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环境下,纸质媒体行业遭到多重冲击,学术期刊版权保护成为难题,传播优势更不复存在,媒体融合成为其主流转型方式。无纸化办公、快速出版、开放期刊等技术开始更多地被运用到学术期刊相关工作中来。然而,国内学术期刊由于自身“小、散、弱”的发展状态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反而陷入了诸如数字出版形式化、数据库垄断等新困境,数字化转型依旧困难重重。
面对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必然趋势与发展现状的同时,从学术期刊定位、编缉部优化、政策支持等角度提出相关对策。新媒体,即有别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依托高新数字技术的一系列新型媒体形态。参照彭兰教授的观点,“‘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
现阶段的新媒体包括了互联网媒体及其他可进行互动的移动数字媒体,如微信、微博及各类短视频移动终端,以时效性、便捷性、互动性及信息高度聚合等优势迅速占据了当今媒介生态环境的重要地位。
一、新媒体自身对学术期刊的冲击
学术期刊以反映学术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专业性强,读者群体也主要由所面向的某些专业领域的高校师生群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所构成,发行量较小,办刊经费相对有限。在新媒体技术的迅猛浪潮之下,海量信息与经济高效的新型阅读模式涌入大众视野,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难以满足人们的多重需求,学术期刊也因此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一)纸质期刊传播陷入弱势
传统媒介生态环境中,纸质媒体因可信度高的特点一直都占据信息传播的主流地位。学术期刊作为学界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载体,也是学界衡量研究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纸质期刊都是高校及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读者创造了全新的获取、传播信息的方式。从读者角度来说,以往我们认为的主流媒体如今已不再具备主流地位。各类移动APP,诸如微信、微博的开发抢占了大量阅读人群,在线搜索与电子化、碎片化阅读模式兴起,读书变为“读库”,纸本阅读几乎被打入冷宫。同时,大数据背景下,海量资源共享与高速信息处理技术愈加成熟。相比之下,纸质学术期刊本身读者群就小众,又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千刊一面、内容形式单调等问题,难以满足新环境下大众的阅读需求。此外,纸质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期刊,普遍存在着“小、散、弱”的发展状态,“发展面临着纸本发行量逐年下滑(并将逐渐沦为保存本)”的僵局,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影响力都无法与新媒体传播抗衡,以往的传播优势不复存在。
(二)版权保护成为难题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相对自由,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众多网络媒体缺乏对学术期刊的版权保护意识,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线上传或下载资源。因此,诸如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新浪爱问等资源共享平台,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个人用户上传的未经授权的学术期刊论文。而微博、微信、贴吧等个人用户,甚至是某些公众号,未经许可对学术期刊论文侵权使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更有某些期刊网站未取得作者许可,擅自转载作者文章以获取盈利,造成恶劣影响。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魏剑美副教授的多篇文章经出版单位擅自转售,被龙泉期刊网购买并收录在网站上,并汇编“魏剑美的作品专卖店”进行贩卖盈利。魏教授起诉龙源期刊网案也成为网络媒体侵犯学术期刊版权的经典案例。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些作者对于自我学术论文版权保护意识不强,尤其是在被期刊网站侵权的时候,反而认为对方的侵登帮助自己扩大了知名度。一些学术期刊单位版权素养也较低,因为经济、体制的限制,编辑内部的版权培训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进行版权保护的敏感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环境过于庞杂,学术期刊版权保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死角,许多版权问题尚没有相关法律支持,如“学术期刊的‘孤儿作品’网络使用问题、学术期刊通过‘用稿声明’方式获取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效力问题以及网络转载取得作者许可却越过学术期刊授权的问题”。
二、媒体融合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困境
新媒体技术弥补了学术期刊传统传播中的资源缺失与效率的不足,要维持学术期刊的生命力并使其在网络时代获得新生,媒体融合是势必要踏上的道路。2014年4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提出,“构建国家重点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引导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指出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道路。在新媒体影响及政策的引导下,各学术期刊纷纷着手转型,从简单的刊网互动逐步进入媒体融合。肖加元、张利平、东《媒介融合、社交网络与学术期刊发展——基于266家学术期刊的调研数据》一文显示,在被调查的学术期刊中,超过半数的单位具有使用社交网络辅助办刊的意愿与计划,并且已有近半数单位在办刊过程中使用了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有少数几家更专门开发了APP客户端。此外,学术期刊与大型数据库强强联合,推动了优先出版、快速出版的发展。更有超星集团联合了学术期刊、图书情报等多方资源,创造了全新的域出版模式。然而,即便现阶段已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进程依旧不容乐观,更陷入了形式化数字出版、数据库垄断等新困境。
(一)数字化发展流于形式
虽然各学术期刊单位对于学术期刊媒体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方向已基本达成共识,但真正投入并取得数字化成果的期刊却并不如想象中多。肖加元等人对266家学术期刊社交网络出版情况的调研数据显示,尽管国内学术期刊对数字化转型基本持积极态度,但实际运行的主动性不强。许多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工作只停留于无纸化办公的表面形式,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在新媒体出版建设上,虽然开设了独立网页、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社交媒体,却并不能够做到定时更新维护。有的甚至开通没多久就弃用了。即使更新了,也只是照搬纸本刊物,沿用二维图文排版,内容单一且单调,并未对文章进行延申补充与分析,极大地浪费了新媒体的图像音频传播优势。这与编辑部数字化意识不足、新媒体人才技术匮乏以及资金链短缺密不可分。
