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论文:临床检验信息系统质量控制功能的实施和应用 [摘 要] 随着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广泛应用并日趋成熟以及实验室认可工作的推进,质量控制在此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从一个检验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谈一下该系统质量控制模块在医院检验科的实施和应用,并对其运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 随着实验室认可工作的推进,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更加规范和严格,以往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各式各样的单机版(仪器随机配送软件)已不能适应检验科的发展需求。我院自2004年开始使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网络版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在质量控制方面尤其显著。本文从检验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简述质量控制模块在临床检验信息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1 质量控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疾病的诊断不仅需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需要检验科的密切配合,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检验报告单成为临床诊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报告单的质量就是检验科的生命,因此,我们在检验过程中必须以质量控制为核心,以质量求发展,以发展促质量。 2 质量控制的应用 在仪器众多而又分散的情况下,以往科主任一般只能定期检查各仪器配送软件的质控波动图和质控月汇总表以总结各试验质量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临床检验信息系统科主任只要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对全科的所有检验分析仪运转情况了如指掌。 2.1 质量控制的设置 设定质量控制标准包括高低质控物靶值、SD、CV;软件系统的标本转质控、质控项目的选择等。 2.2 质量控制的实施 每天把高、低两种水平的全血(血清)质控物分别设定为特殊的标本号或放在仪器特定的标本位上进行分析,LIS检验工作站数据接收后,便可选择相应的仪器并点击软件中的“质量控制”功能,其中“质控数据维护(日期)”则可知某日检验分析仪所有项目的质控情况;“质控数据维护(项目)”则可知近期内检验分析仪所做该项目的稳定性;“质量控制波动图”选择某质控项目,根据已设定的在控警告限呈现当月质控曲线,系统按Westgard多规则作出是否在控的评价如图1;其中“画图点”功能键可选择(第一次、最后一次、平均值、所有值等)进行画图;如某点失控,波动图点上可以录入失控原因以便日后鼠标点在该点时显示出来,并同时在下方按日期显示所有质控数据;“质控月总汇表”包括本月所有质控项目数据(测定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不仅让科主任掌握每一检验分析仪的运转情况,而且让每个实施操作的检验员对项目在控情况一目了然,提高标本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2.3 质量控制管理 按照各类仪器分别设定质量控制标准,工作人员能够方便地统计质控监测数据,描绘质量控制图,从而掌握仪器准确性,以便适时采取措施[1],并严格执行实验结果实时质量控制,与临床医生充分交流,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4 失控处理[2] 根据质控结果判断是否在控,如为失控,分析失控原因并采取纠错措施。回顾整个操作过程,如为人为差错则按操作规程重新测定,如为质控品、试剂、仪器等原因则采取相应措施如更换质控品、试剂;重新校准,请专家帮助、联系厂家等。根据分析所得结果,判断是真失控还是假失控,结合一定补救措施,以决定当批结果是否发出或重新测定,并在该失控点处记录失控原因分析以便日后总结经验。 3 质量控制前景展望 在计算机中应用仪器随机配送软件作为质量控制的实施和运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尽管经历了从单机版运行模式到网络化的发展阶段,也走过了从单一处理到综合分析的艰难过程,今天,临床检验信息系统LIS的广泛应用并日趋成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在质量控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实验前的质量控制(包括不合格标本的拒收等)系统无法实施;实验后质量控制仅能通过了“上次对照”、结果高低的颜色显示以及生命危及值的系统提示、处理等,来实现对患者检验结果作动态分析,以此作为质控措施。我们期待通过对临床检验信息系统软件不断完善,在其完成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的同时,更全面地对标本采集、检测、分析的全程质控,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实现上述情景,还有待我们检验工作者和软件工程师的不懈努力。 临床检验论文:如何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摘要] 目的:探讨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从对于标本、设备和试剂及人为因素三方面造成的问题阐述解决方法。不合格的标本加以注明,了解被检者用药史,对标本病理部分的甄别;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保养和故障排除方法,加强对试剂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结果:临床检验中的误差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得以消除,保证临床检验的准确性。结论: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对疾病预防、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对健康状况的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 临床检验;标本;试剂;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科学也取得了空前发展,实验室诊断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疾病依赖于精确的检验结果才得以做出正确诊断,使得检验医学向着机械化、自动化、简易化仪器的方向发展。为此许多医院都配备了高精度、高科技含量的仪器设备,各种实验使用试剂也向操作更加简便、快速、性能稳定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的效率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然而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需要人去调试、操作、保养,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如何在检验工作中把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降到最低,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整个检验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熟练掌握检验技能,不断提高数据的科学性,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检验差错。关于临床检验工作中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如下。 1 标本引起的问题 1.1 标本采集不合要求是造成检验结果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1.1.1 采集标本操作不当 如直接从输液手臂抽血,造成血标本被稀释;采完静脉血后不拔掉针头即将血液注入试管造成血标本溶血。 1.1.2 标本不合格 目前血液检验已全部采用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采取5 ml血即可做肝功、肾功、蛋白、血糖等30余项的生化系列,因此标本不合格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血常规检验现已由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要求用抗凝血,当采血时不充分混合均匀,即使出现肉眼所未见到的小凝块,也会使血细胞数、血小板数减少。 1.1.3 随意使用抗凝剂 在血液标本的送检中有的血液标本没有按实验室要求加入特定的抗凝剂,有的血液标本抗凝比例不恰当,如血沉血标本没有按照抗凝剂:血液应是1∶4的比例,或使抗凝剂量少而血液量加大,引起血液凝固或实验结果偏低,或抗凝剂量多而血液量少使血液稀释引起实验结果偏高。 1.1.4 尿液标本的送检 对一些特殊检验的尿液标本也与一般体检一样送检,使漏检率大幅升高,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留取餐后2 h尿更有利于糖尿病的检出。 1.2 标本采集不合要求造成检验结果误差的解决方法 对不合格标本,如有凝块的要重新取血,如果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对也应重新取血,严重溶血、乳糜血则应在报告结果时加以注明。尿标本不新鲜或是加了防腐剂的标本做尿液分析导致结果不应有的异常,应向患者询问是否服用维生素C等影响检验结果的药品,因某些药品及其代谢产物可使结果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碱性尿会造成蛋白试纸假阳性,进行蛋白质实验时应注意pH值;尿蛋白浓度增高可使结果出现假阴性,尿中热不稳定过氧化酶可使红细胞出现假阳性。送检的粪便标本应送检有黏液、脓液、血液的病理部分。 2 设备和试剂引起的问题 2.1 检验人员对所使用的仪器各功能不是十分了解,且在更换试剂时没有依照说明书改变不同的参数,致使实验结果出现系统性误差。 2.2 由于仪器保养不善引起实验结果差错。 2.3 所用试剂与设备的要求不符影响实验结果。 2.4 由于设备和试剂引起检验差错的解决办法。 2.4.1 加强保管排除故障 对各种仪器试剂都配有专人加以妥善维护和保管,并且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仪器的性能、测定方法及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 2.4.2 只有当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时,才能取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因此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维护、校正和保养,对其所有的附件要及时检查,特别是各类管道等要进行不定期的清洗,以防止一些纤维蛋白、试剂结晶附着管壁,导致管道阻塞造成结果的准确性下降。 2.4.3 建立仪器日常记录 应建立仪器日常使用记录、质控记录、质控图、故障及排除记录和维修记录,随时掌握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好对设备的保养和养护工作。 3 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 医学检验工作终究还是人的工作,即使有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仍然掺杂着人为因素的影响,诸如检验人员将病人姓名张冠李戴,拿错病人的标本;同一病人标本重复加样;填写检验报告时将结果出错,没有仔细核对检验报告;没有将漏检或漏填写的报告查出;有时为了迎合临床某些片面的思维,抱着息事宁人的思想,不尊重事实,任意改动检验报告等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因此,人为因素造成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检验人员来说,工作中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对由于心理因素而造成差错的检验人员,应仔细分析其原因,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指出应改进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临床标本做到三查三对,如有可疑标本应协调临床科室以明确原因;如对标本持有异议,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以期及时复查以免漏掉。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并组织所有人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要求检验人员紧跟国内外现代医学检验科学的发展,定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与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的培训,以使检验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医学检验在疾病预防、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在健康状况的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结果的可靠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也与医疗费用的投入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性,更好地反映被检对象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检验者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素质,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与临床的交流与合作,与临床医生一起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而共同努力。 临床检验论文:浅论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及控制 论文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并有针对性提出矫正措施。方法 分析解决差错前后的工作效率进行总结和数据记录,形成对比。结果 提出问题及其矫正措施后,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结论 对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进行分析,并研究控制的相关措施,这将对医护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性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常见差错;矫正措施 凡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或医疗常识的人都知道,基层卫生院在临床检验过程中,仪器设备试剂和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是其中最常见出差错之处。本文中,笔着就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1仪器常见的差错及纠正措施 1.1常见的差错 1.1.1不了解功能原理 因为没有深入了解仪器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原理及显示信号的含义等情况,同时,对于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试剂在同一实验项目更换过程中,并未根据试剂说明书上的要求对不同的参数进行改变,导致实验结果的系统性的误差屡屡出现。 1.1.2保养不善 因为不定期保养仪器导致检验结果不准,仪器容易出现故障降低了仪器的使用率。 1.1.3操作使用技能不够 基层卫生院有限的条件,也不可能把培训员工作为经常性工作,这就导致员工对医疗仪器各部位的名称和原理的了解不够深入和系统。并且处于医疗实际的需要,要求仪器使用者必须把参数在临床试验中经常更换,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那些人为的误差问题。 1.1.4缺乏检查的制度化 因为仪器设备的定期定时检查没有落实到位,也没有把故障及时排除或予以整修,这就造成不同程度地有机械内部零件老化和损耗出现,导致了诊断结果的正确性和可参照性有所降低。 1.1.5有差异在试剂与设备的要求之间存在 正是因为临床试剂与仪器设备在使用要求上的差异性的存在,倘若试剂与设备的相匹配做不到,如,对于进口的医疗仪器设备,就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与仪器相匹配的进口试剂才能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假如期间采用的是不匹配的试剂,能引发仪器机械内部很大损伤,检验结果偏差较大。 1.2纠正措施 1.2.1安排专人负责 以上差错要避免,必须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高档仪器,操作人员要相对固定。并要求每个操作人员对于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测定方式和方法尽量要熟悉,并对各种信号显示的含义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要掌握好。 1.2.2要持续使用仪器 要避免规定仪器必须在1w内某个特定的时间才能使用。基层卫生院有的处于爱护仪器的目的,间断使用仪器而避免导致其疲劳,这反而不利于仪器的保护。应该对于常规工作中使用的仪器,在日间也不要把电源关掉,按照每日8~10h工作时间也不会有问题发生。 1.2.3专业培训定期化 要对卫生院医疗人员定期开展培训,让他们把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起来,对自身的不足要不断总结,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活动,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对机械设备的使用能力获得不断提升。通过学习将专业理论有效实现向专业技能的转化,达到在日常工作灵活运用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自身不足要善于总结,从而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不仅要参加和组织正规培训,医疗单位还应该邀请相关专家和精于使用医疗机械的学者到现场作指导,促进员工专业技能的提高。 1.2.4把仪器维护和记录工作做好 在基层卫生院要对医疗机械的维护安排专人负责,检查要定期,故障也要及时排除。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从每台机械的自身特点和故障情况等实际情况,把具体维修方案制定好,同时,要认真对照各种仪器的专业维修要求来严格落实措施,能使医疗机械在日常工作中的正常使用有可靠保证。不仅如此,还要把"设备登记制度"制定并落实好,坚持机械的日常使用、质控,以及故障做记录制度化,促使维修时的难度减少和便利的增加。 1.2.5把试剂和设备的匹配工作做好 做好试剂和医疗设备的匹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其使用效果,这就需要按照需求对口的原则,来对试剂和设备匹配进行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按照国产机器配国产试剂和进口机器配进口试剂原则执行。如果为了应急的特殊情况,进口试剂万一缺乏,调配制作可自行动手完成。专业技能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尽量做到与进口试剂相似度高的效果。 2临床中标本的检验和采取的常见差错及矫正措施 2.1常见差错 2.1.1忽略了特殊要求 送检血液标本过程中,忽视了按实验室的要求在一些血液标本中将特别规定的抗凝剂加入。 2.1.2血液标本中抗凝剂配比出错。抗凝剂的添加配比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果过少量使用抗凝剂,血液凝固就能产生,偏差在实验结果中产生,与之相反,当抗凝剂临床实验中过量使用,就可能有血液被稀释产生,导致出现实验结果不准的情况。 2.1.3血液标本被稀释甚至溶血 因为医疗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专业技能才导致这一问题出现,因为血标本质量的低下是在患者正在输液的同一侧手臂上采集静脉血样本所造成。由于患者输液期间,其所输药物会和血管中的血液产生了融合,这一时间采集静脉血,就有血液不纯正问题来对实验效果造成影响。有的是因为结束采集静脉血之后,注射针头没有及时拔出,就直接注入试管中以此作为实验结果和诊断依据,由此导致溶血显然影响准确性,如血K+测定,如标本溶血结果有可能是正常的20倍。 2.2纠正措施 2.2.1抗凝剂要适量使用 抗凝剂做到适量使用,这就对医疗作人员基础的扎实和专业技能的精湛提出了要求。同时要求医院明确规定抗凝剂的使用比例,为医护人员尤其是经验尚浅的医护人员作参照,促使实际操作中发生错误概率的减少。 2.2.2采血不能在正输液的手臂上进行 作为医护人员对于在输液的手臂上采血这种情况要尽量避免。即使情况非常特殊,也必须在采集静脉血结束之后进行,并拔出注射针头,避免发生较大误差。 3结论 总之,对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进行分析,并研究控制的相关措施,这将进一步改进对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重视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要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结果本次研究的200例临床检验患者中,有13例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事件,所占比例是6.5%。结论及时对医院检验科室临床检验质量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有助于降低检验误差事件发生,提高检验效率和结果的精准性。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迅猛增长,推动者国内医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各类医疗技术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临床检验技术的运用也越老越频繁。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各检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促进临床医院检验效率不断提升,但依旧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问题,临床检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患者准确的检验结果以帮助临床治疗、诊断提供参考[1]。一旦在检验中出现问题,可能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进而引起临床误诊、漏诊等,影响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为了分析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此次研究随机抽取了本院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已经知情,并且签署了同意书,见表1. 2结果 本次研究的200例临床检验患者中,有13例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事件,所占比例是6.5%,经过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之后,13例患者再次接受检验,均未发生任何问题。 3讨论 在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造成检验出现问题,使得检验结果的准确度降低,进而无法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我院200例患者中检验质量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明确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即:(1)检验技术、设备与检验条件缺乏合理性:临床检验床位紧缺,检验室设计缺乏合理性,检验设备陈旧无法更上现代化检验技术的步伐,导致患者检验后很难及时拿到结果,在此期间长时间的等到引起一系列烦躁、易怒的情绪,进而引起一些不良事件发生。(2)标准化以及制度化的检验文件整理、书写以及摆放有利于检验部门的检验工作更加有序,检验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便捷。但是部门检验工作者没有对此给予重视,容易造成患者之间的临床资料信息出现交叉混乱,或者在书写资料的时候字迹不规范,潦草不清,临床医师观看时无法辨别字迹,容易错误认知检验结果。最后,患者检验资料保存不全面,导致后期临床查询难度大。(3)临床检验工作者与患者的主治医师缺乏良好交流,一旦出现问题之后两者互相推卸责任,阻碍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临床医生要通过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信息综合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如果与检验人员出现沟通不良,很可能导致患者之间的检验信息混淆,导致临床医师出现误诊,进而引发不良纠纷等问题[2]。针对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即:(1)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需要加强检验科室环境改造,并且及时向上级申报更新陈旧的检验仪器及设备,在工作之余积极开展讲座、培训等学习先进的检验知识及技术,提高检验科人员的专业技能。另外,在开展检验前要先对所有仪器进行检查,确保正常运行方能展开检测,提高临床检验的精准性。(2)在日常工作中,检验科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科室特殊检验案例展开详细分析与学习,依次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便于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从容应对;同时,还要对患者做好安抚工作,及时做好相关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烦躁的情绪,嘱咐其耐心等待检验结果。(3)对于检验资料及检验结果的书写,务必做到字迹工整、清晰,并其由患者的主治医师完成对耽搁检验项目的填写,而检验人员只需在该项目下面填写检验结果即可,以免出现漏检、多检;另外,检验结束后检验人员需要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及时将单据回收存档保管。(4)临床检验人员要及时与患者的主治医师展开交流沟通,并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互相探讨沟通,强化合作效率,提高检验效率和诊治效果[3]。综上所述,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患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加深,对医院临床检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及时学习先进的检验技术,更新新的一期与设备,做好相关检验工作的处理,有利于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强化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作者:周评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中医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细胞检测质量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控制方法。方法选取自愿接受我院分析研究的60例血型相同的志愿者,根据其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其在临床检验血液细胞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抗凝、存储、检测的时间等对检测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控制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方法。结果检验两种稀释比例的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都比较明显,放置血液标本的时间和检验的准确性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中处理标本、使用相关仪器和审核实验结果等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所以为了使血液细胞检测质量得以保障,检验人员应该对每一个细节加强管理,归纳并总结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使检验中降低失误发生。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0引言 血液细胞检验在现今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非常关键,是鉴别其他系统疾病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检验中,因为很多因素的制约,血液细胞本的检测标结果误差可能较大,对临床正常的诊断分析造成影响。所以检测人员在检测中应该对血液细胞检测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去全面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检测质量的方法。我院通过对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分析了控制质量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愿接受我院分析研究的60例年龄在19-65岁,血型相同的志愿者,其中32例男性,28例女性。1.2检测血液的方法1.2.1配置抗凝血剂。对全部志愿者静脉采血,然后分别用两种稀释比例(1:10000和1:5000)进行稀释。研究人员混匀稀释比例相同的血液样本,分成60等份检车血液细胞。1.2.2血液样本储存质量控制。对全部志愿者静脉采血,然后分成60等份,在室温22℃的室内放置30min,然后检测其中的20个血液标本;3h之后实验检车另外20个血液标本;6h之后实验检测剩余的20个血液样本。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抗凝、存储、检测时间等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分析其检测质量得以控制的有效方法。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结果 经医学检验,两种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的含量变化比较明显,相关数据具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1所示。放置血液标本的时间不同和检验结果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2所示。实验过程中处理标本、使用相关仪器和审核实验结果等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 3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质量中,因为检测血液细胞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限制,其检测结果存在着不稳定的情况。不稳定的检测质量会对临床上判断控制患者的相关血液病造成直接影响,使检测数据发生偏差,甚至导致误诊、误判等情况,所以相关人员应该重视有效的控制当前检测血液细胞的质量的相关问题。血液细胞检测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因此研究人员应该逐个排查并记录其影响因素,并全面的掌握,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血液细胞检验标本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具体的表现为:(1)检验活动前保证检测人员的专业和技能水平,使检测人员操作中依据相关规定更加规范。检测之前检测人员还应该重视控制血液细胞的信息、控制采集标本的质量、检测设备仪器的功能等;(2)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该熟悉检验的试剂和药品与检测标准是否一致,检测仪器和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另外,实际检测中相关器材设备所在的环境的温度也会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的结果,需要检测人员及时合理的调整和监控检测环境;(3)完成检测之后,检测人员不应该单纯的按照相关数据信息片面的判断患者的病理,应该根据检测的具体结果,科学的绘制细胞直方图,根据直方图的形状判断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检测人员应该有效的结合临床患者的病症资料和相关数据信息,对其从整体上做好判断[1-2]。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得出,在检测血液细胞的过程中,应该把试管的剂量控制在2.0ml范围之内,使其检测的准确性得以保障。在实际检测中要求的1:10000稀释比例的血液样本,稀释的倍数如果较低,会使细胞重合缺损;反之较低的稀释倍数会降低内细胞数量,从而降低检测的准确性。在室温条件下,放置的血液标本时间越久,血液细胞的形态就有越明显的变化,说明防止血液标本的时间和检测的准确性呈负相关,因此想要控制血液细胞的检测质量,应该合理的控制放置标本的时间。另外,血液细胞的各项数据在低温条件下比室温条件下具有显著的差异,说明检测环境的温度会一定程度影响检测血液细胞标本质量的结果,所以检测人员应该注意在检测中应该保证一定的环境温度,如果产生温度变化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处理。我院对影响血液细胞检测标本的质量进行了概括和研究,并提出了控制质量的科学方法。总之,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包括检验中稀释的血液比例和检测人员的操作处理等,所以为了使检测的血液细胞的质量得以保障,检测人员应该对检验和操作处理过程中的细节加强管理,及时总结归纳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使检验的失误得以减少。 作者:周云 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造成影响的因素,探究应对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水平,充分发挥临床医学检验在临床上的作用。方法根据在检验科积累到的经验,分析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其二是受试者自身的影响。其中,实验室管理得是否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影响,应鉴于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进一步的完善。结论多种因素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造成着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力度,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加强培训使检验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措施 0引言 在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就是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检验是以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合理的检验手段,检验分析病人的体液及血液等[1]。对病人病情的判定必须要以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为重要依据,这样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2]。临床上需要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以为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本文将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现做如下报告。 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其二是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1.1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 临床医学检验对检验所需要用到的设备、仪器等的标准要求很高,对标本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规范,这些会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检验工作时,要注意对所使用的药品和试剂进行检查,如果超过保质期则不可使用,注意自己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和规范、使用的试管和注射器是否干净、采血针有没有密封好等。还要对血液标本等进行规范的管理,以免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状况或是受到污染,要注意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标本进行及时的检验,完成之后要及时进行记录和反馈;对需要检验的各种人体分泌物标本、体液标本进行规范管理,对于长时间放置后就不可进行检验的标本如脑髓液标本要保证在1h之内进行检验,需要采集患者的唾液标本时,要让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充分的清洁;对于粪便标本也要进行规范管理,粪便标本必须放置于灭菌封口的容器中;对于尿液标本,则要放置于干燥而干净的器皿中,防止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还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在对标本进行检验之后,要理清检验结果,将结果和受试者标本一一对应做好标识,切不可发生混淆。 1.2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患者自身的生理、饮食、药物等方面都会对检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在临床检验程序中,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病症程度等来对比正常值;同时患者在受试之前使用药物后的药理反应也要进行充分的考虑,使用可免除药理反应对结果产生干扰的测试方式或衡量标准等;患者在检验前的饮食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如,尿液标本中的糖分浓度升高,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等。另外,有时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检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其血压会升高,因此要保证患者在采样前其情绪处于稳定状态。 2针对性应对措施 2.1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进行建立 针对以上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必须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加以建立[4]。对于需要检验的各种标本和各项测试项目,实验室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敷衍了事。这就要求参与检验的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对任何工作都竭尽全力地做好。要想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还要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监督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要求和规范,对于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绝不拖沓、不推脱,不可存在侥幸心理,要彻底将问题解决后再进行检验操作,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此外,临床检验实验室还需要和其他科室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临床医师充分了解检验结果,这样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才有有效的保障[5]。如果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出现错误,很有可能影响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正确性,这将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其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在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中,必须要求实验室和各科室保持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协调合作,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探讨,避免检验结果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实验室人员要合理地听取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检验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使检验结果既科学又准确,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促进作用[6]。 2.2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 现代社会医疗技术在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各样先进的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也随之出现,而各种新的疑难杂症也日渐增多,为使检验结果保证科学准确,必须根据实情对临床检验标准进行革新,建立或完善新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检验人员在进行检验工作时必须要结合专业知识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融入新的检验标准进行充实合理的判定。此外,先进的高科技检验设备和仪器可以为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提供基础和保障,实验室也要根据情况更新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 2.3加强培训,促进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检验实验室在医院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对检验成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提高其技术水平在检验工作中十分重要。为使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地更新其检验观念和技术操作,使之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的要求和科技进步潮流相适应,对于新出现的疑难杂症要学习新型的检验技术,并且掌握先进检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检验人员要注重和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探讨适合的检验方法并且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保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准确而科学有效[7]。此外,患者在检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对疾病和检验工作的不了解而出现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反应,检验人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患者交流,简单介绍一些和疾病、检验有关的知识,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检验人员要保持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对检验工作尽心尽力,以保证提供最准确的检验结果。 3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进行加强和改进,为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出保障,使医师结合检验结果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和治疗[8]。因此针对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因素,就需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全面提升检验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以促进医疗工作不断进步。 作者:鞠建国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医院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其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相关应对措施。方法选取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得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总结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其影响因素较多,根据以往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分析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总结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提升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医疗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也急剧提升,作为在医院疾病诊断、病情监控及后续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临床医学检验,其检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优劣,及能否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下文选取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相关应对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8例,女270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41.3±5.7)岁。在检验项目方面,有235例为便分析检验,有398例为尿沉渣检验,有621例为生化检验,另外有646例为血液分析检验。 1.2治疗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得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总结相应的应对措施。 2结果 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2]。由此可得出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检验准备阶段。如患者行为不当,或者药物影响等;二是样本采集时。如留取器皿不合格,及患者情绪不稳等导致的检验失误;三是样本处理检验时[3]。如样本出现混淆,及样本发生污损等引发的检验失误;四是检验设备故障或方法不当。如标记失误,及设备故障等引发的检验失误等[3]。通过对以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相关实际,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一是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关于检验的相关知识,及其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医学检验有个基本了解,以积极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检验工作[4]。二是采集样本时,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及心理等实际特点,采用合理的采样方式,以保障患者在采样全程中,情绪得以稳定,从而降低检验失误概率[5]。如在对儿童进行采血时,应注意用语言分散其注意力,并给予其鼓励支持等。三是样本处理检验时,其出现检验失误的主要原因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关,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予以医学检验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降低检验失误率;四是医院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检验设备,及时排查出存在故障的设备,并予以修复[6-7]。提升工作人员检验技能,并相应的引进先进设备,提升检验水平[8-9]。 作者:罗彩燕 单位: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在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优劣,对病人病症的确定、控制和治疗都有重大影响。本文简要阐述了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探究。 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措施探究 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疗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作用。临床医学检验就是根据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结合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标本检测分析。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是医师判定病人病情的重要依据,并决定着治疗方案的确立。为了保证治疗的质量,必须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1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验室管理上产生的影响,另一种是受试者自身产生的影响。在实验室中,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不符合所要求标准和对标本的管理和规范不合格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有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验时,要时刻注意所使用的药品和试剂是否在保质期内,我们进行的操作是否规范和正规,所用的注射器、试管等干不干净,采血针的密封性良不良好。规范管理实验室标本要求我们规范管理血液标本,避免发生血液标本污染问题和溶血事故,并且确保标本按时检测和反馈;规范管理体液标本和各种人体分泌物标本,比如,脑髓液的标本不能放置过长时间,确保一小时内送去检测,采集唾液标本前要确保病人是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规范管理粪便标本,检测粪便标本前要把之放于灭菌封口的容器中;规范管理尿液标本,要保证存放器皿干燥干净,禁止其他物质加入。另外,检测结果一定要弄清楚,避免出现检测结果弄混淆的情况,影响临床医学检测质量。患者自身的影响因素源于患者自身的生理、药物、饮食等诸多因素影响。临床检测程序必须按照不同患者的不同年纪、性别、病症程度来对比正常值;同时还要考虑到之前使用药物的药理反应,使用避免药理反应干扰的测试方法或者衡量标准;临床检测前的不合适饮食也会对检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比如,提高尿液标本中的糖分浓度,提升血液中乳酸含量等等。此外,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可能会对临床检验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在采样前情绪波动比较大,那么血压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上升,从而影响检测结果,所以在采样前,应该要安抚号患者的情绪。 2应对措施探究 2.1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 由上文所述得,实验室管理的是否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尤为重要。实验室应对任何测试项目尽心尽力,不能弄虚作假,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保持一颗奋发向上的责任心。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求做到良好的实验室内质量监督工作,严谨执行质量控制的规则,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处理完出现的问题后才能进行检测操作,为临床病情检测做出正确科学的判定依据。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还要求加强检验实验室与其他各科室的沟通与交流,检验实验室只有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检测结果,才能让后者做出正确的病症判断和正确的治疗手段。若检验实验室做出错误的检测结果,将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造成巨大伤害,甚至造成病情的加重和病人及家属的恐慌。因此,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求各科室间相互协调,积极沟通和探讨,确保错误的不符合实情的检验结果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检验试验室也要多多听取其他科室人员的积极意见,完善工作中的不足,改良修缮工作方法,提高检验结果的科学准确性和实用性,使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参与到病人的积极康复中来。 2.2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 检验实验室的作用与地位无需多言,检验实验室内的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更是决定着整个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优劣,因此,提高检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检验人员需积极与其他科室医师沟通交流,采用科学正确的测试方法,测出科学合理的检验结果,为患者病症的判断和治疗做好准备工作。各医疗单位也应该加强技术培训,让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技能不过期,符合现代科技进步潮流,了解新增疑难病症的检测手段,学习先进科学的检验手段,学会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熟悉和巩固安全隐患注意事项。检验试验室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与患者沟通,询问、了解病情,开导患者,向患者简单阐述病理检验,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加强质量控制。除了过硬的技术水平外,检验试验室的工作人员更需要真诚的责任心和爱心,心系每一位患者,做出最符合实际的病情检测。 2.3改进临床医学检验标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先进的临床检验仪器和设备不断涌现,新的疑难杂症也不断出现,要想继续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有效性,新的临床检验标准必将出台。在临床检验中,检验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引进最新的临床检验标准,以提高临床检验的有效性。新的科学的临床标准,能够为检验人员提供更加合理、充实的判定和治疗依据。高质量的临床检验出了需要专业的技术外,还需要高科技设备的支持,因此,在临床检验中要引进最新的设备,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才能确保临床检验科学、合理、有效的结果,才能有助于医师对病症做出正确、科学的判定,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此,我们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改进临床医学检验标准,为实现更美好的医疗做出努力。 作者:袁祯泷 单位: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临床检验论文:乙肝病毒性肝炎临床医学检验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选取肝炎患者130例,采取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及两对半检测法进行检验。结果: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检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s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抗-HBc的检出率最低。结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能够促进防治措施的针对性。 【关键词】 乙肝病毒性肝炎;两对半;检验 乙型病毒性肝炎,俗称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食欲减退、乏力、烟油、呕吐、肝大及肝功能异常[1]。其临床诊断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对血常规采用两对半检查诊断。本文将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30~60岁,平均(46.9±7.1)岁;病程为1~7年,平均(4.2±1.7)年。病源传播方式:血液传播112例,母婴传播3例,医源性传播2例,性传播13例。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检测采用两对半定量检测。通过CMIA法进行病症的诊断[2]。检测仪器采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Abbott公司);检测试剂为美国Abbott公司产品。采用LightCycler自动荧光PCR仪(德国Roche公司)检测HBV-DNA含量。检测试剂为深圳匹基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1.2.2判断方法 当乙肝表面抗原(HBsAg)大于0.11IU/m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Ag)大于9.99mIU/ml,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大于0.99S/CO,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体(抗-HBeAg)大于0.99S/CO,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大于0.99S/CO时判断为阳性。HBV-DNA含量判断:HBV-DNA 5.0×102copies/ml者为阳性,HBV-DNA 5.0×102copies/ml者为阴性。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依据HBcAb、HBeAb、HBeAg、HBsAb以及HBsAg五项指标进行评判[3]。 2结果 通过荧光聚合链定量检测法检测有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检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e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抗-HBc的检出率最低。 3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是一种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分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食欲减退、乏力、烟油、呕吐、肝大及肝功能异常。急性乙型肝炎部分会伴有黄疸和发热。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者是病情加重为重型乙型肝炎。部分感染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是携带并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因此,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以及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在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结果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传染源的管理以及控制:医护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隔离观察最好选择不定期观察的方式。部分住院患者,其肝功能呈现出稳定的状态则可令其出院。定期回访处于恢复期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在与入口食品直接进行接触的人员以及保育人员中普及与推行一年一次的健康检查。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痊愈状况的正常状态持续半年后,且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为阴性才可返回工作岗位。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的相关人员不能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于未确诊的疑似病例需要首先暂停原来工作。另外,要注意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筛选献血人员。对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处理方式应该有别于对现症肝炎患者的处理方式。由于此类患者没有肝炎症状体征,其各项检查往往也呈现出正常的状态,仅HBsAg呈阳性。对于此类患者需进行为期半年的观察。如果观察无变化,则可正常学习以及工作,但不能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不能献血。此类患者在个人卫生上需格外注意,避免与健康人的分泌物接触。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的卫生教育与管理需有效的进行并酌情强化。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时应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同时严格按照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的原则进行[4]。强化血液制品的监管,注意对带血污染物品的消毒处理要彻底。对相关的医疗器械需要进行定时的高温消毒。②保护易发生感染的人群: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按照固定程序对易感染人群进行高效安全的乙肝疫苗注射。注射药物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指标进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荧光聚合链定量检测法检测有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s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HBsAg、抗-HBc的检出率次之,抗-HBc的检出率最低。袁玉娥等人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检验结果分析[5]中对21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采用两对半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所得结果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有利于制定出对诊断结果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发展。 作者:王恒 单位:贵州航天医院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29~62岁,平均(45.1±2.0)岁。观察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30~63岁,平均(45.4±2.1)岁。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观察组则给予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作检验前、检验过程及检验后不同节段的全程质量控制。在样本采集过程中,控制样本采集时间,严格止血带使用时间,调整采血姿势。对部分需用到恒温箱、水浴箱等仪器者,首先作整体校对处理,确保仪器进度与准确度。在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标本与待测样本一致,保持科学与规范操作。避免人为污染或破坏样本。检验前,确认试剂的有效期,确认储存环境,确保不变质。尽量从同一厂家采购试剂。使用前作质量检测。样本检验后,检验人员必须作详细审核,确保检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若存在较大异议,则作二次检测。检验后样本保留适当时间,便于日后重复查询。 1.3评价指标 ①统计两组样本平均变异指数;②比较两组乙肝四项检验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选用构成比(%)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选用(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免疫检验准确率 观察组样本检验准确性稍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样本胰岛素、胰岛素抗体、甲状腺功能检测及甲胎蛋白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39.1±3.7)、(37.4±4.2)、(30.0±3.5)、(28.2±4.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3讨论 室内质量控制与质控质量评价是临床免疫检验质控的关键构成部分。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主要指对样本测定准确度的监测,以保障检测结果的符合度与一致性。空间质量评价则主要自委配多个实验室专家多同一样本进行分析与监测。研究显示,影响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因素包括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类。其中内源性包括检验标本自身类富含高浓度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及类风湿因子,可能对检验准确度造成影响。另一类则为外源性因子,包括仪器非准确、试剂污染、标本受感染等因素。且大量研究报道证实,加强对免疫检验质量的管理对提升检验准确率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免疫检验时,需确保标本的新鲜度,仪器的正常性及试剂的符合情况,以降低外源性、可控性因素对检验准确性的影响。且近年来,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已成为免疫检验科关注的重点课题。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检验样本在免疫检验过程中给予全程强化免疫质量管理,从根本上降低了外源性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证实,观察组准确率稍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样本变异指数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可知,在临床免疫检验中,实施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可提升检验准确性,并降低样本变异指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熊勋爵 单位:湖北省京山县仁和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探讨 1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建设 1.1背景与存在的问题 临床检验标本库尤其血清标本是标本库包含的内容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已建立了完备的各种标本库。我国标本库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各地发展不平衡,在标本库的建设内容上多以肿瘤库的建立较多,针对血清标本库的建设还比较少。 1.2相关管理 首先做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管理制度设计,加强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宣教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笔者制订了《标本采集程序》《标识和可溯性程序》《标签管理程序》《设备使用和保养程序》《标本库的管理制度》等多部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且有专门的标本库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定期接受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切实管控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的每一工作环节,提高标本保存质量。 1.3建设内容 本院作为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具有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是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医疗机构。医院检验科每天样本量巨大,其管理与存放十分复杂,传统的检验标本库通常只负责标本的收集、冻存和销毁,很多临床、科研工作者无法及时收集需要的临床标本。本室建立的临床检验标本库不仅是标本的储存场所,而且能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 1.3.1基础设施与设备 根据标本库建设要求,库房面积现有80m2左右,其中微生物标本有独立保存空间,内设中央空调及专用电源,-80℃超低温冰箱6台分别用于存储各类标本,-20℃冰箱5台用于短期保存标本,液氮用于保存菌种、细胞。常规设备含有超净台、离心机、EP管、标本保存盒、条码打印机、扫描仪、电脑等。 1.3.2标本收集与保存 血浆标本使用5mL肝素钠抗凝管,离心后吸取血浆0.5mL分装;全血标本使用3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分装于3个EP管中,每管1mL;体液标本应在无菌条件下收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病原生物标本应在无菌操作下分装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分装好的各类标本均使用条码编号后用扫描仪扫至标本保存管理系统。条码内容信息含量丰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病史、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住院科别、住院号、临床诊断、标本类型、入库时间、标本数量、存放位置、出库时间、使用人、保存人等。各类标本按扫描顺序放入对应的盒、架及冰箱。 1.3.3系统运行 标本的信息化数据库包括以下几种功能:标本信息编辑、导入导出统计学分析、Web查询、图像管理、系统维护、报告打印,始终做到同步数据,确保信息完整、查询方便,为临床教学、科研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各类数据。 1.3.4质量控制 标本库工作人员应加强标本库的保养和维护,每天认真填写冰箱温度记录表,确保冰箱温度控制在±1℃内,冰箱若出现故障应及时把标本转移到备用冰箱,避免标本反复冻融导致基因组DNA、RNA和蛋白质的降解,同时立即报告医学工程部进行维修,并认真填写冰箱维修档案。科室应建立定期随机抽检机制,对所保存标本的质量进行鉴定。 2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2.1传统的检验标本库建设与实验教学 由于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以后大多数的工作对象是患者,因此应当尽量采用人体标本制作教学课件。在标本采集保存过程中,遇到具有临床疾病代表意义的标本如典型的血液病病例,将其血液标本推片染色制成示教玻片,且可以根据标本库中血液病分型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学习;再如遇见病原生物标本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可将其染色制片,根据标本库中病原生物分类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观察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于临床常见疾病标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操作能力。 2.2数字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 虚拟数字标本库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虚拟原型系统的全新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它为实验教学、技术交流、共同研究、协同工作提供了网络平台,可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从各方面、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学习和掌握。对于临床上少见但有疾病代表意义的检验结果如骨髓细胞形态、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寄生虫卵、体液成分、病原生物形态等,在收集、制作这些标本的同时将其通过显微镜拍照成数字图片,建立完善的形态学实验教学网络数字标本库,其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数字化标本库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验教学不再受限于有限的实验室,可以随时在家中或寝室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实现全部学生同时学习并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远程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通过数字化标本库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加深对临床疾病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小结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应该在我国临床标本建设与应用研究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按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导意见”,教学医院应该结合自身和区域优势,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分门别类、逐步建设与完善临床检验标本库,不断提升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包容性、多样性和丰富程度,做到共建、共有、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以及无序临床标本库建设,促进临床诊疗服务质量和教学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建立,库内各类标本科学有序的管理不仅为临床、科研提供标本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医学检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医学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随着本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和完善临床检验标本库,做好临床标本库内标本与医疗科研、教学的衔接工作,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鹏 浦春 柳发虎 武其文 冯钢 黄丽珠 单位:皖南医学院临床血液学教研室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1临床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检验人员综合素质过低 在临床检验过程汇总检验人员对检验工作进行操作,并对检验结果负责。因此对于正像检验工作而言,检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检验水平的好坏。而现阶段临床检验人员对质量控制缺乏足够的认知,在工作中难以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对于各项检验工作不能够按照规范有序的进行,往往对于每一项检验工作总是拖延。在检验时操作流程不符合要求,存在着盲目、混乱、操作生疏情况。还有一些检验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在进行操作时不能够熟练的完成各项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设备仪器开始引入到临床检验工作中,而部分检验人员缺乏知识的再学习意识。对于一些新的设备仪器以及新的检验手段缺乏了解,在检验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检验方法,大大的增加了检验的难度和时间。对于一些检验操作步骤理解错误,造成检验失误情况的发生。 1.2管理部门管控监督不到位 临床医学检验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在进行医学检验时难以规范化管理。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切实的对临床检验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调查显示目前临床检验工作较为混乱,存在着同一个检验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结果,或者对于同一个检验项目进行多次检验。这样极不利于检验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对最终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难以有效地保证。对于一些临床检验工作护士该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工作时难以引起高度的重视,造成检验结果没有可比性、准确性较差情况发生。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难以起到有效地引导作用,无法对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调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采取冷漠态度,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等。1.3相关规范制度不完善随着各种新的检验设备以及检验手段开始引入到临床医学检验之中,之前的规章制度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更新的地方。在对临床检验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制定和完善时,许多医疗部门缺乏和检验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所作出的制度、规范缺乏实效性,脱离现实难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起到作用。所制定的规范相关操作步骤缺乏连贯性和实用性,在具体操作起来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规范和制定的束缚下,导致临床检验人员工作难以顺利的开展,感动慌乱、毫无头绪。 2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 2.1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临床检验人员在整个质量控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需要切实的引起检验人员的高度重视,做好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对于部分检验人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知,在他们的意识中质量控制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不需要浪费太多的精力在上面。这种看法是严重错误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开展需要每一名检验人员的努力。而如果在检验工作中不重视质量控制,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失误发生,最终使得质量控制难以在检验工作中切实的落实开展下去。检验人员要切实的对质量控制加强认识,端正态度,在检验工作中认真负责,严谨科学。检验工作是一项比较精细的工作,需要每一名检验人员将这些工作用心的做好。临床检验是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一项必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疾病的治疗。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要将患者的利用放在第一位,以患者为中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仅要熟练的操作各项检验仪器设备,还需要对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流程、各个环节加强了解。通过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有效地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2加强对临床检验的管理和监督 随着人们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程度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设置临床检验项目。不同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工作进展不同,管理手段和监督力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应该切实的加强临床检验的管理和监督,从不同的程度切实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设立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对临床检验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的抽查临床检验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提出并督促其改正。对临床检验项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临床检验工作关系重大,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对于患者接下来的治疗有着巨大的影响。应该切实的提高医院的管理、监督力度,将质量控制切实的在工作中落实和开展。标本的采集要符合规范,保证采集标本的无菌。在采集标本之后要立刻送检,防止延缓造成标本变质或者遭受污染。标本在送检过程中药严格避光、无菌,防止标本出现异常反应。 2.3加强临床检验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各项临床检验项目,检验人员均需要认真、负责的完成,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新的检验仪器设备不断地出现。要求检验人员定期的参加由医院组织的培训,对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操作技能进行学习。对于医院引进的仪器设备要做好维护工作,保证设备正常的运行。定期的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安排专门的维护人员对设备进行保养。时刻保持检验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确保每一项检验工作都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如果设备出现损坏或者不见缺失,需要做好书面记录并上报维修、更换。检验工作是一项艰难、复杂的工作要求每一名检验人员在工作时都能够根据操作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检验制度,在工作时做到有章可循。在检验工作中要主动的分享自己的经验,遇到不懂得问题及时的请教他人,争取每一项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3讨论 临床检验工作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切实的引起检验人员的高度重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任务艰巨,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地加强质量控制意识,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项检验工作。对于每一名检验人员要加强培训力度,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检验人员是检验工作的执行者,需要熟练的掌握各种检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各种检验试剂的准备等。对于检验仪器、设备要定期的进行检修,保证仪器、设备能够正常的运作,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临床医师和临床检验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在检验过程中标本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加强管理,严格明确各项操作规范。无论是从标本的采集、送检以及检验都需要严格执行流程中的标准,从每一个小的细节避免检验差错的发生。标本的采集是检验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确保标本采集的科学、标准化。而最后对于检验结果的审核评估一定要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从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控制,严格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谢国栋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控制探讨 1对检验前各项基本信息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 对于受检标本来说,其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都要求十分准确,并且受检的标本在被送至检验科室之前就已经将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与检验的时间、采集方式及检测项目都附加上了,同时也附加了所用防腐剂、抗凝剂以及电子医嘱等各方面的医疗信息。从检验科的角度来说,其工作人员在接收检验标本的同时也接收了各项基本的信息,此时工作人员所需要做的就是对各方面的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的核实与确认,确保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是具有实用性、无错误的,同时其还应当对基本信息缺失的受检标本进行拒收或补充,从而使每一份受检的标本都配有属于自身的完整信息链,最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所有的检验前基本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中以作备用。要坚决杜绝受检标本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失真,从最初的采集标本到核收标本都应当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操作下进行,从而确保所采集标本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应当对采集标本在检验之前的环节中做好质量控制,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妥善处理好,就可能造成标本在送至实验室之前基本信息就被改变,从而对检验的结果产生影响。为此,在这方面医护人员应当坚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求空腹抽血检验的项目必须空腹抽血,在进行肌酐清除率、血脂及血糖等检测时应当限制患者饮食,采集标本前医疗人员应当对其提出严格医嘱;②由于体位选择的不同,得到的最终检验结果也可能不一样,因而要选择规定的体位进行标本采集;③输液前后采集到的标本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对造成变异的标本进行分析;④运动前后采集到的血液标本也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应当在患者静止状态下进行标本的采集;⑤转送标本如果不够及时的话同样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受检标本的时效性要去十分严格。因此,要严格控制好标本送检的时间。 2对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1实验试剂质量管控: 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检测试剂进行管理。检验科室每个月都会消耗很多的检测试剂,通过计算机系统对试剂进行管理,从而可以充分保障其使用质量,可以将有效期内的试剂及时投入使用。通过计算机管理,还能够查明试剂的具体库存数量,并且可以提醒部分即将过期的试剂,以及查询试剂的经办人与领取人,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发生率,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检验人员应当依据仪器的性能选择有关配套的试剂,例如进口仪器应当选择进口的试剂,复溶的试剂应当现配现用,对于暂时不用的试剂则可以将其放进冰箱中冷冻保存起来。 2.2实验设备质量管控: 当前,由于检验科室应用的仪器设备品种多样,所以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以提高医学检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检验科室使用的实验设备应当更新升级,全部实现网络化、现代化管理,对于仪器设备的相关数据信息也同样应当录入到网络系统中实现数字化管理。第二,维持仪器设备日常运行的良好的状态,对其进行定期的功能测试及保养维修,对其每日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且详细记录仪器设备的每一次使用情况。依据国家计量法的相关要求与规定,医疗设备仪器应当接受定期的校验,同时还要保留检验证书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检测时制度环节的管理与控制 第一,强化制度管理强度是对检验工作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为此,医院应当完善与建立出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工作制度、质量标准、岗位职责以及操作考核制度,同时还应当制定出科学的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以及检验标本送检核对制度等,以保障检验科室内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且也能在日常工作中对检验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赏罚分明,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而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第二,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检测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测,一旦在某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应当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及调整对策,从而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第三,加强检验技术人员在基本技术、基本知识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同时还需要围绕新测定办法、新知识以及新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展开相应的技术学习与培训工作。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其介绍国内、国际上医学检验工作的发展状况,从而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4对检验报告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临床上检验报告复杂而繁多,并且检验的时间也不一致,一旦没有对其进行妥善的管理就可能导致检验数据丢失,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较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将检验出来的结果录入到服务器之中,对于具备访问权的科室医师可以通过服务器直接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从而更好地开展治疗工作。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但方便对检验结果的管理,还为患者与医护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①通过计算机查询系统能够实现对检验结果的实时分析,对患者在同一检测项目多次检验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能够帮助医疗人员对病情与检验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检验技术人员在检验结果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工作十有利。②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当前检验科工作中,如果对于一些检验项目的参考值不够清楚,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查询功能从而与检验项目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于患者来说,其在家中同样可以通过网络登录医院官网中的检验科网页,随时随地查询有关检验的各方面信息资料。③部分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可能会受到患者服用药物的影响,为此检验科室可以将患者病历资料相关的记录连接到医院网络之中,从而对其检验结果更好地解释,最终为临床医疗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 5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5.1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实现自动化管理: 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临床检验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其自动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检验工作中计算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十分广泛,计算机技术能够应用在采集标本、核收标本、分析标本、实验质检、发放检验报告、查询检验结果以及分析检验结果等多个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进一步拓展了检验工作的范围,使其结果变得更加准确与科学,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将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疗工作者。 5.2循证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 循证检验医学主要是借助大量的临床总结与复习,对本专业所有实验项目开展经济学、临床价值及方法学等评估活动,其能够准确、有效而及时地对实验项目进行组合,从而将其更好地应用到临床诊治工作中。循证检验医学主要强调的是依据当前学科证据作为基本原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对检验医学的文献评价与研究设计进行规范,并通过当前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与先进的医学检测技术对检测的最终结果开展全面科学的质控及评价活动,最终为临床医疗人员提供最能反映出患者真实病情的相关信息数据。 6结语 检验质量对于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及检验科室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能够为医院疾病诊断与治疗工作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临床检验数据,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医疗方案。不仅如此,医院还应当努力实现医学检验的网络化与自动化管理,不断促进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 作者:赵伟 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1.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的因素 1.1非病因素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非病因素是除病情外,其它生活环境因素,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临床医学检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患者没有遵从医嘱,亦或者医护人员未在告知工作中疏忽,导致其自身的饮食,活动甚至药物服用比较自由,检验结果也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而患者自身的生理变化和精神变化也能对检验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属于非病因素。除了患者自身,医护人员在采集样本时,如若没能按照标准的采集流程,采集环境等规定进行,也会导致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不利于临床诊治。样本采集后没有及时检验,也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1.2科研人员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医护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水准是临床医学检验是否标准的重要条件,其直接决定了检验过程是否完善,理疗设施运作是否正常。在我国,由于专业的技术力量较为缺乏,医疗设施也比较落后,使得许多医院检验科室的检验系统并不够完善。许多医院同样缺乏拥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手法的检验人员,因此,在检验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与准确性。此外,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时常会忘记检验检测设备是否故障,忘记更换检验器皿,这些也都是检测结果失去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2.临床医学检验准备措施 2.1检验前的准备措施 首先,临床检验在准备阶段,应该准确的核对患者的性命、性别和年龄,重要资料必须准确,然后在对取样部位以及患者即将检验的项目进行准确的核实。之后要根据患者自身状况,指导患者如何控制情绪,并且为患者提供调整生理状态的方法,最后将检验的禁忌与注意事项明确告知,以防患者的疏忽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以血液抽样为例,患者两星期内都应当对自身饮食习惯机型调整,72小时忌油腻,24小时忌酒精,12小时内要保持空腹,都是医护人员应当叮嘱的事项。 2.2样品的采集 样本的采集是临床检验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使用合格的器材,在样本采集的规定部位进行采集,并且及时对样本进行分析。而患者也应当保持适合采集样本的身体状态。比如血液标本采集,通常会在清晨进行,患者应当保持空腹。采集之前,患者应当休息五到十分钟,在采集的过程中,患者也应当保持一个合适的姿势,并且保持低于六十秒的压脉带。采集部位一般是患者铅笔肘窝正中的静脉,但是具体情况也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 3.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3.1对检验仪器的维护 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是临床医学检验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仪器老化会使检验失去原有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在工作之余,时常对相关仪器进行检测,并且对其进行维护保养。对于复杂的仪器,应当时刻注重其运行状态,对其功能性的运行也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调整,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当检测出仪器的问题是,应当主动修整,让日后的检验工作得以正常运行。 3.2准备检验试剂 检验试剂在检验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医护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制定合适的流程,检验试剂也应当严格的按照说明书中的方法进行配制。临床医学检验中,试剂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配制好的试剂也应当严格遵守的操作流程进行放置,如若需要低温状态保存,则应当及时将其装入冰箱。另外,较长时间没有使用的试剂,在使用前应当对其进行检测,避免使用不合格的试剂,如若试剂已无其原有的特性,应当及时更换,保证检验的完整性。 4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中,影响其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些是人为因素,有些是环境因素,但是医务人员应当最大限度的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努力减少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检测完成后,也要建立完整的检验报告签收制度,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统计,避免在检测结果传达中出现错误,导致其影响患者就医。只有每一个临床医学检测工作者都秉承认真态度,才能将是检测水平得到完整的提升,让我国的临床医学得到切实的发展。 作者:张再华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
医学检验论文: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析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治,医学检验结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临床医学检验还能够使人们加强对疾病知识的认识,而临床检验学是疾病的诊治、预后及预防保健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临床医学检验中,一定要做好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的整个过程中均贯穿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我院临床医学检验进行工作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医学检验质量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1.1 非病因素的影响 非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如下:由于医护人员没有做好告知工作,患者没有注重自己的饮食、运动、药物服用、经期变化及情绪变化等,对检验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另外,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由于样本采集方法、数量、时间、部位及采集环境等,没有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临床诊治。除此之外,没有及时送检样本,会导致样本失去原有特性,严重影响检验结果。 1.2 科研人员的影响 从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检验科室人员配备来看,由于技术力量及相关设备较为落后,再加上检验人员没有具备充足的知识水平及熟练的操作水平,在临床检验中,往往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性。另外,长期没有更换检验设备及检验器皿,无法保证其质量,对于检验结果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2 临床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检验前的措施 在临床检验开始前,要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取样部位及检验项目等相关事项进行详细的检查,做好记录,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检验前的禁忌及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如:血液抽样前两个星期,患者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及作息习惯,并且在检验前3天避免进食高脂肪食物,24小时内避免饮用酒精饮品,另外,抽血前12小时内要保持空腹。 2.2 样品采集控制 以血液标本采集作为例子,采集时间通常为清晨,要空腹进行,但是空腹时间要低于16小时,血液采样时,使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平躺位,采样前要求患者休息5-10分钟,另外,采样时,压脉带要低于60秒,一般来说,患者的前臂肘窝正中静脉是最适宜的采样部位,但是,实际采样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采样部位。 3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3.1 维护检验仪器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如何,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会产生着重要影响;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关的保养及日常维护,同时,还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性运行,保证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一旦检验仪器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更换,避免影响检验工作。 3.2 准备检验试剂 在检验过程中,要针对检验项目的规定流程,准备好检验试剂,检验试剂的配制主要是按照其说明书上的规定进行。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对于试剂的挥发要密切关注,检验试剂的放置要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必须放置于冰箱中,如果检验试剂长期没有使用,在使用前,要测试试剂特性,更换不合格的检验试剂。 3.3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①检查检验仪器,确保仪器能够稳定工作;②保存检验结果数据,并且还要保证保存的检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应;③要根据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项目检验,保证检验的时效性及规范性。 4 临床医学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措施 4.1 判定与审核检验结果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逐渐走向自动化与系统化,但是,在自动化与系统化的背后,交接工作也更多,包括:录入检验信息、采样编号、审核检验操作仪器、完成检验报告单、反馈检验结果,这一系列的工作,每项均有不同的负责人,因此,需要工作人员之间高度的配合,保证每个环节均能够顺利进行,避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检验结果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可以针对近期检验结果,将两者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临床资料及标本采集情况,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保证合理性与准确性。 4.2 建立报告签收制度 检验完成后,应该由专人将检验报告单统一送达,避免送达过程中出现错误;另外,临床检验室要针对科室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检验报告单的保存方法及时间,便于对于检验结果进行复查。 5 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中,一定要对整个检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针对临床检验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检验水平,推动临床医学发展。 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及策略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医学的发展问题,也关系到整个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问题。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医学界的发展,所以必须解决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进一步地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管理机制,提高医学检验质量。 一、当前临床检验技术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不少医院存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沟通,且互相之间产生矛盾等问题。检验人员在检验工作中总是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检验技术的步伐,并想让临床医师体会到检验技术中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从而形成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导致不良的医疗合作关系产生,从而容易出现医疗缺陷并引发医疗事故发生。这主要的根源是检验科检验人员和临床科医生缺乏互相的合作关系及检验和医疗技术方面的沟通。针对上述问题,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加强检验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日益改善检验科和临床科人员的关系;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减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别;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能正常使用:检验科自动化仪器使用能力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同时,检验科要认真贯彻“三基”、“三严”的学习方针,同时要定期考核。应从检验工作的本色出发,加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培训。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不断增强检验人员的基本医学知识。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熟悉不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 二、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整体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科需要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技术质量保证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加强对试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建设,严格的试验室标准作业程序,同时要求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相关的文件依据,尽量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精确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严格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检验人员工作的质量进行监控,严格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进行及时处理,尽量避免医疗缺陷和医疗隐患事故的发生。落实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具体情况。院方在对检验科的具体管理情况应落实到实处,不定期地对检验科人员进行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和监督。考核时要注意到整个检验过程中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也要保证阶段性质量检查得到全面落实。加强医学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的联系,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实现相互发展。检验科工作根本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医生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研究等提供全面准确的医学检验数据。为此,临床科室医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就成为检验科检验人员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检验科人员要积极和临床科室人员不断地进行联系和交流,每次召开质量分析会要邀请资深的临床医师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及时进行研究和有效施行,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三、增强阶段质量控制力度,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高 分析前必须做好检验方面的质量控制工作。为检测结果尽量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检验中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严格监控,达到提高检验质量的效果。分析中要认真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常规检验项目要必须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实行严格认真检查,工作后对仪器进行每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值尽量降到最低。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工作也不容马虎,必须把好出口关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 ,!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工作过程,希望我国相关部门给予更高的关注,做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监督工作,促进我国医学向前发展。 医学检验论文:探讨临床医学检验中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当前,医学检验科学得到迅速发展,检测技术也得到不断的创新,因此,检验人员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检测技术的发展,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临床医护人员也需对新的检验技术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有利于配合检验人员开展检验工作,并能够向有效和准确诊断与治疗方向靠近。 1 影响检验质量的原因分析 在临床医学中,医生需要以检验结果为依据,对病人进行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检验结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医学也不断的创新,现代医学模式发生转变,不断提高检验的现代化水平,因此,也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还依然存在临床医生怀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合下面几个原因,分析一下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1.1 分析标本质量 内外在两种因素对标本质量产生影响。进食8h后所采集的标本被成为空腹标本,如果在空腹时间过长的情况下,采集标本,那么标本就不能把机体的情况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 1.2 分析标本放置的时间 采集完的血标本,需要立即送往实验室进行检验,实验室在接到标本后,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检查。如果检查不能马上做,需要分离血清或血浆,放置到冰箱内,保存在低温状态下,把影响结果的因素减小到最小化。 1.3 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注重科学性是实验操作要注重的关键。岗前严格培训是检验人员上岗前首先需要进行的环节。每个检验工作人员都要做到熟知检验标准,使判定标准达到统一,把误差减小到最低的程度,使化验结果趋近“真值”。 2 采用循证技术,优化临床检验 把临床研究最前卫的道德和最有说服力的科学研究证据明智、准确、慎重的结合到一起,制定出诊治患者的医疗方案,就是循证检验医学的思想。因此,在对临床治疗进行评价时,循证技术被认为是“金标准”。患者是循证检验技术的中心,循证检验技术的宗旨是把正确可靠的检验信息提供给临床医生,为临床诊断服务,因此说,严格控制整个检验系统是实现临床实验管理达到高质量的关键,也是检验结果达到正确,合理有效的开展实验的关键。 2.1 研究内容 以下几方面是循证检验技术的主要内容:①对部分实验项目临床应用价值的评价运用循证医学模式重新进行;②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和方法,把可靠指标筛选出来为临床服务,把那些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没有多大作用的或不合理指标废除,规范标准检验项目;③本着为临床服务的宗旨,对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标准不断修订,做好临床应用的指导工作。 2.2 操作方法与步骤 总结多年的临床检验实践经验,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大量的查阅,运用随机对照实验和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价实验指标,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曾经发表的文献报道,有效评估这些指标和方法。确定以下几步为循证医学检验步骤:①把要分析的问题进行明确;②综合评估问题,查询文献资料,把最佳证据找出来;③评价有关证据时运用批判性地原则,在分析可靠性和有价性等关键参数的基础上,把最佳证据找出来;④在临床上运用结论。⑤最终性能评价临床应用情况。 2.3 评价应用检验项目及技术 2.3.1 技术性能 虽然检验人员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掌握技术性能对临床需求的满足情况,但对于临床应用来说,实验方法性能的作用很重要。 2.3.2 诊断性能 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是临床诊断需要检验项目的检测方法的特征,能否回答问题是核心。 2.3.3 临床效应 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观察,是患者健康的最佳服务方式,这是某项实验项目选择的标准。 2.3.4 经济效益 在诊断性能和方法以及技术上,某项实验检查都体现出很好的情况,但费用昂贵,患者接受困难,其临床应用性就会降低。循证检验技术把临床医学检验结果推向更加准确和合理的高度上。由于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对其进行治疗,以及对患者进行预后观察,都与检验结果的质量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也会对医院的社会效益产生影响。可加检验工作具有何等的重要性。 3 结 论 总之,要想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方法上,需要结合其他有效的方法进行。 医学检验论文:检验医学实习生临床教课的心得 1建立规范化的带教模式 检验科应建立一个教学班子,进行实习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负责协调各专业组的教学安排,听取实习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做好带教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工作。每个专业组应选定经验丰富、理论扎实、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带教能力的人员作为带教教师,并在带教前接受规范化的培训,掌握带教内容,明确带教责任,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树立密切联系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思想。 2严格实习生管理 2.1加强实习生岗前培训学生刚到医院时有一种新鲜又好奇、紧张又胆怯的心理,在入科前给他们讲解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科室概况、科室规章制度、专业特色、有关实习的管理文件及安全防护知识等,使他们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同时,对其进行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检验医学在医院处于辅助、从属地位,因此,好多学生认为检验工作就是和大小便打交道,没有社会地位,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可,不如临床医生风光。为此,要让学生明白检验医学处于“循证医学”的核心地位,检验结果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使他们的学习和实习有动力,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更加努力、认真、负责。 2.2抓基础,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习的重点实习前,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实验课程相对较少,实习中学生动手能力与大工作量、快节奏的工作不相适应。虽然近年来普及了自动分析仪,手工操作的机会减少了,但一些传统的检验项目仍离不开手工操作,如脑脊液常规、浆膜腔积液常规、精液常规、阴道分泌物及各类有形成分形态学的检验仍以人的技能因素占主导地位。而定西市处于西北边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县级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院普及自动化分析仪还需一段时间,即使检验医学自动化程度提高到一定水平,还需由人来操作,才能得到合理、正确的应用。因此要教育学生从基本操作着手,从点滴做起。实习中必须把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训练放在首位,如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毛细血管采血法,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容量瓶、移液管、量筒等的使用与清洁,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消毒与灭菌,离心机的使用等。对于一些常规检测项目的方法、原理、注意事项都要给予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让实习生明白基本操作贯穿实验技能培训的全过程,每个学生都应熟练掌握。在实习结束时,带教教师应用室内质控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操作考核,在操作过程中提问原理、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并进行评分,将其与平时其他考核(医德医风、劳动纪律、考勤等)一并列入实习鉴定表中。 2.3提倡因材施教的实习带教方式一些实习单位只把学生当做无偿劳动力,在生化及免疫组实习时,大部分时间让他们编号、离心、分离血清,上机操作机会少,有些单位甚至不让学生上机操作,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实习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应结合检测项目,启发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另外,要加强学生对大型自动分析仪的学习及实验室信息系统的了解。由于学生所在学校不一样,掌握的知识不同,能力有很大差异,带教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材施教。检验本科生,理论基础好,接受能力、动手能力强,对他们应加强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将实验数据转化为临床信息、给临床提供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参与临床病例讨论的能力,这样也符合临床检验医生的培养方向,有利于检验医学向临床方向发展;对于专科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由于中专生年龄偏小,对未来还没有明确的规划,在校学习理论也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需要带教教师手把手地教操作,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培养他们合理安排操作流程的能力与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除在工作中对他们严格要求外,还要关心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让其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实习顺利完成。 2.4重视全面质量控制 质量是检验科各项工作的关键,被称为“检验医学的生命线”,强化质量管理是检验医学建设的核心。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总称全面质量控制。从实习的第一天起,就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观念,要求学生参与室内质控,熟悉质控规则,掌握质控的作用、目的及重要性。实习期间通过对全面质量控制的实践,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对患者的诊疗活动中,对于患者在检验前、中、后的注意事项,要明确地交待给患者,并且及时与临床相关人员联系沟通。面对患者的有关咨询,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回答,对自己不懂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教上级医师,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3重视继续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作为快速发展的检验医学,仪器开发、检验方法改进周期明显缩短,为避免检验教育和临床实践脱节,必须加强继续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利用小实验、典型病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使教与学有机统一,既可提高学习兴趣 和效率又可加深印象;还可通过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分散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总结,加深学生对检验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专题讲座可以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为主,解难答疑,还可以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术创新、前沿理论及实验进展为题,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新进展、学科动向,拓展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同时增加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4及时总结,不断提高带教水平 由于实习教学任务重,且带教教师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必须重视带教教师自身素质培养,严格按照实纲对学生进行带教。每次实验后,带教教师要做好带教记录,找出问题。总结经验,通过查阅资料和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定期举行检验教学研讨会,给师生提供一个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 5小结 通过临床实习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带教教师要认识到实习带教的重要性,明确责任,更新观念,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探索,共同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 医学检验论文: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趋势 医学检验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因此,有必要建立其自身的理论发展体系,重点研究自动化技术、形态学检验技能、生物安全操作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使生化、临床、免疫和微生物检验中的部分项目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一些新型检验技术(如生化检验中的酶促速率法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试纸条法检测,免疫检验中的放射免疫,酶免疫及化学发光,微生物检验中的全自动鉴定技术和以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特异性增强,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检验技术装备日趋专业化、精密化,检测项目逐步增多,使临床疾病的诊断对医学检验项目的依赖愈加明显。临床检验已由单纯的辅助性技术工作变成直接参与临床诊断、科研和医疗决策的手段,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化仪器检验虽具有速度快、重复性好、干扰因素小、可批量测定、便于室内质控和评价等特点,是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主流,但其忽略了标本的形态学观察,漏检、误诊时有发生。实践证明,无论仪器多么精确、多么自动化,也不能完全取代具有诸多形态学成分的显微镜检验,因为它不可能有完全的思维鉴别能力。因此,形态检验技能是医学检验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真功夫”,是任何仪器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学校应注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此项技能的培训。 二、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办已有56年,是学校的重点专业,有一定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经验,为各地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了大量的医学检验人才。近年来学校在重点专业建设和示范校建设中陆续购入了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办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师资队伍结构和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彻底转变专业课程开发理念,表现在仅从医学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出发,课程设置与工作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联系不紧密等方面。另外,出于学校教学经费和成本的考虑,压缩了学校实践教学及临床见习的课时,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课时相对偏少,检验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中未得到充分重视。同时,还存在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匮乏、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学生接触临床较晚、适应性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三、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适应医学检验行业飞速发展和检验医学分工细化的发展趋势,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体现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学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适应实验仪器操作、血液标本采集、实验室质量控制和常用试剂配制的岗位需求,具备自动化和微机化实验仪器设备操作维护方面的知识,成为医学检验行业技术熟练的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改革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中职学校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科学地建立课程体系。(1)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构建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围绕应用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培养,强化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初期突出医用化学和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诊疗基本知识。(2)在专业理论学习方面,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按职业导向、项目引领,删去陈旧内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并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设与地域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相关的课程,如艾滋病护理及职业防护、医学统计方法等。(3)在实践教学方面,以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对各门核心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删除陈旧和重复内容,按职业导向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按职业岗位工作流程设计综合实验及仿真实训,使学生学习在未来职业岗位,工作在学习环境,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和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实行早期临床见习,着重培养学生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 3专业教学改革 3.1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引领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我校的做法是:第一学年以培养职业人文素质为主,第二学年以培养岗位核心技能为主,第三学年以培养岗位综合能力为主,循序渐进推进,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认知性实践、模拟和真实岗位实训及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质量。 3.2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改革和创新 教学方法以适应职业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减少纯理论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加强实际操作训练;聘请行业专家承担一定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探索与实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立体式多媒体教学、项目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知识竞赛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通 过设置一个项目或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试剂配制、实验器材准备、预实验等,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并配备专业实训教师辅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操作能力训练,使教学紧密联系临床而又生动有趣。 3.3考试及评价模式的改变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评价学生学习,检查教师教学情况、教学水平以及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除学校评价外,还应增加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 3.4编写理实一体化的校本教材 对三年制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而言,要在两年学校学习期间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学校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的作用,对各核心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编写具有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的综合技能实训校本教材。这样可使核心课程专业技能相互衔接,达到强化专业技能、缩短适应临床职业岗位时间的目的。 3.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需要,按照职业岗位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专业教师应充实理论知识,定期参与临床实践,了解一线工作情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专家或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核心课程的理论、实践和现场教学,实现专兼职教师教学的相互交叉、融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通道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改善师资结构,解决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匮乏的现实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办法,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改革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需要有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和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但学校的办学经费有限,无法及时更新临床实验室,所以可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方面,接受各医院因为更新换代而赠送给学校的检验仪器设备,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可以与医院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仿真环境的建设和对外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实践技能的机会,又可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作为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验人员的培训基地。 5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改革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医科大学相继开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目前二甲以上医院及相关行业的检验科室普遍接受的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这使得中职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应从学生素质教育入手,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 医学检验论文: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 随着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实验室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准确、及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尽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大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临床工作中有时可见血液样品不合格的情况,造成化验结果的不准确,影响了疾病的诊治工作,甚至有可能使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和抢救时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就必须保证标本的高质量。现结合本院出现的不合格标本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所有血液标本中的不合格标本125例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58例,女性67例;血清标本52例,血浆标本41例,全血标本32例。 12方法每天有专门的人员对全院所有标本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标本详细登记,记录问题标本的具体表现,并进行调查、核实,明确造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通知相关科室进行改进,并重新采集血液标本。 2结果 全院血液标本中,不合格标本仅仅占很小的一部分,造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溶血23例(184%)、凝血21例(168%)、标本量不够17例(143%)、抗凝不全15例(122%)、取血试管不当14例(114%)、患者准备不足13例(136%)送检不及时9(72%)、输液同侧采血8例(64%)、其他5例(40%),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各种体液尤其是血液标本的分析结果为医师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如果血液标本不合格必然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而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造成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现将常见的不合格血液样本表现、原因及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31不合格血液样本常见表现、原因①溶血:是指标本在采集、运送或保存的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血红细胞破裂,大量的胞内物质释放入血浆和血清,造成化验结果的不准确。体外溶血的常见原因有:静脉穿刺采血处的消毒液未干、采血针头过细或采血时有气泡进入;止血带捆扎过紧、抽血不顺畅或采血时负压过大,采出的血液撞击试管壁造成溶血;混匀血液标本时震荡试管用力过猛,采血后真空采血管内的负压仍过大等。②凝血:临床上有些检验项目是要求对血液标本进行抗凝处理的,因血液本身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如果不能及时的将血液标本与抗凝剂混匀,血液标本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就会造成血液凝集。常见原因:采血不顺利,采血时间太长,采血的过程中标本已经开始凝集;摇匀不充分;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液标本过量;抗凝剂浓度不合适。③标本量不够:采血时血量不足可能导致需要化验的项目无法完成;有的试管中本身含有稀释液,如果采血量不足,势必造成检验数据的不准确。④取血试管不当:不同的化验项目采取的血液标本时不同的,有的需要全血,有的要分离血浆或者血清,不同的标本要求有不同的试管,采血时管选取不当会造成标本的破坏,化验结果的错误等。⑤患者准备不足:患者准备不足是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也往往容易被忽视。一般来讲,采血前需禁食12小时;采血前摄入高脂肪食物、茶、咖啡、酒等会对血生化指标造成影响。⑥送检不及时:在体外的血液细胞往往不稳定,容易出现破坏和损伤,其化学成分氧化、变性、分解。据有关文献报道,采集后超过2小时送检的血液标本,与采血后立即送检的标本相比较,其化验结果又统计学差异,影响较大的有:血常规、血钾、血氨、心肌酶等。⑦输液同侧采血:正在输液的患者或刚刚输完液体的患者,采血时要注意不能在输液侧取标本,因为这样可能将所输液体及液体中的成分掺杂到标本中,影响检验结果。 32不合格血液样本的控制对策①加强采血人员的培训、教育: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职业道德讲座,加强各科室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采血人员应掌握所查检验项目的目的、临床意义、所需标本、采集要求、告知患者做好准备、采集所需试管及采集注意事项等。②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做好采血前准备:明确禁食时间为12小时,以免因饮食因素造成检验误差;采血前患者适当休息;避免采血前和采血时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③严格按照操作规范采集血液标本:根据检验项目将所需的物品准备好,包括合适的试管、注明患者基本资料的标签等。采血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嘱患者取合适体位,捆扎止血带要松紧适中,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1分钟,在合适的部位和血管处穿刺,力求做到一针见血、引流通畅,注意避免于输液同侧取血。操作细节有:消毒剂完全干燥后方可进行穿刺;抽吸时不可太过用力;抗凝标本要轻柔颠倒几次让标本与抗凝剂混合均匀;抽取的标本要及时送检,运送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荡,以免影响结果。④检验科对收到的标本要进行核对,发现问题要有详细的登记,并及时退回相关科室,向其说明原因,便于以后的整改。 总之,血液标本的质量保证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与医院的管理、工作人员的态度等息息相关。医院职能部门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临床科室也要提高思想认识,避免由此引起的医疗安全问题,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免疫检验研究 1 引言 伴随着世界经济与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医疗技术的发展在现当代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而言,已成为现代医院诊疗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已直接影响到临床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间接影响到最终地临床治疗效果。由于在整个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免疫检验标本从采集到结果的检验需经历的环节较多,这就对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以及争端方法的熟悉程度及综合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建立与发展 临床医学免疫检验自建立至今已经历了一百个春秋。自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很多学者专家开始从免疫动物或者携带有传染病病毒的患者血清中发现有能够治愈患者疾病的特异性结合病原体或其一系列的衍生产物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及为我们现在所熟识的抗体。就现代医学理念来讲,将能够引起人体体内产生抗体的物质统称为抗原。正是由于抗原以及抗体的发现,才促使现代医学专家学者开始对人类或动物体外抗原刺激体内反应产生抗体这一现象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以及分子生物学还有其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临床免疫学检验继能够有日新月异的发展。 3 提高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方法 3.1标本采集与设备管理的优化 作为检验分析前对质量控制的要求来说,检验人员首先需要做到对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工作;密切注意整个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样本采集的时间、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和方法、采血的姿势、抗凝剂和稳定剂的选用情况。免疫检验工作,首先要求检验人员注意对整个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工作。不同的采样试验对所采集的标本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大多数以病人血清为标本的免疫检验而言,采集血清的时间应在清晨被采集者未进食前为宜,保持针筒的干燥性,抽血完成后需要马上除去针头并将所采集到的血液注入到干燥的试管内,注意在整个注血过程中采样人员的注血速度不宜过快,不能对所采样本进行振摇等一系列不允许的动作,以防溶血。在将整个血清分离完成后,应及时送往检测,如需要求对所采试样进行保存的话,可将试样置于冰箱内冷藏,不宜速冻,以防止因为反复冻融而对整个检验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对测定的血清标本的收集过程来说,激素类和治疗药物的使用要特别注意收集时间的变化以及检验人员体位的变化对整个测定结果的影响;其次,在采购人员对于相关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选择方面也同样对整个测量结果有着十分大的影响;作为整个检验的执行者来说仪器设备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对检验结果的精确度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整个检测结束后要注意地成套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工作人员要经常对温度计、水浴箱、酶标仪、稀释棒、恒温箱、吸量管、分光光度计等临床免疫检验的仪器设备进行核定、校正以及检查等工作,从而确保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减少实验过程中因为仪器所引起的误差,继而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最终为意识的治疗及患者的康复提供最有用的保障。对于当今品鱼龙混杂,质量不一的试剂市场来说,慎重选择且经常对试剂性能进行有关试剂的检定工作是保证检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 人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的主体,是整个免疫检验过程中最积极、表现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免疫检验过程工作的所有环节,都需要靠人来对整个试验进行操作和把握,最终实现对整个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目标。因此,在整个临床免疫检测过程中检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会对整个免疫检验的质量和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就要求临床免疫检验的工作人员要每天按时对相关检测设备进行消毒、搞好实验室的卫生;做好相关实验仪器的定期检查工作:如冰箱、恒温箱、水浴箱、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做好对整个实验仪器的记录使用情况,并如实填写实验报告,按规定进行免疫检验的质控工作,并分析情况做好记录,签字等工作。 4 临床免疫学检验与生物技术 以现代新型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飞,其结果又在更深的层次以及更为广范的领域内促进了现代高新生物医疗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使诸如细胞工程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近年来伴随着疫苗、基因工程抗体治疗以及重组细胞因子研制为主的生物工程制品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免疫学防治的开展,对许多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遏制作用,从而为挽救更多的生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小结 因此,对于整个临床免疫检验的过程而言,对免疫检验做好全面的质量管理是确保整个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由于在对免疫检验标本进行采集到对标本进行检验的这个过程需经历很繁琐且比较复杂的一系列环节,因此,就要求临床医师必须要熟悉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及检验人员对临床免疫检验的各种影响因素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须做到规范化,完全按照标准进行,以确保免疫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 1提升整体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1.1检验科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创立和改善检验管理质量确保机制。条件允许的要建设试验室信息系统(LIS),严格试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文件依据,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科室的工作执行全经过的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增强对机制落实状况的管理和考核 科室管理职员按照医院和检验科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施行考核,考核时要非常器重终末质量的控制,又要注重阶段质量。 1.3增强和临床的联系,如虎添翼工作,互相提升、互相推动 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钻研供应科学的数据。因此,临床科室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要通常积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编写检验信息通讯,畅通讯息沟通渠道,传递最新信息,在每一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时要邀请临床医师代表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施行可行性钻研,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2增强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 2.1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裁减多种干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监控。 2.2要认真掌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常规查看项目要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施行查看和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 2.3要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把好出口关 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要对检验结果的考核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如果出现检测值异常,及时复检,并和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缘故,决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2.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勾通,而互相产生矛盾,检验人员总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试验的步伐并体会试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不能合调,导致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互相的合作及勾通。 3提升临床检验质量控控制对策 3.1完成资本同享,提升工作功效: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试验室运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变成想让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化运用和检验工笔者系统化、通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化、标准化、系统化、同一化日益改善。 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一时间施行数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常规和非常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要资本同享,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用途为基本,调整相应专业学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尽快完成检验报告一单通。将仪器装备集合管理可充分施展已有仪器装备的工作功效,有效地下降宗合分析本钱,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显着缩短,为患者的及时医治和康复和提升医院床位周转率供应有效保障。 3.2增强质量控制,提升检验质量: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3.3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正常坚定:检验科自动化地步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按照操作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日、周、月、年内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以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坚定运行。 3.4增强三基训练,提升专业地步:检验科要认真开展“三基”、“三严”的学习,并定期考核。应结合检验工作的本色,增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训练学习。提升工作职员应对突发公同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地步,尤其要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施行学习,不断增强基本医学知识的学习。检验科要增强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熟悉不相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业务地步。 4结语 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的转轨期间,诸多临床医学的进展都是在试验室技术创新的基本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管理功能灵活、储存信息量大、内容便于更新,运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施展了资本同享优越,更大提升了工作功效,改善了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但仍具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管理软件研发不足、检验职员的机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乱七八糟、网上保密工作难以确保等等。 医学检验论文:对检验医学生课外活动研究 1、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 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而积极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风、校风的建设。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不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书本上的医学理论知识,又获了得除实验课之外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的训练;既培养了他们的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又使他们一定程度地了解知识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方式,使他们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2.1选题宜与教学及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研究生不同,本科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不必过分强调科学价值,最好是理论课堂的进一步延伸。学生在理论课中学习的知识点多是前人通过实验获得的,如何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获得一个结论则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甚至在实验课中也难以实现,而课外科技活动则提供了一个弥补这个缺憾的机会,我们可以选择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的课题,让同学们利用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的理论和技术解决一个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例如,我们课题组让学生观察慢性应激大鼠血液系统内各指标的变化,学生利用课堂学过的、实验课做过的实验完成各指标的检测不但将学到的知识立即应用到实践中,也亲自体会了获得一个结论的完整科研过程。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的选题不必局限于疾病机理的探讨,完全可以选择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技术更新方面的课题。又如,我们学院有的课题组曾指导学生设计“负压真空采尿管”,这种导尿管不但可以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能大大加快操作速度,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这样一个小的技术更新实验,将创新思维的“灵感”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从中获得如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启迪。 2.2课题设计应难度适中,实验周期不宜过长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课堂知识的学习,课外科研活动只是一个开阔思维和视野的渠道,在大学生教育中处于辅助地位。因此,在选题时应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应选择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题目,实验也应该在他们的知识水平范围内,这样有利于他们及时理解和消化所参与的课题内容。根据我们的经验,每周16至20个小时的科研活动时间,一学期动手实践2至3个月比较适宜。 2.3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合理安排时间大学生科研的特点之一是以小组为单位,通常4~5名成员,故不但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也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设计课题时要考虑大学生实验的特点,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同时也注意“分中有合”,成员之间只有通过相互紧密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为了在时间上保证实验的连续性,成员的组成最好由同一专业的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组建而成,成员之间既联系密切和方便,又有不同的课余时间,大家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实验进程协同完成所有试验。 2.4对研究结果不做硬性要求医学领域的课题实验周期通常较长,大学生完全是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故在这样短时间内想高质量地完成一个项目,取得预期结果并发表文章并不容易。所以,结题时可不必做这方面的要求,团队成员只要如实汇报整个实验过程即可,对于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的项目,可以分析失败原因并提出下一步研究计划。 3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活动的意义 3.1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各种省级和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不但激励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的产生,其中一些优秀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使学生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 3.2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科研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及时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锻炼和提高。参加过科技活动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会非常关注那些在科技比赛中得过奖、发表过相关科研论文的学生。因此,科技创新活动也为很多有潜力的学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3.3论文撰写能力的提高我院的检验医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方可毕业,但实际上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很少有机会接受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尽早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可获得较早阶段的写作训练,既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也为他们今后进行科研工作和撰写科技论文打下基础。 3.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特点。创新精神的精髓是要具有创新思维,而医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恰恰是这一特点的最佳体现。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参与项目一段时间逐渐表现出独立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他们的很多想法都令老师们惊喜,而且很多有难度的实验也能通过几个成员的合作顺利完成。因此,大学生科技活动确实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医学检验论文:医学检验中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质量安全管理团队的模式 1.1质量安全管理团队中各管理小组的职责 (1)医疗咨询小组负责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咨询服务,加强与临床沟通。应定期或不定期向临床通报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医疗服务。 (2)医疗安全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检验科室的各方面安全,应经常对大家进行医疗安全知识的教育,随时了解各小组的安全情况,如果发现有不安全的隐患要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定期检查实验室的毒麻药品和易燃易爆品的管理情况,其次还要注意了解水、电、暖使用情况,菌种标本的保存、污染物的消毒与处理,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通报。 (3)信息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信息管理小组长根据各小组设备情况申请配置计算机的数量和要求,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及维修。 (4)继续教育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检验科教学质量管理。制定每年度的学习培训计划,负责检验人员上岗前的考核。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各种形式业务学习,开展研讨会、学术沙龙、经验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在全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仪器设备管理组主要负责科室内仪器设备的管理,建立设备档案,督促检验人员对仪器要定期保养维护,并做好保养和维修记录。定期检查及纠正各种仪器,每天了解仪器运转情况。 (6)试剂管理组小组主要负责试剂的请购、验收、入库、保管、使用、发放、报废等工作流程。定期对试剂库的试剂进行核对,每月底负责制定下一个月的试剂用量计划。通报每个月 的试剂使用情况。 1.2质量管理小组的实施和考核 科主任负责检验科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检验质量,内容包括检验报告单质量,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开展情况、操作规程执行情况、试剂和仪器使用情况等。每月组织一次质量反馈会议,解决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个质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所负责的内容做好检查和记录,把检查结果在质量反馈会上进行反馈,针对出现的问题大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后予以实施,并由小组长负责追踪监测,观察改进效果。 2体会 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人才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是科室持续发展的关键。医学实验室除了对患者的标本进行各种检测外,还要求能够做出解释并提供在实验室所涵盖的范围内进一步正确的咨询性服务。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提高检验基础和临床医学水平,提升专业素质。技术管理小组定期对检验人员的培训提高了人员素质,提升了与临床沟通能力,帮助临床选择检验项目,解释检验结果。对于问题结果,能够查找到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做到结果准确可靠。通过各质量管理小组具体实施各小组的质量控制内容,促使科室人员提高了责任心,责任感,让检验人员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检验科与临床的结合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环节,分析程序大部分是临床医师和护士完成的,检验结果的不准确性由很多来自分析前标本的质量失控。通过与临床的沟通,临床医生和护士加以改进,检验质量得到了保障,所以说加强与临床的沟通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科学的设备管理,周到的维护保养,严格的试剂管理制度和细致的节能降耗是保证科室正常工作的前提。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强化质量管理,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团队的建设,在条件成熟后即可申请临床实验室ISO/IEC15189实验室认证,使实验室更加精细化,结果准确化。 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析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治,医学检验结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临床医学检验还能够使人们加强对疾病知识的认识,而临床检验学是疾病的诊治、预后及预防保健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临床医学检验中,一定要做好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的整个过程中均贯穿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我院临床医学检验进行工作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医学检验质量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1.1 非病因素的影响 非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如下:由于医护人员没有做好告知工作,患者没有注重自己的饮食、运动、药物服用、经期变化及情绪变化等,对检验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另外,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由于样本采集方法、数量、时间、部位及采集环境等,没有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临床诊治。除此之外,没有及时送检样本,会导致样本失去原有特性,严重影响检验结果。 1.2 科研人员的影响 从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检验科室人员配备来看,由于技术力量及相关设备较为落后,再加上检验人员没有具备充足的知识水平及熟练的操作水平,在临床检验中,往往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性。另外,长期没有更换检验设备及检验器皿,无法保证其质量,对于检验结果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2 临床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检验前的措施 在临床检验开始前,要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取样部位及检验项目等相关事项进行详细的检查,做好记录,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检验前的禁忌及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如:血液抽样前两个星期,患者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及作息习惯,并且在检验前3天避免进食高脂肪食物,24小时内避免饮用酒精饮品,另外,抽血前12小时内要保持空腹。 2.2 样品采集控制 以血液标本采集作为例子,采集时间通常为清晨,要空腹进行,但是空腹时间要低于16小时,血液采样时,使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平躺位,采样前要求患者休息5-10分钟,另外,采样时,压脉带要低于60秒,一般来说,患者的前臂肘窝正中静脉是最适宜的采样部位,但是,实际采样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采样部位。 3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3.1 维护检验仪器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如何,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会产生着重要影响;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关的保养及日常维护,同时,还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性运行,保证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一旦检验仪器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更换,避免影响检验工作。 3.2 准备检验试剂 在检验过程中,要针对检验项目的规定流程,准备好检验试剂,检验试剂的配制主要是按照其说明书上的规定进行。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对于试剂的挥发要密切关注,检验试剂的放置要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必须放置于冰箱中,如果检验试剂长期没有使用,在使用前,要测试试剂特性,更换不合格的检验试剂。 3.3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①检查检验仪器,确保仪器能够稳定工作;②保存检验结果数据,并且还要保证保存的检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应;③要根据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项目检验,保证检验的时效性及规范性。 4 临床医学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措施 4.1 判定与审核检验结果 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逐渐走向自动化与系统化,但是,在自动化与系统化的背后,交接工作也更多,包括:录入检验信息、采样编号、审核检验操作仪器、完成检验报告单、反馈检验结果,这一系列的工作,每项均有不同的负责人,因此,需要工作人员之间高度的配合,保证每个环节均能够顺利进行,避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检验结果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可以针对近期检验结果,将两者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临床资料及标本采集情况,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保证合理性与准确性。 4.2 建立报告签收制度 检验完成后,应该由专人将检验报告单统一送达,避免送达过程中出现错误;另外,临床检验室要针对科室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检验报告单的保存方法及时间,便于对于检验结果进行复查。 5 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中,一定要对整个检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针对临床检验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检验水平,推动临床医学发展。 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带教的方法及体会 临床检验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不完全独立的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临床知识涉及面广的专业特点。临床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阶段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阶段医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紧密相结合,使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临床,专业知识得到了有效的巩固与提高。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和患者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检验医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实习学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操作技能,培养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现将本科室几年来带教实习生的经验及体会总结如下。 1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学生刚刚跨进医院,充满了好奇和兴奋,所以必须让他们充分了解检验科各实验室的简单概况,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注意防止实验室感染,正确处理医疗垃圾及医疗废物。检验科接触的多为临床患者的标本,可能含有高浓度的致病物质或病原微生物,若不注意洗手等消毒措施,很容易造成实验室污染和自身感染,但这些恰恰是刚进入医院实习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通过岗前教育,强调劳动纪律,明确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实习过程中医院内感染恶性事故的发生。 2制订完善的实习带教计划 根据检验科各专业小组(临床检验组、临床化学组、免疫组、微生物组和血库)的特点,制订学习时间及实习方案。实习生不准随意调科室或减少、延长某个专业的实习时间,严格执行排班安排。各专业组拟定规范的实习带教流程,以课程及实纲为标准,充分考虑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及需要掌握的检验医学进展等内容,如临床化学专业组的一般实习流程为:介绍临床化学的检测项目及结果的临床意义、标本的接收及处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教育、生化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和操作要领、室内质量控制原则、检验过程的分析、检测结果的审核、检验结果报告的打印等。 3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引导实习生步入成熟的基础 。实习生来院之前仅仅学到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动手机会相对很少,只有通过临床实习,不断实践才能掌握相应技能。现在医学检验已发展到了自动化仪器检测取代手工操作的时代,随着自动化分析仪的普及,手工操作机会减少,但这仍是检验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目前,各种体液常规的形态学检验,仍然是人工操作和显微镜检查。例如血液分析大多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仪器对幼稚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细胞等辨认能力十分有限,并不能完全替代镜下分类。针对这些情况,要让实习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习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强化手工操作的同时,同样重视实习生的仪器操作培训。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结果异常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出现异常结果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手工方法和仪器操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学习,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 4建立全面质量控制意识 实验室质量管理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样本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检验医学的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部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临床医生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患者准备、标本准备、运送及保存;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包括对测定出的检验结果的合理临床解释及应用;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包括检验项目的精确度、准确度,即仪器、试剂、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及检验人员的素质。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更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核心 。质量是检验工作的关键,质量控制的任何环节出现差错,均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应随时对实习生强调质量控制的意义,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参与质量控制工作,重视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分析判断标本本身对结果的影响,如脂血、溶血、黄疸标本,在抽取标本时受到的稀释和污染对结果的影响等,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实习生进行质量控制的操作。 5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重点之一。临床实习期间是培养实习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科研能力的最佳时期 。学生进入检验科实习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研方向,向科室年资高、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资格高的老师请教,辅导完成毕业论文。在探索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6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有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没有这一思想做基础,医术再高也是空谈。所以,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这将对他们的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强调组织纪律、遵守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实习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和一丝不苟、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 医学检验教学重在实践,临床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实习医院,对临床实习这一关键阶段加以重视,为适应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不断探索带教方法,适应现代检验医学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 医学检验论文:浅析基层疾控中心临床医学检验管理 基层疾控中心临床医学检验现况 临床医学检验与疾控中心其他类别的检验工作不同。理化、微生物检验所面对的检验样品为食品、水质、化妆品等产品,所进行的检验为依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的产品检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所面对的是矿山、工厂、企业的厂房、机械等,所进行的检验为依靠仪器采集、监测操作现场的职业危害因素。而临床医学检验所面对的检验对象均为人 - 从业人员、病人及健康人群,所进行的检验为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生化、免疫、细菌、病原等检验,故而,疾控中心对所进行的临床医学检验更应谨慎。 1.1 因过去临床医学检验在疾控中心承担的检验工作中所占份额较小,故而检验人员相对较少。近几年由于卫生事业改革的开展,疾控中心的工作重心转向防病工作,临床检验专业的毕业生慢慢开始进入疾控系统工作,检验、管理水平均有待提高。 1.2 已经在疾控系统进行了很多年的国家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工作,仅包含了中心的微生物、理化检验,按照计划定期参加能力验证考核工作。传染病病原学检验、性病、艾滋病、结核病检验每年参加卫生部的盲样考核,麻疹、风疹病毒免疫学检验每年参加省级的考试、考核工作,其余的临床医学检验现均未纳入认证考核工作。 1.3由于基层疾控中心的临床医学检验不像医院那样,检验项目全而广,仅进行与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工作相关的医学检验。成本核算、检验项目的局限性等使得大多数疾控中心未如医院般大量购置现代化的全自动血液分析、生化分析、血气分析、免疫分析等大型仪器设备,仅有卫生部配发专用仪器、半自动老式仪器,或借助试剂盒进行手工检测,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1.4质量管理未全面规范开展,参加卫生部、上级主管部门考核项目时能按考核要求进行质控,而未参加考核的检验项目基本上仅按成品试剂盒要求进行盒内阴、阳性对照试验,无外部质控对照,无相应的质量控制规范文件、方法等。 2 基层疾控中心临床检验管理模式探索 现今的医疗环境要求实验室的工作应具有有效性、准确性、时效性、经济型和安全性,而实验室的检验项目、检验技术、分析仪器、实验人员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对实验室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1建立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实验室管理文件,定期审核和修订以保证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 2.1.1依据 iso15189: 2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 力的专用要求》国际标准,对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进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完善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积极准备参加 iso15189 实验室认可。 2.1.2结合基层疾控中心的工作实际,尽可能的将iso15189 实验室认可纳入现在疾控系统广泛开展的国家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之中,以节约有限的人力、物力,减少浪费。 2.2积极参加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同时完善实验室室内质控,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对实验室从分析前、分析中到分析后的全面质量控制。 2.3在人体健康的评估中,临床实验室是不可缺少的部门。如高血脂、高血糖、hbsag 携带者等往往可早期发现。 2.4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流行时的诊断工作也离不开临床实验室的检验。2003 年 sars暴发流行时的诊治工作就是很好的例子。 2.4.1基层疾控中心的临检实验室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流感、手足口病、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现在依然是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危险因素,因而临检实验室工作在疾控系统应得到充分关注。 2.4.2人群计划免疫疫苗接种后对传染病的防治情况如何,接种效果评价是近年来亟待开展的一项工作,疾控中心的临检实验室应尽快开展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滴度检测工作。 2.5资源是实现实验室工作目标的基础,没有资源作为保证,任何形式的组织目标都会成为空中楼阁。如实验室的检验周转时间工作目标非常明确,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没有自动化的仪器、设备,就不可能满足医师尽快返回报告的要求; 如果没有既了解实验技术,又熟知临床、预防医学的检验技师,就不可能达到对预防、治疗提供咨询服务的检验工作目标。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就无法开展相关的检测项目; 没有人、财、物等资源保证,实验室就失去了实现其工作目标的基础。 2.6实验室生物安全,是近几年被频繁提到的一个问题。我们不会忘记 2004 年实验室 sars 感染事件的深刻历史教训。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标本接种、涂片、染色、镜检、培养、鉴定、生化、药敏、血清分型等不同试验操作时都会暴露于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危害因子中,而且无法判断标本中所带的致病微生物种类,所以更应牢固树立实验室安全责任意识,逐渐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实验室安全氛围。 3 结语 通过本文对基层疾控中心临床医学检验管理的深刻探讨,可以清楚的看到基层疾控中心的工作对临床医学检验的贡献,而如何管理好基层疾控中心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是不容小觑的。希望本文提出的一些建议能够对以后医学的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促进医院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精密结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的学科建设越来越规范,各科室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两个重要科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两个科室的发展入手,阐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只有加强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合作,才能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现代检验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②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③在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多参数分析、微量化标本,检验更科学;④其检测采取床边检测与流水线检测并存,使检验更加准确;⑤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医院里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所以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工作。如果检验科提供的结果不准确或错误的话,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检验科在平时的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对科室人员加强管理,对检验过程要进行全程监控。除此之外医师还要主动学习相关的临床知识,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及时接纳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临床医生及其所在的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检验结果解释。临床科室了解了检验项目对的临床医学意义,可以在众多项目中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沟通十分必要,是紧密结合的。 首先,从检验方法上来说,检验项目有定性法或定量法,有老方法或新方法,有生化法或免疫法等。各种方法的报告方法、灵敏度、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向临床医生讲明这些方法的区别,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准确的分析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 其次,现代检验诊断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检验指标的确定上,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复杂而且繁多,但是这些检验项目对病情的诊断针对性不强,或者说是一个检验结果的得到往往需要许多项检验项目的融合,所以检验项目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这给医师的诊断造成了困难,所以检验科应该与临床医学密切的沟通和配合,进一步的整合和明晰检验项目的划分。另外检验人员作为最直接的样本接触者,必须了解检验科新项目应用的局限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正确采集标本等,以便临床医生对具体项目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写检验单时有全面的考虑。 再者,临床结合和检验医学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检验结果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肝炎的病毒目前尚无办法将其从体内去除,但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以将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此时的检验结果虽然显示正常,但医生一定要明白这种阴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清除,只是病毒侵害的量已经减少到检测不到而已。如果检验科不向临床医生说明,就会导致临床医生错误地分析检验结果,并使患者病情的得不到准确检测。所以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的交流沟通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作。随着医学发展愈加趋向全面,今后二者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必需得到临床医生的支持和配合。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最后,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以及检验方法的大量更新,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其中实验室认证是医学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但是在国内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实现科学化的实验室技术,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用来保证实验室的检验质量。根据国外设立实验室认证的实践经验表明,其对检验科提高检验效率及检验质量作用重大。所以我们国家也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检验技术,根据美国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结合自己科室的具体需要建立实验室管理标准,对检验科的检验标准实施准确的检测,确保检验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说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双方的合作应从以下入手:①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②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管理;③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而是主动的参与进来。 意义: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紧密的联系。检验科室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检验的意识。检验科应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改变现有的人才结构,或选调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科室应该设置专门的检验医师岗位,使检验医学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使得实验室与临床诊断能够更好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共同发展。另外还存在的问题是临床医生对检验科的具体检验项目的理解深度不够,致使临床医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检验项目时无法准确选择,也就导致了不能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进而影响其作出准确的病情诊断。所以临床医生在平时应该加强对检验知识的学习,医师之间互相沟通已达到共同促进提高的目的。另外对于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仅仅只是学习了课本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关的操作经验,所以老医生应该定期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以加强其实际的操作能力。 总之,检验科医师与临床医师必须随时主动沟通,互相渗透,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医学检验论文:探究我国临床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涵盖的内容 现在,我们去医院检查身体,再不是过去的望闻问切了,而是基本上是采用西医的方式,用仪器进行检验,早已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对于医院来说,也在这种趋势之中改变了原来的医用设施,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早已是昨日黄花。目前,一般有条件一点的医院都拥有具有良好的工作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走的是技术化的路子,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比如说,我们现在做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技术方面的实验时,早已摒弃了原先使用的化学方法,而是采用更为精确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对比法。在检测时,引用了现在比较先进流行的方法,是酶偶联连续检测的免疫学方法。另外,在试剂的选择上,也是选了更为合适的液体双试剂,相比之前采用的冻干试剂,采用现在的试剂可以使检测结果更精确、更准确。在临床免疫学方面,检测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克隆抗体出现以后,很多地方需要检测技术的应用。比如说克隆技术中需要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地方很多,标记免疫学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在此过程中,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得我们在进行抗原抗体的检测中,灵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样的,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同时也渗透有检验医学的内容,也会应用到检验技术。由于检验医学的出现,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得以实现,各种培养基的质量也得到保证。 2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方法 2.1加强检验医学的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比其他的医学专业更加注重整体协作,这是检验的医学的不同之处和优势所在。现在的检验医学,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尿、血、便的三大常规方法了,而是更为细致和精确的检查。现在一进医院,你会觉得不论你是生的什么病,首先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这个过程只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需要整体的协同运作的。检验技术中的整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加强检验技术的整体协作是提高检验技术的方法之一。现在采用整体协作技术的检验技术,无论从检测结果还是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确定时,都是具有十分大的优势的。检验技术应该在整体的协作中,在选择检验方法时,应该做到五个“尽量”: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时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统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间的差异。在这五个“尽量”中,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做到,出现了失误,很大程度上会最终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不客观。 2.2注重新技术在检验技术中的应用:检验医学由于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也是在新技术充斥的环境中诞生的产物。相对于医学上的其他技术来说,检验医学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在检验技术中,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新技术应用在检验技术中可以促进其进步。比如说在生物学技术中,分子生物学中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以前的检验是一种事后性的判断,是病变发生了以后,才能检测得出来。但是,现在的检验技术已经可以做前瞻性的检验了,也就说,在病变出现以前,通过检测,可以预测到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疾病。由事后治疗向事先预防方向发展了,这样的检验技术使得我们的医学更加进步。它的检验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能检测的项目增加了很多。预测检测占据了扩展内容中的很大一部分,比如说有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势、临行病学以及目前健康状态的评价等。 2.3融入自动化技术:在现在临床医学的检验技术中,检测速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时时间就是生命,早点确认检测结果,可以为病人争取时间来治疗。所以说,提高检测速度也是提高检测技术的方面之一。而在检测技术中融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更好的提高检测速度。在自动化技术融入以后,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更加快速化、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检测手段,消除了原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血液学之间存在的明显分界线。因为原先必须分离的检测项目现在可以一起检测出来,更快速的得到更全面的检测结果,分析病人或是其他实验的整体状态。 3总结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现在的医学中显示出其极大的应用性,更方便对它的需求也是有增无减的,所以提高检验技术是医学发展的需求。检验医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要提高其技术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在本中,笔者是从三个方面分析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方式的,但是,这远远是不够的。在此,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其中,进行讨论,为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出谋划策。笔者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各方面技术的成熟,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会发展得更加成熟,会更好的服务大众。 医学检验论文:检验医学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 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发展是21 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循证医学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沟通是循证医学的基本要求。检验医学通过与临床的联系与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以及检验的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从而把单方面(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发展为全面质量保证,同时实验室也可从临床上获得许多宝贵的反馈信息,借此可进一步综合评价检验项目的方法学(特别是标本采集送检方法)及其临床价值,以不断完善操作程序并推进新方法和新项目的开展。临床医学通过加强与检验医学的联系,亦可从检验医学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临床证据和信息,提高诊断水平,指导治疗,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因此,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的联系时一个利在双方、益于病人的大事,应该受到我们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1 检验人员应积极主动与临床科室沟通 首先强调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对话。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决定报告能否发出,检验科应积极参与临床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指导临床。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此情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应用过速率法座测定的检验人员都知道由于其灵敏度高于过去的赖氏法,使得临床医师很难适应,如今的血液分析仪测得的直方图、mcv、mch、mchc、rdw 等对血液病有很好的诊断意义,而有的临床医师仍仅会应用个别项目,许多药物及生理性波动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而临床医师又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实验室人员必须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开展新的实验方法,才能在与医师对话过程中提出新观点。 此外,检验人员要多深入临床,了解临床上的一些具体情况,才能对临床提出的一些疑问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例如:很多临床医生都嘱咐病人,第二天早晨抽血化验,第一天晚上就要禁食禁水(可能是受做消化系统b 超需要禁食禁水的影响),有的病人甚至早晨都不敢洗脸刷牙,而在制定检验参考值时并不要求禁水,再加上禁食时间过长,胆红素测定结果往往都偏高,临床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还有,少数不负责任的护士直接从输液管放血等都是造成误会的常见原因。 检验科应建立与临床沟通的热线,实时地与临床交流,过去那种临床医师总是处于问责地位,用曾经发生而又无法进行临床实时(现场)调查的问题,来指责检验科如何工作不到位或水平不高的局面必须改变,检验科应争取主动,与临床平等协商和研讨问题,促进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与时俱进。 2 临床医师主动到实验室与检验人员对话 让新分配的临床医师(特别是内、儿科)到实验室轮转一段时间,以了解检查项目和检验科工作特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是有助于加强医检联系的好办法。临床医师在开展科研课题时要主动与实验室人员联系,制定方案,共同努力完成。也可以邀请医学检验专家为临床开展讲座,对新开展的实验项目的标本要求、参考值、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等进行讲述。最好由临床出面邀请相关实验人员到病房参加病例讨论及查房。讨论对话不仅活跃学术气氛,也可以加深相互了解与支持,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总之,当代医学是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的、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它要求各医学科室应加强沟通,协同攻关,协调发展。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的联系时现代医学需要,刻不容缓,我们应在与临床的沟通联系中,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有所作为。为此检验人员应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与临床医师多沟通交流,临床医师也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后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检验人员不仅要会检测技术,还要会分析结果,对临床或病人要提供咨询服务。
