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文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3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短论、论坛、资料、书评、新作评介、新人评介、通信、读者、作者、编者、学术动态
作者:范子烨 刊期:2020年第02期
魏晋之啸是魏晋士人文化精神在声乐艺术上的呈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史意义,堪称“魏晋之声”。啸台本事,即关于啸台的若干故事原型,不仅是啸史发展的重要节点,而且是我们阅读古典诗文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学现象。长啸作为来自茫茫草原的声乐艺术,在魏晋时期被中原的音乐家推向高峰,其文化境界在啸台本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在《诗经》之后,长啸...
作者:慈波 刊期:2020年第02期
《宋文鉴》是代表性宋代诗文总集,吕祖谦悬“一代之书”为准的,力破坊本《宋文海》之芜杂孤陋,在编选标准的确立、选源的蒐讨、文类的析分、选篇的择定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书成受赏,又有赐名、撰序的荣耀,但也引起缴还词头、密奏攻击的政治纷争。隐微的历史事件背后,是理学人士与近习势力的一次初步角力。理学家内部对此书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吕祖...
作者:周剑之 刊期:2020年第02期
“卧听”是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事象之一。作为事象,“卧听”包含着具体的动作行为,联结着行为的施者、受者以及行为展开的特定时空,并具有时间轴上的可持续性。这些富于叙事性的元素参与着诗意的呈现与诗境的建构。凭借对“卧听”事象的施者、受者、时间、空间、流动进程等方面的层层考察,我们得以步步深入“卧听”的诗意世界。对“卧听”诗意世界...
作者:吴真 刊期:2020年第02期
孤本《云门传》是明代山东的说唱词话,其复调的叙事模式是道情双人口头表演程式的文本表现。其本事虽出于《太平广记》,但作者掺入明代现实生活,加以白话文学的改写,故事主题与唐代截然不同。冯梦龙《醒世恒言》节取《云门传》散叙文字,依照话本小说的文体规范进行了世情人心的主题强化以及文体改装的适应性调整。《云门传》作为文体转换的一个...
作者:常方舟 刊期:2020年第02期
清末词章之学设有文章流别科,在爬梳历代文章流别的过程中,本土传统知识型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成为近代文章学话语转换的重要接入口。四部之学或四部之文的历代地位不断分合升降,而清代中叶章学诚“子史衰而文集盛”的文章流别观,则是近代文章流别论的理论起点。多种近代文章流别讲义或教科书尝试用经、史、子、集四部文体论对接情、事、理...
作者:李国华 刊期:2020年第02期
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在时间还是精神上都存在紧密的关系。《在酒楼上》是鲁迅对于辛亥革命归属感在其小说写作上的表现,反讽的诗学特征与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理解之间的关联,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要素。《在酒楼上》是一个反讽的文本,充满着对于回忆诗学的迷恋和怀疑,而对知识者遗忘(辛亥)革命更有一种深沉的反讽。通过打捞革命记忆,鲁迅...
作者:苗帅 刊期:2020年第02期
《女吊》并非“朝花夕拾”风格之回归,而是特异形态的“故事新编”。女吊“复仇”精神实系鲁迅之“发明”,但其所谓“复仇”不具现实行动可能,仅存留于精神层面,这也是《女吊》叙事困境之所在。鲁迅将与复仇精神不相谐的女吊形象纳入复仇书写序列,很可能与他在陶元庆画作《大红袍》中得到的女吊印象有关,陶氏稍后为《苦闷的象征》设计的封面画几...
作者:翟业军 刊期:2020年第02期
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拒绝任何价值、思想的中介,永不厌倦地看、听、嗅着一切,让万象以本然的样态平等地陈列在一处。这就是朱天文所说的“天”的眼光。沈从文的“天眼”开启出侯孝贤的长镜头美学。侯孝贤的长镜头以不动的冷眼“看”世界,此种眼光狐疑、摒弃掌镜人的语法,让世界以自身的而非你所要的样子打开,“天意”于其中隐隐若现。正因为...
作者:姚丹 刊期:2020年第02期
川南调研使沈从文初步接受了“封建剥削”这一经典社会历史阐释原理,这直接导致他对过往作品乃“做风景画”的自我批评。从沈从文所用“风景画”概念的美学知识源头可知,沈氏在川南经历了自身写作意识的一次转型。痛心于川南农民对“如画山水”“巨变”的“双重无知”,沈从文发愿以“如游离却融洽”的状态倾心融入历史,将个人代入体验与理性认识...
作者:马元龙 刊期:2020年第02期
作为一出伟大的悲剧,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历来对哲学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拉康从精神分析学的伦理学这一独特论域出发,对以下几个问题做出了完全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回答:一、为什么安提戈涅宁死也要为波吕涅克斯举行葬礼?她真的像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普通人吗?抑或这飞蛾扑火的奋不顾身完全是她死亡欲望的表现?然而死亡...
作者:陶东风 刊期:2020年第02期
依据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以及文化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的相关理论,可以提炼出“代”的基本内涵:特定年龄段的个体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位置,经历了相同的社会重大事件或社会文化潮流,因此具有了共同或相似的社会经验和群体记忆,并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感结构、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方面表现出共同或相似的倾...
作者:韩尚蓉 刊期:2020年第02期
20世纪以来小说创作中存在的荒诞、抽象等问题将文学囿于表象化的文字游戏,柄谷行人认为这表面上是理论从创作中剥离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文学审美共通感的缺失。面对当代众多对“共通感”的阐释,他指出应以康德为策略而非对象,将审美共通感重新阐释为一种“联通综合的想象力”,并提出以下要求:在观念层面,一方面为确保个体的单独性而要求“复数...
作者:朱军 刊期:2020年第02期
近现代中国的科学叙事不仅来源于启蒙的冲动,更有知识人探寻世界本源,建构新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冲动。中国文人运用粗浅的科学知识,重构了道器之辨与格致之学,借助“爱力”诸说论证仁学,构筑了博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哲学以及爱智互生的情感论美学。“赛先生”与“爱先生”“美先生”的传承转换,从重建本体论、宇宙论进而贯通人生论,显露出对西方现...
作者:阎嘉 刊期:2020年第02期
源出于《诗经》的“衣锦褧衣”代表了古代中国的另一种美感或审美理想,即“低调的华美”;它表明了有意遮掩令人炫目的华美和高雅,透露出一种内在的动人之美。“低调的华美”与谷崎润一郎所称颂的“阴翳的风雅”之美有着内在精神的联系,彰显了古代中国和东方美学迥异于西方美学的独特传统。“低调的华美”的美感包含着浑然不可离析的物质性、感受...
作者:章颜 刊期:2020年第02期
作为再现叙事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是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或对历史整体赋型,或只取横截面勾勒历史记忆的肌理。南京大屠杀题材文学书写不仅再现了民族惨痛历史,同时也是构筑民族创伤记忆的支点,更是重新指认日军侵略暴行的重要方式。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文学叙事需要警惕泛化的“人道主义”立场、“去政治化”的虚无主义和对已有定论的侵略罪行报以...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