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ultural Heritage

杂志简介:《文化遗产》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645/G0,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

主管单位:中山大学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国际刊号:1674-0890
国内刊号:44-1645/G0
全年订价:¥ 250.00
创刊时间:2007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17
复合影响因子:0.33
总发文量:1353
总被引量:4446
H指数:27
平均引文率:1.9412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

    作者:张举文 刊期:2020年第01期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保护、研究、传承到消费的过程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本文首先陈述所提倡和遵从的伦理原则,强调将学科伦理与日常生活中做人的伦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保护非遗中的记录阶段,然后,以对非遗的影视记录为例,分别论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列举涉及伦理和价值观的学科事例,并具体说明对非遗传统的影视记录中,在...

  • 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的重大改革

    作者:高静 刊期:2020年第01期

    1962年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半个世纪里虽屡经修改,但原形主义始终是制度的核心理念。然而,无形文化财制度艺能领域所认定的文化原形却先天不足,大多是在备战全国民俗竞演大会过程中人为创作的产物。这种“伪民俗”被无形文化财制度赋予话语权后,使真民俗的生存举步维艰。21世纪初原形主义引发的诸多弊端受到民俗学界激烈...

  •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之间——关于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法》2018年修订的评析

    作者:周超 刊期:2020年第01期

    已实施了70年的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法》,在2018年6月8日又进行了一次重大修订。此次修订不仅增加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计划的认定制度,还通过新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援团体的指定等方式,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制度的重心下移至地域性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利用以及社区参与上。这些新的制度设计强化了文化遗产的区域综合性保护,同时也是日本“文化立国...

  •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染织工艺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过程与经验启示

    作者:钟朝芳 刊期:2020年第01期

    在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和染织工艺相关的法律制度经历了1954年、1975年以及2004年的三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拓宽了染织工艺保护的范围和视野,改变了染织工艺保护的模式和方式。然而,法律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针对现行法律制度所存在的概念分类的混乱与矛盾、实施机制的片面与割裂等问题,日本学者从综合视角出发展开了对染...

  • 中国民间传统葬礼中的戏剧演出

    作者:孔美艳 刊期:2020年第01期

    中国民间传统葬礼中的戏剧演出,就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祭灵戏、驱邪度亡剧和家庭伦理剧三大类,如果是老喜丧,亦不避讳滑稽戏谑风格的演出。究其原因,祭灵戏的演出主要是出于礼的需要;驱邪度亡剧的演出与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自古以来的灵魂观念有关;家庭伦理剧的演出与国人重视孝道和血缘亲情的伦理观念有关。而老喜丧中的滑稽戏谑类表演,不仅与国人...

  • 隋唐至宋金鼓吹制度沿革考

    作者:黎国韬; 陈佳宁 刊期:2020年第01期

    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各朝多在太常寺辖下设置鼓吹署(局),这是西晋、梁、陈、北魏、北齐之制的沿袭。但自隋唐开始,“卤簿鼓吹”的分部形式与前代颇有不同,并直接影响到以后多个朝代,所以隋唐时期实为古代鼓吹制度发展、转变的重要关捩。此外,五代“熊罴十二案”久废无次、前蜀王氏以鼓吹祭庙、宋代鼓吹乐人取于诸军、金朝太乐...

  • 版本与语言——中国古典戏曲翻译之思

    作者:奚如谷; 杜磊(译) 刊期:2020年第01期

    本篇是奚如谷教授论戏曲翻译的代表之作。奚如谷教授主张戏曲翻译不应一味贴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而遮蔽戏曲文本产生的知识与文化语境。他提出了文化与文学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前者因考量原作在知识与文化语境中的位置,译文深化,更为可取。在他看来,支配任何严肃文学研究形式的规律也同样支配着翻译,而翻译首先遇到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问题是底本...

  • 昆曲与京剧的折子戏差异新探

    作者:龙赛州 刊期:2020年第01期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演出史上的重要现象,大量存在于各个剧种之中。作为花、雅两部代表性剧种的昆曲和京剧,其折子戏在文本形态和演出形态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从文本角度看,昆曲折子戏与全本戏关系密切,改编幅度较小,京剧折子戏则因来源复杂,在全本戏的基础上改编力度较大,与本戏之间的关系没有昆曲紧密。从演出角度看,昆曲折子戏促进了舞台演出...