“医生,这个结果准不准啊?”“医生,我有糖尿病没有啊?”在基层医院检验科工作,常常会遇到患者拿到检验报告单后提出这样类似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关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问题,有些临床医生也会因为患者的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或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提出类似的质疑。第二个问题就更为复杂,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涉及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控制问题,是否空腹采血,餐后2h血糖标本是否按时采集;第二个方面是分析过程中结果准确性问题,准确的检验结果,才能得出准确的临床诊断;第三个方面是分析后检验结果的解释问题,要求负责解释检验报告的人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检验知识和业务能力。能否向临床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得到患者和临床的信赖与认可,是检验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保障为患者、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下面就基于笔者在基层医院检验科的工作经验,谈谈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1基础设施、设备的保障 没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设备作保障,一切质量管理建设都是空谈。很多基层医院在修建时都没有对检验科(实验室)进行专业的设计(新建的除外),同时随着基层医院的不断发展,检验科开展的业务也不断增加,这时我们需要对检验科(实验室)进行扩展和改造。根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第九条之规定,我们在新建或者对检验科(实验室)进行扩展和改造时,要注意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遵循或者参照相关国家标准进行建设。检验科(实验室)开展的试验对环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一般要求温度18oC-25oC,相对湿度30%-60%,这就需要配备相应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设备,一般安装的空调都具有温度调节和除湿的功能,在某些地区某些季节,空气干燥,相对湿度低于要求范围,这时需要加湿设备增加空气湿度。在储存方面,需要必要的储存冰箱,包括试剂储存冰箱和标本储存冰箱,最好选用具有24h温度监控和报警装置的冰箱,保证冰箱温度随时保持在要求的范围内。检验科(实验室)的温湿度计等所有的计量设备均要按要求进行校准和强检,保证所测值准确有效。 2制度、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等程序性文件的建立 检验科(实验室)应当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必要的程序性文件,包括管理性程序文件和技术性程序文件。管理性程序文件包括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职、各级技术人员职责等内容。技术性程序文件指标准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或者SOP文件),标准操作规程应包括检验仪器的操作、维护规程和各临床检验项目的标准操作规程等内容。管理性程序文件可由科主任、质量负责人、各专业组长制定,由科主任批准实施。技术性程序文件应由各检验项目具体操作人员起草,由质量负责人审核并修改(设有技术负责人的可由技术负责人负责此步骤),由科主任批准实施。人员较少的检验科可精简中间审核的步骤,由科主任直接审核、修改,并批准实施。建立程序性文件切忌照搬其他检验科(实验室)的内容,因为每个实验室的情况都不相同,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技术力量薄弱的基层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可以借鉴其他检验科的文件,但是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必要的修改,使得程序性文件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程序性文件建立后,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变动的或者与实际操作不相适应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订,但是修改的内容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还有一项需要注意,就是完善各类记录,记录是所有程序文件的支撑性文件。 3分析全过程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覆盖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过程。在一些基层医院,往往只重视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不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然而却有多种分析前因素影响检验结果,例如申请单书写不规范、患者准备不充分、样本采集存在问题等因素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定《检验标本采集运输指南》,并严格按照其实施,该指南应由检验科、护理部、院感部门共同制定,主要由检验科负责起草。《检验标本采集运输指南》应涵盖检验标本采集要求、检验标本采集运输要求、患者采血前的准备、检验标本采集运输作业指导书(SOP文件)、标本的接收、拒收标准及流程等内容。《检验标本采集运输指南》制定好后印制成册,发放给临床医生、护士及标本运输人员,并组织培训。分析前质量控制还包括检验科收到标本后的预处理以及待测标本的保存,不同检测项目、不同标本有不同的预处理和保存条件,只有正确的操作,才可能取得满意的检验结果。 (2)分析中质量控制必须要做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室内质控的目的主要是检测检验系统的重复性,或者说检测检验系统的精密度,重复性越好,精密度越高,越容易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室内质控要注意质控品的选择、质控规则的设定、失控时的处理及原因分析、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等内容。室间质评又被称作能力验证,是促进检验科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的有效手段,是为了按照预先制定的准则来评价参与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室室间比对,是一种回顾性评价,是实验室质量改进的措施。室间质评对不满意的结果应及时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整改。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均要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开展。 (3)分析后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检验报告的审核与发放、检验后标本的保存与处理等内容。检验科(实验室)要严格执行双签字制度,指定经验丰富、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较高的人员负责检验报告的审核。检测后的标本要进行适当时间的保存,以便必要时进行复检。检验科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部分基层医院领导还存在重临床轻辅助检查的情况,然而检验科进行改、扩建,仪器设备购置、校准,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投入,作为检验科的管理者还需要说服医院领导加大对检验科的投入,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关于促进医院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精密结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的学科建设越来越规范,各科室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两个重要科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两个科室的发展入手,阐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只有加强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合作,才能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现代检验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②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③在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多参数分析、微量化标本,检验更科学;④其检测采取床边检测与流水线检测并存,使检验更加准确;⑤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医院里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所以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工作。如果检验科提供的结果不准确或错误的话,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检验科在平时的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对科室人员加强管理,对检验过程要进行全程监控。除此之外医师还要主动学习相关的临床知识,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及时接纳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临床医生及其所在的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检验结果解释。临床科室了解了检验项目对的临床医学意义,可以在众多项目中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沟通十分必要,是紧密结合的。 首先,从检验方法上来说,检验项目有定性法或定量法,有老方法或新方法,有生化法或免疫法等。各种方法的报告方法、灵敏度、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向临床医生讲明这些方法的区别,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准确的分析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 其次,现代检验诊断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检验指标的确定上,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复杂而且繁多,但是这些检验项目对病情的诊断针对性不强,或者说是一个检验结果的得到往往需要许多项检验项目的融合,所以检验项目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这给医师的诊断造成了困难,所以检验科应该与临床医学密切的沟通和配合,进一步的整合和明晰检验项目的划分。另外检验人员作为最直接的样本接触者,必须了解检验科新项目应用的局限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正确采集标本等,以便临床医生对具体项目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写检验单时有全面的考虑。 再者,临床结合和检验医学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检验结果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肝炎的病毒目前尚无办法将其从体内去除,但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以将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此时的检验结果虽然显示正常,但医生一定要明白这种阴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清除,只是病毒侵害的量已经减少到检测不到而已。如果检验科不向临床医生说明,就会导致临床医生错误地分析检验结果,并使患者病情的得不到准确检测。所以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的交流沟通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作。随着医学发展愈加趋向全面,今后二者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必需得到临床医生的支持和配合。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最后,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以及检验方法的大量更新,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其中实验室认证是医学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但是在国内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实现科学化的实验室技术,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用来保证实验室的检验质量。根据国外设立实验室认证的实践经验表明,其对检验科提高检验效率及检验质量作用重大。所以我们国家也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检验技术,根据美国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结合自己科室的具体需要建立实验室管理标准,对检验科的检验标准实施准确的检测,确保检验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说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双方的合作应从以下入手:①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②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管理;③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而是主动的参与进来。 意义: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紧密的联系。检验科室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检验的意识。检验科应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改变现有的人才结构,或选调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科室应该设置专门的检验医师岗位,使检验医学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使得实验室与临床诊断能够更好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共同发展。另外还存在的问题是临床医生对检验科的具体检验项目的理解深度不够,致使临床医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检验项目时无法准确选择,也就导致了不能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进而影响其作出准确的病情诊断。所以临床医生在平时应该加强对检验知识的学习,医师之间互相沟通已达到共同促进提高的目的。另外对于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仅仅只是学习了课本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关的操作经验,所以老医生应该定期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以加强其实际的操作能力。 总之,检验科医师与临床医师必须随时主动沟通,互相渗透,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探究我国临床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涵盖的内容 现在,我们去医院检查身体,再不是过去的望闻问切了,而是基本上是采用西医的方式,用仪器进行检验,早已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对于医院来说,也在这种趋势之中改变了原来的医用设施,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早已是昨日黄花。目前,一般有条件一点的医院都拥有具有良好的工作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走的是技术化的路子,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比如说,我们现在做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技术方面的实验时,早已摒弃了原先使用的化学方法,而是采用更为精确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对比法。在检测时,引用了现在比较先进流行的方法,是酶偶联连续检测的免疫学方法。另外,在试剂的选择上,也是选了更为合适的液体双试剂,相比之前采用的冻干试剂,采用现在的试剂可以使检测结果更精确、更准确。在临床免疫学方面,检测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克隆抗体出现以后,很多地方需要检测技术的应用。比如说克隆技术中需要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地方很多,标记免疫学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在此过程中,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得我们在进行抗原抗体的检测中,灵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样的,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同时也渗透有检验医学的内容,也会应用到检验技术。由于检验医学的出现,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得以实现,各种培养基的质量也得到保证。 2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方法 2.1加强检验医学的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比其他的医学专业更加注重整体协作,这是检验的医学的不同之处和优势所在。现在的检验医学,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尿、血、便的三大常规方法了,而是更为细致和精确的检查。现在一进医院,你会觉得不论你是生的什么病,首先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这个过程只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需要整体的协同运作的。检验技术中的整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加强检验技术的整体协作是提高检验技术的方法之一。现在采用整体协作技术的检验技术,无论从检测结果还是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确定时,都是具有十分大的优势的。检验技术应该在整体的协作中,在选择检验方法时,应该做到五个“尽量”: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时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统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间的差异。在这五个“尽量”中,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做到,出现了失误,很大程度上会最终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不客观。 2.2注重新技术在检验技术中的应用:检验医学由于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也是在新技术充斥的环境中诞生的产物。相对于医学上的其他技术来说,检验医学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在检验技术中,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新技术应用在检验技术中可以促进其进步。比如说在生物学技术中,分子生物学中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以前的检验是一种事后性的判断,是病变发生了以后,才能检测得出来。但是,现在的检验技术已经可以做前瞻性的检验了,也就说,在病变出现以前,通过检测,可以预测到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疾病。由事后治疗向事先预防方向发展了,这样的检验技术使得我们的医学更加进步。它的检验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能检测的项目增加了很多。预测检测占据了扩展内容中的很大一部分,比如说有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势、临行病学以及目前健康状态的评价等。 2.3融入自动化技术:在现在临床医学的检验技术中,检测速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时时间就是生命,早点确认检测结果,可以为病人争取时间来治疗。所以说,提高检测速度也是提高检测技术的方面之一。而在检测技术中融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更好的提高检测速度。在自动化技术融入以后,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更加快速化、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检测手段,消除了原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血液学之间存在的明显分界线。因为原先必须分离的检测项目现在可以一起检测出来,更快速的得到更全面的检测结果,分析病人或是其他实验的整体状态。 3总结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现在的医学中显示出其极大的应用性,更方便对它的需求也是有增无减的,所以提高检验技术是医学发展的需求。检验医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要提高其技术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在本中,笔者是从三个方面分析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方式的,但是,这远远是不够的。在此,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其中,进行讨论,为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出谋划策。笔者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各方面技术的成熟,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会发展得更加成熟,会更好的服务大众。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提高基层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经验与体会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临床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诊断依据,在一些疾病的诊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保证医疗质量,减少临床误诊的有效途径,是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如何提高临床检验的质量,在此谈谈作者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 1 提高医学检验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医学检验虽然为医院临床辅助科室,但可以说它是医院进行医疗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科室。它为临床的诊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离开了临床检验, 医生不可能对患者进行正常的诊治活动。因此作为医学检验的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检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疗质量。为此作为从业人员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同时关心爱护患者,要与患者友善的交流,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中了解病情,为诊断疾病提供有用的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同时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及时学习和熟练掌握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严格操作,提高检验水平,减少或避免在操作中不当引起误差。同时科室为了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定期组织大家学习,交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于开展的项目,尤其是新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及时向临床医师介绍、推荐,以便在临床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如术前为何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作为有无出血倾向的指标, 来取代传统的出凝血时间检查。同时临床医师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以及治疗需要,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另外对于用于特殊项目的检查,如男性肿瘤标记物,女性肿瘤标记物等肿瘤标记物以及支持临床诊断、疗效观查的新项目,作为有条件的县级医院也应该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同时及时向临床医生介绍并应用。 医学检验人员要加强临床意识。现代医学对医学实验室的要求,不仅仅是采集标本、化验,为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状况提供信息,还要求实验室提供结果解释,以及提出在实验室所涵盖的范围内进一步正确研究的咨询性服务。同时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了解临床病情,来验证或推翻临床诊断。同时结合临床进行实验室诊断。 2 正确采集临床检验标本 正确采集临床检验标本是临床检验中坚持全面质量控制的关键,全面的质量监控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3个阶段,而在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占总误差的70%左右,这样实验前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显得尤为重要。 采集标本首先要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最佳的采样时间。如采集静脉血标本时,一般要求患者采血前一天晚上8点钟后,禁食水;注意采血患者的体位,同时,注意止血带应用的时间以及输血、输液等各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尿液标本要求留晨尿的中段尿,因晨尿的各种成份含量高而且比较稳定,检验结果较为准确。另外,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相应的抗凝血管,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采集量采集标本,如一般生化项目检查取静脉血标本3~5 ml,标本采集后应立即加贴标签,及时送检。在验收标本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按照实验室检验标本的要求,对检验的申请单,标本的惟一性标志,以及标本的外观,标本量等内容进行检查验收,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按实验室标本拒收制度退回并说明原因,并做相应记录。对于送检的标本及时进行检验,对于不能马上进行检验的标本,应按要求按规定的温度和环境中保存。 3 实验中严格操作规程,在产品质量检测过程中, 由于受检验方法、仪器设备、人员素质及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即使技术很熟练的人, 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认真地进行多次检测, 也得不到完全一致的检测结果, 这说明检测过程中的误差是客观存在的。这样要求从业人员在实验中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尽量减少实验操作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好的为临床医生诊断服务,为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对有争议或标本结果前后不一致者可采取同一标本由两人同时或先后进行检验, 然后将两人的结果进行对比。如果一致, 则说明结果相对可靠, 可取两个结果的平均值做出最终报告; 如果相差很大, 则说明至少有一方的结论是错误的, 应找出原因。这样做既能进一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有利于检验者业务能力的改善和提高。特别适合在一些检验成本不高的手工检测中开展, 如粪常规、胸腹水常规的检查。 4 实验后及时将结果登记并将报告发送给患者或相关送检科室。关于实验报告及时发送可能大家还比较好理解。但是对于实验结果进行登记可能有些医院有些忽略或不重视。实验结果进行登记一方面便于患者或临床医生复查询问,另一方面也为临床检验积累一些有用的科学数据,从这些临床数据中总结和提炼出有价值的科学依据,便于进行科学研究。除此之外,作为检验科室应将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记录下来,或者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在实验后立即记录下来,便于日后总结推广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 总之作为一位检验工作人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临床提供有用的科学依据,做好辅助工作,为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做贡献。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摘要】检验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 【关键词】检验医学;转换角色;临床医学;紧密结合 检验医学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q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 1检验医学的涵盖内容和扩展更加广泛 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入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 14c 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淬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 dic 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 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 2具有实际意义,已发展成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其不仅与传统医学检验的差别越来越巨大,它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特点也开始表露出来: 首先,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第三,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第四,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这一点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在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血液学之间将不再存在一个明显的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 pcr 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人员素质更好。 3较色转换,从辅助检查到诊断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看来,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可明确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对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样的医疗方法和药品问题。 另外,它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子宫颈涂片检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宫颈癌的发生,在我国普遍开展的甲胎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肝癌,明显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 who 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 (tsh )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断发挥,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 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 (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作者:徐启芹 余慧林 房立君 【摘要】检验科重要工作是使用熟练的检验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装备,对多种标本施行正确的分析,为临床诊断和医治供应精确的试验数据。为达到此目的,一定要对分析前、中、后经过施行全面质量控制。检验质量管理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医院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其重要性愈来愈受到医院管理层的器重。本文就我院在检验质量管理方面的做法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1提升整体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1.1检验科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创立和改善检验管理质量确保机制。条件允许的要建设试验室信息系统(lis),严格试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文件依据,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科室的工作执行全经过的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增强对机制落实状况的管理和考核 科室管理职员按照医院和检验科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施行考核,考核时要非常器重终末质量的控制,又要注重阶段质量。 1.3增强和临床的联系,如虎添翼工作,互相提升、互相推动 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钻研供应科学的数据。因此,临床科室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要通常积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编写检验信息通讯,畅通讯息沟通渠道,传递最新信息,在每一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时要邀请临床医师代表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施行可行性钻研,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2增强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 2.1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裁减多种干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监控。 2.2要认真掌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常规查看项目要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施行查看和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 2.3要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把好出口关 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要对检验结果的考核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如果出现检测值异常,及时复检,并和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缘故,决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2.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勾通,而互相产生矛盾,检验人员总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试验的步伐并体会试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不能合调,导致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互相的合作及勾通。 3提升临床检验质量控控制对策 3.1完成资本同享,提升工作功效: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试验室运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变成想让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化运用和检验工笔者系统化、通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化、标准化、系统化、同一化日益改善。 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一时间施行数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常规和非常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要资本同享,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用途为基本,调整相应专业学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尽快完成检验报告一单通。将仪器装备集合管理可充分施展已有仪器装备的工作功效,有效地下降宗合分析本钱,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显著缩短,为患者的及时医治和康复和提升医院床位周转率供应有效保障。 3.2增强质量控制,提升检验质量: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3.3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正常坚定:检验科自动化地步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按照操作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日、周、月、年内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以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坚定运行。 3.4增强三基训练,提升专业地步:检验科要认真开展“三基”、“三严”的学习,并定期考核。应结合检验工作的本色,增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训练学习。提升工作职员应对突发公同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地步,尤其要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施行学习,不断增强基本医学知识的学习。检验科要增强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熟悉不相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业务地步。 4结语 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的转轨期间,诸多临床医学的进展都是在试验室技术创新的基本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管理功能灵活、储存信息量大、内容便于更新,运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施展了资本同享优越,更大提升了工作功效,改善了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但仍具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管理软件研发不足、检验职员的机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乱七八糟、网上保密工作难以确保等等。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紧密结合现代化管理 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科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科室的工作,一个准确的结果,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而一个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会给病人带来不可想象的损失,甚至危害生命安全。检验科除了加强科室管理,执行实验室认证后的规定,开展全程质控以外,还要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学习临床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临床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结果解释及进一步了解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在众多相同意义项目中如何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的紧密结合、沟通、对话,十分必要。是使整体医学诊疗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1 实施现代化管理 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仪器设备的引进和更新上发展很快,检验科全自动仪器设备已赶上或超过了先进国家的设备。其次是检验方法学和试剂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近几年来在检验人才的结构和人员素质上也有极大变化,一些本科学生也充实到实验室,加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在实验室内联网,甚至全院各科室都网络化,检验信息可以很快地传给临床科,因此作为检验科管理者要及时意识到这种现状和发展。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认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核心,实验室认证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结果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理》规定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即将颁布共六章二十七条,说明对实验室已纳入法制化管理。其中有些规定,与国际性文件(clia88,iso文件)要求相同,执行此办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认可,将有利于国际接轨,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有利措施。 2 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而不应该把二、三十种 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都或大部分进行检测,这样会造成时间、人、财、物的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它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方法学(准确度、精敏度、敏感性、特异性等)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3 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比如: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传送(院内院外)等。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如,在做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测定时,对病人饮食应有所限制,医生应向病人提出要求。标本采集时病人体位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有报道证明病人在卧位30min与直立后30min取血测胆固醇 可升高9.6%,甘油三酯增加11.3%。其它项目(hdl-c、白蛋白等),也因体位不同而所测结果不同,同一病人在门诊常取坐位采血,而病房早晨又常取卧位采血,故两次的结果一定会出现差异。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配药、输液等),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探究检验科血液检验质量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保障。方法将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双台乡卫生院检验科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收集的检验的血液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血液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应对措施。结果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员因素、仪器因素、患者因素等,原因不是单一的,是综合性的,因此要认真搞好岗前培训,让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对于血液标本与检验报告等要认真对待,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结论血液检验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检测方式之一,检验结果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差,直接影响医疗安全,对此积极控制血液检验质量应受到临床的重视。 关键词:血液细胞;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0引言 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十分常见,其所提供的检验结果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有助于对预后进行评估。实践提示,一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率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强化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分析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以不断提升检验质量,造福广大患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双台乡卫生院检验科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收集的检验的血液进行统计分析,共计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的年龄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5.0±10.6)岁。患者的病程为2-4年,平均病程(2.0±1.8)年。采集每个患者的血液标本一份,经调查患者在采血前均为空腹,采集静脉血,血液采集后马上把标本放入干燥真空的抗凝管中,在放前在管内加入EDTA-K2,均在当天完成检测。本研究内容与方法是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实施的,均合理有效。 1.2方法 检测所用仪器为TEK-11MIN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应用传统的显微镜手工法实施检查。主要是检测患者的健康状况,检测前测量被检者的体温均为正常,将出现的误差及时地反映到相关科室,对发生偏差的血液标本实施回归性分析,找到发生偏差的具体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 1.3观察指标 对规范时间内送检的血液标本、1h之后送检的血液标本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样本放置温度和放置时间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血液样本抽取出来放置的时间越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会越低,主要原因是:血液细胞形态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红细胞的分布宽度出现的变化较大,因此检测时间不同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也有区别。在低温的环境中放置的血液样本,其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也会产生偏差,就没有室温条件下放置的标本所检测的结果准确。 2.2抗凝剂的比例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 检测时要将样本稀释后再检测,稀释样本的时候是有严格比例的,要按照1:10000比例来稀释样本,这样检测得到的结果就是准确的。如果没有按照规范比例稀释样本,结果就不准确。 3讨论 目前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血液细胞检验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检测方法之一,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依据,可见检测结果准确性越高作用就越重要,但是在实际检验工作中,检验结果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下降,所以,对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实施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研究分析我们认识到主要因素包括:人员因素、仪器因素、患者因素等,并不是由单一一种因素导致的,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可以通过岗前培训、适宜的工作环境、及时处理血液标本等有效措施提高工作效率。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所需的养分主要是来自于血液,在人患病的时候血液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临床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指标来诊断疾病,以此制定可靠的治疗计划对患者疾病治疗与早日恢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在实际的血液检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检测结果不正确的情况,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甚至会由此引发严重的医患纠纷。临床血液检测质量出现问题,由此引发的问题越发严重,逐渐引起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由此临床中血液检验质量的控制工作也引起了工作人员的重视。为避免血液检测意外事件的出现,医院要不断地加强对检验科室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检测仪器是正常运行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科室的管理制度,规范检测操作,加强医护人员的意识,以确保血液检验的质量。送检的血液标本要合理分类,以使得检验工作秩序化。检验人员要懂得血液标本存储的正确时间与相关条件等。在拿取血液标本的时候要避免剧烈晃动。要确保检测仪器是正常运行状态,要有专人对仪器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这些都是确保检测质量的有效措施。在血液标本检验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对产生检测偏差的原因认真讨论分析,从而充分提升保证血液检测的合理性,提高医院管理的能力,给临床诊断与治疗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同一名患者在不同手臂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得到的各项指标结果也会不同,因此要注意在同一侧手臂抽血检测。在血液标本采集后,尽量及时送检,因为标本放置太久也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障血液标本检测等生化检测结果是准确的,在为患者进行检查前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准备时间,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检测,并在采集标本后及时送检。生化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在以后的检验工作过程中应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和研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谐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另外,在临床上患者血液采集部位存在差异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我们建议采集标本要选择静脉,不要采集手指的血液标本。造成检测结果发生偏差的因素是复杂的,不是单一某一个原因,因此在检验过程中要注重每一个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工作效率,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总之,经过本研究发现:患者的血液细胞的检验结果不准确受到检验时间、采集部位、样本的放置时间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为了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必须要严格控制和管理这些检验细节,对于每个阶段的质量都要严格地控制,以此来确保患者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不良情况出现。 作者:苑欠欠 单位:昌邑市人民医院双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结果本次研究的200例临床检验患者中,有13例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事件,所占比例是6.5%。结论及时对医院检验科室临床检验质量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有助于降低检验误差事件发生,提高检验效率和结果的精准性。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迅猛增长,推动者国内医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各类医疗技术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临床检验技术的运用也越老越频繁。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各检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促进临床医院检验效率不断提升,但依旧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问题,临床检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患者准确的检验结果以帮助临床治疗、诊断提供参考。一旦在检验中出现问题,可能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进而引起临床误诊、漏诊等,影响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为了分析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此次研究随机抽取了本院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已经知情,并且签署了同意书,见表1. 2结果 本次研究的200例临床检验患者中,有13例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事件,所占比例是6.5%,经过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之后,13例患者再次接受检验,均未发生任何问题。 3讨论 在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造成检验出现问题,使得检验结果的准确度降低,进而无法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我院200例患者中检验质量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明确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即:(1)检验技术、设备与检验条件缺乏合理性:临床检验床位紧缺,检验室设计缺乏合理性,检验设备陈旧无法更上现代化检验技术的步伐,导致患者检验后很难及时拿到结果,在此期间长时间的等到引起一系列烦躁、易怒的情绪,进而引起一些不良事件发生。(2)标准化以及制度化的检验文件整理、书写以及摆放有利于检验部门的检验工作更加有序,检验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便捷。但是部门检验工作者没有对此给予重视,容易造成患者之间的临床资料信息出现交叉混乱,或者在书写资料的时候字迹不规范,潦草不清,临床医师观看时无法辨别字迹,容易错误认知检验结果。最后,患者检验资料保存不全面,导致后期临床查询难度大。(3)临床检验工作者与患者的主治医师缺乏良好交流,一旦出现问题之后两者互相推卸责任,阻碍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临床医生要通过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信息综合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如果与检验人员出现沟通不良,很可能导致患者之间的检验信息混淆,导致临床医师出现误诊,进而引发不良纠纷等问题。针对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即:(1)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需要加强检验科室环境改造,并且及时向上级申报更新陈旧的检验仪器及设备,在工作之余积极开展讲座、培训等学习先进的检验知识及技术,提高检验科人员的专业技能。另外,在开展检验前要先对所有仪器进行检查,确保正常运行方能展开检测,提高临床检验的精准性。(2)在日常工作中,检验科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科室特殊检验案例展开详细分析与学习,依次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便于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从容应对;同时,还要对患者做好安抚工作,及时做好相关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烦躁的情绪,嘱咐其耐心等待检验结果。(3)对于检验资料及检验结果的书写,务必做到字迹工整、清晰,并其由患者的主治医师完成对耽搁检验项目的填写,而检验人员只需在该项目下面填写检验结果即可,以免出现漏检、多检;另外,检验结束后检验人员需要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及时将单据回收存档保管。(4)临床检验人员要及时与患者的主治医师展开交流沟通,并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互相探讨沟通,强化合作效率,提高检验效率和诊治效果。综上所述,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患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加深,对医院临床检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及时学习先进的检验技术,更新新的一期与设备,做好相关检验工作的处理,有利于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强化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作者:周评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中医医院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细胞检测质量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控制方法。方法选取自愿接受我院分析研究的60例血型相同的志愿者,根据其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其在临床检验血液细胞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抗凝、存储、检测的时间等对检测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控制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方法。结果检验两种稀释比例的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都比较明显,放置血液标本的时间和检验的准确性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中处理标本、使用相关仪器和审核实验结果等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所以为了使血液细胞检测质量得以保障,检验人员应该对每一个细节加强管理,归纳并总结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使检验中降低失误发生。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0引言 血液细胞检验在现今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非常关键,是鉴别其他系统疾病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检验中,因为很多因素的制约,血液细胞本的检测标结果误差可能较大,对临床正常的诊断分析造成影响。所以检测人员在检测中应该对血液细胞检测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去全面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检测质量的方法。我院通过对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分析了控制质量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愿接受我院分析研究的60例年龄在19-65岁,血型相同的志愿者,其中32例男性,28例女性。1.2检测血液的方法1.2.1配置抗凝血剂。对全部志愿者静脉采血,然后分别用两种稀释比例(1:10000和1:5000)进行稀释。研究人员混匀稀释比例相同的血液样本,分成60等份检车血液细胞。1.2.2血液样本储存质量控制。对全部志愿者静脉采血,然后分成60等份,在室温22℃的室内放置30min,然后检测其中的20个血液标本;3h之后实验检车另外20个血液标本;6h之后实验检测剩余的20个血液样本。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抗凝、存储、检测时间等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分析其检测质量得以控制的有效方法。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结果 经医学检验,两种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的含量变化比较明显,相关数据具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1所示。放置血液标本的时间不同和检验结果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2所示。实验过程中处理标本、使用相关仪器和审核实验结果等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 3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质量中,因为检测血液细胞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限制,其检测结果存在着不稳定的情况。不稳定的检测质量会对临床上判断控制患者的相关血液病造成直接影响,使检测数据发生偏差,甚至导致误诊、误判等情况,所以相关人员应该重视有效的控制当前检测血液细胞的质量的相关问题。血液细胞检测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因此研究人员应该逐个排查并记录其影响因素,并全面的掌握,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血液细胞检验标本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具体的表现为:(1)检验活动前保证检测人员的专业和技能水平,使检测人员操作中依据相关规定更加规范。检测之前检测人员还应该重视控制血液细胞的信息、控制采集标本的质量、检测设备仪器的功能等;(2)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该熟悉检验的试剂和药品与检测标准是否一致,检测仪器和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另外,实际检测中相关器材设备所在的环境的温度也会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的结果,需要检测人员及时合理的调整和监控检测环境;(3)完成检测之后,检测人员不应该单纯的按照相关数据信息片面的判断患者的病理,应该根据检测的具体结果,科学的绘制细胞直方图,根据直方图的形状判断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检测人员应该有效的结合临床患者的病症资料和相关数据信息,对其从整体上做好判断[1-2]。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得出,在检测血液细胞的过程中,应该把试管的剂量控制在2.0ml范围之内,使其检测的准确性得以保障。在实际检测中要求的1:10000稀释比例的血液样本,稀释的倍数如果较低,会使细胞重合缺损;反之较低的稀释倍数会降低内细胞数量,从而降低检测的准确性。在室温条件下,放置的血液标本时间越久,血液细胞的形态就有越明显的变化,说明防止血液标本的时间和检测的准确性呈负相关,因此想要控制血液细胞的检测质量,应该合理的控制放置标本的时间。另外,血液细胞的各项数据在低温条件下比室温条件下具有显著的差异,说明检测环境的温度会一定程度影响检测血液细胞标本质量的结果,所以检测人员应该注意在检测中应该保证一定的环境温度,如果产生温度变化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处理。我院对影响血液细胞检测标本的质量进行了概括和研究,并提出了控制质量的科学方法。总之,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包括检验中稀释的血液比例和检测人员的操作处理等,所以为了使检测的血液细胞的质量得以保障,检测人员应该对检验和操作处理过程中的细节加强管理,及时总结归纳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使检验的失误得以减少。 作者:周云 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造成影响的因素,探究应对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水平,充分发挥临床医学检验在临床上的作用。方法根据在检验科积累到的经验,分析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其二是受试者自身的影响。其中,实验室管理得是否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影响,应鉴于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进一步的完善。结论多种因素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造成着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力度,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加强培训使检验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措施 0引言 在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就是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检验是以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合理的检验手段,检验分析病人的体液及血液等。对病人病情的判定必须要以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为重要依据,这样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上需要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以为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本文将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现做如下报告。 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其二是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1.1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 临床医学检验对检验所需要用到的设备、仪器等的标准要求很高,对标本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规范,这些会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检验工作时,要注意对所使用的药品和试剂进行检查,如果超过保质期则不可使用,注意自己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和规范、使用的试管和注射器是否干净、采血针有没有密封好等。还要对血液标本等进行规范的管理,以免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状况或是受到污染,要注意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标本进行及时的检验,完成之后要及时进行记录和反馈;对需要检验的各种人体分泌物标本、体液标本进行规范管理,对于长时间放置后就不可进行检验的标本如脑髓液标本要保证在1h之内进行检验,需要采集患者的唾液标本时,要让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充分的清洁;对于粪便标本也要进行规范管理,粪便标本必须放置于灭菌封口的容器中;对于尿液标本,则要放置于干燥而干净的器皿中,防止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还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在对标本进行检验之后,要理清检验结果,将结果和受试者标本一一对应做好标识,切不可发生混淆。 1.2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患者自身的生理、饮食、药物等方面都会对检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临床检验程序中,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病症程度等来对比正常值;同时患者在受试之前使用药物后的药理反应也要进行充分的考虑,使用可免除药理反应对结果产生干扰的测试方式或衡量标准等;患者在检验前的饮食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如,尿液标本中的糖分浓度升高,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等。另外,有时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检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其血压会升高,因此要保证患者在采样前其情绪处于稳定状态。 2针对性应对措施 2.1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进行建立 针对以上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必须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加以建立。对于需要检验的各种标本和各项测试项目,实验室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敷衍了事。这就要求参与检验的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对任何工作都竭尽全力地做好。要想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还要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监督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要求和规范,对于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绝不拖沓、不推脱,不可存在侥幸心理,要彻底将问题解决后再进行检验操作,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此外,临床检验实验室还需要和其他科室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临床医师充分了解检验结果,这样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才有有效的保障。如果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出现错误,很有可能影响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正确性,这将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其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在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中,必须要求实验室和各科室保持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协调合作,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探讨,避免检验结果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实验室人员要合理地听取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检验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使检验结果既科学又准确,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促进作用。 2.2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 现代社会医疗技术在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各样先进的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也随之出现,而各种新的疑难杂症也日渐增多,为使检验结果保证科学准确,必须根据实情对临床检验标准进行革新,建立或完善新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检验人员在进行检验工作时必须要结合专业知识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融入新的检验标准进行充实合理的判定。此外,先进的高科技检验设备和仪器可以为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提供基础和保障,实验室也要根据情况更新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 2.3加强培训,促进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检验实验室在医院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对检验成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提高其技术水平在检验工作中十分重要。为使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地更新其检验观念和技术操作,使之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的要求和科技进步潮流相适应,对于新出现的疑难杂症要学习新型的检验技术,并且掌握先进检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检验人员要注重和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探讨适合的检验方法并且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保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准确而科学有效。此外,患者在检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对疾病和检验工作的不了解而出现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反应,检验人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患者交流,简单介绍一些和疾病、检验有关的知识,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检验人员要保持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对检验工作尽心尽力,以保证提供最准确的检验结果。 3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进行加强和改进,为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出保障,使医师结合检验结果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和治疗。因此针对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因素,就需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全面提升检验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以促进医疗工作不断进步。 作者:鞠建国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医院检验科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其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相关应对措施。方法选取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得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总结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其影响因素较多,根据以往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分析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总结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提升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医疗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也急剧提升,作为在医院疾病诊断、病情监控及后续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临床医学检验,其检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优劣,及能否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下文选取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相关应对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8例,女270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41.3±5.7)岁。在检验项目方面,有235例为便分析检验,有398例为尿沉渣检验,有621例为生化检验,另外有646例为血液分析检验。 1.2治疗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得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总结相应的应对措施。 2结果 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由此可得出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检验准备阶段。如患者行为不当,或者药物影响等;二是样本采集时。如留取器皿不合格,及患者情绪不稳等导致的检验失误;三是样本处理检验时。如样本出现混淆,及样本发生污损等引发的检验失误;四是检验设备故障或方法不当。如标记失误,及设备故障等引发的检验失误等。通过对以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相关实际,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一是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关于检验的相关知识,及其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医学检验有个基本了解,以积极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检验工作。二是采集样本时,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及心理等实际特点,采用合理的采样方式,以保障患者在采样全程中,情绪得以稳定,从而降低检验失误概率。如在对儿童进行采血时,应注意用语言分散其注意力,并给予其鼓励支持等。三是样本处理检验时,其出现检验失误的主要原因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关,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予以医学检验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降低检验失误率;四是医院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检验设备,及时排查出存在故障的设备,并予以修复[6-7]。提升工作人员检验技能,并相应的引进先进设备,提升检验水平[8-9]。 作者:罗彩燕 单位: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检验科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在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优劣,对病人病症的确定、控制和治疗都有重大影响。本文简要阐述了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探究。 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措施探究 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疗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作用。临床医学检验就是根据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结合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标本检测分析。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是医师判定病人病情的重要依据,并决定着治疗方案的确立。为了保证治疗的质量,必须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1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验室管理上产生的影响,另一种是受试者自身产生的影响。在实验室中,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不符合所要求标准和对标本的管理和规范不合格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有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验时,要时刻注意所使用的药品和试剂是否在保质期内,我们进行的操作是否规范和正规,所用的注射器、试管等干不干净,采血针的密封性良不良好。规范管理实验室标本要求我们规范管理血液标本,避免发生血液标本污染问题和溶血事故,并且确保标本按时检测和反馈;规范管理体液标本和各种人体分泌物标本,比如,脑髓液的标本不能放置过长时间,确保一小时内送去检测,采集唾液标本前要确保病人是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规范管理粪便标本,检测粪便标本前要把之放于灭菌封口的容器中;规范管理尿液标本,要保证存放器皿干燥干净,禁止其他物质加入。另外,检测结果一定要弄清楚,避免出现检测结果弄混淆的情况,影响临床医学检测质量。患者自身的影响因素源于患者自身的生理、药物、饮食等诸多因素影响。临床检测程序必须按照不同患者的不同年纪、性别、病症程度来对比正常值;同时还要考虑到之前使用药物的药理反应,使用避免药理反应干扰的测试方法或者衡量标准;临床检测前的不合适饮食也会对检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比如,提高尿液标本中的糖分浓度,提升血液中乳酸含量等等。此外,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可能会对临床检验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在采样前情绪波动比较大,那么血压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上升,从而影响检测结果,所以在采样前,应该要安抚号患者的情绪。 2应对措施探究 2.1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 由上文所述得,实验室管理的是否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尤为重要。实验室应对任何测试项目尽心尽力,不能弄虚作假,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保持一颗奋发向上的责任心。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求做到良好的实验室内质量监督工作,严谨执行质量控制的规则,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处理完出现的问题后才能进行检测操作,为临床病情检测做出正确科学的判定依据。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还要求加强检验实验室与其他各科室的沟通与交流,检验实验室只有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检测结果,才能让后者做出正确的病症判断和正确的治疗手段。若检验实验室做出错误的检测结果,将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造成巨大伤害,甚至造成病情的加重和病人及家属的恐慌。因此,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求各科室间相互协调,积极沟通和探讨,确保错误的不符合实情的检验结果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检验试验室也要多多听取其他科室人员的积极意见,完善工作中的不足,改良修缮工作方法,提高检验结果的科学准确性和实用性,使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参与到病人的积极康复中来。 2.2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 检验实验室的作用与地位无需多言,检验实验室内的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更是决定着整个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优劣,因此,提高检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检验人员需积极与其他科室医师沟通交流,采用科学正确的测试方法,测出科学合理的检验结果,为患者病症的判断和治疗做好准备工作。各医疗单位也应该加强技术培训,让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技能不过期,符合现代科技进步潮流,了解新增疑难病症的检测手段,学习先进科学的检验手段,学会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熟悉和巩固安全隐患注意事项。检验试验室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与患者沟通,询问、了解病情,开导患者,向患者简单阐述病理检验,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加强质量控制。除了过硬的技术水平外,检验试验室的工作人员更需要真诚的责任心和爱心,心系每一位患者,做出最符合实际的病情检测。 2.3改进临床医学检验标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先进的临床检验仪器和设备不断涌现,新的疑难杂症也不断出现,要想继续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有效性,新的临床检验标准必将出台。在临床检验中,检验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引进最新的临床检验标准,以提高临床检验的有效性。新的科学的临床标准,能够为检验人员提供更加合理、充实的判定和治疗依据。高质量的临床检验出了需要专业的技术外,还需要高科技设备的支持,因此,在临床检验中要引进最新的设备,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才能确保临床检验科学、合理、有效的结果,才能有助于医师对病症做出正确、科学的判定,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此,我们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改进临床医学检验标准,为实现更美好的医疗做出努力。 作者:袁祯泷 单位: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乙肝病毒性肝炎临床医学检验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选取肝炎患者130例,采取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及两对半检测法进行检验。结果: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检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s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抗-HBc的检出率最低。结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能够促进防治措施的针对性。 【关键词】 乙肝病毒性肝炎;两对半;检验 乙型病毒性肝炎,俗称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食欲减退、乏力、烟油、呕吐、肝大及肝功能异常。其临床诊断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对血常规采用两对半检查诊断。本文将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30~60岁,平均(46.9±7.1)岁;病程为1~7年,平均(4.2±1.7)年。病源传播方式:血液传播112例,母婴传播3例,医源性传播2例,性传播13例。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检测采用两对半定量检测。通过CMIA法进行病症的诊断。检测仪器采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Abbott公司);检测试剂为美国Abbott公司产品。采用LightCycler自动荧光PCR仪(德国Roche公司)检测HBV-DNA含量。检测试剂为深圳匹基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1.2.2判断方法 当乙肝表面抗原(HBsAg)大于0.11IU/m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Ag)大于9.99mIU/ml,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大于0.99S/CO,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体(抗-HBeAg)大于0.99S/CO,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大于0.99S/CO时判断为阳性。HBV-DNA含量判断:HBV-DNA 5.0×102copies/ml者为阳性,HBV-DNA 5.0×102copies/ml者为阴性。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依据HBcAb、HBeAb、HBeAg、HBsAb以及HBsAg五项指标进行评判。 2结果 通过荧光聚合链定量检测法检测有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检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e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抗-HBc的检出率最低。 3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是一种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分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食欲减退、乏力、烟油、呕吐、肝大及肝功能异常。急性乙型肝炎部分会伴有黄疸和发热。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者是病情加重为重型乙型肝炎。部分感染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是携带并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因此,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以及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在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结果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传染源的管理以及控制:医护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隔离观察最好选择不定期观察的方式。部分住院患者,其肝功能呈现出稳定的状态则可令其出院。定期回访处于恢复期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在与入口食品直接进行接触的人员以及保育人员中普及与推行一年一次的健康检查。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痊愈状况的正常状态持续半年后,且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为阴性才可返回工作岗位。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的相关人员不能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于未确诊的疑似病例需要首先暂停原来工作。另外,要注意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筛选献血人员。对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处理方式应该有别于对现症肝炎患者的处理方式。由于此类患者没有肝炎症状体征,其各项检查往往也呈现出正常的状态,仅HBsAg呈阳性。对于此类患者需进行为期半年的观察。如果观察无变化,则可正常学习以及工作,但不能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不能献血。此类患者在个人卫生上需格外注意,避免与健康人的分泌物接触。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的卫生教育与管理需有效的进行并酌情强化。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时应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同时严格按照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的原则进行。强化血液制品的监管,注意对带血污染物品的消毒处理要彻底。对相关的医疗器械需要进行定时的高温消毒。②保护易发生感染的人群: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按照固定程序对易感染人群进行高效安全的乙肝疫苗注射。注射药物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指标进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荧光聚合链定量检测法检测有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s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HBsAg、抗-HBc的检出率次之,抗-HBc的检出率最低。袁玉娥等人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检验结果分析中对21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采用两对半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所得结果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有利于制定出对诊断结果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发展。 作者:王恒 单位:贵州航天医院检验科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探讨 1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建设 1.1背景与存在的问题 临床检验标本库尤其血清标本是标本库包含的内容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已建立了完备的各种标本库。我国标本库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各地发展不平衡,在标本库的建设内容上多以肿瘤库的建立较多,针对血清标本库的建设还比较少。 1.2相关管理 首先做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管理制度设计,加强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宣教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笔者制订了《标本采集程序》《标识和可溯性程序》《标签管理程序》《设备使用和保养程序》《标本库的管理制度》等多部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且有专门的标本库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定期接受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切实管控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的每一工作环节,提高标本保存质量。 1.3建设内容 本院作为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具有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是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医疗机构。医院检验科每天样本量巨大,其管理与存放十分复杂,传统的检验标本库通常只负责标本的收集、冻存和销毁,很多临床、科研工作者无法及时收集需要的临床标本。本室建立的临床检验标本库不仅是标本的储存场所,而且能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 1.3.1基础设施与设备 根据标本库建设要求,库房面积现有80m2左右,其中微生物标本有独立保存空间,内设中央空调及专用电源,-80℃超低温冰箱6台分别用于存储各类标本,-20℃冰箱5台用于短期保存标本,液氮用于保存菌种、细胞。常规设备含有超净台、离心机、EP管、标本保存盒、条码打印机、扫描仪、电脑等。 1.3.2标本收集与保存 血浆标本使用5mL肝素钠抗凝管,离心后吸取血浆0.5mL分装;全血标本使用3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分装于3个EP管中,每管1mL;体液标本应在无菌条件下收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病原生物标本应在无菌操作下分装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分装好的各类标本均使用条码编号后用扫描仪扫至标本保存管理系统。条码内容信息含量丰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病史、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住院科别、住院号、临床诊断、标本类型、入库时间、标本数量、存放位置、出库时间、使用人、保存人等。各类标本按扫描顺序放入对应的盒、架及冰箱。 1.3.3系统运行 标本的信息化数据库包括以下几种功能:标本信息编辑、导入导出统计学分析、Web查询、图像管理、系统维护、报告打印,始终做到同步数据,确保信息完整、查询方便,为临床教学、科研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各类数据。 1.3.4质量控制 标本库工作人员应加强标本库的保养和维护,每天认真填写冰箱温度记录表,确保冰箱温度控制在±1℃内,冰箱若出现故障应及时把标本转移到备用冰箱,避免标本反复冻融导致基因组DNA、RNA和蛋白质的降解,同时立即报告医学工程部进行维修,并认真填写冰箱维修档案。科室应建立定期随机抽检机制,对所保存标本的质量进行鉴定。 2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2.1传统的检验标本库建设与实验教学 由于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以后大多数的工作对象是患者,因此应当尽量采用人体标本制作教学课件。在标本采集保存过程中,遇到具有临床疾病代表意义的标本如典型的血液病病例,将其血液标本推片染色制成示教玻片,且可以根据标本库中血液病分型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学习;再如遇见病原生物标本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可将其染色制片,根据标本库中病原生物分类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观察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于临床常见疾病标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操作能力。 2.2数字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 虚拟数字标本库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虚拟原型系统的全新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它为实验教学、技术交流、共同研究、协同工作提供了网络平台,可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从各方面、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学习和掌握。对于临床上少见但有疾病代表意义的检验结果如骨髓细胞形态、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寄生虫卵、体液成分、病原生物形态等,在收集、制作这些标本的同时将其通过显微镜拍照成数字图片,建立完善的形态学实验教学网络数字标本库,其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数字化标本库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验教学不再受限于有限的实验室,可以随时在家中或寝室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实现全部学生同时学习并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远程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通过数字化标本库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加深对临床疾病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小结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应该在我国临床标本建设与应用研究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按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导意见”,教学医院应该结合自身和区域优势,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分门别类、逐步建设与完善临床检验标本库,不断提升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包容性、多样性和丰富程度,做到共建、共有、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以及无序临床标本库建设,促进临床诊疗服务质量和教学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建立,库内各类标本科学有序的管理不仅为临床、科研提供标本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医学检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医学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随着本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和完善临床检验标本库,做好临床标本库内标本与医疗科研、教学的衔接工作,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鹏 浦春 柳发虎 武其文 冯钢 黄丽珠 单位:皖南医学院临床血液学教研室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控制探讨 1对检验前各项基本信息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 对于受检标本来说,其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都要求十分准确,并且受检的标本在被送至检验科室之前就已经将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与检验的时间、采集方式及检测项目都附加上了,同时也附加了所用防腐剂、抗凝剂以及电子医嘱等各方面的医疗信息。从检验科的角度来说,其工作人员在接收检验标本的同时也接收了各项基本的信息,此时工作人员所需要做的就是对各方面的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的核实与确认,确保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是具有实用性、无错误的,同时其还应当对基本信息缺失的受检标本进行拒收或补充,从而使每一份受检的标本都配有属于自身的完整信息链,最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所有的检验前基本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中以作备用。要坚决杜绝受检标本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失真,从最初的采集标本到核收标本都应当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操作下进行,从而确保所采集标本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应当对采集标本在检验之前的环节中做好质量控制,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妥善处理好,就可能造成标本在送至实验室之前基本信息就被改变,从而对检验的结果产生影响。为此,在这方面医护人员应当坚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求空腹抽血检验的项目必须空腹抽血,在进行肌酐清除率、血脂及血糖等检测时应当限制患者饮食,采集标本前医疗人员应当对其提出严格医嘱;②由于体位选择的不同,得到的最终检验结果也可能不一样,因而要选择规定的体位进行标本采集;③输液前后采集到的标本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对造成变异的标本进行分析;④运动前后采集到的血液标本也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应当在患者静止状态下进行标本的采集;⑤转送标本如果不够及时的话同样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受检标本的时效性要去十分严格。因此,要严格控制好标本送检的时间。 2对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1实验试剂质量管控: 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检测试剂进行管理。检验科室每个月都会消耗很多的检测试剂,通过计算机系统对试剂进行管理,从而可以充分保障其使用质量,可以将有效期内的试剂及时投入使用。通过计算机管理,还能够查明试剂的具体库存数量,并且可以提醒部分即将过期的试剂,以及查询试剂的经办人与领取人,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发生率,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检验人员应当依据仪器的性能选择有关配套的试剂,例如进口仪器应当选择进口的试剂,复溶的试剂应当现配现用,对于暂时不用的试剂则可以将其放进冰箱中冷冻保存起来。 2.2实验设备质量管控: 当前,由于检验科室应用的仪器设备品种多样,所以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以提高医学检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检验科室使用的实验设备应当更新升级,全部实现网络化、现代化管理,对于仪器设备的相关数据信息也同样应当录入到网络系统中实现数字化管理。第二,维持仪器设备日常运行的良好的状态,对其进行定期的功能测试及保养维修,对其每日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且详细记录仪器设备的每一次使用情况。依据国家计量法的相关要求与规定,医疗设备仪器应当接受定期的校验,同时还要保留检验证书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检测时制度环节的管理与控制 第一,强化制度管理强度是对检验工作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为此,医院应当完善与建立出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工作制度、质量标准、岗位职责以及操作考核制度,同时还应当制定出科学的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以及检验标本送检核对制度等,以保障检验科室内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且也能在日常工作中对检验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赏罚分明,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而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第二,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检测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测,一旦在某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应当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及调整对策,从而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第三,加强检验技术人员在基本技术、基本知识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同时还需要围绕新测定办法、新知识以及新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展开相应的技术学习与培训工作。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其介绍国内、国际上医学检验工作的发展状况,从而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4对检验报告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临床上检验报告复杂而繁多,并且检验的时间也不一致,一旦没有对其进行妥善的管理就可能导致检验数据丢失,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较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将检验出来的结果录入到服务器之中,对于具备访问权的科室医师可以通过服务器直接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从而更好地开展治疗工作。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但方便对检验结果的管理,还为患者与医护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①通过计算机查询系统能够实现对检验结果的实时分析,对患者在同一检测项目多次检验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能够帮助医疗人员对病情与检验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检验技术人员在检验结果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工作十有利。②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当前检验科工作中,如果对于一些检验项目的参考值不够清楚,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查询功能从而与检验项目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于患者来说,其在家中同样可以通过网络登录医院官网中的检验科网页,随时随地查询有关检验的各方面信息资料。③部分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可能会受到患者服用药物的影响,为此检验科室可以将患者病历资料相关的记录连接到医院网络之中,从而对其检验结果更好地解释,最终为临床医疗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 5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5.1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实现自动化管理: 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临床检验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其自动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检验工作中计算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十分广泛,计算机技术能够应用在采集标本、核收标本、分析标本、实验质检、发放检验报告、查询检验结果以及分析检验结果等多个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进一步拓展了检验工作的范围,使其结果变得更加准确与科学,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将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疗工作者。 5.2循证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 循证检验医学主要是借助大量的临床总结与复习,对本专业所有实验项目开展经济学、临床价值及方法学等评估活动,其能够准确、有效而及时地对实验项目进行组合,从而将其更好地应用到临床诊治工作中。循证检验医学主要强调的是依据当前学科证据作为基本原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对检验医学的文献评价与研究设计进行规范,并通过当前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与先进的医学检测技术对检测的最终结果开展全面科学的质控及评价活动,最终为临床医疗人员提供最能反映出患者真实病情的相关信息数据。 6结语 检验质量对于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及检验科室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能够为医院疾病诊断与治疗工作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临床检验数据,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医疗方案。不仅如此,医院还应当努力实现医学检验的网络化与自动化管理,不断促进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 作者:赵伟 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医学管理论文:试论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实习学生实习满意度下降、实习学习量下降、实习纪律性下降的原因,探讨改善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 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义务工作者的关键环节。临床实习为医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以及培养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深入群众、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医学生毕业到医院工作后,其临床技能的灵活运用程度也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培养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进而间接影响到就业率的稳定,长期将会影响到学校美誉度的提升。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的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是医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保证,是稳定就业率的保证,是提高学校美誉度的保证,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一、当前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是省属高校,每年有本科实习学生2000余名,三级乙等及以上临床教学医院29所以及其他稳定的校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30余个,其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医学院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更好地研究当前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院成立了“泸州医学院本科学生临床实习教改科研课题组”,课题组通过群体访谈、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形式对泸州医学院的实习学生、实习基地医院、年级辅导员、国内其他医学院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医学生实习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扩招后实习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科室带教老师教学意识欠佳,学生实习满意度下降 扩招后的实习学生人数总体比过去有明显增加,虽然增加了实习基地,但科室的见习学生、实习学生总数比过去仍有所增加,实习基地医院的带教压力较大。在2010年对泸州医学院各基地医院随机抽样500名实习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学生对科室老师的带教水平评价为“满意”的占56%,“一般”的占30%,“不满意”的占1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优质的实习医院级别高,病人多,临床医生自身的医疗任务都很重,花在实习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充沛。另一方面由于实习任务是软指标,教学量没有明确细化,责任并不落实,部分青年医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学历的提高和晋升职称的忙碌中,医院给予的带教补助又是杯水车薪,因而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欠佳。以上的主客观原因导致临床医生(尤以外科医生比较明显)普遍缺乏带实习的工作激情,应付了事甚至很不耐烦,很多科室都不再开展专门针对实习生的小讲座和案例分析。同时,鉴于医疗风险,现在实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很多实习学生抱怨自己在科室基本上只是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工作,对学习的帮助不大,学习热情从初时的高涨逐渐懈怠下来。 2.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学生实习、考研、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学生实习学习量下降 医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是10~12月,但国内各医学院校安排的时期有所不同。如中国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长沙医学院等高校是第九、十学期安排实习;泸州医学院、广州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赣南医学院等则是第八、九学期安排实习,第十学期返校再上提高课。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鉴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招聘和考研主要集中在第九学期,因此无法绕开考研、就业对实习工作的干扰。课题组在对实习基地医院的调查中发现,80%的实习医院均反映“实习、考研、就业的体制性相互矛盾”是当前实习管理中最大的难题。干扰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部分实习生因为参加就业招聘不断请假而耽误实习时间。二是由于地区医院甚至部分县医院等用人单位只招收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医学生,为了将来的前途,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部分学生专心备考,实习时心不在焉,甚至不惜逃工复习。三是目前医院体制改革,在绝大多数单位招聘中,参加面试后学生还需要参加当地人事部门组织的公招考试,实习学生在实习的同时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参加公招考试。四是近几年部分条件好的医院为了优中选优,要求应聘学生初步面试后要试用一定时间方可签约,这种单位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学生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向实习医院请假。当这种请假没有被批准时,有的学生就选择了违纪旷实习。以上四种情况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实习质量,减少实习的学习量。 3.学生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实习队教师到岗履职情况欠佳,学生实习纪律性下降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实习目的并不明确,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纪律性下降。不少学生还习惯于过去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习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知道身边何事可学。有的学生不愿在病人身上多下功夫,不屑做琐碎小事,甚至认为自己是“免费劳动力”,有干活多了吃亏的错误思想,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知道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便对当前实习的无关科室失去兴趣,从而丧失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实习学生,因为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纪律意识淡薄,在校时早就渴望到实习基地去放松,一旦管教不严便成为脱缰野马。而实习阶段的学生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大学生在校有辅导员专门管理,从思想到行为无微不至,而实习后医院远离学校,一般是实习队教师进行管理。以泸州医学院为例,实习队教师的选聘历来是一个难点。学校各部门都不愿意让工作骨干离岗去带实习,因此都是尽量选工作能力不强,在部门没有受到重用的。实在要派骨干,也都是快去快回,最多半年轮转。已婚年长的教师离开家庭,思家心切,经常找机会回家。单身年轻的教师虽能长驻基地,但由于工作经验缺乏,在教育帮助学生时又显得力不从心。以上内因和外因导致了实习学生教育管理不到位,部分实习学生不认真实习,进而出现违反科室规章制度和实习纪律的现象。 二、改善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1.提高实习带教老师素质,设置科室“实医师” 要提高实习质量,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实习师资队伍。带教老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水平的临床技能,还必须有较强的教学意识,热心带教。因此,要重视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养。在高校扩招、实习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各科室可参照“住院总医师”(医师岗位的一种,每周6~7天工作,每天24小时内均在病区或附近,以便随时在岗)的方式设置“实医师”,专人进行实习生管理。“实医师”专门负责安排科室实习生的学习活动,纪律检查,组织小讲座和案例分析,组织出科考核,确保实习学生在本科室学有所获。“实医师” 由基地医院和实习队教师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可适当给予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与评职称等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设置“实医师”等于在基地医院成立以科室为单位的学习小组,能加强实习生的纪律管理,能最大限度利用科室的学习资源对全体实习生进行教学,对科室医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历练,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调整实习时间,实行弹性实习制与实习小学分制 就业、实习、考研都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在充分重视医学生实习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对学生个人及家庭、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考研对学生的生存质量、缓解就业压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三者只能合理分配有限时间,科学错峰。在对泸州医学院各基地医院随机抽样500名实习生的调查显示,60%有考研意向,22%希望考研复习请假两个月,57%希望是三个月。我国的考研时间一般是1月,故考研复习的最佳时间是11月和12月,而各地的“就业双选会”、招录考试也多安排在11月和12月,这段时间部分学生要到用人单位面试、试用、办理就业协议审批手续等。据此提出“弹性实习与实习小学分制”的教改方案。 弹性实习制是指在保证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实习任务完成的时间由一段固定时间与选择性时间、必修实习科室与限选实习科室相结合原则进行实习,类似于学分制下的必修课和限选课。学生在固定时间段的实习期间不能请假,必须完成规定量的实习任务。而在选择性时间段内,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科室,完成规定量的实习任务。在选择性时间段内,留出11、12两个月的机动时间,实习生可以专心复习考研,可以安心去找工作,也可以留在医院认真实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实习小学分制是指模仿学分制教学管理而采取的实习生管理模式。按照实纲拟定各科室实习学分,要求实习学生完成一定的实习学分才认定为实习合格,否则不让其参加毕业考试。出科要严格考试,笔试和操作结合,确保实习质量。对于严重违反实习纪律或出科考试不合格者按规定补考。实习小学分制能兼顾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了实习阶段的安全管理和教学质量。 3.开展岗前教育培训,加强岗上教育管理 要提高学生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减少违纪率,需要做好岗前教育培训,加强岗上教育管理。在实习前安排不低于一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培训,让学生理解“实习就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组装阶段”,关系人才质量,也关系学校的美誉度。岗前培训的内容包括实习规章制度、医院管理相关制度的学习、医德医风教育、师生及医患沟通能力培训、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实习基地党支部建立与党务工作培训等。夯实基础,方可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能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岗位。 第二个方面是加强岗上教育管理。其关键在于选拔工作能力强的实习队管理教师和科室实医师。其中,实习队教师建议在基地医院当地招聘,例如可选择实习基地医院的离退休管理干部,他们既熟悉医院情况,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只要给予合理的报酬和充分的肯定,就可以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实习队教师交给实习基地医院和学校双重管理,学生参与监督。这就避免了学校派遣实习队教师离开家庭,思家心切的根本问题。实习队教师和科室实医师要像辅导员一样承担起学生心灵耕耘者的角色,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珍惜临床实习的每一天,勤学、多练、博采、善思,为毕业后在医疗岗位上为人民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的领导和辅导员也要经常深入实习基地巡查,掌握情况,及时沟通,确保实习工作顺利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实习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的来源于体制性矛盾,有的来源于带教老师或学生本人的主观原因。问题较普遍,也难于解决,但只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重任。 医学管理论文:医学独立实验室的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 朱庆义,胡朝晖,梁耀铭,祖玉丽,汪凡军,陈建波,陈美才 Abstract 摘要: 本文对我国新兴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研管理与科技开发等问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本中心学科建设有:标本接收室、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和细胞病理室等多个学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生物安全体系,在科研管理方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科研协作大学设立“金域奖学金”,为科技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科技开发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学独立实验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我国悄然兴起与稳步发展[1]。我中心是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运行的第一个医学独立实验室。中心成立于1994年,原属广州医学院,从一个做保健品研发和经营检验试剂与器材的校办小企业,历经10年的发展,从开始仅有3~4间房,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发展到目前拥有4000m2,近300名职工,由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一个拥有现代检验医学科学仪器设备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是国内首家通过ISO/IEC-17025认可和ISO9001-2000认证。目前正沿着美国CAP(病理学家协会)认可实验室发展,并且按照国际标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2]:即要有高质量、高标准、快速、准确的检验技术服务项目,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扩大检验服务范围,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现就我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等进行以下初步探索。 1 医学独立实验室组织架构 目前,我中心以实验诊断部为主体,分设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细胞病理室、免疫组化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质量保证部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个学科。此外,中心还在北京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检验试剂研发与生产中心、健康检查中心。开展检验项目达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2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检验项目和服务范围日趋扩大,在当今国内检验技术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体系 2.1 在提供检验技术服务中确立科研方向 我中心是实验诊断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独立临床实验室。为了满足广大地市级基层医院和部分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对一些特殊检验项目测试的需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国际与国内实验室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3,4]和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地区基层医院科研工作的需要,确立自身的科研方向。 2.1.1 建立实验室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及ISO/IEC 17025要求,制定实验室质量保证和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际(CAP)、国内(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省内(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在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4],创建美国CAP认可的实验室,建立省级生物医药临床检测试验基地和技术平台为目标。 2.1.2 检验诊断试剂研发 一是在北京金域重点研制和开发干化学检验诊断试剂,如骨代谢(骨钙知A/B)、尿碘、BV(细菌性阴道病)等妇婴保健与健康评价快速诊断检测试剂盒等系列产品;二是对目前承担的省市科委科研项目及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研发新的诊断试剂盒(如改良嗜肺军团菌BCYEα-DGVP培养基和乙肝耐药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等)。 2.1.3 基础应用研究 检验中心通过自行研发、引进、合作等多种途径,运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等最新检验技术,整合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大力开展特种检验项目: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新技术、遗传性疾病易感基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病源微生物基因诊断等,为临床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2.2 确立重点科研项目 现阶段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及在ISO-IEC-17025认可基础上,创建美国CAP认可实验室和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研发妇婴健康评价系列诊断试剂盒、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设备和试剂国产化、广东地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流行病学、细胞学和HPV(人乳头瘤病毒)病因学研究等。 2.3 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 中心科研管理部门引导中高级科技人员,每年向省、市、区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项目。近5年来曾先后申报、承担和完成10多项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创建了检验医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检验科技诊断技术平台,促进了金域医学检验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 3 人才培养与科研梯队建设 3.1 科研梯队建设 发展科技事业必须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必须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此,我中心在国内、外招聘了一批知名检验医学与病理学专家,组建了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同时招聘与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包括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中级科技人员,组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承担各项科研项目。 3.2 人才培养 金域检验以广州医学院为依托,同时与国内部分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等密切合作,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同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级检验医学人才。我中心亦选拔各学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外送委派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本专业学科带头人。 4 建立科技攻关与科研奖励制度 4.1 科技攻关 对于目前承担的10多项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由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组织科研攻关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组织科研成果鉴定。近2~3年来,先后开展和完成的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有《嗜肺军团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尿碘、骨钙知、BV妇幼健康评价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中国人PLGK1-3、K5及EDN 基因工程研究》、《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先后在国际、国内10多种医学期刊发表了60多篇科研论文,现正准备做系列科研成果鉴定。 4.2 学术活动 检验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每年要派出5~6批科研管理人员、中青年科技专家和科技员参加国际(IFCC、APCCB)、国内(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各种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还申请承办或协办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会议,以及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主办的检验专业继续教育学习班。近年来,中心先后承办了中华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研讨会》、《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新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技术》等多个学习班,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班授课。 4.3 科研奖励 我中心对科技人员在国家或国际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者,不仅提供全部费,而且给者以实际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5 建立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基地 我中心参照国外大型现代化医学独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集科研、教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品开发和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为一体,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5.1 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我中心引进国内外高新检验诊断技术,开展检验项目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部分三甲医院提供特种检验诊断技术服务。其特点: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高检验诊断技术水平,方便患者,缩小基层医院医生与上级医生间诊断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减小城乡之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别,提高整体医学检验水平。病人可以实现就近就医,避免因为医院不具备检验技术而不得不转院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患者来说,他们不用再专门到中心城市,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学检验服务。 5.2 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中心自身建有检验产品研发基地(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产品,进行开发生产。目前已有妇幼保健和健康评价快速诊断系列产品(骨钙知、尿碘、VB快速诊断试剂盒),取得专利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其中有些为国内首创,解决了过去对这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 5.3 通过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系列研究 对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对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与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营造一个高新技术平台。 6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技开发的有利因素 6.1 资源共享、设备优良 我中心现有全自动生化仪、放免仪、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实时定量PCR、HC2、DNA杂交仪、化学发光仪、紫外分光仪、全自动病理组织制片系统、TCT检测仪、荧光显微镜、多头显微镜、远程病理诊断会诊系统、全排式生物安全柜等价值1000多万元现代检验仪器设备,最近又引进了气相和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等先进检验仪器设备。 6.2 标本来源广、数量多 每天有几千例临床检验和病理标本,来自全省、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病例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医院内检验科无法比拟的。2004年标本总量达到656973例,年测试量超过200万次,年收入6000万元以上。其中,病理标本量处于全国医疗机构首位,PCR、分子杂交等基因诊断、细胞遗传学诊断、优生优育系列诊断等项目的标本量在广东省位居前列。如果计算如此大的标本量和服务项目,为医院节约的设备等成本费用和为病人节约因异地求诊而导致的差旅支出,中心所创造的间接经济效益在数亿元人民币。 总之,随着临床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在国内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及其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和科学管理,科研与科技开发是推动我中心检验技术服务更加全面发展的源动力。 医学管理论文:管理科学与物理学、医学的分析比较——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 物理学 医学 中国特色 分析比较 【论文摘要】本文从管理科学与医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进行了比较。认为管理科学应该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应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并提出了创建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三个有效途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令用。 引言 管理科学所研究的是管理工作中的科学规律的学科,它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结构和它们最普遍、最一般运动规律的学科,它是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来看,管理科学与物理学、医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里我们分别将管理科学与物理学及医学作一番比较分析,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物理学研究对象、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分析 (一)物理学研究对象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微粒、原子、电子都是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这些实物是物质。电场、磁场、重力场和引力场,这些场也是物质。自然界的无数事物,形色不一,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形态。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包括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和原子核内的运动等等。 (二)物理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研究方法按照人类对物理现象认识过程的阶段性,大体上可以将物理学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认识方法,例如调查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等;另一类理性认识方法,例如比较、类比、分析与综合、演绎、推理与归纳、数学、假设、理想模型等效等方法。一般来说,要完成一个物理现象的认识过程都离不开上述两类方法。物理学研究方法属于硬方法,它追求的是精密和准确。 (三)物理学理论体系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这五大物理学的分支,分别代表五种不同的物质运动规律。物理学研究的运动规律存在于任何高级、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之中,并且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物理学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具有普遍性。用“科学无国界”这句话来形容物理学研究对象、方法及其理论体系的普遍性,非常贴切。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物理学、美国特色的物理学。 二、医学科学研究对象、方法及理论体系分析 (一)医学研究对象 医学研究对象既不是纯自然物质,又不是纯人文现象。其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体,是高度进化了的自然物质和复杂的精神现象以及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是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交叉点,甚至还要加上哲学研究。这和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截然不同的。 (二)医学研究方法 医学分为中医和西医,它们分别代表中、外两种医学理论,它们的研究方法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中医主要从宏观的、辨证施治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而西医主要从微观分析的角度来研究人体的生命和疾病。虽然二者的方法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应用了比较、分类、类比、实验(临床)、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中医强调整体性,在诊断上强调四诊合参;而西医则更注重局部证据。中医的认识方法主要是定性,对定量要求不高;西医的诊疗方法则强调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更偏重定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为,西医注重现化依据,而中医更重视逻辑思辨。 (三)医学的理论体系分析 中医理论体系是以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现象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以辨证施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西医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的结构和生理生化现象及疾病变化为基础,重视具体病因导致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的形态功能和生化的特异性改变,以辨病、定位、实验、定量为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还从人文和哲学层次对自然医学作r概括和总结,它认为既要考虑人的肉体变化,又要考虑人的精神变化,以及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与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西医学所欠缺的就是这种人文医学的灵活多变性和哲学医学的高度概括性。中医学所欠缺的足在其理论系统形成之时没有在自然医学方面细致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科技条件,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限制了其概括力度和发展步伐。西医努力的方向应是继续在自然医学方面深入研究的同时。向中医学学习用人文医学和哲学医学的整体全面变化看人的方法去概括总结其成果。中医的努力方向应是在继续发展其辨证论治原则,由朴索粗放的辩证法向发达精细的现代辩证法发展的同时,向两医学学习努力吸收其研究成果的营养并将其纳入逐渐走向精细的辨证论治的框架中来,扫除阻滞其发展的障碍。 从上面分析可知,中医、西医各具特色。尽管许多西方人不认同中医(其实足他们不了解中医),尽管中医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化、现代化,但是中医确实富有科学道理和辨证法,中华民族几f年的健康事、不能不归功于中医。那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新慷学,就理所当然地会带有中国特色。 (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 “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已是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共识。有学者认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途径应是互补形式,即将互斥的中西医理论方法互补起来解释生命现象,应用于临床医疗它要求以“水晶箱”f既了解内部结构,又不干扰内部关系)的形式,将中西医统一于既包含中西医,又大大高于中西医的更发达、更完备的医学形态中,其具体方法论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这一模式,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将人体结构与其功能相结lA,全方位地反映了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 三、管理科学与医学研究对象、方法及理论体系比较分析 (一)研究对象具有相似性 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技系统管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从管理科学研究对象与“人”和社会系统紧密联系的角度来看,管理科学与医学比较相似,而与物理学则有较大不同。 (二)研究方法具有相似性 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医学相似,在强调定最、精确的同时,也强调管理哲学、以人为本。管理科学的“硬系统方法论”曾在西方某些发达国家风行一时。然而后来有学者批评“硬系统方法”应用领域很有限,因为它将管理完全当成工程来看待,人被看成工程技术的组成部分,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淡化了不问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兴趣、偏好等等特点。接着出现了“软系统方法论”,如切克兰德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系统除了包含“硬件”要素外,还包括了“软件”要素,尤其是包含了人的行为。再到后来出现的“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该方法论认为:物理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事理是做事的道理,人理是做人的道理。强调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从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可以看出,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法的统一体,人的因素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三)理论体系具有相似性 管理科学理论体系除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之外。还有中国古代、近代及现代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西方管理理论强调局部、微观、定量,中国管理思想偏重于整体、宏观、定性,各有特色。这点也与医学相似。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种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管理学派林立的局面,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的发展正如西方其它科学门类一样,按照西方人惯用的哲学与方法论思维范式地向前推进,习惯从局部出发。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成思危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可归纳为两大类型,即儒家管理思想与兵家管理思想。前者着重于国家及社会的管理,其精髓可归纳为“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而后者则着重于管理的战略与战术,其精髓可归纳为“深谋远虑,雄才大略,随机应变,速战速决”。在近、现代管理实践中,我国也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经常讲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条腿走路”、“统筹兼顾”、“牵牛鼻子”等,都是很好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思想。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其中蕴含着伟大的思想,孕育着伟大的理论,包括管理科学的理论。“摸着石头过河”,“不管自猫黑猫”,“不争沦,发展是硬道理”,“一国两制”,科学发展观等等,也是很好的管理思想。这些都值得加以总结、演绎,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建立理论体系。 总之,管理科学和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的学科属性都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属性,研究对象都是与人这个特殊物质有关。 管理科学不同于物理学,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无国界性”来衡母管理科学是否“科学”,不能用几个抽象出来的基本原理和逻辑关系来推导出一些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理论。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深沉地渗透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标准。将西方管理理论引入我国必须有一个消化吸收的“扬弃”过程,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否则就会出现“水土不服”。因此,国内管理科学工作者中不少有以之土,大声疾呼: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已经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共识,某些创建方法和手段也值得借鉴和参考。我们认为创建有中囤特色的管理科学必须采取综合集成法,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让中西管理思想貌合神离。具体途径我们认为有三: 一是洋为中用,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引进我国,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然而,一定要考虑管理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不能生搬硬套,洋为中用要将西方管理科学与我国国情、民情相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将我国古代(直至20世纪初)的管理思想应用到今天的管理实践中来。我国古代曾有过卓越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从管理实践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修驰道,建长城,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今天仍能发挥作用,这是多么卓越的创举!从管理思想来看:孔子的《论语》被今人认为是管理思想的宝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是关于领导问题的鸿篇巨著。我们不但要从古代的语义和语用背景来分析古代思想及著作,看其涉及到管理的思想和内容的本义是指什么,是在怎样一种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和管理层次上展开的;更应从可操作性的程序研究和案例研究人手,注重挖掘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科学及我国现代管理实践的衔接问题。这应该是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的重点所在。 三是近为今用,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米、新中国建立5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的各种可用于管理工作的经验、理论和方法,加以归纳、总结、提高,并将其上升为管理理论,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然将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我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是经济和科技都在蒸蒸日上的发展中国家。管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然而且必然地要同中国的国情相适应,已然而且必然地要同中国的人文因素相结合,已然而且必然地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三者综合集成,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有效途径。 医学管理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10年,而军队医学院校则刚刚起步。如何加强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造就医德兼备的高级临床医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管理机制不完善、临床特点不明确、考评制度不完善、医德教育未重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起步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对于专业学位,我国以前旧的学位条例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表述,对于学位的认识只是侧重于学术的标准,培养的目标基本是教学、科研人员。而医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除少数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基础研究外,多数都将进入医院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而诊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高素质、会看病、能做手术的临床医师更为需要。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导致了研究生不会看病的“高学位低能力”局面,培养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1998年我国开展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将医学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从而使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阶段。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侧重于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明确突出了临床医学的特点[1]。我校近年才开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各附属医院和导师、研究生的欢迎,招生报名踊跃。但在实际的培养工作中发现尚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我们探讨与解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不完善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公共课程学习于前一、二学期完成,教学实践及临床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三至五学期完成,五、六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和论文答辩工作。其中临床能力训练时间不少于一年半。在完成公共课程的一年中,研究生主要由研究生管理大队进行管理,这一阶段的生活学习基本比较正规。但在公共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和临床实践阶段,研究生多半处于“放羊”状态,学校(研究生院和研究生管理大队)和科室两头都疏于管理:学校研究生院机关在研究生进入临床阶段后将管理职能转归医院,基本没有相关的监管措施;研究生管理大队则认为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应属于医院管理,手术、值班等导致作息时间不确定,没必要也没办法再进行管理了;而反过来,研究生进入科室后,医院机关对他们并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认为这是科室的事;而科室领导和导师,因为忙于繁杂事务和临床事由,在安排了研究生的课题和工作后,也就很少过问其他的具体问题了,研究生多数时候其实是科室的“边缘人”,科室对其工作和学了导师和指导教师外基本无人知晓也无人关心,只在考试的时候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考评;还有教学实践,任务是分配了,但没有专门的培训教研究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员,只有靠自己摸索,更多的时候是从听前辈的讲课中获取经验。这些显然都是非常不规范、不科学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到医院、科室都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统一和连贯,不仅缺乏有条理的监控和测试机制,各科室更缺乏专业、规范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研究生多的大科室还有专人负责研究生的管理,只有几个研究生的小科室则多数无专人管理。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很难使研究生在一年多的临床实践中学到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这将大大影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 临床特点不突出 尽管是明确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但实际的培养计划中仍存在着“轻临床重科研”的倾向。临床实践的一年多时间,大部分学生把精力集中放在课题的完成和毕业论文上,而且大部分课题为了凸显“水平高”,都会不自主地加重基础研究的比例,而能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应用型课题研究明显不足。不能结合临床实际,更不能用于临床,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据统计,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博士)用在临床轮转学习的时间有近80%不到一年,因此,毕业前夕的临床技能考核被专家组普遍认为差强人意,尤其是没有接触过临床的应届研究生,和基层医疗单位考来的研究生,他们入校前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与本校在职研究生均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对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导向缺乏引导和对不同背景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够具体化等问题。 1.3 考评制度不完善 我校3个附属医院目前已初步制定出各自的临床型研究生培养和考评方案,但明显不够细化,没有量化和统一。临床技能虽有专业区别,但其临床学科性质是共同的,各医院没有制定统一细化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训的考核指标,这使得各专业学科临床能力的考核没有统一标准,也使导师制订研究生个体化临床培训计划缺乏依据。 1.4 医德教育未重视 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这类研究生毕业后不仅要懂得科研,更重要的是能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病人解除痛苦。由于直接与患者接触,临床型研究生应首先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牢记学医的初衷与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而经实际调研发现,我校各附属医院在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培训,轻思想教育”的倾向。医德教育不是如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就是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教育内容,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个技术出众的临床医师如果没有好的医德和品行,就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优秀人才,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对医院的声誉也会造成影响。 2 对策探讨 2.1 健全各级管理体系 临床型研究生的管理应该呈现统一连贯的结构。学校主要由研究生院培养处统一管理,为宏观调控管理,如培养过程的监督、文件的发放等。应由专人负责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监控。首先应与研究生管理大队及时沟通了解研究生的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应与各医院机关教学办随时联系,督促其定期上报研究生临床技能实践的培训计划与考核结果,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研究生管理大队应对住校研究生的生活和日常事务负责管理,了解并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态并及时上报研究生院;医院的研究生管理则更为具体直接和重要,涉及导师管理、所在科室管理、轮转科室管理和机关教学办公室管理。每一层次都应有专人负责,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其中导师的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导师应负起责任,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直接的管理。可根据研究生的考核成绩对各导师进行相关的指导评定记录并全院定期通报,评出年度优秀导师和辅导教师,以此督促导师对研究生的负责;除了导师个人外,研究生所在科室主任应重视本科各级研究生的培养,指定专人负责进入临床实践的研究生管理,会同各研究生导师制定本专业研究生技能培训计划并有不同和侧重,指定专业技能好的人员进行最好是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做到研究生导师、科主任和指导教师三级管理,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知识、临床诊疗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各临床科室也应对来科轮转研究生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应在指定的轮转时间内指导研究生熟悉并掌握本专业常见病、疑难病的临床诊治技能,对每一个轮转出科的研究生作出本专业的临床技能评定报告;医院教学办应有专人负责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的全面管理。应制定临床考核量化指标,组织专家组进行中期考核、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等。定期抽检学生岗位情况,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急症抢救、病例分析等考试。定期下科室检查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2.2 课题、培养突出临床特点 医学专业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近28个月的临床技能实践时间,对临床技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应大力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考评。首先应在研究生课题的选择上进行相关指导,明确临床特点,引导研究生和导师确定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的同时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避免课题与临床培训脱节,而使研究生为完成课题不得不减少临床技能的培训时间,或为应付考评虽然不得不完成培训,但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能全身心投入和钻研进去。其次是加强各级临床技能培训与考评措施,比如,规范临床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各项医疗行为,并由专家组对此进行检查;聘请操作规范的专家、教授,组成临床实践技能指导小组,定期为研究生安排临床操作示范,规范研究生操作手法;轮转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尽量多为研究生提供学习机会,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健全各级学科导师组,在导师与研究生人员不对等的情况下,指定副高以上教师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尽量做到一人一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医院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某方面有所专长的专家或学者作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操作报告,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及机会。 2.3 规范、严格考评制度 在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临床培养方案后,相关的考评制度也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应制定完善的考评制度,如轮转科室出科考核,中期基础知识考试,中期临床实践技能测试,毕业临床实践考核,末期综合评估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考评制度[3]。应重点组织好二级学科的考核小组,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把握好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公正评分关,力求使研究生的考核工作做到规范、公正。应采取研究生管理人员和学科专家组共同审议的办法,严格按照考核要求进行考核。临床型研究生的考核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为笔试内容,考核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是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考核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各项考核尤其是中期考核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各项考核均达标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否则需延长培养年限或作结业处理。目前我校各附属医院对临床型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有形势化的倾向,有时为照顾导师情面而打人情分,这大大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放松了研究生本身的紧迫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按照制度严格执行,考核时学校和医院机关应有监管人员在场,对不公正的考核人员应提出警告和撤换。 2.4 加强医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应将医德列入临床型研究生的考核重点。国家卫生部和军队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方法》等文件明确规定了医德规范,这是指导临床型研究生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医德考核的主要依据。医院,尤其是科室,应随时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好的医德事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系列讲座等。对研究生在临床培养过程中的违纪率、奖惩数量、患者的满意率等都应记录在册,并最好制定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可包括自我评价、患者抽查评价、科室评价等多种形式。总之,我们应大力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医德教育,并和临床技能培训两者兼顾,才能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医学管理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2],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3]。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医学管理论文:浅谈医学临床实习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1 学生存在的问题 1.1 存在放松懒散的思想 实习生在刚进入临床初期,学生学习情绪稳定,工作也积极努力。但3个月后,松散的情绪开始出现。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紧张的理论学习阶段已经结束了,考试的压力也减轻了,实习期可以放松了。另外,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室实习,一些学生认为对临床工作比较琐碎,自己能参与的很少,导致实习热情减退。学生的学习态度松散,其表现是学风问题,其危害是影响在院期间的实习质量和毕业后的敬业精神。 1.2 对实习阶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实践的考核无标准或标准不统一,实习期间笔试和技能操作分值只占最后总成绩的极小部分,而且很多科室对学生的实习考核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实习手册上的考核内容基本只有带教老师的评语或者日常考勤打分等,这样就造成学生表现的基本相似,努力不努力,积极不积极基本没有区别。而最后学校毕业证的颁发只要求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及格,这样的考核标准造成许多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认为实习阶段的好坏没有关系,从而对临床实习重视不够。实习期末,则有的学生认为招聘单位的择优条件与临床实习好坏无关,从而对实习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理解不到位。 1.3 面临考研和应聘的双重压力 目前,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学生毕业后实习自主择业。而事业单位改制,大部分省市级医院、医学院校及研究机构用人要求趋向于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学位的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成了很多学生的选择,使得他们在实习期间不得不集中精力进行考研复习,或者迫于就业压力奔波于各城市各医院的应聘中,这样直接影响了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目前学生考研的考前复习、参加考试、联系就读的院校及导师、双向选择等,都在学生的临床实习期间,学生实习和考研、就业时间的冲突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实习精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 1.4 动手机会少造成学习无热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消费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很多医院,病人都可以自主选择医师,而且偏向资历高的专家大夫,更不愿让实习医生检查、治疗。而且随着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医务人员严格依法行医,因此带教老师本身就面临患者和规定的多方压力,更不愿意因实习生的操作不规范,从而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等。这些方面都对实习生的临床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带教教师不敢让实习生操作,造成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减少,临床技能得不到锻炼,无法达到知识结合实践的实习目的,终日只能干杂活的现象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1.5 对老师的带教水平和带教意识不满意 有些临床带教老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虽然知识渊博,但是带教经验不足,不知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另外,带教老师都有繁忙的临床医疗工作,有些还身兼数职,医疗责任重大,用于临床教学上的精力和时间相对不足,加上教学时间不能合理地纳入个人的绩效考核,使得很多教师对临床带教缺乏积极性,教学意识淡薄。少数带教老师责任心不强,只让临床实习生跑腿打杂,甚至放任不管,严重影响了实习生的积极性。 2 相应的教育管理方法 2.1 抓好下科前培训,是做好实习生思想工作的前提 下科前的岗前培训是所有临床实习生到医院实习的第一步,该培训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 医院安排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医院的历史、文化,各项规章制度,实习生管理制度,病历书写,电子病历培训,医务人员礼仪,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另外,必须安排至少一周的内外妇儿各科基本临床操作培训。 通过培训,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和仪表,要求生活上要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与患者沟通,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规范的科室基本临床操作培训,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临床操作流程,可以胜任简单的临床工作,便于增加学生和带教老师的配合度,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科室的日常工作中去。 通过系统规范的实习岗前培训,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医院的有关规章制度、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从而较快地适应实习医师角色,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2.2 建立切实可行的临床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应尽快建立健全临床实习考核制度、具体的责任体系和可量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并将学生的实习期表现和评分如实填写在实习手册上并记入学生档案,学校应向用人单位如实提供学生的实习情况,这样实习的质量与就业的好坏就联系起来,学生就会主动重视实习期间的表现,真正做到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等状况,从而提高实习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2.3 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实习与考研就业的关系 为了减少实习期间考研、就业等事项对实习的影响,一方面可在考研前夕集中给予学生4到8周的考研学习假期。另一方面,系统开展就业指导课,尽力为学生开辟多方就业市场,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在实习期间合理安排相关招聘会,使学生可以有的放矢,不必过多地奔波于各人才市场,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安心实习。 通过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实习与考研、就业的关系,重点是端正学生对临床实习的态度,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实习、考研和就业的时间和精力。 2.4 鼓励教师多为学生创造动手机会 要转变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技能评比量化带教教师的临床带教成绩,促使和鼓励教师大胆培养,放手让学生操作,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训练,锻炼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同时要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使学生意识到临床操作技能只能从临床实践中去学,如果不积极动手就无法学到实际的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沟通,改变患者的态度和意识,改善医患关系,让病人理解并支持医学教育工作,从而创造良好的实习氛围,为学生尽可能多创造动手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实践操作,同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工作能力,多进行临床基本操作的技能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医生。 2.5 提高带教教师带教水平,强化教学意识 实习医院应积极对待实习教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医院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观摩,师资培训讲座、教师授课评比等活动,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考核管理机制,促进教师提高带教水平;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明确其带教职责和工作范围,树立医疗、科研、教学并重的理念;引进激励机制,开展评选优秀带教教师的工作,奖励优秀带教教师,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带教氛围。 综上所述,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期间思想变化的因素很多而且相互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只有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环节,强化实习管理,努力提高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医学管理论文: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名老中医” 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加鲜活,更具可视性。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是关系中医传统方法能否延续、中医药理论能否发展的大计。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形式现已日趋多样化,主要包括名师带徒、研究生教育、家传教育等 多种传承形式相互辅佐.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作为地州级中医医院,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目前学术传承形式主要以师带徒为主,院内确定11位指导老师和25名学术继承人,其中有2位名老中医被确定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术继承人主要通过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任务要求学术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跟师临床和实际操作时间每周不少于1.5个工作日,独立临床实践时间每周不少于2个工作日,理论学习采取自学研修和集中授课相结合形式进行,集中授课每月不少于2次。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平时考核的管理人员,现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术继承人不能保证充分的跟师时间 25名遴选的学术继承人大多为主治医师以上,至少从事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中高级骨干人才,其中有8位为科室负责人。他们作为科室骨干,在完成自己本职岗位工作的同时,还需抽空跟师学习,任务繁重。尤其是科室负责人,常常因为医院例行的各类会议影响跟师学习进程。每周保证能跟师2次以上的人员有11人,每周保证能跟师1次以上的有12人,有时一周跟师1次都不能完成的大多为科室负责人。 2、没有针对指导老师的具体考核指标 师承工作教与学应该是双向的,在现行制定的各类考核标准中,没有对指导老师的具体考核指标,仅仅要求指导老师按期批阅学术继承人书写的医案、心得体会等,这不利于平时考核管理工作。因为指导老师一般每月都配套一定比例的带教津贴,但考核大多针对学术继承人,不能因为学术继承人未完成跟师教学内容影响指导老师的带教津贴,毕竟师承工作大多依靠学术继承人自觉、自学为主,老师无法强迫学生学习,带教津贴如何发放是个难题。 3、学术继承考核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平时考核主要由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负责,年度考核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带教单位在平时考核过程中,没有制定学术继承人是否合格的考核标准,仅仅从跟师时间和书写跟师笔记方面进行,无法对跟师质量和学习内容考核。现行的考核仅仅能看学术继承人写了笔记,跟了老师,至于跟师的质量和学习的好坏,管理人员无法判断。 二、未来管理的思考和对策 1、明确固定的跟师时间 每周指定周三或周五下午为集中跟师时间,地点设在各科示教室或名老中医工作室。这需要带教单位的领导支持,医院各类会议可以避开固定的跟师时间。指导老师除了平时随师门诊讲解、指导外,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可以集中讲课、培训,可以联合讨论、研究科研,可以分析典型医案等,形式可以多样化,每对师承人员设考勤本,按时签到。效能办、党办、医务部、门诊等多部门可以成立联合小组,抽查是否按时跟师。 2、量化指导老师考核标准 指导老师的考核应从按时批阅学术继承人医案、每周固定跟师出勤率、学术继承人篇数、门诊坐诊、查房次数,集中讲课教案、出版书籍等方面入手,每月量化核分,采取10分制,7分以上视为合格,可以发放带教津贴;7分以下视为不合格,不予发放带教津贴。每季度召开一次师承对接会议,公布考核情况。考核赋分工作由联合小组负责进行。 3、健全考核与管理机制 成立评审考核专家小组,每半年对学术继承人进行综合考核。依据跟师教学计划,理论考试以自学经典内容为主;实践考试主要由专家小组以面试的形式,针对某一疾病的诊治,指导老师和学术继承人现场书写中药处方,对比方药相似度;检验学术继承人对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学术继承人考核采取优势劣汰的方式,2次以上考核不合格,取消其跟师资格。 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途径之一[2] 。现今“中医学正处于行将消亡的边缘,也处在新的突破的前夜”[3]作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首先就要做好继承工作。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掘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而且还要继承整理当今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这是每一位中医人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所在。 医学管理论文: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继续医学教育成为提升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形式。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目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手段。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是保障继续医学教育效果、提升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重点和核心。基于此,文章结合有关资料和实践经验,提出一套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控制的体系。 关键词: 继续医学教育;质量控制;应用 0引言 在强调终生学习的知识社会,继续教育成为提升个人素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贯彻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具体体现。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重要的教育形式,医学领域自然也不例外。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终生教育,是采用多种形式、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的教育活动。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继续医学教育成为提升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形式。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目前实施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手段。质量控制是提升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重点。基于此,本文结合有关资料和实践经验,提出一套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控制的体系。 1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控制主要针对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估、实际质量与项目标准质量之间的比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认和原因分析以及针对问题采取的具体解决措施等一系列环节。我国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形式多样,层次多元,有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单位自管项目等。通过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技能操作演示等多种方式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所有这些形式和内容都必须以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为原则,不能违背项目申报的宗旨,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控制就是使其符合申报时承诺的条件。 2影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员、流程、文本和环境,只有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质量管理控制,才能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成效。 2.1人员控制 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负责人、培训专家、会务组成员以及会场服务人员等一系列参与项目实施的相关人员进行质量控制,是提高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首要和关键因素。负责质量控制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质量意识的引导、监督和评估,确保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责任人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重视项目质量,从而提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2.2流程控制 人员控制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规范的流程控制,即使再有素质和经验的人,在项目实施或举办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尤其是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执行者会经常变动,很多人都是首次参与项目,没有太多的经验,加之临场应变能力和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导致项目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失误,项目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制定内容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标准操作流程(SOP)是控制和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SOP的建立也有利于分析、寻找项目质量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当然,对于项目执行的标准操作流程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政策的变动性,流程控制必须“与时俱进”,结合使用PDCA循环法,可以让SOP更加完美。 2.3文本控制 所谓文本是指从项目举办前的通知、培训材料等,到举办过程中的签到簿、学员考卷、学员调查表、学分证书,再到项目举办后的会议纪要、项目执行情况汇总表、学员考试成绩单等一系列材料。文本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的成效。对文本材料进行控制,可以保证项目实施的客观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杜绝乱授学分、乱发证书的管理混乱状况,从而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含金量。 2.4环境控制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执行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会议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等。应当根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 3质量控制的具体过程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人员和部门,时间跨度长,牵涉流程多。因此,只有对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和流程都进行质量控制,才能确保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从而进一步提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 3.1初始质量控制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控制应该从项目申报时就着手。拟申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医疗卫生单位应该对承担项目申报的相关科室和具体负责人进行评估和指导,保证项目申报的规范性和成功率。项目申报获得审批后,管理部门还要对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人进行培训。同时,督促项目负责人针对项目本身进行准备,如组织相关人员熟悉项目举办内容和日程安排、编订审核培训用的教材、制作学员考卷及调查表等。 3.2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质量控制是关系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成效最关键、最重要,也最复杂的控制环节,主要包括:对授课教师和培训学院的情况了解,对授课现场的调查,项目执行过程的规范性,授课环境和设施设备的准备和使用情况等。重点应该放在学员考勤和学分证书发放的控制上,因为这两个环节是影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质量和授课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不加强质量控制,极易造成学员代签、不签、缺课、迟到、早退以及考核走过场、随意乱发证书、乱授学分的现象,从而影响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和授课质量,起不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应有的效果。相关责任人员应该加强质量控制,强化考勤和考核,避免和杜绝走过场的面子项目。 3.3终末质量控制 对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控制应该一以贯之,不能虎头蛇尾,草率收场,这样不仅会降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也会影响其再次申报的成功率或公信力。良好的终末质量控制应该做到: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完毕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将有关材料进行汇总,提交学员签到、考勤、考核的原始材料与项目执行的审核材料。 作者:姚远 单位: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医学管理论文:医学院校学生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对改善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特点,提出完善医学院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教学管理;教学信息员;医学院校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因人手有限,难以深入教学一线获得全面、直接的教学信息,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真空”或“盲点”。在这种背景下,鼓励和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提供教学信息,是必然趋势也是必要手段。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有学生评教、反馈教学信息、参与教研活动,以及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中担任学生代表等。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一些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其中包括学生教学信息员(以下简称“信息员”)制度。 1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1.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生管理工作的总方针是以育人为本。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管理,逐渐转变教育观念,给予学生话语权,由以往的管理对象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自我管理者,激发其参与教学管理和改革的热情,有利于突出其教育主体地位,改善学风,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为学校决策的科学化、管理的人性化开辟了良好的直通渠道[1]。 1.2有利于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对学校教学一线各个环节有着最直接、最全面的体验,对教学相关情况最具发言权。充分发挥学生作用,由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拓宽了信息采集渠道,延伸了管理部门触角,保证了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1.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风建设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最具发言权,能够反馈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师德师风等信息,与其他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从而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强化教学责任感。 2医学院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信息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工作,队伍管理较为松散。部分信息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学校管理走形式而已,有懈怠情绪,责任感、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仅为完成任务而提供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信息;有的信息员心存顾虑,无法放开大胆地工作;还有部分信息员利用职务之便经常向教务处咨询各种个人问题,为自己服务。信息员普遍存在以下特点: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等[2]。 2.2管理部门存在问题 信息员队伍由教务处负责管理,信息员反馈的教学信息包括教风、学风、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实习带教等诸多方面,涉及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处、设备处、图书馆以及教学医院等单位和部门,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配合教务处针对教学信息积极制定整改反馈方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很难做到。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校职能部门没有积极配合;二是缺乏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3]。 2.3教师存在问题 有不少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缺少教育教学专业化、系统化培养,加之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师面临职称晋升时科研方面的硬指标,为谋求职业发展而疏于钻研教学业务,缺少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主动积累,疲于完成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 2.4见习、实习期间信息员制度实施存在问题 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后,分散到各带教医院,作息时间与医院同步,且很少回学校,因此信息员很难统一管理。加之学生分散在各个临床科室,不便于信息员及时获取教学信息。此外,当临床信息员将汇总的教学信息反馈至学校后,由于带教医院不从属于学校,学校无力制定整改措施,只能通过向医院反馈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因此,临床教学信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反馈,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信息员制度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无法有效实施。 3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途径 3.1信息员方面 根据医学院校学制、专业以及实习分布差异等,构建特色信息员管理模式,组建一支适合医学院校的信息员队伍。 3.1.1构建教学信息中心的组织架构 教务处设立学生教学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员的组织管理。中心下设学院信息站,站长由站内选举产生,同时设立工作小组,包括秘书组、信息整理组、网络宣传组等,由院系自愿结合成组开展工作。此外,特别成立由见习、实习信息员组成的专项小组,主要负责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教学信息和评教工作[4]。 3.1.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工作机制 教学信息中心定期将收集的教学信息汇总整理后反馈至教务处,再将学校整改落实情况公示给学生,形成闭环体系。实行例会制度,每学期教务处召开全体信息员启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制订工作计划;以后定期召开站长会和站内会,进行工作交流;通过例会制度,增强信息员队伍的团队合作,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3.1.3加强入职培训及在岗培训 信息员的入职培训,以信息员制度、工作技巧、学校教学管理文件政策等为主,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并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开展后需加强信息员在岗培训,方式包括讲座、例会交流、个别指导、网络沟通等。此外,由于见习、实习期间学生较分散,为保证信息员制度有效实施,要特别加强对信息员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指导。 3.1.4引导信息员开展主题活动 为增强信息员的责任感及归属感,可引导信息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品牌活动,如定期举办学生上讲台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我能力的同时也体验了教师角色,师生换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双方进一步沟通交流。信息员组织的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生活动,有助于促进学风建设,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的重要体现。 3.2管理部门方面 要加强各学院、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协作,及时有效地处理信息员反馈的信息,形成“教学信息反馈—处理—再反馈”的闭合系统,保证处理过程畅通无阻,从而提高信息反馈和处理的时效性。 3.3教师方面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重视教学、重视学生反馈信息。学校可通过考察学生评教全校排名等数据设定教学评价下线,督促教师重视学生反馈;通过宣传提高教师认识,使教师充分了解实行信息员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明确信息员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建立一种全新的合作关系[5]。通过信息员反馈,教师可以审视自我,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3.4教学医院方面 医学院校学生需要到医院完成见习、实习教学内容,这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至关重要。因此,信息员反馈的临床信息不可小觑,需要管理部门给予足够重视。根据临床带教责任制对存在问题的教师进行处理,引导教师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增强教师使命感和责任心。为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还可以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扩大影响,与兄弟院校交流互访,取长补短;同时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特点,积累经验,及时调整,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为医学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魏屹晗 袁立军 崔靖 李晓霞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医学管理论文:医学实验室研究生教学管理 摘要: 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型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及其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基地之一,探讨实验室如何通过搭建有利于医学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实验室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界对于单一型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而对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却求贤若渴。医学实验室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临床、科研一体化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对于有条件的科室来说,以科室或学科为依托而设置的具有独立研究方向的专业实验室,更是着重培养专业方向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肝胆病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承担着培养博士研究生、临床型、科学型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任务。针对这种情况,脾胃肝胆科于2013年成立重点学科肝病实验室,搭建起适用于研究生科研培养工作的平台。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现代医学所涉及实验技术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对于三年制研究生来说,除去必要的临床轮转和课堂教学,剩余时间有限,针对该特点,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实习带教提出新的要求并设计实施,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研究生培养成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因材施教做好岗前考察 目前医学类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研究生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要求研究生三年期间,一年学习理论知识,一年进行临床实践,一年进行基础研究;专业型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半年学习理论知识,剩余时间在临床进行实践。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时间较为合理,科研能力和临床操作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均在临床实践,比较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而科研工作与临床经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有利于发现一些潜在的临床问题,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反馈给临床,指导临床诊疗。专业型研究生在不影响临床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若能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将科研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拓宽知识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所在医院的发展乃至我国医疗界的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解不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能力,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后先进行理论考试,找出每一名研究生在科研实验中的薄弱环节,将其分为两组。对于理论知识较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一组,重点讲授实践操作流程及新理论的扩展;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一组,重点讲授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重视理论强化岗前培训 充分且全面的岗前培训是研究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较好地融入实验室的重要保证,因此,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讲授,并针对每个人的具体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2.1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 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培训工作主要用于规范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保障实验人员自身的安全及确保仪器的规范使用,使研究生初步了解和熟悉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内容,明确实验室工作的目的和方向,为后续的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实验室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目前用于科研及临床中的大部分检测设备已实现了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实验过程中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研究生在进入实验操作之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先对其进行相关基本仪器操作流程的讲解,包括离心机、移液器、洗板机、酶标仪等常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仪器参数的设定及自我安全保护等。