农业收益所得税 农业收益所得税具体包括两方面:对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农场)的生产经营所得与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平等看待,纳入企业所得税征税范围,对农户个人所得纳入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当然这需要有一定的过渡期限,因此先暂称为农业收益所得税:(1)纳税人包括从事生产经营所得的法人(农业生产集体和农业企业)和承包经营户,具体包括承包耕地、草原、山林、滩涂、水面种植、养殖的单位和个人;(2)征税对象,每一纳税年度的生产经营收入总额减去必要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后的纯收益所得额为应税所得;(3)税率,为体现纵向公平,应设置累进税率,收入多者多纳税。 农业经济论文:关于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论文摘要:邓小平关于农业经济的思想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它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走科教兴农之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关于农业经济的思想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是根本,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抓农业要重点抓粮食,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的长期政策;要积极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集约化生产的道路等。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农业经济思想。 同志从主持全面工作以来,反复强调农业的特殊重要性,明确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同志认为重视农业、加强农业的关键是在农村经营体制、农村市场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这几个层次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改革农村经营体制 同志认为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主要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今后的任务是要探索较高生产力水平下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现形式,其目标是引导农民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一个社区范围内实现耕种、灌溉、植保、良种供应、技术指导等的统一,实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一种新的规模经营形式,即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确立优势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良种、技术、资金等服务,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从而形成整体规模效益。 二、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同志指出:目前农村的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需要进一步改革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体制,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加快农村供销体制的改革。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方式,引导农民发展各种新的联合与合作,逐步建立和发展连接农户与市场的各种必要的中介组织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方面总的方针是:(1)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确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在继续建设初级形态的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建设中心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在批发市场的建设中要接市场规律办事,避免政府干预过多。(2)推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的发展。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稳步而慎重地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转移;完善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3)要发挥政府在健全市场体系中的引导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市场信息和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和公正市场交易制度。 三、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 增强农业后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比较健全的农业保护政策和保护机制。同志认为:要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对农业的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经过多年的探索,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对农业的保护政策: 1.实施价格保护制度,包括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 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前提,通过政府收购和差价补贴两种方式保护农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特别是保护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大宗产品如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种粮食作物的合同定购和专储部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保护制度主要是从税收、用汇方面实行优惠和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的比较利益。 2.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解决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国家为此不仅设立了农业发展银行,而且财政逐年增加了对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投入。此外,国家还通过中国农业银行,加强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指导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生产的金融政策。 3.大力保护农业资源主要是保护耕地资源 不仅加强了立法和司法保护,对破坏土地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罚的力度,而且扩大了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承包期延长为30年不变,山林为50年不变,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调动了农民保护土地资源的积极性。 四、走科教兴农之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1.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同志十分重视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问题,他说;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人均耕地只有世界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口还在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靠什么来满足需求的增长呢?农业要增加投入,但靠大规模增加新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也就是说,必须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他还指出: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一方面人均资源相当紧缺,另一方面资源浪费又相当严重,如灌溉用水、施用化肥,都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不到40%,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不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在资源投入方面我们将难以为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紧迫感。 2.关键在科教兴农 同志指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狠抓科教兴农,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首先要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我国每年取得大批农业科研成果,但真正能在生产中起作用的还不多,大部分都滞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发生上述情况,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二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采取了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工作者去农村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并改革和调整农村教育体系,多办初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 五、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样做,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形式,中央没有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在实践中有许多不同的创造,有纵向一体化经营和横向一体化经营。纵向一体化经营的模式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比较直接;横向一体化经营是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直接组织起来,从而使农业的市场结构彻底实现由完全竞争向垄断竞争转变,其组织载体可以是按照国际惯例以合作原则组建的农业合作社,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较为松散的农民协会。我国最初是以纵向一体化经营为主,以后有些地方开始向横向一体化经营发展。 六、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我国农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坚持的十条方针之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生产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关于以水利为重点,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应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当务之急要加大投入,加快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提高防洪能力。 农业经济论文: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摘要: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势在必行。然而如何操作,才符合国际国内实际,是理论工作者,尤其是实际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环境分析,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问题研究,提出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可操作性问题,即筹建农业项目筹备库、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及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采取农科教结合,采取科教兴村等。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是“九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现仅就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环境、特点、难点、重点问题,可操作性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与同行砌磋。 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环境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对“十年动乱”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①,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②,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在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 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1、特点: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高潮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全国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据统计位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1997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9%,而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为15.1%,浙江省为13.7%,山东省为18.6%。③ 2、难点: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重点: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 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 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 成果,从可操 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 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 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 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 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 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项目库可做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方案,项目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达产后的效益 估算,项目承担单位等。有了项目库可向社会招商引资,也可向主管部门争取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也可向社会项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誉度。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 为河南郑州金水区制定的158个项目的区一级项目储备库(包括文本、软盘和光盘)目前已到海南、深圳、广州、上海以及日本、韩国引进了项目和资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协议、契约、合同、参股、投资、入社等,发展合作 社、专业协会、股份公司和法人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 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是关键。据研究,培育龙头企业 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因企制宜原则;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三是利益共沾原则。 选择龙头企业有三条标准: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 良好的科研、生产、推广体系的企业;三是开展企业公共关系,即能与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有三条:一是龙头 企业与基地乡(镇)村(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机制;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价格(保护价)运行机制;三是基地与农户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机制,可采取奖 金、补贴、资助的方式再分配给农民一部分利益。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技术落后局限,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可从农村社会最基层细胞 村级单位搞起,即科教兴村。 在全国部署科教兴村试点时,抓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做好规划方案,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普级实用科学技术,建立主导产业, 要以村带乡、带县、带省,促时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化。 据不完全 统计,截止到1999年9月,全国已有5个省、18个乡、1251个村有计划、 有步骤开展科教兴村的试点工作。在迈向小康村目标的过程中,达到“生产好、生活好、环境好”的标准。《农民日报》在1999年9月报道:“科教兴村3年富民百万”,累计增收15.1亿元,参加试点的农民平均增加收入100-500元。科教兴村中,有2400名科技人员走村串户,为农村培训技术150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4800多项,建立主导产业120多项。北京上庄乡以中国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实施科教兴村,大学教授不仅为该乡规划并实施翠湖水乡的“青、少年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而且开展遥控航模,水生植物园、昆虫标本、鲜花干制等多项技术,以旅游业项目为切入点,带动了全乡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总而言之,如能在广大农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 局限,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限,突破农业技术落后的局限,重点 搞好农业项目储备库,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开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 科教兴村,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会顺理成章、事半功倍。 农业经济论文: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机械化问题 近些年,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走势低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明显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再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增长乏力的徘徊局面。人们开始对农业生产力现状产生忧虑,农业机械作为生产手段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也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但农业机械化又是与一个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的。进入新世纪,中国农业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看待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问题,怎样探求中国式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意义十分深远。 一、正确认识建国以来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械化问题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成绩是主要的。①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解放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到1997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2016万千瓦,比 1952年的 18万千瓦增加了 2333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增加到 689051台,比 1952年的 1307台增加了 526倍;农用载重汽车875571辆,比 1952年的 280辆增加T 3126倍。与此同时,农村电力等也都是从无到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②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农业机械的使用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③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农机生产和推广体系。培养了一支达二千万人的农机科研科技队伍。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科技素质。各种基层农机厂、农机站为后来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④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由国家统配变为非控商品进A了市场。农民拥有了选择购买农业机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农机投资主体发生了由国家投资为主到以农民私人投入为主的转变,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另外,农业机械推广运用领域不断拓宽。 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失误也不少,值得反思和总结;①在过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不讲经济效益,不算经济总帐,而是采用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试图速战速决,超越了生产实际需要和经济可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给农业机械化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②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倾向,没能注意到我国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机在我国不同地区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③改革开放时期,在对改革前20多年农机化中“左”的影响进行清理时,矫枉过正,出现了80年代初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否定论。认为“石油农业”在我国行不通,只搞生物技术就行了。认识的模糊造成实践中的混乱。农业机械失营失控,有些地方农机具被拆分,或因无人管理而报废。农机教育网络受到严重冲击。 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所走过的道路,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但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失误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暂时困难而对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持否定态度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方向是正确的。机械化代替手工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业机械化是当今各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有人说中国要绕过“6油农业”,X搞“生态农业”也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实,重视“生态农业”是对的,但不能片面地把“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对立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态农业”是要靠农业机械化这个手段去实现的。我们应当从广义上理解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本身就是与机械化相辅相成的,农业运输、农产品加工和林、牧、渔业现代化也离不开机械化。可以说,整个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机械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其必然性而不顾客观条件的冒进,又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性而消极等待,在认识上则不应消极回避它,而应该积极正视它,决不能低估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①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手段而言,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工具:犁、耙、锄头、镰刀等,普遍存在的还是人力播种,人办收割;就劳动对象而言,耕地过于分散零碎,土地利用率低,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受损;就劳动力而言,我国农业劳动人口多,但素质差。只有大力提倡科教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改变生产力落后状态,使农业生产上一个新台阶。②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企业化的集约化经营。而集约化农业要求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的投。人,其中校人大量农业机械则是一项基本要求。②生产工具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使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得不到有效采用,制约了土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激烈的竞争,发展机械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第二,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业现代化包括技术(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技术上就是采用现代的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装备农业,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体系。机械技术就是机械化,它是从机械操作斤始,进而达到自动化,其作用主要是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生物核,术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保护、良种培育、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农田灌溉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着重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只有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适当地结合起来,两重并举,才能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提高土地生产率,,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过去曾走过了一些弯路,但现在都基本上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了,而且一配合得较好,从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生产组织上实行专业化、一体化和管理方法上的科学化。如运用系统分析法。电脑和通讯网络等科学技术。而这些先进技术实施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以机械化为基础和手段。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 第三,发展农业机械化,它可以成为我因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机械化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提高农业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在产率,降低成本,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不仅有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的间接经济效益。农机行业是。联系农业和工业的纽带,发展农业机械化,扩大‘咱需”,农机行业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①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各种类型的农用机器、电力设备,促使农机科研投入大量资金,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多层次的农机供应,促使农机制造、销售、修配、电子、电力等部门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可”以大大刺激城市工业和#镇企业的发展。②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及水利等基础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刺激建筑、建材、交通、能源等部门规模的扩大、生产的发展。③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农机人员*发农民学习农机知识的热潮,可以进一步刺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展农业机械化,能刺激工业对农机的投资和农村的消费,只要引导得当,农机行业一定能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发展.农业机械化人近期来看农民解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增加了收入,有助于农民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缩小了工农和城乡差别。从长期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减少农业人.a,为我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过渡创造条件。另外,我们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和对策 任何一项生产力的突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虽然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切不可忽视存在的困难。最突出的困难是: 第一,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但素质要求提高。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差。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0.3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gi%,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83%,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总劳动力的46.75%,这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之一。 第二,资金困难。农业机械化的农机科研开发、投入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农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财政暂时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来投入农业机械化,这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第三,土地过于分散零碎。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然而,我国不到15亿亩土地被分给2亿多农户,户均6-7亩耕地,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便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利。 此外,农机产品市场还不很规范,农机产品造价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发展农业机械化有现实困难,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要发展,而应当正视困难,积极寻求对策,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第一,实事求是,有差别地发展。我们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量力而行。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差别较大,因而农业机械化在地区、项目、水平、形式的布局上将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地区要因时困地团倩制宜,区别对待,允许不平衡,有差别地发展。农业机械类型、品种要注意实用性,在近期重点发展那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项目。农民使用农业机械既增产又增收入机械使用中得到经济实惠,使农业机械化成为亿万农民自觉自愿参加的经济进程。 第二,加快工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工业以及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能吸收农村多余的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创造条件。另外,工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资金,降低农机具的生产成本,为农业提供适用、配套、高效、价廉的农机具。 第三,倡导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集中。在坚持土地国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广承包制下的租赁制、有偿转让制和股份制,加强土地的自主经营使用的灵活性,搞;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规模经营的问题解决了,资金就可由规模经营者(国家、集体、股份合作者或私人)筹集。如可以通过承包或租赁协议,使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或种植专业户转移,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第四、拓宽投资渠道。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资金,离不开国家的帮助。但是,目前国家财力有限,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尤其是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足,仅占农业总投入的1.7%左右,单靠国家的扶助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拓宽投资渠道,政府、企业、私人和外资均可成为出资的主体,发动全社会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 第五,科教兴农,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教兴农就是依靠科技和教育来振兴农业。去年国务院发出通知,明确指出以乡为中心的农业服务体系不仅不能解散,而且还要加强农机站和农技站(即农艺推广站)建设和管理。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劳动力的素质又取决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既要努力发展高等、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又要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提高高中升学率,普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第六,加快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法制建设。全国已有一些省出台了(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一些农机监理的地方性法规。建议加快制订全国性的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法律,对农机生产的投资方法、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和农用燃料、电力价格补贴等要用法律加以规范。对农机市场上的不法商人要予以严厉打击,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经济论文:论近代江西农业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 [内容提要]江西近代农业经济转型极不顺利,近代化的进程十分缓慢。它既落后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邻省,也落后于湖南、安徽、湖北等内陆邻省。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江西近代农业经济转型遭到了一系列因素的阻碍,从而导致其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不充分。这些阻碍因素,有些是江西特有的,正是这种因素造成了江西农业经济顺利实现近代化的特殊困难;而有些则是江西和其他省份都具有的,这些普遍具有的阻碍近代化的因素同江西近代的特殊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江西经济近代化的反作用力。正是这种反作用力严重阻碍了江西农业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近代江西;经济转型;制约因素 列宁曾经指出:在近代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二个重要关键,一是直接生产者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一是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笔者在分析近代江西农业经济转型时,依据列宁的这一论断,从纵向上把近代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发展层次,即农业自然经济、农业商品经济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以把握江西近代农业经济转型特点。从这一视角看,近代江西农业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因此,本文在分析近代江西农业经济转型制约因素时,着重分析近代江西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纵观江西历史,江西社会经济,在唐宋以后直到清前期,在全国各省中一直处于较领先地位,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江西商人凭借着江西本地商品如大米、茶、夏布、纸产、瓷器等活跃在全国各地,甚至出现了“无江西商人不成商场的局面”。①据史料记载:“江西商人,遍布于长江上游各省……且恒操金融之枢”,“西邦之 名,震耀一时,江西在全国内商业之盛与同时之山西相颉颃”,②从事商业经营者人“数何止数十万人”,每年为江西积累资金“殆将近千万元”。③然而进入近代以后,江西的这种优势却逐渐丧失了,变得相对落后,到民国年间,“江西在外之商人,几全归破产”,省内“各种产业均呈急速衰弱与崩溃之势”。④从此江西的经济一蹶不振,解放后变成了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落后的省份。 江西社会经济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由盛转衰的局面,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打断了江西自古以来呈优势发展的经济发展进程。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开放九江为通商口岸,从此江西的门户正式被外国列强打开。1860年,英国轮船首驶长江,强行划定九江城外的龙开河东段为其租界,继之,法、俄、日等国也纷至沓来,在九江设立租界,取得了在九江通商,在江西内地贸易的特权。不久他们又控制了九江海关,“海关的人员全部为欧洲人”,并且“完全不受省政府管辖”。⑤在税率上推行有害于本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值百抽二点五的子口税,并严格规定纳税之后“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则”。⑥而江西本地商品则要交纳为数几倍的数额,如茶叶出口仅厘金一项就达“每百两约抽二十五两”,⑦这就大大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还直接在江西设厂制造,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在九江开办航运公司,其后英国在九江的太古,怡和两洋行也分别建立了九江码头,俄国人在九江先后建立了“新太”和“顺丰”两个砖茶厂。⑧就这样,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江西开始了以掠夺农产原料、开辟商品市场为目的的经济侵略活动。由于他们手中掌握了政治、经济特权,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技术,在这场商品经济的竞争中击败江西的商品经济是注定的。不久江西各地市场就“洋货充斥”,江西本地商品的销售市场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竞争中,江西原有工商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纷纷破产。 别的不说,仅就古代以来江西一向负有盛名,销路广大的三个名牌产品:夏布、茶叶和纸张的命运就可以略见一斑。由于外货入侵,这些商品日益变得滞销,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纷纷破产失业。 铅山和石城是近代江西造纸业的两个中心地区,但到了光绪年间,铅山“纸张一项,从前洋纸未行时,每年可售银四、五十万两……近年洋纸盛行,不免滞销亏折……近因洋纸盛行,售价不满十万。”⑨石城县乡村居民:“向以造纸为业,纸料尚称洁白,未停科以前广销,出口不下百万元,近来洋纸盛行,销路既滞,歇业者十居八、九。”⑩以此推算近代江西造纸业,由于受到外国纸张竞争的打击,商品成交额比过去减少了至少是3/4,纸厂关门者占十分之八九,这是造纸业的情况。义宁州是江西著名的产茶区,据《江西农工商矿记略》记载,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茶叶价格、市场都被俄国人控制,义宁州茶业“任其抑勒,亏折不少,行销既滞,山户自益疲弊”。⑾以至“宁州茶实本六十两,今只售三十四、五两”。⑿正是由于茶农破产,茶商亏折,使近代江西茶业生产十分萧条。九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茶市之一,往日茶业生产十分兴隆,但是由于茶业的市场和价格都被外国资本主义所垄断,对生产者和茶商来说,经营是极不利的,他们每个季度的损失“估计有一百万两”。⒀以至光绪十九年出现了“刻下九江街市已无一人从苦茗中求生计者,茶市之衰大可知也”⒁的荒凉景象。夏布的产销也现出了同样的情况,据宣统3年正月28日《时报》记载“江西布业分大布、夏布两种,销售国内各行省,权利甚厚,亦赣省出产之大宗,乃自洋布、洋纱盛行,非但各省销路顿窒,即赣省本地人,亦竞购外货。布业一落千丈,纷纷亏蚀收歇,而染织坊亦受此影响,去岁秋冬两季即停,因之失业工人,不知凡几”。 稻谷历来是江西的大宗商品,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江西,唐宋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近代以来,由于洋米、洋麦的倾销,粮食价格被外国资本主义垄断,造成了“谷贱伤农”的结果,大大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上太平天国革命的冲击,近代江西的粮食仓库“缺谷自数百石至一万余石不等。”⒂同治年间“南昌所属丰城及饶州鄱阳诸县储粮仓库,仓舍荡然”。⒃光绪年间江西“各属米价骤贵至四、五两有奇,饶、广以东并无米可购”。⒄到民国年间甚至出现了大量地从国外进口粮食的情况。⒅ 除此之外,其他行业的情况也差不多,比如史料记载说:“江西近年洋糖、洋油盛行内地,致油、糖各行诸多亏本歇业……油糖二宗、因此大为减色。”⒆ 从江西近代对外贸易来看⒇:江西近代进出口贸易都有发展,农村中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化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表面看来江西近代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从实质上来看,这种发展是畸形的和注定要短命的。因为第一,这种发展完全是殖民性质的发展。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出口商品几乎全是农产初级商品,进口的大都是工业制品。真正发达的商品经济产品应该是高层次、多加工的商品,而不是初级原料。这种发展完全是因为帝国主义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所引起的,而且完全服从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需要的,和国内市场的关系不大,不是以国内工业发展和发达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因而其发展是畸形的。作为一种经济走向了这样一条道路,其破产是必然的。第二,帝国主义利用特权和经济上的优势,操纵农产商品的价格,垄断商品市场,采用不等价交换的方式,高价出售工业品,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并且不断扩大这种剪刀差。如以1913年为基期,进口和出口的物价指数都为100,那么到了1921年至1925年,进口物价指数上升为153,增加了1/2以上,出口物价上升为133,只增加了1/3。[21]从近代江西商品市场的来看,也完全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支配,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景气与否,直接影响着江西农产商品贸易的增减,从而直接影响江西近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固有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市场有时一定会出现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丧失国内市场,缺乏社会分工基础的单纯以出卖原料为主的近代江西商品经济就只有破产了。江西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正是走着这样一条由畸形发展到彻底破产的道路。经过同治、光绪年间的畸形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江西商品经济全面崩溃。其表现主要有三:首先,到民国年间江西农村各种产业都出现了急速衰落与崩溃的趋势。如纸业生产就有不但“绝迹于省外市场,即在本省市场亦不能立足”[22]的趋势。其次,是出口数量飞速下降,江西近代十几种主要出口的商品数量全都减少半数以上。比如稻谷出口,光绪年间是100多万担,至民国二十九年降为29万担。[23]同时“洋米、洋麦输入激增”。第三,是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商品生产者纷纷破产。所以从发展的全过程看,外资入侵最终导致了江西近代商品经济的破产。 综上所述,明清以来呈优势发展的江西工商业的发展,是在外资入侵前面碰了壁,而且碰得焦头烂额,临近破产的边缘,此后一直处于严重落后的状态。 二、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江西后,封建势力虽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各国侵入江西的目的只是为了攫取利润,他们并不是来解放中国人民,也不是来改良江西的经济、发展江西经济,他们不但没有帮助中国肃清封建余孽,而是利用、通过中国的封建势力来剥削中国人民。因此,鸦片战争后,江西虽然进入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但是社会内部仍然完整地保留了封建制度,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丝毫没有受到触动。江西近代农村土地占有情况,依然是地主占有土地。据史料记载,大约占农户总数3%的地主占有50%以上的江西耕地,而占70%以上的贫雇农没有土地或少有土地,[24]不得不去接受地主的地租剥削。就是农民仅有的一点土地,地主也想方设法加以兼并。据民国年间的调查,[25]全省平均100户自耕农即有21.3%户要出典土地。这一时期江的地租剥削率也是很重的,“平均每县为百分之五十”。[26]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由于近代江西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因此近代江西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首先,本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要求集中使用土地,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但是近代江西的地主,在兼并了大量的土地以后,不是进行大规模生产和进行专业化的农业经营,而是把集中的土地全部或绝大部分分割成小块,分散地租给农民耕种,只管收取苛重的地租。[27]从农民这一方面来说,由于地租剥削是高额的,使得农民生活十分困难,无力多租土地,也使农民怕高额地租剥削,不敢多租土地。至于江西的富农,在近代除少数外,大多数经营方法是雇少量的短工,来经营他们自己不多的土地。[28]他们主要利用自己的土地和使用自己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并不去向地主租进更多的土地,有时甚至把自己的土地出租一部分租给佃农耕种。所以无论从地主、富农、还是农民三方面来说都不可能扩大农业商品生产的经营规模,造成了近代江西农业经营规模极其狭小的局面。据《申报年鉴》记载,江西近代农场面积98%在30亩以下。[29]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的地主、富农经济就不可能发展起来,相反小农经营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这跟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所要求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向允许土地可以自由买卖,长期以来土地兼并的情况十分严重。土地越集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就越多,对于佃租的要求也就越强烈,结果造成了高额的地租剥削,加上繁重的赋税,使农民的生活贫困化。据民国年间的调查:“江西农民,平均起来,每年的收入总共是三十六元五角,其中主要支出有三项,一项是赋税共二元零四分,二是保持衣、食、住、行最低标准生活费用共二十八元,三是农田耕作成本费包括田租共十八元,加起来每年支出是四十八元零四分”,那么其年终结算是:36.5-48.04=-11.54(元)。调查者的结论是:近代江西农民连“最低之生活费都不能保持”,不要说婚丧嫁娶、天灾人祸,就是正常年份“亦势非求之负债,不足以苟延残喘也”。[30]上述资料说明近代江西农民,如果单靠租种一点土地,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补求的办法是同时经营家庭手工业,因而家庭手工业便成了近代江西农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所以近代江西农村“农副结合”特别是“耕织结合”特别紧密。诸多的史料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如《同治·新喻县志》记载说:“布……女工之羡,亦所补农之不足也。”[31]又有史料记载说:“夏布为江西最普遍之家庭手工业……一般农户视为重要副业,农夫植麻,女织为缕。”[32]地主剥削愈残酷,农民生活愈贫困,这种小农业与小手工业的结合就愈紧密。我们知道,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以打破自然关系为前提的。由于江西近代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引起的自然经济出奇的坚固,使商品经济的发展很难有所突破。 在农民生活贫穷化和自然经济关系异常坚固的情况下,近代广大江西农村商品购买力很低。1881年一个外国人描写了江西一个普通农户的情况,他写说:“一个普通农民的生产工具……全都是些很粗糙的东西,他和他的家庭成员就用这些东西耕种着一英亩或半英亩的土地,他们就靠这些东西过生活,没有其他。他们几乎没有见过银元,年关节余时就买一点很可怜的奢侈品一一一点猪肉、一点海带或咸鱼作为下饭的珍品,这就是他们最大奢望了……家庭妇女,把棉花纺织成布,他们的衣服要穿到破烂为止,而这种家织的布又非常耐穿,一件衣服,经过补缀。可以穿上三、四年”。[33]史料表明, 作为消费者,农民无力向市场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处于“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经济关系中的农民,也没有必要向市场购买商品,结果是市场萎缩,在市场萎缩了的情况下,商品经济自然就发展不起来。 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农民,长期不和商品市场发生关系,与广宽的外界没有任何联系,这不仅使商品经济很难打进农村,而且反过来会造成抵触商品经济,轻视信息的价值观念,最终导致全省性的闭关自守。近代江西农村存在着严重的抵触商品经济的情况。如赣州府一般农民以“不事商贾”为光荣,[34]九江府“民风、尚农业,罕事工商……无见异迁物之民”,[35]饶州府“俗重农”,[36]广信府“粟、麦、耕畜之产足以自给,出境商贩……殊少”。[37]虽然这里有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却也明显是封建土地关系造成的必然结果。这样由于江西广大农村的生活必需品“不仰给于外,亦不能灌输于外”,[38]造成了封闭式的经济环境。当时几个邻近的自然村就形成了一个自产自足的生产、流通单位,每个农户就是这个单位中的一个细胞,他们除了通过狭隘的农村集市进行互通有无的使用价值交换外,与外界完全隔绝,村与村之间形成隔阻,导致地区间的自给自足,最终导致了全省性的闭关,这是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 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所引起的“男耕女织”的紧密结合,以及农民生活的贫穷化,严重阻碍了社会分工发展。农民的贫穷使农村商品主要生产者缺乏改进生产技术的能力,又使农村商品生产内部进一步的社会分工成为不可能,因为贫困的农民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另一方面“耕织结合”使手工业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影响了近代手工业的独立发展,使手工业不易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影响了手工业内部的再分工,使江西的手工业发展错过了手工工场这一发展阶段,影响了手工业向大工业方向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分工持续扩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发达的社会分工,也就没有不同行业之间的繁荣发达的商品交换。 其三,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地阻碍了江西农村的商业资本的积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高额地租不仅可以给地主增殖财富,而且以土地偷不走、抢不走,不要冒任何风险,这远比经营工商业可靠。加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在社会上形成了“以本保末”的价值观念,集中于地主、官僚、商人手中的大量资金,最终又流向了土地,用于“求田问舍”了,不仅地租收入没有转向工商业,就是工商业本身的利润也几乎全部被购买土地、房产吸收去了,完全脱离了商业的范围。 近代江西地主、商人利用手中的资金兼并土地的重要方式是将资金和粮食转化为高利贷,用更有效的手段取得土地。高利贷的利息一般都很高,地主、商人往往向自耕农或小块土地持有者放高利贷,然后“指田为质”,“以田为当”、“最后乘借债人一时还不起本息之际,把土地据为已有”。高利贷在江西农村十分盛行,商人们“必不欲将其资本于时局阽危之秋,作此等冒险之贸易”,[39]他们想方设法“坫天时雨阳之不及,即拥其所有,冀一岁获二岁之值”。[40]因此近代“江西所属,向有殷实之户,于青黄不接之时,将余谷听农民质押”,[41]结果商业方面“富于资本者既不欲冒险,而愿意冒险者或窘于资本”。[42]大量的资金流向土地和转化为高利贷是导致近代江西农村商业资本奇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田赋、厘金特重 还在元末农民起义之时陈友谅在江西建立了“汉”政权,因为军饷需要,曾经临时“加南昌、瑞州、袁州民赋三倍”。[43]明统一全国后,为了讨好明王朝,瑞州人黎伯安等以陈友谅征赋税之册献给明政府,明朝以此为据,确定了江西每年上交国家的田赋税额,并且以后“遂为常额,终明世未有改焉”。清初沿用明制,以后仍然“至今相沿”。[44]据光绪《江西通志》记载的数目推算,赋额总数比以前增加了83.3%。[45]由于这样一个历史的错误,使江西一走向近代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田赋包袱,地丁银和漕粮的负担比任何省都繁重。加上严重的违例浮征,到同治年间据刘坤一奏报,江西的丁漕数额“倍于湖南、湖北”。[46]清政府在光绪年间也不得不承认江西的田赋征收“远出他省……民生之困,由于征收丁漕浮数太甚也”。由于农业税太重,远远超出了江西广大农村所能承受的能力,所以近代江西出现了长年累月拖欠丁漕的现象,据统计平均每年都有“四、五十万两”。[47]为了完成这些拖欠之数,只好采取下列二个办法,一是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据同治七年户部对江西违例加征丁漕的揭露,江西额征地丁银一两,收银一两五、六钱至一两七、八钱不等,[48]远远高出其他省份。办法之二是动用省县各级库藏。“有由各上司派捐应用者,有各属自行分年捐摊归款者”。每年每县“官为暗赔,或需银万余两,或需数千两”。[49]其结果造成近代江西,不仅民间“民力拮据”,[50]而且官府库藏也是“异常支绌”,[51]官民俱无分文。 税收中的另一大头是厘金。史料记载“江西厘金之重,尤甲于天下”。[52]江西厘金征收时间早,在1853年就已开始征收;税率重,按清政府规定是逢百抽一,而江西一开始就征收10%的厘金税。从征收对象来说,一切东西只要进入流通领域,在江西都要征税。从厘卡的处数看,即使在几次裁减后的1880年江西仍存大卡64处,小卡94处,远远多过其他邻省。江西厘金款额收数很大,但没有一文用在本省的经济建设上,江西厘金收数每年平均在100万两左右,占全国各省厘税收入的10%以上,但是厘税所得用于军费的占去了30万两以上,上交中央户部等款占35万左右,其他用费占30多万两,用于本省的包括行政费用在内不到1%。[53] 由于江西近代田赋、厘税征收特别繁重,使得江西近代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时候,既不能从民间收集资本,也不可能得到地方库藏官款的支持,近代商品经济、新式工商业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资金来源乏缺,导致近代江西工商业资本奇缺。 江西近代各县,几乎找不到“富商大贾”,都是一些小商小贩。这类史料到处可见,如分宜县:“该县惟宜种麻,出产以夏布为大宗,获利亦厚,惟无富商大贾,往彼收买,其零星小贩,运往各处销售者,尚觉往来不绝。”[54]再如萍乡县:“城乡小贸居多,间有资本稍饶者,并非本地商民。”[55]赣州府“郡邑列肄而居者皆远乡大贾,乡人业微业,利微利,以役手足供口腹而已……异乡作客赣人绝少。”[56]吉水县也是“邑内并无大商巨贾”。[57]可见商业资本是何等的缺乏,这反过来又严重阻碍着近代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 首先,资金的缺乏,使江西工商业生产的技术不能得到改进,生产成本高,丧失竞争能力。比如制茶业由于资金缺乏不能集资办茶业公司,使产、供、销配套,而零星的生产“此处一二株,披处二三株,及摘者卖于制者,制者变卖于转运者,转运者复卖于洋商,故其费多,而其价自亦较昂”。[58]制糖业也是这样,由于资金不足,不能更新技术和设备,只能“株守成法,出糖既少,费蔗又多,制法不精,售价更贱,因循不改,转使洋糖充斥内地”。[59]没有发达的商品生产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商品,商品经济当然也就发展不起来。第二,由于缺乏资金,生产和经营的主动权只好让给别人。比如茶业的生产和经营,江西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江西本地“茶盖中华,价甲天下”,[60]在国内外名气不小。每年都有大量的江西名茶运销海内外,九江因此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三大茶市之一。但是由于资金短缺,九江商界经常出现“银根吃紧”的局面。每当此时,九江茶业生产就会出现“茶庄收闭者不少”的现象。[61]这样外国、外省商人就可以利用他们手中雄厚的资本,喧宾夺主,垄断江西的茶业生意。仅俄国人在九江通商后就先后开办了三个砖茶厂,1882年上海、广东等地商人也在九江组成了“宁茶振植公司”。[62]不久外国和外省的商人,不仅控制了江西的茶业生产,而且逐渐控制了江西的茶市,剥削江西广大的茶农,牟取暴利。第三,资金的缺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新式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进程。在光绪年间,清政府曾倡导发展新式的农业经营,进行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全国很多地方都办得卓有成效,如张蹇在江苏兴办的“通海垦牧公司”。[63]江西这时也花了很大精和财力,在各县兴办农牧公司,试种经济作物,数量在100个以上,但是大部分都是由于集不齐股或者是后期缺乏资金支撑而关闭。[64]比如光绪二十九年清江县兴办“种植畜牧公司”的情况就是这样,当地有官荒地约300亩,由禀生邹钦爵作为公司的组建人,准备集股3000元,每股以30元计。从正月到六月,虽然政府不厌其烦地劝励,给予种种的优惠政策,但六个月集股总共“才一百二十元”。用这仅有的几个钱,公司开垦了一半面积的荒地,种上桑、麻等经济作物,但不久就由于“集股不多,资金不敷”,到十二月公司只得以“股少难以推广”而关门。[65]第四,资金严重缺乏,也影响了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交通事业的建设。南浔铁路是江西境内第一条铁路,按筹建人之一蒋家骏的初衷是不想借外债的,甚至设想力争在国内由江西本地人购得半数以上的股票。为此他“力劝殷富绅商,分认股分,务期有巨款”,[66]但是结果没有达到目的,最后由于“江西近年库藏异常支绌,能否由官代筹,事关巨款”,使他着实感到在资金方面,江西省本地官民承担不起,只好在全国各省中分别招股,并不得不先后三次向日本借巨额贷款。铁路主权就这样被迫操纵于日本人之手。也正是由于资金缺乏,不能一下子买齐材料,南浔铁路只好建建停停,前后10年才完成施工任务。 诚然,近代中国其他省份同样缺乏资金,但其田赋、厘税征收没有江西那么重,上交的比例也没有江西大,在兴办近代工商业的时候多少能从地方财政或民间得到一些资金,而江西则官民俱五分文,工商业资本特别缺乏。没有资金,发展商品经济当然就寸步难行。 四、文化教育落后 随着近代商品经济和新式工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要求造就大批适应这一发展的人才。人才的出现,一靠教育的培养,二靠文化环境的熏陶。从文化环境来看,沿海各邻省,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通商口岸开辟以来,西方商人云集,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为沿海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先进经验,并对沿海的工商人才起了示范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各省建交起了良好的公共设施,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不但对本地的人才具有凝聚作用,对全国各地工商人才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因而全国很多地方的工商能人,荟萃沿海省份。洋备运动以后,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引进西方科技的同时,各邻省的近代教育,也办得颇有成效。湖南、湖北的近代教育虽然没有沿海邻省兴办得那么早,但却后来居上,办得卓有成效。像湖南既有时务学堂那样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而闻名中国的学堂,也有为适应形势,专门培养商品经济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如醴陵瓷业公司所办的职业学校,[67]它的毕业生支撑着公司,把它从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化企业,到1906年这个公司的产品就超过了景德镇的王牌陶瓷,在南京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头奖。湖北的近代教育发展更快,仅张之洞在武汉就先后举办了湖北方言商务学堂、湖北算术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铁路学堂等十几所有名的专业性新式学堂。[68]所有的学堂都设有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课程,既有基础科学如物理、化学、地质学、数学等,也有专业性的科学如造船、采矿、工艺制造等,还开有商业、法律、外交、管理等社会科学。 通过兴办教育,邻省培养了一大批商品经济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华衡芳、徐寿、容宏、郑观应、杨度等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由一大批这样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形成了近代江浙商团、武汉商会、广东商会,他们活跃在各邻省的工商界,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造就了一个相对比较尊重人才,知人善用的社会文化环境。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冲破了封建儒教崇尚“义理”、“轻视末技”的传统思想束缚,开始投身于各种工商事业。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江苏的张蹇,他既是状元,又是一个大企业家和新式教育家,他的经济和教育活动,为江浙一带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反观江西,近代社会文化背景,始终还是由落后、保守的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直到光绪年间,江西知识分子仍然视儒家经典为至上,以“不事商贾”为光荣。期间,光绪帝诏令各省广兴新式学堂,江西护理巡抚翁曾桂曾想设“算学堂”。但是江西知识分子把西学“目为不急之务”,经过“鼓励多方”,仍很少有人愿意入学,结果学堂没有办成,翁只能发出:“江省守旧人多,开化难于他省矣”的感叹。[69]江西知识分子不仅不愿意学习西学,而且极力反对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人。这一点从近代江西激烈的反洋斗争中就可以看到。江西并不是传教士活动最严重的省份,却成为反洋教斗争即所谓“教案”最突出的地区,教案发生的次数多,规模大,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甚者一月之中平均一日发生六起教案,如1900年和1902年。[70]清政府的谕旨也说:“江西民情强悍,民教久不和”,[71]“教案迭出,而江西为尤甚”。[72]近代江教案最多,从反面说明了近代江西的文化思想最保守、最落后。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江西兴办近代教育的步履非常艰难,以教授西学为内容的新式学堂在江西迟迟不能出现。直到1901年8月清政府颁兴学诏书:“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堂”。[73]至此,江西才不得不设立新式学堂。 文化、教育落后,使近代江西严重缺乏商品经济人才,这必然要影响到近代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大吃没有人才之亏。以瓷器生产为例,本来江西景德镇是瓷都,拥有大批技术精良的瓷工。可是由于近代江西不重视教育,以致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出现了“老匠良工散之殆尽,配制颜料多半失传,新匠不惟技艺远逊前人,即人数亦较前减少,凡有一技之长之匠,但已募人官窑,物以少而见珍……”。[74]而湖南的醴陵瓷业公司由于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开办了“瓷业职业学校”,靠着它的毕业生终于在竞争中击败了景德镇的王牌瓷器。由于教育跟不上,江西商品生产大都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销路不广。花大力气建立的几个公司,由于缺乏适当的经营管理人才,大都寿命不长。如袁州矿务公司“因经理不得其人,采挖亏折资本……先后停办,撤消公司”。[75]在商业方面,由于不懂经营,江西甚至出现“常虑有钱无生意可做”[76]的局面,人才的缺乏同样也影响到了江西交通事业的建设。德寿任江西巡抚期间,也曾考虑到“路矿两项,为今日要务,宜认真讲求,赶紧开办,以拓利源,而杜凯觎,未便置诸缓图,坐失良机”。他曾想筑一条“连接汉口,经江西、直达广州的铁路”,准备向朝廷奏请贷款,并委派候补知县张曾治等组织人员,勘查好了路线。但当准备动手筑路时,访遍省内人才,竟发现“江省现无熟悉此项工程之员,亦无承任集股建筑之商,拟请稍缓”。[77]这虽然说明德寿的平庸无能,但同样也反映了江西近代人才奇缺。一缓就是几十年,直到1997年这条铁路才建起来,人才的缺乏给江西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失。 从世界大形势看,早在十七八世纪,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了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代表时代新潮流的资本主义体系。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已经表明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都必须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78]面对着旧的经济秩序已被冲垮,传统农业已日益破产的严峻形势,是选择新的生产方式迅速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筑铁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新的商品经济秩序呢?还是留连忘返于往日的“鱼米之乡”,依旧故我地搞老一套?这是决定命运的选择。考察整个近代江西,对外资入侵的反映在主观上显得十分迟缓和被动,走的是后一条道路。而邻省象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邻省对外资入侵的反映相对比江西早,也比较积极主动。这种主动性和捷足先登,对这些省份近代及以后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正是这点才拉开了近代及以后江西与邻省经济发展的距离。 从洋务派在各省建立近代工业,引进外国机器进行近代化生产,到两湖维新派在湖广倡导资本主义改良,到革命派在广东、湖北、江浙一带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充分展示了邻省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在江西周围逐渐形成了几个中国高技术区。邻省建立了薄弱的工业基础,培养了大批工商人才,形成了活跃的商品经济空气。而整个近代,江西一向沉寂无闻,除了不断地爆发反洋教斗争和农民起义之外,近代资本主义化好像从来没有同江西发生过关系。 以上就是江西和邻省在接受新生产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别,然而还不止于此,在邻省建设近代企业的过程中,江西充当了邻省“嫁衣 裳”的角色。自己拿出了很大一部分钱,给邻省发展经济,建设近代工矿、交通事业,这样就更把自己与邻省的距离拉大了。 为了支持各省搞军事工业,江西每年要拨“银三十万两给中央支用”。[79]19世纪90年代修筑铁路成了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早期修建一些铁路所需经费,除向外国借款外,相当一部分款项都是由各个没有建设项目的省份协济。江西大约每年要拿五万两银子“协济”各省办铁路。[80]轮船招商局成立时,江西也慷慨地拿出了一大批资金“协济”。江西的资金本来就不多,再无偿地拿出这一部分,资金就更少了,这不能不影响到江西近代工业的建设。九江是江西近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地方,像样的工业建设项目,第一个是南浔铁路的修建,由于资金缺乏,十几年才建成;第二个是1920年动工兴建,到1926年才生产的“九江九兴纱厂”,生产不到两年就因缺乏资金支撑,负债累累,而面临破产倒闭。[81] 另一方面,江西近代工业发展缓慢使江西广大市场,不仅成了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的市场,而且也成了邻省工业制品的销售市场。这样江西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由于工业不发达,与别人交换的商品只能是农产品原料。农产品是初级产品,价格十分低廉,工业品是高级产品,价格昂贵。往往极廉价的农产原料经过简单的加工,又运到江西来卖就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值,其结果是别人发财,自己受损。商品经济本来是可以赚钱的,可是江西由于没有工业作后盾,生意越做,相对来说本省就越穷。等到江西开始意识到要办工业的时候,处境就已相当困难了,首先是资金缺乏,再加上市场已被占领,就只能落后于邻省了。 可见,江西在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之时,丧失了时机,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当规模与近代社会经济转型有密切联系的工矿、交通事业,从而使江西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丧失了可靠的基础,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 六、地理环境封闭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条件对于经济的发展,是经常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马克思说过:“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82]对于商品经济来说,自然条件不仅影响到商品的质量、形式,还会影响到商品的流通和成本。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那些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成本低的地区生产的商品,必然会向生产成本高的地区流动,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地理分工。近代中国各地区的生产也开始了生产的地理大分工。那么分工根据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温和的气候是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83]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可供航行的河流、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土特产等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工业发达的先决条件。按照这个理论,江西土肥水美可以有繁荣发达的封建农业,但不见得商品经济一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是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矿、物产品。这样进入近代后,整个中国地理条件好的省份可以发展工商业,成为发展工商经济的主角,条件不好的省份只能保持传统农业。 考察江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封闭性。江西深居内陆。信息难得,既没有沿海邻省那样走上海洋的可能,也不像两湖那样地处中国中心,是四方交会之所。 明清时期,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之所以能走在全国各省前列,得益于当时广州是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江西处于对外贸易的交通要道上。但是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五口通商口岸的开辟,对外贸易的中心从广州转至上海,使原来江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完全丧失。大量的进出口商品不再是经江西到广州,而是从四面八方涌向上海。同近代化的海运和铁路运输相比,江西梅岭通道显得太原始了,适应不了新的商品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江西的商品流通随之急剧衰退:“向之冲途,今为迂道。”[84]直接造成的后果便是商品经济迅速萎缩。据史料记载,五口通商以后,江西“商货锐减,赣江沿岸码头逐渐冷落”。[85]樟树、吴城等过去繁荣的商业市镇过往贸易“减少十之八、九”。[86]原来以赣州、吉安、抚州等市镇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繁荣的广大江西南部地区,经济迅速衰退,以至后来赣南变成了全省著名的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穷山区”。 进入近代以后,在自然经济瓦解的时候,由于江西的地理环境的不利,生产的地理大分工,不自觉地把江西划为传统的农业区域。而江西的邻省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工商业得以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近代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带,由于有江西等地的米谷接济作后盾,“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87]而种棉者“则十之七、八”。[88]福建的果树、烟草种植“田既去七、八”;[89]苏州“无论丰歉,江广、安徽之客米来售者岁不下数百万石,良田槽坊酤于市,土庶酿于家,本地所产,耗于酒者大半故也”。[90]据陈支平同志的研究,整个近代江西每年都要运销几千万石粮食到东南沿海地区。[91]这就使得东南沿海省份有可能让出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和土地从事各种工商业活动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而江西为了生产这些粮食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土地,局限于单纯的粮食生产,使江西和邻省在社会分工方面拉开了距离。邻省迅速从农业中分离出劳动力从事工商和其他,而江西大部劳动力只得从事粮食生产。 到清光绪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和邻省生产的地理分工,基本上趋于固定,江西省的粮食已成为东南沿海地区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东南沿海各地区所生产的各种商品诸如棉布、蔗糖、果品等亦成为江西人民生活必需品。清代一位名叫魏禧的人士曾经指出:如果江西的粮食无法运出销售的话,那么江西与东南沿海各省之间,势必造成“一方粟死,一方金死”的“交困”[92]局面。结果邻省成了近展工商经济的主角,而江西则只能依旧搞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了。 总之,由于江西的交通阻塞,运输不便,信息不灵,不便于搞商品经济,在近代的生产地理分工中不自觉地选择了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的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和自然环境的封闭性结合,更造成了恶劣的后果。它割裂了江西同外界的联系,使江西永远停留在小农业生产阶段,带来的后遗症是不愿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了落后,培养了懒惰精神,严重束缚了近代江西社会和经济的顺利转型。 七、地方政府保守无能 除了上述以外,阻碍江西近代社会经济顺利转型主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无能,方针政策保守。 近代中国曾经有过二次发展经济的机会,一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二是甲午战争以后到清末的和新政时期。在这两个时期,清政府迫于形势,曾力倡发展城乡工商业,以求富国强兵。机会是平等的,但能否抓住机会,对各省来说,则要看地方政府的主观努力。如果这个地方政府是一个稳定有力,积极开明的地方政府,对内能积极主动,实行开明政策,推动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对外能取得必要的权力,如争得中央贷款,取得必要的原料和市场等,那么它相对地就能抓住时机,在近代整个中国普遍落后的情况下,相对地把本省的经济发展推进一步。否则既没有一个有力的地方政府,又实行保守政策,对新式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不给予保护和支持,反而处处卡壳,这样只能失却发展经济的好时机。 相对江西来说,在这二次机会中,各邻省政府较有力、较开明,当时封疆大吏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张之洞、丁宝桢、陈宝箴等,恰在此时任职于各邻省。在洋务运动期间他们先后从中央奏请得巨额官款,在各邻省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在他们的带领下,各邻省涌现了一大批力倡导发展工商,致力于近代实业的官、商大员,如盛宣怀、张蹇、徐润、杨度等。由这些人组成的地方政府,在邻省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湖北张之洞认为中国商业不振的原因就在于:“但有征商之政,而少护商之法”。[93]因此他在自己的权限之内采取了一系列振兴商务的措施,如创设汉口商务公所,陈列湖北各县生产的农副产品及手工制品,邀请中外商人参观,以广其销路,开拓利源。他还设立了商务局以鼓舞联络商情,创办商报,倡导别立公司,与洋商合办企业制造土货,严禁税卡、厘卡留难勒索等,使湖北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从1895年到1905年的十年间,汉口对内对外贸易总额增加了一倍,[94]成为全国性原料和农产品的集散地和转运站之一。湖南巡抚陈宝箴从1895年到1898年也推行了一系列奖励工商业的政策,提倡公私办企业、办商会及农会等,他还亲自奏请筹建了一个矿务局,一个化工公司和一间兵工厂。[95]巡抚大人的身体力行,无疑起了榜样作用。这时湖南各县、乡镇企业迅速出现,1895年仅火柴厂就在安化、益阳、桂阳三地办了三个。[96]1896年仅矿业就开办了平江黄洞金矿,新化锡矿山锑矿,益阳板溪锑矿等十几处,出产的产品“多运销外地,颇有声誉……获得了一定的发展。”[97]以致连平时极力反对未业的儒学大师王先谦也私人投资于平江金矿,并在长沙等地开设了众多的商店。[98],其他各省也同样在大刀阔斧地办工商业。虽然他们的这些努力对整个近代中国来说影响不大,但对于发展各邻省的工商业经济,仍然起了一定的作用。到20世纪初,江浙等邻省就成为中国“商品最为发达的地区”。[99] 相比之下,江西省级政府则显得十分软弱无能,顽固保守。既无像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那样有威望的封疆大吏,能为本省的经济建设争得必要的权力,又无像陈宝箴、张之洞那样开明创新的巡抚大员,为本省的商品经济发展开辟道路。赣籍京官到同治以后“垂三十年,江西无三品京官”。[100]申请不到巨额官款,本省原本又穷,所以邻省能办洋务,江西却无条件。作为一省之长,江西巡抚近代70年替换了30人,平均任职才二年。[101]省级领导班子结构长期处于不稳定之中,新的巡抚刚熟悉情况却又被调走,不可能对江西的经济发展有长远的、一贯到底的规划。所以即使是像刘坤一、沈葆桢那样有名气的洋务官员,由于任职时间太短,他们在任江西巡抚期间也并没有任何创新。沈葆桢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刘坤一奔波于防旱救灾,此外的二十几位巡抚,除少数外,多是一些极端保守,碌碌无为之辈,像毓科、德寿、李兴锐、胡延干等十几位巡抚,他们要么是享乐及时的昏臣,要么是镇压人民的刽子手,要么是苛征暴敛的奴才。江西近展经济的二次机会就丧失在这些人手中。通查光绪年间的奏折,江西巡抚的奏事,除了有关镇压会党和如何征收税收外,几乎没有一人通盘考虑过如何适应全国的形势,发展江西工商业。光绪八年邻省工商业正在蓬勃发展,这时江西地方政府却向光绪上奏反对江西发展工商经济,认为江西的田赋漕粮“历朝重视……实为国计之根,而大小可为缓急之序……”田赋漕粮应摆在第一位,应该“合官民为之”,其他诸如办企业,发展工商业只不过是“其小而缓者”,只要“鸠民力治之”[102]就可以了。光绪皇帝接奏后“详加批阅”,认为可行,从此就定下了江西近展经济的基调。对江西近代社会转型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有害、保守的策略方针。为了推行这个方针,以后江西各届巡抚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如何更多地征收地丁漕粮上。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田地荒芜,民生凋蔽。为了巩固统治,从19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在农村搞了一次延续了30多年的全国规模的减赋运动,目的是想使农民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在这场减赋运动中,湖南每年平均约减浮收160余万千文,湖北每年近50余万两,安徽为120到130万千文,浙江为230万千文,江苏平均每年比以前减轻26.8%。[103]而江西虽然在1856年即拟减赋,但地方官“并未真正实行”,1862年制定永久性章程时,反而比以前的税率,平均每石加征一两五钱,每年加征100多万两。[104]可见,在推行减赋这一政策时,江西农村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许多。 与邻省政府相反,江西的地方官员对办理近代工商业缺乏热情。即使在和新政高潮时期,尽管清政府一再强调地方政府要大力提倡办企业,发展工商,可是江西的地方官员仍是无动于衷,不仅较大的企业官府一个都没办,连民间私人开办的小企业也不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支持,反而想方设法置之于死地,处处加以限制。例如江西矿务公司章程规定:[105]领取执照后十二个月之内“逾期限未开办者,即行注销,先开办后申请者,概不准开”。袁州郡出产土磺硝,一向无人开采,光绪二十八年易炳勋等集资开了三处磺矿,由于不合章程,先后被迫停办。[106]后来陈永龄等设立“同兴公司”开采磺矿,官局又极力排挤,以致“存贷甚多,销路不行,只得拱手让给官府”。[107]南昌商人梁基,在光绪年间想开设“生利公司”,煎熬樟脑,前后四 年四次申报执照,省政府都以“跨占数郡”为理由“批斥未准”。[108]他们的考虑是:“士民之煎熬者,势必自行销售,不特无可稽查,税务废业,且恐通贼济匪,其患不堪设想”。[109]政府明文规定“禁止商民别立公司”。[110]并在各地“稽查缉私”,[111]一发现私人开矿或办公司即“拘案查办”,可见政策是何等的保守。 新政时期由于中央一再催促,江西在兴办近代工商业方面也不得不作些举动,兴办了一些企业、公司。但邻省办企业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而江西办工厂的目的是:“多设一艺所,即地方少无数游民”。[112]而且江西兴办的都是小规模的工艺所,重点兴办的是罪犯习艺所,占这一时期兴办各种工厂、企业数的一半以上,[113]成为这一时期江西办工商的主流。实际上近代江西工商业的发展道路是朝着劳改工厂的方向发展的。别省用人才,而江西却用罪犯,用有限的资金,来兴办无助于经济发展的习艺所,是没有前途的。结果到光绪末年,各县的习艺所皆告:“经费支出”、“技艺不精”,先后一个个关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可惜的是错过了一次发展经济的好机会。 地方政府软弱无能,顽固保守,既不能为近代江西工商业发展争得必要的权力,给予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又处处轻视商品经济,限制它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近代江西社会经济的转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江西近代化进程发展缓慢的最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近代江西近代社会转型不顺利是上述七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打断了江西原有工商业经济的呈优势的正常发展,使它发展缓慢成为可能,为其他六个不利因素发挥作用提供了前提。但是外资入侵这只是江西近代社会缓慢的外部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导致江西近代社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还是近代江西社会内部的原因。 地方政府的保守无能是导致江西近代社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进入近代以后,江西地方政府推行保守政策,造成了江西文化、教育落后,没有建立新工业,田赋、厘金征收特别繁重等后果,也使得江西的封闭性的地理环境得不到改变,其保护封建经济的政策,当然更使江西的封建势力更加强大,从而加大了近代江西由传统到近代转型的阻力。由此可见.其他几个制约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地方政府的保守无能带来的结果。 没有建立新式近代工业基础,文化教育落后,田赋、厘金征收繁重,既是保守政策的内容,也是保守政策造成的直接后果。反过来没有新式工业和近代化的文化教育,当然也就不能冲破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也就不能改变近代江西交通落后的面貌。 封建的生产关系,从众多的方面束缚了江西近代经济的发展,它限制了商品生产的规模、市场购买力,束缚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也导致了商业资本的奇缺,使得近代工业不能在江西出现。而自然经济带来的小农思想,也是近代教育在江西不能发展的重要原因。它导致了自然经济的坚固性,使人们不必要与外界交通,缺乏打出去的精神,因而江西的封闭性地理环境永远得不到改变。二者结合起来既保护了落后意识,又养成了懒惰陋习,反映到地方官员上,就是政策的保守和无能。
健康保险论文:健康保险的风险特征与产品创新 [摘 要] 健康保险由于经营风险大、管理成本高、管理难度大,面临普遍发展难题。过度医疗、逆选择等外界风险的大量存在,成为健康保险的发展瓶颈,健康保险产品创新成为走出困境的希望之路。因此,在产品创新导向上要注重将健康保险自身规律与市场需求规律有机结合,建立起以保险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为前提、以健康管理为基础、以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效合作为保证的健康保险风险控制机制;建立起以普遍性需求为主导、以区域性和个性化需求为辅助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研发体制;创造出政府政策支持和具体优惠政策并举、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两个优势均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政策环境。 [关键词] 健康保险;风险特点;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机制;产品研发体制 一、健康保险的风险特征及发展现状 健康保险是人身保险三大业务系统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92条第2款明确规定:“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健康保险产品自身的风险特点 1.与普通人寿保险相比较,健康保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特点。人寿保险包括生存保险、死亡保险和生存与死亡两全保险,其精算依据主要是生命周期表,一般几十年可以不变。而健康保险的精算依据是经验数据,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在实际生活当中,由于疾病是人的身体中的各种因素积累所致,呈现出复杂的过程,增加了疾病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2.与意外伤害保险相比较,健康保险具有多发性的特点。人身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往往以千分之几计,疾病发生率则以百分之几甚至十分之几计。因此,健康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十分明显。 (二)健康保险可能产生的外界风险 1.医疗、药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2004年的25年内,人均收入增长10倍,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增长35倍,年均增长24%,个人负担从21%上升至53.68%。由于健康保险承保周期的原因,医疗费用、药品价格的上涨,必然带来保险公司的费差损风险。 2.过度医疗的风险。医患利益不一致的过度医疗风险则最后转嫁给保险公司。 3.逆选择等道德风险。 4.人类自身抗疾病风险能力的降低。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的年轻化趋势,都给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带来了新的风险。 (三)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现状 1.业务总量很小。2006年保险业保费收入5 641.4亿元,健康保险保费仅占全国保费收入的6.68%,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9.12%,显然与健康保险在整个保险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2.业务比重很低。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中所占比重: 2001年为4.32%,2002年为5.38%,2003年为8.03%,2004年为8.05%,2005年为8.4%,2006年为9.12%,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健康保险业务比重均在20%以上。 3.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极微。从保险深度来看,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312亿元,gdp为182 321亿元,仅占0.17%,2006年全国gdp为209 407亿元,健康保险也占 0.17%。从保险密度来看,2005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4元;2006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9元。 4.业务覆盖面极小。我国由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都在60%左右。2005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7 590.3亿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83元,个人支出313元,占 53.68%,人均商业健康保险消费支出仅占个人卫生费用支出的7.66%,而美国这一比例为50%以上。 健康保险业务发展中出现的几种现象更应该引起关注。一是“蛋糕分割效应”。“发展主要靠分割现有的市场蛋糕,而不是思考怎样把蛋糕做大”,这一形象比喻指出了健康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根源所在。全国健康保险产品数量有300多种,在数量上很丰富,但实际产品多数雷同,仅有医疗费用报销型、重大疾病、附加住院补贴型等少数几个产品较为畅销。二是三个“1/3”。从经营风险上来看,健康保险由于其自身的风险特点,尤其是逆选择、过度医疗等外界风险的大量存在,时时都在困扰着各个保险主体。业内人士对健康保险普遍有这样一种估计:有赢利或微利的占健康保险业务的1/3,收入与赔付基本持平的占1/3,基本上亏损或严重亏损的占1/3。三是“三年赔付定律”。健康保险业务就一些单险种核算来看,基本上是第一年小赔,第二年中赔,第三年大赔。四是“简单中的复杂”。在医疗服务中,门诊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住院次之,大病治疗最复杂。但通过调研却发现,门诊医疗的赔付率最高,经营风险最大,成为“跑、冒、滴、漏”最严重的地方。 二、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探索 (一)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管窥 国泰人寿推出了“国泰关怀一生终身医疗保险计划”,该产品除提供一般性的医疗保障外,重点突出防癌保障,是第一个专业防癌医疗险,填补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空白。中国人寿的“国寿康源团体医疗保险(b型)”,不仅提供了通常的住院津贴,还包括从被保险人急救医疗费用,到住院期间的住院津贴、外科手术津贴,以至遗体转运、安葬等一个完整的就医链条保障。从最低保障到最高保障有四种计划可供选择,适合不同经济条件和保障需求的团体客户。光大永明的“康顺无忧重大疾病保障计划”,涵盖了包括癌症、急性心肌梗塞、良性脑瘤、肢体瘫痪等40种重大疾病,不仅有重大疾病的全面保障,更提供癌症复发额外保障及保证费率。产品、服务和销售只要向贴近客户需求的方向走一步,就是创新。 (二)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导向选择 在产品创新导向选择上,应将健康保险自身规律与市场需求规律有机结合,摆在首要位置,至少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应注重解决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还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根本方向问题。 2.投入与产出。据统计数据显示,世界500强的保险企业,健康保险首年承保的经济效益为—8%,主要原因是疾病发生率、持续时间等风险标的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变动很大,管理成本高,以及医疗费用难以控制等问题的普遍存在。 3.防范风险与经营风险。健康保险风险具有经营层面风险和管理层面风险,容易忽视的是经营层面的最大风险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个保险产品承保人群越多,其分散风险的功能就越大,管理层面风险则与此相反。 4.稳健经营与长远发展。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围绕各种风险谋求经营与发展是唯一的正途,遵循发展规律和经营原则是经营保险的必要前提,稳健经营是经营保险的基础和关键。对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保险业,更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将提高持续发展、永续发展能力问题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永恒课题。 (三)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条件探索 1.要建立起以保险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为前提、以健康管理为基础、以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效合作为保证的健康保险风险控制机制。现有的健康保险医疗费用控制模式,最明显的弊端就是作为承担最终责任的保险机构,缺少中间 (过程)控制手段,只是在医疗费用支出既成事实后,被动地承担经济补偿责任。其关键的环节就是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管理式医疗是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利益联盟,其最大的亮点是双方共同控制医疗费用,能有效地发挥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道德风险有抑制和监控作用。健康管理是控制发病率、小病拖成大病的有效手段,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且可以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加之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管理,这一自身能力的增强,就能建立起保险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机构三方协同动作的健康保险医疗费用控制机制,为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和发展创造内外结合的基础条件。 2.要建立起以普遍性需求为主导、以区域性和个性化需求为辅助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研发体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在创新观念上抢先突破,考虑实施一种新的产品研发战略,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对消费需求广泛、保障人群众多、对全局影响大的健康保险产品,要举全行业之力,进行集中研发,采取招投标和合同协议方式,进行产品经营权购买。这样做便于政策扶持;有利于扶优限劣;便于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产品开发的专业化。对于区域性、不同层次及特殊保障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开发,可由各保险主体根据消费需求和自身能力进行自主开发。 3.要努力创造出政府政策支持和具体优惠政策并举、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两个优势均能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为保险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具体落实到健康保险业务发展上,针对其风险特殊性的具体政策还不够明显,应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具体的优惠政策,才能保证健康保险的创新和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如果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承担的保险责任范围相同,商业健康保险的费率往往要低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收费水平,这实际意味着商业健康保险执行的是更为公平合理的费率,而最终受益的必然是保险消费者。 健康保险论文: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后的基本框架,分析了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指出无论是从公平还是从效率的角度看,智利的模式都很难说是成功的。从全球范围来看,面对实践的挑战,健康保险的理论研究仍旧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改革 一、历史背景与发展进程 智利的健康保险是国家整个健康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确立的综合健康保险制度规定,不仅健康保险的有关政策由国家制定,而且具体业务也主要由政府部门经办,国家免费提供大部分医疗服务,公共部门承担医院费用的90%,承担病人治疗费用的85%以上,这种体制一直持续了近30年。像其他由政府包办健康保险的国家一样,在1970年代末,智利健康保险制度出现了深刻的效率危机,包括医疗保险支出持续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等等,健康保险制度不仅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潜在因素,健康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980年代初智利的政权更替为健康保险制度的根本转型提供了契机,在当时全球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支配下,智利健康保险的改革采取了节约成本、消除浪费、充分挖掘潜力、改善医疗卫生状况、减少不平等等方面的目标取向,实现了健康保险制度由政府主办向私营化、市场化方向的转变。与此同时,智利还调整了健康保险的管理体制和具体的政策措施,1981年,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和雇员国家医疗服务体系重组为国家卫生基金会(公营健康保险机构)和国家健康保险服务局(snss),作为公共部门履行政府对健康保险事业的责任。同时,中央政府下放部分卫生事业管理权利,初级健康保险交由市级管理。但是,智利健康保险的市场化并不彻底,健康保险也只是实行了部分私有化经营,从而确立了智利公共健康保险和私营健康保险同时并存的二元健康保险体制。 智利健康保险改革之初,虽然社会公众留恋社会医疗,排斥私营健康保险,但是由于政府在政策上遵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念,具有社会政策特色的公共医疗保险基金还是出现了普遍缩水和持续递减,健康保险部分私有化导致了私营保险机构的持续扩张,私营保险机构发展成为了智利最盈利的经济部门。1990年11月至1996年期间,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数量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中的受益人却从1990年的210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380万人,强制健康保险制度中由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承保的人数比例从1990年的19%上升到了 1996年的32%。1990—1996年,私营健康保险机构平均对每位受益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上升了 18%。然而1990年代后期,经济衰退加上私营健康保险机构创新能力不足,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无力提供新产品来增加市场份额,使得智利私营保险没有出现大的发展,1999年后,参加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人的数量几乎没有增长(sapelli and torehe,2001)。 私营保险公司的进入,使得整个健康保险部门成本意识增强,公营健康保险机构的运作似乎也获得了明显的成功。1981年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导致了公营保险体系的普遍重构,包括剥离部分功能和坚持消费者需求导向,在公营保险部门中引入了市场机制,使得制度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促进了诊断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并因此而提高了医疗保险的总支出。 二、智利健康保险制度的体制框架 智利虽然倡导健康保险运作的市场化,允许私营保险企业经营健康保险,但是对于投保人而言,健康保险却是强制性的,即政策范围内的所有人必须参加健康保险,只是具体参加公营还是私营保险人的保险,投保人可以自由选择。但是智利强制性的健康保险对象仅仅限制为在岗工人和退休工人,并未包括其他社会成员,受益人除了投保人本人之外还包括其家属。 (一)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政策差别 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主要政策差别之一是保险费与保险费率的不同。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保险费依据每个社区的费率确定,各个社区的费率大小是不一样的,具体到一个投保人,保险费又根据投保人的年龄、性别和家庭人数而有所差别。公营保险费率仅与受益人的收入有关,而与其年龄、受益人数和健康状况无关,每位购买公营保险的投保人交纳收入的7%作为保险费。 公营保险部门与私营保险差别之二是保障水平的不同,在公营健康保险机构(foivasa)中,每个人都交纳7%的健康保险税,获得相同的一揽子最低医疗服务。私营保险的保障水平取决于交纳的保险费的多少,交纳的保险费越多,获得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则反是,即保险费和健康保险保障服务水平呈对等性。 (二)公营保险机构中投保人的分类 智利的公营健康保险机构根据投保人月收入由低到高分为a、b、c、d、e五个等级,a级属于法定的贫困人口,按照1995年12月确定的收入标准,b级月收入低于144美元,c级月收入为145—225美元之间,d级为月收入225美元以上的人,e级是极少数月收入特别高的人群,a、b、c、d四级分别占总人口的41.2%、31.5%、12.8%、13.9%。 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为所有人提供预防、初级和二、三级卫生保健服务,投保人因病请假也给予补助。对受益人是妇女的,提供5个月的产前和产后假期津贴。对高收入者发给津贴证,在公立医院就诊时享受降价优惠,鼓励高收入者参加公营机构的健康保险。对于穷人公营健康保险机构规定可以免缴7%的保险税,在公立医院就医时自己也不需要付费,但在产前、产后因病缺工不享受津贴,并且不能到私营医院就诊。一般而言,a、b两类人在就医时个人不承担任何费用,c类人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约为总费用的10%,d类人约为20%。 (三)共付制(co—payment) 所谓共付制是指在出现医疗保险事件时,所发生的医药费用由保险人与受益人共同承担,它类似于共同保险。在智利,共付制被认为是对受益人的行为有强制约束,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用共付制度来控制受益人的“道德风险”,降低了保险人承担的医疗责任,这被认为是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模式中最显著的特色。由于健康保险的供方市场尚未规范,许多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提供的健康保险方案保障程度往往很低,迫使受益人自己不得不承担大部分的医疗费用。 三、智利新健康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利新的健康保险制度受到了公众越来越多的批评,这些批评对象主要是私营保险公司,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所谓的“挤出精英(cream skimming)”,它指私营保险公司把那些收入比较高、健康状况比较好的人从公营保险制度中剥离出来,成为自己的保障对象,而把最需要健康保险的那一部分人,特别是低收入的穷人排除在私营保险制度之外。二是私营保险人提供的保障程度过低,主要表现在共付率很高,所谓“共付率”是指被保险人(投保人)承担的压疗费用比例。由于“挤出精英”问题,又引起了不为智利公众所注意的第三个问题,大量收入高而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离开了公共健康保险机构,因此使智利降低卫生保健公共支出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目标没能实现。反过来,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为了改善财务状况,一方面推出新的措施吸引高收入、体质好的受益人,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争夺市场;另一方面,自1996年起也开始推行共付制度。公营健康保险机构医疗费用共付制度的推行,使得其中的受益人个人承担的医疗费出现了巨大增长,特别是对穷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健康保障服务水平和保险价格的双轨制。公营健康保险由国家卫生保健基金管理,其保险费与承保的人数和人口特征无关,均为投保人工资的7%,同时获得相同的保障服务。也就是说,公营健康保险制度的保险费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保险价格仅仅是收入的增函数,由于个人收入存在差别,那么收入高的个人在获得相同医疗服务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并且,公营健康险一般要求受益人在公立医院接受医疗服务,因此选择公共健康险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公共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诸多限制,如通常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低,不能及时就诊,出现排队等待现象等。 私营健康保险制度的保障服务取决于个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保险费依据家庭需要的保障水平和家庭成员的风险状况确定,保险费和保障程度之间是按照市场原则确立的对等关系,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和公正性,较高的保险费就能获得较高质量和数量的医疗服务,并且医疗服务具有相当的便利性,能够随时获得,不会出现公营保险排队等待的现象。 这样,收入较高的人将会选择加入私营健康保险机构。高收入富裕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般也比较好,而高风险的穷人只能留在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中。 第二,共付制度。由于政府对共付制度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私营保险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导致了共付制成为其排挤高风险人群的手段。公营健康保险部门虽然也有共付制,但共付比例在同类人群中是一样的。而私营保险人是在了解了每一个投保人的社会经济条件之后,再确定每个受益人的共付比例的。往往收入越低的人群,在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中自己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高,而获得的经济保障程度却较低,因此共付制起到的作用是对中低收入群体获得私营健康保险设置了一个进入的附加障碍。总体上看,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经济保障程度基本没有超过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最低的到10%以下,病人不得不承担66—91%的经济负担。有研究证实,对于医疗费支出每年少于50万比索的人,自己付费占总费用的31.3%;医疗费用超过500万比索,受益人支付的占总费用的44.9%(ritmann m.,1998)。 第三,私营和公营健康保险的成长不是互相促进,而是相互约束。私营健康保险制度和公营健康保险制度的差异实际上为投保人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契约机制,使投保人自动分成了两类,收入低、风险高的人留在公营保险体制内,而收入高、风险低的投保人则转向私营医疗保险制度。那么,公营保险制度中高收入的人向低收入人的补贴机制被破坏,政府对公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投入增长不仅得不到抑制,增长的速度反而会更大。1995年智利政府为公立卫生健康提供了93280万美元,相当于智利国民人均67.59美元,或者公营健康保险机构870万人均 110.17美元(范桂高,2001)。1985年、1990年和1996年智利的医疗保健开支分别占gdp的百分比为1.6%、2.0%和2.3%(国际劳工局,2000:223)。这同智利改革健康保险制度是为了削减政府负担的初衷是相矛盾的。 公营保险为了改善财政状况已经推出了新的项目,吸引高收入的投保人留在供应保险制度之内,例如为高收入的人提供就诊津贴证明,使他们在公立医院看病享受费用优待,只需付更低的医药费用,从而形成了同私营保险争夺高质量的投保人的局面。 四、结论 智利健康保险制度能够强制性转型源于国家政体的剧烈变迁,这一点是很难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同时,智利新的健康保险制度框架不仅没有实现政府的改革初衷,达到政府对卫生健康费用减少投入的目的,反而成为了扩大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削弱了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社会这一最基本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很难说是成功的,因此也不能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模板。其原因在于,在健康保险制度中,医疗保健品的供给方、个人、政府和健康保险的承办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而各参与主体又都有自己的信息优势,参与人的许多行为在事中无法观察到,在事后又无法验证,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参与人依据特定的制度规则采取相应的策略行动,最后表现出来的经济变量的数据有很大的不同。智利健康保险体系的二元制度结构,以及公营和私营健康保险内部有差别的体制安排并不能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性,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并未完成这—使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健康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有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城市医疗保险的现有制度框架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有报道说,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出现用医保卡购买保健品、化妆品、儿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现象(白天亮,2005)。 经典的理论研究源于rothschild和stiglitz(1976)的竞争性市场框架下健康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该研究表明,由于投保人比保险人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那么保险人只好设定一个平均费率来适用一类投保人,但是,平均费率会导致那些健康风险低于该类平均水平的人退出保险,迫使保险人提高费率,而这又会导致更多的低风险人退出,在极端情况下,高额的保险费令人望而却步,保险市场会彻底崩溃。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没有出现上述情况,从整个社会来看,保险市场不仅能够正常运转,而且是智利盈利最高的行业。其原因在于智利的健康保险法规同竞争性的市场规则不一样,改变了参与人的博弈规则,在智利,受益人必须在健康保险市场之内,没有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自由,改变了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信息和权利结构,受益人不得不同市场上的某一家保险人订立保险契约,尽管具体同哪一家签约可以自由选择,而保险人凭借制订保险合同和自由选择投保人的权利,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制定许多有利于自己的条款,同时,在为数可数的市场供给方的无限重复博弈过程中,相互之间会形成某种垄断的默契,对消费者实行价格歧视,提供保险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大低于竞争性市场的情况。 关于健康保险问题的有影响的研究文献目前仍然局限于竞争性的市场制度,如何设计一种强制性与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揭示健康保险主体的私人信息,从而实现健康保险市场的帕累托均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健康保险论文:对我国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思考 摘要:一个国家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即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仍然存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空间,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更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健康保险经营不佳主要是没有进行合适的专业化经营,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推进专业化经营,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健康险的水平,促进我国健康险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医疗保障制度,赔付率,发展空间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 一个国家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和发展与该国医疗保障制度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即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实践表明,即使在公共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也仍存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 1.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在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国家通过财政预算拨款作为医疗保险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国民提供几乎是免费的医疗保障,如英国、加拿大。从理论上说,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由于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的“挤出效应”,该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将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由于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等待期长等缺陷,许多国民在国家免费提供的医疗保障之外还另外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以提高其健康保障水平。例如,加拿大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国民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险,但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仍然占寿险保费总收入的22%左右。 2.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通过立法强制实施,保险基金主要来自雇主和雇员,国家财政给予补贴,如德国、日本、台湾地区。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社会医疗保险虽然覆盖面广,但往往保障水平不高,商业健康保险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3.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在这种健康保障制度安排下,政府只为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军人)提供医疗保障,其他人群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提供医疗保障。如美国,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政府健康保险计划、私营健康保险计划和管理型医疗保险的结合体。除了老人和—些特殊群体,大多数美国人主要依靠雇主和(或)雇员本人购买的商业健康保险来提供医疗保障。美国是典型的以推行商业健康保险为主的国家,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超过总人口的 60%,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约占人寿保险总保费的20%。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或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还是以实行商业健康保险制度为主导的国家,商业健康保险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在寿险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通常高于20%。 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同样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3697亿元,健康保险费收入只有307亿元。如果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能达到寿险的20%,按2005年的寿险保费计算,商业健康保险费收入将达到739亿元,可见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状况及其国际差距 (一)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 2003年,保监会出台《关于加快健康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的理念,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专业化的经营组织,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五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2005年以来,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和瑞福德健康四家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先后开业。 人保健康提出“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经营理念,即不仅提供事后补偿,还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维护、就诊管理和诊疗服务等,目的在于改善客户健康状况,有助于保险公司降低赔付率和产品价格,增强竞争力。人保健康虽然可以依赖中国人保的强大品牌优势,但由于人保基本没有经营健康保险的经验和数据积累,经营难度较大。 平安健康保险公司将推出第三方管理服务等新型服务,引入“管理型医疗”模式。在产品上将会突破传统健康险的模式,为客户提供如眼科与牙科保健、老年看护等非传统健康险产品。平安健康保险公司将充分利用集团现有的保险成本优势、渠道优势、综合服务优势等,提高健康保险业务的盈利能力。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平安还处于“潜龙未动”状态,实力尚未显示。 其他专业健康险公司,昆仑健康和瑞福德健康已通过验收,但其目前核心岗位位置空缺且欠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经验,也没有提出让人刮目相看的“蓝海战略”,经营难度很大。 据保险公司的资料显示,我国各家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健康险业务的综合赔付率均超过盈利平衡点,部分已涉足商业健康保险的公司也渐生退意,有的甚至已经在大规模地停止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并欲逐步全面退出。 (二)国外健康险的经营状况 与之相对应,国外众多的以经营健康险为主业的公司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02年,国外共有8家以经营健康险为主业的公司人选《财富》500强,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为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上述8家主要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表明,经营健康保险不仅不一定亏本,甚至可以进入世界500强。尽管目前我国有些公司的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状况不太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健康保险本身就必然经营不好,而是我们的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只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健康保险经营的成功经验,做好数据分析、风险控制、产品开发、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基础性工作,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必将大有可为。 三、推进专业化经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健康险水平 导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专业化经营的缺乏。专业化是健康保险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在保险界形成共识,但如何进行专业化却是目前最应该探讨的问题,各保险公司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推进专业化经营,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的健康险水平。 1.要建立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也可以是集团下的专业子公司,还可以是公司内的一个业务管理系列。事实上,各种经营模式都各有其优势和不足(见表2),没有适合所有保险公司的标准模式。保险公司应根据其规模、发展目标、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而且我国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也应该鼓励市场的多样性,关键在于赋予所选择的组织形式充分的技术开发、业务管理、产品开发等的权限和职能,彻底改变健康保险业务依附于寿险业务的状况。 2.要建立专门的核保和核赔体系。鉴于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特点,各保险公司应建立专门的健康保险核保和核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人与核赔人的管理办法;加快研发和使用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核赔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要进一步发挥行业的力量,着手制定疾病表。 3.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和平台,而且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寿险业务管理系统集中解决的是业务流程、人机界面、系统集成等商用系统的共性问题。由于健康保险业务的复杂性、保险事故发生的频繁性,需要有效的过程管控系统,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健康保险的风险管控需要。公司可以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核保、核赔管理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满足业务发展和服务的需要。 4.完善的专业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首先,公司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其次是要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最后,还要提升精算师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5.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开发适合群众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在健康保险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程度;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有效地填补基本健康保险建立后所留下的商业空间。随着保险公司经营经验的积累和外部条件的逐渐成熟,逐步开发在保单中增加保证续保的条款等。有条件的公司,要积极探讨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全球医疗保险等险种的开发。 健康保险论文:简述个案管理在健康保险理赔管理中的运用 论文 关键词:个案管理 健康保险 理赔 论文摘要:个案管理是一种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医疗成本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通过分析在健康保险理赔过程中运用个案管理的意义和实施过程, 总结 了实现个案管理的必须条件,为保险公司降低保险赔付成本,控制经营风险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健康保险理赔中实施个案管理的必要性 健康保险赔付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理赔人员必须根据特定的保险对象和索赔事件来开展赔付工作。例如伤病收入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发生伤病后不能正常工作而给予的收入补偿,当保险人康复或返回到工作岗位时将停止给付。这类健康保险的赔付与疾病持续的长短以及投保人重新投入工作的意愿密切相关。而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被保险人自身的主观因素,这其中既有与保险动机无关的主观状态,如被保险人的情绪,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 治疗 的效果和身体机能的恢复,又有与保险动机相关的心态,如投保人为了取得保险赔付情愿一直处于疾病状态,将保险赔偿金作为收入损失的一种长期补偿,使其实际收入与正常工作时相差无几。 因此,在种种心态的趋势下,投保人隐瞒病情康复进展,或者不积极参加治疗的现象并不鲜见。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外界因素也增加了保险公司赔付的风险,如使投保人重返工作岗位的职业培训效率低下,或者投保人不及时向保险公司披露他们已经重返工作岗位或不同的工作的信息。因此,建立一套基于索赔者全面资料的管理信息系统,本着给付应该的赔偿,帮助患者恢复工作能力的理赔原则,针对具体索赔事件进行个案管理,将是健康保险理赔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健康保险理赔管理中个案管理的实施过程 保险理赔管理自疾病或索赔发生时即开始介入,直到被保险人康复或重返工作岗位为止。个案管理是对传统理赔服务的拓展,涵盖了比较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解投保人的期望,防止投保人逆选择的发生,并预防导致长期索赔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出现;帮助索赔者制定出重返工作岗位的计划;需要对索赔者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等内容。保险公司本着赔付所有真实的索赔的原则,一旦完成对所有必要的资料的评估,就会按时支付保险金,同时也会采取合理的措施去防止不诚实的或欺诈性的索赔。根据健康保险的特点,个案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调查及评估 这是实施个案管理的资料收集阶段,在此阶段理赔人员要查验与索赔同时提供的资料,并将其与申请者的核保书进行对比。同时还要与保险公司的医疗顾问小组或医生进行初步讨论,对疾病对健康造成的影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康复所需的大约时间等与理赔相关的主要问题有个清晰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客户的疾病情况、药物治疗详情、疾病病史、专科医生医疗报告及检查结果、职业、具体工作性质、工作环境、 经济 状况、家庭关系、生活安排、 法律 问题和将来的工作计划,等等。理赔专业人员在获取了上述详细资料后,就可以根据索赔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报告中包括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索赔概况、可能的索赔原因以及预期的赔付风险等内容。 理赔人员在获得与索赔者相关的背景资料时,要注意加强双向沟通。一方面理赔人员要获取客户的信息,对客户的要求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理赔人员也应当阐明保险公司责任,使客户明确理赔程序,增进与客户的协作,起到客户与公司沟通的桥梁作用。此外,在调查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时效,应该在客户提交索赔申请后能尽早与客户接触,尽快建立起一个同客户相互协作的关系,以帮助客户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二)制定个案行动计划 由于个案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协作,涉及到医疗康复机构、索赔者个人、索赔者的雇主、职业介绍机构、人才市场等各相关方面。因此要试图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关系,使相关方都参与到个案管理中,则需要一个充分具体的个案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在与医疗机构、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商议下共同制定的,其中可以包括 治疗 计划、自我锻炼康复计划、定期复查计划、职业培训计划(当投保人不再适合原来的工种时尤为重要)等。在个案计划执行的同时,还要有紧密的时间管理,记录索赔者的复查资料,跟踪计划的实施情况。定期将计划执行情况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考察个案管理是否起到了实效,并根据客户的病情和风险水平对个案计划进行不断的修订。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者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要让客户承担起对计划完成的责任,积极配合,尽快地返回到工作岗位。 (三)寻求资源与协作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个案管理下,理赔人员的角色是多重的,他对索赔人员的服务不仅仅局限在确定保险赔付上,还有许多与降低赔付水平有关的关联服务。在提供诸如治疗建议、康复计划、职业指导的服务时,往往还需要借助专业机构的协助。例如同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向医生提供关于公司理赔管理方式方法的资料;又比如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从心理上对索赔者进行疾病康复的引导。 此外,理赔部门还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其他部门员工如人员、客户电话服务中心,核保人员进行理赔管理模式的介绍,使他们详细了解公司的理赔管理理念。将个案管理的思想深入到保险的销售阶段,使其作为营销人员的工具,同时也让客户从一开始就体会到公司人性化的服务。 三、实现个案管理的条件 要营造新的理赔管理模式,在保险公司的理赔管理中推行个案管理,还需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从多渠道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保险公司要从公司制度上对理赔规程进行新的概括,对个案管理的积极效应进行肯定。并通过收集个案管理的具体资料,逐步建立个案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保险公司全面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准备第一手的资料。 其次,要加强对理赔人员的培训。提高理赔员的交流技巧和面谈技能,比如如何采用积极聆听、沉思倾听等技术来建立和谐的气氛,以及进行解决冲突、处理悲痛和伤亡、对峙和谈判情景的角色扮演。通过经常性地组织理赔人员的相互讨论,来交流个案管理的心得。 最后,还要推行奖励和激励机制。对于运用个案管理技巧,有效处理理赔事件,以及同医疗机构等其他方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做出了贡献的员工,应当给予嘉奖,使员工看到自己的工作成就,从而提高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 个案管理是一个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有很强的横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个案管理将传统的理赔工作提高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它不再将理赔管理的目标局限在降低保险赔付成本这一唯一的目标上,而是将其和保险公司的长远 发展 战略结合在一起,对于提高理赔质量,维护和发展客户关系,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健康保险论文:中美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比较 [摘要]现阶段,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受到税收政策的制约。美国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所取得的绩效及目前改革的动向,能够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的改进提供借鉴。今后,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求改进:在税率、税基设计上将健康保险区别于其他险种;对小规模保险公司予以税收优惠;对健康保险购买者实行税收扣减政策;建立减免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所得税的积极有效机制。 [关键词]保险税收,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保险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而缺乏相应的鼓励性保险税收优惠政策是制约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原因之一。 一、我国现行的健康保险税收政策 我国的保险税制是于1983年国家实行利改税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现行税法,国家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种主体税种,此外,还征收城建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占用税等小税种。 (一)对保险公司的征税 从2001年起,我国对保险公司的营业税率进行了调整,分3年将营业税率由原来的8%下调至5%,另按营业税实纳税额征收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3%的教育费附加。但是对保险公司开办的一年期以上到期返还本利的普通人寿保险、养老年金保险、健康医疗保险等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和个人投资分红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中国境内的保险机构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为出口货物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取得的收入;保险业实行分保的分保人所取得的保费收入;财产保险业务中的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按33%的比例税率征收(外国保险公司则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税法》征税)。国债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实行先征后返;寿险公司免征企业所得税。印花税方面,财产保险按保险费收入的0.1%贴花,农作物、牧业畜类保险公司合同,免征印花税。 (二)对投保者的征税 投保者。分为企业投保者和个人投保者。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购买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的各项费用可在税前扣除,作为成本列支,企业按国家规定缴付的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规定的比例内扣除,企业按国家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险费,可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如实扣除,企业为职工举办的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在工资总额的4%以内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进行税前扣除,保险公司给予投保企业的无赔款优待应计人企业当年应税所得额征税。对于投保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国务院出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2000年)申明确规定了要建立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政策,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从成本中列支”;财政部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2003年)中明确企业投保补充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在福利费中列支,不足部分可直接计人成本。 对个人投保者,包括保费和保险赔款两个方面,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法中没有明确个人缴纳的保险费用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于1997年颁发的财税字[1997]144号文件规定,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的金融机构缴付的医疗保险金不计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医疗保险金,应将其超过部分并人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所获得保险赔款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即对保险赔款免征个人所得税。 二、美国的健康保险税收政策 保险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团体和个人提供规避风险的担保,还可融通大笔投资资金。下面分别对寿险公司、寿险公司所得以及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税收政策进行讨论。 美国的州保费实行属地主义原则,寿险公司必须向其展业所在的州政府纳税,各州有不同的税种税率,且相差较大。大多数州都要征收保费税,保费税的计税基础一般是保险公司在该州所获得的保费,年金业务可以免税。少数州虽然对在本州注册的保险公司征收的保费税是以其全部保费为计征对象,但往往是代其他州征税。对于在本州注册的保险公司在本州境内取得的保费收入征税税率一般在1%—3%之间,对在外州注册的保险公司在本州取得的保费收入征税税率一般在0.75%-4.28%之间。联邦政府对保险公司在境外取得的保费收入征收特种消费税(即消费税),对在美国境外保险保费收入按4%征收,对在美国境外再保险保费收入按照1%征收。 对于寿险公司所得税,在一般情况下,美国国内收入署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应纳税年度的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合同发生的所有死亡索赔和抚恤金及保险公司为此遭受的所有损失(无论是否确定),符合规定条件的留存保险准备储蓄银行,当它在各州法规授权许可下兼营人寿保险业务时,如果该人寿保险业务部门能与银行的其他部门分开,独立进行核算的话,则该银行除了可以选用一般性规定外,还可以选按(a)不管总所得或费用是否适当地分配到保险业务部门,按照规定税率征收的所得税;及(b)对该独立的寿险业务部门按i.r.c§801规定的税率计征的所得税之和缴纳代用税。当然,如果该寿险部门为一独立法人,则不适用上述规定,而按寿险业的规定进行征收。这种细化的税收规定兼顾了不同组织形式间的税收公平,也使税法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得到体现,防止利用公司的组织形式作为避税手段。对于保险公司的持续性发展,投资性活动收益的税收减免起到了一定支持作用。由于美国保险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保险费用下降、边际利润降低,所以为了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从业者不仅通过降低成本,提供特色服务等手段来保持市场份额,也要想尽办法获得持续稳定的投资收益。在税收政策上,美国由此也规定了保险公司在投资性活动中产生的一些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投资所得额中扣除,从而有利于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的发挥。 对个人购买保险的税收政策,有雇主缴费团体医疗费用保险计划、个人健康保险、自由职业者的健康保险。对于雇主缴费团体医疗费用保险计划,雇主为雇员缴付的健康保险费可作为税前业务费用列支。对雇员而言,雇主缴付的保费也不看作是他(她)的应纳税收入。这就说明,雇员必须用多于雇主缴付的保费数额的余额,才能够购买到相同福利待遇的保险。当医疗费用保险支付给雇员医疗费用保险金时,雇员获得的这部分给付额是不作为他(她)的应税收入的。对于个人健康保险费用,个人医疗保险的保费开支没有特殊待遇。这部分开支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医疗费用。它同其他医疗费用相加,如果总金额超过个人调整的收入额的7.5%,超额部分就可免税。 对于自由职业者的健康保险,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对自由职业者医疗费用开支制定了一条新的征税条款。如果这些人用自己的总收入购买健康保险,那么其中25%的保费可以免税,该比例随着之后不断颁布的法规而不断提高到30%,直到40%,1997年税收改革法案决定对自由职业者缴付的健康保险保费逐步提高免税比例,并最终实现全额免税。1998年和1999年所采用的免税比例是45%,2000年和2001年的免费比例为50%,2002年为60%,2003年至2005的免税比例为80%,2006年的免税比例将为90%,2007年之后将实现100%免税。一般而言,单一所有者企业、合伙制企业以及持有小企业2%股份以上的股东等均可以从中获益。尽管自由职业者有资格加入健康福利计划,但是如果该福利计划由该职业者的配偶的雇主提供,那么对该自由职业者就不适用保费的免税待遇。 自由职业者医疗费用开支的免税并不仅仅限于其超过调整总收入7.5%那部分余额,在2007年之前,健康保险费用的非免税与其他医疗费用的总开支超过调整总收入的7.5%部分也是免税的。 三、美国健康保险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从实践看,美国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所取得的绩效及目前改革的动向,给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及启示。而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在一些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改进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 (一)在税率、税基设计上将健康保险险种区别于其他险种 由于健康保险的经营风险和其他的险种不一样,健康保险涉及保险人、投保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三方关系,其风险不仅包括投保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逆选择、道德风险等,也包括难以对医疗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而引发的财务风险。所以世界各国一般在财政政策上都给予健康保险业比较宽松的税收政策,营业税的税率都比较低,并且许多国家对健康险给予减免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健康保险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对保险公司征收的营业税税率高,且税基大。在连续3年下调保险业营业税税率的情况下,可以针对健康险的特殊性,相应的要求进一步降低税率,直至免征营业税。 在所得税税基方面,虽然我国在确定公司所得税税基时,将公司收到的股利和再保险分出业务获得的股利等从中扣除,其实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对各种准备金制定合理的提取标准的前提下,允许应纳税年度的合同项下的赔款支出(包括已决未付款项)、符合规定条件的留存保险准备金、营业损失、其他赔偿责任人支付的赔偿金等项目据实予以扣除。这样从根本上有利于税源的培育,有利于保险业的持续发展。 (二)对小规模保险公司予以税收优惠 我国目前对外资的优惠办法及全国性的大公司所具有的先天优势,都对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对于小规模保险公司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可以说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借鉴美国的做法,对于小规模保险公司在计征所得税时,可以考虑以一定总应纳税所得额为界限区分是否为小规模纳税人,再对其按所得额的一定百分比作为费用列支,来提高征管效率。 (三)对健康保险购买者实行税收扣减政策 美国对购买某些指定的健康险保单支付的保费,实行税收扣减,从而鼓励健康险的购买。只是对国民购买无本地执照的保险公司或外国保险公司的保单,不予减税。如雇主缴费团体医疗费用保险计划中雇主为雇员缴付的健康保险费可作为税前业务费用列支。而我国的补充医疗保险仅笼统的规定企业为职工交纳的各种保险费用在规定的比例内扣除,具体限额是多少,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国务院出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2000年)中明确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从成本中列支”;但是目前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企业只是少数,而且,在具体计算上是按计税工资总额还是按企业实际工资总额计算扣除也不明确。 (四)建立减免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所得税的积极有效机制 在美国,当个人医疗保险的医疗费用同其他医疗费用相加的总金额超过个人调整的收入额的7.5%时,超额部分就可免税。自由职业者用自己的总收入购买健康保险虽现在还要交纳一定比例的税款,但1997年税收改革法案决定对自由职业缴付的健康保险保费逐步提高免税比例,并最终实现全额免税。我国个人购买保险仅仅对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的金融机构缴付的医疗保险金才不计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人,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医疗保险金,应将其超过部分并人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极为有限,保障程度也不高,而且,对于那些收入不高并且需要健康保险保障的人来说,消费者的收入和商业健康保险的价格影响了他们的购买能力。所以国家应从税收政策上鼓励居民购买商业健康险,增强自我保障的能力。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发挥税收杠杆效应,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保险涉税法律制度自形成以来,曾经在增加财政收入、体现政策导向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已经开始制约保险业的发展。实际上,为了保险业的做大做强,保险涉税制度改革已经如箭在弦。2004年“两会”,保险涉税问题被一再提及,前中国人寿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宪章先生认为,应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对购买商业保险产品的投保人给予税收减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则建议,允许居民个人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所支出的费用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扣除,鼓励个人将储蓄转化为健康保险,提升健康保障水平。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也已明确表示,保险监管机构正在加强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机关的联系,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这无疑将会更强有力地推动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 健康保险论文: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 借助于保险机制规避健康风险是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创新的重要路径。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应定位为:在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作用。这种定位具体体现为:健康风险管理的示范作用;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引入保险运行机制;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商业化运作;农村补充医疗保险以及作为广义的“农村保险”来经营等。 农村健康保障困境呼唤商业健康保险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经济改革对医疗卫生供给的基本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农产主要采取自费医疗的形式,他们用以规避健康风险的安全网主要由土地和家庭自我保障、亲朋好友互助、商业保险、政府和村委会的救济措施构成。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受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己成为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突出矛盾。 一方面,农民成为几乎毫无保障的群体,另一方面,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1990年到1999年,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长了2.2倍。同期卫生部门统计的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3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这样,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医疗费用的增幅大大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疾病和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按照国际贫困标准,以年人均收入低于900元作为农村居民的最低贫困线,1999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仍然高达1.2亿人,其中50%集中在西部。在农村最贫困的农产(约占4%)中,50%左右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根据1998年调查的5万户农民,贫困率是7%。如果把这些人的医疗费用除去,其净收入贫困率是10%。也就是说医疗费用这一项就使中国农民的贫困率增加了3个百分点。当前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道义、公正问题,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经济问题。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缺失,削弱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由此导致的农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劳动力素质下降。创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借助于保险机制规避健康风险是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创新的重要路径。发展农村健康保险既可以拓展和带动目前非常薄弱的农村保险业务,又可以服务于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 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定位 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应定位为:在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如图1所示)。 这种定位具体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健康风险管理的示范作用 目前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也往往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规避健康风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农村的中小学校在很多地区是最大的投保群体。学校为所有在校生集体购买“学生平安险”,包括住院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尽管很多做法有“强制投保”之嫌,但客观上有利于广大农民增强利用保险机制规避健康风险。日渐扩张的商业健康保险具有健康风险管理示范作用,它可以在当前作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前导。 (二)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引入保险运行机制 合作医疗试验陷入困境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没有很好地贯彻保险机制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一,不符合大数法则。根据健康保险的原理,最有经济效率的风险分担方式是在较大的投保人群中,对发生频率较低但治疗费用较高的疾病进行保险。可是目前的合作医疗多在村庄一级试行,对于资金筹集而言不可能形成具有经济规模的投保人群。如果将规模微小的基金仅用于补偿经济风险较高的疾病治疗费用,则因受益面太小而难以保持较高的缴款率。如果将补偿重点置于发生频率较高但治疗费用较低的疾病上,受益面虽然较大却并不经济,因为它既导致较高的管理成本又增加患者的交易费用。这种两难困境在目前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深化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引入契约共济的保险意识和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扩大投保人群,不断提高保障社会化程度。 第二,缺乏精算技术的支持。合作医疗的费用筹集、给付水平一般都没有经过严格的、精算意义上的测算,大多是根据上年医疗费用支出作简单的匡算。但在合作医疗的实际运行中,投保人的逆选择、疾病发生率的不确定性、不同医疗费用控制技术的运用等都会影响合作医疗的运行效果,使之很难按初始目标运作。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合作医疗中引入保险精算,通过精算技术,对资金筹集、基金积累、给付水平等进行严格测算,这是合作医疗成功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三)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商业化运作 社会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远期目标,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改进“福利——风险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原有合作医疗基础上实施市(县)乡 (镇)两级统筹的大病风险医疗制度,进行社会化医疗保险制度(并与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并轨,实行城乡一体)试点工作,逐步推广。为提高运行效率,可以探索商业化运营的模式。 如太平洋人寿就在农村社会健康保险的商业化运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1年11月,江苏江阴开展由政府牵头、商业保险参与运作的全市性农村健康保险。按照“行政领导、统一筹集、征管分离、定额补偿、专款专用、收支平衡”原则,商业保险公司建立起“以定点医院为基础、医保专员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立体化管理模式。江阴模式的成功运作引起包括国家卫生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为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商业化运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农村补充健康保险 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随着农民人均gdp和收入水平的增长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迅速提高,人们对合作医疗提供的低水平医疗服务已不再满足,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保障也难以满足乡村工业化程度中高收入农民对较高质量健康服务的需求。商业健康保险作为重要补充,将满足人们对健康保障的差异化需求。 (五)作为广义的“农村保险”来经营 法国安盟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经营国内保险公司望而却步的农业保险曾引起广泛关注。该公司提出的“农村保险”的概念对于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开展健康保险业务颇具启示意义。 按照安盟公司的界定,所谓“农村保险”是指全面介入农村市场,向农产提供一揽子的全面保障方案,无论人身保险还是财产保险,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工作方面,无论是农业领域还是非农业领域。(如图2所示) 将农村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实施“农村保险”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发展思路。 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空间 据法国安盟公司2002年9月对四川省的5个村庄、江苏省的3个村庄、吉林省的 2个村庄的212个农产的调研,对40家农产的上门专访,农民对健康保险有显著的需求。(见表) 为深入研究包括商业健康保险在内的农村保险的需求状况,我们曾在陕西和福建两省的6个县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表明,尽管目前购买保险的农民还不多,但被调查农民对保险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愿望,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倾向。福建的农民兴趣最大的险种是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如果购买保险,有46.7%的人愿意购买健康保险。陕西的农民也表现出类似的意愿。这表明,目前农村存在着很大的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潜力。 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据测算,如在20年内,我国农村保险市场水平能达到目前全国保险市场水平(保险深度为2%),那么,届时农村保险费收入将达到75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潜力同样很大,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市场潜力将首先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释放,潜在的保险需求易于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开发这些地区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供给,以使潜在的农村健康保险市场早日浮出水面,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策略 (一)增加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供给 人们通常认为,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但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风险保障意识比较落后,但农村保险市场尚没有得到很好开发,保险供给主体缺乏,让农民了解保险和投保的渠道很少,适合农村居民的保险商品也不多,因而他们的保险需求还得不到满足,即目前农村保险供给存在较大的缺口。 目前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把业务重点放在大中城市,县级支公司的重点也在城镇。如福建浦城县的农村业务只占10%,城镇业务占了90%。这反映了保险公司对农村保险业务的认识不统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因此,保险公司必须重视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开发,改变商业保险经营机构设置的不适应性,在农村开办更多的代办所和办事处,开拓广阔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在战略上更有深远的意义。通过提供健康保险,保险公司可以有效地带动其他诸多险种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开拓整个农村保险业务。 (二)积极应对城乡疾病模式差异 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一次疾病模式的转变,其重要标志使非传染病取代传染病成为致病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以及平均死亡年龄的逐步上升。但中国在疾病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完全的疾病模式转变”,这突出表现在城乡疾病模式的差异上。城乡居民疾病模式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第一,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差距。1980年以来,农村地区人口的死亡率不仅明显高于城镇人口,而且出现了上升趋势。第二,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差异。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患病率及其疾病构成、住院原因及其构成还是以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症为主导的疾病模式。以1998年住院病人疾病别住院率及其构成为例:在城市地区,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是主要的住院原因;在农村地区,痢疾、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列入前15位疾病。同时,受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村地区也面临着疾病谱的变化,一些老年慢性病、新出现疾病(如艾滋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第三,妇幼健康也存在很大差异。第四,危险因素的差异。在城市地区,环境污染、职业危害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成为主要的致病因素。而威胁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则仍然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较差的卫生条件以及不良的营养状况等,这是与农村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的。同时,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职业伤害和行为方式的致病比例提高,如肺炎、性病、艾滋病等。 城乡疾病模式存在上述诸多差异,而保险公司目前的健康保险产品却明显具有“城市偏好”,不适应农村疾病模式对产品的不同需求。因此,保险公司要针对农村居民疾病模式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应农村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同时,保险公司还要积极参与农村地区卫生宣传、传染病防治等卫生保健工作,促进农村地区疾病模式的转变,有效地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特有的社会管理功能。 (三)树立良好的信誉 合作医疗试验难以成功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组织者出现信誉危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组织者不太信任,对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平丧失信心。特别是90年代以来,农村由于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干群关系非常紧张,农民对基层干部发生信任危机。一个信用缺失的机构是不可能组织社区各方面的资源来建立健康保健制度的。同样,保险公司的信誉是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整体上看,农民利用现代保险机制转嫁健康风险的意识还很薄弱,购买保险的理念还很脆弱,此时周围参加保险的人对保险以及保险公司的感性认识将直接影响其购买意愿。这个时候保险公司的员工及其营销人员如不能坚持诚信,不能正确引导农民的保险消费,对保险公司形象的破坏力也将放大。因此,为了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长期良性发展,保险公司必须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诚信品牌。 健康保险论文:略论商业健康保险中健康管理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中健康管理的现状 对保险公司而言,可以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健康信息管理便于保险公司收集被保险人第一手健康信息资料,有效防范投保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通过健康评估和健康改善,可有效减少疾病危险因素,以事前较少的预防费用投入获得超值的健康回报和个人的健康改善,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健康管理使服务内容得以扩展,除了人保健康在保险业内率先提出并确立了“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经营理念,开创了健康保险业健康管理的先河。2006年成立的昆仑健康保险坚持“以人为本”,以客户的健康为中心,秉承“治未病”的传统思想,创建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 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不充分。目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存在着垄断竞争的局面,许多公立医院并不需要保险公司为它们增加客源,极大地影响了健康管理效用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事后付费的方式无法使保险公司在相对固定的保费基础上承担传送医疗服务的风险,无法使医生和医院承担起费用控制的职责。保险公司在和医疗机构合作中没有话语权和主导权。公司对医疗服务机构诊疗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能力微乎其微,诊疗干预更是无从淡起。健康管理的开展只是保险公司单方面的行为,得不到医疗服务机构的配合支持。 健康保险信息系统不完善。健康保险信息系统是保险公司健康管理的技术基础,完善的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它使得保险公司、医疗服务的需求方和医疗服务的供给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可以使保险公司在承保前了解被保险人的具体风险情况,决定是否承保或以什么条件承保,有效地对被保险人进行监控评价,并据此提出健康改善措施,实时地介入客户的医疗管理过程,从而实现医疗费用的控制。但目前医疗信息资源尚未整合,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未实现,使同时参加了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保者,出现“一次看病、两次报销”或是“医院说能报,保险公司不给报”等诸多问题。这不仅不便于患者进行实时医药费用结算,影响了参保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对医疗服务机构诊疗行为的风险管控。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水平不高。我国健康保险的健康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业务及管理费用支出较大,管理成本高。保险公司在数据收集、理赔调查和费用控制等各环节经验都不足,导致理赔率高,保费厘定不准确。另外,我国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众多,市场陷于非理性价格竞争中。大部分公司关注短期利益,出于抢占市场的目的,普遍重视开发客户与收取保费,忽略健康管理,这使得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得不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和接受。 二、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中健康管理的对策建议 开发专业化产品体系。保险公司应在对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后,认真分析各类客户群体的需求,同时结合健康风险的特点,把健康管理元素融入到保险产品中,开发出适合客户需求的、专业化的、并能结合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项的综合保障计划。 分步骤地推行管理型医疗模式。国外健康管理运行的模式多为管理型医疡是一种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费管理为一体的医疗模式,特点是保险公司直接参与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保险公司在不具备直接推行管理型医疗的情形下,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步骤实施:首先,保险公司提供针对高端客户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针对小众客户的健康档案管理服务,提供面向大众的健康咨询服务,通过这些服务留住和吸引客户,增加健康保险的覆盖面,从而迫使医疗服务机构被动甚至主动地参与到保险公司推行的健康管理计划中。其次,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以更好地服务客户、控制风险。最后,伴随着健康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可以选择以自建医院或以股权方式控股医院,使保险公司既承担医疗费用风险,又能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最终实现管理型医痣培养专业化人才。健康保险以人的身体作为保险标的,其风险本质在于伤病发生率及医疗服务的费用水平,其在精算、理赔、核算方面相对于寿险而言有独特之处。这就对健康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通晓金融保险知识,还需要通晓医疗卫生知识。保险公司应积极和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并对本公司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或者有计划地把国内有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培训。同时,要注意为内部人才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空间,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另外,公司应注意外部人才的引进,将先进发达健康保险业国家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引入公司。 优化和培育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政府应加快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着力在全民基本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完善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增强医保的基础性作用。这必将有利于医疗机构竞争机制的形成,增加保险公司选择合作医疗机构的范围和机会,从而促成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系统的形成。另外,应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行为的监督力度,避免医疗服务风险。协调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险信息系统。政府应尽快打通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社保机构之间的医保信息通道,彻底解除束缚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技术性障碍。实现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良好对接,将分散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改善信息和医疗服务的信息协调机制,不仅能及时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学最新进展,分析最佳治疗方案,检测医疗费用。而且有利于保险公司实现与社保机构的联动审核和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通过该平台查询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理赔信息,既可帮助保险机构在承保时更有针对性地制订、优化商业健康保险的承保方案,又可进行远程专家会诊,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这对提升保险公司形象和业务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给予税收等政策的优惠。相对于寿险而言,健康保险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采取免征健康保险业务营业税和所得税等措施。同时,国家应以法律形式,确定商业健康保险在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明确规定其补充医疗保险的性质,从法律层面明确医疗保险应完全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以扩大商业健康保险的客户群,增加保险公司在医保利益共同体中的谈判祛码,促进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的有效应用,支持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本文作者:桂鉴霞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健康保险论文:政府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工作意见 一、拓宽商业健康保险服务领域 (一)支持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创新。 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机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保之外的需求。加快发展老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开发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保障需求的各类产品,探索开发针对特需医疗服务需求、多元化多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药品不良反应等新型保险产品。 (二)发展商业保险健康管理服务。 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康管理需求。通过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手段有效降低发病率,提升参保人的健康水平。 (三)推动医疗执业保险发展。 扩大医疗责任保险覆盖面,2017年底基本覆盖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支持医疗机构和医师个人购买医疗执业保险,加快发展医疗意外保险,降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风险。鼓励通过商业保险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养老保障水平以及解决医疗职业伤害保障和损害赔偿问题。 (四)建立以医疗责任保险为主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 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积极稳妥”的原则,把医疗责任保险纳入医疗纠纷与处置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开展9县(市、区)医疗责任保险统保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医疗责任保险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医调会与保险理赔对接机制,尽快形成第三方调解与第三方赔偿新格局。创新医院管理与医疗风险控制模式,切实加快医疗责任保险推进步伐,在2016年底前完成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全覆盖。 (五)支持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促进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商业健康保险的费用支付比例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探索建立医药高新技术和创新型健康服务企业的风险分散和保险保障机制,支持中医、妇幼保健类别的公立医疗机构创新、拓展医疗执业范围,帮助医疗机构破解发展中的融资难题和发展瓶颈,化解投融资和技术创新风险。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通过直接投资、股权投资、战略合作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养老社区、体检机构等,增加健康服务资源供给。 二、推动完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 (一)规范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管理。 遵循“收支平衡、保本微利”原则,不断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受托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在规范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规范商业保险机构承办服务,科学制定招标评分标准,完善招投标程序,严格市场准入与退出标准、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依法合规、公开公正地选择受托商业保险机构。改进完善城乡大病保险风险调节机制,明确结余率和盈利率控制标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合理确定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根据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实现大病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理赔服务流程,依托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为参保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独立核算、医疗费用控制等管理办法,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发挥精算、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强医疗费用管控,保障资金安全,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积极发展小额人身保险和老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商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可在医疗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小额人身保险和老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通过对意外伤害所致的死亡、残疾等进行保障,与医疗保险形成优势互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激发个人参保的积极性和社会活力,减轻财政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完善商业保险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各类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成为商业保险机构定点医疗机构。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医疗服务需求,加强医疗费用和风险管控,帮助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和医患矛盾等问题,有效降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在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的地区,商业保险机构要积极配合医保管理部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管控,增强医保基金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三、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提升专业能力。 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加强健康保险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员队伍结构,强化从业人员职业教育,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根据经办基本医疗保险和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管理和服务要求,按照长期健康保险的经营标准,加强人员配备,着力提高医疗专业人员配备比例,提升专业经营和服务水平。 (二)提高服务质量。 引导商业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参保群众就诊信息和医药费用审核、报销、结算、支付等工作,提供即时结算服务,与基本医保同步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在省商业健康保险服务平台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一站式”赔付。商业保险机构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发挥机构网点优势,不断创新和丰富健康服务方式。加强行业服务评价体系建设,规范健康保险服务标准。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支持商业健康保险信息系统与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相关的信息共享。政府相关部门和商业保险机构要切实加强参保人员个人信息安全保障,防止信息外泄和滥用。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加强健康保险信息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对人口健康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和业务智能处理水平。 (四)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各类医疗保障经办服务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取消经办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保险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加大商业健康保险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秩序。保险监管部门要会同商业保险机构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公开渠道和机制,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督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行业自律,倡导公平竞争与合作,共同营造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筹谋划,将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加强沟通和配合,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协调解决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二)完善落实支持政策。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企业为职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支持设立健康保险分支机构。各地要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支持利用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保障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商业健康保险用地。 (三)加大宣传力度。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及互联网等媒体深入宣传、普及商业健康保险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险意识,重点推广商业健康保险满足人民群众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面的成功经验。 健康保险论文:双投双保健康保险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在校学生综合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学生患病时对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根据市府办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为目标,实施学生“双投双保”健康保险,既让学生享受到居民医保的惠民政策,又让学生得到学平险的双层保险,为广大学生和学生家庭提供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合理的风险保障。 二、实施范围、保险险种及期限 全县中小学、职业学校的在册及借读学生均属保险范围。 双投双保健康保险的险种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学生平安保险及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附加住院医疗保险。 保险期限为一年。即当年的3月1日至次年的2月28日。 三、“双投双保”健康保险缴费标准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0元,学生平安险40元。 四、保险待遇:学生参加“双投双保”健康保险后,住院不管是意外伤害还是疾病医疗,或者发生死亡事故,都能最大限度获得多个部门的补偿。 五、参保缴费办理程序 (一)在校学生的参保缴费工作由其所在学校具体负责落实。学生应提供身份证号,按照班级进行登记,收取保险费、发放保险单凭证、汇总、录入《学生保险清册》。 (二)学校将所收取的保险费款项分别存入县医保局和保险公司指定的帐户或由工作人员上门收取。经县医保局和保险公司核对无误后分别开具各自保险费缴费凭据给学校。 (三)县医保局根据学生参保登记情况录入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系统。 六、就医和报帐管理 居民学生参加居民医保和学生平安险的,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后发生的医疗费,先到保险公司报账,然后凭资料复印件(加盖保险公司公章)到县医保局进行第二次报账;农村学生既参加新农合又参加居民医保和学生平安险三种保险的,先到保险公司报账,然后凭资料复印件(加盖保险公司公章)分别到县医保局和县新农合报账。报账比例分别按学生平安险、居民保险、新农合的规定给予核报。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一项民生工程,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政府行为,是国家社会福利性保险,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实事,是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居民及中小学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从制度上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重大行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在校学生及其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各中小学、职业学校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把这项关系民生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二)强化宣传,广泛动员 全县各中小学、职业学校要认真做好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宣传动员解释工作,要把学生“双投双保”健康保险的优越性讲深讲透。 一是参加“双投双保”,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年各级政府财政将把对学生参加居民医保的贴补资金提高到60元/人·年,相当于个人缴费的两倍,个人帐户划账将提高到13.5元/人·年,报账比例也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是参加“双投双保”,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医疗保障水平。目前居民医保与学平险的平均报销率在40%-60%间,学生一旦发生较大医疗费用,将对学生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贫困家庭尤为明显;居民医保与学平险组合实施“双投双保”健康保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医疗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地获得补偿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实行“双投双保”,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扩大保险责任覆盖范围。居民医保有慢性病补偿、有个人帐户、带病可参保等方面优势。学平险有意外伤害门诊、有第三方责任意外死亡补偿等方面优势。 四是实行“双投双保”,可以规范医疗保险市场混乱行为。原来各家商业保险公司相互竞争、争相拉保,造成医疗保险市场混乱繁杂,致使各学校学生和家长无所适从,重复投保、漏保等现象经常发生。全县各中小学、职业学校统一实行“双投双保”可以进一步规范医疗保险市场,扭转医疗保险市场混乱局面。 五是动员农业户口学生参加居民医保,让学生享受到双重保障待遇。对已经参加新农合的农业户口学生,在自愿并做好工作的基础上,动员其再参加居民医保。参加新农合又参加居民医保的学生一旦发生疾病住院,既可以在新农合报账,又可以在居民医保报账,还可以在保险公司报账,可以享受三重待遇,这样大大提高了对学生的医疗保障力度,减轻家庭的负担。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教育部门要把实施学生“双投双保”健康保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要把这项工作列入对全县各学校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将“双投双保”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学校,并加强督查调度。要确保非农户口中小学生参加居民医保的参保率达92%以上。各有关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并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参保工作。各学校要开好动员部署会议,培训好代办人员,做好参保、代收保费、统计上报、证件送审等工作。为了确保任务完成,县政府将适时组织督查组,对各学校工作进度情况进行督查,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将给予全县通报批评。 健康保险论文: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目前商业健康保险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为大家解决医疗费用问题的最佳选择。但是,我国保险市场上的健康保险产品品种单一,缺乏专业的经营机构和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必须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人生一世,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没有健康,其他的又何从谈起呢?健康保险在中国该如何发展,成为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笔者针对当前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健康险的一些建议。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人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与此相反,商业健康保险业从建国到医疗体制改革之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医疗改革之后,才开始缓慢发展,但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广大群众的需求。总的来说,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健康保险品种单一,覆盖面窄 2003年7月18日,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起草的《健康保险管理暂行办法))(草拟)的讨论稿中写到:“健康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使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发生的费用或损失获得补偿或给付的一种保险。”这在中国是首次对健康保险的概念和业务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文件中还写到:“健康保险具体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人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目前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健康保险产品的种类主要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而失能收人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在国内保险市场上几乎还是空白。 用工制度改革后,公费医疗面日益窄小,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群体范围扩大,同时对医院有关数据和全社会的患病的概率难以掌握,给保险费率的精确计算带来一定的难度。此外,药品的价格普遍较高,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进步,检测手段日益改进,带来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商业保险望而却步。尽管这几年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不少新险种,但也只限在重大疾病,对覆盖面较大的疾病险种还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因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及中国的家庭结构倒置,护理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要发展起来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对于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在现阶段中国发展这种险种的难度很大,主要障碍是缺乏社会诚信体系,保险公司很难控制风险。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1—7月份,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人148亿元,只占到同期寿险保费收人的8.9%;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4764亿元,商业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赔付额为12.9亿元,仅占全国卫生总费用支出的0.2%,我国健康保险覆盖面之窄是显而易见的。 2.没有专门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首先,从法律规定上看,没有明确界定健康保险业务的性质。2003年1月1日实施的修改后的《保险法》规定:“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但是,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这一规定改变了原来健康保险业务只能由人身保险公司经营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健康保险业务与人身保险业务的差异。但是保险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又规定:“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我国《保险法》仍将健康保险归为人身保险业务,保险业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补偿原则、代位原则和分摊原则在法律上仍不适用于健康保险业务,但实际上,健康保险区别于寿险,它比寿险更复杂,在理赔、定价、受益等方面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而在某些方面却与财产保险有相似之处。 其次,从国内经营情况看,目前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公司,大都是经营寿险业务的公司,由于对健康保险在风险本质、精算方法、管理技术、服务内容等方面与寿险业务的差异性认识不足,从而在经营行为上表现出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保险需求缺乏认真研究,不下功夫开发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技术,不注重建立健康保险的管理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而是沿用寿险的经营模式和方法在经营健康保险,在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方面更是缺乏创新。从发达国家的保险经营上看,寿险与健康保险不能或很少混业经营,有的国家将健康保险划为保险业的第三产业,在经营中与寿险和财险都区别开来,在精算上要考虑健康保险的长期和短期收益、稳定及波动程度,还有设计的复杂程度。因此,健康保险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独特领域,应有专门的健康保险公司来独立经营。 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公费医疗、劳保制度的存在,“病人看病,家属、医生搭车,国家买单”的思想普遍存在,而且根深蒂固,被保险人很难被带进商业保险的消费中来。在这种情况下,被保险人、医疗服务提供者成为拥有共同利益的行为主体,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使得保险机构的费用控制很是被动。在健康保险的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被保险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往往比保险人更加全面,患有疾病的人比健康的人更加容易购买健康保险,这样就会产生逆选择风险,保险公司在核保时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另外,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也经常在健康保险中出现,尤其是在重大疾病保险中,更有甚者,被保险人与医生串通一气共同来欺骗保险公司以诈取巨额保险金。同时由于缺乏对疾病的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壁垒的存在,患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医生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医生,往往做出更合乎自身利益的选择,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这样肯定会导致不必要的高额检查项目、大处方的出现,而且,由于医疗服务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医疗服务提供者在机构和技术上的发展相对于商业保险来讲远远超前,医院有对医疗消费抉择的垄断权,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很难介入到医疗服务当中,对医疗费用加以监督和限制。 4.商业健康保险在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地位不明确,社会大众对商业健康保险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风险防范意识和健康保障意识还不强。 为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保险公司在承保、理赔核算等经营过程中缺乏以应有的法律规章进行自我保护和规范,有些人可能认为商业健康保险只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扩展过程中,各地的执行标准也不完全统一,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程度,主管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和把握尺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不统一为经营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难。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政府职能的转换、医疗体制、医药销售分配、价格体制等等,都对健康保险的发展构成了干扰。 二、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建议 1.明确健康保险地位,提高社会公众对健康保险的认识 首先,从法律上界定健康保险的概念,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界限,认识商业健康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从财政上争取健康保险业务的税收优惠;其次,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众风险防范意识,用典型事例和客观的数字来进一步说明论证商业健康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研究市场需求,加大创新力度,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 健康保险业务的经营发展需要不断有新的险种来满足市场需求,各保险公司应在遵循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规律基础上,以准确的市场定位确定经营领域,同时根据自身的业务规模和管理水平,积极拓展健康保险新的业务领域,逐步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积极进行产品品种、经营模式、业务管理水平的创新,相关部门应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推广。 具体来讲,在险种开发方面进行市场细分,提供与不同消费群体的健康保障需求相适应的产品,重点突出险种的保障功能,并积极引导消费者在购买健康保险产品时应着眼于其保障功能。总的原则是:对于低收人、无保障的人群,提供低价格、宽范围、低保障的险种;对于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人群,提供低价格、窄范围、高保障的险种;对于较富裕的年轻群体,提供价格与保障程度比例适中、保障期长、保障范围有针对性的险种;对于高收入的中年群体提供高价位、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对产品推出的顺序问题,由于保险公司在推出健康险种的前期阶段,风险控制技术和经验数据的积累尚有一个过程,在无成熟模式可借鉴的前提下,应优先推出风险较易控制的险种,以团体补充医疗保险、短期健康险、定额给付型险种等业务为突破口,并可辅之以具有附加值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项目,如开发医疗保险救助卡等,减少一些诸如门诊医疗保险等费用报销型险种的开发和推广。当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再逐步扩大责任范围,增加费用报销型险种的供给和提高赔付限额等。待时机成熟后,再适时推出一些老人护理保险、长期住院保险等新型险种。超级秘书网 3.构建科学的专业健康保险经营体系,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保险业界应当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对健康保险的认识,明确健康保险的特殊性,从而才能确保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其次,要设置专业健康保险经营机构,尽快设立一批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或在保险公司内部成立专门的健康保险部,同时还要完善各类中介管理主体以确保与医疗服务机构的有效合作,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化经营体系;最后,从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上,要完善专业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建立专门的核保核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核赔管理制度,加快研发和推广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核赔管理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培养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建立健康保险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4.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制度 在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中,风险控制至关重要,从目前情况看,保险公司风险管控水平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大力推动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的同时,一定要加强风险控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 首先,要推进医疗服务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战略利益联盟,积极探索医保合作的途径,争取建立起一个政府、保险公司、医院、保户“四赢”的医保合作模式。保险公司可以在实务中采取各种途径,如可以对医院实行公开竞标来选择合作的定点医院,可以不定期地对定点医院的医疗活动进行抽查等等,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监督医疗服务活动。 其次,一定要严把承保关,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根据不同健康保险产品的要求,对被保险人进行严格的体检,防止逆选择风险的发生,通过公司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掌握被保险人的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及对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实施有力监督。同时对一些长期健康保险产品,还要注意调整费率。 第三,在健康保险产品设计时,注意引用医疗费用的合理分担技术。如在条款设计中恰当地应用除外责任,规定合理的免赔额、自负比例和支付限额等。 最后,理赔时一定要查清事实真相,以免发生骗保事件。理赔时除了要求被保险人提供相应资料、文件、单证外,还要去被保险人就医的医院核查,必要时还可与公安机关合作,以确保公平合理的保险金给付。 另外,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对健康保险的监管作用也不容忽视,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应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监管模式,以保证商业健康保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健康保险论文:全民医保健康保险发展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障制度简介;澳大利亚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与政策扶持;“全民医保”背景下的商业健康保险定位;促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私人健康保险是全民健康保险的重要补充、参加全民健康保险的公民可以获得一张保险证(MedicareCard),病人只需刷卡而不需要付现金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澳大利亚医疗保障体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澳大利亚政府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三次政策调整做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全民医保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与发展思路。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最早、最好的国家之一,1910年开始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目前一个相当完善的社会福利网络已覆盖全国各地,社会福利种类多样而且齐全,公民从出生到死亡都可以享受名目繁多的福利津贴。在医疗福利方面,澳大利亚实行全民医疗保健制度,所有公民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并可免费在公立医疗机构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这样高的医疗保障福利并没有阻碍澳大利亚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44,9%的澳大利亚人购买了商业健康保险。当前我国正在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即“全民医保”,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进行定位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澳大利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障制度简介 澳大利亚的医疗系统是由联邦政府健康保险委员会、卫生和老龄部、州和地方政府医疗卫生部门,以及私立健康机构和私人医疗卫生从业者共同组成。 澳大利亚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1973年颁布的《健康保险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享受同等机会的医疗保险.每个居民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所有居民均可免费在公立医院得到基本医疗服务。澳大利亚于1984年2月建立了全民健康保险制度(Medicare),通过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和各州的医疗卫生计戈0,全体澳大利亚公民均可享受公立医院的免费医疗服务和全科医生服务。全民健康保险基金一部分来源于1,5%收入税,占20%,其余80%来源于.政府的拨款。目前个人收入税比例为:年收入在5万元澳币以内为1.5%;年收入在5万元澳币以上的为2.5%(不参加私立保险者);收入低于一定标准者免征健康保险收入税。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富者多出”和“尽力而为”。国家为病人支付的费用包括:在公立医院的看病费、手术费、住院(包括药品和饮食)费,不包括的费用有:牙科、理疗和按摩治疗、救护车服务等等。结账方式通常情况是,开业医生和医院与政府管理的全民保险基金统一结账。参加全民健康保险的公民可以获得一张保险证(MedicareCard),病人只需刷卡而不需要付现金。根据澳大利亚有关法律规定.医院和诊所不能向病人卖药,因此,同时实行“药品补贴计划”(PBS),政府每年公布一次PBS的药品目录,凡退休者和领取社会救济者(包括子女)在购PBS范围内药品时,不管药品实际价格多少,每张处方付费2.6澳元.当年支出超过135.2澳元时,可领取一张免费卡,凭卡在当年免费购药。对其余人(包括不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每处方付费16澳元,不足16澳元按实际药价支付,当年药费支出超过312.3澳元时可申请优惠卡,当年购药时每处方只付2.6澳元。此外,全民健康保险还担负着在医院外进行治疗的大部分医疗费用,如看全科医生和专家门诊。全民健康保险负责负担这些费用的85%。 私人健康保险是全民健康保险的重要补充。虽然澳大利亚实行全民医疗保险,但由于《健康保险法》明文规定,在公立医院就诊时病人无权选择医生和病房,也不享受优先住院和治疗。因此,在澳大利亚,大约有44.9%的居民同时购买私人医疗保险。私人保险形式有两种:一是单人保险;一是家庭保险。私人医疗保险只提供医院服务,既可去私立医院看病,也可到公立医院以自费病人身份就医,但可选择医生和优先住院,政府负责支付75%的费用。其余由私人健康保险负责。澳大利亚私立医院的床位约占所有医院床位的四分之一。私立医院的开业医生为患者提供大多数无须住院的治疗,他们与领薪医生一道,为患者提供多种医疗服务。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澳大利亚人除了可以报销投保人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医疗费,还偿付投保人接受的一系列非医疗服务的费用,如进行理疗、看牙科以及购买眼镜的费用等全民健康保险不予报销的项目。如一年未使用私立健康保险基金者,还可获得奖励。联邦政府鼓励人们在使用医疗保健作为主要保障的同时也参加私人医疗保险,以更好地平衡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在整个卫生系统中的作用。 二、澳大利亚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与政策扶持 伴随着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健政策的逐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商业健康保险制度也正逐步得到发展。作为全民医疗保健政策的必要补充,其辅助作用也日益得到体现。澳大利亚的商业健康保险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1997年到2001年,澳大利亚商业健康保险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私人健康保险激励方案(ThePrivateHealthInsuranceIncentivesScheme,以下简称PHIIS)、私人健康保险激励法案(ThePrivateHealthInsuranceIn,cen~vesAct,以下简称PHIIA)和终生健康保险计划(LifeTime]tealthCover,以下简称LTHC)。改革之前,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人1:3和比例都不是很高,在1997年只有占全部人口的29.7%参加商业健康保险。政策改革提高了商业保险的参保率,四年之后,也就是2001年,参保人数增加了400万,参保率达到了45%。在这三个改革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无疑是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主要原因。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激励措施与政策,并根据实施情况即时进行政策调整,促进了澳大利亚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在第一个改革阶段,即1997年7月份到1999年1月份实施的私人健康保险激励方案(PHIIS),国家制定了三项具体的激励措施。该政策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规定:人均年收入在3.5万澳元或者家庭年收入在7万澳元以下的个人,政府会每年给予25~125澳元不等的补贴,用以支付私人健康保险费用;人均年收入在3.55万澳元或者家庭年收入在7万澳元以上的个人,政府不再给予补贴;人均年收入在5万澳元以上或者家庭年收入在l0万澳元以上的个人,如果不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则对其征收1%的医疗附加税。 在第二个改革阶段,即1999年1月份到2000年7月份实施的私人健康保险激励法案(PHIIA),国家制定了两项具体的激励措施。不管收人为多少,政府每年给予30%的补贴来支付私人健康保险费用;对高收人群体,即人均年收入在5万澳元以上或者家庭年收入在10万澳元以上的个人,国家仍然收取1%的医疗附加税。 在第三个改革阶段,即2000年7月份开始实施的终生健康保险计划(LTHC),用来提高私人健康保险的参保率。为了改善风险曲线,确保成员参保的连续性,国家制定了四项具体的激励措施。30岁之前或者在1999年7月到2000年7月期间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个人,政府终生给予低额健康保险津贴;在2000年7月,年龄为30岁或者以上的个人国家每年补贴2%的保费,直到补贴至保费的70%这个最高值为止;个人一旦参加了终生健康保险计划(LTHC),将有24个月的停交医疗附加税期,24个月之后该人之前交纳的医疗附加税将以每年2%的额度逐年累积到该人的家庭津贴里;1934年7月之前出生的人可以免除医疗附加税,政府还增加了对澳大利亚老年人的保费补贴:65岁以上的老人可获得35%补贴,70岁以上的为40%。之前参加私人健康保险激励法案(PHIIA)的人仍然按照原有规定实施。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改革措施与相关的政策扶持,澳大利亚的商业健康保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参加私人健康保险的人数、比例的增加以及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的优化。 首先,参加私人健康保险的人数、比例有了明显增加。据澳大利亚私人健康保险管理委员会(PHIAC)和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数据,在改革之前的1997年约有776万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约占总人口的29.7%,到2001年这一数字达到117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约为45%,增长了15.3%。在政策实施的短短四年时间里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其次,参保者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得到了优化。根据澳大利亚私人健康保险管理委员会(PHIAC)和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不完全统计,55岁以下的参保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增长了16.6%;55—64岁男性女性均增长了14%;65—74岁男性增长了7%,女性增长了5%;75岁及以上男性增长了1.4%,女性增长了2.2%。 澳大利亚居民愿意参加私人健康保险的原因:一是政府给补贴,提高了个人缴费的使用效率,激励个人缴费;二是认为参加了健康保险更有安全感,可以解除很多后顾之忧。特别是老年人,其身体状况决定了承担医疗费用的应急成本会很高;三是认为参加了健康保险可以自由选择医生、避免等候期、服务质量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居民至今还没参加,他们不参加的原因:一是认为参加健康保险的费用高;二是认为制度没有统一,改革频繁,没有信誉保证;三是认为已经有公共医疗保障,没必要参加私人健康保险;四是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身体很好.没必要参加。 三、“全民医保”背景下的商业健康保险定位 澳大利亚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将所有人纳入一个体系中,在这个体系内没有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之分,没有公务人员与非公务人员之分,更没有公务人员之间的等级之分。在这个体系外,也没有一个由国家公共医疗资源建立的,为特殊群体服务的医疗保障体系。全体人民都在同一个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内,享受统一标准的医疗服务及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在经历两年多的反复研讨和论证后,我国的新医改方案即将浮出水面。尽管医改方案的设计达十个版本之多,但在医疗保障制度构建上有一项基本原则是达成共识的,即政府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打造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在此指导思想下,截至2007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7亿人,7.3亿多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针对城镇非从业人员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也从今年开始在317个城市全面铺开。澳大利亚与我国国情及经济基础不一样,因此所实施的医保模式也不完全一样。澳大利亚人口少,经济基础好,实行的是全民统一的健康保险,而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还不富裕,实行的是针对不同群体分别设计的医疗保险,但是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所以全民医保是我们改革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和澳大利亚有相似之处。因此,澳大利亚在全民健康保险制度下的商业健康保险定位和政策对我们全民医保模式下的商业健康保险政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在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一般为30%左右。2006年我国的这一占比为8.81%;2005年我国医疗费用支出7400多亿元,同年商业保险支出仅18多亿元,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约5800亿元,医疗费用缺口为78.37%;同年商业健康保险提供的医疗费用支出仅占全国医疗费用支出的3%,个人自付部分的6%。现实表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创新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必由之路。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首先,在整个医疗保障体中,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长期以来处于辅助、附属的地位,从制度层面来看,商业健康保险只是作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没有成为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推行全民医保之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是作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补充来设计的,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建立,使得商业健康保险的空间逐步缩小。其次,政府未能统筹考虑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协调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不清,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商业健康保险可操作的市场空间小,难以充分满足保险经营大数法则的要求,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看,它基本囊括了城市居民中最优质的投保人资源,他们有相当的固定收入,年龄结构也比较理想,而商业保险公司只能做一些补充险或是面向没有固定工作的人群,风险明显偏高。第三,社保机构强制推出企业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失去了在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本应由商业健康保险来经营的补充医疗保险。 因此,需要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进行重新定位。国务院《关于促进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对商业健康保险定位的基础。作为医疗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应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基本定位。为此,.整合管理医疗保障制度,最大化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积极保护作用,最大化改善全体国民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在这样一个分析框架下来寻求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思路。 四、促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 澳大利亚在社会医疗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商业健康保险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合理定位和政策扶持。政府在建立全民健康保险的同时,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同时,及时进行改革和政策调整,通过政策激励,使商业健康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参保率不断上高。政府鼓励人们在使用社会医疗保险作为主要保障的同时也参加商业健康保险,以更好地平衡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在整个卫生系统中的作用。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采取以下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 1.在现有医院体系框架内建立差异化的医疗服务层级。需求方面差异化的医疗保险和保障体系必须同时反映在供给方。政府可以考虑加大初级医疗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重新分配目前医院财政补贴的流向。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的中高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由市场力量解决,政府应该调整干预方向,保证现有的医院能够为受保障人群提供充足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发展高水平的私立医院。公立医院主要负责基本医疗,费用由社会医疗保险资金支付。私立医院的费用由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2.促进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协调发展,有效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国家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要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负担能力相适应,主要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重点体现社会公平,努力使各类人群享受相同程度的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需求,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商业健康保险予以解决,充分体现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效率问题。政府可以将大额医疗保险强制从社保机构剥离,交给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来经营,同时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险拾遗补缺的作用,理论上讲,可以用商业健康保险报销基本医疗保险起付线以下、封顶线以上和介于两者之间需要参保人个人负担的比例。但是为了避免基本医疗保险的共付机制遭到破坏,对于基本医疗保险中需要个人负担的部分,商业健康保险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提供额外保障。 3.国家应当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这体现在对参保人的扶持和对保险公司的扶持。由于我国的财力有限,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以让政府直接给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保人政府补贴的做法暂时还不可行,但目前政府可以做的是对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单位在~定限额内允许税前计入成本,对个人则免缴其购买健康险部分的个人所得税,个人获取的健康保险金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允许使用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提高个人账户的利用效率等。对保险公司的扶持可以体现在把部分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收缴和支付业务委托保险公司管理,对鼓励发展的健康险业务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甚至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4.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作用。相对于城市完善福利保障制度而言,农村的健康保险的市场空间巨大。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应该是:在农村健康保险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中的重要支柱。具体措施:培育农民的保险意识,鼓励富裕起来的农民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规避健康风险;在合作医疗中引入保险机制,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使大数法则和精算技术在合作医疗的运作中发挥作用;推进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例如太平人寿在江苏江阴开展的政府牵头、商业保险参与运作的全市农村健康保险;发展农村补充健康保险,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农民对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迅速提高,合作医疗低水平的保障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可以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满足人们对健康保障的差异化需求。 健康保险论文:健康保险体制改革 一、各种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比较 (一)由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的形式 1.保险公司事业部形式。即保险公司设立专门的健康保险部来经营健康保险的形式。健康保险事业部一般充分享有产品的开发权、业务拓展权、市场推动权和利益分配权,与公司的其他部门形成相互、单独核算的关系,构成公司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是公司健康保险的实际经营者和管理者。其优势在于: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充分照顾到健康保险的特点以进行专业化经营,有利于产品的设计、开发、推广和风险控制,以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从而有助于业务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利润的实现。同时,又可以共享保险公司的资源如销售网络、技术优势等。其不足为:健康保险的推广需要其他职能部门如营销部门、客户服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因此,业务的开展会受制于其他部门的发展水平和投入规模,不利于业务规模的最大化,且与公司其他业务的冲突会降低健康保险的经营效率。 2.附加寿险(产险)形式。即将健康保险业务附加于寿险或产险业务上进行经营的形式。这种经营形式的优势在于:经营初期成本较低,可以有效地利用保险公司的共享资源,如营销网络、管理人员、技术开发数据等。其不足为:此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将健康保险定位在寿险或产险的辅助和从属地位上,而寿险业务的内在特征和经营规律都与健康保险业务完全不同,产险业务的保险标的性质与法规适用也不同于健康保险,因此,两种业务经营理念上的冲突和矛盾将不利于健康保险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和管理,且由于业务的开展要分拆到寿险(产险)公司的各职能部门,有关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因此,业务规模难以扩大,质量不易控制。 3.保险公司子公司形式。即保险公司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来专门经营健康保险。其优势为:由于已经具备了相当独立的组织体系,且实行内部的子公司化管理,因此,能够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同时,可以充分共享保险公司的现有资源;子公司在设立上前期投入较小,一般无需另行申报、获取执照,业务的开展可迅速达成。其不足表现在:子公司的组建需要一定的技术、人才、资金条件,有一定难度,同时,需要与母公司协调关系,因此在经营观念上存在矛盾。 (二)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形式 由保险公司专门进行健康保险经营的形式的优势在于:经营者的积极性较高,可以使公司专心围绕健康保险业务进行经营决策,彻底改变健康保险业务依附、从属于寿险或产险业务的状况,充分实现健康险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容易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业务经营质量。而劣势在于:无法分享其他保险公司的资源,筹建成本较高,且经营初期成本较大。依所有权形式的不同,健康保险公司可以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等组织形式。 依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建立的健康保险公司,其优势在于:其一,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并且由于同业竞争激烈,更能开发新险种,并采用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其二,容易筹集巨额资金。健康保险公司业务的拓展是以偿付能力即自有资本为基础的,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资本来源以支撑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三,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规模经营,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且能够通过上市进一步实行风险的转移和分散,符合健康保险的经营需要。其四,资金实力雄厚,便于网罗和培养人才,满足健康保险经营的技术需要,如产品设计、风险选择、分保安排、赔款处理等。其五,采取确定保费制,使投保人保费负担确定,符合现代保险的特征和投保人的需要,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其劣势在于:其一,业务经营的利润压力大,因此,容易导致公司经营的短视和短期行为,加大经营风险。其二,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承保限制上较多,不利于保护投保人利益。其三,不利于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健康险是道德风险频发的业务,据美国GAO的报告,健康保险赔付金额的10%是保险欺诈,而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估计这一比例至少为30%. 依相互保险公司形式建立的健康保险公司,其优势在于:其一,相互保险公司的投保人同时为保险人,社员的利益也即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保险中保险人的不当经营和被保险人的欺诈行为,比较适用于健康保险这种道德风险较大的业务。其二,保险费内不包括预期利润,所有资产和盈余皆用于被保险人的福利和保障,保险成本相对较低,保险费低廉,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人们寻求健康保险保障提供了机会。其三,投保人可以参与公司盈余部分的分配,有利于鼓励投保人关心保险经营。其四,由于社员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因此公司较为注重长远利益,不易出现短期行为。其劣势在于:其一,资金筹集不易,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与股份有限公司相比常处于不利地位。其二,保费采用课赋制,如遇经营不善,无法获得足额的赔偿。 (三)合作性质的健康保险组织 依合作社的形式建立的健康保险组织,一般表现为生产者合作社,即由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人员组织起来,为大众提供医疗与健康保险服务。如美国的蓝十字、蓝盾和健康维护组织。其建立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社区团体组织发起,由参保成员选出代表,组成理事会进行管理,自办医院,雇佣医生;由医疗保险公司组织发起;由医疗服务提供者即医生或医院发起和管理。由于保险人直接介入医疗服务过程,故使得传统的商业健康险业务经营中的保险公司、被保人、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三角关系转变为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与被保人的双向关系,使单纯的事后赔付改变为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经营机制。其优势在于:其一,合作社属于社团法人,是非营利机构,故保费较为低廉,能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健康保险保障问题,另外,在经营中产生的利润基本上用于为社员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有助于政府全民保健社会目标的实现;其二,可以有效地防范供方风险,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利润;其三,有助于减少逆选择行为带来的损失,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确保大多数被保险人的正常利益;其四,投保人无需寻找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且能够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其劣势在于:对被保险人而言,医疗服务受限,选择面变小;筹资能力弱,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我国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 (一)我国现行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分析[3][4] 目前,我国人寿保险公司全部开展了健康保险业务,其经营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附加寿险形式,这是健康保险发展初期各家寿险公司普遍采用的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下,保险公司并没有明确的健康险经营目标,开展健康险主要是为了配合寿险业务的发展,险种多为寿险业务的附加险,条款责任简单,契约操作容易,风险管理上实行简单控制。二是寿险公司事业部形式。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出为契机,我国第一个健康保险部于1996年7月在平安保险公司成立,此后,中国人寿、泰康、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也相继成立健康保险部,组建了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人才队伍,初步实现了健康保险业务的独立运作和专业化管理。但由于各公司对健康险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健康险尽管设立了健康保险部,但不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不严格按照健康险风险控制流程进行风险控制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一些公司的健康险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以上两种经营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将健康保险定位于寿险的从属和辅助地位,以管理寿险的方式来管理健康险,忽视了健康保险的内在特征,违背了其经营规律,因此,都难以实现健康险业务的健康持久发展。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5] 由于各种健康保险的经营形式各具特点,有利有弊,没有普遍适用的健康保险经营形式,因此我国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应注意:一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应当根据健康保险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选择相应的最佳经营形式;另一方面,各种经营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以适应健康保险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为: 1.进一步促进现有保险公司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根据《保险法》修正案,财产保险公司也可以进入商业健康保险领域,因此,我国以后会存在人寿保险公司以及财产保险公司共同经营健康保险的状况。由于健康保险业务独特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因此要求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即在数据的搜集和累积、产品定价、利润核算、风险评估方法、理赔管理、客户服务内容及方式以及医院合作与管理、销售方式等方面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经营手段和风险管理方式,而这又必须以独立的组织架构和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作保证。 独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是各项政令及专业化管理措施顺畅实施的通道,是专业化经营的组织保证。这种独立性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上,可以是保险公司的专业子公司,也可以是保险公司事业部,但无论如何,都要赋予它独立的业务管理权和相当程度的人事任免权和利益分配权,对健康险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培训、销售、业务管理、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而全面的管理,构成公司健康保险的产品制作中心、风险控制中心、技术支援中心、市场推动中心和利润产生中心。 在管理体系上,健康保险事业部或子公司应有独立的产品开发部门,负责市场调研、险种的开发和设计、费率的厘定、条款拟定;业务管理部,负责核保、理赔、保全等业务规则的制订、实施、检查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市场推动部,负责业务的市场推动、激励、销售的策划、人员的培训以及辅助销售渠道的开拓等。同时,事业部或子公司还应充分共享公司的资源,如销售渠道、技术优势和信息平台等。如在销售渠道上,除了在适当的地区建立自己的机构和队伍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公司原有的直接销售网络,并辅助以健康保险销售资格的管理与销售人员的培训。 2.尽快设立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 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可以将全部精力用于健康保险业务的经营,在健康保险经营方式、风险控制方法、精算体系、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合作、经验数据的处理、产品设计和定价、产品的营销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研究和尝试,推动健康保险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加大健康保险的发展规模,进而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另外,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设立,将有效地促进健康保险市场的竞争,刺激原有公司加快健康保险体系的改造和专业化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经营水平。 3.从实际出发,适度发展相互形式的健康保险公司 当前我国国民保险意识普遍不强,人口素质尚待提高,诚信制度缺位,在健康保险的经营上存在严重的被保险人道德风险和欺诈行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而相互形式的健康保险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相互保险公司的相互性主要体现在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的管理方面,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和欺诈行为的发生,同时其非营利性的经营目的使其更好地体现健康保险服务的社会公共性,因此在实践上应尽快尝试。 4.积极探索合作社性质的健康保险组织建立的可能性 一方面,健康保险中的供方风险一直构成健康保险管理上的难题,而我国由于医疗服务环境不规范,医疗偿付机制不合理,医疗机构普遍缺乏费用控制意识,对传统的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构成了巨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以及伴随而来的收入分配不均,使得广大农村、欠发达地区以及部分城镇的居民经济负担能力仍然有限,不可能购买费率过高的营利性健康保险业务来获取保障。而合作社性质的健康保险组织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在此种健康保险组织中,可以实行医疗服务供方与保险方的一体化,从而控制医疗费用和供方风险,而其合作性及非营利性使其能够满足低收人人群的需要。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其发展,以解决特殊地区和群体的健康保险保障问题,而保险公司也应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探讨介入此种经营方式的可能性。 健康保险论文:个案管理运用于健康保险理赔管理 论文关键词:个案管理健康保险理赔 论文摘要:个案管理是一种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医疗成本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通过分析在健康保险理赔过程中运用个案管理的意义和实施过程,总结了实现个案管理的必须条件,为保险公司降低保险赔付成本,控制经营风险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健康保险理赔中实施个案管理的必要性 健康保险赔付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理赔人员必须根据特定的保险对象和索赔事件来开展赔付工作。例如伤病收入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发生伤病后不能正常工作而给予的收入补偿,当保险人康复或返回到工作岗位时将停止给付。这类健康保险的赔付与疾病持续的长短以及投保人重新投入工作的意愿密切相关。而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被保险人自身的主观因素,这其中既有与保险动机无关的主观状态,如被保险人的情绪,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和身体机能的恢复,又有与保险动机相关的心态,如投保人为了取得保险赔付情愿一直处于疾病状态,将保险赔偿金作为收入损失的一种长期补偿,使其实际收入与正常工作时相差无几。 因此,在种种心态的趋势下,投保人隐瞒病情康复进展,或者不积极参加治疗的现象并不鲜见。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外界因素也增加了保险公司赔付的风险,如使投保人重返工作岗位的职业培训效率低下,或者投保人不及时向保险公司披露他们已经重返工作岗位或不同的工作的信息。因此,建立一套基于索赔者全面资料的管理信息系统,本着给付应该的赔偿,帮助患者恢复工作能力的理赔原则,针对具体索赔事件进行个案管理,将是健康保险理赔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健康保险理赔管理中个案管理的实施过程 保险理赔管理自疾病或索赔发生时即开始介入,直到被保险人康复或重返工作岗位为止。个案管理是对传统理赔服务的拓展,涵盖了比较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解投保人的期望,防止投保人逆选择的发生,并预防导致长期索赔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出现;帮助索赔者制定出重返工作岗位的计划;需要对索赔者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等内容。保险公司本着赔付所有真实的索赔的原则,一旦完成对所有必要的资料的评估,就会按时支付保险金,同时也会采取合理的措施去防止不诚实的或欺诈性的索赔。根据健康保险的特点,个案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调查及评估 这是实施个案管理的资料收集阶段,在此阶段理赔人员要查验与索赔同时提供的资料,并将其与申请者的核保书进行对比。同时还要与保险公司的医疗顾问小组或医生进行初步讨论,对疾病对健康造成的影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康复所需的大约时间等与理赔相关的主要问题有个清晰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客户的疾病情况、药物治疗详情、疾病病史、专科医生医疗报告及检查结果、职业、具体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生活安排、法律问题和将来的工作计划,等等。理赔专业人员在获取了上述详细资料后,就可以根据索赔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报告中包括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索赔概况、可能的索赔原因以及预期的赔付风险等内容。 理赔人员在获得与索赔者相关的背景资料时,要注意加强双向沟通。一方面理赔人员要获取客户的信息,对客户的要求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理赔人员也应当阐明保险公司责任,使客户明确理赔程序,增进与客户的协作,起到客户与公司沟通的桥梁作用。此外,在调查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时效,应该在客户提交索赔申请后能尽早与客户接触,尽快建立起一个同客户相互协作的关系,以帮助客户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二)制定个案行动计划 由于个案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协作,涉及到医疗康复机构、索赔者个人、索赔者的雇主、职业介绍机构、人才市场等各相关方面。因此要试图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关系,使相关方都参与到个案管理中,则需要一个充分具体的个案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在与医疗机构、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商议下共同制定的,其中可以包括治疗计划、自我锻炼康复计划、定期复查计划、职业培训计划(当投保人不再适合原来的工种时尤为重要)等。在个案计划执行的同时,还要有紧密的时间管理,记录索赔者的复查资料,跟踪计划的实施情况。定期将计划执行情况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考察个案管理是否起到了实效,并根据客户的病情和风险水平对个案计划进行不断的修订。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者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要让客户承担起对计划完成的责任,积极配合,尽快地返回到工作岗位。 (三)寻求资源与协作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个案管理下,理赔人员的角色是多重的,他对索赔人员的服务不仅仅局限在确定保险赔付上,还有许多与降低赔付水平有关的关联服务。在提供诸如治疗建议、康复计划、职业指导的服务时,往往还需要借助专业机构的协助。例如同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向医生提供关于公司理赔管理方式方法的资料;又比如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从心理上对索赔者进行疾病康复的引导。 此外,理赔部门还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其他部门员工如人员、客户电话服务中心,核保人员进行理赔管理模式的介绍,使他们详细了解公司的理赔管理理念。将个案管理的思想深入到保险的销售阶段,使其作为营销人员的工具,同时也让客户从一开始就体会到公司人性化的服务。 三、实现个案管理的条件 要营造新的理赔管理模式,在保险公司的理赔管理中推行个案管理,还需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从多渠道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保险公司要从公司制度上对理赔规程进行新的概括,对个案管理的积极效应进行肯定。并通过收集个案管理的具体资料,逐步建立个案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保险公司全面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准备第一手的资料。 其次,要加强对理赔人员的培训。提高理赔员的交流技巧和面谈技能,比如如何采用积极聆听、沉思倾听等技术来建立和谐的气氛,以及进行解决冲突、处理悲痛和伤亡、对峙和谈判情景的角色扮演。通过经常性地组织理赔人员的相互讨论,来交流个案管理的心得。 最后,还要推行奖励和激励机制。对于运用个案管理技巧,有效处理理赔事件,以及同医疗机构等其他方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做出了贡献的员工,应当给予嘉奖,使员工看到自己的工作成就,从而提高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 个案管理是一个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有很强的横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个案管理将传统的理赔工作提高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它不再将理赔管理的目标局限在降低保险赔付成本这一唯一的目标上,而是将其和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对于提高理赔质量,维护和发展客户关系,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健康保险论文: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论文 上世纪80年代初,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在国内部分地区试办商业健康保险业务,1996年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出为契机,健康险业务全面展开,各公司在原有的重大疾病保险和附加住院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住院津贴保险、住院费用保险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等一系列健康险产品。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已从1997年的13.6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04.1亿元(见表1)。诱人的数字背后,却是一个效益不容乐观的市场。目前,各家公司健康险的平均赔付率都较高,个别公司甚至达到、超过100%。 综观国内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产品差异小。尽管目前市场上商业健康险险种已超过300个,但整体上讲,产品差异性不大,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以及专项医疗服务等在国外很普遍的险种几乎是空白。显然,健康险经营的效益不佳使保险公司对开发新险种望而却步,而各家公司也未能在产品差异性上体现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健康险产品在费率厘定上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从精算角度来看,健康险产品的定价基础是疾病发生率、疾病恢复率和医疗费用率,此外,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生情况和医疗费用水平不同,一个地区的经验数据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地区。我国健康险全面开展只有不足10年时间,保险公司积累的经验数据不足,精算定价中的通常做法是借用外国的数据并加以修改,这样测试出来的费率必然存在较大的误差。再者,目前国外健康险多为短期品种,长期险种几乎全部采用不保证保险费的设计,而目前国内的同类产品基本上都保证续保且保证保险费。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疾病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也会有所变化,目前保险公司这种不考虑健康险产品设计时长期风险的做法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薄弱。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健康险的风险控制能力十分薄弱,特别是难以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健康险不同于普通寿险,它涉及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三方。目前,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没有经济上的共担机制,无法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保险公司难以介入医疗服务选择的过程中,无法认定医疗服务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而医院由于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任意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虚报医疗费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保险公司赔付数额增大。而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专门的健康险核保核赔制度,难以控制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由于专业化程度较低造成的。专业人才匮乏,产品开发技术落后,风险控制能力薄弱,造成赔付率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的积极性和信心。 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对策建议 如何对症下药,使商业健康保险突破瓶颈大力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国家应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界限 因为,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只负责基本的医疗保险,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非常有限,补充医疗保险应交给商业保险公司来经营和运作;我国商业保险公司一直是经营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主体机构,经验最丰富,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根据现行法规,社会保险部门、保险公司、行业内部等都可以经营健康险,多个部门同时经营,各自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容易政出多头,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收集数据,不利于精算定价和产品研发等。 国家要给予商业健康保险更多的优惠政策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财政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等法规和文件的规定,企业年金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都有了一些列支渠道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仍不足以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对经济效益较好,有能力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来说,允许的列支比例太小;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未覆盖的人群,如城镇职工家属、城市流动人口、自由职业者、学生、农村人口等,没有规定明确的列支渠道,也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公众个人投保商业健康保险没有给予税收减免。如果国家能给予上述优惠政策,必将迅速推动和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要在保险公司与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这种双赢机制,会带来诸多有利条件。第一,有利于集合卫生部门、社保部门、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同建立各类数据库,如投保人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医疗费用数据库、患者(或被保险人)数据库、药品数据库等。充分共享的数据信息,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服务,更重要的是,全面的信息和数据,便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因为缺乏经验数据是制约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研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可以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减少诸如客户在投保时不如实告知、住院医疗费用单据作假等问题,还可以杜绝或减少医患合谋、医院单独作假“谋取”保险公司利益等行为。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较慢,除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外,也确实存在公众保险意识不强的问题。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1万亿元,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用来防病养老的,但一般公众都选择存银行,而不选择购买保险,这是公众保险意识很弱的一个明显表现,但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保险公司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是目前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当务之急。 加强行业自律,制止不正当竞争 在团体健康险的展业中,过去有些寿险公司在与其他公司竞争时,往往采用向投保单位领导层赠送高额保单、返还高比例手续费、赠送汽车等贵重物品等手段来抢业务,企业年金保险的竞争中,采取“零管理费”承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自杀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搅乱了市场,而且也损害了保险公司的自身利益。只有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才能维持商业健康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进行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探索 健康保险与一般的寿险险种相比,至少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经营健险技术含量高、管理要求高。比如健康保险的精算,除了要考虑死亡率、利息率和费用率三个因素外,还要考虑疾病发生率、伤残发生率、医疗价格、地区差异等。再如健康保险的管理不仅涉及到核保、核赔、财务、人事管理,还包括医务管理、健康管理等;二是健康保险覆盖面广,涉及人群多。所以,健康险领域对保险公司的专业化要求是很高的,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的探索有: 目前各家公司应尽快采取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健康险事业部或建立专业子公司的经营模式。由于健康险业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保险公司要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即在数据的收集和积累、产品定价、利润核算、风险评估方法、理赔管理、客户服务内容及方式以及与医院合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经营手段和风险管理方式。在管理体系上,健康险事业部或子公司应有独立的产品开发部门,负责市场调研、险种开发设计、费率厘定、条款拟定;业务管理部,负责核保理赔、保全等业务规则的制订、实施、检查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有市场推动部,负责业务的市场推动、激励、销售的策划、人员的培训以及辅助销售渠道的开拓。这样,既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又可以共享资源,能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不断成熟,应积极探索成立专业性健康保险公司的可能性。这种模式可以使公司将全部精力用于健康险业务的经营,在经营方式、风险控制方法、精算体系、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合作、经验数据的处理、产品设计与定价、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研究和尝试,推动健康险业务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另外,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设立,将有效促进健康保险市场的竞争,刺激原有保险公司加快健康险体系的改造,也有利于与国际保险业接轨,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经营水平。因此,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独资成立、或与外资公司合资成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这是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的捷径之一。 健康保险论文: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综观目前国内的健康险市场,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产品单一,定价不合理,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为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应积极探索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各种对策和举措。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费率厘定风险控制专业化经营 中国保监会在2000年颁发的42号文件中对商业健康保险作了这样的陈述:按保险责任,健康保险分为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保障保险。疾病保险指以疾病发生为给付条件的保险;医疗保险是指以约定的医疗费用为给付条件的保险;收入保障保险是指以因意外伤害、疾病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为给付条件的保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以“人的健康”为保险标的的健康保险,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专家预测,我国健康险2004到2008年间的市场规模约为1500亿元到3000亿元,而2003年健康险的保费收入不到300亿元,发展空间之大令人吃惊。如何探索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之路,成为众多保险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国内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在国内部分地区试办商业健康保险业务,1996年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出为契机,健康险业务全面展开,各公司在原有的重大疾病保险和附加住院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住院津贴保险、住院费用保险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等一系列健康险产品。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已从1997年的13.6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04.1亿元(见表1)。诱人的数字背后,却是一个效益不容乐观的市场。目前,各家公司健康险的平均赔付率都较高,个别公司甚至达到、超过100%。 综观国内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产品差异小。尽管目前市场上商业健康险险种已超过300个,但整体上讲,产品差异性不大,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以及专项医疗服务等在国外很普遍的险种几乎是空白。显然,健康险经营的效益不佳使保险公司对开发新险种望而却步,而各家公司也未能在产品差异性上体现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健康险产品在费率厘定上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从精算角度来看,健康险产品的定价基础是疾病发生率、疾病恢复率和医疗费用率,此外,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生情况和医疗费用水平不同,一个地区的经验数据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地区。我国健康险全面开展只有不足10年时间,保险公司积累的经验数据不足,精算定价中的通常做法是借用外国的数据并加以修改,这样测试出来的费率必然存在较大的误差。再者,目前国外健康险多为短期品种,长期险种几乎全部采用不保证保险费的设计,而目前国内的同类产品基本上都保证续保且保证保险费。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疾病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也会有所变化,目前保险公司这种不考虑健康险产品设计时长期风险的做法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薄弱。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健康险的风险控制能力十分薄弱,特别是难以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健康险不同于普通寿险,它涉及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三方。目前,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没有经济上的共担机制,无法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保险公司难以介入医疗服务选择的过程中,无法认定医疗服务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而医院由于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任意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虚报医疗费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保险公司赔付数额增大。而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专门的健康险核保核赔制度,难以控制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由于专业化程度较低造成的。专业人才匮乏,产品开发技术落后,风险控制能力薄弱,造成赔付率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的积极性和信心。 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对策建议 如何对症下药,使商业健康保险突破瓶颈大力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国家应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界限 因为,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只负责基本的医疗保险,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非常有限,补充医疗保险应交给商业保险公司来经营和运作;我国商业保险公司一直是经营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主体机构,经验最丰富,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根据现行法规,社会保险部门、保险公司、行业内部等都可以经营健康险,多个部门同时经营,各自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容易政出多头,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收集数据,不利于精算定价和产品研发等。 国家要给予商业健康保险更多的优惠政策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财政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等法规和文件的规定,企业年金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都有了一些列支渠道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仍不足以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对经济效益较好,有能力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来说,允许的列支比例太小;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未覆盖的人群,如城镇职工家属、城市流动人口、自由职业者、学生、农村人口等,没有规定明确的列支渠道,也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公众个人投保商业健康保险没有给予税收减免。如果国家能给予上述优惠政策,必将迅速推动和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要在保险公司与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这种双赢机制,会带来诸多有利条件。第一,有利于集合卫生部门、社保部门、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同建立各类数据库,如投保人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医疗费用数据库、患者(或被保险人)数据库、药品数据库等。充分共享的数据信息,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服务,更重要的是,全面的信息和数据,便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因为缺乏经验数据是制约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研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可以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减少诸如客户在投保时不如实告知、住院医疗费用单据作假等问题,还可以杜绝或减少医患合谋、医院单独作假“谋取”保险公司利益等行为。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较慢,除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外,也确实存在公众保险意识不强的问题。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1万亿元,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用来防病养老的,但一般公众都选择存银行,而不选择购买保险,这是公众保险意识很弱的一个明显表现,但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保险公司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是目前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当务之急。 加强行业自律,制止不正当竞争 在团体健康险的展业中,过去有些寿险公司在与其他公司竞争时,往往采用向投保单位领导层赠送高额保单、返还高比例手续费、赠送汽车等贵重物品等手段来抢业务,企业年金保险的竞争中,采取“零管理费”承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自杀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搅乱了市场,而且也损害了保险公司的自身利益。只有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才能维持商业健康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进行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探索 健康保险与一般的寿险险种相比,至少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经营健险技术含量高、管理要求高。比如健康保险的精算,除了要考虑死亡率、利息率和费用率三个因素外,还要考虑疾病发生率、伤残发生率、医疗价格、地区差异等。再如健康保险的管理不仅涉及到核保、核赔、财务、人事管理,还包括医务管理、健康管理等;二是健康保险覆盖面广,涉及人群多。所以,健康险领域对保险公司的专业化要求是很高的,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的探索有: 目前各家公司应尽快采取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健康险事业部或建立专业子公司的经营模式。由于健康险业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保险公司要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即在数据的收集和积累、产品定价、利润核算、风险评估方法、理赔管理、客户服务内容及方式以及与医院合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经营手段和风险管理方式。在管理体系上,健康险事业部或子公司应有独立的产品开发部门,负责市场调研、险种开发设计、费率厘定、条款拟定;业务管理部,负责核保理赔、保全等业务规则的制订、实施、检查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有市场推动部,负责业务的市场推动、激励、销售的策划、人员的培训以及辅助销售渠道的开拓。这样,既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又可以共享资源,能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不断成熟,应积极探索成立专业性健康保险公司的可能性。这种模式可以使公司将全部精力用于健康险业务的经营,在经营方式、风险控制方法、精算体系、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合作、经验数据的处理、产品设计与定价、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研究和尝试,推动健康险业务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另外,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设立,将有效促进健康保险市场的竞争,刺激原有保险公司加快健康险体系的改造,也有利于与国际保险业接轨,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经营水平。因此,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独资成立、或与外资公司合资成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这是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的捷径之一。 健康保险论文: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主体地位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目前的健康保障体系存在着总体结构不合理、商业健康保险所占比例偏低及发挥作用偏小等问题,这与商业健康保险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缺失直接相关。本文对商业健康保险主体地位欠缺造成的发展不足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就如何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建立商业健康保险的主体地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健康保障体系,商业健康保险,主体地位,对策 一、现阶段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基本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表1与图1直观地展示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总支出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卫生总费用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在1990—2005年十五年间,基本上每五年卫生总费用就要翻一番左右,尤其在1990—1995年五年中,卫生总费用增长了近两倍。 这里特别要关注的,是卫生总费用的结构变化。从表1、图1与图2中我们看到的一个显著事实是:曾经占据卫生总费用绝大部分比例的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两项占比明显下降,而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的占比则显著上升。 这样的健康保障体系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由此会引致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由于健康医疗支出具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当个人在健康保障方面需要承受很重的经济负担时,不可避免地会加重心理压力而致使不敢或慎于消费,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结果便是社会总需求不足,并由此对经济增长形成抑制影响。另一方面,当一笔大额健康医疗支出成为当事者无法回避的现实时,其结果很可能导致当事人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这对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构建无疑会形成负面影响。 改革和完善健康保障体系是世界各国都面对过的重大课题,为此也进行过多方面探索,一个共同经验是,很多国家通过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使商业健康保险成为该国健康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之一。从表2我们看到,一些发达国家如瑞士、法国和荷兰等,商业健康保险的普及率已达到覆盖全部人口的高水平,美国也达到80%的高普及率;这些国家商业医疗保险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比重多数都在10%以上(瑞士和澳大利亚略低,但也在5%以上),美国和乌拉圭更是超过35%。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尽管自本世纪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有了较快增长,但始终没有超过4%的水平,最近几年一直在3%左右的水平徘徊。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显然还存在着很大发展空间。 完善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来减轻居民个人健康费用负担。但是,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还很不充分,商业健康保险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还很低,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潜力巨大。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研究预测,至2008年,我国健康保险市场有1500亿~3000亿元的规模。而事实上,我国至2007年健康保险费收入仅为384.17亿元。一方面是巨大的商业健康保险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是相对滞缓的商业健康保险供给。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就在于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康保障体系中缺乏主体地位并由此导致发展不足,由此也阻碍了商业健康险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作用的发挥。 二、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康保障体系中主体地位的缺失及其后果 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至今还游离在健康保障体系之外,由此也导致很多不良后果。 1、主体地位欠缺使商业健康保险无法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导致产品开发受限。 医疗服务是一个垄断性很强的行业。首先是技术型壁垒,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人员,第一步需要接受规定的教育、培训和实习,真正从业后,还需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所以一般人无法轻易进入到医疗服务行业。由于高度的技术垄断性,人们无法确知医疗服务者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恰当,是否存在过度医疗。除技术垄断外,我国医疗行业还存在人为的垄断风险。这导致医疗费用一直居高不下,而垄断利益则不断膨胀。于是,一方面,健康保险的赔付率节节上升;另一方面,商业健康保险人对开发其他老百姓有需求的健康产品反而望而却步,大大影响了商业健康保险作用的发挥。 2、主体地位欠缺使商业健康保险无法有效调控医疗资源。 我国一方面存在医疗机构规模上的垄断,目前绝大多数医院为全民或集体所有,私营、中外合资等形式的医疗机构所占无几。另一方面还存在政策垄断,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受理单位一般局限于全民或集体所有医疗机构,所以这些医疗机构具有政策法令上的天然优势。同时,目前我国对某些行业进入医疗行业仍然有限制,比如现有法律就不允许商业保险人投资医院。在种种限制下,商业健康保险人无法有效调控医疗资源,无法与医疗机构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无法在事先、事中和事后对医疗服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审核和检查,保险人因此也无法有效控制风险,这些因素都导致保险人运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大大提高。主体地位的欠缺使保险人很难突破现有医疗体系来有效规避原有的医疗风险、重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名正言顺地为老百姓安排健康保障,这给商业保险发挥健康保障作用带来了阻碍。 3、主体地位的欠缺使商业健康保险无法获得政策法令鼓励和支持。 虽然老百姓对商业健康保险有一定需求,但潜在需求要转变为现实购买力,还必须有可支配收入的支持。另一方面,保险产品毕竟属于非渴求商品,很多人不会自行主动购买,有时需要外界因素的激励或强制。很多国家,如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都通过制定法律,要求符合规定的国民必须购买相应的商业健康保险。为此,很多国家出台了各种鼓励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优惠措施,如美国对雇主为雇员、个人或自由职业者等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制定了各自的税收减免优惠措施,并以强制性法令的形式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开展业务。政府优惠政策的推出,一方面增加了购买商业保险的吸引力,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购买能力,能有效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推广。我国当前的状况是,国家只对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作出了相应规定,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对于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健康保险的政策规定。而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也并非强制性要求,且很多补充医疗计划是由社保机构来承办,无助于健康保险发挥有效作用。 4、法律法令的空白增加了商业健康保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难度。 信息不对称是保险业永远的难题,特别对健康保险来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带来的困扰尤其大。总的来看,保险人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由于主体地位缺乏使保险人对相关医疗服务开展全面调查和审核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在利用保险合同保护自己利益时,也因为保险法对健康保险相关规定的空缺而使保险人利益受到损害。我国的《保险法》对健康保险投保人未尽告知义务的处理并没有明文条款。尽管判例法系国家通过保险判例规定投保人负有健康状况告知的义务,但我国是成文法系国家,保险人引鉴国外判例未必能为法庭所接受,法庭最后可能作出有利于投保人的判决,保险人以法律手段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意图也因此可能受挫。 三、建立商业健康保险主体地位的对策建议 1、国家通盘考虑健康保障需求,以立法形式推动商业保险进入健康保障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国家往往通过立法形式并采取具体措施来借助商业健康保险力量建设国家健康保障体系。第一种实现方式是,规定国民必须购买相应的健康保险。如美国的《健康维持组织法》(The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Actof1973)要求确保雇员有可自行选择参加健康维持组织的权利;德国规定所有公民都必须参加健康保险,其中约有20%的高收入或自雇家庭选择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1996年瑞士实施强制性健康保险,并要求保险公司一旦承保要保证续保,商业保险人同时为高收入者提供补充健康保险。第二种实现方式是,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民众购买健康保险。如美国对雇主为雇员购买团体健康保险、自由职业者以及其他个人为自身购买健康保险都予以税收减免,对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采用较低的营业税税率,对健康险本身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澳大利亚政府对民众的私人健康保险费给予折扣优惠,而对没有购买私人健康保险的高收入者则实施加征1%医疗保健税的惩罚措施;瑞士的健康保险费用可享受税务减免,同时,地方政府通过提供收入补贴来帮助低收入者购买强制健康保险。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进入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也需要由政府力量来推动。一方面,政府应采取立法措施来确立商业保险人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需制定切实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2、国家适当开放医疗资源,鼓励商业保险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健康保险如果不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利益关联起来并对其形成一定制约,很难将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为此,很多美国商业健康保险人发起并逐步建立起以控制医疗服务提供者行为和实施预付款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维持组织(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HMO),实践下来取得了较好成效。HMO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将建立健康维持组织作为“国家卫生事业的战略方针”来推动;1973年,尼克松总统签署的《健康维持组织法》规定在经济上支持健康维持组织的发展。其二是HMO具有调控医疗服务提供者及其行为的能力。HMO拥有自己的医生、诊所或医院,HMO的医生主要是初级保健医生,HMO可对其医生雇员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管理;HMO还与医师团体或独立开业医师或独立开业协会签订协议,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医疗服务,HMO都有明确的就诊制度,严格控制投保人的就医行为和医师的治疗行为,比如投保户只能去HMO指定的医院或医生处看病,如要选择医生,需要承担较高的自负额,所有的医疗需求必须先咨询初级保健医生,如果初级保健医生认为有必要才转给专科医生,而专科医生的很多医疗方案还需征得保险公司的同意。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要获得良性发展,控制医疗成本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难题,可以借鉴HMO的做法,允许保险人合法利用医疗资源。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医疗机构与健康保险人开展合作,并通过适当方式将目前相对分散、力量单薄的健康保险人联合起来,以增强健康保险人同医疗机构展开磋商的能力。同时,为真正实现商业健康保险人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管理,还需解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行业的法律障碍。 3、商业健康保险人提高风险控制技术,创造自身的主体地位。 健康保障体系要顺利和持续运行,有赖于成熟的医疗风险控制技术。目前,世界各国较多采用的医疗风险控制技术是相关诊断人群收费标准(DiagnosticRelatedGroup,DRG),即根据年龄、性别和治疗费用等因素划分每一相关诊断群,将每一相关诊断群的病情分级确定其平均医疗成本,制定相应的付费标准。另有一种费用控制方法是资源基础性相对价值计量法RBRVS(Resource-BasedRelativeValueScale),它是根据医疗行为使用的资源成本来确认每个医生或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相对价值。挂号费、诊疗费和医师职业责任保险费构成资源基础性因素,这些因素被转化成相对价值单位后再乘上每年更新的转换系数就成为应该向医疗服务提供者支付的金额,这个金额还根据不同地区进行调整。美国医疗照顾制度(Medicare)和几乎所有的健康维护组织(HMOs)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医疗费用控制问题,尤其需要提升这方面的技术。商业健康保险应积极配合、支持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从整合医疗信息开始,深入研究相关控制医疗和就医行为的技术,改变医疗机构在定价上的垄断权,并建立有效的就医行为监督机制,提高整个健康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藉此,商业健康保险将逐步创立和体现其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4、政府有效监管健康保障提供者,保证健康保障体系的安全运行。 健康保障提供者的科学、规范操作是健康保障体系安全运行、百姓获得全面健康保险的保证,政府部门应对健康保障提供者予以有效监管。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9月颁布实施了《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对保险人经营商业健康保险作出了管理方面的要求。政府对希望进入健康保障体系、申请经营健康保险的保险人应进一步规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同时还要审核商业健康保险人的经营目标、业务规划、资金运用、技术实施等,并在商业健康保险人正式开办业务后对其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商业健康保险能够切实履行提供健康保障的职责。对商业健康保险制订科学的监管制度并确保其贯彻实施,是确立商业健康保险主体地位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健康保险论文:全民健康保险财务危机研究论文 摘要: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自1995年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民众的健康有了基本的保障。但是,台湾健保也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问题,至今已经爆发了三次财务危机。本文从台湾健保的管理制度、财务收入制度和财务支出制度等方面对其财务危机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它为完善我国大陆健康保险制度提供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财务危机 一.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的制度分析 台湾地区健康保险制度源于1950年的劳工保险,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13种健康保险。由于当时这种保险制度存在着如保险费交纳不一、医疗费用支付标准不一以及管理混乱等问题,从1988年开始台湾当局就组织人员着手规划实施全民健康保险,简称全民健保。1994年8月9日,台湾当局公布了“全民健康保险法”,1995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 (一)台湾全民健保的制度模式 台湾全民健保前后规划了6年,台湾当局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实施经验,同时结合台湾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民众需要,创立了具有特色的社会健康保险体制。其制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中央集权的单一公营体制。在台湾的全民健保体系中,中央健康保险局是整个健保运作的具体承担者,充当保险人的角色。健保局总局综合管理全局业务,负责业务制度规划、督导、研究发展、人力培训、信息管理等。健保局总局下设6个分局,直接办理承保业务、保险费收缴、医疗费用审查核对及特约医疗机构管理等业务。在台湾,负责监督全民健保运作的机构有:负责监督保险业务的“全民健康保险监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各项争议的“全民健康保险争议审议委员会”、负责协议与分配健保年度所需医疗费用总额的“全民健康保险医疗费用协议委员会”。这三个监督机构同健保局总局一起,向上对“行政院卫生署”负责,构成了全民健保的行政体系。 2.全民强制纳保。在台湾“全民健康保险法”中规定,凡是“中华民国”国民,在台湾地区设有户籍满四个月以上,都必须参加全民健保。此外,领有台湾地区居留证件的外籍人士,在台湾居留满四个月,也应该参加健保。可见,台湾全民健保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保险。被保险人依其职业类别与所属投保单位,共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公营事业机构公务或公职人员,私立学校教职员,自营作业主和雇主;第二类为职业工人,外雇船员,自营作业和雇主;第三类为农民和渔民;第四类为军人眷属;第五类为低收入户;第六类为荣民(指早期的退伍军人)、荣眷等。投保者中有职业者应透过所属单位投保,没有职业的可透过乡(镇、市、区)公所投保。 3.保险费收缴以薪资为依据。在台湾全民健保中,保费收入是健保资金的主要来源。具体由三部分负担:一是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二是被保险人所在单位(雇主)为被保险人所缴的保险费;三是“政府”为一些特定被保险人(第四类、第五类低收入户和第六类无职业荣民)所提供的补贴。在所有的保险对象中,除第四、五、六类保险对象以全体保险对象每人平均保险费作为计算基础,其它都以被保险人的薪资所得为计算基础。被保险人的资本所得,包括营利所得和财产所得,则未列入费基计算。 4.自负盈亏的财务责任制度。为避免全民健保拖垮财政,台湾健保实行的是自负盈亏的财务制度,健保必须负责自身的财务平衡。为了健全健保财务制度,台湾当局制定了一些措施:(1)允许及时调整保险费率。健保法规定保险费率最高上限为6%,开办第一年为4.25%,至少每两年精算一次。根据精算的结果和财务收支情况,可以对费率加以调整。(2)提取安全准备金。为了避免医疗费暴增或因经济不景气、失业等原因导致的保险费收人减少和保险财务短期失衡,健保法规定每年应从保费收入总额中提取5%的安全准备金,以保证健保财务的稳健运行。 廖添土: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财务危机论析5.医疗费用部分负担制度。所谓的“部分负担”是指,民众就医除了健保给付外,仍须自己负担部分医疗费用。推行部分负担制度,是为了强化患者的医疗成本意识及个人责任,避免医疗资源的不当使用。同时,为了避免因实施部分负担制度加重一些贫困民众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其正常就医,又订立了免除部分负担的相关措施。免除项目包括重大伤病、分娩、预防保健、山地离岛、慢性病连续处方笺等,免除对象涵盖低收入者、职业伤病患者、结核病患者及3岁以下儿童等弱势群体。 6.保险医疗给付范围广。参加了全民健保的台湾民众,在缴交保险费并领取健保卡后就可享受范围非常广的保险医疗给付。不管是牙医、西医还是中医门诊、急诊、住院、生育、预防保健、家庭病房、精神病社区康复等医疗服务都涵盖在保险给付的范围内,民众从小感冒到住院手术或重大疾病,仅需要担负部分负担费用,其余皆为保险给付。 (二)实施效果简评 台湾健保实施后,获得了国际上比较广泛的好评。健保开办后短短数年间,民众纳保率由1995的57.48%上升至2003年的98%,几乎全岛民众皆可接受健康保险社会保障,大大降低民众就医的经济障碍。特别是老、弱、妇、孺等医疗照护需求高的民众,就医不需花费昂贵的医疗费用就可享受医疗照护。台湾健保取得了全民纳保、民众满意度高、保障范围广、就医方便、保费低廉等成效。2000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在评估《世界健康排行榜》时,综合各项指标,将台湾地区列为第二名。美国知名期刊《健康杂志》(HealthAffairs),也于2003年5月份专文论述台湾全民健保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财务危机的实证分析 台湾健保实施十余年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获得了台湾民众的支持。但是,健保的财务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解决,财务危机屡屡爆发。依《南方周末》2006年4月6日报道,从1995年至今,台湾健保的财政支出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收入每年的增长率为4.58%,而支出的增长率则达到5.71%。安全准备金至2004年只剩78.5亿元(新台币),健保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资料来源:1.1995-2004数据来源台湾中央健保局会计室《安全准备提列情形表-依权责发生基础》2004;2.2005年数据来源《南方周末》2006-04-06报道,《台湾健保:医疗制度乌托邦?》 数据来源:台湾中央健保局会计室《安全准备提列情形表-依权责发生基础》2004 (一)第一次财务危机(1999~2000年) 如表1和表2所示,台湾健保开办的前三年,财务状况良好。这三年每年的健保财务收入均大于财务支出,安全准备金也由1995年的371.44亿元(新台币,下同)上升到1997年的615.59亿元。但是,1998年财务支出急剧增长,而收入却增长缓慢,当年的健保财务就略微失衡,支出比收入多了约15.6亿元,这一财务缺口由安全准备金来平衡。到了1999年,健保财务失衡更加严重,爆发了第一次财务危机。这年财务支出远远高于收入,财务逆差达210.03亿元,安全准备金一下子减少了35%,只剩389.96亿元。 针对第一次财务危机,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措施。开源措施包括:查核投保金额、中断投保开单、协助弱势寻求补助、争取代位求偿、公益彩券盈余分配及烟品健康福利捐赠等。节流措施包括:防止医疗资源浪费、强化药品特材支付作业、查处医疗院所违规行为、落实医疗费用审查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了2000年健保财务状况有所改善,财务支出比上年有所减少,收入增加了203.64亿,财务略微出现了盈余。 (二)第二次财务危机(2001~2003年) 自2000年健保财务有所改善之后的三年,健保又爆发了第二次财务危机,财务缺口又开始加剧,直到2003年才有所缓和。这三年财务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87%,而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5.76%,安全准备金逐年减少,2003年只剩下82.8亿。 为了应对这次财务危机,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保险费率,于2002年9月把保险费率由4.25%调整至4.55%,提高健保收入。其次,全面实施总额预算制度,适度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总额预算制度是指由被保险人、医疗服务提供者及专家学者共同协议医疗费用的年度支出总额,在总额范围内依照支付标准表决定服务报酬的一种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其目的是要医疗提供者共同承担财务风险责任,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内。实施总额预算制度后,医疗费用得到一定的控制,年成长率在4%~5%之间。 (三)第三次财务危机(2004~至今) 在2003和2004两年,由于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加上调涨保险费率增加了健保收入,财务形势有所缓和,但依然是入不敷出,到2004年底安全准备金只剩下78.5亿元。2005年财务支出又开始大幅上涨,但财务收入却反而小降,使得财务缺口达650亿元,安全准备金变为负数。在现有费率制度下,按照健保的财务预算,未来五年健保财务缺口将进一步拉大,健保的财务危机将更加严峻。 针对这次财务危机,当局采取了采取了包括长期和短期两套措施。短期措施主要是实施所谓的多元微调方案,主要措施包括投保金额上限由87600元调整至131700元、军公教投保金额由薪资的82.42%调整至87.04%、争取烟品捐赠及代位求偿收入及拉大小区医疗与大型医院门诊部分负担差距等。长期措施则是谋划推出二代健保规划,其目标是建立权责相符、财务收支平衡、扩大社会参与、提升医疗质量的健保制度。 三.台湾全民健保财务危机综合成因分析 台湾全民健保实施的是自负盈亏的财务制度,保证全民健保的财务平衡,是事关健保能否永续经营的重要问题。每次健保财务危机的爆发,当局都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挽救,但收效甚微,健保财务依然入不敷出。健保财务危机屡屡爆发,根源在于健保自身的制度缺陷。要达成健保的财务平衡,台湾当局就应该从健保的制度层面上做一番彻底而有效的改革。 (一)健保管理制度 1.中央集权的公营体制,不利于健保的正常运作。台湾全民健保管理制度是一种单一的公办公营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不少弊端。首先,单一保险人体制缺乏多个保险人之间的竞争,无法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降低健保自身的运营成本,同时也无法满足民众多层次的健康保险需求。其次,中央集权的公营体制容易使“政府”的角色定位错误,致使健保行政与业务不分。在国际上实施社会性健康保险的国家(如德国),政府一般担任监督者及仲裁者角色,而非执行者。但在台湾健保的组织体制中,中央健康保险局既是管理者又是保险人,身具承保、医疗机构特约管理、支付标准订定、医疗费用审查与核付等多重身份。这种角色定位错误破坏了健保的正常运作体制,造成健保运作制度的畸形发展。 2.支出与收入缺乏连动机制,财务预算难以平衡。在台湾健保体制下,财务收支预算分别由“监理会”和“费协会”负责,收支预算相分离。其中,“监理会”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法规咨询、收入面的费率制定与监督等,而“费协会”的主要职能是在总额支付制度下负责健保财务的支出预算。由于“监理会”与“费协会”相互分立,使得收入与支出的缺乏连动关系。如果“费协会”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而决定增加预算支出,而“监理会”却决定费率不动、其它收入也不增加,则两者之间会出现财务缺口。这种收入与支出预算相分离、权责不对等的机制,不利于健保财务收支平衡。 3.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致使健保财产被侵吞。对台湾健保运作的监督主要由“监理会”负责。然而,由于台湾当局的无能和“监理会”监督的无力,健保财产一直不断的被侵吞。在台湾,政客、医界与不法集团串通“吃健保”的丑闻,屡屡见诸报端。据海峡都市报2006年3月31日报道,民进党“立委”林进兴、邱永仁所分别经营的两家医院,通过勾结假病患与假住院诈领健保费至少1.9亿和1.1亿。由此可见不法集团“吃健保”之猖獗,健保又岂能不爆发财务危机。 (二)健保财务收入制度 1.保险费负担不公。健保保险费的收取应充分重视负担的公平性,但是,台湾健保保险费的收取长久以来即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首先,工薪阶层负担沉重。由于保险费费基以薪资所得而非实际所得计算,因而健保财务主要由工薪阶层负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薪资所得占台湾民众总所得的比重逐渐降低(目前这一比例是55%),而其他所得,比如资本所得,所占的比重却逐渐升高。这种情况使得依靠薪资所得的工薪阶层保费负担越来越重,而大量资本所得者,拥有着巨额收入却不需分担保险费,显失公平。有报道说,台湾著名模特林志玲,年收入将近4300万,每个月的健保费,只要缴交604元,比许多上班族都还要低。另外,由于薪资收得占总所得的比重下降,客观上也使得健保财务收入增加的空间越来越小,影响健保财务平衡。 其次,保险费各类目之间负担差异较大。台湾健保把保险对象分为六类十四目,各类目保险对象本人、雇主及政府负担比例各不一样,造成类目之间保费负担的差异。比如,第一类保险对象的公营事业人员,缴交保费时不必以全部薪资投保,而且有投保薪资的上限,保费负担比第二类保险对象大大减轻。另外,在第二类别保险对象里,职业工会会员保费负担比普通工人低,因而,很多被保险人纷纷以加入工会等方式来转移投保身份,以逃避高额保费。 最后,家庭成员多的保险对象负担更重。在台湾健保体制下,家庭成员多者,除了要为自己购买保险外,还要为家庭成员购买保险,一个人往往要同时负责好几个人的保费。这使得家庭成员多又以全薪投保的民众负担十分沉重,而单身又未以全薪投保的民众负担较轻。 2.保险费费率僵化。依据“全民健康保险法”的规定,健保财务可以对保险费率进行及时的调整,以维持财务平衡。从医疗保健支出占GDP比值来看,OECD国家平均每年支出在7-9%,而台湾平均只有5.88%,因而相对于OECD国家,台湾保险费率还有一定的上调空间。但是,台湾健保自实行以来,费率也只调整一次,且幅度很小。这是因为在台湾特殊的政治体制下,要想通过上调费率来达成财务平衡,困难重重。首先,由于台湾特殊的政治环境,政治家的活动都是为选举服务。为了取得选民的支持,获得竞选的成功,政治家往往反对保险费率的调涨。其次,由于保费负担的不公,调涨保险费率也会受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保险费率调涨举步维艰。 (三)财务支出制度 由于健保制度的“道德风险”,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着医疗费用支出上涨的问题,因而都需要一套合理的制度来控制医疗成本,防止医疗浪费。台湾健保财务支出制度,就缺乏一套既保证民众健康不受损害又能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机制。 1.总额支付制使民众健康受损。台湾全民健保实施之初医疗支付主要采用论量计酬制度,即按照医生提供的服务量、民众的用药量及住院天数等来计算健保的医疗给付。这种支付制度虽然方便医疗费用的计量,但是不利于对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为了多获得健保医疗给付,医疗提供者往往增加服务量和用药量,民众也往往增加就医次数,导致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后来随着第二次健保财务危机的爆发,为抑制逐年高涨的医疗费用,台湾当局全面实施了总额支付制度。总额支付制度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只在医疗供给方控制费用支出,并没有在医疗需求方面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得民众的医疗需求仍然十分庞大,民众的医疗资源浪费仍然十分严重。在高涨的医疗需求面前,医疗提供者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在预算的总额内,就不得不降低医疗服务质量,从而使民众的健康受损。 2.药价黑洞蚕食健保收入。台湾健保药价黑洞每年都要蚕食几百亿的健保收入。所谓药价黑洞,是指健保局支付医疗院所交付保险对象(病患)的药品费用,与医疗院所实际购买价之间所产生的差距。据人民日报网络版香港2000年7月19日报道,台湾健保每年损失的药价黑洞达200亿元。为减少药价黑洞,从1999年到2002年,健保局共进行了三次药价调降,试图解决药价黑洞问题。结果表明,这一措施收效甚微。因为在新的药价下,医院基于营运营利的现实考虑,会重新寻找可获取最大药价差的药品,以取代原先采购的药品。这样,不仅药价黑洞没有得到解决,民众的健康也受到了损害。 3.医疗资源浪费严重,促使支出急剧上涨。台湾虽然实行了总额支付制度,医疗费用有所控制,但是医疗资源浪费,还是十分严重。全民健保实施后,台湾人民变得“爱逛医院、爱拿药、爱检查”。据统计,台湾目前平均每人每年看病次数高达15.3次、药费占全部健保费四分之一、门诊医疗花费占总医疗费六成以上,民众“不看白不看”的心理十分普遍。其次,医疗院所“可住(院)可不住的,要住;可割(手术)可不割的,要割;可照(内视镜)可不照的,要照;可开(药)可不开的,要开”的浪费现象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医疗资源浪费是台湾健保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导致了财务问题的日益恶化。 (四)其他客观因素 台湾健保财务失衡原因错综复杂,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客观的因素影响财务平衡。这些客观因素主要有:第一,台湾近年来经济发展不景气,财政日益恶化,企业纷纷外移,失业率上升,民众收入减少,使得健保保费收入锐减;第二,台湾人口的老龄化加剧了健保财务危机。随着台湾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台湾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十年前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5%,如今达到9.6%。人口老龄化使得健保医疗费用大副增长,加剧了健保危机;第三,医疗科技的日益进步和新药的不断开发,以及医疗给付范围的扩大,也都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四.借鉴意义 实施健康保险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稳定社会的必要措施,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仍然是个健康保险不发达国家,健康保险体制还不健全,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低,因而,在新形势下完善健康保险体制是我国的重要任务。台湾全民健保实施十多年来,其改革的成功和失败,可为祖国大陆建立和完善健康保险制度提供可贵的借鉴意义。 (一)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多层次健康保险制度 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了以“低水平,广覆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医疗保险制度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保障目标定位于满足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并且强调个人在医疗费用支出上的责任。但是,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实践表明,单靠政府力量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多元化健康保障需求。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不仅可以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的健康保险需求,还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降低社会健康管理成本,提高健康管理质量和效率,减轻政府负担,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二)建立有效的供方与需方医疗成本共同分担机制,控制医疗费用 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一个理想的医疗保险体系要能同时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保护消费者使其能避免患病时的财务风险;一是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的运用。然而如果仅采用一个政策工具,而同时想达到这两个目标时,常陷于两难境地。因而,应该使供方成本分担制度与需方成本分担制度一起搭配使用,才可避免两难困境,同时兼顾风险保护与资源使用效率的双重目标。所以,完善我国的健康保险体制,必须寻求一套有效的供方与需方医疗成本共同分担机制,使民众健康在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三)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医院产权不清,医疗服务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与否关系到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和医疗卫生费用控制的效果。因而,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健康保险体系,当务之急是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另外,完善我国的健康保险体制,还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保证负担的公平。并且,还应该在农村大力推广医疗健康保险,使广大农民也有健康的保障。 健康保险论文: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入世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给我国的保险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花钱看病、投保买健康的观念将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样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将有广阔的市场。但是目前,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还很落后,并且其发展还处于“小马过河”的阶段,所以商业健康保险亟待完善。本文在讨论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的同时,阐述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保险政策;经营模式;医疗风险;保险产品;产品监管;发展对策 在许多国家的国民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商业保险中的一类重要业务,健康保险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家保险公司的青睐。以往的许多研究都表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规律,笔者对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目前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商业健康保险应采取的经营和发展战略,期望这些分析和建议能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事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保险业复业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主要表现在: (一)覆盖人群逐步扩大,业务规模迅速增长 据统计,2001年,商业健康保险承保数量首次突破1亿元,2002年达到了1.36亿元,当年保费收入达320.96亿元,比上年增长44.96%;自2003年3月非典疫情发生以来,健康保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在非典最为严重的5、6月份,保费收入分别达37.19亿元和59.42亿元,大大高于上年26.75亿元的月均保费收入水平。 (二)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目前,已有29家寿险公司和8家财产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提供的险种已经超过300种。除了传统的费用补偿型和住院津贴型产品,保险公司也开始涉足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新领域。 (三)服务领域日益拓宽,社会影响明显扩大 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已经覆盖了包括电力、铁路、邮政、通讯等行业在内的各大行业,社会影响明显扩大。特别是在2003年上半年发生的非典疫情面前,保险业快速行动,采取加快理赔、加快产品开发、加快销售创新等特殊服务,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树起了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力支援了国家抗击非典斗争,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四)对于国内健康保险的需求市场来说,市场潜力巨大 全国50个城市的保险需求调查显示,49.9%的城市居民考虑在未来3年内购买商业保险,其中预期购买健康保险的比例高达76%,在人身保险各类业务中占居第一位。 二、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障碍 (一)政策和法律等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 商业健康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直接费用或间接损失获得补偿的保险,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等。 2002年12月,中国保监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健康保险业务,加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和管理,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健康保险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则要求。尽管在宏观的层面上,我国的健康保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微观层次的不完善却一直阻碍着保险公司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尚不具备法律赋予的可参与医疗服务定价及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实施监控的权利;二是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具体的业务界限还不够清晰,存在社会保障机构开办商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争夺业务的情况;三是对涉及医疗保险的诉讼案件,在审理及新闻媒体报道时,也往往存在偏袒被保险人的情况。凡此种种情况都使商业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困难。 (二)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模式的风险控制存在缺陷 我国现在采用的健康保险经营模式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缴付保费,然后被保险人到医疗服务提供者那里接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工作者按照提供的医疗服务收费,而后被保险人付费后用付费凭据到保险公司那里报销索赔,保险公司间接地按照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进行付费。简而言之,就是“被保险人看病,医院治病收钱,保险公司买单”。这相当于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支付了医疗服务费用,是补偿性按服务付费的健康保险模式,我们把它简称为买单式健康保险模式。 买单式健康保险模式分离了医疗服务和保险服务,保险公司仅仅参加了保险服务,无法控制医疗服务,不可避免地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着缺陷,从而不能协调好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两者之间的利益机制,导致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缺乏共同的经济利益,进而得不到医院配合,造成核保调查和理赔查勘困难重重,影响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三)保险公司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缺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根据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现状,目前保险市场上可以购买的健康保险产品主要包括基本住院医疗费用保险、住院医疗生活津贴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但是市场上的健康保险产品,不论是产品设计还是保障水平,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病。并且在产品销售上,各个层面的产品缺乏互补性。 一方面,基本住院医疗费用保险和住院医疗生活津贴保险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即个人投保须附加于一定保额的主险之上。结果导致了实际投保率很低,给付率极高的情况。而重大疾病保险根据投保人选定的保险金额承保,长期寿险固定利率分定期保险和终身保险两种,实际投保率不高,短期给付率低,但高额保单承保风险极高。这些都无疑增加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困难。另一方面,近年来,各保险公司都设计了许多保单,但普遍存在着保险责任相近、单一和缺乏创新的缺陷;同时开办的住院医疗费用保险和生活津贴保险的保险期限太短(只有一年),使被保险人的利益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从而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商业健康保险的基础设施不够坚实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包括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等。专业化的人才资源和计算机系统是商业健康保险的软硬件基础,我国保险公司在这两方面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在人才资源方面,我国的保险公司普遍缺乏一支既懂医学医疗又懂保险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各保险公司都缺乏合格的医疗保险管理人员;因为健康保险涉及医学、保险和管理等多个领域,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跨领域的背景,而符合如此要求的人才凤毛麟角。其次,保险公司的精算管理、险种开发、核保理赔和市场营销等岗位都急需熟悉健康保险的专业人才。最后,保险公司还缺乏合格的健康保险专业营销人员。 在系统设备上,许多保险公司还没有建立起健康保险业务的专业信息系统设备。现有的健康保险业务大多依靠寿险业务系统进行管理,相关的数据也按照寿险业务的标准进行记录和管理。这样导致保险公司无法实现健康保险业务的专业核保理赔功能,也无法记录统计健康保险业务迫切需要的各项医疗资料。没有健康保险的专业电脑平台,健康保险的专业化风险管理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健康保险的专业信息系统建设不容忽视。 (五)健康保险的产品监管政策不到位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保险业在挑战和机遇面前,保监会应适时地调整和完善保险监管,以使我国保险业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下得到发展,同时使我国的保险市场进一步向世界各国开放,从而达到双赢。 目前,各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产品的条款和费率都由总公司报保监会统一备案,报备的条款和费率没有弹性。但是健康保险的地域性要求很强,各地的自然情况和经济形式都不相同,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水平不同,相应的保险责任、免赔额限度、以及费率等保单要件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因此,总公司统一备案的条款到达地方后很难完全适应当地的情况,不易得到市场的认同。现行的统一备案制使健康保险产品缺乏灵活性,不利于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调整健康保险产品条款,抑制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拓展。 三、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策 (一)争取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健康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保监会将继续加强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联系,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健康保险专业化进程;同时,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地位,准确界定与基本医疗保险的界限,规范市场经营环境。因此,目前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但是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还受到来自经营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特别是医疗服务方面一些因素的不利影响,在这些不利因素中,医疗机构的行为和医疗服务过程,特别是医疗服务成本的变化对商业健康保险所造成的影响,各家保险公司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推进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形成合作机制 如何建立对医疗风险的控制体系,是发展健康保险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卫生医疗系统的支持,并且,商业健康保险作为重要的筹资手段和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也能够成为卫生医疗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动和促进力量。从这个角度出发,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和卫生医疗系统的发展有着共同的目标,应当携起手来,开展一些试点,进行一些合作,探索建立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服务系统的合作模式,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从而实现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和卫生医疗改革的双赢。此外,协调有关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参股医院,或与医院建立合同、契约关系等,探索与医院有效合作的各种方式;与财政部协商,在财务报表上增加一个科目,用于核算保险公司与医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费用支出和收入。这些都是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不可缺少的补充。 (三)设计合理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 产品是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工具。根据健康保险的市场需求情况,制定正确的产品开发战略是经营成功的基础。目前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很窄,据统计2001年的覆盖人数不足8000万人,绝大部分居民没有得到医疗保障。各保险公司可以大力推出针对低收入且无保障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和住院医疗生活津贴补助保险等险种;对于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职工人群,提供低价格、窄范围、高保障的险种;对于较富裕的年轻群体,提供价格与保障程度比例适中,保障期限长、保障范围有针对性的险种,对于高收入的中年群体提供高价位、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同时结合国家医改动向,开发能长期适应医疗改革进展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争取长期的盈利空间;重视对广大农村医疗保险市场的产品开发,满足农民的医疗保险需求,使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险密度上更进一步。 (四)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平台,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各保险公司应充分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理赔管理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 人才培养是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各保险公司应制定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健康险专业人才,特别是要重点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和精算、核保、核赔、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监管,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保监会应抓紧出台健康保险产品管理办法,形成相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监管措施,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监管环境。 鼓励保险公司与部分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合作,进行商业健康保险试点,健全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为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同时,还鼓励保险公司结合当地市场特点,与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医疗服务机构进行沟通协调,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健康保险,制定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品,在不断的探索中加快商业保险发展的步伐。 健康保险论文: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论文 摘要:一个国家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即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仍然存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空间,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更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健康保险经营不佳主要是没有进行合适的专业化经营,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推进专业化经营,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健康险的水平,促进我国健康险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医疗保障制度,赔付率,发展空间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 一个国家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和发展与该国医疗保障制度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即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实践表明,即使在公共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也仍存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 1.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在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国家通过财政预算拨款作为医疗保险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国民提供几乎是免费的医疗保障,如英国、加拿大。从理论上说,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由于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的“挤出效应”,该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将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由于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等待期长等缺陷,许多国民在国家免费提供的医疗保障之外还另外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以提高其健康保障水平。例如,加拿大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国民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险,但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仍然占寿险保费总收入的22%左右。 2.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通过立法强制实施,保险基金主要来自雇主和雇员,国家财政给予补贴,如德国、日本、台湾地区。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社会医疗保险虽然覆盖面广,但往往保障水平不高,商业健康保险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3.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在这种健康保障制度安排下,政府只为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军人)提供医疗保障,其他人群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提供医疗保障。如美国,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政府健康保险计划、私营健康保险计划和管理型医疗保险的结合体。除了老人和—些特殊群体,大多数美国人主要依靠雇主和(或)雇员本人购买的商业健康保险来提供医疗保障。美国是典型的以推行商业健康保险为主的国家,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超过总人口的60%,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约占人寿保险总保费的20%。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或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还是以实行商业健康保险制度为主导的国家,商业健康保险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在寿险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通常高于20%。 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同样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3697亿元,健康保险费收入只有307亿元。如果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能达到寿险的20%,按2005年的寿险保费计算,商业健康保险费收入将达到739亿元,可见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状况及其国际差距 (一)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 2003年,保监会出台《关于加快健康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的理念,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专业化的经营组织,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五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2005年以来,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和瑞福德健康四家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先后开业。 人保健康提出“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经营理念,即不仅提供事后补偿,还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维护、就诊管理和诊疗服务等,目的在于改善客户健康状况,有助于保险公司降低赔付率和产品价格,增强竞争力。人保健康虽然可以依赖中国人保的强大品牌优势,但由于人保基本没有经营健康保险的经验和数据积累,经营难度较大。 平安健康保险公司将推出第三方管理服务等新型服务,引入“管理型医疗”模式。在产品上将会突破传统健康险的模式,为客户提供如眼科与牙科保健、老年看护等非传统健康险产品。平安健康保险公司将充分利用集团现有的保险成本优势、渠道优势、综合服务优势等,提高健康保险业务的盈利能力。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平安还处于“潜龙未动”状态,实力尚未显示。 其他专业健康险公司,昆仑健康和瑞福德健康已通过验收,但其目前核心岗位位置空缺且欠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经验,也没有提出让人刮目相看的“蓝海战略”,经营难度很大。 据保险公司的资料显示,我国各家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健康险业务的综合赔付率均超过盈利平衡点,部分已涉足商业健康保险的公司也渐生退意,有的甚至已经在大规模地停止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并欲逐步全面退出。(二)国外健康险的经营状况 与之相对应,国外众多的以经营健康险为主业的公司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02年,国外共有8家以经营健康险为主业的公司人选《财富》500强,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为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上述8家主要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表明,经营健康保险不仅不一定亏本,甚至可以进入世界500强。尽管目前我国有些公司的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状况不太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健康保险本身就必然经营不好,而是我们的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只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健康保险经营的成功经验,做好数据分析、风险控制、产品开发、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基础性工作,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必将大有可为。 三、推进专业化经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健康险水平 导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专业化经营的缺乏。专业化是健康保险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在保险界形成共识,但如何进行专业化却是目前最应该探讨的问题,各保险公司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推进专业化经营,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的健康险水平。 1.要建立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也可以是集团下的专业子公司,还可以是公司内的一个业务管理系列。事实上,各种经营模式都各有其优势和不足(见表2),没有适合所有保险公司的标准模式。保险公司应根据其规模、发展目标、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而且我国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也应该鼓励市场的多样性,关键在于赋予所选择的组织形式充分的技术开发、业务管理、产品开发等的权限和职能,彻底改变健康保险业务依附于寿险业务的状况。 2.要建立专门的核保和核赔体系。鉴于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特点,各保险公司应建立专门的健康保险核保和核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人与核赔人的管理办法;加快研发和使用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核赔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要进一步发挥行业的力量,着手制定疾病表。 3.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和平台,而且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寿险业务管理系统集中解决的是业务流程、人机界面、系统集成等商用系统的共性问题。由于健康保险业务的复杂性、保险事故发生的频繁性,需要有效的过程管控系统,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健康保险的风险管控需要。公司可以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核保、核赔管理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满足业务发展和服务的需要。 4.完善的专业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首先,公司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其次是要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最后,还要提升精算师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5.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开发适合群众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在健康保险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程度;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有效地填补基本健康保险建立后所留下的商业空间。随着保险公司经营经验的积累和外部条件的逐渐成熟,逐步开发在保单中增加保证续保的条款等。有条件的公司,要积极探讨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全球医疗保险等险种的开发。 健康保险论文:健康保险制度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后的基本框架,分析了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指出无论是从公平还是从效率的角度看,智利的模式都很难说是成功的。从全球范围来看,面对实践的挑战,健康保险的理论研究仍旧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改革 一、历史背景与发展进程 智利的健康保险是国家整个健康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确立的综合健康保险制度规定,不仅健康保险的有关政策由国家制定,而且具体业务也主要由政府部门经办,国家免费提供大部分医疗服务,公共部门承担医院费用的90%,承担病人治疗费用的85%以上,这种体制一直持续了近30年。像其他由政府包办健康保险的国家一样,在1970年代末,智利健康保险制度出现了深刻的效率危机,包括医疗保险支出持续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等等,健康保险制度不仅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潜在因素,健康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980年代初智利的政权更替为健康保险制度的根本转型提供了契机,在当时全球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支配下,智利健康保险的改革采取了节约成本、消除浪费、充分挖掘潜力、改善医疗卫生状况、减少不平等等方面的目标取向,实现了健康保险制度由政府主办向私营化、市场化方向的转变。与此同时,智利还调整了健康保险的管理体制和具体的政策措施,1981年,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和雇员国家医疗服务体系重组为国家卫生基金会(公营健康保险机构)和国家健康保险服务局(SNSS),作为公共部门履行政府对健康保险事业的责任。同时,中央政府下放部分卫生事业管理权利,初级健康保险交由市级管理。但是,智利健康保险的市场化并不彻底,健康保险也只是实行了部分私有化经营,从而确立了智利公共健康保险和私营健康保险同时并存的二元健康保险体制。 智利健康保险改革之初,虽然社会公众留恋社会医疗,排斥私营健康保险,但是由于政府在政策上遵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念,具有社会政策特色的公共医疗保险基金还是出现了普遍缩水和持续递减,健康保险部分私有化导致了私营保险机构的持续扩张,私营保险机构发展成为了智利最盈利的经济部门。1990年11月至1996年期间,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数量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中的受益人却从1990年的210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380万人,强制健康保险制度中由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承保的人数比例从1990年的19%上升到了1996年的32%。1990—1996年,私营健康保险机构平均对每位受益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上升了18%。然而1990年代后期,经济衰退加上私营健康保险机构创新能力不足,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无力提供新产品来增加市场份额,使得智利私营保险没有出现大的发展,1999年后,参加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人的数量几乎没有增长(SapelliandTorehe,2001)。 私营保险公司的进入,使得整个健康保险部门成本意识增强,公营健康保险机构的运作似乎也获得了明显的成功。1981年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导致了公营保险体系的普遍重构,包括剥离部分功能和坚持消费者需求导向,在公营保险部门中引入了市场机制,使得制度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促进了诊断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并因此而提高了医疗保险的总支出。 二、智利健康保险制度的体制框架 智利虽然倡导健康保险运作的市场化,允许私营保险企业经营健康保险,但是对于投保人而言,健康保险却是强制性的,即政策范围内的所有人必须参加健康保险,只是具体参加公营还是私营保险人的保险,投保人可以自由选择。但是智利强制性的健康保险对象仅仅限制为在岗工人和退休工人,并未包括其他社会成员,受益人除了投保人本人之外还包括其家属。 (一)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政策差别 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主要政策差别之一是保险费与保险费率的不同。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保险费依据每个社区的费率确定,各个社区的费率大小是不一样的,具体到一个投保人,保险费又根据投保人的年龄、性别和家庭人数而有所差别。公营保险费率仅与受益人的收入有关,而与其年龄、受益人数和健康状况无关,每位购买公营保险的投保人交纳收入的7%作为保险费。 公营保险部门与私营保险差别之二是保障水平的不同,在公营健康保险机构(FOIVASA)中,每个人都交纳7%的健康保险税,获得相同的一揽子最低医疗服务。私营保险的保障水平取决于交纳的保险费的多少,交纳的保险费越多,获得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则反是,即保险费和健康保险保障服务水平呈对等性。 (二)公营保险机构中投保人的分类 智利的公营健康保险机构根据投保人月收入由低到高分为A、B、C、D、E五个等级,A级属于法定的贫困人口,按照1995年12月确定的收入标准,B级月收入低于144美元,C级月收入为145—225美元之间,D级为月收入225美元以上的人,E级是极少数月收入特别高的人群,A、B、C、D四级分别占总人口的41.2%、31.5%、12.8%、13.9%。 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为所有人提供预防、初级和二、三级卫生保健服务,投保人因病请假也给予补助。对受益人是妇女的,提供5个月的产前和产后假期津贴。对高收入者发给津贴证,在公立医院就诊时享受降价优惠,鼓励高收入者参加公营机构的健康保险。对于穷人公营健康保险机构规定可以免缴7%的保险税,在公立医院就医时自己也不需要付费,但在产前、产后因病缺工不享受津贴,并且不能到私营医院就诊。一般而言,A、B两类人在就医时个人不承担任何费用,C类人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约为总费用的10%,D类人约为20%。 (三)共付制(co—payment) 所谓共付制是指在出现医疗保险事件时,所发生的医药费用由保险人与受益人共同承担,它类似于共同保险。在智利,共付制被认为是对受益人的行为有强制约束,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用共付制度来控制受益人的“道德风险”,降低了保险人承担的医疗责任,这被认为是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模式中最显著的特色。由于健康保险的供方市场尚未规范,许多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提供的健康保险方案保障程度往往很低,迫使受益人自己不得不承担大部分的医疗费用。转三、智利新健康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利新的健康保险制度受到了公众越来越多的批评,这些批评对象主要是私营保险公司,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所谓的“挤出精英(creamskimming)”,它指私营保险公司把那些收入比较高、健康状况比较好的人从公营保险制度中剥离出来,成为自己的保障对象,而把最需要健康保险的那一部分人,特别是低收入的穷人排除在私营保险制度之外。二是私营保险人提供的保障程度过低,主要表现在共付率很高,所谓“共付率”是指被保险人(投保人)承担的压疗费用比例。由于“挤出精英”问题,又引起了不为智利公众所注意的第三个问题,大量收入高而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离开了公共健康保险机构,因此使智利降低卫生保健公共支出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目标没能实现。反过来,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为了改善财务状况,一方面推出新的措施吸引高收入、体质好的受益人,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争夺市场;另一方面,自1996年起也开始推行共付制度。公营健康保险机构医疗费用共付制度的推行,使得其中的受益人个人承担的医疗费出现了巨大增长,特别是对穷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健康保障服务水平和保险价格的双轨制。公营健康保险由国家卫生保健基金管理,其保险费与承保的人数和人口特征无关,均为投保人工资的7%,同时获得相同的保障服务。也就是说,公营健康保险制度的保险费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保险价格仅仅是收入的增函数,由于个人收入存在差别,那么收入高的个人在获得相同医疗服务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并且,公营健康险一般要求受益人在公立医院接受医疗服务,因此选择公共健康险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公共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诸多限制,如通常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低,不能及时就诊,出现排队等待现象等。 私营健康保险制度的保障服务取决于个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保险费依据家庭需要的保障水平和家庭成员的风险状况确定,保险费和保障程度之间是按照市场原则确立的对等关系,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和公正性,较高的保险费就能获得较高质量和数量的医疗服务,并且医疗服务具有相当的便利性,能够随时获得,不会出现公营保险排队等待的现象。 这样,收入较高的人将会选择加入私营健康保险机构。高收入富裕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般也比较好,而高风险的穷人只能留在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中。 第二,共付制度。由于政府对共付制度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私营保险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导致了共付制成为其排挤高风险人群的手段。公营健康保险部门虽然也有共付制,但共付比例在同类人群中是一样的。而私营保险人是在了解了每一个投保人的社会经济条件之后,再确定每个受益人的共付比例的。往往收入越低的人群,在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中自己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高,而获得的经济保障程度却较低,因此共付制起到的作用是对中低收入群体获得私营健康保险设置了一个进入的附加障碍。总体上看,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经济保障程度基本没有超过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最低的到10%以下,病人不得不承担66—91%的经济负担。有研究证实,对于医疗费支出每年少于50万比索的人,自己付费占总费用的31.3%;医疗费用超过500万比索,受益人支付的占总费用的44.9%(RitmannM.,1998)。 第三,私营和公营健康保险的成长不是互相促进,而是相互约束。私营健康保险制度和公营健康保险制度的差异实际上为投保人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契约机制,使投保人自动分成了两类,收入低、风险高的人留在公营保险体制内,而收入高、风险低的投保人则转向私营医疗保险制度。那么,公营保险制度中高收入的人向低收入人的补贴机制被破坏,政府对公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投入增长不仅得不到抑制,增长的速度反而会更大。1995年智利政府为公立卫生健康提供了93280万美元,相当于智利国民人均67.59美元,或者公营健康保险机构870万人均110.17美元(范桂高,2001)。1985年、1990年和1996年智利的医疗保健开支分别占GDP的百分比为1.6%、2.0%和2.3%(国际劳工局,2000:223)。这同智利改革健康保险制度是为了削减政府负担的初衷是相矛盾的。 公营保险为了改善财政状况已经推出了新的项目,吸引高收入的投保人留在供应保险制度之内,例如为高收入的人提供就诊津贴证明,使他们在公立医院看病享受费用优待,只需付更低的医药费用,从而形成了同私营保险争夺高质量的投保人的局面。 四、结论 智利健康保险制度能够强制性转型源于国家政体的剧烈变迁,这一点是很难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同时,智利新的健康保险制度框架不仅没有实现政府的改革初衷,达到政府对卫生健康费用减少投入的目的,反而成为了扩大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削弱了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社会这一最基本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很难说是成功的,因此也不能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模板。其原因在于,在健康保险制度中,医疗保健品的供给方、个人、政府和健康保险的承办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而各参与主体又都有自己的信息优势,参与人的许多行为在事中无法观察到,在事后又无法验证,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参与人依据特定的制度规则采取相应的策略行动,最后表现出来的经济变量的数据有很大的不同。智利健康保险体系的二元制度结构,以及公营和私营健康保险内部有差别的体制安排并不能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性,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并未完成这—使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健康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有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城市医疗保险的现有制度框架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有报道说,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出现用医保卡购买保健品、化妆品、儿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现象(白天亮,2005)。 经典的理论研究源于Rothschild和Stiglitz(1976)的竞争性市场框架下健康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该研究表明,由于投保人比保险人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那么保险人只好设定一个平均费率来适用一类投保人,但是,平均费率会导致那些健康风险低于该类平均水平的人退出保险,迫使保险人提高费率,而这又会导致更多的低风险人退出,在极端情况下,高额的保险费令人望而却步,保险市场会彻底崩溃。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没有出现上述情况,从整个社会来看,保险市场不仅能够正常运转,而且是智利盈利最高的行业。其原因在于智利的健康保险法规同竞争性的市场规则不一样,改变了参与人的博弈规则,在智利,受益人必须在健康保险市场之内,没有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自由,改变了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信息和权利结构,受益人不得不同市场上的某一家保险人订立保险契约,尽管具体同哪一家签约可以自由选择,而保险人凭借制订保险合同和自由选择投保人的权利,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制定许多有利于自己的条款,同时,在为数可数的市场供给方的无限重复博弈过程中,相互之间会形成某种垄断的默契,对消费者实行价格歧视,提供保险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大低于竞争性市场的情况。 关于健康保险问题的有影响的研究文献目前仍然局限于竞争性的市场制度,如何设计一种强制性与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揭示健康保险主体的私人信息,从而实现健康保险市场的帕累托均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健康保险论文:健康保险的风险特征与产品创新 [摘 要] 健康保险由于经营风险大、管理成本高、管理难度大,面临普遍发展难题。过度医疗、逆选择等外界风险的大量存在,成为健康保险的发展瓶颈,健康保险产品创新成为走出困境的希望之路。因此,在产品创新导向上要注重将健康保险自身规律与市场需求规律有机结合,建立起以保险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为前提、以健康管理为基础、以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效合作为保证的健康保险风险控制机制;建立起以普遍性需求为主导、以区域性和个性化需求为辅助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研发体制;创造出政府政策支持和具体优惠政策并举、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两个优势均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政策环境。 [关键词] 健康保险;风险特点;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机制;产品研发体制 一、健康保险的风险特征及发展现状 健康保险是人身保险三大业务系统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92条第2款明确规定:“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健康保险产品自身的风险特点 1.与普通人寿保险相比较,健康保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特点。人寿保险包括生存保险、死亡保险和生存与死亡两全保险,其精算依据主要是生命周期表,一般几十年可以不变。而健康保险的精算依据是经验数据,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在实际生活当中,由于疾病是人的身体中的各种因素积累所致,呈现出复杂的过程,增加了疾病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2.与意外伤害保险相比较,健康保险具有多发性的特点。人身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往往以千分之几计,疾病发生率则以百分之几甚至十分之几计。因此,健康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十分明显。 (二)健康保险可能产生的外界风险 1.医疗、药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2004年的25年内,人均收入增长10倍,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增长35倍,年均增长24%,个人负担从21%上升至53.68%。由于健康保险承保周期的原因,医疗费用、药品价格的上涨,必然带来保险公司的费差损风险。 2.过度医疗的风险。医患利益不一致的过度医疗风险则最后转嫁给保险公司。 3.逆选择等道德风险。 4.人类自身抗疾病风险能力的降低。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的年轻化趋势,都给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带来了新的风险。 (三)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现状 1.业务总量很小。2006年保险业保费收入5 641.4亿元,健康保险保费仅占全国保费收入的6.68%,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9.12%,显然与健康保险在整个保险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2.业务比重很低。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中所占比重: 2001年为4.32%,2002年为5.38%,2003年为8.03%,2004年为8.05%,2005年为8.4%,2006年为9.12%,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健康保险业务比重均在20%以上。 3.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极微。从保险深度来看,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312亿元,gdp为182 321亿元,仅占0.17%,2006年全国gdp为209 407亿元,健康保险也占 0.17%。从保险密度来看,2005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4元;2006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9元。 4.业务覆盖面极小。我国由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都在60%左右。2005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7 590.3亿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83元,个人支出313元,占 53.68%,人均商业健康保险消费支出仅占个人卫生费用支出的7.66%,而美国这一比例为50%以上。 健康保险业务发展中出现的几种现象更应该引起关注。一是“蛋糕分割效应”。“发展主要靠分割现有的市场蛋糕,而不是思考怎样把蛋糕做大”,这一形象比喻指出了健康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根源所在。全国健康保险产品数量有300多种,在数量上很丰富,但实际产品多数雷同,仅有医疗费用报销型、重大疾病、附加住院补贴型等少数几个产品较为畅销。二是三个“1/3”。从经营风险上来看,健康保险由于其自身的风险特点,尤其是逆选择、过度医疗等外界风险的大量存在,时时都在困扰着各个保险主体。业内人士对健康保险普遍有这样一种估计:有赢利或微利的占健康保险业务的1/3,收入与赔付基本持平的占1/3,基本上亏损或严重亏损的占1/3。三是“三年赔付定律”。健康保险业务就一些单险种核算来看,基本上是第一年小赔,第二年中赔,第三年大赔。四是“简单中的复杂”。在医疗服务中,门诊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住院次之,大病治疗最复杂。但通过调研却发现,门诊医疗的赔付率最高,经营风险最大,成为“跑、冒、滴、漏”最严重的地方。 二、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探索 (一)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管窥 国泰人寿推出了“国泰关怀一生终身医疗保险计划”,该产品除提供一般性的医疗保障外,重点突出防癌保障,是第一个专业防癌医疗险,填补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空白。中国人寿的“国寿康源团体医疗保险(b型)”,不仅提供了通常的住院津贴,还包括从被保险人急救医疗费用,到住院期间的住院津贴、外科手术津贴,以至遗体转运、安葬等一个完整的就医链条保障。从最低保障到最高保障有四种计划可供选择,适合不同经济条件和保障需求的团体客户。光大永明的“康顺无忧重大疾病保障计划”,涵盖了包括癌症、急性心肌梗塞、良性脑瘤、肢体瘫痪等40种重大疾病,不仅有重大疾病的全面保障,更提供癌症复发额外保障及保证费率。产品、服务和销售只要向贴近客户需求的方向走一步,就是创新。 (二)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导向选择 在产品创新导向选择上,应将健康保险自身规律与市场需求规律有机结合,摆在首要位置,至少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应注重解决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还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根本方向问题。 2.投入与产出。据统计数据显示,世界500强的保险企业,健康保险首年承保的经济效益为—8%,主要原因是疾病发生率、持续时间等风险标的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变动很大,管理成本高,以及医疗费用难以控制等问题的普遍存在。 3.防范风险与经营风险。健康保险风险具有经营层面风险和管理层面风险,容易忽视的是经营层面的最大风险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个保险产品承保人群越多,其分散风险的功能就越大,管理层面风险则与此相反。 4.稳健经营与长远发展。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围绕各种风险谋求经营与发展是唯一的正途,遵循发展规律和经营原则是经营保险的必要前提,稳健经营是经营保险的基础和关键。对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保险业,更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将提高持续发展、永续发展能力问题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永恒课题。 (三)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条件探索 1.要建立起以保险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为前提、以健康管理为基础、以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效合作为保证的健康保险风险控制机制。现有的健康保险医疗费用控制模式,最明显的弊端就是作为承担最终责任的保险机构,缺少中间 (过程)控制手段,只是在医疗费用支出既成事实后,被动地承担经济补偿责任。其关键的环节就是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管理式医疗是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利益联盟,其最大的亮点是双方共同控制医疗费用,能有效地发挥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道德风险有抑制和监控作用。健康管理是控制发病率、小病拖成大病的有效手段,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且可以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加之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管理,这一自身能力的增强,就能建立起保险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机构三方协同动作的健康保险医疗费用控制机制,为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和发展创造内外结合的基础条件。 2.要建立起以普遍性需求为主导、以区域性和个性化需求为辅助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研发体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在创新观念上抢先突破,考虑实施一种新的产品研发战略,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对消费需求广泛、保障人群众多、对全局影响大的健康保险产品,要举全行业之力,进行集中研发,采取招投标和合同协议方式,进行产品经营权购买。这样做便于政策扶持;有利于扶优限劣;便于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产品开发的专业化。对于区域性、不同层次及特殊保障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开发,可由各保险主体根据消费需求和自身能力进行自主开发。 3.要努力创造出政府政策支持和具体优惠政策并举、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两个优势均能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为保险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具体落实到健康保险业务发展上,针对其风险特殊性的具体政策还不够明显,应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具体的优惠政策,才能保证健康保险的创新和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如果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承担的保险责任范围相同,商业健康保险的费率往往要低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收费水平,这实际意味着商业健康保险执行的是更为公平合理的费率,而最终受益的必然是保险消费者。 健康保险论文: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后的基本框架,分析了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指出无论是从公平还是从效率的角度看,智利的模式都很难说是成功的。从全球范围来看,面对实践的挑战,健康保险的理论研究仍旧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改革 一、历史背景与发展进程 智利的健康保险是国家整个健康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确立的综合健康保险制度规定,不仅健康保险的有关政策由国家制定,而且具体业务也主要由政府部门经办,国家免费提供大部分医疗服务,公共部门承担医院费用的90%,承担病人治疗费用的85%以上,这种体制一直持续了近30年。像其他由政府包办健康保险的国家一样,在1970年代末,智利健康保险制度出现了深刻的效率危机,包括医疗保险支出持续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等等,健康保险制度不仅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潜在因素,健康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980年代初智利的政权更替为健康保险制度的根本转型提供了契机,在当时全球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支配下,智利健康保险的改革采取了节约成本、消除浪费、充分挖掘潜力、改善医疗卫生状况、减少不平等等方面的目标取向,实现了健康保险制度由政府主办向私营化、市场化方向的转变。与此同时,智利还调整了健康保险的管理体制和具体的政策措施,1981年,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和雇员国家医疗服务体系重组为国家卫生基金会(公营健康保险机构)和国家健康保险服务局(snss),作为公共部门履行政府对健康保险事业的责任。同时,中央政府下放部分卫生事业管理权利,初级健康保险交由市级管理。但是,智利健康保险的市场化并不彻底,健康保险也只是实行了部分私有化经营,从而确立了智利公共健康保险和私营健康保险同时并存的二元健康保险体制。 智利健康保险改革之初,虽然社会公众留恋社会医疗,排斥私营健康保险,但是由于政府在政策上遵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念,具有社会政策特色的公共医疗保险基金还是出现了普遍缩水和持续递减,健康保险部分私有化导致了私营保险机构的持续扩张,私营保险机构发展成为了智利最盈利的经济部门。1990年11月至1996年期间,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数量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中的受益人却从1990年的210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380万人,强制健康保险制度中由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承保的人数比例从1990年的19%上升到了 1996年的32%。1990—1996年,私营健康保险机构平均对每位受益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上升了 18%。然而1990年代后期,经济衰退加上私营健康保险机构创新能力不足,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无力提供新产品来增加市场份额,使得智利私营保险没有出现大的发展,1999年后,参加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人的数量几乎没有增长(sapelli and torehe,2001)。 私营保险公司的进入,使得整个健康保险部门成本意识增强,公营健康保险机构的运作似乎也获得了明显的成功。1981年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导致了公营保险体系的普遍重构,包括剥离部分功能和坚持消费者需求导向,在公营保险部门中引入了市场机制,使得制度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促进了诊断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并因此而提高了医疗保险的总支出。 二、智利健康保险制度的体制框架 智利虽然倡导健康保险运作的市场化,允许私营保险企业经营健康保险,但是对于投保人而言,健康保险却是强制性的,即政策范围内的所有人必须参加健康保险,只是具体参加公营还是私营保险人的保险,投保人可以自由选择。但是智利强制性的健康保险对象仅仅限制为在岗工人和退休工人,并未包括其他社会成员,受益人除了投保人本人之外还包括其家属。 (一)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政策差别 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主要政策差别之一是保险费与保险费率的不同。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保险费依据每个社区的费率确定,各个社区的费率大小是不一样的,具体到一个投保人,保险费又根据投保人的年龄、性别和家庭人数而有所差别。公营保险费率仅与受益人的收入有关,而与其年龄、受益人数和健康状况无关,每位购买公营保险的投保人交纳收入的7%作为保险费。 公营保险部门与私营保险差别之二是保障水平的不同,在公营健康保险机构(foivasa)中,每个人都交纳7%的健康保险税,获得相同的一揽子最低医疗服务。私营保险的保障水平取决于交纳的保险费的多少,交纳的保险费越多,获得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则反是,即保险费和健康保险保障服务水平呈对等性。 (二)公营保险机构中投保人的分类 智利的公营健康保险机构根据投保人月收入由低到高分为a、b、c、d、e五个等级,a级属于法定的贫困人口,按照1995年12月确定的收入标准,b级月收入低于144美元,c级月收入为145—225美元之间,d级为月收入225美元以上的人,e级是极少数月收入特别高的人群,a、b、c、d四级分别占总人口的41.2%、31.5%、12.8%、13.9%。 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为所有人提供预防、初级和二、三级卫生保健服务,投保人因病请假也给予补助。对受益人是妇女的,提供5个月的产前和产后假期津贴。对高收入者发给津贴证,在公立医院就诊时享受降价优惠,鼓励高收入者参加公营机构的健康保险。对于穷人公营健康保险机构规定可以免缴7%的保险税,在公立医院就医时自己也不需要付费,但在产前、产后因病缺工不享受津贴,并且不能到私营医院就诊。一般而言,a、b两类人在就医时个人不承担任何费用,c类人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约为总费用的10%,d类人约为20%。 (三)共付制(co—payment) 所谓共付制是指在出现医疗保险事件时,所发生的医药费用由保险人与受益人共同承担,它类似于共同保险。在智利,共付制被认为是对受益人的行为有强制约束,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用共付制度来控制受益人的“道德风险”,降低了保险人承担的医疗责任,这被认为是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模式中最显著的特色。由于健康保险的供方市场尚未规范,许多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提供的健康保险方案保障程度往往很低,迫使受益人自己不得不承担大部分的医疗费用。 三、智利新健康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利新的健康保险制度受到了公众越来越多的批评,这些批评对象主要是私营保险公司,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所谓的“挤出精英(cream skimming)”,它指私营保险公司把那些收入比较高、健康状况比较好的人从公营保险制度中剥离出来,成为自己的保障对象,而把最需要健康保险的那一部分人,特别是低收入的穷人排除在私营保险制度之外。二是私营保险人提供的保障程度过低,主要表现在共付率很高,所谓“共付率”是指被保险人(投保人)承担的压疗费用比例。由于“挤出精英”问题,又引起了不为智利公众所注意的第三个问题,大量收入高而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离开了公共健康保险机构,因此使智利降低卫生保健公共支出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目标没能实现。反过来,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为了改善财务状况,一方面推出新的措施吸引高收入、体质好的受益人,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争夺市场;另一方面,自1996年起也开始推行共付制度。公营健康保险机构医疗费用共付制度的推行,使得其中的受益人个人承担的医疗费出现了巨大增长,特别是对穷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健康保障服务水平和保险价格的双轨制。公营健康保险由国家卫生保健基金管理,其保险费与承保的人数和人口特征无关,均为投保人工资的7%,同时获得相同的保障服务。也就是说,公营健康保险制度的保险费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保险价格仅仅是收入的增函数,由于个人收入存在差别,那么收入高的个人在获得相同医疗服务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并且,公营健康险一般要求受益人在公立医院接受医疗服务,因此选择公共健康险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公共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诸多限制,如通常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低,不能及时就诊,出现排队等待现象等。 私营健康保险制度的保障服务取决于个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保险费依据家庭需要的保障水平和家庭成员的风险状况确定,保险费和保障程度之间是按照市场原则确立的对等关系,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和公正性,较高的保险费就能获得较高质量和数量的医疗服务,并且医疗服务具有相当的便利性,能够随时获得,不会出现公营保险排队等待的现象。 这样,收入较高的人将会选择加入私营健康保险机构。高收入富裕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般也比较好,而高风险的穷人只能留在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中。 第二,共付制度。由于政府对共付制度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私营保险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导致了共付制成为其排挤高风险人群的手段。公营健康保险部门虽然也有共付制,但共付比例在同类人群中是一样的。而私营保险人是在了解了每一个投保人的社会经济条件之后,再确定每个受益人的共付比例的。往往收入越低的人群,在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中自己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高,而获得的经济保障程度却较低,因此共付制起到的作用是对中低收入群体获得私营健康保险设置了一个进入的附加障碍。总体上看,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经济保障程度基本没有超过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最低的到10%以下,病人不得不承担66—91%的经济负担。有研究证实,对于医疗费支出每年少于50万比索的人,自己付费占总费用的31.3%;医疗费用超过500万比索,受益人支付的占总费用的44.9%(ritmann m.,1998)。 第三,私营和公营健康保险的成长不是互相促进,而是相互约束。私营健康保险制度和公营健康保险制度的差异实际上为投保人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契约机制,使投保人自动分成了两类,收入低、风险高的人留在公营保险体制内,而收入高、风险低的投保人则转向私营医疗保险制度。那么,公营保险制度中高收入的人向低收入人的补贴机制被破坏,政府对公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投入增长不仅得不到抑制,增长的速度反而会更大。1995年智利政府为公立卫生健康提供了93280万美元,相当于智利国民人均67.59美元,或者公营健康保险机构870万人均 110.17美元(范桂高,2001)。1985年、1990年和1996年智利的医疗保健开支分别占gdp的百分比为1.6%、2.0%和2.3%(国际劳工局,2000:223)。这同智利改革健康保险制度是为了削减政府负担的初衷是相矛盾的。 公营保险为了改善财政状况已经推出了新的项目,吸引高收入的投保人留在供应保险制度之内,例如为高收入的人提供就诊津贴证明,使他们在公立医院看病享受费用优待,只需付更低的医药费用,从而形成了同私营保险争夺高质量的投保人的局面。 四、结论 智利健康保险制度能够强制性转型源于国家政体的剧烈变迁,这一点是很难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同时,智利新的健康保险制度框架不仅没有实现政府的改革初衷,达到政府对卫生健康费用减少投入的目的,反而成为了扩大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削弱了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社会这一最基本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很难说是成功的,因此也不能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模板。其原因在于,在健康保险制度中,医疗保健品的供给方、个人、政府和健康保险的承办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而各参与主体又都有自己的信息优势,参与人的许多行为在事中无法观察到,在事后又无法验证,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参与人依据特定的制度规则采取相应的策略行动,最后表现出来的经济变量的数据有很大的不同。智利健康保险体系的二元制度结构,以及公营和私营健康保险内部有差别的体制安排并不能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性,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并未完成这—使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健康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有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城市医疗保险的现有制度框架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有报道说,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出现用医保卡购买保健品、化妆品、儿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现象(白天亮,2005)。 经典的理论研究源于rothschild和stiglitz(1976)的竞争性市场框架下健康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该研究表明,由于投保人比保险人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那么保险人只好设定一个平均费率来适用一类投保人,但是,平均费率会导致那些健康风险低于该类平均水平的人退出保险,迫使保险人提高费率,而这又会导致更多的低风险人退出,在极端情况下,高额的保险费令人望而却步,保险市场会彻底崩溃。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没有出现上述情况,从整个社会来看,保险市场不仅能够正常运转,而且是智利盈利最高的行业。其原因在于智利的健康保险法规同竞争性的市场规则不一样,改变了参与人的博弈规则,在智利,受益人必须在健康保险市场之内,没有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自由,改变了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信息和权利结构,受益人不得不同市场上的某一家保险人订立保险契约,尽管具体同哪一家签约可以自由选择,而保险人凭借制订保险合同和自由选择投保人的权利,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制定许多有利于自己的条款,同时,在为数可数的市场供给方的无限重复博弈过程中,相互之间会形成某种垄断的默契,对消费者实行价格歧视,提供保险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大低于竞争性市场的情况。 关于健康保险问题的有影响的研究文献目前仍然局限于竞争性的市场制度,如何设计一种强制性与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揭示健康保险主体的私人信息,从而实现健康保险市场的帕累托均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健康保险论文:对我国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思考 摘要:一个国家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即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仍然存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空间,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更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健康保险经营不佳主要是没有进行合适的专业化经营,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推进专业化经营,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健康险的水平,促进我国健康险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医疗保障制度,赔付率,发展空间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 一个国家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和发展与该国医疗保障制度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即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实践表明,即使在公共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也仍存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 1.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在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国家通过财政预算拨款作为医疗保险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国民提供几乎是免费的医疗保障,如英国、加拿大。从理论上说,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由于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的“挤出效应”,该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将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由于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等待期长等缺陷,许多国民在国家免费提供的医疗保障之外还另外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以提高其健康保障水平。例如,加拿大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国民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险,但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仍然占寿险保费总收入的22%左右。 2.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通过立法强制实施,保险基金主要来自雇主和雇员,国家财政给予补贴,如德国、日本、台湾地区。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社会医疗保险虽然覆盖面广,但往往保障水平不高,商业健康保险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3.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在这种健康保障制度安排下,政府只为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军人)提供医疗保障,其他人群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提供医疗保障。如美国,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政府健康保险计划、私营健康保险计划和管理型医疗保险的结合体。除了老人和—些特殊群体,大多数美国人主要依靠雇主和(或)雇员本人购买的商业健康保险来提供医疗保障。美国是典型的以推行商业健康保险为主的国家,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超过总人口的 60%,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约占人寿保险总保费的20%。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或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还是以实行商业健康保险制度为主导的国家,商业健康保险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在寿险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通常高于20%。 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同样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3697亿元,健康保险费收入只有307亿元。如果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能达到寿险的20%,按2005年的寿险保费计算,商业健康保险费收入将达到739亿元,可见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状况及其国际差距 (一)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 2003年,保监会出台《关于加快健康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的理念,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专业化的经营组织,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五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2005年以来,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和瑞福德健康四家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先后开业。 人保健康提出“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经营理念,即不仅提供事后补偿,还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维护、就诊管理和诊疗服务等,目的在于改善客户健康状况,有助于保险公司降低赔付率和产品价格,增强竞争力。人保健康虽然可以依赖中国人保的强大品牌优势,但由于人保基本没有经营健康保险的经验和数据积累,经营难度较大。 平安健康保险公司将推出第三方管理服务等新型服务,引入“管理型医疗”模式。在产品上将会突破传统健康险的模式,为客户提供如眼科与牙科保健、老年看护等非传统健康险产品。平安健康保险公司将充分利用集团现有的保险成本优势、渠道优势、综合服务优势等,提高健康保险业务的盈利能力。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平安还处于“潜龙未动”状态,实力尚未显示。 其他专业健康险公司,昆仑健康和瑞福德健康已通过验收,但其目前核心岗位位置空缺且欠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经验,也没有提出让人刮目相看的“蓝海战略”,经营难度很大。 据保险公司的资料显示,我国各家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健康险业务的综合赔付率均超过盈利平衡点,部分已涉足商业健康保险的公司也渐生退意,有的甚至已经在大规模地停止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并欲逐步全面退出。 (二)国外健康险的经营状况 与之相对应,国外众多的以经营健康险为主业的公司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02年,国外共有8家以经营健康险为主业的公司人选《财富》500强,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为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上述8家主要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表明,经营健康保险不仅不一定亏本,甚至可以进入世界500强。尽管目前我国有些公司的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状况不太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健康保险本身就必然经营不好,而是我们的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只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健康保险经营的成功经验,做好数据分析、风险控制、产品开发、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基础性工作,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必将大有可为。 三、推进专业化经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健康险水平 导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专业化经营的缺乏。专业化是健康保险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在保险界形成共识,但如何进行专业化却是目前最应该探讨的问题,各保险公司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推进专业化经营,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的健康险水平。 1.要建立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也可以是集团下的专业子公司,还可以是公司内的一个业务管理系列。事实上,各种经营模式都各有其优势和不足(见表2),没有适合所有保险公司的标准模式。保险公司应根据其规模、发展目标、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而且我国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也应该鼓励市场的多样性,关键在于赋予所选择的组织形式充分的技术开发、业务管理、产品开发等的权限和职能,彻底改变健康保险业务依附于寿险业务的状况。 2.要建立专门的核保和核赔体系。鉴于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特点,各保险公司应建立专门的健康保险核保和核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人与核赔人的管理办法;加快研发和使用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核赔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要进一步发挥行业的力量,着手制定疾病表。 3.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和平台,而且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寿险业务管理系统集中解决的是业务流程、人机界面、系统集成等商用系统的共性问题。由于健康保险业务的复杂性、保险事故发生的频繁性,需要有效的过程管控系统,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健康保险的风险管控需要。公司可以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核保、核赔管理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满足业务发展和服务的需要。 4.完善的专业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首先,公司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其次是要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最后,还要提升精算师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5.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开发适合群众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在健康保险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程度;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有效地填补基本健康保险建立后所留下的商业空间。随着保险公司经营经验的积累和外部条件的逐渐成熟,逐步开发在保单中增加保证续保的条款等。有条件的公司,要积极探讨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全球医疗保险等险种的开发。 