  • 新见民国时期学人杂剧七种考论

    作者:姚大怀 刊期:2020年第01期

    《吊红》《野祭》《歼倭记》《不如归》《下南唐》《北邙山》《访贤轺》等七种杂剧,均诞生于民国时期,且出于学人之手。学界此前曾提供了其中四种剧作的部分线索,但受材料或著述体例所限,均未作详述。鉴于上述剧作稀见,兹就作者和作品等相关问题进行必要交代和力所能及的考证,并在总结民国时期学人杂剧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上述剧作的价值与意义。

  • 中国上古婚俗考

    作者:葛兰言; 卢梦雅(译); 蒯佳(译) 刊期:2020年第01期

    本文是葛兰言最早的一篇汉学研究,刊于《通报》(M.Granet,"Coutumes Matrimoniales de la Chine antique",[WTBX]Toung-pao,[WTBZ]vol.XIII(1912),pp.517-558),实可视作葛兰言代表作《中国古代节庆与歌谣》的雏形。文章分为六个部分:一、展现经学家对婚嫁时间的不同意见;二、援引现代民族志资料对比古人的节庆与婚俗;三、从《诗经》中举例论证春...

  • 蛇与巫:楚美术中的戏蛇图像研究

    作者:余静贵 刊期:2020年第01期

    楚美术中丰富而系统化的戏蛇图像构成了先秦戏蛇图像的主体,楚文化是研究戏蛇图像的重要文化语境。楚美术图像的戏蛇主体经历了由鸟兽到半人半兽,再到人的演变轨迹,表现为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蛇意象是理解戏蛇图像内涵的关键,戏蛇图像是先秦楚人基于敬蛇与惧蛇的双重文化心理表现。戏蛇图像的主体为神巫形象,神与巫存在一定程度的同一性,楚...

  • 巫师群体在中国养蚕丝织技术起源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敬德; 邹芙都 刊期:2020年第01期

    学界对中国养蚕、丝织技术起源的研究十分重视,在起源时间、地域、动因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对作为其中关键因素的人类自身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较少。研究表明,在充满巫术宗教信仰的史前社会,野蚕因其特殊的生命特征被当时的巫师运用到巫术活动中,为蚕丝业的起源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巫师们进一步观察到了蚕茧,并结合麻、毛纺织技术...

  • 从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的互动看五通神形象的演变

    作者:罗兵; 苗怀明 刊期:2020年第01期

    五通崇拜自唐代兴起于徽州,而后随着朝代更迭而广泛传播,明清以来,逐渐成为了中国江南地区最为兴盛的民间信仰之一。细考五通信仰的流变,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佛教或是道教,都曾经参与到对五通形象、故事的建构、传播之中。两宋期间,官方试图通过册封的方式,将其命名为“五显”,把它纳入到正统的宗教谱系中,然而民间传统的强大惯性及不同阶...

  • 小故事与大社会:口述历史中的粤语讲古及其传人

    作者:储冬爱 刊期:2020年第01期

    口述历史对于非遗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粤语讲古是口述史的一种特殊形式。透过传承人具体的人生小故事,分析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讲古艺术与社会变迁的内在关联,将有助于了解口述历史对于非遗保护、传播与研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非遗口述史通过传承人的自我阐释,以鲜活的话语和强烈的“在场感”为非遗“存档”“复原”,既改变了以往研究的“他...

  • 晚近说唱“金山歌”的文本书写与书籍环流

    作者:郑莹 刊期:2020年第01期

    “金山歌”是早期北美华人集体创作的重要文学作品,主要以书籍的形式在北美华埠和国内流通。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其俗文学体性、书写运作、传播接受这些过去或被忽视的内容应得到关注与考察。作为广东四十六字歌在北美的表现形式,“金山歌”的生成受到粤讴范式的影响。其文本的书写实践参与形塑了多元共生的北美文学场域,在赓续言志传统的同时也激...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邮编: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