带教期间应反复示教基本操作,尽量让每一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时,应仔细观察其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经过反复强化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后,可向他们传授一些带教老师所总结的经验向其传授一些操作技巧,提高效率和实验质量。另外,告知研究生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与仪器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人员的素质、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对一些较难掌握的仪器操作及实验流程采用录制教学的方式,把规范的仪器操作方式及实验流程录制后发放给研究生,让其闲暇时间反复观看,提高研究生的仪器操作水准及实验技能。对于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简单问题,采用启发式的回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较难回答的难题,带教老师应与研究生一起讨论,或向更高级别、经验更丰富的实验师请教,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找出缘由。 3增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 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所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开阔视域,增强科研意识,拓展科研思路,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查阅文献、评价文献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论文的撰写能力等[1]。实验室围绕这些方面,对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做定期的培训,内容囊括了如何进行中外文献的检索、如何筛选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撰写水平高的科研论文等。同时鼓励研究生在真正进行课题实验之前进行相关实验咨询,包括如何设置正常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如何随机,采集样本后如何处理并完好保存,据目前现有的仪器设备选购怎样的试剂和耗材以及试剂的保存使用等,指导研究生做出科学的实验设计,制定科学的实验流程,备齐合适的实验器具。 4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团队意识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善于发现研究生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独创性地去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积累科研知识。为增强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实验室定期安排科研知识培训,除此还聘请外院科研专家给研究生做新技术指导,使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知识结构及新技术的延伸。在科研知识培训或新技术指导之后,研究生应做一次学习汇报,其做学习汇报也是总结知识、思考创新的一个过程。科研实践经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根源,任何没有实践作为基础的“创新”最后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医院设立有研究生科研课题基金项目,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多鼓励研究生参报,在课题设计、实验技术方面给予指导意见。参报过程也是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汲取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科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发。科研是团队性很强的一项工作,目前临床所遇到的医学难题,不是单一一个学科就能处理的,而一个人的知识面更是有限,从课题设计到课题结束的整个过程不可能纯粹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其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研究生突破科研瓶颈,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医生和研究生均可以在这里从事课题研究,研究生可利用这个平台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团队意识。在医学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是研究型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教学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研究型医院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借助于实验室平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是国内大多数研究型医院所采取的方法,我科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均在肝病实验室进行,我们有责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出最大努力,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3],我们的设施仍需不断完善,带教老师仍需继续学习、自我提高,将把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 作者:刘鸣昊 张丽慧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 医学管理论文:研究生医学教育思想教育管理初探 摘要: 研究生思想教育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承担者,本文将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做出了新的思考。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提高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方法的可行性,从思想层面积极引导医学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实践层面严格督促研究生以良好医德为准则,将思想教育落实到临床学习工作中。力图促进临床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经途径,在继续教育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我院作为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自2012年开始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此次并轨的最大优势是参与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达到毕业条件并培训合格之后可获得四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后即可行医,大大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然而,住院医师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思想活跃,工作积极,渴望成才。但他们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思潮、错误观念缺少应有的免疫力。因此,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显得更为迫切[2]。我院一向非常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一直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者的教育引导 1.思想教育学习讨论会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往往存在单一、枯燥且脱离实际等缺点,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院积极开展以讨论会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者可以结合教育部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定期开展思想教育相关主题的学习讨论会,以小组分组讨论形式开展,系统讨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等方面思想教育问题和体会,研究生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互动,不断明确医德医术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医术上精益求精,思想上不断完善,态度上积极热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将良好的医德医术内化为自觉遵守的准则,在平常学习工作中不断践行。 2.入科前集中培训 我院对进入临床的研究生入科之前实行集中培训,近年来,共培育研究生1123人次主要针对医德医风、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集中的学习和活动使他们明确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伦理道德水平,加深对基层医疗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医学事业接班人。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3]:(1)医德医风教育:促使研究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本职工作和患者保持很高的热情和责任感;(2)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得心应手,树立自信心;(3)医疗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3.医学道德教育课程 将思想道德作为一门研究生必修的医学道德教育课程,挖掘诚信道德的典型事例[4],阐述医德失范的真实案例,并在学习结束后对研究生进行理论考核,考核主要从社会公德、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处理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结果上报研究生办公室从理论层面对其领悟程度进行考查,针对思想道德考试不合格的同学进行进一步深刻教育。借助这种方式,督促研究生重视学术道德,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二、导师的监督指导 1.导师言传身教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师的思想道德、处世哲学、治学态度以及成才经历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还要的是在思想上对他们加强引导。我院积极在研究生入学前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德育课程的教学,提高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还把它作为遴选和考核导师的重要指标,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为研究生树立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榜样,对研究生思想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师生交流会 研究生导师应定期和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加强沟通,关注研究生思想动态,针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进行指导教育,并定期举办师生经验交流讨论会,近几年,我院共举办院级师生交流会5次,参与人数约800人,会上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在鼓励研究生加强临床技能,树立良好医德,促进良好医风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学术实践活动 导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专业学术实践活动,例如:填写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调动研究生钻研医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讲求利益,名利并重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而且在一部分研究生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医院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临床科室直接服务于病人,与病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生教学中始终贯穿:在对病人实施医疗服务中,要求高尚医德与精良技术的结合,在诊疗工作中要求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5]。为提高研究生自我道德修养,举办了多次讲座和座谈会,深入到学生的中间,了解与研究我院研究生道德情况,建立道德修养评价标准,有针对的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6],不断自省,不断总结自身不足。只有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才能攀登医学高峰,只有秉承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的态度,献身医学事业,才能成为一名白求恩似的医务工作者,传承白求恩精神。 2.加强自律 研究生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及导师的监督指导是他律,研究生自身的反省和自觉遵守才是自律,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归根结底要靠研究生自身的努力。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研究生内化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实现从他律到自律升华。近年来,我院进行关于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自我管理的讲座2次,着重于将良好医德规范内化于心,并将其固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做一名具备良好医德医术的合格医师,这正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 1.出版相关学习教材 相关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研究生并轨的特点[7],参与出版相关思想教育的学习教材2本,作为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依据和理论参考。 2.成立考核小组 成立了相关考核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针对思想教育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对相关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进行学习教育,并组织考核评估,对表现优异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对表现不佳的给予继续教育,努力使其达到教育的目标要求。 五、效果与体会 1.结果 我院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评价、教育、反馈,对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医学伦理、思想政治,自我修养等方面水平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多次讲座,加强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深切的交流,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发现和解决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的践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促进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2.体会 完善的临床医学应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医学,而医学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医学思想道德教育。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其医学人文素质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力求充分发挥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作用,提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作者:徐广军 刘忠玲 孙小雪 汪丽 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医学管理论文: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1.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系,需要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实践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预防医学档案真实记录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全过程,为现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是预防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设科学的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就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一个国家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先进程度,将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预防医学的发展水平。 1.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国家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的重要指导 预防医学档案是对人类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医学实践的宝贵结晶。疾病的预防控制体系,不仅需要医疗工作者的全程深入参与,更需要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体系属性。建设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激发群中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全面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2.1动态记录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首先应注意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动态记录和动态处理。同时,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还应注重资料获取和管理的时效性。疾病防治的规律告诉我们,很多类型的疾病,尤其是地区重大的传染疫情,其发展速度和变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因此需要我们建立动态监测和观察体系,以求能够及时、高效、真实的记录疾病发展变化的每个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经常性检测记录、突发性检测记录、跟踪记录等记录方式相结合的动态监测记录体系,并能够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不断调整记录方法。所以,建立一个动态监测记录体系,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2.2注重基础数据的整合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另一个核心就是对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预防医学档案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声音、标本等等,但是,随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基础性的数据进行存储和交流,以方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数据处理和整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较少的运用医学理论对原始材料进行处理,而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语言去客观描述一个原始材料,这是因为医学具有很强的证伪性和扩展性,随着现代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很多过去的理论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数学和统计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上的稳定性和传递性,有利于保证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的稳定性。 2.3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交流 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是构建信息系统的基础。构建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信息系统,对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更加方便和高效的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技术工具,将各种存在形式的预防医学档案转化为数据化的档案材料,从而使预防医学档案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存储和交流都更加方便;第二,有利于预防医学数据的分析研究,随着计算机科学在医学研究中的普及,以及数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尤其是预防医学研究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多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者开始注意到信息系统构建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着预防医学档案的数据化水平,从而更好的满足现代医学研究对基础数据的要求,更好的促进预防医学理论研究;第三、有利于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全球共享,医学是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理论体系,预防医学档案盒预防医学研究成果,理应造福于全人类,而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在促进不同国家间交流的同时,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 作者:刘娜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 医学管理论文:信息化医学档案医院管理论文 一、强化医学档案信息化管理 新时期,医学档案管理应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逐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而在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又分为硬件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一方面,就硬件而言,因计算机处理过程均需借助相关指令来完成,这时为避免因档案管理员的疏忽而出现管理失误,必然就需要逐步强化对文书档案的管理,而随着文书档案资源的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档案资料存储的困难,而且管理效率也比较低,极易出错,故逐步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意义重大。为此,医院需具体结合自身经济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投入,积极购置一些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形成便捷、可操作性强的档案信息查询、检索与共享网络系统,积极打造出一个健全的档案信息资料服务平台,从而为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地信息资料支持。另一方面,就软件而言,医院需重点加大对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医疗科研单位与相关档案界均需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用于档案人才的挖掘、培养中,积极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档案专业知识能力的档案人才,以此来推动医院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同时,在现代化档案人才培养中,不仅需使之具备较专业的档案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引导其逐步形成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引导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逐步提升自身档案管理水平与讷讷管理,从而医学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 二、突出医学档案的开发利用 第一,明确医学档案开发利用服务方向。就我国经济建设情况来讲,医学档案要想迎合经济日渐增长的需求,就需逐步拓展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领域,即推动医学档案开发利用朝着更加制度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随时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档案信息,并在做好医学档案归档工作的同时,对现有档案资源进行大力开发,严抓同经济建设密切联系的医学档案工作,摆脱单一业务观点,形成医学档案效益观,加强档案开发利用;第二,明确医学档案开发利用目的与范围。就医学档案而言,它具有一定综合性,不仅可为相关机关单位与部门提供有力地信息依据,而且还能在做好档案保密、严控审批手续工作的同时,强化各级医院间的信息的横向联系,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有无,以迎合医疗科研需求,获得更加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在医学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员需对医学档案利用目的与范围加以明确,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强化自身服务观念,并在具体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超前决策,抓重点,寻求突破口,实现开放化的档案信息利用,让档案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为单位、个人与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完善医学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在医学档案管理中,医院还需具体结合工作情况,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出综合化管理措施,推动医学档案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而在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时,就可在参照医院卫生档案管理条例与档案法的基础上,具体结合本院情况,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医学档案管理流程,并在建设管理中,逐步调整,使之更好地迎合医院现代化发展需求。同时,医院还需落实管理责任制,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加明确,加大各级人员间的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医学档案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这个日渐现代化、科技化的知识信息时代中,医学档案管理工作要想迎合时展需求,就想与时俱进,革新档案利用服务思想,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制度建设,提升人员组织,加强信息化建设,朝着更加信息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临床医疗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力地档案信息支持。 作者;刘景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西湖区人民医院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析 1.1整体就业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1-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3、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1.2就业单位层级流向分析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1.3就业岗位类型流向分析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3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学校要努力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与医疗部门、医药公司以及新兴出现的检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解这些新兴对口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就业平台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就业知识主题讲座、技能培训、成功典型经验实践指导、模拟招聘和面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就业教育的整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就业教育平台中还要注重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心态等,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就业教育平台,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3结语 总之,随着检验专业本科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各大医院检验人才日益饱和,而学生就业观念仍然落后、就业面狭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严峻的现实状况下,更需要认清形势,合理的限制招生数量,积极关注和宣传国家最新政策,不仅鼓励优秀毕业生面向大、中型医院就业,还要鼓励更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马润 王玉明 陈孝红 杨雪涛 王家平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1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1文体特长目前许多单位都非常重视文化发展,会通过举办球赛、晚会等各类文体活动以建立并体现医院特色文化,因此有文体特长的求职者会格外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同等条件下,对于有文体特长的求职者,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3]。在招聘会中,大学生的文体特长将为求职增添“砝码”。以深圳市某三甲医院为例,其在卫生医疗单位会考中,除了让考生通过专业、外语考试外,还必须参加文艺、体育等特长考试。招考方表示,招考医疗人员之所以要考文体特长,主要考虑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决定他的医术水平的高低,然而他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一个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将对他性格的塑造和待人处事态度有重要影响。医学高校基于此可以开设相应的文艺培训班和体育选修课,诸如写作、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唱歌、摄影等培训班。除了开设基本的的体育课程,还可以组建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选修课。这不仅让医学生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之余释放压力,也可以激发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更可为就业加分。 1.2性别目前大学生求职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越发严重,求职过程中女性就业却明显难于男性。2014年的各大型招聘会中,多数医院检验科都倾向于招聘男性大学生。甚至在某些单位的招聘中,招聘条件中性别限定为男性。究其原因,首先,女性劳动力在生育期内的雇佣成本更大,特别是在要求连续工作的医疗行业中女性无法与男性竞争。其次,不少用人单位从经济效益出发,不愿承担生育的社会责任,不愿意招聘女性劳动力。再者,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除从事社会劳动外,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从事生育、抚养小孩、操持家务等家务劳动。一旦女性员工生育,其在检验科的工作就要重新做交接,产假将近5个月完全不能上班,并且哺乳期的一年中,按照国家有关法规,产妇不可以值夜班,如果女性员工过多,甚至会出现在某段时期几名员工同时休产假,这将对科室的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检验科考虑到这些因素,因此更倾向于招聘男性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医学检验女毕业生求职明显有弱势,也无疑成了女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为解决该问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相关规范措施,加大对企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监督,并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投诉通道,保障女性大学生的公平就业。 1.3社会关系由于当前大学生毕业生总体呈现供大于求,也导致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的过分挑剔,如有的用人单位对求职的大学生既要看毕业学校、专业能力,甚至还要看社会关系。例如,根据某市出台的《某市生源2008年及以后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企业就业岗位津贴申领办法》对2008年及以后毕业的某市户籍大中专毕业生,在某市内用人单位就业的,给予“企业就业岗位津贴”,这导致某市的医疗单位在招聘时会更加倾向于本地户籍应届毕业生。某些医院招聘时,筛选条件之一就是本地户籍学生优先。并且,据回到生源地就业的医学检验毕业生反馈,在家乡的医疗单位工作由于有共同的方言、生活方式和熟悉的人际圈等社会关系,工作的幸福指数和期望值较高。可见,社会关系对医学检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社会关系属于不可改变因素,为解决该问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相关规范措施,加大对外地生源学生就业差别对待现象的监督,保障大学生的公平就业。 1.4管理能力在众多的求职简历中,往往“大学曾任职务”一栏项目是必不可少的。面试中,医院招聘者对党员,学生干部、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医学检验求职毕业生非常亲睐。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明显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尤其是在检验科见习和实习过的学生。学生干部在学生正式群体或组织中辅助辅导员担任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阔的社会视野。同时,学生干部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明确,就业满意度比较高,就业方面的优势明显。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在学校中加强锻炼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应对就业需要。 1.5科研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三级甲等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院所在招人计划中都倾向于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检验毕业生。招聘具有一定科研技能的员工,可以满足单位科研发展的需求。许多医学检验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跟随指导老师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在毕业找工作时具有很大的作用[4]。然而,当前许多院校医学生的科研创新教育与常规教学脱节,很少能够有机会参加科研培训。所以,高校应当建立科研制度、改进教学内容、开放科研实验室、增加科研经费等以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营造校园浓烈的科研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对策研究 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冲击下,各高等院校需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上述讨论的六个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高等院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养、岗位就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模块进行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性,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以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进一步完善优质课程群建设,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3)构建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一批教育思想更加先进、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内容更加突出整体优化、培养方法更加注重学思结合与知行统一、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新型人才培养基地。(4)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班”的选拔机制,培养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等的高素质的管理和领导人才。 作者:马小磊刘新光李江滨单位:广东医学院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必要性探讨 摘 要: 医学检验本科在2013年前,学制以五年制医学学士培养为主、部分院校培养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国家教育部明确2013年起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纳入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 四年制 医学检验 毕业论文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我们认为,论文写作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良好途径;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科学素质得到提高;结合对毕业生的调查回访,学生实习期间经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毕业后受益匪浅,懂得科研的基本程序和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能快速促进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因此,我们认为,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毕业论文对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我校已将毕业论文要求归入四年制医学检验培养方案重点。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意见的调查分析 摘 要 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对其所学课程的设置意见,为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225名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应予以加强,而人文社科课程应予以减少。 关键词 医学检验 成人教育 课程设置 调查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由相关院系讨论确定。这种培养方案在设置过程中较少参考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然而,毕业生已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更加了解本专业开设课程情况的不足之处。调查分析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对目前课程设置的需求情况,收集学生意见,可为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使其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符合医学检验专业工作的特点,更好的学以致用。 1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2011- 2014年毕业生225名。(2)调查方法:自编《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成人教育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调查问卷,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3)统计分析:将调查结果录入“问卷星”网络,由“问卷星”系统自动统计。 2 结果 本调查发出问卷225份,回收225份,有效问卷225份。按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人文社科课程五个课程群进行学时调整意见的统计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认为最不应该删减学时的是专业课程,这凸显了专业课程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而认为删减力度最大的应该是人文社科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对于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则持少量减少学时的态度。随着医学分科日益细化、医学检验专业的学习课程不断增加,传统的课程设置存在专业课程学时少、与临床实践脱节、部分学科内容重叠、人文社科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过多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暇了解相关专业学科的最新进展,导致学生知识陈旧老化与实践脱节,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医学检验毕业生已经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有更深的了解。本研究通过自编《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成人教育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调查问卷,调查毕业生对相关课程学时调整的态度,可反映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实际需求。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时,适度地参考毕业生的意见,能使其更适用于临床、更加突出医学检验专业的特色、所培养的学生更符合对医学检验工作岗位的需求。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应精选主干课程,强调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如分子诊断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课程的开设。对于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内科学、妇产科、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可以适当地减少课时及降低课程难度。人文社科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有许多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求的必修课程,可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删减学时,更为重要的是此两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应该做到“少、精、全”相结合,尤其要注意课堂效果,避免课堂出现“学生睡倒一片”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有参与感,不应脱离实际,使学生产生空洞感。另外,新时期下的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应加强计算机应用和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的教学力度,并注重医学检验前沿技术知识扩展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合理的课程设置将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使学生将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真正做到“听得懂、学得好,用得上”。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当前就业形势险峻,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情况凸显。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166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研究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解决措施,从而为学校有关部门和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1 医学检验专业介绍 医学检验专业是基于临床医学、实验室科学的交叉型专业,日后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实验室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治疗依据,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医学门类中的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1]。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主修专业课程主要是实验室检验相关课程,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病原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管理等。该专业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医疗单位的检验科、病理科、输血科、实验中心等医技部门,为疾病的诊断、疗效及病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准确、及时的检测数据。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方向现在愈趋多元化,除医院外之外毕业生还可选择到各地的疾控中心对传染病的病原体的检验,疫苗注射相关检验及对相关人员进行健康体检等工作[2]。同样可选择到日趋发展壮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就业,如广州市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艾迪康医学检验集团等。 2 医学检验行业就业情况 随着近年来医学院校的相继扩招,造成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的人数也日趋增多。大学生就业难情况日益显著,前些年就业较好的医学类专业同样存在就业难问题。从之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变成目前“欢迎博士、挑挑硕士、少要本科”的局面。近年来,医学各专业的就业率呈现降低的趋势。医学检验作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开办该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显著增加从而造成医学检验毕业生人数的累加以及该专业的人才愈趋饱和,同时医院对医学检验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如以往,特别是现在许多大医院更趋向对该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同时毕业生对自身就业期望过高,缺乏到基层服务的思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造成现在大城市大医院的医学类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小城市的基层医院则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3]。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166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研究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解决措施。 3 调查与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对象: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2014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68份,其中有效问卷166份,有效回收率97.6%。将问卷资料录入问卷星调查网站,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3.1 影响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因素 本问题旨在了解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更为看重哪些因素,学生对影响选择就业单位的因素按最高分(10分)到最低分(1分)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影响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影响因素得分从高到底依次是:工资和福利待遇高低(8.87分),单位发展潜力(7.41分),是否有编制(7.37分),晋升机会(7.08分),单位的知名度及影响力(6.63分),单位是公立还是民营(6.18分),单位所在城市的发达情况(5.86分),单位所在地是否是家乡(5.43分),能否解决住宿问题(4.85分),能否解决户口(4.29分)。从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工资福利待遇高低明显高于其他因素,表明目前普医学检验专业大学生选择工作单位主要看中的是工资福利待遇,这也是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对薪酬考虑得较为实际,对理想薪酬有较高的期望,造成许多本科应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比较局限,较多选择大城市大医院,对基层小医院基本无人问津。学生在择业时对自身情况要有良好的认识,适时降低择业标准,扩大择业范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小医院就业。就业单位的其他情况如单位所在的城市、医院发展潜力、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大部分毕业生仍是比较倾向去大中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三甲医院或者是发展潜力较好的医院。结果还显示大部分毕业生愿意选择到公立医院多过到私立医院工作,这与传统认为公立医院在工作性质上属于国营、稳定性高于私立的医院、以及公立医院的社会地位更高的观念有关。这也与目前许多人认为前期高等教育的高额投入需要在就业时获得较高的回报有关,说明除了资薪高以外,一份工作带来的荣誉感、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因素都是毕业生在择业时要考虑的问题。本次调查还发现多数应届毕业生不愿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折射出年轻人心气高,希望有机会在外面闯一闯的心态。而且调查显示多数应届毕业生不在意单位能否解决住宿和户口问题,说明目前住宿已经基本市场化,单位即便不提供住宿对毕业时影响也不大,可通过租赁房屋的形式解决住宿问题,而户口问题目前也可通过人才市场的方式予以解决,不再成为困扰学生就业主要影响因素。 3.2 影响就业单位选择学生的因素 本问题旨在了解根据毕业生自身的求职经历,对影响就业单位选择学生的因素按最高分(14分)到最低分(1分)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影响就业单位选择学生的因素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毕业院校名气(11.12分),性别(9.96分),文体特长(9.43分),科研特长(8.97分),当地户口(8.61分),英语四六级证书(8.46分),身高相貌(7.8分),奖学金证书(7.28分),大学成绩(7.01分),各种先进个人证书(6.78分),简历制作(6.23分),担任干部的经历(5.91分),计算机等级证书(3.52分)。从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就业最重要是毕业院校的名气,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逐渐变成大众教育,本科生供大于求,招聘单位逐渐看重毕业生学校的名气,这与目前招聘单位普遍认为985、211等名校毕业的学生名校出高徒,掌握的技能更全面、学习能力更强、综合素质较高有关。影响就业因素得分第二的是性别,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下,需要毕业生能够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在工作中,还有值夜班的工作需求,而工作后女性可能会很快结婚生子,尤其是怀孕后的孕期、产假、哺乳期间,妇女的工作时间比男性大大减少,同时女性将比男性早退休5年,使得用人单位出现用人紧张及增加的劳动成本,从而不愿招收女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的比喻,使女性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于劣势。同时本调查还观察到,在影响因素中文体特长和科研特长得分较高,而学习成绩则得分较低,说明现在招聘单位更看重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高低,也从侧面反映目前社会需要的是多元人才。这也为在校的大学生提示应在大学期间注重培养自己的文体和科研能力。文体特长与科研技能比较而言,一般文体特长需要在大学入学前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难以在大学期间一蹴而就。而科研技能则不同,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很少有机会培训科研技能,科研技能的培养基本上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的。许多用人单位希望招收具有一定科研技能的毕业生,许多医疗单位除了临床医疗的功能外,还但担负有医学研究的职能,医院科研水平的高低甚至会影响其评级,对此最好的方案是招收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但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一般不愿选择评级较低及地区相对偏远的医院,因此招聘具有科研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即可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同时还可以协助医院进行科研工作,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4]。同时本调查还观察到拥有当地户口对就业的影响也较大,这说明目前仍有许多地方有地方保护制度,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会优先考虑有当地户口的毕业生而造成因地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本调查还显示英语四六级证书在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得分也较高,说明目前招聘单位仍是非常注重应聘者的英语能力,目前在许多大城市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未通过的[5]。在调查中身高相貌得分为7.8分,说明现在招聘单位较为注重应聘者的个人形象,个人形象也是企业形象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在条件相仿的情况下会优先聘用形象较好的毕业生,这也提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和应聘过程中要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 4 对策研究措施 4.1 学校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招聘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现象。学生在校期间不应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应利用课余时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科研技能,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此学校可以开设多种兴趣课程及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在文体、科研方面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4.2 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部分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在医院检验科、病理科或者血库工作,但是随着检验科人员的逐年饱和,就业压力也会逐年增加。所以在校期间,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及加大宣传力度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到其他相关岗位就业,拓宽自己就业道路,如试剂公司,第三方医学检验集团,医疗器械公司等。此外应引导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要多方面考虑,而不应仅仅看重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还应从单位的发展潜力,该地区的发展潜力及对自身发展的帮助等方面深思熟虑。 4.3 加强女性毕业生就业前的培训 毕业生在就业单位面前的自我推销在帮助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应在毕业生参加招聘会之前对各项求职技能加以培训,以锻炼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技巧。特别是对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培训,因为医学检验专业大学生以女性居多,而女性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又会受到性别歧视,所以学校应注重对女性毕业生的指导,如对学习成绩较好并愿意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可鼓励其考研提升就业潜力,缓解目前相对困难的本科生就业现状。而想直接就业的女大学生则可帮助她们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扬长避短,增加其就业竞争力。同时,女性毕业生自身也应该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能在日后就业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早日做准备,从容应对将来日愈激烈的就业市场。 4.4 学校积极和用人单位积极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经常邀请各类用人单位到校开设讲座,让在校学生提前知道就业单位需要哪方面的人才,看重哪些方面的素质,对毕业时有哪些要求等,使得大学生早作准备,变被动为主动。学校也可以经常到各个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既和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又能起到了解就业动态、推销本校学生的目的。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浅谈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摘要:针对我校高职2008―201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调研方式,对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高职;医学检验;就业;调研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变化以及就业难度的大幅增加,近三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仍能够保持98%以上的高就业率和对口率,通过对2008―2010三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的调研及分析,更加了解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面临的难题[1]。 一、对象 2008―2010届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共计235人:其中2008级63人,2009级78人,2010级94人。 二、方法 发放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问卷,共发放235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三、结果 1.近几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期望与实际相比过高、就业区域向大中城市涌动,且就业心理压力过大:(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加。近年来,各高校连年扩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教育从以往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国家统一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过渡[2]。且卫生医疗相关机构需求与毕业生就业需求失衡,大学生普遍自主创业的意愿不足,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沟通[3-4]。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期望值过高。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就业区域向大中较发达的城市涌动,且期待高薪金、高待遇、有编制的工作岗位[5]。 本次调研对2008―2010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做一统计: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比例始终在60%以上,其他40%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各级医院的病理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科研机构和学校、仪器试剂公司、服务社区等。(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多选择大中城市。随着一些沿海城市近年来高速的发展,和一些中小城镇形成了较大的差距,毕业生们都涌向“北上广深”等地,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近三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相同的比例为57.02%,生源地与就业地不同且流向大城市的比例为42.98%,生源地与就业地不同且流向小城镇的比例为0。(4)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况,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其实比较脆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紧张、自负自大、盲目跟从、自卑胆怯、虚荣攀比的心理,给当前的就业造成多重压力。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途径:目前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多种多样,社会、学校、媒体为他们提供了广泛的就业途径,如:市政府及卫生局举办的毕业生双向选择会、政府机关人才中介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市政府卫生局网站提供的网络招聘、大中专毕业生自荐、各级用人单位直接到高校招聘、熟人介绍等。 通过调研将近三年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予以统计,其中各级用人单位直接到各高校招聘的成功率较高。 四、讨论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该继续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方针。且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满足职业岗位群人才规格的需求,更加体现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关键性。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适当限制招生数量,防止每届招录人数盲目上调,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工作技能、广泛的临床思维能力、多方面的人文素质。加强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和相关形势教育的学习理解,以及就业心理的指导[6]。学校要帮助毕业生抢占就业市场先机,拓宽见习和实习基地,搭建各方面的就业平台[7]。毕业生应该在就业中准确定位,提倡较早抓住机会,应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时代就业理念。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的原则实现就业。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体系的构建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做出了调整,原归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医学检验专业(100304),纳入到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专业代码改为101001,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原先的五年制改成四年制,学位由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这是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新变化。为了顺应教育部对专业设置调整的要求,浙江中医药大学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均进行了修订。该文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探讨分析基于“五改四”的新形势下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如何合理设置毕业实习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而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一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构建的背景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100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能够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备初步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培养目标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检验专业培养的不再是检验医师,而是能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要求具备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我们认为这个转变是医学检验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以及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转变。这种变化也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医学检验高等教育的认识的转变,即医学检验专业更偏重于医学技术类的专业,这种调整具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2]。为了顺应教育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置调整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体系需要更新和完善,从而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的构建 在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毕业实习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和管理体系[3]。 1目标体系 根据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培养模式新变化的要求等修订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实纲。该大纲既明确了学生应掌握的临床检验基本技能,同时又强调对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的培养,以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2内容体系 在完善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内容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我们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毕业实习内容体系。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参加临床实践和科研设计活动,提高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六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对毕业实习最有体会。在修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纲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我们还广泛征求了这些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实纲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根据学校指导性方案意见,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半年,医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基于医学技术类的要求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我们已向学校申请获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并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的业务要求、实习时间及科目安排、各科室实习内容要求等均进行了修订。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学院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内中医院校中较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院所。学院科研氛围浓厚,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省级示范中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为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到实验室,充当科研助手、教学实验准备助理等,学生到大二期间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到大三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学科竞赛。学生在浓厚科研氛围的熏陶下,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激发了一定科研发展潜能,为毕业实习期间顺利开展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条件体系 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开辟条件优越和带教水平高的校外实习基地,构建良好的专业实习条件体系,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实习需要,以适应对医学技术类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利用实习医院和医学检验中心两大平台,提高毕业实习质量。 (1)充分利用实习医院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大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根据办学地处省城的优势,可以聘请省级或市级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或具有高级职称检验师为学院客座教授,组建高级检验教学组,让这些检验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教学一线,将检验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带入学校课堂,将临床工作实际和学生毕业实习典型案例带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初步印象和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自觉性。另外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增进学生与医院检验科主任或高级职称检验师之间的感情,为将来能顺利实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校附属第一医院、浙一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实习的学生普遍反应,由于分管实习的带教老师或检验科主任就是平时上检验专业课的老师,一下拉近了实习生与检验科的距离。学生可以尽快进入角色,及早融入到实习单位的大环境中,为后期能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或就业推荐提供很大的帮助[4]。同时学院在毕业实习与就业推荐之间制定了适宜政策,对推荐学生就业的带教教师给予一定奖励。 (2)充分利用医学检验中心教学资源,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毕业实习顺利开展搭建有效平台 医学检验中心拥有先进的仪器、拥有齐全的检验专业课程对应的所有实践项目,很多都是医院无法完成的。目前检验行业三大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杭州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在杭州运行良好,其中有两大医学检验中心总部设在杭州,尤其是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作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日常的实验学习、小学期见习、小学期实习、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搭建了有效平台。通过在医学检验中心的实地实践和科研项目的参与,学生在实验项目的操作、病理指标的分析、科研工作的参与等方面都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实践技术能力和科研兴趣的提高,也便于对专业的更深理解,为将来毕业实习地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管理体系 管理是落实实习环节的关键,因此,加强实习管理,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2002级到2013级十一年的办学历程,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已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实习由学校、教务处、学院、实习单位四层领导管理: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教务处组织制定实习计划、实纲和实习相关的管理文件,以及检查实纲和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处理和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去各实习医院给学生进行实习辅导、讲座及检查实习情况,协调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及组织纪律情况,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及时处理。组织修订实纲,参与实习选点和实习基地建设及其它提高实习质量的具体工作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务处、学院,在工作中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协助实习医院做好实习生的管理工作,确保实习任务圆满完成。 在组织管理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拔考核实习带教老师、充分调动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的积极性,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等途径,规范毕业实习各项进程,从而体现管理的实效性。在学院毕业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内选拔一名专业毕业实习工作联系人,该联系人定期到各实习单位走访,检查监督学生实习状况,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组组长,组织召开优秀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带教老师分享带教经验。对附属直属医院带教老师实行选拔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学业绩考核中,并与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挂钩,从而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积极性。对有历届毕业生工作的实习单位,让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应届实习生,让实习生尽快熟悉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实习各项流程,提高实习质量。对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制定奖励政策,作为评选优秀校友、优秀辅助带教老师的一个重要依据等。 总之,毕业实习是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医学实验研究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毕业实习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平台,加强毕业实习教学环节,提高毕业实习管理效率,从而构建有效的毕业实习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本科医学论文:试论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法律课程设置探讨 论文关键词:卫生管理 法律课程 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课程设置作为教育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整个教学过程意义重大。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新兴专业,课程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因此必须对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初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为适应卫生事业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在全国建立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5个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此后,全国各地职工医学院和普通医学院相继建立了卫生管理院系,到20世纪80年代末,卫生管理教育机构已有33个。目前,基本上各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总体上讲,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是从卫生管理干部培训起步,发展到逐步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的卫生管理干部专修科,而后发展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学位多个层次的学历教育。 开展卫生事业管理学位教育,对于培养新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断修正,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原则;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随着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设置法律课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必须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这样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保证卫生组织的经营方针、经营措施等合法、合规,因此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通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使学生由自发的、零散的法律心理上升为自觉的法律意识,为将来的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将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也成为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设置及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作为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前,很多学科的知识是互相交叉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删除重复赘述的内容,不贪求容量多而要求内容实。唯有课程设置适当,才能为学生后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对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法律课程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目前该专业在法律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法律课程所占课时较少,一般占总课时的7%~15%,只有极少数学校能达到20%,这就造成整体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 2.法律课程内容单一,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法律专业课程只开设了应用性的课程,相关基础学科开设较少。此外,还存在基础课缺位或大量基础课被合并讲授等现象。 3.课程结构设置包括课时安排、上课次序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性,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人为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某高校将《公务员法》作为一门课程安排了36个学时,课时安排畸重,可以调整为18学时或者将《公务员法》调整为《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又如,有的学校将《经济法》安排在《民法学》之前,显然违背了法律学科的发展规律,无助于学生理解课程之间的渊源关系,容易使他们混淆各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主次地位。一些高校将大量的法律课程同时安排在第三学年,但由于第三学年其他专业课的课程量也非常大,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同时开设几门分量很重的法律课程,学生的接纳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的重置 1.完善课程内容,加大法律基础课程设置。除《宪法》外,加设《法理学》《行政法》《刑法》等基础课程,共学习《法理学》《宪法》《民法学》《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等8门课程。由于《经济法》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部门法,建议在讲授《经济法》时重点讲授《保险法》,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此外,可在第四学年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选修课纳入学习范围,这对此前所学的《民法学》《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是一个融合复习的过程。 2.增加必修课科目。目前很多高校选择将法律课程作为限选课。限选课给了学生选课的自由,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因主观判断能力较弱而在课程选择上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知识结构的构建。本专业应将《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列为必修课,以达到强制本专业学生学习构造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 3.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可将课程整体作出如下设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宪法》(限选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限选课,36学时),《民法学》(上)(必修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民法学》(下)(必修课,36学时),《民事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刑法》(上)(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刑法》(下)(必修课,36学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经济法》(限选课,36学时),《卫生法》(必修课,36学时);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选修课,18学时)。 这样设置主要有以下优点:(1)适当安排各课程课时。在所选定的课程中,《民法学》《刑法》作为最重要的两大部门法,所占课时均为72学时,学习时间为一年,学习的持续时间和课时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且学生学习压力不会很大。《宪法》《法理学》《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分别占36学时,由于《宪法》《法理学》理论性较强,且开课时间靠前,学生初次接触法律课程,所以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向学生灌输法律思维和理念,为使教学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效果,安排36学时。而《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虽然内容较多,但由于此前已有《宪法》《法理学》《民法学》等课程作基础,加上这几门课程程序法较多,记忆内容多于理解内容,所以教学速度可以稍快,安排36学时。(2)调整开课时间及次序。本着“先基础、后专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遵守“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构造金字塔形”法律框架的标准,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依次学习《宪法》《法理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法律思维,构造科学的法理框架体系。而主要课程被均匀分配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以及消化吸收法律课程的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法学基础和广泛的法律知识,这就对法律课程设置的系统化、综合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本着“短时、高效”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里、有重点地选取部门法作为法律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在数量有限的法律课程中扩大覆盖面,达到基础法和单行法兼顾、搭配合理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应时刻把握知识的新动向、新发展,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此外,法律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注意优先选择优秀教材,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总之,要统筹安排课程设置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课程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对其课程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医学院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追求。 1课程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1.1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的发展,体现出新的趋势,首先是基础医学逐渐进入到群体医学和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其次是临床医学与高科技成果逐步融合在一起,二者共同发展,最后是医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和人文科学的联系愈发紧密。顺应这一趋势,国外许多著名医学院校都对其课程设置与管理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改革和探索。 1.2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当前社会由于人们过多追求短期发展,导致其所居住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人口爆炸性增长,结构日趋老龄化等趋势,使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内涵理解也在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医学教育应该紧随这些变化,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思维,从而推出新的课程模式,来适应现如今环境的变化,进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1.3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 2001年6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医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7大领域共60条标准,为规范医学院校管理,保证医学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将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化需求,成为未来需要的建设性全面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并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最先进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临床医师。” 2课程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可行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教育课程模式大概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即传统学科式、器官系统式课程模式(OrganSystem)和问题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上个世纪90年代,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院校中有90%以上采用的是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即以学科为中心;有大概5%左右的院校采用的是混合型课程模式,只有1所医学院校采用的是器官系统式课程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比例在逐渐加大,但大多数医学院校依然是以传统的学科式课程设置为主,模式比较单一。 2.1培养方案 目前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跟过去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重心依然放在课程体系上。高等院校医学院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然是几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跨学科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如何设置各个课程的比例,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医学院校已经在逐步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削枝强干,理论与实践比达1∶1.3。 2.2课程教学目标 每个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各门课程的教学而完成的。医学院校根据卫生部制订的课程基本要求,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师资状况以及学生来源,以及当前整体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订了各门必修课的课程教学目标,使大家认清医学教育中各个必须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对学生全新的要求,即学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并将课程目标提高到一定重要地位,作为优秀课程评选的重要条件。 2.3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 对于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当前很多医学院校普遍减少理论课教学的授课学时,对教学内容上要求重点突出,对基本理论、概念以及规律陈述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型思维。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将多种课程的实验进行合并重组,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4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以“突出主干课、减少必修课、丰富选修课、加强实践课”为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出向导式教学、合作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方法等,结合多媒体及高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加入到课题讨论中,加大学生的主观学习性。 2.5考核模式与要求 当前医学院校对于课程考核方式依然以卷面考试为主,配合一些过程考核,如口试、论文、实验等。对于医学学科,应该严把考核关。 3临床医学本科“1+1”课程模式实施的实践 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各个医学院校都对课程模式进行了优化,本文提出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1+1”课程模式,即实施两个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是传统式的学科教育,即传授基础的医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则以培养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 3.1第一课堂发展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尤其是临床医学本科仍然应该以学科为基础,进行详尽的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课程整合,加大一些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程学分和学时,使多个学科交叉在一起,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对各个课程的教学从内容上划分,分为三级,即基础内容、重点内容和中心内容,将其比例控制在4∶2∶4。要求学生掌握中心内容,熟悉重点内容,了解基础内容,使学生拓宽眼界,丰富知识面。 3.2第二课堂实施问题式中心课程模式 开辟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于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临床医学本科其专业性要求学生需要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自主动手的能力;这样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具备自主的创新能力。首先,为了强调团队合作意识,可以组织一个团队或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畅所欲言,不断进行思想碰撞,去解决问题。其次,对一个特定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针对于一个有代表性的病例,让学生们从诱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症状体征、病理特点、临床诊断、针对性治疗六个环节来进行明确分工,进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最后是与病人进行沟通,学生集体进行病房探望,咨询疾病信息,掌握信息,熟悉病例,沟通病人,增强使命感。 3.3医学课程五年一贯制的构想 对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来说,医学课程至关重要,可以作为专用导航课程进行开设,但开设一学期是不够的,而占用太多课内时间又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临床,第二课堂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我们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延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实现五年一贯制,首先理论上,将医学疾病学作为必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期末考核,其次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在第二课堂上针对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后的实际动手的能力进行验收。第二课堂始终贯穿医学课程,将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穿插,让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第二课堂坚持“简单、轻松、快乐”三个原则,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以知识学习为辅”,培养合作、表达、倾听、质疑、建议、沟通、协调等各种能力。通过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组合,可以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 总之,通过实施“1+1”课程模式,两个课堂的有机组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新型医疗行业的需求。 作者:褚为 艾金霞 陈丽波 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 北华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析 1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1整体就业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1-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3、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1.2就业单位层级流向分析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1.3就业岗位类型流向分析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3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学校要努力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与医疗部门、医药公司以及新兴出现的检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解这些新兴对口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就业平台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就业知识主题讲座、技能培训、成功典型经验实践指导、模拟招聘和面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就业教育的整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就业教育平台中还要注重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心态等,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就业教育平台,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3结语 总之,随着检验专业本科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各大医院检验人才日益饱和,而学生就业观念仍然落后、就业面狭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严峻的现实状况下,更需要认清形势,合理的限制招生数量,积极关注和宣传国家最新政策,不仅鼓励优秀毕业生面向大、中型医院就业,还要鼓励更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马润 王玉明 陈孝红 杨雪涛 王家平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口腔实习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取2011级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学生共108名,男性58名,女性50名,平均年龄20.4±2.6岁,所有学生入校成绩和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108名学生随机分成2组:PBL教学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组(对照组)。 1.2实验方法 1.2.1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给出病例-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分析-小组讨论总结5个阶段。首先将每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教师给出病例提出问题,如病例的始动因素、局部因素、全身因素等,针对不同的子问题,提前2周让学生按指定的内容进行准备。1周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从本学科、临床医学、生理病理学等方面对资料加以完善,然后先由2个同学对专业知识进行初步介绍,其他同学分别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然后模拟病例由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最后进行PBL组全组讨论,在此过程中全组加强互动,人人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讨论结束后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对病例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或忽视的有关问题。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即教师为授课主体,教师在实习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标本等进行课堂讲授,之后由学生观看教师进行口腔疾病诊治的临床实践操作示范,全程由教师进行授课示范并总结。 1.3教学评价 教学实习授课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对口腔科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分析、诊断并模拟治疗,两组均采用同样病例。学期末对理论考试进行测试,由一位高年资口腔科医师进行考卷评分,评分采用盲法进行。临床实习教学结束后向授课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课堂气氛等。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AS20.0软件进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践测验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对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例分析成绩比较 临床实习内容结束后进行课堂病例分析测验,以实际病例要求学生进行描述、病例分析、诊断及模拟治疗,按要点给分。学期末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进行考试。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考试成绩、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问卷调查 两组学生对教学内容评价进行比较,实验组教学比对照组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表达能力等方面占优势。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已跟不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口腔医学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是一门必修课,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抽象,以往教学中,学生对该部分知识领会较差,课堂效果不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一直是口腔学科教学实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通过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本科生口腔实习教学中进行应用,以探求最适合临床本科生的口腔的教学实习模式。PBL教学授课模式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合作、思考和讨论来解决问题。我们在多年的口腔教学中发现,传统的课堂式授课学生主动性差,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口腔教学中,在课程结束后,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临床事件中发光,本研究发现将PBL法应用于临床本科生口腔实习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对病例的综合分析,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研究报道,PBL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本研究授课内容结束后进行课堂病例分析,以实际病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描述、诊断及模拟治疗,并在学期末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成绩(86.3±4.1)分、理论考试成绩(80.2±3.8)分均高于对照组(70.2±2.1)分和(72.5±4.7)分,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口腔科临床实习教学中使用PBL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水平。在最后进行的教学方法效果评估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PBL教学法普遍持赞成态度。同时我们也发现此种教学过程中要求需要学生主动分析资料、查阅文献、整理思路、得出结论,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PBL教学中,学生所面对的病例都是临床实际的病例,所以在对病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中,不但强化了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巩固了基础医学知识。 4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积极思考,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具有创新意识,同时PBL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都是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我们也发现PBL教学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上课人数偏多,学生参与探索发表意见的机会不等,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讨论式教学中来等,这都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与解决的问题。 作者:刘照永 郭静 闫霜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 本科医学论文: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调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整体与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统招统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类数据,摘取北京教育考试院编著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理科):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数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主要评价指标 1.2.1实际录取人数。本研究中,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就读群体的数量规模,它与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密切相关。 1.2.2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数在北京地区高考理科考生分数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具有一定同质性、考生分数分布呈现相似正态性的情况下,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2.3报名招生比。本研究中,报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区以一志愿一专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与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报考竞争1个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名额的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的报考吸引力以及招录竞争激烈程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数据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或者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按照时序绘制相应折线图,直观地呈现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线性趋势预测。 2研究结果 2.1招生数量规模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人数在数值上依次历经激增、渐减、回升的变化,与计划招生人数变化趋势相同。2006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多,2012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少,两者相差82人。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共计2735人,平均每年实际录取约274人,招生数量规模总体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 2.2录取生源的整体质量 2007年至2013年(2005、2006年缺乏平均分数数据,2014年缺乏分数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只统计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在数值上历经渐增、回落的变化,2012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高为前11.06%左右,2007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低为前5.59%左右,两者相差5.4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生源在理科整体生源中的相对位置总体呈现出下滑的变化趋势。 2.3专业吸引力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报名招生比在数值上呈现波动性下降,2005年报名招生比最高,2012年报名招生比最低,两者相差1.28)。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报考的吸引力总体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 3原因初探 3.1临床医师执业状况不佳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担任医师、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故医师执业状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质量及吸引力有着最为主要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医师执业状况不佳主要体现为“三大三低”,即“工作负荷大、压力大、风险大”与“职业待遇低、声誉低、安全感低”,我国临床医师似已“恶化”成为一种危险职业。当前,临床医师一方面要谨慎地完成“医、教、研、防、保、康”等方面的高负荷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职业发展的高压力和医疗行为的高风险,与此相应的却是相对较低的、与劳动复杂专业程度不相适应的收入待遇,以及医患缺乏信任、关系趋紧背景下人身安全可能面临的威胁,加之极少数医务人员出现医德下滑等不良现象致使医师群体的社会声誉受损,这些正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师职业和专业吸引力不足以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3.2临床人才培养尚存弊病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分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紧密衔接着临床医学生的招收环节,因此,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某些行业性、体制机制性、人为性“弊病”,也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对矛盾:一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花费大与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低投入、高产出、快产出”的社会心理追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少、生源品质较好与教学质量欠佳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多、生源品质较差之间的矛盾;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与人才需求在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不够协调匹配的矛盾;四是部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性与其教学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五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薄弱与临床医疗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上述5对矛盾或将造成人才“贬值”、人才流失、人才竞争优势下降,使得高考考生对于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预期不乐观,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提升。 4思考与建议 4.1不断改善临床医师执业状况 面对目前临床医师“三大三低”的执业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诊、有序流动,减轻医院医师过重的工作负荷。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分担医师执业的过大风险。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完善激励约束、激活人力资源;改革职称晋升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适应不同岗位特点及工作内容的指标体系,实行评聘分开,缓解医师职业发展的过大压力。落实财政投入政府责任,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至合理水平,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与待遇。坚决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努力营造安全执业环境,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感与工作幸福度。鼓励媒体对临床医疗工作进行体验式、纪实性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提高医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提升临床医疗职业对于高考生源的吸引力,进而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 4.2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面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而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医、教协同深化改革。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供求平衡机制,加强针对医学院校数量设置、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招生规模、教学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根据人才需求规划以及医学院校教学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及时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及结构。从微观层面来看,需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以及实习实训管理,培养临床思维、提升临床技能,增强临床岗位的胜任能力。统筹各方资源健全多渠道经费筹措的机制,加大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高校学生“奖、助、勤、贷、补”方面政策,加大对临床医学生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医学院校探索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加大临床医学专业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度,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的招收与培养质量。本研究对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进行探索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依据经验选取。随着社会、经济、政策、文化发展,高考考生人数有所减少,报考录取方式、考试方式难度等有所变化,加之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改革推进,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也有所调整,上述种种或将对本研究的分析立论造成影响,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考虑继续完善。 作者:陈秉喆 王辰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日友好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探索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理论课教学一般采用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相对较少,课后学习也以复习课堂内容及相关知识为主。目前国内大中型(三甲及以上)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及科研机构中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已基本饱和,但市县级以下医院仍以大中专学历专业人员为主;医疗器械生产、营销及技术支持行业对检验本科生的需求量较小;四年制检验专业的本科生不能报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能转向临床、口腔、预防等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中小医院、血站或疾控中心的临床检验机构。 二、改革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培养方向。 目前,我国输血、病理及其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任职前大多未接受专业教育,他们绝大多数来自检验科及临床相关科室,而医学院校关于输血和病理的教学内容很少,相关知识和技能主要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非系统的培训,学生对输血医学和病理技术的认识已不能适应输血医学和病理学的飞速发展及临床工作需要,急需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高学历的输血医学和病理技术专业人才。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优势,以临床检验方向为主体,增加输血技术、病理检验这两个培养方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力求探索出适合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输血技术和病理检验人才的教育模式。 2.以精品课程和考试平台为依托,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以核心课程为中心,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在已有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和《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积极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精品课程群,将课程群的大纲、PPT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上传至校园网服务器,建立课程群网上平台,并尝试与学生在线交流与答疑。同时,通过制作专业课的网络考试平台,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每学完一个章节,让学生先自测,再集体测试,教师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与速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 3.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学习各种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实施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启发式和讨论教学法,结合案例分析或病例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专业课教学中试行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4.建立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技能培训体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50%,因此,实验教学的效果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进一步完善基础检验、微生物学检验、显微互动等专业实验室,安装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使形态学教学更加丰富形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仪器利用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练习平台。同时,建立医学检验实训中心,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临床工作的实用性技术,遴选100项实验技能,按难易程度分配到每个学期,并开设检验技能课程,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课程结束时对每项技能进行严格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并且每年举行专业技能大赛,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挑选大型三甲医院作为临床实习基地,提高临床教师实习带教水平,并拓展北京、上海等地三甲医院作为实习基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需求。 5.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潍坊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是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重点学科,科研氛围浓厚,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企业提供资金,学校教师提供技术支持;鼓励教师课题组吸收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当教学和科研实验助手,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挑选适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课题,遴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生自愿报名参与,组成科研小组,撰写课题申请书竞标,中标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开题、实验、结题等程序。学生在参与研究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动手和创新能力,也被激发了科研发展潜能,为顺利开展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形成人文与医学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医学人文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临床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践行人文关怀。将人文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既可以丰富枯燥的医学专业知识,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职业道德。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人文讲座和读书活动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潍坊医学院每年举办“科技文化活动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各种社团组织。2013年开始,学院定期举办潍医大讲堂,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讲学,讲学内容广泛新颖,切入社会热点,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医学检验学系开展“我读经典”活动,并长期坚持,将集体统一组织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经典原著,培养读书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语 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自2014年开始逐步推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下一步将对授课教师和受试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通过实验技能考核、专业课程考试等方式,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专家讨论(包括学校、用人单位、实习单位等)以及毕业生反馈等方式,初步确定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作者:李猛 单位:潍坊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医学检验论文 1现状 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课程繁多,时间较紧,本科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医学临床课程,其中还有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在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规划的薄弱。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本科阶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可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涉猎学科前沿,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学为基础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3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医学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和科研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核,在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设施陈旧,师资不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真正做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值得继续深入的课题。 作者:郭丹 陈同强 单位:赣南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本科医学论文:本科生科技创新医学检验论文 1现状 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课程繁多,时间较紧,本科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医学临床课程,其中还有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在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规划的薄弱。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本科阶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可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涉猎学科前沿,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学为基础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3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医学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和科研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核,在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设施陈旧,师资不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真正做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值得继续深入的课题。 作者:郭丹 陈同强 单位:赣南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新模式 一、探索方法及结果 课题组选取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所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大二期间,每10名左右同学分成一个见习小组,每组确定一位固定的带教老师。在学习基础课程期间,每周安排1-2次的临床见习;开始接触临床课程后,在边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使学生到临床上接触患者,接触整个诊疗过程,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通过双向选择构建适宜的一对一的师生团队,制定本科生培养计划,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及考核制度,使一对一导师制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进入大四时,在临床培训技能中心,借助先进的综合教学模型,模拟临床场景,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如胸穿、腹穿、切开缝合、拆线、换药、妇科检查、心肺复苏、静脉采血、导尿、洗胃等,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并严格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进行培训。毕业时借助学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发放问卷调查,汇总学生的反馈情况及建议,并总结分析该方案的优势及不足之处。给老师发放教学评估表来评估教学效果。考核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操作成绩,并与2006级学生比较分析国家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的通过率。2006级、2007级本科临床医学生分别为254人和269人,2006级与2007级临床医学毕业生的理论和技能操作成绩统计分析,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007级国家执业医生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71.6%,明显高于2006级通过率49.8%。 二、新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1、早期接触临床 早期接触临床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的新模式之一。早实习、早期接触临床能很好地实现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将前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通过理论学习指导临床工作,再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使学生早期了解医院的运作、医疗环境和程序、医患关系、医生的角色和工作性质,明白作为一名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技巧及人文关怀意识。临床医学教学一方面强调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要依托深厚的、系统的、广泛的、完整的理论知识基础。早期接触临床能使基础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较早地树立“临床”意识,促进医学前期基础课程教学与后期专业训练相结合,培养医学生对医疗卫生职业的情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带教老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迪诱发式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法(PBL)等。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中可尝试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本科生导师制 目前,随着“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我国本科生教育的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大批医学院校已开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对一导师制不仅能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导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将育人的要求具体化、人性化、立体化,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本科生也可跟随导师早期接触临床、早实践,就个人的基础薄弱环节,导师可给予个别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反馈性地调节现阶段的学习,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3、临床技能培训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扮演主动角色,按部就班的授课,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得高分为目的,借此来检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学生们获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学习和练习基本临床技能,结果使学生缺乏合格的实践能力,使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间产生了明显的差距,产生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理论仅仅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没有成熟的技能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的。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医学模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构建医学模拟中心能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提供方便、安全、高效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的提高,我们应充分发挥临床技能中心的功效。通过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实用型理论知识,实临床经验,掌握基础实践技能。通过多观察、多分析、多动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临床技能中心的医学模拟教学可开展广泛的技能训练项目,且具备以下优势,如:高度仿真性、病例多样性、时间随意性、难易度可调节性、无风险性、可重复性、可记录性、环境可控性、增加自主性等,从而为医学生构架了良好的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近几年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积极派出代表队参加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临床技能竞赛不仅提高了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本院师资力量、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及附属医院的临床带教水平。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本科生导师制、临床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新模式,让学生们“边学边练”,使前期的基础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后期的临床实践,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增加了临床执业医师通过率,成功构建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多元化平台。展望未来,按照新模式培养的临床医学生是一批具有理论基础雄厚、专业技能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的合格临床医学生,他们将矢志不渝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将会为打造新世纪所需的综合性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罗建国 何立 单位: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成人本科教学现况初探 1调查结果与分析 接受调查的人员距离学校路途市内( 10km)、10~50km、50~100km、 100km分别占22.25%、20.68%、48.35%、8.8%;来自乡镇卫生院、社区及个体诊所的人员占81.4%,来自县医院的占15.19%;接受调查的人员73.12%为临床医生,18.65%为相关职业,另有8.33%的学生在非医学及相关职业就业;39.46%未取得临床助理执业医师,65.14%的人员未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工作年限 2年、2~5年、6~10年、 10年分别为52.14%、24.15%、22.56%、1.15%;未获得技术职称的32.14%,医士占45.25%,医师及以上占22.59%。在影响本科教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学生存在的因素中占前三位的是距离较远、医院调班困难、本身基础差学习无兴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水平三个因素。在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94.32%提出了集中授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业余时间网上授课,也提出了课程设置和内容改革的必要,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也不断提高,对医疗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还存在学历过低,技术落后的现状,这就期待成人教育培养足量合格医用人才,持续满足全民医疗服务“扩容增效”的需要。 2.1面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办学方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是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利用自身优势,可以更好地为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服务。借鉴网络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院校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学员和专业教师联系通畅便捷,不出家门同样可以分享面授辅导式的服务。这种教学方式会受到学员普遍欢迎,即能弥补学员参加面授辅导的困难和不足,又提高了集中面授辅导时的教学效率。 2.2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 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分割过细、内容陈旧、过于求同、实践环节薄弱、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教学设置和内容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完善、课程设置的科学、教学方法的进步,教育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实现目标。 2.3采取专题讲座式精讲导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必须善于寻找新知识与成人原有经验系统之间的桥梁,选择综合性应用性的课题进行专题讲座,强调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学生往往觉得“已经学过了”,因此,教学中要做好内容更新,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授课方式,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经验分享机制。 2.4加强管理,严格考勤制度 成人学员受社会、工作、家庭等因素影响,在心理特征、知识素养、知识结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自主意识强工作和家庭压力大;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思维能力强记忆力较差;投机心理动机和求知动机并存;自制能力强但思想自由,发挥空间大。针对成人学员的这些特点,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就要在适应上下功夫,在管理上要效益。主动积极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严格纪律,使学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自主、自觉的行为习惯。 2.5完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测评体系不尽合理,同课程教师互不往来,专业教师各自为政,“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每当授课结束,由授课老师出一套试卷进行考试,经过考前“辅导”学员都能满意过关,有关各方皆大欢喜。这样测评模式,缺乏真实成绩评定的可信度,对成人医学高等教育质量造成危害。严肃考风考纪,不走过场,不走形式,不给“投机”留空间,从严治理考试中的违纪、作弊行为“,树诚信之风,立成功之志”,发挥考试在整体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作用。 3结语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探讨影响教学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新形势下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育的老路。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引导学员转变学风,充分调动教师、学员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张树焕 芮炳峰 杨志强 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本科医学论文:校园医学本科生对医学认识的调查 全科医学学习必要性及实践课方式选择调查89人中,88人(98.9%)认为有必要学习全科医学;86人(96.6%)认为应该开设全科医学实践课程,对问卷中实践课的最主要形式这一调查项,49%的人认为应该以见习为主,调查结果具体见图1。学生认为最适合全科医学的考试形式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以平时学习成绩为主,35%的学生认为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8%的学生认为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撰写论文,具体结果见图2。 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 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 0.05)。毕业后择业意愿调查毕业后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有75人(84.3%),主要原因是认为有发展空间。具体结果见表2。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是我国进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医学生作为我国全科医师的主要来源,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就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将全科医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2]。医学生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开设全科医学教学课程的高等医学院校并不多,全科医学受重视程度普遍不高[3],尽管近几年我国在加大力度发展全科医学,但是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全科医学课程之前,仍然有43.8%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全科医学,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的发展,因此,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有利于引导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就业选择。 本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全科医学的学习,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未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之前,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医学生的观念转变显著:授课后,96.6%的人认为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全科医学课程,47.2%的人认为全科医学应该作为必修课,有91%的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全科医学。84.3%的学生愿意毕业后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有发展空间、工作环境适合、就业困难等。 开展全科医学实践课,培养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技能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开展全科医学的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3]。培养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技能,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建立和完善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4]。 本调查结果显示,96.6%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全科医学实践课程,对问卷中实践课的最主要形式这一调查项,49%的人认为应该以社区见习为主,18%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角色扮演,15%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案例分析。 新医改以来,我国正在抓紧全科医师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养,但是从数量和质量上至今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5],所以应拓宽全科医师培养的渠道,医学院校应顺时应变,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6]。医学本科教育应当进行多元需求人才培育,在宏观上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国家有限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作者:刘景华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本科医学论文:教育医学本科环境满意度分析 本文作者:张志华 杨林胜 张秀军 黄芬 金凤波 张玲 李娟娟 蔡瑜 黄珊 孙业桓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高校合并、重组、大规模扩招,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医学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也参与了这一过程,这对医学教育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课程体系建设和医学生培养模式在改革的浪潮中一变再变。那么,针对目前的医学教育环境是否适合当代医学生培养目标这一问题,本研究拟通过测量某医学生对医学教育环境的主观感受,来探讨医学院校教育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新的教育环境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以小班为单位整群抽取一年级和二年级各18个班级,被抽班级中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953份,剔除不符合要求问卷8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945份,有效率为99.2%。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9.95±1.17)岁;一年级464人,二年级481人,其中男生546人,女生399人。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内容学生对医学教育环境满意度测量主要通过英国Dundee大学医学教育中心编制的教育环境评估量表(DundeeReadyEducationEnvi-ronmentMeasure,DREEM)完成,本次研究将其翻译成中文使用,该量表共50个条目,从5个方面测量学生对医学教育环境的综合感受,分别是:学生对学习的知觉(students’perceptionsoflearning,SPL)、学生对教师的知觉(students’perceptionsofteachers,SPT)、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students’academicself-perception,SASP)、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students’perceptionofatmosphere,SPA)和学生的社交自我知觉(students’socialself-perceptions,SSSP)[1]。该量表每1条目都有5个选项,分别是“非常赞同”、“赞同”、“不能确定”、“不赞同”、“非常不赞同”。评分标准为:非常赞同得4分,赞同得3分,不能确定得2分,不赞同得1分,非常不赞同得0分;其中第4、8、9、17、25、35、39、48和50项共9个条目反分计分,量表满分为200分。 1.2.2调查方法 调查员统一使用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调查为不记名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问卷本着自愿原则填写,可以退出;问卷当场发放,答完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DREEM量表测量的总表平均分和分领域平均分占满分的百分比均在50%以上,但只有“学生对教师的知觉”这一项超过了60%,最低的是“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方面,为54.81%。从不同年级学生调查的得分情况来看,除了“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年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188),其他领域测量的平均得分均为一年级高于二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而不同性别的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在“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方面,男生的平均得分要高于女生之外,其他领域及总表平均得分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该量表的每一个条目分析发现,DREEM量表50个条目中不同性别间分量表条目比较,平均得分有差异的条目共11个,其中第9、39、47和48条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但这4条中9、39和48为反项计分条目。 3讨论 培养合格医学生,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本研究通过测量学生的主观感受来反映学校教育环境不足,为进一步实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学校教育环境的测量采用英国Dundee大学医学教育中心编制的DREEM量表进行,该量表目前已经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12个国家的医学院校推广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本次调查结果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0,说明问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 3.1学生对学习的知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的知觉”方面得分一年级高于二年级,该结果与印度一所医科院校的调查结果一致[3]。可能的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对于学习的态度、方法是从高中阶段延续过来的,但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部分学生失去了像高中阶段那样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可能是社会活动比以前增多了,如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勤工俭学、谈恋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他们对学习的关注度。从性别情况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加反对“教学过于以教师为中心”这个说法,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女生喜静,上课守纪律、听话,对待学习整体比男生认真,对于老师的安排一般容易接受;而男生兴趣广泛,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如女生,所以男生更容易倾向认为教师过于以自己为中心。 3.2学生对教师的知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知觉”得分在5个领域里得分是最高的,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调查结果一致[4],而与印度Kasturba医学院的调查结果不同[5]。这一方面可能与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的努力有关。而“学生对教师的知觉”得分一年级要高于二年级,这和单天明等[6]对中国医科大学调查的结果不同,可能与不同学校具体情况不同有关。从分领域得分情况来看,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条目第9、39项女生均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反对“教师们很专制”和“教师们上课发脾气”这两种说法,这与单天明等[7]调查的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个年龄的男生比女生更加反叛、固执、倔强等心理有关。 3.3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 国内一些学者将“students’academicself-perception”翻译成“学生对学术的自我知觉”[8],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翻译成“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更加合适一些。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在5个领域中得分最低,年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之间,男生得分高于女生。#p#分页标题#e# 3.4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 研究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对学习氛围的知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一年级学生要高于二年级学生,说明一年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状态和对学校的满意程度均要好于二年级学生。这一方面可能与学校对刚进校的大学生比较重视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接触到以前从未过的事物,学习的主动性较强有关。 3.5学生对社交的自我知觉 “学生对社交的自我知觉”和“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一样,也是一年级高于二年级,这一方面可能与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有更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精神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二年级学生对社交的要求要比一年级高有关。男生比女生社交活动要多一些,孤单的感觉要比女生轻一些,这可能与大部分女生喜静的性格有关,因此学校应该创造一些机会鼓励女生多参加一些活动。 综上所述,可采取一些改善医学教育环境的措施,比如: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听、记、背”为主的传统学习方法;在考试作弊方面,学校应该加强考风建设,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荣辱观教育,改革考试方式,加强监考人员监考职责的履行;在学业规划方面,学校应引导低年级学生尽快确立大学目标和职业理想,并自觉围绕目标与理想奋斗;在提高女生自信方面,学校应该多组织女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女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同时可以邀请一些成功女性做一些讲座,谈谈成功的经验,以提高女生的自信程度。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研究 本文作者:刘宇鹏 田文静 李霞 王帆 赵亚双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代表着21实际医学发展的方向,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医学研究及医学实践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1~2]。循证医学,即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认为任何医疗决策都应根据客观的医学科学依据进行,而这些最佳证据是将医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而得来的[3]。为顺应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成功转变这一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卫生部目前正在致力于更进一步推进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应用。本教研室早在2006年就在临床医学本科、七年制和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并结合流行病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循证医学相关训练,包括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循证医学实践、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评价等技能,以及各种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如meta-分析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资源中及时得到经过实证的医学成果。我们在循证医学的授课过程中,强调医学生应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学习并寻找最佳证据,充分开展循证实践,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当前最佳证据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医学决策。 1对象方法 1.1教学对象 在本教研室进行毕业实习的哈尔滨医科大学2005级和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共23名同学。 1.2教学方法 我们在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然后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预防医学生,通过提出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系统检索相关证据或文献、评估现有证据或文献的质量、分析文献、提取数据、综合整理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指导,结合循证医学实践,学生们将能够更快地掌握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2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循证医学有助于预防医学生建立良好的辩证思维方式,提高实际动手工作能力,提高医学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在未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生涯中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形成不断地自我学习、充分利用最佳证据的良好习惯。目前,国内外循证医学主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而且也仅限于理论教学方面。本教学团队在循证医学的理论授课和实践课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指导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在CancerEpidemiologyBiomarker prevention.,BreastCancerResearchTreat,Journalof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Health等杂志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4.90。 3讨论 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息息相关,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循证医学则是关于如何利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医学实践和决策的学问[3]。循证医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代替,现有医学知识在迅速的积累中,这就要求当代医学生必须时刻紧盯科学前沿,不断地从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正确地评价现有证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目前,我们已在预防医学及临床各专业本科生的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8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使医学本科生对循证医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指导,在医学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授之以渔”为目标,切实培养他们的医学实践能力。循证医学是一种提倡“授人以渔”新型医学实践模式的兴起,而不是“授人以鱼”的传统医学实践教育模式[4]。预防医学本科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会遇到这样那样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正确利用循证医学这个工具,将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益处[5]。 4结语 循证医学在未来医学的发展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将使医学研究与实践的概念发生巨大的转变。纵观国内外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正在逐步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循证医学在本科生毕业实习阶段的实施,能够从医学实践的角度提供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进一步推广普及的依据,为培养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出一定贡献。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教学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社会需求对临床医学的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缺乏大量的全能型的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普遍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要遵循教师的思想,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是大多数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的使用,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当中。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角色就是讲解员,只是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和教材上涉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因而只要求教师对教材熟练,能够清楚地将教材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这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即使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的幽默,能够将问题讲解的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 2.学生学习的问题。临床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较强,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为严格。医学理论具有广、博、散、乱等特点,因此在记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强记,并且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的减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呈指数增长,对于一名医学生而言,需要记忆的医学知识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学生自身的极限,此外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教学评价的弊端。事实上,医学教育界对这些问题早已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我国教育改革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的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尚未进行改革。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仍然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偶尔出现病例分析题也只占很少的分值,迫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忆理论知识上。而现阶段的教学评价方法也只是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并未强调学生临床素养的培养。 二、解决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需要四年的理论学习和见习时间,然后再安排到医院实习一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间隔的时间过长,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很难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在后期的医院实习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脱节,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无法熟练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如果学生在学习1至2年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教学医院进行学习,由具有较高资格的主治医师负责带、教,在临床上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病例分析中复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等等,在讲解临床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积极开展病例分析,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密切的联系学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然后进行病史汇报,并进行病例讨论,分析诊治原则和疾病的治疗原则。带教老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那些不利于观摩的或者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可以通过视频教材或者是模型教学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还可以适量的安排一些讲座和学术报告,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各种医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质量和层次都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在媒体曝光的众多医疗事故中,有很多都是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很多以学生都将会成为未来医学界的栋梁,培养以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以及奉献精神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目前我国以学生就业难、投入高、风险高、医患关系差等导致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使学生失去的思想方向,缺乏学习的热情。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医生在临床工作的每一天都会和患者进行大量的沟通,医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跟患者以及家属沟通,主动学习带教老师日常沟通的技巧,尊重患者的隐私理解患者的感受。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首先要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沟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与患者沟通。 三、结束语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实行以学生为主体,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宋春莉 吕冬梅 赵依璇 刁鸿英 刘建根 留志贤 杨一波 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民办高校医学检验本科新生认同思考 【摘要】目的了解民办医学院医学检验本科新生专业认同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加强专业认同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抽样方式对长沙医学院2015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新生专业认同(90.800±10.209)分;户口所在地、录取方式、在校担任干部对专业认同无明显影响,性别、家庭收入及就读原因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大,女性、因自己喜欢而就读、家庭收入低的学生专业认同更高。结论医学检验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一般水平;就读原因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新生专业认同现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提高新生专业认同感。 【关键词】学生,医科;教育,医学,本科;专业认同;调查分析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专业的认知既是学生形成积极专业情感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化的必要条件[2]。在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高低对其学习有重要影响[3]。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医学类专业针对于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及影响因素开展了诸多研究,其中以临床与护理专业最多,医学检验专业相对较少,而对民办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认知调查则是少之又少。而医学检验专业认同作为专业态度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要求检验生应具有检验相应学科知识,还是检验生对检验专业设定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的看法和认识,对检验工作的理解和信念,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素质、高水平检验人才队伍的培养。了解新生的专业认同情况,有助于检验教育者发现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稳定检验技术队伍,促进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在校本科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专业认同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教育工作者优化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长沙医学院2015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120人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象的方式对每一个体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及回收调查表120份,经整理后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31人,女85人。由调查员采用集体方式进行问卷发放,被调查者当场完成问卷并进行回收。 1.2调查内容及评价方法 采用自编的“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重测信度大于0.7,内容效度指数为0.856。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和专业价值观等,采用Likert-5分制评分,分5个等级:非常不符合(非常不满意)为1分,不符合(不满意)为2分,无法确定(一般)为3分,符合(满意)为4分,非常符合(非常满意)为5分。总分125分,得分25~<50分为不认同,50~<100分为一般认同,100~<125分为高度认同[4]。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专业认同得分为(90.800±10.209)分,专业认同度一般。大部分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一般认同(50~<100分)占83.6%,其中专业认同处于高度认同(100~<125分)占16.4%,无不认同学生。 2.2基本情况 医学检验专业新生年龄17~21岁,以女生居多,为85人(73.3%),男生31人(26.7%),女生专业认同大于男生专业认同;学生生源与家庭经济情况方面,户口在农村64人(55.2%)略高于户口在城镇的52人(44.8%),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占54.3%,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负担可能较大,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录取方式方面,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较多78人(67.2%),其次为第二志愿录取学生(12.9%),且专业认同得分第一志愿[(91.560±9.685)分]大于第二志愿[(89.930±13.079)分],大于第三志愿[(89.250±9.574)分]大于其他方式[(88.880±12.722)分];在校担任班干部人数占40.5%,普通同学占59.5%,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接近;就读的主要原因中听从父母意见的学生人数最多,占38.8%,其次是好找工作占25.8%,仅有19.0%是因自己喜欢而就读。 2.3专业认同在不同就读原因上的差异 专业认同总分自己喜欢高于父母意见、好找工作、其他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因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5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其他三组,且与其他三组在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与专业技能维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3.1专业认同结果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新生专业认同一般,高于马杰等[5]调查的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学生专业认同,与康晓琳等[6]调查的内蒙古地区护理本科新生专业认同比较接近,原因可能与民办学校学生生源有关。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户口所在地、录取方式、在校担任职务情况对专业认同得分影响并不明显,性别、家庭收入及就读本专业的原因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大。男生专业认同总分低于女生,与李志红[7]、胡忠华[4]、彭艳红[8]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结果部分一致。可能受到传统性别文化对专业认同造成的影响[9],如幼师专业、护理专业与社会工作等这一类服务性专业中,男生的专业认同度明显要低于女生。生源与家庭经济情况方面,农村户口的学生仍然较多,占55.2%,略高于城镇户口的学生,且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占54.3%,说明2015级新生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负担依然较大。而该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可能来自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更珍惜入学机会,均比较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学习与生活比其他学生有更成熟的认识,所以专业认同比其他家庭收入组的学生高。新生专业认同在就读原因上呈自己喜欢大于父母意见大于好找工作大于其他原因。虽然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仅占19.0%,但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与专业技能唯度得分方面却均高于其他三组,所以就读原因是影响新生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个人的喜好会直接影响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了解,本调查中,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19.0%)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感到自豪,内心已完全接受检验专业,会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和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问题,经常关注检验动态,认为当检验师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还有64.6%的学生是因父母意见或好找工作而选择本专业,多可能是这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更多的是考虑容易就业和将来可以给家人提供医疗便利条件,很少家庭会根据孩子的喜好而选择专业,导致大部分学生缺少对专业的了解,盲目选择而导致专业认同感降低。 3.2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新生专业认同的对策 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处于建立专业思想和专业情感的特殊阶段,其专业认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今后4年的大学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专业认识、树立专业思想、规划职业生涯、培养专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所以,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大学新生开展的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总结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对策,有助于教育管理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日常管理和优质服务。 3.2.1积极开展专业认知的实践教育活动,拓宽专业认知途径 专业认知教育已成为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建议将专业认知教育纳入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还可以结合高校院系专业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多样性的专业认知实践教育活动,聘请专业认知教育讲师或具备资深学术造诣的教授、专家、学科主任、学院院长等,对专业进行权威解读,对就业进行全面分析,使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形成初步认识,逐渐明确检验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或优秀的学生、毕业生现场宣讲和经验交流,激发新生对专业产生兴趣,对未来的学业和就业充满信心,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提高专业认知度。 3.2.2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双管齐下,做好专业认知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包括专业认知和人生职业规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10]。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座谈调查,深入了解每位大学新生填报志愿的原因、学习专业的目的、对自我的认知、从事职业的期望等,结合新生个体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专业认知教育计划和职业规划,减少新生的专业困惑,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课程教师切实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专业认知教育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尤其是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客观评价检验专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结合所授课程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专业学习内容、方法、学科体系与价值观念,系统引导新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思想与专业情感,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辅导员与课程教师携手齐抓共管,以学生为中心,在专业认知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去认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共同探讨与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一般水平,仍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鉴于专业认知对于大学生成材的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需树立专业认知能力的动态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切实培育高校新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专业学习的动力与适应性,进而保障医学检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杨芳慧1,2 陈俊2 李璇2 贺金凯2 单位:1.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长沙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分析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医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使用英语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主要讨论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英语;英语教学;医学检验 当今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它也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科技资料的85%,医学学科的前沿性文章以及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都是使用英语[1]。因此,对于高水平人才来说,不仅需要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本科生英语教学的核心工作便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本文探讨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教育部2004年颁布了大学生英语教学相关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关于“更高要求”的内容是:学生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所学专业的讲座;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较为流利、准确的对话或讨论[2]。各高等医学院校为了这一目标,均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首都医科大学于2010开始招收检验专业本科学生,在第一届本科生教学就开展了医学英语课程。至今已有三界毕业生,现将检验医学英语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更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医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一老模式,教学模式陈旧,内容单一,难以适应医学生的学习需求。教研室摒弃老套路讲授课文和练习的旧模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程开展之初,教师就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均按小组完成。例如,在讲授文献阅读时,课前学生小组按要求查阅文献,并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有哪些文献库、如何选取关键词、如何获取全文等;课上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请各组分享经验;课后小组共同总结课上内容。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动画、图片等的展示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改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PPT代替板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它通过创设最佳情境和展现感性材料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配合动画和英语讲解血栓的形成,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接受了英语环境的熏陶,这一方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明显的作用。 2提升专业英语教学地位 目前,普通英语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在教学时数上,其与医学英语的比例超过了4∶1[2]。这一比重对于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掌握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室将专业英语教学设置为一学年,增加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专业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词汇听读,以及挑选课文中难度适宜的句子让学生做英译汉练习。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文献教学中,在向学生解读各种类型、体裁和风格的文章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收集并阅读外文资料,在课堂上分析讨论在课外阅读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3任用医学专业老师开展专业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在我国,都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承担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复杂科学,即便英语水平很高,但不了解医学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因此,教研室选择英语水平较高且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年轻教师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并通过对这些老师的培训,充分弥补了英语老师专业知识缺乏的不足,直接改善了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目前,教研室拥有12名专业英语教师,其中医学博士5名,硕士7名,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同时这些教师100%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英语水平较高。 4编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英语教材 教研室从临床需求和教学安排出发去确定教材中例文的选取和排序。针对专业为检验医学的本科生,更加侧重于医学科普知识的选材。并配合其专业课程及实际需求,诸如血常规检查、体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微生物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等内容在材料中都有涉及。选取的文章均来源于临床一线工作,医学词汇学均为临床应用的词汇。在编写时虽参考了国外原版教材,但不是将国外教材进行了全文翻译,采用符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编写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在每个学期均安排了2~3节文献阅读课,解决学生查阅文献的问题,为学生查阅文献提供帮助。每一章包括医学英语阅读和词汇两大部分。通常,教师通过长句检测学生的基础英语,对于不具备独立分析长句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协助他分析理解相关内容和结构,达到强化基础英语的目的。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思想便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学生发问,教师解答的形式,如此便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在词汇部分的学习中,30组重点专业词汇构成一个单元,通过对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对于英文英语医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也为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医学文献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三届临床检验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在参考与借鉴其它专业医学英语教育经验,形成临床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发现很多不足,还面临以下挑战: (1)现行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急需修订。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其中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需要达到的教学成果,对每学期每堂课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只有有章可循,才能将教学模式正规化,从而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2)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化水平。目前教研室的医学英语专业其自身专业均为医学专业,语言方面的造诣不深。因此,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鼓励他们学习医学英语听说、阅读、翻译、写作,同时组织英语教师给予英语教学方面的指导。总之,加强课程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参与、体验的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淑静 吕虹 方芳 陈柯霖 张国军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现状分析 摘要: 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现状、心理特点和他们对就业的需求情况,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可掌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对就业和考研的看法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提出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实习点和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就业和考研服务。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就业需求 检验科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承担着化验分析的重要任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外,实习是他们练习实验操作、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最重要的机会和环节。教育部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改革以及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因此,在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检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是摆在高校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特点,掌握他们对就业的需求,剖析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心理特点,能够对接下来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了加强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就业意向,熟悉他们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教学和人才培养。现对某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 1.2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 (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等; (2)综合问题:包括选择专业的原因、知识掌握程度、实习具体情况、实习满意度等; (3)就业问题:包括专业前景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考研相关问题、自我工作能力分析等; (4)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压力分析、自信心评价、医患关系感受等。现场集中向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97人,随机集合了80人,发放《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获得的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性描述。 2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80名学生学制均为4年,有29名女生,47名男生,4人未填写性别。年龄在20~25岁之间,其中88.8%在22~24岁之间。实习时间均为一年(大四)。 2.1对专业及实习的感受 医学检验是一门临床学科,但又不同于其他临床学科,它对从业者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相对较少。了解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的原因,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为何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原因比较多,有家庭(53.8%)、机遇(21.2%)、职业优势(31.2%),也有不少学生是出自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热爱(26.2%)。同时,87.5%的学生认为尽管当前有不少困难,但不后悔选择医学检验专业。这说明在入学前,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并不非常明确,但是专业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4年的学习,毕业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本专业的。实习阶段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他们才能真正接触临床标本、病人和检验仪器,融入医院大环境。因此,有必要详细了解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本次调查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实习生对实习的满意程度,实习生对实习医院总体上是满意的。实习生均表示满意之处在于带教教师比较负责、水平较高、实践机会多,但也对医院教学科的管理、考研脱产时间安排、工作量过大有些意见。仅有2名(2.5%)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实习管理方面存在不满意现象,原因是这些实习生所在医院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重视不够,更重视临床专业实习生。对医院实习时间安排不满意的实习生,有些认为在临床实习时间过长,有些则认为在检验科实习时间过长,可能与不同医院的安排不同有关。分别有27.5%和35.0%的实习生认为在微生物检验科室和临床检验科室学习到的知识最多,这可能与这两个科室的标本接收量和知识特殊性有关。而对于学校的实习时间安排,如脱产时间等,75.0%的实习生对实习时间安排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有异议的实习生主要认为实习时间安排与考研和招聘有冲突。本次还调查了实习生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2可以看出,大多数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方面,除带教教师带教之外,学术讲座也是实习生拓展知识的重要环节。43.8%的实习生觉得所在实习医院经常举办各类讲座,其余的实习生觉得医院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在生活方面,62.5%的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生活安排比较满意,但也有35.0%的实习生认为安排得一般,主要表现在食宿条件较差等方面。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交流,尽量为实习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同时在今后选择实习医院时也要从这些方面多加考虑。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与实习医院和学校有关,更取决于实习生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本项调查中,对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没有实习生认为可以完全满足实习工作需要,但有58.8%的实习生认为基本够,觉得不够的实习生主要是认为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方面有所欠缺。77.5%的实习生认为临床知识及操作是在实习期间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实习生认为医患沟通技巧和学科前沿知识非常重要。这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有关。在这方面,学校应结合实习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善,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提高实习生的实践动手能力[1]。总体上来看,65.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虽然累,但是能学到很多知识,26.3%的实习生应对实习工作较为从容,20.0%的实习生觉得实习很快乐,过得较充实。这说明大部分实习生对实习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2.2考研与就业 大四实习生即将毕业,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考研还是就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在一年的实习期间,他们会花大部分精力来准备考研或应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就业择业,提高本专业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帮助实习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在本次调查中,仅有3.7%的实习生在入学前详细了解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前景,大部分实习生(63.8%)只是基本了解,更有32.5%的实习生并不很清楚,这说明实习生的就业意识不强。医学检验专业是一个相对容易就业的专业,本次调查了多项与本专业就业相关的问题,仅有3.8%的实习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招生过多,7.5%的实习生认为需要关注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政策,77.5%的实习生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工作,16.3%的实习生表示就业形势使自己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并非常紧张,75.0%的实习生并不会因为实习情况不理想而考虑转行,大部分实习生(76.3%)还是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这说明本专业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竞争的压力不是非常大,找到一份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与实际情况吻合。本专业的就业率基本能达到100%。尽管如此,大部分实习生(68.8%)认为就业的困难在于好医院对学位要求高,本科毕业生已难以进入。实现高就业率,帮助实习生更快更好地获取就业相关知识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调查中,网络和新闻媒体(57.5%)、各类招聘和双选活动(55.0%)是大部分实习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而学校给他们的就业信息却不是很多(13.8%),这可能与实习生均在校外实习,与学校联系不多有关。