健康保险论文:简述个案管理在健康保险理赔管理中的运用 论文 关键词:个案管理 健康保险 理赔 论文摘要:个案管理是一种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医疗成本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通过分析在健康保险理赔过程中运用个案管理的意义和实施过程, 总结 了实现个案管理的必须条件,为保险公司降低保险赔付成本,控制经营风险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健康保险理赔中实施个案管理的必要性 健康保险赔付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理赔人员必须根据特定的保险对象和索赔事件来开展赔付工作。例如伤病收入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发生伤病后不能正常工作而给予的收入补偿,当保险人康复或返回到工作岗位时将停止给付。这类健康保险的赔付与疾病持续的长短以及投保人重新投入工作的意愿密切相关。而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被保险人自身的主观因素,这其中既有与保险动机无关的主观状态,如被保险人的情绪,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 治疗 的效果和身体机能的恢复,又有与保险动机相关的心态,如投保人为了取得保险赔付情愿一直处于疾病状态,将保险赔偿金作为收入损失的一种长期补偿,使其实际收入与正常工作时相差无几。 因此,在种种心态的趋势下,投保人隐瞒病情康复进展,或者不积极参加治疗的现象并不鲜见。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外界因素也增加了保险公司赔付的风险,如使投保人重返工作岗位的职业培训效率低下,或者投保人不及时向保险公司披露他们已经重返工作岗位或不同的工作的信息。因此,建立一套基于索赔者全面资料的管理信息系统,本着给付应该的赔偿,帮助患者恢复工作能力的理赔原则,针对具体索赔事件进行个案管理,将是健康保险理赔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健康保险理赔管理中个案管理的实施过程 保险理赔管理自疾病或索赔发生时即开始介入,直到被保险人康复或重返工作岗位为止。个案管理是对传统理赔服务的拓展,涵盖了比较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解投保人的期望,防止投保人逆选择的发生,并预防导致长期索赔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出现;帮助索赔者制定出重返工作岗位的计划;需要对索赔者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等内容。保险公司本着赔付所有真实的索赔的原则,一旦完成对所有必要的资料的评估,就会按时支付保险金,同时也会采取合理的措施去防止不诚实的或欺诈性的索赔。根据健康保险的特点,个案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调查及评估 这是实施个案管理的资料收集阶段,在此阶段理赔人员要查验与索赔同时提供的资料,并将其与申请者的核保书进行对比。同时还要与保险公司的医疗顾问小组或医生进行初步讨论,对疾病对健康造成的影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康复所需的大约时间等与理赔相关的主要问题有个清晰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客户的疾病情况、药物治疗详情、疾病病史、专科医生医疗报告及检查结果、职业、具体工作性质、工作环境、 经济 状况、家庭关系、生活安排、 法律 问题和将来的工作计划,等等。理赔专业人员在获取了上述详细资料后,就可以根据索赔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报告中包括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索赔概况、可能的索赔原因以及预期的赔付风险等内容。 理赔人员在获得与索赔者相关的背景资料时,要注意加强双向沟通。一方面理赔人员要获取客户的信息,对客户的要求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理赔人员也应当阐明保险公司责任,使客户明确理赔程序,增进与客户的协作,起到客户与公司沟通的桥梁作用。此外,在调查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时效,应该在客户提交索赔申请后能尽早与客户接触,尽快建立起一个同客户相互协作的关系,以帮助客户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二)制定个案行动计划 由于个案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协作,涉及到医疗康复机构、索赔者个人、索赔者的雇主、职业介绍机构、人才市场等各相关方面。因此要试图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关系,使相关方都参与到个案管理中,则需要一个充分具体的个案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在与医疗机构、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商议下共同制定的,其中可以包括 治疗 计划、自我锻炼康复计划、定期复查计划、职业培训计划(当投保人不再适合原来的工种时尤为重要)等。在个案计划执行的同时,还要有紧密的时间管理,记录索赔者的复查资料,跟踪计划的实施情况。定期将计划执行情况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考察个案管理是否起到了实效,并根据客户的病情和风险水平对个案计划进行不断的修订。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者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要让客户承担起对计划完成的责任,积极配合,尽快地返回到工作岗位。 (三)寻求资源与协作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个案管理下,理赔人员的角色是多重的,他对索赔人员的服务不仅仅局限在确定保险赔付上,还有许多与降低赔付水平有关的关联服务。在提供诸如治疗建议、康复计划、职业指导的服务时,往往还需要借助专业机构的协助。例如同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向医生提供关于公司理赔管理方式方法的资料;又比如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从心理上对索赔者进行疾病康复的引导。 此外,理赔部门还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其他部门员工如人员、客户电话服务中心,核保人员进行理赔管理模式的介绍,使他们详细了解公司的理赔管理理念。将个案管理的思想深入到保险的销售阶段,使其作为营销人员的工具,同时也让客户从一开始就体会到公司人性化的服务。 三、实现个案管理的条件 要营造新的理赔管理模式,在保险公司的理赔管理中推行个案管理,还需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从多渠道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保险公司要从公司制度上对理赔规程进行新的概括,对个案管理的积极效应进行肯定。并通过收集个案管理的具体资料,逐步建立个案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保险公司全面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准备第一手的资料。 其次,要加强对理赔人员的培训。提高理赔员的交流技巧和面谈技能,比如如何采用积极聆听、沉思倾听等技术来建立和谐的气氛,以及进行解决冲突、处理悲痛和伤亡、对峙和谈判情景的角色扮演。通过经常性地组织理赔人员的相互讨论,来交流个案管理的心得。 最后,还要推行奖励和激励机制。对于运用个案管理技巧,有效处理理赔事件,以及同医疗机构等其他方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做出了贡献的员工,应当给予嘉奖,使员工看到自己的工作成就,从而提高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 个案管理是一个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有很强的横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个案管理将传统的理赔工作提高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它不再将理赔管理的目标局限在降低保险赔付成本这一唯一的目标上,而是将其和保险公司的长远 发展 战略结合在一起,对于提高理赔质量,维护和发展客户关系,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健康保险论文:中美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比较 [摘要]现阶段,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受到税收政策的制约。美国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所取得的绩效及目前改革的动向,能够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的改进提供借鉴。今后,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求改进:在税率、税基设计上将健康保险区别于其他险种;对小规模保险公司予以税收优惠;对健康保险购买者实行税收扣减政策;建立减免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所得税的积极有效机制。 [关键词]保险税收,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保险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而缺乏相应的鼓励性保险税收优惠政策是制约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原因之一。 一、我国现行的健康保险税收政策 我国的保险税制是于1983年国家实行利改税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现行税法,国家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种主体税种,此外,还征收城建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占用税等小税种。 (一)对保险公司的征税 从2001年起,我国对保险公司的营业税率进行了调整,分3年将营业税率由原来的8%下调至5%,另按营业税实纳税额征收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3%的教育费附加。但是对保险公司开办的一年期以上到期返还本利的普通人寿保险、养老年金保险、健康医疗保险等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和个人投资分红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中国境内的保险机构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为出口货物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取得的收入;保险业实行分保的分保人所取得的保费收入;财产保险业务中的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按33%的比例税率征收(外国保险公司则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税法》征税)。国债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实行先征后返;寿险公司免征企业所得税。印花税方面,财产保险按保险费收入的0.1%贴花,农作物、牧业畜类保险公司合同,免征印花税。 (二)对投保者的征税 投保者。分为企业投保者和个人投保者。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购买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的各项费用可在税前扣除,作为成本列支,企业按国家规定缴付的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规定的比例内扣除,企业按国家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险费,可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如实扣除,企业为职工举办的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在工资总额的4%以内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进行税前扣除,保险公司给予投保企业的无赔款优待应计人企业当年应税所得额征税。对于投保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国务院出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2000年)申明确规定了要建立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政策,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从成本中列支”;财政部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2003年)中明确企业投保补充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在福利费中列支,不足部分可直接计人成本。 对个人投保者,包括保费和保险赔款两个方面,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法中没有明确个人缴纳的保险费用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于1997年颁发的财税字[1997]144号文件规定,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的金融机构缴付的医疗保险金不计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医疗保险金,应将其超过部分并人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所获得保险赔款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即对保险赔款免征个人所得税。 二、美国的健康保险税收政策 保险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团体和个人提供规避风险的担保,还可融通大笔投资资金。下面分别对寿险公司、寿险公司所得以及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税收政策进行讨论。 美国的州保费实行属地主义原则,寿险公司必须向其展业所在的州政府纳税,各州有不同的税种税率,且相差较大。大多数州都要征收保费税,保费税的计税基础一般是保险公司在该州所获得的保费,年金业务可以免税。少数州虽然对在本州注册的保险公司征收的保费税是以其全部保费为计征对象,但往往是代其他州征税。对于在本州注册的保险公司在本州境内取得的保费收入征税税率一般在1%—3%之间,对在外州注册的保险公司在本州取得的保费收入征税税率一般在0.75%-4.28%之间。联邦政府对保险公司在境外取得的保费收入征收特种消费税(即消费税),对在美国境外保险保费收入按4%征收,对在美国境外再保险保费收入按照1%征收。 对于寿险公司所得税,在一般情况下,美国国内收入署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应纳税年度的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合同发生的所有死亡索赔和抚恤金及保险公司为此遭受的所有损失(无论是否确定),符合规定条件的留存保险准备储蓄银行,当它在各州法规授权许可下兼营人寿保险业务时,如果该人寿保险业务部门能与银行的其他部门分开,独立进行核算的话,则该银行除了可以选用一般性规定外,还可以选按(a)不管总所得或费用是否适当地分配到保险业务部门,按照规定税率征收的所得税;及(b)对该独立的寿险业务部门按i.r.c§801规定的税率计征的所得税之和缴纳代用税。当然,如果该寿险部门为一独立法人,则不适用上述规定,而按寿险业的规定进行征收。这种细化的税收规定兼顾了不同组织形式间的税收公平,也使税法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得到体现,防止利用公司的组织形式作为避税手段。对于保险公司的持续性发展,投资性活动收益的税收减免起到了一定支持作用。由于美国保险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保险费用下降、边际利润降低,所以为了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从业者不仅通过降低成本,提供特色服务等手段来保持市场份额,也要想尽办法获得持续稳定的投资收益。在税收政策上,美国由此也规定了保险公司在投资性活动中产生的一些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投资所得额中扣除,从而有利于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的发挥。 对个人购买保险的税收政策,有雇主缴费团体医疗费用保险计划、个人健康保险、自由职业者的健康保险。对于雇主缴费团体医疗费用保险计划,雇主为雇员缴付的健康保险费可作为税前业务费用列支。对雇员而言,雇主缴付的保费也不看作是他(她)的应纳税收入。这就说明,雇员必须用多于雇主缴付的保费数额的余额,才能够购买到相同福利待遇的保险。当医疗费用保险支付给雇员医疗费用保险金时,雇员获得的这部分给付额是不作为他(她)的应税收入的。对于个人健康保险费用,个人医疗保险的保费开支没有特殊待遇。这部分开支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医疗费用。它同其他医疗费用相加,如果总金额超过个人调整的收入额的7.5%,超额部分就可免税。 对于自由职业者的健康保险,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对自由职业者医疗费用开支制定了一条新的征税条款。如果这些人用自己的总收入购买健康保险,那么其中25%的保费可以免税,该比例随着之后不断颁布的法规而不断提高到30%,直到40%,1997年税收改革法案决定对自由职业者缴付的健康保险保费逐步提高免税比例,并最终实现全额免税。1998年和1999年所采用的免税比例是45%,2000年和2001年的免费比例为50%,2002年为60%,2003年至2005的免税比例为80%,2006年的免税比例将为90%,2007年之后将实现100%免税。一般而言,单一所有者企业、合伙制企业以及持有小企业2%股份以上的股东等均可以从中获益。尽管自由职业者有资格加入健康福利计划,但是如果该福利计划由该职业者的配偶的雇主提供,那么对该自由职业者就不适用保费的免税待遇。 自由职业者医疗费用开支的免税并不仅仅限于其超过调整总收入7.5%那部分余额,在2007年之前,健康保险费用的非免税与其他医疗费用的总开支超过调整总收入的7.5%部分也是免税的。 三、美国健康保险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从实践看,美国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所取得的绩效及目前改革的动向,给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及启示。而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在一些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改进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 (一)在税率、税基设计上将健康保险险种区别于其他险种 由于健康保险的经营风险和其他的险种不一样,健康保险涉及保险人、投保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三方关系,其风险不仅包括投保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逆选择、道德风险等,也包括难以对医疗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而引发的财务风险。所以世界各国一般在财政政策上都给予健康保险业比较宽松的税收政策,营业税的税率都比较低,并且许多国家对健康险给予减免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健康保险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对保险公司征收的营业税税率高,且税基大。在连续3年下调保险业营业税税率的情况下,可以针对健康险的特殊性,相应的要求进一步降低税率,直至免征营业税。 在所得税税基方面,虽然我国在确定公司所得税税基时,将公司收到的股利和再保险分出业务获得的股利等从中扣除,其实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对各种准备金制定合理的提取标准的前提下,允许应纳税年度的合同项下的赔款支出(包括已决未付款项)、符合规定条件的留存保险准备金、营业损失、其他赔偿责任人支付的赔偿金等项目据实予以扣除。这样从根本上有利于税源的培育,有利于保险业的持续发展。 (二)对小规模保险公司予以税收优惠 我国目前对外资的优惠办法及全国性的大公司所具有的先天优势,都对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对于小规模保险公司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可以说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借鉴美国的做法,对于小规模保险公司在计征所得税时,可以考虑以一定总应纳税所得额为界限区分是否为小规模纳税人,再对其按所得额的一定百分比作为费用列支,来提高征管效率。 (三)对健康保险购买者实行税收扣减政策 美国对购买某些指定的健康险保单支付的保费,实行税收扣减,从而鼓励健康险的购买。只是对国民购买无本地执照的保险公司或外国保险公司的保单,不予减税。如雇主缴费团体医疗费用保险计划中雇主为雇员缴付的健康保险费可作为税前业务费用列支。而我国的补充医疗保险仅笼统的规定企业为职工交纳的各种保险费用在规定的比例内扣除,具体限额是多少,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国务院出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2000年)中明确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从成本中列支”;但是目前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企业只是少数,而且,在具体计算上是按计税工资总额还是按企业实际工资总额计算扣除也不明确。 (四)建立减免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所得税的积极有效机制 在美国,当个人医疗保险的医疗费用同其他医疗费用相加的总金额超过个人调整的收入额的7.5%时,超额部分就可免税。自由职业者用自己的总收入购买健康保险虽现在还要交纳一定比例的税款,但1997年税收改革法案决定对自由职业缴付的健康保险保费逐步提高免税比例,并最终实现全额免税。我国个人购买保险仅仅对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的金融机构缴付的医疗保险金才不计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人,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医疗保险金,应将其超过部分并人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极为有限,保障程度也不高,而且,对于那些收入不高并且需要健康保险保障的人来说,消费者的收入和商业健康保险的价格影响了他们的购买能力。所以国家应从税收政策上鼓励居民购买商业健康险,增强自我保障的能力。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发挥税收杠杆效应,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保险涉税法律制度自形成以来,曾经在增加财政收入、体现政策导向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已经开始制约保险业的发展。实际上,为了保险业的做大做强,保险涉税制度改革已经如箭在弦。2004年“两会”,保险涉税问题被一再提及,前中国人寿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宪章先生认为,应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对购买商业保险产品的投保人给予税收减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则建议,允许居民个人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所支出的费用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扣除,鼓励个人将储蓄转化为健康保险,提升健康保障水平。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也已明确表示,保险监管机构正在加强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机关的联系,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这无疑将会更强有力地推动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 健康保险论文: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 借助于保险机制规避健康风险是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创新的重要路径。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应定位为:在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作用。这种定位具体体现为:健康风险管理的示范作用;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引入保险运行机制;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商业化运作;农村补充医疗保险以及作为广义的“农村保险”来经营等。 农村健康保障困境呼唤商业健康保险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经济改革对医疗卫生供给的基本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农产主要采取自费医疗的形式,他们用以规避健康风险的安全网主要由土地和家庭自我保障、亲朋好友互助、商业保险、政府和村委会的救济措施构成。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受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己成为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突出矛盾。 一方面,农民成为几乎毫无保障的群体,另一方面,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1990年到1999年,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长了2.2倍。同期卫生部门统计的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3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这样,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医疗费用的增幅大大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疾病和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按照国际贫困标准,以年人均收入低于900元作为农村居民的最低贫困线,1999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仍然高达1.2亿人,其中50%集中在西部。在农村最贫困的农产(约占4%)中,50%左右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根据1998年调查的5万户农民,贫困率是7%。如果把这些人的医疗费用除去,其净收入贫困率是10%。也就是说医疗费用这一项就使中国农民的贫困率增加了3个百分点。当前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道义、公正问题,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经济问题。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缺失,削弱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由此导致的农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劳动力素质下降。创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借助于保险机制规避健康风险是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创新的重要路径。发展农村健康保险既可以拓展和带动目前非常薄弱的农村保险业务,又可以服务于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 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定位 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应定位为:在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如图1所示)。 这种定位具体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健康风险管理的示范作用 目前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也往往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规避健康风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农村的中小学校在很多地区是最大的投保群体。学校为所有在校生集体购买“学生平安险”,包括住院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尽管很多做法有“强制投保”之嫌,但客观上有利于广大农民增强利用保险机制规避健康风险。日渐扩张的商业健康保险具有健康风险管理示范作用,它可以在当前作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前导。 (二)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引入保险运行机制 合作医疗试验陷入困境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没有很好地贯彻保险机制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一,不符合大数法则。根据健康保险的原理,最有经济效率的风险分担方式是在较大的投保人群中,对发生频率较低但治疗费用较高的疾病进行保险。可是目前的合作医疗多在村庄一级试行,对于资金筹集而言不可能形成具有经济规模的投保人群。如果将规模微小的基金仅用于补偿经济风险较高的疾病治疗费用,则因受益面太小而难以保持较高的缴款率。如果将补偿重点置于发生频率较高但治疗费用较低的疾病上,受益面虽然较大却并不经济,因为它既导致较高的管理成本又增加患者的交易费用。这种两难困境在目前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深化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引入契约共济的保险意识和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扩大投保人群,不断提高保障社会化程度。 第二,缺乏精算技术的支持。合作医疗的费用筹集、给付水平一般都没有经过严格的、精算意义上的测算,大多是根据上年医疗费用支出作简单的匡算。但在合作医疗的实际运行中,投保人的逆选择、疾病发生率的不确定性、不同医疗费用控制技术的运用等都会影响合作医疗的运行效果,使之很难按初始目标运作。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合作医疗中引入保险精算,通过精算技术,对资金筹集、基金积累、给付水平等进行严格测算,这是合作医疗成功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三)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商业化运作 社会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远期目标,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改进“福利——风险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原有合作医疗基础上实施市(县)乡 (镇)两级统筹的大病风险医疗制度,进行社会化医疗保险制度(并与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并轨,实行城乡一体)试点工作,逐步推广。为提高运行效率,可以探索商业化运营的模式。 如太平洋人寿就在农村社会健康保险的商业化运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1年11月,江苏江阴开展由政府牵头、商业保险参与运作的全市性农村健康保险。按照“行政领导、统一筹集、征管分离、定额补偿、专款专用、收支平衡”原则,商业保险公司建立起“以定点医院为基础、医保专员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立体化管理模式。江阴模式的成功运作引起包括国家卫生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为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商业化运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农村补充健康保险 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随着农民人均gdp和收入水平的增长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迅速提高,人们对合作医疗提供的低水平医疗服务已不再满足,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保障也难以满足乡村工业化程度中高收入农民对较高质量健康服务的需求。商业健康保险作为重要补充,将满足人们对健康保障的差异化需求。 (五)作为广义的“农村保险”来经营 法国安盟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经营国内保险公司望而却步的农业保险曾引起广泛关注。该公司提出的“农村保险”的概念对于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开展健康保险业务颇具启示意义。 按照安盟公司的界定,所谓“农村保险”是指全面介入农村市场,向农产提供一揽子的全面保障方案,无论人身保险还是财产保险,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工作方面,无论是农业领域还是非农业领域。(如图2所示) 将农村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实施“农村保险”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发展思路。 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空间 据法国安盟公司2002年9月对四川省的5个村庄、江苏省的3个村庄、吉林省的 2个村庄的212个农产的调研,对40家农产的上门专访,农民对健康保险有显著的需求。(见表) 为深入研究包括商业健康保险在内的农村保险的需求状况,我们曾在陕西和福建两省的6个县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表明,尽管目前购买保险的农民还不多,但被调查农民对保险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愿望,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倾向。福建的农民兴趣最大的险种是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如果购买保险,有46.7%的人愿意购买健康保险。陕西的农民也表现出类似的意愿。这表明,目前农村存在着很大的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潜力。 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据测算,如在20年内,我国农村保险市场水平能达到目前全国保险市场水平(保险深度为2%),那么,届时农村保险费收入将达到75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潜力同样很大,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市场潜力将首先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释放,潜在的保险需求易于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开发这些地区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供给,以使潜在的农村健康保险市场早日浮出水面,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策略 (一)增加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供给 人们通常认为,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但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风险保障意识比较落后,但农村保险市场尚没有得到很好开发,保险供给主体缺乏,让农民了解保险和投保的渠道很少,适合农村居民的保险商品也不多,因而他们的保险需求还得不到满足,即目前农村保险供给存在较大的缺口。 目前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把业务重点放在大中城市,县级支公司的重点也在城镇。如福建浦城县的农村业务只占10%,城镇业务占了90%。这反映了保险公司对农村保险业务的认识不统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因此,保险公司必须重视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开发,改变商业保险经营机构设置的不适应性,在农村开办更多的代办所和办事处,开拓广阔的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市场。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在战略上更有深远的意义。通过提供健康保险,保险公司可以有效地带动其他诸多险种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开拓整个农村保险业务。 (二)积极应对城乡疾病模式差异 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一次疾病模式的转变,其重要标志使非传染病取代传染病成为致病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以及平均死亡年龄的逐步上升。但中国在疾病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完全的疾病模式转变”,这突出表现在城乡疾病模式的差异上。城乡居民疾病模式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第一,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差距。1980年以来,农村地区人口的死亡率不仅明显高于城镇人口,而且出现了上升趋势。第二,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差异。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患病率及其疾病构成、住院原因及其构成还是以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症为主导的疾病模式。以1998年住院病人疾病别住院率及其构成为例:在城市地区,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是主要的住院原因;在农村地区,痢疾、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列入前15位疾病。同时,受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村地区也面临着疾病谱的变化,一些老年慢性病、新出现疾病(如艾滋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第三,妇幼健康也存在很大差异。第四,危险因素的差异。在城市地区,环境污染、职业危害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成为主要的致病因素。而威胁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则仍然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较差的卫生条件以及不良的营养状况等,这是与农村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的。同时,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职业伤害和行为方式的致病比例提高,如肺炎、性病、艾滋病等。 城乡疾病模式存在上述诸多差异,而保险公司目前的健康保险产品却明显具有“城市偏好”,不适应农村疾病模式对产品的不同需求。因此,保险公司要针对农村居民疾病模式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应农村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同时,保险公司还要积极参与农村地区卫生宣传、传染病防治等卫生保健工作,促进农村地区疾病模式的转变,有效地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特有的社会管理功能。 (三)树立良好的信誉 合作医疗试验难以成功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组织者出现信誉危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组织者不太信任,对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平丧失信心。特别是90年代以来,农村由于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干群关系非常紧张,农民对基层干部发生信任危机。一个信用缺失的机构是不可能组织社区各方面的资源来建立健康保健制度的。同样,保险公司的信誉是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整体上看,农民利用现代保险机制转嫁健康风险的意识还很薄弱,购买保险的理念还很脆弱,此时周围参加保险的人对保险以及保险公司的感性认识将直接影响其购买意愿。这个时候保险公司的员工及其营销人员如不能坚持诚信,不能正确引导农民的保险消费,对保险公司形象的破坏力也将放大。因此,为了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长期良性发展,保险公司必须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诚信品牌。 健康保险论文:略论商业健康保险中健康管理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中健康管理的现状 对保险公司而言,可以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健康信息管理便于保险公司收集被保险人第一手健康信息资料,有效防范投保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通过健康评估和健康改善,可有效减少疾病危险因素,以事前较少的预防费用投入获得超值的健康回报和个人的健康改善,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健康管理使服务内容得以扩展,除了人保健康在保险业内率先提出并确立了“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经营理念,开创了健康保险业健康管理的先河。2006年成立的昆仑健康保险坚持“以人为本”,以客户的健康为中心,秉承“治未病”的传统思想,创建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 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不充分。目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存在着垄断竞争的局面,许多公立医院并不需要保险公司为它们增加客源,极大地影响了健康管理效用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事后付费的方式无法使保险公司在相对固定的保费基础上承担传送医疗服务的风险,无法使医生和医院承担起费用控制的职责。保险公司在和医疗机构合作中没有话语权和主导权。公司对医疗服务机构诊疗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能力微乎其微,诊疗干预更是无从淡起。健康管理的开展只是保险公司单方面的行为,得不到医疗服务机构的配合支持。 健康保险信息系统不完善。健康保险信息系统是保险公司健康管理的技术基础,完善的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它使得保险公司、医疗服务的需求方和医疗服务的供给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可以使保险公司在承保前了解被保险人的具体风险情况,决定是否承保或以什么条件承保,有效地对被保险人进行监控评价,并据此提出健康改善措施,实时地介入客户的医疗管理过程,从而实现医疗费用的控制。但目前医疗信息资源尚未整合,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未实现,使同时参加了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保者,出现“一次看病、两次报销”或是“医院说能报,保险公司不给报”等诸多问题。这不仅不便于患者进行实时医药费用结算,影响了参保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对医疗服务机构诊疗行为的风险管控。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水平不高。我国健康保险的健康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业务及管理费用支出较大,管理成本高。保险公司在数据收集、理赔调查和费用控制等各环节经验都不足,导致理赔率高,保费厘定不准确。另外,我国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众多,市场陷于非理性价格竞争中。大部分公司关注短期利益,出于抢占市场的目的,普遍重视开发客户与收取保费,忽略健康管理,这使得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得不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和接受。 二、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中健康管理的对策建议 开发专业化产品体系。保险公司应在对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后,认真分析各类客户群体的需求,同时结合健康风险的特点,把健康管理元素融入到保险产品中,开发出适合客户需求的、专业化的、并能结合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项的综合保障计划。 分步骤地推行管理型医疗模式。国外健康管理运行的模式多为管理型医疡是一种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费管理为一体的医疗模式,特点是保险公司直接参与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保险公司在不具备直接推行管理型医疗的情形下,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步骤实施:首先,保险公司提供针对高端客户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针对小众客户的健康档案管理服务,提供面向大众的健康咨询服务,通过这些服务留住和吸引客户,增加健康保险的覆盖面,从而迫使医疗服务机构被动甚至主动地参与到保险公司推行的健康管理计划中。其次,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以更好地服务客户、控制风险。最后,伴随着健康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可以选择以自建医院或以股权方式控股医院,使保险公司既承担医疗费用风险,又能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最终实现管理型医痣培养专业化人才。健康保险以人的身体作为保险标的,其风险本质在于伤病发生率及医疗服务的费用水平,其在精算、理赔、核算方面相对于寿险而言有独特之处。这就对健康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通晓金融保险知识,还需要通晓医疗卫生知识。保险公司应积极和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并对本公司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或者有计划地把国内有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培训。同时,要注意为内部人才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空间,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另外,公司应注意外部人才的引进,将先进发达健康保险业国家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引入公司。 优化和培育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政府应加快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着力在全民基本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完善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增强医保的基础性作用。这必将有利于医疗机构竞争机制的形成,增加保险公司选择合作医疗机构的范围和机会,从而促成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系统的形成。另外,应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行为的监督力度,避免医疗服务风险。协调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险信息系统。政府应尽快打通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社保机构之间的医保信息通道,彻底解除束缚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技术性障碍。实现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良好对接,将分散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改善信息和医疗服务的信息协调机制,不仅能及时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学最新进展,分析最佳治疗方案,检测医疗费用。而且有利于保险公司实现与社保机构的联动审核和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通过该平台查询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理赔信息,既可帮助保险机构在承保时更有针对性地制订、优化商业健康保险的承保方案,又可进行远程专家会诊,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这对提升保险公司形象和业务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给予税收等政策的优惠。相对于寿险而言,健康保险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采取免征健康保险业务营业税和所得税等措施。同时,国家应以法律形式,确定商业健康保险在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明确规定其补充医疗保险的性质,从法律层面明确医疗保险应完全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以扩大商业健康保险的客户群,增加保险公司在医保利益共同体中的谈判祛码,促进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的有效应用,支持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本文作者:桂鉴霞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健康保险论文:政府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工作意见 一、拓宽商业健康保险服务领域 (一)支持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创新。 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机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保之外的需求。加快发展老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开发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保障需求的各类产品,探索开发针对特需医疗服务需求、多元化多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药品不良反应等新型保险产品。 (二)发展商业保险健康管理服务。 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康管理需求。通过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手段有效降低发病率,提升参保人的健康水平。 (三)推动医疗执业保险发展。 扩大医疗责任保险覆盖面,2017年底基本覆盖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支持医疗机构和医师个人购买医疗执业保险,加快发展医疗意外保险,降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风险。鼓励通过商业保险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养老保障水平以及解决医疗职业伤害保障和损害赔偿问题。 (四)建立以医疗责任保险为主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 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积极稳妥”的原则,把医疗责任保险纳入医疗纠纷与处置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开展9县(市、区)医疗责任保险统保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医疗责任保险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医调会与保险理赔对接机制,尽快形成第三方调解与第三方赔偿新格局。创新医院管理与医疗风险控制模式,切实加快医疗责任保险推进步伐,在2016年底前完成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全覆盖。 (五)支持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促进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商业健康保险的费用支付比例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探索建立医药高新技术和创新型健康服务企业的风险分散和保险保障机制,支持中医、妇幼保健类别的公立医疗机构创新、拓展医疗执业范围,帮助医疗机构破解发展中的融资难题和发展瓶颈,化解投融资和技术创新风险。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通过直接投资、股权投资、战略合作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养老社区、体检机构等,增加健康服务资源供给。 二、推动完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 (一)规范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管理。 遵循“收支平衡、保本微利”原则,不断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受托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在规范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规范商业保险机构承办服务,科学制定招标评分标准,完善招投标程序,严格市场准入与退出标准、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依法合规、公开公正地选择受托商业保险机构。改进完善城乡大病保险风险调节机制,明确结余率和盈利率控制标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合理确定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根据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实现大病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理赔服务流程,依托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为参保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独立核算、医疗费用控制等管理办法,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发挥精算、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强医疗费用管控,保障资金安全,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积极发展小额人身保险和老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商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可在医疗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小额人身保险和老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通过对意外伤害所致的死亡、残疾等进行保障,与医疗保险形成优势互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激发个人参保的积极性和社会活力,减轻财政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完善商业保险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各类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成为商业保险机构定点医疗机构。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医疗服务需求,加强医疗费用和风险管控,帮助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和医患矛盾等问题,有效降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在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的地区,商业保险机构要积极配合医保管理部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管控,增强医保基金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三、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提升专业能力。 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加强健康保险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员队伍结构,强化从业人员职业教育,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根据经办基本医疗保险和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管理和服务要求,按照长期健康保险的经营标准,加强人员配备,着力提高医疗专业人员配备比例,提升专业经营和服务水平。 (二)提高服务质量。 引导商业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参保群众就诊信息和医药费用审核、报销、结算、支付等工作,提供即时结算服务,与基本医保同步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在省商业健康保险服务平台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一站式”赔付。商业保险机构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发挥机构网点优势,不断创新和丰富健康服务方式。加强行业服务评价体系建设,规范健康保险服务标准。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支持商业健康保险信息系统与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相关的信息共享。政府相关部门和商业保险机构要切实加强参保人员个人信息安全保障,防止信息外泄和滥用。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加强健康保险信息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对人口健康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和业务智能处理水平。 (四)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各类医疗保障经办服务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取消经办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保险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加大商业健康保险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秩序。保险监管部门要会同商业保险机构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公开渠道和机制,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督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行业自律,倡导公平竞争与合作,共同营造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筹谋划,将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加强沟通和配合,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协调解决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二)完善落实支持政策。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企业为职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支持设立健康保险分支机构。各地要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支持利用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保障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商业健康保险用地。 (三)加大宣传力度。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及互联网等媒体深入宣传、普及商业健康保险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险意识,重点推广商业健康保险满足人民群众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面的成功经验。 健康保险论文:双投双保健康保险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在校学生综合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学生患病时对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根据市府办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为目标,实施学生“双投双保”健康保险,既让学生享受到居民医保的惠民政策,又让学生得到学平险的双层保险,为广大学生和学生家庭提供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合理的风险保障。 二、实施范围、保险险种及期限 全县中小学、职业学校的在册及借读学生均属保险范围。 双投双保健康保险的险种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学生平安保险及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附加住院医疗保险。 保险期限为一年。即当年的3月1日至次年的2月28日。 三、“双投双保”健康保险缴费标准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0元,学生平安险40元。 四、保险待遇:学生参加“双投双保”健康保险后,住院不管是意外伤害还是疾病医疗,或者发生死亡事故,都能最大限度获得多个部门的补偿。 五、参保缴费办理程序 (一)在校学生的参保缴费工作由其所在学校具体负责落实。学生应提供身份证号,按照班级进行登记,收取保险费、发放保险单凭证、汇总、录入《学生保险清册》。 (二)学校将所收取的保险费款项分别存入县医保局和保险公司指定的帐户或由工作人员上门收取。经县医保局和保险公司核对无误后分别开具各自保险费缴费凭据给学校。 (三)县医保局根据学生参保登记情况录入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系统。 六、就医和报帐管理 居民学生参加居民医保和学生平安险的,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后发生的医疗费,先到保险公司报账,然后凭资料复印件(加盖保险公司公章)到县医保局进行第二次报账;农村学生既参加新农合又参加居民医保和学生平安险三种保险的,先到保险公司报账,然后凭资料复印件(加盖保险公司公章)分别到县医保局和县新农合报账。报账比例分别按学生平安险、居民保险、新农合的规定给予核报。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一项民生工程,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政府行为,是国家社会福利性保险,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实事,是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居民及中小学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从制度上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重大行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在校学生及其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各中小学、职业学校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把这项关系民生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二)强化宣传,广泛动员 全县各中小学、职业学校要认真做好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宣传动员解释工作,要把学生“双投双保”健康保险的优越性讲深讲透。 一是参加“双投双保”,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年各级政府财政将把对学生参加居民医保的贴补资金提高到60元/人·年,相当于个人缴费的两倍,个人帐户划账将提高到13.5元/人·年,报账比例也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是参加“双投双保”,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医疗保障水平。目前居民医保与学平险的平均报销率在40%-60%间,学生一旦发生较大医疗费用,将对学生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贫困家庭尤为明显;居民医保与学平险组合实施“双投双保”健康保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医疗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地获得补偿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实行“双投双保”,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扩大保险责任覆盖范围。居民医保有慢性病补偿、有个人帐户、带病可参保等方面优势。学平险有意外伤害门诊、有第三方责任意外死亡补偿等方面优势。 四是实行“双投双保”,可以规范医疗保险市场混乱行为。原来各家商业保险公司相互竞争、争相拉保,造成医疗保险市场混乱繁杂,致使各学校学生和家长无所适从,重复投保、漏保等现象经常发生。全县各中小学、职业学校统一实行“双投双保”可以进一步规范医疗保险市场,扭转医疗保险市场混乱局面。 五是动员农业户口学生参加居民医保,让学生享受到双重保障待遇。对已经参加新农合的农业户口学生,在自愿并做好工作的基础上,动员其再参加居民医保。参加新农合又参加居民医保的学生一旦发生疾病住院,既可以在新农合报账,又可以在居民医保报账,还可以在保险公司报账,可以享受三重待遇,这样大大提高了对学生的医疗保障力度,减轻家庭的负担。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教育部门要把实施学生“双投双保”健康保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要把这项工作列入对全县各学校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将“双投双保”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学校,并加强督查调度。要确保非农户口中小学生参加居民医保的参保率达92%以上。各有关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并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参保工作。各学校要开好动员部署会议,培训好代办人员,做好参保、代收保费、统计上报、证件送审等工作。为了确保任务完成,县政府将适时组织督查组,对各学校工作进度情况进行督查,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将给予全县通报批评。 健康保险论文: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目前商业健康保险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为大家解决医疗费用问题的最佳选择。但是,我国保险市场上的健康保险产品品种单一,缺乏专业的经营机构和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必须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人生一世,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没有健康,其他的又何从谈起呢?健康保险在中国该如何发展,成为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笔者针对当前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健康险的一些建议。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人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与此相反,商业健康保险业从建国到医疗体制改革之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医疗改革之后,才开始缓慢发展,但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广大群众的需求。总的来说,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健康保险品种单一,覆盖面窄 2003年7月18日,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起草的《健康保险管理暂行办法))(草拟)的讨论稿中写到:“健康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使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发生的费用或损失获得补偿或给付的一种保险。”这在中国是首次对健康保险的概念和业务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文件中还写到:“健康保险具体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人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目前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健康保险产品的种类主要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而失能收人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在国内保险市场上几乎还是空白。 用工制度改革后,公费医疗面日益窄小,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群体范围扩大,同时对医院有关数据和全社会的患病的概率难以掌握,给保险费率的精确计算带来一定的难度。此外,药品的价格普遍较高,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进步,检测手段日益改进,带来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商业保险望而却步。尽管这几年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不少新险种,但也只限在重大疾病,对覆盖面较大的疾病险种还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因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及中国的家庭结构倒置,护理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要发展起来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对于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在现阶段中国发展这种险种的难度很大,主要障碍是缺乏社会诚信体系,保险公司很难控制风险。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1—7月份,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人148亿元,只占到同期寿险保费收人的8.9%;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4764亿元,商业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赔付额为12.9亿元,仅占全国卫生总费用支出的0.2%,我国健康保险覆盖面之窄是显而易见的。 2.没有专门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首先,从法律规定上看,没有明确界定健康保险业务的性质。2003年1月1日实施的修改后的《保险法》规定:“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但是,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这一规定改变了原来健康保险业务只能由人身保险公司经营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健康保险业务与人身保险业务的差异。但是保险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又规定:“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我国《保险法》仍将健康保险归为人身保险业务,保险业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补偿原则、代位原则和分摊原则在法律上仍不适用于健康保险业务,但实际上,健康保险区别于寿险,它比寿险更复杂,在理赔、定价、受益等方面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而在某些方面却与财产保险有相似之处。 其次,从国内经营情况看,目前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公司,大都是经营寿险业务的公司,由于对健康保险在风险本质、精算方法、管理技术、服务内容等方面与寿险业务的差异性认识不足,从而在经营行为上表现出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保险需求缺乏认真研究,不下功夫开发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技术,不注重建立健康保险的管理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而是沿用寿险的经营模式和方法在经营健康保险,在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方面更是缺乏创新。从发达国家的保险经营上看,寿险与健康保险不能或很少混业经营,有的国家将健康保险划为保险业的第三产业,在经营中与寿险和财险都区别开来,在精算上要考虑健康保险的长期和短期收益、稳定及波动程度,还有设计的复杂程度。因此,健康保险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独特领域,应有专门的健康保险公司来独立经营。 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公费医疗、劳保制度的存在,“病人看病,家属、医生搭车,国家买单”的思想普遍存在,而且根深蒂固,被保险人很难被带进商业保险的消费中来。在这种情况下,被保险人、医疗服务提供者成为拥有共同利益的行为主体,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使得保险机构的费用控制很是被动。在健康保险的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被保险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往往比保险人更加全面,患有疾病的人比健康的人更加容易购买健康保险,这样就会产生逆选择风险,保险公司在核保时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另外,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也经常在健康保险中出现,尤其是在重大疾病保险中,更有甚者,被保险人与医生串通一气共同来欺骗保险公司以诈取巨额保险金。同时由于缺乏对疾病的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壁垒的存在,患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医生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医生,往往做出更合乎自身利益的选择,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这样肯定会导致不必要的高额检查项目、大处方的出现,而且,由于医疗服务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医疗服务提供者在机构和技术上的发展相对于商业保险来讲远远超前,医院有对医疗消费抉择的垄断权,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很难介入到医疗服务当中,对医疗费用加以监督和限制。 4.商业健康保险在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地位不明确,社会大众对商业健康保险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风险防范意识和健康保障意识还不强。 为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保险公司在承保、理赔核算等经营过程中缺乏以应有的法律规章进行自我保护和规范,有些人可能认为商业健康保险只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扩展过程中,各地的执行标准也不完全统一,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程度,主管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和把握尺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不统一为经营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难。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政府职能的转换、医疗体制、医药销售分配、价格体制等等,都对健康保险的发展构成了干扰。 二、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建议 1.明确健康保险地位,提高社会公众对健康保险的认识 首先,从法律上界定健康保险的概念,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界限,认识商业健康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从财政上争取健康保险业务的税收优惠;其次,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众风险防范意识,用典型事例和客观的数字来进一步说明论证商业健康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研究市场需求,加大创新力度,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 健康保险业务的经营发展需要不断有新的险种来满足市场需求,各保险公司应在遵循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规律基础上,以准确的市场定位确定经营领域,同时根据自身的业务规模和管理水平,积极拓展健康保险新的业务领域,逐步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积极进行产品品种、经营模式、业务管理水平的创新,相关部门应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推广。 具体来讲,在险种开发方面进行市场细分,提供与不同消费群体的健康保障需求相适应的产品,重点突出险种的保障功能,并积极引导消费者在购买健康保险产品时应着眼于其保障功能。总的原则是:对于低收人、无保障的人群,提供低价格、宽范围、低保障的险种;对于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人群,提供低价格、窄范围、高保障的险种;对于较富裕的年轻群体,提供价格与保障程度比例适中、保障期长、保障范围有针对性的险种;对于高收入的中年群体提供高价位、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对产品推出的顺序问题,由于保险公司在推出健康险种的前期阶段,风险控制技术和经验数据的积累尚有一个过程,在无成熟模式可借鉴的前提下,应优先推出风险较易控制的险种,以团体补充医疗保险、短期健康险、定额给付型险种等业务为突破口,并可辅之以具有附加值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项目,如开发医疗保险救助卡等,减少一些诸如门诊医疗保险等费用报销型险种的开发和推广。当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再逐步扩大责任范围,增加费用报销型险种的供给和提高赔付限额等。待时机成熟后,再适时推出一些老人护理保险、长期住院保险等新型险种。超级秘书网 3.构建科学的专业健康保险经营体系,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保险业界应当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对健康保险的认识,明确健康保险的特殊性,从而才能确保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其次,要设置专业健康保险经营机构,尽快设立一批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或在保险公司内部成立专门的健康保险部,同时还要完善各类中介管理主体以确保与医疗服务机构的有效合作,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化经营体系;最后,从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上,要完善专业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建立专门的核保核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核赔管理制度,加快研发和推广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核赔管理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培养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建立健康保险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4.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制度 在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中,风险控制至关重要,从目前情况看,保险公司风险管控水平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大力推动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的同时,一定要加强风险控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 首先,要推进医疗服务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战略利益联盟,积极探索医保合作的途径,争取建立起一个政府、保险公司、医院、保户“四赢”的医保合作模式。保险公司可以在实务中采取各种途径,如可以对医院实行公开竞标来选择合作的定点医院,可以不定期地对定点医院的医疗活动进行抽查等等,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监督医疗服务活动。 其次,一定要严把承保关,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根据不同健康保险产品的要求,对被保险人进行严格的体检,防止逆选择风险的发生,通过公司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掌握被保险人的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及对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实施有力监督。同时对一些长期健康保险产品,还要注意调整费率。 第三,在健康保险产品设计时,注意引用医疗费用的合理分担技术。如在条款设计中恰当地应用除外责任,规定合理的免赔额、自负比例和支付限额等。 最后,理赔时一定要查清事实真相,以免发生骗保事件。理赔时除了要求被保险人提供相应资料、文件、单证外,还要去被保险人就医的医院核查,必要时还可与公安机关合作,以确保公平合理的保险金给付。 另外,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对健康保险的监管作用也不容忽视,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应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监管模式,以保证商业健康保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健康保险论文:全民医保健康保险发展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障制度简介;澳大利亚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与政策扶持;“全民医保”背景下的商业健康保险定位;促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私人健康保险是全民健康保险的重要补充、参加全民健康保险的公民可以获得一张保险证(MedicareCard),病人只需刷卡而不需要付现金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澳大利亚医疗保障体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澳大利亚政府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三次政策调整做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全民医保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与发展思路。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最早、最好的国家之一,1910年开始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目前一个相当完善的社会福利网络已覆盖全国各地,社会福利种类多样而且齐全,公民从出生到死亡都可以享受名目繁多的福利津贴。在医疗福利方面,澳大利亚实行全民医疗保健制度,所有公民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并可免费在公立医疗机构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这样高的医疗保障福利并没有阻碍澳大利亚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44,9%的澳大利亚人购买了商业健康保险。当前我国正在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即“全民医保”,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进行定位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澳大利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障制度简介 澳大利亚的医疗系统是由联邦政府健康保险委员会、卫生和老龄部、州和地方政府医疗卫生部门,以及私立健康机构和私人医疗卫生从业者共同组成。 澳大利亚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1973年颁布的《健康保险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享受同等机会的医疗保险.每个居民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所有居民均可免费在公立医院得到基本医疗服务。澳大利亚于1984年2月建立了全民健康保险制度(Medicare),通过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和各州的医疗卫生计戈0,全体澳大利亚公民均可享受公立医院的免费医疗服务和全科医生服务。全民健康保险基金一部分来源于1,5%收入税,占20%,其余80%来源于.政府的拨款。目前个人收入税比例为:年收入在5万元澳币以内为1.5%;年收入在5万元澳币以上的为2.5%(不参加私立保险者);收入低于一定标准者免征健康保险收入税。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富者多出”和“尽力而为”。国家为病人支付的费用包括:在公立医院的看病费、手术费、住院(包括药品和饮食)费,不包括的费用有:牙科、理疗和按摩治疗、救护车服务等等。结账方式通常情况是,开业医生和医院与政府管理的全民保险基金统一结账。参加全民健康保险的公民可以获得一张保险证(MedicareCard),病人只需刷卡而不需要付现金。根据澳大利亚有关法律规定.医院和诊所不能向病人卖药,因此,同时实行“药品补贴计划”(PBS),政府每年公布一次PBS的药品目录,凡退休者和领取社会救济者(包括子女)在购PBS范围内药品时,不管药品实际价格多少,每张处方付费2.6澳元.当年支出超过135.2澳元时,可领取一张免费卡,凭卡在当年免费购药。对其余人(包括不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每处方付费16澳元,不足16澳元按实际药价支付,当年药费支出超过312.3澳元时可申请优惠卡,当年购药时每处方只付2.6澳元。此外,全民健康保险还担负着在医院外进行治疗的大部分医疗费用,如看全科医生和专家门诊。全民健康保险负责负担这些费用的85%。 私人健康保险是全民健康保险的重要补充。虽然澳大利亚实行全民医疗保险,但由于《健康保险法》明文规定,在公立医院就诊时病人无权选择医生和病房,也不享受优先住院和治疗。因此,在澳大利亚,大约有44.9%的居民同时购买私人医疗保险。私人保险形式有两种:一是单人保险;一是家庭保险。私人医疗保险只提供医院服务,既可去私立医院看病,也可到公立医院以自费病人身份就医,但可选择医生和优先住院,政府负责支付75%的费用。其余由私人健康保险负责。澳大利亚私立医院的床位约占所有医院床位的四分之一。私立医院的开业医生为患者提供大多数无须住院的治疗,他们与领薪医生一道,为患者提供多种医疗服务。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澳大利亚人除了可以报销投保人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医疗费,还偿付投保人接受的一系列非医疗服务的费用,如进行理疗、看牙科以及购买眼镜的费用等全民健康保险不予报销的项目。如一年未使用私立健康保险基金者,还可获得奖励。联邦政府鼓励人们在使用医疗保健作为主要保障的同时也参加私人医疗保险,以更好地平衡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在整个卫生系统中的作用。 二、澳大利亚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与政策扶持 伴随着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健政策的逐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商业健康保险制度也正逐步得到发展。作为全民医疗保健政策的必要补充,其辅助作用也日益得到体现。澳大利亚的商业健康保险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1997年到2001年,澳大利亚商业健康保险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私人健康保险激励方案(ThePrivateHealthInsuranceIncentivesScheme,以下简称PHIIS)、私人健康保险激励法案(ThePrivateHealthInsuranceIn,cen~vesAct,以下简称PHIIA)和终生健康保险计划(LifeTime]tealthCover,以下简称LTHC)。改革之前,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人1:3和比例都不是很高,在1997年只有占全部人口的29.7%参加商业健康保险。政策改革提高了商业保险的参保率,四年之后,也就是2001年,参保人数增加了400万,参保率达到了45%。在这三个改革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无疑是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主要原因。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激励措施与政策,并根据实施情况即时进行政策调整,促进了澳大利亚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在第一个改革阶段,即1997年7月份到1999年1月份实施的私人健康保险激励方案(PHIIS),国家制定了三项具体的激励措施。该政策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规定:人均年收入在3.5万澳元或者家庭年收入在7万澳元以下的个人,政府会每年给予25~125澳元不等的补贴,用以支付私人健康保险费用;人均年收入在3.55万澳元或者家庭年收入在7万澳元以上的个人,政府不再给予补贴;人均年收入在5万澳元以上或者家庭年收入在l0万澳元以上的个人,如果不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则对其征收1%的医疗附加税。 在第二个改革阶段,即1999年1月份到2000年7月份实施的私人健康保险激励法案(PHIIA),国家制定了两项具体的激励措施。不管收人为多少,政府每年给予30%的补贴来支付私人健康保险费用;对高收人群体,即人均年收入在5万澳元以上或者家庭年收入在10万澳元以上的个人,国家仍然收取1%的医疗附加税。 在第三个改革阶段,即2000年7月份开始实施的终生健康保险计划(LTHC),用来提高私人健康保险的参保率。为了改善风险曲线,确保成员参保的连续性,国家制定了四项具体的激励措施。30岁之前或者在1999年7月到2000年7月期间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个人,政府终生给予低额健康保险津贴;在2000年7月,年龄为30岁或者以上的个人国家每年补贴2%的保费,直到补贴至保费的70%这个最高值为止;个人一旦参加了终生健康保险计划(LTHC),将有24个月的停交医疗附加税期,24个月之后该人之前交纳的医疗附加税将以每年2%的额度逐年累积到该人的家庭津贴里;1934年7月之前出生的人可以免除医疗附加税,政府还增加了对澳大利亚老年人的保费补贴:65岁以上的老人可获得35%补贴,70岁以上的为40%。之前参加私人健康保险激励法案(PHIIA)的人仍然按照原有规定实施。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改革措施与相关的政策扶持,澳大利亚的商业健康保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参加私人健康保险的人数、比例的增加以及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的优化。 首先,参加私人健康保险的人数、比例有了明显增加。据澳大利亚私人健康保险管理委员会(PHIAC)和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数据,在改革之前的1997年约有776万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约占总人口的29.7%,到2001年这一数字达到117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约为45%,增长了15.3%。在政策实施的短短四年时间里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其次,参保者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得到了优化。根据澳大利亚私人健康保险管理委员会(PHIAC)和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不完全统计,55岁以下的参保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增长了16.6%;55—64岁男性女性均增长了14%;65—74岁男性增长了7%,女性增长了5%;75岁及以上男性增长了1.4%,女性增长了2.2%。 澳大利亚居民愿意参加私人健康保险的原因:一是政府给补贴,提高了个人缴费的使用效率,激励个人缴费;二是认为参加了健康保险更有安全感,可以解除很多后顾之忧。特别是老年人,其身体状况决定了承担医疗费用的应急成本会很高;三是认为参加了健康保险可以自由选择医生、避免等候期、服务质量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居民至今还没参加,他们不参加的原因:一是认为参加健康保险的费用高;二是认为制度没有统一,改革频繁,没有信誉保证;三是认为已经有公共医疗保障,没必要参加私人健康保险;四是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身体很好.没必要参加。 三、“全民医保”背景下的商业健康保险定位 澳大利亚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将所有人纳入一个体系中,在这个体系内没有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之分,没有公务人员与非公务人员之分,更没有公务人员之间的等级之分。在这个体系外,也没有一个由国家公共医疗资源建立的,为特殊群体服务的医疗保障体系。全体人民都在同一个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内,享受统一标准的医疗服务及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在经历两年多的反复研讨和论证后,我国的新医改方案即将浮出水面。尽管医改方案的设计达十个版本之多,但在医疗保障制度构建上有一项基本原则是达成共识的,即政府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打造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在此指导思想下,截至2007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7亿人,7.3亿多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针对城镇非从业人员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也从今年开始在317个城市全面铺开。澳大利亚与我国国情及经济基础不一样,因此所实施的医保模式也不完全一样。澳大利亚人口少,经济基础好,实行的是全民统一的健康保险,而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还不富裕,实行的是针对不同群体分别设计的医疗保险,但是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所以全民医保是我们改革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和澳大利亚有相似之处。因此,澳大利亚在全民健康保险制度下的商业健康保险定位和政策对我们全民医保模式下的商业健康保险政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在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一般为30%左右。2006年我国的这一占比为8.81%;2005年我国医疗费用支出7400多亿元,同年商业保险支出仅18多亿元,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约5800亿元,医疗费用缺口为78.37%;同年商业健康保险提供的医疗费用支出仅占全国医疗费用支出的3%,个人自付部分的6%。现实表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创新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必由之路。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首先,在整个医疗保障体中,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长期以来处于辅助、附属的地位,从制度层面来看,商业健康保险只是作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没有成为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推行全民医保之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是作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补充来设计的,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建立,使得商业健康保险的空间逐步缩小。其次,政府未能统筹考虑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协调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不清,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商业健康保险可操作的市场空间小,难以充分满足保险经营大数法则的要求,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看,它基本囊括了城市居民中最优质的投保人资源,他们有相当的固定收入,年龄结构也比较理想,而商业保险公司只能做一些补充险或是面向没有固定工作的人群,风险明显偏高。第三,社保机构强制推出企业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失去了在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本应由商业健康保险来经营的补充医疗保险。 因此,需要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进行重新定位。国务院《关于促进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对商业健康保险定位的基础。作为医疗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应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基本定位。为此,.整合管理医疗保障制度,最大化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积极保护作用,最大化改善全体国民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在这样一个分析框架下来寻求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思路。 四、促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 澳大利亚在社会医疗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商业健康保险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合理定位和政策扶持。政府在建立全民健康保险的同时,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同时,及时进行改革和政策调整,通过政策激励,使商业健康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参保率不断上高。政府鼓励人们在使用社会医疗保险作为主要保障的同时也参加商业健康保险,以更好地平衡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在整个卫生系统中的作用。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采取以下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 1.在现有医院体系框架内建立差异化的医疗服务层级。需求方面差异化的医疗保险和保障体系必须同时反映在供给方。政府可以考虑加大初级医疗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重新分配目前医院财政补贴的流向。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的中高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由市场力量解决,政府应该调整干预方向,保证现有的医院能够为受保障人群提供充足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发展高水平的私立医院。公立医院主要负责基本医疗,费用由社会医疗保险资金支付。私立医院的费用由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2.促进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协调发展,有效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国家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要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负担能力相适应,主要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重点体现社会公平,努力使各类人群享受相同程度的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需求,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商业健康保险予以解决,充分体现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效率问题。政府可以将大额医疗保险强制从社保机构剥离,交给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来经营,同时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险拾遗补缺的作用,理论上讲,可以用商业健康保险报销基本医疗保险起付线以下、封顶线以上和介于两者之间需要参保人个人负担的比例。但是为了避免基本医疗保险的共付机制遭到破坏,对于基本医疗保险中需要个人负担的部分,商业健康保险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提供额外保障。 3.国家应当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这体现在对参保人的扶持和对保险公司的扶持。由于我国的财力有限,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以让政府直接给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保人政府补贴的做法暂时还不可行,但目前政府可以做的是对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单位在~定限额内允许税前计入成本,对个人则免缴其购买健康险部分的个人所得税,个人获取的健康保险金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允许使用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提高个人账户的利用效率等。对保险公司的扶持可以体现在把部分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收缴和支付业务委托保险公司管理,对鼓励发展的健康险业务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甚至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4.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作用。相对于城市完善福利保障制度而言,农村的健康保险的市场空间巨大。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应该是:在农村健康保险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中的重要支柱。具体措施:培育农民的保险意识,鼓励富裕起来的农民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规避健康风险;在合作医疗中引入保险机制,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使大数法则和精算技术在合作医疗的运作中发挥作用;推进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商业化运作,例如太平人寿在江苏江阴开展的政府牵头、商业保险参与运作的全市农村健康保险;发展农村补充健康保险,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农民对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迅速提高,合作医疗低水平的保障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可以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满足人们对健康保障的差异化需求。 健康保险论文:健康保险体制改革 一、各种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比较 (一)由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的形式 1.保险公司事业部形式。即保险公司设立专门的健康保险部来经营健康保险的形式。健康保险事业部一般充分享有产品的开发权、业务拓展权、市场推动权和利益分配权,与公司的其他部门形成相互、单独核算的关系,构成公司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是公司健康保险的实际经营者和管理者。其优势在于: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充分照顾到健康保险的特点以进行专业化经营,有利于产品的设计、开发、推广和风险控制,以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从而有助于业务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利润的实现。同时,又可以共享保险公司的资源如销售网络、技术优势等。其不足为:健康保险的推广需要其他职能部门如营销部门、客户服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因此,业务的开展会受制于其他部门的发展水平和投入规模,不利于业务规模的最大化,且与公司其他业务的冲突会降低健康保险的经营效率。 2.附加寿险(产险)形式。即将健康保险业务附加于寿险或产险业务上进行经营的形式。这种经营形式的优势在于:经营初期成本较低,可以有效地利用保险公司的共享资源,如营销网络、管理人员、技术开发数据等。其不足为:此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将健康保险定位在寿险或产险的辅助和从属地位上,而寿险业务的内在特征和经营规律都与健康保险业务完全不同,产险业务的保险标的性质与法规适用也不同于健康保险,因此,两种业务经营理念上的冲突和矛盾将不利于健康保险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和管理,且由于业务的开展要分拆到寿险(产险)公司的各职能部门,有关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因此,业务规模难以扩大,质量不易控制。 3.保险公司子公司形式。即保险公司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来专门经营健康保险。其优势为:由于已经具备了相当独立的组织体系,且实行内部的子公司化管理,因此,能够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同时,可以充分共享保险公司的现有资源;子公司在设立上前期投入较小,一般无需另行申报、获取执照,业务的开展可迅速达成。其不足表现在:子公司的组建需要一定的技术、人才、资金条件,有一定难度,同时,需要与母公司协调关系,因此在经营观念上存在矛盾。 (二)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形式 由保险公司专门进行健康保险经营的形式的优势在于:经营者的积极性较高,可以使公司专心围绕健康保险业务进行经营决策,彻底改变健康保险业务依附、从属于寿险或产险业务的状况,充分实现健康险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容易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业务经营质量。而劣势在于:无法分享其他保险公司的资源,筹建成本较高,且经营初期成本较大。依所有权形式的不同,健康保险公司可以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等组织形式。 依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建立的健康保险公司,其优势在于:其一,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并且由于同业竞争激烈,更能开发新险种,并采用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其二,容易筹集巨额资金。健康保险公司业务的拓展是以偿付能力即自有资本为基础的,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资本来源以支撑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三,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规模经营,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且能够通过上市进一步实行风险的转移和分散,符合健康保险的经营需要。其四,资金实力雄厚,便于网罗和培养人才,满足健康保险经营的技术需要,如产品设计、风险选择、分保安排、赔款处理等。其五,采取确定保费制,使投保人保费负担确定,符合现代保险的特征和投保人的需要,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其劣势在于:其一,业务经营的利润压力大,因此,容易导致公司经营的短视和短期行为,加大经营风险。其二,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承保限制上较多,不利于保护投保人利益。其三,不利于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健康险是道德风险频发的业务,据美国GAO的报告,健康保险赔付金额的10%是保险欺诈,而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估计这一比例至少为30%. 依相互保险公司形式建立的健康保险公司,其优势在于:其一,相互保险公司的投保人同时为保险人,社员的利益也即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保险中保险人的不当经营和被保险人的欺诈行为,比较适用于健康保险这种道德风险较大的业务。其二,保险费内不包括预期利润,所有资产和盈余皆用于被保险人的福利和保障,保险成本相对较低,保险费低廉,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人们寻求健康保险保障提供了机会。其三,投保人可以参与公司盈余部分的分配,有利于鼓励投保人关心保险经营。其四,由于社员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因此公司较为注重长远利益,不易出现短期行为。其劣势在于:其一,资金筹集不易,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与股份有限公司相比常处于不利地位。其二,保费采用课赋制,如遇经营不善,无法获得足额的赔偿。 (三)合作性质的健康保险组织 依合作社的形式建立的健康保险组织,一般表现为生产者合作社,即由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人员组织起来,为大众提供医疗与健康保险服务。如美国的蓝十字、蓝盾和健康维护组织。其建立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社区团体组织发起,由参保成员选出代表,组成理事会进行管理,自办医院,雇佣医生;由医疗保险公司组织发起;由医疗服务提供者即医生或医院发起和管理。由于保险人直接介入医疗服务过程,故使得传统的商业健康险业务经营中的保险公司、被保人、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三角关系转变为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与被保人的双向关系,使单纯的事后赔付改变为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经营机制。其优势在于:其一,合作社属于社团法人,是非营利机构,故保费较为低廉,能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健康保险保障问题,另外,在经营中产生的利润基本上用于为社员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有助于政府全民保健社会目标的实现;其二,可以有效地防范供方风险,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利润;其三,有助于减少逆选择行为带来的损失,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确保大多数被保险人的正常利益;其四,投保人无需寻找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且能够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其劣势在于:对被保险人而言,医疗服务受限,选择面变小;筹资能力弱,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我国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 (一)我国现行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分析[3][4] 目前,我国人寿保险公司全部开展了健康保险业务,其经营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附加寿险形式,这是健康保险发展初期各家寿险公司普遍采用的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下,保险公司并没有明确的健康险经营目标,开展健康险主要是为了配合寿险业务的发展,险种多为寿险业务的附加险,条款责任简单,契约操作容易,风险管理上实行简单控制。二是寿险公司事业部形式。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出为契机,我国第一个健康保险部于1996年7月在平安保险公司成立,此后,中国人寿、泰康、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也相继成立健康保险部,组建了专业化的健康保险人才队伍,初步实现了健康保险业务的独立运作和专业化管理。但由于各公司对健康险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健康险尽管设立了健康保险部,但不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不严格按照健康险风险控制流程进行风险控制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一些公司的健康险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以上两种经营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将健康保险定位于寿险的从属和辅助地位,以管理寿险的方式来管理健康险,忽视了健康保险的内在特征,违背了其经营规律,因此,都难以实现健康险业务的健康持久发展。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5] 由于各种健康保险的经营形式各具特点,有利有弊,没有普遍适用的健康保险经营形式,因此我国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应注意:一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应当根据健康保险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选择相应的最佳经营形式;另一方面,各种经营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以适应健康保险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选择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为: 1.进一步促进现有保险公司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根据《保险法》修正案,财产保险公司也可以进入商业健康保险领域,因此,我国以后会存在人寿保险公司以及财产保险公司共同经营健康保险的状况。由于健康保险业务独特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因此要求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即在数据的搜集和累积、产品定价、利润核算、风险评估方法、理赔管理、客户服务内容及方式以及医院合作与管理、销售方式等方面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经营手段和风险管理方式,而这又必须以独立的组织架构和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作保证。 独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是各项政令及专业化管理措施顺畅实施的通道,是专业化经营的组织保证。这种独立性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上,可以是保险公司的专业子公司,也可以是保险公司事业部,但无论如何,都要赋予它独立的业务管理权和相当程度的人事任免权和利益分配权,对健康险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培训、销售、业务管理、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而全面的管理,构成公司健康保险的产品制作中心、风险控制中心、技术支援中心、市场推动中心和利润产生中心。 在管理体系上,健康保险事业部或子公司应有独立的产品开发部门,负责市场调研、险种的开发和设计、费率的厘定、条款拟定;业务管理部,负责核保、理赔、保全等业务规则的制订、实施、检查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市场推动部,负责业务的市场推动、激励、销售的策划、人员的培训以及辅助销售渠道的开拓等。同时,事业部或子公司还应充分共享公司的资源,如销售渠道、技术优势和信息平台等。如在销售渠道上,除了在适当的地区建立自己的机构和队伍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公司原有的直接销售网络,并辅助以健康保险销售资格的管理与销售人员的培训。 2.尽快设立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 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可以将全部精力用于健康保险业务的经营,在健康保险经营方式、风险控制方法、精算体系、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合作、经验数据的处理、产品设计和定价、产品的营销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研究和尝试,推动健康保险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加大健康保险的发展规模,进而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另外,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设立,将有效地促进健康保险市场的竞争,刺激原有公司加快健康保险体系的改造和专业化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经营水平。 3.从实际出发,适度发展相互形式的健康保险公司 当前我国国民保险意识普遍不强,人口素质尚待提高,诚信制度缺位,在健康保险的经营上存在严重的被保险人道德风险和欺诈行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而相互形式的健康保险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相互保险公司的相互性主要体现在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的管理方面,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和欺诈行为的发生,同时其非营利性的经营目的使其更好地体现健康保险服务的社会公共性,因此在实践上应尽快尝试。 4.积极探索合作社性质的健康保险组织建立的可能性 一方面,健康保险中的供方风险一直构成健康保险管理上的难题,而我国由于医疗服务环境不规范,医疗偿付机制不合理,医疗机构普遍缺乏费用控制意识,对传统的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构成了巨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以及伴随而来的收入分配不均,使得广大农村、欠发达地区以及部分城镇的居民经济负担能力仍然有限,不可能购买费率过高的营利性健康保险业务来获取保障。而合作社性质的健康保险组织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在此种健康保险组织中,可以实行医疗服务供方与保险方的一体化,从而控制医疗费用和供方风险,而其合作性及非营利性使其能够满足低收人人群的需要。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其发展,以解决特殊地区和群体的健康保险保障问题,而保险公司也应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探讨介入此种经营方式的可能性。 健康保险论文:个案管理运用于健康保险理赔管理 论文关键词:个案管理健康保险理赔 论文摘要:个案管理是一种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医疗成本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通过分析在健康保险理赔过程中运用个案管理的意义和实施过程,总结了实现个案管理的必须条件,为保险公司降低保险赔付成本,控制经营风险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健康保险理赔中实施个案管理的必要性 健康保险赔付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理赔人员必须根据特定的保险对象和索赔事件来开展赔付工作。例如伤病收入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发生伤病后不能正常工作而给予的收入补偿,当保险人康复或返回到工作岗位时将停止给付。这类健康保险的赔付与疾病持续的长短以及投保人重新投入工作的意愿密切相关。而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被保险人自身的主观因素,这其中既有与保险动机无关的主观状态,如被保险人的情绪,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和身体机能的恢复,又有与保险动机相关的心态,如投保人为了取得保险赔付情愿一直处于疾病状态,将保险赔偿金作为收入损失的一种长期补偿,使其实际收入与正常工作时相差无几。 因此,在种种心态的趋势下,投保人隐瞒病情康复进展,或者不积极参加治疗的现象并不鲜见。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外界因素也增加了保险公司赔付的风险,如使投保人重返工作岗位的职业培训效率低下,或者投保人不及时向保险公司披露他们已经重返工作岗位或不同的工作的信息。因此,建立一套基于索赔者全面资料的管理信息系统,本着给付应该的赔偿,帮助患者恢复工作能力的理赔原则,针对具体索赔事件进行个案管理,将是健康保险理赔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健康保险理赔管理中个案管理的实施过程 保险理赔管理自疾病或索赔发生时即开始介入,直到被保险人康复或重返工作岗位为止。个案管理是对传统理赔服务的拓展,涵盖了比较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解投保人的期望,防止投保人逆选择的发生,并预防导致长期索赔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出现;帮助索赔者制定出重返工作岗位的计划;需要对索赔者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等内容。保险公司本着赔付所有真实的索赔的原则,一旦完成对所有必要的资料的评估,就会按时支付保险金,同时也会采取合理的措施去防止不诚实的或欺诈性的索赔。根据健康保险的特点,个案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调查及评估 这是实施个案管理的资料收集阶段,在此阶段理赔人员要查验与索赔同时提供的资料,并将其与申请者的核保书进行对比。同时还要与保险公司的医疗顾问小组或医生进行初步讨论,对疾病对健康造成的影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康复所需的大约时间等与理赔相关的主要问题有个清晰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客户的疾病情况、药物治疗详情、疾病病史、专科医生医疗报告及检查结果、职业、具体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生活安排、法律问题和将来的工作计划,等等。理赔专业人员在获取了上述详细资料后,就可以根据索赔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报告中包括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索赔概况、可能的索赔原因以及预期的赔付风险等内容。 理赔人员在获得与索赔者相关的背景资料时,要注意加强双向沟通。一方面理赔人员要获取客户的信息,对客户的要求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理赔人员也应当阐明保险公司责任,使客户明确理赔程序,增进与客户的协作,起到客户与公司沟通的桥梁作用。此外,在调查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时效,应该在客户提交索赔申请后能尽早与客户接触,尽快建立起一个同客户相互协作的关系,以帮助客户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二)制定个案行动计划 由于个案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协作,涉及到医疗康复机构、索赔者个人、索赔者的雇主、职业介绍机构、人才市场等各相关方面。因此要试图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关系,使相关方都参与到个案管理中,则需要一个充分具体的个案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在与医疗机构、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商议下共同制定的,其中可以包括治疗计划、自我锻炼康复计划、定期复查计划、职业培训计划(当投保人不再适合原来的工种时尤为重要)等。在个案计划执行的同时,还要有紧密的时间管理,记录索赔者的复查资料,跟踪计划的实施情况。定期将计划执行情况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考察个案管理是否起到了实效,并根据客户的病情和风险水平对个案计划进行不断的修订。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者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要让客户承担起对计划完成的责任,积极配合,尽快地返回到工作岗位。 (三)寻求资源与协作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个案管理下,理赔人员的角色是多重的,他对索赔人员的服务不仅仅局限在确定保险赔付上,还有许多与降低赔付水平有关的关联服务。在提供诸如治疗建议、康复计划、职业指导的服务时,往往还需要借助专业机构的协助。例如同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向医生提供关于公司理赔管理方式方法的资料;又比如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从心理上对索赔者进行疾病康复的引导。 此外,理赔部门还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其他部门员工如人员、客户电话服务中心,核保人员进行理赔管理模式的介绍,使他们详细了解公司的理赔管理理念。将个案管理的思想深入到保险的销售阶段,使其作为营销人员的工具,同时也让客户从一开始就体会到公司人性化的服务。 三、实现个案管理的条件 要营造新的理赔管理模式,在保险公司的理赔管理中推行个案管理,还需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从多渠道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保险公司要从公司制度上对理赔规程进行新的概括,对个案管理的积极效应进行肯定。并通过收集个案管理的具体资料,逐步建立个案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保险公司全面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准备第一手的资料。 其次,要加强对理赔人员的培训。提高理赔员的交流技巧和面谈技能,比如如何采用积极聆听、沉思倾听等技术来建立和谐的气氛,以及进行解决冲突、处理悲痛和伤亡、对峙和谈判情景的角色扮演。通过经常性地组织理赔人员的相互讨论,来交流个案管理的心得。 最后,还要推行奖励和激励机制。对于运用个案管理技巧,有效处理理赔事件,以及同医疗机构等其他方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做出了贡献的员工,应当给予嘉奖,使员工看到自己的工作成就,从而提高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 个案管理是一个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有很强的横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个案管理将传统的理赔工作提高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它不再将理赔管理的目标局限在降低保险赔付成本这一唯一的目标上,而是将其和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对于提高理赔质量,维护和发展客户关系,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健康保险论文: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论文 上世纪80年代初,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在国内部分地区试办商业健康保险业务,1996年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出为契机,健康险业务全面展开,各公司在原有的重大疾病保险和附加住院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住院津贴保险、住院费用保险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等一系列健康险产品。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已从1997年的13.6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04.1亿元(见表1)。诱人的数字背后,却是一个效益不容乐观的市场。目前,各家公司健康险的平均赔付率都较高,个别公司甚至达到、超过100%。 综观国内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产品差异小。尽管目前市场上商业健康险险种已超过300个,但整体上讲,产品差异性不大,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以及专项医疗服务等在国外很普遍的险种几乎是空白。显然,健康险经营的效益不佳使保险公司对开发新险种望而却步,而各家公司也未能在产品差异性上体现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健康险产品在费率厘定上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从精算角度来看,健康险产品的定价基础是疾病发生率、疾病恢复率和医疗费用率,此外,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生情况和医疗费用水平不同,一个地区的经验数据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地区。我国健康险全面开展只有不足10年时间,保险公司积累的经验数据不足,精算定价中的通常做法是借用外国的数据并加以修改,这样测试出来的费率必然存在较大的误差。再者,目前国外健康险多为短期品种,长期险种几乎全部采用不保证保险费的设计,而目前国内的同类产品基本上都保证续保且保证保险费。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疾病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也会有所变化,目前保险公司这种不考虑健康险产品设计时长期风险的做法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薄弱。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健康险的风险控制能力十分薄弱,特别是难以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健康险不同于普通寿险,它涉及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三方。目前,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没有经济上的共担机制,无法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保险公司难以介入医疗服务选择的过程中,无法认定医疗服务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而医院由于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任意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虚报医疗费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保险公司赔付数额增大。而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专门的健康险核保核赔制度,难以控制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由于专业化程度较低造成的。专业人才匮乏,产品开发技术落后,风险控制能力薄弱,造成赔付率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的积极性和信心。 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对策建议 如何对症下药,使商业健康保险突破瓶颈大力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国家应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界限 因为,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只负责基本的医疗保险,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非常有限,补充医疗保险应交给商业保险公司来经营和运作;我国商业保险公司一直是经营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主体机构,经验最丰富,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根据现行法规,社会保险部门、保险公司、行业内部等都可以经营健康险,多个部门同时经营,各自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容易政出多头,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收集数据,不利于精算定价和产品研发等。 国家要给予商业健康保险更多的优惠政策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财政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等法规和文件的规定,企业年金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都有了一些列支渠道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仍不足以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对经济效益较好,有能力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来说,允许的列支比例太小;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未覆盖的人群,如城镇职工家属、城市流动人口、自由职业者、学生、农村人口等,没有规定明确的列支渠道,也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公众个人投保商业健康保险没有给予税收减免。如果国家能给予上述优惠政策,必将迅速推动和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要在保险公司与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这种双赢机制,会带来诸多有利条件。第一,有利于集合卫生部门、社保部门、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同建立各类数据库,如投保人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医疗费用数据库、患者(或被保险人)数据库、药品数据库等。充分共享的数据信息,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服务,更重要的是,全面的信息和数据,便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因为缺乏经验数据是制约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研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可以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减少诸如客户在投保时不如实告知、住院医疗费用单据作假等问题,还可以杜绝或减少医患合谋、医院单独作假“谋取”保险公司利益等行为。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较慢,除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外,也确实存在公众保险意识不强的问题。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1万亿元,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用来防病养老的,但一般公众都选择存银行,而不选择购买保险,这是公众保险意识很弱的一个明显表现,但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保险公司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是目前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当务之急。 加强行业自律,制止不正当竞争 在团体健康险的展业中,过去有些寿险公司在与其他公司竞争时,往往采用向投保单位领导层赠送高额保单、返还高比例手续费、赠送汽车等贵重物品等手段来抢业务,企业年金保险的竞争中,采取“零管理费”承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自杀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搅乱了市场,而且也损害了保险公司的自身利益。只有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才能维持商业健康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进行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探索 健康保险与一般的寿险险种相比,至少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经营健险技术含量高、管理要求高。比如健康保险的精算,除了要考虑死亡率、利息率和费用率三个因素外,还要考虑疾病发生率、伤残发生率、医疗价格、地区差异等。再如健康保险的管理不仅涉及到核保、核赔、财务、人事管理,还包括医务管理、健康管理等;二是健康保险覆盖面广,涉及人群多。所以,健康险领域对保险公司的专业化要求是很高的,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的探索有: 目前各家公司应尽快采取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健康险事业部或建立专业子公司的经营模式。由于健康险业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保险公司要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即在数据的收集和积累、产品定价、利润核算、风险评估方法、理赔管理、客户服务内容及方式以及与医院合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经营手段和风险管理方式。在管理体系上,健康险事业部或子公司应有独立的产品开发部门,负责市场调研、险种开发设计、费率厘定、条款拟定;业务管理部,负责核保理赔、保全等业务规则的制订、实施、检查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有市场推动部,负责业务的市场推动、激励、销售的策划、人员的培训以及辅助销售渠道的开拓。这样,既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又可以共享资源,能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不断成熟,应积极探索成立专业性健康保险公司的可能性。这种模式可以使公司将全部精力用于健康险业务的经营,在经营方式、风险控制方法、精算体系、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合作、经验数据的处理、产品设计与定价、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研究和尝试,推动健康险业务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另外,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设立,将有效促进健康保险市场的竞争,刺激原有保险公司加快健康险体系的改造,也有利于与国际保险业接轨,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经营水平。因此,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独资成立、或与外资公司合资成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这是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的捷径之一。 健康保险论文: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综观目前国内的健康险市场,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产品单一,定价不合理,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为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应积极探索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各种对策和举措。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费率厘定风险控制专业化经营 中国保监会在2000年颁发的42号文件中对商业健康保险作了这样的陈述:按保险责任,健康保险分为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保障保险。疾病保险指以疾病发生为给付条件的保险;医疗保险是指以约定的医疗费用为给付条件的保险;收入保障保险是指以因意外伤害、疾病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为给付条件的保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以“人的健康”为保险标的的健康保险,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专家预测,我国健康险2004到2008年间的市场规模约为1500亿元到3000亿元,而2003年健康险的保费收入不到300亿元,发展空间之大令人吃惊。如何探索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之路,成为众多保险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国内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在国内部分地区试办商业健康保险业务,1996年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出为契机,健康险业务全面展开,各公司在原有的重大疾病保险和附加住院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住院津贴保险、住院费用保险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等一系列健康险产品。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已从1997年的13.6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04.1亿元(见表1)。诱人的数字背后,却是一个效益不容乐观的市场。目前,各家公司健康险的平均赔付率都较高,个别公司甚至达到、超过100%。 综观国内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产品差异小。尽管目前市场上商业健康险险种已超过300个,但整体上讲,产品差异性不大,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以及专项医疗服务等在国外很普遍的险种几乎是空白。显然,健康险经营的效益不佳使保险公司对开发新险种望而却步,而各家公司也未能在产品差异性上体现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健康险产品在费率厘定上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从精算角度来看,健康险产品的定价基础是疾病发生率、疾病恢复率和医疗费用率,此外,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生情况和医疗费用水平不同,一个地区的经验数据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地区。我国健康险全面开展只有不足10年时间,保险公司积累的经验数据不足,精算定价中的通常做法是借用外国的数据并加以修改,这样测试出来的费率必然存在较大的误差。再者,目前国外健康险多为短期品种,长期险种几乎全部采用不保证保险费的设计,而目前国内的同类产品基本上都保证续保且保证保险费。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疾病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也会有所变化,目前保险公司这种不考虑健康险产品设计时长期风险的做法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薄弱。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健康险的风险控制能力十分薄弱,特别是难以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健康险不同于普通寿险,它涉及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三方。目前,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没有经济上的共担机制,无法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保险公司难以介入医疗服务选择的过程中,无法认定医疗服务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而医院由于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任意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虚报医疗费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保险公司赔付数额增大。而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专门的健康险核保核赔制度,难以控制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由于专业化程度较低造成的。专业人才匮乏,产品开发技术落后,风险控制能力薄弱,造成赔付率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的积极性和信心。 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对策建议 如何对症下药,使商业健康保险突破瓶颈大力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国家应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界限 因为,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只负责基本的医疗保险,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非常有限,补充医疗保险应交给商业保险公司来经营和运作;我国商业保险公司一直是经营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主体机构,经验最丰富,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根据现行法规,社会保险部门、保险公司、行业内部等都可以经营健康险,多个部门同时经营,各自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容易政出多头,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收集数据,不利于精算定价和产品研发等。 国家要给予商业健康保险更多的优惠政策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财政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等法规和文件的规定,企业年金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都有了一些列支渠道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仍不足以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对经济效益较好,有能力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来说,允许的列支比例太小;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未覆盖的人群,如城镇职工家属、城市流动人口、自由职业者、学生、农村人口等,没有规定明确的列支渠道,也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公众个人投保商业健康保险没有给予税收减免。如果国家能给予上述优惠政策,必将迅速推动和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要在保险公司与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这种双赢机制,会带来诸多有利条件。第一,有利于集合卫生部门、社保部门、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同建立各类数据库,如投保人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医疗费用数据库、患者(或被保险人)数据库、药品数据库等。充分共享的数据信息,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服务,更重要的是,全面的信息和数据,便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因为缺乏经验数据是制约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研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可以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减少诸如客户在投保时不如实告知、住院医疗费用单据作假等问题,还可以杜绝或减少医患合谋、医院单独作假“谋取”保险公司利益等行为。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较慢,除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外,也确实存在公众保险意识不强的问题。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1万亿元,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用来防病养老的,但一般公众都选择存银行,而不选择购买保险,这是公众保险意识很弱的一个明显表现,但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保险公司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是目前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当务之急。 加强行业自律,制止不正当竞争 在团体健康险的展业中,过去有些寿险公司在与其他公司竞争时,往往采用向投保单位领导层赠送高额保单、返还高比例手续费、赠送汽车等贵重物品等手段来抢业务,企业年金保险的竞争中,采取“零管理费”承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自杀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搅乱了市场,而且也损害了保险公司的自身利益。只有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才能维持商业健康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进行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探索 健康保险与一般的寿险险种相比,至少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经营健险技术含量高、管理要求高。比如健康保险的精算,除了要考虑死亡率、利息率和费用率三个因素外,还要考虑疾病发生率、伤残发生率、医疗价格、地区差异等。再如健康保险的管理不仅涉及到核保、核赔、财务、人事管理,还包括医务管理、健康管理等;二是健康保险覆盖面广,涉及人群多。所以,健康险领域对保险公司的专业化要求是很高的,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的探索有: 目前各家公司应尽快采取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健康险事业部或建立专业子公司的经营模式。由于健康险业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保险公司要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即在数据的收集和积累、产品定价、利润核算、风险评估方法、理赔管理、客户服务内容及方式以及与医院合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经营手段和风险管理方式。在管理体系上,健康险事业部或子公司应有独立的产品开发部门,负责市场调研、险种开发设计、费率厘定、条款拟定;业务管理部,负责核保理赔、保全等业务规则的制订、实施、检查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有市场推动部,负责业务的市场推动、激励、销售的策划、人员的培训以及辅助销售渠道的开拓。这样,既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又可以共享资源,能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不断成熟,应积极探索成立专业性健康保险公司的可能性。这种模式可以使公司将全部精力用于健康险业务的经营,在经营方式、风险控制方法、精算体系、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合作、经验数据的处理、产品设计与定价、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研究和尝试,推动健康险业务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另外,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设立,将有效促进健康保险市场的竞争,刺激原有保险公司加快健康险体系的改造,也有利于与国际保险业接轨,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经营水平。因此,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独资成立、或与外资公司合资成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这是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的捷径之一。 健康保险论文: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主体地位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目前的健康保障体系存在着总体结构不合理、商业健康保险所占比例偏低及发挥作用偏小等问题,这与商业健康保险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缺失直接相关。本文对商业健康保险主体地位欠缺造成的发展不足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就如何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建立商业健康保险的主体地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健康保障体系,商业健康保险,主体地位,对策 一、现阶段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基本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表1与图1直观地展示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总支出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卫生总费用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在1990—2005年十五年间,基本上每五年卫生总费用就要翻一番左右,尤其在1990—1995年五年中,卫生总费用增长了近两倍。 这里特别要关注的,是卫生总费用的结构变化。从表1、图1与图2中我们看到的一个显著事实是:曾经占据卫生总费用绝大部分比例的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两项占比明显下降,而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的占比则显著上升。 这样的健康保障体系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由此会引致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由于健康医疗支出具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当个人在健康保障方面需要承受很重的经济负担时,不可避免地会加重心理压力而致使不敢或慎于消费,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结果便是社会总需求不足,并由此对经济增长形成抑制影响。另一方面,当一笔大额健康医疗支出成为当事者无法回避的现实时,其结果很可能导致当事人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这对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构建无疑会形成负面影响。 改革和完善健康保障体系是世界各国都面对过的重大课题,为此也进行过多方面探索,一个共同经验是,很多国家通过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使商业健康保险成为该国健康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之一。从表2我们看到,一些发达国家如瑞士、法国和荷兰等,商业健康保险的普及率已达到覆盖全部人口的高水平,美国也达到80%的高普及率;这些国家商业医疗保险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比重多数都在10%以上(瑞士和澳大利亚略低,但也在5%以上),美国和乌拉圭更是超过35%。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尽管自本世纪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有了较快增长,但始终没有超过4%的水平,最近几年一直在3%左右的水平徘徊。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显然还存在着很大发展空间。 完善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来减轻居民个人健康费用负担。但是,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还很不充分,商业健康保险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还很低,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潜力巨大。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研究预测,至2008年,我国健康保险市场有1500亿~3000亿元的规模。而事实上,我国至2007年健康保险费收入仅为384.17亿元。一方面是巨大的商业健康保险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是相对滞缓的商业健康保险供给。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就在于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康保障体系中缺乏主体地位并由此导致发展不足,由此也阻碍了商业健康险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作用的发挥。 二、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康保障体系中主体地位的缺失及其后果 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至今还游离在健康保障体系之外,由此也导致很多不良后果。 1、主体地位欠缺使商业健康保险无法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导致产品开发受限。 医疗服务是一个垄断性很强的行业。首先是技术型壁垒,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人员,第一步需要接受规定的教育、培训和实习,真正从业后,还需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所以一般人无法轻易进入到医疗服务行业。由于高度的技术垄断性,人们无法确知医疗服务者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恰当,是否存在过度医疗。除技术垄断外,我国医疗行业还存在人为的垄断风险。这导致医疗费用一直居高不下,而垄断利益则不断膨胀。于是,一方面,健康保险的赔付率节节上升;另一方面,商业健康保险人对开发其他老百姓有需求的健康产品反而望而却步,大大影响了商业健康保险作用的发挥。 2、主体地位欠缺使商业健康保险无法有效调控医疗资源。 我国一方面存在医疗机构规模上的垄断,目前绝大多数医院为全民或集体所有,私营、中外合资等形式的医疗机构所占无几。另一方面还存在政策垄断,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受理单位一般局限于全民或集体所有医疗机构,所以这些医疗机构具有政策法令上的天然优势。同时,目前我国对某些行业进入医疗行业仍然有限制,比如现有法律就不允许商业保险人投资医院。在种种限制下,商业健康保险人无法有效调控医疗资源,无法与医疗机构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无法在事先、事中和事后对医疗服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审核和检查,保险人因此也无法有效控制风险,这些因素都导致保险人运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大大提高。主体地位的欠缺使保险人很难突破现有医疗体系来有效规避原有的医疗风险、重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名正言顺地为老百姓安排健康保障,这给商业保险发挥健康保障作用带来了阻碍。 3、主体地位的欠缺使商业健康保险无法获得政策法令鼓励和支持。 虽然老百姓对商业健康保险有一定需求,但潜在需求要转变为现实购买力,还必须有可支配收入的支持。另一方面,保险产品毕竟属于非渴求商品,很多人不会自行主动购买,有时需要外界因素的激励或强制。很多国家,如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都通过制定法律,要求符合规定的国民必须购买相应的商业健康保险。为此,很多国家出台了各种鼓励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优惠措施,如美国对雇主为雇员、个人或自由职业者等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制定了各自的税收减免优惠措施,并以强制性法令的形式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开展业务。政府优惠政策的推出,一方面增加了购买商业保险的吸引力,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购买能力,能有效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推广。我国当前的状况是,国家只对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作出了相应规定,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对于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健康保险的政策规定。而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也并非强制性要求,且很多补充医疗计划是由社保机构来承办,无助于健康保险发挥有效作用。 4、法律法令的空白增加了商业健康保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难度。 信息不对称是保险业永远的难题,特别对健康保险来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带来的困扰尤其大。总的来看,保险人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由于主体地位缺乏使保险人对相关医疗服务开展全面调查和审核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在利用保险合同保护自己利益时,也因为保险法对健康保险相关规定的空缺而使保险人利益受到损害。我国的《保险法》对健康保险投保人未尽告知义务的处理并没有明文条款。尽管判例法系国家通过保险判例规定投保人负有健康状况告知的义务,但我国是成文法系国家,保险人引鉴国外判例未必能为法庭所接受,法庭最后可能作出有利于投保人的判决,保险人以法律手段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意图也因此可能受挫。 三、建立商业健康保险主体地位的对策建议 1、国家通盘考虑健康保障需求,以立法形式推动商业保险进入健康保障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国家往往通过立法形式并采取具体措施来借助商业健康保险力量建设国家健康保障体系。第一种实现方式是,规定国民必须购买相应的健康保险。如美国的《健康维持组织法》(The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Actof1973)要求确保雇员有可自行选择参加健康维持组织的权利;德国规定所有公民都必须参加健康保险,其中约有20%的高收入或自雇家庭选择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1996年瑞士实施强制性健康保险,并要求保险公司一旦承保要保证续保,商业保险人同时为高收入者提供补充健康保险。第二种实现方式是,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民众购买健康保险。如美国对雇主为雇员购买团体健康保险、自由职业者以及其他个人为自身购买健康保险都予以税收减免,对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采用较低的营业税税率,对健康险本身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澳大利亚政府对民众的私人健康保险费给予折扣优惠,而对没有购买私人健康保险的高收入者则实施加征1%医疗保健税的惩罚措施;瑞士的健康保险费用可享受税务减免,同时,地方政府通过提供收入补贴来帮助低收入者购买强制健康保险。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进入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也需要由政府力量来推动。一方面,政府应采取立法措施来确立商业保险人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需制定切实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2、国家适当开放医疗资源,鼓励商业保险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健康保险如果不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利益关联起来并对其形成一定制约,很难将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为此,很多美国商业健康保险人发起并逐步建立起以控制医疗服务提供者行为和实施预付款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维持组织(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HMO),实践下来取得了较好成效。HMO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将建立健康维持组织作为“国家卫生事业的战略方针”来推动;1973年,尼克松总统签署的《健康维持组织法》规定在经济上支持健康维持组织的发展。其二是HMO具有调控医疗服务提供者及其行为的能力。HMO拥有自己的医生、诊所或医院,HMO的医生主要是初级保健医生,HMO可对其医生雇员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管理;HMO还与医师团体或独立开业医师或独立开业协会签订协议,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医疗服务,HMO都有明确的就诊制度,严格控制投保人的就医行为和医师的治疗行为,比如投保户只能去HMO指定的医院或医生处看病,如要选择医生,需要承担较高的自负额,所有的医疗需求必须先咨询初级保健医生,如果初级保健医生认为有必要才转给专科医生,而专科医生的很多医疗方案还需征得保险公司的同意。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要获得良性发展,控制医疗成本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难题,可以借鉴HMO的做法,允许保险人合法利用医疗资源。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医疗机构与健康保险人开展合作,并通过适当方式将目前相对分散、力量单薄的健康保险人联合起来,以增强健康保险人同医疗机构展开磋商的能力。同时,为真正实现商业健康保险人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管理,还需解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行业的法律障碍。 3、商业健康保险人提高风险控制技术,创造自身的主体地位。 健康保障体系要顺利和持续运行,有赖于成熟的医疗风险控制技术。目前,世界各国较多采用的医疗风险控制技术是相关诊断人群收费标准(DiagnosticRelatedGroup,DRG),即根据年龄、性别和治疗费用等因素划分每一相关诊断群,将每一相关诊断群的病情分级确定其平均医疗成本,制定相应的付费标准。另有一种费用控制方法是资源基础性相对价值计量法RBRVS(Resource-BasedRelativeValueScale),它是根据医疗行为使用的资源成本来确认每个医生或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相对价值。挂号费、诊疗费和医师职业责任保险费构成资源基础性因素,这些因素被转化成相对价值单位后再乘上每年更新的转换系数就成为应该向医疗服务提供者支付的金额,这个金额还根据不同地区进行调整。美国医疗照顾制度(Medicare)和几乎所有的健康维护组织(HMOs)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医疗费用控制问题,尤其需要提升这方面的技术。商业健康保险应积极配合、支持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从整合医疗信息开始,深入研究相关控制医疗和就医行为的技术,改变医疗机构在定价上的垄断权,并建立有效的就医行为监督机制,提高整个健康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藉此,商业健康保险将逐步创立和体现其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4、政府有效监管健康保障提供者,保证健康保障体系的安全运行。 健康保障提供者的科学、规范操作是健康保障体系安全运行、百姓获得全面健康保险的保证,政府部门应对健康保障提供者予以有效监管。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9月颁布实施了《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对保险人经营商业健康保险作出了管理方面的要求。政府对希望进入健康保障体系、申请经营健康保险的保险人应进一步规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同时还要审核商业健康保险人的经营目标、业务规划、资金运用、技术实施等,并在商业健康保险人正式开办业务后对其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商业健康保险能够切实履行提供健康保障的职责。对商业健康保险制订科学的监管制度并确保其贯彻实施,是确立商业健康保险主体地位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健康保险论文:全民健康保险财务危机研究论文 摘要: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自1995年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民众的健康有了基本的保障。但是,台湾健保也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问题,至今已经爆发了三次财务危机。本文从台湾健保的管理制度、财务收入制度和财务支出制度等方面对其财务危机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它为完善我国大陆健康保险制度提供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财务危机 一.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的制度分析 台湾地区健康保险制度源于1950年的劳工保险,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13种健康保险。由于当时这种保险制度存在着如保险费交纳不一、医疗费用支付标准不一以及管理混乱等问题,从1988年开始台湾当局就组织人员着手规划实施全民健康保险,简称全民健保。1994年8月9日,台湾当局公布了“全民健康保险法”,1995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 (一)台湾全民健保的制度模式 台湾全民健保前后规划了6年,台湾当局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实施经验,同时结合台湾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民众需要,创立了具有特色的社会健康保险体制。其制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中央集权的单一公营体制。在台湾的全民健保体系中,中央健康保险局是整个健保运作的具体承担者,充当保险人的角色。健保局总局综合管理全局业务,负责业务制度规划、督导、研究发展、人力培训、信息管理等。健保局总局下设6个分局,直接办理承保业务、保险费收缴、医疗费用审查核对及特约医疗机构管理等业务。在台湾,负责监督全民健保运作的机构有:负责监督保险业务的“全民健康保险监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各项争议的“全民健康保险争议审议委员会”、负责协议与分配健保年度所需医疗费用总额的“全民健康保险医疗费用协议委员会”。这三个监督机构同健保局总局一起,向上对“行政院卫生署”负责,构成了全民健保的行政体系。 2.全民强制纳保。在台湾“全民健康保险法”中规定,凡是“中华民国”国民,在台湾地区设有户籍满四个月以上,都必须参加全民健保。此外,领有台湾地区居留证件的外籍人士,在台湾居留满四个月,也应该参加健保。可见,台湾全民健保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保险。被保险人依其职业类别与所属投保单位,共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公营事业机构公务或公职人员,私立学校教职员,自营作业主和雇主;第二类为职业工人,外雇船员,自营作业和雇主;第三类为农民和渔民;第四类为军人眷属;第五类为低收入户;第六类为荣民(指早期的退伍军人)、荣眷等。投保者中有职业者应透过所属单位投保,没有职业的可透过乡(镇、市、区)公所投保。 3.保险费收缴以薪资为依据。在台湾全民健保中,保费收入是健保资金的主要来源。具体由三部分负担:一是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二是被保险人所在单位(雇主)为被保险人所缴的保险费;三是“政府”为一些特定被保险人(第四类、第五类低收入户和第六类无职业荣民)所提供的补贴。在所有的保险对象中,除第四、五、六类保险对象以全体保险对象每人平均保险费作为计算基础,其它都以被保险人的薪资所得为计算基础。被保险人的资本所得,包括营利所得和财产所得,则未列入费基计算。 4.自负盈亏的财务责任制度。为避免全民健保拖垮财政,台湾健保实行的是自负盈亏的财务制度,健保必须负责自身的财务平衡。为了健全健保财务制度,台湾当局制定了一些措施:(1)允许及时调整保险费率。健保法规定保险费率最高上限为6%,开办第一年为4.25%,至少每两年精算一次。根据精算的结果和财务收支情况,可以对费率加以调整。(2)提取安全准备金。为了避免医疗费暴增或因经济不景气、失业等原因导致的保险费收人减少和保险财务短期失衡,健保法规定每年应从保费收入总额中提取5%的安全准备金,以保证健保财务的稳健运行。 廖添土: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财务危机论析5.医疗费用部分负担制度。所谓的“部分负担”是指,民众就医除了健保给付外,仍须自己负担部分医疗费用。推行部分负担制度,是为了强化患者的医疗成本意识及个人责任,避免医疗资源的不当使用。同时,为了避免因实施部分负担制度加重一些贫困民众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其正常就医,又订立了免除部分负担的相关措施。免除项目包括重大伤病、分娩、预防保健、山地离岛、慢性病连续处方笺等,免除对象涵盖低收入者、职业伤病患者、结核病患者及3岁以下儿童等弱势群体。 6.保险医疗给付范围广。参加了全民健保的台湾民众,在缴交保险费并领取健保卡后就可享受范围非常广的保险医疗给付。不管是牙医、西医还是中医门诊、急诊、住院、生育、预防保健、家庭病房、精神病社区康复等医疗服务都涵盖在保险给付的范围内,民众从小感冒到住院手术或重大疾病,仅需要担负部分负担费用,其余皆为保险给付。 (二)实施效果简评 台湾健保实施后,获得了国际上比较广泛的好评。健保开办后短短数年间,民众纳保率由1995的57.48%上升至2003年的98%,几乎全岛民众皆可接受健康保险社会保障,大大降低民众就医的经济障碍。特别是老、弱、妇、孺等医疗照护需求高的民众,就医不需花费昂贵的医疗费用就可享受医疗照护。台湾健保取得了全民纳保、民众满意度高、保障范围广、就医方便、保费低廉等成效。2000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在评估《世界健康排行榜》时,综合各项指标,将台湾地区列为第二名。美国知名期刊《健康杂志》(HealthAffairs),也于2003年5月份专文论述台湾全民健保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财务危机的实证分析 台湾健保实施十余年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获得了台湾民众的支持。但是,健保的财务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解决,财务危机屡屡爆发。依《南方周末》2006年4月6日报道,从1995年至今,台湾健保的财政支出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收入每年的增长率为4.58%,而支出的增长率则达到5.71%。安全准备金至2004年只剩78.5亿元(新台币),健保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资料来源:1.1995-2004数据来源台湾中央健保局会计室《安全准备提列情形表-依权责发生基础》2004;2.2005年数据来源《南方周末》2006-04-06报道,《台湾健保:医疗制度乌托邦?》 数据来源:台湾中央健保局会计室《安全准备提列情形表-依权责发生基础》2004 (一)第一次财务危机(1999~2000年) 如表1和表2所示,台湾健保开办的前三年,财务状况良好。这三年每年的健保财务收入均大于财务支出,安全准备金也由1995年的371.44亿元(新台币,下同)上升到1997年的615.59亿元。但是,1998年财务支出急剧增长,而收入却增长缓慢,当年的健保财务就略微失衡,支出比收入多了约15.6亿元,这一财务缺口由安全准备金来平衡。到了1999年,健保财务失衡更加严重,爆发了第一次财务危机。这年财务支出远远高于收入,财务逆差达210.03亿元,安全准备金一下子减少了35%,只剩389.96亿元。 针对第一次财务危机,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措施。开源措施包括:查核投保金额、中断投保开单、协助弱势寻求补助、争取代位求偿、公益彩券盈余分配及烟品健康福利捐赠等。节流措施包括:防止医疗资源浪费、强化药品特材支付作业、查处医疗院所违规行为、落实医疗费用审查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了2000年健保财务状况有所改善,财务支出比上年有所减少,收入增加了203.64亿,财务略微出现了盈余。 (二)第二次财务危机(2001~2003年) 自2000年健保财务有所改善之后的三年,健保又爆发了第二次财务危机,财务缺口又开始加剧,直到2003年才有所缓和。这三年财务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87%,而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5.76%,安全准备金逐年减少,2003年只剩下82.8亿。 为了应对这次财务危机,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保险费率,于2002年9月把保险费率由4.25%调整至4.55%,提高健保收入。其次,全面实施总额预算制度,适度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总额预算制度是指由被保险人、医疗服务提供者及专家学者共同协议医疗费用的年度支出总额,在总额范围内依照支付标准表决定服务报酬的一种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其目的是要医疗提供者共同承担财务风险责任,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内。实施总额预算制度后,医疗费用得到一定的控制,年成长率在4%~5%之间。 (三)第三次财务危机(2004~至今) 在2003和2004两年,由于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加上调涨保险费率增加了健保收入,财务形势有所缓和,但依然是入不敷出,到2004年底安全准备金只剩下78.5亿元。2005年财务支出又开始大幅上涨,但财务收入却反而小降,使得财务缺口达650亿元,安全准备金变为负数。在现有费率制度下,按照健保的财务预算,未来五年健保财务缺口将进一步拉大,健保的财务危机将更加严峻。 针对这次财务危机,当局采取了采取了包括长期和短期两套措施。短期措施主要是实施所谓的多元微调方案,主要措施包括投保金额上限由87600元调整至131700元、军公教投保金额由薪资的82.42%调整至87.04%、争取烟品捐赠及代位求偿收入及拉大小区医疗与大型医院门诊部分负担差距等。长期措施则是谋划推出二代健保规划,其目标是建立权责相符、财务收支平衡、扩大社会参与、提升医疗质量的健保制度。 三.台湾全民健保财务危机综合成因分析 台湾全民健保实施的是自负盈亏的财务制度,保证全民健保的财务平衡,是事关健保能否永续经营的重要问题。每次健保财务危机的爆发,当局都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挽救,但收效甚微,健保财务依然入不敷出。健保财务危机屡屡爆发,根源在于健保自身的制度缺陷。要达成健保的财务平衡,台湾当局就应该从健保的制度层面上做一番彻底而有效的改革。 (一)健保管理制度 1.中央集权的公营体制,不利于健保的正常运作。台湾全民健保管理制度是一种单一的公办公营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不少弊端。首先,单一保险人体制缺乏多个保险人之间的竞争,无法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降低健保自身的运营成本,同时也无法满足民众多层次的健康保险需求。其次,中央集权的公营体制容易使“政府”的角色定位错误,致使健保行政与业务不分。在国际上实施社会性健康保险的国家(如德国),政府一般担任监督者及仲裁者角色,而非执行者。但在台湾健保的组织体制中,中央健康保险局既是管理者又是保险人,身具承保、医疗机构特约管理、支付标准订定、医疗费用审查与核付等多重身份。这种角色定位错误破坏了健保的正常运作体制,造成健保运作制度的畸形发展。 2.支出与收入缺乏连动机制,财务预算难以平衡。在台湾健保体制下,财务收支预算分别由“监理会”和“费协会”负责,收支预算相分离。其中,“监理会”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法规咨询、收入面的费率制定与监督等,而“费协会”的主要职能是在总额支付制度下负责健保财务的支出预算。由于“监理会”与“费协会”相互分立,使得收入与支出的缺乏连动关系。如果“费协会”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而决定增加预算支出,而“监理会”却决定费率不动、其它收入也不增加,则两者之间会出现财务缺口。这种收入与支出预算相分离、权责不对等的机制,不利于健保财务收支平衡。 3.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致使健保财产被侵吞。对台湾健保运作的监督主要由“监理会”负责。然而,由于台湾当局的无能和“监理会”监督的无力,健保财产一直不断的被侵吞。在台湾,政客、医界与不法集团串通“吃健保”的丑闻,屡屡见诸报端。据海峡都市报2006年3月31日报道,民进党“立委”林进兴、邱永仁所分别经营的两家医院,通过勾结假病患与假住院诈领健保费至少1.9亿和1.1亿。由此可见不法集团“吃健保”之猖獗,健保又岂能不爆发财务危机。 (二)健保财务收入制度 1.保险费负担不公。健保保险费的收取应充分重视负担的公平性,但是,台湾健保保险费的收取长久以来即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首先,工薪阶层负担沉重。由于保险费费基以薪资所得而非实际所得计算,因而健保财务主要由工薪阶层负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薪资所得占台湾民众总所得的比重逐渐降低(目前这一比例是55%),而其他所得,比如资本所得,所占的比重却逐渐升高。这种情况使得依靠薪资所得的工薪阶层保费负担越来越重,而大量资本所得者,拥有着巨额收入却不需分担保险费,显失公平。有报道说,台湾著名模特林志玲,年收入将近4300万,每个月的健保费,只要缴交604元,比许多上班族都还要低。另外,由于薪资收得占总所得的比重下降,客观上也使得健保财务收入增加的空间越来越小,影响健保财务平衡。 其次,保险费各类目之间负担差异较大。台湾健保把保险对象分为六类十四目,各类目保险对象本人、雇主及政府负担比例各不一样,造成类目之间保费负担的差异。比如,第一类保险对象的公营事业人员,缴交保费时不必以全部薪资投保,而且有投保薪资的上限,保费负担比第二类保险对象大大减轻。另外,在第二类别保险对象里,职业工会会员保费负担比普通工人低,因而,很多被保险人纷纷以加入工会等方式来转移投保身份,以逃避高额保费。 最后,家庭成员多的保险对象负担更重。在台湾健保体制下,家庭成员多者,除了要为自己购买保险外,还要为家庭成员购买保险,一个人往往要同时负责好几个人的保费。这使得家庭成员多又以全薪投保的民众负担十分沉重,而单身又未以全薪投保的民众负担较轻。 2.保险费费率僵化。依据“全民健康保险法”的规定,健保财务可以对保险费率进行及时的调整,以维持财务平衡。从医疗保健支出占GDP比值来看,OECD国家平均每年支出在7-9%,而台湾平均只有5.88%,因而相对于OECD国家,台湾保险费率还有一定的上调空间。但是,台湾健保自实行以来,费率也只调整一次,且幅度很小。这是因为在台湾特殊的政治体制下,要想通过上调费率来达成财务平衡,困难重重。首先,由于台湾特殊的政治环境,政治家的活动都是为选举服务。为了取得选民的支持,获得竞选的成功,政治家往往反对保险费率的调涨。其次,由于保费负担的不公,调涨保险费率也会受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保险费率调涨举步维艰。 (三)财务支出制度 由于健保制度的“道德风险”,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着医疗费用支出上涨的问题,因而都需要一套合理的制度来控制医疗成本,防止医疗浪费。台湾健保财务支出制度,就缺乏一套既保证民众健康不受损害又能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机制。 1.总额支付制使民众健康受损。台湾全民健保实施之初医疗支付主要采用论量计酬制度,即按照医生提供的服务量、民众的用药量及住院天数等来计算健保的医疗给付。这种支付制度虽然方便医疗费用的计量,但是不利于对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为了多获得健保医疗给付,医疗提供者往往增加服务量和用药量,民众也往往增加就医次数,导致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后来随着第二次健保财务危机的爆发,为抑制逐年高涨的医疗费用,台湾当局全面实施了总额支付制度。总额支付制度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只在医疗供给方控制费用支出,并没有在医疗需求方面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得民众的医疗需求仍然十分庞大,民众的医疗资源浪费仍然十分严重。在高涨的医疗需求面前,医疗提供者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在预算的总额内,就不得不降低医疗服务质量,从而使民众的健康受损。 2.药价黑洞蚕食健保收入。台湾健保药价黑洞每年都要蚕食几百亿的健保收入。所谓药价黑洞,是指健保局支付医疗院所交付保险对象(病患)的药品费用,与医疗院所实际购买价之间所产生的差距。据人民日报网络版香港2000年7月19日报道,台湾健保每年损失的药价黑洞达200亿元。为减少药价黑洞,从1999年到2002年,健保局共进行了三次药价调降,试图解决药价黑洞问题。结果表明,这一措施收效甚微。因为在新的药价下,医院基于营运营利的现实考虑,会重新寻找可获取最大药价差的药品,以取代原先采购的药品。这样,不仅药价黑洞没有得到解决,民众的健康也受到了损害。 3.医疗资源浪费严重,促使支出急剧上涨。台湾虽然实行了总额支付制度,医疗费用有所控制,但是医疗资源浪费,还是十分严重。全民健保实施后,台湾人民变得“爱逛医院、爱拿药、爱检查”。据统计,台湾目前平均每人每年看病次数高达15.3次、药费占全部健保费四分之一、门诊医疗花费占总医疗费六成以上,民众“不看白不看”的心理十分普遍。其次,医疗院所“可住(院)可不住的,要住;可割(手术)可不割的,要割;可照(内视镜)可不照的,要照;可开(药)可不开的,要开”的浪费现象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医疗资源浪费是台湾健保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导致了财务问题的日益恶化。 (四)其他客观因素 台湾健保财务失衡原因错综复杂,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客观的因素影响财务平衡。这些客观因素主要有:第一,台湾近年来经济发展不景气,财政日益恶化,企业纷纷外移,失业率上升,民众收入减少,使得健保保费收入锐减;第二,台湾人口的老龄化加剧了健保财务危机。随着台湾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台湾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十年前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5%,如今达到9.6%。人口老龄化使得健保医疗费用大副增长,加剧了健保危机;第三,医疗科技的日益进步和新药的不断开发,以及医疗给付范围的扩大,也都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四.借鉴意义 实施健康保险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稳定社会的必要措施,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仍然是个健康保险不发达国家,健康保险体制还不健全,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低,因而,在新形势下完善健康保险体制是我国的重要任务。台湾全民健保实施十多年来,其改革的成功和失败,可为祖国大陆建立和完善健康保险制度提供可贵的借鉴意义。 (一)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多层次健康保险制度 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了以“低水平,广覆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医疗保险制度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保障目标定位于满足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并且强调个人在医疗费用支出上的责任。但是,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实践表明,单靠政府力量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多元化健康保障需求。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不仅可以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的健康保险需求,还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降低社会健康管理成本,提高健康管理质量和效率,减轻政府负担,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二)建立有效的供方与需方医疗成本共同分担机制,控制医疗费用 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一个理想的医疗保险体系要能同时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保护消费者使其能避免患病时的财务风险;一是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的运用。然而如果仅采用一个政策工具,而同时想达到这两个目标时,常陷于两难境地。因而,应该使供方成本分担制度与需方成本分担制度一起搭配使用,才可避免两难困境,同时兼顾风险保护与资源使用效率的双重目标。所以,完善我国的健康保险体制,必须寻求一套有效的供方与需方医疗成本共同分担机制,使民众健康在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三)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医院产权不清,医疗服务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与否关系到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和医疗卫生费用控制的效果。因而,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健康保险体系,当务之急是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另外,完善我国的健康保险体制,还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保证负担的公平。并且,还应该在农村大力推广医疗健康保险,使广大农民也有健康的保障。 健康保险论文: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入世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给我国的保险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花钱看病、投保买健康的观念将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样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将有广阔的市场。但是目前,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还很落后,并且其发展还处于“小马过河”的阶段,所以商业健康保险亟待完善。本文在讨论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的同时,阐述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保险政策;经营模式;医疗风险;保险产品;产品监管;发展对策 在许多国家的国民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商业保险中的一类重要业务,健康保险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家保险公司的青睐。以往的许多研究都表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规律,笔者对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目前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商业健康保险应采取的经营和发展战略,期望这些分析和建议能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事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保险业复业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主要表现在: (一)覆盖人群逐步扩大,业务规模迅速增长 据统计,2001年,商业健康保险承保数量首次突破1亿元,2002年达到了1.36亿元,当年保费收入达320.96亿元,比上年增长44.96%;自2003年3月非典疫情发生以来,健康保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在非典最为严重的5、6月份,保费收入分别达37.19亿元和59.42亿元,大大高于上年26.75亿元的月均保费收入水平。 (二)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目前,已有29家寿险公司和8家财产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提供的险种已经超过300种。除了传统的费用补偿型和住院津贴型产品,保险公司也开始涉足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新领域。 (三)服务领域日益拓宽,社会影响明显扩大 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已经覆盖了包括电力、铁路、邮政、通讯等行业在内的各大行业,社会影响明显扩大。特别是在2003年上半年发生的非典疫情面前,保险业快速行动,采取加快理赔、加快产品开发、加快销售创新等特殊服务,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树起了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力支援了国家抗击非典斗争,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四)对于国内健康保险的需求市场来说,市场潜力巨大 全国50个城市的保险需求调查显示,49.9%的城市居民考虑在未来3年内购买商业保险,其中预期购买健康保险的比例高达76%,在人身保险各类业务中占居第一位。 二、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障碍 (一)政策和法律等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 商业健康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直接费用或间接损失获得补偿的保险,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等。 2002年12月,中国保监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健康保险业务,加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和管理,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健康保险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则要求。尽管在宏观的层面上,我国的健康保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微观层次的不完善却一直阻碍着保险公司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尚不具备法律赋予的可参与医疗服务定价及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实施监控的权利;二是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具体的业务界限还不够清晰,存在社会保障机构开办商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争夺业务的情况;三是对涉及医疗保险的诉讼案件,在审理及新闻媒体报道时,也往往存在偏袒被保险人的情况。凡此种种情况都使商业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困难。 (二)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模式的风险控制存在缺陷 我国现在采用的健康保险经营模式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缴付保费,然后被保险人到医疗服务提供者那里接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工作者按照提供的医疗服务收费,而后被保险人付费后用付费凭据到保险公司那里报销索赔,保险公司间接地按照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进行付费。简而言之,就是“被保险人看病,医院治病收钱,保险公司买单”。这相当于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支付了医疗服务费用,是补偿性按服务付费的健康保险模式,我们把它简称为买单式健康保险模式。 买单式健康保险模式分离了医疗服务和保险服务,保险公司仅仅参加了保险服务,无法控制医疗服务,不可避免地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着缺陷,从而不能协调好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两者之间的利益机制,导致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缺乏共同的经济利益,进而得不到医院配合,造成核保调查和理赔查勘困难重重,影响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三)保险公司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缺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根据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现状,目前保险市场上可以购买的健康保险产品主要包括基本住院医疗费用保险、住院医疗生活津贴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但是市场上的健康保险产品,不论是产品设计还是保障水平,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病。并且在产品销售上,各个层面的产品缺乏互补性。 一方面,基本住院医疗费用保险和住院医疗生活津贴保险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即个人投保须附加于一定保额的主险之上。结果导致了实际投保率很低,给付率极高的情况。而重大疾病保险根据投保人选定的保险金额承保,长期寿险固定利率分定期保险和终身保险两种,实际投保率不高,短期给付率低,但高额保单承保风险极高。这些都无疑增加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困难。另一方面,近年来,各保险公司都设计了许多保单,但普遍存在着保险责任相近、单一和缺乏创新的缺陷;同时开办的住院医疗费用保险和生活津贴保险的保险期限太短(只有一年),使被保险人的利益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从而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商业健康保险的基础设施不够坚实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包括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等。专业化的人才资源和计算机系统是商业健康保险的软硬件基础,我国保险公司在这两方面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在人才资源方面,我国的保险公司普遍缺乏一支既懂医学医疗又懂保险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各保险公司都缺乏合格的医疗保险管理人员;因为健康保险涉及医学、保险和管理等多个领域,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跨领域的背景,而符合如此要求的人才凤毛麟角。其次,保险公司的精算管理、险种开发、核保理赔和市场营销等岗位都急需熟悉健康保险的专业人才。最后,保险公司还缺乏合格的健康保险专业营销人员。 在系统设备上,许多保险公司还没有建立起健康保险业务的专业信息系统设备。现有的健康保险业务大多依靠寿险业务系统进行管理,相关的数据也按照寿险业务的标准进行记录和管理。这样导致保险公司无法实现健康保险业务的专业核保理赔功能,也无法记录统计健康保险业务迫切需要的各项医疗资料。没有健康保险的专业电脑平台,健康保险的专业化风险管理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健康保险的专业信息系统建设不容忽视。 (五)健康保险的产品监管政策不到位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保险业在挑战和机遇面前,保监会应适时地调整和完善保险监管,以使我国保险业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下得到发展,同时使我国的保险市场进一步向世界各国开放,从而达到双赢。 目前,各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产品的条款和费率都由总公司报保监会统一备案,报备的条款和费率没有弹性。但是健康保险的地域性要求很强,各地的自然情况和经济形式都不相同,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水平不同,相应的保险责任、免赔额限度、以及费率等保单要件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因此,总公司统一备案的条款到达地方后很难完全适应当地的情况,不易得到市场的认同。现行的统一备案制使健康保险产品缺乏灵活性,不利于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调整健康保险产品条款,抑制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拓展。 三、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策 (一)争取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健康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保监会将继续加强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联系,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健康保险专业化进程;同时,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地位,准确界定与基本医疗保险的界限,规范市场经营环境。因此,目前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但是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还受到来自经营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特别是医疗服务方面一些因素的不利影响,在这些不利因素中,医疗机构的行为和医疗服务过程,特别是医疗服务成本的变化对商业健康保险所造成的影响,各家保险公司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推进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形成合作机制 如何建立对医疗风险的控制体系,是发展健康保险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卫生医疗系统的支持,并且,商业健康保险作为重要的筹资手段和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也能够成为卫生医疗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动和促进力量。从这个角度出发,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和卫生医疗系统的发展有着共同的目标,应当携起手来,开展一些试点,进行一些合作,探索建立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服务系统的合作模式,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从而实现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和卫生医疗改革的双赢。此外,协调有关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参股医院,或与医院建立合同、契约关系等,探索与医院有效合作的各种方式;与财政部协商,在财务报表上增加一个科目,用于核算保险公司与医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费用支出和收入。这些都是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不可缺少的补充。 (三)设计合理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 产品是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工具。根据健康保险的市场需求情况,制定正确的产品开发战略是经营成功的基础。目前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很窄,据统计2001年的覆盖人数不足8000万人,绝大部分居民没有得到医疗保障。各保险公司可以大力推出针对低收入且无保障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和住院医疗生活津贴补助保险等险种;对于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职工人群,提供低价格、窄范围、高保障的险种;对于较富裕的年轻群体,提供价格与保障程度比例适中,保障期限长、保障范围有针对性的险种,对于高收入的中年群体提供高价位、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同时结合国家医改动向,开发能长期适应医疗改革进展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争取长期的盈利空间;重视对广大农村医疗保险市场的产品开发,满足农民的医疗保险需求,使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险密度上更进一步。 (四)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平台,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各保险公司应充分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理赔管理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 人才培养是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各保险公司应制定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健康险专业人才,特别是要重点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和精算、核保、核赔、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监管,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保监会应抓紧出台健康保险产品管理办法,形成相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监管措施,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监管环境。 鼓励保险公司与部分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合作,进行商业健康保险试点,健全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为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同时,还鼓励保险公司结合当地市场特点,与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医疗服务机构进行沟通协调,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健康保险,制定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品,在不断的探索中加快商业保险发展的步伐。 健康保险论文: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论文 摘要:一个国家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即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仍然存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空间,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更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健康保险经营不佳主要是没有进行合适的专业化经营,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推进专业化经营,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健康险的水平,促进我国健康险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医疗保障制度,赔付率,发展空间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 一个国家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和发展与该国医疗保障制度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即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实践表明,即使在公共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也仍存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 1.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在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国家通过财政预算拨款作为医疗保险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国民提供几乎是免费的医疗保障,如英国、加拿大。从理论上说,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由于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对商业健康保险的“挤出效应”,该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将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由于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等待期长等缺陷,许多国民在国家免费提供的医疗保障之外还另外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以提高其健康保障水平。例如,加拿大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国民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险,但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仍然占寿险保费总收入的22%左右。 2.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通过立法强制实施,保险基金主要来自雇主和雇员,国家财政给予补贴,如德国、日本、台湾地区。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下,社会医疗保险虽然覆盖面广,但往往保障水平不高,商业健康保险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3.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在这种健康保障制度安排下,政府只为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军人)提供医疗保障,其他人群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提供医疗保障。如美国,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政府健康保险计划、私营健康保险计划和管理型医疗保险的结合体。除了老人和—些特殊群体,大多数美国人主要依靠雇主和(或)雇员本人购买的商业健康保险来提供医疗保障。美国是典型的以推行商业健康保险为主的国家,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超过总人口的60%,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约占人寿保险总保费的20%。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实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或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还是以实行商业健康保险制度为主导的国家,商业健康保险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在寿险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通常高于20%。 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同样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3697亿元,健康保险费收入只有307亿元。如果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能达到寿险的20%,按2005年的寿险保费计算,商业健康保险费收入将达到739亿元,可见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状况及其国际差距 (一)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 2003年,保监会出台《关于加快健康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的理念,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专业化的经营组织,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五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2005年以来,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和瑞福德健康四家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先后开业。 人保健康提出“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经营理念,即不仅提供事后补偿,还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维护、就诊管理和诊疗服务等,目的在于改善客户健康状况,有助于保险公司降低赔付率和产品价格,增强竞争力。人保健康虽然可以依赖中国人保的强大品牌优势,但由于人保基本没有经营健康保险的经验和数据积累,经营难度较大。 平安健康保险公司将推出第三方管理服务等新型服务,引入“管理型医疗”模式。在产品上将会突破传统健康险的模式,为客户提供如眼科与牙科保健、老年看护等非传统健康险产品。平安健康保险公司将充分利用集团现有的保险成本优势、渠道优势、综合服务优势等,提高健康保险业务的盈利能力。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平安还处于“潜龙未动”状态,实力尚未显示。 其他专业健康险公司,昆仑健康和瑞福德健康已通过验收,但其目前核心岗位位置空缺且欠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经验,也没有提出让人刮目相看的“蓝海战略”,经营难度很大。 据保险公司的资料显示,我国各家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健康险业务的综合赔付率均超过盈利平衡点,部分已涉足商业健康保险的公司也渐生退意,有的甚至已经在大规模地停止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并欲逐步全面退出。(二)国外健康险的经营状况 与之相对应,国外众多的以经营健康险为主业的公司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02年,国外共有8家以经营健康险为主业的公司人选《财富》500强,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为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上述8家主要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表明,经营健康保险不仅不一定亏本,甚至可以进入世界500强。尽管目前我国有些公司的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状况不太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健康保险本身就必然经营不好,而是我们的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只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健康保险经营的成功经验,做好数据分析、风险控制、产品开发、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基础性工作,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必将大有可为。 三、推进专业化经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健康险水平 导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专业化经营的缺乏。专业化是健康保险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在保险界形成共识,但如何进行专业化却是目前最应该探讨的问题,各保险公司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推进专业化经营,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的健康险水平。 1.要建立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也可以是集团下的专业子公司,还可以是公司内的一个业务管理系列。事实上,各种经营模式都各有其优势和不足(见表2),没有适合所有保险公司的标准模式。保险公司应根据其规模、发展目标、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而且我国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也应该鼓励市场的多样性,关键在于赋予所选择的组织形式充分的技术开发、业务管理、产品开发等的权限和职能,彻底改变健康保险业务依附于寿险业务的状况。 2.要建立专门的核保和核赔体系。鉴于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特点,各保险公司应建立专门的健康保险核保和核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人与核赔人的管理办法;加快研发和使用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核赔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要进一步发挥行业的力量,着手制定疾病表。 3.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和平台,而且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寿险业务管理系统集中解决的是业务流程、人机界面、系统集成等商用系统的共性问题。由于健康保险业务的复杂性、保险事故发生的频繁性,需要有效的过程管控系统,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健康保险的风险管控需要。公司可以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核保、核赔管理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满足业务发展和服务的需要。 4.完善的专业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首先,公司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其次是要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最后,还要提升精算师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5.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开发适合群众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在健康保险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程度;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有效地填补基本健康保险建立后所留下的商业空间。随着保险公司经营经验的积累和外部条件的逐渐成熟,逐步开发在保单中增加保证续保的条款等。有条件的公司,要积极探讨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全球医疗保险等险种的开发。 健康保险论文:健康保险制度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后的基本框架,分析了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指出无论是从公平还是从效率的角度看,智利的模式都很难说是成功的。从全球范围来看,面对实践的挑战,健康保险的理论研究仍旧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改革 一、历史背景与发展进程 智利的健康保险是国家整个健康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确立的综合健康保险制度规定,不仅健康保险的有关政策由国家制定,而且具体业务也主要由政府部门经办,国家免费提供大部分医疗服务,公共部门承担医院费用的90%,承担病人治疗费用的85%以上,这种体制一直持续了近30年。像其他由政府包办健康保险的国家一样,在1970年代末,智利健康保险制度出现了深刻的效率危机,包括医疗保险支出持续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等等,健康保险制度不仅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潜在因素,健康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980年代初智利的政权更替为健康保险制度的根本转型提供了契机,在当时全球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支配下,智利健康保险的改革采取了节约成本、消除浪费、充分挖掘潜力、改善医疗卫生状况、减少不平等等方面的目标取向,实现了健康保险制度由政府主办向私营化、市场化方向的转变。与此同时,智利还调整了健康保险的管理体制和具体的政策措施,1981年,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和雇员国家医疗服务体系重组为国家卫生基金会(公营健康保险机构)和国家健康保险服务局(SNSS),作为公共部门履行政府对健康保险事业的责任。同时,中央政府下放部分卫生事业管理权利,初级健康保险交由市级管理。但是,智利健康保险的市场化并不彻底,健康保险也只是实行了部分私有化经营,从而确立了智利公共健康保险和私营健康保险同时并存的二元健康保险体制。 智利健康保险改革之初,虽然社会公众留恋社会医疗,排斥私营健康保险,但是由于政府在政策上遵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念,具有社会政策特色的公共医疗保险基金还是出现了普遍缩水和持续递减,健康保险部分私有化导致了私营保险机构的持续扩张,私营保险机构发展成为了智利最盈利的经济部门。1990年11月至1996年期间,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数量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中的受益人却从1990年的210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380万人,强制健康保险制度中由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承保的人数比例从1990年的19%上升到了1996年的32%。1990—1996年,私营健康保险机构平均对每位受益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上升了18%。然而1990年代后期,经济衰退加上私营健康保险机构创新能力不足,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无力提供新产品来增加市场份额,使得智利私营保险没有出现大的发展,1999年后,参加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人的数量几乎没有增长(SapelliandTorehe,2001)。 私营保险公司的进入,使得整个健康保险部门成本意识增强,公营健康保险机构的运作似乎也获得了明显的成功。1981年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导致了公营保险体系的普遍重构,包括剥离部分功能和坚持消费者需求导向,在公营保险部门中引入了市场机制,使得制度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促进了诊断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并因此而提高了医疗保险的总支出。 二、智利健康保险制度的体制框架 智利虽然倡导健康保险运作的市场化,允许私营保险企业经营健康保险,但是对于投保人而言,健康保险却是强制性的,即政策范围内的所有人必须参加健康保险,只是具体参加公营还是私营保险人的保险,投保人可以自由选择。但是智利强制性的健康保险对象仅仅限制为在岗工人和退休工人,并未包括其他社会成员,受益人除了投保人本人之外还包括其家属。 (一)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政策差别 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主要政策差别之一是保险费与保险费率的不同。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保险费依据每个社区的费率确定,各个社区的费率大小是不一样的,具体到一个投保人,保险费又根据投保人的年龄、性别和家庭人数而有所差别。公营保险费率仅与受益人的收入有关,而与其年龄、受益人数和健康状况无关,每位购买公营保险的投保人交纳收入的7%作为保险费。 公营保险部门与私营保险差别之二是保障水平的不同,在公营健康保险机构(FOIVASA)中,每个人都交纳7%的健康保险税,获得相同的一揽子最低医疗服务。私营保险的保障水平取决于交纳的保险费的多少,交纳的保险费越多,获得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则反是,即保险费和健康保险保障服务水平呈对等性。 (二)公营保险机构中投保人的分类 智利的公营健康保险机构根据投保人月收入由低到高分为A、B、C、D、E五个等级,A级属于法定的贫困人口,按照1995年12月确定的收入标准,B级月收入低于144美元,C级月收入为145—225美元之间,D级为月收入225美元以上的人,E级是极少数月收入特别高的人群,A、B、C、D四级分别占总人口的41.2%、31.5%、12.8%、13.9%。 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为所有人提供预防、初级和二、三级卫生保健服务,投保人因病请假也给予补助。对受益人是妇女的,提供5个月的产前和产后假期津贴。对高收入者发给津贴证,在公立医院就诊时享受降价优惠,鼓励高收入者参加公营机构的健康保险。对于穷人公营健康保险机构规定可以免缴7%的保险税,在公立医院就医时自己也不需要付费,但在产前、产后因病缺工不享受津贴,并且不能到私营医院就诊。一般而言,A、B两类人在就医时个人不承担任何费用,C类人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约为总费用的10%,D类人约为20%。 (三)共付制(co—payment) 所谓共付制是指在出现医疗保险事件时,所发生的医药费用由保险人与受益人共同承担,它类似于共同保险。在智利,共付制被认为是对受益人的行为有强制约束,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用共付制度来控制受益人的“道德风险”,降低了保险人承担的医疗责任,这被认为是智利健康保险制度模式中最显著的特色。由于健康保险的供方市场尚未规范,许多私营健康保险机构提供的健康保险方案保障程度往往很低,迫使受益人自己不得不承担大部分的医疗费用。转三、智利新健康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利新的健康保险制度受到了公众越来越多的批评,这些批评对象主要是私营保险公司,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所谓的“挤出精英(creamskimming)”,它指私营保险公司把那些收入比较高、健康状况比较好的人从公营保险制度中剥离出来,成为自己的保障对象,而把最需要健康保险的那一部分人,特别是低收入的穷人排除在私营保险制度之外。二是私营保险人提供的保障程度过低,主要表现在共付率很高,所谓“共付率”是指被保险人(投保人)承担的压疗费用比例。由于“挤出精英”问题,又引起了不为智利公众所注意的第三个问题,大量收入高而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离开了公共健康保险机构,因此使智利降低卫生保健公共支出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目标没能实现。反过来,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为了改善财务状况,一方面推出新的措施吸引高收入、体质好的受益人,与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争夺市场;另一方面,自1996年起也开始推行共付制度。公营健康保险机构医疗费用共付制度的推行,使得其中的受益人个人承担的医疗费出现了巨大增长,特别是对穷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健康保障服务水平和保险价格的双轨制。公营健康保险由国家卫生保健基金管理,其保险费与承保的人数和人口特征无关,均为投保人工资的7%,同时获得相同的保障服务。也就是说,公营健康保险制度的保险费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保险价格仅仅是收入的增函数,由于个人收入存在差别,那么收入高的个人在获得相同医疗服务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并且,公营健康险一般要求受益人在公立医院接受医疗服务,因此选择公共健康险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公共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诸多限制,如通常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低,不能及时就诊,出现排队等待现象等。 私营健康保险制度的保障服务取决于个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保险费依据家庭需要的保障水平和家庭成员的风险状况确定,保险费和保障程度之间是按照市场原则确立的对等关系,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和公正性,较高的保险费就能获得较高质量和数量的医疗服务,并且医疗服务具有相当的便利性,能够随时获得,不会出现公营保险排队等待的现象。 这样,收入较高的人将会选择加入私营健康保险机构。高收入富裕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般也比较好,而高风险的穷人只能留在公营健康保险机构中。 第二,共付制度。由于政府对共付制度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私营保险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导致了共付制成为其排挤高风险人群的手段。公营健康保险部门虽然也有共付制,但共付比例在同类人群中是一样的。而私营保险人是在了解了每一个投保人的社会经济条件之后,再确定每个受益人的共付比例的。往往收入越低的人群,在私营健康保险机构中自己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高,而获得的经济保障程度却较低,因此共付制起到的作用是对中低收入群体获得私营健康保险设置了一个进入的附加障碍。总体上看,私营健康保险机构的经济保障程度基本没有超过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最低的到10%以下,病人不得不承担66—91%的经济负担。有研究证实,对于医疗费支出每年少于50万比索的人,自己付费占总费用的31.3%;医疗费用超过500万比索,受益人支付的占总费用的44.9%(RitmannM.,1998)。 第三,私营和公营健康保险的成长不是互相促进,而是相互约束。私营健康保险制度和公营健康保险制度的差异实际上为投保人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契约机制,使投保人自动分成了两类,收入低、风险高的人留在公营保险体制内,而收入高、风险低的投保人则转向私营医疗保险制度。那么,公营保险制度中高收入的人向低收入人的补贴机制被破坏,政府对公营健康保险机构的投入增长不仅得不到抑制,增长的速度反而会更大。1995年智利政府为公立卫生健康提供了93280万美元,相当于智利国民人均67.59美元,或者公营健康保险机构870万人均110.17美元(范桂高,2001)。1985年、1990年和1996年智利的医疗保健开支分别占GDP的百分比为1.6%、2.0%和2.3%(国际劳工局,2000:223)。这同智利改革健康保险制度是为了削减政府负担的初衷是相矛盾的。 公营保险为了改善财政状况已经推出了新的项目,吸引高收入的投保人留在供应保险制度之内,例如为高收入的人提供就诊津贴证明,使他们在公立医院看病享受费用优待,只需付更低的医药费用,从而形成了同私营保险争夺高质量的投保人的局面。 四、结论 智利健康保险制度能够强制性转型源于国家政体的剧烈变迁,这一点是很难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同时,智利新的健康保险制度框架不仅没有实现政府的改革初衷,达到政府对卫生健康费用减少投入的目的,反而成为了扩大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削弱了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社会这一最基本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改革很难说是成功的,因此也不能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模板。其原因在于,在健康保险制度中,医疗保健品的供给方、个人、政府和健康保险的承办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而各参与主体又都有自己的信息优势,参与人的许多行为在事中无法观察到,在事后又无法验证,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参与人依据特定的制度规则采取相应的策略行动,最后表现出来的经济变量的数据有很大的不同。智利健康保险体系的二元制度结构,以及公营和私营健康保险内部有差别的体制安排并不能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性,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并未完成这—使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健康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有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城市医疗保险的现有制度框架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有报道说,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出现用医保卡购买保健品、化妆品、儿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现象(白天亮,2005)。 经典的理论研究源于Rothschild和Stiglitz(1976)的竞争性市场框架下健康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该研究表明,由于投保人比保险人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那么保险人只好设定一个平均费率来适用一类投保人,但是,平均费率会导致那些健康风险低于该类平均水平的人退出保险,迫使保险人提高费率,而这又会导致更多的低风险人退出,在极端情况下,高额的保险费令人望而却步,保险市场会彻底崩溃。智利的健康保险制度没有出现上述情况,从整个社会来看,保险市场不仅能够正常运转,而且是智利盈利最高的行业。其原因在于智利的健康保险法规同竞争性的市场规则不一样,改变了参与人的博弈规则,在智利,受益人必须在健康保险市场之内,没有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自由,改变了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信息和权利结构,受益人不得不同市场上的某一家保险人订立保险契约,尽管具体同哪一家签约可以自由选择,而保险人凭借制订保险合同和自由选择投保人的权利,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制定许多有利于自己的条款,同时,在为数可数的市场供给方的无限重复博弈过程中,相互之间会形成某种垄断的默契,对消费者实行价格歧视,提供保险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大低于竞争性市场的情况。 关于健康保险问题的有影响的研究文献目前仍然局限于竞争性的市场制度,如何设计一种强制性与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揭示健康保险主体的私人信息,从而实现健康保险市场的帕累托均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探析 论文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内容;措施 论文摘要:内部会计控制是医院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健全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又介绍了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后,对完善我国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措施。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医院内部控制的基础十分薄弱,医院负责人对内部会计制度不够重视,容易让不法分子钻医院管理松懈、制度不健全的空子,大肆侵占国有资产。还有一些医院重医疗技术建设轻财务经营管理,即使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会让位于医疗业务的发展,导致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上医院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而导致管理滞后,不能及时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导致业务发展与管理的矛盾,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从而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真正得以落实。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不强 医院的领导和员工对会计控制认识不充分、不完整。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忽视了内部控制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医院的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这些都是导致医院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和发挥应有效用的重要原因。 (三)医院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医院的会计人员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会计人员,医院的会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扎实的会计知识。但有些会计人员对医疗知识不了解,加之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繁忙、负担较重,对学习新业务、新知识和新制度的时间相对减少,导致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能得到及时提高。有些会计部门人员变动比较频繁,原有人员在熟练掌握会计业务后,被调整到其他部门,而新来的人员由于岗位空缺等原因,尚未得到系统的业务知识学习、培训便匆匆上岗,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和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内部会计制度的落实。 (四)内审工作不够重视 内审人员应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检查执行的首要责任人,有些医院根本不设内审部门,即使为了上等级医院需要,设了这样的科室也是形同虚设。有的内审人员只是兼职或是挂靠,对业务知识掌握不全面,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五)缺乏监督奖惩机制 当前,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责任划分、量化、奖惩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很多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缺乏一个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有的医院虽然也设有一些奖惩制度,但执行过程中缺乏力度,致使部分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加之缺乏相应的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机构,从而削弱了员工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自觉性。同时,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系不健全,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各职能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 二、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收入控制 要做好收入的内部控制,一是保证收入的合理合法化。每一项收费物价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用统一的收费票据,确保门诊和住院收费一日清单制的落实。二是保证收费的安全。医疗收费,特别是门诊收费以现金为主,保证收费的安全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管理规定,加强收费票据领用、保管、注销工作,成立收费稽查组,由专人每天对门诊、住院的收入、退费、结算等情况进行核查,确保收费资金安全。 (二)支出控制 一是严格落实不相容职责相分离原则。主要包括医疗现金的保管职责与记账职责相分离,印鉴、支票相分离,以便相互制约。医院的银行账户应有三人管理较为科学,一人开支票、一人管印章、一人与银行复核,开支票的不管印章,管印章的不开支票,还有一人专门负责银行对账,三人相互牵制,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二是严格医院各项经费支出审批制度。实行经费支出“联审会签”制度,即每笔经济业务严审细核,按审批权限层层签批,形成领导和财务双向监督、联合把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工程控制 医院的建设项目一般投入资金比较大,影响范围广,对工程的控制必须做到:一是做好立项前的论证工作,考虑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防止盲目上项目,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二是建设项目中的招投标和付款控制。控制好标底工程量及定额,其他费用的计量应符合相应标准,招投标按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三是对完工的项目要认真做好结算审计,防止医院利益受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三级以上医院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进行扩大规模,纷纷兼并周边二级及以下医院。还有对外投资性质的合作办院,以及工程项目、筹资、对外担保业务等重大事项,必须慎之又慎,加强对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处置、报告制度等环节的控制,实行集体审议联签,控制风险。 (四)资产控制 建立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医疗物资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医疗物资各种被盗、毁损和流失。一是医疗器械等固定资产的购置。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认真做好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经资产委员会并报党委会集体审议、批准,有计划地进行配置。二是药品和材料采购,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招标采购,在招标前做好审价工作。三是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将现金业务的实际处理工作与记录业务的会计工作相互独立,建立严格的职责分工和审批授权制度,严格货币资金的记录制度,严格现金收支凭证的管理。 三、完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 医院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态度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领导要明确管理的重心在决策,而决策的科学性则离不开正确可靠的信息。只有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防范错误和舞弊行为,提高会计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院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是内部会计控制运行的基础,医院的组织结构、审计监督体系、人力资源政策等也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严密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 医院应依据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围绕医院工作目标的实现,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本单位特点的会计内控制度,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修正和完善,使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有科学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医院经营管理活动协调有序地进行,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从我国医院管理的现状看,大部分医院都制定了院规,有的医院甚至聘请专业机构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经营管理中仍暴露出一些漏洞,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成功的基本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才是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成功的关键。要成功推行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企业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各岗位人员只有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切实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推动医院健康发展。 (四)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为确保医院内会计控制制度切实执行,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医院应设置内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分别制定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先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独立于被审计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避免“形同虚设”,真正使内部审计起到卫士、谋士的作用。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加强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必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医院应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包括经验、才能、品格、奉献精神、组织能力等。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医院经营管理各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往往涉及财务会计、医疗、金融、市场营销、法律、物资材料、信息等多专业领域知识。缺乏相应的知识支撑,不可能切实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如对医院工程项目、药品、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过程进行内部控制需具备建筑、医疗、药品、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人员要想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重任,须参加相关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总而言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医院管理者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各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不断完善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让内部会计控制真正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发挥起应有的作用,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考 财政部于2001年6月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下均简称《规范》)。与基本规范相关的实物资产、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成本费用、担保等其他8个具体规范,正在继续制订并陆续下发。本文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应做好的相关工作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提高认识仍是当务之急 1.企业领导,尤其是企业负责人,要认真学习《会计法》及相关的条例、法规,当前尤其是要学好《规范》。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重视并组织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既是《会计法》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它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把建立企业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及早列入议事日程。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总会计师,是本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应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控制度中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 2.财会部门是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牵头部门和具体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规范》,提高认识,吃透精神,掌握好原则和方法。财会部门要发挥好其应有的主导作用,积极策划,制订方案,给领导当好参谋。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对于搞活企业,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变革和企业转型时期,不少企业出现了较多管理失控问题,给企业、国家造成了损失,有些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固然很多,但企业管理粗放、内控制度不健全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尽快做好这一工作。 3.企业要加大对《规范》的学习宣传力度,使所有的管理人员甚至全体员工都了解《规范》的内容,并加深对其重要意义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都要参与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大家都应鼎立支持并积极参与,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思路 1.企业应成立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工作的领导小组,以便做好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副总经理和总会计师担任副组长。组员由财会、审计、机电、物资、计划、劳资、人事、营销、生产、基建、信息、董事会及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财会部门。将任务按项目合理分工,如:财会部门负责货币资金、对外投资、筹资、付款、成本费用、经济担保等;计划和基建部门负责工程项目;营销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产品及劳务定价;机电部门负责机械设备采购、保管使用;物资部门负责材料物资、生产性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保管、收发等;劳资部门负责岗位设置、职责权限划分、确定工资待遇和劳动保险费用;人事部门负责人员配备、职工奖惩、领导干部资产经营承包考核兑现等;信息部门负责指导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董事会办公室提出对总经理的授权方案;公司办公室负责办公设备、行政低值易耗品以及机关管理费用,并提出对副总经理及有关部门的授权方案;审计部门除了参与策划外,重点应做好整个制度的审查和修订工作等等。还有不少需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具体项目,均应本着涉及谁、谁协助财会部门提出具体方案的原则,做好相应的工作。 2.建立内控制度和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进行。《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之后,国家不再制订相应的行业财务制度,现行的行业财务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与内控制度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加强财务管理。不同之处是,前者涵盖了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有关方法,其所涉及的内控问题,一般都原则性较强,后者强调的是会计具体事项在全过程中如何相互制约(或曰相互牵制),把涉及会计事项的经济业务的责任和权限,划分得更加明确、更加具体,以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强化监督、防止越权、堵塞漏洞。两个制度的建立结合进行,既可以相互匹配、互为补充,又可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3.建立内控制度,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要对原有相关制度与《规范》进行对照清理。已有的制度,符合要求但尚不完善的,应补充完善;不符合要求的,加以废止。经常发生的有关事项,即使《规范》中没有列明,也应加以补充。 4.发挥整体优势,调动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较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内,拥有较多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其所发生的不少经济业务,具有很大的共性。从上至下,如果各层次都分别制订一套内控制度,既无必要成本又高。因此,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优势,不仅可以降低工作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可从内部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上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成立制度起草小组。在建立好制度主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小组成员各自所在层次的专业优势,合理分工。实施办法制订后,分别经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通过后,下发实行。各下属单位,可以此为据,结合本单位实际做补充规定或制订实施细则。有关授权事宜,应根据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或公司章程进行。 三、贯彻落实《规范》应做好的其他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这方面,国家应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解决好出资人到位问题。已经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在权力制衡方面,尤其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在职位上高度重叠的问题,克服和防止“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要真正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监事会对董事及经营者的监督作用要有效发挥,而不应是摆设。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过程中,应层层明确会计事项的审批授权范围,划清责任,防止越权审批。 2.建立严格的违规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国家有关立法部门,要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真正能够操作的有关责任追究法律法规;二是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应体现下管一级的原则,使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责任到位,有法有规必依,违法违规必究。 3.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企业的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要把检查评价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并适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内部,上级财会部门,要对下级单位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作用,因为,许多违反会计制度的问题,仅仅通过财会人员是很难发现或者是很难及时发现的。 要解决好以包代管的问题。现在,各种承包制,在企业内部广泛推行,这对于落实经济责任、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掩盖了不少管理上的问题。许多金额较大的承包项目,形成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包盈不包亏,在形成巨大损失后,承包人所交数额有限的风险抵押金,根本无法抵补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损失。而在问题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违法乱纪、营私舞弊的行为。 4.会计人员在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起着其他人不可替代的把关作用。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其次要有较强的技术业务能力。另外,企业领导必须支持和理解会计人员的工作,维护好会计人员在控制中应有的权威作用。 5.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当前,会计工作质量差,会计信息失真,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与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的许多其他管理工作水平较低亦有很大的关系,因而要加强会计控制水平,有赖于全面提高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水平。内控制度一旦建立,必须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使所有相关人员不但熟悉它,而且要掌握其操作方法,并自觉做好相应的工作。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摘 要: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是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尚未建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应从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以及设置方式等方面来制定内部会计控制的标准。包括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与完善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较为薄弱,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执行。 一、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合理标准 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标准体系。首先在内容层次上,虽已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与规范,但从完整性来看,还远未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完整性的要求。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规范和货币资金的具体规范已颁布实施,其他的具体规范也将陆续出台。全部内容完成后,将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规范体系。但也应看到,在操作性层次上,目前许多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规范的缺失与失效都会影响规范的有效性。正是由于没有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判别标准,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内部会计控制没有突出市场主体 内部会计控制信息是否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所需要的信息,目前尚无人对此作出专门研究。向投资者和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既要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又要考虑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能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信息超载的负面影响。从公司治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投资者本身的素质水平来看,现阶段的投资者更关心的是企业运营的结果,即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非关心其过程。当然,从企业持续、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以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作为支持,因为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促进管理当局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缺陷,改进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投资者应该会越来越关心这一方面的信息,但现时没有这方面的明显需求。 (四)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近几年,虽然我国在推动内部会计控制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我们起步较晚,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内部会计控制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仍比较混乱;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仍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够强,被操纵的余地相当大;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与反馈不够快,实务中暴露出来的可能严重影响财务会计数据质量的一些重大问题仍未及时得到解决;准则与制度仍不够稳健,各项损失准备仍不够充分,不良资产不能及时得以消化,虚盈实亏、资本消蚀现象仍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优劣,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 为了改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普遍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来规范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立体渗透于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同时明确管理当局和财务人员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承担的责任,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 控制目标的定位是内部会计控制存在及存在形式的根本所在,也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框架体系以及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设计、评价和考核的原则指导与参照。将内部会计控制相关规范的制定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举措,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非常关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在方法和内容上更多地着眼于监督而不是着眼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而西方(如COSO)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在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经营性目标。 只有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明确了,相应地内容范围才能够确定,设置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也才能有所参照与依据。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相对低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状况确实相符合。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状况的不断改善,目标定位应有相应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借鉴国际上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同时也需考虑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企业的现实,从改善中国企业现状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应既遵循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同时又有立足于现实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从而给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一个适当的目标定位。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范围 COSO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构成是要素式的,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大要素组成。这是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以及发达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需考虑的条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构成并未以要素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其突出部分是强调了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作为独立的内部控制的条款加以强调。这与我国当前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有关,适合当前的现实需要,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范围与COSO报告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即主要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规范内部控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权利与义务在逐步规范中执行并到位,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相应的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的内容在范围上也会越来越宽泛。企业的外围环境、文化理念、经营哲学等控制环境因素与风险因素都应纳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来予以考虑。作为企业外部条件的控制环境与风险评估部分在今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中需加以强调。 (三)内部会计控制流程的设置方式 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需要立体渗透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体系中,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同时兼顾可操作性和控制成本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同时应随着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设置方式往往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构成联系在一起。内容条款也能决定相应的设置方式。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方式上,可以借鉴COSO报告和一些国家与地区的做法,按业务循环来设计。在今后各项具体规范的制定过程中,条款的制定可考虑便于按规范流程及重点控制环节来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一)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的原则 在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时,首先需要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然后采用适当的标准进行评价。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特征、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的客观描述,并为评价的目的服务,为评价结果的判定提供依据。 2.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该围绕评价目的,科学反映内部会计控制及其特征,标准概念正确、涵义清晰,各标准之间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含关系。 3.系统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该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全面地反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情况,并且从中抓住主要因素,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4.有效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能准确反映企业业务的重要岗位和风险岗位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 5.适用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以适应评价人员对标准的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便于评价操作。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当前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应该以上述的原则为指导,既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又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标准体系的建立既可以从企业管理和控制目标入手,也可以从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入手,但无论怎样,都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整体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业务的目标应该是对被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发表意见,即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 (1)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会计控制都已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完整性是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也是其他一般标准的基础。若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完整性标准还要求对内部会计控制以不同方法进行评价时,都能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如从经营环节看应有供应环节控制系统、生产环节控制系统和销售环节控制系统。注册会计师在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作出判断时,还应当考虑到企业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经营规模越大,业务复杂程度越高,则对内部会计控制完整性的要求就越高。另外,在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作出评价时,还应该充分注意到企业控制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会计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等都是内含于内部会计控制整体的。 (2)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同样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适用性;二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经济性。在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时,适用性是首要的。它是指企业所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适应企业的特点和要求。各行业及各企业由于其组织规模、交易性质、经济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所存在的差异,就相应地需要制定出不同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评价其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性要注意以下内容: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没有安排过多或不必要的控制点;在每一个需要控制的地方是否都建立了控制环节;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人员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即既不能分工过细,又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然而,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性要以经济性为限制条件。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本身也应讲求经济效益,应尽量以少量的控制成本去获取较好的控制效果。 (3)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也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为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有效性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错误与弊端的发生,产生效率和效益。这不仅仅需要内部会计控制在总体上是有效的,而且需要各项具体制度有明确的目的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要相互协调,决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既要有制约作用,又要有协调机制,以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控制要适度,过于严格会使管理活动失去生机,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过于宽松又会引起运行的机制失调,达不到控制目的。任何制度都要有利于管理者和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执行,因此要简明扼要、方便易行、讲究实效。 2.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具体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具体方面的标准,是具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注册会计师在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时,只有先从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入手,对具体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有了认识之后,才能通过总结、升华,从整体上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对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可以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具体规范项目。虽然各个具体规范项目所规定的业务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评价标准模式。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程序 在遵循以上的评价标准时,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评价程序。 1.进行规划。这一阶段,主要应当考虑企业的性质、契约规定的内容、所做的初步了解等因素来制定审查评价规划。 2.取得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了解,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了解,是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是否适当的基础。应通过询问、审阅书面文件及观察等方式来了解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3.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合理性。通过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整体能否达到某一目标,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不能以某一特定内部会计控制活动是否失当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 4.测试及评价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过程,进行有关的测试,以归集与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有关的充分适当的证据,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分析研究 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是在企业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企业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然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电算化已经普及,但计算机信息失控、破坏情况日趋严重,从而造成责任不明、相互推卸等问题,其关键在于计算机核算软件存在着密码缺乏牵制性,常用的密码设置方法已不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所以财务管理电算化应提高会计信息的保密程度,避免信息泄漏及对实体信息破坏。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单位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规范的主要内容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会计改革过程中,企事业单位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应以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强化自身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对这些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应作出书面文字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了解处理日常会计事项的政策和方法,也有利于企事业单位会计政策的前后连贯。 2.1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企事业单位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它是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如汇出一笔采购货款,规定要由采购经办人填写请款单,供应计划员(或供应部门负责人)审查请款数额、内容及收款单位是否符合合同和计划,会计员审核请款单的内容并核对采购预算后编制付款凭证,最后由出纳员凭手续完整的付款凭证办理汇款结算(出纳员开出汇款结算凭证,还要通过会计员审核),前后须经四人分工负责处理。而采购汇款的报账业务,则规定要经过采购经办人填写报账单,货物提运人员提货,仓库保管员验收数量,检查员验收质量,以及会计员审核发票、账单及验收凭证,编制转账凭证报销。 2.2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如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向银行提取较大数额现金时,必须由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仓库材料明细账要设专人稽核或另设记账员记账;管钱、管物、管账人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或调动工作时,规定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或接替,并监督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或正式移交清单。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核对制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3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如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作出规定;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账证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统驭关系的规定;还有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2.4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如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都要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账实外,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账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又如现金出纳员除规定每日下班前要结账清点库存现金,遇有差错要及时报告外,会计主管人员还有经常检查出纳员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存现金及金库管理情况的责任。 2.5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 2.5.1计算机代替手工填制记账凭证是相当容易的,并且比手工制作的凭证更规范、效率更高。但是难以给查账和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先由计算机填制输出记账凭证,然后由有关经办人确认后签名或盖章,无签名或盖章的视作无效凭证,不得进行账务处理。设置主辅操作员进行两次输入,仅仅是为了防止数据输入时错误,对于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中的差错却无法校正,连事后控制的作用也发挥不了。因此,可直接由主办会计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操作计算机制作记账凭证,并将数据存入一个临时数据库中,以便调出修改。同时应对输出的记账凭证确认后签名或盖章,然后交稽核员稽核。对于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稽核员交出纳进行收、付款,并操作计算机将主办会计存入临时库存中的凭证数据转入正式数据中,以便进行账务处理。 2.5.2电算化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水平。但是,不能以此代替原手工会计处理中已建立起来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管理,这是会计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要明确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工具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程序设计人员还应对数据库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处理,严格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人员,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障系统设计的处理流程不走样变型。 2.5.3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系统密匙的源代码和目的代码,应置于严格保密之下,从计算机系统处理方面对信息提供保护,通过用户密码口令的检查,来识别操作者的权限;利用数值项防用户利用合法查询推出该用户不应了解的数据。操作权限(密级)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 3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的主要措施 3.1企业单位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管理会计人员的选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企业单位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单位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的情况,充当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则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考评,奖优罚劣。 3.2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事业单位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3.3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企业单位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4建立和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起到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其次,要起到事前预防和能在事中或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的作用;再次,要在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手续安全度、业务分工合理的制约方法,切忌过于繁琐;还有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如电算化管理)对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难点和对策 摘 要 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会计控制制度的三道防线,明确控制重点、实现职务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确立“以人为本” 实行人员素质控制,积极营造良好的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制度 难点 对策 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的难点 内部会计控制是为经济体制服务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为单位参与市场竞争服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单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规范财务管理,防范会计违法犯罪,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和挑战,规避经营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如大多数单位都未建立会计稽核和会计内部牵制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就是已建立了上述制度,也是授权不清、分工不明。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以上制度不但没有建立,就连不相容职务分离与授权批准制度都未执行。另一方面,已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好多单位形同虚设,如有些单位对稽核和审计制度监督不严,以致使一些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受一时的利益驱动,利用内部会计控制不严的漏洞或计算机操作特权,违反职业道德,直接或间接参与作案、贪污公款,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有些单位对内审制度不重视,虽然设置了审计机构,但只安排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充数,机构形同虚设。有的即使安排了内审工作,也只侧重于经济效益和财务收支审计等,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了解和重视,即使偶尔发现了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国在管理中系统地贯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间很短,要系统、规范、完整地实施这项制度,还有一些难点: (1)单位领导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观念淡漠,认识不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淡漠内部会计控制,就等于放弃单位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机会。而目前一些单位领导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知识掌握不多,重视不够,片面地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种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消耗财力的管理形式,它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直接回报等,因而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即便制订一些制度,也往往抓不住重点或与业务脱离,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容上的片面、零散,不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2)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各项管理措施不到位。单位领导缺乏对单位发展战略和前景的规划,导致项目和投资以及拓展领域的决策具有主观随意性。忽视为实现预算、利润、财务及经营目标所必要的管理手段,对内部会计控制只是缺乏统一领导和部署,以致使有些单位会计兼职过多、职责不清,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事后监督都流于形式。 (3)内部会计控制与外部环境不匹配。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控,而且也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有关。要杜绝虚假的会计信息的产生,预防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控,就必须改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外部环境,通过建立一系列约束机制来加强外部监督。但近年来,由于外部约束机制中的人员素质不高、水平有限,有时也为了单位的经济利益,不按照规定程序操作,人为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失控和践踏。 2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发挥其职能和作用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应在单位内部建立三道防线。第一是检查监督,由经营管理部门的各级负责人监守,包括设置和执行岗位内部和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牵制及前后台和部门之间的平衡制约等等,同时还应不断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整体效果。第二是财会部门稽核监督,即负责行使后台稽核监督的重要职能,使财会部门成为化解风险的部门。会计人员在稽核中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并及时报告所发现的违法违规的财务事件;同时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预测风险,提供信息。第三是监督评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切实落实事前审核、事中复核、事后监督的各项措施和制度,增强管理者承受风险管理的能力,尽可能避免经济损失。所以,对于风险较高的单位或机构来说,这第三道防线更是必不可少的。 2.2 明确控制重点,实现职务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 授有权力和负有责任的人承担着经营和保管职务的人,不能同时担任记账的职务。一个处于可犯错误或容易发生不轨行为职位的人,不应同时又授予他担任可以隐匿错误或不轨行为的职位。要把这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不能一人同时兼有两项相关联的职务或岗位,要使每项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人或两个以上部门参与,如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报销与复核;出纳与会计等。要用一个人的工作去证实另一个人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才能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目的。为此,明确控制重点,建立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核心。 2.3 “以人为本”,全面实行人员素质控制 (1)培养员工参与意识,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水平。调动和发挥各职能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施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人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既是被监督被考核者,又是实施者、考评者。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效果如何,人是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发动管理者和员工主动介入和参与内控制度的各项活动,培养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水平和效果。 (2)重视对专业管理人员的选用与培训。单位要选出有经验和有才能的人去完成所任职务。但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没有经过专业技能训练,想成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再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发挥不出它应有作用。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管理人员、财会人员的选拔和素质的培训,使他们具有独当一面和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出色地完成单位的经济目标。 (3)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稽核制度。实行会计电算化后,摆脱了繁重的手工记账工作,但是少一道记账环节,就少一道监管和稽核的程序。因此要加强复核工作,只有通过严格认真的复核,防止和发现输入人员的疏忽,确保输入数据的真实性,确保的会计报表编制的准确性,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4)坚持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会计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不仅让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还可以避免一人长期固定某一岗位养成散、懒、慢的作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及时纠正和发现会计人员的不轨行为的发生。 2.4 积极营造良好的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实施,且能良性循环,离不开科学严格的监督制约过程。这既需要内部审计和内部会计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监督制约环境。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要杜绝虚假信息的产生,预防内部会计失控,必须改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外部环境,加强外部环境监督,通过建立资产评估市场、会计信息公开制度、会计事务所、独立审计事务所等机制,形成外部的约束机制,改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外部环境。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 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背景2001年 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 41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两个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措施,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创举,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这两个规范的实施,对于深入贯彻《会计法》,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是深入贯彻实施新《会计法》的一项举措。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规定是新《会计法》的重要突破。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内部会计控制虽不完全等同,但是,这些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一系列法律要求,充分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因此,新《会计法》是财政部制定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法律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构成了新《会计法》的配套规章,对于深入贯彻实施新《会计法》、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问题,要求单位加强内部会计及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活动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一些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的情况逐渐暴露,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比如,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挪用公款赌博,私自将巨额资金调到澳门或国外的赌场进行豪赌;用公款炒股,动用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股票,谋取个人私利;利用改组、改制、拍卖、租赁等产权变动的机会中饱私囊;还有的在办理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等等。剖析这些经济犯罪案件,原因是复杂的,然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和控制弱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案例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单位缺乏最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将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及相关票据交由一人保管所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重视和强化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二十世纪初至今,内部控制在国际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理论到实务内容不断丰富。早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帐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经理协会(FEI)等多个职业团体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除了反映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外,政府的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反国外行贿法案》(FCPA),该法规定每个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制度。80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恰当性的关注,并成立了Treadwn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该委员会的工作成果之一即是著名的COSO报告。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注意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先后过部门或系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此次财政部新的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说,这是我国重视并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是适应即将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总体思路财政部此次制定并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为中心、以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研究制定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总体思路是: l.《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新《会计法》的重要配套规章,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范畴,由财政部制定并。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取分批分步制定实施的方式。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先制定最迫切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环节的控制,成熟一个一个。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不同单位经营管理需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形成过程 财政部此次制定并的两个规范,在一年半的时间内,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初稿、征求意见、定稿等四个阶段。 1.调查研究阶段。2000年年初,财政部会计司 组成了内部控制研究小组,就内部控制规范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等问题进行研究。4月份,财政部会计司以财会函字[2000]18号印发了《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讨论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11月份,财政部会计司在南京召开了企业内部控制高级研讨会,就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国家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东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财政局财务会计管理中心、中大华正会计师事务所、京都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安水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经验和国内外内部控制建设的进展情况。2001年是月,财政部会计司和中国会计学会考察团赴英国和法国考察了一些单位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问题。2月份,财政部会计司内部控制研究小组对邯郸钢铁厂、黑龙江斯达造纸公司、新兴铸管、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深圳华为公司、广东省佛山市财政局等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为起草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2.起草初稿阶段。2001年,财政部会计司将研究制定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列人当年工作重点。2月份,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小组以2000年4月印发的《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讨论稿)》为蓝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大量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和做法,重新起草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以财会便[2000]4号文件印发,再次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 3.征求意见阶段。两个征求意见稿发出后,财政部会计司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份书面材料,对两个征求意见稿发表修改意见。反馈意见的来源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又有高等院校的教授、讲师、研究生、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人员,还有普通读者。这些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修改两个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4.定稿阶段。2001年6月,财政部会计司根据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对两个征求意见进行了修改,并定位为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体,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最终形成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下简称“货币资金规范”)。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从之日起试行。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共六章三十一条,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在整个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是制定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具体业务控制规范的依据。财政部在具体业务会计控制规范尚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各单位可以根据“基本规范”,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具体业务会计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目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等相关内容,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第二章“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就内部会计控制而言,“基本规范”主要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规定了三项基本目标,包括:“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基本规范”规定,各单位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应当遵循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有效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三是全面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四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六是适时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内部会计控制才能落到实处,不摆花架子、走过场、流于形式。 第三章“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和核心,规定单位应对哪些内容(经济活动和环节)进行控制,针对各单位经济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以规范。“基本规范”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内容见“货币资金规范”。 实物资产会计控制,主要是从实物的取得、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理等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采用授权批准、会计记录与实物保管相互分离和制约、非实物保管人员无权领发货物等一系列控制方法,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被盗、偷拿、毁损和流失。 对外投资会计控制,重点规范对外投资的决策机制和程序。单位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吸收会计人员参加,必要时聘请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效益的论证。提倡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防止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和不讲科学的个人专断,避免重大投资损失无人负责现象,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工程项目会计控制,除了规范工程项目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外,强调对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必要时可考虑推行项目会计委派制,坚决地遏制和打击工程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业务中的经济犯罪行为。 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针对单位采购过程中存在回扣现象而导致单位资金流失或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等问题进行会计控制。控制的重点是采购决策,强调单位内部任何个人都不能独立决定采购品种。采购单位和采购价格,必须形成采购决策环节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筹资活动会计控制,重点在于合理地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筹资方式,防范财务风险。销售与收款会计控制,主要关注定价原则、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的制定,明确销售机构和推销人员的职责权限,加强合同订立、商品发出和帐款回收的会计控制,防范销售过程中的舞弊行为,避免或减少坏帐损失。 成本费用会计控制,要求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实行预算管理、指标分解,控制差异、降低成本。担保会计控制,要求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控制担保行为,禁止随意签定担保合同,防范担保的潜在风险。 以上所述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仍较原则,各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加以具体化。 第四章“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主要规定如何对内部会计控制内容进行控制的问题。“基本规范’借鉴国际惯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明确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控制方法。这些控制方法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最基本的较为常用的方法,各单位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控制内容选择适用的控制方法。比如,在对货币资金进行控制时,可选用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会计系统等控制方法;在对实物资产进行控制时,可选用财产保全、会计系统、内部报告等控制方法。各单位在选择控制方法时,应当注意控制内容与控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章“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内部会计控制检查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保证,也是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措施。本章主要明确履行内部控制检查的责任主体及其职责权限。规定单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应当对委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附则”。主要对“基本规范”的解释权限和实施日期作了规定。 (二)关于“货币资金规范” 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因此,在“基本规范”的同时,了“货币资金规范”。本规范共六章二十七条,主要针对一些单位货币资金管理松弛和控制弱化而作出规定。 第一章“总则”。除了规定本规范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等相关内容外,重点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负责。 第二章“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通过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的控制方法,加强对货币资金的会计控制。明确单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和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第三章“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是货币资金控制的主体,针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作出较为严格的规范,强化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结存、核对及银行开户的管理。 第四章“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强调对票据购买、领用、保管、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控制,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等。 第五章“监督检查”。明确单位应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对监督检查的内容作出了规定。 第六章“附则”。规定了本规范的解释权限和施行日期。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关于“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问题 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定位于“内部控制”还是“内部会计控制”,有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主张定位为“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等内部控制的全部内容。理由是单位内部控制弱化不仅限于会计控制,而且涉及管理控制的方方面面,有些环节的控制单纯强调会计是不够的。需要全面综合治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比如,人员素质控制和组织结构控制与会计控制没有直接联系,然而,这些方面的控制涉及控制环境,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种意见,主张仅限于“内部会计控制”,凡与会计无关的控制都不予涉及。认为财政部制定的内部控制只应规范会计控制,其他方面的控制应当在其他领域的相关文件中加以规范。 第三种意见,主张“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内部控制以会计控制为主是与新《会计法》相吻合的。在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会计控制是基础,应当从会计控制人手,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比如,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预算、对外投资等业务环节与会计控制都是密切相关的,应当加以规范。否则如果单纯就会计论会计,内部会计控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内部控制弱化的问题。这种意见符合国际上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不断融合的趋势,也与中国的实际相符合。财政部最终正式的两个规范是按照第三种意见定位的,删掉了“征求意见稿”中与会计不直接相关的组织结构控制和人员素质控制等内容。 2.关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试行问题 财政部下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中试行。试行不是试点,不应理解为一些单位执行,其他单位可以不执行;也不能认为单位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这里,试行的意义主要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财政部将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因此,各单位应当认真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各项规定。 根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总体思路,此次的“基本规范”和“货币资金规范”只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开始。嗣后,财政部将加快相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建设步伐,力争利用2——3年的时间,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重大课题,积极提供典型案例和建设性意见,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有效利用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款、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非法目的,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加之自身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总是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方法,甚至采取欺诈的手段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致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给广大信息使用者地正确决策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驰,控制弱化,会计信息失真问题,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会计法》的第二十七条中规定,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将内部控制与会计法律有机结合,是管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对于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消除隐患,保证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就从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会计控制)失效现象入手,研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二)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造成企业报表失真,无法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决策依据。 (三)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造成不法分子侵吞企业财物,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职务分离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等。 一个人不能同时兼干可以隐慝自已所范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记帐职务与经营保管的职务相分隔,可以有效防止那些接近资产的人挪用资产,并采取涂改会计记录的办法隐慝这些行为。不相容的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和部门参加,只要这些人员和部门不互相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容易被发现,通过职务分离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授权批准 授权批准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审批人应当严格按照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三)有效的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企业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以下几点: 1、确认并记录企业所有真实的交易。 2、及时且充分详细地描述交易,以便在会计报表上对交易作适当的分类。 3、正确计量交易的价值,以便在会计报表上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 4、确定交易发生的期间。 5、在会计报表上公允披露交易及相关事项。 (四)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纳入管理制度,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独立于被审计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行同虚设,同时要把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作出分析和提出建议上来。 (五)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股票期权制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在具体化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度,使激励和约束相适应。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从根源上消除虚假信息的动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六)提高人员素质,进行岗位轮换 企业的成就主要还是要依靠职工的素质。任何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取决于其设计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贯彻执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的技术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违法违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 对职工实行休假和轮岗制度,当其他人员接替原工作人员工作时,以往日常工作中的差错和不轨行为容易暴露,轮岗可以消除有些人蓄谋侵占盗用的念头。 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履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七)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实现控制计算机化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勾通系统可以及时、全面、正确地提供企业的运营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帐务处理过程,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系统。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控制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机构的岗位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摘 要: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是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尚未建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应从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以及设置方式等方面来制定内部会计控制的标准。包括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与完善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较为薄弱,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执行。 一、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合理标准 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标准体系。首先在内容层次上,虽已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与规范,但从完整性来看,还远未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完整性的要求。目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规范和货币资金的具体规范已颁布实施,其他的具体规范也将陆续出台。全部内容完成后,将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规范体系。但也应看到,在操作性层次上,目前许多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规范的缺失与失效都会影响规范的有效性。正是由于没有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判别标准,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内部会计控制没有突出市场主体 内部会计控制信息是否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所需要的信息,目前尚无人对此作出专门研究。向投资者和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既要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又要考虑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能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信息超载的负面影响。从公司治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投资者本身的素质水平来看,现阶段的投资者更关心的是企业运营的结果,即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非关心其过程。当然,从企业持续、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以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作为支持,因为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促进管理当局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缺陷,改进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投资者应该会越来越关心这一方面的信息,但现时没有这方面的明显需求。 (四)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近几年,虽然我国在推动内部会计控制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我们起步较晚,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内部会计控制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仍比较混乱;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仍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够强,被操纵的余地相当大;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与反馈不够快,实务中暴露出来的可能严重影响财务会计数据质量的一些重大问题仍未及时得到解决;准则与制度仍不够稳健,各项损失准备仍不够充分,不良资产不能及时得以消化,虚盈实亏、资本消蚀现象仍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优劣,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 为了改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普遍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来规范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立体渗透于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同时明确管理当局和财务人员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承担的责任,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 控制目标的定位是内部会计控制存在及存在形式的根本所在,也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框架体系以及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设计、评价和考核的原则指导与参照。将内部会计控制相关规范的制定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举措,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非常关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在方法和内容上更多地着眼于监督而不是着眼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而西方(如COSO)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在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经营性目标。 只有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明确了,相应地内容范围才能够确定,设置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也才能有所参照与依据。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相对低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状况确实相符合。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状况的不断改善,目标定位应有相应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借鉴国际上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同时也需考虑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企业的现实,从改善中国企业现状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应既遵循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同时又有立足于现实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从而给中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一个适当的目标定位。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范围 COSO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构成是要素式的,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大要素组成。这是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以及发达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需考虑的条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构成并未以要素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其突出部分是强调了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作为独立的内部控制的条款加以强调。这与我国当前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有关,适合当前的现实需要,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范围与COSO报告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即主要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规范内部控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权利与义务在逐步规范中执行并到位,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相应的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的内容在范围上也会越来越宽泛。企业的外围环境、文化理念、经营哲学等控制环境因素与风险因素都应纳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来予以考虑。作为企业外部条件的控制环境与风险评估部分在今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中需加以强调。 (三)内部会计控制流程的设置方式 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需要立体渗透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体系中,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同时兼顾可操作性和控制成本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同时应随着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设置方式往往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构成联系在一起。内容条款也能决定相应的设置方式。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方式上,可以借鉴COSO报告和一些国家与地区的做法,按业务循环来设计。在今后各项具体规范的制定过程中,条款的制定可考虑便于按规范流程及重点控制环节来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一)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的原则 在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时,首先需要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然后采用适当的标准进行评价。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特征、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的客观描述,并为评价的目的服务,为评价结果的判定提供依据。 2.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该围绕评价目的,科学反映内部会计控制及其特征,标准概念正确、涵义清晰,各标准之间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含关系。 3.系统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该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全面地反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情况,并且从中抓住主要因素,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4.有效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应能准确反映企业业务的重要岗位和风险岗位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 5.适用性原则。评价标准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以适应评价人员对标准的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便于评价操作。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当前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应该以上述的原则为指导,既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又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标准体系的建立既可以从企业管理和控制目标入手,也可以从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入手,但无论怎样,都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整体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业务的目标应该是对被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发表意见,即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 (1)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会计控制都已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完整性是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也是其他一般标准的基础。若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完整性标准还要求对内部会计控制以不同方法进行评价时,都能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如从经营环节看应有供应环节控制系统、生产环节控制系统和销售环节控制系统。注册会计师在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作出判断时,还应当考虑到企业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经营规模越大,业务复杂程度越高,则对内部会计控制完整性的要求就越高。另外,在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作出评价时,还应该充分注意到企业控制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会计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等都是内含于内部会计控制整体的。 (2)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同样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适用性;二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经济性。在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时,适用性是首要的。它是指企业所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适应企业的特点和要求。各行业及各企业由于其组织规模、交易性质、经济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所存在的差异,就相应地需要制定出不同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评价其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性要注意以下内容: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没有安排过多或不必要的控制点;在每一个需要控制的地方是否都建立了控制环节;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人员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即既不能分工过细,又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然而,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性要以经济性为限制条件。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本身也应讲求经济效益,应尽量以少量的控制成本去获取较好的控制效果。 (3)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也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为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有效性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错误与弊端的发生,产生效率和效益。这不仅仅需要内部会计控制在总体上是有效的,而且需要各项具体制度有明确的目的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要相互协调,决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既要有制约作用,又要有协调机制,以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控制要适度,过于严格会使管理活动失去生机,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过于宽松又会引起运行的机制失调,达不到控制目的。任何制度都要有利于管理者和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执行,因此要简明扼要、方便易行、讲究实效。 2.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具体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具体方面的标准,是具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注册会计师在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时,只有先从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入手,对具体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有了认识之后,才能通过总结、升华,从整体上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对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可以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具体规范项目。虽然各个具体规范项目所规定的业务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评价标准模式。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程序 在遵循以上的评价标准时,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评价程序。 1.进行规划。这一阶段,主要应当考虑企业的性质、契约规定的内容、所做的初步了解等因素来制定审查评价规划。 2.取得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了解,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了解,是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是否适当的基础。应通过询问、审阅书面文件及观察等方式来了解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3.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合理性。通过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整体能否达到某一目标,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不能以某一特定内部会计控制活动是否失当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 4.测试及评价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过程,进行有关的测试,以归集与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有关的充分适当的证据,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议 [关键词]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财务管理 [摘 要]本文依据内部控制原理,结合交通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阐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交通管理单位是负责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对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进行调控的行业管理部门。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健全有效,对其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合理有效的使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1 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交通管理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支出频率高、会计业务种类多。根据《会计法》中关于职务分离的规定,在这些业务处理程序中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与货币资金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复核的职务要分离。 2 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其资金类别和核算业务种类较多,各项资金的日常收支决策权应当集中在财务负责人手中,未经财务负责人批准,不得动用任何资金。由于资金种类多、核算业务量大,需要将各类业务分别设置会计岗位,根据财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分配岗位,每位财务人员可从事一岗位或几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以形成分工合理,各负其责、职责权限明确的管理机制。 3 业务处理程序化、规范化原则。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化是明确业务处理责任,执行财经纪律,防止在资金取得和使用上感情用事、以权谋私、贪污舞弊的有效手段。会计业务处理规范是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应达到的标准或要求,会计业务的处理规范化对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具有重要作用。 4 计划管理和例外原则。资金收入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资金收支进行的事先安排。它的主要作用,一是对资金收支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责任,作为资金收支和考核责任的依据;二是控制资金支出的标准。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应当根据经批准的年度预算、计划等编制本部门的年度资金收支计划和月度资金收支计划,该计划应业务类别和按资金类别编制。对于超计划的支出、计划外的支出必须事先由单位负责人或财务负责人批准后才能支付。 5 稽核的原则。稽核是由稽核人员对单位一定时期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审查、核对,检查财务各项收支和会计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合规,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在每一会计期间终了对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后,必须进行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核对账目的基础上对每类资金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告,作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 6 重大资金收支事项商议的原则。重大资金收支事项是指在正常财务收支以外发生的、对全局或今后有重大影响的一些资金收付事项,如数额较大的计划外或预算外资金收支、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额借款和还款、给所属单位的贷款、重大的对外投资、金额较大的设备机具购置等。这些重大资金收支事项应事先提出方案,进行集体讨论,必要时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才能办理。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1 岗位设置与分工。 交通管理单位财务会计机构内部工作岗位设置,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关于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应设置财务负责人岗位、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和稽核岗位。其中会计核算岗位应根据业务种类及业务量大小和会计人员数量进行分工,设置不同的会计核算岗位。在岗位设置与业务分工中必须坚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财务负责人不得直接办理资金的收付及填制记账凭证等业务;需经授权或批准后方才能办理的业务在未经负责人授权或批准之前,执行人不得办理该业务;财务印件、银行予留印章应由财务负责人、稽核人和经办人分管,不得将财务印章、银行预留印章交由一人保管;会计岗位和出纳岗位必须分开,会计只对本岗位的业务进行核算,不得兼办该业务的货币资金收付业务;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兼办会计核算业务。稽核人员不得兼管货币资金收付和记账报账业务等。 2 资金收支控制的几个关键环节。 资金收入业务中应主要抓好银行开户环节控制和收入存款环节控制。交通管理单位必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和各项资金管理的要求在银行开设账户,银行开户应经单位负责人批准,不允许未经批准擅自开户。银行户头要保持稳定,若需变动须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关于收入存款控制,凡属单位的资金除国家规定应由有关部门单独管理的外,其余资金都应由财务部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收入款项要及时全部交给财务部门,其他部门不得私收私存;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部门对于收到的款项也只能存入规定的账户,不允许私设户头私存私放。 资金支出业务中应主要抓好支出计划环节控制和支出审批环节控制。年度资金支出计划是对年度内资金支付的统筹安排和平衡,以对资金支出进行总的控制和考核;月度资金支出计划是依据年度资金支出计划的要求对月份内资金支出的具体安排。对有所属单位的交通管理单位来说,资金支出计划应按支付项目、收款单位等编制,其中对拨款计划应确定拨付的时间和金额。年度资金支出计划应经过单位负责人批准,月度资金支出计划应经财务负责人批准。对于各种拨款,应依据单位负责人或财务负责人批准的月度资金支付计划进行拨付,经批准的月度支出计划在正常情况下应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得出现多付和少付的情况,遇有特殊情况时应按例外原则处理;对机关本身发生的费用应以单位负责人批准的凭据进行支付。 3 业务处理程序和标准。 对资金收支业务来说,通常有计划、审批、收支、稽核等程序;对会计核算业务来说通常有审核原始凭证、设置账户、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告等程序。 交通管理单位资金收支业务主要有交通规费资金收解业务、交通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拨付及报批业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和拨付报批业务、交通行政事业经费领拨、支出和报批业务、预算外资金收支业务、国有资产管理业务等。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应当根据《会计法》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及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每一类会计业务规定明确具体的业务处理程序。 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及内部管理要求制订业务处理标准或规范。会计业务处理标准主要包括:应执行的会计制度、应执行的财务管理规则、业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等。交通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多,资金种类多,管理要求严,政策性强。每一类会计业务国家都规定了相应的会计核算办法,每一种资金国家都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规定。财务会计人员应按规定进行核算和管理。如果交通系统有一些特殊业务国家尚未规定其具体管理规定,交通主管部门应与财政部门协商并征得其同意,制订一些具体的核算办法和管理办法,使所有会计业务的核算和资金管理都有相应的规范。 交通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必须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不论是自制原始凭证的设计与传递、会计账务处理、财产清查和会计报告编制,还是会计核算资料和会计档案管理等都应当尽力作到规范。 财务会计机构在对外编报会计报告的同时,应当设置和定期编报本部门的财务会计报告,以供单位领导和财务负责人了解和掌握本部门各项资金的收付和结存情况、有关计划的执行情况。 4 稽核与监督。 稽核应以财经纪律、内部控制制度、经批准的资金收支计划等为依据,对财务收支和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对。日常业务审查的重点应是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在会计凭证审查中要特别注重原始凭证的审查,在会计账簿审查中要特别注重银行存款收支及结余的审查。在日常审查的基础上定期审查会计报告,审查时既要审查每一笔资金收支业务的真实性、手续凭证的完备性、业务处理的合规性、账簿和报表数据的正确性,也要审查单位总体的财务状况,注意检查资金的流量和流向,评价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各项借款合同的履行情况等。在核对账目方面,在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中特别要注重银行存款账目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有价证券账目和有价证券实有数的核对,借款合同与借入款项的核对、资金拨付数与资金支出计划的核对,往来款项与债权、债务方定期核对等。 在财务部门内部稽核的基础上,交通管理单位应定期接受内部审计部门和国家机关等监督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纠正,保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真实、合法。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及其运行的基础 「摘 要 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证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建立基础问题。文中表达的基本观念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基础是内部控制观念的逐步拓展与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管理方位的全面认识;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行为基础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法律基础是适应国家相关经济法规的基本要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运行的基础是不断优化会计管理环境。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思想基础 行为基础 法律基础 运行基础 2001年度在中国股票市场所发生的“银广厦”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舞弊事件以及2001年底在美国发生的安然事件,为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工作敲响了警钟。不同领域里的专家学者在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均从多个角度涉及到了会计与审计问题,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尽完善则是一个相对直接的原因。为了规范现阶段我国不同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行为,在去年年初,财政部就正式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财政部,2001),并要求从之日起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内运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2年来首次以专项法规的方式所的专门涉及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它是我国重视并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刘玉廷,2001)。2001年12月,财政部又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三个征求意见稿,并计划于按期正式颁布。它们的,不仅标志着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日臻完善,而且意味着我国的内部控制工作也将逐渐地驶入与中国加入WTO这一大环境相互适应的快车道。可以预料,随着它们的逐步实施,也将为改变我国现阶段由于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的会计监督名存实亡、会计管理和控制日益弱化、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愈演愈烈的现状,从而为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而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的基础问题作初步研究。 一、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基础:内部控制观念的逐步拓展与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管理方位的全面认识 现代企业作为一个具有委托责任关系的利益集团,是一个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管理程序并按照规范化进行操作的社会法人。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要实现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目标,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其实施与运行来对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做出判断,以加强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单位内部的控制工作体现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与担负有不同管理任务的职能部门,可以具体化为诸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以及职务分工等多种方式和没方法的有目的的活动。在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它却是从内部控制工作中逐渐分化和独立出来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内部控制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其最原始的内涵仅指内部牵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管理行为的细化、管理要求的延伸与拓展,它就逐渐地深化为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以及结构体系优化等问题(吴水澎,2001)。 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来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提出内部牵制实际上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一是二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内部牵制的工作基点就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都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要求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来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以便使各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内部牵制按其功能执行的对象及其方式可分为实物牵制、机械牵制、体制牵制和簿记牵制四类。即使是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有关组织机构控制和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内部控制则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是立足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和推动企业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这一基点之上。按照20世纪50年代美国会计理论界的解释,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前者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这种授权是与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职责直接有关的一种管理职能,它的方法和程序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相配合,一般包括统计分析、时动研究(即工作节奏研究)、业绩报告、员工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因此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关系,是建立经济业务会计控制的起点;后者则主要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与保护财产安全和财务报表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它涉及到人员素质控制、组织机构控制、业务处理程序控制、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审核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内部审计和会计记录控制等。完整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将内部牵制的观念引入并延伸于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及各个环节,通过其事前防护、事中调节与控制、事后反馈三大管理环节不同功能的发挥,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经营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概念与所涉及范围也就不断地深化。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了单纯的“内部控制”概念,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并在该文告中,将内部控制的结构具体化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基本要素(朱荣恩,2001)。与前述单纯的内部控制观念相比较,这里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将控制环境纳入了内部控制范畴;二是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统一以要素表述为内部控制,这是因为西方学术界在对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关联的。 20世纪90年代之后,会计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了一个以强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主导的新阶段。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78),将内部控制的定义为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它员工实施的,为达到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相关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明确了其构成要素应当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互结合。该准则将内部控制进一步地延伸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个内容广泛、相互关联的要素之上。明确提出在这五种要素中,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成份的基础,在规划控制活动时,必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有细致的了解和评估,而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企业内部信息有效的沟通,要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质量就必须实施有效的监控。 从以上四个不同阶段有关内部控制观念的演进与逐渐拓展可以看出,尽管不同时期内部控制的内容与范围有所变化,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对于一个企业单位或者是一个事业单位来说,,所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即要达到管理目标,就必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但不论是从哪个角度上看,内部会计控制均是其实施内部管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它就尤如一个自动的预警和维护系统,它所具备的功能使其成为企业有效管理的工具,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与此同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如同一个推动器,它通过明确责任促使企业各职能部门和个人按照制度中的具体要求而努力地工作。恰当地运用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减少疏忽、错误及违法、违规行为,有利于企业内公平竞争和激励员工的进取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事关企业的经营成败。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助于防止管理人员出现差错,可以减少发生不合规现象的可能性。通过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促使单位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员工依据企业既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协调一致地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企业经营的范围和规模也就变得非常复杂和广阔,使得管理必须借助于大量的反映经济活动的分析资料和报告,要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范围也需要逐渐扩大。西方国家实行内部控制的原因和其所取得在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配合外部审计开展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也正是我们当前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所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从我国的管理实际出发,认真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现有先进经验和合理做法,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行为基础: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也就必须能够充分体现这一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单位乃至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秩序的维护,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管理者根据真实有效的相关经济信息来做决策。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是整个经济信息的基础性信息,因而,其准确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它经济信息的效度,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由会计信息所特有的全面、综合、系统和连续四个基本特征所决定的。由单位内部会计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与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程度。 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在单位内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实施会计监督工作的基本环节与基本手段。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相应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同时,还通过加强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以此促进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改善和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单位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把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与改善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要求结合起来,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使会计工作逐步规范,会计水平稳步提高,也使会计工作在单位经营管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应当看到的是,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突出表现在:某些单位因内部管理制度松弛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逐渐削弱、账目混乱、财产不实和数据失真;某些单位因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而造成了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频繁和会计资料严重散失;部分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和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导致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失真;部分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整个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存在上述问题,有的是单位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造成的,有的则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所造成的,有的是单位有意违纪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因为管理乏力、督促检查不够以及制度建设不规范和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综合形成的。因此,必须针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切实采取措施,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与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只有制定出严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督导不同性质的单位据此制定相应的符合单位自身经营管理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积极组织实施,才可以对推动我国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会计监督、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起到积极的直接作用。 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是,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就应当是一个体系。从结构上看,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它主要是就涉及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检查、督导和实施等问题予以规范。第二层次是内部会计控制具体规范。它主要是对单位内部的各种具体会计工作进行规范。从内容上看,它可以从六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规范设计:第一,是具体经济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对外投资、筹资、担保、成本费用的发生与支付等;第二,是具体会计要素项目变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实物资产、证券资产、无形资产等;第三,是具体会计业务处理岗位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出纳、记账、报表、保管、经销、采购、收款等;第四,是具体会计管理岗位和管理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授权、执行、质检、验收、审核、付款等;第五,是会计业务处理手段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手工会计处理系统和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系统等。通过制定不同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才能对规范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法律基础:适应国家有关经济法规相应条款的基本要求 (一)国家部分经济法规的相关条款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依据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一项基本的会计制度,其制定与出台是建立在我国此前已经出台的相关经济法规中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相关条款的基础之上。由于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上的限制,人们对于内部会计控制重要认识程度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经济法规调整对象上的区别,尽管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上也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上不仅是一致的,而且在要求上也是逐步递进的。 199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作为规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法人经济行为的根本大法,在其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一百七十五条和一百七十六条中相继指出:“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审查验证。”“公司应当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会计报告送交各股东。”上述条款是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所作的原则上的提示性规定。由于公司的财务报告要按规定提交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因此其必须具备真实、有效的基本特征。《公司法》中要求建立的财务会计制度既应当包括会计核算制度,也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999年10月31日修订出台并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在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第二十七条也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三条具体的要求。第五十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家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管理工作的制度”。在此已经明确提出: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制定部门是国家财政部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指的是广义上的会计制度,它既包括会计核算制度,也包括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设置制度和会计人员管理方面的制度,这就专门为制定并出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徐景和等,1999) 其实,早在1996年6月17日由财政部(1999)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就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与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关的问题。不仅在第四章中对“会计监督”的要求、依据和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并且将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关的技术性功能在第二章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相应条款中得到具体的体现,还在第三章“会计核算”中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告的要求中予以具体化。在此基础之上,还专设第五章来具体规范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与要求,并将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体系规范为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十二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虽然在《会计工作规范》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一提法,但从所涉及的内容上分析,已经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奠定了基础。 2000年12月21日,中国证券会在其所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五条中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制度问题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不仅明确要求其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还要求在招股说明书正文中应当专设一部分,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说明。此外,还要求上述单位应当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做出报告,随招股说明书一并呈报中国证监会。从这一点上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出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运行基础。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财政部于1995年12月15日的《会计改革改革与发展纲要》,作为用于指导我国“九五”期间乃至于21世纪初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并没有将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关问题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予以列示,这恐怕不能仅仅地理解为只是一个疏忽。是否可以认为,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会计规范予以实施,既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顺利推进到一定时期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出台进一步地完善了我国现阶段会计规范体系的内容 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会计规范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多,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具体结构进行了分类与组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会计规范的内容按其适用范围可以分为全国会计规范、部门会计规范、地区会计规范和基层单位会计规范四个层次,会计法规作为国家及有关权力机关所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一般具有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地方法规和会计行政规章制度四种形式(于玉林,1997),或者认为其体系是由会计基本法、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三个层次所构成(孙铮,2000)。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此之前,我们所讨论的会计规范体系,大多数是仅指与会计核算有关的会计规范,很少涉及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方面的问题。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出台以后,虽然不会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上述会计规范体系的框架产生影响,但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现阶段会计规范体系的内容,使其成为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料,随着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不断与实施,我国的会计规范建设工作将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会计工作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运行基础:不断优化单位内外的会计管理环境 (一)设置相对合理的单位内部管理组织机构,是运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前提条件 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目标,是各单位的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而设置较为完备的单位内部管理机构,加强单位内部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则是其生产经营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在财政部所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虽然将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目的描述为“为了促使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但是由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些方法、措施和程序的实施必须在单位内部的特殊管理环境中得以贯彻和运行,都必须得到单位内部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它不可能孤立地运行或存在。因此可以说,由于不同的内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模式,相应地会对不同单位管理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予以不同的界定,也就必然会形成不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运行背景上的差异,从而必然会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运行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充分地考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要求来设置单位内部管理的组织机构,严格界定其基本的职责范畴,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运行并产生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强化单位内部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是落实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总体要求的必要保证 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管理工作是一系统,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一个动态的永续过程,并不是一个阶段性或者突击性的工作。在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中,通过某种方式的突击性措施,可能会使单位内部的管理状况有所改观,但缺乏规范性的规则来对相关管理活动加以约束,这种突击性的工作措施的效果只能是暂时的或者是因管理者的嗜好而异的。鉴于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可以分为与营运有关、与财务报告有关和与法令的遵循性有关三个不同的层次,虽然内部会计控制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与财务报告即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关,但由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不能孤立地存在,它需要不同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而且从某种意义主讲,内部控制中涉及到的软控制显得更为重要。这些软控制要素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同部门管理人员的人格力量,它包括领导者的素质、经营管理的理念和管理者的人格力量等因素;二是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它包括管理政策中的激励与制约机制的设计等;三是企业文化的氛围,它包括CI设计和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等;四是组织系统的结构设计,它包括不同机构职责的分派与督导机制等;五是信息系统的运行程序与设计,它包括良好的信息沟通与反馈系统等。这些软控制内容中任何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不同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特别是在现代管理环境下,仅仅只只是依靠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员的工作来达到总体管理目标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运行,离开了不同管理职能部门的配合与理解,必然会处于孤掌难鸣的状态,是难以达到所设计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效果的。 (三)制定体系完善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分解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目标的根本措施 若从实际运行的要求上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落到实处,还必须要有具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基础。这是因为,财政部所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也还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由于其经营活动对象的特殊性,经营活动目的的特殊性,因而在组织其自身的经营过程中就必然会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必须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原则要求,制定适应行业、部门和单位自身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便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有鉴于此,《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制定本部门或本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这一要求,既界定了从“规范”、“规定”到“制度”的制定权限问题,也是单位研究制定具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依据。 由于不同单位的经营活动特点千差万别,因此,在制定具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上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但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至少应当达到具有可靠的凭证制度、完整的簿记制度、严格的核对制度、科学的预算制度、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规范的会计程序等不同方面的要求。有的同志认为,具体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体系可以由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综合性的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机构和人员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赵强,2001)。但笔者认为,由于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上的不分性与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基本特征,因此,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确定上还是应当在考虑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和其它会计制度等内容的基本前提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会计制度推行过程中成本与效益因素,做出实事求是的选择。只有这样,各单位制定出台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做到既结合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又能基本满足管理的需要。只有这样,财政部所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才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 (四)确立全员性与全程性的内部会计控制质量意识,是实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既定目标的充分条件 制定了规范而且齐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能说是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确定了一个考核的基本框架,但制度运行状况的好坏以及所能够起到的实际效果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行制度的部门和人员。如果说,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人员素质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三大重要因素,那么在三个因素中的重中之重则是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这是因为,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前提是以其能够得到全面贯彻实施为假定条件的,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对所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点以及控制方式进行人为的修正或者走样,那么就会导致所设计的控制目标难以达到,严重的还有可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使其它部门按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所实施的控制活动及至所形成的前期控制效果付诸东流。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以会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体系之中,但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绝不仅仅只是会计部门的人员,而是与单位内部绝大多数部门的人员发生联系,与相当一部分部门的工作职责上要发生覆盖与交叉,也就是说,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人员的工作都会或多或少地与具体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部门和人员发生关系,都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负有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得到贯彻落实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而不能认为仅仅只是会计部门或者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确立全员性、全程性的内部会计控制质量意识,使单位内部每一个人的每一环节工作效果都有意识地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比较,并自觉地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创造必要的运行条件。 (五)全方位提高我国现阶段会计监督的整体水平,是确保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运行绩效的重要方略 会计监督既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我国现行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会计监督体系由内部会计监督、国家会计监督和社会会计监督三个部分所构成,三者缺一不可。国家会计监督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各单位进行的监督,它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和形式。社会会计监督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依法审计,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都是从单位外部进行的,相对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而言,它是一种外部监督。由于国家监督是依法对各单位进行强制性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所进行的监督,上述两种监督形式及其结果得到法律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公正性,因此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地保证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并可弥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种种不足,或者说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是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加强,可以推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充分开展;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进行,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进行提供了重要基础。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对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秩序均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所出台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所约定的内容,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会计监督的全部。因此,只有不同角度会计监督的水平提高了,不同形式会计监督的力度加大了,不同层次会计监督的法制健全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顺利运行才增加了效度上的必要保证。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内部会计控制中若干问题探讨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 探讨 主要内容: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提出了部分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企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危害性,谈了如何加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和搞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实意义。 内部控制是为了减少单位的决策失误和工作缺陷或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单位内部运用会计方法和其他经济手段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的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是在经济活动中逐步演进中形成的,历史上最初的控制形式是内部牵制,这种古老的管理思想发源于古代埃及的国库管理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是一致的、和谐的,因为会计活动本身就是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前,在经济活动中,计划、法律、道德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改革开放初期,管理上有很多薄弱环节,人才缺乏、在摸索中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吸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了。我国新《会计法》十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确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失误承担的法律责任,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紧紧围绕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基本原则、会计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及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作了明确规范。但由于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者水平层次不一、人才缺乏、利欲驱使,使很多企事业单位仍然存在财务信息失真、管理舞弊、财务风险加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存在不少问题。 古人云:“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城,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管理者不能只为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战略性规划,知不足才能求发展,下面我具体谈一下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若干问题。 一、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性问题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既不能和国家法律法规有冲突更不能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或工作达标,很多单位在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方面做得还不够,而且内部会计控制涵盖面不全,只能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部分人员,对单位涉及会计工作的某些经济业务和相关岗位失控。内部会计控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中去,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监督缺乏力度,甚至没有监督工作。内部会计控制跟不上外部环境变化,不能随着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完善。例如:2005年甘肃省审计机关 1-9月份共完成审计项目71个,查处各类违规行为资金 7.97亿元, 其中收缴财政资金6131万元,促进挤占挪用资金归还原资金渠道7.28亿元,减少财政拨款和补贴885万元;据统计广东省2000年至2004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对1077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单位违法违规问题金额353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7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612亿元。可见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是没有制度,而是执行的不好,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纵观这几年的经济案件、腐败案件,无不是由于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管理上出现漏洞给少数人可乘之机。可见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应该负责,不然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句空话,很完善的制度没人去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失效的结果轻则导致单位资金流失、会计信息失真、财务风险加大、经济效益下滑,重则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企事业单位必须从重项目轻管理、重外部公关轻内部控制的意识中摆脱出来,这对单位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上的问题 很多企事业单位在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方面不够严格,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分离不开,如:有权决定或审批材料采购的人员兼职采购工作的现象在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销售部门或经手收款业务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一些单位非财务部门从事各种收款业务,这都违背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这种现象直接后果会导致单位经济效益的下降,小团体利益增加或经济犯罪。 授权批准控制方面相对其他环节做得较好,但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各种经济业务,不能超越权限,或变通处理。一般授权控制方面较容易规范;特殊授权难以摆脱人情、关系、利益网。缺乏监督机制也是目前授权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预算控制方面应该加强,在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的环节的上缺乏功夫,有些单位不重视预算,预算和实际相差很大,不进行调整,预算编制不规范,不能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和采取改进措施,不能严格控制无预算资金支出,随意性支出较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要实行集体审批制度,不能一个人说了算。预算控制做得好也可以控制不合理支出、重复性投资建设、堵塞漏洞,它是增收节支的有效途径。 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特别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资金短缺,靠巨额贷款求发展,更应当树立风险意识,必须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聘用确实有真才实学的高级管理人才专门从事识别、评估、预警风险,对投资风险进行分析、报告,对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特别是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更需要投资风险的控制机制,以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控制及信息技术控制难免存在问题,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会计及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会导致电算化会计控制环节出问题。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很多在手工记账时出现的问题已迎刃而解了,但计算机电算化更需要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市场上财务软件不正规,部分会计软件在业务处理上不符合内部会计控制要求,例如:在会计差错更正方面的处理上有的财务软件可以更改上年或前几个月的原会计凭证和账簿,这在手工处理上等于把已经结了账的账本撕掉,重新记帐的更正办法,但计算机不费吹灰之力,可以恢复到以前的未记账状态,当然这种技术手法一般不会在日常业务中使用,它有先进的一面,但也是一个巨大的漏洞,也违背会计制度,与会计差错的正确更正方法不一致。还有一些支票处理软件可以打印出支票和存根上收款单位不一致的支票或没有收款单位的支票,这种软件不和会计系统软件联网,根本不符合会计内部控制要求,达不到靠电算化手段来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我国《会计法》第十三条第二款明文规定:“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其软件及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这就是说会计软件也要遵循内部会计控制规则。计算机舞弊是信息技术控制的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它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个人目标或组织目标来满足某种需求,这种需求可导致犯罪,因此,信息技术控制更需监督,消灭计算机舞弊产生的环境,没有舞弊存在的土壤才能阻止舞弊活动繁衍生长。这就需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提高管理者信息技术水平,加强监控,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加密技术、程序控制、数据处理功能保护、跟踪检测信息等等,防止舞弊者盗窃单位经济资源、各种财务数据、仿造或伪造处理或数据库的篡改增删。 三、内部会计控制内容方面有疏漏,或在某些方面有所放松,或缺乏监督制。 现金流的内部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形容木桶的外围是由许多木板保卫着,木桶的容水量并不取决于那些较长的木板,反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如果你要增加木桶的容水量,增加木桶的较长的木板是没有作用的,而真正需要的是增加木捅中最短木板的长度,因为短木板是薄弱环节,也是木桶容水效应的的突出制约因素。企业的现金流类似木桶的最短的木板,要保持企事业单位正常经营活动,必须降低各种控制风险,把现金流这一薄弱环节控制住。 在货币资金控制方面,必须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及回避制度,即单位负责人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会计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出纳工作。认真执行授权批准制度,严格执行现金控制制度,明确开支范围,定期检查清理银行帐户,严格印章控制手续,定期监督检查。目前,私设小金库、帐外账、两套账、收入不入账情况在中小企事业单位及其基层单位或多或少的存在,中小学乱收费、账外账现象比较突出,有些是为了局部利益,小团体或个人利益,这些状况也就谈不上内部会计控制了,这是财务制度不允许的,它会导致单位财务管理的混乱,甚至腐败犯罪,从根本上使单位或多数人经济利益受损。 以上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某些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这几年各地审计机关披露的有关信息和移交司法部门处理的一些贪污腐败等经济犯罪案件来看,加强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单位的内部控制要做好,首先应该注重以上几个方面,一个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出现了问题,往往会严重制约单位的迅速发展。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讨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管理水平和内在素质有了较大提高,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财务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民营企业仍存在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问题,造成了其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因此,规范和提高民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分析民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找出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内部会计控制 控制环境 民营企业实质上就是非国有企业,它与国有企业相对应。民营企业主要包括新型的集体企业、部分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侨胞投资企业等。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是特定条件下的经济形式。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近20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民营经济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据统计,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个,国有企业约20万个,其余的为民营企业约占98%,非国有企业即民营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到60%。虽然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总产值较高,但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一个成长危机,缺少持久成长的能力。许多民营企业仍然依赖传统的家族管理思想;经营决策与投资决策上仅凭经验感性判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定量分析;财务会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体制不协调,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一、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但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缺乏高素质财务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层次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造成财务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狭小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对与会计有关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就是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主体,即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成员。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是指与会计有关的经济管理活动所要控制的对象。由于我们所说的会计控制是指对和会计有关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因而,从广义上说会计控制的主体是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成员,控制的对象也是企业所有的成员,控制的主体也可以说就是控制的对象,即控制全员和全员控制。但由于受传统的思想的影响,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向来把控制作为约束下层人员的工具,是为自己服务的,自己不应该受会计控制,自己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企业员工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因此,民营企业中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是最薄弱的环节,由于高层管理人员不遵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内部会计控制难免会失败。 2.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狭隘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多层次的,应当包含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公允;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国家法律、规章的遵守;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会计控制的目标应当和企业经营的目标相一致。但民营企业对会计控制目标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没有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看成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把会计控制和经营管理真正结合起来。然而,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民营企业要提高其管理水平。 3. 内部会计控制的职能弱化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对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会计不过是记账、算账,会计不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对会计的偏见,没有认清会计的控制职能,实际上会计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控制职能。会计不仅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可能错误、舞弊等进行记录的过程控制,而且可以通过对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来控制控制企业的未来经济活动。会计的控制职能使得会计能发挥其管理专长,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价值。但由于在民营企业中会计人员没有被赋予和他的职责相匹配的权力,会计控制在管理方面就难以有所作为。会计控制职能的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会计的控制职能没有发挥作用 近年来,由于民营企业管理职能的落后,使得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尤其在资金和采购环节是内部会计控制最薄弱的环节,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大量使用现金交易致使大量资金循环在财务报表之外。 (2)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许多民营企业没有设置合理的会计工作岗位,没有建立规范的账务体系,如不按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运用不合理,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账证、账账、账实严重不符;记账结转不及时,现金和银行存款不日清月结,记账错误更改不规范,凭证、账簿、报表随意更改;白条借款较多且长时间不处理,造成白条顶库的现象相当严重;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处理不当,造成企业资产与负债不实。 二、完善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相关建议 鉴于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民营企业管理当局从民营企业的控制环境入手,来改善其内部会计控制。 1. 加强董事会的领导和控制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虽然,从理论上说,对经营者的控制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二是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但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外部控制机制并不能取代内部控制机制的功能。因为,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搏弈的规则。对内部会计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只有当董事会拥有技术、才能和智慧,并能进行适当的管理时,才能适当履行其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责任。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在表现上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是一个“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有的民营企业公司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加强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董事的任职资格应当经过严格的筛选,董事必须具备优良的品格和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的比例要适当。同时董事会下面还应设立有不同的董事组成的委员会,比如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指导内部审计工作。董事会应当敦促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并根据内部审计对会计控制的评价结果作为考核民营企业管理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2. 塑造健康的、强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管理者的素质、操守和管理哲学等对于塑造企业文化具有直接的影响。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文化对企业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入企业行为的原始部位,处于行为动机的意识层面之下,以致于文化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企业文化始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方式影响着企业。它具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阻止企业的衰败,同时还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民营企业在培养自身的文化时,应避免一种只注重内部和短期的企业文化,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其与民营企业的战略目标趋于一致。 3.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最可宝贵的资源,一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都是有人来执行并作用于人,因此,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有很大的帮助。民营企业应当形成一种重视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管理理念,具体体现在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任人唯贤,关心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转制科研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大多数科研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探讨了科研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应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达到防范经营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经营管理目标和政策有效实施。 关键词: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经营风险;资产安全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科研事业单位特别是转制中的科研机构,都意识到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实施合理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1、内部控制的含义和内容 内部控制是指以经济业务为主线,对单位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涉及的人和事,以及作业流程的关键环节,实行以人为主的责、权、利的明确划分,实施对业务体系和作业流程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的管理控制,使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有关人员之间,互为钩稽,互相制约,责任清晰,以达到避免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堵塞管理漏洞之管理机制。 内部控制按照其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本文重点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探讨一下科研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应如何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和迫切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各个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确保经营管理目标和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建立并严格执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保证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贯彻执行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的具体体现。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里所说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实际上就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科研单位大部分都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管理混乱,责任不清,监管不严,使国家和单位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大多数技术开发型的科研单位正处于由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的过渡时期,各单位都根据决定(粤发[1998]16号文)的精神在努力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如采取吸收职工入股、将部分资产发包给职工个人、或将股权转让给职工个人或单位、举办民营科技企业等等。使科研机构的管理、运营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单位自身管理水平,还是从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来看,都迫切需要转制的科研机构尽快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转制过程中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1建立严格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根据适度授权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有“皇粮”的供给,科研单位在货币资金使用、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管理等资金使用环节的控制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如下: (1)目前,很多单位都没有建立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审批人员的责任等更是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收支混乱,肆意挥霍、假公济私、私设“小金库”,责任不清,监督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 (2)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和款项支付的重要性,很多单位没有专设采购部门与付款业务机构和人员,采购程序不明确,因此,物资采购随意性大,哪个部门哪个人都可以购买,大宗物资和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没有经过集体审批、事先订立合同、招标制度等环节来加以控制;物资购进后也没有严格的验收制度。使得物资采购价格奇高、以劣充优,缺斤短两,采购人员吃“回扣”的现象常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单位财产安全。 (3)职工成本意识淡保以前,由于国家管理体制存在弊端,长期以来,科研单位的资金来源大都依靠国家拨款,用完了可以再要。使得科研单位对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不严,浪费、重复购置的现象严重,职工成本意识薄弱。 上述种种表现,都是科研单位转制过程中的绊脚石,如果不及时加强这方面的内部管理,都将影响前进的步伐,严重的将功亏一篑。因此,严格建立和执行财务收支授权审批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不可缺少的措施。财务收支授权审批制度应包括:财务收支审批的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等。 3.2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划分并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岗位责任。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是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新《会计法》明确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实行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如银行印鉴的管理,出纳人员的岗位责任,物资采购工作与验收保管工作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等都应当有明确而具体的制度规定。 3.3进一步规范单位内部的会计基础 使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尽快达标,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和保障。财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是难于胜任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很多研究所的财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会计基础工作更是良莠不齐。从而导致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所以抓好内部控制的当务之急应是尽快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业务培训和基础工作建设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3.4制定各类资产管理处置制度 制定各类资产管理处置制度,如《流动资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在各管理制度中,应对每类资产的处置做出明确的规定。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众所周知,科研院所管理最薄弱、最混乱的环节就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其历史原因是现在科研机构的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是国家拨款购置的,购置的主要用途是为了科研实验。由于课题实施而购进的仪器设备,有相当一部分的使用价值随着课题项目的完成而完结,但实际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仪器、设备具有通用性。一项课题结束后,由该课题实施时购进的仪器设备其使用价值仍然存在,还可以继续为其它的课题使用。另外,在核算体制上执行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购进后可一次性进入成本费用,不计提折旧。为此,使得大部分科研单位对固定资产都没有明细核算,也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加上科研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观念淡薄,使得帐有实无,帐无实有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在进行资产处置时,往往会出现无章可循,随意性较大,资产的安全完整很难得到保证。为此,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明确资产在购进、使用、保管、维护、处置等方面的相关权利责任部门和人员及程序方法,防止资产受到损害和流失。 3.5制定单位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 目前,科研机构在转制过程中,为求搞活经济,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各研究所都纷纷利用自己拥有的有形、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如举办合资公司、股份公司、联营公司等,这种行动是积极的,但如果盲目投资,就可能出现资产投向不合理、投资效益不理想、投资期满难收回等情况,把单位引到亏损的边缘,从而使单位资产受到损害、职工的利益遭受损失。因此,必须制定单位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控制事在必行,以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降低投资风险,保护单位、职工的利益。 3.6建立财产清查制度 科研单位在转制后,目标都是要成为科工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型企业。随着生产经营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存货品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存货的流动性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地发生着收、发、存的变化过程,因此要求单位必须建立定期的清仓盘查制度,定期(一个月或一个季度)进行财产清查。它既是加强财物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又是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清查,可以确定财产物资的实存数,核定帐实是否相符及查明不符的原因和责任,以便制定改进措施,做到帐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资产完整。 3.7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当务之急 内部审计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它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实施内部审计又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目前一般的科研机构都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因此都没有设置内部审计岗位,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成了科研单位的当务之急。 另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机制,它涵盖的是所有参与单位经济活动的部门和人员,涉及的是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矗但归根到底是对人和事的管理和控制。所以,我们在建立内控制度时,还必须认识到内控制度与工作效率、管理成本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1)内控制度的效果与工作效率成反比。即内控制度建立得越细致、越完善,效果就会越明显、越好,而工作效率就会越低。反之,则工作效率越高。 (2)内控制度的效果与管理成本成正比。即内控制度建立得越细致、越完善,效果就会越明显、越好,而所需的管理成本就会越高。 因此,我们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找出上述三者的平衡点,建立合理的内控制度。 4、结 语 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上各种内部会计制度,并付诸实施。可促使科研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职工的管理意识和成本意识,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防范经营风险,保证会计资料真实,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当然,一个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会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最终发挥它在贯彻国家经营方针,维护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单位经营目标实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议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会计控制 [摘 要]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会计工作组织、会计信息化控制手段、方式和内部控制的范围都发生了变化,加大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难度。应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组织控制和对会计软件研制工作的检查指导,采用更好的控制方式以重新构建一套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搞好内部会计控制。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内部审计 在财政部《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思路》、《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等规范之后,已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掀起了研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高潮。笔者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角度,研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一、信息化条件下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内部控制的目标仍然是确保法规的贯彻,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单位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许多手工会计核算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仍然有效,但建立在会计信息化系统基础上的内部会计控制确实有其不同于手工会计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一)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会计工作组织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手工会计的组织方式下,企业的会计部门按经济业务的性质分为不同的职能中心或不同的工作岗位,构成一个内部牵制网,很少出现错漏或舞弊的行为。而一旦出现问题,也可通过核查不同的责任者追究责任。这种职能的分割与人员的分工便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手工会计的内部组织控制。会计信息化系统是按照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组织起来的,记账、算账、报账全部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主要处理过程不须人工干预,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减弱。与此相适应,会计部门常常划分成数据(信息)收集组、凭证编审组、数据处理组(包括数据输入、处理、输出)、财务管理组、系统维护组等。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使内部会计扩大了控制范围 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查错防弊,而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范围相应扩大,其中包括对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数据编码的控制以及对调用和修改程序的控制等。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传递更加频繁,过去边界明确现象逐渐消失,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因而加大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难度。 (三)会计信息化控制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控制方式和手段由手工控制转为手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原有的手工控制手段有些保留,但需要增设一些包含于计算机程序中的程序控制。一般来讲,会计信息化程度越高,采用的程序化控制也越多,不法分子有可能利用搭截侦听、口令字试探或解密文件等手段,使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失效。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加大了系统的控制风险。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设想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 (一)宏观方面 1 营造一个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所有者能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全体管理者所实施的监控。同时,要使管理者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进一步强化对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督与控制。所以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应有的作用。 2 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研制开发的控制。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不仅涉及到诸多学科,而且还涉及到其系统是否遵循会计法规和财经制度的有关规定。尽管财政部规定了只有省以上(包括省级)财政部门才可以组织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评审,然而大多数商品化会计软件仅仅是手工会计的功能模拟,而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却先天不足,所以,财政部门在依据《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法规对商品化会计软件进行评审时,尤要重视对软件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使会计软件公司明确自己的责任,以严格规范会计软件产品的程序系统在数据输入、处理、输出、传输和安全保护的控制功能。 3 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这一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1)各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确定各种人员的职责范围及其考核办法。(2)安全保密制度。制定口令密码的使用和管理办法,机房、保卫、数据资料安全等方面应遵循的制度。(3)机器操作管理制度。规定应遵守的机器操作过程和应注意事项。(4)数据管理制度。规定输入、输出、存储、查询、使用数据应遵守的制度。(5)会计档案管理制度。重新规定会计档案的范围、保管办法以及领用手续。(6)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规定系统维护的申请、审批和应完成的任务。 (二)微观方面 1 加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组织控制。要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使系统中的有关人员正确、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并能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问题。必须贯彻五分离原则:(1)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2)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3)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4)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5)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2 制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各部门的控制责任。计算机能否输出正确的会计信息,不仅取决于处理程序的正确与否,还取决于计算机录入的数据是否正确。为此,企业必须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科学地设定企业各个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的要点,明确各个控制主体和责任人,规范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3 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审计。电算化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电算化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各种控制手段的弊端,找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内审人员参与,定期检查和测试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情况,参与制定和监督执行相关管理制度。 三、强化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议 (一)政府推动与企业配合相结合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原因之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尚未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内在需求。许多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主动配合,对会计信息化及实施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存有戒意,误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削弱了自己的经营决策权,于是构造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似乎成了政府一厢情愿的事情。笔者认为,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才能激发企业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会计软件研制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会计软件方面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软件研制单位应认真研究新《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法规,将有关条文融汇到软件程序中去,并结合形势的变化,使会计软件产品不断升级。 (三)加强对企业“甩账”的审批工作 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就是用现代化的工作手段代替手工作业。但是,“甩账工作”并不是由各单位自行做出决定的,还需要有关部门作全面系统地评测,以保障单位会计电算化安全、顺利地实施。然而,在具体运作上,却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审批“甩账”的标准,加之各地根据财政部门比较注重核算结果的正确性,而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审查拘泥形式,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隐患。因此,财政部门应认真把好这一关,真正地为企业着想,而不是马马虎虎走过场。 总之,实现会计信息化后,要围绕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提出更高的控制要求,选择新的更多的控制对象,采取更好的控制方式,重新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谈医院内部会计控制 【摘要】 医院内部控制,是医院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其重要组成部分即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医院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本文主要论述了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表现,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 内部控制;问题;原因;建设 医院内部控制,是指医院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1]。其重要组成部分即为内部会计控制。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会计法》的27条中,从实质上要求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01年以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简称“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等。这些规范的实施,对于深入贯彻《会计法》,强化医院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文拟就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表现、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设想等问题做粗浅的探讨。 1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表现 目前,按照《会计法》、“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的医院为数不多。从近几年发生的涉及会计违法违纪案件和各有关部门对医院审计检查的结果看,一些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些等同虚设,存在问题很多。 1.1 会计信息失真 近年来,医院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料不清、债务不实等。 1.2 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 如某些医院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本来微利的医院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医院雪上加霜;有的医院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1.3 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如有的医院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资金,或与医院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资金等。 2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原因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组织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医院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能保证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财务收支的有效合法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还能保证一个组织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无论多严密的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为的阻力。 2.1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不顺 主要表现在: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的医院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得不到重视和支持。 2.2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医院对建立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3 考核医院干部政绩、业绩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对医院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有些医院领导为在任期内出“成绩”,便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还有些业务主管部门,为了加快本系统的经济发展,在未进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下达一些脱离实际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而部分医院领导者为讨好主管部门借此显示自己的能力,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来“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指标。 2.4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近几年来,会计人员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混进会计队伍的人员,仍然呆在会计岗位上,这些人只凭长官意志办事,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但却没有不敢造的报表,没有不敢花的钱;还有部分的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 2.5 外部监督乏力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督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医院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如此大的一个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2)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3)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 3 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设想 3.1 建立严密的医院内控体系 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1)在医院一线“供产销”全过程中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最好实行双签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2)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中小医院无需配备专职人员,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此项工作。(3)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医院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医院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医院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医院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3 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医院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行为主体全是人(这里指的人是指一个医院从领导到有关业务经办人员)。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内部控制工作做好。具体讲,除领导本身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要及时掌握医院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因此医院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着重了解他们是否有赌博、炒股、经商、与社会劣迹人员往来和追求超常消费等情况,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2)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3.4 强化外部监督,督促医院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医院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医院(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5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医院内部控制效果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医院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大中型医院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过程,许多医院内部控制的很大一部分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今后我们要特别注意开发与引进先进的医院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医院信息沟通系统。 3.6 发挥会计主管或财务主管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主管作用 长期以来,会计主管或财务主管职责错位,未能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质上,财务活动不仅仅要求财务主管懂得财务专业知识,而且要承担投资、融资和营运资本管理等决策。因此,财务主管应把工作重点从编制财务报表等具体业务,转移到对财务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全过程的控制上,抓好内部管理控制,使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从而发挥其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主导作用。
