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知识 科技期刊论文体例元素及常见问题

科技期刊论文体例元素及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2-12-09 06:15:51

1论文体例元素及问题分析

不同的科技期刊也许在版面设计(单栏或双栏)、出刊周期、页码数量、栏目划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对论文应包含的基本要素、内容的科学性及形式的规范化等方面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1.1论文体例的基本元素

从内容组织形式来看,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其基本元素应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而这些元素的撰写也有相应的要求,比如标题应简洁扼要、切合主体;摘要应包含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关键词要能准确反映论文的主题概念、具有检索意义;正文所包含的内容就更多了,如文字、语法、图表、公式等,对此,与之相关的出版标准及编校理论的研究有很多,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参考文献则必须注重数量和质量,体现的是整篇文章的学术水平,其格式也必须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从编写格式来看,论文的基本元素有封面目录、页眉页脚、版心正文。封面目录可以体现论文的基本信息,包括论文的责任者、题名、出版者、出版年、卷期号、页码等;页眉及页脚则是出版信息更具体的体现,如收发稿日期,作者基本信息,论文的学术档次及价值(是否为基金产出论文,属于哪一等级的基金资助)等。版心论文的编写格式涉及的细节更多,包括分级标题序号的编排、图表在文字中的位置、是否涉及转页插页等,这些都需要在编校中一一仔细核对。

1.2论文体例的常见问题

在论文体例编校中,笔者将遇到的常见问题大致归为三类。一是基本元素缺失。有的作者在投稿时就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没有摘要也没有关键词,如同一篇实验报告或教学经验总结;有的个人或单位信息不完整,或者缺少相应的英文翻译;有的是基金产出论文,要么基金名称不准确或不完整,要么缺少基金号;有的插图缺少图题,或是量没有标注单位;公式没有编号,或对于公式中包含的元素的解释有错漏;有的没有参考文献,或是有但并未在文中标注……这些都属于基本元素缺失性错误,属于“硬伤”,需要严格排查,仔细编校。二是逻辑性差错。这一类的错误主要发生在论文内容组织方面,包括作者思维逻辑、写作逻辑以及呈现出来的文字逻辑。例如错别字、语法问题,上下文不衔接、图表与正文内容不一致问题,核心数据不一致或计算错误问题,这一类错误,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扎实的业务能力,在任何存疑的内容上,都应及时跟作者沟通,或者请教专家。三是规范性错误。这一类错误是论文中最常见的,因为作者在写稿时一般都遵循自己专业或行业内的规范,不会严格按照出版专业的规范要求来,比如量的大小写混乱,字母的正斜体使用不准确,表没有统一为三线表,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等。这些错误的编校理应属于编辑熟悉的业务范围,编辑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编辑业务知识,快速地查找出问题并一一落实解决。

2编辑流程中的体例编校

基于上述论文体例元素及常见问题的分析可知,论文体例的编校是一项非常琐碎但又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行之有效的编校方法,并贯彻于编辑工作流程的始终。

2.1收稿环节中体例的把控

组稿收稿为编辑业务流程的开端,编辑在该环节就应该注意对体例的把控,将体例问题排查在初期。编辑可以先通读全篇,粗略查看是否有关键要素缺失,让作者及时修改补全后再送审,这样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减轻后续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使论文更加规范化,送给专家审读时也会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从作者角度而言,应该在投稿前,仔细研读一下目标刊物所规定的内容及格式要求,抱着认真的学术态度来完成撰写,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中稿率。在此,把修订稿完成之前的工作也放在这一阶段讨论,涉及到的就是稿件送审及修订的问题。由于科技论文学术性强,编辑并非每个研究领域的专家,所以关于论文的学术价值、是否存在内容上的逻辑性错误、是否具有刊发意义等问题,需要请相关专家盲审,约请专家审读判定。在专家意见返回后,编辑不能直接把审稿单上的意见丢给作者,而是要把专家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及时梳理出来,并且结合期刊自身的体例要求,统一汇总并整理后再与作者沟通。作者修改完成后,责编还应仔细核对作者是否改到位,排除未改或漏改的问题。这样在收稿审稿环节,就把一些大的体例问题解决掉,减少后续编校流程的工作量。

2.2编辑环节中体例的加工

对编辑体例的加工,涉及到内容和形式两大块。由于人的思维定势及局限性,编辑对文稿的加工可能更注重对内容的加工润色,而科技期刊论文具有图表公式多、各种字母形态复杂、文字内容相对较少等特点。所以,编辑往往在形式的加工上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总的来说,应该在环节中,对于论文体例的加工应贯彻一致性,重视规范性,运用灵活性。贯彻一致性,具体指在作者题名信息、题目与摘要的中英文、研究方法的表述、核心数据及公式的运用、量的表达方式、图表与正文内容、其他出版信息等方面,要保持全篇、乃至全刊的一致性。要在保证内容准确、语言精练、逻辑合理的情况下,分步分层地对其各部分逐一进行编校,消除一些技术性的差错与疏漏。重视规范性,是指论文的编辑加工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及各种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如对于科技论文中常见的量的编辑加工,必须严格执行有关量和单位制定的国家标准,如国际单位制及应用(GB 3100-1993)、力学的量和单位(GB/T3102.3-1993)等;对于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编辑加工,也应依据《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操作。从而保证论文内容与形式、学术性与规范化的和谐统一。

2.3校对环节中体例的核查

论文校对的基本要求是“三校一读”,每篇论文至少得看四遍。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必须灵活运用一定的方法,而且每一校次都能有重点、找漏点,从而快速有效地发现错误并及时解决。

一是科学分类与专项校对。受注意力资源的限制,人一次只有一个注意对象,所以可以将论文包含的众多需要校对的元素进行科学分类,然后进行专项校对。比如从内容上可分为出版信息类、文字类、图表类、公式类、参考文献类;从格式上可分为封面目录项、页眉页脚项、数字项(序号、编号),文字项等。然后,针对每一类内容的特点进行专项校对,并在每一校次做到侧重点不同,提高校对的准确率与工作效率。

二是细读与通读相结合。在一校时,因为原稿改动较大、批注较多,相应改动的地方较多,所以这一遍要细读,尽量使绝大部分需要修改的地方一步到位,减轻后续校对的工作量。在二校时,除了基本的核红外,要分重点地校对,即重点核查容易出错的地方,核查稿件是否存在体例上的“硬伤”。在三校和最后“一读”时,就是以通读为主了,把关注点放在整本期刊的“门面”上,即重点核查封面、封底、目录、页眉页脚、标题跨行、转页错漏、图文脱节等问题,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控论文体例的编校质量。

三是互交法及清样校对。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及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再加上反复阅读导致的心理倦怠,这些使得一个人反复校对仍然会存在盲点,总会有没被看出来的错漏。这种情况下,多一个人看就能多看出一点问题,提倡在编辑部同仁之间采取互校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思维麻痹”,还可以发挥个人的特长,例如有的编校人员对英文单词特别敏感,有的对数字很敏感,这样有利于把各种类型的差错统统消灭。另外,对于编辑加工校对后的定稿,即“清样”也叫“付印样”,笔者主张一定给作者看一下。因为在最终定样时,编辑会因为版面页码的限制,增加或删减一定的内容。让作者校对清样,可以查看是否有误删、增加不恰当或者修改遗漏的情况,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科技论文体例的编校是一项重复繁琐而又细致重要的工作,需要编辑抱着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尤其是身兼编辑和校对双重角色的责任编辑,要努力克服反复审读的心理疲态,不放松任何一个工作环节,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做到将差错率降到最低,从而保证每一篇稿件的编校水平,提升整本期刊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