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了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教材现状,提出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教材为例,从新形态教材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形态教材开发“五融合”实践探索,探讨了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开发路径,以期为高职化工及材料类专业课程教材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 “三教改革”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教材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教学的基本蓝本,教材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1]。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教材。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创新教材形态,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2]。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契合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乃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范式、彰显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新材料领域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要紧跟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发展等方面需求,瞄定“三育融合(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政能力相融合)”目标,校企“双元”推进新形态教材开发,其具体路径设计主要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思想,强调学习成果的达成,按照OBE原理,根据反向设计原则构建模块化课程,开发新形态教材,可有效将社会需求传导至课程之中。 1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粘合剂、涂料以及在交叉领域的复合材料)是任何行业不可或缺的,小到穿衣吃饭、电脑手机,大到建筑楼房、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新经济对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和开发相对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以及国内其他高职专业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1.1教材建设缺乏标准与系统设计 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开发应遵循“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路径,教材开发应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为基本依据[3]。目前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统一标准,适用性不强。客观上,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在校生规模不大,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学标准亟待完善;主观上,大多数老师开发教材时忽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教材建设缺乏系统设计和清晰的开发思路,教材之间内容重复、衔接不够现象依然存在,课程内容在不同教材中反复出现的现象比较普遍,教材内容理实融合、产教融合不够,“学科知识体系”与“职业实践体系”二元对立。 1.2教材立体化、信息化不够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入人心,教学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对教材的呈现形式提出新的挑战[4]。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课教材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仍然以纸质化的教材、辅导材料等为主,其教材多借鉴于本科传统教材,或者在本科教材基础上进行所谓职业化的改编,甚至直接采用本科教材,真正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立体化教材明显不足。传统教材在知识技能信息的传输上效率较低,不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多样化学习的需求,由此,新形态教材应运而生。新形态教材开发涉及到很多信息化新技术,比如新课件制作软件、微课制作技术以及录屏软件等,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比较依赖。而担任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课的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整合资源搭建团队能力也不够强,很多学校团队协同开发新形态教材的氛围不浓。尽管近年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不断建立,但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交互性不强、体验感差等缺陷,还未形成整体的系统化体系,教材立体化、信息化不够。 1.3教材内容与职业证书制度衔接不够,缺乏行业融入 目前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应用的新形态教材,其内容大部分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外加部分的实训岗位技能综合,通过撰写讲义或者教材,单打独斗编辑而成,缺乏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识不强,畏难情绪较大,不能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教材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在撰写讲义时所针对的对象、设备和技术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建设存在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内容陈旧且更新不及时等缺陷,一些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案例也无法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同时,专业课教材内容也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甚至相互孤立,职业技能等级证连接“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不够,无法实现“课证融通”[5]。 2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2.1搭建对接职业标准和课证融通的“三层两贯穿”模块化课程体系 对接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领域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融入价值观教育、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重构模块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助理高分子材料工程师、塑料制品成型制作工、助理合成材料测试师)融合的“三层两贯穿”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将“三育融合”“课证融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并重、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高度衔接统一。 2.2重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内容 调研高分子材料行业企业,梳理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从业人员所从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解构岗位技能,整合专业与职业新体系,重构单元与模块新体例,融入行业与企业新动态,根据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岗位任职资格标准要求,重构模块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构建遵循成果导向(OBE)原理,即反向设计原则,以岗位面向为最终产出,反向构建支撑它的核心能力,所有的核心能力支撑岗位面向,培养规格支撑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支撑培养规格。 2.3制定与模块化课程匹配的课程标准 依据高分子材料行业企业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包括所需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技能),校企联动制定与模块化课程匹配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保障、课程考核与评价六个部分。课程结构按照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模块化课程的内容,明确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以及应获得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为参照制定课程标准。 3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开发路径 3.1新形态教材建设体制机制构建 以服务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学生为中心,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目标,聚焦行业新技术,组建新材料领域教材开发协作共同体,形成“校-校-企”联合开发团队。通过走访、调查协作共同体、相关高职院校,梳理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及措施,探索教材开发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建构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建设动力协调机制、立项遴选工作机制、建设标准和考核评价机制、新形态教材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机制(专家审议制度、选用审批制度以及质量评议制度)、新形态教材建设成果激励机制等。 3.2新形态教材开发“五融合”实践探索 探索教材开发与产业发展融合实践、教材开发与岗位工作需求融合实践、教材开发与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融合实践、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改革融合实践、教材开发与信息技术发展融合实践,促进教材开发模式“三转”,即:教材建设出发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材框架内容构建从“以理论知识构建为重点”转向“提供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服务资源建设为重点”;教学组织应用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在线开放课程系统平台”为基础的“线上线下”多维、立体化混合式学习活动为主。