工程质量论文:对于如何加强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 基层 工程质量 论文摘要:质量问题一直是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基层水利的建设,更要严格遵循施工流程,严格把关,把质量放在施工的首要位置。可是由于各种因素,在面临实际操作中,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往往难以把控。下面,笔者就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简单分析。 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兴国安邦的重要工程,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更加便于管理,降低造价及节约资源,使水利建设能够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不但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执行的依据和标准,更促使水利建设步入了标准化、统一化、法制化的新阶段。但是在目前局势下,县、区以下的水利建设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这些基层水利主管部门在组织水利建设的时候大多是由一些农民自行经营承建,对于施工的过程及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很多施工细节简单化,施工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虽然这些基层水利建设简单,规模较小,可是由于数量庞大,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1、基层水利工程特点 1.1规模小、种类全 基层水利工程量和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虽然规模非常小,但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专业角度讲,建设难度不亚于大型水利工程,因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启动资金比较宽裕,施工设备非常先进,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队伍的资质高,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施工人员有足够的施工经验。由于基层水利的工程量较小,因此资金无法保证及时到位,导致机械程度不高,主要依靠人力资源,施工队伍素质低下,技术水平非常落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2投资少、工期短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一般由地方政府拨款,因此资金投入有限,很多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投入使用。另外,大多数地方水利需要赶在次年汛期来临前储备水源,工程非常紧张。在施工期间,工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比如要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维修,资金不到位,专用设备不能及时上马,这都会造成拖延工期,当工期进度失控,为了追赶进度,一些检测手段不能使用,监督机构仅凭经验进行判断,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2、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 2.1材料 大沙、水泥、钢筋、红土、砖等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所需材料,工程质量是否过关,首先要看工程材料是否过关。 2.2工具 工具一般主要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器具,有大型设备如:起重机、吊车、铲车、桩工机械等,还有一部分低值易耗工具,工具的投入情况与工程品质同样密不可分。 2.3工艺 何谓工艺?就是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技术过关的施工方案。好的工艺水平,一定是按照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的,能够保证安全,减少资金投入,稳定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2.4环境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每个地区的环境都不一样,地质、气象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工程设计初期,首先要进行环境考察,比如土壤情况、天气情况、水流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才能出来好的规划方案。另外,由于有些地区环境的复杂性,某些大型设备无法运用,这些都要解决。因此,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5人员 人员是指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他们是对工程质量影响最直接的因素。因为整个水利工程是在他们手中产生的。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最为严格,只有整体素质高的施工人员才能建设出高规格、质量好的工程。 3、基层水利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落后,业务水平低 目前承建基层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大多数技术较为落后,业务水平较低。由于承建的工程规模较小,往往疏于管理,内部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工作起来没有固定的岗位,缺乏实践经验,这样的施工队伍,根本无法承担高规格的工程任务。 3.2设计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较强 在工程建设前,一般需要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可行性的方案论证,可是由于部分地方水利单位责任意识不强,以为小规模的水利建设无需论证,一直按照先前的老路子来,造成设计方案不规范,缺乏创新,对于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3.3工程质量意识差 要提高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手段。目前,很多基层水利部门都缺乏对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视,仅仅依靠目测就对整个工程做出判断,这是非常不科学的。首先,在心态上就要对基层水利质量加强重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专门的监督机构,吸收检测人才,强化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手段。 4、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4.1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要完善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如果在工程建设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讨论,妥善解决,并做好记录工作,争取以后避免发生类似问题。 4.2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要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资质高的承建单位。在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对工程方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行整体评估,保证建设难度在自己施工水平范围之内。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杜绝事故发生,严禁没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施工。对于工程项目的难点制定质量等级,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3在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监控 为了减轻验收压力,要从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监督人员要定期检查施工的记录是否真实,每个项目完成后及时检测,要做到边施工边验收,工程完工后,只需要进行一下整体检测就行了。 4.4正确处理业主、监理、施工方的关系 业主、监理、施工方本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三方关系的对立。监理和业主虽然作为管理者, 但施工单位才是工程的建设者,他们的态度决定了工程的品质,三方之间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这也是对工程质量负责任。 4.5落实工程负责人制度 工程建设本身非常复杂,部门较多,为了保证工程安全进行,质量过关,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旦遇到突发事故,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建议成立一个工程管理机构,专门制定施工制度,划分责任,对各部门之间的运行进行协调,保证施工队伍在安全、有序、高效的环境下工作。 工程质量论文: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一、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二、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 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四、小缩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论文: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探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意识。本文从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重视工地试验室建设 、重视现场跟踪检查、采取有效的质量奖罚措施、提高设计质量等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高速公路 施工 质量 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过硬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个因素中,技术力量是需要软硬件共同努力才能完善提高的。管理方面是确保工程有序可循的保证,这就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经验,高素质、懂技术、富有责任心的管理人才。只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是不行的,必须有配套的施工设备作为实施的保障。 一、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概念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施工管理是指工程从施工准备、建筑安装到交工验收的全部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其中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经济管理等等。狭义的施工管理是指施工过程中生产作业方面的管理,如施工准备、现场作业组织、平衡生产能力、指挥调度等项管理工作。 二、我国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难度大,建设工期短。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非常繁重,许多高速公路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还有很多高速公路在等待审批和开工。然而,与这种繁重工作任务不相称的是,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测绘管理方式还很落后,属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容易因为测量而耽搁工程进度、土石方费用难以精确控制、测量工程事故容易发生。 (2)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多,为施工带来不稳定因素。以姜眉公路宝鸡段为例,该工程的施工地段在秦岭深山的古褒斜道上,路线沿红岩河、龟川河逆流而上,穿山跨河,地质结构复杂,桥、涵、隧工程项目多,姜眉公路宝鸡段原工程设计在很多地方存在不完善或不尽合理之处,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变更原设计,使之符合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三、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管理质量的策略 1、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制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 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 很高,你跟他讲大道理,很有可能他今天听进去了,明天却忘记了。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 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 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 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 ,要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天下 没有木头脑袋和石头脑袋,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这根弦会绷紧在每 个人的脑海中。 2、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 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 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连徐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 、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 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 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为什么不在发生质量问题的前期,采取预 防 措施?为什么非要等既成事实之后,再来兴师问罪?因此,质量管理措施过左不好,过右也不 行,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 、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没有什么 通融的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连徐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 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 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自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高指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高指一次检查不合 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 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 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 ,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 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3、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 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 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 。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不合格的资料,千万不能擅自修改合格后往上报,千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高指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4、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 管理人员就 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 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连徐 高速公路E-4标段奎河桥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 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 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 紧 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 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 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5、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 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高架桥N4标的T梁施工中,虽然我们敲掉了一片外观不符合要求的T梁、报废了三套T梁模板,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但通过这次教训,总结了经验,工作更加认真,在短短的8个月中,顺利完成了476片25m T梁的浇筑任务。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在全线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在连徐高速公路的某些施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效益这三者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砸掉多道涵洞基础 ,进度上不去,还搞得声名狼藉。 6、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 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连徐高速公路罗岗互通立交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连徐高速公路贾村分离式立交、毕庄分离式 立交和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施工中,至今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还没有施工完。 在连徐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 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徐州铜山地区地质情况多变化,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 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 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E-2标段的K235+830盖板涵就是这么一个鲜明的事例。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 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 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 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 和损失。连徐高速公路上就发生梁与支座间距离偏差1m的严重质量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设 计坐标产生错误。E-1标的罗岗互通立交在放桩基础样时,也发现桥台桩基础坐标与设计坐 标偏差25cm的现象,由于是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发现的,没有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 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 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 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7、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法、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 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工程质量论文:论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 计算机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筑行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了一定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如何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 施工技术和管理包含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的实施以及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具体实践中,应密切结合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技术可行,能够解决施工难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经济合理,降低整个施工成本。但是,建筑项目质量管理需要一定代价,要平衡与进度和成本的关系。项目质量保证是确保最终工程质量的一系列活动;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最终工程满足要求系列活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为建筑施工单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单位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工程技术的优化管理水平作为施工单位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就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在当今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今天,施工单位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就成为制约施工单位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因素。 2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都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①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仅仅为了节约人员开支。②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纸空文,因为这些制度都是由一些着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他们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施工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所以,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对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都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执行,才能在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 3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 制度上加强对人的管理和控制 人的管理必须体现在制度上,对于建筑施工质量而言,人的因素贯穿到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如:①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其有直接的关系。②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进行科学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③施工队或班组人员。施工队或班组人员要能正确领会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施工要求和设计意图,因为是建筑工程的具体操作者,就更要按照原则科学的施工。 3.2 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因为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是分阶段进行,分阶段验收,而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二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严格遵守工艺规程。②控制工序活动中的各种关联因素。③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所以,必须层层把关,对质量状况了如指掌,加强质量检验工作。 3.3 加快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当今社会,工程施工技术飞速发展,因此施工单位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通过学习新兴的施工技术掌握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心。针对当前国际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的现状以及施工单位对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的要求,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快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学习力度,以提高施工单位综合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将技术优化管理工作开展好,为技术优化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常常忽略掉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比较多提到的是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来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工作就迫在眉睫了,不过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是重新创造出一种管理理念,还是在原有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填充一些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并且,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一定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但这个过程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4 结束语 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我们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才能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使企业走上质量效益的轨道。 工程质量论文:谈怎么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为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创新,现在普遍推行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模式,为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1如何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1.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改革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推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总工程师负责制,制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组建水利施工队伍,实行工程承包责任制。同时推行“全额承包、责任到人、共受奖罚、共担风险”的承包责任制。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效益达标活动,使工程建设与配套、管理、效益有机结合。从而使全市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很快得到改观,工程建设的优质品率逐年提高。 1.2建立归口管理体制 以宣传贯彻《水法》为契机,水利建设与管理开始由人治向法制轨道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的水利工作从此走上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新时期。《水法》颁布实施后,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了贯彻实施力度,进行了深入地《水法》宣传,实现了水资水政归口统一管理,依法行政。制定了配套法规,促进了依法管理工作的开展。《水法》的贯彻实施,水资源实现归口管理后,为水政水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大力发展水利经济,随着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水利基层管理单位的职能由单一的管理型逐步向管理与服务并重方向转变。为增强水利基层单位的服务实力,各基层水利单位逐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工副业,开展综合经营。 2完善水利中介服务 完善水利建设中介服务组织、水利建设市场中的咨询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水利建设市场中仅有监理服务体系形成的较完善,其他方面的中介组织基本上是空白,需要服务时还只能找政府部门和设计单位,带来诸多的不便,不利于建设市场正常运转。建议水利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完善水利建设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服务与管理。 3转变领导的观念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21世纪是一个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世纪,是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纪,统治人控制人并不是领导者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领导者的终极目标。我们只有从等级权力控制型领导转变为学习型领导,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促进人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关键在转变领导的观念。领导工作的落脚点要转移到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上来,转变那些不适应依法行政、依法管水要求的传统习惯;转变到加强管理、建管并重;转变到对水事活动的管理;转变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上来。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工作新机制,为管理提供宽松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对于领导如何转变观念,我认为,当前热中要有冷思考,要头脑清醒,不能光靠热情。领导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搞重复建设,不铺摊子,不盲目上项目,而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老百姓做实事。 工程质量论文: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论述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分析了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 质量管理 控制 0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量大,工作难度较大,致使质量事故仍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方连续发生多起重特大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 近年来,水利工程迎来了投资高峰和建设高潮,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尤其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工程、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为保障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和形势的持续稳定,就必须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 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管理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承包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列出质量管理明细表,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 1.1 施工前质量管理:掌握和熟悉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严格考查施工企业的技术资质。对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构件的质量(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 进行审核、质检和验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系统、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活动,完善其质量检验和计量技术及手段,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熟悉和了解所担负的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开工之前必须向施工人员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技术交底。对承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审查。 1.2 施工过程中管理: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 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管理图表。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加强工序交接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 1.3 施工后的质量管理:审核竣工资料,包括施工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实行保修制度,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2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2.1 费用较紧。中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而且一部分资金由地方筹资,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试验设备陈旧,且缺乏必要的、有力的检测手段,更多的依赖于经验与个人判断。 2.2 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包与“隐性转包”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对分包是有严格管理的,不允许分包,更不允许“转包”。但实际上中小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比大型工程普遍的多,但多数分包商未经严格资质审查。这使监理工程师的种种质量管理措施难以穿透层层错综复杂的领导关系,达到第一线工作面发挥作用。 2.3 不少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如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为图省事在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面不设键槽,结果在灌浆或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漏浆或渗漏水等现象。 3 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工作的自觉性。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施工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工作的到位。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各分包施工部分质量控制重点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效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分项质量控制,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另外主体工程不能分包;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就是针对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或分部、分项工程,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先控制,以防在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 3.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3.3 加强进场材料及设备的质量控制。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场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建筑材料报验单》,同时附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的检验或试验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准进场。原材料存放条件的控制,尤其是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比较大的诸如水泥、外加剂、防水材料、土工织物材料等,更应严格控制。 对于某些当地材料及现场配制的制品,要求承包单位事先进行试验,达到要求方准施工。为了使施工机械设备性能良好和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监理工程师应做好现场控制工作,包括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检查、机械设备工作状态的检查、特殊设备安全运行的审核以及大型临时设备的检查等。 3.4 严格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①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 技术工作;②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③图纸会审: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保证和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④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⑤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⑥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粗沙、石子等都应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确保施工质量;⑦技术档案: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资料的需要,应从工程一开始就建立技术档案,汇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可擅自修改、增补;⑧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3.5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招聘过程中要注重对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在岗在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工程质量论文: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保障水利工程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是水利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事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水利事业的基础。水利水电工程是公共事业,它涉及范围广、人员多,影响程度深,工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质量管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有特殊意义,加强质量管理是建筑企业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必然选择。加强质量管理,同时也是国家法律法规和人们的强烈要求。在我国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水利建设自身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的选择。 1.水利水电工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水利水电工程参与人员众多,相关部门的分工也各有不同。严格意义上,参与主体有:水利部门、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建筑监理单位等主体。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环节有:施工前的项目规划立项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施工图限额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施工完成后的竣工验收阶段。要加强质量管理也就必须要从这三个阶段下功夫。 1.1项目规划阶段 在项目规划阶段,也就是项目设计阶段,国家在这一阶段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但是在现实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施工图设计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和专业测绘。实地调研是施工图设计的前提,进行专业的测绘也是为了更精确地掌握实地情况。但是在现实中,设计人员没有充分地调研。在设计的时候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违背了相关规范,同时也与实地情况不符;在决策时没有科学规划和民主决策程度还不够,对于施工人员的意见不够重视。 1.2施工阶段 水利水电的施工阶段问题主要体现在:原材料的采购上,由于采购人员的素质不过关导致建筑设备出现质量问题,从而最终影响水利水电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在起初的基础开挖,灌岩浆处理,还是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阶段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国家明文规定的施工规范不能严格遵守,不能完全做到,从而最终出现质量问题;工程监理人员水平欠缺,导致施工合同不能得到完全执行,在监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部分施工人员还进行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这样的行为会直接导致出现质量问题。 1.3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也不是很完善。在验收阶段不能仔细认真地按照施工前的相关设计来进行验收,最终出现问题也不能马上知晓。 2.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重要工程。必须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最终加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 2.1项目规划阶段 设计前必须对实地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进行专业测绘,更为精确地掌握实际情况。只有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才能进行科学地设计。在设计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并且要充分尊重施工人员,听取他们的意见。 2.2施工阶段 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确保他们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来进行施工。严禁出现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要不断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工程管理人员要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实地情况来进行管理。要加强对于资料的收集。 2.3竣工验收阶段 要以严谨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对水利水电建筑施工进行验收,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要做好决算及各种资料的整理与加工。要认真查看资料,通过对比资料发现建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水利水电建筑是水利事业的一部分,是水利事业的基础。在水利水电建筑过程中,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自身的必然选择。加强质量管理就必须要实现施工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工程质量论文: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实践和体会 摘要:介绍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为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确保质量目标实现而采取的“划分控制单元、落实分级责任、实行过程评定、加强动态控制”的具体做法。此方法的特点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按既定的质量目标对事先划定的控制单元进行检验评定,以保证整体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做法可供其它工程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 质量 评定 标准 程序 体会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也是江苏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十分重视这条路的建设,把它作为江苏“八五”期间的第一位工程,明确提出要“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地将沪宁高速公路建成国家级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建立了创国优工程质量评定单元体系,将整个工程分解成若干评定、控制单元,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完工的单元工程进行质量评定,对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控制每个单元工程的质量,来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1992年6月14日开工,建设总里程258.46km,其中主线248.21km,镇江支线10.25km.全线共有桥梁431座、涵洞616道、通道294道、互通式立交20个、服务区6处。当时招标文件采用的质量评定标准是交通部1985年颁发实施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85,1994年交通部重新颁布了新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对老标准中有关评定方法、单元划分等作了较大的改动。但从其总的精神来看,该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实施动态控制的适应性不是很强,且有些重要指标如压实度、基层、底基层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的评定方法不太清楚和合理,单元划分方法对大规模工程的质量管理显得较粗,可操作性不太强。根据沪宁高速公路质量管理特点和要求,为满足动态控制的需要,作了细化和调整,制定出沪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1、评定单元的划分 合理划分工程质量评定单元,是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关键,我们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以下简称《评定标准》)中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划分原则和规定,结合沪宁高速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为能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对各施工招标合同段的工程质量进行考核,确立了以单位、分部、分项工程为基本评定单元的单元工程质量评定体系,将整个工程划分为300个单位工程,1400多个分部工程,11000多个分项工程,并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评定管理系统,落实了每个单元工程的监理、施工责任人。? 1.1、单位工程的划分 单位工程的划分以每个独立施工招标合同段为基础,每个合同段按照《评定标准》规定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互通立交、交通安全设施、房屋建筑六类进行划分。对路基、路面、交通安全设施,按标段各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对桥梁工程(中桥、大桥),《评定标准》中是将一个标段中数座大、中桥合为一个单位工程,为了便于施工过程中对每座桥梁的目标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我们将一个标段中主线上的大、中桥以每座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支线上跨桥在《评定标准》中没有单列为单位工程,是与桥梁工程合为一个单位工程,考虑到上跨桥有公路桥、人行桥等多种形式,且均为县、乡道路上跨,标准、等级不一,与主线桥梁相比,设计标准要低,故将一个标段中的支线上跨桥(不管几类、几座)合并单独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 对互通立交,因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沿线互通式立交均为独立的施工招标合同,故每个互通立交只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对房屋建筑,房屋建筑单位工程的划分参照建设部《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的划分原则进行,考虑到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沿线管理、收费、服务等功能性房屋体量不大,且结构简单,工期又短,故将每一处房建(每个管理中心或每个收费站、服务区等)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 1.2、分部工程的划分 分部工程的划分方法基本按照《评定标准》的划分原则。路基单位工程中按照《评定标准》划分为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砌筑工程、涵洞与通道、小桥、大型挡土墙六类分部工程,其中路基工程按1~3km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排水、砌筑、涵洞与通道也分别按1~3km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不管有几处或几道,即1~3km内若有5道涵洞,只划为一个涵洞分部工程;小桥、大型挡土墙,按每座或每处划分为一个分部工程。基于《评定标准》的划分规定,为便于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按《评定标准》进行动态评定控制,在划分分部工程时要与施工计划相结合,即要按连续施工的段落或在同一个时期(不要太长)施工的项目来划分分部工程,因此各类分部工程桩号范围不一定相对应,应从便于有效控制质量出发。路面单位工程中以1~3km为基本单元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 桥梁单位工程中,每座桥按基础及下部(分解到每个墩台)、上部构造(分解为预制、安装、现场浇筑、总体及桥面)、防护工程、引道工程,划分成四个分部工程。主线大、中桥两端的路基均归入路基分部工程中,故主线桥梁没有引道这一分部工程,支线上跨桥两端接线不管多长,均划为引道分部工程。? 互通立交单位工程中,按桥梁和匝道两类划分分部工程,桥梁不论大、中、小均为一个分部工程,互通合同内的主线段也作为一个分部工程。 交通安全设施单位工程中,以1~3km为基本单元,将一个单位工程中的标志或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施、紧急电话等按1~3km划分为若干个分部工程。? 房屋建筑单位工程中,按房屋主体划分房屋建筑分部工程;按室内外供气、给排水划分供气、给排水分部工程;按室内、外供电等划分电气安装分部工程,按场区道路、停车场、绿化、围墙等划分室外分部工程;按收费天棚、收费广场、收费岛等划分收费天棚、收费广场工程,一处所有房屋的同类项目按以上原则合并划为一个分部工程。 1.3、分项工程的划分 分项工程的划分基本按照《评定标准》的规定进行。对有些分项工程的划分,从加强质量控制和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作了一些补充或调整。? 1.3.1、沥青混凝土路面分项工程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分为上、中、下三层,《评定标准》中只有上面层的评定标准,虽在厚度这一指标中对总厚度有要求,但对中、下面层的质量评定指标没有明确规定。为了确保中、下面层的质量,我们将中、下面层按1~3km划分为分项工程,制定标准进行验收评定。 1.3.2、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上波形梁护栏、标线等分项工程 因桥上的沥青混凝土桥面、波形梁护栏、标线等均不是桥梁施工单位施工,其工程内容也不全含在桥梁的招标合同中,考虑到若将路面、交通安全设施单位施工的桥面或护栏、标线,从其整体中划出一部分,放入桥梁工程中去评定是不合理的,故没有将其归入桥梁工程中,而是分别归入路面工程和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中。? 1.3.3、房建工程 依据建设部《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0-88,对其中主要分项工程进行评定。房屋建筑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地基、基础、主体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安装(楼板)、砌砖工程、地面、门窗安装、屋面、装饰;供气、给排水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室内(室外)给排水管道安装、室内(室外)排水管道安装、锅炉安装、室外供热管道安装;电气安装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电缆线路、电气照明器具及配电箱安装、电气变压器安装、成套配电柜(盘)及动力开关安装;室外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场区道路、停车场、绿化、围墙;收费天棚、收费广场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屋架安装、顶板安装、收费亭安装、收费广场(包括收费岛)。 2、单元工程质量的评定与控制 质量评定标准和质量目标水平 单元工程的检验评定标准执行交通部1994年10月1日颁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对于在1994年10月1日前完成的分项工程的质量检验,按JTJ071-85标准进行,但应按JTJ071-94规定的评分法计算各项评定得分,即增加了质量保证资料的检查与评定。分项工程的评分计算方法统一按《检验标准》的“综合得分=实测项目得分-外观扣分-质量保证资料扣分”规定执行。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采用加权平均值计算法确定其相应的评分值。 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问题 主要对策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几种现象,针对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谈几种对策。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人,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 1.1为创利而草草仓健的各拘芳屋开发公司,3}ci仑在资金、技术涌江二管理方面都显得势单力薄。 12房屋建设工程的侧十环节,缺乏有效监控。搞房屋建筑工程侧十,如同律师职业一样,没有相当的条件和资质不能阳十,没有特许的执照不能设计。而近年来,房屋建设效潜纷屯断扩大,使建筑i i十市场也日渐兴隆。基于出图快、费用低等方面的考虑,某些开发商愿意雇请一些无证.}G .}..的“黑设计者”搞房屋工程的设计。有的住宅建筑工程,甚至未经地质勘探就设士扫也奢攀基础,结构工段也未经结构计算。加之某些设计院为创效益,卖图签,出设计权,刀l陛无知},s,}的“黑侧七昔,’只花一点钱就可以买到正规设刘烷的图签从事住宅建筑工程的函十,其设计水准可想而知。一些工程出现的结构质量事故,往往都与住宅工程侧十不合理隋关。 13建设队伍成分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开发单位既开发又施工,使质量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更突出。有的施工队伍完全是临时拼凑的。特别是那些无资质的施工单位,在一无施工技术,二无必要的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凭关系、靠回扣,通过假投标流晃襄体等不正常关系,骗取开发项目,进行不规范的房唇巍江,从而给房屋建设工程质量留下了众多隐患。更令人头痛的是不少施工队伍a民工,虽然这些民工可以使房屋建筑中的人工造价费用降低,但其技术水平更低。这些民工没有f}培训,更谈不上专业技术的掌握,根本无法按设计和施工图纸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建筑工程的规范性茄江。 1.4房屋建设工程在施工时偷工减料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商为了创效益,每每拿到开发项目后,再转包给建筑包工头。包工头们为了多赚钱,在建筑用料上常以次允好,偷工减料,有的甚至连主要结构的钢筋型号也擅自改变。这就难怪目前不少宙i建的房屋在质量上会险象环生。 IS随慧月旬裤工程,造成各部分工程质量悬殊大。近年来有这种情况,原来设计图纸上底层平面图的房间的使用功能为住宅或商服,(}J拖工进行三四层或完工时,开发商的领导为了便于卖房子,临时扔趁改为车库。于是乎施工现场上下齐动员,把原来是住宅或商服的底层改为车库,随之而来的水电、装满等分部工程也相应改变。这样l黔断响了工程整体质量,又容易出工程结构安全问题。 1.6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招标制度形同虚设。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建筑施L单位的选用上说是招标,实则是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而已,其实双方早就通好气了。这种“用熟不用生,’,或是“图回扣高”拉关系的招投标形式最终将导致相当一部分建筑工档贡量出现问题。 1.7房屋建劲:T}的监督管理未完全到位。由于缺乏健全的建筑工程监督网络和完善的建筑工程监督机制,一些质检部fl乃至建筑主管部门未能实施严格的建筑工程监督,甚至形成了监督中的“互惠互利”,而不是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导致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 2主要又帐襄 针对上述的这些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笔者对如何刺民和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21强什拐扎寿屋工程建设白创人识。各级主管领导、各建筑单位应把抓好房屋工程质量问题提高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坚持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建斑〔程的有关政策规定进行投资、建设。 22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建函准〔队伍的素质。当前,各级主管部门应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阮计青况,整屯乃羹筑行业。对已成立的各类开发、施爹理,练内功,争效益”的活动,强化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内部管 23在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招标的同时,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着力规范建筑市场竞争。实践证明,实行建设监理制,有利于控制房屋建设的工期、造价和质量,有利于合同与信息管理,有利于协调业主和承建商的关系,进而浓得好的房屋质量和综合效益。如著名的京九铁路、三峡工程、上海南浦大桥等,都实行了建设监理制。 24努力提高房屋口二程的敖伐侧j冰平。房屋工程的建设质量的好坏,与区域规划,单体建筑设计的质量紧密相关。要严格按照建设部城市住宅试点小区的各项质量要求和标准办事,认真处理好房屋标准化和多样化关系,满足住户不同白年要求,提高住宅区的整体规划水平。与此同时,房屋工程的单体设计要合理,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搞女召主宅工程的标准化设计,做到面积大、功能全。 25全面推曲贡量认证制度,对房屋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设备及材料的质量实行使用推荐认证制度。凡未经推荐认证或推荐认证不全的建材,设备及物料不准白寿屋建筑工程中使用。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推进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全面推行GP/T1900}质量管理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采购建材与物料时,要坚持不进无质保证书的产品,不进无生产许可证的产品,不进无商标、刀一名的翅功卜的产品;同时,要坚持主要建材与物料的复试制度,象水泥、钢筋、砖等五大建材,必须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否则,一律给予经济处罚,严重者予以法律制裁。 2b要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制,以法制的权威来规范建筑市场。要建立健全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法规,i法制来对房屋建筑工程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实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保证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时,按规定处罚、追究法律责任。对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要从重、从严查处。只有这样,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才泪导以控制、提高。 工程质量论文:浅论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对工程质量的控制 摘要: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行关系重大。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业主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有关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业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关键词:水电建设项目业主 工程质量 控制 一、业主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 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行关系重大。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业主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有关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业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二、业主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工程质量是水电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并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为确保工程质量,业主可按以下内容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 1.预测建造期和使用期对质量影响的全部因素,做好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规划。 2.选择资质等级、经验、信誉合格的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必须涉及质量条款并明确质量责任。 3.做好对重大技术方案、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 4.做好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如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施工准备、材料机具供应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5.做好质量信息反馈,通过组织与协调手段,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业主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 水电建设项目从决策到验收交付使用,共分为四个阶段,即:(1)工程立项阶段,(2)设计阶段,(3)施工阶段,(4)工程验收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除第一阶段和监理、施工涉及较少外,其余三个阶段无不涉及,而涉及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质量,从设计质量、监理质量到施工质量最终凝结成工程质量。而在各阶段,业主要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来最终完成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1.业主对设计的质量控制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及时准确地提供设计图纸、处理工程重大技术问题,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业主对设计的质量目标要求是: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做到适用、合理、经济、防灾、安全。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 (1)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有关批文、资料,编制出设计大纲或方案竞争文件,组织设计招标或方案竞争,评定设计方案。 (2)进行勘察、设计、科研单位的资质审查,优选勘察、设计、科研单位,签订合同和按合同实施,并加强对合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3)设计方案审查。控制设计质量,审查设计方案,以保证项目设计符合设计大纲要求,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符合现行设计规范、标准,符合国情,工艺合理,技术先进,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4)设计图纸的审核。设计图纸是设计工作的成果,又是施工的直接依据。所以,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最终要体现在设计图纸的审查上。 初步设计图纸审核。初步设计是决定工程采取何种技术方案。审点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总体方案的要求,是否达到项目决策阶段的质量标准。 技术设计图纸审核。技术设计是初步设计技术方案的具体化。审点是:各专业设计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图是对设备、设施、建筑物、管线等工程对象的尺寸、布置、选材、构造、相互关系、施工及安装质量要求的详细图纸和说明,是指导施工的直接依据,从而也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重点。审点是:使用功能是否满足质量目标和水平。 (5)施工配合和竣工验收。业主组织设计单位进行配合施工,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问题,解决施工单位、业主提出的质量问题;二是设计变更和处理预算修改。竣工验收既是对施工质量的最后考核,也是对设计质量的最后审定。验收期发现的设计或施工质量问题,有一个质量问题消除期,限定设计与施工单位消除质量问题的期限,限期完成。 2.业主对监理的质量控制 项目的建设过程执行工程监理制,是现行水电建设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法接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控制。为了能够保证项目的正确实施,以及监理单位能够有效地对实施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业主应将委托的监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并赋予监理相应权力。就质量控制而言,应委托监理以下内容: (1)督促承建单位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并监督实施。 (2)检查工程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监控。 (3)监督承建单位严格按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施工,控制工程质量。重要工程要督促承建单位实施预控措施。 (4)抽查工程施工质量,对隐蔽工程进行复验签证,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及处理。 (5)组织工程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的预验收,并对工程施工质量提出评估意见。 为确保监理单位有能力履行监理合同,业主必须对监理单位进行资质审查,优选监理单位。在此基础上,业主通过对以上委托内容具体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使监理工程师较好地履行监理委托合同所规定的各项职责,达到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 业主对监理的监督控制,主要通过监理工作月报和进行现场监督。监理工作月报主要反映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控制情况。它包括:单元工程验收情况;本期单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统计;单元工程优良率控制图;分部工程验收情况;施工试验情况;质量事故;暂停施工指令;本期工程质量分析(包括产生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质量对策一览表)。现场监督就是业主派驻现场管理人员(如可设现场质量控制部),根据监理月报反映的质量情况,通过现场勘察,来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有关质量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共同搞好质量控制,达到质量控制的预期目标。 3.业主对施工的质量控制 项目业主在开工前,应公开招标,选定与工程建设任务相适应的承包商,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业主对施工的具体质量控制主要是委托监理进行。监理依据项目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监理,使承包商的工程质量活动完全处在监理的控制之中,有效地开展质量控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不是监理和施工单位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业主做大量的工作。业主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工程质量控制流程中主动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材料、机具、设备、施工顺序和方法等)。工程质量控制流程明确后,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组织,如业主可设质量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监督监理和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并协调二者关系。 (2)抓好质量检验、落实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包括:操作者的自检、班组内的互检、各工序间的交接检、质检员的巡检,以及业主、监理、设计及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 (3)对分部工程、隐蔽工程组织验收。对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及隐蔽工程,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因工程内容不一,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也不同,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行业标准组织验收。 (4)审查质量问题(事故)报告,参与现场质量监理会议。当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事故),应及时引起重视,防止诱发重大的质量事故,组织专人调查分析原因及特点,并审查监理、施工单位填写的工程问题(事故)报告单及处理方案报审单。 以上,只是从设计、监理、施工这几个方面浅述了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如何对工程建设实行质量控制。实际上,在水电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总结、探讨。 工程质量论文: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探析及对策 摘要:当前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虽有提高,但质量问题仍然不少,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文章分析了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大力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提高设计质量;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监理工作水平;做好政府质量监督工作;加强质量管理等方面对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水利 工程质量 质量监督 质量管理 当前随着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析实施,国家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虽有提高,但质量问题仍然不少。工程质量水平起伏波动,提高不快,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一些质量隐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来,影响着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利事业发展。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水利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工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是水利建设永恒的主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当前水利工程质量存在产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供参考。 一、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1.项目法人行为丞待规范 当前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及项目法人行为尚不规范。就项目法人方面讲:(1)行政干预,违反建设程序,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影响工程质量。(2)质量意识薄弱,管理松懈,项目法人责任制不够落实。(3)资金不到位,资金运作有问题、压价,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工程款,造成盲目压缩质量成本和质量投入。(4)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低资质、无资质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 2.设计水平不高,质量“先天不足” (1)前期工作不充分,工程仓促上马。(2)设计人员水平低,设计因素考虑不周,结构布局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够,方案比较不充分,设计人员不熟悉规范,未执行强制性标准。(3)设计质量不高,图纸粗糙,施工时随意变更图纸。(4)设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3.施工不按远东,出现“豆腐渣”工程 (1)工程多次转分包,层层收管理费、资金流失,经济利益驱使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很难避免。(2)大量民工及农村施工队伍涌入建筑市场,施工人员业务素质差,技术水平、经验不足。(3)施工不按规范,质量控制手段落后,管理粗放,质量体系有健全,质量把关不严。 4.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工作不到位 (1)临理队伍少,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人员无证上岗,工作责任心不强。(2)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单位存在“一条龙”、“同体监理”、“自行监理”现象,监理成“兼理”。(3)监理工作不到位,工作深度和广度不够,质量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5.质量监督缺乏力度,作用难发挥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执法不力,质量监督处罚可操作性不强。(2)无检测手段,质量评定缺乏权威性。(3)质监机构为事业或企业编制,收费标准低,财力、人力所限,工作难以深入到位。(4)质监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监督起来力不从心。(5)质量管理职能交叉,责任不明,质量问题难整改,质量监督机构作用难发挥。 二、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1.大力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秩序 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意义深远。保证水利工程质量需要一个良好的水利建筑市场环境。①要加强建筑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执行 建筑法 、《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继续制定完善工程质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提高依法行政自觉性。②要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依法培育和管理建筑市场,加快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规范建筑活动。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临管,加强对项目法人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加强对施工分包和转包的监督检查,规范监理市场。③要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建筑活动主体资格管理体制和承发包管理、项目管理。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证监理,借证卖照、资质挂靠等到违法违纪行为。④要加强建材市场材料、产品、设备监督,杜绝以次充好,防止不合格进入施工现场。⑤要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2.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职责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文体,对工程质量负总责。①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杜绝“三边”工程。②要依法组织招标,并签订有关合同。③要严格挑选施工队伍,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④要负责按有关验收规程组织或参与验收工作。⑤要按工程实际需要把建设资金落实到位。⑥要鼓励质量创优,实行优质优价,严禁盲目压价。⑦要保证有合理的设计、施工工期,防止盲目抢进度、赶工期的现象。⑧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扭转部分领导重效益、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⑨要保证监理单位责、权、利统一,充分发挥监理单位作用。 3.精心勘察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勘察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首要环节。①要遵守《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依法进行勘察设计,严格贯彻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②要推行设计招标发偶然性工作,促使其提高设计资质和技术水平,将设计单位推向市场,靠竞争、信誉求发展。③要推行设计监理工作,杜绝由于设计质量低劣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④要严格建设审批制度,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有批准的初步设计。⑤要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制度。实施工程设计质量第三方有效的约束和监督,防止不合格设计图纸进入施工现场。 4.强化施工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是形成工程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和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基础。①要完善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实行质量”三检制”,并使该体系正常、有效运转。②要从操作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环境五个方面做好施工工序质量控制。③要对工程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动态控制,做到施工前主动控制,施工中认真检查、施工后严格把关的质量控制措施。④要加强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精心施工。⑤项目经理、质检员、特种作业人员要达到全部持证上岗。 5.完善监理制,提高监理工作水平 工程监理能促进承包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目标进行有效控制,防范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问题发生。但由于监理制度推行时间不长,需在实践中完善。①要规范监理资管理,加强对监理持证上岗的监管。②要加强监理人员培训,提高监理队伍素质,解决少数监理人员素质差,监控能力不强,难于胜任临理任务的问题。③要培育监理市场。监理必须是社会化、专业化的企业单位,不应挂靠在部门或行业之下。④要逐步通过招标选择合适的监理单位,防止和抵制“同体监理”。⑤监理要综合采取现场旁站、巡视、测量、试验、指令文件、工作程序规定、计量支付签证控制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做好质量监控。⑥监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执行监理规范,真正做到对项目质量、投资,进度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6.发挥质监机构作用,做好政府质监工作 摄影师监督机构代表政府从工程质量角度对参与建设主体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是解决工程质量问题的保证。①质量监督机构要在改革中稳定加强并给予扶持,充实力量。②质监人员要提高素质,使工程质量监督由掌握规范准确,督促执行规范得力,责任心强,坚持原则、脚踏实地工作的人员组成。③要加强质量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业务培训,衽考核上岗制度,提高质监队伍整体素质。④质量监督要与施工许可制度、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施工图审查等制度有机结合,形式应多方位、多形式,效果应能督促各方建立各自的质量体系,规范质量行为,超前控制,督促及时整改。⑤要配备必须的检测设备,搞好检测,加大到施工现场随机抽检、见证取样的次数和重要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质监频率。⑥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⑦要扩大质监范围,在做好质监工作前提下收好质监费,促使质监工作开展费用列支的需要。⑧为实行严格、公正、有效监督,领导重视,赋予水利质监机构职能是前提,因此要争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和支持以及参建单位的配合。⑨质量监督模式、内容、方法、手段亟待改革完善。质量监督必须由单纯施工阶段监督、微观监督向综合性宏观监督转变。必须由注重定性质量评定向定量判断转变。为创更多优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任重道远。 7.推广新技术,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一靠技术,二靠管理。①要大力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施工工艺及新材料、新产品。②要增强质量意识和质量法制观念,依法强化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③要改革和完善质量管理体制,建立以四项制度为基础,以建设程序为纽带,以确保质量为目标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质量控制体制,完善项目法人负责、监理控制、设计、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④设计、施工等单位要推行水利工程质量体系认证,按 IS0900族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并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使工程质量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工程质量论文:空调工程质量监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摘要:结合工程监理实践经验,对常见的问题如使用功能不明确的房间的空调设计、施工,安装孔、预留洞的标注、水系统的防堵塞、设备噪声、系统试运转阶段的监理等提出处理意见。 关键词:空调工程 空调安装 质量监理 空调工程施工包括空调设备及空调管道的施工等,系统复杂,一般在整个建筑工程的后期进行。要做好空调监理工作,必须认真审核图纸,与设计人员充分交换意见,在土建工程施工前期就进入“角色”,努力做好事前控制,按照已编制的监理细则,认真细致地开展监理工作,把握监理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多年的监理实践,笔者对空调工程安装及系统调试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 1 使用功能不明确的房间,空调设计、施工要慎重 有些民用建筑在设计阶段不能确定所有房间的功能,业主只能委托设计单位按初步的规划来设计。对于裙房,业主一般考虑为商场,设计人员一般采用柜式空调机有风管送风无风管回风的方式。但工程竣工后,这些房间可能会改作不同的用途,如餐饮、洗浴、证券、银行等。这就形成了新的平面布局及房间分隔,原来设计的送、回风方式不能采用,特别是餐饮、娱乐业需要独立的送、排风系统,空调冷负荷也很大,原来安装好的风管和水管需拆除、并重新设计、安装,空调机组也可能要重新选型,这就造成业主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笔者建议监理人员要说服业主和设计单位,对这些房间的管道不要一次设计到位,只需根据空调负荷的大小来确定冷水的流量,预留供回水管道接口,空调机也不要一次选好。待以后功能明确后,再根据房间布局及装修造型,进行二次设计,这样既可减少设计的盲目性,又可以为业主节约投资或缓解资金压力。 2 注意与空调工程有关的“预留”与“预埋” 一个空调工程中的预留孔洞、预埋件成百上千,一般又要求在土建施工阶段即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在对施工图图纸会审时,监理工程师就要特别注意对设备、结构专业图纸中的安装孔、管道穿剪力墙预留洞、设备及管道支吊架预埋件、管道穿楼板预埋套管、设备基础等的平面位置、标高、几何尺寸进行审查,检查是否有遗漏,各专业之间要求是否统一,是否满足设备工艺要求和管道走向要求,图纸是否能够指导空调工程安装。有的空调设计图中注明“预留孔洞、预埋套管”详见“结施”,但相应的结构设计图中又是“预留孔洞、预埋套管”详见“暖施”,实际上两个工种都未交待清楚预留孔洞与预埋套管。有些设计单位在结构设计图中只对800?×800?以上的穿剪力墙孔洞注明尺寸,而其它孔洞不予注明,这给监理和施工都带来不便。如某座18层的宾馆,合用前室和防烟楼梯间正压送风口都设在剪刀墙上,需预留24个600?×600?的洞,但在土建施工时遗漏,到空调安装时才发现,结果不得不在剪力墙上重新开洞,既增加了投资,又破坏了结构,虽经加固处理但还是留下了结构安全隐患。有的工程按某一厂家的冷水机组外形尺寸预留了安装孔洞,但是业主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冷水机组往往在土建工程后期才会招标定货,特别是将电制冷的冷水机组改为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时,预留的安装孔洞尺寸太小,不得已时只得将冷水机组解体后再搬入,这样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性能。碰到这种情况,应充分考虑几种型式的设备进入的可能性,将设备安装孔适当留大一些。有的工程采用预制空心楼板、水磨石地面,这时一定要注意先预埋设备及管道吊杆后,再进行水磨石地面施工。对于高层建筑中的主立管穿楼板时的预埋套管,各层套管中心线应保持一致,并要考虑楼面贴地砖后楼板面增加的厚度。 3 空调系统安装前,督促设计或安装单位提出尽量全面、准确的管道平面定位尺寸及标高 现在许多设计施工图上,设计者只给出了主要设备的定位尺寸,没有注明风管、水管的定位尺寸及标高,或者即使有尺寸,但不同专业之间管道碰撞、所注数据很不实用,甚至管道与结构、装修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图纸会签形同虚设,给工程监理和安装带来许多麻烦,往往先安装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装的管道施工很困难,施工单位互相扯皮,造成有的工程装了拆、拆了装。对于一个功能较齐全的建筑物来说,在有限的吊顶净空内,会有多个专业的管道。如空调专业的送风管、回风管、排风(烟)管、冷水管、冷凝水管,给排水专业的生活给水管、排水管、喷淋管,电气专业的强弱电桥架、母线等,如果总承包方的施工技术力量强,能够解决好各专业之间的互相配合问题,则施工较为顺利。但目前比较多的情况是,土建工程、室内上下水、强电等由一个建筑企业承包、空调、消防、弱电、装修则分别由多家专业公司直接向业主承包,如果监理不力,则会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甚至造成质量事故。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大、中型空调工程,监理工程师要协助业主督促设计人员在图纸设计阶段就解决好专业之间管道碰撞的问题,绘制安装大样图,监理工程师也应协调相关施工单位,本着“小管让大管、有压让无压”的原则,制定详细的安装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按图监理。 工程质量论文: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 1、 风险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与现行的建设监理制度相比,工程保险制度下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设计阶段开始,历经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直到运营保修期为止。它关注风险管理,强调预先控制,服务向前扩充,向后延伸,改变了建设过程中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在这种模式下,风险管理单位在与保险公司签订风险管理合同之后,对风险评估报告做出分析,提出风险管理方案和大纲,然后派出以风险管理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管理班子,在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工作内容的核心是针对工程质量保险标的进行质量和安全的全面管理与监督,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为工作目标,通过将事前预控与事中监控紧密结合,抓住风险源头,公正独立的对项目参建各方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突破原有管理体制的关键点,分别体现在以下 3 个阶段。 1.1 设计阶段 以严格设计审图为前提,以过程变更控制为手段,全过程降低项目技术风险。 (1)加强设计风险的识别与风险预控。风险管理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开始介入,通过专家调查法等风险识别办法对设计方案进行风险识别,然后进行风险评估,按评估结果对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等阶段进行风险指导和预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 (2)强化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在保证设计产品符合强制性规范条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地的气候和施工条件,把强调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3)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把好“四新”技术的应用关。利用风险管理单位强大的专家技术优势,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这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的安全。 1.2 施工阶段 以事前预控为基础,以过程监控为重点,以治理通病为手段,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1)建立风险源清单,确定风险控制对策和措施,实现预前控制。风险源清单的建立,对业主、施工单位和风险管理单位起着未雨绸缪的作用,可以及早确定风险控制对策,采取响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实现积极有效的预前控制。 (2)建立数字化风险控制平台,实行风险动态管理。结合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以及数字工地的影像管理,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控方法,根据各个专业分项工程重大风险等级的风险特征值和报警值,对施工现场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3)强化要素管理,控制风险诱因。通过对现场人、机、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的有效控制,从资质审查、准入控制、工艺样板引路和质量通病的治理等环节着手。 (4)强化过程控制,完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的跟踪控制平台。对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对于工程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采取旁站等跟踪控制措施,严格把好质量关。 (5)检测公正、科学化。采取科学的检测、检查方法,实现对工程质量的评价以数据说话;充分发挥检测机构的公正、独立和科学性,确保工程内在质量。 (6)强化安全教育和方案审核,完善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宣传、授课、观摩等相对直观的教育方式,作好一线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对安全问题的感性认识和风险意识。作好安全专项方案与技术措施的审核,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7)强化重大危险源的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完善险情应急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不可或缺,通过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进行过程控制,有利于风险事故的减少。 1.3 运营保修阶段 (1)制定缺陷责任期和 10 年责任期的风险控制工作计划,督促有关单位提供建筑物和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手册,作好设施管理工作,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质量问题。 (2)组织专家对建筑物竣工状态、一年保修期结束后的状态、以后每隔一年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查,出具检查与评估报告(以理赔范围为基础),必要时可以采取向使用者问卷征求意见的形式。 (3)督促尾项工程和质量问题的整改落实,合理规避缺陷责任风险。 2 、风险管理模式下三个关系的转变 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其基本手法是将风险进行转移和控制,在此过程中建设工程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 3 个变化。 2.1 改变了业主与保险人的关系 在原有的工程保险制度下,保险人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现在是由共投体和保险人共同关注保险标的,在过程控制上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共同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底线,以最低限度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为共同目标,有利于降低政府在建设工程上的风险责任,同时对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共投体作为保险合同的一方,风险、责任共担,有利于协调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与业主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全过程风险管理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满足了我国在加入 WTO 之后面对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挑战的需求。保险人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意味着保险人必须增强在工程保险领域的经验和保险实力,这将在客观上提高保险人的保险管理水平和效益。 2.2 改变了监理委托的关系 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缺乏公正、独立性。由于监理受业主的委托,无形中受制于业主,对业主的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监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做到真正公正、独立的第三方,从而也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监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也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这样就降低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对业主也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促进了监理工作的恶性循环。 不少业主是因为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不委托监理对建设过程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而委托了监理之后又不愿意放权,在投资、进度、设计这些方面都是业主的单方面决策,使得监理工作变成了仅仅是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这样就造成了监理的名不副实,从而降低了监理的工作职能和水平。由于监理对进度、投资没有管理决策权,当业主和承包商片面追求进度、投资方面的控制目标时,根据投资、进度与质量这三者的平衡关系,必然会降低质量方面的要求,而监理对此又无法控制,这样就造成了建设工程质量的低下。 (2)先天不足,无法弥补。现行建筑法规和体制下,监理的工作范围仅仅局限于施工阶段,不能参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不仅在保修期的服务少,尤其是在设计阶段无法介入,无法进行预先控制,而设计阶段对于整个项目的质量、投资、进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提前在设计阶段介入,那么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就非常困难。 (3)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由于安全管理资金常常无法到位,监理无法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间接造成了业主和政府的压力。 由保险人委托风险管理单位的优势,一是公正、独立。风险管理单位受保险人委托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目标是保险标的,作为独立于业主、承包商以及设计和勘察单位的第三方,真正具备了公正独立性,有效的提高了工程质量,把政府从实体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中解脱出来,降低了政府的压力,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利益。二是促进控制目标最优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内容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必然按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风险管理。但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单位也要继承“监帮结合”的优秀传统,通过优化技术方案等手段提供增值服务,追求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四大目标的最优实现。三是管理要求更上一层楼。保险人关注的保险标的是 10 年责任险,期望能控制和降低风险,减少理赔,这就要求风险管理单位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要做的更高、更强、更细。 2.3 改变了检测机构的委托关系 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 (2)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 (3)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风险管理单位委托检测机构机制的优势,一是材料检测机构独立于施工单位,对整个工程的利益负责,提交的检测报告真正具有公正独立性。二是材料检测是风险管理单位的服务内容之一,是一项质量管理手段,材料检测机构必须对现场负责,化解了委托检测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工程风险,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三是通过落实材料检测机构责任,提高了检测机构的风险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3 、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1)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推行全过程管理理念,既可以将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割裂的环节有机整合,又可以通过对风险进行早期识别、评估,从而及时控制质量安全风险,更加有效地配置管理资源。 (2)强化设计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降低项目技术的风险。资料表明,多达 4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过程或设计原因引起的,因而,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现行审图制图尽管在保证设计质量、制约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不合理行为方面有卓有成效的贡献,但也存在如下争议和局限:一是审图公司由政府委托、有政府行为的属性,同时又要进行市场运作,其体制方面的矛盾难以理顺。二是整改单遭遇人情关。三是业主对于审图的必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四是审图时效不合理。五是审图作为质量控制体系的一环,无法从项目整体运作的角度来看待工程质量风险问题,并且使风险流程控制缺乏延续性。通过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将施工图审查工作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其公正独立性,摆脱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干扰,提高对设计产品的质量控制。 (3)重视施工风险的识别与分析、评估,强调事前预控。事前控制做的好坏与否,对整个施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施工风险的预判、预警和预控,可以使风险管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利于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监管资源。(4)保证了第三方的公正独立性改变了监理委托关系,保证了风险管理的公正独立性,有利于加大 现场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保证了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的实现。 (5)强化了运行保修阶段的服务,降低因项目使用不当引起的风险。通过保修期内的质量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和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保险人和业主的风险。 4 、产生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4.1 产生的问题 风险管理单位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按照风险管理大纲,对业主、承包商、供货商等项目参建方进行管理和监督,在试点工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分担还不明确,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供货方的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等来界定。这给风险管理单位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风险管理单位在操作模式上虽然与原有的监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摆脱不了原有监理体制下的做法,仍然存在很重的监理痕迹。 (3)风险管理单位的组织大部分仍然是按照原先的监理单位的组织来实施的,其人员也以原有的监理人员为主,缺少有经验的风险管理评估、分析人员。并且具有工程保险相关知识的人员也非常缺乏,降低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4.2 改进措施 面对在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下进行风险管理所产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险法规体系。通过确定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中的业主财产险与参建各方(勘察、设计、施工方和风险管理单位)的责任险的配套实施措施,明确和落实参与建筑工程项目各方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2)建立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机制。由于风险管理单位工作性质的重要性,因此,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管理非常重要。应该建立有关风险管理单位资质认可的办法,使风险管理单位可以不断增强技术能力,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3)整和资源,建立具有充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单位。从审图机构、设计单位、保险公司等引进人才,与现有的监理公司的技术力量相结合,充分整和相应的人力资源,进行工程保险方面知识的培训和累积,使得监理单位可以顺利的向风险管理单位转变,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单位的市场地位。 (4)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弥补实际工作中不足。针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方案,落实和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使风险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5 、结束语 工程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完善建筑管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工作在试点工程上的实施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由于是刚刚起步,风险管理的操作模式也是在逐步探索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不足之处再所难免。只有通过持续改革,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才可以不断完善工程质量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希望本文可以为当前建筑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也能为监理行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工程质量论文:备案制度实施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若干思考 摘要: 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并评定其质量等级是质量监督站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备案制度 工程质量 工程监督 1 前言 这一工作责任的承担导致质量监督机构事实上主导了工程的竣工验收,并使得质量监督机构处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中心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质量监督机构作为监督者的监督职能。去年建设部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验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改“工程质量核验制”为“竣工验收备案制”,客观上对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和地位作了重新的审视和界定,这将改变质量监督机构沿用十数年的工作方法。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如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有效地实现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保障和提高工程质量,业内各方多有疑虑、多有探讨。笔者结合绍兴市实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后的质量监督实践,谈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2 切实转变观念质量监督机构是受政府委托的执法单位,代表当地政府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督,质量监督机构不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质量监督机构应当从工程建设的主导地位上退出来,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更超脱地、更客观地行使监督职能,才能建立起更权威的监督者形象。 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变直接管理为重点监督,变保姆式的具体指导为超脱的宏观把关,质监员不再是工程建设场上的运动员、守门员,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裁判员、监督者。具体而言,质量问题的出现,不应视作是质监员的过错,而发现质量问题应是质监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 3 尊重主体地位?工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是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要对工程的质量各负其责,而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是检查并督促各方主体行使他们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只有建设各方主体切实履行了其责任和义务,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就有了保障。质量监督机构没有权力去剥夺各方主体的权力,也不应去限制各方主体的责任,否则各方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就会削弱,质监就会承担不属本身的质量责任。总之,不是质量监督机构的责任不要去揽过来,由各方责任主体去督促完成。举例来说,竣工验收是建设单位组织的,是否具备验收条件,什么时候验收,质量监督机构就不应该去审批,而应有建设单位自己来把关,质量监督机构接到通知去验收就是了,至于验收时达不到验收标准,质量监督机构不同意备案就是了,唯有如此,才称得上监督,也才会促进各方主体认真严格地履行其质量责任。在监督过程中,现阶段尤其应注意引导建设单位在履行权利和义务上走向一致性,注意保护监理的地位和职能,以充分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 4 立足结构安全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结构安全,这是十分正确的。结构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个建筑物,连结构的可靠性都保障不了,其它的什么功能、什么环境也就如空中楼阁。因此,保障结构的安全是质量监督职能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民负责的底线。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结构安全的意义还在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我们国家建立了各个地区的、各个级别的创优评比制度,由于客观上难以检查结构质量,创优评比只能主要地依据建筑物外观质量来评选,这样就造成了不少企业重外观质量、轻结构质量的本末倒置的局面,质监重点的明确有利于扭转这种质量局面,从根本上保障工程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现阶段,质量监督机构在注重桩基工程、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的结构质量的同时,还应对有关安全的电气和电梯工程的质量予以足够的关注。 5 规范质量行为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除极少部分是由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极大部分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规范人的质量行为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质监的职能要求质量监督机构不但应当监督工程的实体质量,而且应当监督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这是监督工作的经验总结的结果,其内涵是很深刻的,监督质量行为的本质是监督各方主体责任到位,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操作施 工管理处于质量标准的受控状态,使完成的工程实体质量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 针对目前的建设现场,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行为的监督应当在这样一些方面多下功夫:建设单位的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各方主体的资格是否与工程相应,各类上岗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监理人员是否到位,建筑材料使用前有否试验、管理,施工技术资料是否与工程进度同步,内容是否真实有效。 6 改变监督方式质监地位和质监职能的转变,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的质监工作方法和制度,以属尽责守,有效地落实质监职能,圆满完成政府委托的任务。 (1)把住重点环节关。质监的重点在结构,对每一工程应有监督计划确定具体的控制点,把好关键环节,尤其在结构工程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过程中,应切实监督验收的程序是否正确,验收结论的依据是否真实。(2)随机检查应是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改变原来的预约式、应召式验查,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以正常施工的真实的质量状态受检。(3)强化处罚力度。没有处罚,就没有监督。对检查出来的质量问题必须进行处理,对有关责任单位应当严格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作出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制约和规范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从而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在处罚基础上才能建立有效的监督,达到监督整个工程全过程建设质量的目的。(4)质量监督机构应提高自身素质。没有高素质的质监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监职能相适应的权威,此外质量监督机构也还应完善质监手段,增加检测仪器、提高质监水平。 工程质量论文: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摘要:本文针对我省当前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切身体会,尝试探讨在目前形势下,如何加大试验检测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关键词:试验检测 工程质量 加强 提高 1.引言 “八五”至“九五”期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省交通主管部门亦正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公路建设,规模浩大,高等级公路发展迅猛。至目前,我省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就达1000多公里,成为我国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省份和公路密度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在我省公路建设进入“黄金时代”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有些地方也曾出现一些足以引起公路部门高度重视的工程事故,桥梁坍塌,路面破坏,工程缺陷......等等。事故发生频繁,工程质量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施工单位忽视了工程质量管理。也就是说在施工中没有切切实实建立一套较健全且完善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据了解,活跃在我省各地从事公路建设的施工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施工队为非专业队伍,资质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质量意识薄弱。有些工地甚至连最基本的质检人员和试验检测设备都没有......所有这些使得工程质量管理失控,从而最终导致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适应我省高等级公路高速发展的需要,我省交通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大力度,加强质量管理,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势在必行。前不久,省交通厅已相继印发了《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暂行规定》等文件。一系列措施法规的出台,这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我省的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加强我省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公路工程质量。下文笔者将始终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个主题,以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为切入点,从工程质量检测手段的角度,主要分析探讨一下在我省当前公路建设形势下,如何切实加强试验检测工作,以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2.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个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检测,以便根据其检测的结果来判断工程质量或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也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一个产品或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试验检测这种手段得以实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通过试验检测,能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便于就地取材。 譬如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等,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以确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定的要求。便于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2.2.通过试验检测,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的应用。及时有效地对某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以鉴别起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从而为工程施工积累经验教训。这对于推动施工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进度,质量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3.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可科学地评定路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有了这套有效科学的测试手段,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2.4.通过试验检测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学的评价施工质量。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可见试验检测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造价,推动施工技术进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势在必行,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3.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及途径: 3.1.试验检测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省各地施工单位技术水平不一,参差不齐,特别是试验检测人员匮乏,且素质低,甚至学非所用。缺乏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质检人员队伍,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针对我省当前存在的这种情况,有必要充实试验检测队伍,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具体做法可以引进,也可以选派人员到有关院校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这一方面,我省交通主管部门已引起重视并开始落实。去年至今省厅质监站已组织全省公路系统试验检测技术人员分期到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系统培训,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2.健全法制,完善质检机构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我省公路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 对于法规制度,我国已立法——《公路法》及有关行业标准。我省也相继出台了一批管理制度、方法、暂行规定等。这对推动我省的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的法规制度已不能适应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需要。因此对于上述法规制度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以便使公路建设单位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对于试验检测机构,虽然在我省已初具规模,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管理,严格管理,制定一套可行的管理措施。使质检机构逐渐规范化、专业化。例如,可提供仲裁数据的试验检测机构,必须同时具备有计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和交通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等条件。对于一般施工企业作为自检的试验检测机构,也要具备一定的资质。这就要求交通主管部门对这些质检机构要严格把关。坚持做到严格考核,严格审批,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对于不合理质检单位坚决整顿或取缔,决不手软。 3.3.进一步建立完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增强工程质量意识。 我省目前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责,按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其次有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 3.4.施工过程中,应借助试验检测手段,严格把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3.4.1.路用材料质量的控制 对于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如填料、砂、石、水泥、钢筋、预制构件等),均应按有关试验检测规程,技术规定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另外,对各种原材料除了要进行常规试验以外,有时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非常规试验,以确定该材料是否真正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单位完整提供所使用材料的试验报告、出厂证明或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资料。再之,对于新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也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先进行试验检测,经试验可行后方可推广使用,禁止盲目施工。 3.4.2.施工控制参数的确定。 施工控制参数,通常是指一些能够指导施工,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数据。譬如填土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这两个参数是路基填土中指导施工,控制压实质量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确定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路基工程的质量。所以在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手段进行参数确定时,应认真对待,严格遵照试验检测规程,并力求消除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度,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3.4.3.现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监督等环节。首先,对于施工方,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建立工地实验室,并配备相关试验检测人员,专人负责,专职质检,坚持“自检”制度。对于监理方,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三层监理,特别是“事前”监理,要防范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监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监理中心实验室的有关试验设备,以试验检测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严把质量关,从而起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对于监督方,要真正发挥作为政府监督职能的作用,及时抽检,及时验收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化解。抓典型,树典范,维护政府对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 3.4.4.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 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力度,另一个重要方面还体现在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环节上。中间交工验收的结果,直接反映了一个分部(项)工程质量的好坏以及工程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一个分部(项)工程施工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于公路工程,除了对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把关以外,还要及时对每一分部(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并进行阶段性施工总结。经验收不合格项目,坚决给予返工处理。坚持以试验检测数据说话,严把试验检测关,努力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4.几点体会 4.1.作为检测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试验检测应予以高度重视,禁止盲目凭经验施工,坚持以试验数据说话。 4.2.实行公路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谁出事,谁负责,坚决查处,决不手软。 4.3.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具有一定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是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4.4.要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队伍,实行持证上岗。 4.5.配置较先进的公路工程检测设备,逐步提高试验检测机构的试验检测能力,使之更好的为工程服务。 5.[结语] 随着我省高等级公路迅猛发展,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笔者认为作为检验工程质量的唯一有效手段——试验检测,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加强试验检测力度,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值得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上述浅见,旨在抛砖引玉。
资料管理论文:高校秘书资料管理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一、高校教学秘书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一)教学管理的参与者 高校教学秘书职责的重中之重就是为了满足高校的迎评,并在上级的领导下,依照自身的特点,遵照相应的教学规章制订适和自身的教学计划,还为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修改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就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整体方向和结构,并安排学校相关的教学、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等内容,进而制定学校的学科设置、不同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节数和教学时间等。所以说,高校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信息传输纽带,是学校教务部门与各个院系、学生沟通的桥梁,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基层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为高校领导的日常事务起到参谋作用。 (二)档案管理者 教学秘书高效细致的工作,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对维护高校教学秩序的建立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教学秘书应该掌握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资料应如何分类、怎样分类,以满足教学管理的需求。教学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以为各个院系领导搞好教学管理提供依据的档案信息,如教学规划、教学大纲、授课任务等信息;第二,为了领导了解日常教学的信息,方便领导对教学工作检查和监督的档案信息,如教学日志、教学进度、课程表等;第三,为了更好地让学院领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日常情况的档案内信息,如学生档案、成绩表等;第四,为了让学院领导更好地了解教学运行情况的档案信息,如考试试卷、毕业论文等原始性资料。所以说,教学秘书应该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使教学档案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 二、秘书在教学评估工作中工作效果的建议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是对学校某年的静态指标的考核,而是对学校办学质量、办学层级、办学水平的动态评估,因此一定要保证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绝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评估之前搞会战,整材料,那样将毫无意义。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评估中效果,其建议有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工作职责 为了进一步满足高等学校对本科教学管理的需求,从而规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必须对高等学校现有的教务秘书和考务秘书进行明确职责、规范分工管理。高校教学秘书只有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熟悉相关教学管理知识,掌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才能做好日常的工作,并且协调好与各个院系领导、老师、学生的关系。只有教学秘书做好自己管辖范畴之内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己身不立,何以言他人。所以说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以及科学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对于教学秘书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教学管理的信息量的逐渐增多,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展的需求,那就需要用计算机来代替它。这样一来,计算机便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重要且最为实用的沟通工具,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教学秘书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技能,还要充分掌握计算机技能,并且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争取把新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使计算机成为校园内一种新的教学管理途径。 (三)增强沟通合作能力 高校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信息传输纽带,是学校教务部门与各个院系、学生沟通的桥梁。工作量大且繁琐是教学秘书工作的最大特点。因此,明确自身职责,提高自身的沟通合作能力是为了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教学秘书应该发挥自身的潜能,找寻一些适合自身管理的管理手段,将自身的工作与人文之间的关怀相结合,创造相对和谐的工作氛围。由于学校教学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需要和本学院以及本学院以外的相关单位领导进行协商,进而改善现有的不足,以为学校、老师和同学更好地服务。教学秘书还要随时与老师和学生沟通,了解老师和同学对课程设置及课程运行情况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及时处理学校现存的问题,以为学校更好地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教学管理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教学秘书应当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沟通合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改善现有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领导、老师及学生的需求,顺利实现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以为高校更好地发展做出贡献。 资料管理论文:浅谈企业标准资料管理 [论文关键词] 企业 标准资料 管理和服务 [论文摘要] 简述了标准资料在企业科研、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企业应如何做好标准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服务工作。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化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同类事物达到统一,并获得最佳秩序和综合经济技术及社会效益。从这里可看出,标准是组织产品生产、工程施工的依据。随着标准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标准在科研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因此标准资料的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标准化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资料,可见标准资料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它人们可以观察和了解到整个标准化领域的信息和知识,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各级标准每隔3~5年就要修订或复审确认一次,若不及时掌握这些动态,或随时注意新的标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企业标准化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局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为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等各种技术工作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必备依据,企业必须重视标准资料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服务工作。现就上述工作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1 做好标准资料的收集 标准资料是一个统称。它一般包括:标准正文、标准的制(修)定说明、标准贯彻的宣讲材料、标准的出版发行和更改信息、标准化期刊、标准化的论文等。标准资料的收集主要是对以上这些文献的收集。但重点是收集标准的正文和与其相关的配套标准。收集的方法主要有外购、与有关单位进行交换、复制或向对方索取,以及通过标准化信息网络进行收集。收集的前提条件是:要及时掌握标准的和更改等信息;经常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发行部门、各地新华书店和各级标准情报机构取得联系;确保收集、采购的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 标准资料的收集要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出发,并保证重点,既要收集国内外先进的标准资料,也要收集历史资料,同时还要收集标准发展的信息资料。在收集标准资料的同时,要注意捕捉信息,利用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要把信息摆到企业发展的大局中来。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就是使信息能确保企业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并能随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勤于与各方面沟通,善于捕捉信息的源头,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 1.1 信息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所掌握的大量标准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整理,汲取其中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以此来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扩大营销市场,使信息变为财富,为企业增加效益。 1.2 信息是标准化活动的基础 企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贯彻实施各级各类标准,制(修)定本企业标准,在这些活动中,标准信息始终是其工作的基础。企业应侧重那些与产品标准化密切相关的信息,并确保其及时性、真实性、典型性和连续的规律性。 2 标准资料的管理 2.1 分类 根据行业特点和科研生产的需要,将标准资料按级别、类别或专业分类管理,并建卡、建账、编目、上架,以利检索查询。随着办公设备的现代化,目前已有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工作。当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时,应尽量多输入一些信息,比如标准历代替换的情况,标准在企业贯彻的情况,标准底图状况,标准的归口管理部门,标准分发情况等等。这样做不仅便于检索和查询,而且可以指导设计、制造、检验等部门正确贯彻和运用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在科研生产中的作用。 2.2 汇编 将同一专业、同一部门、同一场合使用的标准或主体标准与配套标准汇编成册,以方便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 2.3 动态管理 对已被更改、代替与作废的标准,及时地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以防止“废止”标准在生产现场使用,保证生产现场所使用标准的有效性。 3 标准资料的传递和服务 标准只有通过贯彻实施,才能使企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把收集整理过的标准资料按类别及时传递给不同的使用对象,使他们尽快地了解和掌握标准的内容,以促进标准早日地贯彻实施。为达此目的,标准资料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有关标准资料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资料传递规范化、制度化,做到资料管理、借阅、查询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定期或不定期地资料信息通报,及时地将标准资料收集整理的情况通报给有关部门和人员。 (3)定期印发标准有效目录,确保生产现场使用的标准资料的现行有效性。 (4)大力宣传标准资料信息的作用和重要性,以提高全员的标准化信息意识。大家知道,标准资料信息的技术范畴很广,只靠资料员去收集、整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动员设计、工艺、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领导及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做好标准资料信息的收集工作,这样收集到的标准信息,能密切结合企业的实际,达到服务于企业的目的。 总之,通过上述工作,标准资料管理部门才能为企业的科研、设计、生产及时提供先进实用的标准资料,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使企业获得明显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 资料管理论文:浅谈管理学理论对高校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的启示 摘要:高校外语专业图书资料室是开展外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辅助机构,外语图书资料的有效管理可以为高校外语教学科研提供强大的学_术资源支持。本文以管理学中的“破窗理论”为出发,针对高校外语图书资料的有效管理,分析了管理学理论在外语图书资料管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管理学 高校 图书资料 有效管理 高校外语专业图书资料室是开展外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辅助机构。特别是专业图书资料室,不仅可以作为外语教师教学、外语专业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储备的补充,也可以为学术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学术资源支持。随着高校的扩张,学外语的学生人数的增多,国家对高校教学科研的进一步重视,到外语图书资料室借阅的人越来越多。如何对外语图书资料进行有效管理,成为高校外语图书资料室管理员实际工作中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1 高校外语图书资料管理的作用 外语专业图书资料对于外语教学和科研的支持来自于外语专业图书资料本身的使用价值。外语图书资料保存得越完整,其使用起来越方便,就越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多的便利。然而,不论是哪个学科的图书资料,只要使用都会有磨损。如果能够对外语专业图书资料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图书资料的完整性和使用便利。那么对教学和科研是一种无形的学术资源支持。 图书资料磨损的原因总的可以分为两大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通常是说随着年份的增加,图书自然的损耗。这种磨损很难通过人为管理解决,只能依靠相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减轻。人为原因造成的图书资料的磨损,主要是借阅者或者管理者在使用或存放过程中过失或故意而导致的损坏。与自然原因造成的磨损不同,这种人为因素对图书资料造成的破坏是可以通过改善图书资料管理降到最低的。 如果能够对图书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极大地延长图书资料的使用寿命,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资料的使用价值,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从环保的角度看,延长图书资料的使用寿命,可以降低循环购买成本达到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所以,如何对图书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它的损害,是一直以来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管理学理论与外语专业的图书资料管理 2.1管理学中的“破窗理论”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外语专业的图书资料管理也是管理的一个分支,针对不同的管理问题,多年来学者们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其中,有的经典理论可以运用到外语专业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破窗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得羞愧。”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多年前进行的一项试验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一般来讲,“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人类行为在心理学意义上的从众性和暗示性。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的行为均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尤其是那些没有得到及时制止的不良行为,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严重时可导致他人不加思索地接受某种思想或行为;另一方面,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差的环境和“破窗”一样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破窗”主要助长人们产生三种心理:“颓丧心理”,“继续破坏心理”,和“投机心理”。第一种“颓丧心理”,是讲人们对于公共产品的一种普遍心理,即只要是公共性的物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管其状况如何,不会主动给予关注。第二种“继续破坏心理”,是指人们对那些已经破损的东西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不会主动维护,反而使状况更加糟糕。第三种“投机心理”,指看到别人有机可乘或者占到“便宜”的时候,自己也会去投机占便宜。 不可否认,这些都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也由此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普遍的想象。这也提醒人们,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越是好的环境,就越能得到人们的保护和珍爱,而越是破旧衰败的环境越容易遭到人们更加严重的破坏。所以,重视并注意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破了“玻璃的窗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破窗理论”的本意及价值之所在。 “破窗理论”所带给管理者的启示是要及时有效地对管理对象的完好进行维护与修补。之所以强调“及时”,是因为及时地恢复管理对象的完好,可以避免被管理者和管理者及其他人由于心理暗示而对管理对象进行进一步破坏。 2.2“破窗理论”与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的关系 任何事物一旦被破坏过,无论如何都会留下被破坏过的痕迹。被破坏的管理对象恢复得越好,在后来的环境中被故意或有意破坏的可能性就会越低,管理的目的就越容易实现。在图书资料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对象、图书资料、在借阅和存放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破窗理论”所提到的问题。 首先,从高校外语资料室的外语专业图书资料本身看,外语图书资料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由于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使用者使用时不会非常用心的爱护。而且,当外语图书资料向教师和学生开放时,管理人员相对于众多的借阅者而言是非常少的。这样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不可能真正地对每一本图书资料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管理。在此种情形下,外语图书资料处于一种被借阅者随意处置的境地。 其次,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的使用得不到完全的监管导致其受破坏的可能性极大增加。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对图书资料的人为破坏在客观上都会降低图书资料的使用价值。如果有外界的监督和管理,这两种人为破坏发生的几率会有所降低。然而,由于现实的局限性,工作人员有限,外语图书资料管理员不可能对每一件外语图书资料的使用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理。外语图书资料能否得到较好的使用和保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借阅者个人的素质和行为。因此,在无人监督和管理或者监督和管理相对减弱的情形下,外语图书资料被破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再次,在现实生活中,与“破窗理论”是相吻合的。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的破损程度和速度呈现“越破,破得越快”的情形。当一本外语图书资料非常完好时,借阅者会小心地使用,这时图书资料的折旧速度很慢,使用时间相对长一些。而一旦图书资料出现被破坏的痕迹,短时间内它将进一步受到更严重的损坏。越往后,破坏的程度越严重,使用的时间大大缩短,直至不能使用。而且破损的外语图书资料对于使用者来说也会有不良的暗示作用,让使用者不爱惜图书资料。 综上所述,“破窗理论”不仅可以介入图书管理,而且应该介入外语图书管理,这不仅是外语专业图书资料有效管理方面的要求,同时也是顺应科学发展观,在当前社会资源紧缺状况下节约自然资源的必然要求。 2.3“破窗理论”对外语专业图书管理的启示 根据“破窗理论”,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中,对外语图书资料管理员的要求就是就是要对外语专业图书资料进行及时的检查、修补,以保持图书资料的完整和阅览环境的良好整洁,这样,就能避免因“破窗”心理而导致破坏性行为进一步发生。所以作为直接负责外语专业图书资料借阅和存放的管理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归还和即将存放的外语类图书资料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外语图书资料是否有破损的情况。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的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图书资料管理中,使得原有图书管理工作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出借和归还图书资料时,往往只需工作人员扫描条码即宣告出借或者归还工作结束。但是,在高校的外语专业的图书资料室里,由于教师学生的需求量大,出借和归还资料比较频繁,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先进的电子技术没有被广泛应用到教学院系的专业图书资料管理中。所以导致工作人员在借出或归还的这两个关键工作环节中,往往忽视了对图书资料破损情况的检查,导致了“破书”破损的几率变大。因此,在外语图书资料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应用“破窗理论”,还要求在外语图书资料出借和归还环节中工作人员认真检查图书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图书资料是否有新破损的情况。这种及时的检查不仅可以对不良借阅者进行相应的惩罚或者可以要求造成破损的行为人进行相应的赔偿,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图书资料新的破损,并在第一时间采取必要的修补措施。“及时、有效”地对外语图书资料进行修补,就是避免“破窗理论”的暗示心理和从众心理导致破坏性行为的进一步发生,从而保证外语图书资料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3 结语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把“破窗理论”这样的管理理论应用到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并不必然地意味着外语专业图书管理工作就此一劳永逸。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的使用寿命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被延长,进而达到最优实现外语图书资料的使用价值这一目标。实际上,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任何单一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都不能完全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破窗理论”在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中也是如此。因而,在运用“破窗理论”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究其他合理的管理方法。比较妥当的做法是从实际出发,按照管理理论的要求,因地制宜,根据外语专业资料室图书资料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外语图书资料的使用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有效配置。 资料管理论文:vc++文档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本系统使用mfc提供的文档视图结构为主体框架,用xml文挡进行数据的储存,实现对各种资料的管理。第一部分是实现对用户界面操作的响应,这部分主要是使用mfc提供的不同的窗口类,即框架窗口,视图窗口,对话窗口以及控件来实现用户操作界面的主体框架的实现。第二部分为处理具体事务的模块,实现用户对资料的管理和使用。第三部分是用xml编写储存结构,这部分主要是设计xml树和对其存储和读取的具体实现。 利用本系统可以管理自己的各种资料(文本的和电子的), 对每一份资料均有命名,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归类,指明各资料的存放位置,可以给每一份资料指明关键字,便于用户查找资料。若是电子资料(如电脑上的文件),可以通过鼠标点击直接打开文件。整个系统实现了最初设计的各种功能,并能够快速方便的帮助用户查找到需要的资料信息,整个操作界面简洁和实用。 关键词: mfc;xml;框架;窗口 3.2系统开发环境 3.2.1 系统软件环境 本系统采用的软件工具有: 操作系统: windows xp 开发环境:vc++6.0 3.2.2工具简介 vc++6.0在提供可视化的编程方法的同时,也适用于编写直接对系统进行底层操作的程序,其生成代码的质量要优于很多其他的开发工具。vc++6.0所提供的基本类库mfc,对windows所用的win32应用程序接口进行了十分彻底的封装,这使得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完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进行windows编程,从而大大节省了应用程序的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而且,其强大的调试功能也为大型复杂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排错手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视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愈来愈多的人开始研究并应用可视化技术。所谓可视化技术,一般是指软件开发阶段的可视化和对计算机图形技术和方法的应用。vc++是一个很好的可视化编程工具,使用vc++环境来开发基于windows的应用程序,其界面更友好,便于程序员操作。开发环境是程序员同vc++的交互界面,通过它程序员可以访问c++源代码编辑器、资源编辑器,使用内部调试器,还可以创建项目文件 3.3系统概述 软件主要提供的功能包括:资源管理方面——添加资源,删除资源;资源浏览——按照目录,按照搜索。因此把软件大体分成三个部分进行实现:第一部分: 用户界面。包括整个程序的框架,以及用户操作的接口设计等即就是实现用户界面的部分.第二部分:用于处理事务的模块.包括用户添加,删除,修改资源,用户通过目录浏览,通过搜索找寻,通过自己的收藏夹进行资源管理等业务逻辑的实现。第三部分: 用于进行数据物理存储的模块。使用xml文档进行数据的存储,所以在实现的过程中,xml的操作成为了这个模块的主要工作。 文档资料管理系统是为个人管理自己的各种资料的软件,首先将资料分为电子资料和非电子资料;电子资料主要包括自己电脑上面储存的例如:电子文档,电子书籍,影像资料等各种电子资料。非电子资料包括书籍,影碟,光碟等实物资料;对每一份资料均有命名,可以使用书名来指代这本书,也对每一份资料加了关键字和注释,便于后面需要时候准确的找到需要的资料。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归类,如划分为vc++资料,windows类资料,影像类资料等;指明资料的存放位置,若是电子资料(如电脑上的文件),可以通过鼠标点击直接打开文件,对于非电子资料和非本机子上的资料,在注释内注明其放置的位子,便于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系统也有增加,删除,修改等工具条:增加是在有新资料需要用本系统管理的时候,可以通过它来增加。删除是对无用的资料进行删除。修改是需要对已有的资料增加一些说明的。另外也有目录,搜索和收藏夹等功能。系统也在最下面的窗口有一个对选中的资料有一个类似统计的显示,便于使用者,更加方便的使用本系统。 4文档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 4.1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用户的资料日益增多,而这些资料可能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它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张光碟,也可能是个电子文档。如果稍有疏忽,资料的存放位置失去了某些特征,例如,某些电子文档你可能放到了一个目录下,而另外一个文档你却放到了其它的目录下。当你需要的时候,将难于准确迅速的找到,更谈不上有效的查询和管理了。总之,资料属性的多元化和数量的增多给管理这些资料带来了很多不便。 文档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它将满足用户对资源的管理:增加,删除,修改,搜索及查看资源。具体说来,该系统将具备下面的功能: (1)增加资源——用户能够添加一个资源,该资源可以是电子资源(比如pc上某个目录下的一张图片)或者是非电子资源(例如书桌上的本书)。添加该资源后,用户将可以通过该系统直接管理和使用该资源。 (2)删除资源——用户能够将系统中的某个资源删除掉,从而放弃系统对该资源的管理。 (3)修改资源——当某个资源的属性发生变化的时候(例如存放位置发生变化),用户能够选中某个资源,对其属性进行修改,以反映这种变化。 (4)搜索资源——用户能够通过提供资源的某个特征属性进行查找,获得相关的资源。 (5)查看资源——如果所选择资源为电子文档,用户将能在系统中直接查看该资源。 资料管理论文:北京市数字城市地质与地质资料管理 1.北京市数字城市地质与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现状 1.1工作程度 “十一五”期间,北京城市地质工作概化地质内容,强化多参数的功效,使地质工作向实用性,科学化方向迈进。逐步实现由资源地质向多目标、多参数地质转变,由平面地质调查向立体地质调查转变。在三维地质调查、地质环境评价、综合研究、成果表达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方法技术体系。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内容丰富,涵盖了与城市有关的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环境地质等全面的地质调查内容,对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环境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建立了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的城市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平台。为北京市的科学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及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了信息服务与决策平台。 完成了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 是全国首批城市地质调大项目六个示范试点之一;加强数字地质模型的建设,与国土资源部顺利完成了模型的移交;矿政管理“一张图”调研工作积极开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张图”建设方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对地质工作需求程度的战略研究,完成大兴、延庆两区县农业地质调查;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成地质档案馆内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建立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体系。 1.2 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在地质勘查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科技先进为导向,十分注重调查方法技术的研究与总结。但由于传统的地质调查项目和信息化工作多是按专题方式进行, 在标准制定、数据建库、管理及分析评价等方面往往只涉及单个专业,针对全市范围内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和共享来说这些系统数据不够全面、功能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针对城市地质信息综合应用和服务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1.2.1地质工作项目掌控力度不够,不能保证地质资料全部入库。许多地质工作项目,包括国家出资工作项目,地质资料主管部门不掌握情况,无法监督项目结束后正常汇交地质资料。 1.2.2地质资料汇交没有实现全覆盖。目前汇交的地质资料仍以区域调查资料、矿产勘查资料、水文地质资料、灾害评估等传统地质资料为主,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查资料还没有纳入汇交范围。 1.2.3地质资料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为保护资料汇交人的权益,对非国家出资形成的地质资料设置了最长10年的保护期。能够提供公开利用的地质资料数量有限,并且是设置保护的这部分地质资料往往是社会关心的急需利用的地质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的能力。 1.2.4地质资料数字化标准不够细化,为项目的实施、汇交以及相关项目的整合、汇总工作带来的很多困难。 1.2.5地质资料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功能低下。专业地质资料馆数量少,人员编制少,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全,资金、设备不足。大部分仅具备资料保管功能,无法实现数字地质资料馆功能,影响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功能的提升和扩展,不能适应首都建设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 2.“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数字城市地质与地质资料工作需求分析 以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为标志,北京市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世界城市”新目标的提出有助于凝聚共识,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分析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数字城市地质与地质资料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包括已开展工作的延续需求和可能的新需求。 2.1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建设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贯穿城市发展的始终。同时城市地质环境特征在空间上的复杂变异性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特征,为城市环境地质学的信息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传统的方法与手段,要么无能为力,要么因简化而缺失大量的信息,导致成果可靠程度的降低。更为不利的是,传统的处理方法其成果缺乏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必须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有效地解决面临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如何及时、准确地了解城市地质环境的变化信息,建立快速反应的科学决策体系,构建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趋势。 2.2地下空间资源的安全开发明显受地质三维结构制约。“十二五”期间北京将继续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线网,在全面建成地铁4号线、5号线、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等基础上,还要建设更多地地下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也已提上议程。这些工程建设均需要对地质三维结构掌握的十分清楚,地质三维结构制约着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安全性。 2.3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的主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信息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地质资料被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开发、国防建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农业、旅游等方方面面,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地质工作从资源保障为主转向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地质工作。一方面通过地质工作功能结构的转变,提高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国家和社会更多地感知地质工作的多元服务及其效用,这就需要加强公益性地质信息的披露,地质资料信息化是实现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手段。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广的需求。 在城市地质数据采集与处理这一环节形成了“历史资料搜集、整理、数字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做到了对所有地质资料的分类、整理和数字化,为进一步处理奠定了基础;城市地质数据管理维护为图形、影像、表格、文档等各类数据的入库、转换及添加、修改、删除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确保了各类城市地质资料及时、准确和动态更新;城市地质分析评价为各类数据的专业分析评价及可视化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将二维gis、三维gis和城市地质分析评价相结合,实现了各类数据的集中管理、查询、专业图表生成、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等功能;城市地质信息共享与服务为各类城市地质信息、资料、成果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门户,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城市地质信息公开、共享和社会服务;城市地质成果的汇报与展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城市地质信息展示、交流平台,可通过平面模式展示城市地质数据中心的所有信息和成果,并可通过立体模式展示北京市地下空间地质模型、构筑物模型等。 3.“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数字城市地质与地质资料规划部署建议 把握城市发展急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加强基础,突出应用,以保障城市地质安全为核心,以信息化为主线,以数字化三维地质信息系统为平台,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快速提升地质工作服务能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服务。 3.1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地质”建设。在现有多参数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基础上,丰富补充工程地质资料,充实市政建设和地面测绘信息,推进系统升级和功能对接,加快建设“数字城市地质”。完善“北京市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加强地质信息集成,使其具备多功能、多层次、多专业和多维度的特性;开展城市地质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地质勘查数据及工程勘察数据的分布式管理;构建北京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及相关属性模型。 3.2加强地质资料管理。认真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加强地质资料管理。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管理各项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建立地质项目数字化成果标准,完成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对其中应数字化的重要地质资料进行数字化,并建成相论文数据库;完成现有各类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整合并做好更新和维护,初步完成市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的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标准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和互联互通的网络服务体系,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多元化;及时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逐步推进社会发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 积极推进“矿政一张图”工程建设。采集处理现有数据,建立统一的矿政管理基础数据库;整合现有系统,实现矿政管理业务的联动电子审批;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动态监管体系。 理顺地质资料馆的管理体制,成立省(市)级地质资料管理专门机构,使地质资料馆成为政府部门直属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强化地质资料管理的地位,赋予全国地质资料馆和省(市)级地质资料馆对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的业务管理职能,重新树立地质资料馆对地质资料业务管理的权威。 4.相关措施建议 高度重视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的建设,满足政府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公众等三个层次的不同需求。建立完善数字城市地质实施领导责任制,明确数字城市地质实施、评估及监督管理的主体单位,确保规划任务的逐步落实及规划项目的有序实施。 建立地质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基础性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由中央财政和市财政共同支持。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评价、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战略性地质资源勘查等的投入,通过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鼓励企业紧跟市场需求,实现地勘投入多元化,保证规划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整合规划任务,实施重大工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项目实际,制定规划重大工程实施管理办法,严格实行项目公告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注重组织、质量、进度、资金和信息化等管理,建立严格的工程责任制和考核制,强化从立项、实施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管。加强跨部门协调与合作,促进示范与推广的有机结合,实现重大工程的既定目标,支撑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研究制定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查资料汇交机制,促进工程勘查地质资料的汇交。研究解决地质资料保护与提供利用的矛盾,研究建立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使资料汇交人积极主动汇交资料的机制,减少申请保护地质资料数量,最大程度的提供利用。 资料管理论文:与时俱进做好高职院校教学资料管理工作 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是一所学校发展壮大的根本,只有在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下,加上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和尽心尽责人民教师,一所学校才能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一、做好教学资料规范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和实物等不同形式的资料都可归纳为教学档案,教学资料除了传统的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在高职院校中还有各种实物材料,如学生在实训操作中留下的作品等,这些都要进行规范的收集及归类整理,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的教学档案。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各种教学资料不仅是教学过程的记录,更是教学经验的累积,也是学校制定未来发展计划、开展教育研究、探讨教育规律的重要依据。做好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归档工作,是巩固教学成果、记录教学改革、培养专业人才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资料保存不当,造成了损毁、流失,不仅会给学院的教学管理造成损失,也会对各方面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作为教学系部的工作人员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对各种纸质和电子资料的管理工作,做到管理规范,整洁有序,方便查阅。 1.规范的教学档案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校的教学质量,影响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学档案来提供依据,通过对教学档案中有关内容的分析、总结、预测,从宏观上可以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更好地安排师资,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 但是有部分老师对教学档案不够重视,比如不认真填写、不按时上交教学资料,更有甚者弄虚作假。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宏观的策略制定。 2.规范的教学档案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教学过程的根本,有完整的教学档案就意味着有了众多的经验累积,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便可以为以后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每学期老师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定,教案的撰写等工作时,都或多或少要参考以往的资料,争取日益完善。倘若没有规范的管理教学资料,老师们便无从查阅,无法参照,更谈不上经验的积累,教学质量的提高。 3.规范的教学档案管理能有效地为全院工作提供资料。任何一部校史都是该校教与学的发展史,校史既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成绩,也反映了该校科研能力和发展过程,而系部的各种教学档案资料则是真正的第一手史料。 4.一些奖惩材料、思想汇报材料等在一些人看来不重要的资料,资料保存实际上也可以让学院领导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为师生解除包袱,全身心地投入教与学过程。 比如及时 二、系部教学资料归档要求 系部教学资料虽不全是学院正规档案,也要求尽量全面系统的收集和规范的管理,以便于重要资料及时上交学院档案科。 我院对系部教学资料的收集,都是定在每年的9月进行,具体有以下要求: 1.真实性:各项资料要真实、可信、有据可查,要详实,突出特点。 2.规范性:资料的手机、整理、撰写、归档要统一规范,数据统计要符合要求。材料的目录设置、文档格式、立卷归档及材料的保管、移交都要符合学院的规定。 3.有序性:所有资料要分类准确,编目清楚,排列有序,整齐美观,调用方便,查找无误。 各种纸质的教学档案材料一般都要求长期保存,为了便于长期保存,各种教学资料档案一般均为打印形成,不能打印的则要求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书写,字迹要工整,图文清晰,并装订成册,像教学日历、教学任务书、课程安排表、学生实习有关材料、教学检查座谈记录、听课记录、学生毕业论文及论文设计、各种考试试卷、实训实习报告等,我们一般要求保存五年以上,作为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于每学期期末前对各种教学资料进行一次系统的清理及归档。 三、系部教学档案收集的具体内容 1.教学质量管理方面:教学督导、听课记录、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师评学;教学研究、教学观摩、考试管理(试题及答案、试卷分析、成绩统计与分析);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其它社会认证的职业资格考试成绩。 2.师资队伍管理方面:教师名单、教师分类信息、教研室组织建设与活动;教学任务的安排与统计、教师酬金(津贴)管理、教师服务。 3.教材与教学资料管理方面:征订教材目录、自编(合著)教材、讲义;普通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实验指导、实习指导;教学资料、习题集、优质教案、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集、学生各种实训课程的作业(作品)集。 4.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实训、下企业实习、社会实践调查、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组织与管理、实训与实习记录、实训作品的收集归类、教学实训设备登记、财产帐目、实训教学评估等。 四、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料管理效率的途径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实现档案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1.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应抓住计算机技术革命带来的良好机遇,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2.利用计算机光盘刻录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存贮密度,使其存贮的信息量增大,提高贮存、收藏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当然在光盘存贮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尘、防热,使资料能够较长时间保存。 3.我院从2006年全面推行办公网络自动化,老师有自己的专用内部上网号,大量文字资料通过网络快捷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也为资料的查阅收集提供了方便,借助这一现代技术,学院的各种文件通知能迅速的让每个老师知道,也使资料收集管理效率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如今,大量的资料通过内部网络的形式,进行查阅检索,资料收集整理更加有序全面。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充分利用好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这也是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 总之,建立教学档案,不仅是为了保存和管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为宏观的教学决策、微观的教学管理及教学科研服务,而且也是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资料管理论文:刍议新时期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的规范 [摘 要]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的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其不仅涉及的部门多,而且其涉及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方面也比较广,也是建设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的好坏对现在和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目前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造成工程资料不真实、不完整、质量达不到要求,其不仅严重铁路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和对施工质量的评估,而且业也也严重降低了资料的价值。因此加强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规范化,完善管理制度是目前资料管理中平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针对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规范工程资料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建设 工程资料 管理 规范 引言 工程资料是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也是对工程进度、使用、维护以及改建的重要的原始依据,随着铁路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工程资料在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一份真实完整的技术资料,不仅能够有效反应出工程施工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而且也是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和检验的重要的依据[1]。所以,规范管理铁路建设工程资料是铁路建设管理中最为基础的工作,也是实现铁路建设项目目标的保证,对保证铁路建设的工程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资料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目前来说,在我国的铁路工程建设方面中,资料管理方面不尽人意。资料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的现状摆在我们的面前,而且各类工程资料的管理不统一的现象也比较厉害,各自为政。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在一线的施工单位都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统一参照标准,资料的重复、归档、存储、维护等一系列的过程环节均普遍存在问题。这些无疑会给铁路工程建设带来工程进度方面的不利。对于资料的管理在工程类方面来说可能引不起太多的重视,因为他们多是注重在工程实施的实践过程中。其实不尽然,工程资料的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在此方面我国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作出了相关的规定。首先工程资料管理是施工进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工程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些列环节中的档案记录不可或缺的关键性通行证。对于基建文件来说,它表明了工程的合法性,明确力工程多方的义务和权力,也是工程展开的工作依据,在竣工的时候,文件的验收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具有关卡作用。工程监理资料方面可以为监理单位提供一定的自我保护、赢得客户业主的信任等;工程施工资料方面,它可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使用功能,为提高工程资料方面提供重要的影响。竣工图方面,它的管理将有助于日后的工程的改建、管理、扩建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否则将导致工程无法竣工验收。由此可见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资料管理标准不统一 无论是在项目业主、还是施工企业及档案接收单位,或是监理对业内资料的管理标准不统一,各有各的标准,使得工作上出现主动的不规范,易于出现混乱。也使得相关的管理以及评价出现统一的基础。以表格为例,即便是在同一个工程之中也会出现不同标准的情况,更别提不同的项目和部门了。有时候即使相关主管部门下发统一标准的表格,但是相关的操作人员也会出现操作上的不同,会依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变动。对于表格填写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签字回出现不同的情况,可能符合标准。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认识上的不同造成的,相关人员或者是相关的部门未能对标准给予足够的重视[3]。 (二)缺乏统一的培训 相对于大部分施工单位来说,施工项目内外业是经常分开的,对于业内人员来说,他们没有实践性的经验作为支撑,所以说对于工程施工现场是不怎么了解的,即使他们与相关的人员相互沟通交流,还是不能够达到预定目标要求的。这就是内业资料缺乏准确稳定性以及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相关人员的培训的缺乏也是导致资料管理不规范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样极易造成内业资料不合格而出现返工状况,给人力、物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耽误工程的进度。 (三)工程资料编制不规范 工程资料具有成套性的特点,完整的工程资料其不仅能够反映出工程的所有的文件和资料,而且对工程的施工情况以及今后工程的修建等具 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铁路建设项目工程的工期长,资料产出的部门多,人员流动大等造成工程资料交接不彻底或者出现无人收集而导致资料丢失的现象。并且在工程资料编制的过程中,很多资料人员同时承担着几项工程的资料编写,造成工程资料编制的质量和规范性造成问题,加上有些编制人员的能力以及业务水平有限,所以造成工程资料编制的深度和广度也受到影响。 在铁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所用的水泥、钢材以及防水材料,机械设备材料等一些重要的材料也需要纳入资料编制中。一般这些资料都是从检验出厂的合格证到材料试验报告等资料。但是由于当前市场机制不健全,从而造成资料不完善,进而对工程资料的收集和管理以及完整性造成影响。 (四)监理人员对工程资料管理认识程度不够 目前铁路建设监理人员由于对工程资料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所以导致对相关工程资料签章前对内容没有实施认真的审查,甚至出现不看内容直接签字,因此造成建设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存在的疑难问题,如隐藏工程检查记录的时间晚于竣工验收时间或者竣工验收记录的内容与实际不符等严重的问题。铁路建设中施工监理的目的主要是为建设方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项目服务,帮助铁路建设单位对工程的质量,工程的进度以及投资等进行控制,监理工程人员对工程资料附有监督检查的责任[6].其在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监理人员对现场签证工作的把关不严,还有一些监理人员随意在建设工程资料上签写意见或者结论,或者只是签个字而已,从而造成工程资料不能及时有效的生成,不能有效反应出铁路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甚至出现丧失应有的法律凭证的作用。 三、规范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的对策分析 铁路工程资料管理是铁路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而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涉及到工程设计、施工、竣工以及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劳动成果。因此完整,准确的技术资料是组成施工,编制竣工文件和施工总结的主要依据,是真实考核施工单位技术质量管理水平,是保证工程各个环节达到标准,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因此规范建设工程资料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其中规范工程资料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实施统一管理的标准,加强对工作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 首先这表现在工程开始的初期阶段,为了预防出现相关工作标准的不统一,上级主管部门要根据需要进行组织培训工作,把工程资料的各项要求明晰清楚,呈现标准的规定以及相关的要求。其次是使相关部门填写资料样本,然后由各施工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及资料管理员对填写的样本共同确定研讨,与此同时业主、档案接收单位沟通最终确定后,最后形成统一的技术资料编制模块。以保证工程资料管理实施统一的管理,实现工程资料管理的规范法。 在工程开工前, 应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保证业内资料标准的规范化,同时它也可以避免业内相关工作的盲目性,为工程工作的开展减少阻力和不必要的失误以及损失,进而提高工程的进度以及相关工作的效率。还应该不断提高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责任心,还可以在工程施工前对工程的各项环节配备专门的工程资料管理人员对资料进行跟踪编制,收集,及时做好分项分部质量验收评定等原始记录,从而做到资料的编制与工程施工的进度同步,做到内容连贯,齐全。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资料管理人员想要做好管理工作,不仅要懂相关的管理知识,档案管理知识,而且还需要懂得网络技术、传播技术,综合各类技术编制出适合工程资料管理的应用程序[7]。尤其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资料管理人员首先要掌握电脑网络技术、才能对网络上的相关的信息应用来,使工程资料查阅以及利用更加方便,快捷,准确。 (二)制定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范本 我们也可以在范本制定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也就是建立业内资料的范本,在相关国家制定的指南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工程内部实际需要进行的精细化来加以完善,以给出详细的规定标准,同时辅以示例,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推广应用。同时对其它如监理签认语方面以及相关签认程序流程方面给予统一的规范标准,使得它成为一个范本,从而从初始环节上给予资料管理规范化提供保障。并且还应该统一 完整工程资料用表以及 质量管理等重要的工程资料用表,还应该结合铁路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施工的需要,保障落实质量责任制度,并根据不同的施工项目类型,专业种类,制定统一的表格,并以标准的格式固定下来,以能够为工程资料的归档、表格的填写以及法律签署等进行指导,真正做到权威性、科学性、标准性和可操作性。 (三)以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标准为依据 在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中,首先应该以满足“项目档案四个作用”为依据,采纳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并且由于铁路建设项目的环节多、涉及的专业领域广、管理者多,所以形成的工程资料文件相对也非常多,针对这种情况,铁路建设部门想要做好工程资料管理工作,首先应该满足原始凭证作用、原始科技和生产信息存储以及技术管理作用,并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和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组成编制和管理小组,以保证铁路建设工程资料在立项、招投标、设计、施工以及监理、竣工等活动中的工程资料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管理,以保证工程资料的完整性[8]。 (四)保证建设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真实性是工程资料的灵魂, 铁路建设工程资料中所出现的数据以及相关内容应保证准确真实并且能够反映功工程实际情况,不真实的资料将会将人们引入误区,并且资料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原则,不能出现为了偷工减料而隐瞒真相,更不能为了追求高的工程质量等级,而歪曲事实的现象。必须坚决杜绝原始记录采用后补造假的做法[9]。在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中还应该严格执行见证取样的制度,坚决不能出现对制作十块的样板专门加工,一旦存在问题,则不仅不能作为资料使用,并且也将会造成工程资料的混乱,甚至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为了保证工程资料的准确性,在检验、审批以及分项工程质量评定中,必须到现场实测检查,坚决不能出现闭门造车。对于隐蔽工程、分部工程以及竣工报告等技术资料在检验审批中必须有监理人员本人签字,不能出现他人的现象,并且坚决不能出现随意涂改,以免降低资料的使用价值。而且为了出现监理人员不按照标准进行检验审批,则应该制度相关的责任制度,用法律法规、行政奖励为手段,明确权责利的关系,从而保证工程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五)完善工程资料管理制度 铁路建设工程是有多专业联合而成,其不仅技术复杂,而且也包括从铁路建设工程合同的签订,工程准备以及工程施工和工程竣工等多个环节的工程资料,这些资料又产生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涉及每个专业的工程施工,也切实反映工程建设的质量。这就要求全面加强管理,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度,并有各级部门负责,并配备的工程资料的安全的设备和库房。建立完善的工程资料管理制度,并制定出可操作性的规范性的文件,以为工程资料管理达到规范、标准和统一提供保证[10]。工程资料管理中应该随着工程进度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并且还应该按照专业归类,认真书序,保证准确真实,落实责任追究编制,并保证措施切实可行,建设单位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如果发现管理人员随意更改或者伪造等现象,则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对于情节严重人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结语 铁路建设工程资料管理是一项相对繁琐细致的工作,工程资料的形成也涉及到各个专业技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是一项复合性的工作。铁路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工作进一步的深化使得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符合它的现实的高要求[11]。内业资料管理的规范化对于相应的管理加强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所以说我们应该在实践过程中要进行总结探索,以使得工程管理工作更为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它的实施和进行也将会使得铁路建设、交接、维护等工作方面更加的顺利,避免返工浪费时间。另外各个工程建设项目方面也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对于资料的查询也会变得更为快捷,也会大大提高铁路的建设管理水平,进而促进铁路建设的进一步的发展。 资料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监理档案资料管理问题及措施 摘要:由于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内部也逐渐朝向数字化环境建设,然而传统的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监理档案、资料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所以在电力行业开展档案资料的管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批判、提出如何创新档案资料的管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对电力行业未来资料档案的管理情况,以及未来工作过程中的优化工作的实施带来方便。 关键词:电力工程;监理;档案资料;管理;优化 一、电力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信息化意识不强 由于电力工程档案资料在管理中,不太受到企业的管理人员的重视,在潜意识中弱化了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性,是对于档案资料管理的质量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再加上当前各个部门都在构建信息化的模式管理,但是档案管理部门始终缺乏信息化建设,这也是因为弱化了档案编制的功能导致的,让监理公司缺乏全面深入企业项目开发环节的研究,对于数字并不敏感,缺乏配套技术的辅助,信息化建设就算是实施起来,也是过于表面的而进行应用,没有深度挖掘电力工程发展特点进行改进。 (二)缺乏实用,未能完善档案编制成果 企业由于档案的编制工作是需要主动的去挖掘资料,开发资料资源,能够在未来需要使用时,快速的进行查找和确认,是一种主动性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电力档案的编制和研究缺乏实际的而有效转换,无法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虽然一些企业在档案部门初期也曾经撰写过一些编制研究,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经营中,档案的管理工作太过于复杂,资料的收集也非常繁琐,所以对于编制档案研究成果,辅助企业生产发展的工作就无限期的被耽搁。 二、改善电力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措施 (一)推进信息化工作,加强档案资料管理 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部门档案的编排管理。首先,制定方案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设计一套完整的方案,按照工程大类进行分类:变电、线路、农网、配网等。按照资料的数量不同进行案卷的整理和分装。其次,组织相应的案卷信息化机制,对于企业的材料收集工作,以及档案资料的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按照提供的资料和实际部门的工作情况组织信息调查。由于一些工程技术材料都是成套的,所以根据工程档案的特点对工程技术文件的数量进行录入,加强管理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案卷分类进行录入。再者,进行案卷机制的组成之后,要按照文件材料的隶属关系,在信息系统中编制编目。方便日后资料的查找和材料的使用,先排列文字,随后排列附表。反映技术材料的问题,按照目录的隶属情况,在原有目录中进行记录,最后对案卷进行编目工作。 (二)加强制度构建,制定档案管理章程 由于档案工作,是电力企业在开展项目工程时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为了能够保障未来电力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管理编制工作。电力档案管理工作是与电力企业工程项目息息相关的,需要重视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坚持档案工作和建设的开发。在档案管理中,按照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充分细化各个项目环节的竣工资料,按照时间和分类的区别,将资料编制整合,进行移交。通过电力工程的档案管理,应该有效的与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相联系,以及与工程中选取的材料标准,构建标准,验收标准的要求相一致才能够开展验收工作。在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时,需要的一体化的流程操作,从文件资料的采集、到最后档案、文件的装订成册,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进行管理和监督,完善工作化流程。 (三)提高专业技能,提升人员编制水平 电力行业的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应该把将资料编制、整理、归类、清点、数据记录等知识深度挖掘、整合和理解进。这不仅仅需要考验传统档案部门人员的编排、整理、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还需要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最大化运用,健全电力企业的内部的规章流程和工作守则,同时加大对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档案人员对于档案资料的责任感,同时做好分类工作、整理档案资料、开展立卷管理工作。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充分了解企业营业的涉及专业知识,能够从企业施工的各个环节,开展文件范围的选取和清点。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和指导工作,对于单位的文件包进行有效的调查,确保在不同项目在竣工后,仍然能够将档案牢牢控制。 (四)加强全面接收,做好档案归档手册 对于电力行业的不同类别的档案资料的进行定期清点活动,制定计划,严查审核各个环节的档案资料是否完整、准确、具有规范性的卷案质量,逐页进行点查。分批录入数据。对于过程的隐蔽工程资料进行跟踪记录,不合格的案卷应该尽快提出改善建议。编制归档手册的采集和记录项目施工竣工之前的记录工作,提供资料的阅览,并且在相应的复杂文件进行收集和备份。在整理系统文件时,最重要的是需要掌握资料的先后逻辑顺序,方便日后的查阅情况。对于工作人员在对外借阅和归还资料档案的操作上,也应该将资料的借出要详细的记录,人员所在部门,借还日期,将逾期未还的情况落实,随后催促相关关联方尽快将资料进行补齐。 三、结语 当前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电力工程监理档案资料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信息化的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研究在电力工程企业的档案资料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问题,针对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电力工程企业的档案资料管理的研究和创新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青云 单位:广西正远电力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资料管理论文:高职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明确了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知道工程在什么进度需要哪些资料,确定了以编制“施工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表”为主的教学内容,实践了以实训为主的教学方法,探索了学生提交实训作品、具体提问作品内容的考试方法。 关键词:高职;工程;资料;课程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是针对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普遍就业的资料员、施工员、材料员等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所开设的一门职业岗位必修课程。工程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职责中都有资料管理的内容———90%以上的工程资料都是由资料员以外的人产生的,如安全员负责安全资料,造价员负责造价资料,材料员负责施工物资资料,施工员负责施工记录和施工试验记录及检测报告,质量员负责施工质量验收资料。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学习填写各种资料表格,还是要知道工程在什么进度需要哪些资料? 一、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改革 1.当前工程资料存在的问题。工程资料是伴随着工程产生的,它是工程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工程质量验收的重要依据,是开发企业资源的基础,是维护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的手段。鲁班奖是我国建筑领域的高级别奖项,它对工程资料的要求是“工程资料同步完整,工程资料记录齐全,真实有效,签字齐全”,复查组到一个申报工程复查时,要查看工程的全部档案技术资料。我国当前工程资料造假现象严重。吉林省延吉市城建档案馆李秀梅、林楠在《浅析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常见问题及规范管理之措施》中指出了当前工程资料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1)资料不真实、弄虚作假。(2)技术文件不完整,其深度和广度达不到现行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3)施工物资质量证明资料收集不全。2.当前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任务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不少人认为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任务在于教学生填写各种施工资料表格。如《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教学初探》认为“鉴于建筑工程资料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建筑工程中所有的子专业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资料系统,如何将分散、复杂的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内讲述给学生,是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也把学生填写表格资料作为教学重点。3.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任务。王海民、尉胜伟在《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提出“若缺乏交流或不能严格按现场施工进度同步进行,施工资料的纵向(指某人整理的某部分资料)和横向(指各工种间的施工资料)就很难闭合,包括施工员、资料员、监理人员的日志所述内容,亦应闭合”。 二、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明确了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知道工程在什么阶段需要哪些资料,教学内容就以施工资料(即C类)为主,编制“施工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表”,其他内容则可以包括施工准备阶段文件资料管理(即A类)、监理资料管理(即B类)、竣工资料管理、资料归档利用、工程资料信息化管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软件。以编制“工程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为主要教学内容。工程施工是按照分项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部工程的顺序来推进的,工程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表包括了从地基与基础工程到节能工程的10个分部工程,共71个子分部工程的内容,它涵盖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程。教师收集2种资料比较齐全的工程管理资料分类表(见表1、表2),现在的工程资料分类表一般只是按照工程管理方法从C1施工管理资料到C7施工质量验收资料进行了分类,但是没有把它们分到具体的分部分项工程中。编制“工程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表”的教学任务就是把表1、表2中的施工资料,归类到表1“所需资料”栏目的相应的分部、子分部工程中,这样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工程在什么阶段需要哪些资料。 三、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 1.用实训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工程资料归类。在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进度中到底需要表2中的哪些施工资料呢?(1)查找表1分项工程项目。把表2中的资料条目放到表1中,使用查找功能即可。如果某个分项工程项目中有该项资料的名称,则表明这个分部、子分部工程就需要该项资料。如表2中的“焊接材料烘焙记录”资料条目,在表1中查找“焊接”,这个词出现在“地基与基础工程劲钢混凝土”子分部的分项工程中,就表明地基与基础工程劲钢混凝土子分部工程需要“焊接材料烘焙记录”这项资料。(2)查找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①直接查找法。很多规范是按照子分部工程或分项工程的顺序来编写的,如《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就是按照室内给水系统、室内排水系统、建筑中水系统及游泳池水系统安装、供热锅炉及辅助设备安装等子分部工程的顺序编写的。如表2“设备基础交接检查记录”应该在哪个子分部工程?学生不清楚。在《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13.供热锅炉及辅助设备安装”条目下能够查找到“设备基础交接检查记录”,就得出答案了。②逐级上溯法。如建筑电气分部工程中包括7个子分部工程,但是《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并不是按照子分部工程的顺序来编写的,这个时候需要逐级上溯来判断这项资料属于哪个子分部工程。如表2中的“高压成套配电柜”资料属于哪些子分部工程?在规范中查找到“高压成套配电柜”在“成套配电柜”的条目下面;接下来查找的关键词就可以上溯到“成套配电柜”,在表1查找,结果除07子分部工程外,其他子分部分的项工程都有“成套配电柜”;即除“07防雷及接地安装”子分部外,其他子分部工程都需要“高压成套配电柜”的资料。③变换关键词查找法。在规范中查“直埋电气导管”,无。是否没有这个项目呢?再查“直埋”,有了。④上网查找。前面3种方法如果无效,则用这个方法。如“漏电开关模拟试验记录”,上网查“漏电开关”得知它是漏电保护装置,在规范中查“漏电保护”,可知它属于以下子分部工程:01室外电气、02变配电室、04电气动力、05电气安装照明、06备用和不间断电源安装。2.尝试以项目作业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试卷考试。(1)资料任务。学生分组,每个组提交一份工程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表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包含10个分部工程。(2)任务划分。每个组成员自主分配任务,每个成员承担1—2个分部工程的资料整理工作。(3)具体检查内容。①这份资料的来源?②为什么这个分部、子分部工程需要这份资料?教学效果反响良好,学生理解了施工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的必要性,编制了施工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表,掌握了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所需要资料的查找归类方法。 作者:黄建湘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资料管理论文: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研究 摘要:对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研究、探索,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的建成。其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不能够逃避、忽视,更重要的是要集结人类的聪明才智进行妥善解决,以促进我国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上升。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 正文: 1、公路工程内业资料概述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是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工程内业资料主要是指在公路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对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的收集、计算、核对以及整理等工作,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就是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以方便其在后续相关工作中的使用。公路工程内业资料在我国的公路建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主要作用是记录相关的工程过程,包括工程进度以及工程各阶段中的具体事宜;监督整个公路工程的开展工作,为工程的质量研究、质量考核提供数据支撑;为其他的公路建设提供经验、数据借鉴以及为后续的工程信息查询提供依据等。众所周知,公路建设一项比较大的施工工程项目,其所耗费的物力、财力、人力以及其他资源都比较多,如果不对工程内业资料进行到位的管理,那么将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问题,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我国近几年来正在大力修建各地区的公路、高速公路,强化对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研究,能够有效地为我国的公路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公路工程内业资料具有系统性、实时性、客观性、真实性、可查询性以及可借鉴性等特征,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这些内在特征进一步彰显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以促进我国公路工程事业的建设,推动我国资料管理的建设步伐,加快我国全面建设的进程。 2、我国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现状分析 2.1、对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经过相关的调查和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升,整个公路工程部门的中高层领导对我国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众多的领导人认为公路工程项目应该将工作的中心放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而资料管理这些事情相对来说根本不用耗费过多的精力。并且其所安排的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人员并不是很专业,工作责任心也比较缺乏。正是由于这些陈旧、落后观念的存在,使得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经常出现不完整,归档不及时等问题,资料的遗漏现象严重。 2.2、内业资料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标准不统一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由于其资料本身的复杂特性,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来约束、指导,才能够保证各种内业资料的统一、标准形式,才能够保证后续的资料管理工作和施工监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在现实中,公路工程内业的各项资料、表格在形式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板,各部门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制作表格、资料的填写整理格式。这不仅给内业资料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而且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便,影响了整个工作队伍的效率。 2.3、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方式落后,实时性缺乏 目前我国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方式还是沿用的传统的资料管理方法,大多是纸质化管理,也有部分的资料采用的是电子档案管理,但目前主要还是以纸质管理为主。这种略显单一的管理方式不可避免的导致部分资料的缺失,既不利于资料的储备,也不利于后续监管工作的开展。纸质资料由于本身载体的缺陷性,其有一定的保管期限,保管时长,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利于资料的查看、使用。由于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整理与现场的施工并不能保持完全的一致性,使得所整理的资料缺乏了实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料的浪费。 3、优化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 3.1、提高对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视 公路工程信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无序的,所以工程的内部信息应该是原始的、合法的、真实的。公路工程数据总是贯穿公路建设的整个过程,加强公路建设项目信息的有效管理,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信息,有助于促进公路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关键内容。公路工程的相关负责人应当加强内部信息的重要性,加强数据管理。 3.2、强化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公路建设单位应加强信息管理人员培训、公路工程部门的管理和高速公路的质量部门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应该开展一些培训活动,加强整个业务的信息管理水平,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技术质量。对新员工进行必要的数据管理知识培训和文件管理知识的培训,组织学习和沟通活动,加强工程数据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立高质量的公路工程数据管理系统。 3.3、改进公路工程资料管理方式,完善资料填写程序与要求 公路工程信息化建设单位目前正在建设信息记录的过程中,是建设有效记录文件的过程。公路在建设阶段的项目,业主应对上级相关的标准与规定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建立一个符合建设项目信息管理方式,常常为了避免变化形式以及添加形式,确保公路工程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初,公路建设项目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发给业主的及时的信息合理建立和仔细检查,如果发现缺失项问题,渗漏问题,困惑的内容等,应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和调整。对公路工程质量的检验标准和规程进行严格的观察,并进行合理的分管理、部门管理和单位工程管理。早期建筑材料填写,数据记录应与施工现场和人员现场检查和其他相关流程,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原始数据,相关规范文明用语,并详细记录施工的关键部位,特别是隐蔽工程相关的记录,应当记录在详细的注释。在填写信息的过程中,有必要确保书写清楚,数据准确有效,签名是完整的,不应随意更改,并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数据应该被分类和管理,以便完成数据,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文件。 3.4、将内业资料实现档案化管理 档案管理内业的数据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档案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应鼓励管理人员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把握,提高信息管理意识和整体业务水平。应该合理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的法规和文件,该行业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信息人员应该全面的提高其档案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确保专业品质,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确保档案的完整性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合法性和准确性,根据相关合同管理的实际内容,严格控制相关数据,材料不符合规则的及时撤出,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修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5、加强沟通 公路施工内业资料繁琐且数量庞大,特别是试验资料编号后不允许变更的特点,根据以往工程施工经验,资料混乱主要是体现在填筑方面。项目部针对这种情况,特别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工区头一天给试验室传递第二天的生产计划安排,由试验室统一进行取样安排,当天的试验原始数据由试验室晚上汇总后出具试验报告,各工区第二天到试验室领取。记录表和检查表由各作业队自行填写,各工区完成评定表填写,项目部职能部门完成汇总、统计存档工作。 4、内业资料管理注意的事项 归档的工程文件应为原件,不得使用复印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与工程实际相符合。管理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工程文件应采用耐久性强的书写材料如碳素墨水、蓝黑墨水或激光打印机打印,不得使用易褪色的书写材料如红色墨水纯蓝墨水、圆珠笔、复写纸、铅笔等;(2)工程文件中文字材料幅面尺寸规格宜为A4幅(297mm×210mm);(3)图纸宜采用国家标准图幅;(4)工程文件应字迹清楚、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签字盖章手续齐全;(5)签字人必须是经有关部门批准上岗的人员,所有的竣工图均应加盖竣工图章;(6)工程文件的页边距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保证有效装订。总之,资料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统称,资料,也叫做信息资料。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料的收集、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所拥有的资料资源,知识产权意识也逐步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时展背景之下,强化我国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研究,既有助于我国资料管理的理论研究,也能够促进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徐玉波 单位:迈县交通运输局 资料管理论文:高校教育电视资料管理系统建设 【摘要】长期以来,电视资料的管理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大量音视频资料存放于磁带中,无论保存管理还是查询使用都相当的困难。本文基于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开发应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大力整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规划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流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建设教育电视资料管理系统的方案,并且利用合理有效的存储介质和存储技术,使教学资源能够安全、方便、长期、有效、反复的利用。 【关键词】教育电视;流媒体;数据库;电视资料管理 教育电视是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系统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教学在高校风风雨雨经历了几十年。多年来,高校的电教中心都拍摄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教学、科研、及各类重大活动和对外交流的录像资料,这是一笔宝贵的财产,但是音像资料的管理一直处于磁带保存的状态,不但难以检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磁带的寿命有限,从而造成资料的损坏,甚至无法修复使用。 在我国教育电视发展的过程中,以传输模拟信号为主的有线电视教学网可称为教育电视的第一代,而以计算机网络传输的数字信号为主的视频教学点播就是教育电视的第二代。第一代电视教学以电化教室为空间环境,以班级集体收看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学气氛浓,缺点是学生不能选择和反复收看,且不能选择播放。存储介质大多是录像带,存在寿命短、易老化等缺点;第二代电视教学系统利用了网络平台的优势,将模拟的电视节目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在磁盘阵列中,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自学可以反复地选择播放,多代复制性能强,且增强了交互性从而支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两代电视教学系统的资料管理系统都是按传统的文件分类法进行管理的卡片式管理方式,都存在检索困难,管理成本高,使用效率低,对大量珍贵的教学、科研、历史资料的价值挖掘不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出现了通过计算机网络的VOD视频点播系统,还出现了通过数字电视进行交互式学习的数字电视教学系统。近来,“三网合一”技术的发展和逐渐实现,电视节目的方便调用和检索成为教育电视工作者必须面临的课题。因此,必须建立数字化媒体管理系统才能适应今后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需要。我们不妨称之为第三代教育电视教学系统,即以开放型数据管理为特征的新系统——按照内容进行管理的电视教学资料管理系统,他能够实现高效地录入并管理教学资源,并能以自我定制的方式进行有选择性的播出学习,交互性能大大加强。 一.第三代教育电视资料管理系统的功能 根据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高校校园网建设的需求,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第三代教育电视教学资料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将现有的影视教学节目进行数字化,并采用适当的方式编码,加以合理存储,达到影视教材节目能长期保存和反复利用的目的,以满足影视教学的制作、播出和交换的需要,并且支持计算机VOD视频点播系统和数字电视进行交互式学习的方式。该系统有三个子系统,具体如下: 1.数据录入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负责音视频节目的录入,运用高质量的工作站,支持SDI、分量、复合等多种接口,实现对各类电视节目的采集。并且还具有以下功能: ·任意字符的搜索定位 ·录入、修改、复制与删除灵活方便 ·多媒体文件的链接与演示 2.数据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负责编辑目录,即根据检索或网络的需求对录入的节目进行有规律的编目。管理的目的是对已有资源进行有效的编码,确定检索的方法,能快速和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目标,所以检索的方法尤其重要。按照内容管理的要求,编目应该能够实现关键帧的检索,文字信息通常缺乏直观效果,提供关键画面可以更有效的进行确认。所谓关键帧,是指能够表现该节目性质内容的该节目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场景。 该子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存储功能,按照编目将节目有规律的放置在最终存储介质上。 3.数据查询与输出子系统 数据查询即检索功能,根据编目的规律,按照节目的各类属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节目。数据输出即将检索到的节目快速地从存储介质上提取并通过网络向所需要的环节传输。并且该子系统还应具有如下功能: ·任意字符的模糊检索 ·影视资料的片段或关键帧演示 ·查询结果的保留与打印 二.技术建设方案 高校是一个教育咨询服务机构,因此高校在建设这样一个教学管理系统应该本着节约和降低成本的原则:在硬件和软件的投资上不要选择那些高昂价位的商业用机和软件。 1.流媒体服务器的选择 流媒体技术是目前以及将来教育电视和网络教学直播的热门技术,它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而是融合了很多网络技术之后所产生的技术。目前,比较流行的流媒体技术有RealNetwork公司的RealMedia,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Media,以及Apple公司的QuickTime。其中Real技术以其方便性、集成性、费用低等特点,逐渐成为流媒体技术应用的主流产品。 一个流媒体系统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流媒体数据流制作端;服务器端;客户端。数据制作端就是负责将音、视频服务器中的普通数据转换成流媒体格式的文件,也就是Realsystem的编码器(encoders)。服务器端主要指服务器软件,提供流式服务,根据不同的应用层次,Real提供不同的服务器软件。并且服务器的软件,能有效降低带宽需求,如Realsystemproxy等软件。客户端即是能将下载的流媒体文件进行流畅播放和管理的软件。如RealplayBasic和RealplayPlus. 服务器建设整个流媒体系统组建中的重点。服务器主要由音视频服务器、数据编码服务器、Real服务器:音视频服务器主要用于将模拟音视频源和其他普通数字音视频进行格式转换和管理,便于后面的流媒体数据的制作,一般需要配置视频捕捉卡、声卡以及摄像机;数据编码服务器是将音视频服务器中的普通音视频数据编码形成数据流(如RM流),系统可根据应用的不同配置相应的RealProducer视频编码工具和其他的编辑工具;Real服务器主要用于流媒体数据的存储和,通过Real服务器,流媒体数据可以被计算机客户端进行视频点播,也可以通过流媒体电视机进行交互学习。 另外,音视频服务器对多媒体资源需求较高,如选用一个采用Ultra3-SCSI的系统可使VOD应用性能大增,而增加一个CPU的作用却不明显。学校根据情况,如果学校经常是大量用户访问服务器,可以通过多个服务器组建服务器集群模式分摊系统压力,同时服务器的网卡建议选用千兆网卡。流媒体服务器软件也可以选择跨平台(可运行在linux和windows上)的HelixServer免费版。 2.数据库平台的选择 数据库的建立是整个系统工程中的关键部分,当然数据库软件的选择可以根据技术人员的情况。但在数据的内容标引技术上建议采用最新的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SMIL2.0,该语言使用一些简单的但功能强大的标识符来描述如何播发多媒体片段。SMIL2.0的布局模块支持播放器的多屏幕的并行播出,能够实现电视教学节目的对比播放;媒体对象模块能实现对视频片断的定位描述,可以用clipbegin和clipend语句定义精确的帧;时间与同步模块可以建立时序功能,实现不同节目的片断的连接,支持教师自主制作新节目的要求;使各个技术水平层次的webbuilder,都能够通过编制一个时间序列表,对音频,视频,文本和图像文件出现的先后次序作出安排。 SMIL语言的一个显著优点就是它在显示电视内容时,可以尽量避免将低带宽的文本、图片转换为高带宽的视频,从而降低了对带宽的需求。因此有人说,SMIL语言的出现实现了Web向电视的靠拢。 三.存储系统特点分析 音视频的存放问题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常用的存储介质一般包括:光盘、硬盘和数据流磁带等。 1.光盘 光盘存储技术是一种光学信息存储新技术,具有存储密度高、同计算机联机能力强、易于随机检索和远距离传输、还原效果好、便于拷贝复制、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光盘可长期保存,数据检索读取无检索磨损。但是目前光盘类媒体的读写速度和单位容量的成本还不能满足广播级应用的要求,对于占用容量大且不经常使用的节目,可以考虑用光盘存储。 2.硬盘 硬盘在计算机硬件配置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用于计算机数据、程序、软件的存储,目前高端硬盘产品SCSI硬盘采用的是正反面都记录的多盘片结构,都有磁头用于数据的读写,存储密度可以达到每盘片1820MB。 硬盘虽然具有读写速度快,数据容量大的特点,但是巨量的音视频数据需要多个以上的硬盘组成阵列,造价也相当高。而对于少量的信息存储应用中硬盘的确有较大的优势。 3.数据流磁带 数据流磁带是一种相对廉价的存储方式,也是利用磁记录技术保存数据的,是目前工业系统广泛应用的一种备份设备,它与传统磁带很相似,可以说是由其发展而来的。只不过它是配属于计算机的存储外设,记录的数据不是以帧为单位的图像信息,而是以计算机文件形式存在的数字信息。它结合大型的数据流磁带库,应成为存储系统的核心。 4.合适的存储系统 从以上常用存储介质的特点,再从介质性能、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较合理的配置应该是以智能化的数据流磁带库为主,兼有光盘库、硬盘阵列,用数据流磁带保存大量的节目成本较低,读出的数据通过FC交换机传送到硬盘阵列,从而达到交换数据或节目播出的目的。系统中硬盘阵列的任务是满足需存储节目的缓存、节目下载的缓存和各类低码流数据的存储,所以它的配置要求也同样根据教学系统要求来确定,并根据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增加。 综上所述,数据库平台基本具有后台的分层标引和前台的教师自主定位和片段连接以及最终用户的精确检索查询的三级功能,系统功能和存储介质根据高校自身的情况也进行建设,基本上能够满足新形式下的电视教学的需要。 电视教学是模拟电子时代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目前网络流媒体时代,教育电视这一教学辅助手段不应该是逐步削弱和消亡,而应该是利用合理有效的管理系统使之融入到新的技术平台中去,盘活现有的大量电视教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合理有效的教育电视资料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流媒体技术使这些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是我们广大教育技术工作目前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 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之我见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建设工程项目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长,工程文件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加大,各种建设工程法律、法规、建筑规范、规程日见完善。面对建设工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建设工程资料管理难度也同步增大,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偏离了建筑工程资料所应具有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复杂性”的特征,甚至严重违背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及建筑规范,给工程质量也带来了较多的安全隐患,本文从对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资料;问题;建议 建筑工程施工资料是由施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全面反映记载工程施工活动的全过程,尤其是全面客观反映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文件,与完成的工程实体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形成,整理、归档,工程施工资料的编制和报送等工作,国家和地方都有相应的法规和规范。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建筑工程的各种规范、规程也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和改进,建筑工程的施工活动的方方面面应该说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寻的,为工程建设的发展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工程施工资料而言,由于有了相应的法规和规范约束,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形式和内容上看与法律法规及规范的要求差距也不大,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实质性的问题,甚至严重偏离了建筑工程资料所应具有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复杂性”的特征。笔者曾作为施工单位的资料员、项目经理、房地产项目的总工、建设单位的业主代表,对目前建筑工程资料尤其是施工资料存在的诸多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是笔者对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提出的看法和建议。 1存在问题 1.1对资料管理的认识存在问题 (1)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不够重视。首先根据.建设部令90号关于修改《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建设单位“列入城建档案馆档案接收范围的工程,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提请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由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出具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建设单位在取得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后,方可组织工程验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时,应当查验工程档案认可文件”。而实际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工程实施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并未按照这一规定进行监督,工程验收基本上都是在未取档案管理部门对工程档案预验收许可文件的情况下实施了验收程序。其次,国家一再强调各种执业资格,持证上岗,然而在建筑企业各种岗位证书中却唯独没有资料员这一岗位证,由此看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并不够重视,由此产生的后果也是不言而喻的。(2)施工企业不够重视。在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施工企业尤其是二、三级施工企业中,企业根据招投标的有关规定,通过各种渠道,也取得了各种岗位-五大员岗位资格的人员证书及有与此相关“挂名”的人员,然而唯独没有资料员资格的岗位证书和缺乏从事资料管理的专业人员。现场的资料通常都是由施工现场的施工员等临时充当,常常是工程开工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资料欠缺严重,这才不得不到社会上找一些所以所谓的“资料专业户”来整理。而这些资料专业户常常是承包多个工程,并不是常住工地,资料与现场往往是两张皮,资料也往往滞后,所制作或编制的资料大多也都有违建设工程档案所要求的“真实性”原则。(3)监理单位不够重视。在实施对工程的监理过程中,监理单位或由于监理人员不足,或由于监理人员自身对建设工程资料管理业务不熟悉,或由于对监理职责的认识不清等种种原因,对施工单位提交审核的资料大多没有进行认真的审核,任由施工单位“编制”甚至是“造假”也都照单签收,例如在“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原材料见证取样及送检、试块的制作和送检”,等程序上都普遍存在这种问题。就拿检验批来说吧,不客气的说工程中所有的检验批的检查数据几乎都由电脑自动生成而非现场的实际情况,监理人员重现场,轻资料的现象普遍存在。 1.2项目管理本身问题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不严格,一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存在漏洞,相关人员责任不落实,根据工程需要应配备的管理人员不到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施工企业,出于企业资质认证的需要及从企业成本利益出发,聘任的许多技术岗位都是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投标中标之后根本无法到岗履职,有些工程甚至项目经理长期不在岗,只是偶尔开会或应付有关部门检查工作时才露一下脸。现场管理实际上由工程承包人自聘的一些人员在行使职权。使得相关的一些职责无人承担,为了应付检查验收,资料造假、代签也就不足为怪了。 1.3资料员素质与能力问题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尤其是施工资料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检验批的验收、分项工程的验收、分部(子分部)工程的验收、最后到单位工程的验收,环环相扣,而且,每一份资料都是相关法律、法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规范、工程合同与设计文件的具体体现,既便是最小的验收单位检验批的验收,也与其之前的如原材料的进场检查验收、原材料的送检、隐蔽工程的验收、施工试验、工序质量的检测等都有相互关联,这就要求对检验批的验收不仅只是某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问题,还要检查与其相关的原材料质量、半成品及实体质量、施工质量等,还要在时间和空间、容量与样本上符合规范的要求。包括资料的填写内容和要求的标谁化,用词用语尺度的把握等等,要使资料的填写符合规范要求,只有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规范,才能将其灵活运用到资料的填写中。因此,资料员往往要懂得更多的规范、规程。不夸张的说,资料员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是一个不可的或缺角色,施工现场的管理如果缺一个施工员、或缺一个质检员甚至或缺一个技术负责人,让一个素质好一点的资料员可顶上毫无问题,可是如果缺一个资料员,让一个施工员甚至让一个技术负责人来顶恐怕都未必能胜任,这就要求资料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能力。然而由于在工程管理的需持证上岗的“五大员”岗位中,有项目经理、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材料员,唯独没有资料员这一岗位,也因此资料员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地位较低,在施工现场,资料员的工作往往要做许多根据相关法规、规范或规程规定本应该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安全员甚至是材料员应该做的事,包括诸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各种专项施工方案及各种整改方案、安全技术交底之类凡是与文字有关的事务都成了资料员的任务,也因此资料员工作是最没有人愿意干的。所以许多工程场现上的资料管理工作,一般都只好招一些刚从学校来的对施工还不太熟悉的大中专毕业生来担任,而指导他们的恰恰大多是那些刚从资料员岗位上下来,基本上对资料管理还一知半解的通过“跳槽”走马上任的一些施工员。也因此许多二、三级的企业里真正熟悉和掌握施工资料的人员少之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专职的资料人员。 1.4对规范与规程的执行与理解问题 建筑工程各分部分项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是我们进行工序程施工、质量验收和资料编制和整理的依据,但由于人们对规范的理解的差异,使得资料人员在进行资料的编制、收集与整理过程中无所适从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就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在同一省份的某地一个工程,时任项目经理,根据设计要求,为增强粉刷层与加气砼砌块墙面的粘结强度,在砌块与粉刷层这间要刷一道界面剂。则根据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理应对界面剂的粘结强度;及增强网的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性能进行复验,复验应为见证取样送检。当地的检测单位当时还无法做这两种材料性能的检测,质检部门就曾到工地强调,必须要做,当地不能做就送到省会城市相关单位进行检测。可是同样的问题,我在之后在同一省的另一城市某一工程,当时作为业主现场代表,笔者要求施工单位要将界面剂及增强网送到检测单位去检测,却被施工单位婉拒,理由是只要有出厂合格证各证就行了,并坦言是质检部门说的,后来笔者电话落实得到同样答复。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工程管理及资料管理中还有许多,例如内外墙涂料,外墙面砖等是否需做进场复验,各地也都有所不同的要求,也因此给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建议 2.1强化对资料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建筑工程施工资料是工程质量合格的证明文件,是竣工使用的必备文件。政府有关部门应重新审视建筑工程资料尤其是施工资料的重要性,加强依法依规对工程进行监督,强化工程验收的法定程序,包括强化档案管理部门对工程资料的预验收程序,严格审查施工技术管理资料,确保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要为资料员岗位造势,要使建设工程的各方责任主体包括施工企业的领导和相关人员都了解施工资料的重要性。要强化资料员持证上岗制度。甚至可以将对施工管理的“五大员”改为“六大员”纳入工程招标的资格审查内容,并纳入项目备案人员名单,杜绝“人证分离”。制定资料员的相关职责和权限,对违法违规,制假造假等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唯如此,才能引起上自政府有关部门,下至施工企业,施工现场各级责任人对资料人员岗位的重视,才能真正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的地位。 2.2加强对项目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 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建筑施工监督管理的对策,做好依法监督、长效管理,除了要继续加强施工资料的管理,还要从源头做起,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强化队伍建设,严格落实项目负责人责任。加大对总监、专业监理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等履职情况的检查力度,强化个人执业管理,规范从业行为,严肃查处“人证分离”等行为。开展注册执业人员个人信用评价,扩大信息采集覆盖面,有效实现建设注册执业人员个人信用评价系统与工程项目建设监管、企业资质、人员资格等信息互联互通,研究信用评价成果运用,建立和完善注册执业人员执业档案信息。及时公布项目负责人责任追究情况,将其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及处罚结果记入个人信用档案,给予信用惩戒。通过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把管理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工作岗位,使项目管理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职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检查有考核,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项目管理工作系统。 2.3加强对资料员的培训和培养 加强对资料员的培训和培养可以从下面几点出发:第一,以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为主,通过以办培训班的形式培训,并通过考试合格后发给岗位证书,让更多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工程资料的重要作用,及愿意加入到资料员队伍中来。第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对资料员工作的考核,通过考核来强化队伍建设,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必须通过办学习班重新取得岗位证书后才能重新上岗。第三,加强资料员继续教育,通过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继续教育,将最新的法律法规及规范等及相关政策及时的传达到资料人员,使得资料员素质和能力得以不断的提高。 2.4进一步完善规范与规程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各项规范和规程,是我们进行建筑工程管理、施工、监理、工程验收及进行资料的制作收集和整理的规范性文件,随着建筑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工程各种相关法规,规范更新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但是,随着我国建设工程体量和规模的快速发展、新结构和新样式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对旧有的规范出台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域差别较大,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仍然时有发生,因此加快规范与规程的更新步伐,仍然十分必要。其次,应大力开展进行新规范与新规程的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宣讲等活动,使所有相关执业、从业及监督人员都能统一认识,统一行为。最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统一的规范与规程的权威解释通道,使大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通过网上查询获得答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资料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主成部份,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强化认识,加强检查监督,加强对资料员的培训和培养,完善规范与规程,切实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水平,真正体现建筑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作者:邱长乐 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资料管理论文:浅析管道工程档案资料管理 摘要:想要管道工程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就必须对其档案资料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而本文则从管道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提高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关键词:管道工程;档案资料;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一、管道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档案资料的管理意识较低 目前,一些管道施工团队对于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意识普遍不高。当管道工程竣工,交付验收使用后,一段时间内,工程没有出现什么大的质量问题,这个时候,施工团队就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做完,做好了,于是把一些工程档案束之高阁,再也不去过问,甚至某些企业认为存档是多余的,便私自将其进行销毁。人们对于“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企业部门对于档案资料的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办法对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改进革新,导致许多团队仍然依赖于手工作业,以及采取传统的档案资料存储手段,只停留于纸张之上,而没有电子版本,使得档案资料易受损、易丢失,让管道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受到约束。除此之外,一些管道工程团队往往只注重利益的最大化,就档案资粮管理这一工作板块,重视力度不高,没有派遣相关的专职人员,没有设立相关的收藏机构,导致管理工作无法系统化,档案资料也常常出现遗失、损坏等问题,而在以后管道建设中,更无法提供相应有效的资料,让管理效率与工程进展效率大大降低。 2.档案资料管理的基础工作还不到位 让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的难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虽然科技发展迅速,但就对档案的检索工具来说,其仍处于落后的态势,而一些部门在管理工作中,没有按照国家档案局制定的要求进行操作,这些都是导致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无法高效开展的原因。现如今,档案资料多是文字多,图像少,管道工程中的实际情况无法得到有效的反映,也难以让人心服口服。而归档的不完整,甚至会造成管道建设中出现误差、失真等严重后果,资料内容的不切实际,还会影响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也由此下降。 3.没有足够的档案资料管理人才 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人为操作。想要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更为现代化,就必须要确保管理人员对于管理知识的储备量够多,管理的技术手段够高,且文化素养不能偏低。而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多数企业以及施工团队,其内部档案资料管理人员普遍不够专业,对于管理知识的把握不足,管理技能水平也有待提高,对档案资料的认识度还不高,甚至对于国家档案局所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不了解,导致在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纰漏、失误等。除此之外,企业往往追求工程建设所带来的效益,很少甚至不愿在资料管理的工作上投入资金,管理设备也较为落后,这也间接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困难程度,最终出现恶性循环的不利局面。 二、提高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效率的具体措施 想要管道工程资料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有序地开展,就必须从管理工作的特性出发,从而了解管理档案的意义,进而加大对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力度。1.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管理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就档案管理这一板块的法律制度也被逐步完善。在《档案法》出台后,各省各市也紧跟脚步,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这些措施的实行,给予了档案资料管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也能及时服务于管理工作,为如何提高资料档案的管理效率,提供了宝贵的,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另外,也让管道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理可寻,有据可依。因此,我们要加大对这些制度的宣传力度,从而让有关部门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各企业各部门按照相关法律制度对档案资料进行管理,进而提高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准确性。2.做好基础工作高楼大厦的屹立,离不开地层可靠的基石。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在管道施工前,应进行责权划分,便于后续工作中,资料的收集、编制、保管等工作都能有序地开展。要派遣专门的资料管理人员,在没有纸质档案的同时,管理人员应及时收集电子、图像等资料,让后续施工能够有据可依。同时相关的资料管理人员必须确保资料的真实可靠性,要对档案资料进行仔细保管,避免遗失,损坏等事故的发生。另外,资粮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行,要符合专业技术要求,确保档案文件的书写、用墨、绘图等方面不出差错。当档案资料出现漏、缺等问题时,资料档案的管理人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从而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3.提高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目前,许多企业或施工团队中的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其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对此,开展相关培训课程是极其有必要的。开展培训课程,通过各种手段,加深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工作的认识,让他们对工程项目档案的制成材料、收集范围等有所了解,明白档案资料管理的基本要求,从而让他们对档案资料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管理手段得到强化。并且,要监督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管理法案,确保档案资料的准确性、科学性,只有这样,档案资料的利用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结束语 之所以开展管道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是为了确保工程项目中,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料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存,一旦在以后的生产、工作中,遇到问题和麻烦,便可以从这些资料档案中寻找解决办法。除此之外,管道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还可以让城市现代化的脚步加快,让社会变得更为和谐、稳定,因此,管道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将管理工作做好,做扎实,提高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让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能够步入正轨,其工程也因此得到了有序的开展。 作者:沈江华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 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记录单位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原始记录,不仅反映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还是编制工程计划、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喂有效实施建筑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严重影响着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本文将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方法做具体的分析研究,解决现阶段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有效管理;措施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记录着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并以文字、图表、图纸、卡片、影像等形式呈现出来,成为建筑工程的原始记录,能够真实的反映施工中的独特之处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施工过程、完善施工手段、编写下一阶段施工计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法律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保证技术资料的质量,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依据。喂保证技术资料的质量,必须对技术资料的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措施分析。 一、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特点分析 建筑工程资料是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记录和总结,是一种科技资料,与一般的资料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其管理中,也需要考虑到该建筑技术资料的特点,根据特点进行分析管理: 1、专业性。建筑工程的施工涉及了很多方面,比如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气、燃气等,需要各方面的综合才能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必须由各专业的工程设计人员进行合作设计,从而形成专业性较强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因此,在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技术资料的专业性,在分类和编制中,需要考虑到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点,并选择具有全面知识的人才进行资料的分类管理,保证资料的专业性和质量。 2、成套性。建筑技术资料的成套性取决于建筑工程设计活动的特征,建筑工程的技术资料按照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把它们组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资料,其中的每一页文字、每一张图纸都是该工程技术资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构成了工程技术资料的成套性,在进行技术资料的管理中,成套性极大的影响着资料的存放、分类和管理,因此,必须给予其极大的考虑[1]。 3、阶段性。由于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具有全面性,是记录工程全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因此在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料的记录和保存,根据建筑工程的阶段性建设,形成了建筑资料的阶段性特征。建筑工程从酝酿、设计、施工到建成,形成一个有阶段性特征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像等各种载体的工程资料资,包括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依据的前期批文、勘察测绘文件、设计文件、竣工验收等文件。在不同的施工阶段,技术资料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工程承接的关系,在进行整体的资料保存中,必须将阶段性特征考虑进行,保证技术资料的质量。 二、现阶段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工程技术资料的特点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极大的要求,但是现阶段,在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技术资料的质量,为下阶段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了很大障碍,下面将对如今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1、资料的收集速度赶不上工程施工进度。原材料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资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能够直接决定一项工程施工的最终结果,一旦原材料供应不上,会造成工期的延误和,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2]。 2、技术资料的不完整性。技术资料具有阶段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在对技术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从而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喂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依据。在管理资料的过程中,会存在技术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从而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用片面的资料对整个工程进行分析,造成了资料收集的不全面和不完善,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 3、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资料纵、横向不交圈。在对建筑技术资料进行收集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管理和技术结合,加强各个专业相关技术人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每个人负责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整理,才能形成全面系统的管理体系。 三、加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分析 1、加大对资料收集的力度,以期与施工进度吻合甚至提前。基于现阶段存在的资料收集的进度落后于施工进度的现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资料收集的力度,对原材料等的资料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建筑公司加大对技术资料收集和管理领域的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建成高质量高效率的资料收集团队,加快工程技术资料收集的速度,跟上施工的进度,为工程建设带来有效的效果。 2、规范对于建筑工程的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加强建筑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必须加快形成管理数据库。建筑技术资料的管理必须遵循全面完整、真实可靠的原则,不仅要加强资料收集和管理的队伍建设,还需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系统。四、结语做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是新时期建筑工程对资料管理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资料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才能更好的进行资料的管理和归集,更加真实全面的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促进建筑工程的有效进行,适应建筑工程施工的新要求,提升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 作者:施安超 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道运输公司 资料管理论文: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一、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工作行为方面看,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行为缺乏职业道德,导致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不能进一步推进。其表现如下:一是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不高影响着职业道德的建设。如今,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已经进入现代化的管理,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创新服务机制,了解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提供有特色的服务。但是,在管理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浅薄,技能低下,这难以满足借阅者需要。二是有些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言谈举止仪表不符合标准。表现在语言不规范,说粗话脏话,穿着不整洁,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三是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不具有主动服务意识,总是在学生要求或者教师要求下被动服务。并且对于学生和教师不同对待,产生不公平的服务类型。 二、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措施 (一)应当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来源规范化 第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确立严格的招录制度,制定具体的,符合本校图书资料管理的招录章程。招录具有图书资料管理专业的工作人员,避免从不同途径进入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并且招录具有高文凭的人员,他们不仅学习和接受图书资料专业化管理比较快,而且对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非常热爱。第二,对原有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并且组织结业考试,对于符合要求者,继续任用,不符合要求者应当驱除出队伍。第三,定期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思想开导,确保工作人员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上进心。 (二)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思想上应当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 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和“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一方面,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当从新定位自身的价值,不仅是知识的储蓄方面,还是管理方面,这对于提高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利于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另一方面,社会应增强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价值认同感,从而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自豪感,管理人员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荣耀,不仅能够为读者服务,而且还能够为中国的文化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三)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并督促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自身学习职业道德 第一,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定期地组织学习和交流,并且对于培训和学习的内容进行考核,综合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第二,规范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言谈举止。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因此,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当学会文明用语,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营造安静、优雅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科研环境。第三,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当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以个性化的服务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以真诚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对待他们,塑造为读者主动服务的工作形象。 三、结语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当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培养。如今,在图书资料管理不断科学快速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馆职能的良好发挥。因此,加快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不容刻缓。提高图书资料管理质量,应先从最基础做起,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基础上,学习专业化的管理技能,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图书资料管理队伍,以赢得广大师生认可,更好高校图书馆的教辅职能。 作者:李永红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资料管理论文:资料管理工程施工论文 1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交通工程施工资料包含交通工程设计、建设施工到竣工等全过程的较为完善的资料和记录,对于整个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来说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交通工程施工资料是交通工程项目合同的重要组成,其重要性堪比整个交通工程项目,并且交通工程施工资料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是交通工程施工单位工作成果的体现,其完整性和科学性也体现着交通工程施工单位的管理和建设水平。 2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有效策略 2.1重视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和资料档案的建立 交通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提高对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的重视程度,保证好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一旦出现疏忽,会给整个交通工程施工造成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对此,交通工程施工单位必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交通工程施工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 (1)建立交通工程施工资料档案,有效地对资料进行保护和管理。将交通工程施工资料归纳在档案中后,能够实现对资料的全面管理,并且具有极大的管理有效性。 (2)建立健全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制度,为资料的保管和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和强制力支持,也为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的规范性进行有效的保证。 (3)重视交通工程施工资料保管人员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要求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的记录人员认真填写各项资料,保证资料的准确与完整。 2.2做好交通工程施工前的资料准备和管理工作 交通工程在施工之前需要做好各方面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工程图纸进行深入研究和确定。在交通工程施工图纸确定前,需要对图纸内容进行反复的推敲和不同环节的把握,及时解决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保证交通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相关人员要将工程施工开始前的各项交通工程施工资料进行认真、全面的填写,并且要将施工需要的一些资料进行出示和确定。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管理人员要在交通工程施工开始前将有效资料进行汇总以便施工中使用。相关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并且要保证能够有效准备和收集交通工程施工资料以便能被及时抽取和使用。 2.3做好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工作 在交通工程施工开始后,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管理人员要将资料送到专门的资料质量检测机构进行确定,之后要对交通工程施工资料汇成资料档案加以保管和管理。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在资料的收集、填写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准确把握。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收集过程中使用的各项材料,比如施工材料的合格证书、质量检验证书等资料都要囊括其中,最为重要是收集试验结论的核心资料,确保资料的准确无误。尤其要注意的是将交通施工过程中的重要资料按照规范严格填写,不可107出现涂改或填写不规范的情况。在保管交通工程建设中的资料时,最好形成资料管理档案,有利于资料的安全管理。 2.4做好交通工程竣工时的资料整理和汇总工作 交通工程施工将要完成时需要进行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的整理和汇总,这是在交通工程施工环节中对资料的最后整理和归档。交通工程建设中的竣工图纸、技术资料、质量评定资料等都是重要的交通工程施工资料,需要将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和整理。对于需要打印的资料要将其按照标准装订成册,同时要注意保存好原件和复印件。对于竣工资料,要求真实、完整并且能够反映真实的交通工程建设情况,竣工资料也要有相关部门的确认和签章。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交通工程施工的竣工资料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汇总和归纳,进而将其妥善保管。 3结语 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的有效管理是确保交通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交通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条件。交通工程项目在竣工或者投入使用后,交通工程施工资料可以作为交通工程项目质量维护和改扩建的依据和宝贵的经验财富,它可以为以后的施工建设积累经验并不断完善。为了提高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水平,交通工程施工单位必须重视交通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工作,并且不断提高资料记录和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认识,保证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的完整、准确和规范,以便为未来的交通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作者:朱智路 单位:冀州市交通运输局 资料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在办公室资料管理中的应用 一、办公室资料管理工作的特点 办公室资料管理工作主要有四个特点: 1.1具有及时性,资料文件的管理,是各类信息往来的形式,上传下达。 1.2具有指导性。办公室需要管理的资料当中,有许多都是国家政府的指导性政策和上级领导的批示文件,是下层开展工作必须遵守的依据,对这些文件的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3具有广泛性。办公室资料作为信息的传递工具,涉及到的对象几乎包含了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和外界的方方面面,就有很大的广泛性。 1.4具有连续性。办公室管理资料还需要对所有工作进行总结,保证所有工作都能顺利开展,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当今办公室内的资料管理工作呈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办公室资料管理就离不开各种办公软件。实践证明,办公室资料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建设离不开一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笔者多年的办公室资料管理服务工作实践来看,未来的办公室资料管理离不开各类办公软件的支持。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结合了办公室资料管理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办公室资料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如何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室资料管理中的作用 只有与时俱进,用先进的科技武装自身,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保证工作的效率。为了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室资料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重视员工思想,争取领导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办公室资料管理系统中普及,所以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促进办公室资料管理工作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项高新科技,还需要落实经费、制定管理制度等许多方面得到落实才能实现,这一切都要得到领导支持才能实现。 2.2信息技术要结合办公室资料管理工作的特点 在市场上,适用于办公室资料管理的软件有许多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办公条件和办公需求的差异,在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办公室的实际情况,添加传真机、扫描仪、打印机和计算机等设备,将一流的现代化办公带进办公室,取代传统的办公方式,实现资料收发、传送、处理、调用和保存的一体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3重视制度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应当建立合适的制度,保证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室的应用有章可循。并且不断优化办公室中的各种资源配置,组织管理人员完善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整体规划,增强使用人员对信息办公自动化的了解,提升办公技能。信息化办公的建设,实现了企业各管理部门和行政机构的网络化,建立健全了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时通过信息数据及时、准确地获取,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4提高办公室资料管理员的业务素养 办公室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通过办公室工作人员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办公室信息化办公系统的运行,与办公室资料管理员的业务素质息息相关。所以提高办公室资料管理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是现代信息技术能否在办公室资料管理工作中顺利的开展的重要因素。办公室资料管理人员只有具有强大的信息素养,才能跟的上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也要求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培养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善服务的办公室软件开发与维护的员工,从而为办公室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结束语 办公室资料管理工作是行政管理工作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因此要求办公室资料管理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运用互联网络、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及现代管理系统理论,全面提升办公室工作效能,为提高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唐桂娟 单位:中煤第三建设公司物业管理总公司
