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知识 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策略

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策略

发布时间:2022-11-30 09:50:55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日益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用“前方无人指路,后方追兵无数”来形容纸媒的处境再恰当不过。尤其是国内很多曾畅销市场的报刊倒闭潮,让纸媒消亡论的论调甚嚣尘上,一时间诸多同人惶惶不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也显示:2016年,全民接触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比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同时期刊阅读率从2015年的34.6%下降为26.3%,直降了8.3个百分点,说明期刊在全民数字化阅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其出版内容较为专业,受众面小,读者都是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科研人员,对纸质期刊尚有较好的认可度。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科技期刊的传播范围借由各大数据库得以扩大,但数据库收录以单篇文章为主,这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纸质期刊中栏目设置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其订阅和发行受到较大挑战。有调查数据显示,科研人员更倾向于阅读数字化的专业文献,尤其是学术论文文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用户阅读行为转变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完成数字化出版转型,是很多纸质期刊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从用户角度出发,分析科技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和机遇,提出了着眼于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且适用于不同层次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措施,以期为科技期刊的出版转型提供参考。

1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和机遇

传统纸质出版的核心是内容,因此秉承着“内容为王”的出版习惯和精神;数字化出版则不但要关注内容,而且要关注用户,了解用户需求,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以往有关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优劣势分析的文献并未太多着墨于“用户”这个关键要素,因此,笔者本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探讨科技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和机遇,以扬长避短,提出针对性措施。

1.1优势:稳定、优质的作者群

作者不仅是科技期刊稿件的提供者,也是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还是科技期刊赖以发展的“上帝”。相较于其它信息传播渠道的原创内容提供者而言,科技期刊的作者均是有一定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的科研人员,其思想深度、稿件质量和语言组织能力都较好;同时,相较于其它内容生产平台而言,科技期刊获取优质作者较为容易,且与作者的互动更为直接,因此,建立和维护优秀作者群成为很多科技期刊的发展措施之一,这种优势的传承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将具有重大意义。

1.2机遇:读者的认可度较高

科研人员是科技期刊的目标读者,有数据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科研人员阅读数字化专业文献的比例逐年升高,但汇集了国内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数据的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是科研人员查阅科技期刊的重要渠道;同时,由于职称评定、学术评价机制的要求,科研人员对纸质期刊的需求也一直存在。说明无论是科技期刊的纸质出版物还是现有的数字化出版产品,都被读者高度认可,需求即市场,这将是科技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的重大机遇。

2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策略:基于“用户”角度

2.1数字化出版中的多角色互动愿景科技期刊服务的用户包括作者、审稿人和读者。在纸质出版过程中,由于期刊多采取“双盲”审稿制度,因此审稿人与作者无法互动,编辑作为联络“中介”,保持着与审稿人和作者的单线联系,且与审稿人互动偏少;同时,由于编校事务繁重,传播渠道较为单一且多呈单向,因此编辑与除作者和审稿人外的其它读者几乎无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期刊在用户中的宣传和传播率。在理想的数字化出版愿景中,编辑与作者、审稿人、读者之间互动增多,期刊编辑则更多地是扮演“参与者”角色,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引导并推动多角色用户在学术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2.2数字化出版的具体策略在不失传统纸质出版“内容为王”优势的前提下,数字化出版应重点关注“用户”这一要素:了解用户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和信息行为,挖掘其内在需求,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数字化出版策略。

(1)了解用户阅读习惯。大学生是科技期刊的潜在用户。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行为偏娱乐化,阅读内容偏碎片化,阅读性质多为浅阅读,且付费意愿较低。研究生作为科技期刊的目标用户,其一般的数字化阅读行为与大学生类似。潜在用户和目标用户的数字化阅读习惯必然会影响其阅读专业文献时的行为。很多研究者指出,长期碎片化、浅阅读的行为会最终改变用户的思维习惯、思考深度和思想厚度,像患上了“获得性阅读能力丧失症”一样,无法进行深度思考和深度阅读。这种行为不仅在中国学生群体中存在,在韩国、日本也有所表现;但由于日本民族整体阅读量较大,因此数字化阅读中的娱乐化需求低于中国和韩国,相应地对资讯性读物的需求较中国和韩国高。但若能以用户的这些阅读习惯为契机,对科技期刊内容进行多元加工,则能实现娱乐化形式和深阅读性质的完美结合。此外,不同于本科生的是,研究生有科研任务,刊发论文为学业考核指标之一。研究生投稿前会比较关注期刊的声誉、影响力;投稿后则希望能够通过微信、QQ等了解稿件的审稿进度,稿件修改及刊发等信息。他们的阅读习惯变化和关注焦点应是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过程中重视的问题。目前尚未见针对科研人员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文献,这将是笔者未来的研究重点。

(2)创建QQ或微信群,为作者提供基础服务。投稿之后,缴费、审稿流程、审稿进度、稿件状态、发票开具、样刊邮寄等是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如有关小木虫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19.9%的投稿人希望能够通过微信了解稿件的审稿进度。通过QQ或微信群,编辑们可以随时随地针对群内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为作者提供最直接的服务。笔者所在编辑部于2010年就创建了一个作者QQ群,随着作者不断增多,后又创建了一个QQ群;编辑会及时回答作者在群里的问题,得到了作者的好评,通过作者的口口相传,吸引了很多潜在作者投稿,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期刊稿源的充足和优质。

