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知识 科技期刊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期刊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2-09-27 09:39:47

维护公民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的。科技期刊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的文化产品之一。通过研读国家有关文件,探索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历程,在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科技期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化的需要,科技期刊也要适应时代步伐,以多媒体的形式服务公众,利用大数据向全媒体发展,助力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凝聚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文化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国家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2014年3月19日,文化部牵头成立由中央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标志着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正式运转。

1“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概念历程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现阶段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及制度体系的总称。现代公共文化体系概念的提出,是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演进而成。1997年2月5日文化部印发了《关于文化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在这个纲要里第一次提出“公共文化”概念。2001年10月18日文化部印发的《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一次提到“公共文化服务”概念。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成为国家文化发展之大势。在这一新背景下,要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随着认识的过程、人员认识的偏差,服务体系的完善任重道远。

2科技期刊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科技期刊是我国科学技术的真实反映,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媒介。科技交流有多种多样的渠道,通过科技期刊则是主要的、便捷的和有效的形式之一,使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期刊公诸于世。科技期刊是科学史上发明、发现和革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交流环节。如果不以科技期刊,就不能有效地开展科技活动,就不能大规模地组织物质生产。因此,科技期刊既是物质生产的手段和工具,又是物质生产的反映和总结。科技成果只有通过科技期刊才能为社会所知,科学技术通过科技期刊传播后,从而转化为社会文化知识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各行业中加以普及推广,让更多的人把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包括设施网络、产品服务、组织支撑、资金人才以及考核评估等5个方面的内容,科技期刊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产品服务内容的一种重要产品,通过这种产品可使公众了解国家科技动态、科技成果,了解与外国的差距,增加公众对国家的自信心和民族爱国心。

3科技期刊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路径

3.1面对现在

3.1.1加强人的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是满足全社会共同需要的文化形态,以全体公众为服务对象,向所有公民免费公开的文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公民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公民的素质和修养。期刊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作为一名公民,具有接受文化的参与权。期刊人要充分利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知识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科技期刊人,不但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文化,还要积极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参加各种业务培训、自学、老同志传帮带等方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业务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出版行业的常用标准和规范,除认真细致地做好自己纸媒的本职工作外,还需积极参与新媒体创新平台工作,如微信、QQ、微博等,确保其日常工作顺利进行。期刊人最好能参与到组稿中去,打造自己的期刊品牌,提升期刊文化软实力,从而实现期刊人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转化,坚决杜绝影子编辑现象发生。期刊人的业务水平影响期刊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期刊人要为文化发展改革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3.1.2利用多媒体融入性参与服务

科技期刊属于公共文化体系中文化产品的一部分,不但担负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而且也是展示我国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科技期刊可以展示重大课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是宣传新发明,促进科技发展、成果转化的重要工具。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要发挥多媒体协同作战的能力服务公众,根据期刊宗旨形成期刊自身的特色,发挥期刊文化辐射作用。一方面传统的纸媒和各数据库携手国家全民公共阅读活动大力推广期刊。科技期刊肩负着社会责任和对公众的人文关怀,通过免费向社会赠送期刊,利用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数据库、国家数据库平台等途径传播文化知识,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善用新媒体工具,扩大内容传播,打造内容产品。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自己的网页资源宣传期刊,如介绍期刊的动态、期刊刊登内容、投稿要求、期刊联系方式等,每期纸质期刊出版后,全文PDF上传网页,让读者通过期刊网页查询,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利用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消息,与作者、读者互动,解决他们的疑问,重点推介期刊发表的重要文章,引起读者对推介文章的兴趣,引导投稿内容方向。利用移动互联网期刊的APP拓宽期刊的受众面、减小地域性和印刷发行时差的影响,让读者和作者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适宜自己的阅读方式看到期刊发表的文章,不但能使期刊内容优化,还能使期刊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期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3.2应对未来

3.2.1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支撑)精准定向服务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公共文化大数据是指与公共文化相关,尤其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所需要及所产生的数据。传统的期刊出版是先组稿后出版发行的单向生产模式。在大数据时代,期刊人可运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数据平台,通过分析读者搜索的问题和浏览的网页,发现他们在期刊宗旨范围内对国内外哪些科学研究感兴趣、哪方面论文点击率高、对论文哪部分比较关注。大数据分析虽然不能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理由,但却能发现其中的关联,通过关系的挖掘和对象的聚类,一方面调整期刊内容,刊出被关注度高的论文;另一方面可根据读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和精准的推送,满足读者的要求,节省读者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期刊服务水平。

3.2.2全媒体打造期刊为公众提供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对象逐步由50~70后向80~00后过度,后者的文化消费时尚化已成常态。公共数字文化是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媒体形式不断出现变化情况下,伴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将会出现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结构中,呈现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科技期刊人在这种全媒体的大背景下,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用新工具,开拓新思维,在“交互”式期刊出版中,重建与用户的关系,实现多元传播要满足读者获取多元化内容的需求,实现传统编辑向全媒体编辑的转型。

4结语

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科技期刊也要紧跟科技的步伐,适应群众需求,不断创新,不管传播方式、出版模式、传播载体怎样变换,科技期刊将继续发挥学术交流的作用,给公众提供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助力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期刊人不变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