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文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我校电信专业明确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能在电子信息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 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3小结 本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 工程专业论文: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一、我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正式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时,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科,并于同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设立了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于1981年设立了农村能源工程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正式招收农村能源工程专业本科学生。1982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机械化硕士学位点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方向,正式招收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经国家批准正式设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和农村能源工程的硕士学位点,并于同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的农业机械化博士学位点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博士研究方向;1996年经国家批准,分别在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设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博士学位点。在1998年的全国学科调整中,将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和农村能源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合并为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二级学科。至此,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体系已经在我国形成,学历层次为学士、硕士、博士3个层次。目前,我国许多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这些单位涵盖了东、中、西部和南北方不同气候条件地区,初步形成了面向我国不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不同层次的分布,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布局打下了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能源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1)专业建设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得以生存与发展?(2)学科及专业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内涵和发展空间?(3)如何在学科结构调整、本科生及研究生层次上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面对机遇与挑战,应该与时俱进、共同努力,继续深入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现代化农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层次专业人才[5]。 二、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及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总体要求,河南农业大学全方位推进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保持专业培养特色,合理修订符合可再生能源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可再生能源专业技术人才。(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1.指导思想(1)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党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把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提高质量的有力抓手,把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推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2)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育人为本,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核心课程设计,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合格毕业生。(3)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体现“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 要求,有利于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有利于拓展综合素质教育,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体系。2.培养目标和模式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坚持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建立并完善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按照专业大类设置,设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并设置不同的选修课教育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课,体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并根据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培养特点安排了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加强课外多环节实践教学,实行具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可再生能源方向培养特色。(二)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规范专业核心课程,调整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的改革方面,严格修订了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优势课程,并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完善。选修课主要依据创业教育、专业拓展和综合素质3个教育模块进行设置,学生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在学生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块之前,学生导师及班主任等要加强指导,确保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潜能。选择之后,将进行分流培养。分流培养的时间,要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合理安排,以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为宜。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考试、竞赛及职业资格考试,争取“一生多证”,即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要拿到多种通用证书和农村能源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学生取得的经学校认定的各种证件均可按规定获取相应的奖励学分。(三)专业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长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农业建筑环境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工程”两大专业培养方向[6],河南农业大学一直将可再生能源工程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特色和方向,在国内同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积累了一些专业建设经验,形成了一些专业建设优势,长期坚持将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热能工程等作为支撑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三大主干学科,并确定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太阳能工程、生物质能工程等课程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十大专业核心课程,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育人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薄弱环节,河南农业大学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比重,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7][8]。实践教学环节有教学实习及课程实验。主要实习有工程制图实习1周、金工实习4周、太阳能工程生产实习2周、生物质能工程生产实习2周、锅炉结构实习3周、沼气应用实习2周、课程设计2周、毕业实习14周,共计30周,毕业实习写出毕业论文,课程设计写出课程论文,教学实习写出实结。开设实验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太阳能工程、生物质能工程、能量有效利用、燃烧学、流体力学、风能工程、农业建筑概论、热工测试技术、环境工程等。(五)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加大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力度,为提高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更大作用。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采取自编教材和选用教材相结合的原则,自专业创办以来,本专业教师先后编写出版了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教材9部,形成了自编特色教材与选用国内一流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使用机制。河南农业大学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先后承办了两次全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国家统编教材编写工作研讨会,联合东北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有关院校专家就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和可再生能源系列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进行研讨,首批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10门全国统编系列教材(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燃烧学、能量有效利用、热工测量技术、生物质能工程、太阳能工程、风能工程、农村节能工程等)经全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可再生能源系列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后全部交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列入“十二五”规划教材。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转观念,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强化专业特色意识,促进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要使本专业教师重新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组织开展“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大讨论,使大家进一步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进一步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长期坚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要求,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尽量让本专业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并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最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既稳定了学生专业思想,又显着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 工程专业论文:怎么构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是奠定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以培养从事药物制造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程技术学科沛药工程学科涵盖了原有的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等专业,是应用性强、覆盖面广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部于1998年调整了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其中在药学类增设了制药工程专业,1999年,全国有34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并招生。近年来随着我国制药行业的迅猛发展沛药工程专业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国已经有二百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日。天津理工大学于1997至1999年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了三届化学制药专业方向本科生在此基础上,1999年正式申报了制药工程专业并获得批准,于2000年正式招收本科生规每年招生约70人,已毕业十二届、近900名本科生。2011年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获批天津市品牌专业是我校13个品牌专业之一。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四。近年来我校对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一般情况下每4年修订一次,经过院系相关专家的认真讨论以及组织国内相关高校专家的论证沛订了2013年版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并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修改和完善。 一、与时俱进科学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一)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优化整合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进行体系构建和课程设置,通过学习,要求本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药物的研制、开发、生产、检验、流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013年我们对一些课程做了适当调整,删去《仪器分析》及《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合并到《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中蔗分析化学》 学时由32学时调整为56学时蔗分析化学实验》由32学时调整为48学时。在学科基础课方面增加《制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引导学生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科属性和发展状况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为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取消了《杂环化学》课程的选修。同时在教育理念上改变过往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座谈等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的期望与需求股置了《药学服务》选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临床合理用药、不良反应、执业药师及其准入制度等相关知识增设了《新药注册与GMp认证》课程实现《药事管理学》和《新药注册与GMp认证》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国内新药注册以及生产企业GMp认证的程序和要求,了解欧美国家新药申报的程序及中药国际化的艰难历程进一步拓展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加强课程建设提供优质教育“产品”课程建设是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而精品课程建设则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质量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问。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以《有机化学》市级精品课建设拉动课程体系的建设,已培育《化工原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无机化学》等学科基础课为校级精品课。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使它们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借此推动我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产品”. 二、改革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焙养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的专业实验课普遍存在诸如实验课传授知识多,能力培养少脸证性、重复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等现象。要适应现代制药技术对“创新型、工程型、应用型制药工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必须不断地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创新。 (一)突出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不仅是制药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原理的综合而且还是实验手段、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仪器设备的综合。药物合成实验大都是传统的经典性、验证性实验字生感觉枯燥无味。从“阿司匹林的合成”到“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药物的制造过程有了整体认识而且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肩利于他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类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同时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二)尝试设计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增开了设计性实验。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大多熟知“达克宁”我们开设了“硝酸咪康哇软膏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实验前我们向学生介绍了硝酸咪康哇的物理性质、药理特性及临床作用特点使学生了解了咪哇类局部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基于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结合我院教师最新研究成果“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哇及其软膏”,学生开展了设计性实验“硝酸舍他康哇软膏的制备”,评价了软膏刺激性、锥入度等技术指标通过完整的半固体制剂制备及评价实验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汉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验兴趣。 (三)加强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根据医药发展最新动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进入课堂。基于我院教师研制的国家二类新药“抗癫痈药加巴喷丁及其胶囊”新药研究成果役计了“加巴喷丁的精制”实验项目通过与“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进行对照做到了实验内容老药与新药 的有机结合,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了老药新用、一药多用的知识使学生对新药研究与开发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加巴喷丁片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的实验的教学在掌握压片的操作工艺基础上评价了片剂的硬度、脆碎度和崩解时限及溶出度等指标,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实验的热情。 三、加强实习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包括仿真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一)完善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建设我院引入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并开展了青霉素发酵工艺和青霉素提炼工艺仿真教学。通过计算机仿真实习使同学们熟悉了青霉素生产流程掌握设备操控要领了解故障处理原则实习结束后系统会自动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仿真实习有效缓解了实习中难以动手操作的难题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通过建立多种工业化典型流程的仿真模式可以丰富学生对不同生产流程的操作经验为学生服务不同制药生产企业奠定基础。 (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制药工程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包括河北省九派制药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华栗有限公司、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第六中药厂、天津市敬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实习内容涉及到原料药制造(化学合成、中药提取、发酵等)、质检、制剂、包装、环保、营销、动力以及GMp规范与认证等多个环节,与我院理论课程紧密衔接。实习基地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平台,同时强化了学生对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三)落实医药产业科技园建设为了加强校企联合技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开区政府、天津博爱医药技术有限公司2007年打造了“天津理工大学博爱生物医药科技园”2010年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天津市静海县经济开发区共同签署了“医药产业科技园区”的合作协议。通过以合作联盟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方式不仅解决了联系实习企业困难的问题而且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探索出了一条产学合作办学新路子。 四、结语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措助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的优势近年来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成效显着构建了一支专业知识深厚、学术造诣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会发现新的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工程专业论文:对环境工程专业中给排水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 一、概述 《给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干基础课。在其他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会有所不同,笔者所在的天津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将该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自身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有一些侧重和关注问题。本文对此提出改善教学质量的建议,以期更好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 1.课程内容介绍。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给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组成、布置原则、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管网系统计算及管材选取等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备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同时具备从事给水排水管网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的初步工作能力。根据我校制定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结合就业市场的要求,目前课堂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教材使用情况。教材方面,选择《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张奎,张志刚等编)作为主要教材。以《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主编)、《排水工程》(第四版,孙慧修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高廷耀主编)等作为参考书。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在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上,学时数经历了从72学时到48学时再到54学时的变化,一般设置在第6学期或第5学期。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和水力学基础等课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侧重水、大气、固废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水力学部分先修内容掌握不是很充分,对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掌握得不好,另外,第六学期之后,学生忙于考研复习、找工作,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本课程学习上;相对而言,本课程计算部分内容较多,例如给水管网设计中的管网平差计算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2、缺失实践教学环节。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同样也应体现在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专业实验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通过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工程规范、计算方法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链条。受限于学时、师资和实践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课堂教学,这即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3.教学样式单一。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现场实习场地的制约及工程施工周期特点,很难组织起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工程现场实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已在众多领域证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增进与学生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改革的初步建议 1.课程设置。就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室外给排水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并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这对给排水工程的教学开展较为不利。本课程的第三章为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这一章的内容自身较为重要,是前期基础课程的总结及知识体系的强化,如果先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设置更多,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则这一章内容可用1~2个学时完成,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尤其是污水管道计算等内容上。针对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大前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对于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并且缩小本课程与这些先修课程的时间间隔。这样,学生的相关水力学背景和知识架构已经建立起来,则第3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部分就可以适当减少学时,进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给水管网、污(雨)水管网的设计计算上,学生遇到涉及到的一些教学难点、重点才不会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3.完善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带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等环节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工厂中给排水管道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任课教师注重有关工程方面施工的现场图片或视频等信息的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对身边的有关给排水工程施工多加留心观察,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理论知识尤其是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止步于书本,一方面学生会陷入抽象晦涩的理论而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另一方面脑海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很不牢靠,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物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给水管网设计及平差、污水雨水管网设计等内容结束后布置相关设计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给(污、雨)水设计量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同时引导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中的不同设计和计算部分,并视教学课时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交叉完成其他同学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引导同学就各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可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 ,又可以锻炼同学的讨论概括和表达能力;而且可将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主要依据。 3.拓展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在污水(雨水)管网学习中为学生介绍英、法等国发达而规划周全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大都建成于一百多年前,至今仍在稳定运行,有效保证城市基础市政功能,甚至于巴黎的下水管道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网却连基本的排水功能还不能满足,以上事实直接折射出我国排水管网在规划、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社会事件问题背后蕴含的原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紧密关系,为以后工作科研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4.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这两种方法,一定做到扬长避短,互相补充,而不是将二者相互对立、相互隔离起来。在《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给水管网工程设计、优化设计、污水雨水管道设计计算实例等主要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部分知识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虽然讲解速度比较慢,时间消耗较多,但可以通过板书-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环能量方程组求解、哈代-克罗斯算法、污水、雨水设计计算实例重要知识点。本课程其他以文字为主的概念、规范、标准等内容则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给排水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既有较为抽象晦涩的基础理论,又有较高的工程设计要求。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补充最新工程实践和学科研究内容,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系统深入,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目的。 工程专业论文: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一、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质量差,亟待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解决,迫切需要大批量的环境工程人才。“十二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领域的潜能巨大。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自然环境受到了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给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平台,各级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开办工厂和公司,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开办工厂和公司,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水、气、土壤等),使得人民的健康遭到威胁。因此,环境保护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在生产领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保应用型创新人才。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好坏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行之有效的环保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现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动手能力差 当前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基本属于知识的验证和重复,缺乏试验技术、设计和方法等训练,缺乏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因而,很难形成创新研究试验能力。与“985”和“211”等国家重点大学相比,本科院校中教学经费的紧缺,长期形成试验设备少、学生多的现象。课程所开的实验中不少实验只能是一两个人能够做,其他在旁边看的情况。在重要一个教学环节——实习环节中,实习基本属于参观活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单位没有热情接待,学生很难对现实的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了解。在课程设计等环节中,大多数情况属于积木式拼凑和模仿。这些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动手能力的人才。 2.思维能力差 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智力发展的现象。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讲授。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真理。认为知识学好了,智力自然会发展,创新能力也随之具备,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堆积的过程,形成了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习普遍以模仿、重复练习和背诵记忆为学习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既毫无兴趣,索然无味,又磨灭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引导,缺乏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有积极作用的启发式和互动式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利用。根本不顾及或少有顾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形成了满足完成考试和获得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培养。 3.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 在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本科院校中一般定位为教学型的学校,承担着培养大众化应用型社会人才的教育任务。这类学校通常招生量很大,主体为本科生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广大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承担者,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严重妨碍着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少教师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了依赖书本的教书匠,耽误自己,耽误学生。另外,这类本科院校科研平台较差,科研投入也少,申请各类政府的科研经费也极其困难;还有,各级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和学者也多数是重点院校的教授,从心里就看不起本科院校,同时,也不相信这类学校的能力,因此,项目基本上都被各类重点大学拿到。本科院校只能艰难度日,或者给重点高校打工。没有科研项目,许多教师的科研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没有很好的科研业绩,横向的项目也很难获得,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很难获得提高。呈现出教师科研能力越差越得不到项目,越得不到项目教师能力越差的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的培养和发展,也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4.考核评价存在问题 在本科院校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严重的问题。课程考核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以最终考卷的分数为评定依据,只要能够考出60分就认定合格;在各类推优、评先进等荣誉活动中,也常以分数作为主要参考;甚至在特困生的推荐中也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参考。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一切以分数为追求目标,必然促使学生用尽脑力追求分数,背书本、啃书本的死记硬背现象普遍,无法实现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存 在问题。在本科院校中,师生比例很高,一般都在1:25或更高,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每天被课程围得团团转,疲于上课;管理部门评价教学效果,一般都以班级的最终成绩为依据,考查班级的及格率、分数的正态分布情况;课堂的一些讲课形式也有具体要求,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的互动等要整齐划一,要规范等;在科研考核上,也多以数量考核为主,原创性、创新性的成果很难出现。教师的时间基本上在忙于上课,忙于写一些文章,难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难于培养出有活力、有个性、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以上分析的是本科院校教学方面存在的通病,下面就笔者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改革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期与同行探讨。 1.课程形式上的改革 笔者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专业课,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紧随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主要包括课堂讲授、社会调查两个部分。课堂讲授:每章开始都要介绍当前国内外情况和我国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结合书本内容,加入当前发展的技术和设备情况,仅以书本为参考(PPT或视屏形式);每次课设计讨论题(1~2个),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或演讲(10~20分钟);设计一套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工艺流程图,并进行讲解说明。社会调查方面:布置任务(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大作业)调查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包括:源头、收集、运输、中转站、回收处理、资源利用、最终处置等环节;分组和分区域,把所在城市按照区域划片进行;撰写调查报告和完成一篇文献综述;设计出自己思考后的最优工艺流程图或设备参数;自己设计完成固体废弃物成分分析和理化指标的分析实验,以报告形式提交。 本课程最终的成绩主要以社会调查为主(60%),课堂讲授为次(40%)。通过实践,同学对这样的教学改革感觉很好,积极性很高,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是关键。首先,在人才引进上要把好关。引进在环保企业有较长经历的一线工程师(5年以上为宜),形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如果是兼职的,学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一名教师做辅助工作。其次,内部加强培养。本科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讲课中难以对接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师要寻找条件与企业接洽,进行工程实践培训。在选择企业方面,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对象,这些企业对技术的开发有迫切需求,容易接受教师实践。我们制订教师实践规则,主要是给企业提供服务,不要以收入多少为目的,如:垃圾电厂的教师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厂家提供垃圾成分分析等实验工作服务,企业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实践培训。同时,教师培训时间不能太短,一般以1年为宜。学校院系领导也要积极开拓环保市场,与企业对接,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服务;同时,为教师搭建产学研的平台,我系在江苏宜兴市与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机会。通过不断的社会服务使得教师的培训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 3.考核评价方式 院系在评价体系上要大胆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形成。仍然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的考核进行有益的改革。首先,在分数的形成上分出几个构成部分:课堂讲授(40%)和社会实践(60%)。在课堂讲授中,期末一卷考核所占比例大幅降低(占20%),补充平时成绩的权重(8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60%)、平时测验(一个章节一次)(20%)、课后作业(2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必考虑对错)、课堂演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提出问题的新颖性等环节。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重点考核学生对环保专业相关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逻辑能力的体现情况。其次,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时,以改革后成绩为依据,包容学生的个性,重点在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另外,在教师考核方面形成了较好的机制。首先,不盲目扩大招生,基本上环境工程的各个专业都稳定在一个班的学生数。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以全国“211”或“985”高校的博士为对象,大力引进人才,降低师生比例(逐步趋近1:16);院里领导要有包容心,允许有个性的教师存在,既然引进就相信其知识的能力,给其正确引导和提供帮助;在科研考核上,不以数量为指标,以目标和进程为考核,院里学术委员会每年以科研的进程为考核内容,只要与所定目标吻合就通过,重点在研究能力和创新方面的思维和表现。在职称评审方面也可以过程材料为考核内容。为教师营造敢于创新、肯于创新、利于创新的考核机制和环境。 只有大胆的改革才能形成学校良好的创新氛围,才能不断出现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员工,也才能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才能不辜负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 四、总结 本科院校经过扩招后都面临如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难题。以社会赋予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坚持培养人才的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之路,是当前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当务之急。学校各个专业都要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措施和办法,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发展之所需,高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程专业论文:环境工程试点专业改革模式的探索 工科院校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是培养工程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试点专业改革要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以共建师资队伍为核心,共定课程体系,共管教学环节,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我校作为石油石化工科院校,肩负着为辽宁省重工业基地乃至全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工程型人才的重任。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省部级重点学科专业,通过试点专业改革,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工程人才。 一、建立有效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一)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环境工程专业改革要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适应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我们筛选出抚顺石化公司、抚顺石油研究院等10余家具有与环境工程密切相关的主流企业,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人才培养机制体现在:一是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介入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环节。二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培训,请企业工程师、技术员进课堂,建立高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机制,使他们相互沟通,发挥各自所长。三是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并将实验、毕业设计、实践等环节进驻到企业中。四是优化实习基地,搭建企业实践的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五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实践。 (二)优化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从2012年开始,以强化工程人才培养和实践创新为主,以石化行业三废处理处置为核心,校企联合课程为切入点,环境领域服务为拓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研究”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鼓励专业教师将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基础原理理论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完整、新颖的知识观念,以利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 在保证专业核心理论基础上,加强专业延伸拓展,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不同行业岗位的能力。我们根据抚顺及辽宁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最新动态、专业教师科研特色,在培养方案设置“专题选修课程群”,各设置3门课程组成专题选修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在熟悉共性知识基础上,掌握一种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以符合环境工程试点改革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一)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增加教师企业经历 我们制订了企业培训计划,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通过进驻企业,教师熟悉了担任课程领域的最新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并将其及时引入课堂;组织召开项目对接洽谈会,与合作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开发实用技术、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的科研课题及项目合作,使专业教师处于行业实用技术的前沿,提高了专业教师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 (二)与企业务实合作,建立常态、高效的兼职师资队伍 在双方务实合作基础上,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师资队伍。另外,聘请了10余名中高层领导、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兼职教师承担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清洁生产等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实现了课程教学的企业化、应用化,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深化教学改革,体现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一)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工程人才培养标准 1.理论教学 我们以校企联合课程为核心,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引入最新科研成果、企业生产案例、工程创新成果、最新工艺,并采取校内授课与企业授课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以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校企联合教学课为主体的网络学习平台,能够满足学生网络学习需要。 2.实验教学 我们调整了专业课实验项目,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根据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更新实验内容,一是将相关企业成型的生产反应过程、污染物处理过程微缩化,设计成实验项目进入实验室;二是将教师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工程创新成果带入实验中去;三是将一部分实验搬到企业,结合企业生产设备、原料完成实验。通过以上的实验改革与实践,丰富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 3.实习、毕业设计 重新修订了实纲,细化了实习内容,落实了实习项目与相关企业的对应性、可操作性;通过改革丰富了实习内容,真正让学生在实习中得到了锻炼提高。毕业设计主要增加了企业生产实践内容的比例,并采用“双导师制”,通过毕业设计,锻炼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 练 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改变了传统的以灌输式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基于项目和典型工程实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和研究型学习方法,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 环境工程基本理论是从事专业领域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应该学好学扎实。我们采取组织教师编制习题集,让学生多做多练;组织开展专业理论竞赛,通过竞赛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我们采取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方式,设定工程案例、科研项目进行研讨,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参与科研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并在大学生竞赛中获奖。 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频实验的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本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高频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频实验教学应采用的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现代电子线路设计的需要。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 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 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丰富,应用广泛。该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其主要内容包括:高频电路的基本知识、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和解调、环形混频器等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教学现状与需求分析 当前大部分“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仍然沿用较为经典的内容。例如。在功率放大器章节中,动态负载线和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依然是其核心内容,而在目前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中,由于c类放大器具有非线性特性,所以应用较少,D类和E类放大器已经成为当前设计应用的主流;当前教学中,调制与解调主要以模拟调制(AM/FM,PM)方式强调,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概念,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 “数字调制”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大纲中有待加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渐渐成为当今的主题。因此。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中的创新也变得极为重要。这就需要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充分与实际相链接,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如:开展电子设计大赛等相关的活动,不仅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充分的调动了大家对于实验的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1.2 实验设备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限,试验室的设备损坏的程度比较严重,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问题成为关键。 其次,再进行高频实验中,试验设备很容易受到干扰,如何解决设备的干扰问题也尤为重要。 最后,就是实验设备的选择问题。现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中采用的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将高频实验所需的直流电源、频率计、低频信号源和高频信号源设计成一个公共平台。而且,这种整机实验如果某部分电路或元件被损坏,实验员检修很困难,模块不宜更换,且很难配置。因此,实验器材的选择也要予以考虑。 1.3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从事高频实验教学工作来看,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自身也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害怕接触实验仪器。可能出于实验设备昂贵的原因,学生都不敢随便动用设备上的任何一个旋钮或开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造成;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对实验的重视和兴趣成为关键问题。 (二) 高频电子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就其浅谈一下对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2.1 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 首先,针对设备的老旧及维修问题,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可以维修的器件进行维修,破损严重或不可维修的设备再进行更新;在设备的选择上,除了配置的实验箱外,应当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及辅助工具。 本校在设备的维护上有专职的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在课程的安排上。将数电、模电、信号与系统等基础理论课程,放在高频课程之前,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的渗透和吸收。而且,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外部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以及一些辅助工具。避免了设备的单一化,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次,对一些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作为专业课实验,应结合电子线路基础课程,通过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更加熟练的掌握电路的连接,及一些基本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师的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 2.2 高频实验教学的手段 针对实验教学的方法以及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总结出如下的教学手段: (1)制定实验室设备维护手册,放置于实验台上。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发现设备有损坏的现象,就在手册中进行填写,这样既有助于维护人员的工作,又可以达到及时维修的目的; (2)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在实验时,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按步进行操作。并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及予以分析;在实验后,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 (3)将实验的课时与理论课的课时中分离出来,实验室在休息日全天开放,学生可以进行实验的复习或者自主设计电路; (4)为了维护设备的清洁。应制定好实验室的值日计划,定期打扫实验室,保持室内清洁。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应当佩戴鞋套。 (5)加强考试的力度。在实验考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做的实验,自己设计一个电路,实现相应的功能。 (6)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于部分信心不足的学生,老师的帮助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合理的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信心,又能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工程专业论文:基于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析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 生产实习 实习模式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一门重要实践课,应分析新形势下生产实习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并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多方面实习模式的探讨。 由此提出加强校内外实习,结合多媒体教学,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仍然就业压力大、应用能力不强,这不仅因为社会就业环境的问题,还因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1] 本文分析了我校生产实习环节的现状和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实习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笔者认为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教学与生产实习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7学期初,学时为2 周。而专业课教学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学期,实习期间,有的专业课教学计划还没完成,甚至有的课程还没开始授课,许多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没有讲授,学生对环保治理设施工艺原理还不了解,使得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的效率不能达到最佳状态,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虽然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动员时会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前进行讲解,但这样做效率低,好多知识学生似懂非懂。最佳的生产实习时间应该安排在专业课学习计划结束后,此时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学生渴望通过实际工艺设备实习来巩固和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 另外,许多学校安排生产实习的内容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不符。安排实习单位时没有事先沟通,学生对实习内容事先没有接触过,实习带队教师不能深入给学生讲解,甚至有的带队教师并未讲授过环境主要专业课知识,学生实习不能达到提高理论知识的目的。 (二)实习基地不稳定 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学校选择实习基地是根据实习基地是否满足实习要求、交通是否便利、费用是否适中等因素来考虑的。目前我校校外实习基地有已签协议和未签协议两种,基本能满足实习要求,与生产实习内容一致。我校生产实习基地大部分是实习带队教师通过个人关系联系的,目前未签协议的实习基地占大多数。由于实习带队教师与校外企业联系不多,还有实习经费问题,使得我校能提供学生长期稳定实习的基地不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议,两者之间并无硬性约束,实习单位的例行检修情况与学生实习时间有所冲突,且其他不确定因素较多,比如根据教学安排每年实习带队教师不固定,实习单位领导更换,造成带队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存在困难,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确定。另外,由于扩招,实习人数增多,安排生产实习环节计划时实习小组人数增多,但实习基地的现场讲解人员以及指导教师人数不变,造成部分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2] (三)实习经费不充足,实习内容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上涨,但我校多年来实习经费仍按学生数每人100元下拨。实习经费包括租车费、实习联系费和讲课费等,由于实习地点较多,实际实习费用超出计划经费,讲课费偏少,实习单位不够热情,实习内容难以保证。由于实习经费往往满足不了实习内容的需要,难以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实习质量和效果。[3] 二、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时间安排、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模式上进行改革,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 在做专业计划时,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把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提前,一部分放在第6学期,一部分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生产实习和对一些选修专业课或与实习内容联系不太密切的放在第7学期后半学期,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4]实习教师和单位就能灵活安排生产实习环节,使生产实习更有针对性,从而优化生产实习效果。 最好由有一定威望,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专职教师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做好实习计划,实习前与实习单位事先沟通,协商好实习时间、内容、目的、要求、经费问题等。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 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利双赢的,学校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后顾之忧,企业提升了社会声誉,这对双方发展都有很大益处。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是选择距离学校较近、实习内容和要求都符合教学计划的环保企业签订协议,保持相互的利益和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实习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双向选择的结果,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学校可为企业提供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在职人员进修、攻读学位的便利,以及进行科研实验和开发的基地;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以供学生进行生产、操作实习,提供工程技术并进行讲解;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后,企业挂牌向社会公示。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同相关未签协议的环保企业保持经常联系,通过组织联谊赛等形式加强沟通,培养校企双方感情,在条件成熟时鉴定协议,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5] (三)进行多方面实习模式探讨 实习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实际能力有重要作用。 1.实行校内外结合的实习方式。校外生产实习可以采用调查、参观、跟班操作等模式,尽量争取实现跟班操作方式,提高学生实际生产能力,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备、工艺操作,了解新工艺、原理、方法。建立校内实习环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校外取水、气、固废样品,利用校内现有的试验模型、教师科研项目等资源,进行测试分析,模拟仿真试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节省实习费用,提高实习效果。 2.实行多媒体专题片教学与模型结合的方式。利用以往实习拍摄的实习照片和搜集的工艺模型结构资料,丰富学生知识。多媒体教学在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大量的工艺模型图片及动画模拟对学生来说既能接收大量的知识,又能对环保工艺、原理生动的演示过程加深理解。现场生产实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多媒体详细的动画演示可以弥补实习的不足。例如,学生在现场只能看到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的外部形状,如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等表面,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其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内部构造,演示其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加深对工艺原理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带队老师可以通过每年生产实习的拍照、摄像,搜集企业本身的宣传、培训资料,然后利用实习期间某个时间进行播放,与生产实习现场互为补充,达到巩固加深实习效果的目的。 3.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对一些带有参观性质的工艺较集中的环保设备、污染治理设施可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节省实习时间和实习费用,也便于实习老师集中讲解,提高实习效率。针对一些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实习单位,可以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联系多个实习单位,采用小分队轮流调换实习单位的做法,让每个学生跟班实习。这样就不会出现实习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校必须联系更多与实习内容相关的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并建立校企关系。学校可以根据每个实习单位的接纳能力,安排实习小组进行分散实习,便于实习单位协调管理,这样学生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对学生加深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实习模式改革,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实习带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不断总结、探讨更加合理的实习模式,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 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规划 引言 我国通信行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特别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领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比较快的行业。通信行业正在经历着“面向设备”到“面向服务”的转型,实现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同时,通信设备的开发与维护正在从分散式走向集中式,通信行业运营商的运行维护管理方式与通信技术的组织化管理都向网络集中式管理发展。这就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对整个通信基础网络有全面的了解,对设计的网络设备管理的软件开发有综合的实践能力。 通信行业发展趋势给大学通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课程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当前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已经从硬件为主发展成了“软硬”结合,“硬件软件化”已经成为通信行业一个比较流行的行业术语,例如下一代网络中的“软交换”技术就是通过软件方式来实现原来交换机中本来由硬件实现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功能,这种转换大大降低了通信成本。通信软件的开发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出于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通信领域中很多以往通过硬件才能实现的功能现在正在向软件实现过渡。与硬件相比较,软件运行速度和效率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更要求通信行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要有扎实的软件知识基础。 根据近些年通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从事通信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这一形势,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通过单一的软件实习所获取的软件开发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现有的教学体系中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在内容上只是C/C++和JAVA面向对象课程体系的延伸。这种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软件综合能力,但是对于整个大学四年来说缺乏连贯性,与其他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出现了脱节。因此,为了使软件综合实践课程在通信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纽带的作用,并让通信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在通信软件的实践环节有一个不间断的学习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建设有通信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各个高校教学改革中都在加大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但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发展。这一点在通信专业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较为明显。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缺乏连贯性 从部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中该专业软件实践课程都是从大学二年级暑期开始,在内容上多为C/C++和JAVA面向对象等课程体系的延伸。在近一个月的软件综合实习课程后,许多学生已经开始对软件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大学三年级,通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重点又集中在硬件处理。例如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这些专业课与二年级暑期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学生软件方面的兴趣没有得以延续,所具备的编程能力缺乏用武之地。而在三年级下学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对软件编程的兴趣已经逐渐淡化。这种软件实践环节连贯性的缺失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用程序解决通信相关领域技术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通信行业发展脱节 近些年通信领域迅猛发展,通信技术更新换代频繁,比如物联网相关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等通信领域的新型技术在传统的实践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相比之下,旧的实践内容如综合业务数字网等相关技术都已经淘汰。如果实践内容仍然停留在旧的教学体系的水平上,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通信领域对通信人才的要求。 显然,旧的教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新的专业技术和教学理念发展的今天,通信专业的软件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良好的通信软件课程体系对于大学教育中通信专业学生软件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性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贯穿大学的前三年,由浅入深的实践体系。其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软件相关课程与实践教学部分结合起来,带动相应的专业课程建设,并根据当前通信行业的需要设置实践课程内容,使通信专业本科生在就业前就能通过实践方面的课程具备一定的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以便在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的教改重点是对课程设置做适当调整,使得软件方面的实践环节有连贯性。 大学第一年主要以基础课为主,为了使学生尽早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原有的教学体系中设置了程序设计语言C/C++,但课堂上机仅32个学时。对于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一新生来说,32个学时的上机学时远远不够。因此,该课程体系将程序设计实习C/C++设置在大一暑期,学生可通过3周时间的暑期实习熟练掌握这门编程语言,为日后的JAVA面向对象语言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部分作为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编程语言的认知程度,并且培养软件设计的兴趣。 大学二年级通信软件方向的专业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计算机网络,这两门课程对通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近些年通信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就业点。因此该课程规划在暑 期实习中设置了两个方向的实习内容,一个是用C++实现NS2的网络模拟仿真技术,另外一个是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第一个方向的内容主要是一年级C语言实践课程的一个延伸,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大一所学的C语言课程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有一个实际应用的过程,同时也为大三的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因为C语言在计算机与通信硬件的信息交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底层的程序设计都是使用C语言来实现的。另一方面,Java技术近几年在通信领域,尤其在一些嵌入式通信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嵌入式机顶盒。另外比较流行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也是基于JAVA语言。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接触了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再加上二年级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已经具备了JAVA编程的能力,因此在大二暑期实习中的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深入实践的机会。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通信软件设计的驾驭能力。 通信专业大学第三年开设的专业课较多,主要课程有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和数据库软件工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都可以通过前两年所具备的软件设计能力完成课程的实践任务。在大三暑期软件综合实践中该课程规划安排了Socket网络通信程序设计(JAVA)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C++)。这也是一个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过程,使得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应用更加具体化。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针对当前就业形式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大学第四年的毕业设计做准备。对于那些对软件感兴趣或是愿意将来从事通信软件设计工作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实践课程将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有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体系不再只针对某一个课程设置实践内容,而是将大学前三年所有软件相关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来建设,使通信软件的实践有连贯性。通过软件综合实践体系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程序设计的动手能力,并且带动了软件相关的其他课程建设。 三、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信专业学生的软件能力直接影响到通信行业的发展。因此,本科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软件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的通信软件综合实践规划有助于将整个专业相关课程关联起来,使得对学生在通信方向的程序设计能力有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对通信软件设计的整体把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工程专业论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究 1 改革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应有的鲜明的特色,也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要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我院坚持“举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道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要改革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2 以往高职机械工程类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往高职机械工程类课程教学中,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授课方法等沿袭了“老三段”的教学方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机械的恪守教学大纲,照着书本满堂灌,学生机械的被动听,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和学生很难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2.2 在实践方面,实践教学学时远远少于理论教学,而且大多数教师是出了校门进校门,实践能力差,校方在实训方面投资少。多数高职院校处于实训场地和设备不足,实训学时不足,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的“三不足”现像。 其后果是:出了校门的高职学生,由于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所以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不高。 3 以就业为导向,创建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多元化模式 3.1 以加工过程为导向,构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重在贯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要求,以综合素质和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理论方面强调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在专业方面突出针对性、应用性,专业课程建设按基地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进行,根据生产的“加工过程”确定“岗位能力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为重点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向技术型、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发展。(以机制专业为例) ①一般零件加工过程: ②操作者应具有的能力: a:识读图样及CAD能力 b: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和维护能力 c:刀刃具选用和使用能力 d:数控编程和CAM能力 e:零件检测能力 ③满足上述能力所需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 3.2 不断探索“实训基地与课堂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我院在2008年与大连固特异公司签订紧密型实训基地合作办学的协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上午在实训基地参照固特异公司的生产设备,产品工艺流程的现场讲解机械加工工艺,液压与传动,电气控制等门课程,下午学生结合教师讲的内容,在仿照企业的设备上模拟实训。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拉近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的距离,既提高了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生产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另如数控实训教师,根据实训中心给某企业加工机井盖等零件的机会,结合该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所用到金属材料,零件加工工艺,公差与配合等课程的专业知识并加讲解,这样使学生在实训中又学到了理论知识,真正做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3.3 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学到与企业产品相关的知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活动为中心来进行,一切围绕教师转,教学过程中以知识教授为主,缺少行为引导和能力训练,主要表现为:以传统知识为主线,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材,教师讲学生听。目前,我院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一些新颖而实用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等来达到培养新一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实施》的教师把整门课程设置六个教学情景,用情景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机械制图》的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来编写教材,把过去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体系设置了七个项目,如将“物体表达法”项目设置为画机械上常用“阀体零件图”,这就让学生在没学习专业课之前就了机械中的零件。 4 小结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在此目标下,高职的教学模式改革,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是长期而艰巨的。由于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多,面又广,又与其他课程紧密相连,所以,我们须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总结,并加以完善。 工程专业论文: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发展环境学科和建设环境专业较早的重点大学之一。多年来,通过学科建设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和实践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99年招收第一批西南交通大学非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2010年招收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明确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推荐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其中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原则。(1)课程内容: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课程量: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原则是三个学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学期课程安排的饱满度;(3)课程结构: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采用课程类别设计思路,切实增强工程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培养、增强工程能力。 2.学分设置。全部课程按课内16学时计1学分。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业期间获得学分总数的基本要求为32学分。 3.课程学习。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应用课程有机结合,学校聘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专题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设置方案。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课程设置方案中公共课程特增加知识产权和信息检索两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基础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素质;选修课程重点考虑各类学生的研究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进而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必修环节主要为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开设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前沿知识讲座和实际案例分析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四)学位论文 学院应严把学位论文过程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编写、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入手,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设计过程分,即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论文过程的中的态度、进度等各方面进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辩资格。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工程型教学人才资源建设是建设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根据环境工程行业特点、根据依托单位的自身特点,拟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反映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立体化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型教学团队。 (二)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考核聘任制,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在今后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在总量上适度增加的同时,重点在师资队伍的层次上进行提高,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提升企业教学的质量。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需求,在教学 主管院长领导下加强原有工程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建立教学全过程动态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 (二)建立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考评机制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从选题、研究开展、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环节,必须面向工程应用、依托工程资源开展。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专业论文: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改革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将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进而满足建筑工程市场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需要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教学模式,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校企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探索和尝试,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制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1 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素质课、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 1.1 减少理论课的课时,突出实用。理论基础课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 建筑CAD设计基础等,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为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进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为后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并且一贯坚持够用、必须的原则。 1.2 围绕学生的岗位能力开设专业素质课。专业素质课主要涉及: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开设专业素质课,其课程选择一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开设各门课程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突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课之后,可以到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1.3 专业实践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课主要涉及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课程。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采用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方法,让高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1.4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的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需求,选择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当毕业的时候,学生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相应的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5 改变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教师将服务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健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揉合,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 强化实验和实训,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实训项目。通过完善实训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测评标准等。学校要对学生的业务能力重点培养,同时企业也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动。 2.2 对 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建设新型师资队伍。①建设 “双师型”队伍。主要表现在:一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加入教师队伍,学校安排他们进入企业参加实习,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掌握一定的工程经验;二是从企业吸纳一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具有中高级职称且具备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三是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报告,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进而增长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地积累,在高职院校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高学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面对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机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要抓住机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走校企结合的道路。高职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培养下,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提升了高职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最终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介绍变电站施工设计中的一些步骤和注意事项,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施工 组织设计 1 项目概述及特点 1.1 概述 本次招标a标包括主控楼及通讯楼、220kv屋外配电装置、综合楼、消防小间、站区道路。处于xx至xx公路北侧约200m的岗地上,进站道路引接于xx与砂乡公路,长180m。 自然 标高26—35m(黄海高程系,下同)整平标高为31.2m,站区采取有组织排水。 施工电源:采取永临结合方式,本变电所站10kv所用点备用电源在工程开工前提前建成,引至变电站站区,作为施工单位施工电源。 施工水源:本站φ150管径的正式供水系统作为施工水源在开工前引至站区内。 1.2 特点 1.2.1 架构基础及各类设备基础较多,间距较小。局部基础地面位于回填土之上。 1.2.2 各类设备支架安装工作量较大,工期紧,土建与安装需紧密配合。 1.2.3 本标段建(构)筑物多,交叉作业多,各工种整体流水作业较为复杂。 2 施工总体布置 2.1 施工布置的原则 2.1.1 本变电所内电气布置很紧凑,场内可用的临时设施用地较少,施工布置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空地,以不占或少占永久设施用地为原则; 2.1.2 充分利用地形和区域条件,合理布局,既要有利于生产、易于管理,又要便于生活,并符合国家有关安全、防火、卫生、环境保护等规定,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设施尽量靠近施工现场,而生活和仓库等设施靠后布置。 2.1.3 按合同规定做好防洪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划,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临时设施周围开挖后的边坡。 2.2 水、电、风及通信 2.2.1 供水:施工用水考虑采用抽水机抽取右江河水。在变电站附近的?184.5m高程处建容积为20m3的蓄水池,ф50mm供水管接至主要施工用水点。 2.2.2 供电:由于甲方提供的工地变电所距离本工程施工场地较远,而本工程项目用电量较少,本工程施工考虑自备2台30kw和1台50kw的柴油发电机组根据施工需要供电。发电机房设在变电站?184.5m高程平台的空地上。 2.2.3 供风:本工程石方开挖量较少,爆破钻孔计划采用手风钻,采用4台jwg-3/7柴油移动式空压机供风。 3 施工准备工作 3.1 组织准备 3.1.1 如宣布我局中标,我们将立即在局内进行施工前动员,按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的原则,组建项目经理部,确定管理运行机制。合同文件签订后,由项目经理部及时组织施工人员、设备材料进场,保证在合同文件规定的时间内正式开工。 3.1.2 成立由一位副局长任组长的领导协调小组,负责本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确保本工程优质、快速、安全完成。 3.1.3 做好职工 教育 工作,按照劳动力需用计划,分批组织各工种人员进场,安排好职工生活,做好质量、安全、防洪、防火、文明施工和遵纪守法教育。对特殊工种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严格持证上岗。 3.2 技术准备 3.2.1 熟悉合同,全体管理人员在开工前集中学习,认真研读本工程合同文件,领会合同精神,认真履行合同; 3.2.2 全面熟悉设计文件及图纸资料,领会设计意图,澄清所发现的设计问题; 3.2.3 备齐本工程所需的规程、规范和标准(所需规程、规范和标准见前述),按监理工程师和我局iso9002标准体系文件要求备好各种有关施工记录表格; 3.2.4 现场实测实量,复核工程量,按施工的难易程度,编制实施性的施工技术措施; 3.2.5 进行试验工作,对砼、砂浆的原材料进行试验检验工作,通过试验确定砂浆和砼配合比等; 3.2.6 技术准备工作坚持做到:准备项目齐全,执行标准准确、内容完善齐备、超前计划布局及时指导交底,重在检查落实。 3.3 物资准备 3.3.1 资金准备:根据工程所需投入足够的流动资金。 3.3.2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好各种材料、施工设备的进场时间,落实材料供应来源和运输措施,确定材料仓库和堆放的面积、地点。 3.3.3 材料进场按我局iso9002质量体系文件的采购程序和贮存程序执行。各种材料除应有出厂合格证外,还要按有关规定在监理工程师监督下进行检验。并报监理工程师同意方可使用。 3.3.4 设备进场后要做好安装、调度、保养,一些常用的配件要有一定数量储备以便及时更换,保证各种机械设备正常运转。 4 施工部署 4.1 220千伏屋外配电装置 基础土方开挖采取人工开挖,按规范要求进行放坡,土方就近堆放,及时回填。220kv屋外配电装置构架基础施工按轴线拟采取分三段施工,以便于模板的周转,具体施工段划分如下:1轴-4轴为一施工段;5轴-8轴为二施工段;9轴-10轴为三施工段。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种进行流水作业。架构及设备支架基础为杯型基础,模板均采用18mm厚木夹板,钢管支撑,杯口吊模。在一施工段进行的同时进行本标避雷针安装,以便场区内及时形成避雷体系。混凝土浇筑采用四台机动小翻斗负责水平运输,人工翻揪入模。220kv屋外配电装置构架基础施工完毕,经检验符合要求后进行环型杆及钢构架安装,安装时采用一台25t汽车吊吊装,两台经纬仪控制环形杆位置及垂直度。 4.2 主控楼及通讯楼、综合楼施工部署 主控楼及通讯楼为连体结构,施工同时进行。综合楼在主控楼及通讯楼结构完毕后进行。通讯楼、综合楼砖混结构,主控楼框架结构。预制板安装采取搭设斜道,人工运输的方法。主控楼梁、柱、板一次浇筑成型,通讯楼屋面为全现浇。基础及上部结构模板均采用18mm厚木夹板,钢管支撑。在各个单位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与安装的良好配合是使整个工程能够优质、高速、安全、文明完成的关键,这样就要协调好土建与安装的关系,控制好各项安装工程的插入点,土建与土建之间,土建与安装工程之间,安装与安装之间做到协调配合,有条不紊。主要建筑物施工时,我们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拟采用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结构,后围护及装修施工,以主体施工为先导,分部分项工程紧随其后,有序组织交叉作业。 5 安全组织技术措施 5.1 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5.1.1 所有设备用电采用三相五线制,支线架设在过道处要采用安全保护措施; 5.1.2 现场配电室设置在合理的地点,并有可靠的防护装置,室内配电屏上各配电线应编号,并标明用途标记,配电室内应配置砂箱和绝缘灭火器; 5.1.3 配电箱、开关箱采用铁板或优质绝缘材料制作,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场所,且安装端正、牢固; 5.1.4 配电箱、开关箱必须防雨、防尘、保持箱内干净,并且有门、有锁、均设置漏电保护装置。 5.2 施工机具安全防护措施 5.2.1 所有机电设备实行“一机一闸一保险”制度,并必须有可靠的接地、接零保护,手持电动工具、潜水泵必须单独安装漏电保护器,且灵敏可靠; 5.2.2 乙炔发生器必须有回火防止器、保险链、保险装置必须灵敏可靠,使用合理,各类气瓶应有明显的色标和防震圈,并不得在露天曝晒; 5.2.3 机械设备安装后,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6 总结 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除此之外,还将不定期进行抽查,每次抽查,针对上一次检查出的不足之处作重点检查,确保工程安全高效的进行。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FIDIC下施工组织设计与审核 [摘要]fidic是在编制招标文件、投标以及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国际通用的、权威性的文件。在国际工程的投标中,一般要求投标人提交一份施工初步进度计划,这个计划实际就是投标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对确保工程的安全及三大控制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满足进度控制目标条件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审核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施工方案 资源配置 合同工期 临建设施 安全环保 工作场地 一、国内施工组织设计与fidic合同条件下施工进度表的关系 依照fidic合同第8.1款,承包商在接到工程师开工令之后的28 d内,应递交一份完整详细的施工进度表,由工程师批准。每份进度计划应包括:承包商计划实施工程的次序;每个指定分包商工程的各个阶段;合同中规定的检查和检验次序和时间;一份施工方法的说明文件 。除非工程师在接到进度计划后21 d内通知承包商该计划不符合合同规定,否则承包商应依照此进度计划履行义务。这里的施工进度表所履行的功能和包含的内容通常与国内施工组织设计一样。 二、fidic合同条件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需注意的因素 1.要重视施工组织部署和施工方法的选择 在工程建设中,施工方法的选择必须通过工程条件、工程经济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比较,选择出既经济又适用的施工方法,这样既可以综合工期,又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首先,要配备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班子,确定适应工程施工所需要的现场管理体系。其次,要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第三,对一些工程量大、占用施工工期长、施工技术复杂、在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施工过程,需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要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及优势。第四,要提出分阶段的劳动力投入计划、施工机械的进出场计划、材料及半成品进场计划等。 2.掌握准确现场资料 依照fidic合同第4.10款在基准日期之前,雇主应向承包商提供雇主掌握的一切现场地表以下及水文条件的有关数据,包括环境方面的数据,以供其参考。雇主同样应向承包商提供其在基准日期后得到的所有数据。承包商应负责对所有数据的解释。一定程度上只要可行(考虑到费用和时间),承包商应被认为已取得了可能对投标文件或工程产生影响或作用的有关风险、意外事故及其他情况的全部必要的资料。在同一程度上,承包商也被认为在提交投标文件之前已对现场及其周围环境、上述数据及提供的其他资料进行了检查与审核,并对所有相关事宜感到满意。 要认真研究工期、质量、工艺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依靠科技进步,大胆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要因地制宜,靠加大企业自身的改革力度等措施来保证业主的工期和质量,要真正做到少投入、高效益,使施工组织设计不但在工期、质量、工艺上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要为降低工程造价做出更大的贡献。 3.要合理的安排工期,编制好施工进度计划 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控制工期、建设项目的规模、结构、资金提供情况,制定出一个优化的进度计划,不仅要明确重要节点的完成日期,有时候对复杂的施工过程,还要排出详细的进度计划。在施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可采用横道图或网络图,并明确承包商依照fidic合同第4.21款进度报告规定提交进度报告。并按照第8.1款【工程的开工】的规定接到通知后28天内承包商应向工程师提交详细的进度计划。当原进度计划与实际进度或承包商的义务不符时,承包商还应提交一份修改的进度计划。 除非工程师在接到进度计划后21天内通知承包商该计划不符合合同规定,否则承包商应按照此进度计划履行义务,但不应影响到合同中规定的其他义务。雇主的人员应有权在计划他们的活动时依据该进度计划。承包商应及时通知工程师,具体说明可能发生将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使合同价格增加或延误工程施工的事件或情况。工程师可能要求承包商提交一份对将来事件或情况的预期影响的估计,和(或)按第13.3款【变更程序】提交一份建议书如果在任何时候工程师通知承包商该进度计划(规定范围内)不符合合同规定,或与实际进度及承包商说明的计划不一致,承包商应按本款规定向工程师提交一份修改的进度计划。 4.施工现场的平面规划 施工平面图的规划和布置,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但却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且决定着预算中的直接费用,所以合理的施工平面布置,可以避免出现土方调配无序,运进运出,材料的一搬再搬,施工设施反复搬迁等问题。合理的施工平面布置可以降低土方往返运输等浪费现象;可以降低运输费用、保证运输方便;可以减少临时性建筑物的修建费用。本条要根据fidic条款4.10、4.13、4、15合理的进行编制。 5.制订好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文明施工、节能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为了达到工程既定的质量、安全等目标,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其次要制定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技术保证措施。根据fidic条款4.8、4.9 4.21 8.3进行编制。主要的根据fidic条款4.8安全措施承包商应该:(1)遵守所有适用的安全规章;(2)注意有权进入现场的所有人员的安全;(3)付出合理的努力清理现场和工程不必要的障碍,以避免对这些人员造成伤害;(4)提供工程的围栏、照明、防护及看守,直至竣工和按照第10款【雇主的接收】进行移交;(5)提供因工程实施,为邻近地区的所有者和占有者以及公众提供便利和保护所必需的任何临时工程。 三、fidic合同条件下审核需注意的问题 1.审核内容应全面,并突出重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专项方案审核; 2.要在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工作中应得到全面落实总承包方及分包方的责任; 3.重点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合同履行情况; 4.施工方案审核与计划优化相结合,提出合理化建议; 5.重视安全、质量措施与生产技术审查相结合原则; 6.注重经验总结、沟通交流和听取专家的意见。 7.审核好施工组织设计要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在工程开工前才能把好施工监理的头一关,为业主尽到应尽的责任。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提高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是控制工程投资与质量的有效措施 【摘 要】施工组织设计是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必须提交的技术文件,是衡量施工管理水平与经营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如何才能编制出高质量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来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与工程质量。重点从突出重点、注意调查研究、科学经济的施工管理方法、设计效果指标和技术经济分析,预留调整余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编制高质量的施工组织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组织设计质量;工程投资;施工技术措施;工程质量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和全国一样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车总里程突破3400公里,截止2012年底达到4000公里。为我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高速公路建设从平原微丘区、浅山区进入跨越深山区,工程造价也从十年前的平均每公里4000多万元增长到1亿多元。大部分项目出现超概现象。特别是临时工程和设施部分超概现象特别突出。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之大、成本之高,技术之复杂的特性尤为明显。同时其专业分工细,协作面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不仅需要现代化科学技术,而且需要现代化科学管理。要对施工活动实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作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必须提交的技术文件,是编制工程概预算的重要依据,是准备、组织、指导施工和编制施工计划的基础。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就是从工程的全局出发,按照客观的施工规律和当时的具体条件,统筹考虑施工活动中的人力、资金、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这五个主要因素后,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资源消耗等作出的科学而合理的安排。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和实施的质量是衡量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与经营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编制和实施施工组织设计的过程中,应突出重点、注重调查研究、应用先进施工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并使其制度化,科学地组织实施。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目前设计单位重技术,轻经济;重结构安全,轻施工案设计普遍存在。如何才能编制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根据笔者近几年的体会,谈以下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要突出重点 1.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指对工程施工所做的总体设想和安排。一般在初步设计阶段施工方案就确定下来了,但在施工图设计中还要在初步设计施工方案基础上,根据批准机关的审查意见,重新提出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施工方案,来作为编制施工组织计划的先决条件。在编制过程中,要努力优化施工方案,以达到经济可行。 2.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的设计目的是解决各施工项目的作业顺序和充分利用时间的问题。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严格遵守合同签定的或上级下达的施工期限,对工期较长的大型项目,可根据施工情况,分期分批进行安排。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缩短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力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施工平面图设计 施工平面图是以整个施工管理范围为对象的平面设计方案,它是加强施工管理、指导现场文明施工的重要依据。通过施工平面图设计,为主体工程提高工效,革新技术,保证质量、安全生产、降低成本以及文明生产创造条件。它的技术性、经济性、政策性都很强,是施工组织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4.施工技术组织措施。为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工期,降低成本,安全生产,攻克技术难点而采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措施。因此,应在组织和技术上(重点在组织上)挖掘潜力,制定措施,以提高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注重调查研究 1.自然条件和经济调查资料 ①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和气象条件;②当地筑路材料、劳动力和能源的分布情况;③对外交通运输现状;④沿线居民点、厂矿企业、其它工程建设的分布情况。 2.工程设计文件 除了设计说明书、计算书、图表外,还应详细了解:①各项工程的结构型式和细部构造特点;②各分项工程的工程数量及其分布情况;③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与构件、成品的数量和规格;④个别工程对施工的特殊要求。 3.各种定额及概算(预算)资料 例如:设计采用的预算定额(或概算定额),施工定额、沿线地区性定额、预算单价、工程概算(或预算)的编制 据等。 4.施工时可能调用的资源 ①劳动力数量及技术水平;②施工机具的类型和数量;③外购材料的来源及数量;④各种资源的供应时间。 5.施工技术资料 常规的资料有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操作规程、施工安全作业规程等。此外,还应收集施工新工艺、新方法、操作新技术以及新型材料、机具等资料。 其它资料指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环境保护条例、上级部门对施工的有关规定和工期要求等。 三、采用科学、经济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 1.施工组织设计在总体施工方案安排上,应采用系统管理方法,确定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使其科学、合理、经济。应十分重视各专业分工范围和交叉施工、相互配合协调,特别是业主直接分包的工程,应给予统筹部署。从而使施工组织设计得到高质量的实施,各项目标得到实现。 2.施工方法的设计,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预制装配化程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应用科学的计划方法确定最合理的施工组织。根据工程特点和工期要求因地制宜地采用快速施工、平行作业,对于复杂的工程应通过网络计划找出最佳的施工组织方案。落实季节性施工措施,确保全年连续施工,全面平衡人工、材料的需用量,力求实现均衡施工。 3.制定严格的保证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其关键是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标准化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保证“五化”管理的正常运转,实现质量目标的全面控制。 4.精打细算,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首先从管理上应建立健全材料进场的验质验量制度、存贮管理制度、计量搅拌制度、限额领料制度等。其次从技术上应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替换材料技术。降低机械使用成本,采取提高机械利用率和发挥机械效率的措施。目前定额工资与社会实际工资存在背离现象,因此,降低人工费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用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要提高机械化、工厂化,标准化施工的程度;另一方面要正确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制定分配、激励、约束等制度,提高工人劳动积极性。 5.在施工技术组织措施设计中,应重视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组织管理方法,组织学习培训,规划科学试验,促进各项目标的实现。 四、施工组织设计必须重视设计效果指标的计算和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技术经济分析应围绕质量、进度、成本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对方案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优选方案,作出决策,付诸实施。 五、留有余地,便于调整 由于影响施工的因素很多,所以,在执行时必然会出现未能预见到的问题。这就要求编制时力求可行,执行时又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调整、补充,因此,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应留有恰当的调整余地。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管理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的对策,第二部分则重点研究了公路桥梁施工管理的对策,从施工进度、成本、安全、质量、人员五个方面出发做出了深刻而详细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够给予相关人员参考意见,以保障公路桥梁施工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管理;对策 1引言 公路桥梁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方便人们的出行,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进步。公路桥梁施工过程当中,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是其主要的部分,施工单位结合设计方案统一的协调规划施工工作,严格控制施工管理中的进度安排、成本、安全、质量、人员等,从而保障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2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的对策 2.1确定施工模式及操作手段 在路桥项目建设过程当中,项目施工的程序安排是需要对多个项目内容进行周密的考虑后制定的,需要严格注意施工的条件、技术工艺、成本等问题。制定投资费用小且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按照具体的施工条件来制定施工方案,控制好建设成本。 2.2控制施工工期 制定好完善的施工方案后就需要依据施工方案来核算施工的建设周期以及各个施工环节所需要的施工期限。建设工期的长短决定着总体建设项目的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安排好工程期限,做好各个施工环节的配合与协作,对施工工期、材料、设备等进行科学的安排。在安排的过程当中考虑天气因素,为工人安排好科学健康的工作时间,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施工进度。 2.3施工组织平面布置 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对整个施工的大平面做出详细的布置,合理的规划,在平面上进行货物运输以及人员流动,做好平面布置工作能够避免货物出现反复搬迁和人员出现拥堵现象,这样能够保障工程施工的效率。 2.4编制运输计划 在公路桥梁建设过程当中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运输路线,首先选择最短的路线,其次是要考虑路线是否通畅便于运行,最后要考虑运输的次数。在综合的考虑这三点之后,选择出最合适的路线,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运输效率,节省资金,加快施工的进度。 3公路桥梁施工管理的对策 3.1施工进度管理措施 进度管理对于保障公路桥梁工程按时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控制好进度的话就会拖延工程施工的期限,因此需要控制好进度安排。从公路桥梁施工的整体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规定的进度安排,并将这个进度安排作为整个工程的施工标准。首先在工程开始之前对各个生产要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工程进行的图纸、方案、设备、材料、人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和财务分析,保障每一环节之间进度的优化与控制。其实是要严格的检查各个环节是否按照计划安排进行施工,检查每一小部分的衔接是否顺利,施工计划是否跟上,如果有没有按照规定完成的需要加快进度按时完成,否则就会影响下一环节的工程进度。最后由于公路桥梁施工涉及众多部门,因此需要安排好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做好协调工作,以按时完成工程。 3.2施工成本管理措施 公路桥梁施工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措施。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需要把握好节约的原则,对工程施工的整体、各个环节等做好成本控制。做好对人员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其他成本的管理,实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各个施工人员的工资、奖金等、材料的选择与购入等、设备的租赁与维修保养等做出详细的计划,并做好记录,严格控制各方面的费用。 3.3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问题是公路桥梁施工当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检测制度,保障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首先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讲座等形式提高施工人员的认识。其次是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完善安全风险体系,对于施工工程当中发现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及时的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后要定期的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重点检查施工需要的大型设施和材料。 3.4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公路桥梁施工过程当中需要严格注意施工的质量,首先是施工材料的质量,保障材料符合施工标准,由专业的人员购买材料,保障材料的精良。其次是施工的质量,也就是保障施工工序的技术,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施工,避免违章行为的出现,对施工的图纸资料、技术工艺等进行质量检验。最后在公路桥梁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验收,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的提出并修改。 3.5施工人员管理措施 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技术水平薄弱,技术操作能力较差,导致公路桥梁施工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就会容易出现不当操作导致失误。其次是施工人员没有按照实际的规定时间来进行施工,导致工程任务无法正常交工,导致整体的工程进度受到影响。最后是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对自己负责的工程不认真对待,导致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做好对人员的管理,首先针对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问题,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加强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其次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来吸引高素质的施工人员,组建高效的施工队伍,保障养施工水平。针对施工人员没有按时完成进度或是不认真负责工程施工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奖惩制度来提高施工人员工作的效率,对于工作做的好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不认真对待工作,不按照要求进行施工的人员给予批评、处罚或是辞退。 4结束语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物质条件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公路桥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建设出更加便利的公路桥梁成为重点。而公路桥梁的施工是一项庞大而又繁琐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工作。 作者:黄重庆 单位:徐州市公路工程总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浅析 摘要:本文结合项目实例,对桥梁施工组织设计要求作了总结,重点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贯彻、现场总平面布置、施工导流等内容进行了介绍,通过加强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探讨,可保证工程施工顺利完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桥梁工程作为我国交通建设工程的典型代表,并且建设标准的高要求与建设环境的特殊性质备受行业重视,而对桥梁工程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还能提升施工效益,是实现桥梁工程有效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湛江市桥梁工程施工为例,对其进行了具体说明。 1项目实例 军港大道工程位于湛江市坡头区,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市政管线工程(雨水、污水设计)、交通工程、照明工程、景观工程等。项目路线总长1.25km,其中麻斜海大桥路线长464.8m,采用桩基础,上部结构为30m小箱梁,设计速度为40km/h,红线宽度28m,双向6车道。项目工程可批复估算总投资为2.05亿元,其中建安费用约1.05亿元,计划工期为9个月。本项目桥梁工程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较好地完成了工程施工内容,具体如下所述。 2桥梁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2.1坚持统筹性的原则 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统筹性原则是基于工程施工整体性而言的,如在麻斜海工程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时,施工单位在充分分析交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工程长度、填土、挖方、枢纽互通数量、管涵数量、桩基数量等进行了规划,并根据招标文件与结合交通部所颁发的相关规范进行了设计,同时在设计时,对现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采集数据信息,以及根据施工实际的地质环境,可以在制定出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的同时,确保施工可按日期规定顺利完成。 2.2保证高质量的工程施工 基于工程的特殊用途、所处环境的分析,只有高质量的桥梁工程,才能满足交通运输安全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质量内容都是在施工组织设计初期阶段就已确定的内容,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人为、非人为的影响,很难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目标完全实现,因此,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施工单位必须要在施工设计阶段就应当设计好各种施工预案,以确保施工质量。麻斜海桥梁工程主体施工方法在确定时,就已做好了各类预案,并通过施工行为的合理性,实现了对施工质量的保障。如在桩基钻孔时,要保证水头压差,防止坍孔;基坑开挖由低向高分级进行,加强对开挖断面的观察,以防止塌方;高大机械施工、吊装,需保证基底有足够的强度、宽度,防止向路面侧倾斜等。 2.3保证低成本 在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会对成本进行科学的规划,但进入到实际施工阶段后,由于多种影响因素的存在,施工组织设计对成本的要求与标准很难全面实现,为此施工单位要在保证施工组织设计科学性的基础上,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从而提高施工效益。 2.4提高新技术的运用 桥梁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典型代表,在施工技术上的进步,不仅能够在工程质量、效益上有所展现,还能在工程的功能性发挥上有所提升,因此,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在分析工程建设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如在麻斜海工程施工过程中,就应用了正循环钻机成孔、水下浇注混凝土、支架现浇法等新工艺,施工效果非常理想。 3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3.1施工组织设计的贯彻 (1)施工组织设计的交底工作。首先,应在召开工程开工前的各级技术和生产会议上,自上而下的将施工组织设计逐级进行交底,并对其内容、施工的关键工艺和有关的保证措施、技术质量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组织群众在施工工区、队及班组中进行讨论。其次,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的原则,督促计划部门制定出严密的施工计划,并且各施工工区均应下达施工计划,以进一步对其进行分解。(2)施工总体部署。①根据桥梁工程的工程量多少,及结构复杂情况确定工期,分解施工工序,以将整个桥梁工程按施工顺序分解开,同时对整个工程分工作面,分段流水施工,比如:桩基施工可以一台桩基为小组,总体分批人、材、机实施独立的一个工作面施工。②桥梁工程本着先下部结构、后上部结构的施工顺序进行作业,桥梁板可在桩基工程开始后进行预制与养护,这样可利用人力资源,节约工期。③建立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制度,落实管理职能分工,以此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 3.2现场总平面布置 现场临时设施是直接为工程施工现场服务的,它的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桥梁工程进度与成本,因此,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首先,根据施工总平面图布置原则及现场准备、现场踏勘的情况,布置生产及生活区,同时布置好电力线路供水管道和场内交通。其次,施工材料堆放地点应接近现场,以便及时取用,尽量减少二次搬运,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减少临时设施搭建。另外做好安全文明施工设施的布置,并设立警示标志,同时运用辅助工具,如CAD等软件画出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3.3施工导流 施工导流是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内容,良好的施工导流能保证工程建设不对河流生态环境,以及原有交通秩序产生直接影响,通常情况下,施工导流要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就予以进行。如在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施工单位就针对施工导流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投入,具体为:(1)进行道路中分带位置主线某一桥墩的基础及下部施工、第14、15跨梁板架设,以及桥面系施工和匝道11#墩基础及下部、第10、11跨上部现浇与桥面系施工时,可封闭主线设临时主线,以满足交通需求。(2)支架施工期间,可临时封闭匝道,在匝道上搭设门洞支架和施工平台,同时可在支架上满铺木板,挂设防落网,两侧需外加宽1m平台,门洞净宽4m、桥下净高5m,并用水马将两车道改道成单车道,以保证交通安全。 3.4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施工效益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要求,做好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能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施工效益。 3.5质量保证与安全生产 质量保证需明确其施工质量目标,即质量优良、工期一年、安全无事故,同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各种质量保证制度,如自检、互检、专检、工序交接制度、分项工程验收制度、质量奖惩制度、材料进场合格制度、技术交底制度等。质量保证措施包括员工思想教育、组织保证措施、技术管理措施、经济奖罚措施等,并强化实验室建设,并获得临时资质认证,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另外安全生产保证措施包括成立安全机构、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各类人员安全知识培训、抓好各项安全生产制度落实、贯彻国家和上级各项安全生产法规、政策、指令、制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4结语 总之,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关系到工程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工期管理等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综合性,是工程人员多年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的体现。因此,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施工组织设计,并由技术负责人和经济负责人参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从而提高桥梁工程施工的科学性。 作者:苗伟刚 单位:湛江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对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施工企业数量日益增加,为保证工程经济效益,需做好造价控制工作。工程前期规划中,施工组织设计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采用科学的组织设计可对工程进行统筹与规划,保证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为此,本文就施工组织设计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相关概念,其次就其具体影响进行阐述,然后基于此提出造价控制措施。 【关键词】施工组织设计;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控制 1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文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工程造价,这两个指标也是检验工程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随着工程建设的顺利发展,需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进行管控,避免资金浪费。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加强成本管控,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并提高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所在。 2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工程造价概述 水利施工组织设计是水利工程设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投标以及签订承包合同的重要技术文件,是依据规划设计的相关要求对工程现场进行合理规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各项工艺指导性文件的编制工作。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①施工方法与技术组织措施,也就是施工方案;②施工进度计划编制;③施工现场的平面布设;④人力物力资源的布设,并且为施工用水、用电以及运输等问题提供解决对策。工程造价从施工角度来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需要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确定施工方案,选择适宜的施工工艺,在完成建设任务产生的建设费用的总和。 3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建设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工程量较大,工程位置偏远。现场施工条件较差,易受外部环境的限制,为此,需做好造价控制工作,保证经济效益。(1)施工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基础单价计算以及项目单价分析都必须将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基础,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通过方案比选,保证方案的可行性。①材料费是工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投资中占据的比例约为50%及以上,其中运杂费与工程地方的交通条件、运输距离、运输方式和选用的运输工具密切相关[1],为此需广泛收集不同产地、不同厂家的材料价格,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计算运输距离,对于不同供应方式下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最为经济的方案。②土石方、基础处理工程单价计算过程中,因为水利工程的自然环境较为复杂,地质条件较差,岩石级别低等问题普遍存在,为此需在不同地质条件下进行单价分析。③混凝土运输。水平运输以及垂直运输在运输方式上运输方案的合理性对于混凝土浇筑质量、进度、造价均有很大影响。所在,在确定混凝土运输方案过程中,必须满足现有工期要求,节省运输费用,将混凝土运输等影响因素纳入考量范围,对运输方案进行科学评估。列入塔机、门机运输使用的栈桥塔搭建费用等,汽车运输的施工道路修建费用等。(2)施工进度加护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施工进度计划体现了各项施工活动的时间点,也是投资、劳动力使用、设备调度、物资供应的计划编制的直接依据。若施工进度计划不合理,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工期滞后,也不利于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施工安全的监督管路。对此,正确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是保证各项工程以及建设项目可以保质保量如期完工的关键。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施工周期较长,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变更较多,易引发造价变化。在编制计划施工进度时需要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进行科学部署,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保证工程生产有序[2]。同时,需对工程投资资金、劳动力、设备资源、施工材料等进行合理规划,在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情况下,缩短工期,在工期逐渐趋于计划时,施工成本就会有所降低。(3)施工总布置。施工总布置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与施工场内外交通、施工现场布设密切相关,具体包括施工辅助企业和其他生产辅助设备,如仓库战场、生活福利设施、供水水电通风系统等,需对各单位进行协调,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布设。水利工程施工总布置内容较多,专业多种多样,且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其中,临时工程占据比例最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辅助企业、仓库、转运站的位置,并确定适宜的道路标准、路面结构、场内外运输、工厂、生活建筑、料场等,对施工现场布设内容进行合理分析,减少施工场地的占地面积,减少征地费用,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4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降低工程造价的策略 4.1熟悉造价定额,掌握工程实际资料 没有完备的基础资料,组织设计条款易偏离施工组织方向,因此需深入了解现场的相关情况,全面掌握勘测基础资料,熟悉工程造价定额内容,确定施工方案。例如某生态发展示范区供水工程,管道类型较多,铺设工作中的土方开挖量较大,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因为对于工程现场不熟悉,勘查资料匮乏,DN500球墨铸铁管的5km多范围内均按照土方开挖单价进行计算。初步设计阶段因为勘查资料较为全面,进行实地调查,管道铺设范围内因为开挖80cm以下均为石头,在初步设计阶段部分工程量必须按照石方爆破价格进行计算,这样就造成管道投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费用增加。若不能提前了解造价定额,掌握现场勘查地质资料,易造成投资增加,也会造成决策失误。 4.2加强对施工各项目的成本核算和科学管理 施工各项目的成本核算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举措。若没有对工程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严格监督,那么在施工过程中成本分析以及控制的价值就不能体现。因此,需加强施工各工序、各项目的成本核算以及管控工作。在进行核算时,需依据施工组织设计,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将施工组织设计计算出的成本数量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旨在控制造价,若差异较大,则需分析产生原因,加以控制[3]。同时,需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保证施工作业的有序实施,完后工期控制计划,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工程造价与工期关系如图1所示)。对于工程造价来说,成本的合理控制和准确核算至关重要,但是也只有在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协调各方,做好造价管理和成本核算。 4.3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控制造价 因为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会发生多种突发状况,而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若不及时控制则会影响施工进度,紧急处理也会增加成本。因此,在进行造价管理过程中,需要统筹规划,结合以往施工经验对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合理推测,编制应急预案。在实际施工时也需依据施工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建立动态管理系统,对工程建设进行跟踪监督,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另外,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函和进步,在管理中需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例如,在管理工程中可引入云技术,对施工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录入、分类和集中管理,也具备自动化的应急解决功能,确保工程造价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成为其控制造价的重要途径。在设计各阶段施工方案都应围绕质量、工期、成本三个方面进行方案比选,利用工程造价的数据来指导设计,采用最优的设计方案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整个工程项目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杜金娜 单位: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在土建施工管理中的必要性 摘要: 在土建施工管理中,施工组织设计是宏观性的具有战略部署指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对于土建施工全过程的安排,技术方案的选择,工程进度计划以及各种组织保障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管理;重要性 1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 (1)安全性的原则。施工组织设计要根据土建工程的项目内容,施工条件,地理位置等来进行工程概预算,在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和施工顺序,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要始终遵循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例如正式施工时应该先进行平整场地,铺设管网,修筑道路等全场性工程及可供施工使用的永久性建筑物,然后再进行各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再比如新建雨水沟和雨水管线,要在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组织施工。(2)科学性的原则。根据土建施工项目工程量的大小及各项管理目标的要求,科学配置施工要素,组织专业化的施工队伍,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应用科学的计划方法制定最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在施工组织设计上科学合理地布局尤为重要,合理规划办公场所、生活场所、作业场所,对于材料堆放和机械停放的空间布局要安排得当,做到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充分贯彻执行质量管理方针,积极推广和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3)经济性的原则。确保建设资金的周转使用,选用优质材料,确保人、机、物、财的科学合理配置。对于单个构筑物的施工顺序,既要考虑空间顺序,也要考虑工种之间的顺序。工种顺序考虑的是时间上的搭接的问题,它必须做到保证质量,工种之间相互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工作面,紧密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工期。落实季节性施工的措施,确保全年连续施工,节约基建费用,降低工程成本。 2施工组织设计在土建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土建施工管理质量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从各方面制定了保证土建工程质量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在落实质量方针上,坚持构建精品工程,实现主体工程零缺陷,坚持科学标准的项目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坚决杜绝工程质量等级事故,坚决杜绝重大不良影响事件的发生。(2)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土建施工管理安全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安全至上,以人为本。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有着明确的安全目标,坚决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坚决杜绝一切人为因素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包括机械设备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等,都引起施工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贯彻落实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方针,并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和督促。(3)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土建施工管理环保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文明施工,绿色施工。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不仅仅重视质量和安全,更重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贯彻落实污染源控制达标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达标的要求,将作业场所的有害气体、粉尘、噪声等污染降到最低,确保作业场所和办公、生活场所卫生清洁、整齐有序。(4)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土建施工管理效益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节约资金,提高效益。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效益最大化,为企业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随时跟踪资金动向,降低投资风险,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有效的措施,组织挖掘技术领域一切可节约投资的环节,提升管理效益。(5)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土建施工管理工期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合理安排,确保工期。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土建工程工期目标完成的前提。由于土建工程施工作业周期长、露天作业多的特点,因此受季节性和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施工组织设计在安全进度时,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工期的因素,将受季节影响较大的施工项目安排在有利的天气进行,将受天气影响较小的项目安排在雨季或冬季进行,只有这样精心组织,科学设计,才能确保土建施工项目按期完工。 3施工组织设计应注意几点事项 (1)重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时,要重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制定施工方案时,注意根据土建项目的地区条件,合理选择方案,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在选择施工机械时,应选用能连续作业的机械,减少台班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要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改善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为新技术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2)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提高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在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土建施工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要及时进行有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不可因出现一些问题而怠工,延误工期。(3)提倡文明施工,绿色施工,重视施工的目标控制。在施工组织设计时,合理利用和优化资源配置,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做到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材料和资源,注意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提倡文明施工和绿色施工,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及时清运建筑垃圾,将扬尘、噪声以及污水的排放降到最低,使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目标控制得以实现。 4总结 施工组织设计在土建施工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够提高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确保施工全过程的质量安全可靠,也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节约能源,减少能耗,创造更多潜在的社会效益,是值得大力推广和提倡的。 作者:徐晓忠 单位:百盛联合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探索 1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在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促进下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就当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十分科学的、合理的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那么对于工程的施工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就当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承包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作为支撑,是不利于工程的竞争的。所以,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不仅有利于施工单位在投标的过程中占有有利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好的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更有利于实际的施工应用。因而,对于当下的水利水电工程来说,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2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的编写范本 由上述可知,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的有效性。所以,加强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在此对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的编写范本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提高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水平而做出一些贡献。 2.1准备工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来说,首先就要做好设计编写前的准备。而要做好准备工作,就要对施工的现场进行多个方面的勘察,其勘察的主要目的就是收集比较精确的基本资料,包括施工所在地的地形、气候情况、水文情况等,凡是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中需要的资料,都要尽可能的进行收集。 2.2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内容 2.2.1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招标文件、预算定额、工程设计图纸、工程承包合同、工程招投标文件、地质勘探报告、施工现场具体情况;二是依据国家现行技术标准,新工艺及施工验收规范,工程质量评定标准及操作规程;三是依据建设部颁发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对建筑施工现场有关规定。 2.2.2工程概况 与其他建筑等工程一样,水利水电工程的概况也主要是对所要进行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结构等进行详细的说明。 2.2.3开工前必须完成的准备工作 首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要保持在三通一平的水平上;然后,水利水电工程中设计的相关技术要做好技术核查以及安全施工教育等工作;最后,对于整个工程中人员、物资以及施工技术中所需要的机械的调动,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调节。 2.3施工总体部署 该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施工组织、施工规划,每一个部分下还有许多细节需要设计人员进行详细的说明。 2.4施工总进度计划安排 施工中总进度安排在整个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中属于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对水利水电工程其直接作用的一个部分。因此,对这一部分的编写必要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所有的施工项目,就时间问题上做出合理的安排。2.5拟投入的劳力和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计划拟投入劳力和主要施工机械直接关系着施工总进度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必须就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总进度的安排情况,对劳力以及施工机械做出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安排。水利水电工程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研究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而以上仅仅在只是笔者对于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对于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上述研究也比较浅显。因而,仅仅凭借这些研究来促进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水平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水利水电领域的相关人士还要共同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探索。 3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中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不仅有利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有序施工,同时也有利于水利水电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研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再加之我国水利水电领域对于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不利于实际的应用。所以,在今后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中,要加强对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水利水电工程的多个角度,从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好、更有效地促进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水平提高的方法和措施。 作者:刘振楠 单位: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第五工程处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论文 1施工组织设计 1.1施工组织设计作用 施工组织总设计的作用是为了能够合理解决整体建设项目各个环节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合理的阐述,把整个项目建筑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和庭院室外配套工程进行有效连接和管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宏观定性的管理措施,是一个建筑工程最重要的战略部署,对工程项目具有指导性,通过对建筑物蓝图规划、整体部署、选定施工技术方案、进度计划及相关资源计划安排、各种组织保障措施等的空间布局,形成对项目施工全过程管理性纲领文件。不论是哪类工程,均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科学施工。其作用表现为:为主管部门编制建设计划提供依据;为编制单位工程组织设计提供依据;确定设计方案可能性;为物质技术供应提供依据;为施工单位编制施工计划提供依据;保证施工准备顺利。 1.2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及依据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一定要按相关设计性文件各技术要求进行,并结合工程对象实际条件,提出综合文件。工程编制的内容包括:编制参照的依据、科学有效的方案部署、工程进度和计划安排、工程情况内容概述、施工人员与机具设备计划、现场临时设施等。要想科学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就需要依据各项数据,依据的条件有:工程施工及招投标文件和工程设计相关文件;建设当地地质、地形、气象、地下水位的工程勘察和资料;项目建设有关法规及行业标准;企业自身组织机构构架;与工程有关的资料源供应;国家现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施工企业自身正在执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行政部门批准文件及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要求;工程建设造价管理有关规定。 1.3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施工组织设计一定要做到开工前进行,通过编制、审批等手续,达到施工组织设计规范标准要求,这个过程虽然复杂,但却影响结算各个环节。审批程序要由项目经理进行编制,技术负责人要签字,同时通过填写报审表,项目经理签字确认后,上报相关监理单位待审批,这个流程必不可少。 2设计变更及技术联系单 一项工程签证需要详细、准确,通过记录现场情况及所产生的费用,把握整体投入情况,也为工程后期结算及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更是为了变更设计流程提供原始材料,要想科学的掌握第一手资料,施工管理相关人员就要深入施工现场,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查取证,拿到第一手材料,并详细记录,报请建设单位进行签证。 3质量保证资料 3.1工程质量保证资料分类及主要内容 (1)设计阶段资料:这个阶段是工程开始前的筹备,包括设计任务书、设计合同、初步设计、设计计算书、设计图纸等资料,通过资料的提交获取工程施工资质。(2)项目提出筹备阶段的资料:这些材料主要由项目建设的申请报告、上级批复文件、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施工、监理合同及有关责任主体的资质证书等构成,这是施工组织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材料。(3)勘探阶段资料:对施工当地进行环境、地质、水文等的勘探调研及报告等材料,这是合理施工的前提条件。(4)施工及验收阶段资料:这个阶段的资料较为复杂,包含内容较多。一是由垂直度观测、建筑物定位、沉降观测和设备安装测试资料构成的测量资料;二是由使用的水泥、钢材等复检报告,砂、石、钢筋焊接件检验报告、焊材合格证、成品、半成品合格证及设备合格证等构成的实验材料;三是由开工报告、材料代用单、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联系单、图纸会审、事故处理报告及会议记要等组成的文件材料;四是由分项工程质量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表、分项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构成的检查评定资料;五是由基坑验槽记录、桩基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记录、竣工图编制说明构成的隐蔽工程竣工材料。 3.2整理工程质量保证资料注意的问题 (1)要根据事实说话,做到客观准确,不能隐瞒真相,更不能弄虚作假。(2)总承包单位应及时向分包单位征集相关材料,做为工程质量保证的证据资料,按照质量保证资料建档要求,进行合理保管。(3)质量保证资料是一定要做到前面的工作,一般情况下,是在建筑物施工时,及时整理,及时性是做好工程质量保证资料收集的前提条件。需要根据工程量、批量等情况,及时完整地收集有关工程质量保证资料,整理工程质量保证资料时,一定避免应付和突击。 4隐蔽工程记录 隐蔽工程也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工程总造价比重非常大,隐蔽工程是随施工过程发生的,要想合理预算出投入来,非常困难,所以在进度中,就需要做好对隐蔽工程的记录,为隐蔽验收提供证据,记录要准确、仔细、可靠。一般施工单位隐蔽验收记录均由带队工长填写,报请现场负责人、质检员、现场代表及监理师,共同签字,完成对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 5工程资料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5.1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只有不断加强现场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才能确保资料人员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这是充分保证工程顺利通过验收的关键。在施工中,不断完善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现场考核,明晰职权,一岗比责,把责任落到人头,本着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做好相应资料管理工作,日常进行必要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上级部门批准的材料要及时移交,避免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发生。 5.2完善资料管理制度 对施工现场的相关技术资料,一定要按国家、企业、行业或地方标准要求科学填写,保证字体清晰、内容完整、填写规范,对那些决定性工程施工,一定要记录精准,关键部位和关键节点施工的时间、责任人、发生的情况等要如实填写、完整记录,为工程竣工决算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施工单位是工程建设者,对资料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要负全责,施工单位要严格挑选可靠的资料员,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对资料管理制度的掌握,以制度为标准做好资料管理;通过深入现场了解生产一线对工程实体验收情况,增加实战能力。 6结束语 总之,编制工程资料预算对施工整体进度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保证预算内容准确、可信,同时不断加强与现场联系互动,取得完整资料,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最后结算科学、合理。 作者:白丽 单位:商南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特点 1复杂性。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情况下是由众多的单项工程所组成,所以较为容易产生施工干扰,其与一般性的土木建筑工程相比,难度要大很多,并且容易受水文条件、地形条件以及地址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2针对性。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施工组织设计大多以单个工程为对象,因此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综合性。其组织设计的内容需要满足工程项目业主、设计以及监理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于施工标准的规范要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动态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需要对施工工程总体进行统筹规划,同时应充分重视对施工现场的组织和管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所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动态管理性。 二、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1施工导流设计。 作为一个系统性问题,施工导流设计需要对施工建筑设计、施工总进度以及总布置的导流程序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也同样也会对坝址的选择和水工建筑布局产生直接影响。除此之外,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施工总进度设计和工程预算设计。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时,首先需要对其与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作出考虑,特别是其与谁规律的适应程度。因为在通常情况相下,改变水规律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无法对水规律作出改变,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增强施工导流的适应性。因此,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主体环节,应对施工导流设计中的截流、封堵、拦洪及蓄水进行合理有效控制,并根据渠道自身水流规律,对工程施工程序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混凝土工程设计。 混凝土工程设计主要有建筑物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以及水流渠道混凝土工程,主干渠道的混凝土施工工程采用的是渠道衬砌的方式,进行现浇和部分预制。需要注意的是在渠道衬砌的过程中,注意对防水、防渗漏和防冻方面的控制,保持高水准的施工质量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组织施工设计中,可以根据工程施工技术条件和施工规模的不同,通过集中设置混凝土生产系统的方式,对渠道和建筑施工进行混凝土供应。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建筑物来说,可以采取单设置独立的混凝土生产系统对其进行混凝土的供应。 3施工工艺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工艺设计主要包括施工顺序、方法以及技术,其中施工技术作为施工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在施工技术满足技术性及经济型要求时,才能开展下一步的施工工作。其研究的主体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现有条件下,如何对某个时段或期限内的施工工作量进行合理制定。(2)如何实现施工导流和施工顺序、施工方法与施工顺序的有效结合,从而确保建筑物施工的技术性。根据施工计划中所需要的施工材料,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预算。在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得以有效保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设计和管理。 4施工进度设计。 施工进度设计的任务是为了对各项施工活动进行时间规划,应保证施工进度依据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进行设计,并严格按照施工工期对项目时间做出计划性的控制。施工进度包括编制施工依据、各个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主要工程的工期控制以及关键施工工序的指标控制等内容。另一方面,在进行施工总进度编制时,应做到重点与非重点的兼顾,对于关键性的工程施工项目,应对施工人员及机械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及平衡性。对于临时建设项目和主体工程项目而言,应依据工程特点首先列出主要施工项目并对其工程施工量进行计算,从而绘制出施工进度表并进行定期考察。 5施工布置。 施工布置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阶段的重要内容,主要可以根据项目施工工程的特点、施工规模以及施工条件,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所涉及到的交通运输、仓库运输以及给排水管线进行平面化和程度化布置,从而保证施工工程合理有序进行。 三、施工组织设计间的相互关系 1施工进度与施工强度的关系。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只有在对施工强度有一个充分把握的前提下,才能根据施工强度及制定出施工进度计划,并在施工进度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施工强度的控制。通过施工强度和施工进度计划的结合,继而制定出合适的工程强度指标。 2施工方法与施工导流之间的关系。 对于施工导流控制程序的研究,需要有恰当的施工方法作为保障。施工方法选择的正确性,会一定程度上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选择产生影响,所以应在施工导流控制程序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施工制度。 3施工强度与现场布置的关系。 施工强度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受交通运输、材料供应情况以及施工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影响较大,以上因素要充分与现场配置做好协调,才能达到施工强度的要求。 作者:陈武 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青山水库管理局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1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在工程项目中,签订合同之后,将明确的施工条件和施工要求提出于合同承包中,全面总结了这些因素,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施工方案。在工程承包合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投标书。只有经过了监理工程师的审核以及双方的共同协调,才可以修改和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订立相关的合同,因此,在工程承包合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对施工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但是因为它还可以发挥承包合同的作用,那么就有着更大的作用;可以有效指导工程结算,施工方案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同一工程如果采用了差异化的施工方案,就会有着不同的工程量和造价。而在工程投标报价中,需要计算实际工程量,并且套用单价,那么在确定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来进行。 其次,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对工程索赔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如果业主没有将施工条件提供出来,如施工图纸、施工场地等,就违反了相关的约定。如果业主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依据施工方案或者施工进度来进行,那么就需要双方进行讨论和协调,这样才可以施工。如果因为这些因素对施工工期造成了影响,施工企业可以向业主索赔,包括工期索赔和经济索赔两个方面,施工组织设计是索赔的主要依据。在施工全过程中都需要应用到施工组织设计,它有效集合了技术、经济以及管理和合同等,它除了作为合同文件之外,还是一份详细的施工计划。因此,监理工程师就需要对其严格监理,对其实施情况严格监督,并且对于承包商变更和修改施工组织设计的行为也需要严格控制,如果对施工组织设计擅自修改或者变更,就违反了相关的约定。 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过去通常是从技术角度上来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较少,如施工方案、临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将合同履行的需求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在编制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综合技术、经济、合同和管理,因此就需要增加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发展方向是项目管理规划。在项目管理规划内容方面,依据我国的相关规范要求,如果将项目管理规划替代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就需要保证项目管理规划的要求能够满足。在对项目管理规划进行编制和管理时,需要严格依据相关规范来进行,这样才可以促使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可以有效接轨于国际惯例。在招投标时期,需要按照这些方面来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1)业主需要提供的条件,因为在工程承包合同中,施工组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需要对承发包双方义务进行规定。虽然业主应尽的义务已经在工程承包合同文件中规定了出来,但是施工组设计规定的业主义务却更加的详细和全面,如施工图、施工场地的提供、水电供应、材料设备等,并且还需要将施工条件提供的时间、地点以及数量等给全面说明出来,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并且日后索赔起来比较的方便。 (2)在工程分包方面,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工程分包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承包商分包,另外一种则是业主分包,我国法律严格限制了工程分包。对于承包商分包,需要保证业主允许,并且说明于投标书中,并且分包工程的所有责任都是由承包商承担的;因此,承包山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该被涵盖于施工组织设计中。在招标文件中需要声明业主分包工程,在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是不被包括在内的,但是需要将业主分包工程的具体情况给列出来,如交工验收时间、进出场时间等等,这样可以更好的监控分包商。(本文来自于《江西建材》杂志。《江西建材》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施工组织设计已经成为合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中标以及中标之后的盈利情况,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施工企业要跟随时展的潮流,严格依据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来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将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本文简要分析了施工组织设计对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作者:张鹏 单位: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铁路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论文 在铁路项目实施阶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检查及动态调整,是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1铁路项目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定义 铁路项目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在项目实施阶段,由建设单位编制,用于工程招标以及指导后续项目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当工程客观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拟定改进措施或修订方案,按照建设程序要求,对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如总工期目标、年度投资目标等。 2工程概况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项目线路全长1269km,是我国第一条一次建成1000km以上的大能力运煤铁路通道。本项目线路途经山西、河南、山东三个省份,全线划分为4个段落建设指挥部,分别为山西吕梁指挥部、山西安泽指挥部、河南指挥部、山东指挥部[6-7]。安泽指挥部管段线路全长299.5km,起讫里程DK310+800—DK578+875(南吕梁山隧道中心—太行山隧道进口)。主要工程数量:隧道58座,总长145.247km(占管段长的48.5%);桥梁129座,总长55.954km(占管段长的18.7%);车站8座(其中改建1座),铺轨659.75km(单线),制、架梁3137单线孔。 3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应用 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应遵循行业标准《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建设[2009]226号),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本文不再赘述。 3.1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检查 工程实施中建设单位应对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控制性工程加强动态管理,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并根据建设项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要求。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实施情况,建设单位应在每年6月和12月上报铁路建设主管部门。安泽指挥部每季度对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并根据现场情况,不定期召开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专题会。通过对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的检查,对管段内重难点工程、铺架工程进行动态调整,并采取有效纠偏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的有序实施。 3.2控制性及重难点工程的动态调整 在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过程中,随着工程建设进展及客观条件的改变,控制及重难点工程与一般性工程会相互转化,一般性工程可能转化为控制及重难点工程,控制及重难点工程也可能转化为一般性工程。同时,随着工程建设进展,有时会产生新的控制及重难点工程。 3.2.1一般性工程转化为重难点工程实例干阳沟隧道全长8463m,设计为单洞双线,全隧设进口、1#斜井、2#斜井3个工区5个作业面组织施工(出口地势陡峭,不具备设置工作面条件),关键线路为进口—1#斜井对打段。本项目2010年4月份开工建设之初,干阳沟隧道并未列入重难点工程,故未引起建设单位关注。随着该隧道施工的展开,隧道进口揭示地质情况与设计相比较差,为砂质黄土与黏质黄土互层,且隧道渗水量较大,实测约500m3/d。在2011年下半年建设单位进行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检查时,发现一般性工程干阳沟隧道关键线路工期严重滞后,可能影响后续铺架施工。鉴于该情况,建设单位将该隧道纳入了重难点工程管理,并经原铁道部工管中心对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审查同意,在原关键线路进口—1#斜井间增加0#斜井(长191m)[8]。采取上述措施后,有效化解了该隧道工期风险。 3.2.2新增控制性工程实例管段内新增控制性工程实例有隧道无砟轨道工程、长子南至平顺段重载铁路综合试验段工程等。2013年6月份,铁路总公司对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无砟轨道铺设范围进行了调整,安泽指挥部管段铺设无砟轨道的隧道由6座调整为36座,无砟轨道总长度达到了231.074km(单线)。隧道无砟轨道成为管段内新的控制性工程。受此影响,管段内铺架完工日期由2014年5月30日延长至2014年6月30日,通过合理压缩调试及验收时间,管段内工期满足全线总工期要求。2012年下半年,原铁道部将长子南至平顺段(三站两区间总长91.72km)确定为重载铁路综合试验段,将该段原计划开通日期由2014年12月31日提前到2014年3月31日,由此长子南至平顺段重载铁路综合试验段成为管段内又一新的控制性工程。为了确保综合试验段节点工期,现场强化了资源配置,站前、站后工程均增加了冬期施工措施并成立了相应冬期施工技术攻关小组,以确保试验段按期开通。 3.3铺架工程安排与调整 3.3.1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铺架安排情况管段内设辛堡、长子南两个铺架基地,负责管段内的铺架工程。铺架线路示意如图1。图1铺架线路示意由图1可以看出,管段内铺架段落自南吕梁山隧道(出口)起始,至太行山隧道(进口)终止。管段内2个铺架基地,均采用单机双向铺架。其中:辛堡铺架自辛堡站起始,先往小里程方向铺架至南吕梁山隧道(出口),然后调头经太岳山隧道铺架至范家山隧道(进口);长子南铺架自长子南站起始,先往大里程方向经跨太焦线特大桥铺架至太行山隧道(进口),然后调头经发鸠山隧道铺架至范家山隧道(进口);两个铺架基地在范家山隧道(进口)会合。管段内铺架作业规划见表1。 3.3.2铺架工程的几次动态调整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应围绕铺架这条主线,进行相应动态优化调整[9-10]。1)辛堡铺架调整:辛堡铺架需利用既有南同蒲线铁路进行路料运输,因南同蒲线辛堡站2012年8月份才完成站改并开站,故辛堡铺架开始时间由2012年3月6日调整为2012年9月7日,推迟了6个月。为了确保总工期及当年投资计划的完成,铺架方式由原来的单机双向铺架改为双机单向铺架,即多投入了一套铺架设备,辛堡站往大、小里程同步进行铺架作业。2)长子南铺架调整:长子南站往大里程铺架受跨太焦线特大桥连续梁施工进度滞后的影响,对长子南铺架线路进行了相应调整,即先往大里程方向铺架至跨太焦线特大桥30#墩连续梁处,然后调头往小里程方向铺架,确保了总工期及当年投资计划的完成。同时,为了确保综合试验段工期,待具备往大里程方向的铺架条件后,再增加一套铺架设备进行铺架作业。长子南铺架亦由原来的单机双向铺架调整为双机单向铺架[11]。3)铺架会合点调整:因控制性工程太岳山隧道工期滞后,同时范家山隧道施工进展较为顺利,辛堡、长子南两铺架基地会合点由范家山隧道(进口)调整为太岳山隧道(进口),化解了控制性工程太岳山隧道的工期风险,确保了项目总工期。管段内优化调整后的铺架线路。 4结语 本文以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项目安泽指挥部管段为例总结铁路项目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经验,概括如下: 1)既要重视对控制性工程及重难点工程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同时也要兼顾一般性工程。既要避免控制性工程及重难点工程建设情况恶化,也要防止一般性工程转化为控制性工程及重难点工程。指挥部通过工程周报制度,动态监控工程进展,同时在每月对施工单位进行月度考核时,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现场核查。 2)要善于通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纠偏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如对工期滞后的干阳沟隧道增加斜井作业面,辛堡、长子南铺架作业的动态调整,都有效地规避了工期风险,同时保证了当年投资计划的完成。 3)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应以铺架为主线,统筹安排各项工程施工。指挥部管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对铺架工程的几次动态调整、优化,就凸现了铺架这条主线。 4)通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可以引导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方向。如管段内长子南至平顺段设为综合试验段后,铺架作业中的桥梁混凝土湿接缝、无缝线路单元轨节锁定焊面临冬期施工,由此向现场技术人员提出了相应冬期施工技术攻关课题。 5)通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可以进一步理清管段内工程建设管理重点。随着工程建设推进,管段内站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站后工程正掀起施工高潮。通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分析,目前指挥部管段建设管理的重点已由站前无砟轨道、铺架工程转向站后四电及房建工程。铁路工程建设是一个规模庞大、系统复杂的工程。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安泽指挥部的实践经验表明,要有效地推进铁路工程建设,抓好铁路项目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是一项事半功倍的有效措施。 作者:贾彦斌 单位:晋豫鲁铁路通道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与项目管理论文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有缺陷而出现的主要问题 1.1没有施工组织设计。有些施工单位工程开始施工了还没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导致土(石)方反复挖掘运输,机械设备、人员的需求没有合理计划,进场的材料胡乱堆放,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施工没有保障措施,造成机械降效、人员闲置、材料严重浪费的现象。 1.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不切合工程实际。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监理单位、甲方联合检查,临时让资料员或施工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导致编制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具体人员施工情况、工程管理、机械设备、各类建材不够了解,再加上临时安排,时间十分仓促,而胡编乱造。 1.3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差。有些施工单位不懂得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而是写一些各个分项目的施工工艺、随便画一张项目施_[平面图、在墙上编个工程进度网络计划表,就意味着施工组织设计就编制好了。 1.4有些单位领导只重视技术,而往往忽略造价。很多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只片面重视工程施工中各分项工程技术环节的问题,缺乏全面考虑与工程造价有关的工作内容,这样一来容易造成工程在竣工结算的时候,缺少技术资料而受到经济损失。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工程施工安全运行的重要性,施工单位要从全局出发,认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条件来拟定施工方案,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合理进行现场布置和设备展开;把设计与施工、技术与效益、前方与后勤、施工单位全局活动与具体施工组织等环节联系起来;把整个工程施工中的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工程各阶段、各个分项目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做到各单位、各部门相互密切配合,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优质、低耗、高效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对建设项目整体投资有一个良好的控制,应该从整个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开始,严格按施工程序、从面到点进行全面有控制。 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和特点 2.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应该掌握的三个原则:一是结合工程实际原则;二是权威性原则:也就是在工程备料、配备机械设备及实施的施工方法中,要严格执行经过审批的施工准备工作文件;三是优中选优原则:凡编入文件的各种施工方案,必须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2.2施工组织设计可分为总体和单体两种。总体施工组织设计指的是实施建设项目总体战略部署,对工程建设项目起到总体控制作用。而单体施工组织设计指的是对单一工程项目施工的战术安排,对工程建设项目起重要作用。 2.3工程施工过程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从工程开工破土起,随着施工的全面展开,资金就要不断地陆续投入。就资金的用量而言,施工阶段所需资金最大。施工阶段是最复杂的阶段,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施工阶段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现场工程实体的施工进展。因此,开工以前的各项工作,比如规划、设计以及招标等一些有关的前期工作做得如何,这些工作都要在施工阶段主观或客观地接受考验,前期各准备工作中隐藏的问题会大批地涌现出来。因此,在施工阶段,若不能较好地处理各项问题,工程项目的整个质量就很难保证,施工进度就会减缓而延误工期,项目费用投资就会失去控制。 3、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作要点 3.1熟悉工程概况。因为建筑工程有它各自的特点,每个工程项目都有它特有的使用功能,所以就有不一样的结构特点和装饰特点,不同的建筑面积、层高、施工工艺及材质。有些作用相同的建筑工程,在建筑技术水平、建筑标准和建筑等级上也有差异。常常会受天气、不可抗力、地质、水文等自然现象的影响,因此必须要熟悉工程的概况,做到心中有数。 3.2施工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3.2.1设计蓝图接到后,要组织相关人员熟悉图纸,记录好76CHUANGXINKEJI2014.08图纸会审资料,留下存档以备用。 3.2.2组织人员、机械、工具,并组织部署施工现场。 3.2.3组织施工所需材料进场,做好原材料取样、试验及砼、砂浆配比工作。 3.2.4做好施工抄平放线工作,提前做好破土开挖的准备。充分、具体的做好这些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还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3.3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效益的关系 3.3.1工程预算定额。工程预算定额指的是规定消耗在质量合格的单位工程基本构造要素上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它是计算建筑工程、安装产品价格的基础。这里所讲的基本构造要素,主要指的是分项工程和结构构件。预算定额按工程基本构造要素规定劳动力、材料和机械的消耗数量,以满足编制施工图预算、规划和控制工程造价的要求。预算定额是编制地区单位估价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结算、施工单位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编制概算定额、编制招标标底、投标报价的依据和基础,目前施工企业中机械装备、合理的施工工期、技术工艺、劳动人员的组织为各个分部分项工程消耗量编制的基础。 3.3.2工程造价与施工组织设计二者关系密切。施工组织设计所涵盖的内容:工程概况、现场条件分析、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工艺要求、工期计划等。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才能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措施及工程预算指标。为了保障工程质量,满足甲方使用及T期要求,仍需控制投资、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完善施工方案和技术工艺。 3.3.3施工组织设计不仅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在编制工程造价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施工单位工程开工前,要求施工安全、技术质量、材料设备、财务计划和工程造价的部门人员需认真熟识图纸、实地勘察,研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工程造价人员一般都属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小组成员,这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因此,在企业内部工程造价人员不仅要懂技术、懂政策、还要懂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也会避免T程决算中的经济纠纷。 4、结论 一个编制得较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在工程施工中得到贯彻,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安排各个施工环节,使复杂的施工过程有条理地按科学程序进行,也就必然能使建设项目取得好的指标。因此,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它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邵彩霞 单位:尉氏县规划建设局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1在工程投标中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1)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2)主要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方法与技术措施(尤其对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3)工期的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4)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5)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6)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7)文明施工、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8)项目风险预测与防范事故应急预案;(9)其他应说明的事项;(10)施工组织附表:附表一:施工总体计划表;附表二:分项工程进度率计划(斜率图);附表三:工程管理曲线;附表四:分项工程生产率和施工周期表;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附表六:劳动力计划表;附表七:临时用地计划表;附表八:外供电力需求计划表;附表九:合同用款估算表。 2在工程投标中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注意的要点 2.1对投标文件的研究认真分析招投标文件及图纸资料,对施工现场的勘察资料,做好各方面的调查研究,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确保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2进行施工布置,制定切合可行的施工方案组织精干的项目管理班子,安排具有丰富工程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主持工作,统一管理,总体协调。设置临时设施,调试机械设备,勘察施工场地,筹措施工准备,为工程施工任务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对于施工现场临时施工驻地的设置应结合现场踏勘资料情况科学设置,不应设置于危险区域,如滑坡体周围、泥石流冲击区域、受洪水侵蚀区域等。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劳动力投入计划、机械进场的时间安排及材料采购计划,确保工程施工进度的紧凑性。通过工程进度计划来制订工程施工方案,对进度中的大工程、耗费时间长、技术要求综合且比较重点的施工过程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施工方案。重点注意对于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写应该经多个部门的审核,按照程序分阶段、分部门逐项进行审核,且要编制详细的计算书,对于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专家组的共同审定,确定最终的专项施工方案,项目中标后能够指导现场的具体操作。2.3关于工程中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是施工进度计划。根据企业的人力、物力、机械化程度计算出工程合理的施工工期,与招标文件要求的工期比较、调整,编制时要比要求的工期略有提前,但不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在竞标中可提升竞争力。遵照工程实际,了解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组织状况、到位资金配比,编制出最可行的工程进度计划,并制定工期的保证措施,使得招标方相信在承诺的工期内能够按时完成。2.4制定可靠的质量目标明确的质量目标与工期目标一样,是业主评定和审核投标单位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保证工程质量是工程的前提,也是业主追求的首要目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要按照招标文件中工程质量的具体要求来制定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并指导整个施工过程。 3在工程投标中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存在的问题 (1)工程施工企业往往对项目的经济性较为重视,致使投标单位对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2)编制人员一般是去照搬照抄之前类似的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没有进行实质性编写,致使施工组织脱离实际。(3)参与编制人员的专业知识欠缺和施工经验不足,未能对具体的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策划与设计,与工程实际脱节。(4)投标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背离脱节,互相响应欠缺,从而使最优的施工方案未实施,使成本降低无法在预算中即刻反映出。(5)投标时间紧促,编制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先进的施工技术及科学的管理方案,所编制的内容技术陈旧、工艺落后,从而无法体现高劳动效率、节约成本资源的作用。(6)相应的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真正的指导和控制实际施工。 4在工程投标中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的策略 (1)更新单位管理人员的落后理念,组织合理的人员梯队,建立专业的、适应新形势的施工组织编制小组,充分认识到投标施工组织设计这一环节为投标成败的关键。(2)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建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作的行业规范。通过该规范标准来对企业进行推广使用,并加强该规范标准顺利执行的延续性。(3)考察现场是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决定因素,对工地积极调研,获取工地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充分了解;详细记录水电状况、劳动力资源、当地材料储备以及取弃土场方位等,从而完成工地现场的合理规划,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提供最直观的信息。(4)加强编制人员人才队伍建设,现场施工人员经验应丰富,熟悉各种施工工艺、工法,且对各类计算机工程制图软件应熟练掌握。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评审专家关注的焦点,紧扣招标项目的新、特、难等关键点,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凭借自己的技术、设备、管理等优势,制定三大目标(质量、进度、安全),提出可行的施工方案。(5)让施工组织设计跟投标报价紧密结合,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关系到投标的报价。通过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三大关键点中的成本来决定工程报价,用技术经济分析来评剖报价。(6)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充分运用本企业优势来响应招标文件的需求,这样才能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实力。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实践中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更具有指导性的工程文件,为项目中标后现场施工提供一定参考资料。 作者:徐红 单位:甘肃路桥飞宇交通设施有限责任公司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浅析 摘 要:银行会计核算是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核算的过程,是银行会计工作管理的基础,也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前沿阵地。因为任何金融风险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所以也就意味着任何会计核算过程中都潜在着风险。因此,作为“过程控制”的管理工具,加强银行会计核算这一环节的风险防范,是当前金融风险防治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1 银行会计行为风险的表现 (1)内控风险。会计工作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运行的基础件工作,风险的反映、预测和分析均依赖于及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若会计行为违规,信息失真,不仅无法满足防范风险的信息需求,而且将带来风破损失加大的可能性。如收入不报、成本不实、截留利润、搞两本账等,将造成银行资金被截留、贪污、盗窃的风险。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使假造票据、伪造凭证等在法违纪行为得不到控制,必然造成结算资金、内部往来资金被套取、侵吞、挪用、骗取的风险。会计行为违规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 (2)财务评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目标的确立,客观上要求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业绩考核为中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财务报告作为考核各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财务定量评价最直接、最更要的资料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如果会计行为违规,经济效益不真实,必然使财务评价失真。 (3)计划风险。会计行为为风险的影响渗透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计划全过程。信贷计划,既要包括对未来项目市场的预测,又要建立在对过去信贷资产收益的分析基础之上,如果会计行为违规,夸大信贷资产收益率,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就会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又如,对高息揽存不能及时监督和反映,不仅会造成到期不能支付的风险,而且使筹资计划失去科学性,甚至会诱发信贷计划无资金来源保证的信贷风险。总之,会计行为违规,会影响到综合经营计划的正确编制,造成资金使用风险。 (4)市场风险。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会计工作漏洞百出,假账泛滥,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干扰市场运行,而且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准确进行市场定计,必将造成经营风险,最终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会计信息对内部资源配置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错误的会计信息会误导资金流向,使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竞争能力下降,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2 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教育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剖析,正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环节,既不要对风险产生恐惧,更不能麻痹轻视风险,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必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 (2)加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 加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并注意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风险防范观念。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防范银行风险为出发点;二是树立全局观念,将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的连接,既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相应进行调整的有机整体;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最为关键的一环。 (3)建立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设施得到普及,已具备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但还没有形成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随着会计行为风险的日益增加,有必要在电子化网络的基础上开发预警系统软件,将预警与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在核算数据录入的同时,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跟踪分析。跟踪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结算票据的处理是否符合内控制度、要素是否齐全合规,有无压票行为;账证、账账、账表、表表是否勾稽一致;往来类科目是否配对相符等。通过会计定出预测技术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 (4)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披露与揭示,完善会计报表体系 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将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贷款方式和结构;不良资产状况,包括逾期、呆滞、呆账;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或有资产和负债等基层行风险信息补充进去,以正确评介经营成果,防范会计风险。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探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 摘要:近年来,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件频发,影响范围之大甚至可将一个银行摧毁,这使得国内外银行业对会计风险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研究分析,从而提出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 会计结算风险 商业银行结算风险与银行其他风险相比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更大的危害性等特点,其风险形成是多方面的。会计结算风险是银行在运用结算工具从事货币活动、资金清算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银行会计结算存在风险隐患是因为制度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技术水平不到位等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研究分析银行会计结算风险成因,为制定防范风险措施夯实基础。 一、 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诈骗、政策性亏损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内部风险由会计主体主观和客观因素引发。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已渗透到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各个环节,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 1 清算风险 清算风险是银行在清算同城票据交换资金或系统内联行资金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一些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业务开展、人员调配、财务核算等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培训,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度不够高。清算专业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审查制度不到位。一些商业银行忽视支付清算人员的培训,缺乏对会计人员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导致了清算风险的产生,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第一,个别行、社在同城结算和联行清算环节上控制不严所产生的风险;第二,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结算矛盾,利用联行体系的关联性而导致的地区性支付风险。 2票据风险 结算业务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只有商业银行产生对票据的需求,才能完成对资金的供给,否则交易无法实现。票据业务岗位职责不明确,重点岗位监督管理以及内部检查不严,对内部违规发展票据业务缺乏有效监督,甚至采取默许的态度。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业务逐渐增加,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 3 结算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操作风险意识淡化,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从银行会计结算部门内部发生的各类案件中不难发现,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发案的根本原因。一些基层分支机构人手配备不足或随意抽调会计人员应付紧急任务,使结算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或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操作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上级对下级、主管对基层人员、事后监督岗对会计操作岗的各项检查并未严肃认真进行,而是成了例行公事,导致一些支付结算案件长期隐藏。 4内控风险 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特别是一些基层分支机构人手配备不足或随意抽调会计人员应付紧急任务,使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上级对下级、主管对基层人员、事后监督岗对会计操作岗的各项检查并未严肃认真进行,而是成了例行公事、使一些内部案件长期暴露不了。 5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银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各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集中表现为流动性困难而引发的支付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银行经营面临内外双重压力。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经营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大量违规经营,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比例上升,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借改制之机 悬空银行债务,使银行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有的已发生支付危机。与此同时有效化解和抵御风险机制尚未建立。当前影响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金融资产质量低下、资产负债比例高、金融资产风险大。 二、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防范的措施 1、防范清算风险 首先,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系统是全社会资金运行的大动脉,支付清算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必须从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职责;其次,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防范支付清算系统风险。清算总中心及各地清算中心业务运行系统的安全及其信息安全对金融稳定、市场发展、社会和谐影响巨大。要高度重视备份系统建设,参照国际先进水平,从可行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上通盘考虑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最后,要加强支付清算的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和支付清算技术国际发展动态,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 2、防范票据风险 首先,防范票据承兑业务风险。认真审查承兑的票据,审查其有无真实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关系,有无按规定收取一定的保证金和手续费,并签订相应的保证合同。对承兑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严格界定保证人的信用等级,对客户经营状况实时监控,要求客户出具承诺书和授权委托书;其次,防范票据结算的诈骗犯罪行为;最后,加强对柜面人员的风险防范教育和票据防伪工艺、防伪知识的培训,建立银企联防制度,对大额款项的支付,主动与客户沟通、确认,建立审核责任制,固定专人审核票据,实行票据防伪暗记审核程序化,研究票据结算诈骗犯罪的易发环节,分析、掌握票据结算诈骗犯罪的特点、手段和趋势;防范其他票据业务风险。 3、防范结算操作风险 银行应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会计内部监督系统应当分层次建立,在基层营业机构应当建立实时控制的事中监督系统,在上级会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针对基层柜台业务的事后监督机制。银行应变革现有的风险管理系统组织结构,增加关于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方面的管理内容。会计业务流程是银行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必定对银行其他业务产生影响,所以,风险管理部门要与相关业务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参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 4、防范内控风险 建立严密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内控制度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结算风险存在根源在自身体系的不健全,完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会计结算风险防范重要的举措。首先,明确会计主管风险管理责任;其次,加强会计结算内部控制建设;再次,完善会计结算监察纠错机制;最后,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防控作用。 5、防范经营风险 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完善银行决策体系,建立合理分工、上下结合、互相协调、职责分明的经营决策体系。越是高层的经营管理行为应力求摆脱对日常经营活动和例行公事的处理,而集中主要精力研究重大经营战略决策;加强银行经营决策的责任制,任何重大的经营措施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防止个人或者少数人任意决定经营决策。 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项挑战性工作,而完善内控制度、防范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一 项复杂和漫长的工作。需要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工作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办法,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浅探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 摘要:近年来,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件频发,影响范围之大甚至可将一个银行摧毁,这使得国内外银行业对会计风险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研究分析,从而提出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 会计结算风险 商业银行结算风险与银行其他风险相比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更大的危害性等特点,其风险形成是多方面的。会计结算风险是银行在运用结算工具从事货币活动、资金清算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银行会计结算存在风险隐患是因为制度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技术水平不到位等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研究分析银行会计结算风险成因,为制定防范风险措施夯实基础。 一、 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诈骗、政策性亏损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内部风险由会计主体主观和客观因素引发。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已渗透到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各个环节,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 1 清算风险 清算风险是银行在清算同城票据交换资金或系统内联行资金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一些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业务开展、人员调配、财务核算等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培训,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度不够高。清算专业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审查制度不到位。一些商业银行忽视支付清算人员的培训,缺乏对会计人员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导致了清算风险的产生,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第一,个别行、社在同城结算和联行清算环节上控制不严所产生的风险;第二,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结算矛盾,利用联行体系的关联性而导致的地区性支付风险。 2票据风险 结算业务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只有商业银行产生对票据的需求,才能完成对资金的供给,否则交易无法实现。票据业务岗位职责不明确,重点岗位监督管理以及内部检查不严,对内部违规发展票据业务缺乏有效监督,甚至采取默许的态度。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业务逐渐增加,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 3 结算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操作风险意识淡化,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从银行会计结算部门内部发生的各类案件中不难发现,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发案的根本原因。一些基层分支机构人手配备不足或随意抽调会计人员应付紧急任务,使结算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或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操作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上级对下级、主管对基层人员、事后监督岗对会计操作岗的各项检查并未严肃认真进行,而是成了例行公事,导致一些支付结算案件长期隐藏。 4内控风险 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特别是一些基层分支机构人手配备不足或随意抽调会计人员应付紧急任务,使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上级对下级、主管对基层人员、事后监督岗对会计操作岗的各项检查并未严肃认真进行,而是成了例行公事、使一些内部案件长期暴露不了。 5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银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各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集中表现为流动性困难而引发的支付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银行经营面临内外双重压力。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经营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大量违规经营,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比例上升,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 借改制之机悬空银行债务,使银行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有的已发生支付危机。与此同时有效化解和抵御风险机制尚未建立。当前影响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金融资产质量低下、资产负债比例高、金融资产风险大。 二、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防范的措施 1、防范清算风险 首先,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系统是全社会资金运行的大动脉,支付清算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必须从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职责;其次,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防范支付清算系统风险。清算总中心及各地清算中心业务运行系统的安全及其信息安全对金融稳定、市场发展、社会和谐影响巨大。要高度重视备份系统建设,参照国际先进水平,从可行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上通盘考虑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最后,要加强支付清算的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和支付清算技术国际发展动态,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 2、防范票据风险 首先,防范票据承兑业务风险。认真审查承兑的票据,审查其有无真实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关系,有无按规定收取一定的保证金和手续费,并签订相应的保证合同。对承兑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严格界定保证人的信用等级,对客户经营状况实时监控,要求客户出具承诺书和授权委托书;其次,防范票据结算的诈骗犯罪行为;最后,加强对柜面人员的风险防范教育和票据防伪工艺、防伪知识的培训,建立银企联防制度,对大额款项的支付,主动与客户沟通、确认,建立审核责任制,固定专人审核票据,实行票据防伪暗记审核程序化,研究票据结算诈骗犯罪的易发环节,分析、掌握票据结算诈骗犯罪的特点、手段和趋势;防范其他票据业务风险。 3、防范结算操作风险 银行应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会计内部监督系统应当分层次建立,在基层营业机构应当建立实时控制的事中监督系统,在上级会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针对基层柜台业务的事后监督机制。银行应变革现有的风险管理系统组织结构,增加关于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方面的管理内容。会计业务流程是银行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必定对银行其他业务产生影响,所以,风险管理部门要与相关业务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参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 4、防范内控风险 建立严密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内控制度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结算风险存在根源在自身体系的不健全,完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会计结算风险防范重要的举措。首先,明确会计主管风险管理责任;其次,加强会计结算内部控制建设;再次,完善会计结算监察纠错机制;最后,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防控作用。 5、防范经营风险 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完善银行决策体系,建立合理分工、上下结合、互相协调、职责分明的经营决策体系。越是高层的经营管理行为应力求摆脱对日常经营活动和例行公事的处理,而集中主要精力研究重大经营战略决策;加强银行经营决策的责任制,任何重大的经营措施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防止个人或者少数人任意决定经营决策。 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项挑战性工作,而完善内控制度、防范金融风险是 商业银行一项复杂和漫长的工作。需要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工作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办法,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浅探商业银行会计主管委派制的利弊 摘要:从2002年起,银行开始逐步探索会计主管委派制。这一制度是发达国家政府机构、公司和公益机构经常采用的方式。同时,这种方式也是所有者用以监督和约束管理层、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本文主要探讨这一制度的利弊。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会计主管 委派 商业银行 利弊 一、引言 1998年,在中纪委二次会议上,“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进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成为了会议形成的决议。同年,财政部等部门逐步推进会计主管委派制度。对于会计主管委派制,笼统而言,是指相关的上级部门,如财政部在进行社会招聘后,对财会人员进行统一的调配和管理,并委派这些相关的财会人员到相关的公司从事会计监督和服务工作,下级单位不可对其工作进行干涉等。 商业银行的会计主管委派制度于2002年开始采用,具体而言,这种委派制度在商业银行主要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总行对一级分行或直属分行委派财会人员,第二就是一级分行对二级分行和直属支行实行委派制度,第三是二级分行对分支机构网点实行委派制度。而其委派的对象也从上至下有各行的主管会计行长、会计经理、主管会计和稽核人员四种。这种制度对于商业银行的初期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其弊端也在逐步显现。下面我们就主要探讨下相关的利弊分析。 二、商业银行会计主管委派制的利益分析 从过去的实践经验分析,商业银行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可以有效地加大对下级机构的监督力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防控业务风险、提升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下面我们简要进行分析。 (一)会计主管委派制有利于加大对下级机构的监督 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会计主管将直属于上级银行机构,而不属于下级机构管辖,这样将有利于保证下级机构业务行政领导权和会计监督权的分开。这避免了过去会计人员无法保证独立地位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监督和规范的作用。 具体而言,会计主管委派制将有利于规范下级机构的行为,减少作风腐败现象,并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首先,会计主管直属于上级机构,因此在对下级机构的会计制度的规范中将严格遵守《会计法》等相关的法律,并逐步规范下级机构的会计工作。由于会计主管不受下级机构的直接干涉,因此,将有效减少“小金库”现象,这样有利于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其次,在国有资产的保护上,由于会计主管薪酬等均属于上级机构管理,同时会计主管的考核也是上级机构进行的,因此不容易形成会计主管和下级机构勾结的现象,有利于减少铺张浪费现象,保护国有资产。 同时,会计主管委派制度有利于提升监督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在过去的制度下,上级机构一般从定期的会计报告和其他报告中评价下级机构的行为和业绩,这种依靠会计报告发现下级机构的问题并评价下级业绩的方法存在种种弊端,例如报表已经受到粉饰、时效性差等,运用会计主管委派将有利于及时有效地通过检查下级机构会计人员的做账过程、出单过程等,发现不合理的费用和入账方式等,及时将舞弊行为控制住。在重大的问题上,也可以和相关的领导进行沟通,有利于上级机构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 (二)会计主管委派制有利于提升下级机构会计信息质量 当前很多的企业和银行均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银行的会计核算本应该用以向投资者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如实、恰当地提供公允反映银行经营和财务状况。同时,如实的会计信息也将有利于内部决策者的决策。一般而言,银行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因素。而会计主管委派制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会计主管委派制中会计主管的委派、升任、调遣、考核等均是上级机构的相关部门在负责,它让会计工作更加专业化,并且不再受到下级机构的影响,完善了会计监督工作,会计主管是作为出资人的代表和上级机构的代表对本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在这种组织地位的保障下,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得到了保证,会计工作也有了权威性。因此,这个制度一旦执行良好,将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其实,目前很多银行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会计主管委派制有利于防控下级机构业务风险 银行业是一个以存贷业务并以从事金融产品为主的行业,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现在越来越盛行的经济社会中,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在本质上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但是目前很多银行机构的产品业务风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这种风险主要体现 在产品创新不注重风险防控和产品推向市场后会计处理上没有注意控制风险两个方面。 会计主管委派制度的实行,会计主管也将身兼监督和服务两大功能。一方面会计主管是监督本机构的重要角色,另外一方面他也是能够为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的服务功能。同时,由于会计主管一般受过教育和培训较多,经验也非常丰富,因此,这种双重的角色定位和其丰富的经验,将有利于下级机构在产品创新和会计处理上的风险防控。因此,会计主管委派制度的实行将对分行机构的风险防控提升有较大的作用。 (四)会计主管委派制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会计主管委派制度的实行将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积极性。首先,会计人员在经过内部的培训和教育,可以通过竞聘上岗、内部选拔等方式得到重任,这样容易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政治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得到新的锻炼,也将调动起会计队伍的积极性。其次,会计人员到下级机构后由于可以独立权威地进行相关的会计工作,并且可以完善下级机构的会计基础工作,这都会提升相关人员的地位感和成就感。这种内心的满足将提升会计人员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三、商业银行会计主管委派制的弊端分析 虽然会计主管委派制度获得了种种的实践肯定,但是它还是有种种的弊端,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很多的问题也逐步体现出来,下面我们简要进行分析。 (一)在经营上,会计主管委派制不利于下级机构的独立自主经营 任何制度有利必有弊。会计主管委派制度也一样,在会计主管委派制度中,会计主管在监督本机构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也干涉了经营管理层的独立经营权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会计主管在监督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必然对经营管理层的行为产生了分权行为,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是一个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这其中就强调了独立核算,而在会计主管委派制度下,各个下级机构的独立核算将受到约束。其次,很多的会计主管由于和下级机构的业绩无必然的关系,会计主管就缺少以主人翁角度看下级机构,因此其主要是管理下级机构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准确性,对会计和财务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太大的关注,例如对财务中的投资和理财功能比较排斥,不想承担风险,这其实就不利于下级机构的发展,也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这样最终也是对整个银行利益的侵害。 (二)会计主管委派制容易不利于组织协调,容易多头领导 会计主管委派制度的实行在实践中如果处理不好容易不利于组织的设置优化。首先,会计主管主要工作是保证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会计基础工作的检查,委派行并没有赋予会计主管太多的权力,而且由于会计主管和下级分行的经营层的思考角度不一样,这就不利于二者相互间的沟通,最终影响了二者协同效应的提升。其次,很多的会计一线人员对会计主管也有一定的戒心,无法和会计主管拧成一条绳。很多的会计一线人员由于处于上级委派的会计主管的监督下,并且会计操作人员的错误可能会让本机构受到上级机构的惩戒,同时会计操作人员和会计主管由于编制不同,所属的机构不同,因此会计操作人员对会计主管有一定的戒心。这最终将影响了这一制度的效果。再者,对会计主管的再监督体系的缺失也不利于制度效果的体现。很多会计主管是对下级机构进行的监督的角色,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再监督,因此这些主管容易发生受贿行为,让会计监督流于形式。 另外,组织上的多头领导也是会计主管委派制度不可避免的难题。首先,在下级机构中,由于很多的会计一线人员和委派的会计主管没有一致利益,这些会计一线人员一般和本机构中的其他部门和管理层沟通较多,这让会计核算部门同时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和管理。其次,在与上级机构的沟通中,由于时间和工作量的限制,很多的委派主管无法及时和上级机构中的会计部门汇报,但是下级机构的管理层和上级机构的管理层沟通较多,容易导致下级机构的管理层利用一些机会报复委派主管,造成委派主管不仅受到会计部门的考核,还受到下级机构管理层的变相考核。 (三)在考核上,会计主管委派制在人员流动和考核指标上存在劣势 目前,会计主管的考核上主要是上级机构的会计部门进行考核。一般是以会计核算工作及会计基础工作为考核的内容。但是,目前的委派制度中人员流动较为快速,同时指标设置上也不是非常合理,这影响了考核的实现。 一般制度规定委派会计主管的流动按1-2年轮换一次,这种更换期间的年数太少,快速的变动不利于充分执行其职责,同时也不利于下级机构的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持续性提升。一般这种高速的流动使得委派会计主管难以有 效、充分地了解受派行的工作氛围、受派行存在的影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主要问题,这样自然就会难以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 同时,会计主管的考核指标还比较不合理。首先,会计主管的工作比较难以衡量其质量。毕竟会计主管的工作还是支持性的职能工作,因此难以从定量的方式衡量,这本身就不利于科学衡量会计主管的工作。其次,银行系统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论资排辈现象。这自然是不利于优秀的会计主管脱颖而出,最终也将不利于会计主管委派制度的实施。 四、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作者所处的行业,以会计主管委派这一制度进行论述,主要是探讨其利弊。这种论述可能限于作者的经验和理论水平有所偏颇,希望能对完善这一制度有所帮助。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管理提升 【摘要】互联网带来的财务管理集中化和会计核算的智能化,不仅给财会从业人员的切实利益和职业前景带来了影响,也使会计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会计职能能否及时转型,将影响自身在银行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银行整体的发展前景。本文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管理面临的影响,进而阐明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升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管理;提升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会计作为商业银行基础管理工具,对于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伴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也在由传统的类垄断地位向市场化发展,加之近年来营改增全面扩围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修订,都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带来较大的影响。基于此,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管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需要认清发展环境变化,识别自身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加强改进与提升,以发挥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功能,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精细化发展。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管理面临的影响分析 (一)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影响 近期,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原则要求,我国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将金融资产分类由现行“四分类”改为“三分类”,对金融资产减值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以风险管理活动为依据进行套期会计处理,同时对衍生工具、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金融资产转移、套期风险敞口等事项进行了调整与完善。会计准则的进一步修订目的在于使金融工具会计核算更能反应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情况,披露其风险情况。这些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核算管理与经营带来了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准则学习,制定时间计划进行会计核算调整。另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力度。 (二)银行业新常态发展的影响 伴随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模式和定价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传统依靠存贷款利差为商业银行创造的高利润来源逐渐消失;同时去年以来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建立和正式实施,以及监管部门对市场操作监管的趋严,都清晰的传递出政策面对挤出泡沫、还本溯源,遏制流动性增长,引导资金回归实体经济的导向;“营改增”全面扩围后对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纳税也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因部分可抵扣税款凭证难以有效获取可能带来税负的提升,对商业银行的利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传统业务利差收窄的影响而大幅降低,政策面导向去杠杆、挤泡沫带来的市场业务选择性减少,以及税负压力的增大,三方面因素对于利润都是负向的影响。这必然迫使商业银行创新、转型的压力加大,同时因之也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财务人员参与到商业银行产品模式的研究中来,在精确核算的同时,增强业务方向与规模、利润以及税负的科学分析与预测,从而提升财务管理对商业银行利润的贡献度。 (三)新兴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动力,互联网加也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商务模式的主要思路与出路。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金融业创新发展的主流,如商业银行在业务模式创新中的网上银行、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等新兴业务渠道建设。对于新兴业务的会计核算,需要商业银行财务人员对业务有清晰认识,并在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加强准则应用,能够对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提到较大的提升作用。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与管理基础仍需加强 会计核算与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础管理,需要组织机构健全,同时会计人员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在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基础管理中,基本都建立较为完善的会计部门组织架构,有较为明确的工作分工,但对于“管理会计”应在商业银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往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没有发挥会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运营决策的支持作用。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将精力主要集中于会计核算方面,而在会计管理方面仅是从事简单的数据汇总工作,而在精深化发展方面投入的精力较为有限。 (二)成本费用控制管理仍需提升 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费用的管理逐步加强但仍显较为宽松,这主要是基于其较强的收入水平,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中,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商业银行利润空间伴随利差的缩窄而逐渐减少,这也使成本费用控制与管理成为更加重要的事项。有的商业银行在预算管理方面,仍然保持较粗放的成本管理,没有对成本要素进行细分,对成本发生的必要性缺乏分析;有的商业银行对于预算的执行,缺乏评估与监督,在过程管理和评价改进方面,仍然需要提升;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没有建立成本分摊体系,缺乏对成本的去向和效能的统计、分析和控制的能力。 (三)会计管理职能发挥仍需提升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会计人员的核算效率大幅提升,为“财务会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往往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有的商业银行只将会计人员定位为会计核算,并按照既定的表格进行数据汇总,而在对数据的分析方面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促进功能;有的商业银行在商业模式决策过程中,缺乏对会计人员意见的征求与参考,使得会计人员在管理功能发挥中难以找到抓手,形成空白;部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滞后造成部分功能缺失,缺乏多维度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与控制的能力。 三、提升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与管理基础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会计部门职责和人员分工,加大其财务管理职能的比重,增强会计部门的管理提升要求。二是持续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对准则的持续学习机制,增强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三是提升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建设,将财务管理职能植入会计信息化系统,提升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效率。 (二)进一步加强成本费用控制管理 一是加强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细分商业银行成本要素,建立完善的预算体系,规范各类成本事项的涵盖内容。二是加强商业银行成本会计管理,精细化成本管理制度与要求,通过建设成本分摊系统等管理会计工具,加强对成本费用的分析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寻求成本压缩空间。三是对商业银行的成本管控机制与制度进行监督评价管理,评估其实施的有效性,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升成本管理效率与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职能作用发挥 一是在加强会计人员对财务管理职能的细分管理基础上,分别商业银行资金定价、资本分配、费用分摊等全流程建立管理会计的有关制度和规程,明确流程与关键控制节点,并积极引入和建设相关管理会计工具。二是加大会计部门在商业银行决策中的参与,将财务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三是优化管理会计职能提升改进机制,逐步增加管理会计职能在考核评价机制中的比重,并在经营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管理会计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职能发挥更大的效果。 作者:胡克涛 单位:烟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会计工作风险管理 摘要: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主体,其会计工作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本文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出发,简述了对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在现代电脑云计算和大数据核算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现代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主体,商业银行会计是则是商业银行控制操作风险的基础。会计工作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流转起反映、核算和监督作用。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能促进银行的经营,反之则不能将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到位。 一、银行风险的发生一般在会计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会计内部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人士还有认为建章立制、发送红头文件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弱化了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刚性。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飞速发展,已经进入数据大集中时代,结合现今的云计算,使传统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也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 会计核算处理是银行的基础工作,也是银行业的立身之本,银行系统一直就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如果这些铁的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到底、不到边,就会给银行带来风险。由日常业务到存贷款发放,从会计科目的正确使用到帐务的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从手工记账到电算化云计算处理,每个环都存在着风险。 (三)银行结算风险 主要指银行会计在办理结算业务中出现的风险。一是支付风险,如票据的变造、伪造风险;二是章证押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三是虚构合同和重复抵押的风险;四是信用卡诈骗的风险;五是电子汇划业务存在的风险。 (四)会计管理风险 一是商业银行制度不完善导致的漏洞风险;二是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风险,主要是基层业务部门授权落实不到位,密码管理不到位,查库实地落实不到位,清装钞双人操作不到位,以及上门服务等交接制度落实不到位。此外重要空白凭证随意搁置,电脑管理员泄漏程序保密指令,等等这些都会形成银行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在操作风险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商业银行会计工作是把控银行风险的第一关 商业银行会计实质就是银行货币经营活动的记录和总结。商业银行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延后、失真和不全面,就会使银行经营者决策失误,而形成银行经营风险。所以银行的经营者和决策者,要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拿到手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 (二)强化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有利于防范风险的产生 商业银行会计部门各项业务的办理都是人在操作,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严格遵守业务的操作规程,不折不扣地按规定处理各项业务,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风险。 (三)加强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才能有效化解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隐藏在经营的各个环节,但我们不能惧怕风险,谈风险色变。我们要正视风险,通过科学管理来预判风险,分析产生的根源,研究风险发生的过程,堵住风险发生的漏洞,化解风险。我们要不断依据新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完善我们的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对会计业务和资金流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查、监督、审计,从而把风险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三、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管理 则是摆在银行经营者面前的一个课题。防范和和化解银行操作风险则是现代银行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一)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我国商业务的风险管理 化解银行会计风险,要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来做,按新巴塞尔协议等关于银行经营的标准和条件,建立严格的标准和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金融监管部门要完善监管模式,创新监管手段,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在监管内容上,严格市场准入;要求各家商业银行要守法经营,不越边界,不踩红线。 (二)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就是要防范会计风险,将风险控制落实到实处。一是转变观念,转换思路,将管理控的制度落实到会计核算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将风险监管的关口前移,完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二是扎实有效开的展会计内部控制活动,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流程进行认真梳理,把好每一个制度的关口,将内部牵制落实到位。提高领导和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三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最终还是一个员工素质的问题,好的制度如果只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执行不到位,就达不到制度的效果。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完善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四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益更新,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计算机技术在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上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适当修订,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流程须重新设计,会计劳动组合也要适应新的变化。 (三)建立完善银行会计内控制度体系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评价体系在内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一是组织建立具有独立地位的内控评价部门,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来评判内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二是必要时要借助外部评价机构,通第三方评价,更易听到客观公正的评论,从而加快提高内控制度建设的速度。三是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运用内部手段能更早的发违规、违纪案件。内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发挥的越充分,对银行风险防范和化解起到的预警作用也更强。同时管理层要强化其权威性,独立性从合规性事后监督向风险预警性监督转变。 作者:孙渊哲 孙波 单位:石家庄二中 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影响资本监管 摘要:“会计准则是否助推了2008金融危机的升级和扩散”是G20华盛顿、伦敦、匹兹堡3次峰会持续关注的议题。本文聚焦G20议题的基础性问题,即银行会计制度是如何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核算的?全面认识这一问题对G20议题的解决有借鉴意义。在比较巴塞尔资本框架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构成基础上,本文锁定金融资产计量、分类、减值和SPE并表等4个会计制度影响资本充足率的渠道。本文分析基于国际相关制度和市场背景,我国会计制度和资本监管规范与国际趋同,因而研究结论对我国监管机构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制度;资本监管;影响渠道 一、引言 “会计准则是否助推了2008金融危机的升级和扩散”是G20华盛顿、伦敦、匹兹堡3次峰会持续关注的议题。它缘起于银行会计制度与资本监管的捆绑实施问题,即现行金融监管制度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核算以其财务报告数据为基础。会计制度与资本监管目标不同,前者致力于市场信息透明、后者聚焦于金融系统稳定;金融危机期间,当金融稳定成为监管机构优先目标时,市场信息透明度常常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基于透明度目标,财务报告要反映危机中资产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但却引发商业银行核减资本潮,动摇了银行系统根基,引起G20高度关注。本文聚焦G20议题的基础性问题,即银行会计制度是如何影响资本充足水平核算的?全面认识这一问题对G20议题的解决有借鉴意义。在比较巴塞尔资本框架与银行资产负债构成基础上,本文锁定金融资产计量、分类、减值和SPE并表等4个会计制度影响资本充足率核算的渠道。本文分析基于国际制度和市场背景,我国会计监管和资本监管制度与国际趋同,因而研究结论对我国监管机构有参考价值。 二、监管资本要素与财务报表项目比较 BaselII(2006)①核心内容是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三个支柱。本文重点分析BaselII资本要求(第一支柱)与财务报表数据的关联度。BaselII资本要求的核心是最低资本充足率,计算该比率分数式的分子是各类符合条件的资本要素,分母是依据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调整确定的风险加权资产。资本要素是依据财务报表数据调整确定的,与财务报表数据直接相关;而风险加权资产是依据BaselII的专门调整比率或方法确定的,与财务报表数据关联度不大。资本监管主要目的是要求商业银行保持一定损失吸收能力。一级资本应具有在持续经营情况吸收损失的能力,二级资本应具有在破产清算情况下吸收损失的能力。BaselII(2006)所界定的一级资本要素有:普通股本、股本溢价、永久性非累积优先股、留存收益、一般储备、法定储备和少数股权,这些资本要素对应的财务报表项目分别是:实收资本(普通股)、股本溢价、优先股、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一般风险准备、盈余公积和少数股权[1]。除优先股外①,BaselII的一级资本内含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内容一致,见表1。BaselII(2006)所界定的二级资本有资产重估增值(包括确认和未确认的)、一般准备或储备(包括公开和未公开的)、混合资本工具(债务和权益)以及长期次级债等4类,对应的财务报表项目是:资产账户(如资产重估增值)、资产备抵账户(如一般准备)和负债账户(如混合工具和次级债),也包括一些财务报表未列示的项目。不同于集中在财务报表“所有者权益”部分的一级资本要素,BaselII界定的二级资本分散于财务报表资产与负债之中,有一些还游离于财务报表之外③。BaselII(2006)界定的一级资本要素对应财务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二级资本要素对应财务报表中的部分资产项目、部分资产备抵项目和部分负债项目①。这些财务报表项目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本稳定项目”,包括:普通股、优先股、股本溢价、少数股权、混合工具和长期次级债等6项,它们属于长期持有项目,按历史成本计量,在财务报表上列示的金额保持基本稳定不变,对监管资本的贡献也稳定不变;第二类是“受损益影响的波动项目”,包括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一般风险准备等3项,它们与利润直接关联、受其直接影响,在发生亏损时最先被用于吸收损失,短期看损益既受经济周期、宏观政策、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影响也受会计制度影响;第三类是“受市场影响的波动项目”,包括资产重估增值和贷款损失准备,这些项目既受市场影响又受会计处理方法影响。在这样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可能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产生重要影响、又可能受到会计制度影响的财务报表项目主要集中在“损益”和“资产增减值”两方面,对这些项目产生直接影响的会计制度包括金融资产计量、分类、减值等相关会计规范。 三、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对资本监管影响渠道 (一)金融资产计量会计规范对资本监管的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所载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大多为各类金融工具。统计发现,美国所有银行控股公司资产负债表上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为90.44%[2],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金融资产占比也超过90%[3]。因此金融工具计量规范成为银行会计制度对资本监管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计量使用的范围不断拓展,分析会计计量规范对资本监管的影响实质上就是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资本监管的潜在影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统计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平均有45%的金融资产和15%的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4]。毕马威(KPMG)针对欧洲大型商业银行的统计结果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占所有金融资产和所有金融负债的比率最高超过70%、最低约为20%[5]。上述统计数据说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商业银行总资产中普遍占有较大比重。表2整理各类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确认位置及对监管资本影响渠道。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在每一报告日均需要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项目主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实施公允价值选择权)。依据计量结果确认位置的差异,这些项目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组,第一组是计量结果计入损益的项目,第二组是计量结果计入权益的项目。按照当前的资本监管规范,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要将计入权益的金融工具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予以剔除,因此这些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对监管资本核算没有直接影响。 对监管资本核算产生直接影响的仅限于公允价值计量结果计入损益的项目,具体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非套期衍生金融工具、部分套期工具、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Song(2011)参照美国十大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和负债占比以及相关财务比率编制了一份简化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假设该银行本期收益为1,350,000元并直接向股东分配该收益且假设没有税收负担[6]。这份资料符合本研究需要,本文稍加调整后予以采用,见表3。从表3可知,该银行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变动计入损益、从而对监管资本核算产生直接影响的金融资产金额为2500万元,在所有资产中占比为25%。出于简化分析和突出影响程度考虑,假设该银行其他资产和负债数据保持不变,仅对“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金融工具”项目设定增值20%和贬值20%两种情况,观察这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对监管资本核算的影响方式和程度。首先依据该银行资产、负债和收益的“期初数据”对其盈利能力和监管资本充足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然后依据相同标准分析在金融资产升值和贬值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潜在影响。美国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要求主要关注“全部风险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风险资本比率”和“核心资本/杠杆比率”三项指标,据此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划分为五档:资本十分充足、资本适当充足、资本不足、资本显著不足和资本严重不足。①计算上述三项指标还需要了解该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数据,它是各项资产乘以各自风险权重后的总和,本文假设该数据为7500万元。这样可依据表3的数据计算“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金融工具”项目升值和贬值20%情况下该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水平变化,见表4。从表4可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结果对商业银行获利能力和监管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从获利能力角度看,按期初数和常规盈利水平,该银行的获利能力为15%;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金融资产市值上升20%情况下,这些变动计入损益后该银行获利能力为45.36%,上升幅度大于200%;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金融资产市值下降20%情况下,这些变动计入损益后该银行获利能力为-91.25%,下降幅度大于700%。从监管资本充足水平角度看,按期初数和常规盈利水平,该银行“全部风险资本充足率”是8.6%,“核心资本/风险资本比率”是8%,“核心资本/杠杆比率”是6.19%,属于“资本适当充足”;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金融资产市值上升20%情况下,这些变动计入损益后该银行“全部风险资本充足率”是15.3%,“核心资本/风险资本比率”是14.7%,“核心资本/杠杆比率”是11.3%,属于“资本十分充足”;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金融资产市值下降20%情况下,这些变动计入损益后该银行“全部风险资本充足率”是2%、“核心资本/风险资本比率”是1.3%,“核心资本/杠杆比率”是1.03%,属于“资本严重不足”,该银行将被接管,面临破产清算或兼并的命运。SEC(2008)统计表明,25%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是美国商业银行普遍情况,欧盟大型商业银行2007年也有20%以上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表3确定的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规模并非脱离实际。以上分析的金融资产计量规范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影响可总结为三点:(1)使收益大幅度波动;(2)使资本充足水平大幅度波动从而引发监管风险;(3)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即在经济下行、金融资产市值下跌时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水平下降的幅度,远远大于经济上行、金融资产市值上升时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水平上升的幅度。这一结论解释了为什么银行家们一直对拓展公允价值应用强烈抵制,因为盈利水平大幅度波动预示风险的存在,会增加资本成本,而由此引发的监管资本违规风险更难以应对。因此,欧洲中央银行(2004)将拓展公允价值应用所衍生的“收益波动性”问题列为公允价值六大罪状之首[7]。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金融危机期间公允价值会计会备受关注,因为经济下行期间其负面影响远远高于经济上行期间其正面影响。 (二)金融资产分类会计规范对资本监管的影响金融资产分类规范对资本监管的影响是通过影响计量规范选择以及计量结果确认位置而实现的,也是通过影响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金融资产的规模而实现的。如果商业银行划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数量大,则对资本监管影响大,反之则小。从这个角度看,计量规范对资本监管的影响与金融资产分类规范对监管资本的影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金融资产分类规范对资本监管的影响具有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在金融资产初始分类时具有一定选择空间,二是在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可行使重分类选择权。这里有一个说明在金融资产分类时商业银行非常关注划分结果对监管资本影响的客观证据[8]。在SFAS115颁布之前,美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投资组合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是纳入监管资本核算的。①据此,按照SFAS115划归为“交易性”和“可供出售”证券投资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都要计入监管资本。但在SFAS115生效9个月后,银行监管机构突然宣布调整监管资本核算制度,将划归为“可供出售”证券投资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排除在监管资本核算之外。之后在1995年11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允许商业银行在1995年12月31日前将前期分类的金融资产投资进行一次性集中调整。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金融资产分类会计制度对监管资本核算具有重大影响。在金融危机期间,欧洲商业银行强烈要求金融资产重分类的案例进一步佐证了金融资产分类对监管资本的重大影响。SFAS115的金融资产重分类规范比IAS39宽松,前者允许对所有类别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后者禁止对划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危机期间的价值下跌直接计入损益,对监管资本的侵蚀性最强。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资产市值大幅度下跌,欧洲商业银行监管资本面临很大压力,它们游说金融监管机构向IASB施加压力,要求欧盟商业银行也能向美国银行一样可以通过金融资产重分类的方式将未实现损失排除在监管资本核算之外,从而降低监管干预风险。Fiechter(2011)发现,在重分类限制放松后约有1/3欧盟商业银行实施了对原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处理,重分类资产金额约占商业银行总资产3.9%,占权益账面价值的131%[9]。这说明金融资产重分类会计规范对监管资本核算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三)金融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对资本监管的影响金融资产减值会计规范要求商业银行将所确认的减值损失计入损益,因而对监管资本核算产生直接影响。金融资产减值对资本监管影响可划分为两类,一是贷款减值的影响,二是其他金融资产减值的影响。贷款是商业银行主要资产,该类资产占银行总资产比例高,减值金额对监管资本充足水平影响大。当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减值准备时,在资产负债表上该准备冲减贷款资产总额,在损益表上该准备冲减税前利润,它既影响资产又影响收益。贷款减值准备对监管资本核算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会削弱一级资本,是监管资本的扣减项;二是可能计入二级资本,是监管资本的增加项。但由于税收的存在,扣减项与增加项的金额并不相同。假定某一商业银行在一个会计年度中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100美元(适用所得税率是40%),其税后利润减少60美元,即100*(1—40%),致使所有者权益和一级资本均减少60美元;但因贷款减值准备可计入二级资产,使二级资本增加100美元。此次计提贷款减值准备,不仅没有侵蚀监管资本总额,反而使其增加40美元。这一例子说明,在没有其他限制情况下,银行计提贷款减值准备会提升其监管资本充足水平。但BaselII(2006)限制计入二级资本的贷款减值准备金额,要求不超过加权风险资产的1.25%。在这一限制条件下,贷款减值准备对监管资本影响会出现三种情形:(1)如前期累计贷款减值准备远低于限制标准、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可全额计入二级资本,则一级资本会受到负面影响,二级资本会受到正面影响,总资本会受到正面影响;(2)如前期累计贷款减值准备接近限制标准、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部分计入二级资本,则一级资本受到负面影响,二级资本受到正面影响,总资本受影响的方向取决于计入二级资本金额是否超过计入一级资本金额;(3)如前期累计贷款减值准备已超过限制标准、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无法计入二级资本,则一级资本受到负面影响,二级资本不受影响,总资本受到负面影响,程度与一级资本相同。 这说明,贷款减值准备对监管资本影响不是开放式的,监管机构为鼓励商业银行多计提贷款减值准备而允许部分计入二级资本的政策使两者关系复杂化,但由于金融资产减值处理涉及估计和判断,商业银行利用这种关系操纵监管资本可能性仍存在。这种监管资本操纵的基本规律是,在面临监管资本压力情况下,如果新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可全额计入二级资本,则商业银行会利用超额计提贷款减值准备方式增强资本充足水平,因为这种会计处理对监管资本总额有增量贡献;如果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无法计入二级资本,则商业银行会不提或少提贷款减值准备,即使预示贷款减值的事件已发生,以防这类会计处理进一步加剧监管资本压力。Ng(2014)对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商业银行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情况研究发现,前期累计贷款减值准备接近或超过监管限制标准的银行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动机远低于其他银行[10]。这一证据说明,商业银行了解和重视贷款减值准备对监管资本的影响并将其作为应对监管风险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表5可知,贷款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很高,美国2008~2010年三年均值是55.06%,欧盟2008~2010年三年均值是43.55%;美国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三年均值为1961.6亿美元,占贷款总额的2.96%;欧盟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三年均值为2137.4亿欧元,占贷款总额的1.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占贷款总额2.96%的贷款减值准备可能计入监管资本核算,对监管资本产生直接影响;欧盟占贷款总额1.5%的贷款减值准备可能计入监管资本核算,对监管资本产生直接影响;美国商业银所行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对监管资本影响程度较大,约是欧盟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对监管资本影响的两倍。Sanders(2010)将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主要商业银行支付股利数据与计提贷款减值准备数据对监管资本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贷款减值准备对监管资本的负面影响是-15.36%,支付股利对监管资本的负面影响是-6.15%[11]。贷款减值准备的负面影响超过支付股利影响的两倍。 这进一步说明贷款减值准备会计规范对监管资本核算影响是非常大的。除贷款之外,其他涉及减值问题的金融资产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无报价权益工具投资等。在这些金融资产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变动计入权益,由于审慎过滤器作用,这些变动不影响监管资本核算;但如果商业银行确认这些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在美国这些减值还要是“非暂时性的”),相关减值损失要从权益中转入损益,对监管资本核算产生负面影响。持有至到期投资和无报价权益工具按摊余成本计量、不确认价值变动,但如确认减值则要将其计入损益,也对监管资本核算产生直接负面影响。与贷款减值不同的是,上述三类金融资产投资如确认发生减值,均直接将该减值计入损益,只会对监管资本产生负面影响,而不会对其产生正面影响。与贷款减值相同的是,这些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也主要依据估计和判断,因此商业银行也可能利用相关减值操作影响监管资本充足水平。表6是2008~2010年欧盟商业银行合并报表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无报价权益工具投资的金额及其减值数据。在这三年中欧洲所有商业银行平均每年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无报价权益工具投资的平均金额分别为16428.5、2601.8、1732亿欧元,所确认减值损失平均金额分别为125.4、2.8、4.8亿欧元,减值损失所占比率平均值分别为0.77%、0.1%、0.28%。从这三年数据看,欧盟商业银行在2008年对这三类金融资产确认的减值损失较多,其后在2009和2010年逐渐减少,这与欧洲金融市场在2008年步入深度危机,其后逐步恢复的基本经济形势一致。三类金融资产每年合计的减值金额分别为248、110.3、41.2亿欧元,远远小于对应三年的贷款减值准备金额;三类资产每年计提减值比率平均为0.67%、0.35%、0.13%,也远低于对应三年的贷款减值比率1.37%、1.56%、1.57%。这说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无报价权益工具投资三类金融资产合计减值金额对监管资本的影响远低于贷款减值准备的影响。随着经济形势趋好,三类金融资产减值对监管资本影响还有进一步减小的趋势,但贷款减值的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四)SPE并表会计规范对资本监管的影响除了金融资产会计处理规范之外,另外一些对资本监管产生重要影响的会计规范是与“特殊目的主体”(SPE)并表相关的会计规范。这些规范界定商业银行的某些表外业务是否应并表列报,进而确定它们是否应纳入监管资本核算之中。在商业银行各类表外业务中,资产证券化业务对资本监管核算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某些时期,这种影响还可能是持续性的,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焦点是商业银行为资产证券化之目的而创设的SPE是否应并表。BaselII(2006)要求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是8%。通过使用SPE进行资产证券化操作,商业银行能够将一些风险资产出售给名义上的独立主体,从而将风险资产转化为无风险资产。在会计规范允许上述业务表外处理情况下,这一操作会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Jack等(2010)在分析美国相关会计规范变更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管理影响时所列举的例子生动地描述了上述情况,本文予以引用[12]。表7是样本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操作之前的财务状况,下面是该银行利用SPE进行资产证券化操作的步骤以及完成后资本充足水平变化情况。第一步,该银行设立一家SPE。在本例中,该银行向SPE注入37亿美元资金,其中:0.5亿美元以权益投资方式出资,36.5亿美元以短期借款方式提供;这些资金的来源是:15亿来源于自有资金、22亿来源于联邦基金借款;另外,依据2008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美国相关会计准则,如果权益资本的10%来源于非发起银行的投资方,则在财务报告日发起银行不需对SPE并表操作;为此目的该银行为SPE融得第三方权益资本800万美元(第三方权益投资为权益资本总额的13.7%),使其成为了“符合条件的SPE”,无需并表操作。第二步,该银行将36.5亿美元贷款出售给SPE,对方以自有资金支付相关款项。第三步,SPE以贷款资产为基础发行过手型债务抵押证券,完成整个资产证券化过程。第四步,SPE用发行证券获得收入偿还该银行的短期借款,该银行在收到该笔资金后偿还联邦基金借款(22亿美元)并新发放贷款(36.5亿美元)。 在创设SPE之前,样本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8%①,达到资本监管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指标要求。在创设SPE之后,该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为5.8%,因为对SPE进行权益投资和发行短期贷款,增加了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增加的金额为37亿美元)。但当该银行完成向SPE出售36.5亿贷款交易之后,其资本充足率又上升至7.9%,基本恢复至最初的水平,因为这一操作使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减少了36.5亿美元。在完成贷款出售交易之后,SPE可发行基于贷款资产现金流量支持的债务抵押证券,完成资产证券化的最后一个环节,回笼资金,有能力偿还创设银行的短期借款。样板商业银行因出售贷款现金资产大幅度增加情况,可以偿还联邦基金借款并再次放贷,假设此次放贷量为36.5亿美元,现金余额再次下降为11.74亿美元。在二次放贷之后,样本商业银行因风险资产增加而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至5.8%。但这种资本充足水平恶化的情况在样本商业银行再次向SPE出售贷款资产(假定金额与二次放贷量相同)后恢复正常,见图1。理论上讲,在商业银行创设SPE之后,通过“出售贷款资产回笼资金发放贷款出售贷款资产”的循环无限制地扩充社会信用,而由于相关会计规范允许某些符合条件的SPE进行表外处理,使商业银行的上述行为不会因资本充足水平监管限制而受到影响。这一情况说明,会计制度通过影响资本监管核算间接地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决策行为。 已有研究文献(JalalandJack,2004)在分析商业银行创设SPE的目的时,重点关注隔离风险资产和获取流动性两个方面[13]。事实上,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隔离风险和获取流动是紧密相关的。通过创设SPE并出售贷款资产,商业银行在剥离风险资产的同时回笼了资金,为进一步放贷提供了资金保障,但如果会计制度不允许对SPE进行表外操作,则商业银行会因资本充足水平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放贷,获得额外流动性的意义也大打折扣。因而,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如何通过完善企业合并财务报告相关会计规范以限制商业银行资产剥离行为,进而约束商业银行肆意扩充社会信用,成为金融监管与会计制度关注的焦点。 四、结论 在现行监管制度框架内,商业银行受会计制度与资本监管双重约束。会计制度能够通过金融资产计量、分类、减值和SPE并表等渠道对资本监管产生实质性影响,这种影响在金融危机期间演变成市场顺周期性的一种推动力量,因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理解和认识会计制度影响资本监管的渠道不仅能帮助我们厘清这些热点议题的实质,而且也能为监管机构设计有效应对策略提供借鉴。2008金融危机以来会计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针对金融资产计量、分类、减值和SPE并表等方面,如FASB放松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封杀符合条件SPE(QSPE)的表外操作;再如IASB放松金融工具重分类标准、基于未来预期损失的贷款减值操作准则等。这些会计制度改革背后的推动力,除了某些会计规范存在的缺陷在危机期间充分暴露急需调整之外(如允许SPE表外操作),主要源于危机期间这些会计制度对银行资本的负面影响遭到银行业和银行监管机构诟病,它们游说政治家强迫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做出一些应急反应,从而减轻或终止这一负面影响。但政治家们把会计制度视为金融市场救助工具的做法是否恰当值得深思。虽然银行资本充足率核算基于财务报告数据,但银行监管机构有许多灵活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如使用审慎过滤器等。为什么监管机构不在监管资本规范方面做出应急调整而将矛头对准会计制度呢?另外,会计制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多重经济后果性,监管机构仅为稳定银行资本之考虑而推动会计制度调整是否会伤害其他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从而影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于永生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摘要]当前本专科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财会相关专业持续热门,各行各业会计人员几近饱和。解除贸易保护后,企业面临诸多问题,导致许多本专科财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和一些有社会工作经验的老财务人员都看好银行会计。而银行方面,新型银行业务不断增加,也对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财务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文章对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就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提高对策 1相关含义 1.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CB)区别于央行和投行,它是依照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设立、以营利为目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和中间业务等,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或称储蓄机构)。它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都是为了盈利,但又和政策性银行有所区别,主要在于它要有从事业务经营的自有资本,以利润为主要目标。 1.2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何为职业道德?简言之就是在职业生活中应该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那么什么是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我们把它定义为:在职业活动范围内必须要遵守的和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也可以理解为公民道德规范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职业活动中特定的行为规范。金融和会计人员必须要遵守的道德规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诚信、忠职、守法、合规、专业、廉洁、保密、敬业、公正、坚持准则、参与管理等。 2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 2.1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被称为我国四大行,在全球企业排行榜也都名列前茅,总资产都在17万亿元以上,工行近24万亿元。此外近年来陆续上市的地方商业银行,共计25家银行在A股上市(截至2017年2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世人皆知,然而与之不协调的是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发展,远远被抛在后面。当前,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落后,实际工作中,部分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在各种利益的冲突下,丧失了自己入职时的坚定立场,违反了行业制度、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如: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不能完全自觉遵守和维护职业道德规范,缺乏职业责任心,而且在工作中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相对较差,岗位服务群众的意识也较为淡薄,甚至部分人员运用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去弄虚作假、监守自盗,在各种利益的冲突下人为地制造商业银行舞弊案件。 2.2诚信意识缺失 任何行业的首要职业责任都是诚信,诚信对金融业尤其重要。诚信的社会环境是商业银行正常运行的基础,会计人员的诚信度决定着所在商业银行的运行是否安全、稳健。诚信不足不仅会危害到商业银行自身,而且也会给社会诚信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对部分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一些客户经理在对产品或业务进行推荐时,由于受到业绩压力,对风险未完全提示或带有附加条件推荐产品,因而造成客户在对产品或业务了解不够完全的情况下蒙受经济损失。在开立账户时,推荐客户开通收费的短信等业务,却不提示客户那是收费项目等,都是缺乏诚信意识的表现。 2.3客户信息泄露 信息时代的今日,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泄露也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工作性质比较特殊,他们有很多的客户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严禁外泄的,如果发现信息外泄,将会给社会、单位和个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发生了大量泄露客户信息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会议发言人就近期媒体报道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进行了答记者问,对保护个人信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出售储户的银行卡信息和个人征信报告等行为也屡见不鲜。这些泄露客户信息的行为给商业银行和客户都造成巨大损失,而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却从中受益,但最终都被依法处理。 2.4自律能力薄弱 商业银行所经营的产品是非常特别的产品———货币,俗语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作为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面对的是“特别的产品”,更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一些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受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了偏差。部分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会受到来自各种不道德表现行为的诱惑,特别是面对着权、钱、色的诱惑,定力稍差的人员可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占有欲。自律能力差的人受此诱惑,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始终保持洁身自爱、不贪的良好品质,进而会铤而走险,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收入与风险成正比,众所周知,商业银行会计人员收入相对丰厚,但是也承担了很高的风险,他们在诸多利益的诱惑下,有可能面对正与邪、善与恶的抉择,或者因受到“亲朋好友”“狐朋狗友”的蛊惑,以及“发财梦”的驱使和侥幸心理,最终丧失了职业道德底线,逾越了法纪的界限,走上歧途。 3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完善社会整体信用环境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刚起步,并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交易主体信用的缺失导致虚假广告、伪劣商品、银行卡诈骗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已经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出现社会信用危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商业银行会计职业道德也必然会提高。如今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违背诚信原则,造成社会伦理道德逐渐滑坡。只有全面完善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才能对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起到积极影响。 3.2建立个人职业道德档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拜金主义、只求利益等思想逐渐吞噬着人们,然而传统的道德要求逐渐被忽视,导致全社会都有不良的道德氛围。只有正确理解职业道德,对职业道德情感进行自我调节,才能去严格遵守和积极维护职业道德准则。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当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监管机制,奖惩分明,对不良行为全程监控,如详细登记不良行为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建立个人职业诚信档案,有效监督和提升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及职业道德意识。 3.3完善内控制度和考核晋升机制 目前,一些商业银行会计岗位设置过程中缺乏监督和监管,尤其是缺乏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在人员岗位的管理上也比较松散。虽然有一些商业银行制订了相互制约的制度,但是缺乏这种制度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影响了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完善的内控制度能避免管理上的漏洞,促使商业银行会计人员遵循和提升自身的道德和修养。商业银行只有对内控制度提高重视,才能够有效地对商业银行会计人员挪用、贪污公款等违背职业道德和违反法律法规问题进行控制。有些商业银行在考核和晋升中过分看重业绩,忽略职业道德培养。这样重业绩、轻职业道德会严重影响企业长远健康发展,会产生诸多问题:比如制订的考核晋升机制不能很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阻碍了提高职业道德的途径和方法,可能会出现为完成指标、追求业绩,抛弃了坚持职业道德的底线。所以要积极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考核晋升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积极性,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琳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逐渐成形、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逐渐成为我国强化银行市场约束、提高金融透明度的重要措施,也关系到银行监管部门和相关者的利益。本文以质量特征为出发点,深入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结合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信息 信息披露 一、引言 现阶段全球经济活动一体化过程中,监管不到位常出现在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首的金融监管机构行使权力过程中。在如此情况之下,我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市场约束来达到补充监管的作用。商业银行在我国入世至今,信息透明度仍然被各方所怀疑,由此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也主要关注信息透明度。我国经济为了避免出现金融危机,政府以及各银行机构必须牢牢遵守国际巴塞尔协议中有关信息披露的内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及其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 1.会计信息供求主体。 现阶段的我们国家,一般而言管理层是会计信息供给主体。企业管理层并没有参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然而他们更关注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与产生的影响,尤其是相对于普通会计人员来说。因此他们或多或少会影响会计人员信息生成的过程,从而干预普通会计人员的工作。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管理层在操纵会计信息的生成及传递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管理层实质上是会计信息的最终主体而不是直接操作的会计人员。 2.影响会计信息供求的因素。 2.1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基于利益最大化及信息透明的考虑,他们会充分考虑到提供会计信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会与别的企业或往期对比提供会计信息所需花费的成本及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确保效益大于成本这个假设的前提能够成立,假如此假设不成立的话则不提供会计信息。换句话说,企业所获取的信息量不足,即使内部成本不高,然而外部使用者仍然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信息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从而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产生怀疑,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和发展。 2.2会计法律法规的健全度和监管力度。 由于披露的会计信息有着较好的确定性,使得会计信息编制者的工作量大大降低,同时使得会计信息的社会成本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编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建立在全面有效的监管管理之上,目的是防止商业银行在披露会计信息的时候出现造假行为,使社会处于健康的信用环境之中。 2.3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首先必须在自身内部对会计信息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有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大股东侵占公司资产,经理层追求个人利益授意编制虚假财务报表。 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虚假,信息质量不高等,而出现这些制约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多而且复杂,综合来说其原因大概有以下这些:商业银行缺乏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银行内部监管制度不健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1.管理体制不完善。 基于我国国情以及国家政策,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处于垄断地位,其主要特点是竞争压力小,从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很少或者不考量其自身信用情况以及债权人和投资人的信息。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财务状况不好从而会顾虑其披露的信息质量,会顾虑由于资产质量不佳或者数据不好看等各方面的原因,从而披露给利益相关者看之后会影响银行自身形象,最坏的结果甚至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所以因为害怕而回避信息披露。 2.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的会计信息主要还是披露财务会计信息,而对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风险的计量缺乏实质性的研究,正是因为对这些风险缺乏衡量,而且对这些风险的监测技术和方法还不够完善,导致了很多差错的出现。比如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没有规定统一可行的方法,所以也很难有估算其未来产生不确定的损失或收益的估算的技术和方法模型。 3.银行内部监管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还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没有形成有效统一的制度,不能可靠保证其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准确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者不能根据其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风险估计,从而会影响其做出投资决策起。所以国家监管机构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完善和改进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 四、对策建议 我们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完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高效的结合了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强制性披露手段的优点一方面是能为信息披露提供标准化的价值尺度,从而降低投资者的机会成本,最终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市场对银行的约束作用,促使银行能认识到根本性问题即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使经济能够稳健增长。强制性披露的缺点是银行的商业秘密可能由于强制披露被竞争者获得从而导致在竞争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我们不能以损害银行利益的方式而去追求充分披露。 2.健全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优良内控制度,我们所说的内控不仅包括合理的规章制度,还应该受企业环境影响,更应该受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等的影响。银行首先要做的是宣传,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宣传工作,使他们从精神层面重视内控制度,从而知道内控不仅仅是静止的规定,而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3.强化信息披露法律机制建设。 商业银行的出发点在于盈利和扩大市场筹资,因而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经常出现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规则置之不理的情况。因此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对民事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然后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刑事责任,追加问责职能,尽可能构建完整详尽的信息披露全效机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为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为其发展指引了方向。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借鉴国际银行信息披露指引不断完善的方法。而且在这种环境背景之下,银行的“最高”标准是我国银行信息披露规定,而基本没有任何愿意自愿披露银行高于标准,因此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应参考国际最新监管思想,注重提高银行本身治理水平,争取早日实现突破和创新。 作者:曾涛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和防范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以及整个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比较多,这些风险既有来自银行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都极大地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金融秩序和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银行在风险防范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银行经营的风险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以防范和应对。本文主要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进行分析,分析其中存在的风险及其原因,同时对防范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银行之间的运营管理越来越规范,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会计工作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工作,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会计工作尤其重要,这是银行风险的一个主要来源,也是银行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领域。一般来讲,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银行的各项业务进行核算,对各项经营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一些风险进行预测,所以说是银行经营的关键环节。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是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 一、商业银行会计的风险及其原因分析 1.会计核算风险 商业银行会计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及时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进行核算,核算过程要如实反映各项业务的真实情况。会计核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的规范化以及重点强调核算的质量等,真实、完整、及时地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核算过程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就会导致核算的质量受到影响,从而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主要表现就是核算方法不科学、核算的程序不严格以及忽视核算质量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核算过程缺乏有效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许多规定流于形式;其次是核算的方法过于陈旧,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第三就是核算的程序不够严格,许多程序缺乏长效机制。 2.票据结算风险 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就是结算业务,其主要过程是以银行为媒介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的业务量不断增加,特别是结算业务,银行结算过程一般以票据为主。票据结算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利用票据进行欺诈的现象越来越多。所以在票据结算过程中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节日出现票据结算高潮的时候更加重要。根据银行票据结算的时间,票据欺诈现象比较多,一旦出现问题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损失。特别是在法定节假日等票据集中的情况下,许多结算人员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往往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时间差进行诈骗。 3.决算编制风险 决算编制是会计工作的一个环节,主要是依据一些财务数据进行决算的编制。该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决算数据不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商业银行运作的真实情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决算反映的利润不真实。这样会为决策提供错误的依据,进而增大了银行运作的风险。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上的原因,一个是人为的原因。技术上的原因主要是合理性问题的处理,诸如呆帐、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计提标准是否合适等。认为原因主要是人为的作假,有的银行或部门出于自身的考虑往往会人为的造假。这样都导致数据的不真实,会计风险大大增加,有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埋下隐患。 4.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的主要功能一方面提供财务支持,另一方面对会计运行进行监督,以此来反映企业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种监督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对日常会计凭证以及其他会计凭证的监督,也包括通过相应的的财务状况对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进行监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的会计监督功能还很不到位,仅仅限于对一些财务数据的监督,不能对商业银行一些业务进行监督。 5.人员管理风险 许多商业银行在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许多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低,而且职业道德水平低,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其次是许多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作出一些违背工作职责甚至违法犯罪的事情。三是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差,缺乏相应的责任考核和监督,致使许多规定流于形式。四十许多商业银行在会计人员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银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直接影响了银行的会计管理水平。总之,商业银行会计存在许多方面的风险,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不断加剧,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很快而且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其次,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会计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三,会计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不能适应风险防范的需要。 二、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1.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 实践证明,要想从根本上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最根本的是加强会计业务的制度体系建设。会计制度的完善是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最重要的是从整体出发,注重整个体系的协调性和全面性,一切从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密切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会计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坚持正确观念的引导,以防范会计风险为出发点。树立全面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2.重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 核算能够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情况进行汇总,同时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在会计核算中要强调真实、准确、完整、合法,会计核算必须严格遵守银行会计制度及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严格核算的程序和方式,坚持谨慎的原则,对各项业务的核算进行严格的把控。坚持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从两个方向入手强化核算监督职能,最大限度的防范金融风险。 3.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 银行业应大力推行业务处理电算化,应该看到,它对创设金融产品、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 4.加强银行会计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会计队伍建设。首先是加大培训和管理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其次,加强服务意识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第三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根据岗位和职位的不同设置相应人员的责任。最后,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绩效考核,严格落实各项责任。 5.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是与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相联系的。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会计工作中,要设置一系列有效的指标体系,通过日常核算,反映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现避免风险的目的。 作者:赵欣婉 单位:天津中财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会计工作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主体,其会计工作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本文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出发,简述了对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在现代电脑云计算和大数据核算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现代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主体,商业银行会计是则是商业银行控制操作风险的基础。会计工作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流转起反映、核算和监督作用。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能促进银行的经营,反之则不能将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到位。 一、银行风险的发生一般在会计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会计内部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人士还有认为建章立制、发送红头文件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弱化了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刚性。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飞速发展,已经进入数据大集中时代,结合现今的云计算,使传统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也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 会计核算处理是银行的基础工作,也是银行业的立身之本,银行系统一直就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如果这些铁的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到底、不到边,就会给银行带来风险。由日常业务到存贷款发放,从会计科目的正确使用到帐务的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从手工记账到电算化云计算处理,每个环都存在着风险。 (三)银行结算风险 主要指银行会计在办理结算业务中出现的风险。一是支付风险,如票据的变造、伪造风险;二是章证押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三是虚构合同和重复抵押的风险;四是信用卡诈骗的风险;五是电子汇划业务存在的风险。 (四)会计管理风险 一是商业银行制度不完善导致的漏洞风险;二是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风险,主要是基层业务部门授权落实不到位,密码管理不到位,查库实地落实不到位,清装钞双人操作不到位,以及上门服务等交接制度落实不到位。此外重要空白凭证随意搁置,电脑管理员泄漏程序保密指令,等等这些都会形成银行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在操作风险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商业银行会计工作是把控银行风险的第一关 商业银行会计实质就是银行货币经营活动的记录和总结。商业银行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延后、失真和不全面,就会使银行经营者决策失误,而形成银行经营风险。所以银行的经营者和决策者,要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拿到手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 (二)强化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有利于防范风险的产生 商业银行会计部门各项业务的办理都是人在操作,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严格遵守业务的操作规程,不折不扣地按规定处理各项业务,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风险。 (三)加强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才能有效化解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隐藏在经营的各个环节,但我们不能惧怕风险,谈风险色变。我们要正视风险,通过科学管理来预判风险,分析产生的根源,研究风险发生的过程,堵住风险发生的漏洞,化解风险。我们要不断依据新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完善我们的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对会计业务和资金流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查、监督、审计,从而把风险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三、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管理,则是摆在银行经营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防范和和化解银行操作风险则是现代银行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一)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我国商业务的风险管理 化解银行会计风险,要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来做,按新巴塞尔协议等关于银行经营的标准和条件,建立严格的标准和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金融监管部门要完善监管模式,创新监管手段,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在监管内容上,严格市场准入;要求各家商业银行要守法经营,不越边界,不踩红线。 (二)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就是要防范会计风险,将风险控制落实到实处。一是转变观念,转换思路,将管理控的制度落实到会计核算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将风险监管的关口前移,完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二是扎实有效开的展会计内部控制活动,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流程进行认真梳理,把好每一个制度的关口,将内部牵制落实到位。提高领导和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三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最终还是一个员工素质的问题,好的制度如果只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执行不到位,就达不到制度的效果。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完善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四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益更新,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计算机技术在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上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适当修订,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流程须重新设计,会计劳动组合也要适应新的变化。 (三)建立完善银行会计内控制度体系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评价体系在内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一是组织建立具有独立地位的内控评价部门,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来评判内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二是必要时要借助外部评价机构,通第三方评价,更易听到客观公正的评论,从而加快提高内控制度建设的速度。三是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运用内部手段能更早的发违规、违纪案件。内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发挥的越充分,对银行风险防范和化解起到的预警作用也更强。同时管理层要强化其权威性,独立性从合规性事后监督向风险预警性监督转变。财 作者:孙渊哲 孙波 单位:石家庄二中 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摘要:如何化解和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实现商业银行安全、稳健发展,是摆在现代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课题。会计操作风险的防范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为它是反映商业银行资金或资本运动的基础和核心环节,还因为它在资金和资本运动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充斥着各种风险因素。因此,强化会计操作风险的防范,建立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是摆在现代商业银行面前的十分重要的深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会计结算业务全过程中,因操作流程不完善或不规范、系统故障或外来因素造成的损失。 一、会计操作风险的重要地位及特点 会计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只要一从事经营就必然存在着风险。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基础地位。商业银行的资金和资本运作、产品与服务,离开了会计操作都无法实现,巨额的资金流量、复杂的资金往来和大量的业务操作,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流程上的缺陷或操作上的失误,从而形成风险。会计不仅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也是操作风险产生的土壤。二是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会计肩负着银行经营全过程的收支、结算、核算业务,反映银行资金和资本运动信息,体现经营成果和提供决策信息,是实现商业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会计操作出现了问题,不仅会造成业务难以为继,甚至会波及整个经营工作。会计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处于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更是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三是风险主体多、频率高、范围广、危害大。主体多,是指会计操作风险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多,涵盖窗口柜员、部门主管、机构负责人及各业务部门管理人员等银行的各个层次;频率高,风险无时无刻不在,风险发生的频率要多于其他风险;范围广,不同业务种类、不同操作环节、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客户群体,都存在着风险源,而且职务犯罪增多、内外勾结案件增多,都说明了操作风险防范的广泛性、复杂性;危害大,我国商业银行虽然经过两年的案件专项治理和综合治理,案件率明显降低,但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这些案件多发生在操作风险上,影响大、危害大。 二、会计操作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会计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三大风险之一,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经过这两年较为彻底的案件专项治理和全面综合治理,案件有所降低,但仍然频率很高,金额巨大的案件不占少数,会计操作风险防范的任务仍然很重,不可掉以轻心。分析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的问题。银行发生操作风险首先涉及到管理层即高管人员。这个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管自身职业操守和道德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及地方对银行高管人员采取的行政性官本位的管理、市场化激励及约束手段和监管及控制手段不完善及严重缺失,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特别是“一把手”更是“熊瞎子打立正一首遮天”,从而导致了很强的操作风险,这是近几年来银行业出现问题的关键;二是高管人员重经营轻管理、重效益轻内控、重规模轻质量的偏好,是造成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内控、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有章不循、执行不力、防范控制不足,都反映了管理层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风险意识上的差异。 其次,在会计操作风险制度建设上和业务流程上存在缺陷,而且随着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业务系统上线运行,制度及流程建设滞后,这些都容易造成会计操作风险。此外,在银行经营全过程及业务全过程的监控上,一是手段还不完善,二是监控和执行不到位,从而导致各种潜伏的问题及风险就会令人防不胜防。 最后,系统建设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化、电子化建设,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建设,银行卡业务及跨区域跨行支付结算系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系统风险防范的投入上、系统监控建设上还很滞后,也是造成潜在风险的重要原因。系统建设是把会计人员行为约束机制建设、会计信息管三、建立会计操作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建立会计操作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对于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方向,实现安全稳健发展意义重大。那么怎样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呢?笔者认为,应从思想建设、合规文化建设、系统监控建设、制度防范、责任追究等方面综合治理、相互结合上建立长效机制。 第一,把好两个关口。一是要把好人员入口关,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是关键。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关,严格按标准配备好会计主管、副主管、综合业务部主任和信贷部主任,同时,配好副主管形成制衡;二是把好业务准入关,研发的新产品要相应完善业务操作流程、会计核算设计和统一测试标准模板,强化新产品应用前的会计风险制约和控制。 第二,抓好队伍建设。一是经营层及各级高管人员建设,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现代公司制度,形成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有效制衡,尤其是解决好对高级管理层及支行“一把手”的有效监控问题,使之自尊自律自我约束。二是会计即综合柜员、会计主管即主管柜员、事后监督人员、营业部主任、信贷科长等基层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从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入手,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并相应完善各岗位、各操作环节、各业务流程制度及各操作环节的管理与监控。三是股份制中小银行及大银行分支机构即分行会计结算、资金财务、信贷管理、零售业务等重点业务部门及人员建设,既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又起到有效的监控职能。四是强化稽核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有职、有权、有威、有为、有地位,有效发挥其内审、监督、把关的作用,把风险及损失控制在萌芽状态或最小化。 第三,加强会计风险监控系统建设。建立覆盖业务全过程的预警信息系统和监控系统,反映大额存取、存折存单挂失、换单换折、账户信息修改、柜员信息变更、库存及重要凭证保管等方面,逐级实行会计主管对预警信息的核销,事后监督对预警信息的核销,主管部门对预警信息的核销。会计核销主要工作是,对所辖部门、岗位业务的考核管理,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分析及日常分析,逐级管理、逐笔核销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主要作用在于对违规业务操作起警示作用,及时预警会计差错避免资金损失,防范内部人员违规和作案风险,加强业务操作的日常管理并贯彻始终。会计监控系统建设重点在综合业务系统的功能和监控预警信息的结合上,以及在对公业务、单折业务、银行卡业务、中间业务、特殊业务交易、信贷业务、内部核算业务等系统方面加以完善,形成健全有效监控的会计风险控制系统。 第四,制度防范,强化责任追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的前提是严格执行制度,明确各岗、各操作环节、各级人员、各管理层责任,谁出了问题,产生了风险,就处理谁的问题,追究谁责任,严格按制度办,同时,实行“株连”政策,逐级追究责任,履职不力的下岗或撒换,问题严重的提交司法部门。理系统建设、操作风险监控及机制建设等各项建设统一起来。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会计改革 【摘要】笔者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改革目标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重点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及其会计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商业银行只有进行会计改革,尽快完成与国际趋同,才能在国际金融界立于不败之地。 在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体制中,商业银行是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所谓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以利润最大化或股东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综合信用中介机构。它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汇兑结算为主要业务,并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要经营原则。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它是惟一能够接受活期存款的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货币,从而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范围极广,最能全面反映银行的基本特征。过去,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身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双重职能,既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又办理商业性信贷业务,结果是:一身两任,职能不清,业务界限不清,风险责任不明,使国有专业银行难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金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及自我发展,难以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会计改革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政府提出银行业的开发时间表而显得极为紧迫。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序是“先农村,后城市;先企业,后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整体战略规划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尚未得到清晰的描绘,但细枝末节的具体改革每天都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进行。只是不曾显现出明确的战略目标或战略走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历史让我们走到了一个必须审时度势地看待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战略选择的时刻,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来分析局势,酌定战略,除旧布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1.出资人缺位与越位并存。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独资银行,就像众多的国有企业一样,没有人来代表出资人对其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虽然国务院对国有商业银行派有监事会,但一方面由于与其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关联,难以实行真正有效的监督,形成出资人缺位;另一方面,由于是国家独资银行,各级政府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借此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出资人越位,使国有商业银行政企不分,承担了大量政策性金融业务。这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 2.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不规范。由于国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惟一股东,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集股东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于一身,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这种没有制衡机制的治理结构是不规范的,其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经营管理明显滞后 1.资本金不足。根据年报统计,2002年末,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15%外,其他3家银行都在7%以下。而且超过一半的资本金被占用在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上。随着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资产的快速增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2.不良贷款比率过高。根据年报统计,2002年末,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方法,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为21371.58亿元,不良贷款比率高达25.39%,其中:中国农业银行最高,为36.63%;中国建设银行最低,为15.17%。 3.呆账准备金严重不足。根据年报统计,2002年末,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准备金余额为1547.8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率为1.84%,其中:中国银行最高,为5.20%;中国工商银行最低,只有0.45%。相对于巨额的不良贷款而言,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准备金可谓杯水车薪。 4.经营效益低。从账面上看,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盈利。但是,如果按贷款风险足额提取呆账准备金,足额提取定期存款应付利息,足额消化表内应收利息挂账,则实际财务成果都是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国有商业银行这种虚盈实亏的状况,与国际上业绩优良商业银行1.5%以上的资产收益率水平相比较,差距是很大的。 5.劳动效率低。主要是分支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多,人员多且素质较低;经营管理费用高。 6.内部控制乏力。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服务质量比较低,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违规违法行为和金融犯罪案件仍然较多。 商业银行的上述问题,既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也是内部管理长期积弊的表现。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政策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改革的目标 (一)通过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建立完善稳键的会计制度,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和综合改革奠定基础。作为中国商业银行,就是要改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达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科学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革。 (二)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 (三)适应WTO的要求,使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为国际化标准,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等,更便于我国银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应该趋同。但我国商业银行所执行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竞争环境很不利。因此,必须将国际通行的会计标准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摈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会计标准的差异性,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更快、更好地发展。 在会计国际化标准建设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资产质量。严格按照资产的定义,合理确认和计量商业银行的各类资产价值,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提高资产质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呆账准备,科学计算资本充足率。 第二,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对发生或有损失可能性较大的或有事项,应在表内确认和计量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并充分披露各种担保业务、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或有事项。 第三,按照商业银行股份制要求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科学核算所有者权益,为商业银行评估资本充足率程度,筹集与充实资本,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第四,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和谨慎性原则,确认利息收入原则。按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90天以上尚未收回的,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应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 第五,全面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第六,对国内尚未发生而国际银行比较规范成型的银行业务,全面引入国际会计标准和国际惯例来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核算和管理。 (二)会计要大集中。适应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会计大集中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的传输与交换连接方式、速度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要求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档案管理能够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手工核算与纸介质记录将逐步为电子和电子信息取代,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够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会计和支付信息通过网络传输,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被联为一体,形成银行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业务管理系统。这一会计信息系统能为银行投资者、债权人、管理部门和监管当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会计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要集中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编制会计报表、集中会计档案保管,并按照“物质上集中,逻辑上分期控制,资金上集中清算”的方式统一资金清算。 (三)管理会计的应用。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信息系统落后,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成本费用观念淡薄,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备。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的背景下,全面引进和运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成为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四)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现代化。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数据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和会计内控的运用,网络技术在支付结算、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的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会计信息的传输、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回单箱、各种自助银行业务的运用等。2.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内控中的全面运用。3.业务摘要显示、打印“汉字化”。4.缩微胶片、光盘缩微等缩微技术在会计档案中的运用。5.会计档案电子介质化趋势。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CD盘、MO盘、磁带和磁盘等无纸化介质将成为主要的有效的会计档案。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却严重滞后,因此,为了进一步使我国商业银行适应国际化市场,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已刻不容缓。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2006年,对于中国的金融业无疑是敏感之年。12月11日,我国将全面履行加入WTO时关于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承诺,预示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大范围地与全球金融市场接轨。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其改革与发展已到了关键时期,而改革的重点之一,将是增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意识,强化风险防范的对策和措施。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分析 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 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首先,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银行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其次,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如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再次,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繁,使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最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可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分析 1.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 2.教育滞后,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另外,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另外,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原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相应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 三、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在银行风险的压力下,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是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认为,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 首先,应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所有者主体虚拟,往往使得企业的利益在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开展、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资本市场,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 其次,应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也就是在全行实行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制,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从而可以在保护基层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另外,各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采用基层领导轮换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稽核特派员制度等办法,从人员上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进一步防范、化解“本位主义”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 (二)加强对银行风险的内部会计监督,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 要防范银行业的风险,必须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一线会计核算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制度,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会计人员处理业务必须事前建立授权分责的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必须实行双签有效的制度,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对会计部门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要配备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对监督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反馈要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为基础,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岗审计、落实举报等方法和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最后控制。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控体系,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三)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要进一步修订现行银行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要充分反映银行表内业务的会计信息,同时要充分反映披露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会计信息,如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贷款结构及不良贷款资产状况以及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等。要全面推行现金流量表,以利于评价本期收益质量以及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信息。要充分披露表外业务信息,改变表外业务仅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的现状,应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增强表外业务的透明度,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另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巨大风险,有必要改造现有的会计报表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也要进行充分披露。 (四)以人为本,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 最近,许多商业银行纷纷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引进资金,组建中外联盟。但引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管理水平也好,核心竞争力也好,关键是人才。因此,在与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的过程中,各商业银行一定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致力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本土化的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这些人才,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从人员素质角度堵塞银行会计风险的漏洞。 以上仅就银行经营风险的会计原因以及如何从会计的角度来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事实上,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离开了各方面的协同,单靠银行会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颇为紧要的任务。本文对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 实践教学 体系研究 1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实践教学已成为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模式。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面向铁路机车车辆运用部门一线岗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实践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受到企业的欢迎。然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发在实践层面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部分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由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高,学校经费往往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3)由于实训项目设计不科学,与现场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在实践教学中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4)由于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又不明确,使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5)“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实践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2 构建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确定实践课程模块,按岗位的技能要求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按生产实际灵活设计学期流程。形成“三融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融合、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相融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融合。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作为专业课程考核的重点,构建基于“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所面对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对应的岗位人员能力也有初级和高级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岗位技能需求,根据专业的特点,按照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以企业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学校与订单企业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订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2.2 实施“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根据专业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实施“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学年走入合作企业,以认知实习为主来感知职业、了解企业文化、夯实基础;第二学年深入合作企业,以边学边做、专业生产实训来熟悉岗位工作、提高技能;第三学年融入订单企业,以毕业设计、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及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来胜任岗位,实现合作就业。 2.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对轨道交通企业的专业调研,并联合课程开发专家、企业技术骨干,通过对铁道机车车辆岗位群等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考虑工作过程完整性、任务难度适宜性、任务相关度等因素,归并构建学习领域,构建基于“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依据对铁道机车车辆实践教学的分析,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分成四个子体系,即:通用技能实训课程子体系、专门技能实训课程子体系、共享性综合实训课程子体系和校外实训课程子体系。 2.4 构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课程实践教学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项目教学为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注重引进轨道交通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资源,使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做到“教、学、做”有机融合。在具体教学任务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设备上以故障形式给出工作任务,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操作能力、故障处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让学生通过故障查找过程理解必要的理论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的作用,突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 2.5 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学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每一种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订明确的能力目标、详细的计划安排、每一个时间单位的考核标准。采用过程评价机制、自评与互评、企业参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作为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强调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3 构建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3.1 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基地 紧紧把握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以“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为平台,与企业共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技术研发和服务、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健全校外实训基地长效合作机制,根据铁路运输安全的要求,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安全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3.2 校企共同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校企合作单位,校企共同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引领、以双师素质骨干教师为主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校企互通、共同管理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共同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教师企业挂职、暑期下现场锻炼、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开发、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开展技能竞赛等渠道,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订单企业共同选聘、共同管理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顶岗实习的学时。 3.3 建立适应实践教学管理的监督机制 为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建立适应实践教学管理的监督机制。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及管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完善院、系、专业部三级管理体系,以系(部)管理为主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统一领导与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三是要建立质量监控保障机制,建立学院、系(部)、合作企业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制,明确各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职能。这些措施的贯彻执行将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铁道车辆专业模式的改革 一、“订单培养”中的教学问题 “订单培养”是依据专业与企业双方对加深校企合作的强烈意愿,采取企业提前介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定以及实施的一种方式。通过企业提前录取专业学生以及一年的“订单培养”,让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缩减用人单位后期培训的时间,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效果。但结合专业近几年“订单培养”的教学工作、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现场调研以及“订单培养”毕业生在岗位工作情况的反馈等方式,当前“订单培养”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订单班学生专业构成复杂,基础知识差异大当前制定的“订单培养”方案是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两年专业培养为基础进行设置,“订单培养”专业课程拟定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经过了专业基础素质模块及专业必修模块学习的学生。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但随着近年铁路运输企业用人需求在急剧增长,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学生无法满足铁路的用人需求。而相关轨道类专业学生,受地铁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影响,同样无法满足铁路的用人需求,因此企业将招收范围扩大至学院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2012届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订单班为例,开设了2个司机订单班,3个检修订单班,而司机订单班中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占司机订单班总人数的36.4%,检修订单班中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占检修订单班总人数的77.6%。按照当前订单班学生的构成,大部分学生缺乏专业基础素质模块及专业必修模块的学习,为了照顾所在订单班中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不得不向基础理论倾斜,降低了“订单培养”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一致性不强在“订单培养”模式中专业课程的制定原则,是以电力机车相关工作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如广铁司机订单培养方案、广铁检修订单培养方案。但通过近年来对订单班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岗位工种的调研、回访,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不仅限于机务段这种专门从事电力机车运用及检修的部门,还包括以检修客运车辆及货运车辆的车辆段和检修CRH型动车组的动车运用所及动车段。由于电力机车、铁道车辆以及动车组在结构和检修技术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而“订单培养”模式中的专业课程主要以电力机车为检修及运用对象,造成订单班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未来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不符,让企业用人单位增加了岗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也降低了“订单培养”效果。 (三)专业课程教学重实践技能轻知识体系完整高职院校的最大特色在于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性强,近年来高职教育理论也在提倡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方法,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法等。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岗位技能的要求更高。虽然在教学中推行了相应的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通过对铁路运输企业的调研及订单毕业生的回访,发现“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铁路相对于其他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及专业性,无法类似其他普通专业借助多种途径获得最新知识,因此普通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订单班专业课程学习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由于“订单培养”的时间是半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半年的顶岗实习,受教授课时的限制,让“订单培养”更多地局限在对订单学生某一特定岗位的专业理论及技能的学习,未考虑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有可能因为机车型号更新换代,转岗等情况,知识及技能渠道的狭窄导致学生在后续岗位上的持续发展以及上升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随着实践技能越来越被看重,导致教学中容易出现重实践技能轻知识体系完整的偏差,片面追求对学生某一特定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相关岗位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在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分拆的工作任务,很难将实践与理论有效的结合,结果只是为了单一任务的实践而实践,无法真正学会从工作岗位整体考虑去处理问题,也限制了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二、“订单培养”问题分析 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所建立的“订单培养”为例,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是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512家重点国有企业,设置派出机构4个,直属单位33个,工程建设指挥部10个,拥有8个运营合资公司,主要管辖广东、湖南、海南三省铁路,总营业里程651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1449公里。“订单培养”学生由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统一招收,毕业后会由集团公司根据下属各单位需求及学生地域等情况再行分配。在“订单培养”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并不直接参与,主要通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联合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相应的下属单位对“订单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和实施。通过对“订单培养”方案中的校企联合开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机制无法满足“订单培养”的相应要求,其问题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订单班学生的招生分配与培养工作不够紧密,订单班学生未来具体工作单位及岗位的不明确,造成了“订单培养”中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的不一致。第二,因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数量多,工种差异较大,往年订单班学生就业后的具体工作岗位,需要到报到后再具体分配。铁路下属企业需要投入相应资源,进行培养教育后才能上岗。企业不但没从“订单培养”中得到利益,反而提高了成本,同时自身的生产安全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第三,“订单培养”中必然涉及到聘请企业现场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订单培养”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等方面,在缺乏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直接参与和相关政策支持下,下属单位由于涉及生产安全问题与岗位职责等方面的顾虑,参与“订单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订单培养”的改革思路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提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指导推动学校和企业创新校企合作制度,积极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该文件对解决“订单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指明了方向:从校企合作的根源上进行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双平台”联动机制,如图2所示。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动机制,为“订单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要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制定及实施,首先通过校企双方有效沟通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点。通过由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共同参与的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提前明确订单学生在铁路企业未来就业岗位。在充分考虑机务段、车辆段和动车段岗位的不同性质、订单班学生专业基础差异等因素,对“订单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在建立了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分别指定下属专业和相关的下属企业(机务段、车辆段、动车段)共同实施“订单培养”。校企双方在实施过程中既起监督职责,又为“订单培养”与“生产安全”之间的矛盾提供解决途径,解决下属专业与企业参与“订单培养”中的后顾之忧。 (二)引入一体化教学和职业技能竞赛,保障“订单培养”的教学效果为避免“订单培养”中重实践技能轻知识体系完整的现象,改变现有的理论与实践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法。在课程中按照完整的知识体系,结合机车司机、机车检修技师、动车机械师等岗位工作流程分解为项目模式,让学生作为项目教学主体,结合所需的理论及实践技能,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快速掌握所需岗位的职业能力。由于铁路春运等原因,企业接收订单班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会在大三开学两周后。可利用开学初期开展以订单班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竞赛,通过专业课程与技能竞赛平台结合,检验订单班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学习成果,同时促进轨道相关专业学生和普通专业学生的比赛交流,取长补短,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推进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互派制度,让校企双方从“订单培养”中共同受益企业专家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对岗位工作流程的熟悉以及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订单培养”需要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及评价的设计工作。一方面订单班学生可以更直接地学习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企业专家能够学习专任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企业员工开展自我技术培训的能力。而“订单培养”中的顶岗实习阶段,让学校专任教师有机会到现场企业进行企业实践。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为专业教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能够有机会与企业现场专家合作,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开发专业培训课程以及相关项目研究,让校企双方从顶岗实习中共同受益。利用高层次校企合作联动机制,订单班学生可按实际岗位提前分配到下属生产运用企业进行“准员工”式顶岗实习。让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培养出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企业则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实现校企双赢。 四、“订单培养”的改革实例 针对2013届广铁订单班设置,充分考虑了订单班学生的专业、就业岗位等因素,改变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探索。1.通过举行学院与(集团)公司高层次的“订单培养”协调会,明确订单班学生的工作单位和未来岗位,对订单班的组建进行初次划分。在本次2013届订单班中以机务段和车辆段两个单位的工作岗位分别开设订单班。2.在同一工作岗位性质的订单班中,再依据订单班学生的基础不同分别开设订单班,而订单班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按照机车专业订单班、轨道类相关专业订单班和其他类专业订单班分别针对性的设置专业课程,让订单班能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订单培养”模式改革框架如图3所示。 五、小结 当前,铁路的发展脚步正在加快,相当多的轨道交通企业为缓解用人压力招收优秀生源,已开始针对大一新生进行提前招收的情况,而此种情况也为开始探索一年“专业基础培养”+两年“订单培养”的新模式提供了有力契机。目前,我院正处于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关键时期,只有通过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机制,提高订单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体现高职院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实践证明,寻找校企双方共同利益点,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通过建立适合双方共赢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制度,是整合有效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解决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员工”与“学生”的零间隙,走出了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 作者:陆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应用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国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流动距离越来越大,流动时间越来越长。这也就间接的促进了我国铁路的发展。但是铁路人才现在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铁道学院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引用了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培养人才的效率,提高了培养人才的速度。本篇论文就是探讨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应用的作用,使其他铁道专业类院校能够接受一体化教学在本专业的应用。也希望为中国铁路贡献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铁道专业;应用探讨 中国铁路的蓬勃发展也从背后表明了中国急需铁道专业的人才。为了缓解中国铁道燃眉之急,也为了中国铁道以后能够蓬勃发展,铁道学院引用现在教学界比较时尚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得快接受得快,还大大减轻了老师的任务。 一、为什么要实行一体化教育 自教育改革以来,高中阶段的普及和大学门门槛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非职业类学院进行就读。这也就使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数量大大下降,质量也越来差。但是职业类院校中有一个铁道专业,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专业,这是一个为国家输送铁道人才的专业。为了应对中国铁路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了应对中国教育改革,必须大胆的创新,转变教育理念,引用时尚且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我校在铁道车辆专业应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迈出了铁道专业类学院校教学的第一步。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当代教育理念,也适用铁道车辆专业学生的基础和未来的身心发展。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提高,也使学生的基础越来越牢靠,原来是有老师讲理论讲方法,现在是由学生讲理论讲方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理论,这就大大提高了铁道车辆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们的技能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一体化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和利用 铁道车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关键是看能否培养出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的技能型人才。所以一体化教学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师资队伍。这第一点要求为铁道车辆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求铁道车辆类专业的老师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要有一套成熟的理论教学方法,更要求专业类老师能有使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但是当前铁道车辆专业的老师很少有符合以上三点要求的,所以说他们很难适应一体化教学,但是为了中国铁道的专业发展,应当专门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组织老师积极参加一体化教学的活动和比赛,使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方法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的运用,同时还要求教室具备多媒体设备。宽大的屏幕展示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们一目了然,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们能够很快的接受专业知识的灌输,无论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上一体化教学都做得相当纯熟了。 三、更新课程内容转变传统教学思维 我们都知道一体化教学。但是一体化教学又指什么呢?这里的一体化教学指的就是三个方面,“教”、“学”、“做”,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通过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有学生的做三个项目三管齐下,达到一个优化课程内容的目的。它的特点是使学生在学的同时去做相关的项目能够巩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这也正是培养铁道车辆专业内技术人才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在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以前。我院找到铁道车辆专业内相关专业的老师对所有课程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然后和各个院校的教材进行比对,更新我们的课程内容,优化我们的课程。最后由编程人员把老师进行精华下来的部分输入电脑,在课堂上的多媒体上进行播放。我们还配备相关的项目实验室,这样使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践。 第二点就是我们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使二者融会贯通,融于一体。由同一个老师主讲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大大减少了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这样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进一步,间接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去做,在做的同时还能思考,这样不仅增加了铁道车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铁道车辆专业类老师的讲课质量。 一体化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多次变动,多次更新。要想使一体化教学内容越来越好,那就要求铁道车辆专业所有老师共同努力,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转变以前的教学思维,不断总结经验,更新优化课程内容,做到讲课与理论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培养出新时代的铁道专业技术人才。 四、一体化教学成果展示 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我校在职业院校类的知名度逐渐增加,同时也为铁道部培养了多名专业人才,但是也有许多困难,比如学校老师对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不熟练,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慢,软硬件设施不达标。以上问题都是我们铁道车辆专业类院校共同面对的。我院以后会在这方面共同深化教育改革,共同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五、结语 一体化教学方法是未来中铁道专业的中流砥柱。也只有它能为中国铁道培育出更多的人才,使中国铁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本论文讲了一体化教学在铁道车辆专业内的教学应用,但是唯一不足的是所涉内容极少,但是我院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争取完全摸透一体化教学方法。本院也希望本篇论文能为各个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一个思路提供一个样本,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中国的铁道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互动式教学法在铁道车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法。它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如何在铁道车辆专业《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中实施互动教学,并对互动教学法在铁道车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 铁道车辆专业 在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为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取了互动式教学。同时,铁道车辆专业《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互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互动式教学法是以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互动式教学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积极的学习者。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忽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作为被动的认知体而存在,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使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缺乏创造性和自信心。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作为被动的认知体的处境,就需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在专业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法的作用 《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有关规章制度、安全生产与事故的调查处理等教学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言传口授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而互动式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变为交流式的谈话、探讨。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技能。 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互动式教学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1、对教学手段的要求 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对于课程内容中结构复杂的工作原理图和操作流程图,仅靠教师在黑板上画,既费时,又不易画好,因此,有必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当教学中涉及这些内容时,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进行教学。采用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再结合互动式教学,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2、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教学前必须吃透教材,做到精心备课。教师不仅要清楚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而且要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其次,教师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通过巧设疑问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轶事趣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驱散疲劳感。再次教师应注重案例素材的积累。互动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理论的同时还要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并通过实践使专业理论更加感性和具体,获得丰富的案例素材。这样,教师对于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最后,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 3、对教材的要求 铁道车辆专业是铁路的特有专业,专业课程教学与现场联系紧密。随着铁路的5次大提速,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铁道车辆的生产和检修。而教材出版周期长,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性教材的缺乏成为教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互动式教学要求教材图文并茂,能够直接反映现场的生产实际,做到实践性教学中的实习、演练内容完整,标准统一,同时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4、对实习、实训基地的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离开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争取企业对教学工作的支持,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铁道部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专业教学评估和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两次机会,购买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模型,包括车辆柴油发电机组、客车空调机组、转8A型转向架、K2、K4转向架模型、地铁车辆模型的实验、实训设备等。这些设备与生产实际运用的设备外形结构、内部构件和工作原理几乎完全相同,结合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校外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铁道车辆的毕业生大都从事铁道车辆的生产、检修与运用管理工作,学校应充分利用与铁路单位的良好关系与车辆厂、车务段签订实习协议,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技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马上顶岗作业。 5、对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 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传统的教育过于强调统一,常常以“标准化”的方式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在教学评价上,人们往往习惯于采用一种标准、一套答案来考核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扼杀。因此,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努力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发展和创造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的做法是: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为综合能力评价,适当增加能够表现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变单一的笔试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开卷+闭卷的考核模式。 总之,互动式教学能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角度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对教学手段、教材、教师教学和实习等方面都做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学生专业课更好地掌握奠定了基础。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摘 要: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从目标、课程内容、资源体系三方面阐述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此课程体系从教师到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学生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基本技能到岗位群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为行业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铁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使得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虽然许多职业学校都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着积极地实践和探索,但是对实践教学的理解还存在的偏差、课程设置还存在与企业实践的脱节、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成为学科建设的瓶颈,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加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为铁路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培养保障,十分必要。 1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标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综合能力,能适应大铁路、城市内轨道交通建设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实践教学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的一个部分,目标是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的。实践教学的目标和理念是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强调基本技能到岗位群技能掌握,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及未来工作岗位的热爱,培养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实操技能,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2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体系 组织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现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目标的关键载体,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适应本行业相关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浓厚的行业特色。笔者将以本校(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及其目标就业单位特点为例,来阐述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主体,分层递进方式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第一层次:强化课内实验,打好实践能力基础。 目前本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开设了电工技术、机械制图等等专业基础课,学生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性过强或者是只听、只看不动手或者跟着指导老师一起做实验能完成,却不能独立完成的现象。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现要求学生在每一次实训之前完成本次实训内容的预习,对实训的主要内容、原理和可能遇见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开始实训前,由指导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本次实训课题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分组实训,一对一检查。 第二层次:重视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落实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设计、电工、钳工考证、专业综合认知属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中的第二层次,综合考察各门课程知识的学习情况。我们根据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设计,例如电工课程设计中的三相异步电机的外部控制接线、正反转实现。综合认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学校里面有机车和车辆实物可以供学习,但是车型不全面且技术比各铁路线路使用车型滞后,因此将学生带到武汉大功率检修段、武昌南机务段、动车段等单位参观学习。 第三层次: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强化和深化。 在基本完成大部分基础技术课和教学实习之后,在大三年级,用一学期甚至两学期的时间,到本校合作企业或者未来的就业单位的对口专业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由企业的师傅和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指导,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掌握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3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高职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是由掌握过硬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双师型”专兼师资队伍和具有较先进教学设备、仿真教学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学习一体化的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成果决定了实践教学内容能否被有效落实的关键。 3.1 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之师资队伍建设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缺乏以及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迫切需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多种多样,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即促进“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和教书育人方面同步成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促进教师成长的分为以下三种方式:院校培养、校企合作、教师自主发展。 院校培养: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中迫切需要被培养的教师,这一部分教师从高等院校中毕业不久,绝大部分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其以上,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技术前沿有一定研究,并且大部分属于非师范专业。本校学生的培养方向是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这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从他们曾经的技术研究转变到基础知识传授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方向来。如何顺利、快速的完成过度,靠青年教师自己个人探索,难度大,效率低。此时院校要担负起重要的角色,培养帮助青年教师,如送青年教师到专业的教师岗前培训机构完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等相关的理论学习,同时采用师徒形式,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通过教研活动、随堂听课指导对青年教师给予切实的业务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态度、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院校要健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上岗从业证书制度建设,要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实现教师教育终身化。 与企业合作培养: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让具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教师传帮带,促进实践教学经验薄弱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基础上;积极从铁路局相关单位(如武汉大功率检修段、武南机务段等)引进与聘请技术专家,建设实践教学专兼师资队伍,鼓励教师采用半脱产或者是脱产形式到企业挂职锻炼,担任企业技术员、技术顾问或者直接顶岗到与该教师所授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中去,在岗位一线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丰富工作经验,学习铁道机车车辆行业的最新技术,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使企业成为稳定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聘请专家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与本校专任教师一起参与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科研工作等,在此过程中提高提升兼职教师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同时在共同的教学工作中,本校专任教师也能熟悉并学习到来自企业一线的岗位技能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自主发展:以上两点是外部驱动力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依靠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推动,内外结合才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教师通过文献、期刊等各种学术载体,学习先进技术理念,在寒暑假到企业学习锻炼学习企业现场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需求,在教学中向优秀的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让自身的成长和价值实现成为教师个人学习进步不竭的动力。 3.2 加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承载技能培养的摇篮,是将理论与岗位实践联系起来的场所,是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场所,实训基地的设置应该分层次,递进式设置,主要分为一般性实训基地,仿真实训基地,以及设置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训基地。 3.2.1 一般性实训基地建设 该类实训基地仅从一般性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需要,不考虑真实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生产性环境条件,来购置培训设备,构建应用性实训基地。其作用是让学生具有基础性的实践操作技能,如电工、钳工、电子、计算机等技能。 3.2.2 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 学校在建设实训基地设施时,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构建。实训基地环境建设模拟企业生产环境,让学生初步了解未来所从事的岗位,了解该岗位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了增强了难度及实用性,场景尽量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信息。本校已经服务于机车车辆学院的有LKJ实训室,城际铁路屏蔽门实训室、动车组模拟驾驶实训室,和正在建设的制动机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综合实训室等等。 3.2.3 校外生产实训一体化基地 各铁路单位是根据实际需求而开展的生产或经营实体,将可以接受学生参与生产活动的单位建设为校外实训基地,这类实训基地具备了零距离培训的条件,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生产的主体,生产活动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工作过程,培养了学生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责任心和创造能力等。如本校已经建立了武汉大功率检修段、武汉动车段、武昌南机务段、江岸车辆段等多处校外实训一体化基地。 4 结 语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在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时代,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从内容、师资、实践资源三方面构建与实施,致力于促进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发展,为铁路行业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探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介绍了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建设目标,并提出了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根据国家铁路“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比2010年增长2.9万公里,同比增长85%。随着国家对铁路建设投入的加大,铁路部门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大,这对于培养“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铁道类高职院校,如何迎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建设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是我院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能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关键在于专业建设。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区域经济以及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经历了规模发展的阶段。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各高职院校也更加重视就业市场的需求,打造迎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搞好特色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必将是各大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它是时下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重心。专业建设的好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特色专业建设包含就业市场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个要素。在开展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体现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以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为核心,设计贴合市场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高质量的专业教学。 1.就业市场分析。在关注国家铁路建设项目的同时,深入铁路部门,针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人才需求开展调研和论证工作,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层次结构、就业规模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调整。 2.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高职院校“实用”、“够用”的特征,以此为依据建设和调整课程体系的结构,开展相关的教学。教学实施方面,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着眼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应注意把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取舍。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迎合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结合学院实训条件,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优势,加强跟用人单位的横向联系。构建课内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加大投资力度,全方位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打造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跟市场接轨的校内外实训教学环境。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以及取得良好教学成绩的保障。在制度上保证教师队伍的上升渠道,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铁道机车车辆专职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全方位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三、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建设应当遵循专业建设的客观规律,着眼于实现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1.基于市场的原则。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连年提升,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过渡到今天的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是日趋严峻的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已经完全走向就业市场。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是衡量一个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首要指标。特色专业的建设不应逆市场而动,应当着眼于培养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 2.定位准确、视野开阔的原则。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应找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对专业培养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立足地方,辐射周边,凸显“特”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建设在开拓视野、着眼当下的同时,应把握铁路部门未来的建设方向和发展方向,在遵循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在创新中谋发展。 3.资源整合的原则。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作为铁道类职业院校的重点专业,其特色专业建设是学院内涵建设的着重点,涉及到学院师资、设备、资金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高效的资源整合,提高其使用效率,是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校企合作的原则。特色专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应该结合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充分发挥学院的自身优势,并跟企业紧密相联。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应该具有铁路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的企业背景,要根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专业,以真实的工作为导向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的建设以及课程教学中来。特色专业团队也应本着“走出去”的理念,通过挂职锻炼、技术研讨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四、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1.设计贴合国家铁路建设发展规划,满足地方铁路部门人才需求,体现知识、技能、综合素养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备可操作性、科学性、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具备一定团队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打造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知识结构优化的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 3.根据特色专业的需求,编写一批贴合专业课程标准的优秀教材,构建支撑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精品课程体系。 4.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渠道,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将校外顶岗实习纳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5.将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常态化,形成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动态优化机制。 五、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 高职院校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依托行业背景,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综合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系统性地建设。 1.构建高效、长期、多层面、宽领域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的生命力所在。作为专业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有必要成立一个由铁路相关职能部门的岗位专家以及学院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专家组。专业团队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定期技术培训与交流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确保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跟得上行业技术发展的脚步。通过深入铁路部门进行调研,构建毕业生信息反馈的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2.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调整课程的内容。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建设等方式构建符合企业岗位能力培养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将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细化为各专业课程的建设目标。在建设经费上予以支持,政策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具体的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的建设来提升特色专业的建设水平。 3.打造一流的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及建设方案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团队。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应当在着眼于专业带头人培养的同时,注重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师资结构上予以优化,在政策上鼓励专业教师在学历、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上全方位地提升。着力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改变过去“大锅饭”的做法,对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4.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依托地方企业、结合学院的优势,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把企业引进课堂,把课堂设在企业,丰富校企合作的渠道,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开设“订单班”等举措,积极探索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5.制订符合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了解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所对应的铁路各职能部门的就业岗位。熟悉这些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确定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则,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依托高职院校的校内内涵建设。同时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的建设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部分,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高职铁道机车车辆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铁道类院校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应当重视对这一专业的建设,培养更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对铁道车辆专业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 摘 要:作为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善了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兴趣, 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且可重复利用,提高了教学效率。《车辆机械检修》是高职类铁道车辆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授课时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兼顾实践技能。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实践教学一直关注的问题。由于设备条件的制约,采用“理实一体、虚拟结合”手段,广泛借助防仿真软件和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且能克服之前实践教学的弊端。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车辆机械检修;实践教学 1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一种把文字、图片、动画、甚至声音等多种元素集于一体的综合手段,通过显示器展现出来,例如常见的PPT,视频、动画等。教师通过结合自己的讲授内容,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将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自己的教学体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理论教学中,可以代替板书,将文字精炼后呈现于PPT之中,在讲解具体零部件组成时,可以代替画图、图纸等,将图片、甚至三维动画展现在投影钟,清晰展现零部件构造特点,避免讲课中产生枯燥、想象的尴尬;并且多媒体技术人机友好,灵活便捷,可轻松实现资源共享和远距离传输,可以激发学习兴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传统实践教学弊端 (1)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车辆机械检修课程中,实践教学在该课程中占比很大。该课程意在培养学生检修客、货车辆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为铁路局车辆段、车辆厂、地方铁路等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理论教学教授学生掌握铁道车辆重要组成部分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分析,从而学习客货车辆的检修方法。这就需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1.在理论教学之前学习;2.融入到理论教学;3.理论教学结束后。不管采用哪种,都无法避免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脱节,对于学生而言,不能立刻将所吸收的知识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充分掌握实践技能。 (2)教学条件的限制。考虑到多方因素,比如说实训设备资金、设备配套统一、实训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保证让学生对所有的检修设备及工具分析研究,另外指导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及知识储备等因素,导致学生在实训结束后,对实训环节体会不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层次不齐,实践教学的目的不能很好实现。 (3)实训操作规范性有待提高。由于受到实训设备及学生素质的影响,经常出现不按规范进行操作的行为。在实训教学活动中,不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出现不恰当操作或者暴力拆装,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操作要求和标准来严格把关;有的零部件或设备需使用专业工具拆卸,并需要及时的维护保养,缺乏相关保障,导致设备、工装量具的损伤、磨耗等,导致重复使用率大大下降。比如说在车钩、闸瓦以及第四种检查器的使用方面,工具损伤很大,造成浪费过大,甚至无法进行后续教学。 3 多媒体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车辆机械检修课程中,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比如讲解车辆各部分组成、工作原理及检修工艺等,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教学视频,随时随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在后期的顶岗实习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环节,有机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这对于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迅速进入角色具有很大的意义。其次,在学生上学期间,开展车辆钳工、车辆电工中级的评定,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车辆机械检修课程安排有约30%的实践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为先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述(教学条件和设备技术所限),然后学生便开始进行部分检修实操实习(根据实验室设备而定),由于多方因素,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故障诊断方法及检修工艺,甚至无法想象更多的大型设备流水线,比如说模拟车辆厂、车辆段检修工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配合车辆段和车辆厂用摄像机、照相机等多媒体技术在实训室投影播放,实训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 多媒体技术的实施办法 (1)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水平。教师授课方法至关重要,通过举办多种短期培训班,对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指导,可侧重于培养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如PPTt、3D动画、 视频录制等等;还可以指导教师学会广发利用多种设备,如电脑仿真软件、投影仪、摄像机等,培养教师对于文字、图片、音像等处理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实践素质,灵活性、多样化教学,打造高素质、高技术的教师团队。 (2) 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在学校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比如说现教中心,以及对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等,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支撑,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真正的做到工学结合,才能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3)教学方式多样性。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 情景教学法。这是一种近几年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真实的现场环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比如说将车辆构造分为五个部分:车辆基本知识,客货车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以及车辆内部设备等几方面,从常见故障分析及检修工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先了解其构造、组成及工作原理,再分析故障机检修方法,达到真正的项目化教学。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泛采用高新尖技术,结合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科学、生动、灵活的教学课堂,理实一体、虚拟结合,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不吃力。3) 案例教学法。这是美国高校的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领域。教学过程中采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进行教学,铁路发展迅速,现场发生的事故也是多种多样,所以教师要关注实时动态,加强对铁道车辆技术发展的关注,并且及时更新到教学课件中,生成多媒体仿真软件,让学生虚拟操作。4)建立仿真实训室。车辆构造与检修课程是一门实践高要求课程。面对资金不足、场地受限的因素,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实践性、操作性强大的仿真实训室。 5 结束语 车辆机械检修课程作为铁道车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因其专业性质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采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与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工学结合,实教于学,不仅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对于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实操能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内部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刍议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重点研究了铁道机车车辆所建设的实训基地对于其专业的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管理 一、内部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的改革目标,应始终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目标,与行业企业实现紧密联系,积极完善实训与实习基地的条件。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学校改革的最终目标。学校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还应将科学培养素质作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今后在企业中的各项实践能力[1]。 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实用型、高素质铁路司机专业人才,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提升操作技能的目的,就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的作用。由此可见,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提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学生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部实训基地主要是进行实训的场地,同时,利用该场地可以完成对学生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具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使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可以提高其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践,可以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升[2]。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工作经验,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协作以及管理能力。 第二,更好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实训基地中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能够使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并且培养了其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并投入到工作中。 第三,利于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讲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而对于教师来讲则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其中,教师业务水平主要涉及到理论与实践能力。然而,要想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应该对其进行实训,使其在实训基地中进行长期锻炼,并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对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时全面地了解,同时还能够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应的经验,对于其未来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可以有效提高专业的科研水平。学校不仅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还应该进行技术攻关与改造的工作。通过与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科研工作的有效合作,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实训基地发挥项目自身优势,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度,不断扩大实践研究的涵盖范围[3]。与此同时,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讲,能够利用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为企业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措施,进而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共同得到提升。 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内部实训基地建设建议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内部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内部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仍需为其提供具有价值的优化措施。 第一,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师需要亲自进入到机务段等合作的单位进行现场的调研,全面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要求[4]。在此基础上需要与企业的专家对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而后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而制订出符合专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规定,积极明确不同模块的培养目标与计划。除此之外,还需要同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发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习实训经验。 第二,执行绩效考核制度。为了更好地保证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内部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应积极建立并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建设工作的规范性与标准性。制定并执行绩效考评制度,对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进行定期考评,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确保绩效考核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管理制度相适应,进而有效保障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内部实训基地的正常建设,并为学生的内部实践提供平台[5]。 第三,实现培训服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与铁路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作,这样才能取得专业的预想效果。学校应该同相关部门与企业实现合作,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培训的服务。此外,专业教师应与合作企业或者部门进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或者是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己,促进校企间的进一步合作。 三、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管理建议 实训基地的管理应重视实现企业化与市场化,并建立健全内部的实训基地运作体系,确保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对基地结构进行优化,构建质量监控的体系,进而积极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综合性的功能。 基地的内部管理需要实现集中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实践教学的资源进行集中性的管理,并积极建立实训中心,进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出现重复投资的现象,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在对外管理方面应采取共享机制,也就是实现企业化的管理,实行市场化的运作[6]。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化的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实训的主要内容和项目来源于企业内部,而实际的训练方式和过程应实现企业化。根据市场化的需求应进行实训的成本核算,进而积极推动培训、设备以及工具和材料的管理,保证实践质量与高效率,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性。 根据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来进行劳动管理,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使其能够在做事中更好地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地建设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就应对其建设与管理工作予以一定的重视。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对于其专业的发展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的质量与效率,进而积极地推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改革发展与创新。(作者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刍议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具体特点,重点研究了铁道机车车辆所建设的实训基地对于其专业的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管理 一、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应始终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目标,与行业企业实现紧密联系,积极完善实训与实习基地的条件。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还应将科学教育素质作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思考、分析与动手实践的能力[1]。 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高职教育,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实用型、高素质铁路司机专业人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为更好实现该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实践教学融入学习过程中。由此可见,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实训教学的实施场地,同时,利用该场地可以完成实训教学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具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使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其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学习,可以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升[2]。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工作经验,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协作以及管理能力。 第二,更好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实训基地中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能够使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并且培养了其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并投入到工作中。 第三,利于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讲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而对于教师来讲则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其中,教师业务水平主要涉及到理论与实践能力。然而,要想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应该对其进行实训,使其在实训基地中进行长期锻炼,并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对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时全面地了解,同时还能够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应的经验,对于其未来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可以有效提高专业的科研水平。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应该进行技术攻关与改造的工作。通过与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科研工作的有效合作,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实训基地发挥项目自身优势,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度,不断扩大实践研究的涵盖范围[3]。