(3)通过第三方媒体引导多角色用户的互动。针对用户阅读偏碎片化和娱乐化的习惯,科技期刊可进行合理引导,通过微信、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等第三方媒体拓宽用户的互动渠道。如《航空学报》,其微信公众号文章时不仅考虑了题目的新颖性,而且在排版设计上下了功夫,更新频率比较高,内容多为短文、短视频、行业发展和会议消息等,还加入了稿件检索、进度查询、目录查询及全文的网页链接等模块,满足了用户随时查阅的需求。微信公众号上的稿件、目录查询和网页链接等功能可委托技术公司(如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完成,设计相应模块后,后期维护对人工技术要求不高,普通编辑即可完成。科技期刊还可尝试将文献的特定内容录制成音频,将作者提供的试验设计、试验操作、结果获取等相关视频,通过微博或微信公众号,这既能满足用户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习惯,又能提高期刊论文的传播率,引导用户进行全文阅读;作者、审稿人、读者能对这些内容进行评论,或对评论进行回复,从而营造一种充分互动的学术氛围。在此条件下,根据信息传播的“长尾理论”,用户通过网站阅读全文时,其它类如“尾巴”的文献就可能进入用户视野,从而提高科技期刊论文的整体曝光率。

(4)依托自有网站搭建社交平台,拓宽用户的学术交流渠道。调查数据显示,学术社交平台是科研人员交流学术思想、设计等的重要阵地,因此科技期刊可依托自己的网站,搭建类似的社交平台,尝试新的出版模式。如对审稿而言,可以让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在平台上对同一篇稿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由编辑部最终形成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传统“双盲制”审稿过程中一些可能的人情、专业或精力限制,而且能避免部分学术不端行为,且由于多人参与审核把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录论文的质量。2018年3月12日起,新申请的微信公众号将不再具备用户评论功能,对此,腾讯公司的解释是响应主管部门要求。评论功能的关闭大大削弱了信息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个事件也侧面反映,第三方媒体平台一方面要满足国家相关的行政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兴衰发展规律,过于依靠第三方媒体并不利于科技期刊的长期发展,因此以自有网站为依托,可避免因第三方媒体平台没落而导致的数据和用户流失,但平台运行中涉及的监管、运营法规等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5)培养作者的数字化出版意识。由于科技期刊传统纸质出版内容多以文字、图表等静态内容呈现,因此长期以来作者也无相应的数字化出版意识。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转型中,可以尝试引导作者逐渐养成这种习惯,比如将重要的试验数据、发现等录制成视频,在投稿时一并投送或者先通过纯数字化期刊网站获得首发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科研人员虽然认为数字化期刊具有很多优势,如出版周期较短,但由于各项考核体制要求、版权问题以及对网络出版内容质量的信任度不够等原因,他们并不愿意在全数字化期刊上投稿。因此,用户的数字化出版意识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更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标准、评价机制保障。

(6)建设可多格式转换的XML出版流程,满足用户阅读设备的新需求。第十四次全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全民手机阅读比例已经连续8年呈上升趋势。手机因其便携性、私密性、大众化普及等特点,在挖掘用户碎片化时间,满足随时阅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针对移动终端设备的特点和用户的阅读习惯,结合目前比较普遍的出版后加工,如优先出版、数据库文件加工等,可以采取XML格式转换,对PDF文件进行再加工,从中提取元数据,并转换成适合网页的html文件,或者适应多种移动终端设备(如iPad、手机、PC等)的文件,实现“一次制作,多元”的基于XML全媒体出版策略。科技期刊传统的数字化现在仅停留在审稿、投稿的网络化方面,而编辑加工其它流程尚未实现网络化,即使是学科影响因子靠前的期刊,也仅有10%的网站上的html可以阅读,据此提出了一种XML结构化排版模式,可供其它期刊参考。

(7)试水数字化期刊,丰富用户的投稿渠道。数字化期刊有两种,一种是与印刷版完全相同的数字化期刊,另一种则是纯数字化期刊,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论文》打破了传统出版物流程繁琐、发表时滞较长等弊端,实行“先,后评审”的机制,科研成果一周内即可得到,稿件还可同时投给其它期刊;在网站论坛上看到文章的评论后,作者可与评论者进行互动和沟通;该刊被2011和2014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知识管理论坛》则是社科类纯数字化期刊的代表,该刊2016年创刊,2017年2月即被国际知名开放获取平台DOAJ收录。这两种学术期刊是突破传统出版体制、丰富科研人员投稿渠道、提高科研成果传播效率的大胆尝试,可为其它期刊提供思路。

3结语

在社会环境、用户习惯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转型势在必行。笔者从用户角度出发,分析了科技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和机遇;基于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导向,提出了创建QQ或微信群、优化自建网站、搭建互动平台、借助第三方媒体拓宽互动渠道及出版流程尝试XML格式等数字化出版措施。这些措施在着眼于内容生产数字化之外,更加注重用户需求、用户互动、用户传播等有关传播阶段的数字化,操作性较强,可供不同层次科技期刊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