学校应多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建立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实习生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几乎所有的实习生(97.5%)表示在自己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时,希望得到学校的帮助。实习生均表示,希望学校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帮助,如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以及相关材料。考研是除了就业之外本科生毕业的另一大出路。本次调查显示,58.8%的实习生首选医院就业,只有12.5%的实习生选择考研。同时57.5%的实习生可以接受的工资水平是当地中等水平,68.8%的实习生要求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近。这些均表明本专业实习生的短期就业需求较大,与本专业实习生家庭情况普遍比较差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就是看中了它的高就业率。实习、就业和考研是实习生大四生活的主要内容,但这三者历来就存在着很现实的冲突。对于是否需要认真实习,近一半的实习生(48.8%)表示实习后工作能力比实习前有了较大提高,83.8%的实习生认为通过实习自己的能力已能基本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这表明实习对于实习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是,50%左右的实习生还是认为实习会影响到考研或就业。如何更好地使实习发挥它的学习和锻炼作用,同时解决它与就业或考研的冲突,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2.3心理健康 解决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实习经历、就业和考研有关。医患关系是当前从医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本项调查中,大部分实习生(92.5%)表示病人并不会歧视实习生,这可能与本专业实习生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较临床医生少有关。但71.3%的实习生表示病人的态度会给自己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这说明当前的医患关系对于各类从医者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实习生中,大部分(83.8%)表示实习期间面临的考研和就业问题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并且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但85.0%的实习生表示自己有信心处理好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数据显示本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也有实习生表示自己因实习、考研和就业问题感觉精神抑郁,学校应加强对这部分实习生的关注,以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对实习期间学校和实习医院各方面的满意度非常高,存在欠缺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习生在实习前阶段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对此学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提高教学质量,从人才培养质量抓起,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学校应在专业课学习前首先开展临床技能课程和见习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技术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临床工作环境及流程,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这样在实习时就能不吃力、不费劲,有兴趣、有成就感,增强实习期间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对就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了解,不至于在实习期间因为自身知识水平的问题造成工作过于紧张、就业与考研时间不足。第二,实习条件有待改善。学校应进一步与实习医院沟通,改善实习生生活、学习条件。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实习生激增除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之外,也给实习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实习医院除了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多的带教师资,在硬件方面更需加大投入。但受各种原因影响,不可能将所有的实习生都安排在条件好的医院,而实习医院条件差会影响到实习质量,增加实习生的管理难度,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更有可能影响到实习生的安全。因此,如何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改善实习生学习、生活条件,或者将条件更好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是高校实习生管理部门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实习生就业和考研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实习生对这些方面的认识比较到位,但是他们也非常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与教研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同时,从本项调查来看,实习生因就业和考研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虽然并不严重,但仍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重视,完善就业指导平台,更好地服务实习生就业,做好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困扰很多高校的一个难题,即使是就业率高的专业,为使学生尽可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就业指导平台,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主动关注自己的职业能力培养,关注本行业的就业前景,并为学生与就业单位提供便利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在保证就业率的同时,还要开展考研咨询与辅导服务,保证实习质量。虽然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就业率比较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增大,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本科毕业生已逐渐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是高水平医院对高精尖人才的要求更使学生想进一步进行深造,考研便是除了就业外很多学生的选择。而现阶段,实习、就业和考研之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导致学生自身竞争力下降,实习质量滑坡。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对此开展专门的研究和论证,尽量为学生的实习、考研与就业进行合理化安排,帮助学生尽早选择毕业后的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指导。综上所述,学校在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学生管理部门到院系都应加强管理,建立实习就业指导平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他们的实习任务,提高就业竞争力。 作者:李倩 付玉荣 伊正君 陶元勇 单位:潍坊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基础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科研素养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医学领域的知识迅速且持续更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医学带来大量新的理念与手段,使医学从疾病的诊断到治疗以及预防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基础医学专业大学阶段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基础医学的专业人才立足于医学,以科研为手段,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推动医学进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该专业将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并且富有创新思维,是具有基础医学教学潜质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具备开展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由此可见,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科研素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研能力为架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内涵,科研道德为保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专业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个体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适应基础医学领域不断的变革与突破,甚至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栋梁之材。 2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诉求 2015年1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2014级基础医学专业新生中开展关于本科生科研基础的问卷调查,并选取与该专业相同学制,一年级合并授课的法医学专业进行比照。调查提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有更强烈的主观诉求。 2.1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位有更高的要求,而科研能力正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根据入学后第一学期末在2014级大一新生中的调查,关于个人的学位规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中仅有3%选择学士,有16%的学生选择硕士,高达53%的学生选择博士,另有28%的学生尚未能做出决定,但就此问题尚未考虑的学生数为零。而在法医学专业中,选择学位规划为学士、硕士或博士的同为17%,38%的学生未能做出决定,另有11%的学生尚未考虑此问题。相比可见,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在学位上有很高要求,明确希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近70%。 2.2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是培养科研 素养最有效的动力与保障在调查中,基础医学专业有53%的学生已经参与过各类科研讲座,而同期法医学专业学生仅有39%的参与率。同时,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听讲座后都表示有所收获,选择没有收获或其他选项者为零。SCI论文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在调查中,53%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对此有所了解,在法医学专业中,该比率为33%。此外,两个专业的学生对于各类本科生科创项目的知晓率都为94%。 2.3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良好的科研理解能力是提升科研素养的前提 本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大一新生,并且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除通识教育外,其余课程集中在高数、物理和化学,并无专业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课程。但在尝试过阅读SCI科研论文的学生中有55%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理解文章内容。对于阅读中文科研论文,75%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有过经历,其中高达88%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甚至基本理解文献内容。 3科研素养培养方案因对象因阶段而异 科研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学生入学后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特点和能力不同,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 3.1自入学伊始,敞开科研大门,感受学术熏陶 依托复旦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每学年都有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多种学术活动,而调查也证实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基础医学专业有半数学生参加了各种讲座。尤其各国院士和学术大师,其讲座除涵盖专业领域知识外,更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和构建。这些成功者的经验分享对于初学者而言虽未必能体味其中的深刻,但在开拓视野,接触世界顶尖学术成果同时潜移默化的熏陶却必然影响着这些选择基础医学为专业,以成为医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双重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思维方式。 3.2从低年级开始,设置相关课程,展开系统培养 第一学年开设现代生物科学导论,使学生直面科学最前沿,在科研与学生个体间建起桥梁;第二学年开设医学生综合素养、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系统教授科研实践所需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第三、四学年开设医学科研思维训练与科研实践系列课程,使学生在已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并理解做好科研既需要有扎实的知识、活跃的思维、乐观的态度,也离不开辛苦的实践,枯燥的重复和严谨的探索。此外,复旦大学在一年级新生中全面推进的通识教育和本科生培养中的书院模式都更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也都是科研素养的重要内涵。通过课程的系统培养与课堂内外的各种熏陶,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早期即可树立起科研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日后获得较高的科研成就打下扎实的基础。 3.3二年级起,配备科研导师,体验课题实施过程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校以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即根据学生不同阶段,配备各类导师。自二年级起,学院按每三名学生为一小组,配备一位科研导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学术活动,包括有主题的文献检索、阅读和汇报;通过组会活动,介绍学术进展,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讨论;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导师所在的课题组活动,与研究生一起,学习实验设计,尝试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体验课题实施过程。科研导师本身都是具有博士学位,负责各级科研项目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或高年资讲师,而所在的课题组往往是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学院还制定了《导师组活动记录手册》,使导师组活动规范化,也利于反馈和评估。通过严格的导师组活动,帮助学生熟悉并学会科研论文的查阅,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项目运行模式,自然而然地参与科研项目的多个环节。同时,学生间自发的交流又便于其了解不同领域、不同课题组的运行,一方面避免了日后选择科研方向时的茫然或冲动,另一方面,学科交叉也是当今科学前沿发展的方向。 3.4水到渠成,设立科创项目,实践所学所想 大学生的科创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国内各高校、学院对此都格外重视。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学生为例,其可申报的科创项目就有复旦大学设立的君正、望道和曦源项目以及基础医学院设立的正谊学者等本科生科创活动。这些项目鼓励学生独立申报课题,申请参加同一项目的学生可来自不同院系。为保证教师有足够时间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学校或学院都明确一位教师一次只能担任一个项目的指导。项目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报课题,通过竞标获得立项资格和获取科研经费。经费直接拨入学生账号,由学生全权支配使用。此外,学院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组织中期考核,课题结束时进行汇报,并由专家进行评估,这些也是项目能提高学生科研相关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项目设立和实施全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课题实施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不断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以学生为主导的科创项目的创立和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而项目实施过程更提供了学生从提出假设、争取课题到实施、汇报、小结的各方面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在实践中大幅度加强和提升。 4展望 良好的科研素养符合基础医学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固有特征。基础医学高级人才面临培养周期长、要求高等难点,从本科初始阶段就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将科研能力培养整合到本科教育中,有利于提高培养效率,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现状,也发挥了研究性大学善于整合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优势。由此,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展开的本研一体化培养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培养方案打破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在制度上的分割,围绕能力培养这一教育核心进行设计,为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素养、成为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做有益的尝试。 作者:薛红 刘晔 钱睿哲 单位: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问题研究 1前言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合格医生的培养离不开严格的实践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实习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医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是使医学生能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及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未来的医学人才队伍的素质,进而影响未来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我国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督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而言,教学医院对潍坊医学院实习工作重视程度均较高,对临床医学生实习制订了严格的管理规范。从人员配备上,医院科教科均配备了专门的教师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医院均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自习室和上课教室,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环境支持。同时,两所医院均有专门的模拟功能示教室,包括模拟手术室、模拟心肺复苏与气管插管功能室等,为学生开展模拟训练提供了保障。但在走访中发现仍存在不足。医疗质量管理之父多那比第安提出医疗质量的三级结构,即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以此为理论依据,笔者梳理对潍坊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走访过程中发现的医学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2问题 结构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结构质量对临床医学生实习质量起保障作用,通常包含人、财、物、规章制度等因素,是基础性要素。从人员来看,各家医院科教科虽然都配备了专门的人员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但这些人员在工作中身兼双重角色,即医院科教科职工和实习学生管理人员,而其角色定位的主体仍是医院科教科职工,实习学生管理仅仅是其附加的任务,而医院科教科中每天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需处理,如此便形成两种角色间的冲突。因此,这部分人员难以有充足精力加强学生管理。同时,由于上述人员并未受过相关的教育,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缺乏相应的经验。从师生比例来看,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致使师生比例越来越低,带教教师难以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从财力来看,虽然学校对科教科学生管理人员发放了一定的补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补助不足以发挥激励作用。从规章制度来看,虽然各个医院都针对医学生实习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从理论上看,这些制度都比较规范,但制度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致使这些制度日渐丧失其应有的约束力。环节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环节质量,即质量形成的流程,是决定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从带教教师来看,同样由于身兼临床医生和带教教师双重角色,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医疗工作任务本身已比较繁重,加之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每位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几乎都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与此同时,为了个人发展和晋升需要,医生还有较重的科研任务。临床工作繁忙已使其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在此形势下,对医学生的带教恐力不从心;加之部分教师责任心缺乏,使带教工作似乎流于形式,这对医学生培养非常不利。从带教的内容来看,带教的教师仅仅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随着当前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要求医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如医患沟通能力。同时,我国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各方共识,这一形势也要求医学生必须加强相关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从过程追踪考核来看,对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形成性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过程也仅仅浮于表面,有些科室的考核形同虚设。考核不到位使部分学生也随之降低对自身要求,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实习缺勤现象。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过程管理不严,加之很多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缺勤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很多学生考研,紧张的复习压力使其无心踏实在临床参加实习。而考研结束后,一部分学生能如愿以偿,另一部分则名落孙山,不管何种情形,浮躁、焦虑情绪随之出现。考中的学生刚从考研的紧张压力中解脱,处于过度放松的状态,心情浮躁;而未考中的学生则筹划下一条出路,为毕业做准备,此时心情焦虑,也难以脚踏实地实习。终末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终末质量即结果,是前述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的综合体现。总体来看,医院对实习终末质量的考核不严谨,医院大多出于人性化考虑,给实习生予以通过,而这对实习质量产生直接不利影响,致使实习生更加疏于自我管理。而且这一风气会在实习生中代代相传,如此循环,对实习产生负面影响。 3对策 加强对教学医院科教科带教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学校定期组织教学医院中科教科的学生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主要加强学生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弥补其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高其学生管理能力。同时加强对该群体的激励,只有激励到位才能促使其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学校和教学医院可根据医院规模、级别与实习学生数量的多少等协商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可在实习生中实行导师制为克服实习中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实习过程中,每一科室均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一组实习生确定一名带教教师,该带教教师担任小组实习生的导师,既可强化学生实习管理,又可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严格执行现行管理制度走访中发现,导致实习质量不佳、问题层出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各项相关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制度对学生失去震慑和约束作用。因此,下一步工作中学校应加强与教学医院沟通,对现有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以使其发挥应用的作用。加强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强化实习带教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医院应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督导,采取相应的约束措施,加强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带教中加强对实习生考勤、督导等的管理和约束。同时,结合当前客观形势,在带教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临床专业知识,更要强化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严格的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对实习学生构建严格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并严格执行,以加强对学生日常的管理。实习质量的好与差,完全形成于平时实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因此,为强化环节管理,医院和学校应协商制定严格的形成性考评体系,对学生实习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制定详细具体的考核指标和考评标准,并以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考评。学校加强对教学医院的走访,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学校应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定期走访教学医院,从而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采取相关补救措施。结合走访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普遍性教育,而对于发现的个别问题和个别学生则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同时,结合实习生大五上学期面临考研和实习冲突的现实问题,以及部分学生在考研前表现出的紧张、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学生正确面对考研。大五下学期考研结束后,针对考研成功和失败两类学生出现的过度放松和过度紧张两种状态,及其他学生面临找工作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压力,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协调好考研、求职与实习的关系。 作者:王坤 于雷 楚新艳 许婷婷 冯振华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德修养教学模式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构建良好医疗氛围,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需要进行医德修养的理论学习和实践[1]。按照国家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规定,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实施医疗实践的重要保障,也是评价医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条件,更是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医德修养的课程讲授在时机、课时分配和实践授课的形式上仍有许多细节需要去完善。 1临床医学生医德修养学习的重要性 1.1高尚的医德是顺利实施医疗实践的重要保障 医学生的基础及临床课程繁多,但这些课程在理论学习阶段多是在课堂进行,因此只有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才开始逐渐接触患者。因此在进入临床阶段后学习医德修养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方面医学生可以在这一阶段将在临床见习或实习所遇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医疗实践疑惑在医德修养的教学中向教师反馈并得到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医学生也可以将医德修养课程中所学的道德要求和医德规范付诸于临床医疗实践并不断自我反省,向着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努力。在医学生阶段尽早为其树立正确的医德观有助于他们未来行医生涯中医疗实践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树立科室、医院良好医德医风的大氛围;有助于培养在诊疗工作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尊重患者隐私的观念[2];有助于培养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意识与方法[3];有助于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1.2高尚的医德是评价医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条件 医务人员的技术必须符合医疗实践的需要,同时医务人员的医德也必须符合医德规范的要求。每一位在入学之初都曾举拳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从成为医学生那一刻开始,就应该不断培养甘于奉献、公正廉洁、勤奋严谨的职业素质;医务工作者强烈的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4]。没有良好的医德,即使技术再高、能力再强、也仅仅可以称为有一技之长,但并不是社会所需要、所培养的医学人才,更不是能够起到传帮带作用的医学学科带头人。 2培养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方法 一般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采取理论授课方式,讲授相关的概念如医德的本质、医德的作用;医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医德修养的内容和含义、提高医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相应地设置部分案例讨论课对理论课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3探索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3.1课堂理论授课 这是很多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但结合近年来教学实践的效果,建议一方面调整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课时的比例分配,增加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以更有效地吸引医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不断学习-反馈-学习的循环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摒弃不适的想法。另一方面调整理论授课的时机,建议在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即与真正的医疗环境接触后进行,可以避免纸上谈兵的局面。 3.2实践授课方式 实践授课目前多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建议可以通过丰富的外在形式,将内涵融会贯通在其中。 3.2.1角色扮演。可以将一个故事进行角色分配,分别让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护工等医疗实践中的真实角色,让学生们依次扮演不同人物,换位体验。也可以将一个故事根据好的医德示范效果或不好的医德案例结果,分别进行剧情编写形成不同结局,让同一组学生按照“剧本”分别演绎,多次采用“时光倒流”方法,在每一个不好的医德体现节点处进行时光倒流,引导学生们构建良好的医德医风。 3.2.2辩论赛。可以通过有激励和竞争意识的辩论赛形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可以布置成辩论赛的场地形式,也可以通过“本科生最佳辩手遴选”的方式模拟进行,分别给予学生们一些辩题,让他们在辩论中逐渐梳理出正确的医德规范。 3.2.3树立身边榜样。可以通过身边榜样的方式让学生们近距离聆听医德高尚医务人员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医德魅力。例如北京安贞医院就有20位援非医疗队队员在几内亚与埃博拉近距离接触,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但又都很伟大。我们通过事迹报告会形式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学习身边的安贞榜样。 3.3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德修养的重要一环 本科生面临考研或者是就业,重视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往往忽略人文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在临床见习或实习中引入人文医学知识培训并采用LAP量表进行评估,有助于树立医学生医德修养和人文医学素质不断提升[5]。综上所述,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德修养课程的课时分配、理论授课时机、实践授课的形式、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仍需要参与医德修养课程建设的老师们不断探索,以培养出更多符合修德、修学、修能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 作者:周玉杰 赵铁夫 王焕英 张衡 闫春霞 王玲 秦天霞 房芳 刘颖慧 张彬 马涵英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践、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学生处理好医患关系,提高法律意识,成为合格医生的重要培养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实习医院传统带教方式常常只重视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而相对忽视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人们日益重视个体健康,对医疗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市场化的深入、医疗模式的转变,医患之间沟通越来越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卫生部、教育部出台《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提出:“临床教学基地及相关医疗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活动中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和其他相关权益。”同时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牢固确立教学意识,增强医患沟通观念”。因此,临床教学医院既要重视医学生医疗技能的培养,也要加强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对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目前,医学院校扩招后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基本满足医技人员需要量,但毕业前在教学医院实习时每名带教教师平均带教3~5名实习生甚至更多,实习生动手机会相对较少,缺乏实践锻炼,综合能力相对降低。有些学生缺乏沟通技巧,缺乏对患者的同情心,不能快速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和自我身份的改变。在实习中要想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规避医疗纠纷,单纯靠诊疗技术是无法做到的,还必须学会与患者交流沟通。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医患沟通能力、服务理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医学生实习前与患者接触的机会较少,也无相应的课程培训,因此,实习生往往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近年来,国内各医学院校逐渐加大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尚未形成有机的、完善的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培养医患沟通技能、医生与病人相处能力等专门课程。相比之下,虽然国内已有部分院校将医患沟通学作为选修课,但仍存在理论讲授偏多,教学实践偏少,教材尚不完善,临床实习阶段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连贯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对医学高等教育中加快课程建设,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医学院校的重要课程改革问题之一。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临床实习顺利开展的基础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儿科患者因其年龄、疾病种类的特殊性,就诊时家长迫切需要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以缓解患儿痛苦;内、外科有些患者的病因及患病的部位隐私性,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通常在诊疗时只会告诉自己的医生,拒绝实习生的观摩和技术操作。因此,能否与患者有效沟通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成绩和实习效果。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病人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缺乏信任感,常常只有少数患者愿意配合临床实习教学,这样就制约了实习生各种临床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因此,医学生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尤其重要。 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降低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或不善沟通,成为引起纠纷的主要因素和导火索。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既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对患者进行正确诊治和心理疏导,又能有效地改善紧张的医患现状,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一项调查表明,48%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0%的病人认为是缺少沟通,医患不能沟通就无法相互理解。医患沟通是疏导患者心理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培养,医学生能够根据病人文化水平、病情特点、心理状况等方面,选择病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详细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变化,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有效地进行安慰和疏导。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加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密切配合,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由此可见,加强医患沟通是消除或缓解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医学生锻炼临床技能的前提 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越扎实、实践技能操作越熟练,越能为患者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医患沟通的障碍就越少,患者对其信任度就越高。因此,医学生在进入各科室实习以前,首先要掌握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在初次接触患者前应掌握病史诊断和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动作要规范,多体谅病人,多与病人交流沟通,建立和谐信任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决病痛,增强患者和家属战胜病魔的自信心,减少患者对实习生的偏见,使实习生获得更多的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的机会。 2 教学医院要加强对医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加强医学生实习岗前培训 医学生进入临床医院实习之前,医院首先应组织院内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从医疗安全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临床管理及查房制度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增加医疗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医患沟通技能、执业医师法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抽调医院专家为实习生举办定期或不定期医疗相关知识讲座,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用发生在身边的生动案例,强化实习医生医疗法制观念,增强医疗风险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利用掌握的沟通技巧,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加强临 床带教过程中的培养 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使临床教学的难度系数加大,临床教师带教时瞻前顾后,怕担风险。刚进入临床实习时,由于对医疗环境不熟悉,对医疗技能操作不熟练,医学生普遍信心不足,带教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亦小心谨慎不敢做,实习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影响着临床教学质量。承担临床教学的医院要充分认识目前的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带教措施。有学者认为,教学医院应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优秀的临床教师队伍:加强学术交流活动,选送带教教师外出进行培训,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列入带教质量的监控,建立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对模范带教教师予以奖励。 校院联合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严格实习带教管理,选派的带教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进行熟练的实践技能操作,而且更要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及言谈举止,带教医生的行为在言传身教中对实习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带教教师应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临床医疗技术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带教教师应注重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让他们懂得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临床治疗中以患者为本,与患者沟通以赢得信任,消除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紧张状态,营造轻松的就医环境,为教学带来更多的便利。 教学医院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让医学生在实习中充分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临床教学中每一科的出科考试除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病历书写等以外,可建立起一套实习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和办法。也可以通过面试、问诊等方式,衡量一个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并结合专业成绩作为评价医学生临床实习合格或优秀的标准。总之,探索科学而可行的医患沟通的教学方法与评估体系,是教学医院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部分。 3 全社会要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氛围 医患关系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演变,逐步演变为政府关心、医院操心、医患伤心的地步。当前愈演愈烈的医患纠纷形势,已严重干扰了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并使医务工作者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一些病患看病前、看病时都小心做好“提防”准备。针对这种现象,全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较低,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较重,加上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政府财政对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现象依然存在。国家对此社会现象也探索出必要的解决途径,新医改方案推行“医药分家”,从根本上缓解了这一难题。 新闻媒体要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保护病人的正当权利和维护医疗机构应有的权益。有些媒体为了“炒作”,对医疗纠纷进行报道时过分渲染医院的过失,加重公众对医院的抵触情绪。舆论媒体应该公正、公平地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医疗过程,给予医护人员理解和信任。同时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应该享受的权益,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利益,加大诚信宣传力度,为促进医患关系改善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当前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拥有高超的医患沟通技巧和拥有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一样重要,是临床医生要具备的基本技能,缺一不可。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医院、实习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临床医学论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作为一个办学时间比较长的专业,在每所高等医学院校都占有相当的比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医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同,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定位主要是面向基层,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出面向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平凉医专人才培养定位就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设置进行探索。 1.培养原则。 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临床医学专业确定了“一个目标、双向渗透、三个优化”的培养原则一个目标就是坚持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双向渗透就是要实现基础课与临床课的双向渗透,打破“老三段”传统的基础课一专业课一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推行基础教学有实践,临床教学有见习,实习教学有理论,社会实践有临床的模式,将课堂学习、课间见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见习与实习的融合;三个优化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优化。在这一目标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1.1加强人文教育,提升职业素质 根据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和临床专业培养要求,坚持以医学生物模式的转变为指导,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以往课程设置偏医学基础、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形成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坚持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医学专业课的比例为3:3:4,增加了人文课程,重组、压缩了专业基础课,突出了临床医学专业课。 1.2强化实践教学,体现双向渗透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1、2、3、4、5”特色: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二个结合”——技能学习内容与临床工作需要、与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结合。“三步训练”——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见习、临床实习前的集中训练,实习中的专业技术综合能力训练;“四段考核”——坚持实习前强化训练考核一实习期间出科考核—实习末期临床技能多站式综合考核一毕业前综合考核;“五大保障”——实训教学大纲保障,教材保障,实践技能考核保障,高素质实践教师团队保障,实训基地保障,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办学理念,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图。 1.3落实培养目标,实现三个优化 为了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得到落实,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分成基本理论与素质、专业技术与技能、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三步骤实施。基本理论与素质的目的是给学生搭建本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结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目的是通过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构筑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强化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选修本专业相关课程,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依据课程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课程设置分解表。(见表1) 2.课程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了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密切结合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按照临床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结合岗位需要,以“必须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体制上体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执业助理医师”的教育理念,突出临床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实施十个月实习制度。 3.培养理念。 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制订了一年级强化专业意识、二年级重视实践技能,三年级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计划,并取得了明显成绩。 3.1强化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按照“必须够用、实用为先”的原则,课堂中贯穿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事基层医疗、社区保健等方面工作。 3.2重视实践操作 为了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师结合行业现状研究、制定了《常用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及《职业能力训练计划》。专业教师将职业能力训练计划贯穿于临床教学环节中。诊断学开设了11个技能项目,内科学开设了9个项目,外科手术学开设了7个基本操作和三个手术项目,妇产科学开设了9个技能操作项目,每一个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技能要求,并按照操作标准由相应教研室对学生试试技能考核。 3.3注重临床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临床见习教学法贯穿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将学校教学与基地教学、社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及早地领略临床工作实况。学生可以在课堂、课间、假期进医院、进社区开展医疗实践活动。 4.培养成绩突出 团队在人才培养中,采取课外时间开放实训室,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操作强化训练,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专升本考试,取得了突出成绩。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临床医学论文:谈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三年制临床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构建 为了解决人文素质教育课时与目标培养的矛盾,通过对国内外各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依据精简、实效、系统、规范的指导思想,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显性+隐性”的两大课程形态的“(3+3)”模块。第1个“3”指显性课程形态中的思想政治理论与一般人文课程模块、医学人文交叉课程模块、人文技能课程模块。第2个“3”指隐性课程形态中的活动形态模块、物质形态模块、制度与人际氛围模块。显性课程见表1,隐性课程见表2。在三年制临床专业人文课程模块的构建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拟定和细化各个子模块所包含的项目或专题,强化隐性课程建设,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显性课程结构,减少课程门数,强化隐性课程功能,把部分必不可少的显性课程内容纳入隐性课程范畴。突出医学人文子模块以及部分核心课程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依据三年制临床医学生特点,突出医学人文技能模块,从重点模块上切入,以点带面,培育医学人文模块使之成为核心课程。 通过模块化架构和各子模块的项目化,加强人文隐性课程显性化的项目预设与实证,丰富激活活动模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等全员参与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网络,实现显性和隐性两大课程形态的外化内化与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子模块的人文教育功能。 2三年制临床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教学实践 2.1教学内容 根据三年制临床人才培养培养的目标,按照人文素质模块的构建和功能定位,可对大的模块设置子模块,对每个模块根据培养目标、功能、课时分配设定新的方案。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的实践环节,可将卫生法学和医生职业道德要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之中,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重点结合新农合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拓宽临床医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行业政策和职业精神的理解。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三年制临床专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与一般人文课程模块教学让大一新生在专业熏陶和部分临床见习过程中较早接触临床,较快进入医生角色,较早树立终生服务患者的理念。医学人文交叉课程模块强化“以人为本”的医学价值理念,突出医学生实施人文医学执业能力意识的培养。临床后期开设医学人文技能课程,让医学生反思临床中存在的人文医学问题。制订见习、实习阶段的人文课程教学大纲,由临床带教教师统一对学生进行培训讲授。构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解决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只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见习、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难题。 2.2教材改革 根据一、二、三年级分阶段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对各个模块的开设时间和具体学时进行分配,使各个模块在设置上与分配上功能的互补与配合形成整体效应。同时,依据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人文执业技能认证标准,结合临床专科生专业课程任务重、学习周期比较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整合课程资源,突出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的建设。组织编写《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校本教材,这些教材根据人文医学的教授内容和课时量编写相对应的教材内容,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医学专科生在医学人文方面的工作能力。解决三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专业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之间课时分配的难题。 2.3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特点,让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进修有关人文医学主干课程,让文科专业的教师学习有关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实现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既要保持传统教学法的长处,又要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特点,取长补短。结合学生专业学习活动进程,增加临床实践人文指导教学、自我教育交流平台教学、人文讲坛交流空间、临床调研等突破课堂教学时空的多元教学方式,实现课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文教学方式。理论学习阶段可采取开放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针对临床见习、实习阶段人员比较分散、集中教学相对比较困难的情况,可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观摩录像、角色扮演等相对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解决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单一、枯燥的难题。 2.4评价方式改革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视角实施内容上的多元性评价:通过“专题论文”、“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来自行业的第三方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通过多元性的全方位评价,认真考查学生的全面表现,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英语改革意义 1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西医学作为一门舶来学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指南,医学生的大量专业信息是通过前辈对文献或着作的翻译而获得的,但翻译过程可能因译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结果的片面性,这就要求医学生从开始学习就尽量阅读原版英文资料,从而获取更多更客观的信息。临床医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可以直接帮助医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原版医学信息及实现对外学术交流。同时,外资医院及涉外医院的进驻将逐渐转变传统的择业思路,医学生就业不再局限于公立医院。尽管,目前重庆的涉外医院还处于起步阶段,外资独资医院仍处于概念阶段,但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预见重庆需要大量的能熟练运用业务英语进行涉外医疗的优秀人才。作为领先地方的医科大学,我们应未雨绸缪,尽早培养并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随时做好输送人才到涉外医院及外资医院的准备,从而帮助更多的优秀医学生拓宽择业范围,实现人生理想。我校七年制学生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入校后循序渐进地接受双语教学及医学英语理论教学。已经开展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贯穿于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全过程,包括常规教学查房介绍医学专业词汇,不定期的英语查房,英文病历书写等教学形式,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留学生团队的加入,对医学生的临床英语交流能力要求相应提高,传统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模式需不断改革和发展。目前,我校对七年制实习医学生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由各临床科室分别开展,尽管形式多样,但缺乏明确的教学计划和连贯的培养方案。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和完善教学计划是目前我院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2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2.1制订必修专业词汇教学计划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没有医学词汇就不会有医学语言,尽管医学词汇繁复难记,但七年制医学生已系统学习了构词法和发音规则等理论知识,临床医学英语教学阶段词汇教学在于强化重点词汇记忆和应用能力。因此,各科室可根据患者的构成特点,选择一定常用医学术语印制成小册子,分发到七年制医学生手中。以循环系统为例,选择常用术语,如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高血压(Hypertension)、心力衰竭(HeartFail-ure)、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等,在教学查房时进行抽问,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强化了记忆。通过反复的强化记忆,对常用专业术语举一反三,增进对理论课所学的词根、组合原因和后缀等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介绍医患之间的口语交流中,用医用口语代替医学术语,如“气促”口语为“shortnessofbreath”,而书面语为“dyspnea”;“高血压”口语为“highbloodpressure”,而书面语多为“Hypertension”。如果只是盲目地记忆医学术语词汇,就会导致医患交流不畅,患者甚至会曲解医生的问诊原意,影响诊疗方案的制定。 2.2留学生与七年制实习医师的交流与互助 目前我院病区接纳了不少留学生,虽然他们大多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如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但他们的英语口语及英语思维均明显强于中国学生,留学生有学习汉语及医学知识的渴求,中国学生正好可以通过与留学生的交流促成口语的锻炼和英语思维的形成。我国七年制实习医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应是留学生在中国首选的交流对象。带教教师可以根据七年制医学生的这一优势,让他们与留学生组成“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自觉地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国学生可从组内病例讨论中锻炼临床英语思辨能力;在书写英文病历时,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可以选择同一患者,完成病历后相互纠错和改进;在接待病区收治的外国患者时,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诊疗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2.3多科室协作定期组织英文教学查房 英文教学查房作为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实习医师临床英语能力的培养和促进,也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医学英语听说能力。就我校目前的综合教学水平而言,各科室每月独立组织一次英文教学查房可能会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查房质量也不能保证。因此,最佳方案是利用专业英语教研室的教学力量。专业英语教研室教师是从各个科室的青年骨干教师中抽调而来,他们具有较好的英文表达和交流能力,由科室轮流进行英文教学查房,既保证了查房质量,又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医学综合水平和英文表达能力。以急性心肌梗死的英文查房为例:查房前1周公布查房病种,让学生先进行课外准备,查阅资料,熟记相关词汇;查房前3天公布查房对象(患者),并指定汇报英文病历的学生,让学生有备而来;正式查房时,学生用英语汇报病情,教师与他们共同探讨简明扼要的表述方法。在查房中,重现语言使用的实际过程,语言环境和任务必须具有真实性;讨论病情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其表述应以赞扬为主,鼓励所有学生张口,积极参与。语言学家权威科德认为“不犯错误就不可能学习语言”。 2.4公共QQ空间中共享英文病历 现阶段,我校要求七年制实习生每周书写一份英文住院病历并上交带教教师修改。我校儿科学院推动得较好,证明了七年制学生的临床英文写作能力。目前各学院都加强了对英文病历书写的要求。由于病历写作比较枯燥,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内容有限,可以通过公共QQ空间的形式,张贴于共享文件夹中,互相观摩,提出修改建议,共同促进。每学期组织一次英文病历书写比赛,以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2.5集体观看英文原版医务剧 与教学查房和病历写作相比较,观看英文原版医务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但同时也最可能流于形式,其娱乐性质 远超过教学性质。要把集体观看英文原版医务剧这一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应用好,需要带教教师制定备课方案,包括精选和整合优质教学视频片段(如《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等),提前准备字幕讲稿,综述相关的医学内容,在学生讨论中适时引导等。 首先,医务剧作为艺术表现形式,里面的医学常识不一定准确,甚至与临床实际存在偏移情况,可能会误导学生,这需要教师提前对观看内容进行挑选和删减,去伪存真。其次,教师需对精选后的视频对话进行讲稿准备并打印,早期以双语为主,后期可以只打印英文,提前公布于公共QQ空间,以备学生预习。最后,教师需对与视频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进行备课,以补充文学作品中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引导学生讨论部分,可以选择两种形式,边观看边解说,或者先观看后讨论。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使集体观看医务剧的教学形式,切实推动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趣味性,可选拔语言能力突出的学生对部分经典场景进行配音表演,在学校各种文娱活动中进行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参与意识。针对七年制学生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重在营造临床英语语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临床医学论文: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的论文 1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统一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床医学论文:对临床医学检验措施研究 1临床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1.1检验前的措施 在临床检验开始前,要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取样部位及检验项目等相关事项进行详细的检查,做好记录,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检验前的禁忌及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如:血液抽样前两个星期,患者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及作息习惯,并且在检验前3天避免进食高脂肪食物,24小时内避免饮用酒精饮品,另外,抽血前12小时内要保持空腹。 1.2样品采集控制 以血液标本采集作为例子,采集时间通常为清晨,要空腹进行,但是空腹时间要低于16小时,血液采样时,使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平躺位,采样前要求患者休息5-10分钟,另外,采样时,压脉带要低于60秒,一般来说,患者的前臂肘窝正中静脉是最适宜的采样部位,但是,实际采样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采样部位。 2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1维护检验仪器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如何,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会产生着重要影响;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关的保养及日常维护,同时,还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性运行,保证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一旦检验仪器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更换,避免影响检验工作。 2.2准备检验试剂 在检验过程中,要针对检验项目的规定流程,准备好检验试剂,检验试剂的配制主要是按照其说明书上的规定进行。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对于试剂的挥发要密切关注,检验试剂的放置要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必须放置于冰箱中,如果检验试剂长期没有使用,在使用前,要测试试剂特性,更换不合格的检验试剂。 2.3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①检查检验仪器,确保仪器能够稳定工作;②保存检验结果数据,并且还要保证保存的检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应;③要根据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项目检验,保证检验的时效性及规范性。 3临床医学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措施 3.1判定与审核检验结果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逐渐走向自动化与系统化,但是,在自动化与系统化的背后,交接工作也更多,包括:录入检验信息、采样编号、审核检验操作仪器、完成检验报告单、反馈检验结果,这一系列的工作,每项均有不同的负责人,因此,需要工作人员之间高度的配合,保证每个环节均能够顺利进行,避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检验结果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可以针对近期检验结果,将两者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临床资料及标本采集情况,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保证合理性与准确性。 3.2建立报告签收制度检验完成后,应该由专人将检验报告单统一送达,避免送达过程中出现错误;另外,临床检验室要针对科室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检验报告单的保存方法及时间,便于对于检验结果进行复查。 4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中,一定要对整个检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针对临床检验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检验水平,推动临床医学发展。 临床医学论文:分析临床医学教学新理念 临床毕业实习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医学生将所有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关键阶段,毕业实习直接影响到医学生毕业后工作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潮流,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改进临床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是当代美国着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引起了西方教育界强烈的反响。他反对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把学生当作容器和服从者,好奇心受到限制、受到窒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用于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一种教学策略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评价以及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教师是学生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我们将罗杰斯的教育理论与临床医学教育相结合,旨在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 1 方法和措施 1.1 教学方法将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具体措施如下:1)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化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展学习竞赛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素质;2)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3)规范临床科室的教学管理,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4)转变教师角色,创设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途径地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重视理论传授和知识系统性,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为中心,教师教授,学生听讲,记笔记,被动参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学习随意、机械、盲目。重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参与活动,既强调理论知识,又强调获取理论知识的方法。 1.2 带教准备规定每节实习课都由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教师带教。课前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准备,包括: 教学内容、病例、提问的问题、竞赛题等,使实习期问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学生选择 随机选择2005级精本与2005级妇本学生分为:观察组:把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对照组:应用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教学。对两组的临床动手能力、临床思维情况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2 效果评估 2.1 考核内容笔试卷:消化内科试题是内科考题的组成部分,需与其他内科协商,增加消化试题的比重,并增加临床病例试题。考分为4O分。出科考试:重视临床动手能力、临床思维情况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考分为6O分。 2.2 考试结果统计 观察组考试成绩优秀率(85分以上)为98.9 .对照组优秀率(85分以上)为85.2 .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平均成绩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 0.05)。 3 讨论 3.1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通过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化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展学习竞赛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素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总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学生只忙于接受知识,无暇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摒弃灌输式的传统说教,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实习课上,展开组间竞赛,使学生们通过发现别人的错误来强化自身对正确方法的记忆。而积极的心态是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创新的原动力,教师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不仅应注意给勇于发表见解的同学以赞扬,同时还应鼓励胆小羞怯的同学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露出来,即使他们的想法有明显的错误,也要首先给予支持,并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制止旁人的嘲笑,然后再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决不能做“否定爱迪生”的愚蠢老师,这样做避免了学生害怕遭到嘲弄而压抑自己的自信心和创新欲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发挥,应正视医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是为不同个体提供不同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更有特点的发展。 3.2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更重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医学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记笔记,忽视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违背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这一教学目标。在临床教学中,以启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活动上面,把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启发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激发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医学生不仅学会用“一元化”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表现,而且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 3.3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规范I临床科室的教学管 理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对临床实习生的入科和出科的控制,是保证临床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上,主要是抓好医学生出科考试和出科综合鉴定。出科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侧重临床实习技能,考试成绩纳入毕业考试的总体成绩之中。出科鉴定包括医学生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及听课、听讲座次数、病历书写份数及操作情况。同时还要对医学生的出勤及医德医风诸方面的情况,以定性的方式加以总结鉴定,对不合格的实习生不准其出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上报教务科。以利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生。 3.4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转变教师角色,创设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医学生提供担当医师角色的环境,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水平,培养有职责感的健康态度。创造一种使医学生能够自由学习的环境和气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医学生自我实现潜能。 3.5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途径地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我院为三级甲等医院,且规定带教的教师必须是副高以上的教师才能担任,并充分发挥数字化医院的优势,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运用模拟人,缓解学生多,动手机会少的矛盾,以达到“多练精炼”。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医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将不断总结临床医学教学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教学方法,为提高我们整体的临床医学教学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临床医学论文: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的探讨 与普通临床医学学生不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在毕业后多分布于国家基层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等,是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医疗中坚力量,承担着基层为基层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服务的责任,也是不可忽视的专业操作基础要求较高的医疗人才。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立足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难点,创新教学思路,不断完善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未来工作不抱希望,这主要是由于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生认为临床医学这门学科较难驾驭,而且纠结于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认为临床医学大专根本不具有社会地位,难以与临床医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匹敌,虽然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主要以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为主,临床医学大专生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遍会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另外,有一小部分临床医学大专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与一些区或县签订了用人合同,因此毫不担心就业去向问题,也同样会产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 (二)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态 目前存在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问题还有学生的心态问题,由于临床医学的专业指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将任职各个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而国家高层次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逐年增强,即使临床医学大专生专业技能优于其他临床医学专业的高层次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很难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新时代新思想的冲击也使得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对未来的就业去向不甚明了,导致了对学生心态的严重影响,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教师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传统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比较刻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不注重体现时代特征,不能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即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所掌握并结合到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全日制临床医学的重要性,无法塑造学生的临床医学学习体系,从而导致学生与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脱节,学生的各个科目学习效果得不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无法达成,也就无法为社会输送基础医疗人才。 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方法 (一)把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完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学生教学的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各个地区、各所院校、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终目的。在这方面,教师在进行科目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考察。 例如,每学期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或者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看法和对当前就业形势以及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看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强化科目教学的效率。 (二)赞赏学生进步,鼓励学生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态时刻监控,由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普遍无法乐观对待就业前景,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刻在科目教学过程中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施行发自内心的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理动向,消除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心理,鼓励学生在临床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勇于探索,及时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明确临床医学大专生并不劣于其他,而是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性。 (三)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式 全日制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将教学策略的设计融入时代的特征,使其符合当今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习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个充满积极和愉悦氛围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确保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结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促进了临床医疗专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日制临床医学将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主流,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的需求度也会逐渐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临床医学论文: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启迪 八年制医学生毕业时要求达到博士研究生的水平,仅有3年~5年的临床及科研训练时间,是目前所有学制的医学生中临床训练时间最短的。八年制医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理论学习,但由于其进行临床实践的时间相对缩短,对临床技能培训、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都不够充分。同时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欠缺也体现了其缺乏科研意识,在临床医学与基础科研之间融合不足。因此,在不断调整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过程中加强从基础研究过渡到临床实践再通过临床指导基础医学的研究,是引导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成功的关键。 1转化医学对提高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质量的影响 当前我国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导致培养模式缺陷、培养动机不纯导致培养要求偏颇、培养方式僵化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以及培养师资不足导致培养素质低下等现状。以基础医学为主的学院式研究和以临床医学为主的临床研究共同构成了现有的医学研究格局,二者发展的速度不协调、方向不对称、缺乏合作,导致二者之间形成了“鸿沟”。 我国八年制教育一定程度受两方面现象的影响,一方面,从事基础学习或研究人员着眼于数的多少、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对于其研究成果是否真正能应用于临床则表现为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临床研究人员由于忙于医疗实践,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也缺乏兴趣,这种缺乏互动交流的现象使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步伐变缓。临床医学八年制更加凸显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果利用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找到交汇部分,即实现在有限的时段中扩展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基础医学能力,改变原有为发表文章而做科研的动机。 2以转化医学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改革 2.1转化医学模式引导八年制医学生基础、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基础学习阶段,对八年制学生进行科研启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尽早在该阶段向学生渗透临床意识,是转化医学教育的重点教研方向之一。这对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科学家、发展未来的学术带头人和改进患者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南方医科大学在八年制医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中,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早期接受临床思维的启迪及培养。在相对枯燥乏味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多内容却与当前科学前沿或热点问题密不可分。 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向学生渗透当前分子生物学中热门的“基因”专题;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涉及到“组织工程”部分;在免疫学和遗传学课程中均提及目前国际最为热点的“干细胞”研究内容。将最新热点问题与基础医学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并且不再固守已有的教材知识,启发学生根据兴趣寻找更多的课外材料。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及小组交流沟通,启发学生寻找热点专题中与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交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科研主题,准确、快速地检索相关英文文献,撰写综述,以加强对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 2.2以转化医学模式拓展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创新性教学内容 目前全国已有10余所高校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生,这些高校基本具有附属教学医院。承担八年制教学任务的教师多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教师充当了执行转化医学的重要角色。Krajews-ki和Chandawarkar提出,在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中,激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设计实验,把他们的发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随着转化医学理念与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制度的结合,教师更多的将引导八年制医学生效仿自身成为科研与临床的有机整体,使得临床八年制的培养更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二级学科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Schnapp等认为,目前基础领域研究进展向临床转化一直不足且缓慢,为了改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合作,他们创立了肺重症医学的急性肺损伤转化研究训练项目来弥补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训练的不足。通过学员选择基础或临床研究训练,辅以其他科目交叉训练。通过对比及分析训练前后学员文章发表率、研究领域合作率、转化焦点文章发表率等发现,经过转化医学研究训练项目培训的学员,其多学科合作、转化医学文章发表数量明显增长。从而得出此种培训项目能够加快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提高对患者救治水平。 医学生在学习临床二级学科的同时,教师随时可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各系统当中。以呼吸系统为例,对肺癌章节,在学生学习传统的诊断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涉及到的新科技。如当前热点之一是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清中寻找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策略,进而获得比以往更多、更精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分子通路知识和新的分子靶点 。 此外,让学生明确临床的生物样本可以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宝贵资源,成为转化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临床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由单一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把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结果转化为能提供临床实际应用的手段,需要有强大的、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设施和平台。加强转化医学领域的培训,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可能是未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趋势。 3八年制医学教育后续培养的思考 目前我国转化医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实践上正在成立各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探索将基础研究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不仅在十年前即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和将多个转化性研究项目用于转化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医学领域支持转化医学的同时,也注重加强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出台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出资改革博士教育,如衣阿华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ClinicianScientistTrainingProgram,CSTP)。 如果我国在高校构筑转化医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平台,不但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还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转化医学倡导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基础与临床密切联合。这种模式可以为当前不同阶段的医学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枢纽。只有把基础医学结合于实际临床,才更能体现基础医学对临床的深远影响。同时,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事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转化理念和能力以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才能体现当前高端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当前随着学制越来越长、学历越来越高,基础教学不懂临床、临床又脱离基础的现象也越发明显。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转化医学模式,既能增强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及学生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又为临床师生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 在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临床医疗实践的机会较少,临床学科的研究生不愿或不能进行深入的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转化医学的出现对于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21世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医学人才。 为此,我们应以转化医学模式努力改革现有医学教育的内容、方法,解决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观与现代学生就业多元取向不一致的矛盾。今后的医院科教部门,更需要多引进、介绍及推广转化医学概念,对于临床八年制还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转化医学研究的培训,更新或强化科学研究知识和意识,为已经到来的转化医学时代储备人力资源。 临床医学论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思考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和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这些课程的前导知识源泉。如果医学生物化学知识不足,学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困难,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化学课程与学生后续专业学科的关系,合理进行适应与专业培养需求、符合生物化学学科特点、能为学生专业学习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适合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二、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如抗菌药、抗癌药物的作用生化机理及体液中特定酶类的检测支持疾病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蛋白质和核酸分离、纯化、分析及鉴定等生化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及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生化这门工具书去更好地学习及扩充医学专业知识,我们生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自身特点和生化的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生化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互动的实际效能。 三、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是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仅为3小节,且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 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四、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1.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 生物化学作是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所占的分值大约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虽然不是很高,却是教学的考试科目和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理解存在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与生物化学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生物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应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学成绩平均分较低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学平均成绩较低的学生。因此,对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不仅是学生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需求,更是学生进行进一步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怎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构建,有效地与学生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2.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比如: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药物作用原理、疾病诊断的依据和临床检验数据的应用等都与生物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课程的知识割裂开来,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开展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是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教学思考 1.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优化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作为前沿科学,其进展快的特点,专科的教材相对滞后,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选好教材,划分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前沿知识的补充,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及学生可能听说过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疗,由克隆羊多莉的来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课后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医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去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弱点激起其主动学习的斗志。过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虽可保证教学的量但是没法有效确保教学的质。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高素质人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临床疾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组织讨论中加深他们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加强生化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如在血糖调节的教学中,首先介绍糖尿病的例子,引导学生讲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少许自由讨论时间后让学生充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初步的尝试分 析。其次引出用幻灯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机理动态的流程示意图来解答问题并顺便说明治疗思路,使学生理解胰岛素促进糖代谢作用,同时联系生理学胶体渗透压及水平衡的生理学相关内容与临床诊治的联系,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迁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见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症患者静滴葡萄糖时为什么要加适量胰岛素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学。 (2)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酶的抑制与激活”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 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教学评价 针对生物化学教学特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应将生化课程期评总成绩分解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20%,对一些在临床工作中能够运用到的知识点,在课前、课中、课后采用提问、讨论或问卷的形式考评。比如为什么运动过后肌肉酸痛,一段时间过后又可恢复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体内物质代谢变化情况如何?为什么痛风症患者不宜吃海鲜火锅?让学生尝试用所学过的生化基础知识来解释临床疾病的生化机理,以有效反馈学生对知识的分解归纳的掌握程度,保证课程教学的作用。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学生通过做实验及课后报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实验报告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生化基本理论与技术的联系及应用。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70%,教师考前的出题侧重生化基本知识及其迁移应用的考核,考后注重学生的答卷分析,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 总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基层临床实际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生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获得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专业学习和临床实际工作中,真正达到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 临床医学论文:对临床医学学位教育问题分析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试行建立在医学硕士、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基础之上,因此弄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之间的关联与差异,是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征的前提。由于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论文形式以及授予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现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与医学科学硕士学位作如下比较。如表1所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具有技能性(职业背景)和过程性特征。所谓技能性是指培养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侧重于从事临床医师这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谓过程性是指临床技能培养要求二级学科轮转的过程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有严格的考评记录和考核指标,强调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和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同时专业学位不可越级申请,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也必须按级申请。 二、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临床技能为主要培养内容,因此必要的临床资源、人力资源(指导教师)是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为保证临床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条件,在调整挖掘现有临床资源的基础上,应积极利用社会医学教育资源与高水平医院(如教学医院)联合,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基地,实现临床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开辟和建设基地。同时应制订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使基地建设水平能符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临床病人为具体对象,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学生在病人身上“实习”的机会锐减。因此,建设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提供反复无创伤训练平台,利用模拟仿真环境和高端模拟产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满足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双重需要。 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重心势必向临床技能水平转移,于是有人担心会影响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水平。如何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对传统学科建设观念的挑战。笔者认为,一要转变观念,将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传统指标和重心进行调整,在要求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论文档次的同时,将临床诊疗技能水平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事实上临床诊疗技术的研究本身是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要允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研学位在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并存,临床医学有很多的基础理论需要探索,许多疑难杂症需要研究,要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现有的诊疗技能,还要有自己的诊疗特色和技术创新,这些基础研究,需要临床医师的参与和指导。加之临床医学学科的特点,临床科室、教研室、研究室平行并存的体制使临床学科基础应用研究形成自己的运行机制和研究风格,成为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临床学科人才队伍结构既需要高层次的临床医师,也需要高级基础应用研究专门人才。三是落实双学位制度,一方面对一些已经接受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录取的研究生,如考生学有余力可进行科学论文的培养,合格者获双学位,即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另一方面在人事制度上给予政策配套,如学科带头人必须是双学位获得者。上述措施对学科建设将起到调控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带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内涵建设,两者之间是协调统一的。 临床医学论文:美国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美国医学院校制定专门医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尝试起步较晚,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被制定出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医学院校才认识到研究和开发临床教师专用评价量表的必要性。在临床环境下进行教学和在学校里传授医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差别,出色的临床教师应该是集技能示范者、动态教师、学生管理者、操作评价者、教学资源开发者、教学活动组织者和支持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因此,为临床教师设计专门的评价量表是非常必要的。 早在1978年,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的Irby副教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因子分析的方式归纳出了反映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六个因素,分别为:分组教学能力、临床工作能力、临床指导、工作热情、语言组织能力、学识。Irby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奠定了临床医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 在1987年,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举行门诊环境下医学教育研讨会,会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Skeff做了题为《加强门诊环境下教学效果和活力》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Skeff总结了评价临床医学教师的七大标准:1、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2、教学时间安排,3、教学目标的表达;4、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给出恰当评价;6、给出恰当反馈;7、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之后一些学者对这七大标准进行过检验,证明了其有效性。这个标准被制定出来之后,很多医学院校都开始用它来对临床教师进行评价。在1998年, Skeff本人还和一些其他的学者对这个指标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增补和扩充,新的指标体系以原有的七个标准为评价的一级指标,每个标准下面又重新增设了若干二级指标,使评价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评价结果也会更科学。此后,这一评价量表一直在美国医学院校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在1997年,克里夫兰临床基金会医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Hewson和博士后研究员Copeland共同研制了一个临床教师评价的新体系——克利夫兰临床教学效果评价表(Cleveland Clinic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strument),这个量表共包括15项指标,比Skeff的量表内容更丰富,还加入了一些全新的内容。除了Skeff量表中提到的营造积极学习环境、促进自主学习、教学时间安排、给出适当评价和教学目标表达几项指标以外,还增加了因材施教、因地施教、临床技能展示、诊断方法讲授、沟通技巧讲授、提出深入问题、引入科研内容等指标。这个指标体系是对Skeff量表的完善和补充,是自Skeff量表之后目前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评价量表。 进入21世纪,更多的临床教师评价表被制定出来,这些量表出现了细化到某一个具体科室的趋势,例如:专门为住院医师设计的量表(Smith et.al., 2004);为门诊诊所医生设计的SETOC(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Outpatient Clinics, 2006);急诊室医生临床教学评价量表CEE。还有学者研制了研究生教育阶段使用的临床教师评价表(EFFECT, 2012) 荷兰的几位学者于2010年对1976年至2010年间几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章进行检索,搜集其中临床医学教师评价方面的文章共计54篇,包括32个评价量表,发现这些量表中最常出现的指标为:教学策略(30份),学习支持者(29份),角色示范(27份)以及提供临床学习机会(13份)。 临床医学论文:对临床医学创新思路 创办临床医学七年制是提倡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它的创办是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将有力地推动医学生培养观念、层次、模式和质量的改变。1988年以来,各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校因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可借鉴,对于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一直存在不同意见和争论。1992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转发同济医科大学的通知》,对七年制医学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原国家教委委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第一次对15所首批试办七年制医学院校的教学与学位授予质量进行了联合评估,肯定了七年制教育办学形式。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基本培养要求及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各试办高校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各自的七年制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实行了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的“七年一贯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部分七年制高等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将成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教育的办学主体。 2树立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对医学领域的渗透,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医学实验与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带头学科的更替,以及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涌现,因而,医学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子系统,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的发展。邓小平曾提出,时代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后备力量,不仅应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与精湛的医疗技术、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还应具有应对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攻克医学难关的毅力,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3.1医学事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发展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医学将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和渗透。医学模式进一步转变,医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些都需要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本理念,在完成本方向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能应对各种挑战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3.2当前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滞后性 目前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是在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下建立起来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明显落伍,主要表现在医学教育思想未能与医疗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跟上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展的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开拓创新精神欠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3.3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培养七年制医学生创新能力,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掌握和跟踪最新医学发展动态和趋势,扩大知识范围,活跃思维方式,成为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医学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不断发展医学新理论,开拓研究新领域,攻克技术新难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质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4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4.1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的创新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影响。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观,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的试验,专业知识增加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等内容。 4.2正确处理课程学习、临床和科研训练的关系,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七年制医学教育中,科研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研方法和技术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于此目的,要正确处理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与科研训练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科研训练要求,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科研训练,把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建立全程科研训练的教学方式,使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建立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强化专业学位要求,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疾病为中心、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行“双科并进、床边教学”,建立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 4.4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素质好坏、科研水平等没有被纳入考评范围。因此,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评价办法,建立新的医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七年制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人格、技能、知识、实践等方面做出客观分析与价值判断。 4.5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激发师生从事科研创新的热情奖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和成果,既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导向。另外,尊重教师的个性风格与独创精神,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鼓励教学研究改革试验项目,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 4.6组织学术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创新氛围开展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组织开展医学学术活动月、相关专题讲座和论坛等科技创新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够增多医学生遇到新情况、新信息和新问题的机会,学会怀疑和探讨问题,培养创新兴趣、探索真理的精神。 临床医学论文:胸外科临床医学的论文 一、注重学生自身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特点一:我校招收的临床医学留学生大多受到良好的英语教育,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但是这些学生的英语发音普遍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成为师生交流的一大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沟通,逐渐使得留学生和授课教师能够彼此熟悉和接受对方的语音语调及表达方式。特点二: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课堂提问,自备许多原版英文教材,善于使用计算机并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补充学习,因此知识面相对较广,这也给我们授课老师带来了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注重带教老师的培养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认真备课,制作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对于那些用文字难以表达的、动态的、要求直观形象反映的对象,可以选择或制作适当的动画、视频,让留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讲述胸外伤所导致的反常呼吸时,我们引入了一小段动画,使本来生硬难懂的反常呼吸过程,变得简单易懂;在讲授胸外科基本临床操作时,通过小片段的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英文版录像,为学生直观地展示了临床操作的方法和注意要点,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记忆。特点三:留学生普遍自律性比较差、缺乏对职业行为规范和责任感的认识,鉴此,除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教育,我们也非常注意留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自豪感的培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由医院医教科的管理老师负责对学生的见习、实习进行严格的考勤,凡严重迟到、早退超过三次的学生将被禁止后续的见习、实习课程,为了避免给患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或拒绝问诊和试教,我们要求学生在医院学习期间必须穿着白大褂,凡着便装或穿拖鞋的学生禁止进入病房进行见习或实习。通过多年的严格管理,学生也逐渐意识到职业行为规范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态度也由原先的抵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配合。 二、参与《医学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的适应后期临床见习、实习,学院为留学生设置医学汉语课程的学习,并安排部分临床科室医生参与该课程的授课。《医学汉语———实习篇》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医院住院部各科室常用的汉语,也涉及门诊常用汉语,具体来说,包括医院各个科室的中文名称、常用药物名称、人体各个结构的中文名称、常见病的中文名称、各种常见病的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报告及病历书写、住院部医生与病人的日常用语、实习医生与指导医生的日常用语。例如《医学汉语———实习篇Ⅱ》第十四课是由我们心胸外科负责给留学生讲授的,课文介绍了一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诊疗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先天性心脏病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涉及的中文,例如,涉及患儿症状的中文“身材比同龄的孩子小、容易出汗、咳嗽,有时伴有心慌、胸闷等”,有关体征的中文“收缩期杂音”,我们还会给学生展示典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X光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段明显突出”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像学特点。通过参与该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一方面逐步适应了学生的浓重语音,另一方面为学生后期进入心胸外科见习、实习过程对于心胸外科疾病的判断力及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解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标准化病人在胸外科教学中的运用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最早是由Barrows和Abrahamson提出的,现已广泛应用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其定义为“经过培训的、能够准确模拟某种特定疾病特征的正常人”。2004年美国首次在USMLE的考试中采用SP的方法。标准化病人自20世纪90年代初才引入我国,90年初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几所国内知名医学院校联合尝试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标准化病人。10多年间,已有部分医学院校将OSCE用于医学生临床技能评估,并已证实其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本院2010年1月起公开招聘“标准化病人”40人,经过培训后,留用15人。目前继在卓越医师班学生投入使用SP病人后,我院为进一步提高留学生临床教学效果,根据各个科室自身情况,已在部分科室投入使用英文版标准化病人,这些标准化病人来自于有较好英语能力的国内医学生,并通过标准化病人英文版课程培训,包括:(1)医学英语尤其是心胸外科专业英语的培训。(2)表演和沟通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病史表达、体格检查、疾病尤其心胸外科常见疾病模仿以及与实习生的言语交流。 总之,留学生医学教学是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如何更行之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留学生回国后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树立我国医学教育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还需广大同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作出进一步的尝试和探讨。
实用医学论文:输出驱动的实用医学英语教学 一、实用医学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及主要特征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上一直存在重输入、轻输出的问题。如何在外语课堂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2008年,我国外语教育家文秋芳在Swain理论基础上提出“输出驱动假设”,其内涵包括:第一,从心理学角度看,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一个没有输出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也有限。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看,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输出是目标,又是手段。以输出作为驱动,既能够促进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改进吸收输入的效率。且在具体教学中,针对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的五项技能,提出听是输入,说是输出;读是输入,写和译是输出。 二、实用医学英语教学内容 1.医学视频及会话。 在这一模块中,医学视频属于输入型教学内容,为会话输出提供依托,同时也为课本学习提供借鉴和补充。将入院、诊断、查房等医院日常工作场景与医学会议、学术交流、专业知识介绍等专业场景相结合,为医学英语交流提供常用表达、语言结构及交际策略。学生可分组进行会话编写、模拟医院就诊各环节及医学会议等进行操练,将所看所学的知识外化为口语交流能力。英语会话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在医疗环境下的交际能力、有效地提高医学英语口语交际的水平。 2.医学阅读与术语。 阅读是医学专业学生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国外最新医疗进展的基本途径,而在拥有基本阅读技能的基础上,专业术语仍然是医学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医学阅读部分以人体八大系统为线索,既涵盖对每一系统的主要内容的介绍,也涉及该系统常见的疾病及治疗方法,如中风、帕金森综合症、结核病和抑郁症等。文章均选自英语原版文献资料,注重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强调基础和前沿的结合,语言表达规范地道。文献阅读部分着眼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英语文献的特点,提高其词句理解能力、结构分析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医学术语部分则提取阅读材料中重点词汇,从语言学入手,重点介绍医学词汇的构词方法,让学生系统、全面地认知医学英语常用词汇及词根和词缀知识,为阅读打下基础。医学阅读与术语知识的输入和内化,无疑最终也是为医学翻译与写作服务。 3.医学翻译与写作。 翻译是建筑在文献阅读这一输入基础之上的技能。主要侧重英汉语言对比,医学专业词语及长难句的翻译。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言的灵活性,初步培养医学英语翻译的思维,为日后工作及专业研究中的求职英文和文献翻译打下基础。与此同时,可以在深入学习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技能过程中,促进口语表达技能和医学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则是医学生日后专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输出型技能。在沿承文献阅读内容的基础上,主要加强学生对英文摘要、临床报告、病历和药品说明书等实用技能的了解和训练。依据教材中提供的专业文献的体例讲解各部分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领。同时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基本功的培养,从词句入手再到段落,最后整体把握,由浅入深,最终使学生能够写出内容切题、条理清晰、语言正确的医学英语短文和修改英语摘要的能力。在当下外资管理医院涌现、中外医学交流频繁、出国进修增多的大环境下,医学英语写作课程需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写作技能。 三、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中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我们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参与在医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将学生参与分角色表演、问题回答、小组讨论、摘要翻译、主题内容讲演等课堂活动活跃度,参加医学英语术语词汇大赛和医务情景剧模拟大赛等课外实践活动次数,接受自主学习课程时长和相关作业提交记录均为成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性评估中课程建设的评价方面,注重学生作为评估参与者身份对教学过程的关注。通过定期举行学生座谈会,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及时提出整改方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推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用医学英语课程不仅满足了大学英语教学从EGP向ESP转变的时代需求,而且建构了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有限的学时内,整合教学内容,注重输入的可理解性,强化输出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医学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初步掌握医学英语的素质要求。 作者:蒋甜王亚敏单位:皖南医学院英语教研室 实用医学论文:关于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 要】针对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现状,从加强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师资力量、设施投入等方面阐述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应如何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职业实用性体育 医学 高等职业院校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P.E.Education)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将来就业时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特点来设置体育课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普通的体育课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所要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内容的特点进行开设的、与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岗位基本素质及岗位技能相适应的,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目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实现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为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身体条件、运动能力以及工作环境等科学规划和设计课程。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在高职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现状 (一)体育课教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几十年来,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高校体育门类多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根据调查,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的主要形式有普通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含竞技类体育课程)、医疗体育课、保健体育课(含形体类体育课程)几种。 (二)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虽然医学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种类繁多,学生的选择性更大,老师也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但总的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越来越差,跟往年相比,更多的学生既不能跑也不能跳,甚至站队时间稍长就晕倒一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严格来说,并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 (三)医学职业特点不突出 高等医学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特别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身体得到全面锻炼的基础上,能根据所学专业的需要和将来工作对身体的特殊需求,加强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并掌握基本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然而,高等职业医学院校基本上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由于受其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体育老师也是由原来的中职老师转化而来,再加上受到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观念等办学条件和办学思想的影响,有些学校体育教学甚至还不能够完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展教学。由于办学成本的原因,多数学校不愿意按照国家体育教学的标准配备体育教师,造成职业院校体育老师长期超负荷承担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部门能顺利完成基本的体育教学课程就算是较好的结果。要求老师能按照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开出具有实际意义又能受到学生欢迎的特色体育课程,更是一种奢望,因此,医学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并没有体现出医学院校的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也不例外,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只是盲目的,随意性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对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加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对于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设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实践中,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如在宏观上,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开设的目的等;在微观上,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设的方法、模式甚至是开设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时数的确定等,都需要去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研究,才能找出既符合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又符合当前学生身体状况的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规律,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教学,相互促进。 (二)配备更为完备的师资队伍 目前,在医学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开设上,除了普通的体育课程的开设比较规范和要求基本统一以外,其他体育课程的开设,包括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在课程的性质上,基本上是以选修课为主。一方面,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开设选修课,另一方面,学生根据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非常有限的选择。其根本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课程的开设是根据教师的特点特长设立,而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课题,就学校的教学目的来说,是严重的本末倒置。之所以出现这种普遍现象和状况,究其原因,与学校体育课教师的配置有极大的关系。如果教师的基本能力就是这样,想超越教师的能力去适应学生的需要,开设出新课程,这是难以实现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体育高等院校要深入调研,并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研究培养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所需的专门体育教学人才;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在引进体育教师时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需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最后是对现有的体育课教师加强职业培训,通过进修、再深造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真正建立一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体育课教师队伍。 (三)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 体育教学,离不开场馆、场地。没有一定的条件,体育教学是无法开展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仅有理论指导,思想上重视、配备可用的师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的支持。虽然经过办学水平评估的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包括体育课开设的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对大规模开办职业实用性课程,这些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因为实用性体育课程毕竟跟普通的体育课程不一样,其授课内容不同,需要的条件也不一样,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开设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配套建设体育教学场地、场所,给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增加职业实用性体育实用性 课程建设关系到课程的生命。要在医学职业院校中广泛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应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推广,本着全方位整体塑造人才的教学理念,借鉴竞技体育的项群理论,深入分析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必要性、理论依据、设计思路,把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身体素质分成不同职业项目群,并根据项目群下各专业的特点、未来职业特点、职业场景、职业素养等内容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人为本,构建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新模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结语 实践研究表明,职业实用性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医学方面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其在校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课程作为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因此,在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深入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增强他们毕业后参与职业劳动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吸引力。 实用医学论文:中国医学创新目次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生存质量观察 【摘要】 目的:比较ATA-ⅡD型自动牵引床和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探讨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运用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治疗,对照组运用ATA-ⅡD型自动牵引床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分别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康状况和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对照组低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牵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功能牵引床; 生存质量; 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多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1]。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其发病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2-5]。自2012年10月-2015年9月,笔者所在科室运用自行研制的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专利号:ZL201120567190.7)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80±6.08)岁,平均病程(8.15±5.21)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50±7.64)岁, 平均病程(7.95±4.9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即:(1)经MRI明确诊断,均为单个或多个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2)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麻痹疼痛感,活动困难,腹内压增加时可诱发加重疼痛,疼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等[6]。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35~55岁;(3)影像学资料证明突出的髓核组织未形成游离的碎块脱落于椎管内;(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腰腿痛者;(3)合并有重度骨质疏松或腰椎管狭窄症;(4)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5)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者;(6)国家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如盲、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残疾等)。 1.4 方法 1.4.1 治疗组 采用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进行牵引治疗。患者俯卧于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专利号:ZL201120567190.7)上,胸部和双膝下垫一软枕,固定带固定胸廓,戴踝套将双下肢后伸牵引,重量常规为40~60 kg,,使腰部过伸牵引状态后,根据髓核突出情况,调整水平移动和侧旋治疗台参数,每次牵引20 min,1 次/2 d,连续治疗2周。 1.4.2 对照组 采用普通仰卧位机械牵引治疗。患者仰卧在ATA-ⅡD型自动牵引床(广州羊城医疗器械厂生产)上,用固定带固定胸廓和骨盆,牵引重量为30~50 kg,每次牵引20 min,1 次/2 d,连续治疗2周。 1.5 评价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疼痛程度、生存质量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是将疼痛程度用0到10共11个数字表示,0代表无痛,10代表最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11个数字中挑选1个数字代表疼痛程度,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又称简化36医疗结局研究量表,包括8个分量表,共36个条目,涉及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方面,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生命质量标准化测量工具之一。根据各条目不同的权重,计算分量表中各条目积分之和,得到分量表的粗积分,将粗积分转换为0~100的标准分,分值越高,健康程度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致腰腿痛的机制主要是腰椎间盘髓核向后突出,对相应神经根形成直接的机械压迫效应和通过压力损害其血供而产生的间接效应所致[7-8]。因此,在治疗LDH时,应尽快解除神经根的机械压迫状态,并最大可能回纳突出的髓核组织或改变受压神经根与髓核间的位置关系,减轻压迫,恢复血供[9]。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仅为20%,因此非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首选[10-11]。非手术疗法包括针灸疗法、物理治疗、卧床休息、牵引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神经根封闭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小针刀疗法等[12-20]。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效果,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21]。牵引疗效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1)牵引力的来源(如自身体重、重锤、动力);(2)牵引时间(如长时间、短时间);(3)牵引的连续性(如持续性、间歇性);(4)牵引的体位与角度(如仰卧位、俯卧位、悬吊)。目前传统牵引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传统牵引床由于其设计存在缺陷,没有从牵引力来源、牵引力的连续性和牵引体位来考虑牵引治疗效果,不能满足和解决解剖学与病理改变的针对性及临床治疗的需要,所以牵引治疗方法受到局限且影响疗效。传统的牵引床多采用仰卧位水平或屈曲牵引,由于脊柱的生理弯曲特点,在牵引力作用下会使腰椎出现椎间隙向后张开,造成髓核向后的倾向,不利于突出椎间盘组织的回纳甚至会加重突出。本装置治疗的体位采用俯式背伸位,使治疗的椎体间隙由后张口改为前张口,有利于突出、膨出的椎间盘回纳和修复,减轻神经根压迫,并且该体位可以使脊柱肌肉在最大限度松弛状态下进行治疗,有助于患者脊柱的生理弯曲恢复。本装置还设置有旋转摆动结构,可使腰部水平左右摆动及侧旋0~60°,使突出物在三维空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位变形,增加了神经根、硬膜囊的相对空间,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引治疗。 综上所述,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确切。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病情复杂、症状多变的特点,更能表现出本治疗台较其他牵引床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实用医学论文: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教改思路研究 摘要: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检验专业专科人才,医学检验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将从医学检验的相关内容来研究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和不足,并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教改思路。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 实用性人才培养 教改思路 医学检验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在高层次上的结合,也是目前医学院校发展重心,近年来也为医学院培养了不少实用型人才,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然而,在目前的人才培养和教改思路中,关于医学检验方面的专业性任务依然很重,主要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监控和预后判断提供充分的专业数据报告。本文就从这几点入手,研究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现状和不足 检验医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又称为实验室医学,是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在目前各医学院校中均由设立相关的专业课程和系别教学,涉及到的检验项目、准确及时的实验数据和实验室分析手段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和实习内容。根据研究发现,目前在检验医学中专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学生思想固步不前 在目前的教改思路中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表现也不甚好,这就表现出了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可是,在培养中学生思想固步不前是一个大问题,在当今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种思想的培养最为重要,这一点可以从国外检验医学的重点专业院校教学模式和思想看出,如果国内的学生思想依然不能得到完整释放,这样的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课程部分恐怕依然不能得到很好地传授和教导。 (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在研究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内容时,发现大多数的教改课程安排过于强调“知识技能储备”,而淡化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照本宣科的陋习,然而,在某些知识技能储备和实际经验培养不成正比的院校,则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临床第一线对检验技术人才实际需求的脱节,这样的结果非常严重,而且往往都是由于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的。 (三)优化师资结构方法不对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优化师资结构,而目前各大院校对于培养优化师资结构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可是结果就是这样的师资结构需要的优化形式必须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改变老化的教学模式的空头支票。现在很多优化师资结构的方法都缺乏了实际的操作项目,由于师资队伍临床工作经验和专业素质的缺乏,很多优化办法都不能得以实施。 二、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教改思路研究 在重点分析了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较为严重的问题之后,下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以及行业内部的发展趋势,整理一些相关的教改思路和研究方案。 (一)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现阶段更适合的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采用这种理念能够更有效地梳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梳理学生心理,创建和培养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院校的共识。教学改革一直都是构建以创新教育理念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然而在实际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培养过程中,却没有着重提出关于学生思想培养的教学模式,导致在目前的教改思路中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表现也不甚好。传统医学检验专科层次教育也应该基于这个模式来教改,这种思路才更适合现在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培养中有更好的指导作用。如果想要改善当前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现状中的不足,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必须加以改善,减少教学质量参次不齐导致的各种教学陋习。这种已越来越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医学检验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教改思路中较为明确的方针,教学改善也可以从“模拟临床实际工作过程”教改的尝试与探索思路开始。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目前的师资结构大多数还是从教材的内容安排,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完整性,而且相对于优化师资结构的教改方式也没有更好更直观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更加严谨而有效的医学检验专业教改方案。在教改的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设计思路上不能总是照本宣科,要注重工作职业的特殊性,作出有价值的调整。如果想要有更直接的教改效果,可以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淡化岗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样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应该具有更直接的改善效果。这些都是目前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教改思路。 三、结论 本文从医学检验的相关内容来研究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和不足,并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教改思路。希望这些内容对于提升医学检验专业性实用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帮助,可以在教改中树立更好的口碑和形象。 实用医学论文:《实用医学概要》教材建设的改革与思考 摘要: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医学教材亟待开发,《实用医学概要》教材从教材编写主体、教材特色、教材结构、教材建设体系、教材评价等方面对原有教材进行整合改革,将会更加符合高职教材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材建设;实用医学概要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教材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渠道,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成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往的教材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仍然缺乏,因此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开发显得十分迫切。 一、《实用医学概要》原有教材的问题分析 《实用医学概要》作为药学、药剂、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原有教材的选用,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将课程分为――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两阶段来学习,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教材理论与实际工作不相结合,不利于培养职业型人才。主要表现在:第一,原有教材缺乏“高职”特色,没有突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羁绊。教材内容多是对本科教材内容的适量删减或是对中职教材的理论知识的适当添加,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知识。第二,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而且有些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缺乏临床应用实例,与高等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第三,实训部分内容严重不足。实践性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高职培养目标要求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1/3-1/2。但是本门课程教材的实训内容过少,理论内容过多,严重制约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对于《实用医学概要》教材改革的探讨与思考 针对原有教材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材发展职业化、市场化、系列化和多样化、立体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药学系药学基础教研室结合专业改革,并经过反复论证,重组课程体系,确定了《实用医学概要》教材的编写计划。 (一)教材编写组的确定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决定教材的编写主体主要由学院的教师和来自医院的医生组成。教师熟知教学基本规律,了解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而拥有行业背景的医生掌握医院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规定,由这两类主体参编高职教材,在教材编写形式上保证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和教材的适用性,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成立了由专任教师和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组成的教材编写组。同时,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由具有领导统筹能力的专业带头人作为编委会负责人,负责本教材编写前的培训活动、编写计划的制定、职责的分工、督导、协调与定期碰头交流会议的组织与安排。 (二)教材编写特色 《实用医学概要》教材是对原有教材的改革,在编写上既保留了原有教材的有用的、合理的成分,又融入有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特色的、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而增加的内容。第一,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结构体系适应高职高专的教学需要,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与临床常见病的诊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符合工作过程,体现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特色。第二,在教材体系设计上,也做了相应的改革。以神经系统为例,在篇首都有本篇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每篇又相应地分为两章,分别为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神经和精神常见疾病。这样的编写结构改变了以往的解剖生理与相应系统的疾病分为两本教材两个学期来学习的模式,比较适合高职学生学制短,教学内容符合工作过程的特点,在每个系统基本的生理解剖知识之后,随即学习相应的疾病,可以起到知识的互相巩固的效果。第三,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医药卫生行业的实际岗位入手,根据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要选取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在疾病教学中穿插大量病例分析实例与练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在各篇后,供实践教学参考用。第五,在编写体例上,符合高职高专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师教学及学生自学、预习和复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置每篇内容之首,知识链接、知识拓展、课堂互动和病例分析居文中,学习小结、目标检测居每篇内容末。 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在具体细节方面的内容选择问题上,不同的编写主体会有不同的选取,如病例的选择和设计,有的教师可能从病例的典型性角度选择,有的教师则倾向于治疗方法的新颖性等等。因此在这一阶段的编写过程中,教材编写委员会负责人通过不定期的碰面交流、沟通,最终得出一个大家比较认可或满意的结论,进而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和使用效度。 (三)教材的编写结构 在教材的编写结构上,本教材也做了适合高职学习特点的改动。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对以往的解剖生理学、诊断学和临床医学几门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理论学习负担,切实做到“必需,够用,实用”的要求。本教材共分为十四大篇,其中第一篇是“实用医学概要基本知识”,是关于解剖生理和组织学的基本概念,以及诊断学的基础知识,是整本教材的基础篇。第二篇至第十三篇是各论,包括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各个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十四篇是临床上常用的“实用技术”,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血糖的测定等。在每篇文字内容之中,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穿插知识链接、知识拓展、课堂互动等,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了解本学科的相关常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篇末的学习小结,则是对本篇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的系统的归纳梳理,方便学生的复结。在小结之后附带有目标检测,题型分为主客观,是对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可以起到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在每篇的最后,安排有相应章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给出一些典型的病例供师生讨论,加深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知识的掌握运用,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内分泌系统的实践教学病例就非常典型,甲亢病症的临床表现在病案中有明显的体现,如食欲亢进、心慌气短、突眼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比较容易判断出疾病类型,进而实施相应的检查和临床治疗。 (四)打造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导向的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不是短期行为,要根据医学实际发展的需要并结合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和规划。目前《实用医学概要》教材编写组已制订了详细的教材建设规划,努力形成以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为导向的教材建设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积极配合学院,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与出版单位合作,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教学资源的研发。教师既开发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有助于教学实施的、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创造一个听觉与视觉联动、图文与音像交互、教师与学生共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也要积极与电教等有关部门配合,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建设教学资源,这一任务既显得十分重要,又显得十分艰巨。通过此教学平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不同的参考资料,如网站、题库、课件等,使教学双方能接触到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医学基础知识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抽象单调,任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形象直观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到细胞膜的几种物质转运方式,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动画视频,很生动地演示了几种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 (五)教材评价实施 教材评价是衡量教材编写效果的重要一环,教材出版正式投入使用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材编写组广泛收集使用对象对教材的评价反馈,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通过以下途径展开评价:教材自评、教材他评(同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该院目前对教材的评价有规范的评价细则,评价对象也比较广泛,包括本院的任课教师和学生以及校外使用情况反馈,根据量化得分和书面意见,学院会及时反馈给参编教师,必要的时间做相应的修改。教材评价工作有助于改进教材编写质量,提高教材应用效度,应该做好教材的评价工作。 三、结论 教材建设要想跟得上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认真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和国家有关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围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展开讨论,使参与教材建设的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特色有深刻的认识,树立高职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职特点的、科学有效的教材建设规划。 实用医学论文:加强解剖实训教学,培养医学实用型人才 摘 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主要渠道,实训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培养目标的质量。解剖学又是一切医学专业的基础,解剖实训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培养医学生质量的高低。在教学中通过重视加强解剖学实训教学,充分利用现代解剖模型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结合活体进行解剖实训教学来促进学生掌握解剖学知识,为学生以后的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解剖实训教学 培养 医学实用型人才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主要渠道,加强实训教学则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实用型人才,决定了实训教学在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无可争辩的重要地位。解剖学又是一切医学专业的基础,解剖实训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培养医学生质量的高低。解剖实训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解剖理论知识;二是培养学生通过解剖知识分析问题的实用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四是训练学生解剖学的应用技巧。因此,高水平的解剖实训教学水平是培养目标质量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在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解剖学的实训学时接近50%,可见解剖学实训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的教学质量,影响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训教学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现就作者在解剖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加强实训教学的做法小结如下,以求教于同道。 一、加强解剖学实训教学,为培养医学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解剖学也是如此,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是学生没有见到事物,脑海里没有建立起立体位置的形象概念,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对标本、模型的直接观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利用标本、模型直观教学可以取得用语言表达得不到的良好效果。在实训课堂上利用标本、模型边讲边指导学生观看辨认,既真实又具体,一目了然。例如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位置,我们均结合实物进行讲授,并引导每个学生独立观察辨认标本、模型的能力,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发了智力,在标本、模型的基础上,变静态为动态,因为模型、局部标本和整体标本均为静态的物质,学生将来到临床实习面对的病人是有生命的、会动的活人,因此,只限于实验室标本、模型的实验是不够的、还要利用好自身或同学的活体多触摸练习,这样才能很好的去确认处于动态的病人和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态,因为每个器官的位置、体表投影及形态均随着体位的改变、运动的改变、呼吸及生理的改变而变化,如肝、肺随着呼吸运动而发生位置的改变,膀胱随着尿液储存量的不断增多和尿液的排放而发生位置及形态的改变,子宫可因生理变化(妊娠)而发生形态及位置的改变,因此,我们还要求学生以人为本,学会在动态下观察和确认器官的位置和形态,这样才能为培养善于认真观察和辨认识别人体各系统器官形态位置的实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利用现代解剖模型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次实训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大量标本模型的观察,让学生验证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之中,从学会分析过度到应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利用传统的尸体标本外,还结合可拆装的模型人加强实训教学,用模型具有无气味、无刺激性、无变异、不易损坏、不变形、可拆可拼、科学性强等特点,是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开展解剖学实训教学的良好直观教具,特别是现在大多高职院校都缺少尸体标本的情况下则更适宜。我们利用可拆装的模型人将学生分组进行实训教学,可让每个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动手拆拼,研究每个器官的形态、方位关联,摸索规律,以指导临床实践,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结合活体进行解剖实训教学,促进学生掌握解剖学知识 学习解剖学的目的是为了把所学的有关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用于活体上。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结合活体,凡在活体上能看到的必须要求学生在活体上找,这样做对于加深理解,学活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实用能力都有一定意义。如全身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都要求在活体摸到。讲授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屈曲时,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形,让学生结合活体认真触摸,弄清肘关节的正常解剖学关系之后,接着讲授在肘关节脱位时,这种关系即发生改变,紧密联系临床,培养实用型人才,做到学有所用。讲授口腔的组成时,让学生对着镜子观察咽峡、腭舌弓、腭咽弓、腭垂、唇、颊、牙、舌等;讲授视器时,让两个学生互相观察眼球、眼睑、结膜等;讲授心、肺、肝、胆囊、胃、脾、阑尾、肾等胸、腹腔器官的位置与毗邻及其体表投影时,我们先让学生在活体上划线定位,然后对照可拆装的模型人,拆拆拼拼,不仅能使学生看到每个器官的位置、形态,并且对各器官的毗邻关系都一目了然,由表及里、逐层观察、定点定位、活化知识,验证对在哪里,错在何处,不但结合标本、模型,还要过渡到人体,在应用的实践中增长了学生的钻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把所学到的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可拆装的模型人,加强了应用的实践,培养了实践能力,把死的书本知识变成了活的实用型知识。经过这样有机的结合,使学生明确的认识到我们所讲的一切知识,都在活体上可以找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的“标本”,过去由于忽视了活体观察,又无可拆装的模型人助教,常常培养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到了临床不能把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一边讲授,一边结合活体及可拆装的模型人认真观察、验证,加强了理解,强化了记忆,提高了兴趣,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培养实用型人才铺平了道路。 四、小结 解剖学说医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其特点为内容繁杂,名词量多,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专业不同,情况较复杂。但是只要在解剖实训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材施教”,就能促进学生尽快掌握解剖学知识,为以后的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作为解剖学实训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总结实践教学经验,以保证解剖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简介:龙敏盛,男,1956年10月生,职称:解剖助理实验师,贵州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实用医学论文: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 【摘 要】医学检验专业的教育要适应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要面向社会,预测未来,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完善教育内容,注重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素质教育。我们通过在临床检验教学中运用“五阶段周期循环职教模式”,加强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医学检验;教学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能够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职业、个人发展的能力。其核心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懂技术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用型人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强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础上,注意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它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医学检验的特点和临床需求 通过多年来的临床调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现代医学检验技术在向着经济、快速、准确、微量化的方向发展,近90%的检验项目都实现了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这些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可提供更多的指标,也不断出现新的检测内容。加上各学科的互相渗透和促进,使各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都陆续应用到医学检验领域,使之不断充实、拓宽和更新。与之相适应,对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人员不再只是简单的实验操作员,要求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作为培养医学检验人才的高职教育,也要做适当调整。从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采取有效手段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高度需要的实用型、技术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检验人才的途径或方法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临床检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观察、判断预后、治疗用药的监测、遗传性疾病的预测和健康状况的评价等均有重要作用,直接关系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安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工作结果对临床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自己工作的神圣和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医学检验专业。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严肃认真的操作及示范,爱惜标本,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去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同时,结合教师在临床工作时亲身经历或看到的实际例子,教育和培养学生要养成严肃、认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对任何一件标本都应作到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确保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可信的检验结果。这样在专业教学中贯彻了素质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从而把知识传授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文化、基础知识学习,提高文化素质 检验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涉及面很广,并且现代检验医学的目标要求检验人员不只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可靠的检验结果,而且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分析结果,提供临床诊断、治疗等咨询服务和信息监控。这就需要检验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广泛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另外随着检测方法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仪器的说明书、屏幕显示和打印的内容以及人机对话均用外文;正确使用各种检测仪器,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加大外语、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时数和内容,或通过学生选修或自修相关课程,以提高整体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不只是“高级操作工”,而真正成为现代实验室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医学检验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我们运用“五阶段周期循环职教模式”, 即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五个阶段入手,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从实际出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多种现代教育科学理论,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3.1 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 因科技的迅猛发展,临床上医学检验工作发展迅速,新的检测项目和新的技术不断出现,造成教材的部分内容和一些检验方法与临床脱节。为确保学生毕业后不落伍,我们通过每年的调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删除与临床脱节的项目,补充与临床联系密切的新项目。另外,我们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如将部分理论内容改在实验室讲解即边讲解理论边实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既使学生获得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增强记忆,又可缩短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时间,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一反面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学这些以后有什么用,所以很多人在迷茫中懈怠了;另一方面由于检验的标本大多比较脏,或由于实验时需要同学自己采集自己的标本(如血)时有一定的痛苦等原因,部分同学操作时不愿做;再者,部分学生认为将来到临床上,绝大部分检验项目都是自动化仪器了,只要到时学学就行了。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我们采取给学生建立“健康小档案”的方法,将每一个检查项目的结果给同学记录下来,并结合当时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分析。另外采取鼓励检验班学生帮助给他们的亲戚、朋友化验。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从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乏,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3.3 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试剂的配制、标准液的标定、仪器的安装和调试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同学们往往不予重视,因而有时实验结果出现问题时找不到原因。在医院检验科实际工作中,实验前的这些准备工作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由检验人员自己完成的。为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室工作能力,我们改变传统的做法,每次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完成。这样学生不仅熟习了实验的全过程,而且对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努力、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3.4 开放实验室 由于医学检验中有很多技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而学时又有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上不能达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开放实验室的办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各种操作练习,也可在专业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综合强化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和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检验的常规操作及一些特殊仪器的使用方法,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5 定期到临床见习 由于经费紧张,检验技术更新较快等原因,造成学校实验条件落后于临床。为缩短学校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落伍,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到医院、血站见习。通过见习,不仅可让学生了解检验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而且也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乏,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激发他们自觉学习,做到课上认真学,课后自觉练,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 3.6 加强技能考核 我们对临床常用的一些检验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模拟实际工作进行实验考核。在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之后,当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某项检验项目的技能时,按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评分,考核成绩与毕业成绩挂钩。这样促使学生平时就注重每一次实验课,自觉加强规范化训练,正确掌握各种实验技能。 总之,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探讨适应的教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只有把素质教育寓于专业课的教学中,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 实用医学论文:从“实用、创新”的角度关注医学前沿热点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七届西京国际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演示及研讨会暨第三届CCIT青年医师论坛上,出任本届大会主席的全军心血管疾病专业组副组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海昌教授在阐述该届学术会议的理念时这样概括说:“第七届CCIT依然秉承了实用、创新的理念,突出复杂病变全程直播,前沿热点的探讨,让与会代表体验最新的‘复杂冠脉介入之旅’……”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时刻都在推动着医学科学前进的脚步;而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应该立足于“实用”和“创新”的基础上,否则,就会极大地减弱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普世意义和价值,医学学科尤其如此。那么,就王海昌教授上述话语所涉及的领域而言,哪些才是学科前沿的热点话题?王海昌教授在这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和奉献?围绕这些话题,本刊记者对王海昌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实用:多位著名专家带来无限精彩 王海昌教授回顾起在古城西安举办的、为期三天的第七届西京国际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演示及研讨会暨第三届CCIT青年医师论坛时,首先介绍了这次论坛的盛况。他说:“此次学术会议通过扣人心弦的直播手术,丰富多彩的专题报告,互动热烈的病例讨论,规范实用的精英培训,为各位同道提供了一场国际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学术盛会,共同探讨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进展与未来。” 王海昌教授进一步介绍说,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主办、泰尔茂株式会社协办的这届论坛,在2012年12月14日举行的开幕式上,第四军医大学王茜副校长、西京医院医教部李谨革主任、广东东莞市康华医院贾国良教授等领导及嘉宾出席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三天的大会上,本届论坛的内容涉及了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直播与专题热点讨论、导管室并发症病例专场、死亡病例讨论专场、冠心病介入治疗最新进展专场、分叉病变专场、深入解析CTO专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专场、答疑解惑专场、复杂病变介入治疗青年医师论坛及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精英培训班等十大板块。而组委会邀请到的香港大学William. K. Hau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阜外心血管医院徐波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高传玉教授、武警总医院刘惠亮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更是为与会代表带来了带来无限精彩。 热点: CTO仍是学界未能攻克的“堡垒” 王海昌教授认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仍是这届论坛上的热点学术话题之一。他解释说:“这个话题之所以热得经久不衰,是因为多年以来, CTO一直被心血管病介入专家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未被攻克的最后的堡垒’,更是冠脉介入术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由于患者冠脉病变的极复杂、极高危决定了介入技术的高难度和高风险,对术者的综合介入技术以及体力、心理均是一种非常考验。 所以在这个领域,国内诸多专家学者一致在孜孜以求地做着各方面的努力!” 王海昌教授具体介绍说:“比如说,在本次会议上,北京安贞医院的周玉杰教授即给与会同行们带来了左主干分叉CTO病变的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周玉杰教授在谈到介入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临床治疗策略时着重提到:‘PCI处理左主干病变的核心,是单支架技术或双支架技术。一般来说,对于左主干口、体部狭窄可用单个支架治疗。’周玉杰教授还强调了处理左主干病变选择支架大小的原则是‘选大不选小’,支架长度也不宜太短;因为支架太短不易定位,而且还很容易脱落。另外,周玉杰教授也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在进行左主干病变手术时必须有充分的术前准备,仔细分析患者病变情况,制定可行的临床策略;手术医生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要有强大的外科支持,随时准备外科手术;术前做好急救措施的准备工作。同时还应该了解患者能否坚持一年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手术过程中,造影剂使用量应该控制在最小量范围内。’而来自西京医院的郭文怡教授则对此话题作了补充,他认为:‘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要求术者具有必要的手术经验,在不能确定导丝位置时,一定不能盲目扩张;逆向技术时,要避免损伤微小逆向通路;功夫不到时,不要选择心外膜通路等。’” 谈完这个话题,王海昌教授接着介绍说:“除了有关CTO的讨论之外,会上的另一个热点话题是‘冠脉造影’。一直以来,冠脉造影都被大家公认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因其具有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优势。但是,由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不能精细显影支架情况,对支架扩张情况也无法充分判断;而在目前,由于血管内超声――即IVUS,能够精确量化支架扩张水平,也被认为是判断支架扩张情况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操作复杂、费用昂贵,而且还需要经验丰富的介入人员进行操作,并且需要延长手术时间,以及存在检查相关并发症等诸多不足因素,所以尚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针对近年发展起来的Stent-Boost技术,来自武警总医院的刘惠亮教授在本次会议上作了简要的分析:‘与IVUS相比,其具有简易、快捷、安全和经济的特点。