(二)期刊数据库垄断数字化传播渠道
“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必须突破软件、硬件、网络等方面的技术障碍。”纸质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已基本不具备传播功能,而是作为一个官方的发表平台,学术资源的传播则需要依靠互联网平台。因而,在新媒体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下,与各类大型复合数据库平台合作成为了学术期刊推进媒体融合、扩大期刊影响力的首选。然而,在双方实际合作过程中,数据库直接获得了已完成的数字化期刊成果与数字出版权,学术期刊的编辑、策划、主持人角色遭到淡化,对于学术信息源的控制更受到相应的制约,期刊数据库反而占据了数字出版传播的主导地位。“学术期刊的基本结构和整体形象在数据库平台消失了,新媒体的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结构式的传播方式,把学术传播的中心转移到单篇论文。”
三、学术期刊媒介融合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我国学术期刊媒介融合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困难,要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学术期刊编缉部自身由内而外的思想转型,更需要各编辑单位协同合作促进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
(一)编缉部自身优化
1.引入或培养新媒体人才。学术期刊数字化进程最大的阻碍就是编缉部自身数字化转型意识与经营理念的滞后,特别是新媒体素养的短缺,是造成数字出版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术期刊单位,由于体制原因,编辑班子陈旧,老龄化程度较高,思维相对保守,对网络文化及新技术的吸收和接受往往比较滞后,亟需掌握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善于关注学术热点的新鲜血液的注入。当然,对编辑部进行全面换血难以实现,也并不可取。如果人才引进困难,可以选择内部培养的方式提高编辑人员的新媒体素养。在全面输入新媒体意识的同时,从自身编辑队伍中挑选合适的编辑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并建立相关团队对新媒体版块实行专业化精准管理。2.转变经营理念。无论是人才的引进还是编缉部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团队建设与管理,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社会期刊,它的盈利性相对较低,市场化程度也不高,自身资金来源多是依靠高校、企业或政府拨款。数字化出版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出版模式,核心资金投入还是在技术维护层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术期刊不能死守原来的盈利模式,可在政策支持下,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模式,可以适当利用新媒体手段获取广告收入,如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平台与部分广告商或公益组织进行合作,以收获额外资金支持。3.重视社会需求。虽然新媒体技术人才是数字化出版的关键,但是“内容为王”应始终成为学术期刊的发展要求,不能因新媒体技术的引进而丢失。如果放眼整个国际学术期刊圈,发达国家知名学术期刊在拥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拥有很大的发行量,这是国内很多学术期刊望尘莫及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我国学术期刊尚未将读者意识切实地纳入考量指标之中,困于自身专业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社会大众的学术需要。因此,学术期刊单位要牢牢把握以传播学术领域最新学术成果的宗旨,致力搭建学术与社会需求的桥梁,找准自身定位,建立品牌特色,真实地反映并传播学术动态。
(二)“抱团取暖式”集群化发展
学术期刊“小、散、弱”客观条件的存在导致了各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力不从心,大型数据库的传播垄断又削弱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地位,此时,“集群化、联合发展道路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模式,也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趋势。”相近领域、相近地域的学术期刊都可根据需求,多方共同合作,建立一个可进行资源共享、交流讨论的学术期刊集群,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促进协同发展。在已实现的集群化建设中,改造式路径、加盟式路径与孵化式路径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业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三)政策推动评价体系完善
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主要依据了北大、南大、中国社科院等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以学术论文被转载、收录、引证、传播情况来评价学术论文及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然而,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进程中,只进行学术影响力考核,难以促进学术期刊对社会影响力及读者需求的重视。为了推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的综合考量,政府管理部门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将其“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能力和新媒体运用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之中。此外,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多学术期刊侵权问题,阻碍了学术期刊进行媒体融合的脚步,而目前难以得到解决的版权保护漏洞也亟需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
四、结语
作为反映并传播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学术期刊有着难以取代的出版价值。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暴露出了纸本传播的弱点,挤占了传统纸媒的传播地位,更带来了学术期刊版权保护的难题,但同时,它打破了纸质学术期刊多年僵化的出版发行模式,为其指明了崭新的数字化发展道路,即媒体融合道路。当然,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也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更需要编辑单位、政府与社会共同且持续的协同合作。我们希望,新媒体时代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并不仅仅停留在简单地采用无纸化办公技术,而是能够在找准自身定位、保证内容的前提下,将新媒体意识融进技术、人才、经营理念、评价体系等方方面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