与此同时,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讲,能够利用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为企业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措施,进而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共同得到提升。 二、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议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仍需为其提供具有价值的优化措施。 第一,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师需要亲自进入到机务段等合作的单位进行现场的调研,全面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要求[4]。在此基础上需要与企业的专家对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而后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而制订出符合专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规定,积极明确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与计划,并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训练。除此之外,还需要同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发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材。 第二,执行绩效考核制度。为了更好地保证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应积极建立并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建设工作的规范性与标准性。制定并执行绩效考评制度,对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进行定期考评,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确保绩效考核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相适应,进而有效保障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正常建设,并为学生的校内实训提供平台[5]。 第三,实现教育培训服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与铁路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作,这样才能取得专业教学的预想效果。学校应该同相关部门与企业实现合作,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培训的服务。此外,专业教师应与合作企业或者部门进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或者是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己,促进校企间的进一步合作。 三、 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管理建议 实训基地的管理应重视实现企业化与市场化,并建立健全校内的实训基地运作体系,确保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对基地结构进行优化,构建质量监控的体系,进而积极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综合性的功能。 基地的内部管理需要实现集中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实践教学的资源进行集中性的管理,并积极建立实训中心,进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出现重复投资的现象,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在对外管理方面应采取共享机制,也就是实现企业化的管理,实行市场化的运作[6]。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化的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实训的主要内容和项目来源于企业内部,而实际的训练方式和过程应实现企业化。根据市场化的需求应进行实训的成本核算,进而积极推动教学、设备以及工具和材料的管理,保证实训教学质量与高效率,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性。 根据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来进行劳动管理,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使其能够在做事中更好地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地建设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就应对其建设与管理工作予以一定的重视。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对于其专业的发展与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而积极地推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该文结合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的成效,对如何解决由于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机、车、电”脱离而带来的人才培养方面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以期引起人们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职 铁道机车车辆 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通过不断强化专业群建设,对专业上水平、教学上规范、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所以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群建设,围绕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积累,是学校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1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背景与意义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侧重点是铁道机车和铁道车辆,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铁路客车、铁路货车等,主要培养从事铁道机车和车辆运用及检修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就业单位为铁路局机务段和车辆段,主要岗位为机车司机、机车车辆钳工和机车车辆电工;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侧重点是铁路机车和客车一体化的铁路高速动车组,主要培养从事铁路高速动车组运用及检修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就业单位为铁路局动车段,主要岗位为动车组随车机械师和地勤机械师;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侧重点是为电力机车和铁路高速动车组提供电能的供给系统,主要培养从事电气化铁道线路供配电和接触网维护及检修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就业单位为铁路局供电段,主要岗位为值班电工和接触网工。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技术集成度越来越高,新型的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技术融机车、车辆和供电于一体,不再是传统的“机、车”分家;“机、电”分离;而是“机、车、电”一体的现代化轨道动力系统。因此,构建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为核心,集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一体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于集电能的供给、系统的控制、牵引电机的运转和列车的运行为一体,克服了由于“机、车、电”脱离而带来的技术处理方面的难题。例如高速动车组列车在运行中出现供电系统故障时,由于动车组随车机械师具备相关的供电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分析和判断故障问题,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因此,构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能够弥补原有专业各自为阵的欠缺,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正是符合了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技术发展的趋势。 2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基础与条件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由铁道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和电气化铁道技术三个专业组成。我院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省高职本科分阶段培养试点专业。专业群内三个专业分别是全国铁道职业教育铁道机车、铁道车辆、铁道供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在全国铁道职业教育系统具有较高知名度。 专业群中各专业具有共同的轨道交通行业背景和相近的技术领域,随轨道交通移动装备技术集成而集成,专业群各专业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专业群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例如具有共同的《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机类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共同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等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群具有可共享的实验实训设施,例如电气基础实训、牵引变流实训、电机电器实训、钳工实训、高铁教学站场等;具有可互通互用的师资队伍,例如机类和电类的教师可以互通互用。专业群的形成,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聚集优势资源,可以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形成机类和电类课程群、实验实训群和教师团队群,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内容与成效 3.1 搭建“机、车、电”一体的专业群构架,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以铁道机车车辆为核心专业,搭建“机、车、电”一体的专业群构架,整合“机、车、电”的优势资源,克服了由于“机、车、电”脱离而带来的技术脱节;学院与订单企业共同组建了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标准,校企共同创新了“双主体、全过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业群各专业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实施“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在教学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全方位地体现本专业群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求。 3.2 搭建“机、车、电”一体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群“机、车、电”一体的构架,围绕机车车辆检修、高速动车组检修和接触网检修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以机车车辆电工、动车组机械师、接触网工等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机车车辆检修、高速动车组检修、接触网检修等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专业群各专业共有的公共平台课程和开放互选课程,专业群各专业课程实现按需分流,建立机类和电类模块课程。按照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考虑工作过程完整性、任务难度适宜性、任务相关度等因素,归并构建学习领域,构建了公共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互选课程模块组成的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校企联动”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3 建成高效运作的“机、车、电”一体的专业群校内外实训体系 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场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院建成了全国首家与铁路津浦正线相连的1.3 km双线标准电气化线路的全真“高铁教学站场”。除此之外,还建有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训中心,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实训中心、电气化铁道技术实训中心。拥有上海铁路局、南京地铁公司等10多个校企共享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群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开发了专业群综合实训项目,实现集教学、实训、生产、培训、科研、技能鉴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在满足本专业群在校生的项目教学、综合应用实训、技能鉴定的要求,同时还可辐射其他院校和轨道交通企业,满足其相关的教师培训、学生技能训练、在岗职工培训、技术研发等要求。 3.4 校企共同搭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资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质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学院与南京地铁合作,校企共同开发虚拟互动平台,部分现场工作视频引入到专业实训室;以机车车辆岗位应知应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车车辆检修标准化作业视频传送、机车车辆驾乘事故模拟与救援、中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建成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管理、课程素材、立体化教材、教学视频、技术作业和事故案例库、网络课程、培训项目资源,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的教学支持系统。 3.5 校企共同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所在。通过引进和培养,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一流、专兼结合,教科研、产学研成果丰硕的优秀“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共同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教师企业挂职、暑期下现场锻炼、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开发、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开展技能竞赛等渠道,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订单企业共同选聘、共同管理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顶岗实习的学时。以上措施通过加强了双师队伍建设,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总之,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通过强基础、创特色、树品牌,在全体专业群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仅仅围绕人才培养体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升了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育的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本质特点要求出发,阐述高职铁道机动车辆专业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基于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教学策略;素质 引言 铁道机动车辆专业是以培养专业的铁路机车司机以及相应的检修技术人员为主的教育专业,因此基于专业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强调专业教学的效果的实用性为主,即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岗位需求为主调整与改革当前的教学策略,根据教育部相关的文件,高职院校要积极实施“推行订单式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体系。 一、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施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近些年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大力发展基础交通轨道交通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铁道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高职教育毕业的学生却不能满足当前铁道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中的铁路车辆维修岗位为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维修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熟悉的维修技能,尤其是要掌握最新的维修技能,例如当前铁道企业“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应用,要求相应的维修人员要及时的掌握这些铁道机车性能。而学生要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就必须要求高职院校要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及时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调整教学策略,缩短就业岗位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实现零就业对接。 二、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的现状 基于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充分调研高职铁道企业对高职学生岗位技能要求的反馈,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认为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结合性不强 在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设置虽然高职院校在积极地推行与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但是仍然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结合性不强的问题,根据相关订单式企业的反馈结果,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不仅仅包括机务段的检修部门,而且还包括以检修客运车辆等动车段的检修,因此基于不同岗位对学生技能结构以及检修技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而当前高职院校却仍然以电力机车为检修对象,结果造成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企业就业岗位的要求不符,这样会无形之中给学生以及用人单位造成双面的损失,大大降低了学生就业能力,影响高职就业率的提升。 2.教学仍然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技能锻炼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培养社会岗位实用型专业人才,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要进入就业岗位之前就要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近些年高职教育理论也一直在强调与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研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方法,比如倡导基于就业为向导的素质教学策略,实践证明实施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但是结合教学实践,由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受到很多方面的局限,例如学生的实践训练的设备短缺等问题尤为突出。 3.学生专业结构复杂,基础知识差异性大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有着严格的规定,学生要经过系列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等再经过系列的岗位技能培训等实现就业需求,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同,因此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表现出了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在对待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不得不采取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这样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使得其他学生不能有效的接受相应的实践技能等方面的知识,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足。 三、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策略分析 1.加强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联系性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要紧密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结合:首先高职院校要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调整,例如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要及时根据市场中出现的新技术,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将最新的维修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并且将已经淘汰的技术去除除去,保障学生能够接受到最新、最系统的专业知识;其次高职院校要以学生职业岗位培养为根本,依据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课程建设体系,站在就业企业用人需求的高度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并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满足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教材。 2.建立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 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要寻求共同利益点,通过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提前明确订单学生在铁路企业未来就业岗位。例如在建立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分别指定下属专业和相关的下属企业(机务段、车辆段、动车段)共同实施“订单培养”;其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强实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3.提升师资团队水平 教师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的推动者,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教学策略改革的成功,前提就是要提高师资团队的水平:首先高职院校要制定清晰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提升师资团队的水平内涵,比如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深入到各种技能实训活动中,让他们参与到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项目中,以此了解市场中的最新技术,进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其次高职院校也要聘请企业技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并且对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实行团队化的有效管理,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既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又能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引入社会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时要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听取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切实需求、整体上学生就业的优势和不足。例如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等主要环节上,可以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要素,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修正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作者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现场需求对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的启示 摘 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经营服务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能够承担相应岗位职责的人才是高职专业教学的核心,也是高职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该文结合现场实际,就如何培养适应现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现场需求 高职教育 教学启示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是针对铁路运输特种行业的特殊专业,其专业应用领域可以推广到国有铁路运输、地方铁路运输、大型厂矿集团拥有自有铁路的运输等部门。近几年,各用人单位需求量大,订单多,出口畅,但是在这种高的就业率下却往往容易忽视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现场作业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使之培养的人才充分满足现场需求,这样才能保持专业长久的生命力。 1 国有铁路牵引动力发展对教学的启示 近几年,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国产化的新一代交流传动电力及内燃机车,拥有了大功率柴油机、大功率牵引电机、大功率变流装置,以及电传动系统和走行系统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据统计,截止2013年年底,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为2.08万台,其中和谐型系列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7017台,比上年增加972台。和谐系列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及内燃机车占到了机车总数的1/3,并且每年还在大幅度增加。可以预见,未来和谐系列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及电力机车将成为铁路牵引动力的主力军。 大功率和谐系列交流传动电力及内燃机车的大量使用,对使用这些设备的人员来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技术水平应具备操作或维修这些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那么就对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由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大都停留在交-直流传动的内燃或电力机车上,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些已经过时或过于落后,现有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此形式下,如还按照目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将不适应现场作业的需要。因此,构建适合现场需求的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已是势在必行要适应这一变化,就要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用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去培养本专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铁路机车车辆驾驶人员资格考试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国家铁路局《铁路机车车辆驾驶人员资格许可办法》相关规定,具有国家承认的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机车系列申请人当连续机务乘务学习1年以上或者机务乘务学习行程6万公里以上,才可申请机车驾驶证。按照这个规定,具有大专学历的高职毕业生,在铁路机务段从事机车乘务工作2~3年就可申请机车驾驶证了。 申请机车驾驶证,需要通过相关的资格考试。根据铁路机车司机培训考试中心2014年颁布的《铁路机车车辆驾驶人员资格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资格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包括行车安全规章、专业知识两个科目。每个科目的试卷均采用百分制,其中行车安全规章科目90分及格,专业知识科目80分及格。两个科目都及格,理论考试即为合格。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方式进行。实际操作考试包括检查与试验、驾驶两个科目。每个科目考试均采用百分制,每科80分及格。两个科目都及格,实作考试即为合格。 资格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行车安全规章科目90分及格,从中可以看出现场对该科目的重视程度,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将该科目与之对应的专业课程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去对待,加强行车安全规章科目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选派现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授课。专业知识科目80分及格,此项规定将学校及格线足足提高了20分,因此对学校专业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对于实作考试,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原铁道部部颁机车全面检查作业程序,检查预先在机车的有关部位假设的故障,发现假设故障,准确报告,并填写临修票。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也要紧紧围绕机车检查与试验、机车驾驶两个科目开展实践教学。机车检查可在教学机车上进行,机车电器及制动机动作试验可在相应的试验台上完成,机车驾驶可在机车模拟驾驶装置上进行。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可聘请现场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当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3 铁路机务部门岗位工作要求对教学的启示 铁路机务段的工作主要是机车运用和机车检修。机车运用工作主要人员是机车乘务员,机车检修工作的主要人员是机车检修工。由于铁路机务工作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程度,各机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维修及故障处理技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如不能及时维修处理,必然影响行车。因此,毕业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就业。 结合现场工作岗位需要,突出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学应以现场需求为主,用什么讲什么,知识体现实用、够用为原则。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理论教学中应大胆的打破常规,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尤其是订单培养的学生,更应结合现场实际,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再辅之基本理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提高了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适应了现场。实践教学应以基本操作和实际故障处理为主,维修技能的培养提高离不开基本理论的指导,更需要教师了解现场设备,以及设备在使用中容易出现哪些故障,针对性的教给学生处理故障的技能。 总之,根据铁路牵引动力发展,及时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加强现场调研,查找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时修正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发展变化,制定符合现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由于它鲜明的行业特点,找一条适合我们教学改革可行的道路十分必要,生搬硬套未必适合我们现场和专业发展需要。如何在借鉴的基础上搞好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还需要耐心、细致、科学、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工作。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种校企密切合作、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紧密型新顶岗实习方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铁道车辆专业 人才培养 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符合现代铁路发展所需车辆运用及检修并侧重于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而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使学生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只有在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中采用一种校企密切合作、互动渗透、齐抓共管、全程控制的紧密型新顶岗实习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实习方式具体如下: 一、理智选择校外企业或实习基地 要搞好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合理选择有实力、有条件、专业对口的校外企业至关重要。学校应经现场考察,从人才培养的软实力与硬条件、长期与短期、经济性与技术性等方面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确定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二、制订切实的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为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必须从计划及课程设置的源头入手,为此,应由院校车辆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的职教、技术以及技师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铁道车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经过调查、分析与论证,最终确定符合当前铁路车辆发展要求的新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其具有突出职业技能核心、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四新”技术以及全面发展等特点。 三、强化实践教学设施和基础建设 职业教育中各专业实验室、实训场及实践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应由校企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学校现状,把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部分和校外部分两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符合院校依靠自身力量可以筹建且主要针对主型铁道车辆各组成部件结构、原理、控制及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指导这一基本思想。而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校无法自建的一些实训项目以及一些最新车辆装备的实训项目进行培训和实践的有效方式。我们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交替使用及其与理论教学的穿插配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互补。 四、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工学结合,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加强铁道车辆专业教材的建设 我们要通过补充完善现有通用教材和重新开发新的校本教材这两种方式,满足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的需要。 2.改革教学内容组成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组成结构,适应工学结合中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我们可把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校内培训,突出强化企业所提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演练,使教学效果更贴近企业所需。另一部分为企业培训和跟班组的顶岗实习,师资以企业的车辆技术人员为主,院校专业教师为辅,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本企业的车型种类及工作任务等特点来进行,通过理论与实践交叉互补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而顶岗实习则采用跟班组指定师傅指导为主,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巡回辅导为辅的方式,校企合作,齐抓共管,全面培养、提高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及素养。 3.改革、完善教学和技能传授的方法 我们借鉴目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并结合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4.打造一支强实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们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一方面把院校铁道车辆专业教师送到铁路相关企业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聘请铁路现场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职、授课,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家型”的师资队伍。 五、制定和完善考核及评价机制 合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必要制度保障。铁道车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考核及评价体系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如下: 一是校内培养阶段,以本专业教学计划为指导,采用考试获取学分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二是企业培训阶段,以企业培训的教学计划为指导,采用理论试卷考试和企业现场实际生产操作技能考核并举的方式,达到增知强技,适应企业岗位工种所需的目的。 三是跟班组的顶岗实习阶段,采取本人、指导师傅和巡回辅导教师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考核方式。 总之,“工学结合互补,校企合作共赢”是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所需,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与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作者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通过信息技术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利用校企合作的背景,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融入教材,深度渗透到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转变。课程信息化增添了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 专业课程 信息化建设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上,更表现在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准备和物质基础,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提升能力,获取知识的目的。每一个专业的教与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和发挥作用方式是不同的。针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来说,有职业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铁路行业的特性。如何采用合适的手段完成适合的教学任务是教学的核心。作为在一线从事本专业教学的亲历者,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建设中的不足提出思考与对策。 一、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是为铁路一线岗位培养既有机车运用、检修、制造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教学资源主要有文字、图示和语言,教学设备有黑板、图片投影、实验、实训设备;教学环境是教室封闭时空的单向教学。由于引进“机车模拟驾驶操作系统”应用在机车操纵实践教学中,使得信息化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三门主要专业理论课均有3D动画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三门实践课程配有现场实景录像教学片;故障处理与机车操纵配有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同时,在网络支持下,进行开放时空的多维教学。 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1.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场所均设置多媒体教学设施,接入宽带网络,具备调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条件;数字化教室等信息设备和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能有效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专业课程的资源库建设按照精品课程要求进行。资源内容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资源形式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资源建设途径有三种,一是自建。这也是主要途径,需要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二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利用企业、学院各自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三是购买优质教学资源。如学院购置的由专业团队打造的“DF4D内燃机车教学软件”、“模拟驾驶教学软件”等等。到目前为止,专业课程全部配套有相应的电子课件或动画软件。其中,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已经完成《内燃机车柴油机》和《内燃机车电传动》等2门精品课程建设。并同时建成了网络课程,在校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下,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在线教育。 2.基于校企合作下的信息化教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学院是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它要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学生。学院与铁路机务段等多家单位签订有合作办学协议。在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学院和企业的合作也在尝试,并体现出成效。 2.1企业和学院共享网站资源。通过南宁铁路局网站这个平台,老师掌握铁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引导学生游览网站,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接触与就业岗位有关的信息,学习铁路的常识。通过校园网络,路局人员分享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 2.2企业和学院共享课件资源。铁路局机务段有着丰富的现场第一手资料,用企业案例分析制作成的课件,与学院分享,使得教学生动有效。尤其是企业制作的《铁路行车规章》、《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等实践课程的实景录像资料,对感性认识强过理性认识的高职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和有效性。企业的培训教员普遍理论知识讲授经验不足。学院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有优势。企业用学院制作的课件给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同样受益匪浅。 2.3企业和学院共享网络资源。学院每个专业必须有本专业技能考证要求。技能鉴定的考核由企业技能鉴定站主持,理论部分的考核形式为机考。学院提供网络教室,企业提供网络考试资源。学生可以在机上训练和考试。 3.网络环境下的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 3.1.线上课程《毕业论文》。课程从选题、开题报告、辅导、初稿审核、编辑正稿完成,都是在网上通过网络空间完成的。老师提供相应资源到空间学生自行下载和线上辅导。学院校园网下设有电子图书馆。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电子图书馆进行论文的搜索和视频讲座的学习。 3.2在线学习与传统授课相结合。专业课大多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而网络课程有助于学生的课后继续学习,这种网络学习的方式,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空间。如《内燃机车柴油机》网络课程中,有课件和动画软件。学生在课堂中有不懂的地方,课后在线上继续进行反复的学习。通过在线答题,可以即时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3.3多媒体教学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如参观法。传统的参观法就是带学生到现场参观,回来后写一篇观后记。因为学生漫无目的的观看,没有任务,参观效率不高。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参观法的模式发生变化。首先,通过录像片,让学生了解所要参观的企业。然后,示范学长在参观后做的PPT。最后老师安排参观任务:增强感性认识,了解企业文化,分组汇报参观成果。接到任务的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参观方案,分配拍摄、收集资料、写文案、做PPT、展示汇报等角色,组织实施。通过改革后的参观教学法,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对学生观察能力、PPT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里素质、同学间合作能力和演示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再如专业课程《铁路行车规章》。传统采用讲授法,通过老师语言讲解,解释铁路行车的规章制度。由于铁路规章繁多,线路复杂,学生难懂更难记。现代的教授方法是采取讨论法。先播放一个与规章有关的案例,常常是一起违反规章的案例,案例的资源来自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制作成3D动画软件,展现案例情境。学生在观看动画之后,触目惊心,印象深刻。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规章制定出处。并了解如果不按照这个规章运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案例已经说明)。学生在懂得规章的前因后果之后,也就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不仅能够很好的记忆,更懂得如何的运用。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老师与学生的难题。学习过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变得生动有趣。 4.模拟仿真技术应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应该是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的具有特色的体现。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为铁路培养一线司机。基于铁路的特殊性,学生没有机会到实际线路上学习驾驶。使用《机车模拟驾驶仿真系统》,对驾驶学员进行驾驶知识的训练,以及驾驶技能的锻炼,能够在花费更少的资金、时间、人力、场地的情况下,提高实训强度,获得类似真实实验室的操作实践。达到更理想的培训效果,同时,还能够保证完全无危险。通过《机车故障分析与处理系统》软件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提高学生处理故障的能力。这些教学软件都是通过专业制作机构专门定制。使用效果显示,学生有强烈的视觉和动觉学习偏好,通过使用3D图像,学生兴趣显著增加。 5.网络学院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渠道 远程职业教育是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应用之一。学院的网络学院与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合作,远程学习中心在册学员达2000余人。其中,很多是铁道机车专业的在校生,利用网络学院提供的平台,进行专升本的非全日制本科教育。 三、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夯实课程信息化的硬件物质基础 基础设施对于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就缺乏必要的物理环境和条件保障。网络环境、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电子阅览室条件良好。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作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在更新课程信息化的硬件配套设施上有来自自治区和学院的资金保障。 但是,在教学组织上,网络应用及多媒体教室开放数量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在教学资源上,部分软件重复开发,数据不能共享。还需通过上级部门支持、校企合作等形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信息化硬件配套设施建设。 2.加强课程信息化的人才培养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三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是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二是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三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后的应用队伍。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如学院专业课老师制作的《内燃机车柴油机》课件得到学院二等奖,在推荐到自治区参加比赛,只因应用技术不到位,没能获奖。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教学软件不得不购买。而购买的软件与课程实际应用会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课程信息化的建设。 3.探索课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信息技术手段相当成熟,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育。也就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高职课程信息化建设。在《内燃机车柴油机》网络课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了视频录像讲座。但是,视频传授方式仍然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如何落实在课程信息化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课程信息化,能够体会到它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培训之中,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增添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推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4.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 当前,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已从单纯重视硬件设施转向重视软件与资源建设及信息化人才培养,我国也在大力开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对于组成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说,仅有2门精品课程是不够的。目标是5门专业核心课程全部上网。所以,在资源库建设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艰巨。 5.推进课程信息化背景下的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有很深的行业背景。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把行业的优势整合起来,需要行业的支持共同参与信息化的建设。学院在课程信息化方面与企业合作,做出了一些成效。接下来,希望能吸引企业资本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训网站,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在学院与企业以及社会共享。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通过信息技术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建设的应用,利用校企合作的背景,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融入教材,深度渗透到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转变。课程信息化增添了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简介:王杰华,现供职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铁道机车,高职教育教学。 铁道车辆专业论文: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摘 要】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面向国有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机车车辆制造修理企业、大型工矿企业等,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实践表明,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优化课程体系,能大幅提高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其中,把校企深度合作具体为办学、育人、就业、发展四个方面,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与行业企业、经济社会密切关系,在体制机制上融合创新的新要求。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等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才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规范着职业学校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 当前,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发优质课程产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宗旨,整体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科学的、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是我们为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战略主题所作的努力。 二、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的运用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当前,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课程是围绕“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建立的。这种并行课程有可能使得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建设基础上,开始引进推广一种以CBE能力课程为典型代表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强调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要求的功能性和功利性目标。然而,由于忽视学习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而受到一定的局限。到了21世纪,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让学生获得在职业工作中相互关联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相对割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关系,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本专业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模式运用方面,从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以CBE能力课程为辅,开始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但是,课程内容仍按学科体系编排,侧重知识的系统性,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定位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本专业主要是面向国有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机车车辆制造修理企业、大型工矿企业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等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理论上说,这一定位思想是确定的,但在教育实践中,这一目标思想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一是强调高职教育的“高”层次,受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只注重了高等教育“高”的一般特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使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一本质要求落不到实处。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涵义,没有从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来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忽视了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如机车专业学生学习了内燃机车柴油机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柴油机自检自修实训课程的训练,但是在机车运用中,面对柴油机出现故障,还是无从下手。 (三)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1.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内容的序化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回到学科体系的老路上。只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在我们到现场对毕业生进行回访时发现,大多毕业生与现场的要求有差距。他们往往不能适应现场的环境,不能直接上岗。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学习环境与现场环境存在差距。 3.鉴于学校实践条件和教师资源的限制,不仅课程设置会有局限性,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也得不到运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本专业学生的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实训课程,在场地、设备和教员上都需要企业的配合才得以高效率地开展,以便充分训练学生的机车运用综合能力。 4.近几年随着铁路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现场试验,由此引起了作业方式、劳动组织及规章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现行的教学计划于铁路岗位实际需求相比有些脱节,需要企业的合作,修订现行教学计划。尤其“订单班”必须以企业的需要为依据,才能根据“订单”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模式。 所以说,产教结合、社会参与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实行工学结合。 三、校企合作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为提高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零适应期”铁路特有工种的技能型人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发课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真实工作任务的一致性。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在学院统一制定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专业基本素质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 (一)专业基本素质课 这部分主要由学院统一制定。由大学教育所需要的素质基础课程和各专业基础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取舍,采取“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根据现场专家提供的专业需求确定课程,不求系统,够用就好。 (二)专业主干课 总的原则是遵循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逐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1.内燃机车柴油机、电传动、制动机、总体这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每一门课程的内容分三个层次。如内燃机车柴油机:项目教学内容(柴油机的原理与构造)、模块教学内容(喷油泵拆装,教学做一体化)和专项训练内容(柴油机故障处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学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一体化教学项目与企业实际工作一致。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2.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引入课程中。如单项实践课程机车认识实习、机车综合实训、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等,并且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即采取“课堂进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和企业培训师是学生的兼职教师;企业的生产环节及作业标准是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现场考核成为考核学生的方式。学生的技能实训紧贴企业生产实际,企业的文化直接融入了学习的过程,突出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通过办学模式的改变,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进行教学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能力的矛盾、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矛盾、师资水平与教学时效的矛盾。 3.学院与铁路局机务段等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关系,签订了联盟协议,明确企业应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改在顶岗实习后进行。首先,在企业的配合下,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进行现场实际工作,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与探索。在实习结束之后,在有一定的现场实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或者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理论―实践―再理论”交叉滚动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4.以全国及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行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技能大赛为导向,和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竞赛的发展趋势,在课程体系中多途径地融入竞赛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本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本专业职业技能鉴定。鉴定项目由企业学院双方共同制定。鉴定培训在学院进行,鉴定考核由企业技能鉴定站组织进行。 6.订单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就业方向的需求,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甚至落实到某种职业和具体岗位;课程设置应满足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如机车专业的主干课程铁路规章,在进行《技规》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南宁铁路局具体情况,增加适合南宁铁路局的《行规》。做到针对性培养,满足企业要求。 (三)专业拓展课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客观上要求铁路员工特别是运输一线基层生产技术人员应掌握相应的知识。为此,拓展课主要针对企业新增设备和技术来设定,如动车组概论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目的是开拓学生眼界,丰富知识结构,拓展就业渠道。 通过现场调研,企业对毕业生工作后情况的反馈,增加安全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当机车发生故障时,培养学生从容应对并及时处理故障的能力。因为当故障来临时,现场的处理时间只有15分钟而已。 四、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专业被评为院级优质专业,主干课程内燃机车柴油机为院级精品课程。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引企入校,使专业教学更具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办学入企,使学生的培养真正实现了“零适应期”。校企合作使企业赢得了人才,学生赢得了人生,学校赢得了声誉。铁道机车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出口畅”带来了“进口旺”,连续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培养人才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序化构成课程体系的两个因素,为企业培养人才所设计的课程体系自然离不开企业的合作。实践表明,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了办学模式的转变;办学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进而使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 随着施工企业发展,内部控制要求日益强烈,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该从制度建设、风险管理、人力管理、监督检查等几个方面来完善;制度建设主要是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完善内部控制,比如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财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制度建设同时还包括职责分工,企业文化,内部审计、反舞弊方案等。风险管理主要是管理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人员素质、技术方案、质量控制、安全因素等;外部风险主要包括甲方缺乏诚信导致的风险,市场固有的风险、法律风险、行业风险及自然灾害等;人力管理主要是从人的道德要求、后续教育、不相容职责的合理分工等方面;监督检查主要是从监督机构、监督方式等方面来保证。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风险;人力;监督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政、交通、水利、地产建设的日益扩大,使得施工企业在经济市场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2011年进入世界500强的79家中国企业中,施工企业就有5家位列其中。然而,在施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业务量的增大,业务交往环节的增多和频繁,人员素质的不同,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受计划经济的束缚,造成责、权、利失衡,责、权、利不能同时到位,特别是工程项目承包机制和人事任用制度改革的力度不够,主要原因是施工企业的改制进行不够彻底。 部分单位权力下放过大,则难以有效控制,引发滥用权力的负面效应;部分单位权力过度集中,不能充分调动项目经理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目前施工企业授权管理普遍遇到的尴尬局面。 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局限于内部牵制、内部监督阶段,由于施工企业的改制不彻底,内部控制存在很多缺陷,各职能部门和员工责任感不强,管理意识淡薄,不遵守内控规定,往往简单地把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为一般的规章制度,造成制度落而不实、有章不循。有些企业领导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思想上对内控制度不够重视,导致内控制度威慑力下降。 因此,为了保证施工企业人、财、物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企业经营信息的客观、完整,保证企业的制度和经营决策得到有效的实施,挖掘潜力,提高效益,保障施工企业日益增长的动力。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势在必行。要做好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针对施工企业单位产品价值高、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应从制度建设、风险管理、人力管理、监督检查等几个方面来落实。 1 制度建设 施工企业的制度建设应表现在组织结构与控制、职责分工、企业文化、内部审计、反舞弊方案等几个方面。 1.1 组织结构与控制 组织结构是为公司活动提供计划 、执行,控制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一个好的组织结构更能有利于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各业务活动间的流动,施工企业也不例外。施工企业组织结构应该体现在从投标到施工,从安全到质量,从预算到决算的各个领域和过程。拥有了这样的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并在各个机构部门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如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 产保护控制、财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只有这样,才会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保证施工计划的执行,保证在施工生产中经济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从而实现企业效益,实现社会价值。 1.2 职责分工 职责分工控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对合理组织机构中的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其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以科学而严密的责权体系进行业务的分工和配合,这样可以高效运用企业资源、确保达到企业目标。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人员分工更应细化,比如造价人员编制投标方案进行成本策划的分工,技术人员编制技术方案并进行现场的技术交底和质量控制的职责,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安全人员的安全方案和现场安全管理,工程人员的进度管理等;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例如: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决策与项目实施;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项目实施与项目验收;竣工决算与竣工决算审计;对材料采购的授权、批准和业务经办的分离,存货验收与保管、存货领用与发出;对工程量的计算与审批的分离;会计记录和资金保管的分离等。施工企业应当制定工程项目业务流程,明确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价款支付、竣工决算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并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的开展情况,确保工程项目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1.3 企业文化 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形成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和内部控制效力的精神、意识和理念,主要包括,企业的整体价值观,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经营风格与职业操守,员工的行为守则等。对与施工企业来说,由于流动性比较大,施工人员层次水平的不一,建立施工企业独特的、人性的企业文化,对施工企业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施工企业应当根据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职责权限,结合不同层级人员对实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和不同要求,分别制定适合不同层级人员的职业操守准则或者行为守则,并明确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不管企业文化的形式有怎样形式和表述,安全、质量、管理、服务将是施工企业文化追求的永恒主题。 1.4 内部审计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保证。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良好氛围;对于施工企业,审核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及其实施情况,监督企业经营收入及资金管理情况,根据制定的科学的规范的标准,监督施工企业并检查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及其实施情况;处理有关工程质量投诉与举报;审核企业的财务报告及有关信息披露内容;通过对各种经济信息合法性、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的检查,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差错、低效率、浪费、无效、利益冲突和控制薄弱等环节。 1.5 反舞弊方案 有效的反舞弊方案,是企业防范、发现和处理舞弊行为、优化内部环境的重要制度安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反舞弊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和协调机制,规范反舞弊调查处理程序,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及时防范因舞弊而导致内部控制措施失效、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施工企业应当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将反舞弊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放在采购,劳务、分包费用的结算等领域,根据施工成本主要发生的材料和人工等具体情况,将舞弊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点。企业反舞弊工作至少应当关注:员工单独或者串通舞弊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舞弊给企业内部控制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非法使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未经授权、滥用职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弄虚作假。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如举报、投诉等监督管理措施。 2 风险管理 风险,是指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管理,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企业应当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准 确识别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内部风险因素和外部风险因素。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应当关注的内部风险因素一般包括:高级管理人员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团队精神等人员素质因素;工程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技术方案设计、成本控制、财务报告编制与信息披露等管理因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基础实力因素;研究技术投入、新工法的应用技术因素;施工安全、员工健康、环境污染等安全环保因素;工程工期、工程质量等主体性因素等。 应当关注的外部风险因素一般包括:由于甲方信用和实力原因导致的合同风险、垫资风险、担保风险、拖欠工程款风险;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电子商务等科技因素带来的风险;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基础等社会因素带来的风险;法律法规、税务稽查、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带来的风险;由于经济形势、市场竞争、融资环境、汇率变动、利率调整、产业政策、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带来的风险。 施工企业应该针对上述情况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建立风险等级,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确定科学合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标准,结合风险成因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并根据风险分析情况,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只有能充分认识到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回避和应对风险的措施,才能更有效的实现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从而实现成本控制、增收节支的目的。 3 人力管理 企业所有业务(包括内控)的进行都需要人来执行,人的素质、世界观、道德观、积极性都会影响业务目标的实现。所以说人是事务的主体,人力管理很重要,企业的人力政策应当科学、规范、公平、公开、公正,人力管理是影响企业内部环境的关键因素,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在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 施工企业的人力管理尤其重要,受施工企业流动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的影响,施工企业对人力的管理要更细致、科学、人性。从人的选用到人的培养都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措施。比如: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或核心技术等岗位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财会、材料、预算等关键岗位员工的轮岗制衡要求;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员工的聘退与培训等。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针对各层级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将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建立明确的标准,来有机结合企业内部的各项有效控制。促进员工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同时严格执行的考核和落实配套的奖惩制度。 4 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形成书面检查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指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 首先,确立监督方式,要建立持续性监督和专项监督制度,比如实施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所进行的连续的、系统的、动态的检查以及对安全环保、质量控制、后续服务建立;对实施的某一方面的情况所进行的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检查以及对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结算管理的建立。 其次,要确立监督的目标。施工企业应当利用工程信息与施工现场情况,加强对施工安全、质量、进度、财务、结算造价等监督检查工作。 最后,施工企业通过建立的审计委员会、纪监部门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以达到控制缺陷、查错纠弊的目的。其中要反映施工企业一定时期内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情况,评估报告总结成书面评估报告的形式。 总之,施工企业的发展迫切呼唤加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作为施工企业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将会在施工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中小型民营企业破茧而出,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问题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目前,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问题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因此,对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部控制建设缺乏操作依据 在我国,有关内部控制法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评价都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方向性的指引,其操作性、推广性、可矫正性及可评价性不够;长期以来,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几乎完全是针对公共的和专业管理的企业——他们很难提到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内部控制模式,则尚无该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二)内部控制习惯于传统的控制方式,忽视了方式的跟进和强化内部控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有不同的内涵 一部分人仍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都存在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时常发生违法违纪的现象。 (三)忽视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的阶段性 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已经成功地出生,安全的度过了孕育期和生存期,但是我国的一些民营中小企业没有经过成熟期,而直接由成长期向衰退期过渡。因此,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的内部控制模式是适应企业创业的,其劣势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因此应结合民营中小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来研究其内部控制模式,才能更好地找到适合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内部控制模式 美国管理思想家伊查克%26#8226;麦迪思把企业生命周期形象地比作人的成长与老化,指出企业的生命周期要经历成长阶段(企业的孕育期、婴儿期与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与老化阶段(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期与死亡期)。在民营中小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产权制度、经营方式、营销模式、企业文化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对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影响内部控制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竞争生存阶段的民营企业特征及管理重点 目前我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限制;信用体系缺乏,使民营中小企业无法放心地把企业交由家族成员以外的人员来创业。另外在竞争生存阶段,民营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企业的生存成为第一重要的事情。在管理上,我国当代民营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普遍采用家族制管理,以个人产权或家族产权为主体,从而形成业主个人产权,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四位一体的产权关系。业主控制了一切,没有更多的管理层,企业员工也主要以家族成员为主,采用集权化领导。 (二)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特征及管理重点 进入成长阶段,一般说来,企业已初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要求管理组织结构逐步由集权制向分权制发展。家族集权成为企业合理吸纳人才的障碍。因而创业者试着授权,形成无意识的分权。成长阶段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内部控制的建设对于企业提高素质,增强实力有重要意义。 (三)多元化持续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特征及管理重点 企业在市场上已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速度减慢,但是效益提高,企业向多元化或集团化发展,内部管理由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发展。在该阶段,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本身的发展壮大,必须摒弃原来那种自然人企业,转向法人企业,这时家族已经退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参与企业财务控制和维护自身专业资产不受伤害的权力。 据上述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应建立不同的内部控制模式,本文把正常发育的民营中小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模式划分为:竞争生存阶段的家族集权型内部控制模式,成长阶段的家族监控型内部控制模式,多元化持续成长阶段的多元监控型内控模式三种递进模式,下面分别进行研究。 三、竞争生存阶段的家族集权型内部控制模式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是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它包括最高管理层的完整性、道德观念、能力、管理哲学、经营风格、董事会的关注、指导和员工的正直、职业道德和进取心。现代公司理论认为,当控制权集中在少数投资者手中时,由于占有企业利益的大部分,他们比控制权分散在很多投资者手中更容易采取积极的一致行动,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家族集权型的内部控制模式下,控制权集中在家族手中,正适应了现代公司的理论。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对经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民营中小企业在竞争生存阶段机制较为灵活,管理层次较少,决策层能够较快的获取第一手资料,因此企业在初期运作阶段时比较谨慎,风险识别、防范能力都相对较高。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管理层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具体包括预算管理、业绩评价、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 (四)信息与沟通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在生存阶段采用的家族管理的模式,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的地位不同,造成民营中小企业在家族成员间的沟通较顺利,而非家族成员间的信息沟通有很大的障碍。因此员工之间的沟通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从而造成信息沟通实质上是无效的。所以民营中小企业所有者必须意识到信息 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使相关人员明确自身在各个信息沟通中的位置,信息沟通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监控 在竞争生存阶段,民营中小企业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内部控制侧重于人力控制,是以家族裙带关系为纽带的,高层及中层大部分管理岗位以家族成员为主的,管理人员受制于道德观念约束,集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为一体的自律道德监控系统。 四、成长阶段的家族监控型内部控制模式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民营中小企业进入成长阶段首先是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在民营中小企业结构设置上设有董事会,股东会和监事会。同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企业规模越大,企业主本人单独作决策的比例要不断下降,而与企业董事会共同决策的比例要上升。同时要逐步破除家族式管理,使管理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加强风险防范 民营中小企业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应该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长处与短处,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这样才能将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的风险将到最低。同时企业还应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及早诊断出危险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将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 (三)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企业内的各种管理岗位逐步向外人开放,权力由完全集权向适度分权发展。但在关键岗位的权力不能放开,分权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的必须由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直接审批,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企业在分权的同时失控。民营中小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内部控制的重点要由人的控制转变为会计控制。 (四)加强信息流通和沟通 首先是强调收集和挖掘各种与决策相关信息的重要性,建立良好可靠的信息系统,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和独立监督与评审。其次是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确保信息正确的传达。这个信息流通和沟通系统不仅要有向下的沟通渠道,还应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沟通渠道。在家族监控型的内控模式中,企业的管理逐步趋向规范化,企业信息的沟通应严格遵循管理层次的要求,不越级发放指示,不越级管理。 (五)监控 成长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一方面依靠家族的监督评审,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同时发挥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的作用。 五、多元化持续成长阶段的多元监控型的内部控制模式 (一)进一步完善控制环境 1、组织结构 企业由家族集权管理、家族监控管理彻底向外多元化分权管理发展,为了适应分权的管理,多元监控模式下的公司的组织结构广泛采用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同时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家族完全退出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要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企业。 2、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企业管理者要有创新精神,创新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环境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3、企业文化 实现家族文化向企业文化的转变,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事缘理念,彻底破除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内外有别的价值判断标准。 (二)控制活动 严格推行职务不相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的现象。 (三)信息沟通 多元监控要求公司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公司财务控制权,以维护自身资产不受损害。企业可以建立互动激励控制系统,互动激励控制系统指的是经理层和董事会进行激励并以对话形式确保互动性的机制,从而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 (四)监控 第一是建立动态财务监控系统要求经营者对公司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第二是强化董事会的作用,积极推进聘请独立董事;第三是增加直接由董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第四是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外部监控主体对企业进行监控。第五是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建设。 总之,在竞争生存阶段,民营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企业的生存成为第一重要的事情。在管理上,我国当代民营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普遍采用家族制管理和家族集权型的内部控制控制模式比较合理和有效。在成长阶段,第一阶段的家族集权型的内部控制模式成为民营中小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合理吸纳人才的障碍,民营中小企业一般需改变当前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又不能完全公众化,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在该阶段采用健全和完善的家族监控型内部控制模式;而在多元化阶段,民营中小企业应效仿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分层次进行控制,即采用多元化监控模式。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分析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企业内部管理等相关方经济决策的依据。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给经济管理工作造成的危害之大,给经济发展设下的障碍之多,给企业管理工作者增加排除障碍的任务之重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最根本在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失效,因此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1)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当。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而又没有相对应的监督机构或人员对其进行制约,所以很容易造成监管不到位,管理缺失。(2)内部监督机构作用得不到发挥。首先,内部监督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一方面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者服务;另一方面有些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设置是平行于其他部门,或隶属于财务部门,这就造成内部监督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其次,内部监督工作重事后监督,轻事前防范,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在实际的监督工作中只注重对会计账目、凭证、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审查,而对评价、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企业各组织机构人员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3)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较差。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订立往往不经过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调查和研究,而制定出不切合实际的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已不能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业务量的增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等等。而此时企业也不及时的制定出新的适合企业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部控制及时加以修正,不能形成动态控制。(4)监督制衡的机制不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有章不循。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监督考核机制,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只是在上级面前走了个形式,不能真正发现存在的问题,即使有制定好的各项规章制度也不能自觉的遵守。(5)稽核审查的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由于监督机构平行或隶属于其他部门,导致稽核审查的范围被缩小在某几个部门,不能全面地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造成内部控制整体失效。 2.考核企业负责人政绩业绩机制不完善。(1)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主要考核内容。长期以来,对企业负责人政绩、业绩考核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其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通常情况下,对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往往是通过观察其任职期间企业的盈利水平来作为考核的标准,忽略了其他的相关因素。例如资产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等,从而使得负责人对企业未能进行有效的管理,造成内部控制的失效。(2)企业负责人利用职权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以粉饰政绩、业绩。有些企业负责人为了在任期内“出成绩”,便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通过这些假信息来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致使企业的实际状况并没有报告中的那么好,因为是由企业负责人带头,所以从根本上破坏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3.外部监督乏力。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如此庞大的一个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各种监管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三是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预算系统,能对企业进行整体规划,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有效地协调企业内部各层次、各单位的目标指向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的目的。可以依据预算指标加强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发生和执行进行控制,做到有的放矢。此外,科学的预算系统还是考核经营业绩的依据,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单位的经营业绩提供可靠保证。 2.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中小企业如不需配备专职人员,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此项工作。 3.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 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 4.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状况。未来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只有让员工认同企业,对企业有了依属感,才会时刻以主人翁的精神来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觉地履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避免了出现人为因素导致的内部控制失效的状况,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关爱企业员工。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差错。 5.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有着共同价值观、共同的理想,并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价值取向的一种亚文化体系。当一个企业的文化形成之后,能使企业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很自然地用共同行为准则约束自我的行为,并以此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员工们在迈向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彼此尊重,互相学习。这种凝聚力的产生,能使企业上下团结一致,努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奋斗,它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阻止企业的衰败,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强化外部监督。首先,要依赖政府的权威性,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完整。政府应督促企业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其次,加强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在广泛吸纳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各种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各种社会现象实施的一种民主监督。同时,舆论监督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播舆论信息,从而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最终达到监督的目的。 7.提高电算化利用率。目前,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过程,许多企业内部控制的很大一部分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今后要特别注意开发与引进先进的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 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经济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相关问题探讨 一、内部控制审计概论 (一)内部控制审计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以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作为主要审计对象,具体内容如下: 1.控制环境。要把握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特别关注财务主管的管理思路及管理态度;财务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人力资源政策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等。 2.控制活动。在良好的控制环境下,控制活动是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的关键性要素,重点审查财务活动是否有充分的授权审批制度;是否有效执行审批程序;财务不相容职务的设置与执行是否合理健全;账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等。 3.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重点审查相关财务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及时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技术效果。 4.风险管理。重点审查被审单位抗风险的能力,重要管理岗位、资金流通环节、实物资产保管环节等,被审单位抗风险的能力,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防范并提出合理建议。 5.监督。重点审查企业内部财务报告相关资料的审核制度的合理性及是否有效执行;审计与会计执行分离;审计的及时性及有效性;审计人员在不同审计环节的层次性等。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随着安然等一系列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事件的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而且在预防经济危机、财务报表舞弊等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抵御作用。因此,各国企业界和会计职业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审计也日趋重要。 1.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需求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在分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揭露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各环节、各领域和各层次的弊端和问题,重点深入研究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问题,识别其严重程度,与管理层及时进行沟通,并提出改进和调整办法,以促进企业各项内部控制活动的健康运行,最终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保障企业各种资产和各项财产的安全完整,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2.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关、社会公众等,他们主要关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执行有效性,良好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范和规避财务报告风险,依据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及执行的有效性等,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的可信赖程度,进而正确评估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从而为正确行使权力和各项决策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对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监督和鉴证的内部控制行为尤其重要。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审的联系与区别 1.与内部控制评价异同点 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自我评价,目的在于发现并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都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但两者在范围、目的、性质等方面不同。在范围方面,内部控制审计仅以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为主,而内部控制评价围绕五大控制要素对企业所有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在目标方面,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而内部控制评价是为了发现企业问题而进行的自我评价;在性质方面,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外部进行的独立鉴证业务,而内部控制评价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全面评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服务业务。 2.与内部控制评审异同点 内部控制评审通常存在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为了能够准确定位审计重点、判断审计抽样规模,从而编制合理的审计计划而进行的内部控制初步评审,以及风险评估阶段对内部控制进行的深度评价。评审结果直接影响到审计总体计划的安排及实施阶段进一步确定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性质。 二者的评审对象都围绕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都采用检查书面文件和记录、询问有关人员、穿行测试等相似的审计方法,为了节约审计成本资源,两者可以开展“整合审计”。尽管如此,两者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独立的鉴证业务,而内部控制评审只是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审计过于依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规定,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企业既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要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外部审计。而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对象一致,范围相同,只不过是内容各有侧重点。所以,为了减少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应当首先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成果,以判定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果是否可以利用及利用的程度。因此,导致很多内部控制审计主体基于现实的选择、成本效益的考虑,尚未充分判断企业内部审计的可利用程度,未能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审计信息反馈滞后,审计领导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现场审计动态,更多地依赖企业内部控制评 价结果,导致可能疏忽掉企业内部审计也没有发现的问题。 (二)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和工作程序仍不够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确定测试所需收集的证据。根据调研结果,虽然一部分事务所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事务所是采用随机抽样和外部监管要求的审计方法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这势必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本质要求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 当前阶段,绝大部分事务所进行的都是“整合审计”,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尚属理论探讨阶段,导致更多的审计工作重心偏向财务报表审计,而内部控制审计也主要为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及控制测试提供依据,所以内部控制审计往往偏离方向,未能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如不编制审计计划、审计归档不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混论、审计报告不复核等,很难保证审计质量。 (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及执行内部控制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建设不均匀,尤其是控制环境较差,管理层认识不到位。为确保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平稳顺利实施,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了实施时间表,自2011年1月1日起,采用“鼓励”政策,陆续有选择性地在境内外上市公司施行,推行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审计。截至目前,只有少数上市公司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且只有一部分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审计,大部分企业尚未把内部控制审计提上议程。 (四)内部控制审计运行监管环境较弱 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审计法律法规较国外体系落后,仅仅限于在规章层次上有所引导和约束,但这些基本规范、配套指引等相关文件的权威性较差,违规成本较低,导致内部控制审计的执行力度不够。 (五)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欠缺 随着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承揽内部控制审计新型业务,由于业务类型有别于会计师事务所以往的法定或非法定业务,导致许多会计师事务所还没有针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定专门的质量控制体系,其审计结果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质量失控,从而极大增加审计风险。 三、对我国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建议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深层次法制化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管理规定正在逐渐规范,从2008年至今,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陆续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可以说,《配套指引》连同《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但是,配套指引仍仅限于指引,而非法制化,会驱使企业选择性执行,所以建议相关部门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执行要求、审计方法、整合审计等进一步法制化,以规范内部控制审计业务。 (二)规范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方法和程序 虽然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方法和程序有了适当的指导,但据不完全统计,注册会计师依据配套指引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不同的事务所或不同的项目组执行程序仍然大有区别,可见指引不足够规范,需进一步详细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这样才会大大减少内部控制审计的可操控性,一定程度上降低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三)多角度控制内部控制审计成本 为了能够促使内部控制审计及时有效地全面开展,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大前提下,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要尽可能地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首先,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审计,互相利用审计成果。当然,“整合审计”不能相互过度依赖,需要对两类审计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巧妙整合,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内部审计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与外部内部控制审计有重合之处,如果能够借助内部审计的的工作成果,会大大减少审计工作量,需要强调的是,必须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信赖为基础。 (四)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审计运行监管环境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监管部门应该完善监管体系建设,包括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监督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披露、监管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监管事务所质量控制设置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考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建立会计师事务所质量评级机制,并通过建设合理的监督公告制度,发挥监督效用,促进内部控制审计合理运行。 (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体系 为了提高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质量,规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体系是大势所趋。质量体系主要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两方面着手建设。会计师事务所从整体层面健全事务所组织结构、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审计制度质量控制,在业务层面规范内部控制审计承接业务程序、审计方法及取证程序、明确审计范围等,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业务质量控制。注册会计师的质量控制核心在于加强事务所执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多渠道、多角度培育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执业能力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浅谈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便捷高效,使企业内部控制在新的环境下不落后于形势,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便捷高效,使企业内部控制在新的环境下不落后于形势,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算化会计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记账、算账、报账、查账并替代部分需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电算化会计是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用现代科技与方法对传统会计进行改造和整合后产生的能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新型应用型学科。与原有手工记账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制作报表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节约大量大力、物力、时间。 二、会计电算化给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为保护其资产安全、保证信息的完整和正确、促进经营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提高经营效率、控制经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发生进而实现管理目标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给企业会计工作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也给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1、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性。在电算化会计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所有记帐、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因而计算机自动加工处理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这就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个性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3、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增、删、修改了的会计凭证或会计帐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电磁介质也易受损坏,且有丢失或毁损的危险。所以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档案管理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存纸介质会计核算资料,而且要保存、保管好以磁性介质方式存储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及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和其他会计资料。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计算机本身处理出错概率较低,,但人为造成出错和舞弊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一旦出现舞弊,损失巨大。因此,强化内控管理,制订有效的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1、加强程序操作控制。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2)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3)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4)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5)不准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6)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如编制补充登记或负数冲正的凭证加以改正;(7)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杨;(8)要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当然,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加强人员职能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职责分工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而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3、加强系统安全与网络的安全控制。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4)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5)机房的工作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通过上述技术可基本确保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 4、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帐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企业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帐册内容,做到帐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帐表处理应及时调整;(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5、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随着存储介质的改变,对会汁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同时,对会计档案的概念也就有所发展。在会计电算化情况下,除了打印输出的账、证、表以外,整个系统开发形成的全套文档资料都属于会计档案的范畴,另外,对存有会计数据的有关介质也应妥善保管。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企业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因此,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不容忽视,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促使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分析强化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下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在电算化会计的发展下,也应有自身的飞跃,对于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都给予了一定的解决,它的发展空间将是无法估计的,我们应该以坚定的信心迎接它的发展。随着IT技术不 断发展和运用,会计电算化也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发展,这些巨大的变革无疑给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益,但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就在此基础对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内部控制问题作出一番探讨。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 信息 1、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的特点 1.1对象发生改变 内部控制的对象由原来以人为主的控制转变为现在的人、机两方面的控制为主。在手工记账的方式下,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会计对象、信息处理方法、处理程序和工作情况等。企业所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全都记录在纸张之上,并且根据会计数据处理过程的不同划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的存放方式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会计凭证的方式转变为文件、记录的方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这样就使会计核算的方式呈现出无纸化的情况,使得修改的数据不留痕迹。随着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形式的进一步推行,有关这些交易的所有信息在每次进行交易时都会由业务人员将它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并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处理,对于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所必须的各种单据、凭证就会相应的被取消了,原来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在核算过程中会逐渐被计算机取代,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1.2 方式发生改变 会计电算后,控制方式变成了手工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这时,以计算机的控制为主导:虽然实施了会计电算化,但对于原始数据的生成和审核工作,还是需要依靠手工的方式来复核和控制的,对于大量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工作是靠计算机来自动完成的,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主要是依靠硬件的质量及程序设计的效果来保证的。因此,除了手工控制方式外,确保计算机外部设备、计算机内部设备以及网络传输设备的正常运作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保证数据文件和程序文件的不被非法篡改、破坏或丢失的作用也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为此企业必须采取严密措施对其进行管理、控制和保护。 1.3处理数据的方式发生改变 虽然,计算机的应用并没有使会计系统的基本功能发生改变,但它却使手工会计系统处理数据的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手工记账方式下的那种以多人完成核算业务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输入一张凭证,计算机便可自动进行过账、转账、汇总、输出报表等一系列的工作。 2、电算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 2.1 数据处理方式出现的问题 (1)原始数据操作准确性问题 在电算化会计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数据源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将会引发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错误,造成输出信息的失真。这就是计算机数据处理的一条重要规律“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必将是垃圾”。正因为会计电算化的这一固有弱点,所以对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责任高度集中于电算化软件系统,企业面临巨大的系统风险问题 一旦系统数据被非法修改、拷贝或是系统程序控制失效,就会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系统软件普遍存在着类似问题: ①财务及管理软件系统内部衔接性差 ②数据的兼容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差 ③实用性不足。 因此,系统风险问题成为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 (3) 不相容职务难以分离,“一身多职,越俎代疱”现象严重传统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不相容职能分离及相应职责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算化后,由于功能和知识度集中,导致职责的集中,原手工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采用电算化后可以合并,会计人员大大减少,致使这些原则的重要程度下降。 2.2会计信息易于伪造 手工条件下,会计数据和信息记录在纸介质的单、证、账、表上,修改困难,修改会留有明显痕迹 ,从而便于查证、控制。而在电算化条件下,将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因此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3内部控制的程序容易出现差错 电算化系 统中内部控制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电算化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生,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3、完善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策略 3.1 处理方式要合理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请记住我站域名/ (1)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2)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 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 3.2 加强会计信息管理,人员和组织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责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等等。 (1)组织机构设置 组织控制是指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将系统中的各类人员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将会计组织机构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同时规定各自的操作权限,操作权限(密级)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3.3 加强内部控制程序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加强人才的培训也是很必要的,企业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的技术,培养或聘用一批精通技术、熟练应用电算化程序的高级技术人才,使所学的会计电算化的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的相关技术能够充分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日趋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从目前状况看,一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的资金、人员、市场等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企业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企业资金、人员失控现象,这样的失控往往导致企业的崩溃。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宽松的体制为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能,为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创造了条件。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到2010年使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些决议的提出,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实施、内控制度的建设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现代企业管理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1995年,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首的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与传统的内部控制概念相比,这一定义的发展在于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是静态的制度,企业的员工不仅仅应照章办事,还应在各项管理、经营活动中实现效率、效益的原则。这个概念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适时、全程的控制观念。相应地,也将内部控制结构改成内部控制成分,包括五个方面:(1)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组因素的总称,包括管理哲学、经营方式、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董事会等。(2)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3)控制活动,指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4)信息与沟通,对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信息进行系统的记录。(5)监督,通过检查控制活动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监督。 现代企业管理下的内控制度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素质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业绩报告控制;财产安全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 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可以说,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是单位经营成败的关键。具体讲,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 ——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如何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要建立、修正和维护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管理者当局必须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如果管理者不愿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重视管理,不愿设立内控制度或不能遵守建立的内控制度,控制环境将受到很不利的影响。 第二,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公司内部的组织与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股东会(或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经理班子和监事会。 第三,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管理信息约80%来源于会计资料,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取决于会计资料的真实程度。因此,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机构如董事会内可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监督会计报表,协助董事会与公司外部及内部审计人员直接沟通。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第四,各职能部门授权一定要明确,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若管理当局明确建立了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就可以大大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 第五,人事政策要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与正直品行。要做好公司人员的选拔任用、后续教育工作,制订并执行据业绩考评给予合适的待遇及晋升等有关政策。 第六,各种管理控制方法灵活运用。常用的管理控制方法有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进度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 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实施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在企业以会计准则为指导,自行设计会计制度日渐成为国家对会计的管理体制的情况下,会计系统的建立也就是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会计制度的设计不仅包括规定会计账户、账簿、会计报表等内容的编制说明,还包括发生在企业各部门间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会计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定,把内部控制抽象性、要素性的方法和程序融化为企业会计制度中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与程序。 (三)建立内控监督机构,加强内控队伍建设。 内控监督机构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制度,实现与行政管理交叉控制,加强内部监控。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只有施行切实可靠的监控,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基于反商业贿赂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优化 一 、商业贿赂的性质 商业贿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蔓延开来的一种负面经济现象。美国的《布莱克法律辞典》将商业贿赂定义为:“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是指竞争者通过秘密收买对方的雇员或者人的方式,获取优于其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曼纽尔?维拉斯奎兹(Manuel Velasquez)把商业贿赂描述为“企业外部人士给企业雇员的一种报酬( consideration),双方达成共识,当这位雇员为企业进行交易时,会给那位外部人士或其企业带来好处”。贿赂产生的个人利益很可能与组织利益冲突。而在《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舞弊被定义为:一系列违规和违法行为,这些行为是以有意识欺骗为特征的,并且这些行为既有可能有利于组织利益,也有可能损害组织利益;既有可能为组织内部人员所为,也有可能为组织外部人员所为。通过舞弊与商业贿赂概念上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商业贿赂行为是企业或员工的一种典型的舞弊行为的结论。商业贿赂行为作为舞弊行为的特征有三:(1)、主体是企业或员工,行贿或受贿有利益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2)、目的是为销售商品或者购买商品,即为达到商业目的,通过贿赂手段,获取优于其他经营者的竞争地位。(3)、手段有两类,即财物手段和其他手段。 商业贿赂行为是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商业贿赂已经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高风险因素。可以说企业一旦卷入贿赂丑闻,面临的不仅仅是法律上的责任、企业声誉的损害以及巨额罚款,还有企业运营成本的大大提高,最终损害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组织防止包括商业贿赂行为在内的舞弊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商业贿赂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冲击 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下,商业贿赂成为不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这使得守法经营的企业沦为受害者,形成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商业贿赂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潜规则,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也容易在商业贿赂大潮的冲击下而失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控制环境恶化。 一个组织可能在成立之初就对商业贿赂现象 “视而不见”,甚至将商业贿赂看成是企业获取利益的有效手段。有的企业鼓励员工的商业贿赂行为,来实现企业的某些短期目标。比如,施工企业为了竟标成功,鼓励员工向发包方行贿。有的企业高管亲自参与到商业贿赂中来,对于易发生贿赂的部门还任人唯亲,这就对企业的控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二)、风险评估机制缺乏。 企业必须制定目标,该目标必须和销售、生产、财务等作业相结合。为此,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很多企业将商业贿赂视为促进销售的手段,没有意识到商业贿赂是企业的一种风险,或者说对商业贿赂行为给企业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缺乏相应的反商业贿赂风险评估机制也不足为奇了。 (三)、企业控制活动弱化。 企业的控制活动包括:经济业务和活动的批准权;明确各员工的职责充分的凭证、账单设置和记录;资产和记录的接触控制;业务的独立审核等。控制活动能够抵偿风险。由于企业控制环境的恶化,企业大多都缺乏具体的反商业贿赂的程序与政策。在企业易发生商业贿赂的区域也没有明确的关键控制点,即使存在,在实际中也暴露出执行不力的情况。 (四)、沟通不畅与信息阻塞。 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须按某种形式在某个时间之内,辨别、取得适当的信息,并加以沟通,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在商业贿赂中,企业与员工经常利用回扣、折扣、佣金的相似性,进行虚假的帐务处理,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由于商业贿赂造成的 “信号盲区”,企业出现沟通不畅与信息阻塞的现象也显得十分正常。 (五)、监控的缺失。 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但是由于前面的几个原因,企业很难对自身的商业贿赂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 可以说,商业贿赂行为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造成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一个企业可能会通过商业贿赂来获得一些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企业在如此高风险的环境下经营,必然会损害其长远利益。 三、 基于反商业贿赂视野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 要阻止企业可能发生的商业贿赂行为,关键在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建立并保持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责任在组织内部的管理层。事实上,企业只要认真执行了健全与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商业贿赂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发生的。我们在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明确反商业贿赂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目标。 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目标分为三类:与营运有关的目标、与财务报告有关的目标以及与法令的遵循性有关的目标等。具体到反商业贿赂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我认为要达到两个目标效果:第一,提高试图舞弊者的舞弊成本。舞弊成本可以定义为试图舞弊者为了达到舞弊目的而绕过内部控制系统所支付的代价,包括舞弊前与舞弊过程中以及舞弊发生后三个阶段所发生的成本。它可以是舞弊者为了绕过内控系统所花费的时间、金钱、舞弊暴露后的处罚等;第二,提高舞弊者暴露几率。如果暴舞弊露在事前,我们可以避免舞弊行为;如果在事后暴露,我们可以弥补控制缺陷,杜绝类似舞弊行为的发生。上述的两个具体目标,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三类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的关联性。 (二)、建立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 任何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就是COSO报告中所称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在建立企业良好控制环境的过程中,高级管理层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一个诚信与道德的价值观,企业上下要意识到商业贿赂对企业的危害性,高级管理层是这种价值观的积极实践者;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董事会要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起到真正监督引导的作用;企业还要拥有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和规程,特别要注重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只有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企业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反商业贿赂的控制环境。 (三)、加大高风险舞弊区域的控制强度。 我们在优化或调整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中要重视商业贿赂给企业目标带来的巨大风险。在易发生商业贿赂的高风险领域,要制定更为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强化企业的控制活动,并加大内部审计力度。比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容易发生商业贿赂的是采购与销售部门。对于这些部门,在坚持成本效益的原则下,优化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采取:明确采购与销售业务的批准权;制定合理的采购与销售政策、计划;合理界定采购与销售部门各岗位职责及配备人员;要有充分的凭证、账单设置和记录;采购与销售业务的独立审核等控制程序来加强控制。最后还要进行持续的监控,不断检查所进行的活动是否符合原定的政策、计划,对易发生贿赂部门进行单独的内部控制评价。 中高管理层的商业贿赂行为是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区域。一个设计完美的内部控制系统也会因为集体舞弊或管理层的舞弊而显得苍白无力。在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时,我们还要考虑管理层的贿赂行为。最终导致SOX法案出台的安然、世通等公司的丑闻,都是企业高层人员进行舞弊行为的例子。这些舞弊行为中就包括商业贿赂行为。全面执行和定期监控的内部控制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审核和报告,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组织防止和发现管理层舞弊行为。 (四)、内部审计部门角色的重新定位。 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防止舞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管理层的责任。但内部审计师有责任通过审查和评价控制系统健全有效性揭露业务经营部门存在的风险,来协助防止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在履行这一职责的时候,内部审计师应确定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1)、企业组织环境是否有利于控制意识的促进,其组织目标是否现实;(2)、企业是否建立了经营管理方面具体的规章制度;(3)、对经济业务的授权是否制定了恰当的政策;(4)、企业对高风险地区的资产保护措施是否恰当;(5)、信息渠道是否能够为管理层提供足够可靠的信息;(6)、其他可能影响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性及有效性的方面。 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顺应“风险管理审计”的潮流,根据组织经营活动各方面的潜在风险水平,通过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来协助遏制舞弊。内部审计师在合理程度上确认组织发生了类似商业贿赂等严重的舞弊现象时,不仅要向职能或业务活动中负责采取纠正措施的人员报告,还应当将这种情况及时通知管理高层和董事会,保证信息的畅通。内部审计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增强识别舞弊的能力,提高专业熟练程度。 (五)、重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SA)的作用 控制自我评价是一种包括自我调查和研讨的方法,是组织内部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师评价和确认组织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适当性的有效方法。CSA的目的主要有:确认存在风险、评价管理和减低风险的控制过程、编制可容忍风险程度的行动计划以及确定实现业务目标的前景。在企业反商业贿赂的过程中,运用CSA,将管理商业贿赂风险和提高组织目标实现与控制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到风险管理、控制的知识,熟悉本部门的控制过程,使风险更易于发现和监控,纠正措施更易于实现,为业务目标的实现提供更有效的保证。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改革事业的发展,企业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内部控制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增强企业在改革浪潮中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求企业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现代内部控制概念的主要内容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由反映最高管理当局、董事和企业所有者对控制以及控制对企业重要性的全面态度的各种行为、政策和程序组成。内部控制结构是人制定的,也是由人完成的。因此,人的素质及道德价值如何,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2.管理当局的风险评价:财务报告的风险评价是管理当局对与财务报表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编制有关的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管理当局的风险评价是作为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结构的一部分,以使错误和不合法行为的发生降低到最低水平。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评价和面对风险就十分有利于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这主要是为国家审计部门服务。 3.会计信息与交流系统: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鉴别、综合、分类、分析、记录和报告企业的交易,并为有关资产保持受托责任。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满足与审计目标有关的所有几项内部控制目标。这些目标是:已记录的交易确实存在,即会计存在的真实性;所有已发生的业务、交易均被记录,即会计的完整性;所有已记录的交易、业务均准确无误,即会计的准确性;所有交易。业务记录的时间均及时且准确,此即会计的纪实性原则;所有交易、业务的分类标准合适恰当,即会计分类的准确。 4.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除其他四方面外,管理当局为满足财务报告的目标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任何企业都可能有许多这类的政策和程序,但一般都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职务的恰当分离;恰当的审批手续;充分的凭证和纪录;资产和记录的实物控制;业绩的独立检查。 5.监督:监督活动是有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结构的设计和运行效果进行经常或定期的评价,以确定内部控制结构是否按照既定的目的运行,以及对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变化进行适当的修正。对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和修正所需的信息,来自于已存在的内部控制结构、内部审计人员的报告、有关控制活动的例外报告、有关管理机构提交的报告、经营人员的反馈信息以及顾客对开票事项的意见等各个方面。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目的 因为只有全面了解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达到分析、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所以必须了解内部控制的目的。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指内部控制想要达到的目标,大致有下列目的: 1.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对其的有效使用。 2.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存在、可靠和及时提供。 3.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 4.尽量压缩、控制成本、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以求企业更大地达到盈利的目标。 5.预防和控制且尽早尽快查明各种错误和弊端,以及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 6.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有秩序效率地进行。 为了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应预先确立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正确记录经济业务执行情况,并将工作实绩与标准目标进行比较,借以发现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各种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针对偏离目标和标准的现象,提出纠正的措施予以补救。还应注意一些特定控制程序的执行,如核对会计记录数字的准确性,保持调节表、日常编报资料、统制帐户和试算表,核准与控制各种凭证,同外部资料较,将现金、有价证券和记录核对预算与执行结果比较等。 三、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及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是分析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只有全面、彻底地了解其局限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切实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有力措施。 (一)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 内部控制只能为管理人员达到其目的提供合理的保证,因为内部控制有其固有的局限,即管理当局在制定其制度时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及许多对于内部控制本身就无法控制,例如: 1.内部控制只适于正常且经常反复出现的业务事项,而不能对例外事项(包括意外事故)进行控制。 2.对于工作人员因粗心、精力不集中、身体欠佳、判断失误或误解上级发出的指令而造成的这种人为错误无能为力。 3.制还受到控制成本的限制。及控制费用不应与因舞弊和错误所造成的可能损失不相称。 4.当工作人员合伙舞弊和内外串通共谋时也无法控制。 5.当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不能正确使用权力时无法控制。 6.因情况变化,原来制定的内部控制过时失去效果时,也无法控制其错误或弊端的发生。 尽管管理当局力争取得有效的控制效果,但由于上述及其他限制因素存在,内部控制不可能完美无缺。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一些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还没有达到能够使各类财务决策权力,各项财会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和各个财会人员的行为都处于紧密的内部制约和监控之下的科学、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水平,如:财务内部控制尚未形成覆盖各个部门和环节的系统,还有薄弱点和空白点;财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不够,互相衔接也不够严密;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 理论上忽视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及其风险的研究,误导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疏忽和松懈。表现在: 1.企业管理层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管理,甚至把财务内部控制看成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而没有把财务内部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 2.有的企业虽有为数不少的财会规章制度,但仅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而未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 3.忽视财务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作用。有的企业没有财会部门的稽核,有的内部稽核不规范,未形成制度。 4.在日常财务管理方面,思想工作不深入,对职工的个人行为和思想状况了解不够,使一些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发现。 四、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针对当前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的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还规定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审批;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帐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 在内部牵制中,还要提出的一点是,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轮换频繁一些,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二)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通常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仅仅是审计部门关注的问题。其实,从企业的角度或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更应关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应为它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财产的安全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其要点如下: 1.要抓好关键人,如分支结构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负责人。 2.要把握住关键部位: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 3.要管好关键物件:如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 4.要控制住关键工作岗位加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等。 (三)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 1.切实加强企业对内控的认识。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较多地强调业务发展,一味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内部管理。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缺乏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另外一个原因是轻视内部稽核作用,企业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要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因此对其并不十分重视。 2.切实加强各级人员的素质。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有三个:资金实力、高品位的产品质量(包括良好的售后服务)、高素质的人才,但归根结蒂还是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创造出高品位的产品,才能切实提高企业资金实力,才能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人的品质与自律是关键。 3.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其预防作用。目前电脑业务在我国企业中发展很快,但内技却比较薄弱。企业的计算机管理制度一般很少更新,这主要是缺少该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领导层对这不重视的缘故。计算机管理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对进人主机房没有执行严格授权,主机房管理人员与操作员没有严格分开,形成漏洞。这也是当前计算机犯罪案增多的重要原因。 4.必须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有制度不执行的问题比较普遍。很多案例表明,一些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度,而是没有严格执行制度。 5.要切实制定内控制度,以适于自己的企业。当前,各行业均有自己的特色,各个企业又有自己的特色,应在上级领导制定的内控制度下,切实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内控制度,更好地适合自己的企业,获得较好的执行效果。否则,制度与执行中的实际情况发生矛盾,会影响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监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会计记录是否按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报表能否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等。它在履行审计职能,监督经济活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向厂长、经理负责,且当前有较多企业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有不少企业在人员的编制上,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企业会计人员兼任,或是兼管某一业务,这就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发挥作用。如果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摘要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要。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我国目前对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不一致,比较混乱。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不发达、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统一指导和规范、全面构建整体框架。 「关键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竞争机制;控制环境;监督机制 近年来,震惊世界的会计造假案件、“航空母舰”级企业轰然倒闭案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惨痛教训刺激下,各国会计乃至整个管理领域对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的需求日益强烈。2001年6月以来,我国财政部相继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等试行制度,这表明我国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方面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并开始进入实践阶段。但是,如何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在目前条件下应从何入手,我国理论界还存在不少争议。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对于内部控制的概念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内部控制系统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这一观点是1958年AICPA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报《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提出的;二是内部控制结构观点,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组成。该观点是1988年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提出的,我国1997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套用了这一理论。这也是目前我国CPA沿用的内部控制结构。三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观点,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这是美国资助组织委员会(COSO)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中提出的。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时间只有十年的时间,企业刚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摸索阶段,内控思想散见于各部门、各组织的相关文件中,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内部控制在概念上不统一。我国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很高的内部控制概念,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现行的规范制度中,只有审计准则第九号《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和新修订的《会计法》正式提出了若干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要求,但立足点和出发点分别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和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的角度来进行的规范。刚刚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只是限于会计领域,而且该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一些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误解,如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不相容会计岗位的分离,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报账规定,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纪律要求等等。 第二,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需要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有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有的认为搞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制造内部矛盾等。新疆众和公司任用服刑犯掌管4.5亿资产的案例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 第三,我国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目前,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一,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 第四,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可想而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施。 第五,在内控制度设计上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财政部门着重抓了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财政部于1986年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2001年以来了四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报告作了一些规定,2000年国家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变报规则》,对公开发行证券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披露作了一点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作了要求。国家审计署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整体来看,全国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各部门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针对具体事件制定要求。 第六,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理论界对西方整体框架理论的科学性有所认识,但部分理论界人士、多数政策制定者、大部分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尚有待统一和提高。 三、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 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混乱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不发达。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发展的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时时处处可见,市场竞争有不规范的地方,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 第二,缺少指导企业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由于国家经济管理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完全脱离出来,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打破,企业界还没有形成如COSO之类的权威组织,大部分管理制度建设靠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而国家部门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因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和建设规划。 第三,企业风险意识不强。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计划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市场经济风险处处存在,许多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决策方式,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造成大量的失败教训。春都集团、广东国投、东北华联等不胜枚举的案例都是这方面的充分证明。 第四,没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概念,而政出多门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控机构,已建立的部分机构多数处于被控制对象的领导之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大部分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第五,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对企业管理者业绩考核以利润为主要依据,很少对其内部控制综合考察。内部控制状况对企业内外利害关系方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利益影响,各方对此关注不够。虽然近来证监会对少部分企业有所要求,国家审计署也作为测试的一项内容,但这只是笼统的要求,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约机制,约束性不强。 第六,外部监督乏力。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二是有的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再加上个别黑幕交易,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三是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四、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混乱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和企业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对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只有十来年的历史,同西方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相比,自我完善能力较弱,加上我国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企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能动作用和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更加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规则;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法,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有力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2.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鉴于我国企业界民间组织不太发达,权威性的规范制度均由政府制定的实际情况,我国应由国务院企业管理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指导小组,统一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制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规划,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3.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西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较为完善,其权威性得到世界公认,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但毕竟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考虑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尤其是我国内控制度具有的用来堵塞国有资产流失漏洞、遏制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规避盈利或非盈利组织经营风险、制止虚假会计信息流入社会(包括企业主管部门)等功能要给予充分考虑,以防企业内部控制中忽视了国家利益,给国家造成损失。同时,要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 第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目前我国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 1.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目前,我国很多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完全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通常是“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如“东方锅炉”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董事会与总经理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造成的。 2.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与管理哲学。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因此管理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以郑州亚细亚集团为例:1997年初新任董事长发现集团机构根本无人主持运作,管理人员都忙于私事。正因为管理层的操守和价值观若此,才导致了亚细亚集团的悲剧。因此,应尽快提高企业管理者尤其是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3.企业文化。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同时,应避免一种只注重小团体和短期效益的企业文化,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否则,即使象安然那样的大公司也会走向覆辙。 第三,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一是要发挥政府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在管理者内部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应当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大执行力度,对不能加强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目标没有实现的,应依法追究管理者的责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对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企业有失“公允”及其他不当的行为,帮助企业加以纠正。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必然而且必需的选择。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现实国情下,内部控制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因此,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快步伐,早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内部控制 数据安全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经营环境,给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带来很多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企业跨地域经营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强的控制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革命按照其计算模式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传统的“主机/终端”模式的主机时代。随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由于个人电脑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第二阶段又可称为“PC时代”。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开始盛行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网络计算的模式已经成为IT计算模式的主流,第三阶段称为“后PC时代”——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电脑技术的运用在IT行业的地位开始逐渐被网络技术的运用所替代,这主要是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接入网络给用户带来的效用成爆炸性成长。网络的发展并不依赖于个人电脑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与国际互联网联接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多,个人电脑的各种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等功能将逐渐被分离、独立出来,以适应未来人们对上网日益增多的需求。 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机遇 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5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而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瑞士的雀巢集团总部利用信息化系统,对分布在全球400多家企业的财务、资金、质量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总部随时监控资金在世界各地运作的状况,在几分钟内就能调动分散在全球的几十亿、上百亿资金。使劳动生产率提高10%~30%,库存降低30%~60%,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了60%~200%,报表周期缩短90%以上。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完成一个票据审核流程由原来的2周缩短为2小时,专门负责票据处理的人员由500人减少到150人。信息技术广泛的渗透性和关联带动作用,使得信息化成为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说,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使得资金流、信息流能够全部集中起来,从而为加强企业跨地域经营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强的控制能力。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万维网重新定义了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个人之间的边界。它使得公司能够对自身进行重组以提高效率。” 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挑战 1.网络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使企业信息系统直面外部威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为:“计算机系统有保护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不被偶然或故意地泄露、更改和破坏。”欧洲几个国家共同提出的“信息技术安全评级准则”,从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来衡量计算机安全。在互联网时代,原来封闭的企业内部循环的局域网信息系统面对开放的互联网世界,每时每刻都会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威胁。首先,大量的企业信息通过开放的Internet传递,存在被截取、篡改、泄露机密等安全风险,很难保证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其次,互联网的开放性给一些非善意访问者以可乘之机,给系统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当企业的目标越大的时候,受到攻击的风险也就越大。某些突发的政治事件都有可能涉及到企业所处国家或地区,从而引发在短时间内企业信息系统面临外部的攻击。第三,计算机病毒的猖獗也为会计信息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有效地防治计算机病毒对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第四,系统升级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会计数据库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系统升级过程中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具有较大影响。 2.内部控制的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使得稽核与审计的难度加大,致使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差,商业秘密容易被泄露。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人员和各种规程构成的复杂的系统,该系统将许多不相容职责相对集中,加大了舞弊的风险;系统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易被修改、删除、隐匿或伪造且不留痕迹;系统对错误的处理具有重复性和连续性;系统设计主要强调会计核算的要求,很少考虑审计工作的需要,这些往往导致系统留下的审计线索很少,稽核与审计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查核技术,且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高的代价,这无疑将加大稽核与审计的难度和成本,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鉴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特点,借助COSO框架,建立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考虑如下因素: 1.完善的组织与管理控制制度。组织与管理控制制度可以确保合理设置岗位,实行操作人员分级授权管理;保证交易数据有据可查;确保交易档案文件的安全和软硬件设施的安全。绝对避免由某一个人完全控制或接触一项交易活动完成的全过程,这样既可以避免舞弊行为,又不至于使相关业务活动完全依赖一个人。(1)交易数据有据可查。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交易数据的有据可查,为内部审计提供依据。任何交易的修改都应采用记录修改的方式,而不是覆盖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措施包括完备的计算机操作日志、严格的系统操作人员控制,还应建立岗位轮换制。对设置的岗位应该建立权限控制制度,用密码加以控制,防止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2)保证软硬件设施的安全。软件要做好备份,交易数据要保证有异地安全备份;硬件设施不仅是系统信息处理的重要设施,也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当系统受到自然灾害或者人为因素的破坏时,要有应急备份系统在短时间内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2.健全系统开发控制制度。(1)管理层自始至终的参与。从系统开发前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研究、系统开发的预算以及开发过程中的绩效管理等都应该有管理层的参与。否则系统开发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没有管理层的参与控制,没有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很难保证不超出预算和按时完成系统的开发。(2)建立标准文档资料。建立标准齐全的文档资料,这不仅有利于系统的升级维护,也便于审计人员了解系统,方便系统的审计工作。(3)全面的系统测试。系统测试可以确保新系统尽可能少的错误。当然软件无论如何测试都会有错误存在,所以在用新系统代替旧系统时可以让两个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要有严格的验收程序。 3.严密的操作控制制度。系统操作控制是系统日常使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部控制。日常的操作控制可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数据的安全,不会因为数据的人为篡改使企业资产蒙受损失。它应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结果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摘要: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如何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等问题做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经济管理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行。逐步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有关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可以看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而是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成为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具体表现。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如琼民源、银广夏事件的发生,以及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等现象,无不与企业内部控制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层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观念落后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还有许多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就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手册、文件和制度,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企业大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内部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也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内部控制,即使已经制定出相应内控制度的企业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表面文章,制度的落实存在很大的问题。遇到具体问题的处理,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大事小事厂长经理说了算,无视会计法律法规的存在,有章不循、执法不严,造成内部控制严重失效。由于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故对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的作用不甚了解,尚未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故而对建立内部控制不重视。 1.2 信息系统失真,信息不流畅 在我国企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企业的信息不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流通都十分不畅,许多有关企业的信息被管理当局控制,而企业的员工对此一无所知。还有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与部门的信息沟通缺失,员工对企业信息了解微乎其微,往往局限于自身所处的部门。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自己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员工对此并不清楚,一切以企业管理当局要求为准,管理当局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问其行为是否合理合法。会计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也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 1.3 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控制环境薄弱 1.3.1 内部监督缺乏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系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同时单位负责人必须带头执行。目前,我国有些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但只是形式,没有人认真地去考核检查执行的效果,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且,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3.2 内部控制虚设,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 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经常只有一个“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股份有限公司应有的一些机构没有设置,或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股份有限公司仅仅具有现代企业的外壳,但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管理者的权限和责任。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以后的国有企业,公司总经理往往兼任董事会董事或董事长,权力不能受到有效的监督。股份公司应有的一些机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公司仅仅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外壳。 1.3.3 企业制度不健全 (1)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2)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3)企业制度不全面,没有针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 1.3.4 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了必要行动,旨在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保证其控制目标的实现。而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造成了大量的造假行为,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从而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1.4 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 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其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企业管理层人员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许多企业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因此抗风险能力低下。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开拓市场的风险、担保风险、信用风险等。然而,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没有形成风险意识,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将会面对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在诸多风险中,大多数企业最主要的风险是营运风险。但不管是什么风险,企业都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 1.5 人员素质较低、诚信度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诚信度低,许多管理人员普遍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企业亦未对这些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这样的管理者即使有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也因其能力所限而无法真正地管理好企业。由于企业常常把企业的盈利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好坏进行紧密的挂钩,致使许多经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虚列成本、虚计收入、虚报盈余。(2)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差、诚信度不高。有些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不够重视,致使财务人员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的概率大增,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等。尤其是近几年会计制度中增加的新内容较多,给会计核算增加了不少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诚信不足并非其心甘情愿造假,而往往是由于利益驱使或其身份地位和权力的限制,依赖于单位负责人而不得不违心地制造、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 如何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 通过上述对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对如何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如下几点浅见。 2.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包括:(1)走出“控制就是牵制”的误区,确立现代控制观念;(2)走出“控制越紧越好”的误区,防止高度集权、僵化运作、效率低下;(3)走出“放任自流”的误区,防止目标不明、责任不清;(4)走出“控制就是处罚”的误区,防止以处罚代替控制。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内部控制环境越佳,内部控制的作用越能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内部控制的原理,要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地运行,企业的任何人员都不能超越内部控制的约束,企业的任何管理制度都须经他们通过实施。因此,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都离不开管理当局的态度,离不开他们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只有管理当局重视内部控制,从思想上认识到它的作用,在实际行动中贯彻控制的政策、措施和程序,才会有助于内部控制得到充分的发挥。重视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内部控制的宣传。内部控制的成败如何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负责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宣传、提高他们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格外重要。我国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往往是单位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对此《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负有执行《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今后在制定控制有关规定时同样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要求、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健康的发展。 2.2 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 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要求能够对信息及时予以识别、获取和加工,并采用便于有关组织及其员工在履行其职责时使用这些信息的形式,在企业内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有效传递。要让每位员工清楚地知道控制制度的有关方面、自己承担的职责及扮演的角色,与他人工作的关系,哪些行为被接受,哪些不被接受以及他人沟通的方式和渠道等。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问题,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方针、政策,防范和纠正出现的错误或不当,促使各项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并且一个信息与沟通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贯彻相互牵制原则和协调配合原则。牵制原则即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2个或2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2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在纵向的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2个或2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限制。另外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补充。贯彻这一原则的重点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对会计凭证的控制。会计记录是反映经济业务发生、处理和结果的文件记录,应对企业发生的各类业务进行适当的分类,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交易,在各类会计报表中恰当地表达交易和披露相关事项,应定期进行各类记录的核对,以保证账证、账账、账实相符。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而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及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 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及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为了尽快推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政部应制定和统一的单位内部控制标准,供所有单位执行和参考。一般的单位内部控制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制定的标准应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2)将共性的内容制定详细具体的标准;(3)对于关系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和单位履行法规制度的控制内容,应制定规范性标准,对于仅涉及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内容可制定示范性标准。不仅要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考核和评价,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控制者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 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企业进行计划、执行、协调、控制和监督经营活动而建立的整体架构及职责分工的框架体系。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成果及内部控制的效果,故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思想、经营特点、经营规模、管理模式等来建立符合自己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在设置组织结构时,应当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考虑其内部架构和各个机构的职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即要做到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职能明确、相互沟通、相互制约,保证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通过各机构职能的履行得到有效开展,实现预期的经营管理目标。有了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员来落实,故要求企业在各内部机构中配备与其承担的责任、相适应的并具备良好素质和足够的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主管人员,由他们带领机构不折不扣地履行好职能,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结构的正常有效运行。再者,要提高组织结构的应变能力,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这对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也十分重要。 健全企业制度,包括:(1)建立起有利于录用和培养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德才兼备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管理机制;(2)制定恰当的员工工作标准和道德标准,作为考核员工的依据;(3)建立富有良好激励机制的职务晋升和工资晋级制度,防止以貌取人、随意用人、任人唯亲、排斥异己行为的发生;(4)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过程中,对于偏离既定政策和程序的情况,要建立补救措施,发现问题,有及时行动进行纠正的机制。 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从企业的角度或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更应关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因为它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财产的安全有重要的直接影响。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执行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各方面。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以帮助管理阶层保证“为保证其控制目标的实现,其用以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已有效的落实”。而严谨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并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率。企业应该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而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企业制定控制活动时关键就是要寻找关键控制点。 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企业应当重视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并由专门机构或指定的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为确保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促进内部控制的严格执行,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并赋予他们一定的独立权限,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 2.3 加强风险评估,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风险不断地提高。风险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所谓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企业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如资产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兼并重组风险等,要加强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及早地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领域,防患于未然。现代企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密切注意企业可能遭到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因此,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我国企业的风险意识总的来说比较低,投资者风险意识普遍淡薄。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意识,公司及上级管理部门应对广大外部投资者和公司员工进行知识培训,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形成一种人人参与控制的良好人文环境。 2.4 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一个再好的制度仍然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来贯彻执行,否则这个制度也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企业应该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以便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因此,企业高层领导人除了自身起表率作用以外,还要引导其员工做道德范围以内的事。所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当重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很自然地用共同行为准则约束自我的行为,并以此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能排除企业发展中一些人为的阻碍和摩擦,建立一种和谐的内部关系。员工们愿在迈向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彼此尊重,互相学习。这种凝聚力的产生,能使企业上下团结一致,努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奋斗,它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阻止企业的衰败,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力度上还不够。没有意识到企业可以通过应用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去唤醒员工的主体意识,唤起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真正让员工成为自己的主人、企业的主人,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信仰明确、思想鲜明,内部控制才更有效。 3 总结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进一步贯彻《会计法》的要求,对于改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内部控制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企业提高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起应有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改变当前企业由于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造成的大量造假、会计信息失真、财务舞弊的现象,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方案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内部控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基础工作。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方案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内部控制;设计方案;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不仅要应对外部的竞争,还要对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争取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保持稳健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内部控制存在很多问题,内部控制方案设计不合理,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因此,本文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方案进行简单探讨。 1 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1.1 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确保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经营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维护企业财产安全和完整,保证财务信息和其他企业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和可靠的传递,有效的降低或者避免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经济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因素下,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对企业的人、财、物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1.2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思想薄弱 因为内部控制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间接效益也需要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内部控制需要增设大量的工作岗位,同时需要大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加了企业的办事环节和程序,因此,一些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出现偏差,认为内部控制会导致企业办事效率的下降,有些企业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企业员工的不信任,容易导致内部矛盾的产生。这些错误的思想导致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积极实施内部控制的动力。 2、内部控制执行失效、监督不足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有效的执行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在我国企业中,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责任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内部控制工作看作是应付检查的表面形式,没有实质的完成内部控制环节。此外,内部控制虽然是覆盖所有生产和经营环节的活动,但是由于部门之间存在差异性,导致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使得内部控制工作执行不够彻底。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企业对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制定不够科学,导致内控监督范围过于狭窄,不能覆盖内控执行的方方面面,内控监督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等等。 2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方案改进措施 2.1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流程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流程,首先,内部控制设计方案制定过程中,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确定内部控制工作的目标。内部控制目标不仅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动力,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在进行内部控制方案设计时,首要环节就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特点,概况总结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要整合内部控制流程。在进行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时,应该根据现有企业业务流程,重新整合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使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更加高效、快捷的完成。再次,要确定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点,关键控制点在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影响范围最为广泛,作用也是最大的,有时候可以影响到全局工作,因此,必须找出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点,重点把控,有的放矢。最后,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通过具体的控制措施,将企业内部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2.2 提高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 职工的诚信程度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一个企业的文化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体现出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积极态度,促进下级部门及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的提高。如果高层管理者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那么整个企业文化就会很好体现内部控制的思想。反之,如果内部控制得不到管理层重视,内部控制效果就不理想。内部控制体系制定者及实施者的操守及价值观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重 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3 丰富内部控制手段 内部控制手段的丰富主要是针对企业事前的管理,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核算。事前的管理是内控的基础,主要是以预防不必要财务支出为主,包括两点:一是管理授权控制,指设置员工和部门的岗位权限。二是财务预算控制,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控制项目并明确控制标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事中控制对提高财务内部控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控制:一是业务操作控制。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将业务流程如产品购销和储存加以规范,同时规范业务人员行为,传递财务使用信息。二是会计系统控制。规范会计核算过程,杜绝利用折旧计提、费用摊销等政策调节利润,保证会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事后的核算主要是为了及时发现在目标实现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各中错误和偏差,包括数据核对、检查计划完成情况、风险评估、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3 结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企业的健康运行,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流程设计,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王贤有(1971—),男,汉,辽宁省,中国联合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会计师,大学本科,财务与会计。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关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优化问题的探讨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是促进国有企业合规经营、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与提高国有企业财务效益的重要措施。从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状况来看,管理的质量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尚缺乏完整的经验,其内部控制管理不免出现一些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促进内控优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优化 内部控制以一定的方法、程序或措施以期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自我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机制,确保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和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企业类型,国有企业经营的效益与效果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因而国家高度重视其自身经营规范化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与实施是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又一举措,对于进一步改善国有企业经营现状,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通过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和体系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结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与财务管理的效率。其次,内部控制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国有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程序,有利于降低企业各种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出现,促进国有企业财务会计合法合规,保障国有企业财产安全完整。再者,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国有企业加大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管理,从而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保障经营的安全与稳定。 一、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在国家内部控制规范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内部控制框架与系统,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经营环境有所改善。但同时也需注意到,由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经验尚浅,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还无法达到完善的地步,内部控制许多方面体现出一些不令人满意的结果,从而整体而言效率不高。 (一)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相对比较滞后 良好的环境基础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开展的有利保障。从环境建设方面来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依然存在比较薄弱的环节,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首先,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掌握能力还比较低。内部控制是集会计管理、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管理控制等众多活动为一体的一项工作,带有很强的全面管理性质,而有些国有企业却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较为狭窄,常常过于强调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使内部控制活动的全面管控效果降低。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必要的适宜性。国有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基本是按照国家内控规范建立的,因此带有一些僵硬的成分,体现出较多的条条框框和众多的文字描述。而且有些国有企业在借鉴外来内部控制经验时也体现出变通不足,对其成功的实施背景不加以深刻研究,忽视自身经营环境的独特性,使得内部控制虽然制度表面上看来很完美,但在实施中却难以找到可操作的路径。第三,内部控制组织保障不足。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难以有效解决,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权利的制衡机制较差,使内部控制缺乏必须的组织结构保障,在实际管理中控制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降低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效果。 (二)内部控制活动开展限制因素较多 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与执行管理是很关键的工作,很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不理想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内部控制活动开展不力。具体而言,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内部环境不协调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全面执行。这主要是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程序与措施时没有充分理顺企业业务开展与内部管理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使内部控制方案与业务活动、管理工作出现偏差与矛盾,因而难以付诸行动。第二,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素质限制了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效果的发挥。就管理者来说,他们很多时候把握不住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关键之处,在要求下级员工执行时可能强调错了工作重点,使内部控制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管理显得没有秩序。就具体执行人员来说,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可能对内部控制未达到真正的理解,内控方法也未有效掌握,因而在实际遇到内部控制问题时就会倾向于采用经验主义,放弃内部控制方法的运用,导致内部控制程序流于形式而未严格执行。三是内部控制缺少顺畅的传递与沟通渠道。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之一,而国有企业内部还未形成畅通无阻的信息环境,首先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机制,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信息闭 ,不能及时进行内部控制的交流;其次,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输效率很低,反馈时间过长,使上级对下级内部控制活动难以进行及时的了解与指导,降低内部控制规范性水平;第三方面是企业信息技术基础支持力度难以达到要求,这也是内部信息不畅的最根本的因素,全方位的信息网络能将企业内部会计、财务管理、业务部门、管理层直接连接在一起,使内部控制管理能够获得所需的全部信息,更重要的是使全体人员能够对自己所处的内部控制管理位置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从而保障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 (三)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评价与后续改进不到位 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可以对企业各部门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的监测,有利于对人员工作效率与效果的考核评价。国有企业却在内部控制监督上表现的不那么严肃,实际工作中监督部门不常进行内部控制开展的考核,即使有抽查也体现的比较随意,因而监控作用并不大。再有些国有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与监督职位兼任的情况,形成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显然不利于内部控制监督的执行。这些行为实际上加大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发生的可能,形成潜在的内部控制损失。此外,对内部控制活动缺乏必要的后续评价与改进管理也是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企业往往在本期结束后就将内部控制画上了句号,忽略了对管理效果的评价环节,因而未能对内控管理进行及时的查缺补漏,总结经验教训,使内控管理水平难以实现不断的提高与改进。 二、优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重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保障内控管理实施 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是国有企业优化内部控制管理的首要环节,一是要重视企业内部控制正确理念的形成,国有企业一方面要树立主动内控的思想,把内部控制真正看做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与必要举措,从而更加有动力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另一方面要科学的把握内部控制的内涵,不仅在制度中更要在头脑中建立内部控制的网络管理框架,全方位的认识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联系,内控措施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形成统筹管理的内控层次。二是促进内控制度建设优化,既要促进内控制度的完善性,也要保证内控制度的合理性与灵活性。要注重内控制度实质,减少理论制度的条条框框,增加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指导规定,使制度操作性更强。同时要对内控制度进行适时的更新,根据企业业务开展与经营管理的变化实际对内控制度的适宜性进行及时的分析与改进,保障内控制度切实与企业管理环境协调。 (二)规范内部控制执行,提高内控执行效率 保证内部控制程序与措施的实施,首先要保障其自身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企业要紧密结合内部管理实际及业务流程来确定内部控制执行程序及各项内控措施,可以通过向内控具体执行人员征求方案意见的方式多吸收全面的建议,提高内控方案与执行环境的协调能力。其次,保障内部控制策略执行人员遵照程序开展工作。人是内部控制实施的主体,企业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以提高人员执行素质为基础规范内控执行。对于内部控制执行负责人员,企业要进行内控战略思想沟通,为其指明内控管理的执行重点,使其了解该取得的内控效果,执行管理人员也要自觉加强对企业内控策略的掌握,以正确贯彻并把重点控制点履行到位。对于内控具体执行人员,企业要通过素质考察评测其内控执行能力高低,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培训,切实提高其内控方法、程序的把握与运用能力,减少历史经验对其工作的影响,从而缩小执行偏差。再次,加强内部信息传递与交流体系建设,为内控执行提供必要的条件。企业要以信息技术平台为主要手段,建立网络化的内部组织联络体系,各层级之间既有信息向下传输的渠道,也有向上反馈的通路,各部门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使其能对自身内控效率有所比较有所认识,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内部控制信息传送效率。 (三)强化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做好管理评价与持续改进 首先,国有企业要强化监督部门结构合理性,禁止监督人员兼任企业其他部门职务,防止监督失职影响监控真实效率。其次,加强内部监督职责履行,要求监督部门期初对本期监控工作做好规划并提交书面材料,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结果也以书面形式上报,以督促其履行日常监控责任。第三,重视内部控制管理评价与后续改进。企业要以持续改进理念指导内控管理,管理期末对内控执行效果与效率进行 及时的评价,并结合绩效考评进行总结,更多的是找出内控管理中的漏洞,对有效的内控措施继续坚持,在今后内控实施中填补管理漏洞,不断促进内控工作的持续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企业内部控制原则在小微型企业的应用探析 摘要: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大原则。小微型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在参照应用这五大原则的基础上应有自己的特征。 关键词:内部控制原则 小微型企业 内部牵制 1 内部控制原则及其内涵 财政部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第四条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大原则。 1.1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在管理层级上应当覆盖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员工,即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在事项范围上应该覆盖企业所有的业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的约束力应该渗透到计划、决策、执行、监督、评价反馈各环节,以确保不出现控制的“盲点”。 1.2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具体而言就是要对业务事项的重要性程度和风险的高低进行甄别和评估,对重要的业务和事项要重点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这一原则的运用,通常在企业的内部审计环节体现更为明显。 1.3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内部控制中的制衡包括纵向制衡和横向制衡。纵向制衡是指上级对下级的审批控制、监督考核和指示要求。横向制衡是指平级部门之间以及员工岗位之间的互相分工、互相监督和制约,较多地涉及了执行权层面的岗位分工协作。制衡性是内部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实践中很难操作,如果制衡松散,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如果制衡过严,又会导致企业无法高校运转。遵循制衡性原则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建立起能保证企业顺畅有效运营,又能通过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的企业管理流程。 1.4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适应性包括对企业内部的适应和企业外部的适应性。内部适应性是指所建立的内部控制要适应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发展规模和企业的现状,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方便部门和职工进行实际运用,要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外部适应性是指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发展形势与政策,以及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要把握这两个方面的适应性,以保障企业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1.5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内部控制的实施一定是有相应的成本开支的发生的,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根本点在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增加效益。企业不能为了控制而不惜代价,控制实施的前提是控制的预期收益大于控制成本。 《基本规范》第二条指出: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也就是说小企业和其他单位不必一定要按照《基本规范》规定的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2 小微型企业的管理特征 小微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营业收入相对较低,从业人员较少的企业。2011年6月我国《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了重新界定。例如,零售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1]小微型企业正是因为规模小,才抗风险能力差,所以,更有必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护企业整体利益,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2.1 小微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以业务为导向。由于规模和实力的限制,“生存”是小微型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企业必须紧紧抓住销售、生产等命脉性的工作,紧紧围绕市场经营的业务功能来配置资源,所设置的管理职能机构和人员较少,常常一人兼多职,甚至企业主事必躬亲。 2.2 小微型企业的管理结构和流程不稳定。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速度以 应变能力。这使得小微型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各种制度和流程不像大企业那样齐备、规范和刻板,结构、制度、流程等皆处于动态、快速的变动之中。 2.3 管理架构扁平,沟通直接。小微型企业人员少,企业主和企业骨干员工多半有血缘、乡缘、学缘等关系。企业内部往往有浓厚的“家”的色彩,情感性因素较多,人与人之间一般可以便捷地面对面进行沟通。企业主个人对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3 小微型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针对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产生了分离的现代公司制企业而言的,《基本规范》的五大原则也是针对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而制定的。通常小微型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合一或者分离程度很轻,比如,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因此,笔者以为,小微型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在参照这五大原则的基础上,应重点突出适应性、适当牵制、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 3.1 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小微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当合理体现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和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企业初创、产品服务单一、人员分工并不明显、管理点不多的阶段,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充分利用会计系统进行;同时,加强管理层监管,企业业主或管理者应该尽量担负较多的日常工作,尽可能少授权,“事必躬亲”或事后尽快复核;企业的关键控制点如合同订立、款项收付、重要发票、票据和印章必须掌握在管理者或业主手中。 随着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客源趋于稳定,规模有所扩大,企业业主或管理者不授权自己就忙不过来,进而产生了行政、采购、营销等职能岗位时,则会计和出纳就要进行相应的分工,要建立相应的简单财务制度和授权措施,企业控制关键点要关注关键的成本费用项目、业务活动以及重要的要素和资源的控制。这时,企业还应对重要的员工的信用背景有所掌握,并建立其信用绩效档案。 3.2 适当牵制原则。《基本规范》规定了制衡性原则,强调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这一原则的提出是针对现代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企业而言的。由于小微型企业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所以谈不上部门或组织机构之间的制衡。再加上,小微型企业一切活动以业务为导向,往往一人身兼多职,过细的牵制和分工必然带来管理成本大幅上升,而使控制得不偿失。因此,小微型企业不必强调全面制衡。 但小微型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展开实行适度的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还是必要的。相互牵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方法,要求企业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人员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应避免一个人对某一项业务可以单独处理,或有绝对控制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小微型企业由于人员有限,管理层级少,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实行严格的相互牵制。但对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和重要事项仍应当避免一个人包揽整个过程,可以采取适当分工、授权审批、专人审核、交叉复核、定期检查等办法,使相关人员无法舞弊或尽可能地减少差错。 3.3 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任何企业进行内部控制都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小企业更是如此。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需要付出成本,如设计控制环节、设置岗位、配备人员,运行检查等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些付出都是现实的财力物力支出,也许这些支出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不算什么,但对于小企业而言可能是一笔较大的负担。因此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更应该考虑控制的成本效益问题,如果控制发生的成本大于其产生的效益,则不应当采用该项控制。一般而言,对企业成败有直接影响,如影响盈亏、成本的重要事项,应严格控制;次要的事项,应根据企业的能力限制,简单控制或不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判断一项控制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应当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上考虑。如尽管一些控制会影响暂时的工作效率,但对整个企业来讲,如果不进行该项控制,可能造成更大损失,则仍应该实施该项控制。 至于五大原则中的全面性原则,对于小微型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时,可以淡化处理。由于小微 型企业以业务为导向的管理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使得小微型企业管理层级少,各种流程变化性大,人员之间可以直接交流,企业主的素质和做事方式对企业其他员工有重大影响,所以,在小微型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时不必强调多层级和全流程控制。
计算机实验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实验开展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实验开展的应用研究 按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之外,还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1】,因此,“修德、强技”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核心内容。而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更应以实践应用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现状分析 1、采用的教材理论性过强,学生无法接受。 据调查,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直接采用本科类的教材,这些教材理论性过强,感知性差,高职类学生难于接受,也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2、实验室设备不足,不够专业。 不少学校都是使用普通的计算机机房进行网络实验,采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至使所进行的实验脱离实物。也有不少学校有些网络实验室,有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但设备过于单一,学生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试验;又或设备数量过少,在实验的课堂里,也无法做到全部学生都亲自进行一次实验。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可能高,也没有什么学习效果。 3、选择的实验内容即简单,又陈旧。 实验内容选用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的安装与配置、ftp站点的访问、internet的访问、下载工具的应用、文件的收发及电子邮箱的应用等。这些内容大部计算机类的学生都已经熟悉,而且也能比较好地应用,完全没有体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专业性,课程结束后,学生感觉没有学到什么内容。 4、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联性差,学生不易接受。 很多教师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过多的网络原理和各种协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感觉到抽象,经常会陷入困乏的状态,对于意志力比较低的学生,就会放弃学习了。 5、实验指导教材较少,可操作性差。 当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性教材主要是编程实验,如网络通信程序设计、网络协议编程实验等,实验内容与其它的计算机课程重复,网络专业课程实验可操作性差。 二、高职类计算机网络课程应采用的内容介绍 高职类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计算机通信类和应用类的学生,因此,该课程应是这类学生的主修专业课,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应具有专业性,更应具有专业实用性,因此,所采用的教学和实验内容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网络参考模型; 2、综合布线原理及局域网的组建; 3、网络互连技术及ip地址的应用; 4、网络协议的应用及网络设备的管理; 5、网络应用系统的搭建方法及管理; 6、计算机网络安全及发展趋势。 以上教学内容即符合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又能体现当前高职类学生网络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易于接受,可操作性极强。笔者曾多次在茂名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通信班中采用过这些内容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网络实验室的组建 组建一个功能实用,操作性强的网络实验室,是开展好网络实验课程的前提。对于高职类院校,网络实验室组建后必须发挥其实用性、可操作性,能满足基本的网络搭建、网络维护、网络管理及应用的实验即可。笔者根据高职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高职类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组建的具体要求,如: (一)网络实验室实验功能需求: 1 、局域网组建(双绞线的制作、linux 或windows 2003 server或windows 2008 server的安装与管理); 2 、交换机、路由器的调试(以华为、思科为主); 3 、网络协议应用(包括ip 地址规划及相关协议、tcp/udp数据通信与传送、应用层协议应用等); 4 、网络安全管理(防火墙、snmp协议与网络管理); 5 、web站点、ftp站点的配置等网络应用服务; 6 、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与分析。 (二)实验室空间及设备需求: 1 、可同时容纳40名学生进行实验,150平方米比较合适。 2 、实验室主要设备列表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备注 1 服务器 1 ibm system x3650 m4(7915i21) 以上配置 2 服务器 1 ibm system x3100 m4(2582i18)以上配置 3 服务器 2 ibm system x3250 m4(2583i15)以上配置 4 工作站 40 酷睿i5 3.2ghz/独显/4g/19lcd以上配置 5 交换机 1 思科ws-c3750x-24t-s 以上配置 6 交换机 2 h3c s5120-28p-si 以上配置 7 光纤模块 4 h3c s3600 以太网交换机sfp 模块 8 路由器 2 思科3945/k9 以上配置 9 无线路由器 2 思科精睿wrvs4400n 以上配置 10 桌/椅 45 学生上课使用 3 、实验室主要耗材列表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备注 1 仪器柜 1 存放网络耗材及相关工具 2 压线钳 12 制作各种水晶头 3 测线器 6 检查网络的导通情况 4 万用表 2 检查电压、电流值的大小 5 水晶头 5 5盒rj45接口水晶头 6 网络 2 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可使用废弃网线) 7 十字螺丝刀 10 安装设备使用 8 线槽 备有3种类型以上 (三)引入仿真软件进行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引入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教学,将大大地解决了硬件设备投入不足、学生受实验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等问题。是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真实网络实验室的补充,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当前,学校采用较多的计算机网络仿真软件主要有cisco packet tracer、gns3这些价格低廉、使用效果较好的软件。另外,商业软件opnet也是一款较好的仿真软件,但价格比较贵,一般不建议学校购买。学校选用cisco packet tracer免费软件,学生可以安装在自己的pc机上,即可将网络实验室搬到自己的宿舍,也可搬回自己的家。这样,能更好更快地解决学生开展网络实验的环境问题。 cisco packet tracer辅助学习工具是由cisco公司,主要包括(1)支持多协议模型;(2)支持大量的设备仿真模型;(3)支持逻辑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设计模式;(4)可视化的数据报表示工具;(5)数据报传输采用实时模式和仿真模式,使用用户能对抽象的数据的传送具体化。可通过拖曳方法直接建立网络拓扑、允许学生实现ios子集的配置、查看数据包的处理过程等,为初学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生去设计、配置、排除网络故障提供模拟的网络环境。【2】 按以上要求组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符合高职类院校的教学要求,学生也易于开展相关的课程实验。 四、高职类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1、从数据通信认识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由不同通信媒体连接的、物理上互相分开的多台计算机组成的、将所要传输的数据划分成不同长度的分组进行传输和处理的系统 。【3】主要的教学材料有双绞线、光轴电缆、光纤和无线路由器。其中主要介绍双绞线的特性和制作方法,如568a、568b的制线标准及连接设备的要求。最后,使用交换机及所制作的双绞线,将若干台计算机从物理上连接起来,最终实现简单的局域网组建实验。共使用6个学时完成以上2个实验的内容。 2、从局域网的参考模型理解网络数据的传输及osi参考模型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由物理层、介质访问控制层和逻辑链路控制层组成;该体系结构属于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选用的教学内容主要有osi参考模型flash动画、网络数据传输flash动画、网卡、3台计算机(安装有windwos 2003 服务器操作系统以上版本)、交换机。学生可通过模拟动画,感性认识计算机数据在网络中的工作过程,通过对计算机通协议的安装与调试,实现网络互连。共使用8个学时完成以上4个实验的内容。 3、虚拟局域网的构建技术及网络设备的管理 虚拟局域网的构建技术主要是对交换机的应用,即需要充分理解交换机的虚连接和转发功能。实验的要求主要是实现网络数据的存储转发、切入法、改进型切入法及vlan虚拟工作组的应用。选择的主要教学材料有交换机(如两层、三层的交换机)、交换机命令列表、路由器、ip地址分配器、数据包转发过程flash动画。学生通过学习交换机的有关命令的使用方法,进入交换机内部,实现对ip地址的规划、虚拟局域网的构建,并实现对各种网络连接设备进行远程的管理。共使用12个学时完成以上4个实验的内容。 4、网络应用系统的搭建方法及管理 主要是ftp协议、iis的安装。选用的教学材料有3台计算机(安装有服务器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如unix、windows等)。主要实现动态网页服务、数据库安装及内容管理系统(cms)应用、网络应用层协议分析和验证等。共使用6个学时完成以上2个实验的内容。 五、学生实验报告及实验效果评价 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是学习效果的最好评价。一份完整的网络实验学习报告完全能反映出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该实验,那么,该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实验材料准备;2)实验过程运用的方法;3)实验过程记录;4)实验结果分析;5)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解答;6)实验总结及评价。 六 结语 总之,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实验的过程中应采用易懂和操作性强的教材,多选用实物教学,注重实用性的实验教学;这样,教学效果效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很大的提升,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实践证明,笔者在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以上方式进行教学,确实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计算机实验论文:多媒体模式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 在高校,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学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为计算机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实验操作基础。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实验课程教学占用一半多的学时。课程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内容和操作技能。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也积极地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采用或示范操作模式或集体操作练习模式或学生自主练习学习模式,但往往事倍功半,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 1 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实验教学中,往往采用两种形式。一是教师首先在教室里布置实验任务,讲解实验任务、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然后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去自由练习,辅导教师随堂进行实验操作辅导。这种形式对于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生来讲,基本上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二是在机房,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操作,大家做一样的操作步骤,教师发出操作步骤指令,学生跟着做。我们曾经进行过这方面的教学探索。此方法的不足是体现不了学生的层次,学得快的往往感觉没意思,学得慢又跟不上。1.2 实验教学效率低。对于上面分析的两种模式,都有教学效率低的特点。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完成实验操作教学任务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完成程度差。1.3 实验教学学生感觉抽象。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资源有限,不能进行一对一的示范辅导。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只能随机针对部分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对于教师的实验教学任务的讲解,只能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去进行,他们往往感觉抽象,没有形成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1.4 实验教学学生无所适从。对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一些不足。有基础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在实验课上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没基础、喜欢被动学习的学生在实验课上经常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实验操作课能够尝到什么。甚至有些学生没了兴趣,干脆次次打游戏。1.5 实验教学教师、学生互动性差。由于存在教师或机房辅导教师资源少,参与实验教学的学生数较多,教师不能做和学生一对一的互动教学。带来的后果是教师讲解花了很大功夫,但和学生互动少了,学生应该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没能够完成。 2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简单的说,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人机交互的技术。多媒体教学,通俗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完成合理的教学过程。2.1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和示范性。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由于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即能够将实验教学内容用图形、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直观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系统里能够运用计算机、投影仪、扩音器等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示范,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操作步骤,得到实验操作知识技能的传授。2.2 多媒体教学能让教学内容形象、具体。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呈现直观的图片、视频,教师能够将枯燥的实验教学内容制作成形象、生动、具体的多媒体课件。在示范教学中,实验操作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能够让学生感到生动、有吸引力。2.3 多媒体教学能丰富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具有多层次多方法的展示方式,所以多媒体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让实验操作教学不再是教师枯燥的讲解,能够多方面给学生示范操作。2.4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倍功半,对学生讲解很多,但学生领悟得少,教学效率低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将学生认为繁杂的操作步骤直观地示范给学生,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理解和认知实验操作技能,大为提高教学效率。2.5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生动、具体、形象地将实验教学内容运用声情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不再是传统模式下单一的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了直接的感官认识,对学习有了极大的兴趣,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3 多媒体模式下的实验教学 在对实验教学进行多媒体模式的研究探索中,我们对传统计算机机房进行了多媒体系统改造,使之适应多媒体模式实验教学。3.1 运用多媒体直观地进行实验教学操作示范。在计算机机房,装配了多媒体系统,使实验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实验操作任务展示给学生,能够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示范。学生在下面能够跟着教师的示范操作进行练习,对于实验操作技能的把握是直观得到的。3.2 运用多媒体高效率完成实验教学。以前的实验教学成效不高,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不一。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效率不高。运用多媒体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教师能够一次性在教学系统里将实验操作步骤及操作成果示范给学生,学生能够高效理解和接受。3.3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兴趣。学生对于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态度是想学好却又学不好,特别是很多教师一般是在课堂上利用书本讲一讲实验操作,然后让学生在机房自己参照书本去练习,学生在自己揣摩练习中往往得不到直观感受,到后来就没有多大学习兴趣了。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将实验操作集体示范给学生,学生有了直观感受,感觉实验操作不再是那么困难,对于实验操作就有了学习兴趣,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就能事半功倍。3.4 运用多媒体让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及时互动。实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要能够在第一时间辅导学生的操作练习,学生在实验操作练习中有了疑问或错误要能够得到老师的及时点拨和帮助。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前面谈到,由于师资的原因不能做到老师及时对每个学生都能指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得用多媒体针对学生的错误集体进行指导,学生能够及时将自己的实验操作问题和成果发送给教师。在多媒体模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互动。对于实验操作技能能够快速掌握。3.5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互助学习。计算机基础实验操作课要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互动以外,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也是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系统,学生相互展示实验操作,相互进行操作学习评价,相互进行疑难解答,在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真正团队合作共同学习的氛围。 4 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上的体现和发展。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操作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单调、枯燥、教学效果差的状态。我们应该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实现和丰富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计算机实验论文:探析高职高专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 实验室教学 改革 论文摘 要: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体系中脱离出来,独立开设,改革实验内容体系,系统地构建实验课程模块,转变以人为主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提高实验教学的时数在总培养时数的比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自主性学习,通过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内容开放。 一、高职高专实验教学体系概况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计算机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it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进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以及国际间的人才竞争,人们对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开展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环节,承担着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能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知识领域。实验室应建立健全实验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实验课程表、实验项目管理等各种教学档案,符合评估标准。实验教学内容上要适应学科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并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环节的每个实验均应有实验报告和批阅,每科实验成绩均在该课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有相应的考核方法,形式要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均有成绩记载。 计算机学科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是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的。只有根据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紧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体系更新,才能使学生既学到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又能紧跟当前技术主流,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就应用型、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 二、高职高专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模式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往往是按照教师设置好的设备和仪器,根据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这种模式的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单一的进行固定实验的操作,影响学生思路的开拓,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针对上述情况,开发设计型实验成了当务之急。学生通过设计型实验,学习从被动变主动,查资料、设计调整电路、学习仪器的使用等,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反映非常好,同时也有效的遏制住少数人混实验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实验效率。 综合实验是近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产物。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实验原理、目的及实验方法,而把相关几个实验按其规律组成一个小的系统,使学生在实验课上对所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实践证明它们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部分实验独立设课很有必要。实践表明,独立设课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长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验教学改革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我们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每一个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分为3个层次进行实验内容重组,即“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精选基础型实验,加强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编写配套实验教材,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依此构建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强化,理论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认为关键的必须的验证性实验仍需保留,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必须要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将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高水平的重要方面。 三、高职高专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高专逐步由教学科研型高职高专向研究型高职高专转变,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对于本科生,实验教学是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向学生传授的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实验学习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各学校都在做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我们也一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初期的实验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仪器设备陈旧、分散、规模不够;且部分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板逐渐老化,对本科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基本情况,我们的思路是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尽快开发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装置,逐步增加设计型、综合性的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我们学院各个专业的课程特点,我们的实验教学分三个层次: 认知型:即验证性实验。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都会有一些关键的结论需用实验来说明,因此必要的验证性实验是应当保留的。 设计型:综合所学知识,培养设计能力,是工科高职高专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 综合型:系统的概念对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根据认识规律从器件到单元电路到小系统到大系统,通过这类实验给学生建立系统的基本概念。 根据各个课程的内容特点,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既要符合认识规律,又要满足教学要求,还要尽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对高职高专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课,开展“开放性、研究性”教学。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体系中脱离出来,独立开设,改革实验内容体系,系统地构建实验课程模块,转变以人为主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提高实验教学的时数在总培养时数的比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自主性学习,通过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内容开放。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 (二)开展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研究,从知识与能力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体系方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成绩的评价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结果和分析等,从多角度、全面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三)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强化整体、质量、开放和创新意识。从制度、体制上保证实验内容、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实验教学资源和时间上实行开放,提高实验场地的使用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最大效益。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是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四)树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意识,提倡“科学研究渗入实验教学”。中心按照体现基础性、先进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重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参加课题研究的条件,依托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将科学研究渗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知识,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未知新知识能力的提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五)在加大力度引进既有it企业工作经验,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本院青年教师,坚持学院自我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中心实验教学队伍整体水平。同时不断充实和扩大专职实验教学管理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实验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使中心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 (六)加强校企共建,丰富实验实训项目,拓展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共建,使实验教学、科研创新和技术开发密切结合,强化实验教学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可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不仅能为高职高专生提供实验创新的场所,同时也为高职高专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软件设计竞赛、计算机仿真大赛、电子工艺实训等提供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 计算机实验论文: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探讨 一、目标设置理论概述 (一)简介。目标设置理论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按照该理论的观点,目标本身对人是具有激励作用的,它能够促使人们朝着某一个目标前进,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以促使目标得以更好的实现。同时该理论还认为:目标的设置需要明确,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与长期目标相比而言,短期和中期目标更为有效,并且他们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定期反馈,以便知道自己的差距。对目标的实现应该给与奖励,并将它作为实现更高目标的基础。 (二)功能。研究表明,目标对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功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引导个体的注意力与行动,目标对个人的注意力和行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指引个人朝着目标不断努力,从事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活动,还促进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增长技能和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第二、目标能够调整个体的努力程度,个体对目标的能力程度究竟如何,通过其努力、工作效率等便可以了解。第三、目标会促使一个人不断努力,明确的目标能够促使一个人维持较长时间的努力,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断付出。 (三)模式。主要包括基本模式和扩展模式两种,而基本模式又包括明确度和难度,目标和难度会对绩效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理论的发展,出现了扩展模式,该模式认为,不仅仅目标和难度会对绩效产生影响,其它的如反馈、承诺、策略等因素也会影响绩效。 二、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探讨 随着教学的发展和改进,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目标设置理论得到了应用。在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制定目标,并利用网络资源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让人们对计算机试验教学中运用目标设置理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下面将以flash动画设计为了作进一步说明。 (一)制定总目标。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所要达到的标准和掌握的技能。学生在了解总目标之后,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明确阶段性目标,知道经过学习之后最终所达到的效果。总目标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指引和动力,如果没有总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将会失去方向。例如,flash动画设计的总目标就是,在学习各项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自主设计具有创意的flash动画,为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奠定基础。 (二)建立目标承诺。为了促使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需要将学生分组,每组约五至七人,这些学生在实验中需要相互学习和合作,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而学生则必须明确具体的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自觉付诸行动去实现目标,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在实验报告的首页,应该设立实验目标承诺签署单,根据自身情况签署,这样能够刺激学生,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三)目标的实施与控制。将实验目标通过实验报告、课堂作业、网络课程等发生传递给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目标。计算机实验比较复杂,通过课堂和实验可能还不能完成,还需要课后下更大的功夫。因此需要通过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进行实验,让学生保持对实验的热情,挖掘自己的潜力。例如,在flash动画设计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网络课程,提供电子教材和教案,实验样本和动画演示,当学生在实验当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仅可以向同学和老师求助,还能够通过网络资源,促进实验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反馈及评价。要了解学生实验和进程的效果如何,反馈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每完成一个试验之后,都要填写实验练习过程量表,让教师了解学生实验的表现情况,实验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反馈,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最终成绩确定一般是平时成绩30%,最终作品成绩70%。 三、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好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实验目标应该明确具体,避免出现抽象和笼统的情况。难易程度应该适中,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但又不能太容易,否则不能收到激励效果。 (二)处理好单项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应该设定好单项目标,并且单项目标要按照规定进行,使每个单项目标都能够顺利的实现,这样才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及时反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了解实验的完成情况,并且知道与目标存在的差距。当明确自己与目标存在差距之后,学生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尽快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学生的实验完成得比较好,应该让学生维持努力,并制定更高的实验目标。 计算机实验论文: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助力教学的有效措施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 实验室管理 网络克隆 论文摘 要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离不开良好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本文从计算机实验室综合规划、软件系统的安装、教学软件的选用、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制度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探索得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助力教学的有效措施。 21世纪的信息与技术突飞猛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职业技能人才必须顺应新时代的需求,而其中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技术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计算机实验室(机房),要保证教学任务顺利进行,就要重视其有效管理,特别是计算机的网络管理和维护,才能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笔者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以下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管理实践,谈谈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助力教学的一些有效措施,以资共享。 1 重视实验室综合规划,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计算机实验室的综合规划,应综合考虑网络布线工程的规范,ip技术和数据承载的能力,在计算机实验室综合规划构建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实用性。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与施工时就应该明确实验室的用途,如果没有明确的用途要求,直到实验室安装完毕,才发现设计与实际用途不相配,甚至相差甚大,其结果可能使整个工作从头做起,即使进行修补,随着用户的数量的增加,实验室的性能也会不断下降,直到没法满足计算机实验的进行。 (2)安全性。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安全十分重要,是顺利教学的保障,因此,必须整体考虑各方面的安全性。网络方面,可以通过各子网隔离,全网统一管理ip地址,根据不同的实验室划分不同的子网。制订一些安全性的策略并加以实现,防止系统被人为恶意破坏,对实验室资源进行分权管理。供电系统的安全性考虑,计算机实验室中电力负荷等级,供电系统的安全,机房供电设计及电源系统接地的设计等。 (3)可扩缩性。计算机实验室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会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实验的设备必须支持国际上通用标准的设备和国际标准的协议,有利于保证各种实验之间的顺畅连接互通,并且方便接入不同实验所需的设备和网络产品。根据未来发展的增长和变化,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顺畅地扩充和升级,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实验室设备的调整,易于增加新设备、新用户,易于和各种公用网络连接,随着各种设备的应用的逐步成熟不断延伸和扩充,充分保证现有设备的使用正常。 (4)可管理性。中职学校作为培育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计算机实验室配备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能够配合开展与时俱进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但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案,并且管理技术也要有先进性要求。 2 合理安装及备份系统,提高实验维护的效率 由于计算机实验室要考虑不同课程的使用需要,所以操作系统的选择及其稳定性十分重要。依据多年从事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经验认为,dos系统与windows xp两操作系统必需共存。应该注意的是,应在 windows xp 系统中安装dos系统,并且在c区(引导分区)保持fat32文件格式。 软件的实装与备份,网络克隆软件是有效与方便的,网络克隆软件ghost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装和备份的工作效率。学校在采购硬件时往往是政府采购,需要自行装入操作系统和各种教学软件。如果采用通常的方法逐台安装操作系统、计算机的驱动程序和各种教学应用软件,这样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使用网络克隆软件ghost软件,在硬件配置一样的情况下,全部计算机联网状态下进行多播,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方法步骤如下: 2.1 网络克隆准备工作 安装一台客户机,首先是安装操作系统,注意一定要完全安装,并且打系统补丁,然后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注意不能使用万能驱动程序,最后安装各种教学软件,并且优化系统处理,这个就是网络克隆的源盘,也叫母盘。 2.2 网络克隆软件的安装 现今的网络克隆软件的安装已经可以一开机什么命令都不输入,直接开始克隆软件程序运行。这样做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安装服务器,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建议选择windows 2000 server或者win2003 server。如果安装其它系统会出现系统的客户数的限制情况,例如winxp就会限制客户为8个。所以最方便的是配置一台server版的服务器,然后就可以在这台计算机上安装自动网络克隆工具服务器端。准备工作做好了以后,就可以运行服务器端了。我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安装的是“autoghosrv2.2.0.0”软件,网络克隆软件“ghost 8.0”企业版,安装是很简单的,直接解缩就可以了。 2.3 客户端启动方式 网络克隆软件服务器端启动后,就该准备客户端了。客户端电脑无须u盘启动、无须光驱启动等等,即可实现网络启动克隆,非常方便。开机后将客户端电脑主板启动顺序不要设置网络启动为优先,我们仍旧以优先硬盘启动顺序,需要网络克隆的时候,按主板启动菜单热键(有些是f12、f9、f1……各主板不尽相同),再临时选择网卡启动,因为网络克隆完成后会自动重启,它就直接以硬盘启动,不会再次跳到网卡启动上。成功启动后来到dos菜单,选择“3”号菜单,快速分区,手动选择网络克隆软件,这样就直接进入网络克隆软件界面。 2.4 开始网络克隆 首先制作母盘镜像文件,制作全盘镜像时要注意因制作全盘镜像时,不能将镜像文件保存在本盘上,所以要记得多挂一个硬盘用来存放镜像文件;一般40g的硬盘,在装了系统及教学软件后大都已使用20g以上的空间,制作出来的全盘镜像会达8~10g左右,并在制作过程中,镜像文件达到2g时,网络克隆软件ghost 自动生成一下个后继文件,文件名后缀是“gls”;选“文件名”的话,网络克隆软件ghost 会自动输入后继文件名及存放位置。以用40g硬盘使用16g制作全盘镜像为例,生成了四个2g左右的影像文件,文件名是:“win98.gho”、“win98.gls”、“win982.gls”、“win983.gls”,并且四个文件必须保存在同一个文件夹中。 然后,在服务器上运行ags.exe,浏览或拖曳“gho”文件后,按“开始”按钮即可,服务端开始工作,等待客户端连入。“镜像文件”处只要选中后缀为“gho”的文件就行了,后继文件就不用拖曳。要进行全盘网络克隆时选中“硬盘”,在自动开始模式里输入了条件,点击了“接受客户端连接”按钮后,实际上不能达到条件时(如:客户端数量处输了60,但实际上只有55台机接入),确认所有客户端连接成功后,点击“发送”按钮开始网络克隆。 最后,开始客户端的接入,出现网络克隆软件ghost 程序界面,选菜单上“ghostcast - multicast”项,按了“ok”了,如接入成功,就马上可以看到单机克隆那样的界面了,进行全盘克隆,接入成功后,顺次选择“ok”,“ok”,“yes”按钮即可。这样客户端就进入等待接收状态了。所有的客户端都接入成功并进入接收状态后,如果服务端那里设了自动开始模式条件,条件符合后就自动发送了,如果没有设置自动开始条件,我们就返回服务端机器,点击“发送”按钮,就开始网络克隆了。我们就静待网络克隆完成了。 3 恰当选用实验室教学软件,发挥软件助力教学的作用 计算机实验室建成以后,怎样充分利用其优势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实验室实用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实验室的功能是否多样,是否可以进行各式的实验项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是否可以随时为学生分发操作所用的素材和一些文档范例,还有,教师想可以随时针对学生操作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演示等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解决。 解决上述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进行硬件多媒体设备的投入,这样投资较大,升级不方便;另一种就是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但对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环境要求较高,投资较少,现在计算机在采购时,硬件设备完全可以满足。我校计算机实验室使用清华同方多媒体教学软件,效果很好,利用该教学软件,可以实时监控学生机,发现学生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时,及时向学生屏幕发出警告消息。还可以进行学生分发文件,收集学生完成的文件,为学生进行演示,演示时画面能够同步,流畅。该教学软件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教师端并安装软件狗,在客户机上安装学生端就可以使用。有了该教学软件教师既节省了时间,又充分发挥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的作用。 4 确保计算机实验室系统安全,提高计算机性能稳定 根据多年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经验,经常会遇到计算机系统被学生故意删除文件,而导致系统崩溃;桌面被学生改得面目全非,教学软件被学生卸载等情况。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为了确保系统安全,提高计算机性能稳定,一般采用系统还原的方法。 常见的系统还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硬件设备还原卡,该设备需要占用一个pci插槽,并且投资较大。我校使用的是“德天信山”公司的的还原卡,该产品提供的网络配置软件十分好用,只要在一台教师机上安装控制端,其它学生机安装客户端,这样就可以随时监控还原卡的使用情况,并且可以随时改变保护盘的情况,这样就不用每台机都去操作。特别是在网络克隆前使用,先把全部学生机开放,然后网络克隆,重启电脑后,在控制端配置电脑的名称和ip地址即可。例如一个50台电脑的计算机实验室,一位实验老师大概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计算机实验室的重装工作。另一种软件还原,常见的有冰点和还原精灵。该方法投资较小。这种方法主要是可自动将系统还原到初始状态,保护系统不被更改,能够防止人为的对系统有意或无意的破坏。 5 完善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除了硬件方面的管(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03页)理,管理制度的落实,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计算机实验室有了良好的硬件配置,但怎么样才能利用和维护好实验室来为我们教学服务呢?首先,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实验室的主要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和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其次,计算机实验的组建管理维护都必须由实验员进行操作,实验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实验室管理的好坏,所以必须要对实验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技术方面及管理方面的内容。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和管理,必须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摸索与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其更好地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服务。诚恳希望能够与众同仁一起努力探讨,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这一领域创出更大成效。 计算机实验论文:基于PXE的无盘Windows XP在计算机实验室的应用 一、引言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场所,承担了大量的计算机系列课程实验教学工作,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证。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面向广大学生开放,具有使用人数多、使用频率高的特点,计算机不光要承受长时间连续正常运作的压力,并且要承受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对计算机软硬件的损坏以及病毒的攻击。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升级、管理和维护,保证计算机实验室良好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是广大计算机实验管理人员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1]叙述了实验室机房设备管理、机房制度和设备维护,并阐述了硬盘还原卡的选择和使用;参考文献[2]提出制度与技术并行的管理模式。为了保护系统和硬盘数据不被破坏,参考文献[1]和参考文献[2]中均提到采用硬盘还原卡技术,这也是目前计算机实验室广泛采取的一种计算机系统保护方式。通过还原卡可以防止硬盘数据(主要是系统分区)被修改,包括学生的恶意操作和病毒的攻击。另外,还原卡还可以实现一对多的网络同传,降低实验室系统安装与维护工作量。但是,用还原卡对系统进行维护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密码问题。一般的还原卡都有密码设置,由于各类还原卡的初始密码都非常简单,如果实验室管理员疏忽和上机学员“恶意攻击”,很容易造成密码丢失或被改动,这将给维护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有时甚至要报告还原卡厂商维修。 (2)硬件配置不一致问题。还原卡的网络同传功能要求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硬件配置与型号完全一致,否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譬如主板或硬盘型号不同的计算机网络同传后,所有接收端的计算机将无法启动,此时若无法设置还原卡参数,那么就只能报还原卡厂商维修了。还原卡对于非法操作而引起的故障难以避免,比如强行断电最容易损坏硬盘,轻则丢失数据,重则造成物理损坏,不得不更换硬件,硬件更换容易造成硬件配置与型号与原来的配置和型号不一致,从而无法进行网络同传。特别是在旧机房中,这种硬件配置与型号不一致现象极为普遍。 (3)还原卡病毒也可使还原卡完全失去作用。计算机实验室中的电脑系统故障很多都是由于系统硬盘软件或应用软件被破坏造成的,通常使用还原卡进行系统备份与恢复来消除故障。若学生操作的计算机上不安装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而把所有的软件安装在服务器上,通过服务器启动工作站的方式,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有意或无意对系统的破坏。因此本文提出在计算机实验室采用基于pxe的无盘windows xp启动有盘工作站的“无盘”与“有盘”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而且系统安装与升级、管理与维护非常方便,实验室管理员工作量大大地减少。 二、pxe简介 pxe(preboot execute environment,远程引导技术)是由intel公司开发的最新技术,是ripl(remote initial program load,远程启动服务)的技术升级。它工作于client/server的网络模式,支持工作站通过网络从远端服务器下载映像,并由此支持来自网络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其启动过程中,终端要求服务器分配ip地址,再用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或mtftp(multicast 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协议下载一个启动软件包到本机内存中并执行,由这个启动软件包完成终端基本软件设置,从而引导预先安装在服务器中的终端操作系统。 三、pxe无盘windows xp启动有盘工作站的管理方式 通常计算机实验室在使用硬盘还原卡的过程中,每台计算机都必须安装系统及需要使用的各种软件,将硬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分区,一般只对系统盘进行保护,设置为每次还原,而对于非系统盘,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为不还原或每月固定日期还原。这样既保护了系统,又能保存学生的实验结果及一些重要的文件。为了减少每台计算机系统各种软件安装的工作量,目前采用了ghost克隆母盘的方式,即先在一台机上安装所需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并设置好所需各方面参数,运行检验无误后,以此机的硬盘为母盘,用ghost软件作为桥梁克隆到别的机器的硬盘上;若实验室中所有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完全一致,也可采用还原卡的网络同传功能完成软件的安装。 基于pxe的无盘windows xp启动不要求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完全一致,也不需要在每台计算机上安装各种软件,只需要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所需要所有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并将这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网络上的工作站都无须安装软件,由服务器控制和管理整个实验室计算机工作站的正常启动和运行。这就是无盘启动的涵义。无盘启动并不意味着每台工作站一定要求没有硬盘,该技术完全适用于有硬盘的工作站,故本文提出基于pxe的无盘windows xp启动有盘工作站的“无盘”与“有盘”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从服务器控制工作站工作的角度而言,工作站是“无盘”的;从工作站本身的硬件配置而言,工作站是“有盘”的,并且工作站的硬盘可以完全供学生使用,用于保存学生的实验数据和重要文件。学生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在工作站安装各种学习软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满足学生多种需求,这一点对开放式收费机房很重要。服务器对工作站完全支配,可以定期对工作站硬盘数据进行拷贝、清除等操作。 1.pxe无盘windows xp的安装 要想安全稳定地运行无盘windows xp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网络环境,可以根据网络规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构建计算机网络,如图所示是一个典型的组网布线图。下面以锐起无盘xp为例详细讲述无盘windows xp的安装。 (1)安装主服务器 1)将windows 2003企业版安装在服务器的c盘,并且所有分区都采用ntfs格式; 2)配置好tcp/ip协议,将服务器的ip地址设为“192.168.1.254”,子网掩码“255.255.255.0”;其他均按默认方式进行安装。须注意的是,务必留出足够的空间以容纳无盘系统的磁盘映像文件、工作站临时文件以及还原点文件,并且这些文件所在的磁盘格式必须为ntfs; 3)在服务器上以默认方式安装锐起xp3.1的服务器端程序; 4)启动锐起的无盘管理器; 5)单击工具栏上的磁盘管理新增磁盘,添加一个名称为“system”的磁盘。 (2)加入模板工作站 打开锐起无盘管理器后单击新增按钮,新增名称为“wks001”的模板工作站、输入模板工作站网卡mac地址、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工作站目录,并设置工作站磁盘“system”。单击确定按钮后,管理器里面会自动显示刚添加的工作站信息。添加完工作站后,然后在服务端管理器选中刚加入的模板工作站信息,单击“超级用户”按钮,选择磁盘“system”。 (3)安装模板工作站 1)准备一台有盘客户机,作为模板工作站,在c盘下安装好winxp系统,并且c盘采用ntfs格式分区; 2)添加必要的网络组件和tcp/ip协议,指定工作站ip“192.168.1.1”,子网掩码“255.255.255.0”,如果安装的是winxp系统,还必须删除“qos计划任务服务”; 3)在有盘客户机上以默认方式安装锐起xp3.1的客户端程序。 安装结束后,会弹出“参数设定”对话框,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192.168.1.254”后按“确定”按钮。 (4)分区格式化网络磁盘 将模板工作站重新启动,计算机找到scsi控制器,安装完成后,重启;须注意的是,在这里找到新硬件后需要连续重启2次;然后单击“开始”—“控制面版”—“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单击“磁盘管理”,出现设置动态磁盘向导,单击“取消”;此时可以看到两个磁盘,分别是磁盘0和磁盘1,其中磁盘0就是你工作站的硬盘,磁盘1,实际上就是虚拟硬盘,就是在服务器上创建的硬盘。 (5)进行分区格式化操作 右击磁盘1,选“磁盘初始化”并将其换为“基本磁盘”初始化后,进行分区及格式化。分区及格式化时要分成ntfs格式。此时打开我的电脑可看到新增的盘符,如“本地磁盘(d:)”。 (6)上传客户机系统 格式化网络磁盘后,运行客户端的“锐起无盘xp上传工具”,软件会自动检查硬盘中的系统和网络磁盘,并确定需要上传的源盘和目标盘,按默认,单击“开始”上传。 (7)网络启动模板工作站 上传结束后将客户机正常关机,移除硬盘,设置coms启动为网络启动,再次开启,客户机应能正常启动,进入操作系统;验证工作站能在无盘状态下正常启动后关机,然后在服务端管理器内将该工作站设回普通用户。 (8)加入其他工作站 打开无盘管理器,单击工具栏上的选项设置按钮,设置工作站加入方式为全自动添加工作站,选择参照模板工作站。然后依次开启其他无盘工作站,设置为网络启动,这些工作站应能正常启动,进入操作系统。服务端管理器主界面里也应能自动显示出这些无盘工作站的信息。 (9)安装应用软件 首先将一台工作站设为超级用户,然后再在该工作站上安装应用软件(如:office2003,vb,vc等),最后安装完成之后将该工作站设为普通用户即可。此时其他无盘工作站上就能使用此次安装的应用软件了。 2.pxe无盘windows xp的测试与维护 笔者在南华大学计算机实验室采用百兆网络组建了40台工作站pxe无盘windows xp。经过一个学期的使用和测试,网络系统运行稳定流畅,40台机器同时启动平均用时1分31秒,单台启动仅需28秒。为了使计算机启动速度加快,可采用千兆网。由于该系统的所有工作站受服务器集中控制,若服务器故障则会引起全网瘫痪,所以需要使用备用服务器以防服务器故障。 基于pxe的无盘windows xp启动有盘工作站的管理方式的维护实际上相当简单,只在服务器上即可完成对工作站系统的更新与维护。由于基于这种技术的无盘网络系统比较稳定,所以一般来说很长时间系统都不会出问题,所以维护的工作相对就少得多了,因此实验室软件维护量大大减少,要维护的主要是硬件。硬件故障主要是网络故障、鼠标故障、电源故障、cpu风扇故障、内存和显卡故障。具体的硬件故障诊断与排除本书不作赘述,参考文献[2]。另外,该无盘网络中可兼容多种不同硬件类型,网络扩展性极强,整个系统升级极其方便简单,能让使用年限较长、配置低的计算机得到很好的利用,延长了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四、结束语 计算机房中系统维护的核心问题是保证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正常使用,节省庞大的维护费用,并减少管理员的工作量。[3]基于pxe的无盘windows xp将需要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安装在服务器上,学生没有权限删除和修改,保证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正常使用。目前基于pxe的无盘网络引导速度快、性能稳定,保证工作站的高速启动和运行,即保证了计算机实验室良好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有盘工作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基本的使用和个性化学习。最重要的是采用这种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系统维护和升级方便,极大地降低了实验室维护工作量,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计算机实验论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当前高校在不断推进素质 教育 的过程中,传统的 计算 机实验室教学管理方式急需改革,需要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和工作人员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本文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应用范围和目前日常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总结 出了高校目前使用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模式,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为基础设计和实现了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使计算机实验室能高效和可靠运行。 收集。 关键词: 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0 引言 当前高校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验教学处于突出的地位,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块,是进行实验室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指导方针之一[1]。而且在实行了完全的学分制管理以后,实验教学工作将改变过去那种实验教学固定时间、固定内容、按班级同时进行教学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课程、兴趣来安排自己的实验,按照自己学习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这种灵活性更高的管理要求,必须有一套能满足 现代 化教学要求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1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 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其他实验室有较大的差别,比如设备更新频率较高、设备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人流量较大、用机秩序混乱(学生随意更换机位,或同时打开几台机器) 、工作时间较长(通常的开放时间是一周七天、每天十几个小时)、公用软件维护工作量大且重复(学生随意删除系统文件或修改系统参数,病毒对软件的破坏) 等等,上述问题一直困扰计算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基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5]: (1)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基本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购入、借出、报废等; (2)计算机实验室所承受课程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计算机课程的排课、教师及其对应班级的安排、作业的布置与回收等; (3)课余时间的自由开放管理,主要包括上机卡的发放、计时的基本方式、读卡器的设置、上机情况的登记与统计等。 2 现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不足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基本上是模仿50年代苏联的模式,按某一门课程来设置实验室,实验教学由院系自行安排,实验室实行以院系管理为主的封闭式管理体制。这种传统的设置与当时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科研 发展 水平相适应,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水平的提高、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发展,传统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6-8]: (1)实验室小而全,多而散,功能单一,无法形成综合优势。 (2)实验室相互独立,管理分散,资源浪费严重。 (3) 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不利于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和培养创新人才。 3 现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式 目前,大多高校使用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以学生管理为中心,以处 理学 生课余上网和教师上实验课的信息为主[9] [10]。大致有以下两种模式: 3.1 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 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主要由两大子系统组成:门禁管理子系统和监控管理子系统。 3.1.1 门禁管理子系统 由门禁管理和资源管理两个子系统功能组成:①门禁管理系统是用户进出实验室的一道安全屏障。进入的用户要刷卡,并接受一系列的合法性的检查。检查完毕后,如果检查通过,该用户的刷卡信息将会被保存到数据库里;②资源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的指示决定是否允许用户启动计算机系统,而且每位用户每次只能使用一台计算机。如果用户检查没有通过,就不允许该用户使用实验室内的任何资源。用户使用完毕后,要进行刷卡注销。用户入门划卡注册到出门划卡注销所用的时间为上机机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 3.1.2 监控管理子系统 ①实时监控管理的主要功能:能够及时的查询计算机使用的用户,还能够了解到每一位用户的位置,上机时间等;②登录控制管理的主要功能:对实验室内的机器进行登录(加锁) 和不登录(放开) 的控制;③帐表管理的主要功能:维护用户的账户信息。如:建立、删除、冻结单一用户帐号、成批连号用户账号。对账户中的教学机时、自费机时、打印纸张等各项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维护操作。对用户账号信息及记账日志进行各类查询和统计。账表管理中对教学机时和自费机时的分离,使学生在每学期的教学实习量教学机时) 完成后,能自动付费上机(自费机时) ,否则被示为非法用户。机房在平时的教学时间内也可自由开放,即教学上机(教学机时) 和自由上机(自费机时) 可同时进行。这样,既大大提高了机器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学生的上机量;④统计管理的主要功能:统计、分析及打印报表。可按系、班级、用户等不同类别对所用的机时(教学机时和自费机时) 、打印纸和软件资源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并为教学研究部门、管理部门提供决策辅助信息;⑤数据维护管理的主要功能:对各类基础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维护工作,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 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由于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所面对的需求灵活、繁琐和多变,而且还要考虑到设备及其管理软件的不同情况,因此本系统的架构应该具有极松的耦合性和极强的可扩展性,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扩展、重新组装或者复用。 4.1 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本系统主界面设置了四项功能模块,分别是: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管理、上机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实现系统设置(权限设置等) 、系统初始化、修改口令、信息的定期安全备份等功能。实验课程管理模块实现对实验课教学的 科学 管理,将已往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教学方式,转变为开放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新方式,主要包括排课系统管理、上机实验管理、实验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上机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机时分配管理、上机用户的账户管理(用户注册信息、密码设置、挂失注销、报警提示、资金余额等) 、用户的上机登录管理,以及对上述信息的统计和查询;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用户进出系统的管理. 4.1.1 实验课程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中的排课系统模块,由于受到相关制约的条件很多而且随机,所以在设计中很复杂。其主要功能如下:根据来自学院教务处的实验计划和各教学部门的实验班级获取资料,按照课程及实验室设备配置对这些资源过滤分发至各实验室进行排课,然后把实验课程表到web上。为了利用 计算 机实验室的信息技术优势,并适应高校 教育 信息化改革的需要,设计并开发了实验资源信息模块,主要包含实验大纲、实验要求、实验的环境及条件、实验重点与难点剖析、实验的模拟演示、实验的评价、实验的体会、相关知识、 电子 教案、实验的成绩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来源于各位任课老师和实验教师,他们结合教材、各种相关资料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每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实验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为不同的级别:普通级别、拓展级别。其中普通级别要求达到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拓展级别是针对那些已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有能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学生,为他们设计一些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实验,让他们达到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学生关心而平时又不容易了解到的,把这些信息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直接上网检索查询,检索到的资源信息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或下载到本地机上。 4.1.2 上机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分为机时管理、用户登录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模块。其中,机时管理负责为学生分配空闲机器:一方面按照实验教学计划为上实验课的学生分配机器(遵循上同一实验的学生集中坐在一起的原则) ;另一方面为自由上机学生分配零散空闲机器。这几个模块中,用户登录子系统最为复杂,学生进入时使用刷卡的方式进行身份判断,如果属于当时时段的实验课,则为其分配机器,进入“上机实验系统”做实验,否则如果该用户具有合法身份,则为其分配零散空闲机器,同时记录机位、时间等信息并允许其进入自由上机,同时采用计费系统开始自动计费。用户上机完毕必须退出系统,系统将其注销。用户如果卡内资金不足,则提醒其续费并拒绝入内。 4.2 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数据共享及保持数据的即时性,要求数据变化随时显示在 网络 上,保证实验室的任何一台管理机终端可随时更新查阅资料,保证在校园网上也能及时查看有关信息。该系统运行在一个局域网中,可以实现对不同实验室的统一管理。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由一台文件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若干个收费工作站(一个机房对应一个,由一台微机和一个条形码阅读器构成的刷卡机组成) 、学生上机卡,一台具有网络管理功能的超级工作站、网卡、集线器和网线组成。相应软件采用了一套自主开发的条码卡计费管理系统。 5 结论 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以计算机实验室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为基础,实现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设备全面管理和完善,对计算机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的规范和有序,达到保障计算机实验室运行的高效和可靠:①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管理,即设备的基本信息、使用、维护、购置、报废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②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工作人员的自动化管理,即实验室人员日常工作的全面管理和及时查询。③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系统自身的有效运行,即系统的初始设置、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管理员设置、权限设置、系统日志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 计算机实验论文:网络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随着网络计算机实验室更新换代,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作者在高校计算机机房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在管理制度、硬件和软件三方面,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当前高校网络计算机实验室的软件、硬件设备的管理,系统的维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模式,使高校网络计算机实验室既方便用户又便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拓展计算机机房的使用率。 【关键词】网络计算机实验室 安全管理 硬盘保护卡 虚拟机 ftp服务器 随着高等信息教育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到各高校。高校计算机网络机房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的扩大。主要承担着学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计算机等级考试、毕业设计上机和学生的自由上机任务。因此,良好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大大促进学校教学现代化的进程,可以为管理人员减少很多繁琐的工作,提高机房的利用率,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师生。 1 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重视机房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而事实上机房管理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计算机机房管理牵涉面广,技术难度大,事务杂,许多机房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较大,包括机房的日常软、硬设备维护,网络故障排除,机房的防火、防盗,学生日常上机安排等等。而且各个实验室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置不统一,安装软件的版本不统一,这就要求机房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计算机维修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排除故障。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必须努力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素养,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掌握新技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1.2计算机设备遭到损坏的问题 1.2.1自然损坏 首先,从高校的近年来的情况看,生源扩招严重,而相应的实验设备配给严重不足,导致计算机实验室大部分都是满负荷运行,因此机器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一般机房总会不固定地出现几台计算机处在维修过程中,计算机的软硬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 1.2.2使用不当,人为损坏 机房计算机安全管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但也难免出现人为损坏。具体情况主要是:有些学生上机时暴力操作,导致键盘鼠标损坏;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导致机房病毒泛滥;学生有意或无意使用删除命令、格式化命令、修改c m o s参数或注册表,极其容易发生文件被破坏而导致系统崩溃;对网络感兴趣的学生喜欢改动windows的设置,如修改网络的配置和标志,导致机房的局域网发生故障;污染机房环境或导致计算机短路;私自移动机器,将计算机碰坏或将硬件碰松。 2 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安全系统的机房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前提。计算机实验室在管理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人员、设备、财务、安全等,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如《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教师守则》、《学生实验操作守则》、《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实现对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使他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规章制度应上墙且置于明显之处,并认真进行学习,切不可当作一种摆设。随着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以下常规工作必须坚持:(1)要认真填写工作日志,教师要认真填写上课纪录。(2)学生上机时须按学号入座。(3)机房应保持整洁有序。(4)学生须遵守机房制度,爱护机房财物,严禁私自移动机器,对恶意破坏机器设备、危害机房安全者,将追究其责任。(5)机房内的公共设施、不准带出机房,不准挪作它用(6)机房内必须注意防火防电,课后必须断电,关好门窗。 3 提高计算机软硬件安全管理与维护的手段 3.1 硬件方面 制定周密的硬件检查与维修计划,每天都要对实验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查清故障原因,及时处理解决,如须更换部件,及时上报申请购买,是并做好相应的维修记录,确保实验设备正常运转,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计算机防盗应给予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硬件设备丢失情况时有发生,应提高警惕,加强防盗安全管理,最好在实验室安装电子监控设备,以不出现盲点为佳。对于计算机等箱式设备进行加锁管理,将鼠标线、键盘线显示器线等连接线路一并锁住。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不允许擅自动用设备,并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同时做好上课记录登记,完善工作日志,为将来.信息查询提供参考依据。 3.2软件方面 3.2.1系统维护 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超快,配置越来越高,硬盘保护卡必须配备,也称硬盘还原卡,是在计算机内插入一块硬盘保护卡。它可以让电脑硬盘在病毒、误改、误删、故意破坏硬盘的内容等非物理损坏的情况下,恢复到最初的样子。它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放在被保护的分区内,支持多盘保护;具有网络对拷功能,开机自动连线来完成网络对拷及ip自动修改功能。我们只需做好一台电脑的系统,然后通过网络对拷的方式就可以轻松的将机房内所有的机器系统都完成。硬盘保护卡在学校的网络机房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基本上达到了“一卡无忧”的目标,极大的减少了机房的维护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杜绝了学生在机房使用自带的u盘或者登陆有病毒的网页等情况造成维修维护机器中毒,或误操作等出现的问题。 3.2.2针对多个操作系统的安装、维修维护实验课的安全管理 我们可以在虚拟机中进行破坏性比较大的操作系统安装、维修维护实验。 由于虚拟机对应的仅是真实主机上的一个文件,在虚拟机中进行的任何操作都不会破坏现有的硬盘分区和数据,这保证了原系统的安全。我们在现有的操作系统上安装上vmware workstation 6.0虚拟机软件,生成一个虚拟机,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在这里实现,与真实环境几乎相同。学生可以对虚拟机硬盘进行格式化,安装系统,进行相关配置cmos参数,网络参数。在ftp服务器上提供各种操作系统的镜像文件,包括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redhat linux 9等操作系统镜像文件。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安装时可把这些文件下载到本地硬盘,通过虚拟机的虚拟光驱装载镜像文件来安装操作系统。虚拟机里的全部信息只包含在宿主机的一个文件夹里,所做的任何操作对宿主机都没有影响。 3.2.3作业的管理 对于高校网络机房,经常需要大量的文件传输,由于windows xp提供的共享数目只有十个,而且共享时不好控制权限,因此在网络实验室必须架设一台文件服务器,一般采用ftp的方式对文件进行传输。 serv-u是一种在windows中被广泛运用的ftp服务器端软件,安装方便,设置简单,硬件设备无需特殊配置,从实验室中任意指定一台机器,在原有的windowsxp系统上安装即可。并直接把对ftp的访问设置成快捷方式放到桌面,即快捷,又提供了人性化功能。用户在网络上的任何一台pc,利用快捷方式通过ftp协议与服务器连接,进行文件或目录的复制、移动、创建和删除等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并且可以在一台机器上设定多个ftp域、限定登录用户的权限、登录主目录及空间大小等,功能非常完备。比如设置一个ftp服务器,将教师和学生的文件分类存储,并设置适当的权限。满足师生的上传和下载。限制学生用户的权限,学生用户对于教师的目录,只可下载,不能修改、上传;对于学生目录只可上传,不可下载,这样可实现下载教师资料、提交作业又防止作业抄袭。对教师用户设置有相对多权限,利用ftp服务器可分发教学资料,收集作业。 3.2.4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能提供如屏幕广播、远程遥控、屏幕日志、声音广播、双向对讲、多人会话、网上聊天、屏幕回放、黑屏肃静、锁定电脑、点名签到、消息、文件等功能,使教学更直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屏幕广播功能,实时传送教师或某个学生的电脑画面到某组或全体学生的电脑屏幕上,教师可以用这个功能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还可以让某个学生进行示范,效果比用投影仪演示更好。 3.2.5网络控制与病毒防护 现在大部分机房都具备访问internet的功能,试验室管理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通过路由器的设置来实现对外网访问的控制。可以将教师机设置成允许其永久访问外网,而学生机则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实时调配。对于病毒的防护,即使安装硬盘保护卡,系统中也要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更新病毒库。补全系统漏洞。 总之,网络计算机环境实验室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笔者结合工作中的经验,浅谈了网络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借鉴与学习其他高校在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取长补短,使高校网络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为广大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 计算机实验论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摘 要: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为增强学习的效果,我院从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既提高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又掌握了一项实验操作技能。本文介绍了我院的教改情况。 关键词:实验内容;考核方式;应用;兴趣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学生动手组装计算机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兼容pc机以其价格低廉 (相对于品牌机)而深受在校大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理论知识,更为自己能独立组装计算机(diy)而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很多高校开始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选修或开放实验课程来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由于现行的理论或实验教材,作者从编写到出版,需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在不断升级,性能日益提高,带来了计算机新技术、新产品与相对滞后的教材内容相矛盾,要使学生能跟上硬件发展的步伐,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要使实验内容跟上市场计算机硬件的变化,学生能产生该门课程兴趣,对该课程的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学生学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用所学知识选购和组装计算机,具备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基本技能,常用软件的使用,局域网的搭建。 该课程的特点:(1)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包括计算机组成部件、硬件安装、硬件测试、系统bios设置、优化、硬盘的分区规划、软件安装、局域网的建设、计算机日常维护。(2)知识更新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知识、新产品不断出现,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实验)内容才能满足学生了解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3)课程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要达到学习的效果和课程的目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 3 实验内容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要求内容新、更新快,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该门课程一般总学时32,占2 个学分,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摒弃过去的先讲后练,甚至是只讲不练,在充分利用实验室计算机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取边讲边练,或者是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学时安排上,我们是理论为12学时,实验为20学时,基本内容大致分为6个独立的项目,现分别说明。 实验1.认识硬件(4学时)。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的主要硬件(主板、内存、cpu、硬件、光驱、显示卡、显示器)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网上计算机硬件价格、性能的查询;结合市场调研,要求学生写出计算机硬件的调研报告[3],在某个价位的配置清单等手段,使学生从感性上对计算机组装产生兴趣。 实验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4学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进行拆装的成本较高,破坏性较大,为此,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利用现有实验室原有资源,例如我们采用03年购买的清华同方机型进行拆装,要求明确目标、拆装顺序、拆装过程中的注意点(曾经有学生拆硬盘上的螺丝);在此熟练的基础上,给予指导,我们准备了15套目前较流行的计算机产品组装,进行分组实验,经过教师检查,方可上电。使得学生既掌握了计算机组装的步骤,又能接触到新产品,不至于用到的都是过时产品。 实验3.常见故障的分析与判别(2学时)。由于现行的计算机维修,主要是板卡级的,替代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本次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实验2中的常见的一些故障能进行分析、判断,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能独立排错,以便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4.系统的安装(xp和windows 2000 server)(4学时)。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系统分区、硬盘格式化、bios的设置、系统的安装、网线的制作方法,利用h3c的交换机组建一局域网。 实验5.有关系统相关软件的使用(4学时)。该实验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涉及软件的下?和使用。 (1) 系统的备份(ghost的使用)。 (2) 系统的优化(windows 优化大师的使用和注册表的了解)。 (3) 系统的测试(sisoft sandra的使用)。 (4) 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瑞星、金山毒霸、卡巴斯基) 实验6.多媒体软件的安装与使用(2学时)。内容涉及 (1) 图像处理软件 (2) 声音 (3) 播放器的安装与使用(豪杰、real play、暴风影音)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7+3模式,即理论占70%,实验占30%;我们采取的方式是3+7模式,即理论占30%,实验占70%。理论考核为辅、动手操作为主。笔试考核为辅、实践操作比重高于笔试,各单项实验项目独立计分。这不仅使学生在考核上把风险分散到各个实验项目中去,也不必担心考试通不过,再次重修,真正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验的考核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 (1) 分组讨论(实验2) (2) 调研报告(实验1) (3) 实验报告书 宽松式的实验环境,学生在课内安排实验如不能及时完成的话,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由学生本人提出预约申请进行补做,达到规定的要求,分项目进行单独计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实践的练习,确实把按大纲规定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在轻松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项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5 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懂得计算机的软、硬件安装,常见的报错信息、检测方法,日常的维护和保养,“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势必将成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尤其对于民办本科的学生来说,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消除学生对该门课程由于理论考试不及格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快乐学习,体会实验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确实让这门课程变成大家想学又愿意学的一门课程,事实证明,通过本学期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考核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反映较好,收效甚大。 计算机实验论文: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通过对本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从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入手,以达到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目的。同时改变过去学生和老师都不太重视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和教学的不良倾向。 关键词:计算机 系统维护 实验教学 改革 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学术界有许多改革建议,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主要从我校教学实际出发,摸索一条改善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掌握本门课的学习技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本门课程的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针对传统模式下本门课程的不足,探索了三种较为有效的培养学生兴趣和增强其动手能力的方法,以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 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及不足 《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多做实验。因此《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我校,《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都是专业选修课,且课时十分有限,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不足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 重理论而轻实践 《计算机系统维护》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比较少,而在这较少的课时中,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却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还多,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还不足三分之一。这种严重失调的教学比例,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表现,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本课程的教学都是从计算机的内部结构讲起,讲授计算机的主要配件的性能和基本原理。然后对计算机主要部件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进而告诉学生如何排除故障。接着讲授操作系统的一些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一方面使用传统教材和知识更新都比较慢。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削弱,使一门原本非常生动活泼的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三)忽视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学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学校教学计划的指针通常是偏向专业重点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对于这类基础的选修课程,往往是任学生自由发展,学校不作硬性要求。事实上,学好了这门课程,对学生毕业就业和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大影响。故不能忽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教学改革的方法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指导思想的重视及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的总结,归纳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一) 学校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视和对教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 对于学校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教学等问题已经有许多教师加以研究过了,在此我们无需赘述[2],只着重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教师的教学能否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学校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学校首先应当从指导思想上树立起重视专业选修课程的实践课程观点。在教学计划上,当理论课时与实践课的课时相冲突时,应重实践。而且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即:上理论课的教师必须上该门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而且必须要精通,否则难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方法 这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所在,具体可归纳为三种方法: 方法之一:加强对硬件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的新标准)的讲授 教师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市场上最新硬件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对计算机硬件维护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学好、用好计算机,维护好计算机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感受新的计算机硬件的特性,感受新知识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局限于实验项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中眼、手、脑并用,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实验,教师掌控全局,最后由老师集中分析讲解学习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使学生每次实验都能学到新东西,在紧张有序的实验课中完成实验项目所要求的任务,切实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所获,有所得。 方法之二:借鉴项目教学法 受许建豪先生“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教学改革探索”[1]一文的启发,试用其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具体的做法是:1、课程教学开始前,拟定项目教学计划时的工作。2、将该课程分为三大项目板块, 采用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机房计算机系统维护; (a)利用计算机网络调查当前计算机主要配件的品牌、价格、性能等,每组学生在任务完成时需根据自己的调查,为实验室配置一台满足计算机教学需要、价格在4000元左右的电脑。 (b)独立对计算机整机进行拆装; (c)利用fdisk与pq进行硬盘分区; (d)bios的设置; (e)操作系统安装及优化; (f)装机必备工具软件的使用; (g)网线制作与网络连接以及局域网设置。 (2)计算机软硬件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a硬盘数据的恢复; (b)恢复恶意代码对注册表的损坏;注册表备份及还原。 (c)操作系统的备份及还原; (d)机房大量电脑操作系统的还原; (e)计算机维护及监测软件使用; (f)主板故障处理(利用检测卡分析、排除主板故障)。 (3)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a)打印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b)刻录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c)扫描仪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d)数码设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应用。 方法之三:搭建虚拟计算机实验平台进行计算机软件类实验 虚拟机是一个想象(逻辑)的计算机,是利用软件方法在实体(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与物理计算机功能完全一样的逻辑计算机。由于虚拟机的功能与物理机功能完全一致,在虚拟机上做《计算机系统维护》的软件类实验是完全可行的,并且不会破坏原物理机的系统环境[3]。 1、 虚拟机的安装程序 课题组使用的虚拟机软件版本为vmware 4.5.2,该软件是vmware公司为x86平台计算机开发的。 (1) 虚拟机软件安装进入win2000(xp)界面后,打开虚拟机的文件夹,点击安装图标后,开始安装,安装过程中,通过提示点击相应按钮,完成虚拟机软件的安装。 (2) 虚拟机创建点击桌面vmware(虚拟机)快捷方式后,选择新建虚拟机(new virtual machine),点击“下一步”,进入新建虚拟机向导,在创建向导的提示下,完成虚拟机的创建。 2、 学生实验程序 学生做实验时,根据实验项目首先创建相应的操作系统虚拟机,如做硬盘分区、高级格式化实验,首先创建dos操作系统或者windows 98操作系统虚拟机后再进行实验。 三、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收获 本课题组在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如下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用虚拟机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软件类实验项目优势明显 首先, 经济实惠,节约教学成本 由于虚拟机实验平台是共享“软件实验室”的硬件资源,这就大大地减少了“维护维修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因为要在“维护维修实验室完成”这些实验,则“维护维修实验室”要配置约30oo一5000元/台的物理计算机2o台及相应的配套设备~hhub等才能达到实验要求,其经费投入大约在8—12万元人民币之间。而采用虚拟机方式,则节约了这部分经费的开支[4]。 其次,实用性强,易维护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验过程顺利及效率高。由于虚拟机实验平台是建立在高性能物理计算机上,实验过程中极少出现硬件类故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此外,由于物理机的性能佳,使实验进程加快,学生能在一次实验中对相应实验进行多次验证而提高熟练程度。二是减少了硬件的维护维修。由于共享了其他实验室的硬件资源,“维护维修实验室”就仅存在微机组装及硬件维护维修两项实验,这两项实验对硬件要求不高,也不存在过多的维护维修。若出现了故障,上实验课的教师就能带领学生予以排除,而不必设置专职岗位。对于软件实验室,由于虚拟机是软件方式,因此也不会增大该实验室的硬件维修工作量。 再次,是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指导学生,还可以为各类计算机公司提供相关咨询,体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建立若干教学实践的基地,收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带着项目问题进行市场调查,使学生能对当今计算机的发展状况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市场实际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教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效果较好。此外,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兼顾和结合训练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等多种职业能力。 其次,实验室实验项目的科学化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好奇心,而迫不急待地进入实验环节的学习。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有限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同时为其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技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三)改进《计算机系统维护》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及时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兴趣指导下,主动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5]。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近两年认真负责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终于在理论课程《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实验教学环节找到了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和本校教师教学的新方法,那就是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要新颖化,教学理念要具有前瞻性,教学态度要端正,掌握过硬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最终是要与市场接轨,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市场变化来教育学生[6]。而学生则更多是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力争在短暂的学校课程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维修的实践经验,为自己毕业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机实验论文:论析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中的DHCP实验教学设计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实验教学设计;dhcp 论文摘要:为了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中熟练掌握dhcp服务的配置技术.提出在dhcp实验教学q-强调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并在验证性和设计性两类实验中分别采用传递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表明,使用该教学设计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0引言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e protocol , dhcp)是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一种,它能够解决网络中ip地址分配的问题,对网络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如今拥有多台电脑的家庭或单位在共享接人internet时,大多使用dhcp服务进行ip地址的自动分配,以尽量减少手工设置ip地址带来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熟练掌握该技术的运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需要掌握太多理论知识的特点,我们在教授了必备的dhcp基本概念后,主要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掌握该技术。实验教学中将dhcp实验分为验证性和设计性两类,并且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使用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dhcp实验教学内容 由于dhcp服务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来实现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信息的动态分配,所以只有掌握了客户机和服务器两部分的配置技术才能构建一个可用的dhcp服务网络。另外,若要考虑网络结构、容错以及平衡dhcp服务器负担等因素,则还要掌握复杂网络中的dhcp配置技术。因此,dhcp实验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1 dhcp客户机的设置 该实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一台计算机配置成dhcp客户机,使其能够自动的获取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应特别指出让学生注意的是,dhcp客户机的配置方式是固定不变的,适合在任何提供了dhcp服务的网络中使用。 1.2单dhcp服务器设置 单dhcp服务器,是指一个网络中只有一台dhcp服务器在工作,这是最简单的dhcp服务方式。该实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dhcp软件,并设定可以分配的ip地址、保留ip地址、租约等信息,使其成为dhcp服务器。 1.3多dhcp服务器设置 多dhcp服务器,是指一个网络中有多台dhcp服务器在工作,不仅实现ip地址的自动分配,还实现了容错、平衡负担等功能。在该服务方式中,服务器的大部分配置跟单dhcp服务器方式中的相同,其关键的地方是如何让多个服务器协调工作。该实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配置多台服务器的作用域和排除地址,使它们能够互不干扰的执行各自的分配任务。 1.4多宿主dhcp服务器设置 多宿主dhcp服务器,是指在安装了多个网络适配器、并连接多个网络的计算机上实现dhcp服务。该实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设置一台dhcp服务器的超级作用域,使其能够为多个相连网络中的dhcp客户机服务。 1.5跨网段的dhcp中继设呈 对于有多个子网的复杂网络,往往采用在一个子网中配置一台或两台dhcp服务器为整个网络提供服务的方式来节省经费。使用这样的服务方式时,如果dhcp服务器和dhcp客户机不在同一个子网,则需要dhcp中继来充当,完成ip地址的分配。该实验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路由器或子网中的一台计算机设置为dhcp中继。 2 d日cp实验教学设计 dhcp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dhcp必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做实验来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最终能够独立配置dhcp服务,解决该服务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并杜绝出现以往实验教学中的不良现象,例如学生做实验时不积极思考、对实验内容一知半解、实验报告潦草等,我们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该方案把dhcp实验教学内容分为验证性和设计性两类,强调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实验教学。 2.1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验证性实验包括dhcp客户机的设置、单dhcp服务器设置、多dhcp服务器设置3个教学内容,主要采取文献[3]提出的传递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传递式教学法强调了学生的主导作用,不但要求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还让其参与“教”的活动,通过“学”和“教”的结合来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传递式教学法的原理以及实验内容的性质,我们让学生分批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配置操作。设有60人的物理教育专业班级,每次实验时按学号分为3批,并严格按照如下表1的安排进行实验。 根据表1的安排,对于每个新的实验内容教师只需指导参加第一批实验的学生,第二、第三批的学生做实验时分别由前一批已经完成实验的学生负责指导。为了保证验证性实验的顺利进行,并达到实验教学目的,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求实验指导老师实验前要确保实验设备齐全,并亲自做一遍所开设的实验,以能够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实验预习。并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通过提问实验基本原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测,发现没预习的学生不准许其参加实验; (3)要求学生做实验时要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另外,要求做实验的学生要认真、独立思考并注意总结,进行指导的学生要负责、耐心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4)进行第一批实验时,指导教师要认真讲解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指导工作。进行第二、第三批实验时,指导教师虽然没有主要的指导责任,但其不能离开实验室,以便解决指导的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并且还要求老师不时的进行巡视,认真观察学生进行实验,以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5)要求学生实验结束后按要求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另外,要求教师课后立即批改实验报告,如发现问题应在进行下一批实验时指出,让在场的前一批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得到及时纠正,以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造成对另一批同学的误导。 2.2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设计性实验包括多宿主dhcp服务器设置和跨网段的dhcp中继设置两个教学内容。这两个内容虽然是较为复杂的dhcp服务配置技术,但跟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将它们作为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dhcp的基础配置技术后,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独立解决新的问题。对于设计性实验可采取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使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参与实验。另外,为了保证设计性实验的顺利进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教师给学生分配实验任务,并要求其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 (2)要求教师在实验指导书中只写明实验目的、要求和所用的设备清单,提供完成实验所需的相关资料。而学生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 (3)要求相关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的安排时间进行实验; (4)要求学生做实验时要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要认真、独立思考并注意总结,可以互相讨论、帮助,但严禁抄袭其它小组的实验方案、方法和步骤; (5)要求学生实验结束后按要求完成、上交实验报告。另外,要求教师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并对其做详细的评讲,还要给出最优的实验方案、方法、步骤供学生学习。 3 dhcp实验教学效果 在2006到2007学年的第二学期,我们对物理教育和数学教育专业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试验,结果都表明使用该教学设计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因为在做验证性实验前存在被抽测的可能性,所以学生都非常认真的进行实验预习,真正做到在对实验原理、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做实验。并且,学生除了完成实验之外还有指导同学的任务,就迫使学生必须要弄懂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另外,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断增多,让学生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作用。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教学效果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造就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些效果也为设计性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设计性实验采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在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测试等方法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对实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4结语 学期结束后,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学生对dhcp配置技术的掌握比其他实验内容的要好,这表明dhcp实验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准备将该教学设计扩展到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的其他实验教学中使用。但同时也发现设计性实验教学还存在问题,特别是实验室开放使用后的管理还达不到要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要解决当前发现的问题,尽量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并积极进行推广,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实验论文:基于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语言课实验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研究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是一种基于局域网的网络考试系统,在传统的计算机考试中,测试考生的程序设计和程序调试的能力的级别应该是二级考试部分和三级考试部分。计算机语言实验考试在当前的考试系统中被列为正规的考试系统,它是通过对局域网环境开发而进行的网络考试系统,在考试准备前,系统的登录界面及考试进程将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保持高度一致。 一、计算机考试系统在网络环境作用下对考试系统研究和开发 由于计算机考试系统在网络环境作用下,依照对考试需求的分析、考试概要的设计、以及详细的编码设计,从而使测试的步骤有条不紊,变得更加简洁方便,因此它的功劳不可忽视。目前,本论文研究的计算机语言实验考试系统已经基本开发完成,主要支持c语言和vb的上机编程考试。为了解决计算机语言课的“机试"考试的问题,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为参照,在局域网环境下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语言课实验考试系统。 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语言课实验考试系统研究的需求 (一)在一般的传统的考试中,考试的大多形式是以笔试为主,很少用到计算机答题。但随着计算机语言课实验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多的考试机构开始对计算机这种先进的“机试”有了很大的重视。以往大多数的考试系统主要针对的是“笔试”的考试问题,而如今在网络系统作用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出现的计算机网络语言课实验考试系统,主要针对的问题是“机试”考试部分。 (二)计算机语言课程序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机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合理的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地记录下来,形成一个从“笔试"到“机试’’的过渡。计算机语言课实验考试系统。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网络信息资源,在考试系统的允许情况下,学生可以在真实和安全的计算机语言环境中,进行编辑设计、翻译流程、接连系统等,顺利的进行程序的运行,该程序的调试过程,需要在及其高度的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的计算机语言流程中进行,考试系统的评分标准完全是由计算机本身自动生成。例如:考生在做考试题的过程中,填空题、填空题、修改题、以及简答题的评分都是系统自动完成的,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合理、高效。一般的计算机系统的机试与书面额笔试基本相同,题型也是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改错题、以及简答题为主,学生如果想在考试系统所提供的界面顺利的去完成考试,在不做潜规则的情况下,必须提高计算机水平。 (三)在网络环境下,一般的选择题指的是在几个指定的选项中选择其中进行单选或者多选;填空题的形势较为简单,主要在于界面,在界面规定的文本框的范围内,输入一些文字或者数字,这种系统类型的程序设计题,答案大部分以简单的容易的文本输入为主,在考试中不可进行其他语言程序的变动;判断题,顾名思义,答案只有两种,对与错的判断,答题时有选择题演变来的,简单易答。改错题的类型很多,有的是对句子的更改,有的是对某个词的更改,回答起来相对有些难度;简答题在计算机语言课实验考试系统考试中挑战性较大,这不仅需要较快的打字速度,还要有清晰地答题思路。从目前形势来看,对文本框的编辑,程序的设计一般坚持准确度第一、速度第二的原则,所以,对程序设计的有相关数据都要特殊考虑,以为考试程序的运行结果进行准确评分。此程序设计,在很大的程度上有灵活性,有利于打开学生的个人思维空间。 三、现阶段的在网络考试系统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近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普及到全国各个省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已由以往的“单机”考试系统逐步发展成为局域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考试系统。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大体通过系统的二级编程子系统来完成,方便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编程环境下进行运转、接连、编辑、翻译等,计算机语言系统能够较为真实和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测试情况。 (一)传统题型单一化:在传统考试中,一般的笔试是以纸质类型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判断题,改错题为辅的原则,选择题大体的选择范围是a、b、c、d四项,个别是a、b、c三个选项,填空题答案几乎也是简单的文字填空或者数字填写。 (二)网络系统运用困难化:有些网络系统由于运行较慢,操作起来困难,自动评分或者评分程序不能准确无误的统计出来,存在不合理性。 (三)计算机程序设计编程复杂,极易受网络强弱的影响,以至于考试系统在某些工作中的运用较少,原因就是部分计算机设计思路、需要的程序、以及评分标准根本不能达到个别单位的要求,因此在使用计算机系统考试评分时,必须参考传统的标准考试评分程序,这样才能满足各个单位的需要。由此可(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4页)见,由于众多的考试系统使用的通畅度不高,因此评分能力和评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有局限性,特别是在计算机语言实验考试中,不能调用编程环境,对计算机语言考试的影响很大。 四、计算机语言课实验考试系统开发和研究的意义 (一)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编程知识情况,为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提供了方便。为更新部分教师教学的设计和计划,做了更好的教学服务;(二)由于教师工作量较大,对学生的考试进行手动评分较辛苦,如果运用计算机语言课考试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评分,可以把教师从繁重批阅试卷工作中挣脱出来;(三)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的资出,节约时间,节约教学资源;最后,计算机语言考试系统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 五、总结 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基于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语言实验考试系统的开发工作基本完成。计算机语言实验考试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与其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和获得效益的同时,倒不如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本系统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效果非常良好。在internet不断迅速发展的今天,本人将继续保持对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语言课实验考试系统研究,将语言实验考试系统进一步设计成实用的b/s模式或其他模式,为广大计算机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方便。 计算机实验论文:关于计算机类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探索 [论文关键词]实验室 实验室开放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在传统实验室管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将现实实验室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处理,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开放型管理,其重要意义是使得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 一、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宗旨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宗旨是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下,为实验教与学提供最优化的实验教学资源,为实验教师提供简便有效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与实验发生最方便简捷的沟通,为学生提供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优化的实验环境与资源,使学生在真正的实验环境中利用最少的时间,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创造性、开放性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实验教学管理模块,包括实验学习资源管理,实验报告管理,课表管理等;学生学习模块,包括仿真实验、项目案例库等;实验室管理模块,包括基本信息、在线排课、课表查询、实验室开放管理、实验室使用情况统计等。 (一)实验教学管理模块 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实验报告的提交、批阅、反馈,则成了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尤其对于许多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大量的代码量、流程设计图等已使得纸质版报告不能适应。实验报告电子化,将报告填写、提交、批阅、反馈、统计等工作搬到了网络上,将大大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在实验教学管理模块中,教师可提前实验课、实验学习资源、布置实验项目。学生在实验前需要预习实验,下载实验资源,并在线编写预习报告;在实验结束后,提交电子实验报告。教师可灵活掌握时间对学生实验报告进行批阅,直接给出成绩和评语,而不必担心未批完实验报告而影响学生做下一次实验的预习。这样,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实验反馈结果,节约了教师、学生的时间,加快了交流反馈过程,避免了因提交滞后带来的麻烦,缩短了指导教师的批阅和下发周期。 (二)学生学习模块 网络仿真实验有着随时随地开展的优势,并有效避免了硬件设备的大量投资,节省在教学中投入的资金。对于“网络安全”、“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sql语言”等计算机类课程都比较适合制作成b/s结构下的实验。同时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个人计算机大量普及,也有利于开展仿真实验教学。 仿真实验系统具有以下特点:集成了flash的插件技术,应用flash内置的actionscript脚本语言,控制元件,使flash表现出强大的交互功能;学生登陆系统后,即远程连接实验服务器开展实验,系统会将实验现象和结果实时、动态地反馈给学生。 (三)实验室管理模块 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实施了实验室开放。推动实验室开放的前提就是实验室信息的公开化,当教师、学生了解了该实验室的设备、软件、开设实验项目等内容后,就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入某个实验室。另外,额定的实验学时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时间不够、或缺少深入研究的机会,而实验设备和时间资源又是有限的,为提高利用率,同时满足学生对实验实践的渴望,有必要推进自主型开放。这样就需要对院内各部门、教师和学生公布实验室基本信息。 在实验室管理模块实现了基本信息、在线排课、课表查询、开放实验室管理、实验室使用情况统计、参数设置等功能。在实验室信息化平台首页上,即公布了各个实验室的负责教师名字及联系方式;在教师和学生登录进平台后,能够方便地查询各实验室的课表信息;在线排课能自动判断预约、排课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做出提示;开放实验室管理提供了预约、预约审核功能,并方便师生查询所需实验室的状况,自主决定时间、地点,联系实验室负责教师后即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三、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1.改变了传统实验室繁杂的管理方法,引进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实验室达到了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对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统一管理实验室资源,包括设备、时间、人力,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3.建成实验项目库后,为师生教与学提供了便利,实现了实验资源的共享。 四、总结 实验室实施信息化管理后,从学生来看,更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的、人性化的实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从实验教师来看,实验室是集实验教学、实验教务管理、实验室资料管理、实验室开放管理为一体的管理系统。同时,提高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规范了基本工作流程,减轻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加快了实验室开放进程。在该平台的支持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创新和改革工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的记载使师生能够更加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