但是,Stent-Boost技术仅能观察支架形态,而无法判断支架与血管壁及邻近血管的关系,作为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Stent-Boost Subtract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在Stent-Boost显影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次造影剂注射显影,从而能够判断支架与血管壁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更加有效地指导PCI的临床应用。’” 王海昌教授说:“会上围绕这些学科内热点、难点话题的讨论,尤其是国内这些知名专家在会上通过各种形式把自己在临床研究方面多年的宝贵经验拿出来,毫无保留地和与会同道分享,必将在‘实用、创新’的基础上,有利于推动陕西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学科发展。” 而事实上,在本届论坛的大会主席、西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王海昌教授和副主任郭文怡教授的带领下,以及在大会秘书长王琼的策划下,作为“东道主”的“西京团队”更是与特邀嘉宾合作了20余场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的全程直播和百余场的学术讲座,通过专家对介入手术技巧的演示和对前沿热点内容的讲解,为广大与会代表精心打造了一场介入心脏病学的学术盛宴,对与会代表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交流:古城西安的另一场学术盛宴 多年以来,为了推动区域学术发展,王海昌教授和他领衔的“西京团队”,一直不遗余力地做着诸多学术交流与推广工作。仅仅在第七届西京国际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演示及研讨会暨第三届CCIT青年医师论坛开幕的5个月之前,仍由王海昌教授出任大会主席的“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暨第十七届西京-Mayo Clinic心血管病学新进展研讨会”也在古城西安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谈及那次学术盛会的举办宗旨,王海昌则强调了“交流”与“合作”这两个关键词。他说:“那次会议是本着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同样是围绕‘学科新进展’这个前沿话题展开的。在那次研讨会上,我们邀请到的各位专家也与大家分享了心血管领域最新的PCI技术、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研究和治疗进展。国内外著名专家汇集一堂,通过互相交流和探讨,共同促进并带动了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实践、患者护理、医学研究及教育的革新和进展。” 王海昌教授介绍说,“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是由西京医院和美国Mayo Clinic共同举办的。这次学术会议把学术视界最大化地延伸到了海外。西京医院的熊利泽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的韩雅玲教授、美国Mayo Clinic的Win K. Shen教授、Thomas R. Behrenbeck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不但出席了会议并致辞,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谈及这次规模更大的学术会议,王海昌教授有些兴奋。他坦言:这次会议仍然没有背离“追踪前沿热点”的核心目标。我们在在大会上设立了前沿热点追踪论坛。韩雅玲教授就《2012中国PCI指南》做了详细解读。韩雅玲教授在报告中提出,‘最新指南重点讲述推荐建议,而对临床研究及其结果未做详细描述。指南内容涵盖了心脏团队讨论治疗决策、稳定性冠心病的血运重建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血运重建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血运重建治疗、特殊人群(糖尿病、慢性肾病、合并心衰、再次血运重建)、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择期PCI、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PCI和STEMI PCI的抗栓药物应用以及血运重建后长期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同时,韩雅玲教授从STEMI溶栓后早期PCI的策略、抗栓药物的选择等做了深入的讲解。 规范:介入治疗的发展大趋势 在采访中,王海昌教授认为:“站在学术的视角回顾,从介入治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到,介入治疗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因为它在冠心病治疗中能够解决很重要的问题。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如何加强和推进‘规范化’的问题。” 王海昌教授继续介绍说,正因为如此,霍勇教授在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重点做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的专题报告,他在中指出:“如能规范救治流程,就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分类治疗,提高发病后早期救治,缩短诊断及闭塞血管再灌注治疗时间,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 另据了解,原卫生部不久前在京召开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48家试点医院开展救治体系和区域性急救网络建设研究。对此,王海昌教授认为:“这将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注重管理,通过急救体系网、院前急救中心医师、急诊室团队、辅助科室等共同协作,优化整合医疗资源。” 在采访中,王海昌教授还坦陈:“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治疗器械的改进以及技术的不断提高,介入治疗不同时期的并发症已明显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并发症,仍然是冠脉介入治疗最大的障碍。虽然冠状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病变,但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其发病率却表现得逐渐增多。虽然应对并发症的最佳策略是防患于未然,但即使对于一名经验丰富的术者,介入治疗并发症也常常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而且PCI过程中一旦出现并发症,要求术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稍有延误或处理不当,便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熟练掌握各种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特点和处理策略,对介入医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要提高并逐步规范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问题,向国外同道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西京医院与美国Mayo Clinic共同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的初衷之一。王海昌教授就此介绍说,在这届会议上,大会共同主席、来自美国Mayo Clinic 心脏内科的Win K. Shen教授从缺血性及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患者的危险分层、ICD对于心源性猝死的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以及ICD治疗的指南推荐方面,向国内外同道做了极为精彩的报告。他指出,75%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具有冠心病病史,一些无晕厥病史的冠心病患者,Holter ECG能够记录到长达几十秒的室速发作,提示应当提高对于冠心病患者室速预防的力度。虽然院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室速患者的生存率,但即使在有目击者存在的情况下,美国院外心脏骤停室颤患者生存率仍低于50%。不明原因的晕厥, 电生理试验可诱发的血流动力学相关的室速或室颤(证据级别: B),应当尽早植入ICD,进行心源性猝死的二级预防。而同样来自美国Mayo Clinic 心脏内科的Thomas R. Behrenbeck教授,则对比了冠脉造影及冠脉CTA成像效果后,发现二者对于冠脉病变部位及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极为相似,冠脉CTA还可以提供精确的冠脉钙化评分,为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海昌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这次学术会议并未遗忘护理学科。为此,大会还同步举行了“护理论坛”。这个分论坛参会代表达到了400余人,分别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各大医院。特邀的18位护理专家分别就护理质量与风险控制、安全管理、优质服务、护理科研、护理教学以及专科技能和疾病知识等专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带来了大量国内外医护界前沿讯息,教授先进的服务理念、教学、工作技巧及管理方法,同时又给大家提出了更高的前进目标。 学科: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国际合作 据记者了解,在“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开幕式上,西京医院的熊利泽院长对国内外专家多年来给予西京医院尤其是心血管内科的巨大帮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同时还对西京医院和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建设情况及近年来在医教研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简短的介绍。 据熊利泽院长介绍,主办此次大会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成立于1957年,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方面形成显著的医疗特色。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5 年开展了我国首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TCA),开创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河,并推动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被国务院授权成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介入性心脏病学培训中心,同年成为亚洲急救中心,国际救援中心指定抢救小组成员单位;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确定为世界健康基金会冠心病诊疗培训中心;2005年被确定为原国家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培训中心。 西京医院心内科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病中心,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每年吸引了包括以西北五省为主的全国各个省市的病人前来就诊,其中多数患者是在其他医院无法处理的情况下转至该院治疗的疑难危重患者,危重患者收治率为82.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高于88%;所收治的患者中有36%以上来自于陕西省以外的其他地区,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心。并且,该学科与各兄弟单位以多种方式携手合作,如:床旁会诊、手术代教、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等,建立了西部地区快速有效的心血管病协作网络。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好时机,提高整体医疗及学术水平,改善医疗环境,以最快、最好的技术服务于西部人民;对提高西部地区心血管病诊疗水平、加速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尤其是该学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医疗特色,并有力推动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近些年来,西京医院心内科在王海昌教授的带领下,本着“立足学科优势、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国际合作”的宗旨,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极大促进了学科的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 另据记者了解,关于王海昌教授在逝去的龙年倾力举办的这两届学术盛会,业内同道这样评价说,这两次学术盛宴,作为心血管医生与国际交流的窗口,已经成为国家级继续教育的精品项目,同时也为推动陕西地区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冠心病防治与介入治疗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专家简介 王海昌,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兼任全军心血管疾病专业组副组长、陕西省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原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等职。他所领导的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军队首批“重中之重”建设学科。曾赴日本冈崎国立共同研究机构生理学研究所和美国Mayo Clinic医学中心研究和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肌微血管损伤,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陕西省基金2项,作为课题组副组长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1项及军队特需药1项。作为共同作者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陕西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专著9部,500余篇,在心血管领域高水平杂志Eur Heart J, Cardiovasc Res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著10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46篇。现任多家专业学术期刊的副主编、编委等职。 实用医学论文:推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摘要: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给预防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预防医学本科教学进行了探索与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现场组织指挥能力,以达到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 教学改革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污染、H7N9禽流感、食品安全问题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公共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及对社会危害严重性的特点[1],因而迫使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职能发生转变,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形势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公共卫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2]。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已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要求,转变传统观念,构建完善课程体系是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核心。 一、修订培养方案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公共卫生体系和职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把卫生防疫技术人才培养转变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与行政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并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此形势下,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基础、提高教学质量、拓宽专业知识、加强素质教育,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培养全面发展,既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有较扎实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卫生检验检测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卫生科研等单位开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流行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二、调整课程结构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结构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方面,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一般由五大卫生即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组成,随着疾病谱的转变,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身心疾病及及亚健康状态等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逐渐增多,传统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已经不能体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及时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院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本着应急与现场的原则,在预防医学教育中,除开设了传统的预防医学专业课外,还开设了人类行为学课程,如医学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另外系统性开展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还开展生物实验新技术、现场调查设计、环境医学检测新技术、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三、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改革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在某些教学上,采取案例分析或教学讨论等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引入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调整教学学时,精简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在一定条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能够协调发展。三是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精简传统理论教学内容,摒弃过时的内容,增加公共卫生新兴课程及现代预防必须的内容,补充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进展,系统化、规范化的设置选修课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其他专业领域,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学科体系的理解。 四、增加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3]。传统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然后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在此实验过程中,学生仅是被动的熟悉实验流程,缺乏独立思考、设计、完成实验的机会,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所以我院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根据公共卫生形式的变化将实验操作或内容上具有相似性或重叠性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对环境卫生学和职业卫生学实习课的空气采样、噪声测定等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时,既要顾及相互衔接又要避免脱节等问题。二是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教学内容前提下,大力开展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相应的设备、仪器和试剂,使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设计、准备和完成实验。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三是在实验方法上引进现代技术手段或先进技术方法。如引进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检验手段(如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对微量元素、重金属污染物、生物毒素及有机磷农药残留物等物质的检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实验教学改革, 使学生对疾病防治任务的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熟悉疾病防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提高了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面临着挑战,又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我们做了以上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探讨,通过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强。 实用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学应突出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 【摘 要】在医学领域中,预防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其教育工作亦越发受到重视,为更好的达到教育目标,预防医学的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中应该应用各种方法在次学科的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上下工夫,并突出其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医学领域中有着较特殊的地位。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而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这一学科不重要,没有临床学科实用。因此,为了使这门课真正让学生掌握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本人总结了多年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供同道讨论。 1 在教学中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针对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学习的情况,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尤其应高度重视第1次《绪论》课的教学。教学中,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我们的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1次卫生革命运动中[1],“反应停”(Grippex)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特别是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趋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需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2 在教学中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新学期开始,就让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就业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只有防疫站,其他像环保部门、城乡建设、建筑行业、饮水管理、食品卫生管理、气象局、职业病防治所、学校卫生管理等行业都需要用到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就业途径相当广泛,从而意识到学好预防医学大有作为。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例如,讲到三级预防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国情适当举例。比方说,在我国“SARS”流行期间,便可结合当时“SARS”疫情,给学生讲明,造成“SARS”疫情的病源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因此,为了控制疫情,必须做好“SARS”的三级预防工作,特别是重在防止疾病发生的第一级预防措施,如室内定期消毒、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适时戴口罩、适当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等,以及重在早发现以控制疾病发展的第二级预防措施,如每天组织学生监测体温等。这样将学校制定实施的“SARS”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自觉主动地做好“SARS”的预防工作。在授课中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表达和例子以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介绍自我保健的内容时,就可以夸张地介绍说:“等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咱们医务人员就该失业了,各家都有齐全的诊疗设施,所有的健康问题在家就解决了,这多好啊!”学生一听就笑了:这不太可能吧?这时就可以接着点出,自我保健是一种有局限性的非专业性的卫生保健活动,要求“多依靠自己,少依赖医生”,强调的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保健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并非“全依靠自己,不要医生”,对于这样的小知识点使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会更加牢固。 3 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医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如预防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群体意识及爱国思想。结合现在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大家观察身边那些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如随地吐痰、自来水管一开就没人关、食堂里剩饭剩菜到处可见、一下课教室里粉笔头乱飞等等,体会自己身上有哪些可能增加环境负担的不良行为,教育学生环保行为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意识到热爱环境就是热爱生命。另外,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相关理论内容又恰恰在预防医学中有所涉及。那么在课堂上除了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可以结合不同篇章对学生实施适当的健康教育。如在饮食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制定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在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才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控制身心疾病在自己身上出现等等各方面自我保健的知识[1]。总之素质教育不是经过一时一事就能提高的,必须从小做起,而且确实可通过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这种点滴的渗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可起到巨大的作用。总之,在当前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中,预防医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更应认清形势,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随时总结经验,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身心、高素质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实用医学论文:借鉴灾害医学教育国际化标准 培养我国实用性灾害医学人才 面对各类灾害事故时,需要动用当地乃至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去进行高水平的现场救援,最终体现灾害医疗救援的核心目的,即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尽最大努力去挽救更多伤病患者的生命。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进行准备以应对灾害事件的发生[1]。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诸多灾害救援过程中暴露出救援水平低下,各自为政、缺乏共识等使得救援现场异常混乱,还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缩小差距最快最好的方法便是进行标准化灾害医学教育普及[2]。但灾害医学教育不同于日常的临床医学教育,灾害发生后,面对大量的伤病患者,因救援人员、物资和时间均不充足,不可能在救援现场进行实战指导。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持续战争、恐怖频发等极度危险地带,不可能有对多数伤病患者救援的经验,即使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美国和日本富有灾害医学救援经验的医师也很缺乏。目前在国外开展的灾害医学教育,是由灾害医学专家或灾害学会等根据既往自身经验事先作成教学蓝本,采用以非床旁直接的医疗教育培训 (off the job training, OFF—JT)为主的方式在全球数十个国家进行[3]。该方法培训已成为国际化标准有近30余年的历史。鉴于我国目前急需培养一支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灾难救援队伍,积极引进国际化标准的灾害医学培训模式,是当前形势之所需[4],也是医疗事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1 大型灾难医疗管理与支援教育课程(major incident medical management and support,MIMMS)[5] 1.1 MIMMS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MIMMS教育课程是由英国开发,慈善团体charity经营专门针对培养专业灾难医疗救护人员开展的医疗教育,它包括讲义和训练两个部分,主要研究院外特殊环境下系统的灾害教育和训练方法[6]。作为在灾难现场全部组织和人员的共识,通用语言而使用。最初每期培训仅为少数人(24人以下)开设,近年来培训的对象和规模逐渐扩大。 1.2 MIMMS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灾难发生后在救援现场的活动原则和优先顺序用英文简写概括为“CSCATTT”,包括C(command and control确立指挥命令系统)、S(safety安全)、C(communication通讯和信息交流)A(assessment评估)、T(triage检伤分类)、T(treatment现场处置和治疗)、T(transportation转运)7项。 见表1。 “CSCA”属于灾难中的医疗管理(medical management)部分,“TTT”则属于医疗支援(medical support) 部分。灾难现场的活动,要严格按照该内容的顺序进行施行。即:首先确立指挥命令系统,在确保安全、建立流畅的通讯和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的基础上,进行检伤分类、现场处置和治疗以及转运。当救援现场情况发生变化或需要重新判断时,可反复进行CSCATTT的活动。该救援原则适用于所有的灾难现场,包括医院内应对灾难,所有救援人员都应该遵守该原则,尤其对于救援现场行医疗服务指挥的人员来讲更为重要。 1.3 MIMMS教育的意义 其意义在于MIMMS的教育内容涵盖了灾害准备、应对、恢复3个阶段,特别强调准备阶段,“准备”不仅是物资器材的准备,还应包括制定计划、教育以及培训,而且对事先想定的“所有危险状态”必须制定计划(all—hazard approach),在灾害救援中都可使用同一系统应对的理念,其现场处置的内容和方法不分国家制度的差别、民间组织和部队组织体系的不同,都是一个完整流程和统一应用标准。 2 紧急事态训练体系(emergo train systemTM,ETS)教育 2.1 ETS教育概况 ETS是由瑞典开发,灾害医疗/外伤医学教育研究中心(Centr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Disaster Medicine Traumatology)经过20年开发研究的灾害演习体系,Emergo在瑞典语中为“紧急事态”的意思,是灾害和急救医学训练使用的教育模拟体系,它可以模拟各种事故和灾难现场,能够对不同水平人员的救援能力进行教育、指导、管理以及检验其方法的正确性。以瑞典为中心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空军以及众多国家采用该模式培训已达20年以上[7]。 2.2 ETS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ETS的特征为 “有限的人、物、时间+决定方案”,即“受训者使用有限的人和物资源,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做出自我判断(如何救援),对灾害进行实战演习的综合训练”,这也是与既往的训练手法不同的特点。ETS是根据剧本在白板上模拟“灾害现场”,使用带有磁铁的贴画做成人形,受训者根据现场状况,收集资料汇报灾情,对人形道具进行包括救出、检伤分类、应急处理、选择转运方法和医院进行转移的一系列过程,直至全部救援完成。特别需要提出人形道具上均标有相应的病情资料,受训者可根据这些资料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态或紧急危重程度,以便做出正确的检伤分类或应急处理等。而且将患者转入医院后还可通过对人形道具添加的伤情进行管理和治疗。本演习训练内容适合医疗救援相关的所有人员,无论规模大小均可进行演习,人数较少时主要训练部署能力,人数较多时则进行综合训练,且在演习中或完成后随即可以进行讨论,让全部参与人员可分享和思考其中的得失以及显露的问题。 2.3 ETS教育的意义 ETS教育的意义在于模拟灾害现场,通过视觉的冲击,身临其境感受医疗救援的压力、快乐和成就感等,极易理解灾害医疗的整体构架、救护活动的流程,能够理解个人判断对救灾部署决定的重要性,此外还可检验现行的应对体系在实际训练中是否安全妥当。 3 我国开展国际化标准教育课程的意义 以上两种是具有代表性的灾害医学教育体系,目前在多个国家地区作为灾害医学标准化教育使用。作为意外事故和灾害多发的我国,参考MIMMS和ETS的灾难医学教育方法来培养我国合格的标准化医疗救援人才,不仅是国民的期盼,而且对提高我国灾难医疗救援的发展以及学科建设有极高的意义。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大敌,目前在全球统一的减灾行动中,我国势必会加强双边与多边,区域性与国际性的合作,国际化标准教育不仅可增强人们的灾害意识,提高灾害救援水平[8—9],而且使用统一标准进行相互国际医疗交流,也是“国际救援一体化”的形势所趋。 实用医学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 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 摘要:作为培养人才的卫生职业院校,其教育教学的开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检验专业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医学检验;实用型人才 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在各医药卫生机构从事检验技术的人才,行业的专业性强,技术性高,且关乎人民的生命。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作为承担检验专业教学的医学类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如何促进和加快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是一个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等视角,探讨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的途径。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为此,必须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构建健康、合作、和谐的教师文化。要根据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课程结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来做好师资规划。多途径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如:①去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学习新理论;②到各大医院检验科从事临床实践,学习新技术;③学校或教研室举办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听学术报告,了解检验专业发展新动向;④人才引进,积极吸取检验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从教,这是对新办学校或新升格学校最快捷的方式;⑤在教学之余,开展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相互学习,不断提高;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在课程安排等方面为教师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提供保障。此外,要加强同各医院检验科的联系,随时了解医学检验发展的新动向,充实于教学中去。 二、以“教育为民,服务于社会”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检验专业教学中,通过对三甲医院、社区医院的走访和调查,了解社会需要和群众需求,结合《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确定实践教学内容,自编了实用的实践技能操作指导手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兼顾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性和临床实用性,删掉了重复的内容和淘汰的实验项目,增加了新技术、新方法介绍。对原理相同、方法相似的选做其中的一种,对其他的方法进行了简介。由于中职、高职检验专业毕业生在一些社区医院、个体经营的医院就业较多,因此,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适用于基层的检验项目,要让每个学生都进行了操作。 三、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性强,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实践活动,这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1.实训基地建设。为了确保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因此,根据检验专业的教学特点,学院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实验室24个、实习医院50多家,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 2.理论实践一体化,走产学结合的道路。针对不同课程的特色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更生动,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校内学习阶段,强化学生技能训练,除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外,定期开放实验室,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寄生虫检验教学时,通过实践教学了解到了廊坊地区某些寄生虫感染现状,通过到幼儿园采集幼儿粪便,进行蛲虫检查为当地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与本单位教职工的体检等,使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行动中。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习阶段的管理。实习阶段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社会,让他们感悟到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个为社会群体服务的个体对社会的价值,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但这一阶段的教育常常被忽视,因此,加强实习管理就显得很重要。①实习前的培训:由实习科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实纲;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为学生说明实习要求及实习的重要性等;请临床专家进行讲座;学习实习资料等。②实习期间的掌控:通过与实习单位有关领导科室的电话联系沟通信息;实习巡视(到每个实习单位走访、调查、座谈,向实习单位了解学生情况并及时与学生沟通,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抽查某些学生等。③实习结束时的评价:对实习手册收缴、查阅;检查实习作业和学生实结;做好出科考试;与实习医院进行沟通,并评出优秀实习生以调动实习生的实习积极性等。 总之,在医学检验的教学中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实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才使社会更和谐。而整个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要树立和实现科学的教育发展,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1]。 实用医学论文:实用性在情景式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据所选中的教材,教师备课或制作课件,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容易厌学,学习效果不佳。而从实用性出发,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情景式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明显。方法:120名英护本科四年级学生,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以传统方法及创新方法分别讲授相同的5单元医学英语课,调查学生听课效果、学生满意率、考核学习效果等进行对比。结果: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情景式教学方法好评率高,学生掌握情况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论:从实用性出发,进行情景式教学,效果明显,适于在医学英语教学中推广。 关键词:实用性;情景式教学;医学英语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的日益广泛,医学英语已成为以医学生的必修课。尤其是对外护理专业,流利的口语交流能力、英语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考研等。用人单位已不只是将眼光发在学历上,而是强调能力[1]。即便如此,厌学、缺乏信心等等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医学英语词汇繁多,拼写发音困难,语法和句型都有特殊性[2],传统的教学方法培育的学生即使通过了四、六级等考试,仍然不能用英语交流,不能胜任对外医疗护理工作,缺乏实用性。如何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是适应新形势下英语教育的难点与重点。教育学家雅克搏维次(Jakobovits)曾经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动机占33%,能力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我们从学习动机入手,强调学习的实用性[3],将实际工作场景引入课堂,在英语教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方法 本校全日制英护本科120名四年级学生,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以传统方法及创新方法分别讲授相同的5单元医学英语课,通过闭卷考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学生对讲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接受程度、学生满意率等。 1.1传统的医护英语教学方法:传统方法由资深教授讲课。是以篇章讲授为主,也使用多媒体。根据教材逐章讲授,教师备课,课堂上领读新单词,逐字、逐句、逐段地讲授课文内容,逐一讲授医学单词及用法,包括语法的讲授。领读课文。 1.2实用性,情景式的医护英语教学方法:由具有临床经验的带教教师,根据大纲要求,使学生明白要讲授的内容,如: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首先让学生真正的知道临床工作中,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Resuscitation(复苏),根据课文内容,掌握Cardiac Arrest的原因,实施Resuscitation的步骤。然后,结合临床工作,列举出实际工作中的真实例子及场景,讲解复苏过程,分析成功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对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如病因、复苏流程等用英语进行表述。阐述过程中会遇到如胸骨:sternum,颈动脉:carotid artery等常用医学词汇,首先,看本单元提供的医学单词在哪里能够用到,由同学看音标读单词,教师协助矫正发音,讲解语音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帮助记忆,在需要时进行引导学习,大家记忆效果非常好。补充英语表述过程中需要的词汇,结合新学的医学单词大家共同完成用英语的表达练习。然后,返回到课文,同学按位置排序每名同学读一句,下一名同学对句子进行分析,较难的句子由教师总结讲评,并讲述实际工作中及新进展与教材的差异,更新同学的观念。课后总结,复习此项操作中用到的常用医学单词,并让同学脱离课本讲述学到的内容,或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学习有用的、实际的临床知识,摒弃过期的、无用的东西。 2结果 2.1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不记名问卷调查,对两种授课方法进行调查。并发放考卷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表1120例,不同方法讲授情况对比项目 传统方法讲授 实用性,情景式讲授赞同教学方式 46 38.3% 116 96.6%能学到知识 91 75.8% 117 97.5%对讲课感兴趣 62 51.6% 120 100%考试合格率( 80分) 98 81.6% 112 93.3%3讨论 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医学英语已成为以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课,尤其是有意愿出国发展或从事涉外工作的人员。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90%的医学网络信息都是英文[4]的然而,强烈的意愿还必须有好的引导。通过本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法分析如下。 3.1传统性教学方法 第一,选用教材选择范围窄,授课内容偏离医院实际较远,涉及到的词汇术语偏窄,不能反映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词汇,实用性较差,因脱离实际实用性不强,而导致学生厌学,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传统教学法枯燥乏味,教师逐字、逐句、逐段地讲授课文内容,逐一讲授医学单词及用法[5]。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便学生想好好学习,也难以一直集中精力。这种一多三少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得多,对学生引导启发少,师生间交流、讨论少,语言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少,使学生成为一个简单的存储器,是学生对知识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 3.2实用性,情景式讲授:以临床带教老师为授课教师,强调所学的实用性、先进行,语言从实际(医院情境)中来,教学中反映(体现)出医院的真实情境。本研究首先让学生了解现状,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再有意识的去学有用的东西,目的性强。进一步去理解课文,在批判中学习,既有互动又有分析,调动整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单词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先教会自己拼读,再进行矫正,进行正确引导,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加上马上要用,记忆效果好。课后总结,加深印象,加以互动式提问、总结,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用英语进行表达,即牢固了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口语。医护英语情境式教学法,强调实用性,更新性,将实际场景搬进课堂,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踏踏实实的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3应用价值:有临床经验的教师,结合实际,结合实践工作,先让其知道在学什么,带着目的再去学英语,批判性的接受书本的知识,并锻炼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医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做到现学先用,活学活用。教师有目的的为学生设计实用性的问题,即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活,创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将这一方法推广,将有助于改变枯燥呆板的教学,为培养实用性的人才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 实用医学论文:运用PBL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实习;素质;教学方法 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学生进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综合训练的关键时期。组织好临床实习教学是实现临床实习目标的基本保证。 1 临床实习教学中的现状 目前在大多数临床教学医院仍普遍存在以下两种临床教学模式,第一:科室主任整天忙于繁重的医疗任务。科室的教学查房,随意性很大,经常是临时抽一个患者召集一些低年资的临床医生、实习、进修医师到病房,实习医师或管床医师汇报病史后,就由高年资医师或科室主任就该患者进行一言堂讲课: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偶尔也提问1~2个医学生,但是医学生回答的效果不理想,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差。另一个临床教学的模式也与上面类似,召集一些低年资的医生、实习、进修的医师坐在教室里,以某一个病例为主线,简单给实习同学介绍这个患者的病史后,就这个疾病进行系统的讲授,类似在学校课堂中教授的讲课方式,同学们认为与学校里教授们讲授的方式一样有炒旧饭之嫌。 以上两种临床教学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内容较全面,传授的速度较快,但多是填鸭式的单纯讲授过程,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医学生则被动的听和记,师生互动不足,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使医学生常常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患者床边时也没有针对某一疾病,传授一些临床技巧,如:如何进行病史采集,问诊技巧,专科的体格检查技巧同时进行规范化的示教操作等,这种“一言堂”、“灌输式”或“填鸭式”的被动教育形式造就了一些理论娴熟、但动手、思维能力欠缺的医学生,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生。 2 倡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能只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针对目前医学生的弱项,着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创新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就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向导的启发式教育,它与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品质相伴随。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临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促使医学生的智力和多种能力得到不断发展,这在国外已经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PBL的核心是以医学生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方式,以培养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3 倡导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亦属于PBL教学法 倡导以病例引导的教学方法亦属于PBL教学法,是目前提倡的最佳教学方法之一,选一个典型病例(最好是正在住院的患者;若无正在住院患者,也应选择典型病史,事先收集典型的阳性体征图片,阳性辅助检查结果报告单等),病例要求涵盖内容要全,同时建立一些假设并提出一些问题,事先印好发给医学生,以此为纲进行预习。有机会带领医学生到床边查看患者,同时查看各种相关资料。课堂讲授时抛开课本,以病例及问题为中心,让医学生充分发言,弄明白为何相同的疾病,在每个患者的身上临床表现、处理原则不一样。医学生们相互补充,教师在当中启发,最后总结归纳并适当介绍相应的治疗新进展。 PBL教学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医学生可以沉浸在实际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医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和最新文献,不断充实知识,训练自己成为有效率和有能力的终生学习者,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作为一名医学生所必备的素质。通过交流不同的意见,医学生能不断地收到来自同学和指导教师的各种反馈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使医学生发展和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和自我指导学习的能力。医学生的学习是多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信息接受,医学生能够从书本、杂志、网上资料、同学、指导教师那里得到广泛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医学生联系和综合与他们正在解决的问题相关所有学科的资料,使医学生把所学各种医学知识有机的连接起来,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经常进行交互式讨论,这样做可以使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个更深的印象,保证医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熟练运用所学到的多学科的医学知识。 教学以培养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医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从中不仅学到了医学知识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医学生逐渐地提高了他们在自学、自我批评、实际工作技能及相互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思维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层次理解知识和捕捉信息的能力。 4 教学效果 我院部分临床科室运用了PBL收获较大,普遍认为该法有以下优点。 4.1 能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的兴趣不仅来源于学习动机,还来源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授课技巧和风格,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联系实际,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在临床教学中引入病例讨论,能把书本上枯燥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与临床实际的患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知识易于记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受医学生欢迎。 4.2 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判断和应用能力。在病例讨论中,医学生分析病情,总结病例特点,提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可锻炼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分析归纳总结,抓住主要矛盾,拟定治疗方案,让每个同学都动脑、动口,最后教师通过适时诱导,不断提出重点、疑问、假设,通过互问互答的方式,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使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启迪。整个病例讨论始终贯穿:认识―设疑;思考―分析;判断―决策的临床思维模式。这样既巩固了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在病例讨论中,强调医生服务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诊治过程中决不能主观、片面、马虎从事,任何诊断和治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只有具备了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才能成为优秀合格的医师。 4.4 有利于医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强化医学生的主题意识。在病例讨论中,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氛围生动、活跃,医学生们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5 新的临床教学模式新的要求 教学模式的转变使教师从“教授”向“向导”的模式转变:①课前诱导重要:明确医学生预习章节,发放病例讨论指导。②课中引导关键:发挥医学生能动性,创造讨论氛围。抓住新奇观点、意见,启发性提示以及做深入性讲授。③课尾疏导:在讨论课结束前,针对问题因势利导,做好总结,完成病例讨论。 PBL教学法给广大临床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无止境是教学的需求,也是时代的进步体现。要求临床带教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既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要了解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因此,必须改革教师的知识结构,有计划地参加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优化知识结构,大量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科研攻关能力。教师应重视自然辩证法和逻辑推理学的学习,对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要有全面的了解,以利于医学生树立现代医学观和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学的关键,在综合性的教学医院,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应该把临床教学纳入医院工作的议事日程。各级教学医院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努力提高临床教师的待遇,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教学意识。临床知识、临床能力、临床思维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关键。让教师充分认识临床实习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并通过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医疗实践活动,加强临床思维、临床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实习中的规范化训练,以提高临床教学的水平,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医学技术论文:特殊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技术在死因争议案件法医学鉴定中的作用 作者:王忠富,刘宏韬,蒋吉波,杨芸,吴光辉,邓冲,曾晓锋,李桢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和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每个公民的法制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结果因死因争议需完成法医学尸检与鉴定的案件也逐年增多。法医工作实践表明,法医病理学技术在死因争议的法医学鉴定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对特殊法医病理学技术在死因争议法医学鉴定中所起的作用展开论述。 1 特殊尸体解剖方法在死因争议案件法医学鉴定中的作用 尸体解剖对于死因争议案件法医学鉴定中必须明确的问题具有重要的证明作用。它对查明死因、查明有无潜在性疾病、确定或排除机械性窒息、机械性损伤或毒(药)中毒等暴力性因素所致死亡有积极的作用。在目前多见的医疗纠纷案件中,证明或排除医方有无诊治失误等问题也是作用重大。特殊尸体检验方法有肺动脉栓塞检验、空气栓塞检验、气胸检验、小脑扁桃体疝检验、肺及胃肠浮扬试验等,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特殊的证明作用。 1.1 空气栓塞检验 常用于怀疑有空气栓塞因素的致死者。在某些诊疗过程中,常可因操作不慎而引起静脉性或动脉性空气栓塞而危及生命。其中以静脉性空气栓塞多见,常见于颈胸部外伤、手术误伤颈胸部静脉、人工气胸或气腹,肾血管空气造影、输卵管通气术、吸引器人工流产、鼻窦穿刺术等。一般进入血管的空气量达到60~100 ml以上时即可引起死亡。怀疑静脉性空气栓塞死亡的案例,应尽量争取及早进行尸体检验,以免尸体腐败所产生的腐败气体与空气栓塞相混淆。脑顶部血管内空气泡绝大多数是因开颅去除颅盖骨时从矢状线撕去硬脑膜后致空气进入脑血管,不应该为空气栓塞。 1.2 气胸检验 当怀疑死者有肋骨骨折的断端刺破肺膜和肺组织、或有大泡性肺气肿及肺脓肿破裂者,或者在颈胸部及上腹部进行过穿刺治疗者,需检查有无气胸的存在,为判断是否气胸所致死亡提供证据。检查方法是在开颅、开胸及解剖颈项部之前,先在胸部正中做一纵形切口,将皮下组织剥离至两侧腋中线处,提起使其形成袋状,盛水后用力在水面之下刺破肋间隙。若有水泡冒出水面,即可证实气胸的存在。应该注意的是,剥离胸壁软组织时不可将肋间隙剥破,以免空气经破裂处进入胸腔造成假阳性结果。 1.3 小脑扁桃体疝检验 对死于颅脑损伤以及怀疑各种脑病的死者,有必要做小脑扁桃体疝检验,因为当存在颅脑损伤或病理性出血如肿瘤、脑及脑膜炎症等情况下,都会引起颅内压增高,严重者便可导致小脑扁桃体疝的形成。检查有无小脑扁桃体疝的存在,可以供死因分析时参考。检查方法是取尸体仰卧位并垫高颈部,从枕骨粗隆下开始沿颈后部正中线切开枕颈部头皮,深达骨膜。自切口两侧分离软组织,用咬骨钳咬断寰椎弓并剪开硬脑膜,暴露枕骨大孔内的延脑和颈髓,观察有无小脑扁桃体疝及其程度。可自疝下方切断颈髓及两侧神经,待开颅后将上段颈髓连同脑组织一并取出。虽然开颅取出脑后也可以观察有无小脑扁桃体疝的形成,但本方法更有助于原位观察。 1.4 肺及胃肠浮扬试验 多用于产科医疗纠纷之中,因为此时常有新生儿是活产还是死产之争。该方法系判断新生儿是活产还是死产的重要标志,主要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是否进行过呼吸,最常用的方法是肺及胃肠浮扬试验。未经过呼吸的肺,因肺内不含空气而呈实体状,比重为1.045~1.056,投入冷水中即下沉,而出生后随着呼吸运动的建立,全部肺泡被空气胀满,肺的体积膨胀,比重<1,投入冷水中不下沉而是浮于水面。胃肠浮扬试验是肺浮扬试验的辅助试验,由于新生儿呼吸运动时,也将部分气体咽入胃内,并随时间推移而逐渐进入十二指肠及小肠。依次结扎贲门、幽门、十二指肠上下端、空肠、回肠及结肠,将胃肠全部取出投入冷水中,观察浮沉情况。如果尸体已经腐败,肺及胃肠浮扬试验则无意义。 2 病理组织学特殊染色方法在死因争议案件法医学鉴定中的作用 有死因争议的尸体经过尸体解剖检验后,只有部分案例通过肉眼检查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而大多数案件必须经过病理组织学检验,才能进一步查明死因,确定或排除某些病变的存在,并明确病变与死亡的因果关系或死亡与治疗的因果关系等。 常用的病理组织学方法包括常规组织学染色方法(H-E法)、脂肪染色法、羊水角化鳞状上皮细胞染色及纤维组织染色法等。各方法具有其特殊的诊断目的,现举例如下。 2.1 常规组织学染色法(H-E法) 常规组织学染色法是尸体解剖后将各内脏器组织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处理后,再观察组织的细微病理变化,以进一步诊断疾病,明确死因。 2.2 常用的特殊染色方法 2.2.1 脂肪染色法 一般情况下,不必特别证明脂肪细胞或脂质的存在,但对疑为脂肪栓塞而死亡者,如烧死尸体、全身软组织大面积挫伤、长骨骨折或做过骨科手术、乳腺切除、油剂注射者、部分交通事故意外损伤死亡案例,都有必要做脂肪染色,以证明脂肪栓子的存在。此外,常规H-E染色镜检见组织内有较多空泡而怀疑有空气栓塞时,也必须做脂肪染色,以鉴别诊断。某些毒物中毒如砷化物、磷化锌中毒时,往往导致心肌细胞浊肿及脂肪变性,心肌细胞胞浆内出现多数细小的脂肪滴,也需要做脂肪染色来证明。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苏丹Ⅲ(Ⅳ)法、苏丹黑法等。由于脂肪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常常在取出组织后,先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然后冰冻切片。 2.2.2 羊水角化鳞状上皮染色法 产妇分娩过程中若有子宫肌壁的破裂,子宫收缩时可将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羊水成分可以由子宫静脉进入肺循环,在肺动脉小分支或毛细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少量羊水成分还可以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大循环而引起多数器官小血管栓塞。羊膜产生的羊水中含有脱落的角化鳞状上皮。在H-E染色中呈淡红色,对比不清晰。特别是当上皮较少时必须通过特殊染色,才利于证明它的存在。常用的方法有:角蛋白染色、黏多糖染色、弹性蛋白染色;酸性复红-马修黄对比染色;阿尔卑蓝-荧光桃红染色法等。 2.2.3 纤维染色法 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染色法,各用于不同的情况下。 胶原纤维在H-E染色中不易与其他纤维相区别,必须用特殊的染色方法来加以区分。该方法可用于检查心肌瘢痕组织灶、早期肝硬化等。弹力纤维染色用于支气管扩张、老年性肺气肿、高血压细动脉壁纤维增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弹力纤维的崩解、断裂与消失等。常用的方法有Oreein地衣红法、Verhoff弹性纤维染色法等。网状纤维染色法主要用于区别脑膜瘤与星形细胞瘤,以及用于判断肝组织网状支架塌陷破坏或增生等情况。常用的染色方法有:Gomori银染色法、Masson三色法及Mallory三色法等。 3 总结 死亡原因的确定,往往是解决死因争议案件的关键所在,也是法医学鉴定的主要任务。以上列举的仅是法医病理学鉴定中的部分检验技术与方法。在死因争议案件中,在完成这些技术方法的同时应结合案情调查、现场勘察、死亡情况、尸体检验、毒物检验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得出结论。医疗纠纷案例还应聘请临床医学专家进行会诊,以确保法医学鉴定水平和质量。 医学技术论文: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摘 要 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整合将对21世纪的生物医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将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物质的组装、分析与检测技术的优化、并将药物靶向性与基因治疗等研究引入微型、微观领域,用纳米生物技术检测是否患有癌症只用几个细胞。 关键词 纳米技术;纳米生物学;DNA纳米技术 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的纳米技术在90年代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最近美国《商业周刊》列出了21世纪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三个领域:一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二是从外星球获取能源;三是纳米技术。所谓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小于100 nm的量度范围内对物质和结构进行制造的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1]。纳米技术在新世纪将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环境科学、自动化技术及能源科学的发展,将极大的影响人类的生活,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本文将围绕纳米技术给21世纪的生物医学可能带来影响作一概述。 1 纳米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有人把在纳米尺度(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叫做纳米生物学。纳米结构通常指尺寸在1 nm~100 nm范围的微小结构。1纳米等于10-9m,即1m的十亿分之一。我们知道,细胞具有微米(10-6m)量级的空间尺度,生物大分子具有纳米量级的空间尺度。在它们之间的层次是亚细胞结构,具有几十到几百纳米量级的空间尺度。显然在纳米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纳米生物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体系。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寸一般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细胞小得多,这就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即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分离、疾病诊断,利用纳米微粒制成特殊药物或新型抗体进行局部定向治疗等。 2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2.1 测量和控制生物大分子 纳米技术与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SPMs)相结合,便具有了观察、制造原子水平物质结构的能力,为生物医学工作者提供了直接在亚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应用前景[2,3]。扫描探针显微镜是指利用扫描探针的显微技术,常用的有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它是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的简称)和 原子力显微镜(AFM,它是Atomic Force Microscope的简称)。STM的原理是利用电子隧道效应测量探针和样品间微小的距离,又将探针沿样品表面逐点扫描,从而得到样品表面各点高低起伏的形貌。当探针和样品表面间的距离非常近达到一个纳米时,同时在它们之间施加适当电压,在它们之间会形成隧道电流,这就是电子隧道效应。这时探针尖端便吸引材料的一个原子过来,然后将探针移至预定位置,去除电压,使原子从探针上脱落。如此反复进行,最后便按设计要求“堆砌”出各种微型构件。 Hafner(1999)等[4]报道了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整个过程如同用砖头盖房子一样。隧道电流的大小和探针与表面间的距离有关,因此通过隧道电流的测量可以确定这距离的值。STM观测的样品要有导电性,用AFM就没有这种要求。AFM的原理是用探针的针尖去“触摸”样品表面,将探针沿表面逐点扫描,针尖随着样品表面的高低起伏作上下运动。用光学方法精确测量针尖这种上下运动,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高低起伏的图像。用AFM还可以测量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以及不同环境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变化。扫描探针显微镜又是操作生物大分子的工具。用它们可以扭转或拉伸生物大分子,从而研究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运动学特性。STM和AFM在平行于样品表面的方向上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1 nm。已知样品中原子间距离的量级是0.1 nm ,所以STM和AFM的空间分辨率达到了分辨单个原子的水平。它的时间分辨率取决于要扫描的样品范围和像素点数目,用它们测量固定观测点时,时间分辨率达到ns甚至ps,扫描一幅面积是10 nm×10 nm的样品时,中等象素密度的时间分辨率约是1秒[5]。显而易见,利用STM、AFM等技术,好象使用“纳米笔”一样,可以操纵原子分子,在纳米石版印刷术中构造复杂的图形和结构[6]。 2.2 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 德国学者报道了含有75%~80%铁氧化物的超顺磁多糖纳米粒子(200~400 nm)的合成和物理化学性质[7]。将它与纳米尺寸的SiO2相互作用,提高了颗粒基体的强度,并进行了纳米磁性颗粒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试验了具有一定比表面的葡聚糖和二氧化硅增强的纳米粒子。在下列方面与工业上可获得的人造磁珠作了比较:DNA自动提纯、蛋白质检测、分离和提纯、生物物料中逆转录病毒检测、内毒素清除和磁性细胞分离等。例如在DNA自动提纯中,用浓度为25 mg/mL的葡聚糖 nanomag R和SiO2增强的纳米粒子悬浊液,达到了≥300 ng/ μL的DNA型1~2 KD的非专门DNA键合能力。SiO2增强的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应用使背景信号大大减弱。此外,还可以将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涂覆高分子材料后与蛋白质结合,作为药物载体注入到人体内,在外加磁场2125×103/π(A/m)作用下,通过纳米磁性粒子的磁性导向性,使其向病变部位移动,从而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例如10~50 nm的Fe3O4的磁性粒子表面包裹甲基丙烯酸,尺寸约为200 nm,这种亚微米级的粒子携带蛋白、抗体和药物可以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这种局部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 2.3 纳米脂质体—仿生物细胞的药物载体 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定时定向药物载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的一种新剂型。20世纪60年代,英国Bangham AD首先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构成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内部为水相的封闭囊泡,由双分子磷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和通透性的双分子囊泡称为脂质体。70年代初,Rahman YE等在生物膜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脂质体作为酶和某些药物的载体。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①由磷脂双分子层包封水相囊泡构成,与各种固态微球药物载体相区别,脂质体弹性大,生物相容性好;②对所载药物有广泛的适应性,水溶性药物载入内水相,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膜内,两亲性药物可插于脂膜上,而且同一个脂质体中可以同时包载亲水和疏水性药物;③磷脂本身是细胞膜成分,因此纳米脂质体注入体内无毒,生物利用度高,不引起免疫反应;④保护所载药物,防止体液对药物的稀释,及被体内酶的分解破坏。纳米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譬如将对特定细胞具有选择性或亲和性的各种配体组装于脂质体表面,以达到寻靶目的。以肝脏为例,纳米粒子—药物复合物可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达到靶向作用:当该复合物被Kupffer细胞捕捉吞噬,使药物在肝脏内聚集,然后再逐步降解释放入血液循环,使肝脏药物浓度增加,对其它脏器的副作用减少,此为被动靶向作用;当纳米粒子尺寸足够小约100~150 nm且表面覆以特殊包被后,便可以逃过Kupffer细胞的吞噬,靠其连接的单克隆抗体等物质定位于肝实质细胞发挥作用,此为主动靶向作用。用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 纳米粒作为输送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的载体是令人鼓舞的,这不仅是因为纳米粒可改进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肽类药物穿透生物屏障。纳米粒给药系统作为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发展的工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8]。 2.4 DNA纳米技术和基因治疗 DNA纳米技术(DNA nanotechnology)是指以DNA的理化特性为原理设计的纳米技术,主要应用于分子的组装。DNA复制过程中所体现的碱基的单纯性、互补法则的恒定性和专一性、遗传信息的多样性以及构象上的特殊性和拓扑靶向性,都是纳米技术所需要的设计原理[9]。现在利用生物大分子已经可以实现纳米颗粒的自组装。将一段单链的DN断连接在13 nm直径的纳米金颗粒A表面,再把序列互补的另一种单链DN断连接在纳米金颗粒B表面,将A和B混合,在DNA杂交条件下,A和B将自动连接在一起[10]。利用DNA双链的互补特性,可以实现纳米颗粒的自组装。利用生物大分子进行自组装,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可以提供高度特异性结合,这在构造复杂体系的自组装方面是必需的。 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所Bukanov等研制的PD环(PD?loop)(在双链线性DNA中复合嵌入一段寡义核苷酸序列)比PCR扩增技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其引物无须保存于原封不动的生物活性状态,其产物具有高度序列特异性,不像PCR产物那样可能发生错配现象。PD环的诞生为线性DNA寡义核苷酸杂交技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从复杂DNA混合物中选择分离出特殊DN段成为可能,并可能应用于DNA纳米技术中[11]。 基因治疗是治疗学的巨大进步,质粒DNA插入目的细胞后,可修复遗传错误或可产生治疗因子(如多肽、蛋白质、抗原等)。利用纳米技术,可使DNA通过主动靶向作用定位于细胞;将质粒DNA浓缩至50~200 nm大小且带上负电荷,有助于其对细胞核的有效入侵;而最后质粒DNA插入细胞核DNA的准确位点则取决于纳米粒子的大小和结构。此时的纳米粒子是DNA本身所组成,但有关它的物理化学特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12]。 2.5 纳米细胞分离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分离,建立了用纳米SiO2微粒实现细胞分离的新技术。其基本原理和过程是:先制备SiO2纳米微粒,尺寸大小控制在15~20 nm,结构一般为非晶态,再将其表面包覆单分子层。包覆层的选择主要依据所要分离的细胞种类而定,一般选择与所要分离细胞有亲和作用的物质作为附着层。这种SiO2纳米粒子包覆后所形成复合体的尺寸约为30 nm。第二步是制取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适当控制胶体溶液浓度。第三步是将纳米SiO2包覆粒子均匀分散到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中,再通过离心技术,利用密度梯度原理,使所需要的细胞很快分离出来。此方法的优点是:①易形成密度梯度;②易实现纳米SiO2粒子与细胞的分离。这是因为纳米SiO2微粒是属于无机玻璃的范畴,性能稳定,一般不与胶体溶液和生物溶液反应,既不会沾污生物细胞,也容易把它们分开。 3 发展趋势 跨入21世纪后的未来二三十年,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研究的进展将扩大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使纳米技术与物医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其发展趋势是:①生体相容性好的钛合金等物质将逐步开发[13],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②纳米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将有助于揭示生物大分子各级结构与功能的破译;③纳米生物技术将使药物的生产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自动化、大规模,而药物的作用将实现器官靶向化[14]; ④纳米生物技术应用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复合物和分子组装的研究将在病毒结构、细胞器结构细节和自身装配机制上取得进展[15];⑤纳米生物技术将使生物活性分子诊断、检测技术向微型、微观、微量、微创或无创、快速、实时、遥距、动态、功能性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有人预测,二三十年后,医生使用纳米技术只需检测几个细胞就能判断出病人是否患上癌症或判断胎儿是否有遗传缺陷。妇女怀孕8个星期左右,在血液中开始出现非常少量的胎儿细胞,用纳米微粒很容易将这些胎儿细胞分离出来进行诊断。在人工器官外面涂上纳米粒子可预防移植后的排异反应。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器只需检测少量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 医学技术论文:因特网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医学教育;网络;计算机 因特网作为一个无国界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对医学教学和科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正在改变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医学教育正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时代。现将几年来我科应用因特网进行教学的体会介绍如下。 1 因特网的基本特点 国际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雏形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建设的名为ARPANET的网络,由于采用了TCP/IP协议,并用公开了TCP/IP协议的核心技术,使得因特网得到了迅猛发展。因特网具有开放、自由、交互性强的特点,所以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入网方式多样、信息服务灵活以及多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教育、行政、企业等各行各业之中,是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重要基础设施。 2 网络软件的应用 2.1 网页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Macromedia Dreamweaver、Microsoft Front-page、网页作坊等等。通过这些软件使得网页制作简单易行,我们用教学素材制作出精美的网页.在网页中可以添加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使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动感十足,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好的网页既可以用于多媒体教学,又可以上传至互联网便于学生进行自学。 2.2 电子书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Adobe Acrobat、Quick CHM、E书伴侣、电子文档处理器、e书工场等等。通过把教学素材制作成不同的电子书,便于打包携带及检索。并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阅读,方便学生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电子文档处理器制作出药典让学生下载到掌上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等载体,使学生能够随身携带、快速查阅,并从机械的记忆中解脱出来。 2.3 动画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Flash MX、Authorware等。利用这些软件与网页制作软件相结合,使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亦可制作生动的教学动画,使教学摆脱枯燥无味的格调,寓教于乐,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易于掌握。如利用Flash MX是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的动画、细胞周期动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3 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 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供查询的系统,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部分,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它使用某些程序把因特网上的所有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茫茫网海中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关键词及一些必要的技巧,我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医学教学。 目前比较有名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有Medical Matrix,HeahhWeb,HealthAtoZ,Medscape,Medical World Search等。这些搜索引擎提供了关键词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利用它们可以免费进入因特网临床医学数据库,查阅到许多医学资料,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其他非医学搜索引擎还有Google、Yahoo、百度、新浪等,利用它们我们同样可以查到许多有用的资料。例如:以“SARS”作为关键词用百度引擎搜索,在0.001s内即可找到相关网页约2600000篇;再以“防治”作为关键词进一步搜索,许多SARS防治的相关资料立刻呈现在眼前,使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 BBS论坛的应用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英文缩写,即电子公告牌系统,它通过在服务器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网络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交换消息等功能。BBS已经日益普及,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新的专业信息,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方方面面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刊登一些“征文”、“求助”及“提问”等启事,极大方便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利用BBS来组织疑难病例讨论、通知、布置作业、组织英语沙龙及各种爱好者协会等多种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网络的点击率大大提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5 远程教学系统的应用 远程教学是指学的过程和教的过程不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下进行的教学,但使整个或部分学习过程得到了教师的计划、导引、辅导和评估。参加远程教学的学生只需在家里登录相应的网站,就可以享受到多种形式的教学,还可以提供网上交流和讨论。 5.1 在函授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通过网络招生信息,学生通过网上报名,教师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接收信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网上考试的日程表,在网络上完成考试,而考试分数则会以E-mail和信件的形式通知学生。这样既方便学生,也方便教师,同时还可以节约教学成本,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5.2 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我校与多个医学专业网站(如好医生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站资源对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自由上网,选择本专业教育课程进行学习,每年获取一定的学分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依据。 5.3 在对外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我们随时可以和区内外,甚至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教师远程学术活动,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6 展望 因特网在医学中的实践,促进了医学教学改革和发展,为医学各学科开辟了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和学习引导,如何更好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充分发挥这一新技术、新事物的优势,必将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技术论文:试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基于就业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应用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就业 项目化教学 口腔工艺技术 论文摘要:通过深人调研、分析就业市场对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岗位及核心能力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中,开展就业导向下的项目化教学,探讨就业导向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成为各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较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弊端日益显现。于是,一种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应运而生。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多年从事专业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技能需求深人实地的考察调研以及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分析,深感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和学生在校获取的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在校学习了2-3年后竟然不会,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不高导致就业竞争力低下。自2006年起,在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中,开展就业导向下的项目化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总结回顾如下: 1项目化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法”的一种,也是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其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项目化教学,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对教学目标项目的分解、实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2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2.1“项目”是市场人才需求与课程教学内容双向融合的结晶 以专业人才就业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所学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是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特定岗位的知识群和技能群的意义建构,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2项目的完成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合理分工和通力协作 项目化教学一般以“开发小组”为单位,依据项目目标各小组独立地组织、安排本组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中全体成员按照分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同时又要与其他成员保持联系,通过交流和协商,共同完成小组的项目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协作的团队精神。 3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3.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重点在于师生协同努力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的开发,所选项目应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设计项目时,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力求使大纲中的知识点融合到各个项目中去,学生通过操作项目后,可以概括性地了解所学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胜任这些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针对性。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项目的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在深人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一线专家共同确定项目任务,实现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3.2项目实施阶段 第一步是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不同的特点,如年龄、性别、个性、学习成绩等,把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促使来自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立相互信任、了解和欣赏。第二步是按计划完成项目。这一阶段以学生的自学和相互协作为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此时学生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并站在角色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去分析决策,体验工作的艰辛,激发个人潜能和创新能力。 3.3项目成果的提交与评价 当整个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总评,总评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评价还应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将项目评价和学生个人评价有机结合。评价的目的不应只评出分数和名次,更应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建议,让学生在下一个项目学习中表现更出色。 4项目化教学应用体会 4.1项目化教学真正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教学目标来看,项目化教学是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技能提高,而传统教学则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从教学形式上来看,项目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而传统教学则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从学生的参与程度来看,项目化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作出选择,体现了“我要学”,而传统教学是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是“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从师生互动的方面考虑,项目教学表现出学生主动提问问题,教师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学习互动形式,传统教学则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主动权在教师一方;从教学动力方面来看,项目化教学是教师围绕学生的优点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得以调动,能维持长久,而传统教学中教师要寻找学生的不足来进行教学,主要靠外在动力强迫学生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4.2项目化教学更有利于高职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项目化教学有力地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学的要求。所以,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探索创新的过程。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能力的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项目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际工作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有效接轨,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可取的、有实际价值的。 医学技术论文:试析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设置的思考 [论文摘要]《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调整了原来的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原来可以开办的相关医学类的专业调整为只能开办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这使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培养人才为手段,同时起到引导市场正确走向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课程设置 技能培养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的成功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作为应用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前瞻性,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要充分掌握本行业的工作背景和行业发展情况。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注意突破教师的单一教书职能,积极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线进行充分的理论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甄选本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积极研制与开发校本教材,从本院校与服务区的实际出发,增强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鼓励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学校的特色课程。而目前大多院校的课程建设研究只是初级阶段,基本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目前还没有使用效果更好、具有影响力的教材。所以院校应该根据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大力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可以由院校和附属医院共同合作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教材及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并由附属医院共同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鼓励教学一线教师积极采用国内外同类课程的优秀教材,通过对该教材内容的吸收与消化,并结合本校实际和专业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进行校本化处理,提高教材的适用性。体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特点,理论知识宜广不宜深,实践内容要以就业岗位职能为依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购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相应的实验设备,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急剧加大,所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应对新的机遇,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必须深化课程改革,了解课程结构的现状,深入分析其不足,对现有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按照有关依据和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医学技术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2],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3]。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医学技术论文: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宽口径培养、扩大知识面,已成为高职医学教育的一个教学改革重点,即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相关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注重医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性化和多种能力的培养,以使高职专业的学生将来有一定的发展动力和能力。为此,为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求,我们结合这几年对临床医学专业《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教学的了解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从2008年开始我们教研室改革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常用护理技术》课程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1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某些护理理论、护理技术的同时,学会与人、与患者的沟通的技巧,培养与患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为今后与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良好合作打下基础。并且能了解社区护理的的特点,为使以后走向社区打下基础。 2 教学对象与教学安排: 三年制统招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为时9周,周学时6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为1:1。 3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4 教学方法: 4.1 理论性强的章节如绪论、护理程序、职业防护等以课堂讲授为主,突出要点,配以一些实况录像资料.,如护理程序在临床上的运用过程录像。 4.2 人际沟通理论与技巧采用设置情景案例,在学生讨论和表演中教师道出或总结出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课下留下情景案例作业做思考,学生实习课上练习。 4.3 常用护理技术课堂实习很重要,采用学生先自学再看录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规范示教,示教中引进涉及到操作的理论知识,示教完毕学生立即进入练习。 5 体会与讨论: 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宽阔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的医学生已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医学生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已得到医学教育界的共识。但由于一些观念和重视度的问题,再加上三年制高职医学专业学制短学时紧张,所以一些院校还是十分重视医学专业的学习,虽然近几年按照教学计划加设了30学时左右的护理技术课程,但仍忽视高职医学生沟通能力和多种知识结构的培养,这对于 高职学生今后的发展不利。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学生对于本课程加设的内容很感兴趣,从对学生的调查显示,10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99%的学生表示本课程对于拓宽知识面和对以后的工作会有帮助;61%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认为不够用,应该在加进一些;并有65%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各方面内容的实验课学时。为此,我们采取:(1)每周开设两次实验室,派专职教师值班,学生可进行学习和练习。(2)计划在课外时间开设选修课程,如人际沟通学、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理论、护理的一些理论(需要理论、应激理论等)、老年护理等。(3)在以后的教学中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了解的信息更多、留下的印象更深。 总之,在高职医学专业教学中开设护理学课程的内容是很有必要,我们也会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高职医学生的人才质量。 医学技术论文:DNA提取技术在法医学的应用与进展 【摘要】 dna鉴定技术在现代法医物证检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犯罪现场遗留的生物物证所含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样本进行比对,鉴定dna结构是否相同,从而对生物物证是否来自于犯罪嫌疑人作出评价。不过大多犯罪现场遗留的生物样本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法医提取的因素,比如腐败、变质、污染等。本文就现场dna提取纯化技术方面来介绍当今法医学的技术进展。 【关键词】 dna 提取 硅珠 磁珠 自从20世纪80年代dna技术问世以来,改变了过去对生物物证的检验只能“否定”不能“认定”的历史。利用dna鉴定技术,可以直接“认定”犯罪现场的血迹、精斑、毛发、唾液斑等生物检材是否为犯罪嫌疑人所留,从而为案件的侦破、诉讼提供有力的证据。目前,dna鉴定技术在生物物证检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伤害、强奸、交通肇事、亲子鉴定等刑事或民事案件中,现场遗留的血迹、精斑、骨骼、肌肉、毛发、唾液斑、尿斑、指(趾)甲、汗液指纹等生物物证都是dna鉴定的常见检材,dna鉴定结论是许多刑事案件的重要证据之一。 众所周知,要想对dna进行鉴定,必须得到足量且纯净的dna样本, dna提取纯化技术是法医dna检验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从犯罪现场提取的血痕或精斑,或者是从嫌疑人或亲缘鉴定中提取的血液样本,这些生物检材中除了dna外还包括许多物质,在分析dna之前,必须将dna同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可以说,能否成功进行dna检验取决于能否从生物检材中获得高质量dna。尤其对于腐败、变质、污染等各种条件下的现场生物检材,dna的提取质量将直接关系到dna检验的成败。 目前法医dna实验室最常见的2种dna提取方法是:酚-氯仿提取法、chelex提取法。虽然这些方法是被广泛应用于法医学检材,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各自都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 酚-氯仿提取法:在dna提取过程中,涉及到一些危险的化学物质,耗时。而且有些色素和泥土中能被醇沉的杂质不易被去除。同时,由于操作中涉及到多次转移样本,这样很容易造成dna丢失,dna提取率低,增加错误或污染的几率。[2] chelex提取法:该方法虽然提取dna量较多,但对微量、污染的检材效果欠佳。而且该方法提取的dna中常存在pcr扩增抑制物,且不宜长期保存,这些都可能使扩增效率下降或扩增失败。[1-3] 由此看到,虽然这些方法可以提取出较多的dna样本,但是由于提取纯度较低,含有较多pcr抑制物,影响了接下来的扩增过程,这样也就影响了dna的检验。所以如何能提取出较纯净的dna显得十分的必要。在此,我想介绍两种更为有效的dna提取纯化技术。 1 以二氧化硅为基础的提取纯化法 这种方法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高通量dna提取纯化方法。其中最多见的就是以硅珠或硅膜为基础的提取方法。其基本原理是[4-6],核酸在高浓度高离液盐例如氢氯酸胍、硫氰酸胍、碘化钠和高氯酸钠环境中,通常用的是硫氰酸胍,选择性地吸附在类似玻璃珠的硅支持物上。这些高离液盐可破坏液态水中的氢键网格,使变性的蛋白质和核酸比其在折叠或配对结构的情况下更具有热力学稳定性[7]。由于硫氰酸胍是高性能的蛋白质变性剂,可以使蛋白质与dna分离,在硅支持物吸附前高速离心可以将变性的蛋白质、杂质等不容物除去,吸附后漂洗可以将溶液中的pcr抑制物除去,因此提取的dna比较纯,速度快,且不会受检材条件影响。 实验表明[8],0.5-1μl新鲜血液就可以提取出足以成功扩增的dna。在不同的检材,如新鲜脑组织、皮肤、泥土上血迹、深色布血迹、火场尸体骨松质、深色布混合斑中提取的dna均可成功扩增,不受检材种类的影响。同时,通过对chelex法,酚-氯仿法和二氧化硅膜法3种dna提取法在污染严重混合斑分型中的应用效果的比较[2],发现二氧化硅膜纯化技术可以有效去除pcr抑制物,提取的dna扩增效果明显优于chelex法和酚-氯仿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 纳米磁珠法 纳米科技是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解决生物学、医学难题上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磁性纳米技术是纳米技术的一个分支,对于dna提取技术而言,磁性纳米技术将具有常规提取方法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因此将磁性纳米技术应用在法医学界将有着广泛的前景。而磁珠提取法就是其中最常见的方法。磁珠的主要制作步骤是这样的[9]:首先制备5-8nm的磁性纳米粒子,使其具有很高的磁场响应能力和超顺磁特性,能够通过改变外磁场实现纳米调控;然后利用包覆技术,对磁性纳米粒子进行包覆,为进一步修饰功能团提供载体,减少与生物组织的非特异性作用,对内部的磁性纳米粒子起到保护作用;接着利用表面化学修饰技术,连接可特异地与dna发生作用的功能团[10],修饰的功能团必须具有对dna可逆吸附的特性,从而实现控制dna吸附、解离和减少与其它杂质非特异性吸附的目的;最后通过表面修饰和溶液中离子强度、ph等条件的控制,使每次操作均能获得准确数量dna,保证后续检测分析的高成功率。 磁珠法提取纯化dna的原理与硅珠相近[11,13],先利用硫氰酸胍等强烈蛋白变性剂,破坏细胞膜及核膜蛋白,释放dna,并使核酸酶失活;然后加入磁珠通过表面的化学集团与dna特异性吸附,而蛋白质等杂质不被吸附而留在容夜里;接着在磁场的作用下,磁性颗粒与液体分开,回收颗粒;最后再用纯水或te洗脱吸附的dna,在溶解液中进行dna与磁珠的解离,将dna重新溶出。 与其他常见提取方法比较,磁珠法有着显著的优势[9,12]:1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能够用于高效dna提取,满足微量生物样本dna提取的要求,实验表明,即使是0.5μl血仍能得到dna分型,而同样的血量用chelex提取dna优势不能得到分型,甚至当溶液中dna含量仅为100pg时,dna回收率仍然达到90%以上[13];2纳米材料表面能够进行化学修饰,从而与dna进行特异性吸附,去除样品dna溶液中的pcr抑制物质,如有机溶剂、去污剂、金属离子、染料等;3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团数量可以控制,获得所提取dna溶液的浓度信息,实现定量的要求;4磁性纳米材料可以通过特殊的合成工艺,使其具有超顺磁特性,因此能够通过仪器进行自动化操作,满足数据库建设大批量样本提取的需要,减少人为因素影响[14];5用时少,操作简单,适用于大多数生物检材。对于经验较少的初学者而言,按照简单的程序化操作,也能够获得满意的dna提取结果;6价格低廉,便于广泛应用。由于纳米材料合成采用的都是低价无机和有机原料,无须特殊的仪器设备,使得最终的合成和研发成本都很便宜。 dna鉴定技术作为法医鉴定的重要手段,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得到广大司法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重视。目前运用dna技术在刑事案件以及各种案件中进行检验已经是常用手段之一。而以上介绍的技术也只是整个鉴定技术的一环,样本的收集、str分型等一系列步骤的每个因素都可能影响dna分析结果。不过相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学者会研究出更多更灵敏,更简便,更经济的方法,来未法医学界或者更大的领域服务。 医学技术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地方医学院校药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促使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以其课堂信息量大、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活泼多样等特点,在地方医学院校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药学学科中大部分主干课程内容繁多,仪器结构复杂,原理抽象,涉及应用面广,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课程,使得课程的学习变得困难,也为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使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因此,如何使多媒体技术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为现代药学教育服务,是当今药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践来探索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药学教育教学的模式。 1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药学教学中运用的特点 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有效性,是教师探索课堂教育方法、手段的方向。要在40min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 1.1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1.1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药学教学需要立体形象思维,而多媒体在信息处理方面是极为丰富的,能把多种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声音、图形、动画、视频、文本同时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这非常符合药学教学的需要。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代替了一幅幅粗糙的挂图和一具具笨重的模具,其多变的画面、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药理学》中讲解治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机制时,通过图片动画展示有的药物作用于血管,通过扩张血管降压,有的药物作用于肾脏,通过利尿降压,还有的作用于血管紧张素等等,这样的图片动画,使药物作用的部位形象化,作用机制也更具条理性,同学观看时,再结合教师课题讲解,使学生的认识从抽象一具体一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1.1.2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提供比课本更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多媒体素材,使原先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一看就通,如《仪器分析》课程中,在讲解高效液相色谱仪时,通过网上找到的流程图动画或制作虚拟实验室软件,不仅清楚地展现了样品进入色谱柱是如何被吸附、洗脱、分离的,而且展现了仪器使用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课件直观又易懂,还能挖掘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授课轻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1.3 交互性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性,学生主动地介人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去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调整学习进度,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难度的教程,变过去单向被动的接受学习为双向主动的学习。多媒体课件可应用于学生的复习和自学,其良好的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可实现教育的个体化。学生可选择学习内容,对于没有掌握的内容,可反复演示;对于新的内容,便于学生自学。如在课件中增加测试内容,在一个章节学习结束后,还可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使教学从灌输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1.4 对药学实践课程示教的补充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校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药学的基本操作技能。然而往往由于实验经费不足、仪器配备不够等客观条件制约,无法让每一位同学亲自动手操作,特别是分析仪器的操作,对操作人员的掌握能力要求较高,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有益补充。通过建立各种药用植物形态、药用植物微观结构图像库,建立虚拟实验室,学生随时可以学习,在学生实习前的培训时,可以通过在模拟企业的各生产工艺、岗位等环节上进行充分的操作演练,有助于学生对实习生产整个工艺流程快速认识与掌握。 2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药学教育中应用所取得的成效 药学学科教学设置包括药学基础学科和药学专业学科,这些学科课程特点是:理论知识涉及的化学专业、药学专业知识面较多,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强,课时有限,诸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物分析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学习植物形态、分类知识、植物解剖部分的知识,药物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理论,仪器结构及原理时感觉非常抽象,很难接受。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挫伤,大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的考试,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很少。为了适应药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药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从2002年开始,将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引入到药学学科教学改革中,如药学相关课程的授课课件、实践教学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了一些尝试,经历5年多教学实践,摸索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2.1.1 基础化学课件的设计 在基础化学的教学中,常有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教学,如有机化学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介绍s、p、d原子轨道和杂化分子轨道的模型时,通常采用挂图、模型在课堂上作演示,由于挂图不能长久使用,若不能及时更换也将影响教学效果;而现在理论课大多在大教室授课,模型相对较小,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得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基础化学教学,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cs chemoffice制作了s、p、d原子轨道的三维模型、部分杂化分子轨道的三维模型等,学生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子、分子轨道的三维模型,还能从各个角度观看原子、分子轨道的动态三维模型,从而使原子及分子结构的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有趣。药学院有机化学课件制作获广西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2.1.2 开发设计虚拟实验室 利用多媒体开发设计语言vb及动画制作工具flash mx开发设计分析天平、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的虚拟实验系统应用软件,可用于教学、演示、练习及实验考核。这些软件与传统的实验方式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自适应性及集成性。它的交互性创造了一个人性化的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自然、亲切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操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自适应性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只要在一台计算机上通过校园网就可以自如地去学习与操作,无须担心因操作失误而损坏仪器。它的集成性是使教、学、自测和考核等功能融为一体,获得事半功倍的功效。学生通过“错误查询”按钮,可及时发现操作错误,以便纠正。我们自2004级药学本科起用于实验教学中,深受师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1.3 建立多媒体实验教学平台 在此基础上,开展药剂学、生药学等实验人机互动实验教学平台,编制了cai课件,建立了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保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的示范手法、实验手段、实验过程及结果观察等通过屏幕实时展示,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验需要反复播放,使复杂的实验仪器原理、操作步骤简单化、图像化、形象化;结合动画制作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流程和设备结构原理,较好地再现了药品生产的过程。 2.2 模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提高药学专业学生专题实习的质量 到目前为止,我们与广西、广东、北京、湖南、湖北等地的近60家科研机构、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医药公司建立了学生实习联系,并在33所区内外的实习点挂牌,建立了稳固的实习联系。针对实习单位的需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操作技术及技能、管理规定等内容,我们在制订2011届药学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加大了见习时间,增大学生对实习单位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如学生到制药企业实习前,结合企业机器检修和上新设备时,让学生进厂参观实习,同时,制作实习前的仿真软件,基本与生产的环境一致,使人一目了然,学生可以通过在模拟企业的各生产工艺、岗位等环节上进行充分的操作演练,有助于学生对实习生产整个工艺流程快速认识与掌握。而且,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与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专题实习的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实习基地沟通、协调与解决,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2.3 设计课程教学案例,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已初步形成药学网络实践教学的平台,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实践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我校药学院药物化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按照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三个模块,针对不同的能力模块,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法。如在基础能力模块中,重在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多采用实验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在应用能力模块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专题项目任务,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综合拓展能力模块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采用行动导向的协作,反思教学法。在各类能力模块中,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建立药学专业网络教学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药学教育中应用所取得的成效凸显,但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如学校多媒体设施投入不足,硬件环境需要改善;课件的设计流于形式,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完善药学专业网络教学体系。 3.1 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针对性是指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的程度,根据教材相关章节的具体内容以及课时限定的时间确定,捕捉与识别有效资源并加以利用。例如,在《药剂学》中讲解片剂的制做过程时,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压片机的使用功能宣传片,结合gmp车间生产片剂的全过程的模拟软件,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药物从原料到制成成品的全过程,使书本抽象的讲解转变为实际操作,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效性是指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与运用的实践中要适度、适量、适时,从科学性原则出发,对教学内容的选材、例证追求典型性和代表性。不为追求美观而违背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在表达方法上,采用比较、分类、归纳、分解、演示和模拟仿真等科学手段来表达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课件制作中常用的photoshop、adobe audition、imageready、3d studio max、softimage 3d等创作方法、技术与教师讲授有机结合,以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注重师生互动,做到人机之间既要有合作,也要有分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系统性是指组建学科课件资源要做好长期规划,一方面要遵循教学大纲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纲,搭建框架,将课程内容以模块的形式分门别类;另一方面结合学科发展前沿,从现实需求入手,由点到面,逐步完善。 3.2 加强药学类精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和重视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的两个方面工作。加强药学类精品课程建设时,重点在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将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鼓励和推荐教师参加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加强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实践课教材、专业课程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目前,我们已建立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生药学》、《分析化学》、《药剂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页,其中《生药学》和《分析化学》为广西省精品课程。我们编写出版的《大学化学实验》教材,是一本立体化教材,以应用型医药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含化学基本技能实验、化学基本方法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四个层次,其特点为“一体化、多层次”,密切结合医药专业的应用需要,精选、重整、相益而彰。该教材为形成《大学实验化学》书面教材与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试题库、网络课程、资料库等网络出版物有机配套,构建教学平台,因此获得“十一五”第一批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称号。 目前,我们正着手开展“药学一体化实验教学”项目,将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动力学的实验融为一体,以扑热息痛实验为例,从扑热息痛的药物合成,扑热息痛颗粒剂的制作,到扑热息痛颗粒剂的质量检测,用药动学方法测定扑热息痛血药浓度计算口服给药的参数,最后研究扑热息痛镇痛的药理活性,使学生经历药物研发全过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训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巩固了药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3.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基于现代技术的药学教育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还要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要实现这种融合,就需要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和互联网应用等多方面的培训。学校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学校一方面对教师进行观念转变,组织教师外出参观示范课、欣赏优质课件;另一方面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熟练地进行单机教学。同时激励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备课和教学,提高教学课件的质量。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思维逐步转变,现代教育技术已渐渐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当中,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4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未来的教育中必将普及,发展和完善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无论在人力、技术,还是物力上都必须进一步增加投入,但现代教育技术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能充分利用而不能完全依赖,只有当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完美结合时,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医学技术论文:医学检验技术的综合技能训练 一、综合技能训练课程设计 1、训练项目 在充分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和本专业实训中心现状,确定血糖测定、血脂测定、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检查、尿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乙型肝炎病毒5项测定、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等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2、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按3~4人划分为一个小组,实训前教师将实训项目布置给学生,并提出与该项目有关的问题,例如:血常规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检测内容及各项检测内容的临床意义等。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认真阅读教科书,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技能训练 每个综合训练项目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过程模拟临床检验工作流程。如综合实训项目“血常规检验”,小组成员中有的扮演患者,有的作为采血人员,有的进行检测操作,有的负责结果分析与审核。整个技能操作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如果遇到结果异常,检验人员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是操作者的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在排除检验人员自身原因后要及时询问患者病史,并且对患者血液进行涂片镜检。 (3)课后总结 每次实训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对检验项目的目的、原理进行阐述,并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要让学生知道结果的分析和总结非常重要,比如血常规中白细胞检测结果异常可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能是白血病引起,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不能草率地就把化验单发放出去。教师总结完毕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整个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3、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训技能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对教师授课质量的反馈性评价。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整个综合实训过程进行评价,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制订各个综合实训项目及考核评分标准。综合实训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编号,学生抽签确定考核项目,综合实训技能考核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采用全过程评价方式,实训成绩的评判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而不是以最终的实训结果而确定。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利用实训室开放加强训练,然后进行补考。 4、综合实训效果 综合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显示,用人单位对这项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讨论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医学检验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一些验证性、重复性的内容,实训项目没有放在整门课程、整个专业要求的全局中。这种实训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临床的脱节。 1、综合技能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技能训练是以检验程序为核心模拟临床检验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检验、血液学检验等知识和技能,对模拟患者实施标本采集、处理、检测及结果的审核和发放,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技能训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一次全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学习上获得双丰收。只有专业理论和技能并重,才能成为合格的检验师。 2、综合技能训练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技能训练安排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各种单项训练完成之后,这样能再次强化和规范学生的各项操作技术,对学生参与临床实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综合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综合实训过程中,需要小组各个成员分工合作,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训的整个过程。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为今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综合技能训练有效地实现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对接综合技能训练模拟临床检验工作流程,强调了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运用,经过实习前的综合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临床检验基本技术,了解临床检验实际工作的过程,而且加强了实践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实现了教学与临床的“零距离”对接。综合实训改变了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后因进入角色慢而不受欢迎的被动局面,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有很大的帮助。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显示,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这项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5、综合技能训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实验开设过程中,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会遇到比常规教学更多的问题,需要教师随时指导,同时对实验室人员和实验室管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综合技能训练使多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朝着专业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强各专业课程间的融汇与贯通。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迅猛,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因此教师需要定期到各大医院进修,掌握最新的检验技术,丰富临床经验,不断提高实践能力,避免教学与临床脱轨。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开设综合技能训练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规范操作技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实现教学与临床工作对接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代荣琴 侯振江 陈洋 刘玉枝 李红岩 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检验教研室 医学技术论文:探求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制的完善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及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较少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及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较少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检验科室也包括不同的分工,有的分工需要与临床医师沟通。就以检验科技师的工作职责来说,他们不仅负责所用专业仪器设备的调试、鉴定、操作、建档和维修保养,更是需要负责血液质量检查和储备工作,参加发血、实验检测、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成分制备。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与临床医师沟通,具体了解血型等相关问题。有这样一些状况,检验人员在检验工作中总是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检验技术的步伐,而临床医师并不愿积极去尝试,在某种程度上就容易导致不良的医疗合作关系的产生,从而容易出现医疗缺陷并引发医疗事故发生。 1.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执行力差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执行力差是存在的关键问题。很多医院的检验科都设置了相关的质量管理机制,这些机制对于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是临床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运行中,并不能够真正落实制度规定的内容,严格最终质量管理制度。比如,在相关技术人员负责对血液及成分的化验检查等各项技术进行检查和监督的过程时,需要精确记下相关的记录,但是个别技术人员在数据记录过程中存在着误差。在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制度明确规定,所有人员需要穿上工作装,但是有个别人员不对自己进行规范,而直接进入实验室。 1.3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较少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较少是存在的重要问题。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工作开展得好,能够督促工作人员做好质量管理。但是实际上,其更关注的是检验技术,很少会开展这方面的考核。另外,目前临床医学技术质量管理考核制度也不完善,质量管理的考核结果不与技术人员的奖金、职称等挂钩,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2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方面就其对策进行分析。 2.1培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 培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是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从主观上意识到了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重要,才能够在日常的行为中做好关于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培养质量管理意识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身为相关的领导,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学习,通过从检验工作的本色出发,加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等相关方面的培训。只有质量管理意识提升了,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增强检验人员的基本医学知识。 (2)身为检验科工作人员,唯有质量管理意识提升了,才能够时刻督促自己做好工作。不仅要把技术作为工作重点,更是要重视质量管理。 2.2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是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检验科的工作与临床科室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和其他临床科室的沟通,熟悉不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进一步积累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检验科的重要工作就是为临床一线医生提供里相关的检验数据,能够进一步为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研究等提供参考。为此,临床科室医生们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检验人员改进工作的关键,强化与临床医师的沟通。 2.3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的执行力 一般来说,检验科需要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技术质量保证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检验科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管理小组要严格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对检验人员工作的质量进行监控,确保检验工作标准化、流程化、质量化。比如,对于仪器的设备和维护就要严格按照制度来做,在使用仪器前,对仪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不出现问题。在仪器使命之后,对仪器进行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值尽量降到最低。 2.4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能督促检验科工作人员做好工作,最好是将考核的结果与其待遇、职称等挂钩,真正让他们能够重视质量管理,并全身心投入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检验科的具体管理,不定期地对检验科人员进行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和监督。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到整个检验过程中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是检验科的重要工作,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培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的执行力及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等方面进行介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做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确保检验科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王瑛 单位:南县妇幼保健院 医学技术论文: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提升研究 1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提高 1.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现状分析。 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中多学科渗透、配合,以完成临床医学诊断对检验工作的要求。作为一项综合性应用学科,任何单项学科的技术发展都对检验工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化学、物理学、光学、生物学等学科中,现代科技的应用为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持,也使得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成为了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目前,临床医学检验不仅应用于临床的诊疗,同时还在卫生预防、保健、康复等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机构设置、规模建设、普及率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临床检验科室成为了医院机构的基本构成单位。针对临床医学检验需求,应首先了解临床检验技术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强技术控制与管理、强化临床检验科室的管理、强化检验质量的控制与评测、强化新技术应用评价等工作。 1.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中,多以检测技术规范为基础开展临床检测工作,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实验室设置、仪器标准化配置、制剂管理以及科室管理等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对临床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现代医疗结构针对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进行完善,通过问题的发现、解决方法的提出、解决方法的应用以及效果评价等工作促进临床检验事业的发展、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1.3鼓励医学检验设备企业发展,促进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提高。 在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中,临床医学检验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因此,加强对医学检验设备企业的扶持、鼓励医学检验设备发展,能够促进医学检验设施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通过政策扶持、利税扶持等,使医学检验生产企业能够提高综合市场竞争力,进而使设备生产企业具有更强的实力进行设备研发,以此促进医学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 1.4以临床医学检验科室管理为基础,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 为了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鼓励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我国医疗管理部门应在传统检验规范基础上,加强统一标准的出台。以统一的规范、标准指导临床医学检验科室的建设与管理,以此保障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质量。同时,通过对人员素质的考核规定、人员在职学习规定等硬性标准的,保持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先进性,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针对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应用及新设备应用中还应加强与设备厂家的沟通。针对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预案,保障临床医学检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 1.5加快临床医学检验成果的转化,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中,各大院校及科研机构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许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研究成果并未实现产品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影响了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现代科研机构及各大院校应加强成果的宣传与转化。针对一部分企业缺乏专利、成果转让费用的情况,研究机构可以采取技术入股等形式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技术入股降低科研成果转让门槛、同时开拓院校、科研机构研究经费来源,促进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以经验交流为重点,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临床检验人员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的一线人员,他们对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发展方向有着极大的发言权。但是,在目前的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发中,由于缺乏这类人员的参与,导致了许多技术实际应用操作性不强、时效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发单位应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究中,加强与一线检验人员的经验交流和技术交流。通过交流活动使技术研究人员了解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此为基础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设备操作的便捷性。同时针对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快速检验的需求,加强研究工作中检验时效性的应用,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水平。 3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对提高临床诊疗效率、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健全、医疗工作开展中对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需求,我国临床医学检验科研机构以及仪器设备生产企业应加快研发脚步。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提高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水平,促进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 作者:徐平 王林涛 单位:山东省平度市田庄镇卫生院 医学技术论文: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趋势 医学检验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因此,有必要建立其自身的理论发展体系,重点研究自动化技术、形态学检验技能、生物安全操作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使生化、临床、免疫和微生物检验中的部分项目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一些新型检验技术(如生化检验中的酶促速率法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试纸条法检测,免疫检验中的放射免疫,酶免疫及化学发光,微生物检验中的全自动鉴定技术和以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特异性增强,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检验技术装备日趋专业化、精密化,检测项目逐步增多,使临床疾病的诊断对医学检验项目的依赖愈加明显。临床检验已由单纯的辅助性技术工作变成直接参与临床诊断、科研和医疗决策的手段,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化仪器检验虽具有速度快、重复性好、干扰因素小、可批量测定、便于室内质控和评价等特点,是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主流,但其忽略了标本的形态学观察,漏检、误诊时有发生。实践证明,无论仪器多么精确、多么自动化,也不能完全取代具有诸多形态学成分的显微镜检验,因为它不可能有完全的思维鉴别能力。因此,形态检验技能是医学检验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真功夫”,是任何仪器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学校应注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此项技能的培训。 二、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办已有56年,是学校的重点专业,有一定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经验,为各地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了大量的医学检验人才。近年来学校在重点专业建设和示范校建设中陆续购入了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办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师资队伍结构和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彻底转变专业课程开发理念,表现在仅从医学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出发,课程设置与工作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联系不紧密等方面。另外,出于学校教学经费和成本的考虑,压缩了学校实践教学及临床见习的课时,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课时相对偏少,检验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中未得到充分重视。同时,还存在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匮乏、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学生接触临床较晚、适应性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三、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适应医学检验行业飞速发展和检验医学分工细化的发展趋势,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体现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学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适应实验仪器操作、血液标本采集、实验室质量控制和常用试剂配制的岗位需求,具备自动化和微机化实验仪器设备操作维护方面的知识,成为医学检验行业技术熟练的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改革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中职学校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科学地建立课程体系。(1)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构建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围绕应用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培养,强化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初期突出医用化学和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诊疗基本知识。(2)在专业理论学习方面,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按职业导向、项目引领,删去陈旧内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并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设与地域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相关的课程,如艾滋病护理及职业防护、医学统计方法等。(3)在实践教学方面,以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对各门核心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删除陈旧和重复内容,按职业导向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按职业岗位工作流程设计综合实验及仿真实训,使学生学习在未来职业岗位,工作在学习环境,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和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实行早期临床见习,着重培养学生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 3专业教学改革 3.1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引领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我校的做法是:第一学年以培养职业人文素质为主,第二学年以培养岗位核心技能为主,第三学年以培养岗位综合能力为主,循序渐进推进,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认知性实践、模拟和真实岗位实训及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质量。 3.2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改革和创新 教学方法以适应职业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减少纯理论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加强实际操作训练;聘请行业专家承担一定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探索与实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立体式多媒体教学、项目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知识竞赛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通过设置一个项目或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试剂配制、实验器材准备、预实验等,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并配备专业实训教师辅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操作能力训练,使教学紧密联系临床而又生动有趣。 3.3考试及评价模式的改变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评价学生学习,检查教师教学情况、教学水平以及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除学校评价外,还应增加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 3.4编写理实一体化的校本教材 对三年制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而言,要在两年学校学习期间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学校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的作用,对各核心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编写具有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的综合技能实训校本教材。这样可使核心课程专业技能相互衔接,达到强化专业技能、缩短适应临床职业岗位时间的目的。 3.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需要,按照职业岗位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专业教师应充实理论知识,定期参与临床实践,了解一线工作情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专家或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核心课程的理论、实践和现场教学,实现专兼职教师教学的相互交叉、融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通道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改善师资结构,解决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匮乏的现实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办法,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改革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需要有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和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但学校的办学经费有限,无法及时更新临床实验室,所以可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方面,接受各医院因为更新换代而赠送给学校的检验仪器设备,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可以与医院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仿真环境的建设和对外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实践技能的机会,又可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作为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验人员的培训基地。 5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改革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医科大学相继开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目前二甲以上医院及相关行业的检验科室普遍接受的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这使得中职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应从学生素质教育入手,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 本文作者:葛娟 单位:伊宁卫生学校 医学技术论文:临床医学虚拟技术运用 本文作者:牛俊祝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1虚拟现实技术概况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又称临境技术,是指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率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1]。通俗地讲,虚拟现实就是一种人与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可自然交互的人机界面。虚拟现实技术起源于美国,目前以风行于军事训练、娱乐、医学、教育、建筑等各个行业。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通过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加速这一过程并且巩固所传授的知识,虚拟现实技术是为此而设计的很多方法中最有效的。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且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因为它允许学生与现有的各种信息互动,在仿真过程中,学生可以经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接触各种仿真物体以及接触虚拟境界的各个部分。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感知性、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认真分析临床医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契合点,必将为临床医学教育带来新的生命力。 2目前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临床实践与医学伦理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临床操作中有部分是具有侵入性的,对病人来说,可能会有创伤性和危险性。假如医学生的技能操作尚不规范和熟练,让其直接施行操作,很有可能将对病人构成伤害,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这有悖于医学伦理。其次,学生多组见习,如果反复检查同一名患者,必然会造成患者的不合作,从爱伤观念和人道主义观念出发,需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来代替以真人为对象的临床实践教学。 2.2临床技能实践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规范性、直观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部分不可或缺。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院校有限的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实习床位等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医学生的实践需求,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的运行能力也面临着很大的考验。 2.3医疗风险与带教教师积极性的矛盾 随着社会法制观念的普及,社会医疗需求的增加,医患纠纷日益增加,在对医师尚没有相对科学和公正的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要指导医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临床带教老师往往要冒着极高的风险,有些带教医师基于自我保护意识,经常避重就轻,躲避带教。这对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3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既可避免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又可使学生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以及模拟患者的病情变化中学习医学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以便在真实的临床医学实践中实现学有所用,不仅使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得到保障,还可以较高地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无损耗实践环境可以模拟实验、实习的全部过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在不占用实验室资源的情况下,掌握实验的操作流程,这样就很大程度地节约了实验室资源,有效缓解供需矛盾。 最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医学生在接触临床之前就提前进入虚拟的临床氛围,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理论,可以使其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进而避免在接触真实临床环境时出现手忙脚乱的状态,防止造成安全隐患。 4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4.1虚拟人体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早在1985年,就开始进行人体解剖图像数字化的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医学院将一具女性尸体和一具男性尸体分别作了1mm和0.33mm间距的CT和MR扫描,然后将尸体冰冻后切成1mm的薄片并照相,经图像重建生成冠状面和矢状面映像,所得图像数据经压缩后,建立了“可视人”,并出版发行了CD盘片[2]。学生可在计算机屏幕上对“可视人”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解剖,并且可以缩放局部图像。这一项研究应用对解剖学的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汕头大学医学院于2002年9月引进挪威的综合模拟人(SimMan),主要用于临床技能教学和考核[3]。首都医科大学于2004年引进了美国的HPS和智能型高级综合数字模拟人,率先在国内开展基于VR的急诊医学高仿真模拟教学[4]。学生的诊治操作由计算机评判“,病人”的状况随时改变——或恶化或好转,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获得真实的临床操作体验。此外,虚拟人体可开展虚拟解剖学、虚拟内窥镜学等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4.2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是在计算机加上一组软件和相关的硬件,让使用者在操作这台计算机时就像在操作一台实验仪器一样。很多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实验都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开展进行。在“实验室”里,学生有充分的实验自主权,可以仿真实现各种实际中甚至不可视、不可入、不可摸、危险性高的实验,扩宽了教学实验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甚至可以“全天候”地开展实验,降低了实验教学对客观物质条件的依赖。虚拟实验室的硬件用来解决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问题,软件更为关键,它能很方便地改变、增减系统的功能与规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尔曼实验室开发的EXP软件,就是一个用于神经生理学虚拟实验的基于虚拟现实的多功能软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培训模型是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为医学生提供了在校早期接触临床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还能使其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综合诊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潜力,较快地掌握临床诊疗实践规律,最后,还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的养成。 近几年,在医学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体现在提高病人的安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与自信、教育规范化等方面凸显了巨大优势。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医学教学水平,还有助于做到客观化考核,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真正的临床实践,它只是医学生接触真实病人之前的过渡性培训。我们应该适当地把虚拟现实技术和其它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医学专业课课堂的教学效率。 医学技术论文:生物医学在体成像技术作用 本文作者:兰海云 汪爱勤 尹文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 第四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 在体成像技术的发展及成像策略的不断提高,能够在活的生物体内揭示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诸多细微变化,有助于在生物整体、真实的体内环境中高时间分辨率地研究生命过程。针对某一生物过程的带有光学标记的报告基因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近年来正被更多地用于在活的动物模型中探究人体内生理机能和疾病的生物学过程。利用荧光蛋白、萤光素酶基因等生物材料标记细胞、病原体和基因,早已被证实是一种在体内设置“检测器”、体外直观检测的非常可行的策略[1]。 1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的原理 通过生物技术将构建的以萤光素酶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的载体(重组原核表达质粒、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或重组病毒),经转化、转染或感染并筛选得到重组病原菌、细胞(如免疫细胞、肿瘤细胞、胚胎干细胞等)或重组病毒(如腺病毒、慢病毒、逆转录病毒等)用于转入小动物;或是将含萤光素酶及调控序列的载体线性化后经显微注射等技术稳定整合于小动物基因组制备转基因动物[2-4]。标记基因的表达可通过多种调控元件进行调控,如靶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等;标记的方法因研究领域、研究目的和实验策略的不同而各异[4],但最终都是在体内组织如血液、肝脏、脑、脾、肾等靶部位因特定生物过程的发生而伴随产生有酶活性的萤光素酶。在注入底物即萤光素的条件下,萤光素酶催化底物反应产生特定波长的光信号,通过成像系统可以直观检测到光信号的产生及变化,实时反映体内发生的生物过程,如基因的调控表达、信号传导、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增殖与分化等。因此,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毒学与免疫学、肿瘤学等研究领域[5-8]。 2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的应用 2.1标记于肿瘤细胞、免疫细胞、胚胎干细胞等,转入体内后进行成像 萤光素酶基因作为一种报告基因,最初应用于体外培养细胞内目的基因的表达研究。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其能够应用于在体组织细胞的表达研究[9]。萤光素酶是一类生物发光酶,1种细胞可同时被2种具有不同底物的萤光素酶标记。例如其一可由一组成性稳定表达的启动子驱动,作为内参,反应细胞数量的变化;另一萤光素酶由要研究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驱动,其发光信号的变化,在消除细胞数量变化的影响后就可反映特定的启动子在动物体内的表达活性[10-11]。 2.1.1肿瘤及抗肿瘤研究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可直接实时地监测各种癌症模型中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可对癌症治疗中癌细胞的变化进行实时观测和评估,能够无创伤地定量检测小鼠整体的原位瘤、转移瘤及自发瘤。Klerk等[12]研究证实了利用此技术测量肿瘤负荷具有很高的可靠性。Minn等[13]应用该技术进行了乳腺癌肺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他们构建能够表达荧光蛋白、萤光素酶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并稳定转染已获得的不同亚群肿瘤细胞,先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筛选同一亚群内具有相同转染效果(稳定表达外源蛋白即荧光蛋白和萤光素酶,且水平一致)的细胞,并尾静脉注射免疫缺陷小鼠,通过检测生物发光的部位和大小,评价不同亚群肿瘤细胞向肺部位的转移情况及其转移能力,再通过检测细胞内各基因的表达差异来分析肺转移相关基因。Gupta等[15-16]又用相似的方法来研究乳腺癌脑转移相关基因及乳腺癌肺转移过程中分化基因介导的肿瘤再起始,结果再次显示了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应用于肿瘤及癌转移机理研究领域的优越性。 2.1.2抗肿瘤免疫及肿瘤细胞疫苗的研究用带有生物发光标记基因的小鼠淋巴细胞或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可以检测放射及化学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可寻找在肿瘤骨髓转移及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复杂的细胞机制。Cayeux等[17]用萤光素酶基因标记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来免疫小鼠,而用另一种底物不同于前者的5,6-carboxy-succinimidyl-fluorescein标记该小鼠内一种与肿瘤相关的免疫细胞,通过2种不同的标记研究了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免疫小鼠后抗原递呈、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不同免疫细胞在体内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2.1.3药物促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当萤光素酶与抑制多肽以融合蛋白形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产生的融合蛋白无萤光素酶活性,细胞不能发光,而当细胞发生凋亡时,活化的caspase-3在特异识别位点切去抑制多肽,萤光素酶活性得到恢复,由此可用于观察活体动物体内的细胞凋亡相关事件。细胞凋亡时被激活的caspase-3/7与DEVD-氨基萤光素(aminoluciferin)特异结合而被酶解为氨基萤光素,它可被萤光素酶识别而产生生物发光信号。Liu、Hickson等[18-19]利用这一现象设计的细胞凋亡检测方法均能够以极低的DEVD-氨基萤光素量获得较强的发光强度,因而这一方法可用于评价TNFα(α肿瘤坏死因子)、FasL、TRAIL(TNF相关促凋亡配体)等因素针对肿瘤的治疗效果。 2.1.4胚胎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的研究胚胎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然而注入活机体的胚胎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尚存在显著的细胞死亡、畸胎瘤的形成、宿主免疫排斥反应等障碍。应用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可对胚胎干细胞本身及其在注入机体后的存活、增殖、分化等生物事件的发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上述诸多问题得以解决[20]。 2.2标记病原微生物,用于研究感染致病机制、转移途径及宿主免疫反应等 在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中,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供疾病进程中观测病原体在动物体内的寄居部位、数量变化及对外界因素的反应等实时变化信息,而且更有助于揭示感染体内病原体逃逸宿主防御的机制[21]。对病原体感染过程非侵入性的检测能够对疾病进程实时地提供新的信息,且有可能发现新的感染位点[22]。Lucker等[23-26]以萤光素酶基因标记HSV-1(单纯疱疹病毒)并分别侵染Ⅰ类干扰素受体缺失、Ⅱ类干扰素受体缺失、Ⅰ和Ⅱ类干扰素受体均缺失的小鼠,可观察到HSV-1对不同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的肝脏、肺、脾、淋巴结的侵袭,及病毒从血液系统进入神经系统的过程,从而证实了不同干扰素在HSV-1感染中所起的不同的作用。Lucker等[27]针对痘苗病毒的类似研究也证实,不同干扰素在机体感染过程中各自和协同发挥的重要作用。#p#分页标题#e# 2.3标记于基因治疗载体用于探究基因治疗机制和评价治疗效果 将一个或多个目的基因安全有效地转入体内靶细胞可用于基因治疗,应用萤光素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构建载体,观察目的基因是否能够在试验动物体内持续高效和特异性表达。这种非侵入方式具有容易准备、低毒性及轻微免疫反应的优点。萤光素酶基因也可以插入脂质体包裹的DNA分子中,用来观察脂质体为载体的DNA运输和基因治疗情况。Smith等[28]已经运用该技术进行了HSV作为肝脏疾病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行性研究。Chou等[29]将带有萤光素酶基因标记的稳定表达肝细胞癌抗原的质粒转入沙门菌减毒株,并作为疫苗口服免疫模型小鼠,在体成像显示了体内沙门菌成功表达抗原和沙门菌作为活菌疫苗在体内的清除过程。 2.4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信号转导等的研究 蛋白片段互补策略广泛用于研究细胞内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策略在借助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后就可以被运用到活体动物内,以非侵入、可量化、实时地显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31]。在动物体内直接观察细胞中或活体动物体内2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将Firefly萤光素酶(Fluc)的N端与C端分离开,分别与2个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目的蛋白相连,并使2组蛋白由不同的载体分别诱导表达。在体的细胞内若2个目的蛋白能靠近并结合形成完整的Fluc,则会产生发光信号。Andrea等[32]建立了一种转基因报告小鼠,由特异启动子(TgG4F(+/-))及其转录反式作用因子多联体蛋白Gal4进行调控。将融合了Gal4BD的p53和融合了VP16的TAg的病毒载体共转入该小鼠的肝脏细胞,在小鼠肝脏部位观察到了明显的发光信号,显示p53与TAg的结合引发Gal4BD与VP16结合,结合的多联蛋白顺利与启动子TgG4F(+/-)结合,进而引发Fluc在肝脏组织的表达。 2.5体内干扰RNA及DNA疫苗的研究 目前RNA干扰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体外转录后沉默基因的方法,在体内RNA干扰的转录后表达沉默可以引起各种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因此生物发光在体成像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体内RNA干扰的研究和在体内利用RNA干扰技术进行其他疾病机理及生物治疗的探索。McCaffrey[33]等通过将表达萤光素酶的真核表达载体与针对萤光素酶基因设计的双链小干扰RNA(siRNA)共注射成年小鼠,与对照组比较,前者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表明针对性的双链siRNA明显起到抑制基因表达的作用。他们还构建表达功能性小发夹RNA(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与表达萤光素酶的载体共注射成体小鼠,与对照组相比,同样观察到长时程后荧光强度明显减弱。RNA干扰技术成功用于临床治疗须保证双链siRNA有效转入体内并维持有效的浓度,而借助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则可便捷准确地评价双链siRNA运送方法的效果。Takeshita等[34-36]已利用该技术分别对各自所设计的不同的双链siRNA运送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发现合理的运送方法,如双链siRNA与某些小分子化合物的连接修饰与单独的注射双链siRNA相比,前者能使双链siRNA在体内较长时间内不被降解。RNA干扰可作为传统DNA疫苗的补充,被用以在体内消除免疫抑制因子表达。DNA疫苗的效应常常因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下调该获得性免疫反应而受到限制。因此,免疫抑制性的信号途径的沉默将是DNA疫苗效能得到加强的一种极有潜力的策略。Huang等[37]应用在体生物发光技术所做的研究结果显示,皮下注射编码shRNA的DNA,可以作为体内基因沉默和一种能够有效提高DNA疫苗效果的手段。 2.6标记于转基因载体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 2.6.1基因表达动物模型为研究目的基因是在何时、何种刺激下表达的,可将萤光素酶基因插入目的基因启动子的下游,并稳定整合于实验动物染色体中,形成转基因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动物发育过程中特定基因的时空表达情况,观察药物诱导特定基因表达及其他生物事件引起的相应基因表达或关闭。Chen等[37]将受胰岛素调控启动子调控表达萤光素酶的转基因小鼠制成糖尿病小鼠模型,采用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证实了肝脏组织中含有可生成胰岛素的细胞。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在转录调控序列和反式转录因子与目的基因相同的情况下,萤光素酶的表达水平及底物发光强度能够真实反映目的基因的表达状况。目前对于调控多药耐药性基因-1(mdr-1a)表达的关键因子和胞内微环境的机制尚不明了,使多药耐药性依然成为对癌症患者成功化疗的一大障碍。为深入研究mdr-1a在体内组织中转录调控的机制,Long等[38]通过胚胎干细胞同源重组、遗传杂交的手段构建了基因型为mdr-1a+/Fluc的转基因小鼠(野生型基因型为mdr-1a+/+)。mdr-1a+/Fluc中Fluc已完全置于mdr-1a开放读码框中,其表达受内源性mdr-1a启动子及相应各种反式作用因子的调控,Western印迹等不同方法均验证了该模型mdr-1a的表达量与Firefly萤光素酶蛋白表达、发光强度成正比。该小鼠体内Fluc的表达与mdr-1a的表达在时间、所处的微环境均完全一致,可作为研究各种因素下mdr-1a表达调控的理想的动物模型。类似的研究所建立的模型能弥补体外细胞培养不能提供的特定基因表达的真实微环境的缺点,也能弥补基因敲除小鼠存在的代偿效应等不足[39]。 2.6.2各种疾病模型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将致病基因、病毒及细菌进行萤光素酶标记,转入动物体内形成所需的疾病模型,包括免疫系统疾病、感染疾病等。除可提供靶基因在体内的实时表达和对候选药物的准确反应,还可以用来评估候选药物和其他化合物的毒性,为药物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效用提供研究方法。Hsieh[40-41]等将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启动子调控表达萤光素酶转基因小鼠(sPSA-Luc),与前列腺癌转基因模型小鼠TRAMP杂交,经检测筛选得到的子代小鼠TRAMP-Luc随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表达稳定产生萤光素酶。因此,该小鼠借助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已被成功地用于前列腺癌的发生及转移研究。 3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针对生物发光成像过程的三大要素,即萤光素酶、底物、成像设备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应用遗传学手段,在基因、蛋白水平对各种萤光素酶的分子结构进行改造,获得了新的萤光素酶,使底物发光的波长发生明显的红移(使发光波长变长)从而减少了光穿透机体组织时的光吸收,提高了萤光素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的稳定性,改变了酶在组织细胞中的半衰期。与原先的天然萤光素酶相比,通过改进得到的各种萤光素酶在体内表达的稳定性、催化底物的反应等方面得到了优化,不仅增加了发光输出量,更能适应不同时程的成像方式[42-46]。各种萤光素酶与体内不同组织对应着独特的动力学特征。研究人员试图通过优化发光底物转入体内的方式、底物在体内的释放方式、对细胞内底物摄入相关蛋白加以限制,以及对底物本身的结构加以改造等手段,来满足体内不同时程生物过程的动态性研究。Kheirolomoom等[47]分别用长循环脂质体和温度敏感型脂质体包裹萤光素并转入体内。前者萤光素酶以一定水平正常表达时发光完全依赖于体内萤光素的释放。今后,通过选择合适的包裹材料(如设计合理的脂质体)或其他运载方式(如植入性微渗透泵[48]),可能使底物在体内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释放速率,使底物浓度保持稳定。#p#分页标题#e# 这样,发光强度在一定时间内完全取决于萤光素酶的表达水平。而温度敏感型脂质体可以被直接运到肿瘤组织中,通过一次超声热处理,可以引发一次爆发式快速释放,这种温度敏感型脂质体则可以实现定点转入和定点释放底物。萤光素酶底物进入细胞的过程受细胞内某些自身蛋白的影响。Zhang等[49]发现ABC家族的乳腺癌耐性蛋白(ABCG2/BCRP)作为重要的膜转运蛋白,其表达水平和特异结构域的功能影响萤光素的摄入过程,因而影响生物发光信号的产出。这就提示,一方面可通过降低或消除此类蛋白对底物进入靶细胞的影响,使发光信号相对地最大化,另一方面可被用于高效筛选针对ABCG2/BCRP的药物抑制剂[50]。从某些细菌得到的萤光素酶基因均位于一个操纵子内,且操纵子内除含有萤光素酶基因外,还包含整套底物合成酶基因,因此,将该操纵子稳定转入的细菌侵染动物模型后,无需外源底物就能实现成像[51]。若将这类细菌来源的萤光素酶应用于动物细胞,可能更有利于在体发光成像。但这是否可行,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成像设备方面的进展不仅提高了设备的灵敏度,而且使功能更加全面,数据采集与分析更加精确。例如,已经应用三维成像技术使信号定位更明确、分析更全面。随着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的逐步成熟,必将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领域。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120名产科住院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 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医院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是通过针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康复以及护理等项目,制定一个具有准确时间要求以及严格顺序的诊疗护理计划,可减少医护过程中的缺漏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1-2]。本研究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介入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孕妇120例,年龄在23-36岁之间,平均为(27.9±2.5)岁;孕周在38-42周之间,平均为(40.2±1.6)周。所有孕妇均无妊娠期并发症,均无乳腺炎以及发热症状。所有孕妇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均签署了医疗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孕妇随机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的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的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孕妇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孕妇则在此基础上介入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在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前,由科室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临床路径小组,并由医院临床路径指导小组对其实施专科培训,主要包括责任心、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医患沟通技能等,以确保临床路径能够顺利实施。针对孕妇及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全面、系统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包括医疗措施、检查化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运动指导、产褥观察、照护以及清洁消毒等。同时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评价量表,内容包括病房检查、医疗方法、健康教育、分娩检查、睡眠、饮食以及满意度等,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应按照路径表执行并做好相关指标的记录。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产妇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调查患者以及医护人员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分析,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以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血量均在400ml以下,均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显著降低,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3 讨论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工作更加程序化、标准化,并可协调医护人员之间,医护人员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可确保诊疗护理过程中关于患者与疾病等有效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2]。此外,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规范医护行为,有效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确保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能够获得持续、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及效率,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而随着住院时间的缩短,医疗费用也将降低[2-3]。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以及医疗质量,是一种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的护理服务模式。 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介入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护理人员更加明确当天的护理内容、目的及实施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地执行护理项目,并根据护理内容以及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予以健康教育,可纠正医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流程缺陷,避免医护工作缺项或者漏项,优化医护流程。临床护理路径中对于患者的恢复目标以及恢复路径均有明确的记录要求,有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诊疗及护理目的,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了解自身的康复情况,增强其痊愈的信心,并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工作。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及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临床护理流程有着严格时间表以及工作计划表,各项护理内容均有明确标示,护理人员仅需做好标记即可,有效减少了护理文件的书写时间,可使护理人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5]。 本研究针对妇科产患者的特点以及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制定详细的住院护理工作路线和表格,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图施护,最大限度地满足产妇的健康需求。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医疗费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患者及医护人员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可针对患者的病情以及医护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临床路径护理计划,增强医护患等多方合作,规范医护行为,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并履行患者的知情权,提高医护质量,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反馈式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护理路径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分析采用反馈式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护理路径中的应用以及对产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妇产科就诊的初产妇2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并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早期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并采用反馈式健康教育,对两组产妇的产后排尿及出血情况、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情况观察、产妇满意度及出院知识掌握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及反馈式健康教育后4 h内及4 h后排尿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路径; 产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妇产科就诊的初产妇282例,年龄23~35岁,均为单胎妊娠,入选患者均排除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认知障碍等妊娠并发症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并排除经产妇。将28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138例,平均年龄(27.4±7.6)岁,平均孕周(39.4±2.1)周。观察组144例,平均年龄(26.9±7.3)岁,平均孕周(38.4±1.7)周。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分娩方式、营养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并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并根据产妇在产后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包括如下具体护理干预措施。 1.2.1 产前心理护理干预 包括对产妇积极心理引导,消除不适感,熟悉分娩环境、分娩流程、分娩疼痛及相对应处理措施等。 1.2.2 产程中护理干预 三个产程期间鼓励其适当饮食,对分娩精神紧张进行人性化关心。 1.2.3 产后护理干预 产后鼓励早期排尿及合理饮食,讲解早期母乳喂养及出院后的各项注意事项并做好出院后复查。 1.2.4 新生儿护理 讲解并示范新生儿常规护理操作,并指导如何观察新生儿黄疸、肚脐及排便、排尿情况。为了解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对观察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反馈判断产妇的掌握程度并进行针对性宣教及调整教育方式,确保观察组产妇充分理解并掌握宣教内容。观察组护理措施执行由床位护士完成,护士长随时检查路径指导情况,并进行及时督导及更正。 1.3 观察指标 1.3.1 产后排尿及出血情况观察 两组产妇在分娩后密切观察初次排尿方式及排尿时间,并产妇分娩后出血情况进行评定。 1.3.2 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情况观察 (1)新生儿护理掌握情况:根据产妇能否独立、部分独立、无法完成及是否可对新生儿情况作出准确判断、部分准确判断、无法准确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差。(2)母乳喂养判断:产妇在指导下能成功哺乳,无乳头破溃等情况出现,为良好;若产妇出现轻度涨奶及乳头破损等,为一般;如产妇产后不能哺乳且伴有严重涨奶,为差。 1.3.3 产妇满意度及出院知识掌握分析 出院前调查患者满意度,并根据产妇能否准确复述、粗略复述、少量复述出院知识将产妇对出院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良好、一般、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排尿及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及反馈式健康教育后4 h内及4 h后排尿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情况 对照组7例对新生儿护理掌握为差,观察组均为良好及一般,差为0例,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满意度及知识掌握情况 对照组对127例对护理评价为良好,17例为一般,观察组135例评价为良好,9例为一般,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医院最早提出了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主要内容包括对住院患者依照医疗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同时鼓励患者及家属等主动参与医疗护理工作,并积极进行出院后健康教育工作[3],因而护理方式由既往的被动接受模式转变到主动参与模式。 自从该理念引入我国以来,对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分娩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常会对产妇带来一系列的精神及生理上的应激,处置不恰当,则可能会加重应急源所致心理及生理反应,因此,有必要针对产妇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有效的产后护理。 由本研究发现,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并行反馈式健康教育可有效地促进产妇排尿并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并明显减少出血的发生。了解产妇知识欠缺所在,并进行反馈性的健康教育,可消除患者紧张感以及生理、心理应激,对减轻产后排尿障碍并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有积极作用。同时该护理方式可促进对新生儿护理的掌握程度,并改善母乳喂养情况。行之有效的反馈式健康教育,对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哺乳率低下,产妇护理经验不足有很好的改善作用[4]。 同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于缓解目前医疗工作中紧张的医患关系,建立医患信任及和谐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护理工作主要是为存在自理障碍的人提供帮助性活动,护理路径可系统化的对产妇进行护理,同时通过反馈式健康教育,增强与患者沟通,有助于了解产前、产中及产后存在的主要心理及生理问题[5],及时满足产妇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生理以及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同时达到产妇自身需求并实现独立完成新生儿的喂养、观察、护理,较为完善的完成向母亲角色的转移[6-10]。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本院研究对象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之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总结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总结资料及统计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对照组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实验组;对照组的住院天数显著高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低于实验组。结论CNP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好,随之而来的是极高的可行性,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妇产科;应用及效果 近年来,社会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住院期间的治疗方式与护理方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临床护理路径(CNP)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目的导向式的护理新模式一直受到医务界的持续关注[1-2]。我院的研究对象是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初次产褥期妇女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在常规护理之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总结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本院研究对象160例,年龄23-35岁,妊娠38-42孕周,都是初次产褥,产程都正常,在分娩2h内出血量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的8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依据患者的病情沿用传统的产褥观察表进行护理。实验组的80例患者先通过对护理程序的评估,将所有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制订适合本科室的护理路径。前期实验组医务人员对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并参照学术界成熟的医疗护理常规方法及执行标准[3]。根据患者的需要,治疗和护理的特点,归纳总结可以使用的护理经验,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以护理流程(医疗措施、实验室检查、产褥观察、饮食、睡眠、照顾、清洁、健康教育、产妇满意度)为纵轴,一定要标出护理目标及护理记录,以时间框架为横轴。 1.3评定标准根据汇总临床护理路径表和每天的护理记录,评判标准的主要指标包括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护理质量、产妇满意度等。 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总结资料及统计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实验组的住院费用为(2396.65±515.88)元,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5.25±424.14)元;实验组的住院天数为(4.24±1.54)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4±2.56)d;患者满意度(99.68±1.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4.22±3.87)%。两组均处在满意度比较高的水平并无明显差异见表1。 3讨论 3.1开展CNP的意义在整体护理病房开展CNP,医院通过多专业和多学科的医护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更密切,避免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沟通的话题少的问题,保证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的连续性,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4],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护理活动的标准化和程序化。CNP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另外,临床护理路径表不但提高患者满意度还增加患者的健康知识,患者懂得健康知识后就会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这样就可以达到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 3.2临床护理路径的可行性本次研究临床护理路径项目的制定实现了把被动观察生理指标变为主动按项目询问、诊查,发现异常的可能性提高了。新时代的家庭生儿育女不再有传统的世俗观念,完全符合国家所倡导的观念,也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吻合。医护人员按照制定的项目和统一的标准去执行,这样就可以避免没有责任心和水平差的医护人员,更不会遗漏项目。此项研究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购置和成本支出,只要让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即可,在各级医院均可推广。 3.3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效果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使用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为了提高卫生资源使用率和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在正常产褥期妇女中使用,传统护理模式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高于使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证明了临床护理路径在正常产褥期妇女临床护理过程中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没有增加。 4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需求。CNP是“以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5],这正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医疗护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临床护理路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这一现代医学模式.是医疗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观念的体现[6]。因此,CNP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好,随之而来的是极高的可行性,值得广泛推广。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我国实践的进展及在产科的应用 摘要 通过对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回顾了临床路径中的护理路径在我国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在产科的实践情况,探讨了其在产科护理应用中的成果,认为其在我国医疗领域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仍有成长空间。 关键词 临床路径 产科 护理 临床路径是由医生、护士及其他人员共同针对某项具体的诊断或手术而制定的最恰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并减少康复延迟和医疗资源浪费。近些年,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和单位对临床路径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由于我国特殊的医疗制度,医院尚不能全方位地开展临床路径,但护理学方面却与时俱进地将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并引申了临床护理路径概念。健康教育路径和护理路径统属于临床护理路径范畴。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工作的一种工作流程,它是指在特定病种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按照标准程序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规范模式[1],它包含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种专业的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它以时间为横轴,护理流程为纵轴,将具体护理操作、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工作等融合成整体的护理计划,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2]。是整体护理概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和体现。国外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是一个全新的高效的护理工作方法和流程,它可以通过既定的标准化流程规范操作,对护理问题进行正确评估,加强护患沟通,构筑护士的主动服务平台,并且能够极大地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3],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在我国,多家大医院的许多专科都在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四川华西医院自1998年开始以护理人员为中心试行临床路径,现已有33个病种及手术在6个科室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4]。李艳萍应用临床路径对阑尾切除患者实行健康教育[5],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整体素质等。郭兰青等[6]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利于临床护士对患者进行系统、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满足了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顾晓菊等[7]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达到满意护理效果。单春剑等[8]按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全程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具体化,并具有可视性和时效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近5年来,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中应用尤为广泛。俞颖[9]等应用临床路径对孕产妇实施健康教育规范了理人员健康教育行为,提高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相关知识知晓率和相关技能。张颖[10]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护理中发挥重大作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也为出院后母婴照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产科中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的一般方法如下:①制定路径表格:临床护理路径的程序是面向护士和产妇共同开发的,因此在设计程序时不光要考虑医疗服务内容,更要重视当地产妇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和特殊风俗习惯。临床护理路径程序按病程大概可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按内容可分为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表、顺娩临床护理路径表、剖宫娩临床护理路径表、母乳喂养及新生儿临床护理路径表。总体参照临床路径实施手册[11],融合各医院的临床技能和经验及当地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②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产妇入院时首先由当班护士按教育路径进行入院教育,并进行初步评估,根据病种选择后续的护理路径。同时责任护士根据不同病程阶段按照各路径表格进行一对一实施路径,每一部分完成后由实施护士和产妇(家属)共同打钩确认以保证护士和患方已按章完成路径内容。对未实施的内容则在表格中记录原因及补救措施,及时予以落实。③临床护理路径的终止及变异纠正:当所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完毕后,产妇出院,临床护理路径正常终止。若住院期间产妇出现非预料性事件且不能回归现有的路径时,临床护理路径非正常终止,并由当班护士记录终止原因。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在工作中发现实际操作偏离原有的标准程序,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及管理部门不断地修改及完善程序,使其与工作实际更加贴切,流程更加科学。变异的纠正也是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发现在产科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有以下优点:①孕产妇对孕期保健及产后康复、新生儿护理等知识都有着较高的需求。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最多,护患关系冲突也不少,而且原因很多,如何处理好护患关系,已成为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2]。研究表明,在护理工作中正确应用临床路径是更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能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3],在产科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无疑增加了护患沟通,增强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进了健康教育的效度[14]。健康教育路径可使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和具体化,并具有可视性和时限性,周而复始地成为护士的一种自觉行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可以协调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15]。宋成辉[16]通过临床应用的对比实验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产妇母乳喂养和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产妇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②临床护理路径可指导护士完成健康教育,规范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健康教育者有明确的目标,产妇也能根据护士的宣教,履行遵医行为[17]。临床护理路径使产妇明确预知每天治疗和护理内容,提高积极性,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18]。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和宣教中,既治愈或缓解了病情,还学到了预防保健知识,增强了患者的参与意识;增进了医护患间的沟通;保护了医患之间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有效监督,有效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19]。③优化了护士工作的流程,简化了步骤,“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护理记录表格,仅在患者出现特殊病情变化时,才用“×”标记在相应内容处注明,也只有在出现“×”后,才需要在护理记录中记录有关问题,其余无特殊变化时,一律在临床护理路径相应内容上表示“√”即可。这样保证了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患者,护理记录简单易行,护理计划不用每次书写,缩短了记录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④大部分护理人员由于专科知识较为薄弱,一味执行医嘱,向孕产妇传授健康知识的意识不强。而且由于工作经验、能力水平的差异往往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及连贯性得不到保证。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规范了护士的行为,使当班护士及责任护士知道做什么、该怎样去做,保证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即使当班护士不在,其他人员也可根据路径表格了解到哪些已经完成,哪些需要补充,也使得临床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加强。特别是在训练新进的护理人员时,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其在短期内掌握医护规范和诊疗护理程序。有效地规避因能力欠缺和服务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医疗风险。⑤朱小青等人研究表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优化了孕妇住院路程,规范了医疗护理操作程序,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20]。另外,单病种付费制度很适合基层医院的运作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护理的质量,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了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达到了既让患者享受优质低价的服务,又扩大医院收容,增加医院收入,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双赢。所以,临床护理路径的完善也是单病种付费制度在临床推广的前提和保证。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在国内许多大型医院已经被证明是科学的,正如本文所引用的相关文献均为成功经验的总结,在产科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多见于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性医院,目前基层医院产科对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的报导文献尚缺乏。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型医疗单位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总结并根据实际移植到基层医疗单位仍值得探讨。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影响 【摘要】 目的 在产科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优势。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2例,剖宫产28例)为对照组给予优质护理。随机抽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8例,剖宫产22例)为观察组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产妇同种分娩方式的平均医疗费用、住院天数、及两组产妇满意度、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护理质量达标率。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减少,产妇满意度、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护理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产科;护理工作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手段为纵轴,制定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1]。自2009年12月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我院产科自2011年9月开始将自然分娩与剖宫产两个单病种实施CNP,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8例,剖宫产22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2例,剖宫产28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22-33岁,平均27岁,孕37-41周,单胎头位,无妊娠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优质护理,观察组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 加强护士培训,转变护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1.2.2 制定合理的CNP表 根据产科护理工作要求及产妇住院期间的需求,以严格的时间为横轴,以护理流程为纵轴,由科主任、护士长、病房护士及产房助产士共同参与制作出临床护理路径表。 1.2.3 严格按照CNP表实施 责任护士每日按路径表上的内容,根据病情需要采取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并评价每天的护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每个病人的CNP使用是否适当,未出现变异的,将已实施的内容打钩并签名,出现预测差异者进行早期干预,做到尽量不影响原路径的进行。 1.2.4 临床优质护理路径具体内容 ①入院时宣教及护理:入院当天由责任护士做好入院介绍、护理评估,完善产前相关检查,讲解分娩相关知识,协助产妇生活护理,给予心理护理,并进行安全教育等。完善剖宫产术前检查,做好术前各项准备,手术室护士与责任护士详细交班并签字,执行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②产前指导及护理:产前与产妇交流了解待产期间的心理,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指导产妇饮食,严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及胎心音变化,并做好卫生处置等。③产时护理:对自然分娩者实行导乐式陪伴分娩方法,指导产妇分娩时如何正确用力,耐心解释在产程中出现的各种疑惑及顾虑,为产妇提供连续的心理、生理上的支持和帮助。④产后与术后处理:严密观察产妇及新生儿生命体征,产妇阴道出血及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观察排尿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进行饮食指导,协助新生儿早吸吮,告知母乳喂养方法及好处,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新生儿护理、沐浴、抚触等。观察剖宫产术后切口敷料情况及切口疼痛情况,密切观察有无腹胀,肛门排气后指导进食。⑤出院时指导:协助产妇办理出院手续,进行出院指导,嘱其注意休息及个人卫生,告知产褥期护理及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定期复查。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出院后科室电话回访。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与x2检验。 2 结 果(见表1、表2) 两组产妇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满意度、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及护理质量达标率均有差异(P 3 讨 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是一种跨学科、综合的整体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住院期间的时间为主线,将整个护理工作科学地分布到这一时间线上,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能够得到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服务[2]。随着国内外对CNP的研究和应用,大量结果显示CNP对护理学发展、对医生、对病人、对医院管理及对卫生经济学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本观察结果表明: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采用CNP可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并促使患者满意度上升,健康教育合格率得到提高,可以保障医院护理管理的有效进行,增进各方面的沟通,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性改善。
