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杂志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806/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总论、战略与实践、资讯与观察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0-3045
国内刊号:11-1806/N
全年订价:¥ 1360.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4.52
复合影响因子:3.23
总发文量:1736
总被引量:22064
H指数:58
立即指数:0.2113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3.6056
  • 迎接融合科学与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新时代

    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刊期:2020年第01期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现代化快速发展,科技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在依据顶级期刊数据的“自然指数”(NI)排名中,2019年我国位列全球第二。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资源与生态环境等瓶颈制约日益凸显。同时,由于我国快速崛起对国际格局的...

  • “融合科学”新范式及其对开放数据的要求

    作者:肖小溪; 甘泉; 蒋芳; 陈捷; 李晓轩 刊期:2020年第01期

    “融合科学”是一种基于多学科融合来解决重大问题的科研新范式,被认为是人类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新机遇。推动“融合科学”意味着科研生态的根本性变革,其中一个最基础的方面是数据开放共享。文章总结了“融合科学”作为一种新科研范式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融合科学”在基础数据方面的全学科、全流程和全景式等新要求,分析了数据开放共享支撑...

  • 科研数据开放的国际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阿儒涵; 吴丛; 李晓轩 刊期:2020年第01期

    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被认为是下一个十年科研活动最显著的特征。在既有的生态观测和依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所产生的“大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之上,欧盟、美国等也在积极布局推进个体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小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小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有望将割裂的科研个体联接为科研创新网络,从而引发科研组织模式、创新范式的新变革。...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融合研究的资助及启示

    作者:樊春良; 李东阳; 樊天 刊期:2020年第01期

    融合研究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范式,不仅会促进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而且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宏大挑战的一种重要途径。文章考察了融合研究的内涵和特点,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融合研究的概念;根据NSF十大投入计划和新的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发展融合研究在NSF中的战略地位;分析NSF支持融合研究的基础和融合项目的特点,并对...

  • 美国科赫研究所开展融合科学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陈捷; 肖小溪 刊期:2020年第01期

    当今世界,“融合科学”新范式为人类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机构层面如何推动“融合科学”及其要求的数据开放共享,是当前科技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早提出了“融合科学”新范式,也是最早以该新范式建立专门研究机构的典型。文章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融合科学”的科赫研究所(Koch Institute)为案例,归纳分析...

  •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作者:刘晓; 王跃; 毛开云; 范月蕾; 陶诚; 陈大明 刊期:2020年第01期

    生命是自复制、自适应和自组织的开放信息系统。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命信息采集、处理、存储、整合、挖掘和解析,驱动生命科学研究进入“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的第四范式,使得生物技术向可定量、可计算、可调控、可预测的方向跃升。同时,从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到神经元的信息交换和处理过程,生物体中的信息...

  • 生物技术启发下的信息技术革新

    作者:; 陈枢舒; 魏鑫; 孔丽华; 洪学海; 廖方宇 刊期:2020年第01期

    仿生概念将生物学和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以最灵活、最高效、最可靠、最经济的方式,为人们改善和创造新的技术设备、促进技术革新、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新原理、新方法和新途径。在大数据与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虽不断向前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海量数据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存储、计算和分析需求,以及随其而来的能耗、效能挑战,迫切需要信息技...

  • 黄河流域气候与水文变化的现状及思考

    作者:马柱国; 符淙斌; 周天军; 严中伟; 李明星; 郑子彦; 陈亮; 吕美霞 刊期:2020年第01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流域频发的水旱灾害也给黄河两岸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前,由于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黄河流域气候及水文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流域整体气候的暖干化和人类用水的不断增加使得黄河流域的水文干旱不断加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得到极大...

  • 黄河源区气候水文和植被覆盖变化及面临问题的对策建议

    作者:郑子彦; 吕美霞; 马柱国 刊期:2020年第01期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地和产流区,贡献了超过全流域37%的产流量,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安全、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意义。明晰黄河源区近60年来的气候水文和近30年来的植被覆盖特别是草地退化的变化特征,不仅是深入理解黄河源区水文循环机理的前提,也是准确把握源区及中下游水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的关键,更是贯彻“黄河流域...

  • 资源禀赋视角下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影响

    作者:卢硕; 张文忠; 李佳洺 刊期:2020年第01期

    黄河流域半数以上城市是资源型城市,该类型城市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环境治理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门限模型、熵值法等方法,基于资源禀赋分异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进行类型划分,解析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和产业路径创造交互作用关系,归纳高、中、低等级资源禀赋下环境规制对产业路径创造的影...

  • 黄河流域电力产业时空发展格局及绿色化发展路径

    作者:马诗萍; 张文忠 刊期:2020年第01期

    黄河流域能源矿产资源丰富,风、光、水能富集,电力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历史悠久。能否充分发挥电力产业经济、社会积极效益,严控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也关乎我国能源供应与安全保障的整体格局。文章通过对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微观数据的分析,从电厂建设、电力生产等方面刻画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电力产业时...

  • 国际放射性废物处置政策及经验启示

    作者:吴宜灿; 赵永康; 马成辉; 徐春艳; 王明煌; 付雪微; 邹小亮; 夏凡; 王芳; 周涛; 胡丽琴 刊期:2020年第01期

    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但随着核能的发展,产生和积存的放射性废物总量不断增多,放射性废物的处置能力与核能的发展不相匹配,废物超期贮存所引起的安全、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美国、法国等核电装机容量高、在放射性废物处置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国家进行调研分析,分别从政策及立法、监管及实施、资金筹措及激励措施3个方面...

  • 以跨学科大纵深研究策源重大原始创新:新一代集成电路光刻系统突破的启示

    作者:余江; 刘佳丽; 甘泉; 李世光; 张越 刊期:2020年第01期

    重大原始创新需要依托跨学科、大纵深的开创性研究拓展人类知识边界。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国立科研机构,在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肩负重大责任和使命。文章以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实施的新一代集成电路光刻系统重大原始创新项目为案例,通过对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前瞻的战略定位...

  • 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学术影响及其作用

    作者:李鹏飞; 马新勇; 沙小晶; 杜鹏; 岳名亮; 欧桂燕; 禾雪瑶; 马廷灿 刊期:2020年第01期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泉,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未来科学发展方向,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是新时代国家对中国科学院学部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的新要求。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旨在探索各学科内在发展规律,前瞻各学科中长期发展趋势,把握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明确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指导我国相关学科发展。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

  • 野外站科研样地建设的思考、探索与展望

    作者:杨萍; 白永飞; 宋长春; 吴冬秀 刊期:2020年第01期

    科研样地是野外站的核心设施,是完成监测、科研和试验的重要基础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直接、综合和长期的第一手资料。2016年,中国科学院开展了野外站科研样地建设的探索,建设4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野外站科研样地建设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推动全国野外站科研样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