电子专业论文:论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 [摘 要] 电子商务专业在国内开办以来,专业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该专业的特色以及优势还不显明,课程体系也不尽公道,影响了专业的进1步发展。本文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以及改革提出观点以及建议。 [症结词] 电子商务;学科建设;教学体系 1、引 言 电子商务引起的变革几近触及人类经济糊口的所有方面、所有层次,而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都有本身的特殊性,请求电子商务人材拥有不同的知识以及能力结构,电子商务人材拥有多方面、多层次以及多元化特性。在兴办电子商务专业的早期,就应当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人材培育目标定位必定要准确,要凸起人材培育特色,把培育拥有较强的立异能力的电子商务利用人材作为目标,依靠于师资气力雄厚或者者试验前提先进等综合优势,在扭转传统办学指点思想以及人材培育模式方面探索出1些值患上总结的时常以及做法。 2、发展历史以及现状 电子商务是1门集信息技术、管理以及商务技术于1体的交叉学科。1般来讲,交叉学科老是通过若干不同的传统领域的互相作用、互相联络在衔接处发生的。计算机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属于传统的工科领域,而经济管理在我国则属于文科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终究目的是为人类的出产、糊口以及文明进步服务,二0世纪四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自然要广泛地利用到经济管理以及商务流动中来。在经济管理中尤其是商务流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发生了电子商务这1新兴的交叉学科。 在美国,各大有名院校的计算机学院都开设了电子商务钻研方向、专题,联合计算机方面以及管理类的师资气力共同主办课程。其中美国有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在一九九八年,!由工业管理钻研院以及计算机学院联合创立了电子商务学院,一九九九年宣告设立世界上第1个电子商务硕士学位(Master of E-Comerce)。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起步于二00一年,当时有一三所高校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首批开办电子商务专业。从起步到二00二年,有一一0多所高校申报电子商务专业,批准八三所,并成立了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聘用了经济、管理、计算机、法律方面的高档参谋。美国患上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商务钻研中心Whinsion教授以及纽约IBM WATSON电子商务钻研中心主任JEN-YAO CHUNG钻研员被聘为高档参谋。到二00三年,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等院校到达了一八一所,目前,我国已经有二七五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逐渐构成了电子商务的教学以及科研气力。不管是在国际,仍是国内,电子商务专业的兴起以及快速发展已经是1个客观事实。这表明社会对于电子商务方面人材是迫切需要的。可以预感,跟着全世界信息化建设热潮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类需要还会不断增长,其前景是无比广阔的。 3、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关联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延伸以及发展,而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以及条件。也就是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是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内部与外部信息系统的结合才形成现代企业完全的信息系统。可见,电子商务专业以及管理学中管理科学与工程1级学科下的2级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培育目标上是相通的,这是两个相互补充、互为因果的专业。咱们应钻研这两个专业的内在联络,以深入揭露它们的相通性、互补性以及同享性,依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加速发展电子商务专业,应用电子商务专业增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 4、培育目标 学科建设的动身点是社会的需求。当经济与社会发展到1个新阶段时,对于于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知识结构就会提出新的请求。显然,讨论电子商务专业也应该由此动身。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利用是现今时期的特色。对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利用来讲,需要下列几方面的人材:信息技术人员、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信息系统的管理保护运行人员、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信息系统集成人员、有关上述各项的教学与钻研人员。 传统的自动化、无线电、通讯等工科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新专业,对于于知足上述信息技术类请求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于其他各类需求,单纯从工科专业中引伸出来其实不公道。因而这里触及利用领域的大量知识与特征,利用领域的业务请求既是信息技术利用的目的,又是利用系统是不是胜利的标志。而各领域的特色又相去甚远,笼统地用“计算机利用”加以概括,是难以界定其学科培育目标与学科内容的。在“计算机利用”的名称之下,培育目标仍为计算机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仍以计算机为核心,而管理以及商务方面的知识,则始终处于附属的地位。 另外一方面,因为传统的经济学或者管理学各专业在文科规模内,不管是师资、生源,仍是技术手腕都很难适应大幅度加强技术能力培育的请求。 因而,依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设立以在商务领域利用信息技术为目标的,属于管理学门类的电子商务专业是10分首要的,10几年来,电子商务专业迅速发展,也证明了这类需要的迫切性以及现实性。 5、专业定位 明确专业定位是提高该专业建设的首要1步,新专业其实不是原有专业的简单糅合。咱们最佳的选择,就是整合,即对于电子商务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出1套精当适当的教育施行方案,以此来培育具备扎实的电子商务基础知识、视线开阔、富有创造性、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宽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材。 各高校应当在统1的基础上规范该专业的建设。尽管目前专业名称相同,但实质上专业设置重点不同,培育出来的学生 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差别很大,就业方向也不同。电子商务专业自身就是信息技术以及管理科学所形成的跨学科领域的专业,强调的是IT与管理系统的互动结合以及边沿学科知识模块的复合。因而,全国各高校应当在统1的基础上规范该专业建设,培育出既精晓IT技术又懂商务知识的复合性人材。 6、专业建设的原则 建设1个新专业,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的努力。正确的方向与原则是专业健康发展的症结。下列几点原则是相当首要的: (一)坚持以社会需求为驱动气力。作为1个利用型的专业,必需紧密与社会实践相联络,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法子上都要体现这1基本原则。 (二)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这些年来,许多问题的呈现恰是因为这方面工作不利,构成所谓的“拼盘式”的教学方案。必定要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起教学大纲、教材、软件、试验指点相配套的骨干课程体系。 (三)加强实践环节,培育掌握先进技术的拥有现代商务知识以及技能的电子商务人材。必需通过课程内、外各种渠道,教育与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有步骤地逐渐推动专业建设,因为师资、装备等缘由,专业建设必需分步骤地逐渐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7、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内容改革 构筑集试验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为1体的电子商务人材培育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要体现出“基础 核心 特点”的特色;创造出1种强调综合素质,凸起立异意识与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培育的拥有不断自优化功能的试验教学体系;树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情势来锻炼学生的调和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于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电子商务教学体系建设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以及能力三个方面,树立1切为了学生,合适专业培育目标请求的教学新体系。新体系从机制上能够充沛尊敬学生的兴致以及特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踊跃性,促使学生自我束缚、自我鼓励、勇于竞争、主动学习、不断进步,培育良好的学风。 电子商务教学体系如图一所示: 缭绕上述的教学体系,采用1些教学法子改革的措施,以增进教学水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教学法子改革措施包含: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水平教材;优化教育技术手腕,建设1个包括各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库,并应用教学交换网站以及学生构成教学互动;推动课堂教学法子以及试验课改革,激励启迪式以及案例式教学、自主性学习以及钻研性学习的新模式,提倡学生的实践、立异流动;树立导师轨制,由导师指点在电子商务方向上有优势以及专长的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立异流动;树立专业论坛,为学生提供本专业最新的前沿动态;完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引进鼓励机制。 配合电子商务人材立异能力的培育,建设电子商务专业试验室并努力建设成为1个展现学生特长的立异试验平台。树立新的试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树立学生立异项目与专用机管理轨制,履行开放式试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科技立异流动,如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充沛注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试验教学内容中和试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流动的结合、延伸,履行开放式试验教学;统1计划电子商务专业试验课程,制定各试验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了适应时期发展请求,体现试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可以树立电子商务试验室的专业管理网站。 电子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近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工程素养作为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规格中的核心指标之一,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者的关注,尤其是地方性本科学校正在接受更加严峻的挑战,且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虽然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大打折扣,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本文结合当前实际,探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构建,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程素养的定义 众所周知,工程素质是工科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有比较扎实和比较宽广的技术学科基础;接受过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主任沈伯弘先生曾结合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内外着名高校的培养模式,明确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工程素质的基本涵义:是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初步的研发能力,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工程素养就是一个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严格有素的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及综合的工程能力。 二、学生工程素养薄弱的原因分析 1.对工程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人对其根本涵义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解,认为只是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而忽视了其核心的设计与创新内容,或把设计与创新和工程素质割裂开来,也没有包含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等内容。这就无法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2.工程素养培养模式较单一 现行的工科教育模式本身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主要是专业面过窄过细,在培养方式上,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教学的相对独立始终是一个通病,教学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尤其是实践环节,设计和创新成分少,只停留在实验教学的层面,且现有的校外实践过于形式化,起不到实际作用。 3.任课教师的工程素养不足 当前,高校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的知识结构多为理论知识,很少接受工程训练,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只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师很难说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工程概念,且对学术前沿较少涉及,无法激发学生的工程兴趣。 4.培养工程素养的工程氛围较淡 一方面,课堂授课内容多为理论教学,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参与面也不广;另一方面,学校的实验室并未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开放,更没有单独的学生创新实验室。 三、工程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1.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期待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高校可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为导向,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部陆续公布了两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然而,学校的师资队伍并不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人事部门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优先聘用有工程经历的优秀教师,鼓励企业专家参与高校教学任务,并创造条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工作;同时,改革工程型教师的评聘与考核制度,将对他们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 2.以加强教学改革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学校教务部门应主要从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教务部门引入“以科学方法论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包括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主修专业课,增加了“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等类似课程。一方面,在制订专业计划时给予统筹安排,将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列入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配套建设强化工程概念的新教材。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工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实践培养学生的工 程素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将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同时,向他们多传授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三个层次的拓展能力和素质训练计划进行:大学一、二年级强化基础;三年级培养专项技能与工程实践;四年级训练综合能力,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比重,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做探索。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3.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抓手,多渠道推进工程素养培养 “产学研”结合要求高校从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和多元的校企合作培养,教育部和行业部门都在积极促成此事。这一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多样化,合作可以全方位,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创教学实验室、共施培养过程、共督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提供各自的条件,互为补充,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如,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生产管理的真实氛围,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从事和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在学以致用中进步和成长。 4.以职业指导体系为主线,增强学生的工程思想、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由于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多数停留在职业规划理论的教学上。而建立一套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对于树立学生工程思想有重要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注重专业教育,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可覆盖的一些职业,将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这些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要求以及发展前景。如,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同时,告诉他们这些职业的工作内容,将来还有可能遇到的挑战等。对于大二学生,要根据专业要求及其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培养其职业素质。深入专业学习,探索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外部工程环境,营造一个工程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如,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司、新闻、着名人物等,同时,让学生了解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相关大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身其中。对于大三学生,提升专业素质,明确就业方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开展职业角色模拟演练等。对于大四学生,引导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把前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习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工程素养。 总而言之,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需要具备较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教务部门的统筹安排、社会工程企业单位的支持、学生的自觉配合和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 电子专业论文:浅析建筑行业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教育系统工程 空中乘务专业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本文从专业人才需求出发,经过岗位分析,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之后论述了建筑行业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表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引言 教职成[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明确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建设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人才市场需求,铸造建筑特色的专业品牌。作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值连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对楼宇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面向行业就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从而构建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出发,根据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 1.专业定位。在建筑行业,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技术性能尚处于开发改良阶段,调研表明毕业生主要去向在电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生产线产品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依据“工学结合”关于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的理念,针对这些专业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电路原理设计、控制编程、电子线路制作、调试、测试、文件编写等。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面向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应用第一线,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具有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筑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作为建筑行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我们采用“411”模式,即第1~4学期完成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各专项技能的训练,第5学期通过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证训练等综合课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理论前沿新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拓展,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构建虚拟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真实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维修、技术服务等能力逐步形成。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我们重点从改革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专业设置,结合往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反馈信息,以及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质量检测、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强PCB制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术工艺,因此结合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实际调研制订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针对电路分析、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编程与调试、测试测量等技能的教学,以及积累电子产品工艺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如电子产品表面贴装(SMT)工艺、PCB制板等内容。针对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软硬件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测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共26门专业课程,其中4门集中实训课,占总学时60%以上。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电子CAD、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单片机应用设计、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及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试训练、顶岗实习等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拓展方面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VB程序设计、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等课程。在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形成能力,掌握知识。例如在《单片机应用设计》课程中从开发仿真到模仿真实产品项目开发,在电子产品开发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单片机开发、测试工具设备、加工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开发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为学生分配角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为满足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配置专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和电子材料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主要承担表面贴装(SMT)加工工艺实训、PCB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和电子线路应用实训。配备的设备有:数控电路板雕 刻机、热转印线路板制作机、腐蚀机、沉铜器、手动焊锡膏丝印机、真空吸笔、再流焊机、放大镜和热风拆焊台等加工与返修设备。通过实践培养PCB板制作、SMT贴装等工艺技能,另外可满足教科研和学生课外兴趣制作项目中的电路板加工。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承担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配备有计算机、单片机和FPGA实验箱、仿真软件(Proteus),可使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测控应用电路设计和编程在计算机仿真软件环境中得以验证,从而加速产品开发和节省材料成本。同时可支撑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电子CAD、单片机应用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等课程。另外该实训室是教学科研项目设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课外兴趣制作的主要平台。电子材料室主要支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储备电子元件材料,库存系列阻值的电阻、电容、二三极管、IC芯片、及各种接插件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特色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艺设计管理经验的积累为目的,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注重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搭建通向企业职场的桥梁。 3.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保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素质的养成。因而我们注重教学团队在知识结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教科研等方面的进修、培训、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专业定位,合理地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构建了适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通过率达到96.61%,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2011两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电子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频实验的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本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高频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频实验教学应采用的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现代电子线路设计的需要。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 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 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丰富,应用广泛。该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其主要内容包括:高频电路的基本知识、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和解调、环形混频器等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教学现状与需求分析 当前大部分“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仍然沿用较为经典的内容。例如。在功率放大器章节中,动态负载线和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依然是其核心内容,而在目前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中,由于c类放大器具有非线性特性,所以应用较少,D类和E类放大器已经成为当前设计应用的主流;当前教学中,调制与解调主要以模拟调制(AM/FM,PM)方式强调,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概念,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 “数字调制”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大纲中有待加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渐渐成为当今的主题。因此。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中的创新也变得极为重要。这就需要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充分与实际相链接,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如:开展电子设计大赛等相关的活动,不仅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充分的调动了大家对于实验的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1.2 实验设备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限,试验室的设备损坏的程度比较严重,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问题成为关键。 其次,再进行高频实验中,试验设备很容易受到干扰,如何解决设备的干扰问题也尤为重要。 最后,就是实验设备的选择问题。现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中采用的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将高频实验所需的直流电源、频率计、低频信号源和高频信号源设计成一个公共平台。而且,这种整机实验如果某部分电路或元件被损坏,实验员检修很困难,模块不宜更换,且很难配置。因此,实验器材的选择也要予以考虑。 1.3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从事高频实验教学工作来看,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自身也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害怕接触实验仪器。可能出于实验设备昂贵的原因,学生都不敢随便动用设备上的任何一个旋钮或开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造成;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对实验的重视和兴趣成为关键问题。 (二) 高频电子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就其浅谈一下对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2.1 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 首先,针对设备的老旧及维修问题,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可以维修的器件进行维修,破损严重或不可维修的设备再进行更新;在设备的选择上,除了配置的实验箱外,应当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及辅助工具。 本校在设备的维护上有专职的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在课程的安排上。将数电、模电、信号与系统等基础理论课程,放在高频课程之前,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的渗透和吸收。而且,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外部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以及一些辅助工具。避免了设备的单一化,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次,对一些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作为专业课实验,应结合电子线路基础课程,通过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更加熟练的掌握电路的连接,及一些基本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师的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 2.2 高频实验教学的手段 针对实验教学的方法以及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总结出如下的教学手段: (1)制定实验室设备维护手册,放置于实验台上。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发现设备有损坏的现象,就在手册中进行填写,这样既有助于维护人员的工作,又可以达到及时维修的目的; (2)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在实验时,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按步进行操作。并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及予以分析;在实验后,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 (3)将实验的课时与理论课的课时中分离出来,实验室在休息日全天开放,学生可以进行实验的复习或者自主设计电路; (4)为了维护设备的清洁。应制定好实验室的值日计划,定期打扫实验室,保持室内清洁。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应当佩戴鞋套。 (5)加强考试的力度。在实验考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做的实验,自己设计一个电路,实现相应的功能。 (6)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于部分信心不足的学生,老师的帮助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合理的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信心,又能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电子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法研究 1.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8年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自开设以来学校非常重视该专业的建设,十几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电子信息行业急需的人才。2012年6月,经市级专家组对本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该专业被入选校级“卓越工程师”试点培育计划。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具备信号检测、信号传输、信息处理、电子系统工程等专业理论知识及检测与仪表、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最终具备“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为国家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模块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可持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学院按照“综合化、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的原则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要求突出专业定位与特色,形成以“信息流”——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最终通过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类型课程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模块整合,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在教学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课程组成,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还有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支撑,加深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专业教师课程组负责,同时邀请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参与讨论制定教学方案与内容,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取舍衔接与整合,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中,通过校企合作与工程教育完成人才培养。其中本专业课程体系中“EDA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虚拟仪器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是本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 3.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 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须与相关企业更紧密结合,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所推广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相关专业中,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相关方向,只有紧跟最新的工程技术发展,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高校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应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以工程项目驱动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将教师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实践环节或课外科技活动中完成教师所承担的实际项目,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4.结语 与国内着名高校相比,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历史相对较短,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因此还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由我系教师申报的天津市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获得立项资助。凭着“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契机,同时借鉴国内外着名高校的办学经验,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条件,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坚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等,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而努力。 电子专业论文: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谈 [摘要] 本文分析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现状,结合新的职业教学思想,探讨搞好实训教学的新方法。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实训教学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近几年出现的新专业,由于近年来其发展迅猛,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广泛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毕业生达20多万人,但近年来该专业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是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不到位所造成,现就该专业实训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电子商务专业缺乏系统的专业实训 近年来,各高校都加大实训教学力度,但这些实训多数是以课程为内容的实训。如学习图象制作课程后,就进行以图象和广告制作为内容的专业实训。学完网络营销,就进行市场调查为内容的专业实训。这些实训虽然能让学生掌握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相关的技术,但由于是以课程为中心组织实训,这种实训将某一岗位所需技能分割来进行,缺乏合成,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学完后,总体感觉商务和技术是两张皮,各种技术之间缺乏联系,不明白各种技术应把握的程度。笔者认为应以项目为中心组织专业实训,如网页规划课程应将网页设计技术和市场营销结合起来,让学生就网站建设规划方案着手进行系统实训,学生既要结合专业写网站规划书、建设方案,并且还要根据规划书、方案自已动手建设网站。 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缺少必要检测方法和手段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训教学由教师根据学生作品进行评定,这种由自己指导又由自己评定学生成绩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给实训教学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使学生认为实训课程容易的感觉。实训作品评价标准是否科学,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这方面几乎没有统一规范可行,不利于各学校专业实训教学评价,无法保证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怎样的技术从而使该专业毕业生良隽不齐,有的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而有些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不适应就业市场,就业率低。我认为,目前应结合专业教学改革传统的考试和检测学生成绩的方法,不仅要变知识性考试为作品或毕业设计评定,同时,要加快建设作品和毕业设计评定体系建设,不能让教师既当教练又当栽判。在传统教学测试中,我们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随着考试方式改革,新的考试方式运行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解快这个问题,就不能促进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就不能真正做好实训教学工作,就不能按能力培养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三、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刚性不利实训教学开展 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基础上的,以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为教学目的,而在当今,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要适应现代的就业形势,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来培养学生,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教室,实验室。教学活动可以在车间、在商场。教学活动组织不能由教务处用计划、课表的行政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检查,也不是象查堂一样机械,教学计划也不能是刚性的。因为每位学生学习的能力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我们现在教学现状是理论教学在教室,老师在哪里布道式地讲授,学生在下边东倒西歪。学校、教师还要考勤。就是要把学生整天限定在教室里。实训教学就是上实验室。学生实验的内容是教师先规划好,学生依样画瓢。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变成能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违背按职业岗位要求的环境来进行教学。不按职业岗位的流程进行教学。教学活动应该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该在教室就在教室进行,该在实验室就在实验室进行,教学活动适合在车间,我们就临时在车间进行,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学生学得快,掌握得牢,能够形成职业能力。而我们现在实训教学搞得好的学校,也是在教学过程外,按排学生在工厂实习。它是把这种实习和教学活动割裂开来,实在是“两张皮”。同时这种实习也会因为组织不周密,而让学生“放羊”。老师不是教学指导者,而是秩序的维护者。学生实习没有和课堂所学结合起来,实习并没有效果,实习回来写一份报告作为实习成果。同时实习报告也不是检检实习效果的好方式。我认学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实际由教师自由决定,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由教师根据所讲授内容来决定。因而,改革现行行政式的计划管理教学的方式非常必需。采用科研项目负责制方式进行教学管理是适应这种灵活多样教学模式教学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行灵活多样教学模式成为可能,才能真正发挥实训教学效果。 四、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缺少供应链集成理念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也是一个工科和文科结合的专业,因而对双师教师的要求较高,而现在社会上该专业教师既懂商务,又懂网络的人才非常少,因而按照工作岗位的方法培养学生,缺乏真正具有双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教师。实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前,各高校都是由懂这两方面知识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体系将各个教师协调起来,因而,形成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而我们的教材又都是学科知识体系式的教材,加大各个教师之间专业的鸿沟,学生学到的是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把电子商务专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按照职业岗位组织起来,这样 就形成一个类似“供应链的体系”,如果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都理解这一供应链体系,都按照一个中心来组织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按照这一原则开展,应能一定程度弥补双知识和技能结构教师缺少的矛盾。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我们的专业带头人必须是双知识和技能的教师,由他系统地组织各个教师的专业协作,形成集成效应。他就是这个供应链系统的集成商。另一方面,各个教师都必需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结合专业岗位的要求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再造,形成按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以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对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了解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电子专业论文:论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 实验教学质量 模式 仿真技术 Simulink 组件 论文摘 要:实验室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2],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 imulink为动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电子专业论文:电子商务专业开题报告论文范文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和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特征,应该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以应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的局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电子专业论文:浅谈技工院校中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 【摘 要】笔者根据工作实际,介绍了目前技校电子商务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探讨了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的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 【关键词】技工院校 电子商务 专业建设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运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商品交换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实现各阶段贸易活动电子化。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正成为我国各职业院校的教育热点。本文就职教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做一些探讨。 一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教育现状 教育部2000 年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后,各类职业学校也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由于我国有关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职责定位尚不十分明确,而技工院校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学习能力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培养不能等同于大学生。目前技工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方向模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实践环节薄弱。 二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去向 目前,整个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事务层,指一个电子商务项目运营中的事务操作层次,如网站推广、网上营销和采购;第二层次是实施层,指电子商务项目的实施过程,能够参与甚至领导项目的某一项工作,比如流程策划、界面设计、内容架构;第三层次是策划、决策层,指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条件策划其电子商务规划,并能在辅助论证、决策重大项目问题,比如采用何种支付方式、何种配送方式。对于第二、三层次的人才,我认为其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高,技工院校难以培养,应由本科或研究生教育来完成。而对于第一层次,由于侧重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我们中职教育能够实现的。通过统计调查和个访,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得出本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除升学外,目前主要工作岗位群有:市场营销、仓储物流、客户服务、财经事务、网站维护、网站 三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与知识体系建设 对于技术类院校而言,本科、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不能照搬照抄,技工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能够体现技术教育特色,突出课程设置的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资源优势、办学层次等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办学模式。我认为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能够应用网络技术参与商贸活动的劳动者,其知识结构是以商贸业务为核心,以所涉及的金融、税务法律知识为依托,以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为手段的知识结构体系。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特别突出以下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够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熟悉办公软件操作。掌握网络技术,能够熟练地利用internet 获取资料和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具有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操作系统等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网页制作及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了解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功能和业务流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能够进行网上交易、网下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维护,具有电子商务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熟练进行pos 操作,能够进行mis 管理,熟练进行商场、网站的各种数据资料的收集、了解客户需求,掌握经营技能、物流配送基本知识,具有现代商业服务人员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营销策划能力。 2.知识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是技工院校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电子商务专业是集传统的商业营销理论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我校投资建设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促进理论的模式,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行“双证书”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在获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是我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电子商务员的资格认证并积极提供培训等条件,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施“双证书”制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3)吸引企业参与,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我校还与市里的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使学生每学期都有到校外实习基地学习的机会,并让企业里的领导、专家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地参与人才的培养。 (4)毕业前进行有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作品设计。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与应用,在毕业实习中培养了创业意识,为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5)定期请行业里的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让专家学者定期以讲座的形式将现实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及行业最新动态传递给学生。 四 结语 总之,目前在电子商务形势大好、人才急剧缺乏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要找准一条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道路,帮学生认真做好与社会的对接、找准今后就业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学习和实践工作岗位上的知识与技能,就会大大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实现更好、更快的就业。 电子专业论文:如何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摘要] 面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未来几年会持续严峻的就业压力,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必须依据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去不断完善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更努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本文提出了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创业项目,学校设立创业园,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等几个方法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研究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2006年毕业的大学学子来讲,持续多年的“就业寒流”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北京2005年的人才需求调查中,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但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已达47%,很明显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而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却不高,为何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的呢?其实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说明现在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还远远不能达到大部分企业的要求。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在深度与广度等各个方面都大大加快。电子商务已经被全球公认为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世界各国都对电子商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支持和投入。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是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为电子商务的大行其道奠定了基础。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未来几年内,全球电子商务还将进一步快速发展,2006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最多可达12万亿美元。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也使得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化的学习和实践,尽情体验网络生活新模式,让学生不断充实和丰富电子商务的知识,熟悉各种电子商务模式的运作,掌握电子商务的运作方法。比如,目前学生只需要低成本就可以自己在网上开店,自己策划经营方案,设计赢利模式。21世纪,信息化社会是历史的发展潮流,企业更注重的是实效。加强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是我们发展电子商务、适应历史潮流的根本所在。 三、如何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中的实践环节 1.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 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进行电子商务仿真模拟实训,是目前各高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中,最主要采取的一种方式。一般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就为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提供了硬件基础。而在软件方面,可以由本校的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符合自己学校教学特色的电子商务仿真模拟教学系统软件,也可以购买其他高校或市面上出售的该类软件。 2.在核心专业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创业项目 电子商务的核心专业课程,如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电子商务物流实务、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等课程,都有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部分。任课的老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申请项目基金,组织学生建立小型企业,进行实践创业。比如,网络营销这门课程,老师可以让每个班模拟成一个企业(其中有库存部、技术部、财务部和营销部),开设网上商店,在网上销售文具、饰品、网络游戏卡、书籍和一些二手物品等。因为不需要实地的店铺,学生又几乎每个人都有电脑,这样经营的成本不高。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技术、营销、物流、财务等知识进行了大融合,并且能够增强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建立团队意识。 3.学校设立创业园,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可以设立一个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基础硬件和基金。能力强、有好想法的学生,可以做好策划书,带着项目进入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学校派指导老师对学生的项目进程进行定期地检查,并作必要的指导。进展顺利的项目,可以继续支持;进展不顺利、又无法解决的,就撤出创业园。这种方式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企业的对人才的要求是不希望用进行长时间的培训,马上就能适应到工作岗位上去。学校可以与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合作,建立具备鲜明电子商务特色的,兼顾商务活动和计算机应用等多功能的复合型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主题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就能够迅速从事企业的某种具体业务活动,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企业不用再进行招聘,就能够直接从实习生里挑选优秀人才,节约了本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目前,笔者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就已经分别与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中国食糖网)、南宁康迈集团公司、南国书店和广西南宁钰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电子商务交易实训基地、电子商务物流实训基地、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训基地和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实训基地。 电子专业论文:关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论文摘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学什么内容?这是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必须弄清楚的两个问题。电子商务专业面对庞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之一。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企业用得起,用得上,用得爽的人才是首要任务。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职业能力 1 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电子商务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引入中国是1993年,第一笔网上交易发生在1996年,阿里巴巴的上市,淘宝一年的成交量超过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当今最热门的“朝阳产业”,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为每年约20万人,一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大量就业岗位,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出现招聘高潮,电子商务相关人才的市场前景光明无限。 我国教育部2001年下文批准电子商务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高校开设,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近几年的人才需求调查中,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排在了第一位的。但是连续几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47%,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值得我们做教育的人深思和探索。 2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基地,学校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学生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任何一所高校要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有哪些。如果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符合社会需求。 目前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新成立的专业电子商务企业,这些企业用人特点是每位员工要有专长,负责相对独立的工作内容,分工明确、分工细致。例如:产品经理负责具体产品的统筹;编辑负责内容的筛选、整理;技术负责运营平台的开发、相关功能的实现;美工负责界面的排版、色彩等。人才的需求高中低档次都有,从高层的总经理,到中层的部门主管,再到底层的技术人员。对于这样的专业电子商务企业来说,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而不是通才,只要学生某方面擅长就可以谋得一职。 一类是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其用人特点是要求员工知识面广,懂得方方面面,通常分工不明确,一个人要做几项工作。很多企业甚至是从网站的制作、推广、到维护都是一个人负责。 总的来说对于电子商务人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三点:(1)能够独立搭建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实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功能;(2)能够独立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络营销;(3)能够独立完成网上接洽工作、确定订单及后续客服服务。 3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很多学生觉得大学三年没学到什么东西,或者觉得学了很多,又一无所长,学的东西不一定能找到工作。那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什么内容就尤为重要。对于学制为三年的高职院校来说,对电子商务学生应该是专才培养而不是通才培养,因为三年的时间要想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完电子商务所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就会导致很多课程开设的课时不足,老师讲课时蜻蜓点水。 现在很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变成了“大杂烩”,市场营销专业的若干门课程加上计算机专业的若干门课程就成了电子商务,金融、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前面加个“电子商务”就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门课。这种“果盘式”的教学是最大的失误。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学生的专长,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让企业用得起,用得上。 在课程设置上重点把握好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可点到为止,把有限的时间安排给核心课程,加大课时量,强化学习,让学生学会、学透、学以至用。根据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分析,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分为网络营销和网站建设两个重点方向。 3.1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方向 3.1.1 培养的目标 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网络营销技巧、网络推广、公关炒作等系列知识。能够推广电子商务平台,能够运营某个电子商务项目,能够完成网上接洽、订单操作及后续服务,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联网销售能力。 3.1.2 核心课程设置 (1)《电子商务概论》主要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 (2)《网络营销》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互联网来进行营销活动、网络推广;熟悉网络营销战略计划和策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互联网项目运营基础》主要让学生掌握互联网项目的构成、建设以及如何运营等知识体系。 (4)《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图像图像处理能力,为今广告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5)《网络广告实务》主要让学生掌握网络广告如何策划、制作、、促销、预算、效果测评、法律规范等内容。 (6)《网民行为分析》主要让学生掌握网络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与方法。 (7)《商务谈判实务》主要让学生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程序、方法、策略和技巧,世界各国商人的谈判风格等内容。 3.2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方向 3.2.1 培养的目标 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搭建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 3.2.2 核心课程设置 (1)《数据库系统》主要让学生掌握:关系代数、关系演算;sql数据定义、查询、操纵功能;掌握主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如sql server 2005,mysql,oracle 10g的使用方法;了解一些关系映射技术,如hibernate等;能够独立设计数据库表和视图。 (2)《dreamweaver网页设计》它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术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系统介绍网页 编辑与制作软件dreamweavermx,通过这种有代表性的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网站设计的全过程,并能熟练地制作出有专业水平的网站。 (3)《》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开放式的web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主要让学生掌握动态网页的制作,如购物车、留言本、影视点播系统等。 (4)《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主要讲授企业网络的组成,企业网络开放系统集成技术,internet与intranet的互连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有关知识及技能。 4 结论 每个专业都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只有建立以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能手,才能为行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新鲜血液。 电子专业论文:关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分析,包括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必需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对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重视以及专业教师培养与引进等,并提出了几项建议。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专业建设 实践 规划 培养与引进 我国电子商务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电子商务是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即网上营销,网下支付;小部分是支付型电子商务,即网上营销,网上支付。个别正在搞协同电子商务。目前国家还缺乏发展电子商务专项规划,国家发展电子商务还缺乏明确和有力的技术经济政策。正因如此,电子商务的专业教育比别的专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有更多未知的因素,电子商务的教育如同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样在整体上尚处于探索式的自由发展状态。本文针对现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项建议仅供参考。 一、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要进行规划论证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专业,教学经验、教学方法都还在摸索中,教学资料也不完整,缺乏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因此电子商务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如果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过程中,不进行合理规划,一方面将浪费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将耽误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时机。因此学校应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和协作组或兄弟院校帮助下,规划各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战略,进行专业建设规划论证,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专业建设方案。 在进行专业建设规划时,首先要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可选择的范围也比较大,各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校的条件来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抓住社会某些领域对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突出本校在办电子商务专业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与其他学校差异化培养学生。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在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时,考虑到原来是铁路院校,以及已有的物流方面的优势,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突出了两个特色,即:与物流相结合、与旅客出行相结合。 实验室建设的规划是专业建设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有大量的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实验,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发展,也是学校宝贵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的一个保障。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在进行实验室规划时应有所选择。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实力,以及专业发展方向而有所偏重,有的放矢。特别在选购教学软件、硬件时应考虑专业发展方向。 电子商务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商务形式。在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时,尤其应注意同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外相关的应用软件、教材和成功案例,在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面高效发展并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 二、应侧重电子商务实践 电子商务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它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商务技术,而且更注重在网络上的商务实践,它要求学生能够适应和进入电子商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操作和运作电子商务活动。许多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不宜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一则缺少适用教材,二则远离实际应用),而应侧重于电子商务实践。而我国有些高校认为电子商务专业是“文科”性质的专业,在电子商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大量的讲授课时,而实验实践课时非常少,这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出校门后,真正能干活的人不多。阿里巴巴的ceo马云说“如果我们阿里巴巴要招聘员工的话,我希望看到的是他有没有在淘宝上使用过,他有没有在阿里巴巴用过,他对ebay懂不懂……有证书很正常,有证书的人太多了,但是实践过的人太少了” 电子商务的实践包括模拟仿真实验和真实的实践两大类。电子商务的模拟仿真实验又分为手工模拟和计算机仿真模拟两大类。手工模拟的代表是企业资源计划(erp)沙盘模拟实验,这种实验模式符合企业现实情况,比较形象直观,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实验,使学生在深入掌握各个工作岗位、各个子系统的业务范围、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熟悉企业的整体情况以及网络财务软件和审计软件的总体流程和操作方法,既有针对性、深入性,又不乏全面性和完整性,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多媒体技术、交互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的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较突出的有:由21世纪网校开发的模拟电子商务教学实验系列软件、由西安博星科技公司开发的模拟电子商务教学实验系列软件等,这些软件可以模拟电子商务活动过程和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内在规律,促使学生运用电子商务知识完成电子商务活动,这种方式对了解电子商务的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大多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系统,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具有成本低、易于控制等优点。更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的环境比较复杂,而且内容经常变动,使用得教师们难以控制实验,也使得同学们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难以掌握电子商务的内在本质。因此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仿真模拟实验得到广泛使用。但是这些仿真模拟实验总体来说离实际应用的还是有一定距离,其中有些实验内容远不如在现实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实际操作效果好。因此,除了模拟仿真实验外还应增加一些电子商务的真实实践,比如在互联网上进行电子商务的营销实习、网站推广实战、数字证书的申请、市场调查等。 三、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引进与培养 电子商务是一个理工与经管交叉型、复合型的新兴学科,它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两个方面,电子商务所覆盖的范围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商务这两个子集所形成的交集。因此现在的电子商务教师大多从计算机类或经管类等相关专业转行过来,所谓隔行如隔山,常常是信息技术的教师缺乏必要商业知识,而商贸的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知识。从而出现要么侧重于信息技术应用与构建,有关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商业知识较少;要么侧重经济管理,商业课程很多,信息课程很少,对于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教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电子商务学科的交叉复合性增加了电子商务教学的难度。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专业,教师们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不多,教学资料也不完整,缺乏较完善的教学体系,甚至有许多的基本概念也存在争论,这给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们的带来了实际困难,要求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比其他专业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 最困难的还在于专业教师本身缺乏电子商务实践经验,电子商务教师大多原来也是教师出身,缺乏商务实践,就像无源之水,教学中没有拓展的空间。 电子商务教师承载着电子商务知识传达的重任,电子商务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学校应重视电子商务教师所面临的困难,认识到电子商务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上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们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对教师的培养不仅仅是学历的提高,也不仅仅是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而应为教师们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更优惠的激励政策,并且鼓励教师们以各种恰当的形式从事一些网上的商务实践。除此以外,在引进新教师时,也不能过分重视学历,更应重视实践能力,应引进在企业从事工作多年的教师,他们有从事企业高级管理的经验;或者有从事多种行业背景的经验,知识结构较完整。目前我国高校大量吸收硕士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电子商务教育,这对整个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企业需求,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教师,必须有复合的知识结构,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非常熟悉网络。要懂营销、管理、法律和基础的网络知识。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具有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当然,与任何其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一样,电子商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发挥巨大的潜力。也不可能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就解决自身的全部问题。它必须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的发展规律。以上是对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忧思,也有我的几点建议,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仅供参考。 电子专业论文:国内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与市场需求的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人数的增多,电子商务这一便捷的、全新的活动方式,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本文对国内高校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了市场需求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并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应对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 教学实践 市场需求 一、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最新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2007年一年增加了7300万,年增长率为53.3%。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 作为以internet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其网上购物和网上销售又是商务平台工具的重要体现。2007年12月,中国网民网络购物比例是22.1%,购物人数规模达到4640万,而美国2006年8月网上购物的比例已达到了71%。 据统计,1998年全球电子商务贸易额为30亿美元,2000年为900亿美元,到2001年达到1200亿美元,到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8000亿元。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交易规模已由2000年的771.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075亿元,年增长速度45%以上。 据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 二、国内高校电子商务建设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其涉及面广,实践要求高,但其在我国发展时间却很短,这使得电子商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可谓处于“年轻”状态。所以关于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教学内容应如何确立,实验方法应如何改进等一系列问题便接踵而至。 由于电子商务涉及经济、管理、法律、技术、物流等各个方面,所以各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首先定位就未明确,无法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正因为该学科的交叉性,而被部分学校理解为简单的“学科拼凑”。以至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面临择业时出现,“找技术类工作不如it类专业,找商务类工作又不如管理类专业”。尽管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国需要大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而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大学生平均就业率水平。 其次,教学教材良莠不齐,电子商务这一概念由国外引进,因此现在高校书籍来源一是国外原版引进或中文翻译,二是国内学者自己编著,第一类教材可读性不强,甚至有部分学校为求与国际接轨,强制引进原版外文教材,而不结合学生实际水平,以至于学到最后,弄的学生云里雾里。第二类教材也大部分是由国内学者参照第一类教材编写而成,一些概念和理论过于陈旧,笔者曾经历过,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过程中学校用的教材竟然还是90年代初出版,像这样一门富有时代特征的学科,很多过时的概念和技术在现如今很难与实际要求相适应。另外国内大部分教材也都局限于概念的介绍,至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否适用,交易细节等则很少有见涉及。 另外,专业教师的缺乏也是制约电子商务建设的一大瓶颈之一。现在教授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中大部分是从事其它专业的教师,如it类、管理、经济类等。笔者曾亲见一位老教授在给学生讲授“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时,竟全程使用课本附送的幻灯片,一门操作要求如此高的课程,竟被生生演化成理论教学,而衡量该门课程是否达标的标准,也就是一门名词解释的考试。 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又恰恰是目前高校最主要的培养形式,教师努力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这也是影响学生最终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市场需求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 据2004年,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cciebs china)对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15是,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0%,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已达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 电子商务按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定义为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通晓商贸理论与实务,能通过电子方式来进行商贸活的一种复合型人才。按层次又可分为操作层、实施层、决策层。据上海市电子商务发展与人才需求调查:目前的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主要集中在企业领域,而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最集中的领域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通过互联网产品与服务信息(77.54%)、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沟通(72.03%)、订立电子合同的比例很低,只有16.53%。而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具体知识与技能主要按需求的优先排名有:第一位信息资源管理、第二位企业战略管理、第三位客户关系管理、第四位项目策划、第五位资本运营管理、第六位市场营销、第七位网络营销、第八位项目管理、第九位电子支付、第十位标准化管理。结合图表调查情况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整合的发展方向,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将从单纯的技术方向转向复合、实践型。 四、相关问题应对措施 首先,应明确专业方向,各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将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方向分为商务或技术类,并分清方向的重点教学方向,在开设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制定的电子商务专业10门核心课程: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管理、网络营销、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和电子商务经济法的基础上再突出本学校的优势和其它学校之间的差异。 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发展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增加实际操作锻炼能力,引进师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而不要只是停留在教师资格水平上,应重视教师的实际操作应用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主体,培养适合市场实际需求的人才,突出本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突出性。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人数的增多,电子商务这一便捷的、全新的活动方式,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电子专业论文:关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论文摘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学什么内容?这是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必须弄清楚的两个问题。电子商务专业面对庞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之一。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企业用得起,用得上,用得爽的人才是首要任务。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职业能力 1 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电子商务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引入中国是1993年,第一笔网上交易发生在1996年,阿里巴巴的上市,淘宝一年的成交量超过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当今最热门的“朝阳产业”,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为每年约20万人,一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大量就业岗位,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出现招聘高潮,电子商务相关人才的市场前景光明无限。 我国教育部2001年下文批准电子商务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高校开设,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近几年的人才需求调查中,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排在了第一位的。但是连续几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47%,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值得我们做教育的人深思和探索。 2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基地,学校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学生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任何一所高校要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有哪些。如果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符合社会需求。 目前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新成立的专业电子商务企业,这些企业用人特点是每位员工要有专长,负责相对独立的工作内容,分工明确、分工细致。例如:产品经理负责具体产品的统筹;编辑负责内容的筛选、整理;技术负责运营平台的开发、相关功能的实现;美工负责界面的排版、色彩等。人才的需求高中低档次都有,从高层的总经理,到中层的部门主管,再到底层的技术人员。对于这样的专业电子商务企业来说,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而不是通才,只要学生某方面擅长就可以谋得一职。 一类是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其用人特点是要求员工知识面广,懂得方方面面,通常分工不明确,一个人要做几项工作。很多企业甚至是从网站的制作、推广、到维护都是一个人负责。 总的来说对于电子商务人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三点:(1)能够独立搭建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实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功能;(2)能够独立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络营销;(3)能够独立完成网上接洽工作、确定订单及后续客服服务。 3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很多学生觉得大学三年没学到什么东西,或者觉得学了很多,又一无所长,学的东西不一定能找到工作。那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什么内容就尤为重要。对于学制为三年的高职院校来说,对电子商务学生应该是专才培养而不是通才培养,因为三年的时间要想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完电子商务所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就会导致很多课程开设的课时不足,老师讲课时蜻蜓点水。 现在很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变成了“大杂烩”,市场营销专业的若干门课程加上计算机专业的若干门课程就成了电子商务,金融、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前面加个“电子商务”就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门课。这种“果盘式”的教学是最大的失误。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学生的专长,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让企业用得起,用得上。 在课程设置上重点把握好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可点到为止,把有限的时间安排给核心课程,加大课时量,强化学习,让学生学会、学透、学以至用。根据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分析,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分为网络营销和网站建设两个重点方向。 3.1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方向 3.1.1 培养的目标 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网络营销技巧、网络推广、公关炒作等系列知识。能够推广电子商务平台,能够运营某个电子商务项目,能够完成网上接洽、订单操作及后续服务,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联网销售能力。 3.1.2 核心课程设置 (1)《电子商务概论》主要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 (2)《网络营销》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互联网来进行营销活动、网络推广;熟悉网络营销战略计划和策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互联网项目运营基础》主要让学生掌握互联网项目的构成、建设以及如何运营等知识体系。 (4)《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图像图像处理能力,为今广告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5)《网络广告实务》主要让学生掌握网络广告如何策划、制作、、促销、预算、效果测评、法律规范等内容。 (6)《网民行为分析》主要让学生掌握网络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与方法。 (7)《商务谈判实务》主要让学生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程序、方法、策略和技巧,世界各国商人的谈判风格等内容。 3.2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方向 3.2.1 培养的目标 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搭建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 3.2.2 核心课程设置 (1)《数据库系统》主要让学生掌握:关系代数、关系演算;sql数据定义、查询、操纵功能;掌握主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如sql server 2005,mysql,oracle 10g的使用方法;了解一些关系映射技术,如hibernate等;能够独立设计数据库表和视图。 (2)《dreamweaver网页设计》它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术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系统介绍网页 编辑与制作软件dreamweavermx,通过这种有代表性的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网站设计的全过程,并能熟练地制作出有专业水平的网站。 (3)《》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开放式的web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主要让学生掌握动态网页的制作,如购物车、留言本、影视点播系统等。 (4)《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主要讲授企业网络的组成,企业网络开放系统集成技术,internet与intranet的互连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有关知识及技能。 4 结论 每个专业都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只有建立以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能手,才能为行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新鲜血液。 电子专业论文:浅议中职院校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初探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 中职 就业 [论文摘要]分析了目前中职类电子商务专业现状与学生能力的关系,通过形成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结合中职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大胆改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中职学生优势,重视提高商务应用的能力以及广泛建立实践基地,促进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 电子商务已成为信息社会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力量。很多中职院校开始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存在电子商务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等诸多问题。如何使电子商务教学与实践更紧密结合,明确培养符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定位,积极调整电子商务课程设置与教育理念应当引起广泛关注,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实现从重视“就业率”到提升“就业能力”的转变。 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现状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购市场规模1700亿元,同比提速100.9%,但电子商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从现在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性质来看,从事技术及电子商务规划策划类岗位的需求不占主导地位。这也是由于对于中职类学生而言,技术是一直以来的弱项。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需求中职类缺口开始逐渐增大,但许多中职院校面对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广大需求缺口,却并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毕业生对口专业就业率低,换岗率高。 二、中职类学生能力现状 由于大学高中扩招,进入中职院校的门坎降低,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容易自卑,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只想顺利混至毕业。新生入校后不知道所学专业就业方向,在校期间会获得哪些证书,对毕业后如何达到用人单位标准及要求也一无所知,学习氛围不够浓a郁。 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大部分中职学校现有课程来看,重理论轻实习,且上课内容补充新知识较少,知识点讲授接触社会面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信息量更新较快的专业需求,且一味追求技术学习,以中职学生的弱项与高等教育院校竞争技术岗位。 四、调整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理念 针对中职生学习习惯差,职业定位不明现状,如何调整电子商务教育理念是摆在中职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一)洞察中职生特点,激发其优势潜能 今年我国劳动力市场普遍出现“技工荒”,职校应加大入学教育的课时比重,转变学生读中职是最后选择的观念,增加新生自信,变混文凭为主动式学习。上课期间尽量捕捉其闪光点,不断开发其各种潜能。 (二)彻底改变传统课程设置 现在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依托本科教育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完全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理论课比重过高,且多集中于第一学期,大大降低学生的职业热情。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性,认真做好课程内容与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需求结合,在强调动手能力的同时,辅以理论学习。 (三)大胆改革教材,优化课程内容 针对学生课堂玩手机、上网、谈恋爱现状,独辟蹊径优化课程内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根据学生具体实际,大胆删减、补充教材及课程内容,根据需要合理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对抗赛、游戏等互动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重商务应用,轻电子技术 电子商务的落脚点是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需求必然是在不断地调整和有所侧重,作为中职学校应把握市场动态,对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需求做出准确预测,及时调整课程重点,现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电子商务运营及商务推广的能力,以此来弥补自己技术上的薄弱,增加社会竞争力。 (五)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内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参加校外电子商务竞赛,并结合电子商务网络特性,开展网络课堂。从教师引导学生实习,变为学生主动实习实践,为就业打基础,尽早将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人角色。多组织学生参观知名企业,请优秀人才进校举办学院大讲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良好的就业观。目前大多数学校拥有的软件只能模拟一些相对理想的商业环境,而商务行为本身又是复杂多变的,所以应加强引导学生帮助本地企业做营销策划,彻底改变以往的独立理论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这样真实有效的营销项目,多积累未来的工作经验,尽可能增加毕业实习的就业能力。 五、结论 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第三方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二百多万人。学校要努力培养中职学生成为熟悉电子商务运营及商务推广的人才,以此来弥补技术上的薄弱,增加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实现更好地就业。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解析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与对策 论文摘要:智能交通技术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新兴技术,各个国家在引进的时候都必须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引进技术与本国文化的整合,考虑技术位差。任何新技术如果没有现有技术对之消化吸收就是失败的,所以各个国家在制定本国ITS发展内容时,必须对本国现有技术进行整合,然后再把与现有技术相近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近期发展目标。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智能交通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短缺,需要加快建设,另一方面也存在交通设施利用率低、管理技术落后、交通安全形式严峻等问题。鉴于我国道路在未来20年内仍然处于建设期(根据“五纵七横”公路主骨架的布局框架,建设12条约35000公里以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而这一期间正是智能交通技术在全世界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也需要根据中国公路运输的实际需求探讨在中国公路运输网中应用智能交通技术来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可能性。2000年,国家交通部、建设部,公安部联合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和多家高校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ITS体系框架》规定我国ITS发展主要集中在不停车收费、出行者信息服务、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公路系统等9个方面。 我国ITS研究可以追朔于80年代的公路收费系统研制,那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津塘疏港公路交通工程研究”于首次在高等级公路上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用于监控和管理系统;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国际上ITS的发展。1995年,交通部ITS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GPS(卫星定位系统)与导驾系统研究、基于GPS的路政车辆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项目研究,交通部还与各省厅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不停车收费系统”的联合攻关。1999年。由交通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十多个相关部门组成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ITS。未来交通建设和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由于世界各国把不停车收费系统作为ITS领域最先投入应用的系统开发,以此来扩大道路建设资金来源,缓解收费站交通堵塞,减少环境污染,所以我国也把联网收费、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列为国家ITS领域首先启动的项目。 从1998年初开始,交通部就组织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研究”,并在4个省市进行了示范工程。1999年1月1日,广州市“一卡通”不停车收费系统投入运行,到目前已开通不停车收费车道40余条。同时,围绕交通监控、汽车智能导航等系统,以及一大批科研成果及技术产品得到实际应用,对提高社会和公交出租车辆通行效率,改善城市整体交通状况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ITS建设投入已经达到40亿50亿元,据了解,预计到2010年,“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网将基本建成,网络将贯穿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到2015年国道主干线和公路主枢纽系统将全面建成,构筑起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公路运输主骨架。在这个完善的道路网络里,绝大部分已建和所有新建的高速公路都预埋了比较充裕的管道,部分管孔已铺设了光纤,它将是承载智能交通业务的良好基础设施。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我国将建设3.5万公里的高等级公路,在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建设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目前这一部分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4%~5%。1999年,我国公路建设投资达2000亿元以上,如果其中的1000亿元用于高等级公路建设,那么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方面的投资将达到40亿50亿元,这仅仅是当前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ITS应用的初级水平。如果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今后ITS应用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因素,我国的ITS市场规模将以百亿元、甚至千亿元计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ITS的研发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新、越来越快,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众多商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和市场,我国即将掀起ITS产业建设的热潮,智能交通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 二、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洲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人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t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 一、中国发展ITS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ITS的概念及其意义 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治理系统。 ITS将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以推动社会信息化及形成新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已形成世界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 2.发展中国ITS的必要性1)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猜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目前已达6000万辆,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 2)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假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治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非凡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 交通治理设施缺乏,治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4)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已逐步由无烟煤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据之有七。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以车况较好的北京市为例,平均日故障次数达500次以上,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二、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从上述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2.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3.二十一世纪交通治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治理体制的集约化;治理设施现代化;治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治理效率高效化;治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治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ITS的目标及基本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ITS的发展框架应逐步实现以下三个阶段目标: (一)前期阶段(5年) 1.目标 缓解交通需求矛盾,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减少中心区交通负荷。 2.措施 1)完善道路网系统功能,实施主干道(含快速路)的交通监控; 2)加强交通需求治理(TDM),实施中心主要道路的收费治理,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 3)减少路口非机动车干扰,实施机动车—非机动车时空分离及对自行车实行IC卡治理; 4)路口渠化。实施信号灯优化配时及多相位信号控制; 5)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吸引一部分交通量,实施公交优先道路及优先信号; 6)公交线路网智能调度系统及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运用GPS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实施运行起讫点的调度,运行期间的控制、突发事件的处理,并向乘客提供实时的车辆运营情况,车辆间隔时间等服务信息; 7)建立城市机动车紧急救援系统。机动车突发故障是目前造成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将大幅度减轻交通堵塞的发生。依靠成熟的GPS定位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利用城市现有厂、站、救援车辆资源,再加以适当扩充,可以很快形成生产力; 8)严格执法,加强违章处理,实施电子抓拍和电视监视等科技手段; 9)开展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方法研究,实施集中式交通控制系统软件的开发。 3.目的 该阶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主要解决中心区交通拥堵,有目的地改进交通控制中心监控系统,改善交通结构,减少交通需求,为ITS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和交通环境。 4.阶段任务 该阶段同时要完成以下任务: 1)ITS标准化的制定; 2)ITS相关部门完成本行业ITS发展规划及信息化建设目标; 3)加强宣传、教育,发动有关企业开展ITS开发; 4)加强国际交流,了解国际ITS的动态,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研发我国ITS技术及产品; 5)进行ITS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应用ITS技术; (二)发展阶段(10年) 1.目标 在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下,形成信息治理、信息通信、信息服务子系统,实现交通信息双向交互;实施交通指挥、控制,达到减少堵塞时间、降低交通事故、出行便捷及保护环境的目的。 2.措施 初步建设以下各系统: 1)城市信息治理系统 该系统按城市GIS数据库、信息网络、车辆治理信息等分步建设,不仅为ITS系统提供直接相关的动、静态信息,同时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各项信息服务。 2)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 该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及信息三部分组成。 信息采集:实时采集交通拥挤、事故发生、道路施工、气候变化及停车泊位等信息。 信息处理、分析:采集的各项信息经交通信息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信息:将经过整理的实时信息及分析后的猜测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屏、net网,车载器向出行者及驾驶员。 3)微波接入网系统 该系统与交通治理监控系统及交通治理信息系统联网,提供开放式联网支持,通过车载单元(微波标识卡)和路边单元(微波天线及其控制器)有效地采集交通数据,提供信息及交通控制。 4)网络下的电子收费系统 该系统是车路间信息通信系统,通过微波通信技术实行不停车收费。该系统将在全区域内实现收费路网“一卡通”。 5)多式联运治理服务系统 该系统采取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交通方式的运费、治理、服务系统联网,为客、货运输提供联运服务,提高效率和治理水平。 3.目的 该阶段的目的是信息通信网络化,建立信息通信平台,实行人、车、路之间相互传递实时、准确信息。 4.阶段任务 该阶段需要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1)ITS相关部门在信息平台建设中,要统一规划,联合攻关; 2)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信息产业的开发和产品研制; 3)加快智能车辆的研制生产,以适应ITS发展对汽车技术提出的要求; 4)有指导性地抓好示范工程; 5)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成熟阶段(10年) 1.目标 以ITS的发展推动信息化社会的进程,创立新产业,开拓新市场。 2.措施 1)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现有水平; 2)在城市综合交通实现规划、治理、运营智能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国各交通方式的综合运输规划、治理运营智能化; 3)城市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交运量占较大比重; 4)完成车间通信系统; 5)成批生产电动汽车、环保车辆及智能车辆; 6)建立社会化信息服务系统; 7)形成ITS新产业。 3.目的 1)建立一种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智能化运输综合治理系统; 2)实现科教兴国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推动人类迈进信息化社会。 四、结语 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我国ITS发展的框架设想,计划用5个5年计划的时间实现ITS的发展目标。设想必定会存在主观臆想或脱离实际,仅作为抛砖引玉,引起大家讨论。设想虽然对其中的技术关键没有过多涉及,但技术问题也非常重要,是一只到达设想彼岸的船。因此,也望相关专业的同行一起讨论,共谋大计。 我们一直认为在技术上,我们国家绝不比其他国家落后,虽然在发展ITS的基础条件上远不如发达国家,但只要坚持“两弹一星”的创业精神,一定会实现工业化的宏伟蓝图。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论文 1.国外交通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进行研究、试验和开发。下面就欧洲、美国及日本等一些国家有代表性的ATIS作一简要介绍。 1.1欧洲的代表性系统 欧洲的代表性系统有:SOCRATES、EUROSCOUT、Trafficmaster。 SOCRATES是一种有效发挥传统的蜂窝无线电话的基础设施(地面站)的作用,使交通指挥中心与行驶中车辆进行双向通信的系统,它的下行线路可通过“广播方式”向行驶在各种地面站的网络内的装有SOCRATES车载装置的车辆提供道路交通状况的详细数字信息。上行线路利用多频存取协议经过基地台向交通指挥中心发送信息。 EUROSCOUT是以红外线信标为媒体的动态路线引导系统。车辆和信标间的红外线通信是双向进行的,汽车就变为一个探头,将旅行时间、排队等候时间及OD信息等交通信息数据传输给中央引导计算机。 Trafficmaster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广范围高速公路使用的系统,采用传呼机网络提供交通信息。收集高速公路交通状况数据的传感器向前后方向发出2条红外线光束,并根据各光速在车上的反射波时间差检测车辆的速度。 1.2美国的代表性系统 美国的代表性系统有:TRAVTEK、ADVANCE、FASTTRAC。 TRAVTEK以实时路线引导和服务信息系统实用化为目的,由交通管理中心、信息与服务中心、装有导航装置的车辆组成。交通管理中心进行道路交通信息的收集、管理及提供,同时还进行系统运行所必需的信息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中心收集观光设施、旅馆、饭店等为对象的各种服务信息;车载导航装置由车辆位置测定、路线选择及接口3种功能构成,可显示交通堵塞地段、事故及施工等信息的奥兰多地区的地图、按驾驶员需要进行的路线引导及提供服务的文字信息等。 ADVANCE通过电波的双向通信直接将车载导航装置和交通管制中心连通,导航装置由接触式屏幕、显示器及导航计算机构成。一输入最终目的地便可利用最新交通信息计算最佳路线。路线引导是采用声音合成及用显示器上的符号指示的形式。 FASTTRAC是把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和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技术组合在一起的ITS项目,它计划进行使实验车辆与信息控制方式统一的试验,亦即根据车辆测量的等候时间等使信号控制和绿色信号实现最佳化。 1.3日本的代表性系统 日本的代表性系统有VICS和ATIS。 VICS中心通过日本道路交通通信中心汇总交通管理者和道路管理者双方的交通信息。由VICS提供的信息有:交通堵塞信息、所需时间信息、交通障碍信息、交通管制信息和停车场信息5种。 ATIS是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它的通信媒体是电话线路(无线、有线)。交通信息利用者通过车上装载的导航装置或自己家及办公室的微机,可按需要接收多媒体的地图信息和文字信息。 2.交通信息系统结构方案 信息系统的本质是通过高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对各种决策(包括交通战略决策、交通管理决策、交通方式及交通路线选择决策等)起到支持作用的信息和知识在系统中有效流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引导合理的交通行为,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交通设施潜力的目的。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交通的要求,收集相关的实时可靠的交通信息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不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分析、传递、提供信息。信息流程见图1。 出行者所关注的信息大致包括3个方面:对“出发前”移动计划有效的信息、对“驾驶中”在道路上移动过程中有益的信息以及对“换乘”火车、客车、民航或轮船等提供乘车方便的信息。 依据出行者的信息需求以及交通管理者和物流业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结合中国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交通信息系统结构见图2。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包括一个中心即交通信息中心,交通管理、电子收费、交通诱导、交通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紧急救援、营运车辆管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八个子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管理和车辆管理两个数据库。交通信息系统各子系统功能结构见图3。 交通管理子系统主要由交通指挥中心提供通过采集的路段、交叉口、高架交通以及城市出入口的基础数据组织而成的信息。营运车辆管理子系统包括公交和物流管理,公交管理涵盖出租车和公交车辆的管理,物流管理包含货运和租赁车管理。紧急救援子系统包括一般性的事故报警以及特殊情况的灾害救助。诱导系统含有路径诱导和停车诱导。部分子系统采集的信息将提供给整个系统共享,通过提供历史数据和实时可供预测的信息,用以支持出行决策的制定,系统实时地通过网络查询对公众交通信息,向各种媒体诱导信息。 系统的结构为分布与集中相结合,各子系统分布相对平等,交通信息中心拥有信息整合的共用信息平台。各子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局部运行管理、共享信息整合等项任务。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可分阶段进行,条件相对成熟的部门可优先发展,建成示范工程,推动其它部门发展。同时,交通信息系统的实用化进程需要各子系统所涉及的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实现系统的优化建设与运行。系统设计不但要重视系统核心的研究开发,而且要重视与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资源共享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命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交通,在以人为本的交通规划、管理与设计中,综合运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等手段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是必由之路。交通信息系统在确定了基本结构之后,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设计后,加以实施。 3.交通信息系统的主要媒体和特点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可传递信息的媒体主要特点见表1。 表1交通信息系统利用的主要媒体和特点 4.结论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必将在今后真正的高度信息通信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交通信息系统也必将在实现高效舒适的交通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未来的实施,必将在居民出行、事故和灾害救援以及货物流通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便利,同时,在交通管理方面更加有的放矢、标本兼治,在减少交通出行、降低交通量、减少阻塞、减轻污染、提高服务水平等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论文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现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EquityActofthe21th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现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研究报道,美国每年因交通阻塞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10亿美元,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挤造成的时间损失相当于 1000多亿美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5000和50~500亿欧元。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1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EquityActofthe21th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2中国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已逐步由煤烟型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中国处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中。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4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交通运输设施在技术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还很不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部分地区、部分运输方式和一些运输方向上存在着运力过剩、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现象等。 纵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发展经验,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交通运输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尽管世界各国情况不同,条件也有相当的差异,但这种特征却有着一定程度的共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 4.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4.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4.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南昌建智能交通系统让道路引导车辆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简单来说,ITS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道路自己“开口说话”,将各个路口的信息汇集到中心控制系统,并智能地提供信息反馈,自动引导车辆。南昌ITS系统将有望明显缓解道路拥堵并改善高峰时期的交通状况。 关键词:智能交通;交通诱导;车辆控制:绿波交通 几十年来,当人们习惯了蓝色铁皮路牌,再看到会变色的路牌时,也许心情会不一样。本月中旬,南昌街头首次出现了带有电子显示屏的交通诱导牌。正式使用后,将通过红(拥堵)、黄(缓慢)、绿(畅通)三种色灯来显示周边道路的交通状况。 对开车上路的市民来说,在广播和交警手势获取交通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交通将能真正实现路车互动。而除了电子路牌,一个应用更加广泛的智能交通系统也已研制成功,不久就会在南昌出现。 背景 汽车化社会需要智能交通 工业化国家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大都经历了经济发展促进汽车发展,而汽车产业的发展又刺激经济发展的过程,从而使这些国家尽早实现了汽车化的时代。然而,汽车化社会带来的诸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日趋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道路设施十分发达的美国、日本都在尝试ITS(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拥堵问题。 该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运用了二三十年,EI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区是日本,该国的VICS(道路交通情报通信系统,ITS领域的一套应用产品)已相当完备和成熟,美国、欧洲等地区也普遍应用,征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已广泛使用。 让道路自己“指挥”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Iri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听上去有点陌生,专业地说来,它是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通俗而言,以往的交通指挥,交警管理一个路通只能依靠手台呼应邻近的一两个路口,远在两三公里之外的交通信息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盲区。而正在南昌市研发ITs的江西凌佳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柯志文说:“ITS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道路会‘说话’,它会把各个路口的信息采集到系统,让道路自己‘指挥’交通!” 关注 南昌版lTS引入日本技术 记者了解到,江西凌佳科技有限公司和日本日立公司是合作伙伴,凌佳公司正是依赖日立公司在日本几十年的城市交通运用技术,并准备将该技术带到南昌。该公司为南昌开发的ITS软件成品已在今年2月出炉。不久前,该公司已向南昌的交警、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南昌市智能交通的几点建议》的资料,准备着手启动南昌版ITS商用,并同时在武汉、长沙两个城市一起推进智能化交通系统。 一期工程拟覆盖南昌老城区 记者了解到,南昌版ITS并不依赖政府出资。北到阳明路、南到坛子口、东到彭家桥、西到赣江,这是江西凌佳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启动的一期工程,投资2亿元人民币,计划5年内收回成本。二期则延伸到红谷滩、瑶湖、八大山人等南昌主城区,两期工程总投资为5亿元人民币。 凌佳公司透露,他们计划在8000辆公有车辆(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上安装信息收集系统,也就是一个不到50厘米的环形天线,用来采集交通信号。同时,该工程还会在南昌大街小巷安装信号接收装置,采集的汽车信号会通过网络送到交通管制中心,中央处理装置会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编制成“拥堵信息”、“所需时问信息”等,然后在公路上设置的电子信息显示板上出现,把交通拥堵等情况及时向驾驶员传递。进城口率先使用交通诱导牌 目前,南昌交警部门正在加紧建设智能化指挥中心,并已完成1个平台、11个子系统的建设,实现对道路交通的智能化监控、诱导和指挥。系统建成后,25块大型交通诱导牌将率先在南昌市进城口启用,城区道路通行情况将一目了然。 车主“一天一元钱”可享受智能交通 除了方便交通部门管理,ITS能给普通市民带来什么?柯志文说,ITS正式开通后,公安车辆、急救车辆、消防车辆将优先试用,还有一些试用的私家车,将会安装一个7寸大小的彩色导航仪。车主到时候可以通过彩色导航仪实时掌握整个南昌城的交通情况。“比如你从高新区开车去红谷滩,如果阳明路发生拥堵,导航仪会自动提醒你从相邻的微循环系统如青山路、三经路、二经路等道路去红谷滩,通俗地说,这好比是一个南昌地方版的GPS卫星导航。车主一年只要掏300多元,平均一天一元钱就可以获取南昌市的智能交通服务。” 声音 ITS类似绿波,交通帮助不会很明显 ITS在日本运营非常成功,日本模式能否成功复制到南昌?对此,江西师大城建学院副院长闵忠荣认为并不乐观。日本很早就使用了智能交通系统,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国内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地也使用了智能交通系统,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智能交通系统和国外早在推广的绿波交通类似,也就是在某条干道上,协调各个路口的信号灯设置,使一队车在绿灯时间通过一个路口后,将一路通过接下来设置的路口绿灯,而不会遇到红灯。绿波交通只在饱和度50%左右可以运用,而南昌路口饱和度已经达到80%~90%,再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帮助可能不会很明显。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智能交通系统中基于TMS320DM642的电子稳像算法实现 摘要:在智能交通系统(ITS)中,摄像机抖动引起图像序列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监控效果。因此,电子稳像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显著。在简单分析了基于整像素级搜索的几种电子稳像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后,改进了基于半像素级搜索的电子稳像算法,并且在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系统中实现了该算法。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电子稳像;半像素级搜索;TMS320DM642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交通服务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特别是针对国内交通拥挤混乱的现状。因此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节约大量的时间。 区别于人的视觉,计算机视觉对图像是否稳定更敏感。微小的图像抖动都会对计算机视觉的判断造成影响。当摄像头放置在车内做监控时,道路的不平整会造成严重的摄像头抖动;当摄像头固定在道路两边做道路监控时,恶劣的天气也会造成严重的摄像头抖动。因此,对输入图像先用电子稳像技术[1]进行处理,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准确性和实时性是衡量智能交通系统的两个重要指标。因此,电子稳像算法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满足较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几种经典的电子稳像算法的性能,然后提出了基于半像素级搜索的快速算法,并与其他算法进行了性能比较,最后在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系统上实现了该算法。 2 基于整像素级搜索的经典稳像算法 电子稳像算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如图1):特征块和搜索范围的确定、全局矢量搜索和图像补偿。其中,全局矢量搜索是整个电子稳像算法中最消耗时间的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目前研究的稳像算法,主要针对的就是全局矢量搜索算法。全局矢量搜索算法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整像素级搜索和半像素级搜索。首先介绍一下三种经典的基于整像素级搜索的稳像算法:全搜索法、三步搜索法、二维对数搜索法。 2.1 全搜索法 全搜索法是指在确定的搜索范围内,对每个像素点都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从中找出匹配效果最好的,因此能够得到全局最优矢量。该方法的准确性很高,但是计算量太大。 图1 算法框架 2.2 三步搜索法 三步搜索法是从全搜索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快速的搜索方法。该算法的优点是简单、适应性强且比较准确。三步搜索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指定一个初始长度作为步长,选定一个特征点作为中心点,找到以该点为中心彼此相距步长的八个点,对这九个点(包括中心点)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找出其中匹配效果最好的;(2)把在上一步中找到的最佳匹配点作为中心点,且步长缩短一半;(3)重复以上两步,直到步长缩短到小于一个像素为止。 2.3 二维对数搜索法 二维对数搜索法同样是从全搜索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快速搜索方法。与三步搜索法相比,它需要搜索的步数增多了,但是它的准确率更高,特别是当搜索范围比较大的时候。二维对数搜索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指定一个初始步长,选定一个特征点作为初始中心点,找到与该点相距初始步长的四个点,对这五个点(包括中心点)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找出其中匹配效果最好的;(2)如果上一步找到的最佳匹配点就是中心点,则步长缩短一半;如果上一步找到的最佳匹配点是其他四个点中的一个,那么把该最佳匹配点作为中心点,重复第1步的处理;(3)当步长变为一个像素时,找到以上一步中最佳匹配点为中心彼此相距一个像素的八个点,对这九个点(包括中心点)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找出其中匹配效果最好的,那该点就是我们要找的最匹配点。 3 基于半像素级搜索的快速稳像算法 由于图像像素点之间最好的匹配块有可能不是整像素块,而是存在于各个整像素之间的插值空间上。因此,为了提高搜索的准确性,有必要进行半像素搜索。所谓的半像素级搜索是指在整像素级搜索的基础上,为了寻找更好的匹配而进一步在像素的插值空间上所进行的搜索。 3.1 半像素值的计算 如图2,灰色点为整点像素位置,而深黑色点为半像素点位置。半像素值通过双线性插值得到: 3.2 半像素级全搜索算法 如图3,设D0为是待估计的特征块在整像素级上的最佳匹配块,假设此时的匹配函数计算值记为T0,然后沿D0周围的8个像素点(D1-D8)依次作半像素搜索。这种搜索方法所使用的算法如下: 图2 半像素值计算图3 半像素级搜索模型 (1)新建一个数组data,用来存放插值形成的参考数据块。当搜索到D2或D7时,即与D0在同一列上,则在列方向做均值插值形成参考数据块data。当搜索到D4或D5时,即与D0在同一行上,则在行方向做均值插值形成参考数据块data。当搜索到D1、D3、D6或D8时,即与D0既不在同在一列上又不在同一行,则在行方向和列方向同时做均值插值形成参考数据块data。 (2)用匹配函数计算并记录每次搜索的T值,设为T1-T8。比较T0-T8,其中的最小值者所对应的参考块为最佳匹配块。 3.3 快速的半像素级搜索算法 3.2节中所采用的半像素级搜索方法是一种完全搜索方法,因此相对而言计算量较大。假设在小范围内搜索时,匹配函数计算值是单调的,这种单调性为减少搜索次数提供了可能。考虑到在搜索中对位于对角线“×”上的点(即D1、D3、D6和D8)的计算量要大于位于“+”上的点(即D2、D4、D5和D7)的计算量。根据这一点和上述假设,本文提出了以下3种快速半像素级搜索方法(针对如图3所示的模型)。 方法1:只搜索“+”方向上的4个点(D2、D4、D5和D7),比较相应的T2、T4、T5、T7和T0,并以其中最小值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该方法节省了对4个对角线“×”方向上点的搜索。 方法2:首先,搜索“+”方向上的4个点(D2、D4、D5和D7),比较相应的T2、T4、T5、T7,得到最小值所对应的点,假设这里的最小值是T2。然后比较与T2所在点位置既不在同一行又不在同一列的2个点的大小:D4和D5。假设D4小于D5,搜索D1比较T2,T1和T0,以其中值最小者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如果D5小于D4搜索D3,比较T2,T3和T0,以其中值最小者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该方法节省了对3个对角线“×”方向上点的搜索。 方法3:首先,与方法2相似,搜索“+”方向上的4个点(D2、D4、D5和D7),比较相应的T2、T4、T5、T7,得到其最小值所对应的点,假设这里的最小值是T2。然后比较D2与D2相邻的2个对角线“×”方向上的点(D1和D3)以及D0所对应的值,并以其中值最小者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该方法节省了对2个对角线“×”方向上点的搜索。 4 仿真结果 首先在PC机上,对以上算法仿真。选用一个100帧,大小为320×240的图像序列,在P4 2.80GHz,内存为512MB的机器上运行仿真,从准确度和实时性两方面来分析算法性能。 4.1 算法准确性分析 算法准确度是评价补偿了摄像机的抖动量后获得图像的稳定程度。如果稳定后的相邻两帧图像间的全局矢量完全补偿了,那么这两帧图像上搜索范围内相对应的每一个像素之间的差值应为零。但是,噪声、算法估计误差等原因会导致偏差。为了更准确的稳定图像,提出用算法的准确度来评价算法。PSNR(peak signal-to-noise ratio)是评价准确度的品质因子,定义为: 其中MSE是两帧图像间搜索范围内每个像素的偏差值。它反映了图像序列变化的快慢和变化量的大小。PSNR越高,图像稳定效果越好,当两幅图像完全相同时PSNR最大。 4.2 算法实时性分析 算法实时性主要是指算法处理图像的快慢,一般以每秒钟处理的帧数来衡量(fps)。算法速度与硬件指标密切相关。仿真结果如表1。 表1 各种算法的准确度和实时性比较 5 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实现 5.1 硬件框图 图4 硬件框图 5.2 TMS320DM642 TMS320DM642[4]是TI公司推出的一款针对多媒体处理领域应用的DSP,是目前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主流产品。其主频为600MHz,内含8个处理单元,可并行处理8条指令,并通过软件流水解决了取指令和取数据的瓶颈,其处理能力最高能到达4800MIPS。因此能达到系统要求的高实时性。TMS320DM642带有3个可配置的视频口,内含FIFO。当摄像头采集的图像通过解码芯片后,存储到DM642视频口中的FIFO内,然后当FIFO中存储的数据达到一定阈值时,由TMS320DM642的EDMA负责FIFO与SDRAM之间数据的搬运,而无需占用CPU的资源。 5.3 实验结果 根据在PC机上的仿真结果,选取准确性和实时性相对都比较高的基于半像素级的快速搜索方法2,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实验效果图如图5所示。从图(d)中可以看出,经稳像算法后,图像中只剩下零散的白色小斑块,这些斑块可以利用面积条件轻松去除,从而达到最终的稳定。 6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不同的稳像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并在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系统中实现了一种准确性和实时性都比较高的基于半像素级的快速搜索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半像素级的快速搜索方法的准确性提高了,但实时性却降低了。因此稳像算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进行权衡。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交通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交通拥挤和安全事故频发,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之一。数据管理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但是如何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所以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在交通系统中显的尤为重要。 关键词:分布式;智能交通;数据管理;设计 一、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增长,在建设的智能交通系统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些现有技术包括来进行实时的监控手段,比如电子检测器、电子视频和电子紧急通话等设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高速公路的安全性,保证了交通监控管理的需要。智能交通系统主要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交通系统进行控制和约束,从而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使用智能交通系统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都必须经过科学有效的处理。如何更加高效的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是智能交通系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目前的智能交通系统并没有完善和良好的数据管理机制,数据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想要更好的处理原始数据就必须有完善的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主要作用在于收集和提供交通情报信息,针对交通中存在的异常信息和汽车行车情况进行专项的控制,对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及时联络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同时还对还道路和道路设施及监控系统进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因此,智能交通系统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速公路的电子监控系统要严格监控各个路段的路况信息和天气变化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和数据综合整理及时上报给各个路段的监控中心,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可以通过电子视频和电话向每个车辆告知紧急情况和提出建议性的方案,保证车辆的安全。如果监控到车辆违规或超速要及时通过合理的方式告知司机,最终做到抑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的作用 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对车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合理的管理同时让车辆在安全快捷和舒适的公司道路是行驶。而给车辆提高安全良好的交通环境也是公路交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即使如此,也依然无法避免行车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而这些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车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司机的疏忽大意,更是交通系统对车辆监管不利的结果,还有可能是天气状况和环境情况引起的。而这些因素的不断发生就会导致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而作为智能交通数据管理系统在这个时候就必须发挥其优势,实时实地的监控那些异常信息和数据并且努力排除这些不安全因素带来的事故隐患。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首先,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二)其次,使用电子视频系统监视可以获得车辆的通行状况和车速,检测车辆是否超速,同时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再次,可以对突发的交通事故做出快速及时的应急预案,提供救援行动。 (四)最后,通过在数据管理系统中建立交通数据库,为改善道路管理和经营决策提高准确的数据信息。 三、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的设计 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主要分为由交通管理中心控制的中心数据管理系统和由区域交通系统控制的区域数据管理系统。中心数据管理系统主要是收集和管理交通控制中的数据和信息,为各个区域交通控制中心提供数据和信息,同时还可以个各个区域交通控制中心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动态的处理中心的数据和信息。主要是指各地区的高速公路管理局需要对所管辖区域内的高速公路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各片区监控中心将各站点的视频信号和相关资料信息有选择性的上传到市级交通管理中心,由市级以上的交通管理中心统一监控和管理。区域数据管理系统主要是收集和管理本地区的数据和信息,同时做好与中心数据管理系统的上报工作,及时的把区域内的数据信息情况上报到中心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管理。不管是中心数据管理系统还是区域数据管理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最大的功能就是获取最主要最可靠的交通公路信息的原始数据,这些原始数据主要是指检测设备检测到的每天过往车车辆车速和各种信息数据,同时电子视频系统还可以对违规的车辆进行抓拍和记录。而这些数据资料最终可以上传到交通部门的监控总中心,进行进一步的核准和分析。还有一些天气和气候状况比如,大雾天气和能见度范围都可以及时的通过监控系统监控到,这些信息需要及时并且监控车辆的紧急救援信号。同时还要对本地的视频信号进行监控并且把所管辖区域内的摄像机信号全部引入本地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备份数据,再根据具体情况上传中心数据库。 (二)数据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外界检测到的交通状态和天气情况,自动配置出交通指导方案。但是关于具体的控制算法在设计改系统程序的时候由专门的技术人员编写。这些算法常用的有基于稳态交通控制算法和动态的模型推导算法以及模糊的理论算法,这些算法是在平时的实践和应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般在高速公路上设置的数据控制系统是针对某一路段的情况进行数据监控和管理,在上传图像和数据以后,中心数据管理了系统分别对图像和相关数据进行识别和分析,对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进行统一记录和监控。 (三)外场数据管理系统。为了更好的完成数据的管理和控制功能,我们还需要配置一定较好的外场设备。外场数据管理系统除了管理中心数据库的数据,还包括若干外场数据的管理,主要包括车辆检测装置和可见度检测装置。还有闭路电视监控和紧急电话监听。还有在高速公路上设置指挥车辆安全通行得控制指令和及时向交通部门发出救助的求助指令系统设施等。 (四)计算机网络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联网监控,为交通部门及时提供给路段信息和监控数据。各省和各区可以形成网络。在一个站点可以看到所有相关站点的道路信息,由于每个路段都要有专门的负责人来进行本道路情况资料和图片的上传,所以形成了一个大型的网络结构。把每个站点的道路信息及时在网络上,包括每个区域的天气状况和气象信息,以及本路段交通堵塞的信息,在其他站点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查询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还可以及时通告各个部门关于天气和交通的情况,各个部门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及时通知车辆是否前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无故造成的交通拥堵,同时也可以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比如在大雾天气可见度低得情况下,通知车辆缓慢前行,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在日常的交通管理中有这重要的意义,使用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也以成为交通管理最广泛的应用,由于交通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想实现整个沿线的联网管理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不断交通系统数据管理的质量和技术,为车辆安全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为出发点,结合蚁群算法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其作用意义,对于今后进一步的发展给出了初步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蚁群算法;智能交通系统;最佳路径 一、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车业发展越来越快,车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尽管我国的公路和铁路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拥有自家车以及其他用途的车辆数目多,交通仍然很拥挤,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对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智能交通系统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先进的子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监测,收集,处理。并且及时向交通管理部门以及驾驶员提高双向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对于交通道路流通量的疏散,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该系统向交通管理人员以及广大乘客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实现了交通路线最优化选择[1],给稳定发展的交通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二)出行者信息系统。出行者信息系统是用来帮助出行者选择适当的时间,交通方式的系统。主要是通过电子网络指南来收集并向出行者提供各种交通工具设施的静态和动态服务信息,并及时反映当时的交通情况以及道路通畅情况、以便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和交通工具。(三)车辆安全系统。安全是交通运输里面一个重要的环节,安全系统主要包括安全预测以及监控调控系统两个部分,主要关于车辆在障碍道路时可以自动识别,自动避开,紧急转弯,绕道而行,车速,车间距的保持等在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地方以光或者声音的形式给车辆提出警报,避免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在乡村地势崎岖的地方,更加需要安全系统的保障和落实。(四)先进公共运输系统。公共运输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该系统面向广大公众,主要包括公共车辆信息,行驶服务系统,电子车票系统等。以全方位的信息给乘客提供最为满意的服务,推动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 二、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进化法,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真实的蚂蚁觅食行为,采用具有记忆的人工蚂蚁,观察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以及相互帮助来找到食物源地最短的路径。蚂蚁在觅食时会释放激素.。后来的蚂蚁会沿着信息浓度高的方向前进。而后来蚂蚁又会在经过的路径上释放信息素,使该路径上的信息素得到加强。这个过程一直循环下去,则有越多蚂蚁经过的路径,它的信息素浓度就越高,在后来的蚂蚁选路中就更容易被选。目前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现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交通网的深入研究。蚁群算法建立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构思了关于奖惩机制的遗传蚁群算法,这种新型结合物在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上得到了大大的改善[2]。利用这些优点,蚁群算法已经深入的研究了我国交通网的现状,经过工作人员的细心研究,数据整理,分析,现在已经提出了交通网的表示方法和权重的确定方法。对于交通管理有着重大的突破意义。(二)应用到了车辆路径问题。随着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里面的应用,它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以及创新改进,现在已经将蚁群算法应用到了车辆路径问题,改进了关于求解车辆路径的蚁群算法,并且通过仿真实验实现了路径的优化。(三)提出了混沌蚁群算法。通过联系实际交通中的混沌现象,结合了混沌理论进一步运用蚁群算法,并且通过实验验证混沌蚁群算法的合理性,目前混沌蚁群算法已经被运用到了智能交通系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未来展望 蚁群算法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中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了,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它在技术上还可以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交通环境。(一)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路径。利用蚁群算法,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已经在最短路径上实现了最优选择,为了进一步缩减监测时间,可以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优化路径的选择。大量微型传感器部署在监测区域里面,采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收集信息,进一步处理网络覆盖区域路由相关协议,最终确定选择[3]。(二)信息素区域和更新方式的改进。传统蚁群算法由于正反馈的作用,在搜索过程中出现局部最优解时,接下来的蚂蚁搜索时就会以较高的概率选择局部最优解,随着搜索循环次数的增加,就会使局部最优解路径上的信息素含量远远高于其他路径,进而造成大部分蚂蚁都会选择这一条路径,限制了算法的全局能力,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为了防止某一区域信息素累计太多,可以在此区域设定两个临界值,避免过快的形成局部最优解。(三)局部搜索方法的改进。现实交通中,人们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和方向性,例如,我们不会选择一个背离目的地的路径出发。由于我们无法预料故障会在哪一个地点发生,所以在局部搜索时应该都设立几个储备点,改变原有的确定的储蓄点的方法。 四、结束语 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和经济的发展。蚁群算法的融入进一步完善了智能交通系统自身的结构,对于最优路径的选择,信息的收集有了更便捷的方式。今后,智能交通系统在蚁群算法的推动下将会更加显示其生命力,将波及到乡村交通,以及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全面带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朱献文,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能计算,人工生命。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当下,交通行业也需要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技术,不断地加强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设。交通行业为了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车联网、城市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交通大稻莸鹊难芯浚然后将这些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过程当中。文章首先分析了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主要的交通技术,然后进一步分析了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发展策略。 关键词:面向未来;智能社会;智能交通系统 科技的快速发展衍生了一系列的高科技技术,各种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智能化将成为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此,相关的部门就必须要对当下的交通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充分地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构建出更加环保、便捷、安全、高效、公平的智能化交通系统。全面地将智能化交通系统运用到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智能交通系统进行更新。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交通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且能显著地提升交通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1 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的重要智能交通技术 1.1 大数据挖掘 社会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推动交通行业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各种先进的多元化集成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交通行业的管理过程当中,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交通行业的大数据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利用计算机设备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挖掘出所需的重要信息,并且通过科学的预算和分析,快速地掌握数据变化的规律。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设备了解到这些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和规律,然后能快速地对交通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另外,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能够快速地解决各种交通要道拥堵的问题,而用户通过相关的仪器设备访问这些数据,能够根据实际的出行需求选择最优的路线方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出行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地建立跨区域的具有较高的立体性和综合性的智能交通系统,从而实现跨区域的交通管理。例如利用全新的先进科学技术检测驾驶行为、完成交通信息诱导、实时地对事故进行处理和监测等。这样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大数据技术在交通管理过程当中的实际应用,同时也提升了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1.2 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技术是一项全新的车辆自动驾驶技术,通过车辆当中配置的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信息融合、组合导航、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配合,从而完成车辆的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中的导航设备可以与全球的导航系统相连,同时能够利用红外线、视觉、激光等多种方法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交通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够快速地定位车辆的位置,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规避行驶过程当中的障碍物和其他车辆。另外,车辆上的高智能计算机能够完成一系列的运算,用户通过向计算机下达指令能够完成转向、速度、启动等的操作。无人驾驶车辆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车辆行驶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缓解驾驶人员长期进行车辆驾驶产生的疲劳感,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预防各种交通事故的发生。无人驾驶车辆还能够很好地在极限条件下和恶劣条件的环境当中行驶,车辆的各方面性能远远优于普通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广泛地使用于无人潜航器、无人艇、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汽车等。无人驾驶设备通过详细的定位,以及利用网络云计算、自动控制、智能规划、自动规避、自动导航、视觉环境感知等技术,能够快速地将车辆信息和周围环境信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智能设备能够在这个整体当中快速地完成各项指令和操作。无人驾驶技术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智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智能交通系统构建的必然。 1.3 车联网 在构建车联网的过程当中,必须全面地遵循数据交互标准和通信协议原则,然后在车载移动互联网、车际网、车内网的基础上,构建汽车与互联网、车与行人、车与路、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无线通信的大网络。在构建车联网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合理地利用大数据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计算,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推出一系列定制服务。可以不断地加强智能城市和助力智能交通的建设,也可以不断地完善政府企业车队、车行行业、4s行业、合力保险行业、云计算平台。在构建的过程当中,充分地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然后有目的性地向用户提供环保监测管理、车管业务、智能交通管理、资讯、增值服务、查询理赔、ubi保费计算等服务。车联网的建设包含了智能化汽车和物联网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交通系统当中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典型案例。相关的管理人员通过车联网,能够实时对车辆智能化控制、智能动态信息服务、智能化交通管理进行一体化的管理操作。另外,车联网还会提供一系列的产品捆绑销售,例如车联网电商、车联网保险、无人驾驶技术、声控互联等。这不仅仅是交通行业对于传统的交通网络系统的优化和创新,同时也是交通行业全面地构建智能交通系统,迈向未来智能社会的重要体现。 2 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应用措施 2.1 全面地提升智能交通信息服务水平 现阶段,智能交通发展前沿的技术是车路协同技术。因此,中国在进行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时,需要全面地加强对车路协同技术的研究,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车路协同技术来进行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智能交通和智能交通科技的发展过程当中占据优势,抢占发展的制高点,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根据我国的交通分布情况尽快地进行智能交通车路协同布局。相关人员需要加强交通仿真技术和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的科研力度,不断地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优化创新,从而尽快地摆脱智能交通核心技术依靠进口的现状。在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车辆将作为重要的出行工具和移动终端,根据人们的需求汽车甚至还能衍生出比手机更加强大的功能性。因此,相关的部门必须要加强对车联网产业链的研究,不断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车联网当中,全面地提升车联网的整体科技化水平和质量。 例如,智能公交就是通过GIS地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GPS定位技术,有效地对公交车辆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然后按照实际的运行状况智能化地对公交车进行调度。通过利用车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出行人群的出行方式、出行路线、出行时间进行预测,然后制定最高效的优化路线,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当中的车辆调度问题。通过将导航规划技术和百度地图实时路况监测技术融合之后,能够对驾驶员的出行路线、出行习惯、出行方式等行为进行全面的监测,从而全面地完成驾驶人员的科学评估。 2.2 全面地加强对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发 在面向未来的智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无人驾驶技术主要运用于特殊环境城市、环境高速、公路环境当中,因此,需要根据驾驶环境综合地研究无人驾驶车辆。在高速公路环境当中驾驶,需要完善无人驾驶技术的车辆识别、路线跟踪、道路标志识别功能的开发和研究。在城市环境当中进行驾驶,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对无人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和感知的科研,最大限度地提升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军事环境和其他某些特定环境下进行驾驶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驾驶需求和侧重点来进行无人驾驶车辆该方面性能的研发,全面提升无人驾驶车辆恶劣环境适应性和车辆可靠性等性能。 3 结语 交通行业的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仅会对人们的出行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各种物资运输和贸易交流。因此,相关的部门必须对交通行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研究,根据实际的交通管理需求引进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加强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建设。智能化交通系统不仅仅是交通行业的管理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是智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交通行业的必然。通过全面的智能化技术运用到电动汽车、无人驾驶、车联网、物联网、出行便捷服务、车路协同系统当中,进而为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交通在日趋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交通状况更为复杂,交通堵塞更为常见,交通污染更为严重。缓解社会交通问题,改善交通效率,离不开智能交通系统的高效管理,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而智能交通系统要实现海量交通数据的快速、准确获取与处理,就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和支持。因此,本文将结合两者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并探讨相应的技术实现方式。 关键词:大数据 智能交通 交通系统 应用 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推进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极大的加重了人们对交通出行的依赖和高要求。而人口密度的急剧增长,机动化出行的日趋普遍,令交通拥堵以及各类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显然,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交通发展的需求,智能交通系统的运用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作为数据挖掘、加工处理、传输预测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技术为智能交通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无疑会在交通资源配置、交通规划管理、交通安全以及运营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数据与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1)大数据技术以及智能交通下的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技术,是指针对海量且种类繁多的数据信息,利用领先的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大容量储存和快速处理。相较于传统的交通数据,智能交通下的大数据具有显著的特征:第一,数据信息海量,数据类型多种多样,有多种呈现模态,第二,数据来源非常广泛,数据存储的时间更长,效率更高,第三,由于交通数据自身对实效性的要求,需要借助高精尖的处理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处理,第四,数据有较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交通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第四,凭借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智能交通大数据的可视化并不困难。 (2)智能交通系统的定义 而智能交通系统,是综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领先科技,建立的基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的大规模、全方位、实时高效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 (3)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系统的优势 与传统的智能交通技术不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系统首先在硬件设施上更为完善,其次,在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其他多种领先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对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此外,在各类智能交通技术和设备的综合利用下,不仅能够快速传递和处理海量信息,还能对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运作进行综合管理和安全分析,在管理水平和安全把控上有明显的提升。 二、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1、大数据在交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信息服务是在信息传感网的基础上,采集车辆、道路、停车场等多种交通信息,而如此海量的数据信息,则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来进行采集、传递,才能及时地向各个交通部门提供有效信息和指导,同时也能让车主依据实时交通状况,调整出行实践和路线,避免交通拥堵。此外,大数据技术还能利用海量的信息数据积累,为后期的道路建设和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2、大数据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交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智能交通能够凭借大数据技术,第一时间处理不同路段的实时信息,掌握道路交通的现状以及环境情况,及时做出合理的部署与安排。比如,通过对比分析某一交通路段在不同路况下的手机信号密集度,就能了解该路段是否有拥堵或者事故发生,从而及时做出疏导。 3、大数据在车辆控制与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客观总结、反映许多有价值的车辆控制与安全管理规律,比如每年的车祸情况分析,车祸中驾驶员的不同操作习惯总结,各种不良习惯造成的严重后果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够对安全出行做出警示,对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做出正确提醒,还能为车辆的安全驾驶系统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方式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处理其实是一个信息采集―多维度数据分析―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为交通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最终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处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实现方式。 1、信息采集模块的技术实现 在交通信息采集模块,主要有静态、动态两种信息采集方式。静态交通信息采集方式是在固定的位置设置视频监控装置或者感应线圈,然后通过道路路面下的感应线圈来产生相应的电磁感应,实现车辆的相关信息的采集。而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方式,则是运用磁频、光电、测重传感器等自动收集实时的交通流量、行车速度等交通参数,从而推算时间,预测拥堵情况。 2、交通数据分析模块的技术实现 在交通数据分析模块,首先是统一采集不同渠道,不同模态的交通信息数据,转换形成对应的图像视频后再经由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其次,对于大范围波动或者间断性缺失的数据,则通过专业的数学模型、数据集成技术以及决策支持理论来实现全面细致的交通分析。此外,在路段车流量以及安全情况的分析中,还需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来完成,并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智能计算,从而科学支撑交通数据的分析和管理。 3、交通数据处理模块的技术实现 在交通数据处理模块,一方面是通过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来处理、实现决策支持,比如对交通事故的实时探测以及对信号配时的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动态交通数据处理技术,为交通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交通异常行为分析、交通短时预测等功能,并将采集到的动态数据与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做比对,客观分析交通现状,科学制定处理方案。显然,两类数据处理技术均能有效处理看似杂乱无章的交通信息数据,一定程度上也是“智能”交通的体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借助多元技术,规模庞大的系统管理工程,一旦有效建立并科学运用,将使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日常管理水平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为广大交通出行者创建良好的交通环境,提供优质的交通服务。而将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有效应用,将更好地实现系统核心部分――数据信息的挖掘与处理,有效解决系统建设中的信息及资源问题。因此,未来还需围绕这个核心,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更高效、安全、环保的交通运输管理。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本文结合“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本课程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三方面的改革方法,指出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增加师生互动;教学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考核过程化且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兴趣。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但是,我国的智能交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创新性的研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少,因此,我国需要大量的交通人才投身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之中,据此,我院以培养轨道交通专业人才为主的交通运输专业仍将“智能交通系统”课程列为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当今社会交通领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全面了解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既教授学生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概念、体系框架、理论和先进技术等,又要时刻引领学生把握交通领域发展前沿,捕捉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热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交通人才。 1 课程性质和特点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涉及交通、通信、计算机、控制等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前沿动态教育课程。本课程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体系框架、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子系统的结构框架、工作原理和基本功能等,可以说该课程将数学模型和实践措施贯穿于整个课程理论框架中,数学模型源于实践,然而又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交通管理措施解决实际的交通问题[1]。该课程涉及多门学科,理论知识抽象,而实际案例应用及分析少,理解难度较大,所以该课程特点可概括为“概念多、内容多、实`少、理解难”,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很难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2 教学问题浅析 目前针对“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教学,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即:教师提前备课,制作课件,在课堂上以PPT讲解为主,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向学生传递较为丰富的智能交通系统知识,教师自我感觉上课效率很高。但是,该课程涉及多门学科且实践性较强,教师系统讲授法存在很多缺点,学生根本学不进去,听课很乏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老套。目前的授课方式以老师PPT讲解为主,虽然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热情,教与学都显得呆板、被动,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锻炼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讲课费心费力,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比较抽象;学生听课很乏味,感觉很枯燥,难以理解,例如学生宁愿在课堂上玩手机也不愿意听老师满堂的灌输。加之该课程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内容上大多都是宏观介绍基本概念、框架体系、相关技术和应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且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总感觉讲解内容太抽象,无法体会到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 (2)教学内容陈旧。目前,智能交通领域发展迅速,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来向学生讲解智能交通系统知识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有很多学生反映课堂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很熟悉的案例,但是感觉又很遥远、虚幻,听之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捕捉不到智能交通领域发展前沿热点,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 (3)考核方式单调。该课程目前主要对学生进行期末试卷测验,以此考查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主要考查内容包括:智能交通系统相关概念、体系框架、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考前对课程热菟兰怯脖常虽然学生能考出高分,但是考完之后学生什么也不记得,走上工作岗位更是感觉该课程没有给他留下印象,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压制。另外,还有一种考核方式就是学期末让学生提交一篇智能交通系统学术论文,以此来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是复制网上资源,浑水摸鱼,敷衍了事,根本无法做到公正公平的考核,这样还导致了不良学术之风。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手段开放互动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门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泛的课程,教师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应具备包含内容多、表现形式丰富、交互性好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制作出既符合课程教学目标又能够吸引学生乐于学习的课件尤为重要。[1]在教师备课过程中,除了满足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之外,要特别注意如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在课件之中,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给予不同的展示方式。首先,要懂得如何挖掘课程重点和难点而又不失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次,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知识点设计不同的展示形式,如有的教学内容以文档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示,有的则配以视频动画讲解,这样才能最终制作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眼球的PPT课件。 除了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之外,课堂讲解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为了加强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针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体系框架等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系统讲授法,传授的知识量大、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快速了解智能交通系统;对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基础理论,包括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智能协同学理论、动态交通信息预测理论等,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由现实生活中的交通拥堵问题引出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智能协同学理论等在ITS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乐趣;针对出行者信息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等ITS子系统的讲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些ITS子系统的功能、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等;对于ITS中的基础技术,如定位技术、通信技术、信息采集和融合技术等可采用研讨式实践教学法,通过GPS、手机导航地图等产品的讲解,启发学生针对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见解。 3.2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科学、前沿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要与教学大纲相结合,与教学方法相适应,并能融入新的思想理论与知识。[2]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迅速,单独依靠教材挖掘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此,为了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性,必须广泛搜集最前沿的智能交通类资料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先进的智能交通理念和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开阔视野,提升兴趣。例如可以通过网站等途径给学生介绍最新的智能交通系统研究成果及应用,如特斯拉开发的智能车辆、ETC系统、智能停车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等。 除了做好课堂教学之外,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该课程中增加三个方面的实践教学:(1)将课程实验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到我院交通工程系系交通工程实验室参观,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用相关的智能交通综合控制设备,并学习相关的交通仿真软件,通过实际交通问题的仿真再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时常去关注智能交通系统及设备的企业,如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航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另外,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热点,多去浏览相关的智能交通网站,如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官网等,及时获取最新的智能交通信息与新闻;(3)组织学生多参加我国智能车大赛、交通科技大赛、世界智能交通科技大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考核方式注重过程 单纯依靠期末考试试卷或提交学术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显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现该课程考核的过程化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课程取消期末试卷考试,将考试环节改为课程实验和专业课实践大作业。课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而专业大作业由老师拟定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主题,如ETC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车联网系统等相关系统的设计,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组内人数不限,选举组长一名,进行不同的工作分工,大作业设计完成之后,在课堂上以系统展示或者PPT课件形式进行汇报和讨论,老师和其他小组学生对其设计的系统进行提问,每组队伍之间进行相互点评和打分,以此作为该课程大作业的成绩。实现该课程考核过程化,还要做到考核的科学合理,在成绩分配时也要做到公平公正,于是,成绩设置如下:平时成绩占20%(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课程实验占30%,大作业成绩占50%。 4 结论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涉及多门学科,而且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通过分析课程性质、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展示形式的教学课件,不同的教学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施教方法,而且要特别强调与学生的互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捕捉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动态,让学生积极参与该课程,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做到课程考核过程化,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自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智能交通,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监理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 摘要: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已经全面铺开,在电力监理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本文从安风体系在电力监理企业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中的关键点分别论述,重点描述建设流程、关键控制点、体系运行的重点所在、保障体系顺利建立的措施等。 关键词: 电力监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概述2012版 南方电网公司通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安风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基建安全科学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各基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安全管理责任,有效控制基建安全风险,全面提升南方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水平。 ①2010年12月,南方电网基建【2010】28号文关于印发《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基建部分)》的通知。明确要求安风体系实施范围包括各省公司所属各承建公司基建工程的各设计、施工、监理和调试单位。并提出建设思路、目标及要求。 ②监理企业开展安风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监理企业走在安风建设的后发阶段,前者供电局和施工单位已经运作了几年时间了,可以说运作较正常了。但是监理企业尚未开始普及开展建立体系。目前就几家单位在做试点工作。 2 必要性和目的 随着电力监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方在安全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电力监理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也陷入了困境。 出于内部需要,电力工程监理公司自身安全管理需求,必须要把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否则逆水行舟。沿用老一套的安全控制方法已经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所以如何更好的管理安全生产,是摆在所有电力监理企业面前的最大的困惑。 内外需求的作用下迫使监理企业需要引进和运用先进、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提升公司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及人员安全风险意识,降低安生生产带来的风险,达到符合行业规定和要求的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3 体系核心思想 安风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一个规范化、系统性的持续改进过程。核心内容为: ①全员参与。这是安风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前提。部分人员一听到体系的名称就直观地认为这是公司里安全管理部门做的事,应该是安监部或质安部干的活,与自己无关,不用关心和理会。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和错误的思想。安风体系责任部门可以设在安全管理部门,但是整个体系建“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的转变。尽量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我们做这个体系的目标之一。 ②体系要素实现PDCA循环,体系运转机制有效运转,实现整体的持续改进。建设和运作必须靠所有一线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来实现,需要全公司从领导层开始到一线员工的大力推进才能真正发挥安风体系的作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③超前预控。将防范事故的关口前移,实现了从传统安全生产“关注事后分析与控制”向通过“5W1H”工具将管理工作向精细化、量化转变,实现管理要求的落地。 ④安风体系的建设不搞形式主义,要结合实际工作,注重实效,主要采取完善和改进现有措施和制度执行的方式进行;同时,体系建设要结合项目管理的要求,体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4 建设流程 监理公司作为2012年度安风建设试点开展单位,一定要先试先行,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推进安风体系运行,但要注意的是各部门侧重点不同,按照公司各部门的职能划分,相应地把体系各要素相应的划分到各部门来主抓或重点开展,其最终目的是借助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公司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公司的总体竞争力。 ①体系启动和初次培训。体系的启动必须由监理公司最高管理者认定主要牵头负责部门。一般都是直接任命安全管理部门即质安部或安监部来牵头负责该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再接下来就必须开展安风体系建设的概念性的培训工作,且该培训必须面向全公司,公司领导、中层、各部门主管和总监必须参与。 ②初定建设方案,建立体系组织机构。初定安风体系建设方案,确定“取钻”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推进计划、实施过程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组织机构中应包含两个组织: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必须把公司管理层全部纳入领导小组,作为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实施小组必须确保各部门均有人参与其中,确保体系能在全公司范围内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③标准知识培训,管理工作标准文件编写。在编写标准文件前必须对实际负责的实施小组开展标准知识培训工作。包括标准知识内容培训,还有标准编写规范等,统一思想。确定标准文件编写清单时需要确定哪些要素与电力监理工作有关联的,哪些可以忽略。 管理标准必须包含所有应有的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因为策划阶段有缺陷时,外审时打分将会有先天的缺陷,接下来将是惩罚性的打分折扣。但又必须避免脱离实际,把做不到的事项都列进来,造成有计划做不到的困局。 4.1 开展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整个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很多工作都是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风险评估一般采用SEP法来开展。基于监理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①监理自身风险:包括监理办公环境和监理人员本人的安全风险。②施工现场监理风险: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施工现场风险指的并非施工单位所产生的风险。而是指由于监理工作失误导致产生施工风险而对应产生的监理责任风险。这里可以运用成熟的成果:南方电网编制并成熟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可以把评为中等以上的施工风险作为监理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通过这种间接导入可以大大减少风险评估的工作量,且能避免大量的缺项。值得注意的是:施工的风险等级结果通过监理风险评估后得出的等级很可能不一致,如:施工危害评为高风险对应的监理评估等级可能是低风险或可接受风险。 4.2 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全员培训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基本上把体系文件都编制出来了,体系文件通过监理公司最高领导者批准后正式,同时做好体系文件的全员培训。让所有员工都了解体系,并按照体系的做法开展工作。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4.3 三大员培训与任命 “三大员”就是安全区代表、内审员、事故/事件调查员。安全区代表在整个体系运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际体系运作里很多检查与发现、事项落实均由安全区代表来执行。安全区代表的工作量非常大,最好能以独立的岗位来开展。任命前必须对“三大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符合要求,才能上岗。 4.4 安风体系运行 体系运行关键要及时开展各管理工作标准的落地。按照三部曲来开展:①现场环境检查;②组织编制现场改善计划;③落实计划,分配到各部门完成改善。 体系运行中发现标准与实际开展不符合时,必须要及时修改标准使之与实际相符合。特别是资源分配不足以满足体系运行需要时,必须及时向上反映,以尽早解决问题。质安部要定期组织对体系推进的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新制度、新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4.5 内审员培训与任命 内审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才能任命上岗。内审员建议配置6人以上,以方便内审时成立多个内审小组,满足内审时间要求。 4.6 内审、外审 2012版体系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审,初次内审必须覆盖所有部门,所有要素,所有工程项目。如项目数量过大,可以抽取几个典型由内审小组亲自审核,其余项目则采取交叉互相审核的方式开展。 若内审认为可以达到建设方案所定目标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外审要求。 5 安风体系建设关键 5.1 安风体系与三标、公司现有制度、网省公司制度的高度融合 安风体系绝非独立于三标等现有体系以外的第“四标”,而是与ISO三标、国家标准、南方电网公司现有制度、监理公司现有制度的高度融合的体系。体系所包含的管理工作标准均来源于实际工作,但又有所完善和提高。把这几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2 不能拘泥于安风体系的固有框架,在实际应用中大胆删除不适用要素 尽量满足确定下来的要素要求,但又要与实际相符合,宁可与体系要求有差距,也不可造假,生搬硬套。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实在没办法时可以采取弱化该要素要求的方式来迎合要素要求。 5.3 培训宣贯 如果说体系建立是重点的话,培训宣贯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了。整个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在培训宣贯的情况,因为培训是制度能落地的前提,是全员参与的关键所在。宣贯培训要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展,如召开公司级全员大会宣贯、小班教学局部培训、考试、看视频等方式来开展。其中小班局部培训效果最好,互动较多,能较好吸引注意力,能产生较多的共鸣。 5.4 切实执行落实 实体操作,毋庸置疑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这里需要有良好的执行力。且在实际执行中肯定会有些问题存在,毕竟标准文件量大,编写得难免有点疏漏的地方,所以就必须要有更新、修编制度的需要了。 5.5 公司各部门通力合作配合,良好沟通,达成共识 安风建设绝不是质安部的事,要破除这个误解。安风体系的建立必须由各部门共同努力,因为安风体系包括了公司绝大部分的运作内容,包含从前线一线监理人员到市场综合后勤人员等。把全公司用一个体系来贯穿下来。所以对于公司的管理、运作也是一次提高,明确公司的运作流程、各部门的职责和各岗位的职责等。 5.6 安风建设盘点会议 安风建设还有一个关键点——领导高度重视。必须有最高领导组织每月召开一次安风建设盘点会议。因为这是一个原来没有的体系,需要从0开始建立,难度和资源需求都很大。需要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重点是:对照安风建设方案进度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必要时由总经理重新分配资源以便完成工作。 5.7 严肃考核和协调机制 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安风体系考核办法,使各项工作形成闭环管理。各相关部门及监理项目部,要形成好常总结,常汇报与常交流的习惯,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协调和处理,保证安风建设开展进度处于在控状态,达到预期的效果。 6 结论 首先要先明白为什么建立安风体系,虽然这是一个费时、费心、费力的工作,但是他能体现一个电力工程企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并将这个形成一个体系,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使电力工程监理企业能在电力工程里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先决条件。失去了安全就等同于失去了竞争力和先进性。 在实际操作里最核心的要数PDCA循环了。在每项工作里必须体现该精神。只有通过安风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而安风体系建设与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在加强安风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同步进行,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才能整体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刍议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量日益递增,全国上下的电力工程也逐渐地步入建设高峰期。在这般背景之下,社会各界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将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 安全生产管理 现状 措施 1.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多数的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都跟不上电力建设快速发展的脚步,这一点主要表现为:由于当前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以致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求创新、方法落后等不良现象凸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依靠经验来进行管理的低水平层次之上;当前大多数涉及繁杂的电力建设系统,仅仅是依靠安全技术措施和技术人员,以致于电力工程发生安全事故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安全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施工人员的可靠性,由此可见,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是远远不够的;电力工程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员工没有将安全生产问题当成工作重点来对待,以致于一些习惯性的违规违章行为反复发生,进而引发一些常见却无法避免的安全事故。 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制定出规范化的施工流程,有效地防止那些习惯性违规违章行为的发生。贯彻落实规范化的施工制度,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力度,如果发现安全隐患,应该及时通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界定电力工程中各个部门、各个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相关责任和权利,务必坚持安全施工无小事,小事大作的管理原则。强化工程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的责任机制,对电力工程项目部进行每月安全大检以及例行检,发现任何的安全隐患,都应该批评相关责任单位,并追究相关专业安全监督人员的责任。在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应该实行自我管理、相互监督、制度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及时纠正那些违规违章的错误行为,并加以通报批评,拉响安全警钟,促使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进行施工作业。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而促使电力工程项目能够安全生产。 2.2着力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该对工程全部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工作,促使他们能够熟悉并掌握电力工程施工进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安全监督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测试,合格者才能获取项目部得上岗证,才能进入电力工程的施工现场,以此来保证他们日后的施工行为始终是在安全生产管理范围内的。施工企业还应该将员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水平、安全业务能力等和员工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并和激励机制有效结合。认真审核进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尤其要仔细审查施工现场特种施工人员的资质,务必要保证他们都是持证上岗的。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还应该提升工程项目外包队伍以及临时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严格地审查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工作资质,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系统教育,并进行相应的施工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他们自我的防范意识,充分利用电力工程安全事故通报、安全事故案例、安全事故新闻等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2.3提高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的安全可靠性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提前到工程设计可行性方案阶段,务必要高度重视工程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保证负荷计算正确,确保施工设备材料的科学合理配置,保证设备运行模式安全可靠,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将工程造价降至最低。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施工材料的检验制度,着力控制好施工材料的质量水平,以此来防止因为材料问题而发生安全事故。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状态检修管理,以此来避免机械设备出现“过维修”或者“欠维修”的状态,进而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出动率,保证电力工程的安全生产。 3.结语: 总而言之,安全生产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头等大事,它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以及施工进度,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首先简要地论述了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探讨了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此希望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能够将安生生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论安全生产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当前,面临着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着更残酷的市场竞争。项目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本文简要论述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管理 1 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1 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施工企业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广大员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员工进场后,首先是要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 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对_丁程安全文明施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垃圾通道、高处作业平台、滑线安全网、手扶水平安全绳等标准化安全设施,切实做到“路边有栏、孔洞有盖, 水平保护、垂直保护、交叉保护”和“临时围栏标准化,施工照明永久化,厂区道路规范化,施工用电安全化,氧气乙炔系统无漏 ,绿化跟着建设走”。这也是电力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1.2 安全生产对电力施工企业的影响。安全生产能为员工带来幸福、社会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但应注意到在长期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萌生的思想的现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可能形成,因此应坚持不懈地同麻痹、大意、不负责任三大安全管理敌人作斗争,这是保障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 1.3 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不违章作业。 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晦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项目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第一安全责任人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项目施工人员必须接受项目部的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施工人员的义务。 l.4 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水平的途径。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来提高。所谓间接实践就是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而直接实践则是吃一堑长一智,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 2 当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尽管事故的发生存在不同的客观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执行落实,有的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做细做实,不是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以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做样子,做给上级领导看,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其结果必然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有的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必然是说一套、做一套。还有,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存在浮躁思想,安全观念淡薄,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没有掌握第一手的、真实的、全面的现场信息,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准确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不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而热衷于走过场、瞎指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忽略”与“疏乎大意”,却往往是导致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3 项目管理层如何搞好项目施工安全生产 3.1 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形成正确的项目安全文化。项目管理人员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项目管理^员要把项目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3.2 建立科学的战略思想。我们坚信,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 3.3 加强安全管理的方法。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在项目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项目效益就无从谈起。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项目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与各单位和部门签订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协议要求追究违章、违约责任。 建立起安委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 、以思想保障体系基础、以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使五大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的安全生产是这几个体系共同努力完成的,不论哪个体系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都要不断地给予完善。 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加强施工危险点分析,开展危险源调查,制定危险点清单。在此基础上制订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消除、隔离、疏导等方法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发生。 加大重大危险整改消除力度,对重点项目、重点部进行重点监控,做到隐患不消除、问题不解决决不放过。 制定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救援预案并定期演习。建立起各单位相互联动,建立起现场医院、就近人民医院相互联动的机制。 认真做好现场警戒和清场工作。大型脚手架拆除、塔吊组立、高空落物区域等高危险作业场所切实做好警戒和清场工作,无关人员不得人内。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在许多发电厂得到了应用。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 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榉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一方面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及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技术手段会有新的发展,由于企业实力的增强,可以采用更先进、更安全的设备、设施、工具和工艺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有可能产生新的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电力建设管理水平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比,差距还较大。在继承传统的有效管理方法的同时,电建施工现场的现代安全管理将是企业决策者和广大安全工作者面临的思考。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探讨 摘要 本文就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建设中的意义、隐患以及如何强化安全知识和提高认识等,对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现如今,电力企业正面临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以及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调整,尤其是电力企业现在正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何使项目管理和安全生产适时的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 课题。 1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当前,很多的电力企业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旧跟不上形式的需求。它主要表现很多方面,如:管理水平仍旧滞留,因为现在对电力企业施工项目的好与坏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很多企业在项目的管理上没有创新意识、盲目的实施管理、项目管理仍然还是只停留在依靠过去的经验管理的层次上,致使管理的手段落后等问题日益凸显。电力企业对安全投入不足,在许多方面,如很多复杂的电力建设整体系统还是依赖人和安全技术措施等,这些是不能完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其实,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技术的可靠性组织的管理方面,在这些方面电力企业还有待加强[2]。还有就是,企业的员工对安全生产以及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淡薄,没有把安全第一和安全问题当做工作重点来对待,一些习惯性的违规屡有发生,因此导致的安全事故也是触目皆是。 2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 如今,电力企业的安全建设任务十分的艰巨,现今的施工企业面临着更高的施工技术要求和紧迫的工期,施工技术的不足和机械设施的老化以及规范作业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方面存在薄弱,电力企业的安全建设不是很乐观。 1)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在施工的现场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和安全生产环境的复杂以及物品的不安全都是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做好安全管理的重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正确方针政策。对存在安全隐患及时消除,保障项目施工的安全生产,这项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 2)不安全因素多:具体表现在:设备构建吊装多、机械施工多、重运输多、登高作业多、焊接明火多、重叠作业多、临时施工多、外包队伍临时工多、预留孔洞多等等。 3)“各自为战”,因为电力企业施工的原因,导致项目施工的范围大、位置变化大,从而使施工人员“各自为战”,而且由于作业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工具的随机性比较强,施工条件差等。 3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内在隐患 目前,电力企业是国家以及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因为它关乎着整个国家供电系统的运行长期性。但是最近一些年来根据社会和国家的调查发现,我国的电力系统工程建设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意外事故,也不仅阻碍了电力企业的顺利发展而且还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发生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成为当今电力企业着重研究的课题。 3.1 违规问题 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中造成安全事故的大部分原因都是“人为性质”的,这些“人为”都是因为施工人员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造成的。尤其的施工人员的习惯性违规更是目前电力企业中村咋的“惯性通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中:违反安全生产纪律、违章进行操作、违章指导工作等。在对一些电力设备的故障处理中,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没有得到上级领导的批准下就私自拆开设备进行施工,导致施工人员触点身亡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3.2 管理问题 想要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就必须要创建符合电力企业实际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因为规范的管理制度能使安全生产实事求是,更可以提高一个企业的项目建设质量。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电力企业往往只注重工程的质量而忽略了管理制度。比如说,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施工的工期,对细节的施工却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3.3 预防问题 企业在进行一项工程施工的时候没有先见性,对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没有合适的预防措施。比如:施工人员违规工作没有及时予以处理、设备损坏没有及时修检、施工方案错误没有及时调整等,这都是造成电力企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旦这些潜在的安全事故发生后,电力企业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 危害。 3.4 责任问题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缺乏高度的责任感是普遍的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施工者,大多数的施工人员凭借着自己有施工工作经验,而对安全规范忽略;管理者,在施工的过程中对自己应尽的义务没有做到,在施工指挥时没有按照安全生产指标进行。 3.5 工具问题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很多工程的施工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机械工具来完成施工,但是却没有注意到工具本身也给施工的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比如:输电线路在施工的时候需要架设小型的起重器和登高作业工具来完成施工,而对施工工具检测不到位可能会造成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4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4.1 严格的规章制度 在针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上,要结合“奖惩并行”的措施。对违规进行操作的人员要加大的处罚,并且在其思想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操作规范的员工不仅要在精神上对其进行鼓舞,而且要在其物质上进行奖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于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常见的电力故障要尽快采取科学的操作制度来加以施工。 4.2 开展危险点分析和控制 做到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电力施工企业的有关领导要在施工的危险点上进行分析,并且开展其危险源头的调查,制定出危险清单。从而才能在这基础上来控制和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通过隔离、疏导、消除等方式来控制危险源的发生。建立起各个单位之间的互动,如:建立救援预案演习和建立现场医院等。加大重点危险的消除力度,对重点部位和项目的监控,真正做到出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大型的机械设施高空落物区、脚手架拆除、塔吊组立等危险物要做好现场设备的管理和清场工作,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安全生产施工管理探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阐述了目前安全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需要具备的组织机构,针对电力工程施工各个环节进行了安全管理技术措施的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措;施安全生产 许多惨痛的历史教训表明:电力工程的事故大部分都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并且与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不力和疏忽有关。因此,为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防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细则。由于电力工程施工的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临时性、作业环境多变性、人机流动性大,从而形成了一个人、机、料动态集中的工作环境,这就导致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近年来,由于电力项目的逐步扩张,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呈现出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特点,导致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尽管发生事故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大致分为如下几点: (一)能使劳动者获得安全与健康,是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安全、文明的基本标志; (二)能够改善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管理方法不适当、事故频发的现状,能够促使企业根据安全管理标准实施管理,逐步使工作环境达到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 (三)可以促使企业改变安全卫生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调整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改善劳动者的安全卫生条件,增强企业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现状分析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利益,但是有些管理领导只看到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投入,忽视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往往抱着安全侥幸的心理态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没有掌握施工现场真实的、全面的施工信息,没有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安全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从而出现了对于安全管理瞎指挥、走过场的现场,给施工现场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违章行为的频发,主要包括: (一)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票作业,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了一起人身触电死亡事故。 (二)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例如一些人身死亡事故,就是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变台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 (三)安全生产职责不到位。虽然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上,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四)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由于具有这种特殊的环境特点,因此给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上也形成了一些挑战,但是,如果指定出了针对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办法,该办法能够彻底有效的实施,绝对是能改善电力工程施工行业的安全现状。 三、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概要。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复杂和特殊现场环境,要想彻底落实贯彻安全细则,就必须要细化出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在安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细化每个部分或者机构应该具有的详细责任和义务,做细做全安全细则里面的各个环节。 安全组织机构体系采用分级负责的形式实施划分,项目经理为第一安全责任人,下属是有具有安全合格证书的安全主任具体负责日常施工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主任负责具体实施、落实制度,检查现场,汇报安全情况等工作,还要与项目经理一起探讨安全细则等问题,最下层就是各个安全管理班组,必须具有一个现场实施的安全员,具体实施安全管理制度,做到贯彻安全思想的教育,现场监督的工作等。 整个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应该做到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指导下搞好安全生产,坚决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岗位的责任制;对所有新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三级教育”。必须做到每周有关人员,对所管理的施工现场、车问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存档备查,对重大事故隐患发出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奖罚到人。 四,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考察分析,正对不同的施工环节,不同的施工部门总结出了如下几点的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一)材料运输安全管理。 1,尽量减少搬运次数或搬运距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成本而且还有助于安全生产。 2,以机械代替人工搬运,针对材料特性采取适当的搬运方法。 3,机动车辆进行水平搬运时,司机必须经过良好的培训,车辆装载必须均匀,倒车时应该注意是否碰到人或者设备,无人看管的车辆,其发动机应该予以熄火。 (二)起重吊装安全管理。 1,司机和指挥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指挥人员在作业前必须要熟悉所指挥的设备的性能和了解所吊的构建重量,熟悉现场环境。 2,对起吊的构建质量不明时要进行核实,不能盲目起吊。。起重机操作人员在操作的时候精神要集中,要服从指挥人员的指挥以免误碰坏设备。在发现有信号不清楚或者错误的时候,应该果断拒绝执行,询问清楚后再执行操作。 (三)施工现场用电安全管理。 1,临时施工用电需要在施工前要做好安全技术交底,技术交底资料必须完备、可靠,能明确显示出交底日期、讨论建议和交底与被交底人员的签字名单册。 2,做好电力维修工作记录,工程竣工后详细记录撤除临时用电工程的时间、人员、撤除程序、撤除方法和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接地与防雷,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必须做好重复接地,用电保护零线和防雷接地线必须专设,以保证用电安全。 (四)特种工种安全管理。 1,高处作业时衣着灵便,禁止穿便底鞋和带钉易滑鞋,禁止上下跑仍物品,注意系好安全带。 2,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身体健康不违规作业,不违反劳动纪律。 3,雷雨天气及六级以上大风禁止露天高空作业,禁止酒后作业。 (五)施工现场生产安全管理。 1,每天开工前,先进行安全教育或交待安全注意事项。 2,施工现场所有固定或移动的配电箱,均必须搭设防雨、防砸的防护设施,地面搭设木质操作台,操作台与地面空间不得小于lOcm。配电箱周围应该设红自相间围栏。 3,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要求稳固、安全、整洁,并满足消防要求,禁止用石棉瓦、竹棚、油毡等搭建,宿舍应该具备良好的防潮、通风、采光性能,并与作业区隔离,用电线路必须按没计架设,严禁随意拉线接电,严禁使用电炉和明火烧煮事物。 4,每次工作结束后,应仔细检查,切断水、电、火、气源后,方可离开。 五,重视安全性评价工作。 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对现有的安全工作进行诊断,做到心中有数,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安全性评价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安全生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闭环管理的方法。它综合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确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相应的整改和控制措施,达到预防、控制隐患和事故。 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广泛的业务培训。全体职工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学习安全生产各项规程和规章制度,可以提高安全意识,熟悉和掌握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定、规章制度。尤其要通过安全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事故的处理能力。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生产既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它的落实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稳步发展,甚至电网的安全稳定。特别是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基于其施工环境的复杂以及动态变化,细化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细则,做出有效的贯彻落实就显得特别重要。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如何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 由于电力体制改革后,出现了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事故的发生尽管有许多不同的客观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如走马观花看现场,拿着记录抓落实,因此,电力工程的安全要落实到基层、到现场、到作业面、到职工群众中。这是抓安全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只有狠抓落实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安全生产管理是电力施工企业的最根本的要求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施工企业的最根本要求。员工进场后,首先是要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对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垃圾通道、高处作业平台、滑线安全网、手扶水平安全绳等标准化安全设施,切实做到“临边有栏、孔洞有盖,水平保护、垂直保护、交叉保护”和“临时围栏标准化,施工照明永久化,施工用电安全化”。这也是电力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2、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 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不违章作业。 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3、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来提高。所谓间接实践就是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而直接实践则是吃一堑长一智,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 二、科学决策,措施到位 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均可归结为管理措施未落实,责任人未到位,从项目安全管理上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1、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首先要求操作人员要按规程操作使用设备;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隐瞒真相;服从指挥,忠于职守,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2、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设备是基础,设备都有寿命,任何设备的故障都有其规律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维护、保养,有效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3、要合理利用、适应环境(时间、空间和技术)条件。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加夜班、节假日、人的精神状态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节。任何先进技术都有特殊的安全问题,选择生产技术的首要条件是安全可靠,安全技术研究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要采取果断措施,尽量使危险降到最低,同进要结合新技术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开展研究。 4、项目经理管理要到位。安全生产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从项目经理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三、项目管理层要把项目施工安全放在首位 1、抓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形成正确的项目安全文化。项目管理人员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项目管理人员要把项目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2、树立科学的战略思想。应该坚信,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 3、加强安全管理的方法。 (1)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项目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项目效益就无从谈起。 (2)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项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与各单位和部门签订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协议要求追究违章、违约责任。 (3)建立起安委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思想保障体系基础、以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使五大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的安全生产是这几个体系共同努力完成的。不论哪个体系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都要不断地给予完善。 (4)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加强施工危险点分析,开展危险源调查,制定危险点清单。在此基础上制定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消除、隔离、疏导等方法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发生。加大重大危险整改消除力度,对重点项目、重点部进行重点监控,做到隐患不消除、问题不解决决不放过。制定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救援预案并定期演习。建立起各单位相互联动,建立起现场医院、就近人民医院相互联动的机制。认真做好现场警戒和清场工作。大型脚手架拆除、塔吊组立、高空落物区域等高危险作业场所切实做好警戒和清场工作,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5)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在许多供电企业得到了应用。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6)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健全制度管理体系制定创一流安全文明工地考核标准实现管理制度化和标准化。 (作者单位:赤壁市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探讨 摘 要:电力建设施工项目的管理,关键在于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企业的效益。电力工程项目质量是电力企业的生命,也是电力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结合电力施工项目特点,从电力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对电力施工企业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电力建设项目 施工安全 质量管理 成本控制 电力建设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反映了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电力建设单位应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建立起安全委员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思想保障体系基础、以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目的,强化安全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长效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为员工建立安全、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全面推广安全设施标准化,全面实施精品工程,以精品工程促进安全文明施工,以安全文明施工保证精品工程。 一、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安全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是对电力施工单位的最根本要求。在电力建设项目施工伊始,就要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根据所承担的施工项目特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布置落实。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质量、安全的作用,更好地把住安全质量关。在项目实施前,做好危险点预测分析及预控措施,逐级向施工人员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员工进场后,还要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对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垃圾通道、高处作业平台、滑线安全网、手扶水平安全绳等标准化安全设施,切实做到“临边有栏、孔洞有盖,水平保护、垂直保护、交叉保护”和“临时围栏标准化,施工照明永久化,厂区道路规范化,施工用电安全化,氧气乙炔系统无漏点,绿化跟着建设走”。这也是电力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安全生产对电力建设单位的影响很大,为保证电力项目在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要围绕“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控制目标,在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做好各项工作。建设单位要对进入电力工程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老职工、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并要求各专业施工队针对电力工程特点,分析工程的危险点、危险源,做好防护措施,并将此作为向职工进行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在作业面做出明显标志,警示施工人员。坚持开展各专业施工队的安全学习活动,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确保施工组织顺利进行。 二、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策略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由于施工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程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导致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且电力工程工期长、投资大、工序多、施工条件复杂,且极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因而制定其施工进度计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这也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难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果不到位,缺乏预防和事前管理机制。就会造成电力施工和质量事故等问题。由于电力工程造成的影响可涉及数千里,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工作中,必须加强和改进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鉴于此,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进行紧密跟踪,严格控制。 要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光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必须严格地对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和项目管理软件控制项目的进度,以确保项目计划的进展。同时应该对进度评审结果进行及时地分析,以便确定项目进度变化和预测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从项目安全管理上来说,可从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控制。 三、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的措施 项目安全管理要对电力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项目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第一安全责任人必须实施安全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项目管理人员要把项目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从现场的仪器仪表到控制室内的集散控制系统等数百种相关的技术设备,对生产设备采购订货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加工制作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组装调试的质量控制以及形成的生产能力的保证率等各个环节要采用问责制度,进行严格把关。 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人员要按规程操作、正确方法的使用设备;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违章作业。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项目管理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设备是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维护、保养,应能有效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用高科技、新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保证不发生事故、即使设备有缺陷也要保证不发生事故。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摘要:电力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推动工业化进程等方面意义重大。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才能够保障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本文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对其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于电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大,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本身存在着较高的安全风险,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该立足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策略,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 1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如高空坠落、触电等,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使得施工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尤其是最近几年,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对相应的安全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也没有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导致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此,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时,必须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各种施工设备进行管理,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可以有效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从根本上对施工单位以及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对安全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的贯彻落实,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稳步发展[1]。 2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2.1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的提高是确保施工安全的核心所在,应该认识到,电力工程的建设需要全体施工人员的共同参与,其本身的安全生产意识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成效。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对于现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引导其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可以对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进行完善,增强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得其能够主动参与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安全生产意识。 2.2完善保障体系 电力工程的施工时多工种同时作业的,施工现场的管理相对繁琐,在这种情况下,从安全生产方面考虑,就需要对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具体来讲,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指导思想,如预防为主、封闭管理、把握重点、有始有终等,确保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能够严格依照相关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行。在安全保障体系确立并且完善后,必须保证其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上至项目经理,下到施工人员,都必须熟悉保障依稀的内容,从全局角度着手,将传统单一的物资管理拓展到对于人员、资金、物资等的全方位管理和防护,将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充分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同时,应该对安全管理的职责进行落实,明确各级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权限,强化节点管理,进一步提升安全防护措施的针对性。 2.3落实责任制度 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是保证电力工程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所在,也是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施工企业应该立足实际,构建相应的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经分析论证和完善后,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必须关注细节问题,做好施工安全相关的防范工作,针对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和处理措施。同时,必须对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标准进行严格执行,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为电力工程的施工提供指导。对于施工企业本身而言,应该结合电力工程现场施工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确保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个人,对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的权责进行规范,发挥其应有价值[2]。 2.4强化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同样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关键性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其直接关系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关系着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展开。一方面,应该强化对于危险点的分析和管控,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施工环节,必须将危险点的查找工作贯穿全过程,做好分析处理,编制出完善的施工现场危险点清单,针对清单上的每一个危险点,都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和管控措施,通过疏导、隔离、消除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重点项目的管控,消除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定期开展事故应急演习,确保现场工作人员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将事故的危害和影响控制到最低。 2.5注重监督考核 应该认识到,无论安全管理模式多么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多么完善,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只能沦为一纸空文,必须通过有效的监督考核,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良好的管理效果。在构建监督体系时,应该确保其层次性和方向性,保证每一个监督部门都具备独立的监督任务,做到各司其职。一旦发现存在违规违章操作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限期整改,整改期间不能继续施工。另外,监督部门应该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确保其在开展监督工作时,能够做到公平公正[3]。 3结语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而言,想要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就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安全意识,完善保障体系,落实责任制度,强化风险管控,结合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全面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果,推动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作者:李斌 单位:国网福建霞浦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浅析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电能是当前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能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力工程是保障电能安全持续提供的实施项目,对于人们的生活、企业生产来说非常重要。该文主要分析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首先阐述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而后提供了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以便有效保障电力工程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安全施工。 关键词:电力工程 安全生产管理 实施方案 风险预防 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保障电力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而且可以保障电力工程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从而有效地提升电力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促进和谐社会文明发展。所以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研究,对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 1.1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不完善,执行不彻底 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不完善。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使用工作票的方法来开展,但是由于在电力建设作业过程中环境条件非常复杂,而且经常变化,很多新建项目在具体实施中忽略了这一点,而且具体的安全生产措施并没有在施工单位中具体实施和执行,最终导致了安全管理具体办法和相关规则都变成了形式化,而且没有针对性。更有甚者,有些电力工程项目并没有指定相关的施工计划和安全管理措施,也没有进行认真详细的研究就开始施工,即便设定了相关细则,也只是简单讨论就通过了,对于具体的细节并没有把握。 1.2 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危险的事情发生,为了有力保障工程的安全高效开展,安全管理制度是必须的。但是,目前有不少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安全管理制度,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特殊局面。很多时候,安全管理只是做做表面工作,都是做给领导看,自身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根本落实不到位,最终为电力工程施工埋下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1.3 安全隐患未被足够重视 在电力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会有很多安全隐患存在,例如工具老旧、施工材料质量不高等。有的电力工程项目会比较重视这些安全问题,但是有一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赶工期或者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往往会主动忽略掉,或者为了节约成本而不会安排时间去排查这些安全隐患,最终导致了整个项目的安全度降低。 2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2.1 加强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视 对于电力工程来说,安全生产管理非常重要,是关系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而对于电力工程施工方来说,对安全管理的重视是在施工过程中实施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施工企业的高层领导做起,加强对电力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从而在施工企业内部形成压力来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并且形成制度或企业文化来促进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文化的形成。其次,针对施工项目的基本领导和各个组长开展安全生产管理重要座谈会,将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介绍和宣传。最后,通过全体会议的形式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宣传,并以组长为监督来促进施工过程中的员工对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 2.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要积极发展、改进并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发挥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作用,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发展。在安全管理系统中,要明确规定项目实施企业的具体义务和责任:(1)要明确施工企业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质量、成本、项目进度、项目安全有效控制的责任,要通过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来保障电力工程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施工任务。(2)要明确项目施工企业具体的安全工作范围,主要包括项目的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评审,电力工程施工图的设计与评审,合作承包商的招标评审,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图纸的交底、会审等,电力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对各种原材料、零部件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检查。(3)要在电力工程业主方与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方之间,就工程实施的安全管理范围签订安全管理合同,在合同中要明确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义务、责任以及风险划分等内容。(4)要在电力工程项目中设计安全检查和保障机构,在业主方和施工企业双方选择人员,通过安排总的安全师、安全工程师等安全人员,配合具体的项目施工人员来监督并辅助他们完成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执行,从而对电力工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2.3 强化安全管理措施 为了有效保障电力工程项目实施的安全,强化安全管理措施是重中之重。针对电力工程的项目,要严格按照实施流程,在前期做好项目施工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且通过专门的会议进行审查和评审,从而有效保障建设单位设计的方案以及具体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深入分析整个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在早期就完成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并且有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和办法。在不同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方案设计中,要考虑防止塌方、防止坠落、防止中毒、防止倒塌、防止触电等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尽量制定详细周密、合理实用的安全管理细则,从而应对电力建设工程复杂多变的环境,保证整个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 此外,要定期安排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电力施工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安全隐患排查,通过详细的安全规则约束、明确具体的安全制度等来消除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在电力建设工程中会有一些临时安排的管理,针对这些管理方面要查看其安全消防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是否会影响整个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安全,从而有效降低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 2.4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督 要在电力工程中,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监督,保障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实施。(1)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科学、高效、自动化的电力建设安全监控监督系统和平台,从而开展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监控。(2)构建国家级的第三方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并且通过完善监督人员的法律法规概念,增强监管意识,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效果。(3)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风险意识,通过外部监督机构和内部安全生产部门,来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安全风险控制,通过不断实践和优化安全生产管理,最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体系,进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3 结语 电力工程的建设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培养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等方式来对工程中的危险点进行风险分析、u估和预防,从而有效地保障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为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为我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创造稳定的环境。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谈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项目急剧增加,整个电力工程市场繁荣。在这样的环境下电力工程施工行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随着电力工程的快速发展,电力施工企业应当认识到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探讨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提升我国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促进电力工程施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施工 电力工程施工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较,对于施工安全非常重视。人说水火无情,但是每年因为电力问题导致的生命安全问题也很常见。电力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安全问题,时刻影响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程的工作进度。为了保证工程能够如期完成并且降低施工风险,必须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工程施工的运作质量。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主要是根据PDCA循环模式的运行方式,运用持续改进和逐步提高思想指标企业系统的实现安全管理的既定目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电力工程中实施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一个管理系统,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安全管理不但可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同时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电力工程施工会遇到很多高空操作,很多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很过工人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没有认真检查安全扣,一旦出现问题后果难以预计。另一方面,很多大型电力工程的建设环境非常恶劣,一些工人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各种身体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会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还有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施工人员对于日常生活缺乏自我管理,在工作期间饮酒、抽烟等,都会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好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建设完善的管理监督制度,坚决防止不符合施工制度的现象出现,保证施工安全。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2.1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问题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每年在全国的各大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不胜枚举,不仅造成很多施工人员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还会影响整个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过于薄弱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很多安全问题发生就在一念之间,但是问题一旦发生,损失将无法挽回。生命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如果因为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将是得不偿失的。 2.2施工器具管理不善 电力工程施工对于器具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电力工程涉及到路面作业、地下作业以及高空作业等各个方面,涉及的工具也是内容繁多,但是很多电力工程的建筑工地没有专门的器具管理部门,导致很多器具因为管理不善而提前报废,或者工人乱用器具,甚至很多器具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维修,工人用破损的器具进行施工,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尤其是一些用于高危作业的器具,一但出现安全隐患而没有被发现,投入使用,必定会造成巨大损失。 2.3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电力施工工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过程,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类型的人,也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的电力施工部门都是根据部门需要做事,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规章制度,就算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形同虚设,很多人根本不会依据这些制度做事。没有统一的管理,很多安全问题防不胜防,一旦出现问题,根本找不到实质性问题负责人,责任无法有效追究,造成电力施工工程进度紊乱,降低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3.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基础和保障,由于电力工程施工是由许多公众作业群体组合在一起的,因此,建立安全管理的体系,才能更好解决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把握重点、职责分明、预防为主、有始有终、封闭管理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管理思想。通过聘请专业人员,制定专业的制度,严格执行监督,防止安全问题的出现,做好预防方案。制定的安全保障体系,应该建立专门的部门严格执行,将制度贯彻落实在电力施工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安全施工的有效保障。 3.2制定完善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他它是一种安全管理和技术文件,主要是为了指导和安排工程安全施工,预测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手段加以控制和解决。为了防范事故的发生以及控制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我们必须要加强施工安全技术性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的研究。要注意的是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要讲究在审核、批准和审核等各个方面同时进行。施工安全措施的编制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在进行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种和施工项时,应当有专业的施工团队和专业的工种进行。编制的工作人员不能凭借想象进行编制,要深入现场并且熟悉所编制的施工项目情况。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当及时停止并且进行修改确保施工安全。 3.3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监控 施工安全技术方案的落实尤为重要,技术人员应该就危险源、危险因素、危险点、危险途径等存在安全的问题进行安全交底。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事故伤害进行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交底之后全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提升,培养安全责意识,促进施工安全技术方案的顺利实行。同时,施工过程中仍然会出现无法有效控制事故的情况,有的预案编制的很好,全员交底签字都照常执行,但是事故还是会发生。其中,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是影响这一措施的重要危害因素。应该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严格要求相关技术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要求和安全规范进行施工。 3.4电力工程施工每道工序事后全面检查 每道工序完成之后交到下一道工序,都要对有关工程和设备进行检查和验收,例如“五临边”、“四口”高处作业、高支模、深坑、安全围蔽、个人劳动安全防护用品、机械性能等项目。为了有效的预防安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我们应当积极检查方案设施是否按照规定落实方案以及方案实施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不到位或者是违反规定的行为。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危险点的控制措施,并且严格执行安全监督制度,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根源上及时避免事故隐患的存在。 4、结束语: 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责任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十分重要,生产中的一切人、环境状态的控制和管理、物都是安全管理的对象。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成败不仅能够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甚至会影响到集体和国家的财产以及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电力工程的管理者,我们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和提高业务水平,还应该积极积累经验,不断探索研究科学的管理方式,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安全。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安全生产标准化在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中的创建 【摘要】本文以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实践为例,提炼和总结了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与实施方法,为企业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促进文明施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 电力工程 总承包项目 创建 1 工作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评级工作,2011年至2012年,原国家电监会联合安监总局相继颁布了《关于深入开展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电监安全〔2011〕21号)、《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管理办法(试行)》(电监安全〔2011〕28号)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试行)》(电监安全〔2012〕39号)等文件,对电力企业及施工工期在两年以上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开展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出了强制性的规定。随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集团公司)先后编制印发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暂行办法》,明确要求:①被确定为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示范重点项目,2013年底必须通过电力监管部门(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②有电力建设总承包工程项目的设计单位力争在2013年底前有一个电力建设工程项目通过电力监管部门(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③力争2015年,集团公司在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全部通过达标评级。 2 工作原理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建立风险分析和安全预控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使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一种对企业的硬性要求和规范化标准,强调的是强制性,要求电力企业及施工工期在两年以上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要在相应的期限内完成相应的达标工作;同时,它强调安全生产各项活动的标准化,要求安全标准化体系的所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都应遵循相应的标准要求。安全生产标准化遵循策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动态循环的安全管理模式,它采用企业主体责任与外部监督结合的思想,即企业先进行自主评定,然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并由外部监管机构对过程进行监督。 3 项目简介 某公司承建的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自备电厂2×350MW机组EPC总承包项目(简称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本期工程建设2×350MW掺烧煤气燃煤抽汽供热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海水脱硫装置和烟气脱硝装置,第一台机组计划于2014年12月30日完成首次并网发电。 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自2013年初被集团公司确定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示范重点项目后,该公司将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作为年度安全工作的主线,稳步推进。2013年初年,该公司对照集团公司《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标准表》,对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摸底,摸底得分为64.9分,未达到集团公司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项目要求。 4 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与实施 针对摸底情况,结合项目实际,该公司组织全面开展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和实施工作。在宝钢湛江电厂建设过程中,该公司作为EPC总承包单位,对总承包项目的安全标准化创建进行了探索,该项目至今保持着“零事故”的管理目标,并被集团公司授予为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工程项目。对于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创建,该公司先后开展了以下工作。 (1)现状摸底。参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程序,对照集团公司《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标准表》,逐项、逐条进行检查和评分,对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摸底得分为64.9分。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人”的原则,及时进行整改并验证整改效果。现状摸底结果作为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针对性依据。 (2)组织机构搭建。公司本部及项目部均成立了以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安全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相应的工作机构,并明确了各级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的职责。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包括: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重大问题的决策;实施方案的审定;人力、物力及资金投入的保障等。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编制和实施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组织落实、指导、检查、督促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工作;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工作策划。结合实际,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项策划,公司本部和项目部均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按照“定内容、定时间、定责任人”的原则制定了详细推进计划,从教育培训、制度编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内部评审、持续改进等环节全面部署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 (4)制度编制。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关键是建立科学严密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为此,该公司围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结合企业及项目实际,组织专职人员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和细化分解安全生产标准化条款;并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在梳理现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基础上,重新修编完善了15份公司安全管理制度,30份项目安全管理制度,8份现场操作规程以及13份现场应急处理方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对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结合实际,不断进行完善,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规章制度,优化安全管理流程,为项目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5)资料整理。结合实际,项目部对照评定标准,全面整理安全管理资料,并按要素分类归档。 (6)达标验收。集团公司对提交的达标验收申请和自评报告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组织专家对项目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达标验收、评定等级。 (7)持续改进。集团公司达标评定结束后,公司本部及项目部根据评审组提出的问题,按计划及时进行整改,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5 结语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评级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生产安全事故。这既是国家和上级单位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利益所在。企业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长远利益,它能强化企业全员的安全生产理念,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提高和拓宽企业的生存空间。 陈卫国(1979―),男,湖南祁东人,工程师、经济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管理工作。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分析 【摘 要】安全生产管理是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关键,在电力事故多发的今天,其作用日益突出。首先简单阐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然后结合实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高新技术 引言 电力资源在当前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人们用电需求增长,以及电力改革的深入,电力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安全生产是电力工程项目开展的基本要求,尽管现代化高科技使得电力设备性能、输配电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电力系统也变得更加复杂。且工程项目规模大、投资多、周期短,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极易出现安全事故,阻碍了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完成。 1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指的是在保护现场人员、系统设备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的有利于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措施。目前电能需求量骤增,设备增加,线路愈发密集,整个电力系统更加复杂,在电气安装、土建施工等过程中有着很多安全隐患;电力工程项目通常具有规模大、时间紧、投资多的特点,且对专业技术要求异常严格。如若出现安全问题,极易给财产和生命到来重大损失。 加强安全管理,可提高项目工程的科学性,将风险降至最低。在确保工程稳定开展的同时,有利于工程发挥最大效用;在工程建设中,应将安全放于首位,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可保护人们的安全,减少在此方面的损失;工程建设中难免会出现质量问题或违规操作现象,安全管理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并予以纠正,可节约在这上面的投入,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的基本保证,加强安全管理有利于促进电网事业发展。所以,在当前电力工程项目中,有必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例分析 某输变电工程项目是一重建工程,承担着该市东区的供电重任,工程始建于2001年。因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加上更新不及时,设备线路多处老化,曾出现多起安全事故。如施工中某控制系统失灵,导致3名施工人员当场重伤;因缺乏安全防护设施,发生了两起触电事故,所幸并无人员伤亡;2006年2名检修人员在维护设备时被电弧灼伤,造成1死1重伤。重建工作于2010年开始,加强了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施工前仔细分析了之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 2.2 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标准不统一,缺乏创新 当地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缺少统一的标准,使得之前该工程建设时没有参考。这就加大了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盲目性,难以抓住重点及关键部分。管理方式较为陈旧,部分员工不求创新,全凭经验行事,埋下了安全隐患。 (2)安全意识薄弱 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对安全生产不加重视,心存侥幸。一味地追求施工进度,对安全质量有所忽视,错误地认为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未能很好地进行自我保护,最终导致事故扩大。 (3)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任何工程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和指导,但当初建设时,由于安全意识的缺失,相关制度也不健全,有很多问题并没有考虑在内。而且制度难以落实,虽然三令五申,但起不到实际效果。部分施工人员甚至明知故犯,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4)施工人员素质问题 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部分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常出现失误操作或违章行为,如需要停电时没有停电,很容易触电。不熟悉设备性能,不能熟练操作,或平时的保养工作不到位。甚至少数人不懂装懂,冒险作业,在施工中投机取巧。工作态度不认真,对细节把握不好等。这些因素都对安全极为不利。 (5)技术缺陷 如施工图纸存在有不合理之处,或没有做好技术交接,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施工程序混乱,导致安全程度降低。为节约成本,安全设施配备不完整,且质量不符合安全管理标准。对现代化技术运用较少,整体水平不高。 3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重视 施工人员只有树立起安全意识,才能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针对以前出现的问题,此次重建之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积极宣传安全知识,令全体人员认识到安全生产管理的重大意义,并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培训之外,定期进行考核,考查其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总结其中的不足,及时纠正指导。 3.2 完善制度,予以落实 尽快制定统一的标准,以免出现盲目作业的情况,促进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同时根据工程要求和国家相关标准,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为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施工中的变况不断完善制度,并积极落实。以职工健康安全为标准,通过体系化的有效运行,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在安全生产中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具体到个人。只有每个人都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调动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该工程通过与多方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以及与各单位签订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将责任制落实。 3.3 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施工人员主观方面的原因,应及时予以解决。在招聘施工队伍时,综合了安全、技术、质量、信誉等因素加以考虑,确保施工人员都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其中还有些员工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大量实践经验,在遇到突发事故时,能够冷静处理,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施工前展开专业培训,指出易出现事故的环节,使工作人员加强重视,在施工中可以有效避免。对于违规操作,视情况予以不同的惩戒。如是无意为之或后果不严重者,予以警告;若是故意为之,或带来了严重后果的行为,则予以严处。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能够端正态度、认真负责,做好每一项工作。 3.4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可靠先进的技术支撑。总结以前教训,此次工程建设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高科技,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如建立起了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在线监测系统,可实时全面地掌握现场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进度,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可通过通信网络等设备进行传话指导,使得作业效率有了很大提升。而且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根据现状分析预测潜在的危险,从而提醒施工人员加强防范。 4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工程建设的大前提,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有很多,施工中务必要全面考虑,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在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风险预估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测,将之消除于萌芽状态,将损失降至最低。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浅析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问题及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给我国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也逐渐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近些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电力企业同样面临压力,但作为央企要充分发挥在安全生产中的带头作用,使得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面临当前的新形势,电力企业也正在不断地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如何提高我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了摆在广大电力企业负责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安全生产问题;防治措施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同国家能源的安全、可靠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不断的进步,对电力的需求也就更加的迫切,同时,当前也是电力企业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这就使得电力的安全生产变得更加的重要。电力的安全生产不但是电力企业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改革成效显著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不管电力企业进行怎样的改革,电力生产工作中所固有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不会改变的。 1 当前我国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 1.1 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当前我国很多的电力企业都已经制定出了一定的电力安全生产制度,也对安全生产的责任加以明确,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电力企业在电力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着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此外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只是处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并没有对电力安全生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没有能够对电力生产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或者是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科学的整改方案。这就导致了电力企业对一些生产事故存在通报不详以及语言模糊等现象,没有对造成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介绍和挖掘。还有部分的电力单位在接到上级的安全事故通报后,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没有提出防范的措施。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人员对相应的规则制度和生产流程也没有充分的了解,这就使得相关的领导难以提升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力度。 1.2 习惯性违章突出 所谓的惯例违章指的就是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习惯性的违章行为,包括了违章指挥、操作以及违反纪律等。特别是一些临时性比较高的工作,例如:变电站计量装置安装工作就会经常出现无票作业的现象,工作人员没有严格地根据工作的程序来进行工作票办理就直接进行的工作。还有一些基建线路工程,必须要经过低压线路配合停电后施工,但配合停电单位人员无时间或未提前通知,导致基建施工人员为赶工期直接对低压线路进行停电操作,很多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惯例违章造成的,因此亟需引起相关的电力工程管理人员的重视。 1.3 安全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很多的电力企业都存在着对大型作业的管理工作比较重视,却对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所忽视的现象。特别是近期所发生的几起电力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都是由小型施工作业或无计划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的。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的电力企业习惯用形式主义来进行经济建设的管理,开展企业的管理,没有重视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不善于运用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此外对事故的预防和事先控制工作也不到位,对相应的设备和工器具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在保管方面也不认真等等。 2 提升电力工程管理工作水平的建议 2.1 增强安全意识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以身作则,要带头遵守相应的各项规章和制度,对安全网络进一步的加以完善。此外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职工的心理变化和工作状态进行观察,不但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要求,还要提高对他们的关心程度。由于电力生产的员工日常的工作都是十分的单调和乏味的,具有很高的重复性和反复性,他们还需要应对突发的安全事故,因此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的能力。最后,电力工程管理的领导还要对职工进行全面而且深入的安全理论教育,使得他们能够提升自保的意识和互保的精神。 2.2 提升创新能力 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想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质量,就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的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从而使得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所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包括了很多的方面,例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科技创新等。采用适合当前市场化运转形势的现代化的管理理论,让创新者能够从中受益。推动科技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运用网络结构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最大限度地加以降低。 2.3 提高现场管理水平 要想将安全管理制度加以落实,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依靠现场管理,这就要求电力企业的职工在进行现场操作时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流程来进行,按照制度来执行,从而使员工能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现场安全作业的关键就是班组管理,因此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班组管理工作。分析电力安全事故,你会发现,现场人员缺乏责任心以及疏忽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此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存在着侥幸的心理或者是存在着盲目自信的心理,最终导致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不但会对国家的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导致家庭的不幸。因此电力企业要对多发性的安全事故以及重复性比较高的事故进行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时的加以调整和优化,对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对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 2.4 加强对安全工器具的管理 电力企业要严格地按照工具的报废制度来对到期的或者是已经损坏的工具和器具进行强制报废,禁止再次的使用。此外还要对正在使用中的工具和器具进行定期的试验和维护,禁止任何个人和部门以任何的形式来对已经报废的工具和器具转售给其他的个人或者是企业。对施工队伍的资质电力工程管理人员也要严格地进行审查,进行工程监理的单位还要认真的行驶自身的安全监督的职能,对安全工具的检修制度加以明确和完善,对正在投入使用的工具和器具要进行维修的记录以及验收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有据可查,将电力工程管理中安全生产的责任问题加以落实。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安全生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整个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电力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大安全监督的力度,对奖励和惩罚作出严格的、明确的规定,对事故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对违章起到警示作用,才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才能促进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关于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分析 摘要:电力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生产规章制度,通过科学长效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以及监督检查机制,推广安全设施标准化,使得企业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并且确保生产安全。加强安全文化教育工作,有利于供电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1.前言 我国的国策之一在于安全生产,对于劳动者的安全健康进行保障,并且发展生产力,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在面对电力建设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需要积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对于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问题加以改革,消除电力工程安全生产隐患是非常重要的。 2.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2.1隐患控制原则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应当以预防为主,防空结合为基本原则,在事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尽可能的提前发现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安全隐患的根基要加以掌握与了解,并且依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对于相关条件加以改变,在萌芽阶段就不将安全隐患消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工程项目实施的关键原则,防控结合是非常合理的。 2.2系统内部的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电力工程安全管理逐渐实现自动化,并且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能。但是,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系统内部的安全问题也不断显现,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分为自身和环境两方面缺陷。其中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系统建设时埋下安全隐患,并且系统对于安全问题的警告信息过多过杂,导致许多真实的安全问题被掩盖来。并且系统存在老化的状况,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效率,间接导致安全性能降低。现在所使用的系统运行模式容易导致系统通道故障,并且耗时较长进行维修,在维修期间,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调度员的工作难以展开。其他系统内部的问题,如设备发生故障,监控设备发生故障,信息传输故障以及其他后台系统发生紊乱的情况。 2.3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上的问题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管理上的安全问题。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安全问题属于行为性危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要包括操作失误、指挥失误、监护失误等问题。 首先,管理方式不完善,所谓管理上的安全问题,随着新的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设备和新模式,因此管理模式也应该跟着进行更新。但是管理上的变化不及时就容易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由于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出现漏洞等情况,对安全基础工作不重视,并且一味的强调先进的设备而没有对安全隐患进行防范,因此对于许多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并且技术管理不到位,运行规程编写的不完善,内容过于简单,使得先进设备的使用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 其次,操作失误,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安全问题属于行为性危险,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施工生产人员对于安全运行的重视程度不高,不按章办事,对于系统的操作方式并不完全清楚,容易误下命令;当工作量大,操作任务比较繁重时,拟写调度命令容易出现错误;在与现场进行核对的过程中,由于现场回报不清或交接班时没有对工作交接清楚就匆忙进行操作也容易造成错误。 其二,施工生产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术语不规范,存在过于依靠经验的现象。班组基础管理存在漏洞,安全活动会开展不正常或流于形式,施工生产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规程制度执行不严;班组对于一二次资料管理不到位,使调度员在调度运行中没有依据。 3.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加强培训力度 因为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属于人为性风险,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问题就要加强对人的管理,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改变,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新的电力形势下,要从管理方面入手,加强对安全控制的重视,落实制度政策。其次,要加强员工的技能和意识培训,提高职工群体的素质水平,重点培养对于系统运行故障的判断识别能力。 2、加大技术投入 由于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应用,因此对于设备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要加强技术投入,以改进设备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并且在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使新技术不断的成熟起来。首先要在采购环节把好关,对于无质量证书的产品一律不得采购。在设备运行期间,做好维护工作,并且尽量改善设备环境,坚持设备巡检制度。并且对系统要进行实时监控,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一经发现,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之泯灭于萌芽阶段。 3、加强风险规避制度建设 首先,要加大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在设备、员工素质和责任性上下功夫,更要建设一套体系完备、运行有序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明确各方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实处。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在制度下做到安全有保障。 其次,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监测和监督,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排查,对于形式主义要严格杜绝,对于管理上的漏洞要及时改进,逐步转化管理模式,轻人治而重规章制度,并且不能一味的依靠设备的监控,还要加强现场管理。 最后,建立并完善一系列监督和管理制度,如运行值班等,消除一切习惯性违章现象。从技术层面的三票两制,坚持调度命令的预发制等内容,并且对危险点要加强分析,对每项工作都要有危险点预测,并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结语: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安全运行对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电力工程不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且简要的提出相应的对策。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浅谈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安全生产是电力建设永恒不变的主题,施工单位应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长效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推广安全设施标准化,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前提是安全生产,做好安全文化教育工作,有利于供电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推动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 关键词:安全管理 电力企业 安全生产 引言 安全生产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电力工程建设企业面对着电力建设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 必须积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必须在各电力工程项目中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消除电力工程安全生产隐患势在必行,更有利于体系运行行之有效。 1、安全生产隐患控制的原则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总的原则就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防为主是指在事故未发生之前就尽可能的提前发现安全隐患和安全生产隐患,在了解和掌握安全隐患根源的基础上,通过其所依存条件的改变,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防控结合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已制定的安全生产隐患预防措施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并使这些措施落实到位。但随着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现在已把动态跟踪、及时调控、重点控制、全局把握列为安全管理的原则。 2、安全生产隐患及控制方法 2.1安全生产隐患 安全生产隐患即为生产隐患的根源,哈默(Willie Hammer)曾把安全生产隐患定义为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根据安全生产隐患的定义,安全生产隐患就是导致事故的起因。它还应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2.1.1存在条件:安全生产隐患的存在条件是指安全生产隐患自身存在所需要的物理、化学或其它条件,包括储存条件、理化性能、防护条件、操作条件以及管理条件等。这些条件将是安全生产隐患被存放、产生破坏或被防护处理等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2.1.2触发因素:触发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管理因素等,如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经心都属于人为因素,不正确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差错、错误组织安排等都属于管理因素,心里畏惧、担心害怕、自觉恐惧等都属于心理因素,手脚不便、嗅觉不灵、视力微弱、思维缺陷等都属于生理因素。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安全生产隐患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安全生产隐患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安全生产隐患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对于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安全生产隐患转化为生产隐患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2.1.3潜在生产隐患性:安全生产隐患的潜在生产隐患性是指安全生产隐患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或不确定性,一旦触发条件形成,就可能释放能量,产生或带来的危害。 2.2电力工程安全生产隐患的控制方法 从安全管理的整体过程来看,安全生产隐患的分析和排查虽然重要,但它只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前期部分,而对安全管理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在发现安全隐患和生产隐患的基础上,将这些隐患和生产隐患消除掉,使得工程项目能够安全稳定的进行,因此,如何在排查安全生产隐患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隐患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才是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2.3安全生产隐患的管理与控制方法 2.3.1三全管理法,三全管理法即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法。目前,这种方法在工程实际中应用非常的普遍和广泛,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而且管理效果也很明显。这种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涉及面广、广泛性强、公众参与性高,易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便于安全措施的落实和监管。但如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谁都管谁也不管的散乱局面,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清责任,划分范围,相互监督,制度考核,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考评制度。 2.3.2预测分析法,预测分析法是安全管理中的一种前置方法,它是在安全管理实施前就进行预测分析,通过将安全生产隐患具体化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化解安全生产隐患的一种有效方法。使用预测分析法必须先识别生产隐患因素,评价其生产隐患性,然后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另外还应注意,有时采取某种安全技术可以根除或限制一种生产隐患因素,却又带来另外一种生产隐患因素。例如,用压气系统代替电力系统,可避免电气事故:但压气系统蓄积的能量本身就潜伏着危机。使用预测分析法时一般可以按以下的优先次序选择具体的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措施: (1)故障安全设计; (2)隔离、屏蔽或闭锁安全生产隐患; (3)限制或减少生产隐患因素; (4)减少故障及失误; (5)警告。 3、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 3.1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培训 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各类人员,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培训,具备电力工程方面的安全生产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资格方可上岗。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经培训并经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任职资格。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经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新从业人员要进行公司、工区、班组三级培训。转岗人员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新设备的使用人员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在岗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 3.2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 电力施工单位,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电力施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要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坚持以人为本,防范施工安全事故。 3.3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各职能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将安全职责具备详细落实到部门、班组和个人,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负责人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负全面责任,是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施工单位注意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3.4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主要由于这些施工单位没有认真贯彻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制定详细准确的施工安全方案、技术方案、作业指导书,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奖罚分明。坚决与违章、麻痹和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做斗争。 4、结束语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应常抓不懈。在电力施工过程中,企业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要求安全施工,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安全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的进步,必然对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强化安全意识已成为电力施工企业现代化飞跃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识。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谈建筑施工中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的运用 【摘要】外墙保温技术在建筑节能中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既能给用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又能够实现节能,值得推广。本文针对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外墙保温技术;施工工艺 外墙保温层的任务是把建筑物的内部温度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而尽量减少能量损失,即散热。它把建筑物外表“包裹“保护起来,在满足了建筑物的保温性能的同时,大大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外保温体系是新建筑最好的外墙防护体系,也是老建筑物最好的维修体系。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屋建筑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外墙外保温技术在我国房屋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与此同时,在对建筑物实施外墙外保温施工时常常由于各种因素而出现许多问题,本文就外墙保温施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外墙保温技术阐述 1.1外墙外保温技术 1.1.1保温效果好 外墙保温必定要用到各种保温材料,其保温效能有利于减弱冷桥或热桥造成的影响,从而维持建筑质量。选择同一种保温材料时,与外墙内保温相比,外保温需尽量保持材料较小的厚度。 1.1.2应用范围广 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在冬季可用于北方建筑,起采暖作用;夏季可用与南方建筑,起隔热作用。对以往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可用,在新节能建筑中也可使用。外墙不管是剪力墙结构,还是砖混结构,外保温技术都同样可用。 1.1.3保护主体结构 由于自然界的温湿度以及紫外线等都会对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保温层位于建筑物的外侧时,能够削弱其作用,从而对建筑的主体结构起到保护的作用。尤其是外界温度,如果温度差较大,受热胀冷缩作用,极有可能引起建筑物的开裂。采用外保温技术可大大减弱温度对建筑内部的应力。 1.1.4 改善室内环境 在阻隔了外部温度影响的同时,保温技术还有助于墙体隔热性能的提升,从而使屋内热量流失量减少,以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同时,雨雪天气易引起墙体潮湿,时间一久,室内可能会出现透寒、霉斑等情况,采用保温技术,以上状况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避免,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此外,保温材料贴附于墙体外侧,纵然有危害物质分散,也不会对屋内造成污染。由于保温层的保温层很薄,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其各种性能都应有所改进。 1.2外墙内保温技术 相对来说,外墙内保温技术比较简单,施工方便,且工期较短,通常是利用保温砂浆或苯板等材料提升其保温性。传统的保温技术难以达到现代建筑的标准,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化,内保温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取得显著效果。受季节性温差影响,室内外温差的变化对墙体结构影响很大,很容易引起其变形。内保温技术的应用,可减弱季节温差造成的影响,使建筑内墙和楼板空间得到有效应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占用室内空间,施工质量的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干扰日常生活,饰面容易发生开裂现象,建筑结构出现热桥或冷桥现象引起局部温差过大等。 1.3夹心保温技术 还有一种保温技术,即内外混合保温技术,也叫外墙夹心保温技术。该技术同样应用很广,主要是将保温材料放置于外墙的内外侧墙片之间,内外侧的墙片通常会选用混凝土空心砌块。该技术没有过高的要求,施工工艺、时间、材料等方面都无需过于严格,如保温材料,玻璃棉、聚苯乙烯等皆可使用。其缺点在于多用于严寒地区,在非严寒地区使用,比传统墙体要厚;因为需要许多构件进行连接,与传统墙体相比,其结构较复杂;而且受室外气候影响较大,温差大,易引起墙体开裂。 2.建筑外墙保温技术施工工艺 2.1主要工艺流程 在对建筑进行外墙保温的工作中,其施工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应当先对基层墙面进行初步的清理,以便为后续的施工做好准备。当清理完成之后,就应当进行最基础的垂直吊线以及对灰饼进行制作。当制作完毕之后,则应当再次对墙面的平整度进行检验,如果发生问题则应当及时的对其表面进行处理。之后,再将砖墙进行充足的湿润,并将之前制作的保温浆料将其抹平,再对保温层进行验收工作。然后则应当进行弹分格线以及开分格槽的工作,当以上工作完成之后再使用水泥抗裂砂浆将其压入网格布之中,并再次对抗裂层进行验收,合格之后再进行下一工序,即对其涂刷低层土料以及刮抗裂柔性耐水腻子面层装饰涂料。 2.2保温浆料的施工 在对建筑外墙进行保温施工时,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就是保温浆料的施工。首先,应当在搅拌机中加入24至26kg的水以及经过比例计算的保温胶粉料,在将其进行搅拌30min直至成为材质均匀的胶浆之后,再向其中加入200L的聚苯颗粒轻骨料并继续进行搅拌5min。当发现浆体已经比较均匀时则可以正式进行施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浆料各成分的比重进行精确的计算,从而保证材料比例的合理性,同时还应对搅拌的质量进行保证,而在搅拌质量检查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对其状态、抗滑坠性以及可操作性进行逐一的检验,从而对拌制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 在浆料拌制之后,则可以将拌制好的浆料通过抹子将其均匀的涂到建筑外墙之上。在初次涂抹的过程中,应当保证其厚度为25mm左右为宜,并在上层初凝的时候进行下一次抹灰,并使中间涂抹层的厚度保持在15至18mm为宜。而当进行最后一层的涂抹,也就是建筑外墙面层的涂抹时,则应当注意这层不应当太厚,一般都控制在8至10mm之间。 2.3滴水线以及分格线槽的施工 对建筑外墙滴水线以及分格线进行施工时,可以通过对成品塑料线槽进行嵌贴的方式对其进行。而对于滴水线以及分格线的施工工序来说大体上则是相同的。首先,应当在已经抹好的保温层中依据之前的设计对滴水槽以及分格线的控制线进行弹出,并通过壁纸刀沿着线路将设定好的凹槽划开,其深度通常为15mm左右。之后,再使用抗裂砂浆对其进行填满,并使用塑料线槽将其嵌入到其中,并使其能够同抗裂砂浆之间粘结牢固。 2.4抗裂砂浆施工 在外墙保温工程中的抗裂砂浆施工环节时,首先应当将中砂、31.4MPa硅酸盐水泥以及抗裂剂按照3:1:1的比例投入到搅拌机之中,再将其拌制均匀为止。此处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进行配制的过程中不能够进行加水,从而保证材料比例的精确性。当拌制均匀之后,再是同抹子将抗裂砂浆涂抹到外墙之上。通常来说,涂抹的厚度应当保持在3至5mm之间为宜。当涂抹一部分之后,则应当使用抹子将耐碱网格布压入抗裂砂浆中,并保证网布间的宽度应当大于50mm,在压入的过程中应当先将一侧压入,当对其抹入一定的抗裂砂浆之后再将另一侧压入到其中,而在其阴阳两角位置还应当将其进行搭接,搭接的宽度应当在阳角位置180mm、阴角位置的50mm为宜。而对于部分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细致处理而出现的孔洞,则应当在其周围预留出25mm长度的位置,并在此处不进行对砂浆的涂抹,之后再以对角线的形式将网格裁开,使其形成四个不同的三角片,而当孔洞已经修补完毕之后,当对其进行砂浆的涂抹时,再将之前预留的网格布压入到其中,并将其进行抹平。 3.结束语 在建筑行业中,一项施工合格的工程都同一套合理有效的施工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外墙保温施工中也是这样,在对外墙进行保温的过程中,其所使用的施工工艺将对最终的保温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外墙保温的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应当对施工工艺进行细致的掌握。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探析 摘要:桩基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构成部分,桩基施工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桩基施工质量,并进而影响到整体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对于桩基施工工艺技术必须受到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视,认识到桩基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编制出合理的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方案,选择合适的桩基施工工艺,保障桩基施工的质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周期及提高使用性能。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 关键词:建筑施工;桩基施工;施工要点 1、建筑施工中桩基及其施工工艺概述 1.1、桩基 桩基是建筑施工的基础,其施工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体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主要由基柱和桩顶两部分构成。建筑工程施工中常有的桩基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高承台桩基,其桩身的上部在地面上,桩身的下部埋在地下;二是地承台桩基,其桩身的上下部分均埋在地下。 1.2、桩基施工工艺 (1)桩基施工工艺的种类。桩基施工工艺有很多种,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施工时,要选择不同的桩基施工工艺。在建筑工程桩基施工的过程中,常用的施工工艺主要有两种:一是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其主要是采用打击或者是振动的形式将桩基打入土中;二是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其相对于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较为复杂,首先要在施工现场的地基处钻孔,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钢筋笼放置孔中,之后再将混凝土浇筑在孔中,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以确保桩基的形成效果。 (2)桩基施工工艺的作用。桩基施工工艺对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桩基施工工艺可以将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竖向荷载转移到桩基附近的土层中,增强发生自然灾害时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及抵御能力;二是桩基施工工艺可以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沉降速度,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变形、墙体开裂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保障建筑物的使用质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现代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2.1、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准备工作 桩基施工工艺的准备工作极为关键,具体来说,在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开始前我们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勘察施工现场;编制施工方案;准备相关机械设备。 2.1.1、勘察施工现场 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我们一般需要对于施工线进行必要的勘察,这种施工现场勘查对于桩基施工工艺来说也是极为关键的,现场调查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具体来说,进行现场勘查主要需要我们调查的就是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状况,对于地质进行必要的勘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桩基施工时需要针对什么样的土层进行施工,有助于我们进行具体桩基施工工艺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预制桩还是灌注桩的选择提供参考;对于施工现场的水文状况进行勘察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施工现场地下水位状况,帮助我们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构建有效地排水作业结构,进而避免因为地下水对整个建筑工程桩基施工造成质量影响,确保桩基施工质量。 2.1.2、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也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施工工作开始前完成,对于桩基施工工艺而言,编制恰当的施工方案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准备过程中进行。对于现场进行充分的勘查之后,经过分析,我们就可以对于具体可以采用的桩基施工工艺和一些机械设备的使用进行确定,进而对于整个桩基施工工艺的过程进行规划,最终使具体的桩基施工操作有据可循。 2.1.3、选择机械设备 在工程施工中的桩基施工工艺执行中,我们必然会用到一些相关的机械设备,对于这些机械设备的选择至关重要,施工前准备好会用到的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减少工程施工中会遇到的麻烦,尤其是会避免对于施工工期的影响,确保桩基施工的顺利进行。 2.2、正确的施工顺序 在施工过程中坚持科学正确的施工顺序不仅能够降低工作难度,还会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条件允许时尽量选择先浅后深的施工顺序。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桩孔越深,施工难度会随之增加,选择先完成浅层的桩孔施工不仅能够加固上部土层的稳定性,还能降低深孔施工时候的压力。如果在有动水压力或者在含水层进行施工,则先考虑迎水部位的桩孔施工。这部分桩孔混凝土护壁完成后,可保留少量桩孔先不浇筑桩身混凝土,而作为排水井,以方便其它孔位的施工,从而保证了桩孔的施工速度和成孔质量。 2.3、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阶段的技术要点控制 2.3.1、预制桩施工技术 在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工艺过程要点有两个:一是对于沉桩高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预制桩的质量,对于预制桩沉桩工艺过程有多种方法,比如水射法、击打法、静压法和振动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且适合的施工环境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选择沉桩工艺方法时,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以达到施工质量控制的最佳效果;二是对于预制桩施工过程需要用到浇筑工艺,浇筑工艺过程质量对于预制桩桩基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浇筑工艺施工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着浇筑过程的持续性,并且要恰当合理的设计保护层,确保保护层参数设置在25米左右,以满足施工质量要求。 2.3.2、灌注桩施工技术 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是比较复杂的,具体来看,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主要和混凝土施工存在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严格混凝土施工操作程序,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灌注桩桩基施工质量。除此之外,对于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中的成孔操作也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在当前我国具体施工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成孔操作方式有四种,即干作业成孔;泥浆护壁成孔;沉管成孔和冲击成孔。其中干作业成孔又可以细分为机械钻孔和人工挖孔两种方式。对于这四种成孔方式来说,特点各异,具体的施工程序和施工优缺点也各不相同,在具体的成孔操作中需要我们根据现场成孔的具体要求进行恰当选择,比如对于一些施工现场多为粘性土或者淤泥土的情况就应该选择泥浆护壁成孔方式进行成孔操作。 3、加强建筑工程桩基管理 桩基础施工的前期最重要的技术资料就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质量需要建设单位的协助。当建筑施工企业在桩基施工过程当中,如有发现工程地质情况与工程勘察地质报告不相符时,应立即与建设、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针对桩基工程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差这一问题,一方面,施工企业必须选择专业的,有资质的施工队伍,这是保证桩基工程质量的最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要定期对施工队伍进行培训和考核,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施工人。同时,不定期的抽查和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的理论培训,提升员工的自我素质,从而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技术控制体系,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这是桩基施工质量提高的保障。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的检修桩基施工设备,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 总之,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桩基施工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高质量的桩基施工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其的研究,要提前做好地质勘查工作,以便于采取合理的桩基施工工艺,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谈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工艺 摘 要:由于钢结构强度高、自重轻以及施工快等优点,因此钢结构在建筑业备受欢迎。随着建筑造型和功能的多样化,对钢结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钢结构建筑施工中,确保各个步骤都能准确到位,同时也要对相关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保证施工技术不断地得到提升。 关键词:钢结构;高层建筑;施工工艺 高层建筑物要求的质量要相当高,所以在建筑中基本都是用钢构结构,钢构结构能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可以说高层建筑物就是高层钢构结构。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的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施工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用的材料都是经过科学的计算而精心设计的,本人将对高层建筑物钢结构施工工艺进行探讨。 一、钢结构施工前期准备 (一)施工前要对施工的环境以及施工的周围环境进行了解,只有了解了环境问题,才能选择施工环境的机械设备,要考虑现场施工的条件制定出一个施工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快速、有效的施工。 (二)选择安装技术路线前要对钢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钢结构的组成以及荷载的途径。只有了解了钢结构的组成才能更好的分配出吊装单元,要想合理的进行施工顺序的按安排,就得清楚知道钢结构的荷载传递途径。了解了钢结构的特点,才能更准确的达到设计的标准。 (三)在进行安装施工前,要对设计的要求以及设计的理念进行了解,选择一个合适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与设计中的安装标准有效的统一起来。只有施工者技术能力的特长方面是设计中需要的,才能使安装技术达到最高境界。 二、建筑钢结构的施工工艺 (一)施工前的准备 在施工前,监理人员首先要对工程的图纸及相关工艺进行熟悉了解,其中包括技术条件与规范,充分领会图纸的意图,加强重难点的理解。其次,要及时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图纸的会审,以防止图纸中出现缺漏与错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争取在施工之前保证万无一失,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二)具体施工工艺 1、螺栓预埋。要想使建筑工程中的钢结构施工得到质量保证,一定要首先从螺栓的标准化预埋开始,应当保证预埋位置的精准定位,包括在施工时的标高基准点、基础轴线的划定要达到规范要求,并且应当保证两次测量位置的一致性。初次测量需要在埋设定位之后,再次测量应当在基础混凝土浇筑初凝完成时。如果两次测量产生的结果超过标高偏差的 5 毫米,或者是超过定位轴线的偏差 2 毫米,则一定要重新进行埋设。 2、钢梁安装。在进行钢梁吊装时,需要首先检查钢柱标准问距及其相应标高,然后才能进行钢粱吊装。在进行主钢梁的吊装以前,要在梁上安装合适的扶手杆以及扶手绳,主梁吊装完毕后,要将扶手绳和钢柱连接在一起并且紧密绑扎,这样能够给施工者带来安全保障。一般情况下会将开孔当成吊点,它的位置会处在钢梁上翼缘,吊点准确位置会受到钢梁的跨度所限。而次梁与小梁的重量很小,便可以应用多头吊索的形式,一次吊起多根钢梁,这样安装的速度会明显上升。 3、钢柱安装。柱体是钢结构建筑的的核心部件,在制作加工钢柱时应当首先使其满足规范要求,在钢柱的制作过程中还应当系统考虑到纵向负荷作用同焊缝收缩变形所造成的钢柱压缩问题,所以应当先行照顾到不把钢柱实际长度当作建筑设计长度这一问题。另外,即便是截面完全一致的两根钢柱,同样不允许上下两节颠倒使用,每节钢柱均应当以编号的方法加以区别,以确保安装位置的正确,不出现压缩问题。 4、焊接结构。在焊接之前同样需要保障焊条合于规范,并且遵照说明书的要求焊接,不能让焊接表面出现焊瘤与裂纹等一系列质量问题,同样也不能出现气孔、裂纹、夹渣之类的质量问题。焊接完毕后要对相应位置进行无损检测,对易于出现质量问题的位置需要再次进行人工重点检查。 5、放线。施工放线对于钢结构的整体质量影响很大,若是放线工作达不到标准要求,那么肯定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致使最终的工程质量不过关。要在图纸上把放线坐标点标示清楚,并且将标示清楚的图纸当作施工基础,进行连线与找点等项工作。此外,要注意加强针对建筑物本身的地脚螺栓、定位轴线、基础标高等内容的检查与复查。在定位钢架位置时,要尽最大可能避免螺栓同钢架的柱脚发生碰撞,这样考虑周全,还可以防止钢架柱底出现挤压变形,并且能同时让螺栓的弯曲变形问题减小至最低。 除了放线施工以外,还要注意屋面板的安装,应当保证第一板需同屋脊保持九十度角。安装工作人员要让自己处在施工安全位置,等到屋面板安装完毕后,避免无故踩踏,严禁负荷重物在上面行走作业。在安装钢结构门窗洞口时,两侧通长龙骨同门窗框的连接要以外包彩板与扣件相连的办法实现连接,并以铆钉固定。 6、钢构表面油漆。当所有安装工序全部完成后,要把钢结构表面处理干净,去掉表面残留的锈斑、毛刺、焊渣、灰浆、油污、浮土一类的杂物,然后再于表面涂上防锈漆,油漆完全风干后,再把构件表面细致刮平。为了让油漆更具干硬效果,还可以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红丹粉。涂抹油漆分成两步,第一步是先选择磷化底漆进行涂抹,接下来在此基础上再涂抹面漆,以达到预防腐蚀、增加使用寿命的效果。一般对钢结构进行油漆涂抹均应当遵循从难到易、从上至下的过程,整个过程应当多次涂抹,防止漏抹,而漆的涂刷次数以二至三次为宜。 (三)施工的安全流程 在具体的施工中,安全措施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施工整个过程都要有严格的管理体系,要有专门人员进行防火监管,确保各种操作都按照规范进行,同时要做好安全教育及监察工作,保证施工的每一个步骤都安全有序地进行。 三、结语 随着建筑造型和功能的多样化,对钢结构施工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施工过程中只有严格按施工图纸及现行规范施工,才能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控制目标。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中钢筋工程的施工工艺探析 摘 要: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钢筋工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我国的大部分工程建筑中应用的都是钢筋结构,所以要想控制好建筑工程的安全,必须要做好地钢筋工程的控制,以保证其施工的质量问题。笔者通过对钢筋工程的施工工艺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其施工工艺的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钢筋工程;制作工艺;施工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工程的需求越来越多,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对其质量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筑工程中的钢筋工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好对其质量的控制分析,特别是对一些施工工艺的控制上,因为其工艺的好坏对工程的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建筑工程中钢筋工程的施工工艺分析。 1 钢筋进场检验 要想确保钢筋工程的施工安全,首先要保证在采购的过程中,钢筋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规定标准,所以施工单位的采购管理员要把握好材料的质量问题,首先要看其手否有质检合格的证书,这是度其最基本的质量保证,另一方面钢筋是最容易发生腐蚀现象的,所以在购买材料的过程中要看其是否存在腐蚀的现象,以免影响工程施工的使用功能,然后在运送到场地之后还要对其进行检验,看其与购买时的样品是否一致,以免厂家发生偷换材料的现象。 在对钢筋的性能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其在力学性能方面的检测,这是对钢筋质量问题的最基本保障,由于施工所需要的钢筋量非常大,所以必须要进行抽样检测,在抽样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正规的抽样标准进行检测,对不同批次、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的钢筋要进行分批检测,要在一定的数量中选取抽样的标准,而且要保证选取的数量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抽样检测结果的可用性,也使其检测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2 钢筋制作工艺 在保证钢筋材料符合标准后,就要对其施工的工艺进行控制,在进行施工之前,首先要进行图纸的绘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实际的施工需要为标准,然后要对材料再次进行检查,看其与实际的施工需要是否相符,然后根据设计的要求对钢筋材料进行试验检测,试验成功后,要按照设计的图纸对钢筋进行加工处理,加工成型后要选择特定的位置进行堆放,以免环境潮湿对钢筋产生腐蚀的现象,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钢筋与实际的施工设计图纸不相符,要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查明钢筋存在的原因,以免出现钢筋与实际施工的强度要求不相符,如果需要对钢筋进行调整,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出书面说明,并经过相关部门允许才能进行替换,以免出现质量问题时差生责任纠纷。 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钢筋的维护工作,因为钢筋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锈蚀的现象,所以必须保证钢筋的表面干净,如果发现有存在锈蚀的现象,要对其进行处理,如果是锈蚀现象严重的钢筋就要对其进行替换,因为钢筋工程对整体建筑的工程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施工需要,截取钢筋的长度,以免出现钢筋的浪费现象,建筑工程应用到的钢筋数量很大,如果浪费现象严重,就会使得工程施工的成本增加,近而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降低。 正常情况下钢筋的弯钩有三种形式,半圆弯钩、直弯钩和斜弯钩三种。钢筋在受到弯曲后,其内部会形成收缩的现象,外部会形成延伸的现象,这样是为了更好地确保弯曲的程度符合圆弧的标准,要根据实际的施工需要,对其弯曲的弧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在长度上也更好地符合施工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3 钢筋绑扎安装 在进行钢筋绑扎的时候要对图纸进行熟悉,同时对配料表和图纸以及设计情况进行检查,再对钢筋制作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这样能够保证钢筋绑扎安装的效果。在对所有检查的项目都检查以后,可以进行钢筋的绑扎。在进行绑扎的时候,如果出现双层钢筋网的情况,要在两层钢筋网中设置固定的钢筋间距,这样能够更好的对绑扎的垂直度进行控制,同时也能对其主筋间距情况进行控制。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竖向受力筋外绑一道水平筋或箍筋,并将其与竖筋点焊,以固定墙、柱筋的位置,在点焊固定时要用线锤校正。外墙浇筑后严禁开洞,所有洞口预埋件及埋管均应预留,洞边加筋详见施工图。墙、柱内预留钢筋做防雷接地引线,应焊成通路。其位置、数量及做法详见安装施工图,焊接工作应选派合格的焊工进行,不得损伤结构钢筋,水电安装的预埋,土建必须配合,不能错埋和漏埋。 与梁与板绑扎时,当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1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与纵向钢筋相同规格。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挑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余做法与柱相同。梁主筋外角处与箍筋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若板的钢筋网绑扎与基础相同,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满绑。应注意板上部的负钢筋要防止被踩下;在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在中层,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钢筋在上。楼板钢筋的弯起点,若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特殊注明的,可按以下规定弯起钢筋,板的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板的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当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要有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之需要。 4 施工操作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挤压操作时采用的挤压力,压模亮度,压痕直径或挤压后套筒长度向波动范围以及挤压道数均应符合经型式检验确定的技术参数的要求。挤压前应做下列准备工作:钢筋端头的铁皮、泥砂、油漆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应对套筒作外观尺寸检查。应对钢筋与套筒进行试套,如钢筋有马蹄、弯折或纵肋尺寸过大者,应预先矫正或用砂轮打磨,对不同直径钢筋的套筒不得相互串用。钢筋连接端应划出明显定位标记,确保在挤压和挤压后按定位标记检查钢筋伸入套筒内的长度。检查挤压设备情况,并进行试压,符合要求后方可作业。挤压操作应符合下列要求,应按标记检查钢筋插入套筒内的深度,钢筋端头离套筒长度中点不宜超过10mm。挤压时挤压机与钢筋轴线应保持垂直。挤压宜从套筒中央开始,并依次向两端挤压。宜先挤压一端套筒,在施工作业区插入待接钢筋后再挤压另一端套筒。筋连接工程开始前及施工过程中,应对每批进场钢筋进行挤压连接工艺检验。 5 结束语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说,整体的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要对整体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就要对各个施工部分的质量进行控制,其中钢筋工程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对整个工程的承载能力进行影响,因此,要保证钢筋工程的施工质量,要对钢筋制作和安装质量进行控制,同时对施工人员的施工也要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摘 要: 建筑施工工艺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为让学生适应当前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在建筑施工方面的实践技能。通过对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施工工艺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实现一体化教学,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通过课堂外加以辅助教学,并积极参与建筑施工的现场教学,使专业施工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本文根据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特点,对如何实行一体化教学做出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建筑施工 工艺课程 一体化教学 建筑施工工艺课程是建筑课程教育中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建筑工程中一些主要施工工艺及相应施工方法和一般规律。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帮助下,学生自行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施工工艺课程需要大量实训辅助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增强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作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那么,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教会学生转变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程构思,科学开端 “万事开头难”,要让一体化教学成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开端,也就是最重要的课程构思,建筑施工工艺课程涉及选材、设计、施工及造价等方面内容,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最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多加熟悉其中的材料选择及相应工艺流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各种项目的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材料也日新月异,从单一的材料到复合型材料都有极大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的教材和理论性极强的课堂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尴尬局面。要想让建筑施工工艺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对材料市场及简单理论加以理解,而且应当对市场上的材料价格及工程造价有十足把握,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各个项目的流程工艺,对各种施工工具都能有深刻透彻的认识并熟练使用。所以,本课课程的教学思路需要对实践内容进行构思,从传统理论转向实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机制。 二、课程设计,关键举措 随着市场对建筑施工人才的需求增加,建筑施工工艺课程中的设计理念可以归结为:“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市场为背景,以创新为目标。”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发散性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施工组织和设计管理能力,最终培养出能够从事相关设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施工工艺课程的设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也就是任务的提出、任务的准备、任务的实施及任务的考核。任务的提出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包括项目理论及课外项目两大板块,课内项目需要学生掌握熟悉一些最基本的材料种类和基本性质,课外项目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建筑施工市场进行采样和调查;任务的准备需要学生完成相应的市场报告分析并发表相关报告;任务的实施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加以很好地整合,按照教师所教,在掌握各项建筑材料及基本的工艺流程之后进行实践;最后一个任务的考核,教师就需要提高自身评价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一体化教学设计。 三、课程发展,根本保障 纵观整个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课程如何发展是施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根本保障,现在的课程教学仍然有很大不足,如很多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外交流平台还不够完善,现在的教学资源仍有很大局限性,为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让课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据此,笔者对未来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思考。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投入到实践中,迅速提升教师的实战经验和能力,如果教师做出了好的项目,则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手上有项目,才是教学的最好载体,通过活的例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敢于接受社会的挑战。 2.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无论是口头教会学生实践,还是在学校建设实训基地,都没有让学生亲自体验效果来得更明显。建筑施工工艺的学习,最关键的还是实训,所以,学校应当经常邀请那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到学校现场开展讲座,与学生洽谈,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邀请施工专门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学生进行直接的互相感悟,通过这样一些形式,横向加深学生对施工工艺的理解,增强对材料的使用能力和应用创造力。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他们及时了解当前建筑施工的最新动态,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衍生出一些“工艺技术交流会”等类似的交流创新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施工工艺设计大赛,以此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眼界,加强与建筑市场的交流,实现一体化教学。 四、结语 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认识和了解施工工艺,培养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及实训基地的建立,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达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笔者希望广大建筑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者能够通过不断探究,共同推动一体化教学可持续发展。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刍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建筑是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项要素,所以建筑的质量必须要得到切实保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桩基施工是一项基础施工环节,其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只有先保障了桩基施工质量,才能够确保建筑安全。本文主要针对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桩基施工是其关键施工内容之一,桩基施工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及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当中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亦日益增多,同时其工程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此情形下,若想切实保障建筑的质量安全,就必须要打好建筑桩基。以下笔者就结合实际情况来简单谈一谈建筑施工中的桩基施工工艺。 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简介 在建筑施工中,桩基的作用是给建筑打下基础形式。桩基是由基桩和桩顶这两部分相连而构成的,桩基的形式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形式有高承台桩基和地承台桩基。其中,高承台桩基的特点是桩身上部分露于地面而下部分理在地下,地承台桩基的特点则是桩身上下部分都埋在地下。桩基的施工工艺同样也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桩基施工工艺是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与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对于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来说,其需要先在工厂或施工现场预先制作各种桩,如混凝土桩、木桩、钢桩等,然后再采用沉桩设备等将其以打入、压入或振入等形式埋至土中,目前在我国的建筑施工中采用最多的预制桩主要是混凝土预制桩和钢预制桩;而对于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来说,其施工过程比较复杂,一般需要先进行人工钻孔,钻孔的截面为圆形,然后再将钢筋笼置于孔中,最后再以混凝土浇筑钻孔并进行必要的维护,从而形成稳定的桩基。良好的桩基施工工艺可以转移建筑物的竖向荷载至周围土层之中,从而提高建筑物抵御外力的能力,以免当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建筑物受到较大的损坏。再者,桩基还能够避免建筑物变形,从而有效保障其安全性及稳定性。 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证桩基施工质量,必须要在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来说,在桩基施工前,应当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①施工人员应当要在施工前先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的勘察,从而详细了解施工环境,为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之时,应当重点对地质和水文情况进行查探,并要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给相关施工技术指标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②在勘察完施工现场之后,就要根据勘察结果来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中应明确规定桩基施工工艺类型、施工机械设备及施工进度等,同时还要针对施工场地附近的其他建筑物及管线等制定一定的保护方案。③在桩基施工前,还需要预先选择好施工所需的各项机械设备,因为只有符合施工实际情况的机械设备才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在选择施工机械设备之时,不能仅只看一台设备本身的功能和效率,还要结合其他设备来共同进行选择,这样才能够确保各项设备之间的协作效率达到最大化。 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技术 1.静力压桩施工技术 民用建筑是最常见的一种建筑类型,其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居住生活,所以大部分的民用建筑都是在城市中的居民住宅区进行建设的。为了避免桩基施工造成过大的噪音而影响到居民住宅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采用静力压桩施工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普通的打桩机在打桩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而利用静力压桩施工技术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减小噪音。静力压桩施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以静压力将预制桩打压进土中,所以其不会产生过大的噪音,并且静力压桩施工技术还能够大大节约钢筋及混凝土的使用量,从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益。目前,静力压桩施工技术已经在我国建筑施工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2.振动沉桩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桩基施工技术还有振动沉桩施工技术。振动沉桩施工技术是一种打桩效率较高的桩基施工技术,其原理是先在桩顶部安装一个固定振动器,固定振动器会进行振动,而其振动会使得土层也受迫振动,这样土层就会产生一定的收缩和位移,从而起到打桩效果;同时,在土层振动过程中,土层与桩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也会减小,这样桩就能够在振动力与自重的共同作用下而自动沉入进土中。在采用振动沉桩施工技术进行桩基施工之时,需要先采用小距离的轻度锤击将桩沉入至土中约1-2m的深度,然后再逐渐增加落距至要求高度,最后再连续锤击至要求深度。一般情况下,振动沉桩施工技术比较适用于一些施工现场的土质是粘土、软土、黄土及松散砂的建筑工程,利用该施工技术进行桩基施工,不但操作方便简单,而且还能够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造价成本,所以非常值得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桩基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确保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的质量,施工人员必须要积极学习更加先进和科学的桩基础施工工艺技术。 (作者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述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 【摘要】文章根据影响桩基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的阐述了建筑施工中桩基的选型原则及质量控制要点,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建筑施工,桩基施工,工艺 一、前言 桩基工程施工是现代大型建筑工程施工中较为常用的基础处理形式,即将整个建筑上部的荷载经过桩承台和桩基传递给持力层,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这也对承建工程的施工企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出新的要求,对施工企业施工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推动的作用。 二、影响桩基施工质量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各种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越来越多,建筑也逐渐向高层化和沿海发展、同时也逐步通过吹沙造地以节约土地和提高港口的通航能力,这给建筑基础施工和结构安全及稳定性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满足上述要求,依靠桩身及桩基承台将上部荷载传到地基持力层上的桩基作为一种新型基础结构逐步发展起来,桩基具有承载能力高、沉降量小且变形较均匀、应用范围广的优点,已成为地质不良地区建筑物施工中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桩基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基础工程,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桩基施工的过程中,须严格控制施工工艺,以保证施工质量。经过总结分析发现下列因素是影响桩基质量的关键因素。 1、桩倾斜 桩端遇到了地下孤石或坚硬物、桩间距过小,打桩时顺序不当产生的挤压效应均可造成桩倾斜;同时桩机安装不正,桩夹与地面不垂直、成桩过程桩顶受力不均也是导致桩身倾斜诱因;由于桩顶面有倾斜度,并且位置偏移,也会导致的预制桩质量不达标。这些直接改变桩的受力效果。 2、断桩 导致断桩的最为常见的原因为(1)桩倾斜;(2)预制桩多采用锤击的方式进行沉桩,为了保证桩身长度就必须得进行多次锤击次数,如果桩锤击力度过大(一般因桩锤重量和锤距选择不当造成),施工作业时易引起桩断裂;(3)起吊与运输时,位置不当的支点和吊点;(4)沉桩时,过力扭曲桩身,遇到较硬的土层锤击而弯曲;(5)灌注桩施工时工艺和成孔设备选择不当造成塌方引起断桩;(6)桩身混凝土浇筑工艺不当及浇筑不连续都是造成断桩重要因素。 3、设计原因造成桩的单桩承载力不满足要求:(1)桩的有效长度不够,桩端未进入持力层、贯入度过于大,承载力大大下降;(2)前期勘察的报告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如地形的剖面,地基承载力(是否是岩石或粘性土)与实际不符等均可影响到桩基施工质量。 三、建筑施工桩基的选型原则及质量控制要点 1、桩基的选型原则 各种不同的桩基都有着与其特定的适用条件,施工时如果对桩基的适用范围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势必会给工程的质量留下钟爱的安全隐患。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将选择桩基的原则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外部载荷,合理的计算评估外部荷载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地质条件,因每个工程其地下环境的差异,在施工中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如地下水变化、流沙等),充分地掌握其地质条件是进行桩身选型和承载力计算的前提;第三,施工环境条件,如预制桩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噪音、油污、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实际影响,而钻孔灌注桩则应做好对泥土、泥浆和地下水的处理;第四,成本、机具设备和施工场地的因素,如果地区比较偏远、施工条件差,必须得考虑机具设备的运输和组装成本;第五,工期要求,如果计划工期时间比较紧张,应该优先考虑预制桩。 2、桩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一)、检测原材料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查,如水泥的细度、安定性、初凝终凝时间以及抗折抗压强度;对钢筋进行拉伸、弯曲实验;检查砂石的级配、含水率等。对于商品混凝土,则应当检测坍落度、水灰比及其抗压强度,以此来保证施工原材料的合格。 (二)、灌注桩成孔过程的复核与检测 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上的要求进行桩顶部标高,桩长进行严格控制。在双控开挖的过程中,时刻观察地基土的状况,如果出现软弱地层,结合勘探的地质报告,为保证桩基的承载力和其正常受力,应当将桩端进入持力层的长度延伸0.8-1.0m,以便符合规范要求。 (三)、钢筋笼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应对钢筋笼的钢筋焊接质量、直径、搭接长度进行严格检查,其长度也应该与桩基的深度相适应,桩身过长可以采取搭接的形式。焊接接头应该错开使其不在一个平面之上。为了避免施工过程中钢筋笼上浮以及灌注时导管挂笼的状况发生,可将笼底钢筋制作成喇叭状。对终端的配筋桩,笼顶的标高如果低于地面时可通过吊筋焊接来保证其牢固。 (四)灌注桩的混凝土浇筑 成孔后及时清除桩孔内的杂物,并将混凝土浇筑导管插入桩端,待导管内混凝土达到预计高度后开始拔管。拔管要均匀,不宜拔管过高。拔管时应保持连续密锤低击不停。控制拔出速度,对一般土层,以不大于1m/min为宜;在软弱土层及软硬土层交界处,应控制在0.8m/min以内。 四、建筑施工中的桩基及其施工工艺 桩基作为建筑工程基础形式之一,它是由基桩和桩承台构成的。桩基在施工的时候施工的工艺也是有很多种的,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和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主要要采用击打或者是振动的形式将桩基打入土中。灌注桩施工工艺在施工的时候相对是比较复杂的,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在施工现场进行成孔,然后将钢筋笼放置在孔中,接下来再在桩孔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以后还要进行必要的养护,以保证桩基的形成效果,下面简述两种桩的施工工艺。 1、预制桩的施工工艺 (一)预制桩的制作 制作预制桩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最核心的工序,质量是否合格,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施工和应用。不合格的桩基会影响其受力性能,甚至会给整个建筑物埋下重大的安全隐患。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保证预制场地平整、有必要的强度且不能积水,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以此来达到一个良好的施工和养护环境;第二,浇筑混凝土时,应保证连续施工,中途不能随意停止浇筑,否则会造成断层现象的发生,对桩身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第三,应保证桩身表面的平整密实,局部蜂窝麻面和掉角的面积应控制在桩总面积的5‰以内,并且不应过于集中在同一个部位,另外,因为桩顶、桩尖位置特殊,不得出现蜂窝和麻面、掉角现象,一旦发生,即为不合格产品;第四,应将桩的主筋和钢筋网连为一体,在打桩的过程中,桩基收到巨大的冲击力,连为一体才能使之更好的承受在打桩时巨大的锤击力。 (二)、预制桩的沉桩技术 常见的混凝土预制桩打桩机械是打桩机、桩锤、桩架,打桩前应充分做好以下几个准备工作:第一,确定好桩基轴线的轴线;第二,在桩点临近地区设置好标准水准点,对装位进一步复核并报监理等单位进行验线,确保无误后开始进行试桩。 在打桩的过程应注意以下规定:第一,开始打桩时,宜轻击不宜重打,尽量将桩锤落距控制在0.5~0.8m之间;第二,当桩身已进入土体一定深度并校核轴线位置后,再逐步加大撞锤落距,并进行重击;第三,打桩时,应对其严格进行实时观测并做好记录,留用备查;第四,打桩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一旦发生,切勿慌乱,应冷静处理。例如施工过程中桩基发生偏离或者扭转,轻微时可以人工进行逐步修正,便宜过大时应该将桩拔起重新打入,锤击过大造成桩身混凝土破裂时,首先应采用钢箍夹将其夹紧,然后对其进行补强焊固、必要时增加桩垫。 (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起吊、运输和堆放 当混凝土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才能进行吊装作业。吊点的个数和吊点的位置都有严格的规定,应该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计算,严格按照计算结果进行起吊。通常来说,桩长小于15m的桩起吊时采用单点起吊,吊点应设置在距离桩顶为桩长的0.293倍的位置;15m以上25m以下的采用双点吊装,吊点应设置在距离桩尖和桩端的为0.207倍桩长的位置;超过25m的桩体应设置三个或四个吊点,吊点的位置设置应该依照相关规定进行计算确定。桩在运输环节也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在运输之前务必检查桩的混凝土强度、质量、尺寸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短距离运输时,可在桩身下垫上滚筒进行运输;长距离运输时则必须借用平板拖车来进行运输。桩基的堆放也应按照相应要求进行:堆放场地应干净平整,且应坚硬牢固,桩身下部应垫有垫木以防止桩身滚动,堆放的层数不宜过多,以不超过四层为佳,桩身表面应在醒目的位置贴上标有规格型号等的铭牌、进入施工现场后也应逐个进行桩身质量检查、发现桩身断裂或其它质量缺陷的必须弃之不用。 2、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一)、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 灌注桩按其成孔方法不同,可分为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套管成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爆扩灌注桩等。 (二)、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下面以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为例,介绍灌注桩施工方法:首先是采用钻孔机具进行钻孔、在钻孔过程中应进行桩长的实时监测同时做好桩孔的护壁,在钻孔达到设计要求深度后,应对孔深、孔位、孔形、孔径等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孔底清理,避免隔时过长以致泥浆沉淀,引起钻孔坍塌。清理完桩孔之后,就可将预制的钢筋笼垂直吊放到孔内,进行定位和固定,然后用导管灌注混凝土,灌注时混凝土不要中断,否则易出现断桩现象。为防止钻孔坍塌,应当在钻孔的同时注入有一定相对密度泥浆进行护壁,泥浆的相对密度比水大,使孔壁内水压增大,从而防止塌孔(对于粘土和粉质粘土的成孔,只需注入清水,用原土造浆护壁),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当护筒冒水时,应立即采取措施,用粘土在护筒周围进行填实加固,当排出的泥浆冒气泡或者护筒内水位突然下降时,则为孔壁坍塌状况,此时应当加大泥浆相对密度,或者回填粘土进行抢救。 五、桩的检测 当桩基施工完毕后,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的检测。桩身检测分为高应变检测和低应变检测两种。高应变检测(或静载试验)主要检测桩基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而低应变则是通过脉冲检测桩身的完整性。 六、结束语 无论是在预制桩的桩基施工中,还是在灌注桩的桩基施工中都必须严格依照设计和施工措施以及有关技能标准进行施工操作,强化桩基工程施工质量、完善桩基施工技能、科学管理,对桩基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建筑业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探讨 摘要:本文以建筑施工中桩基及其施工工艺为出发点,分析了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并探讨了预制桩桩基与灌注桩桩基的施工工艺,以及桩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提高建筑工程中桩基施工质量和和施工效率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施工 桩基施工 施工工艺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不仅可以适应复杂地质,保障建筑施工顺利完成,而且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消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因此,探讨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及应用措施,对提高施工单位经济效益,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建筑施工中桩基及其施工工艺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作为建筑结构的基础形式,主要由基桩与桩顶两部分相互连接构成。依据形式不同,桩基主要分为地承台桩基与高承台桩基,前者在施工中桩身上下两部分都需要埋入地下,后者在施工中桩身的上部分需要留在地上,而下部分需要埋入地下。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主要分为灌注桩桩基和预制桩桩基两种施工工艺。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比较复杂繁琐,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先进行钻孔施工,然后在钻孔中防止钢筋笼,并以混凝土对钻孔进行浇筑施工,最后需要对浇筑后的钻孔开展维护工作,从而确保桩基施工质量满足工程施工要求。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相对简单,施工单位只需要利用振动棒通过夯实与打击的方法,将桩基打入地下即可。 桩基施工工艺可以将建筑重量在垂直方向形成的荷载分散到桩基周围土层,从而减轻建筑本身对土层的直接压力。在遇到地震等形式的自然灾害时,建筑的抗震能力可以因桩基作用而大大增加,从而避免建筑结构因外力而变形,影响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桩基施工工艺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软体地基的处理方面,通过桩基施工可以使地基质量显著提高,从而在保障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延长建筑使用年限。 2 建筑工程实施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全面掌握施工条件、体制条件、水文状况与原材料的管理情况;科学规划施工工艺,详细制定施工方案;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设备,保障施工过程按照施工方案顺利实施等。 2.1 仔细勘察水文条件。在进入施工现场后,施工单位需要仔细勘察水文条件与地质条件,为桩基施工工艺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以确保桩基施工的质量与效率。在施工现场勘察时,施工单位需要选择合适的勘测仪器设备,确保勘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与科学性,并全面掌握施工现场地质状况,结合土层特点与施工要求,确定合适的桩基施工工艺,保障施工过程不会受到地质与水文状况的不利影响。同时,施工单位需要掌握施工现场地下水情况,为施工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排水措施,保障地下水排水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依据。如果建筑工程的施工条件与施工环境非常复杂,施工单位需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与施工流程开展施工作业,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2.2 认真编制施工方案。在施工现场的勘查工作完成后,施工单位需要将勘察的数据与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依据勘察的结果认真编制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规划,确定合适的桩基施工工艺,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施工方案需要明确施工材料的准入制度与管理措施,以及施工现场管线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实现对建筑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使工程可以如期完工。 2.3 选择先进机械设备。由于建筑工程涉及到很多施工环节,桩基施工工艺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施工单位需要选择先进的机械设备,并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充分发挥机械设备集群化与高效化特点,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 3 预制桩桩基与灌注桩桩基的施工工艺分析 3.1 预制桩桩基的施工工艺。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中采用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时,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制作预制桩的时候,施工单位需要按照打桩的顺序确定其朝向,浇筑时沿着桩顶持续浇筑到桩尖,确保保护层的厚度为25m左右。另一方面,在沉桩方式的选择上,施工单位可以采用静压、振动、击打与水射等不同方式将桩基打入土中,其中水射方式只适用砂土层,而采取静压、振动与击打等沉桩方式,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挤土情况,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结合桩基数量、基础范围及桩基间距,制定合理的施工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挤土情况的发生。 3.2 灌注桩桩基的施工工艺。依据灌注桩桩基的施工工艺,其成孔方式主要分为沉管成孔、冲击成孔、干作业成孔与泥浆护壁成孔等四种,每一种成孔方式对地质条件的要求不同,适用的范围也不同,所以在桩基施工中,施工单位需要依据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成孔方式:①如果施工区域为为砂性土、普通粘性土、与你图纸和粉土土质的时候,施工单位需要选用泥浆护壁成孔的方式,并做好护壁防护工作,避免其出现倒塌情况。②如果施工区域为粉土、沙土土质、淤泥土、碎石土与粘性土时,施工单位需要选用冲击成孔的方式,通过振动或振动冲击等途径进行成孔。由于其在施工中会产生挤土问题以及噪音污染,施工单位需要做好环境保护措施。③干作业成孔方式分为人工挖孔和机械钻孔两种途径。如果施工区域为砂土、粉土与粘性土,施工单位可以选用机械钻孔的方式;如果施工区域土质松散,施工单位可以选用人工挖孔的方式,以注意控制桩体强度,以保证灌注桩桩基施工的质量。 4 建筑工程桩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在桩成孔后,施工单位需要认真检查桩孔垂直度、嵌入持力层的深度、沉渣厚度和岩石强度等相关数据,确保其符合建筑施工的设计要求。如果检查数据与设计不符,施工单位需要及时分析其原因,并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后才能移动钻机,以免造成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浪费。 4.2 在基桩开挖前,施工单位需要认真检查成桩的记录及其测试资料,如果存在质量问题,需要经过分析研究后才能挖土,切不可在基桩已经开挖后再进行处理,为桩基工程的顺利施工埋下隐患。 4.3 在灌注桩桩基施工中,施工单位需要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骨料粒径≤40mm,坍落度在50mm~70mm之间;以水下导管进行混凝土的灌注时,其强度等级需要≥C20,骨料粒径需要小于管内径1/4,最大粒径≤50mm,坍落度在160mm~200mm之间。 4.4 如果钢筋笼的长度 4m,施工单位需要在每隔2m处焊接箍筋;如果钢筋笼埋在钢套管内,箍筋需要放在主盘中,而且钢筋笼的外径需要比套管内径小50mm;如果采取导管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灌作业,箍筋需要在钢筋笼之外,钢筋笼的内径需要比导管接连处外径至少大100mm,其外径至少比钻孔直径小100mm。 5 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在保障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施工单位只有做好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选择合适的桩基施工工艺,注意桩基施工中的问题,才能确保桩基施工顺利完工。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谈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 摘 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物也越来越多,建筑物施工质量的提升成为建筑行业一直关心的课题。建筑物桩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物质量。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进行简要介绍,并对桩基施工工艺的准备工作和施工工艺要点进行简要的阐述,希望与同行业学者共同交流。 关键词:建筑施工;桩基施工工艺;施工要点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发展飞速,城市中各项建筑工程项目也很多,这些项目的建立与施工,有些是增加了居民楼房,有些是增加了商场企业。这些建筑工程的增加,一方面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关注工程质量。近些年来,一些由于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事故屡见不鲜,在这些负面新闻的影响下,很多人都开始担心建筑物质量,对于新建筑物质量不信任,给建筑行业也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作为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建筑施工要求,确保施工质量以满足生产生活要求。其实,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就是建筑桩基质量。提高建筑物桩基质量最关键的就是提高桩基施工工艺,加强质量控制,为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建筑施工中的桩基施工工艺 对于一项建筑物施工过程来说,打桩基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桩基质量不能达到设计要求,那整个建筑物工程质量就不可能满足施工要求和使用要求。把好桩基质量关,有利于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桩基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基桩和桩顶。根据不同的桩基的施工过程不同,桩基的类型又分别高承台桩基和地承台桩基。这两种桩基的施工工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高承台桩基有一部分是在地面以上的,而地承台桩基全部都是在地面以下完成施工,包括基桩和桩顶全部都在地下施工。 根据建筑施工工程中桩基施工工艺的不同,又可以对桩基进行不同的分类。在我国最常用的有两种,分别是预制桩桩基和灌注桩桩基。预制桩桩基的工艺比较简单,主要是利用打击或振动将桩基打入地下,而灌注桩桩基相对比较复杂,含有多个复杂的施工操作步骤,比如打孔、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等等,每一步操作过程都要注意施工要点,以保证施工质量。 为什么说建筑物的桩基质量对于整个建筑物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呢?这是因为建筑物桩基能够将地表上建筑物的震动压力有效的传递到桩基周围的土壤中,这样能够降低建筑物的摇晃,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避免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遇到大的震动造成建筑物倒塌。所以说,作为建筑行业技术人员必须重视建筑物桩基质量的提高。如果建筑物桩基质量出现问题,或者是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缺少桩基的建设,将致使整个建筑物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影响后期的使用,最可怕的是造成整个建筑物的倒塌,即造成经济损失,也威胁人身安全。 2 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准备工作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桩基施工质量,需要从各方面着手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就是对桩基施工工艺过程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勘察施工现场,二是编制施工方案,三是准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做好桩基施工准备工作,有利于桩基施工的顺利进行,并有利于桩基施工质量的控制把关,下面,作者简单介绍下各种准备工作的内容。 