病毒感染免疫检验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期特点和机制探讨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与HBV感染非活动状态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为G0者,仅占10%~20%,肝小叶及汇管区均未见或仅有少许炎细胞浸润,汇管区与肝实质交界处无炎症表现,汇管区无明显扩大,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肝星形细胞(HSCs)、树突状细胞(DCs)、库普弗细胞(KCs)和肝窦内皮细胞(LSECs)等肝非实质细胞, 不但参与人体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和防御,还在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肝组织病理 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乙肝病毒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反应,患者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乙肝病毒,机体没有清除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感染HBV后,一部分人将成为HBV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患者,有20%~40%的HBV慢性感染患者会发展成为重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慢性乙肝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全球约有3.6亿人持续感染HBV,中国是高流行区。HBV并不直接导致肝细胞病变,机体不同的免疫状态导致HBV感染后结局有很大差异[1]。本文重点探讨免疫耐受状态下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机制进展。 1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特点 乙型肝炎的自然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感染时的年龄、病毒自身因素(如基因型、基因有无变异以及病毒复制水平高低),另一方面是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免疫力大小以及其他因素,例如伴有其他病毒感染、酗酒等。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状态到慢性肝炎,亚临床状态到急重性肝炎和暴发性肝炎,甚至肝硬化等多种变化[2]。有20%~40%的慢性HBV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和晚期肝病。慢性HBV患者往往发展过程缓慢、症状轻微,感染的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甚至症状轻微不易觉察。流行病学表明,在高流行区,主要的传染途径是围生期的垂直感染,婴幼儿和儿童早期从具有肝病家族史的人群中感染。在低流行发病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体液传播方式,静脉吸毒和高危性行为是乙肝的主要传染途径。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指出,儿童早期HBV感染的自然史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性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四个期。免疫耐受期:临床上患者常无症状,肝功能多为正常,人体血清HBsAg和HBeAg检测呈阳性改变, HBV DNA载量往往高于106 IU/ml,但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在正常范围内或者正常高值。据文献报道,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表明,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绝大多数为青壮年,一般年龄不大于30岁,可能与该年龄段患者学习、工作竞争压力大以及婚姻和生育要求有关,目的是得到可观数据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HBV感染者中,5岁以下婴幼儿30%左右有发展成慢性感染的可能,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3-5]。另有资料显示围生期感染HBV的患者,大部分会进展为慢性肝炎,其免疫耐受期可持续几年至几十年不等[6-7]。 病理改变:只有少部分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者肝脏无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改变,绝大部分存在轻度炎症反应和轻度纤维化,而且有极少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纤维化(S3~S4),所以ALT水平与肝脏组织学改变并不完全平行,也不能全面表达肝脏损伤程度。最新资料表明免疫耐受期与HBV感染非活动状态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为G0者,仅占10%~20%,肝小叶及汇管区均未见或仅有少许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与肝实质交界处无炎症表现,汇管区无明显扩大,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肝脏炎症活动度为G1者,占40%~60%,显示肝组织汇管区及小叶内均有少量炎细胞浸润,汇管区周围轻度或局灶界面炎,汇管区轻微扩大,轻度纤维组织增生(S1)。肝脏炎症活动度为G2者,大约占20%,纤维化程度S1~S2。中度以上炎症者(>G2)仅占5%左右[5-6],纤维化程度一般较轻(S1~S2),明显纤维化(S3)或者肝硬化者(S4)极少。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HBV健康携带者往往无明显症状、转氨酶处于正常范围内,但是其组织病理学显示肝脏有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点灶状坏死以及纤维化,但是这些报道材料、研究样本几乎都包含了免疫耐受期和非(低)活动复制期的患者。非(低)活动复制期患者基本上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或者反复几次的病毒清除过程,在这个时期症状轻微可能不被觉察而无临床表现,许多患者不清楚肝功能是否出现过异常。由于病毒免疫清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肝组织损伤,继而以纤维化的方式修复坏死组织,造成肝脏程度不等的纤维化,而免疫耐受期患者没有经历过免疫清除过程,可推测其发生纤维化的比例和程度会明显降低[7]。 免疫组化检查:免疫耐受期肝细胞内HBsAg主要表达方式为细胞浆内的包涵体型,部分为细胞浆型,少部分有细胞膜表达。HBcAg以细胞核内表达为主,也有极少数出现在细胞核膜或者细胞核周边。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及非活动性HBV携带状态的患者,其HBsAg阳性表达率未发现有明显不同,而HBcAg阳性表达率免疫耐受期则显著高于免疫清除期或非活动HBV携带状态患者。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肝内大多高表达HBcAg,以细胞核表达为主。HBcAg感染的肝细胞是细胞免疫效应攻击的靶细胞,当HBcAg局限封闭于细胞核内,无法成为受攻击的靶抗原,故而难以有效激发T细胞的免疫反应。当肝细胞溶解后HBcAg就能直接释放到血液中,故可用其直接反映肝细胞受损伤和病变的程度。 2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机制 肝脏耐受现象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认识了。早在1969年,Calne等就发现在一些物种中不具有组织相容性的肝脏移植物在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就能够自发地被接受。基本上健康成人,具备完善的细胞免疫功能,HBV感染后能够准确无误地清除病毒,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HBV感染转归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病毒因素,病毒隐伏在人体的免疫特赦之处,能够躲避正常机体的免疫监视,引发慢性持续性的感染;另外就是宿主自身因素,成人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婴儿免疫机制发育还不完善,感染HBV后就容易出现免疫耐受现象。其中,宿主自身比病毒因素显得更为重要[8-9]。肝内免疫细胞包括肝窦内质细胞(LSECs)、肝星形细胞(HSCs)、库普弗细胞(KCs)和淋巴细胞等,其中淋巴细胞占16%~22%,包括TCRαβ+与γδ+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NKT 细胞)和DCs等。HSCs促使T淋巴细胞凋亡是通过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路水平76KDa蛋白的变化来实现的,证实了HSCs也是特异性免疫耐受细胞之一,与肝脏中的树突状细胞(DCs)、KCs、LSECs等肝非实质细胞一样,参与调节肝脏移植的外周特异性免疫耐受[10-11]。 2.1 LSECs LSECs是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其他大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器官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相比较具有独特的表型。LSECs在肝内的含量十分丰富,约占肝内非实质细胞的50%。LSECs是有孔内皮,其上有许多直径约为100 nm的小孔,这些小孔聚集成簇,构成筛板。另外,LSECs缺乏典型的基底膜,其下层为疏松基质构成的Disse间隙。这些特点可能与其活跃的吞噬细胞外基质(如透明质酸)的能力有关,因为在干扰了LSECs对透明质酸摄取能力之后,LSECs上的小孔消失了,同时其基底膜也变得完整了[6]。LSECs被认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器官常住的抗原提呈细胞(APCs),原因:一是位置,LSECs位于肝内网状的血管网内,可直接与血液中的细胞发生接触;流经肝的血流量很大,但在肝血窦内的血流却非常缓慢,甚至可有暂时的停滞,故这一独特的位置可以使LSECs能够与血液中的细胞频繁而充分地接触。二是功能,LSECs具有强大的清道夫功能和抗原提呈能力,它可以在非淋巴组织内即肝脏局部活化原始T细胞。另外,它还可以捕获T细胞并诱导其在肝内发生凋亡。这些都是其他APCs所不具有的特性[10]。 2.2 肝内淋巴细胞 肝中富含大量淋巴细胞群、巨噬细胞群及专职的APCs, 其中APCs包括树突状细胞(DCs)、血管内皮细胞及LSECs。研究表明APCs是通过诱导凋亡等机制,引起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的丢失。肝内的非实质细胞-淋巴细胞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具有自身鲜明的生物学特点。人体特异性抗HBV免疫反应缺乏或者不足导致HBV免疫耐受的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特异性T细胞功能低下。研究发现,肝脏在正常情况下存在较多的的淋巴细胞储备,其中重要的是CD8+T和CD4+T细胞,都具有自身特殊的活性表位。血液中CD4+CD25+T细胞数量,HBV慢性感染患者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清除病毒主要依靠CD8+T细胞,而CD4+T细胞则促进CD8+T细胞的成熟,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可以推断CD4+CD25+T细胞是HBV慢性感染患者出现免疫耐受原因之一[11]。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是:在体外通过细胞间的接触依赖机制,在体内基本依靠抑制性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功能,比如TGF-β等因子会受到免疫强度和调节位点调控。还可与APCs联合调控机体免疫。 NKT 细胞是一种同时具有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和 T 细胞部分表型及功能的细胞亚群。它们能将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连接起来,识别 CD1d-糖脂抗原,分泌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 2.3 DCs DCs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APCs,对初始型T细胞的激活起着独特的作用。从数量上看,仅占外周单个核细胞的0.5%,分布于全身各处。DCs有不同的亚型、不同的分子表达,因此DCs在发育的不同阶段与T细胞接触能够诱导分化出不同的形态性能的T细胞。来自国内外的报道表明DCs除了对外来抗原发挥免疫反应外,还对机体自身抗原有免疫耐受作用。其免疫耐受功能体现在免疫偏离、诱导T细胞无免疫应答以及促进T细胞凋亡等。虽然DCs在中枢免疫和周围免疫耐受中都发挥着主要作用,但免疫耐受是如何发生或诱发的,其分子确切机制仍在研究之中[12]。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表明DCs间有大小不等的间隙,非常有利于初始T细胞和激活T细胞与肝细胞直接接触。DCs在迁移过程中由幼稚向成熟状态转化,其摄入、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在减弱,但抗原提呈能力逐步增强。随着DCs迁移和成熟,它不再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1和CCR-5,而表达CCR-7。 2.4 KCs KCs是定居在肝内的巨噬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有许多板状或丝状伪足,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和微绒毛,并有较厚的糖衣。细胞常以其伪足附于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细胞窗孔或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内。胞质内溶酶体甚多,并常见吞噬体和残余体。具有变形运动和活跃的吞饮与吞噬能力,构成机体一道重要防线,尤其在吞噬清除从胃肠进入门静脉的细菌、病毒和异物方面起关键作用。肝巨噬细胞还可监视、抑制和杀伤体内的肿瘤细胞,尤其是肝癌细胞,并能吞噬和清除衰老、破碎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等。重要的是,肝巨噬细胞还有处理和传递抗原、诱导T细胞增殖及参与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等作用,与肝脏中的LSECs、DCs等肝非实质细胞一样参与调节肝脏外周特异性免疫耐受。 据国外研究发现[13], KCs是肝脏本身固有免疫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但参与人体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和防御,还对HBV的免疫耐受起着重要作用。在乙肝慢性感染的初期阶段, 检测表明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就出现了免疫耐受状态,因为没有检查出人体抵御HBV感染的有效指标。迄今为止虽然对HBV慢性感染的免疫耐受机制有了许多进展,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病毒感染免疫检验分析:乙肝病毒感染者所生新生儿的免疫预防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母婴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密切接触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三大途径。在我国,母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妇女感染HBV对其本人和婴儿均有影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HBV感染者(包括携带者和患者)所生的新生儿约有90%会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其中的90%-95%将成为慢性HBV携带者。因此,必须加强对所有妊娠妇女早期乙肝表面抗原(HBsAS)的筛查,以确定孕妇是否患有乙肝或携带HBV。一旦孕妇被确定感染了HBV,就应在早期采取阻断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包括产程中及新生儿出生后的预防措施,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免疫预防不可忽视。 对于HBV感染者所生新生儿的免疫预防措施,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注射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方式进行被动免疫,以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其优点是,可以很快中和进入新生儿体内游离的HBV,从而减少或避免HBV对新生儿的感染和传播。二是通过注射HBsAg的方式进行主动免疫,以达到更为积极和持久的预防效果。其优点是,可促使新生儿体内产生抗HBs,直接对抗HBV,达到阻断HBV传播的良好作用。 目前医学专家的建议是,无论新生儿出生时是否受到HBV的感染,都应对其进行乙型肝炎的预防和隔离。对于HBV感染者所生的新生儿应当采取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保护。 被动免疫方式:①感染HBV的孕妇从妊娠3个月起开始注射抗HBs,每月一次,每次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国际单位,以降低其体内的HBV含量,从而减少对胎儿传播的威胁。②在新生儿出生后,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不超过24小时)为其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为0.05~0.07毫升/公斤,2周后重复接种一次。 主动免疫方式:即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剂量为10微克,按0、1、6个月的程序,单用疫苗注射3次。这种方式的免疫效果可维持5年或更长。 总之,对HBV感染者所生的新生儿均应及时进行免疫预防,最好是把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应用。临床观察表明,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联合使用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可达90%左右,且注射时间越早、执行程序越严格,效果越好。 病毒感染免疫检验分析:关于病毒感染免疫检验的进展分析 【摘要】 因各种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病。由于病毒寄生在细胞内,且繁殖速度极快,变异机率极高,因此,如果按照常规方法诊断,并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而免疫检验法不但能对病毒感染做出相对准确的诊断,在预防接种、发病机理、免疫性治疗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对免疫检验法应用于病毒感染中的进展进行分析,以促进病毒感染免疫检验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病毒感染免疫;检验;进展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常规病毒检验方法已渐渐难以满足各种病毒感染的检验需求,免疫检验法应运而生。免疫检验法是在机体感染病毒后,通过所引起的免疫应答机理,根据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发挥的功能来对病情进行判断。免疫检验还能较快的检测出待检标本中的病毒,并根据抗体产生的速度、类型和浓度对患者进行早期的病毒感染诊断,其作用不容忽视。 1 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性损害及机制 病毒是一种比较微小的生物,主要依靠宿主细胞而生存,其对宿主细胞的功能有一定损害作用,因此,会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会使机体的免疫病理发生改变。免疫抑制指的是通过感染免疫细胞而使免疫分子的表达下调,从而使免疫分子在血清中的有效浓度得到一定降低,进而使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有所减缓。免疫损害指机体因病毒感染而出现病理性免疫应答,从而使非免疫应答组织或器官出现免疫损伤,进而对组织或器官受损。 2 早期病毒感染的免疫检验方法 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又叫ELISA试验,它能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催化作用相结合进行分析,并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吸附在反应平板上,再进行酶标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试验模式[1]。在病毒检验方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检验蓝舌病、猪伪狂犬病等病症的标准检验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常用方法是双抗夹心法和间接吸附试验,其中,双抗夹心法是早期病毒感染抗原抗体检验中最常用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酶的化学反应与抗原的抗体反应相关特异性结合,进而促使ELISA试验变成一种敏感且特异的免疫检测方法。 2.2 免疫荧光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是一项由荧光抗原法和荧光抗体法组成的免疫标记技术。由于荧光素能与已知抗体结合形成荧光抗体,并将反应后的荧光抗体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散发出的荧光,对待检标本中的抗原进行鉴定和判断[2]。还可以采用免疫荧光试验将荧光素与蛋白质结合,对抗体进行检测和定位。免疫荧光试验具有特异性、高效性和灵敏性,但检测结果不够客观,检验流程也过于复杂。 2.3 放射免疫技术 反射免疫技术又叫RIA技术,最早源自于1960年德国科学家创造的放射免疫分析技术,这种技术能让抗体与被同位素标记和未被标记的抗原产生竞争性抑制,是一项体外微量性分析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具有特异性、简便性、灵敏度高、取样数量少等特点,现阶段主要用于对乙型肝炎病毒的鉴定与判断。但由于检测时会产生放射性物质,会对研究者身体带来一定的影,且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的检测结果,还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异常。 2.4 血细胞凝集试验 血细胞凝集试验主要针对在当机体感染病毒后,会让病毒表面的抗原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血细胞沉降率增加,形成血细胞凝集现象。这种试验方法能对病毒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如果机体内存在病毒抗体,就会抑制因病毒而引起的血细胞凝集现象[3]。这种试验方法通常用于检测梅毒螺旋体等病毒,这种方法目前只能确诊梅毒患者,对其他病毒感染尚无法确诊。此外,研究人员还根据病毒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和对相应抗体的抑制特性设计出了血凝抑制试验。 2.5 中和实验法 又称标准试验法,主要包括固定病毒-血清稀释法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两种。这种方法主要检测病毒的感染力,以病毒受到血清中和后的残留感染力为依据,来对该免疫血清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进行判断。临床上常用它来分析坚定病毒的类型和病毒的抗原性等。 3 新型病毒感染免疫检验方法 3.1 重组免疫试验 重组免疫试验主要对HIV抗体和HCV抗体进行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相比,重组免疫试验能将各种横线式抗原结合在硝酸或纤维素膜的横条上,并置于长条凹槽反应盘中,加底物显色后就能显示血清中存在的针对性抗原。同时,这种试验方法也能用于口蹄疫病毒的临床检测[4]。 3.2 胶体金技术 以胶体金作为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中的一种新型免疫检验技术,具有特异性、简便性、安全性等特点。胶体金是一种能在还原剂作用下聚集形成较小金颗粒,并能与蛋白质结的生物药性,它还能与其他多种生物分子结合,因此多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等领域,以及对HIV的筛查和人体血清甲胎蛋白的检验。 3.3 发光免疫试验 发光免疫试验是一种将化学发光物质与机体免疫反应相结合,并通过光反应来表示待测物质的免疫成分和浓度的新型检验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放光剂作为标记物,保证检验在安全可行的环境中进行,是一种无害无毒的安全检测方法。同时,发光免疫试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病毒的检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临床检测的需要,在现代化病毒检测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 结 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病毒感染检验技术正在被众多新型检验技术取代,越来越多安全、高效、快捷的检验技术被试验人员接受。同时,在对病毒感染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如测量方法不当、试验流程混乱、浓度超标、标本选取时间及方法不当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增大了病毒感染检验的难度。因此,在病毒检验过程中,要采用更高效、更安全、更简便的新兴检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病毒检验技术的发展,也能更好地为病毒感染检验工作服务。 病毒感染免疫检验分析:浅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死亡病例的特点 【摘要】目的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死亡病例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取2007年3月――2012年3月本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死亡的病例56例作为研究组,并收集本州同期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死亡病例5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就结核杆菌、肺外结核、X胸片分析以及CD+4细胞计数进行比较,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结核病;死亡 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死亡率不断增加,本文主要探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死亡病例的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与分组资料选自2007年3月――2012年3月在本州住院期间确诊为结核病且病死的病例112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作为研究组,人类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合病作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56例,男女比例为33:23,患者年龄为24-65岁,平均年龄为(39±3.83)岁。对照组患者56例,男女比例为35:21,患者年龄为25-69岁,平均年龄为(40±3.49)岁。 1.2检测及分析方法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咳痰取样,并将痰标本涂片进行抗酸杆菌检查,采用罗氏培养基对结核杆菌进行培养。并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是否发生肺外结核、胸部X线片检查中病灶的范围,肺内空洞以及CD+4细胞的数量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2.1结核杆菌检查情况研究组和对照组痰涂片抗酸杆菌比较中,研究组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为26.79%,对照组阳性率为46.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肺外结核情况研究组和对照组肺外结核对照比较,研究组肺外结核占34例,对照组占27例,且研究组肺外结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外结核的发生率为58.93%,对照组肺外结核的发生率为46.42%,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X线片影像学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胸部X线片的检查过程中,研究组病灶 50%肺野病明显高于对照组为53.57%,对照组为42.85%,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死亡的病例随年增加,结核病是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中最有机会感染的并发症,而且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导致结核病患者死亡最为重要的因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阳性患者并发结核病的病死率是单纯结核病患者病死率的4倍,不进行任何治疗时,病死率数月内达90%-95%[1]。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中,研究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死亡病例具有的临床特点:①痰菌阳性的检出率相对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死亡病例的要低;②肺外结核及全身散播的机会多;③肺内病灶比较广泛,肺内空洞的形成较低;④CD+4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其减少的程度预示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患者的生存力。 综上所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的免疫力低,导致各种机会性的感染增加,因此在检查结核杆菌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其他的真菌、细菌的检查与诊断。通过探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发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能够提升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临床实习教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由理论知识学习进入临床实践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规范康复治疗操作技能并运用于实践,以及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伦理和行为,即全面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育效果。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督促引导学生复习并且评价学习效果。科学的实习考试是检验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常规实习出入科的考核形式包括理论和操作考核[1]。情境化命题是指将试题与真实的问题情境相融合,寓知识的考查与实际的问题于一体[2]。较侧重知识内容的传统考核方式,情境化命题主张通过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3—4],有利于对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已在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不同学科中得到应用[5]。因此,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作业治疗部门尝试对实习出科理论考试进行改革,以情境化试题考核为主,以检测学生在实习阶段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考试命题的改革,实现作业治疗学的培育目标,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和方法 选择2020—2021年度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实习的101名康复治疗(技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来自6所高校,其中本科生66人,大专生35人,在作业治疗部门轮转的时间为8周或者10周,根据实习大纲接受同等的实习培训。不同高校的实习生根据入科顺序随机分到A组(51人)和B组(50人),均接受传统非情境化入科考试;实习轮转结束后A组完成传统非情境化(A卷)出科考试,B组完成以情境化试题为主(B卷)的出科考试。两份试题考试知识点相同,由同一老师完成改卷工作。比较学生的入科考试成绩和出科考试成绩,比较不同类型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试题的难度系数(P)是以通过率表示,即答对该题的人数占考生人数的百分比,越趋近于0,难度越大:P 0.75为较困难,P 0.85为较简单[6]。区分度(D)是指考试题目对考生心理特征的区分能力,区分度高的试题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值越大,区分度越好;D 0.2时表示区分度差,0.2≤D 0.4表示区分度中等,D≥0.4表示区分度良好[6]。考试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相关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试题的反馈。 1.2试卷改革方式 作业治疗部门出、入科考试的总分均为100分:非情境化试题试卷包括单选题30分,多选题15分,名词解释20分,问答题35分;情境化改革后的出科试卷包括单选题30分,多选题15分,简答题20分,病例分析题35分。情境化命题的题干通常为简单的情境或者病历的描述,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分析和运用的能力,重点在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技巧。例题:A卷非情境式考题:偏瘫患者上肢肩胛骨的屈肌共同运动是(B)A.前伸、下推;B.上提、后缩;C.前伸、后缩;D.上提、下推B卷情境式考题:某患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月余,近日左上肢出现主动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加,以下属于该阶段肩胛带运动模式动作的是(B)A.前伸、下推;B.上提、后缩;C.前伸、后缩;D.上提、下推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出科情境式与非情境式考题得分之间比较选用t检验进行统计,以P 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考试成绩比较 对所有学生的入科成绩进行比较。其中A组51人,包括本科生33人,大专生18人;B组50人,包括本科生33人的,大专生17人。不同学历的A组和B组的非情境化入科考试分数及各题型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表1)。经过8—10周作业治疗实习,两组同学分别参加了传统非情境化和情境化出科考试。参与情境化出科考试的同学总分较传统试题分数低,情境化单选题、多选题得分和传统单选题、多选题得分无显著差异;但是情境化问答题和病例分析部分,得分显著低于传统试题(表2)。比较A、B两份出科考试试题,传统试题的难度系数为0.78,情境化试题的难度系数为0.71,造成难度系数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问答题(0.68)和病例分析(0.7),可见情境化问答题和病例分析较传统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难度明显提升。对比两份试卷各题型的区分度,情境化命题均优于传统试题。见表3。 2.2问卷调查情况 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回收率100%,纳入统计。针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分别有62%情境化命题学生和43.1%传统命题学生自觉考题较难;两组分别有80%和58.8%学生认为出科试题包含了在作业治疗轮转的大部分知识;88%情境化考试学生自觉通过考试后反思对下一阶段实习有重要启示作用,而相应62.7%的传统命题考生有同上收获。 3讨论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加快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考试评价改革[7—8]。作为医学生在校专业学习的最后环节,临床实习除了要求学习临床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也要求学生有融会贯通的临床推理、临床运用能力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专业态度。作为检验实习成效之一的出科考试,更应该以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传统出入科考试多以记忆类题为主,侧重对知识点的考察,忽略对综合运用能力的引导。入科考试采用传统的方式,可以帮助带教老师初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在后期实习带教过程中能因材施教[9]。但实习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进行评定和临床推理,制订干预计划并实施,再对认识不足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常规出科考试试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实习成效,忽略临床实践和推理能力,无法直观考察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需要进行考试命题的改革以解决该问题。本研究在实习生出科考试时安排了试题的情景化改革。分析学生的成绩,情境化出科考试得分较传统试题低,试题难度较大,特别在情境化问答题(P=0.68)和病例分析(P=0.7)两部分。同时,情景化命题有相对较好的区分度(D=0.27),筛选不同层次水平学生,体现了较好的试题质量,符合考试设计的总体要求[10]。情境化试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也不能通过简单的记忆背诵完成,需要学生综合若干已有知识和技能,形成独立思考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综合呈现,加深了学习的深度。考试命题的科学化是考试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情景化命题的试卷对于考生来说,不是单纯知识点的考核,更是提醒学生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该分析结论与调查问卷结果“88%的情景化命题考生认为通过对考试的反思,能对后期的学习思维有启示”一致。基于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情境化命题。试题改革的方式多样,可从康复治疗师的岗位胜任力框架“专业知识、沟通、合作、管理、领导力、学术和专业精神”[11]等方面考虑,对临床表现进行具体描述而非直接指出临床表现特征、以评估结果为导向推理、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医患沟通等角度都可以用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如在选择题方面,可以增加A2案例型试题,以一个临床案例为题干考查疾病相关知识[6],和毕业后的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命题有共通之处。问答题方面,避免直接简单的记忆问答,如“阐述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的评定内容和分值”,可以改为“阐述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中进食、穿衣两项的评分等级及评定中的注意事项”。病例分析题,可以从“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改为“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情况,描述向家属宣教的内容以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加重”、“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家庭卫生间使用及环境改造的建议”等。以临床具体真实的病例为引导,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强对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而且部分题干也能引发学生的实际思考。通过考试后的反思,将学生习惯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扭转到知识运用层面,考虑沟通、合作等技巧,和康复治疗师的岗位胜任力不谋而合。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情境化试题的题干较长,文字多,所以试题文字更应该严谨,避免学生应用答题技巧,也要避免因为结构不合理和文字导致的额外难度[12]。在医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情境化考试命题改革已得到一定的应用,但在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实习中运用较少。强化学生的实习过程,对传统的实习出科考试进行情境化命题的改革,能提高试题本身的难度和区分度,提高学生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并能促进学习的反思,更符合岗位胜任力导向的改革要求。但是,情景化命题开发难度大,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继续探索该题型命题的技巧,以更好地提高试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聪,刘甜蜜,胡迪群,等.VARK学习风格问卷在作业治疗临床带教中的运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1):80—83. [2]张瑛,孔金阁,王韵.神经生物学考试情境化命题技巧及其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10):832—836. [3]张均兵.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情境化命题思想的启示[J].中国考试,2013(6)26—32. [4]巫阳朔.情境化试题的设计、开发与编制规范[J].教学与管理,2017(7):78—81. [5]窦豆,徐海,杨吉春等.情境式命题在病理生理学考试改革中的作用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6)942—945. [6]李国建,何惧,丁一民,等.医学考试中A2型客观题长度、难度和区分度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7,16(7):653—656.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8-10]. [8]孙金婉,席峥,何佳,等.基于临床应用的融合型试题难度与区分度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5):468—471. [9]朱佳琪,张启东,马跃文.个体化带教方案在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实习中的应用:基于入岗前考试试卷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5)88—89. [10]廖云霞,区分度在考试试卷分析中的应用[D].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孟繁媛,莫晓艳,唐欣等.国内外物理治疗师岗位胜任力比较研究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4):462—465. [12]李国建,何惧.基于临床应用的融合型试题命题方法初步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1):151—152,159. 作者:朱聪 胡迪群 刘静 刘甜蜜 刘哲 冯珍 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昌大学医学部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胸腔闭式引流患者30例,所有研究对象通过信封法随机分组,对照组15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试验组15例,应用细节护理干预方式,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躯体功能、生活质量及临床护理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①对照组躯体功能(2.53±0.24),试验组(3.75±0.22);②对照组生活质量(3.06±0.38),试验组(4.13±0.48);③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86.67%,试验组为93.3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干预对胸腔闭式引流患者自理能力改善理想,有效提高患者肢体活动及耐受程度,临床护理满意度优异,值得推广。 气胸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闭式胸腔引流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但是闭式胸腔盈利虽可缓解患者凶猛、气喘、乏氧等症状,但可诱发患者疼痛、感染、活动受限等症状。近些年临床对气胸患者进行细节性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胸部疼痛,辅助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临床护理满意度优异。我院通过对胸腔闭式引流患者进行细节性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收集病例来源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闭式胸腔引流患者34例,纳入标准参照:全部纳入病例均通过临床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既往有恶性肿瘤疾病病史者;对试验药物过敏者;不同意参加临床实验的患者。纳入患者中,年龄56~74岁,平均年龄为(62.3±5.8)岁。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创口按时消毒,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扣痰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细节护理干预方案,包括:①术前指导:向患者交代胸腔闭式引流的必要性及目的,穿刺及引流流程,缓解患者术前恐惧及抵抗,提高依从性。协助患者摆体位,时刻陪伴并积极沟通、安抚,消除负面情绪影响。②术后护理:穿刺术后每日按时观察创口情况,定期消毒换药,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扣背排痰,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③功能活动及锻炼: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辅助患者翻身及肢体功能活动,避免褥疮发生。促进患者与外界交流,通过影像资料转移患者疼痛及不适注意力。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躯体功能、生活质量及临床护理满意度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应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再采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均属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干预后:①对照组躯体功能(2.53±0.24),试验组(3.75±0.22);②对照组生活质量(3.06±0.38),试验组(4.13±0.48);③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86.67%,试验组为9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胸腔闭式引流可有效解除患者肺脏舒张压迫状态,通过连续置管引流,促进肺部膨胀并恢复肺功能,有效观察肺癌患者胸腔积液性质,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奠定基础。胸腔闭式引流术置管后患者需长期携带引流管及引流瓶,翻身及活动时影响患者自理能力,伤口创面易感染,更换及拔出引流管时对患者造成刺激,极易产生抵触感及负面情绪影响。目前临床通过细节护理干预,有效安抚并疏导患者对治疗的恐惧程度,按时对创口消毒可降低感染率,辅助患者肢体活动及咳痰,对患者呼吸系统功能改善理想,提高自信心、恢复生活质量,临床护理满意度优异。本文选取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胸腔闭式引流患者30例,应用细节护理干预方式,结果显示试验组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者躯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有效降低患者对引流术的负面情绪,临床护理满意度及依从性显著提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药物分析论文:论药物分析实践教学的革新 一、实验部分 1更新实验内容 在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我们精简了实验技能训练,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训练,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同时为了顺应本科生对专业英语的需求,增加双语实验。药物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如药物理化性质的验证、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和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其目的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个技能同时训练。如,学生开始接触药物分析实验时,训练他们完成单项的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内容,之后,可以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同时完成,收效甚好。 药物分析的综合实验将药物作为一个研究的整体,在完成单项基本技能兼顾药学的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例如《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的学习,是在学生们亲手完成了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合成和片剂的制备之后,利用4个学时完成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原理、方法与技术要点的学习、讨论,并随后由学生们亲自完成自制阿司匹林片的定量分析,完成检验工作报告;《黄连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的鉴别》项目,是在学生们完成了黄连药材的鉴定和其盐酸小檗碱成分的提取训练后,完成运用薄层色谱法鉴别中药目标成分的方法学习,同时学会其鉴定技术的应用。设计实验是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设计老师所给的实验题目,让同学们根据有关理论进行实验设计,例如《对乙酰氨基酚片的质量分析》实验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要求每组同学写一个实验方案,实验课上进行讨论,最后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原则上一组3—5人,实验小组成员经合理分工后主动带着问题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和理论设计实验方案。 他们经过讨论形成小组成员认可的方案后,每个实验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在班上汇报,由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实验老师全程参加,经过充分交流后,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在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之后,各实验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向实验室提交实验用品清单。在具体实施实验方案时,实验老师只提供清单中所需的实验用试剂和仪器,具体实验用试剂有学生自己配制,仪器的校正和调试也有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最终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原始记录和药检报告,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药品检验工作的具体方法和基本程序,熟练掌握实用的、先进的药检工作技术,为今后就业和继续深造奠定坚实基础,并培养学生们胜任药品检验一线岗位实际工作的自信心。双语实验的实施,使学生做实验的同时了解了质量标准的英文标示方式,巩固和加深了专业术语的学习。 2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改变单纯通过讲解和示教的讲解方法,引入多媒体教学,将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因条件限制无法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项目,制作成视频资料,学生可随时观看实验视频教学资料,复习基本操作技能并对完整的药品检验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实验,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把握仪器的操作要领、每一操作步骤的作用以及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实验中学生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记录原始实验数据;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之上,认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课上不再讲解具体的操作步骤,但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全程巡视,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具备分析问题及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提交实验报告,报告包括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每次实验报告教师都认真批阅打分,并将其中问题集中点评,让学生明白在实验及报告完成的过程中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不对,为什么不对,尽可能使收获最大化。 3实验考试的改革 药物分析实验单独考核。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实验考勤和期末实验考核3部分组成。其中平时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占30%,期末实验考核成绩占70%。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占30%,使得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实验结果分析更为重视,在平时的实验中和书写实验报告时有意识的加强基本功的练习,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测得几个实验数据,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大的提高。期末实验考核以药品检验工作项目为内容,以考核工作能力为主,以接受任务到完成项目的工作为考核标准,由学生随机抽签接受任务,任务仅写明具体检查项目,如检查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其余不做提示,现场提供全套药典,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质量标准的确定、需用主要试剂配制方法的确定,并提交,之后进行现场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实际检测,记录数据,计算结果,并给出结论,当场提交检验工作报告。 二、结果与讨论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通过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2009—2012年度本科论文答辩中,有8篇药物分析相关论文获得优秀,并发表。 三、结论 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处于良性循环中,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今科技发展迅速,各种分析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药品的质量标准及检测手段也不断地与时俱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科进展,自身也要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和探索。随时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积累经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药学人才。 药物分析论文:神经内科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和分析 抗菌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因不合理的应用而导致细菌耐药性。了解和掌握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对抗菌药物的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为了解我院神经内科抗菌药物用药现况,特对我院2012年1~12月神经内科965例出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从我院感染监测数据库中,收集整理2012年1~12月神经内科出院的965例患者在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的数据。 2.方法 根据WHO推荐“限定日剂量”(DDD值)作为药物使用指标。DDD值:指药品应用于成人主要适应证的每例平均剂量。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和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DDDS反映该药在临床的地位,DDDs值越大,表明该药的使用频度越高。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每100天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越低,说明用药的合理性就越高。 结 果 1.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2012年1~12月神经内科出院患者共计965例,每月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不超过30%;上半年标本送检率均大于30%,而下半年患者标本的送检率均大于60%。见表1。每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低于40 DDD,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封四图1。 2.DDDs前10位的抗菌药物 2012年1~12月中我院神经内科使用抗菌药物共40种,其中 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其中β内酰胺类有6种,喹诺酮类有2种,氨基糖苷类有1种,碳青霉烯类有1种。见表2。 作者简介:何小群(1976-),女(壮族),广西田东县人,主管药师,药学学士。 3.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2012年神经内科二病区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共计54.35万元,占药品总费用的10.76%。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24.86万元,占抗菌药物费用45.74%;其他依次为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11.90万元,占21.89%;青霉素类抗菌药物8.84万元,占16.26%;喹诺酮类药物2.86万元,占5.27%;其它抗菌药物5.89万元,占1084%。详细来看,神经内科抗菌药物费用支出主要在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费用次之,喹诺酮类药物费用较少。详见封四图2。 4.抗菌药物每月人均费用 2012年神经内科患者抗菌药物每月人均费用以1月份最低为555.50元,以12月份最高为1161.04元,见表3。神经内科患者抗菌药物每月人均费用变化不大,基本平稳,只是11月份和12月份呈快速上升之势。见封四图3。 讨 论 抗菌药物作为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医院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但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严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和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有了好转的趋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量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作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情况。我院神经内科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标本送检率均 30.00%,达到卫生部的要求。标本送检率几乎呈逐月上升趋势,是否行标本送检与医师重视程度和患者经济状况及其它患者不配合治疗因素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12月各月抗菌药物使用率达到卫生部对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2012年1~12月我院神经内科抗菌药物DDDs排序中第1位的是头孢曲松钠,该药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不良反应较青霉素类药物少,且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强等特点。头孢曲松钠对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具有良好效果,且该药半衰期长,用药频次少,肾功能异常者不须调整剂量等特点,在神经内科应用广泛。头孢呋辛酯片排名第二,该药为第二代头孢类口服药物,按照能口服就不静滴原则选药,降低患者输液次数,且院外继续治疗,降低用药风险,增加患者用药安全性。喹诺酮类药物使用频度亦不少,该药亦对多系统的感染有良好效果,其对头孢类过敏患者,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率也逐步增长。研究表明,一定范围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和使用量的变化可以导致病原菌整体耐药水平以及耐药病原菌感染率的相应变化[3]。 碳青霉烯类药物是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常使用的药物。神经内科脑卒中合并重症肺炎,在药敏结果支持下,可选用三线抗菌药物,如美罗培南等,该药广谱,抗菌作用强,价格相对贵些。图2所示,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年底较前偏高。抗菌药物费用受疾病类型、感染程度及患者体质、药品类型等影响。重症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级别 高,费用亦相对高些,且规格相关的药品,进口药品比国产的贵。抗感染治疗过程,尽量首选国家基本药物,同时,抗生素人均费用偏向,说明医师可能偏爱应用广谱、价格昂贵的“高端”抗菌药物[4]。针对这些现象,应进一步细化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我院神经内科抗菌药物利用基本合理。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以脑梗死和脑出血为主,且多为发病急、病情严重、基础疾病多,常合并意识障碍,因此容易发生各种类型的感染[5],因此,应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避免产生细菌耐药。 药物分析论文:对药物经济学费用控制分析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基本医保医疗用药核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形成的。用药核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 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药物分析论文:米菲司酮配伍前列腺药物终止早孕的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药物为上海华联制药厂生产的全合成米非司和米索前列腺药物序贯合并使用,终止早孕的流产效果。自2010 年8月30日—2011年8月30日在城关区第三医院妇科进行药物流产的样本500例。 1.1 对象选择 确定为宫内妊娠(从末次月经第一天到四十九天以内)资源要求使用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高危人工流产对象,对手术流产有恐惧心理者。排除使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腺禁忌症者或距离医疗单位较远不能及时就医者。 1.2 方法 1.2.1 操作者 具有妇产科或妇幼医师资格的医疗工作者,严格掌握其药物抗孕的知识和刮宫手术技术。 1.2.2 治疗方法 用要钱详细咨询、询问病史、体检、妇科检查有关的化验金叉,B超检查确诊胎丕在宫腔内,符合药物流产者,填写登记表,确定服药日期随诊单和注意事项。 药物流产者必须在空腹或进食2小时服药,首次米非司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其余药片医生说明用法同随诊单带回家按时自服,服药后开始记录服药后反应。服药者于第三天或第四天在医生规定的日期到医院加服前列醇药物后留观6小时,严密观察血压、脉搏、腹痛、出血、有无胎丕排出等情况。 药流者观察期间未见胎丕排出者,于用药第八天到我门诊就诊,并带排出物备查,留院观察虽胚丕排出,出血多于月经量,于用药第十五天到原用药医院就诊。 2 分析评价 完全流产:用药后胎丕自行完整排出、或未见完整排出,经作B超检查未见妊丕图象,阴道出血自行停止,尿HCG阴性,子宫恢复正常大小。 不完全流产:用药后妊丕排出不完全或随诊过程中因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施清宫术者。 流产失败:用药8天后未见妊丕排出,继续妊娠或胚胎停止发育需手术终止妊娠者。 流产效果与孕天关系 由于胎丕排出时间,流产后出血量无可比性故未作统计学处理。 从表中可看出,流产效果与孕天的关系,经卫生统计学处理P 0.05,没有明显差异。 3 分析结论 药物流产同样的剂量,不同的服用方法,不同的孕天,可取得同样的效果,其副反应以呕吐,腹痛为主,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其次手麻,腹泻等均无特需处理。药物抗早孕可选用米非同酮配伍米索前列腺,其价格低廉,易保存,不需冷藏设备,运输方便,特别是不经阴道操作给药,深受医务人员及广大妇女欢迎。 药物分析论文:香港青年药物滥用与社会政策分析 【内容提要】药物滥用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早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末,香港便将药物滥用视为“一项最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并在1959年和1974年发表问题白皮书决心根除药物滥用问题。[1] 尽管成绩不小,但药物滥用问题、尤其是青年药物滥用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近年来,中国内地青年药物滥用问题呈增长趋势。本文将在回顾香港青年药物滥用现象及其政策的基础上,探讨其原因及应有的社会政策取向,以期对我们制止青年药物滥用及其政策制定起到借鉴作用。 【摘 要 题】青少年社会调查 【关 键 词】香港青年/药物滥用/社会政策分析 【正 文】 一、香港青年药物滥用现状 广义上说,药物指的是所有能够改变人类身体功能的物质。[2] 但是,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药物又特指那些直接影响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并造成习惯性依赖的物质。或者更确切地说,药物指的是那些能够影响人的心理功能、情绪、感觉和意识,具有被错误使用可能,并对使用者和社会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而所谓的药物滥用,则是指使用不被社会认可的,或过量、不合适地使用社会认可的药物,并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伤害的情形。[3] 以国际公认的标准来看,具有被滥用可能性的药物范围比我们以往关于概念的界定更为广泛。它既包括非法的大麻、海洛英和可卡因等,也包括通常被社会认可的香烟、酒精饮料和部分处方药品。尽管它们的社会认可程度不一,但对人的伤害程度却有一致性,许多研究甚至认为香烟和酒精饮料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某些。[4] 在香港,被认为具有滥用可能性的药物包括麻醉镇痛剂、迷幻剂、抑制剂、兴奋剂、镇静剂和包括烟酒等六大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非法药物分别为海洛英、氯胺酮(俗称K仔)、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俗称摇头丸)和大麻,它们在滥用药物者中的比例分别为74%、17%、9%和8%。[5] 对于21岁以下的青年,经常被滥用的药品主要为氯胺酮、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大麻、甲基安非他明(俗称冰)和海洛英,其2003年的人数分别为1099、599、499、136和114。[6] 而学生的情况又有不同,根据2000年的调查,除了海洛英,主要滥用的精神药物为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大麻、氯胺酮、止咳药、有机溶剂和甲基安非他明,其比例分别为45.6%、41.7%、36.5%、26.1%、23.2%和16.0%。[7] 那么,香港药物滥用者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其变化趋势如何?根据香港药物滥用资料中央档案室的汇总统计,1997~2004年药物滥用者分别为17635、16992、16314、18335、18512、17966、15708和14714人。按年龄组别计算,其中20岁及其以下青少年药物滥用者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997年17.9%、1998年16.7%、1999年15.2%、2000年21.9%、2001年21.1%、2002年16.8%、2003年14.0%和14.4%。[8] 尽管中央档案室汇总统计的青年滥用药物者人数及比例有所下降,但与90年代末相比绝对数字还是较大。并且,由于滥用药物人数往往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因此我们难以对未来青年滥用药物的趋势作出过于乐观的估计。例如,2004年因触犯罪行被捕的青少年人数上升,同年因严重罪被捕的青少年505人,而上一年仅474人;因轻微罪行被捕的青少年979人,上一年为739人。[9] 近年来青年学生滥用药物问题不容乐观。根据刘德辉等人的研究,尽管学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数较少,但在另外一些药物上却呈增长趋势。例如,尽管吸烟的学生人数从1992年、1996年的26.8%、23.7%下降到2002年的22.2%,但同期饮用酒精饮料者的比例则由73.9%上升到79.7%。尽管与1996年相比,2000年使用大麻、止咳药和有机溶剂者的比例明显下降,但服用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摇头丸)、甲基安非他明(冰)和海洛英的比例则上升;而其中使用摇头丸和冰的青少年比例更是分别从5.2%和10.3%上升到45.6%和16.0%。在1996年的调查中俗称K仔的氯胺酮还没有引起研究者注意,但2000年滥用者的比例则达到36.5%。[10] 当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药物滥用的问题并不是最为突出的。根据联合国药品控制和犯罪预防处(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rug Control and Crime Prevention)的研究,世界各大洲几乎都受到药物滥用问题的困扰。在亚洲,药物滥用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为中亚和外高加索、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和西亚的一些国家。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相比,在鸦片、可卡因、安非他明和摇头丸等药品上,香港滥用者的百分比或者在中等水平以下,或者没有排上名单。[11] 2001~2002年期间,全球非法药物滥用人数为2亿,占总人口比例为3.4%;[12] 而在香港,2002和2003年滥用药物的人数分别为17966和15708人,[13] 而这两年的人口分别为678.7万和680.3万,[14] 药物滥用者的比例仅占总人口的0.26%和0.23%,远远低于全球的比例。然而,药物滥用不但对本人及其家庭具有重大消极影响,而且还常常与犯罪等现象纠缠在一起,演变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的药物滥用问题不可轻视。事实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 二、香港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的社会政策 药物滥用问题的严重性,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以及国际性、地区性和地方性的非政府组织,都将铲除这一社会毒瘤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政府组织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在香港,政府在保安局设立了由禁毒专员领导的禁毒处这一具有统筹性质的专职机构,与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协同处理药物滥用问题。其职责涉及的领域包括立法和执法、预防教育和宣传、戒毒和康复治疗、研究和对外协作。同时,政府还设立了禁毒常务委员会和问题联络委员会。前者属于非法定的政策咨询组织,由1名主席、17名社会工作、 社区服务和其他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非官方专业人士以及禁毒专员和卫生署代表2名官方代表组成,下设由禁毒常务委员会常委任主席的禁毒教育及宣传、戒毒治疗及康复和研究等三个小组。后者则是政府与各志愿组织之间起沟通作用、鼓励社会参与的机构,包括戒毒治疗和康复界的代表、药物教育专家、青年团体和机构代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15] 有关药物滥用问题的对策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其划分方式也各有侧重。在西方一些国家,有的将其区分为防范(prevention)、治疗(treatment)和法制(leagal repression and decriminalization)等方面,[16] 有的区分为防范控制(control strategies)和立法执法(law enforcement)等,[17] 甚至有更为具体的划分;[18] 但总的来说包括事先的防范教育和事后的惩治矫正两个方面。香港政府关于药物滥用的社会政策也基本相同,下面着重从宣传教育、立法与执法、治疗和康复服务以及研究等四个方面作简要的介绍。[19] 首先,关于宣传教育。由于青少年阶段是初涉药物的关键时期,因此借助宣传教育和预防工作帮助他们了解的危害、促使他们远离显得十分重要。香港政府在教育机构、新闻界和其他组织的协助之下,着重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学校教育宣传方面,教育署出版了《学校行政手册》和《中学学生辅导工作》,规范学校处理药物滥用问题的机制并为教师和社工提供指导。教育署还多次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学校的药物教育水平。此外,教育署还将有关教育内容融入到小学常识、中学社会教育、经济及公共事务、宗教、科学化学和通识教育课程之中,使得药物知识教育制度化。禁毒处也与教育署合作,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和派发药物教育教材的途径,促进青少年的药物教育工作。 在社会教育方面,政府每年一度组织全港性禁毒宣传运动,派发各种宣传资料,制作播放各种电视宣传教育片和公益广告,开通禁毒咨询热线,广泛宣传有害的思想,告诫人们远离。在这方面,政府近年来一个比较大的举措便是建立了永久性的“药物资讯天地”展览馆,作为进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的基地。该展览馆由香港赛马会赞助,2002年完工,2004年6月正式启用。展览馆占地900平方米,除了一般的展览以外,还设有互动影院和图书馆等内容。2002年“药物资讯天地”第一期为3300余人举办70多项教育活动,招募会员1900人。2004年6月启用以来,“药物资讯天地”的参观者已达到18689人次。 除了自身组织的大量活动外,政府还通过参与、协助和资助等手段,调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极大地扩展了宣传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及其数量。像社区药物教育辅导会、明爱乐协会、启励扶青会、香港戒毒会和香港善导会等组织机构,都在这些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二,关于立法和执法。香港在与违禁药物的斗争中,逐步确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执法体系。通常,香港由禁毒处提出建议,交立法会讨论通过完成相应的立法程序。至于执法,则由警务处和海关负责。此外,卫生署在管制药物的医用管理、药剂的进出口以及可供用作制造或违禁药物的化学制品原料进出口方面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香港在违禁药物管制方面的基本法律是《危险药物条例》。它对危险药物的认定、贩运、制造、占有、经营、供应和惩罚等作了具体规定。政府根据药物滥用情况的变化以及非法贩卖的趋势,定期对该条例加以修订。除了《危险药品条例》,相关的条例还包括《药剂业绩毒药条例》、《进出口(一般)规例》、《化学制品管制条例》、《2002年公众娱乐场所条例(修订附表1)规例》、《2002年公众娱乐场所(豁免)令》、《跳舞派对主办单位经营守则》、《2002年贩毒及有组织罪行(修订)条例》、《贩毒(追讨得益)条例》和《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等。 根据上述法律,执法部门近年来持续对滥用和贩卖精神药物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2004年,警方便缴获海洛英35.74公斤、“摇头丸”类药品283568颗、大麻草154.89公斤、甲基安非他明15.67公斤、可卡因55.53公斤以及其他一些违禁药物。2004年因触犯罪行而被捕的人数为8295人,其中因制毒、贩卖或占有大量等严重罪行者2807人,因占有危险药品供个人吸食等轻微罪行者5488人,分别比2003年的8652、2827和5285人有所下降。1995年以来,尽管犯罪人数在2000年略有反复,但总体上呈持续下降水平。 此外,香港还加强了打击方面的国际和地区性合作。在香港出任上述特别组织主席一职期间,史无前例地召开了5次全体会议;加强了与内地和澳门之间以及与海外禁毒机构的合作。 第三,关于治疗和康复服务。除了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治疗和康复服务也是消除药物滥用问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特区政府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矫正与康复相结合以及政府主导与非政府组织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服务方式,对于解决药物滥用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借鉴的是香港的戒毒服务通常都与治疗者重返社会、回归正常生活相联系。为此,他们往往动员家庭等力量参与治疗,并为一些治疗对象提供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与经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所谓的中途宿舍(halfway house),更是为成功接受戒毒服务者与正常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对于从根本上实现治疗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推行的治疗和康复服务根据其对象、目标以及实施者的不同,主要有强迫戒毒计划、自愿住院治疗和康复计划以及美沙酮治疗计划等三种形式。其中由惩教署负责的强迫戒毒计划适用于法院裁定的轻微违法者并适合这种治疗的药物依赖者。惩教署分别设有接受不同性别犯人的两个戒毒所。一旦犯人经法院判定接受强制戒毒治疗,根据戒毒进展的不同,时间通常在2~12个月。犯人康复后必须接受强制监管,如果再犯将被重新送回戒毒所治疗。2004年进入戒毒所的人共1324人,比上一年度减少3%。自愿住院治疗和康复计划与美沙酮治疗计划的对象都是上述接受强制戒毒计划以外的药物依赖者,分别由非政府机构和卫生署提供,其差别在于接受戒毒服务者是住院集中治疗还是分散“门诊”式服务。香港接受政府资助提供住院戒毒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数量较大,其中包括部分专门提供青少年治疗和康复服务的机构,如明爱黄耀南中心、基督教得生团契、基督教互爱中心、基督教正生会等。对于这些非政府机构的戒毒和康复服务,政府通过《药物依赖者治疗康复中心(发牌)条例》进 行资格审查管理,并借助政府拨款进行引导和鼓励。由卫生署推行的美沙酮治疗计划又分为代用治疗和戒毒治疗两种。前者以替代海洛英抑制毒瘾为目的,而后者通过逐步减少美沙酮剂量达到完全消除毒瘾为止。截至2004年全港共有美沙酮诊所20间,年内求诊者2485324人次,比2003年减少了3.5%。当然,美沙酮治疗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模式,其使用受到严格管制,所有求诊者必须在配药人员面前服用。 第四,研究工作。药物滥用不仅是心理学、社会学和犯罪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受到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香港政府关于药物滥用问题研究的指导和资助工作主要由禁毒常务委员会下属的研究小组委员会负责。它由禁毒常务委员会委员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医疗卫生界、社会工作界、教育界、法律界、戒毒治疗和康复服务界、地区组织以及政府部门的代表。从1993年到2000年,该小组共资助有关药物滥用整体趋势、药物滥用者特点、戒毒和康复治疗以及预防教育等方面共31项研究。2002年拨款资助的项目有5项,其中包括三项新立课题和两项原来已经进行中的项目。2004年资助的研究项目有四项。 三、青少年药物滥用及社会政策分析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药物滥用问题的形成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相应的社会政策要想取得成效,必须针对社会问题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伦纳德(Peter Leonard)曾经分析了社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pre-conditions)、原因(causes)、结果(effects)和后果(consequences)等四个环节,并提出了三级干预的策略。就药物滥用而言,初级干预(primary intervention)的重点是改变社会的总体环境,从而消除导致药物滥用因素的积聚;所谓的二级干预(secondary intervention),则是将重点放在药物滥用的原因及其结果之间,试图通过相应的对策阻止结果的产生;至于三级干预(tertiary intervention)则是一种事后的范围,也就是尽量减小或消除药物滥用对个人和社会的消极影响。[20] 根据上述思想,要想针对青年药物滥用制定有效的政策,就必须深入分析社会问题形成的各个环节及其形成机制。为此,下面我们首先回顾学术界关于药物滥用的一般理论研究,然后具体分析当前国际背景下香港青年药物滥用的具体原因,最后探讨相关的社会政策。 1. 关于药物滥用的一般理论 关于药物滥用的原因,西方理论界主要有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的解释。[21] 药物滥用的生物学分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早期犯罪学家隆布罗索等的研究,其特点是强调越轨行为与行为主体生理特征(如头颅形状、体形和染色体组成等)方面的关系。[22] 具体到药物滥用及其行为主体生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西方一些学者通过对酗酒者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更可能同时成为酗酒者,两者的比例分别为65%和25%;即使被非酗酒家庭收养,那些父母酗酒的孩子成为酗酒者的比例仍要比一般的人高6倍。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具有一致性的病症,[23] 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造成这一现象可能与个体对酒精的新陈代谢能力有关。[24] 然而,光从生理的角度出发并不足以解释全部的酗酒行为,更是难以解释其他更多的药物滥用现象。研究表明,60%~70%的酗酒者并不具备上述遗传方面的生理特征,而某些具有上述遗传特征的人也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成为毫无节制的酗酒者。[25] 心理学研究注重药物滥用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人格特征的差异。行为主义者否认药物滥用的生理学结论,倾向于从后天学习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一些研究认为,人们滥用药物是因为他们发现服用药物可以给他们带来正向的激励作用;另一些学者则指出,用药成瘾有助于某些人摆脱消极的感受。尽管这些研究对于药物效应的认识不同,但是它们都将药物滥用行为的形成与某种经历的体验及其对其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将药物滥用视为这两种关系相互促进的结果。与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因素不同,人格理论则倾向于从个体的内部特征出发解释药物滥用行为。但是,究竟那些人格特征决定了个体对药物的上瘾,目前的研究并没有一致的结论。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药物滥用者具有被动、缺乏进取和自尊较低等人格缺陷,倾向于借助药物来逃避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尽管人格无疑在药品成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上述理论也受到其他一些学者的指责,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对于研究对象偏见的翻版,并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26] 当今对于药物滥用问题较为全面分析源自于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传统社会学关于越轨行为的研究为认识药物滥用提供了一种指导,像失范-压力理论(anomie-strain)、差异交往理论(differential association)以及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和亚文化(subculture)理论等,[27] 都对我们认识药品成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有关的介绍来看,上述这些关于药物滥用问题的理论似乎缺乏实证研究基础。[28] 此外,澳大利亚学者摩尔(David Moore)评论指出,目前关于青年人药物滥用的研究对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重视不足,并且缺乏这方面的综合性研究。[29] 对于青年药物滥用现象的分析,笔者以为,青年社会学关于青年文化和亚文化的分析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青年必须通过社会化掌握社会规范才能获得成人资格。当代社会的发展对青年人的社会化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造成了社会化时间延长的趋势。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青年的地位被边缘化,处于成年人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制度的控制之下。青年文化为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青年人提供了一种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依据,为青年人缓解各种压力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冲突性,某些社会阶层的青年并不能借助主流文化实现其需要。青年亚文化往往为这些青年实现其目标和需要提供了选择,只不过这种亚文化的价值目标或其实现手段往往存在着背离主流文化的可能性。[30] 事实上,这种亚文化对主导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背离并不一定存在于下层青年,它也可能存在于大学生这样的天之骄子;只要其实现社会主导文化的价值目标的行为受到挫折,便存在着亚文化在价值目标或手段上替代的可能性。[31] 2. 香港青年药物滥用的社会分析 上述理论对于我们认识青年的药物滥用现象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到香港的情形,笔者以为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背景问题: 首先,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大量资本从原来一些发达地区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影响到资本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产生了大量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32] 这种新的形势下的失业具有新的、被称之为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特点,那些社会弱势群体往往面临着失业、贫困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的综合性困扰,表现为被全面排斥于正常社 会生活领域之外。[33] 就香港的情形而言,经济的全球化,包括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以及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对其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挑战,大批工厂北迁导致失业人口上升。失业对那些弱势群体的青少年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遇到的这种社会排斥及其相伴随的前途失望,无疑增加了失范现象的可能性。 其次,亚洲金融风暴对于香港经济以及青年的特殊影响。1997年,香港遭遇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这一事件对于原本面临转型的香港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负资产人士数量大幅度上升,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尤其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青年失业率猛增到4.7%,远远高于总人口的2.9%。[34] 与此同时,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组织的社会发展指数测定也表明,青年已经成为社会中少数社会发展指数倒退的弱势群体之一。[35] 因此,90年代末香港青年药物滥用人数的增长绝非偶然,它是香港社会发展面临挫折的真实写照,是青年人在这种情景下对前途迷茫的一种反映,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追求其价值的表现。 第三,它是当前药物滥用国际化在香港的反映。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药物滥用从制造、流通到消费等环节来说都有国际化的趋势,世界上很难有哪个地方能够完全幸免于难,更何况香港这样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随着香港与内地联系的加强,药物滥用问题出现跨境的新特点,这也给禁毒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36] 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强烈竞争,总是会使得部分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遭遇某种程度的挫折,因此,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药物滥用现象必然长期存在并常常反复出现。 3. 应对药物滥用的政策分析 应该说,香港政府在对付青年乃至整个社会的药物滥用是卓有成效的,它的制度健全、执法有力、教育与打击并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通力合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内地学习借鉴。但是,诚如上面分析指出的,药物滥用问题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影响因素,因此光靠事后的防范以及简单的宣传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尤其需要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需要为青年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应该说,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喜人的迹象。在中央的鼎力支持和香港各界的齐心努力之下,去年以来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明显的起色。同时,政府的社会救助正改变以往简单的济贫性思路,试图为综合社会援助对象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自立自强的跳板(springboard)。[37] 教育统筹局的“毅进计划”等措施,也为中五毕业生及21岁以上青年的进修和就业提供了大量培训和鼓励措施。[38] 笔者以为,这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方向。由于药物滥用问题的特点,尽管我们不能说香港青年的药物滥用不会出现任何反复,但今年来总体上其人数和比例在下降。这也是一种正确的政策思路的反映。 考虑到青年药物滥用问题的亚文化原因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原因,笔者以为,药物滥用问题的对策应该注重对青年各种形式的投资,通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资产的积累等措施,促进青年的自立自强。[39] 我们要改变传统矫正性的单一工作思路,更为强调社会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青年的各种投资性政策,确保青年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前途,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因各种挫折而产生对社会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偏离。包括以药物滥用这种不被认可的手段追求虚幻的、社会价值的替代性目标及其体验的可能性。 药物分析论文: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 摘要: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中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笔者结合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对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加以总结,从药物分析的理论教学内容、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以培养出符合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 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学探讨。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1 ] ,是一门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内容的学科。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 2 ] 。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此目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在介绍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供学生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方面的基本规律,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突出剖析具有特性的方法,尤其重视同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药物分析中的异同点比较。此外笔者还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在课堂和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具体地讲授过程中,药物分析教材中各类药物基本上是以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的,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结构- 性质- 检验(即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这条主线,并结合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剖析药物结构入手,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性质,介绍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2 实训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3 ] 。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笔者设计一些基本技能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酸普鲁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原料或制剂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及纯度检查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状观测设备及性状描述术语,了解并掌握药品真伪鉴别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熟悉药物纯度检查的常规项目及限量的计算,并能熟练规范地进行检查操作。 其二,笔者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综合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如通过对牛黄解毒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制剂的质量全检验实验,学生能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检验工作的程序、项目和过程,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的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积累技能。 另外,笔者根据药物分析方法学的要求以及药物分析在实际工作总的发展趋势,安排的七次学生实验涵盖了旋光法、薄层色谱法、容量分析法、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药物质量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笔者的最大教学资源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将会用到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 教学方式。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严格的技术动作、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反复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近年来接二连三出现的严重药品事故: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非法搀入过期的四环素,致湖南株洲中毒58人;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从而导致欣弗(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集中出现患者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80多例,死亡9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衰竭等。假药劣药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 失,也给患者与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终生产厂家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考核方式。 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笔者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2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 ,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讨论分析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理论课试卷设计上,着重主观题的分量,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学生知识面。这样,试卷不再是成绩的最终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既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总之,药物分析课的教学探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育思想及观念的转变,又涉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既涉及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又涉及平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与同仁们的不断探讨,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药物分析论文:药物联合心理治疗青年学生社交焦虑症的观察分析 为探讨心理治疗对青年学生社交焦虑症的治疗作用,笔者对26例青年学生社交焦虑症患者采用了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的26例社交焦虑症患者作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青年学生52例,均符合CCMD2R诊断标准,且排除其他的器质性病变和严重的躯体疾患,年龄18~25岁,病程3个月~2年。随机分为集体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组(试验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及诊断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抗焦虑、抑郁药物——米氮平治疗,2周后逐渐加至有效治疗剂量;试验组用药物种类及给药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集体心理疗法,每周1次。集体心理疗法的主要步骤[1]: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冥想放松训练;正确面对自我,主要以病人为主体,要求进行相互交流,加深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讨论和参与自己面对的问题,如生活方式,集体活动等;投入活动,释放自我:用游戏或集体活动,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以此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信心,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我,重新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并自觉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方式。两组患者分别于就诊时、治疗第2、4、6、8周末利用汉密顿焦虑表(HAMA)评分[2]评定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HAMA减分率计算。痊愈:HAMA减分率≥75%;显着进步:HAMA减分率50%~74%;进步:HAMA减分率30%~49%;无效:HAMA减分率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6周后疗效结果对比见表1。表1 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 2.2 HAMA评分比较见表2 治疗第2、4、6、8周末两组HAMA评分检测值均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 3 讨论 社交焦虑症是个人对可被他人观察到的公众场合,预先感到的一种持久的、非理性的恐惧,害怕自己会做出令人难堪的举止。其意识到了这种恐惧其实是多余的,没有理由的,但还是逃避恐惧所控制,要逃避那些可能有公众监视的场合。其发生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3]。心理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社交焦虑症的常见心理问题,并促进成功应对方式,掌握自我调节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对于药物治疗该症,就是抗抑郁、抗焦虑治疗,氯氮平、氯丙咪嗪、米氮平等药物对该症均有一定的疗效。药物治疗结合集体心理疗法,对社交焦虑症的治疗效果显着,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显着高于单纯药物治疗。HAMA评分治疗后第2、4、6、8周末试验组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药物分析论文:对303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上报的303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2类68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有131例(占43.2%);其次是中药注射剂52例(占17.2%);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251例(占82.8%);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44例(占44.3)。结论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广义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ADR的监测是加强药品使用管理,确保人们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我院ADR发生的情况,现对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共30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希望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上报的ADR报告303例,其中医师上报255例(84.2%),护士上报30例(9.9%)、药师上报18例(5.9%)。按照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患者ADR史、ADR因果关系评价及处置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在303例ADR报告中,男147例,女156例,分别占ADR总人数的48.5%和51.5%,男女患者发生ADR比例相近;在各年龄段患者分布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大,占37.3%。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在303例ADR报告中,共有3种给药途径,依次为静脉给药251例(82.8%)、口服给药42例(13.9%)、肌肉注射10例(3.3%)。 2.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的药品分类方法,将引发ADR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303份报告共涉及12类68种药品,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3.2%;其次是中药制剂,占17.2%。 2.4 引发ADR的抗微生物药分类 由表2可知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发生ADR的抗微生物药共有25种131例,其中以盐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所占比例最大。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在303例ADR报告中,由药物所致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临床主要表现在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4.3%。 2.6 患者ADR史统计情况 303例发生ADR的患者中5例(1.7%)有家族ADR史,110例(36.3%)家族ADR史不详,188例(62.0%)无家族ADR史。30例(9.9%)既往有ADR史,98例(32.3%)既往ADR史不详,175例(57.8%)无既/!/往ADR史者。 3 讨论 在60岁以上老年人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半衰期延长,加之可能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ADR的发生率,故用药需谨慎。从给药途径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作用迅速而强烈,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成为可能诱发ADR的因素。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可以口服、肌肉注射给 药达到治疗目的的,原则上不静脉注射给药,从而降低ADR的发生率。引起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43.2%;中药制剂次之,占17.2%。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高发生率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且多使用注射剂,更增加了发生ADR的概率。中药注射剂ADR的高发生率与其所含成分复杂,无统一质量标准有关。临床使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改变中药比西药安全的观念,慎用中药注射剂。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中β-内酰胺类所占比例最大,占54.2%;喹诺酮类次之,占22.9%。这与这两类药物的广泛使用有着必然联系。临床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需要强调的是喹诺酮类药物不应用于预防感染用药,谨慎联合应用抗菌药,降低抗菌药应用级别,保护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在收集的ADR报告中,临床易于观察的ADR上报量较多,如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4.3%)、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而一些潜在的、隐蔽的以及慢性的ADR上报率较低,对此应加大监测力度,在用药过程中仔细观察。临床医师用药前应详细咨询患者的ADR既往史及家族史,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减少ADR的发生。通过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共30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希望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药物分析论文: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引 言:现代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医疗机构对临床检验中药物干扰问题加深了认识。由于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人体多方面变化使得检验结果受到影响。由于采集标本受药物影响而发生变化造成了检验过程中出现假阳性、假异常值、检验值偏高或偏低等情况。从而使得检验结果缺乏足够的准确性。而现代医学检验与诊断中由于缺乏对药物干扰问题的研究与应用,使得检验结果直接影响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与治疗,造成误诊、漏诊等情况的发生,严重者将危及患者生命。针对这样的情况,加快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与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1 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干扰分类 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影响主要分为对检验方法的干扰和对检验标本(人体代谢)的影响两类。由于药物的使用使得人体代谢受到影响,从而改变了标本的原有条件,使得在检验过程中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药物代谢不完全,造成标本中残留药物也会对检验试剂产生影响,影响检验结果。了解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干扰分类对科学分析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2.1 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当病患服用镇痛消炎药物后其血、尿中所含的淀粉酶会大幅提升;当病患服用量稍大的维生素C其尿中所含“葡萄糖、胆红素、隐血、亚硝酸盐”则会呈现假阳性;当病患服用维生素A、D、蛋白同化激素其胆固醇检验值则会偏高,当病患服用甲状腺素卡那霉素其胆固醇检验值则会偏低。 2.2 特定组织的亲合影响:当病患服用一些药物后,药物对病患体内特定的组织具有特殊亲合力而导致其组织受到损害。当病患服用抗凝药肝素药物后因其能够有效促使病患体内组织脂蛋白酶的释放而导致血液甘油三酯验值偏低;当病患服用青霉素与红霉素弱酸性药物后因其会竞争尿酸分泌部位而导致血液尿酸浓度验值偏高。 (1)抗菌药物:一些抗菌药物等抗生素能增加血液中尿酸浓度;比如服碘胺药后,尿胆原检查出现混浊,影响结果的判断。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尿蛋白时,头孢类、丁胺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一些药物如氯霉索,可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使白细胞减少,退热的药物如瑞芝清,能使白细胞数严重降低。 (2) 镇痛消炎药物:镇痛消炎药物可导致淀粉检验产生变化,比如吗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药物,能使总胆管开口处的奥狄括约肌痉挛,而导致血、尿中的淀粉酶会明显升高,在用药后3-4h影响最大,24h后消失。 (3) 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可导致血脂、血糖代谢障碍,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减少。水、钠潴留和低血钾症及血钙、血磷偏低,且血糖明显增高,临床上常误诊为糖尿病。 (4)利尿剂药物:利尿剂可导致低血 、低血容量、低氯,长期使用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抗癌药对造血系统有抑制和毒害作用;抗癫痫药和抗结核药损害肝功能;抗糖尿病药使用后会出现低血糖,肝损害后出现黄疽、谷草、谷丙转氨酶等增高。 (5)抗糖尿病药物:胰岛素使用后会出现低血糖症,这已为大家所熟知。其他抗糖尿病药可损害肝功能,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升高,出现黄疸,血细胞减少等。 (6)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请记住我站域名/]钠因抑制叶酸的吸收,常见巨细胞性贫血。因轻度抑制骨髓,故使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卡马西平可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长期应用损害肝功能,导致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 2.3 干扰检验程序与方法:药物对检验程序与方法的干扰可分为两大类。 (1)药物产生的药理学效应:比如半胱氨酸可干扰硝基盐试验,导致血中酮体的假阳性。酚酞可干扰酚磺酞排泄试验,使尿液变成品红,同时使酚磺酞排泄变快。吡嗉酰胺可与硝基氰化物作用使尿变为红棕色而影响尿酮测定。青霉素类可使红细胞非特异性结合IgG和白蛋白。 (2)药物或其代谢物对检测方法直接产生干扰: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红色;服氨苯蝶呤后使尿呈蓝绿色,如维生素可使尿液变成黄色。口服酚酞药物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且主要由尿排出,如果尿液呈碱性时,尿液变红色。呋喃妥因可使尿液呈棕色。呋喃唑酮可使尿液呈橙棕色。利福平口服后在肝脏分解成乙酚基代谢物,呈橙红色,可使尿液以及粪便、痰液、泪液、汗液呈橙红色。 3 防范药物干扰临床检验结果的措施 3.1发现与临床症状不相符合的可疑结果,根据病人的用药情况,共同分析有无药物影响的可能性,尽力将干扰降到最低程度,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最多方面的,往往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严重不符。为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干扰,检验工作者应该熟悉可做检验项目详细的操作程序,对有药物干扰的实验方法,应该用特异性好的方法或作实验方法的改进。 3.2组织开展应急检验工作。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紧急从技术上找出内在原因,或者确定用药质量,是药检机构经常面临的检验任务。一方面加强应急检验的组织管理,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有效地处置好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应加强应急演练,为应急药品检验开通紧急绿色通道,全力以赴做好应急药品技术监督的保障工作。 3.3抓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检测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检验检测工作质量;要开展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能力实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检验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加大设备投入,尽快提高检验能力和水平,适应药品检验工作的需要。 3.4药品检验工作与信息查询相结合,充分利用全国各地公布的假劣药品信息资源,对药品质量不稳定、质量公告频次较多的企业和品种进行跟踪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快检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快检技术的初筛作用,对发现质量可疑随即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临床用药相结合,确定重点单位、重点品种,做到检验工作有的放矢。 4 结束语 总之,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极易发生诊断与治疗的延误、危及了患者生命安全。为排除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有效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相关人员要忠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通过药学专业知识保障检验结果,真正反映病患病理的变化,从而真正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效保障。 药物分析论文: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分析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有高血压患者6亿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0%,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为20%。根据中国医师学会提供的数据,我国1991年普查高血压患病率为11.26%,与1980年相比,10年间发病率增加了25%。2002年的普查显示,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增加到了18.8%,患者人数超过了1.6亿,与1991年相比,患者人数增加了31%。 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和高增长率,使得抗高血压药物市场增长势头非常明显。全世界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已超过311亿美元。到2008年,市场容量预计将超过520亿美元,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7%左右。而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增长更为明显,2001年,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总量为39亿元人民币,2002年为42亿元人民币,增长了8.3%;2008年,市场容量达到了53亿元,较2002年增长了26.3%,市场增长之所以突然加速,是因为有大量外资品牌涌入中国市场。 外资品牌的"半壁江山" 钙拮抗剂通过减少钙内流而扩张血管,达到降压目的,是传统抗高血压药物的重头产品。传统的二氢吡啶类药物舒张血管平滑肌作用显著,长期使用有效,但不良反应较多。新的第二代、第三代钙拮抗剂有高度的血管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并改善侧肢循环,维持时间长。目前国内此类产品市场基本是外资产品的天下。其中辉瑞公司的络活喜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约占有钙拮抗剂市场的30%。此外,阿斯利康公司的波依定和拜耳公司的拜新同也拥有此类产品相当的市场份额。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异常、心肌梗塞、糖尿病和肾病的患者。此类药物由于对高血压的靶器官保护作用比较好,销售上升势头明显,2008年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上此类药物较2002年增长了13.8%。其中,诺华公司出产的洛汀新占据了此类药物最大的市场份额,超过了30%。施贵宝公司出产的梦诺,由于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比较好,也占据了10%左右的市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1拮抗剂)具有ACEI作用,该药不良反应少,不引起咳嗽,降压作用逐渐产生,无首剂低血压反应,对肾脏也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用量增长很快,在中国市场上,此类药物2008年较2002年增长了43%。有专家分析,此类药物今后有可能成为主要的抗高血压药物。自1994年DuPount/Merck公司研发的第一个此类产品洛沙坦钾在瑞典上市以来,沙坦类药物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相继有缬沙坦、坎地沙坦、依贝沙坦、依普沙坦、他索沙坦、替米沙坦等多个单方和复方制剂批准上市。在国内,默沙东公司和诺华公司的科素亚和代文先后于1998年7月和8月正式上市,并于同年进入上海市公费医疗药品报销目录。从2008年的销售来看,科素亚占有一半的市场份额,代文占有超过20%的份额。但价格比较昂贵是这类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之一,对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快速心率失常有效。近年来该类药品的销售额增长率较快,并非完全代表在其抗高血压药物中的情况,临床上也较多地应用于心律失常、心绞痛等。阿斯利康出产的倍他乐克是此类药物的代表,该药1992年通过FDA批准,1999年的销售额已达5.31亿美元,2008年销售收入达12.8亿美元,是世界心血管药物市场上销路最好的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在我国医院用药中具有较强实力,常作为心肌梗塞二级预防治疗用药,能改善心功能和溶栓再灌注,提高心血管病人存活率,本产品是无锡阿斯特拉制药公司的支柱药品之一。从国内心血管临床用药看,倍他乐克主要用于抗高血压、心绞痛、室上性心律失常,在抗高血压市场中占3%~4%的份额,该药在广州抗高血压药品市场排名首位。据有关人士透露,今年年底,该产品的一个新剂型将在中国上市。 国内产品的“一半天下” 30多年来,利尿剂一直是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之一,其价格便宜,可以单用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合用,该品类市场基本由国内产品把持。天津力生制药出产的吲达帕胺(寿比山)应用较广泛,兼有利尿和钙拮抗作用。由于其价廉,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有降压及利尿作用。临床主张用于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此类药物的缺点是如长期大剂量用药可使血钾轻度降低,严重肾衰及活动性肝脏疾病患者及孕妇禁用。利尿剂约拥有抗高血压药物10%的市场份额。 国内沙坦类原料药生产能力较强,以浙江华海药业的产量最大,目前该公司已能生产依贝沙坦、缬沙坦等3种产品,并有稳定的外销渠道,拥有年产20吨沙坦类原料药的生产能力。 其实,真正让国内企业在抗高血压药物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的,并不是一线的抗高血压药物,而是针对高血压并发症的一些预防和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银杏叶等天然药物。 众所周知,高血压对人体最大的危害是由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因此针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也非常多,很多国内品牌跻身其中,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据统计,高血压的并发症预防和治疗药物,占据整个抗高血压药物整体市场的47%。 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产品品牌和生产企业众多,但缺乏领导品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舒血宁注射液、金纳多片等,它们由从银杏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的,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并发症等。 高血压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目前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合资或外资产品价格大都较贵,中国的患者应该根据个人经济的能力,考虑选用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药物。但是,从总体来说,为了减轻医药费用和患者的负担,国内制药企业只有全面介入一线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发与生产,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中国高血压患者和国家对于高血压治疗的负担。 药物分析论文:影响药物流产后清宫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药物流产后清宫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有效地预防药物流产后的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48例药物流产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年龄、经期、子宫位置、婚姻状况、孕产次、剖宫产史、孕囊大小与清宫术的关系。 结果 清宫率7.6%,导致药流后需清宫的相关因素:年龄≥35岁、既往有剖宫产史、孕产次数超过3次、孕囊直径≥2cm、子宫后倾及后倾后屈位者、经期≥5天者、未婚。 结论 药物流产清宫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者,尽量减少药物流产,同时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出血及时清宫。 【关键词】 药物流产;清宫;相关因素 米非司酮(Ru486)配伍米索前列酮(PGE)的药物流产是避孕失败后安全有效的 非手术补救措施,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取得显著的进展,已被广泛用于终止早孕,具有相对痛苦小、经济、方便的优点,终止早孕成功率达90%以上[1],但存在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多、持续时间长等并发症,须进行清宫术,而 且清宫术作为并发症的最终治疗也没有特定的标准。为此,本文对本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448例药物流产的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及追踪,探讨影响药物流产后的清宫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有效地预防药物流产后的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非病理性原因自愿要求终止妊娠者共2448例,均经妇科检查、尿妊娠试验、B超诊断为宫内早孕,停经≤49天,无药流禁忌证。查血常规、尿常规及白带常规正常并愿意接受随访者。药物流产方案:Ru486 50mg po qd×3d, PGE 0.6mg po第4天晨,均服药2h后进食。药物流产后的清宫指征[2]:(1)阴道出血量≥200ml(2次月经量)应立即清宫;(2)8h后仍未见绒毛膜排出者,应立即清宫;(3)绒毛排出后,阴道出血量 200 ml,7天内复诊,B超检查,如发现有组织残留,应立即清宫;(4)2周内血β-HCG没有下降到正常亦应行清宫术。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48例药物流产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清宫术发生率;观察年龄、经期、子宫位置、婚姻状况、孕产次、剖宫产史、孕囊大小与清宫术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448例药流妇女中完全流产2228例,220例流产不全及失败,其中186例清宫,清宫率7.6%。导致药流后需清宫的相关因素:年龄≥35岁、既往有剖宫产史、孕产次数超过3次、孕囊直径≥2cm、子宫后倾及后倾后屈位、经期≥5天、未婚。具体见表1。 表1 药物流产清宫与相关因素关系 (A组完全流产不需清宫,B组药流后需清宫注:两组比较 χ2=58.8、17.1、14.3、18.9、13.9、6.5、10.36,P<0.05 3 讨论 药物流产时Ru486是一种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药物,可竞争性地与孕酮受体结合,主要作用于蜕膜,使血管充血、水肿,从而使滋养细胞变性,导致体内HCG急剧下降,黄体溶解,蜕膜变性[3];PGE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和宫颈纤维组织软化、胶原降解,对药物流产妊娠物的排出、产前促宫颈成熟、流 产及产后加强宫缩、减少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4],终止早孕的完全流产率已达到90%以上,但仍有7.9%~15.6%的不全流产率和失败率[5,6]。本文为9.0%(220/2448),与文献报道一致,其中186例因妊娠物残留致药物流产后出血进行清宫,清宫率7.6%,具体原因:(1)剖宫产后子宫形成疤痕及粘连,致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子宫的节律收缩,致使胚胎组织不能及时顺利排出;(2)孕产次数越多,子宫内膜的损伤越重,细菌侵入宫内膜引起炎症可能性越大,导致宫内膜复旧差,再次妊娠后蜕膜发育不良致胎盘粘连,药物流产时蜕膜不易彻底排出;(3)孕囊经线越大,妊娠物受体越多,米非司酮的受体拮抗作用相对减弱,在孕囊排出后常有不等量的蜕膜残留;(4)子宫解剖上的异常(后倾后屈位)使宫腔的最低点低于宫颈内口水平,易造成宫颈盲端形成,给胚囊排出造成障碍;(5)经期≥5天者易引起子宫内膜炎,致使蜕膜排出缓慢及子宫内膜修复障碍;(6)未婚妊娠妇女不论采取哪种方式终止妊娠均存在较多的心理负担,加上不能充分休息,亦引起子宫内膜修复不良;(7)孕妇年龄偏大,适应证掌握不严,在一定程度上清宫率也较高。 综上所述,药物流产作为计划外妊娠的补救措施虽日趋完善,但仍不可避免有一部分早孕妇女(7.6%)宫腔操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加强育龄妇女的避孕意识,药流除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外,具有清宫危险因素者,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尽量减少药物流产,以防止医疗纠纷;同时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出血,及时清宫,以避免由于长时间阴道流血所导致的生殖器宫感染。
医学硕士论文: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势在必行。因此,高等院校在制定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更是要培养研究生求实创新、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2]。 1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传统的口腔医学教育多遵循灌输式教学,这种单向学习模式存在明显的“三少一多”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而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启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强、综合素质要求高、实践性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立足于口腔医学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将科研能力训练与临床能力培养贯穿于全过程,将有助于培养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整体口腔医疗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2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2.1口腔医学硕士生培养模式单一 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方式是精英教育。目前口腔医学本科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相对来说散乱,缺乏系统性。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目前分为两类:“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4]。以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作为案例分析,口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第一学期理论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轮转,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基本上是“见缝插针”;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理论学习之后的主要任务是进入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缺乏参加临床实践的机会。这两种培养模式最终将导致“复合型”医生的培养目标落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成天忙于临床工作,即使提炼出临床问题,也难以付之科学研究;反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则难以获取与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同时在毕业后临床实践能力较弱,较难胜任临床需求。 2.2研究生自身创新观念薄弱 作为培养主体,长期以来,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已经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其结果是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的能力很强,知识应用能力很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当前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理解知识的学习现状必将损害探索知识的能力。迫于一些现实的需要,研究生学习目的是为了文凭或毕业,而不是为了真正的从事临床工作或相关科学研究。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为了拿学分,顺利毕业而已,在临床工作中追求跟随式完成导师交待的任务,在科学研究中照搬前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不懂更不敢提出自己创新性的观点,展开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2.3导师队伍质量亟待加强 随着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逐年扩大,尽管各个学科在建设过程中,都有涉及到导师队伍建设,但由于资金缺乏以及渠道单一,其建设成果就显得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老师少,学生多[5]。导师由于分身无术,无暇对学生亲自一一进行有效地指导。其二是老师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导师因自身原因不关注学科学术前沿的追踪,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固化,不能与国际或国内前沿接轨,从而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故步自封,严重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导师与学生之间往往缺乏相应的互动和讨论,导师没有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培养的过程中去,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热情。 2.4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是研究生进行各类创新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环节中的重要环节[6]。按照培养的内容可以分为3种:教学实验平台、科研实验平台以及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每个平台的正常运行均需要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然后在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的发展阶段,除在“985”及“211”等少数院校外,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培养条件相对落后。口腔医学院现有“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但由于高层次课题项目和研究经费的匮乏、师生科研积极性不高、指导力量薄弱等,平台硬件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交流合作平台中,由于学术氛围不浓厚,和大师面对面的机会少,各兄弟院校尚未搭建学术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得研究生缺乏学习交流的渠道,局限了学生视野,进一步削弱了创新性思维的实践。 3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3.1改变培养模式,采取跨学科学习 采取“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临床+科研的交叉培养模式。根据口腔医学学科特点,此培养模式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理论学习+临床科研早接触(第一学年)。研究生在进行每周五天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利用周末时间进入临床以及科研早接触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接触临床问题,科学学位将进入公共平台实验室查阅文献,提炼科学问题,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2阶段:临床实践或科研开展(第二学年)。该阶段采用“4+3”的培养模式。即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周4d开展临床实践,其余3d提炼临床中的科学问题,进而查阅文献,与导师进行讨论沟通,制定基于临床问题的科研选题。学术学位研究生每周4d集中精力与实验室开展科研,其余3d主要用于临床技能的训练及临床科研问题的思考。第3阶段:社会实习+科研产出(第三学年)。该阶段的前半部分主要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产出,针对第二部分的临床/科研课题的开展情况,进行科研论文撰写、投稿、发表的培养过程。此后,学生将进一步完全进入社会实习阶段,根据需求,逐步完善临床/科研技能,直至逐渐适应日后工作。加强跨学科学习与研究。口腔医学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的融合性学科,该学科的发展涉及材料学、生物学、力学、计算机智能模拟等多学科知识。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有助于形成从多学科领域发现、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对研究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7]。 3.2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提出科学问题并借助实验实践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重中之重是对科学问题的凝练[7]。大多数研究生还处于被动学习的惯性思维模式状态,缺少自主创新、主动思考的意识,压制了创新思维。为了更好地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和临床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聚敛性思维为发散性思维,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度,拓宽对知识掌握的广度。科研过程中导师团队或科研小组要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和学术讲座,激励多阅读文献,多交流学习,勇于批判,不怕失败。同时加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交流讲学的力度,开阔眼界,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循序渐进地激发科研潜能和培养创新思维[。 3.3组织一主几辅的异质型导师组 导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若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自身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挖掘出创新潜能。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导师队伍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根据信息与决策理论来说,导师队伍的组成越是多元化,导师队伍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就越丰富,对外部环境就更加敏感,对复杂问题的解决也就更有思路[9]。根据知识网络理论来说,导师异质性团队之外存在着若干个和相应导师相对应的知识网络。导师队伍可以依从这些知识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拓宽了导师队伍知识面。根据社会嵌入理论来说,由异质性导师队伍成员和其背后的跨组织网络构成了许多“结构洞”,从而为导师队伍提供信息优势。因此,组织一主几辅的异质型导师组,提倡异质团队合作,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全面培养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重视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加大研究生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的力度,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10]。 3.4改善培养环境,建立口腔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升级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购买科研文献数据库,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信息平台。在临床资源上,需要充分口腔专科区域信息卫生系统平台,实现“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核心”的医院医疗资源共享;实现各级口腔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信息串联;实现区域化口腔专科诊疗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为口腔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研究提供数字资源。同时需要加大力度购买科研文献数据库,让导师及研究生能实时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增强学术氛围。大力建设科研平台与教学实验平台。在科研及教学实验室引进高端的实验仪器、设备,聘请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对研究生进行公开授课、示范及实际指导。继续加强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完善口腔医学形态与机能实验室及口腔医学综合技能实验室等平台管理。建立专门的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网站教学资源丰富,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继续完善科研平台建设,根据项目要求,增加仪器设备及技术人员。同时在科研平台设立“研究生创新奖学金”专项,鼓励研究生作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4结语 知识创新时代的到来为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及时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的全面、深刻的变革,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完善教学手段,为培养口腔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构建一个完备的体系。 作者:陈珍 宋锦璘 罗文萍 张燕 张红梅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目的:以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培养模式的差异,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出临床医学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符合度更高的岗位胜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方法: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可行性深入探讨,采取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质量保障机制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措施,并通过广泛调研进行改革成果满意度的检验。结果: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导师对学生核心能力评价优良率达90%以上;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了满足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注重临床能力培养的需求。结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凸显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目标需求,构建了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技双重任务,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基础理论等综合能力外,核心能力提高可更好地胜任未来岗位需求。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教育部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2]。因此,实施符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及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作一探讨,现作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国家、省部级和校级针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相关文件;界定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和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1.2方法 1.2.1课程体系优化通过分类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分类考核机制等措施实施,探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的可行性。1.2.2文件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针对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把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分类培养要求;全面了解国内外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而总结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2.3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对象、核心能力培养的差异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类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针对自身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满意度,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科研条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师资队伍;以及导师和培养单位对不同类型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如学术学位型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素质评价和专业学位型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医学专业素养的评价。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等[3]。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5份问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6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59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71份。 2结果 2.1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差异 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是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其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针对这种状况,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型”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专业学位型”侧重从事实际工作,以培养具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相应的“学术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专业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临床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临床专业技能体现在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2.2课程体系的优化 2.2.1培养方案的完善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分类修订培养方案。分别修订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取消以前按专业分别制定的培养方案,而制定了统一执行的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按选修课程安排;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学术学位培养方式以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为主;专业学位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过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切实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2.2.2课程改革的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学术学位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专业学位要求为20分;在教学方案上,原专业课程集中理论学习第一学期,经修订后,专业学位型课程教学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原专业学位型按各专业方向自行安排临床轮转,修订后,统一安排临床轮转,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并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课程设置中,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建立了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强化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创新,学术学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更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临床医疗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并积极推动慕课(MOOCs)、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在医学创新平台课程中的应用,目前已建立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选课、成绩查阅、教学管理等。2.2.3课程考核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在考核方式上,以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创新水平考核等方式为主,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采用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如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体现在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选题需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文献综述或病历分析报告;建立了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如《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培养专家督导工作规定》等制度,对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质量督导、评价考核等作出严格规定,为实施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建立了“开-选-授-评”四环节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严格的课程分类审查机制。2.2.4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支持教师学术交流、访学、社会服务和优秀导师的经验交流,加强了现有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聘请和合作等方式组建了合作化导师团队和培养平台,目前我校已与六家国家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签订了长期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通过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提升了导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2.2.5课程满意度调查从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课程体系专业性、科研条件先进性、教学资源多样性、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研,整体来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均达90%以上(见表1、2)。2.2.6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从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素质评价以及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单位和硕士生导师调研。整体来说,导师对学生满意度较高,优良比例达90%以上。但学术学位中,优秀比例不高,尤其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学位中,优秀率较高(见表3、4)。 3讨论 立足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目标,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4]。但随着医学学位类型的调整和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成为关键,而其中课程教学是关键环节。医学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既需要问题意识、科研能力,更需要实践操作、临床能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纵观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课程设置仍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研究生能力的发展[5]:(1)课程目标缺乏差异性,医学学术学位探索创新能力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差异不明确;(2)课程内容纵向比较缺乏层级性和新颖性,科学学位前沿性内容不够,专业学位情景性内容不足;(3)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缺乏教学过程监督;(4)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学术学位教学缺乏互动性、自主性和探究性,专业学位教学缺乏体验性、操作性和反思性;(5)课程体系缺乏开放性和国际性,学术学位资源共享机制不足,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专业学位的联合培养、临床考核和规范培训机制不全,缺乏行业标准、岗位胜任和职业发展能力等。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提高核心能力、具备良好的岗位胜任能力的课程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我校作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试点单位,在长期的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突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特点,切实提高了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满足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针对目前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和难点,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改革创新,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教改成效。首先,依据社会实际需求和医学行业标准,使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目标性更强,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6]。在课程设置中,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注重研究生对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能力培养,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强调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其次,不断引导和鼓励医学行业深度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发挥其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医教协同、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并通过培养和引进,组建了高层次、国际化、跨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水平。为更好地了解课程体系改革对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我们展开了课程满意度和核心能力评价调研。经分析发现,学生目前对课程整体满意度均较高,尤其体现在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而相对问题集中在希望更多地开展学术活动;导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整体评价优良率达90%,但学术学位型导师评价的优秀率不高,集中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总之,近年来,立足于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坚持《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的贯彻,通过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凸显了高层次医学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需求、课程教学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性和基础性作用以及不同培养模式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特色,构建了“深化改革、坚持服务需求”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新型课程体系。针对调研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 作者:钱志刚 李正红 周继红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培训模式阐述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思想才能形成创新行为,从而产生创新效应,并取得创新结果,实现自主创新[3]。超声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每年让研究生多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了解超声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创新特点;鼓励研究生多与专家进行交流,使研究生直接感受其创新过程,领悟其成功经验和创新精神。积极创新的人应该勇于突破,在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如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学会用与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模式,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创新性的突破。研究生培养区别于本科生培养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能力、科研的创新能力、科研的动手能力、科研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以及英语论文读写能力[4]。科研基本功的训练是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或解决临床问题为前提,密切结合临床工作,要求研究生在繁杂的临床工作中,保持敏锐的科研洞察力,随时随地发现问题,从细微处入手,找出科学研究的切入点,思考其是否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并作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此外,还应培养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查阅文献获取科研信息的能力是超声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医学科技情报资料反映了国内外医学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是科学工作者了解同行工作、追踪国际最新动向的窗口,也是确定或调整课题方向的重要依据[5]。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应鼓励研究生养成每天查阅文献的习惯,专门请医学检索教研室教师向学生传授查阅文献的方法和技巧,使研究生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认真查阅文献,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动态,摸清前辈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萌发新见解。我们还应要求每位研究生多写综述、科研标书等,使其在获取科技信息方面得到更多的经验积累;还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英语能力,英语能力的强弱决定着研究生获取国外文献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外文文献抄读学习,由研究生担任主讲,就近期查阅的文献进行重点汇报,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通过让研究生学习查阅文献,使其及时更改研究内容,提高科研水平。 建立立体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超声医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超声图像的成像和观察都在一个动态的状态下进行,例如从不同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观察同一器官,这是超声相对于其他影像检查手段的优势,同时也是研究生学习的难点[6]。在临床工作中,指导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研究生将显示屏上的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进行概念转换,从而建立研究生的立体思维,改变其单纯的平面思维概念。帮助研究生建立立体思维,首先要让研究生凭借积累的解剖学、病理学及成像技术知识等去辨认二维图像,同时进行逆向思维,使研究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虚拟的三维人体组织结构,然后让研究生根据病情进行综合判断,最后达到诊断的目的。整个影像成像诊断过程就是一个“立体—平面—立体”的变换过程。 兼顾人文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提高研究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完善的人格,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医德教育,将医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的临床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对医学研究生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训练,使其明白一些基本的问题,如面对患者时何种穿着是得体的;如何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如何平等对待富裕和贫穷的患者;如何形成严谨诚实的科学态度。超声医学研究生是我国超声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对超声研究生的培养应从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科研能力、超声思维模式和人文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联合培养。作为医学教育者,应顺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创新改进,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的超声医学人才。 作者:程文 韩雪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医学硕士论文:中国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课程规划现状研究 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了《关于下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明确将医学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并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两级。课程学习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桥梁,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其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 一、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硕士学位的考试课程和要求:(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一般为三至四门;(三)一门外国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专业课及基础理论课,总门数不少于5门,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考试。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根据以上相关文件规定纷纷尝试着建立各自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通过对我国几所医学院校典型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多数仍在沿用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并与之产生相应的问题: 1、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大部分组成。在规定修习的学分中,大部分课程为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小。 2、课程内容标准化。各医学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同一趋势,尤其是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几乎每个医学院校都把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和外国语交流能力。政治理论课均开设两门,即自然辩证法概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因此,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基本效仿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临床医师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相关内容的培训。这样致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虽然占用了研究生接近1/5的培养时间,却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4、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本科生学习内容重复过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模块体系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雷同,大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学习,而且多数是传统的学校开设课程。专业课由各教研室自行组织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选修课,涉及临床医学前沿进展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 二、国际社会对医学教育及未来医生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于2002年公布了“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GMER),规定医学毕业生进行医学实践必须具备的7种能力,即职业价值与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1999年美国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规定住院医师应具备以下6项基本能力:1、病人治疗;2、医学知识;3、职业精神;4、以系统为基础的实践能力;5、基于实践中的学习和提高;6、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2007年2月,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董事会规定,任何一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必须将以上6种基本能力融合到其培训项目的课程设计当中,为住院医师提供与所有临床专业和亚专业执业有关的专题教育。2003年英国医学总理事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未来的医生”的报,报告中指出医生必须培养自己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医学生必须培养自己未来将承担的对病人的、同事的以及社会的责任所需的合适的素质。这些无疑显示出,新时期对未来医生的发展要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对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状况以及国际社会对未来医生素质要求的分析思考,我们不难看出国际及各国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已经意识到了新时期一名合格的医生所需的素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群体保健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进行反思。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要,迫切需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一套新的面向素质提高的符合新的能力结构要求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设计。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并进行分析调查。方法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某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20名进行临床医学临床专业技能重视及掌握程度调查。结果520名硕士研究生问卷,成功回收500份,500份问卷中对临床专业技能非常重视的270名,占54%;较重视的130名,占26%;一般的88名,占17.6%;不太重视的12名,占2.4%;临床专业技能掌握程度,500名硕士研究生中熟练掌握的380名,占76%;较为熟练的80名占16%,一般熟练的17名,占3.4%,不熟练的13名,占2.6%。结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进行临床技能实践操作的机会受医院、患者、教师及学生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强化及转变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授课模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操作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强化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关键词】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分析 目前,随着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一致在不断增长,受各种软件及硬件设施换环境的影响,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都有很大的制约,现阶段,如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是各大高等医学院校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笔者通过对某高等医学院校2014及2015年入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问卷进行相关调查,目的是为探讨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不足,展开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某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20名进行临床医学临床专业技能重视程度及掌握程度调查。进行问卷调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情况;2014级280人,占总人数的56%,2015级220人占总人数的42.3%,大内科专业270人占51.9%,大外科专业230人占44.2%,男性286人,女性234人。520名硕士研究生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从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方面着手,重点是看对临床技能实践重视程度、影响临床技能实践的因素和怎样提升临床技能实践水平这几方面入手,设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表,对问卷调查对象使用匿名自行填写方式。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SPSS18.0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χ2检验(%)和t检测(χ珋±s),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20名名硕士研究生问卷,成功回收500份,500份问卷中对临床专业技能非常重视的270名,占54%;较重视的130名,占26%;一般的88名,占17.6%;不太重视的12名,占2.4%;临床专业技能掌握程度,500名硕士研究生中熟练掌握的380名,占76%;较为熟练的80名占16%,一般熟练的17名,占3.4%,不熟练的13名,占2.6%。 3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的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都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并重,要着重加重对学生临床实践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基于此点,分析高等院校对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情况和教学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对高等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1]。高等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学应当着眼培养临床医学中高水平综合性人才方面考虑出发。临床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针对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疗工作的服务水平[2]。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进行临床技能实践操作的机会受医院、患者、教师及学生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强化及转变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授课模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操作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强化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作者:刘巍 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 医学硕士论文:浅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摘要]分析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并”的必然性,并从基础理论与临床训练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规范的考试制度等方面介绍了我校实施“双轨合并”的情况。阐述了我校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条件。同时论述了北京、上海“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成功的典范。并就加强人文素质、医德素养、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课程体系,严格执行考核体系合理设置分流制,根据研究生毕业时的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学位授予标准提出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双轨合并;培养模式 居于我国高等教育最高位之一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正面临教育改革的考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5年5月下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文件,对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育而言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临床医学是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从2015年起我校开始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文件-《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立了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制定了临床医学特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案。进而促使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制度的相接。最后期望实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同时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双轨合并”培养模式。 1“双轨合并”培养模式必然性的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共同目的均是临床实践工作能力的提高。此外,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具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的临床工作能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培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实行“双轨合并”培养模式赢得了可能。近年来,在卫生行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部分高校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并”的试行培养模式。如今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仍普遍存在,这与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相违背。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科研能力为辅,同时注重学生的教学能力以及医德修养的“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趋势的产物,有利于防止重科研、轻临床现象的产生,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医疗人才。因此,从培养培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来看,实行“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2“双轨合并”培养模式的现状 2.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能力训练课程两部。其中基础理论课以学分制并形成了“模块化”,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外语、选修课4大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为确保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的时间,均安排在第一学年晚上及周末进行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即是入科室参与临床轮转。依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文件要求制订临床轮转准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的内容,包含管理患者、采集病史、汇报病情、体格检查、开具医疗文件,参加值班、门诊和急诊抢救等;同时承担见习、实习医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完成至少1名本科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参加医院组织的临床学术讲座、技能培训、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业务学习。最后达到掌握临床技能的要求,掌握相应专科常见疾病多发病治疗常规以及门、急诊常见疾病诊断和处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临床能力训练)的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通过考核获得《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2.2考核体系 2.2.1基础理论课程考核 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必须通过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考试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成绩后方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选修课课程考核则由二级学院独立自行组织,并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决定具体考核方式,成绩分为及格与不及格两个等级。考试成绩不及格者于一年内可补考一次。 2.2.2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专业能力考核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进行,主要考查研究生的临床分析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类型有出科考核-每轮转完一个科室,由科室指导小组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考核,同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提交一份关于本身完成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及其他各方面情况的小结及详细记录;年度考核-由临床培训基地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重点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该年度临床业务能力、工作成绩、完成培训内容的时间和数量;结业综合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结束后,参加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结业综合考核。临床能力考核内容有病史采集、操作水平、诊疗水平、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既有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品德与素质的考核内容,也有对其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 2.3学位授予体系 研究生必须完成以下几点,才可以提出学位授予申请:完成学校培训课程所提供的课程和学分要求,并通过相关考核,并取得合格;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绩及格,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完成一篇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的学位论文或病例分析报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授予申请条件者方可申请毕业答辩。达到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的文章发表及外语水平条件,且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3“双轨合并”培养模式的典范 首批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试点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自1998年开始就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申请学位人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和在职申请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工作有机结合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合格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较早的地区之一上海,目前已初步形成“双轨合并”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获得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其他高校(如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有的初步建立了“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有的仍在“双轨合并”培养模式的道路上探索。基于教育部、卫生部的相关规定,借鉴以上成功的范例,近年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纷纷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方案,期望实现“双轨合并”的培养模式。如沈阳医学院以及一些军医院校和地方医学院校。 4思考与建议 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内容大致有课程学习、临床轮转、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由高校各临床院系负责临床能力的训练、考核以及质量监督等,隶属于教育系统管辖。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外语和临床实践等,由卫计委下属的培训基地负责各项工作,隶属于卫生系统。因此,“双轨合并”培养模式需要教育部和卫计委相互协调,协同配合完成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首先,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注重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能力之外,学校应同时开设人文素养、医事法律、医患沟通以及应用心理学等论坛,全面提高临床医师的综合素质。其次,若考核不严格,那么就失去了考核的意义。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考核(如基础课程考试、出科考试、毕业考试)都应该严格执行,避免人情分,杜绝走过场现象的发生。考核应及时公布考试成绩,不合格者进行补考,补考未通过者实行分流机制或重新进行学习。再次,应该根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具有执医资格),建立不同的学位授予标准。最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要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能力,也要有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科研能力,但又区别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和科研二者并不矛盾,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医学进步的目的。 5结语 “双轨合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兼顾的培养模式,是以培养临床-科研-教育兼备的复合型高素质医疗队伍为最终目标的培养模式。“双轨合并”培养模式保证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医学教育改革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处于探索阶段的“双轨合并”培养模式,仍面临着各种挑战。期望通过完善各种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将“双轨合并”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广。 