注重将职业素养习得部分、专业技能训练部分与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促进教材呈现形式“三融”,即: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融合、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融合、数字资源与纸质教材融合。 3.3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具体路径设计——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课程为例 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思想,坚持“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原则,邀请岗位专家围绕课程对应的岗位,通过岗位需求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学习成果(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对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将职业标准、岗位(群)要求、工作流程、典型案例等纳入教材内容,梳理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和思政素养知识,进行课程模块化设计,重构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课程内容体系(学习任务),形成职业能力清单,对职业能力清单进行教学化处理,进而以职业能力清单作为整本教材的基本结构。校企共同开发对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新形态教材开发路径见图2。 4结束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高职教育教材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目前国内出版的高职新形态教材还很少,新形态教材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探索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新形态教材开发应在保持知识体系完整的同时,将知识与技能单元碎片化、模块化,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双元”原则,高度契合行业和岗位需求。同时需要教师从传统教材的思维中跳跃出来,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将教材知识点、技能点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相融合,同时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作者:童孟良 唐淑贞 刘绚艳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化工学院
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建筑行业新工艺的发展、新材料的使用、新机械设备的研发等,这就给建筑施工技术带来了更多的改变,使得现场施工管理内容更具繁复性,但一旦掌握好新的建筑施工技术,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可以建造出更智能、更生态、更具经济性的建筑工程项目。当前本文展开新时期下的建筑施工技术的演变的分析,提出新时期下建筑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原则特点,提出如何优化当前的建筑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旨在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新时期建筑施工技术的介绍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时期下建筑施工企业有了更高的行业标准,在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流程、施工设备等方面都实现创新优化,因而各个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技术也实现了更新换代。 1.1新时期建筑施工技术理念的进步 绿色节能口号的提出及贯彻,给建筑行业带来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建筑设计理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实现了整个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首先是节能环保的建筑理念的提出,该理念要求建筑施工技术必须能够实现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的节能环保,减少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因而要求传统的一些建筑施工技术得到转变,如在建筑施工中,要求能够采用空心砖这类的节能材料,通过更改施工技术来达到原定的设计标准;其次是智能建筑理念的提出,要求建筑项目能够实现智能化发展,即能够采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建筑项目内通讯自动化、楼宇自动化、消防自动化等的施工管理。在新时期这些新的建筑理念对于建筑施工技术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推动施工技术朝着更智能化、高科技方向的进步发展。 1.2新时期建筑施工材料的进步 根据上文所提到的建筑理念的进步带来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同样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施工材料设备的进步发展。如对于新时期下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要求拥有一些大型的施工机械设备,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如塔式起重机的选择,能够满足高层建筑的需求;同时还有一个复合材料的时候,如重新进行混凝土的配比,生产出改性混凝土;采用大体积的混凝土材料,只要到施工现场进行组合即可。这些进步都对于现在建筑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1.3新时期建筑项目基础施工技术的进步 新时期建筑项目的基础施工技术的进步,指的是一些施工技术产生了一些优化创新,从而带来为整个工程项目所带来的发展。以建筑工程的桩基础施工进步为例,当前新型的CFG桩负荷新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桩基础技术。砼技术的不断创新,衍生出大体积砼浇筑技术、预拌砼技术等。并且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建筑施工项目面临着在闹市进行施工的环境,对于施工质量、施工管理所提出的高要求,要求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更加标准。 2新时期建筑现场施工管理的特点 2.1更具经济效益性 新时期建筑现场施工管理要求对施工技术是否符合标准、符合设计图进行管理,还要求能够对施工工期进行把握,最后要求实现档案的管理等等。总体来说其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具有繁复性,总体的人员投入数量较多,在新时期的建筑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人员的精简以及管理程序的优化。如当前实现档案管理可以依托于现代技术手段,节约一些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建立健全一些管理制度,实现对现场施工技术的相互监督管理。因而新时期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更具有经济效益性。 2.2更具科学标准性 新时期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科学标准性,主要是指在现场管理中,要求以科学合理的基本准则,牢牢把握住对现有各项资源的合理调配。同时随着法制社会的发展,要求建筑工程项目也可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标准。如不可盲目进行施工,在施工中需要做好各项安全措施,并且对安全措施进行检查管理。总之,只有控制好建筑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才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 3新时期建筑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的创新实践 3.1完善建筑企业的技术中心规划建设 由于新时期对建筑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新材料、新工艺都出现到建筑施工现场中,但是这些技术手段都未经过实践验证,在现场的施工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相互不符合的现象。如采用新的工艺材料,但是其相适应的机械设备没有跟上。因而要求能够完善建筑企业的技术中心建设,对一些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材料、施工流程等进行试验审核,如对改性混凝土的使用,能够进行先期的试验施工,根据施工结果进行施工技术的微调。 3.2创建完善的科学技术管理标准机制 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标准系统的建设,要求能够进行科技管理标准机制。第一是按照每次的建筑施工设计标准来展开施工技术管理标准制度,如有的建筑项目是设计性要求较高的低层观赏性建筑,其的监管标准不同于高层居住建筑项目的监管标准;第二采用激励等机制落实相关的管理标准,如采取责任到人的方式,严格落实新的施工技术工艺,并且采用相互监督的方式,实现由下往上的施工监管;第三是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的全过程监管,对建筑施工项目的监管要求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如前期勘察的监管,做好细节处理。总之科学技术管理标准机制的都是基于当下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如对于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可以设置监控录像等方式,进行监督管理。 3.3建立健全高水平的施工技术管理队伍 建立健全高水平的施工技术管理队伍。该队伍的组成人员必须涉及到施工技术指导人员、施工监管人员、施工中高层管理人员等。第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建筑施工人才,使其能够投入到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研发,还可以通过创建技术中心的方式,进行人才和科技的孵化管理;第二是采用继续学习的方式,一些现场监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逐渐不再适应当下的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需求,因而可以为建筑施工项目的监理人员的培训,涉及到新技术、新工艺的相关知识的培训等等;第三是采用建筑项目管理经理人的培养方式构建项目经理人的方式展开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现场的管理。总之,新时期建筑施工技术以及现场施工管理实践需要从技术、制度、人才等方面实现优化完善。 4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建筑施工技术设计到多个环节的施工管理,如前期的勘测技术、图纸方案设计、现场施工技术、竣工审核技术等等,这些工程环节都会对建筑项目带来很大的安全影响、经济影响。因而要求做好现场施工的管理工作,通过完善建筑工程承包单位的施工管理标准系统,强化施工技术,完善现场施工监理管理质量,还要求建筑企业单位能够不断实现自身施工技术的研发创新,形成自己的施工工艺的优势,通过技术中心来支持建筑项目中的技术和管理,也要求建立高水平的技术管理队伍进行施工工艺的有效落实,做好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优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