2.1 勘察施工现场 做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来说,都知道在建筑物施工开始前或说设计前就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主要是查看地质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以避免各种不必要的返工情况发生,或是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施工现场勘察有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制定解决方案。在进行桩基施工时,现场勘察更是影响施工工艺稳定性与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我们勘察地质水文状况后,可以根据施工地区的土层性质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尤其是对于预制桩还是灌注桩的选择提供参考。对于土层性质的勘察还有利于我们了解地下水文状况,有利于排水沟的设计,以防止排水不畅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2.2 编制施工方案 勘察施工现场后,我们就要编制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编制需要在施工开始前完成,施工方案的选择很大一部分也要考虑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充分勘察施工地区地质水文状况,进行研讨与分析,从而确定出适宜的施工工艺。例如预制桩施工工艺还是灌注桩施工工艺。施工工艺确定后,就要根据工艺完成的要求确定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同时对整个施工操作过程进行具体规划,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与细则,从而使整个施工过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3 选择机械设备 完成以上两项准备工作后,要进行施工机械设备的选型与准备工作。提前做好机械设备的准备工作,有利于保证桩基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施工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避免由于机械设备不符合施工要求,或是机械设备不能及时到位而影响施工工期。机械设备的提前选择与准备,对于保证桩基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3 预制桩和灌注桩施工工艺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多样的,但是在我国,就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现状来看,最常用的桩基施工工艺技术有两种,即预制桩施工和灌注桩施工。 3.1 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 在预制桩桩基施工工艺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工艺过程要点有两个:一是对于沉桩高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预制桩的质量,对于预制桩沉桩工艺过程有多种方法,比如水射法、击打法、静压法和振动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且适合的施工环境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选择沉桩工艺方法时,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以达到施工质量控制的最佳效果;二是对于预制桩施工过程需要用到浇筑工艺,浇筑工艺过程质量对于预制桩桩基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浇筑工艺施工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着浇筑过程的持续性,并且要恰当合理的设计保护层,确保保护层参数设置在25米左右,以满足施工质量要求。 3.2 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 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是比较复杂的,具体来看,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主要和混凝土施工存在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严格混凝土施工操作程序,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灌注桩桩基施工质量。除此之外,对于灌注桩桩基施工工艺中的成孔操作也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在当前我国具体施工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成孔操作方式有四种,即干作业成孔;泥浆护壁成孔;沉管成孔和冲击成孔。其中干作业成孔又可以细分为机械钻孔和人工挖孔两种方式。对于这四种成孔方式来说,特点各异,具体的施工程序和施工优缺点也各不相同,在具体的成孔操作中需要我们根据现场成孔的具体要求进行恰当选择,比如对于一些施工现场多为粘性土或者淤泥土的情况就应该选择泥浆护壁成孔方式进行成孔操作。 4 结束语 对于建筑物施工质量来说,桩基施工工艺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建筑物施工质量。因此,对于桩基施工工艺技术必须受到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视。我们要认识到桩基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尤其要重视施工前的现场勘察工作、施工方案的选择评审确认工作,及施工前机械的准备工作,同时注意施工工艺过程的控制要点,为提高建筑物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析建筑施工几种地基处理方法与施工工艺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比较优秀的科技成果,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房屋建筑中,对地基处理施工技术获得了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本文就地基处理之前的准备工作,对地基处理的几种方法及施工工艺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施工; 地基处理;方法;施工工艺 一、导言 目前,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建筑行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空间,作为建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的地基处理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建筑物设计构造以及不同的施工环境,其应采取的地基处理方法和施工工艺都不尽相同,本文即重点探讨了地基处理的四种方法及其施工工艺,以澄清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技术中存在的疑问和模糊之处。 二、我国建筑地基处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地基基础研究的进步,其建筑的荷载和建筑规模也日益加大,这就对地基基础要求也跟着越来越高。地基的处理方案是否适用,关系着建筑的安全,并且对工程造价和建设速度等都有极大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位置。天然地基根本就无法满足高层建筑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的承载力要求,在施工之前就得需要对地基进行一个处理。所以说,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已经逐渐的地被人们所重视起来,发展以及推广各种地基处理的技术,从而提高地基处理水平,加快基本建设的速度。 三、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施工特点 1、地基基础工程的复杂性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南北方的地质差异较大,工程地质条件很是复杂,例如淤泥质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季节性冻土等,不同类型的土壤在进行房屋建造时要进行预先的勘探,对于一些土质难以处理的地点,可以换取其他施工用地进行房屋建造。同时,地震也是造成我国地基基础工程复杂的一方面原因之一,地震对地基基础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复杂地质条件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处理和工程施工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提出了大量的而且复杂的技术难题。 2、地基施工不当的严重性 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者施工方案不当而导致房裂屋倒,导致非常严重损失的实例时常有发生,所造成工程建设中恶性的巨额浪费确实惊人。在进行房屋建造时,一旦建筑工程施工完成之后,地基产生质量等问题一般无法弥补,这样的损失与建造工程相比其产生的损失要大得多。由于地基所承受的是来自房屋的全部承载力,所以有局部的损坏就会使全部的建筑变成危楼,同时由于身处地下,地基的损坏只有达到影响建筑的程度才会被人发现,那时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十分严重的。 四、建筑地基处理方法及其施工工艺 1、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是指用高压水泥浆通过钻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 形成喷射流, 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和形成水泥土加固体的地基处理方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适用于处理淤泥、 淤泥质土、 流塑、 软塑可塑粘性土、 粉土、 砂土、 黄土、 索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当土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 大量植物根茎或有较高的有机质时, 以及地下水流速过大和已涌水的工程, 应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对地下水流速度过大、 喷射浆液无法在注浆套管周围凝固等情况不宜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分旋喷、 定喷和摆喷三种类别, 可用于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地基加固, 深基坑、 地铁等工程的土层加固或防水。根据工程需要和土质条件, 可分别采用单管法、 双管法和三管法。加固形状可分为柱状、 壁状、 条状和块状。对既有建筑物在制定高压喷射注浆方案时, 应搜集有关的历史和现状资料、 邻近建筑物和地下埋设物等资料。高压喷射注浆方案确定后, 应结合工程情况进行现场试验、 试验性施工或根据工程经验确定施工参数及工艺。 2、换填垫层法 换填垫层法是挖去地表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 回填坚硬、 较粗粒径的材料, 并夯压密实, 形成垫层的地基处理方法。此方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中垫层材料可选用砂石、 粉质粘土、 灰土、 粉煤灰、 矿渣、 其他工业废渣、 土工合成材料等。应根据建筑体型、 结构特点、 荷载性质、 岩土工程条件、 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进行综合分析, 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和选择施工方法。 3、机械压实法 土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决定了土是一种碎散的颗粒堆积物,土颗粒在堆积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大量的孔隙,并且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将土按一定要求进行堆填的情况,如路堤、土坝、桥台、挡土墙等,机械压实法根据施工机械、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重锤夯实法、机械碾压法和振动压实法。 重锤夯实法是利用起重机械将重锤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自由下落,以重锤自由下落的冲击能来夯实浅层地基的处理方法。将重锤若干次重复提前、下落的过程可使地基表面形成一层较密实的硬壳,从而提高地基强度,这种方法还可降低黄土的湿陷性并减小杂填土的不均匀性,适用于处理距地下水位0.8m以上的稍湿杂填土、黏性土、砂性土、湿陷性黄土和分层填土等地基。夯实的效果和土的含水率密切相关,只有土达到了最优含水率,才能够获得最好的夯实效果。 4、强夯法、强夯置换法 强夯法是指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用重锤自一定高度下落夯击土层使地基迅速固结的方法。在夯击过程中,如往夯坑内不断地回填的砂石、钢渣等硬性粒料并将其夯实.使其形成密实的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又称强夯置换法。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一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 5、振冲挤密法。振冲挤密法,主要是指凭借特定的振冲设备或器械,利用其反复的横向振动和侧向挤压力,损坏土体的原有结构,使得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快速提升,密度逐步由低变高。一般情况下,振冲挤密法的具体施工流程主要包含:清洁整理施工场地,使其变得平整后设置各个桩位;将振冲设备或器械安置妥当,对准各桩位后即可开启振冲器;振冲器打击并进入土层至高于原设定的加固深度30cm以上,反复进行这一动作,直至振冲器的孔内泥浆稀释到一定程度,记录下每一次振冲器到达不同深度的电流及所用时间;向已经稀释的孔内填充材料,利用振冲器进行振实的同时拓展其桩径,反复进行此动作,直到此深度下的所用电流达到预想的密实电流,记录下此刻的材料填充量;振冲器持续运作,直到实现一个桩体的完全振动施工,将其拔出、移至另一桩位后重复上诉动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施工之前,应先设置排泥水沟;具体制桩时,各段桩体都必须符合密实电流、填料量和留振时间等方面的要求,且此要求应根据现场试验而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基处理方法与施工工程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施工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紧密结合具体施工环境,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处置方法和技术,进而最大程度的保证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并将整个建筑的风险降到最低。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浅析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 【摘要】现代建筑物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在建筑形态、结构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和发展,建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而桩基施工工艺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也随之有了更高的施工质量要求。在实际施工当中,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施工需要,应该选择不同的桩基类别,本文在此介绍了一些建筑施工中桩基的施工工艺,以期对建筑施工中的桩基工艺施工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施工;桩基施工工艺 1、前言 桩基施工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极容易被忽视,实际上桩基施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体建筑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1]。一般来说,很多施工现场所处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多不符合施工要求,若直接进行建筑物建设则很可能使建筑地基的稳固性和安全性达不到标准要求,给建筑用户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危险。因此,就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地质条件选择相符的桩基进行施工,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及坚固性,良好的桩基施工质量能够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减少当地质灾害来临时建筑的沉降率。通常根据施工的需要和实际地理环境可以选择不同的桩基工艺,因此,为了保证桩基施工的质量,本文在此对桩基的施工工艺进行浅析,以期能够对桩基施工的选择上有所帮助,提高整体建筑施工质量。 2、影响建筑施工中桩基工艺质量的因素 桩基的施工过程有一定的操作规范和要求,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适合进行桩基施工的,比如在地基过于沉降或是结构不均匀的建筑中最好不要进行桩基施工。若选择使用桩基工艺,则应该注意规范桩基施工操作,以免出现桩倾斜或者断桩的情况,给建筑带来安全隐患。桩倾斜是指在桩基施工中遇到一些硬石或其他不明硬物,造成打桩过程不顺利,出现挤压效应导致的桩倾斜;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打桩机安装的不正确,导致桩机没有与地面相垂直导致的桩倾斜。出现桩倾斜时若不进行及时的调整,则可能会由于桩面斜度的原因导致整个建筑出现倾斜状态,给建筑物带来严重隐患[2-3]。而断桩的情况通常来说出现次数不多,但若出现断桩情况则表明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一般来说导致断桩的原因除了桩倾斜外还有四种:第一,若打桩的过程中锤击力过大或者锤击次数太多,但却没有达到正常的贯入深度,就和造成断桩的出现;第二,桩钉在运输过程或是起吊过程中置放位子不对,使支点或吊点出现问题,也容易导致断桩的出现;第三,在桩基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桩钉自身过于屈曲,在进行锤击时容易导致弯曲或断桩;第四,在进行桩基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桩钉自身的受力程度,使得在施工过程中不砍受力而出现断桩,或者是导致沉桩的深度没有达到作业指标。 3、建筑施工中进行桩基施工工艺准备工作 桩基施工工艺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更好地保证桩基施工的质量,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地质水土条件的实地调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为桩基设计提供信息资料,以选择合适的桩基工艺,也是对合格的桩基施工质量的前提保障。在进行实地勘测时,应该对土壤条件、水文情况、地质结构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重视地下水情况,进行合理排水工作,才能保证勘测信息的准确性。很多时候建筑施工的地理环境都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在施工前掌握相应的技术指标和机械参数,才能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其次,要认真编制施工方案。在进行过实地勘测后,才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且在设计的同时就要确定桩基的工艺类型,在满足保护施工现场其它管道路线和电路线的条件下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此外要注意控制施工进度,在满足工期的同时也要保证施工的质量。最后,要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4-5]。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是保证桩基施工质量的前提,所以在进行机械选择时应结合桩基工艺、功率大小等情况,以保证各个机械间的协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现代设备的机械化以及集群化的特点,最大限度的提升机械工作效率,以保证施工进度。 4、浅析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 4.1预制桩施工工艺 预制桩一般可以分为混凝土桩和钢桩。混凝土桩具有结实耐用、受力性强且制作简便的优点,在预制桩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但是要注意,若选择混凝土桩作为桩基材料,就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而且要掌控桩钉的制作工艺,一边预先定制,一边进行桩基施工,保证施工的进度。此外,虽然混凝土桩的承受力强度会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而略有区别,但最低要达到可以进行起吊和运输的标准。且混凝土桩钉的实际长度和直径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制作,并控制好堆砌层数,以免发生受压变形或断裂的情况。有必要时可以对混凝土桩进行加长操作,操作方法多种,不过一般是在打桩的过程中进行的;而选用钢桩则多数是在对施工材料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比如强度、结构精密度等指标的要求,钢桩较混凝土桩所需的成本更大,但受力强度等方面更具优势,但要注意对钢桩进行防腐处理,且要避免存放在一些湿度较大的地方,且在施工前要去除钢桩的表面锈体后,在进行涂层操作。另外,对钢桩进行焊接时也要注意保证对接口与角度的精准,尽可能减少误差,保证钢桩的质量。 4.2灌注桩施工工艺 灌注桩根据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第一,沉管灌注桩。沉管灌注桩进行施工时就要采取开孔操作,开孔时要注意开孔方法的选择,通常为锤击开孔模式。一般来说,桩尖的直径应保证在300至500毫米左右,且长度要小于20米,这样的桩钉能够较为简单的贯入较硬的粘土层或是中粗砂层中。这种锤击开孔模式的操作相对简便,有利于提高施工速度,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量,且成本相对较低,但容易产生问题,无法有效保证施工质量。第二,挖孔灌注桩。挖孔灌注桩即是要进行挖孔工作,与前一种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流程大致相同,只是采用的挖孔方法有所不同,在施工中既能够进行人工挖孔,也可以采用机械挖孔。若采用人工挖孔,则要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且挖孔桩一般直径都要求大于一米,其深一般为十五米左右,若桩钉直径略大,在1.2至1.4米左右时,其长度则应该控制在三十米之内。第三,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与另外两种灌注桩的施工流程也大致相同,但开孔选用的器械有所区别,它一般采用回转机来进行钻孔作业,桩钉的直径以及长度也有相应的要求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在钻孔操作前应做好防止渗漏的工作,以保证灌注桩的施工质量。 5、结论 在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虽然所占比例很小,但却非常重要,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进行桩基施工前做好相应的设计与准备工作,保证桩基施工工艺的质量,对保证整体建筑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关于钢结构建筑施工工艺探析 摘要: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的建筑体系,是一种节能环保型、能循环使用的建筑结构,符合发展省地节能建筑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文章分析其施工工艺,探讨其施工及管理。 关键词:钢结构建筑;施工工艺;控制措施 引言 钢结构建筑具有施工工艺较为简单,工程投入成本低,施工工期短等特点,不管是在工业建筑或者是民用建筑中钢结构都得以广泛应用。用焊接工艺,将钢板与钢梁之间进行加固,保证施工的质量。 一、钢结构材料及构件的优点 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具备以下优点: (1)强度高,重量轻。在建筑工程中,钢材能得到普遍应用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本身的综合性能较好,这是其他建筑材料所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在一些大跨结构,重型工业厂房,高层房屋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钢材的强度较大,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较小的截面满足较大的承载力,特别是和混凝土结合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2)质地均匀,各向同性。随着钢材的生产工艺越来越先进,钢材的各种性能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尽管目前在钢结构设计中钢材的这个性质通常采取假定的形式,但是试验表明,在钢结构建筑中,钢材的实际性能和理论性能是非常接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的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使得钢结构建筑的可靠度得到了极大保障。施工简易,工期较短。现代社会机械化发展的程度较高,钢构件一般都可以在专业厂家生产制造。通常在生产工厂加工成型后运至施工工地再进行现场安装。由于生产制造的一体化,极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同时工业化的生产使得钢结构施工质量容易监控,也使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造型灵活,连接方便。由于钢材良好的可塑性,所以许多造型复杂的构件可以直接在加工场通过不同模具加工生产出来,同时由于钢材本身的强度,可以保证构件的可靠性。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技术使构件有效的连接起来。 二、建筑钢结构安装技术 (一)钢柱在加工过程中技术的应用 建筑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经常要对钢柱进行加工,在钢柱的加工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钢柱加工过程中导致焊缝收缩变形,而焊缝收缩变形将严重影响建筑钢结构的质量。在建筑钢结构安装过程中想要解决这一份题首先要从钢柱的翻样下料入手,对钢柱的长度要严格控制符合建筑钢结构安装的需要,其次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钢柱的组装合理,按照正确顺序科学,合理的组装。 (二)钢桩在吊装过程中技术的应用 建筑钢结构安装技术中,钢柱在吊装过程中的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二个方面:(1)操作挂篮和爬梯是钢柱吊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建筑钢结构安装中,在进行钢柱吊装时要预先将操作挂篮和爬梯固定好,以保证钢柱吊装的顺利开始。(2)建筑钢结构安装技术中,地脚影响着钢柱的稳定性,因此为了保证钢柱安全到位,增加钢柱稳定性,在钢柱吊装过程中对钢柱的地脚应加以保护,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三)螺丝在安装过程中技术的应用 螺丝的安装在建筑钢结构安装中至关重要,因此其安装技术也相对更复杂一些,针对螺丝的安装技术主要有几个方面,包括:螺丝的预埋,螺丝的安装等。其中螺丝的预埋是一个比较细致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预埋螺丝位置的选取上要综合研究,反复测量,根据规定和相应的标准选定螺丝的预埋位置。螺丝的安装技术相对来说要简单一点,只要掌握一个原则即可,即合理安装,不要强行对螺丝进行安装,不同作业情况采取不同安装方式,保证安装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钢板在安装过程中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钢结构安装过程中,钢板的安装对图纸的要求比较高,一定要严格安照图纸的规定进行安装,调整好钢板的安装位置,保证钢板的顺利安装。钢板的规格一定要符合标准,尽量减少钢板自身的误差。同时钢板的安装过程中还要注意钢板的加固问题,以免因为钢板安装不稳造成施工事故。钢板的加固一般是采用焊接工艺,将钢板与钢梁之间进行加固,保证施工的质量。 三、加强钢结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加强钢结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是提升项目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是提升建筑工程单位有效积累资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钢结构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控制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制定施工定额。施工定额要合理科学,尽可能地使施工成本投入满足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低。但基于市场价格是具有浮动性,施工定额也应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坚持全企业、全体人员及施工全过程的控制原则,基于人员控制比较系统,涉及的部门、人员较多,一旦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员出现经济核算失误,将会影响工程经济效益,造成资金浪费问题。应对部门人员实施成本控制落实制度,责任到人,切实让每一位有关成本控制管理人员都能履行职责。基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贯穿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应实施动态成本管理。做到施工前明确成本控制管理目标,施工中严格按照成本控制相关规范要求执行成本控制; 竣工后应认真总结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情况,查找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1)人员管理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人是决定建筑工程项目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同时人员的管理也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最难管理的。这是因为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的人员素质存在差异性,有些建筑施工管理人员道德素质较低,不能严于律己,按照相关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规范要求履行责任,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给建筑工程埋下质量安全隐患。所以,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及业务素质,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能够发现施工质量问题,提前做出工程质量防范措施。 (2)材料管理 材料在整个建筑工程成本投入方面占有的资金比重较大,一旦施工材料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影响建筑工程质量,还可能会因材料质量问题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影响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从材料的采购、运输以及进场使用都应对材料的规格、型号、强度等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加强施工进度管理 对工程量大小以及施工工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应做大心中有数,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制定的进度计划进行施工管理,对于那些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应及时发现,查处。对于那些实际施工同既定施工计划进度不相符的,应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合理调整,需要指出的是: 施工计划调整要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尽可能不耽误预定工期制定施工计划。不能因为施工计划有变化而加班加点地赶工期,这样会造成施工人员疲劳作业发生安全事故。此外,施工管理人员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施工标准规范控制每一道施工工序质量,在材料方面要保证质量,不能出现偷工减料现象,要求施工人员做大自检、施工质量监管人员做大专检,待工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工序施工。 (四)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安全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遵循的法则,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施工教育工作,让参与工程项目施工人员明白安全施工重要性。定期地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施工安全知识培训,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部位,要进行施工前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筑施工单位应积极提高建筑钢结构安装技术,保证建筑钢结构安装的顺利进行,努力提高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随着建筑工作者对建筑钢结构的不断研究发展,建筑钢结构在未来将日趋完善。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论建筑施工中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相关的建筑节能规范,按照节能规范的相关要求,对建筑外墙保温提出新的要求。在实现建筑节能方面,发展外墙保温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能够节约大量能源,另一方面为住户提供舒适的环境。因此对其施工技术有效性的分析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建筑;外墙保温;技术;措施 1、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特点 1.1、适用范围广 建筑物外墙保温技术可以在不同领域应用,并且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外墙保温技术不仅可以在冬季较寒冷的北方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使用,还能在夏季较炎热的南方地区建筑物施工中使用;该技术既可以用于砖混结构建筑物外墙,还能用于剪力墙结构外墙;既适用于新建的建筑物,又适用于既有的建筑物。 1.2、保温效果好 建筑物外墙保温技术具有极强的保温效果。该技术中使用的保温材料均设置在建筑物外侧,既能满足建筑物过冷时的需求,又能满足建筑物过热时的要求。另外,该技术还能发挥新型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保温材料厚度较小,其性能与同种类型的保温材料相比明显偏高。 1.3、保护主体结构 建筑物外墙保温技术中使用的保温材料均设置在建筑物外侧,该保温层减少了自然界温度、湿度以及紫外线等对建筑物的破坏。外墙保温技术还能有效降低建筑物内墙所受的应力,为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打下坚实的基础。 1.4、改善室内环境 改善室内环境是建筑物外墙保温技术的特点之一。建筑物外侧的保温层能降低建筑物的传导热损失,在增加室外稳定性的同时,还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风雪天气对建筑物外墙的损害,提高了建筑物的防潮性能,从而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2、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选择 2.1、原材料的选取 保温材料是决定保温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的建筑工程当中经常用到挤密苯板、聚苯板、聚苯颗粒作为保温材料。其中挤密苯板具有密度大、导热系数小的优点,而聚苯板的抗裂能力则较强。胶粉料和胶粉聚苯颗粒是聚苯颗粒保温材料的原材料,其中胶粉料的导热系数要高于挤密苯板。 2.2、合理选择增强网 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玻纤网格布的使用,它作为抗裂保护层增强材料,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加保护层的拉伸强度,同时可有效分散应力,将原本可以产生的裂缝分散为许多较细裂缝,大大的降低了对建筑物的危害。 2.3、保护层材料的选择 如果直接将水泥砂浆作用在保温层外面,则会由于其收缩性大、柔韧性不够、耐候性差而造成开裂。所以,必须采用专用的抗裂砂浆并合理添加增强网以及适量的纤维,来增加水泥砂浆的韧性,防止开裂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加入适量的钢丝网片,但必须保证网片之间的孔距,不能太小也不宜过大。 3、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及施工工艺 3.1、外墙内保温施工技术 选择适合的保温材料和采用恰当的施工技术是外墙内保温技术的重点所在,关系到内保温施工效果。一般来说,苯板和保温砂浆作为外墙内保温的首选材料。外墙内保温施工,施工技术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建筑中依然使用,原因在于这种技术方便迅速且不过分要求外墙垂直度。但是这种技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表现之一在于:由于外墙内冷桥和热桥存在较大温差,结果造成外墙局部结露。如果在太阳的光热作用和昼夜气温波动的状况下,外墙和屋面的温度也会相应存在大波动,这种较大的温差波动会损害外墙以及保温体系。 3.2、外墙外保温技术 外墙外保温技术具有良好有效地保温效果,外墙外保温,顾名思义,是指把保温材料安装在外墙外侧,在外侧形成保温层。正是安装在外侧,它可以将整个外墙面包起来,在保护整个建筑物上具有更加广阔的范围。这样,外墙的保温材料具备的保温隔热性得以发挥,消除了建筑物的热桥,从而起到了保温和节能的双重功效;外墙外保温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主体结构。在现代化推进下,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建筑物不断增加层数已成为现实。目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变化,即:温度升高,建筑物会发生膨胀现象;温度下降,建筑物会出现收缩现象。这种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出现建筑物时而膨胀时而收缩的变化最终会导致内部非结构构件的龟裂现象。而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正是把建筑材料安装在外侧,这样减弱了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对建筑物主体结构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外墙外技术有利于提升住房质量,改善居住环境。首先这种技术是对外墙进行装修,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增强了视觉享受。另外,在外墙外安装保温系统节约了室内空间,提高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在雨雪天气下,尤其是雨雪充足的地区,外墙外保温材料的安装避免雨水内渗,从而保护墙体,避免室内出现霉斑、结露的现象,增强了室内的热稳定性。 3.3、内外混合保温技术 内外混合保温技术,又称作夹心保温技术。这种技术结合使用外墙内保温技术和外墙外保温技术。这种技术的显著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弥补了外墙外技术不能有效保护内墙、热(冷)桥的缺陷,从而保证了整个建筑的保温水平;一方面综合使用两种技术,加快了施工的速度,从而起到缩短工期的效果。但是内外混合保温技术也存在严重的缺陷。由于内外混合保温技术在有利于外保温的地方进行外保温处理,不易操作的地方进行内保温处理,这种部分外保温和部分内保温的混合造成建筑物不同的尺寸变化和各异的形变速度,最终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的稳定程度。这种技术方式从短期上看似乎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当我们放眼未来会发现,不断出现的形变和尺寸变化会导致建筑物的龟裂,使用年限的缩短,其弊远大于利。 总言之,由于外保温技术相对于内保温以及混合保温技术在设计上较为合理,所以在建筑工程中较多的使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合理的选择材料及施工方法,按照逐层渐变、柔性释放应力的原则可以使其达到很好的保温、抗裂性能。然而,外强保温体系是一个相容性和协同性都较强的有机整体,不仅需要材料供应商经过质量体系的认证,还要系统性能检验合格之后进行成套供应,以此来保证材料的匹配性,确保外墙保温体系质量的合格。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外墙保温的核心技术也开始呈现出技术方面和材料方面的标准化和多元化,要对外保温系统的节能技术进行攻关,提升材料的节能效率和防火、防风等性能,提高外保温系统的适应性,并进一步细化设计施工标准与验收方法,以此为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建筑施工工艺论文:建筑施工中的桩基施工工艺 摘要: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施工工艺,在当前的工程施工中其技术逐渐复杂化,不断朝向现代化发展。桩基施工是建筑工程的基础环节,它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稳定,是施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部分。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建筑桩基的分类与选择、建筑施工中应用桩基施工工艺之前的准备工作、桩基基础技术及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处理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 桩基 施工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技术也随着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桩基施工。桩基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是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来对地基进行分析与管理的过程。为了能够满足在施工中的施工要求,以及适用于任何机械设备的施工,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施工管理中,应该通过各种现代化专业应用,从而提高施工的质量,保证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手段并不能满足于人们对于建筑物日益增高的需求,这就需要施工单位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对技术进行改进,从而将先进的技术工艺以及机械设备运用在其中,保证工程顺利的完成。 1 建筑桩基的分类与选择 桩基是建筑地基施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基施工的质量,也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及稳定。所以在选择桩基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其对基础施工的影响,根据总结,我们可以将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点: 1.1 在选择桩基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建筑物地基沉降变形等。在建设大型建筑过程中,为了防止建筑物出现沉降或变形等故障问题,以及保证各种大高层建筑的负载,所以在选择桩基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其质量体积进行选择,然后根据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施工。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如果采取大型的机械设备,则需要适量减小机械振动,从而减小对桩基的影响,另外,需要根据桩基对建筑物和地基的影响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工作效率。如果是处于软土地基当中,则需要根据其分类,有效的控制其施工质量,是桩基具有抗震性,保证建筑物的稳定。 1.2 在选择桩基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地基的因素。首先,设计师与工程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建筑特点来对地基的土体结构进行重点分析,如果地基的下部土层比较软弱而深层是比较坚固的岩层,那么就可以采用桩基进行施工;如果是软土质结构,此时桩基端部不能够深入到良好的土层当中,此时就应该将桩基的沉降问题考虑到其中,如果在施工中采用较好土层,将荷载沉入到比较深层的软土质结构当中,这样反倒会使建筑物发生沉降等问题。从而言之,建筑师在进行桩基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变形情况考虑在其中。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为了避免地基发生各种质量或者施工问题,就必须要考虑到施工技术以及采取的措施。如果在施工中质量没有得到保证,选择的桩基出现了质量的问题,这样就极容易使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沉降等缺陷问题。所以在进行施工之前,一定要对地基进行详细观察、深入分析,制定多个方案再行选择,从而保证桩基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 2 建筑施工中应用桩基施工工艺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在桩基施工工艺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在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要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要对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情况进行了解。在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以后要制定施工的方案,在施工方案制定完成以后要将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准备,这样在施工过程中才能更好的避免出现影响施工顺利进行的情况。桩基施工工艺可以将建筑物的竖向荷载转移至桩基附近的土层之中,这样在发生地震或者是其他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利用桩基的这个特点能够更好的提高建筑物抵御外力的能力,同时也能避免建筑物出现变形的情况,这样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现在,桩基施工工艺在很多的建筑施工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软土地基中,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地基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1 深入施工现场实地勘察地质水文条件 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勘察能够更好的为桩基施工提供技术资料,这样在施工的时候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在对现场进行勘察的时候要对地质和水文情况都要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勘察结果的及时性和严谨性。对现场情况进行勘察以后施工单位才能更好的对施工中面临的土层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在施工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对地下水位情况进行重视。了解施工现场附近建筑的相关技术指标也能为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 2.2 认真编制施工方案 在对现场进行勘察以后,要制定施工方案,在确定施工方案的时候要结合勘察的相关数据对桩基的施工工艺类型和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确定,同时也要对施工现场附近的建筑物和其他管线进行保护。在施工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也要对施工的进度进行控制,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的工期,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安全。 3.桩基基础技术 3.1 CFG 桩复合地基 CFG桩基基础技术程序简单、应用广泛,备受施工队伍重视。桩基技术的沉降时间周期较长、使用寿命长,有利于地基的稳定性需要,具有极大的现实技术要求的意义。 3.2静力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使用外力压降桩柱使其沉降,从而增大地基的载荷力度、增强地基的坚硬度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虽然耗时大、效率低,但它却有非常好的稳固性与效果性,而且成本低。所以在一般的不限时建筑建设中,这种方法应用极为广泛。这种方法由于采用的是静力沉降的方式,所以一般用在土质较软、易于沉降的软土区域。而且由于其一般很少用外力对其敲打,仅仅是重力的一种压迫沉降,所以产生的噪音较少,因此在居民区也具有实施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实施地域条件,无论是城市还是郊区都可以实施。而且在不限制建设时间的话,它的污染少、噪音少、成本低都决定了它是一个首选的地基基础建设方式。 3.3沉管法 所谓沉管,也即通过重力击打,一般是重锤之类的。使得管柱下沉压入土层之中,然后再往管柱内灌入砂浆使得其形成一个沉管浆柱,从而加固地基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技术方法一般应用于粘性土质之中,具有施工成本低、技术简单、适应强等多种优势,但它却也有许多明显的缺陷。沉管法采用的是外力重击敲打方式,这过程难免会产生许多噪音,而且重力敲击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极大的加剧了施工难度。而且沉管由于主要靠人力的击打,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加大了施工的时间周期。一般来说,这种方法不能应用在人多、住宅区的城市区域,一般是在郊区偏僻的地方进行施工。 4.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处理方案 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处理方案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不同的土层结构,其厚度不同,土质类型也有差异,层顶的埋深度和高程也不同。因而,在地基基础与桩基础的建设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土层结构选择不同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案。所选择的处理方案必须适应当前的土质类型,与不同土质的各种特性协调好,从而达到其建设的最优效果。 5.结语 在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时一项非常复杂的施工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系统的施工工作,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桩基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对地基进行很好的处理,同时要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勘察,在施工前要制定好施工的方案,准备好施工中要使用的机械设备,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保证施工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摘要: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包括人事档案信息录入、人事档案信息显示及人事信息查询等。系统开发采用了先进技术,有开发效率高,调试容易,维护方便等优点。实现了显示信息分页,组合查询等方便用户的功能,提高了高校人事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人事管理;系统;开发 目前软件市场有很多人事管理系统软件,有的功能强大,适合管理大型的集团型企业,有的功能单一,适合管理小型企业。针对高校的人事管理软件却没有通用的商业软件。因为高校的人事管理有其特殊性,每个院校之间的差别很大,管理方法存在很大差别。市场化的通用商品软件很难满足所有高校的人事管理需求。高校的人事管理软件均采用定制化开发,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管理程序。 经过前期大量调研,考察了很多软件系统。有的软件功能较全,系统庞大,能够部分满足我院的管理需求,但费用昂贵,且有很多我院不需要的功能;有的软件功能简洁,可部分实现我院人事管理功能,但对于我院特殊的个性化的功能需求不能满足。经研究决定,利用我院的人才优势,结合相关部门课题研究内容,开发适合我院管理的人事管理软件。 1 系统分析 软件系统不是越大越好。越大,功能越全,但操作会很复杂。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本系统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最终确定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开发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人事管理系统。 人事管理系统最主要、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并留住人才是单位要解决的关于“人”的最重要的问题。利用软件系统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人才发展计划,并进一步做好人事管理工作。 由人事部门提出需求,并提供相关表格、数据格式,开发人员进行需求分析,与人事部门确定核准后,进行系统设计,然后进行编码、测试、调试,由人事部门试运行,提出改进意见,最后以软件系统的形式正式运行。 经过与人事部分相关人员一起分析,总结本系统要实现以下功能: 1) 人事基本档案管理:录入教职员工的基本档案信息,掌握教职工的出生年月、职称、学历、毕业院校、专业和简历等基本信息。 2) 综合查询:根据不同的组合条件,查询需要的结果,如可查询35岁以下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员工的情况。 3) 统计分析:输入要统计的条件,以柱状图、趋势图等图形形式显示出统计的结果,直观、清晰、一目了然。 重点: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录入,只有规范的基础信息输入系统后,才能够实现其它的系统功能。所以基础档案是根本,除了该模块的设计要易于输入外,还要求基础信息的完整、正确及规范。 难点:统计分析,领导要求的结果要简洁、直观,但运算过程往往很复杂。想要各种各样的统计功能,又要求操作简单,这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需求。如何协调这一点,要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磋商,最终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2 系统概要设计 开发模式采用最新流行的B/S结构,将系统安装在Web服务器上,安装方便,调试、更新系统方便。每台客户端不用安装系统程序,只要有浏览器就能登录人事系统。 总体开发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承担,为学院积蓄人才储备,吸收年轻教师参与。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本项目将部分优秀学生纳入项目组,将这部分学生作为“软件蓝领”,编写较简单的程序。因为系统中有部分界面的设计、图形图像的处理不需要较高的技术,把这部分交给学生来做,对项目的进程和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益处。 根据系统分析的功能,将整个系统划分成以下模块: 1) 员工基本档案录入; 2) 人事档案信息显示; 3)人事档案信息查询。 3 系统详细设计 开发技术选用+SQL Server 2000,采用最先进的开发技术,使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采用技术,将网页系统的开发由过去的编写大量代码,转变为充分利用图形用户界面(GUI)和面向对象(OO)技术,开发更容易,测试更快捷,调试更方便。系统更容易扩充,在系统完成后,如果将来想加入新的功能,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完善。 3.1 技术平台 1) 服务器操作系统:MS Windows 2000 Server; 2) Web服务器:IIS5.0+MS .NET Framework 1.1; 3) 开发工具:MS Visual Studio .NET 2003; 4) 数据库: MS SQL Server 2000; 5) 客户端应用程序: Internet Explorer 6.0(sp1)以上版本。 3.2 数据库设计 1) Employee表; 2) Department表; 3) UserInfo表。 3.3 界面设计 1) 系统登录页面 用户权限:role分为3个级别:1、2、3 级别1为系统管理员,拥有全部功能; 级别2为高级用户:不可添加修改用户权限; 级别3为一般用户:只可浏览信息,不可添加、修改、删除信息。 验证用户名及密码,如符合则可登录;同时判断用户权限,赋给Session(“role”)变量,根据权限进入不同的页面。 2) 主页面 采用Frame框架页面,点击左侧导航条,显示在右侧MainFrame窗体中。 采用TreeView控件实现左侧导航条。 3) 信息录入页面 信息录入页面可录入人员档案信息、部门信息等。采用文本框录入姓名、毕业学校等信息,采用下拉列表框选择性别、学历、职称等信息,采用日期控件录入出生日期、毕业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本院时间等,采用复选框录入兴趣爱好等信息。 4) 查询页面 可实现组合查询功能,根据下拉列表框中显示的要查询姓名、性别、学历、职称等字段信息,选择相应的“ ”、“ 4 总结 本系统采用了目前流行的及SQL Server技术,开发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由于高校的人事管理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不尽相同,有相应高等教育管理的特色,所以高校的人事管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管理的内容要向纵深方向发展,为高校领导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的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过去很难实现的功能,如智能决策,数据挖掘等,渐渐成熟,可将这些技术加入到系统中,实现更丰富的功能。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基于C/S体系结构的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探讨了一个人事管理系统开发的方法和主要过程,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台应用程序的编写。该系统同其他一些系统相比,具有效率高、安全可靠、使用简单等优点。 关键词:人事管理系统;C/S体系结构;数据库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工作效率已经不能适应新发展的需要,无法完成当今的人事管理工作。人事管理系统就是把分散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信息实行统一、集中、规范的收集管理,建立分类编号管理、电脑存储查询以及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系统,为企事业单位和职工解除后顾之忧[1]。使用计算机对人事信息进行管理, 具有检索迅速、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等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 本系统使用的开发语言是Visual C++,采用的数据库是ACCESS 2003,应用MFC ODBC数据库访问技术,其主要功能是对企事业单位的人事进行管理。该系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模块:员工档案模块、系统查询和统计模块、系统安全性维护模块、报表输出模块、帮助模块。本系统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简单且处理效率较高。 2 系统的设计 2.1 需求分析 在调查有关企业人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本论文对所开发的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根据用户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员工档案模块 员工档案模块包括员工基本信息的录入、查询、删除、修改及打印输出等功能模块。员工基本信息主要是员工ID、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籍贯、专业、职称、学历等内容。 2) 系统查询和统计模块 系统查询模块包括员工调动管理、员工考勤管理、员工培训管理、员工职称管理、员工工资管理。员工调动管理包括员工ID、原部门、原职务、新部门、新职务以及调动的日期,管理员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录入、查询、删除、编辑以及打印相关报表等操作;员工考勤管理包括员工ID、考勤卡ID、迟到或早退的次数、公休天数、请假次数、加班次数;员工培训管理用来员工上学、进修等参加培训的通知,员工可以在线报名;员工职称管理对员工的晋升或降职等情况进行添加、编辑、删除等操作,详细记录评职的时间及员工的现任职称;员工工资的登统和计发是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根据相关数据得出的,主要针对员工的基本工资、薪级工资、职务工资、补贴、医疗费用等进行综合的汇总,形成实发工资,还可以对某些人员的工资进行查询和调整,这需要两位负责人的相关审核以确保信息的安全。 3) 系统安全性维护模块 本系统为不同用户确立相应的权限信息,记录每个用户对系统及数据进行的每个操作,可以防止他人进入本系统和越权操作。管理员需要定期备份数据,有添加、删除、修改信息和审批其他用户信息的权限,普通用户有查询和部分内容录入的权限。 4) 报表输出模块 本模块的功能是输出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即按照用户需求打印各种报表,如员工档案表、考勤记录表、员工工资等。 5) 帮助模块 为了使用户快速了解并准确使用本系统的各项功能,减少误操作,本系统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入了帮助模块,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该模块提供的链接,迅速熟悉相关的模块功能。 2.2 系统的设计思想及工作流程 为了实现人事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本系统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便于系统功能的各种组合和修改及技术维护人员对数据的补充、维护,支持代码重用技术,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能够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编辑、备份等操作。 人事管理系统需要完成如下功能:员工各种信息的输入、人事变动的详细记录、按照某种条件查询员工的相关信息、员工考勤记录、打印输出结果等。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3 数据库分析 人事管理系统是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员工的所有信息都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结构设计是本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数据库结构设计会减少数据冗余度,维护数据的完整性,系统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简化基于此数据库的应用程序的实现等等。 ACCESS 2003中文版是Microsoft公司于2003年推出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包Office 2003中文版的重要组件,是目前市场上功能较强大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ACCESS可以利用各种来源的数据,包括运行于PC上的数据库(Xbase系列、Parabox等)和运行于服务器、小型机、大型机上的SQL数据库中的数据[2]。 数据库结构设计是总体设计阶段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数据库结构可以简化开发过程,使系统功能更加清晰明确。因为数据库结构的变化会造成编码的改动,所以必须认真设计数据库结构后再进行编码,从而避免无谓的重复工作[3]。人事管理系统E-R图如图2所示。 3 系统实现 3.1 创建ODBC数据源 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全称是开放数据库连接,它是由Microsoft公司随操作系统提供的,现在它已成为数据库访问的标准接口[4]。ODBC为使用不同的关系数据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程序,实现应用软件开发与数据库公共接口。若实现这一统一的接口,就必须有一个标准ODBC接口程序(函数)调用相应的关系数据库,将这个接口程序称为ODBC驱动程序[5]。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Microsoft Access Driver (*. mdb)”作为安装数据源的驱动程序,如图3所示。 在编写MFC ODBC数据库应用程序之前,要事先创建一个名为“人事管理数据库”的数据库文件,并且将它注册为数据源。即在ODBC数据管理器中出现“人事管理数据库”的数据源后,应用程序就可以通过ODBC驱动程序访问数据库了,如图4所示。 3.2 网络结构体系 系统采用C/S体系结构,将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分解为前台的客户、应用程序和后台的服务器部分。Client(客户端) 要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用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Server(服务器端)安装了服务器程序和数据库,用于提供数据服务。 4 系统的部分界面 4.1 登录窗口的设计 登录窗口的设计,包括密码输入、登录和退出,使用者需要选择相应的权限,这是启动本系统时首次出现的,它是进入系统的“大门”,如图5所示。 4.2 员工基本资料的查看窗口 员工档案模块主要包括对员工基本信息的添加、保存、删除和查找等功能,用于在窗口中浏览员工的基本信息,如图6所示。 5 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方法,在Windows环境下,以Access 2003为后台数据库,由Visual C++开发完成前台界面。实践证明,本系统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数据采集方式,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强了系统的集成度,通过角色的权限设置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使管理更加方便、科学。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一个小型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该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小型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系统包括对管理人员和用户信息的管理模块,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职工基本信息、人事调动信息、奖惩情况等繁琐工作的便捷管理。本系统使用Microsoft Visual 2003集成开发工具创建Web应用程序,采用C#开发语言,使用微软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库访问技术,实现人事信息的便捷管理。它基本满足了人事管理者和用户对功能的需求,登录后对权限进行了设置,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保证人事信息的安全。该系统具有友好的界面、良好的可扩展性。 目前,很多高校仍然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人事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为此,笔者设计开发了一套小型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该系统对高校的人事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具有人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本系统采用动态WEB构建技术,使得系统客户端无须维护,适应性强。 1 系统需求描述 通过调查,要求系统需要有以下功能:由于操作人员不同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有良好的人机界面;由于该系统的使用对象多,要求有较好的权限管理;对原始数据修改简单方便,支持多条件修改;方便的数据查询,支持多条件查询;在相应的权限下,删除数据方便简单,数据稳定性好。 基于系统需求分析,该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基本功能模块:用户登录模块,登录信息的合法验证;人员档案管理模块,查询、修改、删除和添加档案;履历信息管理模块,完成对人员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和继续教育信息的查询、编辑、删除、添加等操作;职称管理模块,满足对人员职称的查询、编辑、删除操作;奖惩管理模块,实现对工作人员奖励和惩罚信息的查询、编辑、删除和添加操作;人员调动管理模块,实现对人员调动、待退休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信息的查询、修改、删除和添加操作;系统管理模块,实现综合查询、添加用户为系统管理员、修改密码、添加和删除部门。 2 系统功能模块 该系统可分为6个大的功能模块,实现16个具体功能,系统功能如图1所示。 3 系统实现 3.1系统运行流程 根据该系统的运行过程,设计出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 3.2 功能模块的实现 3.2.1用户登录模块 用户登陆由页面Login.aspx实现,它的代码隐藏文件为Login.aspx.cs。该页面也是整个应用程序的起始页面,用户都是从该页面登陆进入系统中的。 为了实现用户登陆功能,应用程序在该页面添加3个TextBox控件、2个Button控件、1个DropDownList控件和1个Label控件,它们的名称分别为user、password、yzm、ImageButton3、ImageButton4、DropDownList3和msg。控件user、password、yzm分别用来输入用户名称、密码和验证码;控件ImageButton3、ImageButton4分别用来实现用户登录和重填功能;控件msg显示用户登陆操作的结果;控件DropDwonList显示用户身份。页面Login.aspx的设计界面如图3所示。 3.2.2查询、修改和删除页面 在本系统中,主要用到查询、删除、修改和添加功能,在此,笔者以“员工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删除和添加为例来说明这些功能的实现和设计方法。 View.aspx页面用来实现对员工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删除和添加等操作,在查询的设计中要用到数据绑定,这就要用到DataGrid控件绑定数据库,并进行分页,拖拽了3个Button控件、1个DropDownList控件和2个TextBox控件,Button控件触发Click事件,完成查询的命令,DropDownList控件用来选择查询条件,TextBox控件用来填写满足条件的被查询员工。 4 数据库的实现 考虑到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实际需要,本系统需要的数据至少包括用户数据、考勤数据、调动数据、奖惩数据和履历信息数据。用户数据主要包括用户名、用户密码、用户角色数据;考勤数据主要包括用户的考勤数据和系统的考勤设置数据;调动数据主要包括调动管理信息、待退休人员信息、离退休人员信息;履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教育经历数据、工作经历数据、继续教育经历数据;奖惩数据主要包括受嘉奖和受惩罚人员的信息数据。 分析过总体设计方案后,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理念,应该综合分析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表,根据笔者所做系统各模块的需要,计划至少建立十五个表:人员档案表Employee、离退休人员表Retire、人员调动表Remove、奖惩表RewardPunish、待退休表RetireEmployee、考勤表Leave、部门表DepartmentCoding、继续教育表 ContinueEdu、工作经历表 WorkExperience、系统管理员表Sysadmin、评审职称表 PostAppraise、聘任职称表PostEngage、受教育经历表EduExperience、年度考核表Assess、错误信息表WrongInfo。下面以人员档案表为例。 人员档案表Employee用来存储高校内部在职人员的档案数据,如员工ID、员工姓名、员工性别等,其中EmployeeID是主码。表的字段说明如图4所示。 5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一个小型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可基本满足普通高校日常人事管理工作。它具有成本低、良好的可扩展、可移植性好特点,非常实用于规模较小的高校单位和中小型的企业使用。同时,也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该系统使用期间稳定可靠,效果良好。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基于SSH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高校人事管理系统是实现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该文介绍了基于SSH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能满足现代人事管理需要的应用系统。 关键词:SSH技术;人事管理;MIS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完善,而人事管理是高校事务管理中的重点,同时需要与其他系统的协同工作,数据共享,并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和实时分析,从而提高高校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更好地为学校长远发展而服务。 本文主要是结合高校人事管理的特殊性,以高校长足建设和人才有效利用与开发需要为目的,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基础之上,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构建一个运行稳定,提高人事管理效率的管理系统,充分考虑到教职员工信息的最大化共享和人事资源高效利用,以满足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适应高校长足发展的需求。 1 SSH技术 1.1 SSH技术的概述 SSH是一种开发J2EE 企业级Web应用的轻量级解决方案,由基于MVC模式开发的表示层Struts框架和基于IoC模式的业务逻辑处理Spring框架以及对象/关系映射持久层框架Hibernate组成。 1.2 Struts是Apache 基金会Jakarta 项目组的一个Open Source 项目 它采用MVC模式,能够很好地帮助java 开发者利用J2EE开发Web应用。Structs 框架的核心是一个弹性的控制层,基于如 Java Servlets,JavaBeans,ResourceBundles与XML等标准技术,以及 Jakarta Commons 的一些类库。 1.3 Spring框架一个开源框架,目前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开源框架之一 在某种意义上是EJB的替代品,她是一种轻量级的容器。 Spring框架的主要功能是基于Java Beans技术的配置管理方式,采用IOC原理,对依赖注射技术的使用。这些都用来减少各组件间对实施细则的相互依赖性,提供大量的AOP框架为数据处理管理之类的服务。同IOC的功能基本类似,提高系统的模块化程度。 2 Hibernate框架是一种Java语言下的对象关系映射解决方案 它是一个开源框架软件。它用来把对象模型表示的对象映射到基于SQL 的关系模型结构中去,为面向对象的领域模型到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的映射,提供了一个使用方便的框架。 Hibernate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Hibernate可以在应用EJB(Enterprise JavaBeans是Java应用于企业计算的框架)的J2EE架构中取代CMP,完成数据持久化的重任。 Hibernate API中的接口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操作的接口,用于配置Hibernate的接口, 间接接口, 用于扩展Hibernate功能的接口。 2.1 基于SSH的J2EE业务应用 集成SSH框架的系统框架图如图1所示,系统从架构上总的分为三层:视图表示层、业务处理层和数据持久层。其中使用Struts作为系统的表示层提供支持并负责MVC的分离工作,Struts框架负责系统构架的三层分离,利用对象关系映射框架Hibernate对数据访问提供持久层支持,方便用户对象与数据访问之间的转化,业务逻辑层用Spring处理完成。基本操作流程是:用软件工程的分析方法根据业务需求提出一些模型,将这些模型抽象成类,并实现为众多的Java对象,然后编写数据对象访问接口(DAO),并在Hibernate中对DAO的基本实现,采用Hibernate架构实现的DAO类来实现Java类的数据属性值来于数据库的读取与存储,最后提交给Spring完成业务逻辑处理并返回。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功能 1)档案管理。能完成学校教职员工包括履历、资格、任职及组织等在内的信息管理,完成干部职务聘任、变更及级别、任职时间等项的管理,离校、离岗人员,离退休人员的档案管理等。 2)薪资管理.包括职工工作考核情况信息管理,考勤情况的输入,工资、津贴、奖金等的套算,导入,导出,查询,统计,汇总,生成报表打印等功能。 3)社会保险管理:对固定编制人员与流动编制人员根据基本信息自动生成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的保险报表。 4)考核管理。能够对新进人员教师资格审核及认定,对在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出勤情况及年度考核的管理。 5)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完成职称聘定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信息的初审、更新、维护等处理,全体教师年度考核管理,各级专家、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学术梯队的选拔、培养、考核工作管理;校内现有师资的分析管理。 6)人员基本信息维护。包括:统一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系统对人员的当前信息,历史变迁信息等进行录入、编辑、查询、统计、分析、输出等维护。 7)统计分析。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处理,比如可统计打印目前教职工的年龄分布状况、职称分布状况及各种比例关系等;提供归档人事资料的输出打印功能。 3.2 系统业务模块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是一个用户量大、功能繁多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由于设计模块功能繁多,本文介绍部分业务模块。 其基本业务流程为: 1)通过JSP页面实现交互界面,负责传递请求和接受响应; 2)在表示层引入Struts,根据Struts Action接受到的ActionForm,委派相应的Action; 3)在业务层中,管理服务组件的Spring IoC容器负责向Action提供业务模型组件和该组件的协作对象数据处理(DAO)组件完成业务逻辑,并提供事务处理、缓冲池等容器组件,提升系统性能,保证数据完整性; 4)持久层依赖于Hibernate的对象化映射和数据库交互以处理DAO组件请求的数据,并返回处理结果。 在系统中,教职工的薪酬的计算是情况种类最多一个功能计算,并与职工个人最为紧密相关的。在工资计算过程中,我们把学校的按工种和职称分类设计一个计算公式,储存在系统的业务处理中。本系统中的工资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涉及按职工工作性质分类的基础工资数据管理、加班管理、科研经费、津贴管理,查询统计打印管理的功能,实现基础数据输入系统自动计算薪酬,与工资的查询、工资单打印、统计打印。其具体的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4 系统测试 网站性能测试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采用网站测试工具对网站加压以测量网站服务器得出每秒可以承受的请求(Request Per Second) 的最大值。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出所有可能限制系统性能的原因,例如,CPU、内存、或是后端系统所造成的反应延迟等。 我们使用著名的测试软件LoadRunner对系统的压力和负载能力进行测试,基本达到我们系统要求,其测试数据如图3。 测试在10000 个用户的负载下,User Load的最大值为10,平均为9.722,系统平均响应能力最大时间为0.64秒,所有业务动作可用及基本稳定。 5 结束语 结合高校人事管理,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基础之上,基于SSH框架在Eclipse开发平台中实现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经过一个多月的测试和试运行,目前系统稳定性良好。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分析及实现原理 摘要:高校人事管理系统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该文对系统的功能、组成、及实现原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设计 人事管理是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应运而生的一项新的工作。由于一些企事业的改制,人事的更迭,以及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造成了部分档案的流失,也造成了效率低、办事难的情况。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对于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系统部门来说,非常需要一个操作简便、功能实用、能满足本单位对员工信息管理及需求的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应用的普及,推动人事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计算机管理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事业单位的走向科学化、正规化管理,是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人事管理系统不少。但是,对于高校人事管理系统来说,不需要大型的数据库系统,只需要一个操作方便,功能实用,能满足本校对数据的管理及需求的系统。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于开发一个功能实用、操作方便,简单明了的人事管理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录入人事的基本资料,在操作上能够完成诸如添加、修改、删除等,按各种条件进行查询、统计、设置用户权限等方面的工作。基本满足人事日常业务的需要,并且可以在数据库中存储相应教师的照片。为了能够更好地存储职工信息,可以将教师信息添加到Word文档,这样,不但更便于保存,还可以通过Word文档进行打印。 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需求分析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成功与否。在设计高校人事管理系统时,主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图形化界面、可操作性强,系统的功能操作要方便、易懂、不要有多余或复杂的操作。容错与随机帮助有机结合,便于用户使用及扩充,使一般用户不用培训就能上机操作。每个操作不管成功与否都进行相应的提示,让用户时刻知道操作是否成功,不要让用户盲目的进行操作。而且,错误提示应该准确简洁,让用户知道哪里出现错误,能及时修改。 2)可以真正的实现对高校人事的管理,系统的功能要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信息的搜集、存储、传递、分类、统计和检索等功能的计算机化,确保其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相关性。在查看教师信息时,可以对教师的家庭情况和培训情况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3)要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多条件全方位的数据查询,并且按照指定的条件对教师信息进行统计。 4)管理系统应该按照用户的权限设定的,一定的用户权限才能干相应的工作。让每个用户进入系统后,只能操作拥有权限的窗口。 5)要有简便有效的维护手段,实现数据库的备份、还原及清空操作。系统使用后,维护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通过相应手段降低维护工作量及难度,从而达到保证运行可靠及节省费用的目的。 6)可以方便地对人事信息进行输出打印,便于保存。 7)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综合上述条件,本系统将由六大模块组成,包括基本信息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等四大主要模块,并添加了备忘记录和管理工具等人性化的功能。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2 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是根据系统设计中所确定的功能与任务,采用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分解方法进行模块划分,模块分解以“信息隐藏”为准则,以数据操作作为模块界面,然后对各个模快进行具体实现,并遵循“模块间低藉合,模块内高内聚”的原则,使得系统得到比较高的稳定性与维护性。 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综合数据库系统中的开发、使用及管理成本分析,同时也考虑到用户的软硬件环境,并且出于数据的安全性考虑决定采用客户端/服务端(C/S)结构模型。将系统分为两个部分:表示层部分即为客户应用程序,它安装在各或部门的人事管理客户机上;数据层即为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是数据资料的存储地,它放置在人事管理中心的服务器上。 2)数据库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在数据库的选择上主要考虑Access和SQL Server两种,Access是一种桌面数据库,只适合数据量少的应用,适合处理少量数据和单机访问的数据库,效率也较高。但是它的同时访问客户端不能多于4个。Access数据库有一定的极限,如果数据达到100M左右,很容易造成服务器IIS假死,或者消耗掉服务器的内存导致服务器崩溃。相对而言,SQL Server是基于服务器端的中型的数据库,可以适合大容量数据的应用,在功能上管理上也要比Access要强得多。在处理海量数据的效率,后台开发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等方面强大。因为现在数据库都使用标准的SQL语言对数据库进行管理,所以如果是标准SQL语言,两者基本上都可以通用的。SQL Server还有更多的扩展,可以用存储过程,数据库大小无极限限制。 开发工具则采用C#,C#(C Sharp)是微软为.NET Framework量身订做的程序语言,从根本上保证了C#与.NET架构的完美结合。它全新的技术架构让应用程序和网站开发变得更为简单,C#拥有C/C++的强大功能以及Visual Basic简易使用的特性,功能更强大、数据更安全。 数据访问采用了最新的ADO(ActiveX Data Objects)技术,这是微软公司处理数据库信的最新技术,采用OLEDB的数据访问模式。它是原有数据访问对象DAO、RD0和ODBC三种方式的扩展。ADO的模式更为简化,不论是存取本地的还是远程的数据,都提供了统一的接口。 总地说来,C#与SQL Sever的组合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搭配,这种组合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而且它们不存在不兼容的问题,系统的稳定性与处理数据的效率也是经过多方测试与认可。 3)数据库设计 在开发应用程序时,对数据库的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数据库设计是根据程序的需求及其实现功能所指定的,数据库设计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程序的开发过程。它不仅关系到系统的正常使用,同时也决定了系统的数据完备性、开发难度、易维护性和易升级性。因此,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建立的,他按一定的数据模型进行组织、描述和存储。其结构基于数据间的自然联系,从而可提供一切必要的存取路径,且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化特征。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为众多用户所共享其信息而建立的,已经摆脱了具体程序的限制和制约。不同的用户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即不同的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同一个数据。数据共享性不仅满足了各用户对信息内容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各用户之间信息通信的要求。 3 结束语 本文所设计的系统采用C/S结构模式开发,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为系统开发平台,应用程序以C#为开发工具,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通过本系统,可以保证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数据操作的安全性及高可靠性。所欲达到的目标即实现教师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并能对教师基本信息进行打印、能够进行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数据查询,按照指定的条件进行统计、对系统的使用对象有较好的权限管理以及数据库的备份、还原及清空等功能,大大提高高校人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基于Spring+MyBatis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主要提供了对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合同、薪酬、考勤、考核以及人力资源等的管理,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方面面进行分析、规划、实施、调整,提高高校人事的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更有效的服务高校。本文采用基于B/S构架的三层体系结构,利用JSP技术、Mysql数据库技术、Spring和MyBatis框架进行设计,实现了人事信息管理、合同续聘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内调动管理、退休丧后管理、培训进修管理等模块,能够满足高校人事管理的基本需求。 关键词:B/S;人事管理;Spring;MyBatis 1 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日常事务管理方面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web设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已使往日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管理变得整洁而高效。 人事资源管理系统根据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点,在充分注重软件操作的交互性,简单性以及可视化原则的前提下,能及时为人事管理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和结果分析,能有效提高高校人事管理的效率、质量及管理Q策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时性,有助于高校人事工作的信息化、正规化管理。 2 系统需求 人事管理系统主要分为前台管理和后台管理两个功能模块。有教师和管理员两个角色。管理员可以进行人事信息管理、合同续聘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内调动管理、退休丧后管理、培训进修管理等功能。教师通过浏览器可以对相关授权信息进行查看。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3 系统设计 3.1 数据库设计 一位教师有一个政治面貌,一位教师可以签订多个合同,一个合同只属于一位教师。一位教师可以有多个年度考核,一个年度考核只属于一位教师。一位教师可以进行多次信息变更,而一条信息变更只属于一位教师。 管理员登录需要输入管理员id和管理员密码,与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比对,若存在此记录,则可成功登录,否则登录失败,返回登录界面。表1为管理员表结构设计。 3.2 详细设计与实现 教职工通过前台操作将指令下达到后台,后台将指令由Spring进行自动扫描分配首先到达控制层,控制层中的UserLogin Controller类通过调用EmpResult execute()方法到服务层,服务层中有接口UserService,它的实现类通过重写并调用EmpResult findAllById方法到持久层,持久层通过调用findAllById方法进行Mybatis映射到UserMapper.xml文件,下来通过数据库语句对数据进行访问,然后从最底层逐层向上返回数据。设计的核心主要靠Spring的容器管理支持控制层,Mybatis的映射机制支持持久层。 4 结语 系统以MyEclipse10为开发工具,运用java中的web前端开发知识,以JavaScript为用户端开发语言,采用MVC分层体系结构以及支持MVC架构的Spring+Mybatis框架,使用开源服务器Tomcat以及MySql数据库,服务器端开发语言为JSP。设计实现了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并且其在线浏览功能提高了系统的跨平台性。针对系统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候的卡顿现象,后续我们会优化算法以改进系统性能。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浅谈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也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如何设计高效的人事管理系统就成为了各大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当今社会各企业在开展人事管理工作时的主要内容为依据,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人事管理系统的需求和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个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是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而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作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人事管理的有关内容设计相应的信息系统就成为了现阶段各企业内部设计人员共同的工作目标。 一、人事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一)功能需求 首先需要设计人员明确的一点在于,设计和开发人事管理系统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确定系统功能前,需要对系统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 1.系统管理。该模块主要用于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保证,因此,该模块的日常工作为对系统的用户、菜单和工作日志进行维护。 2.人员管理。该模块主要用于对企业员工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工作岗位的调换、增减人员等,在对管理过程中,该模块可以辅助管理人员记进行信息的修改、添加或删减。 3.考勤管理。该模块主要用于对员工的出勤记录进行整理,并且生成相应的表格供企业岗位调动时使用。 4.薪资管理。该模块主要用于对员工的薪资进行信息设置和管理,该模块可以辅助管理员进行薪资数据的查询、核对等。 5.信息管理。该模块主要用于对企业员工的考勤、薪资等信息进行查询。 (二)非功能需求 1.系统完整性。想要保证系统功效得到充分发挥,能否稳定运行是基础,以此,在对系统的完整性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用户管理、系统联机、软件升级等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2.系统适应性。系统能否跟随其所服务企业的变化而变化是对该系统进行评价时的重要标准,除此之外,系统还需要具备能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对自身进行调整的能力,减少使用者对系统进行修改时所花费的时间。 二、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一)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将系统通过细分的方式,使其成为相应的子版块;第二步,对不同子版块所具有的作用进行设计;第三步,将不同子版块间所对应的逻辑关系进行确认;第四步,对子版块和模块传输信息的方式进行设计。总的来说,对架构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首先是通过对不同方案的需求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能够达到特定目的的小方案的内容,然后将数据所对应的不同软件进行设计和优化,得出可行的框架,最后再根据数据库对模块内容进行完善。针对企业所设计的人事管理系统通常由查询、考勤、人事、工资四个管理模块以及最终的退出模块所组成,在上述模块中,具有系统管理功能的模块为基础模块,这是因为该模块能够控制使用者权限、限制使用者的行为,另外,最关键的模块为人事管理的相关模块,该模块所肩负的职责在于对企业人员的有关信息和日常活动进行管理,而使用频率最高的模块为查询模块,该模块兼具信息查询以及统计两种功能。 (二)数据库设计 1.设计理念概述。在对企业所应用的人事管理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发现,数据库所对应的结构以及包括的资料共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企业员工的工资表,该表格所包含的内容有员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奖金、附加工资以及工资下发日期等;其二,企业员工的信息表,该表格所包含的内容有企业就职人员的姓名、所在部门、职务、联系方式等;其三,企业员工的考勤表,该表格所包含的内容有员工进行签到的日期、r间等;其四,企业各部门表格,该表格所包含的内容有部门名称、就职人数等;其五,企业用户表,该表格所包含的内容有用户的名称和密码等。 2.数据库所用表格的设计。在对企业数据库所应用的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对于在日常工作室经常需要查阅的信息和资料应当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存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在资料查阅的过程中精简不必要的步骤,提高效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对数据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既保证常用数据的单独存储,同时又保证系统的完整程度,想要对这一问题加以解决,需要设计人员将不同表格的名称进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为:选择能够将表格内容进行准确反映的英文单词,而不是传统的中文词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人们依托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数据库的有关技术广泛应用在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系统是大势所趋,需要有关人员注意的是,我国现阶段信息化的程度与发达国将相比仍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对有关技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基于ASP的人事管理系统分析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新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系统在设置上秉承着简约的原则,界面简单,并且具有很大的延伸性,智能化人事管理是企业走向科学、规范化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介绍基于的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分析了该系统的需求,描述了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并对系统的功能与性能进行了测试。 关键词:系统人事管理 ASP 设计 测试 人事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负责人事资料的统计、查询、更新等,现阶段人事管理人员需要管理的信息越来越多了,因此统计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重了,所以当前迫切的需要建立一个由计算机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具体来说就是要参考单位人事管理的要求,设计一套属于自己单位的人事管理系统,这样就能更好的对单位的人事信息进行管理。另外通过计算机建立的人事管理系统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还能满足企业单位日常的人事管理需求,并且让人事管理变得更加公正透明。 1 人事系统管理系统现状及技术、需求分析 1.1 人事信息管理的现状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新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人事管理系统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管理系统,它改变了以往人工管理档案,记录工作业绩、记录考勤、核算工资报酬等工作的繁琐和低效,将人事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集成到了一个高效、便捷的智能化办公系统平台,从而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 1.2 关键技术 在系统研发中,当前主流系统构架主要包括:B/S(Browser/Serve,浏览器端/服务端)模式和C/S(Client/Serve,用户端/服务器端)模式。其中B/S模式将系统程序和后台数据库保存在网络服务器中,用户通过客户端浏览器访问网络服务器,并发送消息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处理完成后再将信息发送到客户端浏览器供用户浏览;C/S模式则需要客户端在电脑上安装相应客户端程序,后果客户端程序与网络服务器端系统进行互动。鉴于人事管理系统的用户使用需求,为减少客户点电脑负荷和系统维护成本,便于用户实时使用系统工作,人事管理系统选择采用B/S模式构架进行开发;是建立在公共语言运行库上的编程框架,可以用于服务器上生成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语言接口规范,类库丰富,安全稳定,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是系统数据的集合。人事管理系统中涉及到的所有员工信息都被保存在后台数据库中,为和开发环境完美融合,本系统后台数据库选择采用SQL SERVER 2005,该数据库平台功能强大,安全可靠,与联合开发系统稳定性较高,语言接口规范有效。 1.3 需求分析 需求方面提供的功能是员工的基本信息,并且支持管理人员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查询、修改等功能;查询方面支持多种功能,如考勤查询、培训查询、绩效查询、人事变得查询等;另外信息的显示的方式是Web页面形式,这样界面操作起来简单易懂,人事管理人员不需要进行什么培训就能够直接使用,另外在管理权限上还分为普通和领导,普通的话能够上传考勤信息等,然后领导对职工的考勤等信息进行审批操作;性能方面该系统操作灵活性高,安全可靠,并且还能够和外部程序进行接口,这样在使用的时候还能够和当前企业的其他管理系统进行联网使用。 2 系统设计与系统实现、测试 2.1 系统的设计 该系统的软件设计方面,其基础是网络运行的三层应用模式,并且还结合了浏览器和服务器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三层应用模式的第一层是客户端程序,第二层则为WEb的应用服务器模式,第三层就是数据库服务器;系统方面选择、HTML、SQL Server数据库和C#编程等技术和开发工具。系统在设计方面让多个动态页面相互关联,具体来说就是分为六项,在登录界面中主要是设置用户的使用权限,有职工的账号和管理的账号;在界面上用户可以选择各个子模块,如浏览模块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提供全面的人事档案;查询模块,该方面就是查询想要知道的人事管理数据,提供条件越多,查找的越精确;统计模块,在统计模块当中可以详细的看到部门统计、学历统计等多种样式的统计数据;编辑模块,这里普通账号是没有权限进入的,只有管理账号才能够进入,在编辑模块,管理账号能够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修改、删除,并且这里面详细的记录了所有员工的资料数据。 2.2 系统的实现 要想让系统得到实现这里还需要借助和SQL SERVER2005。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相对来说还是很简单的,并且安全性高、易于维护,并且开发系统的花费也并不多。在系统执行过后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 2.3 系统测试 在系统的测试方面还是有些差别的,本系统是依托Web来进行系统测试的这种测试方式和传统的测试方式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对系统进行检查和验证,观察系统的运行情况是不是遵循我们的设计,还要在多个用户的浏览器上查看显示是不是政策,有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3 结语 基于ASP的人事管理系统充分的实现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调度、参照员工的考勤能够自动的计算出员工的工资薪酬,并且计算准确,这样管理人员就能够第一时间的得到准确的数据,大大的节省了繁琐的人力工程,并且除了查找方便、安全可靠外系统所能储存的数据量也是十分庞大的。因此管理系统的研发在节约了人力物力,促进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的同时,还有这很大的推广价值。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基于JSP的人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日益成熟,作为计算的一种应用,使用计算机对人事资料进行管理,会给应用这带来很多方便,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同时,这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以及与世界先进管理技术接轨的重要条件。因此,将人事管理的手工操作转换成为用计算机处理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需求分析 本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员,简化管理员的工作强度,使管理员可以快速、准确、直观的了解到数据库当前人员档案、培训管理、职称评定、奖惩管理、人员调动等方面的大致情况或是具体个人档案信息。 二、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图1-1系统功能模块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登录模块 此模块实现用户进入系统管理前的验证操作,只用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进行各种操作。 (2)人员档案模块 此模块实现对公司所用员工的档案进行管理,包括员工编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婚姻状况、身份证号、部门、职务、公积金号码等。根据需要,可以对某个人员的档案进行修改、删除和查询。 (3)培训管理模块 公司对所有员工或者部分员工进行某项培训,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培训,在本模块,可以记录这些培训信息,包括培训参与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结果等。根据需要,可以对某条培训记录进行修改和删除。 (4)职称评定模块 如果给员工评定职称,本模块可以记录职称的评定情况,包括员工编号、职称名称、评定日期、评定方式、职称英语、职称计算机等信息。根据需要,可以对某条职称评定记录进行修改和删除。 (5)奖惩管理模块 员工表现出色或者犯了某种过失,公司需要给员工奖惩,本模块提供了该项功能,记录奖惩类别、内容、原因等信息。本剧需要,可以对某条奖惩记录进行修改和删除。 (6)人员调动模块 本模块提供了管理公司人员调动的功能,人员调动后,在系统中记录调动前的部门和职务以及调动后的部门和职务等信息。根据需要,可以对某条调动记录进行修改和删除。 三、关键模块实现 1.人员档案模块的实现 本模块包含的JSP文档及其功能如下: Employee.jsp功能与index.jsp类似, EmployeeLeft.jsp用于显示本模块网页的功能链接。 AddEmployeeStep1.jsp主要用于提供用户输入人员档案信息的界面, AddEmployeeStep2.jsp则用于提交信息并连接数据库和修改数据库。ManageEmployeeStep1.jsp主要用于显示人员管理的条件查询页面, ManageEmployeeStep2.jsp则用于操作数据库并显示查询结果列表。 单击列表中的“修改”则进入ModifyEmployeeStep1.jsp页面,此页面提供修改人员信息功能。 单击修改按钮后,刚进入ModifyEmployeeStep2.jsp向数据库中写入信息,如果更新成功刚显示“修改人员档案成功”,否则显示“修改人员档案失败!”并将错误显示在页面中。如果单击删除链接,刚进入DelEmployeeStep1.jsp页面,实现删除操作。 SearchEmployeeStep1.jsp页面,主要用于查询人员档案,在管理人员档案操作中,既使用其来进行数据库查询,SearchEmployeeStep2.jsp则用于显示查询结果列表,由于员工信息较多,因此只选取部分显示,如需查看详细信息,则可单击员工编号,进入ViewEmployeeStep1.jsp页面,该文件用于显示员工的详细信息以及其余模块的信息,如奖惩情况和调动情况。 还要说的是关于javabean的,Employee.java定义了类Employee,用来封装与人员档案相关的方法,如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等,其定义的关键方法有:Add用于添加人员档案,Modify用于修改人员档案,Delete(String _EmployeeID)用于删除人员档案,IsExist作用是用于判断该员工编号是否存在,ListAll用于列出所有人员档案,Search用于查询人员档案. 2.培训管理模块的实现 本模块包含的JSP文档及其功能如下: Train.jsp功能与index.jsp类似,TrainLeft.jsp用于显示本模块网页的功能链接. AddTrainStep1.jsp主要用于提供用户输入培训记录的界面, AddTrainStep2.Jsp主要用于将培训信息存入数据表Train中,则用于提交信息并连接数据库和修改数据库. ManageTrainStep1.Jsp 本页面列出系统中所有的培训记录并提供修改和删除功能链接。 单击列表中的“修改”则进入ModifyTrainStep1.jsp页面,此页面提供修改人员信息功能,单击修改按钮后,刚进入ModifyTrainStep2.jsp向数据库中写入信息即将修改后的培训记录信息更新到数据表Train中,如果更新成功刚显示“修改人员档案成功”,否则显示“修改人员档案失败!”并将错误显示在页面中。如果单击删除链接,刚进入DelTrainStep1.jsp页面,实现删除操作。 还要说的是关于javabean的,Train.java定义了类Train,用来封装与培训相关的方法,如增加、修改、删除、培训记录等,其定义的各方法及其功能描述如下:FindByNO,该方法主要用于实现根据记录号查找人员调动信息,查询所有的培训记录,将查询到的培训记录存入向量中并返回;Add,主要用于实现培训记录的添加操作;Modify主要实现培训信息的修改操作;Delete实现培训记录删除操作;SearchByID该方法主要用于实现根据记录号查找人员调动信息,查询所有的培训记录,将查询到的培训记录存入向量中并返回;ListAll,主要用于列出查询结果。 3.职称评定模块的实现 添加职称评定记录主要由AddAssessStep1.jsp和AddAssessStep2.jsp两个文件组成,其中前者提供了添加记录的界面,后者用于调用JavaBean中的Assess中的Add()方法,向数据库传递填写的信息,更新数据库即Assess数据表中信息。 ManageAssessStep1.Jsp 本页面列出系统中所有的职称评定记录并提供修改和删除功能链接。 单击列表中的“修改”则进入ModifyAssessStep1.jsp页面,此页面提供修改人员信息功能,单击修改按钮后,刚进入ModifyAssessStep2.jsp向数据库中写入信息即将修改后的职称评定记录信息更新到数据表Assess中,如果更新成功刚显示“修改人员档案成功”,否则显示“修改人员档案失败!”并将错误显示在页面中。 如果单击删除链接,刚进入DelAssessStep1.jsp页面,实现删除操作;如点击员工编号,则可进入ViewAssessStep1.jsp页面,显示该员工的详细人员调动信息。 还要说明一下javabean的作用,Assess.java中定义了类Assess,用来封装与人员调动管理有关的功能方法,比如添加,修改,删除,查看人员调动记录等,其定义的各方法及其功能描述如下:FindByNO该方法主要用于实现根据记录号查找职称评定信息,用于整体查询;Add主要用于实现职称评定记录的添加操作;Modify主要实现职称评定信息的修改操作;Delete实现职称评定删除操作;SearchByID通过员工编号进行查询操作,主要用于一般查询。ListAll主要用于列出查询结果。 结束语 人事管理系统能够完成员工基本信息、培训、奖惩等的输入,使用户方便进行数据查询和修改,数据删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网络办公是越来越称为主流,因此人事管理系统提供人事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人事操作的合理化和电子化,为企业实现快速、准确、高效的业务处理提供了方便,人事管理系统正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它的实现使人事管理人员摆脱了繁重的资料管理、分类汇总、信息查询等工作,也将人事管理同企业战略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充分利于现已建成的企业网络环境。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建设探讨 摘 要: 作为高等学校管理重点之一的高校人事管理,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对人事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本文对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目前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现状,并针对现有系统的弊端,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技术的构建,采用B/S操作模式、Oracle 9i的数据库支持的新型高校人事管理系统。 关键词: 高校 人事 管理系统 高校人事管理是在一定的人事政策和原则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执行及调整学校的人事制度,对高校内部的各级各类人员及其人事关系进行组织、协调,做好全校教职工的档案管理、聘任录用、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社会保障、职称评聘、离退休等工作,以达到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利用的高效率、高效益的目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良好的人事管理将为高校创造优秀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建设合理团结的教职工队伍,提升高校竞争力,增强办学质量,促进高校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人事管理的业务量日益增大,业务种类显著增多,服务要求不断提高,迫切要求高校人事管理从被动的事务管理转向主动的人力资源开发及服务,相应的管理工作手段也应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向数字化方式转变。由此,将当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人事管理相结合,建立一个集全校教职员工档案管理、薪酬分配、社会保障、职称评聘、岗位聘任、年度考核、干部任免、数据统计与上报、信息的采集与运用等为一体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对人事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人事管理工作是十分繁杂琐碎的例行性事务工作,涉及大量的机构、编制、岗位、人员数、工资等信息,人事管理人员几乎每天都要处理信息的查询、统计、收集、整理、存储、归档等事项。这些大部分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但又是人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基本事务。每逢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机构调整、干部任免、工资变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较大的人事管理事务及年报、月报等统计工作时,大量的信息处理需要占用管理人员很多时间,手工操作效率低且容易出错。 目前高校的人事管理整体效率偏低,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信息冗余,维护困难。各个管理部门都拥有各自独立的人事基础信息库,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从而造成人事信息的重复建设,客观上导致了大量冗余信息的存在,同时动辄上百个字段的信息库的维护工作量极大;二是信息不够精确。由于各部门的信息来源、使用目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以及大量冗余信息的存在,导致采集到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错误。 因此,迫切需要有一套高效的管理系统使人事管理各项事务科学化和规范化,运用计算机自动处理和有序管理人事信息管理、员工考勤、薪资计算等定量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无纸化办公,降低人力、物力的消耗,实时动态提供准确的人事信息,使人事管理工作者从原始复杂的人工管理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事管理的理论思考和战略决策中。 (二)实现领导利用人事信息进行决策的需要 人事信息是高校的重要资源,也是高校人才科学配置的重要依据。高效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将利用人事信息数据库,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各单位的教职工队伍的实际情况及动态变化,获得各种统计分析报告,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准确依据。例如,师资信息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岗位结构等可为人才引进、教师培训、职称评聘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人事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从教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职称评聘、人才的引进与调出到人事政策的制定等,每个过程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高校人事管理的科学性,离不开实时的人事信息数据分析。只有掌握准确全面及时的人事信息,才能为学校领导的科学化决策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方便快捷地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人事信息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管理,实现学校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 (三)为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工提供各种增值服务 所有教职工可借助人事管理系统这一平台快速了解人事信息。首先系统可以迅速统计人员的学历、职称情况,从而方便各部门制定下一步的人才规划。其次,系统可以成为学校人事管理的纽带,利用校园网、手机查询等方式为人事部门之外的其他管理人员及教职工提供各种自助式服务。比如重要领导可以在网上查看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缘结构,重要员工的信息、员工绩效等;教职工可以对所需的人事信息及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快速查询,各部门也无需在答复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管理从以前的相对封闭变得开放,学校全体人员均能参与人事管理活动中,变滞后管理为超前管理。 二、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现状 总体来说,目前各高校内部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并不理想。表现为一是缺乏较完整、全面、实用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传统的人事管理系统多是以教职工档案管理为主,只是停留在单纯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上,在具体工作中主要表现为对基础数据库的查阅和改动,处于封闭式管理状态,不能满足开放式、跨平台和多级管理的要求。二是即便有较大的人事管理系统,也缺少适合高校特征的功能和模块,无法满足高校多元化的数据处理需求,与高校人事管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数据共享性不高 部分高校仅限于人事部门内部使用人事管理系统,没有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而更多的高校则使用单机版人事管理系统,确实可以把管理人员从繁杂的录入、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但也有其硬伤。主要问题就是人事信息的管理存在部门化现象,如教师的教学信息归属教务部门管理,教师的科研业绩则归属科研部门管理,结果是各部门均有面向特定功能、基于不同技术和应用模式的数据库软件,对信息维护的依据不尽相同,缺乏信息自动转换和共享功能,导致了人事基础信息的多头建立、信息管理零乱。操作人员需要频繁地在各种系统之间来回切换,严重影响了人事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信息的准确率,很难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满足校内各职能部门、上级劳动人事部门的业务需求。 (二)系统适应性局限 有些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开发设计了适合本校特征的人事管理模块,但大多是采用C/S模式的单机版模式,只能应用在有限的局域网内,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扩展,而由于当时网络技术和信息管理软件本身的局限性,这些系统大多缺乏灵活性,适应系统环境较差,目前面临着升级困难、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已不能适应现代工作的要求。 (三)业务功能性缺乏 现有人事管理系统在开发时,很多功能模块是从信息管理系统演变而来的,从单一的人事行政管理业务需求角度出发设计,局限于人事信息管理、考勤管理、薪酬管理三大功能,缺乏人才资源管理相关的业务领域及决策分析这个重要环节,而且在整体性、前瞻性和集成性方面仍有很大的欠缺。例如,仅提供日常的师资管理、劳资管理,忽视诸如专任教师职称年龄情况比、各类人员工资发放比例分析等重要信息。这些数据通常是辅助决策的关键,但却无法直接得到。 (四)管理智能性欠缺 目前所用的人事管理系统通常不够智能,不能及时在具有时效性的工作上给予管理人员提醒,比如每月为退休人员办理退休手续,某位教师的职称评定年限已到,需要准备材料,等等,若由于疏忽遗漏造成的失误往往影响到双方的工作情绪。 三、新型人事管理系统的构建 信息时代对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显著提高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加快工作流程、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开发模式的选择 目前的人事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采用C/S应用模式而产生的硬伤。面对跨地域管理方式,C/S模式在数据共享、远程操作方面存在困难,同时要为地理较分散的众多客户端安装和升级系统,耗费人力物力。 随着Internet技术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可移植性好、界面通用、易于掌握和易于维护的B/S应用模式应运而生。基于B/S模式的管理系统存在以下特点,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①灵活的多级分布结构,能实现不同人员,从不同地点、以不同的方式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并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②将客户端操作简化,客户端可以通过桌面浏览器方便使用。③便于系统维护,几乎所有的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都集中在服务器端,仅需通过更新服务器端的软件就可以实现系统功能的升级。基于该模式可构建一套具有实用性、通用性的,与教务系统、科研系统等无缝连接的人事管理系统。 (二)开发实例 基于上述分析,我所在的高校拟初步建立一种新的基于Web技术的人事管理系统。本系统将基于Web技术的构建,采用B/S操作模式、Oracle 9i的数据库支持,系统开放,操作界面简单,集中式管理,不同地点远程用户和校内局域网用户等多用户在权限允许范围内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实现动态、实时的数据查询、新增、修改和删除工作。 系统在管理上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分为操作层、系统管理层和层。在具体设计时,按照功能模块划分,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设计了七个系统功能模块:教职工管理模块、人事业务管理模块、劳资业务管理模块、师资业务管理模块、高层次人才管理模块、分类查询与报表统计模块、日常信息维护模块。(见图1) 图1 系统功能模块 新型人事管理系统具备以下特点:①基于网络数据库平台。对唯一数据库进行管理,各部门可自动获取最新的、相关的人事数据,甚至可以直接在网页上进行打印输出,轻松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有效减少客户端的维护量。②高度模块化,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随时随地添加数据,避免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和资源的重复浪费。③提供与Word和Excel等表格和文档工具的无缝连接。可灵活使用文档和报表编辑,方便用户操作,既做到了功能扩充,又保证了界面统一。④安全性高。引入多级权限管理,对全校教职工按参与角色划分为:系统管理员、二级部门负责人和人事秘书、决策者和主管领导、普通用户四类,按类对用户的权限进行合理分配,使四类用户都有特定的功能的维护权和查询权。程序在每个页面都进行身份和权限的验证,防止非法用户绕过系统登录界面进入系统其它页面,或者不具有管理功能的用户进入管理模块,从而充分确保系统信息的安全保密性。 四、结语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建设,不仅能提高人事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工作的效率,简化和规范办事程序,而且能与教学、科研等部门信息共享,逐步实现人事信息科学有效的系统化管理。当前,高校人事管理的重心正在从传统的基础性工作向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等方面转移。充分利用学校基础人事信息,深入挖掘信息价值,提高人才管理与服务水平,主动服务领导决策,是今后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发展的方向。 人事管理系统论文:略谈RBAC在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已经是一种主流趋势。尤其是通过现在各大学校园内正在倡导构建的校园网系统相连接,本文着重介绍了在人事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RBAC模型的应用。对于系统构建中的用户、角色以及权限进行了综合介绍,并对基于此技术的高校角色用户访问控制原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改革;系统构建;RBAC模型应用分析 1、在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人事管理工作一直都是重点管理工作。伴随着当前的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改革,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比如计算机技术构建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已是一种普遍的趋势。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本身工作面就比较广,而且工作内容比较繁琐,人员变动频繁,流动性大,所以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只有通过构建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应用RBAC模型,对用户进行角色定性然后再根据用户的角色进行访问控制,这样一方面提高了系统管理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同时也优化了管理系统,提高了RBAC模型的意义管理效率。 RBAC是Role Based Acess Control 的缩写,翻译为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这一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大学的Rav教授提出的,主要是针对大量用户访问、大量数据客体以及访问权限问题进行解决的授权管理问题。在这种模型中,主要是通过把系统的访问角色与权限进行联系,根据不同用户的角色进行权限的访问控制。所以RBAC是一种无确定性策略管理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主要应用的原则是安全性原则、最小特权原则以及责任分离原则和数据抽象原则。在这种角色方位的控制中,它的主要实体有四个,分别是用户(User)、角色(Role)、权限(Permission)以及会话(Session)。在这种系统中,一个用户可以将自己扮演成很多角色的成员,而一个角色也可以用于很多用户。所以,在RBAC模型中,一个角色同时具有多个权限,而同一个权限,系统也可以同时指派给多个角色。这样每一个系统会话都会把一个用户和系统指派给他的角色相联系起来。 在RBAC模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系统可以对每一个用户在激发其所属角色的某些子集时,通过建立了一个单独的会话而实现。系统用户可用的权限只限于当前会话激发的所有角色权限的并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任何 一个用户都可以在同一时间与系统进行多个会话。而每个会话用户可以以不同的角色进行。这种会话的概念类似于我们传统的对系统控制主体进行方位时所进行的标记。一个主体可以看作是系统默认的一个访问控制单位,而每一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可以以多个不同权限的角色身份对这一系统主体进行访问。 2、RBAC模型在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2.1 RBAC模型的应用思路 随着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系统的改革,对于这一系统的开放性要求越来越高,系统面临着向多应用客户端以及多用户的访问,再加上人事管理工作管理的内容比较重要,许多涉及到学校的重要机密,而信息量比较复杂,对于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应用RBAC这种模型的时候,基于其角色访问控制这一理论,可以在系统中设计完善的权限控制访问,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设置相对应的权限,控制不同人员对不同信息内容的访问情况。所以在模型应用中,应该为每一个用户进行单独的角色分配,并同时在系统中设置相应的角色等级,进而控制不同用户可以登录的子系统以及在系统中可以进行的权限操作。 2.2 RBAC模型的数据库设计 由于管理系统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所以在进行系统权限设置时,可以根据学校的行政级别和职务进行划分。总体上权限可以分为四个档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管理类访问权限,功能类访问权限,普通类访问权限以及维护类权限。在这四类访问权限中,管理操作类权限可以对系统内的表格或者文件进行相对应的操作权限,所以应该对应的是学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而功能类权限主要是针对学校后勤部门的管理人员,按照系统的模块进行操作。普通浏览类权限针对学校普通的教职工和学生,他们只具有访问的权限而不具有任何操作权限。维护类权限针对的是系统的维护管理人员,他们主要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对系统进行清理维护工作。这样通过这四类权限的设置,可以对不同人员的访问进行控制,既满足了访问需求,又实现了对访问身份的控制,保护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2.3 RBAC算法设计 在RBAC系统模型中,算法的设计原理是通过位映射来实现的,即每一个角色都对应一个系统的bit位,在系统中用“1”或者“0”来进行表示,“1”表示允许权限操作,“0”表示禁止权限操作。本质上来讲,仍然是采用功能权限的二进制合成制,形成相对应的角色权限码,对系统的访问用户进行权限控制。当访问的用户符合系统的权限设置规定时,系统会自动取出该用户的权限码允许其进行相关的操作。通过映射位原理实现了系统用户与相对应的功能权限的连接。 2.4 RBAC模型的安全设计 对于管理系统的安全模块的设计,主要是分为两大板块进行,第一板块是对系统用户设置数据访问权限,第二模块是对系统用户进行模块访问权限设置。在第一模块中,对用户的系统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主要包括对系统数据的查询、新增以及修改和删除,这一权限的设置主要针对学校的教职工和管理人员。比如对于教职工,拥有对自己角色的数据访问与修改的权限而不具有对所在的院系系统的访问的数据修改权限,而人事管理部门和系统管理人员则具有这项权限。对于模块权限的设置主要是对于系统的各个菜单的访问与修改权限。比如系统的基本信息模块中,教职人员的基本信息管理模块,维护模块等,需要对不同的角色进行权限设置,以防止有人篡改系统的模块数据,带来严重的管理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尤其是通过现在各大学校园内正在倡导构建的校园网系统相连接,实现校园网的访问功能。在应用RBAC这种模型时,主要是通过其角色访问控制理论进行系统构建,一方面实现了对于系统用户的访问浏览与操作权限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爆破技术应用 摘要: 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受到采矿技术的影响。我国的矿产资源种类十分丰富,而且在长期的开发利用中,采矿开发技术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爆破技术已在大多数特殊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得到了高效运用。本文通过介绍爆破技术的爆破原理,对其在南方采矿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爆破技术;采矿工程;开发利用 采矿工程非同于普通的工程,它对开采技术和开采工艺有很高要求,可以说,爆破技术的选择及运用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矿产的开发效率和质量,甚至于对社会经济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采矿爆破技术在长期的应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完善,而且技术水平和安全线也不断提高,为现代矿产开发和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1采矿爆破技术综述 爆破技术由于其自身应用的优势,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采矿工程中,它的通过炸药爆炸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来对爆破对象的原有结构过程起到破坏作用,它在那些结构较为硬实的山体、隧道中应用优势十分明显。从当前我国采用最多的爆破技术来看,爆破所选用的炸药是以硝铵类炸药、硝化甘油炸药以及水胶炸药等,三种炸药中硝铵类炸药应用最多。此外,现阶段常用的起爆设备有电雷管、导爆索以及导爆管等。在实际应用中,爆破技术的原理是:炸药安置后,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爆炸,爆炸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形成高热气体,而且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会击碎坚硬的山体、矿石,它的爆炸振动和威力很大,必须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按照标准正确运用爆破技术。 2.采矿工程中爆破技术的应用 爆破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矿产开采中最主要的一种技术形式,经过长期发展,它的应用技术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爆破技术所应用的范围也不同。 2.1等离子爆破技术 这种爆破技术是一种替代形式的爆破作用原理,以电能来替代化学能,在电能的作用下来完成对岩石的爆破。从其应用来看,对于它的爆破原理可以总结如下,它采用具有大量电能的电容器,然后通过遥控装置来使电路发生作用,在通电状态下,利用同轴电缆和设置在岩石孔上的同轴爆破电机相连接,爆破在开始时,电容器中的电能会被完全释放,在这种高电能的作用下,它会使所产生的的电解质转化为等离子体,在这种状态下压力值也会达到200MPa,这样高压作用就会导致等离子体发生膨胀,直到超出膨胀的最大限值,最终使岩石破碎。从环保角度来讲,这种爆破技术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对周围生态环境不会有较大的污染,而且它的爆破震动范围也很小,不会对周围的围岩带来较大损害。 2.2电子雷管爆破技术 相对于普通雷管来说,电子式雷管主要是在电子定时电路作用下来完成整个爆破作业的,但是,具体的过程会较为烦琐。技术人员需要在事前做好准备工作,依据延期顺序的编程模式来实现对电子雷管的制造。在所有细节内容准备好后,开始爆破,这样电子雷管会根据事先编制好的顺序进行爆破,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它的这种延期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处于动态变化中,可以由技术人员来进行确定。此外,结合电子雷管的内部构造分析,它都设置有一个防护滤波器装置,它的工作运行是和环行线同时工作的,可以表面电流以及无线电波等的乱流现象,最终实现预期爆破效果,但是也不可忽视它的优点,即精密度较高、安全性好以及爆破效果明显。 2.3激光和光纤起爆技术 这种爆破技术包含有两个部分,即激光和光纤,虽然两者的起爆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最终的控制还是由一台激光装置来完成的,具体的流程就是,利用激光来对光纤母线和光纤脚线两者进行同时照射,形成起爆的条件,实现爆炸效果。相对于其他爆破技术来说,这种爆破技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它的应用优势就在于是通过激光来引起雷管爆炸,这样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电流的乱流现象发生,也就确保了电流作用的有效发挥,减少了爆炸错误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在爆破时激光所产生的照射也不会对施工人员带来危害,因此,它也可以适用在远距离爆破中。 2.4中深孔爆破技术 这种爆破技术在当前我国各种工程中应用十分普遍,这与其爆炸效果有很大关系,它在矿山剥离、采矿工程、水利工程以及隧道开挖等等工程中都有实际的应用。这种爆破技术可以依据不同的露天矿山地形地貌、生产规模以及资金投入等的条件,可以采用多种开采方式进行采矿,例如正规台阶、轻型浅孔钻台阶以及中深孔简易台阶等等,爆破技术以非电起爆系统为主的多段微差爆破,不同模式中的深孔爆破开采技术,可以给不同环境条件的露天矿山安全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2],因此,它的安全性很高,施工作业的条件也很充足,生产的效率很高,整个爆破过程所需的时间很少,而且爆破器材的配送也便于管理,综合效果十分明显。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爆破技术主要的适用范围是中小型矿山,可以节省大量的造价成本,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但是对于它的安全平台设计不能过大,后排的炸药量也要超出前排的炸药量,确保抛掷效果的良好。 2.5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 在我国南方地区,矿产工程的爆破技术选择会与北方地区有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显现出多个爆破点同时爆破的特点,这种同时性爆破就会使安全隐患增多,在清查处理时难度有所增加,因此,技术人员在具体的设计规划中,就需要借助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从爆破的流程和原理来看,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的实际应用,在开始起爆之前是不能对仪器设备进行相关操作的,不能及时起到检查检测的作用,那么从这一层面来讲,对于采矿工程的爆破技术人员来说,就需要在可以使起爆网路的传播精确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对炮孔外部来说,技术人员需要采用连侧网路的形式来进行传导,以确保爆破效果的良好。 2.6精确爆破技术 对于精确爆破技术来说,我们可以以三峡大坝建设来作为分析对象,从山中开挖出一条水道,由于开挖的工程量较大,因此,就可以结合现场地质状况采用爆破技术,在开始爆破之前,要先对满足设计要求的贯穿裂缝间起爆,在缓冲和预裂完成之后,所产生的振动波就难以传播,也就减少了对坡面的危害,提供了贯穿施工的安全性。这种爆破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非常好,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3总结: 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较广,资源储量较大,对于矿产的开采和利用主要是以爆破技术为主的,爆破技术可以产生较大的振动波,会对岩石有强烈的冲击使其破碎,为下一步的开挖打下基础,爆破技术的多样性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选择的空间,对于各种不同的爆破技术来说,它所具有的爆破原理也不同,实际应用要有针对性。 作者:胡育明 单位: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采煤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煤矿开采是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并且由于施工的环境较为特殊,容易受到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导致安全事故频发。随着人们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日益关注和重视,研究煤矿开采的特点,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势在必行。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煤矿;采矿工程;不安全技术因素 煤矿开采的施工环境较为恶劣,危险性极大,因此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以往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知,很多安全事故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如不合理的施工方式,这些都是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的。为了提高采煤工程的质量,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前提,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和研究采煤工程的特点,使操作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确保采煤工程顺利、安全进行。 1采区井巷工程施工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1.1单道起坡 进行工程设计的前提是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采矿工程也同样如此。在设计采区中部车场时,起坡轨的设计是关键环节,应根据巷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建设。通常来讲,起坡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双道和单道起坡。双道起坡相对复杂,所需工程量较多,需要设置弹簧道岔和固定道岔等,对于施工的要求比较严格。与双道起坡相比,单道起坡所需工程量较少,施工也较为简单,是目前采矿井巷工程施工的首选方式,并且所需成本较低。然而,单道起坡方式却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在下放材料车和空重车的过程中,空重车很容易进入中部车场,通常情况下,需要采取助推的方式解决,对于挂钩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而引发的事故也不在少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避免。在设计采区中部车场时,可以选用双道起坡的方式,虽然施工较为复杂,增加了一定的工程量,所需资金也较多,然而却使得材料车和空重车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很大的提升,消除不安全技术因素,确保施工的安全。 1.2曲率半径 在采煤井巷的施工中,为了满足七吨架线式防爆电机车运输的需要,在设计巷道曲率半径时,通常设计为15米或者12米的曲率半径。然而这样的曲率半径对于其他的运输方式却并不适用,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因此选择曲率半径9米为宜。在实际的采煤工程中,6米的曲率半径在采煤井巷中应用得十分广泛,然而却导致巷道拐弯处变大。由于拐弯处变大,加剧了耙矸机钢丝的磨损,埋下安全隐患,钢丝随时可能断裂而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井巷的曲率半径如果过大,会导致矸石耙不到底,进而使得巷道的坡度加大,不利于工程的运输。应在分析采矿工程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采矿井曲率半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曲率半径则选择12米或者9米为宜。 1.3弯曲巷道 通常情况下,运输大巷方位和采区上山方位是技术人员设计车场时的重点,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制定出设计方案,对于下部车场的设计则较为简单,通常将其设计在弯曲巷道部位。因为巷道存在弯曲,影响电机车司机的视线,使视野盲区增大。信号挂钩人员和司机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受到影响,无法及时发现周边和前方的警示信号。通过事故数据分析可知,由于弯曲巷道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也不在少数,交流的不及时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下部车场的设计也不能忽视,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将车场设计在直线的部位,防止对司机的视野范围造成影响,有效地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开拓井巷工程施工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下部车场轨道安全间隙过小,在开拓井巷的施工中较为普遍,也成为导致施工不安全的因素之一。在巷道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准确了解和掌握有关巷道的所有信息,就会使巷道的设计高度过低,影响施工安全。此外,巷道腰线的设定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以上提及的都是开拓井巷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应对这些环节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寻求合理的措施,提高施工安全。 2.1下部车场轨道间的安全间隙过小 下部车场的双规间隙通常规定为1.3米,然而很大一部分矿井的安全间隙仅有1.2米。采矿工程的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在车辆运输任务增加的情况下,加之材料车的宽度过宽,以及运输车出现变形,极易导致双轨发生挤碰,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为了使运输工作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对于超宽运输车可能通过的情况,在设计下部车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加以考虑,适当增加双轨的间隙,通常以1.4米为宜。 2.2巷道高度过低 砌碹支护开拓作业是巷道掘进施工中应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作业方式,对于巷道墙的高度也有一定的要求,通常墙的高度为1.2米左右。然而有些采矿企业却没有按照规定的高度设置巷道,大断面积的巷道墙高无法满足施工要求,仅为1.1米左右。这样的巷道墙高不仅不符合施工的安全标准,同时还不利于架线施工,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开拓巷道的施工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工程的特点,以及是否有较为特殊的施工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巷道墙高,从而确保施工的安全。 2.3巷道腰线设计不合理 井下巷道施工的施工环境较为复杂,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施工的质量。对于巷道的掘进方向,主要通过中线来加以指导和控制,需设置三个或者四个中线点,位置选在棚梁上或者巷道顶板处。采用偏中线或正中的形式来表示。同时,对于掘进迎头尺寸的确定,可以通过使用激光光束来实现。以上是中线的作用,而对于坡度和标高的控制,则主要通过腰线来实现。在施工中,使用测量仪器,每隔30~50米设置一个中腰线。而腰线所在的位置是否合理,则需要使用施工工具,如水平尺等,将其延伸到掘进迎头的位置进行探测即可。掘进的正确性还受到煤层厚度的影响,如果煤层较厚,则需要将巷道分层。巷道压力随之增加,开采难度也会相应地降低。支架在过大的压力作用下,逐渐发生变形,进而影响到设置的中线点,无法保证中线点位于同一水平线,对巷道的施工质量也造成影响。还要注意的是,地质和地形等因素,都会在巷道的施工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方位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将拐弯处的转角、曲线巷道半径转化为弦线或者切线是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的有效途径。 3采掘面工程施工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急倾斜煤层主斜坡的坡度如果设计得过小,就会对采掘面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分斜坡开口和切眼的问题,以及反眼坡度过大、改造眼拐弯过多都会影响到采矿工程的施工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3.1急倾斜煤层主斜坡坡度过小 设计采矿井巷采掘面时,为确保施工的安全,应对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而有效控制急倾斜煤层主斜坡坡度的大小,使之满足施工的要求。虽然对于作为参考的倾斜角度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实际的施工中,各种各样的施工问题仍会不断涌现,即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煤炭也不会出现下降的现象,主斜坡坡度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导致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 3.2切眼口及分斜坡开口 设计矿井采掘面的切眼开口时,必须沿着煤层正倾斜的方向设计,并且要保证一定的长度,否则就会出现煤柱垮塌的现象。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严谨设计,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使设计变得更为合理。 3.3反眼双向施工 从布置在巷道底层的煤层底板来看,如果采用反眼双向施工的方式,经常会因为放炮震动而对反眼头煤柱造成影响,甚至会因为空顶过大的原因,最终导致垮帮问题的出现,无法进行正常的维护工作。在对采掘面进行此项施工后,往往会在本区段回采完成后,无法保住煤柱,在二段回采过程中将会出现窜矸问题,进而会对工程的正常开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确保煤柱不会受到损伤,在反眼头施工时,应该选择单向施工的方式,以此种方式来保证回采与正规推采都能够顺利进行。 4提高采矿工程安全性的改进策略 4.1井巷工程施工 在对中部车场进行设计时,为确保设计和施工的正常进行,施工的方式应选择为单道起坡,不仅可以防止空车在道岔行驶过程中倒掉,还能够缩减施工所需的费用,在确保工作人员安全,体现施工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性。对于巷道的曲率半径,应将其控制在12米左右,设计人员需要全面分析矿井的实际情况,确保采矿工程的顺利进行。在设计下部车场时,则应将其设计在直线巷道中,防止弯曲巷道对电机车视野造成的影响。 4.2开拓巷道施工 在对下部车场轨道进行施工时,应加强对双轨安全间隙的控制,为避免受运输车重量过大或者是运料车过宽等因素影响,造成双轨挤压而产生安全事故,应该将双轨间隙控制在1.3m以上,大概1.4m左右为佳。另外,采矿巷道施工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就是保证用电安全,为了确保线路的架设高度达到安全标准,必须要确保巷道墙高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另外,应该加强对中线以及腰线的控制,保证掘进工作面的正常。 4.3采矿工作面施工 采矿工作面的安全技术措施,需要结合当前采矿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在全面了解矿井工程的实际情况后,以满足工程正常施工为根本目的,采取最有效的施工技术。例如针对三角带煤柱垮帮事故,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规定对切眼的开口进行操作,保证施工中切眼开口长度、方向以及各项参数都能够符合施工要求。 5结束语 受煤矿施工环境的影响,经常会因为不安全技术因素而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必须对采矿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最有效的施工技术方式,将不符合生产规范的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作者:全永峰 单位: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 摘要: 由于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采矿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采矿工程中采矿技术的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提供了保障。本文将对于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在采矿工程中如何保障施工的安全。 关键词: 采矿工程;采矿技术;施工安全 0引言 随着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多,使得矿产资源的开采范围不断扩大、开采程度不断加深。由于矿井环境的复杂多变,采矿工程施工成为一项危险性非常高的工作,如何保证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成为采矿工作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在采矿工程中的施工过程中,要对采矿技术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基于不同的采矿地形条件和采矿的矿种,采用适宜的采矿技术,按照采矿安全标准进行采矿施工。 1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特征分析 1.1采矿技术的针对性 当前,我国所使用的采矿技术类型十分丰富多样,具体选择哪一种采矿技术要依据采矿范围内的特点。如果选择的采矿技术不同,对于采矿的施工模式来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长壁开采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采矿技术,但是这种技术只能应用于煤矿的开采中,但是应用在金矿开采中,就无法发挥出开采的特点,影响金矿的开采效率和开采质量。 1.2采矿技术的风险性 对于采矿工程来说,无论是露天形式的采矿,还是在矿井下的采矿,对于采矿技术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采矿工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采矿技术应用不当或者采矿技术应用不达标的话都可能会导致采矿发生事故[1]。 1.3采矿技术的更新性 由于采矿工程所具有的风险,要求采矿技术定期对采矿行业进行更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现阶段,为采矿技术的及时更新奠定了基础。而且采矿技术的应用受到采矿企业的高度重视,对于采矿技术的人才引进有效地提升了采矿技术。 2采矿工程汇中的采矿技术分析 2.1硬顶板开采技术 硬顶板开采技术是一项控制技术,开采人员利用埋深和低压原理,通过使用水力压裂的技术,对倾斜的顶板进行及时有效处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开采过程中开采上层、顶板的稳定性,不容易出现褶皱、崩塌,也减少了开采矿产的破损率。 2.2露天开采技术 露天开采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对开采矿体的分离,在实际的露天开采过程中,通常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自上而下)进行开采。露天开采技术对于机械和设备的要求也较高,需要使用大型的挖掘、升降机械设备,通过露天开采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开采矿产的产量,加速开采建矿的速度[2]。比如说,当地的铁矿矿山较多(利用地下开采技术较多),但是由于铁矿矿山的规模不大,不适宜使用地下开采。对铁矿通过露天开采可以有效减少铁矿挖掘的损失量,同时相较于地下开采铁矿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3缓倾斜层开采技术 在缓倾斜层中,开采的矿层依据其厚度可以分成薄层开采和厚层开采两种。对于薄层的开采,可以通过使用刨矿机进行开采作业,刨矿机的体积相对较小、功率较大,对于薄层的矿产不容易压坏损伤,同时开采的效率和开采的安全系数也更高。对于厚层的开采,可以使用一次性开采技术,避免顶层梁柱接缝处的焊接出现开裂,防止梁杆出现变形和滑倒,注意开采的支架结构是否有足够的强度。 2.4填充开采技术 填充开采技术是使用水泥砂石、矸石、膏体等材料用于采矿过程中所出现的采空区中,用于填充采空区。由于我国地形地质条件具有多样性、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像喀斯特岩溶地貌、丹霞红土地貌、断块山体等,很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其他技术不具备可行性,需要使用填充开采技术进行采矿。比如说,当地是急倾斜极薄的山体矿脉,那么在开采的过程中对于地下采矿技术、缓倾斜层开采技术、露天开采技术无法得到应用[3]。那么通过使用削壁填充开采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开采作业面的承受压力,使得急倾斜并且很薄的山体在开采过程中不容易出现地表沉陷或者是地面变形的问题,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出现崩落。 3采矿工程中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3.1做好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预防工作 采矿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以对采矿的安全预防为前提和基础,要重视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预防。比如说,对于二道沟金矿的开采,首先要对当地的地形位置、地质构造有细致认真的调研和分析,对于金矿所位于的矿脉是否属于急倾斜极薄矿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要对开采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结合其他类似地形地质的金矿开采经验,拟定相关的解决措施,将预防工作贯穿于采矿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 3.2加强采矿工程中的安全体系建设 有的开采企业盲目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分追求开采施工的速度和施工的强度,往往忽视了对安全施工的重视,导致了采矿工程中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在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意识宣传,制定一套完善的采矿管理安全条例。严格采矿一线施工人员的选用机制,对于达不到开采施工的身体要求、没有施工安全从业证书的人员不得录用[4]。同时,要及时更新开采设备、引进最新的开采技术,为采矿工程中的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3.3加大采矿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检查力度 有研究数据结果显示,采矿工程这种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施工行业,一些重大的开采事故是可以进行人为“控制”的。这就要求在开采矿产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对日常采矿的监督力度,对开采设备、开采人员的着装和安全帽、开采信息监控中心、开采的环境等内容进行定期检查,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要立即责令整改,并追究相应的安全施工责任。 4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推进开采工程的又好又快地发展,开采企业必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开采技术和施工安全管理,针对具体的开采地质地形情况选择合适的开采技术,提高开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加强采矿工程的设施设备和检查制度的建设,保障采矿工程的开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作者:左文鹏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国土资源局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对策 摘要: 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不安全技术因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增大,对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胁。为保证采矿工程施工安全,要对其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应对措施。 关键词: 采矿;不安全技术因素;施工 对采矿工程施工事故进行分析可知,采矿工程施工中的技术操作不当是导致这些事故的重要原因。国家已经采取措施对其存在的安全风险实施控制,但施工中的安全事故依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处理。 1控制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中国工业快速进步,矿产资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矿工程施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采矿工程施工技术难以符合发展要求。在实际施工中,依然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对工程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采矿工程施工时发生安全事故,在没有良好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企业也会遭受损失,对采矿业发展形成阻碍[1]。确保采矿工程施工安全是采矿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采矿井巷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解析 2.1井巷施工设计存在问题 在采矿区井巷施工中,中部车场、弯曲巷道等部分,在设计中受到各种不合理因素的影响,设计人员并未对施工现场仔细勘查,导致一些设计环节不符合施工实际要求,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上升,对采矿工程施工造成不良影响[2]。 2.2开拓巷道施工不合理 在下部车场施工中,轨道的宽度较小,无法保证顺畅通行,安全间隙不足也对工程形成不良影响。在对巷道腰线进行布置时,如果腰线位置过高或过低,会对施工质量形成不良影响,也会干扰施工进度[3]。 2.3挖掘工作面受到不良影响 在采矿工程中,其挖掘工作面方面也会受到不安全技术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切眼设计过程中,开口方向并未与煤层的正倾斜方向保持一致。在此类施工中,在对眼拐弯位置实施处理时,反眼的坡度在设计上超过合理限度,会对整个施工造成负面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均无法得到保障。收稿日期:2016-03-25作者简介:张阳(1989-),男(穿青族),贵州大方人,现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就读。 3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因素应对对策 3.1中部车场施工问题解决方法 在对采矿现场中部车场开展设计时,通常以单道起坡、双道起坡等方式处理设计中的问题。前者的工程量相对较小,耗费的施工材料较少。较多采矿企业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常常使用前者,打点挂钩人员在操作中常常受伤。后者在发挥作用时需要得到弹簧道岔的支持,耗费的资金和人力较大,但安全性较高。为确保施工安全,应使用双道起坡,让打点挂钩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使用此种方式开展施工,工作人员只需要在打点硐室中开展工作,可让材料运输不受阻碍。设计人员时常忘记弯道地区会对司机的视线形成阻挡,信号改变后无法正确驾驶,同时也不能和打点挂钩的工作者实现沟通,出现事故的概率增大。在确定车场位置时,要防止驾驶人员视线受到干扰,确保其能对顺利观察到信号,否则就会引发事故。 3.2开拓巷道施工中的问题处理 在施工中,下部车场的设计对施工意义重大。车场的双轨间隙有具体要求,但施工人员并未考虑实际情况,导致运输过程受阻。某些时刻,运输车会发生形变,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较大,工作人员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施工人员必须提前考虑此种情况,将安全间隙合理拓宽,确保施工中的运输工具可顺利通过。在对巷道开展设计时,会发生高度不足的情况。在架线时,墙的高度达不到安全要求,导致触电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因此,在设计墙体高度时,要先对现场实施检查,然后模拟架线施工,对架线的安全高度进行判断。不可为了节省成本盲目开展施工建设。施工企业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监督,一旦在施工中发现违背要求的施工情况,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处理,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警告、处罚等。在巷道腰线布置中,时常存在缺陷。腰线起到标示作用,能辅助工作人员实现对标高和坡度的判定。如果遇到比较厚的煤层,为便于开采,应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处理,会对支架产生压力,其一旦发生形变或位置偏差就会让中线点发生偏移。由于施工位置时常变化,需要对拐弯位置的半径等参数实施调整,以切线、弦线等等方式开展施工。此方面问题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严密注意施工现场的变化,将安全水平提升到最高层次。 3.3科学安排采掘工作面 在切眼时,要对其开口朝向实施严格分析,合理判定长度等数值,确保各项参数符合施工要求。同时,相应开口应与正倾斜朝向保持一致,将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如遇到急倾斜煤层,要确保坡度不对施工产生负面影响。对主斜坡的设计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节省施工时间。对运输巷拔口的设计实施分析,保证其位置合理。要对改造眼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安排工作人员监督施工,让施工环节遵守要求,为采矿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3.4严格遵守开采施工要求 在施工中,应遵守各项矿物开采要求,不可在施工中损坏矿区的支撑体系。使用的设备要经过严格挑选,让设备能在施工中顺利发挥使用功能。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认真检查防护装置。一旦发现安全检测设备存在问题,即刻维修。对采矿区的空气情况进行判定,避免施工人员出现中毒、呼吸困难等情况。创建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机制。对施工人员实施考核,利用惩罚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让施工人员自觉遵守施工要求。 3.5提升施工人员的技能 专业人才对此项施工发挥的作用十分之大。因此,需要开展专业的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的技能。从全国范围内聘请采矿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前往采矿区现场实施调研,分析施工安全隐患,研究施工中常出现的安全问题,并进行详细记录。组织成立专家研讨小组,分析记录的资料,组内成员提出自身建议,经过全部成员判定后,保留合理的部分,舍弃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将专家的讨论成果制作成教材和宣传手册。组织施工人员参与培训,认真学习教材内容,让施工人员对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在接受培训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遇到某些重要环节时,可将培训课堂直接设在采矿现场,让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在现场示范,参与培训的施工人员在观看中可随时提问,专家进行合理解答。此种培训方式达到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目的,让施工人员快速理解所学内容,在短时间内掌握解决安全问题的办法。随后让施工人员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在专家的指导下还要组织施工人员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从不同角度对施工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剖析。施工人员在讨论当中,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并通过了解他人观点弥补自身的学习缺陷。在培训完成之后,企业要定期组织座谈会,分发之前编制的宣传手册,让施工人员始终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 4总结 我国的采矿行业发展迅速,采矿技术也在快速更新。但是,在采矿工程施工中,所用的技术依然难以满足实际要求,存在操作不规范等情况,导致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大。为了在施工中保证安全和进度,要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改变不规范操作等行为,为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张阳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环境开采技术应用 1采矿工程的现状分析 1.1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煤矿都存在于地表以下,当煤矿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开采时一定会使地下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而且采集过程当中涌出的部分地下水资源还会导致这一地区的水层高度受到影响,最终危害了这一地区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在煤矿开采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开采都会影响当地地表水位的变化,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出现当地河流枯竭,如果煤矿一直开采下去的话,还会严重的影响到这一地区的地表植物层的生长,地表植物层受到了破坏,就会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1.2对大气的影响 煤矿在开采的过程当中,并不是简单的开采这么简单。因为在开采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副产品,比如说硫化物、碳化物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在煤矿开采的过程当中被释放到大气当中,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产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煤矿开采都是采用的释放大气的方法,不仅节约成本,还非常的方便,这样做的后果是这些气体会严重的影响到我国的空气质量,而煤炭的使用更是增加了其严重性。所以我国为了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逐渐的开发了新型的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 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重要性 2.1最大程度运用矿井中的材料废料 为了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所以在开采煤矿的过程当中,要物尽其用,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下水和甲烷等,这些物质都可以再次运用到开采工作当中,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发出的热量还非常高,甲烷除了在开采区有可能会发生危险之外,在其他地区是安全的,可以利用这些甲烷。而矿进水会因为它会危害到采矿工程的安全,所以采矿工作人员会把它称之为有害水,其实矿进水和地下水是一样的,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水资源,这样也有利于当地环境的保护。 2.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可行性 由于过度的开采矿产资源,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影响到了矿藏岩层的移动,同时也影响到了采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出现,可以对充分利用矿藏地表运动的情况、规律,来实现矿藏开采,有效地保证矿产开采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保护了开采区的环境。 3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发展 3.1瓦斯和煤炭开采的结合 瓦斯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甲烷,因为甲烷在燃烧的过程当中不会产生任何的硫化物和有害气体,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清洁能源。但是如果甲烷在采矿的矿井当中的话就可能成为最有危险性的气体,它也是大多数矿井引发重大事故的源头。为了节约资源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可以好好的利用甲烷,在采集煤炭之前先抽取矿层当中存在的甲烷,这样不仅获取了很多的清洁能源,还可以保护环境。 3.2运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来处理矸石 我国是资源大国,每年的煤炭开采量都是惊人的,而在开采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的矸石,矸石集中堆积会出现自燃的情况,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矸石燃烧还会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而随着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矸石的产量越来越多,新增的矸石与原先存在的矸石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采矿业面临的一项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的采矿地区已经在布置开采巷道,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不断开采,开采巷道逐渐会跟不上开采的速度,使整个开采工程的效率出现了降低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去优化开采技术,为矸石来选择一个更加适合它的地方。 3.3采用保水开采的措施 保水开采技术主要体现在它更加重视开采过程前后对开采区地质情况和水位情况的保护,而不是去保障开采过程中安全性的防治溃水技术。因为煤炭在开采完之后会在所开采的地区形成一个空心区,同时也会破坏地下原有的水源流向,因此在开采完煤炭之后会在开采区形成一大片的漏水地段,这一漏水地段的出现也会导致附近的地下水向这一区域进行回流,使得整个开采区附近的水位都会下降,从而影响了附近的水位,这只是比较轻的情况,更为严重一点就是导致地面塌陷现象,所以我们要想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就必须改变开采策略,在江河下面进行开采工作,就可以将不利影响降到最小,并且可以使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为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4结语 对于矿产资源的日益匮乏,不断研究和创新采矿工程技术,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丁雪民 单位:龙煤集团矿山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七台河分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不安全技术采矿工程论文 1采矿井巷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策略 采矿工程是一项大工程,其涉及到的环节非常多,每一个环节都有需要注意的事项,其中有三个环节最为重要,一是井巷采矿,二是开拓巷道;三是采掘工作面。这三个环节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采矿工程的进度,但是目前我国在采矿期间这三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安全技术因素,如果没有预先采取解决对策,很有可能会危及到采矿工作人员的生命,而且也会影响到采矿的效率与质量,从而影响我国采矿行业的发展。在此,首先对采矿井巷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其主要涉及到如下要点:首先,弯道井巷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所选择使用的曲率半径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一般而言,弯道井巷施工人员会选择使用12m,也有可能会选择使用15m来作为巷道的曲率半径,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适合应用在自粘式电动车运输中,但是如果运输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两个数值都需要相应的发生改变。通常实践分析,选择使用9m最为适合,但是很多施工人员所选取的数值却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要求,通常情况下,都选择使用的是6m曲率半径,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巷道拐弯的地方明显增大,不仅会出现断绳伤人的事故,而且也不方便运输,因此,如果是弯道作业必须保证其曲率半径合乎要求,最小9m,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选择12m。其次,中部车场所选择使用的单道起坡存在着不安全因素,采矿区中部的车场是采矿工程中涉及到一个重点环节,在对其进行式设计时,应该多方面进行考虑,尤其是巷道起坡轨有所差异,该差异的不同也会影响设计方案的选择,通常情况下,主要两种起坡方式,一种是单道,另有一种是双道。通常而言,单道与双道相比,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相对要简单一些,因为双道起坡方式既需要设计固定道岔,也需要设计弹簧道岔,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必要,一般都会选择使用单道起坡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不过,如果打钩人员稍不注意,助推不当,则非常容易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中部车场设计时,应该选择使用双道起坡方式,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空重车以及材料车能够安全通过,同时也不会威胁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最后,将车场设计到弯道巷道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一般而言,设计人员设计车场,不仅需要掌握采取上山方位,还需要掌握运输大巷的具体位置,很多设计人员通过了解调查通常会在弯道巷道的位置上来设计下部车场,这种设计产生的直接的危害就是司机视线受阻,影响司机与其他工作人员的交流,进而引发安全事故,由此设计人员应该将车场设计到直线的位置上,从而防止事故出现。 2开拓巷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分析 首先,下部车场轨道间的安全间隙过小,在巷道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下部车场时,通常把1.3m作为车场双规间的安全间隙,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矿井的安全间隙通常只有1.2m,这就导致当车场的运输任务比较紧张,尤其是运输车变形或材料车过宽时,车场双规之间极易发生挤碰而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在施工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超宽运输车可能通过的情况,尽量把安全间隙设置在1.4m左右,以此来确保施工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设计巷道时出现高度过低的情况,进行巷道开拓工作时,半圆拱形断面是首选的掘进方式,一般墙高都被控制在1.2m左右。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为数不少的矿区并没有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巷道的建设,很多大断面积的巷道的墙高仅有1.1m,这就直接导致了在巷道里架线时,达不到架线的安全高度和施工的安全标准,极大的提高了触电事故的发生率。所以,在设计巷道墙高时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最后,设定巷道的腰线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中线和腰线是井下巷道进行施工时用以完成施工控制的,中线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对巷道的掘进方向进行指导,一般来说,需要在巷道的顶板位置或是棚梁上设置3到4个中线点,以正中或偏中线的形式展示,采用激光光束等方法检查掘进迎头的尺寸是否合理。所谓腰线其实是一种标示线,用以对巷道的标高和坡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可以用水平尺等施工工具延伸到掘进迎头的位置来探测腰线所在的位置是否合理。 3采掘工作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策略 3.1切眼和分斜坡在开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采掘工作面的实际作业过程中,技术人员在设计切眼时,开口的方向并没有沿煤层的正倾斜方向,还有很多开口即使沿正倾斜方向,但是设计长度明显不合理,这就造成三角带煤柱容易发生跨帮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切眼开口的设计,尽量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3.2急倾斜煤层的主斜坡坡度过小。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设计好急倾斜煤层的主斜坡的坡度,然而即便有明确的倾斜角度作为参考,施工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使得主斜坡的坡度不符合施工标准,即使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煤炭也不能自溜下降,降低了工作效率。 3.3改造眼的反眼坡度。 在设计改造眼时,相当多的矿区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在设计改造眼时并不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有的甚至把改造眼的坡度设置到30度以上,并且有太多拐弯,给施工安全留下隐患。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采矿工程施工期间,的确存在着比较多的不安全技术因素,比如曲率半径选择不够合理或者起坡方式选择不正确等,这些虽然都是细节问题,但是细节决定整体的成败,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影响整个采矿工程的进展,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由此可见解决采矿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作者:李维民 李春生 单位:宝清县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 采矿技术论文:开采矿山通风网络节能技术论文 一、构建良好的通风网络 (1)构建良好的通风布局。 在开采地下矿山时会受到地理位置的极大影响,在我国大部分矿体的矿产资源都埋藏较浅,而且各个矿区并不集中,这种问题会影响矿山通风,这就需要重视通风的布局,要构建风区式的通风系统,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2)构建良好的通风网络。 现在大部分矿山企业在地下矿产开采过程中通常运用的是网络模式的通风系统,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优化通风网络,就可以有效降低通风网络的消耗。一般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到的通风网络有三种,即自然风网络、控制型通风网络以及一般型通风网络。这几种通风网络可以通过了解各分支的已知风量和各风机在工作时的风压,采取非线性规划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方式就可以了解风机和设施的位置,平衡回路风压。 (3)合理设计风道。 工作人员在设计风道时必须要全面考察,要合理规划风道的半径、断面以及风阻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风道。在设计主干道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好风道断面,要将其设计为圆形。之所以要选择圆形的断面是由于圆形相对半径比较大,比较适合矿山发展。在设计风道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表面进行衬砌,这样才可以有效减少风道表面存在的摩擦力。但是在修建专用风道时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要考虑其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一是拉格朗日乘数法。这种方式是通过寻找一种或者多个变量和限制条件来控制多元函数的极值。这种方法在计算时可以不考虑通风电费;二是平松良雄法。在应用这种方式时并没有将巷道维护的费用考虑进去,所以这类方式更适合在修建单一井巷的断面过程中;三是动态分析法。在这种方法下考察的是动态信息,要将不同时期风道的因素指数值进行全面的比较,并且计算出比率,并且通过对比得到相关的变化因素,此外在应用这种方式时还应该考虑风道的服务年限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四是通路法。这类方式在应用过程中考虑了通风网络中各种风路存在的阻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合理控制经济投入的费用,可以将工作成本控制到最低。 二、有效优选风机的方式 在矿山建设过程中矿井主扇占有重要地位,是矿山的“肺脏”。但是在整个矿山的通风系统中主扇的能耗量最大,占有90%以上。在我国,从50年代以来就一直使用仿苏70B2型风机来进行地下开采矿山。这种机器的风机轮毂相对比较大,而且气动性比较差,和现实使用的通风网络不符合。所以,这种机器的工作效率比较低,消耗的能量大。为了进一步满足矿山建设需要,各工矿企业不断改善这种风机,改善风机性能,有效的提高了良好的节能效果,达到节能目标。尤其在国家明令该风机为淘汰产品以后,加大了研制开发新型替代产品的力度,在不长的时间里,研制出了K系列、FZ系列和FS系列等适合于地下开采矿山的通风设备。这种新型的风机可以有效改善叶型参数,这种风机的气动性比较好,风量也比较大,风压相对比较低,效率比较高,另外,这种风机的噪音比较小,能够消除传统风机的驼峰现象。所以,这种风机的结构与其他相比更加简单,在安装上也比较简单。这种风机的优点很多,所以很快就取代了老式的风机。这些风机不仅与地下开采矿山网络特性相匹配,而且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改进、更新陈旧过时的通风设备是改善矿井通风的重要途径。风机优选是从各种型号的风机中选出与通风网络相匹配的风机,使其满足工作面供风要求,且能耗最小。使用计算机优选风机可使该项工作更为快捷有效。多级机站通风方法是一种在通风系统内由多台风机并联组成的各级机站再串联的通风方法。 三、采用适合的通用构筑物 在构建通风系统时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构筑物的方式,这种构筑物可以有效调节和控制风流,合理减少通风能源的消耗。特别是在使用压入式通风方法时,很容易出现主风道风门损坏的现象,这就破坏了风流的稳定性,破坏了通风系统的平衡,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可能要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要注重设计工作,选择适当的风门。所以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通风部门的维护和维修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另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选择抽出式通风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方式来避免出风井口被损坏,这样才能够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也在不断上升,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也对矿产资源提出了更多需要,为了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矿产企业也面临了全新的机遇。所以在开采矿产时除了要扩大规模以外,还要注重矿山安全问题,特别是通风问题。要不断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通风能力,通过提高通风技术和管理水平,优化矿山的通风能力,减少矿山的事故数量,这样才能进一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帮助。 作者:赵禹宏 单位:吉林通钢板石矿业公司火工处 采矿技术论文:不安全技术因素中采矿工程论文 1采区井巷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 1.1单道起坡不安全技术因素 针对采区中部车场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满足工程实际生产需求为基础,选择不同的措施来建设不同巷道的起坡轨,主要包括弹道与双道两种起坡方式。两种方式相比较来说,单道起坡方式要相对简单,并且工程量比较少,而双道起坡的建设要求则比较严格,需要设置一定固定的道岔以及弹簧道岔等。就现在采矿井巷工程施工,单道起坡方式为首选,因为其具备需要资金少、工作量低等特点。在建设单道起坡时下放空重车与材料车时,为了能够有效解决空重车在通过简易岔道易倒掉进入中部车场的问题,需要打钩人员在道岔位置给予一定的助推。但是如果选择此种方式,会加大对挂钩人员的安全威胁。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在对采区中部车场进行设计时,可以选择用双道起坡的方式,可以提高空重车与材料车运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减少对工作人员造成的威胁。 1.2弯道井巷采取曲率半径 对与采矿井巷的施工,对于巷道曲率半径一般会采用12m或者是15m,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井下七吨架线式防爆电机车运输的数值。但是如果选择的是其他运输方式,还是设计此为曲率半径的话就不能满足工程施工的需求,而是应该选择9m曲率半径。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大部分的采矿井巷都是采取的6m曲率半径,这样设计的结果就会导致巷道拐弯处变大,在生产过程中就会容易出现使耙矸机钢丝因为磨损加剧而断裂伤人的事故。并且,如果井巷曲率半径设计的过大,在进行爆破处理后落下的矸石耙不到底,会增加巷道的坡度,增加了工程的运输难度。因此,在设计采矿井巷曲率半径时,应该以满足工程施工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其确定为9m或者是12m为佳。 1.3车场设计在弯道巷道中 在对车场进行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只会对采区上山方位以及运输大巷方位进行研究分析,将下部车场设计在采矿区的弯道巷道内部,而这种设计则直接会增大电机车司机的视野盲区,对于前方以及周边的警示信号等不能及时发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司机与信号挂钩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经常会因为交流不及时而出现一系列的安全事故。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在设计下部车场时,应该尽量将其设计在直线部位,以免设计不合理减小司机的视野范围而造成安全事故。 2开拓井巷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 开拓井巷的设计施工中,经常会存在下部车场轨道安全间隙过小等不安全因素,如果不能掌握巷道的所有信息,就会导致在巷道设计过程中出现高度过低的情况,并且在对巷道的腰线进行设定时也存在很明显的不安全因素。只要是其中有一个环节存在不安全因素,就会影响整个采矿工程的正常进行。 2.1下部车场轨道间安全间隙过小 对于下部车场的设计,车场双规间隙一般确定为1.3m,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很多矿井的安全间隙仅有1.3m。在这种施工的情况下,一旦车场运输任务重,并且运输车变形或者材料车过宽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为双轨之间的挤碰而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对下部车场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超宽运输车可能通过的情况,增大双规间隙到1.4m左右,确保运输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2.2巷道高度过低 巷道掘进施工一般都是采用砌碹支护开拓作业的方式,半圆拱形断面首先的也是掘进方式,一般情况下会将墙的高度控制在1.2m上下。就采矿井巷实际施工情况来看,存在少数的矿区没有采取规定的方式来对巷道进行开拓,很多大断面积的巷道墙高为1.1m左右,这样在巷道进行架线时,高度不能达到架线以及施工的安全标准,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就出现触电安全事故。因此,在对巷道进行开拓施工时,必须要严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终的巷道墙高,保证其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安全需求。 2.3巷道腰线设计不合理 中线与腰线主要对井下巷道进行施工控制的,其中中线的主要是对巷道的掘进方向进行指导,一般情况下应在巷道顶板位置或者是棚梁上设置3~4个中线点,选择用正中或者偏中线的形式来表示,而设备可以选择激光光束的方式来确定掘进迎头的尺寸是否合理。而腰线的作用主要是完成对标高与坡度的控制,以水平尺等施工工具延伸到掘进迎头的位置来探测腰线所在位置是否合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都是在间隔30~50cm的位置用测量一起设置一个中腰线。并且针对煤层较厚的区域,为保证掘进的正确性,还需要对巷道进行分层,在开采难度降低的情况下,巷道的压力也会增加,而支架承受压力过大发生变形后就会对设置的中线点造成影响,使其不能够完全保证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而会造成巷道施工质量减低。并且,在实际的巷道施工过程中,受地质地形等因素影响比较大,往往会造成施工方位的变化,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将拐弯处的曲线巷道半径以及转角等转化为切线或者弦线。 3采掘面不安全技术因素 采矿工程采掘面的工程施工,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技术因素,例如急倾斜煤层主斜坡设计中存在的坡度过小不安全技术因素,以及存在切眼与分斜坡开口的施工问题,还有改造眼拐弯处过多以及反眼坡度设计过大等问题等,都会对工程的安全施工造成不良影响。 3.1急倾斜煤层主斜坡坡度过小 为满足工程安全施工的要求,在对采矿井巷采掘面进行设计时,必须要通过全面分析后做好对急倾斜每层主斜坡坡度的控制。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即便是有明确的倾斜角度作为参考,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施工问题,最终导致主斜坡坡度不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导致煤炭在受到自身重力影响后也不会出现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3.2切眼口及分斜坡开口 矿井采掘面进行切眼开口设计时,如果没有按照每层正倾斜的方向进行设计,或者是沿着要求的方向设计但是最终确定的长度不够,形成的三角带切眼,很容易就会出现煤柱垮塌的现象。因此,在对采掘面切眼口进行时设计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进行,以免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出现各种质量问题。 3.3反眼双向施工 从布置在巷道底层的煤层底板来看,如果采用反眼双向施工的方式,经常会因为放炮震动而对反眼头煤柱造成影响,甚至会因为空顶过大的原因,最终导致垮帮问题的出现,无法进行正常的维护工作。在对采掘面进行此项施工后,往往会在本区段回采完成后,无法保住煤柱,在二段回采过程中将会出现窜矸问题,进而会对工程的正常开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确保煤柱不会受到损伤,在反眼头施工时,应该选择单向施工的方式,以此种方式来保证回采与正规推采都能够顺利进行。 4提高采矿工程安全性改进策略 4.1井巷工程施工安全策略 对于井巷工程施工时,在设计中部车场时应该选择单道起坡的施工的方式,可以确保采矿井巷工程中部车场设计与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可以降低施工成本,重要的可以避免空车在道岔行驶过程中发生倒掉,保证挂钩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保证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对矿井进行全面分析,将巷道曲率半径控制在12m左右。并且下部车场的谁及应该尽量避免将其设计在弯曲巷道中,将其设计在直线巷道中,避免对电机车司机的视野造成影响而发生安全事故。 4.2开拓巷道施工安全策略 在对下部车场轨道进行施工时,应加强对双规之间安全间隙的控制,为避免受运输车重量过大或者是运料车过宽等因素影响,造成双规挤压而产生安全事故,应该将双规间隙控制在1.3m以上,大概1.4m左右为佳。另外,采矿巷道施工一项的安全措施就是保证用电安全,为了确保线路的架设高度达到安全标准,必须要确保巷道墙高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另外,应该加强对中线以及腰线的控制,保证掘进工作面的正常。 4.3采矿工作面安全策略 采矿工作面的安全技术策略,需要结合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在全面了解矿井工程实际情况后,以满足工程正常施工为根本目的,采取最有效的施工技术。例如针对三角带煤柱垮帮事故,在施工时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对切眼的开口进行操作,保证施工中切眼开口长度、方向以及各项参数都能够符合施工要求。 5结束语 受煤矿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影响,经常会因为不安全技术因素而导致工程无法正常施工,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必须要加强对采矿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最有效的施工技术方式,将不符合生产规范的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作者:侯利强 单位:山西焦煤霍州煤电回坡底煤矿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生产中的无线电通信技术论文 一、井下无线电定位系统 (一)概述 由于井下采矿具有作业人员在井下流动性大、地面人员难以及时掌握井下人员分布和作业进展情况以及下井后就无法确切地知道他们所处位置等特点,矿井一旦发生透水、火灾等事故时地面工作人员因不能实时了解井下情况,会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在突发冒顶和人员被埋的紧急情况下,由于人工描述不清或不能及时精确、自动探测被埋人员的准确位置,在低效率的管理模式下丧失宝贵生命的有效抢救时间。井下定位系统的核心识别设备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UPER-RFID技术,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电子标签或者无线标签,利用无线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RFID的发展得益于芯片技术、无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交换与编码技术、信息化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发展。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促使RFID技术成为各个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随着在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广泛应用,RFID技术自身的产业化也在稳步发展之中,在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同时,RFID技术开始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合,朝着构建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人员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目标迈进,而这也正是RFID产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将RFID应用在矿井中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井下作业中,既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或者将损失减小到最低,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现已有多家矿山企业开始尝试RFID技术,来实现井下作业管理,这就是在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搭建的一条地面上下沟通的桥梁,使地面人员能够及时动态地了解井下人员、车辆、设备的身份、分布以及作业情况,一方面可以应用于井下安全管理,一旦有事故发生,地面人员可以准确、及时、快速地进行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等等;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井下的生产调度,通过动态地获取无轨运输设备的方位信息等,同时,该系统还具备人员考勤功能,亦可对进出矿场的人员及车辆进行身份识别,以保障矿场的生产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井下定位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1.系统构成 井下定位系统设备主要包括:中心站主机、数据通信服务器、人员定位系统、无线射频单元识别读卡分站以及识别卡、矿用人员管理系统软件、信息传输接口、通讯电缆、矿用隔爆兼直流稳压电源等组成。目前国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组成网络结构大部分是采用的RS485远传网络,它具有接线简单、传输距离远和可靠性高等特点。 2.工作原理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要实现的功能,在矿灯收发处、矿井出入口、各个巷道分叉口和作业人员可能经过的通道中安放若干个无线标识读卡分站(每一台具有不同的ID号),将它们通过网络连线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联网。每个井下作业人员携带的矿灯上安装一个具有唯一标示号的无线标签(标示号与标签携带人的身份、矿名、作业大队和班组在计算机数据库里唯一对应),当作业人员出入井下时只要通过或接近安装在通道内任何一个标识读卡分站,基站即会自动识别到路过人的标示号并立即上传到地面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计算机程序将无线标签的标示号(对应到个人)、无线标识读卡分站的ID号(对应井下的具体位置)、该基站返回的强度信号和确切时间等信息实时记录到数据库里,数据库管理程序可以对库里存放的信息很方便地进行查询、统计和生成报表等操作。如某个人目前所处位置的查询、某区域的人员情况统计并在基于地形图的背景上显示出来、地面人员对井下人员呼叫、井下人员向地面人员报警、利用统计和报表生成功能构成矿山考勤系统。除日常管理之外,最重要的是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现场紧急辅助救援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万一井下发生事故或灾难,可在电脑上立刻查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数量和事发后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考虑现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及时组织救援在极短的时间提供准确和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避免了传统人工方式传递信息的低效率、不准确、救援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为有效地组织救援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使灾难的危害降到最小提供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决策支持。 二、井下定位系统功能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实现的基本功能如下: (一)通过矿区图形信息作为用户界面可以实时显示和查询井下情况。 (二)任何时间段(计算机由记录的)井下全部或某个识别读卡分站范围有多少人。 (三)每个人在井下任一时间用表格方式表示的活动轨迹。 (四)查询一个人当前的实际位置,查询一组人当前的实际位置。 (五)地面人员对井下人员呼叫或井下人员向地面人员报警,方便调度中心快速电话联系该人员和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组织救援。 (六)井下人员在井下超过工作和升井时间自动向地面值班人员报警,便于管理者及时查明原因和组织搜救。 (七)查询相关人员在任一识别读卡分站的到/离时间和工作时间等信息,用于督促和落实重要巡查人员按时准点到位进行各项数据的测试处理,从制度和技术手段上杜绝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相关事故隐患。 (八)井下人员总人数在巷道中的实时动态分布图,计算机程序管理背景是根据井下的实际现场情况制作的矿区巷道地理图,井下人员分布情况可生动形象地显示在屏幕上。 (九)数据库操作管理界面采用具有权限管理的基于局域网模式,可实现多点共享供多个用户同时在不同地点查看。 (十)自动统计算出各类人员井下的各类报表(月报、周报和日报,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随时生成),如生产作业人员出入井时间表、出勤报表、加班报表、统计管理人员的巡查情况报表、请假和缺勤报表等,若有必要还可与工资报表系统提供软件接口。 (十一)参观访问人员所处位置实时监测,是否按要求到达指定区域或已进入危险地带。 (十二)一旦发生事故,能及时查出有多少人遇险,遇险人员在哪里和确定他们的身份。 (十三)抢险救援时采用手持移动搜救器,快速准确地识别遇险人员被埋人员具体地点、深度和方位,及时抢救有生还可能的人员,明显提高抢险效率和救援效果。 (十四)可实现井下设备管理包括井下车辆和其他重要移动设备的实时位置识别等。 三、井下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 (一)使用全球开放的ISM频段,无须申请和付费。 (二)多功能:实现了井下人员实时跟踪定位、辅助考勤、轨迹查询等重要安全管理功能。 (三)高容量:在井下可容纳数百个矿用型读卡器,以及大型矿业数万员工同时使用标识卡。 (四)无线标签与读卡分站之间可实现双向高速数据交换,透明/加密传送数据和信息,即应用灵活又保证了数据安全,为在人员定位网上扩展移动数据采集、地面井下双向信息交换和移动瓦斯监测系统提供了平台支持。 (五)多种技术集成:系统集成了RFID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总线传输等。 (六)定位系统可以向目标发出呼叫信息,如一般呼叫、紧急呼叫、撤离呼叫等信息;可以呼叫一个特定目标,也可以呼叫多个目标(群呼);信息可以在第一时刻立即传达到每一个人,实现实时信息传递。紧急情况下,井下人员还可以通过便携式卡向系统发出呼救信号,从而得到其他人员的及时救助。 (七)通过系统采集井下人员的分布情况,支持事故后准确地判断人员所处位置,为实施应急救援创造有利条件。 四、井下定位系统作为辅助救援必要性 众所周知,国内矿山企业事故时有发生,如何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工作力度,当灾难降临后如何提高救援和搜救工作效率,这类问题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涉及建立和谐社会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大事。因此,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应该尽一切可能将这类问题解决好。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现场紧急辅助救援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万一井下发生事故或灾难,可在电脑上立刻查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数量和事发后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考虑现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及时组织救援在极短的时间提供准确和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避免了传统人工方式传递信息的低效率、不准确、救援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为有效地组织救援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使灾难的危害降到最小提供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决策支持。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整个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的需求,它可以提高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灾害辅助救援时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目前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还不像瓦斯监测系统那样已成行业的强制标准,但科学技术进步是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的技术会不断发展而其应用会得到进一步普及。 五、结论 树立正确的安全文化对于矿山企业极为重要,矿山企业积极运用井下定位系统是体现为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其核心价值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价值文化,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导向和规范作用。未来运营良好的矿山企业一定要把建立安全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 作者:张雯 单位:甘肃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采矿技术论文:关于爆破技术的采矿工程论文 1对爆破技术的认识 我国当今的爆破技术采用的多是硝化甘油、硝铵、水胶等爆炸方式,在引爆方面,运用的器材有导爆索、雷管等类型的起爆器。这些技术可以使爆炸物在瞬间产生大量的爆破力,使矿石的开采更为便利。但我国的技术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工程中一旦控制失误,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事故,所以采矿业必须规范爆破技术的运用,提高爆破的效率和安全性。 2采矿工程中先进爆破技术的应用 在国际上,采矿工程已经运用了大量的新型爆破技术,而我国在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上还处在落后阶段,笔者对国内外的许多先进爆破技术做了一定的研究,总结了一些先进有效的爆破手段。 2.1等离子技术在爆破中的应用 传统的爆破技术多是火药类的爆破,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大,随着绿色理念的深入人心,这种传统的火药爆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火药的爆炸规模和爆破力度难以准确控制。笔者发现,在以往的采矿工程爆破中,这种爆破方式很容易对工程中的其他岩体造成破坏,影响开采工程的进程。针对这种情况,国际上已经有了等离子的爆破技术,这种技术运用了电力爆炸的原理,将大量的电能通过可控的设备集中在一个点上,远程控制其爆破的能量和时间。经研究发现,等离子爆破方式产生的爆破力高达200MPa,是完全不逊于火药威力的,而且等离子爆破方式的可控性也弥补了火药爆破的不足,是值得采用的一种方式。 2.2妙用中深孔爆破技术 在采矿业当中,有很多工程是开展在小型基地或矿山之上的,对这种小型矿山的爆破,往往会浪费大量的爆破材料,而且对爆破范围和爆破点的把握也很不到位,而为采矿工程的顺利开展,我们也不能不使用爆破手段,因而我们在这种小型工程的开展上,必须改变爆破方式。笔者对一些先进的采矿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对小型矿山一般采取深孔爆破技术。这种深孔爆破方式是在一个相对小的平台上安放爆炸物,并设置后方的爆炸力度小于前方,这样就使得爆炸物的需求量更少,而爆炸造成的纵深也更大,对外侧岩体的伤害较小,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 2.3工程中探索精确爆破的手段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我国的爆破技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爆破中容易伤及附近的岩体,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构成障碍,这就要求采矿工程人员在实际中探索精确爆破的手段。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际采访发现,多次爆破是精确爆破的有效手段。首先,爆破者要先用深孔爆破等方式将需破岩体和附近分开,然后再对需破岩体进行爆破,避免了爆破对附近岩体的伤害,从而保证了爆破的准确性。另外爆破人员还可以通过计算机预先判定爆炸物的威力,根据需要爆破的面积来控制爆炸物的数量,以保护工程内的其他岩体。采矿是一个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产业,而爆破就更增加了采矿的危险性,精确爆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爆破的威力和范围,是提高采矿业安全系数的一个可行的手段。 2.4光学引爆的应用 光学引爆是利用激光和机器发出的光纤来引爆的,这种方式可以远程操控,而且不受周围磁场、电波以及噪音的影响,可靠性强;另外激光设备可以重复使用,不会增加成本,其安全性也相对更高,在采矿业的爆破环节中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引爆方式;最后,这种利用激光进行引爆的方式,其效果与雷管引爆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激光的精确度和可控性甚至还高于雷管,因而在推广中无须担心在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这一层面来说,光学的引爆方式也应该被我们所认同和采用。 3采矿工程中爆破应用的建议 我国矿藏丰富,但分布不均,对于不同的地区和矿藏情况,要采取不同的爆破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另外爆破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危险性的工作,所以无论运用何种爆破方式,都要根据其特点来设置相关的安全措施,做到安全生产,比如爆破中所产生的飞石,一般会由爆破点向四周扩散,这就要求我们对爆破点的四周进行安全布置,防止意外发生。最后,笔者建议采矿工作和研究人员在爆破中多观察、多总结,努力发现和发明更优秀的爆破方式。 4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采矿业中的爆破技术运用率越来越高,我国虽然已经在采矿业中应用了爆破技术,但我们的爆破手段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笔者做了大量的走访和研究,提出了关于爆破技术的一系列问题,希望能促进爆破技术的发展,促进采矿工程中爆破技术的应用和革新,以期为我国采矿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马智林 单位:贵州浙商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安全技术管理论文 1明确相关技术的管理任务 第一,建立健全采矿中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各项法律法规,并将其深入到采矿工人的思想中,认真贯彻与落实;第二,增设与完善采矿企业安全技术管理部门,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的准入标准,选用专业性强、高素质的安全技术管理员对采矿工程中的各项安全问题,进行严格检查与审核;第三,建立安全生产及技术管理资料档案,对有关安全技术管理的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保存;第四,按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制定的安全生产政策与规章;第五,制定相关措施保障安全技术的落实与实施,提高生产环境的整体水平,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从而更好的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加强采矿安全技术管理的实施 面对当今采矿工程中频发的各种安全事故,做好安全技术管理是保障采矿安全及采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的内容,对于采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树立采矿安全责任意识。各方面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上至领导,下到基层工作人员都要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办事,并在安全责任意识的指引下完成工作。因此,树立树立采矿安全职责意识,健全采矿安全责任制度,对于保障采矿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采矿安全技术管理以责任到人为原则,以完善的采矿安全职责为基础,高度重视采矿安全,提高采矿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提升采矿企业经营效益。 其次,做好安全检查相关工作。采矿企业安全检查的主要目的就是及时对采矿工作中的各种安全因素进行检查,尽量消除或较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保证采矿安全。安全检查通常都会采取有领导、有组织的检查方式,并如实记录检查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及采矿安全中的各种问题公布于众,同时还要做到“四不推”,班组不推给工区,工区不推给矿部,矿部不推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不推给当地政府,扎实做好采矿安全技术检查与管理工作。关于安全检查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五点:一是要认真检查安全技术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规的执行情况;二是要检查对上级的安全生产政策、方针及决定的执行情况;三是要检查采矿环境的安全情况,如井下巷道的支护状况,空顶情况等;四是检查采矿工具、设备及相关防护装置与安全设施等是否符合安全技术管理的相关标准,检查安全技术措施是否按照原计划有效的落实;五是检查预防自然灾害的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只有在采矿安全检查过程中做好以上五点工作,才能保障采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切实有效。 第三,积极开展安全技术管理的培训工作。从目前多起采矿安全事故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发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领导及员工都未接受过采矿安全技术上的相关培训,不具备专业性的采矿安全理论与实践基础,从而会导致违章、违法等操作出现,因此,如何在采矿企安全技术管理过程中,做好技术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是实现采矿安全的重要途径。培训的主要内容应紧紧围绕采矿企业安全、技术部门安全意识的提升来开展,经过专业的培训之后,采矿技术人员及安全部门负责人应当树立起较强的安全操作意识,并以榜样的形象激励基层员工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政策,从而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增强全体采矿人员的安全意识。 最后,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具体是指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采掘作业规程。前者主要包括严格按照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操作程序进行使用,同时要注意相关的注意事项,尽量避免由于工具操作的不正确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还要考虑岗位与工种的差别,在操作流程及规定上也要进行相应的区分,并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执行;后者主要包括采掘作业范围内的地质概况、安全技术措施及生产工艺等都有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从而有效的指导采矿安全生产,对于保障采矿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若在采掘作业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出现,需要按照安全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异常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确保采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论 综上所述,采矿作业在位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资源的同时,采矿安全事故也为国家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为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采矿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采矿企业及领导管理层应当加大力度重视采矿安全技术管理,保证采矿事业的安全,尽量避免或者是减少采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由此给国家、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于保护人们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采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望能够为日后的采矿安全提供借鉴。 作者:刘文武 单位:开滦集团蔚州矿业公司北阳庄矿 采矿技术论文:谈采矿工程中的技术应用 1采矿工程的现状研究 开采工程对大气的危害。由于煤矿的产生过程中会伴随有各种副产物,而这些副产物一般都是烃类、硫化物、碳化物等对大气有害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就会影响大气的空气质量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而碳化物的大量排放还会造成温室效应。我国的煤矿开采工程为了节省开支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一般都是将这些有害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重,严重危害了我国的空气质量。而我国煤炭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一危害更加剧烈。所以,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事业的有序进行,如何开发新的环境友好型的开采技术变得刻不容缓。 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重要性 2.1最大化利用矿井中的废料。为了尽可能多地对环境进行保护,我们在开采煤矿时,应该尽量避开矸石,尽量将矸石留在地下,以此来减轻对土地的危害。更加细化的讲就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和保护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下水、甲烷和煤矸石等,对于这些物质,我们都应该物尽其用。从科学的角度讲,甲烷除了在开采区比较危险容易引起事故外,它还是一种清洁能源而且具有很高的热值,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利用这些甲烷而不是简单的排放或者燃烧处理。而矿进水则因为会危害到采矿工程的安全更是被定义为有害水,其实它和地下水一样应该被划分为有效资源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它,这也能有利于环境保护。煤矸石作为地下土层的一部分应该尽可能被留在地下,既能保护地下地质情况又不占用地表土层。 2.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可行性。我们国家目前所面临的诸多环境危机大部分是由人们的对矿藏的过度开采造成的。因为过度的开采会严重影响岩层的运动。如果地表和地下的岩层体系没有被破坏,相应的也不该出现这些环境问题。人们对矿藏的开采会影响岩层的运动,造成矿山压力的改变;相应地,岩层的运动也会影响矿藏的开采状况,造成岩体裂隙场。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就是要掌握人们的开采活动对地表情况的影响、岩体应力场和岩体控制以及液体和气体在开采过程中于裂隙岩体中的渗流规律。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和掌握势在必行。 3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发展 3.1将瓦斯的开采和煤炭的开采相结合。瓦斯的学名又叫甲烷,它因为在燃烧过程中不产生硫化物、氮化物等又被称之为清洁能源。但是,它在矿井下则是能引起重大生命事故的杀手。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瓦斯。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有几种环境友好型开采办法可以被采用。例如:a.我们可以先抽取再采取,即在采集煤炭前先抽取出矿层中存在的瓦斯,保护环境又能保证开采人员的安全;b.将瓦斯和煤炭一起开采出来,就是在采集完煤炭后立即将采空区的瓦斯抽取出来,因为瓦斯会聚集在煤炭的采空区这样比较容易采集;c.充分利用废弃矿井中的甲烷,因为一般情况下采矿者是不对瓦斯进行抽取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废弃矿井中的甲烷采集出来,用作清洁燃料,加大资源的利用率。 3.2采用环保友好型方式处理矸石。由于我国每年的煤炭开采量都很大,而历史煤炭的开采总量更大,所以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矸石也很多。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的矸石产生量就高达6亿多吨,这不仅改变了我国的地表形貌,由于矸石堆积在一起会引起自燃,这又会影响矸石堆积区附近人民的安全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随着煤炭开采业的发展,新产生的矸石和历史遗留矸石已经成了一个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合理布置开采巷道,多开煤巷少开岩石巷。随着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不断进行,我们应该优化开采技术,为矸石选择更好的去处。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能手,更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新开采技术的研发从而更加完善地处理矸石。 3.3采用保水的开采方法。保水开采技术是一项对环境十分有利的开采技术,因为它不同于主要保障开采过程中安全性的防治溃水技术它更重视开采过程前后对开采区地质情况和水位情况的保护。因为煤炭开采后会在开采区形成空心区也会破坏地下原本的水源流向,所以开采完后会在开采区形成一大片漏水区域,使得附近的地下水向该地区倒灌,使得开采区附近水位下降,影响附近的水位情况。更加严重的后果则是由于地下空荡,可能会导致地面下陷。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可以在江河湖泊下面进行煤炭的开采,将对地下水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就为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做出了贡献。 4结束语 在以上的研究中,我们详细地探讨了我国现行采矿工程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细致地分析了怎样开发环境友好型的采矿技术,将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和环保相结合,创造出中国特色的采矿技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这些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做出评估,争取能在环保的同时保障商家的利益。同时还要结合采矿区的情况找出合理的方案,使不同的采矿区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开采模式,从而为国家提供更加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作者:李振民 单位:黑河市爱辉区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中可视化技术的实用性 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可视化技术在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的工程采矿人员对于分析巷道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想象和经验去确定巷道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方法会出现较大的失误,经验是积累出来的,即使有经验也会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且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得到的效率很低。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要学会三维知识,使工作人员先研究涉及巷道的三维空间设计出来,这样在学习完三维知识后,工作技术人员可以得到较为高效的分析效果。如果采用Auto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明显的研究效果:其一,可以在制作三维模型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矿井的三维结构,对研究的问题可能会提出更加创新的解决方法;其二,对于初步涉及采矿工程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较为容易的了解建立三维矿山系统的概念;其三,采矿项目结束后,绘制出的三维立体矿井模型,可以更为轻松的进行汇报,从而达到高效的效果。 2地质测量对采矿的影响 我国的国土丰厚,地质地貌各不相同,所以为了确保矿物质的质量,我们在进行采矿工作时,要对开采区域进行地质测量。对于地表所测的氧值要符合一定的规律性。地测工作的标准化是质量标准化的一个关键组成环节,在开采的同时还要注意安全隐患。对于重复出现的问题要追查其根源,及时进行修改调整,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标准化的工作水平。 3数值模拟的可视化分析方法 我们了解到工作人员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概念,而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问题一般涉及的都是动态三维空间问题。因此工作技术人员对分析研究的目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工作技术人员到矿井现场实习,所看到的情况只是静态现象,比如巷道支护物的破坏、巷道的变形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发现,但是对产生矿压显现现象的矿山压力以及变形破坏过程是看不到的,只能从理论上或者资料上去进行空间想象,但是这样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对理解矿山压理论就会形成障碍。而且想只是通过观测就能得到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围岩内的某一点力,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对于上述问题,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就拥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发展逐渐的引起了采矿工程的重视,并且逐渐的的被采矿工程所引用。 可视化研究实例,我们对煤层开采过程顶板岩层受力变形过程模拟。模型上部为边界,我们按照煤层深度来施加重力,模型的左右两边为支边,模型的下边为固定点,为了平衡水平方向的位移。通过计算得出了顶板岩层会随着煤层开采而出现离层及其相对应的应力分布状况,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矿山压力及岩层的控制上提供了理论补充。(本文来自于《黑龙江科学》杂志。《黑龙江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4结语 为了能够提高采矿技术的应用,我们对于煤矿开采的方法研究还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创造出更加适合采矿工程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工作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加快工程的进度和效率,在采矿的同时也要要求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尽职尽责,争取零失误。以绘制单位立体模型来了解矿井的空间结构,这些都属于采矿工程的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可视化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而且会出现更加先进的技术,更好的提高采矿工程的整体生产效率及其安全稳定性。 作者:聂川超 单位: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司安全监察部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技术及采矿发展趋势 一、井下采矿技术特点 长壁开采技术是众多井下开采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主要适用于煤矿井下开采。在煤矿井下应用长臂开采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采矿质量好、安全性能高的优点。若是在金属矿层开采中应用长臂开采技术,获取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煤矿矿层厚度、矿源存储量、分布深度等都与金属矿层不相同。所以,长臂开采技术主要适用于煤矿井下开采,不适用于金属矿开采。井下采矿具有施工复杂、安全性能缺乏保障的特点。井下采矿施工受影响因素较多,容易产生安全事故,所以为了确保井下采矿人员的人身安全,采矿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井下采矿的成本费用。进入井下进行采矿作业时,采矿人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整齐佩戴好各种安全防护装备,并确定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无任何疾病,只有这样才能下井作业。此外,在正式进行井下开采作业前,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对井下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严格仔细的检查,以此确保开采的顺利、安全,避免火灾、塌陷等开采事故的出现。鉴于井下采矿作业的特殊性,采矿企业若想在井下采矿工程中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快速革新井下采矿技术,做到与时俱进,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1、井下充填技术的发展趋势 井下采矿技术众多包括干式填充技术、尾砂胶结技术、碎石水泥浆胶结技术等。随着矿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以上这些井下采矿技术已经无法在满足矿产行业发展需求,所以,更先进的采矿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井下采矿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的井下充填技术也逐渐向高浓、高尾砂方面发展,不仅降低了胶结材料的用量,节省了生产成本,还有效的改善了井下采矿环境,对于机械化、大型化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井下深部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社会的发展,导致矿产资源需求量在不断加大,使得矿产资源存储量在迅速减少,同时这也就对井下开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的应用,不仅很好地满足了上述情况的要求,还有效提高了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也是促进我国井下采矿事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深部开采技术起步较晚,当前在应用和研究方面仍处在初级阶段,加上井下深部开采技术所具有的特性,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产生各种问题,例如出现矿震灾害和爆破事故等问题。所以,作为新形势下的采矿企业重视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3、井下支护技术发展趋势 井下采矿作业是一项高危险性的工作,所以,井下支护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井下采矿时,应是有计划、按顺次进行开采,以此确保井下采矿安全。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使得井下支护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当前锚杆桁架就是全新的井下支护技术。锚杆桁架主要由高强度钢杆和两个涨壳式锚杆结合形成,该支护技术在井下采矿作业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俗的绩效。新型的井下支护技术不仅能有效避免井下采矿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进一步提高采矿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 4、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深海开采技术是深海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核心,包括深海矿产的采集、海底软管输送系统、海底矿物制备装载和输配电、从深海将矿物输送到洋面的提升、海面支持以及采矿船动力定位和采矿及输送过程的监测控制。其核心技术是适应海底作业环境回采率高的智能化采集设备,回采过程形态复杂多变的软管输送技术,高效、安全可靠的多相流提升技术和设备,深海开采水下设备吊放回收技术及悬吊采矿系统的起伏摇摆补偿装置,开采过程采矿船、提升管道、采集设备随动定位及作业过程的监测控制,水下大功率高压输配电技术。以上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完善才能建立完整的深海金属矿产的工业开采系统,使我国成为拥有这一高新技术的国家。 三、结论 总之,矿产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而矿产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地表矿产资源的枯竭,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目标放在地表之下的矿产资源中,所以,井下采矿技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本文从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现状以及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耿建伟 单位:山西华宁焦煤有限责任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多种技术手段,其关键技术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建模技术。这种技术也称之为虚拟环境的建立,目的是获取实际三维环境和数据信息,并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利用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第二,立体显示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根据系统中声音消失的方向和用户大脑运动的关联性,使其在虚拟环境空间中形成实时、有形状的立体图形。这种技术手段与虚拟现实技术中涉及的CAD辅助技术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是一个是在现实环境中形成图形图像,一个是在虚拟环境中形成虚拟图像。第三,交互技术。与传统模式的人机交互不同,虚拟现实中的人机交互利用了现实中的传感器技术,采用相应的传感器设备,使三维交互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以及语音输入技术成为虚拟现实中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手段。第四,系统集成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存在大量的虚拟感知信息和虚拟现实模型,所有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完成系统集成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实现系统信息的同步、虚拟模型的标定以及数据之间的转换等多项技术功能。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一)系统设计方面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采矿工程的系统设计中,可以在煤矿项目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安全专篇设计等的采掘、运输、通风、排水、监测监控和人员定位等系统生成三维虚拟模型,这些模型的生成可以使系统设计者进行交互,在虚拟交互环境中,可以判断和检验系统设计的效果,如果发现设计不合理或者不到位的地方,就能够通过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进行修订和更改,并及时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显现出来。 (二)施工工艺方面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矿山施工工艺的操作施工进行模拟,具体流程就是在虚拟现实系统的软件中生成整个煤矿井下的作业场景,采矿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对作业场景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在现实煤矿井下生产施工中选择最佳的施工工艺,以此实现对现实生成施工工艺的模拟和场景再现,对确定矿井施工工艺流程起到预控效果。 (三)管理方面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应用于矿山管理中,涉及矿山的生产施工、安全环保以及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这一应用功能的实现主要以虚拟现实技术中的远程监控操作、动态环境功能为依据,采矿工程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虚拟现实系统中的实时场景对煤矿井下的生产施工情况、整体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四)培训方面 在本文前文中提及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供采矿工程专业的实习生、矿区的职工以及技术人员进行岗前的教育培训,这一点充分证明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矿山培训教育方面的应用效果。在矿山培训工作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降低培训费用,缩短培训时间。虚拟现实技术在矿山培训工作上的具体形式,就是将培训人员置身于与现实施工危险环境相似的虚拟环境中,当靠近危险位置时,危险的对象就会由培训人员主动确定,并根据一系列选项来评价危险的严重性及危险发生的概率,当计算机中的虚拟测试形式不变时,虚拟现实系统就会自动保存培训人员在虚拟环境中的具体表现,这样就能生成一份有效的培训报告。 (五)安全方面 由于采矿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矿井开采作业过程中,矿井火灾和瓦斯爆炸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矿井灾害。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矿山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建立,使得矿井下的复杂通风网络成为可能,可以充分指导井下灾害自救工作,有效控制井下风流的流向,保证井下火灾发生后保持有效的通风效果,从而确保井下作业人员安全撤出,避免火灾的势头蔓延,引发更大的安全事故。虚拟现实技术在矿山安全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对真实矿井下的作业环境进行模拟,结合互联网技术对状态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将真实逼真的火灾场景呈动态的形式显示出来。 (六)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应用 在进行深部矿产开采过程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相关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涉及交互式的动态模型,以此确定特殊采矿环境下的采矿方法、巷道布置方式、通风设计以及矿井开采参数。在海底下采矿工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海底下地理环境条件建立虚拟模型,以此确定海底下采矿环境下的采矿方式及相应的数据参数。 三、结语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手段,其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从上文中不难看出,该技术在采矿工程中有着宽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将进一步提高我国采矿工程技术水平,也必将在我国矿山开采和技术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陈磊 单位:贵州毕节纳雍县煤炭工业局 采矿技术论文:发展采矿技术的煤矿安全管理论文 1煤矿采矿技术应用工作中的问题 1.1规章制度不完善规章制度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的前提条件,我国的煤矿企业众多,分布广泛,其规模与大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的规章制度只能够把握整个煤矿行业,漏洞严重。由于相关规章制度的缺乏,很多煤矿企业的管理工作混乱,违规操作严重,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此外,部分煤矿在采矿管理方面尚有诸多问题亟待整改。比如,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尚未健全、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岗位责任制未得到有效落实;生产矿井证照不全或过期;部分矿井存在私挖滥采现象、超层越界开采、以探代采、超核准范围和核定人员组织生产建设等非法违法违规行为;更有甚者将矿井非法挂靠、层层转包,一矿多井等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矿井为偷税漏税,存在“两套图、两本账”等弄虚作假,蓄意逃避监管等行为。这些问题若不及时整改,很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管理漏洞。 1.2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煤矿开采对于开采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煤矿企业都存在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矿工综合素质水平普遍不高,知识水平扎实的技术人才不仅能够保证煤矿开采进程的正常进行,也能够降低安全风险的发生率。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就导致很多采矿技术无法得到科学的使用。 1.3管理人员只看中眼前利益,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 今年以来,受全国煤炭产量过剩,供需矛盾加大和煤炭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煤矿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部分煤矿减少安全设施投入,消减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设备,运转不正常,对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煤矿生产者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到经济效益,煤矿行业属于典型的高危行业,不仅安全事故发生率高,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经过长时间后才能够收回成本,如果企业资金投入不足,资金量就很容易出现断裂。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煤矿经营者不愿意冒风险引进新技术,依然使用现在的技术,他们只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花费资金来研发新技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技术的推广,采矿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升。 2促进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发展的对策 2.1完善规章制度,促进采矿技术的规范化发展 在未来阶段下,需要根据煤矿资源的开采要求建立好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企业的工作目标与工作流程,让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可以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方式。在确定好任务与方式之后,即可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只有实施该种制度,才能够促进新型技术的规范化使用。只有做到这一点,大家共同配合才能够在保障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采矿技术的规范性发展。 2.2加强培训,提升矿工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技术人才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煤矿企业必须要定期对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与责任意识。还要注意到,矿工是煤矿开采工作的实施者,他们从事的工作重复、繁琐,虽然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熟练,但是其工作都是体力活,为了激发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企业需要加强对矿工的培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让矿工能够不断的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从而不断的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只有打造一支综合水平过硬的队伍,才能够为煤矿企业的高效生产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2.3加强创新,不断研发新技术 为了避免煤矿管理者只注重短期利益导致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受到限制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好一系列的鼓励措施,让他们可以积极的去创新,引导他们发展新型安全与采矿技术。煤矿企业与其他行业一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新技术的研发复杂、艰难,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是,一旦新技术在生产工作中得到使用,就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好的价值。在传统模式下,政府主要采用技术产权保护、研发补贴等方式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这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些政策主要针对一些新型企业,并未制定与煤矿企业相关的法律,这也是制约煤矿安全与采矿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措施,这样,煤矿企业既能够研究新技术,也可以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这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与长远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而对新技术的产权保护工作不仅是政府对于企业技术上的认可,也是对煤矿企业劳动成果的保障。 3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大检查 安全生产大检查的各项工作均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进行,并按照“企业全面自查、市县重点督查、省级同步突查”的交叉方式组织开展。检点为各县区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主体企业对“不放心煤矿”挂牌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以瓦斯、水患、火灾防治为重点的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及治理工作情况;防治水、防汛、瓦斯等专项检查查出的隐患和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备案、演练情况以及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安排部署情况、领导带班和应急值班情况等。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进步之下,煤矿采矿技术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煤矿采矿技术应用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理不科学、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要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好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发展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的开发,这不仅可以提升煤矿企业的综合效益,还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小明 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焦煤公司方庄一矿 采矿技术论文: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采矿工程论文 一、我国煤与瓦斯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煤炭资源较丰富,目前的保有储量1100多亿,且有48%的煤层属于高瓦斯和突出煤层,因此瓦斯储量丰富。埋深2000m以浅已探明煤层气资源约为31万亿m³,位列世界第三。但我国大规模的商业化瓦斯开采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出台较晚,或尚不明朗。这里有认识和技术问题,更有我国煤层的透气性差,抽放困难等原因。我国70%以上的煤层渗透率小于0.001μm²,属于低透气性煤层,其透气性比美国和澳大利亚低2--3个数量级,钻孔有效排放半径和钻孔瓦斯流量小,衰减快,透气性最好的抚顺煤层井下水平钻孔与美国同类条件相比,钻孔影响范围仅30--50m,而美国可达到100m以上。煤层气体压力也对瓦斯的抽放起着重要作用,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煤层压力普遍偏低,这对抽放瓦斯极为不利。中国的含煤地层一般都经历了成煤后的强烈构造运动,煤层内生裂隙系统遭到破坏,成为低透气性的高延性结构。目前,我国瓦斯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煤阶是中阶煤和高阶煤,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导致井网的井间干扰效应降低,相互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系,水力压裂增产效果也不明显。 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理论基础 限制我国高瓦斯矿井井下瓦斯抽放的原因,主要是煤层的低渗透率和高可塑性,使得沿煤层打钻孔困难,煤层采前预抽效果较差。由于我国含煤地层一般都经历了成煤后的强烈构造运动,煤层内生裂隙系统遭到破坏,塑变性大大增强,因而成为低透气性的高可塑性结构,这使得地面钻孔完井后采气效果差,水力压裂增产效果不明显。而且煤层普遍具低渗透率,一般在0.0000001×0.000001μm²范围内,水城、丰城、霍岗、开滦、柳林等渗透率较好的矿区也仅为0.1×10ˉ³--1.8×10ˉ³μm²,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地面开发煤层气的难度很大。鉴于此,我国煤层气开发生产的重点应放在井下,利用井下的采掘巷道,并尽量利用煤层采动影响,通过打钻孔和其它各种有效技术强化煤层的瓦斯抽放。同时,应进一步研究和不断完善提高煤层渗透率的技术和钻孔技术,研究提高气体质量的技术,研究井下煤炭与瓦斯的协调开采配套技术以及煤矿瓦斯利用技术,使之与井下煤层气开发产业配套,实现煤与瓦斯的安全共采。现场测定和实验研究表明,不论原始渗透系数怎样低的煤层,在采动影响煤层卸压后,其渗透系数会急剧增加,煤层内瓦斯渗流速度大增,瓦斯涌出量也随之剧增。因此,只要合理布置钻孔位置和其它相关参数,完全能够高效地实现瓦斯抽放。 三、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煤层甲烷研究开始于50年代煤矿井下的瓦斯抽放,其中抚顺、阳泉是抽放量最大的矿区。目前,我国已有123个矿井建立了井下瓦斯抽放系统,年抽放量达6亿m³,抽放瓦斯利用率达80%,但井下瓦斯的抽放率很低,只有20%左右.60年代到70年代,一些高瓦斯矿区抽放的瓦斯气体即可投入民用和小规模的工业利用。70年代末期开始了矿井地面瓦斯抽放工作,主要集中于抚顺龙凤矿、阳泉矿、焦作中马村矿、湖南里王庙矿,并进行了压裂实验,但是效果不佳。80年代初期,国内开始进行煤层甲烷相关资源研究。“六五”期间,煤炭、石油以及地质等行业通过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国内煤成气资源进行区域性评价和基础理论研究。随后,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了“我国煤层甲烷的富集条件及资源评价”专题,取得了对中国煤层气资源状况的初步认识。华北石油地质局1986年在唐山地区开展了煤层甲烷勘探开发实验和工艺技术研究,并进行了“煤层甲烷评价与开发利用状况”调研。1989年,第一次“开发煤层气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标志着煤层甲烷从“瓦斯灾害”到“优质能源”的认识转变、从“井下抽放”到“地面开发”的技术转移。“八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了“有利区块煤层吸附气开发研究”专题。此后,煤层甲烷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开发工艺攻关上。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通过全球环境基金资助我国开展了“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项目,1993年又资助了“中国深层煤层气勘探”项目,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6年,一批有影响的研究项目和规划相继完成,如原煤炭部计划项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国家计委Ⅰ类资源勘查项目“中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全国煤层气综合规划研究”、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煤层气选区评价与配套工艺技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新集浅层煤层气示范开发成套工艺技术及专用装备研究”等。到目前为止,对全国范围内的煤层气资源、分布、储层特征取得了基础性认识,基本明确了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地区。但是由于我国的煤层地质现状(地质条件复杂,构造煤发育,瓦斯含量高,瓦斯压力低,渗透率低等),煤层气的地面开发并不能很好解决井下瓦斯问题。现阶段,井下瓦斯抽放方法很多,例如,掘前预抽、边掘边抽、采后抽取、卸压瓦斯钻孔抽取、以及开采层、邻近层、采空区瓦斯抽取等等。因此,如何将井下瓦斯抽放与地面煤层气开发协调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之,我国煤与瓦斯共采的研究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煤与瓦斯共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深入的理论研究 利用采动卸压场与裂隙场增加煤层瓦斯的解吸速度与煤岩的透气性,实现矿井煤与瓦斯双能源开采的思想提出来已经有几年了,按照这一技术思路,我国相关大学和企业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理论研究有落后于工程实践的趋势,今后在理论上需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有: 1、采动裂隙场的透气规律研究 经过多年采矿学者和技术人员的研究,目前对于采动卸压场和裂隙场的范围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成果和研究手段,研究的技术思路上也相对成熟,有经验的学者已经能够估算出采动卸压场和裂隙场的范围以及随采动影响的变化规律,这对于裂隙场卸压抽放瓦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裂隙场内岩体的破裂情况及破裂分布尚没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对于瓦斯气体在裂隙场内的解吸、扩散、渗流等规律以及裂隙场内的透气性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进行煤与瓦斯抽放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掌握高浓度瓦斯的分布规律,为抽放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有卸压带、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场内等不同瓦斯浓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随着工作面推进以及风量变化等的动态变化规律。 3、瓦斯抽放时的流动规律 主要研究采空区和裂隙场内进行不同压力抽放时瓦斯流动规律、瓦斯气体与裂隙岩体的耦合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原始煤体、卸压带与裂隙带内瓦斯抽放过程中固体煤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尤其是抽放过程中透气性变化规律等,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研制专用的试验设备及大量的现场观测与试验研究。 (二)增加和稳定抽放的瓦斯浓度 在原始煤体中进行预抽放的瓦斯体积分数可以达到30%以上,但是由于原始煤岩的透气性低,抽放难度较大,且一般只能抽出煤层瓦斯的20%--30%,煤体中还残留大量瓦斯。在高位裂隙带内抽放的瓦斯体积分数可以达到20%以上,这两部分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高,具有利用的前景和可行性,而且目前大部分也进行了利用。在煤层卸压带内和采空区抽出的瓦斯体积分数一般均低于20%,大部分为13%--15%,这主要是由于卸压带内煤岩破裂、空气渗入,采空区顶板垮落,大量空气混入等原因,对于这些相对浓度较低的瓦斯输送、利用和安全保障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低浓度瓦斯利用与提纯 除了原始煤层中预抽和高位裂隙带内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高外,采空区、卸压带内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低,巷道风排的瓦斯浓度更低,但是这些低浓度的瓦斯量很大,一般会占瓦斯总量的50%以上,如何安全利用这些低浓度瓦斯,一直是瓦斯作为能源开采时的最大障碍之一。目前,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许多探讨和研究,但是核心问题,如输送与使用的安全问题、提纯的高成本问题等,依然没有解决。 五、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 煤层的采动会引起其周围岩层产生“卸压增透”效应,即引起周围岩层地应力封闭的破坏(地应力降低-卸压、孔隙与裂缝增生张开)、层间岩层封闭的破坏(上覆煤岩层垮落、破裂、下沉、下位煤岩层破裂、上鼓)以及地质构造封闭的破坏(封闭的地质构造因采动而开放、松弛),3者综合导致围岩及其煤层的透气性系数大幅度增加,为卸压瓦斯高产高效抽采创造前提条件。煤层卸压瓦斯的流动是一个连续的两步过程:第1步,以扩散的形式,瓦斯从没有裂隙的煤体流到周围的裂隙中去;第2步,以渗流的形式,瓦斯沿裂隙流到抽采钻孔处。卸压瓦斯的运移与岩层移动及采动裂隙的动态分布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高抽钻孔组抽采技术原理 煤层开采将引起岩层移动与破断,并在岩层中形成采动裂隙。按采动裂隙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离层裂隙,是随岩层下沉在不同岩性地层之间出现的沿层裂隙,它可使煤层产生膨胀变形而使瓦斯卸压,并使卸压瓦斯沿离层裂隙流动;另一类为竖向破断裂隙,是随岩层下沉破断形成的穿层裂隙,它构成上下层间的瓦斯通道。当采空区顶板充分垮落后,采空区中部岩层和下方的矸石紧密接触,从而使得采空区中部顶板岩层裂隙基本被压实,结合采场空间特点,采空区四周形成了一个环形的采动裂隙发育区,文献称之为“O”形圈。在“O”形圈上方或者下方受采动影响的煤层瓦斯在含量梯度和压力梯度作用下以扩散和渗流的形式向“O”形圈内运移,使得“O”形圈成为卸压煤层瓦斯聚集和运移的主要通道。卸压瓦斯“O”形圈抽采理论表明,卸压瓦斯抽采钻孔的合理位置应打到离层裂隙的“O”形圈内。高抽钻孔组就是在沿工作面倾斜方向靠近回风巷侧布置一组千米大直径抽采钻孔,利用采动裂隙“O”形圈作为运移通道来抽采采空区瓦斯。高抽钻孔组布置靠近在“O”形圈的回风侧,改变了采空区瓦斯流场,有效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且“O”形圈长期存在,抽采钻孔能够长时间、稳定的抽采出高含量瓦斯。 (二)顶板裂隙钻孔组抽采技术原理 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上覆岩层下沉稳定后,在采动区沿垂直方向由上至下形成了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研究表明,在回采过程中,靠近工作面一定范围内的采空区中部上覆岩层离层裂隙发育,结合采动裂隙“O”形圈,在采空区竖直方向上,形成了一个“∩”形拱采动裂隙区采空区不同瓦斯涌出源的瓦斯在浮力作用下沿采动裂隙带裂隙通道上升,上升中不断掺入周围气体,使涌出源瓦斯与环境气体的密度差逐渐减小直到密度差为零,混合气体则会聚集在裂隙带上部的离层裂隙内。涌入采空区的瓦斯,在其含量梯度作用下引起普通扩散,由于空气的重力产生方向向下的压强梯度,则其产生的扩散流方向,与压强梯度反向,即瓦斯气体具有向上扩散的趋势。因此,在瓦斯浮力、含量梯度及通风负压的作用下“∩”形拱采动裂隙区成为瓦斯聚集区,为采动裂隙带内钻孔抽采、巷道排放等治理瓦斯技术提供依据。由于沙曲矿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的赋存特性瓦斯涌出量大,仅靠高抽钻孔组不能完全解决沙曲矿的瓦斯治理难题,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在采空区顶板裂隙区布置顶板裂隙抽采钻孔组,。顶板裂隙钻孔组加强了采空区瓦斯抽采,直接对上邻近层卸压瓦斯进行抽采,减弱了采空区瓦斯涌出强度,从根本上解决瓦斯超限难题。 (三)构建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 依据以上分析研究,结合本煤层预抽法,构建沙曲矿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 六、煤与瓦斯共采的研究方向 (一)煤与瓦斯共采是煤矿绿色开采的重要分点将煤层气开采出来将是煤与瓦斯共采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井下因采动影响地层压力发生变化,由于开采卸压,煤层中的瓦斯压力升高,煤中原来的孔裂隙系统的毛细管力反而降低,极易被瓦斯突破形成更大的孔裂隙系统,结果瓦斯解吸运移过程加剧。因此,合理利用采动矿山压力引起的岩层活动规律,有效地进行井下瓦斯抽放和地面煤层气开发,是煤与瓦斯共采的关键技术问题。岩层运动中的关键层理论、煤与瓦斯突出的流变机理和球壳失稳理论等对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应用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二)在进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多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瓦斯抽取新技术,如松藻打通一矿的采煤工作面特异型瓦斯涌出及抽放研究,打通二矿的综合瓦斯抽放技术提高工作面瓦斯抽放率研究等。同时应该注重将井下瓦斯抽取与地面煤层气开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属于煤与瓦斯共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从而在煤矿区真正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更好地为煤矿绿色开采服务。 采矿技术论文:论可视化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运用 一、地质测量队采矿工作的影响 在现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进行采矿工程工作前,必须对这个某个地区进行地质测量,确保矿物质的质量。在各种动力作用下,氡、地下水、气体等流体主要沿各种岩石孔隙和裂隙运动。如果地下地质体的分布是均匀的、连续的,那么在地表所测的氧值应符合一定的规律性,不存在异常区,当地下发生地质变化时,地质体的连续性受到破坏,这时岩石中氡的聚集条件和运移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地表形成氧异常。地测工作标准化是质量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测工作标准化必须以为生产服务为目的,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减少安全隐患为宗旨。另一个是指标准化必须着眼于生产,决不能搞形式上的标准化或脱离生产的标准化。这就要求地质测量人员必须树立人人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良好习惯,必须摒弃应付检查或检查前突击的工作作风,坚持日常自检自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当即对照标准进行整改。对重复发生的同一性质的问题,要追查原因,组织讨论,严肃处理责任者。这一制约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了标准化方面的漏洞,提高了标准化工作的水平。 二、可视化技术对采矿工程的重要影响 2.1目前采矿业仍存在的问题 当我们对煤矿进行开采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地面表层下面进行工作,可想而知,地下的环境是相当恶劣的。目前,由于我国采矿技术的相对匮乏,地下的基础设施、周围环境还是比较落后的。首先就是采矿技术人员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眼睛看不到光,当接触到阳光的时候,难免会对我们的眼睛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其次就是地下环境问题,下面大多数都是排下的污水,这对采矿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 2.2可视化技术的发展 科学计算可视化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它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新技术的热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外以三维矿床模型为代表的矿用软件发展较快,涉及到地质资料处理、矿床建模、开采辅助设计等各个方面。目前CAD技术已经向三维实体、可视化和集成化发展,但对于矿业而言,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3如何有效利用可视化技术 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在分析现场问题过程中,要经常确定各个巷道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进一步的分析各个巷道之间的矿山压力的影响。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在分析过程中,面对的是采掘工程平面图,靠想象来确定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在分析研究采矿问题的过程中应要求首先学会三维知识,让研究人员先把研究涉及巷道的三维空间关系绘制出来。1)可以在绘制三维模型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矿井的三维空间结构,可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创新的想法。2)能够使初涉采矿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起三维矿山系统的概念。3)当一个采矿项目结题后,要向领导汇报,当汇报人员将平面图转换为三维矿井立体模型,结合这些模型汇报,会达到高效的效果。 三、可视化技术的具体要求 课程可视化在可视化技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即使工程技术人员到矿井现场实习,看到的仅仅是静态的局部现象,如巷道的支护物破坏或失效、巷道的明显变形、采场顶板的冒顶、煤壁的片帮等,而对产生矿压显现现象的矿山压力及变形破坏过程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只有通过观测得到矿山开采过程中围岩内任何一点的力,实际是非常困难的。因而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引起采矿界的重视,并逐步引入作为计算矿山压力的方法,在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采矿技术的应用,对于煤矿开采的方法的研究需要加强更多的精力,创新出更多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够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减轻劳动力的付出,加快作业效率与工程进度,这样采矿工作才能够更广泛更深入的进行。采矿同样要求务职人员工作细致认真,做到标准、全面、零失误。本文中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对采矿技术无疑是增添了动力,新型的设计、数值化模拟程序、通过绘制三维模型来了解矿井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都是在采矿业中的新技术的开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采矿业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费宗雷 单位: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集贤煤矿开拓区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中的充填技术 一、充填技术的选择原则 在选择充填技术过程中,要以煤矿自然条件为基础,结合充填技术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选择过程中要符合以下六个原则: 一是确保安全生产。在选择充填技术上,要控制以最大限度实现将地压,尽可能避免发生岩爆事故,所以,应综合考虑地压与采矿方法等因素,科学选择充填技术,充填技术首选为胶结充填技术。 二是确保充填量符合开采实际需要。煤矿开采前,要根据煤矿设计好的矿量确定充填量,充填方法按照不同充填量进行合理选择。通常情况下,水力充填法在各种充填方法中的充填能力最强。若充填量难以保证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采充平衡,就容易产生采充失调情况,极易造成事故。 三是充填技术选择过程中,操作方法要求简单便捷,以便于控制物料配比及操作人员使用。 四是有效降低各项费用成本。建设相关充填系统过程中,一些项目的基建费用较低,但具有较高的经营费用,而一些项目基建费用较高,但具有较低的经营费用。所以在选择充填系统过程中,要合理分析各项技术,以实现搭配的最优化。若煤矿中具有较多的废弃砂石,可选择废弃砂石作为原料实施胶结充填。 五是确保系统运行正常。充填系统在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故障发生率,使系统运行稳定。如系统发生故障时,就要及时进行修复。煤矿开采过程中通常使用国产设备,与选择国外设备相比,在人员培训和设备维修方面会节省不小的成本。而且,为实现系统运行不间断,一般需要一套系统作为备用,要求操作人员详细了解系统使用及相关维修技术,以保证充填系统运行的稳定。 六是符合环境保护原则。设计选择充填系统过程中,要对环境产生污染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虑,充分回收利用尾砂、煤灰等废弃物,同时在降低充填费用成本时,还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充填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煤矿过去十年的产矿量及采用的充填技术等有关统计数据,可对充填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如下。随着煤矿的不断开采,采煤过程中导致的土地塌陷赔偿费用逐渐增加,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未来将会越来越高。以煤矿采用充填技术开采分析所增加的成本可知,约在近几年出现充填采空区增加的吨煤开采成本约等于采煤导致的塌陷土地赔偿所增加的吨煤成本,即在煤矿采用采空区充填技术对开采沉陷进行控制,对地面土地进行保护需要在几年后才明显体现出优越的可行性。我国作为矿产资源储备量最大,而且也是资源消耗量最大的一个国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难免会破坏煤矿周边环境和地表,这在使矿产开采成本增加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周围环境,极易引起安全隐患。所以,据此提出一种矸石充填技术,即通常谈到的一种绿色充填技术。采空区充填技术可使破坏地表环境情况有效减少,废料排放率降低。在煤矿开采的同时,容易出现大量采空区,甚至造成采空区顶板和矿柱产生变形或移动,极易产生安全隐患。使用矸石充填采空区,矸石不需要再上井,有效解决矸石污染耕地和环境的不利后果,而且对于留设煤柱的减少,资源回收率的明显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在不远的将来将是煤矿开采企业采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充填技术,并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煤矿生产中常用的各种充填技术的研究,充填技术的未来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不断研发自动化的高效充填设备,使充填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有利于促进充填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自动化充填系统;二是对膏体充填技术的研究要更加深入,有效解决盘区进路机械化充填采矿法中的进路充填接顶问题,使采矿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三是研发胶结充填材料,采用废料实现充填,同时也使充填成本明显降低,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四是胶结充填技术由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小,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是一种主流充填技术,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杨井志 单位:七台河七煤集团公司胜利煤矿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21世纪以来,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人们不断的开采矿山以此来满足我国建筑或工业上的需求。在采矿工程施工中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的矿山地势险要,不当的施工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安全问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保障采矿施工中的安全。本文针对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来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样矿山开采事业也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采矿工程;施工技术;对策 我国采矿发展还不是很先进,在一些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些施工技术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需要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采矿过程中规避这些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影响。 1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1.1弯道采矿井巷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弯道采矿井巷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曲率半径的影响,另一个是车道不合理设计产生的影响。曲率半径对于不同的采矿井巷工程来说有不同的标准,一般在施工过程中曲率半径的设定和运输工具直接挂钩,同时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就会确保曲率半径和交通运输工具相匹配,这样在施工过程中是安全的,不容易产生安全隐患。但由于矿山作业工程量浩大,为了及时的完成开采工程,施工单位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交通运输工具,就会出现曲率半径和运输工具不匹配现象,不安全因素也就因此诞生。同时这种现象会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曲率半径过小和过大都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过小会出现交通运输工具无法正常转弯行驶,容易发生翻车事故,而过大就会造成爆破后,石块沉降不彻底,将运输道路的坡度抬高,进而影响了整个开采工程的交通运输秩序,在运输速度上也会有所降低。因此,选取合适的曲率半径非常重要,在施工前相关人员就应该盘点好交通运输工具,对曲率半径分别一一对应设计,这样就能减少不安全因素的潜伏。而另一个是车道设计对弯道采矿井巷施工的影响,车道设计是弯道采矿井巷施工中最重要的部分,设计师在施工前就会对施工现场有一个全面的考察,对施工地段的位置和坡度进行分析和测量,但是却忽略了视觉盲区这一重要思想,导致在弯道设计中存在大量盲区,在实际的行驶过程中很容易就出现相撞事件,严重威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反复的视觉试验,做到将盲区降到最低。 1.2采掘工作面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在采掘工作面施工中也存在不少不安全因素,需要施工人员在施工中认真对待。在进行切眼和分斜坡在开口施工的时候,不少施工单位并没有沿着土层结构进行开口,而是较为随意的动工,这样不仅容易破坏岩层结构,造成松动,出现塌陷,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在下一步施工中容易引发一系列质量问题,埋下不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开口时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进行,既保护了岩层,又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同时开采难度和成本都会有所下降,利于开采工程的施工,能够缩短施工工期。同时在进行急倾斜岩层开采施工中主斜坡度设计不合理在施工中会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主斜坡度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在认为设计中还存在施工中,由于实际施工中开采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岩层的变动,抬高或降低了主斜坡度,给运输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增大了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无法避免的差异,施工单位只能依靠对偏离范围的测定和把握。争取减少偏移,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反眼坡度的设计施工过程中不能单单考虑施工团队的经济利益问题,还要结合实际的施工运作情况,否则在设计中就会大大的减少拐弯,直行道在长期的行驶状态下容易导致司机疲劳,因而产生意外安全事故。在运巷拔口位置选择的时候务必要认清楚正反门的区别,同时避开两边的储藏矿物,一来是保持矿物结构的完整,二来是保障开采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1.3开拓巷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在开拓巷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轨道间安全距离过小以及不合理的巷道腰线设计,这两点设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是主要施工难点,同时也是不安全因素所潜伏的载体,对这两点设计不能掉以轻心。在正常的施工过程中,下部车场轨道之间的安全距离是有一个标准值的,每次施工中都应该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施工,但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会缩短安全轨道距离,材料上就能省下一笔可观的费用,这样一来就给车辆行驶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现象只能通过监理工程师在施工中和施工后对车轨安全距离的质量把控,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而不合理巷道腰线的设计主要源于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懂的灵活变通,在施工中只考虑到标准设计,而忽略了实际施工情况,这样的设计虽然能通过质量检测,但在后期的使用上就要注意安全问题,同时这样的设计在突发状况下就不适用,不仅造成安全隐患,而且还浪费施工材料。因此,要学会因地制宜,设定一个适合的设计方案,将一切不稳定因素都考虑进去,对于能够排除的因素进行剔除,这样在设计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就会大大下降,从而提高了设计质量,保证了使用安全。 2结语 安全是人们关注的永恒话题,尤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更要多加注意,矿山结构复杂,在进行巷道施工过程中切不可忽略了对地势的考察和利用,因地制宜,全面的考虑开采的影响因素,提高开采工程施工质量,降低不安全因素的爆发。除此之外,还应该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进行施工,当然在遇见突发情况时要懂得变通,不可一味的刻板,否则会大大的降低开采质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杜玉龙 单位:王洼煤业有限公司王洼煤矿掘进队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也可以称之为巨量资料,指的是一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撷取、管理、处理,也无法整理为有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资讯[1]。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种类繁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特性。大数据的特点为电子商务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契机,受到国内电商的广泛关注。以阿里巴巴为例,该公司迈出了大数据应用的第一步,构建了“淘宝数据魔方”,开放网站所有的交易数据,把数据利用和分析做到极致。 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下,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案,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相脱节;其次,课程内容不够新颖,只注重传统知识的讲授,没有加入专业前沿问题的探讨;最后,教学模式脱离实际,以理论传授为中心,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大数据时代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新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电子商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予以关注。 (一)对数据收集处理的新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信息量急速增长,在数据的收集方面,庞大的信息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的信息基础架构的承载力;在数据的处理方面,对数据实时处理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企业现有的计算能力;在数据的挖掘方面,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极为困难,增加了大数据应用工作的繁重性。由此可见,大数据应用于电子商务面临着收集和处理的困难,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引入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先进的理念,构建数据仓库来装载庞大的信息量,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价值量大的内容,利用OLAP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多维分析,以克服大数据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二)对人才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企业将大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后,往往不能直接将其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仍然需要电子商务人员凭借专业知识,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将其转化为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基于此,许多电子商务企业正在积极部署大数据战略计划,不断引入数据分析人才,创建大数据研发团队,从技术的软层面真正解决大数据的挑战[2]。由此可见,仅具有收集处理大数据的能力是不够的,对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才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将电子商务领域中最前沿的课题引入课堂,使得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对课程培养方式的新要求 面对庞大的数据量,电子商务仍然在原有的平台构架中运行,容易造成架构不稳,随时可能出现数据资源及系统资源不足的实际问题,导致平台操作缓慢不畅。因此,为了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时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对系统构架进行现场维护尤为重要,并且需要针对平台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操作方案,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生搬硬套。由此可见,大数据在电子商务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系统故障等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引导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敏捷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现状,结合大数据时代对电子商务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可以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三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提出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设置,引入商务智能技术 在课程设置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应该迎合大数据发展的需要,引入商务智能等前沿课程。相应的增加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构建数据仓库收集数据、采用数据挖掘处理数据、利用OLAP分析数据,使电子商务专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商务智能技术,从而增强收集、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以解决企业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二)调整课程内容,注重前瞻性与新颖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还应补充电子商务前沿问题,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与新颖性。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点,对电子商务中出现的新理念、新思维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以“互联网加思维”的方式,对电子商务的授课内容合理设置,以提高教学质量[3]。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掌握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而迎而合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改进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授课方式方面,可以引入产学研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产学研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方式,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知识应用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4]。以产学研模式为基础,以实际工作岗位为纽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还增加了与知名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可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成为新时代下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五、结论 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应用面临新的挑战,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电子商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学生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信息经济时代下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孙婧豪 刘吉成 颜苏莉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大数据挖掘平台的应用 1前言 在海量数据时代环境下,以往的主流软件工具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要求,对于医疗行业来讲同样面临着大数据的挑战。云计算和大数据是相辅相成的,云计算技术为海量的、复杂的、多样化的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了有效平台,该平台下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快捷地收集到可靠真实的医疗信息,而且云环境下的数据集存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进一步优化了数据挖掘模式。 2大数据与云计算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医疗数据规模迅速扩大,数据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不论是病理分析图还是医疗影像都产生了大量的医疗数据。区域医疗数据虽然是医疗大数据的组成各个部分,但其数据来自百家医疗机构和百万人口的区域,一个患者的信息资料要保留50年以上,而且数据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医疗数据中每个患者的数据不仅包括临床诊断以及用药建议、医疗影像以及分析决策、(非)结构化文档,还包括患者大量的在线实时数据,仅仅一个社区医院就可以生成多个TB级甚至PB级的(非)结构化数据,所以说海量医疗数据名副其实。云计算技术是被称为是21世纪的技术和商业革命,如今已成为IT行业主流技术。云计算技术是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存储、数据计算以及数据动态分析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基础构架和商业模式,该模式可以为用于提供便捷的、快速的、可用的、足量的计算资源,并且用户按照用量付费,只需要进行少量的管理工作以及与云计算供应商进行必要的互动。云计算技术是在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对于云计算来讲,大数据是一种重要应用环境,而对于大数据来讲,云计算则是其IT基础和驱动力,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大数据规应用的广泛推广,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医疗数据规模以几何级形式增长的情况下,数据挖掘平台是医疗数据中病历数据、诊断检验数据、影像数据等内在数据得到有效应用的关键所在,所以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是医疗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3云计算在医疗数据挖掘平台中的应用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可定义为“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过程,能够发现隐含在大规模数据中的知识,从而指导决策,主要涉及特征化、区分、关联或相关分析、分类、聚类、演变分析等。”数据挖掘在金融、交通、军事、电子商务、医疗等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同其他领域,医疗领域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有很大不同,因为医疗数据包括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信息资料,例如诊断记录、影像资料、治疗决策、用药方案等等,这些数据除了包括结构化数据之外还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因此医疗数据挖掘的应用效益和收获最大。基于医疗数据的复杂性,医疗数据挖掘也存在极大难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诊断记录、治疗决策、护理过程等复杂的医疗程序导致了医疗数据的海量性特点;二是医疗数据类型多样化,不仅包括数值型数据,还包括图像、语音、视频等等类型数据。总之,医疗数据的海量性和异构性为医疗数据挖掘带来极大难度,需要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技术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和准确性,这就是云计算。 3.1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架构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其强大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以及数据管理能力让大数据丰富的信息积淀不再是镜花水月,云计算在改变计算机运行模式的同时也正在改变这个世界。云计算以及其分布式结构是实现云构架的重要途径,云计算的应用实现了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概念,通过互连的计算机来完成计算任务,并根据应用需要获取各种资源和服务。中国电子学会将云计算技术定义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等)是动态、可伸缩、被虚拟化的,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的设计结构主要包括云计算环境、数据采集、数据清洗以及并行分析4关键个部分。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对云计算的应用主要是其低成本分布式并行计算环境,云计算的应用不仅极大减少了应用成本,同时也为海量数据挖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3.2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数据挖掘的应用 医疗大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主要表现正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学图像挖掘、生物信息学研究以及促进公众健康等方面。1)数据挖掘技术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云环境下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使医疗数据中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分析是难题(例如图像分析和识别技术),对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功能的进一步优化提高系统智能性。可以为医生对患者的诊疗提出有效建议,同时也可以将诊疗医生的大部分工作内容和时间流向护理人员,让医生摆脱繁琐咨询,有利于规范医疗工作流程,提高诊疗效率。2)医学图像挖掘:医学图像时医疗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医学图像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例如CT、MRI、PET等等影像学资料为人体各种疾病或者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3)生物信息学-DNA分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的基因组计划产生了大量的基因组信息,基因信息的识别以及鉴定是基于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将高效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基因工程有利于进行基因信息分析,可挖掘潜在的更高价值的信息,为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决策支持。4)促进公众健康:利用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传染疾病进行快速检测,对疫情的发展态势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另外,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可以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并及时准确地提供公众健康咨询,提高健康风险意识,这将有利于改善公众健康监控,降低传染病感染率,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4结论 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是大数据时代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型资源共享平台为医疗信息应用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资源和服务,而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信息服务也将新的建设平台。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的医疗大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处理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作者:林枫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微企网络安全防范分析 近几年,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科学信息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点点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各种云物流、物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近几年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来临,信息安全问题、数据泄露问题开始频有发生,对于一些微商企业,信息技术是其发展的载体,大数据是其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来源,而信息泄露问题的频频发生,在损害其利益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大数据时代,微商企业的发展需要对网络安全进行防范。 1概述 大数据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巨量的资料,具体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高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料。在新时代,大数据的广泛被应用为一些微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与发展机遇,大数据推动了信息技术发展,同时也为微企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2微企网络安全现状 2.1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不足 大数据时代,人们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的保护意识,虽然在大数据的安全防范上拥有一些严密的防范程序与防范手段,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一些用户仍然缺乏安全意识,很多用户在各种网站登录的用户名与密码非常的简单,有的甚至是多个网站登录使用的都是同一个用户名与密码,并且在登录时不设置安全口令,在一些公共场合随意地登录公用WiFi,并在使用公用WiFi的情况下进行网上金钱交易,通常会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盗用客户信息与银行可信息,这对用户自身信息的维护与金钱的保护非常不利,一些非法的黑客很容易从用户的登录信息中获取用户身份具体信息,进而对用户造成许多不同程度的伤害。 2.2管理制度的落后 在实际对网络安全维护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缺乏对网络安全造成的问题是在管理中涉及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大数据时代,微企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微企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各种商品与生活用品。用户在购买商品时,需要在购物网站注册一些诸如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银行卡账号等各方面的身份信息,微企网站管理者可以很轻松地获取到网站用户的各种信息,由于缺乏管理制度的约束,管理人员对网站疏于管理,对于用户信息没有进行及时的维护与权限保护,导致一些非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一些非法的途径盗取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而给用户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与财产损失。 2.3计算机病毒对微企网络安全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上,网络技术人员研发了许多新的防毒软件,对用户的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保护,但是,任何的防护措施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防毒软件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病毒软件开发者为了进一步获取用户信息,也对病毒软件进行了非法改进,为其穿上合法的内衣,对各种病毒的开发与散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态,进一步对用户计算计与身份信息造成了威胁,计算机病毒通过各种不一样的形态与方式,无孔不入,用户在进行网络浏览时,在不知不觉中计算机可能就被病毒侵害,而目前,网络上一些病毒对大数据的侵害攻击程度也在不断加大,并且对大数据进行攻击程度也在不断加大,集中对用户的各种信息进行盗取。通常,计算机被病毒侵入可能会使之整个运行系统瘫痪,而对于一些在微企网站有过交易信息的用户来说无疑会造成身份信息泄露、造成其财产信息无法得到保障等后果。 2.4网络自身的系统漏洞 就网络自身系统来说,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漏洞。一些软件设计人员为了给自己提供方便,通常会给自己的软件设计“后门”程序,这种做法当然也会给黑客带来一定的方便,而倘若这些漏洞被利用,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一般用户在使用各种程序以及硬件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也可能会对网络系统造成漏洞危害。微企是以网络技术为发展载体的,当网络系统由于用户自身使用不注意而造成漏洞危害时,其破坏性往往是非常强大,这些漏洞的存在给许多不法分子盗取用户信息的机会,进而对用户自身造成危害。 3微企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技术 加强网络使用安全防范意识,提醒用户在登录购物网站时一定要避免在网站登录时设置过于简单的用户名与密码,尽量使用数字、字母等相组合的登录密码,同时避免在多个网站登录使用同一个用户名与密码,并且要不定时地更换密码,提醒用户在登录网站时要设置安全口令,对自己网络路由器的设置,在设置时要尽量选用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访问权限方式,在公众场合不要随意登录公用WiFi,并且不要随意使用公用WiFi进行金钱交易,以免造成个人银行信息泄露,进而导致金钱利益的损失。加强对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管理人员在对网站信息进行管理时要具有充分的责任意识,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在发现有非法分子企图盗取用户信息时能够及时地找回防护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网络技术,可以为微企网络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一个网络技术的保障,技术保障对微商企业未来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发展具有具有重要意义。 3.2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提升微企用户信誉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一行每一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任何企业的发展与管理都需要制度的协调与规划,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技术、软件的管理,建立一个有体系有制度保障的网络信息管理环境。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一些与管理技术无关人员要杜绝他们接触任何与网络管理信息相关的计算机、路由器、信息管理平台等,将用户信息泄露的几率降到最低点。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对管理过程中出现工作人员为盈利出卖用户信息的行为,根据相关管理制度予以严厉处罚。 3.3加强网络病毒的治理与防范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病毒,一定程度上对微商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困扰与隐患。对计算机网络的治理与防范需要采用一种积极且又强硬的态度,首先,可以加强对计算机防火墙的部署工作,将那些对网络安全造成危害的不安全因素排除在外,进而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同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网络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地利用特制杀毒软件对所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杀毒处理,并且及时地对杀毒软件进行更新处理,确保杀毒软件能够及时地识别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威胁的病毒软件。 3.4加强对网络系统漏洞的修复 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发展速度飞快,网络世界变化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在这速度的背后相应的也隐藏着许多的问题与漏洞,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计算机系统的网络修复能力以及正常运营效果。加强对网络技术系统的修复,需要避免网络病毒的攻击定时修复补丁,提醒微软用户不定期地下载新型的漏洞修复软件,及时地安装漏洞修复软件,通过这些防范措施,加强网络系统的漏洞修复工作。 4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微商企业的发展是一次机遇同样也是一场挑战,大数据时代下的微企发展之路更为艰难,微企需要在技术更新、软件更新、信息监督、漏洞修复、安全管理等各方面严格进行管理为企业发展创造动力,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微企网络安全问题涉及用户各个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微企网络安全问题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同时,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为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微企信息网络环境而不懈努力。 作者:李瑞 李栋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标准化研究 一、概述 西方有句谚语,财富的一半是合同,合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数据时代下的经济活动具有种类繁多、数据量大等特点,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备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合同管理贯穿经济活动的整个流程,合同管理能力的高低则是管理者流程优化能力的重要体现。合同管理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商务活动的集合,包括前期考察、调研、谈判、拟定文本、签订等环节;二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控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合同履行风险的控制,以及合同各环节的参与者的监督。利用标准化的管理方法进行企业合同管理,可以更为有效地避免签订对企业不利的合同、提高合同管理工作效率。 二、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企业管理者重生产、重订单、轻管理,尤其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有的企业没有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有的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管理的部门或管理人员,有的虽有相关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管理部门,但管理混乱或无序。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工作的无视或不够重视,造成合同管理工作主题缺失或管理无序。 2.合同审核不严,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由于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审核的法律事务部门或企业法律顾问,有些企业设立了法务部门,但企业法务部门的法律顾问和各有关人员在合同管理中的具体责任和权限的规定不够明确,不能充分或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如在合同谈判和签订时把关不严、合同条款表达含糊、法律或合规性审核不够严格、合同履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潜在风险。 3.合同的管理和履行效率低下。企业缺乏高效、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核程序,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核、签约、履行等环节无法紧密衔接,造成合同管理无序混乱,合同履行效率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准确高效监督及反馈程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4.缺乏标准化管理体系。没有制定涵盖合同起草、谈判、审核、签订、履行、监督的合同管理制度和统一的合同编码体系,使合同管理缺乏制度依据;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履行合同条款的能力进行评审,对于企业常用业务合同进行文本格式化和通用条款优化等标准化工作没有开展。 三、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合同管理也是一门科学,要尊重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亟待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使企业合同管理标准实用可行。 1.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是经济和时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经济合同客观地反映着生产和流通的现实经济情况,它作为联系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纽带与桥梁,在保障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混合所有制和大数据引领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企业改革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愈加活跃,经济合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元素,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就客观地向我们提出了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问题。 2.合同管理的现状是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的潜在动力。由于非标准化合同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给经济合同的审核、履行、监督等环节带来很大困难与不便。要做到提升经济合同的履约率,减少合同纠纷,减少合同管理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必须实施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大力推行合同管理制度化、编码体系的标准化、内容条款规范化,以及合同文本格式统一化。 3.合同管理标准化是降低合同管理沟通成本和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可把合同管理的各项业务活动内容、业务间的衔接关系、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程序等用标准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样可以使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大大提升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模式 企业合同管理纷繁复杂,在大体上可将标准体系划分为管理和操作两个层面: 1.管理层次包括《合同分类编码体系》、《合同审核管理标准》、《销售(采购)合同管理标准》、《特殊合同类管理标准》等标准,这些管理标准分别对合同分类编码及各类型的合同在拟定、审核、签订及履行全过程中的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管理方式及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2.操作层次包括《合同格式文本标准》、《合同要约推荐标准》等标准,格式文本是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一般在积累总结经济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的,完备成熟的格式文本不仅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具体措施 1.合同管理制度的动态化。制度是基础,没有制度,任何管理工作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合同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任何企业都要建立健全适合于自身的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要看有没有合同管理制度,其次要看合同管理流程有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最后要看现有的制度是否适应目前的企业合同管理,若不适应,则要对制度进行修改,将合同管理制度纳入动态化管理,合同管理制度要随着合同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范围和形势的变化而改进,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让制度成为制约合同管理工作的瓶颈。 2.合同编码体系的清晰化。一个企业的合同的编码体系一般包括合同承办部门的代码、合同签订日期、合同序号、合同分类等,在合同编码体系中,合同承办部门代码和合同分类较为重要,一个能够清晰地表达了合同承办的主体,一个能够清晰地反映合同的类型,合同承办部门代码一般以部门英文缩写或部门在企业的习惯性代号作为编码,合同分类一般按照合同的经济性质分为销售合同、采购合同、技术合同、担保合同等,合同分类看似简单,但直接关系到合同处理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好,会为以后的合同管理流程带来很多不便。 3.合同审核流程的层次化。企业的合同管理要有一个明确的合同审核流程,审核流程要分类制定,各审核人员要责权清晰,层次分明,将一般合同、重大合同、特殊合同审核和签订的权限具体化,由于合同履行和监管也大多是由合同审核的参与人负责,通过完善合同审核流程,将合同审核流程层次化,进而明确各层次在合同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 4.合同档案管理的日常化。合同管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它是一个与合同管理相关数据的归集、整理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合同数据更加复杂,应当更加重视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合同承办人或者合同管理人员要按照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主动收集合同相关数据,包括合同签订前的项目审批文件、考察、咨询、谈判会议记录、法律及合规性审核等材料,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标的物签收、核验、合同变更等材料,合同履行后的经济效果评价、合同总结等材料,形成完备的合同管理档案。合同档案要纳入常态化管理,做到合同管理数据随产生、随收集,做到洽商记录不过夜、合同备案和审核意见表填制不过夜。 5.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互控化。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是一个互相衔接、联动的体系,每个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但对其他岗位都有纠错、互控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提升合同管理的水平。 6.合同文本的格式化。合同文本的格式化首先以合同法为前提,尤其是格式化合同涵盖了法律规定的主要条款,在客观上起到了法制宣传的作用,提高合同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加强合同文本格式化的普及,也可大大减少经济合同纠纷。 7.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保障,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开发适用企业自身的合同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合同处理流程的信息化,不断提升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六、结束语 企业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合同管理规范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标准,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经济合同的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现代化经济交流。 作者:陈杨 宋晓庆 靖哲 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京兴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分析 1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之概念界定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识其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应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方面加强了他们相应专业学科技能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学生将专业学科技能和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鉴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一定要在其中发挥良好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各种模式,尤其要重视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相结合,推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来,更好地为大学生教育服务。 首先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各方面表现更加成熟,他们在基本心态、突发问题处理、适应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相应的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和应对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本科生的社会实践更多抱有一种应付的心态,游玩的心态,想着无所谓只是出去增长点见识、增加点阅历,遇到问题很容易退缩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和其专业知识有了更加紧密的结合,另一方面也是锻炼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因而带有更强的目的性、实用性,相应的也就更加认真更加重视了。同时本科生社会实践的最终成果大多是一个心得体会而已,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则要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报告,甚至有调查问卷,的要求等等,特别重视对于其社会实践成果的要求。 其次,作为医学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医学院研究生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实验、临床实习。实验、临床时间占去比较多,社会实践的开展多集中在第一学年的暑假。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并将实践成果服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大都设计比较缜密,将实践的地点放在基层,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基层群众的具体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提高自己。通过在基层的医疗卫生实践经验,医学研究生可以了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疾苦,了解国家医改政策在基层的实施现状,从而能够为国家医改建言献策,加快其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明确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自身特点,这是我们加强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和创新的基础。上述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的特点,医学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的特点,这两方面内容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比较困难的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数据分析技术,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相关数据信息加以有效分析整合,从而提出新的社会实践模式改革与创新,保障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有效发展。 2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首先,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学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全局设计、相应的激励和考评机制,专业导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学校各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多数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其次,社会参与度不够,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缺乏稳定的,与专业结合度高的社会实践基地,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缺乏长期的合作,往往会挫伤指导老师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这也是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最后,医学研究生课程、临床实践和科研压力大,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社会实践。由于地域和经费等方面限制,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长期在固定的地域内开展,且活动形式单一重复,多以义诊结合问卷调查,不同时期开展的调查内容也容易出现重复,即内容和形式没有创新性,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孤立的,没有统一可供社会、学校和研究生参考共享的数据平台。面对目前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全面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医学院校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个性化和数据化,从而解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管理脱节、课题设计不够新颖、不够深入,社会、学校和研究生之间相互孤立等问题。 3大数据背景下的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对策 大数据是一般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海量数据,通过现有的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交换、整合、分析,促进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带来数据大共享、知识大融合、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④在教育领域,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是大数据的主要应用。大数据与教育的结合是方方面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应用就是通过对高校主要数据模型的梳理,对高校管理、教学和科研所产生的数据资源进行行挖掘、分析和整合,建立一个学校、学生甚至与社会交互式的共享数据平台,使学校利用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决策,减少决策行为的盲目性。医学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掌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医学技能,也要兼具一定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社会实践使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主观意识得到强化,是培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得到重视。新时期要确保医学研究生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学校、社会不仅要参与进来,还要抓住大数据技术带来的。 第一,学校的制度与投入保障。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结合管理经验编制社会实践指导手册等。结合医学研究生学专业背景、学科特色及培养目标,将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培养课程之一,提高医学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采用项目制等形式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程度。学校还应在课题设计、专家指导等方面加大投入,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和形式,突出时代和地方特色,变阶段性实践为经常性实践,有层次分时段地开展实践活动。最后,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筛选出具有较高理论或者实际研究价值的实践项目,作为研究生硕士论文课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促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二,要让社会参与到实践中来,是保障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稳定的关键。社会实践的开展不是学生或者学校单方面的活动。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是学生、学校与社会三方面高度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校企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发展新机制,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克服教学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断层等问题,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针对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和研究生要一起努力,主动吸纳社会资源,通过企事业单位赞助冠名、学校与政府联名合作等方式,为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第三,要抓住信息社会大数据的机遇,提高辅导员和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培养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系统的管理和整合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信息的分析管理,在医学院校在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加快推动信息化水平,指导学校和研究生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数据时代医学高等院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加强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开辟一个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模块,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并对实践活动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相关的分析报告,建立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评价标准,以优化社会实践开展机制,促使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不断创新,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健康发展,促使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理论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发展。 作者:孙平 单位: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1大数据时代下的软件工程服务工程和群体软件工程 在软件工程的发挥在那中,近几年来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越来越多,即软件服务工程。以服务为建设的基本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化,通过分布式的应用和互操作性虚拟化管理对对软件工程进行维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将网络中的软件虚拟化,强调互操作性,解决分布、动态变化情境下和异构环境下数据,解决的系统集成和协作的问题。在多个新兴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随着网络化、服务化的大环境,软件开发也逐渐变得开放,通过信息共享、学术交流,进行协同开发合作,在用户评价的基础上建设性价比较高的软件。其中,开源软件是目前较为成功的软件习作模式。因此,开源社区中的合作模式、结构等,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但是,常规的研究方法并没有较大的突破,一些学者开始使用社会网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中,开发组的结构逐渐从核心成员趋向外围开发者,并产生了更多模块化的特征。除了开源软件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之外,群体软件工程中更提倡的是建立在众包基础上的开发方式。众包是一种分布式的解决方式和生产模式,无论是开源软件还是其他的商业软件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责任分配、提出创意或解决问题等。因此,在进行软件设计时,无论哪个阶段,都可以通过众包的方式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2众包软件服务工程中的大数据 在软件服务工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密集型数据,包括历史密集型数据和流式密集型数据。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关注众包软件服务工程中出现的密集型数据和流式数据,尤其是在线服务。如何将密集型数据的分析、价值、平台、基础设施等作为服务,是目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软件服务工程的核心问题。从众包软件服务工程来看,不管是服务消费方、众包服务开发提供方,还是平台管理和运营方,都有着离线密集型数据和在线的流式密集型数据。这些数据的传输直接决定了软件的服务寿命,和众包软件能否进行良好的开发协作、正常运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些密集型数据,本质上仅仅对内容的数量进行了描述,但是并没有标注出内容的特点,缺少语义化单位矢量。因此在对密集型数据进行分析时,不仅仅要对原生数据进行分析,还要对密集型数据的主体——数据所属领域的专家进行分析。以知识为核心,对密集型数据进行分析,保证软件服务的寿命。 3密集型数据科研第四范式 在2007年,吉姆•葛雷提出了数据密集型科研发现“第四范式”的愿景。提出在进行密集数据的研究时,要建立统一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强调了大数据存储在计算机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实践研究中,传统的一、二、三范式的研究方法难以对密集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目前大多数的软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为有效的服务信息。我国有学者在2012年,在进行大数据方面的研究时,不能仅仅局限在计算机模拟,即第三范式中。要建立独立的科研第四范式对密集型数据进行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密集型数据所需的研究方式和传统的研究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不仅要在研究方式上进行转变,还要转变思维模式。在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第四范式,当有了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之后再逐步转变为第三范式。因此,在进行大数据的研究时,首先要确认第四范式的方法以及结构,并对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在对第四范式进行研究建设时,首先要对大数据整合驱动的软件服务价值进行分析。在对密集型数据进分析时,传统的数据生命期信息学流程已经难以适用,无法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模拟。要由原本的数据、信息、模型、模拟推演的过程逐渐转变为数据、信息、知识、价值服务、策略意义的第四范式模型。在全新的研究模式中,要对数据整合驱动、需求度量价值、情境约束等进行分析。其中,知识及价值服务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和重点,要针对密集型数据整合服务领域,对密集型数据将的处理、管理、分析、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提高密集型数据生命期信息学流程驱动软件的服务生命期,对目前第四范式建立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的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软件工程中,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而不是在研究中进行实践,核心在于如何对传统的软件理论进行创新突破。在其中就涉及到有关大数据第四范式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问题,如何将其和第一、二、三范式的理论、算法、技术标准等进行融合。大数据在最初提出时具备三种特征:体量、增速和多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如价值、真伪性、可证性、可变性等,对软件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软件工程的研究中,要不断的创新传统的软件技术,解决限制软件工程发展的客观条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密集型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促进行业发展。 作者:王符伟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符尔锡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大农业时代的到来。如何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在大农业时代的作用,成了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1]。农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普遍而系统的运用于农业的过程,其本质表现为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以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及相关行业人员收入,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2]。 1大数据时代下的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1农业信息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农业信息化具有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农业信息化集成了现代科技的多方面技术与成果,如3S技术、数据库和互联网通讯等;农业信息化的专业化表现在可针对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任一环节进行全面专业的分析与管理;网络化则主要体现在农业信息化以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媒介为依托,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的优势;多媒体化则体现在农业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多样化,如文字文本、图形图片、声音和视屏等。 1.2农业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实施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业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收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收入与科学素养,改善了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环境[3]。 1.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产业化具有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等特点;同时,是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信息化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农业走上了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良性发展轨道。 2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政府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业信息化的中心思想是实现信息化,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区域,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率偏不高,许多乡镇村无配套的农业信息化设备或是配套了设备,却因为无网络而导致无法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 2.2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与政策支持 虽然,现在每个乡镇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但相关工作人员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专业技术知识落后,许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推广的是已经过时的农业技术;同时,农民又苦于没有及时专业的技术指导。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需加大力度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及时的技术更新,以便于其更好的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并且要加强技术人员与农民的技术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及时调整更新[4]。同时,制定详细的政策以支持农业信息化的长期有力发展。 2.3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管理,信息共享程度低 由于涉农信息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如农业、水利、土地和气象等部门,而各相关部门在信息的管理上又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信息分散冗余,共享性差等问题。减缓了效率的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及管理,构建共享平台也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 3建议对策 3.1发挥政府指导地位 由于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政府应该加强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在信息传播上,政府是主要的传播主体之一,政府应积极提供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平台。 3.2继续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健全法律法 规政策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促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快速有序的进行。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促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有法可依,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切实运用法律法规与政策引导等措施,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3加强农业互联网与农业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电信终端服务 现在,人们的生活正被互联网改变,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但是,互联网在农业信息化的领域相对其他领域来说还是显得单薄,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农业互联网与农业数据库的连接,将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并能实现数据的自由共享,并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5]。同时,也应大力鼓励研发推广电信终端用户软件,如农业类APP等,以方便大众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6]。 4结语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比过去仍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要能积极面对并改进农业信息化中的不足,抓住大数据时代这关键的机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够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 作者:尚海滨 史国强 郭艳双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的职业教育管理变革趋势 1对大数据以及职业教育管理大数据的分析 大数据也就是数据较大,PB以及EB数据量级较为典型。在大数据中,还涵盖发现、收集以及挖掘、应用数据,相比于常规传统的数据库以及软件技术而言,其规模以及复杂程度较高,且处理范围较广。 1.1对大数据进行分析 所谓大数据就是将数字计划让的结构状态作为基础,将其划分为三类,分别为: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将数据的应用类型作为依据,也同样可以分为三类,即:海量交易、海量交互以及海量处理数据。对于大数据而言,其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4V”,也就是Volume(容量):指出大数据具有较大的数量容量,且有较好的完整性,对于非结构化数据而言,在总数据量中,其规模以及增长就占80~90%之间,相比于结构化数据增长速度而言,超出10~5倍;Variety(种类):指出了大数据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异构性特点,较为典型的代表为:视频,图片,微信以及微博等,也就是需要在海量以及种类较多的数据之间找到其内在的关联性;Velocity(速度):大数据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能够适应发展实时性需求,但是在应用中需要借助实时分析以及非批量式分析两种模式;Value(价值):应用大数据进行操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助此数据使洞察力得以提升,分析价值得以体现,这同时也是大数据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大数据时代具有较深的影响,且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中,纵观历史,大数据并非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在过去时代,也涉及大数据的应用,但是在应用中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大数据一直处于潜在状态,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近年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科学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大数据才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其不但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种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企业、统计、医疗、科学、互联网以及移动等数据。 1.2对职业教育管理大数据的分析 大数据的预警性、预测性、共享性、动态性以及差异性特点较为明显,应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大数据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职业教育管理系统中,在课程管理平台以及在线学习平台中应用较多。 2对大数据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变革趋势的分析 2.1大数据的预警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及时性特点 对于大数据的预警性,具有一定的标准,一旦数据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就可以借助一定的机制做出警告信号,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解决问题。此种方式也满足了底线管理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利用大数据的预警性特点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以及临界点、基准点,对发生的情况进行判定,判断其是否可以接受,在超出可接受范围内时,就应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魔毯”,能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有效的监控,借助家用地毯,将传感器按照进去,以对老人下床以及行走时的速度、压力进行预测,以便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测,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时,还能够通过信号装置将警报发送给系统绑定的亲属,大数据的此种应用方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在职业教育行业中,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应用,对学生的出勤状况以及课堂表现、精神状态进行分析,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隐患,以使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 2.2大数据的预测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前瞻性特点 在预警工作中,还需对临界点进行参照,以对不良现象进行判断。但是预测则不同,其没有参照点,也不会有不良现象产生,主要判断依据就是事情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性。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各个电商网站中,利用对点击对象的搜集,成功交易记录,对相关关联性进行挖掘,以对用户的兴趣以及需求做好预测将销售的前瞻性特点得以有效发挥。此外,较多商家还借助评论等环节使自己的信用增加,借助收藏操作使用户黏性得以增加。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充分应用大数据,能够有效预测学生的学习以及需求、职业教育舆情以及决策,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前瞻性特点较为明显。在对学习进行分析中,就是借助数据以及模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潜在表现做好预测。比如:对于单个学生来说,就可以借助计算学生回答问题的停留时间、复习情况、对错情况、参与讨论情况等,做好记忆分析,从而评价以及诱导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可以借助对鼠标点击情况的记录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分许,以此找出需要重复以及强调的知识点,对学生群体行为的活动轨迹以及规律进行预测。 2.3大数据的差异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个性化特点 对数据的预警以及预测需要借助大数据的宏观性,对于大数据来说,还拥有微观的特点,也就是借助对用户相关细节的记录以及分析,从而将学生的偏好判断出来,以使管理的精准性特点得以加强。职业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因材施教、个性化管理以及培养多样化人才。而应用大数据能够将不同个体数据作为依据,对其差异性进行辨别,使职业教育以及管理的针对性、精准性加强。在学习中,各个学生有不同的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内容,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使学习的负担得以减轻,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升,学生也能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应用平板电脑,在其中录入课本内容以及课后习题,以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也能够有效提升。此外,电脑还能够精确的计算出操作各项程序所耗费的时间,以便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针对思政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也可以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从而分析出某一特定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教育以及管理。对于传统职业教育而言,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以单向灌输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无法对知识内容进行选择,针对性较低,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有较强的厌倦以及逆反心理产生。而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职业教育工作特点较为新颖,其主要就是针对小众,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的方式搜集各类职业教育信息,从而对知识内容进行选择,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 2.4大数据的共享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整合性特点 对于职业教育管理,应该充分应用整合性服务理念,其主要就是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中心,将信息技术作为服务的平台的一种综合服务。为了使海量数据资源能够服务于不同的用户,就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开放性以及平等性、自由性的特点,从而完善整合性服务。在学校内部,应该将信息平台充分的应用起来,从而使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都能够做好整合,管理的便捷性以及高效性也会随之提升。也就是说具有高性能的计算系统能够使软件资源更为丰富,使开发的平台能够服务于全校用户。 2.5大数据的动态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权变性特点 所谓权变管理理论,其认为没有适合各类情况的普适性管理原则以及方法,所有事情都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管理者而言,应该对内外部因素做好分析,并对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做好总结,以便能够采取较为适合的管理模式以及方法。 3职业教育管理策略分析 首先,应该将教学观念转变,在质量意识增强的同时,还需要使市场意识得以增强。此外,还需要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增强。其次,需要将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来,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训练,同时,还需要做好教学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最后,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将师资队伍进行扩充,以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4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写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制度,在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作为管理者,就应该加大重视力度,以使职业教育管理的变革更为顺利,促进职业教育行业的有效发展。做好大数据的应用,能够使教育管理者的数据素养以及能力得以提升,转变了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实现了数据共享,使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以及信息化,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李晓龙 单位:河南省会计学校 大数据方面论文: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作用 回顾人类会计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财务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财务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了完善和更新。从这一发展规律中不难看出,财务会计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或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实现财务会计的发展与经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协调。随着现代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的数据量逐渐增多,并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数据结构复杂化的发展变化态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私营的中小企业都在加快脚步追赶着大数据发展的脚步,希望从中能够发现企业实现财富的途径和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身价值。 一、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与产生的影响 随着人类时代背景的不断演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步伐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及时创新。作为时展的必然产物,会计工作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同步,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完善,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会计工作应收集并存储更多的具有多种结构的数据资料 信息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所蕴含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有用信息也是无法估算的。大数据技术更为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所需数据治疗提供来便利条件。企业通过有效的收集各种大数据,帮助企业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企业抢占竞争优势的一种必然趋势。企业的会计部门作为直接与各种数据、资料、信息相接处的部门,如果能更好地利用这种大数据时代所创造的大量的数据资料,将为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便于企业进行各种决策。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能够熟悉信息技术,能够快捷的、准确的从众多数据资料、繁杂的数据形式中探寻到有价值的数据,用以全面反应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发展状况,消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例如: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与内部控制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微利时代成本的高低将成为企业获利的关键性因素,在大数据时代下,专业的成本分析与控制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还必须对企业的各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环节、企业的内控流程等进行了解与高度关注,对各种指标及时进行把控(如:生产效率、产品报废率、各种产品成本的差异、各种费用的使用情况等数据指标)。并在成本控制系统地帮助下,充分挖掘相关成本数据,并对成本数据进行合理的分配、归集、构成分析等,从而为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帮助。 (二)会计工作应更加关注非结构化数据带来的价值 目前,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中主要是针对具有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各种处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等都为会计人员进行结构化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便利,在这方面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对于结构化的数据计算、汇总、统计等工作已经非常娴熟,即使是在遇到较大的数据量时,也能在相应的商业软件的协助下完整这些工作。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和组件成为数据界的主流,这种本质上的取代和飞跃不仅仅体现在数据量的变化上,更充分体现在数据所产生的价值中。因此,这就要求会计工作要想真正从海量的数据资料中找到具有丰富价值的数据,就必须充分分析这些数据中的价值,并努力从中挖掘非结构数据,数据价值挖掘的越多越能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竞争的优势。 (三)应不断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 会计工作是一项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决策信息的系统化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们对于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适用性等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关注,这也就引发了企业会计工作目标的变化,并逐渐完成了由经济管理的责任向决策责任的转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计算的应用、数据信息容量的增加、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而这些要求对于会计工作而言是难以预测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企业的决策者们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个性化发展趋势,这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会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改进中应努力遵循这一基本原则,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四)有效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准确度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编制主要是建立在基本的确认、计量、记录的基础上的,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与不完善,企业的财务数据、相关的业务数据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资源,并未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有的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对于决策需求的数据信息并未及时的、充分的得到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导致数据之间的整理存在难度,数据的使用效率偏低,从而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精确性、可用性,例如:很多财务管理的数据在为企业生产财务报表后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和价值而处于休眠状态中。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高效率的处理、整合各种海量的数据,并从中挖掘更有价值、更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数据,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数据的准确性,使其向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五)全面促进财务人员的角色转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拜托了传统的角色性,不仅仅进行简单的记账、符合、报表分析等工作,而是想着进行高层次的会计管理工作的方向转变。传统的会计人员通过对报表数据的分析,简单的为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决策者提供数据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建立在财务报表基础上的简单的数据分析不足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探寻企业发展所需的信息,彻底打破传统的Excel数据分析中所不能实现的数据分析难题,通过这些数据的本质看到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现状,并及时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从中揭示企业的不足,为转变经营者的思路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大数据网络时代会计工作的新思路 (一)顺应时展作为会计工作的总纲领 会计工作实务是在不断变迁的外部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并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革。因此,会计工作必须结合密切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社会背景,让会计的发展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数据信息的途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快捷,因此,会计工作的发展必须以适应时代潮流作为总纲领。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重点工作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源泉,并在企业价值的创造与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看似稳定,实际上隐患重重,很容易在员工中造成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呈现出碎片化的现象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才能提高海量数据的生产力,因此,以人为本将使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的转变。例如:长期以来,财务人员都是脱离了企业的业务实际,坐在办公室中部门造车,业务财务人员则实现了将财务与业务的完美结合。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深入打破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和环节中,将业务信息直接转变为各种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为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的财务分析。在这方面海尔集团的业务财务人员的成功转型就做的较好。 (三)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大大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物联网、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络之间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因此,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针对打大数据的收集、处理、输出、分析等将受到重重阻碍。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手段、成为击败对手的重要武器。例如:物联网就以其广泛的通信网络作为基础,实现了物联网与信息需求的结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了顺应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需要而得到不断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在大数据背景下,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总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选择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数据的能力将不断增强。面对新形势,企业的会计工作必须及时进行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娟英 大数据方面论文:微信大数据营销客户关系管理 在过去,传统的客户销售是通过展会、用户登记、购买客户资料等方式取得客户线索,然后通过电话、邮件、上门拜访等方式推进客户下单。传统的CRM就在于维护和关怀这些已消费的客户过程中,促成客户的再次消费。现在,随着实名制社区和电子商务的普遍化,用户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链,也就是人脉价值,通过这种人脉价值最终能实现交易数据跟交互数据的融合。微信这一优秀的SNS传播工具体现的正是这种人脉价值。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直接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进行点对点的直接营销。这种商家与用户一对一的交流,可以帮助商家实现CRM(客户关系管理)。但是,如何利用好微信平台的这种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很多潜在的商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实质上,这是由于对微信CRM的本质和原理缺乏认识。 一、微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活动自动化,使企业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为目的的一种管理经营方式。也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软件技术。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CRM实施的基础。微信CRM的本质,是在微信渠道上利用微信的特点和接口而扩展的CRM系统。商家可以通过CRM插件(由专门的软件技术公司制作)对每个关注它的用户进行标签、分类等,从而形成动态的S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利用这个动态的CRM,商家可以完成针对客户关系链大数据的客户调研、用户结构等调查工作。微信SCRM,实际上是将微信用户粉丝从关注、查询产品信息到接受服务咨询、参与调查与调查或营销活动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形成用户的特征描述,并基于这些特征将微信用户加以分类、存入CRM数据库,作为后续传播、营销的基础。所以,如果微信平台上没有用户关系链大数据,则无法实现此类精准的行为跟踪、归类以及后续营销活动。1.微信CRM的功能当前的微信CRM有许多开放式的对外接口,最广泛的是短信,通过短信可以给顾客发送信息。另外,扫描二维码也可能进入一些应用场景,例如让顾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录入商品信息,查询商品、价格、款式等。在不同的企业CRM的功能设置是不同的,但通常都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小型企业可以通过Excel等方式管理查询客户信息,但大型企业需要更快速地查询客户。微信CRM是用户关系链中的用户信息集成的客户数据库,包括客户的联系方式、特性、成交记录、跟踪记录等。2)通过庞大的微信CRM用户数据库,可以建立上层分析系统,从而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3)微信CRM可以规范企业的作业流程,让各个部门之间按照CRM系统的业务流程工作。4)利用CRM的“自定义菜单”功能来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有效互动,例如了解最新优惠信息、查询消费记录、开展“电子会员卡”等。2.微信CRM的典型模式一般企业的CRM管理过程会面临两类典型情况。其一,为众多的客户提供通过一次交互完成的、高频次的交易。其二,为较少的客户提供通过多环节完成的、长周期的交易。而微信CRM的典型管理模式通常有三种。(1)一对一模型:企业将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每个客户的需要。在面对公司大业务量客户和重点客户时,适合采用一对一模型。(2)传统的CRM模型:传统模型中,用户数据主要用于客户分类。针对不同特点的用户群体进行分类管理,向其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一般业务量较少的客户,适合采用传统型CRM模型。(3)个性化沟通和目标定位模型:本模型面向所有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基本相同,也会结合客户的个人偏好及目标市场的需求对产品与服务进行适度调整。一般地,对比例较大的非核心客户强调的是服务范围和服务的及时性;对数量较少但对公司收益贡献较大的重点客户则提供较集中的、纵向的、积累的成长型服务。3.建立微信CRM的步骤对于企业建立CRM的目标即是建立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以最佳的价值定位瞄准最具吸引力的客户,最大化地提高运营效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企业建立微信CRM一般遵循CRM的管理思路,从以下五步建立CRM系统即可。(1)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建立客户信息数据需要搜集用户的资料信息,包括:对客户类型的划分、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联系人信息、客户跟踪记录等,此外还包括可能的与目标客户和维护老客户相关的信息,如业务商机信息、行业动向信息、产业动向信息,变更信息、用户投诉等。(2)分析和了解客户。通过搜集和详尽分析市场的信息对用户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后,可以对客户进行细分营销及管理。一般,可以从企业的性质、企业规模、主要业务类型、业务量、行业发展、经营状况、风险评估状况等全面地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3)客户关系维护。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老用户的维护,由客户服务人员配合销售部做好重点客户的维护和服务,将公司资源集中于“黄金客户”的关系管理,完善客户的维护管理,加大关系营销的力度。(4)客户关怀与服务管理。此功能主要包括服务请求、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等的管理,详细记录了服务全程进行情况,将相关信息反馈传递至信息部门。(5)客户增值管理。结合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及根据客户信息库获得的资料分析客户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客户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挖掘。 二、微信关系链管理 如果微信平台上没有用户,微信SCRM的价值则无法体现。所以通过微信的社交功能,建立微信关系链是实现微信CRM的前提。1.建立人脉资源数据库的策略人脉既是资源也是资本,有效建立人脉资源数据库可以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微信企业的客源人脉,一般是指在运营工作中与各类客户打交道而形成的人脉关系。有效管理维护好企业的经销商、商、客户等人脉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交网络工具通过直接的沟通交流,能够创造口碑,赢得推荐,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微信平台的人脉资源关系链的裂变形成了人脉资源库的大数据,能够为企业促进商机。所以,在制定人脉资源选择行动计划时,资源结构要科学合理,例如性别、年龄结构、行业结构、学历与知识素养结构、高低层次结构、内外结构、现在与未来的结构等。人脉圈子结构若过于单一、单调,会影响人脉资源的质量。在拓展人脉资源的过程中,要从长远考虑,应注意人脉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人脉的深度即人脉关系纵向延伸的情况,达到了什么级别;人脉的广度及人脉关系横向延伸的情况,范围(区域与行业)有多广;人脉的关联度则指人脉关系与个人(或企业)定位从事行业的相关性。所以,利用裂变效应拓展建立人脉资源圈,需要关注成长性及延伸空间。企业在运营微信平台拓展人脉资源的规划时,通常可以按以下步骤实施:确定发展规划评估人脉资源现状明确人脉资源的需求设计人脉资源结构制定人脉资源规划制定拓展营销行动2.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精准锁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通常是由用户主动选择的,排斥性较小,并且发送的消息类型丰富,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企业通过对微信媒介平台微信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给有需求的用户发送需要的信息,加速推动了精准营销的发展。精准营销是为产品、业务、内容等寻找可能会感兴趣的潜在目标用户的方法过程。要尽可能地精准地锁定目标客户,就必须对目标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并与需要营销的产品、业务、内容相匹配。通过微信,将用户行为细分为若干个可操作的维度,例如,进行用户分组、地域范围控制等精准消息的推送,根据不同的分组特点,给用户发送个性化的内容,让主动添加公众账号的用户都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样,营销人员便能根据既定的营销目标,结合规则模型来实现精准选取用户,进行精细化营销,同时能够结合客户行为分析挖掘更丰富的客户价值,也可以根据用户行为对用户进行细分,发现未能满足其需求的细分群体,挖掘新商机,开发针对性的产品。 三、线下数据分析和商业决策的大数据营销应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营销属于小众营销,但由于互联网的“喇叭口”效应,很容易造成一种“势”,圈内意见对于圈内外消费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现在很多人购买产品时,首先会上网搜集信息,会到各类论坛上寻找其他人的使用感受等资讯,因此网友圈子就成了信息的聚合点。比如搜房网上,一些楼盘的业主对于楼盘的评论,几乎成为了影响其他人购房决策的重要因素。按照大众营销做广度、小众营销做深度的原则,圈子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做深做透,突出个性化服务营销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圈子营销。第一,组建圈子,做好线上交流与线下的各类活动;维护圈子数据库,做精准客户营销。如,长安铃木通过组建铃木车友俱乐部,通过线上交流、线下交友、出游活动来扩大长安铃木的品牌知名度,并通过扩大圈子影响力及实际的服务工作,影响到了更多的潜在客户,对扩大销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圈子营销是较为精准的营销手段,由于同属某一类爱好的人群,容易建立信任并建立联系。铃木车友俱乐部按照车友们的不同属性类别建立起关联数据库,当有新品信息或者活动时,就按照不同属性类别有选择地发送信息或者组织活动,这种精准的圈子营销能够达到快速品牌推广并形成口碑传播的效果。第二,与目标圈子群体进行合作,支持和赞助圈子活动,或者制造正面新闻话题,让圈子成员广泛参与,开展有针对性的客户营销。如一些户外运动装备企业经常与各类登山野营的团体、协会、“驴友会”等组织合作,通过这些组织的进行信息传播和营销渠道的建立,可以扩大品牌知名度取得很好的营销效果。又如,必胜客曾与社交网站及网上聚集地360圈作为合作对象。在360圈上参加必胜客活动的用户,都可以加入必胜客的“食尚”潮人圈公众圈。必胜客的营销策略是通过人群特性与产品特色融合的方式进行的创意营销。活动按照参与人群的不同性格进行用户细分性格类别,再将不同特色的必胜客食品与之相匹配,向不同性格的食客推出不同特色的食品,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第三,与部分圈子中的意见领袖合作,通过意见领袖传播品牌价值。必要时可以进行合作,共同分享和发表产品的信息及使用经验和感受等,以实现低成本营销。总结随着社交网络的全球扩张,企业在互联网中应逐渐转型,借助数据库技术为生活服务,数据大爆炸正在改写市场营销规则。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并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旨在建立新的营销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以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关系实体,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微信客户关系管理大数据营销正是通过对人脉资源的关系链的整合同时通过线下活动与微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创新营销。 作者:陈嘉雯 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广东省电子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思维对开放教育数据挖掘的启示 一、大数据思维 (一)大数据思维的内涵 对于大数据思维的诠释有多种说法,《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所谓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1]。王建华认为:大数据思维,指的是用大数据思想文化去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大数据思想文化也就是用大数据去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的环节、要素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多种模型模式加以控制,以达到精准解决各类问题的目的[2]。黄欣荣认为:人们迅速地以数据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和理解、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思维[3]。不管哪一种诠释,都包含两层意思:数据可以反映问题、数据可以指导问题的解决。借助大数据思维,开放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进一步靠近并挖掘教育教学的潜在现实,有机会深入探索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二)大数据思维的特征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从数据本身出发,认为大数据有三个主要特点,分别是全体、混杂和相关关系。全体,指的是收集和分析更多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到很多随机抽样得不到的细节。混杂,指的是接受混杂,大数据时代追求的,是在宏观上失去精确性,在微观上获得准确性。相关关系,则是指应该关注“是什么”,而非“为什么”[4]。黄欣荣将大数据思维与小数据思维相比较,从数据的增长速率、使用范围考虑,认为大数据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平等性、开放性、相关性和生长性等六大特征[5]。周世佳从数据产生的状态、处理的模式、结果的呈现样式出发,认为大数据思维的特征是:整体性与涌现性、多样性与非线性、相关性与不确定性、并行性与实时性[6]。大数据思维是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数据思维有所差别。本文从数据对象、关注点、数据处理方式、支撑技术等方面总结归纳了大数据思维与传统数据思维的差异,如表1所示。 (三)大数据思维的教育应用 大数据思维在商业、金融、通讯、经济、医疗等行业的应用已有较长时间,近期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而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7]。然而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不深入,“教学应用大数据分析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几年才能成熟。”[8]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了《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报告,宣告了“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的教育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掀起人类教与学的又一次变革[9]。目前,大数据分析已应用到美国公共教育领域,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10]。美国教育部门创造了“学习分析系统”——一个数据挖掘、模化和案例运用的联合框架,旨在向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更精确的信息,从而了解学生到底是“怎样”学习的[11]。美国的新兴企业“希维塔斯学习”(CivitasLearning)运用预测性分析、机器学习来提高学生成绩。加拿大“渴望学习”(Desire2Learn)教育科技公司的“学生成功系统”(StudentSuccessSystem)通过监控学生阅读电子化课程材料、提交电子版作业、在线与同学交流、完成考试与测验,让其计算程序持续、系统地分析每个学生的教育数据[12]。2013年是中国的大数据元年,也是我国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应用研究的起步阶段[13]。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掀起了基于大数据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相关研究的热潮,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迅速发展起来。部分高校开始实践对教育数据的挖掘与利用。清华大学的“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众多学习者在平台留下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学习者对哪些知识点比较感兴趣、哪些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使用频率最高等规律[14],进而打造更具适应性的智能学习平台。华东师范大学对校园网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改善用户体验[15]。浙江大学通过对资产的归纳、整理,最终形成权威、全面的资产数据,并基于资产数据提供数据查询和分析服务[16],帮助教务处更好地利用教室、实验室等资源。 二、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应用现状 (一)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类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部署了众多学习管理系统,比如三级“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形成性测评系统、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除此以外,还有招生、教务、考试报名等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不但存储着海量学习者信息及学习过程数据,还存储着大量的管理数据。2012年,葛道凯等人根据教育活动中技术手段的差异,将教育数据来源划分为传统教育数据和远程教育数据。根据业务活动的不同,将教育数据挖掘的数据来源划分为教学数据、管理数据、科研数据三大类。[17]1.教学数据挖掘远程教学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类数字化学习环境,既可以是保存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上的日志数据[18],还可以是图片信息、动画、视频、地理位置信息等,前者多为结构化数据,后者多为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随着智慧课堂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各种电子教具、智能设备逐渐进入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也会产生并保存丰富的数据。对教学数据进行挖掘,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能够实时洞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把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态度乃至学习模式,学校、教师可以为不同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与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2.管理数据挖掘管理数据主要来自于教育机构、部门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过程中录入、保存和管理的数据,主要表现为结构良好的报表形式。比如人事管理、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师资管理等常见系统。在现今管理中,学校决策很多时候仍然主要依赖领导的经验和直觉,而非基于客观的数据。大数据思维可以重构决策路径。挖掘并分析管理数据,能够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实现对管理对象(学生、教职工)及各种业务流程的更好理解,并据此优化各项管理工作。3.科研数据挖掘目前许多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信息资料已被转换为数字形式,存于数据库中,并可通过各类检索系统检索使用。科研数据结构良好,非常适合进行数据挖掘。将科研数据库,如文献数据库、政策数据库、语料库等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可提高研究效率,优化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实现全面、快速、准确地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基于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的“终身教育与远程教育”之关系的文献研究[19]。 (二)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应用现状 尽管开放教育领域早已形成了“大数据仓库”,但学校缺乏对数据的集中管理与有效利用,对数据的应用相当有限,绝大部分数据只是沉寂在数据库中,很难从中发现规律和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业务部门难以提出数据的准确需求学校的业务部门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主要出于业务驱动,业务流程结束后,数据也随之沉睡,数据分析处于被动状态。此外,很多业务部门不了解大数据及其应用场景和价值,尚未形成大数据思维来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提出大数据的准确需求:要优化某项业务,到底需要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应当如何获取?采集的数据要按什么标准进行整理、挖掘和分析?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应做到什么程度?2.对数据的应用受制于平台和技术学校各级各类学习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产量很大,但对数据的保存和利用率总体偏低。就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来说,存在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读写瓶颈、存储压力、系统性能瓶颈、数据分析效率低、数据安全等问题。比如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系统,庞大的学生成绩数据已超出传统系统的存储和分析能力,导致对成绩数据的处理停留在简单的查询、统计、打印和报表阶段,未能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获得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信息[20]。3.现存的数据分析是零散的、割裂的大数据时代,强调形成机构内部各模块数据、数据库网、多媒体数据、各类平台数据、各类信息载体数据之间的互联,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但现有的教育数据存在机构化、部门化问题,数据呈现割裂、零散状态,数据分析也较少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教务处会有意识地整理每学期的在籍生人数、各专业人数、开设课程明细、学期选课人次、学生到课率、按期毕业率、学位获取率、退学率、终结性考试及格率等数据,但却很少挖掘这些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关系,更不用说不同部门数据之间的联动关系。4.缺乏专门的数据分析岗位及人才大数据时代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拥有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式,但现有的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仍然习惯使用传统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短期内很难具备面向未来的数据分析技能。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对数据分析相关岗位和人才的需求态度尚未明朗,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门槛较高,许多大数据技术在成熟度和可访问性方面暂时不及传统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套件,可用于帮助系统管理员熟悉这些环境的补充分析工具也非常有限。 三、大数据思维对开放教育数据挖掘的若干启示 (一)自上而下,形成教育教学管理的数据思维 随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成人院校在办学种类、办学规模、专业结构和数量、师生来源、甚至所处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对开放教育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有助于成人院校找准办学定位,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也为学校改进和加强宏观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检测模式和评估技术。大数据思维的推广应用,需要学校的管理方式、架构、技术均与大数据时代相适配。因而有必要在区域或学校层面形成整体的大数据战略,并将此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通过大数据思维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与学校日常工作相整合,通过协调化方式,所有部门共同培养和提高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数据所需的思维与技术,逐步实现数据管理的常规化、即时化、网络化、公开化。 (二)从智慧校园建设入手,为数据挖掘与分析创造充分条件 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出现,校园信息化建设应尽快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过渡。智慧校园建设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到校园的各种系统中,将校园管理的众多软件系统平台融入到校园云,实现云、物联网、互联网的串通联接,由此可实现校园实时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加工分析,从而为学校发展和教学应用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智慧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实体,对实践大数据的价值提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此外,智慧校园还包括大数据的标准体系、校园数字化生态环境以及相应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22]。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逐步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应用,实现对教师网络教学行为、学生远程学习行为、学生个性特征等的分析和预测,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供适时引导和帮助,提供学校运转的实时动态数据,助力教学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三)脚踏实地,充分挖掘和分析现有数据 大数据时代,数据类型丰富,除结构化数据以外,还混杂着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掌握分析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学校应将结构化数据挖掘作为大数据思维应用的切入点,注重收集和存储用户信息和行为数据,为将来各项应用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借助已有的数据分析手段和研究方法,借助数据指导开放教育的发展。在初级应用阶段,可以考虑从教学数据、管理数据两方面进行教育数据挖掘:1.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挖掘(1)学习者特征识别:识别学习者特征,特别是学习者群体的特征,并依据某些关键特征对学习者群体加以细分,有助于做好前期的教学设计,并为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提供依据。比如“学生数量统计与趋势预测”和“学生特征分类与相关分析”。(2)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分析: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中师生学习过程的数据,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如登录、浏览资源、发帖、练习等行为和行为发生时间,以及各类资源、课程模块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可视化和挖掘。比如“学生登录行为分析”、“学生资源浏览模式分析”、“师生交互论坛分析”和“学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等。(3)师生交互分析:对网络教学平台交互论坛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以便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2.基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挖掘(1)教职工管理:从人事信息数据库、后勤信息系统、师资管理和测评系统挖掘现有数据,对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师绩效评价、教师发展、职业规划、后勤管理、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帮助。(2)学生管理:基于学籍数据库、招生数据库开展数据挖掘,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招生决策、就业指导、毕业生追踪、课程设置等提供有益帮助。比如挖掘学生修业结果数据,开展毕业生(辍学学生)特征分析、毕业(辍学)结果影响因素和毕业(辍学)时间影响因素分析,进行毕业(辍学)结果预测规则和毕业(辍学)时间预测规则等。 (四)着眼未来,做好数据型人才储备 大数据时代,学校的管理决策、课堂的教学决策和对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决策都将依赖于海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数据分析与挖掘将逐渐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除了注重提升各部门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外,成人院校还需有意识地培养和储备以下人才:1.大数据管理人才在大数据教育应用的萌芽阶段,学校对大数据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要远超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过去的教学、管理经验甚至可能成为现在的束缚。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除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岗位外,管理者必须要有意识地转变思维方式,学会用数据思考、说话和管理;必须学会用大数据的方法,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2.大数据技术人才[23]要想对教育教学数据进行充分挖掘,成人院校无疑需要一批懂得大数据,且善于研究大数据、深挖大数据的专家。这部分人才要综合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知识。(1)数据科学家: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精通各类算法,能够直接处理数据的人。(2)数据架构师:精通开放教育各项业务,了解业务需求和业务系统架构,能够把数据和业务进行对接的人。(3)数据工程师:能够搭建数据存储、管理以及处理的平台,并支撑数据科学家提出的数学模型或算法的运行。 四、小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开放教育和成人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开放教育必须从以往的小数据思维迅速转换成大数据思维,以适应这场急速的变革。通过对数据的获取,分析和智能化信息挖掘,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帮助学校形成科学的决策,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客观依据。如此一来,开放教育制定的教育政策将更具前瞻性和引导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将真正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发展,教育模式将逐步从传统课堂的集体教学向数字化个性教育发展;教育评价和学习分析将从传统的经验性向客观性发展。 作者:马祖苑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应对策略 一、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的意义 首先,为智力劳动成果提供有力保障。