作者:孙立元;陈旭;罗娆珊;徐霞飞 单位:桂林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摘要】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培养更加注重独立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医学专业人才形成的关键阶段。为了适应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速医学研究生成长,首都医科大学探索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养并轨制度。新的培养模式将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基于这种新培养模式的转变,作者提出了包括招生遴选、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多样化、研究生学习方式转变等7方面的教与学的建议,期望对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医学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1]。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培养更加注重独立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医学专业人才形成的关键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终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其从事的职业神圣,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毋庸置疑的是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时至今日我们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仍然存在局限性。在医疗实践中,医疗模式也随着临床及科研的不断进步而发生转变,我们经历了从过去的经验医学模式到现在的循证医学模式,未来的医疗模式将转向精准医学模式。诊疗模式的更新以及人力对疾病认识的进步迫使医学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医学生们尤其是研究生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及日新月异的诊疗技术,其成长之路注定充满艰辛。很显然,医学人才的成长是在无时不刻地更新知识和技术的情况下逐步成熟的。医疗人才之路真可谓“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内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着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培养形式包括3年制(本科生毕业后考研)、7年制(本硕连读)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要具有初步的临床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毕业后获得毕业证及学位证。为了适应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速医学研究生成长过程,尽早担负起临床一线工作,正在试行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即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养并轨模式[2],通俗讲就是在3年研究生培养阶段,研究生要按住院医师培养大纲及研究生培养大纲要求,除完成基础课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外,尚需完成相关的临床科室轮转,并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最后获得研究生毕业证、研究生学位证、医师资格证书、3年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即所谓“四证”),这种培养模式的初衷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素质、临床与科研并举的复合型人才,有效缓解目前医疗资源紧缺与巨大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 可想而知,较之过去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将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将承载更大的压力与挑战[3]。对于教学管理部门,也需要出台全新的培养方案,譬如研究生课程设计、临床轮转表的制定、毕业论文的要求、考核及奖惩制度的建立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有效监督及科学评价。对于研究生而言,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时间相当紧张,既要顾及理论知识学习,又要重视临床实践及毕业论文工作,应充分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处理临床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应对各种考试等等。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与研究生一起讨论科研的时间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将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从事科研工作时间,对研究生临床工作的指导必须见缝插针。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探索比较适宜的教与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圆满完成培养工作是颇有裨益的。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期望为这种新模式的顺利实施献言献策。 第一,加强入口管理,提高招收门槛。为了减轻研究生在陪期间的临床工作压力,应该对有报考研究生意向的本科生,在毕业前一年实习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的预适应训练,适当增加临床实习强度,实现本科生培养向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过渡。研究生入学考试也适当增加“三基”培训内容考核,这样将具有一定临床实践基础的本科生入选,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研究生培养期间的压力,在面试阶段应重点考核临床专业能力,并增加心理抗压能力的测评,以测试考生适应高强度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学管理部门要精简基础理论授课内容,将部分理论授课内容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之中。根据专业需要,精选必修课项目,尽量压缩理论课学习时间,部分课程可通过网络学习,完成考核。应关注学习的实用性,充分体现用中学、学中用。应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能力培养,避免只会看书、不会看病的弊端。 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1,4],为研究生提供全天候、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手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通讯功能,扩展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未来的“互联网+”将在研究生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应充分利用手机的互联网功能,大力开发用于研究生学习的APP软件,使学生能够在课外自由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延长学习时间。同时应制作各种视频课件,便于研究生在线学习,增加学习的直观性。 第四,研究生应统筹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新的培养模式要求研究生在基础理论、临床、科研之间统筹安排、均衡发展,这就要求研究生一定要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分清主次,保证按计划进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深刻领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刻内涵。 第五,临床学院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小讲座。内容涉及临床及科研的各个方面,不拘形式,简明扼要,易懂易学。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各种临床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六,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建立恰当的培养及考核方案,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指导团队,实施教研室负责制。增加考核的频次及强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扬长避短,促使研究生的培养向个体化“精准”模式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第七,研究生导师应实时监测研究生培养动态,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生毕业课题。由于研究生在临床轮转阶段任务重,导师与研究生交流时间减少,导师很难及时掌握研究生学习动态。为了加强与研究生沟通,导师应尽量多找研究生谈话,了解研究生学习动态及存在问题,并给予适当心理疏导,还可以与研究生通过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交流。为了提高研究生在本专业的临床工作能力,应让研究生尽量抽时间参加导师所在科室的教学查房,并与导师一起出专家门诊,这样有助于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导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及学术讲座,以便开阔研究生科研视野。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时,应尽量选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课题,并充分考虑研究生完成论文所需的时间及工作量,确保论文的进度及质量,使研究生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综上所述,研究生培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师队伍、研究生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既要兼顾临床能力的培养,又使科研素养的训练不被偏废,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作者:张星虎 王拥军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全国所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已于2012年9月开始由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本科招生,相应带来的是,原来硕士招生专业:临床检验诊断学势必受到影响。建立新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检验技术研究生教育中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提升研究生整体素质。 1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于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代码1003)中的医学技术类(1010)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为医学门类中11个大类之一。医学技术类(1010)下设: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听力语言康复治疗技术等8个专业。目前国内大约有112所学校设置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4年全国共招生近10000余名),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致有:医院临床实验室(包括医学检验科和科研实验室)、科研院所、血液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体外诊断企业和商业化独立实验室等。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去向,即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由于各地、各校具体情况不一,这部分学生占各校每年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各不相同。 目前全国举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中,有68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有28所。根据新的专业目录,全国所有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例如,突出了“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特性而相对缩减了“临床医学”知识的传授,以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随着上述调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代码101001)专业毕业生欲报考硕士研究生时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没有相应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硕士学科专业可以报考。为此,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教育部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校际协作理事会”的讨论,向教育部申请增设“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授予理学学位),以满足包括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内的所有下属“医学技术”门类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全国所有院校已于2013年9月开始招生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按常规应于2016年毕业,将于2017年1月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招生目录公布。因此一方面原有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另一方面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也是广大医学技术类学生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之时,这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的稳定。 2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1)建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及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新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完善医学检验专业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一方面使原来在改革之前就读临床诊断学的研究生能够继续良好的学习和深造,毕业后能够被用人单位接纳,如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新的改革实施之后,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能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改善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模式,推进了医学检验技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转变的新形势和顺应临床医学的发展和需要,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社会。 (2)改革课程教学,将“转化教学”的新理念,融入整个教学中,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模式。改革研究生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医学检验专业的特性,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深化学生对检验专业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的探索探究和改革创新、发明创造的能力,扩宽检验专业覆盖的范围,更有助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进一步的深化,使其能更好地辅助临床医生做出诊断。 (3)在研究生中开展“服务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创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深化检验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能够联系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的心智和价值观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4)开展教育交流及教育评价。加强教育交流,能够增进各学校间的了解和友谊,进而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及不同教学改革经验和信息交流,推动各个学校建立直接联系及联合举办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座谈会和研讨会等;应进行教育评价,首先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成效,促进医学检验教育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其次对教育成本、投资和效果进行评价,确定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和收益率;而且教育评价是学校间竞争的需要,使学校能够创新教育结构体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3研究的方法 (1)首先到各个院校开展调研组织专家充分讨论建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及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新的培养方案。(2)精心设置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临床检验诊断学及医学检验技术方向,将本学科最新进展知识、技术融入教学中。(3)改革教学方法,将“转化教学”、“服务性学习”新理念充分体现在专业教学中。(4)组织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检验技术教育的决策,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育计划的制订,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5)实施教育评价:覆盖教学各个环节,其重点是对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状况的评定。(6)开展教学交流: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随着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推进,实时转变医学检验专业的硕士生的招生制度及教育模式,为医学技术类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力求培养医学检验高层次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检验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导师与研究生积极参与,及时反馈改革成效,适时调整教育策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科学研究为重点,人才培养为根本,改革研究生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重点突出本专业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专业知识的应用,增强了学生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研究生整体素质,探索出了培养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国家研究生改革培养模式相呼应。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发挥了学科优质资源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李西霞 王晓春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评价和考核 专业型医学硕士的培养需要一套恰当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我国多采用多级制,主要包括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3]。轮转科室通过成立考核小组,负责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等,考核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科室的轮转;轮转至一半时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技能、总结汇报等,合格后进入下阶段的轮转;所有科室轮转完成后进行毕业考核,形式与中期考核相同,内容包括所有轮转科室涵盖内容。但各单位制定的考核体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国家也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使得多级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目前有人建议,对专业型医学硕士的临床训练制定量化指标,如管床数、患者数、病种、手术或操作的数量等,并随时进行考核。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质量约束体制,可以予以尝试。专业型医学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和考核是培养的重要核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2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三种类型,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以问题为中心的和以器官系统定位的课程体系,其各有优缺点[4]。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采用学科课程体系,专业型医学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来进行设置的,普遍缺乏临床思维、技能以及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专业型医学硕士应该首先学习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和技能,其次是医学前沿和方法类课程,再是实验技术和交叉学科课程,最后是人文社会知识的学习,最终建立起以素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我国专业型医学硕士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本科化特征明显,缺少启发式、讨论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模式。尽管培养出的研究生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思维不够活跃,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教学已经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在国内,华西医院是最早应用标准化病人进行教学和考核的院校之一,它让研究生投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这对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教学应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各个学科整合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结合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和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3临床技能 临床技能是专业型医学硕士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质,它要求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表现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操作能力,能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大多数院校通过病例的规范书写、体格检查、临床操作、医患沟通以及临床紧急事件处理的培训来提高临床技能[5]。但是专业型医学硕士在临床轮转期间很难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其进行轮转指导,这影响了他们临床技能的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重道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保证他们有完备的科室轮转体系对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其次培养单位应转变观念,完善培养制度,科学制定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规划;最后专业学位导师也应该清晰认识自己的的教学责任和义务,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最终从多方面、多层次使专业型医学硕士临床技能的提升达到最优化。 4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和临床是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专业型医学硕士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还应具有科研创新精神。但是很多医学院校往往忽略了专业型医学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课题研究、临床轮转及毕业要求中,都对他们创新性培养的比重进行一再的压缩。而且许多学生由于临床工作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从事科研,有的导师也因为工作繁忙,疏于管理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各院校需要改善培养模式,建立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导师队伍创新精神的教育。但专业型医学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别于科研型硕士,其研究课题应该与临床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应当能够应用于临床,老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现有知识思考,提出新的想法,并且要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进行引导,提出合理的建议及注意事项,在实验工作开展时结合实际对相关科研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5医德 医以德为本,无德不为医,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至关重要。专业型医学硕士作为一种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类型,将医德教育纳入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国内教学管理部门、导师和学生都普遍将教育学习重心放在提升临床技能上,医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19所国内首批开展专业型医学硕士教育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调研结果表明[6],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忽视对学生的沟通技能、职业态度方面的教育。而在一些注重医德教育的院校,其内容大都是一些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没有从实际中教会他们如何去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德环境文化和导师队伍医德素养建设,转变教育理念、探索适合人才培养特点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能力、医德素养得到协调发展。总之,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是我国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将会提高我国临床医疗总体水平和服务质量。但是目前我国专业型医学硕士的培养仍然缺乏成熟的经验,应从多方面进行改革,确保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健康发展。 作者:向征康清杰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微创外科的培养 1培养医学研究生微创外科技术意识的方法 1.1微创外科技术认知方面的培养 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微创外科是临床外科的一个基本观念,如同无菌观念一样,是对外科医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任何一名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微创”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种领域,如妇科、脑外、泌尿外科、骨科等。应当理解什么是微创外科技术,即具备对机体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美容、且对机体内环境干扰小的医学技术,包括腹腔镜技术、内镜技术、腔镜技术以及自然通道手术等。而工作经历也影响对微创外科技术的认知,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其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微创外科技术,也有更多的机会对微创外科技术进行实践。而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的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则知之甚少,因此首先应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微创外科技术。 1.2临床实践中培养微创外科技术的意识 目前微创外科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而医学研究生由于对微创外科技术的理解上存在误区,认为微创外科技术作为新技术,必须有丰富的传统开放手术的经验或临床经验才能开展,其操作难度大,作为学生难以掌握。因此,失去对微创外科技术的学习热情,或者仅是被动地接受,导致他们更热衷于参加传统的手术方法,而对微创外科技术敬而远之。因此应当消除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的错误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首先,在临床实习工作中,让他们对比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如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美容等,体会微创技术应用的巨大优势;其次,定期进行微创外科技术讲座,培养学生的微创外科技术,并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观或作为助手参与微创外科手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微创外科技术难度及手术操作过程,切身体会微创外科技术优势。腹腔镜对手术视野有放大作用,可以更清晰地展示难以辨认的解剖结构。让学生认识到其实微创外科技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对初学者来说甚至比开放手术还容易掌握。最后,可以定期播放常见手术录像,讲解手术步骤及相关手术涉及的组织器官解剖结构和手术层次,反复地强化微创技术的优势及其操作的技巧,达到在意识上主动接受微创外科技术的作用。 1.3研究生课题中微创外科技术的兴趣培养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临床实践和科研方法,而科研需要选题、综述、实验、论文书写等。因此导师在研究生选题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对微创外科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知道微创外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选题先让学生查阅微创外科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查阅文献,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微创外科技术方面的视野,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其微创外科技术的意识。确定微创方面的研究课题后,应发挥学生的网络文献检索的技术特长,要求其写出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综述,了解学生对微创外科技术的了解程度,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或让其查阅文献。通过反复的文献查阅,医学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的理解和认知方面就会大大强化。 2微创外科技术的技能培训 通过培养学生在意识上能动的认识微创外科技术的内涵以后,紧接着就是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微创外科技术。微创外科技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微创外科技术多借助内镜、器械以及特殊的工具进行,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这些器械的应用;其次,微创外科技术操作是通过内镜摄像系统在监视器上形成平面图像进行操作,图像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视线与手术操作不在同一方向上,而且器械多,需要很精准的手眼、手脚协调配合;最后,微创外科技术往往使术者失去“手感”。各个器官组织的质地、组织特点不同,需要不断地训练培养手感。因此,针对这些特点,需要在以下方面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微创外科技术培训。 2.1微创外科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医学研究生培养阶段,轮转的科室应根据本科室微创外科技术的特点,结合本科室的临床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与现状;通过授课或现场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微创外科技术的原理及技术操作要点,以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掌握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让学生掌握微创外科技术治疗各种疾病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方式的选择;掌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原则,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知识。通过对学生开展微创外科、腹腔镜技术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他们了解到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外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许多现有的有创手术都将被无创手术或更先进的治疗手段所取代,过去许多的手术禁区或高风险、高技术、难度大的手术将变得简便、安全和精确。这些基本知识应在工作中反复强化,使学生有较强的意识进行微创外科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顺利开展微创外科技术。 2.2微创外科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 微创外科技能的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首先可以通过模拟训练进行一些基本的操作训练,如分离、切割、缝合、打结等;其次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和临床实际相近的训练,如微创技术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基本的操作训练,通过捡豆训练基本的器械操作,通过应用猪肉模拟进行镜下的缝合打结分离技术等。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训练考试系统可进一步训练掌握内镜微创技术,使微创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而高清腹腔镜手术系统则能让医生进行实战操作,其训练更接近临床真正的手术环境,还可以通过动物试验手术室进行真正的微创技术训练,通过反复的技术训练,使学生掌握手眼协调、手脚协调等基本技术,达到熟练掌握微创技术的目的。 2.2.1通过手术及视频演示进行训练 通过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后,医学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师进行微创技术手术演示或视频演示,进行现场讲解,并讲解手术的体位及手术者、助手的站位,讲解确定手术方案的依据、具体手术方案、详细的手术步骤,以及手术中如何辨认手术解剖、手术的注意事项等。使医学研究生详细地观察手术的全过程,进一步在实践中培养及感受微创技术,解决培训或临床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2.2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训练 经过上面系列学习及培训后,学生掌握了微创外科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但临床实践的感受是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应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让学生懂得微创技术强调整体治疗观念,尽量减少损伤程度的手术操作是微创外科技术的前提,组织损伤对手术来说是绝对的,而程度是相对的。要在临床实践中实现总体上的微创或少创,而不应为盲目追求切口小,而致显露不充分造成副损伤;也不应片面追求速度快而造成医源性损伤或病变探查处理不彻底;更不应顽固坚持保留器官而遗留重大隐患。追求相似或更佳疗效下的整体微创为微创观念的根本。而具体到操作方面,先从助手开始进行临床实践培训,然后逐渐过渡到一助,进而向术者逐步过渡,由微创技术熟练的老师负责带教,从手术器械的准备、机器导线的连接,到具体的手术步骤,例如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等。该阶段的培训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微创外科技术,对其独立从事微创外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总之,通过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微创外科技术意识,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微创医学理念,时刻能想到对患者实施微创技术;而微创外科技术的培训,使其真正掌握微创外科技术并很好的应用,是医学研究生适应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的需要。 作者:靳小建卢榜裕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普通外科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实验技术课教学的探讨 1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实验技术水平是综合实验技术课带教教师必备的素质 医学综合实验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知识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是创新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实验教学针对的是求知欲望强烈且思维非常活跃的硕士生,如果仍用陈旧的知识来教学,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要求实验教师一定要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所承担教学内容的历史和现状,还要不断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作者所在院校在实验内容设置时,要求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知识内容增加到实验中去。由于知识更新很快,教师在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后,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内容中去,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2认真做好预实验和实验试讲 每个实验都有多种影响因素,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不可预计的问题。所以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验前必须做好预实验,详细了解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通过多次预实验不但可以发现实验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的环节,还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掌控全局,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实验试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研室要执行严格的备课制度,在实验课开始前要组织集体试讲,集体备课,一是督促每位教师认真备课,二是对每位教师提出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现教师授课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教师要提前准备好PPT和备课笔记,板书设计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课时要辅以图表加以说明,使学生可以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所在院校在综合实验技术课开课前两个月开始准备,每位教师用1个月的时间做预实验,记录好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第2个月准备PPT及集体备课,每位教师通过试讲发现的不足之处应及时改正,优点可以让其他教师借鉴。 3根据研究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硕士研究生综合实验技术课汇聚了许多学科实验技术,要求自主编写具有学校教学特色、满足研究生需求的实验指导教材。韩艳非等建议实验教材应采用活页式的教材,内容应该是不断更新完善的,编写的教材应该结合本校的科研现状,在保证医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导师和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设置实验内容。此外应介绍实验室可以开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争取做到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让研究生学习经典实验技术的同时对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作者所在院校在Westrenblot实验课讲授中,利用实验室新购买的ODYSSEY红外荧光扫描系统,在孵育二抗后就不用传统的曝光洗片方法,而是改用ODYSSEY红外荧光扫描系统检测。对自主编写的活页式实验教材进行了完善,增加新的实验流程、知识点和技术关键等介绍,这些改进都受到了研究生的一致好评,明显地激发了硕士研究生掌握新技术的兴趣。 4授课时重点介绍科研方法的交叉与联系 授课教师不但要对书本里的知识掌握好,更要求具有较高的实验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研究经验。随着近年来我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的增多,需要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也越来越广,这些都要求课程的设置更加具体化,授课时注重科研方法的交叉与联系。通过知识的相互联系进行讲授,让学生增强记忆,也可以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研思维,最后必然会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进行蛋白质电泳的时候,可以结合DNA电泳讲解,分析垂直电泳和水平电泳的区别、两种凝胶性质的区别等,以此增强学生的记忆。 5改革考试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无论是实验报告还是笔试考试都不能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而且经常会出现抄袭、编造实验数据的情况,为了真正考察研究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应该建立一个新型的考核体系。作者所在院校在研究生综合实验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建立的考核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情况和值日情况;②实验课动手能力评分,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具体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报告成绩,重点是看分析和讨论部分,这部分内容的书写要求研究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验课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笔试考试,采用开卷、查阅资料的形式,锻炼研究生在具体地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扩展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通过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可以全面地评价实验课的效果。 6课后询问研究生听课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作用。虽然授课前教师都会认真备课,但是由于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实验技能综合素质不同,反馈可能不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和学生们交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内容有侧重点的讲解和引导。此外还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学或药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操作能力稍强一些,如倍比稀释、PCR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都已经掌握,在给这些专业的研究生上课时应该多讲一些关于实验设计或是学科交叉的问题,帮助他们扩宽科研思维,但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来说,由于本科阶段基础实验接触的很少,必须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开始学习,比如移液器的使用、液体的配置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研究生的反馈意见,问卷内容包括理论课的讲授评分、实验课的讲授评分、教学方式评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评分等。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的效果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学得失,改进不足之处。 7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遵义医学院在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研究生综合实验技术的教学紧跟科研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实践证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等实验教学改革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帮助实验带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保证研究生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白国辉刘建国朱姜刘坤祥李晋单位:遵义医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 部分老师在一些课程的讲解中过多重复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而本领域的新进展涉及很少或基本没有涉及。学生对于重复学习本科阶段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能获取研究生阶段应该具有的新知识,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部分教师在讲授中仍然采取本科阶段的满堂灌模式,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基础医学硕士生教学内容的陈旧单一和教学模式的僵化现象,我们在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的同时还要求、鼓励老师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求老师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将本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模式上多应用讨论式和PBL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导师培养,规范导师遴选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一个优秀研究生导师应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研究生教育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心。近年来,为了提高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质量,我们大力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不断充实提高导师队伍中博士、教授的比例。目前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已达到85%;在大力引进高水平导师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现有导师的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将年轻导师送到国外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和培训,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目前,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中具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比例已达到65%。在注重导师培养的同时,我们还规范了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我校每年举行一次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根据制定的相应规则,对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申请者应具备的科研和教学等条件严格把关进行遴选;每位导师的招生名额根据导师在研的基金层次和经费数额进行分配,无基金的老师不允许带教研究生。这些措施保证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能得到优秀的导师地指导,并有充裕的研究经费为其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做支撑。 三、实行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度 我校成立了研究生教学视导组,定期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听课评教,每年进行研究生教学中期和期末检查,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和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每年定期举行研究生教学工作例会,对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进行交流和学习;定期举行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收集来自教师和学生对研究生教学的合理建议,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基础医学硕士生的教学活动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 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就已经开始间断在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并开始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活动。随着招生量的增加,科研平台的数量和质量能否满足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求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校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基础医学科研平台的建设,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免疫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平台,能充分满足从分子、细胞、器官及动物整体水平的医学科学研究。借助这些科研平台,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可以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活动,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五、加强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术交流能力,我们在校内不同的学术平台定期举行读书报告活动,不定期邀请国外、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到校做学术报告,鼓励导师资助研究生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促使研究生及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获得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了解本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开拓思维而且能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张世忠赵云任东明骆碧云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培育 自2009年开始,郑州大学开始招收两年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保证培养的质量,结合近年来带教体会,特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两年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 1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 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基础、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临床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临床医学人才。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专业硕士“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1]。 2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 根据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有关制度和规定,结合临床实际,我们对两年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临床基础理论强化学习期。为入学后的三个月时间,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对所有学生进行临床基础理论强化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引导他们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专业相互联系,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获取问题的答案。第二阶段是临床实践、工作期。本阶段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阶段,共一年半时间。期间又分为临床相关学科轮转期半年和本专业工作期一年。由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实际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1GGJS-014)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以培养具有较高诊疗水平的临床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此阶段的临床研究生,一定要加强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践[2-3]。第三个阶段是毕业考核期。为毕业前的三个月时间。通过临床病案分析、临床操作考核、临床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综合评价学生两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 3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3.1始终加强英语教育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医学工作语言,医学知识的新进展和新理论大多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获得,对医学研究生来讲,良好的英语能获取最新医学知识。笔者多年来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课程教学,针对两年制临床研究生这个具有较好基础的特殊学生群体,可以使用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学。应用英文版的课件,讲解中贯穿中英文结合的语言授课,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英语水平,要求学生查阅英文文献,作好读书笔记,每月进行一次英文的读书报告会,逐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译能力。 3.2创新能力培养是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预测国家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的科研潜力无穷,关键是如何科学培养和挖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是创新,离开了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4-5]。为此,我们经常组织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导师、中青年归国人员给他们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如何选课题,如何创新,如何保证课题的新颖性。在临床工作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这样不仅可达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更加锻炼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有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3.3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核心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要进入医疗第一线,今后可能会成为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所以要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临床能力应是理论知识、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实践操作等诸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期间,我们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安排临床相关学科轮转期半年。对每一名学生均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轮转。临床科室要成立考核小组,学生每轮转完一个科室,科室要负责出科考核。专科培训结束,学科要对其进行专科考核。研究生经过轮转和专科训练后,医院要考核其综合临床技能,合格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即本专业临床工作。此阶段,学生要在导师的直接带教下进行工作。 3.4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成长的榜样通过实行导师责任制,学生与自己的导师联系加强,这使得两年制研究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过程的培养都得到了保证。导师的理论知识、学术造诣、临床技能、科学研究的态度都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研究生也能从长期与导师的接触中,学到导师做研究、做医生的方法和经验。在科研方面,导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有研究价值的方向,也可以让学生延续和拓展导师的科研项目。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还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一定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临床工作中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高层次的导师群体,也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前提条件。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业务及科研水平,时时刻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导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选题的原则与方法 摘要:医学硕士研究生选题要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几大原则。在选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选到适合自己的课题,从而初步实现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入门的作用。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选题;原则与方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选择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问题。而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领域,更没有过科研经历,所以,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课题就比博士研究生要难。因为博士研究生经历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锻炼和科研经历后,已经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最终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科研选题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并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题原则 1.重视查新。科研贵在创新,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工作。因此,当有一个好的构思和构想以后,一定要注意前人是否做过同样的工作。这就需要通过查阅中、外文文献进行比对。只有前人未做过的内容才可以用来立题。 2.科学性。科研即科学研究,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科研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活动。因此,科研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即必须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有科学理论依据的研究。此理论依据就是相应的文献支持。科研选题和立项必须要以充足的文献作为支撑。 3.创新性。创新是医学科研的灵魂,是整个工作的“亮点”。看一个立项是否有创新,可以通过查新来确定。创新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可以是方法的创新、模型的创新和理论的创新等等。 4.实用性。对于医学研究生来说,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应用前景方面。也就是说,在立项过程中,所设计的课题最后解决的问题或用到的方法最好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即使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至少应该是经过后续的研究和探索,可以应用于临床,或者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 5.可行性。科研选题的可行性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实验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这是关键的可行性。只有整个实验设计科学合理,才有可能做出预期的实验结果,也才有可能顺利实施整个课题操作。其次是方法是否可行。因为硕士研究生本身大多没有过科研经历,对于一些高端的或本校不具备实验设备的方法,就难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要尽量避免。还有就是经费的可行性。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国家和学校匹配的经费只有几千元钱,如果在科研立项过程中,检测项目和方法过多过杂,难免会有大量的试剂和耗材的支出,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导师有足够的可支配的经费使用。而对于一般的普通高校的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导师来说,可支配的经费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如果设计的课题耗费过多,难免会使课题研究搁浅或最终被放弃。 二、选题方法 1.选题的工作流程。要从程序上做到先积累资料、选题意向、查新,而后确认选题方向、立题,最后严谨审查上述选题原则,即审视是否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2.实践积累中选题。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经有科研经历或从事过临床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如果曾经有科研经历,则在以前的科研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以前的科研实践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新的科研立项。如果是从事过临床工作的人员,那么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果有可行性,同样可以作为科研选题的方向。 3.理论积累中选题。我们在不断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只要是已经刊发的文章一定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内容,尤其是一些高级别期刊的杂志上的文章,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有预见性的问题或待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立项意向。高级别的期刊上的文章所提出和阐释的问题往往更能紧跟科研前沿,更能代表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4.学科的边缘交叉区选题。医学虽然可细分为很多学科,但这些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了解其他学科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时,如果这些学科本身跟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相近,则可以把这些新内容尝试用在自己的学科中来使用,进而作为自己的立项来源。 5.移植和引用。机体的各大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而每一系统中的各个器官的联系则更为密切。比如消化系统,如果用于研究胃癌的一些技术、方法、指标等,在胃癌的研究中得到了肯定的效果,那么,也可以尝试用同样的技术、方法、指标等来研究肝癌,他们很可能也会得出同样的研究结果。以此类推,对于实在不知如何下手来立题的研究生来说,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6.从学术争论中选择课题。国内外每年都举办很多学术性会议,这些会议的议题多是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或者是某个领域的有争议的问题,这些同样可以作为选题的来源。 7.在各级项目中选题。我国每年都会出台很多平台的项目申请,包括国家级的、省部级的、市厅级的等等。针对这些项目的申请,都会推出一系列的项目指南,指出了一些重点资助的方向和范围,而这些重点资助的方向和范围也基本都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从这些方向和范围选题的话,更能紧跟国内科技发展前沿并更具现实性和可行性。 总之,硕士研究生阶段是迈入科学研究大门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不能期望自己在毕业之前会做出多少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科研成果。但这一阶段却是必须要走而且最难走的,尤其是从选题到立题,完全是在自己所知不多且没有足够自信时就必须完成的。因此,只有遵循上述几个原则并掌握一定的选题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医学研究生教育事业为卫生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医学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前教育背景迥异,年龄不齐,所以在管理上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本文从揭示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的工作现状入手,分析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管理中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政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政工作;问题;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前教育背景迥异,年龄不齐,思想上较为成熟,所以在医学研究生管理上应该做到有所侧重、有所差异,而不是像大多数高校一样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实际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了研究生管理出现整体散漫、缺乏合力、管理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等现状的主要原因。针对医学研究生管理中的这些问题,作出初步的研究分析及对策。本文将传统研究生管理方式与当今研究生现状的比较和阐述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生活和身心发展特征及管理现状与问题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提出较为系统、可行的管理方案。 1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背景 1981年开始实施学位制教育时,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只有医学硕士一种形式。而今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又进一步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等多种方式。因此,随着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多样化,自然研究生生源有适应性变化[1]。从医学研究生个人履历看,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各大高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工作数年脱产学习人员、在职人员。具体存在以下差别:应届、往届毕业生的医学临床实践相对较少,实际工作能力较低,基础知识较扎实,对于学校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可以很好地遵守,但是临床工作能力较差,操作技能欠缺;工作数年脱产学习人员和在职人员具有比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比较陈旧,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学校和导师的管理的服从性较差,较松散。只有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因材施教,才能最终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2]。 2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素质教育有待加强,施行德育工作困难 当前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工作人员不稳定、研究生导师职责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等问题,尤其近年来研究生人数剧增,辅导员数量愈显不足[3]。依旧靠有限的研究生辅导员和专职管理人员来承担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将导致管理程度不够深入,德育教育质量低下。作为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单元的院系、班级,也因人数逐年增加而变得组织松散,管理也仅仅停留于传达信息的水平上,缺乏专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 2.2管理模式松散,信息传递困难 研究生由于人数众多而且年龄和阅历的多层次性,导致其群体内思想的差异性较大,在整体上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加之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和科学学位硕士在完成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后,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各个实习医院开始实习,而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并将较多的时间投入在实验室工作中。对于辅导员来讲,研究生们的时间不一,且已经开始实习的医学研究生工作时间内请假困难,因此使得传递信息、调动研究生开展和参与各项活动工作的积极性相对困难。 2.3实习医院与学校沟通缺乏,培养计划执行困难 大部分学生是在学校的附属医院进行实习,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省内或省外的各大医院进行实习。导师队伍组成复杂,上至院长、书记,下至主任、副主任医师。由于学校各院系辅导员资历较浅,组织的活动或制定的方案很难得到各实习医院的导师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虽然,每年学校都会针对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比例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以便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各科室会因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缩短转科和做实验的时间。这样就直接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执行困难,培养出的研究生质量严重下降。 3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改进方案及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管理的问题既有研究生教育的内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又有其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两者通常十分错综复杂地交织和纠缠在一起。因此,辅导员在面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时,除了首先要认真进行理论研究以解决认识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寻求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与方案。 3.1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医德医风教育 近年来,随着医院中的消极事件频繁发生,无疑是对我们所提倡的实事求是、团结友爱、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等精神产生冲击,使得医学研究生们对救死扶伤的精神产生质疑,这将是培养新时期的优秀卫生事业人才的重要阻碍,因此提高医学生素质刻不容缓。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通过开展医德医风和道德教育的知识讲座,既可鼓励学生党员为同学们树立良好榜样,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可加强医学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②利用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丰富及学生间了解较深更容易发现问题的优势,对学生党员可作为辅导员的助手,经过短期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进行学生间的自我心理疏导,从而加强了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了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通报、早关心、早解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③近年来,研究生中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在推荐优秀共青团员时可将心理健康和道德观的考核也纳入院系推优的标准之中,通过党支部的建设,真正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发展。 重视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安排好专业课基础上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内容[4],对于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辅导员应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兼顾研究生年龄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学科专业的分散性的特点,在第一学期(学年)的在校学习生活之余,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引导,尤其是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使得学生有意识地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导师的精神境界、品格情操、职业操守、治学态度等都通过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5]。因此,利用导师的模范作用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是一个极好的尝试。应多注重选择医德高尚且技术良好的医生作为导师,充实于导师队伍中,导师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可言传身教地去引导学生,更加利于因材施教,引发学生的共鸣,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代新人[6]。 3.2管理模式网络化,分群分组的管理体系 近年来,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腾讯QQ和移动飞信的普及和功能的改进完善,校园信息化、网络化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尤其是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研究生和辅导员增加比例失调,各大实习医院存在分布地区不一的现象,使得重要信息仅仅依靠同学间相互告知、告示栏通知的效率低下。这时以班级为单元的通过QQ群和飞信群实现信息传递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将电脑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有机结合,在原有研究生班级基础上,由辅导员、系干、班干为主建立一个系级群,再进一步以班长为中心建立各班的班级群。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系级群召开院系学生干部会议、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并由班长通过各班的班级群将信息及时发送给各班所有同学。同学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在群内后,在线的研究生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马上收到,进行讨论和信息反馈,而辅导员也可以在线进行提示和总结[7];而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信息的研究生,也可以在事后及时打开手机短信或登陆 QQ 查看记录,了解讨论过的信息,然后再发表意见[8],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辅导员既可第一时间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又可实现工作时间、地点的机动性。在形成网络式信息群的同时,还成立了以同一实习基地、专业为单元的研究生组的日常管理体系。将研究生按实习医院、专业分为研究生组,8人一组,组内推选1名研究生为组长,负责本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管理,同一个班级的相互联系。设立研究生组之后,除日常管理外学院可以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大大丰富了研究生业余生活,提高了研究生管理的效率,也使得原有班级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职能大为增强[9]。 3.3完善管理团队,提高培养计划的可行性 绝大多数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隶属于各大实习医院,对于医院领导的服从性较好,因此可以通过聘用部分医院领导和具有威信的导师加入到研究生培养管理队伍中,参与、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增进学校和实习医院的联系和交流。在这种以导师的安排和引导为主的研究生培养中,对于研究生培养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研究生导师可以及时通过医院领导反映到学校,以便学校做出及时调整[10]。由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团队,这种培养模式之下,研究生对其导师在实习和科研培养中的指导的服从性较好,而导师也能够根据实习科室的具体情况,给每个研究生制定一个更加可行的转科计划,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为培养计划实施提供了基础。学校要赋予导师与其职责相适应的更多的权利,在研究生招生、奖学金评定、毕业审核等关键环节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和控制力,充分调动导师参与的积极性,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提出也让导师培养管理研究生的方法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地位[11]。 综上,本文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根据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管理经验,通过浅薄之见,略对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索。作为医学硕士研究生,担负着发展医学科学,直接为人类生命和健康服务的神圣使命,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医学硕士论文:PBL教学法在医学硕士研究生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讨论PBL教学法在医学硕士研究生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阐述相应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PBL教学法 医学硕士研究生 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 一、PBL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模式相符合 循证医学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将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以及患者的价值取向三者完美结合。循证医学被誉为医学实践领域里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种基于证据进行决策的医学实践模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性地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和小组集中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启发、交流互动、评估和总结。PBL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加了获取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了研究生运用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PBL教学法“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寻找证据、协作解决真实问题”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循证医学“基于问题的研究,遵循证据的决策,关注实践的后果,后效评价、止于至善”的理念以及“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的实践模式不谋而合。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将PBL教学法引入研究生循证医学的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医学硕士研究生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也是循证医学实践 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别有两种:一种是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使用者,另一种是最佳证据的提供者。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证据的使用者,通过“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的模式来实践循证医学。作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医学硕士研究生,还可以成为最佳证据的提供者。循证医学的核心是“证据”,“证据”的核心是质量,故“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高质量证据是指采用了足够的防止偏倚的措施来保证其结果的真实性、并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被认为是临床医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循证医学提供了首选的高质量证据,为医学实践提供了全新、真实和可靠的医学信息。张静等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普遍对循证医学抱有很大兴趣,高达97.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实践循证医学。张静等认为,除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循证医学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进一步强化循证医学相关技能应用,即临床最佳证据的制作和证据的评价方法、原则等。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医学硕士研究生通过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在医学硕士研究生中广受欢迎。 三、PBL教学法在医学硕士研究生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循证医学的教学中,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教学特别适于引入PBL教学法。首先,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操作性很强,学生必须积极发挥学习自主性,充分参与实践。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常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题目、制定研究计划—检索文献—筛选文献—文献质量评价—资料提取—资料分析—解释结果,撰写报告—论文投稿—修稿—。在上述每一个环节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笔者就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而完成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撰写。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教学,宜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符合PBL小组教学的要求的。2011年7月份至2012年12月,笔者应用PBL教学法对8名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撰写的教学。笔者成立了“系统评价/Meta分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包括导师组以及2~3名硕士研究生学员。导师组成员包括临床专业导师、流行病学方法学导师以及有(发表SCI论文)经验的硕士研究生三方面人员,分别负责从选题、方法学以及具体操作细节方面对硕士研究生学员进行教学指导。尤其在选题、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分析这几个关键环节中,充分应用了PBL教学法。具体如下。 (一)以临床问题为中心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选题。选题的优劣是决定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成败以及能否成功发表的关键。由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还有限,对学科发展方向把握的敏锐性还不够,因此,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选题工作主要由导师(尤其是临床专业导师)主导。基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导师组提出候选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题目,硕士研究生围绕候选题目查阅文献、自主学习。然后,召开选题评估讨论会,硕士研究生汇报自己对候选题目的初步评估意见,包括选题的临床或科研价值、可纳入的原始研究文献数量是否充足等。最后,导师组指导教师在学员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对候选系统评价题目作出最终评估判断。在此过程中,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围绕系统评价/Meta分析选题进行文献检索。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是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基本要求。尽管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也学习过文献检索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对于文献检索仍是生疏的。围绕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选题进行检索,远比空泛的检索练习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笔者给学生讲授一些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以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接着,指导学生围绕选题进行文献检索实践,并围绕检索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集体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于检索策略的学习,导师组构建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检索词有哪些”这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硕士研究生通过文献检索,全面搜集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文、英文检索词,并提交导师组,导师组评估后汇总正确的检索词,然后反馈给所有硕士研究生学员。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文献检索学习,硕士研究生熟悉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值得注意的是,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必须能获取文献全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外文文献获取还是有较大障碍的。有一部分英文文献可以直接从学校图书馆购买的外文全文数据库中获得。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获得的英文文献,则指导学生在相关学术论坛求助,甚至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原文作者求取文献等方式获得,以此培养学生获取外文文献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分析。文献质量评价需要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知识,故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之前,需要先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强化教学,讲授相应的研究方法学知识,以打下扎实的流行病学基础。然后,围绕在资料提取和文献评价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学习。例如,对于评判纳入的研究“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教师构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什么是随机分配?能够真正产生随机分配序列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判断文献中使用的分配方法是否真正的随机分配方法?必要时如何与原文作者联系以获得进一步的信息?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等自主学习,并在小组讨论会上汇报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分析与评论,由此,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是否正确”的评判标准,并在后续文献质量评价中活学活用。通过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学习,以点带面,学生不但能加深对流行病学方法学知识的理解,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的方法和技巧。另外,随着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型的增多,相关统计学方法发展也很快,一些新的统计学方法甚至难以找到相应的指导教材,这就给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提出了挑战。对此,应鼓励硕士研究生通过多渠道获得统计学方法学习资源。 四、教学效果 自应用PBL教学法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评价/Meta制作小组教学以来,8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论文写作水平、英语应用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具体如下:(1)论文写作能力:参加学习以来的一年半中,8名硕士研究生共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循证医学英文论文12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中文学术论文8篇,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2)科研水平: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撰写,加深了对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开拓了眼界,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了科研素养。8名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导师的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并分别协助导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2项;还有1名硕士研究生协助导师成功注册软件专利1项。(3)英语应用能力:由于硕士研究生在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检索和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也使用英语语言撰写系统评价/Meta分析,而且在SCI期刊投稿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英文与编辑沟通,因此,8名硕士研究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的问题思考 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已胜利召开,民生问题更加成为社会的主题。基层医疗卫生是民生之重。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将成为一项双赢的举措。一方面解决了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给基层医疗改革注入优质血液。然而,理论上的可行要在现实的推广上得以检验,仍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自2005年后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据《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显示,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近几年基层就业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仍是“重灾区”,乏人问津。如何使择业基层成为学生就业的常规渠道,虽非主流,但非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本课题组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9~2011年临床医学本科生就业基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同时对我校2007、2008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择业意识及求学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期更全面地剖析制约或促进毕业生择业基层的因素。 1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的现状 基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并不单指乡镇农村,城市的社区也是基层。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6年认定的基层就业范围,医学类基层就业应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农村卫生院和城市的社区卫生中心等。 1.1 基层就业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校2009~2011年基层就业比例分别是:25.97%、23.29%、21.30%,这与《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统计的我省医学类基层就业情况有些出入。我校为一本院校,推行精品教育,学生的就业定位较高。近些年,广东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本科生公开招考制度,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流向高级别、热门的医院。医学教育的高投入,理应有高产出。服务基层固然是好,但基层明显不是一本毕业生的攻坚要地,基层就业意识明显减弱。 1.2 择业基层以男性为主 在择业基层的毕业生中,男性占到70%。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是传承后代、相夫教子和追求家庭幸福,加之男尊女卑的思想,多数女性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比自己强、后代能在较好的环境中成长。而且,女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要面对婚育的问题,基层的锻炼、更别说扎根基层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男性则好男儿志在四方,时代热血青年骨子里就有一股创业的冲劲,只要政策与条件允许,还是有人甘当“拓荒牛”。择业基层,艰苦创业,成就一番事业,不失为人生的别样收获。 1.3 生源有基层背景是择业基层的关键因素 在选择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中,85%来自乡镇。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发展格局,造成广大乡镇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全面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城市里的孩子饱受都市文化熏陶,虽深知都市生存的压力,房价、物价高企,大医院难进、没编、临聘、下社区或改行均有可能,但他们就是不愿放弃这都市里的生活,“都市人”的情结非常深重。而生长于乡镇的学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及其百姓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感受,也许学医的初衷就在于为家乡父老解除病痛,在现时“进”大医院“挤破门”的背景下,回自己家乡,开辟一方天地,不失为务实的职业选择。 1.4 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决定了学生深入基层的程度 笔者发现,学生们选择的基层单位绝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地区。该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本科生能够接受,而非珠三角地区底线则是县级单位。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即使是基层单位,待遇也还过得去。而经济非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有的工资、补贴都很难保障。福利待遇是学生们就业时非常看重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交费上学,甚至是贷款上学,家庭举债培养一个大学生,到头来就业了,连自身的生存都成问题,还要家庭接济,作为子女的多少有些心不甘,情不愿。而父母都有一个较为特定的心理期待,希望孩子长大后能生活得更好,光宗耀祖。家庭的责任,父母的期盼削弱了学生前往经济非发达地区基层创业的热情。现实的无奈,使大学生容易丧失理想而退缩,物质指挥了行动。 2 临床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识的调查 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2007、 2008级学生整体发放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课题组成员在大量查阅有关医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和基层医疗现状文献的基础上,并进行医学生、医生个别访谈,以医学生真实的就业环境为背景,以基层医疗人才生存发展问题为着力点而设计的,内容涉及求学动机、择业意向、择业影响因素等。共发放问卷157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89.8%,全部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1 求学动机的偏差削弱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求学的初衷、成才的动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择业的去向。在问及学医的动机时,只有31.9%的同学选择“救死扶伤”,而认为“学就本领好就业”的高达52.5%。这说明了学生们的求学动机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偏离了医学的目的。医学技术成了谋生的手段,学生毕业择业时自然会挑福利好、工作环境好、发展前景好的单位。从基层干起,磨练成才的客观需求,难以成为学生的主观意愿。“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待提升。 2.2 择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无视基层岗位的存在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中前3项依次为:经济收入(28.4%)、个人发展机会(26.2%)、工作与兴趣、爱好的吻合度(19.9%)。可见,生存与发展是学生择业时最为关心的。这说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自身的需要,而对社会的实际需求缺乏考虑。这也印证了笔者对学生择业意向的调查结果:41.8%的学生选择了考研;21.3%学生选择城市大中医院;17.7%的学生选择一般医院;10.6%的学生选择去基层工作。考研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有效折中法,选择考研存在应对大医院招考需要、回避基层单位的嫌疑。城市大中医院仍是学生们的青睐,只有少部分同学愿意考虑基层单位,总体上我院学生的择业意向仍偏高,与就业形势不大吻合。 2.3 基层成为就业的退路 大学年年扩招,已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化教育。严峻的就业形势,委实给学生们增加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当进一步询问为何选择基层,更多是回答找不到理想的岗位(73.3%)。学生主观上不愿服务于基层,如果有其他合适的岗位可以选择,则不会考虑基层。基层成了不得已而为之,退而求其次的落脚点,自然难以站稳。如果是带着就业的落差感服务于基层,就别提扎根基层了。 2.4 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择业基层的关键 在学生的主观意识里,基层就等同于落后。学生择业基层最顾虑的就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福利待遇、职称晋升、人才流动是最在乎的,应答率均超过50%。这说明了国家要决心解决基层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推进人才的对接,就必须和学生的择业观吻合,制定实质性的扶持政策,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到基层就业学生的个人成长,关注他们的未来。下大力气引进人才,还要重点培养引来的人才。 3 建议 3.1 找准思想引导切入点,提升学生基层就业意识 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成长,理想信念较为模糊,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轻视理论思维、理论学习,造成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对泛泛的空谈、不切实际的宣传不易接受,你讲奉献,他讲索取。但这新生的一代,自我意识、价值感、成就感很强,被尊重、被需要的愿望非常强烈。 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学校应该以新医改为契机,多举措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医疗服务日新月异的局面,通过组织走访基层、医疗扶贫、邀请就业于基层的医学毕业生现身说法等鲜活的事例,从人才在基层受重视、被肯定、造福一方百姓、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切入学生的思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活学生灵魂深处的正气和使命感。正如赣南医学院2006级“订单式”培养生赖小云所说:“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卫生院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这里却是保障老百姓生命健康的最好防线。”“虽然农村的条件艰苦些,但身为医生,能为农民送去实实在在的健康,体会到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如今,赣南18个县市区的农民,一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贴心的医疗服务。“订单生”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贴心人”甚至是“恩人”。“订单生”廖祥飞说:“一个病人能这样信任你,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很欣慰。虽然农村的条件艰苦,工作量大,但这里有需要我的人,给了我实现价值的舞台,我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医务水平,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服务。” 3.2 改善基层医疗现状,提升岗位吸引力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继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量明显增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3年1月4日的全国2012年1~11月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35.3亿人次,同比提高9.0%。我国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之一就是攻关基层医改,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推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落实绩效工资制度等。基层医疗机构正迎来发展的春天。然而,基层卫生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如,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并未实现原有的政策设计和目的;职业风险过大,没有分担机制;工作强度加大,没有休息时间;业务水平提升慢等问题。业务水平难提升是阻碍学生服务基层的症结之一。 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一个“传、帮、带”的过程。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进入临床,如果没有上级医生的带领,工作是较难开展的。实事求是地讲,我校学生在实习阶段真正用心去实习的不多,有的忙于考研,有的忙于找工作,还有毕业考、同学会等,临床能力是比较弱的。大医院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却难找富有经验的上级医生来带领这班“新丁”。虽然各地一直在落实“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城市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之前必须在乡镇卫生院服务若干时间”两项政策,但好多都是走过场的。其实,在城市的医疗资源中有一支宝贵的队伍,就是退休的城市医务人员。目前,我国采用的退休年龄,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讲,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让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赋闲家中,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在人口老龄化,国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下,这个退休年龄是完全有可能继续工作的。事实上,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还在继续工作,有的原单位返聘,有的被其他机构聘请。在当前基层医疗力量非常薄弱的背景下,政府应该把这一块儿医疗资源动用起来,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政策,邀请退休医疗骨干到基层支援医疗事业。支援方式可以是长期驻扎、定期会诊或巡回医疗。退休医疗骨干回村支援工作,将有效弥补基层人才不足和断层的局面,为年轻医生提供了“足不出户”的“进修”机会,大大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给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样,年轻人在基层才不至于被闲置,同样有所为,有所作为,从而增强服务于基层的决心,安心于基层创业,终将成就一番事业。 3.3 定向订单式培养乡镇临床医生,确保基层卫生人才的输出 美国杰斐逊医学院于1974年开始进行了一项称为Physician Shortage Area Program(PSAP)的项目,招收来自农村的学生并面向农村卫生进行培养。项目 结果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员也更愿意留在农村工作。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尝试为农村卫生机构订单式培养临床医生,得到当地百??的充分肯定。如赣南医学院从2006年开始尝试订单式定向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工作,2010年又开始探索五年制免费定向本科生的培养,争取为基层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走出医学教育的新路子。这种“下单培养,预签就业,毕业后直接到预签单位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如“三支一扶”)的优势就在于这些学生早就做好服务基层的思想准备,下去后工作踏实,少抱怨,当地老百姓评价也高。关于“订单式”培养,政府除了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减轻学生上学负担,明确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外,生源有基层背景非常关键。因为人生性就有着天然的属地情节,高素质人才本土化有利于队伍的稳定。考虑到一本院校学生就业定位较高,而且学生就业时有一种盲目的从众安慰心里,建议在经济非发达地区、山区县定向招收具有农村户籍的高中毕业生,委托二本医学院校进行培养,真正做到从源头保障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卫生部门需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毕业时确保派回定向地,避免人才的流失。在课程设置上应侧重基层的全科、急救、转诊、妇幼、预防保健等方向,最好是独立办班,确保优质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的产出。 3.4 激励政策规范化,创造学生岗位成长可能性 人类在追求一个尽善尽美的未来目标时,决不应忽视使现实社会在尽可能合理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基层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均无法与城市等同。因此,政府要为基层医疗人员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以保障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社会应当给予的关爱和尊重,实现生存到生活的高度统一。当代大学生是在沐浴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春风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务实且重利。激励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要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政策。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基层锻炼也能成长成才,消除就业的落差感。除了福利待遇是生存的根本之外,作为医学人才,业务提升是关键。定期的学习、进修不可少,职称的晋升要扶持,职业规划更要明确。政府对人才的激励要有流动机制和远景规划,要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制度保障、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上升通道,让基层的服务者有机会上调到高一级的医院工作。如福建省的《关于招聘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临床医师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卫科教[2009]18号),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除考研加分、学费代偿等之外,还有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自2016年起,福建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将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专门面向参加该项目期满考核合格的人员。我们当然希望基层的服务者变成基层的工作者,扎根基层,但也要营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免去学生“下了基层,出不来”的后顾之忧,基层才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 医学毕业论文:试析从完善就业市场角度探讨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毕业实习 就业就业市场 论文摘要:由于就业的原因,医学生的毕业实习受到显著影响。减少或消除这种影响已引起医学院校的广泛关注。该文从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的角度,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提供思路或设想。 毕业实习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走向未来工作岗位的桥梁阶段。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医学生而言,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直接服务于人群,发挥着保护劳动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因此其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由于就业方面的原因,医学生的毕业实习受到较大冲击,或流于形式,或缺乏效果,导致毕业生实践技能不高、责任意识不强、适应能力不足,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医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本文即以毕业生就业市场为立足点,通过分析就业市场的特征及当前存在的缺陷,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提供思路或设想。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构成和特征 毕业生就业市场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它是在宏观调控下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对毕业生资源进行配置的组织体系,其基本功能有资源配置、交换载体、价值评价、信息传递及优胜劣汰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式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大类。有形市场一般有以学校为主体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地区性、区域性的就业市场、企业的专场招聘会等;无形市场主要指某种媒介或交互平台,它可以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主、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促成供求双方的高效率运作。 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实现对毕业生的优化配置,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予以实现。它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市场的运行,其表现形式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即所谓的优质优价;供求机制调节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竞争机制激发毕业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缺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初步建立起以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开发为主的就业工作体系,促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并且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是由于我国对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并不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许多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1.毕业生就业市场内部机制发育不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失衡,尤其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出现结构性失衡,即毕业生的数量、质量及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符,导致毕业生配置低效和就业困难同时存在;另一方面难以激励毕业生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难以有效引导毕业生到真正需求并能发挥个人专长的地区或单位就业。 2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首先表现在就业市场不规范,对供需双方的违约行为缺乏有效制约,难以维护双方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其次,毕业生就业市场依然存在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学历歧视、行业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等,导致就业市场缺乏公平和竞争。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发育不完善,功能不健全。集中表现为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处于独立运作状态,信息不能共享,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的整体功能。另外,由于对毕业生供求关系和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和信息不及时,也大大影响了包括就业咨询、职业指导、社会保障等整套服务的作用发挥。 3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道德调控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没有形成完全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使普遍意义上的道德、职业道德、新领域的道德无法统一,造成道德良心的淡化和社会舆论的混乱;另一方面,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违规行为缺乏道德批评的环境,更多地是体现一种道德同情,道德认同,而不是强有力的道德谴责。近年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缺失就是典型的反映。 三、就业市场缺陷导致毕业实习与就业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 1.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就业市场的萎缩与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有效解决,加剧了学生的短期逐利行为,毕业生必须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和解决就业问题,必然导致毕业实习与就业发生冲突。毕业生由于疲于参加形形色色的供需见面会,极大地扰乱实习计划的落实和实施,使实习内容欠缺,实习流于形式。 2.社会对高校的综合评价离不开就业率指标,为了片面追求所谓就业率,学校往往从宽容和理解的角度出发,甘当第三者,默许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广开就业门路,放松对毕业实习的管理和约束,造成毕业实习的“放羊”局面。 3.由于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机制的片面与缺陷,加上社会缺乏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对实践能力的评判),使毕业生的实习表现与考核成绩对择业的影响缺位,从而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实习态度和工作热情。对社会和用人单位而言,怎样评判医学毕业生是否合格,手段显得相对简单和不足。传统的做法无非是查看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和各类证书、听取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推介、组织简单的面试选拔等。这些做法,对学生的评判停留在某个时段、某个空间、某个层面,很难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很容易仅仅被学生虚伪的口才和华丽的书法所迷惑,并匆忙作出决定。 4.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由于各种差别和歧视的存在,由于道德错位和诚信缺失,使就业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导致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混乱,转而谋求通过不正当手段实现个人目标,于是相应减少了对实习的关注和投人,影响了毕业实习效果。 5.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不健全,学校与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普遍缺乏合作与交流,尤其是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合作与交流,造成就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使毕业生倾向于通过走南闯北和实地考察的原始方式来增加就业的机会。 6.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与规范建设滞后,用人单位和学生既缺乏知己知彼的有效途径,又经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况,尤其是缺乏对双方信息的验证渠道,使毕业生难免心存侥幸,对毕业实习也就持可有可无的态度了。 四、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的思路或设想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解决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涉及到就业市场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社会(包括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等层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医学生而言,由于其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更需从健全和完善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角度,消除或减少影响毕业实习的因素,概括起来就是:优化就业环境,规范就业市场,严格管理与手段创新相结合。 1.优化医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在当前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提出的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重点,都涉及到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为医学毕业生创建公正合理、公平竞争、保障有力、运作有序的就业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1)政府应着力制订医学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和措施、制订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和规范、制订就业社会保障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医学毕业生的后顾之优。(2)政府应积极构建医学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的长效机制,使医学人才能够主动到基层服务和锻炼,既可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困难局面,使医学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又能减轻社会就业压力。(3)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学校均应关心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既要加强区域合作、取长补短、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就业市场,又要高度重视就业文化和舆论建设,引导医学毕业生形成健康的就业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并以宽容和关爱的姿态,从解决毕业生的实际困难人手,为其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 2.规范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1)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和学校主动参与并各负其责的医学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以规范与促进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有效运行。第一,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应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运行,接受相关法律规则的约束,严格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规范各自市场主体行为,减少不负责任的、缺乏诚信和道德的招聘或应聘行为。第二,使就业工作信息化、透明化、公开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为毕业生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就业竞争环境。(2)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第一,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政府、学校应分别发挥职能,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熟悉就业市场的政策和运行机制,掌握就业的基本素质和技巧。第二,鼓励跨区域合作,加强就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杜绝或减少相互挤占就业市场、封闭就业信息、垄断招聘市场等现象,使就业资源能够共享,减少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应聘的成本与盲目性。第三,尝试建立医学毕业生待业信息系统。历届未能及时就业的医学毕业生同样是人才,但由于信息缺失,加上对历届医学毕业生缺乏社会评价机制,用人单位往往习惯于直接从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实际存在的“隐性”就业市场,造成了医学人才的“隐性”浪费。 3.严格管理与手段创新相结合。“严师出高徒”,优质的产品理应有更多、更好的市场。医学院校不能有短视和逐利行为,在所谓就业率的“紧箍咒”下放弃立场,误人子弟,而必须无条件地、严格地把好学生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加强过程考核和反馈评价,充分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为督促学生重视毕业实习,也可在管理手段上尝试创新。如改革执业(助理执业)医师技能操作考试就是其中之一。具体做法是:国家可以尝试将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的技能操作考试改在医学生毕业之前进行,以便把好“产品出厂”关。与此同时,用人单位把学生是否获得技能操作合格证书作为招聘录用的前提条件。如此一来,将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医学生重视毕业实习,大大提高医学生毕业实习的自觉性和务实性。 以上是作者从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的角度,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而提出的一些思考或设想。正如本文所述,只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和实践,将对更好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产生积极作用。 医学毕业论文:河南省医学卫生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 就业形势 医学卫生 【论文摘要】河南省近几年来组织举办了河南省城建类、医学卫生类、师范类等综合性、专业性的就业招聘洽谈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就业市场,本文结合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建设及我校就业工作情况,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提出了战略性措施。 美男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和培育市场,构建更加统一、规范、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雏形,正在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多层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始建立。现就我校承办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建设情况,及我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1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建设和运行情况 1.1市场建设情况豫指办[2006]22号文件,审批通过了在我校设立“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并提出了希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搞好服务,充分发挥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的作用,努力促进医学卫生类大中专毕业生顺利就业,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2市场宗旨和定位在省教育厅领导下,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毕业生,服务学校,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目的,以医学卫生类专业为特点,立足我校、面向河南、辐射全国,建设集信息、指导、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1.3市场运行概况2006年3月25日我校首次承办了由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全省8所高等医学院校和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协办的“2006年河南省医学卫生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开创了河南省医学卫生行业供需见面会的新局面。2006年l2月24日“2007年河南省医药卫生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暨“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授牌仪式”成功举行。揭开了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的新篇章。2007年4月7日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成功举办了“2007年河南省高校医学卫生类毕业生(春季)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2007年12月1日河南省医学卫生类毕业生2008年(冬季)就业洽谈会成功举行,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三年来,我校共承办4场医学卫生类专场招聘会,参会毕业生约2.5万人,累计参会用人单位近1000家,成效显著。 2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建设和发展思路 2.1市场的发展目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应以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为宗旨;以建设省级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常设医学卫生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为目标;构建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快捷、有效、全面、高质量的服务;积极发挥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成为沟通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之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中的龙头市场、省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培训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2.2市场的主要功能和运行①统筹河南省医学卫生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逐步形成有效的市场服务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②定期召开各种类型和专题的毕业生招聘会以及日常双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常设专业性、公益型就业市场。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③宣传国家和我省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开展毕业生就业推荐、择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④收集和毕业生需求信息,与就业信息网形成互补,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⑤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 3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及效果 3.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将就业工作列入学校重要日程学校历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的新乡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工作重要日程,各院(系)也均相应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修订了《新乡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全院齐抓共管的局面。 3.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 以就业为龙头,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广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不断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毕业生思想实际,采取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专题报告或专题讲座、辅导与咨询、座谈与谈心、印发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活动。加强就业工作人员培训学习,选派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师资培训,选派就业工作人员参加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题培训,形成了就业指导教育的中坚力量,有效提高了我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优化、富有创新精神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打下基础 3.3搭建就业平台,构建多层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2003年我校提出并认真组织实施了冬春两季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就业供需见面会模式。2006年申请在我校设立了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两年来共举办河南省医学卫生类供需洽谈招聘会5场,参会毕业生约2.5万人,累计参会用人单位近900家,有效推动了我省医学卫生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毕业生顺利就业,改善了我省医药卫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状况。 3.4手机短信充当就业红娘,毕业生求职进入“拇指时代”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医学生有其独特的专业特色,实践性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大五学年属于临床教学实习阶段,学生分布在河南省内外数十家教学医院,学校难以及时把就业信息传递到毕业生手中,使在校毕业生和非在校毕业生陷入了“信息不对称”尴尬状态。就业指导中心利用手机短信信息失真度小,及时快捷等特点,与中国移动通讯公司合作,搭建了新乡医学院手机短信就业服务平台,通过短信群发的方式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快捷地掌握到各种有效信息。 3.5重视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打造就业服务网络平台针对医学毕业生临床实习阶段,不在学校的特点,我们大力加强新乡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和网络信息,开展了网上就业咨询服务,搭建网络管理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双选活动,开拓网上就业市场,努力实现多渠道、立体化网上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互动。 3.6热情帮助考研学生,毕业生考研录取调剂形势喜人为帮助学生顺利考研录取,我校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领域,打破行业、地区界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在每年考研分数线公布后,通过电话联系各高校,在准确掌握考研调剂基本信息后,迅速派出考研调剂小组,深入省内外各医学高校,协商研究生录取调剂工作,开发研究生录取市场,帮助我校考研过线未被第一志愿录取的毕业生录取调剂,尽量缓解毕业生就业、考研与实习的冲突。 3.7促进医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牵手成才就业之路我校成立了以“增强就业综合素质,拓展就业渠道,切实为同学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实践社团,并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组织成立了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营队,组织学生连续两年参加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对在校医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医学毕业论文: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思考 【摘要】 在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的情况下,医学院校图书馆必须认真分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及措施,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医学毕业生;就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突然暴发累及全球,使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本来就困难的情况下其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中心和学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因而,医学院校图书馆如何审时度势,分析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履行图书馆的教育与服务职能,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就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作一探讨。 1 医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与特点 1.1 医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就业渠道不畅,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形势严峻。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截止2009年7月1日高校毕业生已经有415万人落实了去向,初次就业率达到68%。但是仍然有30%将近200万人离校以后还没有就业,如果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100多万,这就有300多万高校毕业生没有就业。而且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二类院校、三类院校的,就业难度更大。医学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毕业生就业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就业压力愈来愈明显。2007年12月15日,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6.7%,而医学类学生就业率排在最末位,低于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从2004年的第3位下降到2005年第6位,2006年第11位,再到2007年第11位,医学类就业率已经连续两年倒数第一。有关人士预测,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可能比其他学科类学生更多的。2009年广东医学院本科毕业生为3 286人,截止到7月1日只有1 709人落实了去向,初次就业率只有52%,仍有48%(1 579)人离校以后还没有就业。而且,从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来看,还要进一步的显现,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2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医学类与其他类毕业生一样,由于用人单位的高要求而造成高学历对低学历的冲击等因素,不但有着本科学历毕业生就业难度大、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偏远地区或基层就业等共同点,而且医学毕业生就业又有其自身特点: 第一,就业范围偏小。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去向在于各级医院、卫生事业机构和药业公司等,范围较小。 第二,就业渠道较少。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依然过高,但较前些年有所变化。一些毕业生追求名气,普遍看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而不愿到农村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就业,认为去基层或自认为差的医院就业人生价值就无法体现。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行业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相脱离,导致一次就业率大为降低。 第三,就业意向太窄。医学毕业生,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认同的就业意向主要是面向医疗单位的临床岗位,对专业相关的非临床岗位不容易接受。尽管工作难找或有其他就业机会,比普通四年制本科专业学制长一年的医学毕业生大多数不愿意放弃临床岗位。 2 医学图书馆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我们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课堂和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大学生提供服务义不容辞且责无旁贷。针对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范围偏小、就业渠道较少、就业意向偏窄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医学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单位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有义不容辞之责。 首先,为医学大学生就业服务是图书馆职能的体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传递和开发是其重要价值所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产品和信息服务,满足他们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使他们拥有和享用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图书馆职能的体现。医学图书馆应通过履行教育和服务职能,提高医学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使他们更好地就业,成为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帮助大学生就业是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顺应全社会参与的要求。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政策、社会各行各业及各个层面,涉及到高等教育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涉及到各种信息的汇集、流通与分析。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仅是政府有关部门、高校招生就业部门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医学图书馆应充分分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特点,利用图书馆本身优势,尽力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服务。 再次,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服务是医学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服务高校读者的一个重要阵地,图书馆理所应当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医学图书馆可拓展服务范围,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同时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 3 医学图书馆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和帮助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我国医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及特点,医学院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提高医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把握机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3.1 加深认识,增强为医学生就业服务的意识 观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转变观念意识才有新的行动。要为医学生毕业生就业服务,促使他们顺利就业,首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的发展理念。医学图书馆领导及员工要充分认识到就业乃是民生之本,它是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稳定,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在此基础上,要认真分析医学生就业的现状、形势及特点,增强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意识,以探求服务的策略及措施。 3.2 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对图书馆信任度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首先医学图书馆领导应高度重视,抽调事业心强、业务精的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其次应与招生就业办、学生会、团委等部门取得联系,在全校范围内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报道,将本馆关于提供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相关项目、内容及其方法进行公布,方便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查询。让同学们全面了解图书馆所开展的这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增加学生对图书馆的信任。 3.3 做好就业政策教育,转变就业期望值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图书馆配合学校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毕业生就业政策教育与指导,避免学生丧失按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的资格和国家提供的多项优惠政策。搜集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文件,整理后张贴在壁报栏内,正确引导毕业生进行阅读,让他们及时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规定及就业的动向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使他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医学图书馆可重点推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第(十)条的“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的政策,我国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指导毕业生调整观念,转变就业期望值,将就业视野投向基层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3.4 积极配合“招生就业办”,做好就业心理疏导 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与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毕业生在择业中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医学院图书馆应积极配合学校及“招生就业办”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图书馆建立心理咨询阅览室,张贴或展出有关就业的各种心理方面的图书资料,指导他们阅读,以解决毕业生在择业中表现出来的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标准不现实或遇到困难就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通过阅读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专长、能力及希望的工作、生活方式,更好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制订合理的求职计划,树立起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念,及时就业。 3.5 加强应聘技巧培训,提高应聘成功率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具备相应的择业技巧无疑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法宝。应聘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应聘技巧的培训应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主要内容。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对应聘的形式和技巧做些准备,如面试技巧、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中的着装、表情言谈举止等。所以,图书馆应安排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搜集就业信息的能力,教会毕业生搜集、整理和分析就业信息的方法,帮助毕业生在网上熟练查找自己需求的招聘信息及制作、投寄个人求职简历,进行网上推销等,提高应聘成功率,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就业问题。 3.6 开辟求职与求学栏目,及时提供就业及求学信息 图书馆应创建网络指导和培训平台,对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开展医学毕业生求职、就业、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提高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组织相关人员在图书馆主页开辟求职栏目,认真答复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文献,指导学生阅读。此外,图书馆要配合学院相关部门在网上开辟求学栏目,及时公布各高校研究生招生信息与国外高校的留学信息,供报考研究生与到国外留学的毕业生参考。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的过程,是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综合素质的过程,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良好就业心态的过程。医学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帮助医学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用良好的心态去正视就业,迈好人生最重要的一步,为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及城市医院用人单位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然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亟需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愿意到乡镇就业。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式、希望的优惠政策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其基层就业心理存在着看重环境、待遇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旨在为帮助学生走出基层就业心理误区,调试自身心态提供借鉴。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就业心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就医要求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迅猛发展,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大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面临招聘困难,面向基层培养的专科临床生对到基层就业有着各自的顾虑,求职心理在学生择业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本文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毕业后的基层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帮助学生走出基层就业心理误区,调适自身心态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为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73份(四个专业方向发放份数分别为临床医学212份、康复治疗方向13份、眼视光方向21份、健康管理方向27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81名(29.7%),女生192名(70.3%)。 (二)方法 本次调查为电子问卷,问卷所设问题采用不定项选择形式。内容从4各方面进行调查,分别为到乡镇就业的意愿、希望的基层就业形式、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原因、希望的优惠政策。每个问题下设3-7个选项,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到乡镇就业的自我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62.6%的学生愿意到乡镇就业,其中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方向、眼视光方向、健康管理方向分别为70.3%、38.5%、33.3%、37.0%。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学生为37.4%,上述4个专业方向比例分别为29.7%、61.5%、66.7%、63.0%。这说明不同专业方向就业前景的差异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影响较大,以专升本升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临床医学毕业生较其他三个专业方向更接受到基层就业,就业态度更为务实。研究显示,学校相关部门从新生入学时就提供必要的职业心理咨询和帮助,使他们及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范围,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全面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心理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二)基层就业期望值 88.3%的学生选择有正式编制,工作地点在乡镇,6.9%的学生能够接受乡管村用形式(正式编制在乡镇,工作地点在村),而聘用制的仅有9.3%。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很看重事业编制。目前,编制的有无关系到相关待遇的落实,医学生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影响着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而权益是否能够得到合法保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基层政府只有确实增加基层岗位的设置,才能更好地解决专科临床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问题。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原因 1.个人发展机会的影响 在37.4%不愿意是到基层乡镇就业的临床医学毕业生中,认为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等机会少的占63.7%,57.8%担忧职业发展前景不佳。与大城市相比,基层相对落后的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对于医学生来说发展空间存在局限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想留在大城市、大医院从事本职医疗工作,如果这个理想不能实现,就留在城市社区或干个体行业,不愿意下基层,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在基层会失去个人发展机会。 2.福利待遇的落实问题 调查显示,44.1%的毕业生认为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低,38.2%认为工资低,26.5%认为生活环境差。目前,大部分乡镇地区物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物质条件艰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积极性,成为阻碍医学毕业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另一主要因素。 3.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44.1%的被调查者认为到基层就业与家人期望不符,41.2%考虑到不利于子女发展。家庭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及家长不愿接受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后到基层就业的事实。来自城市的学生不愿意离开城市,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又不愿意回到家乡。在决定是否到基层就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听从父母和亲友的意见。然而,医学较强的专业性及较单一的就业面,使得其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引导学生及家长明确专科医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存在的巨大潜力,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已成为新的突破点。 4.希望的优惠政策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的优惠政策多集中于能够得到与城市一样的福利待遇;工作一定年限后到县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工作;优先获得晋升和培训等发展机会;给予一次性的货币补偿等几个方面。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积极调适 (一)转变功力思想,培养良性心理 目前,在一些毕业生中存在只注重物质利益、不愿吃苦或者过分强调自我感受等不良的就业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在择业期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自身期望值过高,且只讲究金钱、名声,不愿到待遇低、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而引发了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同样,就业后也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对此,作为高等学校辅导员的我们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并引起注意,注重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作风及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增强学生在面临挫折的心理耐受性教育,扩大专业心理疏导的受众面,逐步培养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心理[6}。 (二)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就业心态 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面对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素质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全面的认识。通过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作者:王雪 李芳 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析 1.1整体就业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1-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3、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1.2就业单位层级流向分析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1.3就业岗位类型流向分析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3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学校要努力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与医疗部门、医药公司以及新兴出现的检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解这些新兴对口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就业平台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就业知识主题讲座、技能培训、成功典型经验实践指导、模拟招聘和面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就业教育的整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就业教育平台中还要注重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心态等,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就业教育平台,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3结语 总之,随着检验专业本科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各大医院检验人才日益饱和,而学生就业观念仍然落后、就业面狭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严峻的现实状况下,更需要认清形势,合理的限制招生数量,积极关注和宣传国家最新政策,不仅鼓励优秀毕业生面向大、中型医院就业,还要鼓励更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马润 王玉明 陈孝红 杨雪涛 王家平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生毕业分析与对策 1临床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医生是一个直接关系患者能否尽快康复的高危职业,专业性与责任性极强。娴熟的医患沟通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思维习惯都是为正确无误的诊疗能力保驾护航的关键要素,也是一项进入临床工作就需要不断培养和历练的关键能力。经过大学4年理论课学习的本科生,尽管在医学理论知识的构建上已经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初步掌握,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病情以及反复无常的社会百态时,其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在此情况下一个良好的医疗带教环境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但令人痛心的是“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的理念在各大医疗基地却被“质量第一,效益为先”的理念所淹没,医疗质量、经济效益及科研产出成了各级医疗机构的立院之本,教书育人、培养优秀医疗后备人才的原动力在强大的经济效益面前愈发显得苍白无力。相当部分观点认为,即使毕业实习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勤加磨练照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殊不知,刚刚走上毕业实习岗位的青年学子犹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旦在不规范的医疗操作指引下或者一旦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形成粗枝大叶、无所事事的恶习,就可能伴随其一生的行医过程,害人害己。纵观当前医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1医院层面 重临床科研、轻教学的办院理念使大部分医院将政策和利益分配向临床一线医生及科研一线人员倾斜,教学方面的政策扶持、可动用资源逐渐减少,成为谁都不愿接的烫手山芋,在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医疗职称晋升方面无法充分调动广大临床带教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在繁重的医疗任务重压下,带教人员本身也存在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甚至部分医院以在读研究生、进修生来带教本科实习生。这部分带教人员自身医疗基础功底不够扎实,操作技能也不够完善,治学态度一知半解、粗心大意,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查房、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也不能给学生系统地讲授正确的疾病鉴别及治疗,仅仅把学生当做跑腿,随时呼来喝去,其造成的后果自然是误人子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期1年的临床毕业实习要轮转内、外、妇、儿、精神、传染、医技等大大小小40余个科室,每个科室平均不到2周时间,即使按照大科轮转时间适度延长的原则,也不会>2个月。这样的轮转周期使相当部分学生尚未熟悉工作环境就已经另走他科,造成学生不熟悉老师,老师不认识学生,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周期能够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准医务人员。 1.2学生层面 存在3个方面的因素: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就习惯了小皇帝或小公主的生活,缺乏吃苦精神及知难而进的勇气,喜欢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难于接受老师的批评,而医生尤其是手术医生必须依靠团队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一项操作。因此,当这样的医学生在从学生角色向医生角色转换时,从被动听课、记笔记到主动询问采集病史、处理各种常见病少见病,并进行各种医患沟通,从纯理论转换为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紧张、畏惧的心理进而影响实习效果。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不愿进行贴化验单、拆线换药这样的工作,对教师的临床安排产生抵触情绪,如此也会影响实习。此外,尚有小部分学生自认为未来找工作靠父母关系与金钱,临床实习能否学到真才实学无关紧要,自甘堕落,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大好青春。②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及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管理规定、手术分级管理规定、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明确规定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保证医疗安全,无执业资格实习生不得独立从事临床诊治服务,如此也压缩了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机会,导致临床实习出现“患者不肯,教师不愿,学生不敢”的“三不”状况,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健康成长。③考研、择业与毕业实习时间的冲突。随着医学生的大规模扩招,各大医疗用人单位纷纷提高招聘门槛,非博士、硕士不要,迫使本科生在最后的职业抉择中无可奈何地选择考研,为了顺利考取研究生不惜耗费大部分宝贵的实习时间,有研究显示,73%的实习生认为为了考研可以放弃实习,一心去复习考研,而等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完之后又面临着各个招聘会的相继举办,学生疲于奔命于各大招聘会场,这样下来1年的实习时间基本所剩无几,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 1.3技术层面 现代新技术日新月异,医疗行业概莫能外。CT、磁共振、PET、显微镜、血管内成像、光学相干成像、纤维支气管镜、胃镜、数字造影、心电图、脑电图等的先后出现以及技术的不断改良,导致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器械检查,而传统的视、触、叩、听技术在临床诊断中所占的权重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断萎缩,因为视、触、叩、听带有医生主观性的经验,而CT、磁共振、显微镜等属于客观检查,尽管可能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但权衡医患关系与病人负担,大部分医生在确定诊断前可能会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客观的辅助检查。这种对视、触、叩、听物理检查的轻视造成低年资医生的临床能力的缺失,也必将会影响其所带教的年轻学子,使其在面临急危重症患者典型的心肺体征、神经病理征时无法快速地做出正确的诊断与及时的处理。另外,现代医学新技术的发展促使微创和介入越来越多的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普通外科典型的腹腔镜手术只需要2~3人,即主刀和扶镜助手即可完成,复杂手术最多增加1名助手,而助手和扶镜助手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训练,初入科室的实习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原来外科常见的阑尾炎与疝修补术也越来越多的让位于腔镜微创手术;内科系统最具有挑战性的心血管造影、支架置入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等也在不断进行推广,留给实习生动手的机会愈加减少。“持续性拉钩,间断性挨骂”向尴尬的“持续性参观”的转变是目前不少实习医学本科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新技术给医学生实习所带来的冲击。 2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率的对策分析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是直属大学的大型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开放病床1400多张,年诊疗总人次150多万人次,年出院病人4万多人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心内科、8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1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0个市级重点专科,省市重点专科数居全市之首。作为江苏大学最重要的教学培训基地,疾病谱广、病源量大,有效满足了实习生临床实践的需求,同时本院还整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生教学管理策略,提高了实习生临床动手能力,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现将相关经验与建议简述如下。 2.1端正医教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临床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学是后天”的理念。一个民族要想强盛,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一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当前我国的医疗后备人才还存在很大缺口,此种情况下如果还不能端正态度,严格高效地培养优秀的医学后备人才,那今后的医疗纠纷只会愈加激烈,医患关系更会进入难以遏制的恶性循环。因此,不管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还是医院的临床实习带教及管理层面,都应该重视临床毕业实习的带教工作,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接力棒传下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筛选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带教教师,定期送其到国内外大型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培训。将带教学生对其的评价及相关教学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及薪酬管理体系,将教学业绩与临床业绩、科研业绩均进行量化折算,不管是教学还是临床科研,只要在这个量化上得分多就可以获取更高的薪酬分配以及更好的考核等级,进而充分调动带教医务人员的积极性。②定期组织实习生代表对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由分管教学的业务院长督促各科室教学秘书协调带教老师及时整改,并视整改力度及效果进行奖惩,或在医院教学医疗质量月报中进行通报。③定期抽调优秀带教医师进行集中授课,主要就医患沟通技巧、病历书写、诊疗技能提升技巧、急诊抢救(最基本的如心肺复苏、电除颤)等进行现场示教讲解,每年进行一次实习生临床技能大比武,对获奖同学及带教老师进行重奖。 2.2多方提升实习生综合素质,严把准入及毕业考核关 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医患交流不通畅、诊疗过程不合理。随着当前医患纠纷不断加剧的趋势,很有必要从学生阶段就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充足的医患沟通能力、敏捷的逻辑思维、娴熟的操作技能、规范的病例文书撰写能力等多方素养,严格落实准入及出科毕业考核制度,让学生在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结束后圆满完成从“理想”学生到“社会”医生角色的转换,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病情和形形色色的患者面前泰然处之、有礼有节。只有这样优秀的后备人才越来越多,医患矛盾才有可能慢慢消减直至匿迹,我们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2.1落实岗前培训制度,加快学生角色转变,严格考核制度 要保证新进入的学生不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也不增加潜在的医疗风险,那么充分而严格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岗前培训应该从医德医风、法律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医疗安全教育、各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的专业特色以及每个科室的重点掌握技能等予以讲解,使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如何在老师的指点下做得更好。另外,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懒散心理及时予以纠正,教育学生一份辛苦一分收获的道理。严格准入制度及出科考核制度,针对本科室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不达标绝对不能在考核记录上放行,使学生能从根本认知并重视实习,不再“身在曹营心在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争分夺秒,多辛苦多练手,虚心求教,不虚度光阴。 2.2.2强化医患沟通能力 2005年原卫生部首次公布的医院运行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拯救医患的良方在于重建基于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的人文医学。应届本科实习生由于尚未正式踏入社会,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教育,临床经验欠缺,自信心不足,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敌对状态的患者时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言语生硬、行为拘谨等,加上查体手法不到位,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不愿配合检查而影响后续诊疗。针对此现状,临床带教老师的心理疏导和言传身教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学生深入病房,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地了解患者的各种诉求,充分利用眼神、语调、表情、姿势以及各种肢体语言,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心,从而配合检查治疗。同时尽可能在工作之余,学习心理学等人文沟通技巧,理论联系实际,或者借助兴趣小组角色扮演达到锻炼的目的。 2.2.3强化实习生“三基训练”,提高临床技能带教 老师应适当下放诊疗权利,让学生每天分管2~3张不同疾病的床位,争取轮转期间能够熟悉该科的常见病的诊疗程序。但下放权力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放手不放眼,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有失误之处及时指出并纠正。每天早上交班时进行抽查学生病例的检查,在全科医护人员面前公布相关纰漏,使学生知耻而后勇。每个星期进行1~2次教学查房,床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系统地讲解疾病的表现、鉴别、诊疗、预后及该疾病的相关新进展。每周必须参加2~3次疑难病例讨论,尤其是最有借鉴启发意义的死亡病例,听取相关专家对患者最终死亡的剖析,确保自己以后不犯同样错误。每个科室轮转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到门诊学习,注意门诊病人与住院病人心理、沟通、查体、诊疗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在系统查体方面要注意心肺听诊、腹部压痛、神经病理征等的临床意义,能够将典型体征与相关疾病相联系。带教医生在进行胸穿、腹穿、骨穿、腰穿以及其他临床操作时要耐心给学生讲解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在不违背执业医师法且潜在危险系数不大的情况下,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可鼓励实习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实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多看、多做、多想、多学”能力。 2.2.4教学任务前移,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化解考研求职时间冲突 将部分小专业及医技科室的轮转前移至四年级下学期的见习期,为主干专业的实习腾出较多的熟悉与掌握时间,使学生可以在门诊与病房、普通手术与急诊手术、患者的日常管理及交接班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当前各行业均存在就业形势严峻、各用人单位学历门槛抬升的形势,考研是大多数学生的最终选择,也是当今临床毕业实习阶段学生不好严控考勤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建议随着国家保研形势的发展,实时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如学生想进一步深造,凭借大学5年的课业表现及毕业实习的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向研究生招生单位提出申请。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逆转当前实习生轻实习重考研的观念,也从根本上提升医疗后备人才综合业务素质的提升,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2.3化劣势为优势,借助科技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从理论上讲,学生实习最好的教具就是复杂多变的病情和患者,但随着大众权利意识的增强,所有操作(尤其是有创操作)与学习都在患者身上进行已不可能,因此,借助科技发展建立模拟医学平台可以有效地规避伦理学问题,提升实习效果。例如通过模拟人和标准化患者,可反复训练体格检查及病史采集、基本技能操作等,在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同时也便于进行标准化的考试。此外,利用ECS综合模拟人和多媒体操作系统,可以创造出多种典型的临床急症进行急救演练。模拟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心电、血氧、血压等都一目了然的显示在模拟监护上,因此,学生操作的规范与否及有效与否很容易判断,同时也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潜力。在现代信息科学急速发展的今天,任何操作及记录都可以进入电脑和网络。因此,尽管腔镜、导管、纤支镜等微创介入的发展减少了临床实习生的动手几率,但清晰的操作直播及远程监控可使学生比以往更能了解手术的全视野,也正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实习生如果能够有效而及时地利用互联网,尤其是各大专业论坛学术网站的信息并将之化为己有,将会更加迅捷地提升自己的实习效果。 3小结 综上所述,合格的医学后备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中治标固本、游刃有余,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科技红利带来的医学新进展不断让自己成长壮大。作为实习生管理者的各医疗单位、带教老师及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制订更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更为多元化的培训方式端正教学态度,严格考核把关,努力增加学生的动手几率,提升临床带教质量。相信经过学生、教师、医院3方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未来的临床医疗服务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作者:戴俏武 王中群 支月莹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科教科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病理科 医学毕业论文:毕业生就业压力临床医学论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电子邮箱和纸质问卷两种途径,对莆田学院临床医学院2008级毕业生发送66封电子邮件,回收57份,有效答卷回收率86.36%;对2009级学生发放55份纸质问卷,回收52份,有效答卷回收率94.55%。共计109份有效答卷。 (二)测量工具 采用杜天骄编制的《医学生就业压力问卷》测定压力均值,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按1(无压力)~5(压力很大)级评分,得分越高压力越大。其研究认为,量表压力源从大到小分别包括社会环境压力、家庭支持压力、岗位要求压力、个人素质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就业指导压力以及学校影响压力7个分量表。本次调查的Cronbach’sAlpha系数(内部一致性检验)为0.945,信度良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量自我效能感均值。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测量大学生的应对趋势,量表含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按0(不采用)~3(经常采用)级评分。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以上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F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般现状 总就业压力得分为(3.061±0.622)分,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在正常范围之内,最高为4.19分,最低为1.57分。得分区间在1~2分的占3.67%,2~3分占44.04%,3~4分占43.12%,4~5分占9.17%。七项压力源中,社会环境压力[(3.401±0.800)分]和家庭环境压力[(3.208±0.934)分]是临床毕业生最主要的两项压力源,其余为个人素质压力[(3.046±0.688)分]、就业指导压力[(3.042±0.736)分]、岗位要求压力[(2.974±0.592)分]、学校影响压力[(2.963±0.694)分]、专业供求矛盾压力[(2.801±0.672)分]。 (二)就业相关影响因素对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对不同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有无意向单位五个方面的总体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1。不同年级、学生干部担任情况对学生的就业压力感知、积极应对、自我效能感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女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趋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但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明显低于男生;所处家庭经济状况越差,相应的压力感知越大,诉诸积极应对的频率也越高;未确定就业单位比确定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在应对方式上,积极应对的均值明显高于消极应对。可见,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采取积极主动的问题应付方式的频率次数上升。调查发现消极应对在各因素间差异均不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地域优势在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结合Schwarzer的表述,本调查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值为2.243分,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低效能者(得分低于2分)占12.84%,表明被试偶尔会自信心不足,需要帮助其找出优势、悦纳自己;得分在2.1~3.0分的占80.73%,表明被试抱有一定自信心,感觉有能力胜任一般工作;高效能者(得分在3.1~4.0分)占6.42%,表明被试自信心过高,需要帮助被试进行客观评价,避免盲目自信。此次调查的男、女生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前人研究。 (三)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临床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总就业压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总就业压力为因变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及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积极应对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可解释总方差的16.7%,结果见表3。其中,消极应对被排除(与其余因素间无显著相关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反向预测源,得分越高,压力水平越低;而积极应对为正向预测源。 三、讨论 (一)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临床医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毕业后就业面窄、薪资待遇底等限制因素成为临床医学生顺利就业的限制性因素。首先,莆田学院临床医学生的构成五成以上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偏下,学生自我认知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偏低;其次,新办本科院校在近年的发展中存在诸多挑战,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还有待提升,近两年的就业质量也随着社会对医疗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呈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就业难度略有提升;再次,福建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特别是近年来由地方卫生部门与高校合作招收定向委培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的加剧;此外,通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必要的就业指导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师生座谈会、职场模拟面试大赛、专家讲座以及QQ群、微博、微信等多渠道积极调试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拓宽就业途径,提升就业能力,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毕业生总体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得分3.061分)。 (二)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及自我效能感分析 通过压力归因调查发现,社会环境压力和家庭环境压力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压力源,社会、家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水平和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而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对毕业生的影响,相比杜天骄的研究明显下降,推断这与福建省内医疗卫生市场需求量较大存在一定联系。就自我效能感而言,总体得分中等偏下,低于其他高校的总得分。其中,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对压力的感知力也略高于男生,这与之前的研究相符。就应对方式而言,倾向于积极应对,并与就业压力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表现为:在高水平的就业压力和相对偏低的自我效能感的推动下,毕业生面临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及时的介入与调试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所感知的就业压力,更多地咨询诉说、倾诉内心烦恼,征求他人意见,同时克制负面情绪、改变方式方法来进行自我调适已达到较佳的心理状态,为顺利就业做准备。数据显示,在高就业压力、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下,辅导员介入并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工作,引导其合理释压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就业能力开发及就业心理疏导,学生能够相对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定位,大多数人都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妥善处理就业压力,使之转化为就业动力。 (三)高校辅导员在临床医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临床医学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针对性地介入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过程,现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一是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结构。二是关注特殊群体和敏感群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过程,鼓励和帮助女生在学习生活中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有针对性地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共情、积极关注、真诚沟通三个途径帮助敏感群体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和监督调试策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从而提升毕业生品质、强化医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尤其是社会实践能力(含临床实习能力的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全面保障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Daly等发现毕业生对实习经历的个人反应影响其今后的职业表现,环境支持能够改善其职业表现,强化自我察觉能力,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并延缓意识倦怠。五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和家庭支持系统,畅通沟通渠道、搭建信息收集反馈平台,在政府、就业市场与青年大学生之间做好桥梁作用,社会、家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水平和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最大程度地帮助毕业生正确处理就业压力、理性就业。六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关注医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调试,结合时事政策,鼓励青年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融合。因此,针对临床医学生,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在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信心,多渠道、全方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作者:吴莉莉 单位:莆田学院临床医学院 医学毕业论文:我国医学院校药学毕业论文 1、当前医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6月5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的《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本专科专业就业情况》揭示:“2004-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图表中,医学院校绝大部分专业的就业率处于最低地位。”不仅医学类本专科生就业困难,高层次的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不乐观。“2007年,北京有1300余名医学硕士及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某大学的几所附属医院2007年共提供临床及临床相关职位140余个,明确表示招收七年制毕业生的岗位7个。不足5%。” 不仅医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医学生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也在急剧下降。2009年,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了新近完成的“2009年度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再次披露:薪资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位中,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麻醉学和医学影像学这5个医学专业都榜上有名。同样,在本专科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中,医学类也占了3个,中医学失业率排在第一位,毕业半年后有30%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传统就业较好的口腔医学就业率也不尽人意,失业率达29%。临床医学的失业率也有24%。由于医学生专业性太强、求职面太窄,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差的薪酬待遇,“至少30%的医学毕业人才流失了”。不少人改行去当医药代表、推销员甚至充当与医学专业完全无关的临时工。2009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50万,再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困难,医学生就业形势也必将更加严峻。 2、当前医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医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形成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更有客观原因;既有个人责任,更有学校、家庭、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责任。具体说来,当前影响医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医学生扩招太快 经过多年的扩招,目前,全国在校的本专科医学生已多达140余万,每年30多万的医学生走出校门,医学生总量已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2.1.1我国人均拥有的医师量已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2006年以来,全国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99.5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57人,这个数字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医生和人口的合理比例150/10万。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卫生从业人员队伍已达到了200余万人。短短几年,全国医学院校本专科生就多达140余万(还不算医学类研究生),几乎占了全国执业医师的70%以上,如此庞大的医学生队伍的就业必然供大于求。 2.1.2城市的医院早已达到了饱和超编。 目前,城市里各级医院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已经从过去的数量增长转变为提高质量,用人指标非常有限,难以接受大量医学毕业生。目前医院的门槛越来越高,不仅本科生难进医院,就是硕士、博士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2.1.3正在崛起的民营医院对吸纳医学毕业生没有兴趣。 由于受成本制约和利润驱使,在用人制度上多为租赁形式,为了多出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总是聘用离退休专家或临时向大医院租借,对吸纳、培养医学生不感兴趣。 2.2医学生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扩招以来,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显现,且逐渐成为影响医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原因“当前,优化医学教育结构的任务相当繁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办学层次还不能主动适应建立新的卫生服务模式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譬如新增医学专业越划越细,医科院校的英语名曰医学英语,实则把公共基础课变成了专业课。学生学了四年,医学没有学到皮毛,英语也难以专业下去,且总感觉自己在校是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最后学生走入社会,竞争力必然处于弱势。又比如,重庆不少高校都开设有药学相关的专业和学院,甚至某些工科大学也办起了药学院,这些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导致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非常突出。 2.3医学生质量下降 2008年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刻不容缓,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临床教学等方面还不适应现代化医学发展的要求,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卫生人才方面还需要下更大功夫。” 大学扩招以来,医学生已从过去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了大众化培养模式,成倍成倍地毕业生走上了社会,数量增加了许多倍,然而他们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综合素质确得不到保障。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少医学院校为了节约经费,大砍实验课,该做的动物实验精简取消了,有的临床实验名存实亡,教学实习基地缺乏优秀的带教老师,学生在实习期间,又要忙于找工作或忙于准备考研,实习形同放羊,有的学生临到毕业,甚至连阑尾炎疝气手术都未见过。文凭缩水、质量下降,成了影响医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2.4医学生就业机制不健全 自从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转向了市场经济时代的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但与之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和就业机制却严重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发展。大学重招生轻就业,时至今日,大学生走上就业市场,基本上靠自己单打独斗,特别是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变成了买方市场之后,大学生的弱势群体地位更是日益凸现。 如近年来由于就业岗位有限,特别是医学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国家大力号召大学毕业生自己创业,但创业的条件却不尽人意。如此情况下,国家颁布的《医疗卫生法》、《执业医师法》又明确规定:没有取得医师执照的就没有处方权,也没有行医资格。这个规定实际是限制了医学生自己创业的权利。因为医学生毕业后必须首先进了医院就业,才能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进不了医院,考不了医师执照,没有行医资格自己怎么能创业?自己创业,自办诊所就成了非法行医。如果说到城市医院就业困难,那么,到基层去、到乡村去也可做末位选择。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乡村医生连乡村教师都不如,乡村教师退休了还有退休金,乡村医生则完全自生自灭,退休了连退休金都没有。医学生又怎能下得去,留得住?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医科大学教授巴德年一语道破了医学生“下不去”的根本性的制度原因,巴德年认为:“关键不是教育培养的问题,而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是国家买不买单的问题。如果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待遇与小学校长一样,乡村医生与乡村教师待遇一样,事情可能就好解决一些了。” 3促进医学生就业的思考和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学生就业困难的形成和累积已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要缓解医学生就业困难,首先高校责无旁贷。 3.1提高医学院校的公信力 大学的公信力是社会对大学的公信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大学的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社会贡献的总体评价和高度认可。北京大学某著名教授的批评非常尖锐:“大学的公信力在下降,所谓师道尊严也正迅速沦丧。”大学公信力一降再降。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一些大学的改革步入了歧途。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在利益驱动下,在产业化的导向下,大学精神迷失了。 医学院校的公信力也在逐日下降,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和影响医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医学教育承担着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两大最根本的民生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承担着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神圣天职。但现在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下滑,医德医风每况愈下,人民群众对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不满意度越来越大。最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披露,北大医学院实习生手术中抢救失误导致本院教授惨死手术台上的案例以及南京市儿童医院一名幼儿因值班医生的不作为导致幼儿死亡,在全国引起一片哗然。为此,要提高医科大学的公信力,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不但要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更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去向,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我们的医科大学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学生的爱戴,重建起大学美誉的公信力,从而培养的大学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3.2降低医学生的目标定位 所谓降低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指降低医学生的定位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都把培养高级医务人才定为自己的目标。不管是综合大学里的重点医学院或是地方医学院校的招生简章都把本科生定位高级医务人才,学校这么定位,成了惯性思维,学生这么自以为是,使得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自然也高居不下,同时也大大加剧了医学生就业困难。在新的形势下,医学院校有必要对学校的定位作出重大调整。目前,全国硕士生、博士生年年招生人数已经突破40万人,几十万的研究生才是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医务人才的后备力量。而本专科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调整为中级医务人才,只有这样合理的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明确,学生的自我定位才能准确。这样的调整不仅是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形势的变化,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与医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厘清了医学生培养目标,也有利于医学生合理定位,更有利于医学生成功就业。 3.3停止医学生扩招 医学教育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都要服务于人和人的健康,其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接受的教育,都必须保证优异的教学质量。最近,教育部发展司司长梁佳民在教育部会上表示,扩招以来,由于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滑而导致教学质量滑坡,造成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北京医科大学原副校长程伯基曾忧虑地讲到,目前还有一批令人信赖的专家活跃在临床医疗第一线,能让人放心地去就医,如果听任这种医学生实践能力削弱的状况发展下去,20年后,谁来给我们看病? 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其最终产品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医生与人口比例不能太出格,否则容易造成医疗过度竞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医学生数量的控制都很严格,鉴于目前医学毕业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建议医学院校不宜再扩招,应从数量扩大转向质量提高。 3.4招收定向医学免费生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家应尽快招收定向医学免费生,以合同培养、定向培养的方式,为社区和农村提供专门的医疗卫生专门人才。具体措施是:国家在每年的医学生招生计划中,划出一部分比例作为免费生。以农村考生为主,城市考生为辅,在自愿的原则下,以合同作为保证,国家免除这些学生的学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这些学生毕业后,按合同预先的规定,下到基层社区医院或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既可缓解城市里医学生就业的高强度竞争,又可以改善基层医院和乡镇医院缺乏医疗人才的状况。 需要强调的是,光靠免去学费和生活费要想把医学生长期留在基层社区医院或农村乡镇医院也是不可行的。要把他们留下来,要让他们在基层,在农村扎下根还必须在政策上予以切实的保障,使他们在待遇上、发展空间上都不低于在大城市、大医院。 以上建议不仅可以缓解医学生就业困难,也可以缓解当前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困难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希望国家能统筹兼顾、选择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先行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而广之。 3.5把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 现代医学发展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和整合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资源的整体效益和学科的综合优势,国内一流的医科大学都合并入综合大学。经过多年的磨合,这些合并到综合重点大学的医科大学真正实现了强强联合,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背景,医科学生由此获得在医科专业院校无法比拟的通识教育优势和校园氛围熏陶,可以接受更全面更扎实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基础训练,大大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也证明,凡是合并入综合重点大学的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的条件大大改善,教育教学力量大大充实,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都远远超过了原有医科大学的水平,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他们的就业率和满意度都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医科院校。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的确不利于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医学生的培养,更不利于医学生的成才和就业。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医科院校尽快合并到综合大学去,没有条件的医学院校也要创造条件合并到综合大学,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才能成功就业。 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结果与分析 1、县级及以上医院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从统计结果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上单位就业率从2010年的10%以上下降到近两年不足10%。这符合大医院对医学专业毕业生学历要求逐渐提高的趋势。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县级及以上医院未来对医生的需求主要侧重本科以上学历,所以专科生应当将就业目光转向基层医疗单位。 2、医学相关行业就业比例较高 医药营销、药房等医学相关行业就业率达40%以上。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投入的逐年增加及投入力度的加大,使得整个医疗、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医药销售、医疗保险、医疗器械及设备营销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这些行业虽然入行门槛低,但由于与业务对象交流的需要,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需要从业者除具有吃苦耐劳和较高的自律性之外,还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这些行业人员目前收入较好,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 3、学历深造者比率基本持平 近3年参加专升本考试并被录取的学生约占毕业生的10%左右。许多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意愿,但录取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几年各大医学院校减少专升本学生录取数量,致使整体专升本考试录取率较低;二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本科生就业也很困难,部分学生认为通过专升本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二、我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1、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 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培养目标和对应就业岗位,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等基层医疗单位。二是引导学生转变“铁饭碗、金饭碗”就业观,目光不能停留在有财政编制的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等,要主动了解新兴社区、民营医疗机构和医学相关衍生领域的发展与需求状况,在新的领域寻求发展空间。三是引导学生转变“进大医院、要高收入、怕工作苦”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偏远地区、到基层乡村就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四是引导学生转变“高学历一定有好工作”的观念,避免盲目用升学来逃避就业压力。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认真学习、积极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紧扣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三是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鼓励学生选修多项技能,考取多种职业资格,如针灸推拿师、营养师、育婴师、美容师等,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 3、把握机遇,提高基层就业率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急剧增加,需要大量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如2011年,河北省实施“千名大学生村医”计划,依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总和确定其工作补贴标准,并为其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对于服务期满的村医,另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我校临床医学系在毕业生中积极宣传,组织报名学生达300多人次。 4、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我校不仅有校级就业指导处,还在各系设立了独立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形成完备的人才交流信息服务网络,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创造条件。如每年在学校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深入基层收集就业信息,通过网络等形式提供给毕业生作参考;另一方面及时掌握未就业学生信息,为其寻求就业机会。同时联系各级人才市场,解决毕业生档案有效存放等问题。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解读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接受新的就业理念。通过采取一系列就业措施,在医学类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近3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0%以上。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就业措施,进一步提高就业率。 作者:白志峰 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毕业三生教育实践 本文作者:殷建忠 张有福 王 琦 杨俊芬 徐芳 吴林雄 单位: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1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云南边境线长、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跨境公共卫生问题复杂多样,慢性病负担沉重,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问题突出。公共卫生事业总体落后,人才匮乏且引进困难,主要靠自主培养。而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有利于国家推进云南“两强一堡”战略,有利于提升公共卫生医师学历层次,有利于扩大云南在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尤其是能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健康状况,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动云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1979年开始招收卫生学专业(1989年改为预防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1年,是云南省第一家招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校。该专业是云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建设专业。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和“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云南的现状出发,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 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形成了“情系边疆、开放通连、勤求博采、德济众生”的办学理念,培养了1300多名扎根边疆,服务云南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在省州(市)县等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骨干有95%来自本学科,对边疆人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重要评价。但目前,如何结合“三生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毕业实习是有效的载体,是高校“三生教育”较好的实践途径之一。预防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更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只有让学生接触公共卫生问题,才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决定了预防医学教学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加学生到工厂和农村现场实地参观学习,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社区健康教育培训、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等培养形式,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省情、国情,了解云南公共卫生现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了解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 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三生教育”渗透就是教师将对学生“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按照本专业学科的特点,挖掘其内涵,促使专业学科同“三生教育”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优秀公共卫生医生。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是该专业半年的毕业实习偏重于社会实践,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能有效地将“三生教育”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医师。 3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云南省公共卫生实际工作有深刻理解,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制定政策与计划,参与项目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一个精神、两种能力的培养,即团队精神(Teamworking);整体思维能力(Holisticthinking);公共卫生实践能力(Practice)。 3.1结合提高毕业实习带教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人生态度端正、社会责任感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在毕业实习“三生教育”中,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生命态度、生活追求、环保意识等对教育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从而以身正己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多年来,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注重师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每年毕业实习带领学生下乡,在艰苦条件下,顶烈日、冒严寒、爬山涉水,走村串寨进行卫生宣传、现场调查咨询服务,他们“痛楚着艾滋病患者的痛楚,忧伤着乡村医生的忧伤,牵绊着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着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他们吃苦耐劳,关心大众疾苦的崇高品质,为学生作出了表率;在实践中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实践现场调查中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敬业精神培养、指导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活跃在我省疾病预防、科研战线上,为我省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2结合云南重大传染病防治,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云南经济社会服务,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公共卫生医师。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教师就积极投入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工作,2004年9月成立了“昆明医学院艾滋病社区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心”。多年来,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特殊人群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培训。近年申请到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全球基金等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项目,每年毕业实习都带领学生到边境、农村现场参与艾滋病的调查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为学生毕业后直接投入艾滋病防制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艾滋病的预防控制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训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队伍;为预防控制吸毒及艾滋病传播流行等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卫生决策提供咨询。#p#分页标题#e# 3.3结合云南社区公共卫生问题,科研促毕业实习,培养具备团队精神、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师。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从1984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就把毕业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近年来,毕业实习注重“三生教育”,将学生毕业实习与云南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结合,从教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和项目中组织小型课题,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近几年的课题内容涉及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分析、吸烟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调查、保健食品功能等领域,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工作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社区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农村卫生问题。教师们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工厂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业卫生服务,为民间组织、乡村医生、社区群众举办各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得到了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的锻炼,开拓了眼界,扩展了认识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提供了工作支持,取得了社会效益。这样的实践,使学生领会在工作中如何运用科学指导管理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奉献精神。 3.4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生物伦理学是以医患关系为重点,而公共卫生伦理学重点关注的是监测和增进人口健康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在公共卫生领域涉及传染病防治、对研究对象的保护、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免疫政策、儿童保健与保护、供水系统安全、食品和药物安全、公共场所禁烟、精神卫生等许多伦理问题。公共卫生领域的伦理实践原则之一是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能胜任其工作,机构工作有效,并能取得公众的信任。因此,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尤为重要。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离开传统的课堂,到工厂和农村现场。实地参观学习,邀请现场领导、专家及教师介绍情况,使学生对我国卫生工作有宏观的了解,对我国卫生工作的管理体制、管理内容、卫生政策、卫生投入、各级卫生机构的任务、职责、成就等感性知识。用所学知识为农民服务,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并认识到调动农民和当地卫生工作者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只有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和条件,依赖当地农民自己的力量,才能解决包括卫生问题在内的诸多农村发展问题。尤其重要的是,结合公共卫生领域涉及的伦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类三本毕业生离校工作探讨 一、毕业生产生反常行为的原因 1.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当工作或被研究生院校录取 这类学生产生反常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未来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近期没有任何烦恼的事情。这样就导致的学生的自我约束的意识松懈,觉得自己已经“解放”了,没有了任何的顾虑。所以就产生了一些反常的行为。 2.应届毕业生未找到满意的工作 这类学生产生反常行为是因为工作没有找到,或者找到的工作不理想。作为医学类三本院校,学生的就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随着社会上对医生要求的逐渐严格,以及对三本院校存在的一定的歧视,导致学生就业相对困难。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的期望值,觉得前路渺茫,进而产生了烦躁焦虑的情绪,做出了反常行为,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 3.爱情、友情的分离产生的苦痛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同窗五年,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实习,甚至在做实验的时候一起“祸害”小动物。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大学时光里美好的回忆。随着毕业的临近,同学聚会的渐渐频繁,同学们对这种情谊的浓浓的不舍油然而生。在酒桌上感慨旧时生活,兴起时慷慨激昂,情绪激动,在酒精的麻醉下容易产生反常的行为。 4.临近毕业产生的留恋伤感与对社会的未知的恐惧 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平静、安逸的校园生活,面临着即将步入的社会大熔炉,他们可以说的上是一无所知。这种对未知事物的迷茫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会引起学生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 5.报复心理 个别学生产生反常行为的原因是心怀报复情绪。这类学生主要是由于学习不努力导致成绩挂科或绩点不够而不能毕业,也可能是因为在校期间作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 1.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每到毕业季的学期,在校园内广泛悬挂文明离校的宣传标语,发放“文明离校”倡议书,潜移默化的影响毕业生的思想,为学生树立文明离校的观念。加大毕业生就业政策法规的宣传,积极召开师生联谊活动,渲染一种温馨和谐的毕业氛围。组织好毕业典礼,为毕业生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2.邀请成功校友回校 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经验交流会,以优秀校友的成功案例来鼓舞毕业生,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积极就业。同时,校友们的丰富的社会经验也能够为那些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减少对社会工作的恐惧感。并且要上毕业生树立一个“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坚定信念。 3.发挥毕业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毕业生党员,是毕业学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在大学期间,能够被吸收为中共党员的同学,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些毕业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针对文明离校的工作,应该发挥这些毕业生党员的先锋作用,带动周边的同学,稳定学生情绪,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组织开展临床技能培训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今后有很多的学生会走进医院,走上医生的岗位或者是和医学相关的岗位。所以,在毕业前夕,对毕业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通过培训,毕业生们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状态,能更好强化学生们的自信心,是他们鼓足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 5.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除开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以及从事医疗事业的学生,还会有一部分同学从事于医疗卫生行业无关的职业。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就业指导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行业都有自己独立的行业规则。就业指导就是对学生选择从事的行业进行分析,教导学生相应行业的行业规则,职业素质,以及未来的规划。 三、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重要意义 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是辅导员老师对每一届学生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几项工作之一。 1.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毕业生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低年级的学生,起到一个标杆、表率的作用。让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劲头。文明离校工作的开展,也是为了保持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持校园的稳定。 2.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精神面貌,职业素养,言谈举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医学类的学生,当下社会中医患关系的矛盾激化,对他们的个人修养以及职业素质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 3.毕业生人生中的一次蜕变 毕业离校,可以说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经历,是他们人生的一次蜕变。毕业生们要完成从学生到从业者之间身份的转变,要学会渐渐的撑起一个家庭。重要的是,他们要从青涩走向成熟。在这期间,毕业生要学会总结在校的学习经历,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只有更快更好的完成这次蜕变,他们在社会上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在这个社会中立足。 作者:施展 王成强 刘兆莹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规培生毕业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2012年招收的住院医师130名,2008级和2009级在校医学生(大四、大五)200名,及各教学医院临床医生100名。发放自制调查问卷430份,回收420份,回收率为97.67%。其中有效问卷410份,有效率为95.35%。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在专家咨询和预调查的基础上,将规陪与考研在三方人群中设置不同的问题,并进行对比。探究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应首选规陪还是考研及其原因,规陪完成后是否继续考研等问题。将不同人群对规培过程中的收获作为选项,医生的选项分别为:A,临床操作技能;B,人文素养;C,应急能力;D,沟通能力。规陪生的选项分别为:A,临床实践的能力;B,人文素养;C,沟通能力;D,应急能力;E,对专业的认知能力;F,其他。在校生的选项分别为:A,早点接触临床;B,增强临床技能;C,培养独立行医的能力;D,其他。给各个选项赋值,选择选项记为1,不选记为2。 1.2.2调查方法 对各人群采取独立填写问卷的方式采集信息,在填写前由调查者讲述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调查中,努力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并及时复核。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在410名调查对象中,医生94名,规陪生126名,在校生190名;其中男218名(53.17%),女192名(46.83%)。94名医生中男65名,女29名;医师51名,主治医师35名,副主任医师7名,主任医师1名;48名(51.06%)带过规陪生。126名规陪生中男61名,女65名;接受培训时间为1年以下的33名(26.19%),1~2年33名(26.19%),>2年60名(47.62%)。190名在校生中男92名,女98名;有144名(75.79%)来自农村家庭,46名(24.21)学生来自城市家庭;158名在校生(83.16%)对规培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2.2三方人群对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认知 2.2.1在校生毕业后再教育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190名在校生中,有96名(50.52%)愿意继续接受毕业后教育,132名(69.47%)觉得考研对于医学生而言是很有必要的,178名(93.68%)选择考研的原因是为了方便以后找工作,只有26名(13.68%)是因为热爱科研而选择考研。在校生对毕业后再教育抉择及原因调查表[n(%),n=190]项目构成项目构成毕业后的选择选择考研的原因(多选)规陪29(15.26)获得高学历116(61.05)考研67(35.26)方便以后找工作178(93.68)就业(当医生)78(41.05)热爱科研26(13.68)其他与医学相关的工作5(2.63)不想马上参加工作35(18.42)其他11(5.79)其他7(3.68)考研的必要性规陪后会不会继续考研有必要132(69.47)会67(35.26)没必要28(14.74)不会35(18.42)不知道30(15.79)不一定88(46.32) 2.2.2规培生选择规培的原因及对未来的规划 126名规陪生中,选择规培的原因多是受政策所迫(48.41%),也有因考研不顺(18.25%)、家庭及经济问题(7.94%)。在规陪结束后(57.14%)选择就业,无人愿意继续出国深造。 2.2.3医生对毕业后教育选择的倾向及对学生的期望 94名医生中,63名(67.02%)建议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毕业后教育,23名(24.47%)认为就业是毕业后医学生的最佳选择。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只有16名(17.02%)认为规陪生与研究生之间没有竞争力,而76名(80.9%)认为规陪生结束规培后还是应该继续考研。 2.2.4三方人群对规培目的的认知 (1)在校生和规培生对规培过程中学生收获的评价:160名(84.21%)在校生和119名(94.44%)规培生认为临床技能是规培的重点,但对独立行医能力的认知不相同(P<0.01)。 (2)规培生和医生对规培过程中学生收获的评价:只有30.95%的规培生认为在规培中得到了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而59.57%的医生选择了人文素养(P<0.01)。对沟通和应急能力的获得与要求也存在差异(P<0.05)。 3讨论 3.1三方人群对规培的总体情况 本调查发现,在校生对规培的认识程度普遍很高,但是真正了解并愿意接受者占少数。由于住院医师规培与研究生培养制度在教育体制、学习课程和轮转制度及其考核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大部分学生把体制更为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毕业后再教育的首选。绝大多数规培生因为政策所迫而进行规培,但培训结束后的选择面较窄。相对于已毕业的研究生,临床医生给予了规培生更高的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接受毕业后再教育。结果发现,在校生与规培生对规培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而医生与规培生的观点也存在错位。规培生在培训过程中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并未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这与医生的要求迥然不同,有可能成为形成医患关系紧张局面的潜在因素。 3.2加大改革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提高规培模式的成熟度 中国目前的规培制度仍不成熟,各方面可提升的空间很大。毕业医学生关注的问题包括:收入待遇,社会保障,就业途径,工作环境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从需求入手,解决实质性问题。增加规培生的工资,完善政府和培训基地医院共同支付模式,把握好双方责任比例。积极探索引进社会资金,支持“社会办医”,引导学生、医生参与,促进模式在实践中成熟。努力保障学生的就业、生活、保险等问题,通过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激励其不断上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还要明确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带教老师应善于鼓励支持学生创新,院方也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全面促进规培模式的成熟。 3.3统筹兼顾毕业后教育两大模式,完善二者之间的互补互信 目前国内的医学教育体制呈多样化趋势发展,虽然满足了各类学生的需求,但是难免会产生“杂而不精”的现象,尤其是在毕业后教育方面。中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属教育部统筹,而住院医师规培则主要由卫生部负责监管。2011年12月,在全国医学教育会议上,卫生部和教育部部长分别提出了整合建议,但如何落实、统一医学研究生教育与规培制度,仍需不断探索。政府应尝试淡化医学硕士教育,实现规范、连贯、完整的医学教育模式,避免教育内容雷同的资源浪费;制定出可以适应各类医学教育的规培制度,满足医学生多样的需求;鼓励医学生规培后再深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切实做到医学精英化教育。 3.4真正与国际接轨,拓宽学生选择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卫生专业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1993年中国模仿国外建立起了规培制度。在将近20余年的探索过程中,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依然没有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政策机制。规培和考研后,学生的学历并不被国外所认可,导致医学生规培后选择机会并没有像预期的一样增加,反而减少。相关部门需为学校、医疗机构创造对外平等交流的平台,深入探讨中国教育体制的不足。学校和医院也应把握机遇,与国外建立长期长效合作机制,从下到上改革深造体制,摸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国际化医学教育新模式。 3.5增加沟通渠道,减少不同人群认识的差距与看法的错位 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开通各种渠道,加强与在校医学生特别是毕业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切实有效地了解和满足学生工作现状。学校和医院的管理人员之间也应该互相多交流、互通信息、取长补短。通过会议、论坛、官方网站等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在对医学生培养及需求方面达成共识,更好地为医学生和医学教育的发展服务。 3.6继续保持临床教学优势,不断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医学生毕业后的几年是巩固在校所学,积累临床实践经验的大好时机。教学医院和医学院校应明确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侧重地进行培养锻炼,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增加其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让他们独立思考,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导其及时解决问题。另外,还需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沟通能力等均是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关系,改善医疗环境的关键,提升下一代临床医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作者:江明礼孙元丽杨拯孙金菊张泸娇杨海燕罗晨禹李禹呈张璐璐汪瑞鸥单位:成都医学院检验医学院 医学毕业论文:校医学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模式 1.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医学教育连续 统一体模式的建立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双方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有助于高校充分利用优质临床教学资源,缓解校内资源不足的困境,也有助于医院依托高校的平台和品牌优势实现医、教、研综合实力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了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医学教育统一体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会更好地推动统一体模式的发展。 (1)信息资源:病案、图书馆和校园网都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信息资源。医院丰富的病种及典型病例是临床教学宝贵的财富,将典型病例分析放置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讨论学习,或通过直播或转播演示进行手术现场的观摩教学,对提高临床教学效果都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图书馆作为巨大的信息平台,为学生及临床医生了解国内外医学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提供了便利及优势,借助校园网,医院可以实现对学校电子图书信息资源、教学课件等内容的共享。 (2)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的水平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临床师资是高校临床课程教学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强临床师资的梯队培养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对临床医生自身的临床素质提升也大有裨益。学校可定期开展面向临床师资的培训班进行系统培训,结合理论授课、教学查房等一系列示范教学,充分发挥学校督导专家“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意识,促进人才梯队的成长。 (3)实验室平台:高校在基础、临床研究上都有着良好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平台,学校面向医院开放重点实验室,以便附属医院能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技术平台,从而申请到更高层次和水平的科研立项及成果专利。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因此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模拟真实医院环境,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临床医学的教学和考核,强化实践操作训练及综合临床思维培养,是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与医院之间建立模拟训练中心,且实行共建共管和开放共享的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良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探索是建立连续统一体 模式的核心内容在学校医学教育与毕业后医学教育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协调机制需要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及教学课程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其中课程体系的探讨和建立是连续统一体模式的核心内容,需要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反复检验。 (1)根据临床工作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医学课程改革应充分考虑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并针对这种需要,遵循学习、认知规律来设计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因此,在校医学教育期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结合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需求、重点、难点等角度共同探讨,既能保持医学教育的一致性,也有利于统一体模式的建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在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医学实践,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具体的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各阶段学习内容和标准。课程考核除理论知识之外,更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综合素质及价值观的评估,以全面培养和评价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逐步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即按某一器官系统将与之有关的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原则等融合起来建立课程体系,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减少课程间的重复,将基础和临床有效衔接。新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构架,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认识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为进入临床打下坚实基础。 (3)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同医学学科的结合:医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根据现代医学目标的更新,以及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需求,积极探索解决人文教育和医学教育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注重医学与自然科学、医学边缘学科、人文与行为科学等内容的结合,在本科阶段即要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给予重视,包括职业规划、行为和伦理、沟通表达技巧、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各方面。 作者:刘莹吴元俊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院校毕业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毕业设计的选题,愿意做的学生占51.6%,不愿意做的占48.4%;影响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因素分别为:课题难易程度占16%,老师方面占18.7%,与工作关系密切相关占45.5%,能力锻炼占54.0%,学生自己感兴趣占58.6%。关于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47.2%的学生支持学校严格管理,反对严格管理的占6.5%,46.3%的认为无所谓;如果毕业设计不及格,支持重做的占29.8%,反对重做的占70.2%;仅18.7%的学生知道毕业设计成绩评判标准;29.2%的学生认为越早布置毕业设计题目设计效果会越好。 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致力于研究生考试或应聘,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般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安排在第8学期,很多学生的研究生考试复试也在4月底,复试又是最后关头,学生不敢怠慢;而这学期择业的学生又刚好忙着应聘,有些单位的试用期也已开始,这些原因都导致学生难以安心去做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其次是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综合素质还亟待提高,在他们看来毕业设计只是走走形式,因此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极为轻视、散漫。 2指导教师投入不足目前医学院校的教师面临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相对不足,主动性不强;也有部分教师在选题、课题设计等程序上责任心不强,要求不严,缺乏监督管理,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认真,敷衍了事。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监管不严,是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因素。 3监控体系不完善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关于学校的相关政策,指导教师对毕业生宣传不到位,毕业生对毕业设计的相关惩治措施不重视;(2)毕业设计需要学生搜集相关材料,查阅文献,整理数据等,环节多、时间跨度大、自由活动地点范围广,整个过程管理、考核和监控难度大,至今仍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体制;(3)老师未对学生毕业设计提出全面的质量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 4一些毕业设计未做到科学选题选题是毕业设计环节的第1步,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前提,是完成一篇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关键。选题过程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部分学生不切实际,既不了解设计的内容又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单凭兴趣盲目选题;(2)有些学生避难就易,只求顺利通过,随意选题,选题没有结合新技术、新思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目的,未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3)有些学生平时思想懒惰,对一些问题没有思考、钻研,没有感兴趣的课题,选题时盲目被动,导致之后出现很多问题;(4)一些学生完全依赖指导教师,依赖指导教师为自己定题;(5)一些指导教师未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选题,导致题目陈旧。这与当前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极不适应。 解决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强化认识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而且是教学环节的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全校各级部门和各类人员。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尤其是提高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让所有参与者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学校应积极动员学生,使其领悟毕业设计的目的、步骤、内容和意义。以介绍往届优秀毕业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毕业设计的程序及评分标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的管理。 2合理安排为解决学生参加研究生复试、择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冲突,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处理四者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强化和改进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通常安排在第8学期,为避免教师指导工作过于集中和考研、就业的影响,可将毕业设计时间前移,提前列出课题,并提供课题的简介、要求。课题必须经严格的讨论、审核、批准和备案,而且学生可将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紧密结合起来,对学习起了较大促进作用,还可带题参加实习,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调查研究,增强毕业设计的现实意义。学生选题后再公布每个选题所对应的指导教师名单,避免学生受私人情感干扰随意选题。同时,还要与校外指导力量结合起来,联系实际,提高毕业设计的应用性和适应性。也要通过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 3正确实施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应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定期和指导教师交流、汇报进度。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题目,确定设计思路,注重设计方法,充分利用科技资料和网络资源,协调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及时指出不足以便查漏补缺。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后期验收中学校要精心安排毕业设计答辩,认真组织成绩评定工作。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分析设计结果,找出不足及确定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循答辩要求,依据评分标准,根据毕业设计的质量、答辩的表现全方位评判,从严把握,客观、科学地给予评分。 4完善监控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监控体系,强化对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重点做好指导、协调、检查和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其次,要加大监控力度。毕业设计工作中的监控主体是各个专业院系,而各专业院系在把握学校制度上存在偏差,这就要求在学校层面上加大监控力度。再次,要建立学院(系)、学校及校外3级联动监督与评价系统,开展毕业设计各阶段的检查,实行毕业设计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反馈,设立学校专家组监督评价和校外专家监督评价。这将更有利于客观、真实地了解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检验评分的把握尺度,进一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5注重探索科研成果只有以论文的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公布于世,得到广泛传播,才能实际应用,实现其真正价值,毕业设计也是如此。出于鼓励,学校可将优秀的毕业设计公开发表,或应用于实际,来体现毕业设计的质量,实现它的真正价值。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它也有助于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重视、提升大学生毕业设计水平是全面广泛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为此应不断探索,逐步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完善毕业设计相关策略,强化构建毕业设计监管体系,探寻有效的成果交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努力探索。 结束语 毕业设计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目前在毕业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相信通过强化认识、合理安排、正确实施、完善监控、注重探索等措施可以全方位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作者:李超英刘涌涛王文锋张光谋郭晓芳单位:新乡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系
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PBL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摘要:通过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LBL)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对比研究, 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增强课程知识点创新性,促进多学科协作性,对临床病例认识全面性及深入性等优点,PBL教学法应用于骨科临床教学具有可行性,值得医学教学推广及探讨。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骨科;临床教学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教师起引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院校由于医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不断丰富增多,学生负荷不断加重,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多,然而医学教学过程中却忽视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培养,针对当时医学教学中存在的偏差和危机,提出对医学教学模式改革[1]。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学习环境中的4大要素,创立了PBL教学模式[2]。是近年来国际上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国外医学院校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3]。 如今,PBL教学模式也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当前面临着诸多困难,需结合目前医学教育实际及各院校教学环境而探索出行之而有效的教学法。 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专门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病理与生理、生物力学、影像学及治疗方式, 牵涉知识面庞大且广,要求掌握的内容多,伴随医学高速发展 目前骨科领域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内固定材料亦得到迅速发展,对骨科医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因此, 如何在目前新形势下提高骨科临床教学质量, 为培养未来的综合能力更强的骨科医生奠定基础,是我们医学院校当今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所以,我们通过改革现行的骨科临床教学模式,采用PBL教学模式,现将所得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学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2010级5年制临床医学系学生中抽取64例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教学采用: 采用传统教学,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教师团队由2位副教授或高年资讲师组成(均从事骨科专业),授课内容为:根据第八版陈孝平主编《外科学》骨科章节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进入临床见习之前学生先要完成骨科这章的理论学习。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即"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单向"灌输式"教学法[4],以老师讲解为主,教学过程:首先带教老师梳理提纲,并指出骨科这章节重点、疑难点及要求掌握的内容,待理论课授完后,学生到医院在带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骨科临床见习,每组8例学生。第一步:学生先病史采集、查体、阅片、辅助检查;第二步:在临床带教老师带领下,汇报病史、诊断、治疗方案(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及提出自己的观点)。带教老师对学生的问题指出不足及对该疾病更深层次讲解,归纳总结。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教学步骤:第一步:带教老师纵观整章节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骨科临床病例, 每个病例均由发病机制(或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临床化验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组成,并对这类疾病做解剖学、组织学、病理生理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拓展。第二步:带教老师一般在课前至少5~7d给出PBL教学案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本章节的内容及查阅相关资料及国内外文献。第三步:每小组到骨科病房采集病史(病例由带教老师事先已安排选定的)、查体、阅影像学资料。第四步:实施PBL教学法,专门的PBL教师,首先由小组一名学生汇报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组织讨论:从疾病的发病机制(或受伤机制)、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评价手术风险及预后可能情况。小组成员围绕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思考、分析、推理;带教老师这时起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向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及向这方面疾病的知识更深层次拓展。第五步:由学生自己总结该疾病的重点及难点,老师可以给以适当的补充及纠正。 1.3评价指标 骨科这章教学全部完后,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对两组学生同时进行综合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骨科基础理论知识和骨科临床病案分析两个方面,从疾病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临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简单分析、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选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试, 并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及学员的考试成绩作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s)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为以P 两组教学模式考试成绩比较,在专业实践能力测试成绩这两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骨科基础理论知识成绩方面,常规组明显好于实验组(P 2讨论 当今医学骨科知识量的成倍增加及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暂,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已无法很好满足临床教学的需求,对医学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挑战[5],如何提高临床骨科教学质量,为此我院将PBL教学模式应用到骨科这章的临床教学中,我们在运用PBL临床教学法中所得经验及心得体会与大家讨论,PBL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①PBL教学法同传统教学法相比,教师的角色改变,由先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们的引导者,但此教学模式要求带教老师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来提高教学;同时学生也尽早适应向医生这个角色的转换[6-8]。②增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9],提高学生临床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带教老师给出临床病例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现有掌握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实践,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历这些过程来形成自己的一套正确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③PBL教学法有促于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10],同传统临床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是将该类知识科学的、系统的融合在一起, 使骨科这章节的知识更加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掌握更加全面而深入 。④促进多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11],例如1例女性患者由于车祸外伤导致骨盆骨折,采用PBL教学法该病例所涉及科室有:受伤机制由生物力学原理解释,其它并发症有:泌尿外科的膀胱尿道损伤、妇产科的子宫损伤、普外科的直肠等损伤、重症监护科、血管外科、急症科等相联系,以及学生为解决这问题运用信息检索工具及电脑知识,强度多学科的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⑤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及协助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以小组的形成, 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合作、分工等去解决问题,但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表达自我,增进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 有效的反应自己及他人在该学科的优点及不足,相互借鉴、学习。 PBL教学模式在我国目前医学院校正处于探索阶段, 国外研究报道[12],PBL教学模式针对已选定的教学内容可以很好地拓展且深入,但缺乏传统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全面性。相比传统医学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是对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是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材编排、考核指标等多方面的改革。虽然我们在实验中取得一些经验成果,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并未完全放弃传统医学教学,而是进行有效的整合, 相互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及补充的教学模式。以近几年我国高校扩招迅猛,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硬件无法跟上,很难满足PBL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全面推广,还有很多困难面临去解决。 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骨科废旧内置物结合等比例人体骨骼模型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废旧内置物结合等比例人体骨骼模型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价值。方法 收集整理近年来我科骨折术后患者取出的废旧内置物耗材,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骨科部分的内容及顺序分门别类,再将2012~2013年度来我科参加生产实习的临床学生随机选出100例,后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改良的操作式方法教学,B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方法教学,待临床生产实习结束后,进行技能操作测试考核,做分数统计及数据统筹分析,对比出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再将改良的教学方法在经济上与实效上的可操作性加以分析,总结出此方法的合理性及是否具有推广可能。结果 通过对比研究应用骨科废旧内置物结合等比例人体骨骼模型在临床教学的A组学生无论在安装骨科内置物所需时间以及安装位置、螺钉长短均优于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的B组学生。结论 在骨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骨科废旧内置物结合等比例人体骨骼模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大大提高了实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骨科废旧内置物;等比例人体骨骼模型;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 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学生由基础理论学习向实际参加临床工作过度的重要阶段。实习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因受到传统讲解、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及骨科临床实习学生多,适合患者少且操作资质要求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现阶段骨科临床教学绝大部分内容停留在内容讲解、幻灯图片及视频演示层面,造成学生实际动手、亲身操作环节缺失教学效果不理想。现拟用骨科二次手术取出之废旧内置物耗材,结合等比例仿真骨骼模型,既不违反医疗操作法规,也不会因学生临床操作真实患者失误而引发医疗纠纷及事故,将能在最大程度上真实模拟、再现骨科内置物安装及取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毕业顺利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科研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对临床实习学生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与改良的操作式教学模式的临床教学效果优劣比较[1],试图探索出一种更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同步工业技术革新、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对临床学生分组采用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采集数据,分析比较出两组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异,此外还要对本科研立项预采用的改良教学方法在实际临床教学中的可行性、规范性、经济性、推广性以及是否具有不良效应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近年来我科骨折术后患者取出的废旧内置物耗材参照第七版外科学教材骨科部分的内容及顺序分门别类:上肢钢板20套,下肢钢板20套,脊柱内置物20套,等比例人体仿真骨骼模型4具。随机选取2012~2013年度来我科参加生产实习的临床学生100例参加教学研究测试。由5位骨科教师完成实验测试及评估。 1.2方法 将2012~2013年度来我科参加生产实习的临床学生随机选出100例,后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50人,A组采用改良的操作式方法教学,B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方法教学,待生产实习结束后进行技能操作测试考核。 1.3评估方法 ①分别记录两组学生安装同一套上肢钢板、下肢钢板及脊柱内置物的时间;②采用X线透视的方法对两组学生安装内置物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估打分,评估内容为?訩安装位置,?訪螺钉长短。分成3个等级:优等:两者均准确;中等:其中一项准确;差等:两项均不准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P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技术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通过对比研究应用骨科废旧内置物结合等比例人体骨骼模型在临床教学的A组学生无论在安装骨科内置物所需时间以及安装位置、螺钉长短均优于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的B组学生。 2.1 A组安装上肢内固定物平均时间为28.3 min,下肢内置物平均时间为25.5 min,脊柱内固定物平均时间为35.9 min。B组安装上肢内固定物平均时间为41.2 min,下肢内置物平均时间为46.5 min,脊柱内固定物平均时间为52.5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 2.2 A组与B组优良差分别为 A组为37、15、3,B组为5、18、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x=88.74,P=0.017,P 3讨论 虽然当代的教学模式已逐步由传统的灌输式讲解模式向PBL教学模式(即病案研讨式)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临床学生对一些常见病[2]、多发病的诊疗能力,但因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及患者对骨折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导致骨科临床使用的内置物,无论从材质上、品种上及安装方法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革新,然而现行的临床教学方法无法适应这种革新,导致临床教学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通过改良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比骨科内置物的安装无论在时间上及准确程度上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且实验经费较少,易于实施,但本实验选取样本较少,缺乏大量的样本进行对比分析[3],其临床教学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且本实验使用仿真人体骨骼模型,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临床学生对真实患者的人文关怀等医学伦理学问题,其可推广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护生主导式教学查房在骨科临床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摘要】 目的 通过护生主导式教学查房,加强护生对专科知识的了解,理论结合实践。方法 护生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查房。结论 护生较快地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能够迅速转变在临床工作中的角色,参与者变为主导者,并融入每日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动性。 【关键词】 护生;教学查房;护理教学 护理临床教学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最佳途径。临床教学水平的高低和带教老师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护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以至于护生的操作能力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带教老师讲解为主的护理查房方法,主要是由教学组长讲解骨科的常规护理和专科一般护理。护生主导式查房改变了多年以来教学模式,提高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效的掌握骨科的护理知识[1]。 1 查房内容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很多患者活动不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住院时间长(腰椎手术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8 d),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由带教组长选择病情难易适中的患者查房。 1.1 方法 由带教老师通知护生准备相关内容,两周时间准备,第三周开始讲解查房,包括询问病史,收集资料,对患者进行评估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措施,并进行指导。针对我科患者的住院时间长,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的落实指导,都由护生完成,带教老师床旁指导[2]。 查房时,护生自己主持教学查房,由低年资护士、教学副组长、教学组长、护士长参加。 1.2 查房步骤 护生小组长安排每名护生分别上报病史、主诉、既往史、过敏史、手术史等,术前检查,了解医生的专科检查的目的,手术指针,向医生了解患者的手术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①心理护理。②术前准备。③术后指导。④术后的功能锻炼指导。⑤术后的常见的并发症防治的指导及出院指导。人人参与发言。针对此患者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的出现的护理问题相关因素,护理措施共同探讨,由低年资护士进行补充,带教组长进行总结及点评,并进行考核。 2 结论 2.1 实习护生方面 实习护生能过复习专科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加深了对本病的了解。人人参与护理,提高了护生的实习工作的信心,不是简单的打针输液测体温等一些基础的治疗工作,并真正的深入到护理工作中去,明显提高了护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团队协作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及沟通能力[3]。 2.2 老师方面 护理教学查房提高了老师的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师生的沟通,融洽了师生关系。 临床教学是培养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教学阶段,是学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变的过程,改变了传统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护生的工作主动性,提高了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成为指导者,合作者。护生主导式护理教学查房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循证骨科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骨科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应用的注意事项。方法:将我校2010年~2011年两届学生分为两组,2010年届临床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手段学习骨科,2011届临床学生在骨科临床教学中使用循证骨科学。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结果、病例分析测试结果及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结果:2011年届学生理论考试结果平均为(87.84±5.95)分,病例分析平均为(89.74±4.32)分,学生学习兴趣更高,各方面测试结果均高于2010届学生,p<0.05,SPSS软件统计结果显著差异。结论:在骨科临床教学中使用循证骨科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渗透更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临床知识储备。 关键词:循证骨科学;骨科临床教学;骨科教学;循证医学 随着临床医学观念的不断更新,骨科的治疗理念和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因此,骨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才能符合当代临床医生的工作实际,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慎独精神、科研精神等高素质骨科医生[1]。循证医学是骨科学中的新观念,其要求医生将最佳的研究证据与医师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进而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2]。我校在进行骨科教学中,将循证骨科学应用到其中,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校2010年、2011年两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需要进行骨科教学。2010届学生180名,其中男74名,女106名,学生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21.03±1.85)岁。2011届学生190名,其中男80名,女110名,学生年龄在19~26岁之间,平均(21.41±1.77)岁。两届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入学成绩等无明显差异,使用SPSS18.0软件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010届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方法,采用大课堂授课形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与板书教学,并加入课间实习。 2011届学生在2010届学生教学方法中融入循证骨科学理念。 在两组学生课程结束后,实施理论考试和病理分析考试,满分均为100分。并调查学生对骨科的学习兴趣,10分为非常感兴趣,0分为非常没兴趣,学生在0~10分之间选择一个数字表达自己的学习兴趣得分。 1.3循证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和评价分析、归纳总结,创新性地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提供学生完整的病例,让学生自己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收集患者的主要问题,取得可靠的资料,并寻找出临床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病例可包括标准化病人、教师、书面材料等。 第二,组织学生检索相关的医学文献,鼓励学生在知网等资料库中,寻找出大量相关文献,找出与提出的临床问题有关的资料。 第三,组织学生分析收集的资料,剔除不可靠资料。同一位患者可能同时存在有多种问题,需要将资料按照问题的主次要进行分析。 第四,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决策,从严格评价过的文献中,获取临床可靠的,最具有应用价值的证据,使之服务临床,辅助学生制定临床决策。同一位病例的临床决策可多样,如决策制定较为困难,可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对学生制定的决策,选出一部分由学生讨论分析,并提供医院目前针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案,寻找不足,以提高学生的认识。 1.4数据处理:将本次实验所得数据准确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数据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1年届学生理论考试结果平均为(87.84±5.95)分,病例分析平均为(89.74±4.32)分,学生学习兴趣更高,各方面测试结果均高于2010届学生,p<0.05,SPSS软件统计结果显著差异。详见表1。 1992年加拿大David Sackett正式提出了循证医学,即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3]。要求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其所能收集到的最好的证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储备,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院,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种理念,要求医生在进行医疗决策时,要以客观的结果为依据。而随着这种理念的不断研究和应用,其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步骤。这种步骤的有效实施,对医生的职业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将循证骨科医学应用到临床骨科教学中,从学生抓起,将此思维模式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其在对病例进行分析时,自然而然地按照循证医学的步骤进行,即寻找患者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资料-评价资料-实施资料-追踪和再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思维,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累知识。 通过研究结果可看出,实施循证骨科医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病例分析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更高,与2010年届学生比较,差异明显,p<0.05。但是,此教学方法由于处于实施初期,仍有一定的问题,如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较慢,病例采用标准化病人,缺乏全面性等,其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努力,以更好地运用此教学理念。
中医医学论文:重症医学科迎接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的管理体会 【摘要】 通过2012年迎接中医院等级评审,重症医学科积极响应护理部的指示, 分层分步不断自查、补漏、提升、强化, 在中医院等级评审中获得了一致好评。通过评审, 规范了护士分层培训方案,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系统。为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确立了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 等级医院评审;护理质量管理;重症医学科 医院等级评审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全方位、多角度、涵盖各层次的评价体系[1]。其中, 护理工作涉及评审内容的八大方面,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理管理者, 面临的不仅是如何迎接新一轮的医院评审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新的护理管理理念, 提升管理水平, 进一步规范重症医学科的各项护理工作。 2012 年, 我省开展了等级医院评审工作,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认真对照《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并在2012 年9月省卫生厅组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工作中得到了护理专家的好评, 顺利通过医院复审。结合创建达标经验, 现将重症医学科护理迎评工作的体会总结如下。 1 医院概况 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1994年被评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 于2012 年通过山东省卫生厅三级甲等医院复评。目前, 开放病床1396 张, 设有58个临床科室、50个护理单元。护理人员共897 名, 其中副主任护师10名、主管护师234名、护师237 名、护士381名;本科学历199名、大专学历613名、中专学历79 名。 2 护理迎评工作 积极响应护理部号召, 制订重症医学科迎评方案;护理迎评工作共分六个阶段, 分别是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准备迎评阶段、现场评审阶段。 2. 1 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 2011年初, 全院召开了中层干部评审达标会议, 明确创建目标, 为迎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重症医学科迅速成立迎评核心小组。成员均为护理骨干。由护士长组织精读评审标准, 汇总护理相关条款, 制定迎评推进计划, 责任到人。将责任划分到每一名护士, 做到全体动员、人人参与, 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迎评营造了浓厚氛围。 2. 2 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 有护士长带领护士反复学习《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分析标准, 找出现有工作的不足, 层层完善, 请教院内护理专家, 咨询参评过的医院, 制定《重症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护理核心指标与达标要求》, 并将其作为等级医院评审护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执行。同步制定了 “迎评周工作计划”、“每日一制度学习计划”等相关内容, 一步步推进中医院迎评工作。迎评材料也从标识、目录、内容以及需要的支撑材料都做了统一要求。 2. 3 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 成立科室内护理评审小组, 模拟专家检查思路、评审办法, 并结合本院实际, 安排多次自评, 不断总结自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为有效整改奠定了基础。在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考核方面;做到反复练习, 人人达标, 培训的同时, 锻炼护理人员应对检查的能力。 2. 4 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 邀请院内护理专家指导工作, 模拟评审场景进行试评, 增加督查的客观性和严格性。汇总专家意见、建议, 逐项整改。追踪整改效果。同时, 利用统计手段把目标量化, 实施统计评价, 用详实的数据测量出目前达到的水平以及存在的不足。根据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 查缺补漏, 提升各条款的等级水平。 2. 5 准备迎评阶段 这是迎接评审工作的冲刺准备阶段, 从接待评审专家设定检查路线, 以及护士长向评审专家简要的介绍科室特色(灵活掌握), 以及迎评办公室内的布局, 迎评当日的人员安排等均做好周密准备。召开工休座谈会, 坦诚告诉患者及家属医院迎评检查的真实性, 征求他们对病区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工作的意见, 积极沟通解释, 取得配合, 做好迎评前患者及家属的培训。 2. 6 现场评审阶段 现场评审的时间大约是2~3 d 时间, 实际流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评审前1 d, 医院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备查。评审第1天, 评审专家参加病区早交班, 参加医院汇报会, 访谈院长及分管院长, 访谈护士长, 访谈病区责任护士, 访谈实习护士, 访谈科主任及医生, 访谈患者及家属, 查看病区治疗室及急诊急救流程等环节。评审第2 天, 评审专家到供应室、手术室、新生儿室等科室现场查看工作流程和护士培训、护士长考核、病区质量管理情况。评审第3 天, 专家组反馈医院评审意见。 评审第1天, 八个评审小组其中的六组分别陆续来到了重症医学科, 对医疗、护理工作做了全面的检查、评估。全科医护人员热情地接待了评审专家,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 精湛娴熟的技能水平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院的等级评审工作结束了, 纵观护理评审的整个过程, 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参加医院评审不仅是对护理工作进行的一次认真、细致的全面大检查, 也是利用外力推动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3]。只有及时把握新的评审理念, 与时俱进 , 解放思想, 才能找准发展方向 , 提升核心竞争力, 将护理工作推进新的阶段。 中医医学论文:简述中医医学心理学 【摘要】中医医学心理学源于《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医生运用于临床,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本文就其理论基础、基本疗法结合案例进行简述。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 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1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 1.3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系,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1] 1.4五脏情志论 1.4.1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1.4.2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4] 1.5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5] 1.6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 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2.1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8] [9] 2.1.1单独运用 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皮肤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2.1.2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10]一种情志刺激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2.2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2.3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2.4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其父遂许。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13] 2.5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2.6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2.7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2.8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 “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内核,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15] 2.9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中医医学论文:冠心病证治的中医医学论文 一、芳香温通 1.温通心阳《灵枢•五味》曰:“心病者,宜食……薤”,这是最早用薤白治疗心病的文献记载。薤,即薤白,俗称小根蒜,味辛、苦性温,该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创制多首以薤白为主药的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均以温通散寒为立方主旨。张仲景以“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胸阳不振、痰浊瘀血乘其位导致阴乘阳虚、血运不畅、胸痹而痛的病因病机。《伤寒论》温通心阳之主方乃是桂枝甘草汤,经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中桂枝用量大于炙甘草,取桂枝辛温通阳,甘草甘缓补虚,两药配伍,辛甘并用,振奋心阳,温通血脉,治疗胸痹心痛,有如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心阳得通,阴寒、瘀血、痰浊尽皆消除。 2.温经散寒在《素问•调经论》中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归纳本段文字可知,本病疼痛的病机为寒、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此外,寒邪还可损伤阳气,兼有导致气虚的趋向。所以治疗方法当以散寒、活血兼顾,并同时配合补益之品为法。从此角度分析,则《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最为适宜。当归四逆汤在《伤寒论》中治疗血虚寒厥证,其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虽未提及心痛的症状,但从症状上分析体现了血虚、寒凝血脉的病机。根据“异病同治”,病机相同则治法相同的原则,则本方可用于治疗血虚、寒凝心脉的胸痹。目前也有应用本方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如杨传印应用当归四逆汤原方,根据症状加减治疗42例寒凝心脉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则病情好转38例,有效率为90.5%。 3.回阳救逆汗为心之液,血汗、津血异名同源。《伤寒论》指出大汗大下、火逆烧针等误治因素可损及心阳。轻可出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重则出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以及“厥逆汗出,脉微细,但欲寐,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等阴阳格拒或阴盛阳衰的危重证候。此时病情危笃,全身脏腑衰竭,虽同为少阴虚寒,但仍以心阳暴脱、君火亡竭为主要病理基础。肾阳虚损虽属必然,然不致如此凶险,故为其次。冠心病心绞痛四肢不温及四肢发凉的表现,其共同发病基础为血液循环障碍。其即中医的“四逆”,四逆是指四肢逆冷,由指端向心方向发冷。芳香温通心阳之方剂多以回阳救逆的干姜、附子为君药,多配合补气药,回阳救逆,阳气运行,则血脉通畅。《伤寒论》中有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雷蕊娥等以本方加减治疗3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排血量(cardiacoutput,CO)、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s,LVEF)、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期(PEP/LVET)方面优于对照组(32例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 0.05。且对照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四逆汤治疗组无不良反应,优于对照组(P 0.05)。 二、气血双补、健脾化浊 中医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运化失常有密切关系。“治病必求于本”。因此,重视脾胃,并通过调理脾胃防治冠心病才是治本之法。“心胃同治”法标本兼顾、通补兼施,既能补脾健胃启生化之源以固其本,又能助心血运行通其络以治其标,补而不助其阻塞,通而不损其正气,辨证合理,比单行活血化瘀或理气止痛之法疗效更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创了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之先河,其论述:“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其次如橘枳姜汤等,都是从中焦论治。郭立恒等指出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虚气血乏源。在治法上应健脾益气,“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机体内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黏度降低,心肌供血状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曹洪欣等通过对150例胸痹心脾两虚证患者的36项指标进行逐步分析,指出益气养心、健脾化痰法是治疗心脾两虚型胸痹的基本治疗法则。王香存、赵国定、李浩等治以补中气、健脾胃,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中气虚弱甚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张映梅应用归脾汤加减,益气活血,气血双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气虚弱型56例,结果为显效28例,占50%;好转24例,占43%;无效4例,占7%;总的有效率为93%。于归脾汤中适当加入赤芍、川芎、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通脉之品,诸药合用,使心脉通畅、心气得补、脏腑功能恢复而获效。 三、活血化痰,宣痹通脉 “痰瘀互结”病机是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生痰生瘀,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失和。痰凝气滞,津运障碍,因痰致瘀;血运失调,痰阻络脉,瘀闭不通,继而痰浊与瘀血交结,而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变化结果。沈绍功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有胸闷、胸痛、痞满、痰多黏稠、舌边有瘀斑、舌苔厚腻浊、脉弦滑等,辨证既属痰瘀互结,又有脾运化不及的症状,提出从痰瘀论治,予以痰瘀同治之方剂,药物组成为瓜萎、薤白、水蛭、石菖蒲、郁金等,诸药合用具有祛痰通络、活血止痛之功。邓铁涛认为冠心病早期以“痰”为治,祛痰兼以活血,治以邓氏温胆汤,药用:枳壳6g,竹茹10g,法半夏或胆南星10g,橘红6g,茯苓12g,丹参12g,党参15g,甘草6g。痰湿偏重加浙贝母、薏苡仁等;若口干,改党参为太子参30g,加桃仁、红花、田七等。到了疾病中后期,则以痰瘀互结甚至瘀血征象更为突出,此时可用失笑散、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加强活血化瘀之力,配伍半夏、瓜萎、薤白、胆南星、浙贝母、橘络等兼以祛痰;痰瘀互结较甚者,可用温胆汤酌情配伍三棱、莪术、虫类药等活血散结之品。 四、调肝活血 冠心病血瘀证的共性已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而肝气郁结在血瘀证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瘀阻心脉乃为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肝气刚劲失柔,疏泄无度,郁滞不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滞心络,乃发心痛。明代彰潢云:“肝为凝血之本”。李东垣《医学发明》说:“血者,皆肝所主,恶血必归于肝”。《辨证录》曰:“夫肝气最喜条达,一遇忧郁之事,则涩滞而不可解”。唐容川《血证论》中说:“以肝属木,木气充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以上均为肝郁血瘀的最佳论述。国内外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在《冠心病论治》中也指出,老年人心绞痛的发作常与情志抑郁不畅有关,主张应用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王行宽等提倡“如人病心痛不可止治心痛,必须兼治肝”,其系列研究表明自拟的从肝治心组方(人参、郁金、柴胡、熊胆、白芥子、九香虫、鸡血藤等)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等。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疏肝行气活血治法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性,抗血栓形成,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减轻主动脉及冠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等作用。综上所述,肝郁血瘀不仅具有理论基础、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药理学佐证。王进自拟疏肝通瘀汤(柴胡、香附、枳壳、延胡索、丹参、红花、当归、白芍、川芎、郁金)治疗中医辨证为肝气郁滞、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3例,取得良好疗效,观察显示可以缓解心绞痛发作,明显改善症状。 五、结论 综观以上文献,通过总结胸痹心痛其病机治法,可以从中更加系统有条理地看到胸痹病从最初的雏形发展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方面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脉络,为辨治冠心病提供丰富而祥实的理论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诊疗思路和研究。中医学重视“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理论有诸多关于胸痹的防治原则,至今仍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作者:李京张明雪金跟海高勃侯攀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医学论文:骨质疏松症研究的中医医学论文 1方法 1.1健康管理干预方法 1.1.1对照组:给予针对性健康管理教育[5]。①健康教育:包括OP概念、临床表现、正确的生活方式以及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问题咨询、教育资料发放等,每季度1次。②生活方式干预:干预及观察时间为12个月,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计划和健康促进方案。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根据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膳食营养宝塔图的健康平衡饮食,包括蔬菜、水果,每天250ml牛奶或豆浆,避免高脂饮食和碳酸饮料,戒烟限酒;每天补充碳酸钙维生素D31片;平均每天接受日晒30min~2h;每天有氧运动30min~1h,平均每周3~5次。每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平衡饮食、运动、补钙、日晒等生活方式干预的落实情况,确保落实。 1.1.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对观察对象的体质做出评估并进行辨证施防,具体如下:①气虚质OP体质特征:腰弯背驼,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发白,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或腰背酸痛,双膝行走无力,甚则轻微运动就引起胸背剧痛。辨证施防:参苓白术散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3例。②精亏质OP体质特征:腰膝酸软,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阳虚者,舌淡,脉沉细无力。辨证施防:大补元煎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6例。③阴虚质OP体质特征:腰背疼痛,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举经闭,或崩漏,舌红,苔少,脉细数。辨证施防:左归丸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30例。④阳虚质OP体质特征(肾阳虚证):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晕目眩,精神萎靡,面色发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痿,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等。辨证施防:右归丸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1例。 1.2BMD测量及OP判断标准: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于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时测量脊柱前后位L1~4的BMD及T值。T值是受检者与同性别年轻健康成人比较所得,是评价OP的金标准[6]。根据WHO骨质疏松工作小组制定的标准,T≥-1为骨量正常,T值-1~-2.5为低骨量,T≤-2.5为骨质疏松。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两组BMD及T值变化两组干预后BMD和T值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观察组不同年龄段健康管理前后BMD和T值变化观察组干预后不同年龄组BMD、T值较干预前均升高(P<0.05,P<0.01),见表2。 2.3OP发生率两组干预12个月后均未发生OP。 3讨论 OP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OP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钙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和运动过少。OP带来的后果远远不止患者生理及功能的障碍,而是渗透到国家乃至国际医药卫生及经济发展层面的重大问题。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数字化管理技术模式上的,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实现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其服务特点是通过个性化健康信息的采集、评估,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干预和健康跟踪,达到未病先防,初病早治,慢病控制,把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与医疗保健、营养、心理、运动等学科理论有机结合,开展全程优质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Winzenberg等针对470例健康女性为期2年的随机研究发现,骨量报告反馈和骨质疏松专项书面教育对BMD提高和健康行为塑造有显著作用。Lock等发现,生活方式干预能防治OP,增强活性维生素D功能,有效降低骨转换。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干预后BMD和T值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Conn等分析发现,规律的健康教育、健身运动和日常健康行为塑造,有目的的自我监测等健康干预措施,对各种慢性病人群的生活质量提高,并发症的预防和医疗费用的减少有重要意义。陈玉平和刘雪琴认为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女性、白种人或亚洲人、正常或过早绝经、吸烟、过量饮酒、饮用咖啡和浓茶、久坐、较少或不锻炼、钙摄入不足、接受日照少、不合理用药和某些疾病等,其认为健康教育内容应该包括补钙、运动、合理用药、定期体检及监测BMD,并列举举办学习班、通过媒体传播防治OP的知识、开办OP咨询门诊等。李红桂和胡陈蔚运用合理饮食、锻炼身体、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注意适当接受日晒、适当补钙等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发现干预组50岁、60岁年龄组OP患病率低于对照组相同年龄组,干预组50岁以上各年龄组严重OP患病率低于对照组相同年龄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同年龄段干预后BMD值及T值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增加,提示观察组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教育是预防原发性OP的有效手段,同文献报道相符。 对于OP中医辨证分型,目前临床缺乏统一标准,但权威学术著作和很多中医医家认为骨质疏松与肾、脾、肝关系最密切,以肾虚证为主。《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OP分为肝肾不足证、脾胃气虚证两证。《骨伤科学》将本病分为脾气虚型和肾阴虚型。谢雁鸣等归纳OP的症候为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主要证候因素为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湿浊和血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BMD值及T值较对照组升高,表明针对骨质疏松的健康管理加个性化的“辨证施防”能延缓骨质疏松进展,延缓其发生或恶化,以及避免其出现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以中医学“未病先防”观念为指导,并使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维,对研究对象的体质做出评估,从而对OP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辨证施防”措施,发扬了中医药学预防疾病的可操作优势,结论认为能有效延缓OP的进展,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对于OP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高危人群样本量偏少,且观察时间仅12个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一步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来完善。 作者:谢栋陈大军马国亮蒙喜永刘珍春叶汉深单位:解放军421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中医医学论文:肺疾病表型研究的中医医学论文 1表型的可塑性与证候的形成、演变有相似之处 表型是个体发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受生物基因型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机体内存在的许多分子生物过程、机体所处的环境改变均会影响疾病的表型。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每位患者均有各自的特点,或表现为肺气肿、或表现为频繁的发作加重、或表现为FEV1的急速下降。从中医学角度看,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样受体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个疾病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类型,疾病表现出不同的证型时对健康的损害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且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的演变过程,环境、体质、遗传因素等均对证候表现有影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大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表明病证的发生发展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有研究者就体质与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表明,疾病不同的表型特征与体质类型有一定关联,体质类型对证候类型形成有一定影响,亦可制约证候的转归和传化,而证候发生后的表现又受体质类型的制约。另外,对生物而言,部分基因结构的改变能引起复杂疾病、影响疾病表型的改变。且具有同种基因型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下可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生物可因基因表达谱和表达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表型,所以表型本身是复杂的,表型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同证候的形成、确定需同时具备几个必备的要素。一个症状不可能构成一种表型,也不可能据此明确一个证型,多个互有联系的症状、体征等组合成一种表型或一种证候。同时,证候类型亦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演变,证候之间也往往存在兼夹,使疾病的诊治更加复杂。所以,有必要将COPD的证候研究与表型研究相联系,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梳理出更清晰化的脉络。 2基于表型异质性的个体化治疗与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良好契合 医学对表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现具有独特预后或治疗特征的患者组别。COPD作为一种具有肺和多种肺外效应的多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生理学、影像学、对治疗的反应、肺功能下降速度和死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目前普遍认为应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也就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详细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别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深入认识COPD的表型及其异质性,有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学体现了一种个体化的医学模式,辨证论治是实现个体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每位患者四诊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COPD这个复杂疾病进行分型论治,在此同时,又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调整。而且,与其他个体化诊疗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有效性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检验,这些先验性的知识,为疾病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案和展示了实际的效果,至少在短期内,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在表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表型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并将表型与中医证型有机结合起来,将会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3小结 COPD表型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表型的整体观、可塑性、异质性、个体化等特征,表型研究的方法可以借鉴用于证候研究,为COPD个体化辨证论治提供基础。同时,亦可将表型研究与证候相结合,制定兼有证候元素的表型,为中医药更多地参与COPD的诊治及预后判断奠定基础和依据。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将更有利于COPD临床诊治及预后的判断。总之,从微观的基因角度认识表型的本质是现代医学采用的方法,但随着对COPD整体观治疗理念的提出,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从宏观、整体辨证角度出发,可为表型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杨荣源李际强刘云涛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中医医学论文: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医医学论文 1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奠定中医思维基础 中医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以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为基础。按照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施教,中医学知识、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具备对急、难、重症病人的初步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为此,在高职中医学专业教改过程中,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作为对本专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50种常见单一或相兼脉象的特征及主病,200种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证,100种农村、基层常见病证的中西医诊断与处置,100个方剂的组成、功效及应用,100个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手法,100首民间土单验方的适应证。 2采取“双导师制教学”,实施个性化中医思维培养 “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中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在现代院校教育基础上,融入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学生从入校开始,除要完成正常中医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以外,同时在附属医院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骨干医生中,为其选配临床指导教师,让学生在跟师实践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带教老师的职业道德、临床技能和学术魅力,一对一实施个性化培养,提升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悟性;尽早接受医院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专业实践教育;尽早与患者接触,通过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其刻苦训练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增强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诊治技术水平,有效缩短学生临床实习期的岗位适应时间,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相对接。 3结合课程特点,凸显中医思维特色 在中医专业基础课、临床课教学中,要善于结合不同课程特征,加强中医思维方法教学,学会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思维、司外揣内思维,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课程的形象思维、中和思维,重视农村常用草药、单验方的介绍,突出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疾病、心理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3]。围绕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可设计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容,用中医思维方法去分析讨论问题,提高中医思维综合运用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 (1)连贯性病案教学。高职中医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最终应与今后顺利通过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较强临床能力相对应,其中病案教学是必要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收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一定复杂度的病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使用,形成连贯性的中医案例教学体系,系统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中医基础类课程通过简单病案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特色思维和方法,逐步形成中医思维方式,学会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理解中医学理论,培养中医专业兴趣;临床课通过案例分析,边学边练,学生从最初的思维程式化模仿,逐渐过渡到娴熟运用,循序渐进,其临床诊疗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并萌发出新的思维。(2)系统性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教学医院,通过实验实训课、实践技能强化训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环节,开展临床综合实训课程,融教学做一体,实行项目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编写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制定各门专业课程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及标准。课终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并将成绩按30%~80%计入总分。(3)台阶递进式病历书写训练。病历书写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也是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直接关乎到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对学生分阶段从处方书写、门诊病历到专科病历、完整病历等各种医疗文书进行强化训练。一年级完成处方书写,熟悉门诊病历书写;二年级掌握门诊病历书写;三年级通过临床实习完成10份完整病历,要求甲级病历80%以上。(4)反复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5],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制教学、课间见习、暑期见习及毕业实习等一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由浅入深,不断强化中医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从了解中医,到感悟中医、领略中医,直至学会中医。 5传承中医文化,建立系统中医思维模式 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校学生是在现代科学知识环境下成长的,经过严格的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依托学校地处医圣故里的人文优势,以传承与创新中医文化为切入点,营造科学严谨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中医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领略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传承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读懂医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加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逐步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分两个阶段开设中医思维方法课,低年级以中医思维基本知识为主,高年级加强中医思维综合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的中医思维体系。 6多元化学生成绩评价,加强中医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 围绕高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改革学生成绩评价办法,建立多元化、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加强对中医专业基本功考核、中医思维方法运用考核、学习态度考核等,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修正教与学的方法、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等形式,加大中医思维能力考核内容;毕业综合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7体会 以能力为本位,凸显中医思维能力培养,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提升毕业生专业基本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改革为重点,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渗透中医思维方法的个性化教学,改革高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连贯性病案教学、系统性临床实训、台阶递进式病历训练、反复临床实践,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强化实践育人。通过本项目推广实施,提高了中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中医基本功扎实,能够熟练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和手段处理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岗位适应时间明显缩短。 作者:方家选郭延东赵增强李昌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医学论文:中医医学新领域的探索 1基于临床观察对方证关联的探索 方证关系的临床研究主要是针对临床特定病证对不同方药效用所进行的比较观察,涉及方剂运用的证候规律及其安全、有效性评价等,较为多见的是基于临床资料运用相关数据分析技术对方药与病证关联规律所进行的探查。收集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医案72则,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病因与中药、证候与中药、症状与中药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①从病邪来看,风邪所致流行性感冒与连翘、金银花和桂枝关联度较高,火邪与连翘和金银花、寒邪与桂枝和麻黄、暑邪与香薷的关联度较高;②从证候来看,风热犯表证与连翘、金银花、黄芩的关联度较高、风寒束表证与桂枝的关联度较高;③从症状来看,恶寒与麻黄、桂枝、荆芥、防风,发热与连翘、金银花、黄芩、柴胡,头痛与羌活、桂枝,喷嚏、鼻塞流涕与荆芥、防风、麻黄,咳嗽与桔梗、百部、黄芩、天花粉的关联度较高。龚燕冰等对2501例糖尿病病历数据库进行分析,从所涉及的122首中药方剂中选出使用频数最多的生脉饮、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3首,分析其与症状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发现服用生脉饮的患者倦怠乏力、口干口渴、溲频尿多、肢体麻木、视物模糊、口渴欲饮、夜尿频多、气短懒言等症出现的频率较高;服用六味地黄汤的患者倦怠乏力、口渴欲饮、视物模糊、夜尿频多、口干口渴、肢体麻木、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等症出现的频率较高,且这些症状之间存在多重相关的关联关系。李欣等基于文献回顾及课题组前期临床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和数学集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与所用方药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荆芥、白芍、白鲜皮、蜈蚣、全蝎、苦参、金银花、土茯苓、蛇莓、牡丹皮、生地黄、重楼、赤芍、地肤子、莪术等药味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均为强同势,提示以上中药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一项从方证对应及疗效关系的角度进行的临床循证研究以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气虚血瘀证和痰瘀互阻证为切入点,选择中成药参芍片和丹蒌片,其中气虚血瘀证和痰瘀互阻证的方证对应组分别给予参芍片+丹蒌片模拟剂和丹蒌片+参芍片模拟剂,二证的方证次对应组则分别给予丹蒌片+参芍片模拟剂和参芍片+丹蒌片模拟剂(模拟剂在外观形状、大小、颜色、重量及包装外观上均与真实的参芍片和丹蒌片完全相同),西药对照组给予双模拟剂,各组均治疗28天。结果发现经验中的方证对应组在心绞痛缓解、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炎症因子、斑块因子、血栓因子改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方证的次对应组及常规西药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论证了中医方证对应及其辨治经验。 2基于文献信息对方证规律的探查 随着对“方证相关”概念的认同,方药文献学的研究正在从以往只是关注方药配伍,开始转向对方与证及其之间对应规律的探讨。有研究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活血祛瘀方为对象,对所收集的历代活血化瘀方的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在获得此类方剂的主治病证(病名、证候、症状、病机等)和方药内容(高频药物/药对/药团、基本配伍结构、类别、剂型、用法)的基础上,首次对其中的方药要素与方证要素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以发现历代活血祛瘀方中蕴存的“证—法—方—药”关联规律。此后又有研究以类方为对象,对柴胡类方的界定和《中医方剂大辞典》柴胡类方的收集及其方药(方名、方源、药物、剂量、剂型、用法)和病证(病因、病机、病名等)要素进行规范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柴胡类方的方证信息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探查柴胡类方的方药证治规律。刘芳等以古方乌梅丸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历代证治的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数据分析,发现该方的应用规律。路振宇等应用数学状态空间理论,在建立阴阳球—八纲三级结构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不同药物在寒热、表里、虚实不同维度上的作用趋势给予赋值,对《伤寒论》中常用的73味中药和112首方的空间质点矢量位置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表征,试图在八纲证治的模型框架中通过药、方、证的空间质点中的位置变化来直观呈现《伤寒论》方的方证对应规律。 3基于“以方测证”对证候模型的辨识 “以方测证”作为证候模型研究的一种思路被广泛沿用至今。王文萍等采用持续缺氧的方法复制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模型,选择体重、摄食量、自发活动及心电图等指标,观察补气养阴方剂生脉散对该模型作用,通过其有效性以判断该模型的中医证候的属性。李俊丽以甲状腺片悬液灌胃复制肾阴虚大鼠模型,观察该模型和经左归饮作用后的模型大鼠的肝、肾、血中的蛋白组学的变化,以探讨肾阴虚证的分子内涵及左归饮方所作用的蛋白靶标。这种根据“方因证而效”的经验,通过相关方药对模型干预的有效性以论证模型证候类属,在思路上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研究中缺乏公认的疗效标准和排他性的组别设计,在方法学上曾受到质疑。鉴于此,近年出现了基于“异方同证”探查证候模型的研究思路,即针对某一待测病证模型,通过比较、评价多个相关验方对该模型作用的综合效应,以获得该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如在复制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基础上,比较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和栀子柏皮汤对该模型的防治效应,综合分析发现茵陈蒿汤对该模型效应最好,并根据方证关联性原理推测该模型属于中医湿热证候的研究。有研究从“同方异证”角度,通过比较同一方剂作用于不同病证模型或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模型后的效应,以辨识或判断被研究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如在用去势法、羟基脲法及利血平法分别复制大鼠两个肾虚模型、脾虚模型的基础上,大鼠尾根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物诱导出关节炎(CIA)的不同中医证候模型,之后均给以益肾蠲痹丸灌胃处理,结果发现益肾蠲痹丸对两个肾虚证、脾虚证、单纯性CIA四个模型大鼠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中以对两个肾虚证CIA大鼠的治疗作用较优,尤以对去势法肾虚证CIA的治疗效果最佳,推测去势法肾虚证CIA模型与关节炎肾虚证更相符。另有研究采用高脂高糖喂养大鼠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以空腹血糖、随机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及胰腺病理变化为效应指标,比较滋阴方(增液汤)、益气养阴方(生脉散)、滋阴补阳方(肾气丸)对不同时期(4、8、12周)模型大鼠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发现不同方药对不同时期模型的干预作用有明显差异,其中肾气丸、生脉散、增液汤分别对Ⅰ期、Ⅱ期、Ⅲ期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由此推测此模型的初期(Ⅰ期)偏于阴阳两虚,中期(Ⅱ期)偏于气阴两虚,后(期Ⅲ期)偏于阴虚。 4基于“以证探效”对类方效应的评价 方剂的药理研究通常涉及到效应评价和机理探查两个方面,以往研究大多是选用正常和疾病模型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但在中医“方证相关”的原理中“方效依证而显”,即方剂效用与其作用对象(证候)具有密切关系。目前这一概念正在影响方剂药理学的研究取向,表现为研究中更加关注对中医证候或病证结合模型的选择,通过对病证内涵与方药效用相互印证来探查方药作用机理的思路。如胡小勤等在以往单一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该病的气虚血瘀证模型,选择糖代谢、脂代谢、血液流变学及脑细胞凋亡等多项指标,比较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该病证模型大鼠的防治效应,以探讨体现不同治法的方剂在效应上的差异。另有研究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分析正常人、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患者、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口服补阳还五汤后的不同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CRL-1730)蛋白组学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作用的内皮细胞的30个差异蛋白中有16/14个蛋白上调/下调;与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组比较,服用补阳还五汤的血清作用的内皮细胞的14个差异蛋白质中有9/5个上调/下调,其差异蛋白的功能多与细胞凋亡有关,为认识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的内涵和补阳还五汤调节凋亡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蛋白组学依据。高月等运用基因、蛋白及代谢组学技术,在作用对象的整体、细胞及分子和方药的全方、有效部位及组分不同层面上,观察补血方四物汤对辐射损伤、化学损伤及综合放血引起的不同血虚证模型的作用,以探查补血名方四物汤的补血效用机理及其物质基础,该研究则较为集中的反映了这一领域中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的特点。 5对方证关联现象的论证及其内涵的探讨 利用同一病证模型比较不同方药的作用异同以论证经验中的方证对应关系,正在成为方证相关领域的主要探索。严蓓等采用丙肾上腺素注射+剥夺睡眠的方法复制气阴两虚证心肌缺血性大鼠模型,运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检测技术,比较分析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和普萘洛尔对该模型大鼠的心肌病理、血浆ET及代谢组学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从PLS-DA散点图还是从内源性化合物变化个数来看,生脉注射液的疗效都优于其他两种药物;研究还发现代谢物组学的变化与心血管和睡眠密切相关的指标内皮素-1的变化相一致,生脉注射液的作用与调节能量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多条代谢途径有关,为生脉散与气阴两虚证(心肌缺血)对应及其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基于中医证候的外观表征特点,将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结合以综合评价疗效是此类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方面。如以血压、面部温度、抓握能力及狂躁打斗等为综合指标,比较羚角降压方、天麻钩藤方、金匮肾气方对灌服附子汤、盐水+注射麻黄碱诱发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的干预效应,结果发现天麻钩藤方、羚角降压方均能缓解大鼠的狂躁症状,改善“腰膝酸软”、“面部烘热”,降低收缩压;金匮肾气方虽可缓解模型大鼠的“腰膝酸软”症,改善其毛色,但不能缓解躁狂症状,也没有降压作用,表明天麻钩藤方和羚角降压方有平肝潜阳的作用,与该证模型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另有研究在复制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系统观察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对该模型的外观表征和包括胃肠系统在内的多个系统的生理、病理指标的影响,发现此3方对于肝郁脾虚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以柴疏四君汤的效果最佳,表明柴疏四君汤与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为全面认识中医肝郁脾虚证及其方证相关的现代内涵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还有研究通过复制中医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模型,比较柴疏四君汤对此3个模型作用的效应差异,从“同方异证”角度来探查中医方证的关联性及其生物学内涵。网络药理学是将药物作用网络与生物网络整合在一起,分析药物在此网络中与特定节点或模块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理解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为中医方证内涵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牛旭艳等[37]以热证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切入点,运用定向文本挖掘,筛选出治疗RA热证的常用中药(黄柏、知母、苍术、牛膝),通过PubChem小分子化合物数据库检索到该4种中药的有效成分涉及到的人类活性靶蛋白,通过比较分析获得典型RA热证患者与正常人的外周血CD4+T细胞的差异基因,进一步利用IPA生物分析软件,分别构建针对RA热证的中药靶标蛋白及RA热证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网络,比较分析二者的生物学通路的异同来探讨“药—证对应”的机制。李梢等从生物网络调控的角度探查中医寒/热证与热/寒方药关联的生物网络,从临床医学数据库的4000多种被详细描述的疾病中筛选出21种寒证和38种热证的相关疾病,比较寒证与热证相关疾病的致病基因分布,发现热证相关疾病的致病基因显著分布于细胞因子通路,两组疾病的共同致病基因显著分布于神经递质通路;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寒、热证生物分子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以寒、热证网络中的多个关键节点作为靶点,比较寒、热方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干预效应,结果发现热性药(附子、白术、桂枝、卷柏)作用于寒证网络节点,而寒性药(苦参、黄柏、青风藤、萆薢)主要作用于寒证和热证的网络节点。虽然此类研究的结果与中医方药—病证内涵的真实联系还有待全面论证,但作为一种思路具有借鉴意义。此外,基于中医证的时间演变特性对变化中的证进行方药动态干预以探讨方证关系的研究,通过对疾病背景下的证候分布规律,特别是在了解其证随时间演变的规律的基础上,探查相关方药干预效应及其药物进退规律的研究,将有助揭示方证关系的科学内涵,并孕育对病证结合辨治规律认识的突破。 6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综上,有关方证相关内涵的各类研究正在推进该领域的发展,其中从方药文献和临床辨治经验的角度探查方证关联的内容将为认识方证关系提供经验依据;基于方证关系中“方证异同”的经验,从“同方异证”和“异证同方”不同角度开展的“方证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论证中医的方证对应提供了客观实证依据;而基于系统生物学,综合运用现代多种分析技术,特别是在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多个层面上围绕方证关联及其内涵的探查,则将推进对中医辨证论治科学内涵的全面揭示。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在方证关联的临床观察中,除了排他性组别的设计受到伦理学限制外,还存在诸如辨证的模糊性、患者样本的不均衡性、疗效评价不统一等需要解决的问题;②在方证规律的文献研究中,除了受到古代方药文献中有效信息缺失的限制外,还面临文献搜集不全、资料处理不规范、方证关联规律分析适宜方法的选择等问题;③在基于“以方测证”对证候模型的研究中,由于中医证候内涵目前还不清楚,有关证候模型的复制方法、内涵表征、模型效用等均有待进一步评价;④在“以证探效”对方剂效应及机理的研究中,存在诸如适宜模型的选择、效应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性、多指标的综合效应评价等问题;⑤方证关联及其内涵的研究中,除了可利用的中医证候模型太少外,诸如如何选择适宜的关联病证及关联方药作为研究切入,如何设定方证关联探查的维度或范围,如何判断方证之间的关联大小,如何在整体—系统—器官—组织及分子不同层面及其相互联系的角度来认识方证关联的内涵等均是有待探讨的课题。由于中医病证系统、方药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引入系统生物学方法及复杂数据的分析技术正在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趋势。同时,中医病证涉及到整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等不同生物学层面,方药则涉及到药味、部位/组分、成分等不同的物质层面,对其关联效应的探查则可能因目标不同而有药理作用谱和化学指纹图谱不同方向上的侧重。方证关联探讨的结果最终如能在这两个方向上实现逻辑对接,无疑将成为对中医辨证论治科学内涵的完美论证。 作者:刘进娜谢鸣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国家重点方剂学学科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中医医学论文:中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探讨 1借助病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是否用得上存有很大的疑问。因此选择病案式教学,通过病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病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所讲授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病案,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从疾病的临床特征到诊断治疗,使得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2契合大纲,选择并编制病案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精选并设计、编制病案,使得病案教学能够成为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首先,在病案的选择上,要经典、准确、简单,一个病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可。其次,针对所讲授的疾病的关键知识点选择病例,针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对病例进行编辑,尤其是对典型症状、关键时点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突出描述,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再次,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层次要求,应用名医医案,提出问题-启发-讨论-总结,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还要对学生的诊疗能力进行培养。病案教学就能够很好地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充分利用病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3病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病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应用关键知识点,分析典型病例,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的方式不同,病案式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创思维为主要目的。理论知识教授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所以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提出病例,学生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避免理论课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通过引用病案,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现在患者难以配合,在示教课过程中,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也难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达到示教课的教学目的也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示教课中,通过引用病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引用的病例要经过精选,主要是以患者的就诊情形为主要模拟景象,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 5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医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临床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对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进行合理运用的认识活动。中医学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恰当的运用病案,运用病案导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医辨证思维的培训,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实现角色的转换,尽快由学生进入医生角色中。 作者:马秀兰马建萍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中医医学论文:中医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 高等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中医人才,中医人才的服务地点是医院,服务对象是病人。因此,中医院校所培养的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才能受到医院和病人的欢迎。但是,现阶段中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与医院需要尚有较大差距。因而提高中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是中医教学改革中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把临床能力理解为临床操作能力,还应包括应用临床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内容,具体而言,包括问病、查体、书写医疗文书、接待处置病人、手术基本操作能力。为此,我们就如何增强中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提几点看法。 1转变观念,进行课程改革 中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较扎实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临床中医师。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发展及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而高等中医教育却忽视临床能力的培养,部分中医高等院校还出现了医教分家的奇怪现象,部分教师缺乏临床机会和临床经验,使部分教材编写不规范,内容高度重复,相同的内容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在临床各科又重复出现,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因此中医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本”,进行课程结构改革,规范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技能培养,已势在必行。针对临床基本操作教学中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及缺乏理论指导等弊端,可以设立临床实验技能课,系统学习基础性和普遍性的诊疗操作技能,并进行规范的操作训练,训练内容可包括基本的护理、常见的诊疗技术、常见手术的基本操作等,从整体上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 2革新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过去几年高等中医教育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长期以来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里度过。医学生在完成基础和专业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实习,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期间学生实践的时间、机会都较少,因此,学生的临床能力未得到满意地培养。现代中医教育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重点,应以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教学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2.1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临床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激发医学生兴趣的莫过于临床问题,让学生先接触到真实的病人和病情,使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灌输式教学法为启发式教学法,提前将思考内容交给医学生,每节课核心内容都适时展开提问和讨论。让医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带着兴趣思考,不仅对所讲内容加深了印象,加深了理解,而且锻炼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学中应增加见习时间及床边教学机会,使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临床实际结合,锻炼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见习以听为主的局面,增加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动手机会。通过让学生尽早和更多地接触到临床,让学生耳濡目染,体验医护人员性质,体验中医的社会价值,加深对中医学术思想和辨证思维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水平和巩固专业思想,还可将枯燥乏味的中医理论知识、概念在生动、直观的临床过程中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强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2.2临床带教、临床实习应突出能力培养临床教学过程中,应安排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担任带教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针对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临床实践。要改变以往带教病种和病例的随意性,老师带教前有充分准备,结合讲课内容准备好典型病例,并将病种和有关操作内容预先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见习前能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和准备,这样的示教有助于提高临床见习的效果。加强临床能力培养必须有从事大量临床实践的机会,要有足够的临床实践的时间和病种及操作训练来保证。在安排临床实习时,要在临床相关学科的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并进行专科训练。只有在大量的临床实践活动中,才能加深对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积累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们应让医学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分管少量的床位,使医学生逐渐摆脱依赖心理,学会运用掌握的中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处理疾病的能力。 2.3加强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我们发现,医学生通过同样的临床实践活动,却没有得到相同的效果。那是因为对待实践的态度不同,有的学生是有准备地参加实践,积极思考,而有的则没有准备,不积极思考,所以效果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医学生一定要积极参与,善于动脑,要有意识有准备地去观察病人,训练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口头表述、文字处理能力,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摸索正确的疾病诊断思路和治疗的内在规律。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深化,才能不断提高临床工作能力,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 3调整考核侧重点,注重临床能力的评价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也是全面培养临床技能的最佳时期,临床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与积累的实践过程。实习期间学生容易放松自我要求,加之过去的考核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使医学生在实习中容易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因此,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应贯穿每个培养阶段,考核内容的重点应加强对临床工作能力、临床知识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应通过制定临床能力考核的细则,规范管理,认真实施,保证评价工作真实可靠,采取平时经常考核和阶段考核,全面准确地评价医学生的整体临床能力与水平。同时,中医教育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思想品德、医德医风、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按照中医独特的培养和成才规律,通过对学生中医传统文化的培养和熏陶,提高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素养,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稳定学生的中医专业思想;另一方面还应吸取现代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采用开放性研究态度,与时俱进,不断促进中医学术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培养出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中医人才。 中医医学论文:中医医院临床检验医学教学分析 临床检验医学教学不仅仅是提供检验报告教学实践,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针对检查项目的咨询服务,包括对结果的解释和为进一步的适当检查提供建议,对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目前,临床检验医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引入为此提供了崭新的思路[1-2]。PBL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思考,贴近临床检验医学的应用,培养了实习生的医学素养[3]。传统临床检验医学教学法侧重于各专业相关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完备[4]。而忽视了对学生对于整个临床检验医学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5],而PBL教学法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中医医院检验科存在检验教学基础薄弱,带教经验不足的缺点,本院多数为中医科室,因此更需要与临床医护理人员沟通,使他们了解检验项目的检验要求和临床意义,才能从根本上对检验质量工作进行控制;以应对中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为改善评价PBL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医学不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如下研究。 1研究对象 以2013-2016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同学(n=112)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为均已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的专科检验医学专业的实习生,结合的使用PBL教学法结合科室每周的培训工作,开展普通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对比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 采用PBL教学法,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课前授课老师结合材料与实践设定若干问题,将学生分成7~8人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并解决设定的问题,问题内容来自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 3评价方法 3.1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基础知识为需要记忆的基础内容,综合知识为各专业综合应用的知识。采用试卷考试的办法,考试为5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各一份试卷,其中基础知识25题,综合知识25题;对每一届实习生入科实习时进行首次测试,在进行PBL教学完成以后,采用同样的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再次考核。3.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课程设置的认可评价,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的影响等。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进行2组成绩分布的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_±s)描述,2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率)表示。结果1PBL教学前和教学后的考试成绩分析对比可以发现,教学前组在成绩区间以60~69分的学生为最多,教学后组成绩区间为70~79分的学生为最多(见表1)。PBL教学后总体成绩均高于教学前组,教学前组的总成绩为(67.05±0.48),教学后为(76.89±0.59),组间比较,P 0.05(表2)。表明PBL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PBL教学前后组实习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成绩见表2。PBL教学后组实习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成绩均显著高于PBL教学前组。尤其对于学科综合知识的掌握,提高的幅度优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表明PBL教学方法可以改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四年四门课程平均成绩相对于PBL教学前学生成绩,PBL教学后免疫学、生物化学和血液学成绩显著提高,但微生物学成绩提高不明显。见图1。4问卷调查结果由研究者发放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11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100%,经信度检验,可信度为0.99,学生认为老师准备的问题案例在PBL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讨论本研究旨在比较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效性。P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学校仍处于初级阶段。PBL是一种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1,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特点,符合实习生在中医院检验科学习的特点,对检验结果的判读、审核,是基于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通过PBL学习,实习生获得终身学习技能,通过本科室内部网络资源,可以获得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7]。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PBL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优于传同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学科,如微生物学,成绩提高并不明显,可能与微生物学学科特点有关,知识点多且比较分散[8-9]。研究还发现,该教学法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综合能力,帮助其提高了综合考试的成绩。研究中也发现有些学生喜欢回答问题,能很快提供他们检索到的答案,而有些学生则易于害羞,害怕在课堂上说出不正确的答案,妨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其提高学习成绩[10]。带教老师应该注重同时鼓励正确和不正确答案的讨论,PBL教学法要求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准备教学问题,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考验。总之,PBL教学对实习生来说是非常愉快的学习体验。学习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复杂的问题处理之中,为未来的进步打下基础。 作者:李中良 霍星星 张昌峰 刘漪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中心 中医医学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研究 摘要:中医是我国整个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医学教育相关问题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为中医医学教育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诸多挑战。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还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对如何更好开展中医医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入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重点研究,以期更好立足市场经济背景,寻找正确、科学的中医医学教育方向。 关键词:中医;医学教育;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体制类型,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经济与教育之间向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不同阶段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都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我国中医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受到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影响。而面对现实经济条件,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也需要积极探索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发展途径。 一、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经济环境也会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来看,教育事业肩负着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以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任。中医医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不同个体在中医医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熟练程度等,从而更好地为各种实际建设任务服务,促进整体建设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各种知识和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多种中医理论和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中医理论和资源的开发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系统的中医医学教育来不断促进相应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更好将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成果等应用到实际的劳动生产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各中医院校则属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中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会对中医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无法良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的中医医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无法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相应的专业结构在设置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不同类型和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应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多好的针对市场以及各种中医药技术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进行科学的教育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促进中医医学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首先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针对以往中医医学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适应现实经济条件的问题,还需要积极地立足中医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注重对教育评估所具备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予以应用,鼓励不同的中医类院校积极参与到激烈的投入与产出市场竞争之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对中医类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予以“倒逼”,促进其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要做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更新。在中医医学教育中,要努力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从而制定完善的多方面对策,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优化。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在立足国家教委所制定的专业目录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对中医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科学分析,进而以相应的调研和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自主专业设置,并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另外,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交流频繁,大量人才的流动速度很快,并存在频繁的职业转换现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还要注意适当对专业口径予以拓展,以更好地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情况等。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注重教学实践和创业教育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在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育与实际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密切观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等予以增加。加强中医药相关最新科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及建设,并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尤其要注意在教材中对各种最新中医药科技成果予以收录和介绍、反映等,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帮助其日后更好适合市场环境。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上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中医类院校可以积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为中医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良好的条件。另外,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首先,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计划设置、内容更新、方法改革、建设管理等环节,遵循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育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全校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构建学校“大创业”格局。其次,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以项目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为原则,加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等,按照小资金培育、梯次资助、不断推进的机制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另外,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服务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师生共享学校的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引导成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校企联合培训机构,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评价各院项目,选拔优秀项目给予基金支持和导师指导,进入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实战平台。 (三)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 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五统一”体制。在这一体制模式下,相应的招生计划由国家统一颁布。不同中医类院校所使用的地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也是相同的,此外,还采用统一教学、统一审批专业以及统一办学等模式。这样的管理体制下,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一定的中医人才,但也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单一情况的出现,导致相应的中医人才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为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还需要在宏观控制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针对不同中医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打破以往“五统一”的办学模式,鼓励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进行共同集资办学。在具体的办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等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下,学校将作为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撑单位,双方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活动,包括联合培训中医药健康产业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课题等。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中医药职业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搭建企业“用人”和院校“育人”之间的桥梁,培养综合素质好的实用型医药人才。另外,也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智力引进工作,在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临床医技、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作者:刘俊芳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医学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问题思考 摘 要:中医是我国整个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医学教育相关问题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为中医医学教育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诸多挑战。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还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对如何更好开展中医医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入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重点研究,以期更好立足市场经济背景,寻找正确、科学的中医医学教育方向。 关键词:中医;医学教育;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体制类型,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经济与教育之间向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不同阶段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都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我国中医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受到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影响。而面对现实经济条件,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也需要积极探索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发展途径。 一、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经济环境也会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来看,教育事业肩负着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以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任。中医医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不同个体在中医医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熟练程度等,从而更好地为各种实际建设任务服务,促进整体建设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各种知识和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多种中医理论和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中医理论和资源的开发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系统的中医医学教育来不断促进相应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更好⒏髦肿钚碌目蒲Ъ际踔识和科技成果等应用到实际的劳动生产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各中医院校则属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中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会对中医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无法良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的中医医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无法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相应的专业结构在设置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不同类型和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应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多好的针对市场以及各种中医药技术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进行科学的教育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促进中医医学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首先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针对以往中医医学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适应现实经济条件的问题,还需要积极地立足中医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注重对教育评估所具备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予以应用,鼓励不同的中医类院校积极参与到激烈的投入与产出市场竞争之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对中医类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予以“倒逼”,促进其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要做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更新。在中医医学教育中,要努力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从而制定完善的多方面对策,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优化。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在立足国家教委所制定的专业目录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对中医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科学分析,进而以相应的调研和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自主专业设置,并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另外,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交流频繁,大量人才的流动速度很快,并存在频繁的职业转换现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还要注意适当对专业口径予以拓展,以更好地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情况等。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注重教学实践和创业教育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在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育与实际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密切观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等予以增加。加强中医药相关最新科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及建设,并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尤其要注意在教材中对各种最新中医药科技成果予以收录和介绍、反映等,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帮助其日后更好适合市场环境。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上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中医类院校可以积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为中医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良好的条件。 另外,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首先,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计划设置、内容更新、方法改革、建设管理等环节,遵循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育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全校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构建学校“大创业”格局。其次,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以项目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为原则,加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等,按照小资金培育、梯次资助、不断推进的机制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另外,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服务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师生共享学校的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引导成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校企联合培训机构,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评价各院项目,选拔优秀项目给予基金支持和导师指导,进入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实战平台。 (三)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 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五统一”体制。在这一体制模式下,相应的招生计划由国家y一颁布。不同中医类院校所使用的地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也是相同的,此外,还采用统一教学、统一审批专业以及统一办学等模式。这样的管理体制下,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一定的中医人才,但也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单一情况的出现,导致相应的中医人才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为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还需要在宏观控制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针对不同中医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打破以往“五统一”的办学模式,鼓励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进行共同集资办学。在具体的办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等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下,学校将作为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撑单位,双方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活动,包括联合培训中医药健康产业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课题等。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中医药职业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搭建企业“用人”和院校“育人”之间的桥梁,培养综合素质好的实用型医药人才。另外,也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智力引进工作,在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临床医技、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医医学论文:合理应用病案教学法培养中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摘要】 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病案教学法,结合教学大纲,针对性的选择和编制大纲,并运用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医;医学生,病案教学法,临床思维 在中医临床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临床工作,成为合格的医生。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是教学中的难点。将病案教学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现将几点认识总结如下。 1 借助病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病案教学法起源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和完善,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教学课堂中,病案教学法的应用,是围绕一个常见病的典型病例,由教师指导启发,学生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意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病案教学,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是否用得上存有很大的疑问。因此选择病案式教学,通过病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病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所讲授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病案,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从疾病的临床特征到诊断治疗,使得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2 契合大纲。选择并编制病案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精选并设计、编制病案,使得病案教学能够成为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首先,在病案的选择上,要经典、准确、简单,一个病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可。 其次,针对所讲授的疾病的关键知识点选择病例,针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对病例进行编辑,尤其是对典型症状、关键时点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突出描述,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再次,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层次要求,应用名医医案,提出问题—启发—讨论—总结,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还要对学生的诊疗能力进行培养。病案教学就能够很好地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充分利用病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3 病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病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应用关键知识点,分析典型病例,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的方式不同,病案式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创思维为主要目的。理论知识教授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所以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提出病例,学生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避免理论课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 通过引用病案,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现在患者难以配合,在示教课过程中,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也难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达到示教课的教学目的也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示教课中,通过引用病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引用的病例要经过精选,主要是以患者的就诊情形为主要模拟景象,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医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临床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对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进行合理运用的认识活动。中医学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恰当的运用病案,运用病案导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医辨证思维的培训,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实现角色的转换,尽快由学生进入医生角色中。 中医医学论文:中医医学模式的思考 【摘 要】 医学模式是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本文主要从整体观念、以人为本、个体辩证和取法自然四个方面,讨论中医医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并把中医医学模式总结为“天人整体医学模式”。 【关 键 词】 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医学模式;天人整体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ai model)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医学模式也必然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见端倪,它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考察人体,把人体看成一架精密的仪器,越来越精细的分科,无法看到作为疾病的人的整体。所以,它无法解释有些疾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身心反应,无法解释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各类致病因素中自然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等产生疾病的诸多因素构成比例已超过70%,生物因素不到20%。 中医学在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树立起“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因人制宜”“治病求本”的医学观念,但是后世并没有将其总结为某种医学模式。但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医道”,是指导中医学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之意,其意义等同于医学模式。随着近年来关于西方医学模式变更的讨论及对中西医结合问题的探讨,中医学的医学模式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普遍认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整体论不仅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且认为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都是由整体分化而来的。中医学一贯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认为虽然疾病从表面上看是身体上的不良现象,但疾病的发生还与所处的环境、心理等因素相关。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心身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达到“天人相应”,和谐平衡。因此,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二、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观,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想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包括心理和思维)、环境(包括社会、自然、精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要先认识人,治疗上主要依靠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用药不过是借以调动人体自身组织的康复能力,调整重建体内外的平衡协调关系。从这个角度讲,中医学是“人医学”模式,注重的是人的健康,而不仅仅着眼于对“病”的防治。这种模式在发展水平上虽然还是朴素的,但在性质上比其他医学模式更符合人的实际。 三、个体辩证 中医学模式将“人”置于自然、社会整体的核心,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形成“辩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证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是疾病本质的反映。而导致证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对病因的不同反映,也就是体质。重视人的体质以及差异性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对个体的灵活辩证,确立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观。所以,中医学模式不是就病论病、就人论人的孤立、呆板的医学观,而是以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指导医学实践的。 四、取法自然 在治疗上,现代医学执掌的是“极端式思维”,追求的是“对抗性”策略,要么抑制“病灶”“扑杀”病源;要么“阻断”异变,“挖出”病变组织。中医学对待医学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取法自然。治病方法主要以中药为主,也包括针灸、推拿、食疗、心理、体育等疗法,这些方法都是从自然着手来解决人的问题。其中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而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等,既不损害人体的自然结构及形态,也无明显毒副作用,属自然疗法范畴。中医治病并非着眼于病本身,而是运用自然之理、自然之法,以恢复人体的平和协调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学模式构筑于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方法论之上,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合理的科学内涵。以上四点基本涵盖了中医学模式的主要精神。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中医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天人整体医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从宏观和整体上运用联系、辩证、综合的方法把握健康与疾病问题。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西方医学模式由单一转向复合的整体医学模式背景下,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将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目的分析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中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出本科室86例早产儿,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发展组各43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发展组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发展组早产儿的睡眠时间、摄奶量、体质量增长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发展组为9.3%;发展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中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行。 发展性照顾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新生儿护理模式,它将新生儿看作一个生命个体,并根据不同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实施护理措施,力求通过行为干预与环境营造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进而优化其生活质量。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中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选出本科室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的8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出本科室86例早产儿,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发展组各43例。常规组:男22例,女21例;体质量2.6~3.1kg,平均(2.86±0.33)kg;出生胎龄24~37周,平均(31.5±2.2)周;出生身长36~49cm,平均(42.9±3.8)cm;出生头围26~35cm,平均(30.7±2.1)cm;阴道分娩29例,剖宫产14例。发展组:男23例,女20例;体质量2.6~3.2kg,平均(2.84±0.32)kg;出生胎龄24~37周,平均(31.6±2.2)周;出生身长36~49cm,平均(43.0±3.7)cm;出生头围26~35cm,平均(30.9±2.2)cm;阴道分娩28例,剖宫产15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让早产儿充分休息;实施保暖措施,必要时将其早产儿放入暖箱中,尽快进行母婴接触、母乳喂养,提倡母婴同室;及时接种疫苗;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发展组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环境护理:确保早产儿所处环境的整洁与卫生,以防感染;避免光线与噪声的干扰,尤其避免强光直射眼睛,以防造成眼损伤;降低各种设备的音量,说话时尽量轻声细语;②体温护理: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与湿度,确保早产儿皮肤温度处于36.5℃左右,肛温为36.5~37.5℃;③鸟巢式护理:用棉布做成椭圆形“鸟巢”,将鸟巢置于暖箱中预热,调整鸟巢以让早产儿保持最舒适姿势,根据早产儿的体温变化,适当调节暖箱的温度与光线强度,预防出现灼伤现象,一般采用柔光,有利于早产儿眼睛的保护,暖箱应每天用清水内外擦洗,不可残留奶渍、葡萄糖等,每周更换一次,同时进行细菌培养,检查消毒质量,以确保早产儿干净,舒适。③抚触护理:每天进行2次抚触,每次10min,于洗澡或喂奶1h后进行,动作应轻柔,同时用亲切的语言与早产儿对话,以提高其对听觉与直觉功能;⑤吸吮护理:尽早进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不能进行喂养的早产儿应及早进行非营养吸吮能力锻炼,6~8次/天,以避免喂养不耐受,进而改善其呼吸与胃肠功能,降低能量消耗。 1.3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早产儿的临床指标,包括睡眠时间、摄奶量、体质量增长以及住院时间;②对比两组早产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指标包括腹胀、呕吐、胃残留。 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x-±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用χ2、t检验;P<0.05视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临床指标对比:常规组早产儿的睡眠时间、摄奶量、体质量增长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6.7±0.3)h/d、(36.9±2.2)ml/d、(12.8±0.45)g/d、(16.6±1.1)d,发展组分别为(19.8±0.2)h/d、(51.4±3.1)ml/d、(18.0±0.37)g/d、(9.0±0.8)d,发展组均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常规组出现腹胀4例,呕吐3例,胃残留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发展组出现腹胀2例,呕吐1例,胃残留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发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发展性照顾护理可针对新生儿的实际情况,提供环境护理、体温护理、鸟巢式护理、抚触护理、吸吮护理等措施。其中,环境护理可确保新生儿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睡觉,有助于提升其睡眠质量;体温护理可保持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避免体温变化;鸟巢式护理可有效保护新生儿的身体,降低外环境温度对其皮肤直接造成影响,进而确保新生儿内环境的稳定性;抚触护理可消除新生儿脱离母体后的不安全感;吸吮护理可促进肠胃蠕动,提升新生儿的机体免疫力。护理过程中还能不断排除环境中可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造成干扰的不良因素,进而改善新生儿的生存环境,提高其生存质量。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常规护理与发展性照顾护理在早产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发展组早产儿的新生儿的睡眠时间、摄奶量、体质量增长均明显增加,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由此可知,发展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也就证实了发展性照顾护理在早产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综上所述,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中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