档案管理是一种对最新智力劳动成果进行保护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智力劳动者的重视。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智力劳动成功进行有效保护,使得人们在智力劳动中更具有积极性,更能够发挥其在社会生产与服务中的作用。其次,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大幅度提升,使得档案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能够有效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再次,促进档案管理工作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目前,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单位的普及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关的软硬件配置也在逐步提升。然而,由于档案管理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相关投入不足,进而导致信息化深入程度不足。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须要进一步提升其紧迫性,进一步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的应对策略 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应具备智慧化,其目标是通过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最大限度提升档案资源的整合建设能力与开发服务能力。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建设“大档案”,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逐步来临,更应该积极改革,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以数字档案馆为载体构建档案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数据资源庞大、结构复杂、种类众多,档案管理部门要坚持成本和效益原则,以数字档案馆为载体,加强档案大数据资源的建设,是未来大数据时代档案馆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一,要严格按照“存量数字化”原则,积极推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当前,绝大多数的档案还处于传统载体状态,其数量巨大,将其数字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我们档案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要注重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地推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其二,要严格按照“增量电子化”的原则,全面开展原生电子文件的归档与接收工作。目前,在很多企业与政府单位办公中,自动化的普及程度正在逐步提升,各级档案馆的新增档案大多有数字副本,面对这一现状,须要从源头上抓起,将新形成的电子文档及时归档,并将其及时地接收进档案馆。 (二)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利用新兴技术扩展档案服务 要严格按照“社会需求”的准则,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拓展档案服务。每个机构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的档案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善于运用新兴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快速而准确地确定那些最能够反映该机构专业的业务资源及社会需求的信息资源。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收、藏、借用”的一般性服务,而是对档案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编辑及研究,开展丰富的、高质量的服务活动,进而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需求。 (三)以云计算为手段重新评估档案基础设施 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数据仓库架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仅仅从存储层面来看,仓储构建者需要面对两个方面的压力:其一,大数据规模急剧增长,现有的共享磁盘难以适应其海量数据的存储。其二,海量的大数据结构非常复杂,现行的以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存储方案难以兼容无模式的非结构化数据。云计算作为大数据时代非常重要的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而由于不同档案业务之间的硬件需求是不平衡的,不同服务的应用高峰期也较为分散,这就使得存储期与服务器常常会出现空闲时段,如果这种问题长期存在,便是对硬件设施投资的一种浪费。而将云计算融入其中,对整个档案行业的服务器及存储器进行整合,为各级档案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能够有效地节约重复性的设施建设成本,同时,还能够有效免除那些技术能力较弱的档案部门在应对日常运行与维修方面的困难。 (四)注重大数据技术在档案智能检索的运用 不同的档案数据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在海量的档案数字资源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对于用户而言是非常具有难度的,因此,如何从这些海量资源中提炼并挖掘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并且将其以人们很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给用户,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档案智能检索中,能够有效提升传统档案利用服务的流程,让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快速地查询档案资源,对于提升整个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也具有莫大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在新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的海量信息衍生了巨量的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资源的收集、存储、挖掘、编辑、检索等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加深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分析,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当下乃至未来档案管理的重要应对策略。 作者:周姝莉 单位: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民俗文化资源开发 一、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环境变迁,地域性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出版作为文化积累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走进书店,有关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旅游类的图书琳琅满目,这是一些地方出版社重视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结果。湖北拥有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将此类文化资源变为出版资源,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湖北民俗的方方面面。以孝感的孝文化为例,先后出版的图书包括《董永传说》“孝感(孝南)民俗文化丛书”等。这些图书的出版被著名剧作家沈虹光认为是“抢救民俗文化遗产,功德无量!”可见,开发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就是以编辑出版为手段,以图书为载体,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实现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扩大其传播影响力。 2.增强出版产业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早在20世纪初,中国民俗文化就成为文化出版的一个重要源头,为出版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既有朴实的物质民俗,也有丰富的精神民俗。以《湖北民俗志》为例,它分为劳动生产、经纪商贾、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宗教信仰、医药卫生、民间文学、民间语言、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俗工艺、名胜古迹,共13编,每一编下面又分为若干个大目和子目。对出版业来说,这些类目蕴含着丰富的选题资源,搜集、整理和出版这些资源,可以增加图书选题的多样性,繁荣文化出版市场。另外,即使是相同的出版内容,变换一下出版形式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推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该套丛书以内容广、价格低而受到读者的欢迎。随后,2014年吉林出版集团又推出“流光溢彩的中华民俗文化(彩图版)”系列丛书,将我国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推动“中国元素”走向世界文化市场 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具有突出的价值。纵观这几年的图书版权贸易,中医、保健类传统文化图书一直是版权输出的主打品种。例如,在2014年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鄂版图书《禅意东方》《新编家庭中医疗法大全》等传统优势类图书与反映现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图书并驾齐驱,成为输出内容题材的主力军。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条件,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不再局限于某地某人,而是能转化为文化资本进入全球的文化市场[1]。因此,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有助于推动“中国元素”走向世界文化市场。 二、大数据对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影响 1.大数据理念的力量 民俗文化出版利用大数据的关键,是如何从海量的民俗文化资料库中发现价值,寻找隐藏于其中的市场前景,将大数据转化为可向受众传播的知识信息产品。基于大数据的民俗文化出版,不仅可将某些“小众需求”的民俗文化内容推送给特定读者,还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定制某些特定内容,更好地实现营销与内容相关联。长久以来,我们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重在保护,比如抢救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本土民俗事象等。然而从长远来看,只有将保护与创新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改变了信息的搜集、储存和传播方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市场转化率,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出版机构可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市场预测、选题策划和营销,将大数据转化为出版生产力,从而实现按需出版;另一方面,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来说,大数据为其提供了了解用户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更精准的为公众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 2.大数据技术的支撑 众所周知,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对获取最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开始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化存储与开发,建立了很多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无论是出版者还是民俗文化拥有者,都必须明确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是开发民俗文化出版资源的基础,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才是资源开发的关键。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可视化处理、预测性分析、语义搜索和数据管理等,除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外,普通人一般会选择借助第三方数据分析系统来完成分析任务。例如,“开卷在线(B/S)全渠道数据查询分析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图书信息及销售数据,即可一站式完成市场信息的调研。该系统为编辑的前期市场调研与选题策划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参考信息,可以启发编辑的选题思路、印证选题的合理性、指导选题的后期策划,还可以通过查看各渠道榜单及不同渠道之间的对比数据,来了解不同渠道的销售特点、消费者的接受态度等[2]。 三、大数据视角下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内容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信息和物质资源[3]。本文所探讨的出版资源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由于民俗文化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有关民俗文化的信息资源非常可观,这里根据湖北省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优势,选择了四种类型的出版资源来展开论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湖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饶的荆楚大地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遗产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名录体系日益完善,理论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湖北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80项(106个项目保护单位)、省级名录312项(466个项目保护单位)、市(州)级名录903项、县级名录2815个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技艺、美术、医药等。较有代表性的有秭归端午节、鄂州雕花剪纸、云梦皮影戏、恩施摆手舞、荆州花鼓戏、大冶石雕、天门糖塑、武当山庙会、嫘祖信俗、潜江草把龙灯、巴东民间历法、松滋烟茶礼俗等,这些非遗资源为文化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像素材。无论是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还是屈原、诸葛亮等名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每一项都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都可能成为图书选题的对象。然而目前,出版市场上选题雷同、内容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说明文化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文化活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对地方出版社来说,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其重要的选题资源,应该用富有创意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其独特之美。比如,吉林出版集团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起来,对其深入挖掘和边缘探索,编排出34本“流光溢彩的中华民俗文化(彩图版)系列丛书”,内容涵盖民间节日、饮食、民居、技艺、美术、礼仪、传说、音乐、武术等。 2.民俗文化旅游类出版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旅游热相对应,旅游类图书也出版市场上大放异彩。根据亚马逊中国2014年11月的数据显示,游记图书是近三年旅游类图书排行榜的榜首。可见,一个地区的旅游升温往往能成为旅游类图书的新宠,比如西藏的骑行热就带动了以西藏为主题的旅游类图书大量问世,出现《慢骑中国》《飞行骑:笨鸡走川藏》等[4]。现在有很多地区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此类旅游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民俗文化信息的需求,出版社在这块领域是可以深入挖掘并有所作为的。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既有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也有深厚独特的人文韵味。近十年,湖北103个县市区共诞生了136个文化品牌,包括以“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孝文化之乡”“中国编钟之乡”为代表的20多个国字号文化名城和文化之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更是将8个市(州、林区)的多种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诞生了十大核心景区,包含武当山、明显陵、长江三峡、古隆中、荆州古城、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编钟、龙船调等诸多令人心动的文化旅游符号[5]。这些传统符号或品牌在现代化环境下可以转化为资源优势,以新的载体形态在文化市场发挥新的魅力。 3.少数民族出版资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达28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68%。全省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和蒙古族6个。湖北有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恩施土家苗族是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和巴土民族文化的诞生地,这里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有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有哭嫁歌、摆手舞等民族歌舞;有南戏、傩戏等地方戏曲以及牛王节、女儿会等民俗事象,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巴土文化资源,不仅是湖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出版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不少出版社以此为选题,打造出多个图书品牌。例如,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先后推出“巴土文化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内容包括巴人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长阳名人传略、长阳土司源流研究、土家族撒叶儿嗬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除学术研究性质的出版,少数民族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也有一定的市场。目前,恩施不少学校已把民族民间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如百福司民族小学,每周有一个下午是土家语课程,帮助当地青少年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文化[6]。作为教育的配套,少数民族语言类教材和教辅资料是出版社的又一突破口。 4.数字化出版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最大变化在于从图书出版转为基于数据的内容服务。内容服务的前提是出版资源的数字化,以及服务对象的明确化。近几年,数字出版的发展势头迅猛,数字出版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突破了传统出版的时空限制,大大提高了民俗文化传播的效率;第二,它的大容量、便携性等特性扩大了民俗文化的受众面;第三,它将图、文、声、电等多媒体元素融为一体,以非线性的方式丰富了民俗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因此,数字出版是重塑民间民俗文化品牌的重要渠道。湖北不仅有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资源,而且是华中地区数字出版产业的聚集地,拥有国内首个以“打造产业生态”为概念的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还拥有以江通动漫、海豚传媒等为代表的原创动漫等系列文化品牌,这些都是湖北数字出版的文化资源宝库。开发湖北民俗文化数字出版资源,可以湖北已有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用科技手段为其注入创新元素,将传统文化产品的内容优势与数字出版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出版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使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例如,荆州云文库(非遗文化)数字出版中心,旨在将荆州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向数字出版方向发展,是民俗文化数字出版资源开发利用的典范。另外,网络文学中也不乏一些表现民俗或民族文化的优秀之作。例如,荣获2010年度“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一等奖的作品——长篇小说《巴方舞者》(曹宗国著),被认为是民族文学中表现土家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精品,该作品后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更名为《巴山旧事》,并参评茅盾文学奖,实现了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升级。总之,对民俗文化来说,在大数据理念和系统的支撑下,可以把一般性资源变为优质的出版资源,将传统传播模式变为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新模式,从而实现民俗文化新的繁荣和出版市场新的突破。 作者:张炯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质量探析 1大数据时代及其特征 1.1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大数据”一词最初是由欧美国家提出的,正式提出“大数据”清晰概念的是20H年6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所的报告一一《大数据:创新、竞争力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Bigdata:Thenextfrontierfor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报告中强调,“数据己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世界己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既不是新产品也不是新技术,而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所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却直接促使我们进行创新和变革,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1.2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随着大数据进程的深入,大数据时代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数据容量大且来源广泛大数据一般是指规模在10TB以上的数据量。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数据量,首先是因为各种现代化仪器的广泛运用,使人们能够更快捷、完整地感知更多的事物;其次是因为通信工具的利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克服空间和地域进行联系,特别是机器——机器方式的出现,交流的数据量得以成倍增长;最后是因为集成电路价格大幅度降低,使很多物品都有了智能的成分。(2)数据种类繁多并蕴含巨大价值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种类由过去以直接数据为主导的结构化数据转变为以音频、文档、图档等为主导的非直接数据。由于非直接数据未经过任何的加工处理,使得其所包含的数据和信息并没有发生折损,所以这样的数据中包含着更加巨大的价值。(3)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大数据对于价值挖掘的重要性,于是,人们的信息需求也变得膨胀起来。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越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挖掘价值的能力越进步。随着信息获取的通道日益增多,对人们来说信息的获取己不再是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获取如此容易,人们转而注重能满足自己个性化需要的信息。 2大数据时代给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影响 2.1会计信息数据呈海量化趋势 企业将从实体销售布点,建营业实体门市经营模式,向利用互联网虚拟门店销售模式转变,苏宁易购,王府井网上商城,成百上千亿的网上交易,如淘宝一个服装网上门店一天的销售量,就可能达到100多万件。海量采购、海量供货、海量结算,体现企业经营交易大数据、海量化。有交易,就有会计信息。这海量的交易数据,会计上如何及时有效地核算存货、往来;如何及时有效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对会计人来说,无宜是会计核算新的革命。 2.2海量交易使会计核算数据来源多元化 企业新经济模式,体现企业经营环境与外部组织的更加协同,交易信息的更加扁平,而结算的信息化要求更加迅捷。淘宝网、易购网,供货不在企业内部,而在实体企业,通过网上采购供货方式;资金结算支付,不在企业内部,而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施。因此,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已不仅仅依赖于企业内部生成,企业第三方反映海量交易的数据和结算数据采集与交换,成为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重要来源,是会计核算数据重要组成部分。 2.3会计数据处理量大,核算周期要求更短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我们会计核算周期界定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按照海量交易的会计核算要求,以月、季、年的报账方式,显然不符合数据时代交易频繁、数量庞大的特点。网络交易,如果一天不进行会计报账处理,就会产生大量数据堆积,退货的、报损的、交易结算误码的,给会计处理带来的问题,也是成批量的。面对大量交易产生的会计数据,唯一办法就是加快会计核算周期,及时处理产生的所有会计问题。 2.4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会计核算的必然趋势重要工具 应对数据时代交易,会计核算的进一步信息化,显得十分迫切。基于企业闭环建立的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信息化系统、企业会计制度,已难以满足企业互联网时代海量交易的特点。过去企业,一套会计软件,可以解决会计核算问题,现在可能需要的是一个大的会计系统,才能满足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3大数据时代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对策 3.1会计人员与信息使用者应实现按需定制 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需要财务报表,也需要报表背后的数字,更多的数据可以让使用者看到企业更多的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一是经过汇总加工后的综合信息,二是这些综合信息背后的明细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下,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信息要改变传统直接数据式的单一接触点模式,要将其发展为“三接触点”模式,即经济业务数据、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知识+行为模式。会计人员不仅要按典型的信息提供流程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还要及时获取信息使用者的行为结果反馈,以对自己提供的信息形式及内容进行调整,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使用者则不仅可以获得会计信息,还可以获得经济业务数据。 3.2推进会计人员与信息使用者协同收集数据的模式 在收集与加工阶段要扩大数据源,不仅收集传统会计流程中会计人员关注的信息,还要将其他能够反映经济业务全貌的信息收集到会计流程中来,其中既应包括直接数据,又应包括非结构化数据。无论是从企业业务部门还是从第三方传来的数据即应包括直接数据,又应包括诸如原始票据、合同、电子邮件、影像资料等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此一来不仅扩大了财务数据的来源,又挖掘了财务数据的深度。另外要将与企业进行交易的第三方纳入到会计流程,提供印证经济业务的信息,强化业务的真实性,丰富数据来源。通过财务上对供应链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企业能够实现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在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供应链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壁垒被突破,会计人员利用与外部组织的信息便利,充分集成信息,收集能够反映经济业务全貌的信息,既能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又能对整个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资源的配置。 3.3缩短会计核算周期,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储存处理的数据特别多,所以为了能够缩短会计核算周期,一定要引入处理能力特别强的电子计算机。它不仅能够大量的存储我们所需的各种数据,而且及时、准确的对这些数据进行核算处理。将电子计算机运用到会计核算领域,实现会计电算化,打破了以往的人工核算操作的局限性,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具体、更准确的信息,提供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而且,电脑代替人脑更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这不但节约了会计成本,而且使计算机中的数据实现共享,从而减少了核算中的错误,适应了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此3.4提高会计云计算应用,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云计算在近几年兴起并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上,在云计算模式下,企业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普及会计信息化,但云计算的应用要保证其安全性和高效性,对此,企业在选择服务商时必须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慎重选择云会计服务商,同时还要对服务提供商进行评估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另外企业还应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因为当企业实施云会计之后业务流程、机构设置都将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若不能提前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仍然不能快速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化。 4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科技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时代不仅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多元化的有效渠道,而且使得很多社会信息变得更为公开和透明,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机遇在于如果企业能够及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调整原有的会计信息核算模式、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多渠道的收集会计信息并做好反馈评价工作,那么企业必定会做出更为明智的未来发展策略、获得更多的客户支持和利润回报,反之,如果企业仍固步自封,满足于过去单纯的会计系统统计会计信息模式不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更会使企业陷于危险的境地,总之,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数据的数量、来源、核算周期以及会计信息化水平等诸多方面,企业要想在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地就必须要适应这几个方面的改变,适时调整会计流程重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作者:温航 沈英 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研究 一、大数据中的新闻传播理念 大数据改变了我们的新闻呈现形态、原有的新闻生产方式以及对新闻的态度,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久而久之意识形态自然就会变化。于是,新闻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必须具有某种特定思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提出“新媒体的本质就是数据分析。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如果数据被赋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数据能够提炼出规律,它就是知识;如果数据能够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为我们提供正确的决策,它就是资源。”获得的数据量越大,挖掘到的价值就越多。大数据本身的复杂性,已经超越了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本身。大数据思维概括大致有三个纬度:定量思维、相关思维和实验思维。其一是定量思维,大数据的原则是一切数据都可以被采集,一切数据都可以被监测,尽量贴近大众的生活体验,用精确的具体数据来分析时下的新闻事件,赋予其背景就可以提供更多描述性的信息。其二是相关思维,一切数据都存在无限的联系之中。当代社会,新闻传播作为社会群体性沟通的一座桥梁,着眼于微观的数据收集和内容分析,提炼出其中隐含着的规律,就可以通过相对复杂的交互式、动态化的图片和视频等形式来呈现这类新闻,使新闻传播研究主题更丰富且视角更多样化。第三是实验思维,一切数据可以被测试,并且联系消费社会,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决策,形成不可预估的资源。那么新闻传播理念随之变成首先是描述,然后是预测,最后产生定制,以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快乐原则”为宗旨,适应并满足受众的需要,并根据其需要的变化来加以创作,一方面是出自新闻传播自身展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不断创新消费需求的结果。 二、大数据中的新闻传播方法 大数据是大势所趋,它开启了时代转型之门,我们要审时度势,积极主动学习、利用大数据。数据并不完全是客观的,在大数据的大背景下,沿用传统研究方法显然不能解决问题,新闻工作者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寻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继而参与对相关事件发展趋势的预测,让新闻和数据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指向精确和深度报道的要求。大数据是因为对它的分析使用,才产生和体现它的价值,由于数据的嘈杂,如何分离信息与噪声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方法显然代表一种新的趋势和全新的视野,即基于受众使用和满足的考察中,加强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关注,与先进制作技术接轨,告别静态图表,生动展现新闻事件全貌,这就需要专门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专业传媒技术人才,拥有与之相符合的职业素养,数据并不代表真相,只有有用的信息才是决策的关键所在。所以,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和呈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创新的,新闻传播研究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相应变革,拓宽视野,与大数据的大背景结合起来。 三、结语 大数据的潜力十分巨大,对于新闻传播研究来说,面临时代变化做出积极应对是必不可少的。大数据现在并没有定型,但是从大数据视野下看新闻传播研究,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映,新闻传播是动态的,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尽管难以预测,但大数据也是动态的,其背后存在的逻辑与规律,数据分析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大数据改变了传统观念的新闻生产方式,在数据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无法摆脱数据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思维,重新来审视当下的新闻传播研究。从根本上说,其内涵侧重于在当今社会所引发的信息方式的变革,数据统计、信息生产和目标精确性已然造成新闻传播理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海量的数据信息以及数据之间互相关系如何分析处理,同时也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然,在更大的程度上,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专业敏感以及数据加工和处理能力的考验。 作者:邱小璐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 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 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 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 摘要:在专业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和岗位需求,为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调整找到依据。 关键词:人才需求;专业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1专业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1],要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2]近年来,大家对于传统的基于传播知识的教学体系一直在试图改变,也做了大量的调研。目前高职教育体系正处于从传统的大专教育向现代高职教育转变的关键几年,更细致的调研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3] 2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根据初次就业岗位的不同,建筑行业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建筑企业的初级管理岗位包括施工员、材料员、测量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等,所需具备的能力有所侧重,分别简述如下: 2.1对施工员的能力要求 施工员首先要要能看懂图纸,看懂施工图是施工员必备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具备建筑识图的基本能力。其次应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能合理控制工期、准确地调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使企业所获得利润最大化。此外还需了解一些诸如资料整编、简单工程图的绘制、常用工程软件的使用等。 2.2对材料员的能力要求 材料员须具备建筑材料采购验收能力,建筑材料存储方案的制定,建筑材料的运输方案制定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管理等。 2.3对测量员的能力要求 测量员需能够测绘地形图,能进行施工测量以及竣工测量,能按照监测方案进行安全监测,变形观测,能进行建筑施工放样等。 2.4对监理员的能力要求 监理员要熟悉建设监理的政策、法规,熟悉所监理的工程项目的合同条款、规范、设计图纸,熟悉工程施工的承包单位所投入工程项目的人力、材料、主要,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工程质量、造价、安全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督促。 2.5对质量员的能力要求 质量员应能进行工程图识读,能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测,能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能够参与建立各级质量监督体系,具备进场材料的质量、规格、型号的检查能力,能够对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进行检查和验收。 2.6对安全员的能力要求 安全员须熟悉国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政策法规,能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能进行日常的安全检查,撰写安全检查记录,能根据现场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技术方案,能对安全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2.7对资料员的能力要求 资料员须熟悉资料体系的编制,熟悉工程资料的审核和收集,能够对工程资料保管得当,熟悉工程资料的归档要求,能够按照目录编制合适的完整全面的审查资料,熟悉档案移交的手续等。 2.8对预算员的基本要求 预算员须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具备建筑工程预决算的能力,准确计算工程量,能根据施工方案进行工程预算,能根据合同进行工程量的计算,熟练使用相关软件。 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需求分析 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供需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结如下: 3.1施工员仍然是建筑企业需求人数最多 施工员是企业需求人数较多的岗位,也是毕业生喜欢的初次就业岗位。因为相对来讲,施工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工作环境较为复杂且具有较多不可预见性,在企业中成长较快。 3.2短期内安全员需求数量急剧增加 由于广西更加重视安全生产,要求安全员不得同时服务于两个项目,存在“锁证”问题,所以需求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很多毕业生传统地认为安全员没什么知识含量,学不到东西,不情愿从事安全员的工作,导致供需存在很大缺口,有的企业甚至在探讨在学校对口开办安全员订单班的可能性。 3.3预算员需求较大 由于目前专业的工程造价的毕业生比较多,导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预算员的竞争上处于比较劣势。3.4测量员存在一定的短缺主要是专业的测量员一般不想去比较小的建筑企业,更愿意去专业的测量公司或者市政企业。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课程设置,学校仪器等的限制不胜任测量员的工作,需要学校在测量员的培养上加大投入。 3.5其他初次就业岗位需求暂无明显变化 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质量员岗位供需比较稳定,没有趋势性的变化。另外比如机械员、劳务员、标准员等需求数量较少,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没太大拉动作用。但是要成为称职的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多工种的工作经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每个岗位的重要性。企业一般采用合理轮换岗位制度,以使每个人才得到综合锻炼,成长为复合型的高端技能人才。 4结论 本文探讨了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分析了建筑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为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调整找到依据。 作者:张小礼 凌卫宁 杨伟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分析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的改革 摘要:高职院校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是为了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并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锻炼。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观察,发现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不高,因此为了提升毕业生的从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将以“嵌入式”思路,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设计,以此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毕业设计;嵌入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领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诣在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建筑方面的人才,对社会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积极引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传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通常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教育环节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的前10周左右。在此阶段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之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对多层建筑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工程造价[1]。 (一)理论知识教学有限。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以技术教育优先,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态度往往采取够用即可。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首次进行综合型的作品设计,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整体的设计理念认识不清。对于建筑、造价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模糊,不明白具体的作用以及操作流程,因此无法在头脑中出现清晰的设计思路和头绪。同时毕业设计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扩充与深入了解。 (二)毕业时间安排存在缺陷。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毕业前夕的3到5月份之间,安排是极不合理的。此时的毕业生正处在求知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此时学生无法分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严重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嵌入式”毕业设计的特点与设置措施 “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思路,就是要将传统的整块的毕业设计切割开来化整为零。将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分割开来,分别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进行讲解。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天正建筑设计、房屋建筑学以及AutoCAD等。在上述课程都学习完毕之后,在用3到4周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选定房屋建筑为主要设计课题,由专门讲解房屋建筑学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将建筑设计说明书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向学生进行说明与指导[2]。 (二)结构设计。与结构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地基基础、建筑抗震以及混凝土结构等等。可以将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的期末,并由结构课程的教师专门进行讲解。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在由教师进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其之前设计的房屋建筑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内部结构的布置,并进行相应构件的型号选择,并对建筑的荷载进行准确的计算,依据数据结果进行结构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然后利用PKPM进行建模,并依据建筑结构基本规范与图集绘制平面布置图和梁柱平法施工图,对结构施工图的构造要求与表现形式要清楚的掌握。 (三)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以及清单计价等。由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之前绘制的建筑施工设计图、结构设计图等中的工程量进行计算,并依据计算结果编写预算书与计算书。 三、嵌入式毕业设计改革优势体现与教学设计 (一)编制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是将整体的毕业设计分解为建筑、结构与造价三部分,所经历的时间较长,大概要在一年以上才可以完成。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使这三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连接与统一,进而保证学生的吸收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在进行实际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完整和谐的作品[3]。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的编写,将负责三部分教学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的讨论与研究,商讨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方案。使这三部分知识既独立又完整,保证毕业设计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二)设计课题的制作与分配。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技术与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检验,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进行嵌入式教育时,还要保证对课题分配的合理性。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首先进行课题分配时可以依据建筑工程技术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配。其次课题的类型要进行相应的规定,不可为求新出现不合理的方案。最后建筑方案方面的课题要足够多,避免设计出现重复和抄袭。 (三)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的设计任务都是在主要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为了确保设计质量,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设计的训练。让学生自行选取相关课题,进行简单的操作设计。通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结语: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教学课程,因此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极易出现学生设计思路混乱、设计作品质量不高的现象。采取嵌入式思路进行毕业设计的改革,将整体设计进行分散式教育,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逐步增进设计知识与技能,实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高度提升。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张晓蕾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摘要: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依托,对近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案例,分析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就业单位行业就业单位性质薪酬状况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度等方面,并针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质量;建议 1引言 新常态下,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房屋建筑行业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此,紧跟行业变化,开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对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思路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依托,对近两届(2014届和2015届,下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开展调查,分析了就业率就业单位行业就业单位性质薪酬状况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度等方面情况,并针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就业率及就业单位分析 2.1就业率分析按规定,列入就业范围的毕业生包括就业升学参军和创业四种类型,近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见表1所示。近两届毕业生总就业率分别为97.3%和99.27%,协议就业率分别为94.59%和91.12%,两项率值均保持稳定,且均保持比较高的率值。未就业的3名毕业生,目前也都有临时性的工作,但不在规定统计就业范围内。2.2就业单位行业分析毕业生基本流向了房地产/建筑行业,占比接近80%;小部分流向了其他行业,占比约20%。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2.3就业单位性质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见图2所示,在民营(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了近一半,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比达到了1/3。民营(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的主阵地。 3薪酬状况分析 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按月薪酬计算),大部分毕业生薪酬介于2000-4000元之间,占比超过50%。2000-3000元之间的占比约1/3,3000元以上的占比约1/3。不过,也应该看到还有约1/3的毕业生薪酬在2000元以下,1000元以下的占比8.2%。说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起薪并不均匀,存在比较大的差别。 4专业对口度分析 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分布情况见图4所示,完全对口占比35.09%,比较对口占比40.35%,两者合计占比超过75%,不对口占比14.04%。 5就业满意度分析 毕业生总体就业满意度分布情况见图5所示,“满意”占比为38.60%。约有2/3的毕业生对就业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具体原因包括很多,其中“薪资偏低/福利较差”占比14.62%为最大,这是由于房屋建筑行业初始就业起薪较低造成的“。发展空间小”占比14.04%,说明高职毕业生在企业人才梯次的定位上较低,学生感觉不到提升的空间。另外,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发展后劲不足,这也制约了毕业生的发展。其他因素的占比都在10%以内。 6结论与建议 综合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各方面状况的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和建议:第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总就业率和协议就业率都较高,但就业单位行业和性质薪酬状况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度整体上呈分散型分布,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改善。第二,影响就业质量的不单单是就业工作,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水平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第三,人才培养方面应以行业市场为导向,深化专业建设教学和课程改革,注重增强毕业生职业发展后劲的培育。第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房建行业的特点,毕业初期应更加注重经验积累和自身成长。第五,积极推进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夯实拓宽实习就业的渠道。 作者:王亮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国家不断加大教育建设力度,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备受肯定,其所拥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的学生数量、教学质量增长很快,但在毕业设计方面需要加强。文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介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提出增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有效性的相关措施,以期能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全民教育快速发展,尤其是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不断涌现的现在,更多学子得到就学、就业的机会。国家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该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如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1.1理论知识教学不完善 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以实践为主,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却使得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此种教学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整体设计中缺乏完整感,并且对于其中的细节难以掌握,甚至有些学生对于造价方面的认知十分浅显,对于大多数知识的不理解,导致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并且整体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很有限,即使学生“临时抱佛脚”也难以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 1.2毕业时间安排不合理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其在通知学生开始毕业设计,直到毕业设计完成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并且是在3~5月份期间,毕业设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个大工程,并且学生需要做整体设计、构思、收集资料、后期修改等多项工作。另外,此阶段学校并未停止授课,有些学生依然要去学习新知识,而有些学生则已经参加实习,此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毕业设计时间,时间、精力方面均难以平衡,如此也就导致了毕业设计整体质量难以提升的局面出现。 1.3毕业设计过于流于形式 鉴于学生在学校中主要以掌握技能为主,因此对理论知识传授有所忽视。部分学生的认知中将毕业设计与理论知识相挂钩,导致了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重要,毕业设计时存在敷衍的态度。另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度不足,难以就毕业设计中的各个框架做深入的扩充,此种情况也直接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难以符合教师的要求。部分学生会存在抄袭其他学生构思、设计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找“”代为完成的情况。 2相关措施 2.1做到合理选题 合理选题对于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合理选题方面应兼顾教师、学生两个方面:①教师是毕业设计的拟题者,其应根据当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拟题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毕业的同时对相关方面有更深的了解;②学生在最终进行毕业设计之间往往会经历选题阶段。当学生面对教师提供的各种题目时不要眼花缭乱,在正式选题前学生应对自身有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并以此为依据为自己选题,如此不仅可以避免在设计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能够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有一定帮助。 2.2毕业设计训练 鉴于毕业设计的困难性和重要性,教师可以在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设计前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往往包含多个方面,如建筑、造价以及建筑结构设计等,知识的讲解往往会被安排在主要课程之后。知识较为复杂,且对于毕业设计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此些方面开展专门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知识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拟题,并自行进行相关设计,在设计完成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出评价。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明白自身不足之处,同时也能使学生不再对毕业设计感到陌生。 2.3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督 鉴于学生在毕业前期较为忙碌,学生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十分有限,而毕业设计的整体时间较长,学生会存在时间还够的认知,因此对毕业设计也会存在管理松散的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微信、网络或电话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并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意见。另外,教师也应对学生做出规划,使学生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有质量的完成节点任务。 2.4协调设计、实习以及就业的关系 学生在进入毕业季后往往会较为迷茫,其既想要快速就业,又不想耽误到毕业的相关事宜,甚至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实习方面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以上两者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明白无论是毕业设计,或是毕业实习,均是促进其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丰富的毕业实习经历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再单调、枯燥,其能够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而优质的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实习、就业的敲门砖。当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充满兴趣时,学生的机会就会比其他学生大很多。 2.5改变传统毕业设计组织形式 在传统毕业设计中,每个学生单独负责自己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形式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衡量,也是其对于自身在几年的求学中获取知识的有力体现,但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压力。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合作设计的形式,如根据学生各自的题目、学生的兴趣等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各个学生均能够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并全权负责。而整体的设计工作则由所有学生共同探讨,如此一来各个学生均能够对整个设计有一定了解,并且也能加强自身个别技能的提升。在进行最终的答辩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负责的部分来向教师介绍毕业设计,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表现以及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该专业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也与该专业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甚至与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经历教育改革后,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实际的设计中依然会出现些许问题,从而影响到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情况。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就业而言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力度,使毕业设计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 作者:李奇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 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 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 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分析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针对近4年的毕业生开展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特征,包括就业单位行业和性质、工资待遇、专业对口情况、就业满意情况等方面,并针对分析结果就女性毕业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特征 1引言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女性毕业生在就业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由于行业性质、现场环境、安全因素等,用人单位一直不愿意接收女性毕业生就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女性毕业生目前的状况值得关注。在调查近四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特征,希望能够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2就业单位所属行业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见表1所示。由表1可见,女性毕业生在“房地产/建筑”行业就业的占比达到了80.70%的绝对多数,其他行业就业的占比不足20%。女性毕业生虽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就业处于弱势地位,但进入“房地产/建筑”行业的比例却不少,这是由于女性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挑剔性差,初始就业要求不高。 3就业专业对口情况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情况见表2所示。由表2可知,完全对口和比较对口累计占比达到了80.70%,与进入“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占比一致。不太对口和不对口的累计占比不足20%。这说明进入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女性毕业生基本上依然从事着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4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见表3所示。由表3可知,约2/3的女性毕业生进入了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占比约1/4,国有和私营企业累计占比达到了85.96%。今后,还应引导学生到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就业。 5工资收入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见表4所示。由表4可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数占比约1/3,比例比较高。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的占比均为24.56%,约为1/4,4000元以上月收入的占比为19.30%,约为1/5。可见,结合目前行业工资情况,女性毕业生的工资收入不高,且低收入的占比较大,这与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女性毕业生的发展空间小及自身对待遇要求不高有一定关系。 6就业满意情况分析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毕业生就业满意情况分布见表5所示。由表5可知,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程度为满意的占比有43.86%。不满意的原因中工作环境差和发展空间小两项因素的占比都达到了10%以上,其他情况均不足10%。由此可见,女性毕业生在建筑工程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发展空间较小,不少女性毕业生感觉土建行业的工作环境不太适宜女性在现场工作。薪资较差的占比只有5.26%,但女性毕业生低收入人数占比较大,约为1/3,可见女性毕业生普遍对目前的工资待遇还能接受,这也是受女性就业现状的影响。 7结论与建议 女性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占比约为1/4,对于她们的就业特征分析有助于改善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第一,女性毕业生就业大部分还是在本行业内,私营企业是女性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国有企业就业占比也较大。第二,女性毕业生整体工资收入不高,低收入人数占比较大。第三,女性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满意程度不高,不到一半达到满意程度。第四,应着重加强对女性学生技术性强的岗位技能的培养,结合女性学生的特点、企业需求,在两者结合点上加强培养,增强女性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力。第五,应对女性毕业生的职业成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女性毕业生注重工程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积累。 作者:王亮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和岗位需求 摘要: 在专业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和岗位需求,为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调整找到依据。 关键词: 人才需求;专业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1 专业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1],要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2]近年来,大家对于传统的基于传播知识的教学体系一直在试图改变,也做了大量的调研。目前高职教育体系正处于从传统的大专教育向现代高职教育转变的关键几年,更细致的调研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3] 2 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根据初次就业岗位的不同,建筑行业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建筑企业的初级管理岗位包括施工员、材料员、测量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等,所需具备的能力有所侧重,分别简述如下: 2.1 对施工员的能力要求 施工员首先要要能看懂图纸,看懂施工图是施工员必备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具备建筑识图的基本能力。其次应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能合理控制工期、准确地调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使企业所获得利润最大化。此外还需了解一些诸如资料整编、简单工程图的绘制、常用工程软件的使用等。 2.2 对材料员的能力要求 材料员须具备建筑材料采购验收能力,建筑材料存储方案的制定,建筑材料的运输方案制定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管理等。 2.3 对测量员的能力要求 测量员需能够测绘地形图,能进行施工测量以及竣工测量,能按照监测方案进行安全监测,变形观测,能进行建筑施工放样等。 2.4 对监理员的能力要求 监理员要熟悉建设监理的政策、法规,熟悉所监理的工程项目的合同条款、规范、设计图纸,熟悉工程施工的承包单位所投入工程项目的人力、材料、主要,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工程质量、造价、安全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督促。 2.5 对质量员的能力要求 质量员应能进行工程图识读,能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测,能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能够参与建立各级质量监督体系,具备进场材料的质量、规格、型号的z查能力,能够对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进行检查和验收。 2.6 对安全员的能力要求 安全员须熟悉国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政策法规,能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能进行日常的安全检查,撰写安全检查记录,能根据现场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技术方案,能对安全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2.7 对资料员的能力要求 资料员须熟悉资料体系的编制,熟悉工程资料的审核和收集,能够对工程资料保管得当,熟悉工程资料的归档要求,能够按照目录编制合适的完整全面的审查资料,熟悉档案移交的手续等。 2.8 对预算员的基本要求 预算员须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具备建筑工程预决算的能力,准确计算工程量,能根据施工方案进行工程预算,能根据合同进行工程量的计算,熟练使用相关软件。 3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需求分析 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供需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结如下: 3.1 施工员仍然是建筑企业需求人数最多 施工员是企业需求人数较多的岗位,也是毕业生喜欢的初次就业岗位。因为相对来讲,施工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工作环境较为复杂且具有较多不可预见性,在企业中成长较快。 3.2 短期内安全员需求数量急剧增加 由于广西更加重视安全生产,要求安全员不得同时服务于两个项目,存在“锁证”问题,所以需求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很多毕业生传统地认为安全员没什么知识含量,学不到东西,不情愿从事安全员的工作,导致供需存在很大缺口,有的企业甚至在探讨在学校对口开办安全员订单班的可能性。 3.3 预算员需求较大 由于目前专业的工程造价的毕业生比较多,导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预算员的竞争上处于比较劣势。 3.4 测量员存在一定的短缺 主要是专业的测量员一般不想去比较小的建筑企业,更愿意去专业的测量公司或者市政企业。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课程设置,学校仪器等的限制不胜任测量员的工作,需要学校在测量员的培养上加大投入。 3.5 其他初次就业岗位需求暂无明显变化 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质量员岗位供需比较稳定,没有趋势性的变化。另外比如机械员、劳务员、标准员等需求数量较少,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没太大拉动作用。 但是要成为称职的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多工种的工作经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每个岗位的重要性。企业一般采用合理轮换岗位制度,以使每个人才得到综合锻炼,成长为复合型的高端技能人才。 4 结论 本文探讨了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分析了建筑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为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调整找到依据。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关于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报告与思考 为了加强本专业建设,掌握本专业毕业作生走向社会的情况,同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加强一体化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水工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与就业指导中心协作,共同赴青岛、潍坊、烟台、广州、西安、济南等地对10-12 届毕业生做了跟踪调查,调查形式以问卷和座谈会形式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调查取得了圆满成功。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信息反馈分析 2008年我们共发出调查表200份,回收160份,其中单位综合评价情况如下: 从反馈回来的质量跟踪调查反馈表中不难看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大多在建筑公司做建筑施工、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有一部分在从事工程预算、资料整编,另有一部分从事建筑弱电工程工作。从毕业生的就业取向看,毕业生大多数从事本专业工作,这说明我们所开设的专业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专业定位准确。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学生综合评价也不错,学生参加工作基本能较快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岗位,能够吃苦耐劳、在自我提高、主动性、团队精神、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知识的运用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 二、用人单位的评价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及吃苦耐劳精神等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毕业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能安心工作,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给予较高的评价。从座谈会和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纪律好,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一般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力,在单位中有良好的口碑,树立了我们学院良好的形象。 学生所在单位也对我们提了一些建议,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职业道德方面还需加强,二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加大力度,使他们能尽快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求。三是要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要有团队精神。 三、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 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教学工作评价较好,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比较好,大部分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师资队伍素质高、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较合理、教学管理较严格。也有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设施比较陈旧,与施工现场比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及时更新与增加数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有待加强,教材还有待更新。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本次毕业生反馈调查,我们一致认为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术实用型人才。 1.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向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长期经验总结的结果之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一体化教改提供前提。正如本次调查的结果一样,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过多地反映自己的能力低、素质差,这恰恰说明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忽视了素质的培养。 2、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专业调整既要着眼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基础课的选择和实用性,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主体的高尚精神境界。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专业基础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兴趣。 一体化教学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很好途径。 3、要加强实践教学,推广一体化教学。事实证明,一体化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实践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要建立加强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4、精心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表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5、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在毕业生调查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对某些上课上得好、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的称赞和感激,还有不少毕业生说,学生想不想学,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教得好不好,这些都说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极其重要性。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特别是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培养。。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源动力。没有教学组织和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就不能落到实处,素质教育就无法实施。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教师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转变为自觉行为,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强调教师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品格和敬业精神。 6、加强与毕业生联系建议以后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通过毕业生多渠道了解和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创造条件,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拓宽办学渠道,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院有更大的发展。 通过对建筑工程技术毕业生调查,我们收获颇丰,给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要加大教改力度,坚持推广一体化教学,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吴江,男,民族:汉,1979年8月出生,籍贯:陕西省礼泉县,学历: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单位:山东水利技师学院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ADS-B技术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 ADS-B是一种基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航空器运行监视技术,因其突出的性能、低廉的价格,成为国际民航组织推荐发展的新技术。我国因幅员辽阔,部分地区地形复杂,推广ADS-B技术更有优势,对国内外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ADS-B 空中监视通用航空 简介 近年来,作为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重要成员,我国航空运输每年保持15%以上的速度发展,不管是飞机总数量、总飞行周转量、运输总人次都发展迅猛。正是由于我国和世界航空运输市场的发展,加快了包括监视、通信、导航及空中交通管理的新航行系统的建设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我国在广大西部地区使用二次雷达较晚,部分区域还只是单雷达覆盖。由于技术原因二次雷达对于在山区和低空飞行的航空器也无法时限有效的监控。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性能突出,不仅对山区和低空航空器进行有效监视而且安装和运行成本远低于二次雷达。因此在新一代航行系统的建设中,国际民航组织极力推荐ADS-B系统。因此加强对ADS-B系统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新航行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ADS-B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的航班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特别是通用航空活动频繁的绝大部分低空空域和人迹罕至的广大西部还存在雷达盲区或单雷达覆盖区,现有的监视技术无法为其提供安全又经济的监视手段。所以,如何提高空中管制运行效率,有效保障航班安全,成为现阶段我国空中管制最重要的课题。 二、ADS-B技术原理 2.1 ADS-B的含x ADS-B的具体含义是:Automatic自动、Dependent相关、Surveillance监视、Broadcast广播。飞机周期性广播由机载星基导航和定位系统生成的精准信息,地面设备和其它飞机通过数据链接收此信息,卫星系统、飞机以及地基系统通过数据链进行空天地一体化协同监视。ADS-B数据的精度和更新率比一/二次雷达高,由其适合于山区、荒漠、边远机场等不宜建设雷达的区域,也适合高密度的机场的监视,是未来监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 2.2 ADS-B系统组成 ADS-B机载设备轻巧灵便,无论在小型飞机、普通客机、中型飞机上都可安装,ADS-B机载设备基本配置是下行设备(ADS-BOUT),工作方式类似于二次雷达应答机,向外周期性广播飞机的呼号、位置、高度、速度以及其它必要参数。由于ADS-B的发射采用广播方式,发射的信息可以通过机载交通信息显示器(CDTI)接收,类似于管制员在雷达屏幕上看到的图像,ADS-B接收机与空管系统、其它飞机的机载ADS-B结合起来,在空地都能提供精确、实时的信息。 2.3 ADS-B的意义 2.3.1完善地面监控手段 由雷达提供的地面监视受到限制而且价格昂贵,ADS能够有效解决雷达监视的覆盖问题,提供高质量的监控,甚至在无雷达区域,ADS也能提供实质性的监控手段。 2.3.2有效促进飞行监控 ADS-B由飞行器向周围的接收站发送自己的信息,确保飞行器间能够自动识别相互位置,保持间隔。 ADS-B接收器能与空管系统及其它飞行器的机载ADS-B结合,在空地都能提供精确、实时的冲突信息 三、ADS-B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当前,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国航空业的空域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机队规模不断扩充,ADS-B急速满足了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的需求,还为通用航空的飞行活动提供了飞行情报,为控制管制自动化系统指明了方向,通过对ADS-B技术的研发应用,可以提升空中出行安全质量,对我国的航空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西方先进国家的ADS-B技术发展比较成熟,我国可以参考国外发展应用情况,取长补短,创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澳大利亚早在2012年就已建成地面基站30多个,对全国的航空线路实施了全方位覆盖。欧盟也提出“紧密结合欧洲大陆空中管制一体化的需求”实现以ADS-B技术为基础,促进各个国家空中管控系统的建成。 基于ADS-B的监视技术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中国也在进行导航卫星组网,在不久的将来,基于卫星的导航、监视技术会更加普遍,中国作为民航大国,更应该再战略上高度重视技术发展,稳步推进ADS-B监视技术实施和发展,满足中国民航再21世纪发展的需要。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浅谈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的人为因素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航空业发展迅猛,是交通运输业最为关注的交通运输方式。空中安全是航空运输的关键和核心,其中,人为因素在空中交通管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围绕管制员的工作经验、技术能力、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对人为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人为因素、空中交通管制、空管安全 近年来航空业的安全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人为因素是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关键因素,威胁着航空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航空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严重影响航空业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航空部门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小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航空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空中交通管制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管制设备故障造成的航空不安全事件不断降低,而操纵设备的人―管制员,却因受到方方面面不利因素的影响,成为了造成航空不安全事件的最主要因素。要防止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就必须探索其成因,并提出应对的措施。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空管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探讨。 一、管制员的工作经验 管制员应通过学习不断地获取经验与知识,还应该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和总结经验,以保证管制工作中决策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管制员。如果不注意经验的积累与学习?,管制员将很难适应管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培养一名成熟的管制员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这期间不仅是管制技能的学习阶段,更是管制工作经验的积累阶段。管制工作经验相当于管制员脑中的资料库,管制员可以轻松地从中查阅到有利于做出管制决策的信息。管制员在长期从事管制工作后,相关工作经验得到了不断的积累以及完善,例如:就管制工作中穿越间隔问题来说,管制员从事管制工作初期,需要通过仪表给出的地速来计算和判断航空器未来发展,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积累,管制员可以越过计算的过程直接判断出是否符合安全间隔标准。这就突显了工作经验在管制工作中的重要性。? 然而有一些时候,管制员过于相信自己的工作经验,而忽视了对问题的精细化、标准化的判断。对于工作中需要精确化计算的部分,如果仅仅凭管制员的管制工作经验决断,则可能出现偏差,而也许这微小的偏差就能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所以应该适时正确的运用工作经验 二、管制员的技术能力 航空业中,对于空中管制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必须严格要求,必须具备足够的个人技能才能够适应空中管制人员这项工作。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严格,空中管制是一项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劳动,对此,空中管制人员必须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自身素质的提炼:1、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在管制工作中管制员需要和飞行员有良好的沟通,而沟通的主要方式以通话为主,这就要求管制员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2、分辨力和记忆力,管制员在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多与数字相关,管制员对数字应有良好的分辨力和记忆力。3、立体思维能力,航空器在空中并不是以一个平面状态呈现,而是多个航空器以三维立体状态存在,管制员必须对这些航空器的方位有大致的判断,所以管制员需要良好的立体思维能力。4、预判能力,很多时候管制员需要对空中航空器动态做出预判,良好的预判能力也是评判一个管制员是否优秀的一个方面。5、决策能力,如何下指令、下达什么指令和管制员的决策能力是分不开的,管制员应该具有良好的决策能力。6、协调配合能力,管制工作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管制员之间、管制室之间以及管制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在管制工作中至关重要。7、应变能力。管制工作中随时可能遇到突发性特殊情况,如发动机停车,飞机遭劫持,起落架卡阻,无线电失效,座舱失压等。这时,除了沉着冷静,还得随机应变,重新制定指挥预案,既要组织正常飞行的飞机进行避让,又要有能力妥善处置特情,不因循守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管制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空中各种飞行状况作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处置,这就要求管制员除了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指挥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管制工作中任何微小的差错都可能造成航空安全事故,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无形中使管制员承受着巨大的心里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的。有的管制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素质不高,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或飞行高峰期时,情绪不稳且过度紧张,以至于处理问题时缺少正确的预测、分析和决策,思维混乱,从而使管制工作陷入被动、混乱的境地,对空管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加强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过硬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后天的有意识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认知水平,可以说,在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中,认知的正确与否、积极与否是关键。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需要大家一方面了解心理学常识,能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从而减少心理疾患、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积极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2、保持快乐稳定的情绪,情绪,就像是我们心灵的晴雨表,我们怎样让自己保持健康的情绪,经常快乐;而当不良情绪出现时,能从容面对,有效调整呢?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1)积极归因;(2)宣泄;(3)注意力转移。3、培养顽强的意志力,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优良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为管制员培养,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4、优化自己的个性,我们需要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性格,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即,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自己的性格具备哪些长处,哪些短处,并作出符合实际的自我设计和自我选择,从而优化自己的个性。 四、管制员的工作态度 据相关报道,近年来由于空管原因造成的多起不安全事件既不是发生在飞行繁忙时段.也不是发生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更不是当事管制员指挥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而是管制员出现了违规操作、监控不严、疏忽大意等情况.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管制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如何培养一名管制员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从思想入手,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强化广大管制员的爱岗敬业精神。2、建立行业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杜绝只要不发生管制事故,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3、制定奖惩计划,对优秀人员进行奖励,对后进人员进行处罚,使管制员的高风险劳动投人和经济收人相协调,从而建立管制员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 五、管制员的精神状态管制员应该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开展工作 近年恚管制工作日趋复杂,管制人员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致使管制员疲劳工作,从而产生的安全隐患。要想让管制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舒适的工作与休息环境以及合理安排值班力量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科学地安排和装饰管制值班室的工作环境,使管制员在舒适的环境中执行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 作者简介 姓名:王向阳(1983.04--);性别:男,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学历:本科,毕业于中国民用航空大学;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航行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应用实践微探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交通方式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由陆地交通到海上交通,一直到现在的空中交通。在空中交通中,采用交通管制技术,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证空中交通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因此,文章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应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应用实践微探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交通技术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优势。由于空中交通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我国航空事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1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含义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主要指的是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地面上,及时掌握空中飞机的运行状态,保证乘客与飞行员的人身安全。在飞机运行过程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采用互联网监视技术,将飞机上的电子信息以信号的方式,传输到地面接收设备中,地面上的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会根据互联网提供的电子信号,判断飞机的运行情况。当互联网信号不稳定时,工作人员可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及时联系飞行人员。采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能够保证空中交通秩序,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 2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空号交通管制监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对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弱,从而影响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想有效提高空中交通的运行效率,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监视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向他们提问,采用提问形式,能够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通过对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定期培训,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质量,提高工作监视人员的管理水平,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能够更好的发展。 3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分类 3.1 独立监视技术 在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中,工作人员主要采用的是独立监视技术。独立监视技术不需要飞机上的工作人员提供数据,地面上的工作人员直接通过卫星,直接将监视信息传输到地面上的监视系统中。通过卫星定位,能够有效保证独立监视系统正常运行,提高地面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独立监视系统中,地面上的工作人员经常采用一次雷达监视技术,工作人员在飞机中安装雷达发送器,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将雷达发送器打开,地面上的工作人员通过雷达发送器发送的信号,来确定飞机的运行距离与运行时间。 由于雷达发射器能够有效保证传输信号的准确性,提高空中监视系统的运行效率,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采用雷达监视技术,不需要飞行员配合工作,在飞机上安装雷达信号发射器,飞行人员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雷达信号发射器会自动将飞机运行信号发射到地面雷达系统中。当地面雷达接收系统接收到该信号后,会直接将数据在计算机上显示,采用这种技术,既能够保证雷达信号的准确性,又能够有效节约飞行人员的工作时间,让他们更加专心的工作。 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飞机上的雷达信号发射器将飞机信号发射出来之后,地面上的雷达信号接收器会直接接收,然后将这些信号转化为电子数据,帮助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更加有效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飞机的飞行质量。同时独立监视技术能够同时管制监视多个飞机,即使不在监视范围内的飞机,只要在飞机上安装雷信号发射器,也能够有效管制监控,保证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独立监视技术具有独特的防控功能,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当飞机前方有其他飞行物时,独立监视系统能够及时发送卫星信号,提醒飞行员提前做好准备,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监视水平,保证飞机的安全性。 3.2 协同监视技术 协同监视技术主要以二次雷达技术为主,其工作原理是在飞机四周安装天线,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天线会跟随飞机自行旋转,然后定期向地面上的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传递信号。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检测这些雷达信号,来判断空中飞行器与雷达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监控飞机的运行情况。采用二次雷达监控技术,能够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确保雷达信号的准确性。 目前,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系统中,工作人员主要应用的雷达传输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A/C模式,另一种是S模式。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在应用这两种模式时,都需要飞机上的信号设备配合工作。因此,要想有效保证空中飞机的安全运行,工作人员应该按照国家规定制度,合理按照飞机信号设备,设备安装之后,要及时调试,保证监视结果的准确性,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管理水平。 除此之外,多基站测量定位技术的应用也特别广泛,该技术属于效率较高的监视系统,能够有效监控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将飞机发射出的信号有效整合,提高飞机的运行效率。多基站测量定位系统能够将地面上的管制监视区域进行有效定位,保证地面上的管制监视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不会轻易被其他建筑遮挡,提高空中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飞机的运行质量。同时,多基站测量定位的监视精度也比较高,能够与空中的卫星系统有效连接,是全方位的监视技术。 3.3 相关监视技术 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系统中,当工作人员采用相关监视技术时,需要飞机上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信息,地面上的工作管制监视人员负责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实现监视的目的。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系统中的相关监视技术发展得比较成熟,主要分为主动相关监视与被动相关监视。主动相关监视指的是在飞机运行过程中,飞机上的工作人员及时将飞机运行信息传输给地面上的管制监视人员,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接收到信息之后,对飞机运行信息进行判断,然后将判断信息传输给飞机上的工作人T,从而保证飞机的稳定运行。被动相关监视是指地面上的管制监视人员,主动将地面监视信息传输给飞机上的工作人员,飞机上的工作人员接收到信息之后,判断飞机运行状态。 在飞机实际运行过程中,采用相关监视技术,能够帮助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有效监视飞机的运行状态,提高飞机的运行效率。当飞机出现故障时,地面上的管制监视人员会及时提醒飞机上工作人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相关监视技术需要地面上的工作人员与空中工作有效配合,因此,实际工作中,相关监视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少,已经逐渐被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所淘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空中交通中,采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不但能够有效保证飞机正常运行,还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黄超(1987-),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民航航空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分析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 摘 要:做好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工作,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因此,文章主要分析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航空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交通方式由陆地交通到海上交通,一直到现在的航空交通。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不但能够影响到乘客的人身安全,还能够影响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从而保证我国航空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1 情境意识的概念 情境意识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能够有效预测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提前做出有效措施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指的是管制员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在保证飞机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保持好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飞机的运行效率。在飞机实际运行过程中,管制员应该时刻掌握飞机的运行状态,有效管理飞机运行线路,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适当改变飞行线路,提高飞机运行的安全性,从而保证飞机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2 我国航空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在我国航空中,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交通管制员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情境意识比较弱,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航空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航空业的发展。要想有效改善这种状况,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向他们提问,采用提问这种方式,能够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 在空中交通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员具有良好的情境意识,能够有效保证飞机的正常运行,让空中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航空飞机的安全性。要想有效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需要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我国航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例如,航空公司中的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发生分散。空中交通管理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环境中的比较容易辨认的物理信息,或者之前做到一半的工作,用颜色比较鲜明的字体标示出来,让其他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减轻下一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飞行前后变化差距较大的空中环境,为了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对方,可以采用明暗交替的变化信息提醒其他空中交通管制员,让他们注意到空中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飞行线路。当空中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使用颜色比较鲜明的条幅,并将条幅挂在飞机内部,有效提醒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保证飞机在空中的正常运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提高空中管制人员的注意力,能够有效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提高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保证飞机在空中的安全运行。在实际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员如果发现飞机前方有不明飞行物,应该及时与地面上的监控人员联系,采用雷达信号的方式,将信息传输,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例如,可以改变飞行航线,从而提高飞机飞行的安全性,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2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航空安全专业知识 要想有效提高空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提高他们的航空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要求空管员具有非常好的航空专业知识,对航空专业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 例如,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之后,要及时进行考核。对于表现比较好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当然,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工作人员,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采用奖励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交通管制人员对情境意识的重视。 除此之外,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将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然后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学习航空安全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学习质量,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从根本上提高交通管制人员的情境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航空安全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同时,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航空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飞机飞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这就需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有自己的观点,并且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对空中情境意识有自己的判断,从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效率。 3.3 主动调整工作负荷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负荷,能够有效保证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会随着空中情境意识变化而变化,不能人为控制,因此,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飞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保证航空飞机能够安全运行。 例如,在空中交通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提前猜测飞机中的负荷问题,并根据负荷数量的大小,有效管理其工作时间,保证航空飞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在空中安全管理工作中,使用空中安全管理设备,从而提高空中资源的利用率,保证飞机在飞行中的稳定性。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合理安排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序。对于年龄比较大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将他们安排在白天工作,保证其工作质量。那些比较繁重的工作,可以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去忙。采用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保证空中交通管制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通过主动调整负荷,空中交通管理人员可以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人为失误,保证飞机更加安全地运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保证我国航空安全,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黄婷婷(199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的实现方案分析及研究 摘 要: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民航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且航空业务量与前些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人们使用空中交通的频率也更加频繁。空中交通的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其中部分因素会对飞行器来往飞行安全造成威胁,所以民航近年来一直都将空中交通管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以当前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开展的情况,分别对实现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实现方案 自动化系统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空中交通管制中十分关键第一个构成要素,同时也带动了国内民航业发展。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人机配合问题也十分关键,因为人机配合问题会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开展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需要不断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交通管制系统运行质量,通过该方式来提升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运行安全性,下文将对相关问题加以阐述。 1 TCP/IP技术 TCP/IP技术是近年来使用率较高,且使用效果比较理想的一种技术,通过传输控制协议或者通过网间协议来完成目标,属于工业标准协议集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网络系统中最基础的一项协议。 TCP/IP利用不同电脑相互之间数据往来的形式,来对各种数据进行打包处理,以此来提升数据处理效果,同时还可以方便系统寻找目标地址,对目标地址进行数据传输。TCP/IP还可以通过独立网格来进入到网络系统中,形成专业化的内部网络,提升数据来往传输安全性。系统在对数据进行传输时,TCP/IP可以拆分成为两个不同信封来使用,并且还可以对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划分,将划分过后的数据存入到TCP信封当中,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加以标记,汇集到IP信封,并传输网络。 网络端口接收到IP技术下的信封之后,取出其中所有传输过来的数据,并按照传输之前的顺序来对这些已经成功传输的数据进行重组,将其还原成应有数据模式,提升数据信息传输与使用效率。如果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发现数据内容存在错误,可以利用TCP来对数据进行二次发送,直至数据信息可以满足使用的基本要求,可以将这种数据传输和数据接收技术当成一种有二次保险的技术来看待,而且这些数据在传输到网络上之后,其基本信息基本不会发生错误,因为机械可以对物理地址进行判别。 协议是从网络中提取出的理念,不同电脑相互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交换之前,需要先设置好标准。TCP/IP是我国工业标准协议集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囊括了许多不同的协议结合内容,本文所提及到的TCP/IP只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两种基础性协议内容之一。TCP/IP还可以细分成不同的网络技术,利用IP地址来对物理网络加以链接,并构建出专业化的虚拟网络结构,实现网际连接。TCP/IP还可以利用多层体系结构来对协议进行拟定,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形式来提供更加清晰的数据传输业务。TCP/IP中,TCP的主要任务,是对目标数据进行传输,并保证传输路径科学性。还可以对同时运行的不同程序内容进行传输,使用TCP/IP来实现上下移动。 2 TCP/IP与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的融合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对空中交通安全十分重要,而且可以承担起空中交通中枢神经的作用。TCP/IP系统运行,涉及到计算机系统运行、导航系统运行以及雷达系统运行等多种形式,是当今我国交通管制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利用计算机来接收各种来自于导航中的数据、来自于飞机飞行过程中的数据以及雷达所提供的数据等,并按照不同数据的最终分析结果,对飞机飞行的位置加以调整,并保证飞机飞行状态与飞行信息可以满足基本要求,提升空中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TCP/IP技术需要与数据信息相互融合,通过数据信息技术来接收各种信号、传输各种信号,并将这些相关的技术应用到交通管制系统自动化运行模块内,从根本上提升了空中交通运行安全性。 TCP/IP技术可以在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是因为TCP/IP技术可以调整ATC系统飞行数据FDP业务部分,对这部分的业务进行深度处理,使其可以满足系统基础配置要求。首先通过FDP技术来对TCP/IP进行授权处理,在授权之后设置对应IP地址,将对应的IP地址当成TCP/IP传输以及各种信息数据交换路径来看待。完成上述环节之后,根据系统的情况来安装DECNET协议,并实现数据信息相互之间的互访。工作人员还要检测TCP/IP配置情况,将检测的目标放在软件层架以及应用级等方面,保证物理硬件设备结构TCP/IP协议设施可以正常使用。 在完成TCP/IP相关设备构件检验以及配置检验之后,构建专业化的相互网络管理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可以有效促进ATC系统的发展,提升ATC系统的使用质量,依靠UNIX完成。UNIX系统内部包含了受托L问程序,该程序可以让网络用户可以更加简单、更加快速的来使用各种企业网路,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网络运行的安全程度,是一种A与B相互信任的工作方式。二者中,A可以从B账户内部安全登录,B也可以从A账户的内部进行安全登录,凸显网络关系构建重要性。在ACT当中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网络,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来自于ACT系统自身的负担,并且还可以提升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使用受托访问的形式来对网络内容进行安全保护,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使用效果。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配置专业的rlogin网络访问命令,想要登录需要先提供密码,如果有专业化网络访问命令,则可以实现无密码登录。不论通过rlogin来构建系统,还是通过rcp来构建系统,都必须要通过系统指令来配置与之相对应的受托访问模式,将受托访问模式和本地电脑主机的访问指令相互连接,全方位解析主机域名,而且还能获取与主机相关的IP网络地址。如果经过一系列操作之后,没有成功的获取IP地址,系统方面会自动产生各种错误信息提示。如果系统可以成功获取来自于远程主机IP,则用户在客户端发出的各项指令,都可以通过TCP/IP实现相互连接,且这种连接是主动的。同时远程主机还可以对本地机主IP以及本地机主姓名等进行检验,增加文件访问权限。最后考虑TCP/IP技术应当如何在ATC当中应用,工作人员可以先利用软件移植的方式,来对各种需要的数据进行复制,之后对参数进行修改,保证数据信息可以安全且准确的传输。rcp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所有的目标数据进行复制,在数据复制完成后再对数据进行传输。如果计算机系统中,包含了TCP/IP系统,则不论系统为何种类型,都可以利用简单指令的方法来对目标数据进行复制,并将目标数据输入到ACT系统飞行数据模块中,实现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调度。 3 结束语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是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关键构成要素,可以有效提升交通管制工作质量。上文首先讨论了TCP/IP技术,之后对TCP/IP与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的融合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促进行业发展。 作者简介:张沛然(1989-),男,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风险管理要点研究论述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对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的认识更加全面,同时也认同了风险不可避免这一理论,所以空中交通管制风险管理,对提升空中交通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当前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分别提出不同的空中交通管制风险管理工作要点。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风险管理;内容;方法 当前社会人为因素与组织因素是航空事故的主要发生要素,作为空中系统,必须要紧跟当前时展的脚步,打破传统规范化管理工作内容,综合的考虑各种人物要素、机械设备要素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通过更加完善且更加安全有效的措施来提升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质量,并降低空中交通的运行风险,下文将对相关内容加以阐述。 1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空中交通管制风险可以用固定飞行时间内发生事故量来表示,如果固定时间内发生的飞行事故比较少,则代表事故率较低,理想状态是将工作事故率降低为0。但是从工作开展的状态来看,安全是一种动态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相对性较强的理念。因为空中交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想要将事故率控制为0,基本难以实现,所以要力争将事故率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如果行动效益要远超于失败风险,即可认定行为是安全可行的行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团体需要不断的了解行动内容与各种影响因素,尽量减少风险。 2 空中交通管理中风险管理综合体系的应用 2.1 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是近年来许多行业都在研究的一种管理理念,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理念属于知识时代影响下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工作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管理思想,对相关理念进行伸展。将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系统融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可以得出下述各方面的结论: 首先,作为空中交通管制的高层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时刻将安全理念放在首位,结合各种预防措施来对风险内容进行管理。在飞行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安全器摆放问题,将安全器摆放到最为核心的位置,从根本上体现出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重要性。 其次,空中交通涉及到的所有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都要通过人性化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内部员工的日常工作状态,让员工可以以充满激情的状态来工作,并发挥出员工个人潜力。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想要保证以人为本理念的正常发挥,就必须要从空中交通管制的高层管理人员做起,搭配一些风险管理工作理论,对所有的目标理论进行传播、进行研究,构建更加全面、更加安全的企业发展文化。同时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平等性,通过平等沟通、强化员工个人教育等形式来提升员工个人的工作福利待遇,让员工对企业有认同感,将风险降到最低。 2.2 全面推广风险识别工作系统 从近年来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开展的方向越来越广泛,而且相应的风险来源也比较多。空中交通管制的动态性较强,而且行业风险比较高。这种风险不仅取决于员工日常工作状态以及员工是否严格按照章程来工作,同时也关乎组织设置防护工作机制。所以对空中防护机制风险进行全方位识别,也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空中组织管理存在的风险,一般都来自于组织一线项目运行工作人员,所以必须要构建出全员参与的一种工作状态。全员参与工作机制的组成要素一般包含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要按照规章制度的内容来构建完善的项目报告系统,该系统一般针对所有形式的不安全事件,并对这些不安全事件进行监督管理,形成更加完善的项目运行报告。项目运行管理人员需要从所有的报告当中来获取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对提升项目报告管理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还可以通过日常监督、检查以及日常信息交流等形式来打造全员参与资源报告系统。但是通过分析强制报告系统所报告出的安全事件发现,强制报告系统报告出的所有安全事件,实质上只是空中交通管制可能出现问题的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的不安全信息并没有被相关工作人员收集到,影响了风险状态的正常识别,同时也导致工作人员缺少了对风险内容进行管理的机会,影响信息状态的安全性。 2.3 构建专业化的风险评估工作系统 风险评估是空中交通管制过程中风险管理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要素,可以通过风险评估的方式来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管理,这也是风险管理工作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因素之一,可以对所有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提升风险识别以及风险评估工作质量。利用风险评估工作系统来对各种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进行评估,并明确相应的损失,为日后风险管理工作决策奠定必要的基础。针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系统来看,其内部的所有子系统都包含了项目目标风险评估工作内容,并且部分子系统专业性与技术性都比较强,所以在对风险进行评估时,必须不断的提升项目研究专业性与实用性,并利用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在对空中交通管制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所有的项目程序设计工作人员以及项目程序应用单位共同来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结果的精确性与可行性。让专业的风险评估工作人员参与到目标项目风险评估中,可以得出更加具体的项目工作方法,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空中交通管制风险评估工作需要由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完成,但是在构建风险评估方法的时候,却不应该使用到过多的数学模式。项目目标风险评估工作方式不仅涉及到了项目目标定量评估,同时也涉及到了项目目标定性评估工作内容。在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进行研究时,很少使用单一的数学方法来进行分析,一般都会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定性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如果通过数学的方法对工作人员能力进行分析,必然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通过定量与定性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评估。 2.4 构建内外全面结合的项目目标风险管理监督工作体系 风险管理监督,要分别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来对监督方式进行研究。内部监督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内部监督的形式来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进行监控与评审,保证风险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目前常见的处理方式一般包含定期审计、不定期安全检查等。而外部监督,则是由国家与该行业相关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部门,来对空中交通的运行情况进行管制。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虽然可以联合使用,但是二者也自成体系,不论是职权还是二者的权责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虽然二者之间有差异,但是其运行目标完全相同,都是对空中交通管制进行完善,提升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并将目标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3 结束语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提升空中交通运行安全性的关键工作内容之一,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安全。上文首先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之后分别从构建内外全面结合的项目目标风险管理监督工作体系、构建专业化的风险评估工作系统、全面推广风险识别工作系统、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希望可以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李涛(1978,8-),男,汉族,四川省邻水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机场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及应用之研究 摘 要:在我国交通管理中,采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能够有效保证城市交通质量,提高交通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文章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的应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应用与分类;研究 由于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之前的陆地到海洋到空中交通。在空中交通管制监控中,采用新技术,不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保证我国交通行业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空中交通管控监视新技术,从而保证交通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1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交通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海、陆、空,在这三种交通方式中,航空交通方式最为便捷,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了保证航空交通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用户,做好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不但能够有效保证航空交通系统能够顺利运行,还能够减轻航空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通过对空中交通有效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空中交通质量,使得空中交通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推动我国航空事业更好的发展。 2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含义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是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在飞机上安装相应设备,飞机信号设备将空中信息传输到地面设备中,让空中监控人员能够随时掌握飞机的运行情况。在飞机运行中,如果发生突发状况,地面工作人员会及时与飞行员联系,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从而保证飞机安全飞行。 同时,由于空中环境的多变性,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与陆地、海洋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相比,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管制监视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制度,从而保证空中管制监视工作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主要采用卫星定位方法,将飞机与地面监控设备有效连接,从而保证飞机能够更加安全稳定运行,有效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 3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的应用与分类 3.1 单独监视技术 单独监视技术属于卫星监控技术中的一种,是非常大众化的监控方式。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中,单独监视技术最有代表性的技术就是雷达监视,由于雷达监视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是目前监视技术的基础。单独监视技术,不但能够保证w机的安全飞行,还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中采用单独监视技术,能够有效满足乘客对飞机安全的要求,保证飞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高乘客对空中交通的满意度。 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中,将单独监视技术与雷达技术有效融合,并采用电磁波技术,能够扩展飞机监控面,对空中环境进行多方面检测,提高了监控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单独监视技术能够有效保护雷达,保证雷达信号能够正常传输,提高了雷达信号传输的准确性,保证空中交通秩序。 3.2 协同监视技术 协同监视技术主要来源于单独监视技术,由于其具有传输信号准确、有效保护雷达的特点,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采用协同监视技术,能够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系统正常运行,提高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在协同监视技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技术是二次雷达监视技术。采用二次雷达监视技术,能够有效保证雷达信号的安全性,并将二次雷达信号检测结果有效保留,将这些雷达信号安全传输到地面管理系统中,帮助工作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飞机在空中的运行情况。在飞机运行中,如果雷达信号发生偏差,工作人员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确保空中交通管制的准确性。 同时,二次雷达监视技术能够有效保证雷达能够将飞机全方面定位,实时监控飞机动态,并将飞机中的核心技术有效结合,保证飞机在天上的安全与乘客的人身安全。在实际工作中,二次雷达监视技术能够将飞机发出的雷达信号准确传输到地面检测站中,提高了雷达检测信号的准确性。在飞机飞行中,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地面上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从而保证空中飞行人员与乘客的人身安全。 3.3 关联监视技术 关联监视技术又被称为多点相关定位技术。关联监视技术主要依靠互联网处理手段,将地面接受站所接受的信号准确连接,保证信号的准确性,将各个接收站中的信号有效连接,不但能够准确定位空中飞机的准确位置,还能够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空中交通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采用关联监视技术,一般需要设置四个地面接收站,该接收站主要用来接收飞机传输的雷达信号,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雷达信息有效整合,准确定位飞机在空中的位置。 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采用关联监视技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地面设置多个雷达信号接收站,这些接收站一般设立在机场或广场等空旷地域,便于接触雷达信号。由于每个地面接收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可以根据每个接收点的实际情况,将接受到的雷达信号有效排序,从而准确定位飞机在空中的位置。 与此同时,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可以利用时差定位技术与互联网知识,准确定位飞机在空中的位置。采用时差定位技术,不但能够有效定位飞机位置,还能够减轻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联监视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不需要其他电子设备,由于该系统能够直接接收飞机所发出的雷达信号,并将这些信息有效传输到地面接收器中。因此,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制度,保证关联监视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当飞机等空中交通工具出现特殊状况时,飞机会自动发射出雷达信号,为了保证地面雷达接收站能够及时接收雷达信号,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应该随时关注雷达接收站的雷达信号。一旦发现雷达信号有异常,应该及时与飞行员取得联系,并将该情况向上级部门汇报,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当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发现前方有不明物体时,可以及时发射雷达信号。地面上的雷达接收站接收到雷达信号之后,及时展开调查,飞行员应该及时绕开该飞行物,这时,地面上的雷达接收人员可以重新对飞机定位,保证定位准确后,进行下一步工作,从而保证飞行员与乘客安全,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系统的准确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保证空中交通行业更好的发展,采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于立茜,女,汉族,四川成都,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航空运行管理、航空情报服务。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复杂雷雨条件下的空中交通管制指挥 摘要:空中交通管制指挥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和难度,一旦在管制过程中遭遇了雷雨天气,将会令难度和复杂性加大。本文分析了雷雨天气下的空中交通管制指挥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指挥办法,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雷雨;空中交通管制;雷达 引言 天气会对飞机运行的安全和行程造成影响。一般情况下天气状况不好会造成飞机延误,同时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通过相关研究数据发现天气对航空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能够降低天气Ψ尚邪踩的影响,因此受到了航空业的高度重视。 1雷雨天气对空中交通管制的影响 从雷雨天气的特性来看,可以说是一个天气制造厂,所以雷雨发生之后会引发各种天气现象,比如发生湍流、积冰以及闪电雷击,甚至会引发冰雹和龙卷风。这些天气情况都会干扰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飞行计划。缺乏正常操作的情况之下,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导致飞机结构发生改变,甚至会发生解体,最终危及到飞行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2复杂雷雨条件下的空中交通管制指挥办法 2.1空中交通管制员上岗前的准备 尽管雷雨天气会对空中交通管制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管制人员在开始进行交通管制之前,不能受到雷雨天气的影响而改变交通管制的信心。为了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管制素质,在岗前培训中需要从其情绪和指挥技能两个方面做起。情绪方面,要令管制人员克服雷雨天气对心情和指挥能力的影响,调整好自身的情绪,提高情景意识能力,并根据人体节律周期调整作息时间。管制人员的指挥能力培养方面,则是要通过仔细掌握飞机飞行时的天气变化情况,要求管制人员在飞机上岗之前几分钟就到工作地点观察天气情况,掌握天气雷达图,通过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清楚天气的发展趋势。还要仔细阅读之前的管制人员所作的交班表,此外掌握流量控制以及空军活动情况也是岗前准备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在不熟悉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时候要通过观摩技术娴熟的管制人员的指挥提高自身的管制能力。要与交班人员之间形成协调配合的关系,通过交班人员了解清楚基本情况以及机组提供的信息,完成交接工作。 2.2利用雷达增强空中交通有序性 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指挥过程中,要积极与机组工作人员配合,通过掌握理解机组的绕飞意图结合当前的天气情况向机组人员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为其制定精确且合适的飞行计划做好数据信息准备,指挥时要尽量令多架航空器朝着同一个方向飞行。如果在指挥过程中与机组工作人员发生了意见不合的情况,则需要根据最有利的方案进行调配意见,解决冲突,最终达到形成安全趋势引导的目的。机组人员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两者之间的工作配合度会给飞机飞行形成直接的影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与机组人员在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尽量预期协调意见,而不是直接给予命令。 天气雷达图和前面飞行的飞机的航迹可以被利用起来,有利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脑海中形成一条具有安全性,同时还可以立即勾画出一条利于空中交通管制的航路,通过娴熟的指挥技术帮助飞机进入到这一航路中。要同时通过加速空中流量的有序性,使其发生流动。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指挥时不能够始终按照飞行员的意志进行。协调岗位的工作人员为了避免雷雨天气对飞行安全的影响,需要通过协调偏航情况并统一周边管制单位,以便可以节省管制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提高基本效率。 2.3提高雷达监控 当雷雨天气发生之后,容易引起飞机偏离航线。由于飞机一旦偏离了原先计划的航线,就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测到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会形成冲突最终影响到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指挥工作甚至飞机飞行安全。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通过雷达扫视周围的情况,具体来讲则是要扩大雷达的扫视范围,并且要通过增加雷达的扫视频率确保雷达所反映的情况的丰富性和准确性。针对飞行区域内的那些汇聚交叉处加以重视,要准确掌握不同扇区的情况。 在间隔方面,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要注意以垂直间隔为主,而将水平间隔作为辅助,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选择两个以上的高度层的高度差进行配备。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下达下降率的时候要控制一定的范围,不要超过了基本的限度。管制人员在指挥过程中,因为遭遇了雷雨天气之后就会产生心理变化,增加指挥的负担。所以为了保证自身的管制精力充沛,则需要合理分配管制任务,针对飞机的飞行情况进行严密监控,要针对突发的情况积极做出应急措施进行主动指挥调整飞机飞行情况。 由于雷雨天气的爆发非常突然,影响力非常大,所以针对那些需要穿越高度的冲突一定要及时完成,避免时间拖延造成指挥人员自身疲惫感。同时还要对雷达屏幕进行全面扫视。在空中交通管制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局势,不仅要盯紧那些很显眼的冲突,同时还要重视那些潜在的冲突,以防发生突发情况影响到空中飞行安全。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处理突发情况的时候一定要临危不惧,提高自身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 2.4培养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全局意识 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工作中需要讲求团队意识,工作中一定要贯穿团队精神。雷雨天气的影响巨大,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各方人员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每一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和机组人员在完成了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工作之后,还需要了解清楚其他仍然在影响飞机飞行安全的情况,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每一个扇区之间的负责人要及时整合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相应的事项。雷雨天气尽管给飞机飞行以及空中交通管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其是无法避免,只有通过科学的态度并利用先进的指挥方法和技术才可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 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的技术和方法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之所使用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完善。因此在今后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还需要集聚各方的力量,从各个方面做起,为提高空中飞行安全不断做出努力。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人为因素与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优化 (民航重庆空管分局 401120) 摘 要: 本文总结了影响空中交通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最后,重点针对人为因素的控制以及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的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等多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行性优化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 人为因素;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优化 前言:空中交通是交通的主要形式,管制员的责任在于对空中交通加以管理和控制,以确保交通顺畅。空中交通的运行状况,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从某种程度上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素质,属于交通运行状况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人为因素加以控制、优化管制员素质,便成为了当前空中交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 空中交通运行影响因素 空中交通运行的顺利性,与以下四方面因素有关:(1)软件:空中交通的运行,需要大量软件资源作为支撑,如对飞机的航线以及起飞与降落情况加以监控等工作的落实,均需要使用相应软件来完成。(2)硬件:硬件是软件功能发挥的依托,其操作是否得当,是否存在故障,同样会对空中交通情况造成影响[1]。(3)环境:大风以及暴雨等恶劣天气,会阻碍空中交通的运行。(4)人:人为因素主要指由人的原因所引起的某事件的发生。从空中交通的角度看,人为因素指的则是受管制员的影响,而导致空中交通事故发生的过程。以空中交通管制员为主的人,是空中交通的重要参与者,其素质如何,职责能否更好的发挥,是决定交通运行情况的关键。(5)软件与硬件功能的发挥,以及对环境的监测与控制,均需要以人为主体来实现,换句话说,人为因素是渗透到上述三种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对其加以控制十分必要。 2 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 人为因素在交通管制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空中交通安全性这一方面。调查显示,70%的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均与人为因素存在显著联系。总的来说,导致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主要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有关。以心理素质为例,受种种原因影响,如空中交通事故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部分心理素质差的管制员,通常会陷入思维混乱的状态,无法理性客观的面对事故,因此也就无法冷静的处理问题,上述心理状态的存在,是导致空中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对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命与财产的保证都十分不利[2]。另外,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也会对空中交通状况产生影响。空中交通对于管制员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必须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如具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等,以确保能够在事故发生时,找出更多的解决办法。最后,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决定着认为差错是否会发生。空中交通管制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负责,才能最大程度的履行自己的责任,避免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3]。 3 控制人为因素、优化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 可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四个角度入手,全面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降低人为差错发生的几率,降低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空中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4]。 3.1 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选拔与培训两个角度入手来实现:(1)选拔:在选拔过程中,需将心理素质测试作为主要环节加以重视,将其得分情况纳入到选拔条件中,在专业素质相同的情况下,应将心理素质更强、抗压能力更好、对事物的分析更加理性的人员作为首选。(2)培训:可在固定时间内,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抗压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精神集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多种,确保管制员可集中精神做好工作,如发生事故,需确保其能够通过冷静、理性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2 增强身体素质 增强身体素质,需要从管制员自身入手来实现。空中交通管制员,需认识到强健的体魄,对于岗位工作落实情况的重要性,需在坚持锻炼的基础上,合理补充营养,确保能够完全适应岗位需求。 3.3 培养专业素质 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而言,专业素质包括语言能力、飞行知识、管制能力等多种:(1)语言能力:空中交通四通八达,事故的发生在区域方面也具有不确定性,管制员需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保证能够在需要的情况下,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拓宽空中交通问题解决途径与思路。(2)飞行知识:空中交通管制员需具备的飞行知识包括飞机的构成知识以及飞机的操纵知识等。(3)管制员同时应具备良好的空中管制能力,充分了解相应管制规则,以准确、果断的处理问题。 3.4 遵守职业道德 空中交通管制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培养责任心、提高积极性、增强纪律性:(1)责任心。管制员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岗位,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需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高度的思想道德水准,以提高其工作|量。(2)工作积极性。管制员应时刻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避免出现懈怠,避免精神不集中等问题发生。(3)纪律性。需培养管制员的纪律性,确保其严格按照具体工作流程及方法的工作,不盲目、不慌张、以使空中交通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处理。 结论: 人为因素是影响空中交通畅通性及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对其加以控制,是确保空中交通顺利运行、降低事故发生几率的关键。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素质,是人为因素的主要体现,具体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四种,应在提高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严格培养其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水平,并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以最大程度提高管制员综合能力,降低由人为因素导致的空中交通问题发生的几率。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探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与压力问题 (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摘 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的民用航空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航班的增加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空中交通拥堵问题,为了保障空中交通运输安全,必须做好相应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本文从空中交通管制员面临的压力问题出发,就提升其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压力问题 前言:空中交通管制与地面交通管理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保障交通秩序,减少交通拥堵问题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职责,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做好航空器的引导工作,以保证其运行安全。而航空器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的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稍不留杀就可能出现安全问题,要求管制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对突发性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1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从概念上分析,指在遗传基础上,于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专业训练和实践等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以及体现出的心理能力,可以从认知潜能、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衡量,其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行为表现影响巨大。在空中交通管制中,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空中交通运输的畅通,保证良好的飞行秩序,规避交通安全问题。而从空中交通管制的内容和形式分析,其对于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管制人员必须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问题发生时能够于第一时间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及时对突发状况进行处理,保证空中交通运输安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如治理水平、认知能力、交际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等[1]。 2 空中交通管制员面临的压力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的民用航空事业飞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持续增长,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高强度和严要求使得管制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要求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保障空中交通管理的实际效果。具体来讲,空中交通管制员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2.1工作性质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空中交通运输流量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趋势,空中交通管制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形势,工作量大大增加,想要切实保障空中交通运输的有序性和安全性,要求管制人员实行轮班和加班,而这无疑会加重管制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求管制人员长期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容易疲惫。同时,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出行,部分航班安排较为集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更是大大增加,加上变化无常的天气状况,对于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同样影响巨大,管制人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前提下,管制人员面临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2]。 2.2人际关系 空中交通管制需要机场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存在系统性、连续性的特点,而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交际圈属于一种典型的封闭式交际圈,由于其本身长期处于远离市区的机场工作,接触的多是行业内部的同事,缺乏与其他行业人员交流的机会,积累的压力无从释放。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高度重视心理素质问题,做好人际关系的处理。从管制员自身的角度,应该强化自我压力管理,提升自信心,对于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做到从容应对,及时舒缓,避免压力的过度积累;从航空公司的角度,应该完善压力管理机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合理分工和排班,适当缩短管制人员的值班时间,使得其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不仅如此,还应该加强对于环境建设,引导管制人员做好与他人的沟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保证良好的工作效果。 2.3工作环境 这里提到的工作环境属于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包括了空中管制员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环境,如照明亮度、背景噪音、工作气候、办公设备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管制人员的心理和情绪造成影响,尤其是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得管制员产生焦虑、易怒等情绪,在工作压力相对巨大的情况下,这些情绪就可能转化为压力,影响管制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对此,航空公司必须切实做好工作环境的建设,尽可能减少环境因素对于管制人员压力的影响。 3 提升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想要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求管制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为此,需要做好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3]。 3.1提升工作能力 空中交通管制本身的专业性较强,要求管制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包括良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树立起自信心,始终保持冷静,对于各种突发状况能够做到从容应对,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航空公司需要定期开展管制人员的培训工作,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模拟训练,提升管制员的专业能力,帮助其强化心理素质。 3.2锻炼注意力 之前也提到,空中交通管制是一个连续性、系统性的工作,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容易出现各种突发问题,要求管制人员必须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个人的注意力会受其自身性格、兴趣、情绪以及态度等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管制人员必须不断锻炼自身的注意力,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工作中依靠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来应对突发状况,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3树立责任意识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巨大,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航空公司应该重视对于管制人员的思想认识教育,引导其树立相应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形成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事无大小,精细管理,能够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承压能力,避免将情绪带到工作中。 3.4改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缓解原理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航空公司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内部环境进行改善,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人文环境,尽可能减少管制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如果发现管制人员工作负荷沉重,心理压力较大,则需要合理安排轮班制度,帮助其减轻工作负担,同时通过沟通交流来缓解管制员的心理压力,确保其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4]。 4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民航运输的持续发展,空中交通管制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工作负担的增大容易导致管制人员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针对这个问题,航空公司需要重视起来,对压力的源头进行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员管理,做好管制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其缓解压力,以推进我国民航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探讨 (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710068) 摘 要:空中交通是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其运行速度快,满足了人们跨区域或者跨境出行的需求。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空中交通变得非常拥挤和繁忙,因此有必要采取空中交通管制使空中交通安全有序运行,为了进一步提高管制效率,需要进一步实现空中交通管制的自动化。基于此,文章先对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进行简要概述,然后探讨了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人因素对管制质量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人因素 0.引言 在当前空中交通日益繁忙及拥挤的现实背景下,传统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已经无法实现对空中交通有序的管理,所以实现空中交通管制的自动化是必然趋势。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是现代民航运输管理的大飞跃,然而管制自动化过程中,受人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存在人机之间的配合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消除人因素在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的影响,以实现管制员与管制自动化系统的完美匹配。 1.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空中交通管制在空中运输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的交通服务,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航空器与航空器之间、航空器与障碍物发生碰撞的情况,以使空中交通高效有序的运行,从而提高空中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空中交通管制的设备与技术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早的空中交通管制使用旗帜、灯光、无线电、卫星等设备,而发展到今天,空中交通管制的设备发生全新的转变,目前已经建成集通信、导航、监视于一体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已经基本实现了空中交通管制的自动化。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指的是利用设备来代替传统人为承担的任务,比如航线计算,当前已经可以使用精密的计算机来计算,并且大量的空中管理软件也为管制员提供更为全面、强大的辅助。随着空中交通运输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多,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民航建设的重点项目,各大省市积极建设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这对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的有点在于能够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提升控制管制效率,并且实现了一些人为无法实现的功能,为空中交通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服务。然而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也有缺陷,比如自动化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将增加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对人机的配合度要求较高,一旦出现人为操作故障,很可能带来空中交通隐患。所以在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管理中,处理好人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2.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人因素分析 2.1 人因素概念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人,而是通过现代设备精简管制人员体系,使空中交通管制质量大大提升。在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人因素主要包含了人与环境、人与程序、人与机器、人与人等内容。在整个管制自动化系统中,管制员扮演最关键的角色,整个管制自动化系统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以及与其它系统或者设备要素之间的关系。 2.2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中人因素的表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航每年出现的空中不安全事故中,有20%左右的事故是因为设备或者系统故障造成的,而有80%以上的事故是因为人因素造成的,而在人因素中,又有35%是C组的原因,75%与管制员个人操作有关。由此可见,在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过程中,人因素是引发空中事故的主要原因。 人因素影响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主要表现如下:(1)管制员在硬件关系界面上,受管制系统自动化中的通讯系统、雷达系统以及电报处理系统等的功能设计如果无法满足管制员的心理以及生理特征,这就会导致管制过程中管制员出现失误的情况。(2)管制员在管制软件的操作上,如果与计算机程序、应急管理程序、人工数据输入程序等匹配不成功,就会出现程序应用不到位的情况。(3)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受控制系统中色彩、湿度、温度、噪声等交叉点数量的影响,管制员在判断时常常会出现错误的问题。(4)人与人的关系这一层面,管制员之间可能因为相互之间的沟通不及时或者不顺畅导致某些管制工作处理不全面。 3.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人因素影响的处理策略 自动化系统加入到空中交通管制中,虽然能够减少管制人员的工作压力,但是也存在较多问题,这样必然会给空中管制带来恶劣的影响,为此要平衡人因素与自动化系统之间的关系。 实际处理中,有一种划分管制主次的方法,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空中管制自动化原则,明确自动化系统为管制员的管控提供协助,从而改善人的管控环境,这也是自动化系统应用与空中管制的初衷。这种管制方式虽然并非为人与自动化系统的最佳匹配,但是却能够及时处理自动化系统中出现的故障。当然,如果要进一步改善空中管制自动化系统,就需要根据管制员的实际能力处理好人与管控系统之间的矛盾,以真正发挥自动化系统高效、高质的管控功能。 此外,为了提高人与自动化系统的匹配度,还应做好管制员的选拔、培训以及训练工作,加强对管制员个人素质的培养。具体操作上,可以加强管制员的心理引导,对管制员进行定期的心理咨询以不断提高管制员的身心修养。另外,随着空中管制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管制员的工作也已经基本转换为空域的管理这,因此对管制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相关技能的培训上,应着重培养管制员掌握整体形势的能力、判断异常情况的敏感性、信息交换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以及能够在自动化系统出现问题时以人工接替系统工作的方式来保证空中交通运输的正常运作。总之在培养管制员时,应讲究培养的全面性,明确管制员个人素质在提升空中交通管制质量上的重要性,以形成一批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空中交通管制员。 4.结语 总之,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是当前空中交通管制发展的必然方向,为了充分发挥管制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需要明确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人因素对管制质量的影响,通过加强管制员的培训,以不断改善管制员与自动化设备及环境的匹配度,从而为我国航空事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差错原因及降低差错发生率的策略研究 [摘 要]在民用航空的快速发展下,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任务逐渐繁重,在工作压力、心理压力、外界环境和航空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下,人为差错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航空飞行的安全性。本文在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中人为差错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降低差错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以此来对人为差错进行预防,保证航空飞行的安全性。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 人为差错原因 降低差错发生率 前言 在目前的民用航空系统中,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组成部分,空中交通管制的整体质量直接决定着航空飞行的安全性,在航空管制任务逐渐繁重的情况下,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人员承受大量的工作压力和责任,再加上一些外在因素,导致空中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相应的人为错误,针对这样的现象,需要对出现人为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人为差错,降低差错发生率。 一、 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差错原因 1、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的是空中交通管制人员所面临的外界环境因素,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这些工作环境会导致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出现相应的人为差错。首先是恶劣的工作环境,在空中交通管制任务逐渐繁重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本身的压力就比较大,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又面临着来自工作环境方面的困扰,其中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线和噪音,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常常处于噪音较大和光线较为昏暗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的工作,会使工作人员产生较大程度的精神压力,从而出现精神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情况,导致人为差错的出现。另外是复杂的气象条件,在实际的航空飞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冰雹、气流和雷电等复杂恶劣的气象环境,这样的气象条件不仅会干扰飞机的飞行,同时也会影响空管人员的判断,导致人为差错的出现[1]。 2、主^因素 首先是空管人员的注意力转移,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任务比较复杂,在发生空中飞行冲突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节和处理,在这样复杂的问题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难免会忽略到相应的冲突点,这样就造成人为差错的出现。在另外一个方面,空管人员的工作情绪同样会造成人为差错的出现。最后是规则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冲突,在对飞行冲突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根据所指定的规定来对处理方式进行确定,同时也需要根据飞行冲突的特征来进行考虑,规则和实际问题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如果工作人员一味的根据规则来对问题处理方案进行确定,那么也有可能出现相应的人为差错。 3、管理因素 空中交通管制人为差错的出现,同样与空中管制部门的管理不到位有着跟大的联系,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针对部分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案,目前仍旧缺少完善而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处理标准,另外在规章制度的落实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人为差错出现的主要原因在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总的来说也就是说空桶交通管制部门存在着规章制度建设不到位和执行不严等情况。另外是班组管理不到为,空中交通管制中班组的建立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但是就目前的班组管理情况来看,仍旧存在着主要管理人员分配不合理或者管制工作现场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在对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出现信息交流不通畅,导致人为差错的形成[2]。 二、降低差错发生率的主要策略 1、管制人员方面的防范措施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需要管制人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且在出现突发性问题的时候保持冷静,针对以上所叙述的由于管制人员所出现的人为差错,首先需要对管制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培养交通管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出现突发性问题的时候,能够冷静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且确定有效的处理方案。另外需要培养管制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实际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当中,相应部门需要培养管制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对其管制工作习惯进行控制监督,保证管制人员能够安哥的按照规章制度和标准来进行工作,以此来有效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针对管制人员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交通管制部门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来放松管制人员的心情,实行工作轮换制度,并且可以对管制人员进行谈心交流,营造和谐放松的工作环境,这样有利于管制人员减轻自身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最后,对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选拔来说,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流程来进行,安排相应的监督人员来对管制人员的选拔流程进行监督管理,重点选拔那些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工作人员,一些资历较老的管制人员可以向新进人员传授一些工作经验,以此来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 2、选择合适的管制方法 管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为差错的发生率,所以说针对不同班组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需要选择合理的管制方法,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率。首先,需要对主班和副班的任务进行合理安排,“双岗制”是空中交通管制小组中常用且有效的一种管制方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主班在进行操作,而副班却在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在一个人单独操作的情况下,就算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和更加专业的操作技术,也难免会出现相应的差错,针对这样的现象,空中交通管制部门需要明确“双岗制”的工作内容,对主班和副班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发挥两个主班和副班的主要作用,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另外需要发挥“双单”作用,“双单”主要指的是“进程单”和“检查单”,管制人员需要按照航班的进场顺序来对“进程单”进行合理摆放,另外也需要加强“检查单”作用的发挥,对班组成员的工作细节进行监督,以此来有效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3]。 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空中交通管制部门需要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调整,并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体系,以此来对管制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同时也需要提高相应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杜绝错误命令的指挥和操作,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在另外一个方面,需要对班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团队是目前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需要加强班组资源管理,比如说在班组中安排一名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操作技术的管制员来进行管理工作,同时安排一个新管制员来进行协同管理,老管制员具有丰富的经验,而新管制员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在两者的协同工作下,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 结束语:由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会使实际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出现人为差错,针对这些人为差错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从管制人员本身、管制方法的选择和制度管理等方面入手,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率,保证航空飞行的安全。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ADS―B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 摘 要: 我国的航空事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壮大,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现如今人们的消费水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出行都选择了更加快捷的方式,所以每年的国内外航空公司都在不断的增加空中飞行器的数量,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导致了空中交通的堵塞,所以如何处理空中交通管制问题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ADS-B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从ADS-B技术的作用、优点和问题方面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促进ADS-B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ADS-B 空中交通管制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55-01空中管制主要就是指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的管理和控制航空器,主要涉及的业务有交通管制业务和飞行报告等。空中管制能够有效的防止各个航空器之间发生碰撞,产生空中交通事故,能够有效的维护空中的交通秩序,保障飞行棋的飞行安全,促进飞行的效率提升。为了能够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的效率,各个国家都开始研究新型的航行系统技术,经历了数十年的研究和实验,目前的国际民用航空中已经将新的民航通信系统和导航、监视系统应用到实际航空飞行当中,而本文主要就是分析监视系统中ADS-B在交通管制中的利用。 一、分析ADS-B技术的作用 ADS-B是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的英文缩写简称,主要是利用全向广播的方式,在航空飞行过程中实现空对空的自我监视,不仅能够有效对机组的肉眼视程进行延伸,还能够帮助机组和相关管制人员实现精确观测,利用“见后避让”原则,保证飞行器之间不会产生相互飞行的冲突,不仅是针对通用航空,也能够应用于空中运输,保证飞机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提高了飞机行驶的速度和效率。ADS-B技术在空中对飞机进行科学定位主要是通过星基GPS,而后将数字码传回机组,其中包含有飞机的位置信息,同时还有飞行的速度和高度信息,也涉及到爬升和下降等状态,数据的更新是以秒为单位。ADS-B技术在空中交通中的使用不仅仅造福于某一架特定的飞机,其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合适的频率在飞机广播中传播数据链,在方圆一百海里内的其他飞机和地面站都能够接收到相关的数据,并且还能够确定空中各个飞机的位置,互相进行识别并保持间距。地面指挥在接受到空中交通数据链后,也能够实时的监控和指挥航途中的飞机,对于机场内场面活动的飞机等也能进行科学的控制,保持飞机间的安全距离,合理的进行监视。 二、分析ADS-B技术的优点 1.在新航行系统之中,ADS-B技术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作为里程碑式的技术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航行信息给机组人员,保证管制人员的管制更加安全,极大的增加了飞机的飞行安全。 2.ADS-B技术也可以与当代的数字通信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扩大应用的范围,还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 3.现如今的空中交通管制中,还无法提供飞机间的冲突信息,ADS-B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这一难题,降低空中交通中事故的发生频率。 4.在地面管制中利用ADS-B技术能够准确的了解到空中冲突的具体位置,不仅能够清晰的了解冲突的方向,还能够提高飞机的速度和相对高度,不必担心空中出现飞行冲突事故,由于ADS-B技术能够清晰的展示飞机的加速、转弯、爬升等状态变化,提高了飞机飞行的安全性。 5.对于通用航空而言,飞机的飞行还能够接受到其他的数据链信息,例如天气信息和文字咨询服务等,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三、ADS-B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 1.ADS-B技术的应用较为落后 在1998年的时候,欧洲新航路中就开始开发ADS-B技术的应用,而我国对ADS-B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L888航路中,作为第一条以ADS-B技术为导航的航路受到了我国飞行界极大的关注,但是我国正式应用ADS-B技术是在2000年,在进入21世纪后才通过了测评,直到2004年才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形成相关的管制中心,在中国得以真正的应用。从ADS-B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起初该项技术在推广中得到了较多的限制,在实际运用中找不到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突破,所以难以发展成熟。就行现如今的中国交通管制情况而言,ADS-B技术在市场上仍然没有进行突破创新,还处于保守阶段,而ADS-B技术在国外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开始追求更加高级的监视技术。 2.ADS-B技术实现了空中飞行信息共享 ADS-B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截获空中飞行的飞机信息,有利于更加科学的管制,并且能够实现跨区域的无缝连接飞行管制,对航空公司的飞行管制更加合理,提高了管制效率。与传统的雷达监视系统相比,ADS-B技术对远程信息的截获更具优势,雷达监视系统截获的信息十分杂乱,并且信息处理的成本也比较高,ADS-B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空中和地面管制一体化,实现全球资源的互相利用,提高了便捷性的同时也能为航空飞行提供更加具体的飞行信息。 3.ADS-B技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ADS-B技术本质上仍旧是契约制技术,对于截获的信息以及空中管制的报告方法,只是起到初步约定航路的作用,而后通过获取飞机的航迹以及报告周期等,从中获取通讯资费,ADS-B技术不能在空中管制中大范围的应用主要也是受该方面因素的限制。 四、ADS-B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航空运输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航空运输的不断进步,不仅是空域的范围还是机队的规模等,都在不断的发展创新,而要想建立和完善空中管制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优化,不仅可以通过对ADS-B技术的自主开发,还可以从国外引入ADS-B技术等,都能够实现我国的ADS-B技术应用快速发展。但是,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涉及到设施的更换、地面调节结构和研发生产问题,只有得到政府政策上的充分支持,保证ADS-B技术的使用和更新统一,才能够有效推动空中交通一体化的建设,利用雷达监视来辅助ADS-B技术监视的管制对策。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步伐也不断的加快,但是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技术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ADS-B技术在国际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发达,但我国的ADS-B技术还较为薄弱,只有不断的推动该项技术的创新进步,才能够促进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ADS-B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用,为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发展贡献一份力。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的疲劳管理和预防 [摘 要]在经济和技术逐渐发展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兴起导致了空中运输事业的快速增长。而在这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就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其不仅要为空中安全飞行的有序提供指导,同时还要保障空中交通正确的流向相关工作。因此空管员在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时极容易产生疲劳,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本文就空中交通管制的疲劳管理和具体预防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引言 飞机的每一次飞行都需要有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进行辛苦的工作。在科技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空中交通管制相关设备和技术也在随着更替,非人为的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也逐渐减少。而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为空中交通管制员在每次飞行任务时都要高度集中精力,要对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和消化,从而确定飞机的安全飞行。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付出很多的精力,这个时候就极易产生疲劳。因此,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疲劳进行预防就十分的重要。 1 空中交通管制的相关概念 飞机的每一次飞行都需要管制人员对周围环境以及突发情况进行判断,从而保障飞机飞行的安全。其是使用通信、导航以及监控等相关方式对飞机飞行活动实行控制,保证飞机能够在制定的飞行空域里安全和有序的飞行。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会分成各个不同的管理区域,其中包含了航路、就近管理区以及等待空域管理区等等,并且根据管理区和实际情况是不同雷达设备对飞机飞行情况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是经由导航设备、雷达系统以及通信设备等构建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在这其中管制人员要进行监视、识别以及引导管理区中的飞机,使其能够在突发情况下进行安全正常的飞行与降落。因此,交通管制人员在完成这一系统的复杂性工作时,需要具备超强的精神状态对其中各个信息进行处理,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有效的决策,所以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状态保持是十分重要的。 2 导致空中交通管制员疲劳的相关因素 通常来讲,个体因为生理与心理状态,形成了一些器官上或者整个机体能力出现了自然的枯竭形态,这就是疲劳。在其根本上看,疲劳是个体内部十分正常的生理变化以及保护机制。空中交通管制员存在疲劳的时候,就会出现身体生协调性差以及大脑记忆能力下降以及思维缓慢等相关现象,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判断失误以及操作出错的问题,从而导致了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 2.1 工作环境以及岗位风险 在我国航空事业快速发展中,飞行流量正在快速的上升。某机场在10年时间中航班架次就增长了600次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管制人才储备不够以及空域开发的空间不大的问题。这些都对进行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带去了很大的压力。而随着飞行量的快速上升,其航线也产生了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发生一些特殊问题,管制员若是稍微出现了疏忽或者在处理上的不对,就会导致飞行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轮班以及工作环境 空中交通管制具有的特点就是24小时进行,睡眠上的不规律就会导致其质量很差,这就十分容易产生疲劳。长时间的不规律睡眠以及工作就容易出现失眠以及神经衰弱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管制员在身心上出现了疲惫的问题。还有就是其工作环境的原因。因为陆空通话与扫雷达屏时候的需要,管制人员要在一个比较安静以及光线很强的环境下实行管制工作。若是不合理的灯光设计以及多台电脑等风扇相关设备的运行产生的噪音,这些都能够让管制人员在听觉和视觉上出现了疲劳。 2.3 外界因素影响 管制员在工作的时候,对其最大的疲劳影响就是外界因素,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会接触到设备、仪器以及报表等相关事物,空中交通管制员在工作的时候会面对复杂的设备以及不停止的飞机噪音,工作环境氛围比较严肃而不轻松,这样就会导致对环境产生疲劳的心理。在遇到雨天以及能见度低等天气气候时,管制员需要工作的量更多,很多的飞行计划都不能够按计划进行,这时管制员也会产生心理上的疲劳。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就需要交通管制员和空军协同合作,重新制作飞行方案。在重复性的方式处理上也会导致工作上的疲劳问题。 3 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疲劳的相关措施 3.1 调整管制员的上班制度 要对管制人员的上班制度进行调节,要在确保规定值班时间的情况下,不能够出现一个管制人员连续性长时间上班现象,特别是夜晚值班。预防疲劳状况的出现是保障工作和时间科学配置的关键,不能够长时间工作,这也是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在排班时要尽可能符合工作人员的意愿,每位管制员要提前性和管理层提交排班意见,这样才能够结合部门的具体情况安排上班时间以及休息时间。还有就是管制人员工作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每位管制人员每个班次时间最好的两个小时,每个班次的间隔时间要有1小时的休息时间。最后就是临时的调班计划。管制人员在出现了疲劳现象时要和领导汇报,领导就要安排其他非疲劳状态的管制人员替岗。 3.2 对管制员的心理疲劳进行关注 空中管制工作是十分特殊的行业,其是对航空事业进行保证的关键。在这情况下就要对空中管制人员的心理疲劳进行重视,这样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其需要的相关支持。其首先就是对管制员的心理健康进行重视,要让管制人员明确其职业的责任以及社会责任。在管制员出现了一些失误的时候也要将批评与教育结合,不能够只是对其进行批评,这样会让管制员出现一些逆反心理。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必须要经历过时间和工作上的锻炼,这样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管制人员,所以要让管制人员将自己的疲劳宣泄出来,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倾听其意见,并且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要锻炼出管制员对问题进行多种看法的能力。经过多种决策方式和沟通的培训方式,以此加强其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提升其素养,进而降低其因为在疲劳情况下造成的失误。 3.3 改善工作环境,使用先进设备 要预防管制人员的疲劳问题,除了对其在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锻炼的时候,还要对其的工作环境进行变化,在光线方面,经过灯光的科学设计与遮阳帘的装置等方式,以此保障管制室中光线强度能够处在合适状态下。这样不但能够保障管制员对雷达屏的观看,同时也不会让管制员产生压抑的感觉。而在噪音方面,要尽可能在管制室中减少各种设备装置,以降低设备运行对管制员产生的噪音影响。在管制室的空气流动以及温度方面,使用中央空调以及空气净化机等设备,以此保障管制室中空气的流动以及温度舒适。除此之外,还要将各种监视雷达、电子进程单这类相对先进的设备引入到及机场中使用,这些先进设备的使用能够减少管制员在工作上的压力,提升空管安全性能。 结语 在航空事业发展中,空中交通管制保障其稳定的关键。因此对管制员的疲劳状况进行重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就需要对管制员产生疲劳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预防对策,其在调整排班制度、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以及使用相关的先进设备等方面进行预防,从而减少管制人员在工作中的疲劳程度,进而确保其工作精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管制员就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进一步保证飞机飞行的安全以及稳定。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试分析空中交通管制中影响安全的多种因素 [摘 要]社会经济正在逐渐发展,我国航空事业也处在上升期中,空中飞行器数量也逐渐增多,空中交通管制方面的工作量也随着增多。在整个管制系统中,有很多因素会对安全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空中交通管制中影响安全的多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影响因素;管制设备 在国民经济逐渐上涨的情况下,我国在飞行流量在上涨的频率上平均为9%,而在目前空域限制的情况下,空中交通就愈加拥挤。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合理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能够有效防止飞行器在空中相互撞击情况,同时还能够保障空中交通畅通。在空中交通管制中最关键的就是安全,这是对管制工作进行评价的标准。在整个空中交通管制体系里,对空管安全有影响的因素有包含了管制员、管制设备以及管制环境。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能够给交通管制工作提供有利的理论基础。 1 管制员因素 1.1 管制的能力 在管制员实行管制工作时,其工作内容涵盖非常广。其中有陆空能力、反应能力以及问题决策能力等。经研究表明了,在注意力方面呈现的局限性对人体系统功能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的力度比知觉表现出的局限性还要大。管制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会接受大量视听觉信息。若是接受的数据超过了注意力范围时,往往就只会对一部分的信息产生关注。例如在进行雷达管制的时候,空中飞行量增大,一些管制员会习惯性对进港飞机进行注意,从而对飞机出港顺序有所忽略,这样就有可能发生飞行上的冲突。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其主要方式就是运用通讯设备进行陆空通话。所以,信息通讯与飞行动态信息传输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1.2 工作负荷 工作负荷就是在一定工作时间中可以完成的工作。而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就会在操作上产生慌乱,这样就有可能出现错误和安全的事故发生。因为空管工作有相应特殊性,管制员在这其中有着很关键意义,在工作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包含了空中飞行流量、天气情况等等。管制人员处在低负荷工作的状况下,很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容易遭受影响以及思路滞后的情况。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口误或者顾此失彼等现象。所以加强对管制员工作负荷的情况实行研究,能够使其一直处在恰当工作负荷下进行高效工作,发挥其工作能力。 2 管制设备因素 到目前为止,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已经历经了三次变化。而其在空中管制工作中也有一定影响。 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民航发展,但是必须要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有认知,其具体表现在管制员对雷达一类的自动化设备产生了相应的依赖性,其本身进行主动管制的意识减弱。从成为一名空管人员初期,其管制意识就要从一而终的贯彻每位管制人员的工作中。进行实际管制工作时,不但要在脑海中对管制区域有立体印象,还要对全部飞行动态位置进行正确掌握,这就需要管制人员具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目前管制员对雷达这类设备比较依赖,导致了其在工作时的敏感性有所降低。例如不能够及时正确对飞行高度以及动态进行掌握。因为有些管制任务不需要管制员直接参加就能够自行调整,若是相关系统设备出现问题,管制员就无法完成设备能够完成的系统工作,这就对飞行安全产生了影响。 3 管制环境因素 在管制环境因素中,其主要是包含了管辖空域环境以及管制室的环境,但是目前是前者的影响力度比较大。 3.1 管辖空域环境 我国目前在区域环境上有军航和民航重叠情况,有些军航飞行空中区域和民航距离很近,这样就导致了民航飞机在军航空域中飞行,其不但对军航训练产生了影响,同时还增加了相对飞行量,这样就会埋下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军航使运用的是二次雷达应答机的精度高。尽管机场安装了二次雷达建设设施,其目的也是为了对军航管制系统进行改变。但是军航与民航飞行器之间却不能够进行相互警告,对这样的问题,必须要求空军管制员与民航管制员必须能够进行没有障碍的交流,这样才能及时调整军航和民航之间的距离。 3.2 管制室内的环境 管制员在进行实际工作时,主要是处在管制室中实行相关指挥的调整工作,所以管制室内的环境也对管制员的工作有一定影响。 不科学的照明环境会对视觉产生影响。工作环境的光线强弱会对人的觉产生一定影响,在强光下进行工作让视力有所降低,不同工位的管制员在不同环境下进行工作,整个管制室包含了塔台、区域和进近管制室。处在塔台的管制员要对陆地和空中的飞行器进行密切关注。其视线范围要在窗外和室内进行来回切换,因为室外和室内的光线强度不一,所以很容易让管制员在心里上出现眩光疲劳的情况。在区域与进近管制室中进行工作,因为其管线比较暗,身处其中的管制员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这些因素都会对管制员的工作效率有影响。 噪音是一种不良的环境刺激污染物,可以对人体的中枢神经进行长时间的影响,致使其身体出现头疼、头晕以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在管制室中噪音主要是源自空调工作、工作台机以及耳机话筒等。而其中管制通话是其中听觉影响的主要源,其中包含了管制员和飞行员之间进行陆空对话,或者相邻席位间管制员声音交流。一般来说,管制员之间距离为70cm较为合理,但是目前进行的是双岗制,即为管制席位和协调席位之间的责任互通制。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管制席位人员必须要参考协调席位人员的协调结果,同时协调人员要关注管制人员指挥命令是否正确,两者席位距离若是在40cm以下就会相互影响。 结语 在进行空中管制工作时,其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就是管制员本身、管制设施以及管制环境三个方面,其对安全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相关民航系统必须要在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尽量将这几个方面的影响程度降低,从而确保空中飞行的畅通,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上的形象。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及其中人的因素浅析 摘 要:本文结合空中交通管制的自动化技术原理,分析了空管自动的发展和应用,最后研究了空中交通管制中人的因素产生的作用和应对方法。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人为因素 1 概述 从航空航天设备的诞生至今,航空航天事业一直与人类的飞天梦相伴相生,其中民用航空事业也是在世界人民的努力与期盼中茁壮成长。因此,空中交通管制担任民用航天航空领域中的秩序维护和保障的角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使得空中交通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保证民航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动化设备在空管领域中的应用标志着空中交通管制的重大进步,当然我们不可否定的是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确实给空中交通管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它也给空管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由于空管人员自身的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人和机器之间的配合并不能达到理想化。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我们要以人作为中心点设计出能够适应人类操作的空管系统,二是作为空管人员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便于满足当代自动化的空管设备的操作,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实现空管领域中的自动化管理。 本文作者首先从空管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和发展历史,以及自动化在空中交通管制领域中的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再从自动化系统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范围、发展进程以及相关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后在引出本文中所提到的在空中交通管制领域中自动化系统要以人为设计中心的基本原则和使用范围,深入探讨管理人员自身因素对空中交通管制的影响以及调整管制人员的心理状态对管制工作的影响。最后我们还提出了怎样筛选、培训空管人员的办法,以便于推进空中交通管制事业的快速发展。 2 空管自动化的发展和作用 空中交通管制作为民航领域中的交通服务行业中的主要职能,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防止空中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维持和保障空中交通的有效进行,确保航道上飞机和人员的安全。通常空中交通管制有三个部分:一是航道的管制,进近的管制和飞机机场的管制。管制的方法一般可分为雷达管制和程序管制。 空管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手段都是从初级到高端逐步演变过来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一体化的空管系统已经成为了主流,空管目前正朝自动化迈步,逐渐的和国际接轨。 在空中交通管制当中,自动化操作就是使用机械设备或者是系统来替换部分或更多的人类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而空中管制的自动化操作系统则是表示采用高端的电脑设备和网络手段,来空中管制而空管自动化系统则是指采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网络技术,辅助空管人员完成各项空中管制工作的大型软件应用系统。伴随着国际上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需求和计算机的发展,自动化应用系统也是越来越完善,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提高。在民用航天“十五”空中交通管制建设发展的重大项目,北京、上海、广州等区域均积极投入建设了三座超大型的自动化的空中交通管制中心。这是对空中交通管制运行结构的重大变革,同时推动了我国空管事业的发展,使其走上国际化的征程。 引进自动化系统对空中管制领域具有历史性的影响,当然,凡事都具有双面性,自动化系统在空管中的应用也存在两方面的影响。其好的方面是:缩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交通的运行效率,同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要求,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减轻了管制人员的工作任务,完成了许多人类不能完成的工作,将管制工作简单化,同时降低了工作的危险系数。其不好的方面是:自动化虽好但它毕竟只是工具,它存在不确定的工作故障,很容易发生工作瘫痪;同时过多的依赖于管制系统会导致管制人员丧失基本的工作技能,若是对系统的不信任又会降低自动化设备对管制人员的帮助,反而增加了工作量。因此,要想充分的实现自动化系统在空管中所能达到的价值,我们应该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来进行配合使用以避免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3 人为因素在空管自动化中的作用 人工介入就是要以人作为中心从而开展自动化管制工作,提高人在管制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筛选、培训管制人员。但是在培养管制人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培养管制人员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其次我们要提高管制人员对系统的熟悉程度,做到合理利用自动系统。最后要培训管制人员在面对故障时所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总而言之,我们要把传统的管制方法和现代的管制理念结合起来,培养出新时代的空管人员。 空管作为民航飞行安全中的关键性管制手段,伴随着民用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空管必然会朝着既经济有高效的自动化方向迈步。自动化系统在空中管制中也是不断的在研究和探索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创新进步,这对整个空中交通管制领域来说都是好的,这必将推动空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空管系统中,人对其影响因素比较被放大,在自动化进程中主要以人为中心,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管制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加强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引导。只有在不断的努力中我们才能筛选、培训处具有高品质的管制者,提高管制人员的知识水平、思想观念、处事态度,加强管制人员同自动化设备和工作环境之间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使得空中交通管制事业安全快速的发展。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如何规避语音通讯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语音通讯所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以有效的规避此类问题,改善语音通信效果,促进航空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语音通讯;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 我国航空事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航空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航线增多,航空流量逐渐增大,此种情况下,陈旧的航空管理系统难以满足现代航空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人为因素导致的空中事故频发,语音通讯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加大力度规避此类问题是当前航空事业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影响语音通讯的因素 在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空管人员主要通过HF/VHF来开展语音通讯,获取来自空中和上级部门的信息,并发送出指示信息来对空中交通进行指挥、引导和协调。在使用频率较大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操作事故和安全事故。 1.1 基础设施。语音设备对通讯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传输信息中正常信息和噪音的比例,直接关系着信息传输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在信噪比较大的情况下,语音通讯中的关键性信息会被噪声所覆盖,导致机组人员难以准确接收信息,甚至信息被屏蔽,语音信息丢失,严重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安全。在声音传输延迟的情况下,就出现回声。回声问题的出现,极易导致空管员发出错误的指令。因此为规避语音通讯所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航空管制单位应当积极加强硬件设备的投资,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基础设备不完善引发的空中交通事故,促进航空事业的稳定发展。 1.2 空管员理论知识不过关,概念不清。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空管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会直接导致决策失误,引发空中交通管制安全事故。 1.3 空管员外语水平较低,是影响语音通讯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空管员英语水平不足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其他国家机组的交流需求。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航空事业飞速发展,国内航空公司积极与国外航空公司开展交流与合作,开通了许多国外航线,这就对空管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尽管我国聘请了外籍飞行员来解决此类问题,但难以从本质上掌握主动权,我国空管员与外籍飞行员之间的交流仍存在一定障碍,影响语音通讯的实际效果。因此我国空管员的外语水平是影响并制约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因素。 1.4 方言发音问题。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方言发音各异。目前我国普通话还未完全普及,在此情况下,来自各地的空管员可能普通话的发音带有方言特色。方言本身是中国特色,不能严令禁止,但是在空管员的工作当中,这种情况阻碍了与机组之间的交流,还可能造成空中事故。 1.5 发音混淆。如果对话环境较差的话,发音混淆可能导致对方产生听觉错误。例如相似读音的字母和数字:M和S,S和F,T和P等等。强调发音类似的呼号之间的差别也有利于减少读音混淆。尤其是在临近飞行员等待放行的指令时,这一点特别重要。 1.6 指令不符合标准。目前,有许多空管员在进行地空对话时仍然不按规章制度进行。标准规定,除此地空对话时,管制单位空管员必须首先声明自己的呼号,然而实际操作中,这种不符合标准的对话方式常常发生。 1.7 沟通性错误。空管员和机组在对话时如果沟通出现差错,也会造成空中事故发生,例如指令听错、理解错误、执行错误等等。 2 规避语音通讯所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 2.1 积极沟通。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任何工作离开良好的沟通都无法正常进行。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应当积极加强协调沟通,通过机组人员、空管人员及管制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密切配合,促进语音通讯所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 2.2 提高地空对话的完整性。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应当规范地空对话环节,提高地空对话的完整性,空管员与机组人员在对话过程中,当空管员发出指令后,飞行员接收到指令后,应再次复述指令,空管员再听飞行员所复述的指令,并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更正。在一整套对话环节中,应保证对话的标准性,最大程度上避免地空对话出现口误或听错所导致的控制事故的发生,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总体效率。 2.3 措辞标准,技巧完善。在地空对话过程中,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表达都有助于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语音通讯的正确性,空管员与机组人员应当将所使用的词条限制在较小范围内,确保措辞易于理解,提高机组人员对语音通讯的理解力。在对语音告警进行设计时,也应当注意保持语音通讯的措辞易于理解。信息越少,越清除,越容易分辨。 2.4 提高空管员的英文水平。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拉近空管员与外国工作人员的距离,缩小我国空管员与世界各国空管员在思想、语言以及知识等方面的差距,开展密切的交流,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效率,保障安全飞行,推进我国航空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 紧急通讯裸作建议 管制员应该了解当机组飞行过程中遇到异常情况时,通常按以下顺序执行应急行动:驾驶-导航-通讯。 驾驶:航空器驾驶员的当务之急是保证安全的飞行路线及航空器的姿态。不仅包括航空器的飞行,还包括完成检查单操作,甚至包括可控快速下降的启动。特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机组的工作量会很大,他们会选择以最直接的方式通知空管部门。通常在初始联系中使用“稍等(Standby)”一词。 导航:机组会决定是否继续飞向目的地,执行备降,或者只是在一个安全的空域等待。 通讯:当驾驶员认为他们正面对紧急情况时,他们将立即宣布紧急状态,在通话中使用前缀“MAYDAY,MAYDAY,MAYDAY”或“PAN PAN,PAN PAN,PAN PAN”,提醒管制员需要优先关注接下来的信息。 遇到异常情况时,通常按以下顺序执行应急行动管制员应该意识到,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机组最需要的是:时间(time)、空域(Airspace)和无线电静默(Silent)。管制员对紧急情况的响应,可以通过辅助记忆手段来表示,比如“ASSIST”: Acknowledge-确认信息。Separate-为航空器提供间隔及机动的空域。Silence-无线电静默。如果可能要求其他航空器转频,或者为该航空器提供一个独立的频率,防止无关的通讯对航空器驾驶员产生干扰。Inform通知需要掌握情况的或者可以提供帮助的单位,通知其他涉事方。Support-通过任何可行的措施协助航空器驾驶员。例如协调改航等事宜。Time-给航空器驾驶员一些时间整理思绪,不要打扰他们以期获取信息〔飞行员的决定需要时间。 结束语 总的来看,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强度较高且难度较大,对空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术能力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航空事业发展过程中,语音通讯带来严重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极易引发空中交通事故,通过探讨如何规避语音通讯所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有助于降低航空事故的发生率,推进我国民航事业的繁荣发展。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关于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风险管理 摘 要 空中交通管制风险不可避免,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每一位从业者都要守土有责,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将风险将至最低。本文着重对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空中交通管制;风险管理 空中交通风险是对特殊情况下,出现的不可控的不安全事件以及其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务损失等。飞机在飞行中的安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气候状况到机场导航、机器运行以及各种管理规则等都是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某个环节出现失误就可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除此之外,航空飞行中的不可预测的因素也可能造成飞行风险。因此,为了降低航空风险,民航公司应该不断提升航空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作为民航从业人员,应做到互相配合,从而使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更加完善。 1 空中交通管制中风险管理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1.1 以实际情况为基础 空中交通管制需要立足我国国情,从具体的航空飞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国外引进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和理念,与我国的实际情况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使用中要做适当的修改和革新才可以投入使用。目前,我国在空中交通管制上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全员安全、全程安全以及风险管理所需的“无惩罚”安全政策等都方面都需要加强,而且在专门的风险管理人才依然缺乏。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全体从业人员中普及安全管制知识,严格相关的规章制度。管制人员必须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必须处理高度动态的飞行状态、必须综合分析空中飞行中的各种因素,如飞机设备、机场管理以及气候环境等。空中管制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复制,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对飞行中各种潜在风险加以识别才是关键。 1.2 坚持持续监督管理 飞行安全随时都会发生,因此风险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涉及到如下内容:要坚持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从而制定出减少或者排除风险的有效措施;要坚持监督风险管理状态,定期检查、实时监控和安全审计。完成以上工作才能有效保障理能够顺利的实施。 1.3 实施逐步推进 空中交通管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当前,我国的风险管理基础条件并不完善,需要不断创造条件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加完备完善。在原有基础上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对其中合理有效地部分充分利用,逐渐形成适合我国现实的空中交通管制体系。同时,风险管理机制必须和其他管理机制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风险管理需要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2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风险防范对策 2.1 实行严格的监督策略 有效监督的顺利实施对保障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监督策略需要建立在健全的监督体系之上,包括相应的监督制度和监督手段。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空中交通管理单位内部的监督部门对空中交通管制风险加以监督,时间和方式上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外部监督则是由行业监督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需要配合完成、相互协调才能对空中交通管制实现全面监督。在具体实践中,内部监督查到的结果要上报至有关部门,自上而下减少飞行危险,避免相关单位对潜在风险的忽视和隐瞒。“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空管系统的研发上的投入很大,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科研成果,ADS-B、MDS、RNP等新技术得以推广运用,为空中交通监管能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2.2 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在完善健全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之上。为了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国内航空公司要及时更新相应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职业培训,只有让管理制度落实到人,种植在心,才能真正的消除风险隐患,大力减少因人为疏忽造成的风险。风险管理是SMS(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空中交通管理的核心。民航局要明确SMS在航空系统中的普及和落实。各大航空公司要坚持以SMS为指导,不断健全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2.3 应用风险识别技术 风险管理首先就是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可以让航空公司对航空飞行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有明确的了解,并记录在册,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止隐患被扩大或是明显化。在实际环境中,航空飞行潜在危险多种多样,仅凭一线监管人员的监督管理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要在全行业建立全员安全意识,每一名员工都有义务和责任自己的工作中加强安全意识,并善于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继而有效降低安全危险。虽然不少公司都开启SCASS系统,但是我们收集到的信息并不多,关键问题就是不少人因为担心问题被记录对自己不利、或是得罪人等,不会主动上报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大航空公司可以适当推“无惩罚”制度,对于被指出错误的员工,只要是无心之过,并且能够积极改正,则可以免于惩罚,这样医疗不仅可以提升员工安全意识,也能给无心之过的员工改过的机会,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团队的安全意识。 3 结论 飞行中的潜在风险多种多样,影响因素内容繁杂,重视风险管控不仅是对乘客人生安全负责,也有利于航空公司的发展。加强空中交通管制,进一步提升航空安全系数是促进我国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任重道远,需要更加重视。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基于危险率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负荷模型 [摘 要]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增加,管制员工作负荷也随之增大。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已经发展成为制约扇区容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论文详细介绍了ATC运作动态模型、危险率模型,并结合Cox回归模型对管制员工作负荷变化预测分析。 [关键词]管制员;工作负荷;ATC运作动态模型;危险率模型;Cox回归;评估方法 工作负荷对空中交通管制影响的研究,一直以来都集中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和生理消耗的结果及其影响上。最近的研究,则致力在于时间和行动的内在关系的动态方面,尤其是在复杂的环境下做出决定和行为反应时间的相互影响。由于空管涉及多个并发任务处理,问题就变成如何将时间分配到各种并发性活动中。 本文的重点就是要首先列出每一个单独任务,即对时间、工作安全度有影响的各个因素;其次,找出时间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接着经过一定算法计算出相应数据,即能体现出影响关系的数据;最后通过分析数据,就能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结论。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提出了ATC运作动态分析、危险率模型以及Cox回归模型。 1.ATC运作的动态分析 一个有策略的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单独活动可分为三大类:通讯服务、飞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雷达活动。另外,管制员还有三个外部的相互作用:规划指导,规划信息和规划建议。这些类别的详情及代码列于表1。 这些时间段的持续时间很少正态分布。它们通常被截断,分立,正偏和突出。不正常的假设使得传统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不适合研究这样分布的时间的研究。因为空管运作包含多个并发任务(即两个活动发生在同一时间),传统的严格遵守线性活动形式数据排列的对数线性和序列分析也不适合此研究。 2.危险率模型 此外,令,利用Newton-Raphson 迭代法,即可得到的估计。这里我们可以用SPSS软件中的Cox回归直接求得数值。 最后,继续对求二阶导,即可估计的标准差,从而的水平的置信区间为。 4 基于危险率模型、Cox回归的分析流程 通过对ATC运作时间的动态分类,假设管制运行时间符合威布尔时间失效分布,以及对危险率模型和Cox回归的研究,能清楚地了解到: Cox回归中研究的以及的标准差是对某一个x而言的,譬如x从0变化到1之后,危险率的变化,而危险率是通过时间来计算的,所以我们需要知道的数据就是时间以及影响因素的属性,继而在已知算法的情况下,通过SPSS软件中的Cox Regression就能得出结果。 (1)模拟两个持续一小时的航路管制环节,分别有两个不同的交通流率:第一环节设置其为轻工作负荷的情况,第二环节设置为重工作负荷的情况,挑选较熟练的管制员进行模拟。 (2)每个环节模拟过程中,从0秒开始至管制结束,对管制员每秒对第几架飞机进行的活动进行记录,并将记录的活动归为对每架飞机管制时进行的四类过渡。 (3)对每架飞机的活动记录进行观察,定义各个影响因素的属性,即在过渡段的前、后存在与否进行记录。同时,对工作负荷属性也进行定义。 (4)将记录的数据列表,通过SPSS软件对其计算,得出结果。 (5)对以及的变化进行分析,就能得出每个因素对危险率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影响程度,可以对轻、重工作负荷正确评估,并且在今后的管制工作中可以对活动提前规划,合理安排时间的分布,从而有效地降低危险率。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基于SHEL视觉下空中交通管制人为因素的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人SHEL模型分析研究了人与软件、人与硬件、人与环境、人与人四个界面,可以看出人为因素在空中交通管制作用,并影响着空管安全和民航运行质量。结果表明在SHEL模型中,人与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空管的安全和运行品质,可以从加强培训构建学习机制、完善设施注重人机和谐、改善环境营造适宜氛围、加强配优化资源管理等方面来做好空管管制工作。 [关键词]SHEL模型 人为因素 应用分析 近年来,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公司有大量飞机的引进,航班的日益增多、飞行密度的增大,这样对于空中交通管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的效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是空管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1.空管中的人为因素概述 空管中的人为因素是航空人为因素的重要分支,包括人与机器设备、规章程序、工作环境和管制团队之间的关系。它通过了解人的能力和局限,使人与系统的设计及要求相匹配,指导人与系统在要求相互矛盾时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系统的安全性,防范可能出现的事故。通过对大量的空管数据进分析,空中交通事故大部分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运用SHEL模型对人与软件、人与硬件、人与环境、人与人四个界面人为因素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2.SHEL模型 SHEL模型主要包括Software、Hardware、Environment、Livewire四个模块组成,也就是软件、硬件、环境和人。一般的SHEL模型包括L-S、L-H、L-E、L-L四种模块界面,分别表示人和软件、人与硬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可见在任何的事务中,人的影响程度不容忽视,虽然人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还是有不同的制约模式,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制约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状态,存在一定的偏差,只有处理好人与SHEL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才能避免人的行为能力对其他模块之间的影响。 3.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的SHEL模型分析 自动化程度与先进水平有多高,人始终是系统中最重要的主导因素。由于人类生理、心理、从业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局限,人也是最变化和不可靠的因素。空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同时面对多个界面,应付多个空中交通冲突,其中过程不仅时间短促,而且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干扰。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出现人为差错的可能性将更大。 L-S(人-软件界面):人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是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发生事故最多的模块。在这里主要指空管部门的各种操作手册,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安全文化等。管制员必须正确理解并严格遵守民航空管行业规则、管制部门的规章制度、运行规范等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才有可能消除事故隐患。 L-H(人-硬件界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具有适应与硬件之间不匹配的特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空管系统的硬件设施不断的完善,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高度智能化的设备所带来的后果便是,人对设备的过分依赖,更容易忽略硬件设备的缺陷,从而为空管工作埋下安全隐患。由于各种原因设备类系统可能会出现虚假警告甚至死机现象,管制员应主动认识到系统的这些缺陷,并通过加强训练和学习,提高管制员在设备可靠性降低甚至失去的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 L-E(人-环境界面):管制场所的温度、湿度、灯光、噪音等环境因素对管制员的表现和工作满足感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另外,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性质比较单一,管制员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长期处于该环境下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在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有可能出现反应不够敏捷和判断力下降的情况,口误也会在无意识中产生。 L-L(人-人界面):协调沟通能力是人与人界面的核心。作为空管安全运行不可或缺的协调席,与相邻扇区、相邻管制室、高低空、军航管制部门等涉及空管运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显得极其重要。同时,班组内部配合也对管制工作顺利完成极其重要,班组成员之间的顺畅交流,是良好配合与协作的先决条件。 4.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因素控制对策 4.1 加强培训,构建学习机制 空管是一项不断发展的技术工种,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随着民航事业的高速发展,航班量快速增长,加上我国目前空域结构配置的不尽合理,空管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健全管制员业务培训体系将这种各种操作手册,行业规则、管制部门的规章制度、运行规范等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充分融于到培训中,避免重复培训学习,提高培训效果。 4.2 完善设施,注重人机和谐 根据实际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现有管制设备进行改造、换代或升级,优化空域结构,这些设备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管制员的工作效率,并减少了工作负荷,同时也导致了另一重要问题的出现――人对设备的依赖,对设备过度依赖会造成思维定势,其后果便是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则很可能构成事故链中重要的一环。因而,人的因素是在对设备进行初始配置时就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该着力使设备尽可能符合人的使用习惯和要求,从而弥补人的不足,而不是让人去弥补设备的不足。另外,使用者只有熟练掌握设备的特性,才能较好地使用设备,从而达到人机的和谐与统一。 4.3 改善环境,营造适宜氛围 对于管制员来说,管制场所的环境、航空器的数量、航空器的类别、航线的复杂程度、天气情况、温度、气压、湿度、光线、颜色及噪音等都是影响其工作效率的因素。如果处于不太理想的环境,管制员工作时可能会感到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埋下“错忘漏”的隐患。因此,要为管制员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适中的工作负荷,室内空气流通良好,湿度适宜,光线柔和,低噪音水平等等,这些都是避免管制员人为差错的必要条件。 4.4 加强配合,优化资源管理 一架飞机从顺利起飞到安全着陆,需要多家空管部门的共同协作与努力,因而空管工作是一项团队工作,需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合理的组织结构与完善的协调配合机制在空管保障工作中举足轻重,要想真正做好安全保障,必须加强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发挥组织的整体效能。 5 结语 作为空管保障工作核心主体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对航空安全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应立足实际,不断改进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要求逐渐提高的空管工作;对于组织来说,应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运行规范,促进管制员间的学习与交流,打造出安全、高效与舒适的管制工作环境,从而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个体不足,有效地预防空管中的人为差错,确保飞行安全。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浅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中校企合作模式 【摘要】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特点,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本文从校企合作意义出发,对移动通信技g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通信 技术 校企合作 一、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通信技术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和操作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到实际操作,使学生动手能力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屡屡碰壁。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从宏观发展到了微观,而校企合作办学就是其中一种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手段,校企合作办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产学研三合一的重要载体。校企合作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在实际应用当中,加强学生锻炼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如今通信行业飞速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都大大增加,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扩大企业招聘渠道,提高人才优势,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对学校而言,通过与企业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中各行业的发展状态和人才需求,拓宽办学视野,明确教学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构筑科学、适时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就业前景,解决通信技术行业人才短缺的情况,提升就业率,实现双赢局面。 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1、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专业优势、工业环境、人才需求、发展战略等因素的研究,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合作教学模式,依托现金的通讯技术和工程能力,模拟真实的局域性运行环境,实现专业型的工程教育,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实践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融合,提升自身能力,初步锻炼工作能力,改进校方教学体系,获得设备上的优惠政策和教育资源,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合作的课程体系。随着通信行业迅速发展,职业教育更加需要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建立合作的课程体系可以充分借鉴企业的实际培养方式,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各自的优点和特色,以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整合通信行业中数据、传输、通信等关键点,建设实际应用的教学体系。积极鼓励师生从课本转向实践,为职业性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3、建立校外实验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有效保证校企合作的实行,改善教学硬件条件,提高办学能力,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工作流程模式。通过校外实验基地的建立,企业每年给教师及学生提供至少一个月的上岗实习机会,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制度,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锻炼自身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高自身水平,提高办学能力,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基础。 4、建立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通信行业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对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现如今通信教育行业的师资力量虽然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和锻炼实践能力才能紧跟时展,提高教学能力。校企合作中可以通过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聘用技术能手到学校教学、校方对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岗位实践等方式,打造具有高水平、高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使之成为通信技术行业的教学骨干,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5、提供学生上岗实习的机会。通过为学生提供上岗实习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正式岗位实践,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强度,感受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可以有效的为学生的能力和经验积累做好平台。企业可以在上岗实习的过程中挑选企业需求的合适人才,提前给学生提供毕业后上岗资格,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人才吸纳提供参考。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深化改革,教育者们对于校企合作模式和研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其专业性、实践性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校方在合作中深化了自身教育水平和能力,脱离旧有的传统理论性教学模式,培养了更多高素质人才,企业也大大减少了人才短缺的情况,第一时间为企业本身提供了有上岗能力的人才。合作中应不断深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通信行业动手能力强、了解企业工作流程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以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基站建设与维护中“TD-LTE单站基站建设”为例,提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将信息化技术贯穿整个教学实施环节。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设计 通信技术专业 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当前,在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已经或多或少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但是更多的是把“黑板+粉笔”嫁接到“PPT+投影仪”上,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内涵没有深入到教师的内心。此外为了提高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建立真实的实训场地,但是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活动进行也被时间、空间、资源所局限。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各项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这个局限,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教学设计依据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本任务教学内容、课程要求及学生特点,提前预设适合的课堂教学流程。好的教学设计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多种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本文以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基站建设与维护学习情境二任务1“TD-LTE单站基站建设”为例展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本次教学设计的授课对象为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现代通信系统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程控交换技术等,能够为本门课程提供学习基础,适应理实一体化的授课方式。但是,他们对于基站设备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范意识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强,更乐意接受信息化教学方式。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为了便于课程开展,我院通信技术专业成立了校企专家为核心的建设团队,详细分析工作岗位要求,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依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明确教学难点。如图1所示。 本课例中,TD-LTE基站是4G移动通信网中用于连接用户和核心网的重要网元,其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和移动用户的业务体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站点勘察和设备安装步骤多,过程复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数据配置过程抽象,难以理解,不易掌握,容易导致配置过程出错,所以上述内容是本例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教学重点为站点勘察,教学难点为设备安装与数据配置。 二、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TD-LTE单站基站建设”技术,本课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实施过程由七个教学环节组成,依次为:课程引入―任务分析―站点勘察―设备安装―数据配置―运行测试―考核评价。教学设计同时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u估”六步法,教学体系完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一)课前自学 在课前教学阶段,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平台课前学习任务单,即收集4G技术提供的业务,从而提高学生对LTE单站基站建设的感性认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单的情况,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备课和开展课堂教学,并按照强弱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传帮带分组”,有效地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上因困惑而产生抵触情绪。 (二)课中导学 在本课例中,为了完成“LTE单站”的基站建设,按照其典型工作过程将任务分解为:课程引入、任务分析、站点勘察等七个教学环节,如表2所示。 我们从多角度考核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1.根据各教学环节知识点的评价标准,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习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自我检测,完成知识目标考核。 2.小组代表展示LTE单站基站建设成果,简述步骤及问题;教师点评各组的汇报作品,指出存在的问题;完成技能目标的考核。 3.引入企业评价方式,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按照企业6S生产规范对学生完成素养目标的考核。上述考核结果最终上传到课程资源平台,由系统自动生成学生个人素质综合评价表以及评价量规雷达图,系统根据结果给出寄语,并指出学习提高的方向。 此外,教师也可以统计分析全班的学习状况,及时作出教学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后助学 在课后的教学中,利用课程资源平台开展多元学习方式,巩固和加强学习成果。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来巩固本次课的重难点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拓展教学模块”完成课后拓展任务的学习。另外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还可通过QQ群、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能及时解决问题。 三、教学效果反思 “启发与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在本课例中通过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课堂教学,将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校园之外,学会预习、复习,做好课堂笔记,做好学结,教师也设计了相应的检查方式。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予了教育教学新的活力,极大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摆脱了传统式的“一支笔、一张板”的方式。在本课例中,将“虚拟技术、Flash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得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动态过程可视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解决了“LTE单站基站建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 摘 要: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于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提前做好市场分析,做好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对口教育,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在走向社会岗位以后,更快的融入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 一、当下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教学方法传统而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现代化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仍旧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而学生始终在专业化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完全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且,学生们对这些枯燥而乏味的通信技术也不能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备受煎熬,再加上老师也不注重学生实践性的练习,这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严重脱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会取得高分的好成绩,但却不能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不能达到企业需要的标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教学方向不明确。我国当前的高职通信技术教学却不尽人意,老师的教学方向依旧是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不去顾及市场的变化,没有职业性,方向不明确,是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模式。 三是缺乏师资力量。要想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就必须要配备专业化的老师,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因为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师资力量建O不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只能按照书本知识进行笼统的讲解,不能与企业发需要、社会发展及市场竞争相结合,也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经济的变化,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职业岗位脱轨,根本达不到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通信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技术,是当今生产、生活中离不了的一项高新技术,因此,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但就当前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听的却是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教学在“一言堂”中结束,学生学不到实用性的东西,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根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失去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本质。 二、校企合作方案探究 (一)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出发,根据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链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通信技术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通信行业产业链的数据网络、程控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网络岗位群为核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通信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行,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每年至少一个半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机会,以了解岗位发展的状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高职院校定期与通信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集生产、销售、维护于一体的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为学生提供有真正意义的产品研发岗位、销售岗位、维修岗位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立项提供实验环境,更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便利。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点的位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实践创设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岗位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要以企业正式员工来看待,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岗位能力要求,这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岗位初步培训后,按照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训,企业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实习补贴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岗位实习的补贴标准可参考企业的试用期和非试用期标准来给予。在合作企业批准的情况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岗位的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参考。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数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有机融合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通过分析学情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影响高等数学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融合的因素,结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探索解决的对策,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通信技术;高等数学;有意义学习理论 1 引言 高通信技术专业是门复合型专业,包括通信、电子、计算机等相关内容,旨在培养掌握通信技术基本理论,具有通信系统运维、通信设备安装调试基本技能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知识点大多依赖数学理论作为支撑。以“服务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开设高职数学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广大数学教师、专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共识[1]。 本文从学情及课程设置方面分析影响高等数学为通信技术专业服务的原因,并结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探索解决的对策。 2 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学情分析 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一般都开设了电路基础、信号与线性系统等与高数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在实际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倍感压力,原因在于本应助力于专业学习的高等数学课程却成为专业学习进程中的拦路虎。为此,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研究对策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事情。 基本情况调研 以笔者所在的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通信技术专业开设的系列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涉及的高数知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大部分重要知识点都以数学为基础,数学作为上位知识,专业课作为下位知识。倘若学生不能分辨这种具有上下位关系的新旧概念和命题的异同,则新的有意义的学习就不能出现[2]。 为了获得数学与专业融合程度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对学院2011、2012级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142人以及2014级通信技术专业在校生56人共计198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别如表2、表3所示,表3调查结果见图1。 调研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本专业约90%的毕业生从事与通信专业相关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数学与通信专业关系很密切,同时也认为专业课难学难懂,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课里涉及的数学知识多、深、难。在校生则觉得数学和专业知识关系不大,并且日后工作不一定能用得上,因此,学习数学课时积极性不高。经过笔者近3年的探索与调研,总结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几个原因。 1)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习惯问题。部分高职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或者学习成绩不佳才进入高职学校学习,他们智商正常,欠缺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据调研发现,很多高职生的家庭教育就是不太让人满意的,因此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尽如人意。同时,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不少学生渐渐随波逐流,不再追求积极上进。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0%的学生会在上课时做笔记,约50%的学生能听懂一半的课堂讲授知识,只有约17%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复习,能在草稿纸上进行反复演算、作图、推导的是极少数。通信技术专业本身就是有一定学习难度的专业,所涉及的大部分专业知识都与电路、计算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数学又是其根本,若不花时间来预习、复习、演算,上课时能真正理解的知识就会十分的有限。因此,如何从学习习惯的改善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高数课程设置情况与专业课学习问题。近年来,在理论够用原则的驱使下,各大高职院校对数学等基础课进行了系列改革,提高了对数学的要求,同时缩减了数学教学的课时。这就加剧了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使得教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对一些重点内容和应当精讲细讲的内容一笔带过,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3]。 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从第一学期开设的电路基础到第五学期开设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首要的先修课程就是高等数学。据统计结果显示,学院通信技术专业14级在校学生的高数成绩优秀率仅为2.1%,合格率为60%。专业课教师反映,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时有点儿吃力,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专业的计算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会根据需要适当地补充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此时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到了专业课学习阶段,由于课程内容的难度有所上升,并且所需数学知识也越来越艰深,专业课教师无法给学生讲授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这就导致专业课的学习进入举步维艰的状况,很多学生到了这一阶段学习热情骤减,学习质量急剧下滑。 3 高等数学与通信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对策研究与实践 高数课如何与专业课融合的问题存在已久,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改革。就高等数学而言,教学改革从压缩内容发展到模块教学;就通信技术专业课而言,教学改革引入真实的工作情境。但二者的课改都是分别独立进行,相互没有很好地融会贯通,因此对于通信技术专业学生来说改善不大。成功的教学改革离不开成熟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就高数与通信技术专业的融合进行了一系列课改探究实践。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教育心理学家。他在吸取其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西方传统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学习特点的共同缺陷,提出以确认人的学习特点为前提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并将其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有机结合[4]。 奥苏伯尔所说的有意义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与机械学习相对的,其实质在于在以符号(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起非人为性的和实质性的联系[5]。这种联系强调的有两点,一是“非人为性”,二是“实质性”,在专业学习领域中可以认为是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正在学习中的新专业知识之间建立起来的因果、主次、递进、并列等逻辑上的联系,并且能够用平实的语言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述。 如在学习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奇异信号的内容时,在学生已掌握的导数、积分等数学知识与单位冲激信号的形成与特点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当这种逻辑联系建立并稳固之后,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单位冲激响应与系统函数之间的傅里叶正反变换的关系,这样的学习就算是“有意义”的。 高数与通信技术专业课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无论是高数课还是通信技术的专业课,教师设计课改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为什么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不好呢?很多教师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课改原因归咎于学生,认为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自控力不强等原因造成。作为教学一线人员,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课改的问题。因为作为教改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任何改革都必须从学生的关切点、焦虑点和争议点出发[6]。 1)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增强学习动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入学时已经具有了各自独立的想法,是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个体。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学习,首先,学生得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关联起来的心理准备状态[2]。虽然情感因素不会直接影响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提升,但是情感因素当中的学习动机、坚持态度的强弱都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关注情感因素,增强学习动机,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2)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新的学是建立在原先的学习基础之上,人们总是利用原先的学习来促进后续的学习,而后续的学习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原先的学习[2]。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即学生学过了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 据调查发现,学院通信技术专业安排的36学时的高数学习是无法满足学生后续知识学习要求的,经过高数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反复研究后决定,在36学时的高数教学中,讲授函数、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这些基础理论,称之为“基础模块”;另在第二学期开设专业的通信数学36学时,讲授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积分变换等与通信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专业数学,称之为“专业模块”。同时,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引入数学实验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良教学方法,从多个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专业问题。 3)利用信息化技g,促进高数与专业的融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后,接下来思考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数学的思想。传统的板书加PPT教学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高数与专业的融合,可利用MATLAB、Simulink等软件进行仿真实验。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推出的科技应用软件,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和符号计算[7]。如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在讲解工程上用得较多的“调制”的概念时,首先利用软件观察原信号的频谱F(w)的波形,接着观察已调信号的频谱波形,从仿真结果来看,已调信号的频谱是原信号频谱的线性平移,即将原信号的频谱图左右各平移到中心的位置上,图形由一项变成两项。这样学生先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调制的本质就是频谱的搬移,为接下来的理论讲解奠定基础。最后从数学公式上分析调制的实现方法,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将数学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工程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4)系列课改实践效果。笔者在学院从学生情感因素、高数与专业课课程设置、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方面进行高数与通信专业融合的系列课改探索,从学生的高数成绩以及部分专业课成绩的统计情况来看,课改达到预期目标,如表4、表5所示。 4 结束语 笔者结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通信技术专业进行了近3年的高数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从高数课程的设置到专业课程的调整,做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专业课成绩逐年见长,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课改成效明显。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关键。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推动了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依据【教职成10号】文件精神,“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主要立足省会经济建设,以学院发展为依托,以通信技术专业为研究重点,对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进行探讨。 一、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经友好协商,通信技术专业先后与河北通信建设有限公司网络分公司、珠海经纬天地通讯有限公司、石家庄华政恒通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河北分公司等通信企业达成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协议。在合作意向中,校企双方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义务,本着“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培养与需求”等平衡共融问题,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的优化。 从省工经联近期举行的重点行业信息会上获悉,2015年前三季度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省会骨干通信企业仍是创收创利大户。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反映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做职业教育既要有的放矢,又要因地制宜。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提供指导意见,并针对课程的设置进行详细分析,去掉理论性强的课程,融入技能性强、入职职员应具备素质培养的课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以增大学生求职的竞争优势。 针对老师们多是直接从院校毕业、实践经验不足的实际特点,我们通过两种方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一、请进来。将企业的能工巧匠聘请到课堂,将真实的工作项目融入到课程中,教师随班“跟读”。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外聘教师和教师们一起探讨课程内容的设置,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通信专业基础》、《通信工程概预算》、《基站工程》等,指导制作校级精品课《移动通信应用技术》、《通信工程监理》、《基站工程》,为进一步完善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实内容。二、走出去。选派年青教师到企业进行专职顶岗实习。教育不能闭门造车,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学团队,通信技术教研室定期安排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全职实习。截止目前,通信技术专业全部教师都已实现累计2年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们都能做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积极参加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监督并指导学生实习。一段时期以来,不仅在授课上,学生反映效果良好,而且在参与国家级比赛时也有不俗表现。2015年和2016年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荣获高职组的优异成绩。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而企业在相应的培训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平台加以辅助。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是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现有的实训条件是有限的,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已有的优势资源――硬件设备进行学生的实训,既可以节约办学成本,又保证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发展与晋升的起点更高。在“大唐杯”的比赛中,模拟软件和实操涉及的硬件设备是由合作企业免费提供的,并且企业选派指导教师与我们的教师一起全程参与指导练习和比赛。 三、与河北通信建设公司、珠海经纬分别成立“通建班”、“珠海经纬班”等定向冠名培养班。学生在校期间,除基础n外,其他专业课均有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和实践指导。授课时多采用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并带学生到项目现场实际调研,指导学生实操。 在大三阶段,学生们在通过企业对员工的资格培训及考试后,能参与到公司所承担的项目中的基站督导、通信客服、传输工程师、网络优化等岗位,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岗位专用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在校期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230人;输送合格毕业生88名。 在通建公司的走访过程中,企业和我们强调了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良好的职业素质伴随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中。在学生时期,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中应当需要灌输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样的学生才能在象牙塔的安逸生活中有意识的锻炼自己,从而在实习和就业时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学生素质不合乎企业用人标准,人才培养就会脱节,校企合作的主体失去了培养意义,更谈不上长期合作了。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人本”的基础上,经济价值也体现在高素质的员工身上。无论哪个企业都希望拥有技能过硬、品质优良的高素质员工,热爱企业、奉献企业,首先就要了解企业。2015级学生军训期间,珠海经纬天地通讯有限公司安排工作人员,慰问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专业以后发展的美好前景,和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客观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我们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人事管理者入校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参与教师技能培训、考核;参与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校企合作实现了社会资源与教学资源紧密结合,由企业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场所,使教学能够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采用校内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训练手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企业对教学改革和学生“四种能力”培养的作用。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 本文从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思路,进而提出了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和优化的方案,并提出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0引言 通信技术专业是我院电子信息系的一个主打专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确立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是关键。如何构建一个体现高职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 1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1.1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思路,科学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基本原则 1.2.1 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课程结构体系时,一定要开展社会调查及对就业岗位作具体分析,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2.2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3 以能力为本,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并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要保证实践教学有足够的时数,实践教学时数占教学总学时数一半以上。 1.2.4 体现“工学结合”思想,按岗位需要设课,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岗位的针对性,积极进行课程整合和优化。同时将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并结合考取岗位证书设课。还应积极推行“多证书”制度。 1.2.5 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时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成立由院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教学计划修订工作,使产学结合切实得以落实。 1.2.6 倡导创新,办出特色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提倡“独立思考,成功实践”,根据本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特色。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优化 2.1 合理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本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我国电信及信息技术发展需要、能从事通信技术岗位工作、具有较强的通信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维修、营销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选修课分为人文类选修课和专业类选修课。文化基础课的开设主要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专业主干课和实践课是课程结构的核心,主要使学生具备扎实够用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类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类选修课主要是延伸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拓宽就业面。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图见附表。 2.1.1 公共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主要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政治理论等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 2.1.2 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这类课程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数字通信”、 “光纤通信”等核心课程是按照通信行业基本岗位技能要求设置的;同时设置了“通信工程概预算”等通信线路工程方向的课程,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思想;设置“电子工程制图”和“电路分析”以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需求;设置“计算机通信网”和“通信常用软件”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宽度;设置“专业英语”课程,提高学生获取本专业外文知识的能力;“电信企业市场营销”课程是针对“电信客户代表”岗位设置的,可以适应本专业女同学就业此岗位的特殊需求。 2.1.3 专业选修课程 这类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方向化、模块化思想,强调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强化专业新技术教育,照顾学生跨专业就业需求,关心学生在专业及职业上的进一步发展。“铁路专用通信”、“铁道概论”、“轨道信号控制”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知识的了解,为部分学生就业于铁路企业相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电信新技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了解本专业技术发展、应用前沿与趋势,提高学生知识广度;“科技信息检索”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应用各种工具获取本专业知识的能力;“电子商务”课程增加了学生新型商业事务处理能力。 2.1.4 公共选修课程该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但对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及社交及求职礼仪具有重要作用,该类课程有 “美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2.1.5 实践课程本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时数的50%,这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环节,并增加特色实训课程的措施强化了专业训练、主干课程、素质教育、实践训练,使学生能真正动手,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训、毕业实习、、校内实习、毕业设计等。 2.2 强调职业素质核心,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制定教学计划时,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三方面考虑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发挥政治课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好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在毕业前一学期我们还专门增设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及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德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实践。充分发挥学院党校、共青团和学生会的积极作用,开展健康、丰富、活泼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支撑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前提,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进修深造,不断完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提倡教师考证,尽快取得通信设备调试工证书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准。笔者认为,在高职教师的培养体制上,也应进行开放式建设,如让专业课教师一边实践工作、一边理论教学,通过实践完善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和促进实践。 3.2 加强精品课程、优化教材建设按照学院课程改革及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了本专业精品课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以本专业副教授为负责人,邀请电信企业专家参与建设的院级精品课“光纤通信”获得学院立项,目前该项目正按计划有序进行中。本着“选优用优”的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重点教材、精品课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在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的同时积极开发新教材。力争70%以上的专业课使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本院还鼓励老师与通信企业家合作编写教材,与计算机网络公司专家合作开发项目,并编写了实验实训指导书。 3.3 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高职教育突出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构建一个良性的通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就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亦应有的放矢,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和具体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实行分层教学。 利用本专业拥有较多、较好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的优势,把以往只在课堂中讲授的教学内容搬到实验实训室或企业生产现场中进行。让学生一边听理论讲解,一边观看并学习操作演示,一边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练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内容由抽象难懂变得形象具体,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落实了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光纤通信” 、“数字通信”等课程逐步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索,扭转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和强行灌输的不良倾向。同时大力提倡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课件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研发网络课程;改革和完善考核方法和内容,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3.4 加强校内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和基地建设是落实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一要积极建设“校内研究型”、“校外实习型”、“产学研紧密结合型”等多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二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几年来学院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数字传输、程控交换等多个实验实训室;并与企业联合建设了“西安联通校内移动通信基站”和“西安铁通校内电话机房”两个运营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为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完全真实的环境和条件;又与中国铁通陕西渭南分公司、中铁电化局西安通信信号工程处两家企业合作,建立了两个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拓宽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 3.5 改革课程要求,推行“多证书”制度为了贯彻“工学结合”思想,学院推行“多证书”制度。本专业新教学计划将通信行业“中级工”技能鉴定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我们结合考取“光纤通信设备调试工”、“程控交换机整机检验工”、“无线电设备调试工”三个岗位证书,设立了“光纤通信”、“交换技术”、“移动通信”三门专业核心课,并对这些课程规定考证要求,可以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的顺利开展。本专业还通过“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通信网”三门课程,对学生获取“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认证”做出了考证要求,初步构建起了本专业的认证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通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首先是发现重点应放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其实质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由此形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和谐一致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其次就是诸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保障措施上,只有真正落实各项措施,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优化构建,才能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目标及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通信专业技术人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进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是培养高技能通信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必要性,讨论了通过校企联合进行课程置换,基于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通信技术;教学改革 0 引言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通信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为主导的通信产业链不断扩大,伴随3G网络的全面铺开,“三网融合”的不断提速,我国通信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 通信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各企业在通信运营、终端软硬件产品生产开发、销售、维修及通信服务部门的相关岗位对高技能人才有很大需求,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理应在企业大有用武之地。但是由于许多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许多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因难以招到合适的人而虚位以待,形成了“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局面。 究其原因,是由于学校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学校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已经跟不上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仅是表面原因,而在高职教育中采用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才是深层次的原因。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而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它不像本科教育那样重视学科性和学术需要,而是在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为导向,来构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市场不断分化组合的今天,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必须和企业技术发展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工学结合模式正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的一种培养模式。 西安邮电学院是一所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学校,行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近年来,围绕通信技术专业,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的课程改革,千方百计缩短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差距,通过校企联合进行课程置换、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改革、以项目任务驱动进行教学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我校通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欢迎。 1 校企深度联合,进行课程置换 目前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普遍存在教材陈旧、知识结构滞后、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与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目前高职院校通过和企业合作,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长,与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课程整合,选择适用的课程内容,采用课程置换的形式将专业课程全部或部分置换为“职业教育课程”。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知识结构紧跟最新技术发展,采用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边学习边做项目,通过做项目掌握相关的知识及项目的开发过程,让学生及时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衔接,体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随着电信业从话音通信时代走向信息、多媒体通信时代,网络的体系架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全IP的业务融合网络成为业界一致的认识,IP技术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宽带移动通信、IPTV等新兴网络的核心技术,因此,各通信类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但传统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注重于TCP/IP协议族中各层协议的理解与编程实现,对实验环境要求较低,而通信技术专业则强调通信大系统的概念,强调在现代通信网络系统架构下,计算机通信网以及TCP/IP技术所处的地位,各种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在通信网中所起的作用。利用我校2007年与中兴通信学院合作成立的NC联合教育中心,并参考思科、中兴数据网络认证考试CCNA、ZCNE、CCNP、ZCSE等内容,开发了适合通信技术专业的数据网络课程,置换原来的计算机通信网课程。充分利用我校与中兴通讯的联合实验室和西北授权培训中心,由获得中兴通讯数据网络产品授权培训的讲师进行授课。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适当地缩小了对TCP/IP各层协议的分析,而增加对各种数据网络产品的介绍。在强调数据网络产品工作原理的同时,增加对思科、华为、中兴等业界主流厂家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的性能、原理、配置等的介绍。这样使学生能尽快地熟悉各种数据网络产品,并且能够进行配置、操作,缩短了企业用人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随着3G移动网络在我国的全面铺开,3G人才存在很大的缺口。但由于实验设备条件等的限制,学校的移动通信课程仍然以2G系统为主,3G较少涉及,这样造成了学校教育远远落后与企业需求,学生毕业后还要参加相关技术培训才能胜任工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对已开设多年但主要由教师课堂讲授的移动通信课程进行了改革。通过与邮电通信技术公司合作,校企联合开发了3G移动通信系统运行维护课程,并和原有的移动通信课程进行置换,课程内容包括GSM/GPRS模块、3G技术基础知识、WCDMA、CDMA2000、TD-SCDMA三大标准,共五大模块,具体的课程内容则是基于工作过程选择确定的。 2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的步骤为: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岗位需求归纳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制订学习任务。基于工作过程以下以3G移动通信系统运行维护课程为例介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分析高职高专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介绍了通信类专业英语现存的问题并作了简单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有: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材内容跟不上行业的发展,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作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主要有:改变学生的观念,编写实用性更强的教材,增加职业场所工作情景的专业英语应用的模拟实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水平。 【关键词】专业英语 通信工程 教学改革 一、高职高专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既懂文化知识又有职业技能,可从事各行业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 另随着国内外商业、技术交流日益增多,接触外籍客户或外文资料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职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具备进一步学习、理解国外先进技术、把握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及趋势,以便胜任企业的各种工作岗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而适用于正式工作场合的专业英语,注重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强调在现代工作环境的综合语言能力。《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学生还应结合专业英语学习,认知400个专业英语词汇。”因此,高职院校在完成基础英语教育的前提下,应当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保证学生基本具备在中国环境下处理各种可能遇到的涉外交际能力。 二、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现状及对策 1.课程定位 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是国内发达地区的通信类企业。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企业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新设备、 新产品的引进,或者是我国自主研发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出口及推广等方面,这都需要既精通通信技术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此,学好专业英语对高职工科类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2]。 2. 课程现状 但是在高职高专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不合理 现有教材很少涉及专业英语本身的基础知识,仅仅是专业文章甚至是简单的科普文章的拼凑,课外参考资料少,教材内容片面陈旧,教学重点大多停留在解释专业术语、难句和语法上,忽略了学生毕业后对专业英语的实际需求,也不能反映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缺乏听说环节,没有工作现场的模拟实训,脱离了专业英语课程的本质,忽视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应用环节,学生学起来很费力,效果差。 (2)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方法老套单一,忽略了语言教学的特点。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缺乏互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有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活动完全遵照教材设计和执行,只注重专业词汇的记忆和文章的翻译,没有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让学生参与实践练习,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 (3)专业英语教师的水平 困扰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工科专业英语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广博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过硬的英语基础,而且要掌握针对高职工科类学生讲授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两全不能齐美,要么教师英语基础好但专业知识不过硬;要么专业知识深厚但英语发音不标准。此外,缺乏实际的实训项目和良好的教学方法也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改进方法 1.转变学生的观念 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教师在上第一次课的时候可结合教材的目录,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的作用、地位、特点等,再结合专业技术领域的现状,让学生明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其次,从学生密切关注的就业前景来分析专业英语在企业招聘过程中的重要性。再次,让学生明白在撰写毕业论文、参加企业培训或者实习报告上,专业英语也是极其有用的工具。再次,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一些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人才市场去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英语的重要性。 2.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 由于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英语教材应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内容既要概括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力求与主流技术、最新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英语环境下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教师可将现在热门的专业技术作为专题讲解,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也可将学生工作中用到的产品、设备的英文说明书,英文界面的软件及帮助文档等作为教学素材。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基础差,自控能力弱,自学能力弱,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授课内容上,不一定必须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教师可以自拟其它的与专业技术有关的主题,尤其是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新技术的介绍。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结合专业英语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记忆专业单词时,教师可以制作像幼儿识图卡片那样带有图形、中文、英文的幻灯片,采用图形和单词并茂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单词的感官印象和记忆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4.教师能力的培养 专业英语对任课教师自身素质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基础英语水平,全面的通信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因此专业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要经常通过互联网检索学习最新的前沿技术,积极关注本学科专业技术、科研成果的国际发展动态。经常去研发型企业参与需求分析设计或者到制造类企业了解生产实践中的管理、设备的使用维护,参阅最新的产品手册,从而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了解行业现状及用人单位对英语的需求方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到课本和实际不脱节,教授的知识更加贴合工程实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有所用。在教学经验方面,专业英语教师要经常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虚心请教,观摩授课过程,吸取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课程的组织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四、总结 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得到大力推进,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得到了教育机构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尤其通信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要求通信专业英语也要跟得上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要求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时时关注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另外,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比较低,学习积极性低。这些现实对我们专业英语教师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要求我们必须多分析,多思考,多努力,既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有就业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中通信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 摘 要 通信技术课程是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课程特点,针对课程理实结合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职业技能与岗位脱节等问题,基于四阶一体化进行教学设计,并且以职业技能竞赛岗位为向导,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铁道通信;实训实习基地;技能竞赛;课岗对接;通信技术课程 1 引言 2015年,教育部颁发了新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将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一分为二,其中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面向铁路运营维护及铁路施工、城市轨道交通等企业,掌握铁道通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铁路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管理、施工、技术改造等工作的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专业的核心是课程,通信技术课程在本专业中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和导论性[1]。目前,铁道类通信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通信课程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现有教材的内容很难追踪最新发展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存在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结合不紧密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2];虽然校企合作逐步深入开展,但基于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尚处于探索之中。由此,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探索理实一体化方法势在必行。 2 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岗位的课程目标分析 铁路院校通信技术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运营类(铁路局及城市轨道等)和施工建设类(中铁及中铁建等)企业岗位,工种为通信工程;运营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通信线路、传输、接入、数据通信、调度通信、综合视频监控、会议电视、电源及机房环境监控等)日常维护、检修,施工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另外,在专业培养中还需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图1) 总体设计 随着高职高专招生制度改革,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的单独招生考试一般在每年4月基本录取完毕,录取至入学这5个月时间就成为学生从高中转向大学学习的关键期。由此,如图1所示: 第一段,利用通信技术网络资源共享课,引导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段,利用认识实习期间走进企业,感知铁路通信专业的特色和企业文化,通过教师引导确认兴趣切入点; 第三段,利用专业实习,深入企业,熟悉通信工岗位工作(包括施工与运营); 第四段,利用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竞赛进行现场锻炼,使学生深刻了解岗位规范,熟练岗位技能。 用这四个阶段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工学结合的实现。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及行业特色,采用“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的四阶一体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过程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以此作为核心,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实践与体验中,锻炼和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评价核心。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多维化,充分体现课堂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教师和自我考核相配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融合。主要通过记录学生参加二课活动,参加国家、省内、院内的各种竞赛活动来计分,计分原则参照学生手册。 3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导向的课程改革 技能竞赛导向 由于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既切合生产实际,又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其在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年大赛都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这也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3]。对应铁道院校通信技术课程的技能大赛有全国铁道通信专业竞赛“华为杯”数据通信赛项、国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以及国赛“4G全网建设技术”赛项等。 赛项分析 “华为杯”数据通信赛项主办单位是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该赛项的设置参考了2015年铁路总公司“数据通信”竞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主要设备及竞赛环境,此竞赛环境模拟了整个铁路数据通信网的实体环境。国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覆盖了企业交换路由的所有内容,并且兼顾了云计算及综合布线技术。国赛“4G全网建设技术”项目紧密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及铁路移动通信发展规划的发展方向,通过竞赛充分考查选手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进而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职业道德。同时吸引厂商积极参与。 竞赛作用 首先,竞赛不仅促进了学生对通信技术(尤其是铁路通信技术)的深刻理解,而且加强了铁路院校通信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 其次,使得铁路通信技术课程确立了能力目标和具有铁路特色的技能方向; 最后,通过企业的参与加强了校企间的融合,同时加强了铁路类院校通信专业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为形成高标准化的铁路通信教学方案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课岗对接一体化教学 职业行动能力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课岗对接是培养职业行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职业行动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指标[4]。专业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方法能力重点在于岗位实践,社会能力重点在于职业体验,三者相互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皆可在课岗对接中得到有效提升。对于铁路特殊工种,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实训方式尤为重要。 首先,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与运维单位和施工企业密切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以保障通信技术课程正常教学的进行。选定与路局培训基地,在建的施工项目作为课程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其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制定相应政策和签订相应协议,包括实训基地能够接纳的实训项目、内容、时间、接纳学生数,双方的责任、义务、期限等。其管理按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必须建立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基地应按照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进行要求,由带队教师负责统一管理,所在单位现场兼职教师负责教授分派学生相关实习实训内容。实习实训结束后,应由考核小组对实习实训学生及教师进行综合考评。 最后,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工程师、技师及以上资格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加大对兼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明确专业教学要求,熟练运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4 小结 文中从铁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通信技术的教学改革方案开展深入思考,提出基于四阶一体的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技能竞赛引导和课岗对接一体化教学,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学得到”“用得到”,毕业之后真正成为企业通信岗位“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技能人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高职―本科“3+2”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为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建立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实施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则是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核心,必需按照五年一贯的思路构建“专本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本文基于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了“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从学生就业出发,构建了“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使两个阶段既有序衔接又相对独立,以达到培养“本科素养+职业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 一、通信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项目背景 2015年,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吉发〔2014〕22号),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在“专升本”和“对口升学”政策框架内研究探索适合职教体系建设的人才选拔方式,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吉林省教育厅决定2015年继续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之间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制定《2015年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实施方案》。依据《方案》,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联合申办高职-本科“3+2” 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 二、“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一)明确衔接的逻辑起点。高职学生入学起点较低,文化基础较本科学生差,但在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因此当前现状是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层次低,岗位迁移能力差。而“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科的系统理论教育,本科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岗位面向选择性大,就业层次高,岗位迁移能力强,但专业技能弱,实际操作能力弱”。 (二)明确衔接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就业定位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作为合作的高职院校,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是培养面向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工程公司、通信设备工厂、厂矿企业、通信运营商等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通信设备生产、安装、调试、维修养护、工程施工与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工作岗位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生产一线技术与工艺管理人员以及技术能手。而本科院校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培养面向通信企业,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综合布线及数据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能,具备研究开发通信系统的初步能力,能从事生产工艺操作控制及管理、技改、研发和工程设计等工作,胜任数据通信工程师、现代交换工程师、通信网络现场工程师、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程师、通信勘察设计师、通信软件工程师等岗位工作的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两所院校属“同类”而“不同层”。 对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和分层,3年高职学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2年本科学段着眼于专业技术、管理技术的提升,要求比高职人才有更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明确课程衔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目前各省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试点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已认识到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将课程衔接理解为知识上的准备和技能的延伸,将本科和高职学段的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叠加;不能把高职学段学习作为本科学段的“预科”阶段,使高职教育出现回归学术化状态的趋势。总结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文化基础课程脱节。本科课程的设置多数是在学科体系下完成的,与高职相比,更注重基础性内容的学习,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高职学段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训教学、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学时的50%以上,基础课程设置相对较少,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在本科的学习感到吃力。(2)专业课程重复或雷同。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的很多专业课程内容相似,有的甚至连课程名称都一样。这样会造成教学内容上的重复,严重浪费教学资源及教学时间。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持续学习。(3)培养目标的不同影响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以就业岗位的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的。作为本项目的高职学校是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主要的就业面向岗位是铁路信号的通信。且根据合作的方案,专科阶段有就业可能,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必然开设一些针对铁路通信的课程及教学内容。而本科阶段的就业面向与铁路完全不相关,因此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矛盾。 三、通信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制定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不是简单的“3+2”的学历嫁接,既要体现“分段培养”,又要整体设计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使之平稳衔接,即对接院校要按照五年一贯的思路整体设计重要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有序衔接,便于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因此,要有效实施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整合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施策略和衔接机制高职阶段及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都从“综合素质+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三方面进行设置。 (一)高职阶段。课程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二)本科阶段 课程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职业技能课程,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四、衔接课程体系与以往课程体系的比较及特色 “高职本科衔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原有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有序调整。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专本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按照五年一贯的思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按照本科的理论知识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学中做、做中学”的特色,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整体设计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高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强实践,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本科课程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内容衔接。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高职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高职和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高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阶段进行中级培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科阶段进行高级(技师或工程师)培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四)课程体系既有序衔接又相对独立。在本课程体系中,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包含铁路通信必需的核心专业课程,但作为限选内容,削减部分教学内容和学时,以铁路就业岗位够用为标准,同时设置另一限选内容与本科阶段有序衔接。在教学计划中将此部分集中内容安排在第五学期。具体执行过程中,根据专科阶段当年的就业形式灵活选择。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深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内涵建设。从通信技术行业主要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完成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过全程岗位实习,实现学生专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岗位实习;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一、通信企业岗位需求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提速,4G网络建设已经全面铺开,工程建设人员、网络优化人员、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量会逐步提高。业内专家估算,4G正式启动之后,每年直接增加的移动通信行业就业机会在100万人以上,吉林省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通信行业优质人才尤其匮乏。工信部出台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意见,将培养移动通信人才作为紧缺人才,列入“十二五”信息产业人才规划[1][2]。 二、构建“双元四段式”工学交替课程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显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职业类别为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信息通信业务人员。通过对吉林省地区同类行业和企业的调研发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工程建设、网络维护、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四个方面。依据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以及工作实施过程中对应的工作任务,形成“专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为主线的“双元四段式”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主要开设常识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注重通过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建立行业视野,指引学生学习方向。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技能,每学期前10周要求学生熟悉专业必备理论、掌握基站勘察设计、开通、运行及调测等基本技能,后8周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开展阶段岗位实习。第三阶段为专业技能培养阶段,教学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前10周在校内通过仿真的形式针对网络优化、数据通信进行专项技能的培养,后8周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岗位实战。第四阶段开展综合技能培养,让学生在企业进行一个学期的岗位实践,以准员工的形式参与岗位生产,并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熟悉行业及岗位标准,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国家教学资源库 专业与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共同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分析,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面向的工程建设、网络优化、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三个岗位(群),包括以三个岗位群为中心的通信工程勘察设计、通信工程督导、通信工程监理、移动网络测试、移动网线优化、移动应用开发等岗位。确定三个岗位(群)的核心课程:“基站建设与维护技术”“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监理”“网络规划与优化”“网络组建与应用技术”“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专业与企业密切合作,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制定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标准,并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开发通信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完成的资源库可满足学生开放式实训、中高职衔接课程模块化定制、社会在岗与岗前人员培训,同时为开展专业毕业生终身教育提供保障。 四、课程的运行与实施 (一)“1+3+3”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 “1”是“一个规划”,即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通信人才为目标,根据行业发展制定专业未来发展规划;“3”是面向“三大领域”,即以运营商、设备商、第三方通信公司等三大领域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促进专业与企业的双向交流,提升专业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3”是针对“三个岗位(群)”,工程建设、网络优化、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三个岗位(群)展开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二)“深度校企融合,全程岗位实习”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深度校企融合的基础上,在整个3年6个学期的培养过程中,第1学期作为专业认知阶段,以企业文化与岗位认知为核心,开展专业教育和专业认识实习,进行职业规划,拓宽专业视野,提升专业兴趣。第2~5学期作为技能培养阶段,以岗位素质为核心,将课程分为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岗位实习两个阶段,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出发,通过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逐步达到通信行业对岗位的需求标准,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真实岗位的实习发掘自身的特点和从事某岗位的优势,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实现工学交替。第6学期作为综合技能培养阶段,以岗位综合技能为核心,在企业岗位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实现由学生到准员工的转换,培养学生合格的岗位从业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 1.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建设仿真教学情境 在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引进合作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训练项目,教学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内容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认知规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素养的提高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逐层递进。 2.以企业实训环境为平台,开展岗前实训教学 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办学环境,校企双方共建教学基地。软件建设上,引进通信岗位标准,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改革;硬件建设上,校内以校企共建的准通信实训环境、校外以合作企业的实训环境为平台,建设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3.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主体,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依托“教学能力、工程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教、学、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精心筛选教学项目、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 4.坚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开放实训室对教学的引领示范作用 开放式实训室不仅能够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课内教学[3],而且能够补充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的不足,教师仅负责创设任务情境、布置和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再配合相关的教学活动。总体上,开放实训室能够模拟企业通信工程项目、满足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需求、考取认证需求以及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需求[4]。 五、实施二级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保障 第一,发挥网络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每学期学生都可以在学院统一组织安排下对本学期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教务处根据评价数据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作为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依据。教师也可以登录教务管理系统客户端了解评价结果,以便改进教学。 第二,坚持学院、分院两级督学评价。学校教务处专门为每个分院配备督导、分院外聘督导、专职督导,全面系统的对分院每位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并与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座谈研讨,传授教学经验。 第三,提倡同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实施分院同行教师听评课制度,由分院教学院长牵头,教务科组织实施,专业教师互相听评课,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作为年度评优及下学期派课的依据。让辅导员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管理,这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秩序都有很大帮助。 第四,跟踪课堂教学状态。分院学生会及学习部定期填写《课堂教学反馈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学习风气、教学条件、教学设备运行情况反馈给分院教务科,使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实时了解教学运行状态,实施有效的管控[5] 。 总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岗位技能提升明显。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出来,围绕三个岗位(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通过校内学习和校外岗位实习方式结合实现学生与准员工的无缝对接,学生学到的技能即是职业岗位上用到的技能。“深度校企融合,全程岗位实习”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二至五学期都开展一次岗位实习,可以实现多个岗位的企业实践,解决了技能培养和环境的限制问题。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基于CDIO理念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就业市场对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掌握主流工程化移动通信专业技术无疑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国内外的很多大学展开了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CDIO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产业对能力的要求,以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采用CDIO教学方法,不仪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本文主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项目化设计。 一、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在讲授时,实训环节往往就是让学生上机实现书上的示例,没有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及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联系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国内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也缺乏进行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囚此,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很快融人现代IT企业的运作。 囚此,国内高职院校需要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并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训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使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国内一些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积极开展了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实践之一是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成果――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eeive)、设计(Design)、实现(hn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纠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从2011年开始,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全面启动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其中,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以CDIO先进理念为指导,开发课程 课程设计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据CDIO教学理念十二条标准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本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真实项目开发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个人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系统构建能力为宗旨,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的“一体化项目学习”课程。 2.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 课程及相关课程体系都以真实项目来驱动知识的学习。通过小型真实项目(二级项目),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项目(一级项目),完成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学习,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之间有机衔接,二级项目是一级项目的一部分。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NET开发模块课程链路以“计算机技术系网站”作为该方向的一体化项目,为完成该一体化项目,依据网站开发的流程,知识逐渐递进的关系划分为以下5个项目“计算技术系网站”――网站前台设计项目;“计算技术系网站”――数据库设计及数据库操作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基于C语言的数据库操作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 动态网站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服务器部署项目。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 课程的教学系统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面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整体水平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以促进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要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系统的元素设计。 4.以行动为导向,优化教学 课程学习以学生学习小组形式进行,一般3~5人,学生入学第二学期自由结合,一直到毕业该组同学都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一起进行课程考核,一起完成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等等。通过小组形式的学习,学生的团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专业技术等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 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加强,学习兴趣显著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专业能力明显提升。以此为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发现运行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摘 要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办专业对于解决在校学生的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以及就业时的学有所归起到积极作用。其中校企双主体管理是合办专业成功的关键,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合办专业成功的基石,专业课程实时改革、教学方法实时更新和企业配置一线资深工程师任教是合办专业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双主体管理;双主线教学;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 通信行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时至今日通信行业的现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1G到4G的传输速率的提升,技术升级速度越来越快,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功能越来越多。然而,与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老化、滞后,导致通信行业亟需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而企业也为获取技能型人才付出了大量培训时间和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标,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与中兴通讯开始了合作办学,探索“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 (一)合作办学管理机制建设 2010年6月,学校与中兴通讯确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依托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坚持“三融合一分享”,共建企业冠名学院“中兴通讯NC学院”,实行企业主导的校企双主体管理机制。三融合一分享是指设备融合、师资融合、教学融合和中兴通讯全国就业资源的分享。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企业主导的校企双主体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如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实习就业等方面充分保障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校企双主体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1.树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教育理念 在专业上,NC学院坚持服务型专业建设。服务型专业建设是“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核心目标,明确了办学的核心目标是为行业企业提供主动、有针对性的全面服务,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人力资源帮助,从而实现行业对合作办学专业的高度认可,有效提升本专业校内地位及区域行业影响力。服务型专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服务型专业是对专业教学的深度改造,解决企业订单班无法支撑专业发展的长期性、宽口径要求;二是服务型专业是以企业群支撑合作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了面向行业的按需培养;三是服务型专业的核心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岗位能力需求、企业发展需求和职业素养需求。 2.制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引下,在学校“校企合作实质化”和中兴通讯“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移至大学”的办学理念共同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进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托中兴通讯这一强大的企业资源平台,利用中兴通讯学院企业大学完备的专业课程培训体系,致力于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移到大学,即把中兴通讯企业培训课程引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体系中,与现有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直接、高效地获得中兴通讯学院的企业培训,利用实训基地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地缩短职业成长过程,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在专业技能方面,课程设置充分考虑移动通信技术行业热点及对应人才需求,分析和构建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岗位群,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代之以新的内容。在职业素质方面,企业全程负责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由专职的职业导师负责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职业素质课程包括了准职业人导向训练、职业定位与发展、求职能力训练三大部分。通过职业素质课程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场礼仪风范。 (三)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课程改革 1.新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选用优秀新版的高职高专教材,保证了教育部对文化课程教学的要求。专业技术课教材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体现了工学结合,并根据行业的技术发展每年对专业课教材进行优化和修订。目前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课教材为9本,分别是《GSM移动通信技术》《IP网络技术》《SDH光传输技术与应用》《EPON宽带接入技术与应用》《WCDMA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基站工程》《LTE 移动通信技术》。这些教材的结构为模块化形式,通常分为基础篇、任务篇、工程篇和发展篇。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专业课的讲授上,推行的是“MIMPS教学法”(内置项目教学法)和工程师自主教学法。“MIMPS教学法”共分为五个环节:M代表的是模块化,I代表的是分层-交织,M代表的是任务驱动,P代表的是研究型实训,S代表的是自我评价。模块化是依据通信行业的岗位职责,以任务模块的方式组织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分层-交织即实训的能力要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知识模块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交织于实训中;任务驱动是推动学生快乐地学习,以任务形成学习小组,完成实训操作,总结交流学习成果;研究型实训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计划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提高技能的同时完善个性,形成良好职业素质的目的;自我评价是全方位多层次评价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工程师自主教学法是所有课程中均要求工程师采用自主项目教学,利用工程师在行业内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个人授课的特长,在完成现行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利用其中20%~40%的课时进行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工程师教学内容均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追溯、可控制。工程师自主教学内容通过电信行业能力竞技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为工程师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与中兴通讯总计投资2000多万元共同建设9个技术方向的四个多媒体实训室,其中包括120余台计算机组成的三个多媒体教学平台、1300多万元的通信实训设备和仿真教学软件。实训设备包括光传输方向、无线方向、数据方向、宽带接入方向、电信工程实施方向;仿真教学软件包括GSM、WCDMA、TD_SCDMA、CDMA2000、LTE及4G全网建设等方向。几乎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行网络运行环境。目前包括光传输实验室、数据通信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和电信工程实训室,实验实训项目开放率100%,实训基地设备完好率98%以上,设备运转正常,满足专业校内实践教学需要。同时,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个,通过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经常跟企业联系,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在生产单位实习的指导教师,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教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和解决学生实习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人员共享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五)师资队伍建设 移动通信专业的师资为“双师型”混编师资队伍,其中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学校教师承担,专业课由来自行业一线工作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承担。企业的技术人员均为通信行业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他们长驻学校,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进行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每年的寒暑假这些负责专业课的讲师要回到公司进行新技术学习和新设备的调试培训,使得他们所讲授的专业知识内容与行业的需求紧密对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已建成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3名,其中移动通信专业校方带头人具有教授职称、博士研究生学历,有30年的高校教学工作经历,现主要从事移动通信教学与研究;移动通信专业企业带头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有26年的通信企业工作经历,5年高校教龄,曾获中兴通讯“年度优秀督导”、中兴通讯学院“优秀培训师”等称号。 (六)招生、实习、就业管理 打造高质量就业保障体系是实习、就业管理的核心,而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是检验就业保障体系优劣的硬指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共同招生,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就业保障协议,入学就按职业人培养。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岗位认知和职场定位,而在顶岗实习开始时,所提供的就业企业资源充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技能水平,结合就业指导教师的建议,挑选自己满意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 二、“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果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立五年多时间,教学和实践成果显著。截至2015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总计招生700余人,目前在校学生260人。学生就业完全由企业负责,采取的是企业安置就业方式,学生初次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达到95%以上。对于在工作过程中有岗位变动需求的学生,企业给予二次就业安置服务。学生毕业时月薪80%超过4000元,工作2~3年的学生月薪达到7000至10000万元。 毕业生主要从事通信行业网络优化、网络调测、系统联调、工程管理、网络工程、售前工程师等岗位。目前绝大部分毕业生均在国内各地区通信行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深受用人单位好评。部分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企业工程管理人员和骨干技术人员,受到通信行业企业的认可。 三、“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体会与思考 (一)建立企业主导的双主体管理机制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培养的人为企业所用,让企业满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最为了解,最有发言权,所以在创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中,学校在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就业等主要环节上均保障了企业的主导地位。实践证明,这样才能使“校企一体化”模式有根本性的突破。因此,高职院校应大胆放手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二)企业教学团队入驻学校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的前提 企业组织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组成教学团队入驻学校当“老师”,与学校教学团队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这样既能使企业教学团队增强“以企业为主导”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还能充分发挥企业工程技术人才这一教学资源优势。他们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接触和交流,可以随时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素质等,有利于师生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实训基地办在校内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成功的基础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通信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机房、基站的设备、设施均承载着各种实时业务,不允许出现中断。因此将课堂搬进机房和基站不现实,这样就需要将机房和基站搬进课堂,给学生提供能够实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学习平台。通信系统的设备十分昂贵,只有具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承担起设备的投入,所以寻找合作企业时要考察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程度,也要考察企业的整体实力。 (四)实习、就业管理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成功的保障 实习、就业作为高职教学环节的出口是考量“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否做到了学以致用和学有所归的重要参数,社会、企业和学生的满意度是其直接反映。实习、就业的管理质量高也会直接影响到招生工作,对于刚出校门走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采用专业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是有效的措施。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ICT技术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的探讨 摘要:结合通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当前高职宽带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及前景进行了分析,指明高职院校应该依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符合ICT职业岗位的宽带通信技术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 一、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发展背景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IT信息技术与CT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ICT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应用产业。从产业技术角度来说,ICT产业是IT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跨界竞争引发的技术创新和相互融合;从产业构成角度来说,ICT产业是应用导向的信息服务业;而从更广义的经济模型角度考虑,ICT产业则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以新应用模式、新商务模式为核心竞争,以社会化和行业化服务为价值目标的新型产业,由于ICT产业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又被称为“第四产业”。[1]总体来说,ICT产业是一个技术不断融合、应用不断衍生的新型产业。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括了信息通信技术高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社会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互联网+通信,将成为通信新未来,是通信改革的机遇。虚拟运营商、宽带运营商和铁塔公司,让电信化渗透各行业实现移动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为全国手机用户提供智能生活的入口。[2] 二、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随着通信产业结构的调整,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新趋势。通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加速了IT与CT技术融合,运营维护成本的缩减又促使电信运营商维护中心上移至省会。因此,通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代维取代了传统专业网维护。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应该打破传统的通信网中数据通信网、传输网、移动网等专业岗位定为思想,深层次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现代通信综合代维岗位的技能培养为重点,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通过调研通信相关企业,结合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代维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报告,回访毕业生并对其就业岗位进行归纳和分析,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定位在: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与设计三大职业岗位,另外还服务于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及调测,电信业务营销等职业岗位。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通信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吃苦耐劳、诚信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具备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测试调试与工程施工能力,面向移动通信领域,能够胜任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和调测,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设计以及电信业务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措施 探索ICT产业变革形势和新技术发展趋势,依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符合ICT职业岗位的宽带通信技术专业。根据产业调整完成专业设置改革,形成与产业技术进步对接的课程体系,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 1.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面向市场调整改造供过于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重新构建反映ICT技术发展的宽带通信专业。高职院校应本着贴近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类别、质量和数量的具体要求,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入手,结合地方的资源特点和学校的学科优势,建设有发展前景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 2.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传统计算机网络专业已不能满足ICT发展技术需求,网络技术必须与通信技术整合,将相关的IT课程整合嵌入到CT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中,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3.通过真实应用驱动实施教学改革。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从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改课程过程当中,注重课程教学设计要素的普适性,为了确保教改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对教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设计了教改课程实施的过程资料,使教改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以工作过程和项目化教学作为教改的主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式趋于“教学做”一体,教学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分组学习等,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4.建立专业教师新技术知识更新机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双师队伍建设是跟踪行业前沿技术的保证,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或通过参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实训管理工作熟悉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并通过参加实际工程项目锻炼工程实施能力。另外,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不断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 5.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创新。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构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学、做”合一。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内涵建设,整合企业资源,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为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坚实的支撑。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衔接,完善与技术理论相对应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选择合作企业,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6.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从学生开学到学生毕业全程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再通过职场体验熟悉实际工作岗位具体要求和基本素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接着再进行工作过程导向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再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培训结果和前期学习结果,选择职业岗位,最后顶岗实习,实现零距离就业。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和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核心。[3]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贴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增强专业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目的。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通信技术专业具有技术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个工程往往需要多方面知识,针对这个难题,本文对现有实训教学环节进行研究,对通信技术专业的实践环境的搭建、改造和完善,结合我校现存的实际教学问题,针对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特点,提出一套全程全网、系统化的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研究;实践 随着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及工程实训、实践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实际发展,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对当前的教学与实践环节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积极意义。 一、通信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源于一线的教学环境来开展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被提出;部分高职院校相继投入很大的资金去引进新型实训教学设备,以满足高职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像2009年我校先后投资了750万元建成了一个集“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操作与综合技能训练”多功能一体化的通信综合实训中心,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可以开展WCDMA无线网络、WCDMA核心网络、光传输、程控交换等技术的系统原理与设备配置的培训与教学任务。通信综合实训中心是按照一个小型通信局(站)的规模建设,由光传输、程控交换、宽带综合接入、3G WCDMA移动通信、电源等部分组成,设备包括接入层、汇聚层、核心交换层的各种通信设备,技术包含了程控交换、光传输、xDSL、数据通信、3GWCDMA移动通信等主流通信技术,架构理念是以通信网络主流技术为核心,整合接入网、汇聚网、骨干网“全程全网”的通信综合实训架构,以3G WCDMA为主要架构,构建程控交换平台、光传输平台和3G WCDMA移动通信网络平台三个互通的平台,主要提供电话网、3G移动通信网、光传输以及接入网等业务的教学和培训。这种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为用人单位提供了适应实际需求的各项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训项目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在实训操作间内进行软件数据配置的操作,基本上没有给学生对通信硬件设备动手操作的练习。 (2)在进行每个实训项目的时候,需要提前给出相应的数据脚本,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灵活处理能力的培养。 (3)在上一门课程的实训项目时,只是对该门课程对应的设备进行操作,而没有把多个设备在联网的条件下开展实训项目。 (4)在目前实训条件下开展的实训项目缺乏网络运营概念,对各设备间的联接和联调没有开展训练,没有将设备的效能和利用发挥到最大。 我们将针对以上教学环节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提出“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概念,就是希望能改变目前高职院校相关课程实训项目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综合性的实训教学方案,提升实训教学的效果。 现有的实验、实训环境下,难以提高学生的通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我校现有与通信运营商应用的主流设备一致的通信设备实训实验室及各主干的专业实验室,承担相关课程的实训实验任务。在现有独立的实验、实训环境下,学生可将学到的部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但与通信企业要求毕业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跟现代通信网的全程全网或互联互通的精髓相离较远。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后,可以掌握相关技术的实践技能,但还不能贯穿通信网的各个环节,对通信网的整体认识还不足,离达到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教学目的还有差距。 二、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的搭建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了相关一线教学人员到相关企业及学校参与调研、行业培训等专家研讨会,了解国内该课题研究情况和实际情况;参加国内外组织的相关专业培训,了解该课题的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组织相关人员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及相应调整;同时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对本项目进行指导。 在广泛的调研分析结果基础上,我们为我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组网方案,将现有独立的交换、传输、无线、电源等设备,通过光纤传输把相关设备连接起来,搭建出一个与实际电信网络一致的本地网,构建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的综合实训平台(硬件环境),见图1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在该平台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设置综合性的实训内容,建立从课内实践、单项实训以及综合实训到企业项岗实习的实训体系,从“单一”项目的实验向“综合”实训转变,以适应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图1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 通过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我们设计了为期两周时间的实训课程,具体开设的实训项目如下: (1)项目一:认知实训,包括的子项目有:核心网HLR9820系统介绍;核心网MSOFTX3000系统介绍;核心网UMG8900系统介绍;综合通信实训室网络介绍。 在这些实训项目中,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要对全程全网综合实训涉及到的设备进行比较好的认识;还要每位学生准确地用绘图软件描绘出设备之间连线,包括中间的配线架DDF、ODF以及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并且要动手操作插拔、更换设备上的一些单板。 (2)项目二:验证实训,包括的子项目有:核心网HLR基本数据上机实训;核心网HLR本局数据上机实训;核心网HLR与核心网对接C/D/Gr接口;核心网HLR移动/用户数据实训上机;核心网MSOFTX3000基本数据配置实训;核心网MOFTX3000 本局数据配置上机实训;核心网MSOFTX3000 UMG8900对接Mc接口上机实训;核心网MSOFTX3000和HLR信令数据对接上机实训;核心网MSOFTX3000 MGW和RNC对接IU_CS接口上机实训;核心网UMG8900基本数据配置上机实训;核心网UMG8900对接RNC数据上机实训。 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我们让学生比较好地了解单个设备的数据配置及调试。 (3)项目三:综合对接调试实训,包括的子项目有:UMG8900、MSOFTX3000数据配置;C C08程控交换数据配置;移动接入网、移动核心网的光传输点对点数据配置;移动核心网光传输环型组网数据配置。 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我们让学生比较好地了解全程全网设备的数据配置及调试。 三、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意义 我们通过利用我校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现有的设备,把C C08设备通过光传输设备的点对点或环型组网形式与移动通信设备搭建一个全程全网的网络,并要求学生完成固话用户与移动用户之间的话音通信,实训项目要求是按照难度而进行递进的,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 在“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平台上,我们为12电子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的班级设计了为期两周时间的实训课程,通过这些实训课程的开展,学生把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认识和把握“全程全网”的精髓,提高了通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具体体现如下: (1)改变了学生对设备硬件动手不够的问题; (2)改变了学生全程全网认识不够及利用不同的传输设备灵活组网的问题; (3)提高了学生对全程全网设备整体数据配置规划及整体软件数据调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